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范文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篇1

__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人民政府有关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决定和部署,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来抓,采取市场引导、政策扶持、信息服务和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指导等措施,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县农业产业化得到不断发展和壮大。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产业发展主要成效

__县是土山县,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是全市林产品、粮食、水果、烤烟主产区之一。近年以来,为适应市场需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__县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特色经济,紧紧围绕"林纸大县、水电大县、生态大县"的战略目标,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优势的区域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农产品有了一定规模和市场。

一是主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迅速。我县注重优势、特色产业的基地建设,依靠科技发展加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这些优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中八渡笋26万亩,桐果23万亩,油茶10万亩,水果12万亩,木薯2.9万亩,烟叶5000亩、桑树8000亩,甘蔗3.6万亩,无公害蔬菜2.1万亩,食用菌87万平方米,建设100万亩林浆纸基地,并相继引来了相应的加工企业,促进了产业的稳步发展,加工企业也逐渐发展成为本县的龙头企业,为稳定农村经济收入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是产业区域布局基本成形。根据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我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出了"笋、蔗、桑三大产业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理念,以市场为主导,引导群众在交通干道有效范围优先发展甘蔗,在交通次优范围发展桑蚕,笋产业以山上为主,形成农业产业和谐发展的新布局。围绕"稳粮、抓钱"思路,在乐里、潞城、利周、旧州等公路沿线乡(镇)种植蔬菜、香蕉、西瓜、葡萄、西洋南瓜、种桑养蚕、甘蔗等高产、高质、高效经济作物,在石山地区及两翼山区发展烤烟、竹子、种草养殖等产业,形成了具有__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带。旧州的蔬菜、林浆纸基地,乐里的八角、种桑养蚕,利周的优质稻米,六隆的八渡笋、种草养牛,潞城的三月李,以及平塘、浪平、八渡、八桂的烤烟等产业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逐渐形成了一乡一品、一村一色的生产格局,成为当地农户增收的主要来源。

三是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目前全县从事农产品加工和生产的企业有21家,其中发展有一定规模并逐步形成龙头企业的有劲达兴公司、山弘公司、红枫淀粉厂、伟健药业、荔森纸业、国营乐里林场、六隆八渡笋有限公司、奋飞木业有限公司、雄达木业有限公司及6家桐油加工厂等。正在筹建的有__富民糖业有限公司(糖厂)、__惠民缫丝有限公司。

二、发展农业产业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农业水利基础建设,增强农业抗灾能力。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水利渠道三面光硬化工程;二是抓好雨水集雨蓄水工程,加强地头水柜建设;三是抓好小型蓄引提水工程,加强电灌、管道输水、喷灌、微灌技术工程;四是抓好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工程。

2、做好农村交通建设,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网络。修建农业产业基地公路网,特别是抓好蔗区、林区、农田公路、乡村公路、农村屯级道路的建设,形成四通八达的农村交通网络。

3、扶持带动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国家补贴政策作用,加快农机装备,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以现化农业机械来装备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

(二)狠抓良种工程,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在作物品种布局方面,我县坚持把优质良种作为优势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发展壮大的基础,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一批新品种繁育、质检和种子(种苗)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按照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分品种在优势产区建设一批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加工中心,提高农产品种子(种苗)质量和供种能力;引进试验、示范一批优质品种,有计划地组织农产品评优,分区域、分作物重点推广优质品种名录,引导农民调整品种品质结构,加快优质专用品种、无病毒苗木的推广应用步伐。目前,我县良种推广使用率逐年提高,如今年早稻面积4.2万亩,其中杂交稻4万亩,占95.2%;双高甘蔗推广2.7万亩,占甘蔗总面积的90%。

(三)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产业基地

一是抓好规划指导。围绕农业优势产业,按照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原则,做好产业带的定位,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指导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一乡一品"的要求,搞好区域布局,形成板块基地,形成优势产业带,把优势产业带做大做强;二是抓规模。__县的八渡笋、桐油、茶油等名优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全国八渡笋之乡和桐油生产基地,桐油、八渡笋产品享誉中外,远销日本、韩国、台湾、东南亚等地。从资源特色和生产历史上看,这些产品均具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我县通过低产改造,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开发新产品等措施,形成了一系列以八渡笋、桐油、天然灵芝等为主的出口创汇农产品生产基地。三是政策扶持。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规范土地承包地转包、租赁、入股等,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对产业布局调整中开发难度较大的"四荒"资源,以优惠条件通过招标方式转让给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经营。四是整合力量强势推进。通过调整项目结构和

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整合现有的农业项目和资金,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提高效益的原则,向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倾斜。引进和鼓励龙头企业,参与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发改、财政、农业、林业、农机、水利、交通、扶贫、烟草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为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搞好科技攻关、技术推广、配套物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培植了一批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的出口基地,培育一批市场公认的知名品牌,整体提升了全县的农业综合竞争力。

(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产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

我县建立有建立水果无病毒育苗基地5个,面积300亩,辐射面积近4万亩;实施果树套袋技术示范1500亩,辐射面积3.8万亩;推广农作物节水灌溉11.8万亩,生物防治1.3万亩,中低产田改选和坡改梯14.8万亩,无公害农业生产3.6万亩。此外,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完善农民技术培训教育体系,努力增强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五)抓标准化生产,创建品牌农业

一是抓好全程化的标准生产。全县推广配方施肥2.6万亩,植保综合防治3.2万亩,农作物标准化栽培2.9万亩。二是依靠科技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重点是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优化提高生产工艺和加工工艺。三是依靠加工企业组织生产。通过加工企业向农民提供种子、技术、生产标准,对产品进行统一回收,使标准化生产落到实处。四是依法加强市场监管,严禁生产、经营、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对各种假劣产品、假冒商标依法严厉打击,通过打假打劣保优,切实保护好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六)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采取"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农户+基地+协会"等经营模式,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突破口,积极培植和支持山弘公司、广西伟健药业、红枫淀粉厂等龙头企业,坚持走农产品深加工增值道路,带动本县优势农业产业发展。

(七)加强教育培训,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

采用"田间课堂、咨询课堂、媒体课堂"等形式,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培训项目,整合各类培训资源,以农机校、职业中专、农广校以及各乡(镇)化技校为培训基地,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在外务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变"苦力型"为"技能型",帮助农民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生产技能。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__县农业产业发展虽然有了一定规模和效益,但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品结构不甚合理,优质、高产品种比例不高。如优质稻、水果、甘蔗等优质、高产品种偏少。二是产业结构区域布局雷同,规模小。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三是市场信息网络和营销体系建设滞后,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盲目性,农产品流通不畅,制约了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壮大。四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技指导、服务不到位,优质、高产、低耗、高效的新技术不多,科技成果储备不足,转化慢,科技贡献率不高,对巩固和提高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缺乏强有力的支撑。五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脆弱,农村市场体系、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滞后,制约了特色、优势农产品的效益发挥。六是农业投入资金紧缺,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七是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基本处于原料型、初加工型阶段,品种培育、基地建设和区域布局工作力度不够,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缓慢。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能力弱,不少企业管理粗放,成本高,效益低,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缺乏深度和广度,资源利用率不高。九是群众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弱,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推广普及难度大。小农经济思想严重,现代农业经营意识淡薄。十是动植物疫情对农业增产构成较大威胁。水稻病虫害、动物疫情威胁仍然较大,预防工作任务重,一旦发生疫情受到的影响难以估计。

四、下步发展目标和计划

(一)发展目标

围绕全县"十一五"总体规划和"林纸结合、铝电结合、糖纸结合"经济发展路子,按照"市场化、规模化、规范化、效益化"的市场经济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在巩固现有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依托"两江、两路"、"两大、两小"的经济区域和工业区域,按工业化的理念,建设一批新兴、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名牌农产品,促进优势产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促使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有较快增长,龙头企业有较大的发展,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有明显提高。20__年实现全县农业总产值4亿元、粮食总产量8.59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568元的目标。

(二)发展计划

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今年我县将甘蔗、桑蚕、烤烟、优质稻、食用菌、无公害蔬菜、木薯、中草药、优质水果、八渡笋、油桐、油茶等确定为我县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优先规划区域布局,重点扶持发展。

1.蔗糖产业主攻方向:加快品种改良,示范和推广一批高产、优质良种,如新台糖-22、台糖-23、台糖-57。建立健全一批高产示范基地,加强示范点的建设。区域布局:甘蔗基地重点放在全县公路沿线交通方便的乡、村、屯,即在利周、旧州、潞城、定安、八桂、六隆等乡镇建立甘蔗生产基地,在利周至旧州沿线建立万亩"高产高糖"示范点。争取全年甘蔗面积达到7.8万亩。

2.桑蚕产业主攻方向:全年新种1万亩,引进推广高产桑叶品种(桂桑优12号、桂桑优62号、特优2号),建立高产桑园;引进推广优良蚕品种(桂蚕一号、桂蚕二号、两广一号),提高蚕茧产量;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室,缩短养殖期,提高经济效益,力争每300亩桑蚕生产基地建立一个小蚕共育室,每个乡(镇)建立一个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全县建立3个蚕茧收烘站;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之机,招商引资兴建缫丝企业和丝绸企业。区域布局:在全县14个乡(镇)气候适宜的村屯发展桑蚕生产,农户可充分利用田头地角及缓坡地发展种桑养蚕。

3.烤烟产业主攻方向:全年计划种植1.01万亩。以完善烟水配套设施为突破口,提高烟叶质量、产量,降低烟农 劳动强度,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完善烟区乡(镇)烟叶站建设;引进优良新品种,推广集约化育苗,打造__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大力提倡科技兴烟,提质增香降碱。区域布局:重点在平塘、浪平、八桂、八渡、高龙等乡(镇)实施,推广烟玉套种和烟稻轮作模式。

4.优质稻米产业主攻方向:在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抓住国家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着力在全县14个乡(镇)大力发展优质稻基地建设,实施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一是引进常规优质稻良种,如田东香米,德保黑糯等,建立繁育基地。二是大力推广超级稻种植。计划在利周乡建设常规优质稻良种繁育基地200亩,生产良种8万公斤,可供种植优质常规稻1万亩。三是与自治区种子公司、神农大丰种业有限公司在百乐等乡(镇)建立制种基地0.4万亩,生产优质杂交稻种160万公斤;四是发展优质稻米加工企业,并以此为依托,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实施品牌战略,实行品种、供种、加工、品牌一体化,促进优质稻米产业的健康发展。区域布局:在双季稻区利周、潞城、旧州、定安等11个乡(镇)建立以杂交优质稻为主的生产基地,主要推广宜香系列、内香优系列、两优系列杂交稻。

