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经营的会计要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2、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3、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4、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来源:文章屋网 )
摘要随着企业财务风险的不断提高,如何控制财务风险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内部会计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可以从控制会计要素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监督控制企业的经营过程,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关键词会计控制要素结构财务风险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要素
企业的资金运动包含资金的投入、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和资金的退出三方面。资金投入分企业所有者投入和企业债权人投入两类。从一定日期相对静止的状态来看,资产总额减去负债的差额为所有者权益,由此划分出资金运动相对静止状态下的三项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企业各项资产经过一定时期的营运,在获得一定收入的同时必将发生一定的耗费,收支相抵后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由此分离出资金运动显著运动状态下的三项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及利润。
二、企业会计要素的结构。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这六项会计要素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反映资金运动的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是最基本的会计等式。资产来源于权益,两者相互依存,在数量上必然相等,权益包括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为:收入-费用=利润。利润是指企业一定时期所获得的收入扣减该时期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后的余额。
三、会计要素及其结构与企业财务风险的关系
企业一定期间内资产的形成来源于权益资本和负债资本的投入,两者之间的任何变化都会使得企业资本或资本结构发生变动。以企业一定时期内形成的资产为基础,收入或费用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企业利润的变化,根据企业这六种会计要素的联动传导关系,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可以得到这六种会计要素及其结构比例关系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一)资产与资产结构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资产的增加或减少将使企业的收益变得不确定。按照资产的流动性及周转快慢可将企业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两类资产的比例构成企业的资产结构,所有不合理的资产结构都会削弱企业获得收益的能力,而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前兆之一就表现为企业收益能力的降低。
(二)负债与负债结构
负债指企业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企业负债的增加必将会增大其偿债风险。按照企业债务偿还期限的长短可将企业负债划分为流动性负债和非流动性负债,两者的比例构成了企业的负债结构。企业的资产结构一般将决定企业负债结构的比例范围,如果两者不相适应,那么必将会加大企业的偿债风险。
(三)所有者权益与所有者权益结构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所享有的经济利益,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企业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清偿债务的基础。按照投资者类型的不同,企业权益被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等,其各自拥有股份的份额结构便构成了企业的权益结构,企业不同的权益结构将会决定企业的治理结构,影响企业的管理结构和管理效率,进而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经营活动创造价值的能力,使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增大。
(四)收入与收入结构
收入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或资本经营活动以及其他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收益,表现为企业一定时间内现金的流入、其他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偿还,获得收入是保证企业持续经营的基本前提。企业收入结构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与从事资本经营活动获取的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收入结构的非预期变化预示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将会增大。
(五)费用与费用结构
费用是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或资本经营活动以及其他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表现为企业一定期间现金的流出、其他资产的减少或是负债的增加,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必然产生一定费用,作为企业经营成果的扣减因素,费用数额增减的不确定性必将会对企业收益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企业的费用结构包含能够予以对象化的制造成本和不能予以对象化的期间费用,企业的费用结构变动的不确定性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效率,进而能够影响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和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六)利润与利润结构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收入与费用相抵后的差额,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企业利润的不确定性会直接表现为财务风险。企业利润结构既可以指利润形成结构,又可以指利润分配结构,利润形成结构反映企业各类经营活动获取利益能力的高低情况,利润的分配结构反映企业各类经济利益主体对企业利润的占有和控制程度,企业利润结构的特征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动力和约束条件,其结构的不确定性势必会影响企业持续发展,增大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由企业各类会计要素及其结构的不确定性与财务风险之间的作用关系可知,内部会计控制可以从控制会计要素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在分析影响企业会计要素及其结构变动的所有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和定性预警分析,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以灵敏地检测企业财务状况并传递给利益相关者,从而有效地防范和规避企业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会计要素;再认识
会计要素是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石,更是会计准则建设的核心,会计要素定义的是否准确,不仅影响着会计计量的质量,而且还决定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用。因此,科学、合理地对会计对象进行分类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可靠性的基础。
一、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分类
会计要素又叫会计对象要素,是指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因此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它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由于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分类是主观的,各国会计要素的分类有所不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规定为六个,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是组成资产负债表的会计要素,也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资产是资金的占用形态,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与资产相对应的取得途径,他们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是组成利润表的会计要素,也称为利润表要素。收入是经济活动中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费用是经济活动中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收入与费用相配比,即形成经济活动的利润,利润是资金运用的成果,它们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
二、会计要素之间的平衡性
会计各个会计要素之间在总额上形成了一种相等关系即会计恒等式,根据现行的会计要素分类,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即:资金运用=资金来源。该等式是会计计量、核算的基础,也是编资产负债表的依据,它表明了股东与债权人两者在企业的资产中到底占了多大份额。在负债不变时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方向变化。所有者权益不变呢,资产就与负债同方向变化,而当所有者权益与负债都发生变化的时候,其资产的变化则等于两者之和。从理论上讲,会计各要素之间必须保持一种平衡性,否则,会计计量、核算无法进行,因此,如果会计恒等式存在不平衡的话,则必须对会计要素重新进行审视和分类。下面我们就现行的会计等式进行推理,以印证现行的会计等式是否平衡:会计等式:资金运用=资金来源,推导:资产=资本,资本=债权资本+股东资本,如果会计主体在持续经营中,存在留存收益,则留存收益又成为股东新的投入资本,其反映是增加了资产,会计等式平衡,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由于名义货币不发生变化,则上述会计等式永远保持平衡所以称会计恒等式是毋庸置疑,但在名义货币发生变化的今天,随着社会生产率大幅提高,使会计要素的原始投入成本价值与市场价值存在较大的差异,则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弊端已显现,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已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人们对财务报告目标的改变,报告使用者越来越关注会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效,以有助于评价与决策,因此,越来越突出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越性、必要性,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下,由于会计要素是某一时点的市价,因此与账面价值存在价值差异,即:资产市价-资产账面价值=资产的价值变动,资本市价-资本的账面价值=资本的价值变动,从而推导出,资产账面价值+资产的价值变动=资本的账面价值+资本的价值变动+资产的价值变动-资本的价值变动,最后得出:资产市价=资本市价+资产的价值变动-资本的价值变动,因此,现行会计等式是否平衡取决于资产价值变动是否等于负债的价值变动+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变动,如果三者不相等,则可以得出现行的会计等式具有不平衡性的结论,如果认为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是所有者权益本身价值变动的话,显然是一种错误,这主要是所有者权益的价值不取决于会计的计量结果。其自身的变动与债权资本相比还比较特殊,一般而言,资金的价值变动取决于利率变动,但股权资本由于承担了企业在经营中的风险,其要求的回报比债权资本高,即风险越大。要求回报越高,对非上市公司的股权资本由于没有明确的市价,必须采用技术估计的方式进行估算,即可采用资本定价公式(CAPM),资本的期望收益率应等于无风险利率加上资本的贝塔系数测定的风险溢价。换而言之,股东资本成本取决于风险系数,风险系数越大,则资本的期望收益率越高,股东资本成本越高,对于上市公司来讲,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股权价值就是股票的市价,因此,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差异并不是所有者权益自身价值的变动,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差异不应纳入所有者权益。综上分析,如果现行会计等式存在不平衡的话,则必然增加资产与资本的价值变动这一会计要素,并应对现行的资产、所有者权益、利润三个会计要素进行修订。
三、会计要素的修订
