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案例教学的教学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作者简介:毛毅静,女,讲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邮编:200062.
《我的牙刷》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9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该课的内容设置和安排无疑体现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主旨,非常贴近日常生活,兼具实用性。
从李江华老师的教学案例来看,李老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的掌控中规中矩,所写作的文本体例规范、整齐,体现出的教学细节周到、完备,可谓时下获奖案例的典范。对教师而言,能呈现一份思路清晰、目标定位明确、教学程序完整的教案,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从专业的设计角度来看这堂课,笔者以为,花哨的教学设计超越了设计的本质,成为教学的阻力,妨碍了设计思维的层层推进。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提到一个重要观点:设计要进行创新,不一定是向下一个顺序发展,而是在已有的东西中找到我们从前看不见的地方,也就是那些点数——找出隐藏在生活细节中的资源及讯息,然后做出修改、改良。这在很大程度上告诉我们,1、2、3、4直线推进的教学流程,并不能涵盖全部的教学,或许1.1、1.2式的点的扩散,才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那么设计教育该如何开展呢?以下笔者将从设计的角度来探讨教学设计,从另一个维度谈一谈当下设计教育中的一些误区。
一、从功能主义设计角度看设计教学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设计·应用”领域学习的要求,主要是以功能主义设计理念为基础的。功能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西方工业革命时期,建立在大机器生产的基础上,是西方人文社会学各个领域的重要思潮,也是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主义设计学派的重要理念。早在19世纪中后期,芝加哥学派的中坚人物路易斯-沙利文( Louis H Sullivan)就提出“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观点,认为设计首要考虑的是功能,强调“哪里的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这也几乎成为美国设计哲学的唯一陈述,并为日后德国包豪斯所信奉,更是现代主义设计最经典的理论范式。
虽然世界艺术设计史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但是现代主义设计依然存在,并对我们今天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设计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以功能主义为重要理念,表现在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上,即任何设计都要首先保障产品功能及其用途的充分体现,其次才是产品的审美感觉。
功能主义设计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在设计上注重合理、均衡、精炼、无装饰、注重品质和技术,造型直截了当地反映产品在功能和结构上的特征。奉行“清除生活中的无序和混乱”的原则,先有实用再求美观,以设计一个使人类幸福的理想的人造环境。
而当下基础教育中关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教学,普遍遵循的原则是从美观到实用,更多地是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和装饰技巧。这不能责怪教师在教学中的环节错置,而应归咎于教材中的理论滞后。
美术学科引入设计概念主要源于西方20世纪之初的包豪斯学院的设计理念。包豪斯学院鼓励艺术的、凭直觉的设计。早期的设计与绘画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很多绘画从业者也担当着设计师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美术学院设计专业要求学生专注于更为理性的、系统的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逐渐将设计规整为一门学科。通过多年的学科建设,设计学已然区别于美术学成为一门专业性的学科。无论是从设计师的认知,还是从他们的设计方法及实践来看,目前的设计同我们传统的美术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通常说来,设计是一种熟练行为的表现形式。任何一种技能的发展都依赖于严格的训练和技术发展水平。只有技术熟练的设计师在执行计划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并能根据环境变化作出调整。学生的设计学习过程与真实的设计实践之间有差异,学生只有在严格执行技术和程序的情况下才能保证不出现偏差。因此,对学生而言,学习设计应依据整体设计流程的策略,基于简单有效的技术或方法。
因此,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在日前的美术课程中安排“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就应强调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中,增加关于设计学习的专业化的设计流程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与专业技能。在教师培训中增加现代设计的通识培训,补充该领域知识的欠缺。
二、设计教学中一些重要的设计原则
设计成为美术学习的重要部分已是不争的事实。通过对“新课标”的解析,可以看出我国对基础教育阶段设计(“设计·应用”领域)内容教育的任务和要求。(表1)
四个学段的不同学习要求可以归纳为:第一学段,简单组合装饰;第二学段,简单设计手段;第三学段,基本设计方法;第四学段,初步设计意识。
学生要通过1-9年级的学习,基本了解设计技能,形成设计的思维。以本教学案例为例,所涉及的学段恰好处于学习设计方法的层次,对应“新课标”该领域的学习目标要求,可以进一步细分。(表2)
设计目标,前面两点(目标分析、方案分析)主要针对设计认知的要素,后两点是有关设计能力的培养。其实,李老师的设计包括了这几个步骤,体现在表3中。
总体来看,本课教学在设计的重要目标环节都有所涉及,但是在导入和游戏的教学环节中关于设计目标的内容显然有所重叠。欣赏部分的草图表现,强调了设计习惯却忽视了聚焦方案分析,学生没有机会自主进行草图绘制和修改;讨论环节虽然有痕迹表明在聚焦设计方案的分析和研究,但显然讨论的重心没有将设计向深度推进,反而仍旧游离在牙刷这一设计物的形式设计上。因此,学生最后呈现的作品没有聚焦在设计法则,例如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方面。囿于教师的示范稿,学生作品呈现出设计能力扁平化、趋同性。因为之前这些环节的懈怠,导致鉴赏环节教师在点评作品时,自然也说不出更多有意思的话。
为什么一节看似结构完整的课,最后却在深度上留下缺憾?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因没有遵从设计法则,而造成控制教学效能的无力感。在此教学案例中,疏漏了一个重要环节:设计草图。
教师在上设计类课程时,应自我定义为设计师。在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描述上,而应突破渺如云端的想象描绘,并将想象中的空间落实到现实中来。这就提出一个重要的环节——设计草图。
设计中的草图究竟是为了什么?
以工业设计为例,经过“概念的推出—概念的转译一概念的精确化一概念的微观塑造”这一系列环节,才能一步一步地接近设计目标。简析如下:
最初是概念的推出。刚萌芽的概念草图上,我们能看到设计师如何演绎充满想象力的画面,是形象的部分,也是充满愉悦的、天马行空的发散性思维环节。
第二步是概念的转译。随着设计的深入,第二组草图将从形式的想象跳跃到具体构造及材料。这部分其实是有各种约束条件的,要点在于将项目作阶段性推进,同时将概念清晰地持续下去,且干净地落到实处。此环节学生需要学习的是耐力和控制能力。
第三是概念的精确化。这是设计者将想象中的概念与真实感知之间建立一种关联的环节。这种关联不一定要建立在大尺度的构件之上,往往是落在实处的细节处理。随着思考的逐渐深入和推进,细节才不会出现失控和与原先构想的偏差。这个环节强调的是设计的专业技能。
最后是概念的微观塑造。这个收尾的环节要求的是规范的操作和专业的指导;通过不停地在不同的尺度和比例中游离和跳跃,精确地瞄准到最需要推敲的焦点上。最后以精准的草图,将设计引向了更为微观的物质世界。只有这样,一个最初听上去有诗意,却明显难以落实的概念才会牢牢地固定在真实世界之中。至此,设计的环节才真正落实。
上述四个设计的步骤(环节),其实折射出了设计的本质——草图是设计的重中之重。设计其实就是预设,是一个精心的谋划。因此,教师必须把控好教学节奏,通过不断推进概念来聚焦设计方案,达到分析的目标,这样才能把熟知的、习以为常的事物,以一种“初视之眼”去重新感受。教学也只有通过自由的最初的概念形成(以一种率直的心态去重新捕捉事物的本质),才能更接近真正的设计流程。
三、设计教育的真正价值是培养设计师式的认知
如前文所述,基础教育阶段学习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意的形成,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要让设计教育成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充分彰显设计教育的价值合理性。
首先,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特设问题的技能,而这类技能与日常生活中需要面对的情况和决策应匹配且相似。教师们都已熟知,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认知技巧和能力。而哪些才是学生通过设计能够掌握的技能、技巧呢?