5.食用菌产业主攻方向:根据__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基础和资源潜力,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重点在竹林下种植灵芝和香菇等50万平方米。充分利用桑枝资源,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大力推广袋料栽培食用菌,主要发展木(云)耳、灵芝、香菇、蘑菇及珍稀食用菌。推广以云耳、双孢菇为主,香菇等其他蘑菇为辅的食用菌发展模式。区域布局:根据各类食用菌的生长特性、气候要求、生产原料等在各乡(镇)发展不同的食用菌产业。

6.无公害蔬菜产业主攻方向:建立无公害蔬菜品质检测中心2个,无公害蔬菜生产保障体系1个。通过开发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工新技术,建立无公害蔬菜质量监测中心,完善无公害蔬菜检测检验体系、市场服务体系、农业环境检测体系、质量认证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及无公害蔬菜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建立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大力推广"稻-稻-菜"和"稻-菜"等生产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名、特、优、稀品种,抓好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延期蔬菜栽培,蔬菜品质安全率达100%。区域布局:重点放在城镇周边的乡(镇)和重点工程所在的乡镇,具体布局是:国道公路沿线的乐里、利周、潞城、旧州重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外调型品种,如无公害番茄、辣椒、西瓜、四季豆、西洋南瓜等;六隆、八桂、八渡等主要发展八渡笋;浪平、平塘主要发展反季节蔬菜(番茄、辣椒、瓜豆类、大白菜)及具有本地特色的菜花;定安、八渡主要种植生姜;百乐、者苗等主要发展干椒。同时根据实际重点发展野生蔬菜、保健型蔬菜、营养型蔬菜,如:一点红、蕨菜、紫菜头、魔芋、味精菜、白花菜、雷公根、佛手瓜等绿色食品。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格局。

7.木薯产业主攻方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扩大种植面积至5万亩,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扩建木薯加工厂,提高加工能力。改善和提高木薯淀粉的产品质量,逐步把单一的木薯加工淀粉向淀粉精深加工、植物能源生产转变,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区域布局:主要分布在乐里、潞城、八渡、八桂、那比、者苗、六隆、利周等乡(镇)。

篇2

一、工作成效及创新举措

(一)传统粮食种植不断提质。我镇传统小麦种植面积49000余亩,平均亩产600余斤。今年以来,通过宣传发动,开展技术培训,在全镇推广石4366、轮选103、乐土808三个节水抗旱优质小麦品种1万余亩,小麦单产产量大幅提高,亩产达1200余斤,比传统小麦种植亩产增加600余斤,农户收益也相应翻倍。

(二)新型农产品培育不断扩规。一是依托村丰富旅游资源优势,创办了集观、食用、药用为一体的百亩。今年又争取到省级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再扩大玫瑰种植面积100亩,并对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目前,入口及道路两侧绿化已完成,共栽植各类树种300余株;二是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新路径,村支村委干部带头试种50亩,用实实在在的收益成效,引导农民转产增收。

(三)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我镇目前花椒种植面积达7000余亩,为进一步壮大花椒产业,今年6月份,我镇成立了县首家花椒协会,吸收1000余户花椒种植户为会员。目前,花椒协会正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组织人员考察地理气候特点,联系相关部门申请花椒地理标识产品认证。同时,乐丰庄丰绿蔬菜种植合作社已成功申请注册丰绿商标,并开发5斤到20斤装五种精品包装蔬菜配送。通过一系列品牌营销策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使优势农产品优质、优价、畅销。    

(四)强化政策宣传引导,规范畜牧养殖发展。

我镇是一个畜牧养殖大镇,现有养殖户583户,其中规模养殖场19个,散养户564个,猪存栏32000余头,鸡存栏46000余只,其他牛、羊、鹅等存栏12000余只。为进一步规范畜牧养殖,提高养殖科学化水平,我们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倡导绿色养殖。在全镇发放《发展绿色养殖、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单和《致广大畜禽养殖场(户)环境保护责任告知书》700余份,养殖户全部覆盖,并上门为群众讲解相关环保政策。二是积极采取行动,规范畜牧养殖。今年,在相关村和养殖户的配合下,共取缔养殖场燃煤锅炉8个;积极争取到省市粪污资源化利用处理设施建设项目6个,对养殖场粪污进行防雨、防渗、防溢处理,目前已完成2个。通过环保措施的不断深入,逐步引导养殖户向规范、绿色方向发展。

二、存在问题和短板

(一)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我镇的花椒种植面积不少、产量不小,但由于当地没有交易市场,花椒交易全靠“马路市场”,既存在安全隐患,又存在价格受制于人的现象,导致椒农的收益达不到最大化;药用花卉储存时间短,由于没有烘干设备,新鲜花卉采摘后,必须在一天内运到闻喜等地进行烘干,严重影响花卉的品质和销售价值。

(二)农产品优质不优价。我镇的优质小麦面积已达一万余亩,但是由于小麦销售渠道单一,与面粉加工企业、超市等对接不够,导致优质小麦价格不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镇将坚持问题导向,结合镇情实际,以合作社、公司、协会等组织为引领,引导农业产业向着高效化、规模化、优质化方向发展,提高我镇农业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一)打造三大产业。结合各村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在全镇打造三大产业:以花椒协会为引领,发展花椒种植产业。为进一步壮大花椒产业规模,花椒协会积极引领村民规划种植花椒3000亩;为解决椒农交易难题,保障椒农交易安全,筹划在张家庄村南花椒集散地建设花椒交易市场;为延伸花椒产业链条,提高花椒品质,计划投资100余万元,新上花椒烘干设备,对花椒进行粗加工,增加椒农收益。以惠泽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发展药用花卉种植产业。惠泽专业合作社投资100余万元,新上药用花卉烘干设备,对玫瑰花、进行加工,解决农民烘干和运输难题,并计划于明年新发展500亩。同时,将药用花卉的观价值和村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于明年5月份在村举办“文化周”活动。以文峰小麦种植合作社为依托,发展优质小麦种植产业。文峰小麦种植合作社发挥其自身优势,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规划打造3000亩优质小麦示范区;为让农民更多的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合作社将积极与面粉加工厂、超市等对接,探索开发优质小麦产品,并打通销售渠道,并打通销售渠道,让优质小麦价格更优。

篇3

根据县委、县政府下达的任务,日前,我办就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组织人员到××乡镇和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生猪产业合作社等涉农部门和有关单位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我们听取了乡镇分管领导的情况汇报,与部分企业老板、种养大户进行了座谈,还到××大地蔬菜制品有限公司、××市新华米厂、××牧业有限公司等地进行了实地察看。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并就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做些探索与思考。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发展现代农业“五化”要求,加大农业产业化工作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通过抓规划、抓龙头、抓基地等办法和措施,使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县共有农业产业化组织54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个,市级龙头企业19个,县级龙头企业1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4个。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县农业产业化呈现“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在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我县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农业主导产业不断显现。几年来,依托当地资源,注重因地制宜,深挖传统优势农产品潜力,初步形成以生猪、家禽为主的畜牧产业,以葡萄、柑桔为主的果品产业,以苗木花卉、工业原料林为主的林业产业,以夏天无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同时,涌现出潢溪倪夏、金墩的甘庶,洪湖、杨溪的西瓜,刘家站的花生等一批专业乡、专业村。特色农业基地不断扩大,除优质稻基地日益巩固外,瘦肉型生猪、山养土鸡、苗木花卉、加工型蔬菜、花生、甘蔗和柑桔、葡萄、杨梅等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也持续攀升。

2、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县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浙江蓝天园林公司、上海万谷种猪有限公司、浙江永康葡萄等一批国内有实力的先进企业来余江落户,目前蓝天园林公司带动发展苗木花卉面积达万余亩,康丰葡萄基地带动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万谷种猪年出栏优质种猪2万多头。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引进,带来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理念和现代管理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3、龙头企业带动力不断增强。20__年,我县拥有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1家,年销售收入32211万元,从业人员2715人,联系农户12973户,带动基地面积14304亩;经过5年的发展,到目前,全县共有7家省级龙头企业,市级龙头企业19家,年销售收入93460万元,从业人员7586人,联系农户2.4万户,带动基地面积10.5万亩。如省级龙头企业大地蔬菜制品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涉及全县9个乡(镇)场,45本文来源:文秘站 个村委会,带动农户5182户,建立加工型蔬菜基地5000余亩,户均增收1300元;余江生猪产业合作社从20__年组建时的38户社员,发展到目前138户,拥有经产母猪3.6万头,年出栏商品猪56万头,产值达6.8亿元,带动我县跨入全省养殖业发展先进县行列。

4、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简单的“公司+农户”发展到订单合同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样化利益联结方式,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逐步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快速发展,使农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目前全县共有生猪、蔬菜、养蜂、养鸡、水产、葡萄等1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生猪产业合作社于20__年2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荣誉称号,高级养蜂专业合作社、伍星养鸡专业合作社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无论是从与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还不强。从企业销售收入上来看,我县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仅有1家,5000万元左右的有8家,其余的都比较少,缺少规模大、效益好、品牌响、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从龙头企业对主导产业的带动面上来看,还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而形成的产业聚集群。

2、加工型龙头企业发展滞后,农产品转化增值率低。在我县现有龙头企业中仅有11家农产品加工业,其中就有6家大米加工企业,而在畜禽肉类、水产品、花生和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的加工方面至今还是空白。多数现有的加工企业设备陈旧落后,加工技术条件差,在农产品加工生产上,一般只能搞粗加工。这严重影响了农产品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的扩张和发育,制约了我县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3、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程度不高。我县农业中介组织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尤其企业农产品订单年收购量只占总量的30%左右,且订单履约率也不到50%,市场价格好,农户不按合同向企业提供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企业不愿按订单收购,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销售的矛盾相当突出。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特色产业发展缺乏有力支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农业技术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前的一些服务内容、措施、办法、手段已跟不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对市场信息的调研,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种养业技术支撑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农民急需的销售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资金服务、法律和 文化等公益服务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这些都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新时期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仅可以增强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且有利于加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们要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贯穿于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始终,按照“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深加工、做活营销”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规模化程度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纽带,加快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要始终把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关键环节来抓。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经营机制活、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是加大对现有优势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一批龙头企业。二是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做强一批龙头企业。用市场的方式,积极引导和促成全县同类型的龙头企业具备条件的加强横向联合,实行品牌、技术、产品资源共享,搞好分工合作,努力整合建设跨区域的大型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帮助企业在发展中做强做大。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企合作,引导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储运、保鲜、精深加工、包装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密切合作,开展联合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

