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现状范文

传统文化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传统文化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传统文化现状

篇1

一、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渗透

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全方位地剖析教材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在课堂环节,教师应该细致地讲解传统文化的观念,将其与课文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如此才能够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观点与道理有所理解。具体而言,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把握好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并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将其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提炼出来,然后呈现给学生。尤其是古诗文的学习,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于字面上的讲解,也要实现教材的延伸与拓展,将我国古代的名人励志故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通过渗透与传播传统文化经典,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自发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当中。

二、课堂氛围的营造

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的课程教学依然是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因此,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与弘扬必然需要经历课堂教学这一环节。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品德在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渗透,其中古代文学作品多为诗词歌赋的形式。因此,在相关课文的讲解中,教师为了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需要采取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作者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渗透,并将与作品相关的现代影视作品结合到一起,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与方法,以多种形式向学生呈现教学的相关内容,对教材中的人物、事件以及内容进行深度刻画,加深学生对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可以在一个更加真实、形象的情境中更好地吸收所学知识,为实现语文教学、弘扬传统文化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传统文化的延伸

尽管在高中教学中课堂是教师授课的主要阵地,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依然涉及很多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致力于强化传统文化经典的弘扬,与此同时也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传承传统文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来讲,应该从课前预习、课堂讲解以及课后复习三个环节做起。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前布置阅读任务,了解课堂教学内容,并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信息,从中提出疑问;在课堂环节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然后向学生布置课后复习的任务;在课后时间,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来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如此一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水平就可以得到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外阅读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作推荐,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并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高中生而言,通过课余时间获取资源的途径非常多,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与思想的侵蚀与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有效筛选,确保他们能够在丰富的课余活动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延伸,获取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四、教学形式的完善

篇2

[关键词]节日时间词;历史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现状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19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88[本刊网址]http://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第一次提出了“时间词”,“大+时间词(的)”结构,这一理论迅速受到了众多学者关注。宋玉柱《“大”的区别词用法》、沈阳《关于“大+时间词(的)”》、张慧芳《也说“大+时间词(的)”》、杨松柠《“大+时间词(的)”再议》以及近几年的学者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该结构进行了研究。本文则是在沈阳先生的时间词分类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角度对其中的第一类表示节日的时间词进行了全新探究,着重探讨了此结构的演变反映的传统文化现状。

一、进入“大+时间词(的)”的节日时间词的历史比较

现将学者不同时间对进入该结构的时间词的判断罗列如下:

宋玉柱(1994年)总计6个:(1)节日3个:过年、中秋、国庆(2)年、月、日、星期3个:初一、十五、星期天。沈阳(1996年)总计32个:(1)节日9个:过年、过节、中秋、国庆、节日、元旦、春节、冬至、五一;(2)年、月、日、星期6个:正月、(年)初一、十五(限正月、八月)、星期六、星期天(日)、周末;(3)一年中的季节、气候9个:夏天、冬天、冷天、热天、晴天、雨天、雪天、风天、阴天;(4)一天中的时点时段8个:清早、早晨、中午、晌午、晚上、半夜、白天、早上。

在此之后的学者认为能进入该结构的时间词都有所增加,杨松柠(2009年)认为能进入结构的还有:圣诞节、儿童节、星期一、妇女节、情人节,但重阳节复活节、感恩节不可进入结构,星期六、星期一可以,春天、秋天不可以;凉快天、暖和天不可以;张静、崔山佳(2012年认为能进入结构的还有):三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春天、秋天甚至是从未出现过的"jk点”。

(一)进入结构的节日时间词的演变规律

纵观进入结构的时间词我们发现:

第一,原来不能进入的“圣诞节”、“妇女节”等很多节日开始进入。例如在新浪微博上搜索一下可以看到:

谢谢老婆送的二锅头啦,大妇女节的还送我东西。

大妇女节的生病还能不能让一个25岁的妇女好好的了。

我大妇女节的搬点东西锻炼身体不行么。

第二,一部分原来可以进入的“冬至”等现在很少使用。大五一节的、大建军节的等说法也被认为不合理。

第三,从总的趋势来看,能进入“大+时间词(的)”结构的表示节日的时间词总量增加了。

(二)进入“大+时间词(的)”的节日时间词演变原因

第一,语言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具有开放性。其中,词汇的演变速度是最快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是交际工具,人是使用语言的主体,社会是语言使用的主要场合。社会和各个群体对不同节日的重视程度就会影响节日词进入该结构或是不再能进入结构。

第二,语言是符号系统,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虽然语言符号有不变性但是也具有可变性。索绪尔在解释语言符号的不变性时,指出了语言符号的复杂性。语言符号的众多等,都是导致语言符号相对稳定的原因。

二、可进入“大+时间词(的)”的节日时间词分析

宋玉柱认为进入“大+时间词(的)”结构的时间词是重要或是特殊的日子。沈阳认为是往往适合或应该工作(相反,不适合、不应该工作)的日子。张慧芳认为,能够进入结构的词,有的较重要、有的较特殊,共同之处是在于这些时间与人们的工作休闲、日常作息、衣食住行相关。那什么样的节日时间词才能进入结构呢?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发现:

(1)同样是传统节日,“大中秋的…‘大过年的”可以,但是“大清明的”有时可以,“大重阳节的”不可以。

(2)同样是外来节日,“大圣诞节的”可以“大情人节的”有时可以“宋干节”不可以。

(3)以表示节日的时间词为例,大家所公认的可以进入“大+时间名词(的)”结构的有:大过年的、大中秋节的、大过节的、大圣诞节的,不可以进入的有大重阳节的、大复活节的、大宋干节的。

公认能进入结构的表示节日的时间词有以下特点:

(1)全民重视,公休,有典型的风俗和庆祝活动,年轻人推崇,商业宣传较多,悲喜色彩较明显或寓意较好的传统节日。笔者认为,之所以“大重阳节的”不行是因为与“大过年的”相比它并不具有认知的普遍性,就算是很小的孩子或是外国人都知道中国的春节,中国人也有人不知道重阳节。另外,这一天没有公休学生和工作者都缺乏参与,且节日本身缺乏典型行为。

(2)年轻人特别推崇或是商家宣传力度特别大,并且具有典型的庆祝活动且寓意为中国人乐于接受的外国节日。宋玉柱、沈阳认为“大圣诞节的”等外国节日不可以进入该结构但是现在“大圣诞节的”却为大家接受,这主要是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圣诞节从改革开放后开始流行,另外,语言演变具有不平衡性、就年龄上来说,年轻人更容易去接受语言的变化;就地区而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容易接受语言中的新变化。而在语言要素中,词汇的变化是最快的,所以年轻人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成为了词汇创新和使用的先驱。物质的丰富让大家开始关注传统节日但是外国的节日很多人都不是很重视。我国现代的年轻人特别推崇圣诞节。当然,商家的宣传圣诞节的力度并不比中秋节小也是一个原因,所以“圣诞节”可以进入该结构,但相反的,复活节就不可以了。这也反映出了语言系统的非静止性,是我们研究语言与历史发展的关系的好材料。

三、节日时间词变化反映出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问题

由上文我们已经发现,能进入结构的时间词是不断变化的,其中的表示节日的时间词更是如此。当然,传统节日和外来节日进入结构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一)能进入结构的传统节日和外来节日对比

第一,能进入结构的中国传统节日起步早,很长一段时间都领先于外来节日是数量,但是数量增长总体比较缓慢,近年甚至出现了减少的现象。

第二,能进入结构的外来节日一开始几乎为零,起步晚,但是数量增长比较迅速,尤其是2010年之后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传统节日。

(二)结构变化反映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现状

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中说道:“语言的根本属性根植于人的本性之中。人是文化的动物”。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节日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来节日在结构中的出现数量的不断剧增和我国传统节日形成对比。经济全球化使很多的实体商品进入我国,但是附带的外来文化也正在削弱中国的文化基础。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形势严峻,外来文化的抨击更是非常强势。现代年轻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明显降低,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忱十分有限,他们更愿意迅速接受或更容易被动接受大量的外来文化,而不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令人担忧。

(三)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现状进行改善的建议

对中国传统文化现状进行改善,我们除了贯彻国家各项政策之外,还需侧重和人民群众自身的努力。在徐通锵先生的《语言学纲要》中指出语言的演变具有不平衡性。年轻人接受变化比较快,中老年人接受变化慢;在地区上来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接受得快,其他地方比较慢。因此,当一种节日被发达地区的年轻人群接受或不在意时能进入结构的节日时间词就会发生变动。所以,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动传统文化复兴活动。很多外国节日一开始也都是通过沿海口岸城市或者首都等有影响力的大城市进入并风靡全国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也必须要从这些地方开始。

篇3

关键词:锡伯族 传统文化 文化的现状与保持

由于历史的原因,作为原居民的东北锡伯族在语言、宗教、习俗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到清代末年全面被汉化,失去原有锡伯族文化的根基。而生长在新疆锡伯族人,由于地理位置等一些原因,至今却相对完好地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锡伯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新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频率的不断加快,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矛盾非常突出,锡伯族传统文化面临的窘境。本文通过论述锡伯族传统文化三个特性及锡伯族传统文化是不断运动的、锡伯族传统文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锡伯族传统文化的具有分散、封闭、兼容性等,分析锡伯族传统文化现状。

一.锡伯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1、锡伯族的传统文化流动性

锡伯族传统文化是不断流动的。由于地理环境、经济、以及战争的等因素,不断发生变迁,原有的文化传统不得不放弃。另一方面,锡伯族与其他民族不断交往之中,两种民族文化发生冲突时,主导文化处于优势地位,落后文化处于劣势,锡伯族传统文化固有的本位思想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本民族吸收优秀文化的阻碍,传统文化受到开放的挑战。

2、锡伯族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锡伯族的传统文化的稳定性还从它的保守性和排它性体现出来。一旦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就会按照这种传统对本民族约定俗成,核心内容相对稳定、凝固、完整,如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等,其变化是不明显的。同时带有排他性,对于异质文化往往拒绝、排斥、甚至歧视,因而不予采纳。

