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特色农业发展范文

特色农业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3: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特色农业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特色农业发展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呈现,且小众化需求和个性化需求逐渐升级。而特色农业的发展正是适应当前社会消费需求、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细分的必然结果。目前,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特色农业发展,以特色铸造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成功实践主要有日本“一村一品”、荷兰花卉和丹麦猪肉等等。

1.1日本“一村一品”20世纪70年代末,为振兴农村经济,日本在全国70%的区域广泛开展“一村一品”运动。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兴起,不仅在日本国内,在世界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村一品”运动是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以行政区和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其要求一个地方(县、乡、村)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发展一种或几种有特色的、在一定的销售半径内名列前茅的拳头产品,最大限度搞活地方特色农业。

1.2荷兰花卉荷兰种植花卉历史悠久,素有“世界花卉王国”之称,是世界最大的花卉产品出口国,产品远销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荷兰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荷兰花卉产业之所以响誉于全球,很大程度归根于科技,花卉的科技含量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花卉研究机构(包括政府、大学和企业3个层次)数量众多,专门从事花卉研究的科研人员超过6000人,非常重视对花卉资源的收集和新品种选育。同时,荷兰花卉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荷兰政府为鼓励花卉产业发展,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直接从事花卉生产的企业可以享受较低的增值税;对使用节能设备和培育新品种的花卉企业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向从事花卉种植的农场提供贷款担保和为花卉出口企业提供出口信贷;与外国政府签订多边、双边贸易协定,消除花卉的国际贸易壁垒等等。

1.3丹麦猪肉丹麦是世界上人均产猪肉最多的国家,是世界第3大猪肉出口国,出口到德国、英国、波兰、中国等140多个国家,猪肉贸易额约占全球的23%,养猪业已成为丹麦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支柱产业之一。丹麦养猪业采取合作社制度,合作社负责种猪育种、生猪饲养、屠宰、市场营销、检疫防疫、猪舍建设、动物福利等各方面的协调和组织实施,形成了高水平的专业化和一体化服务体系,猪肉产品实行严格的追溯制度,从养殖到餐桌全程控制,有效保障了食品安全。

2国内特色农业发展成功实践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特色区域农业进行探索与实践,农业产业化也随之开始兴起,且发展较快,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而发展特色农业是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为各地特色农业开发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各地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发展多种经营和“三高”农业的重要方向,不少特色农业迅速铺开,目前为止,初步形成了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林艺、园艺等特色农产品类型体系,特色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综观我国特色农业发展历程,成功实践主要有山东寿光蔬菜、云南花卉、内蒙古奶业等等。

2.1山东寿光蔬菜山东寿光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渤海莱州湾南畔,资源丰富,物产富饶。南、中部土质肥沃,盛产蔬菜、粮食和果品,北部地下卤水资源丰富,是全国3大重点原盐产区之一。山东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被誉为“中国一号菜园子”、“蔬菜生产联合国”。在政府的支持下,山东寿光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并高度重视科技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升蔬菜产业的科技含量。同时,做到不断延伸和完善蔬菜产业链条,力推蔬菜产业从粗放生产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2.2云南花卉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气温温和,四季无酷暑,很适宜花卉植物的生长,素有“花卉之乡”的美称。云南花卉产业已成为云南省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的一个亮点,对农民增收举足轻重。云南花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迅速发展,不仅借助云南省独特优越的自然地理、气候优势,还在于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扶持。近过多年的发展,云南花卉产业在产业化、规模化、优质特色花卉研发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极大增强,创造了文明于全国的“云花”品牌,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花卉进出口贸易国。

2.3内蒙古奶业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是国内重要的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养牛挤奶历史有数千年之久。奶业是内蒙古畜牧业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目前,内蒙古牛奶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伊利和蒙牛发展迅速成为全国两业巨头。内蒙古奶业形成、发展和壮大,主要取决:良好的气候条件、饲草料条件和开阔的地理空间;畜牧业科技水平较高,大力加强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饲草饲料产业、商贸流通业、乳制品包装产业等相关支撑产业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对奶业的大力支持。

3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启示

3.1农业首先要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是支撑,特色是生命。当前,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只有培育出有特色、质量优质的农产品,才能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的。目前,江西特别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农业生产整体水平较低,农产品市场占有量有限,直接影响农民的现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依托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特色农业,可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培育出特色品牌,打开市场销售渠道,变区域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

3.2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美国、加拿大等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高,特色农业发展亦响誉全球,这些主要归因于农业科技进步。影响特色农业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科技水平。实践证明,国际国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特色农业的科技投入不足。目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特色农业发展科技贡献率较低,农产品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特色农业,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

3.3大力发展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紧密相联,形成利益共同体。目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业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农产品加工特别是深加工较滞后,丰产时农产品滞销也较严重。所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特色农业要不断地向产前和产后延伸拓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健全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特色农业向规模化集中,向集约化发展,产生连锁效应。

篇2

1.1垣曲县概况

1.1.1区划概况。垣曲县又名舜乡,地处山西省南部,从属于山西省运城市,东跨王屋,西踞中条,南界黄河,北靠太行。县辖5个镇,6个乡,188个行政村,1277个自然村。全县国土面积达1620km2,辖区总人口为232500人,市区常住人口97300人,流动人口22300人。辖区东西相距最远65km,南北则为48km,总面积1620km2。人口密度约为143人/km2。

1.1.2地理与气候。地处华北大陆板块南面,鄂尔多斯地块和河淮地块接触部分的南方,中条断拱东北端东部,以黄河为界南面和河南省的渑池、新安县相隔。境内北高南低,西、北、东三面环山,中部则是垣曲山间盆地,呈现出马蹄形,同时北宽南窄,从北向南倾斜,连接黄河谷地北岸。整体海拔位于600~800m范围内。全境72.24%为山区,面积达1170.80km2;25%是黄土台原区、丘陵;其余则为洪积、冲积平原区。气候方面而言,由于是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天干旱多风,夏天多有偏南风雨量集中,冬天则盛行西北风少雪干燥,四季分明,春秋水分充沛。而垣曲,热量资源较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适宜很多农作物生长。

1.2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1.2.1垣曲县农业发展状况及经济地位分析从农业的地位来看,2011~2013年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变化不大,在2013年较前两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基本维持在10%左右,全省维持在6%左右,垣曲县农业所占的份额较大。这一方面是因为农业总量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是由于宏观环境的影响,工业增速放缓所致。此外,近三年垣曲县农业增幅逐年降低,分别为7.3%、5.6%和5.1%,全省增幅基本保持在6%左右,可以看出垣曲县农业的总量虽然在增加,但增幅却在逐年降低,说明农业的发展速度要整体落后于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农业起着稳定农村、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其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垣曲的农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要继续加大发展力度。从全县的财政收入来看,2011-2012年大幅增长,2013年出现负增长,同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8.5%。可以看出县财力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已经初步形成,现代农业可以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从而更好发展。

1.2.2垣曲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垣曲县已经形成了果、桑、畜、烟、菜、椒、菌、蜂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但由于粮食面积过大,农业的增长效益不明显,农业的总体效益仍显不高,同时粮食种植面积过大、经营方式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彻底改变,特色农业、精品农业、高端农业在整个农业中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全县农业“大而杂、全而小”,包含了传统农业的方方面面,经营分散、缺乏规划、效益不高的特点明显,规模化、园区化、集群化农业正处于形成阶段。所以发展优势高效农业,实现农民收入翻番是发展的核心任务,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升效益、发展特优农业是未来的必然选择。

1.2.3垣曲县农民收入水平分析。2013年垣曲县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纵观发展速度较快、增长幅度较大;横看发展较为滞后,农业需要进行转型改善,具体的发展现状如下表。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其增幅基本与全省和全国同步。经营不集中和较低的单位产值限制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仅仅能以农业为自己的基本收入来源。在农村经济总收入构成中,农业收入占了44.35%,外出务工收入占了21.65%,而农业收入主要来自出售产品收入。由以上分析可知,花大心思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重鼓励基地农业、园区农业和特色优势农业的发展,才有可能达到农民收入到2015年和2020年的成倍增长,实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的目标。从城镇化对农业、农村带动的作用角度而言,垣曲县的城市化水平较低,是典型的农业县。城镇化水平低下,使大量农村人口存在,一方面造成农村人口转移缓慢,收入难以大幅增长;另一方面造成了土地规模集中受限,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和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如果加强推动县城扩张,建设中心镇区,则农村会受益。调查中,农村居民更多的愿望是能融入县城或中心城镇,对城镇化建设有迫切的要求,这对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实现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同步发展具有现实的作用。

2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限制条件分析

2.1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

2.1.1优良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社会资源。垣曲县区位优越明显,地理气候条件独特,区域特色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矿产资源的丰富和集中分布,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再加上铜选冶炼产业、缫丝业、炼焦业、非金属矿制品业、黑色金属采选冶炼业、医药及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工业园区的建立,以工促农带动了特色农业发展。复杂的地形、气候和绿色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基础。

2.1.2便利的交通条件。垣曲县有便捷的交通,截止2014年,境内有长达78km的南同蒲铁路;纵贯全境的闻垣高速公路、省道王横线,还有侯马到焦作的公路干线、以及支线公路和多条简易公路,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循环体系,总里程达到1000km多。垣渑高速、晋运高速也处于前期筹建阶段。本县交通有南同蒲铁路礼———垣支线直通县城,闻—垣、东—济、北—赵、阳—店四条主干道与外接连接,东—济高速公路于2010年10月份通车运行。以县城为中心,与乡(镇)村之间村村通路已全部通车,交通十分便利。

2.1.3特色产业优势。山里红果脯、中条山蜂蜜、泉鑫白厂丝、佛云山辣椒酱、沐风香菇酱、舜皇菖蒲酒、舜土坊野生核桃油等作为特色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其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提升了整个农业的生产水平

2.1.4工业带动优势。垣曲工业化、城镇化将成为主要力量来驱动农业的高效发展,近年来工业产业的强力壮大,在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人口转移、增强县财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发展条件已经成熟,随着工业园区建设的稳步推进,将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的加快建设。

2.1.5政策优势。农村、农业发展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得到了各级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除了国家对农业进行大力支持外,县委县政府也加大了对农业特色产业如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的支持力度。当下无疑是农业转型上档发展的重要阶段,煤焦、冶金、制造等领域的资金将会受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全县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影响,进入农业领域,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园区化、基地化和规模化建设,为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奠定基础。优越的政策环境和县委县政府明晰的发展思路以及强力的产业支持,将推动垣曲农业进入大跨越、大发展的新时期。

2.2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传统观念较浓,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覆盖面较小。垣曲农业目前虽然引入了先进的装备,但仍沿用传统农业的思维模式经营,以家庭分散经营的“一户多业、一地多品”的现象非常普遍,缺乏精细管理和规模发展;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思路以粮食为主,阻碍了精品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比较效益因此得不到提升,农民很难实现增收。“果、桑、畜、烟、菜、椒、菌、蜂”主导产业在整个农业中所占的比重过小,产业发展的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2.2农业科技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当下垣曲的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如果想要实现再上一个“台阶”的目标,必须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近年来农业科技化、产业化进程在加快,但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而另一方面,虽然农产品在加工、储存、保鲜等方面进行了产业化的建设,但发展滞后,难以实现对整个农业的推动促进作用。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太少,导致很大份额的农产品难以完成转化增值,这大大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必须努力改变。

2.2.3农业生产要素流失,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业投入受比较效益和城市极化作用,无法满足农业的发展条件,这一点在垣曲表现得更加明显。由于大量生产要素被工业所吸引,导致农业投入不足,农村年轻劳动力因此外流,最终留下从事劳作的劳动力最老高达80岁,50~60岁是主要劳动力。

2.2.4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产业规模发展面临着土地流转整合的困难。由于以家庭形式分散经营是目前的农村经营机制,所以只有改变土地流转、改善经营方式才能发展区域的连片规模。而这在目前很难快速高效实现。最近几年有约400家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状态较好,但很少真正实现规范经营。自发状态下的农业,很难实现高度的资源整合。各村镇缺乏产业发展的科学定位,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发展。

3垣曲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建设农业经营组织创新体系

形成培育优秀的新型农业主体的意识,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等主体的发展;巩固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实现“四位一体新型农业产业经营体制”;全力改善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帮助农民培养抵御市场风险的思维和能力。

