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外贸贸易方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近年来,国际贸易中的赊销、承兑交单、汇付等方式取代信用证结算方式的趋势愈加明显,企业融资,不再依赖传统的信用证的融资方式了。本文以贸易融资这一区别于传统抵押贷款的融资方式为线索,从银行、企业、第三方服务平台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助力企业解决流动资金不足问题。
一、自偿性融资的几种方式
(一)订单融资业务
订单融资业务是指出口企业发货前凭出口订单下的货物或原材料向银行进行短期融资。
商业银行在给企业放贷前,为了降低风险,首先要对放贷企业的信贷风险评估,传统做法主要是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以及是否有法定抵押来衡量,而这恰恰是中小企业软肋所在。但若审视整个贸易环节,只要有订单,就意味着有预期的物权或资金,以此作为担保进行融资,对中小企业而言,贸易融资之路不再变得遥远。
山西左权县的一家民营企业,主要经营农副产品的出口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产品远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虽然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但订单数量逐年增加。这时按理公司老总刘老板应该喜上眉梢,但资金问题给他增添了许多烦恼。由于客户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的比例逐渐下降,而赊销和远期托收结算比例逐渐提高,这意味着刘老板手头的应收账款收款期限变相延长。由于该企业没有达到银行的授信要求,银行出于风险考虑,拒绝提供打包放款、出口押汇等传统融资方式,但企业在早期发展阶段,早已将不动产向银行办理了抵押贷款,没有流动资金,一些出口订单无法展开,企业困境重重。
其实,对于有些中小企业,虽然经营规模较小,但其出口产品有长期稳定的国外客户,并且其出口产品质量稳定,鉴于企业提供的订单贸易背景真实且内容清楚明确,因此,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企业的贸易合同或订单给予其不超过180天的短期融资,用于订单项下的备货和装运,但前提是货物出运后必须在放贷银行办理相关结算手续。
例如上述左权县某企业出口核桃产品,该公司产品品质稳定,并从2009年与欧洲某进口公司开始合作,欧洲该公司为当地一家大型连锁超市,鉴于长期合作,结算方式也由赊销方式代替了最初采用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没有了信用证,无法利用打包贷款来进行融资,银行为该出口企业设计了订单融资与出口商业发票贴现相结合的融资方案:首先利用订单为其办理订单融资,放贷期限为3个月,用于国内购货及出运,货物出运后,出口商将商业发票提交放贷行,以其为唯一收款行办理出口商业发票贴现并归还订单融资款项,等到国外买方到期付款后,用于偿还融资款项 。
(二)出口退税账户质押融资
对于外贸出口企业而言,商品出口后,其出口退税账款的回笼需要一定的周期,对于企业的这笔应收账款,由于回款以货物出口退税报关单、进项发票等为保障,因此,商业银行为解决出口企业的短期资金困难,对企业出口退税账户代为托管,向出口企业提供短期融资,日后企业出口退税资金到帐后,用于归还银行放贷资金。其可以分为单笔出口退税融资和“出口退税池”融资两种方式。
近年来,国家对于部分出口产品调高了出口退税率,例如部分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高达17%,部分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为16%。以某公司出口机电产品为例,其年出口额预计为2000万美元,每年可获得累计约为2100万元人民币的退税资金。对于一家中小企业而言,这笔资金如果能够提前变现,就能够缓解其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单笔出口退税融资是指由企业以出口退税账户向银行申请贷款,不占用或不需要授信,商业银行对其贷款申请严格审核后,经过有关程序后即为其办理贷款业务并发放贷款。企业出口退税资金到位后,即可返还银行贷款。
但是中小企业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大多数出口业务,虽有一定金额的出口退税款,但一般出口退税周期均在3个月左右,倘若企业采用逐笔退税融资,需要每笔提供相关商品票据,需要耗费企业相当的精力,如果采用“出口退税池”融资,便可有效解决企业以上困惑。
“出口退税池”融资是指企业将自己在国税局开设的出口退税专用账户让银行托管,建立“出口退税池”,根据该退还的未收税款核定信用授信额度,出口企业不必提供抵押品或担保,而直接在额度内可以进行短期融资,而且不受单笔退税回款金额和期限的限制,有效解决了这类企业银行无授信的难题。
(三)国外应收账款池融资
应收账款池融资是指出口商将日常分散的应收账款汇聚成“池”并转让给银行,银行核定后按一定比例提供融资的融资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融资企业无需额外提供担保。
对于那些资金周转困难,迫切需要银行融资或授信,但缺少有效抵押物的中小企业而言,相对于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池”,在出口业务过程中,不管采用赊销、跟单托收还是信用证结算方式,总会产生期限不同的优质应收账款,形成一个“应收账款池”,这便成了企业成功融资或取得授信业务的关键。
山西某中型企业主要经营机电产品进出口业务,产品畅销于国内外,虽然应收账款回款期限多为30-60天,但其回款良好且余额稳定,面对越来越大的资金压力,其向银行提出了融资申请,如果采用单笔应收账款融资方式,由于公司业务较多,应收账款数目较多,回款时间分散且金额数目不等,采用逐笔办理融资业务,面临着繁杂的银行手续,耗时耗力,且应收账款到期时间及金额数目严重制约着融资时间和融资金额,对于企业融资而言,无法体现灵活便捷的要求。于是银行在全面核定该企业的应收账款池金额后,据此作为企业的有效质押,核定融资额度并办理相关的融资业务。这样既解决了企业授信难的问题,又盘活了企业的应收账款,银行也通过“应收账款池”做质押,降低了融资风险,赚取了利息及相关手续费。
(四)短期出口信保融资
短期出口信保融资是指出口商向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出口商与信保公司和银行三方签订《赔款转让协议》,待出口商装运货物后,出口商将投保信用保险的保单及信保公司的《承保情况通知书》等有关凭证向银行提交,通过将赔款权益转给商业银行,从而实现在商业银行的资金融通。
出口商在出口业务中往往面临诸多风险,诸如来自进口商所在国的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等,但为了拓展业务,在开展业务的同时,出口商为了规避上述风险,可向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这时,出口商手中的保单便成了企业融资的有效砝码。
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但通过远期付款方式发展了国外客户,或占有了海外市场,或成功将滞销产品推销出去,特别是当企业在银行没有授信额度或授信不足时,能够无追索权的融资,既解决了企业的融资难题,又减少了企业的应收账款,加快了资金的回笼,美化了公司财务报表,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随着我国外贸企业准入由注册制变为备案制,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拥有了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但是大部分企业在银行没有授信额度或额度不足,很难银行获得的融资。一方面,中小企业急切希望能够从银行获得融资,另一方面,银行也希望能够通过与中小企业合作来扩大业务,因此短期出口信保融资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保障下,使得银行的融资风险得以分散,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题的问题,同时也为银行发展了新客户。
例如成立于2005年的山西运城某公司为一家小型公司,主要出口化工原料,交易结算主要采用D/P远期付款方式,资金回款周期长,由于该公司为小公司,很难得到银行的资金融通,因此公司一直难以发展壮大。2010年该公司公司开始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公司投保出口信用险,将出口信用保险单项下的赔款权益转让给商业银行,并经由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确认后获得融资,待日后出口信用证项下款项正常收汇后,即可冲销银行融通资金。这样在企业授信额度不足的情况下,既获得了融资,又规避了收汇风险,同时还能提前实现出口退税应收账款的回笼,可谓一举数得。
(五)无追索权出口保理业务融资
无追索权出口保理业务是指出口商将未到期的出口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通常为银行),由保理商向其提供发票融资、买方信用风险担保、账款催收等综合性融资服务。主要适用于赊销以及承兑交单结算方式的出口贸易。
但是,出口无追索权保理业务,并不意味着银行买断了企业的应收账款。只有当出现买方破产倒闭及无故赖账等无力付款的人力不可抗拒信用风险时,银行才不具有追索权。因此当买卖双方由于货物品质、包装、数量等环节引发商业风险和贸易纠纷,买方拒付时,银行依然具有追索权。所以,出口企业在选择用赊销付款条件做贸易时,为了规避商业风险,顺利回收款项,应该考察交易的真实性,确保出口合同的真实有效。通常,买方所在地没有贸易外汇管制及其他国家风险,买方的信誉度和履约能力良好,出口货物质量有保障,过往贸易纠纷少,赊销账款期限合理(一般不超过180天)的应收账款银行一般愿意叙做保理业务。
山西大同某公司家具出口公司是一家中型生产型企业,该公司出口的家具主要销往欧美等地,销售情况良好,其贸易结算方式主要采用赊销方式,因此,面对产生的大量应收账款,企业老板非常苦恼,由于缺少资金,无法及时购买原材料,眼睁睁的看着到手的订单无法完成。然而,常规的打包贷款等由于采用赊销方式无法开展。这时,该公司可以考虑采用出口保理业务来获得贸易融资。这样,无需抵押担保或授信额度,企业快速盘活应收账款,在桂皮汇率风险的同时使得财务报表得以美化。
二、供应链融资的两点方式
中小外贸企业虽然可以用应收账款或应收货物做抵押来贷款,但银行依然面临收不回贷款的风险,作为小型和中型企业,往往并非供应链上的最终用户,通过对小型企业和中型企业贸易流的研究,可以采用占有“核心企业”的授信额度来进行贸易融资。
(一)卖方核心企业融资
卖方核心企业通常是产业群中的资源整合者,其可以是末端企业,也可以是中游、上游企业。这种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环节,将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最终用户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供应链融资”,核心企业能够保证供货或支付货款,由银行综合授信给核心企业,链中其他企业融资时占用核心企业的授信额度,链中企业违约时,由核心企业承担还款责任,成为解决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个不错的突破口,甚至直接能够降低企业从银行的融资成本。对银行而言,由于核心企业在银行有可观的授信额度,规避了风险,变相分担了银行的坏账风险。
例如山西焦煤集团是一个以煤炭开采加工为主,全方位开展煤矿建设、机电制造维修、煤气电力、土建运输、国际贸易、服务贸易等业务的多元化集团企业,在其上下游有大量中小企业供应商和经销商,商业银行分别向其融资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但是如果能利用山西焦煤集团在银行的授信额度和担保,这些中小企业供应商和经销商在不占有自己授信额度或无授信时轻松融资,并且银行放款坏账的几率也下降了很多。
当然,除了这种传统意义的供应链融资方式,也可以采用在银行有授信额度的外贸企业参与进来的方式。例如山西天利实业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经营多年的大型外贸企业,其通过和大量客户的合作,积累了很多贸易数据,掌握了许多供货商和经销商的信用和财务资料,银行可以考虑综合授信给这样的企业,企业融资后可以再将资金转移给需要的企业。
定襄某法兰盘生产企业G,由于其不属于银行授信范畴之内,而且自己又没有向银行可抵押的土地,无法直接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鉴于其和山西天利实业贸易有限公司的长期良好合作,可以由山西天利实业贸易有限公司其出口产品并以自己名义向商业银行融资,融资成功后再将资金转移给定襄G企业。这样,G企业在自己无法从银行融资时可以考虑这种“借鸡生蛋”的融资模式。
(二)买方核心企业融资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随着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保税区、自贸区等众多特殊海关监管区域的设置,越来越多的国外采购商入驻园区,可以说,以买方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融资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山西为例,随着山西武宿综合保税区的成立,多家跨国采购公司入驻,一方面,他们需要了解中国市场信息和监管条件,另一方面更需要本土银行提供资金融通等金融服务。
于是,以买方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融资应用而生,在这种融资方案中,银行为核心企业(买方)核定一定比例的授信额度,统一占用授信企业的信用额度,为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贸易融资服务,最终实行银行、买卖三方的共同发展。
例如,作为首批入驻山西武宿综合保税区的太原富士康集团作为电子专业制造商,是山西省近年来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其在银行有着数额不小的授信额度,原材料铝、镁的70%由山西本省企业来供应,山西运城某金属镁厂D作为富士康的一家供应商,以占用富士康在银行的授信额度这种以买方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方案,有效解决了D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第三方服务平台融资方式
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报表不规范的情况,由于没有可靠信息的支撑,银行不肯轻易向其放款。为了有效控制风险,银行需要对企业进行有效调查,若对一个小企业进行深入调查,时间一般需要半个月左右,因此逐笔调查的成本太高,这样,第三方服务平台融资应运而生。
目前,成立于2001年的深圳一达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融资业务开展的比较成功,建立了国内第一家面向中小企业的进出口流程外包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一站式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报关、报检、储运、核销退税、融资等所有进出口环节服务。由于一达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将进出口企业的业务流程及各种数据进行分类管理,系统真实反映了进出口企业的各个交易环节的贸易数据,融资银行通过第三方服务平台,能够掌握进出口企业的业务动态,有效降低放款风险;对于企业而言,虽然需要缴纳一定的服务费,但是免除了跟银行融资需要的手续和贷款条件。因此,这种中介融资方式的出现让进出口企业找到了解决融资难的又一有效途径。
对于深圳某服装进出口公司L公司来讲,虽然其向美国某公司出口的50万美元的订单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由于自己在中国银行没有授信额度,因此无法开展打包贷款和下一步的出口押汇业务,通过委托深圳一达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的第三方服务平台,一达通在收到买方开出的信用证之后,向L公司发放信用证金额30%的货款,在货物运抵买方所在地时,再支付给L公司50%的货款,待买方付款后,在向L公司支付剩余货款。虽然,在整个过程中,L公司需要和中国银行签订一个贷款协议,但是所有资金都通过一达通账户支付,占用一达通的授信额度。同时,L公司不必自行与银行联系,其贸易数据及信用记录均有一达通提供给中国银行,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融资人力物力成本。
对于内陆地区而言,由于大部分地区没有像深圳一达通企业这样的第三方融资平台,但是,遍布各地的国际货运企业也可充当这一角色。对于这些国际货运企业来说,其所承运货物具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因此,银行可以通过综合授信与国际货运企业,中小外贸企业可以占用国际货代企业的授信额度来取得银行的贸易融资。对于国际货运企业来说,实际上也是充当第三方融资的角色。
山西定襄某中型法兰盘企业每月都有固定数量的法兰盘集装箱空运出口到欧洲地区,虽然企业本身也可以从银行获得一定数量的融资,但依然感到资金非常紧张,于是通过占用承运人山西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在中国银行山西分行的授信额度,取得贸易融资。这样,一方面,国际货代企业有效控制了货运客户,赚取了报关、报检、储运、融资手续费等一系列费用,另一方面,企业也及时获得了贸易融资,银行也分散了融资风险。特别对于内陆地区来说,对于发展物流运输有着深远的意义。
随着通关无纸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中国电子口岸进行网上电子报关,进出口业务的所有相关电子底帐数据在口岸公共数据中心都一目了然。这样,借助中国电子口岸这一优势平台的数据进行贸易融资,银行可以准确查到企业交易活动的真实数据,在放贷成本最低的情况下有效降低融资风险,而对于企业又可以以真实贸易数据做筹码来获取银行的融资。这也是银行与企业在融资道路上应该考虑的又一不错的选择。
第一,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但总体上看,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主要表现为我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数量扩张型的。一是出口商品中,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仍占有一定比重,不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加剧了国内资源和环境压力。二是出口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制造环节上,即使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国内增值率不高。三是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少,据商务部的统计,我国出口商品中,拥有自主品牌出口产品的企业不足20%,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不足10%。四是数量的持续扩张,导致在海外市场特别是我国出口比较集中的市场上,我国商品数量增长很快,引起较多的贸易摩擦。
第二,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建议》指出,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这是因为就业压力仍将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相对低劳动成本的优势还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因此,发展对外贸易仍将是我们长期的任务和优势。《建议》要求,要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从国内产业发展的基础看,我国具备了在“十一五”期间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一是国内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在较快提升,包括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电站设备在内的一批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有望出现突破性的快速增长。二是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继续提升,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可以从出口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三是外商投资企业继续提升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加强研发能力,有利于提升其出口商品的国内增值率。
