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乐理教学教程范文

乐理教学教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乐理教学教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乐理教学教程

篇1

关键词: 基本乐理 教学方法 课程衔接

基本乐理是音乐理论的基础课,相当于入门级的“音乐语法”,它与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课程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学不好基本乐理,其余的课程也很难完成好。

目前,我国除了专业音乐院校,很多综合性大学都设有音乐系,少部分综合性大学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学院。对于无论是器乐、声乐或是作曲及作曲理论专业的学生都同样重要的基本乐理课程,面临着教学方法如何改进并适用于不同专业学生的问题。笔者为高校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基本乐理课程指导教师,通过对基本乐理课程的讲授,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思考。

一、以重复加深记忆

近年来,随着我国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或是参加各种专业考级时,便学习过基本乐理知识。且进入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都通过了专业加试,这就意味着他们已经经历过“高考强化班”的基本乐理学习。而这恰恰导致了学生对基本乐理这门课程掌握程度不同,并且学生在潜意识里会产生基本乐理都学过、都会的心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即便是七个基本音级C、D、E、F、G、A、B这样较为简单的七个字母,依然会有同学出错。这就说明,学生在以往的基本乐理学习过程中,知识掌握得并不扎实。因此,这就要求此门课程的指导教师,要把学生学习过的内容,通过结合自己学习、教授的经验,以一种“复习”的方式进行详细讲授。

遵循人类记忆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原理,学习基本乐理某种程度上和背英语单词类似,需要多次重复来加深记忆。比如,记忆英语单词可以通过第一天背诵50个单词,第二天把50个单词再背诵一遍,然后间隔一个星期浏览一次,接下来间隔两个星期再浏览一次,以不断重复来刺激并加深记忆,以达到默记成诵的效果。因此,在基本乐理教学过程中,首先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预习接下来所要学习的内容;接下来,教师授课的时候会讲授一遍;等到下节上课之前,教师会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讲授过的内容。这样同样的内容,学生可以在两个星期内重复学习3次以上,对于一些需要记忆的基础知识部分,如速度用语、省略记号、演奏记号等有非常大的帮助。

此外,需要动脑计算的部分,则要多做题目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比如:学生们都知道大三和弦是由一个大三度加上一个小三度构成的,可是如果不做练习,只是按照字面上的理解,就会很容易出错。因此,不仅要做练习题,还要达到一定题量,更要变换形式做习题。比如可以出以下题目:

1.以C为根音构成大三和弦原位。

2.以D为三音构成大三和弦原位。

3.以E为五音构成大三和弦第一转位,等等。

多次重复记忆与多做练习相结合,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而且对于在此基础知识上略有变化的题目能够深刻地理解并解答。因此,基本乐理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并以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次重复讲解、练习。

二、以简化方法加快做题速度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部分同学初步掌握了知识,但是还不够熟练或是面对练习题没有解决方法,因此导致做题速度很慢。这样即便所学的知识都知道,在考试的时候也无法充分发挥,导致分数不高。

针对此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把自己所掌握的正确方法教授给学生,再通过多次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

比如,判断音程可以用记音数的方法帮助判断,然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根据此方法做出准确判断。因此,笔者总结了一个方法,就是对于每一个音程用基本音级记住一个例子,如大六度,记住C-A是大六度,且C-A之间只包含一个半音E-F;对于小六度,记住E-C,且E-C之间包含两个半音E-F、B-C。那么学生在慢慢熟练后,就可以忘掉例子,再看到六度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包含几个半音来判断是大六度还是小六度。这里帮助判断音程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记音数的方法,一种是记例子判断半音的方法,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法。教师最好多教授几种方法,这样学生可以在不断的练习中,总结适合自己的方法,不但可以加深对知识本身的记忆,还可以加快做题速度。

再如,关于记调号,当然可以通过一个升号G调,两个升号D调等这样的方法来记忆。但是,对于一共14个带有升降记号的调,如果学生记忆不下来怎么办?遇到这样的问题,指导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帮助记忆。判断升号调,不管是几个升号,只要在最后一个带升号的音上方加小二度,就是该调。如一个升号,升F,在升F上方加小二度是G,所以一个升号就是G调;两个升号,升F、升C,在最后一个升号的音升C上方加小二度,就是D,所以两个升号就是D调;以此类推。判断降号调,除去一个降号是F调,其余的可根据倒数第二个降号所在的音即该调来判断。如两个降号调,降B、降E,倒数第二个降号所在的音是降B,所以两个降号就是降B调,以此类推。通过这样总结规律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加快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除此之外,口诀也是帮助学生记忆的很好的方法。例如纯一、四、五、八,大小二、三、六、七;调号的BEADGCF,FCGDAEB。还有把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对比分析,也可以加深记忆。比如单音程、复音程;自然音程、变化音程;协和音程、不协和音程等一些概念。这里八度以内(包括八度)的音程就是单音程,超过八度的音程就是复音程①,强调的是以八度音程为参考点的单、复音程;纯一、四、五、八度,大小二、三、六、七度,增四度、减五度是自然音程,除了增四度、减五度的一切增、减、倍增、倍减音程都是变化音程②,强调的是自然与变化音程;除了大小二、大小七度及一切增、减、倍增、倍减音程是不协和音程外,剩下的音程就是协和音程③,这里强调的是协和与不协和音程。

