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药行业市场格局,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未来中国医药产业如何发展,市场竞争格局如何演变,医药企业如何应对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和洗牌重组,哪些医药企业可以获得未来的生存权,我们必须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进行理性思考,认真准备、积极应对。
一、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医药工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虽然仍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增幅已经呈现明显的背离发展态势,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2003年9.4%,2004年8.8%,2005年8.4%,2006年7.9%。
我国医药商业的销售利润率已连续几年徘徊在5-6‰,有半数以上省份的商业企业汇总性亏损,医药流通企业已经步入微利时代。
终端市场呈现三分天下的格局,2006年销售统计第一终端增幅下降,占比为44%,而第二和第三终端增长明显,占比分别为17.8%和38.2%。
医药企业GMP、GSP改造和并购重组等并没有使医药行业多、小、散、乱、差的竞争局面得到实质性改变。另外,在民族医药企业效益普遍下降的同时,外资企业的竞争优势日趋明显,两大阵营的差距越来越大。
2006年可谓是医药行业的多事之秋,药品质量与安全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治理商业贿赂医药行业首当其冲、国家药监局地震让整个医药行业蒙羞、药品持续降价进一步殃及医药企业和消费者、继医院招标之后挂网采购和二票制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点运行、针对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媒体的不正当宣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时间医药行业成为万人所指的众矢之的。
2007年,一方面国家将重新修订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价格管理办法、药品广告管理办法等法令性文件,反商业贿赂、药品降价、招标、挂网、同质化市场竞争等外部因素将继续影响医药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研发投入不足、产能严重过剩、生产成本上升、银行还贷压力加大等内部因素将继续左右医药企业的命运。
二、 西方产业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北美产业的摩根时代(1880-1920年)是西方产业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期间的市场竞争状况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我们今天医药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当时的产业竞争格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厂商林立,恶性竞争,价格战硝烟四起,市场秩序混乱,全行业亏损,产业整体失效,行业内厂商生存维艰、一筹莫展。
金融资本家JP摩根奋起自救,驱动、主导美国产业大重组。JP摩根收购卡内基钢铁公司,吞并785家小型钢铁企业,成就了著名的美国钢铁公司,资产达到15亿美元,是世界上第一家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控制美国钢产量的70%。
随后洛克菲勒推动40多家石油公司组建托拉斯,形成美孚石油,杜兰特推动200多家汽车企业合并成通用汽车,与福掌汽车产业秩序。这一轮产业重组浪潮几乎波及到所有的工业部门,金属原料、石油、金属加工等行业尤烈。产业过度竞争的格局被彻底改变,规模经济性得以实现。美国现代大工业崛起,彻底拉开了跟欧洲工业的竞争力落差。
美国医药产业同样经历了这一产业重组过程,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医药企业数量曾经达到3000余家,在随后的20-30年里有近半数医药企业退出了市场,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市场竞争和并购重组,美国医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市场集中度大幅提高,今天的美国医药企业数量只有几百家,他们或是竞争力极强的跨国医药企业集团,或是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
纵观西方产业史的发展与变迁,中国医药产业正处于北美产业史的摩根时代,以史为鉴,我们可以预测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低成本竞争常态化、长期化:首先由于我国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产能严重过剩、仿制药激增等问题,导致低成本竞争成为医药企业生存的主要手段,其次,在药品营销价值链中,医院占据主导地位,医药工商企业的谈判能力较弱,利润空间狭窄。第三,能源和原材料涨价、药品降价和营销费用的不断上升,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2、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截止2004年12月11日,中国医药市场已全面对外开发,目前外资企业占据医院高端市场的半壁江山,在OTC市场亦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国内制药企业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已是医药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
3、并购重组将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从产品经营到资本运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逻辑,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甘心通过市场竞争的手段被淘汰出局,最终只有借助资本的力量才能改变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推动医药产业的重组与升级。
4、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品牌化是企业创造核心价值的重要手段。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高达45%,排名前10位的药品占全球药品销售总额的10%,研究表明,在世界著名制药企业中,大品牌产品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与其价值增长倍数呈明显的正相关。规模化是企业实现成本领先和规模效益的重要前提,国家统计局曾在2003年针对国内中药企业做过一项调查,中药企业销售规模与其平均销售利润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当企业规模达到5-10亿时效益最佳,低于或高于这个规模区间的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专业化是充分利用资源、建立品牌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专业化发展方向可以进一步分为治疗领域专业化、产品类别专业化、营销手段专业化等。
三、未来哪些医药企业可以获得生存权
21世纪是生物医药快速发展的时代,医药行业是伴随社会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持续成长的朝阳行业,中国医药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将会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市场竞争、并购重组的结果必将使一些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企业淘汰出局,也必将使一些优秀的制药企业脱颖而出,那么哪些制药企业可以赢得下一轮市场竞争,获得未来的生存权呢?笔者认为以下六类企业值得关注。
1、稳健成长的合资医药企业:合资医药企业在中国发展多年已经建立起强大的营销网络和良好的品牌形象,这是长期市场培育的结果,更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基础。另外,合资企业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新产品的持续开发与上市成为企业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运营领先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合资医药企业在中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具有综合实力的大型医药企业:国有大型制药企业具有较雄厚的产业基础,它们并不缺乏产品、技术、人才和资金,缺乏的只是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体制决定观念,观念影响机制,机制制约发展,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困扰企业发展的机制问题必将得到解决,企业内部多年积淀的资源和蕴藏的潜能将会释放出来,进而转化为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3、专业化发展的中小型医药企业:通过聚焦某个细分市场或产业链的某个环节,以产品、技术和品牌建立并持续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走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是我国中小医药企业战略发展的主要方向。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和各地市场发展不均衡,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中小医药企业将与大型制药企业形成舢舨与航母和谐相处的共赢局面。
4、具有国际化能力的特色医药企业:许多国内制药企业跳出国内同质化市场竞争,放眼国际市场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如浙江的海正药业和华海制药等化学原料药企业,它们的有些产品已成为国际医药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国际市场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是应当看到目前中国医药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还不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我国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经明确提出了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方向和目标。
5、具有卓越管理能力和执行力的民营医药企业:民营医药企业具有灵活的运营机制和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迅速崛起,目前已经成为支持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家多半是创业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矛盾,集权与分权的矛盾表现较为突出,成为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正如发达国家的家族企业一样,当中国民营企业真正度过了家族性企业的管理关后,将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医药行业;产业组织特征;产业政策效果
中图分类号:F40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2)-0115-04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制药大国,可生产化学原料药1300多种,总产量58万余吨,其中有60多个重要品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化学药品制剂有30多种剂型、4500余个品种;在全球已经研制成功的40余种生物工程药品中,我国已能生产20种,其中部分产品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中成药产量仅60万吨,中成药品种、规格达8000多种;可生产医疗器械近50个门类、3000多个品种、11000余个规格[1]。本文拟运用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对我国医药行业的产业组织特征及产业政策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医药行业产业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
一、 我国医药行业的产业组织特征
(一)市场集中度
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高寡占型行业的市场集中度CR8一般应大于40% ,寡占型行业的CR8一般应在30 %-40 %之间,低竞争性行业的CR8则应该大于20%[2]。医药产业与烟草加工业、化纤工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 都属于具有偏高进入壁垒和低竞争性的竞争产业, 是一个高集中度的行业。早在1996年,日本医药产业的CR8就已达44 %;1993 年, 英国医药产业的CR4为35%;1991年,德国医药产业的CR4为28%。另据资料表明, 世界上前25 家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 已从10 年前的不足40 %提高到了现在的60 %以上。这是近10 年来制药企业并购的结果, 而且这种集中化趋势仍在发展之中。至2000 年, 世界上前10 家领先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40%,前20 家领先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60%。
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一直不高。从表1可以看出,1991 年-2001 年间, 排名首位的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一直不足5%,前4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CR4) 一直不足10 % (除1993 年外),前8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CR8) 则一直不足15 % (除1993 年、2001年外)。而且,自1998 年以来, 我国医药产业的CR4 和CR8 虽有小幅增长,但是其增长幅度仍不是很明显。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不仅在与我国各产业的横向比较中处于中下水平, 而且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医药产业市场集中度水平相比显得非常低。
根据2004年的销售收入数据,我们计算出了2004年医药各个子行业中的前八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见表2)。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在2002-2004年间,医药行业产业优胜劣汰竞争加剧,许多大公司通过兼并重组或新建项目,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提高了市场集中度;另外,化学原料业、生物制药市场集中度最高;医疗器械、中药饮品工业市场集中度次之;化学制剂和中成药市场集中度较低。
(二)进入壁垒