现行的资产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由于企业的资产形态千差万别,资产的特性各有不同,因此现行的资产概念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一)现行的资产定义不能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企业的资产包括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现行资产的属性仅对有形资产进行了反映,而对在企业经营起着重要作用的无形资产去未予反映,主要是因为1.无形资产难以用货币明确计量;2.现行资产观认为资产都应该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即使企业拥有了某项未来经济利益,如果没有明确的交易或事项,也不能确认为资产。这使得自创商誉被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从而使企业的无形资产未能得到真实的反映。换而言之,现行会计计量仅反映有形资产价值或企业整体资产的一部分。因此,提供的相关信息无用。(二)现行资产的定义不能完全反映资产的本质特征。企业资产形态尽管千差万别,但从发挥作用来看,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直接创造企业的未来经营利益,即未来的现金流入,而非经营性资产一般不产生现金流入,甚至是现金流出,因此,如果用现行资产概念度量非经营性资产的话,从理论上讲,非经营性资产不是资产,则与资产存在的实际状态不符;换而言之,现行资产的定义属性仅限于对经营性资产的概括,并不符合非经营性资产的特性,如果用现值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价值的话,则非经营性资产会出现负数,显然不符合资产逻辑。因此,对非经营性资产不能用现值计量,对应的资产属性则不是未来经济利益,而是它的服务作用和其提供的利用的功能,因此其计量的方法应根据资产的不同属性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计量,由于资产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差异,不同时点上的资产不具有可比性、可加性,因此,对于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的资产价值,应采用技术方法折算出时点价值,从而保证资产的可比性、可加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现行的资产定义应予以修正为:企业过去的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利用的资源。它的优点在于:(1)扩大了资产的范围。修正后资产概念的范围包括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客观地反映了企业整体资产价值;(2)修正后资产概念的本质特征包括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其形成的计量方法可以采用多种计量模式,从而形成了以现值计量方法计量经营性资产,用其他计量方法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解决了现行的一种资产属性采用多种计量模式反映的弊端。修正后的资产定义使资产属性与计量模式之间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关系,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
现行的所有者权益定义:是指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应享的剩余利益。即一个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所拥有或可控制的具有未来经济利益资源的净额。这可以通过对会计恒等式的变形来表示,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现行的所有者权益的缺陷在于:(一)将净资产等同于所有者权益,净资产是资产减去负债的余额,所有者权益也称股东权益,其价值取决于未来的获利能力,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对非上市公司的股权价值应通过技术方法估算其价值,上市公司股权价值就是市价。因此,净资产的价值不等于所有者权益的价值;(二)未考虑所有者权益自身的机会成本。根据资产的定义,决定资产的价值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那么对应资产的计量方法应该是现值,因此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对所有者权益的机会成本也应予以考虑,从而使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计量在同一时点下,具有可比性、可加性。与传统的会计等式相比,会计等式增加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变动这一会计要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净资产不等同于所有者权益;(三)公允价值理论将时间价值引入会计计量当中,已经认识到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或者现值产生将差异,在没有新的会计恒等式出现的情况下,为维持传统的会计等式平衡,将资产、负债价值变动差异计入所有者权益当中,也是基于会计恒等式的平衡要求,资产负债观将未实现或未发生的所谓损益(资产、负债变动产生的利得、损失)确认利润或损失,违背了权责发生制这一会计核算的理论基石;(四)现行的所有者权益定义为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应享的剩余利益,主要是从法律产权关系角度体现出企业这一会计主体的清偿责任,即企业的资产是用来衡量清偿债权人与股东的能力。而企业整体资产观认为,资产目的是创造价值,而不是用来度量清偿权益的能力与义务,股权资本作为所有者投入必然要计算投入的机会成本,尤其是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要求会计信息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以便于报告使用者评判、决策。因此更应该真实反映股权资本的市场价值。在企业持续经营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必然产生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由于这种所谓的利得、损失具有暂时性、变化性、时点性,在会计分期、权责发生制假设前提下,资产、负债在某一时点的价值变动不能产生现金流入、流出,因此不能确认为损益也不能确认为权益,同时采用现值计量资产价值时,由于存在较大的主观性,资产未来的现金流有待进一步验证,资产的价值更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更不能把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视为所谓的利得、损失,因而不归属于当期的所有者权益,但在企业发生清偿责任时,由于企业丧失了持续经营能力,资产的价值不受时间价值的影响并最终用来清偿权益义务,即资产=权益会计恒等式才能成立,换而言之,现行的会计等式是从法律的角度阐述会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没有从会计的本质要求来体现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不能反映会计核算的根本目的。在企业持续经营情况下,会计计量的结果不是用来反映资产的清偿能力,从受托理论讲,它表明资产用来为股东创造利润的获利能力,从决策有用理论来讲,会计反映的信息应具有可靠性、相关性,为决策服务,即会计信息应该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成本、利润等,因此,从法律的权利关系角度,建立的会计等式反映的资产权益,清偿义务,并不能来表达会计的职能要求、本质特征;(五)与投入资本无关的资产、负债价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有待商榷。第一,资产、负债价格变动不是股东的投入资本;其次,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持续经营条件下,股东不允许退股,只能进行股份转让,因此,股东的清偿权益无法体现,即没有必要或无法准确地反映所有者的清偿权益,即使公司发生清偿责任(资产兼并、重组、破产、清算)时,会计报表上所反映的所有者权益会计信息基本无用,即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最终由市场交易决定,而不取决会计计量结果,换而言之,同一价值量下所有者权益在企业持续经营与清偿状态下,由于对未来的预期不同,市场价值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会计计量的结果与市场交易价格差异较大;最后,资产、负债价格变动没有具体的交易行为,也没有收入、成本、费用,更不产生现金的流入、流出,如果资产价格变动真的能产生利润的话,会计主体则无需去经营销售,并且还节约成本费用,显然违背会计核算的本质目的,使我们无法评判企业经营的效果;(六)资产、负债的资产、负债价格变动是常态,将资产、负债的资产、负债价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违背了会计计量的真实性、稳健性、谨慎性原则。因此,所有者权益应修正为: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股东)过去投入形成的成本并由其享有的权益。它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等。修改后的所有者权益定义将现行的资产、负债价值变动即所谓的利得、损失排除在所有者权益之外,而是单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变动这一会计要素。修改后的所有者权益真实地反映了股东的投入成本,并且包含了应计入的机会成本,以完整地反映所有者权益的价值。
现行的利润定义: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它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它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现行的利润观的缺陷在于:(一)价值变动并没有具体的交易行为,不产生收入、费用,且具有未来不确定性,无法进行计量确认,如果价值变动真的产生利润的话,会计主体则无需去经营销售,并且还节约成本费用,显然违背会计核算的本质目的,使我们无法评判企业经营的效果;(二)现行成本并没有节约。因采取某种行动而没有采取其他行动所带来的机会利得,但是当采取行动后,就没有了,因此,一旦购买资产,其成本就变成现实,唯一选择出售或继续使用,现行成本法采取的财务资本观的持有利得缺乏理论基础;(三)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不能反映已实现的或预期的现金流量,即不产生现金的流入和流出,那么计入利润是没有依据;(四)没有证据表明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与现值之间存在联系,即能增加未来的经济利益,如果价值变动计入利润的话,会导致利润表的会计信息失真,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具有可靠性、相关性;(五)在企业持续经营状态下,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是常态,因此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不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也就是说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是市场变动或者时间价值的结果,而不是企业自身经营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利润自身的定义并没有明显的错误,而是对经营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所谓的经营是经过人的劳动,经营成果是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的活动而获取的成果,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是常态的、或有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时点性、暂时性,如果确认了利润,则违背了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动摇了会计这门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更谈不上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的质量要求。因此,现行的会计准则必须对经营及经营成果做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以解决对利润理解上的误区,即价值变动是否能确能认为利润,如果确认为利润的话,当期是否能对该利润进行利润分配。
现行的会计要素没有价值变动这一会计要素,由于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反映的会计要素是某一时点的市价,具有很强的时间特征,即资产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不同时点上的资产不具有可比性、可加性的特点,因此出现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时点上的价值差异,该差异因为不能归属于权益与损益,因此必须增加价值变动这一会计要素,以确保会计等式平衡。真实反映企业资产价值和经营成果。
四、结论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强调会计要素的现时价值,因此与会计要素的账面价值产生了价值差异,由于这种价值差异不能归属于当期的权益及损益,因此为了保证会计等式平衡性,增加了价值变动这一会计要素,并由于这种价值变动会对资产、所有者权益、利润产生影响,因而需要对这三大会计要素进行修正和补充。籍此构建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从而为会计的计量与确认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
[2]王光远.会计历史与理论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
[3]于玉林.现代会计结构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沙盘 ITMC 财务管理 所有者权益
一、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实践教学的特点和瓶颈