3.2建设现代农业投入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投入机制,完善公共财政支农体系,实行多元化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在农业方面的投资,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充分引导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资体系的建成;充分发掘和利用雄厚的县民营资本,以“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为原则,鼓励民营投资主体,采取多种形式如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开发的过程,促使民营工业转型投资农业产业化开发,完善农业信贷政策。

3.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体系建设

篇3

1.种植和经营中存在问题

目前,种植水八仙的农民大多都是承袭传统的自产自销,缺乏“领头羊”大规模种植水生蔬菜。调查发现,该地鲜有大规模种植水生蔬菜的基地,虽然也有部分农民田地被集体承包来集中种植,但通常种植传统水生蔬菜的本地农民只种三五亩小地,自产自销,补贴家用,而其生产还受自然环境因素制约,产量有限,收益低下。因此种植者越来越少,人们不断走向城镇寻取相对较高的收入,使农村的一部分劳动力流失,更加剧了这种状况。

2.技术问题

一方面,种植水生蔬菜采取的基本上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的模式,缺少种植技术性和抵御气象灾害、虫害的能力,其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比较有限;另一方面也缺少施用于水生蔬菜的机械,现在水生蔬菜在种植,采收和加工过程中是纯人工进行的,费时劳力,效率低下;另外,研究领域也缺少环境友好型农药的开发,例如上面提到过的含菊酯类农药造成养殖业鱼类死亡的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3.缺乏品牌优势

苏州的水八仙虽然有名,但是在整个销售市场链条上却缺乏品牌性,外人无法识别到底是否为当地所特有的品牌和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效益的低下。另外,水生蔬菜大多是保健食品,尤其是在我国城市出现营养过剩的今天,食用水生蔬菜产品可以帮助消费者防治高血压、高血脂等“富贵病”,而经营销售者却没有以此来加大宣传产品并开拓市场的观念。

4.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现代工业以及农业的发展,水环境受到了很大的污染。在工业方面,大量的工业污水,废物被企业就近排放到附近的河流,湖泊中。在畜牧养殖方面,畜禽粪便直接通过地表径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使水体变黑发臭。农业方面,大量施用化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不合理使用农药直接污染了河流,同时,大量的农膜残留物散落到水体中,使水体发黑散发恶臭。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水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了水生蔬菜种植的环境条件。

另外,水生蔬菜在种植过程中本身就需要施用一定量的农药,这些农药的毒性会直接杀死某些生物,破坏该水域的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为了维持生态平衡,农户会施用更多的药物,这进一步恶化了该水域的生态环境,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应对举措

苏州不仅拥有种植水生蔬菜的天然优势,土地里还深埋着水生蔬菜的文化底蕴。随着人们思想文化修养进一步提高,人们会越来越重视本土文化特色的意义,以及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明确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性

特色农业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唯我独存或唯我独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所以要充分联系环境因素。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适当创新使其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该地农业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所以只有坚持并发展独具特色的水生蔬菜种植才是长远发展之计。

(二)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和管理模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引进先进措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才可以降低成本,才是特色农业的持续发展之路。而只有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和管理模式,才能提高种植产量,提高产品质量,最终提高生产效益,使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三)打响品牌优势,拓宽市场销售渠道

在现代经济中品牌不仅是用来识别生产或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更是产品的无形财富,为了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益,当地的合作社应该建立统收统销系统。运用一定的市场策略和营销策略拓宽市场销售渠道,解决生产与市场的对接问题,提高“水八仙”这优势产品的知名度,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来共同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

(四)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全面统筹

篇4

─__*市特色农业发展情况__*市人民政府副市长(20__年8月13日)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农村改革发展30年的实践证明,立足资源、传统和区域优势,着眼市场需求,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战略选择。

一、__*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主要成效

__*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608万人,占总人口的74%,现有耕地782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1.3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十五”以后,我市特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以20__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20__年关于实施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工程的两大重大决策部署为主要标志,全市特色农业进入快速发展、全面提升的新阶段。经过积极培植和长期不懈努力,目前全市特色农业发展呈现出区域特色凸显、规模不断膨胀、档次不断提升、信誉度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和“龙头、基地、农户”相互联接的现代特色农业新格局。目前,全市各类规模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发展到2760处,全市初步形成了瓜菜、大蒜圆葱、食用菌、甜叶菊、优质果品、苗木杞柳、速生丰产林、奶肉牛、肉蛋鸭、淡水产品等10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产品。种植业,以金乡为中心建成130万亩的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建成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建成15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邹城看庄为主建成10万亩优质土豆基地,以邹城平阳寺和鱼台王鲁为主建成1500万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主建成10万亩甜瓜基地,以任城南张为中心建成6.5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建成5万亩中药材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以上的肉牛基地达到103处,万只以上禽类养殖场2570处,千头以上养猪场670处,肉蛋鸭养殖基地年存栏规模1600万只;水产规模养殖基地发展到700余处,面积25万亩;林果业,建成100万亩用材林基地、90万亩干鲜果品基地和40万亩苗木杞柳基地。

综合我市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实践,主要有以下5种发展模式和类型。一是依托传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像中华蒜都金乡县,发挥农民群众有着长期种植大蒜的传统习惯和技术优势,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改传统粮棉型单一种植结构为大蒜――棉花――蔬菜多种多收立体种植模式,经过多年持之以恒培育发展,形成了覆盖全县、独具特色、享誉国内外的大蒜产业,带动加工、贮藏、运销和出口创汇,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常年种植面积70万亩,产量80万吨,贮藏加工能力120万吨,年出口创汇2亿美元以上,占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的50%,形成了大蒜产业一县一品发展格局。全县农民收入的80%和财政收入的70%来源于大蒜种植及其相关产业。嘉祥县充分发挥山石资源丰富和加工、雕刻传统技艺优势,围绕山石资源做文章,大力发展山石资源开发、加工、运输和工艺雕刻,目前以纸坊、马集、满硐为主从事开山打石和板材加工的专业村达到50个,专业户达到10000户,板材加工企业296家,山石开采及加工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二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特色农业。近年来,兖州、邹城分别在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兖州绿源食品公司和山东省重点龙头企业邹城呱呱鸭制品有限公司带动辐射下,肉鸭养殖得到迅速发展,企业通过合同订单收购和系列全程配套服务,带动当地及周边肉鸭养殖专业户5000余户,年出栏肉鸭4500万只,年户均增收5万元。三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泗水县立足山区实际,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土壤、水质和生态环境优良的独特优势,把投资少、适于旱作的早春大中小拱棚西瓜、土豆和耐瘠薄的黄姜等瓜菜种植作为重点,不断加大调整推广力度。目前,全县以优质西瓜、土豆、黄姜为主的标准化瓜菜种植基地发展到30万亩,全县从业农户达到10万户,户均增收近万元。四是创新模式发展特色农业。任城区李营镇苗木基地是在原有一个个废弃沙坑上经过整平改造、综合开发和良种繁育推广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已形成当地及周边10万亩、200多个品种高档精品苗木集聚的全国北方最大落叶大乔木繁育基地和集散中心,苗木交易市场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邹城以平阳寺为中心,围绕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目标,加快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经过连续几年努力,目前全市面积发展到600万平方米,创造1亩棚菌相当于100亩农作物收入的高效种植模式。汶上苑庄、梁山馆驿根据近年来反季节高档设施瓜菜市场需求旺盛、种植效益高的实际,组织引导干部群众大力发展高档设施大棚蔬菜种植,目前两乡镇大棚瓜菜种植面积分别发展到3000亩、20__亩,每个大棚亩平均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五是市场引领发展特色农业。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积极寻求当地资源条件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创新思路,开发新兴特色产业,是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的一大突出亮点。鱼台、微山瞄准近年来国际市场对柳编工艺品需求增多、效益高的趋势,立足当地水面洼地面积大的优势,在沿湖地带积极引导杞柳种植,目前面积达到6万多亩,仅种植每亩纯收入5000元以上,加上编织加工,收入均有成倍增长。微山、梁山芦笋种植,汶上、曲阜中药材和牛蒡种植等,都是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的新兴产业,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综合产出效益高,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较大的发展潜力。

农业特色产业的培植发展,取得了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有力推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产品规模基地快速膨胀、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迅速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__年的2973元增加到20__年的5271元,年均递增12.1%,20__年以来连续4年保持了2位数增长。依托特色产业产品规模基地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上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00余家,比20__年增加54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27家、市级216家,分别增加2家、25家、204家;各类龙头企业带动农户95万户,种植基地400万亩,养殖规模1亿头只;全市有55

%农户和53%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全市规划建设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50处,市级农牧渔三大检测中心加快建设,即将投入使用,全市农产品“三品”认证达到489个、面积250.4万亩。二、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推进措施

围绕加快推进全市优势特色农业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连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和配套政策。

(一)抓规划布局,明确特色农业发展的任务目标。着眼推进特色农业发展,重点围绕畜禽、瓜菜、林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农村劳务五大产业体系建设,20__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济发〔20__〕21号),明确了全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规划布局、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并配套制定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方案》和《考核奖惩办法》,把特色产业发展的任务目标细化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和相关责任部门。20__年初,在认真总结前3年特色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全市新农村建设实际,又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工程的意见》(济农发〔20__〕4号),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市重点培植发展大蒜圆葱、肉蛋鸭、奶肉牛、瓜菜、食用菌、苗木杞柳、优质果品、淡水产品、甜叶菊、速生丰产林等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并明确了大蒜圆葱、精细瓜菜、经济林、速生丰产林、水产养殖五个百万亩种养基地建设和微山湖域水产品养殖、东部山区与中西部优质果品种植、南部与西部大蒜圆葱种植、中南部肉蛋鸭饲养、西北和东部奶肉牛饲养、中西部精细瓜菜种植六大特色农业生产区的规划布局和发展目标。

(二)抓政策配套,形成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一是财政扶持政策。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政策的基础上,20__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列支4000万元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其中20__万元用于与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农业配套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担保组织奖励和相关认证奖励,20__万元用于特色农业规模基地奖补。二是金融支持政策。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积极引导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涉农金融机构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连续7年信贷支农资金都在60亿元以上。

(三)抓示范引导,培育特色农业发展的先进典型。为引导和促进特色农业发展,近年来先后总结推广了金乡大蒜、微山渔湖产品、嘉祥和梁山小尾寒羊、任城李营苗木和喻屯甜瓜、兖州肉鸭、邹城食用菌、泗水优质西瓜等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特色农业典型,并通过新闻媒介、现场会议、农业产业化简报、新农村建设简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推广。

(四)抓配套服务,构筑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围绕影响和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入手,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一是产前信息服务。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网络终端向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村、专业户延伸,及时向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传递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和政策扶持信息。二是产中技术服务。围绕特色农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特别是围绕种养业基地项目建设,市政府20__年制定了《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工作的意见》(济政发〔20__〕19号),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以技术服务为切入点,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全市有1800名农业科技人员与1485处种养基地实现有效对接。三是产后营销服务。充分发挥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市场开拓方面的独特优势,从重点产业和产品入手,大力发展合同订单农业和产业化经营,有效解决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问题。20__年、20__年连续成功举办两届市农博会,有力促进了我市与上海等城市农产品产销对接,提高了我市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

五是抓督导考核,完善特色农业发展的推进机制。围绕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在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季节,市里向各县市区派出督导组,加强对各地特色农业发展的督促、指导;实行特色农业发展调度制度,定期调度通报各地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和进度;实行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把特色农业发展纳入农村产业体系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考核内容,年终按照考核结果兑现奖惩。20__年至20__年,连续3年对县市区特色农业发展进行考核和表彰奖励,颁发奖金480万元,20__年结合新农村建设奖励150万元。

三、当前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下步发展思路和重点

我市特色农业发展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但发展中也面临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升、农村土地流转瓶颈制约亟待破解、扶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强化等方面的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市特色农业发展,切实发挥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总体想法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转化趋势,立足充分发挥我市农业传统、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扩张生产基地规模为基础,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龙头企业带动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纽带,以培育品牌开拓市场为手段,尽快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着重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突出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特色农业聚集度和规模化程度。继续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全市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按照“五个百万亩规模种养基地”和“六大农业生产专业区”规划布局,实行重大项目建设立项制,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加快膨胀生产基地规模,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迅速提升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和规模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是突出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业附加值和档次水平。以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围绕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经营,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普及,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水平。

