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管理职业分析范文

旅游管理职业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旅游管理职业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旅游管理职业分析

篇1

旅游产业的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向,致使报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但随着旅游行业的专业化规模发展,对从事职业岗位人员的技能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学校在培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时,应该朝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让学生能自如的胜任旅游行业的各个岗位,在提升学校就业率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一、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一)地方导游

地方导游的岗位职责主要是妥善安排当地旅游团的旅游活动,认真贯彻落实旅游团在当地风景旅游区食、住、接送和娱乐服务,地方导游必须与其他管理人员达成一致,做好旅游团的各项借贷工作。其次,地方导游必须熟知当地的旅游资源,便于向游客解读景点的背景传闻并及时回答游客的疑问。此外,旅游在旅游过程中,安全问题是地方导游职责范围内的首要问题,为了保护游客安全,地方导游必须在旅游途中,时刻提醒游客的人身、财务安全,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一旦出现游客失踪或者物品遗失,及时与当地警察联系,并积极配合警察的侦查工作,将游客损失降到最低。

(二)全陪导游

根据旅游计划安排,全陪导游负责监督各个接待单位的执行情况以及接待质量以及旅游过程中,各个地区接待社的联络。其次,全陪导游同地方导游一样也要对游客的人身安全、财务安全、日常出行和住宿负责。但与地方导游不同的是,全陪导游,还应承担起旅游市场调研的责任,为进一步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开拓市场的战略部署做好前期准备。

(三)国际领队

国际领队不同于普通的导游,他主要负责海外客源的旅游服务。基于此,国际领队必须具备过硬的外语知识,最好熟知多门外语方便和不同国家游客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国际领队一般负责国外的旅游任务,在出发前除了给旅游团介绍旅游国家的风景习俗之外,还需要提醒游客检查好护照、身份证等重要证件,避免其遗失在家中耽误旅游行程。另外,国家领队需要安排好旅游团得到旅游计划,组织好当地的旅游活动,时刻关注游客的人身安全和物品安全。若是,旅行中出现游客身体不适或者天气因素干扰旅行计划,国际领队必须适时做好旅游计划调整,组织好旅游活动。对游客日常生活的关心,维护旅游团内部的团结,调动好游客的积极性,是国际领队的重要职责,也是旅游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最后,国际领队负责的多半是国外的旅行任务,因此在国外旅游风俗交涉上,一定要游客明白,避免因风俗习惯不同造成的矛盾纠纷。

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的能力培养

(一)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的课程学习

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的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一步步的知识经验积累而来的,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无论从事哪个职业领域方向,都必须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从导游基础着手,对导游法规、导游英语、旅游服务礼仪、旅游心理学和旅游管理学等专业课程、选秀课程进行深入化的学习。此外,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不同,其所具备的理论知识也有很大的差距,对此,应鼓励学生课外多多涉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多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风俗、地域地貌。

(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的技能学习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践技能才是决定其是否符合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的能力的评判标准。对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授课教师应增强与校外企业的练习,借助学生在外实践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旅游管理技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与此同时,聘请旅行社的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旅游管理技能进行培训,纠正其不当的管理行为,为学生今后在旅游管理方面的工作提供宝贵的实习经验。

三、结语

篇2

旅游产业的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向,致使报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但随着旅游行业的专业化规模发展,对从事职业岗位人员的技能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学校在培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时,应该朝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让学生能自如的胜任旅游行业的各个岗位,在提升学校就业率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一、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一)地方导游

地方导游的岗位职责主要是妥善安排当地旅游团的旅游活动,认真贯彻落实旅游团在当地风景旅游区食、住、接送和娱乐服务,地方导游必须与其他管理人员达成一致,做好旅游团的各项借贷工作。其次,地方导游必须熟知当地的旅游资源,便于向游客解读景点的背景传闻并及时回答游客的疑问[1]。此外,旅游在旅游过程中,安全问题是地方导游职责范围内的首要问题,为了保护游客安全,地方导游必须在旅游途中,时刻提醒游客的人身、财务安全,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一旦出现游客失踪或者物品遗失,及时与当地警察联系,并积极配合警察的侦查工作,将游客损失降到最低。

(二)全陪导游

根据旅游计划安排,全陪导游负责监督各个接待单位的执行情况以及接待质量以及旅游过程中,各个地区接待社的联络。其次,全陪导游同地方导游一样也要对游客的人身安全、财务安全、日常出行和住宿负责。但与地方导游不同的是,全陪导游,还应承担起旅游市场调研的责任,为进一步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开拓市场的战略部署做好前期准备。

(三)国际领队

国际领队不同于普通的导游,他主要负责海外客源的旅游服务。基于此,国际领队必须具备过硬的外语知识,最好熟知多门外语方便和不同国家游客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国际领队一般负责国外的旅游任务,在出发前除了给旅游团介绍旅游国家的风景习俗之外,还需要提醒游客检查好护照、身份证等重要证件,避免其遗失在家中耽误旅游行程。

另外,国家领队需要安排好旅游团得到旅游计划,组织好当地的旅游活动,时刻关注游客的人身安全和物品安全。若是,旅行中出现游客身体不适或者天气因素干扰旅行计划,国际领队必须适时做好旅游计划调整,组织好旅游活动。对游客日常生活的关心,维护旅游团内部的团结,调动好游客的积极性,是国际领队的重要职责,也是旅游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32。

最后,国际领队负责的多半是国外的旅行任务,因此在国外旅游风俗交涉上,一定要游客明白,避免因风俗习惯不同造成的矛盾纠纷。

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的能力培养

(一)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的课程学习

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的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一步步的知识经验积累而来的,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无论从事哪个职业领域方向,都必须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从导游基础着手,对导游法规、导游英语、旅游服务礼仪、旅游心理学和旅游管理学等专业课程、选秀课程进行深入化的学习。此外,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不同,其所具备的理论知识也有很大的差距,对此,应鼓励学生课外多多涉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多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风俗、地域地貌。

(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的技能学习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践技能才是决定其是否符合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的能力的评判标准[3]。对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授课教师应增强与校外企业的练习,借助学生在外实践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旅游管理技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与此同时,聘请旅行社的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旅游管理技能进行培训,纠正其不当的管理行为,为学生今后在旅游管理方面的工作提供宝贵的实习经验。

三、结语

篇3

我国旅游局对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目前我国的旅游专业学生直接从业人员980万,并保持平均每年增长50万的速度,缺口至少有200万。近年来,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良好,并有广阔的用人空间,在许多工作领域都能找到合适的岗位。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数据进行了公布,国内比较有名气的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了100%。学生在大学毕业后,有一部分选择从事酒店、旅行社等企业的相关岗位,还有一部分也选择到国家旅游业相关部门机关和其他行业工作。旅游业是操作性很强的一个行业,有着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相对于本科生来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深,对旅游实际业务更熟悉,吃苦耐劳,更加符合旅游企业的全面型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2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中国目前的旅游行业企业的旅游管理人才需求远远大于人才供应,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本行业的比例却越来越小,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多方面的。下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2.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

当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旅游行业的一线人员,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来说,一线人员的工作具有高变动性,会在工作过程中出现许多不可预测的变动。所以,高校教学培养的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来适应工作的需要。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创建时间较短,原有的教学基础相对薄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都不适应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来说,虽然课程体系基本符合专业人才的知识构成,但是由于学校在专业硬件或师资方面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往往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校内的实践起不到真正的效果。所以,高职旅游院校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旅游行业的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最终是否选择在本行业就业,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具备的各种技能是否与旅游行业需要的相吻合。

2.2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缺陷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都应该有一个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师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学生在校期间,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和操作能力,并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为自己在将来的就业上提供更多的帮助。而在部门高职院校,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仅仅片面性地重视学生的就业率。目前看来,我国的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发展远远落后,就业指导工作存在很大的缺陷。

2.3学生择业定位缺乏理性思考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存在对本专业的择业定位缺乏理性的思考。许多学生走上对口专业的工作岗位后,盲目地致力于职位的晋升和争取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然而,旅游行业的工作,尤其是酒店企业,多要求的是管理者从最基层的服务员做起。高职旅游管理人员,需要丰富的旅游管理知识,同时更需要的是实践与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一个出色地管理人员,是充分了解各个基层具体工作和熟练解决基层问题的管理者,没有经验,管理只会是纸上谈兵,难以服众。