我们设计—件物品,从“无”开始固然是…种创造,然而把熟知的日常生活变得耳目一新也更是一种创造,且更具挑战性。在“日用品”(牙刷)这个题目的设定中,不必去追求那些奇异的事物,如设想一些不符合生活需要的添加物。而应从人们所“共有”的物品中来提取可供设计的价值,用最自然、最合适的方法来重新审视“设计”的概念。“无印良品”提出的“Re-design”(意即“重新设计”)概念,值得我们借鉴。所谓“重新设计”,即重新面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从这些为我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中寻求体现现代设计真谛的课题。其中包含了把社会中人们共有的、熟知的事物进行再认识的涵义,这也是教育中最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它体现了设计教育的核心价值。在“设计-应用”教学中,教师必须时时把握这个分寸,严格提升教育的标准,从学科本体出发,关注设计教学中最本真的内容。
其次,在教学中要着力关注团队、小组的合作。每个团队成员的使命及思考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鼓励。在小组讨论中,每个组员应从自己擅长的角度对合作的设计作品做出贡献,讨论是为了思维的不断发散和深化。“非形式逻辑”的代表人物麦克匹克(Mcpeck)认为,这种批判性思维( Critical曲nking)的培养是设计教育重要的贡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教育基于多媒体教学而实现,多媒体作为新生事物,进入化学课堂已经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应用多媒体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形式上,即课件形式,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电子课件设计,教育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全面地传授给学生。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又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教学中发挥其魅力,促进了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教育教学注人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能力,仍是目前困扰我们教师的一大难题。本案例是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一节内容在新课程环境下具体的教学实践,本人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组织教学,是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一个整合案例。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本节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大量化学现象和化学实验入手,引出反应速率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但不涉及对反应速率进行定量计算或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间反应速率的相互换算。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教学要求,不能随意提高知识难度。
2.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化学学习,了解到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同一个化学反应在不同的外界条件影响下也可能速率不同,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验证为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和实验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2.通过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观察和动手实验的能力,初步学会比较、归纳等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变量控制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完成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相关实验。2.通过实验形成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且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小组合作、交流表达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2.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培养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3.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探究,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难点:
1.实验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设计和操作。
2.如何克服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与完成学习任务的矛盾。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技术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其主要过程设计为:
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探索问题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题目组织探究学习活动,收集信息内化、概括、建立概念体系实际应用。
六、探究实验的准备
5的H2O2溶液,MnO2粉末,1mol/L FeCl3溶液,蒸馏水,冰块。
烧杯,试管,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温度计,玻璃棒,药匙。
六、教学过程
模块一 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提出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影像资料展示:不同食品的保质期(不同温度);烟花爆竹的燃放过程;建筑物的腐蚀风化;铁桥生锈;溶洞的形成……聚焦问题情境,展开讨论,在这里会有更多的关于不同化学反应速率的日常现象在学生的讨论中产生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感性认识
[提问]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千差万别,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化学反应的快慢?小组思考、讨论、汇报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与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归纳总结:气泡的多少,固体量的减少,浑浊程度,温度的变化,颜色的变化……化学反应速率的定性观察,为后面引入定量实验做铺垫
[引导]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慢,“快”和“慢”是相对而言的。集中注意,倾听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思维能力也活跃起来
[提问]如何定量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小组思考、讨论、汇报:单位时间产生气泡的个数,单位时间固体量的减少,单位时间温度的变化……引入正题,由感性认识到定量分析,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逐步学会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
[引导]要统一标准,用单位时间内某个物理量的变化来表示,在实际应用中,很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归纳总结:与物理中的速度很接近,化学反应速率是用单位时间(如每秒、每分、每小时)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内化、概括、建立概念体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强化概念]进一步用更简略的数学语言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并且推导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通过简单的练习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提高知识的可利用性,将陈述性知识组织成程序性知识。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与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关键词:生物化学;氨的代谢;教学设计案例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33-02 (组织教学)进行积极有效的组织教学,学生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师生问候。
(ppt展示章节框架)首先展示本章本节知识结构框架,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导入)上次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第九章蛋白质分解代谢第一节蛋白质的营养作用和第二节氨基酸的一般代谢。接下来,针对上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我们做一下复习反馈,测试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复习提问)精心设计五个问题,按照学生手册随机抽查,回答完毕做评价反馈,给同学肯定与鼓励,培养学习兴趣及自信心。让同学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展开课堂授课的全过程。
问题1:蛋白质最重要的功能?
问题2:氮平衡种类?慢性消耗性疾病处于何种氮平衡?
问题3:成人每日蛋白质最低需要量?我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蛋白质需要量?
问题4:何谓营养必需氨基酸?种类?
问题5: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方式有哪些?
(ppt展示血氨的来源与去路总模式图)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了在体内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产生的氨以及由肠道吸收的氨进入血液形成血氨。氨是机体正常代谢的产物,也是一种剧毒物质。动物实验已经证明:氨是强烈的神经毒物,脑组织对氨尤为敏感。但是,同学们想一想,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并没有发生氨的堆积中毒现象,这说明体内一定有一套解除氨毒的代谢机构,从而将血氨的来源与去路维持在动态平衡之中,血氨的浓度才得以维持相对恒定。
(提出问题) question?
(问题导入)
问题1:氨有哪些重要来源?如何转运?又有哪些代谢去路呢?
问题2: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是什么呢?
问题3:在肝脏通过怎样复杂的代谢过程将有毒的氨合成无毒的尿素呢?
问题4:患者进食高蛋白质食物与肝昏迷发生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导入)所有这些疑问,同学们都可以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一一解开谜团,找到答案。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三节氨的代谢。
(板书)第三节 氨的代谢
(由此展开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及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体内氨的来源、转运及去路
掌握:尿素合成的主要器官及限速酶
熟悉:尿素合成的主要步骤
了解:高氨血症及氨中毒学说
能力目标:能够从生物化学角度探讨肝昏迷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
逐步培养涉外护生模拟病房情境进行英语交流的能力
能够将生化知识与技能正确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护理工作实际
(板书)一、氨的来源
三个主要来源
(板书)1.氨基酸脱氨基作用:是体内氨的主要来源。
(板书)2.肠道吸收:有两个来源,即肠内氨基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产生的氨和肠道尿素经肠道细菌尿素酶水解产生的氨。肠道产氨的量较多,NH3比NH4+易于穿过细胞膜而被吸收;在碱性环境中,NH4偏向于转变成NH3。因此,肠道pH偏碱时,氨的吸收加强。临床上对高血氨病人采用弱酸性透析液作结肠透析,而禁止用碱性肥皂水灌肠,就是为了减少氨的吸收。
(板书)3.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分泌:主要来自谷氨酰胺
(板书)二、氨的转运
氨是有毒物质。氨在血液中主要是以丙氨酸及谷氨酰胺两种形式运输。
(结合课件如图所示)(一) 丙氨酸-葡萄糖循环(板书)
(结合课件如图所示)(二) 谷氨酰胺的运氨作用(板书)
(板书)三、氨的去路
(板书)1.合成尿素
(板书)2.重新合成氨基酸
(板书)3.合成其他含氮化合物
合成尿素(重点讲述)
一、主要器官:肝脏
课前给同学们布置教学任务,收集相关的实验数据及临床资料,来证明尿素生成的主要器官。
(1)实验证明:
只切除犬的肝----血液及尿中尿素含量明显降低
只切除犬的肾而保留肝----血中尿素浓度显著升高
同时切除犬的肝和肾----血氨浓度显著升高
(2)临床观察:
急性肝坏死患者----血液及尿中几乎不含尿素;氨基酸含量升高
(小结)以上这些实验及临床观察充分证明,肝脏是合成尿素的最主要器官。此外,肾脏及脑组织也能合成尿素,但合成量甚微。
(导入)肝脏是如何合成尿素的呢?由此引出尿素合成的鸟氨酸循环学说。
二、鸟氨酸循环学说
(背景资料)克雷布斯
1.早在1932年,德国学者Hans Krebs和Kurt Henseleit根据一系列实验,首次提出了鸟氨酸循环(Ornithine cycle)学说,又称尿素循环(Urea cycle)或Krebs-Henseleit循环。克雷布斯(1900-1981),出生于德国,毕业于弗赖堡医学院。1925年获医学博士,出于对化学的强烈兴趣,投身于基础科学研究。
2.1931年在弗赖堡医学院任助教时与助手一起发现了鸟氨酸能高速合成尿素的异常效应,不久发现了鸟氨酸循环(尿素循环)。在生物化学研究史上,这是第一个以循环模式出现的代谢过程,也是生物体内化学变化高速的奥秘之一,极大震动了生化界。
3.Krebs一生中提出了两个循环学说。1936年Krebs开始研究鸽子的飞翔肌对二羧酸和三羧酸的氧化代谢关系。1953年他在英国设菲尔德因发现三羧酸循环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为生物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1967年退休,但研究工作、学术活动和写作直到他81岁逝世时才停止。在克雷布斯获得诺贝尔奖的一年以后,他获得了牛津大学的教授职位,并在这里工作到强制退休才离开。虽然退休,但是克雷布斯拒绝停止工作,在其生命剩下的短短时间里,他仍在一个私人实验室继续着他的科学研究。
(导入)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也证实了鸟氨酸循环学说的正确性。那么,在肝脏中,机体是怎样通过鸟氨酸循环将有毒的氨合成无毒的尿素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本次课的重点内容: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的全过程。
三、合成过程
四大步骤(ppt展示四大步骤概况然后分述)
分述:(强调关键点)(反应式边叙述边强化) (教学重点)
(1)氨基甲酰磷酸的合成
原料:NH3和CO2
反应部位:肝细胞线粒体
酶: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Ⅰ(CPS-Ⅰ)
别构激活剂:N-乙酰谷氨酸(AGA)
特点:不可逆
(2)瓜氨酸的合成
反应部位:肝细胞线粒体
酶:鸟氨酸氨基甲酰基转移酶
鸟氨酸来源:由线粒体膜上的载体自胞液运来
瓜氨酸去向:通过线粒体内膜运至胞液中。
