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阐述了目前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反映最强烈的就是青少年群体。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0年10-1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所有网民的27.3%,学生群体在网民中占比进一步增大,占整体网民的30.6%。可见,青少年学生群体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大部分青少年网民的上网目的是进行网络游戏、交友聊天等休闲娱乐活动。网络带给青少年的影响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既给青少年带来学习的便利,开拓他们的视野,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腐朽思想和文化的侵害,产生不良行为习惯,影响身心健康。
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看到目前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才能够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对策。
1 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缺乏专业性人才 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主要是教师,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网络环境迫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网络时代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工作效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掌握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本技能以及网络查询、网络通讯等基本的网络操作能力,提高这方面的综合素养。然而,目前各个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具备相关能力的人不多,从队伍的整体素质来看还有待加强。而且大部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计算机中心的工作人员往往是分开工作的,并没有将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结合。学校应注重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建立长效机制,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整体素质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缺乏系统的建设 利用网络平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使传统的以教育主体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改变,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不再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平等、自主选择的权力,他们的主体意识更强,更喜欢主动出击,关注什么内容、不关注什么内容完全由他们自已决定。
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的力度还远远不够。目前,我国已经有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红色网站”,但是数量不多,而且存在着内容不丰富、信息更新不及时、形式枯燥呆板、不够活泼等问题,缺乏对青少年的吸引力,难以引起青少年的参与热情。如果网络平台的点击率不高,青少年缺少浏览相关网站的积极性,则会大大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无论是校园网,还是其他相关网站,都应该注重加强网站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效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利用网络开展工作时存在内容和方法单一的问题。例如,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仅是单纯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博客上,长篇大论,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较之网络上的其他娱乐性强的内容,本来就很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更加难以引起青少年的学习兴趣。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很多学校在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尽管注重了对网络工具的使用,但只是一味说教,而不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方法缺乏新意,这种单纯的灌输往往不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采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2 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研究 首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认识模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还属于新事物,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认识不足,势必会影响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造成工作内容和方法单一等问题。不应单纯的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仅仅理解为利用网络手段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应该从广义上理解其内涵。不只是网络上,在网络下也应该创新教育方法,针对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够重视。其实,对于网络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开展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很广阔的研究空间,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方法的创新缺乏深入的探索。尽管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网络环境复杂多变,在实际工作中总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状况,因此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不断深入研究。
2.2 学校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取有效的奖惩机制 要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大部分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来说,还要承担教学或班主任等多项工作任务。这样教师不仅要进行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处理学生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还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出考题、辅导学生等等。每天面对众多的学生,耗费大量精力,使一些教师工作量超负荷、疲于应付。有效的奖惩机制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性的重要保证,校方对于那些积极探索工作新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否则,在缺乏相应的有效奖惩机制的情况下,再加上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便会产生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同时,对于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也应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加强对网络环境下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调动学校工作的积极性。
2.3 政府对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政府的投入力度不够。目前,许多学校存在缺少资金投入、网络硬件设施不足、设备陈旧落后、校园网络技术不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短缺、缺少培训经费等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政府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不足,投入力度不够所致。此外,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同样需要资金的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提高认识,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注,加大投入,使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开展。其次,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目前网络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众多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许多不良信息大量涌入,充斥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使正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期的青少年受到严重影响。尽管政府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净化网络环境,但监管的范围和力度还不够,还是会有一些不良网站侵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政府部门还要再接再厉,加强监管,给青少年创造一个纯净的网络环境。
青少年不仅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希望。他们涉世不深、自控能力还不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当前的网络环境相结合,找出更加适应时代特征和实用的教育方法与途径,以应对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应看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动力之一,要使青少年健康发展,就应该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任务,社会与家庭同样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只有各方通力配合,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谢玉进,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新走向[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2]张俊琴,龚俊松,唐天奎.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江苏高教,2008(1).
[3]唐玮.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前沿,2009(21).
[4]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3.
[5]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青少年 网瘾防治
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学生是最大的网民群体,所占比例达到网民总数的28.5%;10至19岁的青少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1.8%。网络丰富的全球资源与互动资源,对于青少年树立世界眼光、开阔认知视野、扩大交友范围、丰富业余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青少年由于心理发展尚不稳定、不成熟,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联合的我国首份小学生互联网行为调研报告显示,约八成小学生9岁前就已接触网络,100个上网的孩子中有7个属于网瘾用户,看动漫,看电影,下载音乐,玩网络游戏是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1]
有专家预言,在21世纪,网瘾对社会的危害决不亚于海洛因成瘾,如果不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则网瘾不仅会阻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前迫切的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问题
关于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虽然已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增强青少年网瘾戒治的科学性、实效性、可持续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主要有如下问题:
(一)偏重网瘾戒治,忽视网瘾预防。
一方面,家长、教师对青少年进行预防网瘾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薄弱,没有从思想上让广大青少年认识到网瘾的危害,导致青少年对网络成瘾缺乏自我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对网瘾成因与网瘾防治方法的研究还不成熟,家长、教师对于如何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感到无所适从。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瘾防治中往往侧重治疗,而使得预防缺位。
(二)偏重教育者主体地位,忽视网瘾青少年主体性的发挥。
在网瘾防治过程中,较多地强调网瘾戒治中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而把网瘾少年置于消极、被动甚至无视的地位。在网瘾治疗中,采用关押禁闭、殴打、暴力训练、强迫打针吃药、电击等手段而导致网瘾少年死亡的案例屡屡发生。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没有对青少年戒除网瘾起到实质性效果,反而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三)偏重灌输型教育,忽视情感型教育。
目前,网瘾防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重视对网瘾青少年进行灌输教育,而忽视了对青少年染上网瘾的心理原因的探求和干预。对于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及由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问题等方面造成的心理危机缺乏必要的关注,导致青少年网瘾防治的知、情、意、行不能达到有效统一,阻碍了网瘾防治实效性的实现。
(四)偏重学校教育,忽视各种力量的整合。
学校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之一,但是仅靠学校的教育、宣传、引导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其他力量的密切配合。当前,家庭及社会力量在防治网瘾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被忽视,甚至对于青少年网瘾防治起到反作用。专制、冷漠的家庭关系,简单粗暴、放任溺爱的家庭教育方式,社会关怀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堕落成为青少年陷入网瘾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效用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价值导向。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召唤。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主体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一切服务于人的需要。[2]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做到以人为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坚持网瘾防治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充分发挥网瘾少年的主体性作用。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和影响,其效果如何关键要看青少年的态度和接受程度。要将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青少年内化的思想和现实行动,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少年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首先,充分发挥双方的主体性作用,实现教育者和青少年的平等对话;其次,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吸引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网瘾防治中来;再次,加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发挥优秀青少年的榜样作用。
2.坚持网瘾防治的思想政治教育由灌输型向情感型转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严肃的政治问题,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甚至是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从灌输型向情感型转变。[3]在网瘾防治中,家长、教师应采用诸如对话、讨论、攀谈、共情、引导、启发等情感的方法,与青少年平等交流,相互磋商,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心交人,帮助青少年调整心理状态,克服自卑、冷漠、焦虑等人格缺陷;纠正认知偏差,使其形成对网络、挫折和困扰的正确认识。
3.坚持网瘾防治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进行。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根据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不同类型,分析网络成瘾少年心理特点,探求网络成瘾的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原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地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启发。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动力支持。
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连接的纽带。在网瘾防治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保证网瘾防治实效性的重要条件。
首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扩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开放性、综合性、便利性等特点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网络平台,不仅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检查和管理,及时清理网络垃圾,而且建立一批集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实用性于一体的青少年网站。
其次,实现学科的整合,应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吸纳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伦理学中“以理导人,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境育人”的德育方法;现代心理学揭示的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规律,结合心理学中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科学方法,多管齐下,共同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再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能力。Young的A(Anonymity)C(Convenience)E(escape)模型指出,网络的匿名性、便利性及逃避现实是青少年网络成瘾三大主因。青少年由于现实压力、生活枯燥乏味而不得不到网络寻找寄托。因此,网瘾防治工作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动活泼的休闲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青少年之间及青少年与社会之间的交往,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乐趣,发展兴趣爱好,磨砺意志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载体支撑。
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瘾防治中内容单一、枯燥乏味的实际,只有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帮助青少年拒绝网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首先,对青少年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其树立、培养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青少年对于网瘾的免疫力;其次,加强青少年道德法制教育、信息网络教育和自我防范教育,引导青少年辩证地看待和利用网络,提高自律意识和辨别、搜集信息的能力;再次,加强青少年社会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向他们分析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必定存在的某些不足,帮助青少年摒弃幻想,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难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四)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外部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条件,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重大影响。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思想品德具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营造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浓厚的人文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1.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家长、教师等应与孩子形成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创设团结互助的生生关系、和谐融洽的社区关系,关怀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工作与成长,帮助青少年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难题。
2.创造健康的文化环境。创设学习型家庭环境,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品质、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3.创设绿色的网络环境。增强防范意识,安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为青少年健康上网保驾护航;加强对青少年上网时间及内容的引导、监管,及时控制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和网络监管力度,依法打击不法行为;提高网吧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提高行业自律,杜绝违规经营;鼓励软件设计人员开发更多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健康、情节生动的游戏产品。
总之,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增强青少年网瘾防治的实效性、可持续性,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来共同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参考文献:
[1]冯刚.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北京教育,2009.6.5-9.