2.4学生职业认知存在偏差

旅游业高职管理人才欠缺,就业机会充足。然而一部分对口专业的学生存在传统观念,认为从最基层的服务员做起不符合本专业性质,甚至认为服务是侍候人的工作,从事服务职业是低人一等的,这种旧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一部分同学在最初填报专业时,由于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旅游管理可以满足自己经常游玩的愿望,在之后了解到本专业真正性质时丧失了信心;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旅游业要求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业务能力,而旅游业真正需要的是员工的团队精神、责任心和综合素质。

3解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

针对上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四个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

3.1强化就业指导,合理规划职业

旅游行业的企业需要的是高素质和具有高度责任心的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因此,在校期间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一方面,通过专业知识介绍和学习,让学生加强对本专业性质的认知和对就业方向的了解;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使学生提前具备实践与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修养。

3.2创新教学模式,切实落实高职培养目标

学校应该明确培养方向,创新教学模式,开创结合旅游行业用人实际需要针对性培养旅游行业专业人才的思路。加强与旅游行业的合作,以市场要求规划教学计划与教学模式。学校应紧密联系相关的旅游企业,以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修订教学大纲,以培养旅游行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为旅游专业教学的指导目标。做到教学计划链接旅游行业相关模块,教学内容紧跟旅游行业工作岗位要求,教学方式贴近旅游行业工作模式,实现就业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培养目标。

3.3加强职业教育,培养专业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校期间,应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教育,培养其专业热情。一方面,要从主观上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可,教师要运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实际工作实践和开展野外实习、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情。

4小结

篇4

[关键词]旅游管理 就业竞争力的构建 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联,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了较大影响。这也对高等职业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带来了相应就业难的情况。据麦可思公司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2008年就业率为83%,专业对口率仅为61%。当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也不例外。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在整个社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要素,对于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建设及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这就对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拥有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因此,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就业为指导,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1.保持原课程体系的四大板块,突出课程的专业性

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课程体系设置基本包括四大板块: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英语。新课程体系在保持原课程体系四大板块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课程的专业性,把旅游饭店管理细分为饭店客房服务管理、饭店餐饮服务管理、饭店食品营养卫生三门方向课程,把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细分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管理、休闲设施开发与管理四门方向课程,把旅游英语细分为导游英语与饭店情景英语两门方向课程,加强学生专业基础教育,努力寻求复合型人才与专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可行性。

2.突出基础课程教学与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目前,旅游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市场学七门课国外旅游高职院校普及开设的基础理论性课程在国内开设程度同样很高,说明国内旅游专业基础理论性课程体系设置已经与国际较为接轨,新课程体系在强化上述七门基础理论性课程教学的同时,依据各科课程内容的逻辑性与学科之间的关联程度,在开设学期的时间安排、理论学时、学分上作了进一步系统完善,以更好的适应旅游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与特点。

旅游高职学生毕业后大多要直接面对国内国际游客,从事一线旅游接待服务,良好的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培养尤为重要。新课程体系在开设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高等院校必修公共政治理论课程的同时,加强旅游政策法规、导游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教学,突出旅游专业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特色。

3.构建课程的多元化,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多设在经济管理系、管理系或地理系,各大学通常依托系科背景优势,在课程设置上或多或少偏向于经济类、管理类或地理类课程,而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设置较少,培养出的旅游专业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难以适应现代旅游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新课程体系积极构建课程的多元化,增设了中国文化、旅游文化、旅游艺术鉴赏三门文化艺术含量较高的选修课程,更加注重学生人文素质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操作技能

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将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技术理论课与实验、实训和实践融为一体,切实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达到培养专门型技术人才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侧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应组织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教学个实践环节的模拟培训,积极参加省、市旅游局举办的“十佳导游大奖赛”、“饭店技能操作大赛”等现场实习活动;组织学生到旅游企事业单位进行生产实习,针对旅游高职开设的全部课程进行综合性实际训练;鼓励学生考取导游人员资格证书、饭店岗位技能证书等职业证书。同时,要求学生在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撰写理论性的毕业设计论文,为学生将来就业上岗奠定良好的基础。职业院校还应充分依托学校的资源,积极筹建校内模拟旅游景点、模拟旅游公司、模拟餐厅、模拟客房、实验酒吧等实习基地,以保证教学训练。主动与旅游企业寻求合作,采取联合办学、股份办学、集团办学等多种方式,合理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教学活动,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和增强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

三、以就业为导向,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教育形成了多方面的挑战,高职教育担负着艰巨的任务。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高职学校设置标准里规定,必须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要求专业课的教师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二是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只有具备以上能力才能培养出多能型、应用型人才。当前,我国多数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离国家教育部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而学校应该做的就是采取何种措施来缩小这一差距,比如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建立兼职教师队伍。

四、做好就业指导,改变传统观念

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重点。高职院校要给学生以必要的就业教育,进行就业指导。

1.贯彻就业指导,强化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并将其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学生入学之初就注意培养就业意识,应该把开学典礼作为学生就业指导的第一课,告诉学生要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自己,更加自觉地接触社会,勤于实践,引导学生树立符合专业和个人实际的职业理想,及早根据个人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精心培育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同时,院校要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工作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和从业经验,加强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才能切实发挥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解决毕业生在就业心理、就业观念、就业技能等方面的问题。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高职院校只有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大学生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勇敢地迎接挑战。

毕业生就业时期望谋求到理想职业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使期望变为现实,就必须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旅游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以实践为主,动手能力强,就业主要面向酒店、旅行社等企业单位,因此应着眼现实,踏实工作,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就业。高职院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要让学生做好健康的求职心理准备。在端正学生的择业观念、教育他们树立新的就业理念的同时,还要让他们立足于展现自己的实力,做好敢冒风险、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非专业对口不选也是一种择业的误区,必要的时候,非对口专业就业也未尝不可,应培养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应该让学生知道,事业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所学的专业,综合素质的高低才是人生成功的关键。

3.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教育和面试应聘技巧指导

毕业当年,分析就业形势,弄清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和人才需求信息动向,对于毕业生就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人才市场中的位置,以克服盲目从众的心理。学校作为就业制度改革的主体,要加强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技巧指导,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择业、就业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面对现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工作,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此外,院校还应加强对学生面试应聘技巧的指导,面试一般有较为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但招聘者在招聘人才时往往要经过一番精心策划,院校要教会学生如何巧妙地回答应聘者提出的各种不期而至的怪题难题,才能使本校学生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总之,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中,我们要认真分析就业形势,从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技能操作以及就业指导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塑造,从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及其它各种就业所需能力,这对学生的职业成长起非常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住.新时期旅游的特征及其对旅游教育培训的影响[J]. 旅游科学,1998,(3),1-7

[2]申葆嘉.谈旅游高等教育的几个问题[J]. 旅游学刊,1998,(3),31-33

篇5

关键词:教学质量;校风建设;学习能动性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加大,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各大高校纷纷设立旅游专业来弥补市场缺口。但是,旅游管理学科在我国新兴较晚,教师队伍在整体范围上资质浅,都缺乏相应的实战经验,纯理论的教学比比皆是,而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以经济直接联系的物质观念、实用主义成了旅游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为了快速产出“使用人才”,不断进行扩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知识记忆上,将考试作为评定学生是否成才的最终手段,学生眼高手低,极富有功利性也造成了在旅游教专业学过程中,学生人浮于事,“分不在高及格就成、学不在深毕业就好”的思想。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重“量”不重“质”

旅游专业是一门社会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社会性门槛低,旅游企业在发展上,管理理念落后,对人才的培养不到位,没有给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使得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出现重“量”不重“质”的现象,极大的打击了在校学生的积极性,相应的加大了高校教师在教学上的难度,学生认为学而无用,毕业后在旅游行业没有前途,很多都选择了“升本”、“公务员”等等方式来规避毕业后的就业风险,在这样严重的消极情绪下,教师还有何教学质量可言。