企业经营管理沙盘(以下简称“沙盘”)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的MBA教学,借鉴了古代军事沙盘和建筑沙盘的原型等的优势,将一个企业生产营运的关键环节——整体战略规划、市场营销、产品研发、市场开发、资金筹集、生产管理、固定资产的投资和改造、财务管理等部分设计为沙盘的主要内容。借助电子或手工沙盘平台,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岗位体验,置身于真实的企业经营,体会经营企业的压力和喜悦。通过这种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和教师评论的现代教学方法的优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边做边学习和巩固知识,训练了管理相关技能,提升了综合素质。
与此同时,沙盘在企业高管内训中的流行和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举办一届“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以下简称“沙盘大赛”)的引导,使得学生对该课程有极大地热情。根据笔者几年教学经验,要会玩沙盘不难,但是要玩好沙盘却不容易,玩好沙盘需要对财务会计知识的透彻理解和灵活运用,例如:所有者权益的构成计算、财务预算、财务体系的分析等。虽然沙盘涉及管理类大部分知识,但是财务管理知识还是核心,需要学生大量的时间演练、体会和反复验证才能掌握。在现阶段高等教育体系中,一般开设沙盘实训的课内实训课时很少(以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为例,沙盘课为30学时),通常学生在接触沙盘,没有更深入讲解和财务深层相关的内容的时候课程就结束了,大部分学生只能停留在初级瓶颈阶段,不能更深层次掌握和驾驭沙盘,不能领会其精髓。
二、财务管理教学特点和瓶颈
财务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类所有专业都必须学习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财务是企业经管理的核心部分,财务管理课程的地位不用质疑,相对课时安排更多。在现阶段高等教育体制中,对非财会专业的财务管理教材一般是按照财务管理的两个重要要素(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中的财务活动来编排教材,主要涉及讲解筹资、投资、营运、分配活动等财务活动的内容,对财务分析,财务预算等介绍比较粗略,有时甚至省略,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对财务信息的使用和分析,是决策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沙盘是一个企业模拟工具,学生在活动背景假定中和其他企业竞争,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多年的营运,学生从财务活动的角度去看资金的流动的同时,也在企业仿真管理的过程中涉及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评价等管理的过程,弥补了传统财务管理教材编排上缺失的角度。同时,对于财务管理实践环节的教学方式,主要有校外实践和校内实践,目前国内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一般不会安排财务会计课程到校外的实训场所实训,主要是利用校内的实训室实训,这种实训一般是针对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设计的,不能让学生灵活开放地针对整个业务流程,而沙盘则为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提供了非常符合的条件,一个动态、具体、连贯的财务管理的主体环境。
三、沙盘与财务管理课程相结合的要点探讨示例
本文结合中教畅想提供的沙盘模拟软件(ITMC)展开探讨和说明。
1.用会计分录的思想去理解各要素变动情况
在沙盘中,企业的破产的衡量条件是指企业出现资金链的断流,这意味着企业的现金为零或者没有马上可以变现的流动资产,同时也没有所有者权益进行贷款筹措资金。根据笔者几年沙盘课程的教学经验和指导沙盘比赛的经验,大多数学生无法掌握企业的经营的方向盘,是主要无法分清楚所做的企业经营的每个步骤会给企业的会计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带来什么变动,这恰是财务管理的基石之处。
在ITMC软件中企业每季度必须完成的任务清单如下图所示。在此,企业就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每一个任务按钮相当于一系列经济业务,用相应的会计分录记录每项经济业务,通过连续操作,实践学生会很快掌握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以“购买或调整生产线”举例分析,此任务最复杂, 包括了投资新生产线、变卖生产线和生产线转产等步骤,每个步骤里面,不同的生产线又有不同的情况,用表格总结如下表。
笔者在此抛砖引玉,其他任务项也可以做出相应的会计分录。学生通过几次沙盘实践之后遇到瓶颈,有较强的求知欲,此时学生能更好掌握会计要素的分类和资金的流向,比起单纯的财务管理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形象。同时,这也是沙盘的财务报表的预算和编制的基础。
2.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和控制
时刻关注所有者权益,无论在财务管理实践还是沙盘中都是极其重要的内容,这也关系到财务管理目标。这些原理在财务管理里看似枯燥,但是在沙盘操练过之后,学生就非常深刻地感受到时刻关注权益的重要性。ITMC沙盘各组积分计算原则是:各组得分=权益*(1+总分/100)。权益是代表企业的盈利能力,总分是由企业开发完成的市场、认证,拥有的生产线、厂房,研发完的成品和资金使用的情况等加上相应的分数,代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多时候,企业的行为同时对权益和总分影响。所以,要掌握权益如何算出非常重要,这涉及到损益表,而净利润又是算出权益的关键要素,这涉及到资产负债表。前文提及辨析会计要素并好会计分录是此利用财务报表作的前提,是控制所有者权益的关键。通过沙盘演练,给财务管理提供了处于动态背景下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在沙盘的虚拟仿真环境下理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并据此编制简单的财务报表。同时,财务管理的理论给沙盘演练如何掌控和维持所有者权益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这是真正掌握沙盘并取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郭凤喜等.运用预算工具做好ERP沙盘模拟对抗[J].会计之友,2010(6)
[2]刘秋民.基于工作过程的《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体验式教学课程的探析[N].儴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4)
关键词: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会计计量属性
会计目标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到境界的抽象范畴,它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会计系统围绕会计目标发挥作用,会计目标引导会计系统运行。因而,会计目标理论研究是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从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目标的定义出发,分析了新准则下会计目标对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产生的影响。
一、对有关会计目标观点的简要评析
人们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曾出现过多种关于会计目标的提法,其中最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两种观点就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资源所有者如实反映资源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和履行情况,即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财务报告应主要反映企业历史的、客观的信息,即主要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在这种观念下,资产计量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这种观点的局限性表现在:受托责任学派强调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的整体完整性,认为只有完善的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才能确保会计实务的正确性,但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内容复杂,保证两者的完善性这一提法比较抽象,一旦实务中出现问题,则难以确定问题的根源,造成众说纷纭、难以统一的局面;在会计处理上,由于受托责任学派强调客观性胜于相关性,因此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会计信息方面,受托责任学派很少会顾及到资源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按照这一思想,会计人员往往难以体会潜在投资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容易逐渐丧失完善会计信息的积极性,也难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会计信息,它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从会计确认方面来看,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认人员在会计上不仅应确认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那些虽然尚未发生但对企业已有影响的经济事项,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从会计计量方面来看,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报表应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动态变化,在会计计量上主张以历史成本为主,并鼓励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多种计量属性的并行;在会计报表方面,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报表应尽量全面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因此,在会计报表上强调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一视同仁,不存在对某种会计报表的特殊偏好。这种观点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决策有用观产生和存在背景是存在比较发达的资本市场。二是财务报告反映的局限性。决策有用观下的财务报告只是反映企业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而忽视责任和环保收益等非财务信息。三是决策概念外延过窄。决策仅仅是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管理具体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检查、考核和等程序。一些外部信息使用者并没有履行决策职能,仅仅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如政府部门利用信息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二、新准则下的会计目标定位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会计目标的概念,体现了其权威性。其所规定的会计目标是双重的,兼顾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这定义弥补了1992年制定的基本准则中有关规定的不足之处,与国际会计准则中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一致,体现了我国财务会计既重视决策有用又重视受托责任的双重目标。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企业)在全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并且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多数是国有企业,这就必然要求在进行财务会计目标的选择时,要考虑到对企业管理层受托经营的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一目标对我国来讲必不可少;与国际趋同是此次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而国际上现在广泛采用“决策有用观”,所以我国新准则也同时采纳此观点。其优点在于:会计目标能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会计目标关注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会计目标关注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预估。
