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机械市场规模范文

农业机械市场规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机械市场规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机械市场规模

篇1

1 适应农业结构调整要求,搞好农机化结构战略性转移

农机系统要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根“主线”,针对农业向多样化、区域化、特色农业发展的实际,制订农机结构调整的思路,进一步合理调整农机化发展布局,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要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着力抓好“三个调整”,即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产品加工机械的比例,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走量效并重、协调发展的路子。

在发展布局上,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逐步形成区域发展优势,立足资源优势调整农业结构。为逐步建成优势明显、集中连片、特色鲜明的产业布局,要极大地依托牡丹区特有的中药材、芦笋等优势资源和西甜瓜、蔬菜等优势产业,不断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拓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丰富农民增收渠道,加速促进区域生产规模化、生产产业化,极推进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深层次上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需要充分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及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农业,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通过分类指导、重点突出、区域推进,在全区创建一批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各具特色的?r业机械化示范镇、示范村和示范大户,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布局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2 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要求,搞好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和创新

以农机跨区作业为重点,为了发挥牡丹区机具优势,做大做强农机服务产业,拓展新的服务项目,加大农机作业服务市场规模,不断发挥品牌服务优势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机手增收,需要大力推广节本增效农机化新技术。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力量和机械装备,搞好农机化试验、示范,努力增加科技储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其次,围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坚持高标准起步,有重点地引进科技含量高,先进实用的大、中、精型机械,推动农业机械向多层次、全过程迈进,积极推广与耕整地、播种等相结合的农机节水技术和机具和化肥定位深施技术和机具,促进发展复式作业机械;三是本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农机科技示范园区,发展一批农机化带头镇、带头村和带头户,拓宽农机推广服务领域。

3 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要求,走好农机服务产业化的路子

篇2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粮食产量;检验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化农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提高粮食产量、解决少数地区温饱问题、协调全国粮食分配、拉动农村经济等具有重要意义。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核心环节。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的出口额增加意味着我国粮食产品的国际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这从内外两个角度加大了我国对粮食产量的进一步需求。粮食产品生产率的提高需要依赖高水平的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与粮食产量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农业机械化与粮食产量关系进行研究,以期正确制定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农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粮食产量的提高会引致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即在长期均衡关系内粮食产量的提高对农业机械化进程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和预测能力。相反,短期内粮食产量的提高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不明显。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是长期效应,短期内仅仅存在提高生产率作用,这种结果说明粮食产量的提高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长期结构调整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形成机械化服务规模效益。

在过去我国机械化的提高对粮食产量的提高长期促进作用不明显,这与发达国家的一般发展状况不同,其中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基本农田属于家庭小规模化,大规模化的农业机械效应很难形成,但短期内却可以提高作业生产率,这是我国固有的农业生产特点。同样分析结果也显示虽然农业机械化规模与作用结构不断扩大,但对粮食产量的生产并没有演变成有效刺激,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与我国农业生产制度是有一定关系的,小规模的家庭承包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规模效益,又由于生产性农田人均基数小,使得多方农业生产者就更难合作寻求粮食产量的突破;其次,由于我国生产性农田地势及种类多元化,既有肥沃平坦的,也有农林性质的,更有阶梯型山地性农田,这就导致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标准繁多。如适用湖北平地的小麦农用拖拉机就不能适用广西山地,所以农业机械化很难对粮食产量的长期提高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由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大型设备费用较高,使得农民短期内很难接受,也使大多数生产者依旧停留在家用小型农业机械上,生产效率长期内不能提高,这就使得其长期内对粮食的生产促进作用不明显。

通过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与粮食产量关系的实证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产量的提高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长期刺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提升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形成农业机械化服务,促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粮食产量增长和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农业经济水平日趋提高,最终惠及农业生产者。但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粮食产量的长期增长促进作用不明显,仅仅存在短期生产效率的加速作用。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的农业生产制度、生产性农田的特点和生产性农业收入水平有关。为了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事业的科学发展,使得农业机械化与粮食生产按照同步发展规律的要求协调发展,良性互动,最终我国农业发展才能走上更好的科学化道路。为此我们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篇3

在过去,麦收时节都是农民最忙的日子,与天抢时。然而现在,曾经在农田里低头抢收的农民已经被轰隆作响的收割机替代了。农业机械化到来,标志着农业科技已经延伸到广阔的田野,中国农业已经出现另一番景象。

走进农机化时代

“五黄六月天,焦麦炸豆时”。一场大雨刚过,河南鹤壁市一块1.5万亩连片的麦田便开始了抢收。麦地里,3台两人多高、7米多宽,外形如同“大黄蜂”的联合收割机来回作业,忙碌收割,它们后面紧跟着秸秆打捆机、播种机。这些如同变形金刚的农业机械在麦田里走过一遍,连收获带播种就轻松地完成了。

这块麦田的三夏生产小组组长车同付介绍,这3台“大黄蜂”平均每台每天可以收割600亩小麦,极大地提高了麦收效率。

据悉,三夏期间,河南省组织410万台农业机械投入生产,其中联合收割机18万台左右,拖拉机和运输机械290万台,播种及其他机械100万台,确保小麦机收率稳定在98%左右,玉米机播率达92%以上。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人工割种,到小型农机的出现,再到如今大型农业机械驰骋田野,在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非凡历程。

特别是近5年来,河南省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安全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提升,再现了农机化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农业机械化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亮点,为保障粮食产能持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种肥”引领肥料步入新时代

农业科技的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农资方面,特别是化肥、农药等都在科技的带动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一系列科技含量高的农资产品不断更新,加快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如今,肥料已经完成了解决人类温饱问题的历史使命,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绿色增产、环境友好”的新需求下,传统肥料通过升级改造,富有更多功能的“特种肥”正在引领肥料步入新时代,如缓控释肥、水溶肥、生物肥等。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的《中国特种肥料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2月14日,中国特种肥料企业登记共11545个产品,登记企业数量达4120家。已登记的特种肥料中水溶性肥料的品种数量和企业数量分别占总数的79%和72%。报告预计,未来5年,中国特种肥料将以1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其中水溶肥和缓释肥的增长率分别为16%和9%。

可以看出,在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的全球共同使命下,水溶性肥料无疑是供给侧改革中竞争力较强的一类肥料。专家们一致认为,具有刺激作物生长、促进作物代谢、提高作物自身抗逆性的功能性水溶肥凭借其独特效果,必将是未来肥料行业发展的方向。

与此同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也在加大用和普及力度。据悉,河南省共制定小麦施肥配方549个,推广小麦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826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83.24%。

近年来,河南加大示范展示力度,在示范区域内实行“四统一”管理,即: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秸秆还田、统一叶面喷肥和统一机械深耕等,做出亮点,树好标杆,让农民群众学有典型、干有榜样,全面推动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实现节本增效。

生物农药迎来众多利好

生物农药因其独特优势一直备受推崇。

谈及当前生物农药发展现状,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会长刘永泉介绍说,生物农药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取得了一些喜人成绩。当前,生物农药产品由短效向缓释高效性发展,剂型从不稳定向稳定、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已有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白僵菌、绿僵菌、氨基寡糖等多个生物农药产品获得广泛应用。

“整体来说,生物农药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逐年加大,认知度不断提升,生产和科研能力不断增强,新产品不断涌现,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但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物农药基础弱、底子薄,所以前景虽好,困难不少,潜力很大,任务艰巨。”刘永泉建议,生物农药发展需要群策群力,更需要多方面协调、配合和努力。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陈友权指出,目前生物农药推广与应用迎来众多利好消息。首先是随着绿色农业的发展,生物农药作为最绿色投入品之一,将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在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实施过程中,生物农药将起到重要的支撑和集成作用;第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出台,对生物农药的发展应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各地对生物农药产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创新驱动现代种业

芒种时节,河南浚县30万亩连片麦田里,成熟的麦穗随风舞动,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这里曾是河南小麦单产最高的麦田之一,“高产”曾是这里的金字招牌。在去年,地边“高产创建实验田”的大牌子悄然间被换成了“优质麦基地”。