医药行业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一般情况下,药品从研究开发、临床研究、试生产、科研成果产业化到最终产品的销售,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并且其间的审批、临床研究环节复杂、周期时间长,医药行业新药产品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才、设备等。所以,进入医药行业对资金、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医药行业的行业壁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壁垒。自主研发能力是医药制造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对医药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医药制造行业涵盖了实验室、中试和生产过程,同时具有跨专业应用、多技术融会、技术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对相关企业的全面技术开发能力要求非常高。
(2)法规壁垒。除一般性法律、法规以外,医药行业企业还要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的经营条件,主要包括:具有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应的技术工人;具有与其药品生产相适应的厂房、设施和卫生环境;具有能对所生产药品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的机构、人员以及必要的仪器设备;具有保证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需要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通过GMP 认证。另外,国家还规定申请开办药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必须具有国内未生产的二类以上新药证书等。由于我国医药行业普遍存在生产企业多、规模小和抗风险能力低的特点,所以国家正在通过GMP、GSP 认证以及推行兼并重组等政策,逐步淘汰弱小企业,以提高行业的市场集中度。
(4)资金壁垒。医药制造行业是高投入、高产出行业,其新产品开发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重要生产设备多数需要进口,且价格昂贵。产品销售渠道复杂,环节多,资金周转偏慢,销售费用所占比例较高。因此,新进入者通常需要很长的启动时间,资金压力较大。
(5)市场壁垒。我国国内生物制药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数家优势企业正逐步形成各自的技术特色。与行业后来者相比,它们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和品种优势等。这无疑加大了后来者进入市场的难度。
(三)市场绩效
医药制造业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从2003年的按行业计算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来看,医药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高于工业平均水平5.94个百分点,高于轻工业平均水平7.04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高于工业平均水平4.13个百分点,高于轻工业平均水平5.1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1.57%,高于轻工业49.67%;总资产贡献率高于工业平均水平0.94个百分点,低于轻工业平均0.17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的经济效益较好可能是吸引外部大量经济资源涌入医药制造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医药产品销售率在各行业中处于最低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38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生产能力过剩,药品总体供过于求。这很可能是由于医药制造业较高的利润率吸引了过多的外部经济资源,短期内行业需求无法消化如此巨大的供给量所致。
医药行业中的各个子行业的绩效也各不相同。从2003、2004年的有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化学原料药、中药饮品销售利润率持续低于医药行业整体水平,化学制剂、中成药、生物制药销售利润率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准。2004年,医疗器械的利润率增幅较大,提高幅度达22.39%。在医药领域内,中成药、生物科技、化学制剂、医疗器械均有较好的盈利能力,而医药商业基本处于微利状态。
(四)增长特性
医药行业的增长与人口基数、人口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疾病谱变化和发病率等因素关联度较大,与宏观经济的景气周期相关性较小。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医药行业持续增长特性明显,具有新兴市场中的朝阳产业的高成长特征。过去10年来,世界医药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基本在7-8%之间,而我国医药工业的年均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一倍多。另外,我国医药工业的年均增长率也远远高于我国国民经济平均增长率。1998-2003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按不变价以年均17.1 %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及工业平均增长速度(见图1)。
二、我国医药行业的产业政策效果
(一)新医保目录的颁布促使医院用药增长,药价水平进一步下调,为制剂药的扩张带来了机遇
2004年9月16日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中,中成药品种由过去的415个增加到823个,增加了98%;西药品种则由725个增加至1031个,增幅达42%。医保目录的变化以及覆盖面的扩大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拉动需求,促使医院用药增长;医院用药水平提高,结构调整;药价水平进一步下调。
新目录为那些首次入围的品种提供了良好的扩张机遇,具体实效有望在以后年份逐步显现。虽然在扩大临床用药的同时,这些产品也可能面临价格管制的压力,但总体上机遇大于风险,因此相应企业也有望借此实现较快的业绩增长。
(二)获得GMP认证后的影响
新《药品管理法》明确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必须符合GMP 要求,并按GMP 组织生产。如果药品生产企业在最后期限2004年12月达不到GMP 的要求则只能退出药品生产。GMP认证后停产的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对医药行业的整体产能影响不大,原有的产销矛盾并没有得到缓解。而已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在改造过程中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产能扩大,扩充后的产能远远高出现有国内市场需求,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改观。
(三)药品分类管理:零售药店雪上加霜
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大了推行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的力度,正逐步取消处方药销售“双轨制”。根据推进进度的后续时间表,必须凭处方购买的药品范围将在2005年逐步扩大。2005年12月3日以后,将实现全部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销售。由于处方药目前占到零售药店销售额的40-50%,而医药分家短期内还难以推行,医师处方大多滞留在医院药房而难以流向零售药店。因此,处方药销售“双轨制”在2005年的逐步取消将对药品零售行业产生极大的震动,不少药店可能因此倒闭,零售业格局将会发生重大改变。
(四)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
医药是一个非周期性的、经营分散的行业,尽管一些区间因素会使其发展有所波动,但真正对行业具有整体性、趋势性影响的要素却是长期存在和相对稳定的,其效应也是表现为潜移默化而非短期爆发[4]。在这些要素当中,推动行业长期向好的包括政府和个人医疗消费支出增加、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全球产业转移等,限制行业增长速度的则有药价控制等。
政府和个人医疗消费增加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政府参与的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未来5年的作用不容忽视。据统计,我国参保人数从1998 年的1969 万人迅速提升至2004 年8月的11847万人;医保支出从1999年至2003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5%;医保支出占全国药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从1998年的7%上升至2003年的44%。另据报道,目前已有6899万农村人口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预计未来随着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全国城镇居民和农民的人均医疗支出将继续增加,从而长期促进医药消费稳步增长。
(五)药品价格管制
由于医疗消费涉及国家财政支出,为控制开支,医保目录的药品长期面临行政降价的压力。从1999年起,国家计委(现在的发改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药价改革政策,使得2000年之后社会药品零售价格持续出现负增长。发改委、药监局出台的降价令、限价令并未达到解决药品价格虚高、减少抗生素滥用的问题,使矛头指向“以药养医”的体制,将对卫生部推动医院体制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国家通过对仿制药的不断降价,除了减少医保用药的财政负担和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之外,也想促进企业创新专利药品。
三、提高我国医药行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我国医药制造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潜力。医药行业的增长潜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的增加将导致医疗需求增加。(2)人口老龄化使药品需求增加。(3)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宏观经济发展环境良好,将会使药品消费逐步提高。
我国医药行业应抓住机遇,积极提高产业竞争力。具体的对策是:加大技术和工艺改进,开发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挖潜降耗,节约水、电、粮等基础资源,节约化工原料,消化成本上涨因素;加大农村这一潜在医药市场的开发力度,拓展内销市场,解决农村用药难的问题;医药企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海外市场,加快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步伐;另外,医院改制的具体进度及方案对医药行业生产、流通行业有较大的影响,从长远看,为了真正解决以药养医问题,把虚高的药品价格降下来,必须打破国有医院销售药品的垄断地位,形成多种所有制医院并存的局面,进行医、药分业经营,并将医疗服务价格适度上提。
参考文献:
[1]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中国医药、化学制剂、生物制药、中药行业研究报告[R].2004.
[2]陈明森.市场进入退出与企业竞争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根据目前情况来看,医药行业形势与环境对药企上市是相对利好的。医药行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借助国家新医改政策的东风之力,已为药企上市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另外,作为非周期性行业,医药行业具有一定的抗通胀抗风险的能力。况且,医药行业也是机构和分析师认同度最高的行业板块,药企一旦上市,市场环境还是非常乐观的。
然而,上一轮的IPO终止审查企业名单中,15家药企位列其中。具体来看,涉及主板、中小板的有7家,分别是中信国健、曲靖博浩、广东众安康、上海杰隆、黑龙江天宏、海南皇隆、成都老肯;涉及创业板的药企为湘北威尔曼、海南中化联合制药、邦和药业、立正达、安泰生物、福建归真堂、贵阳新天、谊安医疗等8家。其中,单抗龙头中信国健及福建归真堂在5月31日自查大限之日,均“因故”难以出具自查报告,从暂停审核的“中止审查”状态变更为退出IPO的“终止”状态。
由此看来,药企上市仍面临很多问题与挑战。
目前,IPO的程序要求较多,看重企业市场程度、盈利模式和经营规范等,尤其是财务制度健全。其中,主板和中小板对财务能力要求便尤为严格,有不少企业都是因为财务核查发现了重大问题而撤回申报材料。而证监会亦表示,该次财务自查的目的便在于通过更严格的财务检查来挤干拟上市企业的财务水分,最大限度遏制其业绩变脸和财务造假。事实上,综合近年IPO情况来看,财务制度不达标企业的上市之路往往是一波三折。所以,药企欲上市,财务制度的规范和健全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除此之外,对于当前IPO制度中的其他内容,药企也需要警惕。如IPO制度中对企业的产品有要求,尤其是医药企业的产品,要保证其安全性。除此之外,同质化、关联性低的产品比较有竞争力。以今年为例,在申请上市的药企中,便有大部分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而放弃了上市之路。
对于筹划上市的药企而言,首先要对企业上市时机是否成熟作出精准判断。品牌的影响力,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健全的财务制度,经营规范等是其上市时机成熟的必备条件。笔者认为,本身具有科研实力,拥有独有的专利药品,有需要资本投入扩大产能的项目,并能在改造后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率的药企在上市中,会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笔者史立臣首先总结一下我国医药产业市场原有的痼疾:
1. 产品同质化依然存在,由于招投标体系的运行,价格竞争成为普药或者仿制药的关键手段。
2. 市场集中度低,医药产业资源分散,巨头鼎力的局面尚未形成。
3. 医药产业独有的行业特质策划能力相对较弱,产品推广和品牌建设手段趋同。
4. 渠道效益低下,多层级渠道同时存在,结构混乱。
5. 医药行业的营销还是处于简单的产品竞争,还没有进入顾客服务的新营销时代。
6. 医药产业容积大,市场机会较多,但是,医药企业采取的是泛泛作战,全面铺开,遍地开花的营销布局,缺乏样板式深度开发。
7. 公立医院医药仍然没有分开,市场的话语权仍然归属医院,这对我国用药结构的调整和用药机制的变革形成了严重障碍。
8. 新医改还是走“药改”的老路,国家诸多政策和措施对医院体系外的流通和生产环节过于打击,对新医改的主体医院系统变革步伐太慢或者缺失
9. 国内制药企业营销管理能力普遍偏弱,中小制药企业的管理能力更弱,营销管理竞争手段简单粗放。
10. 医药零售企业巨头尚未出现,零售市场协同性差。
其次纵观目前国内医药市场的营销模式:
1. 分销渠道的模式和结构
(1) 主体依然是传统药店、医药商业分销
(2) 模式主要还是全国/区域商分销
(3) 直供模式是药品卖场和连锁经营分销;
2. 终端推广的模式和结构
(1) 制药企业自己组建oTC和普药的推广队伍;
(2) 交给专业医药推广公司进行推广;
(3) 寻找全国或者区域商业型推广;
(4) 临床用药自己组建队伍、公司和专业推广公司业务佣金交叉组合推广。
从上述的医药产业原有痼疾和营销模式看,现在的医药行业中的企业营销模式基本大同小异,所以,模式的差异性和创新性缺失。
那么在2012年医药行业的企业将如何进行营销突围呢?