3、锡伯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

天山以北许多地区长期以游牧为主,具有典型的游牧文化。且新疆自古就有内地有较广泛的联系,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较深。《北史・西域传》中记载,高昌有《诗》、《论语》、《孝经》等内地儒家文化经典,为民族子弟学习的经典课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新疆13个世居民族中,除回、满外,其他十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新疆各民族文化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文化保持方面各保留特色,充分显示新疆各民族文化多元性的特征。

二.锡伯族传统文化的现状――以为语言文字与宗教文化为例

1、锡伯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及现状

随着清代满文满语的使用逐渐衰落,满族改操汉语、汉文,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不再使用满语满文。唯西迁至新疆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将满语满文完整地传承下来,并形成了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即现代锡伯语和锡伯文。由于兼通几种语言,被誉为“翻译的民族”。

锡伯语言文字是本民族文化的象征,凝结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又不可避免的要考虑到学习锡伯语言文字的实际用途和出路。如今锡伯族语言文字现状令人担忧,60岁以上的锡伯族人大部分会读写。40―60岁的人群里面会写锡伯文的就比较少,而40岁以下的,基本不会书写或者忘记如何书写了。这种心态就导致许多锡伯人一边呼吁保护锡伯语言文字,另一方面又让孩子学习汉语、外语以便得到更多的机会。学校的基础教育能力有限,不可避免的使锡伯语言文字功能减弱,使用范围不断缩小。

2、锡伯族宗教文化的困境

新疆锡伯族从西迁戍边以来的200多年,传统锡伯族文化,受到各方面文化冲击,通过靖远寺我们可以看到新疆锡伯族在方面文化保持现状的一个缩影。靖远寺是一座喇嘛寺庙,也是锡伯族人进行宗教仪式重要场所,靖远寺的兴盛与败落,显示着锡伯族人的重要变化,靖远寺是锡伯族营八旗军民于1893年积银捐资而建。“靖远寺”即安抚边远地区之意。建成之初,规模宏伟壮观,建筑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四周筑有高大墙,山门前有砖雕影壁,正门上方刻有锡、汉文“靖远寺”大金匾。庭院宽阔幽静,整个建筑错落有致,布局对称,工程精细,各部分建筑都采用木雕艺术,配有彩绘、泥塑。

如今靖远寺内,院落地面道路崎岖,部分墙壁出现脱落甚至已坍塌,楼层出现断裂,三世佛殿下层彩绘壁画残损。靖远寺的总体格局不完整,文物有所损坏,有的雕塑被弃之门外,院内看管人员也很少。

篇4

[论文摘要]传统法律文化是现代法治的逻辑起点和文化资源。作为人类历史的沉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其固有的逻辑进程和自身延续性的道德价值观和秩序准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律文化必须对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扬弃。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观念

法律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系统中体现出来的有关法的普遍的社会态度和社会价值。其表现为人们对法律性质的认识,对法律价值的评断,以及对法律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的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其固有逻辑进程的道德价值观和秩序准则。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夏、商、西周的“礼治”时期,此时法作为“礼治”体系的组成部分而存在;2.春秋至秦的“法治”时期,此为“礼治”衰败而“法治”兴起的时期;3.汉以后的礼法结合时期,此为以法为制,以“礼”为魂的时期。在“礼治”时期,法仅为“礼治”体系的一个部分。在“法治”时期,法作为新型的制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法从“礼治”的体系中独立出来,与“礼治”分庭抗礼,形成了“法治”与“礼治”、“法治”与德治、“法治”与人治之争。汉中期以后的“礼治”复兴,并非对三代“礼治”的复辟,而是在总结了三代“礼治”和秦朝“法治”的基础上找到了“礼”与法的最佳结合点,即以“礼”作为法的精神或灵魂,以法体现“礼”所提倡的人伦道德,就是所谓的“礼”法融合。[1](P110)从法律制度层面上看,传统中国法以国家利益为本位,以君权为核心;从法律情感层面上看,惧法、“无讼”是其鲜明特点。

现代法治以法律至上、保障人权、赢得民心、制约权力和司法职能独立为核心内涵。其要求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按照代表公众意志的法律制度来处理社会关系,以及法律应注意限制统治者的权力。可见,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如:(1)“人治”传统与“法治”要求的冲突;(2)特权观念与“平等”原则的冲突;(3)“德主刑辅”与“法律至上”的冲突;(4)重“信”轻法与契约意识的冲突;(5)重“刑”轻“民”与“刑民”并重的冲突;(6)消极避罪观念与积极守法精神的冲突;(7)“义务为本”与“权利本位”法律观的冲突;(8)“非讼”观念与公断意识的冲突。[2](P59-62)

二、现代法治的逻辑起点

现代法治与法律文化的联结点来自于法律文化对法律制度的社会,它塑造着一种普遍的社会精神,从而对附着在社会特征上的法律制度的演进和发展发挥主导性、支配性的影响。现代法治要求“法”必须既能满足人的主体需要、权利、尊严、自由,又能契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法律是文明的产物,是文化的因素,法律除了由经济决定,受政治影响外,还来自文化的遗传。源于文化本身的延续性,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具有不容置疑的相容性。“作为制度的现代法治并非是从变法或移植中得来的,而是从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神中演化来的。”[3](P17)现代法治的逻辑起点是从对传统法律文化的解读开始的。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其作为人类历史的沉淀有其自身的延续性与继承性,其“不仅是历史地存在的过去,而且是历史存在的现在,它在一定历史时代可以达到高峰,也影响着后世的制度模式、风格和习俗。具有不可被排除或消灭的顽强生命力。”[4](P310)西方的精神也绝非近代之物,只是到了近代才有了实践意义罢了。早在公元前12世纪,古希腊人由于多利亚人的南侵而被迫跨海迁徙。“跨海迁徙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不同种族体系的大混合,因为必须抛弃的第一个社会组织是原始社会的血族关系。”[5](P130)因而在跨海迁徙的航行中,古希腊人幸运地把人身依附关系抛进了大海,而散布在爱琴海上的若干城邦则为海上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机。一方面是获得了独立人格的生产者地位,一方面则开辟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古希腊社会开始步入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社会政治结构。平民依靠其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向贵族要求更多的权利和自由,城邦民主制就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与妥协中逐步建立起来。平民政治把字面上的平等和自由变成了实际上的民主制,把少数公民的民主制变成全体公民的民主制。这就是精神的最初体现。[6](P383)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相容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缺乏世代相传的民族法律文化心理的支持与认同,无论现行社会秩序受到现行法律规则的怎样强化,也是脆弱的不稳固的。”[7](P355)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8](P603),“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就没有现代的欧洲”[9](P220)。现代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但通向现代化的途径却会因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国民性等种种条件的不同而相异,“西方法制的现代化,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个别现象,而是具有世界化的趋向,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法现代化并非西方文明独占品,它在每个国家总会有自己民族的特点。法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变革过程,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区,这一进程的动因、表征及后果是各不相同的。法现代化进程的多样性是一个客观性的定在,在这种多样性的背后,凝结着各个国度法律文化发展的固有逻辑。”[10](P301-302)近代日本的成功,说到底乃是文化的成功,是文化融合的成功,即引进的西方法律文化与日本的法律传统找到了契合点。单纯的法律移植若不能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扎根于本国社会的文化土壤,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状态。“中国法治之路必须利用本土的资源,注重本土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11](P6)“法律条文与制度的渗透类似于贸易商品的进口。进口可能损害民族经济,但是,在评价这种不平衡时还要与闭关自守很可能带来的匮乏相比照,况且这种不平衡可能是临时性的。”[12](P14)对传统法律文化的扬弃能够降低法现代化进程的成本。

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思想精髓

1.“礼治”主义的法律原则

“礼治”始于殷商,盛行于西周。“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13]。“礼”的实施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14]国家的典章制度也以“礼”为核心。“礼”起着“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15]的“法”的作用,而涉及的范围却比“法”广泛得多。“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16]“礼”与法的统一,构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两大基本要素。法律在治国方略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7]用政治来教化人民,用刑罚来管理人民,这样做,人民只想到如何免于刑罚,不会想到是不是可耻;用德行来教化人民,用礼来管理人民,人民不但守法知耻而且能改过向善。现代法治建设应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礼治”主义精神中吸取营养,借助法、德功能上的互补,法、德结合,规范社会,维护秩序。

2.“法贵遵守”、“刑无等级”的法律思想

春秋以后,中国出现了“法治”思想。以李悝、商鞅和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以法治国”的口号,强调法的重要作用;主张有法必依、赏罚分明;倡导富国强兵。在“法治”精神指导下,统治者极端重视法制建设,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法,出现了律、程、课、式等相对稳定的法律规范和“制”、“诏”、法律答问、廷行事等相对灵活的法律规范。尽管理论界普遍认为法家的“法治”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相去甚远,充其量不过是“法治”的萌芽,但其“法贵遵守”、“刑无等级”的法律思想却是难能可贵的。“所谓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新晨

有功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18]虽然,这里的“刑无等级”有一定局限性,未包括君主,这是由于当时君主专制政体决定的,但法家能在封建不平等的制度下提出这一进步思想也是不容易的。法家认为法具有普适性,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19]。法律不偏袒有权势的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20]。除体现为“刑”的法律,还有大量制度化的“礼”,从“周公制礼”到唐律的“一准乎礼”,这种“法贵遵守”、“刑无等级”的思想是极具现代价值的。

3.以“和”为贵的法律价值选择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2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解决纠纷以“和”为最高价值选择。礼的运用,贵在能和。先王传下来的道,以礼为最美好,不论小事大事都是由此而行。“和”的价值追求即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反映在纠纷的解决上,就是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互作让步求得纠纷妥善解决的一种机制。这种解决纠纷的“和”的思想是当今法治实践中不可多得的历史智慧。今天的调解制度正是传统法律文化解决纠纷“和”的思想的积淀,其既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也降低了法院的司法成本,符合司法效益的原则。从我国司法体制的架构来看,调解在基层法院承担着绝大多数民间纠纷解决的职能。

因而,在中国法治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对人类历史经验进行总结,挖掘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伦理精神,辩证地诠释其思想精髓,合理地吸取其精神内核,并对其进行充实与超越,最终确立我国现代法治的伦理精神。

【参考文献】

[1]于敏,马小红.中国传统法在法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几个问题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4).