论文关键词:荀子 养成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
一、荀子养成教育方法的内容
荀子积善成德的养成教育法,也就是苟子所说的:“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在苟子看来,长期的学习和积累可以养成习惯,习惯可改变人的本性、思想和素质,良性的积累可以“跛鳖千里”、“丘山崇成”,而恶性的积累则会导致“江河可竭”、“六骥不致”。因此,荀子积善成德的养成教育方法注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学生良性的积累,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同时又要注意防微杜渐,防止恶性积累,养成“圣人”般的高尚品德。荀子养成教育方法以“性恶论”为基础,以“成圣”为教育目标,以“积和靡”为本质内容,更注重自我的反省和环境熏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荀子养成教育方法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必要性
1.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单向灌输为主,学生对道德准则和规范只限于书面的记忆和理解,并没有深入实践考察,造成他们知与行脱节,进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完善与否的标准,教师们更多地强调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全盘、机械、被动接受,忽视了学生道德心理与道德能力的培养,不能使这种道德准则和规范真正内化为学生实际的行为和习惯。审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强调知识灌输,忽视道德素质、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目标的实现,忽视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强调制度的约束,忽视学生自律能力的提高等等。我国德育教育面临着种种矛盾:一方面呼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强调的却是文化素质的教育;一方面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德育的地位,另一方面德育不过是在课堂教育中稍稍加以落实。上述这些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道德情操、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荀子养成教育方法的优势。
荀子养成教育方法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而且更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具有可操作性,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苟子养成教育方法是一种以“克己自省、迁善改过的修身自得”、“身体力行、躬行践履的实践示范”、“循序渐进、积善成德的持续培养”和“环境渗透、制度规约的熏陶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苟子的教学实践中,强调对立与统一,反对将矛盾双方的任何一方面作孤立的绝对的强调,既坚持人性本恶,又重视化性起伪;既坚持积善成德,又注重持之以恒;既坚持理论学习,又凸显躬身实践;既坚持制度约束,又强调行为自律;既坚持人本观念,又重视客观环境。苟子在长期的实践中提炼出的养成教育方法主要在于解决德育基础化问题。
3.荀子养成教育方法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必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是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青少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是否能健康成长又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人才的优劣。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注重养成教育的传统并未过时,批判性地继承中国养成教育传统的精华,对于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大有裨益的。因此,用苟子养成教育方法探索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高尚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其现实意义,实现苟子养成教育方法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是势在必行的。
三、运用荀子养成教育方法,加强和改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1.注重环境,准确把握“适应性育人”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新情况。
荀子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人的这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良好的环境对人起着重要的教化作用,不同环境培养的人的精神气质是不同的,社会习俗与环境对人的品德与行为的塑造是至关重要并且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使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是很重要的。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环境育人作用的重要意义,并且重视对这些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分析,及时掌握环境变化的动态,坚持道德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优化社会大环境及个体生活小环境,准确把握“适应性育人”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新情况,从个人到家庭到学校到社会,营造出一个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环境,使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切实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第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内部环境,培养良好的品行。苟子认为:环境对人固然重要,但环境对人们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最终要取决于人们自己。当外部环境差、个体内部环境好时,个体可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同时,个体还能或多或少影响、优化外部环境,人不是机械地被客观环境所决定。既然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及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都要通过个体内部环境的作用才能实现,那么优化个体内部环境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成功的根本与前提。我们必须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良好的品行,使其形成良好的内部环境。
第二,建设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校园外部环境,使青少年的人格在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校园环境中得到升华。学校环境是青少年形成认识、发展情感、实践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是行为习惯形成发展的主要外部条件,对青少年具有潜在而巨大的教育功效。首先,我们要创建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其次,我们要营造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最后,我们要建立健全校园制度环境。
第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外部大环境,着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营造出一个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环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方面,不断充实富有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积极开发优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推广易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另一方面,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大基本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必要礼仪等的宣传力度。
2.践行实践,积极探索“全方位育人”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子。
荀子非常重视实践,认为人的道德品质好坏和行为习惯的优劣是通过实践来衡量和反映出来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也只有把思想转化为行为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荀子“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是说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身体力行,才是道德养成教育的最终目标。苟子十分倡导学以致用,非常重视实践的作用,强调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他提倡言行一致,并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把思想认识、道德信念转化为实际的行为,重视实实在在的践行对于个人道德修养、事物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把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纯粹的理论问题,课堂教学成了“假、大、空”的说教与灌输。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全方位育人”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实践的基础上把青少年学到的和认识到的知识变为他们的自觉的行为和习惯,才能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第一,旗帜鲜明地弘扬“知”,用正确的“知”来武装、指导“行”。“知”就是青少年必须知晓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思想。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符合青少年思想认识形成和发展规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规律的“知”,坚持教书育人,积极改进课堂教学,开展全员教育,这样才能正确指导学生的行为。
第二,丰富“行”的形式与内涵,在“行”中促进“知”的升华。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单纯靠课堂教育的框框,努力把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禁锢在校园里,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不能回避社会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实事求是地分析、解释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种种现象。我们必须坚持实践育人,广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新情况、新问题,辨别出现的不合理的价值取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在“行”的过程中达到“知”的升华。
第三,坚持“知行统一”,打牢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知荣明耻的道德心理是自觉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思想基础。坚持知行统一,不断巩固和深化荣辱心理体验,是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必须把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看作是一个实践过程,引导青少年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在知行统一中形成特殊的荣辱心理体验,在奉献中感到骄傲和自豪,在实践中陶冶道德感情、锤炼道德意志、增强道德信念,做到知行合一,加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重视自律,努力构建“一体化育人”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和规范的建设不完善,很多制度的制定内容不具体,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由于家庭教育没能积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缺乏克己、自责、自省的能力;社会道德失范现象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制度的约束和青少年行为的自律显得尤其重要。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极力倡导人人是主体的全员参与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育人”的新机制,把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第一,制定合理的、具体的约束制度。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过于宽泛,缺乏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因而要求不够明确,不够具体,而易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应该借鉴苟子养成教育方法,制定出一套适合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规范,并落实到青少年的行为上。
[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时代 思想观念 形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思想政治教育是古今中外一种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是人类阶级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即链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目的的重要纽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显得尤其重要。
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正在迅猛快速的发展,网络的出现为人类开创了另一个生存的空间,这个被称为虚拟空间的世界刚刚出现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让人们都来不及认真的适应和了解,就已经深陷在网络带来的巅峰刺激和新鲜快捷中。它的出现预示着旧的生活模式的改变,一个以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信息网络时代已经开始。 网络的广泛不但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逻辑和生活方式,人们还在网络空间中缔结了各种各样的关系,网络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心理发展,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产生了诸多深远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的冲击不容忽视。
网络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开放性,完全打破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使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大量鲜活而真实的信息,以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理念,另一方面又对我们在封闭环境中建立的意识形态体系形成巨大的冲击,甚至可以动摇和改变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之所以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与青少年这一特殊阶段的发展特点分不开。可以说,网络使用的种种特点正好迎合了青少年时期的众多需要,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键所在。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塑造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青少年精力旺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但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逃避现实的最佳场所。青少年面对最多的现实是学习。学校学习具有强烈的竞争性,为了在这种竞争中获得优胜,中学生成为中国学习最用功的人群。