教师可以通过找规律、找方法、记口诀、作对比等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记牢、记准知识点,并辅以多练习,来加快学生对知识的反应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全面的知识构架与其他课程的衔接

基本乐理是音乐理论中最基础的一门课,可以说如果基本乐理没有学好,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复调等后续课程一定难以学好,因此基本乐理课程的指导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音乐基础,还要做好基本乐理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衔接工作。

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都是音乐基础课程,而且这两门课程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在讲授基本乐理课程时,可以与视唱练耳课程内容相结合,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授节奏这一章时,可以通过在视唱旋律的过程中,边打拍子,边学习各种拍子及切分节奏等。而讲授五线谱记谱法一章时,也可以通过视唱,来掌握各种基本音符与附点音符的时值等。在音程这一章中,视唱也同样重要,学生不应只从字面清楚知道什么是大三度、什么是小三度,还应该知道大三度与小三度音响上的差别,清楚知道在以后的创作中,用什么样的音程所产生的音响效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当然对于和弦、调式、转调等知识点,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此外,在基本乐理课程中,如和弦的密集、开放排列法,这个知识点与和声学有衔接,因此教师应按照四部和声记谱及和弦排列的方法来讲授。“开放排列法:上方三个声部,各相邻声部之间可以插入一个本和弦的和弦音。密集排列法:上方三个声部,各相邻声部之间不能插入一个本和弦的和弦音”④。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此概念并不理解,要一步一步地示范,一步一步地讲解,再多加练习,才能够掌握。如果基本乐理教师对于本知识点教导透彻的话,学生在学习和声的时候就可以轻松地掌握这个知识点。

再如,对于旋律这一讲,除了对主调音乐旋律的概述,与曲式相结合外,还应做好与复调音乐的衔接,概述复调音乐旋律的特点。主调音乐以一条旋律为主要乐思,而复调音乐是多旋律的组合形式;主调音乐的旋律以方整性结构为主,而复调音乐的旋律应以波浪形为主⑤。除此以外,还应该对复调音乐旋律进行的一般特点、节奏、调式、调性及结构进行简要概述,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主调音乐,什么是复调音乐,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的旋律有什么不同之处,这样对于学生以后学习曲式和复调等课程都有极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基本乐理对于学习音乐的学生是最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而怎么样教好这门课程,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步入工作岗位不久,教授基本乐理仅一年半时间,只是从怎样加深学生的记忆,怎样加快学生的做题速度,怎样做好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方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继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应具备的基本乐理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李重光.基本乐理通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6.

②同上67页.

③同上71页.

④朱爱国.和声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2.

⑤陈铭志.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

参考文献:

[1]李重光.基本乐理通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朱爱国.和声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3]陈铭志.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篇2

一、坚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构建愉悦的学习氛围

音乐的本质之一就是娱乐,这是古今中外人们早已有的共识。早在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音乐不可忽缺的就是它的娱乐性”。⑤在音乐教学中,特别是基本乐理知识的教学中,如果离开了“玩”,往往会导致课堂的死板,教学的失败。乐理教学中的“玩”不是一种低级、简单的玩,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接受前人的音乐活动经验,以发展个人的音乐活动能力和知识,为学生的人生需要和社会需要服务。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应充分发挥音乐的娱乐功能,让学生在富有趣味的游戏化教学中体验音乐和学会音乐。例如,在讲解“节奏”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结合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体态律动,应用走、跑、跳、摇摆等步态与拍打节奏相结合的练习,让学生以通过身体的动作去体验各种丰富变化的节奏,感受音乐的生命力和快乐感。同时,在学生掌握了基本节奏之后,还可以加入带有音区变化的角色扮演式游戏教学环节,将音高、音值、节奏等知识融入一体,做到融会贯通。如《敲鼓》游戏,二人一组,学生在教师钢琴伴奏的音乐中,一人表示低声部和小节重拍,扮演鼓;一人表示高声部和小节内除重拍外的其它节拍,扮演敲鼓的人。扮演鼓的学生随音乐的小节重拍用双手表示鼓所处的高低和不同方位的位置,而扮演敲鼓的学生则跟随鼓位置的变化按小节内除重拍外的其它节拍音乐去敲鼓。这种游戏化的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深受学生的喜爱。