笔者史立臣先总结一下医药行业营销成功的关键因素:
1. 产品分销模式的有效性;
2. 畅通的分销渠道结构;
3. 服务的特质化和顾客需求精准满足;
4. 政策、竞争对手、医药市场和顾客信息的准确把握;
5. 必要的资金周转,这一点目前已经成了很多医药企业营销的最大软肋。
6. 营销管理的效益性和有效性
7. 产品竞争特质的准确把握和针对性的竞争方案
8. 市场布局的合理性和效益性,不要开始就求大而全,要精准定位,前期准求效益最大化和模式有效性,后期根据既有的成功经验逐步全面铺开。
9. 营销队伍的执行力
10. 培训体系的有效性
根据以上10点,医药企业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身的优势资源,制定有效的营销突围策略。营销突围策略可以根据行业、市场和自身资源分层级的构建:
一.建立医药企业自身营销突围的前提基础
1. 控制药品上市数量,削减效益或者边际效益低下的产品生产和销售。
2. 借助科技部《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整合市场和自身的研发资源逐步提高研发水平,未来的医药行业竞争,最终最强大的竞争力肯定会是研发能力。
3. 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现在医药企业的管理水平都相对较弱。如果自己不能提高管理水平,那么就借助专业的医药管理咨询公司短期内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 从流通领域强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 简化药品流通环节,减少流通费用;
(2) 和具有规模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逐步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未来医药行业肯定集中度提高,如果不和大型的流通集团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的产品会逐渐被边缘化;
(3) 加强与医药商业企业联系和合作互动;
(4) 根据产品的客户群体,寻找和建立合适的有效的配送链;
(5) 建立商业客户评价体系,连续性的考核合作商业,保证合作商业的有效性和忠诚性。
三. 从营销领域进行变革:
(1) 考察营销体系的效率性,通过营销变革提升营销体系的执行力
(2) 对产品准确定位和策划,明确客户群体和目标市场
(3) 建立强大的销区管理体系
(4) 通过培训体系的构建提升营销队伍的素质、能力和执行力。
(5) 区域布局的合理配置
(6) 细分市场、精准营销;
(7) 建立有效的薪酬绩效体系
四. 从整合政府资源入手
1. 对现有的政府资源充分的利用,争取利用率和效益最大化
2. 逐步建立全国性的合作专家群体和政府关系网络
3. 通过和行业协会合作,提升企业的话语权和政府公关能力
2011年1-8月的全国化学原料药的累计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4.35%,比上年同期的增速上涨4.12个百分点;8月份当月全国化学原料药的产量比7月份的产量减少了4.09万吨,环比7月增长-16.25%。中成药的累计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32.48%,增幅同比上升了9.59个百分点,发展较好;但是8月份当月,中成药产量较上月减少了1.96万吨,产量环比7月份增长-9.39%。
笔者史立臣认为,总体来看,我国的医药行业仍然按照既定的发展速度在发展,但是,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基础面的构成情况,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1.原料药的竞争优势在世界市场层面正快速减弱
2.我国大部分化学药产能和产品基本是仿制药
3.中成药比重虽然在逐步增加,但是基数相对较小
4.数据的大部分是国字号企业,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
5.数据基本处于中低端的医药产品竞争,高端产品基本被进口产品垄断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竞争格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厂商林立,恶性竞争,价格战主导市场,仿制药和低价的中成药成为主流,市场秩序混乱,医药行业内厂商生存艰难、一筹莫展。
低成本竞争常态化、长期化将是我国医药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常态, 由于我国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一般药品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低成本竞争成为医药企业生存的主要手段。药物研发投入偏低、新药畸少,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切身之痛。过去60多年来,中国创制的获得全世界承认的新药只有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两种。“十一五”期间,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不到3%,重点药企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约为5%。虽然“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动员的“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金约为400亿元,但这样的投入水平仍远远不够。
目前由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加剧,全球性制药企业正更加重视中国区域市场的竞争,很多外资企业正加快在中国的市场布局,购买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或者设置生产工厂,提升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认可度和竞争力。由于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和国家对医药行业的管制,更多的资源开始加快分化流向的速度,大量优质的科研、生产、物流和生产的优质医药资源正被逐渐的国有化或者区域化。
中国有6000多家制药企业,这些企业有优势优质竞争产品或者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极少,更多的企业正处于挣扎和煎熬阶段。
同时,在药品营销价值链中,由于制药厂商在能源涨价、国家强制性药品降原材料持续性上涨和营销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利润被降低,发展空间被缩小,迷蒙的认识正凸显。而且,由于医院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国家和地方招投标加快对整体医疗用药的控制力度,医药工商企业的话语权和谈判能力也逐步变弱,商业利润空间狭窄。
目前外资企业占据医院高端市场的半壁江山,在OTC市场亦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并购重组将成为未来五年内或者更长时间医药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从产品经营到资本运营,从分散管理到集中化管理,是医药行业和企业必然的发展逻辑。
根据目前医药市场竞争状态、国家医药政策来看,管理特质化、企业或产品品牌化、主销产品规模化、治疗领域专业化、销售市场细分化将成为未来医药企业发展的方向。这些都导致医药企业竞争能力发生根本性变化,有竞争力才有话语权,有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权。
有竞争力才是中国医药企业的王道。
笔者史立臣认为中国医药企业的竞争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
1. 内部结构管理能力和外部资源管理能力提升
2. 获得国家和省级研发资源的能力提升
3. 专业治疗领域竞争性的提升
4. 根据特质性对融资能力和融资渠道的提升
5. 针对医药企业自身优势,对可获得资源的并购重组能力提升。
6. 市场和营销团队竞争能力提升
关键词 医药经济 医药发展 创新管理 审计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 F4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9-0048-04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in 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JIN Lianya
(China National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orporation, Beijing 100190, 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rein. Moreover, it analyzes in detail that in order to reach bette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acro environment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good management system and innovative management are required. Various management systems such as audi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duction and material are complementary and indispensible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medicine economy; medicine development;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uditing management
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水平要求的不断地提升,对于医药行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医药行业经济发展的空间也非常之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企业要把内部管理做好、做新,做出自己企业的特色。所以,我们要对现在医药行业的现状和所处地位,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地分析,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医药企业经济规模发展得越来越好。
1 医药行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地位
1.1 经济产业特性
医药行业是公认的世界化的行业,它的经济产业也有一定的特性,在各国的产业体系和经济增长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药行业的产业特性显得尤为突出,第一,医药行业和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医药工业在经济上的价值可以通过医药新产品的销售额与我国GDP比例看出来,几十年来,医药产品总的销售额占GDP的比重一直是呈上升趋势的,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表现出动态稳定性特征。第二,医药行业是朝阳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国际性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永不衰落的产业。第三,其产业特性为高投入,高风险,当然同时也是高回报的,并且有垄断性质。高投入体现在新药研究与开发上,制药企业新药的研究开发费已占其销售收入的15% ~ 20%。医药行业的高投入也导致其高风险,一旦企业开发失败,就会使其巨额投入血本无归,但是一旦成功,那么医药行业的利润是巨大的,发达国家医药行业的销售利润率高达30%,而且医药行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制药公司垄断的产业,利润巨大且具有垄断性。
1.2 医药行业现状
医药行业按国际标准划分,是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1]。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制药机械、药用包装及医药商业。我国只是一个制药大国,并不是一个制药强国[2],回顾中国医药行业近年的发展情况,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发展。现状很理想。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行业不断壮大,到目前为止中国大约有5 000家大大小小的制药企业,生物制药企业有200多家[3]。制药企业的产值,以每年平均16.6%的速度增长,在我国GDP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达到了4%。与此同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原料药的生产和出口国之一,整个医药行业呈现比较好的发展态势。
1.3 机遇与挑战
我国医药行业的经济发展将迎来黄金的10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对身心健康的需求使得医疗药品市场迅速增大;新医改到2020年实施完成,医保全覆盖及大健康计划,会带来医药市场扩容及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对医药行业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而且,有国家政策的扶持,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卫生部、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制定的《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显示了国家对医药行业将进一步加大管控和扶持力度,目的是尽快实现医药行业由大到强的转变。研发决定未来,得专利者得天下。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配套政策的加快推进和全面实施,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会很激烈;新颁布相关政策与制度对市场的掌控;各地区政府地方保护的设置;制药企业小而多、低水平的竞争等。
1.4 医药行业现有的地位
医药行业的地位十分重要。医药行业是一个融合保守与现代的综合高科技行业,也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它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人民群众非常重视健康、保健、看病等问题,所以它是保护民生的特殊重要行业,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它的发展状况与人民群众享受的医疗水平直接相关。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的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医药行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问题
2.1 发展趋势
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我国医药行业经济发展到底是呈怎样的方向,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医药行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当今世界医药经济已经趋向于全球化[4],医药经济运行将继续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人口的自然增长是药品需求的基本因素,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健康及生存质量提升的要求,加大了对药品的需求。药品价格渐趋合理,使得医药经济越来越向好的方向发展。药物制剂,生物药物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对医药行业有着深刻的影响,据专家预测,在未来3年里世界医药市场年增长率为9%,而生物制药市场年增长率为20%。同时,非处方药的迅速增长趋势很明显,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药物,一般都是非处方药,比如感冒药、抗过敏药、止痛药、胃肠道药和维生素等。全球老龄化时代来临,在未来十几年内,人口老龄化程度还会加剧,所以,老年用药市场将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市场。2013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医药大国,预测2020年前后中国也将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医药大国。
2.2 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
2.2.1 制药企业小而杂,竞争激烈
我国大型的企业少,行业集中度低,使得产品经济效益太分散,中型尤其是小型企业太多,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而且这些企业还无法达成规模经济优势。
2.2.2 创新体系不完善,效率低
我国创新体系不完善,新药产力不足,医药科技投入不足,我国产权品种很少,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较慢。多数老产品技术经济指标不高,工艺落后,成本高,缺乏国际竞争能力。新药的预期回报率一般都比较低,所以,医药企业很少甚至不愿意投入资金去研发新药,从而导致研发新药的创新能力比较弱。
2.2.3 医药市场体系不健全,竞争体制不完善
在旧的体系格局被打破后,新的市场流通体系还没有形成。加上生产领域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药品低端而且重复,供应的量太多而卖不出去,流通秩序混乱,导致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医药市场治理任务艰巨。
3 医药企业的创新管理
3.1 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纵观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我们既有优势又有不足,也有很多的机遇,只是医药企业的规模,流程管理有些问题,作为医药企业,要想做得很成功,企业管理是不可少的,管理有了系统的体制,企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科研、生产、营销管理上台阶是企业成长中的重要环节。其深远意义不仅是资源合理的配置,全面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从中获取最大利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强化了抵抗风险的能力。
从国内制药企业经济技术管理学角度来看,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构架的公司必须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一般认为“小企业是权威管理、中型企业是制度管理、大型企业是文化管理”。
随着国内众多制药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强化企业的制度建设及管理上台阶已是迫在眉睫。在多项日常管理中,加强内部审计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环节。这也是国外许多发展中的制药公司管理中所重视的。内部审计,也叫内部控制,与公司组织机构设置、质量管理、经营控制、生产控制、研发系统控制、财务控制、物资管理、人力资本管理的控制等8个方面的合理化对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审计、生产、研发和物资这4个方面又是一个制药企业的命脉。
3.2 审计管理
在管理系统中,综合审计部(有称“综合计划部”),这是一个独立的部门,也是一个复合型人材相对集中的部门。它不但要对生产计划、设备检修计划、基建、技改工程计划、营销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科研计划进行全面制订、审计,而且要对相关图纸、材料预算、费用预算、各类合同进行审计、把关,不是简单扼要的文字条理性审校或靠“一支笔”签字能解决的问题。
审计部直接向公司领导汇报,犹如质量管理一样,是对一个制药企业的监管。一个优良的管理系统应该是“事事有人负责,人人勤于工作,减少管理层次,加快经营决策,强化内部控制,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说“不能有空白、也不能有重复、不能有交叉”。
为了强化管理体系的控制,应采用多种方式建立报告制度。保障信息及时、信息准确、信息共享、信息互补和综合。现代化的制药公司(集团)最重要的信息是财务分析月报、销售分析月报、库存分析月报、生产计划月报,这些将有利于正确及时地决策。管理系统既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又要有利于内部监督控制,也有利于贯彻企业的政策方针。
3.3 研发管理
近年来,研发管理在现代化的制药公司(集团)中的地位逐年上升。而实际运作中,研发管理与企业中各项管理有着共性,也有个性。研发工作一定要重视信息工作,确定自己的优势,把握研发定位点。
在信息时代,审视确认研发的系统流程,完善职能系统建设。特别是对所开发的新项目的国内外市场、新产品专利、工艺路线调研后做出开题报告。经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立题并制订通过草案。经审计后纳入计划,其中包括了人员投入、计划指标、技术指标、工时预算、材料预算、设备预算、设备考察、成果监定和结题报告等。
3.4 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人力和机器的合理配置及充分利用。为了保障批量的适宜性,要充分力求合理、经济地生产。对每个品种、每个批量要计算工时和设备运行台班,逐渐推行和完善工时管理制度。从这些基础数据出发,合理配置人员和设备,从而减少人力、物力、设备的闲置或隐性浪费。
虽然是以销定产,然而营销预测常常不准确。受一些政策性和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非人所能预料。虽然营销的预测按月滚动,计算机系统也会及时地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调整。
实践证明,如能综合考虑到营销预测,以及前三个月平均销售业绩和未执行的合同,则生产计划会比较切合实际,可以纠正单纯营销计划所产生的误差。尤其是公司不是静态生存的,而是年年在发展,要采用动态管理,GMP实施必须量化,细到各个环节,而审计是保障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
3.5 物资管理
物资、物流要科学管理。库存管理是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美国FDA检查的重要项目之一。验收物品要求实物清点,任何收发料、舱位转移等过账,都有单据备查,专人核对。计算机系统有过账审计报告,以此核对单据和系统的一致性。
负责计算机输入的人员和物流管理人员要各负其责。避免帐物一人管理,造成帐物不清。发料和发货遵守先进先出原则,避免库存的积压和货品过期。物品应按日期的先后编制流水号、批号和供应商批号,以便跟踪。成品、药检报告、原料、包装材料、退货、不合格品、宣传资料、礼品、办公用品、设备、备品备件、废品等均需分类管理,进入不同的会计科目,以使电脑的查询功能更为实用。
仓库管理中,原辅包装材料、成品都要有状态。即待验、合格、不合格、销毁等,状态可划分区域和贴标签。不合格品要严格管理,一般由QA负责。从GMP规范来看,标签的管理要特别重视。用计算机管理的系统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计算机过账和实物移动要同步,包括出入库和移仓。计算机管理库存中,有很多信息要能充分共享。总之,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现代化物流管理,它与生产、科研、营销具有同等重要性。
4 结语
现代医药制造业成为技术创新最坚实的依托,无论是行业管理或是经济学家都无法将研发和制造业进行分割。生产与技术创新的相辅相成,推动了历史车轮的前进。当前,发达国家出现随着制造业转移到海外,研发也随之转移的现象是为了效益与利益的最大实现。中国医药制造业走过了一个个里程碑,而要走的路依然漫长。虽然任重道远,在《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医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日益凸显。
参考文献
[1] 李思成,温德良,冯燕丽. 我国医药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中国药房, 2003, 14(3): 132-133.