2、强化农业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项目建设,是我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切实利用好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瞄准国内外产业化优强企业和知名品牌,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来我县落户,形成新一轮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当前,要围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引进新上一批肉类、花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建设项目。围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出口型企业来我县从事优质农产品采收、包装、储藏、运输、加工等技术的开发,鼓励客商在农产品基地投资建设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和以加工营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利用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畅达的市场销售网络,建成一批一头连接农户,一头紧贴市场的农业产、加、销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着力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化。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一是加强产业的规划引导。要围绕优质稻、生猪、禽类、苗木花卉、蔬菜、果品、花生、中药材等主导产业,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地理位置及传统优势,搞好优势主导产业科学布局定位,制定发展规划,按照标准化的要求,重点扶持建设一批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明显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要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加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二是要加强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联系。对现有农产品基地要加强引导和扶持做大规模,特别是要通过引导龙头企业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解决好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使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使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所要求的品种、质量和加工能力相匹配。

4、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市场、农民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要以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加快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体系,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鼓励多主体创办,引导多形式发展,有计划培育一批产品特色明显、带动农户面广、运行机制健全的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一是围绕推进我县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化建立合作社。二是围绕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建立合作社。三是围绕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建立合作社。对农民自发建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县、乡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工作指导力度,切实搭好平台,帮助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进行示范推广。

5、积极探索投融资新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确立全方位、多渠道的农业投融资体制。充分调动各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制定合理目标,加大向上争取国家扶持力度;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向外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加大现有政策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集中用活各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用活政策,加大对农村种、养大户的奖励扶持力度,以点带面,带动种、养业发展;积极治理金融环境,促使涉农贷款良性循环,提高金融部门的放贷积极性;逐步建立健全政府补助、企业参与、农户自筹的涉农政策性保险体系。

篇4

(20__年5月)

根据省农业厅通知要求和市委领导批示,为掌握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快鲁南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我们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全面统计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就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全市国土面积1.1万KM2,总人口8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6万人,耕地783万亩。20__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亿元,占鲁西南五市的29.5%;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产品、淡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95.14万吨、15万吨、27.8万吨、152.08万吨、75.35万吨、30.92万吨,分别占鲁西南五市的25.2%、34.7%、16.7%、18.1%、32.2%、55.0%;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列五市第三位。——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金乡大蒜、鱼台大米、北方落叶大乔木的集中产区,常年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10,淡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1/4。——也是全国最大的大蒜种植、淡水产品养殖和味精、氨基酸、淀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占比水平,决定了——在鲁西南五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核心作用。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产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不断膨胀,龙头带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据调查统计,到20__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69.7亿元,实现利税33.8亿元,出口创汇4.34亿元。其中,规模较大、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较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64家,企业员工6.13万人,拥有固定资产85.67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12.76亿元,年出口创汇2.51亿美元,实现利税18.86亿元。年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量的57.5%和57.8%。按加工原料来源分类,其中粮食加工13家,棉花加工5家,油料加工3家,瓜菜加工8家,造纸和木材加工7家,畜禽产品加工12家,乳制品加工3家,水产品加工3家,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杞柳等其它加工10家;按级别分类,其中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18家,市级40家,市级以下4家;按销售收入规模分类,1200-5000万元19家,5000-10000万元13家,亿元以上32家。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以油料、棉花、畜禽产品、水产品、木材加工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经营格局。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由过去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瓜菜、畜禽产品、乳制品、木材、水产品以及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等特种种植和养殖大农业领域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像蒙牛、维维、华龙、华丰、正龙、白象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已进入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

二是农产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加工规模不断膨胀。全市64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达到1.34亿元,平均销售收入达到3.32亿元。以菱花集团、雪花生物化工公司为主的玉米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56万吨;以鲁王集团、利生集团、鲁宝集团和华龙集团、白象集团为龙头的小麦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小麦120万吨;以利丰公司为主的淀粉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淀粉7万吨;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主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年生产甜菊糖1000吨;以兖州绿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为加工龙头的肉鸭加工企业,规模快速膨胀,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年宰杀分割肉鸭3200万只。兖州市绿源食品公司今年投资1亿元新上年加工4000万只肉鸭生产线一条,使肉鸭年加工规模达到6000万只,年销售收入可达到7亿元。

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立足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着眼市场需求,企业不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企业的产品档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山东太阳纸业集团与国际纸业巨头强强联合,投资2.6亿美元准备新上一条年产30万吨无菌液体包装纸生产线,投产达产后新增年产值52亿元,利税7亿元。山东臻嘉食品进出口公司今年投资1400万元,新上冰鲜牛羊肉深加工生产线一条,企业年加工规模达到1万吨,销售收入2.16亿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山东绿维果蔬汁有限公司投产20__万元,引进国内蔬菜和水果清汁生产线一条,年生产各类系列清汁9000吨,产品畅销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山东方健制药有限公司近年投资2亿元,新上GMP生产线20条,研发中心1处,生产10大类、140个型号系列中药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带动中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

四是农产品加工配套生产基地快速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有力带动了区域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以金乡宏昌公司、宏泰公司、东远公司、华光公司、鱼台益群公司等一批大蒜圆葱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大蒜圆葱种植基地180万亩;以邹城华源公司、普泰贝尔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带动邹城、鱼台发展食用菌生产基地680万M2;以兖州太阳纸业集团、中都木业、兰氏木业、三联木业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企业,带动全市速生丰产林种植基地90

万亩;以兖州绿源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微山营养食品公司、湖产品经贸公司为龙头的肉蛋鸭加工企业,带动全市肉鸭养殖存栏900万只,蛋鸭养殖存栏800万只;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龙头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带动任城及周边甜叶菊种植6万亩。五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植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品牌的培育、保护和开发,通过提升传统品牌、引进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开发新品牌,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育得到快速发展。20__年,全市有181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三品”认证总数达到300个,面积158.6万亩。农副产品注册商标达到780件,农产品著名商标认证11件,新增5件。“菱花”牌味精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华仙”、“利生”、“鲁宝”、“微山湖”等17个品牌食品获山东省名牌产品。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农产品出口创汇较快发展。金乡大蒜在宏昌、宏泰、东远、华光、山阳等一批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的带动下,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迅速扩大、水平快速提升。全县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35万亩,其中有机基地1.5万亩,20__年全县大蒜出口创汇2.16亿元,占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52%。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调查情况表明,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以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为主的精深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就整体和综合水平来着,无论与外地先进水平、还是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都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金瓶颈制约突出,投入不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多数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能力弱、贷款担保手段缺乏,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有些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设项目,因资金缺乏不能快速上马;由农产品加工企业性质决定的流动资金季节性需求矛盾突出,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发展商机错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

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小,档次水平低。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仍然沿用传统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产品初级加工和粗加工产品多,能够抢占领域高地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制高点的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的企业为数少。在全国65家涉农上市公司中,我市仅有太阳纸业集团一家,而仅南京市就有5家涉农上市公司。

三是企业结构不合理,整体加工能力低。从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行业构成看,粮棉油和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数量少,瓜菜和果品精深加工几乎是空白。在全市64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中,粮棉油加工18家,占28.1%;而瓜菜加工企业仅有8家,占12.5%,且多数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像大蒜圆葱、淡水产品、果品是我市最具特色、最具规模的优势产品,但目前加工转化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够很弱,有些几乎是空白,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产业效益的提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四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极少,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机制不完善、科研队伍人才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科研创新能力弱,农产品深加工业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据调查,全市除20家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五是市场开拓手段落后,营销方式不适应。市场营销方式落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的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像电子商务、连锁、产销直挂等还没有得到较快应用,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信息搜集不及时,特别是对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特别是通过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直接进军国内外大市场、与国内外大客商进行洽谈合作的渠道不畅、实力不足。

六是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产业链条不紧密。主要表现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关系松散,“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种养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推广普及的面还很小,没有真正形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大市场带动大龙头、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大基地联接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一方面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因缺乏稳定、批量化、标准化的原料供给,不敢接受订单和满负荷生产;另一方面,基地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因缺乏龙头企业持续稳定带动,造成价格大幅度波动。这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面临的重大课题。

另外,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难度加大、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匮乏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也是制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根据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立足现有基础,以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完善政策和投入支撑体系为保障,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快速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规模、产品档次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一)加强领导,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作为促进全市加工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突出重点和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决策指导。尽快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策、协调和调度、指导。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体系。立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基础,着眼长远发展,加快制定全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粮食加工、棉花加工、油料加工、瓜菜加工、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专业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业聚集度。

(三)突出重点,积极培植农产品骨干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能力,集中资源、集中投入、集中帮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提升食品加工企业、优化棉纺加工企业、膨胀畜禽加工企业、加快发展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业,以菱花、雪花集团公司为主,继续扩大规模,坚持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基地。棉纺加工业,以樱花、德源

、双龙公司为主,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创新产品,形成年销售收入30亿元产业基地。畜禽产品加工业,以绿源、嘉隆、臻嘉、恒达公司为主,膨胀规模,提升档次,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的产业基地。瓜菜和果品加工,以宏昌、绿维、山阳公司为主,立足现有资源基地,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加快建设高水平生产线,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产业基地。(三)配套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围绕促进和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制定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体系,从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费用优价、用地优待、配套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

篇5

##农业基础较好,发展较快。是国家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小麦良种重要繁育基地、河南省粮食生产基地县(市)和全国小麦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栽培技术的发源地,小麦常年总产量平均在1.8亿公斤左右,单产居全国领先水平。全市现有耕地面积80万亩,其中旱涝保收田45.7万亩,水利条件较好,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为全国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试点县(市)之一。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21世纪万亩小麦超高产样板田”、世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项目和国家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等项目的相继实施,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市以科技为依托,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初步形成了小麦良种和优质小麦、无公害蔬菜、鲜食葡萄、花卉苗木、奶牛养殖等五大优势产业,粮经饲之比达6∶3∶1。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特产银条、春茄、葡萄等独具特色,养牛、养猪、养鸡远近闻名,是全省养殖大县;催生了豫良木业公司、盛隆公司、市种子公司、春秋园公司、肖氏香料公司、豫西农作物品展中心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扶持引导,创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一是出台政策。近年来,该市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实际,每年都出台《##市农业产业化工作意见》、《##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考核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的政策措施,从资金投放、授予荣誉等多方面,引导和支持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工作。二是明确责任。该市采取签订《目标责任书》等形式,通过实施乡镇长农业工程、招商引资等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各乡镇、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三是加强督查。该市成立了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和农业局组成的督查小组,逐月加强对各乡镇和部门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适时予以通报,推动工作开展。保证年度农业产业化各项任务按时、圆满完成。四是严格考核。每年年底,该市都严格按照《##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考核奖励办法》,对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发展农业产业化情况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年底评先的依据。五是兑现奖惩。从2003年开始,该市每年都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下发《##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奖励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由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每年在50万元左右),对上一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生产中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激励全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并扎实搞好农业产业化工作。通过以上措施,在全市上下营造了重农、为农、兴农的浓厚氛围,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6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们以发展精品、珍品、旅游观光“两品一游”城郊型特色农业为重点,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措施来抓,经过几年的努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基本情况

