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学习历史的好方法范文

初中学习历史的好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学习历史的好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学习历史的好方法

篇1

关键词:历史学科;学习方法;提问与思考;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6-0073-01

历史是一门古老而又有生命力的学科。“读史使人明智”。千百年来,人们都很重视历史对人的培养和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中学历史课本内容极其丰富,需要记忆、理解的史实太多,因此,学生往往感觉历史很难学。其实历史学习也有自身的规律,要学好初中历史就应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在这里我想说,“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体会,那就是:求学时所学的书本知识有很多一辈子也用不上。所以,作为学生应该认真地对待每一门学科,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作为教育者家庭、社会、学校应该有正确的树人观念,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只有在思想上想通了,我们再来谈如何学好历史,才有其意义。

一 努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环节:记忆、理解和运用。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1.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

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情景的记忆。例如,初中历史中提到:“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对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设问:一是何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三是我国经济重心是在何时南移的?这样就不仅可以掌握历史史实,而且可以举一反三,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2.要正确理解和运用各种历史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借助讲故事,借助诗歌,借助一些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故事能引人入胜,所以穿插故事就显得很有必要。当讲到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时,我提到了清朝有个官员叫,当他初与的军队作战时屡战屡败,但如果这样上报朝廷,皇上会降罪的。于是,他的部下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更能表现出自己虽败,但斗志尚存的决心,结果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当讲到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时,我就提到《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这样,学生便轻松地了解了民族团结的方针。还有象可以唱《七子之歌》,发展大生产运动可以唱《南泥湾》等。

二 注重提问与思考

授课中,我创造机会多设计问题由学生作答,使他们时时参与课堂活动,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多把机会让给那些腼腆或成绩较差的同学,对其作答要及时予以肯定,一方面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可锻炼其语感。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或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要留有一定时间思考,让学生轮流回答或进行讨论,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一方面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课堂的口头交流也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 加强讲授与巩固

在重视学生因素的同时,并非就可以忽略教师的因素。不管怎样,教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分析问题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述仍然贯穿全过程。如果把学生比喻成针,那么教师就是线,脱离了线,针还是织不出美妙的图案。

巩固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道程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回忆新课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等,这是“承上”;教师很自然地启发下一课的学习要点,布置下一轮预习任务,即“启下”。巩固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知识的积累,课堂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我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积累,既可巩固已学的知识还可以产生很多知识的轮廓,如果在学习中遇上了,相信学生一定有兴趣再深入的了解,这对他们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四 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篇2

关键词: 初中历史 问题意识培养 中学教育

虽然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但是如何让中学生跨进历史学的大门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让中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是每位历史老师的义务,让学生学好历史是教师能力的体现。好的习惯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联系实际灵活学习历史才会让学生学得开心,同时老师会轻松不少。那么如何学习初中历史,如何学好初中历史呢?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一、阅读习惯培养

目前应试教育观念深入人心,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课本重点就可以,让学生死记硬背,只是生硬地把一些知识灌输给中学生。历史课本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资料,阅读好历史课本是每位中学生具备的基本能力的体现,历史课本中有一部分内容字体比较小,很多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忽视这一部分内容,学生自然而然地认为这部分内容不阅读也是可以的。其实这种习惯是错误的,很多学生之所以认为学习历史很费劲,和阅读习惯息息相关。因为阅读课本的习惯和方法不对,所以学习历史很不容易。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目录式阅读。所谓目录式阅读习惯就是粗读。中学生需要做的就是首先看历史课本目录,大体了解课本内容。第二,抓住细节,品味历史。把握历史发展线索,抓住重点,找出关键词,在脑海中整理出历史发展过程。例如:在学习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时候,首先要看目录,都有哪些国家先后成立,然后抓住关键词,建立时间,怎样建立的,如何灭亡的,在这些国家建立后,每一个国王是如何统治国家的,提出了哪些政策,出现了哪些历史人物,出现的历史人物做了哪些贡献等。根据一连串关键词,我们可以由浅入深地掌握课本知识。阅读课本小字,进一步丰富历史知识,让自己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历史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习历史的开端,另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那么为何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培养呢?下面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二、中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

1.学好历史,问题意识培养是关键。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中学生思维灵活,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知识的能力激发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老师一味用传统教学方式,即所谓的照本宣科,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有的教师将历史课上得过于政治化,这样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学生就失去辩证历史思维观念。比如:在讲“”这一课的时候,有的教师喜欢把自己的一些主观的带有政治色彩的观念灌输给学生,在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评价上失去客观性。在讲到的时候,总以批判的态度看待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就会受到限制。因此教师要培养中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客观分析历史,独立思考历史问题。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好历史的关键,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探究。

在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做细心的人,仔细观察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及认知能力的变化,决定好相应的教学内容,让自己的教学观念适应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关于这一方面,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在比较愉悦的氛围中探索历史、发现历史、学习历史,对历史有自己独立客观的见解,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和解决者,而不是机械接收信息的人。比如:在上商朝的兴盛衰败这一课时,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如商朝为何会灭亡?如何看待殷商?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相互提问,相互解答问题,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指导。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交流氛围,自然而然学生就会有学习历史的精神动力,而且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和解答让学生的历史知识得到丰富和巩固。第二,注重学生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做好示范作用,在培养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时候做好指路人。教师对学生所提的历史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中学生头脑灵活,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激发中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帮助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客观分析历史、理解历史、挖掘历史。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历史,才会愿意了解历史,进一步学好历史。比如:在讲到“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分析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辩论资本主义道路到底适不适合中国。中学生历史问题意识在课堂实践中得到培养,学习历史的能力得到提升,水平得到提高。

让中学生学好初中历史,不仅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还要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学习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学好历史。