(3)精氨酸的合成
瓜氨酸在线粒体合成后,即被转运到线粒体外,在胞液中由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催化,与天冬氨酸反应,ATP供能,合成精氨酸代琥珀酸,在经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酶催化,分解为精氨酸和延胡索酸。
反应部位:肝细胞胞液
限速酶: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4)精氨酸水解生成尿素
在胞液中,精氨酸在精氨酸酶的催化下水解生成尿素和鸟氨酸,鸟氨酸再进入线粒体,重复上述反应,构成鸟氨酸循环。
反应部位:胞液
酶:精氨酸酶
水解产物:尿素和鸟氨酸
产物去向:鸟氨酸再进入线粒体,重复上述反应,构成鸟氨酸循环。尿素是中性、无毒、水溶性很强的物质,经血液运送至肾,随尿排出。
(展示尿素生成的总反应式)
2NH3+CO2+3ATP+3H2OCO(NH2)2+2ADP+AMP+2Pi+PPi
(导入)接下来,我们结合尿素合成的中间步骤及其在细胞中的定位将鸟氨酸循环的详细步骤完整的展现一遍。
(ppt分步骤展现鸟氨酸循环全过程)
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全员参与,积极思考,全程反馈,达到教与学,师与生的完美融合。
四、高氨血症及氨中毒机制 (教学难点)
高氨血症:
1.正常生理情况下,血氨的来源与去路保持动态平衡,血氨浓度处于较低水平。
2.肝是合成尿素解氨毒的重要器官,鸟氨酸循环是维持血氨低浓度的关键。
3.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尿素合成受阻,血氨浓度升高,导致高血氨。
氨中毒机理:
1.高血氨时,大量的氨进入脑组织,与α-酮戊二酸结合生成谷氨酸及谷氨酰胺。
2.氨使大脑中α-酮戊二酸过渡消耗,导致三羧酸循环减慢,ATP生成减少。大脑能量不足,大脑功能障碍,严重时发生昏迷。即肝昏迷(肝性脑病)。
(病例分析)结合具体病例理解消化知识
某患,男性,45岁,反复发作性昏迷半年。每次发病前均有进食高蛋白食物史但未引起重视。此次入院肝功能检查结果如下:
血清清蛋白:38.2g/LA/G :1.4:1
球蛋白: 27.4g/LALT :135U/L
总胆红素: 15.2umol/L AST :45U/L
血氨 :150umol/L
问题讨论:1.从生化角度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
2.该病的治疗原则?
(分组讨论)训练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结论(师生共同总结)
发病机制:支持氨中毒学说;患者进食高蛋白食物是导致肝性脑病的直接原因。
防治原则:
1.肝功能正常也不能排除本病,注意检查血氨。
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降血氨是关键。
3.口服酸性利尿剂、酸性盐水灌肠、静脉滴注或口服谷氨酸盐及精氨酸等。
4.服用保肝药物。
(模拟演练角色扮演)情境教学培养英护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1.角色:患者、医生及护士
2.模拟国外病房:医生查房时的情景对话
3.分组演练
(课堂反馈)精选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执考点
1.氨的来源?氨的转运?氨的去路?
2.氨最主要的去路?
3.鸟氨酸循环生成尿素的代谢器官?四大步骤?具体反应部位?
4.尿素分子中二个氮原子的来源?
5.尿素生成过程中的限速酶?
(小组对弈快速抢答)
1.临床上对高血氨患者采用什么性质的透析液?
2.临床上对因肝硬化而产生腹水的患者其利尿药应如何选择?
3.氨在血液中主要以哪两种形式运输?
4.氨最主要的来源?
5.通过一次鸟氨酸循环消耗几摩尔ATP?消耗几个高能磷酸键?
(英护特训)精选关键词,掌握专业英语,提升词汇量。
Key Words:
来源:source 去路:outlet
转运:transport;transfer
氨:ammonia 尿素:urea
谷氨酰胺:glutamine 鸟氨酸循环:ornithine cycle
Describe the sources and the outlets of blood ammonia?
(通过生化互动平台强化课后练习)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精选短文,快速阅读,培养英护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The Outlet of Ammonia
Normally,highly toxic ammonia are transported to liver by glutamine mainly. Non-toxic urea is synthetized in liver by the ornithine cycle and excreted by kidney. To synthetize 1 mol urea requires 3 mol ATP,1 mol co2 and 2 mol NH3 .Urea is the major end product of ammonia in the body.
(预习内容)带着问题进行课后预习,下达任务,将知识紧密联系,前后贯穿,
融会贯通,探究生化机制。
1.Amino Acids Special Metabolism?
2.为什么临床上用维生素B6治疗妊娠呕吐与小儿惊厥?
3.为什么5-羟色胺与睡眠、疼痛及体温调节密切相关?
4.为什么酪氨酸酶遗传性缺陷,皮肤及毛发会变白?
5.The Relation between Amino Acide and Carbohydrate,Lipid Metabolism?
(轻松一刻)小故事大道理:一个秘诀
(升华)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答疑解析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 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案例教学 VB 教学设计
VB程序设计是我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理科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必修课程,这是一门实用性强,面向程序开发与应用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一方面掌握利用VB进行简单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常用算法, 同时也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开发图形界面下的应用软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主要为学生结合本专业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提高学生计算机素质。
1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课程设计理念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案例为主线,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①因此,我们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作为教学的基本材料,教师通过呈现案例让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再组织学生分析案例、讨论案例来进一步主动剖析学习内容,最后通过案例总结对学习内容进行综合归纳,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教师通过课程评价和撰写教学案例来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2 课程总体设计
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课程设计是根据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实际情况,结合VB程序设计基础教学大纲要求,按照案例教学理念的研究成果以及学生学习、生活及将来工作需要,设计教学案例及组织案例教学,并且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验证案例解决方案是否合理。
本课程是学习Visual Basic(简称VB)这种计算机编程语言。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VB开发一些简单实用的小程序为案例展开,将整门课程的学习内容以章节为单位拆分为若干个小的案例。当然,由于VB程序设计要牵涉到很多理论知识为铺垫,因此,案例教学要接合传统的讲授法来进行。我们首先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再使用案例教学。每个案例的学习按照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总结等步骤来组织教学。在进行教学之前根据案例的难易程序对同学进行“动态”分组并且选出组长一名,让组长负责本组同学的分工及对案例讨论结果进行汇总及报告。
3 课堂教学设计
VB程序设计课程一直以来都存在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问题。学生第一次学习这门课程是决定他们是否有信心和兴趣学习这门课程的关键,教师对于这章教学过程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让同学们熟悉VB编程环境和步骤,理解可视化编程中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窗体和基本控件的常用属性、事件及方法。我们以“简单计算器”为案例来进行第一章的教学,具体如表1。
通过对案例的展示、分析、讨论和总结,学生可以快速、直观地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概念、特点、运行机制,对VB程序设计有了感性的认识,再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②
4 课程评价
关键词:初中数学;案例教学;学习技能;教学效能
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探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绝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一下就达到全部要求,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此时此刻务必要合理使用教学案例,从而帮助学生完美过度。笔者通过自身的实际经验证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使用教学案例,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长期坚持,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够全面得到提升,从而逐步胜任数学学科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但是笔者发现,当前初中阶段普遍的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旧被应试教育思想束缚,在教学过程中多为“一个人教学”的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而不能持之以恒的进行学习。由此,笔者为广大同仁提供一些思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一、合理采用双边活动,进行互动案例教学设计
案例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是组成完美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元素。由此,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特征,将双边互动的特点融入到教学的每时每刻之中。而教师也可以借助案例教学,和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加深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从而全面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的数学成绩。
笔者认为,只有挖掘互动式案例教学的深层内涵,才能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总领的效果,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特性,全方位地提升整体数学教学效果。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双边活动,充分挖掘所要学习知识点的特征,从而巧妙借助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的知识点,从而熟练掌控相应的知识点,获得自身教学实际技能点的提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鼓励学生思考得出答案。
例如,笔者在讲述下列题目的时候,就是用了此类案例设计原则,帮助学生获得了最大程度的提升。有一个三角形,∠A等于∠B,AD是∠C的平分线并且有一条直线EFAD,在这样的一个图形中,需要同学们能够证明,EF是∠A的平分线。这个案例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平分线以及垂直方面的内容并能够进行合理的运用,是一道十分经典的例题。通过这条题目,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和三角形以及角平分线相关的知识点,就此三角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为切入点进行解题,从而在等价替换以及角相互互补的情况下,才能够将题目充分的解开。具备一定的难度,但是却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够得到的题目,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巩固。
二、设计探究式的案例,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学科不仅传授学生相应的数学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学习习惯,例如探究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数学大纲也明确提出,需要加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并将此理念放在日常教学之中。笔者认为,为了有效达到此类教学目的,需要在案例设计的时候,加入促进学生探究的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有效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因此,笔者鼓励广大同仁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点以及需要掌握到的程度,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案例思考探究,逐步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
例如,笔者为了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设计过如下的一个教学案例。给学生提供两个正方形,ABCD和EFGH,并且第一个张方向上有一条直线BC的长度是2,CE的长度是4,在AF上找到一个中点H,由此,我们可以得到CH的长度是多少呢?为了解决这条题目,学生必须要知道勾股定理,正方形的相关知识点,并且需要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才能够完美解决这条题目,这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在阶梯的过程中,笔者一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结合角的度数的相关内容,大胆做辅助线,从而最终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究努力可以完美的解决这条题目。由此,笔者在最后再进行总结此类题型的具体做法,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将解题思路形成方法论,从而在学生探究能力的加深程度上再添加一笔。
结语: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设计案例对教学的帮助不言而喻,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教师,务必提升自身的案例设计水平,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此路漫长,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马晓华 案例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条件及模式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2).
