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司财务治理范文

公司财务治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公司财务治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公司财务治理

篇1

关键词:企业财务治理 现状 措施

一、相关概述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财务治理工作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管理任务。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管理工具,财务治理在现代企业生产决策、目标考核、绩效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实现顺利健康发展,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企业要树立财务治理理念,加强财务治理,可以增收节支,提高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财务治理需要企业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管理范围涉及了企业生产经营的一系列环节。作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财务治理的对象主要是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它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方针、战略目标、管理职责等进行分析定位,确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管理目标,并在财务治理的各个环节中落实其管理职能。

正是由于企业生产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面临风险的多样化,现代企业尤其要重视财务治理在企业现代管理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强化企业财务治理制度建设,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战略定位,建立完善适应企业现代化发展的管理体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二、企业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企业财务治理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不一致。财务治理工作应该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相连,财务治理工作的不完善和财务治理目标设置的不合理,导致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明确,战略目标的缺失又进一步导致财务治理混乱,一系列的循环后,企业发展无目标无战略无资金。在集团企业中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分公司财务治理目标与整个集团的战略目标不一致,使总公司和分公司的经济利益不一致,进而导致行动混乱,经营效益下降。

其次,企业缺失财务治理监督机制,导致财务风险无法及时有效管控,对财务治理的监管工作比较薄弱。资金的流动和资金的管理监控不能齐头并进,企业集团面临的环境多变,风险较多,企业既没有科学的预算管理,又没有有效的内部监督,且较多的企业集团对风险防范与管控不够有效,缺乏针对性的内部控制与之相对应,也没有专门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和部门去控制风险,许多企业没能做到全方位地监管财务治理工作,领导层难以及时准确把握企业财务状况,这都成为企业集团失控的潜在因素。

再次,会计信息化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财务治理的难度。企业运用计算机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存在风险,计算机系统极易受到外来攻击。尽管实现信息数据的高度集中和网络化传输,可以提高数据收集、传输、交换以及处理效率,缩短经营管理的中间环节,进而提高整个单位的科学管理水平。但是,数据存取及处理存在风险:电子数据信息的存取一般都是利用磁性介质工具来完成,这些磁性介质的使用给数据存取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数据存取存在风险。它们往往都无法对数据进行追溯,一旦数据遭到篡改,通常难以找回原始数据。

三、完善企业财务治理工作的建议措施

首先,企业要制定相关财务治理制度,严格强化制度的落实,提升制度的效力,重视制度的执行,明确责任,层层负责,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现代企业要强化企业的各项制度,财务治理制度尤其要健全。企业要认识财务治理的重要性,根据财务治理的要求设立相应的管理岗位,以此进行财务治理和控制。

其次,科学设置财务治理目标,企业管理层需要征求一线工人、销售人员、采购人员、管理人员和董事会成员,将他们的意见汇总整理,报决策层审批,在此基础上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目标,科学合理地编制管理目标。要界定清楚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财务治理工作要注重公平和效率。

再次,加强对财务治理的监管。依靠审计提升管理水平,通过审计,明确战略目标,保障财务治理的合理和准确。重点加强支出结构调整的审计力度,逐步增强财务治理工作的透明度;有效杜绝财务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要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控制水平,必须重视内部审计在防范财务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可以积极借助于专业的外部会计事务所,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细致的审查。借助于加大审计力度,利用社会中介或第三方的介入,保证开展好企业财务治理工作的审计,对公司的财务治理工作状况、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财务预算落实情况等一系列的财务工作效果进行审计核查。也可以通过内部审计管理,确保企业产生的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并督促企业严格按照财务治理制度高效规范地开展财务工作。由企业审计部门,结合企业自身的财务治理状况,选取适合的内部审计控制指标。

最后,及时科学地对企业财务治理工作进行评价考核。确定考核奖惩时,可以考虑实绩与管理目标的差异方向及大小。对于完成管理目标难度较大的部门奖励多一些,对于管理目标难度较小的部门奖励少些。以此鼓励员工尽可能编制科学准确的财务治理方案。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保障对财务治理工作的合理科学评价。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过于简单,在评价指标上和评价方法上都不能反映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容易使相关人员产生消极情绪和负面影响,而且也不能准确地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业绩,也容易产生短期效应,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明.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目标辨析[J].现代商业,2009(35).

[2]张明亮.浅析加强企业财务治理的重要性[J].东方企业文化,2010(8).

[3]吴海峡.金融危机下的我国企业财务治理发展现状[J].中国经济,2010(10).

[4]王艾韵.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治理问题浅析[J].中小企业科技,2010(7).

篇2

【关键词】银行债权治理;现状;建议

财务治理作为一种规范、完善企业财务制度的创新组织和契约机制,它通过一定的财务治理结构、机制和行为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形成科学的财务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目的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责关系,促使他们长期合作,以保证企业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性。公司的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一个子系统,从属并取决于公司治理的根本性质。另外,公司的财务治理结构、机制和行为对公司治理起较大的反作用,证券市场出现的许多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大都表现为财务治理问题。近年来国内学者的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股权治理效率上,而对债权人治理则分析得不够,尤其在银行债权财务治理上。

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时间较短,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体系。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报告资料显示,在其抽样调查的41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和29家国有小型企业中,平均资产负债率为71.1%,在总负债中,银行借款占74.4%。鉴于此,笔者围绕银行债权参与公司财务治理进行理论分析,并据其现状提出建议。

一、银行债权财务治理的理论分析

(一)银行债权本身具有激励与约束机理

根据成本理论,经理人在公司经营活动中有追求额外消费的积极性,从而会给企业带来价值损失。詹森认为,企业债务的增加,将减少经理人所控制的自由现金流量,进而抑制经理人的过度投资行为。即经理人必须考虑债务到期时,公司是否组织有足够现金和其他易变现资产偿还债务,否则就会面临诉讼或破产。但是,如果债务比例提高,资产替代效应,往往会诱使股东和经理人倾向选择风险更高的投资项目。这是因为,如果利用该债务资金投资所产生的资金报酬率远远大于利息率,该投资产生的收益大部分会归于股东和经理人所有,即使投资失败,风险也将由股东、债权人和经理人共同承担。由于风险、收益的不对称,所以股东和经理人有投资高风险项目的冲动。如何协调银行债权资金在企业中减少经理人额外消费和抑制股东、经理人投资高风险项目冲动的平衡关系,这就是银行债权参与公司财务治理的根本所在。

(二)银行债权具有“相机控制”机理

在现实中,由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和合约的不完全性,即使合同收入也可能是有风险的。特别是股东只承担有限责任加大了这种可能性。为防止股东、经理人的道德风险行为,在特定状态出现后,让作为合同收益人的“利益相关者”有一定的控制权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因此,“股东是企业所有者”只是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同收益有保障的条件下才有意义;当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同收益无法保障时,一个有效的产权安排是把企业的控制权从股东手中转移到利益相关者手中。也就是说,最优的企业所有权应该是一个状态依存所有权,即在不同状态下,企业为不同利益相关者所有。一种最常见的状态依存控制权表现在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转移:在正常状态下,企业由股东所有;在破产状态下,企业由债权人所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债权人“相机控制”。这里所谈的“相机控制”是一种控制权的转移,它并不排除债权人对公司日常财务活动的直接了解和参与,甚至于可以借助某一内部组织(如董事会、监事会等)了解公司财务活动、参与公司财务决策或施加一定的财务影响。因为当企业滑入破产状态时,已是“亡羊”了,俗话说得好:“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套用该俗语就是“相机控制,为时已晚”。所以,银行债权人参与公司财务治理是对“相机控制”的一种完善。

(三)银行债权自身所具有的优势

较之非银行债权人(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而言,其优势体现在:第一,银行作为债权人,具有较强的参与公司财务治理的主动性。这是因为企业经营的成败,关系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与资金的完整性。第二,银行作为债权人,参与公司财务治理成本低。由于债权债务契约的联结,银行与企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伙伴关系,银行可以从其资金结算账户中获取独特信息,从而降低了获取信息的成本。第三,银行作为债权人,监督参与公司财务治理的能力强。银行具有非银行债权人所无法比拟的专业、技术、经验等方面的独特的财务能力。这些优势为银行债权人参与公司财务治理提供了可能。

二、银行债权财务治理的现状

(一)银行——最大债权人的监控弱化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资金由国家拨款改为银行贷款以来,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资金越来越依靠银行贷款,企业资产负债率不断升高。全国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1980年仅为18.7%,1990年上升到58.4%,1998年高达64.4%。虽然我国企业直接融资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企业融资新增额中,间接融资主导仍是我国企业融资最显著的特征。

理论上,银行信贷资金对企业有硬约束和软约束之分。总体来看,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银行信贷资金对国有企业的约束是软的,表现在:第一,银行贷款发放的独立性仍然不够;第二,银行对贷款人的监控十分薄弱;第三,在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中缺乏代表;第四,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虽然国家为解决国有企业不良负债问题推出多种政策措施,但总体上效果不佳。

(二)破产法规不完善,破产机制非市场化

破产,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机制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已实施了20年,对于企业破产清算等相关法律条款已不够完善,司法实践更加薄弱,对债权人在企业破产时并不能取得控制权,债权人的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尤其是抵押、清偿和破产等环节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以及执法力度不强。加之在我国的破产实践中,出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不少股东、地方政府等不希望企业破产的现象,这种非市场化的企业存续,导致了债权人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尤其是最大债权人的银行更是如此,形成不少的呆坏账,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存在极大的浪费。

三、银行债权财务治理的建议

根据不完全合同理论,在实际的交易中,制定执行的合同却往往都不是完全的,需要经常修正和再谈判。这也就是说,实际达成的合同:一是不能够将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都包括;二是不能够将在所有这些事件出现时缔约人必须采取行动、应有的权利和应尽的责任都涵盖;三是不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在有限条款中将这些内容描述得无遗漏;四是不能够通过第三者(如法院)来将这些全部条款执行得包罗无遗。因此,合同总是有遗漏和缺口的,总有模棱两可和歧义之处的,总是需要不断加以协商和修正的。

银行债权人与企业签订的合同,同样也是一个不完全合同,债权债务合同是对未来承诺的交换,而这承诺从作出到兑现又是经历时间的,在未来的(相对于订立合同的时间而言)时间过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风险和不完全信息,只有银行债权人积极参与到企业日常的财务活动中,利用其自身的监督优势,密切关注企业动态,随时采取相应措施参与到公司的财务治理中,才能有效保障其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与完整性。银行债权人如何参与到公司的日常财务活动中,笔者有三条思路可供参考:

(一)银行债权人以外部董事身份进入董事会

从某种意义上讲,银行债权人也是企业的所有者。那么,银行以外部董事身份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与企业建立主动的债权债务关系,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共同决策来最大限度地保证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银行债权人以外部董事身份进入董事会不是说要去左右企业的经营活动与财务决策,而只是通过这一手段弥补银行处于企业外部的信息不充分这一缺陷,便于银行根据所了解、掌握的信息及时采取保全资金的措施。

(二)银行债权人以“外部监事”身份进入监事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之规定,监事会应当包括股东代表和适当的公司职工代表,其职权有:检查公司财务;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当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损害公司利益时要求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予以纠正等。不难看出,在这些职权中涉及到诸多影响财务治理的因素。如果银行债权人能借助监事会这一公司内部组织行使上述职权,参与到公司的财务治理当中去,无疑为其权益的维护与保障增加了砝码。

(三)银行债权人以独立董事身份进入审计委员会

根据2002年1月9日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联合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之规定,上市公司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由独立董事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的审计委员会,其职责为: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可以看出:审计委员会从法规上被赋予行使公司会计、审计事务的监督职权并嵌入公司的财务治理系统中。那么,银行债权人以独立董事身份进入审计委员会,实际上也就作为一份子被嵌入到公司的财务治理系统中了,审计委员会治理效能的发挥为银行债权人参与公司财务治理提供了一个平台。

【参考文献】

[1]林钟高,王锴,章铁生.财务治理——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韩博印.债权融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1).