(二)高校对旅游专业定位不准确

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定位不准,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方面,相应的配套设施得不到很好的完善,就算有也只是餐厅、客房或者其他以操作性为主的实训室,而这种认为教学成本低的思想成为高校对待旅游专业的根本认知,在教学中以理论知识为主,枯燥而乏味。也有许多院校认识到了这一点,和旅游企业进行联系对旅游专业高校生进行实训,这种实训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学生实地感受到了旅游专业的社会实用性,可恰恰是这种社会实践,摧毁了旅游专业学生最后一点专业兴趣,一方面高校对实训的学生管理、评估、实训教学不科学;另一方面旅游企业方用学生主要的目的是价格低廉,特别是在旺季,更是变相的让学生成为廉价劳动力,在培训岗位上都是一些低级的服务生,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没有得到实践。

(三)教师教学方式陈旧

旅游管理学科在我国起步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大多是在各大高校出来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观念上很难突破以往,而这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思想,压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性,让学生本来应该在“象牙塔”的净土里“百花齐放”、“百花争鸣”,变成了墨守成规的好学生,然而,旅游专业学生成才的最大难度不是技能的难度,也不是知识的宽窄,就是这种积极向上的人格品性和自省自学的生存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途径

(一)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生在自由的天地让思想自由翱翔的翅膀,学风同时也是高校建设的永恒主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学风能够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时刻熏陶和感染着学生,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针对学风建设,高校必须全员共同努力,形成上下同抓学风建设,在上课、自习,作业,考试,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共同监督和努力,并且要做好学风建设的专项调研工作,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以学风建设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育专题活动。严格考风考纪,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在教、学、管上全面展开。

(二)积极促进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本质是教育思想的转变,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老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以前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授人鱼,共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如今,知识日新月异,科技迅猛发展,教师是不可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也不能仅仅是知识,最紧要的是学到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改革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正确定位师生角色,,主张把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

(三)努力培养教师队伍

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教师学历学位职称的提高,还要采用进修、培训、实践锻炼等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要让教师不仅在知识上武装自己,同时在整理社会实践上也能成为学生称职的导师,对于年轻教师在提高其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要积极鼓励他们在教学科研上进行突破,支持他们担任重大课题,比如景区的开发策划,酒店的管理督导等等。

四、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社会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这就意味着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但是由于高校学习气氛不浓,受社会习气影响大,特别是新兴高校在校风、学风方面都缺乏历练,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偏差,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都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并出现教学质量和人才输出质量的恶性循环,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学风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习能力和积极性,为旅游人才市场培养能开疆扩土的尖兵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卫,袁继荣。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力。财经类院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税务与经济,2007(2)。

篇6

关键词 中职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4;G712 文献标识码:A

不少中职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然而目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庞大,毕业生却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务实标准,造成就业不难,但就业后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的局面,最终不利于人才的锻造和培养。因此,如何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是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中职旅游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生对本专业缺乏自豪感和归属感。目前各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只是导游人员。然而,中职生导游证的及格率仍属偏低,造成不少学生对考证望而生畏,难以形成专业自豪感和归属感。

解决方法是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和成就感。因此,要让学生了解旅游行业和导游职业的发展前景,明确专业方向,规划职业生涯的蓝图,潜移默化地树立学生对本专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由此,才能建立学生专业和严谨的服务意识。例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渠道非常多样化,包括旅行社、旅游景区、博物馆、星级酒店、豪华邮轮和高尔夫会所、会展中心、休闲娱乐,购物中心等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设置不同的目标定位,并进一步开发相关课程,使人才培养既具全面性,又有针对性。

(2)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行业的实践活动脱节。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是新时代诞生的管理类专业,一直被作为“辅”课程来设置。很多旅游专业教师还在沿用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不仅课堂气氛沉闷、教育效果较差,甚至使学生学无所用。

其次,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而大部分中职学校却忽略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对于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方,例如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而言,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是可以胜任团队任务的员工。所以,他们要求毕业生应聘之后马上就能独当一面地完成工作。这意味着旅游管理类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掌握实践技能。现今,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中都普遍设置了全国导游、导游业务和旅游法律法规等理论课程。然而,极少中职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类课程中开设口语技能、现场讲解、模拟带团等实践课程。无形中,使学生失去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从而也扼杀了学生的从业能力。

再次,不少中职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具投入有限。多年来,旅游专业教师只能凭借黑板和粉笔完成专业教授工作,可以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旅游专业知识是动态的、具体的、多元化的,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图文声像等多媒体工具才能展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缺乏实践型的师资。讲解和团队服务是旅游从业人员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因此,旅游管理类专业需要一支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他们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但实际上,至今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自大学毕业后就直接进入教育行业,没有长时间在旅游行业从业,极度缺乏行业经验和实践能力。他们擅长理论教学,却缺乏带教能力。因此,加强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核心。

2实践型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旅游理论知识,关键是要使学生具备实践技能及专业服务意识。因此,旅游专业的教学模式要以兴趣为导向,加强实践操作,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

2.1培养专业自豪感,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中职学生多为文化科目成绩欠佳的“次等生”,他们普遍有自卑心理,对就业和前景抱悲观态度,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旅游行业就是低人一等的服务业,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都不利于良好的职业心理,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的建立。

(1)旅游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强调现代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并开设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主题讲座,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和敬业精神。

(2)进行行业教育,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展开见习活动。例如,带学生参观高端的星级酒店或会所;播放旅游景区的宣传视频,营造专业氛围。又例如,学校可以邀请旅游行业的骨干精英或高级管理人员、资深人士来校为学生做前景分析及专业讲座,进而提升他们对本专业的兴趣和自豪感。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始终坚持以行业为导向,目标明确而具体,并且具有行业针对性。

2.2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操作环节

由于旅游行业是一个独立性强的行业,要求从业者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高度结合的脑体力。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容易出现眼高手低、心理落差大,进而产生不适应感。因此导游行业出现稳定性较差,流动率较高的现象。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选好理论知识与实践培训的最佳结合点。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旅游管理;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师徒学习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型育人模式[1],对于学校而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在校企双方合作基础上,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新型育人模式,其教育对象既可以是在校学生,也可以是企业员工。通过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培养,使受教育者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岗位技能紧密结合,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工作的衔接,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目前,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高素质的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对于学校而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质量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也是影响专业发展的关键。因此,探索现代学徒制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如何应用,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避免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成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意义及现状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从而适应现代旅游行业、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2]。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正符合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是现代学徒制的突出特点,当前,这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如《导游业务》和《餐饮服务与管理》两门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导游带团服务技能和餐厅服务技能大多可以通过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指导。现代学徒制培养,不仅使学生以学徒工的身份获得相应生活补助,真实地体验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工作流程,而且还利用企业的资源进一步完成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工作。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整合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水平,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进行结合,并在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对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积极推进作用。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尝试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工作,并在上世纪90年代纷纷推行。其中比较典型的国家有英国、德国、瑞士等国家[2]。我国自1991年和2005年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提出了尝试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意见,到2014年9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但针对现代学徒制如何开展、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开展、如何实施等问题没有细化,政府部门尚未与旅游企业制定统一的学徒制教学标准,对学徒制的培训目标没有统一的要求,试点教学过程中缺乏监管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试点工作缺乏政策和法律依据,导致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成效不显著。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

学徒制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情况,并对成都希尔顿酒店、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天源豪生度假酒店、绵阳绵州国际旅行社、建川博物馆等周边地区的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点以及相关专业兄弟院校等进行了广泛调研和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来看,由于学校与企业是单纯的合作主体,缺乏相互制约和监督机制,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虽然众多试点学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非常显著,具体问题如下。

(一)现代学徒制推进机制不够完善

现代学徒制是在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制下推行的,其实施过程必然要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体制中还存在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职业教育中的人才培养还是单纯以学校为主,政府参与度低,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政府部门对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或联合培养学生没有要求,对企业的持证上岗、员工培训等监督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如何实施、企业对学徒的责任和义务的界定、政府对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企业的补助等政策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工作缺乏政策和法律依据,导致学徒制试点工作成效不显著。

(二)现代学徒制推进缺乏政策保障

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缺乏政策保障。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缺乏一定的政策补助或优惠,虽然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出台了一些具有指导性意见的文件,但纵观全国范围来看,各地政策不统一,具有可行性的政策还没有推广。因此,企业在接收实习学生时缺乏热情,更期望学生从事长期工作,给公司创造劳动价值,忽略了对学生的长期培养。

