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大学生的科研素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卫生法学;实践教学;科研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008-02
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诸多深层次的医疗卫生问题不断浮出水面,逐渐向世人发出新的挑战,例如:和谐医患关系中医患信任机制的构建问题;如何在伦理与法律视角下平衡家庭伦理观念与堕胎权以及与生殖健康有关的医疗损害赔偿问题的研究;如何完善和加强医疗卫生体制和社会保障机制对公民医疗权利的保护与医疗纠纷的处理问题;如何规范医药市场,杜绝诸如“毒胶囊事件”等问题药品的出现,保证人类合理用药的问题研究;关于医疗权利在我国公私法领域的地位确认及范围界定的问题;人格权法视角下患者自己决定权的问题研究;等等。
以上种种问题不单单是医学界、法学界等社会各界的研究难题和焦点,同时是我国向世界医疗卫生强国迈进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具有一定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而这一重任则毫无疑问地落在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医学院校身上。因此,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医疗卫生人才尤其是卫生法学专业人才,就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1 卫生法学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定位分析
1.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
卫生法学又名医事法学,是涵盖了一切有关人的生命健康权益等诸多内容在内的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培养目标和方向十分明确,即通过四年的专业教育,培养出适应我国医疗卫生法制化需要的,全面发展且系统掌握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法学知识,能在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法律服务等部门从事医疗卫生方面的法律咨询、诉讼和研究工作,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创新型、专业型法律人才[1]。
卫生法学的专业培养目标表明:卫生法学类专业人才是研究和解决社会各领域与人体生命健康权益之间的生命伦理和法律关系的重要主力军,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1.2 明确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各界包括医疗卫生领域对自身人才的引进不再单单看重一纸文凭,更多开始注重对应聘者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考察。对此,高等院校应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教育职责。这对于卫生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般而言,科研活动的研究者不但需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准确的判断力和能动的分析力,而且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大胆的创新精神、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怕挫折、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秀品质。因此,在校期间加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既有助于其知识的深化和创新思维的形成,也有助于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此外,大学生科研活动的有序进行也将为校园的文化建设和浓重学习氛围的构建添上有力的一笔。
1.3 明确实践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关系
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都是课堂教学或者说理论教学的持续和深入,二者都是对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一种培养和提高。其中,实践教学要以科研为灵魂、为指导,而科研活动也能够使大学生的个性在实践的过程中得以充分的展现。由于卫生法学涵盖了医学和法学两大实践性和研究性都很强的学科,所以这一特点也就决定了对卫生法学专业的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必要性。
2 卫生法学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条件和依据
2.1 较为成熟的心理基础
作为卫生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自入学之初就已经对我国的医疗卫生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其思维能力、思维水平和个性的发展水平已渐趋成熟,基本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于社会责任感和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他们已经具备在纷杂的医疗卫生现象中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些都为其在卫生法学领域开展学习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2 充足的卫生法学专业知识基础
拥有科学理论指导的科研活动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活动。卫生法学的相关教学恰恰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储备。通过卫生法学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卫生法制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我国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管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医疗纠纷的处理和医疗损害的赔偿等各种与人体生命健康权益密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解读。加之卫生法学相关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社会调查、专业见习和实习、毕业论文、法律咨询活动等[2]实践教学活动,为卫生法学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
2.3 良好的高校环境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当今高校之间的竞争由单纯的高水平教学质量之争上升为品牌之争、综合实力的竞争,而优秀毕业生的水平尤其是其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逐渐成为一项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这也就是说,科研不再单单是高校教师的事,学生科研水平的高低同样对高校品牌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目前开设卫生法学专业的30多所高等医学院校而言,不仅具有医学、法学、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教学队伍和科研团队,而且大都具备自己固定的附属医院和医疗卫生实习单位,这些都为卫生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3 卫生法学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
3.1 制定综合培养计划,将科研创新能力贯穿于卫生法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天才可遇不可求,但人才是可以经过后天来培养的。而科研活动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于卫生法学人才的科研培养也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就需要制定综合的培养计划。
1)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增加专门的研究课程,使其内容包含更多的科研成分,如开设研讨班(seminar)课程,使学生由科研理论基本知识入手,逐渐加深对科研的意义的体会与认识[3]。
2)在社团活动方面制定大学生科研活动计划,如部分高校开展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等,既要邀请校内外知名的医疗卫生专家、学者举办学术报告会和学术讨论会,营造科研学术氛围,强化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也要积极为大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搭建平台,促进其科学文化的交流。