三是突出品牌培育,提高特色农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围绕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三品”认证和地方名优品牌申报认证,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搞好品牌开发培育和宣传推介,提高我市特色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

篇5

关键词:现代农业;特色农业;陆川县

1陆川县基本情况与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陆川县坐落于广西东南部,素有“温泉之乡”的称号。全县总面积1554.32km2,辖3个乡、11个镇、155个行政村。2012年末总人口为106.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为96.3万人,占90.17%。201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0.78亿元,占生产总值27.72%。农民人均纯收入8180元,比上年增长13.5%。在过去的努力探索中,陆川县的特色农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粮食生产实现较大增长。2013年全县粮食总产287789t,比上年增长2.51%,其中水稻总产263993t,比上年增长2.51%。全县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52.51万亩,优质水稻覆盖率为92.1%,基本实现水稻种植优质化。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发展。陆川猪养殖遍及全县14个乡镇,全区20多个县市,全国17个省市。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发展壮大。2013年陆川县拥有规模农业企业92家,其中自治区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1家,带动农户5万多户。拥有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1个。

2陆川县特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陆川县农业基础设施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农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缓慢;农业科研和推广基础设施落后,农业装备水平不高。针对陆川易旱的实际情况,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2.2农业人力资本匮乏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目前陆川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为妇女和老人,教育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从农业转移出去,因此,造成全县农村劳动力结构普遍老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偏低,与特色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2.3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陆川县农业发展总体上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的格局,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陆川县龙头企业较少,带动能力不强,受规模及市场限制,产加销脱节,贸工农分离,产业链条短。而现有的龙头企业,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和农户的关系多为“买断型”或“合同收购型”,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机制。

3陆川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3.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发展特色农业更是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做支撑。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时候,首先要把农田水利建设放在首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在于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加强小农田水利的建设与农田渠系的整治与配套。加快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同时还应加强农机技术装备,提高机械化水平。

3.2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陆川县应做大做强养殖、中药材、蔬菜、亚热带水果、优质水稻等产业,扩大规模和效益。陆川猪是陆川县的传统优势之一,陆川猪的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陆川县应在已有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水稻是陆川县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全县最重要的农作物。应大力发展无公害稻米、绿色稻米、有机稻米生产,积极推广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提高粮食单产,实现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升,确保粮食安全。陆川县应充分利用其气候资源,立足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荔枝、葡萄、火龙果为主的优质水果产业和秋、冬季发季节蔬菜,重点提高产量和品质,培育名优品牌。

3.3强化人才科技保障

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陆川县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加强对现有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满足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政策扶持,吸引外出务工的农民回乡创业以及本村能人参与特色农业发展,从而带动本村特色农业的发展。

3.4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陆川县应培育一批竞争优势明显和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对现有的和农民关系密切、有发展潜力的小型农业企业,政府应扶持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作用。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加快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引导其尽快成为法制化、规范化的农业合作组织。

参考文献

[1]潘时常,朱菊萍,焦金芝.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若干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11(12).

[2]许云斐.从陆川黑土豆看广西特色农业发展思路[J].经济与管理,2008(4).

篇6

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欠发达地区“三农”问题的战略选择。我区有着富集的农业资源,特色优势明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突出“四个转变”,抓住“三个关键”,强化“四项重点”。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四个转变”。要向结构优化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产品市场决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以资源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位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市场,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要向质量效益转变,必须坚持质量和效益并重的方针,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重视品牌的创立和质量安全建设,努力实现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初级产品向终级产品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要向多功能转变,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功能,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开发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要向绿色产业转变,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支撑更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必须建设生态能自我维持、资源能多级循环利用、经济能获得较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坚持把绿色产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充分利用优越的环境积极发展绿色农业。

重点抓住“三个关键”。要抓好农业项目建设,项目是农业大发展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首先要重视农业项目的投入。要对已经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强化项目推进意识。要抓好园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区、试验区和示范区,代表着农业作业方式、经营模式的发展方向。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可以实现农业资源集约利用,达到基地集聚和产业集群的目标,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要抓好组织化建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把农民分散的能力整合为系统的合力,有效地提升、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能力的有效载体。

现代农业是一个资源不断整合,要素不断聚集,效益不断提升的过程。要解决分户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实现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强化“四项重点”,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一是要依靠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决定因素。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切实加强产学研联合,走科技强产业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坚持推行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二是要依靠投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出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加快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三是要壮大企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牢固确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强势市场主体。要进一步推进规模扩张。集中力量、集聚要素、集合资源,重点扶持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进一步提升企业档次。加快龙头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步伐。进一步增强带动能力,使企业和农民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四是要培养高素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要加大提高农民素质的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用制度来规范农民素质的培训工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从宁夏农民的文化技术实际看,关键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学历教育和就业培训教育,特别是技能培训,让农民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按照市场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

篇7

(一)特色农业的内涵

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业主要突出“特”字,是和传统农业相对而言的,它不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而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为目的。

(二)特色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1•生产的区域性

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特色农业生产的区域性。较之于传统农产品而言,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其原因一是因为特色农产品对自然条件有着比传统农产品更高的要求;二是由于市场需要的特色农产品是多种多样的,而任何一个区域(尤其是在县乡区域范围内)很难同时提供多种特色农产品。

2•产品品质的优质性

与传统农产品相比较而言,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品质的优质性上。这是特色农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精河县的枸杞不仅粒大、肉厚、色鲜,而且产量高、品质好、药性强、品质居全国各产区之首。不仅大陆市场行情好,而且成为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倍受推崇的营养珍品。额敏县红花籽亚油酸含量高于世界各地(如:美国加州红花籽亚油酸含量为76%,北京的为78%,而额敏县的含量高达87%)。哈密瓜含糖多,但吃而不腻;巴旦木是世界四大著名干果之一,其营养价值比同重量的牛肉高六倍,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居经济林果之首;红枣个大、皮薄、核小肉多、脆而甜等等。

3•产品产量的经济优势性

特色农产品品质好,市场需求量较大,当产品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其相对收益也就比较大。如:吐鲁番地区1999年产葡萄37•6万吨,产值近6亿元,占当地农业总产值的60%,农民收入的60%来源于葡萄。精河县枸杞年产量近6000万元,全县3•3万农户中有1•8万户靠种枸札走上富裕之路,人均收入由70年代末的300元提高到现在的2450元,其中托里乡富甲一方,县财政每年可以从中得到400万元的财政收入。

特色农业的以上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关联的,缺一均不能形成特色农业。区域性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条件,它是特色农业能否存在的先决条件。产品品质的优劣与否是特色农业能否持久发展的关键因素。特色农产品吕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产品能否实现其市场价值。产量是形成特色农业的充分条件。产品质量好,但产量低,则无法产生规棋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将难以保持持久的竞争力,特色农业也就难以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特色农业一是要因地制宜,二是要优选品种,提高产品品质,三是要科学种植(或养殖),在不降低产品品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产量,包括单产和总产。

二、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一)自然条件新疆太阳辐射量普遍较大,日照长,光质优越利于植物光合作用,使瓜果等农产品着色浓,颜色艳,品质好,农作物生长期积温大,气温日较差大,利于果木和作物养分积累。这为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和林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新疆具有丰富的农作物品质资源。例如:新疆红花种质资源鉴定与繁殖入库1550份,占国家入库总数的63•4%,成为我国红花入库之最。

(二)市场条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国95%以上的人口已解决了温饱问题,新疆也同样如此。从全国来看(新疆亦如此),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自给有余。据国家统计局新疆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统计资料显示,我区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70•01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830万吨;肉类由1980年的12•70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59•96万吨;禽蛋由1983年的3•11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13•34万吨;棉花由1980年的7•92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125万吨。与此同时,1998年城市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80年的138•14kg下降为84•9kg;从1980年至1998年,城市人均肉禽类消费量由7•32kg增长到29•27kg;蛋类从0•85kg增长到6•98kg;水产品由3•12kg增长到3•90kg;鲜乳品由9•12kg增长到19•04kg。反映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57•26%降为44•65%。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温饱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很大,这就为新疆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市场条件。它是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三)政策条件

为了充分利用优势农业资源,抓住市场机遇,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新疆各级政府纷纷采取鼓励措施和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大力扶持特色农业的发展。这为新疆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条件。

(四)科学技术条件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新疆各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地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特色农业生物品种不断得到优化和更新,同时也积极培育和引进了大批优良品种,使特色农产品品质更好,产量更高。交通运输条件大大改善,保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产品的贮存。前者大大加快了特色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速度,后者则使某些特色农产品(尤其是瓜果等)所固有的季节性强,保鲜时间短的缺点得以克服。上述条件的改善为特色农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新疆特色农业的分类及其发展现状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大体上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一是从农产品类型上看,二是从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类型上看。

(一)从农产品类型上来看,新疆特色农业可以划分为三大类

1•特色种植业

它是与传统种植业相对而言的。目前新疆特色种植业主要包括红花、彩色棉花、哈密瓜、番茄、香米等。其中红花主要分布于塔额盆地,尤其是额敏县。新疆红花种植面积、干花产量和种子产量均占全国80%左右。棉花生产是新疆的一个优势产业,其收益几乎占了新疆农业的半壁江山。但近些年来国内棉花市场已呈供过于求的状态,加上国家已放开棉花价格,新疆棉花开始重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与此同时,彩色棉花在市场上则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目前天然彩色棉花已开发成功,这使新疆的棉花发展呈现新的广阔前景,其每亩收益可比普通棉花高300元。彩色棉花的种植范围较小,但前景看好。1999年全国彩色棉花种植面积仅一万亩,而阿瓦提县丰收一场就种了5000亩彩色棉。哈密瓜主要分布吐哈盆地,其种植面积近3万公顷,居全国首位。近几年,兵团农六师103团场哈密瓜种植异军突起,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番茄主要集中于昌吉州和巴州博湖县最为有名。

2•特色林果业

主要包括库尔勒香梨、枸杞、葡萄、大枣、核桃、石榴等。库尔勒香利主要分布在新疆巴州,1998年全疆种植25万亩,产量近10万吨。枸杞主要分布于精河县,全疆年产量在一万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左右。自1990年起,精河枸杞就在种植面积、总产量、出口量和枸杞品质四个方面雄踞全国五大枸杞主产区之首。葡萄主要在吐鲁番地区,其年产量近40万吨,居全国首位。大枣以哈密大枣(又称五堡大枣)最为有名,产品远销区内外。巴旦木主要分布于南疆喀什地区,目前其区域内共有100万株巴旦木,共中40万株已进入盛果期,年产量在60吨,石榴主要集中分布于和田地区,且以皮山县的皮亚勒玛石榴最为有名,该县石榴种植面积已超过2万亩,1999年其石榴总产达540吨。近年来,阿克苏地区的苹果及大枣开始走俏乌鲁木齐市场。

3•特色养殖业

主要有农十师依靠乌伦古湖渔业而办的银狐养殖业,乌鲁木齐市水产养鱼业和塔里木农二师养鹿业。特色养殖业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如农二师目前已形成集养殖、加工、研究开发、销售为一体的集团化生产模式,产品不但在国内市场畅销,而且打入了香港、台湾及韩国等地的市场。

(二)从产业化类型上来看,新疆特色农业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

1•龙头企业带动型

如精河县利用中国最大的枸杞种植基地的资源优势,以年产6000吨的枸杞为主导产业,以专业化生产基地为依托,以新疆万利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开发枸杞干果出口新、马、泰及港台地区,建立枸杞保健食品厂,开发出杞芸口服液、枸杞酒、枸杞茶和乐乐血等一批保健食品、饮料,医药保健品年销售额10亿元,创利税2亿元。另外,额敏县现在也正在形成以万吨红花籽油加工厂为龙头企业的红花产业。

2•专业协会带动型

如盛产哈密瓜的鄯善县,成立了哈密瓜协会,为4个乡近1万户瓜农提供技术、物质和信息服务,开展技术咨询,培训和技术推广,并组织农民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在瓜协的带动下,鄯善县商品瓜生产、储运、加工、包装业迅速发展,瓜农年收入高达数万元,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3•主导产品带动型