[2] 孔学东, 干荣富. 中国医药产业的机遇、挑战及相应对策[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1, 42(1):76-78.
[3] 杨广林.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浅析[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 15(15): 211-213.
【关键词】新医改;制药企业;兼并
新医改后我国制药企业的生存空间在政策层面受到进一步的约束,制药企业通过违规违法的暗箱操作来维持并增加销售的方法越来越难以维系,新医改政策对药品的成本和价格进行了更为严格的审查,药品生产企业的生存空间将受到更为严峻地考验。
在制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情况下,制药企业的兼并与重组是今后的主要格局,这是与制药行业的发展的历史进程一致的。在欧美发达国家制药行业在发展到二十世纪中期,与我国当前的情况基本类似。例如,法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2000多家制药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和企业兼并,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减少到800多家,到20世纪70年代下降为500家左右,而到1998年只剩下300家[1]。如2002年-2006年间,美国辉瑞公司购并法玛西亚公司,诺华公司收购了斯洛文尼亚的LEK,赛诺菲-希乐宝公司收购了安万特公司,美国辉瑞收购了Esperion和澳大利亚的CSL动物保健品公司,TEVA公司收购了Sicor,德国拜耳公司收购了瑞士罗氏大众药品部,瑞士诺华公司收购了加拿大的Sabex和丹麦的Durascan,诺华公司收购了德国赫素公司,美国雅来制药收购广州佛山宝康顺药业等等。诺华等公司明确提出将通过收购兼并中国制药企业的方法,来拓展中国非专利药市场。辉瑞收购法玛西亚不仅获得了几个重磅炸弹同时为该公司在北欧及意大利地区打开局面。2000 年辉瑞公司与Warner- Lambert 的成功兼并使辉瑞公司迅速跃升为全球制药企业的先锋力量[2]。
当前我国制药企业基本现状表现为产能过剩、高分散度,加之我国政府逐渐放宽了对企业间兼并活动的政策性限制,放松外汇管制,因此并购活动势必会增强。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制药企业的重组将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这是与制药行业发展的历史进程相符的,在这种趋势下,首先主要进行的将是大企业之间的并购与重组,这是由大企业为满足资源性互补的需要,从自身的战略意图考虑,与具备互补性资源的大企业进行重组,以获得更大的规模效应,提升产业集中度,强化自己的优势地位。其次是中小型企业为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而进行的兼并与重组,目的是为获得有利的发展空间。
近几年来的医药并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医药行业的集中度,增强了我国医药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了我国国有体制改革步伐,促进了我国医药产业与国际接轨,但与全球医药巨头的并购行为相比,我国医药行业的并购刚刚起步,目前多数企业的并购行为似乎更像一种单纯的投资,这样就增大了医药行业潜在的风险性,后并购时代的整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谈谈医药并购给我国医药行业带来的利好形势:
1.提高医药行业的集中度
据统计,2004年我国医药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约4700家,其中大型企业仅占约1.2%,一般销售额都只在10-20亿元之间,全国医药前10强只占国内市场约25%的份额,还没有一家医药企业年销售额达到100亿元,可见,目前我国医药行业的集中度是非常低的。医药并购是提高整个医药行业集中度的一种较好的方式。
2.增强医药企业的竞争力
医药企业通过并购,使资金、人才、技术迅速靠拢形成合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这样无疑增强了国内医药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如太极集团收购西南药业、桐君阁,即补充了其西药领域业务的不足,又增添了销售终端网络;太太药业通过并购健康药业、喜悦实业、丽珠集团等,即拓宽了公司在保健品市场的经营领域,又发展了处方药市场,为其从单纯的保健食品企业转型到多元化制药企业奠定了基础。据公开数据显示,并购重组类医药公司的市场表现明显好于传统制药业上市公司,民营企业上升的速度快。
3.推动国有体制改革步伐
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加快改革的重点就是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我国医药行业在政府的推动及企业的努力下,经过国有股划转、直接收购、间接收购、强制收购、要约收购、管理层收购及外资收购等各种并购形式,使得国有资本之间强强联合、民营资本及外资资本进入国有股份,我国医药行业以国有企业占主要比重的经济结构体系已经得到了改善,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国有股减持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4.促进我国医药产业与国际接轨
2011年,医药制造业收入同比增长29.4%,高于整体工业企业27.2%的增速;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3.5%,低于工业企业25.3%的增速(剔除原料药后,医药制造业收入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1.3%、24%)[3]。如此快速发展的医药市场吸引了各种外资企业进入,早在1980年就有日本大冢制药公司率先在天津建立第一家医药合资企业,随后外资或合资企业在我国“遍地开花”,施贵宝、辉瑞、强生、罗氏、杨森、百特、先灵葆雅等外资企业名称人们早就耳熟能详。香港华润出资3亿余元控股东阿阿胶集团,和记中药投资牵手北京同仁堂,美国博士伦并购正大福瑞达……一系列外资企业开始进军国内医药市场。同时国内优秀企业也开始往国内市场扩张,实施跨国并购,如国有医药企业三九集团收购日本东亚制药51%股份,直接投入日本市场。并购市场上境外资本的进入与境内资本的对外扩张加强了我国医药行业与国外市场的接触,促进了我国医药产业不断与国际接轨。
可见,并购给我国医药行业开辟了利好的局势,拉开了我国医药行业“重新洗牌”的序幕,但同时遗留了一系列折并购后遗症,加大了市场风险。
对于中国医药企业而言,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并购之后的诸多整合问题。既包括企业文化整合、人事整合,也包括被并购企业经营政策的调整,制度、运行系统与经营的整合等等。在全球范围内失败的并购案例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起因于并购后企业整合的失败。在全球医药界并购案中,重组成功被市场认可、业绩迅速上升的企业只有近30%,还有70%左右的并购,企业重组后销售、利润和原来差不多、没有变化或不如原来。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执行会长、华源生命产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于明德介绍:目前我国的医药并购仅仅处于抢占资源阶段,尚没有哪家企业拿出一套完整的整合方案,预计现有的并购整合要到3年以后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出效果,才能评判并购决策的对与错。并购战略失误的教训在我国部分企业前期的并购案件之中也已有所体现。如2003年,北京双鹤药业收购湖北恒康,但是在资产重组设立时,由于股东湖北省医药公司入资不到位和挪用双鹤资产,造成巨额计提损失,之后11月昆山子公司因涉嫌生产“问题药”被药监局查封停产。双鹤药业2003年业绩严重受挫,这也使得双鹤之前迅速扩张留下来的资产和管理问题彻底暴露。这样的并购后的整合风险对于还比较脆弱的国内医药企业来说是非常巨大的。
总之,我国医药行业并购开辟了医药市场的新局面,从多方面都促进了医药市场的发展,同时应看到并购并不能促进每个医药企业不断强大,存在的风险性也是非常巨大的,国内医药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理性地进行并购,并且应特别注意并购后的整合工作。并购是整合的开始,整合是并购的延续。通过全球医药行业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看到,制药企业并购将会越来越普遍,规模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一、质量认证不会根本改变医药行业竞争格局
2002年9月15日起正式实施的《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药品生产企业的GMP认证工作由原来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一级认证改为国家局和省局两级认证,以加快GMP认证工作的步伐。据SFDA统计,截至2003年7月,有1100多家非无菌制剂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加上各种注射剂在内的无菌制剂生产企业,全国共有1870家生产企业取得2608张药品GMP证书,占目前中西药制剂及原料药生产企业的37%,产品市场占有率占全国的2/3。还有六成即3000多家企业面对质量认证的最后期限或通过认证、或被兼并、或灭亡。
2004年预期:虽然质量认证的大限将至,近六成的企业面临“生死抉择”,届时中国药企将全面“瘦身”,但是由于已通过GMP认证的企业的产品已占市场大部分份额,故从根本上说,质量认证的实施将不会改变医药行业的竞争格局。
二、药价仍将处于下降通道中,优势企业具有价格谈判能力
我国自1997年以来先后10余次降低了中央管理药品的价格,蒸发了130亿市值。2003年上半年,国家计委又对西药199种(2200个规格)和中成药267个品种进行了调价,平均降幅达15-20%。药价一直处于下降通道中,只是5月份受SARS因素刺激,居民医疗保健用品消费价格和药品出厂价格同比有所上升,但之后,药品出厂价格又呈下降趋势。
2004年预期:总体上,药价仍将处于下降通道中。政策性因素导致的药价被动下跌动能不足,但是市场竞争、产品供大于求等因素会使厂家主动下调药品价格。药品招标采购也是使药价继续处于下降通道的因素之一。不同因素会使不同厂家或不同药品的价格上涨。
三、大宗原料药价格上、下半年冰火两重天,明年将在低位运行
由于下游深加工产品需求增加使青霉素工业盐需求呈上升态势,2003年以来,青霉素工业盐的供给远远大于人们的预期,故其价格从2003年6月开始呈下降趋势,降幅深达30%。受青霉素工业盐价格“跳水”的影响,相应厂家的收入及利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9月底、10月初国内青霉素生产的九大厂商达成“限量保价”的协议,即从10月1日起青霉素工业盐FOB(离岸价)不得低于6$/BOU,每月出口数量不得超过760吨,并对各厂家的出口数量及价格实施监控。明年国内青霉素工业盐产量约在3万吨,基本供需平衡。
2004年预期:青霉素工业盐价格会在6$/BOU附近运行。维生素C原料药目前价格与成本之间仍存在空间,从供需情况看,其价格仍存在下跌空间。
四、特色原料药沐浴着专利药过期的春风,业绩持续增长
专利药品的专利陆续期满,为通用名药市场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除在抗生素、维生素、解热镇痛类、糖皮质激素类原料药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外,在他汀类、普利类、沙坦类、抗抑郁药原料药等方面也逐渐将享受专利药过期后、通用名药大量上市、原料药需求增加所带来的益处。如今年海正药业的业绩大幅增长就是受益于辛伐他汀专利过期。
2004年预期:我国在他汀类、普利类、沙坦类、抗抑郁药特色原料药的生产方面具有技术、成本、规模优势,也为相关企业(海正药业、华海药业)未来业绩增长奠定了基础,
五、医药流通企业竞争仍激烈,盈利空间下跌
入世后,医药流通领域首先于2003年1月1日开放。按WTO承诺,2004年12月11日将完全对外资开放,包括药品分销服务,涉及药品的采购、仓储、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目前,医药流通企业竞争“白热化”,各路资本纷纷角逐此市场。除了来自各方面的竞争之外,流通企业面临的压力还包括药品招标采购、药品零售限价、GSP认证加快等。因此,流通子行业毛利率一直呈下降趋势。
2004年预期:行业的竞争格局未变,影响因素依然存在,盈利空间仍会下跌。
六、生物制药行业增长放缓