3)建立科研活动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如对科研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津贴和科研学分奖励,在年度评优中给予加分奖励等[4]。
3.2 提高卫生法学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切实加强实践教学
科研活动本质上也属于实践活动,但科研之于实践乃灵魂之根本,实践之于科研乃物质之基础。因此,基于卫生法学横跨医学和法学两大实践性学科的特殊性,其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其次,卫生法学的实践教学教师也应积极争取和珍惜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调研学习机会,不断更新所学,真正实现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的对接,从而在日常教学中有选择地开展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式教育等实践教学模式,由简入难,层层深入,使学生在平时的实践学习中摸索和掌握课堂学习中所不能讲授的默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动脑能力,并且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医疗卫生问题。
3.3 倡导“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科研教学方式
导师制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在高校的历史由来已久,其不仅专注于言传身教,更专注于身体力行的亲力亲为型教育模式,使学生手脑并用,在学中“动”,在“动”中学。目前应用最广的应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的提出和应用目前一般较多地应用于本科生论文写作方面,而在本科生的科研活动方面应用得太少。
鉴于卫生法学专业自身的社会实践性要求以及与社会医疗卫生现状的紧密联系性,通过科研创新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参与性是一个值得推荐的个性化教育方式。通过建立“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使学生从入学之时便参与到导师的科研创新活动中,不但可以拉近师生关系,丰富师生的业余生活,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而且可以迸发“头脑风暴”的强大力量,就医疗卫生信息与问题进行切磋,相互促进,可以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共赢局面。
3.4 让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科研共同体”或研究工作小组
“科研共同体”或研究工作小组是校内外一些科研兴趣相近或相投的人员自发组织的科研活动组织或中心。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专家不会因为新手的潜力而感到有所威胁,会尽可能地提供自己的知识和技能[3]。对此,卫生法学专业应充分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积极加强与实习单位如卫生厅(局)、医院、疾控中心等医疗卫生部门的紧密联系,既可以聘请知名医疗卫生专家学者加入校内的“科研共同体”进行指导,也可把在校内“科研共同体”或研究工作小组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推荐到这些实习单位的知名科研活动中心去锻炼和学习。通过这样一种与专家学者亲密互动的交流和学习,可以使学生处于知识产生的真实情境之中,真正地理解和深化所学,并将所学有意识地加以运用,从而使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洪婧,胡勇,王树华.论医事法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改进[J].卫生软科学,2009(6):422.
[2]朱莉莉,韩志红.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科教导刊,2011(6):85-8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科研素养;培养
科研素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图书馆在提高大学生科研素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科研素养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成为高校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高校大学生科研素养现状的基础上,试图提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看法。
1.科研素养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
科研素养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科研素养一般包括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三个方面。科研意识是科研素养的基础,指积极从事科研活动的意识,包括从事科研的兴趣和主动性,发现问题的自觉性和敏锐性,等等。科研方法是科研素养的核心,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包括科研课题的提出,科研方案的制定,科研资料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科研论文的撰写等方面的具体方法。科研精神则是科研素养的内涵,指科学研究活动所应具备的精神品质。在科研素养中,科研方法是核心,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在大学教育中,科研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在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因素的今天,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而劳动者的素质又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的关键在于科研素养的提升,科研素养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科研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科研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具备科研能力和素养的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加强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是时代对于大学教育提出的要求。
2.大学生科研素养的现状
大学生科研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科研意识淡薄。由于大学教育的观念落后,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因此大学教育的重心主要还是知识的传授,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科研意识和兴趣。(2)科研能力薄弱。由于不注重科研素养的培养,大学生缺乏一些基本的科研能力。查找资料是科研的基础工作,缺乏这一能力,便无从谈起搞好科研。但许多大学生甚至连图书分类、信息检索等高效获取信息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都不具备,因此无法通过计算机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大多数学生面对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不知怎样为我所用。(3)科研素养教育缺失。现在很多高校没有把学生的利研素养教育列入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没有制定提高学生科研素养的政策和具体措施,导致大学生教育中科研素养没有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3.高校图书馆是提高大学生科研素养的途径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院校的知识和信息中心,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专业人才优势和获取知识的技术和设备优势。高校图书馆凭借自己的天然优势,应该成为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在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养教育中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熟悉和了解馆藏资源,掌握搜索引擎、联机目录、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从而使图书馆成为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离不开的助手。