[3]沈红波.我国上市公司债权人治理弱化及其对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10).

[4]王映美,王萌.从相机治理视角谈债权人权益保护[J].财会月刊(综合),2006(9).

[5]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7]郭斌.企业债务融资方式选择理论综述及其启示[J].金融研究,2005(3).

[8]张双才.企业财务冲突及协调机制研究[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9]叶向阳.公司治理:基于债权融资视角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4(5).

篇3

一、财务治理评述

对于财务治理的内涵,我国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杨淑娥(2002)认为,公司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所谓公司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财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黄菊波(2002)认为,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子系统,从属并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根本性质,是公司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的划分与配置;林钟高(2003)指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达到利益相关主体之间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均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申书海,李连清(2006)认为,财务治理是指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为实现公司长远目标,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用以平衡各方财务权、责、利的关系,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和约束机制等的一套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机制。

财务治理理论源于公司治理理论。从概念上看,公司治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司治理解决的是因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问题,它要处理的是公司股东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问题,即股东治理模式。广义的公司治理可以理解为关于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一系列法律、机构、文化和制度安排,它界定的不仅仅是企业与其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即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实际上,按照企业契约理论,企业可以看作是企业各类参与者之间达成的一系列的实际与隐含契约,这些契约规定了他们在各种情况下的权利、责任以及报酬。为了实现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必须把他们的利益协调起来。简言之,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是涉及公司成败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保证投资者(股东)的投资回报,即协调股东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二是企业内外各利益集团的关系协调。建立公司治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整个公司的效率,保护投资者权益,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服务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只有公司的效率和效益提高了,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因此,只有能够提高效率的公司治理才是合理的。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财务治理亦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笔者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财务治理。所谓财务治理,就是指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将企业剩余索取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因此而产生的责、权、利关系。围绕剩余索取权的配置,财务治理包含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二是企业内部各利益阶层的关系。财务治理就是要以有效率的方式来处理好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因剩余索取权配置而产生的责、权、利关系。

二、财务治理效率:从成本的视角

要考察公司财务治理的效率,就不得不联系到财务治理的成本。因为效率与成本是矛盾的两面,它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的整体。

国内外公司治理研究较多地使用了公司治理效率这个概念,尽管没有给予其明确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公司治理效率与公司治理费用和公司治理收益相联系;一项公司治理政策或机制的效率就等于其给公司带来的收益改善与公司治理费用之差;李维安、武立东较早地提出了治理成本的概念(吕斐适,胜2006)。严若森(2005)将公司治理效率的最优化问题定义为:在其它条件既定之下的公司治理成本最小化或公司治理收益最大化的求解。公司治理成本即公司治理发生的成本,其主要内容包括交易成本、成本、第二类成本、组织成本、市场治理成本、服从成本、政府治理成本和制度摩擦成本。

借鉴国内外有关公司治理成本的研究以及前面对财务治理关系的阐述,笔者认为,所谓财务治理成本,是指公司财务治理框架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各种成本的总和,而财务治理效率则是使这种治理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总和最小化。具体来说,财务治理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

1.第一类成本即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成本。成本方面主要由詹森与麦克林在1976年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将成本定义为委托人的监督成本、人的保证成本和剩余损失的总和。2.第二类成本即投资者之间的成本。该类成本是投资者之间利益冲突所产生的成本。该成本主要是由于各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3.第三类成本即企业与股东同债权人之间的成本。对财务治理框架而言,债权人治理成本是外部市场治理成本中属于财务治理成本的直接内容。鉴于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中,尤其是国有企业,债务资本所占比例较高和银行借款等债务融资具有公司治理效应的现实,在财务治理成本中必须重视债权人治理成本。当然,它也是一种成本。

(二)财务制度成本

它相当于企业财务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所发生的制度成本, 是投入生产要素以外的成本。1.财务组织成本。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与管理层以及职工代表组织等之间,关于企业剩余索取权的责权利划分的机构化设置与确认,财务治理结构的组织成本即为财务治理组织机构设置与确认以及确保这些权力机关得以正常运转所必须耗费的成本。2.财务执行成本。即公司为制定和执行财务规章制度而与有关财权法律条文与程序等所发生的成本,包括公司必须保存重要文件资料与档案、制作股票或股权证明、按规定格式分类制作账表、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在官方指定的媒体上按时各类财务信息以及向政府出示必要的汇报等活动中产生的成本。该成本需由治理主体与治理组织机构承担。

(三)其它成本

其它未包括在上述两大类成本之内的成本。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用经济学的方法,将公司财务治理的成本与效率的关系表示如下:

Y=Ci(Xj)(i=1,2,3……,n;j=1,2,3……m)

其中,Y表示财务治理效率,C表示各类治理成本,X表示财务治理环境中的各种影响因子。在既定的公司财务治理环境中,财务治理效率最优化其实就是财务治理成本的最小化。一般说来,财务治理效率越高,财务治理成本就越小,它们之间成反比例关系,其关系如图1所示:

这样,在环境条件和治理效益目标一定的条件下,财务治理效率就是边际治理成本与边际治理收益的比较即Vy=Vc。当边际成本趋于零时,其极限存在。也就是说,当dy/dx=0,满足收益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此时Vy=Vc,根据上述分析,此时财务治理收益最大,治理效率最优。

但是,仅仅从治理成本的角度还不足以说明财务治理的效率,笔者在此引入一个概念,即财务治理强度。所谓治理强度主要指公司董事会对管理层实施的激励与约束的程度,它取决于人实际行为的结果与出资人要求的收益最大化情况下理想的管理层行为之间的差距(剧锦文,2006)。显然,当财务治理强度增加时,成本会随着治理强度的增强而减少,但财务制度成本和其它成本却会随着治理强度的增强而增加。当成本的下降大于财务制度成本和其它成本的增加时,总成本将呈现下降趋势;反之,总成本则会呈现上升趋势。因此,总成本与治理强度表现出U形曲线关系。笔者设成本为C1,财务制度成本和其它成本之和为C2,则C=C1+C2。C、C1、C2同治理收益的关系如下:

如果C1大于Q,这时C1会随着治理强度的增强而下降,C2则随着治理强度的增强而增加。由于C1下降的速率大于C2上升的速率,故总成本趋于下降,直到C1=C2=Q达到均衡。在这点上,总成本C最小,边际治理效益等于边际治理成本,财务治理效率达到最优;当继续增加治理强度,这时C1下降的速率小于C2上升的速率,总成本增加,尽管总的治理效益也在增加,但边际治理效益却呈递减之势,从而使治理效率下降。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财务治理过程中,并不是治理强度越高越好,成本越小越好,而是在成本与财务制度成本、其它成本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因此,在公司财务治理中存在着最佳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方式,而这种最佳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方式,将导致财务治理效率的最优化或财务治理成本的最小化。

三、提高公司财务治理效率:从降低财务治理成本入手

(一)降低控股股东与广大中小股东之间的成本,是目前提高财务治理效率的关键

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表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存在倒“U”形关系(王克敏等,2006)。就国有控股公司普遍存在的“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现象,笔者认为,降低财务成本应主要从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减少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成本着手。为此,应该加大国有股减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从而降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成本,提高公司财务治理效率。

(二)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引入债权人相机治理机制,以降低第三类成本,提高财务治理效率,防范财务风险

在我国公司制企业中,由于破产机制和退出机制尚未真正地建立起来,因而导致成本的提高。针对我国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较高及债权人治理效应较低的现状,就必须在破产机制和退出机制正常而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强化债权人的相机性控制,确定债权人在亏损公司破产、清算、暂停和终止上市、重组中的优先与先导地位。因为在此情形下,与股东控制相比,由债权人控制的优势如下:1.由于企业的商贸结算和贷款都是由银行进行的,所以债权人对企业资产负债信息的掌握比股东更多、更准确。2.债权人对企业的控制通常是通过受法律保护的破产程序来进行的。因此,债权人控制比股东控制更加有力,把债权人(尤其是银行)的“相机性控制”机制引入企业的治理结构中,有利于提高财务治理的效率,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3.负债融资能够抑制控股股东的过度投资行为,尤其是来自与控股股东具有很强谈判能力的债权人的融资,可以有效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降低第二类成本,提高财务治理效率。

篇4

关键词:集团 财务治理 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172-01

随着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企改革、国有资产重组的逐步深入,以及大集团战略的实施,集团的财务治理问题日益突出。因此,需要通过研究财务治理结构,理顺和规范在各级、各类公司的财权与控制权的合理配置问题,明确在财务上集团管什么、怎么管,各子公司管什么、怎么管,形成一个通盘的协调和激励机制,实现企业集团效率提升与风险控制的有机统一。

一、集团财务治理的研究对象

集团财务治理不仅包括集团母公司本身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之间的财务约束与激励机制,而且还包括母子公司之间和总分公司之间的财权划分以及财务约束和激励、成员企业之间财务关系的协调。集团公司的财权包括对分子公司资金管控权、预算审批权、投资决策权、融资决策权、资产处置权、收益分配权、内部财会政策和财务制度统一规范权、绩效考核权、审计监督权等。由于一个公司的财务治理结构一般是由具有实施控制权的大股东主导的,并且应服从公司法人治理的总体安排,本文所指财务治理不涉及集团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层面的财权分配问题,主要是指集团总部对其下属分子公司在财务控制权上的安排,即母子公司和总分公司之间的财权分配问题。

二、集团财务治理的基本模式

目前对于集团财务治理的主要模式有集权型、分权型、平衡型三种类型。

1.集权型财务治理模式。集团公司对下属各企业重大财务决策事项有直接决策权;有权决定各子公司财务机构设置与财务负责人的任免;对子公司具体运营活动进行财务控制。集权型财务治理模式的优点是财务管理效率高,有利于企业集团发挥整体资源的整合优势,提高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集权型财务治理模式的缺点是不利于子公司负责人的作用发挥;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会在很大程度上破坏“有限责任”这一原则;对子公司的经理人员的业绩无从评价和考核。

集权型财务治理模式主要适用于:产品单一或同一行业的企业;资源需要也容易整合的企业;子公司在集团中的重要性使得母公司不能对其进行分权;子公司的管理效能较差,需要母公司加大管理力度。

2.分权型财务治理模式。集团公司将财务决策权下放给集团所属各企业,集团下属各企业独立行使经营权,集团公司仅对其经营结果进行必要的审核监督。分权型财务治理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调动子公司积极性、创造性;提高财务决策效率。分权型财务治理模式的缺点是可能造成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财务目标不一致;集团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各子公司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会大大降低;各子公司之间的战略协同度较差。

分权型财务治理模式主要适用于由行政单位转化的公司;各子公司之间业务关联度较低的多元化企业;知识产业和知识含量较高的企业。

3.平衡型财务治理模式。集团公司通过对下属公司的战略管理,达到集团公司整体战略协同的目的。同时通过对财务权利的适度划分,明确集团公司与各子公司的财务决策权限,并通过对财务负责人的委派和对资金的管理,监督下属公司在财务权利的执行及战略发展的管理情况。平衡型财务治理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集团整体战略目标的协调;有利于调动集团公司和子公司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集团公司与子公司的资源优势;使集团整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平衡型财务治理模式的缺点是:增加了集团公司与各子公司在财务权限上的博弈;增加了重大事项的管理级次,使决策效率受到影响。

平衡型财务治理模式主要适用于产业关联度较强的集团公司。

三、集团财务治理的基本手段

集团公司的财权包括投资决策权、融资决策权、资产处置权、资金管控权、收益分配权、预算管控权、内部财务制度统一规范权、财务信息管控权、审计监督权等。针对每项权利的分配,集团可以使用的治理手段有以下几种选择。