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下,青少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尤其那些在学业竞争中失败的人,更是迫切要摆脱所面临的一切,而网上社区是逃避现实的最佳场所。除了在学业竞争中必然有失败者外,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期望过于单一,把学习的好坏作为评判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很容易发现,学校中有两种青少年最容易网络成瘾。一种是学习失败的青少年,另一种是以前学习特别好,但随着升入高一级学校难以在竞争中保持原来位置的青少年。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也会迫使某些青少年在网络中寻求安慰。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探讨。
网络环境下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和根本措施是进一步加强马列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分析辨别力,使他们能正确判断和分析遇到的各种事物的是与非。
1、在网络中多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争取最大化地占领网络信息空间。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信息;网络是一个新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可以利用它;网络又是一块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占领它。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利用一些机会尽可能多的在网络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同时也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汇到其它网络信息之中,力争让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给网络上的人们,争取最大化的占领网络信息空间。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网络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引导和启发。
网络增强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已大为减少,但在虚拟空间通过网络的主客体的交流却是另外一种“面对面”。在这种网络交流中,教育客体能更真实地向教育主体表达思想,教育主体也就能够更具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主动与客体进行网上交流,可以通过进入聊天室和网络论坛与众多教育客体直接对话,可以通过QQ与个别教育客体进行深入探讨,也可以通过特定的主题引发教育客体的集体讨论与思考。所有这些方法都是针对网络环境下灌输式教育机会减少而采取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3、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
网站对于网民的作用不可小视,好的网站和点击率高的网站一定会给进入它的人们以持久的影响。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以之为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空间,延伸了时间,扩大了覆盖面,提高了时效性,解决了部分“空白点”和“盲区”的问题,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召力。目前,诸如“红色网站”、“之家”、“红色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之窗”等思想教育及理论学习网站相继建立,己逐渐形成了一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声音和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在网站建设方面有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者应着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传播两方面的规律,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改善,力争建设好一大批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青少年有自己的小环境,它既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大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依据现实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思政工作的具体内容做相应调整,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作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从而反作用于网络大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下功夫营造多层次的校园文化,以高品位和高学术性为目标。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整体氛围。现时,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时,要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手段来提炼,丰富和完善各种文化内容和形式?,使之更吸引学生参与。通过校园中这种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净化人们的心灵,鼓舞人们的精神,提高青少年的民族优秀文化的功底和文化品位,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使其不受消极网络环境的左右。
结语
本文以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从网络的起源和主要特征开始,依次分析了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现状和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进一步的论述了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指出了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对网络监管力度的同时,建立一些适合青少年的网站,家庭和学校也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以便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程华平.谈体育与德育的并行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 刘绿丝.高校人本德育的内涵、困境及实现路径探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3] 陈庆省.系统构建民办高校学生品德培养教育体系[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蓬勃发展,21世纪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无不受到网络的影响。在当代社会,腾讯QQ、新浪微博、百度贴吧等众多社交应用软件可以使任何人都能将自己的想法发表在互联网上并传播出去,有时候一些信息会迅速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但是人们在享受着网络带给我们好处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人利用互联网虚拟、开放、自由的特点故意制造虚假、歪曲、负面的信息误导网民。
一、网络舆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舆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舆论拓宽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渠道。相对于理论书籍、报刊文件、新闻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形式,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轻轻点击鼠标,搜索相关材料,这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还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信息和素材。
其次,网络舆论创新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网络舆论的互动和开放突破了传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把教育信息资源发放到专门的交流网站、论坛、博客上,利于青少年上网浏览与阅读,随时获取信息,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就不用完全局限在学校的“围墙”内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在网上与教育者进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客服了传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面较小的弱点。
(二)网络舆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舆论内容的包罗万象导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少年受到不良干扰。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以及网络信息难以验证和控制,再加上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的特殊阶段使得青少年网民在使用网络时没有道德上的约束,网络日渐成为各种观点的“集聚地”。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对这些信息大多难以区分真假。
其次,我国在互联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相对薄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早已悄悄渗透到网络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实力大肆向我国鼓吹“自由”、“民主”、“人权”等政治主张,以达到分化、西化我国的图谋。很多青少年都会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好”假象。
再次,网络舆论背景下容易导致青少年道德观念淡薄,法律意识缺失。互联网诱使一些人走向堕落、犯罪的道路,不但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而且还会沦为社会的蛀虫。
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的虚拟世界,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快捷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特别是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种种消极和负面的冲击。因此,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中,挑战与机遇并存,消极和积极共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正视和回应网络社会中出现的这些挑战,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二、网络舆论背景下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措施
(一)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排除人与人的交往障碍
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设,应当着重抓住以下几点: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在全党和全体人民中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不断增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才能取得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二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在网络社会,要加强人们的道德教育,首先要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超越个人主义,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同时也要教育他们在处理个人和他人关系时,应当坚持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原则,不仅在现实生活中要坚持道德,而且在网络生活中也应如此。三是网络心理教育。我们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站,通过一些心理专家在线指导,对广大青少年网民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并对他们进行及时指导,从而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解除心理困惑,克服网络“依赖症”、“孤独症”等不健康心理。
(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健全网络舆论检查监督体系
检查监督是促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实处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的负责部门和单位应定期检查监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加强网络舆论监督平台建设,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健全网络评论员制度,做到有问题及早发现;建立快速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做到有问题早处理。不过,应当注意的是,检查监督是手段,不是目的,其实质是为了防止阻碍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因素出现,把工作任务落到实处,顺利开展工作,把工作做扎实,以期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
(三)建立主流文化网站,丰富网络中的健康信息资源
青少年的思想尚不成熟,易受网络舆论不良信息的误导。建立主流文化网站,加强舆论引导推进德育建设,离不开一批高质量主流文化网站。在许多高校的校园网上,一批承担网络思想教育的红色网站纷纷建立起来。例如,南开大学的“觉悟网站”、华中科技大学的“党校在线”等。此外,目前有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都开设了专门介绍党和政府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栏目。例如,广州市建设的“网上政府”工程。这些优秀文化教育网站的建立,将极大地促进网上健康向上信息的传播,使那些负面、消极的信息被排除在青少年的视线之外。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们应对校内媒体和信息环境进行严格的监管,多策划传播一些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优质节目,弘扬先进文化,反对低级趣味,构建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启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艺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
[2]周中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微[M].人民出版社.2009
[3]王光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时间: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参考[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2
论文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协调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改变了社会文化环境,而且也在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标准和思想政治观念。
一、网络文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
首先、网络文化传播改变了青少年的道德认识系统。几千年来,我国传统教育主要依赖于家庭、学校周围社会环境,注重自得和自省、反求诸己、改过迁善等等,因而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主要是来自于家庭、学校、村落、社区及其相互间的礼俗文化,如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等,其主要媒介是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建构起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而在当代,人们除去被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体包围外,网络文化所负载的各种信息已使其置身于一个完整的新世界。虚幻与现实相结合的网络特点迎合了青少年的需求。他们不仅借助于网络文化的传播进行感知和理解,而且还能从中吸收思想政治素养。可以说目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与网络文化传播密不可分,他们在网络中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思想政治观念。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文化是青少年道德认知的重要来源。