浚县古称黎阳,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粮仓,有“黎阳收,顾九州”的美誉。位于浚县的中鹤现代农业示范园的5万亩耕地,以前主要种植普通高产小麦,随着近几年普通小麦卖难问题的出现,这块麦田也随之调整了种植结构,开始种植郑麦366等优质小麦品种。

河南省农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河南已在8个试点县共建立成方连片的强筋、弱筋小麦基地230万亩。2017年,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8200万亩,其中优质专用小麦600多万亩。在前段时间举行的产销对接会上,8个试点县的优质小麦未收先售,被多家粮食加工企业提前抢购一空。

“科技兴农,种子先行”。农作物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2001年以来,我国先后培育了2.5万个品种,随着品种管理制度的改革,我国的品种选育步伐进一步加快。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综合处处长杨海生介绍,我国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开放创新中,实现了由种子到种业的跨越,也正在加快推动传统种业到现代种业的新跨越。

2015年,全国玉米、水稻、小麦三大谷物单产分别比2010年提高了24公斤、17公斤、33公斤;“Y两优900”超级稻新品种百亩连片亩产1026.7公斤,提前实现超级稻四期目标;攻克了花生、玉米宽幅间作高效种植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等技术。

据悉,早在前两年,我国种子市场规模已达780亿元,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分种类来看,杂交玉米种子、杂交水稻种子市场规模分别占比40.4%和29.9%,是种子行业主战场。

智慧农业助推转型发展

过去,一提到农民往往会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而如今,不少农民玩上了“黑科技”,甚至用卫星种田。

在鹤壁市淇滨区,1万亩的麦田从种到收只雇了5个人,并且亩产高达650公斤,种粮大户唐全合又一次创造了新纪录。他的妙招就是用大数据来种田,利用“星陆双基”的农业气象科技系统,唐全合每天足不出户就能不间断地接收到土壤温湿度、降水概率、叶面积指数等数据,根据数据分析决定播种、管护、收获,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成本。

这种“黑科技”就是智慧农业的体现。

传统农业全凭农民的经验和感觉进行农业生产,而凭感觉与经验做事,很难做到精准化和利益最大化。物联网的核心是“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在物联网技术下,完全可以做到精准化。对需要进行监控的物体或过程,可以通过一些设备进行有利信息的采集和获取,例如光、温度、水分、PH值等。有了实时精准信息,在对农作物进行精准化调控和养料补给等措施时,不仅便利,还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智慧农业的智慧,在于充分利用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即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并推动农村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还不是农业强国。智慧农业的大力发展,将有助于推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科技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关键

有人说,农业科研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要做到“顶天立地”,就要着眼长远,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也要立足当下,坚持需求导向,避免科技经济“两张皮”。

正是瞄准这一目标,我国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为服务产业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就河南而言,截至“十二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6%。“面对诙力紧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挑战,在土地流转加速的基础上,科学种田和绿色高效的生产方式,将为未来农业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不断打开新空间。”河南省农业厅副厅长魏蒙关说。

农业一直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广泛问题之一,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技术也在不停地发展。近年来,国家研究了大批量的农业机械进入农业生产,大批量的现代科技进入农业,农业的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此外,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增强了源头供给。水稻株型发育、玉米遗传生物学等基础研究领跑国际,以转基因为代表的农业生物技术也取得重大突破。

篇4

强化组织领导,层层落实目标任务。2012年年初,农业部将“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纳入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和为农民办实事的具体内容,对全年的玉米机收水平增长目标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各主产区。2011年9月,农业部在河南省召开全国“三秋”机械化生产现场会,对做好玉米机收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河南省将玉米机收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评管理体系,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将玉米机收任务层层落实到机械和地块。河北省成立了玉米机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各方面力量,解决玉米机收发展有关问题。

购机补贴给力,发展竞相提速。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补贴购置玉米收获机的资金11.8亿元,地方财政补贴超过1亿元,新增玉米收获机近4万台。吉林省、辽宁等省财政对购置玉米收获机实施以奖代补、累加补贴。内蒙古、吉林、辽宁、山西、河北等省(区)玉米收获机保有量比上年翻了将近一番,机具的大幅增长为玉米机收水平的快速提高奠定了基础。山东省玉米机收水平比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达到80.8%,在全国主产区率先基本实现了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主产区的玉米机收水平增幅均超过8个百分点,呈现竞相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山东、天津、北京、河南、新疆、黑龙江等6省(区市)玉米机收水平超过40%,在全国居于领先位置。

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研讨玉米机械化生产中的农机农艺融合问题,制定了《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对播种、施肥、植保、收获等环节进行统一和规范,为大规模的机械收获创造了条件。农业部在玉米主产区建立了62个部级玉米生产机械化示范县,积极开展示范推广,探索总结高效的玉米生产机械化模式。各主产区在抓好部级示范县建设的同时,因地制宜建设省级玉米生产机械化示范区,做好机具选型配套工作,积极探索机械化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充分发挥了典型引路、辐射带动作用。

抓好供需对接,培育壮大作业市场。积极指导农机服务组织开展订单作业,提高了玉米机收的组织化程度,扩大了玉米机收市场规模,也保障了作业质量。山西省30对南北县区签订了玉米跨区机收协议。山东省2011年共签订玉米机收作业合同6000余份,完成跨区机收玉米1500多万亩,作业总收入达到23亿元。一些省出台农机作业补贴政策,带动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河南省开封、郑州、焦作等地市对玉米机收作业给予每亩15元的作业补贴。山西省通过实施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作业补贴项目,降低农民玉米机收作业费,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应用玉米机收技术的积极性。

篇5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地位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S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8-0028-03

海原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六盘山西北麓,全县总面积4 989 km2,为全区第二大县。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现代农业在海原县发展迅速,自2007年以来,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近0.67万hm2,农机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逐日明显。现就农机化在海原县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一简要分析。

1 农机化在海原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

现代农业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物质技术基础的农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载体,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 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都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相继出台,补贴力度逐年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深度发展,农业机械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新型农业服务组织与农户联手打造的规模种植基地蓬勃兴起,如海原县高崖乡甜瓜科技示范基地、西安镇良繁场马铃薯脱毒示范基地、西安镇小茴香种植基地等。这些规模种植基地大的有0.53万hm2,小的也有66.67 hm2,非常适合农业机械高效率作业;特别是农技中心树台乡万亩马铃薯试点示范项目,对于培育优质粮食产业基地、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农机行业的优势效果显著。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业转移,农民对农业机械作业的需求自然提高,机械化生产规模提升迅速,2011年全县小茴香收割率达90 %以上。

1.2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海原县2011年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43 %,农机化综合水平的提高使其在耕、种、收、植保、运输等高劳动强度的生产环节中替代了60 %的人工劳动,改变了传统农业种植模式。通过机械化耕作,增加了耕地的复种指数,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了抗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了粮食产量,2011年海原县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80亿kg。通过机械深松整地,改良了土壤结构,推行秸秆还田机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肥力,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增加了农民收入

要实现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前提是实现农民增收,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一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海原县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民机手已经超过6.865万人,年经营收入大多达到1万元左右,3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就达到了215户。二是农业机械化作业为农民实现了节本增效。使用农业机械,极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减少了农作物收获的损失,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海原县小麦生产采用联合收获机其生产效率是人畜力作业的20倍,采用玉米全过程机械化生产,可以使玉米增产10 %以上,降低成本大约2 400元/hm2以上。

1.4 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

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科技的载体,为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提供了物质保障,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把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把农业从落后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2011年海原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4.2 946万kW,同比增长8.5 %;争取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中央财政资金1 132.855万元,推广新型农机具3 500余台套;带动农机总投入129.48万元。实现机耕作业面积2.01万hm2,机播11.70万hm2,机收1.75万hm2(其中马铃薯机械化收获1.10万hm2,玉米机械化收获0.14万hm2),全县农机经营总收入达652万元以上;农机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农机经营效益的快速增长,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应用新型农业机械的热情,有力地促进了海原县现代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1.5 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农业机械化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凸现,并取得社会的高度认同。大量先进适用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使农业节本增效和资源利用率更加提高,低能耗、低污染、“低碳农机”备受农民青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特别是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抑制地表扬尘,防止水土流失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2 制约海原县农机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虽然农业机械化在海原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效果突显,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按照市场农业、现代农业要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地方财政投入不足