高校图书馆提高大学生科研素养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入馆教育一了解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入馆教育是图书馆针对大学新生所实行的一种教育方法,主要是使学生对图书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学会怎样使用图书馆。入馆教育的主要内容有:首先是图书馆基本情况简介:包括图书馆的性质、职能;图书馆规章制度和借阅规则以及馆舍布局和馆藏情况:图书文献分类的基本知识和图书馆目录体系及使用。其次是各种类型文献的利用介绍:包括各种类型的书库、阅览室的文献以及电子资源文献的应用方法。最后是图书馆主页的使用方法的介绍。现在各个高校的图书馆主页上一般都有馆藏查询服务、图书的网上续借和预约服务、网上荐书服务、学科导航服务以及各类型数据库的检索系统。比如借助于馆藏查询系统,就能迅速地了解到自己所要找的某一本书或者期刊有没有,有的话在哪一个书库或阅览室能够找到,非常方便快捷。利用好图书馆的主页,能节约查阅时间,少走弯路,及时查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入馆教育使新生对图书馆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也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兴趣的开始。
(2)专门培训――提高使用各种信息检索工具的方法和能力。专门培训是图书馆针对各个年级的学生所采取的一种培训措施,目的是指导学生利用各种中外文数据库和搜索引擎检索相关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引导学生产生科学研究的兴趣,打好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现在各个高校的图书馆都购买了许多中外文数据库供师生使用,应用比较多的有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人民日报数据库、中宏数据库、数字图书馆、Else-vier全文数据库、EBSCOhost数据库、Spinger全文数据库、AIP/APS物理电子期刊数据库、Dialog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等等。此外,各个高校图书馆一般都有针对本校情况的特色数据库。专门培训就是让学生熟悉并能够熟练地使用这些宝贵的资源。这些培训一般每个学期定期的开办多次。专门培训工作的开展,可以让学生了解本学科某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让他们开阔视野、打开思路,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这些信息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与此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在这些专门培训之余,补充一些实用性的内容,如各个专业的调研报告的撰写、科研论文的写作规范、科技查新的介绍等等,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利用信息从事科研的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科研平台;德育素质;创新能力;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247-02
大学生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融合是时展的需求,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高校科研平台作为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研究基地,吸引、培养人才的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中心,它具有技术集中、人才集中、课题集中多种特点和优势;同时,其工作性质决定其研究与自然、社会距离更近,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更近,是对大学生德育素质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融合培养的最佳场所。近年来,我们依托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三峡大学)科研平台进行了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通过近三年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明确平台功能,树立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相互渗透新理念
当前本科教育中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融合缺少有效载体,是导致当前高等教育中创新能力与德育教育失衡的主要原因。高校科研平台以其科技、人才和社会资源优势在本科生创新能力与德育素质培养中彰显其独特的魅力。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依托科研平台,建立了全程参与,整合培养新体制。通过平台教师全员参与对学生的管理,做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心身育人;通过召开大会、老教师和学生自我介绍、参观实验室、学习实验室规章制度、面对面谈心等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平台教师除了负责指导学生的具体科研项目外,从学生的思想动态、科研设备分配、学术讲座、文体活动、后勤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安排专人负责,做到教师人人培养学生,学生事事有人培养。通过团队统一管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犹如在一个大熔炉里相互交融,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在管理活动中达到了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
二、开辟新渠道,促进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相互渗透
科研平台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以实践活动作为渗透德育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化,人文素养、公德意识、心理素质的培养客观化,教育形式趣味化,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效果。(1)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人文修养:通过阅读历史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阅读励志书,强化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及奉献精神;阅读文学书,净化心灵,陶冶情操。(2)开展学生自主管理活动,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让本科生参与科研平台管理把自己当作平台的主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到东阳光集团、宜化集团、人福药业、神农架聚能药业等企业参观学习,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大学生严谨、务实、多思的良好品德,增强对国家的使命感和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4)开展主体实践活动,催生个性成熟:将科技创新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重视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文素质的教育。重点实验室在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工作中,有目的要求学生以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挑战杯”活动的方式参与到相关企业的管理和产品开发活动,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5)注重毕业实习指导,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德育素质:本科毕业实习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德育教育最佳整合期,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我们通过科技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养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从而实现科研创新能力和德育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构建科研平台内部考核与社会评价结合的机制