[2]汪俊英.浅析传统法律文化与法治现代化的冲突[J].中州学刊,1998,(1).

[3]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4]汤唯.法律西方化与本土化的理性思考——也论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A].何勤华.法的移植与法的现代化[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5]【英】AJ·汤因比.历史的研究(上)[M].曹未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

[6]里赞,赵娓妮.西方文化浅议[J].比较法研究,1994,(Z1):383.

[7]公丕祥.法律现代化的理论逻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庄金锋,崔惠平.跨世纪法理学回顾与展望[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1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12]【美】HW·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M].贺卫方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0.

[13]礼记·中庸[M].

[14]后汉书·陈宠传[M].

[15]孝经·广要道章[M].

[16]礼记·曲礼上[M].

[17]论语·为政[M].

[18]商君书·赏刑[M].

[19]韩非子·五蠹[M].

篇5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服装设计;传承;发展

当前,中国的综合国力越来越雄厚,国际交流合作日渐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给国内服装设计者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得以良好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又突出现代化设计理念,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富含强烈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同时还体现了中国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特定民族的生活习惯与审美观,具有众多的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与独具特性的视觉审美视点,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概括了文化的特征。我国的剪纸、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均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起来的,具有典型的创造意义,体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艺术是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财富,其散发着强烈的乡土气息、丰富的艺术内涵及深刻的历史印记,成为了现代人的关注焦点,为设计者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因此现代服装设计中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作为了主要目标,全面反映了审美活动的自由性、创造性,其中,美与艺术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

2现代服装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广大设计者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在历史的沉淀下产生了大量的哲人思想,给后人良好的思想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我们深刻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产生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而且大部分的传统元素能够从当前的思维角度进行诠释,通过现代化的语言形式对传统文化的众多表现形式进行充分详细的解读,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优秀的素材。不可否认,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直接决定了民众的审美观念与创作观念。服装设计者在利用传统文化的渊源及民族服饰的风格特点来反映现代服装现象与现代化的服装设计风格时,我们能够清晰看到,现代服装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产物,对传统文化具有较好的延伸性,为了提高服装设计的艺术表现力,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重要支撑,一个作品如果缺乏文化沉淀,那么其就毫无灵魂所在,暗淡无色。所以传统文化具有的真善美特征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文化的艺术性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民族化中涵盖的不同时期共有的超时代特性是广大设计者永恒不变的追求,我们应传承前辈们的艺术创新精神,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内涵,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创新,确保传统与现代的紧密联系,以此设计出个性化、风格独特的服装款式。我们应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能一味地以传统民族服饰为参照物,应充分考虑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民族精神和灵魂。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服装设计的语言也必须有所改变。服装设计应围绕当前民众的审美需求与对衣服款式的要求进行,而这就需要设计者及时了解时尚界的焦点,并以此为依据展开自己的设计,充分反映民众对时尚生活方式的看法,整体设计以生活方式为根本。

3在传承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具有多元化的形式和内容,将其运用到服装设计领域能给我们带来诸多的启发。实际设计过程中,应以现代化设计理念及设计手法为中心,从现代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角度出发,在服装造型、色彩、面料的选用上融入一定的时尚热点,以突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设计,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改良、借鉴、传承与发展来促使其产生现代化的形式,最终设计出中国特色显著的服装作品。因此全方位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艺术性,并与现代艺术密切的融合,这已经成为了广大设计者永恒不变的追求,应加快实现步伐。

3.1对传统文化加以改良设计

具有中国特色风格的服装作品,并非只是盲目的分析研究民族服饰特点,而完全忽视了当前的流行趋势,每个民族文化之间都有一定的融合与碰撞,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设计大批反映中国特色,且具有世界性、时代性的服装。虽然东方与西方国家所遵循的服装设计理念各不相同,但两者还有一定的融合之处,通过汲取双方的成功设计经验,使本民族服装更加的具有活力与时代性。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其实就是重新认识与创造传统素材,涉及了传统文化内涵的调整、表现形式的转换,设计者应将能够带来良好创作灵感的传统因素渗透到自己的设计中,掌握传统因素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提炼,再采用科学合理的、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的表现形式予以表现。比如我们最常见的旗袍,其原先是满足女子的服装,最开始的造型款式并未将女性的完美身材展现出来,整体服装缺乏形象美。后,中国旗袍尝试着融入西方女装的服装设计理念与现代化人文精神、造型艺术特点等,无论是旗袍的造型款式,还是制作工艺均得到了较大的改进,中西女装优势互补,给人眼前一亮。经过改良后的旗袍能够凸显女性的完美身材,进一步缩短了旗袍的长度,将衩开得更高,更有一批旗袍大胆尝试无袖、低领的款式,使女性的形体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借鉴西方的服装造型款式其实就是融合了西方的传统服饰文化,同时也传承和发展了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

3.2提取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造

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是极为宝贵的财富,为现代服装设计、其他类型的设计带来了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与高品质的素材。我国基于传统元素形成的产物特别多,比如著名的唐三彩、水墨,或者亭台园林等都能调动设计者的创作灵感。我们从“天意·梁子”的主题“濡”中可以看到,吸收了中国书法领域内纤毫、墨水与宣纸间的轻灵接触,将搭配合理的纤浓度的形式美与神韵美予以了充分展现。通过采用这一元素符号,在给人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还表现了中式的生活美。中国元素是传统文化的中心,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传统服饰,设计者可以从中得到不同时代下生成的配色、材质、图案、工艺。光泽艳丽的中式面料、丰富的民族色彩、寓意富贵的牡丹等中国吉祥喜庆的传统图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受到了广大现代设计者们的青睐,均纷纷运用于自己的服装设计中。通过切割、变异等方式对传统图案元素进行一番重组,从而实现独具特色的效果。比如有的设计者借鉴了晚清时期的龙案苏绣,该元素和西方先进装扮有机融合,表达了现代生活对传统情调的恋恋不舍。实际设计时,龙纹不象征任何东西,没有九五之尊的寓意,只是以一种图案的形式出现。运用传统元素过程中,应从全局角度出发,通过一种格调将服装造型、服装色彩、服装图案、服装装饰物和穿衣人的形态等统一起来。根据当前人们的审美需求,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设计出大量的反映中国传统特色且与时代同步的服装作品。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服装设计者应始终将传统文化作为源泉,通过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对中国传统元素进行运用与重组,渗透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充分反映本民族的风土人情、韵味,从而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又满足时代要求的服装。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能通过服装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陈佳.浅谈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艺术中的运用.读天下[J],2016.

[2]韩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艺术品鉴[J],2015.

[3]谢勇.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鸭绿江月刊[J],2015.

[4]薛阳.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艺术科技[J],2012.

[5]卢禹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艺术教育[J],2016.

篇6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jhlt.net.cn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11-12D121)

作者简介:史铁杰(1967―),安徽阜南人,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余妍霞(1979―),女,安徽舒城人,安徽师范大学宣传部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传统文化及其教育价值解读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解读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事实上很难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多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都是以一种描述性的方式来进行陈述,如: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体上是指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所形成积累起来流传下来的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及整个社会的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的总称。[1]有学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归纳为以下12个方面:天人和谐、道法自然、以民为本、忧患意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实守信、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2]也有研究者从个体与社会等层面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概括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天人合一、惠鲜鳏寡、仁者爱人、互助相扶的价值实践”[3]

事实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与解读,在这些解读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较为统一的观念。从时间范畴上说,多数人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古典文化体系,从时间上界定为清晚期之前;从性质上说,传统文化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是根植于本民族土壤中的具有稳定性价值承载,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从具体内容上说,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以及佛教文化;从外在表现上说,包括了体现政治伦理的价值观念,以建筑、艺术为载体的物质形态以及反映民俗、风尚的动态体现。

(二)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分析

从以上传统文化的理念来看,不论对于社会发展还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传统文化都有其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传统文化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坚守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并且势必还会将这种具有规训与引导意义的价值体系延续下去。近些年来,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中就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强调教育内容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使学生具有“人文素养”并“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党的十更是把传统文化上升到体系的高度,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而,必须强化传统文化在学校中的传承与传播,真正通过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师生中的重要作用。

二、当前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现状

(一)对于当前高校传统文化传承的调查

1.调查的研究预设

理论上来说,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高等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应当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那么这一重要性如何能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性,这其中有两个方面至关重要:一是学生的认同程度,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化与否,从而影响传统文化传承的信度问题;二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与方式,这会影响到传统文化传承的效度问题。我们围绕这两个方面自制了调查问卷,从学生的态度情感、接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方式与效果等方面来收集信息,以作出客观的分析与判断。

2.调查对象的选择

由于师范院校培养对象与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关注传统文化在师范院校的传承情况更具有其特定的研究价值,因而本次调查选取安徽某师范院校的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同时选取了少量其他综合类院校的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26份,有效回收率94.7%。

(二)当前高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

1.从认知层面来看,当前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着较为积极的态度

当前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在社会意义方面总体上持肯定的态度。54.5%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32.4%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只有10%左右的学生不认可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另外,有66%的学生认为当前传统文化正在发挥着作用,其中19.2%的学生认为当前传统文化的力量很强大。而在对传统文化的后继发展的认识上,有83.3%的人认为大学期间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仅有2.8%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从弘扬传统文化层面,大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有继续发展的必要。

对于传统文化价值引领作用较为认可。在调查中就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认为二者是一脉相承、有内在关联。同时,对于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22.7%的人选择了对于个人修养的意义,是所有选项中选择人数最多的。再从对于传统节日的认识来看,75.8%的学生认为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对于思想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反仅有6.6%的学生持反对意见。由此说明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大学生在认识上还是给予了肯定。