(一)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产业基地不断扩大。

围绕培育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通过信息引导、技术服务、联系订单、宣传促销等措施,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现已形成优质洋葱、精细蔬菜、特色制种、优质西甜瓜、优质土豆、优质大葱、优质林果、优良畜禽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20xx年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4.7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9974亩,经济作物面积37722亩。一是洋葱产业逐年强大。20xx年,完成洋葱播种面积10800亩,产量8.1万吨,农民人均从洋葱产业中获纯收入1500元。20xx年完成播种面积2.1万亩,农民人均从洋葱产业中获纯收入2030元,今年完成洋葱播种面积2.3万亩。二是精细蔬菜产业稳步发展。全市现有日光温室2163座,每年生产反季节蔬菜730万公斤,同时大田蔬菜面积和质量也在逐年提高。三是制种产业稳步推进。建成了文殊、新城两大制种基地,并由制种玉米向花卉、蔬菜等特色制种转变,效益逐年提高。四是畜牧产业快速发展。全市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4.17万头(只),其中猪1.9万头、羊4.76万只、禽类7.07万只、牛0.46万头。

(二)龙头企业日益壮大,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在充分发挥市种子公司带动制种业发展的同时,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落实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建成了集农业科技推广开发、各类蔬菜保鲜、脱水蔬菜加工等运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金汇果蔬基地,该基地总投资2560万元,建成3000吨蔬菜保鲜库1座,年保鲜蔬菜能力15万吨以上,建成脱水蔬菜生产线一条,年生产脱水蔬菜20xx吨。建成了鸿翔蓝孔雀养殖场和友谊特禽养殖场,鸿翔蓝孔雀养殖场建成高标准暖棚养殖禽舍6座,引进大型全自动电脑孵化机1台,具备年繁育20xx只蓝孔雀、年生产工艺孔雀标本500个的能力。友谊特禽养殖场,建成封闭式禽舍1600m2,孵化室、育雏室3000m2,购置年孵化30万枚种蛋的孵化设备一套,每年可提供特禽种蛋150万枚、孵化种雏能力达到1000万只。文殊胚胎移植繁育基地,建成标准化羊舍2500平方米,办公楼1栋,共引进陶赛特、萨福克种羊46只,现存栏羊218只,已完成胚胎移植手术168例。同时万头肉牛养殖加工厂和万吨棉籽油加工厂正在建设之中。龙头企业的日益壮大,有力地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

一是积极建设和培育农村各类专业市场,现已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1个,集贸市场3个。二是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加强与农产品经销商和龙头企业的联系,落实农业订单,近年来洋葱、制种等大宗农产品的订单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5%以上,从而化解了市场风险,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三是积极开展农产品促销活动。先后举办了西甜瓜、土豆、大葱、精细蔬菜、名贵花卉、优质果品和牛羊新品种评审、推介、展示会,一大批精品农产品在市场上亮相,提高了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四是多渠道农产品销售信息。先后在中国农产品信息网等媒体上洋葱、西甜瓜等优质农产品信息,并每年派人到东北、华北、东南沿海等地,帮助农民推销洋葱等农产品,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五是积极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市农林局成立了农产品促销协调领导小组,三镇分别成立了经济工作办公室和农产品运销公司,同时成立了由镇经委、村干部、农技部门和个体运销大户牵头的专业协会,全市共有洋葱、土豆、精细蔬菜、林木种苗等专业协会40个。同时在洋葱和玉米种子销售、发运季节,成立洋葱协调调运办公室,积极与铁路部门协调车皮,确保了洋葱等农产品的及时发运。

(四)非农产业不断壮大,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依托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发展以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主的观光旅游业,先后建成了长城葡萄基地、峪泉餐饮一条街、河口度假村、石桥桥苑、石关峡文化旅游景区、新城草湖生态旅游景区等一大批项目,有力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发展壮大二、三产业。以项目建设为龙头,积极招商引资,深化企业改革,加强技术改造,炭黑、水泥、采沙、农产品加工等乡镇企业不断壮大,商贸流通、中介服务、交通运输等服务业正在兴起。围绕酒钢葡萄基地、工业园区、新旧国道以及南市区开发,引导农民积极投身建筑建材、交通运输、商贸服务、劳务输出,全市长期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达到2785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9.8%。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了农民的增 收渠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业产业化建设顺利进行。农业产业化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繁重的社会系统工程,为确保其顺利进行。一是成立了嘉峪关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计划、财政、农林、乡企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市农林局。领导小组负责产业化建设的组织、协调、指导和规划制定等工作。二是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和《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下发了《嘉峪关市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和《嘉峪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同时将农业产业化经营列入各级领导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考核,有力的推动了全市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制定优惠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并出台了《嘉峪关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若干规定》,建立了嘉东、嘉北工业园区和双泉农业综合开发区,所有招商引资项目和进入园区的项目均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入驻园区优惠政策,市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同时制定出台了《嘉峪关市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定》,规定每年科技三项费的50%必须用于农业科技工作。

(三)注重项目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搭建平台。始终把项目建设抓在手上,紧抓不放,完成了嘉峪关市洋葱产业化基地建设、文殊种畜胚胎移植基地建设、金汇果蔬基地建设、蓝孔雀养殖基地建设等一系列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省上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资金扶持。与此同时,论证、筛选、储备了一批农业发展项目,编印了《嘉峪关市农业发展项目汇编》,以争取资金,招商引资。20xx年农村落实招商引资项目11个,履约资金2675万元,启动民间资金349.5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20.9万元。通过项目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深度和广度迈进。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开发水平。一是深入开展技术培训。四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700期,培训农民技术骨干1100名,培训农民2.6万人次,散发各类资料3.5万份,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二是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推行了干部“双下乡”服务体制改革,抽调122名行政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抓点服务,并开通了农技服务热线,加强对农业和农村服务。三是积极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三年来共引进新品种62个,推广经济效益显著的33个,面积9.4万亩,其中金冠黄皮西瓜、日本蓝茄、七彩甜椒、农场主洋葱、木桐洋葱等成为我市新品种引进的亮点,尤其是洋葱,经过三年的努力,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四是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酒钢公司租赁峪泉镇嘉峪关村农民土地300亩,建起了在国内具有先进水平的高科技种植园,修建日光温室290座,连体温室4栋,并建起年生产能力3万头(只)的高科技养殖园,正在建设10万亩葡萄基地。积极招商引资,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了文殊高科技示范园、蓝孔雀养殖园、种畜繁育基地、长城葡萄基地等科技示范园区。这些示范园区体现了我市农业的发展水平,带动了全市农业的快速发展。五是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成立了嘉峪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并积极向省上争取,将我市列入了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县;同时制定了食用菌、蔬菜、畜禽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14项,并在生产和管理中推行,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了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加强基础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大力开展以植树造林、渠道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础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三年来共完成植树造林4.06万亩,渠道建设180公里,中低产田改造8800亩,从而有效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为产业基地发展、农牧业稳产高产、招商引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省上的要求和兄弟省市工作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由于受地域限制,我市的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大的规模和效益。我市只有耕地4.77万亩,要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基地,在地域上有一定的限制。

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势力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

三是农民的组织程度化不高,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比较完善、比较紧密的组织网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

五是农业科技发展资金缺乏,龙头企业、运销组织融资困难。所有这些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四、下一步打算

(一)围绕优势产业,加快产业基地建设。继续围绕优质洋葱、精细蔬菜、特色制种、优质林果、优质大葱、优质畜禽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以无公害为标准,以专业镇、专业村、专业户为发展方向,以高产高效为目标,进一步做大做强以上产业,在此基础上,积极探寻其它适合我市气候和土壤特点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通过引进、培育和示范、推广,不断将其培育成像洋葱一样的增收支柱产业,尤其要将精品、珍品农业作为突破口来抓,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做大做强产业总量,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二)围绕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现有龙头企业,通过引导、扶持,使其不断发展壮大。二要积极招商引资,切实落实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外、省内外客商来我市投资开发,建立龙头企业,积极启动民间资金,用于农业开发和龙头企业建设。三要切实注重项目建设,以项目为载体,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尤其要抓好优质洋葱、精细蔬菜、特色制种、农产品加工等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工作。四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协会+农户+基地的模式,解决农民分散经营与企业难以对接的问题,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真正把龙头企业和农户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共同体、共生体。

(三)围绕提高市场开拓能力,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一要着力突破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这一薄弱环节,加快发展各种类型的中介组织和专业协会,形成比较系统、比较完善、比较紧密的合作组织网络,共同开拓市场,共同抵御风险。二要加强市场建设,在交通要道建立立足本市、辐射周边地区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借船,做大做强我市农业产业。三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通过网上推介、信函推介、外出推介,举办促销会、展示会等形式,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其市场占有力和竞争力。

篇7

下步工作思路的汇报

济宁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5年5月20日)

各位领导,各位常委:

根据市政协安排,现就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作如下汇报。

一、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着眼市场需求,立足本地优势,努力做好结合文章。特别是进入2003年后,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整合优势产业和产品资源,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关于培育壮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并制定了与《意见》相配套的《任务目标分解落实方案》和《考核办法》,在全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责任目标体系、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督导推进和考核奖惩体系。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服务保障等一系列措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全市“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

一是培育发展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为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从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和管理体制创新、择优择强进行贷款贴息、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和产品推介、支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积极申报省和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等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重点扶持,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647家,比2003前增加181家,从业人员10.2万人,年销售收入276.6亿元,出口创汇2.46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98家,比2003年前增加110家,年销售收入192.7亿元。在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5000万元以上的58家,过亿元的36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0家,其中省级7家,国家级2家;农贸市场发展到582处,年经营额150亿元;带动和辐射种植基地320万亩,养殖基地4500万头只,带动农户76万户,全市已有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

二是培植壮大了一批与龙头企业配套的主导产业和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市场需求、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种养产业的培植和生产基地的开发建设。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瓜菜、林果、畜禽、水产品、优质专用粮食、油料、甜叶菊、芦笋、中药材以及劳务经济等10大区域性主导产业格局。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纵深发展,主导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逐步发展,特别是以绿色无公害瓜菜、苗木花卉、奶牛、中药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生产基地规模不断膨胀。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10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3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5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邹城为主的10万亩土豆、150万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主的10万亩甜瓜基地,以任城为主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为主的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了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达到3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562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345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539处;林果业建成了1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90万亩干鲜果品基地和23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劳务产业形成了以泗水、梁山、汶上为主的30万人劳动力输出基地。

三是扶持发展了一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构筑农业产业经营的有效载体,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把扶持发展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研究会为主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经营的重要举措。市政府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的意见》,明确了农村经济协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呈加快发展趋势。目前,全市农村专业协会、研究会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200多个,其中管理比较规范、运作效果比较好的农村专业协会达到1010个。