我们对学生在实验室学习和科研期间的表现,从科研、管理和社会活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检验实验室实施科学精神与德育素质培养效果。科研上,学生的科研的成果为考核指标之一,同时对学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也进行考核,指标包括科学态度、科研成本、学习能力、工作效率、仪器设备和低值耐用品使用的完好率、团队协作精神等。管理上,主要考核学生参与实验室公共财产管理、安全卫生管理、考勤管理和对实验室建设的建议与思考等。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学生参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活动的效果等。实验室对学生的考核改变单纯通过理论考试评价学生能力的模式,以实践工作能力考核为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时,引入社会考核内容,对在实验室走向社会的学生,通过对其社会竞争力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学生对实验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反馈调查,评价实验室对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与意义。通过100份问卷调查,我们科研平台推行创新能力与德育素质融合的培养模式受到社会和毕业学生的一致好评,用人单位对实验室培养的学生满意度达到92.5%,毕业生对培养模式满意度达到100%。用人单位对实验室毕业的学生评价为优秀的包括职业道德,事业心、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认识能力。社会评价客观反映了科研平台将德育素质与科学精神融合的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人才。
四、依托科研平台培养大学生德育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
近3年来,我们通过“科研平台―团队统一管理为主导―创新能力与德育素质教育并重―活动式教育为载体―内部考核与社会评价结合”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先后培养本科毕业生38人,有7人获得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发表研究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2篇;接受大学生科技创新小组17个,培养科技创新学生45人,培育出科技创新团队8个;指导的学生先后获得了湖北省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大赛、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湖北省人福科技“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大赛、三峡大学“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诸多奖项;学生参与申报成功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3项。申报专利5项。协助完成课题鉴定3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通过主体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在社会各岗位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及用人单位满意度明显提高。
五、体会
通过开展“科研平台―团队统一管理为主导―创新能力与德育素质教育并重―活动式教育为载体―内部考核与社会评价结合”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实践活动,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提升当前大学生的德育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的科研平台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庄明珠,陈闽军,刘玉敏.发挥科研平台优势,努力培养创新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
[2]张桂春,张萍,刘新海.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J].科学教育,2005,11(6).
[3]费正东,屠美玲.科研平台反哺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2,35(4).
[4]王莉,韦革宏.浅谈科研平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08(2).
[5]张泽民,李伟,张秀香等.如何利用科研平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2).
下面对我校试点改革的经验阐述我们的一点浅见,并简要介绍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
一、改变教学理念,注重科研素质和思维的培养
高等无机化学的教学和基础无机化学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1]。鉴于课程学时限制与生源等客观原因,我校学生对基础无机化学的理解和掌握不是很深入,所以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有必要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补充和提高。但以往的教学只是单纯地注重知识性,其结果使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 认为高等无机化学是更高层次的“无理化学”[2], 也导致了对后续专业课产生较大的排斥情绪。因此我们力图通过高等无机化学的改革,不仅重视课堂的知识性,更是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素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使其具备初步的科学思维以及科学研究能力,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科学殿堂的大门,切实使本门课程成为培养化学高级工作者的“启蒙课”。
二、注重科研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全面发展科研能力
(1)在课堂教学手段上,改变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使用多媒体电子课件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其强烈的感染力和丰富的表现力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节省下大量的板书时间,可以让教师从容地引导学生思考并锻炼科学思维。例如应用板书讲解金刚石合成章节时,只能简单地介绍传统的制备方法,但是应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利用多媒体动画,在分子反应层次上形象地展示了钱逸泰院士溶剂热合成金刚石的反应原理,并介绍了此方法的科研思路和取得的成就, 同学们被此简单而又极具创新性的科研思维深深吸引。
(2)在课堂教学实践上,不再注重知识的简单记忆,而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客观规律性的理解和深层次的把握,重点解决基础无机化学遗留下来的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症结,使高等无机化学的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我们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把教师的科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及时地引入教学,通过讲解前沿科学问题的产生、假设、解决方法、实现途径,使学生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把他们心目中“遥远的、神秘的”科研工作直接拉到了课桌上,使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在教学方法运用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领者。只有这样, 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自己的领悟而不是教师的灌输。我们对于某些章节采取多样的、灵活的教学方式,例如让学生课外查阅资料,在相互讨论中形成科学结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甚至是形成学术争论;邀请名家做报告、讲述教师本人科研中的趣闻和体会等。通过这些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前进,在克服困难中获得成就感,并养成自觉地锻炼科研素质的习惯,进而树立投身科研事业的远大志向。
三、夯实教师基本素质,这是教师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
1、宿舍是八人间,但是只有四个人住;
2、宿舍是有给配备空调的,不用携带风扇;
3、宿舍有独立卫生间,非常方便;
4、宿舍有独立阳台,但是不能洗浴;
5、宿舍内只有凉水,需要用热水可去每层楼道中间水房热水处接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