虽然海原县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但真正投入农业机械化的比重偏低。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补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购机补贴政策总量有限,从而影响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过程中,更是难上加难。如:玉米、小麦收割机农民普遍反映较好,但买不起,从而影响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薄弱,普遍存在“有机难施展、机闲一身锈、机坏忙瞎抓”的现象,田间道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机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2.2 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海原县的农机拥有量大幅度增长,80 %以上的农户家中都购置一些中小型农机具,但新型、复合型、高科技含量农业机械偏少,装备结构配置不合理,小型农机具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农机具配套率较低,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适用于粮食作物的常规农机具多,满足特色农林牧业、经济作物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机具少,特别是设施农业机具少;产中作业和运输服务机械多,产前、产后机械少。

2.3 机械利用率不高

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化水平是关键。在当前农村经济状况下,不少农民家里基本上都有一两个小型的农业机械,但配套比较低.同时农机具的使用受区域性或季节性影响很大,作业量不饱和,闲置时间长,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严重浪费。

2.4 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

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离不开社会化服务,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海原县17个乡镇中,虽然都设有农机管理机构,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基础设备明显不足,农机鉴定、推广、监理、维修体系不规范,根本不能达到真正的管理、推广、技术服务等要求。农机社会化,专业化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农机大户少,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和中介服务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刚刚起步,全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3家,总量偏少,农机合作组织规模小,发展不平衡,机械装备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全县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2.5 农业机械化发展后劲不强

我国农机生产企业有近万家,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质量和性能也不稳定,不能适应不同农作物种植模式。科教兴机还没有真正成为自觉行动,农机科技储备不足,新项目、新机具、新技术研制开发推广力度不大,农机科研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面对网络信息时代,海原县农机信息网络还不健全,农机化信息人才缺乏,县上基本没有配备专门的网络信息员去从事一些对作物种植面积、成熟时间、机收价格等信息的采集、汇编、工作,以至这些有用的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上级部门。对外界的一些作业信息也不能第一时间掌握,从而无法对广大农机户进行正确的指引和协调。导致局部地区农机供大于作业需求或需大于供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许多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信息技术支撑的现代农业建设是很难发展的。

3 农机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指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把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2010年7月5日,国务院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我国农机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农机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标志,发展农机化事业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1 与时俱进,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农机发展观

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农机化发展的主体是农民,这就要求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切实调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和开展农机作业的积极性,不断减轻农业劳动强度和农产品生产成本,切实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二是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念。充分发挥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规划指导、技术服务、资金投入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根据海原县各镇区不同地理条件、生态特点,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分轻重缓急,抓好重要季节、主要作物、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三是树立效益要最大化的观念。采取全方位的管理措施,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让农民充分感受到农业机械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进一步激发他们发展农业机械的强大原动力。四是树立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遵照规模经济理论,依靠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发挥规模化优势,培育农业机械跨区域作业市场,提高农业机械作业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

3.2 统筹发展,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要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农机合作组织投入为方向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机投入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支持农机化事业,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动员农民组建农机合作社,将资金集中起来,以合作社为单位购买机具,开展经营,使农机化事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3 实施农业机械用油优惠政策

对农用燃油实行减免税和价格补贴,是WTO成员国政府通过生产资料补贴给农民的间接性收入支持。我国应尽早实施农用燃油补贴政策,以降低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业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篇6

“转板”最具潜力:现代农装

关键词:融资额度最大

主营业务:从事现代农业装备研发、生产和经营。

市场前景: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进入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发展潜力大。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发展为“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

公司优势:现已形成了完整的现代农业装备产品体系。

融资情况:三次定向增资募得资本额分别为:5500万元,1.8亿元,3.24亿元。通过新三板累计实现了三笔总计5.59亿元的募资计划,刷新了此前北京中海阳4.881亿元的“新三板史上募集资金总额”的纪录。

挂牌时间:2006年12月

交易最活跃:九鼎投资

关键词:第一家PE公司

主营业务:作为挂牌新三板的第一家PE公司,以股权投资为主,兼用可转债等其他方式股权投资及管理。

市场前景:消费升级、城市化、产业升级、全球化分工等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公司优势:中国起步较早,业务聚焦本土,进行规范运作,对中国本土化的股权投资业务有深刻理解和成功实践。

交易情况:5月19日,九鼎投资成交金额5728.02万元,占当日新三板总成交额的99.11%,其他公司仅成交51.36万元;5月20日,九鼎投资完成30.91万股的换手,成交金额为1.89亿元,占到当日总成交额的98.44%,其余16家公司成交336.98万元。九鼎投资成为新三板近期最活跃的挂牌企业。

挂牌时间:2014年04月

挂牌最成功:武汉亿碳

关键词:上市成功

主营业务:填埋场的设计、施工,城市垃圾的综合开发利用及相关的咨询和服务, 填埋气收集及其衍生产品的开发利用,新型能源技术开发(包括生物能、生活垃圾填埋气发电)等。

市场前景:到2015年,我国城镇生活垃圾总产量将超过3亿吨,按填埋气技术大致会产生40~270亿立方米天然气,具有非常广阔的利用前景和节能减排效益。

公司优势: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在填埋气收集方面具有独到的技术、施工工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气体收集率处于同行业较高水平。

收购方:东江环保

交易情况:东江环保以9660万元的价格收购亿碳两家子公司100%股权,市盈率分别约为8.4倍、6.2倍。完成100%股权转让后,亿碳两家子公司完全实现借道上市。

挂牌时间:2013年8月

话题最集中:瑞翼信息

关键词:跨界收购

主营业务:主要是为中小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解决方案及系统开发,其用户规模约为22万户。

市场前景:瑞翼信息所在的移动互联营销领域发展空间远大,预计未来四年移动营销在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中占比将从14.6%提高到21.8%,仅次于移动购物市场规模。

公司优势: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稳定的用户群体和服务声誉。

收购方:通鼎光电

篇7

关键词 农机补贴落实情况;工作成效;做法;问题;对策;安徽濉溪

中图分类号 S2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301-02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是中央“两减免、三补贴”支农惠农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4年以来,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财政部和农业部依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规定,实施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工作。通过12年的实践,不仅调动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而且保证了粮食安全。充分利用好这一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促进濉溪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机械化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农机补贴补出了濉溪县农村新气象,补出粮食绿色增长的新纪元,补出了农机化发展的新跨越,为濉溪县美好乡村建设注入了更强劲的科技动力。

1 落实情况

濉溪县自2004年开展购机补贴以来,通过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有效地保障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12年来,国家共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7 285.87万元,带动农民投入43 778.78万元,共补贴各型农机具29 025台/套,受益农户25 522户。农机补贴的实施,促进了农机装备结构的改善,拉动了农机工业和企业的发展,提高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促进了农机农艺深度融合脚步,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机的社会地位及形象显著提升。濉溪县农机局连续多年被省农机局评为农机化推进工程先进单位。

2 工作成效

2.1 对农机化发展引导、推动大,促进农机结构的改善

濉溪县目前享受国家购机补贴的机械基本都是大中型机械,很好地促进了农机结构的改善。

2.2 对农机部门工作影响大

实施购机补贴政策,提高了农机部门的社会知名度和关注度,提高了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机重视的程度。

2.3 对农机市场拉动大,对农机工业和企业发展影响大[1]

2015年,濉溪县补贴机具销量占到全县农机销售市场规模的60%以上,补贴机具的总值达到1亿元,濉溪县以淮北市华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农机工业企业发展较快,多个农机产品进入国家补贴目录,农机产品产销两旺。

2.4 新增了先进生产能力

对大型农机实施补贴,补贴机械逐步取代小型机械,承担起了全县农机作业的重任。全县综合农机化水平达90%,特别是玉米机收水平2015年达78%。

2.5 促进了农机农艺融合

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引领大批先进适用、节能高效、大功率多功能复合型现代农机投入到农业生产,大大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机与农艺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对改变种植结构、提高农业效益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全县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2.6 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机补贴主要针对大型先进机械,补贴的农机已成为农民创造收益的重要手段,同时农机在创收的同时,也能高效作业,实现效益、效率双高,节约人力、油料,并减少粮食损失。