1.在财务制度的制定方面:可以采用集团统一制定财务政策;集团统一确定主要财务原则,由各公司根据相应的制度法规制定本企业的财务制度;各公司自主制定财务制度。

2.在资金管控方面:可以采用资金集中管理(包括财务公司、结算中心、内部银行、统收统支、拨付备用金等方式)、自主管理制等方式。对于项目投资资金,可以采取额度内备案及超额度审批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3.在预算管控方面:可以采用经营者预算管控和出资人预算管控(模拟出资人预算管控)。出资人预算管控又可选用集权、分权和平衡等不同方式。

4.在投资权管控方面:可以采用集团各公司自主决定投资项目;集团公司确定投资方向,各公司自主决定投资项目;集团公司直接决定各公司的投资项目。集团公司可以按照不同的公司组织模式采用不同的资金支持或控制政策,如无偿划拨、无偿使用、有偿使用、比例配套、额度备案等方式进行管理。项目的实施应当有一定的排序,尤其是各公司之间的项目排序应当由集团公司进行掌控。

四、财务治理实施通道

集团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下属公司,选择合法有效的实施通道,以确保财务治理手段的顺利实施。在选择实施通道时,主要应当从目标公司的组织形式、集团控股状况、其他股东的持股情况、法律法规的要求等因素出发,考虑实施通道的建设。

1.对于分公司,由于其不具备独立的法律主体资格,因此,集团可以采用直接制定相关制度的方式实施集团财务治理手段。

2.对于全资子公司,集团可以采用制定政策下发执行的方式,保证集团财务治理权限的实施。

3.对于控股子公司,集团应当利用其派出的股权代表,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法人治理通道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或者通过公司章程确定财务治理手段的实施通道,通过对人员的间接管理确保财务治理手段实施,同时要注意保持上市公司的独立性。

4.对于相对控股子公司,集团一方面利用其派出的股权代表充分表达意志;另一方面通过和其他股东达成管理共识,通过公司章程和管理协议的方式明确集团母公司实质的管理地位,从而保障财务治理手段的落实。

综上所述,集团财务治理的目标就是通过合适的财权安排,建立相应的财务约束与激励机制,既调动分、子公司的经营积极性,又能维护出资人的利益,最终目标是能提升整个集团的资源利用效率和信息对称度,控制集团整体风险,从而促使整个集团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桂芝.创新与完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对策,科技和产业,2007(6)

2.杨波,.经营者在财务治理中的权利、责任及风险,2005(11)

篇5

关键词:财务治理; 财权分配 ;股权分置

在公司制以前的企业形式中,独资企业和合伙制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基本上是统一的,出资人承担无限责任。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原有的经营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企业组织形式和财务管理要求,不能满足股东、债权人和经营管理层之间的权利划分及利益要求,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应运而生,对财权的划分进行制度规范。目前,上市公司中出现的部分问题,主要是因为财权分配而产生的。

一、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存在问题

1.公司组织机构不完善或不能发挥应有职能。

上市公司是现代企业形式的最佳体现,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建立规范的组织结构。《公司法》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应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主要目的就是使其能够互相制约与监督。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组织机构设置不完善,或设置完善但部分机构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这就使滥用职权、损害股东和企业利益事情的发生成为可能。

2.控股股东专权,中小股东利益受损。

国有企业改组实行公司制后,公司也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但实际上国有股一般都控股51%以上,占绝对控制地位。根据我国公司法律制度,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聘任经理人员,由于股东按其出资额比例具有的表决权,监事会、董事会的意见,实际上成了大股东的意见,经理的人选实际是国有股股东的人选。因此在国有企业改制过来的公司里,普遍存在着一股独大的情况。而正在迅速发展的私营上市企业,由于大多是家族企业,家族控股一般占到公司股本的60%到70%以上,形成了一股独大的局面。

3.债权人权益时常遭到损害。

债权人分享一定的财务治理权源于保障债权人资金安全的需要,特别是当债权人(主要是银行)对某个企业的贷款数额大、期限长、流动性差,或进行连续贷款,以至于该企业的经营非常依赖于该债权人时,债权人就会要求一定的财务治理权。上市公司滥用公司法人资格侵害债权人权益的表现主要有:公司设立上市公司时股东出资不实或不充分;股东抽逃出资或通过其他方式榨取公司财产;“脱壳经营”等。

4.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随着公司的发展,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营者接收所有者的委托对公司进行管理,并接收所有者给予的报酬。由于委托人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受托人在实现股东目标的时候希望自身利益应首先得到满足,在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财务治理中的问题。

二、问题分析

笔者认为,在上市公司中之所以出现上面几种比较典型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公司财务治理中的财权配置不当所致。

财务治理权是对公司资金进行计划、调配、使用、监督和控制的权力,主要包括财务收支管理权、财务剩余索取权和财务监督权,而财务治理是一种财权在企业有关掌管方之间划分的制度规范。在所有者和接受委托的经营者之间,各方如何划分财权则依据谁对财产最终承担责任而定。但是,不同层次经营管理者和所有者各自拥有多少剩余索取权,不同层次的财务监督者或监督机构各自掌管何种和多少监督权,事先必须用明确的契约或制度来规范。

我国的公司法律制度对上市公司财权在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及具体财务管理人员中的分配有着比较明确的规定,具体如下:第一、股东大会(即所有者)拥有公司财产所有权,因而,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它行使着公司财产所有者的全部权利。股东大会在公司拥有的财权主要包括出资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财产索取权,对公司重大财务战略决策权等。第二、董事会在股东大会闭幕期间,代表股东行使财权,同时它对公司的经营进行指导。第三、监事会代表所有股东行使财务监督权。监事会接受委托,对所有者财权进行监督,代表所有股东对上市公司财产行使财务监督权,检查公司财务;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第四、经营者层的财权,主要是行使公司法人财产的经营权中包括董事会授权的公司重大财务问题执行权。经营者层除了全面掌管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外,还表现在财权的配置上。而财务经理以及其他具体财务管理人员,由经营者授权后具体行使日常财务活动的执行权和控制权。他们负责具体的财务事项和业务的处理,仅有岗位职责范围内的执行权和授权范围内的控制权。

上市公司的财权经过明确的分配后,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再辅之以相应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每一环节都形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责任中心。我国上市公司之所以出现我们讨论的四种问题,主要原因就是有章不循,循而不正。不能使监督主体与决策主体有效分离,监督主体与执行主体相互串通滥用职权,损害所有者的利益。

三、解决办法

1. 建立明晰的公司产权制度

上市公司必须根据公司法律制度和财务治理理论的要求,设置完备的组织机构,并在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间合理分配财权,实现委托有效,清晰,执行合理,监督有力的公司运行机制。

国有资产必须建立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实现国有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实质性分离。国家必须通过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产权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保障国家对企业财产的所有权,落实企业经营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建立明晰的产权关系,旨在明确政府有关部门和其他监督机构的职责、企业的权利和责任,理顺企业财产的国家所有、分级管理、分工监督和企业经营的相互关系。该机构受托实施国有资本的运作管理,对同级政府负责,接受政府的审计监督,对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承担法律责任。其操作难点在于增加了环节,延长了链,会有新的风险产生。因此,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彻底实行政企分开,理顺产权关系,切实解决国有资本所有者虚位的问题。明晰的产权关系除了将投资者所有权与法人经营权相区别之外,它还要求实现产权结构的合理化,以及要界定清晰的具有独立或相时独立经济利益的主体即财务主体。

2. 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首先,应当完善相关法律规法体系。我国最新修订的《公司法》已经对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做出了更详细有效的规定,这使中小股东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有了更多的法律依据。新法规定董事会或者执行董事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东会会议职责、且监事会或者监事不召集和主持的,有限公司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股份公司连续九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十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股份公司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三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在股东大会召开十日前提出临时提案并书面提交董事会;董事会应当在收到提案后两日内通知其他股东,并将该临时提案提交股东大会审议。原公司法对此没有明确规定,按照这种投票制度,股东在选举董事时拥有的表决权总数,等于其所持有的股份数与待选人数的乘积。投票时,股东可以将其表决权集中投给一个或几个候选人,通过这种局部集中的投票方法,能够使中小股东选出代表自己利益的董事、监事,避免大股东垄断全部董事、监事的选任,增强小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话语权。

其次,进行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目的是解决不合理的股权结构,为上市公司长期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证,从而保护投资者长远利益。在上市公司股改方案中,非流通股股东大多采用送股或缩股的方式,这将使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下降,股权结构分散化。解决了股权分置问题,市场上存在的一切问题如大股东恶意圈钱、大股东肆意挪用巨额资金等都会迎刃而解。管理层和大股东将会致力于公司业绩的提升,上市公司的发展障碍会完全消除,步入良性发展趋势。

其三,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中小股东作为股东之一,首先应享有基本的公平剩余索取权和参与控制权;其次作为外部股东,在控制权的参与方式上一般为知情权、监督权和重大事件的参与决策权。中小股东作为弱势群体不仅应通过了解自身的权益从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还应当充分借助社会外部力量,利用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律、法规及其他制度防止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即使在合法权益被侵犯之后,也可通过向行政机关请求救助或者向法院提出诉讼。

3. 重视债权人在财务治理中的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银行实行了“拨改贷”的政策,债务融资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在我国,债权人不参与公司的管理,只能到期收本得息,这就使银行对贷款企业的约束和限制力较弱,这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债权人在财务治理中的地位。从现实来看,我国目前允许银行向部分企业投入股权资本,这样银行就可以同其他股东具有平等的财权。另外也可采取在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中吸纳银行等债权人代表的办法,对经营者进行事中监控,防止企业以改组、破产等方式逃离高额债务,以保证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4. 建立合理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建立合理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建立经营者人才市场,公司可以到市场上选择经营管理者。这样就强化了人才竞争机制,能够找到懂管理有能力的经营者,同时也强化了经营者的风险意识。其次,实行股票期权制度,允许经营者持有公司股份,使经营者成为公司的所有者之一。在全球排名前500家大企业中,有近90%的企业采用了股票期权制度。这种激励制度将企业经营者的个人所得与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的资本升值及广大股东的利益得以很好地结合,不仅有利于激发高管人员经营管理的能动性,更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和素质。其三,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重视对经营者的事业型激励。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实现个人价值的心理需求是多方面的,物质激励的要求将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减弱。因此,应加强对经营者非物质激励,如:职位升迁,终身雇佣,政治地位和社会荣誉等。这种综合性和社会性的激励机制,对经营者更容易保持长期激励的效应。其四,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强化内部控制。企业选定一些必要的指标,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对公司经营管理者定期进行考核,强化其经营意识。同时,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岗位间的相互牵制和约束。激励和约束可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效的约束是激励作用完全发挥的前提条件,没有有效的权力制衡和监督,激励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

参考文献:

[1] 王继仓,程国辉.生产力研究.山西:,2005.

[2] 熊蓉佳.美日企业财务治理的比较和启示.财会月刊. 2004.