(2)提高加工贸易产业层次。加工贸易不断发展是全球产业内、产品内分工体系不断深化的必然现象。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2004年,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为47.6%,其中占出口的比重为55.2%。加工贸易提供了超过2500万人的就业机会。加工贸易产品也在不断升级,我国出口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品中,90%以上是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建议》提出,要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一、对外贸易职业技能的内涵
对外贸易职业技能是指在对外贸易业务过程中利用外语语言和计算机网络,圆满完成对外贸易业务流程的岗位技能,这一技能以外语语言和计算机网络为工具,以较高的个体素质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为基础。
二、对外贸易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选择
根据对外贸易的工作特点,一笔外贸业务(以出口为例)大致可以分为交易准备、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制单结汇、核销退税、善后处理等7个模块,可以细分为了解产品、熟悉市场、寻找客户、建立贸易关系、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签订合同、预收定金(或催、审、改证)、备货、租船定舱、报关报检(保险)、制单、结汇、核销、退税、善后处理(纠纷处理、存档备案)等18个递进业务环节。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外语语言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熟练掌握业务操作技能,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明确对外贸易岗位工作任务
明确对外贸易岗位工作任务包括两层意思:第一,任课教师要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和外贸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熟悉各典型工作任务的执业要求,明确所教课程在外贸业务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并指导专业教学;第二,学生要清楚外贸业务的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技能要求,结合自己的个体特点,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强化专业岗位技能,有的放矢地指导专业学习。按照对外贸易业务流程,在企业专家和本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我们将对外贸易工作大致分为外贸营销、外贸跟单、外贸单证、外贸物流、外贸财会、外贸文秘等6个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相应的职业行动能力要求。
1外贸营销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
(1)英语熟练,能撰写、阅读英文邮件和外贸函电,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2)能够操作电脑,能够运用各类办公软件、专业软件和办公设备。(3)熟悉公司经营范围,了解公司经营的产品;熟悉外贸操作流程,能单独操作进出口业务。(4)能够运用电脑或通过及其它办公设备处理日常业务、多渠道收集客户及产品相关资料。(5)了解国内外市场行情,能够开发和维护客户,具备一定的客户管理意识。(6)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市场推广能力。
2外贸跟单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
(1)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2)熟练操作电脑,能运用办公软件和专业软件。(3)协助业务员或经理履行贸易合同,打样、产前样确认、产中检查、产后验收。(4)在贸易合同签订后,依据合同和相关单证,对业务部分或全部环节进行跟踪和监控。(5)熟悉工厂生产流程,掌握对外贸易企业管理知识。(6)熟练掌握外贸商品学的各种知识。
3外贸单证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
(1)有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2)能够运用电脑、扫描仪、传真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缮制外贸合同和购销合同,根据合同或L/C要求缮制各类各类外贸单证。(3)熟悉信用证种类及信用证条款内容。
4外贸物流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
(1)英语良好,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2)能独立报关、报检,办理租船订舱事宜。(3)能够操作电脑,运用各类办公软件和办公设备处理日常事务,多渠道了解国际航运行情。(4)有一定的市场拓展能力。
5外贸财会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
(1)英语良好。(2)能够操作电脑,运用各类财务软件、办公软件和办公设备处理日常事务。(3)熟悉外贸成本核算。(4)能够独立办理国际结算事宜。6外贸文秘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1)具备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网络管理知识和电脑、办公软件操作能力。(2)熟悉外贸流程,口才良好,表达能力较强。(3)独立处理办公室日常事务。(4)独立组织会议,安排客户的吃、住、行、观。(5)独立办理各种文档资料的归类处理和存档备案。
(二)选择技能培养模式
1课证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前文所列的对外贸易典型工作任务,可以将对外贸易目前的适应性岗位分为: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外贸会计、外贸文秘等,这些岗位分别对应着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会计证、涉外秘书等职业资格考试。通过校企合作的职业行动能力分析,明确了各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并据此设置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情景),课程与国家职(执)业资格认证考试相对应;在组织课程内容时,侧重于每一个工作任务的有效完成,同时充分考虑职(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形成“课证结合”的教育模式。因为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直接关联,对学生的就业有直接指导作用,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具体,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觉性。
2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做三种教学方式的穿插使用,让学生在老师教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在学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做的过程中掌握岗位动手能力,巩固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尤其适于外贸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对外贸易是与境外客户进行的一种商品、服务或技术的交流活动。从上述外贸岗位工作内容分析表我们可以看出,一名合格的外贸从业者,必须具备外语语言交流能力、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体业务的操作能力、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以及一定的交际、管理和协调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这五种能力融为一体,整体植入学生的个体,我们采用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学生入学之初,即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让学生明白在学校生活的三年时间里要学些什么,专业对应的行业状况如何,让学生对专业和行业有个初步的了解。在第一学期,侧重学生外语语言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和外贸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外贸行业的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技能要求以及就业前景,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师的辅导下结合个体特点初步确定就业方向,有方向性地制定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努力,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第二学期,即通过专业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中英文表达、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应用等通用能力,侧重英语交流、外贸实务基础等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贯穿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等职业理念。
然后,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外贸专业基础以后,通过技能进教室、实务进课堂、企业进校园等方法,将真实的外贸业务引进课堂,以外贸实训中心的外贸操作平台为基础,以真实的进出口业务为背景,采用模拟训练、实务操作、顶岗作业等教学模式,在校内外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引导学生完成真实的(或模拟的)进出口业务。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诚信敬业、开拓创新、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网络技术与应用、专业英语应用等通用能力;在突出专业英语应用的同时,强化外贸营销、外贸制单、外贸报关、外贸文秘等专业技能,培养业务操作技巧,同时,通过具体业务的检验,学生对个人在业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计算机与网络应用、专业理论的不足有了具体的了解,拾遗补缺,有助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三,通过企业人员参与、实训中心模块化技能培养和顶岗实习,强化学生诚信敬业、开拓创新、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跨文化交际、外语应用等通用能力,通过项目设计、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外贸项目设计,彰显学生个性
外贸项目设计是在学生两年外语与外贸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融合在一起,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某一具体的业务需求,综合运用本人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对整个业务的流程(业务环节)进行可行性设计,在检验学习效果的同时,还能章显学生的个体特性,激发其对本专业、行业的兴趣和信心。三、完善高职高专对外贸易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方法与途径
(一)培养并完善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懂实际业务操作的教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保证。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遵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热爱关心学生等基本素质和良好的专业基础之外,还应具有基本的企业工作经历,具备基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和教学组织设计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熟悉所任专业与对应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就业的相互依联程度,熟悉本行业的发展趋势,能及时将企业新方法和管理新理念补充进课程。
(二)构建适应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基础。高职高专培养的是能服务某种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其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为基础。要培养符合上述要求的外贸人才,以对外贸易业务流程为主线,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目标,将英语、计算机、实务操作、素质拓展等知识和能力融入到不同的教学模块之中,构建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系不失为高职教育的良策之一。
(三)建立与岗位动手能力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必须与理论教学体系的调整相配合,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为教学目标,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胜任专业岗位的执业要求。
(四)建立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体系
针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由懂行的专业人士全面协调和指导工学结合的实施工作,对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通过完善教职工工作考核、奖惩条例,强化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完善系部二级分配管理办法,充分体现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原则。同时,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监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企业专家、指导教师等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
关键词:外贸企业;品牌创新;出口方式;转型升级
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增长放缓,需求下降。特别是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经济减速明显,对我国商品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大幅放缓的前提下,欧美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贸易摩擦加剧,由于我国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科技含量低,在国际上的竞争较为激烈,在这种背景下,针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等种种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因此,外贸企业提高产品质量,进行出口产品品牌创新,实现贸易出口方式转型升级显得尤其重要。
1 外贸企业品牌创新,贸易出口方式转型升级的意义和机遇
品牌创新是出口贸易方式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产品出口方式转型升级的前提是必须要有自主品牌,而我国的外贸企业目前主要做“贴牌”,赚取的只是一点点可怜的加工费,要想获取高额的产品附加值,品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品牌创新也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必由之路。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影响了世界上许多的企业,也影响了我们为之进行产品加工的企业,出口订单纷纷被取消,外贸企业面临停工、破产的境地,如果不进行品牌创新,就无法应对危机。摆脱对国外品牌的依赖,创立自主品牌已经到了非常迫切的时机。
2 外贸企业品牌创新,贸易出口方式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许多外贸企业已经意识到创立自主品牌,实现贸易出口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在品牌建设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程,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品牌意识淡薄
品牌意识是指一个企业对品牌和品牌建设的基本理念,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对品牌的作用还不是特别了解,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在创品牌的道路上走得还很艰难,这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品牌意识的淡薄还表现在对企业品牌的保护方面,我国企业产品尤其是名牌产品被抢先注册的现象很为严重,有一些百年企业的管理者因其品牌意识淡薄,没有及时注册,导致被国内或国外的一些企业抢先注册了商标,从而丧失了自己应有的法律权益,例如熊猫,长虹等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商标被抢注,使企业的无形资产流失,价值降低,因为商标是由法律确认的品牌内在的权益要素,产品只有依法注册之后,才能享有应有的法律权益。
2. 品牌研发投入不足
一个品牌的成长与发展,需要企业进行大量的投资。长期以来,我们的研发投入特别是外贸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成为出口企业创立名牌的重要障碍之一。首先,研发投入总量少。近年来我国的出口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2%。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只有达到其销售收入的5%以上,才有较强的竞争力,2%只能维持企业的基本生存,1%则企业极难生存。