3 主要做法

3.1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县政府成立农机购机补贴工作领导小组,农机、财政、监察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工作上,实行专人定岗定责,使用安徽省农机购置补贴辅助管理系统,实名操作,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就追究哪个环节操作人员的责任。

3.2 严格操作程序

严格遵循公开、公正、农民直接受益的原则,在操作程序上严格按照安徽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申请流程及注意事项的要求,一丝不苟地认真完成[2]。

3.3 操作阳光化

对购机补贴工作的全过程,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农机、财政、监察部门密切配合,县财政局与县农机局共同制定补贴实施方案,共同研究资金分配,共同宣传政策,共同落实工作措施,共同完善实施办法。

3.4 实行一站式服务

为认真贯彻省农机局、省财政厅的要求,濉溪县实行一站式服务,农民来农机局一次即可完成填写申请表、照相、报名所有环节。

3.5 加强对经销商的管理

起草了濉溪县农机补贴经销商承诺书,经销商必须遵守购机补贴的相关规定。

3.6 强化技术服务

为切实发挥补贴机具的作用,县农机局成立了项目实施技术指导组,组织购机农民免费进行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并免费上门服务,免费检修,提供优质服务。

3.7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

为做好廉政风险防控,濉溪县对购机补贴工作做了严格的要求和强调,制定了濉溪县购机补贴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在不同形式的会议上进行安排,上廉政风险防控教育课,要求不准借购机补贴违规收费、农机系统职工不准直接经营农机补贴产品、办理补贴手续须工作人员2人以上[3-4]。

4 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机补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购机热情高,导致出现补贴资金缺口过大。二是农机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农机经营风险很大。三是农业机械与农艺矛盾也没有很好地解决。四是农机化发展基础设施不配套,农机作业运用条件较差,机耕道、场库棚、维修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机具的使用效率。五是长期的补贴,在增加有效动力的同时,也造成了部分机械的浪费现象,部分机械利用率偏低。六是农机补贴工作量大、面广、责任大、花钱多,工作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

5 对策与建议

5.1 明确部门职责

从目前的政策看,是实行谁确认、谁负责,谁办理、谁负责,这对基层农机补贴具体工作人员,面临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在顶层设计上,建议以政策适度稳定、有限的品目普惠、明晰职责、规范流程为原则,建议进一步明晰各级农机部门的职责。

5.2 保持政策适度的稳定

在政策制定以后,要2~3年保持不变。政策的稳定性体现在补贴品目、补贴标准和时间上,农民购买的机械,只要在县级农机部门的补贴品目内,当年没有补贴的机械,第2年可以继续补贴,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也给农民吃颗“定心丸”。

5.3 县级实行品目普惠

目前的资金额度不能实行大的普惠,但如果选择一个品目进行普惠,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以实行有限的普惠为目标,如果一个品目,当年的资金也不能满足,第2年的资金可以继续使用。这样的好处有3个:一是可以最大程度地推进粮食主产区的最亟需机械的快速配置。二是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县农机购机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三是由选择性政策变为普惠性政策,最大程度地减少基层廉政风险。

5.4 加大投入

将农机补贴工作经费纳入预算,继续加大补贴资金投入,以弥补目前的补贴资金缺口。

6 参考文献

[1] 李军富.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发展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9(3):230-233.

[2] 张宗毅,周曙东,曹光乔,等.我国中长期农机购置补贴需求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12):34-41.

篇8

关键词:玉米;机械化;收获;问题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61

1 玉米机械化收获中存在的问题

玉米机械化设备滞后、售后服务跟不上。就目前冀州区情况而言,截止到2016年9月底,我区玉米收割机保有量750台,除福田雷沃三行、四行摘穗剥皮玉米收割机外,还存在300多台君峰、冀新牌二行摘穗玉米收割机需要淘汰。再就是,作业故障率高,维修是个难题,没有专业的维修网点,配件难找,通用性差,很多机械不兼容,更缺乏R滴修技术人员;机械设备投资周期长。当前,玉米机械的设备的价格仍然较高,远超出了农民的购买能力范围。另外,由于不同区域的玉米种植模式各有不同,无法进行统一的跨区作业;政府支持力度不足。政府支持力度不足是影响玉米机械化收获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关键因素。

2 解决玉米机械化收获问题的对策

2.1 加大机械化设备的研发力度、完善售后服务

只有加快玉米机械化收获设备的更新和完善,尽快提高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水平,才能提升玉米的收获效率。而加大玉米机械化设备的研发力度是保证玉米机械化收获设备更新换代、升级优化的关键。鉴于此,应当加大对玉米机械化收获设备的研发,结合实际气候环境、地理因素,研发出多功能、实用性强的玉米机械化收获设备。

在研发玉米机械化设备时应当重视以提高设备工作效率为基本准则,不断改良设备材质,并延长设备的使用期限;应当重视培养专业的使用人才,以便玉米机械化设备能够在农民中推广开来;应当重视借鉴其它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并结合衡水市实际情况,加快衡水市玉米机械化设备的更新换代。如应当从3个方面综合考虑玉米机械化收获设备的研发:要重视改良收获机性能,降低籽粒破损率;应针对衡水市新型的农业种植技术,套作、移栽等;重视玉米机械化收获设备的质量。目前,我国研发玉米收获机的单位不在少数,其技术水平、机型特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适应衡水市玉米机械化设备的发展,政府应当带头组织技术团队及经销商进行玉米收获机的调研引进。

进一步完善售后服务网点,配备专业的维修人员,解决机械配件供应。 农机维修是季节性修理,经销商应培养一批技术工人,农忙时下乡驻点服务。做到随叫随到。生产厂家也应定期派出技术人员集中进行农机保养、维修。政府也应加大扶持农机合作社机库建设,成立区域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库和农机维修网点,为农机维修和人员培训提供很好的平台。

2.2 完善农机与农艺配套

随着衡水市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玉米的种植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变。也正因为如此,农机与农艺的不配套成为玉米机械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为此,衡水市应当采取转变传统的收获理念,使玉米收获机械为玉米产业的增产增收、优质低耗安全服务。另外,还应当重视玉米标准化的种植,逐渐实现统一的玉米标准化生产。尤其是加大优良品种的选择和种植技术的发展。这样不仅能节约农机购买成本,还能大大提高玉米收获机械的生产效率。如可以从8个方面实现农机与农艺的配套,选用优良品种包衣种子:选择耐密、抗倒、耐阴雨寡照,高产潜力大,产性好的优良品种;科学播种:抢时、灭茬、宽窄行、测土配方、3位施肥或条深松免耕多层施肥、密植播种;叶面施肥:当玉米长到3~5叶时,及时喷洒途保康和爱沃富叶面肥;统一除草、防病害;化控防倒:可以选择在六叶一心时统一喷洒玉黄金控旺药剂,每667m2用玉黄金1500倍液,喷洒30kg;人工辅助授粉:在刚抽雄时2人分别站到畦背上用竹竿拉绳子对玉米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增加穗粒数,防止玉米秃尖;适时晚收;全程机械化:播种、浇水、施肥、统防统治、收获都实行机械化,减少人工投入,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种植效益。

2.3 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的扶持力度是保证玉米机械化收获迅速发展的关键。政府应当重视从技术、经济、政策等多个方面,加大对农民使用玉米机械化收获设备的扶持力度,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机械化玉米收获氛围,充分调动农民使用玉米机械化收获的积极性。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并重点加强技术培训;还应当完善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完善的技术服务。积极引进农业部建立的“补贴政策拉动、农机农艺互动、社会服务促动、梯度推进带动”的发展机制。积极指导农机服务组织开展订单作业,提高玉米机收的组织化程度,扩大玉米机收市场规模,保障作业质量。

篇9

Abstract: Forest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t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preser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nd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 primary discussion about mechanization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forestry nursery in our country 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