篇6

一、公司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之异

(一)内涵的差异。关于财务治理的内涵,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根据自身对财务治理涵义的理解,概括出了多种财务治理定义。杨淑娥教授认为,公司财务治理是通过财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林钟高教授认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制度安排达到利益相关主体之间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均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

“治理”一词,英文为“govern”(动词)、“governance”(名词),据《英汉双解词典》、《韦氏新世界词典》等解释,“govern”有统治、管治、影响、支配之意;“governance”有统治、支配、管理、管理方式之意;现代汉语中,《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解释“治理”为统治、管理、处理、修正。因此,财务治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方式(名词形式),即财务治理结构、制度安排,而且是一种管理活动(动词形式),即财务治理行为。在此基础上,对财务治理定义可以概括为:财务治理就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公司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以股东为中心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企业财务活动就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以及其所体现的企业同各方面的经济关系。

(二)产生背景的差异。财务治理是随着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以及公司治理等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产生的。其出发点是解决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问题,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来防止内部人控制从而降低委托成本,避免或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公司治理的主要功能是配置权、责、利。在这三个要素中,权力的配置是前提,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的基础是公司权力的配置。同时,权力关系改革本身也能创造出运行更加顺畅的组织。在公司的权力结构中,财权是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权力,因为公司的各种经营活动最终都会通过资金和资产的相互交换或转移而完成,并在财权上有所体现。因此,以财权配置为中心的公司财务治理就应运而生了。

财务管理是产生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在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财务管理基本上只是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五十年代后财务管理学界在证券组合理论与资本结构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才使现代财务管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纵观中外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演化过程,它们与公司理论的演化过程是相关联的,是共生互动的。

(三)具体目标的差异。从制度结构看,财务治理作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安排,必然需要通过一些具体措施来实现,这些措施包括投资制度、筹资制度和分配制度等,这又属于财务管理的范畴;从企业创造财富来看,财务管理是为了怎样产出较大的财富,财务治理为了确保这种财富创造能够合乎各方的利益要求;从发展驱动力看,财务治理发展的驱动力是公司治理等理论的发展,而财务管理发展的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等的发展。

(四)权力特征的差异。从价值角度看,财务管理是对资金流向、流量和流速的合理协调与控制。从权力角度看,财务治理是对财务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对称性安排,其中,财务控制权具体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所以,财务治理的规范即财务治理权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和根本的。而财务管理是在财权配置的基础上,对相应的筹资权、投资权和收益权等财权的运营权。

二、公司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之同

(一)理论基础的同源性。公司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都是以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为基础。产权制度下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产生问题,而公司治理是处理问题的制度安排,其主要功能是合理配置责权利。其中,财权是众多权利的核心,财务治理是以财权配置为中心的公司财务安排,而财务管理是在既定的财务治理结构下进行价值和资金管理的具体活动。

(二)终极目标的一致性。公司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都是实现财富的有效创造。财务治理主要是考察构成财务利益主体之间的权、责、利的划分,以及采取什么手段实现相互间的制衡,它是企业财富创造的基础和保障;财务管理则是在既定的治理结构下,为实现财务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是财富创造的源泉和动力。

(三)对象的同质性。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两者都涉及到财权问题。财务治理关注的主要是关于财务权利的划分即财权,其任务不是着重关注企业的业务层面,而是明确各方责任、建立监督和激励约束机制;尽管财务管理重点关注企业的业务层面资金的筹集、使用与分配等,直接对象是资金运动和价值,但目前许多学者认为财务管理的本质是资金。

(四)体系的统一性。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同属财务范畴,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财务体系,因而具有统一的体系。两者共同作用于这一微观经济主体,统一协调,各司其职,缺一不可,共同保证微观经济主体财务的有效和规范运行。

(五)作用的互补性。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作用互补。财务治理侧重于公司宏观支配与协调,与公司的治理思想、内在性质和战略方向有关,而财务管理则侧重于微观经营层面的操作与控制,更关注组织具体活动的处理。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共同构成完整的公司财务系统,两者对公司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处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一贯性。如,财务治理对公司财务战略的拟定,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服务与发展方向;财务治理对公司财务的全面调控,决定了财务管理中财务控制的力度和手段;财务治理对公司财务政策的选择,决定了财务管理中具体财务制度的基调。

财务管理手段和水平的高低是财务治理的有效性的保证和基础,很难想像一个财务管理基础混乱、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能有有效的财务治理。如果把公司治理比做人的骨骼,则财务治理是人的大脑和心脏,财务管理就是人所必需的营养成分。

三、实施公司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对接

(一)合理分配相关财务权利。企业的权力机构(股东会)、决策机构(董事会)、监督机构(监事会)和执行机构(经理层)分别享有相应的权力。根据公司治理结构和财务分层理论,一般来说,股东会和董事会享有财务治理权,董事会和经理层享有财务管理权,而监事会享有财务监督权。由此看出,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是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结合的行为主体。所以,必须完善董事会制度,强化董事会的职能,可以通过设立专业委员会的方式,提高董事会财务决策与管理的专业水平和执业能力,既要充分发挥决策职能,又要充分发挥对出资人和经理层的沟通与协调职能;同时,必须做实监事会,真正发挥其对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只有如此,才能为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有效对接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与激励机制。完善的财务激励机制是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有效运行和对接的重要条件。在财务治理方面,财务激励是建立和完善分层的财务决策机制及对财务治理团队的激励机制,使各层人恰当运用财权履行其职责。在财务管理方面,通过各种具体化的财务决策来达到财务激励的目的。

篇7

关键词:财务治理;EVA理念;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070-02

一、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关键和核心

公司治理结构实质上是对企业进行控制而建立的企业内外一整套制度的安排。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部分公司的委托关系出现了严重失衡。所有者代表缺位、内部人控制、审计关系不正常以及独立董事不独立是公司治理不完善的实质表现。它们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主要通过财务治理的层面来影响上市公司质量。

不同于将资金运动和企业的价值作为管理对象的财务管理,财务治理是指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为实现公司长远目标, 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 用以平衡各方财务权、责、利关系, 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和约束机制等的一套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机制。其中,财权指某一主体对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决策权等权能。公司财务治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因委托关系产生的各种经济利益冲突。正如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财务治理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和核心。如果说财务治理是一个关于如何在企业内部对财权进行配置的契约,那么财务管理是对该契约的实施。

二、关于财务治理的理念

(一)财权制衡观

公司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不仅考虑了企业各契约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 又充分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均衡,适合公司财务治理的理念,协调了大股东和中小股东及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但从企业的实际情况看,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特别是财务信息是不对称的。根据对财务信息的影响及依赖性,利益主体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依靠内部财务治理即公司组织内的财权安排保障其利益;第二类依靠外部财务治理即公司组织以外的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的合约安排等保障其利益。前者主要包括掌握公司控制权的大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等,他们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具备决定性作用。后者则主要指公司外部的中小股东、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他们在财务信息方面处于被动低位,因而其利益很容易被侵害。外部利益主体在受到侵害后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后果,如信用缺失带来的银行贷款困难、股市混乱使股东利益难以保障并引发股市融资困难等问题。因此,在财务治理方面两类利益主体应是并重的,公司财务治理的重点也主要在于两类利益主体的财权的协调与制衡上。

在内部财务治理主体行为失效时,外部财务治理主体必然会采取一定的制衡措施。例如,在目前金融危机的重创下,为保证中国股市的稳定发展,避免股利政策由管理当局随意制定,圈钱市场氛围浓厚的情况,2008年10月9日出台了《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其中,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这些规定就体现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这一外部财务治理主体主动的制衡性调整。

(二)激励约束理念

建立和完善财务分层决策机制和财务治理团队的激励约束机制, 可以使各层人恰当运用财权履行其职责。例如,EVA即经济增加值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理念,它使我们对公司的制度设计、财权安排进行了重新审视,完全有理由将其纳入财务治理的范畴。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公司激励制度得到了重新设计,使公司与经营人员经济利益得到了很好的兼容。这一理念带来的财务治理效应主要体现在经营管理层财权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上。

(三)利益兼容理念

公司财务治理对两类利益相关者,即公司内部的所有者、经营者、职工以及公司外部的债权人、中小股东、客户及政府等同样侧重。在企业价值最大化这样的治理目标的指引下,公司更有可能兼顾企业的持续发展、兼顾社会利益、兼顾内外两类利益主体,进一步规范财务信息的生成、传递以及披露机制,作好公司财权的合理配置。

三、关于公司财务治理权的配置问题

公司财务治理权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其中,财务决策权是财务治理权的核心。因此,财务决策权的配置也是财务治理权配置的核心。一般说来,财务决策权主要集中于股东大会、董事会;财务监督权主要集中于监事会以及外部债权人、独立审计单位;经理层主要负责财务执行。

(一)完善公司内部财务治理权的划分体制

公司内部财务治理权的划分体制,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等相关部门、人员的财权划分、界定制度。财务决策权需要专门的知识,在现代公司关系下,应明确规定各层面在筹资决策、投资决策、收益分配决策等各项财务决策的权限和责任,以实现企业内部财务决策管理制度化和程序化。而链长短、公司规模、信息技术的发展、行业特点都有不同的成本,因而都是进行决策权划分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股东会的财务决策权应是战略层面的,而董事会的财务决策权则应是战略和战术结合,因其本身就是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结合体。通过设立专业委员会等方式完善董事会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决策职能,并加强对出资人和经理层的沟通与协调。

从财务治理来看,内部财务监督体制主要是指监事会的财务监督,所有者的监督是通过监事会来实现的。优化资本结构对于建立和完善企业监督机制,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为不同的资本结构影响着财务治理的效率和效果。股权过于集中或分散的资本结构, 都不利于财务治理中内部财务监督机制的建立。针对国有企业“人缺位”形式的产权困境,更有效的做法就是从财权的配置上去解决,即加大监事会的财务监督力度并考虑引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将国家的财权主要体现在监督上。

独立董事为上市公司加强财务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内部人控制以及内部人和大股东对会计信息的舞弊行为。除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赋予董事的职权外,其特别职权也大多与财务治理业务有关,如重大关联交易和担保事项的认可及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等。要使独立董事制度有效发挥其财务治理中的监督权,必须完善独立董事选聘机制,防止大股东一手包办,以保障其独立性。

(二)重视外部监督力量

1.财务治理权的配置应考虑相关主体的利益,尽管理论上已达成共识,但在实践中,特别是对于债权人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被很多企业所接受,这往往使企业在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时,偏向股东一方。在以银行为代表的债权人利益受损后,公司的筹资相应地也会受到影响并最终影响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因此,重构良好的银企关系至关重要。银行的监督作用可以缓解上市公司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建立良好的融资环境,并促进公司资金的合理使用。另外,当企业财务陷于困境时,银行将代替股东行使财务治理权,即所谓的相机治理。这也反映出以银行为代表的债权人在财权配置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债权人对公司实施控制的方式具有“强硬”和“单独行动”两个特征,他们采用“监督为主、惩戒为辅”的控制方式

2.与债权人的财务监督比较,外部审计的利益动因相对间接,但他们的作用以及给公司财务带来的影响可能会远远超出债权人的财务监督。外部审计的关键是要改革审计委托人,在存在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下,审计监管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审计三角”扭曲为直线。建立由外部大股东、债权人、公司主要往来客户、合作伙伴及独立董事这些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组成审计委托实体将至关重要。

(三)通过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公司财务治理提供保障

合理的内部财务激励约束机制是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它包括财产所有人对经营管理者的财务激励机制、上层经营管理者对下层管理者的财务激励机制等。例如,EVA激励模式能有效地实现产权所有人与经营管理者的利益的兼容。这种激励机制的优点就在于它能合理有效地配置财权,而利益的兼容又使财务监督成本大大降低。而针对中小型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购使企业的财务决策权与财务执行权得到了统一,减少了成本(含财务监督成本),并使财权得到了更有效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杨淑娥,金帆.关于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2,(12).