三、新准则下的会计目标对会计要素计量属性的影响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要素计量属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能够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信息,便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督,采用这一计量属性是由于当时的会计目标决定的,在企业利害关系人比较少,委托合约比较清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容易评价的时期,历史计量属性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而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从单一的历史成本到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多元化的计量属性,是因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股权日益分散,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具有多样性,包括股东、债权人、企业员工、顾客、供应商、行业协会、政府机构、公众利益团体、研究者和准则制定者、审计师、管理层以及与企业经营相关的群体,正是复杂多样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使得委托关系难以明确,或者明确的成本太高,但是委托的实质关系仍然存在。这时确立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不仅适应了新的环境,而且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信息的成本比较低,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在新的环境下做出正确的经济和生产经营决策,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越来越多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在交易所挂牌上市,使得这类金融资产的交易已经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具备了引入公允价值的条件,从而对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更加有用,也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关键词:税务会计 发展 目标
一、企业税务会计的主要特征
企业税务会计是以现行税法为准绳,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核算方法,根据财务会计的相关资料核算和监督企业税务资金运动的一门新兴的边缘会计学科。上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税务会计有其独立的特点,使之逐渐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中分立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会计分支。
(一)税务会计需严格遵循税收法律法规
在企业经济业务中,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并结合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灵活加以运用,但面对税收法律法规,税务会计必须严格遵守并执行,无任何选择权。在这方面,税法的强制性表露无遗,因此,企业的涉税风险必然成为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是说,在企业中,当征纳税行为发生时,如果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与税务会计核算发生冲突时,企业所据以调整的依据就只有一条就是“税收法律法规”。
(二)税务会计核算的实质是调整核算
税务会计的调整核算是指,在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基础上,税务会计将财务会计遵循企业会计准则核算得出的企业财务会计收入总额,财务会计费用总额,及企业财务利润总额,按照国家相关税收法律法规,在财务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从新计算应纳税额所得额,并按照对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的过程。一般来说,税务会计调整核算在税务会计中居于基础地位。不同的税种需要用不同的调整方法进行税务会计核算。因此,合理处理企业经济业务活动中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不同的计算口径,是正确地履行企业纳税义务的基础。
(三)税务会计贯穿于企业整个经济业务活动
从企业设立初期,到企业终止时至,企业税务会计都贯穿于整个企业经营活动中。纳税环节的各纳税事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形成一个循环整体。在对企业的整体涉税风险进行考量时,往往无法独立分离事前还是事后,都需通盘考虑。因为,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往往是若干个产品生产的周转过程并行运转、交叉进行。在一个时点的横切面上,能看到不同周转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存在。产品生产的周转循环是人们的一种抽象理解,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难把某个周转过程分离出去。因此,税务会计必然是前后兼顾,全盘考虑的系统工程。
二、企业税务会计必然与财务会计相分离
企业财务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而资金运动就是资金的形态变化或位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只有通过不断的运动中才能实现增值的目的。从资金运动对象分可以把资金运动分为社会总资金运动和个别资金运动。资金运动与会计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认为,资金运动是会计的对象。而现今,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都无法脱离资金而独立运作,企业会计核算其就是以货币资金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都在计划的规划和影响下发展,因此,税务在企业整个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无法显现,企业一直以来都习惯以财务会计为会计工作的核心,而忽视税务会计。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这种管理模式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甚至在一些转型期的企业,税务问题已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我国在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税法日益健全,税收管理愈发严格,计算方式也趋于多样化,这样的背景使得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标逐渐产生差异,企业为顺利发展,不得不对税务会计给予重视,也不得不考虑税务会计发展独立性问题。
(一)二者确认基础存在差异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从确认基础来说,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二者在收益实现期间与对应的费用抵扣期间的配比问题。企业会计制度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亦称应计基础、应计制原则,是指以实质取得收到现金的权利或支付现金的责任权责的发生为标志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及债权和债务。即收入按现金收入及未来现金收入债权的发生来确认;费用按现金支出及未来现金支出债务的发生进行确认。而税收制度则是以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结合来进行税收确认。即将企业经济业务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同时结合部分权责发生制来进行税制基础的确认。
(二)二者计量基础存在差异
在会计准则中,为更为准确的记录经济事件,财务会计确定了五种计量属性。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计量属性反映了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不同的计量属性,会使相同的会计要素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量。而在税法中,由于税收法定原则,使得税法必然表现出强制性、固定性及无偿性。在这种条件下,为使得征纳税做到有据可查,“历史成本”原则必然成为税务会计所遵循的工作基础,才可以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及权威性。
(三)二者的计量要素存在差异
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前者,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构成了资产负债表,反应企业截止到某一会计时点的财务状况,后者,收入-费用=利润,则构成了企业的利润表,反应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而在税法中,由于应纳税额是企业最终的计税结果,那么“应税收入、扣除费用、应税所得额、计税依据、适用税率、应纳税额就构成了企业计税要素”,同时在计算缴交金额时,税务会计应遵循“应税收入-扣除费用=应税所得额,和计税依据*适用税率=应纳税额”的税务等式。
三、企业税务会计的目标
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税、纳税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向纳税人征税和纳税人向国家缴税的法律依据。在一些国家,税法调整的对象还包括征税机关上下级之间的行政关系。而正是因为税法是国家的法律规范,同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又必须履行税法,并遵从于税法规定。因此,企业税务的目标必然是兼顾社会责任的同时,又有企业责任,且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税务目标应该是以受托责任为主,兼顾决策有用,同时,企业税务会计的目标也必须是以税法为基本前提,向税务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
(一)向税务机关提供税务决策的税务信息
在我国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下,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所有与经营相关的企业收支,都必须在税法的约束下进行,因此企业税务必须以国家税法为基本前提,那么,各级税务机关就必然成为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税务信息的第一使用者。只有在各个企业的真实税务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各级税务机关才有了采取行之有效的税务稽查的依据、那么,在此基础上的税收政策的制定及修订,税款征收的顺利开展等相关活动,才有了最为直接的数据支撑。
(二)向企业管理者提供经济决策的税务信息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多税制的复合征税模式,即我国税收制度由多种税类的多个税种组成,通过多税种的互相配合和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完整的税收体系。复合税制往往以一个或某两个税种作为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活动的主导,即主体税种,在不影响其他税种的作用效果的前提下,优先主体税种的作用。复合税制具有灵活,弹性大的优点。在我国就具体体现在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体,其他税与之相配合的复合式税收体系。在这一税制体系下,虽然税制弹性大也较为灵活,但也给企业带来税务政策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企业要在复杂的税务环境下顺利发展,税务风险已成为企业不得不考虑的要素,税收成为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经营管理者为使企业所有者权益最大化,必然关注税收权益。因此,企业税务会提供的企业税务征纳税会计信息,也成为企业决策的依据这一。
(三)向社会公众提供与之相关的税务信息
在当今,信息公开透明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公众了解企业的途径也逐渐增多,为拓宽投资渠道,企业税务会计报表也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点。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相关税务报表了解企业的纳税义务履行情况,判断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诚信度、社会贡献力,从侧面判断企业经营实力,从而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为企业做大做强,树立百年品牌打下坚实的公众基础。
综上所述,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要加强综合竞争力,必然要重视企业税务会计,企业财务会计与企业税务会计相分离是企业财务专业化的必然趋势,企业税务会计是实现兼顾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与协调发展的重要桥梁,是加强企业税务管理的必要途径。企业税务会计的发展必然为企业、国家提供健全有效的基础数据,从而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合法权益,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通知[S].国税发[2000]84号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S].国税发[2003]45号
[3]于长春.税务会计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财务会计企业会计概念结构
在国家公开出版的教材中,“财务会计学”和“企业会计学”的名词表述被广泛使用。如何界定他们之间的差异以及有何理论价值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财务会计的表述
财务一词是指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为履行职能而发生的资金运动;“财”有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占有的含义,“务”有料理、打理之意。因而财务是指经济活动的打理过程。这种核算过程随着资金的运动而推进,也就是说,财务会计是关于资金运动各环节的核算。不但要核算各环节的会计要素,还要核算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归结为资金的筹集,资金的使用,资金的耗费,资金的收入,资金的分配过程。然而,财务会计究竟如何界定,在学术界至今尚未达成共识。