(三)学校实施过程缺乏力度

学校基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热情较高,期望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全面合作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但从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来看,教材与行业、企业的发展不能匹配,无法适应现代教学过程,且多数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多数师资缺乏从事旅游业的经历或经验,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性不强[4]。由于学校的激励机制和待遇不完善,不能吸引企业能工巧匠来校长期参与专业教学,因此导致学徒制工作效果不明显。再者,学校作为单纯的教育机构,无政府的行政能力,缺乏对企业的约束,从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显现出学校热情高涨,但企业相对冷淡的教育现象。

(四)企业主动参与度不高

企业的首要任务是要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在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企业更期望招收毕业生或社会上现有人才,而不是需要较长培养周期的在校生或顶岗实习的学生。另外,学生在旅游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需要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如果再安排企业能工巧匠去实施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学徒制内容,不仅增大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还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比较而言,以利润需求为主的企业显然不会将工作重心放在与学校的深入合作上。再者,由于政府部门未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或税收减免政策,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热情不高也在情理之中。

(五)学生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

不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徒制试点企业工作过程中热情不高,他们更看重企业的福利待遇,缺乏长期的职业规划。而旅游企业很多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而忽略长期的培养,或处于企业方考虑,不愿意充当家长或教师角色去约束学生。再者,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角色转换较慢,面对工作不熟练、加班时间过长、同事关系不融洽等问题,极易出现消极懈怠的情绪,有的甚至产生要求申请更换企业或逃避实习的想法,导致校外实习质量不高。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对策

(一)政府参与,完善各项保障机制

现代学徒制工作需要政府主导,建议将学徒制试点工作纳入政府相关部门的年终考核范围;制定人社、财政、税务、教育、经信委等部门共同推进,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由劳动纠察大队、财政、税务部门等定期对试点企业进行督察;税务部门牵头,对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从事学徒制试点效果显著的企业减免一定比例的税收,用于对实习的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生活补贴。再者,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建包括各职业院校师资、企业能工巧匠、行业负责人等的技术人才智库,围绕企业发展、学校专业建设、技术革新、人才需求、学徒制试点成效分析等问题开展讨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为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项目实施等建言献策。

(二)选择实力雄厚企业,明确校企双方责任

学校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企业用人特点,选择合适的旅游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单位,通过专业负责人、企业负责人等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联席会议和研讨会,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双方责任,安排专人负责学生培养和考核,从而顺利开展学徒制培养工作。完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方案,并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落实实习人才输送与企业用工的衔接。在招生方面,邀请企业参与并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面试选拔,并根据学生成绩择优录取,被录取的学生同时身兼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在培养方面,不断完善学校内部实习环境,定期赴企业进行交互式学习,了解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在就业方面,企业参与面试和选拔优秀毕业生,并与其签订劳动就业合同,享受企业正式员工待遇。此外,还可以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建立奖学金机制,从而加大学生的培养力度。

(三)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从事核心课程的授课,并选拔年轻教师与外聘教师结对帮扶,根据“前期手把手教、后期指导”的原则,对在职年轻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从而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鼓励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赴企业锻炼实习,深入一线开展符合专业教学的实践活动,加强与企业员工的交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内容,使教学过程动态更新。在培养师资过程中,制定明确的考核奖励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重点向职称竞聘方向倾斜,鼓励教师重视业务发展。

(四)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

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学校要把培养重点放在学生基础、学生素养上,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为下一步适应岗位提供保障。辅导员或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优势,帮助学生重新对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定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科学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学生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五)建立企业年终考评机制

促进相关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的内涵和社会贡献价值。政府部门在相关企业年终考评中,可将参与职业教育力度、参与学徒制培养试点工作、学徒制培养人数及达标人数等数据,作为考核相关企业对地方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指标;对积极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的企业进行“学徒制试点”挂牌,优先享受国家各项补助政策;政府部门主导、学校牵头定期邀请各种媒体对企业进行宣传,这样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声誉,也对学校各项工作起到了推进作用。

(六)鼓励学校开办非营利性企业

鼓励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合理规划专业建设,本着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开设各种集产学教研一体的校办企业或工厂,鼓励学生在校内从事生产性实习。校办企业的开设,不仅锻炼了教师队伍,解决了学生实习问题,更缩短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此外,还可以鼓励相关专业教师作为创业导师,结合国家政策,带领学生开展相应的创业活动,或开办与之相关的企业,学校可以提供条件或启动资金。对于校内有条件开办企业的学校,可以商定盈利划分比例,以提高教师参与的热情。

四、结论与反思

通过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完善工学融合的课程体系,确定现代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等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全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为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奠定基础。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发展要求,适时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路径,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了参考,对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内容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冉昕.国外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辽宁经济,2012(12):82-83.

[2]吴静,杜侦.英国职业教育学徒制变迁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14(6):92-96.

[3]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一):什么是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13(6):1.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教学创新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日益加快。这也促使社会需要大量旅游专业方面的人才,为此,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旅游专业为旅游行业培养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为旅游业提供了可观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但是,根据调查发展,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形势下显现出很多问题,如数量布局和规模布局不尽合理,人才特质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旅游教育体系的建立尚待完善,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不完善,等等。这就需要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建设现状入手探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教学的创新。

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教学现状

从很多调查数据研究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不科学。课程体系呈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使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学生和教师无所适从。

2.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单纯追求理论性,对实践能力要求不够;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教学侧重理论性内容而跟实际结合的内容则很少,且与时代联系不紧密,难以完成培养旅游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3.专业特点不明显。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业的快速成熟化,同质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显然已经和时代之需明显脱节,反映到人才培养上就形成了学科知识的杂而不精;就业市场的需求和旅游专业人才的知识供给错位;学术研究流于肤浅。

4.教学效果不达标。很多高职院校旅游教材跟不上时代;教师教学方法传统落后,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老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学不致用,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不能有效结合。

5.实习实训不健全。很多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普遍缺乏实训教学资源,长期以来,到涉旅单位顶岗实训几乎是唯一选择,即使很成熟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岗位安排上也十分随机,课程设计很难与实训岗位完美对接,这就造成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面对市场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

二、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思路

1.人才培养定位要符合社会需要。不同层次的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一定要准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层次是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职业类人才的职业教育。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自然具有高等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定位要有明确的职业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是根据实际职业岗位群确定专业设置,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岗位分析,找出岗位职责要求和岗位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定位要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区域经济的结构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这一地方特色,高职教育主要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

2.专业设置定位要符合学生发展。伴随着旅游业内涵的纵深化和外延的拓展化发展,旅游业内部专业划分更加精细,旅游与其他行业的交叉、融合产生了更多新的研究方向和市场需求空缺。“大而全”的人才培养受到了巨大考验,大量培养旅游管理的“通才”,往往造成专业不精和就业不畅。旅游高校在专业设置定位上应有所区分和细化,可将市场上一些热门的方向如旅游商务、会展策划、宣传促销、景区规划等作为自己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

3.课程教学定位要符合教学规律。高职院校要加强专业基础课教学,为学生打下较深的发展基础;协调好专业课、服务技能课与实习课之间的关系;适当调整选修课程体系,增加拓展知识课和选修课的比重。加强平时科研素质培养,强化研究创新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教材编写,要尽量吸收国外先进成果;教学内容密切结合旅游业现实的变化和旅游科学研究的新成果。

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弊端显露出来,毕业生走向社会,所学非所用,出现育人与用人背离的现象。旅游教学应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达到在学中练、在练中学的效果,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教学的灵活性。

篇9

关键词:旅游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工作环境、胜任岗位工作,全面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我国,由于受社会环境、学校条件、学生及家长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难度极大,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做好顶岗实习管理工作,使学生能够在实习岗位得到有效锻炼,保证顶岗实习的预期效果,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管理方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分层次·多方位”实习管理模式。

“分层次”是针对学生实习的分布情况,采用了集中实习全程管理、分片实习定期巡视、分散实习远程控制的三个层次管理办法。“多方位”是指校企共建、校企共育、校企共管、校企共评,即实习开始前与企业共同制定实习管理制度和实习方案,实习过程中与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与管理,实习结束后与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

为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根据行业特点实习时间上采用“旺出淡归、工学交替”的方式。除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外,专业还可以增加两个月的实习环节,在旅游旺季派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针对学生实习比较分散的实际,采用定期巡视与远程监控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实习管理中的作用,以保证顶岗实习的效果。