篇8

一、我国公司债权人治理机制的导人—现有公司财务治理之不足

1.公司内部治理的非有效性。第一,董事会的独立性不够。就目前我国公司董事会的实际状况看,董事会实际上很大程度地掌握在内部人手中。这种局面的产生当然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过分集中有关,董事会由大股东掌握或由内部人控制,比较难以形成独立的董事会来保证健全的经营、决策机制。第二,监事会的监督功能非常有限。我国的公司制企业采用的是单层董事会制度,与董事会平行的公司监事会仅有部分监督权,而无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无权任免董事会或高级经理人员,无权参与和否决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决策。第三,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企业经理人员或员工在事实上或者依法掌握了企业的控制权,并使他们的利益在公司的决策中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

2.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缺失。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的外部监控机制不健全,银行等作为债权人对公司实施的监控作用较小。大多数中国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国有股占有绝对或相对控股的地位,鉴于中国公司这一的特定股权所决定,政府具有双重性,即它一方面代表股东在公司财务治理中发挥内部治理的作用,同时又作为资本市场或证券市场的监督者,通过信息披露等法规的制定来担任公司外部治理的角色,因而,中国公司财务治理的模式属于政府主导型模式。在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中,政府作为大股东代表,其作用更多地表现为外部治理。这种作用并不是通过市场机制体现出来的,而是表现为其对经营管理人员的任命权、对企业重大决策的审批权和对经营管理者的经营活动的外部监督约束权,如外派财务总监、定期和不定期的审计等。

3.债权人利益保护之不足。我国《公司法》第1条:“为了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利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阐明了立法宗旨。实际上,债权人利益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现行法律的规定只上一种不完全的事后监督,即破产监督,但破产企业往往资不抵债,难以有效地保护其利益,现在的不良债权就是证明。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债权人作为公司外部治理的主要力量在公司财务治理中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或者可以说,中国债权人治理机制并不存在。只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银行债权无法转变为股权。按照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据统计,我国企业所欠债务70%以上是商业银行的。这也就意味着该部分债权无法转化为股权,不然的话就是违反法律。因此,银行作为最大的债权除按贷款协议扣押其抵押担保外,无权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和公司财务治理。我国《公司法》的设计照搬美国,强调股权至上,当现有制度发生危机时,又引进独立董事,造成制度不和谐以及资源的浪费,监督成本增加,最大的后果就是银行的不良债权。因此有必要进行现有资源整合,这就是债权人治理机制。

二、债权人财务治理的理论基础

利益相关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的股东至上的企业理论主要区别在于,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人或参与,比如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债权人和企业联系的纽带是银行投人到企业的巨额资产,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并且,资产额和风险大小呈正相关关系。

利益相关者可以定义为:“所有那些向企业贡献了专用性资产,以及作为既成结果已经处于风险投资状况的人或集团”。利益相关者是所有那些在公司真正有某种形式的投资并且处于风险之中的人。公司应该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股东的利益服务,股东只是拥有有限的责任,一部分剩余风险已经转移给了债权人和其他人。而且股东所承担的这种风险可以普遍通过投资的多样来化解,因为他们可以将持有股票作为其总投资中一个组成部分。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为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财务治理提供了可以参考的途径,因为利益相关者专用性资产的存在,利益相关者也就可以根据其资产的多少和它们所承担的风险来获得企业对其利益的保护,这样,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财务治理也就有了依据。

三、债权人治理与资本结构的关系

英美和日本、德国形成了不同的外部治理模式。英美国家在传统的自由放任式经济发展道路基础上形成的是一种以股本为主、资产负债率低、并且股权高度分散的资本结构,这是因为美国有非常发达的金融市场。美国企业的融资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证券市场)完成的。企业的外部治理主要靠市场机制调节,中小股东可以“用脚投票”。而作为资本主义后起之秀的日德国家则在追赶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道路上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资本结构,这就是资产负债率高、股权高度集中,并且法人相互间持股、银行兼债权人与股东为一身。这样,英美国家在以股本为主、资产负债率低;并且在股权高度分的资本结构基础上就形成了股东主权型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模式;而日德国家则在资产负债率高、股权高度集中的资本结构基础上就形成了股权与债权共同治理的模式。资本结构是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基础,不同的资本结构导致不同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模式。这是在比较以上两种治理结构模式后所得出的重要的启示。中国在公司化的进程中,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模式,首先应该考虑自己的资本结构。中国公司融资的市场机制并不完善。我国企业和德日企业的资本结构有相近之处,即资产负债率高,股权高度集中。因此,我国应借鉴德日的共同治理机制。

四、我国公司债权人治理的目标模式

根据高资产负债率的不同,债权人参与公司财务治理可以分为两种模式。

一是高资产负债率公司(资产负债率在60纬以上的公司)应主要借鉴日本的主银行制,建立股权与债权的共同治理的模式。这一类公司属于高负债型,公司经营的风险对债权人的总体影响甚至超过对股东的总体影响,所以,在这种类型的公司中,应保持债权人的治理权。虽然从理论上说,债权人的权力边界以追索债务本息为限,但实践中,由于债权人承担了企业经营风险的大部分,所以,事实上,债权人有必要与公司财务治理。主银行制中,银行就是以股东和债权人双重身份参与公司财务治理的。主银行制的主要内容是:(1)企业选定一家银行作为自己的主要往来银行,并主要从这家银行取得贷款;(2)银行持有企业的股份,并派员参与企业的财务管理;(3)当企业经营出现困境以至破产清算时,则由其主银行牵头负责。1996年7月初,中国人民银行的《主办银行管理暂行办法》对主办银行进行了规范,同时决定从1996年7月1日起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提出的300家重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北京、天津等七个城市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试点。目前试点中银企之间联系仅局限于《银企合作协议》这样一般的契约的联系,且协议一年一定,较松散。银企之间缺乏产权纽带,银行只能在外部服务于企业,不可能触及企业内在治理机制问题,这样就脱离了主办银行制度的本质特征。 二是资产负债率适中的企业,采用相机治理机制。资产负债率在50%左右,说明企业的股权与债权大致参半,企业经营对股东与债权人的风险是大致相同的。相机治理机制包括事前治理、事中治理和事后治理。事前治理指投资者对法人企业提出的投资项目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价和考查。事中治理是指资金注人企业后,投资者介人法人企业,直接检查经理人员的经营行为和企业的运营状况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事后治理是在企业经营出现危机时,干预企业经营决策。其参与企业治理的手段主要有三个:(1)当债权人认为企业的困难只是一时性的,有挽救的可能和发展的前景时,对企业实行挽救政策,追加注人资金;(2)当债权人认为企业无发展前景或者无力对其挽救时,对企业强制履行债权合约,硬化债务约束;(3)当企业出现企业资不抵债的危机时,债权人对其实施破产程序。

债权人作为利害相关者参与公司财务治理是一种机制。债权人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根据权源不同,可以分为约定参与和法定介人。约定参与包括信贷契约、人事结合、重大决策时的债权人会议等。法定介人是指具体制度由法律加以规定,如重整制度和破产制度。具体而言有如下途径:

第一,信贷契约。建立企业与主要往来银行的信贷联系。通过建立信贷联系,加强企业与主要往来银行的存贷款关系,加强银行对企业的了解和监控。以债权人的身份,密切掌握公司经营和财务动态,以保持对公司的事实上的监控。信贷契约并不足以保护贷款人利益。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信贷契约的不完全性。(2)信息不对称,公司具有从事契约后机会主义行为的激励。(3)专用性资产的闭锁。

第二,资本参与。信贷联系虽然是银行控制的有力手段,但在本质上还不是资本的结合关系,银行向企业持股则为主银行参与企业治理提供了实质性前提条件;银行持有企业的股份,并派员参与企业的财务管理三是人事结合。主银行与工商企业的人事结合,即向双方派遣董事使得通过信贷和持股所建立起来的主银行对企业之间的渗透得以进一步强化。银行以股东的身份进人公司董事会,参与公司重大经营决策的制定。

第三,债权人会议和重整制度。贷款人在监督过程中发现公司业绩滑坡,首先是采取非正式磋商。如果这不能解决问题,贷款人可能提起破产程序。

第四,债转股。债转股作为一种资本结构调整的手段为建立和改进公司财务治理创造了条件和机遇,从而能够使企业通过重组来摆脱困境,也使金融资产转劣为优。

篇9

【关键词】财务治理 财务管理 关系 对接 研究

现下社会经济呈一体化发展趋势与多元化发展趋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广义而言,财务以公司核心要素形式产生,同时影响公司整体运营机制,公司财务要素主要分为财务治理要素内容和财务管理要素内容两种,其一同归属于财务工作范畴之内,但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却有着本质区别,其概念意识与对应经济活动之间均存在较大不同点与差异性。应该了解到,当前公司管理过程中常会出现财务管理与财务治理相混淆状况,之后在此基础上出现财务无序管理现象,对公司正常运转和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所以我们应正视此类问题,从实际角度出发,在辨别财务管理与财务治理二者区别的同时,详细分析与探索其内在对接模式,从而更好更优的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使得财务工作效率和财务工作质量得到双向提升。

一、财务治理内涵要点分析

财务治理词汇产生源于公司复杂且难以处理的财务关系,财务治理能够对公司基础性财务问题作出有力反映,财务治理主要对象为公司内部工作人员群体利益协调性,会对工作人员具体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等进行提升。从实际角度而言,财务治理是使企业经营权和相应企业所有权之间达成完美分离的产物,财务治理环节中主要分为财务收支管理内容和财务监管内容以及财务工作人员配置内容等,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企业财务的正常科学配置。财务治理以调控手段形式产生,公司内部全体工作者利益被涵盖其中,无论是公司经营者、公司决策者和公司职员都是公司财务治理的主要对象,财务治理目标相对长远化和多样化,最终目的即为对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内容和财务管理方式内容等进行完善,达到员工利益有力调节的主要目的,以至有效提升公司运行效率。

二、财务管理内涵要点分析

财务管理是固有词汇,财务管理概念相对明确。通过数次分析和调查可以看出,财务管理就是针对公司财务事项进行实时管理,财务管理是公司内部较为常见的一种经济活动,主要对象分为公司经济问题管理内容和公司财务问题管理内容。需知,公司资金项目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中和核心操作环节,应在财务管理中进行必备资金管理,实施资金合理分配制度,有时也涵盖了投资管理内容和利润再造内容,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财务管理是公司财务工作环节中基本工作形式之一,提升财务管理质量可为后续企业进步提供一定资金支持,使得公司竞争利润不断加大,运用财务管理效率提升模式来明确公司经济活动目标,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明确走向,在起到推动效用的同时促进公司经济活动的行为规范化管理和策略科学化执行。财务管理以财务活动正常安排进行最大公司价值获取,财务管理本质是从价值角度为公司牟利,因为其是公司治理工作的基本,公司经济活动与经济目标被确定的状况下,公司目标才能得以明确,发展前景也会更为可观。

三、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间的主要区别分析

(一)目标差异性要点分析

财务治理目标即为公司财务权益维护,保障公司利益分配均衡性,当前公司管理制度实施背景下,公司所有权和公司经营权呈相互背离态势,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则存在委托现状,此种现状证明着财务资本受托管理已成为主流。针对信息非对称因素加以分析,公司经营者具备一定信息优势,投资者与之不同,其存在一定信息劣势性。公司组建与公司发展中,经营者核心目的就是使公司效益达到最大化,投资者收益量度增加,但当前仍旧存在道德风险诟病,经营者会借助信息优势去为己谋利以损害投资者切身利益,非正规私人利益获取状况较为严重。但是财务治理其出发点为产权契约关系处理与调节,对财务利益主体间利益进行综合调节与制衡,以至有效提升公司内部治理效率。所以,投资者权益保护是公司财务治理的重点操作环节和最终目标。

财务数量内容是财务管理环节中的操作出发点,在此前提系进行后续公司价值评估,财务管理目标为从根本上增加公司基础性价值,投资者财富增加的同时也会增加公司收益。公司创建伊始,公司投资者目的就是达成公司利益最大化,换个角度而言,此处利益最大化是将投资成本要素扣除之后的公司剩余资金与财富,公司价值最大化是财务管理工作目标,主要分为资金时间价值考虑内容和相关风险价值要素考虑内容,公司资产增值均依仗与此。

(二)主体差异性要点分析

公司财务治理主要包含了公司股东内容、董事会内容和经理层内容以及财务管理层内容等,公司财务治理将财权配置视为重点,通俗来讲,即是对公司股东财权、董事会财权、经理层财权和财务管理层财权进行积极合理配置,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其具备出资权和决策权以及剩余资金索取权等,但董事会可以对大会财权代为行使,此时主要涵盖了利润分配方案内容、预决算方案内容和重大财务决策方案内容等,经理层权力与前者不同,其需在董事会授权后才可以参加重大公司决策,为董事会提供可选方案,通过科学的方案拟定,提高决策可行性。公司财务管理层授权方为公司经营人员,其需要认真履行自身财务工作职责与财务工作义务,享有一定财务执行权和财务决策权,监事会主要负责财务信息内容状况检查与监督,公司内部经营活动监管操作也被纳入其中。