其次,网络文化传播改变了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建构方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文化传播的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是非群体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是在参与群体活动的过程中完成的。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群体参与过程中一方面获得认知,另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政治意识。到了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传播不仅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也跨越了社会群体。现在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并不仅是从某一个体到另一个体的传播,而常常是许多社会群体同时获得同一文化知识和价值信息。因此,现代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建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社会群体的;二是网络文化传播的思想政治意识建构方式具有开放性。在传统社会生活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人们所在的群体相对封闭,生活方式和思想政治观念变化较小,往往会长时间保持着同样的道德风尚和伦理价值观念。到了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传播打破了一切封闭状态,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网络传播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使一切遥远的社会关系变得近在咫尺。
再次,网络文化传播改变了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内容。在传统社会生活中,一代一代的文化传递及群体内个体与个体的互动文化传播内容,主要是经验知识、风俗、礼仪等文化观念、政治信仰、思想品德等,这些因素构成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传播的内容相当广泛,有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也有科学技术、政治思想、经济知识等等内容。可以说现在人们通过网络所接受的信息内容比过去几个世纪还多,一个现代青少年所了解的东西比过去一个老人还多。因此,网络文化传播所建构的思想政治意识的结构层次,要比传统社会人们的结构层次更加复杂、更加丰富,这不仅是我国现实变革的必然反映,也是网络文化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网络文化传播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网络文化传播对养成青少年进取、开放、参与、自强精神具有重要作用。网络作为信息工具和感知媒介极大地提高了青少年感知外部世界知识的能力,并且以空前未有的密集信息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价值享受。无论从量和质两方面看,都是学校教育难以达到的。从量上看,网络传播将逐渐超过由学校所提供的信息源;从质上看,学校以外的信息,由于传播工具的现代化,信息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新颖性也容易吸引青少年,产生较好的效果。从这一点看,网络文化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二、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文化传播常常容易青少年丧失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网络文化传播是一个信息开放体系,是无数群体、个体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接受者、媒介发生着交互作用,无数群体、个体凭借不同的自身素养,不断交互感知各种价值信息。传播者、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及其经验、见解、知识等等相关因素不断地影响着教育功能的发挥,有时这种因素起主导作用,有时那种因素起主导作用。因而,时常会出现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局面。另外由于各种各样夸大、扩张信息的存在,又会使得整个网络信息的价值意义变得异常混乱和模糊。因此,青少年常常容易丧失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例如网络聊天中频频有人上当受骗的现象正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网络文化传播不仅容易使青少年丧失健全的价值心理和思想政治观念,而且也容易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失去取向,处于无思想政治意识取向状态。某些不正规的网站,为了以“新”和“奇”吸引浏览者,经常会一些不真实的新闻和花边消息。其规模之大、信息之密集,如滔滔洪水,它容易使青少年心理机制失去承受能力,同时也减弱了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感知能力。当信息量对青少年来说成为超负荷传播时,就容易使青少年失去兴趣。尽管网络文化传播信息能如潮水般涌向社会,而真正能内化为青少年品德的却很少。信息洪水浩浩森森,青少年的心态却膺臀懂懂。这样,网络文化传播也就失去了建构思想政治意识的意义,它不但不能使青少年产生健全的价值心理和思想政治观念,而且容易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失去取向,处于无思想政治意识取向的状态。
再次,网络文化传播易使青少年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从传播的内容来看,现今的网络文化传播是无视青少年作为主体存在的,忽视青少年的价值需要和价值理想。如潮的信息洪水常常是反映了主人的需要,而不断地在网上传播。这些信息究竟能给青少年提供多大积极的帮助,网络文化传播者很少给予考虑。这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文化传播倾向,它忽视了青少年的价值需要和动机,因而常常破坏他们的思想感情,使他们从学校获得的道德规范与网络文化传播中获得的信息相冲突。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越来越使青少年无法界定自己生活的真实空间,也越来越使其无法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因缺乏一定的参照标准而使青少年陷人无所适从的困境。网络文化传播的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控制,它将会使青少年理性思维衰退,从而使其逐渐丧失正确的价值标准。
可以看出,网络文化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同时也会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减弱。因此,网络文化传播的发展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三、确立开放、多元的社会大思想政治教育观,既是对网络文化传播这一挑战的应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自身要求
首先,网络时代的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开放的体系,或者说是一个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的体系。世界经济结构的发展,国内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全球信息化的再现,正在形成一种世界文化,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置身于这种文化文明之外,而必须适应这种历史潮流,这是大势所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也必将冲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演化出新的思想政治观念,所有这些都是与网络文化传播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国经济、政治改革越是深人、彻底,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封闭性越容易被打破,越具有开放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 发展瓶颈 化解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226-02
一、应时而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时代变化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我国国门的逐步打开,人们在了解世界发展变化、开阔自身眼界视野、增长现代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或者沾染了随着西方文明汹涌而来的不良思潮和思想。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机制的日趋完善,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在不断丰富。但是同时,人民权利意识和个人意识的觉醒,人们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致使各种不良的生活习俗死灰复燃,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又沉渣泛起。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引导人、教育人和服务人的作用,就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有效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环境,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不断发展的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了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老套、教育效果微弱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恢复以往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就必须结合客观实际,总结教育经验,坚持发展与创新,努力提升其有效性。有效配置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资源、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环境,是提升教育效率、改变劣势局面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而建设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科,不仅可以达成上述目标,而且可以预测未来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成功规避各种不利条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二、居安思危:自身发展和环境变化的瓶颈与危机
(一)学科定位不清: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根本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在广义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所有阶级社会都共有的以思想政治品德为主要内容的培养教育人的活动。如果从管理学和政治学的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政治集团或政治组织机构,为实现其特定的政治目标,通过一定的精神方式和相应的物质载体,对所辖区域内的民众施加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意识形态影响,使之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要把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各种非积极影响因素控制在最低限度,使其不能产生抵消作用,同时更要协调好内外关系,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力求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最大化。因此二者的关系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主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是分支学科。
2.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之间的关系
教育管理学是主要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相关规律的科学。它研究教育工作的管理和组织领导,包括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理论和行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深化τ诠芾砉媛珊团渲米试垂媛傻娜鲜叮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取得切实的成效。因此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二者的学科属性不同,一个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个隶属于教育学,同时,前者的目的在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后者在于提升教育的质量;联系在于都是交叉学科,都是充分利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创新,可以互相借鉴。
3.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
当前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就是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规律的研究。而目前并没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没有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就很难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环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产生影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和管理者,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要达到的效果,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一切信息及其传播过程,这是目前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最新研究进展。
(二)潜在发展危机:误导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发展问题
1.研究目的与研究方向的背离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有效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重点应该在于如何发展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模式,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当前的研究方向呈现出“注重理论,轻视应用”的现象。研究倾向于理论观念的发展和创新,忽视运用发展和创新的相关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践和应用,造成理论和应用的脱节,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发展。
2.学科性质与学科建设的背离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需要吸收和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导科学等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以丰富和发展自己。就当前学科建设而言,研究注重管理学相关理论的借鉴和吸收,也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应用,但是忽视对于心理学、社会学、领导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吸收和借鉴,导致学科建设偏离了交叉学科的本质属性和要求,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发展。
(三)环境产生挑战: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创新问题
1.网络社会新特征导致管理失效问题
网络社会呈现出了与以往社会不同的新特征,具体表现在人们交往方式的便捷,信息交流和传递的通畅,网络群体的不确定性增强,交往空间的虚拟性增强等方面。伴随网络社会的新特征而产生的就是人们对于主流价值观的质疑、精神领域发生痛苦的裂变、直接沟通和交流出现障碍、不良信息传播不受控制等新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显然无法应对和解决,导致产生管理失效问题。
2.青年群体新情况导致管理失灵问题
青少年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时刻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加强对青少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目前青少年群体出现的一些新情况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和难题,主要表现在部分青少年个性张扬,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规劝和训导;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不主动关注社会和集体利益;信仰多元化,不坚定信仰社会主义和等方面,这些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实施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无法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出现了管理失灵问题。