2.从实施效果层面看,传统文化传承的效果一般

从调查结果的统计情况来看,学生总体上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理想,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表示不了解或是仅仅粗略听说,表示非常了解的只有5.4%。这说明在高校中的传统文化传承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从不同学生的认识差异情况来看,学校的传统文化影响作用并不明显。从性别对比看,在调查中男生表示对于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了解的人数占到其总数的58%,而女生的这一比例只有33%。从专业对比来看,文史类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了解的占55%,而理工类这一比例只占37%。

3.从途径上看,传统文化缺乏有效的传承方式

从学生所获得的传统文化影响途径来看,主要来自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如对于仁、义、孝、忠等传统美德的认识与情感,44%的学生表示是自小耳濡目染形成的,另有45.9%的学生表示是在课外书中了解的。在问及学生“主要通过怎样的媒介接触到传统文化”时,有22.9%的学生回答是电视,有20.4%的学生回答是互联网,只有约18%的学生是通过书籍接受到传统文化。而对于从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传统文化影响,64.1%的学生表示很少。

学校对于传统文化传承没有有效的途径。从较为正式的课程角度来看,在统计中有51.4%的学生表示在大学没有开设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从学校的组织与活动开展情况来看,仅有9.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社团组织,相反一半以上的学生明确表示所在学校没有类似组织。从相关活动的开展与参与情况来看,仅15%的学生表示参与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自己甚至从来没听说过有这样的活动。

三、促进传统文化在高校中有效传承的思考

1.在观念层面对于传统文化要能够积极认同

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主体的文化认同,即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高校中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首先存在着在思想上重视不够的问题。从学校方面看,缺少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总体规划,诸如课程的开设、内容的选择、活动的开展等。从学生方面来看,表现在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拓展获取传统文化信息的渠道,满足于被动、消极而零散的获取有限的传统文化内容,并且对于所获得的有限内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从当前学界的研究来看,诸多研究者都指出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认识问题,这种认识首先是准确的定位,正确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其次是科学的评价,包括评价传统文化内容自身的现实意义以及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状况。就当前来说,研究者较为多数的评价意见指出当前的传统文化正在日益“式微”[4];批判的继承,这也是在践行教育的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

具体来说,从学校方面必须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传承对于人才培养及培育过程的重要意义,在目标预设时将传统文化提升到与学校正式课程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将传统文化与各学科内容之间有机整合。

2.在行为层面以多元、立体的方式践行传统文化

从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来看,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方式,不自觉的、被动接受,缺乏有效的传统文化传承形式与载体,因而,在促进高校传统文化传承中具体的行为举措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方面,有研究者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提出创造让人感受“天人合一”的学校自然环境、加强伦理规范的社会舆论环境建设以及提升学校文化的价值引导力等途径以实现学校的文化传承。[5]在此我们将传统文化的践行从内容和途径两个方面相结合,建构一个多元、立体的传承模式。

首先,从内容上来说,传统文化传承一是要全面客观的进行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将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文化呈现给学生,这其中包括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价值观,民族性文化传统,特色化文化艺术等。二是要在批判与扬弃的基础上选择经典性的传统文化著作,并以中肯的态度指导学生去学习、理解。正如有学者指出,但凡一个大国、一个强国,都具有能在世界上足以称道的本国文化,这是一种真正的本国特色的非物质力量[6]。三是将传统文化与当前的思想价值观相对比融合,即将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以与时俱进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从而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意义。

其次,从途径上来说,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是要形成一个立体层次,包括以学校网站为代表的校园网络媒体,以校报、校刊、宣传栏、社团期刊为代表的平面媒体的文化传播,也包含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中的文化内涵,课程选择、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解读,再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评价中的传统文化意义显现等,从而形成一个由外到内的学校立体传承体系。

再者,整合社会的媒体资源,积极利用诸如广播、电台、电视台及书籍、报刊中涉及传统文化的栏目或相关内容,使学校内部小环境与外部大环境形成合力,从而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在生活与学习中理解与践行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取向。

3.在制度层面要给予传统文化传承以有效保障

从调查中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在制度层面没有发现有效的保障机制,也就是说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否没有在制度层面体现,在实施层面更是没有明确的指导、激励与制约,因而传统文化传承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或形式上,而无法真正落实。因此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

具体来说,这种制度体系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在课程与教学层面,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建设中都要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诸如以学分选修的形式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常规课程体系中去;二是在学生活动层面,将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开展及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纳入到对学生工作管理考评制度体系中;三是在学校管理层面,从学校的宏观办学思想,到对学院及部门的管理要求,再到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都将传统文化传承在观念上、在措施上体现出来。如此,不论是宏观的方向指引还是微观的具体操作,都能建构起一个立体的,以规范、激励等方式保障传统文化有效传承的完整体系。

4.在社会层面要创造传统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

高校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高校自身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行为措施,还需要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社会各方面都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重视既包括政策层面的激励与引导,也包括物质层面的支撑。

在政策层面应通过制定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激励与引导高校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比如把校园文化建设、教育质量评估、专业与课程建设等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具体实施情况作为评价高校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学校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

篇7

    论文摘要:现代的“装潢”一词的内涵范围十分广泛,它泛指对一切建筑物、艺术作品、产品包装、商业广告等进行美化装饰.而其中的现代包装装潢是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连的装潢设计。在包装中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融和,会更加容易的让产品得到人们的认同感,从而使设计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不管是从实用性、审美方面,还是从文化价值方面来讲,在现代包装装潢设计中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都有着十分不错的前景.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它们就是一个未被开发的巨大的宝藏,在许多的行业中都可以有效的应用。如何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色与现代的包装装演进行完美的结合是值得进行长期的研究。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包装装演设计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外来文化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这些冲击并没有影响到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包装装满设计的影响。装演设计的过程中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支持,同时也离不开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当今文化的发展。哲学思想来源于悠久历史的沉淀,我国的儒、释、道三家思想无一不是经过了数千年的积累,其博大精深不言而喻。中国许多着名的设计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而香港着名设计师靳棣强就很善于将传统的东方特殊融人到他的设计中去。

    国内很多包装设计中都含有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例如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设计采用了中国红和同心结,让人一看到就觉得该图案洋溢着古老东方民族流传已久的喜庆与祥和的气息,亲近之意油然而生。

    在如国内许多电视合的台标的设计。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是一对交汇的凤凰,凤凰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吉祥如意、和平安康。而一凤一凰交汇,则又体现了我国的道家特有的阴阳八卦。黑龙江电视台是一个草书的繁体“龙”字,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气息。还有河北电视台的台标中的标注图案是万里长城。这些电视台的图标无一不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我国的包装装演设计中的应用也十分的广泛,例如在书籍封面、商品包装设计、台标设计等方面都有着比较的应用。很多书籍都是采用的文字封面,用书法字体来表现封面上的文字字体自我国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使用了。如宋元时就有一部分书籍的封面采用的书法字体。将传统的书法艺术应用到现代装演不但可以丰富设计元素,同时还可以为古老的中国书法的应用开辟出了新天地。书法的应用也为其他的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装演设计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虽然在现代包装装横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元素是对于发展具有我国独有特色的装演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实用性与美观性进行结合,设计应该体现出民族特色。    包装装演设计不能仅仅是讲究所设计出来的东西的美观,同时还应该注意其实用性。一件产品或者是产品的商标都是要直接与公众进行接触的,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商品或者产品的包装是否精美,所以美观性在装演设计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讲就美观性的同时,不能够忽视包装装横设计的实用性。例如一件产品的包装和商标不仅是需要精美,同时还必须向公众传递出一些信息。这些不同的信息就体现出了装演艺术的实用性。

    对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美观性,则需要以实用性为基础。在所有的装演设计中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美观性要服务并服从于实用性。在很多时候设计的美观性也能够为实用性带来一定的好处,例如一个商标或者其它的包装在让人觉得美的时候,还要让人一眼就能读出其中的意识,同时还要能够传递出所包装的物品的一些功用。

    包装装演设计中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有一定的民族性。世界上的所有着名的艺术都脱离不了其民族性,当失去民族性的时候就是失去其艺术灵魂的时候。因此,包装装演设计作为一门设计艺术也应该将民主性作为其设计原则中的重要一条。例如我国很多的包装设计中国都应用了书法艺术。同时还有前文提到到的许多台标也拥有着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在例如将一些民间图案运用到包装设计中去,传统图案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地域性,而且与现代图形造型方式都有着许多不同之处。运用了民间图案的包装设计都能够体现出一股强烈的民族性。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批判与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C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1-20-02

一、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1、确立了“和谐”文化的理念

当前,“和谐”已成为新时代的核心话题,追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课题。党的十七大以来,总书记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的中国化发展”的论述中对此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入的分析,指出和谐社会理论既源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和”之精义。又融通对人的自由主体性的褒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建构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追求提出了美好期望。

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断向前发展着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应当既面向现代化、又面向世界、更面向未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将能够成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为发展的目标。从内容上来看,传统文化包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经过的指导,将社会主义元素融入传统文化。必将是高尚的思想道德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从政治上来看,传统文化虽具备封建残余和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但在的主导下,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同我国现阶段社会基础一样,均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文化的横向发展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先进部分,是中国建国以来的精神文明成果以及人类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成果。

2、重塑了传统文化的自信

现代社会中人的思想与视角均发生了不同于古人的变化,无疑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必然有一个重塑的过程。但无论以何种姿态重塑传统文化精神,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是必要的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够对传统文化的糟粕与精华进行明白无误的批判与继承。首先,要以开放的心态,以现代的观点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解读、阐释,着眼于现代与未来,而不是过去;其次,要以辩证的思维来看待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以一种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来对待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是博大精深的,这是不可否认的。相对于先进的西方文化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他指导着人们如何做个有道德的人、如何做事、如何充实个人的精神世界,实现道德自我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道、儒及诸子百家的光耀,还有诸如爱国主义、民本主义、自强不息等优秀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仍发挥了重要作用。重塑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加强中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只有拥有了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才能谈及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谈及中华民族振兴的问题。