三、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巧妙掌握历史知识

从生活中寻找历史的足迹,是教会学生学好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灌输式教学方式,把历史教学生活化,只有贴近生活的历史教学,学生才会更容易理解历史知识,巧妙掌握历史知识。生活中随处可以看到历史踪迹。比如:在讲授《》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向家人了解他们年轻时候的经历和生活状况。如我们的爷爷奶奶在“”的时候都经历过一些不平凡的日子。学生可以了解到“”时期 ,经济的萧条,人民的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国家和人民是如何度过那段艰辛时光?同时让学生把他们年轻时的经济情况变化和自己的生活情况加以对比。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时人民的生活情况,还可以让学生体会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会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激发学生好好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再如讲授近代史的时候,让学生思考我们现在生活中使用的电灯、汽车等先进的工具,了解和分析工业文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看到 周围环境污染严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工业文明的弊端,这样会让学生学会学习历史、学好历史,同时使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历史知识,才是学好历史的关键。

初中历史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学会学习历史、学好历史,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习历史的基础,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环节。教师要让学生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其次,教师要注重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这是学生历史素养的体现,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素养的培养,是让学生学好历史的必要条件。最后要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感知历史、理解历史,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好初中历史。

参考文献:

[1]马丽忠.最好的教育是给学生最合适的教育.苏州教育国际交流学会海外教育观察,2010.

篇3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 建议

中图分类号:K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238-01

1 中学历史的教学地位

中学历史的教学地位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尤其是人教版中学历史实行新课改之后,对历史的教育教学更加重视了。而对历史科目实行新课改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了促进历史教学,提高历史教学科目的地位。中学历史的教学地位,是初中低于高中,而且还缺乏知识的延续性,有时在知识点上高中和初中是重复性的,这是历史教学中相对失败的设计。如何把初中历史的教学地位提升到与高中历史等同的地位,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们需要探研的话题。原因是如果历史科目的教育地位提升不上来,有时说教学效果、教学兴趣、教学成绩等等,这些似乎都近于妄谈。总之,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地位上,笔者再阐释一个观点,那就是,要把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地位等同化,增强历史知识教学的延续性,让学生们和家长们不敢轻视历史科目和历史教育,更不能忽略历史科目的教学地位。

2 中学历史“无趣”的原因

调动学生们对中学历史的学习兴趣,避免和防止学生们对中学历史“无趣”现象的发生,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工作中应该履行的本职和责任,那么,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要从查找原因入手,从课堂氛围乏味、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不鲜明、教师责任心不强等几个方面入手,深入查找和探析对历史“无趣”的原因。

2.1 课堂氛围乏味

课堂氛围不活跃,乏味枯燥,听起来让人感到酣然入睡,这些都是历史教育教学中致命的“杀手”,需要广大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们去认真总结,尽可能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学氛围浓厚起来,避免“无趣”发生。

2.2 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方法单一是不利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只是一味地教学传授、学生们则总是被动地接受、记忆等,这种方式在历史教育教学早就应该被淘汰,要想真正调动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一个路径就是要活化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现状。

2.3 学生主体地位不鲜明

目前,只有很少或极少的一部分学生喜欢学习历史,大多数的学生的态度是漠然置之的,觉得历史不重要。这种漠视态度的产生,一个现实性根源是有些历史老师授课不讲方法,没有突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没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述这些都是造成学生们学习历史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需要认真加以改正。

2.4 教师责任心不强

这一点,笔者要把它放在比较着重的位置上去强调一下,历史教师责任心不强是历史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这一层面所在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有的历史老师简直是一种浑浑噩噩、耗光阴的工作状态。而且,更有甚者,对学生们宣传历史好学、历史无所谓的教学思想,无形中就把历史科目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降了下来。所以说,笔者认为要想真正调动起学生们高兴趣学习历史科目的积极性,历史教师这一因素一定要调动好,一句话,就是要爱岗敬业、增强历史教学的责任心。

3 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的建议

针对中学历史教学“无趣”的几点原因,可以通过原因来查找不足,也可以通过原因来正视和弥补不足,下面笔者就从调动课堂兴趣、开展教学第二课堂、举办历史知识竞赛、提高历史系地位等方面,提出增加学生们对历史兴趣的几点建议。

3.1 调动课堂兴趣

要想真正改变中学历史相对于其他科目的不利教育教学现状,就要活化历史科目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历史的人缘,也是为了夯实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活化教学方式方法是教师的任务,需要广大历史教师们总结和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方法,制定出符合自身教学实际的教学实施方案,掌控历史教学的先导性。例如,《蒸汽的力量》这一章节,就可以通过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关键是对中学历史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前提,没有兴趣,一起都是空谈。提升历史学习兴趣就是要发挥教师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然后再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案,来充分营造课堂好氛围,课堂氛围好了、方法灵活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提高了,经过多方合力,就一定能获得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教学效果。

3.2 开展第二课堂

要想真正地、持续地提高学生们学习中学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单单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课堂教学,还要创造条件开发历史教学的第二课堂,让学习喜欢历史,喜欢历史里的人物、事件和相关的历史故事,要让历史知识彻底在中学生们的脑海中、心目中插根,比如,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就可以带领同学们到电影院、电化教室收看一下《南京!南京!》,从而既有效地传授相关的历史知识,还起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3.3 举办知识竞赛

经常性地举办一些历史知识竞赛是提高历史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举办竞赛前,可以组织或者发动学生们去就近的历史博物馆及图书馆,去深入吸取历史知识,同时,参加竞赛的学生们必须要充分吸取历史知识养料,才有资格参加历史知识竞赛,这就无形促进了历史知识的吸收和提升了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3.4 提升历史系地位

在初中阶段,历史是“副科”的错误认识依然没有被彻底转变,所以学生和家长在课后、课余一般不会再利用太多的时间去学习和记忆巩固历史知识,所以要抓住历史课堂的有限时间,尽可能让学生们当堂消化掉所学的历史知识。同时,全国广大院校要尽可能多设一些历史系,从国家层面把历史知识和历史科目高度重视起来,这样家长才会关注、学生们才会有动力。

4 结语

毋庸置疑,中学历史学科的地位和重要性都已经超出了它的现有显现价值,因为学生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宝库,同时也可以充分提高孩子们的政治历史思维,为将来进入更高学府从事历史领域的专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学历史科目不容忽视,历史的教育教学要不断探索,必须要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将让老师和同学们受益终身,让历史教育和历史科目的地位彰显出来。

参考文献

[1] 祁国栋.历史教科书编写问题探讨之述评-以《历史教学》杂志组织的专题讨论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2009.