3. 品牌营销力度缺乏
品牌的培育是一个很精炼的过程。许多外贸企业虽然也注重品牌的创新,但对品牌的宣传力度不够,尤其是出口品牌在全球的宣传力度缺乏。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产品同质化和传播的过度化逐渐培养了消费者的挑剔眼光。如不能保持持续的传播,消费者就会忘记你,忽视对品牌的宣传和对不断更新换代的消费者品牌情感的持续培养,最终将导致顾客群体转移。
3 外贸企业品牌创新,实现贸易出口方式转型升级的对策
1. 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
品牌意识是一个企业的品牌价值观、品牌资源观、品牌权益观、品牌竞争观、品牌发展观、品牌战略观和品牌建设观的综合反映,它引导着品牌定位。在品牌创新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着手培育自主品牌,实现从OEM ODM OBM的发展,也可以利用人民币升值机会,收购国外强势品牌,从而达到品牌创新,贸易出口方式转型升级的目的。作为外贸企业,在增强品牌建立意识的同时,还应该具有保护意识,对自己的商标品牌进行及时的注册登记,只要经过注册,就可以得到法律的保护。
2. 加大品牌研发投入
加大对品牌产品的研发投入,以质量为本,提高产品美誉度。一个成功的品牌,首先要有稳定上佳的内在品质,一个新兴的品牌要想成功,更要把品质作为整个品牌营销过程的重中之重,品质是品牌的基础,更是品牌的生命,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所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质量过硬才是宣传推广的前提,产品才有优秀的溢价能力。
以优质创信誉,增强全员的质量意识。健全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和质量保证体系,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在竞争中寻找差距,在竞争中完善自我,在挑战中寻找机遇,以高境界的质量理念强化管理,不断确立和赶超新的质量目标,不仅整体质量管理资源得到优化整合,也使品牌保持强盛的生命力。
3. 加强品牌营销力度
加大品牌营销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商品经济时代,是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谁赢得了消费者的“眼球”,赢得了“关注”,谁就赢得了“市场”。企业品牌推广,销售产品是目的,是一切工作的核心。要通过品牌推广服务于销售产品工作,就必须在完成品牌知名度宣传推广之后,进一步加大品牌深度的推广工作,以真正产生品牌销售力。这一步工作,也是品牌推广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工作,而这一点,也正是被国内众多人所忽视的工作。如果某一品牌推广宣传很成功,其推广结果使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但如果我们看不到其任何的后续工作,看不到其任何的实质性动作,那消费者对这一品牌还是会漠然的,因为品牌知名度并不等于销售力。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知名度对消费者的决定是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绝不是主导性作用,这一点,我们必须清楚。消费者购买产品,除了价格、功能等基本因素外,对品牌的认同也是其做出决定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而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和消费者进行深度沟通才能达到的,而绝非简单的靠打广告就行的,因为现在的消费者已日趋理性。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和谐
(一)经济效益的不和谐
1.粗放型增长方式与效益型、集约型增长方式的矛盾。多年来,我国一直坚持的是以高投入、高消耗的方式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数量上的低水平扩张,即粗放型的增长方式。[2]表现在出口商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者粗加工产品为主,而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偏低。如2003年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中,鞋类、玩具、纺织品、服装、塑料制品、一般机电产品(包括彩电、冰箱、空调)等7类产品的出口额在总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70%。
2.经济增长与资源约束、低收益的不和谐。尽管我国外贸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但是质量和效益并没有同步增长。如,2003年我国出口鞋类占世界市场的60%,平均单价分别只有西班牙的1/5、意大利的1/12。同时,我国部分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已经很大,纺织品出口占日本市场的73%、美国的17%、欧盟的16%,市场份额都居第一,继续扩大的空间有限。我国出口效益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出口为加工贸易,只有较少的加工费。高附加值的产品也只是做贴牌加工,自主品牌产品所占比重仍较低。另一方面,我国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商品出口。
3.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不和谐。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目前,我国货物贸易规模相当于美国的56.3%、德国的81.5%、日本的127.9%,而服务贸易仅相当于美国的24.6%、德国的47.4%、日本的73.1%。且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项目过于集中,高附加值或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贸易发展落后,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项目,对货物贸易的依赖性较强,同货物进出口直接关联的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发展较快,运输和旅游服务的出口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一半以上。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较大的金融、保险、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服务行业,在中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国际竞争力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4]
(二)社会效益的不和谐
1.国内出口定价价格的无序竞争。虽然我国已经确立了贸易大国的地位,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依然不足,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出口企业一直走以量取胜、靠低价占领市场的路线,没有在产品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从而不能奠定长期经营、树立国际名牌的基础,使我国出口产品经常处于低价倾销的尴尬境地。由于企业出口门槛很低, 一个企业开拓某个国际市场或某项出口产品后,众多企业竞相进入,导致出口秩序混乱,自相低价竞销,自律缺失。有时为了争夺客户,对同一种原料性产品,众多企业同时采用低价大量出口,导致这种原料产量迅速减少。单纯依赖价格竞争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取得成效,但由于企业不能获得足够的利润来支持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必然影响其发展后劲。且出口竞价秩序混乱导致外贸行业整体效益不高,随着出口产品的价格下降,企业利润空间不断遭到挤压,使得外贸出口价格指数恶化,行业整体效益滑坡。
2.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随着外贸规模的急剧扩张,尤其是廉价商品出口的急剧增加,我国贸易招致了越来越多的反倾销、反补贴、实施保障性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贸易摩擦不断增多。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从1995 年至2005 年,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世界反倾销头号目标国。2005 年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不断对我国纺织品等出口产品设限。此外,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之外,近年来还出现了诸如环保壁垒、知识产权壁垒和劳工标准等隐蔽的保护主义做法。
(三)生态效益的不和谐
1.资源利用效率低。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消耗日益加大,铁矿石、石油、铬、钴、铂、钾盐和金刚石等资源严重短缺,主要依靠进口;锰、铜、铝、硼等则需部分依靠进口,其中尤以石油、铁矿石的进口增长急剧,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已给我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了巨大压力,我国的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已面临较大的潜在风险。
2.环境污染严重。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①由于国内一些企业盲目出口产品,造成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②一些企业对出口型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也导致了严重的资源破坏和地质灾害;③我国在引进外资时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导致有害环境的技术、设备、产品向我国转移;④发达国家将高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已成为一种趋势。[3]
二、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构建和谐对外贸易
(一)贸易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由于一些地方和企业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使得我国的出口增长越快, 资源消耗就越多, 环境压力就越大。因此,首先应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从而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其次,要通过发展环保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充分开发新能源,利用再生资源和能源,对无法再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实现由低效益、低附加值的数量型增长,向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出口战略转变。再次,要增强环保意识, 努力占领国际绿色市场,要大力开拓环保市场,绿色产品是未来消费的主流。政府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法规、制度, 使企业改变传统的局限于企业内部利润的最大化或者成本的最小化的经营决策, 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效益评价体系之中, 采用社会经营决策, 统筹协调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认真研究各种重要的国际标准并加以宣传、推广,保证我国出口商品在技术、安全、卫生、环保各方面接近或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 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减少贸易摩擦。
(二)内、外贸易的和谐发展
实现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需要保持内需和外需的平衡,以扩大内需和外需为立足点,推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内需方面,特别要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努力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外需方面,要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限制资源型产品出口、扩大重要资源和技术进口,促进贸易基本平衡。
(三)产业结构和谐发展
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首先, 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作为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重点, 积极推进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 增加研究开发的投入,从而提高出口国际竞争力,使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我国出口的新增长点。其次, 要帮助国内企业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积极培育自有品牌, 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扩展全球销售渠道, 逐步走向依靠质量效益实现外贸可持续增长。通过提升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结构层次和技术能力,实现贸易的持续稳定增长。
(三)“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和谐发展
“走出去”和“引进来”,是对外开放政策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只有走出去,才能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有条件引进更新的技术,发展新的产业;发展并形成自己的跨国公司,以利于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的竞争。
通过吸收外资给我国的弱势产业带来活力,逐步拉近与国际水平的距离,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将具有比较优势但在国内已经失去市场发展空间的产业转移出去,留出空间吸引外资,以达到产业升级改造的目的。在坚持“引进来”的同时,更加注重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条件成熟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在境外建立加工基地、营销服务网络和研发机构。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和谐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与货物贸易相比,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我国在扩大货物贸易的同时,要积极发展服务贸易,要加快国内服务业开放的步伐, 逐步放宽金融、电信、保险等服务行业市场准入限制, 提高服务行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加快发展旅游、建筑、运输等优势服务业出口, 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 大力发展服务加工贸易, 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健全服务贸易支撑体系,增加服务贸易进口,鼓励城乡居民扩大国外消费。要转变观念, 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把发展服务贸易作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来抓。要进一步推进服务贸易国际化,①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开放促进服务业体制改革,促进传统服务产业的改组改造,提高技术含量,形成新的科学的营销方式和业态;②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引进先进管理和优秀人才,带动服务业水平提高,增强国际竞争力;③要废除或调整那些与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不相适应、不利于商务服务业走向国际的规定和做法,制定鼓励服务出口发展的相关政策,规范服务业出口的法律、法规;④要鼓励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支持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并购等方式扩大服务业对外投资。
(五)构建和谐的外贸环境
首先,扩展贸易空间, 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拓。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依赖程度比较大, 所以, 首要的扩展市场空间就是要注重国内市场的开发。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 众多国外企业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 国内市场变成了国际市场, 而且国内市场规模与潜力大,我国企业应与其竞争。
其次,协调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通过共同努力共建和谐的对外贸易体系。建立重要商品出口预警机制,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健全外贸运行监控体系, 增强贸易争端解决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行业协调,制止进出口中的恶性竞争。
最后,遵守国际规则,构建和谐全球贸易架构。推进和谐贸易、开展有序竞争、加强沟通与合作、推动技术进步。加大对外经贸交涉力度, 积极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处理贸易摩擦, 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积极参加国际谈判, 推动区域和多双边经济合作, 充分利用有利于我国的国际规则政府应该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妥善处理与欧美等主要贸易伙伴的经贸关系,加强区域和多双边经贸合作。
三、结语
[关键词]广州;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7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8-0050-03
一、广州市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外贸竞争力较弱
