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业机械市场规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 适应农业结构调整要求,搞好农机化结构战略性转移
农机系统要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根“主线”,针对农业向多样化、区域化、特色农业发展的实际,制订农机结构调整的思路,进一步合理调整农机化发展布局,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要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着力抓好“三个调整”,即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产品加工机械的比例,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走量效并重、协调发展的路子。
在发展布局上,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逐步形成区域发展优势,立足资源优势调整农业结构。为逐步建成优势明显、集中连片、特色鲜明的产业布局,要极大地依托牡丹区特有的中药材、芦笋等优势资源和西甜瓜、蔬菜等优势产业,不断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拓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丰富农民增收渠道,加速促进区域生产规模化、生产产业化,极推进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深层次上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需要充分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及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农业,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通过分类指导、重点突出、区域推进,在全区创建一批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各具特色的?r业机械化示范镇、示范村和示范大户,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布局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2 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要求,搞好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和创新
以农机跨区作业为重点,为了发挥牡丹区机具优势,做大做强农机服务产业,拓展新的服务项目,加大农机作业服务市场规模,不断发挥品牌服务优势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机手增收,需要大力推广节本增效农机化新技术。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力量和机械装备,搞好农机化试验、示范,努力增加科技储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其次,围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坚持高标准起步,有重点地引进科技含量高,先进实用的大、中、精型机械,推动农业机械向多层次、全过程迈进,积极推广与耕整地、播种等相结合的农机节水技术和机具和化肥定位深施技术和机具,促进发展复式作业机械;三是本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农机科技示范园区,发展一批农机化带头镇、带头村和带头户,拓宽农机推广服务领域。
3 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要求,走好农机服务产业化的路子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粮食产量;检验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化农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提高粮食产量、解决少数地区温饱问题、协调全国粮食分配、拉动农村经济等具有重要意义。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核心环节。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的出口额增加意味着我国粮食产品的国际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这从内外两个角度加大了我国对粮食产量的进一步需求。粮食产品生产率的提高需要依赖高水平的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与粮食产量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农业机械化与粮食产量关系进行研究,以期正确制定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农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粮食产量的提高会引致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即在长期均衡关系内粮食产量的提高对农业机械化进程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和预测能力。相反,短期内粮食产量的提高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不明显。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是长期效应,短期内仅仅存在提高生产率作用,这种结果说明粮食产量的提高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长期结构调整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形成机械化服务规模效益。
在过去我国机械化的提高对粮食产量的提高长期促进作用不明显,这与发达国家的一般发展状况不同,其中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基本农田属于家庭小规模化,大规模化的农业机械效应很难形成,但短期内却可以提高作业生产率,这是我国固有的农业生产特点。同样分析结果也显示虽然农业机械化规模与作用结构不断扩大,但对粮食产量的生产并没有演变成有效刺激,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与我国农业生产制度是有一定关系的,小规模的家庭承包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规模效益,又由于生产性农田人均基数小,使得多方农业生产者就更难合作寻求粮食产量的突破;其次,由于我国生产性农田地势及种类多元化,既有肥沃平坦的,也有农林性质的,更有阶梯型山地性农田,这就导致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标准繁多。如适用湖北平地的小麦农用拖拉机就不能适用广西山地,所以农业机械化很难对粮食产量的长期提高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由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大型设备费用较高,使得农民短期内很难接受,也使大多数生产者依旧停留在家用小型农业机械上,生产效率长期内不能提高,这就使得其长期内对粮食的生产促进作用不明显。