[2] 李玉红.中学历史教学的得失[J].学周刊,2011(35).

篇4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艺术性

初中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课。它具有历史的基础知识和历史的教育意义,它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通过学生的文化素养,特别是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史为鉴,可通古今”,历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一个伟大民族前进的符号,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历史也是一部社会教科书,是知识宝库中活生生的人类活动符号,也是人们认识自己,超越自我的一面镜子。中学历史课作为基础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品质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历史教学,把中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热爱祖国,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人才。可见,中学历史是一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不可缺的课程,是其它课程所不能代替的。

一、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历史学习

历史是指所有已发生了的事物,全都是难以复制的,不能被观察到的,不能体验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尽量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事物,由近及远,转向到历史的年代,并且选择代表性的资料,创设有趣的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放下压力,放下负担,在充满情趣的学习环境里学习历史知识,为较好开展历史教学铺开一条宽敞的大道。

初中历史是一个特殊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应采取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勤于学习,乐于学习,注重学生的积极思维,积极的态度,从而使其优势得以充分体现。例如,通过阅读、示范、辩论、竞赛,采取生动活泼的事迹介绍历史人物等,使学生融入教学活动,并积极配合老师,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这种学生的参与,是所有学生的参与,不仅是学生个人的参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需要呈现出积极、和谐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要求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进行考证,对这样的学习效果做出评价。根据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要注重教学的新视角和新观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激发科学思维,揭示科学现象的本质,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真理,感受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历史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历史和现代的差异,通过讨论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性学习。

二、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加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是研究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有效途径。历史是一切过去的事,比较遥远和淡化,要让中学生学好历史,就必须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是新课改倡导的精神,也学好历史的要求。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寻找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点,如:包括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势、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等,为历史书籍注入新的活力。重点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这方面做切入口,可以先通过对“商鞅变法”了解。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是时展的需要,是秦国的统一,合乎多数人的利益。同样,古代和现代,都有自己的显著的成就,特别是充分认识新时期我国经济的繁荣,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因此,历史教学应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

同时,新颖、有趣、生动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把学生自学,老师引导作为学习历史的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期间,初中历史老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方法,尽可能地帮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从多向交叉学习中实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历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的狭小空间,要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求知,鼓励学生拓宽学习思路,创造学生学习历史的发散思维和求异口思维,培养学习历史的热情和耐心。

三、运用多媒体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善于进行抽象性理论学习,喜欢直观性强的动态学习,因此,在初中历史课教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中老师尽量多给学生创造生动形象画面场境,在学习中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学生内心深处激发出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历史,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

在教学中通过对多媒体光、声、色的巧妙利用,把历史的事物和历史的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让凝固的历史重新活起来,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的生动有味。同时,用多媒体教学,让历史信息以画面信息的形式出现,这样在大脑里停留更长时间,甚至永远不会忘记。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学生喜欢的电影和视频,剪辑成课节,让学生会感受到历史背景和当代文化存在的相似之处,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有助于对当代社会的理解,从而产生学习历史的驱动力。由于过去的历史教学或教材,都不近完善,在很多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需要。因此,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不但要求历史老师具有较强的历史知识,更需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特征制定学习计划,根据学生的特征做出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老师在帮助学生学会共同学习的同时,更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评价,最后实现自我提高。教师要从授人以鱼走向授人以渔,充分发挥学生潜在力量,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激发主体意识,还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在新课程的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对学生的积极心、好奇心、上进心做到及时发现,做到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尽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在初中历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情境教学的建立,逐步实现对自身理想的教育,并以教学的有效性为载体,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热爱,这样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云霞.浅谈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现状及建议[J].课堂内外:教研论坛,2012.5.

[2] 吴菲.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5.5.

[3] 刘向东.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导学(七年级上册),2014.1.

篇5

关键词:历史教学兴趣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课题,也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中学历史教学两个阶段的衔接过渡,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正确认识历史,做好学科理念方面的衔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进行有效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言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

历史学习情境就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根据所学的内容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例如:讲到中国改革开放时,就可以结合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说明我们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成就。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状态之中。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后,对历史的学习就会有正确的认识,教师也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断进行历史学科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今世界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与世界发展之趋势。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历史学科对丰富学生的社会科学知识、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功能。

二、有效衔接,发展学生。

1.夯实基础,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多视角、多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高中历史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是初中历史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在教学中,初中阶段打牢基础对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非常重要。初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把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历史场景展现出来,加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历史学科能力。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标准,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由浅入深过渡到高中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做好教学方式、方法的衔接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将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让历史教学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初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新的学习观,让学生懂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对历史学习和自身发展的意义,鼓励他们积极尝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增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我能学”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并不断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多是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那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进入高中阶段后,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学生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困难重重。因此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勤学好问、上课专心听讲、作好笔记、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和书写规范工整等方面的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渡过这个衔接阶段。其次,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开卷考试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教会学生怎样将重点内容勾划在教材上,怎样构建历史知识网络,以及解题答题技巧等;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做笔记;学会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学会探究和质疑;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

三、互相沟通,共同研讨,做好初、高中教师的衔接。

篇6

关键词:学习兴趣 孜孜以求 引人入胜 创设情景 激励性原则 启迪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73-01