如库尔勒沙依东园艺场,利用独具资源优势的香梨生产,实现资源优势转换,生产的香梨运销国内外市场,以特色资源形成的特色主导产品,带动香梨产业化经营。

4•科技示范带动型

如昌吉市园艺场,引进开发瓜果菜新品种,采用高新技术示范,带动瓜菜种子生产专业户,提高了种子质量和效益,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5•市场带动型(消费中心带动型)

如米泉市利用近郊优势,大力发展蔬菜批发市场,带动了周围五个县65万户农户,种植蔬菜50万亩,日上市量40吨以上,年成交额可达1•64亿元。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发展与其相配套的加工业和运销业等,不仅周围县市的蔬菜在这里集散,南北疆许多地方的蔬菜,水果也在这里销售,对外还辐射到甘、陕、川和鲁等省区。

四、新疆发展特色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新疆特色农业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促使新疆特色农业实现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特色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

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形势看好,容易人为造成特色农业盲目发展。发展特色农业要上规模,讲求规模经营,创规模效益,这是应该做,也是必须要做的。但是扩大特色农业生产,要在详细调查,摸清所有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做出科学的规划,不能不顾实际条件限制一哄而上。例如,新疆林果业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以建设名、优、特经济林生产基地为突破口,积极发展混农林业,在农田林网和防沙基干林带的建设中,适当安排一些经济林树种,把具有市场优势的核桃、巴旦木、红枣、杏仁、葡萄干等五大干果和香梨、石榴、优质杏、优质苹果等4大鲜果作为经济林的目标产业,走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二)要加大特色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

目前新疆特色农业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等限制因素。这导致一些已建瓜果商品基地品质退化严重,良种繁育工作没有跟上,大量的优质乡土品种没有得到好地开发和挖掘,且良种苗木供求矛盾突出,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再加上经营者本身素质差,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制约了许多技术的普及应用。要改变新疆特色农业的这种现状,就要加大特色农业中的科技含量,特别是要重视优选品种和科学栽培与养殖及科学管理。

(三)正确处理好特色农产品质与量的关系,实现质与量的统一

农产品生产大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与产品品质的提高往往难以同时实现。因此在发展特色农业生产中。首先要坚持质量第一。如目前新疆,特色林果业除了少数几个品种外,大多存在档次不高,外观不美,从而影响了销售。其次要依靠科技,尽量做到产品质与量同时提高。优质低量形不成规模效益,也不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

(四)要认真研究新疆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战略

近几年,洋水果成了中国各大城市消费市场的新热点。洋水果进入中国,其关税,运费都不会低,它之所以能实现在中国的销售,不外乎在规模、质量、品牌、营销网络等方面具有优势。不仅如此,连内地省份的水果也在新疆水果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因此,新疆要提高本地水果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对产品营销战略进行研究。我们高兴地看到,最近(1999年底)新疆库尔勒香梨股份有限公司在梨城库尔勒挂牌。该公司成立后,将通过万亩专业化果园基地的建设,以及股份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对果品供应市场的控制。同时通过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解决栽培、新品种开发、保鲜、绿色卫生、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以确保香梨的优良品质。另外,还要加强对鲜果的保鲜贮藏,做到反季节销售;同时也要重视农产品的包装,要分级包装,提高农产品的档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又如新疆军旅集团采用国际上最通行的“OEM”经营方式经营彩色棉花的科研、种植、纺纱、织布、制衣全过程,不仅人人降低成本,而且使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最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新疆天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五)要始终重视产品的深加工

目前新疆的农产品除少数实现初级加工外,许多仍然靠卖初级产品为主。为了使特色农产品能在新疆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用,我们要始终强调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变原料为初级、中级甚至高级加工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多次增值增利。与此同时形成以从事特色农业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为龙头的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六)注重环保理念,生产绿色产品

篇8

1.1绿色农产品市场需求激增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类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曝光,广大消费者对于绿色、安全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一方面,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极度敏感,一旦农产品质量被曝出问题,对农产品的销售乃至整个产业链都产生严重的打击。例如,受“速生鸡”事件影响,2013年春节期间全国范围内肉鸡价格较往年明显下降。浙江温岭草鸡批发价从往年的14元•kg-1下降到10.4元•kg-1,仅温岭草鸡合作社一家就亏损达500万元。另一方面,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价格不敏感。据万泰认证公司统计结果,尽管我国有机农产品价格远高于普通农产品的2~6倍,但是消费市场前景仍相当可观。

1.2农产品开始步入网销时代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持续升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果农、菜农或农产品经纪人开始将农产品放到各类网店出售。在浙江省遂昌县,目前已有2000多家网店出售当地生产的菌菇等农产品,2012年销售额超1.5亿元。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浙江80%以上的特色精品农产品产销主体看好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近60%的主体正在或计划涉足农产品电子商务。目前,浙江农产品网络销售主要有3种模式:一是藤桥模式,即产销主体利用知名网销平台直接销售农产品;二是农民巴巴模式,即销售主体自建网销平台销售各类农产品;三是遂昌模式,即农民网商通过第三方如网商协会等,在知名网销平台搭建的地方销售平台抱团销售当地农产品。

1.3消费者偏好悄然发生改变

人们消费农产品的观念和偏好不断发生变化,这不仅体现在消费结构方面的变化,而且还体现在对产品形态的需求和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调查发现,当前农产品消费呈现3个新的偏好:一是偏好原生态消费,“土”“野”农产品如土蜂蜜、山茶原油等更加受到欢迎;二是偏好休闲消费,2013年春节期间浙江传统食品青鱼干销售低迷,而作为休闲食品新开发的小包装醉鱼干销售却异常火爆;三是偏好体验消费,近年来农业休闲观光的发展和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使通过农业休闲和观光旅游带动本地农产品消费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一条捷径。

1.4礼品消费份额呈缩减态势

在全球市场需求复苏缓慢、欧债危机深入演化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向型经济受到牵连,并在短期内难以全面改善,浙江很多企业采取了节约成本的方式应对,再加上我国政府机关廉政建设和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产品作为礼品的销售空间受到挤压。据统计,浙江约有1/4的产销主体通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礼品订购渠道销售农产品的份额超过30%,近1/10的主体礼品销售份额超过50%,这部分主体面临着产品结构、营销策略调整的迫切要求和严峻挑战。可以预计,礼品份额的缩减将使农产品消费进一步回归市场理性。此外,特色精品农产品节庆购销井喷之势也将得到缓解,节前消费强劲、节后迅速回落的态势将逐步改变。

2特色精品农业经营的主要问题

2.1市场变化难以预测,产品价格波动巨大

由于特色精品农业经济效益较高,近年来全国各地发展速度加快。而目前农业生产“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从而造成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对于普通生产经营主体来说,很难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变化规律。如芦笋是浙江省平湖市近年来发展的一项特色新兴产业,前几年芦笋产量供不应求,市场价格也节节攀升,农户的种植热情越来越高,目前全市芦笋种植面积已达293.3hm2,而上海、江苏等省市,以及浙江省内的湖州、温岭、嵊州、建德等地也开始大面积种植芦笋。随着各地芦笋的大量上市,2013年春季芦笋价格一路下滑,售价从2012年同期的10元•kg-1跌破成本价7元•kg-1,大量种植户面临亏本的危险。从调查结果来看,“市场需求波动大,难以预测”已成为当前浙江特色精品农业经营的最大问题。

2.2销售渠道相对单一,产业市场风险较大

目前,浙江特色精品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仍然是实体店零售、卖给下一级中间商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订购这3大传统形式,近年来除了网店销售渠道发展迅猛外,其他一些新型渠道还有待于进一步开拓。高端产品、节庆产品等依赖于特定销售渠道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加大了产业发展的市场风险。据调查,2013年以来,由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订购大量减少,高端产品如浙江的乌牛早茶叶、铁皮石斛、冬笋、山茶油、生态甲鱼、鹅肝等,以及节庆产品如年宵花、青鱼干等销量大幅下滑,近1/2的产销主体受到了明显影响,几乎波及到全省各个主导产业类型。

2.3产销衔接依然不紧,销售组织成本较高

近年来,浙江在开展“农超对接”、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目前产销衔接仍然不够紧密,农产品销售组织成本较高。销售主体通常对本地的优质农产品情况较为熟悉,但对本区域以外的优质农产品却苦于没有很好的途径了解和联系,影响了销售经营主体的做大做强,也阻碍了特色精品农产品在区域外的市场拓展。问卷调查显示,目前“质优稳定的货源难以保证”已经成为特色精品农产品在组织销售环节存在的最大问题。

2.4品牌知名度普遍不高,难以开拓新的市场

在调查的特色精品农产品产销主体中,注册并使用了自有品牌的比例高达90%以上。这一结果反映出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浙江省特色精品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各类主体的品牌意识得到增强,但也暴露出特色精品农业发展存在品牌数量过多、规模偏小的问题,广大主体对品牌化的认识还停留在注册品牌层面。品牌“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现象较为突出,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导致在全国范围内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普遍不高。以浙江山茶油品牌“括苍”为例,该品牌在原产地台州地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卖到省城杭州就只能给祐康公司的“优谷大地”贴牌,在省外市场更是鲜有知晓。

2.5物流体系尚不健全,流通成本依然较大

目前,浙江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尚未健全,全省范围或更广范围的物流配送能力尚显不足,物流网络体系效率不高,导致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损耗较大,增加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农产品物流环节多,增加了农产品运输路线、装卸搬运和包装次数,加大了物流损耗和物流成本,降低了物流效益。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仍不健全,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所能提供的信息类别和质量不能满足需要,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上各节点间缺乏信息交换与协同平台。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缓慢,约有80%的水果、蔬菜、肉类和水产以传统的车厢(常温和保温车)进行运输。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专业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还很少,且规模普遍都很小,物流的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特色精品农业发展的转型思路

在信息化带来人们生产生活方式重大变革及我国经济、社会、政治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当前浙江特色精品农业发展必须实现从理念到实践、从生产到经营的一系列转型。

3.1调整发展理念,实现礼品到大众消费品的转型

新的市场形势赋予了特色精品农业发展新的内涵,当前,应在准确把握新内涵的基础上,调整浙江特色精品农业的发展理念,使特色精品农业发展走上回归之路。农产品特色精品不等于礼品、贡品和奢侈品,发展特色精品农业不能脱离大众消费。从长远来看,礼品只能占较小份额,特色精品农产品更多的是要面向大众消费者,走市场化之路才有生命力。因此,发展特色精品农业必须准确把握市场信息,迎合市场消费需求,适应大众消费变化,根据市场需求来引导生产、加工、销售。特色精品农业是集精品生产、名品销售、极品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发展特色精品农业不仅仅是指特色精品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出高品质、高营养、高安全、高科技、高创意、高效益的精品农产品。在各种技术手段使“生产什么不再成为问题”的情况下,发展特色精品农业,更重要的是强化品牌建设和现代流通。此外,提供强大的消费服务如提供营养菜单、烹调食谱等,以及满足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如开发研制半成品菜等,也应逐渐纳入特色精品农业的发展内涵。

3.2调整产品生产,实现“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转型

立足于精品农产品也是“大众消费品”的定位,精品农产品开发应认真研究大众消费的变化,从市场需求出发调整产品生产,实现“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转型。调整产品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和标准化生产,深入推进“三品”认证工作。适应于产品省外、国外市场的开拓,根据当地的饮食习惯调整产品生产,例如龙游富硒大米应随着外地市场的开发,调整籼米与粳米的生产比例。调整产品供应时间。适应于传统节庆消费回落的态势,适当压缩节庆生产比例,例如调减春节期间鸡、鸭、鱼等年货的上市,并在节后保持正常的供应量。采用技术手段延长产出期,缓解时令产品集中上市,保证较长时间的供应。开发各类休闲食品。干果、水果可以开发成休闲食品,畜产品、水产品甚至食用菌、蔬菜等也可以开发为休闲食品,特别是开发小规格、系列化的休闲食品。调整产品包装。例如,适应于大众消费需求,将礼品包装变成简包装;适应于网销要求,将蜂蜜、油脂类的包装由玻璃瓶变成塑料瓶;适应于旅游产品开发,产品包装应当融入当地文化元素等。