四是健全完善了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近年来,着眼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连接机制的有效途径。通过引导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建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建立风险金制度等多种形式,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利益主体之间逐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共同体。像兖州的绿源肉鸭公司、嘉隆公司,邹城的呱呱鸭公司,曲阜的圣地药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大都采取了合同订单种养、种苗供给、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等契约化合作,建立了与农户较为紧密型的利益连接关系。

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和农业产业经营水平的提高,有力带动和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676元增加到2004年的3648元,年均增加243元,增长8.1%。2004年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直接来自五大产业的收入达到2264.9元,占62.1%;增加351.9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9%。

回顾总结近年来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设发展,我们深刻认识并体会到,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中必须切实做到:一是必须坚持规划引导。制定符合本地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参加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按照适应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制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目标,并通过配套完善的政策措施落实下去,这是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二是必须坚持加快科技和体制创新。引导组织龙头企业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和应用,并建立健全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这是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动力。三是必须坚持政策扶持。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低、效益差,必须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特别是资金扶持和金融服务,这是龙头企业发展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四是必须坚持不断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保证龙头企业获得充足和符合质量标准的批量原料,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必须逐步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接机制,形成松散或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这是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先进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为298家,而我省的潍坊、烟台分别有1054家和874家;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仅36家,而潍坊、烟台过亿元的分别有109家、101家;带动各类生产基地320万亩,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76万户,而潍坊、烟台产业化生产基地分别达到953万亩、520万亩,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分别达到147万户、201万户。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除了太阳纸业、绿源公司、菱花和雪花等企业规模较大之外,总体上看规模小,水平低,带动力差。象临沂的金罗、烟台的龙大、潍坊的得利斯、寿光蔬菜集团等规模大、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很少。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产品链条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从横向看,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发展的需求;从纵向看,绝大多数龙头企业缺少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加工增值链条短,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应对国际市场的能力比较弱。在全市298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粮棉油加工型企业132家,占43.6%,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禽、肉、渔、果、菜精深加工企业少,带动力不强。

三是农业龙头企业档次低、水平差,市场竞争力弱。我市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和产品生产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品牌和质量意识不强,企业产品注册商标和取得认证的产品为数不多,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不强。我市的龙头企业,虽然也有一些品牌,但知名度高的少。另外,在产品质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出口。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额的比重多年来一直在1/42左右。而我省的潍坊和烟台分别达到8.7亿美元和11.5亿美元。全市298家龙头企业中达到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标准的仅9家,占全省188家的4.8%,而潍坊、烟台分别有30和29家;国家级的仅有菱花味精集团和兖州绿源公司2家,潍坊、烟台分别有6家、5家。

四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与农户关系不紧密。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民的关系松散,不同程度地存在产销脱节,没有真正结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合同农业、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仅在种植业、林果业和畜牧业少数产品中实行,且时常发生违约行为,在其它产业产品中刚开始破题,覆盖应用的范围和数量少。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五是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缓慢,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目前加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仅占全市农户总数的8%,而且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没有产权关系的松散型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农产品行业协会较少,现有的行业协会大都带有一些行政色彩,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也制约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三、下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都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幅度地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新阶段、新时期实现农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和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措施。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工作措施,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着眼于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支持和保障,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把握“三个结合”、加快“五个创新”、实现“六个突破”。

一个目标”就是把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三年左右努力,力争实现农业龙头企业大发展、大突破、大提高,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00家以上,争取有更多的企业进入省级、国家级行列,5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优质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销售额有较大幅度增加,70%以上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农民来自产业化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两个重点”就是突出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铺天盖地”扩总量,加快龙头企业发展;“顶天立地”上规模,加快龙头企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主要靠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

“三个结合”一是宏观调控引导与微观放开搞活相结合,逐步建立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二是点上局部突破与面上整体推进相结合,抓好骨干龙头企业、出口创汇重点龙头企业和成长型新建龙头企业发展和局部突破的同时,及时总结推广点上经验和模式,推动面上龙头企业的建设发展;三是长远规划与当前工作相结合,着眼长远搞好规划布局,立足当前抓好扶持政策措施落实。

“五个创新”即围绕增强龙头企业规模、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扶持保障制度创新;围绕提升龙头企业产品质量、档次水平,加快科技创新;围绕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和产业化经营方式,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围绕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加快营销方式创新;围绕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连接机制,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创新。

“六个突破”就是按照谋划长远、立足当前的要求,工作中努力实现“六个突破”: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上实现突破。围绕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对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带动能力,加快膨胀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按照一手抓量的扩张,一手抓质的提高的要求,“铺天盖地”扩总量,加快龙头企业发展,“顶天立地”上规模,不断提升龙头企业档次水平,尽快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要通过扩大开放引进、抢抓项目新上、发展民营经济培植等多种形式发展一批“大高外”龙头项目;通过改制重组、高新技术嫁接改造壮大规模培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对进入全国重点龙头企业行列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做好工作,创造条件,争取上市,加快融资;对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特别是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和出口创汇型企业,要加大帮扶力度,组织工作组,研究发展规划,落实帮扶措施,加强与国内跨国集团的联合与合作,迅速膨胀规模,打造一批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超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力争今年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40家,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5家。对有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中小企业,要搞好引导和扶持,促其尽快上规模上水平。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建立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投资保障机制上实现突破。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必须尽快构建起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和投资保障机制。一是认真落实好中央和省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二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增加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投入。市财政将继续安排专项资金,选择扶持100家辐射带动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重点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对5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出口创汇重点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根据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实际,择优选择一批重点龙头企业特别是5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各级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性作用,通过贷款贴息、技改扶持、建立经营风险基金等多种方式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逐步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基本建设投资在整个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重,特别要增加对骨干龙头企业的技改投放。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以及其它有关开发项目,实行捆绑使用,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组建形式多样的农贷担保机构,加强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扶持。三是尽快制定出台关于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着重解决当前制约龙头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用人、用水、用电、用地和融资、税费减免等方面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让企业真正得到实惠。

(三)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在基地建设上实现突破。农业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是推行标准化生产的重点。要按照出口农产品国际标准和国内大城市准入的要求,抓紧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加快市、县两级农产品检测监督体系建设,为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质量提供可靠保证。引导企业积极争取ISO9000以及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和安全卫生认证,千方百计获得国内各大城市“准入”许可,为产品进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奠定基础。引导群众逐步淘汰分散的种养模式,下大气力抓好标准化种养小区建设,把种养生产向小区集中,不断扩大标准化生产规模。

(四)完善利益联接机制,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上实现突破。当前,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普遍缺乏长期稳定、密切相关的利益联结关系,导致企业生产加工没有稳固的原料来源,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而受损失。要引导龙头企业从企业长远战略出发,拿出资金、拿出人员,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合同基地,把企业的产品需求与农户的生产经营通过契约合同固定下来,与农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关系;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制定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适当返还利润等多种方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同时,要积极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户与企业间的对接,组织农户按合同生产,并严格监督,有效规避市场经营风险和同行业恶性竞争。

篇8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应对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relation betwee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put forward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e; modern agriculture; counter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一、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武装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化为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化农业具有以下3个特征:一是生物技术的科学化,如不断培育和推广应用各种新的高产优质抗逆品种,利用普及新的耕作栽培、饲养护育技术;二是劳动手段的机械化,即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体系,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与劳动力形成配套的关系,从田间作业、运输到精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都实现机械化;三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将农业生产从缺乏分工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区域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又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核心技术组成,农业机械化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如进行的“白色农业”、“绿色农业”、“精准农业”等科技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提高粮食单产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

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是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必须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替代人力劳动,彻底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新时期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要适应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总战略的需求,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有效的装备保障,从技术角度支撑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农业机械化最终要在农业现代化中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农机制造业尽快实施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尽快发展耕作栽培、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等,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比如韩国只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就达到了日本战后用40年时间达到的机械化程度。而我国目前农机耕、种、收3项作业水平仅为35%。小型拖拉机多、高性能动力机械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农业机械功能单一,利用效率很低,作业效率也不高。我国1台拖拉机所能承担的作业项目平均不到1.5种,而发达国家多采用复式作业,1台拖拉机一次进地能同时高质量完成几项作业。我国机械化生产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方面,在三大粮食作物中,除小麦的机播和机收水平相对较高外,水稻栽植和收获及玉米机收水平还很低。 2.农机产品质量差。我国农机工业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种不全,除少数机种外,普遍存在使用性和可靠性较差的问题,与国外产品有很大差距,农民对国产农机产品的评价是“能用、爱坏、常修”。我国农机企业多而散、规模小,大部分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动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农机产品处于低水平恶性竞争状态,制约了农机工业的发展。目前,国内使用的牧草种植收获机械、饲草饲料青贮机械、设施农业机械、特色农产品采摘和加工包装机械等新型适用的高性能、多功能、高价值农业机械,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3.农机使用成本效益比不高。目前我国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普遍偏高,直接影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一是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相比,农机价格相对较高。二是农用柴油价格较高,农机作业服务成本增加。三是农机户税费负担较重。四是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缓慢,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乡镇农机服务站也不稳定,信息服务跟不上,直接影响购机户农机利用率和作业效益。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仍是今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4.农机化投入不足。2009—2011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30亿元,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但与农民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实施购机补贴政策的地区,享受补贴的农民只占申请补贴农民的几十分之一。同时,农村机耕道路和标准化农田建设滞后,农机化推广示范专项经费投入不足,许多农机化新技术难以大面积示范推广。

三、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应对措施

1.建设农机化专业人才队伍。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增强,传统农业将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势必会对农机化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所以要以强化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为切入点,抓好农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农机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农机技工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专业人才的培养,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促进各地区农机化服务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2.增强农机技术创新能力。我国应把对农机科研投入列入计划,建立以国家投资为主、市场多渠道为辅的农机科研、开发、试验及推广的投资体制,加强重点科研基地的建设,保持科研开发投入的持续性建立超前性的产品技术储备,为农机行业中小型企业不断提供新技术。根据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及农民需求,研究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材料,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积极支持引进、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关键零配件和技术,提高农机科技贡献率。

篇9

一、特色产业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1、以大任、东落堡等[!]村为主的红薯窖藏业,现已达到3800多亩,年窖藏量达到1500万斤。大任村红薯种植面积达2200亩(共有耕地2400亩);东落堡村种植面积达1600余亩;辐射小任、五里窑等八个村,所辐射各村零散种植面积预计在1000亩左右。

2、以南大位、田候等村为主的地膜花生—白萝卜、冬储大白菜现已达到1600多亩,复种达到4400亩,年产量达到20__万斤以上。

3、以东西相盖、吴村等村为主的秋菜冬储,现已达到3000多亩。

4、以东引、南引等村为主的豌豆种植,现已达到1000多亩。

5、田候绿园蛋鸡养殖,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固定资产达500万元,占地面积35亩,蛋鸡存栏6万余只,日产鲜鸡蛋2500公斤,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的知名企业。