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注意力不够持久集中,意志力较差,往往凭兴趣爱好来认识事物。对于那些不感兴趣的课程,任凭老师怎么苦口婆心的要求学生好好学习,他们也会无动于衷,或者敷衍了事。相反,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喜欢的东西,他们会孜孜以求,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学习。因此,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是走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困境的重要途径。但是、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逐步培养。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在日常教学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1 上好起始课,因势利导,诱发兴趣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历史、地理、生物、政治是副科,绝大多数初中学生都有这样的偏见。带着这种观念来学习历史,绝对不能取得好成绩。要使初中历史教学有一个良好的起点和基础,上好起始课尤为关键。每学期初的第一节历史课,教师都应该精心准备,要和学生深入地讨论和讲述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告诉学生知史通今。纠正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偏差,这是诱发学生兴趣的基础性的工作。实践证明:如果教师能把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拴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我上起始课时,经常是用电脑等多媒体把学生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展示出来,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讨论和评价。然后 再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正本清源,帮助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学生深深地认识到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因此,一堂深入人心的起始课将会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诱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还课堂给学生,借用学生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应“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死记硬背好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新课标也要求一线教师转变观念,力求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叶圣陶曾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这都在启示我们:要转变观念教师只是课堂的主导,配角,应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产生学习动机,真正的对学习产生兴趣,有效的改善教学效果。

3 幽默的语言,激发兴趣

语言是最普通、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语言的感染魅力是无限的。一句幽默的话语,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可以很好地调节学生学习情趣,活跃课堂气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述《帝国主义狂潮》一课时,我是这样介绍《时局图》的:群魔狂舞,沙俄如熊,在我东北和蒙古横冲直撞;英国似虎,在长江流域肆意长啸、涂炭生灵;法国像蛙,在珠江流域‘哇哇’直叫、上串下跳;美若秃鹰,面带杀机,目露贪婪之光,抢夺中国这块肥肉。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既认清了列强的狰狞面目,又对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的印象更加深刻。由此可见,教师巧妙地借助幽默的语言传授历史知识,可启迪思维,打破课堂的沉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学习和思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油然而生,其课堂效果自然提高。

4 优化教学方法,引发学习兴趣

历史教师应根据历史的学科、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启发式、发现法等。启发式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寻找正确答案。这将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答的历史地位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我再追问:接下来又如何?当学生兴奋地回答: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然后我用沉重的语气说:“但最终却出现了严重失误,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一片愕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立即认真专研教材,展开积极的讨论,竞相发表个人的见解,最后大家在思考中认识到:出现、化运动的根源在于: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由此可见,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求知。

5 以激励性原则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现在在制约历史教学成绩提高的因素中,关键是后进生的转变与提高。新课标也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而现实中绝大多数后进学生对历史有厌学情绪,导致历史教学成绩出现两极分化,平均分始终不能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激励性原则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全体学生共同发展提高。这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二时,我曾组织学生编演《改革开放三十年巨变》的历史剧,让同学深入社会进行广泛调查研究,把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再现出来。在活动中学困生的潜能被挖掘,兴趣被激发,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使他们对祖国的日益强盛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总之,激励性原则,使学生在活动实现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能稳定学习动机,是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总之,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把握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研究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渠道,多方筹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燃他们对历史的探索与 追寻,以提高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43-52.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 策略

现在科技飞速的发展,人们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初中历史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教学现状着实让人担忧。作为初中老师,我们有责任不断改革教学方案,让自己的学生学习更多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人。学习之路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历历史知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工作。下面我对现在的一些初中学校的历史教学状况做了一些调查,并且做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研究。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1)历史教学价值被忽视。

初中历史是历史价价值观,好民族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在初中教学中,历史科目并没有得到重视。老师,学生以及家长对历史课程定位不准确,就连学校的课程安排上也能看得出来历史课程被忽略的现象。由于中考历史分数只有50分,还不及语文,数学,英语的二分之一,而同为小科目的物理和化学中考还分别有80分和70分,可见历史被轻视的程度极为严重。

(2)初中历史的民族精神未能普及。

在现今教学问题上,老师教学目的已偏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只是单纯的看分数教学,忘记了普及历史的民族精神。学习历史不仅让学生能够认识古代历史人物的传统优良精神,还能清楚地看到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如何发展为如今的小康社会。初中生正值形成人生观,和民族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那些属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应当普及到各个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3)学生对历史兴趣不浓。

目前,由于大多数初中历史老师,和学校还有中考对历史的不重视,导致一些学生对历史存在着偏见。在历史课上,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不浓,没有主动愿意学习历史的,即便是学习历史也只是简单的翻阅课本,对课外辅导书更是毫无兴趣。学生的学习方式很单一,都是以背书本上的内容为主,很少去找同学讨论或者和老师一起探讨。

(4)教学方法单一。

老师的教学方式陈旧不注重变通,现在教学方式已不能再用过去的传统模式进行。初中学生多动善思,情绪多变化,老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再以讲为主,要懂得和学生互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主。课后的作业量不宜太多,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不只是写作作业这么简单,对历史的了解程度也很重要。

二、有效的策略研究。

(1)转换教学目标很重要。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上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是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老师应当改变自己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让他学会历史的只是,更是为了让他以后的人生发展考虑。

(2)其次是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兴趣。

学生愿不愿意学习历史与他对历史有没有兴趣很重要。学生喜欢看电视剧,很多古装剧或者穿越剧都是和历史息息相关。上课时可以没事来一段电视剧的情节,比如我们很熟悉的《甄传》里面的雍正皇帝,老师可以借助人物关系引出历史上的雍正,和一系列的历史问题和大家讨论。

(3)再者就是师生的互动也很关键。

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很重要,学生喜不喜欢历史这门课程和他愿不愿意和你互动整体上成正比,他喜欢历史课就会喜欢和老师接触,反之他要是喜欢和你互动的话历史课上就很容易讲课了。每节课利用两三分钟互换角色,让学生讲课几分钟,老师坐在下面听。师生的互动会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

(4)而最后是预习回顾知识点。

课前的预习一直以来都很重要,不管学习哪门科目。老师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时学的知识要在课后复习回顾,这样才能把知识记得牢。老师在课下要学会与学生交流,把上课时没解决的问题可以在课后解决。