3.3调整产品营销,实现传统营销到现代营销的转型

随着特色精品农产品的市场定位的变化,其营销思路也应及时调整。扩大销售市场。为应对当前礼品销售份额的大幅减少,以及今后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加快开拓区外、省外乃至国外销售市场成为浙江特色精品农产品营销的当务之急。应加强前期市场研究,先从经济发达、文化同源的长三角地区入手,针对省内外、国内外不同市场的消费文化、消费规模和消费能力,匹配不同的产品组合及营销策略。拓宽销售渠道。产品销售“渠道为王”,应在发展传统渠道的同时,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农超对接、农产品连锁超市等新型渠道,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的势头下,抢占先机,重点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手段。不断创新产品概念,加强体验消费,如将特色精品农业与旅游、农业休闲观光相结合,利用旅游、农业休闲观光销售特色精品农产品,并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深度开发旅游农产品。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全国各地的农展会平台进行集中推介,提高浙江特色精品农产品在消费者中的感知度和认可度。

4特色精品农业转型发展的对策措施

4.1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加快健全符合实际的农业标准体系,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扩大标准化技术应用面,促进农产品按标生产、按标上市、按标流通。健全农产品编码标准,加快建立以产地质量追溯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强化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质量安全职责。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检验检测能力,试点将农产品检测作为农业龙头企业产品上市的准入条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强化“三品一标”农产品监管,强化监管岗位责任。对农产品检测不合格的生产主体和经营主体实行“黑名单”制度,取消其申报省、市、县各级农业部门各种形式的扶持项目的资格。

4.2加大浙江土特农产品宣传力度

加强主动宣传。除了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外,还要积极主动策划宣传,制定浙江省名特优农产品推荐目录,在重点推广城市召开产品推介会、开展市民试吃活动等。组织抱团宣传。争取政府财政支持,以行业抱团或地区抱团的形式,对浙江特色精品农产品进行整体营销。依靠文化宣传。加强与文化、旅游管理等部门的合作,在对外输出浙江文化和旅游产品的同时,带动特色精品农产品的输出。如参与央视烹饪类栏目制作,从教会怎么吃甲鱼开始,启动甲鱼等水产品的北方市场销售;或通过拍摄诸如“舌尖上的浙江”之类的纪录片,对浙江特色农产品进行软宣传。重视网络宣传。利用“网络无处不在”的力量,加快建设浙江特色农产品宣传和营销的省级平台。

4.3培育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

把握当前浙江农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契机,推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农产品网络营销全新模式,迎接农产品E时代的到来。积极推进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建设。利用地域优势,争取与淘宝网等知名网购平台合作共建网络销售平台,合力打造特色精品农产品销售的“浙江馆”。制定农产品网络销售人员培训计划。针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专门人才缺乏的问题,结合农产品网络营销特点,开展专业化新型人才教育培养,定期组织生产经营主体、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等进行农产品网络营销技术的教育培训。加强农产品网络销售线下安全品质管理。应研究建设农产品网络营销标准化体系,探索并完善电商+政府+协会+网商的模式,积极消除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安全隐患。

4.4推动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

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通过行业协会,解决单个主体难以完成或完成成本过高,而又具有公共性的问题。行业协会主要功能定位:市场信息服务,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与,开展市场研究和预警;产销衔接服务,通过协会活动,加强产销主体之间的联系,降低产品供销组织成本;培训交流服务,开展技术培训,帮助会员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生产要素服务,如争取银行授信贷款,帮助会员解决融资难题,开展省内外劳动力经纪,满足农业生产环节的劳动力需求等;市场拓展服务,组织举办特色农产品推介活动,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参考国外经验,行业协会建设应从官办或半官办行业协会起步,待产业发展时机成熟,再从政府管理部门中剥离。

4.5加强特色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

继续培育农产品品牌。鼓励企业深入、持续、有效地进行品牌宣传和营销工作,培育一批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实现从商标到品牌的转变。大力整合农产品品牌。针对企业自主品牌众多但影响力普遍不高的问题,督促地方政府部门把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公共工程,以地理标志认定为依托,充分挖掘特色农产品的独特价值及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塑造品牌形象和产品故事,形成以区域公共品牌为统领、带动企业自主品牌创建的“众星捧月”式的品牌格局。依法保护农产品品牌。安排专门机构从事区域公共农产品品牌的创建、管理、维护和发展工作,通过制定区域品牌保护法规,加强品牌和标识使用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毁牌行为,促进品牌农业健康发展。

4.6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篇9

【关键词】 毕节试验区 特色农业 现状 对策 研究

一、毕节试验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毕节市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理念,积极创新机制,以农户为基础,以基地为依托,以企业为龙头,全面促进特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1、特色农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全市蔬菜、经果林、茶叶、中药材基地分别发展到352万亩、209万亩、77.2万亩、45.53万亩,特色烟草81.01万亩;优质马铃薯512.5万亩;特色杂粮160万亩;油菜101.2万亩。无性系扦插育苗7500亩;新增规模养殖场1024个,人工种草103.78万亩。全市10个产业示范带和102个特色产业示范园初步建成。特色农业在全市形成了规模效益,初步形成粮油、茶叶、马铃薯、辣椒、果蔬、畜禽等6个特色农产品加工体系,提升了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2、龙头企业发展迅速

全市地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达2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2708个,土地流转面积达103.8万亩涉及农户36.3万户。口创汇836.5万美元,带动农户增收4.2亿元。

3、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一是种植业内部结构,特色经济作物在近十余年中发展迅速,全市粮经作物种植比从63∶37调整为55∶45,使种植业结构得以优化,农业比较效益逐步改善。二是农产品品质有所提高。农产品样品检测合格率达99.85%,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79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3个,有机农产品认证20个,通过地理标识产品认证4个,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个,获“贵州省名牌产品”8个,“贵州省著名商标”21个,专利授权8个。纳雍县获“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美誉,大方县荣膺“中国豆制品之乡”、“中国皱椒之乡”,威宁县被誉为“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

4、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初具雏形

休闲农业在毕节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批依托当地农业自然资源优势而创办的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和民俗村等逐步显现,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比重正在得到稳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相对稳定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经营户已经发展到250户左右,营业收入接近20000万元,资产总额25936万元;上缴税金329.98万元;年接待游客约190万人次;带动农户约8700户。贵州惠馨果业发展有限公司(民心苑)、金海湾天乐园、织金县雅贤现代农业观光园3家农业观光园获省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市省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达5家。其中黔西县解放村获农业部评选的“2011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前十名,向全国很好地展示了毕节试验区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

5、农业科技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截止到2011年底,共推广玉米育苗移栽276.12万亩,玉米地膜覆盖90.51万亩,绿肥聚垄206.2万亩,玉米包衣106.65万亩,水稻旱育稀植51.63万亩,两段育秧8.2万亩。良种覆盖率也大大提升,推广杂交玉米316.04万亩,覆盖率达85.04%;杂交水稻55.1万亩,覆盖率达84.9%;脱毒马铃薯308.52万亩,覆盖率61.69%;优质油菜101.17万亩,覆盖率99%,科技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毕节试验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1、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创新发展思路,是试验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各级领导把发展特色农业纳入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现代中药产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意见》、《毕节地区“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毕节地区“十二五”特色食品发展规划》、《关于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试验的实施方案》等10多个重要文件。明确各产业中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以便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支持特色农业发展,对于促进试验区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增效、推动试验区特色农业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因地制宜地开发研究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是试验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技术保证

为了改变试验区农业生产耕作粗放、作物栽培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毕节试验区成立后,各级政府把“科技兴农”作为发展农业生产及粮食生产的重要战略措施。成功选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组合),近十年来,先后育成杂交玉米新组合11个、粳稻品种3个、小麦新品种2个、马铃薯5个、荞麦4个、辣椒品种2个,一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利用。这些技术成果,不仅为20多年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而且为今后特色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

3、开展农业生态建设,走农业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道路,是试验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

在农业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耕作措施有机结合起来,综合配套,取得了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效果;特别是绿肥的大面积种植、绿肥聚垄耕作法的推广应用,实现了用地和养地的有机结合,绿肥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00万亩左右,在农田水土保持、培肥地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毕节试验区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毕节试验区在继续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设施不配套,农机装备不足,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工程性缺水问题尤其突出。以2011年为例,全市人均工程供水量231立方米、仅为全省平均数240立方米的96%、全国平均数446立方米的51.8%。二是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工业化、城镇化处于初级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能力较弱。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仍然很大。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960元,仅为全国平均数7917元的63%。三是龙头企业少。目前,全市虽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家,但省级仅有25家,国家级仅有1家,且市级龙头企业标准相对较低。四是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村劳动力年龄、性别、素质结构发生极大变化,青壮年劳动力紧缺问题明显。五是农业农村发展资金短缺。农村现有金融产品少,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些是制约毕节试验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1、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农民增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力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严重滞后,除烤烟外,基本还没有成熟的农业产业化链条。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必须要进一步集中力量,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市场,把分散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对接起来,依托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一是抓基地。全市具有独特的生态立体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的特殊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近年来实施的“3321”工程,已探索出一些经验。因此,必须跳出传统农业思维,破除小农经济观念,用战略眼光审视全市特色农业发展,切实按照已经制订的特色农业规划,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精细化加工、品牌化定位、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继续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二是抓龙头。必须着力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用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在产品终端上下功夫,着力解决产品深加工、精包装、细分拣、耐贮快运等环节的问题,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培育本土企业,积极招商引进具有强劲带动能力的加工企业,增加龙头企业数量,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促进龙头企业健康发展。

2、建设和完善与特色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土地流转机制

为保证特色农业集中成片、规模发展的总体要求,在维护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家庭承包的基础上,鼓励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租赁农户的土地使用权,用于规模开发生产优质、高效的农特产品。引导和允许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与龙头企业组成股份合作制农业企业建设农特产品生产基地。

3、实施以农村循环经济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工程

要以农村沼气池建设为载体,以种植模式的调整为突破口,集成配套科学合理的优质、高产、高效的种养殖技术措施,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多循环”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内部种植―养殖―工业―营销、农业―工业―旅游业等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实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4、实施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工程

毕节试验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切实抓好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工程的实施,促进农业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一要针对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中、高级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中、高级农业专门人才,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二要持续不断地在农村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大力培养农村种养殖能手和科技示范能手,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5、创新特色农业发展的机制体制

一是创新龙头企业与基地紧密联结、互利双赢等经营机制,把抓好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持之以恒推动特色农业健康发展。二是创新涉农服务机制,改革服务体制、创新服务方式,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加工、销售等服务。三是创新支农资金投入体制。积极组建特色农业投融资公司,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金融机构,全面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篇10

通讯作者:王 慧(1964-),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 huiwang200406@163com

摘要: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特色农业是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特色农业基本概念认知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了促进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特色农业;SWOT分析;章丘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6-0148-05

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特色农业是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农业是建立在特色资源优势基础上的集约型、科技型、效益型、产业化的新型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特色农业基本概念认识的基础上,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 特色农业的基本概念

关于特色农业的概念有多种表述。陈东景等认为,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1]。刘志民等认为,特色农业是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开发新产品或从事具有地区特点的农业生产活动。特色农业包括都市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水体农业、立体农业、绿洲农业、旱地农业等[2]。谢莉认为,特色农业是根据市场需求,在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特定地域,以其特有的农业技术和经营形式,生产、加工出具有特殊品质、性能或功能,并具有特别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的产业[3]。李孝忠等认为,特色农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区域凭借各自的特色农业资源、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手段,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并进行产业化生产[4]。朱鹤健等认为,特色农业是在特定区域资源优势条件下,通过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特色农产品,并形成有很强竞争力和显著经济效益的、有一定生产规模和产业化程度的农业生产体系[5]。

以上关于特色农业的概念在论述上并不统一,但这些表述却基本上反映了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我们认为,所谓特色农业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地区利用区域特有资源、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等,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和地区专业化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其竞争优势来自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生产的地域专业化、资源的集约利用、产品的特质化和品牌化、经营组织的一体化等。