>> 利用Webquest进行物理教学的案例 WebQuest导言模块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WebQuest设计与应用调查分析 WebQuest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教学案例设计 WebQuest模式在程序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WebQuest应用理据与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基于WebQuest的通用技术教学平台设计 大学英语课程的WebQuest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Vocabulary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导入 高中英语教学中WebQuest的教学设计 基于WebQuest的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设计 WebQuest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webquest的高职德育教学实践 WebQuest在数据库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WebQuest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试论会计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设计 WebQuest团队合作教学模式在营养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案例的设计与解读 WebCL教学设计的探讨与案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陈祎.如何在WebQuest中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EB/OL].http://.cn/webquest/highlevelthinking.htm
[3]万福,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132-139.
[4]伯尼·道奇,柳栋(译).FOCUS——撰写Webquest的五项原则[EB/OL].
http://.cn/webquest/focus.htm,2002-06-30.
[5]张增全.如何选择一个WebQuest主题[EB/OL].http://.cn/webquest/wct.htm.
[6]Bernie Dodge.“过程”撰写的核对清单[EB/OL].http://.cn/webquest/processchecker.htm.
[7]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 [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8-36.
Abstract:The article elaborated the theories foundation,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case of adoption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webpage designing and creation course teaching of design and want attention in the teaching of problem.Pass a the discussion of the concrete case and thinking, induct a student of creation potential.It even don't care can get right answer, it real value of is get case of thinking process.
关键词:案例教学 最终真理 创造潜能 思考过程
Key words:Case teaching;End truth;Create potential;Thinking proces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147-02
案例教学法符合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引入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课程教学,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动手,熟悉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 of tdaching)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学界,在教育学界特别是师资培训中得到运用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的事情,后被引入德国职业教育界。
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对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就教师来说,他有责任去选择和组织要讨论的材料,要从大量的资料中选择出适当的案例。如果手头没有现成的可以覆盖所教内容的案例的话,他还是要自己动手撰写这些案例,并以一定的程序把它呈现出来。就学生而言,他也担负着一定的责任,要对教师所提供的具体事实和原始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并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学生一方面从同学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同时也及时从教师和同学那里获得反馈。在这种情景中,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设置了一个近乎真实的场景,缩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案例教学为教师与学生提供的是同样的决策信息,从这些信息出发,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课堂上交锋,虽然最终也没有确切的结论,但解决问的种种可能性及障碍已经被师生充分地预见和了解到了,而且还得到了大家认真的分析与揭示,并展示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技术及对问题解决的思路等。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只会解释问题的“理论高手”,而是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高手”,解决“怎么干”、“干什么”的问题。因此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具有相同的地方,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1、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而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
2、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并逐渐学会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是从经验与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这些知识、才干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成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原有的知识、能力加以整合。
3、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认知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表达、讨论的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
4、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职业情景的差距。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就能设身处地的从实际的场景出发,设想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自己有可能产生的种种偏见,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方案。一旦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上手就快,与企业磨合时间就短。
5、案例教学的测评与传统测评不同,案例教学的测评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它不以卷面测试为唯一形式,而是涵盖个人准备的情况以及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的参与程度等。因而测评方式多种多样,因案而定、因情况而定、因预期目标而定。
6、案例教学具有适时性特点。支撑案例的管理、决策以及教学的原理可以是恒定的,但展示的情景必须与时代和实际职业情景相适应。
三、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案例
(一)、案例名称:九江麒麟旅游公司“庐山一日游”专题网页设计
(二)、总体背景介绍
1、企业概况
九江麒麟旅游公司是江西省九江市的一家专门从事庐山旅游资源开发和提供旅游服务的民营性质的合法公司。该公司坐落于庐山脚下,交通方便,价格合理,提供符合不同群体要求的套餐服务,有自己的宣传网站。通过2008年旅游质量评比,获得“三星级”优质服务旅游公司。
2、庐山一日游专题介绍
由于人们平时工作繁忙,双休期间,出现两种现象:有家庭的人群普遍反映家庭琐事较多,只有一天时间闲暇;未成家的人群普遍反映社会应酬较多,也只有一天时间闲暇。为此,九江麒麟旅游公司提出“庐山一日游”的项目。注:该项目具体材料另外展示。
3、市场现状
在九江市从事旅游服务的公司多达20余家,其中有5家获得“四星级”优质服务称号,8家与该公司同时获得同等殊荣,全省获得如此殊荣的公司近50家,其他旅游公司更是数不胜数。九江麒麟旅游公司在强势旅游企业的夹缝中获得一息生存空间,但公司老总志在挽救企业颓势,强力推行“庐山一日游”项目。
(三)、主要工作
1、根据公司目前情况,设计一个科学合理、风格奇异、具有市场轰动效应的交互性专题页面。
2、就大家所调查的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展示和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交文字报告和网页设计初步方案)。
(四)、分组调查及时间要求
1、按全班40人的规模,每8人一组,分为5组,并自行选出组长、资料搜集员、文字报告撰写人、网页设计初步方案拟稿人。
2、五组顺序分为1、2、3、4、5组,去相应的专题网站进行调查。
3、半天调查,半天展开讨论。
四、案例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仍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基于高职高专类人才的培养,是以第一线最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方案,历来存在着传授知识与学生接受能力成反比例问题。案例教学应该弥补学生实践锻炼的相对不足,促使学生真正成为综合运用知识的通才。
2、把案例教学等同于教学案例,没有抓住案例教学的真谛。案例教学应该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真正有效的学习,并不是对前人经验的照搬、抄录和背诵。其关键是要立足于对前人经验的深入分析,从中汲取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验证、发展和深化前人的认识,从而超越前人。案例教学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它从来自社会实践的案例中的问题出发,启动自身的教学程序,而在每一教学系统过程的末尾,又重新归结到问题的解决之上。与传统的“从概念到概念”的灌输、填鸭式教学方式相比,已显示出它促使学生尊重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和科学有效学习的极大优越性。
3、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没有根本改变。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再是站在讲台之上,滔滔不绝地分析概念和做出结论的讲演者与评论家的形象;而是要“隐居”幕后和深入到学生之中,通过启发和诱导,促使他们走向探讨未知、陈述己见和获取真知的教学前台。这样的换位,有利于教师转变教风,促使教学相长,并可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的状况,做到因材施教,虚心向受教育者学习,促使具有良好学风的新一代人才迅速成长。
4、形式单一,缺乏“自由”的讨论与分析,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的基本方式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各种各样的分析讨论,以此来深化每一个人的思想认识,积累丰富的科学理论知识。案例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在问题的切磋、琢磨中明辨是非,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要有利于学生在概括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以自己特有的逻辑思维方式和个性语言结构,真正接纳和融会知识;要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迸发智慧的“火花”;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桂华.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M].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关键词: 案例教学 网络课程 教学模型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通过提供经典案例,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分析并展开讨论,最后进行总结和反思。近年来,案例教学已广泛运用于教学和各类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案例教学一般在课堂教学环境当中进行,而在网络环境下如何组织好案例教学,实现案例的在线学习,还有待探索和实践。本文试图从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研究的意义入手,分析有关在线案例学习的网络课程网站,归纳教学案例在网络课程中的教学形式,从而构建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型,最后实现案例教学平台的设计。