总之,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历史社会中,初中生的行为价值观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动向。在21世纪中,我们初中历史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历史中的民族精神和历史价值观,还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只有在教育事业中不断创新,不断变革才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赵恒烈.冯习泽.历史学科的创造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故事;历史课堂

历史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历史教师需要改变以前课堂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是领路人,要着重提高历史老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们喜爱的历史老师;同时,还要丰富历史课堂的形式,通过多种学习方式获取历史知识。这样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培养出适合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接班人。

1.关于学生兴趣的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1讲好教科书里的插图

相比较于以前的教科书,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初中生对于图的记忆要远优于对文字的记忆,而插图与知识点密切相关,所以讲解好插图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例如,在讲解《战国七雄》这篇课文时,如果老师能凭借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精炼的历史语言把《商鞅舌战图》讲给学生听,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这一伟大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良好的基础。

1.2恰当地运用历史故事

引用有趣的故事,可以让枯燥的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必定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比如,在讲南宋抗金斗争的民族英雄岳飞时,把岳飞如何在后背刻刺“精忠报国”,如何与小人秦桧斗智斗勇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听,就会激起学生对民族英雄岳飞的崇敬及对奸佞小人秦桧憎恨之情,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认知,也培养了学生们爱憎分明的人生观。

1.3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目前,历史课堂一般都是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听。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在45分钟的课堂里传授较多的知识,但是学生的课堂记忆效果并不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从以下途径实现:学生与老师互换角色,让学生在准备的前提下讲解自己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认知;以某一主题为中心,让学生举办某一个活动,比如,在讲授时,以“重走路”为主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模拟导游——重走路”的活动,搜集有关的历史资料(文字、实物、图片、音像资料等),了解途中重要地点的今昔变化、风土人情、自然或人文景观等背景资料,要求是写出的导游词中必须要与途中的重要战役、会议、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等内容相关,通过这项活动,提高搜集相关资料、提取信息、组织资料和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2.关于历史老师的思考

对于学生,尤其是初中生,老师对他们有着很大的影响,有的学生会因为不喜欢这个老师而不喜欢这门课程。所以,历史老师对初中历史的教学也很重要。

2.1初中历史老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

初中历史老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丰富的历史知识。历史的课程一般以时间为线索,但历史教学不能局限于这个时间点上,还要结合一定的空间。比如,我国的版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版图大小、组成部分不同,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名字(名字也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不同;讲解好一个历史朝代,需要把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都牢记在心。

2.2初中历史老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语言

现在,一些初中历史老师多是照本宣科,课堂上没有活跃的气氛。而要把历史课上好,老师要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精炼、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能大大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

2.3初中老师要把握好情感观

这主要表现在对待历史的情感。虽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从历史事件中老师要善于把握好其中的情感。比如,在讲解八年史时,老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让学生们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但同时要注意,和平与发展是当今历史发展的主流,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教政策,也要理智地表达自己对日本或其他侵略过我国的国家的态度。

3.关于历史课堂形式的思考

历史区别于其他学科,历史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我们从影片、建筑等中都可以学习到历史,所以对历史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书本中,可以丰富历史的教学方式。

3.1观看质量较高的历史影片

影视作品来源于生活,尤其是质量较高的历史剧、历史电影,都是根据事实拍摄的。历史影片以其形象生动的情节、学生熟知的影星肯定会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建党伟业》等历史影片都较好地反映了历史事实。剧中人物个性鲜明,爱憎分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的教育贯穿其中。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本的了解与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重要的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们学习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2参观历史故地

历史故地呈现在历史发生时的真实情况,对中学生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学生通过亲自观看历史故地,可以触摸到历史,感受到历史的氛围。比如,当学生们看到北京颐和园看到断壁残桓时,就会有触目惊心的痛惜的感觉;当学生们亲自“钻”地道时,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中国冀北农民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宋书林.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兼谈《近代文化》(一)的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07).

[2]马心良.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新闻世界,2011(07).

篇9

【关键词】状态 重要性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37-01

古人云:读史可以明智,读史可以明兴亡、知更替,可以医愚,可以清心。这就说明了历史在人的发展上及智力发展上的广泛作用;我们又知道:初中是人生最有幻想时期、最有理想时期,也是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所以为了奠定好初中学生的起步阶段,做好初中“历史”教学是我们历史教师的义务。下面就略谈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一、学生学习历史的状态

目前从社会角度看:初中历史课是一门学生不爱学、家长不爱管、社会又轻视,甚至某些及个别学校个别领导也易忽视的小副科。结果是学生在中考时分数不算太低,但满分与高分的相当少;而学生上了高中后,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不高、方法不当、基础知识更是不牢,史学知识相当缺乏,其影响了高中历史的继续学习;还有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却少了一条了解古今世迁的渠道和方式。他们如何做到“以史为鉴”呢?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文学方面创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思想品德等文化课程的进步与引发,制约了学生本身文化方面的创新和发展。所以作为一名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想办法让学生及早地爱上历史、学好历史。若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认为首先应在使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和转变教学方式上多用心血。

二、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首先,学史可引导学生明确志向。司马迁说过:“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天文学家竺可桢正是在研究了我国史志、方志等史学书籍,写出了颇有价值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著名论文。其次,学史可明确爱国方向。再次,学史可以明做人原则。最后,学史可以明确处事道理。教材中大量史料表明历史的重要作用不仅仅是这些。这样学生明确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与历史演变的规律,再学习历史会有很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就会收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再加上教师好的实用的教学方法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关键词”教学法

根据各方面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落实推广,我个人结合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的总结,认为“关键词”教学法比较适合初中历史的教学,体会认识如下:

(一)基本定义与使用

“关键词”教学法,由其名即可知其意,大体上指得是以抓“关键词”来组织或强调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策略。这里所说的关键词不是虚无缥缈的产物,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教材实用信息的选择、归纳、概括得出的。寻找关键词,就是于教材或材料之中找共性,在特殊性之中寻普遍性或共性,是主要信息的关键,是核心内容的提炼,是一种很复杂的思维活动。通过抓或提炼关键词,可以锻炼或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亦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当中的一些实质性问题。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这个问题:

结合2001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 上册 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教材的34页 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为例的历史故事,其第一部分“齐桓公称霸”为例,可提炼出关键词: 1.时间词: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即事件发生的时间。2.史称“春秋五霸”。即“春秋五霸”的“五霸”。3.齐国富强。即“五霸”之一的倔起。4.葵丘盟会。即事件发生的地点。5.霸主地位。即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浏览这几个关键词,便能明白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学思路也就清晰了,问题也就被牵引了出来。所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引导探究活动,教学活动便切实有效了。

(二)教学体会与步骤

1.教学体会

(1)使用“关键词”教学法,教师必须首先建立热爱历史学科的基本理念;热爱教学研究;肯于将热血、青春、智慧等奉献于教学研究;并不善于追求相应的回报。

(2)使用“关键词”教学法,教师必须热衷于教材的研究工作,就是说历史教师必须热衷于对历史教材、历史的教学内容的不断研究工作。善于从不同类别的事物中汲取不同方法引入历史课的教学;善于从不同事件中引入不同方式用于历史课的教学;善于从不同行业、不同知识、不同格式、不同角度等事件上引入备课的知识与内容来充实备课的材料。

(3)使用“关键词”教学法,教师必须认真对待课前的准备工作,要将上课的内容准备熟练。熟练到多一个“的”字或少一个“的”都不可以的状态。

(4)使用“关键词”教学法,教师必须认真对待讲课内容。教师在讲课前要准备好讲课的内容和使用的工具。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讲课内容”。就是说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好所讲课的材料。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就是说对上课所讲的内容要融化于心。对于学生所出于课内或课外的相应问题都要尽量想到;对于偶然出现的问题要沉着冷静处理,告诉或表扬学生“这个问题提的好!只是与咱们的课联系不大,捎后处理”等缓冲一会,都给大家时间思考该问题。

2.使用“关键词”教学法的步骤

(1)备课做到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提炼出历史事件的主要过程;并从事件过程中提炼出关键句,将其转化为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熟记于心脑。

(2)备课做到熟练教学过程。将讲课所用内容、次序要熟记于脑。步骤、内容、次序达到多一不行;少一字不可的地步。

(3)对于讲课过程中出现偶然情况,也要对答如流程度。

3.几点说明

⑴“关键词”教学法是活性教学法,“关键词”是针对每一节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关键词”。

⑵“关键词”因不同教师、不同认识而产生不同的“关键词”。

⑶“关键词”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⑷“关键词”与故事紧密相联。

所以总体上说:使用“关键词”教学法要求教师一定备熟课,总体上把握好整体教学内容、脉络及各种易出现的问题等。

四、结束语

总之,我坚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历史学科的作用在不久的时间内将会被社会广泛认同和重视。同时会掀起大力研究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与教学价值的热潮。

篇10

其次教材编写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中历史教材与高中历史教材在衔接上的过度脱节。从教材内容上来看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非初中所能比且更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使得学生思维难以转变厂时很难适应。这是多年以来一直存在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而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汉凸显出另外一个问题,即编写体例的不一致。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初中的历史教材还是传统的编年史形式出现学生按照时间把握中外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线索明晰容易理解和把握。而高中历史教材则打破时间序列,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用学习模块加学习专题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而且根据教科书多样化的要求历史教科书由/一纲一本,.向/一标多本0过渡捉进了教科书的多元化。由于各方面原因初中简单的形象思维很难一蹦而就地过渡到高中的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在初中学到的简单的历史知识不足形成系统知识体系去支撑高中那种具专业化倾向的历史知识学习岸生很难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流畅地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岸生思维产生断层。这成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又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再次教师的问题。由于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对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学生习惯了教师不断的反复强调。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通常较多,而且高一每周仅有两课时教学进度较快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很难在第一时间就吃透教材的内容。而教师顾及到进度也不会在课堂上多次的反复导致部分同学对高一的历史消化不良。同时加之个别教师在片面强调考试成绩,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匾乏甚至厌烦情绪。

针对历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方能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的延续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以培养其成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第一学生思想和学习方法的衔接。1.思想上。学校应该和新生及其家长及时沟通赴学生和家长了解初高中学习的差异使学生能够适当的作一些学习的准备工作,不要将两个月暑假完全荒废掉。而新高一的历史老师在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候就应该向学生明确介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历史学习的艰巨性,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要通过典型的实例深入浅出的讲解赴学生从开始学习历史时就认识到历史教育可以借助历史文化营养来滋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智慧。同时对于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岸习方法的差异也要做出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对高中历史有着清楚认识的状态下进入高一的历史学习。2.学习方法的衔接。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沧业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但学生刚刚升入高中仍存在依赖性只有逼其自立辅以学法指导,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敷师在课堂上要利用专门的时间给学生上一堂学法课,同时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不时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只有通过不时的训练和指导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重视学生上课专心听讲、作好笔记、及时复习和书写规范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分析、归纳、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己也应该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摸索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二、教材的衔接。高中教学内容虽然增多了但诸多内容上还是和初中内容有承接性的。因此敷师应该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要认真研读初中教材和中考试卷加强与初中历史同行的交流与沟通深入了解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包括教材的编排体例以及内容,还有初中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同时通过科学设计学情调查问卷以及与学生课下交流膜清高一学生的历史素养的真实状况。相同知识点应注意复习并侧重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而高中新增的内容则应重点介绍和分析并注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差别和联系。使学生在旧知识上可以温故而知新在新知识上可以触类旁通。鉴于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应该紧扣历史课程标准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构建使其尽快和高一新生的认知结构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11