6、彩印印刷业:我乡彩印印刷业以西相盖村为主,拥有东洋印业等知名企业。

二、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

1、我乡在以往的发展中,虽大力推广特色种植、养殖业,但仍不能形成种植养殖规模,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农副产品销路问题。所产出的农副产品销售以“马路市场”、“路边市场”收购和农户自己赶集等形式为主,截止到目前我乡没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现已成为制约我乡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是思想观念问题。传统的耕作方式和栽培品种,在部分农民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们不愿意改变现有耕作模式,不愿冒一点点风险,即便是周围有很多成功经验,也不愿去学习、去尝试。

三是管理方面问题。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影响,造成各种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发展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规模化生产进程,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我乡彩印业发展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仍不能形成大型企业,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涉及企业管理的机构多,各类检查繁杂。各种非税性收费约是企业税收的两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企业发展面临融资渠道困难问题。金融业对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造成了贷款难、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资金不足;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由于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资金的80%来自银行,从而导致企业长期高成本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弱。

三是企业扩大再生产受土地因素制约严重。企业用地资源主要倾向于大型企业,而对于中小企业几乎没有什么指标,极度制约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四是企业领导管理意识落后,产品合格率低,竞争力差。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职工素质不高,产品质量较差,在如今的买房市场,市场竞争成为品牌和质量竞争的现状下要发展是难以为继的。

三、几点建议

1、希望县委协调电力、工商、土地等相关部门,充分发挥我乡特殊地理位置优势和交通优势,筹建一个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解决全乡农副产品的销路问题。

2、希望县委协调科协、农林等相关部门继续加大科技知识培训力度,进一步转变传统思想意识,提高科学种植、养殖技术。

3、希望县委协调科协等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农民自发成立农业技术协会或农业合作社等群众性组织,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使农民自主管理、自主经营意识的得到进一步加强。

4、希望县委协调相关部门坚决取缔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篇10

一、我县农机机电产业优势明显

(一)基础条件较好。全县有138家农机机电生产企业,具备了产业集群基础,经开区规划了1600亩的农机机电产业园区,目前已有1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湘中农机机电大市场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农机专业市场”,是中南地区重要的农机机电产品集散中心,市场辐射湘、鄂、川、云、黔、豫、赣、浙、粤、桂等20多个省(区)及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年交易额达10多亿元。由于园区和市场的辐射和集聚效应,还吸纳了一些配套的轴承、电机、三角胶带及标准件厂家进驻,兴办了一批铸造厂、冷作件厂、塑件厂等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营销网络,拥有一支万余人的农机营销队伍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地以及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基本实现了产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能够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

(二)产品门类全。主要产品有微型组合米机、三轮车、拖拉机、水田耕整机、水稻联合收割机、粉碎机、磨浆机、压面机、水泵、电机、喷雾器、玉米脱粒机、半轴等60多个品种,300多种型号,其中大部分产品是全省的拳头产品,已有27个产品纳入国家和省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16个产品纳入国家和省购机补贴目录,获得国家专利产品近200项。去年,我们又与大学、农业大学、日本东星技研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联合在我县设立了农业机械研究开发基地,着力开发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适用范围广的新型农机具。

(三)品牌效应好。农机声名远播,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其中微型组合米机占全国绝大部分米机市场,被誉为“全国米机之乡”,拥有4个“名牌”、2个“省着名商标”、38个省农博会金奖,1个产品正在申报国家免检产品。特别是自以来我县连续成功举办6次全国性的农机会展,农机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四)市场前景广阔。随着购机补贴等政策的连续出台,给我县农机机电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国外市场前景也十分看好,据我们了解,包括印尼、越南在内的东南亚国家农机化水平还相当低,农机产品的需求量相当大,8月,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的农业部官员和农机专家对我县农机生产企业及农机机电大市场进行了认真考察,他们对我县生产的耕整机、家用组合米机、小型水稻收割机、喷雾器等小型农机产品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非常欢迎我县的农机产品进入东南亚市场。

篇11

江西省婺源大鄣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是江西省农业产业化首批省级龙头企业,立足农村,服务“三农”,与基地农民共享利益是大鄣山茶二十几年来的经营理念,在充分利用婺源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加大了企业的管理力度;在欧盟一再提高农产品标准的情况下,大鄣山茶仍然以年增幅20%以上的发展速度一直畅销欧盟等国际市场,仍然占据欧盟有机绿茶市场50%以上的份额,仍然是中国有机绿茶出口第一的生产、加工企业。

一、夯实基础,做大规模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大鄣山茶二十几年来的经营模式,大鄣山茶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接紧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在经济利益上依据产业化组织原则实施产加销一体化,形成了与农民利益紧密联系的共同体。

1、基地是企业保证产品原料来源的根本,十年来,特别是近五年中,公司加大了对茶叶生产基地的建设力度,经营管理模式由原来的“公司+基地+农户”向现在的“公司+市场+农民专业组织+农户”模式发展。2019年止,已累计建设大鄣山茶生产基地12个,面积1.2亩,全部通过欧盟、美国有机认证,其中考水基地0.135万亩,通过中国有机产品认证。

2、公司拥有园林式大鄣山有机茶产业区,总投资6000万元,征用国有出让土地12.74公顷。建造和配备了生产厂房,仓库(含茶叶保鲜库)、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等现代化设施设备;2017-2018年新增投资200万元建造了清洁化自动化加工的有机茶专用加工生产线,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进一步加大了对市场开发的力度;大鄣山茶进入欧盟市场二十几年来,充分证明了大鄣山有机茶的产品质量始终符合国际有机食品标准,企业的质量管理始终能够跟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代企业管理步伐;产品也由开发之初的原料茶出口,发展到小包装茶直接进入欧盟超市,产品花色不断增加;企业的经营利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国际市场也由欧盟扩展到美国、日本、瑞士等多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企业资产总额1626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7363.6万元,出口730万美元(其中出口供货400万美元),实现利税1322.9万元。

二十几年来,我们的发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相继通过了无公害食品、AA级绿色食品、国内及国际有机食品的认证,通过了原产地地理标志、ISO9001:2000版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HACCPX质量体系认证,通过了江西省首批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的认定,通过了省农业厅国家农业948项目的认定,大鄣山茶的标准化管理被国家标准委列入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向全国示范推广。产品荣获“99世博会金奖”;大鄣山商标荣获“江西老字号”“省著名商标”;大鄣山茶园荣获“2019年卡洛·期卡帕国际园艺奖”。

二、情系农民,返利茶农

“大鄣山有机茶农协会”,成立于2000年,是市场经济以来,经营农产品企业较早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利益关系,让农民参与生产管理,企业可以通过农民组织,向生产者宣传有机农业生产标准,使产品质量得到稳定和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经济利益。

2001年10 月,大鄣山有机茶茶农协会加入国际公平贸易标签组织(FLO),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加盟于国际化组织的农民组织,从始,协会农民的生产劳动可以得到初级原料茶报酬以外的该国际组织的专项公平贸易基金的返哺。

基地农民按大鄣山有茶标准生产所交售的大鄣山有机茶原料,可以享受以下待遇:一是基地农民生产的初级原料茶交售到公司时,得到了社会化生产正常情况下应有的社会劳动报酬;

二是茶叶的安全质量达到欧盟有机标准,将高于一般茶叶30%价格给种植生产者;

三是除上述款价外,协会已通过民主决定方式,再向生产者按有机茶的生产交售量加补1--2.4元/公斤,支持茶农进行机器设备的更新和初制厂改造、有机肥的补贴、生产生活条件的提升。

四是资助茶农子女学费补贴,缓冲茶农的家庭经济负担,并对特困户子女的上学进行长期的资助,直到大学毕业。

五是免费为茶农提供学习培训,让农民外出考察参观,增加视野,增长见识,增加知识面。

三、奋进努力、再创新绩

昨天已成历史,今天我们必须努力,明天才会美好。我将继续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带动更多农民,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1、继续加强拓宽国内外市场,在国际市场方面,拓展新的销售渠道,增加出口量和出口品种,增大出口创汇;在国内市场方面,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做大经营规模。

2、提高有机茶附加值,让企业与茶农之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

3、加强与国家茶叶科研权威机构、省、市、县有关单位和部门的联系,为企业和基地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篇12

市财政局:

收到《安徽省XX县2011年度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评价报告》后,我局立即会同县农委认真对照绩效评价报告扣分项目,逐条研究落实整改措施,现将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绩效评价报告指出我县申报的实施方案建设内容粗糙,不够具体明细,我们将总结经验教训,着重对2012年方案进行精细化编制、科学化管理。

二、资金配套及整合情况是我县丢分最多的项目,其中配套资金因受县级财力制约,仅达到省定20%的最低标准;资金整合因项目实施地平山镇是省农发局牵头的现代农业开发示范区,项目资金大多属于农业开发等省级财政部门资金,导致资金整合渠道单一,未能得分。

三、针对落实项目管理,建立工程管护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县财政局与县农委已着手制定《XX县现代农业生产项目工程管护制度》,并于近期与企业办理资产移交手续,签订资产管护协议,明确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责任。

四、绩效评价报告指出2011年企业自筹资金未按实施方案实行政府招标采购,我县在2012年项目中,严格按实施方案将财政专项资金与企业自筹资金打捆,统一实行政府采购。

五、对项目实施单位未建立专项资金备查账、财务资料不全的问题,我县将进一步加强资金监管力度,督促项目实施单位按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同时建立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备查账,加强财务资料及项目建设资料的档案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安全有效。

特此报告。

 

 

 

 

                                                  XX县财政局

二O一二年八月二十九日

篇13

一、***区奶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区存栏奶牛1.5万头,共有16个奶牛小区(场),16个奶站,年可产鲜奶5.8万吨。全区奶牛养殖基本消除了散养和人畜混养,建成了一批现代化的奶牛养殖场和示范园区。全区有存栏200-500头的奶牛养殖(小区)场4个,存栏500-1000头的奶牛养殖(小区)场9个,1000头以上的3个。规模化养殖场存栏占总存栏的90%。全区奶牛场中有两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和8个市级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

二、现代农业生发展资金项目规模、资金投入组合及使用情况

(一)中央和省现代农业项目资金到位情况

1、项目批复资金

现代农业奶牛产业项目总投资955.958万元,其中申请省级以上投资480万元。资金用途:标准化饲养场(区)建设资金432万元,现代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资金48万元。

2、资金到位、拨付情况

目前,项目总投资480万元已经全部到位并全部拨付到项目单位。其中标准化饲养场(区)建设资金432万元,现代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资金48万元。