一、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研究的意义
课堂面授环境下开展案例教学,由于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难以保证其高效实施,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课堂案例教学一般采用学生自行准备、小组讨论准备、小组集中讨论、全班讨论,老师总结阶段和课后反思的基本模式,但授课班级的人数、教学时间、师生交流的时间长短等条件不同,直接影响学习者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共享的网络资源,实时的在线交互,使得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环境下的案例学习成为可能。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有以下优势。
(一)在线案例学习打破了时空的束缚,学习灵活性强。
课堂环境的案例教学,由于受课时和教室空间的限制,学生很难同时进入讨论状态,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全面和细致的分析。而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可以冲破时空的束缚,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并能实时记录讨论的全过程,供学习者共享。
(二)学习资源丰富,利用率高度,且具有增殖性。
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知识重组的功能,可以整合各类型的学习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学习资源。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大大扩大了参与讨论的学生的规模,课堂面授的案例教学学生数量控制在三十至四十之间最佳,人数超过四十,教学效果就很难得到保证。但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可突破时空的限制,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和协作,学生的规模数量可扩大至约一百人,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学习资源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学资源得到不断增殖。
(三)学习交互性强,学生参与度高。
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案例教学,可以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给予学习者实时的帮助,并能对讨论结果及时反馈,不断引导讨论的方向,使学习得以继续进行,学生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大大提高。
二、案例教学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形式分析
通过对有关在线案例学习的研究,案例教学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形式可归纳为以下六种。
(一)案例引入。
在正式学习内容之前,引入一个与知识内容相关的案例创设情境,通过案例与主题内容的迁移类比,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常采用的方法有:案例可以是历史事件、生活当中常见的故事、经典实验或与主题相关的视频等。
(二)课中引例。
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对于重难点内容,采用举例说明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理解。常采用的方法有:①举例说明,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加深对主题观点的理解。②引用例子说明重点问题。③用举例的方法对知识点加以说明,给学习者提供实践方法。
(三)案例观摩。
在学习过程中展示观摩案例,然后让学习者对案例进行讨论思考,最后教师对案例进行详细的解读,对讨论和思考的结果进行点评。特点:在观摩并点评案例的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发现问题。案例观摩的过程:案例呈现、教师解读、专家解读、反思与启示。
(四)案例讨论。
给予一个案例,针对案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引起思考,学员可以运用课程知识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常采用的方法:①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实时讨论或面对面交流。②给出一个案例供学习者讨论思考,并对案例中涉及的讨论要点给予提示。
(五)课例评析。
课例是对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与描述。课例评析的目的是通过对教案设计、讲课思路、说课等环节的分析,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改进。课例评析一般包含教案阅读、课堂实录、教学说明和课例点评等环节。
(六)案例研习。
教学内容融合于综合案例中,学习者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和实践,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深层理解。所以“案例研习”可以看做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案例学习(case-based learning)广义上既包括活动类型,又包括“案例研习”的课程类型。常采有的方法:①通过介绍成功案例,指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②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介绍。③课堂实录案例学习。
三、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型
通过上面对现有典型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应用分析,其网络课程只能称得上是课堂教学中的案例、课例素材而已,大多数是案例的电子化,其网络优势发挥不明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该内容旨在构建一种以网络为依托,虚拟现实的在线案例学习的模式。
图 1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模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协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传统课堂面授案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共享、交互性强、突破时空的限制和学习灵活性等优点,以案例讨论为核心,利用网络监控机制,老师对学习者提供实时的引导和困难的帮助,使讨论得以继续进行,朝有益于解决问题的有利方面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协作共事的能力。教师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习案例和相关资料,根据学生注册的班级对学生过行分组;各成员阅读、分析和思考案例,形成小组案例分析列表。案例分析列表在小组讨论区再进行广泛、细致深入的讨论,形成小组案例分析报告,各小组的分析报告组成案例分析报告列表,然后全部各小组对报告列表进行讨论,得出关于该案例学习的案例分析报告。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利用网络监控机制,对讨论进行引导,并提供实时的帮助,解决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不断树立学习信心,把持讨论的方向,保证讨论得以继续进行。最后,老师对整个案例学习的各个阶段、讨论结果,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优缺点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整个在线案例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在线案例学习模型,如图1所示。
(一)教学案例及相关学习资料。
老师除了要呈现蕴涵知识点的案例外,还需提供事先设计好的案例分析题,有利于学习者的思维的导航;相关学习资料可以是学习材料、背景资料、类似的案例、友情链接、案例的增殖资源、相关的文章及多媒体资料等。
(二)案例分析列表。
学习者阅读案例及相关资料,自主探究,根据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完成案例分析题。小组各成员可对个人分析题作业互相评议、补充、修改、反思,促进对案例的进一步理解,最终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三)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是学习者通过诠释案例的各要素,将案例中的表象与知识点相联系,实现的意义建构。
(四)总结与评价。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整个在线案例教学活进行总结和对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议。
(五)监控机制。
监控机制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认识帮助工具和协作工具,如,QQ、微博、博客、电子学档、检索器、电子邮件、站内邮箱、案例报告生成器、留言板、论坛及通信电话等。
四、基于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型的网络课程设计
在了解了网络环境下开展案例教学的意义,分析了现有典型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教学应用形式之后,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在线案例教学模型。为了使网络课程实现该模型,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可以从下方面考虑。
(一)系统设计的流程。
网络课程系统采用B/S结构架构,在功能上,要实现角色权限的设定、案例的和阅读、案例分析列表、讨论交流、分析报告的生成、教学笔记等功能。在线案例教学的过程包括:案例的、教学准备、教学进行和总结与反思四个阶段。案例的阶段,教师除了利用网络课程提供的案例编辑器编写案例或直接导入外,还要提供分析案例分析有关的相关资料,便于创设学习情境,并提出案例分析题;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可对案例进行管理、建立班级和对注册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进行阶段,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在小组在各自的讨论区进行自主、协作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本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提交至本班的案例分析报告模块,各小组成员可对分析报告,再进行评议、修改、反思,最终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教学进行的全过程,教师可以查看案例学习的全部信息和参与案例讨论的过程,并可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总结评价和反思阶段,教师对案例学习的全过程、案例分析报告等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记录在线案例教学时的思考。
(二)角色权限的设计。
根据系统设计流程,网络课程内容的浏览包括四种角色的权限,即: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和访学者。
系统管理:具有管理网络课程的最高权限,涵盖了其他角色的全部功能,具有角色定义、查看登日志、管理用户、管理案例、管理素材、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等权限。
教师:和管理案例及相关资源、可以进入班级和各小组空间、可以上传和下载文件、查找用户等权限。
学生:进入案例空间、进入班级空间、进入小组空间、查找用户、上传文件等权限。
访学者:指没有注册的用户。其权限为浏览案例、检索资源等。
(三)监控机制的设计。
监控机制是在线案例教学得以胜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监控设计上,应做到制度监控、实时监控和事后监控三个方面。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在设计上可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如,对参与讨论、发帖的数量,是否按时完成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系统对学生成绩分数作相应的加分扣分或是零分处理;网络课程除了讨论区、留言板、邮箱等常见监控功能外,还应在教学进行阶段整合实时监控工具,如,在线QQ、博案、微博等。
五、结语
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还处在摸索阶段,对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支撑平台设计及影响教学效果因素等都有待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本文在分析现有教学案例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在线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下的网络课程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国民,张剑平,邱红霞.基于教学交互视角的网络课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7).