关键词:林业发展;机械化;趋势

Key words: forest development;mechanization;tendency

中图分类号:S7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8-0164-01

0引言

林业发展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目前,地区林果业种植及春秋植树造林所采取的人挖肩扛的人海战术,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作业质量差,苗木成活率低。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的林业苗圃机械化最好的发展时期。这期间以床作培育针叶树种为重点,进行了整地、筑床、播种、起苗、切根、移植、覆防寒土、撤防寒土等机具的研制和应用,同时进行了林木工厂化育苗机械设备和设施的研究与开发。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苗圃机械化进入了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发展时期。由于受到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林业“两危”的影响,大批的林业机械制造企业转产、停产,到目前为止,我国专门生产林业机械的企业超过100人规模的没有几家。前期配置的大量的苗圃机械开始陈旧报废,有的连配件都无处购买了。以辽宁省国有苗圃为例:机械化水平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77.8%下降到2000年后的47.6%。这种状态十分不利于我国林业的生产发展。

1苗圃机械化的现状

苗圃机械包括苗圃田间作业机械和容器育苗生产设备。由于立地条件和管理模式的不同,苗圃机械在我国的区域分布是苗圃田间作业机械北方较强,绝大多数的国有大中型苗圃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三北地区;容器育苗设备则是南方较强。

1.1 苗圃田间作业机械

在林业苗圃整地作业中,多引用农业机械,常用的有熟地型铧式犁、悬挂式圆盘耙、旋耕机等。垄作育苗方式采用农业起垄中耕机,能满足趟沟、合垄、中耕和培土的作业要求。

筑床机是目前使用的苗圃机械中最为广泛的设备。采用旋耕整地和苗床成形一次完成的作业方式。近来成功研制一种新型的带有滤土装置的精细筑床机。

播种机械采用条播和撒播的作业方式,实现了开沟、播种、镇压、覆土的联合作业。但其播种装置大多采用外槽轮式或窝眼轮排种器,伤种现象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目前应用的也不多了。近期研制一种新型的精少量播种机,可节约良种20%~40%,不损伤种子。

在林业苗圃的中耕除草作业中,垄式育苗作业采用农用中耕机进行培垄及除行间草作业。床作育苗仍以手工作业为主,辅以除莠剂化学除草的作业方式,没有定型的专用设备。

喷灌设备分为固定管道喷灌系统和移动式喷灌系统。苗圃喷灌设备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林区国有大、中型苗圃已经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苗圃采用先进的微机自动控制喷灌系统,而小型苗圃多采用移动式喷灌系统或牵引多用喷灌车。

苗圃起苗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在林业大、中型苗圃基本全面普及应用。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部分大、中型苗圃才开始使用林业苗圃专用横动式切根机,目前已经很少使用。

苗木机械化移植技术是业内人士公认的难题。有关科研人员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探索,终于成功研制了自行式苗木移植机,目前正在进行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插条机主要用于杨树苗的培育。该种设备在我国还没有定型产品。

1.2 容器育苗生产设备

我国容器苗工厂化生产技术与设备发展很快。从容器制作机、育苗基质处理、装土播种、育苗温室及其温室内的温度、湿度、气体等环境因子调控设备,到苗木运输、装卸、造林等设备,已经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由于透光保温新材料阳光板的诞生和电子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普及,阳光温室已经形成了产业化,温室内的环境因子调控系统已经实现了智能化。

2苗圃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实现林业苗圃机械化是提高育苗生产效率、降低苗木成本、增加优质苗木产出率的根本途径。目前,植树造林任务逐渐增加和林区劳动力人数越来越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对实现育苗生产机械化的需求更加迫切。未来我国苗圃机械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解决关键技术、难点问题,实现育苗生产全程机械化

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国家已经立项对苗圃机械化关键技术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攻关研究。目前,已经在少量播种技术、高密度苗木移植技术、精细筑床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我国育苗生产机械化已经为时不远。

2.2 研发复式高效作业技术

我国现有的苗圃机械基本上都只能实现单机单项作业的功能,综合效率不高。为了进一步减少设备对土壤的破坏,降低综合作业成本,研发一机两用甚至一机多用的复式高效作业技术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2.3 我国北方适于发展大中型苗圃,有利于实现全程机械化

南方苗圃绝大多数规模小,相对比较分散。适于发展容器育苗技术,采取机械化、半机械化、手工工具并存的模式;个别较大的速生丰产林基地苗圃可以发展工厂化育苗技术。

篇10

【关键词】农田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对策

黄山区地处皖南山区腹地,山多地少,耕地以水田为主,现有水田面积10.8万亩,水稻和油菜为两大主导作物。由于自然环境复杂,形成了田块小、经营规模小的特点,使得农田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技术、经营、组织管理上存在着众多的难点。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政策推动及农村劳动力紧缺与成本提高的多重效应,地方主导产业农机化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现已达到64%,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了当前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矛盾,为地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面对黄山区农田作业领域机械化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1.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耕整地环节

耕整地环节机械化是最早推广应用的环节技术,目前水稻生产机耕作业率已达到95%,是农田作业领域机械化作业率最高的环节。但由于地块小和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目前动力装备均为3-8马力的小型机械,机械化水平整体质量依然较低,作业效率、经济效益以及劳动强度改善都有待得到进一步提高。油菜免耕种植机械化开沟技术经历了近20年的推广示范,在部分油菜主产区得到了普遍应用,节本增效明显,但装备技术水平较低,需进一步全面普及技术和提高装备质量。微耕机械的发展,对蔬菜生产耕整地机械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1.2种植环节

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的应用一直是水稻全程机械化过程中的难点。随着近年新型插秧机械的引进和试验推广,已经证明机械自身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但育秧环节机械化仍属空白。目前由于经营规模受限,在品种统一、秧苗培育、秧期安排等技术和组织环节以及专业化服务方面的水平尚低。小型(手扶式)插秧机适应性较好,但作业劳动强度仍然偏大,比较人工抛秧的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显著,加之插秧机在我省近两年购置补贴率下降(由叠加补贴至50%下降为40%)。油菜播种(移栽)环节机械化目前在我区还处于空白,一是缺少对相关技术可行性研究和重视,二是我国市场对适宜南方冬油菜精密播种(移栽)的成熟技术及装备储备不足,或者是造价昂贵,目前可供选型试验示范的实用机型不多。

1.3收获环节

水稻机械化联合收获技术是我区农田作业领域近年来发展最快一个环节,也是专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最快、最成熟的一个环节。全区水稻机械化收获作业率达到90%以上,现有装备机具达到250多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联合收获环节机械化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水稻联合收获经营效益较过去有明显下滑。目前年度每台平均收割面积已由五年前的500-600亩下降到目前的200-300亩。原因一是装备机具数量偏于饱和,本地市场有限,竞争较大,开展跨区域作业因装备技术及作业效果偏低竞争力不足;二是大量机具老化已经接近报废期,作业完好率下降,功耗、维护成本也明显增加。(2)装备机具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多数属于技术水平较低的国产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技术含量高的半喂入机具仅占机具总量约5%。收割质量目前虽能基本满足本地农户要求,但因存在着机具功率与收获质量和收获效率之间的一定矛盾,在喂入量、损失率、洁净率、割茬高度等性能控制效果上还不甚理想;(3)秸秆利用功能方式单一,不利于今后实现秸秆多种利用的需要,同时割茬偏高给秸秆还田带来困难,而采取的简单焚烧方式也导致了一定的环境问题;(4)油菜联合收获技术虽然经过几年时间的试验示范推广,但因机具技术水平、收获期限制等因素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2.主要对策和建议

2.1主攻薄弱环节,加强重点突破

(1)加强农机和农艺技术的融合,尽快推广最适宜本地要求的育秧技术流程和配套机械化技术,提高育秧环节质量的稳定性和效率;(2)加强对机械化育插秧操作手的培训工作,对所有新增机具做到培训到位;(3)加强适合本地育插秧服务模式的研究和引导。从地方实际出发,应在积极发展规模化经营和建立完善良好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制度上双向推进;(4)加大对环节技术发展的投入力度。根据本地情况,应争取在地方累加补贴中加大对插秧机、育秧设备及具备稻油两用功能的联合收割机的补贴力度;(5)在油菜收获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上采取更有效的政策、经济和宣传措施,进一步做好先进稻油两用联合收获机械的引进和试验示范工作,做好油菜规模化收获的组织机制建设工作;(6)适时组织开展油菜精密播种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工作。