   (二)整合资金落实规模及到位情况

整合区财政资金预算编制环节整合资金20万元,采取打包、拼盘形式投入资金455.958万元。实际到位情况:中央与省级其他渠道资金187.38万元,市级整合资金6.38万元,区级整合资金827.67万元(其中预算编制环节整合105.68万元,采取打包、拼盘形式投入资金721.99万元)。整合资金拨付情况:已拨付中央与省级其他渠道资金187.38万元,市级整合资金6.38万元,区级整合资金741.85万元(其中预算编制环节整合19.86万元,采取打包、拼盘形式投入资金721.99万元。

(三) 资金使用情况

奶牛养殖场标准化场改造:总投资907.958万元,其中土建:768.058万元,设备购置139.9万元。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48万元。实际总投资897.466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809.736万元,设备购置87.73万元。

三、资金和项目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一)管理制度建设

    按照项目建设方案内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2009年***区现代农业奶牛产业项目建设管理办法》、《2009年***区现代农业奶牛产业项目绩效考核制度》、《2009年***区现代农业奶牛产业项目检查验收办法》、《2009年***区现代农业奶牛产业项目公示制度》、《2009年***区现代农业奶牛产业项目申报规定》、《项目法人责任制》以及《2009年***区现代农业奶牛产业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九项制度。为确保各项制度尤其是资金管理制度得到严格遵照执行,增强了专业部门和人员的参与。鉴于各项目场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薄弱环节,项目领导小组要求各场聘请专业的财会人员严格按照要求认真细致地做好凭证收集、账务管理、预决算报告等各项工作,为资金的严格审验与及时拨付创造了条件。

(二)项目实施管理

在项目建设中,区畜牧局充分发挥生产规划、组织管理、指导协调、科技推广、资金监管等职能作用,采取督导检查、绩效考评、奖励处罚、验收考核等综合措施,围绕实施方案、管理细则和进度安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促进了项目的顺利进展。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制作了柱状图版,纵坐标为得分,将每个项目场按照青贮池改造、新建卧床、TMR建设、设备购置四项内容,区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技术培训和良种登记两项内容列出横坐标,根据各项工作不同的权重赋予不同分值,对整个项目建设工作实行全程监控。

四、实施项目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实施环境。成立了现代农业资金奶牛产业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督导、资金监管等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淑秀任组长,分管农业的政府副区长张洪龙副组长,区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畜牧局。同时成立项目技术指导小组,负责提供项目实施咨询、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技术培训、指导等。区畜牧局、财政局在区项目领导小组领导下,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全面落实与项目实施相配套的资金、技术、土地等扶持政策,搞好产业发展的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环境。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多次召开现场会,及时总结交流经验,发现典型,树立样板,适时加以推广,放大了项目实施效应。对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取得的成功经验广泛宣传,充分发挥了典型和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了项目推进步伐。

3、健全管理制度,规范项目实施。为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特制定了《***区现代这、农业奶牛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区现代项目申报管理制度》、《***区现代农业奶牛项目公示制度》、《***区现代农业奶牛项目管理制度》、《***区祁门熏肉项目法人责任制》、《***区现代农业奶牛项目绩效考核制度》、《***区现代项目检查验收制度》,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各项目单位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建设计划,落实工作责任。严格做好了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项目实施主体信息档案和项目实施信息档案。根据绩效考评制度,明确动态监控、监督检查、绩效考评、奖励处罚等措施。领导小组适时组织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开展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对违规违纪的进行通报,对不合格或未完成任务的项目进行限期整改。

4、加强资金监管,确保项目质量。严格按照《***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对项目资金实行专账管理。加大了对各级各类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扩大了项目资金投入规模。各项目建设单位对项目建设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建立了场内账务管理制度,并自觉接受畜牧、财政等部门的检查、审计,确保了资金的专款专用。严格推行了项目建设法人负责制、合同制、仪器设备采购招标制等制度。

5、创新监管模式,全程跟踪动态管理。为加强管理,绘制了项目进展监督一览表,坚持每周给各项工作进行打分,每月召开一次集中调度会议,有效地加强了对项目监管。对项目资金采取“先建后补、边建边补”,对配套的饲料青贮、奶站生鲜乳快速质检和数字化管理设备采取了“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资金拨付原则,有力地保证了项目顺利实施。

五、项目建设现状及效益情况

(一)标准化饲养场(区)建设

1、项目任务目标

五个养殖场区标准化改造方面共计改扩建牛舍6100.8平方米,新建挤奶厅224平方米,改扩建运动场26560平方米,新建沼气池50立方米,新建粪污处理场2466平方米,新建青贮池7879.5立方米,新建TMR车间1620平方米,新建消毒池、消毒室、办公及宿舍862.5平方米,路面硬化7290平方米,新建门卫、仓库192平方米,新建兽医室56平方米,沉淀池410立方米,牛卧栏28组,牛颈枷1100平方米,草料库320平方米,排水沟350米,粪污处理管道620米,新建院墙300米。新购TMR搅拌机4台,添置牛奶取样分流器24套、奶缸电子计量器2台,数字化管理软件1套。

2、完成情况

区畜牧局和各项目建设单位,精心筹划、积极组织、认真实施,现在已经圆满完成了奶牛场(区)标准化建设改扩建方案的任务目标。

(二)现代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

1、项目任务目标

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考察观摩、媒体讲座、专家服务团下乡等多种形式,重点对基层技术人员、养殖场(小区,户)的饲养人员、管理者进行现代化新技术培训,在培训内容上重点培训牛舍清洁化生产管理技术(推广应用奶牛卧床技术)、奶牛饲养管理、DHI测定,机械挤奶,标准化饲养场建设、数字化管理、玉米青贮等技术,计划举办培训班13期,培训对象为全区奶牛养殖场(小区)的所有技术人员和奶牛养殖户。其中举办牛舍清洁化生产管理技术(推广应用奶牛卧床技术)1期;DHI测定技术1期;牛场数字化管理技术1期;饲养管理技术培训班4期,分别为犊牛 期饲养管理技术培训、青年牛饲养管理技术培训、泌乳期饲养管理技术培训、空怀期饲养管理技术培训;举办三大炎防制技术培训2期,分别为乳房炎防制技术培训、蹄叶炎和子宫炎防制技术培训;青贮饲料技术培训1期; 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培训2期,机械挤奶培训1期。在培训管理上,由畜牧局统一组织管理,切实把技术推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购置奶牛修蹄机1台,用于专家服务团技术服务。

2、完成情况

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一是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考察、专家服务团下乡等多种形式,对基层技术人员、养殖场饲养人员、管理者进行现代化新技术培训。分别于7月26日举办机械挤奶技术培训及犊牛、青年母牛的饲养管理培训班;8月12-13日组织专家服务团在区行政广场、高都办事处常旺村举办下乡服务活动;8月18日举办夏季奶牛饲养管理、奶牛高产饲喂及接产技术培训班;8月27日举办泌乳期奶牛饲养技术培训;9月15日举办全区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及秸秆青贮技术培训;10月10日举办奶牛场DHI测定技术培训;11月3日举办奶牛全日粮配合(TMR)技术培训班;11月24日在册山办事处尚庄村举办专家服务团活动;12月5-6日举办奶牛三大炎防治培训班。2010年1月6日举办牛场数字化管理技术培训班。二是指导各场完善了生产记录、兽药使用记录、消毒记录、防疫监测记录以及奶站规范化管理制度。

(三)良种登记档案室、电子档案数据库建设

1、项目任务目标

建立奶牛档案登记系统,建立奶牛品种登记档案室,建立电子档案数据库。通过项目建设,力争全区奶牛养殖户80%建立系谱档案,90%建立生产记录。

2、完成情况

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指导盛能奶牛胚胎工程有限公司、***区明超奶牛场、***市禄福良种奶牛发展有限公司以及高都奶牛养殖基地开展了奶牛DHI测定,大力推进奶牛系谱档案建设,建立更加规范高效的奶牛数字化管理档案。对每头奶牛年龄性别、繁殖情况、免疫情况、发病情况、品种品系、体貌特征、泌乳天数等数十项指标进行登记和分析对比,确立奶牛的品系和繁殖情况,绘制奶牛档案表格,并且对奶牛个体形态和毛色进行照片记录,为下一步进行良种筛选、系谱登记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已建立系谱档案1460头,登记奶牛良种登记卡938头。疫病监测体系逐步规范健全,区畜牧兽医检测中心根据全区畜禽疫病监测方案,分期分批对各规模场进行疫病检测,现已经检测奶牛200余头。

(二)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1、产业规模明显扩大。全区奶牛存栏量由现在的1万头增长到1.1万头以上,增加0.1万头,牛奶产量增加0.5万吨。

           2、规模养殖明显增多。全区年存栏500头以上的养殖场(小区)增加 2 处 ,奶牛养殖场(小区)总数达到13 处,规模饲养量占到全区奶牛饲养总量的90%以上,规模饲养场产奶量占到总产奶量的95%以上。

           3、生产水平明显提高。项目区奶牛平均单产达到5.0吨以上,平均增加500千克。

           4、产品质量明显改善。全区优质奶产量达到3.3万吨,比建设前增加0.9万吨,产量提高30%以上。鲜奶蛋白含量提高5%左右,达到3%以上,乳脂率提高8%左右,达到3.5%以上,生鲜奶质量得以提高,产品质量明显改善,每毫升鲜奶微生物含量控制在100万个以内,

           5、经济效益明显提升。项目建设带来的牛奶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水平提升共可产生经济效益0.34亿元以上,可带动全区农民人均增收120元以上。

           6、技术推广体系日益完善。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技术推广体系,通过推广生产管理技术、奶牛良种登记、奶站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技术、TMR饲喂技术、奶牛场卫生防疫技术等,全区奶牛养殖业在管理方面不断改进,饲养水平不断提高,精品意识进一步强化,建设优质品牌奶源基地战略方向进一步得到巩固。

     7、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各项目场生态建设和粪污处理设施建设,使奶牛养殖场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六、资金和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畜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项目的实施给相关工作带来了有力地促进。但是由于项目要求自筹资金的比例较高,处于发展期的养殖场区自筹资金压力较大,一定程度上导致项目建设初期进程缓慢。另外,项目软件建设部分效益的发挥还要依靠推广和培训力度的持续加强。

建议:一是加大项目扶持资金比例,适当考虑承建企业的资金困难,合理安排资金拨付步骤,发挥启动资金的带动作用。二是持续对项目管理人员、项目承建场技术人员进行相关培训,确保项目最大限度发挥效益。三是保持扶持政策的持续性,支持奶牛产业持续发展。  

 

 