3、分配方式的公平正义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经典的传统社会财富分配思想,这种思想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影响着中国人。字面上看,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分配方式。迄今为止仍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但经过仔细思索不难发现,这种思想在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仅仅是一种愿望。只有在封建统治后才具有实践意义。而封建统治的前提就是伴随着严重的社会动荡。也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这一思想几乎成为空想。但也恰恰是这种思想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不可避免存在消极的一面,但是它仍适应着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社会的稳定,实际上也正是在这种平均之下实现的。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极有可能分崩离析。且“不患寡而患不均”也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和正义的思想。

4、交换过程的诚实信用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价值观。它要求“言必行,行必果”、“内不欺人,外不欺己”。诚信规范在当代社会为我们所继承和弘扬,构成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部分。并被赋予更为广泛的涵义。

传统诚信能与现今社会相适应,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二者在本源上是相似的,仅是在适用环境的不同而出现差异。主要表现在现代市场经济所提倡的诚信更趋向于社会化、功利化和理性化。所倡导的契约规则和信用机制指导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理论精神,它强调诚信所具有保证利益关系有序的外在功能。因此。传统的诚信要更适用于现在,仅需要完成从理论继承到实践行动的转型。

二、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现代文化的压力

中国传统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社会的道路上遇到了诸多困难。首先是内在传统文化的因素,其次则是长期并存的二元制结构的影响。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文化意识也随之改变。与传统文化意识产生了差异。一是大量的西式化教育与周边国家文化环境使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忽视、遗忘甚至不齿。文化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使少年儿童受到大量的西式教育,对中国历史与传统了解甚少。也不屑于去认同这些传统。二是在现代文化的实用主义影响下,人们歪曲了传统文化。在教育下一代时,“厚德”、“礼让”的词汇已经很少听闻,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被误读,甚至断章取义。三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们更为重视物质,认为传统文化会阻止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们开始撰文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认为封建落后的传统文化完全不适应或阻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应当顺应时代,完全融入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道精神”,当代中国人民背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愿。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时期,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农业国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中国传统文化必将不适应这些变化。长期的封建思想在国人们思想中仍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意识的茫然和恐惧为愚昧和迷信提供了群众基础。我们虽有引以为豪的古代辉煌历史、震惊中外的四大发明。但近代科学却源于西方,文化中相对缺少科学因子,这是我们不可否认的事实。

2、盲目排外。抵制西方文化

20世纪初,西学东渐,以民主、科学精神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强烈冲击。百年前,倡导国学的人们是为了抵制民主、科学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时下“国学”鼓吹者们大力主张复兴国学,不仅在于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更主要在于对我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轻视与抵触。中国早期现代化伴随着国难与屈辱而艰难前行。因此。现代化的因素虽然崭新、发达,但很难介入,传统文化依旧强大并广泛存在。“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保教”、“保种”、“实业救国”等贯穿早期现代化过程的口号,体现了深沉的民族主义情节。在民族危机面前,中国知识分子被迫在追求民族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变革中把建立强有力的政府作为首要重任。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政治民主化、以及其他领域现代化的发展遭受阻碍。在面对由古至今的民族情愫。知识分子阶层也泛滥情绪化的崇古排外从未削弱。这种对西方文明的盲目排除。与民族主义纠缠在一起,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构成中国人走向现代化的阻力。甚至还会导致人们作出不理性的判断,常使西方文明作为爱国与否的判断标准。其实。爱国与否。应当将那种更符合整体民族利益来作为判断标准。在狭隘的民族意识影响下的知识分子,必将极大地对“现代化”与“传统”的结合产生负面影响。

三、继续传承传统文化的前景

篇9

1现代服装上的传统元素

传统文化符号以各种形式和形态表现在服装当中,使服装散发着民族气息,呈现出民族特色,其体现在服装设计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显性表达,一类为隐性表达[3]。显性表达是将文化的内涵用直观可视的符号表现,如在服装设计中,通过服装的外部结构、款式造型、色彩、装饰等形式表现出来。而在有的服装中我们看不到文化符号的直观存在,却能感觉到服装所散发的民族气息。这种隐性的符号也许不能被人们即刻理解,但通过对服装的穿着方式(休闲、放松、随性等)却能逐渐地体会感悟出来。传统元素即服装上具有传统和民族风格的材料、造型、色彩、图案、款式及工艺等,如范思哲春夏男装上的中国龙,迪奥高级时装中的旗袍造型等,它们对体现服装的风格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典型的中国元素已经成为世界服装设计大师们的创作源泉[4]。

1.1材料

我国传统的服装材料为丝、麻和棉。丝绸织物是我国服装面料的经典品种,主要有纱、罗、绫、绢、纺、绡、绉、锦、缎、绨、葛、呢、绸、绒十四种,其以高贵华美的风格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到了清朝,我国的丝织物已有云锦、宋式锦、蜀锦、古香缎、织锦缎等许多品种,其中以真丝织成的缎类织物最为富丽,最能显示丝绸平滑、细腻、光亮、柔软的特点,最能表现出其作为服装面料的典雅、高贵的外观[5,6]。2001年“APEC”会议中,各国贵宾身穿的唐装面料就采用了传统的团花织锦缎,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1.2图案

中国传统服装的面料图案包括动物、植物、人物、景观、物品及文字等,形成团花或散花造型。清朝早期的服装面料的纹样多用拱壁、福禄寿喜字、团花、团鹤、万字联、八宝、暗八仙等;后期多用写实纹样,如折枝花、大朵花、缠枝花、云鹤、寿桃、蝴蝶、山水、亭台楼阁、仕女人物等,改团花为六合同春,鹤、鹿、松枝也变化为团花图案,其中有许多吉祥图案[5]。

1.3色彩

东方传统色彩观念源自于特有的东方古典哲学理念,在于超越科学思维体系的对世界更深沉的探索。我国服饰色彩的主流,渊源于传统的五色,是民族传统色彩的继承和发展[7]。我国传统色彩有“正色”与“间色”之分。“正色”即纯色,“间色”即杂色。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骆黄是也。现代服饰的色彩五彩缤纷,通过颜色来表达离不开红、黄、青三种基本色的调配,这三种色称为“原色”,利用三种原色可以调和成各种不同的颜色。我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文化,红色在民间象征吉祥喜庆。我国历来就是对红色有着特殊的感情,红色的婚礼,红色的灯笼,红色的春联等。

1.4造型

我国服装的发展如果从《周易•系辞》中所说的:“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的时代算起,已经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从保存下来的大量图形及文字资料可发现,中国传统服装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各具特色,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服装造型宽松、采用直线式裁剪以及平面化的结构处理,只是不同时期服装的宽松程度和长短上有所不同,这种服装宽大平直,浑然一体,忽略人的具体形体而突出其精神气质,具有飘逸、动态之美,不强调人体的形态特征,而是用式样、色彩和装饰来区别男女装。这种将人体隐于服饰之中,不造成视觉上的性感刺激的含蓄性装扮,即削减了服装反映人体活动的敏捷性,又弱化了服装表现人体活动的程度,与中国传统礼教所推崇的审美标准和情趣完全吻合[8]。我国传统服装在加工中也很重视细节部位的处理,如采用立领,衣襟为偏襟或对襟式,门襟处用带或盘扣系结,并沿着衣领、门襟、袖口下摆等处作线形装饰等。

2市场调研与分析

2.1商场的选择

调研时间为2011年4月1日~2011年4月7日;调查分三个年龄段:17岁以下、17~40岁、40岁以上。郑州地处中原地带,服装行业发展迅速,此次服装市场调研的选择考虑服装的价格、地理位置和年龄段的不同,选择在以下6个服装商场进行。

2.1.1银基商贸城:位于繁华的市中心,属于中低消费水平的大众服装市场,主营各年龄段服装;

2.1.2中原商贸城:位于中原区,属于中等消费水平的服装市场,经营服装范围是各年龄段服装;

2.1.3人民路丹尼斯:位于管城区,属于中高等消费水平的服装市场,经营服装范围是各年龄段服装;

2.1.4金博大:位于管城区,属于中高等消费水平的服装市场,经营服装范围是各年龄段服装;

2.1.5北京华联:位于二七区,属于中高等消费水平的服装市场,经营服装范围是各年龄段服装;

2.1.6裕达国贸:位于中原区,属于高等消费水平的服装市场,经营服装范围是青少年和中老年服装。

2.2调研元素的选择

结合笔者对近几年服装市场的观察,此次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立领、偏襟、吉祥图案、刺绣、中国红、改良中山装、改良旗袍、剪纸工艺、缀加响片、高腰、汉字、青花瓷、泼墨手法、细密繁花13种元素进行调研,而其在服装中出现则视为该品牌服装应用了传统文化。

2.3调研结果与分析

此次调研共计6个商场403的品牌,计算得到所选传统元素在各个年龄段所占的比例如表1。所调研服装市场共有品牌403个,除去重复出现的品牌外,其中:17岁以下,25个;17~40岁,225个;40岁以上,153个;由表1可以看出,在17岁以下服装中,所调研的元素总体应用较其他年龄段少,应用最多的传统元素分别是:细密繁花72%、中国红68%、刺绣36%,改良中山装、旗袍、缀加响片、青花瓷、泼墨手法几种元素在17岁以下的服装中几乎没有应用;在17~40岁的服装中应用最多的元素是:立领59.1%、中国红58.2%、吉祥图案56.9%,而应用改良中山装、旗袍、汉字三种元素的较少;在40岁以上的服装中,应用最多的传统元素是:立领65.4%、中国红59.5%和细密繁花53.6%,汉字元素的应用较少。不同年龄段的服装应用的传统元素不尽相同,较年轻的人性格比较活泼,形象阳光,思想不是很成熟,与青花瓷、泼墨手法、中山装和旗袍这种时尚成熟元素不符,从安全健康方面考虑,缀加响片这一元素就不易运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阅历更加丰富,对服装的要求和搭配也开始讲究,传统文化也是经过多年沉淀而成,二者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针对所调研的不同低中高消费市场,从表2可以看出,低、中等消费市场上,立领、中国红、吉祥图案、细密繁花四种元素应用都超过了50%,汉字、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在低等消费市场的应用在10%以下,改良旗袍在中等消费市场的应用在10%以下;中高等消费市场上,立领、中国红和吉祥图案应用超过50%,改良旗袍应用低于10%;高等消费市场上,仅有立领应用超过50%,汉字、泼墨手法、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应用低于10%,其中改良旗袍和汉字元素没有应用。