2.2优化装备水平,保障各环节协调发展

(1)应加强对现有机械技术状态和市场效益的充分调研,开展有效的信息、政策和经济措施的引导,制定具体措施,实现对整体发展数量和质量的积极宏观控制;(2)在耕整地环节,应在加强对现有机具配套的同时,配合地方规模化经营发展步伐,适时推进动力装备朝着高效率、低劳动强度方向升级换代。(3)在收获环节,从现有机具保有量、技术水平和服务市场规模考量,需特别做好对新增机具数量和技术水平的有效调控。从提高作业效果、扩大作业功能出发,积极发展科技含量更高的半喂入机械和多功能机械。建议结合购机补贴政策,对本地区新增联合收割机发展类型及数量实施年度计划总体控制;(4)结合目前大量收获机械开始报废更新之机,积极利用我省今年最新下发的农机报废购置补偿办法文件要求,引导和推进现有机具更新和升级换代,积极鼓励高技术和多功能新型收获机具的发展。

2.3加强推广能力建设,创新推广方法

(1)区级推广机构及乡镇站应结合当前工作要求做好技术力量的补充以及对现有农机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工作。(2)农机推广工作应在加快体制改革落实的同时,在建立有效的工作考评、激励机制上改进和创新,确保各项推广工作任务在基层落到实处。(3)创建新形势下农机推广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应在区域发展规划、技术示范区(村、大户)制度化建设、农机农艺融合新机制、新机具经营的组织管理方法引导上进一步完善提高,并建立有效的推广效果评估方法和程序,以有利于农机化技术推广更高层次的需要。

2.4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引导土地规模化经营

应提高农机社会化专业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土地经营权的合理集中。随着农村劳动力紧张价格上升的趋势及农机化装备技术的大力提升,以开展农机社会化专业服务来满足户营体制下对农机化的不断需求,是当前条件下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满足农机经营效益的一种必要。当前,我区农田作业领域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虽然迈出了一定的步伐,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不高,需要在组织建设引导、经营管理、政策和经济支持力度上进一步加强。 [科]

【参考文献】

[1]张阳.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10).

篇11

农业是赞比亚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2%。可耕地有4320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的58%。近十年来,赞比亚农业发展保持始终保持5%的年均增速,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农产品出口占非矿产品出口的25%。从农产品进出口情况来看,近几年赞比亚农产品种植获得丰收,农产品出口总值扩大,尤其是玉米种子出口大幅增长。据赞比亚商贸工部统计,2009年农产品出口总值达到19亿美元。赞比亚进口农作物主要是油料种子、大豆和谷类,农作物进口值约占进口总额的5%。

(一)赞比亚主要农作物供求情况

赞比亚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包括玉米、木薯、小麦、水稻、大麦、高粱、小米、大豆、花生等。玉米是赞比亚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的常年种植面积为60万公顷,得益于赞比亚政府推行的农业促进政策,2009年以来玉米产量有显著提高,2010-2011年度玉米产量超过300万吨,远大于国内160万吨的消费能力。赞比亚种植的薯类主要包括木薯、马铃薯和甘薯,其中又以木薯为主。木薯是赞比亚重要的粮食作物,由于它适应干旱的环境,而且产量相对较高,可以作为赞比亚荒年的粮食后援,因此得到了赞比亚政府的高度重视。木薯的常年种植面积为17万公顷,总产量97.5万吨,年消费木薯94.5万吨,基本实现生产与消费平衡。小麦与甘蔗是赞比亚产量最高的两种农作物,其常年平均亩产量分别为398公斤和6962公斤。由于小麦和甘蔗主要由大型商业农场种植,而这些商业农场具有较好的灌溉设备和管理技术,所以小麦与甘蔗产量较高。赞比亚的小麦年均需求量在15万吨左右,大多为赞比亚中上层人群消费,但赞比亚的小麦常年种植面积仅有1.5万公顷,年均总产量只有9万多吨,小麦产量尚不能满足需求,赞比亚政府计划进一步扩大小麦种植面积。甘蔗平均每年种植约2.1万公顷,年均产量223.5万吨,蔗糖年产量约15万吨,出口8万吨左右。赞比亚的蔗糖质量很好,在非洲地区和欧洲市场均享有较好声誉,有较强的竞争力。2008年欧盟取消了从非洲进口食糖的配额后,赞比亚蔗糖产业发展获得了更广阔的空间。烟草与咖啡是赞比亚传统的优势农产品。烟草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500公顷左右,年均总产量为5万吨,年出口总额达1亿美元左右。赞比亚咖啡种植面积5000公顷左右,年均总产量约为4500吨,年出口总额超过800万美元。近些年来,咖啡种植稳中有增。

(二)赞比亚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首先,赞比亚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农业生产资料的缺乏,最需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化肥、农药和实用小型农业机械等。赞比亚只有一家化肥生产企业,目前运营情况不佳,年产量仅有两三万吨,远远不能满足赞比亚农业生产的需要。赞比亚尚没有农药生产企业和规模化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所有农药与质量较好的农业机械全靠进口,每年需进口化肥与农药8万多吨,花费1.6亿美元以上。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赞比亚90%以上的小型农户几乎不使用化肥与农药,也没有多少农业机械使用。随着赞比亚经济的发展,小型农户将成为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领域巨大的潜在市场。此外,农作物种子也是比较缺乏的农业生产资料。目前,赞比亚种子市场供种较好的有玉米、木薯和小麦等,但是水稻种子的供应还存在一定问题。中国是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大国与消费大国,可以在赞比亚设立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或者通过出口等形式,为赞比亚提供优质农业生产资料,也可以帮助国内农业生产资料企业“走出去”。其次,赞比亚粮食生产能力虽有较大的提高,但每年仍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一定数量的谷物,主要是油料种子、大豆和谷类,但这些谷物受粮价高涨影响较大,因此赞比亚是南部非洲受粮食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赞比亚尤其缺乏油料作物,由于国内产量不高,加工植物油水平有限,赞比亚每年需要进口大豆油1.2万吨以上,花费超过1000万美元,进口大豆油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以上。中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可以根据赞比亚粮食生产实际情况和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变化,适时调整对赞比亚粮食援助及出口计划,鼓励中国企业投资赞比亚植物油加工。以上问题既是制约赞比亚农业发展的因素,也是中赞农业合作可以优先考虑的领域,它们为中赞农业合作提供了契机。中赞双方在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农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大有可为。

二、赞比亚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赞比亚历届政府均高度重视农业发展,把农业视为发展国计民生的根本,提出“确保全国粮食安全,扭转靠天吃饭、粮食紧缺的局面,力争使赞比亚成为本区域粮食和禽类产品主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的发展目标,计划从2005年到2015年农业的年增长率要达到7-10%,2015年要实现90%以上人口的粮食安全。其主要措施包括:

(一)制订和完善农业领域法律法规

目前,赞比亚已基本建立促进农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其中包括为促进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和种植业发展而制订的专业法;保持食品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法律;关于农业培训、涉农机构成立和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以及涉农金融服务方面的法律。其中,《投资法》和《2004-2015年全国农业政策规划》均在降低涉农税收,减免农资进口关税,简化农业用地审批方面给予优惠。这些法律的制订与实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有力地促进了赞比亚农业的发展。

(二)实施惠农扶贫政策

2000年至2008年赞比亚政府开始实施“化肥支持政策”,对小农户购买化肥提供50%的补贴,2009年赞比亚政府以“农民投入计划”替代“化肥支持政策”,根据该计划,受益农民每户可免费得到50公斤化肥4袋、10公斤种子1袋,受益人数超过50万。实施“农业市场发展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产品集散中心,方便农户出售农产品。取消农药、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增值税,对电力、柴油等农业生产能源给予补贴。2011年9月萨塔政府上台后表示,政府将重新设计“农民投入扶持计划”,增强市场导向,针对不同农业生态区提供有针对性的示范服务,支持适宜该区域的农作物种植。