生物制药板块2003年的业绩增长尤为引人注目。这种增长主要来自:第一,SARS相关产品销售大幅增长,如北生药业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15806.6万元,同比增长97.15%;净利润2136.2万元,同比增长86.06%。除了募集资金项目产生效益因素外,SARS刺激下干扰素、胸腺肽的销售增长也是原因之一,其中干扰素收入3008万元,同比增长95.21%,使公司毛利增加约2400万元左右。另外,四环药业的胸腺肽上半年的收入已接近去年全年的收入。第二,非经营损益贡献。如复星实业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认购的招商银行3880万股股票锁定期满后上市流通,公司获得17772万元投资收益,占报告期利润总额的67.01%。第三,合并报表范围增加。如四环药业的去年底合并进来的子公司湖北海特四环业绩增长较快。
(一)“十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环境
1、 加入WTO带来环境变化。近期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药品知识产权保护。我国近年来生产的837种西药中97.4%为仿制。WTO中知识产权保护条款使我国制药业的发展今后只能走自主开发新药,或仿制国外专利期已过药品的道路。由于仿制专利期已过药品竞争激烈,利润微薄,而开发新药又得面对资金与科研等难题,很可能出现国内制药企业在普药市场激烈竞争、而利润丰厚的新药市场被外资公司控制的格局。
二是降低药品进口关税。药品进口关税税率从14%逐步降低到2003年的6%不会对国内造成冲击。因为一方面我国制剂药市场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价格差距很大,降低部分关税不能构成很大冲击。另一方面药品进口关税目前并不太高,从14%降到6%缺少下降空间。国外制药厂商由于制造成本高,没有价格优势,同时国外制药厂商在中国执行的是高定价、高促销费用的营销策略,目标市场定位为高端市场。因此不会进入国内普药市场与国内制药企业打价格战。
三是开放药品分销服务和开放医疗服务市场。中国承诺在2003年1月1日开放药品分销服务业务,外商可在中国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由于有3年的缓冲时间,并采取先合资、后独资,先零售、后批发,先试点、后放开到全国的渐进开放方式,另外,由于国内正在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只保证基本的医疗需求,价格较高的进口药较少收入其中,因此进口药的市场份额难以大增。
2、国家医药产业政策导向。近年来,国务院调整药品监管机构,重新划分职能,规范医药行业发展方面的政策陆续出台。这些政策总的原则是鼓励创新、强化监管,淘汰落后小规模企业,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引致的恶性竞争,提高行业整体水平。主要的内容是以下几方面:
一是鼓励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1999年修订的《新药审批办法》突出了鼓励创新、加强新药保护的精神。首先,延长了1~5类新药的保护期限,其中一类新药从8年保护期延长到12年保护期,其它各类新药的保护期均有所延长。在新药保护期内只允许取得新药证书的企业生产销售新药,其它企业不得仿制,以保护新药研制生产企业享受到创新的利益、不致遭受激烈的价格竞争。其次,在药品价格管理方面,法规规定新药可以在定价时取得更高的毛利率,以使新药生产企业获得更好的利润。第三,严格管理和控制新药证书的转让、允许在企业集团内进行药品的委托加工和异地加工等一系列措施,将大大地改善医药企业的研究生产环境,推动企业对新药开发的投入,加快新药的产业化。“入世”以后,我国新药审批正在作重大改变,新药的概念将由原来的“首次在我国生产的药品”修改为“首次在我国上市的药品”。这将刺激在我国进行“抢仿”。今后的趋势是,国家由重点保护新药转向重点保护专利,这将进一步促进研究开发和创新。
二是限制审批,强制实施GMP。针对我国目前制药企业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行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主要举措是通过药品生产企业换证及强制实施GMP(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优良药品制造管理规范)认证,提高制药企业进入门槛,限制企业数量。国家药监局规定,2004年6月30日前全国所有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必须符合GMP要求并取得GMP证书。同时推行的还有GSP(Good Supply Practice:优良药品流通管理规范)认证。根据认证标准,制药企业完善或重建一个标准生产线的软硬件投资在4000万-2亿元人民币之间。新建药厂除有标准化的GMP车间外,还要有一个二类或两个三类新药才允许开办。同时,GMP和非GMP企业相同产品实行差别订价。制药企业实施GMP管理是国际通行做法,我国制药企业通过GMP认证的为数不多。估计现有6000余家制药厂和17000家批发公司在认证后将减少大半。通过GMP认证,短期内会增加企业投入和加大成本,但有利于保证药品质量、淘汰落后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制药基础较好、有一定实力的地区制药行业发展。
三是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医药分业经营。在药品零售中,医院所占市场份额约85%,药店所占市场份额约为15%。2000年以来,药品分类管理制度正式实施,“医药分业经营”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点,促进了零售药店的快速发展。自2000年国家药监局批准50家零售连锁企业试点跨区域经营以来,各地零售市场的竞争逐步走向白热化。云南、成都、南京等地出现了以削价为主要形式的激烈竞争。我国加入WTO后,不少省市放开接受申办零售药店,使零售网点快速增加。以广东省广州市为例,1998年共有零售药店1700多家,2001年增至3200多家。随着非处方药制度的深入实施和患者“自我药疗”能力的提高,药店所占市场份额将会逐步增高。
但是,我国也面临着药品批发企业过多、缺少规模经营效益的问题。据统计,目前全国具备“三证”的药品批发企业有1.65万家,但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不足5%,名列前10位的批发企业销售额占市场总销售额的20%左右。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药品市场规模为我国10倍的美国只有近百家药品批发企业,大公司的年销售额均在20亿美元以上,目前排名前3位的公司销售收入占全国的96%。这种状况使我国在2003年1月1日起放开药品分销服务后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状况,国家药监部门对药品企业的淘汰率2001年达到26.8%,2002年将淘汰约10%。
四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药品强制降价。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从2000年起在全国逐渐推行,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制药企业来说,参加各地的医院招标,成交量过于分散导致企业营销费用增加。就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而言,突出的问题是执行者没有利益驱动或者中形成新的利益团体,监督者不到位。1997年以来国家计委先后10多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2002年西药降价药品达199种,平均降价幅度15%,降价总额达20亿元。按国家计委的降价政策,药品价格下降针对的是流通环节,实际出厂价不降。但在实际经营活动中,拥有渠道优势的医院和经销商必然将利润损失向生产厂家转移,要求降低实际出厂价。面对药品价格下降,生产企业的对策一般是改变包装规格、改变剂型甚至停产。药店和医院也采用替代药品,降价药品在药店下架、医生处方不开降价药品。克服上述弊端,“医药分家”势在必行。
3、“十五”期间医药产业发展方向
“十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总体趋势是: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生物和现代医药产业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增长速度和盈利都将进入新的阶段;国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为医药产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将使人均药物用量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促进生物医药和现代医药产品市场的更大扩张;随着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环境的改善,新品种的上市将比以前有所加快;国际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使我国面临接收制造和研究开发能力转移的机遇,大力发挥成本和资源优势,我国将有可能成为世界制药产业重要的加工制造中心。预计 “十五”期间,我国药品需求年平均递增幅度有可能达到12%(见表1),到 2005年,全国药品需求将达到 2180亿元,比2000年净增940亿元。
表1 医药行业发展及预测(年均增速,%)
年份
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
世界药品市场销售额
1996-2000
13.4
2000年
17.5
10.6
2001-2005
12
8
注: 来自国家经贸委“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数据。
未来五至十年期间,我国医药市场以化学药为主、中药为辅、生物制药为补充的格局不会改变。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制药产业状况,“十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发展现代生物制药、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发展优势原料药。具体内容如下。
(1)发展现代生物制药。生物工程技术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小。预计未来五年内,我国将开发10-15种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在重点发展生物工程药物的同时,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生物工程技术对化学制药、中药、生化制药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产品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五”期间发展的重点领域是:一是重点利用重组DAN技术和原生质融合技术构建新菌种,或改造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等产品的生产菌种,提高工艺技术水平,降低消耗。二是开发预防、诊断与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免疫缺陷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疾病的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和生物技术药物。三是开发现有的生物技术产品新剂型。四是采用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技术和传统生产相结合的方法,生产稀缺的中药材。“十五”期间,优选一批已取得研究成果且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产品实现产业化,发展医药高新技术产品,促进生物制药产业更快发展。