广州的外贸竞争力指数从2008—2012年连续5年接近于0,与同处“珠三角”地区的深圳市差距较大,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2011年甚至连续三年出现负值,见表1。说明广州的对外贸易竞争力仍然不强,出口竞争力较弱。
(二)贸易额偏低
与我国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广州进出口贸易额要明显低于同期的北京、上海和深圳,说明广州的对外贸易开放程度较低或外贸实力不强,如图1所示。
(三)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
2008—2012年,在广州的对外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进出口比例几乎均高于全国水平。虽然广州市加工贸易出口比例在2012年达到近5年来的最低值,但是仍然高出全国水平8个百分点,见表2。
(四)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为主
广州近5年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机电产品,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所占比例较小,见表3。
(五)贸易市场相对集中
2012年,广州的主要贸易市场集中在欧盟、美国、香港、日本、东盟和韩国,对这些市场的贸易额占到贸易总额的70%以上见表4。
二、广州市对外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贸易方式单一
长期以来,广州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丰裕的劳动力供给方面,而资本、技术等要素供给有限,这就决定了广州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只能处于低端生产环节,对外贸易以传统的加工贸易为主,出口产品附加值低。而且,近两年“民工荒”的出现又使广州的要素禀赋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力与资本、技术短缺是广州当前与未来对外贸易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障碍。
2008—2010年,广州市私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未超过20%,而外企则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达60%,见表5。此外,2011—2012年广州市外企的进出口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也高达50%以上,见表6。可见,长期以来国企以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外企以其强大的资本优势,在广州市对外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私营企业则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其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少有起色。
(三)品牌优势不明显,缺乏国际知名品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国外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在全球各地抢占市场,靠的就是名牌,对外贸易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品牌的竞争,名牌是属于无形资产,不仅可使企业利润收益增大,也可提升企业利润空间。
目前,广州的国际知名品牌有欧莱雅、宝洁、本田、金利来、佐丹奴等,但这些清一色是国外品牌,缺乏本土国际知名品牌。制约名牌成长的因素有很多:首先,企业内部品牌意识淡薄,发展规划不合理,品牌宣传不到位,品牌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国际营销经验等;其次,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品牌评估体系不健全等。
(四)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广州服务贸易比较落后,特别是金融、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其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额在国际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制造业,见表7。
此外,在服务业中被称为无形贸易的旅游业在对外贸易中的贡献力也显得乏力。2008—2012年广州市旅游业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存在明显差距,见表8。
三、广州市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
(一)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一是推动加工贸易主体结构优化升级。要鼓励本地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积极与主导加工贸易的外企合作,逐渐掌握加工贸易的主动权,促进加工贸易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二是科学制定加工贸易政策门槛。通过修订外商投资目录等方式适度提高加工贸易的进入门槛,以确保外资更多地投向高端制造业、低碳产业;三是从“硬性制造”向“软性制造”转型。过去制造业只专注于产品设计、制造和质量等有形的管理,但对资源管理、服务导向、人才培养与流程创新等软性要素关注甚少,而在当今以知识竞争为主的时代这些因素更加重要,应倍受关注;四是鼓励企业产品的转型升级,摆脱价格竞争模式,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科技含量;五是政府应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以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新增或扩大一般贸易,积极开展内销。
(二)优化贸易主体结构,提高私营企业比重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搞活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基于此背景外贸改革势在必行,广州作为改革的先锋城市应率先垂范。由于国企和外企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过大,而私营企业的比重过小,致使市场缺乏竞争、效率低下。因此,应该在外贸格局中大力培养私营企业,私营企业的壮大会打破外企和国企的垄断地位,使国企增强竞争意识,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获得更多利润,促进企业的快速转型与产品的更新、换代。
(三)促进双向投资平衡发展
首先,要规划好外资投入领域,将外资引入新兴产业、环保低碳产业,限制外资向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行业投入;其次,实行严格的外资投资审批制度;第三,要将本地闲置资本投向境外,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分工;第四,制定优惠政策,放宽闲置资本流出限制;第五,引导本地资本向新兴市场投资。
(四)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第一,政府要大力引导,鼓励本土知名品牌走出去,向国际市场发展。为知名企业、名牌产品的成长创造有利环境,保障健康发展;第二,企业自身要积极制定科学、长远的名牌发展战略,增强品牌意识,注重品牌的经营、管理与保护;第三,社会要给予本土品牌支持与鼓励,建立健全品牌评价体系。
(五)促进服务贸易加快发展
金融业。政府应减少干预,放低准入门槛,引进私有金融企业,充分利用市场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
运输、物流业。广州市是华南中心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拥有国内三大航空枢纽机场之一的白云国际机场,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运输、物流业,提升服务质量,拓宽服务市场。
生活服务业。在市场经济引导下,促进本地服务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术,提升生活服务业服务水平。
旅游业。充分挖掘广州的旅游资源,在“羊城新八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建立国际化的旅游产业链条;加强旅游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外贸转型之路[M].中国商务出版社,2011.
[2]黄锦明.中国迈向贸易强国的理论与对策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黄小彪,葛春凤,杨华辉.广州对外贸易竞争力状况、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4]魏 磊,蔡春林.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与路径[J].经济论坛,2011(2).
[5]刘丽萍.广东省外贸发展模式的SWOT分析[J].时代经贸,2012(1).
[6]韦影敏.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其方式转变对策[J].企业导报,2012(15).
[7]佟家栋,周申.国际贸易学——理论与政策(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8]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
[9]谢衡晓,王晓辉,龙志和.影响广州市外贸出口因素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10]张楠.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下的政策调整分析[J].求是学刊,2008(6).
[11]左连村,黄志忠.广东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思路[J].大经贸,2006(2).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 增长方式转变 对外贸易
一、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划分
近年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将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主要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粗放型”依靠大量使用低价劳动力和资源,特征主要包括: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缺乏自主品牌、质量不高,技术含量低,加工度、附加值,国际竞争力都较弱,环境污染问题、贸易摩擦问题不断,经济效益低下,是一种典型的规模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特征主要包括:经济增长效率高,质量效益非规模扩张;国际竞争力强,通过产品的高质量获得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环境污染程度低,能源消耗少;集约型外贸增长方式不是简单的追求外贸规模,而是以获取最大经济福利为标准。
二、长株潭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湖南省的核心区域,地理位置呈品字形分布,总面积为9.68万平方千米,占湖南省的13.3%,人口占18.9%,长株潭经济总量近年来增长迅速,但目前仍然依靠劳动力、资源等成本优势取得外贸业绩。我省外贸进出口主要有以下特点:我省外贸进口从下降趋势转变成了增长趋势,进出口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三项指标都创了历史新高,有了新的突破。对新兴市场进出口总体优于传统市场。进出口商品多元化趋势明显。加工贸易和三资企业对全省外贸贡献加大。企业主体进一步增强,资源和原材料类企业下降明显。
(一)长株潭出口贸易的粗放型增长
长株潭进口产品主要有铁矿和机电产品,而出口产品主要有农产品、机电产品和重金属原材料等。其中出口产品主要是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和高耗费、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出来的。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按照比较优势来定位,长株潭城市群的大多数产业仍属于中低端水平,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多数,企业竞相压价,导致企业出口效益不高。总的来说,长株潭出口贸易基本上是以量取胜,出口商品档次不高。
(二)长株潭出口产品质量不高
长株潭外贸产品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出口方面,长株潭出口商品主要以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方面,进口商品比较单一。(2)出口市场结构不优。对外出口对欧美日等发达市场的依赖程度仍然比较高。(3)龙头企业规模不大。(4)贸易方式比较单一。五、外贸环境有待改善。
(三)长株潭企业不重视开拓名牌产品
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已经转为了以质量竞争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品牌作为高质量的象征,越来越成为各个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但是,目前长株潭自主品牌出口很少,能称得上名牌产品的更少,少数企业只追求眼前利益,不把精力放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塑造品牌上,而是进行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因此,长株潭企业应重视开拓名牌产品。
三、长株潭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分析
面对各种制约长株潭城市群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有必要提高长株潭城市群开放型的经济水平,这对加快转变长株潭城市群对外贸易经济增长方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开拓多元化目标市场
首先,开拓多元化的目标市场以促进贸易的平衡发展,这是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其次,利用高新技术来改进传统出口产业,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利用科技兴贸战略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从而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来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二)积极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扩大加工贸易,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本质上是产业由低附加值状态转向高附加值状态、低技术水平向高技术水平状态转变的过程。长株潭城市群加工贸易比重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长株潭应该抓住这种机会来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扩大加工贸易进出口业务。
(三)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外贸竞争不再仅仅是是粗放型增长模式下的资源和低价劳动力取胜战略,更多的是品牌之间的竞争。因此,提高长株潭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是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从企业方面来讲,企业的发展在于自主创新,企业家作为一个企业创新的核心,要组织企业的创新活动,以此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企业要建立激励员工创新的激励机制。从政府的角度看,企业要想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必须做到服务体系的完善,创新环境的优化,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等。
(四)提高服务贸易比重
努力提高服务贸易比重。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开放度的提高,长株潭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来服务贸易出口呈现迅速增长之势,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由于服务贸易产品附加值比较高并且所需资源较少,风险小,对环境破坏少,其产品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国际产品竞争中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高。服务业也成为长株潭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式。
(五)大力发展绿色贸易
绿色贸易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贸易方式旨在于以一种健康的贸易方式来发展对外贸易,在不损害人类生存环境、不污染生态环境,不损害人类健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大力发展绿色贸易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长株潭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矛盾,它能将生态环境要素纳入价格形成机制中去,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追求。我们绿色贸易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走绿色贸易之路是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必经之路。参考文献:
[1]Dong He,Wenlang Zhang.How dependent is the Chinese economy on exports and in what sense has its growth been exported[J].Elsevier Journal,2009(1):87-104.
[2]Abdul Jalil,Mete Feridun.The impact of growth,energy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the environment in China[J].Elsevier Journal,2010(2):284-291.
[3]刘晓玲.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探折[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12.
[4]侯德文.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2(15):5-6.