在中低、中高消费市场中我国的传统元素应用的较多,而这些服装大都是我国自有的品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的服装品牌要走向世界,充分应用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其发展的一个途径;而高等消费市场中(如裕达国贸)经营的服装品牌主要以国外品牌为主,我国传统元素在这些服装上也有应用,就是意味着国外的服装品牌和设计师在服装的设计上也正在运用我国的传统元素,但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多少也会限制其设计服装的灵感来源,我国的传统服装旗袍、中山装和唐装在世界上比较有名。因此,在高等消费市场上的立领元素所占的比例较大。我们可以通过运用更多的传统元素来设计服装,创建拥有我们自己风格的服装品牌,让世界可以通过服装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篇10

现代包装是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展示产品和企业的形象,更是消费者选择商品的重要决定因素,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在当前越来越激烈的包装设计竞争中,设计者的设计理念纷纷开始向传统回归。

1.现代包装设计中传统回归的背景

当前,知识经济与信息科学发展迅猛,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中华文化与西文化相互交融碰撞。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门大开,国外名牌产品纷纷抢占中国市场,来自国际市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中国市场虽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国的产品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产品很难挤进世界名牌。我国的包装工业只有更新设计观念的,才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需要。

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追求个性和崇尚自我,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品位与体现的文化内涵,这对产品的包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方包装设计由于近百年的积累和沉淀,已经形成了具有西方特色的设计体系,而中国的包装设计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想在短时间内超越西方是不现实的,一味的模仿也不是出路。我们应该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之道的同时,努力挖掘中国本土文化,走自己的设计道路。

2.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2.1 传统造型元素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这可以用来说明造型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的民间造型元素具有广阔的再创造空间,这种独特造型风格,其表现的设计潮流为包装设计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创意素材。其中可以借鉴的元素有我国古代的建筑、家具、生活和宗教用品等等。例如中国古建筑元素主要应用在月饼盒、茶叶盒酒类等商品的设计上,这类商品本身就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历史性与文化性都与古建筑有着一定的共同点。中国古建筑有韵律感和秩序性,令人们看了以后感觉柔和而优雅,表现出一种韵律美,使其造型表现得既流畅又舒展。公元十三水井坊的包装则采用中国传统的狮子造型,寓天地四方六合之意,“世纪典藏”包装的盖套铸以青铜合金,把三星堆遗风及编钟古韵融入其中,气势磅礴。这在造型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元素。

2.2 传统图案元素

2.2.1 年画 民间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的一个艺术门类。在包装设计中运用木版年画,将来自民间的朴素情感与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融于商品之中,能让产品的品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四川榨菜的包装设计,就是采用本地的木版年画,表现了吉祥如意喜庆气氛,整个画面活跃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年画作为包装装潢设计的图案,要力图在人物造型上保持年画创作风格,结构图、色彩、线条以新的变化。

2.2.2 剪纸 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种用刀或剪刀在纸上镂空的造型艺术在人类艺术之林中独具光彩。过去常用于宗教仪式,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之一的剪纸,用在装饰和造型艺术方面也越来越流行。例如金六福酒的包装设计就是利用了中国剪纸元素,而《陕西传统名食》包装设计运用陕西地区的民间剪纸,传达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以与喜庆的节日气氛。让人印象深刻。

2.2.3 绘画 中国的绘画有国画和民间绘画。国画又称水墨画或彩墨画。中国画追求物象意境和结构,善于对线条作概括的表现,应用于包装装潢上具有很强的美感。例如北京更香茶叶的包装设计便是采用中国画形式,体现出浓郁的中国茶文化,传达出其本身的涵义和特征。

2.2.4 传统图案 民间图案是一种民间生产者自创自赏的艺术。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成为能为人们带来吉利好运的吉祥神灵物而被固定下来。民间图案普及于民众习惯之中,具有强烈的象征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其装饰手法多样,追求画面的完整、对称、圆满、稳重的艺术效果,颜色鲜艳、造型夸张、且朴素而巧妙,具有装饰美和象征性。在包装设计中常用的民间图案有龙、凤、麒麟、喜鹊登梅、春联、门神、四季花、窗花剪纸艺术等等。

2.3 传统色彩元素

在现代的包装设计中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地域风俗所产生的色彩审美倾向。图形和文字都都有依赖于色彩的配合,不同地域的人会对同一种色彩产生习惯性联想。在设计中合理运用传统色彩,恰当表现色彩文化内涵,能够使作品散发出民族的艺术魅力。我国传统色彩具有很强装饰性,尽管由于地域差异,不同地方的民间的审美各有差异,但主要色彩是一致的。我国传统佳节春节、中秋节的礼品盒包装的色彩中,大多以红色、黄色为主,再加以绿、紫等色相配,以体现出幸福、吉祥、热烈、喜庆和红红火火的气氛。要把握和运用好具有民族个性的色彩,抓住商机,将传统色彩运用于包装设计中。

2.4 传统文字元素

优秀的文字设计不仅准确传达出商品的属性,更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从甲骨文到篆、隶、行、草、楷等,汉字的各种书体都能为设计提供丰富多彩的视觉元素。隶书和篆书的装饰性和规律性强,可以让人对商品产生传统典雅的感觉,适用于高档礼品的外包装的设计;楷书则中规中距,具有较强的现代气息,适用于家电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外包装设计;行草的随意性和可塑性较强,适用于土特产及酒类的外包装设计。如陕西特产“西凤酒”采用了以行书来表达商品的名称(洋洋洒洒的行书纵向排开,如同高歌远眺的火凤凰,展现了西凤酒“烈辣”的特点,达到了视觉与市场的双赢。

2.5 传统材料元素

传统材料以怀旧风格为主,追求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具有简朴、自然、感性的特点,意境上追求“大巧若拙”。传统材料能够把人与自然联系起来,天然绿色而没有过多的矫饰。它与同华丽精巧的工业包装材料相比,更能符合当代人的社会需求。竹子是我国运用较多的传统包装材料,被做成各种竹盒,竹筐、竹篓等,又能编织出漂亮的图案。例如“稻香咸猪肉系列”的设计,采用稻草、麻绳或者毛竹作为包装编织材料,古朴而自然,散发出浓厚的民间风味,迎合了现代消费者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心态。

3.结语

总之,现代包装设计中能有机的结合传统文化元素的包装,更能有效地吸引观众的眼球,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提高商品的知名度,扩大商品销量。总之,现代包装技术与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是包装设计中的一个亮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现代包装技术中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能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特色,也在包装设计理念中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张来源.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 包装工程,2008,29(8).

[2] 黄志雄. 商品包装设计构成[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11

关键词:现代;室内装饰;文化;传统;元素

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在落实以后,整体上推动了社会向前进步,很多方面的装饰、设计,不仅在美观度上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同时还在技术上有所巩固,保证了材料应用的积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理念。对于传统文化元素而言,其能够通过多个方面展示出来,基本上没有与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出现任何的冲突。相反的,二者均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如果能够进行相互利用、展现,相信可以在室内装饰设计当中,开拓出新一片的天地。

一、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分析

进入到21世纪后,社会上的所有工作都出现了较大的转变,任何一项工作的落实,都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方法来实施,告别了单一的手段和模式。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当中,很多地方都可以发扬不同的风格,最终的装饰成果、设计理念,则可以为业主提供较多的实践帮助,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经过大量的讨论与分析,认为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执行,会经过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在不同的小区或者是办公区域当中,其执行的风格存在较大的差异。倘若自身表现的过于突兀,则得不到行业内,或者是周边的认可,甚至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的现象。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各个区域的装饰设计,全部遵从个人的意愿,每一家都具备自身的特点,从而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与以往不同的是,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工作任务相对繁重,对效率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我国在目前的发展中,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建筑行业也快速的发展,此时的室内装饰设计,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业主最大的成果,这样才能在今后的体验中取得持续性的效果。由此可见,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当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展现,具备较高的可行性,相信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行业的支持。

二、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现

从传统的角度来分析,文化元素的展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古代,文化元素是非常高度的精神文明,各种文学大家、艺术大师等,都会对此开展深入的研究。可是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当中,要求各种文化元素的展现,都要达到“一目了然”的特点,很少有人在参观或者是家庭、办公当中,专门的腾出时间来研究。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传统文化元素展现,就必须更好的符合现代工作的特质。

(一)抽象简约

在传统文化元素之中,抽象简约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高度关注。一般而言,抽象简约的应用,需要对现代室内装饰设计进行整体规划,或者是局部上规划,从而达到艺术的良好加工,便于在“抽象简化”的成绩上,得到较高的水准。从原则的角度来分析,抽象简约的传统文化元素,不要求在具体的形态上有所展现,但必须在传统的韵味上得到较高的体现。在这一个角度之上,儒家、道家等等,会表现的更加明显一些。1.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当中,抽象简约的应用,可以尝试在房屋的内部,摆放一些比较传统的部件,在不影响生活、办公的基础上,尽量的减少不必要的陈设,避免造成空间上的拥挤现象。例如,香炉、油灯等等,都是非常传统的物件,虽然不见得要在室内使用,但是保证其光洁、鲜亮,足以对室内起到良好的点缀作用。2.抽象简约的贯彻执行,并不意味着将室内的所有东西全部清除。有些业主或者是装修团队,对抽象简约的元素理解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以至于在室内的安排上过于的空放,不仅影响了生活的体验,同时在办公的要求上无法满足,这并非传统元素展现的初衷。所以,应该在今后的工作当中,结合业主本身的需求来展现传统元素。

(二)符号拼贴

就传统文化元素而言,符号拼贴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内容,并且在近代得到了很高程度的欢迎。设计单位和装修单位,会对各类符号做出深入的研究,之后提供给客户不同的模板,最终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当中,将符号拼贴良好的运用。从优势的方面来讲,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符号拼贴应用,不仅增加了室内的美感,同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居住者、办公者的体验进行有所完善,调节心情的同时,能够达到更多的实质效果。从劣势的方面来分析,符号拼贴必须经过大量的观察、实验以后,才能进行积极的落实,贸然的进行拼贴,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矛盾,同时对室内造成的破坏也比较严重,这一点要特别的注意。

(三)移植与嫁接

传统文化元素之中,还比较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对儒、道、禅历史文化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现代设计不仅要让传统艺术和文化在各方面得以运用,还应该结合现有的技术与工艺对传统装饰艺术进行延伸与拓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美学原则、文化符号等对于现代室内装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极大地丰富室内装饰的风格内涵,提升现代室内装饰设计艺术的品味。因此现代的室内装饰设计师们应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和思想内涵,不断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将其充分运用到实际大室内装饰设计中。

总结

本文对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现进行讨论,综合而言,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不俗成绩,整体符合预期,日后应加深研究,推动传统文化元素的更大拓展。

参考文献

[1]邱慧芳.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6,08:214-215.