[2]白杨.网络环境下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案例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刘名卓.教学案例在网络课程中的教学应用[R].华东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指数函数;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多媒体;有效教学
指数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从教学要求看,一是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二是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下面是笔者在公开教学中对指数函数教学设计的三处改进。
案例一:新课引入的改进
(一)原始设计
1.复习旧知:
②函数y=x的定义域是
2.引入新课:师问:函数y=()与函数y=x,从形式上看有什么不同?生答:从形式上看,前者指数是自变量,后者底数是自变量。(引入课题)
(二)改进设计
1.创设情境:有人说,将一张白纸对折50次以后,其厚度超过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你认为可能吗?设白纸每张厚度为0.01mm,已知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为380000千米。
对折的层数y与对折次数x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设纸的原面积为1,对折后纸的面积z与对折次数x又有什么关系?(y=2x,z=()x)
2.提出问题:师问:能发现y=2x,z=()x的共同点吗?
学生思考片刻,教师提示:从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点?并用红粉笔标出指数x。
生答:指数x是自变量,底数是大于0且不等于1的常数。(引入课题)
(三)教学反思
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理论:“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作业” 目前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学。但如果总是这样一成不变,就显得呆板与程式化。我们现在上课总喜欢说:“今天我们学习……”。教师不说,学生不问,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学。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实践。在原始设计中,先复习与新授知识相关的内容,然后再从实际引入新课,与教材编排相一致,这样就数学讲数学,显得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从学生感兴趣的一个生活实例出发,引起学生注意与争议,教师再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化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案例二:多媒体使用的改进
(一)原始设计
1.电脑作图:教师用多媒体演示y=2x、y=()x的作图过程。
2.观察猜想:教师引导学生观察y=2x、y=()x的图像,猜想y=3x的图像形状。
3.电脑验证:教师用几何画板做出y=3x的图像,验证猜想。
4.归纳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给出指数函数的图像分为01两类,并用多媒体演示它们的图像特征和性质。
(二)改进设计
1.学生作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后用几何画板作y=2x、y=()x的图像。然后,让学生在电脑上作y=3x,y=5x y=10x,y=0.2x,y=0.7x等函数的图像,并对图像形状的变化加以观察与讨论。
2.猜想形状:让学生猜想函数y=8x,y=0.3x的图像形状,师生讨论,并列出有关观察结论。
3.分组探究1:一般地指数函数的图像大致有几类(几种走势)?
4.分组探究2:分别满足什么条件的指数函数图像大致是图1、图2?
5.电脑验证:用几何画板作y=ax(a>0且a≠1)图像,任意改变a的值,展示底变化对图像的影响。
(三)教学反思
原始设计,多媒体演示放在猜想之后,仅仅起了一个验证的作用,体现不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目的,有点画蛇添足,成了一种花架子。
改进之后,按照“动手操作—创设情境—观察猜想—验证证明”的思路设计,首先电脑作图,为学生观察、交流创设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图像,学生在相互争论、研讨的过程中进行民主交流,倾听他人意见,分享研究成果,猜想出图像分两种情形;最后,再用多媒体验证猜想。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张扬了学生的个性,顺利地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
我们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千万不要忘记“辅助”二字,辅助在不用多媒体教学时的难点处,辅助在点子上,而不能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
案例三:指数函数的性质发现过程的改进
(一)原始设计
1.师生作图:教师作y=2x的图像,以作示范。然后学生模仿作y=()x的图像,以巩固作图方法。
2.电脑演示:教师用多媒体演示y=2x、y=()x的作图过程。
3.观察特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两个图像的特征,并推广到一般情形。
4.归纳性质:根据图像特征,写出它们的性质。
(二)改进设计
在前面学生分组用多媒体做出y=2x,y=()x,y=3x,y=5x,y=10x,y=0.2x,y=0.7x等函数图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得出性质。
1.自主观察:对一般的指数函数,图像有哪些特征?
2.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展示讨论的结果。除得到图像的一般特征,更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学生还说出了函数y=2x与y=()x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等特征。
3.归纳性质:根据图像特征,写出它们的性质。
4.作示意图:根据指数函数的性质,教师让学生作出y=8x,y=0.6x等函数图像的示意图。
师:观察与猜想是一种感性认识,并不表示结论一定正确,还需要进行理性证明……
(三)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上述两种设计都注重让学生从事有意义的数学活动,都涉及了学生的探索活动和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如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类比、联想、猜想等。
原始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活动缺乏内在联系,加上教师的束缚,活动单一,学生得出图像分两类显得较为生硬,接着研究的一般情形又似乎来得“突然”,从特例到一般情形并未起到搭桥引渡的作用,形成了一个认知难点。这样的设计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际上还是教师主导着课堂,牵着学生走,还是在教知识、教教材,是一种主导性教学模式。
改进后,改变了教学方法,教师放弃了全程主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由他们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在学生交流、研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观察深入,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教师则以学生伙伴的角色参与学生的认知学习,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指导学生,并积极地关注、倾听学生的交流。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为学生营造了安全的心理环境,学生非常顺利地学习了指数函数的性质,而且学生觉得这些思想方法是非常自然的,可以学到手且以后能用得上,为今后的学习作了必要的铺垫,这是一种典型的指导性教学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是他们的天然权利,任何硬性灌输和强制训练都是侵犯学生学习主权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罗文杰.指数函数的教学设计[J].广东教育,2007,(7):205-207.
1案例教学模式内涵以及特点
案例的教学,美其名曰就是以实际的案例作为依托,然后实习网页设计教学,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帮助学生能够爆出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实际实践操作的要点,按照教学大纲上的需要,对于教学的目标加以确认之后,教师带着学生工程完善实践的学习,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和探索研究的方式,积极的对知识予以进一步的解析与研究,从而不断对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加以提升,另外,教师还需要积极的调动起学生进行沟通的能力和从工作作风等多个方面去进行教学计划,从整体上去对学生的网页设计整体水平加以提升,在很多的实践调查分析之后我们能够看出,案例教学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还可以对网页课堂教学气氛进行活跃,从而提升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
2案例教学在计算机网页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2.1案例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某旅游公司“一日游”的专题网页设计(1)企业概况。本次进行的案例教学,以某旅游公司的专题设计为内容,该公司从事旅游资源开发工作,是一家具有民营性质的合法公司,在庐山脚下,四通八达,以“庐山”为景点的一日游独具特色,价格合理,是针对各个群体要求定制的套餐服务,该公司具有自己的宣传网站,属于“三星级”旅游公司。(2)“庐山一日游”的主题介绍。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身心俱疲,在周末或者是闲暇的时候,去庐山欣赏自然风光,缓解身心疲劳,通过体验大好的自然风光,唤醒人们对祖国打好河山的热爱,
2.2主要教学内容
(1)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情况,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情况,设计主题,进行相关数据收集,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兴趣和学习特点作为基础,选择当前的热点问题,以及学生关心的问题,善于解决问题,从而保护案例教学的成功。(2)明确的设计主题。教师将成为向课堂上所有学生分发的第一种材料,根据教学目标和公司情况,清晰的设计主题,要求学生设计具有风格特点,可以对互动功能页面产生市场影响。(3)练习分组。在班上有45名学生,9人分为5组,每组选择一组组长,组内容分配书面报告写,数据收集任务,调查时间为半天,讨论研究时间是长时间。在整个实施阶段,教师需要参与整个过程,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教师积极与各个小组保持联系,检查他们的网页制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4)结束的过程。这一阶段是总结网络生产情况,分析问题,总结过程中的经验,案例评估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群体相互评价三种方法。
3案例教学落实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和谐学习分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科学知识体系,这是促进案例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更加注重这些方面,并为案例教学提供更多良好的条件。
3.1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网页设计教学,和谐气氛,学生的思维能更加积极,心理会产生安全感和自由感,网页设计,数据分析与分析的时间,可大胆的想象力,教师在案例教学实现,记住他只是一个指导,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辅导,但不能取代学生的思维和设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完成案例教学过程。
3.2提高教师素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如你想确保计算机网页设计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有博潮知识,有经验的特点,这是老师为学生传授的基本条件的经验和知识。因此,教师必须继续学习,以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因为唯一的办法是提高教师的影响力和威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此外,老师应该全面,多角度关心和关心学生,而学生在中间,为了更好地感受和体验内心世界,然后做好老师,努力成为学生朋友。
3.3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
良好的认知系统是帮助学生掌握快速消化知识的关键,学生有基本的条件来理解和适应环境,在学习中可以继续实现知识的同化适应,遵守功能也是更优秀。但是良好的认知系统不是从一开始的,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内在知识和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大纲为基础,案例教学,应该确保案例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充分反映相关知识点的大纲。例如,当布置网页时,可以通过使用表,框架和层来完成。例如,当你为一个食物网站制作图表:要确定页面的主要颜色,将背景图像放在第一层:添加活力和活力,可以插入第二层哈希动画:食物将入到第三层:为了反映食物文化,可以与第四层的歌曲相关联:增强页面三维,将浮动对象添加到第五层。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表单布局来解决问题,然后是层的内涵,然后逐渐解决问题直到完成学习任务。
结束语
案例教学是网页设计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无聊和单一教学模式,释放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更相关,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设计本身非常实用,教学必须结合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案例教学符合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要求,提升网页设计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案例教学在网页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希望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引用:
[1]陈思聪.浅析电子商务案例教学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6(10).