公司财务管理主体包括公司财务活动参与者和公司财务活动执行者,其与财务治理形成要素基本等同,看似相同,但主体实质却各不相同,公司财务治理主体角度为社会属性,公司财务管理主体角度则为经济属性,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监事会是公司财务治理的核心部门与机构,但此时其却不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主体部门和机构。

四、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间的主要关系分析

(一)最终行为目标保持一致

公司财务治理与公司财务管理二者目标具有一致性特点,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目的皆为促进企业财富值稳步增长,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司价值最大化。财务研究主体为财务利益主体权、责、利三样要素划分,同时以相关应对模式达成利益制衡,财务治理是公司财务创造和利益增长的基础;财务管理操作前提主要基于公司基本治理结构体系,旨在达成核心公司财务目标而进行财务要素管理行为实施,其会推动企业发展和维持财务平衡,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均归属于公司治理大环境范畴内,二者对公司利益主体加以合理配置、安排,使资金流动全方位管理策略实施成为可能,并以公司财富增长和公司价值攀升为最终操作目标。

(二)财务二重性

根据财务属性基本特征可以看出,财务本身就预备一定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此类双向特征存在,使得公司财务管理与公司财务治理共同构成了公司财务二重性,之后在此基础上构成完美结构体系。需知,公司财务治理环节需从财务本质社会属性角度加以分析,以财务社会属性要素进行公司财权的具体分配;公司财务管理环节需要从财务本质经济属性加以分析,以财务经济属性要素进行公司流动资金管理。公司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二者对财务双重属性进行了有力全诠释,其作用主体皆为公司财务,处于同一协调、共同发展态势,并助力公司各个财务事项能够长期平稳运行。

(三)作用互补性

财务治理通常情况下会融入与公司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之中,以宏观角度为基准继而顺利进行公司财务支配与公司财务协调,公司治理目标和公司治理思想将其涵盖在内。公司财务管理以微观角度为基准,并对公司财务活动细节部分加以操作,最为常见的例子即为公司财务战略体系构建,其是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确定的根本。财务治理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公司财务关系协调与整体控制,财务管理本体财务活动控制步骤与流程由财务治理掌握,二者对公司基础性财务关系调节和对应公司财务活动管理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公司财务结构系统由二者一同组建。

五、公司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对接要点分析

(一)正规财务分配机构创建要点分析

公司财务目标影响和决定着最终公司经济活动,旨在进行公司不同类型经济活动协调,公司财务合理划分环节势在必行,首要一点即是进行较为合理且正规的财务分配,明确自身要务和责任的同时,对公司财务工作予以精确管理,最大程度上保证公司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发挥其本体最大效用,财务分配结构体系构建可对公司财务进行良好细化与分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司优化管理。

(二)进行公司财务监督机制建立以权衡内部财务管理关系

适时进行公司财务监督激励机制创建,以此为前提进行公司财务治理与公司财务管理工作对接,明确公司基本经济活动目标,要求财务管理与财务治理完成配合。合理的外部监督可及时发现公司财务缺陷与诟病,在及时发现问题的前提下予以及时解决,最大程度上替公司挽回经济损失,激励机制执行可有效激发公司内部工作人员群体潜在工作欲望和工作兴趣,员工工作积极性会得到有效调动,以此种方式来共同实现经营目标达成。

(三)全方位多角度保障信息交流畅通性

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公司需要进行信息互换平台创建,创建目的在于有效防止信息不对称状况和对应信息失真状况产生,当前公司管理结构体系中,绝对权力机构设置状况和线性结构设置状况等仍旧存在,信息传达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信息失真现象,信息失真之后会出现一定连带效应,有时会对企业造成致命伤害。旨在有效规避不良信息状况,使得不对称等消极因素公司财务损害程度迅速降低,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去实现公司信息平台的畅通性和自主性以及安全性,保证财务治理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对接。

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尤为重要,政府下达了对公司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与标准,但统一要求内容有所缺失,实用性信息和新型信息较少,财务会理信息要求规范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需要及时建立正规财务治理结构体系,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为目标,要求公司主管部门与机构进行信息披露制度修订,逐步明确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制定要求标准和公司财务管理制度构建要求标准,为后续公司财务管理目标与公司财务治理目标达成奠定有力基础,使二者日渐趋于目标一致,随之需侧重公司财务治理规范制定、公司财务治理规范执行和公司财务治理信息披露,公司董事部门需要站出来协调公司股东和公司经营层之间的关系,为最终目的达成起到积极推动效应,加之合理及时的公司财务治理信息披露工作监管,充分发挥社会效用和舆论效用,建立公开信息模式和诚信信息模式以及规范信息模式,披露环境优化与合理整改可促进公司财务管理进步和公司财务治理进步。

(四)财务风险遏制以有效凸显财务纽带功能

注重部门设置环节,因为公司财务工作是企业得以安全平稳运行的根本,与不同公司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工作关联性,与此同时,财务工作在时间跨度之上具备战略性中长期特点,有力实现公司财务管理和公司财务治理的对接需要充分体现财务部门此种特征,需要得到充分职能彰显与发挥。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司财务风险规避,需适时完善财务风险预警结构体系和财务风险控制结构体系,为公司财务治理和公司财务管理创造优良市场环境和工作氛围,需知,当前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和信息化发展时代,基于此,公司财务管理技术条件增加,并且拥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之后在此基础上促进财务工作的良性循环与发展,将企业财务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深度加强企业危机意识和抗风险能力。

六、结束语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经济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当前人们逐渐对公司财务工作重视起来,旨在提升公司财务管理效率和财务治理质量,需要上述二者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标准要求内容相互适应。众所周知,公司财务治理要素和公司财务管理要素是公司整体工作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若进行细化分析,二者服务对象与本体内涵各不相同,但二者之间的联系也极为密切,其实质上为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互调节的关系,需从实际角度出发,进行正规财务分配机构创建,并建立公司财务监督机制以权衡内部财务管理关系,全方位多角度保障信息交流畅通性的同时进行财务风险遏制,以有效凸显财务纽带功能,保证公司内部各项机制的正常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林活水,林春金.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2]周守华,张敬峰.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兼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管理变革[J]. 会计研究,2006,(12).

[3]何晶.岗位价值管理在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中的运用――以中国大唐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实践为例[J]. 中国商论,2015,(28).

[4]林活水,林春金.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5]潘爱玲,刘颜颜.循环经济型企业财务治理的创新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 2012,(08).

篇10

关键词:财务治理;财务管理;关系和对接

一、引言

一个好的现代企业应该是一个由人事管理、 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以及财务会计管理等诸多子系统构成的组织。其中,财务会计则是各项管理活动的基础和支撑,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财务部门提供的各项数据做出正确决策。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高度发达背景下,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就能提升整个企业的全面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见,财务管理在企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专家称:“在新时期,任何智力资本最终都要转化为财务”。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公司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并相互协调,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重要基本职能。鉴于此,文章主要从公司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概念着手,明确了公司治理与财务管理以及财务治理之间的关系,以期企业财务管理水准能够稳步提升,从而促进内部财务牵制能力及总体竞争实力提高。

二、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含义

何为财务管理?简单地说,公司所需的任何一笔资金,无论大小,都要从自己所主管的财务部门中支出;公司所取得的每一笔收入,都无一例外地交到自己所主管的财务部门,财务管理管的就是“钱”。通过合理的、科学的手段控制公司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率,明确公司财务关系就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其管理活动涉及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不再仅是管账、编表的简单工作,而是协助公司最高管理当局运筹帷幄的重要智囊、“理财专家”,主要职责是对企业的资金进行预测、筹集、调度与监控。财务治理是通过一定的财务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其对象包括,包括投资者、企业债权人、企业经营者、工会组织、政府部门等等。公司治理的主要功能是配置权、责、利,目的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责关系,促使他们长期合作,以保证企业的决策效率。

三、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异同

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都是用一定的经济信息处理手段服务于企业财务工作,以保证企业的良性运转。

(1)制度性关联。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都是以产权制度和组织制度作为最基本的制度。权利的核心就是财权关系的界定,产权制度就涉及此方面,主要由董事会或总经理指定,财务治理就是为公司财务合理安排财权的配置。而如何进行部门划分、职权分配和工作协调以及人员分工和机构安排等企业框架,则是由财务管理来决定,与之相对应的规章制度就是组织制度。由此可见,组织制度是财务管理最基本的制度形态,产权制度是财务治理的最基本形态。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财务治理本身不能创造绩效,它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是通过影响财务管理而间接实现的,并因财务管理运行产生绩效而有了意义,而财务管理和公司绩效又受到财务治理的根本性制约。

(2)目标性的关联。从公司制度出发,财务治理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实施,来均衡利益各方的要求,如通过资金筹集制度,投资制度,分配制度等协调投资者、企业债权人、企业经营者、工会组织、政府部门等等。财务管理更注重怎么去管理每一笔资金,为企业创造更大收益,落实到相关人员的具体经济活动。简单的理解就是,财务治理更注重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更注重企业管理方式。企业追求的根本目标就是经济效益,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企业效益服务。

(3)作用性关联。作为财务体系内的两种财务工作方式,两者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公司财务治理是从宏观上对制度进行调整,均衡利益权责,而财务管理则是在微观上处理企业经济信息,完善企业财务制度,保障企业其他部门的正常运营。两者虽然在职能划分上和最终目标上并不统一,但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两者的相互补充才能使企业财务流动得以顺畅,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当今市场的发展需求。

四、公司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对接的措施

为最大程度的发挥公司财务作用,取得好效率的财务控制效果,应精确公司财务权利,完善财务分配机构,有效地实现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对接工作,使得企业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各自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去完成公司财务控制。

首先,赏罚分明是体现企业管理信用的主要指标,所以完善的监督激励机制对企业财务治理和管理对接工作有着重要作用,监督机制可以有效地监督财务工作的进行,及时的避免因为个人利益而出现的漏洞甚至严重失误造成的损失。其次,保证企业信息的良好沟通,现今的公司管理模式中,由于绝对权力和线性的机构设置,使得信息传达出现失真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信息失真产生的连带效应是无法预估的,甚至对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企业建立良好沟通平台是财务治理和管理的对接的保障。最后,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如今经济的快速发展,先进的技术条件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企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平台,同时还有复杂多变的风险。最大程度的规避财务风险能为财务治理和管理对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良性运作以及应对危机的能力。

五、结束语

财务治理是协调财务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利、责任以及利益。实现财务利益主体的相互平衡和相互制约。而财务管理是在财务治理的结构下,为企业创造财富,是企业创造财富的动力。由此可见,财务治理是企业良性运作的基本保障,而财务管理是企业创造财富的方法,两者关系密不可分,相互联系和制约相互联系,缺一不可,都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重要基本职能。公司企业要想彻底地在自身企业中最大化的发展公司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功能,就必须树立一个战略性发展目标,然后构建一个重要的发展架构,以财务治理为公司企业的宏观财务处理措施,以财务管理工作作为公司企业微观发展道路,最大实现二者的对接工作,使得财务治理可以给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基础与责任体系框架,使其可以更好地发展我国公司企业的财务工作。

参考文献:

[1] 郝晓雁.公司财务治理及其与相关范畴的关系[J].生产力研究,2006(06).

[2] 刘坤.公司治理财与务管理体制刍议[J].黑龙江金融,2005(10).

[3] 王雷,钟华.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战略整合[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25).