通过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与粮食产量关系的实证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产量的提高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长期刺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提升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形成农业机械化服务,促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粮食产量增长和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农业经济水平日趋提高,最终惠及农业生产者。但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粮食产量的长期增长促进作用不明显,仅仅存在短期生产效率的加速作用。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的农业生产制度、生产性农田的特点和生产性农业收入水平有关。为了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事业的科学发展,使得农业机械化与粮食生产按照同步发展规律的要求协调发展,良性互动,最终我国农业发展才能走上更好的科学化道路。为此我们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在过去,麦收时节都是农民最忙的日子,与天抢时。然而现在,曾经在农田里低头抢收的农民已经被轰隆作响的收割机替代了。农业机械化到来,标志着农业科技已经延伸到广阔的田野,中国农业已经出现另一番景象。
走进农机化时代
“五黄六月天,焦麦炸豆时”。一场大雨刚过,河南鹤壁市一块1.5万亩连片的麦田便开始了抢收。麦地里,3台两人多高、7米多宽,外形如同“大黄蜂”的联合收割机来回作业,忙碌收割,它们后面紧跟着秸秆打捆机、播种机。这些如同变形金刚的农业机械在麦田里走过一遍,连收获带播种就轻松地完成了。
这块麦田的三夏生产小组组长车同付介绍,这3台“大黄蜂”平均每台每天可以收割600亩小麦,极大地提高了麦收效率。
据悉,三夏期间,河南省组织410万台农业机械投入生产,其中联合收割机18万台左右,拖拉机和运输机械290万台,播种及其他机械100万台,确保小麦机收率稳定在98%左右,玉米机播率达92%以上。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人工割种,到小型农机的出现,再到如今大型农业机械驰骋田野,在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非凡历程。
特别是近5年来,河南省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安全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提升,再现了农机化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农业机械化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亮点,为保障粮食产能持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种肥”引领肥料步入新时代
农业科技的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农资方面,特别是化肥、农药等都在科技的带动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一系列科技含量高的农资产品不断更新,加快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如今,肥料已经完成了解决人类温饱问题的历史使命,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绿色增产、环境友好”的新需求下,传统肥料通过升级改造,富有更多功能的“特种肥”正在引领肥料步入新时代,如缓控释肥、水溶肥、生物肥等。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的《中国特种肥料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2月14日,中国特种肥料企业登记共11545个产品,登记企业数量达4120家。已登记的特种肥料中水溶性肥料的品种数量和企业数量分别占总数的79%和72%。报告预计,未来5年,中国特种肥料将以1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其中水溶肥和缓释肥的增长率分别为16%和9%。
可以看出,在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的全球共同使命下,水溶性肥料无疑是供给侧改革中竞争力较强的一类肥料。专家们一致认为,具有刺激作物生长、促进作物代谢、提高作物自身抗逆性的功能性水溶肥凭借其独特效果,必将是未来肥料行业发展的方向。
与此同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也在加大用和普及力度。据悉,河南省共制定小麦施肥配方549个,推广小麦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826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83.24%。
近年来,河南加大示范展示力度,在示范区域内实行“四统一”管理,即: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秸秆还田、统一叶面喷肥和统一机械深耕等,做出亮点,树好标杆,让农民群众学有典型、干有榜样,全面推动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实现节本增效。
生物农药迎来众多利好
生物农药因其独特优势一直备受推崇。
谈及当前生物农药发展现状,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会长刘永泉介绍说,生物农药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取得了一些喜人成绩。当前,生物农药产品由短效向缓释高效性发展,剂型从不稳定向稳定、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已有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白僵菌、绿僵菌、氨基寡糖等多个生物农药产品获得广泛应用。
“整体来说,生物农药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逐年加大,认知度不断提升,生产和科研能力不断增强,新产品不断涌现,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但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物农药基础弱、底子薄,所以前景虽好,困难不少,潜力很大,任务艰巨。”刘永泉建议,生物农药发展需要群策群力,更需要多方面协调、配合和努力。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陈友权指出,目前生物农药推广与应用迎来众多利好消息。首先是随着绿色农业的发展,生物农药作为最绿色投入品之一,将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在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实施过程中,生物农药将起到重要的支撑和集成作用;第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出台,对生物农药的发展应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各地对生物农药产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创新驱动现代种业
芒种时节,河南浚县30万亩连片麦田里,成熟的麦穗随风舞动,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这里曾是河南小麦单产最高的麦田之一,“高产”曾是这里的金字招牌。在去年,地边“高产创建实验田”的大牌子悄然间被换成了“优质麦基地”。
浚县古称黎阳,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粮仓,有“黎阳收,顾九州”的美誉。位于浚县的中鹤现代农业示范园的5万亩耕地,以前主要种植普通高产小麦,随着近几年普通小麦卖难问题的出现,这块麦田也随之调整了种植结构,开始种植郑麦366等优质小麦品种。
河南省农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河南已在8个试点县共建立成方连片的强筋、弱筋小麦基地230万亩。2017年,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8200万亩,其中优质专用小麦600多万亩。在前段时间举行的产销对接会上,8个试点县的优质小麦未收先售,被多家粮食加工企业提前抢购一空。