2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章丘市为山东省省会济南市的副中心城市,总面积为1 855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018万,耕地为76万公顷。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72亿元,比2010年增长1426%,在该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市)的评选中,位列第34位。多年来,章丘市先后投入20多亿元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依托区域优势、资源优势,章丘市伴随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初步形成了章丘大葱、龙山小米、鲍家芹菜、文祖花椒等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品牌农产品。

21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分析(S)

211 自然环境优越 章丘市位于泰沂山区北麓,地貌类型自南向北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和洼地,分别占到全市总面积的308%、259%、307%和126%,且区域内土壤类型多样。章丘市地处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热同期。黄河、绣江河、小清河、漯河、巨野河等河流穿过,便于农业灌溉。以上优越的自然环境为章丘市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生产条件。

212 区位条件优越 章丘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济南市副中心城市,是“济南半小时经济圈”和“济南一小时都市群”的重要节点。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章莱路、潘王路等交错纵横,对外交通四通八达,距京沪、京福高速公路、济南国际机场有半小时车程,3个小时即可达青岛港口,覆盖范围广、通达性强的区域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基本形成。

213 农业发展基础好 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粮食产量连年增加,2010年粮食产量达到679万吨,比2009年增加29%。到2010年完善土地整理8 000公顷,新增高效农业13万公顷,获“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农业基地建设初有成效,建设了鲍家芹菜、曹范核桃等品牌基地,对其他特色农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提供了示范带动作用;品牌效应日益突出,2011年鲍家芹菜、曹范核桃、明水白莲藕、赵八洞香椿、文祖花椒、白云湖甲鱼等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申报成功[6];机械化水平提高,全市大中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分别为4 520台和2 197台,机械化耕作面积达到54万公顷,比2009年增长09%;农业基础设施较好,“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686亿元,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工程300余项,有效灌溉面积比重达到87%。这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劣势分析(W)

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推进,特色农业初步形成,但其产业化、规模化、区域化经营水平并不太高,制约了章丘特色农业的发展。

221 龙头企业总量少,单体规模小,带动能力弱[7] 章丘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时间较晚,整体数量少、产业链短,带动能力有限,难以实现农业的纵向发展。章丘市现主要有农业龙头企业47家,而其中仅有章丘市种业有限公司、山东荣元粮油有限公司和章丘大葱市场有限公司3家为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不管是在数量还是在实力和带动力上,都无法和现代农业比较发达的寿光市相比较。

222 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偏少 章丘市虽然成立各类协会、合作组织,但是大多数层次较低,运作水平低,只注重数量的增加,缺少发展后劲和带动作用。目前,章丘市农业生产还处于以家庭生产为主的分散经营状态,组织化程度不高,从事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强。除牛奶协会、大葱协会等在带动生产基地发展、服务会员方面发挥较好作用外,其他协会还没真正起到有效组织农民、服务会员的作用。

223 品牌效益不够显著 章丘市农产品品牌认证工作在全省都走在前列,但品牌的宣传力度较小,市场开发和经营管理不够好。2010年,章丘市种业有限公司、济南晶荣食品有限公司、章丘市锦屏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企业参加了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郑州)展示会、山东名优农产品及食品深圳展示订货会等大型国内外农产品交易会,但并没有完全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和成绩。

224 农产品创新体系不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不健全 目前章丘市的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缺乏关于高效农业、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知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也尚未健全,无法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阻碍了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5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机械化水平较低,发展后劲不足 相应的投入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的前提,而农业投入主要来自财政、信贷和农户三个方面。但从章丘市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三个方面的投入都难以保证,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老化、节水灌溉率低等问题的出现。章丘市水情复杂,河流缺乏控制性工程建设,堤防工程标准偏低,造成农业抗灾能力差,水资源短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除小麦基本实现机械化播种与收割之外,其他农作物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

226 农业经营规模较小,产业化程度较低 近年来,章丘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农业产业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业经营规模不大,农户数量多、规模小,与龙头企业合作,容易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产业化经营中多为松散的共同体,存在合同不规范现象,甚至相互之间没有合同,导致违约现象严重,经营不稳定。这都不利于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完整农业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23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机遇分析(O)

231 各种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持 中央、省市坚持把“三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促进了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济南市对章丘市现代农业发展高度重视,提出了发展现代观光、生态农业的新思路,推动农业向生态化、集约化、产业化、高效化的发展之路。2012年,章丘市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为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32 区域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随着京沪高铁的贯通及济青动车的开通,区位交通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对农产品市场的开拓将发挥积极作用。章丘市从2012年开始 “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活动,提高村级公路的通达性,改善农村交通环境,为优质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便利条件。

233 市场潜力巨大 国内经济发展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从要求数量的温饱型向要求质量的小康型转变,对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比重将进一步增加,潜在的消费市场也必将进一步扩大,从而为章丘市优质特色农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

234 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带动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的任务。随着两大规划的逐步实施,必将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和结构调整提供强大推动力,也将对章丘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4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挑战分析(T)

241 产品出口面临的挑战 随着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的利益,会实施更加严格的非关税绿色贸易壁垒。传统农产品质量与WTO贸易要求不相符合的问题亦愈益暴露,成为新时期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8]。如何推动优质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今后章丘市发展特色农业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42 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挑战 章丘市农业发展较为迅速,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农业发达的县市相比,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可言。一是品种、质量上没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在传统市场的竞争和挑战也越来越大;二是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较低等,使得章丘市农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以诸城市为例,诸城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012年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市级以上95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8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 176家。全市90%以上的农产品可以就地深加工,农民75%以上的收入源自农业产业化经营。如何发展优质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增强自身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成为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243 地区资源、环境面临的挑战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章丘市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废弃物增长较快,如果处置不当将会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必将对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工业发展和城镇扩建占用耕地的现象日益严重,使得本就稀缺的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少,从而制约特色农业进一步规模化发展。如何在发展工业经济、保护环境和发展生态农业之间找准平衡,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共同健康发展,是章丘市发展特色农业面临的一个极大挑战。

244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挑战 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量使用农药、肥料、地膜等农资,无疑将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目前我国农药使用量居世界首位,杀虫剂占农药使用量的70%,有关部门在14个城市对9种蔬菜的农药残留进行抽检,合格率仅为54%。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加大,在提供广阔市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特色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245 农业兼业化的挑战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向城市集聚,尤其是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业出现兼业化趋势,农业从业人员以老人和妇女为主,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新技术、新科技能力差,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特色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完善农田基本建设和道路交通网络等农业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断加强农业品牌基地和示范园区的建设;再一方面,加大投入,拓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品牌基地和示范园区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32 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

特色农业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按市场需求配置资源的结合点[9]。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要利用相关资源的比较优势,生产特色农产品;另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按利益最优化原则,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特色经济优势。建立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市场营销机制,加大特色农产品的推销力度,推广“农-超”对接、“直供直销”、“定点营销”等营销新方式。

33 优化特色农业布局

利用GIS、RS等现代科技手段,结合传统方法,对特色农业资源进行调查、分类,并建立相应的特色农业资源信息库,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对农业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确定各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方向、重点等。根据地形地貌、土壤结构、农业现状、产业类型等特点,进一步优化北部特色农业加速板块、中部特色农业产业重点板块和南部特色生态农业保护板块的特色农业布局。

34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和中介服务体系[10]

树立“科技兴农”的战略思想,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依托章丘大学城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充分发挥科研、人才优势,加大特色品种的培育和研究。组织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企业和农户,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强化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

35 打造名牌产品,提升品牌形象

特色农业要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名牌产品。将悠久的人文历史环境与名优农产品的开发相结合,打造独具人文亲情的农产品。如集中打造明水香稻、章丘大葱、鲍家芹菜等特色名优产品,实施标准化生产,完善生产、储存、销售链条,完善质量监督体系,注重品牌的打造,将品牌造成名牌,用品牌赢得效益。

36 注重培养和引入龙头企业[11]

发展特色农业,必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一方面,重点扶持有能力和实力的本地企业,培育大型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聚,鼓励科技创新,发展深加工技术,延伸产业链;另一方面,搭建平台,搞好基地和园区建设,积极引入省内外和海外的相关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

37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特色农业不只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重点整治环境污染问题,对章丘日月化工、章丘市鲁晋化工、章丘电厂等重点污染企业加大监管力度,减少“三废”的排放;整治生态破坏问题,加强山体、水资源、耕地资源的保护,控制资源开发利用的短期不当行为,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为生产绿色、生态、安全的农产品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以引导章丘市特色农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参 考 文 献:

[1] 陈东景,王晓峰,程国栋,等 新疆特色农业发展初探[J] 新疆农垦经济,2000,5:17-19

[2] 刘志民,刘华周,汤国辉 特色农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2

[3] 谢 莉 湘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及其区域布局初探[J] 经济地理,2003,23(2):263-266

[4] 李孝忠,王忠诚 重庆市特色农业发展探讨[J] 经济地理,2002,22(3):368-371

[5] 朱鹤健,程 炯 闽东南特色农业生态模式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313-318

[6] 孙 桦,范继强,任庆菊 章丘市品牌农业发展思路与成效[J] 中国农技推广,2012,3:11-12

[7] 陈 顺,陈 才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与地域发展模式研究[J] 人文地理,2006,2:82-84

[8] 济南市建设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研究课题组 济南市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主要模式与对策建议[J] 山东农业科学,2010,10:114-120

[9] 刘彦随,吴传钧,鲁 奇 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向和策略[J] 地理科学,2002,22(4):385-389

[10] 刘洪明,万述伟 青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 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0):130-136

[11] 熊 宁,曾尊固 试论调整农业结构与构建区域特色农业[J] 经济地理,2001,21(5):564-568

篇11

关键词:TFP;农业投资;现代特色农业

一、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基本情况

(一)现代特色农业概念和发展情况

现代特色农业是指依托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将区域内特有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代特色商品的农业经营方式。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大沙漠的交界区和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光热资源丰富,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陕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目前共有各类农作物46种,其中23项优势农业资源占据陕西省第一位。随着榆林特色林果区、旱作农业区、特色种植业区、特色草畜区和农副产品加工带等“四区一带”产业布局的逐步形成,现代特色农业已呈现出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发展势头。然而,仅仅拥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禀赋,而没有配套政策措施和金融资金的大力支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仅仅是一句空话。近年来,中省市各级政府和金融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扶持农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和专题规划等政策保障措施促进榆林特色农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和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此外,在发展间接融资的同时榆林市鼓励和协助本土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债券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目前榆林已扶持三家特色农业企业在上海股交所挂牌。

(二)榆林现代特色农业的现状和特征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于典型农牧交错区域,不仅有广袤的黄土地,而且有丰富的沙地资源,非常适合现代农业的多样化规模经营,正在成为继八百里秦川之后陕西第二大粮仓,农业产能和农民人均收入稳居全省前列。2014年榆林粮食播种面积476.40公顷,其色产业规模覆盖面积达到80%;2014年榆林实现农业总产值134.78亿元,特色农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2014年榆林农民人均纯收入9730元,其色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50%以上。

1.现代农业主体不断壮大,农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作为现代特色农业主体的主力军,榆林市已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3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923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570个,农业经营主体居全省第一。此外,榆林还是全国唯一实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整市推进的地级市,目前纳入追溯系统管理的企业或合作社达到123家,占全省总数的80%。从最初的示范带动到集中推广,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在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截至2014年末共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88个,其中省、市、县级分别为40个、56个和91个,基本实现了县区全覆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也于2013年成功晋升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定位于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的现代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目前,各类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35家,形成基地45万亩,实现总产值23.9亿元。

2.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势头强劲,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凸显

依托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榆林已打造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名优农副产品,初步形成了榆林山地苹果、榆林羊肉、榆林红枣、大漠蔬菜、榆林马铃薯、榆林小杂粮等六大公共区域品牌,27个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晋档。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份额明显,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大,其中红枣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5,羊绒初加工产品占全省市场份额的4/5,羊肉占全省市场份额的3/4,“大明绿豆”占日本绿豆市场份额的1/3,现代特色农业逐步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3.农业投融资体系逐步完善,由单一化的政府投入向多元化社会融资转变