关键词:贸易增长方式 转型 制度创新
一、制度安排制约外贸增长方式
一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形成不仅由该国的要素结构、科技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贸易政策导向等因素所决定,而且也受制度安排的制约。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诺斯、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在西方兴起,他们通过把制度因素作为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内生变量,考察了制度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基于科斯所确立的交易成本和产权理论,以及诺斯强调制度因素变化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本文将制度分析法引入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研究中。
(一)制约外贸增长方式的制度层面
诺斯将制度分为三个层次:正式约束制度、非正式约束制度和实施特征的制度。基于诺斯对于制度的理解,即制度安排是制度的具体化,可以把影响贸易的制度因素分为三类:正式约束制度,包括产权保护制度、法律规范程度等;经济制度,包括贸易制度、货币制度、外资政策、金融政策等;企业运行制度,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企业研发机制、政府干预程度和工资政策等。另外,鉴于企业是国际贸易活动及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主体,将制约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制度因素分为两个层面,即内生动力制度层面和外部督导制度层面。
1、内生动力制度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把国家作为贸易主体,忽视了微观层面的企业行为,这对于一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型的研究是偏颇的,企业才是参与国际贸易并形成竞争优势的主体。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是外贸企业的行为,是投资者对经济利益的具体追求,涉及到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因此可以说,影响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内生动力机制即是企业内生制度。内生动力机制反映了企业潜在的能量与现实行为之间的转换过程和转换效应,机制越完善,企业成功和发展的希望就越大。
企业内生动力制度涉及到政府干预程度、市场透明度、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企业研发投入机制和企业工资政策等。政府干预,一国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会无形中加大企业的运行费用和交易商之间的交易费用。因此,政府干预越小,贸易额越大。另外,政府干预会扭曲企业内生动力机制,对于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会有负面的影响。对于市场透明度来说,如果一国市场透明度越低,获取其市场信息所支付的交易费用越大,促成交易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至于工资政策,如果一国的工资水平由市场决定,则企业的交易费用就小,促成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就越大。
2、外部督导制度
外部督导制度主要涉及到正式约束制度和经济制度。
正式约束制度主要是指产权保护制度和法律规范程度。权责明确、清晰的产权保护制度和公允、规范的法律体系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更是国际投资及国际贸易的基本要求。产权制度是一种基础性的制度,它之所以重要是在于它能帮助降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从而达到降低交易费用的目的。对于国际贸易来说,一国对财产保护的程度越高,产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对贸易的健康发展就越有促进作用。同样,一国法律体系越完善,则越有利于交易和贸易的实现。建立健全约束制度体系,是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及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制度保障。
经济制度包括货币制度、贸易制度、外资政策和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等。经济制度的功能在于约束人的选择、引导人的预期来减少经济运行中的外部性和不确定性。其中,货币制度对外贸影响的主要变量是汇率,货币制度通过对外贸易传导的机制也称为汇率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对于对外贸易的影响虽然是深刻的,但是对于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推动性却是间接的,作用有限。贸易制度是指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它表现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其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措施的总和,是一国政府在其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外贸活动的方向,数量,规模,结构和效益所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的干预和调节行为。外资政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是为了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短缺,推动经济增长,同时是为了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推动本土企业提高竞争力等。
(二)制度制约外贸增长方式的一般性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劳动力、资本、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技术可以转移,资本可以转移,劳动力也可以转移,但制度因素却无法转移。制度安排作为重要的制约内因,与其他因素之间并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制度安排是通过作用于其他内因,从而对一国的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产生作用的。
1、制度启动对外贸易
国际贸易遵循的是差价套利原则。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各国之间的市场差价越来越小,几乎到了无利可图的地步。然而,世界贸易却仍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究其原因是各国制度的差异。新制度经济学的创立者科斯首先提出了交易成本这个分析工具,用来解释和比较不同制度的效率。在他看来交易成本的存在导致了制度的产生,制度的运作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即如果交易费用等于零,那么,一国的贸易发展并不受制度因素的影响。但是正的交易费用是常态,那么一国的制度结构就成为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诺斯在科斯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增长由制度启动的命题。他通过调查得出制度与贸易产生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即制度越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贸易产生的可能性越大。他将制度经济学真正引入到对贸易的研究中,并提出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交易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市场的有效性,而市场的有效性又依赖于制度环境,从而贸易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制度环境的改善。
[关键词] 对外贸易方式 要素禀赋 产业基础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是可持续发展大计的具体形式,是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求认清产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性。
1.贸易增长方式的含义。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可以简单理解为一国对外贸易的量的增长和质的增长这两种不同方式。量的增长表现为单纯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数量上的扩张,出口结构不合理,国际分工地位低,可能以较大的投入和资源的浪费为代价,且贸易利益和国民福利增加的效果不佳。总之量的增长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
2.贸易增长方式演进的一般规律。贸易增长方式的演进规律可以用贸易四阶段论来表述:贸易四阶段论很好的说明了贸易增长方式的一般规律,它是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演变主要依赖于它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的理论。它认为,一国的比较优势会由初级产品依次向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转移。
3.贸易增长方式的产业结构基础及其相互关系。产业结构对贸易结构具有决定作用。按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要素禀赋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比较优势结构,比较优势结构又决定了贸易增长方式。
从出口方面看,生产结构向高级转换,会带动出对外贸易方式的质的提高。从进口方面看,国际分工发展的结果,使一国生产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由此,国际贸易己成为生产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生产结构决定了进口结构。
一、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目前,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已经占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60%,已经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贸易出口的主要方式。发展加工贸易符合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密集使用廉价劳动参与国际分工,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获益,增加了劳动者的就业和收入。但同时生产扩张过分依赖廉价要素的投入的增加,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犷,经济效益低,能耗多,污染重;而且我国以廉价劳动承接的这些加工贸易普遍技术落后,效益差,位于“微笑曲线”两端的低附加值部分。
服务贸易在23年间增幅达35倍,年平均增长16.92%,大大超过了中国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而且服务贸易逆差自1999年首次降至94亿美圆,可以说服务贸易较过去在不断发展,这是事实。但是同时事实还有另一面,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协调,形成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发展形态,还表现为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额达14219.1亿美元,服务贸易额为1582亿,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的10.9%,这个比重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很大。但服务贸易的发展的不平衡却让我们看到了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现实途径。
产业产值上,服务业和制造业已非常接近。为什么贸易上差距如此之大?原因是我国服务业能够出口的服务大多附加值低,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壮大的同时并没有让服务产品有更多的国际市场空间,出口的服务创造的价值也低。产生诸多问题的加工贸易能否向集约型的服务贸易转变,下面从产业的要素供给角度分析问题。
二、基于要素的产业结构基础分析
分析服务贸易和加工贸易的产业基础着手,两个要素资本(K)和劳动(L),要素只在两个行业间流动,假设服务业和制造业分别有一个生产函数Fs和Fm。为了分析服务业和制造业间的要素流动以及要素价格发生变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为了方便分析问题假设:资本和劳动的总量不变,技术不变,现实中的要素的增加减少抽象为模型中要素价格的下降和上升。
如图1所示,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各自的约束条件下选择最优的生产,m约束表示的是制造业的约束条件,s约束表示的服务业的约束条件,这里的约束可以理解成是行业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整合的总的资源,或者是发展经济所付出的成本在一定时间内是一定,可以是环境成本,可以是资源成本,也可以是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规划的约束。Fm=ym表示的是制造业产出是ym的等产出线,Fs=ys表示的是服务业产出为ys的等产出线。资源数量某时期一定,形成均衡状态,劳动力和资本得到充分利用,制造业和服务业最优化生产。在(K’m,L’m)点时形成新的均衡。从(Km,Lm)到(K’m,L’m)均衡位置的转移表现了服务业吸收要素,发展壮大的趋势。制造业产出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而服务业有产出水平上升趋势。
三、结论及建议
1.从要素禀赋理论以及运用最优规划模型能够得出制造业的资源向服务业转变的趋势,国家产业部门应该促进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改变制造业的增长方式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题中之意。
2.转变制造业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着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高技术制造业,对于资源浪费型的产品要严格限制,加工贸易产品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3.服务业的发展要靠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配套,同时促使产业升级加快其进程,服务业中的高技术和高知识密集型产业依赖于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快技术引进,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提高经济效益是服务业和制造业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产业制造业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2007(4)
关键词:义乌小商品;贸易利益;外向国际化
义乌小商品市场拥有16大类、4202个种类、33217个细类、170万种单品,构成了世界上最丰富小商品族群。1.3万外商常驻义乌采购,3100多家外国企业设立了代表机构,在泰国 、乌克兰、阿联酋、南非、尼日利亚、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境外分市场或配送中心,韩国、中国台湾、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在义乌市场设立了进口商品馆,真正实现了买全球和卖全球的世界市场目标。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省义乌国家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义乌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积极探索义乌小商品的国际贸易方式、分析贸易利益的分配、推进小商品贸易的外向国际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从呜呜祖拉价格分配看义乌小商品的贸易利益
义乌小商品素以物美价廉著称,薄利多销一直是小商品销售的价格策略。这种策略在争夺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然而在原材料、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小商品的贸易利益空间被大大压缩,甚至使经营者陷入无利可图的境地。
章苒、冯源分析了2010年南非足球世界杯的中国(主要在浙江和广东)产呜呜祖拉的价格分配情况,该项分析具体展示了呜呜祖拉价格在国际贸易各个环节的变化动态(见表1)。
表1显示,呜呜祖拉的出产价仅为0.6~2.5元,这是中国企业卖给外国采购商的价格。外国采购商运到南非后批发价格增至5~6元,价格上涨5~6倍,这是中间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的价格收益。而在南非国内从批发到零售价格又上涨到10~20倍,这是南非国内批发零售环节获得的价格收益。可见中国企业仅获得微薄的生产利益,大量的贸易利益被流通环节获得。
吴华丹、兰洋进一步分析了呜呜祖拉的利润分配情况,从生产商到贸易商再到零售商的利润分配如下(表2)。
表2显示,在呜呜祖拉的利润分配中生产商仅获5%的利润,而贸易商、经销商和零售商获利却分别在10%~50%之间,尤其是贸易商和经销商获利最多。
无论从价格分配还是利润分配情况看,中国企业在呜呜祖拉的生产和国际贸易中都是获利最少的,大量的利润在流通环节,并被贸易商和经销商以及零售商分割。被称为呜呜祖拉大王的吉盈塑料文具厂邬奕君说:“一个喇叭生产出来,工人赚一毛钱,我当老板的赚一毛钱,我们都是一毛钱利润”。章苒、冯源的采访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的理论分析,中国的生产商和外贸商获得的利润实在过低。近年来原材料、劳动力、能源等资源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人民币不断升值,小商品生产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甚至使经营者陷入无利可图的境地。
中国企业之所以获利微薄:第一,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薄弱,缺乏自我开发能力;第二,中国企业国际营销能力不足,只能在国内进行交易不能将营销网络延伸到国外市场。
总之,义乌小商品经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不仅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而且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丰富的商品、成为世界上最大小商品批发市场,是中国与世界经济连接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小商品经营仅局限于生产环节,在研发和营销环节的能力薄弱,不掌握产品国际定价权以及不能控制市场营销,使得中国企业获利甚少。义乌国家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获得国家批准并实施,为义乌小商品国际贸易方式的变革提供了难得的战略契机。应深入研究小商品的国际贸易方式与贸易利益的关系,为建立新型贸易方式拓展贸易利益空间探索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
二、贸易利益分配的理论解释
贸易价格及贸易利益与贸易方式密切相关,《2000年国际贸易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列举的13种国际贸易术语显示,承担义务越多的贸易方,相应的商品价格就越高,获得贸易利益也越多。义务最少的贸易方式是EXW,即工厂交货。卖方在其所在处所(工厂、仓库等)将货物置于买方处置之下,即履行了交货义务。由于承担的义务最少,商品的价格也最低。义务最多的贸易方式是DDP,即完税交货。卖方负责商品的进出口清关手续,运输保险,支付进出口关税,并承担所有的贸易风险。该种贸易方式价格最高。
义乌小商品的国际贸易绝大部分是外商驻在采购,这种方式对于中国企业来讲相当于EXW。中国企业当然获得最少的贸易利益。徐锋从国际竞争力强度和经济国际化程度两个维度分析了这种贸易方式产生的原因,指出这种贸易方式大大降低了市场经营户开展国际贸易的门槛,使更多的市场经营户参与到国际贸易之中。实际上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从事贸易活动的商户能够掌握国际贸易知识、拥有国际贸易技能、熟练使用外语开展商贸活动的国际贸易人才少之又少。这是义乌小商品国际贸易处于内向国际化的根本原因。
从以上分析可知,如果在各进口国建立了营销网络,则可将贸易利益和进口国内的流通环节的利益纳入自己的手中。而实现该种贸易方式的基本途径就是对外直接投资,即在世界各国建立子公司从事贸易和营销活动。
三、外向国际化拓展利益空间
一、2011年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分析及展望
(一)整体环境可能好于2010年
1、世界经济仍将延续复苏态势
当前,主要发达国家的消费和投资缓慢回暖,欧盟债务问题和一些国家巨额财政赤字总体上处于可控范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动力增强,经济增长中的不确定和不利因素可能会拖慢一些国家或地区经济回升速度,却不太可能改变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态势。预计2011年世界经济仍将温和复苏,失业率和通胀也在可控范围内,全球贸易量将继续回升,外部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外贸发展。
2、国内经济发展形势良好
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态势总体良好,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稳步增长。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8%,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4%。世界银行的《中国经济季报》对中国的经济前景依然良好,预计2010年全年GDP增速为10%,2011年仍可达到8.5%的增长。
3、我国外贸出口竞争力仍然较强
随着我国产品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已成为世界消费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很多商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全球贸易信息系统显示,2010年1―4月,我国产品在欧盟、美国和日本三大主要经济体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17.6%、17%和21.4%,其中我国产的玩具、游戏用品、体育用品、床垫寝具、灯具和箱包在三大经济体进口同类产品中所占市场份额仍基本保持在50%以上。据美国商务部纺织品服装办公室统计,2010年前7个月,美国自中国进口的纺织品服装的数量和金额占其全球进口的45.2%和39.1%,与2009年全年的水平基本相同。另外,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扩展的供应链、日益增强的产业配套能力以及大量的劳动力供给仍将支持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4、外贸支持措施仍将发挥积极作用