[2]林丽钗.案例教学在高职教育学中的实际运用[J].科学中国人,2016(15).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梧州职业学院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电子商务技术等信息类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维,掌握编程的基本方法,为后续课程(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编译原理和软件工程等相关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训基础。思维活动的载体是语言和文字;思维的表达方式必须遵循一定的格式,符合一定的语法和语义规则。因此,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需要扎实地掌握第一门编程语言——C语言。案例教学法(CaseTeachingMethod,CTM)是教师在程序课程教学中以案例为主线,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任务中主动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解决程序设计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课题研究团队结合多年来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经验,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授课对象为我院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电子商务技术三个专业的三年制高职生,采用分层、整群抽样。2015级信息安全管理22名学生,2016级信息安全与管理20名学生,2016级移动互联应用技术19名学生,2016级电子商务技术18名学生。共计79名学生。女生20名,男生59名,年龄17~22岁。学生已完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Flas、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数学等先期基础课程的学习,进入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阶段。2.研究方法案例教学法在我院相关专业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由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两部分组成。根据课程性质及教材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笔者设计了两大类教学案例,一类是简单的基础性教学案例,主要用于程序设计基础内容部分的学习,如数据类型、运算符、选择结构、循环结构、函数等。另一类是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案例,教师对学生的先期学习进行一个充分的评价,确定学生对编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后,结合案例的实用性,设计一个能将课程所学内容融会贯通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程序设计知识完成一个课题项目,避免学生无法将零散的课程知识串起来应用到实际编程案例中的情况出现。第一,教学内容的选择。案例教学法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线,将程序设计算法的理论内容与案例进行有机结合,围绕核心知识实施教学过程。力争授课的知识体系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增强理解和认知、强化理论知识是完成程序设计的基石。贴近实际的内容、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案例,能够使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习变得生动具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动性。不管是基础性案例还是综合性案例,都要求在案例中设置相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学有所用。组织教研组中该课程的所有授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对案例进行反复分析讨论,不断修改和完善;并向相关专家请教予以论证,论证通过后才能应用到教学中。第二,教学方法。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班级这个大单位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5~7名学生,并选定1名小组长兼书记员。第三,教学效果。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结束,学生以无记名方式填写课题研究团队设计的案例教学法的学习效果调查问卷。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问卷数据的录入、管理和分析。所有录用的数据,都经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逻辑性与一致性核查,保证数据录入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案例教学法的学习效果调查问卷包含了3个维度、20个条目。其中教学内容5个条目,教学方法6个条目,教学效果9个条目。通过向教改专家咨询、论证、核验,完成问卷的编写、修改和完善。根据问卷条目,让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评,通过开放性问卷题目的设置让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结果
第一,教学组织评价。84.62%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丰富了专业课的相关知识学习,案例内容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衔接自然。认为案例教学法数形结合直观效果好,使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及实际问题变得生动、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占83.54%。这两个数据直观地表达了学生对案例教学法在教学组织这一环节的肯定。第二,教学效果评价。75.95%的学生觉得案例教学法拓展了思维空间,激发了学习兴趣;认为案例教学法开发思维能力,提高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占72.15%;88.61%的学生对教师在案例分析回答方式上给予学生充分思考、自愿回答的原则表示赞同。54.43%的学生认为通过案例教学中的实例学习,今后遇到问题时能很快很准地找到解决的切入点,并找出问题的关键。36.71%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所掌握的知识点记忆比较长久。
三探析
第一,目前,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为案例教学法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经典编程案例,完成教师设置的阶段性、层次性小案例,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化和探究知识的脚步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案例教学法的内容组织丰富而有趣,案例既是理论知识内容的自然衔接,也是理论教学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的桥梁。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和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理论知识,同时,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既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又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第二,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讨论,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问题探析和创造能力。讨论离不开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会逐渐养成善于接纳他人意见和建议的习惯。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并重新进行自我定位、增强自信心和表现欲的场所。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全程巡视和指导,确保学生能紧扣知识要点展开讨论和学习。第三,小组协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中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以及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学生通过案例的讨论分析、解决讨论中的问题冲突,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和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快更好地融入职业岗位的工作中去。第四,传统教学法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系统化地讲授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打好扎实的实践基础。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组织和实施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课中积极参与、课后认真思考总结。每一种教学法都有各自的优势所在,将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取长补短,可以更好地发挥两种教学法的优势。教学相长,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教学方法的结合,相辅相成,不是简单的理论课用传统教学法,实训课用案例教学法,而是在课程教学设计、各种教学资源的提供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多层面的改变。案例务必与课程性质紧密结合,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以促进学生知识掌握和编程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为目标。本课题仅仅是对案例教学法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的初步研究,为案例教学法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今后高职程序类课程教学改革领域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的制定提供更加贴近现实情况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廉.计算思维——概念与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2]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
[3]高枚,龚沛曾,孙丽君.构建多层次思维培养的C/C++程序设计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6(1)
[4]潘山,潘鲁萍.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职业,2016(18)
【关键词】高三化学教学 实验类微课 案例设计 应用
化学是一门在实验的基础上对物质从分子、原子层面上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的自然科学。在高三化学教学工作中,由于高三的特殊性,无法很好的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教学,但又有大量的基础概念和知识点需要学生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和记忆。如何做好高三化学教学工作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在传统的高三化学教学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重点、疑点、难点内容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等教学难题,教学效率和质量都比较低。近年来,随着“微课”等一系列全新教学方法在高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表明,微课可以很好的解决高三化学教学中的各类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指满足新课程标准和实践要求,以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为主要呈现方式,完整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重点、难点、疑点等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精彩教学视频。即微课是一种在较短时间内以微视频的形式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微课以课堂教学视频和辅教学资源为主要内容,课堂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辅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的教学设计与反思、课件所用相关素材、用于测试与练习的相关教学资源,同时还有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以及知名教师的评价等教学资源,通过对教学资源之间的相关联加以呈现,建立一个个小的、彼此联系的教学资源单元,使教学资源应用更加单元化、结构化、主题化。微课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资源发展而来的全新的教学方式。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以下四类特点:
1.短少的教学时间
为提高学生学习化学时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质量,顺应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微课的教学时间通常都比较短,一般都只有五分钟左右的微视频,最长也不超过十分钟。
2.精炼的教学内容
微课围绕某个重点、难点、疑点等知识点或教W环节开展教学工作,以单一知识点为教学内容,相比于内容复杂、繁多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微课的教学内容更为精炼、简要、突出。
3.适宜的教学容量
一般来说,一个微课教学视频通常为大小为十几兆到几十兆的小视频,教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观看或下载相应微课教学视频,查看相应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4.情境化的教学资源
微课的教学主题只有一个,教学主题明确;微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少但比较完整,教学内容简要。将教学内容以知识点为单位分解为多个单元,并整合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的教学设计与反思、课件所用相关素材、用于测试与练习的相关教学资源以及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以及知名教师的评价等辅教学资源,使每个单元的主体明确、内容简要,建立一个单元化、结构化、主题化的系统的教学资源单元。使教学资源质量更高,使学生可以对知识点有更好的理解和记忆,使教师可以从优质的教学案例中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
三、实验类微课在高三化学教学中的案例设计与应用
在进行微课教学的案例设计时,应根据以下要求进行案例设计,使微课的特点和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
1.巧选题,题小而精