在“三农”投入方面,榆林政府每年将新增财力的30%用于“三农”发展,从2009年开始,省市共筹集3亿元设立了现代农业专项资金,促进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和产业集群的建设。2014年与邮政储蓄银行签订了“深化金融合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框架协议,授信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榆林市现代农业发展。此外,随着国际能源经济疲软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榆林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开始从煤炭、房地产等行业转向投资现代农业,由于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在非农领域积累了一定资金和市场经验,在推动农业产业园建设、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上敢于大手笔投入,多元化社会资本的注入有效助推榆林现代农产业发展。

二、支持榆林现代特色农业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一是继续强化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作为本土金融机构,一直是“三农”信贷投入的主力军,截至2014年末,榆林涉农贷款余额1001.72亿元,其中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达444.45亿元,占全部涉农贷款的44.36%,主要投向农林牧渔、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产品加工贷款等,有力支持地方特色农业发展。二是加强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准金融机构支持。自2008年榆林成立首家服务“三农”和支持“小微”的民间信用中介平台-神木惠民小额贷款公司以来,全市已经陆续成立65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达64.52亿元,其中支农、支小贷款约占全部贷款的2/3,有力满足了“三农”和“小微”的贷款需求。

(二)逐步完善农业投融资体系,助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随着近期国际能源经济疲软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榆林积极转变原有能源经济一枝独秀的发展方式,引导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开始从煤炭、房地产等行业撤出,转向投资现代特色农业,建立了以各级财政为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投入机制。例如:府谷煤炭行业巨头高乃则投资兴建了高庄则现代农业园区,靖边县石油老板投资建设了10万头生猪场,知名企业羊老大公司也开始投资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在多元化社会融资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协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债券市场、资本市场融资,逐步设立园区中小企业特殊联保贷款体系和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等融资平台,解决由于农业企业弱质性面临的资金难题。

(三)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带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1998年,米脂县的“孟岔模式”开启了榆林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序幕。通过多年发展,涌现出一批各具特点、可供借鉴的典型模式,例如定边县西关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模式”、“榆阳土地细碎化整合模式”、神木县尔林兔镇农户耕地互换规模经营模式等等,使“条条地”变成“整装田”,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目前榆林市农村土地流转从最初的互换和转包逐步发展为转让、出租以及股份合作等形式,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92万亩,占全省流转面积的32%,占据土地流转面积全省第一,主要流向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主体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后,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特色农业化发展。

(四)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园区建设,引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园区是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着力打造现代农业“500强”———重点建设“百强现代农业园区”、“百强龙头企业”、“百强家庭农场”、“百强专业合作社”和“百强一村一品示范村”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园区引领、推动和示范效应,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通过农业产业化来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加强金融支持现代特色农业的政策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增强区域资金集聚力

一是充分利用资源型经济的资金积累优势,引导政府财政和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品种开发等用途的投入,拓宽对农业产业投资的渠道,提高对农业产业的投资比例,为引导其他资金进入农业树立导向。二是以涉农金融机构为主体,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平台,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将涉农信贷业务信息纳入征信系统进行专项监测。此外,还要大力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创建活动,加大对信用优良农村经济主体的授信额度和支持力度,通过改善当地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解除金融机构信贷的后顾之忧,增强区域信贷资金集聚力。

(二)加强融资渠道建设,增强融资选择的多样性

首先,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在信贷、担保、审批、防控等环节,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其次,要引导、规范和管理工商业资本和民间借贷行为,通过正确引导工商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向现代特色农业投资,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推广、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服务。最后,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建立,同时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设立中小金融机构,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选择。

(三)财政金融合力设立专营机构,提升投资现代农业的信心

农村金融投资公司是立足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将金融融资和产业投资相结合,实现农村金融与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新型金融组织。通过农村金融投资公司的平台,既能够引领社会资本、金融资金投向现代特色农业,又可将财政支农资金集中运作,通过资本投资和运营平台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借助“杠杆效应”,实现财政资金、金融融资和产业投资的良性互动,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四)健全保险体系,解除现代农业的后顾之忧

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区别于传统的商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以政府财政补贴和农村产业主体支付小额保费为基础,实行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一方面能及时分散农业风险,补偿农村产业主体损失;另一方面有效解决商业保险趋利性强、覆盖面窄的问题。此外,以农村关联主体间互担保机构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基础,建立农业担保基金,并向上逐级建立再担保机构,通过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为区域内以乡镇龙头企业为主的农村产业主体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业融资中无担保和担保不力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锐,杨鹏亮,盛瑞.榆林市农业产出增长动力来源寻找[J].榆林学院学报,2015(5):66—70.

[2]课题组.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研究[J].西部金融,2015(2)):43—46.

篇12

(一)水资源与物种资源优势

陇南市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地与岷县山脉、黄土高原交会地带,属亚热带向温暖带过渡区。全市面积2.79万平方公里,有人口283.23万人,是甘肃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江河小溪密布,森林覆盖率高,素有“龙上江南”之称。有资料表明,陇南的水资源占甘肃省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市内共有大小河流3762条,年径流总量144亿立方米。其中自产径流量75.6亿立方米,过境流量68.4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开发量223万千瓦。气候多样,适宜多种生物生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2%。树种多达1300多种;有种药材1200多种,其中名贵中药材300多种;境内有山珍、食用菌100多种。是全国生物物种种类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油橄榄、茶叶、银杏、木耳、纹党、红芪等闻名省内外。

(二)特色农产品区域竞争优势

由于工业污染少、光照充足,气候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生长,具有从事无公害化农产品生产的良好条件。目前,陇南市油橄榄、花椒、银杏、天然木耳等特色农产品天然无公害,比同等产品的品质更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其中油橄榄产量占到全国产量的90%以上,销售市场前景优势明显;花椒在广东、四川、陕西、重庆、新疆等地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受到当地消费者的青睐;礼县大黄、西和半夏、文县当归、武都黄(红)芪具有地方特色的中药材,在省内外有广大的销售市场和发展潜力;茶叶、核桃、蜂蜜、木耳等特色农产品在省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并且还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三)政策优势

陇南市深入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制定出发展特色农业的优惠政策。目前建成以武都区为主的花椒产业基地,以成县、康县为主的核桃生产基地,以白龙江沿岸为主的油橄榄生产基地,以徽县为主的银杏生产基地。此外,建成科技示范园15个,花椒、油橄榄、核桃各5个;扶持龙头企业方面,财政扶贫贴息资金主要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支持全市龙头企业发展,初步建立起了一批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四)交通前景优势

陇南市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带上,受兰州市、西安市和成都经济圈的辐射作用比较明显,全市的区位条件是比较优越的,但交通条件滞后,影响了特色资源的开发进程。长期以来,交通问题始终是制约陇南特色农业发展的硬瓶颈。今后,随着兰渝铁路、兰成铁路、武灌高速公路、成武高速公路、十天高速公路陇南段、陇南支线机场的建设,全市的交通状况将会得到进改善,区位经济优势也将会更加突出。

二、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特色农产品开发程度低,品牌效应不明显

陇南市虽具有地域优势资源的特色农产品品种繁多,但大多数农产品以初级产品的形式直接进入其他市场,成为其他地方加工业的原材料。这在中药材、油橄榄、苹果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方面,如果以中药材、油橄榄为主要成分加工成中药制品或美容产品,其经济价值还会提高很多倍。

(二)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小,农业科技水平低

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是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带头者,其发展规模和经营成败对于区域特色农业和产业化发展至关重要。陇南市的现有龙头企业势单力薄,一方面表现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与全市数量庞大的特色农产品不相称;另一方面表现在受资金、设备、管理、人才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缓慢。农业科技水平偏低,技术人才缺乏,由于陇南市地处偏远地区,科技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有一定的局限性,影响了陇南市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特色农业发展缓慢

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地方财政收人不多,划归农业的资金有限;涉农贷款额度与审批条件的限制,使得陇南市特色农业的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在产于化生产基地建设、技术引进、市场看法等相关的建设方面需要大量资金,由于资金有限,贷款难度比较大,陇南市特色农也的发展面临比较大的资金困难。

三、促进陇南特色农业发展的路径

(一)积极扶持龙头企业,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方面,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开发系列新产品,并采用精致的包装和适当宣传,政府应凭借互联网和各种媒体,及时地和更新有关特色农产品生产、仓储、销售等方面的信息,还应多参加农业经济贸易洽谈会,大力宣传地域优势农业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及品牌,吸引国内外一些企业和商家前来投资和贸易;另一方面,企业自身应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以此来增加陇南市现有农产品的品牌效应。

(二)加强政府部门职能,增加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

目前,陇南市的龙头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困难。今后,政府部门,积极招商引资为特色年农业的发展筹集各种资金;金融机构应积极扶持特色农业发展,增加涉农贷款的投入力度,除农户小额贷款外创新贷款抵押方式,有力的解决特色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困难问题。

(三)引进专业化人才,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

篇13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前进村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6-1278-03

Characteristics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Take Qianjin Village,Jiangxi Distrjct,Wuhan for Example

GUAN Bo1,SHU Chang-jun2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4,China;

2.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Urban agriculture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urban fringe areas of r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urban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Qianjin village Jinkou street in Jiangxia district of Wuhan, measures for bulding a new system of urban agriculture, which relies on the advantage of city resources, accord with construc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while having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lanning; Qianjin village

都市农业是指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大都市及其周边地区,依托大都市的资金、科技、信息和市场优势,与大都市发展紧密融合的一种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1]。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前进村位于武汉市南部,拥有极强的区位优势,可依托武汉,利用武汉市经济发展的强大辐射作用,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都市农业,是其发展的有利选择。

1 前进村概况

1.1 自然条件

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前进村地处长江中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拥有极好的气候条件,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同时,前进村还处于便利的交通网络中,102省道从村口穿过,去往汉口或武昌均十分便利,省道可以连接京珠高速、沪蓉高速、青郑高速。其距军山长江大桥约20.0 km,距武汉市白沙洲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39.2 km,距江夏区纸坊城区仅34.7 km,拥有极佳的区位优势。

1.2 经济发展现状

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7户,拥有耕地面积55.7 hm2,宅基地9.3 hm2。村民的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以外出务工创收为主,以农业耕种、养殖等农业收入为辅。而农业收入中主要以种水稻的收入为主,辅以养猪、养鱼、种瓜、种菜等。目前,该村各小组之间已经实现了“三通”,全村自来水入户率达100%,供电入户率达100%,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沼气的建设使用率达80%。

1.3 优势分析

前进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业自然条件优越。该村毗邻长江和金水河,水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农田耕地的土壤条件较好,均能实现“亩产双千斤”的目标。二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好。村农业灌溉设施齐全,农机道、水渠、排灌设施齐备,全村修建了农机路4 km,U型水渠1.8 km,购置了潜水泵5台,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该村位于国家级蔬菜出口基地旁,且距离消费市场武汉市不远,能大大节约物流运输时间,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村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 都市农业发展规划

2.1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都市农业强调依托城市的资金、科技、人才、信息和市场优势,重点抓好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四个环节[2]。因此,在进行该村的发展规划时必须结合实际,根据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年)[3]和江夏区农业局“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金口街“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确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基本战略。

2.1.1 指导思想 以改善前进村居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该村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为目标,针对制约该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问题,遵循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产业、全面发展、注重实效、稳步推进的原则,实行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种植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农产品品牌效应与企业综合带动效应相结合,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良性循环的新机制,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该村可持续发展。

2.1.2 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原则。金口街前进村地处长江边、武金公路旁,是武汉市江夏区的平原地区,有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人口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拥有与现状相匹配的一套治理和发展模式。因此,必须在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合理调整,并依据规划,建立起符合前进村未来发展要求的经营管理新模式。

2)坚持农业发展与该村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种植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举措,强化水、田、路、林综合治理,强调蔬菜、畜禽养殖以及子莲产业开发。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带动,全面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为求实效,需要与企业和政府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实现以政扶农、以企带村,引进一些投资少、见效快、效果好的小型农业发展项目。

3)坚持软硬件建设相结合,重视发挥农业科技、农业政策及相关农业法律法规等软件的作用的原则。在加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机械化等硬件建设的同时,学习、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培养相关的技术人才,同时合理利用国家、地方相关惠农政策,积极申请适合前进村发展的项目。

2.1.3 总体目标 立足前进村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的现状,使该村的农业发展和村容村貌改造、村民生活质量改善相结合。重点形成以沼气利用、立体大棚、品牌蔬菜为特色的发展新模式,将前进村打造成江夏区乃至武汉市的新农村建设和循环农业发展的示范村。