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财务会计定义为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所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在企业或其他主体范围内的,旨在向企业或主体外部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这个系统把已发生或已完成的交易与事项中的财务(能用货币表现的)数据作为输入,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或企业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运用若干普遍接受的会计惯例,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进行加工,把数据转换为有助于决策和合乎其他目标的有用信息。”在这一表述中作为财务的实际承担者除企业之外,用“或”字表明还有其他主体范围,它可指行政事业单位,家庭或个人。由此,可以将财务会计名词作层级拓展。
企业会计的表述
企业一词是指以赢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企业会计是指对企业静态的反映(资产负债表)和动态的反映(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马克思在谈到企业与会计关系时,认为经济越发展,作为“观念的控制”和“过程的总结”的会计越有必要。根据葛家澍教授的表述,也符合企业会计一词的表述。广东教育考试网在线课堂介绍企业会计学时,表述为:“是研究如何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综合核算与监督的知识体系,它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结合工业,商业等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对企业会计核算与监督的特点,企业的资本,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成本与费用,销售收入,成本,税金和利润的帐务处理,成本及盈利的计算,核算程序以及会计报表的结构,编制和分析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可见企业会计是关于会计要素的核算。
两者概念的比较
根据对财务会计和企业会计的表述可知,两者都是指向同一标的,即主体外部“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所以在关于企业会计核算内容的表述时,经常出现通用。从逻辑学分析,假设财务会计=企业会计,则财务=企业。显然有逻辑矛盾。如果将财务会计的实体承担者按照葛家澍教授的表述来认识,企业作为实体承担者的一部分,那么财务会计包含了企业会计。财务会计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除了包含企业会计以外还应包含诸如政治组织、军事组织、家庭、个人等活动的会计核算及信息输出。如高级财务会计中关于“个人的财务报告”。可见财务会计与企业会计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从相互联系分析,财务会计和企业会计都反映了企业会计要素的内容以及经营活动的动态过程。财务会计从企业的理财角度介绍会计核算过程,而企业会计从会计要素的角度核算资产的价值。
从相互区别分析:财务一词偏重于资金流向并强调资金占用形态的有机联系,从而使会计信息利用者关注经营各环节的效益。例如会计学原理中的资金筹集的核算,供应过程核算,生产过程核算,销售过程及利润和利润分配的核算。而这些核算都是建立在企业要素资产为前提的。企业一词偏重于企业的要素资产,企业的功能,企业的实在。企业会计强调的是会计要素极其要素资产的保值增值。如关于固定资产的折旧,发出存货的计价。而这些要素资产的核算又离不开企业经营的动态过程。财务会计反映的应是框架。因为财务会计学也应该包括企业在内的所有组织和个人的资金运动。所以财务会计输出的信息,既可强调实体的盈利性,也可强调实体的非盈利性。例如总预算会计十分强调财政收支的自求平衡。企业会计反映的是实质内容。因为企业一词反映了主体盈利性的特征。企业会计应该反映企业的具体核算内容。财务会计随着财务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企业会计随着企业管理体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统收统支的财务管理体制,企业资金筹集和资金投放的职能,基本上都被国家财政包办代替了,在核算中注重国家资金的核算(生产资金来源的核算、专项资金的核算)。市场经济转轨以后,企业逐步实现自筹资金,自理收支,自负盈亏。会计要素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企业会计注重所有者权益的核算。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把当前公开出版的财务会计学名字改为企业会计学,理由是使课程内容表述更为准确,强调企业的核算。而财务会计是上世纪90年代取代工业会计的名词,当时确有财务核算的内容所以称为财务会计。自1994年会计制度改革后,资金平衡改为资产负债,特别是国拨流动资金,专项资金的改革,以及财务范畴归入财务管理课程。财务会计名词的提法显然不妥。财务会计学的结构体系应以资金运动为主线,强调所有经济实体核算的“共性”。笔者认为,财务会计就是会计原理。掌握各部门资金运动的特点,成为各部门会计的“基础会计”。因此,当前财务会计应更名为会计学原理。既然反映所有单位核算的“共性“,在当前会计学原理中要增加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动核算特点的介绍。企业会计学的结构体系以会计要素为主线,应主要反映资产存量价值为目的。增加物价变动会计,弥补历史成本计价方法的不足。使学生对会计要素的计价方法反复比较,以便随着会计理论的发展总结符合企业实际的资产要素计量方法。同时,要根据会计要素将资产做出明确具体的划分,这就是科目核算。通过科目核算,理顺资产,负债和权益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市场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我国的企业也开始从生产型企业向研发型企业过渡。在新的时期,公司的经营更加多元化,公司内外部环境也更加复杂化。金融市场的活跃使得企业争相上市,融资方式也逐渐多样化。这要求企业需要公布自身的财务报表,因此企业需要更加严格地对待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另外,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会计办公趋于自动化,这为企业会计创新提供了便利。在技术型企业中,人力因素越来越重要,甚至关乎企业的命运。因此,在新时期,企业会计核算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
2.我国会计理论创新体系的内容
2.1会计目标理论
新世纪经济的发展形势决定了当今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经营的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逐渐增大。这种环境下,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怎样具体地应用会计方法,成为一个难题。企业的管理必须要解决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获得正确的回答需要关系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着企业的外部客户关系的维持以及企业内部各种关系的管理。因此,在新时期,会计目标理论的创新应该为:关心企业人力资本拥有量及其能力的增长,反映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量的大小,体现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2.2会计准则理论
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为了确保各项会计活动能够有据可依,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够顺利完成。会计反映内容的变化会导致会计准则的变化,二者相互联系。在新世纪,企业的经营受到各种技术发展以及商业模式发展的影响。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智能知识要素在企业的经营中逐渐受到重视。我国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提高,员工流动性增加等因素使得人力资本要素也需要获得重视。因此,在新世纪我国会计理论创新体系中,会计准则的创新应该为人力资源价值如何确认、计量,如何纳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以及一些概念因素和技术因素,如专利等如何纳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等。
2.3会计权益理论
传统的企业会计权益理论使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片面地注重企业财务资本。企业主在经营过程中围绕财务目标进行管理,使得企业的发展出现偏差。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力资源、知识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的会计权益理论已经不再适合新时期企业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企业需要进行会计权益理论创新,将其关注的焦点由财务资本转向人力资本。新世纪,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应该在相应的会计体系中加以体现。只有这样,企业主在经营中才能正确地制定决策。公司的财务管理也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够体现企业真实水平。
2.4会计要素理论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与企业的发展相关的要素也比较单一。因此,当时的企业会计要素一般为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所有者权益等。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人力资本等。这些变换需要在会计要素中加以体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本需要纳入会计要素体系。只有这样,我国的会计理论体系才能与时俱进,实现相应的社会功能。
2.5会计假设理论
会计假设是各项会计活动实现的基础和保证。传统的会计假设有会计主体、货币计量、持续经营、会计期间等。在新的发展阶段,这些会计假设已经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首先,计量方式应该逐渐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支付等业务更加方便地进行。单一的货币计量方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应该实现非货币信息会计假设。然后,会计期间应该更加具有灵活性。传统的会计活动基本上是纸上作业,进行一次会计期间的财务计算非常麻烦。在当今的财务管理多采用信息技术管理系统,这种技术的应用能够及时地反映的财务信息,使财务报告能够随时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2.6会计核算理论
会计要素、会计准则、会计假设等的改变使得相应的会计核算理论也要发生改变。在新的会计理论体系中,各种会计活动都加入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重要的会计要素。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需要充分考虑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另外,对于经营成果的体现,新的会计核算需要更加看重增值因素。在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上应由全方位效益和社会资产替代财务效益的评价。最后,在企业职工利益分配上,会计核算应该将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改为按知识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重要性。
2.7会计平衡理论
在新的会计理论体系中,人力资源因素和知识因素受到特别重视。因此在会计平衡等式中这两方面的内容需要得到体现。首先,会计平衡等式需要反映知识产权的制度和特征;然后,充分重视知识等增值因素。因此,传统会计的平衡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应该改为资产=负债+投资所有者权益+劳动所有者权益。
2.8会计资产计量理论
在新世纪,企业会计理论创新体系中,企业的资产包括财务资产和人力资源两部分。人力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和专有知识。采用传统的会计资产计量理论,不能明确人力资产的重要性。为了能够清晰地计量企业的人力资产,新的会计计量应该把人力资源的会计确认范围从传统的单一货币信息转换成非货币信息。如人力资源为企业增加的利润和效益可以采用货币计量方式计量,对于人力资源的增值计算采用非货币信息,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企业的人力资产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其作用是越来越明显,理所当然应作为会计资产予以确认。
除了以上的内容,我国的会计理论创新体系还包括会计资产记录理论、会计资产效益理论以及会计资产报告理论等。从一定程度来说,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理论的创新,在这些方面的创新需要充分地考虑到人力资产以及知识等因素。它们与普通财务资产不同,具有一定的增值性。合理的企业会计核算方式能够充分反映其增值性,这对于企业经营和融资都具有一定益处。
3.推动我国会计理论体系创新的途径
3.1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我国的企业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纸上作业的会计方式,这为新的会计理论的实施带来了很多限制。新时期,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的业务逐渐拓展,产品线逐渐增多,每天都有海量的财务数据需要处理。如果仍然采用原来的财务管理方式,那么财务管理的效率将会大大下降。财务数据管理不善为企业经营带来了很多不便。新的会计理论需要打破原来的会计周期进行制作财务报告等活动,如果依然采用原来的记账方式会非常复杂。因此,企业要想落实新的会计理论体系,需要投资建设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计算机等相应的硬件和财务管理软件等。充分地采用这些技术能够使得会计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使得财务数据更加标准化。财务数据的标准化使得企业能更好地披露自身的财务数据。