“科技兴农,种子先行”。农作物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2001年以来,我国先后培育了2.5万个品种,随着品种管理制度的改革,我国的品种选育步伐进一步加快。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综合处处长杨海生介绍,我国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开放创新中,实现了由种子到种业的跨越,也正在加快推动传统种业到现代种业的新跨越。
2015年,全国玉米、水稻、小麦三大谷物单产分别比2010年提高了24公斤、17公斤、33公斤;“Y两优900”超级稻新品种百亩连片亩产1026.7公斤,提前实现超级稻四期目标;攻克了花生、玉米宽幅间作高效种植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等技术。
据悉,早在前两年,我国种子市场规模已达780亿元,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分种类来看,杂交玉米种子、杂交水稻种子市场规模分别占比40.4%和29.9%,是种子行业主战场。
智慧农业助推转型发展
过去,一提到农民往往会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而如今,不少农民玩上了“黑科技”,甚至用卫星种田。
在鹤壁市淇滨区,1万亩的麦田从种到收只雇了5个人,并且亩产高达650公斤,种粮大户唐全合又一次创造了新纪录。他的妙招就是用大数据来种田,利用“星陆双基”的农业气象科技系统,唐全合每天足不出户就能不间断地接收到土壤温湿度、降水概率、叶面积指数等数据,根据数据分析决定播种、管护、收获,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成本。
这种“黑科技”就是智慧农业的体现。
传统农业全凭农民的经验和感觉进行农业生产,而凭感觉与经验做事,很难做到精准化和利益最大化。物联网的核心是“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在物联网技术下,完全可以做到精准化。对需要进行监控的物体或过程,可以通过一些设备进行有利信息的采集和获取,例如光、温度、水分、PH值等。有了实时精准信息,在对农作物进行精准化调控和养料补给等措施时,不仅便利,还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智慧农业的智慧,在于充分利用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即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并推动农村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还不是农业强国。智慧农业的大力发展,将有助于推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科技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关键
有人说,农业科研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要做到“顶天立地”,就要着眼长远,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也要立足当下,坚持需求导向,避免科技经济“两张皮”。
正是瞄准这一目标,我国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为服务产业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就河南而言,截至“十二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6%。“面对诙力紧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挑战,在土地流转加速的基础上,科学种田和绿色高效的生产方式,将为未来农业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不断打开新空间。”河南省农业厅副厅长魏蒙关说。
农业一直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广泛问题之一,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技术也在不停地发展。近年来,国家研究了大批量的农业机械进入农业生产,大批量的现代科技进入农业,农业的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此外,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增强了源头供给。水稻株型发育、玉米遗传生物学等基础研究领跑国际,以转基因为代表的农业生物技术也取得重大突破。
强化组织领导,层层落实目标任务。2012年年初,农业部将“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纳入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和为农民办实事的具体内容,对全年的玉米机收水平增长目标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各主产区。2011年9月,农业部在河南省召开全国“三秋”机械化生产现场会,对做好玉米机收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河南省将玉米机收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评管理体系,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将玉米机收任务层层落实到机械和地块。河北省成立了玉米机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各方面力量,解决玉米机收发展有关问题。
购机补贴给力,发展竞相提速。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补贴购置玉米收获机的资金11.8亿元,地方财政补贴超过1亿元,新增玉米收获机近4万台。吉林省、辽宁等省财政对购置玉米收获机实施以奖代补、累加补贴。内蒙古、吉林、辽宁、山西、河北等省(区)玉米收获机保有量比上年翻了将近一番,机具的大幅增长为玉米机收水平的快速提高奠定了基础。山东省玉米机收水平比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达到80.8%,在全国主产区率先基本实现了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主产区的玉米机收水平增幅均超过8个百分点,呈现竞相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山东、天津、北京、河南、新疆、黑龙江等6省(区市)玉米机收水平超过40%,在全国居于领先位置。
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研讨玉米机械化生产中的农机农艺融合问题,制定了《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对播种、施肥、植保、收获等环节进行统一和规范,为大规模的机械收获创造了条件。农业部在玉米主产区建立了62个部级玉米生产机械化示范县,积极开展示范推广,探索总结高效的玉米生产机械化模式。各主产区在抓好部级示范县建设的同时,因地制宜建设省级玉米生产机械化示范区,做好机具选型配套工作,积极探索机械化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充分发挥了典型引路、辐射带动作用。
抓好供需对接,培育壮大作业市场。积极指导农机服务组织开展订单作业,提高了玉米机收的组织化程度,扩大了玉米机收市场规模,也保障了作业质量。山西省30对南北县区签订了玉米跨区机收协议。山东省2011年共签订玉米机收作业合同6000余份,完成跨区机收玉米1500多万亩,作业总收入达到23亿元。一些省出台农机作业补贴政策,带动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河南省开封、郑州、焦作等地市对玉米机收作业给予每亩15元的作业补贴。山西省通过实施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作业补贴项目,降低农民玉米机收作业费,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应用玉米机收技术的积极性。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地位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S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8-0028-03