三、绝处思变:发展瓶颈与潜在危机的应对与化解
(一)建构和完善科学的学科体系
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领导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各自承担的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范围的区分和研究任务的区别。同时,学科发展的前提必须是明确本学科的基本定位,而其中学科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是关键问题。根据目前研究状况,综合各方面研究成果,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际运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环境、管理目的、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二)认清和化解潜在的发展危机
1.坚持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的一致性
坚持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的一致性,就要做到在研究目的的指导下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方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轻易改变研究方向;同时,研究目的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的调整和修正,以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的需要。二者之间的一致性是辩证统一的一致性,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坚持一致性的过程中,要坚持灵活处理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有效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方向就应该是研究将学科理论落实到实际和现实中的模式、机制、方法以及以此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和管理、组织管理、目标管理等方面。
2.坚持学科性质和学科建设的紧密性
坚持学科性质和学科建设的紧密性,就是要坚持学科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学科性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学科所体现出来的性质为根据和依托,而不是漫无目的和毫无目标的发展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既是一门交叉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因此学科建设必须注重对于其他学科的借鉴和学习,同时加强对于社会现实难题的关注和研究,加强相关理论的应用性研究,在实际应用中检验理论的正确和科学与否,在实际检验中修正和发展相关理论,实现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有机结合。
(三)应对和超越变化的环境挑战
1.探究符合网络社会新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方法、新途径、新规律
(1)加紧制定相关的网络管理法律,采用法律手段制止非法信息传播,保护网民的合法权利,维护网络社会的纯洁和健康。制定的网络管理法律必须切合当前网络社会的实际情况,做到有针对性地立法和执法,同时法律制定也要考虑到网络社会变化快、变化多的特点,大胆预测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做到结合实际和科学预测的有机统一。
(2)建立科技化含量高、政治素养强的“网络政工”。“要努力培养一批既精通网络技术又掌握网络教育规律的管理人员”[2],专门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探究其中的规律,发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问题,及时提出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新措施和新办法,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出击,实现虚拟环境的有效管理。
2.摸索解决青年群体新现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媒介、新理念、新模式
(1)树立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理念,服务于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要尊重青少年、关心青少年、理解青少年、帮助青少年,从青少年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来看问题和想事情,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实施的最终归宿和评判标准。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就是要认真领会和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解决问题同时,促进青少年的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情感上打动青少年,从理智上说服青少年,使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
(2)实施多元的咨询管理法。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可以借鉴心理咨询法的优点,实施多元的咨询管理法。在实施多元的咨询管理法的过程中,在内容上,除了心理咨询之外,开设工作技巧咨询、人际关系咨询、情感婚姻咨询、思想道德咨询等等;在方式上,除了面谈之外,开设多种咨询形式,使咨询的方式和咨询的内容不断多元化,适应青少年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需要,迎合青少年新情况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方法
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速度可以说是相当迅猛。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已达3.38亿,青少年网民达1.75亿,占总体网民数的51.8%,半年增幅5%。并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增长。这就决定了在互联网世界中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将在遵循人性化、人文化、法制化的前提下,探讨提高互联网世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几种方法,以引导广大青少年在互联网的冲浪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判断、理性的行为。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面对新时代互联网络的严峻挑战,必须建设一支具有全新教育理念、熟知教育规律、具备综合教育素质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提高认识,增强主动性。在互联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许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启及的优势,是大势所趋,更具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及时更新观念,主动进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培养信息素养,增强教育能力。互联网络是同高科技紧密相联的,没有一定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和水平,是无法在互联网络上与上网青少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学习高新科技知识,熟悉网络、掌握网络,提高信息素养,具有较强的网上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更敏锐的认知能力,进而促进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
掌握教育规律,增强科学性。互联网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掌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年龄特征、个体差异,并实现二者的结合,使互联网世界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青少年,更具人性化,从而更具科学性。
更新教育观念,增强人文精神培养。互联网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既要看到互联网为人文精神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又要看到它使人文精神弱化,在教育过程中努力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统一,培养理性、成熟、富有创新性的人文精神。
知法教法,增强法律意识。互联网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较为熟悉地掌握“网法”、“网纪”,才能更好地在网上以法育人,逐步形成网民的网上法律意识和自觉的网上行为。
2.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主流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体系。它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的特点,是一种多种价值形态并存的文化。在网络时代,网络信息技术使文化的传播跨越了地理和时间的障碍,全球多元文化可以在这里碰撞、交流、相互吸收、相互融合而趋于一体化,日益发展为“环球文化”。然而在“环球文化”形成过程中,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的连续性会受到威胁,因为不论在网络文化的数量上,还是在技术控制上我们都处在弱势地位。因此,我们应建立一种有更多主动权的网络主流文化。这不仅是网络健康发展的需要,青少年网民的心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网上空间。
网络主流文化实质上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体系是一致的,但又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可以结合社会的主流文化,在网络上宣传时事政治、开展学术交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来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主流文化。建设一批群众喜闻乐见、有科技内涵和竞争优势的网站。提高聊天室整体设计中的策划水平,设置的聊天主题要注意政治化、人性化与科学化的结合,使网站的建设同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目标相一致,同网络中青少年的多样性需求相一致,其势必会提高网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3.建设一批有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真正入脑,入脑之前应该入眼,入眼之前应该入网,入网即点击登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因此,我们应通过知识的力量吸引青少年的头脑思维,吸引他们主动点击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首先,在网页的制作上要精心设计,增强视觉吸引。不妨请网页制作名家指点,在颜色的对比、图片的选择、字体的使用、图片、文字出现的方式上等方面都要有所考究。既要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严肃性,又要融入网络时代的现代气息;既要简洁,又要美观,给人一种赏心耀目、轻松愉快的感觉。
其次,在内容结构上要注重点面结合,与时俱进,增强内容吸引。所谓面,是指网上提供信息的全面性,信息的广度。所谓点,是指要有开拓性,强化基本点、把握重点、突破热点、诠释疑点,在动态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增加它的吸引力。好的网站不仅日日求变,而且时时翻新,永保新鲜。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与时俱进,提高它的时效性。
再次,在活动设计上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设计各种活动吸引访问者,提升点击率。组织活动时应充分利用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激发网上青少年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内在动机。青少年具有好奇心、好胜心较强。因而制作新奇的、带有游戏性和娱乐性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网页会吸引青少年的无意注意,增加网上的点击率和停留时间及上网欲望。此外,经常推出适宜的竞争性活动,也将促进网站人气指数的攀升。从而达到促进青少年积极、主动、持久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为青少年拓展网络发展空间
互联网世界与现实世界一样需要法律的规范与管理。因此,国家应建立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互联网社会中网民们的权利与自由,以及必须遵守“网纪”、“网法”的义务。自1994年以来,虽然我国政府已经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的法规、部门规章或条例,对于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防止有害信息危害社会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还不全面,还需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
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者实施依法监控和约束。一方面,我们要在培养青少年自觉、自律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建立网络监察机制,成立网络监察部门,对公共网吧进行安全合格检查,严格控制不良信息的接收和传播,坚决取缔毒害青少年的不良网站,从根本上堵住不文明信息源的源头,净化网络环境。
一、微博的独有特性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极大优势
(一)信息传递的即时性、便捷性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提高了其有效性。
微博最突出的特征就在于其传播信息的方便快捷。微博的字数一般限制在每条不超过140字,对于传播者而言,越小的信息量就越容易提高传播速度,同时它又允许通过手机等便携通讯设备信息,这样就保证了人们几乎可以随时随地得将身边所发生的新闻传播到网上,而接受者则可以通过“跟随”、“关注”等形式,即使接收被关注者的信息更新,分享信息。
这一特点,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尤为适用。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核心在于与时俱进。微博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者时刻把握社会的政治脉搏和人们的思想动向,使其能够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而且,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可以通过“关注”“跟随”自己教育对象的微博,了解其即时状态,把握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并根据每个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从而实现因材施教,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信息交流“背对脸”的创新交互方式,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微博的信息交流是一种全新的“背对脸”的交互方式。它体现在信息流动的不对称,即用户可以任意关注他人,通过“关注”、“跟随”来获取对方的信息,而不需要形成双向的好友确认关系。这种不对称的跟随关系,削弱了对信息接收者回复消息的暗示性,确保了发言者和接收者之间的适度距离感,这种宽松的环境实际上保证了信息即时扩散的高效性,提高了信息接收者的主动性、参与性。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群体之间面对面展开的,它体现出一种交流的单向性,往往是教育者单方面的思想灌输,而受教育者只能被动的接受,这样容易引发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使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在微博所营造的虚拟社区环境中,由于被关注者无法得到关注者的信息,这就为关注者提供了一定的安全暗示,使其更愿意无所顾忌的主动关注对方,并通过回复、转发、评论,大胆真实的表达内心的想法。这样就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壁垒,使教育者的思想能更有效地传达给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也能更主动的接收信息、接受教育,并积极参与,向教育者进行反馈。
(三)信息传递的简便性和信息扩散的广覆盖,在降低思想政治教育成本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扩大了教育影响。