一.训赛结合,练好内功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安排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学生能否具备顶岗工作的能力,工作质量能否得到保证,是否会给企业带来影响,这些问题一直是企业最为担心的问题,是学校在顶岗实习上要首先攻克的一个难点。建立实习基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使学生在实习前就具备在岗位顶岗工作的能力。对此,可以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通过竞赛活动、模拟导游、校园导游等手段,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形成较强的专业技能。具体做法如下:

在第一、第二两个学期举办导游知识大赛、旅游礼仪大赛,以赛促学。在导游实务课程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数字模拟导游实训室,进行模拟导游训练。与导游实务课程同步,实施校园导游项目,以校园为景区,以学生、学生家长、来宾为“游客”,以校车为“游车”,通过项目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在第三学期,举办“旅游之星”导游风采大赛,以赛促练。

为了让企业了解学生,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旅行社经理做大赛评委,让企业管理者亲眼目睹旅游专业学生的风采,了解学生的专长。旅游专业通过这些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往往会有很大的提高,使学生在实习前便具备一些顶岗工作的素质要求。

二.校企共建,打好基础

在实习基地选择上,学校首先对有合作意向的企业从实习岗位、实习时间、薪酬待遇等几方面进行细致的考察和了解,然后进行筛选。之后确定做为专业的顶岗实习基地的合作企业。

在签订协议过程中,对于合作方式、责任权利、薪酬待遇等内容,在学生利益能够得到保证、实习条件基本具备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企业需求。学校要将企业融入到学生顶岗实习的全过程,校企双方需要通过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商定顶岗实习考核方式与管理办法,来一同搭建顶岗实习的合作平台。在这个合作平台上工作,学校需要充分尊重企业实践指导教师的劳动成果,注重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制造出愉快和谐的合作氛围,从而形成长远、融洽的合作关系。

三.校企共管,形成合力

面对旅行社实习学生分散、管理难度大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实行定期巡视和远程监控的管理方式。

在制度制定上,首先学校根据企业的一些共性问题要制定出一套包含对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及顶岗实习中各种特殊情况的处理等共性的管理内容在内的针对全体顶岗实习学生的统一的管理制度;其次根据不同合作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校企双方可以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针对与企业的合作方式,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实习目标、工作任务要求、过程管理与组织等具体管理内容。总之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共同完善。

在制度执行上,首先要让学校、企业参与实习过程的所有人员都要了解制度,通过下发制度文件、制作顶岗实习管理流程图、进行学生实习动员等手段,做到材料到位、文件到位、动员到位,使学生理解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重视制度,为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认真地执行制度打好基础;其次,运用制度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进行监控与管理,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管理者和企业指导教师的能动性,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与考核制度对顶岗实习的这支队伍进行全面的管理和评价,从而使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为掌握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学校要制定实习管理定期巡视制度,要求教师每周到实习点至少巡视一次,每周与企业指导教师至少沟通一次。专业带头人每月主持一次学生心理疏导工作会议,还有对个别学生的关怀、针对性教育。通过巡视与沟通,对学生在实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

四.校企共育,多元育人

学校通过把学生送到企业实习,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工作接轨,培养出合格的职业人。校企共育过程中,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培养任务是要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的,校企双方的教师要形成分工合作的机制。校企双方先要共同编制顶岗实习的任务书,围绕学生的培养目标来进行合理分工,如实习前的理论指导、学习任务指导等相关工作由校内的实习指导教师承担;而职业安全教育、专业技术指导、职业习惯养成、工作方法的实践等任务主要由企业派出的实习指导教师来承担。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完成对学生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的指导,多方育人、多元育人。

五.校企共评,多向切入

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评价可以建立多方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组建一支由学校专业指导教师、企业管理者、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学生组成的多方评价机构,对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进行多方评价。利用多向切入的方式进行考核。将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从工作态度、出勤情况、创造效益、工作能力,实习报告、任务书、日志的完成情况等方面作为评价内容;评价的方式可以采取笔试、答辩、日常表现、第三方评价等评价方法。多方多元评价方式可以为达到旅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效果提供保障。通过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得到了显著的增强,同时也获得来自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

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

1.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可以使学生综合性职业能力得到提升,并由教学顶岗实习的新员工转变为毕业顶岗实习的准员工。

2.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可以缓解旅游企业在旅游旺季人力不足的困难,为企业储备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旅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还可以为旅游企业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在学校与企业对旅游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共同管理、共同培养和共同评价过程中,使企业获得人才培养过程的成就感,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在这种方式的校企合作过程也能够提高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认可度,为校企深度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可以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和育人能力。通过旅游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可以使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同时也可以优化校外实习基地和兼职教师队伍,对社会和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扩大专业影响力,提升专业建设内涵,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源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其中顶岗实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顶岗实习取得的效果,与专业对顶岗实习所进行的科学、有效管理密不可分。旅游管理专业 “分层次·多方位”实习管理模式在实施中要按照“管理到位、跟踪到位、指导到位、评价到位”的工作要求,深入分析各自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各自所面对的突出问题,在实习基地建设、实习管理上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方法,方能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方式,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一、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在近几年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3年底,全国高职院校招生200万人,在校学生480万人,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的52.3%和在校学生数的42.3%。目前,全国已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908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58.5%,基本上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近几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2003年12月,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由2002年的67%上升到2003年的72%,提高了5个百分点。截至2004年9月1日,在全国增加了40万高职毕业生的情况下,就业率较上年同期提高了6个百分点,达到61%。截至2004年12月,根据对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37所高职高专院校27.1万名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的有效数据统计,2004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3.34%。

高职生的就业率在逐年升高,在很多发达地区,达到甚至超过了本科生的就业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这么快,主要是适应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强烈需求,也满足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希望把他们的孩子培养成为高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2004年浙江省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之一。浙江省大部分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旅游类专业。如酒店管理、导游、旅游英语、旅行社管理等等,但从就业调查来看,只要是旅游类专业其就业率均在90%以上,甚至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的签约率高速100%,且基本上专业对口,收人较为丰厚。

二、高职旅游管理毕业生竞争力优势分析

一般来讲,专业和就业分布均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是,全省各地市均有旅游专业,而旅游专业的就业率均为列前茅,我们不能不对其进行竞争力分析,以便更好的培养专业人才。

(一)从招聘单位要求来看

旅游企业目前主要有酒店、旅行社、景区、电子商务等,尽管招聘单位的性质不同,对专业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但是都希望能够招到专业技术过硬,有一定专业对口实习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尤其看重具有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某种程度上讲,国内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是目前国内旅游企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旅游企业十分需要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既有旅游专业知识,又有外语和计算机等知识的毕业生。有旅游企业人力资源部专家说,他们愿意聘用对口的专业毕业生,因为这样培训起来不会费太多的功夫。而那些专业不对口的本科毕业生,很多从未到旅游企业实习过,如果聘用这类求职者,在工作上人行太慢,适应能力不如一些高职的学生。

(二)从毕业生自身特点看

旅游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很强,因为他们不仅专业对口,而且通过实习又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能力上已被旅游企业所认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普遍特点是:性格较外向、知识面较广,与社会接触较多,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专业实践操作基本熟练,有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知识。以上特点,很大程度上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基本符合。但是,仍有不少院校由于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抄袭本科或中专模式,毕业生出现高分低能、综合素质低下的现象。

三、高职旅游管理毕业生培养方式

(一)、课程知识结构体系化

旅游从业人员是一“大杂家”,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知识都需要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学院的教学培养也应该是有重点有计划的,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除了开设专业前的市场调查,专业建设过程中课程的不断完善外,课程知识结构的体系化更是非常重要。学校不能贪大求全,什么都学,而应该根据市场调查确定重要、次要和延伸课程体系结构,针对市场需要,改革课程内容。

(二)、专业素养培养技巧化

目前,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由于对专业的不了解,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个特点,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而要使学生爱专业,首先要培养专业兴趣。从始业教育到课外活动,从校内技能比武,到校外专业见习都是培养专业兴趣的好途径,但同时也需要技巧,任何院校都有校内外的专业认知活动,但由于缺乏技巧,往往事倍功半。从教学效果来讲。学生有好的专业素养是专业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