篇12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茶叶;包装设计

我国是全球最重要的产茶大国之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近20年中国茶叶产量增长超过四倍,茶叶销量接近全球总销量的四成。随着茶叶的流通,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充分的展示,各产茶企业除了关注茶叶本身质量外,也相当重视其包装设计。因此,当下对于茶叶包装设计中文化内涵提升迫在眉睫。

1茶叶包装设计现状分析

1.1茶叶主要包装形式

当今茶叶市场中包装形式多样,主要分为三大类:袋型、罐型和盒型,根据茶叶种类及运输储存的不同需求进行应用。1.1.1袋型包装。袋型茶叶包装主要用于一些低端茶叶包装中,通常采用纸或复合薄膜两种材质。纸质茶叶包装一般选用薄滤纸,使用时直接连同纸袋一起泡水,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复合薄膜材料具有高密闭性、防潮湿、防异味等特点,同时能够避免阳光直射,但会给消费者带来廉价的感觉。1.1.2罐型包装。罐型茶叶包装主要采用圆筒形或长方桶形,材料一般采用陶瓷、金属、复合纸、木质、竹质等。罐型包装能够很好地避免茶叶受挤压,有效隔绝空气、阳光和水分,便于茶叶的存储和运输。罐型包装与袋型包装相比,成本相对较高,工艺相对讲究,常用于简单的礼品包装。1.1.3盒型包装。盒型茶叶包装常见有抽屉样式、翻盖样式,材料一般采用纸质、木质、竹质等。盒型包装本身能够很好地隔绝阳光,同时内部附加复合薄膜防止茶叶受潮,在三种茶叶包装中提供的保护性最强。盒型包装常用于高档茶叶或礼品茶叶,其外形相对精致美观,有些还附送精美茶具,价格在三种包装中最高。

1.2茶叶包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好的茶叶包装设计除了保护茶叶外同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表达。当今社会,茶叶包装形式多样,包装设计水平不断提升,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1.2.1品牌意识淡薄。和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品牌茶叶相比,中国的部分茶叶品牌意识淡薄,有些甚至还停留在相对粗放的经营层面上,多采用个体经营、分散经营的方式,从而导致茶农也没有长远发展的目光,未能建立起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茶叶品牌。因此近年来,部分茶叶在国内外的茶叶市场上因缺乏竞争力而逐步被削弱。受此影响,部分国内茶叶的包装设计也失去了近几年快速发展带来的良好机遇,导致茶叶包装档次不够,在茶叶市场很难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品牌对于商品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商品名称那么简单,很遗憾,当前茶业市场中鲜见相对成熟的知名品牌,大多数茶叶以茶名来命名。如我们经常购买的太平猴魁、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等茶名,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品牌。这种将茶名与品牌混乱的现象,对消费者的购买欲产生反面影响。此外,茶叶市场还存在很多以次充好之类的造假现象,导致部分买茶人可能购买到假茶叶,直接影响茶叶的销量,使得消费者对茶叶的品牌意识弱化,不利于知名茶叶品牌的建立与传播。1.2.2文化内涵缺乏。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茶叶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借此机会将中国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并推广。我国茶业品牌众多,包装形式多样,然而其中的大多数只是追求造型变化,使得茶叶包装的形式大于茶叶本身的质量,华丽的包装下茶叶品牌意义显得无比的空泛。中国茶文化绵延上千年,如果能将中国茶文化与茶叶品牌相融,能使外国人加深理解茶叶与茶文化的内涵。1.2.3包装设计过度。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对高档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多,市场上豪华包装的茶叶产品越来越多。但是很多所谓的豪华茶叶只是包装看起来精美,而里面的茶叶品质并不高。这些产品并不是茶叶本身价格昂贵,而是外在的包装成本过高,远远超出了茶叶本身的价值。据统计,部分所谓的豪华茶叶的包装设计成本占总价格的60%,造成极大的浪费。这样无形之中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上述所谓的豪华茶叶的包装设计形式大于茶叶本身,如此操作仅仅是迎合市场需求,给消费者一种“包装越豪华,茶叶越高档”的错觉,与茶叶包装的最初目的背道而驰,出现了茶叶包装过度浪费。某些包装设计视觉效果抢眼,能立刻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但并没有为茶叶本身添加特别的内涵,如果包装外盒上没有茶叶品牌名称,则消费者并不清楚里面装的是茶叶。如此过度包装只会造成消费者审美疲劳及经济上的浪费。1.2.4包装形式陈旧。目前,很多常见的茶叶包装形式依然采用上世纪70年代就使用的包装结构,诸如套盖式、抽屉式、手提式、组合式等。主要原因是这些包装形式较为经典,普遍为大众所接受;此外部分产茶企业不注重茶叶包装的设计,没有在包装结构设计上深入研究,当然不会生产出结构新颖、符合消费者习惯的茶叶礼品包装。茶叶礼品包装所用材料通常由纸板、木盒、金属罐、陶瓷罐、泡沫内托、绸布内托、复合薄膜袋等材料中的几种构成。无论使用哪些材料组合而成,都不可避免地提高成本。而大多数企业为了节约成本,降低了对环保问题、材料安全等的关注,导致所用材料没有达到环保可持续利用的要求。

2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茶叶包装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与包装设计联系密切,茶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茶叶包装设计提供了广泛的创作源泉和设计理念。下面从文字、图形、色彩、造型等四个方面,深入研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茶叶包装设计方法及应用。

2.1文字设计

作为茶叶包装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文字起着最为突出的作用。为了彰显中国传统文化,表现茶叶的文化内涵,茶叶包装设计中可以使用与茶叶相关的中国诗词、风俗、故事等文字。这些文字作为载体,可以将中华茶文化充分展现出来,既向消费者展示了茶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又提升了茶叶优美的意境,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突显出来。通过包装设计文字字体的变化,将茶叶文化内涵表达出来的同时,向消费者传递中华书法之美,烘托出美好的意境。还可以将茶叶的自然形态融入到包装设计的文字中,以简洁的点线结合,平衡视觉美感,呈现出简单质朴的意境气质,体现茶叶包装文字设计的自然之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包装设计的完美融合。

2.2图形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图形同样为茶叶包装设计提供丰富素材,尤其是与茶叶种植、茶艺、茶俗等相关的图形,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更是屡见不鲜。与茶叶相关的绘画是茶叶包装设计中最常用的表现方式,通过饮茶、烹茶、种茶等古代文人的生活画面,反映出人与自然和平共处、文人雅士闲适优雅,茶艺、茶道相关的精神通过上述图画得以完美呈现,也加深人们对中华茶文化内涵的理解。此外,种茶场景、产地风俗、茶叶外貌等也是茶叶包装设计中最常见的图形,可以直观体现出现代制茶技艺水平。我国各茶叶产地的风俗民情,各类茶叶的千姿百态,这些都可以通过茶叶包装设计呈现出来,实现茶叶的文化内涵与现代包装设计的美观性完美融合。

2.3色彩设计

色彩是能够给人们带来最直观感受的视觉要素,研究表明人类接收外部信息时,超过80%的信息是依靠视觉获得的,色彩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色彩可以有效表达茶叶产品特性等重要信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合理应用情感色彩,可以使消费者产生愉悦的心理享受。在茶叶包装设计中,以绿色为基调,给人以青山绿水的感觉,呈现清新自然的田园风格;以棕(褐)色为基调,给人以古朴端庄的感觉,呈现中华茶文化的历史悠久;以红色为基调,给人以热闹喜庆的感觉,深受中国人的青睐;以白色为基调,给人以素净雅致的感觉;以金色为基调,给人以华丽高贵的感觉。不同的色彩呈现中华茶文化的不同内涵,色彩的感染力与茶叶文化内涵完美整合。