当前,微博迅速流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简单易用、平台众多的特性。相对于博客、QQ空间等其他虚拟平台,微博对于使用者的技术要求要宽松的多。微博的操作界面友好,操作程序简单,人们不需要有太多的计算机和网络基础就可以轻松的掌握其用法,这样就使它的受众群体得到了保证,而多平台的信息传输也进一步巩固了这种保证。同时,在使用微博时,每一个用户都有一定数量的跟随者,它将信息推到一定的分众群体中,并以此类推形成分众广播模式。保证了信息扩散的大规模用户基础,从而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覆盖面。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到教育场所、教育手段、教育人员等的限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能局限于特定范围,无法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教育的接受群体也受到限制。在将微博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后,无论是教育活动内容的安排,教育工作的管理,还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交流,都可以在微博上即时开展。而微博信息扩散的广覆盖,也能够使更多的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就在降低思想政治教育成本的同时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和影响。
二、微博的使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一)微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构成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需要一定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很多,如开会、谈话、理论学习、管理工作、文化建设、大众传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但由于其形式老旧僵化,不符合时代特征和青少年的个性发展要求,往往被当今时代的受教育者所嫌弃,而不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因此,当微博出现时,我们应及时的认识到这是一个使我们能充分了解青少年思想动向,并对其开展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而如何利用微博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对我们的一大挑战。
(二)微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构成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承担着传递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的使命,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纵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无论是理论灌输、榜样示范、比较鉴别、还是咨询辅导,都是教育者有意识的选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集中地、高强度地、持续性信息传播,以促进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发生改变。这些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实际上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者牢牢掌控着整个教育活动。但是,微博兴起后,信息的传播逐步脱离了政府、学校、教育者以及家长等权威的控制,而虚拟社区的建立,也使监管部门很难起到监管职责,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再可控制的开展。因此,如何利用微博探索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是对我们提出的又一挑战。
(三)微博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个人能力构成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主 动权一般掌握在思想政治教育者手中,他们对教育的内容、方式等进行安排,教育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也往往取决于教育者的个人能力。而微博兴起后,青少年可以与教师同步接收到各种信息,甚至更具有信息优势,教师的威信被打破,不知道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不知道他们的需求,更不知道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有效。所以,如何提高自身能力,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就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另一大挑战。
三、微博的使用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它也带来的了一些危害。
首先,在微博的使用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即时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没有经过筛选,真假难辨,内容良莠不齐,大量的堆积在网络中,造成了信息的泛滥和污染。青少年涉世不深,可能还无法准确辨别出信息的真伪、好坏,他们往往会盲目的关注并转发热门信息,更容易受到VIP用户的诱导,认为这些经过验证的权威用户所的信息就是来源可靠并正确的。这就使得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和文化,甚至是反社会、反人类的消极价值观念乘虚而入,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学生带来冲击,腐蚀其心灵,动摇其信仰,混淆其价值观念,削弱其道德和责任意识。而虚假信息的传播,也给网络诚信带来了挑战,为青少年做出了负面的不良示范。这些问题都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其次,微博可以通过手机等便携式设备登陆,可以使人随时随地的实现虚拟的交流。你可以通过微博关注任意一个你感兴趣的人,并能及时了解他的所有动态,这种及时掌控信息的感觉,会使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上瘾。随着移动终端提供的便利性和多媒体化,微波用户体验的粘性也越来越强。青少年正处于自制力比较薄弱的时期,很容易沉迷于微博所营造的虚拟环境,他们对于在网上与人交流显得得心应手,却往往忽视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有时还会出现与家长、老师、朋友特别是陌生人的沟通障碍。而且由于微博操作的隐蔽性,不易被教育者及时发现,造成青少年在微博上聊天成瘾,却将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工作等弃之脑后。这些问题同样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四、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
(一)充分认识微博的重要性,积极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微博的迅速兴起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应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其在政治传播和思想塑造中的价值。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很难跟上信息时代和新媒体更新换代的步伐,只有高度重视和研究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才能抢占意识形态传播的制高点,从这一点上来说,微博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而且,微博成为当下青少年人际沟通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属于宣传教育部门的微博网络和信息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些平台的搭建,可以使主流思想、正确的观念通过微博的信息传递逐步渗透到每一个使用它的青少年脑海中,从而潜移默化的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利用微博开展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可以将微博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相结合。教育者利用微博方便快捷、形式多样的优势,既可以即时一些关于热点新闻、政策及理论学习的文字、图片、视频或网络地址链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可以针对热门话题发起讨论,使教育对象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在讨论学习中获得思想认识的提高。
其次,可以将微博与学生的思想管理相结合。教育者可以通过微博即时的了解到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然后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有侧重的引导,帮助受教育者矫正偏离的思想方向,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观点。并在微博上建立一定的管理组织,通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相互“关注”形成一个完整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
【关键词】流行文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39-02
一、流行文化的内涵
流行文化属于大众文化的一种,是大众文化中大部分人向往和追求的、而只有少数人所享有的一种物质和精神的生活方式。豍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所宣扬的自由、平等、自我张扬等深深地吸引着青少年,因此,年轻人为其主要的欣赏者与传播者。流行文化以其特有的消费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思想道德理念和行为等。这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要求。
二、流行文化视域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流行文化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流行文化在青少年中的盛行,增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比如各种网络论坛、博客,为青少年追求个性、展示自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资源与条件,利于他们的独立,让青少年在表达自身需求的同时也不断地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可以说流行文化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独立性和开拓精神,但另一方面由于流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商业行为进行渗透的,更多的时候是通过明星文化、消费文化等来体现的,而青少年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对事物的辨别力有限,理性不足,由此可能会影响青少年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甚至造成违法犯罪行为。例如有些青少年盲目追逐流行和时尚,他们依照当下的流行模式来包装自己,比如夸张的发型、纹身等,更多地追求外表的独特和感观上刺激,却忽略了自身内在素质的提高①;有些受到“超女”“快男”等一夜成名的影响,把财富、声望、地位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片面追求自我实现,忽视了对社会、对他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也就是说在另一方面,流行文化也滋生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这就给流行文化视域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依赖物化社会而伴生的流行文化逐渐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土壤,在这一情形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如何辩证分析、科学应对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影响?如何向流行文化有效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以及在流行文化盛行的环境内如何科学构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如何正确认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功能与价值?等等问题,这些都是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应当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理性的看待这些问题,坚持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是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流行文化丰富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内容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思想理论与道德价值观,注重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而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呈现更加的纷繁复杂使得人们无法找到一种或是几种主导样式,流行文化就在这种形势下盛行起来。流行文化与技术进步紧密结合、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发展的特征。伴随着流行文化的发展各种西方的思潮、话语、主义也一并涌入国内,这些共同构成了青少年当前所面临的多元的生活空间。多元价值观空间为当代青年价值观的选择与追求提供了众多的方向。但从流行文化的内涵看往往体现的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它导致的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同我国传统倡导的勤俭节约、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冲突和矛盾。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和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流行文化的一种现象网络文化已经成为青少年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比如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发展,折射了当前的青少年的价值观态度,“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哥没房没车”,“没有钱,泪汪汪,拿红薯,当干粮”。这些内容既折射出青少年内心的自由,也透视出青少年内心的无奈与苦闷。因此,在流行文化渗透的现实条件下,随着它对青少年影响的加剧,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的新的内容,在多元文化价值体系下,要求体现更加鲜明的开放性和国际化的发展。对于多元的流行文化,应当抱有一种开放式的态度,引导青少年对流行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精神境界。流行文化渗透在青少年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思想开放、思维敏捷的群体,青少年不断追寻着适应当前社会的生活方式,更容易接受新文化、新知识,通过流行文化,他们可以更多地与人交流和沟通,扩大了社会交往,更快地融人社会。因此,在流行文化盛行的情形下,结合全球化、现代化、市场经济化的大背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帮助青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青少年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形成科学理性的对待各种文化思潮,提高辨别力,有理有节的(下转第141页)(上接第139页)看待多元文化的传播。总之,在确保我国文化安全的条件下,增强青少年的开放意识,国际意识,集体合作意识等等都是流行文化发展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新内容。
(三)流行文化改变着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代形式
网络技术的普及推动了网络文化的发展,它体现在青年上网行为的广泛性和频繁性,他们渴望充分的信息与通讯。由于网络综合了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户外宣传等其他现存媒体的优势,青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信息搜索。网络不但有助于他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拓宽想象力、创造力的空间,而且也创新了青年文化的传输方式。与传统文化单向性传统不同,网络上的文化信息传输是双向的,具有交互性。因此流行文化中的网络文化的发展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载体,他们通过互联网搜集知识进行专业学习、娱乐、与外界联系沟通。网络以其自由、便捷、客观的特性,极大地拓宽了青少年的视野。但是网络虽然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和交流的需求,却也存在着管理和保护不完善等方面的缺陷,而青少年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尚不全面,容易造成对网络文化缺乏甄别的现象,导致部分青少年终日沉迷于网络,封闭自己,失去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忽视了自身情感的需要,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人际关系淡化,等等豎。网络文化的兴起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形式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机遇。网络文化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巨大的信息,网络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价,网络化成为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流行文化是不断更新和变化的,变化的流行文化也是不同时期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青少年在接受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甚至反叛这种文化及其价值观,同时不断地创造着体现他们自身特点和要求的新的文化和价值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仅要抓住流行文化所带来的青少年好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背后的问题,对青少年进行教育,通过不断的学习、接受、质疑、创新的过程中,保持青少年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态度,逐步成长为中国社会的新的脊梁。