(三)、教学方式方法现代化

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因此,只要是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方式方法都有必要去尝试和实践。旅游是个十分综合的行业,也是十分活跃、经常更新的行业,对于教学来讲,教学方式方法的现代化就十分必要。比较可行的教学方式方法主要有: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案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分析案例、总结案例。教师在讲解案例时一方面传授给学生有关课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种方法在很多的课程中运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它可应用在《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导游实务》等专业课的教学中。如在《旅游市场营销》中讲到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时,可以航空、饭店、旅游景区等为例,来分析它们各自的市场定位方法及成效,这样便于学生掌握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也便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相关知识。《导游实务》中讲到带团过程中遇到的特殊情况和处理时,可以以实际带团过程中的大量案例,来教导学生掌握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2、模拟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有一定教学环境,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例如,导游模拟室内墙上可事先张贴有关导游带团的全过程和要求,桌上摆放导游旗帜、导游证等。教师可随手指点以物示意,直观易懂,形象生动。餐饮管理课上也可以在实验室训练学生如何摆台,托盘。折餐巾,客房管理可以在实验室内训练学生铺床。再如《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机票知识的教学中,可用一张机票来具体讲解,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兴趣,便于记忆。或者教师和学生模拟教学内容中的不同角色,感受各自不同的心理,站在各自的角度讲话。这一方法对操作性、技能性要求高的课程很有帮助。引进模拟教学,可提高学生的技能素质。在《社交礼仪》、《旅游英语》的教学更是少不了模拟教学方法。

3、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是模拟教学法的补充和完善,它是把课堂搬到宾馆、饭店、旅游景点、交通工具或模拟实验室中进行。这种教学方法有一定难度,但使用得好能使学生得到锻炼。很多学校直接和宾馆饭店旅行杜签订合同,委派学生去实习,学生学到知识,企业降低了用人成本,达到了双赢。例如,酒店方向的学生是在饭店里实习,学习导游的学生最好去旅游景点为自己人或他人实际导游讲解一次,这样和模拟教学法中的导游感觉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

四、校企、校际交流经常化

高校是相对封闭的,而市场是开放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要能迅速融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必须在校期间和其他院校企业等加强交流和沟通。一方面,学院之间可以加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培养全面的学生。另一方面,学院应于企业加强交流沟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市场化。高职教学不应成为职业教学的终点,而应成为社会教学的新起点。

总之,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旅游专业人才,而旅游高职教学根据整个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大胆进行高职教学改革,足可培养大量的更适合社会的需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专业人才,从而促进我国旅游业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篇11

关键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就专业特点而言,其应用性、操作性较为突出,与市场联系紧密,属应用性学科。因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各高职院校纷纷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或长或短的专业实习,即到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专业实习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专业意识、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极为有利。

一.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各高职院校在实习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在实习教学安排上,实习面相对单一。

大多数高职院校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教学实习的企业一般局限于旅行社、旅游酒店等,就目前企业所提供的实习岗位看,旅行社所提供的岗位一般为实习导游,要求实习生必须考取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而全国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通过率极低。以江西省为例,每年的通过率都在20%左右,这样一来,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生是无法进入实习导游岗位实习的。而旅行社内部的其他岗位(如计调、销售)由于岗位相对固定,岗位技术含量较高,一般不愿接纳实习生。旅游酒店对实习生的需求量虽然较大,但岗位主要集中餐厅、客房等,工作量大、技术含量不高的初级岗位上,且很少能够轮岗轮训。这与实习生希望能全面了解旅游企业,提高多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能接触初级管理岗位的期望存在巨大的落差,从而导致实习生参与教学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在实习教学时间安排上存在不合理的因素

从教学实习时间安排上来看,教学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学生需要在校上3个月左右的课,才安排到企业进行教学实习,否则就无法完成教学计划的课程要求,所以教学实习只能安排在5-6月,时间一般是两个月。作为旅游企业,这样的教学实习时间实在太短,经过短期培训的学生刚刚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实习期就结束了,而企业毕竟是要以盈利为目的的,如果不能从实习生中产生适当的经济效益,必将会极大的影响其接纳实习生实习的积极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根本来不及熟悉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完整的轮岗轮训,实习期就结束了,最后导致实践能力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教学实习流于表面形式。

(三)作为实习教学的指导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强特点决定了这个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灵活多样教学方式,还需要具有全面综合知识结构和开阔知识视野,而作为教学实习的指导教师,更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行业工作阅历。目前,大部分年轻专业教师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做过一些兼职工作,但是仍然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工作经历,另外,由于经费投入原因,年轻专业教师缺少在实践经验和能力方面进行进修和培训,这就导致了年轻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满足不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从而影响了该专业教学质量提高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对教学实习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

由于传统观念认为旅游服务行业是一种“伺候人”的工作,导致服务行业的社会地位不高,再加上实习生又是一个特殊群体,,刚出校门,缺乏社会磨练,眼高手低,在快速的角色转换中,心态不能及时调整,进入专业实习后,面对基层工作环境、实习单位严格规章制度、较大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学生们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许多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实习要求,逃避实习的事情时有发生,即便留下来继续实习的学生也只关注自我工作本身,而忽略其他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导致实习教学的目的难以实现。

(五)缺乏合理有效的实习教学评价标准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学生专业实习教学的目标、过程、效果要求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缺乏跟踪反馈,有时,仅仅通过一张简单鉴定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这就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再加上有些实习指导教师缺乏责任心和行业工作经验,很少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沟通,对学生实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束手无策,缺乏及时、必要的沟通和指导,从而导致实习教学要求降低,从而影响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

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加大与行业的合作力度,不断完善实习基地的建设闻

目前,许多的高职院校都建有比较完善的校内模拟实训室,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模拟实训室都放在校内建设完成,只有依托行业,旅游管理专业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针对目前学生实习岗位局限于旅行社、旅游酒店的单一性,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对教学实习企业的甄选力度,拓宽教学实习面,尽可能选择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如杭州宋城集团(知名景区)、开元名都大酒店、一些知名的旅游开发公司和会展公司等。这些企业都处在发展的上升期,企业扩张速度快,对实习生这样的“新鲜血液”需求量大,实习生能够在企业内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并能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平台上,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在以后职业规划教育中要加大对非旅行社类企业的宣传力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并非只有到旅行社从事实习导游才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唯一出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学生只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很多岗位上都能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来。

(二)合理地安排实习教学时间,提高实习教学的有效性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实习教学时间安排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我认为,首先,需要解决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学校管理层转变办学思路,充分认识到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以企业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学校在安排学生进行教学实习时,要充分考虑到旅游行业的特点,照顾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需求,尽可能的在旅游行业最需要人的时间段,安排教学实习,这就需要学校要主动调整教学实习安排,适当延长教学实习时间,例如可安排在第二学年的4-8月,最好是半年,最短不能少于3个月。这样,既满足了旅游旺季企业对人员的需求,让企业有时间去培养实习生。同时,实习生可以有较长的时间熟悉旅游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较为完整的轮岗轮训,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或培养双师型教师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十分注重实践操作经验,强调知识的有效性应用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所以,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学生的关键所在。所以,学校可以考虑聘请一些从业经验和行业背景比较丰富的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同时,可以建立教师进入行业锻炼的长效机制,与旅游企业合作,鼓励教师定期去旅游企业进修和培训,学习企业先进管理经验、操作技能和服务标准,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实习指导能力。

(四)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增强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对象,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实践教学各个环节能否顺利进行,我们应该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转变学生对服务人员“伺候人”错误观念的认识,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训、职业素养培训、相关技能培训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形成较好职业素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积极地配合教师实践教学,进行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五)建立合理有效的实习教学评价体系

全面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提高实践教学规范性和科学性,提高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具有较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对实习指导教师,我们可以明确规范对实践教学目标、过程、效果的指导要求,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实行量化考核;其次,对实习学生,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全面跟踪,注重实习单位平时的意见和反馈,最后,根据实习单位的鉴定表、学生的实习报告以及实习单位平时的反馈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只有这样,才能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提高实习教学的质量,最终达到实习的预期目的。

总之,对待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深入研究,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方法,提高实习教学的质量,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以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苏小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问题及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2]唐烨、覃勤、黄娟,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浅析,科协论坛,2009(9)下

篇12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 酒店实习 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075-02