(三)加大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赞比亚政府认识到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农业投入逐年加大,2011年赞比亚政府投入农业项目资金约2.5亿美元,2012年政府预算中对农业项目的投入将达到3.4亿美元。赞比亚每年用于农业发展的预算占财政预算总额的9%,如果加上用于农业行政管理和农村发展的预算,拨给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超过国家预算的10%。非盟国家在2003年的《关于农业和粮食安全的马普托宣言》中承诺,5年内将国家预算的10%拨给农业和农村发展,赞比亚是实现这个承诺的非盟成员国之一。

(四)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赞比亚政府设立了“灌溉发展基金”,出资兴建了一些水坝、水库、田间灌溉系统等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农村公路和电力项目,农村道路交通得到改善,通讯网络基本覆盖全部农村地区。目前,已经完成并且已发挥作用的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有50多个。以2009年建成的Chinenke小型农户灌溉系统为例,它位于北方省Mbala地区Chinenke村,耕地面积约100公顷,实际灌溉面积约50公顷。政府出资建设该灌溉农业区的灌溉基础设施,并负责维护灌溉基础设施,受益农户协助政府维护灌溉基础设施,并无偿提供合理的劳力。各小型农场主采取地表灌溉方式种植蔬菜、水果和粮食作物,再通过中间商或农户协会贩运到集市销售,价格理想,收益较高,该灌溉系统被当地农民称为“富民工程”。为吸引外商投资农业,赞比亚政府投入近1000万美元建设了15.5万公顷耕地的Nansanga农业区项目。

(五)推广农技服务

赞比亚政府在《国家农业政策(2004-2015)》中对技术推广做了详细明确的规定,指出适宜科技的发展和推广是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关键所在,其工作重点是:发展和推广适当的农业机械、工具、设备、零件及捕鱼方法;发展和推广适宜的种子、树苗和牲畜品种;发展和推广适宜的鱼种及水产品品种;研究病虫害控制方法;发展可持续的耕作方法和推广适当的生物科技术。从中央到地方,赞比亚有五级农技推广服务,即国家农业部、省级农业协调办公室、地区级农业协调办公室、区域农技推广官员,及片区农技推广官员。除国家级外,其余四级推广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均由省级财政拨付。这些技术人员对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作物产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三、中赞农业合作情况

(一)中资农业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中国在赞比亚的农业企业有23家,其中国营农场6家,总投资645万美元,土地总面积8047公顷,年产值近700万美元,主要从事粮食种植和禽畜养殖。民营农场17家,总面积1200公顷,年产值400万美元,主要从事蔬菜种植和养殖业。中国在赞比亚投资的农场和企业普遍盈利。代表企业包括:1994年在赞比亚设立的中垦农场,目前其农场面积超过6000公顷,已开垦1000公顷。公司计划在3年内新开1300公顷土地,同时扩大畜禽养殖规模,年总收入超过1100万美元;2001年成立的奇佰特棉业公司,该公司采用订单农业的方式向5万户农户提供种子和经费,收购所产棉花,经过加工后运回国内,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两次获得赞比亚总统奖。

(二)对赞比亚农业援助成果显著

根据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精神,中国在赞比亚投资建设农业示范中心项目,并于2011年6月完成土建工程建设。该中心具有三大功能目标:农业科学试验研究、技术示范推广和人员培训,中心将对赞比亚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示范和推广,以及培训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发挥积极作用。2012年中方还将向该中心派遣农业技术专家组,以中心为依托开展试验研究、示范种植、技术培训,帮助非洲人民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2009-2010年,中国农业部选派三名农业专家(水产、水稻、农田灌溉专业),为赞比亚农业生产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协助建立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体系等,帮助赞比亚提高农业宏观调控能力和农业自主发展能力。目前三名专家已圆满完成任务回国。此外,中国在赞比亚境内八个地区建设了九个大型粮仓,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总仓储量达10万吨,帮助赞比亚解决仓储设施缺乏问题,防止粮食腐烂或遭遇虫害。目前中赞农业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规模小。交通不便致使赞比亚对外贸易不活跃,限制了农产品交易的市场规模,而且中资农场自身规模有限,无法产生农业生产规模效应,与发达国家农场相比竞争力较弱。2.融资难。中资农场尤其是民营企业资金缺乏,贷款难度大,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投入。3.留人难。中资农场人员流动性较大,各类专业人才短缺,造成农业生产与劳动力、技术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四、中赞农业合作建议

(一)互利共赢、持续发展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先进,而赞比亚发展农业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重视农业发展,与中国农业合作愿望强烈,两国合作潜力巨大。建议发挥双方优势互补的特点,建立粮食种植和加工项目,以合作项目为依托,带动中国技术、设备出口等农业上下游产业走进非洲,实现对当地农业产业链的深层次开发,保证农业合作的可持续性。

(二)加强调研、谨慎选择

在选择合作项目时要充分考虑所在国的自然条件、政策法规、市场潜力、社会状况等各方面情况,从当地实际需要出发,与所在国农业发展规划相符合。可发挥不同农产品产业区域优势,在阳光充足和雨水充足的地方发展以水稻、渔业等为主体的农业生产;在干旱少雨和生产条件较差的地方应当以木薯等抗逆性较强的作物为主;在丛林和草原地区大力发展畜牧业。2009年,赞比亚政府提出了赞比亚水稻发展战略规划,明确表示要大面积扩大水稻种植,建议中国企业考虑设立水稻种植和加工项目。

篇12

社区有了“农机站”

从下半年开始,**市先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乡镇区划调整和机构改革,乡镇(街道)农机管理站职能并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把地域相邻的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在社区设立政府公共服务机构,通过打造“两公里服务圈”,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效益,优化了生产要素配置,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

农村社区的建设给新形势下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服务平台。**市农机局以全市建设农村社区为契机,立足部门职能特点,梳理农机服务项目,及时调整思路,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把农机服务进社区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基层农机工作开展的关键环节来抓,把基层农机工作有机地融入到农村社区化服务中去。努力做到社区建设在哪里,农机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及时解决社区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受到快捷周到的服务。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既充实和丰富了农村社区化服务内容,又创新了农机管理服务形式,弥补了乡镇(街道)农机管理职能弱化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和谐,为农机化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为农服务“零距离”

**农村社区建设,在医疗卫生、社区环卫、文教体育、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治安保卫等方面已具备了较高的服务水准。农机服务作为社区主导服务的延伸,同样改变了农村农机服务的“边缘化”状况,农民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服务和实惠。

为充分利用农村社区这一平台,为农民提供更加贴心、周到的服务,自去年以来,**市农机部门结合本市实际,在加强调研、搞好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在全市208个农村社区中,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机械分布及机械需求状况,选择了42处社区作为农机服务主打服务区,建立了固定的农机服务窗口。主要服务内容包括农机法律法规、农机购置补贴及有关农机化政策的宣传和咨询;当前农业生产中急需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挂牌登记、年度检验的服务预约和有关事项的咨询;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报名,农机职业技能资格证审核发放;三夏、三秋农机跨区作业协调调度;村级农机服务组织的建设指导和农机大户的发展培育,除在中心社区设立农机综合窗口外,在其它社区设立农机服务流动窗口,由社区人员代办,或乡镇农机站人员下乡轮流驻社的形式,在每个月设有固定的日期或电话预约,专门办理本社区的农机业务。在交通条件便利、农机保有量大、农机作业集中的社区,选择维修质量好、信誉高的农机修配厂点提供农机配件、油料供应,承担农机维修业务,提升农机维修服务水平。国家政策性新技术推广项目,也在社区得到良好的应用,今年开展的保护性耕作新技术推广项目,大都是在社区“服务圈”内完成的。

农机管理“上水平”

为进一步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联系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方面,他们借助农村社区农机服务窗口,以本社区为主要服务区域,以社区农民为主,动员周边村的农机大户和农民以土地、机械、现金等形式入股,成立农机服务合作社,主要在本社区开展耕地、播种、机械收获、机械灌溉等农田作业服务。并根据农时需要,同时开展好跨区作业服务,提高农机使用率,增加机手收入。另一方面,利用社区信息、技术、物流、人员集中的优势,逐步将组织健全、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组织向社区转移,更好地整合原有的农机服务资源,提升基层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全是依托农村社区成立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就有14家,占合作社总数的35%。农机专业合作社纳入农村社区服务后,整合了社区内机械、技术和信息资源,更加便捷地组织协调农机户、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耕、种、耙、播、收、浇灌等相关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用机难、没活干”的矛盾,提高了农机使用率,增加了机手收入,满足了农民生产之需。