关键词: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七年级新生,他们从小学进入初中,刚接触历史课程,对历史学科不清楚,历史对他们来说太遥远了。从教学课堂的反应和课后作业中发现,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学习或者怎样学才能学好历史。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尤其重要,这关系到学生如何学习历史和怎样更好地学好历史,真正投入课堂中,体验历史课堂的乐趣,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自身的人生修养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呢?以下是本人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得出的几点体会,望与教育同行共同交流和探讨此话题,以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专业水平,达到更好的发展。

一、转变观念,认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历史是一门丰富多彩且终生受用的学科,它的精髓在于了解历史,把握未来。历史课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人生修炼课”,学习历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从中发现问题,以站得高望得远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等词语来教育并提醒大家做人做事要懂得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提升自身修养,以便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宽、更好。

二、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

七年级新生刚接触历史学科,不知道如何学习历史,课堂效率低,作业效果不好,历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加强学法上的指导,真正地“授之以渔”。本人采取以下的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

1.注重先学后教的原则,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课后复习。首先课前预习,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课堂中认真用心听课,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或者不清楚的问题,若课堂中老师有提示过的就做好笔记,若没有提示的可以在课堂中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并交流解决,课后及时复习,通过练习来巩固知识。

2.注重知识点的有效记忆方法

有效的记忆方法能让学生有效快速地掌握知识。比如,采用对联法、谐音法记忆等。用对联法记忆“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上联(东南西北上中下),下联(齐楚秦燕赵魏韩),横批(战国七雄);用谐音法记忆秦国统一六国顺序:“喊赵薇去演戏”(韩赵魏楚燕齐),学生快速地记起来了。有效的记忆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亲自体验学习历史的乐趣,提高其成就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

3.注重知识的横向、纵向比较

对比、列表法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夏商西周的更迭》一课中,可以让学生用对比列表的形式概括出夏、商、西周三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时间、灭亡国君,并让学生讨论这三个朝代灭亡的原因以及从中汲取的经验教训。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讨论、自主解决、自主完成。

三、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关键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1.开端引趣

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开端引趣的方法可以是“设凝”“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播放视频引趣”“播放音乐”“图片展示”等。比如讲到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时,开头导入《老员外的四个女婿》的故事,引用这个故事贯穿全文,顿时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比如,讲到第19课《机遇c挑战》时,播放视频“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让学生举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哪些是属于跨国公司,大部分学生都能举出肯德基、麦当劳、沃尔玛等,通过让学生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就能提高学生对这节课的积极性。

总之,当代新课程教学环境下,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历史教师除了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丰富相关的理论知识,更新课堂教学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历史课堂的乐趣,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体现课堂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初中历史 兴趣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68

学生从初中阶段开始系统接触历史知识,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之一。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相对于高中来说比较简单浅显,更多的是对于历史基本事实的了解和掌握,极少有深入分析历史成因的题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在于,了解我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化历史以及国外文明发展,解决人类共同的疑问如人从哪里来等问题。经过历史考证进行大胆假设,同时做到对人类的历史有所了解,能够做到以史为鉴,不断总结发展的经验,反思人类过失。使学生能够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把握人类自古至今的历史,站在前人知识的肩膀上,吸取前人的文明成果,不断发挥其引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所谓历史,就是人类过去生活的总和,它是一个时间概念,是相对于“现在”和“未来”而言的。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道理很浅显,如果人类存在的时间是一条不断向前发展的时光轴,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被称为现代,在我们前面的被称为未来,在我们身后的时间就被称为过去,即历史。时间无大小之分,只有重要与否之别。由于人类不能像科幻小说中虚构的那样穿越时空去关照历史,所以很多时候历史具有不确定性和猜测性。因此历史既有正史之分,又有野史之别。但是,初中历史课本中的知识基本是经过了考古学家的反复考证才得以谨慎得出的结论,基本是有科学依据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要时刻保持有一颗好奇心,做到不唯书不迷信只唯实,做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自己对于历史的兴趣。

一、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长久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因为历史这一学科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较少,外加学校甚至任课教师的不重视,导致学生想当然地认为学习历史只需要考前临时突击背诵就可以。不可否认,这样做固然可以取得优秀的成绩,但是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并没有得以实现。学生在经过考试之后,靠死记硬背记住的历史知识会逐渐淡化,学生对于相关的文明发展史还是一无所知,无论是历史课程的学习还是历史学科的考察都显得没有意义。发挥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才是学好历史的正确途径。

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首先,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要先端正学习历史这一门学科的态度,纠正以往教师和学生对历史课程的错误认知。学校领导也应给予相关重视,应明确规定其他学科的教师不能占用历史学科的时间;初中历史教师们也应该端正教学态度,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只要让学生把重点内容划下来背过就可以了;学生也不能因为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分数比重小就忽视了历史的学习,课上的时候要做到调动自己的兴趣对课程进行预习,对教师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不能认为只要把教师要求画下的部分背过就可以了,更不能有在课上学习其他课程的坏习惯。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应该有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如果仅仅是将教师要求画下的重点背过,其结果必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树林。学生也不可能将历史知识系统的串联起来,这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必然是一大隐患。知识无高低贵贱之分。人存在的意义之一就在于不断地学习。无论是英语知识,数学知识还是历史知识,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的一部分,其培养锻炼人的能力也不尽相同。说到底,学生学习的是知识,而不仅仅是课本教材上的理论,一定要做到将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活学活用,让历史学科生动丰富起来。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第一节课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在上课之前认真备课,积极找到所讲授内容的切入点,做到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每学期的第一堂课不讲授任何知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起来自由发言讲他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学生在谈论历史人物的过程中,我也会集中注意力认真听学生说的内容,在他讲完之后对其进行表扬之外,还能够做到在他欠缺真实性的地方进行纠正,将历史真实地还原出来,使学生能够产生深刻的印象。