2.4造型设计

在茶叶包装设计中,造型是展示中华茶文化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茶叶包装设计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造型素材,然后再加工设计。从茶艺、茶俗、民间文化中挖掘灵感,根据古代茶具、乐器等设计外形多样的茶叶包装造型,有些精美包装甚至可以作为观赏的艺术品。如使用原生态的材质便于茶叶存放,采用考究的工艺,将整体造型设计得古朴典雅,这样的设计艺术感极强,将中华茶文化之美完全呈现。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结合所使用的包装材质,再经过前面的文字、图形、色彩设计,将它们有机融合起来,一方面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另一方面增强了包装造型的有趣性,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茶叶包装的造型设计中,使得中华茶文化得到传承。茶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产生的中华茶文化也极具内涵,茶叶包装作为传播中华茶文化的载体,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开展茶叶包装设计研究极具价值。论文首先梳理当前主要茶叶包装形式,再对当前茶叶包装设计存在的问题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从文字、图形、色彩、造型等四个方面出发,深入研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茶叶包装设计方法,对茶叶包装设计研究引入新的理论,同时将中华茶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中华民族五千年多彩灿烂的社会生活积淀无疑是创作最丰富的来源。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了无数优秀哲人的思想,这些都给我们服装设计提供了文化元素,可以用现代的设计思想,去解读、展示传统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不了解这个,我们的一切创造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今流行的任何一件民族服饰都不是闭门造车或跟风仿造出来的。因此,现代服饰并不是所处时代仅有的和自发的创造,而是历史进化的产物,传统文化的延伸。服饰设计的艺术表现力需要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来支撑,没有传统文化积淀的作品是苍白无力的、浅薄的。而传统文化有生命力的、仍受关注的文化内涵的继承发扬,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要。因此只有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研究这一切,才是我们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

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要结合时代特点

在服装设计上,继承传统并不是复古,而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从而创造出有个性的新风格服装。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学习借鉴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不能简单地模仿某一个民族传统的服饰、照搬图案或修改传统的款式使之成为具有民族性的服装,而是要强调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民族性的灵魂和精神。时代改变了,服装设计的语言也要与时俱进。服装设计必须立足于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和穿着习惯,这就要求设计师能够敏锐地捕捉时尚热点,并将其巧妙地揉入自己的设计风格中,服装设计不再是简单的款式照搬,而是体现为人们对时尚生活方式的理解,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设计。如旗袍,清朝旗袍、民国旗袍和当代旗袍都有着完全不同的实际风格和功用,这个旗袍设计的发展史,也无疑是我国服装设计继承创新上成功的经典。

三、继承传统文化要结合自身特点

不同行业对于传统文化解读运用的特点和规律大相径庭。就是服装行业内部也是分工严密,各自掌握的传统文化范畴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使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艺术的思想,特别是要领会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以及意境美、形式美。这些都可以为学生的未来创作活动打下坚定的创造基础。通过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学生的视野拓宽了,设计构思更丰富了,审美观念也提高了,对民族文化有了良好的认知,从而创造出源于传统历史和文化的时尚服饰作品并在作品中体现出本民族的独特风格、风土人情及人文情怀,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带有中国韵味的服装,也能让世人更好地去了解中国。

四、服装设计需要我们在继承中发展中华文化

篇14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现状;

社会日新月异,生产力飞速提高,物质基础的变革必定会引起文化上的改变。新形势下,传统节日文化面临着一些困境。客观准确的分析认识这些困境,是制定切实有效的传承途径的必要前提。

一、传统节日文化日趋淡化

从最近几年各地的过节形式来看,传统节日的许多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习俗和仪式活动等都逐渐被人们淡忘,有的已经趋于失传了,而且根据不同地方的节日特色,这种淡化趋势地域之间程度有所不同,过节的氛围的淡化是个不争的事实。追求其原因,这与外部西方节日的冲击和内部国家自身社会结构的转型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1)全球化背景下,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

(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性的民族意识迅速觉醒,人们开始以自觉的或自发的态度来寻找迷失的民族文化自我,于是,民族文化受到空前的重视,开始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寻求对内求得团结和统一、对外则要求独立和差异的这样一种适合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1]随着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且相互渗透,尤其是伴随西方国家经济霸权而来的文化霸权,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带来了挑战。西方正在、并将继续试图通过将自己的利益确定为‘世界共同体’的利益来保持其主导地位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个词已成为一个委婉的集合名词(代替了‘自由世界”),它赋予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为维护其利益而采取的行动以全球合法性。”[2]如何在这股世界大浪潮中保持中国文化特色,坚持中国节日文化的独立性,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西洋节日的渗透,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正如美国学者弗兰克·宁柯维奇在《文化外交》一书中指出的:“文化手段和政治、经济、军事手段一样,不但都是美国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在大国间军事作用有限的情况下,特别是在现代核战争无法严密保护本国不受报复的情况下,文化手段尤其成为美国穿越障碍的一种更加重要的强大渗透工具。”[3]目前,我国也采取了许多相关措施来促进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使人们通过各种节俗活动,在耳濡目染中自觉理解、接受民俗传统,实现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例如传统节日假日的法定化,一些传统节日中具有深厚文化价值的民俗活动,由于受到法定节假的支撑,民俗活动的开展有了时间保障,这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深刻的意义,但是这也不抵西方节日在中国火速发展的势头。

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普遍流行,迅速在中国占领一席之地,这与商家和媒体的为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不遗余力地对洋节推波助澜是密不可分的。每年一到圣诞节、情人节,商家的各种广告宣传活动就会铺天盖地,圣诞树、圣诞晚会、苹果、圣诞帽、玫瑰花和巧克力等西方节日有关的商品成为大街上的主角。另外中国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更加宽容的态度,对西方节日的争相追捧,一定程度上给西方节日文化的渗透提供了可能性。

在这个更具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社会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奔放性、浪漫性、娱乐性等的确独具魅力,值得学习和借鉴,然而我们在发扬人类文化的时候不可本末倒置,作为一个中国人,保护和传承本国优秀节日文化传统的责任义不容辞。

(2)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的转变。

传统节日文化源于中国农业社会的。中国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步入一个现代的工业社会,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元化、高科技飞速发展、公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等。农业文明中维系传统节日文化发展的生存的解决温饱性、交往的血缘关系性、祭祀的家族国家性等日趋发生变化,这些引发传统节日文化的淡化是在情理之中。

以春节为例,过去春节前一两月大家都会纷纷忙着办年货,置办新衣服,制作各种干菜和精美的糕点,包饺子等等,在忙碌中体会新年的乐趣。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变,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生活方式日益便捷化、现代化,人们的生活观念也日益发生变化。可口的食物和漂亮的新衣服在平日就能够得到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们的过年情节,节日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大大的减弱。当代生活节奏日益变快,社会竞争力日益激烈,大多数人都会忙于工作,不会再花费太多的时间在过节上,甚至有的人为简单省事,把所有亲戚聚在餐馆,一起吃顿“年饭”的功夫,节就算过了,春节原本的守岁、拜年等活动逐渐的被简单化或省略,过节意义就此大打折扣。

在目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时期,传统节日的很多礼俗和风俗被“现代风尚”所削弱。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不良演变现象引发的传统节日变味

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开始出现各种不良演变现象,给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精髓的传承带来巨大挑战。导致这种异化的主要因素是,巨大利益驱使下的商业化浪潮和腐败现象。

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里的商业味越来越浓。对于商家来说,假日经济是近年来最大的黄金增长点,各行各业纷纷从攫取利润的角度,充分利用假日黄金周调动人们的消费热情:旅游部门争取充分调动人们的旅游热情;商业部门争取充分调动人们的购物热情;餐饮部门争取充分调动人们的吃喝热情。正常合理的的商业活动能够推动节日形式的多元化,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这种商业活动不合理的话会危害百出:宾馆饭店的“年夜饭大PK”花样百出,传统节日应有的饮食文化元素缺失;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成了商家月饼大比拼的关键时机,一些商家卖过期月饼,使人们对节日食品的信任度降低;清明节的祭奠仪式在商品化的社会里也变了味道,令人眼花缭乱的祭品浸天飞舞,从传统的纸 钱、香烛演变到“别墅”、“小姐”、“宝马”等。传统节日价值观念在异化,传统佳节原有的意义被商业泡沫歪曲抹杀了。腐败现象助长传统节日的不良演变。近年来,国家虽然大力提倡反腐倡廉,但由于巨大利益的驱使,政府官员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中华传统节日中的礼尚往来的形式成为一些人送礼拉关系的有利借口,许多人把我国的传统节日当作是巴结领导的黄金时机,节日也因此成了滋生腐败现象的温床。以压岁钱为例:给孩子压岁钱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除夕夜吃过年夜饭后,由长辈向晚辈分赠钱币,借以祝福,这是用来表达亲情的温暖,体现了浓郁的民风民情。在过去,压岁钱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礼物,主要是图个热闹、吉祥。而现在许多人把孩子当成交际应酬的工具,压岁钱收得最多的,几乎都是那些父母身居要职的孩子。以月饼为例:2007年中秋节前,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某食品厂生产了一系列的“黄金月饼”.其售价从2180元到26160元不等。而这些月饼则是普通百姓所无法“垂青”的,“黄金月饼”的背后掩盖的是一种“另类腐败”—对那些有所求又不好明示、想送礼又怕惹人眼的人来说,给领导送盒“月饼”实在是“曲径通幽”。[4]由此可见,传统节日被部分人以非法目的利用,破坏了节日本该有的浓厚节日文化氛围,诋毁了传统节日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文化形象。

三、过节趋于表面化,传统节日文化内涵逐渐被遗失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为了解首都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情况,从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底,对首都3778名小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对于那些影响力比较大、流传性比较广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和清明节的起源、传说及习俗等,绝大多数小学生都能够做出正确回答,其比例占85%以上。但对于端午节和七夕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小学生对其相关的传说则了解不多。[5]这些小学生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还需要他们的传承。但是事实证明这些孩子对传统节日日期、传说、起源等知之甚少,这与目前过节表面化的现状是密不可分的。

传统节日的部分形式内容被保留下来,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丰富,节日的娱乐功效被人们扩大,但其中包含的文化精髓往往被人们忽视,这不免增加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疏离感和陌生感。

在这些发展困境面前,一些人开始否定传统节日文化,认为这些传统的东西已经不再符合时展的要求,尤其是在西方文化的巨大“诱惑”下,认为中国的这些传统因素已经“过时”了。其实这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表现,面对这些困境,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的否定传统节日文化,丢弃历史给我们的“财富”,而是要一如既往的秉承这些优良传统,并且紧随时代步伐,为传统节日文化开拓一条能够体现时代性的崭新道路。

参考文献:

[1]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8页.

[2]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200页.

[3]张骥,韩晓彬.论美国“文化霸权”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