海原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六盘山西北麓,全县总面积4 989 km2,为全区第二大县。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现代农业在海原县发展迅速,自2007年以来,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近0.67万hm2,农机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逐日明显。现就农机化在海原县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一简要分析。
1 农机化在海原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
现代农业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物质技术基础的农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载体,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 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都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相继出台,补贴力度逐年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深度发展,农业机械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新型农业服务组织与农户联手打造的规模种植基地蓬勃兴起,如海原县高崖乡甜瓜科技示范基地、西安镇良繁场马铃薯脱毒示范基地、西安镇小茴香种植基地等。这些规模种植基地大的有0.53万hm2,小的也有66.67 hm2,非常适合农业机械高效率作业;特别是农技中心树台乡万亩马铃薯试点示范项目,对于培育优质粮食产业基地、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农机行业的优势效果显著。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业转移,农民对农业机械作业的需求自然提高,机械化生产规模提升迅速,2011年全县小茴香收割率达90 %以上。
1.2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海原县2011年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43 %,农机化综合水平的提高使其在耕、种、收、植保、运输等高劳动强度的生产环节中替代了60 %的人工劳动,改变了传统农业种植模式。通过机械化耕作,增加了耕地的复种指数,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了抗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了粮食产量,2011年海原县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80亿kg。通过机械深松整地,改良了土壤结构,推行秸秆还田机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肥力,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增加了农民收入
要实现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前提是实现农民增收,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一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海原县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民机手已经超过6.865万人,年经营收入大多达到1万元左右,3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就达到了215户。二是农业机械化作业为农民实现了节本增效。使用农业机械,极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减少了农作物收获的损失,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海原县小麦生产采用联合收获机其生产效率是人畜力作业的20倍,采用玉米全过程机械化生产,可以使玉米增产10 %以上,降低成本大约2 400元/hm2以上。
1.4 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
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科技的载体,为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提供了物质保障,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把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把农业从落后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2011年海原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4.2 946万kW,同比增长8.5 %;争取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中央财政资金1 132.855万元,推广新型农机具3 500余台套;带动农机总投入129.48万元。实现机耕作业面积2.01万hm2,机播11.70万hm2,机收1.75万hm2(其中马铃薯机械化收获1.10万hm2,玉米机械化收获0.14万hm2),全县农机经营总收入达652万元以上;农机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农机经营效益的快速增长,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应用新型农业机械的热情,有力地促进了海原县现代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1.5 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农业机械化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凸现,并取得社会的高度认同。大量先进适用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使农业节本增效和资源利用率更加提高,低能耗、低污染、“低碳农机”备受农民青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特别是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抑制地表扬尘,防止水土流失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2 制约海原县农机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虽然农业机械化在海原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效果突显,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按照市场农业、现代农业要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地方财政投入不足