(2)推进中药现代化。中药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但由于现代化水平较低,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在加入WTO之后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保持优势,尽快提高国际竞争力,应对“洋中成药”及国外天然药物的冲击和影响,需要在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产品开发等方面加快现代化步伐。一是加强国际性合作,促使我国中药的药理基础、疗效功能、品牌信誉获得国际上的认可(特别是要努力争取美国FDA即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认可),并解决中药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和不科学问题,使我国传统中药的生产方式与国际上天然药物的现代化生产方式接轨。二是在充分发掘传统中药的同时,要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中药新产品新品种,加快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的改造、更新和升级,加强中药材和中成药的产业化基础和标准化生产,提高中药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和规模化生产水平。三是积极推进中药材的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GAP(Good Agriculture Praactice:优良药材种植规范),鼓励和支持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商品化生产。
(3)发展优势原料药。要继续扩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整体素质,增强化学原料药的国际竞争力。重点领域:一是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在满足基本医疗用药需求的同时,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紧缺的产品,更多地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二是重点突破一批大宗原料药的关键生产技术,如维生素类、大环内脂类、氨基酸类产品及其中间体生产中的发酵、结晶及分离、提取等技术。开发一批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率、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的共性技术。三是充分发挥石家庄、哈尔滨、沈阳、重庆等老医药工业基地的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进工艺,提高竞争力。同时,建立浙东南(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中心)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形成规模化和国际化的原料药生产中心。
(二)近期医药产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2002年,医药产业和市场中各种因素集中交汇,相互作用。2002年是医药三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的一年;是医药生产企业发挥“九五”技改达到生产能力的一年。总体上看,医药产业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生产经营形势较好。2002年前11个月,全国医药行业按可比价格计算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895.4亿元,同比增长17.4%;完成工业增加值852.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在全国重点监测的12个工业行业中,医药行业生产以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而位居第四,仅次于机械、煤炭、电子行业的生产增长速度。
从医药行业对外贸易情况来看,2001年医药商品进出口总额71.54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其中,出口增长10.06%;进口增长37.1%。2002年前10个月,医药进出口总额达到61.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6%,其中出口总额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4.47%;进口总额30.2亿美元,同比增长8.46%。总体上看,全年出口形势明显好于预期,能够完成全年预定目标。从内部结构来看,在出口贸易中,化学原料药出口贸易占全部医药商品出口的47.8%。整体上讲,医药行业出口格局未发生较大变化,仍然主要是依靠化学原料药出口拉动。化学原料药是我国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稳定的市场份额。2002年以来增长势头较好,有利于这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具体来讲,医药经济运行在2002年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医药产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总体上讲,我国医药产业今年来发展态势良好,工业生产增势较为明显,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经济效益保持较好水平。这种运行和发展格局得来不容易。自2002年年初以来,国际医药市场上不确定因素急剧增多,国内市场波动加剧,上游相关产业价格上扬。这种国内外产业发展环境要求医药产业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波动、适应政策调整变化、降低上游产品价格提高对成本的影响。医药产业正是在实现了上述调整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这种状况也说明,我国医药产业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这为“十五”计划后三年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地。
2、全球制药产业转移效应进一步显现。2002年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我国加入WTO,我国逐步成为国际制药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目前我国许多化学原料药已经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其中许多产品已经在国际医药产品市场中名列前茅。基于降低制造成本、扩大销售市场等方面的考虑,一些跨国制药公司纷纷在中国设厂,寻求转移生产的合作,我国正在成为全球重要的医药产品生产和分销基地。在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中,一批国内医药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全球制药产业转移生产对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和扩大。
3、化学制药工业已经具备成熟工业的特征。2002年以来,国内各项结构调整政策对化学制药工业产生积极影响,产品升级加快。从化学制药工业的经济运行、资产结构及盈利能力状况上看,产业整体运行平稳,盈利水平较好,结构调整已经初见成效,从而促进该行业基本进入成熟工业发展行列。
4、生物制药工业成为产业亮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目前已经基本走出低谷,高科技产业“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特征初步显现。虽然目前行业规模还比较小,但是已经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02年10月底,生物制药行业资产总计划3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比全行业总资产增幅高3.54个百分点;生物制药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增长17.23%和9.13%,特别是费用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分别达到13.67%和12.82%,是全部医药行业中最高的,显示出生物制药行业盈利能力较强。但是,该行业资金运行绩效相对不尽理想,销售成本费用增长过快,反映出该行业总体资产运营、销售模式尚不够成熟,有待于在适应医药市场发展中通过销售能力、管理水平的提高,大幅度地降低成本费用而拓展赢利空间。而从产业发展深层次的问题来看,主要制药因素仍然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创新产品较少,适应当前医药保障和市场需求的产品结构尚未形成。因此,下一步发展要在加快创仿结合上下功夫,尽快建立与我国医疗消费不同层次相适应的产品结构,以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5、中药产业发展稳健,外贸出口提升产业整体水平。中药工业具有相对较好的产业基地和较为稳定的国内市场,因而2002年经济运行、资产结构和盈利状况相对较好。特别是今年中药产业出口有较大增长。1-9月份,中药类产品出口总值达到4.8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9%,创1996年以来的最好水平。特别是植物提取物出口达到1.37亿美元,同比增长68.8%。中药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极力推动下,各国政府纷纷将植物药、传统药纳入医药主管部门管理范畴,中药出口环境得到改善;二是与国际接轨的出口技术标准正在逐步完善并得到国际认可。2001年外经贸部颁布实施的?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改变了我国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无法使用自己标准的历史。三是新兴和传统市场需求同步攀升。美、欧、非、大洋州是中药出口的新开发市场,上半年占出份额近1/4。其中对北美洲出口增长13.2%,达2983万美元;对大洋州和南美洲出口共增长200万美元。中成药保健品对欧洲出口增长62.1%,其中对西班牙出口增长17倍,对法国出口增长12倍,对英国出口增长近2倍。传统市场也保持快速增长,对香港出口增长了28.2%;对泰、韩、越、俄出口增速均在20%以上。
自1997年以来,国家发改委l 5次降低药价,医院药品招标的措施也开始执行。在药厂药店等方面,平价潮流正在徐徐涌动。
平价先锋 勇夺农村
最早推出低价药品的企业,应该是四川蜀中制药。1999年,蜀中制药总经理安好义以独到而超前的眼光和清晰的判断毅然开拓农村市场,上山下乡,用低廉的价格把优质药品送到农村。蜀中制药总经理安好义说:“做农村市场和我的出身有关系。我本人是农民出身,30岁前一直与农民打交道。”正是因为对农村和农民的深刻了解,让蜀中决策人首先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广阔农村,并且经过实际调研分析,把农村市场透视得具体而清晰。他们的判断很正确,农村需要平价药品。由于中等以下城市和农村人均收入相对较低,药店服务人员也愿意向购药者推荐疗效好、价格低的产品。
蜀中制药的主导品种是抗生素、感冒药、消化系统用药以及解热镇痛的“普药”,如阿莫西林、盖克/复方氨酚烷胺、霍香正气水、复方丹参片、多酶片。蜀中的这些药品都是非常普通的药品,平淡无奇,如阿莫西林胶囊,既没有阿莫星、阿莫灵的品牌优势,又没有阿莫仙的医院渠道优势,也没有华北制药或哈药集团的规模技术优势。但是,蜀中制药以顺应人心、先知先觉的“平价”为核心,采用了“宣传广、政策活、服务好、价格低”的办法,进军农村。5年来,年销售额增长10倍,从5000多万元增长到5亿多元。
平价主力 市民最爱
2001年10月27日,湖南谢子龙先生的老百姓大药房长沙湘雅店开业,全面降低药品价格,首开全国“平价药店”大卖场经营模式之先河,将一种实惠与明白的消费植入医药行业。
在此后的3年里,这股平价风刮遍行神州,所到之处,百姓拍手欢迎,同行业厂商心惊胆颤。2002年3月,北京德威治大药房开业;8月31日,江西开心人药房开业;此后,山西万民、福建惠好、四川杏林等平价药店陆续建成,“平价”一词在医药行业迅速流行。
“心有老百姓、价格自然低”的“平价”经营理念,为“老百姓”等平价药房的发展添注了强大的动力。同时,抓住平价药品的社会热点,顺势引导360多家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使老百姓大药房的发展借到了又一股东风。
之后,老百姓大药房销售额和营业面积成倍增长,现在全国拥有25家分店,年销售额7亿元。
笔者曾在多家老百姓大药房观摩。在南宁店,看到群众如潮水般涌来,提篮购药,日客流量上万人次,日营业额几十万元。在夏日凉爽的晚上,人流高峰达2小时之久,场面火爆,令人震惊!这些铁的事实再一次证明,赢得消费者的心,就能赢得市场。
其他各地的平价药房也有很大发喂,如北京德威治大药房在北京已拥有8家分店;江西开心人和福州惠好也都开了异地分店,形势喜人!
广大城市居民期望平价药品,喜爱平价药房。与蜀中制药剑走偏锋不同,在平价药房日渐增多的情况下,城市平价药品时代真的开始了!