3.2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
由于企业长期采用传统的会计体系,企业的财务管理人才出现脱节。很多年龄较大的财务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对先进理论的认识以及先关的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无法胜任新时期的会计工作。而年轻的会计,虽然熟悉计算机技术,然而缺乏实际的会计经验,工作效率比较低。为了落实新的会计理论体系,企业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首先,企业需要进行相关的培训,使得原有的财务人员能够在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充分考虑人力因素和知识因素。然后企业在雇用新的员工时,也要严格把关,尽量录用那些能够掌握先进信息管理技术的专业人才。另外,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人才予以优先考虑。此外,企业可以采用新员工与老员工相互合作的工作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经验以及新技术的操作能力,充分地扬长避短,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3.3企业组织创新
传统的企业组织模式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主缺乏全局性的眼光,没有进行相应的组织重构和创新。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果依然采用原来的方式,那么企业无法真正地落实新的会计理论体系。企业组织创新是会计理论体系创新的基础。为了更好地使会计理论体系在企业得到落实,企业需要进行相应的组织创新。组织创新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力资产的因素。组织创新需要考虑到员工的需求以及员工才能与岗位的相匹配。另外,组织层次要保证员工具有一定的晋升空间,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组织还要确保员工之间的沟通,这样能够保证企业的组织效率。
1.1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分析
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有着决定性作用,并在特征上也比较显著,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相关性以及可靠性和真实性等层面。其中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特征上,主要是会计信息要能够保证真实可靠,对会计要素以及定义的要求都要能够加以确认,不能通过不符合实际的信息来进行误导,在财务报表方面要能和企业的财务经营以及发展情况得到紧密结合。对于企业发展中比较重要的经济业务要能够通过单独反映的方法进行实施。而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特征方面主要就是要和国家的经济管理要求能够得到符合,充分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特点要求加以考虑[1]。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则是会计信息的灵魂所在,要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
1.2会计信息质量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发展现状来看,还有诸多层面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的披露没有得到充分的呈现。有的企业为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方面就没有彻底的公开,只是将发展好的数据信息进行呈报,而对于不好的则进行隐藏。再者就是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还有待加强,主要是企业为能达到包装上市等多样化的目的实现,就会制造虚假的信息以及财务报表,这样就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例如:2015年苹果电脑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少计收入87.99亿元,并将与销售无关的维修成本作税前抵扣,少缴税款4.52亿元,这样造成了国家的财产流失。
2.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2.1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分析
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影响是多层面的,其中对企业的经营计划产生的影响层面来看,企业为能够在经营目标层面得以实现,就会制定一些对生产经营活动有着综合性的计划。其目标计划的制定主要就是为能够将企业盈利和经营活动做好,而经营计划则主要是为能实现经营目标及编制所执行的。主要是对企业需求以及企业内部潜力的挖掘而实行的,将企业经营的目标能够具体化的实现,并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分配,另外要能够将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协调,然后将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提升。
另外,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企业的经营目标也有着相应影响,由于企业在不同期间就会有不同的战略目标,主要有稳定性目标以及成长性目标和竞争性目标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会计信息质量加以支持。除此之外对于企业的经营战略也会有着很大的影响,企业的经营战略在实际发展中也会不同,所以这就需要制定科学化的战略来引导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稳定进行。而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就比较重要,通过弹性预算就能够为为企业的科学化发展提供柔性参考,所以要能将会计质量得以有效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需要能有严格周密的内部控制制度,而制度的控制也需要进行实施和责任的落实等。这就需要能够有一个完善的组织结构,这样才能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积极作用。
2.2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优化策略探究
第一,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保障要能从多方面考虑,首先要能够将会计政策进行合理化的选择,并不断的将会计信息质量得以有效提升。企业对会计政策进行制定过程中,要能够和国家的会计准则以及制度进行参考,并要能够在这一空间范围内进行实施,要能将会计政策的合法性得到有效呈现,执行过程中保证其稳定的实施,再者就是要能够将会计政策的实施范围结合实际加以适应[3]。第二,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升还要能够从披露质量层面进行提升,这样才能对企业经营管理得到有效优化。将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层面的质量得到有效加强,在内容上要能在披露政策选择层面得以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选择的原因上要能明确。在披露的方式上要能通过公告以及附表等形式来进行呈现。第三,要能够对监督会计政策的选择力度得到有效加强,为能够将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就要能在监督以及管理企业会计信息层面得到有效保障。还要能够将依法查询账目及财务收支真实性问题得到全面性的保障。再有就是对企业的的财务人员要能够在素质上得到全面提升,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要得到明确,加强职业道德提升。
3.结语
【关键词】审计;资产评估
随着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在我国的发展,对资产评估的各种规范相继完善,资产评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作为两个重要的中介服务行业:审计与资产评估,理清他们在企业评估中关系,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实务工作。
进行资产评估时,通常情况下,如企业全部产权变动,部分产权变动等,应该先审计后评估。特殊情况下,例如单项资产的评估等,则可以不先进行审计而后评估。理由如下:
一、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关系
首先,资产评估与审计的方法具有相同的地方,例如资产评估机构在进行评估作价时,往往采用与审计方法相同或相似的程序,如监盘、函证、抽样、测试等。而审计机构在审计时,需要采用公允价值测试资产价值,并据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或确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这与评估并无很大区别。并且资产评估和审计都是一种针对事实的判断。这种相似性建立了他们可以借鉴结果的关系。但是,审计是基于历史信息,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审核;资产评估是对资产未来能产生的价值的公允性进行评估。这决定了他们之间的不可等同性。
从企业整体评估采用“收益现值法”为例,其“收益现值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据企业以往的生产经营情况和企业外部条件,预测出企业未来每年的平均收益额,然后将收益额通过收益还原或称资本化处理,从而确定企业资产的总体价格。这种资产评估方法的基础是“企业以往的生产经营情况”,而最能反映企业这个“情况”的恰恰只有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所验证的企业会计报表。
二、资产评估的目的及依据
资产评估的一般目的是取得资产在评估基准日的公允价值。具体目的则是根据当事人的委托进行特定目的的资产评估。只有在保证使用资料真实性、完备性的前提下,资产评估的目的才有可能达到。
资产评估的依据包括行为依据、法规依据、产权依据、取价依据(内部资料、外部资料);其中内部资料就会存在真实性,完整性等问题。这就需要审计作为前提条件。还有就是产权依据中的各种证的真实性,也可以通过审计证实。
也就是说,只有审计在先,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企业会计准则》第21条规定:“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如果评估工作在先,财务会计报告所反映的“会计要素”势必受到影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评估机构按某一时点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后,企业资产、股东权益必然发生增减变化;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成果,我们认为会计报告和审计报告应当只反映一定期间和某一时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结果及所体现的“会计要素”,如果把因物价变动而使资产发生变化的评估结果混杂在其中,必然使财务会计报告、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不能清晰地了解到他所希望或应该知道的内容。
资产评估方法的实施需要以真实、正确地反映企业会计要素的会计资料为前提,而这个会计资料也只能是经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书所验证的企业会计报告。
三、资产评估的前提
资产评估主要是解决计量问题,这个计量工作是建立在企业提供的账面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账面数据是企业资产评估的前提。而审计主要是解决账面问数额的真实性问题。所以大部分学者认为,有些资产评估,如考虑企业整体价值时,评估数据应依赖于审计,妥当的办法就是先审计后评估资产首先要利用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会计要素”的会计资料为基础,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则主要通过注册会计师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说明。具体来说,在债权债务的评估中,应先通过审计查明有无帐外的或是虚假的债权债务,以免评估时产生漏评或错评。
四、财税体制的要求
根据现行财税体制的有关规定,一般应先由审计机构对企业的会计资料及所反应的经济活动先进行审验,并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评估机构以与审计报告审验完一致的企业帐、表为基础,进行资产评估。这是国家财政、税务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等从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出发,正常经营的企业的企业与产权拟变动的企业在财务会计报告和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基本内容,计算口径、会计处理方法上根据不同的需要,可能存在详细和粗略反映的差别,但是绝对不会存在本质的差异。即不应该在企业产权拟变动,且在未进行审计之前就先进行资产评估,并将资产评估的结果反映到企业会计报告和审计报告上后,再报给财政和税务机关。
特殊情况下,也有可能发生需要审计和资产评估相互配合工作的情况,这个时候就会弱化谁先谁后的问题。如,相关规定中要求“外商投资企业因改组、或者与其他企业合并成为股份制企业而进行资产重估的,重估价值与资产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该计入外商投资企业资产重估当期的损益,并计算缴纳所得税;这种业务的处理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和评估事务所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企业的审计、重估。
参考资料:
[1]胡晓明.《资产评估与审计关系的综述及思考》.资产评估,2011.1.