俗话说一个辉煌的开始便是百分之五十成功的保证。微课主题的选择是微课案例设计的关键,微课主题应选择范围尽量小的、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的、学生易出错的知识点,做到选题的小而精。
2.智选材,字简而明
由于微课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精简,不能用大篇幅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对内容进行叙述,为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整表达教学内容,应在进行微课案例设计时应做好对教学资料和教学材料的选择。较多的文字说明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不能很好的注意到教学重点,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故应用简要明了的文字叙述微课内容。
3.活设计,设计巧妙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导学教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66
《物理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必须从传统教学的讲授式转化为启发式和探究式等。强调教师对教学实施过程的把握和调控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既不被束缚,又不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基于这个要求,各地教师想了很多办法,如:针对学生个体编写学案或写导学案;针对教师个体方面精心设计教学,努力在课堂上实现精彩讲演,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方设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实践《物理课程标准》的方法就是把学案、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重新组合“导学教案”,这样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使用中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与意图,让学生的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又可使教师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克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下面,笔者就谈谈对“导学教案”设计的点滴体会。
一、充分体现“导学教案”中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第一,将教学设计中的基本环节与导学案中的基本环节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学设计(即教案)只能让学生听到教师自己心灵的声音,而体现不出学生心灵的呼唤,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忽略了学生的自身发展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性与主动性。
第二,把教案与导学案组合起来的“导学教案”,能全面引导学生学习,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教材、主动参加实践、分析论证,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感悟知识的本质,理解知识的精髓,真正做到动手动脑学物理,一步步引导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根据新课标把“教材”再度开发,多样化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转化到学生层面,就是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
最后,教师要学会在教学中引导,在引导中积累。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法指导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填写个人的体会,从而解决“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问题;转化到学生的层面,就是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
例如:在“导学教案”的两侧分别设计“学习流程”和“学法指导”,怎么样的过程就用怎么样的方法。如学习目标就要求学生根据目标阅读教材,完成课前预习的练习(以填空题为主),做到“读一读、划一划、填一填”。因此,“导学教案”要面向全体学生,能引导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体现一定的成功,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的练习应以课本的内容为主,主要检查学生课前是否看了书;课堂学习中的练习是检查学生通过预习所获得知识的落实,做到精选、精讲、精练,只有这样,“导学教案”才能发挥出它的魅力,才能顺利完成教和学的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充分体现“导学案”的特点
“导学案”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案,能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具体特点用“第十五章第3节串联和并联”来说明:
1. 通过“温故知新”引导学生进行旧课复习并预习新课
如温故:(1)电流的形成,(2)电流的方向,(3)电路的构成,(4)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等。
知新:①什么是串联电路,在实际中有哪些?②什么是并联电路,在实际中有哪些?③画出常用电路元件符号等。
通过学生自主钻研教材,并完成“课前预习”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又是看了教材就能够完成的。这样,学生内心中便会有一种收获的喜悦,并对自己的自学能力表示认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2. 课堂学习,着重指向学习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合作学习活动。如:(1)串联电路的组成,并归纳总结。(2)并联电路的组成,并归纳总结。完成探究后建立“相关链接”,进行课堂训练。及时确认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总之,“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学、自问、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体现出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的根本性转变。
三、充分体现学生与教师参与的全过程
“导学教案”是以纸质的形式印发给学生,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每节课为8K纸的一面,教师以它为教案,把课程标准的精神贯彻到每一次课堂中去,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同时,学生以它为导学案,使学生对学习活动有更完整的认识,更加清楚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以达到引领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表达的效果,更便于学生课后的总结与反思。
学生与教师互动参与的过程如下:
“导学教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导学教案上的要求,开展课前预习。上课时教师以检查作为引入,并组织学生交流课前预习的情况,给予简要的总结、恰当的评价。另外,了解学生对新课学习的认知基础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更具针对性地突出重难点。对于教案,教师课前认真编写,课堂认真落实,课后总结提高,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教学过程及时反思,为下一次课提供更好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其对学习的兴趣。
但由于“导学教案”的容量小,缺乏形象、直观、动态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如挂图、多媒体、录像、实验仪器等,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教师应把“课改”的新理念、新方式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启发者。
参考文献:
[1] 朱铁成.中学物理教学案例研究与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 詹玉华.如何教好新课程下的物理[J].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09(35).
怎样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够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探究实验的活动,并让学生积极参与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就人教版高中物理《安培力》的教学内容,笔者尝试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1 设计思想
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拟定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在课堂上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发现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问题是整堂课教学的主线,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起着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通过“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探究分享实验成果”的科学探究方法,以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 教学过程
师:创设问题――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提出猜想――磁场的强弱(B)、电流强度的大小(I)、通电导线的长度(L)、磁场的方向和电流的方向之间的关系(θ)等。
师:创设问题――(1)若我们要用实验定性研究安培力(F)由哪些物理量决定,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2)请同学们思考后大胆提出你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
(3)当多个量都要对安培力(F)产生影响时,该怎样才能知道是哪一个物理量引起F发生变化的呢?(控制变量法)
生: 提出多种实验设计方案。
师生:对各种实验方案进行论证,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和较合理且可操作性强的方案。(如图1所示)
生:实验探究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并设法在实验中解决。
(1)磁场B对安培力F的影响:
电流强度I和导体长度L保持不变
小磁体(B弱):观察悬线偏角θ的大小(记录)大磁体(B强):观察悬线偏角θ的大小(记录)
比较两次偏角θ的大小后得出结论:
偏角θ小……F小(B弱)偏角θ大……F大(B强)
(2)电流强度I对安培力F的影响:
磁体B和导体长度L保持不变
单个电池作电源(I小):观察悬线偏角θ的大小(记录)四个电池作电源(I大):观察悬线偏角θ的大小(记录)
比较两次悬线偏角θ的大小后得出结论:
偏角θ小……F小(I小)偏角θ大……F大(I大)
(3)通电导体长度L对安培力F的影响:
磁体B和电流强度I保持不变:
在原导体两端之间另取两点接入电源以保证导体质量不变(L小):观察悬线偏角θ的大小(记录)仍将导体两端接入电源(L大):观察悬线偏角θ的大小(记录)
比较两次偏角θ的大小后得出结论
偏角θ小……F小(L小)偏角θ大……F大(L大)
(4)磁场B和电流I之间的方向对安培力F的影响:
保持磁体B、电流强度I的大小和导体的长度L不变,改变导体方向与磁场B方向的夹角,观察悬线偏角θ大小的变化情况。(图2)
得出结论实验结论: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当导线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电流所受到的安培力最大;当导线方向与磁场方向一致时,电流所受到的安培力最小,为零;当导线方向与磁场方向斜交时,电流所受到的安培力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师生交流总结:
对探究结果、方法进行总结对学生积极主动的设问、思维、动脑、动手的热情给予充分的肯定
3 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学生的讨论非常活跃,在分析讨论过程中,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整堂课问题是教学的主线,学生的研究活动是主体,教师起着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作用。通过“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探索分享实验成果”这一类科学探究方法,由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拟定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在课堂时间内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总结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教师不宜给出具体步骤和方法,而应鼓励学生大胆采用不同方法,提出不同见解,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捕捉智慧的火花,以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题意识。采用这种探究式教学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探究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所研究的问题有透彻、深入的了解;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善于从学生的思维痕迹中点拨出科学推理的途径;要从学生不太成熟的想法中找到真理的雏形。我们不应担心在教学中课堂是否显得散乱,不要拘泥于教学进度任务的限制,而应真正将学生置于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课堂教学为师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内容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探究课题。我们可以把教材上的一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由验证性实验转化成探究性实验;或尽量设置开放题材进行教学,题材内容以及所涉及的物理情境、物理过程,应当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应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刺激因素;解决问题的方法应具有较高的方法论价值。能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解决,体会到物理探索的乐趣。问题的解答方法、途径要具有多样性,问题本身具有延伸性和推广的可能。
总之,在当前的课改形势下,我们应彻底摒弃传统的“重知识、轻过程”的教学观念,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活动,重在体验参与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群体的互补性,使学生在相互研讨、争论的环境中批评性的思考与接受,加强交流和与他人合作与分享的能力。我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将探究实验活动引入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03年
[2]廖伯琴.《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