“一元”平价药品 试水连锁药店
由于平价药房四处圈地,各地连锁药店被迫调整价格;中小药店销量受到冲击,生存面临危机;医院处方流失,间接受到冲击。
2003年9月,顺应百姓对平价药品的期待,广州诺贝华乐制药的“一元”药系列轰动上市,彻底撕毁原来行业的折扣默契,为反应快的医药商业经营者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作秀良机。各连锁药店和中小药房纷纷采购,标榜自身也拥有平价药品,搭乘平价快车,以对抗专业平价药店的攻势。
2004年,“一元”感冒药系列销售额在3000多万元。“一元”主推感冒药,包括维C银翘片、小儿氨酚黄那敏片、感冒清片及感冒灵片等4种,都是常见的普药。而一年前,以上品种每年仅销售300多万元。加上“一元”肠胃、镇痛系列药品,诺贝华乐的“一元”系列药品比该厂其他产品的总和还要多。
“一元”平价药实际是对药品平价潮流的深化和个性化,与大药厂“超级炸弹”的推广相比,诺贝华乐巧借平价东风,增长何等快捷轻松。
同时,“一元”药的出现表明,厂商对阵药品平价阵营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平价药品的未来
天下大势莫不是顺之则昌,逆之者轻则衰、重则亡,医药行业也不列外。现在医药行业的潮流就是平价,因为百姓收入有限,而医疗机制又不成熟,以药养医带来的弊病更让人们对平价药品无比期待。
国内企业没有跨国公司的创新优势,无法维持大产品的高价位,寻找机会、创造优势就成了他们寻找利润增长点的必然。在政府监管下,医药企业竞争进一步加剧,整个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利益格局也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行业利润正由分散而集中到几大巨头的囊中。如: 修正的斯达舒、民生的21金维他、哈药的盖中盖、吴太的感康已经成为年销售远远超过3亿元以上的品种。在未来的5年~10年,各种超级规模优势的产品将从慢慢诞生发展到越来越多。这些大药厂优势品种逐渐垄断市场,意味着普药利润空间将被压缩。中小厂家犹如温水中的青哇,危险即将来临,再盲目死守理想扣率,或暗中降价都不是最佳选择。
平价药品是中小药厂“浴血杀出重围”的一条新路,如:诺贝华乐的品种快速增长,蜀中的悄然做大。
回顾其他行业,人们发现价格战的早期先锋都得到了发展,如彩电业的长虹、微波炉的格兰仕、手机行业的波导、通讯运营商的联通、汽车行业的吉利、奇瑞。降价发生的时机是行业初步发展后的洗牌时期,这些企业抓住了机会,获得了跳跃式的发展,而落后企业则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现在,医药行业走到了一个个字路口。
在中国药品98%都是仿制药的情况下,所谓普药与新药的差距越来越小。估计60%以上都是按普药操作市场的,并且大多有超过几十个厂家在生产,内部降价倾向强烈。比如青霉素,没有石药降价,也有华星降价。四川科伦在大输液领域,平价药房在药店领域,蜀中制药面向农村市场,“一元”药在连锁药店领域……平价的潮流越来越近!抢先顺应潮流,高举“平价大旗”,才能掌握主动。晚降不如先降,暗降不如明降,平价先锋的利润损失可以通过规模的迅速扩大得以弥补。
1 2008年医药行业之回顾
1.1 世界医药市场概述
医药行业不属于周期性的行业,其应对经济变化的能力较强。故而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相比,医药市场所受的影响相对较小。据美国权威医药咨询机构IMS 10月29日最新的2009年全球医药市场发展预测报道,2009年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速将与2008年相当,保持在4.5%~5.5%的水平,市场销售额将超过8 200亿美元。
2008年对于我国药企来说是充满商机的一年,在全球医药制造中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带动下,我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仿制到期的专利产品,更多地承接原料药、制剂等产品的国际生产、研发外包,开展药品委托临床试验,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与更细分化的协作。
1.2 我国医药工业概况
1.2.1 医药工业总体情况
总产值持续增长。1-10月累计,医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 414.66亿元,同比增长26.45%;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同比增长31.82%;化学药品制造业同比增长25.16%;中成药制造业同比增长22.46%;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29.87%。
销售产值保持增长。1-10月累计,医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6 110.93亿元,同比增长27.66%;化学药品制造业同比增长26.21%;中成药制造业同比增长24.04%;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30.01%;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同比增长31.49%。
出口下滑。1-10月累计,医药制造业完成出货值607.38亿元,同比增长18.53%。10月是我国医药产业出口受影响较明显的一个月,当月实现出货值为57.4亿元,同比增长5.72%,是年度内最低水平。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预测:到2008年末,药品生产销售收入约8 000亿元,药品生产利润总额约850亿元,出货值约 770亿元,可望创造新的历史最好水平。
运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中国医药经济分析系统”数学模型进行的定量预测显示:2008年医药七大子行业工业总产值约为8 300亿元,同比增长24.3%左右;化学药品制剂工业总产值为2 300亿元,同比增长约22.2%左右;中成药工业总产值为1 790亿元,同比增长21.6%。
1.2.2 医药工业生产分类统计
根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无论是原料药生产或出口,还是制剂的生产,都有不少的大类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表1)。笔者在制剂生产统计表将上海的情况予以罗列,可以发现上海医药生产不尽人意,被统计的制剂共有14类,但有10类的同比增长低于全国水平,其中有8大类出现负增长(表2)。
金融海啸的蔓延波及到加入WTO的世界各国,中国也不例外,我们的实体经济医药产业也受到了影响,特别是在出口贸易方面,出现了明显下滑。根据中国健康网的汇总报道,笔者把2008年1-10月份我国医药产业的部分指标汇总成表3。而表4则是把总产值与出货值按区域排序,统计表除了列出大区域外,还列出前10位以及上海和位序最后的地区,由此可以发现上海地区完成的情况的确不理想。
1.3 政策因素对2008年度医药产业的重大影响
长期以来,医药产业一直是受政策影响较大的产业之一,特别自2007年年初开始,针对医药产业的政策、措施之多、密度之大、影响之深,是多年来罕见的现象,这些政策因素在2008年得以延续并凸现明显的政策效应。其中,新实施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促使企业特别是有实力的企业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更多地从内部挖掘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或通过对外技术合作寻找新的突破口。国家出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版)》,限制生产维生素C、青霉素等“两高一资”产品。特别是强制实施的《制药工业污染排放标准》,将环保始于设计,还洁净于人民,但必然增加大宗原料药企业的环保成本。制药企业的GMP复认证,旨在进一步加强执行《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努力向国外的cGMP靠拢,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药品质量并杜绝人为的药害事件,为此企业也必须多方面予以投入。
2008年10月颁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更是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无论是生产单位、流通企业或使用部门,甚至连普通老百姓都议论纷纷,成为近期关注的焦点。有理由相信,一旦付诸实施会引起多方面的联动,会给医药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
2 2009年之展望
2.1 经济特点与预测
影响2009年医药经济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促进因素:包括专项整治可能带来的市场规范化程度提升;新医改方案带来市场扩容机会;新上市产品的增加;药品终端需求活跃,以及新一轮投资热潮为产业提供资金流。二是不确定性因素: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出口形势不稳;全程监管的启动;药价政策是否会改革;招标购药持续加压以及医改带来的变数等。
运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数学模型对2009年医药经济进行的定量预测显示:2009年医药七大子行业工业总产值有望突破10 000亿元,同比增长23.2%左右。化学药品制剂工业总产值约2 700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中成药工业总产值约2 000亿元,同比增长约为17%。2009年医药行业收入维持18%增长,盈利增长预计在25%(或略低)。原料药企业盈利增速回落将会拉低2009年医药行业整体盈利增速。
2009年医药经济的主要特点:快速增长势头不变,医改带来扩容机遇,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药价水平稳中有降,终端格局改变,出口面临挑战,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
2.2 政策、制度继续左右医药行业
国务院2008年11月5日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投资总规模达到4万亿元。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已成为启动内需的重要内容之一。在2008年安排27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26.7亿元用于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业务用房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改革;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等。可以相信,在加快新农合发展的同时肯定会加速医药市场的扩容。
医药管理部门职责的调整标志着我国卫生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中国的药品安全监管状况》的彰显了我国保障药品安全的决心;“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启动释放了该项目受政策扶持的信号;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再次向社会征求意见显示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明显加快步伐。总之,医药行业正朝着更法制化、更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3 展望2009年
由于医药行业自身增长的推动力仍然存在,全民医保对药品内需的拉动仍然强大,基础医疗机构的建设和预防体系的建设对医疗器械、疫苗等需求拉动也很明显,国外药品专利到期带来的需求释放也正在实现。因此可以相信,随着医改征求意见稿的完善后公布,未来的医疗制度改革将在原有的基础上使更多的人享受基本医疗保健,社区医院市场的发展也将更迅猛,医药市场的容量将有巨大的突破。
医药这个涉及我国国计民生和公共健康的产业,外资的进入在有力带动我国医药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加快境外品牌产品的国产化进程的同时,也对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带来严重的冲击,外资的市场控制率、股权控制率、技术控制率不断提升,新药市场基本被外资公司控制,同时占有中国医药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
3 分析与思考
3.1 医药行业发展
医药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虽然人口自然增长、老龄社会的提前到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一直推动医药行业的发展,这几个客观因素也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是,2008年出口受堵影响了医药工业的相关指数,由此不可否认国际金融危机也给我国医药行业带来影响。因此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有五大力量推动中国医药行业向一个新的起点靠近。这分别是国际资本向中国流动;国际医药产业向中国转移;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为中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带来的极大机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中国财富的积累形成了大量过剩的流动资金。
3.2 关注国家4万亿元投资中的医药卫生比例
据悉,4万亿元的投资方向第一是民生工程,第二是农村、农业、农民的需要,第三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第四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投资,第五是生态保护、保护环境的建设,第六是用于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投资。其中很多投资方向是与医药行业有关,所以要抓住契机,多争取国家立项,加快我国医药工业发展的步伐。
3.3 基本药物制度成为医改争议焦点
目录于2008年11月中旬进行了最后一次修订,合计收录500多个药品,其中化学药300多种,中药200多种。有消息说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的独家品种销量将会放大,部分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疫苗有可能被纳入基本药物目录。预计该目录相关实施细则在2009年“两会”前后公布。
基本药物制度将引发一场医药生产及流通企业之间的混战,因为药品价格与药品招投标直接涉及到企业的根本利益。有批文而没能中标定点的企业难道无法生产销售其产品?没有配送权的优质医药流通企业难道就无法经营这些品种?如果确实这样,那么这些企业在医药行业的市场经济地位将会有所削弱。
所以对于一些无创新技术优势、无质量提升优势、无规模成本优势、无专业推广优势的医药企业,将被挡在被扶持保护的行列之外,成为待整合的对象。
3.4 产品的生产研发要与用药趋势匹配
目前,老年人口的药品消费已占药品总消费的50%以上,随着社会老龄化速度的逐渐加快,对老年人疾病用药及医疗保健需求将继续升高。统计数据也表明,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已占构成死亡原因45%左右的比例。高死亡率的背后,是这两大类疾病治疗用药的增加,导致用药结构起了一些变化。这些用药的趋势是引导制药产业新药研发的方向。
国家充分发挥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原则是要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力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扶持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医药有所继承和创新,这预示着民族药业的新崛起,随之而来的是中医药的市场扩容,对于中药行业是一个利好消息,也为中药制药企业在2009年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3.5 加速医药流通的整合
医药流通渠道有两个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一是渠道缩短,渠道必然会扁平化,一步到各级各类终端将是政府已经既定的政策选择,企业就应该适应;二是加强监管,对药品流通企业实施资格准入制度、分级许可制度,如新农合供应配送网以及一些商业公司社区卫生中心药品配送资格取得。制药企业必须重视这些渠道的变化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商业渠道选择策略,抓住具备这些资质的流通企业努力发展自己。
从目前国际医药物流市场的结构现状看,寡头垄断是市场结构的基本形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都是大型企业。我国相关企业尽管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现有的医药流通企业在流通组织规模化、营销地区全国化、流通技术和设备科学化、经营行为规范化等方面,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所以,出路之一就是必须发展超大规模的物流企业,这样才会具备与世界巨头抗衡的能力。