[2]将应光.《浅析实务中的资产评估与审计的相互协调》.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5.
[3]程德元. 《资产评估机构执业过程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中国资产评估,2011.3.
一、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主要内容
(一)会计目标。会计目前主要明确了会计工作方向,明确了会计信息的原因以及向谁提供会计服务等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理论内容,它是一些理论的前提。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已经将会计信息看做是一个整体,并且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把它们分享给其他人。
(二)会计基本前提。会计前提又可以称之为会计核算前提,现代财务会计要想正常进行,就需要有一定的假设条件,来保证会计环境,目前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会计主体、货币计量、会计分期、持续经营。
(三)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基本对象,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主要将会计要素划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要素两大类,这两大类是针对会计对象的经济性质所作的最基本的分类。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又将会计要素细分为六大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四)会计主体。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这一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结合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应用,企业会计可以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财务会计工作,加强了会计的流动性,会计主体的内容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
二、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变化
(一)会计分期概念发生了变化。会计分期原本是指将企业的一个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连续并且时间长短相同的区间,并且基于会计信息并且采用相应的应对措施。但是在当今的新形势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许多企业的会计信息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实现交流和共享。在这种背景下会计分期的含义也相应发生了转变,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和专业性。
(二)货币含义发生了转变。在传统的会计理论中,货币的计量是以货币价值的恒定为前提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货币的价值就一直处在不断变动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货币量的含义必然也要相应的发生转变。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要求恒定不变的计量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经济形势,货币计量需要走向灵活多变。
(三)在持续经营概念上的变化。在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中,持续经营概念都是依据企业的持续经营时间为基础而制定的,但是当前时代,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各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的寿命相应的就会短很多。基于这种经济形势,企业的经营时间就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了适应当前知识经济时代这一大的背景,现代财务会计理论需要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进行重新定义。
三、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面两章的分析,不难发现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理论也一定会有所发展变动,那些原有的理论框架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社会对会计的需要,所以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讨未来现代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大致掌握它的发展方向。
(一)会计从行人员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会计从业人员本身是会计理论的重要学习和应用者,他们的会计理论知识需要随着会计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不断丰富,要根据未来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不断转变自己,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得自己成为一位多元化的会计人才,能够完成领导交代的所有会计任务。
(二)理财观念得到强化。在现代经济条件的驱动下,会计的理财理念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知识经济的趋势下,人还要善于利用理论知识进行理财,人作为经济和知识的载体,决定了会计理论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面对当今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人们需要强化风险理财观念,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
(三)会计基表假设的创新。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致使会计基表的假设朝着持续创新的方向进行转变,会计的主体的假设也同样因为一些概念原则问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为了保证企业能够持续盈利,会计人员需要对会计基表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及时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让自己的竞争力更强大。
(四)网络会计的产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会计人员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进行会计工作提供了可能,通过网络会计不仅节省了很多的时间,还提高了整个会计工作环节的准确性。网络会计使得会计工作更为丰富多彩,促进企业经济体制的不断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网络会计可以使每一笔经济业务在最短时间内转化成为会计信息,使得企业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新的会计信息,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提升了企业经济的发展速度。
[关键词]新准则 会计人 技能提升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已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会计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我国会计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施行的准则相对原会计准则做了多方面的创新与变革,它的内容更趋向于国际会计惯例,体系更加系统化,充分体现了关注实际、博弈市场、接轨世界、逐步过渡的思想。新会计准则的推广,对全体工作在会计一线的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掌握并能很好地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确保新会计准则工作落到实处,是所有会计从业人员的职责。
一、充实和更新知识,认真领会相关政策、准则、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
1.目标明确:基本准则中讲,“财务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都提供与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一目标的确立,为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2.内容全面:准则层次清晰、行业兼顾,既有普遍适用的一般业务准则,又有特殊行业的业务准则,还有专门规范财务报告问题的报告准则,同时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
3.趋于国际化:按照国际通行规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各会计要素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既坚持历史成本原则,又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些规定在根本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规则趋向一致。
4.创新融合:在制定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过程中,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和一些地区性会计组织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得到了国际会计界的广泛关注和充分理解,在结合实际国情的基础上,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制订融进了国际各方面优良的因素。
5.特色鲜明:新会计准则有国际性的融汇,也有具我国国情的独立性特点。国际会计准则对国有企业即政府所有的企业作为关联方,要求详细披露。我国不把国有企业都作为关联方。关于已经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问题,我国现行制度和国际会计准则都允许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但是新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已经确认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对政府补助会计处理的规定,新会计准则也保有鲜明的特色,除了有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做权益处理的,均做收入处理。而国际准则规定所有的补贴按收入处理。
新会计准则所带来的很多理念和做法与中国目前的会计规定和实务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改变。所以,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毕竟会计准则最终是靠会计人员来执行的,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
二、会计人员要快速进行自我调整,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注重对新形势的敏感性、观念及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知识的更新,学习各项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学习财税、金融、管理、计算机等相关知识,参加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指导。从知识结构、角色定位、会计理念、会计思维、从业心态等各方面调整好心态,从容应对新环境下的会计工作要求。会计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习,提高应用水平:
1.以积极的心态尽快熟悉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夯实专业知识基础,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掌握新旧准则的区别,加强重点、难点的学习力度,如资产减值、企业合并、所得税及合并财务报表等具体准则。在新形势下,作为高级会计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理解市场经济内涵,把握经济发展脉搏的能力,以及熟练掌握会计法规及国内国际会计标准的能力。
2.以新会计准则为依据,除了对会计经济业务进行简单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还要对经济业务进行有效的预期、分析,使财务会计由核算型逐步向管理型转化,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由过去会计人员对于企业经营的协助主要对企业经营结果的汇总与解析,转变为要能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并协助企业建立实质竞争力的服务,实施财务管理职能。
3.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注重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学习和理解,同时结合我国现实的会计环境做出具体的分析和判断,准确做好会计基础工作,以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处理会计实务工作,体现企业的真正价值。会计人员应该具有敏锐的、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如实的确认和计量财务状况,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4.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为本,客观公正,遵守会计制度,规范会计秩序,公允、合理、诚信地提供真实可信的会计信息,实现新准则平衡过渡。由于新准则给予了会计人员较大的空间和自由度,因此要求从业人员恪守职业道德,自觉自律,规范操守,尽职尽责完成企业赋予的责任。
经济越发展,管理越重要,会计越重要。会计信息越来越为广大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当局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重视,成为政府部门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院院长谢家正说过:“会计与其说是技术,不如说是艺术”。由于我们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国际经济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人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深刻领会新准则,加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发挥会计人员在重要作用,才能真正为企业经营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菲菲.浅析如何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J].中国西部科技,2010(08)
[1]对于会计基础来讲,不同的单位可能会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标准,而对于会计标准不同的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单位的业绩。然而,无论选择怎样的会计基础标准,都需要注意,会计基础不能单独发挥作用,而是要在会计核算制度下才能发挥出其真正的效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中第五条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2006版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条则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2]高校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分别选择了两种相互独立、相互区别的收入、费用的计量基础。可以看出,高校与企业采取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式。权责发生制是以本期为单位来进行确认收入和支出。也就是说,企业所经营的项目费用,包括支出和收入,如果在本期内,那么无论企业已经收到或者已经支出费用,都要将其算在本期内;而如果企业经营的费用,不属于本期内的,即便是企业收到了款项还是支出了费用,都不计算在本期内。所以,企业的权责发生制度对是否属于本期的划分要求是十分严格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使用这种会计核算方式,需要会计在期末的时候,对账簿记录进行仔细、认真的调整,因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明确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盈利状况或者是亏损状况。高校在会计核算方式方面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在实质上是一种与上述权责发生制相反会计核算方式。也就是说,收付实现制不是以本期为单位的,而是以实际上企业收到的款项和支出的费用为标准进行计算的。[3]以本期为单位,只要是在本期内收到款项或者是支出的费用,不管其实际上属于哪一期,都要算入本期内;相反,企业收到款项或者是支出的费用是属于本期的,但在本期内没有实际发生,也不算入本期。所以,收付实现制相对于权责发生制来说,其程序和内容都要简单的多。但是,收付实现制在配比关系上却没有权责发生制完整。明确以上两种会计核算方式后,我们可以很明了的看出,两种会计核算方式平分秋色。权责发生制优点在于能够明确本期内会计主体的具体经营状况,有利于会计主体进行业务、项目等的决策,[4]因而在企业中被广泛采用。而高校与企业是两种截然不同性质的单位。由于高校所需的资金来自国家的财政资金。在国家财政拨款之前,高校就需要编制学校这一年度的预算。国家如果按照高校所提供的预算进行拨款后,学校则需要按照预算来使用国家的拨款。所以,高校资金如何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限制的。因此,高校会计以及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对预算进行合理的控制。相比之下,高校采用收付实现制是一种十分明确的选择,不仅能够帮助高校更好的控制预算,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