旅游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具有实践性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入酒店实习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是高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习生作为酒店行业最为重要的人才储备,关系到酒店企业和酒店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作为酒店工作人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习生与酒店正式员工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实习中出现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自2009年开始,为加强学生的实地操作技能,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统一到酒店进行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习,以提高学生的酒店服务与管理技能。目前已有2007级、2008级两届学生共182人参加了实习,其中,2007级学生已毕业走向社会工作岗位,2008级学生已实习结束即将走向社会。我们选择了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20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选择其作为调查对象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一方面,这两届学生都已结束实习,便于调查了解实习全过程的心理变化和问题;另一方面,2007级学生已毕业,2008级学生也即将毕业,这有助于了解实习对毕业生择业就业时的心理影响;此外,还有助于将这两届实习生进行比较研究。

我们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形式了解实习生的酒店实习问题。在实习前、实习中以及实习后发放调查问卷,以了解不同时段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心理变化。还通过面谈、电话联系、网络联系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在此基础上,分析实习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心理问题分析

(一)实习前疑虑多、显焦虑。每次实习前一个学期,即第四学期,我们就在教学中不断地输入实习信息,有意识地强调实习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学生对此表现出高度关注,但也有不少疑虑。一方面是关注酒店资质方面的;另一方面是关注生活条件方面的。此外,还有部分学生有较强的抵触情绪。有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担心自己的身高和相貌不符合酒店的要求。

实习开始前,我们对学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实习动员大会、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显示,选择“认为从事酒店业不太光彩”的学生占到12.6%,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对酒店的认识有失偏颇;有31.3%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去酒店实习”;对“你是否乐意去酒店实习”,有40.8%的学生选择了“不乐意”,20.1%的学生选择了“很不乐意”,说明学生对学校安排酒店实习的认同度偏低,抵触情绪较大;对“你家人是否支持你去酒店实习”,有35.7%的学生选择不支持,这可能是因为学生绝大多数来自经济相对较落后地区,大多数学生来自经济条件欠佳的农村家庭,其家长对酒店的认可度低,甚至有偏见。但也有部分学生并未告知家长实习之事,而选择“家长不支持”来支持自己不愿实习的想法。

实习前,我们选择了若干家四、五星级酒店来学校进行宣讲,并通过面试让学生和酒店进行双向选择。通过观察和与学生交流发现,面试前形象装扮与语言准备、正式的面试过程体验让学生变得兴奋起来,对酒店实习产生一些好感和期待。但面试双向选择结果公布后,部分学生的情绪又发生波动,原因是这些学生未能被自己选择的酒店选用,而是被安排在其没有选择的酒店,这让部分外形条件欠佳的学生产生自卑感,感到不公平;同时,让部分外形条件不错的学生产生自负和不满,认为酒店不公平,从而对被好酒店录用的同学有看法。这反映出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对挫折的接受能力较低,缺乏自我反省,倾向于埋怨外在因素。

(二)实习中满意度低,情绪波动大。实习生作为酒店人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满意度的高低显著影响着酒店服务质量和酒店管理工作。通过调查发现,“对酒店实习的总体感觉”一问,57.9%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21.1%的学生选择了“很不满意”。在对影响满意度的原因调查中发现,“经常加班”、“工作时间长”、“工作劳累”、“管理不公”是影响实习生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实习生反映经常加班而且没有加班工资,承诺调休而未实现,是他们“最不能忍受”的因素之一;另一个“最不能忍受”的因素是“罚得多,奖得少”、“违纪时和正式员工一样扣分受罚”,这反映出学生还是希望以鼓励、奖励为主,讨厌严格的处罚制度,这可能跟学生在校期间纪律相对宽松,一时难以适应有关,也表现出实习生希望得到更多的关照。调查还发现,不同岗位的实习生对酒店实习的满意度是不同的,满意度最高的是客房部,满意度最低的是餐饮部。究其原因,跟工作强度显著相关。这跟岗位安排结束后实习正式开始前的情况正好相反。之前被安排在餐饮部的同学大多有一种优越感,满意度较高,因为他们认为餐饮部往往代表着较好的外在形象,客户部似乎是形象欠佳的同学的“藏身处”,且是又累又脏的。而实习后,学生发现客房部工作时间相对规范,工作也比较轻松,于是客户部的实习生满意度上升。这也反映出学生比较欠缺吃苦耐劳精神。此外,调查中还发现,实习生对学校有比较强烈的依赖,常认为校方不关心他们,有被“遗弃”、“遗忘”的感觉。而实际上,实习生前往酒店时学校是派领导和指导老师送去的,实习中指导老师与学生随时保持电话联络,一旦有情况指导老师就会前往酒店看望、安抚学生。实习结束后又派指导老师去酒店找学生座谈,总结实习、安排实习后的相关事宜。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心理上独立性还不够,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爱护。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对校方的建议。第一,前期教育引导很关键。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对酒店的认知存在偏差,对酒店的接受程度、偏好程度低,这跟学校的专业认知教育不到位或失效有很大关系,因此,开学初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至关重要。第二,心理素质培养很重要,学校应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包容能力、换位思考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第三,制定系统科学的酒店实习计划,并选择档次高、管理规范的酒店。制定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和实习考核制度,用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实习,加强实习的规范性,提高学生的纪律性。第四,加强对实习生的情感维护,对实习生多联络、多关心、多疏导,使其感觉受重视受关照。

篇13

[论文关键词]经营性实训基地 旅游管理 内涵 问题

[论文摘要]经营性实训基地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一种,对其内涵的界定、特征的探索和现存问题的研究,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建立、运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的内涵

经营性实训基地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一种。目前,对经营性实训还没有进行统一的界定,笔者试图在生产性实训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尝试性界定。刘家枢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或与政府、行业及企业联合,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很显然,生产性实训的重点是在生产性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对于经营性实训而言,则重点强调的是“全真的经营性”。因此,校内经营性实训是在全真的经营性实训基地中,通过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全真的经营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经营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习与就业无障碍对接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的特点

(一)多样化的建设模式

现如今,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是多样化的,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

1.学校自主建设

这是较为传统的建设模式,实训基地所需的场地、设施设备、人员等均由学校提供和配备,建设完成后对外营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校对其有绝对的管理和控制权,方便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在盈利后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很显然,这种模式的主要缺点便是如何解决人员的配备问题。经营性实训场所和普通的生产性实训场所不同,普通的生产性实训场所可以在需要时“开工生产”,而全真的经营性实训场所则需要遵守企业经营的时间,按时、按要求营业,完全由学校自主建设的实训基地,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常见的处理方法有两种:第一,由学校老师兼职管理,学校老师,大多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缺乏经验且精力有限,若仅由学校老师对实训基地进行教育和管理,往往由于管理不当,导致惨淡经营甚至亏损;第二,外聘有经验的专职的人员对其进行经营和管理,这种方式在经营效果好时,是不错的选择,但若经营效果不理想,便容易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

2.校企合作建设

(1)筑巢引凤型

学校和企业双方协商,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由企业派遣管理人员,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组织学生开展经营和实训,这类似于酒店行业聘请专业的饭店管理公司对其进行管理,在利益分配上,双方协商拟定。这种方式既能实现实训基地的正常经营,又能完成实习实训,同时,还能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资金,但缺乏对企业的约束。

(2)合作互补型

学校和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共同出资建设,实训基地建成后共同管理,组织组织学生开展经营和实训,并共同分享利润和承担风险。这种模式较好的解决了“筑巢引凤型”存在的问题。

(3)赠送、赞助型

企业和机构赞助部分设备,学校配套完成实训基地建设,基地建成后由学校自主经营和安排实习,企业在方便的情况下提供一定人员支持。这种模式企业对学校是无偿的赞助和赠送,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仍然主要由学校负责,显然,虽然学校所付出建设费用相对较低,但没能解决“学校自主建设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二)仿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在全真的经营环境中完成实习实训

将旅游企业真实的管理模式引入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立完整的企业组织机构,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与产品的采购、生产、销售推广、对客服务、投诉处理等,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旅游企业管理模式,在熟练掌握服务技能的同时,了解感受企业的真实环境,实现学习和就业的有效对接。

(三)实训基地功能多样

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与传统校内实训室相比,功能能更加多样化,更能满足培养学生和服务社会的需求,具体如下:

1.教学实训功能

在真实的经营性环境中培养和锻炼学生,使得学生掌握的职业技能更为实用,另外,为保证实训基地的正常和顺利经营并取得相关经济效益,学生会接触到包括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营业推广、服务质量、投诉处理等多个方面,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除基本服务技能之外的沟通协调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全方位锻炼学生。同时,在指导学生的实训中,教师的相关技能和知识也会随之提高和完善。