虽然海原县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但真正投入农业机械化的比重偏低。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补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购机补贴政策总量有限,从而影响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过程中,更是难上加难。如:玉米、小麦收割机农民普遍反映较好,但买不起,从而影响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薄弱,普遍存在“有机难施展、机闲一身锈、机坏忙瞎抓”的现象,田间道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机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2.2 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海原县的农机拥有量大幅度增长,80 %以上的农户家中都购置一些中小型农机具,但新型、复合型、高科技含量农业机械偏少,装备结构配置不合理,小型农机具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农机具配套率较低,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适用于粮食作物的常规农机具多,满足特色农林牧业、经济作物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机具少,特别是设施农业机具少;产中作业和运输服务机械多,产前、产后机械少。
2.3 机械利用率不高
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化水平是关键。在当前农村经济状况下,不少农民家里基本上都有一两个小型的农业机械,但配套比较低.同时农机具的使用受区域性或季节性影响很大,作业量不饱和,闲置时间长,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严重浪费。
2.4 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
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离不开社会化服务,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海原县17个乡镇中,虽然都设有农机管理机构,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基础设备明显不足,农机鉴定、推广、监理、维修体系不规范,根本不能达到真正的管理、推广、技术服务等要求。农机社会化,专业化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农机大户少,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和中介服务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刚刚起步,全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3家,总量偏少,农机合作组织规模小,发展不平衡,机械装备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全县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2.5 农业机械化发展后劲不强
我国农机生产企业有近万家,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质量和性能也不稳定,不能适应不同农作物种植模式。科教兴机还没有真正成为自觉行动,农机科技储备不足,新项目、新机具、新技术研制开发推广力度不大,农机科研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面对网络信息时代,海原县农机信息网络还不健全,农机化信息人才缺乏,县上基本没有配备专门的网络信息员去从事一些对作物种植面积、成熟时间、机收价格等信息的采集、汇编、工作,以至这些有用的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上级部门。对外界的一些作业信息也不能第一时间掌握,从而无法对广大农机户进行正确的指引和协调。导致局部地区农机供大于作业需求或需大于供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许多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信息技术支撑的现代农业建设是很难发展的。
3 农机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指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把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2010年7月5日,国务院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我国农机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农机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标志,发展农机化事业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1 与时俱进,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农机发展观
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农机化发展的主体是农民,这就要求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切实调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和开展农机作业的积极性,不断减轻农业劳动强度和农产品生产成本,切实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二是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念。充分发挥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规划指导、技术服务、资金投入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根据海原县各镇区不同地理条件、生态特点,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分轻重缓急,抓好重要季节、主要作物、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三是树立效益要最大化的观念。采取全方位的管理措施,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让农民充分感受到农业机械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进一步激发他们发展农业机械的强大原动力。四是树立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遵照规模经济理论,依靠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发挥规模化优势,培育农业机械跨区域作业市场,提高农业机械作业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
3.2 统筹发展,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要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农机合作组织投入为方向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机投入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支持农机化事业,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动员农民组建农机合作社,将资金集中起来,以合作社为单位购买机具,开展经营,使农机化事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3 实施农业机械用油优惠政策
对农用燃油实行减免税和价格补贴,是WTO成员国政府通过生产资料补贴给农民的间接性收入支持。我国应尽早实施农用燃油补贴政策,以降低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业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