二、坚持启发性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启发性教学原则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教师则对解决问题给予帮助与指导,力求学生主动。音乐本身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学艺术的奥秘不在于把一切都讲完,更重要的是启发、激励学生进一步地想象、发挥和创造,这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力的培养大有提高。例如,在讲解“音色”这一概念时,教师可联系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实际,在教学中投放幼儿园常用的铃铛、沙锤、响板、木鱼、三角铁、刮胡等小型乐器,先帮助、指导学生尝试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进行独立演奏,体会不同材质的发音体带来的不同音质,然后启发、激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根据不同的音色创编小型乐队进行表演。这样的一节课让学生人人主动参与,在音乐的体验中不仅能很好地掌握乐理知识,而且使学生多了一次创作、表演的机会,提高了教学效果,成功后的喜悦更让师生难以言表。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用感性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长期以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程的教学一般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显得非常抽象,学生往往靠死记硬背,感到枯燥乏味。乐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与钢琴、声乐等其它艺术课程相比严重滞后,并且出现了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运用与乐理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光盘、幼儿音乐教学动画课件、音乐软件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有声的音乐融入到乐理教学中,听赏结合,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直观,让学生在感性化的教学中学习、掌握和巩固乐理知识,受益匪浅。例如,在讲解“装饰音——颤音”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选取中国名曲《白毛女》中的引子音乐,先让学生从听觉、视觉感受装饰音在音乐中的形象与作用,然后再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提炼出这些装饰音记号与小音符所代表的时值与节奏。这样原本枯燥的乐理知识在学生不知不觉的音乐感受体验中获得,同时,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再如,在讲解“节拍”这个基本概念时,教师可让学生听赏舒伯特的《摇篮曲》和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节拍类型的特点(二拍子“强弱”,三拍子“强弱弱”),在听赏优美旋律的同时,学生掌握了乐理知识,了解了世界经典名曲,丰富了音乐文化素养。五、坚持开拓创新,提高学生多元化思维与综合运用的能力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基础普遍较薄弱,思维方式较呆板、一根筋、无灵气,缺乏多元化思维与综合运用的能力。因此,在乐理学习过程中,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遇到复杂一点的问题,往往一筹莫展。教师在教学中除传授知识外,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对乐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全方位、多元化地思考问题,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使其多元化思维与综合运用的能力逐渐提高。例如,识别“D—#E”音程。

篇3

1 主观预设更需准确地把握教材,全面地分析学情。授课前,我认真研读了文本和教参,对授课的内容做到了然于心,并思考哪些内容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哪些问题是需要老师点拨的,哪些内容是需要老师重点讲解的,以此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布卢姆曾说过:“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我们课前的“主观预设”当然无法预料到课堂的全部,但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感,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基于此,我把《月迹》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学会赏析文中的优美语言;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教学重难点是体会奶奶形象的作用,领会文章的主题。

2 问题设计要能起到激励参与、强化思考的作用。问题的设计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思考,学生的思维得以活跃,从而产生灵感的火花。比如我由古诗词导入新课时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这些古诗词中发现月亮的踪迹了吗?”班上的学生立即活跃了起来,连班上的几名后进生都积极举手。在听了几个同学的发言后,我接着问:“那么贾平凹笔下的月迹,又出现在哪些地方了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在文章中找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认真地读起书来。

3 教师要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多些教学机智。语文课堂上问题可以预设,但学生的答案,很多时候却在意料之外。抓住学生非常规的回答,有助于碰撞出交流的火花。比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请抓住月亮特点说说月亮的美。”学生有的回答“我感觉月亮是玉玉的,银银的”,有的回答“我感觉月亮是小小的,酥酥的”……这些回答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然而,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却让我为之一振,他说:“我感觉月亮是款款的,匆匆的。”我没有立即让他坐下,而是顺势往下问:“款款的意思为缓慢,匆匆的意思是快,你怎么想到用这一组矛盾的词语呢?”学生回答:“觉得月亮出来得慢,更能表现出盼月的急切;觉得月亮离开得快,更能体现对月亮的喜爱。”这样的生成是多么可贵啊,但它的随机性、灵活性使得我们教师要想轻松地驾驭教材和引导学生,必须具备宽厚扎实的知识储备,多些教学机智,正如孟子所说:“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篇4

一、学区制的含义及意义

2014年,在区教委的领导下,通过建胜片区、八桥片区试行的学区管理,打破传统的资源固化观念,实行合作办学,形成资源开发、利用、分享的共识,建立更为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探索教师流动、教学管理、教师研训、考核评价等新机制,努力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不断提升校长和教师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一)教育资源共享

首先是教学设施共享;其次是秀师资共享;第三是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二)教学管理统筹