篇14

一 普洱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普洱是一个资源富集、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具有森林资源、热区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和紧临东南亚诸国的五大区位优势。全市辖9县1区,土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山区占98%,总人口259万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设和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坚持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切实贯彻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政策规定,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快速发展。截止2010年末,规模以上龙头企业49个,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3个,形成了以茶叶、蚕桑、烟草、核桃、咖啡、橡胶、蔗糖、松脂为主的绿色生态特色产业,以天津天士力集团、云景林纸、景谷林业、林达木业、澜沧景迈古茶公司、龙生集团、普洱茶集团、牛洛河茶厂、农垦橡胶集团公司、孟连昌裕公司、佳浩茧丝(集团)公司、云南爱伲农牧集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绿色生态特色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对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速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示范作用。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

普洱市坚持通过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了农业的整体效益,形成了“政府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广泛参与,社会化服务管理”的发展模式。截止2010年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型172个,其中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5个,500万元以上的49个。带动生产基地的种植基地面积324.5万亩,牲畜饲养量1.1万头,实现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33.8亿元,占全市农业产业化固定资产总值的92.3%,带动农户44.1万户,实现销售收入20.4亿元,同比增长22.3%,净利润达1.7亿元,创汇0.05亿元,上缴税金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15.3%、62.9%。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快速崛起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农村经济综合实力。2010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13亿元,比上年增长7.1%,实现农业增加值73.7亿元,比上年增长6.7%,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456元,比上年增长13.8%。

(二)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市委、市政府在抓好农业基础产业,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大对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落实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2010年,全市财政扶持龙头企业资金0.24亿元,税收减免额(不含出口退税)0.8亿元,同比增加0.5亿元,增长1.6倍。企业投入农产品原料基地1.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0.4亿元,农民培训0.03亿元,其他0.9亿元。据调查,佳浩集团公司,云南爱伲农牧集团,龙生集团公司,思茅福通(集团)公司等都得到了一定额度的财政贴息及税收优惠政策,如佳浩集团公司每年都保持在200万元左右的财政贴息。

二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及龙头企业的情况

(一)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农业产业化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而金融投入是农业产业化的投入主体。在助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中,人民银行普洱市中心支行加大窗口指导力度,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的作用,积极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各金融机构则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周期和企业经营实际,认真落实各项扶农、惠农措施,放宽贷款条件,延长贷款期限,扩大贷款规模,切实为龙头企业解决项目资金困难问题,金融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截止2010年末,普洱市涉农贷款余额126.7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54.6%,同比增加24.8亿元,增长24.3%,其中农村企业贷款、城市企业涉农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8.8%、26.5%。全市38户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14.4亿元,同比增长20.2%,占全市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增加额的34.6%,其中省级龙头企业贷款余额8.2亿元,同比增长33.7%,市级龙头企业贷款6.2亿元,同比增长29.2%。贷款重点支持了龙生茶叶集团,爱伲农牧、云南大唐汉方制药、北归咖啡,佳浩集团、景谷林纸、林业等一大批农业龙头骨干企业。

(二)贷款支持龙头企业,实现了企业农户“双赢”的局面

普洱市金融部门贷款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推动了农民增收。2010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资产总值22.4亿元,销售收入达1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5亿元,并通过合同关系、股份合作制及其他等经营方式,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8.6亿元,同比增长14.1%,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456元,比上年增长13.8%。以某集团茧丝绸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银行的大力扶持下,贷款逐年增加,2010年贷款余额0.62亿元,同比增加0.37亿元,增长1.5倍,该公司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依靠科技,扩面提质,建设优质桑园、大力开拓市场、品牌宣传、建立营销网络等一系列的措施及办法,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2010年该集团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13亿元,同比增加2107万元,增长11.2%,税后利润1641万元,实现了扭亏增盈。

(三)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不断更新

除了传统的贷款业务外,普洱市金融部门还为规模经营较大的公司办理了保理、票据贴现等新的金融业务,如思茅福通(集团)公司、大唐汉方制约公司,景东恒东糖业和孟连昌裕糖业公司等分别办理过保理、票据贴现业务,同时积极为龙头企业提供企业网银、投行,现代支付结算、银企转账等金融业务。

(四)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完善

在普洱市委、市政府和金融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富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一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得到迅速发展,截止2010年末,

全市新增金融机构网点8个,其中农信社5个,邮储银行2个,富滇银行1个,已开业小额贷款公司10家。邮储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改革的新兴机构,成为农村金融市场新的主力军。

三、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风险相对较高,影响了对金融部门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

由于受农业生产周期和农产品价格的影响较大,产出和受益的不确定性使农业贷款承受了较高的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机构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的有效投入。2010年末,金融部门投入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个)贷款余额为14.4亿元,仅占全市农业企业贷款余额69.3亿元的20.8%。投人不足和较为分散的贷款方式,使普洱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缓慢。在全市现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以小型企业居多,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少,2010年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只有5个。

(二)担保、抵质押不足。影响了金融部门对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

当前农业龙头企业获得贷款难重要原因是没有足额、有效的抵质押担保,加之有的企业发展时间短,资本积累不够,大部分企业地处农村或靠近农村,其资产评估价值低、升值慢,可用于抵押担保的有效资产不足,加上担保公司规模小,能够提供的担保额度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银行信贷资金投入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以咖啡原料收购为列,每年12月至次年的6月份期间是咖啡收购季节,资金需求量大,频度快,更需要金融机构贷款支持,可提供的质押物一般为收购原材料和产成品,不易保管、价值变动频繁,不适宜质押。因此,在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需要抵质押时,很难提供足值、有效的抵质押物。

(三)企业信用等级下降,影响银行信贷资金投入

一些成长性比较好的龙头企业因企业信用等级下降影响信贷资金注入使企业开工不足。以某上市公司为列,该公司主要从事林化产品加工、人造板制造、集装箱地板生产、原木、锯材、及其他木制品生产经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资金周转非常困难,为了减少资金占压过大,该公司对林化产品加工大幅度压缩,2010年林化产品销售收入0.3亿元,同比减少0.57亿元,减幅65.2%(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10月期间一直未生产林化产品加工)。由于该公司效益差,银行对其贷款较为谨慎,目前已将该公司列为四级客户,其授信额度及信用等级都有所下调。2010年,公司贷款余额2.4亿元,同比减少0.2亿元,今年公司将有2000万元的长期贷款到期,公司面临的资金压力加大。另一家茶叶集团公司也因没有按期归还贷款利息,不良记录被记入征信系统,导致信用等级及授信额度下降。

(四)贷款期限与生长周期不匹配,利率偏高,融资成本增加,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需要

据调查,银行贷款期限一般多以一年期为主,企业有效使用期短,给企业偿还贷款带来困难,也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周期对资金的需求,如桉树生长周期长,从种植到砍伐需要5 6年的时间,而中长期贷款占比少,贷款期限与桉树生长周期之间的矛盾,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无法按期归还银行贷款。在利率定价上(限普洱市内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从调查部分龙头企业看,仅农发行执行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商业银行上浮20%~40%,农村信用社上浮20%~50%,少部分在10~15%,龙头企业普遍认为利率偏高,这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政策相悖。

(五)基层的农村金融组织、功能不健全,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多层次的金融服务要求

目前,以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主的基层农村金融体系提供的信贷品种不外乎质押、抵押、保证、信用和贴现等传统的信贷品种,存在着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手段简单、利率上浮过高等问题,农村信用社主要以小额生产性流动资金贷款为主,难以对农业产业化升级提供有效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的服务功能也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不相适应。调查发现,金融部门对龙头企业金融政策指导、相关金融知识以及适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而且也没有切实针对龙头企业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方案。

四、对金融支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金融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底子薄、发展时间短、工艺技术相对经济发达地区落后,再加上地理位置的限制,导致运输成本高,产品竞争力弱的情况,金融部门要认真研究,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要进一步认识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对振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大信贷资金投入。二是金融部门要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在金融网点的设置、金融服务产品创新、金融结算方式、现金供应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尽量满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龙头企业的金融发展要求,努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积极搭建龙头企业融资渠道合作平台,建立银企融资协商长效机制

建立农业龙头企业资金需求及重大项目信息收集制度,搭建龙头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平台,促进银企双方信息互联互通和融资供需对接,通过举办银企对接会和网上金融超市等活动,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的银企对接,互通企业经营、融资状况和金融产品、信贷流程等信息,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效率,切实帮助企业缓解资金问题。其次是培植具有融资互助功能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吸纳部分自愿入社的农民、农产品经纪人、其他加工企业,成立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成员之间进行资金调剂。

(三)加大对龙头企业授信业务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

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扶持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议各金融机构按照现行信贷制度对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评级和授信,在用信时适当降低信用评级准入门槛,对资信好的龙头企业要合理确定授信额度,对能发挥产业优势、具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信贷资金上给予优先安排,对基本面和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龙头企业,应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信用良好的龙头企业和农户以及由信用担保机构提供连带责任的龙头企业贷款给予利率优惠,并根据企业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在贷款定价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实行一定的优惠利率。担保机构要切实降低龙头企业和农户融资担保费率,达到覆盖低信用等级农业小龙头企业信贷风险的目的,又可降低企业的贷款成本,努力提高扶贫贷款资金使用效益,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在金融产品的研发,要针对龙头企业和农户金融服务需求

的特点,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创新适合农业龙头企业的金融产品,如季节性收购贷款、化肥收储贷款等。开发专门的龙头企业贷款、贸易融资、贴现、保理、贷款承诺、保证、信用证、票据承兑等表内外授信和金融业务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发展保单、仓单等质押贷款,推广林权、商标权、知识产权、股权、保函、出口退税等抵(质)押贷款业务,大力推广农户种植养殖业订单贷款、“公司+农户”贷款等。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协会+农户”的农村专业合作模式,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活力。

(四)积极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

加快推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青年示范户信用信息采集和信用评价为切人点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各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应依据信用评价结果对农村经济主体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健全龙头企业和农户诚信评价、信息披露制度,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诚实经营,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和农户信用红黑名单制度。依法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债权,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五)建立农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业龙头企业

建议政府管理部门设立信贷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将财政支农资金中的部分纳入专项基金管理范围,对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给予财政奖补或税收优惠政策。为了鼓励和引导各金融部门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一是对银行发放的农业产业化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有效降低银行支农信贷风险和成本;二是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金融部门按扶持的力度给予一定额度的税赋减免,三是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提供保证的担保机构,由国家补贴正常担保收费之外的部分,或按照所收担保费的一定比例进行直接补贴,提高担保机构为省、市级龙头企业的贷款担保的积极性。这样,能够充分调动金融部门发放农业产业化贷款和为龙头企业贷款担保的积极性,形成政府、银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供求三方共赢的局面。

(六)积极引导保险部门加大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

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鼓励保险部门深入研究、大胆探索,开办适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需求的保险险种,扩大保险范围,努力降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的风险,营造一个良好的信贷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