篇13

关键词 PLC;控制系统;选用原则

中图分类号:TM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4-0124-01

全球PLC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其中,五巨头企业为:德国Siemens(西门子)公司、美国Allen-Bradley公司、日本Mitsubishi(三菱)公司和Omron(欧姆龙)公司、法国施耐德电气公司,其销售额约占全球总销售额的2/3。国内形成产品化的PLC制造企业达数十家,但面对技术高和资本雄厚的国际PLC品牌企业,我国PLC制造企业大型产品还不够成熟,主要以中小型产品为主,价格相对便宜,市场占有率低于5%,处于这台大戏的“配角”位置。据中国工控网数据,《2013年中国PLC市场研究报告》2012年国内PLC市场规模约为79亿元人民币(含DIO),呈负增长,同比下滑9.2%。据中国行业咨询网预计,随着“十二五”提升装备自动化的提出,201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0亿元人民币,2015年将超过16亿美元。应用于大型项目的高端PLC采购相对平稳,小型PLC产品在关系民生的行业呈持续增长态势,如石油开采、交通行业、农业机械和包装机械备等。

1 选用方法

全球PLC品牌和型号繁多,但因技术实力不一,产品质量存在很大差异。如何能选出各方面性能都非常适合特定工业现场应用环境的PLC成了关键性问题。但PLC选用始终遵从在满足安全性和可靠需求前提下,达到最优性价比的原则,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1 PLC数量及机型

当被控对象为单一的机器设备时,如铣床、简单自动生成线、洗碗机等,常选一台PLC控制。当多台设备需要被集中控制时,也可选一台PLC控制,再由指定的I/O口相联接,可减少通信线路。为了避免集中控制系统PLC一旦出现故障,整个系统就立即瘫痪,可选信息冗余度大、抗干扰能力好、容错功能强的PLC机型。当大区域内有若干对象需要被控制时,则可选具有数据交换和通信联网功能的多台PLC控制。一般同一系统的多台PLC选用的机型应尽量统一,因为同一厂家采用的各项技术指标都相对一致,便于采购、维修、扩展功能等。

1.2 功能匹配

工艺过程固定,维修量较小的场合,宜选整体式结构PLC,否则宜选模块式PLC。当设备以开关量控制为主,控制速度要求低时,可选功能匹配的低档机。若控制功能要求高(闭环控制、PID运算、通信联网等)的规模化过程控制,可视规模大小和复杂程度选用中档或高档机。在安全稳定性能要求高的主控系统中,常选用知名品牌大型PLC,而为了降低大型系统集成的总成本,则可在满足控制要求的前提下选用国产小型PLC。

1.3 编程方便

如果被控设备的工艺需经常变动,就应选择具有在线编程功能PLC,因为可在线编程PLC的主机和编程器各自具有一个独立的CPU,即使主机CPU在运行的状态下,也可以使用编程器完成程序实时的修改,主机在一个扫描周期完成后与编程器通信,在下一个扫描周期执行修改后的程序实现新的控制要求,否则就应选择离线PLC。

1.4 系统响应时间

PLC系统响应时间T响应,主要与输入滤波器时间常数、单个扫描周期t周、输出继电器机械滞后时间等有关。一般满足:T响应≥t周≈N×10ms,其中,N为正实数。主要原因是系统响应时间若小于单个扫描周期,部分信号将会因扫描不到而丢失;如果系统响应时间太长,也会造成输出结果无效。因此对于实时性要求特别高的设备,所选PLC的系统响应时间就不应超过常规继电器控制系统的动作时间,以满足实时控制要求。

1.5 电源和存储器容量

电源模块的额定输出电流容量不得低于CPU模块、扩展模块、输入输出模块等消耗电流的总和。存储器容量,按实际需要的为基准,再增加25%裕量估算。推荐估算公式如下:

R=[(DI×10)+(AI×150)×(1+25%)]

其中,R—总存储量字数;DI—开关量点数;AI—模拟量数。

1.6 I/O模块

输入模块选择与电压、输入点数、同时接通点数和门槛电平等有关。I/O模块与设备距离近,宜选低电压,反之,宜选较高电压。例如,距离超过10米则不能选用5 V电压,应选12 V。一般分两步估算I/O点数容量,即:先算出实际被控对象输入输出信号所需I/O总点数,再在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增加10%~20%裕量。另外,同时接通输入点数不超过输入总点数的60%。当远距离传输系统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要求较高时,则需选用门槛电平相对较高的模块。输出模块选择与负载性质、输出电流和同时接通点数等有关。低功率因数频繁通断的交流和直流电感负载,可分别选用晶闸管输出和晶体管输出。对于动作速度慢和通断频率低的交直流负载,可选价格便宜的继电器输出型。另外,同时接通点数的电流累计值和负载电流的额定值都必须小于等于输出模块的额定电流值。

1.7 谨防伪劣产品

市场上往往存在伪劣PLC产品,它们常有内存故障,无高速输入功能,输出点接触不良等问题,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因此,最好从正规渠道进行购买。还可从外包装仔细鉴别,伪劣PLC的模具相对开得比较粗糙,字迹、盒子、标签等也与正品常存在细微的大小和颜色等差异。如正品三菱PLC编程口的内部插孔金属片是镀金的,伪劣的大部分则是钛白或者银色等非金色。

2 结束语

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PLC的选用方法,顺应PLC制造企业和产品型号日益增多的潮流,能在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前提下,帮助用户选择较为适合的PLC产品。

参考文献

[1]庄文浩.PLC在油田控制系统中的选型与应用[J].仪器仪表用户,2013(2):54-56.

[2]孙小明.高速公路隧道监控系统的PLC应用分析[J].软件,2008(3):54-58.

篇14

一些中国公司在海外开拓业务已经有了一些很重要的模式转化,最重要的是开始派人进入目标市场,了解情况,接触人脉,选择员工,组织监督分销渠道,甚至开始进行一些必要的公关。而且非常重要的是,这些操作已经培养出一些对于当地市场相当有感觉的专门经营管理人才与当地员工队伍。这与以往只是找个出口商其他一律甩手不管的模式相比,进步已经很大了。华立科泰公司主管东非业务的王文清先生认为,这是在国际市场上规模操作与获得较高利润的关键。事实上,中国制造在从日用品到机电产品的多个品类均在非洲有广泛的市场基础,从高端产品到低端产品均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甚至国内不少即将遭到淘汰的生产线在这里还可以找到发挥作用的市场空间。

但是很显然,今天在国内营销中已经普遍使用的方法,比如了解消费者需求、建立与掌握渠道、提升服务水平、以推拉方式促销产品等,在这里却很少得到使用。也正因为如此,即使是国内的一些大品牌在这里也主要是销售行为,而很难说是系统的营销行为,根据当地消费者的需要设计产品、设计广告、设计渠道都还谈不上,这就使得中国产品的品牌声望很难形成“规模”。

GBC南非负责人卡罗尔女士就说,那些中国品牌在你们中国人看来可能还算明白,而对于我们来说就好像不存在一样,我们觉得中国人就是用极端的方式生产出很多便宜货而已。这一点,很多在非洲经商的中国企业经营人员也承认,我们主要是做边缘市场的业务,中国品牌还没有进入主流消费者的视野。妨碍中国企业品牌化经营的因素,一是非洲的经商环境还存在诸多不足,中国企业对于在非洲市场规模投入的信心还不够,短期心理仍然主导着很多经营者的思考;二是在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很少能将其提高到与本国消费者同等的高度,中国市场中心观还在左右着企业的决策者;三是现有的非品牌化经营状况还算可以,一些中国企业有得过且过的思想;四是大部分中国企业的高层决策者缺乏对于非洲市场的直接经验与知识,因此在非洲市场塑造品牌的问题还很难被提上议事日程;五是非洲市场上的中国个体经营者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中国来源地品牌有着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