第三,学习历史的方法多种多样,靠学习课本知识算是最传统最规矩的一种方法。尽管历史是一门关于过去的学科,但它的意义却指向现在,历史可以说充斥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经常接触的文学作品里有太多太多的历史故事,我们平时看的影视剧作品中的历史故事更是数不胜数。尽管许多作品里面的历史包含进了野史和臆造的成分,但一般情况下历史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当然,历史纪录片最具有真实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自己学习和教授历史的热情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鼓舞。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课本上的知识讲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讲历史课本知识的同时,可以先通过讲相应阶段的历史故事或者传说作为切入点。比如教师在讲唐代的历史的时候,可以对唐代的历史人物侃侃而谈,讲一些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女皇武则天、神探狄仁杰、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等历史事件。由于这些事件都是妇孺皆知的历史,并且他们都与影视剧紧紧挂钩,很容易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点加强学生对于唐代历史的客观认知。学生上课的态度也必然有所转变,在教师与学生轻松的互动中,学生很轻松地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

篇13

一 思想观念的滞后是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原因

1.历史无用论思想严重

许多人对历史在培养人方面的作用认识肤浅,认为历史就是让人记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掌握一些历史知识,历史教学就只是教会学生一些回答历史的方法而已,他们不能理解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不理解列宁所说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的含义;更不能理解“以史为镜”的含义即历史经验在解决现实问题的作用。当今时代是以经济为中心的时代,是以金钱作为价值标准的时代,许多人认为,历史知识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也不能培养学生求生挣钱的技能和本领,并且会考成绩只占60分,与数、语、外等学科相比差距很大,因此,许多人认为学习历史没有多大用处,这种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也影响到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对历史教学的态度。

2.许多人存在学历史非常容易的观点

他们认为只要认识字就能学历史甚至教好历史;学历史不外乎就是死记硬背一些事件、原因、意义等,更何况当今信息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如电影、电视、电脑、课外书籍等获取历史知识,诚然通过这些渠道可以学好历史,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通过历史教学来学历史的基础作用,这种基础作用体现在历史学习方法的获取,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历史价值观的培养和历史知识的系统性等,这是通过其他渠道不能比拟和取代的,正因为有了学历史非常容易的观点,所以学生上课不认真听,不认真思考,甚至有的老师也教学生“热炒热卖”的方法,而用不着平时去花时间和精力,从而使历史教学流于形式。

二 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落后是历史教学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1.从教材的内容看

过分强调政权的更替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并在表述语言上显得过于抽象,而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史、人物史内容较少。以川教版历史为例,中国从古代到现代史内容的重点是政权的更替和制度变化,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在表述制度和措施时语言过于抽象,如世袭制、分封制、土地私有、中央集权制、尊儒术兴太学、科举制、专制等,这些概念对于初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来说学习有些吃力,因为不适合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和生理心理特点,同时地方教材因没有列入考试范围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历史在人们心中显得非常遥远。

2.从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看

初中历史教师特别是农村初中历史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是以“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很少采用合作探究的现代教学方式。从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讲述、讲解,很少采用直观教具演示法、图示法。有的专业素质较高、语言功底较深、态度比较认真的教师会“一讲”到底,有时会旁征博引讲一些故事,佐证一些资料,使课堂显得有些生气,学生获益较多。而有些专业素养较差、工作态度不认真的教师就是“勾”重、难点。这种方式和方法有利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但把学生当成了装知识的容器,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而合作探究的现代教学方式及现代教学方法、如:讲故事、资料研习法、问题探究法、历史调查与访谈考案、历史剧等基本没采用,因此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和厌倦。

三 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客观条件制约着历史教学的发展

1.从教师队伍看

据调查,初中历史教师特别是农村初中历史教师50%左右不是学历史专业的,因此,在专业素养上有些欠缺。由于历史在学科中地位较低,评优晋级经常处于劣势,这影响着历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进取心。

2.从物质和时间条件看

篇14

关键词:精心;感受;悬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95-01

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笔者通过近距离的与学生接触,发现农村的中学因接触了解新鲜事物少或因历史学科相比其他学科分量不重等诸多因素,导致许多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常会出现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完成布置的课后练习等。为此笔者在这里浅谈一下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一、精心设置课堂,让历史“重现”眼前

因历史学科在所有的初中学科中相对来说分量要轻一点,从而导致课程结构的安排通常是在早上或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当历史教师走进课堂给学生们上课时,常会看到学生因身体疲倦,在听课时,会注意力不集中,更严重的会出现在课堂睡觉等现象,学生对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不浓等。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历史课前,要精心准备每节课,同时在备课中,可根据所教授的每节历史知识,巧设置一些“历史重现”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们设定角色,让学生来表演一些恰当的历史内容,不仅能解除学生学习历史的枯燥感,而且还能提高他们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教学《焚书坑儒》这个知识点时,笔者巧设计人物安排角色,让几个学生分别试演秦始皇、李斯等人物角色,用小品表演的方式,再现“重现历史在面前”的小品方式,不仅让学生们注意力集中的学习知识,而且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的有趣性。

二、走进历史,感受文化

由于农村的中学生因接触新鲜的事物少,对许多的历史文化不了解,从而导致他们认为学习历史不重要,即使学习好历史,也感觉不到他能帮助自己能完成好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因此,许多的农村中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为此,笔者认为,教学历史知识应结合当地的一些历史文化,巧渗透到课堂知识中,最好是带领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历史、抚摸历史、感受历史,让他们知道学习历史就是学习古老的文化知识,能帮助自己提高自己的人生观,同时对自己的写作也能起到一定的帮助。如笔者在教学历史知识时,结合我们当地或邻县的“安龙县十八先生墓”等一些历史古迹,让学生们走出课堂,近距离抚摸、感受历史,让他们明白每一个历史的古迹的背后都有一个个色彩斑斓的精彩故事。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让他们明白学习历史对学习其他学科是一定的帮助作用的。

三、设置“悬念”,保留兴趣

教材内容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有了上一节知识的因,才有这一课的果。因此,在一堂课快上完之前,教师应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相联系的地方,认真设置悬念,使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问题的需要。

如笔者在教学《夏朝和商朝》是,上一节我巧设知识点“是某朝某谁实行禅让制?“的悬念,接下来后面的教学,学生们带着问题认真听课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