篇11

关键词:财务报表;舞弊;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11日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状况解析

(一)内部现状。上市公司的内部框架决定了委员会监督使用财务报表。该组织的主要目的是监督公司与财务报表有关的职员并且审核财务报表的制作过程及结果;如果发行证券的公司没有类似的机构体系,则指整个董事会。委员会基本职能为监管公司内控部门和财务报表的制作过程,明确公司各个机构的独立性;监督企业及职员律法条令是否严格执行;可以调查并阻止任何不遵循律法的舞弊活动;从而给企业提供风险管理的优良环境,并处于不断完善的前进步伐中。但因为委员会属于公司内部部门,它的独立性建设存在的问题很严重。

(二)注册会计师现状。注册会计师为了追求成本效益,一般会对被审计的上市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和财务风险等进行全面的评价,从而制定高效合理的工作流程,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首先,某些注册会计师缺乏职业操守,他们受到被审计单位的有关利益的诱惑,在违反审计独立性的情况下,出示缺乏公正的财务审计报告,这样的举动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又因为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不同,使其在评估时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其次,因为被审单位相对了解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方式和过程,就会运用隐蔽的方式,逃避审计。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内部原因分析

(一)内部管理人员暗箱操作。一个公司经营得好坏,很大一部分是要看管理人员的。公司财务情况反映上市公司高层的业绩,可以反映是否为公司盈得利润,如利润率、投资收益率等,这些指标的评价同时与高层管理人员的聘任、晋升和工资相挂钩。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职务的提升与公司经济利益的大小相息息相关,但不是每个管理人员都能给公司带来盈利,有些高管人员为了遮掩其经营不善的结果,骗取晋升机会,从而就会产生财务报表舞弊的念头,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导致财务报表信息失真。

(二)为避免监管部门的惩处。总的来说,是企业为了逃避惩处所做出的一系列防范措施。有关法律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处于资产负增长,则会由相关监管部门下发整改文件。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不被整改,从而会选择进行财务报表舞弊。当上市公司发觉过度高估公司的产业值,同时达不到所高估的盈利时,就会采取舞弊措施,用于逃避上市时所受的处罚。如此,上市公司为了逃避监管部门的惩处,就会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造假。

(三)为了达到逃税和隐匿违法的目的。当前,一些上市公司存有两套账本,其目的就是为了躲避税收。为了达到逃税的目的,为此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上大做文章。内部留有一套账目用来了解公司运营状况,对外提供的报表数据都是经过伪造的,甚至于有的公司把盈利做成亏损,以实现逃税避税。

(四)注册会计师独立意识淡薄。小股东在上市公司投入资金成为公司的一分子,在公司中享有重大事务决策参与权,在公司中和管理层共同研究财务报表情况。但是,大股东又掌握绝对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所以小股东的权利就相对较弱,就不会被叫到公司参与投票决定。在这样的前提下,高层就代替其行使权力,这样就使聘请注册会计师的权利落到了高管手里,选择注册会计师的权利被降低。甚至有的公司内部与会计师事务所达成一致协议,直接让会计师事务所代替进行财务报表的制定。这样的结果就会造成注册会计师失去独立自主的断断能力。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意识慢慢就会淡薄。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治理对策

(一)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发生财务报表舞弊的根本原因很大一部分是被审计公司的内部管理框架存在瑕疵,内部控制做得不够好。上市公司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者之间相互制衡的管理框架结构。后两者各成体系,属于前者统一管理。董事会负责集团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流程,后者的作用为调查集团高层执行者负责的所有项目。其内部架构中管理部门属于前者管辖。可以看出,内在管理部门与后者在企业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由此可见,企业应当完全让二者严格执行所属相关职责,这样既可以降低董事会和管理层对财务报表舞弊的危害系数,还可以降低舞弊实施的机会。

(二)强化企业职员的道德素养及职业操守。职员是集团的四肢,是重要的执行者,职员的行为体现了集团的形象,集团应当注重培养职员的职业素养,引导员工注意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多了解法制,懂得利用法律解决问题,加强热爱本职的操守培训,为职员建立合理的职业操守,注重员工的职业技能训练,使员工能够把握准确的消息,选择活泛安全的方式。全面进行诚实守信的宣传工作,从每个人的思想上改变财务报表舞弊状况。证券市场监管者也要展开诚实守信工作,提高诚信意识。

(三)重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操守。在已发生的舞弊案例中统计出,有很大一部分舞弊是注册会计师与集团协同作案的状况。因此,想要降低舞弊现象,不仅需要提升舞弊集团的操守,而且需要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培训入手,提升其职业操守。为了使相关职业人员的素养操守提高,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相关准则,倡导相关职业人严格执行职业条例,与被审计的集团互相独立,提高相关职业道德,审计时做到客观、公正。实际体现于:在执行相关工作时时刻保持警惕,做到执行心态评价正确,发现存在矛盾的证据或是各方面不可靠的证据给予高度的防范。相关从业人员懂得任何公司都有舞弊的可能,在执行相关专业时,严格按照条例执行,决不能疏忽松懈。注册会计师在进行步骤实行中,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判定水平。职业判定从注册会计师的自身判断水平出发,它是会计师平时日积月累来的。

(四)加强政府监管职能,加大财务报表舞弊惩处力度。我国财务报表舞弊现象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舞弊行为的处罚不够坚决,不能一查到底,不能使违法者产生敬畏之心。坚决果断执法不仅能够提升相关现象暴露的比例,并且对国家法制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在我国民法中没有相关规定,因为其相关赔偿是经济性赔偿,以达到舞弊者经济减少。财务报表舞弊者也应得到相应的处罚,以促进双方为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争取。而且必要的时候还要增加刑事责任。虽然民事赔偿可以震慑财务报表舞弊人,从本质上讲它的处罚力度远远不够,有关违法人员因为巨大的利益诱惑会触犯法律,国家应当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尽最大力量减少舞弊发生。

主要参考文献:

篇12

作者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子系统,是关于企业财权配置、财务控制、财务监督和财务激励的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通过财务制度将各个财务主体紧密联系起来,同时通过财务控制、财务监督和财务激励对财务主体形成合理的监督和激励,实现有效的财务治理。较高的财务治理质量不仅能够合理配置各财务主体的权责利,有力控制各个财务环节,有效监督财务行为,还能适当激励财务主体,是公司正常运行的关键保障。

如何评价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水平?目前尚没有这方面的评价体系。近期笔者主持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指数报告2011》,从财权配置、财务控制、财务监督和财务激励四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的上市公司财务治理评价体系。利用AHP方法计算了1721家上市公司(不含2010年新上市的、没有完整年报的公司)的财务治理指数,并分别从地区分布、行业属性、所有制性质及上市版块等多角度评价了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水平。

总体而言,2010年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指数分值符合正态分布,大多数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指数分值在40-60分之间,占比为72.22%。值得关注的是,只有197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指数分值高于60分,占比仅为11.44%。这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指数不及格,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水平令人担忧。

分地区看,各地区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指数均值由大到小分别为中部(49.0658)、东部(48.9383)、东北(48.8547)和西部(47.3990)。中部地区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指数均值要高于财务治理指数总体均值(49.1143),而东部、东北和西部地区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指数均值则低于总体均值。但是,财务治理指数的这种区域间差异并不是很明显,分数最高的中部地区高于分数最低的西部地区不足1分。

分行业看,由于各行业自身特性所致,不同行业之间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水平有很大差异。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指数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金融保险业(57.5416)、传播文化业(55.0604)和运输仓储业(53.8940);财务治理指数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是木材家具业(45.4194)、纺织服装业(45.0485)和农林牧渔业(44.7602)。另外,制造业的财务治理水平普遍较低,而利润水平较高的服务行业和垄断行业的财务治理水平则普遍较高。

分所有制看,国有绝对控股公司财务治理指数均值为52.5697,明显高于财务治理指数总体均值49.1143。而且,国有绝对控股公司财务治理指数标准差较小,说明国有绝对控股公司的财务治理水平普遍较高,且同类公司之间的差异很小。国有强相对控股公司(国家为第一大股东且持股比例在30%-50%之间,)的财务治理水平较高于平均水平;而国有弱控股公司(国家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30%以下,持股比例高于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无国有股份公司及国有参股公司财务治理水平相对较差,均低于整体平均水平。总体而言,国有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水平明显高于民营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水平。

篇13

一、我国公司债权人治理机制的导人—现有公司财务治理之不足

1.公司内部治理的非有效性。第一,董事会的独立性不够。就目前我国公司董事会的实际状况看,董事会实际上很大程度地掌握在内部人手中。这种局面的产生当然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过分集中有关,董事会由大股东掌握或由内部人控制,比较难以形成独立的董事会来保证健全的经营、决策机制。第二,监事会的监督功能非常有限。我国的公司制企业采用的是单层董事会制度,与董事会平行的公司监事会仅有部分监督权,而无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无权任免董事会或高级经理人员,无权参与和否决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决策。第三,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企业经理人员或员工在事实上或者依法掌握了企业的控制权,并使他们的利益在公司的决策中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

2.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缺失。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的外部监控机制不健全,银行等作为债权人对公司实施的监控作用较小。大多数中国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国有股占有绝对或相对控股的地位,鉴于中国公司这一的特定股权所决定,政府具有双重性,即它一方面代表股东在公司财务治理中发挥内部治理的作用,同时又作为资本市场或证券市场的监督者,通过信息披露等法规的制定来担任公司外部治理的角色,因而,中国公司财务治理的模式属于政府主导型模式。在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中,政府作为大股东代表,其作用更多地表现为外部治理。这种作用并不是通过市场机制体现出来的,而是表现为其对经营管理人员的任命权、对企业重大决策的审批权和对经营管理者的经营活动的外部监督约束权,如外派财务总监、定期和不定期的审计等。

3.债权人利益保护之不足。我国《公司法》第1条:“为了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利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阐明了立法宗旨。实际上,债权人利益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现行法律的规定只上一种不完全的事后监督,即破产监督,但破产企业往往资不抵债,难以有效地保护其利益,现在的不良债权就是证明。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债权人作为公司外部治理的主要力量在公司财务治理中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或者可以说,中国债权人治理机制并不存在。只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银行债权无法转变为股权。按照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据统计,我国企业所欠债务70%以上是商业银行的。这也就意味着该部分债权无法转化为股权,不然的话就是违反法律。因此,银行作为最大的债权除按贷款协议扣押其抵押担保外,无权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和公司财务治理。我国《公司法》的设计照搬美国,强调股权至上,当现有制度发生危机时,又引进独立董事,造成制度不和谐以及资源的浪费,监督成本增加,最大的后果就是银行的不良债权。因此有必要进行现有资源整合,这就是债权人治理机制。

二、债权人财务治理的理论基础

利益相关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的股东至上的企业理论主要区别在于,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人或参与,比如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债权人和企业联系的纽带是银行投人到企业的巨额资产,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并且,资产额和风险大小呈正相关关系。

利益相关者可以定义为:“所有那些向企业贡献了专用性资产,以及作为既成结果已经处于风险投资状况的人或集团”。利益相关者是所有那些在公司真正有某种形式的投资并且处于风险之中的人。公司应该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股东的利益服务,股东只是拥有有限的责任,一部分剩余风险已经转移给了债权人和其他人。而且股东所承担的这种风险可以普遍通过投资的多样来化解,因为他们可以将持有股票作为其总投资中一个组成部分。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为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财务治理提供了可以参考的途径,因为利益相关者专用性资产的存在,利益相关者也就可以根据其资产的多少和它们所承担的风险来获得企业对其利益的保护,这样,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财务治理也就有了依据。