2.培训功能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培训功能体现在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校内培训主要可以通过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中,对老师和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校外培训则是利用实训基地,对社会企业职工、下岗职工、农民工等进行技能培训、岗前培训等,最大化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

3.职业鉴定功能

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利用先进的设备和培训模块,依托学校现有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通过与相关行业、部门和培训机构合作,可实现对学生和社会人员的技能鉴定,如:咖啡师、调酒师、导游资格认证、西点师、会展策划师等。提高毕业生的持证率,并对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

4.经济功能

经营性实训基地与普通实训基地的最大区别便是可以通过全真的经营环境来锻炼和培养学生,显然,在经营正常的前提下,实训基地是可以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这可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实训基地的后续建设获取资金,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助学功能

在经营性实训基地中,同学们既是学生又是员工,因此,对于员工,学校可以根据其业绩和岗位发给工资,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其助学功能。

(五)按照市场规律建立保障性机制

校内经营实训基地建设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建设的,追求学校、学生、企业、教师多赢的目标,因此需按照市场规律建立协调、持续的保障性机制。这种生产要素与教育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实现了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效益的原则和目标,减少物资、资金及其他要素的浪费。

(六)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是“消耗型”,即仅通过实训设备、实训材料的投入来进行模拟实训,是一味的消耗,这种实训方式受资金和学校导向的影响很重,经常会出现“断粮”的情况;而经营性实训基地则是循环的可持续的实训,学生实训中的产品可以在实训室中售卖,在回收成本的同时还能实现盈利,这不仅解决了资金的问题,同时还能会实训室的后续建设进行储备,因此,经营性实训基地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三、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育教学的稳定性和经营任务变动性之间的矛盾

高职教育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的,具有相对稳定的模式和计划。但是,企业的经营任务是围绕市场需求来制定的,众所周知,市场需求是千变万化的,为了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企业的经营任务势必会随之而调整。因此,经营性实训室的经营任务和教育教学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2.教学安排与经营时间的冲突

教学安排常规情况下是由学校统筹安排,虽然遵循个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但在时间上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尤其对于非实训类课程的安排更是如此,而经营性的实训场所既是按照全真的企业来经营和运行,就需要有稳定的、不间断的营业时间,这势必会和教学安排产生冲突。

3.实训功能能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经营性实训基地兼具了经营和实训的双重功能,是在满足实训的前提下经营,通过经营来完善实训,很显然,实训是其存在的基础。但是,为了实现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中实训,并实现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其能通过节约原材料、节能等方法来控制支出,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这与大规模实训中对原材料等资源的消耗产生矛盾。

4.师生积极性难以调动

虽然经营性实训基地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并用其给学生和指导教师发放一定补贴,但“僧多粥少”的现实决定了补贴不会太多,师生积极性的调动变成为实训基地正常运转的一个难题。

5.教学目的与人员选拔之间的冲突

高职院校建立实训室的目的是为了在校期间更好的锻炼学生,从而提高其职业技能,因此,对所有在校生而言,都应该安排其到实训室中学习和实践。但由于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于在经营性实训基地中工作,这便造成了教学目的与人员选拔之间的冲突。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3+3”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1C-0068-05

201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中高职课程衔接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本文对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思考。

一、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3+3”

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性

(一)江苏省旅游业发展迅速,对旅游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江苏是全国旅游大省,2014年全省实现旅游收入8145.5亿元,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7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863.5亿元,接待入境过夜游客297.1万人次,全年旅游外汇收入达30.3亿美元。江苏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人才数量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时,由于国家和区域之间竞争的激烈化,旅游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旅游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产业的升级拉动了职业的升级,而职业的升级又催生了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升级。单一“断头式”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产业的发展需要,产业的发展急需兼具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娴熟的技术技能的技术型人才。

(二)旅游新业态不断出现,旅游从业者的学习需求越来越强烈

近年,旅游行业蓬勃发展,新的经营业态不断涌现,企业管理和现代服务中的科技与创新元素越来越多,旅游产业的新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从业者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职业能力,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衔接有利于系统化的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打通学生的成长空间,满足旅游从业者的职业发展需求。

(三)江苏省政策的颁布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打通中高职教育,强调课程衔接

为适应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加快推进与旅游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江苏省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的衔接。

2012至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先后颁布了《关于公布2012年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12号)(以下简称《2012》)、《关于公布2013年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3〕20号)(以下简称《2013》)、《关于公布2014年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4〕20号)(以下简称《2014》),其中,针对旅游管理专业“3+3”分段培养项目的数目分别是3个、6个和9个,试点项目不断增多(见表1)。

《2012》要求“在职教体系内通过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为中、高职毕业生继续发展提供通道”。《2013》、《2014》要求“进一步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完善试点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高试点人才培养质量”。此外,2014年,江苏省为进一步推进中高职衔接的深入,颁布了《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通知》(苏教职〔2014〕2号),在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的基础上,以课题研究形式,启动中高等职业教育(含应用型本科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其中,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课题,由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院牵头联合7所中职学校展开。

二、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比较分析

(一)中高职衔接专业开设现状的比较分析

1.衔接专业名称与内涵分析

2012至2014年,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试点项目有18个,以课题形式立项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1个,涉及江苏省12所高职院校,21所中职学校。从项目试点来看,“一对一”即一所高职院校同一所中职院校合作的项目有13个;“一对二”即一所高职院校同两所中职院校合作的项目有3个;“一对多”即一所高职院校同两所以上中职院校合作的项目有3个。从试点项目专业名称和内涵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类情况:

一类是衔接专业直接对口。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中的高职院校专业名称都是旅游管理专业,与之相衔接的中职学校专业是旅游服务与管理。

二类是衔接专业有偏差。这种情况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相衔接的不是旅游管理专业,而是其他专业,如2013年立项的江苏溧水中等专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与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涉外旅游专业衔接;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与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衔接;另一类是中高职学校有与衔接专业相类似的其他专业,如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同中职院校合作的专业是旅游管理专业,但该校除了这个专业之外,还有导游专业、英语导游专业等;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同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衔接,但是该校还有导游服务专业。

从上述分析来看,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首先面临中高职衔接专业名称与内涵不同的问题。中高职衔接的目的是通过长学制把学生培养成既有深厚理论,又有熟练技能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的的达成,需要在同一专业内进行,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专业名称不统一且内涵不一样。一些学校仅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或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而一些学校还开设了与衔接专业相近的专业,两者专业内涵不同,教学标准和要求有差别。

3.“一独立”:中高职独立设置与各自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如表2所呈现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如中职学校A设置了航空票务知识、展览讲解基础知识;中职学校B设置了秘书基础、基础会计;高职院校E设置了吴文化、华东线模拟导游;高职院校H设置了出境领队实务、旅游休闲管理。中职设置了高职没有的课程,考虑到了学生就业岗位的广度。高职设置了中职没有的课程,考虑到就业岗位的深度。那么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需要主动与中职学校沟通,因为高职阶段的课程难度加大,中职学校是否需要提前在中职设置,需要双方的沟通。

(四)制定畅通的中高职衔接机制

1.建立联考机制。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有“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多”模式。其中,“一对二”、“一对多”模式,是一所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同两个或多个中职学校的相关专业衔接,由于中职校之间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课程设置、课程考核标准、教学要求等也不同。在中职向高职转段时,高职院校很难统一考核不同中职校的学生。同时,对于来自不同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各不相同,高职院校很难开设相应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因此,统一转段标准,建立统一要求的联考机制尤为重要。

2.建立互动机制。中高职院校属于不同的组织机构,合作院校要加强沟通,建立互动机制,一是加强中职生和高职生的的互动。中高职生可以互相访问衔接院校,高职生引导中职生体验大学生活,增加升学对中职生的吸引力;二是加强中高职院校教师的互动。围绕衔接专业的教学,定期召开例会审视衔接专业出现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法;探讨中高职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分享教学经验等;三是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同中职生的互动。高职院校教师可面向中职生作报告,也可建立互动联系,解答中职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引导中职生顺利升入和适应大学生活。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hes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3+3" Segmented Training in Jiangsu Provincial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QIAN Xian

(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 Wuxi 214153, Jiangsu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