2.2 具体建设规划

发展都市农业体现在居民生产、生活和交通等几个主要方面。根据发展规划要求需对全村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并功能分区(如图1)。

2.2.1 种植区建设 种植区主要分为普通蔬菜种植区和大棚蔬菜种植区,种植区建设以蔬菜标准园为建设标准,根据江夏区和金口街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在普通种植区和大棚种植区分别选择1~2个蔬菜品种进行规范种植,实施标准化统一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利用规模优势和品种优势,打造前进村的蔬菜品牌,进而与加工企业和超市对接进行订单式生产。同时,积极申请蔬菜标准园建设项目,获得政府资金支持,并主动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蔬菜试验基地。

2.2.2 生活休闲区 全村根据自然条件划分为3个主要的生活区,在建设初期,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3个区域进行改造和完善。由村委会成立的社区物业管理小组,组织专人进行全村的环境卫生维护工作,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定期进行道路清洁和沟渠清淤。同时,进一步扩大沼气的应用规模,力争使全村的沼气普及利用率达到100%,改全村现有的户用沼气工程为联户沼气工程,以养殖户为核心,以相邻几户为单元,通过输气管道实现集中送气。此外,为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提高村民幸福指数,拟对村委会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村委会将集超市、活动室和小型影视放映厅为一体,满足村民的文化休闲需求。

3 都市农业发展保障体系

3.1 土地流转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土地流转可以将各户零散而有限的村土地集中起来,便于集中连片耕种操作,从而进行农业规模经营,提高效率。从土地经营的角度来分析,土地流转会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土地的经营规模,从而改变土地的生产结构。而目前土地生产的细碎化是发展规模农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最大障碍。通过土地流转可以扩大经营规模,获得潜在效益,从而突破土地生产细碎化这一障碍,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进程。

3.2 政策扶持是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都市农业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研究并运用好现行的各项政策,能够调动农民参与都市农业建设的积极性,避免资金的重复投资造成浪费,提高建设的效率。同时,在项目规划和申请过程中,充分利用省、市、区有关都市农业建设的有利优惠政策是筹措建设资金的重要渠道之一。如沼气设备优惠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政策等,都能为都市农业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3.3 农业科技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强大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个产业的发展与壮大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息息相关,农业发展更是如此。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提升农业科学技术的贡献率,一直都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4]。同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也正是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提高农村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利用力度,重视和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交流,都能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3.4 好的领导班子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组织保证

发展都市农业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领导班子应给予高度重视,应做到统一思想、明确工作重点、健全工作机制、确立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措施,在不断提高班子成员自身素养的同时,应对都市农业建设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保证都市农业的健康顺利发展。

3.5 农业产业化是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都市农业发展提出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先进园艺业、集约畜牧业、高效水产业、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观光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综合开发农业的经济、生态与社会功能的要求[5];表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经营体制的转变、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都市农业建设的重要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增强产业链的活力,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这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促进都市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安训生. 发展都市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1998(3):68-72.

[2] 董利民, 张学忙. 关于武汉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23(1):126-128.

[3] 武汉市人民政府. 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 年)[R].2006.

篇14

特色农业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按照市委要求,为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经济、助推脱贫攻坚、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根据市政协X年工作要点安排,市政协常委会组成由主席任组长,副主席任副组长,市政协经科委、提案委及各乡(镇)州、市政协委员参加的调研组,于X年X月X日至X月X日深入各乡镇,就全市农村特色农业发展状况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专题调研。

调研组重点了解了各乡镇立足本地资源,在发展设施农业、庭院经济、特色经果、无公害蔬菜、中藏药、牦牛、X中蜂、小家畜禽等种养殖业方面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近年来,我市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实现了农村经济较好发展。

(一)农村产业布局特色凸显。

我市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安排部署,坚持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业农村工作始终,按照“传统产业上档次、特色产业上规模、产业化经营上水平”的总体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依据全市自然地理特点,将农村产业布局规划为“两带两区”。

一是西南部中藏药和粮食产业带。即X个乡,地处杜柯河和脚木足河下游流域,峡谷纵横、耕地多集中在河滩和高半山,重点发展白湾海椒、党坝莴笋、中藏药和青稞等粮食、经济作物。

二是东中部蔬菜产业带。即XX镇,地处X河流域和国道X沿线,交通便利,气候适合反季露地蔬菜,且大部分群众蔬菜种植已有较好基础,重点发展反季大白菜、莴笋、莲白等蔬菜经济。

三是东北部和西北部高原畜牧业产业区。即地处脚木足河上游流域的草登、康山、日部X个乡的西北部片区和地处茶堡河流域的X乡的东北部片区。这两个片区海拔高,远离交通干线,气候相对较差,重点发展牦牛、藏香猪等畜牧业和中藏药、油菜等特色种植业。

目前,全市在实施特色农业布局规划时切实以实施农业产业化振兴为抓手,积极推进产业特色化、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规划建设的“两带两区”雏形基本形成。如X等村

X余户、共X余亩,以种植大白菜和莴笋等绿色蔬菜为主,建成秋冬反季节露地蔬菜基地,主要销往蒙阳、白家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X村以“公司+基地+农户”发展大棚蔬菜X.X亩,以土地流转模式,种植反季露地蔬菜X亩;党坝乡在格尔威村投入资金X万元建设了花椒基地X亩;木尔宗乡投入X余万元,发展羌活、赤芍、秦艽、铁棒锤等中药材种植面积X余亩,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形式,建成中药材(羌活)示范基地X个;X乡利用浙江援建资金X万元,在巩固提升白莎村X亩青红脆李标准化生产基地基础上,利用河坝海拔较低区域扩展建立差异化特色水果基地X亩;龙尔甲乡在干木鸟村投资X万元,建设青稞基地X亩,以集体经济入股分红形式投入X万元在干木鸟村建设藏香猪养殖基地,现存栏达到X余头;日部乡在巴朗村、中热村投资X万元,实施豆薯基地项目X亩;按照环保要求,采取集中育肥和种养循环的方式,支持雪松牦牛肉干有限公司在松岗镇建成牦牛标准化养殖基地,以该基地为龙头辐射带动全市发展牦牛(肉牛)养殖产业成效明显;X中蜂已初具规模,全市蜂群共计X群,其中中蜂养殖合作社X家,大户(X群以上)X户,集体经济养殖X中蜂X个村。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经营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形成。

目前,我市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X个,年销售收入X万元,净利润X万元,合作社固定资产总值达X万元。现有从业人员X余人,入社农户X户,带动非成员户数X户,覆盖全市X乡X镇X个村。通过招商引资、对口帮扶等措施大力发展反季露地蔬菜、特色小水果、大棚设施农业等特色农业,全市共流转土地X亩,在经营流转土地过程中,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X余人,收入达X余万元。新型经营主体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全市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有三家:一是X州雪松牦牛肉干有限公司,主要加工牦牛肉、牦牛肉干,年收购牦牛X头,年销售收入X万元,培育形成X个订单基地,带动X户农户增收。二是马尔康蓝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是一家集果蔬生产、销售、林下养殖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流转土地X亩,每亩X元,季节性用工每天X至X人,每天每人X元,林下种植青椒、川红花等。三是X州雪源食品有限公司,年实现工业总产值X万元,销售额X万元,税收X万元,企业利润X万元,收购牦牛X头,加工牦牛肉X吨,生产牦牛肉干X吨。公司全面推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路子,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产、销”一条龙经营,从而带动区域内农户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龙头企业对特色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拉动作用。

(四)品牌建设及农产品认证工作开始起步并加快推进。

全市立足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扶持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设,农产品品牌建设及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X州与X市的农商对接活动。

今年有一个企业、四个合作社、一个家庭农场的产品申报了“净土X”品牌,首批被批准的“净土X”品牌为雪源公司的牛肉干系列和羊肚菌系列产品。制定马尔康地区品牌发展规划并按进度组织实施,大力发展“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登记,目前我市已拥有无公害农产品X个,绿色食品X个,有机农产品X个,地理标志X个。通过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为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特色农业取得较好成绩,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特色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低,生产规模小。

我市绝大部分地区道路交通不畅、灌溉设施缺乏、各类生产管理条件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仍然沿袭着“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方式,冰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以及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仍然十分严重。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新进展,但传统农业生产格局没有改变,特别是沟内七个乡镇传统农业转型仍然比较难,农业有产出,但效益低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虽有较大发展,但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总体偏低,大部分农户和大户种植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全市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整体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已发展到X个,但合作社成员平均才X.X户,远低于全国X户的水平。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认证工作虽然已起步并加快推进,但认证率低,农业的发展潜力还没有真正挖掘出来。

(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我市及周边还缺少专门的农产品集贸批发交易市场,现有农产品交易只有依赖城区的X个综合市场,农产品流通体系基本处于原始落后的自发状态。今年全市虽陆续在各乡镇实施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但由于网络基础、基站设施、人员培训等工作不能短期完成,此“短平快”体系还根本未发挥作用。流通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主体规模小、流通信息服务滞后、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制约特色农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的瓶颈,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三)特色农业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全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仍然集中在产前和产中,而产后的资金、技术、信息、加工、运输、销售、管理等综合比较薄弱,内容比较单一,形式比较简单。

同时,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情况复杂,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缺乏科技人才,农业示范区、生产基地建设滞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少、服务手段简单等原因,公益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特别是在新技术、新品种等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信息服务等方面还不能满足需求。

(四)大部分乡镇农牧民文化素质不高,传统种养殖观念难以改变。

同时还有个别乡镇群众受藏区宗教信仰“戒杀生”影响,导致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发展养殖业困难重重。全市各乡镇在发展露地蔬菜、大棚蔬菜、小水果、

X中蜂、藏香猪、牦牛等特色农业方面虽取得较好效果,但都普遍存在广大农牧民接受能力差、积极性不高,致使全市特色农业规模化种养基地少、特色产品规模小、集约化程度底,统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等先进技术推进慢,种植不够科学,管理不够规范,产量低,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

三、对策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以产业发展规划为引导,实行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大提升。根据我市实际,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两带、两区”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和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不断强化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全市特色产业优势及发展现状,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重点以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和功能结构的调整为中心,形成主导产业、主导产品、主导企业、产业园区规模化与基地化的产业主线,要规划布局好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要以乡村振兴为契机,特色农家乐、自驾游营地、家庭农场等为载体,嘉绒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自然风光等为元素,积极探索发展农牧业观光、体验的特色旅游产业。

二是以科技示范为引领,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积极抓住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X市崇州市对口援建我市和省、州有关单位帮扶我市的大好时机,加强与援建、帮扶地区、单位的科级部门、企业、实体或经济成功人士、组织等密切合作,利用先进、适用的理念和科学技术,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和新品种、新技术,为我市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政策法律咨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动植物疫病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市场信息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服务。

三是落实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一系列优惠政策,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项目,在加快改造提升市域交通主干道基础上,逐步做好成片产业区内的灌溉设施、农牧业交通路网、电力设施、土地草场围栏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土地整理、农资供应、技术培训、流通信息等服务;用好专项发展基金,重点扶持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品牌建设、特色宣传、网络信息、电商服务等的发展,引导和推动我市特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是依靠龙头带动,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按照扶优、扶大、扶强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围绕干果、特色水果、杂粮加工、畜禽屠宰、肉类加工、食用菌加工、中药材加工等特色产业跨区域经营,延伸储藏、运销、服务链条。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广大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从管理、财政、金融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切实把国家扶持合作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培养和发展一批熟悉农村政策、善于经营管理的合作社带头人,规范内部管理,健全机制,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鼓励合作社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牧民收入。

五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牧牧民科技文化素质。

全市涉农部门和各乡镇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及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产品加工、营销技术、电子商务等的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应促使广大农民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为一体,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一体化经营的新观念。针对个别乡镇群众受藏区宗教信仰“戒杀生”影响的现象,要在加强教育培训的同时,积极与各村寺庙的高僧大德共同宣传科学放生、合理放生,引导信教群众走出因“戒杀生”而不发展养殖业的误区,并采取“牲畜代养”、“投资寄养”、“土地流转”、“投资入股”、“承包转让”等模式发展特色产业,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