三、债权人治理与资本结构的关系

英美和日本、德国形成了不同的外部治理模式。英美国家在传统的自由放任式经济发展道路基础上形成的是一种以股本为主、资产负债率低、并且股权高度分散的资本结构,这是因为美国有非常发达的金融市场。美国企业的融资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证券市场)完成的。企业的外部治理主要靠市场机制调节,中小股东可以“用脚投票”。而作为资本主义后起之秀的日德国家则在追赶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道路上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资本结构,这就是资产负债率高、股权高度集中,并且法人相互间持股、银行兼债权人与股东为一身。这样,英美国家在以股本为主、资产负债率低;并且在股权高度分的资本结构基础上就形成了股东型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模式;而日德国家则在资产负债率高、股权高度集中的资本结构基础上就形成了股权与债权共同治理的模式。资本结构是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基础,不同的资本结构导致不同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模式。这是在比较以上两种治理结构模式后所得出的重要的启示。中国在公司化的进程中,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模式,首先应该考虑自己的资本结构。中国公司融资的市场机制并不完善。我国企业和德日企业的资本结构有相近之处,即资产负债率高,股权高度集中。因此,我国应借鉴德日的共同治理机制。

四、我国公司债权人治理的目标模式

根据高资产负债率的不同,债权人参与公司财务治理可以分为两种模式。

一是高资产负债率公司(资产负债率在60纬以上的公司)应主要借鉴日本的主银行制,建立股权与债权的共同治理的模式。这一类公司属于高负债型,公司经营的风险对债权人的总体影响甚至超过对股东的总体影响,所以,在这种类型的公司中,应保持债权人的治理权。虽然从理论上说,债权人的权力边界以追索债务本息为限,但实践中,由于债权人承担了企业经营风险的大部分,所以,事实上,债权人有必要与公司财务治理。主银行制中,银行就是以股东和债权人双重身份参与公司财务治理的。主银行制的主要内容是:(1)企业选定一家银行作为自己的主要往来银行,并主要从这家银行取得贷款;(2)银行持有企业的股份,并派员参与企业的财务管理;(3)当企业经营出现困境以至破产清算时,则由其主银行牵头负责。1996年7月初,中国人民银行的《主办银行管理暂行办法》对主办银行进行了规范,同时决定从1996年7月1日起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提出的300家重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北京、天津等七个城市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试点。目前试点中银企之间联系仅局限于《银企合作协议》这样一般的契约的联系,且协议一年一定,较松散。银企之间缺乏产权纽带,银行只能在外部服务于企业,不可能触及企业内在治理机制问题,这样就脱离了主办银行制度的本质特征。

二是资产负债率适中的企业,采用相机治理机制。资产负债率在50%左右,说明企业的股权与债权大致参半,企业经营对股东与债权人的风险是大致相同的。相机治理机制包括事前治理、事中治理和事后治理。事前治理指投资者对法人企业提出的投资项目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价和考查。事中治理是指资金注人企业后,投资者介人法人企业,直接检查经理人员的经营行为和企业的运营状况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事后治理是在企业经营出现危机时,干预企业经营决策。其参与企业治理的手段主要有三个:(1)当债权人认为企业的困难只是一时性的,有挽救的可能和发展的前景时,对企业实行挽救政策,追加注人资金;(2)当债权人认为企业无发展前景或者无力对其挽救时,对企业强制履行债权合约,硬化债务约束;(3)当企业出现企业资不抵债的危机时,债权人对其实施破产程序。

债权人作为利害相关者参与公司财务治理是一种机制。债权人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根据权源不同,可以分为约定参与和法定介人。约定参与包括信贷契约、人事结合、重大决策时的债权人会议等。法定介人是指具体制度由法律加以规定,如重整制度和破产制度。具体而言有如下途径:

第一,信贷契约。建立企业与主要往来银行的信贷联系。通过建立信贷联系,加强企业与主要往来银行的存贷款关系,加强银行对企业的了解和监控。以债权人的身份,密切掌握公司经营和财务动态,以保持对公司的事实上的监控。信贷契约并不足以保护贷款人利益。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信贷契约的不完全性。(2)信息不对称,公司具有从事契约后机会主义行为的激励。(3)专用性资产的闭锁。

第二,资本参与。信贷联系虽然是银行控制的有力手段,但在本质上还不是资本的结合关系,银行向企业持股则为主银行参与企业治理提供了实质性前提条件;银行持有企业的股份,并派员参与企业的财务管理三是人事结合。主银行与工商企业的人事结合,即向双方派遣董事使得通过信贷和持股所建立起来的主银行对企业之间的渗透得以进一步强化。银行以股东的身份进人公司董事会,参与公司重大经营决策的制定。

第三,债权人会议和重整制度。贷款人在监督过程中发现公司业绩滑坡,首先是采取非正式磋商。如果这不能解决问题,贷款人可能提起破产程序。

第四,债转股。债转股作为一种资本结构调整的手段为建立和改进公司财务治理创造了条件和机遇,从而能够使企业通过重组来摆脱困境,也使金融资产转劣为优。

篇14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原因;治理对策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往往会为了吸引长期稳定的投资、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而人为性地操纵财务报表生成过程,最终导致财务报表严重偏离公司的正常发展现状及趋势。这样现象不仅会严重损害财务报表参考者的利益,还会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会受到法律法规制裁的。因此,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报表粉饰”相关内容概述

(一)“财务报表粉饰”的概念

财务报表是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现状、资产债权现状的重要信息,是上市公司债权人、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现状,从而做出战略性投资的重要依据之一,财务报表粉饰主要是指最终使财务报表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的各种行为。财务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互分离的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还是普遍存在的,有时候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获取某种不正当的利益,会与公司财务会计人员“合谋”,采用不符合会计准则的手段、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或使用符合会计准则的某种手段,对公司财务信息进行人为性地改动,最终导致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并不能反映公司的经营管理、资产负债、现金流量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一般来说,财务报表粉饰区别于普通意义上的财务会计差错,财务报表粉饰更倾向于有目的性、主观性的故意行为。财务报表粉饰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向债权人、投资者、财产所有者表现出上市公司正按照预期要求,处于高速、稳定地发展过程中,从而获得有利于公司战略性发展、融资的基础条件。财务报表粉饰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利益”是建立在“虚假行为”、“违法行为”基础上的,一旦一段时间后被披露,将会给上市公司带来致命的打击,因此,对财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根除对于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十分必要。

(二)“财务报表粉饰”的常见手段分析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的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公信力得到外界质疑。近些年来,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达到财务报表粉饰而不被发现的目的,所采取的手段越来越隐蔽,下文将对常见的三种财务报表粉饰手段进行分析。上市公司利润一般来说主要包括营业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两个大方面,通过营业外收入对公司的利润进行人为性地操纵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财务报表粉饰手段。营业外收入的获取不需要消耗公司的资金、资源、设备,对于公司来说是一项“净收益”项目,因此,在利润核算时,增加或减少营业外收入常常成为上市公司管理层控制最终利润的主要手段,这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的主要途径之一。资产重组是上市公司为了优化产业布局、最优化利用生产资源而进行的资产置换、重组活动,资产重组的本质性目的是有利于上市公司长远发展的。但在一些情况下,上市公司管理层常常会利用资产重组的机会,进行不必要的固定财产变卖、转移活动来增加公司利润,给报表参考者一种公司正在“超额”或“预期”完成任务的假象。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监管不到位,恶意资产重组逐渐成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的主要途径之一。关联交易在我国上市公司之间是普遍存在的,关联交易过程中极易产生不公平、不公正的交易结果。现阶段我国关联交易的相关准则并不完善,利用不正当、不公开的关联交易进行财务报表粉饰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总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利用关联交易来充盈利润、转移利润,通过无实质交易内容的关联交易虚构营业利润等是常见的财务报表粉饰手段。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产权制度不完善

财务报表粉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很好地处理上市公司财务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互分离的现状,归根结底还是上市公司的产权制度不完善。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有效依据上市公司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明晰的产权责任制度。上市公司运营过程中财权分配不合理、委托关系不明确、相互监管无保障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另一方面,在我国现有的上市公司中国企的比例还是相对较大的,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国企的产权关系并没有理顺,现有的产权结构并不合理。

(二)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惩罚力度不足

财务报表粉饰是指采用不合理的手段导致财务报表信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行为,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手段越来越隐蔽,违法法律法规要求的手段普遍存在,而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或打“球”的手段也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近些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发生范围逐渐扩大、手段越发隐蔽,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现有会计法的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严重不足。

(三)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是财务报表粉饰问题多发的重要客观条件之一。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并没有在全公司范围内形成一种良好的法律氛围,高级管理人员、财务会计人员以及其他普通员工的法律意识都普遍较差,没有意识到严重的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可能会违反法律法规要求,这是为了达到目的而普遍采用财务报表粉饰手段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我国部分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程序并不完善,现金流量制度并不健全,各项财务活动不能得到很好地监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更是不从可谈,内部会计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也为财务报表粉饰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四)缺乏必要的外部监管体系

现阶段我国缺乏必要的外部监管体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生成过程没有收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制约,很难从源头上保障其真实有效性。一方面,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手段越来越隐蔽,而国家审计部门、国家税务部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主要以事后审计为主,不仅不利于从源头上避免财务报表粉饰现象的产生,还存在很大的财务审计漏报风险;另一方面,我国缺乏必要的会计注册师监管体系,会计注册师违法违规操作时的惩处力度不足,这也是我国财务报表粉饰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明确上市公司的产权制度

一方面,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合理的现代化产权制度。首先,要确保依据股份制公司的理论要求,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并确保各组织结构之间合理分配财权并能相互制约。其次,要确保上市公司的产权关系清晰,做到权责分明。最后,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确保执行合理、监管有力,对财务归属主体的合法利益进行严格保护,通过强力有效的执行监管能够避免财务报表粉饰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要转变政府对国企的控制职能,落实国企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权,避免各级政府对国企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过分地干预,真正实现国企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主性较强的经营管理环境能够有效减少财务报表粉饰现象的产生。

(二)完善会计准则,有效减少会计法漏洞

一方面,我国要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会计法经验,加快会计准则完善进程,从根源上避免利用会计准则漏洞而进行财务报表粉饰现象的发生。另外,我国应该通过法律手段针对不同的情况,明确上市公司管理层以及公司财务人员在财务报表粉饰事件中承担的主要或次要责任,利用法律手段约束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基层财务人员的行为;另一方面,会计准则应该进一步明确财务报表粉饰过程中高级管理人员恶意操作财务报表生成过程、财务会计人员恶意制造虚假财务信息所面临的法律处罚,一旦财务报表粉饰问题查实,要加大惩罚力度,从而利用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加强会计行业规范。

(三)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是极为重要的治理对策之一,能够从根源出发遏制财务报表粉饰现象的产生。首先,应该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创设一种良好的法律氛围,依据法律法规来制定上市公司的会计制度、约束财务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其次,上市公司应该进一步明确财务报表核算程序、财务报表编制方式、通过限制财务报表的生成过程来避免人为操纵因素对财务报表真实性的影响;最后,上市公司应该进一步完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明确财务报表披露的具体时间、内容以及基层要求等,从而通过提升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水平来减少财务报表粉饰现象的发生。

(四)充分发挥外部监管体系的监管作用

首先,我国审计部门应该更加注重对上市公司的日常审计和过程审计,逐步制定符合监管要求的抽查制度,给上市公司管理层和财务会计人员施加适当的压力,从源头上打消上市公司管理层恶意操纵财务报表生成过程的念头;其次,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会计注册师的法律道德教育,培养一支道德素质较高的财务会计从业团队。另外,应该依据法律法规加大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比如永久性吊销行业资格等,加大财务会计人员的违法成本,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会计违法行为的产生;最后,外部监管体系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过程的监管,通过内外监管体系的共同作用确保财务报表能够反映真实情况,从而为财务报表参考者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

四、结语

现阶段财务报表粉饰的问题严重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财务会计行业的规范,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改进方式显得尤为迫切。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发挥宏观监管作用,加快立法进程,进一步加强财务会计行业规范、加大执法力度,让违法行为无处可逃。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应该从自身出发,明确产权关系、提高内部治理水平,最终从根源出发避免财务报表粉饰现象的产生。

作者:刘瑞华 单位: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竺达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手段与治理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No.20119:116-1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