3.6 对上海的医药行业的思考
2012年11月20日,北京金融街丽思卡尔顿二楼大宴会厅,腾讯视频在这里举办了主题为“看得见的影响力”的医药行业沙龙。众多医药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行业营销专家纷纷到场,大家畅所欲言,不仅对视频营销的前景指明了方向,更加体会到医药行业抢占新媒体营销市场已经势在必行。
视频营销与医药行业的火花
截至2012年5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首次超越搜索服务,跃居第一,成为覆盖最多网民的网络服务类型。随着视频网站的快速崛起,网络视频已经大有与电视等传统媒体平分秋色之势。腾讯广告销售部副总经理栾娜坦言,随着消费者生活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不少广告主对于新媒体的潜在商机表现出浓烈的兴趣,看好网络视频广告的投资价值,已经将广告预算逐渐从传统媒体往网络视频迁移。2012年网络视频广告的规模,相信会较2011年翻番,2013年的增长规模也不会太低。
栾娜向与会者解释了这次会议主题的由来:“一图胜千言,‘腾讯星云’示意图是腾讯即时动态可视化产品的形象体现,在信息和数据超载的时代,腾讯星云非常直观展示了QQ同时在线的使用情况,只要你看一眼就能了解到用户的分布状态和24小时在线情况,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它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腾讯在互联网世界的地位与影响力。”
腾讯在线视频部总经理刘春宁认为,在电视广告价格不断攀升、性价比越来越低的情形下,网络视频营销是医药行业品牌传播的新蓝海。
首先,从大环境而言,2012年电视媒体广告的市场份额在下降,当然,这是由很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是“限娱令”、“限插令”的影响,整个电视媒体能够投放广告的时间、资源、频段在下降;二是电视广告不断提价,导致大量广告主的投入产出降低,因而减少的电视媒体广告的投放量。从相关媒体调研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互联网视频正好弥补了电视媒体的不足,两者优势互补,医药企业若能将两种媒体进行一定的组合,整合传播势必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其次,医药营销成本的提升,会导致投入产出比不高。若简单地压缩广告时间,减少广告投放量,不能保证有效的广告投放频次,营销将进入一个死循环。在提升广告性价比方面,网络视频与传统电视广告相比有先天的优势,它能进行人群细分、城市定向、有效频次控制等等,更加准确的锁定目标客户群,提高广告投放的精准度。
第三,相对于传统电视媒体广告,网络视频广告的政策限制少,门槛低,不受时空限制,整合传播的资源可以无限化,只要有好的内容,就能触及广大的人群,品牌信息就一定有触达用户的机会。同时,网络视频广告投放管理更加科学,继承了互联网和传统电视的特点。
刘春宁总结道,网络视频营销有可能成为整个医药行业营销的新战地,成为跟消费者建立品牌联系的最佳方案。
腾讯视频异军突起
相对于其他视频网站而言,腾讯视频的起步相对较晚,但其在过去17个月中取得的骄人成绩,却让人刮目相看。一是腾讯视频已成为月度覆盖用户数最多的单一视频平台,9月覆盖用户达2.7亿,超过优酷,广覆盖的用户规模能为医药品牌触及非常广泛的目标消费人群;二是腾讯视频是成长最快的网络视频平台,在过去的17个月当中成长接近35倍,从趋势上看,腾讯视频未来的强劲增长依然值得期待;三是腾讯视频拥有非常丰富的视频内容,同时继承了腾讯媒体多年来的媒体基因,依托腾讯母体的优势,使其一开始成长时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视频媒体,无论在新闻资讯、高端赛事、娱乐内容等方面都体现了非常大的价值和极高的用户覆盖率。
腾讯全国策划中心总经理翁诗雅认为,腾讯视频的竞争优势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大平台、大资源、大数据。腾讯拥有QQ、腾讯网、腾讯微博、腾讯视频、Qzone、QQ游戏、微信等多平台、多终端,涵盖门户、微博、视频、移动等多产品形态,可以说,腾讯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媒体大平台生态圈。对于腾讯视频来说,腾讯其他各优质平台、资源的整合联动,可以将视频内容快速地广而告之,确保用户以最便捷的方式锁定视频内容。由此产生的规模效益,通过多平台数字媒体的接触点,帮助医药行业广告主最大程度覆盖潜在人群。
对视频网站来说,内容资源至关重要。翁诗雅介绍,腾讯视频汇聚了海量高品质内容。在电视剧热播平台,腾讯视频平均每月一部独播大剧,全年覆盖80%一级卫视剧目。腾讯视频斥资打造全网第一的正版美剧平台,汇集了共计24部、超过千集的美剧正版版权,与CBS战略合作《CSI》全网独家放送1-13季。在电影方面,腾讯视频覆盖了国内外主流院线80%的影片,凭借和华谊兄弟的良好合作关系,拥有包括《一九四二》、《十二生肖》等黄金影片资源。此外,在赛事方面,2012-2013腾讯视频成为唯一一家包揽欧洲足球六大顶级联赛的在线视频媒体,有64场NBA赛事直播。丰富的内容资源可以为广告主提供更多、更优化的营销资源组合方式,助力广告效果的提升,打造高性价比的营销解决方案。
据介绍,目前QQ活跃帐号高达7.8亿,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1.6亿,如何让这么大的用户规模在品牌的视频营销上产生价值是大数据时代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翁诗雅在会上表示,腾讯经过10多年的发展,拥有亿级用户行为的累积和强大的系统分析能力,大数据的挖掘可以有效锁定潜在购买人群,做到更精准的投放。
关键词:医药产业;研发能力;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R-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2-0140-02
中国医药产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持续高速成长,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产值持续攀升,品种日益丰富,质量逐步提高,基本满足了老百姓的用药需求,药品经济发展形势总体良好。然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药品质量和安全的需求跟我们落后的医药生产能力和急需改革的医药行业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我国医药产业正处于矛盾的凸显期――危机与转机并存的关键发展期。
1 我国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医药企业改革滞后,机制不活,发展后劲不足
(1)一些民营企业规模小,产品和技术水平低。医药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没有突破性进展,机制不活,难以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和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2)产品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制药企业现有主打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种单一,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发展后劲不足。
(3)产品集中度低,战线长,优势产品没有规模优势。
1.2 医药行业研发能力亟待提高,科技支撑力不足,缺少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
大部分企业投入新药研发的资金不足销售额的1%,难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大部分科研机构装备落后,高级人才明显缺乏,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能力较差。医药产业是一项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而我们目前所处的大背景是新老体制的交替与过渡、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药品降价趋势不可逆转、市场低水平竞争激烈,这就注定我们医药行业的自主创新充满了艰辛与曲折。从国际医药产业分工的格局来看,发达国家以新药为主,而我国则以仿制药为主。
1.3 对外开放层次不高,招商引资乏力
医药行业普遍开放意识不强,步子不大。外资、合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缺少与国外医药大企业合作的项目和企业,影响了医药产业与国际接轨。医药企业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产业化进程缓慢,如我国动植物及矿物中药材极具开发价值,但开发利用进程进展缓慢,有特色的医药经济没有形成。在中药企业中,大企业没有做大,小企业没有做精。现有中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产品趋同现象严重。
1.4 医药行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等问题严重,形势严峻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选择。制药是国内6个重污染行业之一。对此从资源能源转换角度看制药企业必须达到“三个高效”:资源高效利用,能源高效转化,代谢物高效再生;实现这些目标要完成“三种治理”:资源化治理,分布式治理,系统化治理。这些新的要求对医药行业来说是个严重的挑战。
2 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
坚持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平衡,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化学原料药的节水、节能、节约资源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可利用效率,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尽可能回收利用再生资源。
2.1 提高医药产业持续创新能力
制定积极的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扶持优势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并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实现新药研制从仿制为主向以创新为主,仿创结合发展。加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为原始创新提供重要支撑,打破部门、地区封闭,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共建体制,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化的研究开发基地,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药安全评价、药物制剂技术研究等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国际水准的信息科技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药品评价体系。
2.2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促进各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
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发展战略的契机,根据各地区生态资源环境状况,按照“突出特点、特色发展”的方针,优化医药产业在全国的总体布局,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三个综合性生产基地和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个专业性生产基地。形成区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促进各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
2.3 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发展战略,加强国际合作
在国内GMP认证基础上,积极推进进入欧美市场的产品认证,满足国内市场对更高水平医药产品的需求,同时以质优物美、合理价格开拓国际原料药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出口产品的档次水平。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加强作用机制新、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药物的研制。重点开发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老年病药物等。加大药物制剂开发力度,提高制剂产品的技术水平,积极参与美国和欧盟的药品注册。针对一些专利准备到期的产品,抢先开发、提前申报,抢夺上市先机,争取在国际药物制剂产品上实现新的突破。
2.3.1 加快创新药物和非专利药的研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细化,应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国际医药市场一批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到期的大好机遇,提早准备,加快产品、产业化技术研发,促进化学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国际市场开拓,提升在国际医药产业中的分工地位。
2.3.2 发挥传统化学原料药和普药生产的优势
促进优势化学原料药基地和骨干企业的技术进步,重点攻关酶法、生物转化、膜技术、结晶技术、手性技术等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关键性、共性产业化技术和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及装备,提高我国原料药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产率,减少能耗,降低成本,产生效益。推动我国化学原料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3 开发特色原料药
认真分析和把握国际市场和产品专利状况,对市场需求潜力大、发展前景好、专利即将到期的产品有针对性地提前进行研究开发,仿创结合,在工艺技术上对产品进行二次创新。重点选择抗忧郁类、抗心脑血管病、抗肿瘤、抗病毒、抗艾滋病药物等老年性、慢性、传染性疾病等的临床用药。
参考文献:
OTC中的药用消费品行业值得关注
因为医院市场发展空间受到挤压,部分药企转战OTC市场和第三终端(乡镇市场)。1990年我国OTC销售规模仅19亿元,2005年接近800亿元,15年OTC消费复合增长率为28%。OTC药品能满足消费者的自我保健和自我诊疗需求,预计未来OTC市场将保持14-15%的增速。但是,我们认为OTC销售完全是市场化竞争,企业需要长期市场积淀,过去十几年OTC市场经过激烈竞争,已经沉淀了一批优秀药企,新的企业进入壁垒越来越高,其中包括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OTC中的药用消费品最值得关注。药用消费品目前市场容量仅20亿元,预计在终端网络成倍增长和医药企业按消费品模式运作带动下,未来5年增长幅度超过10倍,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王老吉”凉茶等类似药用消费品也会在饮料市场出现井喷。
有价疫苗市场前景诱人
虽然政府对计划内疫苗投入加大,但计划内疫苗对于经销商来说利益较低,难以形成较高的积极性,随着计划内疫苗覆盖率逐步到位,1―2年内计划内疫苗景气度会大大降低。但疫苗是疾病防控重要有效的手段,疫苗生产企业正在积极投入有价疫苗研发和生产,并从终端拉动市场消费,未来有价疫苗前景诱人。我们认为,产品创新将决定有价疫苗的赢利能力。
医药分销企业将分享“蛋糕”
通过不断兼并重组垄断化、企业寡头化、经营规模化是国际医药分销产业的总体特点和发展趋势。美国医药分销业经过充分竞争,形成Mckesson、Cardinal、ABC占美国药品市场份额95%以上高度集中的产业格局。日本医药分销业也是通过兼并重组逐步壮大,前三大药品分销企业Mediceo、Suzuken、Alfresa市场份额超过75%,前75家药品分销企业市场份额超过95%。中国医药分销业未来几年总体发展趋势是集中度不断提高,区域性分割局面有所打破,但仍主要呈区域性分布,其中国药集团的内部资源整合、华润可能以上海医药为平台整合华源医药分销业务,行业盈利模式变化将可能催生大的医药分销企业。中国最终将走向医、药分业,我们认为中国医药分销业更为长远的格局将会类似日本,前3-4家占四分之三以上市场份额,前几十家占95%以上市场分额,因此医药流通业将会是医药行业整合最快的行业。此外,医院药品销售居间人70%的市场份额逐步让出,大型医药分销企业品牌强、品种多,在分享该市场中占有优势。
跨国药企带来0EM生产和研发环节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