注释:
张晨郁.流行文化对“基础”课教学的借鉴意义[J].世纪桥,2009(13):103.
中国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并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完善,形成丰富的经验。
首先,学校通过思想品德课正面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来提高受教育者的认识;其次是榜样示范法,用他人的高尚思想和模范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受教育者;第三是实际锻炼法,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锻炼;最后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各级学校通过营造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对学生进行“不知不觉”的教育。通过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中国家庭常用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家庭长辈直接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示范给子女,用自己良好的思想情操、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影响和教育子女。
社区教育,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体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精神。主要是结合社区风俗习惯、社区文化、社区风气、社区道德规范、人际交往而展开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大众传媒中包含着大量的国内外时事动态报道和政策法规,不同时代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和众多的先进文化信息,它可以使青少年接受新闻信息传播的同时,接受时事形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日本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日本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网络化、体系化的“立体工程”,需要多层次,全方位来进行。
日本学校设置了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和活动时间,主要包括修身科、道德科、公民科、社会科和道德“特别活动”等。日本学校不仅要求各学科的教学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普遍重视实践活动环节,大力提倡并推行“体验学习”。
现代日本对家庭教育及其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从儿童到成人期道德发展的各阶段上应采取的方法;二是对不良和不法行为的防范方法;三是对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特点及其教育的研究。
日本政府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通过调查所反映的情况,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宏观规划、政策和具体的整改措施。在联合各界教育力量方面,日本广泛建立PTA(Parents Teachers Association)组织,即家庭教师协会,成员主要有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热心于教育的人士,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日本通过“宣传日”、“读书周”、“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和强化受教育者对宣传内容的接纳,还经常采取措施整顿和控制大众舆论工具,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
三、中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异同点
(一)相同点
1、中日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均形成了由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网络”
在家庭方面。第一,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影响儿童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的形成。第二,建立温馨和睦、健康欢乐的家庭环境,以帮助儿童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方式、积极向上的社会态度。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文化活动,如旅游、集体踏青、家庭音乐会等陶冶家庭成员的情操和形成高尚的人格。
在学校方面。第一,中日都加强了学校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中日都通过各学科进行渗透教育。第三,中日都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四,中日都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寓于社会实践之中。
在社会方面。中日在各个社区都以各种社会组织、公共设施和活动为载体来补充家庭、学校的教育,使青少年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熏陶。另外中日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收音机等载体和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正面的道德观念。
2、中日两国均注重直接和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两国学校都开设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正面直接灌输思想政治观念。同时,两国也有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中国在与语文、历史、地理、劳动、社会发展史等教学活动中也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日本学校根据不同教育的内容和特点,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发挥综合教育作用。虽然两国都注重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但是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相比较而言,日本更加注重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不同点
1、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知识传递,理论教化”;日本注重“德性养成,实践锻炼”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课程都必须以考试和打分的方式来测评,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只根据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倾向来进行分析。中国教师往往满足于单纯的特定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传递,而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和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而日本提倡“体验学习”,他们认为许多的行为、意识都要通过实践体验才能逐步内化。
2、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化”;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化”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外在的灌输式的教育,具有明显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主要是在规定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完成,对学生的内心和情感重视不够。日本则主要体现在“心灵教育”上,其着眼点在于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尊重生命之心,尊重他人之心,重同情、正义、公正之心,开拓新时代的积极进取之心,并培养青少年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传统之心,培养学生正确的伦理观。“心灵教育”已经成为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四、中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一)注重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方法相结合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显性和隐性教育在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贯穿始终,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对于中国而言,日本更加注重隐性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在重视显性课程的同时,应该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包括校风校纪、物质环境、管理体制、社会实践等),将显性教育方式与隐性教育方式相结合,协调好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变单纯“灌输”为平等互动,注重思想渗透,不断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体验
日本非常重视学生的行为体验,无论是课堂的体验学习还是实际的行为操作,都要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体验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探究去理解和体会。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养成一种不需要外力监督和内部动机就能自然表现出来健康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
在体验教育当中,教师要提供一些理性材料和感受性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并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操;其次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班委会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富有道德创新的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最后还要把学生的体验教育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环境中进行,运用社会资源,并通过优化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教师应以身作则
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形成受教师的影响,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师应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其影响、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不仅负责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应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心理健康与文明行为的基础。对于教师而言,学校应重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对教师进行道德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同时,应开展师德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教师的高尚情操,以教师的师表去影响、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2.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工作,青少年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需要各方面的教导,需要从学习、生活中慢慢培养。首先,在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课程的讲解,注重对具体事例的列举,使课堂形象、生动,使学生真正地感受思想政治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的课堂应成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次,在其他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历史知识,使学生了解历史规律的同时,还应通过现实与历史的对比,让学生体会现在生活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语文课堂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堂。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育人的功能,在讲解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利用语文知识的趣味性、文学性、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教师还应将生活实践与课堂中的思想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生活,热爱生活。此外,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发展智力,增强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
3.社会各方面应注重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的教育
青少年的成长受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其思想的形成也受各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家长、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积极地教育孩子,引导青少年做出正确的选择,对青少年出现的思想问题,家长应及时地与孩子沟通,全面了解情况,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父母应以身作则,以其自身的道德品质影响、教育孩子。社会各方面应注重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改善。例如,教育部与有关部门应对学校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治,对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因素进行清除,整顿学校附近的网络文化,使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健康、和谐。家长、学校、社会各部门应通力,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关爱学生,从各方面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结束语
Abstract:The psychoanalysis school of thought's education philosophy take the classics psychoanalysis theory as a foundation, has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now to young peopl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psychoanalysis education philosophy's guidance, implements the correct emotion guidance to the young people, raises the political demand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s the young peop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psychoanalysis's new method pointed and the effectiveness.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分析学派;教育观。