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外贸发展,包括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取消或降低部分产品出口关税、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改善对进出口的金融服务、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等。2010年以来,在保持外贸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和细化相关政策。如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将试点地区扩大到20个省市,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区域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等。这些政策措施将对我国外贸发展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二)风险和困难依然较多
1、世界经济复苏态势没有改变,但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
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稳固。由于大规模刺激经济政策到期或效应逐步减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彻底消除,欧洲债务危机可能进一步深化,主要经济体失业率仍处于高位,全球通胀风险增加,多数国家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加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份《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4.3%,低于2010年预测值0.3个百分点。其中先进经济体、新兴和发展中亚洲经济体经济分别增长2.4%和6.4%,分别低于2010年预测值0.2个和0.4个百分点。
失业率居高不下影响消费需求。尽管短期内全球就业市场出现好转,但失业率在一段时期内仍处于较高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0―2011年,经济复苏不会有效降低发达国家的失业率,2011年发达国家失业率仍将保持8%的水平,欧元区2010―2011年失业率仍将高于10%。高失业率减少可支配收入,加上信贷疲软,造成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低迷,外需难以有效恢复。
2、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
2010年年初,美国提出“国家出口倡议”,把增加出口作为促进美经济复苏的措施之一,“未来5年使美国出口增长一倍、为美创造200万个就业岗位”。按此计划,到2014年美国货物和服务贸易出口需从2009年的1.55万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出口1.05万亿美元)提高到3.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4.9%。据高盛经济学家测算,要实现此目标,必须保证未来5年世界实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5%,同时美元贬值30%。如果美国在短期内无法通过提高产业竞争力带动出口快速增长,可能会采取美元贬值和压我人民币升值等手段实现。2010年二季度美国贸易逆差1233亿美元,比一季度增长13%,已连续4个季度增长。贸易逆差扩大,失业率高企,随着中期选举日期临近,美业界和国会议员不断炒作人民币汇率问题。
2010年6月份,我国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到11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6242,创下汇改以来的新高,比6月升值了3.11%,比2005年汇改时升值22.43%。同时人民币对欧元、英镑也比年初分别升值了6.56%和2.98%。
3、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扩大,我国已成为世界资源消耗大国,土地、水等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重要战略资源的外贸依存度显著提高,生产要素成本逐步上升。2010年8月份环球资源与中国社科院对1386家出口企业问卷调查显示,生产要素价格过快增长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最重要因素。其中,选择劳动力成本提高过快为较大影响因素的企业占70%,选择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的企业占65%。
一是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2010年1―11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6%。其中,有色金属材料类购进价格同比上涨22.7%,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6.9%,黑色金属材料类购进价格同比上涨6.2%;化工原料类购进价格同比上涨6.8%。二是用工成本不断提高。一方面用工成本增加。2010年以来,很多地方大幅提高月最低工资标准,用工成本水涨船高。上半年全国已有23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上海市为112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北京市为11元。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用工紧张情况,尤其是在出口较为集中、加工贸易密集的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缺口呈现扩大趋势,部分出口企业由于劳动力短缺不敢接单,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影响。环球资源与中国社科院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招聘各类层次的职工均较为困难,即使是对普通劳动者的需求市场也难以满足,认为招聘困难的企业占40.98%,而认为技术工人、高级管理人才和工程师招聘困难的企业则分别占54.18%、54.11%和48.12%。另外,新一代农民工对于工资和生活条件要求更高,流动性更大,也造成企业用工的不稳定。
4、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加剧
2010年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保护手段更加多样。提高关税、实施进口配额等直接限制进口的传统贸易保护壁垒再度活跃,反倾销、反补贴、保障和特保等贸易救济措施则日益成为实施保护的主要手段。二是保护范围更加广泛。贸易保护的对象除了覆盖传统货物贸易外,还向与贸易有关的劳动力雇用、投资和金融等领域扩展。三是保护形式更加隐蔽。一些国家采取加强进口流程管理手段,使进口手续更加复杂;在继续推行“社会责任管理9000”标准的同时,发达国家还推动国际标准化组织加快ISO26000标准的制定,试图使企业社会责任转化为国际标准,以形成新的国际贸易壁垒。四是保护的目的更具战略性。新一轮贸易保护注重通过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为本国具有优势的产业输出产品和技术提供支持,美欧国家提出的“碳关税”也是以应对气候变化名义,限制其他国家商品进入和输出本国低碳技术和产品。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国内政治、经济、就业压力增大,实施保护措施有着现实动力,2011年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干扰会依然突出。
5、随着基数不断增大,我国外贸超过世界平均增速的难度越来越大
1978―2009年,我国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由206.4亿美元扩大至22072.7亿美元,共计增长了105.9倍。由于我国外贸增速远高于世界贸易平均增长速度,我国出口总值在全球排名由1978年的34位提高到第1位,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第29位提高到第2位。2009年我国占世界贸易比重达到9%。随着基数不断增大,我国外贸超过世界平均增速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2011年进出口指标预测
总体看,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内经济回升向好,促进外贸稳定发展有很多有利条件,也还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外部环境变化、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人民币汇率变动、生产成本上升等都会对外贸产生较大影响。预计2011年外贸进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增速将略高于GDP增速,达到10%左右。
二、政策建议
(一)保持外贸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一是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二是加大对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规模和覆盖面,降低现有各类出口信用保险费率和资信调查费,更好地为企业出口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出口信贷,创新出口企业融资担保方式。三是建议降低地方财政出口退税超基数负担比例,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四是继续改善海关、质检、外汇等方面的服务。五是适度扩大外贸发展基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培育出口品牌。
(二)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1、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支持和鼓励更多的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到国际市场去发展。有关部门要帮助企业熟悉国际市场规则,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提供国内法律支援,鼓励和支持国内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强化技术、装备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工艺技术,不断开发绿色环保和生态型新产品,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法规政策,颁布行业技术规范标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投资和技术规范标准等,及时行业发展趋势信息,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及时进入或退出有关市场和领域。
2、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配合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鼓励自主性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加强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引导组织对重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其带动和示范作用。
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在当前资源能源约束矛盾越来越突出、节能减排形势仍很严峻的情况下,应继续采取措施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三)努力扩大进口
继续敦促发达国家放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限制,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紧缺物资进口。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振兴重大装备制造业有关税收政策,扩大高新技术和设备进口。
有选择地对部分国内不能生产的重要机电设备的关键部件以及重要能源、资源类大宗材料商品的进口,以年度暂定税率的方式给予进口关税优惠。
完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体系,扩大战略物资进口。研究建立部分物资由国家储备、企业储备和商业储备相结合的战略物资储备体制,适当扩大企业和商业储备进口,分散国家集中进口的风险。择机进口一些国内短缺、长期依赖进口的石油、棉花等重要能源和资源性产品,用于充实国家重要商品储备。
(四)推进加工贸易升级转型
严格审核加工贸易企业经营及生产能力,对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增加技术研发、设备技术水平、环保水平等标准,从严审核设立来料加工贸易企业。引导加工贸易企业由单纯的加工制造向设计、研发、品牌等内容延伸,增强加工贸易企业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支持和鼓励来料加工企业转型设立法人企业,规范企业经营,增强企业市场应变和抗风险能力。
(五)把握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幅度和时机
从长期看,为了使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转为竞争优势,必须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使其由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劳动密集型。从近期来看,2010年以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工人最低工资标准提升15―20%,使这些地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用工成本上涨较快,影响了产品出口竞争力,也不利于稳定就业。为此,建议各地充分考虑企业承受能力,把握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幅度和时机。
(六)加强对人民币升值的应对政策研究
从日本经验看,1971年以后,日元被重新估值,1美元兑换308日元,而在1995年前后,日元曾一度升至到1美元兑换80日元的水平。如此巨幅的升值压力日本企业主要是通过提价和求助银行。在所有的解决方案中,50―60%是提高以美元计价的销售价格,20―30%是主动利用包括远期结售汇、外汇期权等在内的各种金融产品规避汇率风险。为适应人民币升值趋势,有关部门要研究完善防范汇率风险的金融支持体系,增加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品种,健全出口信用保险机制,拓宽企业避险金融渠道,增强企业防范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针对目前贸易风险、汇率风险不断加大的情况,加强监测分析,适时公开有关风险提示,减少企业出口风险和损失。
(七)统筹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密切跟踪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健全贸易摩擦监测和预警机制,对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给予一定支持。针对可能产生的贸易摩擦由行业协会和骨干企业牵头对外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同时,完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制度,保护我国产业安全。抓紧制定我国发展自贸区的战略规划,按照平等互惠、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原则。支持各类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开展跨国并购,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在“走出去”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发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加强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金融支持,拓宽对外投资渠道。
(八)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通讯、金融和计算机等服务业。完善教育体系,在计算机、信息、通信、金融和文化创意等专业领域加大投入,培养和塑造一大批有特色、创造力强的实干型人才。加快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形成一批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的企业集团,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完善服务贸易法规体系,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打破国家对银行、保险、电讯等行业垄断,完善竞争机制。积极稳妥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努力打造全球服务业外包基地。
(九)加快推进我国标准国际化进程
建立我国标准国际化协调推进机制,共同研究制定我国标准国际化的战略和重大政策问题。加快我国标准国际化推进力度,积极参与ISO、IEC、ITU和CA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国际标准组织事务,展示和推广我国技术和相关标准,争取更多的国际认同。加大国家资金投入,支持相关标准制定和研究。加快国际标准化人才建设,培养一批能独立参与、主持国际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的专家队伍。
(十)促进贸易与投资的良性互动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优化外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带动相关产品出口。积极稳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境外投资的协调和指导,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到境外投资,拓展国际市场。适当扩大海外能源资源投资规模,加大对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的支持力度,鼓励我国有竞争力的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零配件和原材料出口。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国内生产总值外贸政策汇率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我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5.4%。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1985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3.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9.02%,进口依存度为14.08%,1990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首次达到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05%,进口依存度为13.84%,我国出口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这一阶段,主要由于国内资源紧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使进口依存度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超出了我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8.8%。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推动外贸稳步上升,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于1994年突破40%。虽然1996~1999年四年内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滑落,但是在35%左右徘徊,2000年再次达到43.9%。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见附图)。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的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2002年突破50%,2005年已经高达63%。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已经跻身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即贸易依存度集中在30%~100%之间,如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德国等。
2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走高原因分析
2.1对外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世界第3位,一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2.2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长过快,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近1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造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的过度发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因此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对外贸易对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贸易,出口依存度显著降低。
2.3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1978年-1994年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贬值中。1978年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1.5771人民币,1993年下降为1美元兑换5.7620元人民币;而1994年我国实施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骤升至8.6187元,因此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致使1994年相比1993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猛增11个百分点;1994年~2003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处于稳定趋势。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PPP)低3倍左右。从2003年至今,人民币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汇率小幅上升。但从总体上看,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
2.4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被高估
GDP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中的分母,GDP统计结果对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对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产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所以统计遗漏很多。2005年和2006年国家统计局两次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从两次公布的结果看,1993~2004年我国的GDP总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经济普查年度GDP上调了23002亿元,GDP年均上调7418亿元。与GDP数据修订前相比,GDP数据修订之后我国历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降低了。2004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修订之前是70.01%,修订之后下降了10.2个百分点,1993~2004年年平均下降了4.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对GDP进行修订之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被高估。