二、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方面的差异
会计要素是会计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要素主要是指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同会计核算基础一样,不同的单位或者主体,在会计要素方面也是不相同的。从下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企业会计要素所包含的内容,以及高效会计要素所包含的内容,二者的会计要素既有不同的部分,也有相同的部分,见图1。可以看出,企业的会计要素中,包含所有者权益,而在高校的会计要素中,却是净资产。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高校与企业的投资人是不同的。对于高校来说,高校的资金是由国家投入的,所以不可能像企业的投资人一样向学校索要利润,再加之高校本身就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单位,而是为国家培养人才。[5]所以,高校的会计要素中不含有所有者权益这一项。同时,高校同企业相比,企业重视的是企业自身的利润,而学校着重是为了培养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贡献,重视的是社会利益。所以企业的会计要素中,包含利润这一重要要素,而高校中则不保留这一要素。此外,高校所采用的会计核算方式是收付实现制,所以,支出是其一项重要的会计要素。
三、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方面的差异
会计科目是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科目。高校会计制度中一级会计科目有38个,企业会计制度中一级会计科目有85个(依据2002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在部分近期文献资料中将企业会计的一级科目增加到了一百多个,随着会计核算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会计科目也在不断的细分,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从科目数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中也能看出,二者在科目设置上的差异很大,企业会计更加精细、复杂,2009年财政部公布的《高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将高校会计的一级科目增加到56个,其中部分借鉴和引入了企业会计的科目,使高校会计核算更加准确和科学。通过高校、会计两个会计主体在会计科目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无论是企业会计科目,还是高校会计科目,二者都属于会计体系,因此,二者的会计科目中,肯定会有相同点。通过统计研究,二者在会计科目方面共有七个相同点。第二,会计要素包括会计科目,而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更详细的划分。所以,从高校与企业在会计要素方面的差异来看,二者在会计科目上势必会有很大的区别。尽管如此,高校与企业在核算内容上却存在相似之处。第三,由于企业的会计科目比高校的会计科目详细,所以,在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的会计制度比高校的会计制度在财务方面做得更详细。如,学校与企业同样向银行贷款。企业会根据贷款的具体情况以及企业的具体情况,将贷款计入长期贷款、或者是短期贷款,记录的比较明确。而高校向银行贷款后,只是简单的计入贷款科目。可见,企业会计科目的详细划分,使得企业的财务记录状况更明确,管理更有效。事实上,这三方面的差异中仍有很大的研究潜力。会计制度涉及的方面很多,对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差异的研究还可以从其他多个方面进行考虑,从而为会计制度在高校中更好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基础。
四、企业会计制度对于高校会计制度的启示
企业会计与高校会计分别应用于不同性质的会计核算主体,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企业会计对于高校会计的发展和完善仍具有借鉴意义。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2009年8月财政部公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就引入了许多企业会计的方法和原则,例如《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第一部分第三条规定,高等学校会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通过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对比,企业会计制度对高校会计制度有一定的启示。首先,应该从权责发生制方面来进行思考。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方法,能够帮助会计主体明确一定期间内主体的经营、运转状况,从而促进跨会计主体在许多方面的发展。而高等学校一直秉承传统的收入实现制度。在当今社会中,社会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如今,高校的资金来源不仅仅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支出,而逐渐趋向于多元化。与此同时,社会对高校经营效益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如,培养一个学生,高校所付出的成本是多少。所以,对于采用收入实现制度的高校来说,显然是不能很好的处理这些问题的。因而,高校会计领域的相关人士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考虑。其次,企业会计制度对于高校会计制度的启示还可以从资产折旧的引入来进行考虑。高校的资产折旧问题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方面。按照当下的高校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是不进行折旧的。然而,对于高校来说,固定资产是学校财务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固定资产不能折旧,那么就不能真实地对学校的固定资产进行统计,同时也增大了学校的固定资产。所以,对于这一问题,也需要会计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五、结语
关键词: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会计计量属性
会计目标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到境界的抽象范畴,它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会计系统围绕会计目标发挥作用,会计目标引导会计系统运行。因而,会计目标理论研究是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从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目标的定义出发,分析了新准则下会计目标对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产生的影响。
一、对有关会计目标观点的简要评析
人们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曾出现过多种关于会计目标的提法,其中最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两种观点就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资源所有者如实反映资源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和履行情况,即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财务报告应主要反映企业历史的、客观的信息,即主要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在这种观念下,资产计量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这种观点的局限性表现在:受托责任学派强调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的整体完整性,认为只有完善的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才能确保会计实务的正确性,但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内容复杂,保证两者的完善性这一提法比较抽象,一旦实务中出现问题,则难以确定问题的根源,造成众说纷纭、难以统一的局面;在会计处理上,由于受托责任学派强调客观性胜于相关性,因此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会计信息方面,受托责任学派很少会顾及到资源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按照这一思想,会计人员往往难以体会潜在投资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容易逐渐丧失完善会计信息的积极性,也难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会计信息,它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从会计确认方面来看,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认人员在会计上不仅应确认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那些虽然尚未发生但对企业已有影响的经济事项,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从会计计量方面来看,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报表应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动态变化,在会计计量上主张以历史成本为主,并鼓励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多种计量属性的并行;在会计报表方面,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报表应尽量全面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因此,在会计报表上强调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一视同仁,不存在对某种会计报表的特殊偏好。这种观点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决策有用观产生和存在背景是存在比较发达的资本市场。二是财务报告反映的局限性。决策有用观下的财务报告只是反映企业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而忽视责任和环保收益等非财务信息。三是决策概念外延过窄。决策仅仅是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管理具体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检查、考核和等程序。一些外部信息使用者并没有履行决策职能,仅仅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如政府部门利用信息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二、新准则下的会计目标定位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会计目标的概念,体现了其权威性。其所规定的会计目标是双重的,兼顾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这定义弥补了1992年制定的基本准则中有关规定的不足之处,与国际会计准则中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一致,体现了我国财务会计既重视决策有用又重视受托责任的双重目标。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企业)在全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并且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多数是国有企业,这就必然要求在进行财务会计目标的选择时,要考虑到对企业管理层受托经营的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一目标对我国来讲必不可少;与国际趋同是此次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而国际上现在广泛采用“决策有用观”,所以我国新准则也同时采纳此观点。其优点在于:会计目标能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会计目标关注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会计目标关注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预估。
三、新准则下的会计目标对会计要素计量属性的影响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要素计量属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能够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信息,便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督,采用这一计量属性是由于当时的会计目标决定的,在企业利害关系人比较少,委托合约比较清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容易评价的时期,历史计量属性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而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从单一的历史成本到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多元化的计量属性,是因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股权日益分散,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具有多样性,包括股东、债权人、企业员工、顾客、供应商、行业协会、政府机构、公众利益团体、研究者和准则制定者、审计师、管理层以及与企业经营相关的群体,正是复杂多样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使得委托关系难以明确,或者明确的成本太高,但是委托的实质关系仍然存在。这时确立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不仅适应了新的环境,而且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信息的成本比较低,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在新的环境下做出正确的经济和生产经营决策,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越来越多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在交易所挂牌上市,使得这类金融资产的交易已经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具备了引入公允价值的条件,从而对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更加有用,也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但是考虑到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发展的不成熟,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在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允许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