key word:Young peop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sychoanalysis school of thought Education philosophy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如何把新时期下的青少年思想意识潜能发挥到最大,引导青少年在这个飞速发展、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已成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大挑战。近些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今青少年身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导致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指出青春期是人的第二叛逆期,是人生的关键过渡,是由童年到成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并且青少年时期的本能欲望、情感记忆、认知水平和人格发展等,对成年后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这时的负性记忆或认知失调,很容易引起成年后的不良行为或心理失调,所以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当今社会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探究教育过程中的新方法,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十分迫切的任务。以潜意识理论为基础的精神分析学派的教育观为我国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方法和重要启示。
一、精神分析学派教育观的基本内涵
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现代西方心理学最主要流派之一,这个学派以研究人的精神层次、人格结构、性本能、心理防御机制等理论为特点,对20世纪乃至当今社会的人格教育、德育教育等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派把人的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精神分析学派教育观就是以对人的情感引导,对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前矛盾的协调为内容的,利用科学方法使受教育者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充分协调,促进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探究的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精神分析学派的教育观就是要通过教育者对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形式的合理利用,去引导受教育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总之,精神分析学派的教育观是以潜意识理论为基础、协调人格结构为内容、合理利用心理防御机制为手段的教育观。
二、精神分析学派教育观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启示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对青少年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青少年群体有其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思想观念的易受诱导性和人格发展的不稳定性,因此,在对青少年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引进精神分析学派教育观的新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我认为精神分析学派教育观给我们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
1.充分发挥潜意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1)增强教育主体的人格感召力。教育者的人格是他们在教育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综合品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言传身教,用高尚的品格和人格魅力,使受教育者的潜意识对美德产生认同感。
(2)增强教育内容的渗透力。潜意识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是用间接渗透的方式进行的。第一,教育者要寓教于乐。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使青少年在参加活动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第二,教育者要寓教于文。如通过戏剧、电影、绘画、音乐等文学艺术形式来感动人,提高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一味“灌输”,要充分激发青少年潜能,启发创造力和想像力。
(1)充分利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升华。精神分析所谓的“升华”,指的是个人将被压抑的欲望或心理能量移用到对社会有益的、高尚的创造性活动上去。升华作用能使原来的动机冲突得到宣泄,消除焦虑情绪,保持心理上的安宁与平衡,使人的创造潜能得以发挥。为此,教育者应给予青少年充分的学习自由,多开展探索性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消除无能感,得到他人认可的同时也会对社会产生认同感。
(2)消除权威压制给教育者带来的恐惧感。恐惧是不安全感、失败和不能自我接受的情绪反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尽量避免硬性灌输和严厉训斥。师生良好的情感沟通,对学生人格尊重,活泼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把他们的能量引导到创造性的、有意义的活动中,使他们在活动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体会到对集体的归属感。
三、结论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外国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现存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越发明显:学校教育只偏重于“外加”社会性内容,忽视内在的、最基础的、解决“可接受性”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因为忽视和缺少这一前提和基础,现代社会才出现“外加的”与“内在认可的”两者间距离越拉越大,即青少年逆反现象严重,对外在主流宣扬的价值理念的内在认同性越来越少。传统的基本上固守于“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观,已明显地阻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及教育观,揭示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冲突及其内在根源,着重从个人心理的立场去关注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完善提出了颇具可行性的启示。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对青少年实施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因此,借鉴精神分析理论及教育观的优秀成果,克服现有教育过程中的弊端,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分析教育观的新方法相结合,充分激发青少年的潜能,有力引导好他们的情感发展,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①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392―396.
②施春华.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J].唯实,1998(1)
③张增孝.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创新[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79
1网络话语的特点
网络话语所具有的新形式与新内容是网络话语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影响的关键所在,这样一种新形式和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话语体系有着显著的区别,同样也是网络话语特点之所在。
1.1网络话语的更新速度快
在网络交流过程当中,新词汇的出现和流行程度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近几年网络的日渐普及和发达,每年出现的网络语言多之又多。网络流行语言中,几乎都是一些我们平常很难猜测出其在网络上表达的意义的文字,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在现如今的环境下建立一套可变换的话语体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网络话语的更新速度太快,进而影响到对网络话语的引导,不利于对网民或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思想交流和宣传教育。
1.2网络话语与现实流行文化密切联系
据第38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我国网民结构中,青少年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网络上的主要活动者是青少年群体,青少年对流行文化的追逐是不可忽视的一点,因此,网络话语也与流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流行文化就像天边的云彩,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网络话语也适应流行文化而发生变化。青少年的审美和接受习惯在流行文化当中得以体现,网络话语也是青少年行为意识的标识性反应。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流行文化结合起来。例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不仅受到青少年的广泛的喜爱,而且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流行文化密切结合的典范。
1.3网络话语具有散漫性和无序性
在网络交流过程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不在场使得真正严肃和细节化的信息剥落,碎片化的、游戏性的话语充斥其间,这些元素使得“虚拟信息交往”构建的是个人化、风格化的“信息乌托邦”,而不是一个公众导向的“公共领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到网民在进行交流过程中大部分是不太重视逻辑性,而更在意的是其特殊性和异常性。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重视逻辑、重视立论的特点不同的是,网络话语体系更加在于的是对单个词条和观点的聚焦,这也是网络话语的散漫性和无序性的表现。
2网络话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话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源自于网络话语在传播过程中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产生的。
2.1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抵触和排斥的情绪
互联网的主要使用人群是青少年,网络以其自由、平等、交互、虚拟、全球等特点吸引着青少年,并日渐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青少年热情敏感的心理特质、强烈的自我表达意识以及善于接受和创造新事物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网络中会逐渐建构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网络文化,并在他们当中普及。网络话语便是网络文化的最集中表现形式之一。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大都采用的是传统的形式,与网络话语体系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就使得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难了解到把网络作为生活方式或生存状态的青少年的思想动态。
2.2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减弱
青少年在网络中逐渐形成了以网络话语为表现形式之一的网络文化,并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体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者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并没有及时地融入到这种文化当中,不能及时地掌握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同时对网络话语也缺乏全面了解,进而影响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削弱了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对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第一是代际差异,当前社会处于快速发展变革阶段,代际差异的速度加快。青少年在接受新事物以及创新意识上要高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网络的使用程度和了解程度也远远高于他们。第二是习惯因素,一些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或教育者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和思维模式较为习惯,一时难以接受或熟练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政治素质、高超的授课技巧,还要有顺应时展的应变能力。
3网络话语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启示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出现的话语鸿沟是随着网络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从网络中找寻答案,也就是从网络话语中寻求灵感和解决的方法。
3.1融入网络生活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之所以会产生话语鸿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的对话不平等,也就是他
们的话语体系没有在同一个层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的话,教育者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融入到网络生活当中,?W习网络话语,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网络语言与受教育者沟通。与受教育者共进是在网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融入到新型社会关系中去。首先,教育者必须具备基本的网络知识,能够熟练地运用网络是进入网络生活的前提。其次,还应转变观念,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多接触网络,使用网络,成为一个真正的网民。最后,教育者应该在接触网络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网络文化生活的意识,真正的融入进网络生活中,体验网络中的交往、学习、娱乐方式等。
3.2掌握网络话语
教育者不仅要融入到网络生活中,而且要掌握网络话语,这是因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话语鸿沟的一个直接原因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与网络话语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较低。因此,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育者不应该固于传统的话语方式,而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掌握网络话语,取得网络阵地的主动权。一方面,教育者应该融入到受教育者的网络话语语境中,这样才能更加敏锐地捕捉到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动态,把握他们的情感和行为的变化。
3.3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递模式的角度出发将人类文化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网络文化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后喻文化”,因为青少年走在网络使用的前列,而中老年人学习网络知识一定程度上是向青少年学习的。教育者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习惯用权威的身份教育受教育者,这是典型的前喻文化,两者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而在网络文化中,教育者不再是权威的形象,反而时常要向受教育者学习,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出现的话语鸿沟从本质上理解,是由于教育观念转变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与冲突。
3.4加强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