此外,GDP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其中第三产业可贸易程度较低,所以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一般用商品贸易额/GDP,所以作为分子的进出口贸易额就较小。因此,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就较低。从全世界范围看,21世纪初,世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2%,其中低收人国家平均为38.8%,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4%,高收人国家(即发达国家)平均为67%左右,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产值最大的部门。如美国,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5%,2005年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25%,因而列入较低外贸依存度国家。而我国第三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以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就会偏高。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在理论界一直是大家争议的焦点,评价各不一致。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与国民经济之间形成乘数效应。而出口取决于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情况,如果外国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则对本国的产品需求会增大,从而促进本国国民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则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会将本国带进甚至加速经济衰退。因此,可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高低是一把双刃剑,任何国家在获得出口增长导致国内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都应该认识到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这一指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一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波动十分敏感,并且忽视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
而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GDP每增长10%,对外贸易的贡献度为2.5%。鉴于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仍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在今后将更进一步发展。但我们应调整对外贸易的状况和结构,使对外贸易切实拉动并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3.1继续开放市场,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去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其他国家。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中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快、更深融入到国际经济全球化中去。
3.2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从长期看,为了利用好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把双刃剑,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应稳定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扩大内需,将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
我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这正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应是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今后的重心,对外贸易活动应服从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情况之下,扩大内需不失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良方。
3.3加强技术创新,创立国际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加工贸易能耗高、污染严重、效率低下,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最底端。要想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必须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从贴牌生产到创立世界品牌,使我国改变给发达国家打工,外贸以数量取胜的面貌,取得自主定价,商品以质量取胜的真正贸易大国地位。
3.4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出口
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附加值高,且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服务贸易出口量,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了,才能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张珣.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与分析[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6(2)
2张麦花.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与前景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9)
3张燕林,郑礼明.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带来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6(5)
但金融危机给我国我外贸造成严重困难,并进而拖累经济增长。可以说,金融危机放大了我国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近年国际贸易格局变化和我国外贸发展现状看,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使我国从贸易大国发展为贸易强国,更好地发挥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已刻不容缓。
一、国际贸易格局变化
上世纪70、80年代,特别是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格局出现新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发展中国家地位上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达国家始终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地位持续攀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8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货物贸易出口中所占比重达38%,创历史最高记录。其中,中国仅次于德国,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而据德国媒体分析,2009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已跃居世界第一。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显突出,已成为国际经济和贸易秩序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区域贸易成为主流
得益于地理和传统上的优势,区域内贸易始终在国际贸易中占重要位置。根据WTO的数据,2008年,区域内贸易在北美地区的贸易总额中占55.8%,在亚洲地区的贸易总额中占51.2%,在欧洲的贸易总额中更高达73.2%。由于多哈回合谈判迟迟无法完成,越来越多经济体将推动自由贸易的努力从多变框架转向双边和区域的自由贸易协定。据WTO统计,向该组织通报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从1995年的不到100个上升到2009年的超过225个。其结果是,全球超过一半的商品贸易,以及相当比重的服务贸易都是在区域贸易制度下完成。
(三)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服务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期。据WTO统计,1980年-2008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从3650亿美元增加至37779亿美元,累计增长9.35倍,远高于同期货物贸易出口7.26倍的增幅。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出口的份额从1980年的15.8%上升至2008年的19.0%。近年来,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极大发展,以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逐渐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主体,以其知识和技术密集的特征,为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四)产业内贸易成为主要方式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公司进一步加强全球战略布局,以及国际分工的更加精细化,产业内贸易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即一个经济体既出口也进口化工和电子产品,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贸易更多地按照产业内部价值链的分工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了国际贸易的规模。广义上的加工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形式。
(五)贸易保护主义升温
贸易保护主义是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全球贸易预警组织(GTA)2009年12月13日的研究报告表明,贸易保护主义压力未因多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而缓解。自2008年11月二十国集团峰会(G20)承诺杜绝贸易保护主义以来,各国政府共实施了297项保护主义措施;而过去3个月中已宣布但尚未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已达188项,显示2010年国际贸易仍将面对沉重的保护主义压力。
此外,在后危机时代,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低碳经济的发展,很可能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发达国家在相关领域不仅在技术上拥有绝对领先地位,而且正在试图通过规则的制定进一步巩固其优势,如碳排放交易、商品的碳标签、拟议中的碳关税,等等,都有可能对国际贸易格局带来深刻变化。
二、我国外贸发展现状
我国外贸30年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从国际贸易格局变化,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自身要求看,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增长仍存在不少需要关注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包括:
(一)贸易的地区结构不平衡
一是出口市场偏重发达国家(地区)。2001年,我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三个市场的出口占当年外贸出口总额的52.7%。此后,我国对发达国家(地区)市场依赖度逐年下降,2007年对上述三个市场的出口占比降至41.2%,但2008年和2009年出现较大反弹,分别回升至46.3%和46.2%。事实上,如果考虑到香港转口因素,我国出口对发达市场的依赖度将更高。
二是贸易顺差主要来自欧美。2008年,来自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合计3310.4亿美元,是当年我国外贸顺差总额的1.12倍。从2001年至2008年,我国对欧盟贸易顺差增加了29.9倍,对美贸易顺差增长了5.08倍。2009年,由于美、欧市场需求骤减,来自两地的贸易顺差合计为2518.5亿美元,较上年减少23.9%,是我国当年外贸顺差总额的1.28倍。如果考虑香港转口因素,我国对美欧贸易顺差规模可能还要大得多。
(二)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
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尤其加工贸易出口约占外贸出口的一半。2001年,加工贸易出口占外贸出口的55.4%,而同期一般贸易出口占外贸出口的比重为42.1%。2007年以来,我国着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比重2008年首次降至50%以下,为47.5%,但仍高于同期一般贸易在出口中所占比重(46.4%)。2009年,加工贸易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升至48.8%,而一般贸易所占比重降至44.1%,两者间的差距有所扩大。
加工贸易的发展是我国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成果之一,是符合国情并与国际贸易格局接轨的贸易方式,对我国外贸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我国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方,处在国际分工产业链的最底端,在对外加工贸易中缺乏产品话语权。在劳动力成本和资源、能源、环境压力上升的情况下,低水平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在所难免。
(三)服务贸易有待更大发展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取得长足发展。据WTO提供的数据,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1464亿美元、进口1580亿美元,比2001年分别增长3.45倍和3.05倍。从2001年至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2%上升至3.9%,排名从第10位上升至第5位。
但与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相比,我国服务贸易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一是与世界服务贸易大国的差距较大。2008年,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四大服务贸易出口国的出口值分别达到5214亿美元、2830亿美元、2416亿美元、1605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分别为13.8%、7.5%、6.4%和4.2%。二是占外贸出口的比重较低。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9.3%,不仅远低于同期美、英、德、法四国服务贸易出口在其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为28.8%、38.2%、14.2%和21.0%),也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0%)。
(四)外贸依存度比较高
我国经济的外向型程度随对外贸易的发展不断提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迅速上升。该项指标1978年是8.9%,2007年达到66.2%的峰顶,2008年回落至60.2%,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根据WTO提供的数据测算,从1980年至2008年,世界贸易平均依存度从35.9%上升至41.0%。二是出口依存度不断上升。我国出口占GDP的比重,1990年为15.9%,2007年升至37.1%,2008年回落至33.1%。其中,工业品出口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1990年为32.2%,2007年超过七成,2008年仍高达62.6%,显示我国工业产能的很大部分需要通过产品外销来消化。三是进口依存度也在上升。进口占GDP的比重,1990年为13.7%,2007年已接近三成。目前原油、铁矿石等重要能源资源产品和大豆等大宗农产品对进口的需求十分庞大。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决定外贸依存度高低的因素很多,与经济面临的风险并无直接联系。但从此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到,由于外部需求剧降,我国出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事实上拖了经济增长的“后腿”。
(五)贸易保护主义威胁较为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出口产品遭遇贸易保护措施最多的经济体。据WTO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球19.8%的反倾销立案和21.9%的反倾销措施针对我国产品。仅2008年,我国出口产品就遭受21个国家和地区的93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为61.4亿美元。其中遭受反倾销调查70起、反补贴调查11起,分别占全球反倾销立案总数的35%和反补贴立案总数的71%。
另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中国产品在全球共遭到116起贸易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27亿美元,比2008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而GTA的数据显示,仅2009年9月至12月的3个月,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就增加了47项。
此外,人民币汇率、环保和气候变化、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各国和地区对我国产品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借口,困扰着我国的对外出口。
三、有关对策建议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不仅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更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转变政府外贸管理方式
一应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外贸涉及全国约1亿人的直接就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必须高度重视外贸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发挥好外贸作为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通过发展外贸,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福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二应进一步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保持政策的稳定性、透明度和可预见性。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深入调研、充分征求意见特别是“听得进”不同意见尤为重要;在政策出台和实施过程中,应尽可能防止大起大落,避免 “休克疗法”式的短期集中出台,给予企业过渡消化期,对历史遗留问题有合理的解决方案,对老企业不搞“秋后算账”。
三应使财政金融扶持政策更多地惠及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中小出口企业。还出口退税政策以其本来的功能,结合增值税转型改革,逐步对出口产品增值税实行不征不退,从根本上解决以调整出口退税税率调节出口所产生的种种问题。
四应进一步加强贸易促进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完善在外贸主管部门领导下的官方、半官方和民间为一体的贸易促进体系,提高现行商协会的服务水平;组织和利用好现有研究力量,做好对涉及我国外贸发展的国内外重大问题的研究,注意把握国际经济和贸易新动向、新事物,通过科学的决策和管理发挥对企业的引导作用。
(二)进一步坚持以质取胜
在出口中坚持以质取胜,归根到底是要保障和提高产品质量。努力使产品的国家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进一步加强对产品生产和出口环节的质量监管,减少直至杜绝劣质低价产品走出国门,避免少数“害群之马”损害“中国制造”的声誉;对于产品质量问题,应做到公开、透明,不回避、不遮短,树立我国质量监管部门的国际信誉。
其次,应不断提高我国产品的独创性,包括技术、安全和环保等方面的内在独创性,以及外观设计等方面的外在独创性。这就需要政府一方面对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更大的扶持,扶持的对象,不仅是大企业,更应该面向中小企业;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鼓励创新的最主要保障手段之一。
再次,应注重品牌的创立和管理。创品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持和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一个品牌的创立,是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企业诚信等多种要素多年积淀的结果,通过大量宣传和推广,可以扩大品牌的知名度,但要使之为市场认可,最关键的还是产品的“内功”,即在消费者之间的“口碑”。
第四,应特别注重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质量。不能因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低于我国,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不如发达国家,而自降产品质量标准。应逐步扩大援外规模,在强调援外政治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其贸易功能,发挥其在推广中国产品方面的独特作用,把我国最好的产品通过援外介绍到发展中国家,提升我国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的形象。
(三)努力促进贸易平衡
贸易顺差问题,是美、欧甚者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我产品实行频繁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主要借口之一。我们一方面要客观看待顺差问题,这是由我国与美、欧贸易结构及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后所形成的国际分工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要重视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我国目前拥有极为充足的外汇储备,并不需要追求贸易顺差。解决贸易顺差问题,压出口不是办法,因为这会冲击国内经济,只有通过扩大进口的方法来解决。具体而言,一是要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紧缺物资进口,增加战略资源的进口和储备;二是要放宽对国外优质消费品的进口限制,促进国内消费品行业的产业升级,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国内需求;三是进一步加大力度,扩大自发展中国家尤其对我逆差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四是鼓励“走出去”,通过在境外投资设厂转移过剩产能及对发达市场的顺差;五是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资源类产品,应统筹考虑,进一步加强出口管制。六是逐步但坚决淘汰“两高一资”产品的产能。在扩大进口的同时,应更好地运用国际贸易规则允许的各种贸易救济手段,保护国内产业免遭冲击。
(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货物贸易由于受到资源、能源、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在可预见的将来,其发展不可能是无限制的。而服务贸易则还有很大发展潜力,有利于发挥我国劳动力优势,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一个好的抓手,将成为我国外贸和经济的新增长点。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一是整合现有资源,建立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管理和支持服务体系。二是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利用境外服务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手段,加快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三是加强对国际服务贸易新趋势的研究,鼓励服务贸易创业,营造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环境。四是加大有关服务贸易的培训力度,加快人才培养,进一步增强服务贸易企业的竞争力。
(五)改革现行加工贸易管理方式
近年来,为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国家集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收紧劳动、环保、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执法,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存造成较大压力。从政策实施的效果看,推动转型升级政策给予企业的扶持力度和过渡期都值得商榷。首先,加工贸易企业无论是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还是就地转型升级,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完全或大部分由企业承担,难度很大。其次,通过创立自有品牌、开展技术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等方式,实现加工贸易的升级,对于绝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而言,同样有难度。2008年东莞全球最大的玩具代工企业合俊破产倒闭,并不是本业出了问题,而恰恰是因为不成功的“转型升级”尝试导致资金链断裂。
从我国经济和外贸的长远发展考虑,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刻不容缓。解决加工贸易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改革加工贸易管理模式,参照其他国家和地区做法,取消现行对加工贸易的特殊管理方式,简化管理手段,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透明度。作为替代,可将继续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迁入出口加工区,或直接在加工贸易企业集中的地区就地建立出口加工区,实行保税监管,使企业对自身未来有明确的预期;对于规模大、雇佣工人多、技术含量高的独立加工贸易企业,也可参照韩国的做法,直接指定为出口加工区,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在出口加工区以外的企业一律转型为外资企业,不再从事目前意义上的加工贸易。
(六)更坚决地与贸易保护主义作斗争
一是在人民币问题上,应坚持汇率事关不容谈判的立场。通过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逐步解决估值不合理问题,避免人民币过快升值对外贸出口和国民经济造成冲击。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境外贸易结算试点,简化手续,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帮助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
当前,我国外贸领域仍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只有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通过提高我国外贸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才能缓解这些矛盾和保持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外贸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严重影响,2009年我国果断采取了强有力的刺激经济政策及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国民经济稳定增长8.7%,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向好,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并对世界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受到世人瞩目。
在成绩面前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外贸领域存在的许多深层次矛盾仍令人十分担忧。如外贸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效益问题,外部市场约束和内部成本上升的压力问题,特别是今年以来,随着外贸的迅速恢复,进口大幅上升,出口的恢复性增长大大滞后于进口的增长,更严重的是进口量价齐升且价格的上升高于数量的增长幅度。出口虽也是量价齐升,但价格的上升却严重落后于数量的增长,明显暴露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不利的竞争状况。贸易条件明显恶化,贸易顺差大幅回落,尽管这种变化对缓解人民币升值或对平衡高额外汇储备是件好事,但对外贸长期的平衡发展却带来了新的压力。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外贸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如何保持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成功地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后危机时代我们面临的严峻外部形势
目前,全球经济复苏形势并不稳定,主要经济体都面临着增长的矛盾,尤其是欧美在经济恢复过程中的无就业增长难以持续。同时也证明目前增长的主要动力仍是来自政府财政刺激的结果,缺乏经济内生的增长动力,从政府支撑的增长过渡到内生经济增长为主还将会遇到一系列新的矛盾,如刺激政策的减弱或退出,处理不好将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经济的二次探底。
金融危机的阴影仍未彻底消除。美国银行系统的治理仍充满矛盾,政府在同金融界博弈,局面复杂且艰难。欧盟部分国家的财政危机将拖累欧盟经济的整体回升,并可能使欧元面临严峻挑战。欧元的大幅贬值,从而使全球贸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并极可能引发一系列新的国际经济矛盾和冲突,其结果必将不利于我国扩大对欧盟的出口。
发达经济体市场萎缩。据世贸组织统计,2009年全球贸易额下降23%,估计至少要经历2~3年的恢复期。目前各国都把扩大出口作为摆脱危机的主要出路之一,但事实上,受经济增长乏力的制约,全球消费市场增长严重滞后。以最大的美国市场为例,民间储蓄率的上升将严重影响美国的消费市场,更何况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又提出了新的出口振兴计划,这势必将导致全球贸易竞争更趋激烈。
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在全球贸易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上升,目标直指中国出口产品。仅2009年中国遭受的国际两反两保的案例,就达116起,涉案金额达127亿美元,金额比上年增长约1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不仅美国率先频繁使用各种手段打压中国出口产品。除人民币汇率外,在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等方面也频频向我施压,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也紧随其后,加大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限制力度,从而使中国制造出口面临更大的困难。
全球重要资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尽管美国管理部门经常散布消息,诱使美元反弹。但仔细观察不难看出,美元是贬多升少。况且也只有如此,美国才可以逐步消化其庞大的财政赤字,并有利于其扩大出口。美元贬值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并将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面临上升压力,这将给大量资源依靠进口的我国经济发展及出口带来新的成本压力。
国际资本流动和直接投资遭受重创。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资本流动,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据统计,2009年降幅接近40%,全球兼并案金额的下降首当其冲。虽然新兴市场经济体遭受危机的程度较小,吸引了较多的国际资本,但随着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复苏,全球资本流向仍难以长期滞留在新兴经济体国家。此外由于跨国公司经营普遍遇到困难,面临新的战略调整。估计近两年内全球并购的活跃程度将有所下降,跨国公司的投资力度将更趋谨慎。虽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国内消费有所上升,国际资本仍看好中国市场,但我国经济存在的潜在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隐患,短期内对我国吸引外资将会增加新的难度。
制约发展的内部因素
自2000年以来,我国外贸在各种有利条件的支撑下,一直维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长达26%。这种增长主要受三种因素的支撑。一是,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使国际市场容量不断扩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又为扩大出口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二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各种经济成分十分活跃,国企、外资、民营均处于高增长发展阶段,形成强大的出口阵容;三是,规模效益递增掩盖了产能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通常情况下,产能的持续扩张会导致边际效益的递减,但我国的情况是,在发展经济热情的驱动下,在各种有利政策的支持下,形成了强有力的低成本优势,从而维持了一个较长的增长阶段。而目前这三种因素的推动作用正在递减,国际市场相对萎缩,三大出口生力军也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低成本扩张优势正面临成本迅速上升的压力,制约我国外贸出口的结构问题和质量效益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观。而新的影响出口的因素正在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出口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主要得益于对内实行市场化改革,对外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而进出口贸易又是体现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出口不仅可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同时,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及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目前,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各国都把促进出口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甚至有的国家还把出口作为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标志,把出口发展提升到战略地位的高度,而我国国内却有不少观点认为,我国出口的依存度过高,顺差过大不仅带来对外部的贸易摩擦,同时还造成资源浪费且破坏环境,结论是应适当限制出口、鼓励扩大进口。在当前出口刚摆脱出口多了,而是如何尽快提高外贸出口的质量和效益,使其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发挥积极作用。
出口成本的变化因素
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及对
民生的重视逐步上升,劳动者对尊严和幸福指数的追求日益上升,劳动力工资上升已成大势所趋,近来部分省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也说明了这一趋势。特别是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劳动力短缺现象,虽然是结构性的矛盾,但它预示着劳动力成本面临上升压力。与此同时,土地紧缺,地价上升,环境治理投入增加,资源成本价格持续上升,煤水电气价格面临上调压力,这一切都预示着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负担将会日益加重。外贸低成本竞争的方式已难以持续。
出口结构调整滞后
我国出口结构矛盾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产能过大,出口比例偏高,结构不甚合理。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设计产品,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比例较小。高端制造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较弱,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发展滞后。目前的状况是,外资企业以自主知识产权危机的阴影并出现恢复增长之际,有不少人甚至提出要减少对出口的支持力度。应该承认,我国的外贸发展的确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和提升的方面,但改进和提升是为了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作用,而不是持否定的态度。当前的首要问题不是和品牌产品出口为主,国有企业以部分高端制造业和大型机电产品出口为主,民营企业则多数以轻纺和日用品出口为主。出口规模虽庞大,但出口质量和效益一直是困扰外贸企业的主要矛盾。虽然外贸出口的压力上升有利于结构调整升级,但兼顾外贸的稳定增长仍是十分必要的。
外贸发展主导理论不明确
长期以来,我国外贸的发展主要受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即不断扩大优势产品的出口,庞大的产能压力形成严重的低价竞销,自相竞争的局面。与此同时也损失了出口效益,影响了产业升级,这种现象恰恰是贸易理论所描述的“制造业出口陷阱”。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扭转出口被动局面,通过政策引导和企业的努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出口和研发,提高营销网络的经营能力,全面提升我国出口的竞争力,加大高端制造业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以达到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尽快摆脱比较优势理论的束缚,应借鉴竞争优势理论或战略贸易理论,通过制定配套的实施政策加以推动。
贸易政策同产业政策衔接不售
出口产品结构的状况是一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外在表现。出口结构的变化受制于国内的产业结构。但由于我国存在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长期脱节现象,其结果导致出口结构严重偏离国内产业结构的发展。出口产品结构不能完全反映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从而制约了出口结构的升级。如在我国的产业振兴计划中,很少把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放到突出的位置加以考虑。而世界上许多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以不同的形式对其国内重要产业采取保护和支持的策略,其目的是通过支持和保护其国内战略产业的发展以实现维系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外贸转型升级需解决的若干问题
一是尽快制定新型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
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关键要发挥市场的驱动作用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靠政府的组织安排、集中投资是无法完成的,政府的作用在于创造一个有利于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发展环境。政府应下大力气解决好制度性的安排,例如:着力改革收入分配体制,促进民间消费,着力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最大限度地限制垄断,以避免由于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经济效率的损失。同时政府应着力保证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解决好新的生产要素的培育,加大对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扶持力度。
制定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型考核体系,也是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关键一环。
在目前的经济发展中,GDP的增长一直被视为主要的经济指标,所以存在着一味追求cDP增长而忽略了其它关键指标的变化。如环保指标、节能降耗指标、投入产出指标、国民福利指标,以及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指标。而这些指标的变化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同一国的竞争力密切相关,要想改变这一状况,有必要先改革经济增长的考核体系,建立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考核指标,把这一指标的考核纳入到各地各部门的经济考核的指标体系。
具体而言,对各省GDP增长指标的考核,同时加上质量指标的考核,应将原材料消费、职工工资和福利、企业效益和税收、节能减排等重要指标作为不同权数列入质量考核指标,并以此作为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形成良性竞争的局面。建议由国家统计局牵头同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新的考核标准,以利推动全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入实施阶段。同时更关键的是要同完善干部考核标准、干部选拔机制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是尽快明确我国的外贸发展战略
国际贸易不仅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同时还标志着一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水平,是当代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方式。不同的贸易理论都有其合理的内核。我国有必要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情,借鉴国际上行之有效的最新贸易理论,尽快明确我国的外贸发展思路和主导理论,用以指导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并使贸易政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和连续,避免长期依赖单一的比较优势理论。应加强对竞争优势理论及战略贸易理论的研究,充分借鉴这些成熟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形成我国独立的外贸发展理论。
三是大力推动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已刻不容缓,资源产品要向深加工和高附加值过渡,轻纺产品要加快产品差异化发展,加强品牌和营销网络的建设,机电产品要向深加工和国贸易救济措施案例的成倍增加,给我国出口的稳定增长带来巨大的挑战。应尽快制定总体的应对策略,既要积极应对又要区别对待,既要维护我国的重大利益又要内外兼修。需要针对不同国别和地区制定不同的应对方案。同时应发挥各商、协会的作用,对部分由于内部自相竞争导致的低价出口行为加强行业协调和约束,克服部分由于内部因素造成的外部摩擦。此外,对于确属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行为,高端制造方面发展。转变的目标在近期就是要加快提高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中长期看则是要扩大高端制造业产品和深加工产品的出口。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积极调整外贸现有的支持政策。把支持的重点调整到所需要发展的领域和具体的产品类别方面,加大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快重点行业出口的发展。
四是加强贸易政策同产业政策的衔接
国内战略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产业普遍振兴的基础上,突出战略产业的发展,是提升我国在部分领域竞争力的关键。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竞争力的指向都是国际竞争力。所以在发展战略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出口竞争优势结合起来考虑,应在战略产业规划中,把发展扩大出口作为重要的一环加以研究,形成产业政策同贸易政策的有效呼应,相互作用。
五是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的上升,特别是针对中要通过各种渠道和不同层面积极据理力争,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利益。
六是确保当前外贸出口政策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