学区内教育教学实行统筹管理即课程计划统筹、教学进度统筹、教师培训统筹、教研活动统筹、考试评价统筹、教师交流统筹、专项经费统筹。

(三)考核评价统一

学区试行周期为三年,自始至终从学生、教师、校长、学校四个方面关注成长,对学区内各校统一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二、我区学区学校音乐学科存在的问题

学区9个学校共有10名专职音乐教师,这些教师除了一名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上,其余的老师在24-35岁之间。教师的学历都达到了本科,但职称偏低,教学经验比较缺乏。

(一)特色教师,品牌学校缺乏

教师们基本只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这一基本要求上,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原因有三:一是因为教师本身专业技能一般,没有特别突出专业技能;二是即便自身有一定技能特长或艺术造诣的教师,有些也是只注重自己技能的提高,不太懂得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去有效指导学生;三是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音乐、美术属“撑门面”需求,大活动大重视,小活动小重视,无活动不重视,课堂教学质量较少得到关注。

(二)学校校本教研薄弱

学校不够重视教研组建设,学科的校本教研活动几乎是一片空白,教师基本是个人单打独斗,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不高,团队的集体智慧优势发挥不明显,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缓慢。教师过多的埋怨学生生源基础差,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过多的推给学校管理和学生素质。

(三)部分教师素养滞后

目前绝大部分音乐教师都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也有个别教师满足于现状,在工作中处于被动的状态, 缺乏在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精神,没有从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上花功夫,形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恶性循环。

三、措施得当,学区管理出成效

通过近三年的学区管理,学科的10名教师在音乐基本功和教育教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部分老师已经进入学科骨干行列。

(一)集体备课,共同提高

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每学期开学,2个学区的音乐老师都会集中在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备课内容为高中低三个学段,在个人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究。活动中首先由学区教师发言,就该年级的教学整体设计时进行解读,如:每个单元准备上几个课时,每课时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等。然后由基地学校的指导教师围绕主备教师的教学构想,为大家进行指导。

(二)跟岗学习,面与面的指导,点对点的交流

在学区活动期间,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跟岗学习。也就是学区学校的老师到基地学校跟着自己的指导教师进行一周的教学工作学习。

首先是指导教师对跟岗教师的学习目标、内容等做出了详细的部署和安排,保证跟岗教师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能更有效地参与学习与培训。

其次是导师示范引领。指导教师每人上3-5节示范课,其中有公开课,也有随堂课。课堂教学的课型既有唱歌课、也有欣赏课,展示课涉及小学低、中、高各学段。使跟岗老师们开拓了眼界,同时也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思路和启发。

第三是跟岗学员上课。为了有效提升跟岗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活动中安排每位跟岗老师上一节常规课。在上课前,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对所教内容进行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并将教跟岗听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充分体现在课堂设计中,再进行研讨与交流,使课堂设计少走弯路、力求做到有深度、有实效。

(三)活动引领,见证成效

1.观摩优质课,在学习中领悟,在实践中进步

组织观摩各类优质课。授课老师过硬的基本功、崭新的教学理念呈现了的姿多彩的音乐课堂,让学员们受益匪浅,通过研讨,让学员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学员还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指导教师提出解决的办法。

2.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提高音乐学科教研水平

开展的《大渡口中小学音乐学科优质教育、教学、课外活动经验交流活动》,学区学校的老师们从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的开展、音乐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的开展、音乐学科课外活动的开展等方面,不仅帮助学区老师们打开了思维,也有助于老师们结合本校情况开展有特色的音乐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

3.搭建比赛平台,展示教师风采

为提高学区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为了考察音乐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促进基地学校教师与学区教师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 学区每年都会举办教学技能比赛。通过各种比赛,老师们认识到了自己在音乐基本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提升了老师们不断学习,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篇5

【关键词】音教专业 课程教学 音乐素质 文化素质

音乐的表演属性决定了其具有较强的技能性。对技能的要求使得高等院校音乐教师专业(以下简称“音教专业”)总是不自觉地加大乐器(钢琴)的训练力度,忽视培养综合素养的课程,即过去常说的“重技轻理、重技轻文”。

近年来,业内积极推动音教专业的课程教学内涵探索及课程改革。一方面,不断加强课程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素质拓展类课程”的实施。但是,以上努力在提高音教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效果并不理想。

一、目前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11月,国家颁布了作为专业主修课程的《钢琴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钢琴课程是音教专业必修课,是音乐教学工作基本能力的主干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的音乐才能具有重要作用。钢琴课程目标为“突出为歌曲配弹伴奏能力的培养;与声乐教学相结合,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纲要》还指出,钢琴课要“体现教学互长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演奏以及培养学生克服技术难关过程中的自我研究能力”。

然而,由于专门设置了《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纲要》中提出的在钢琴课教学中突出配弹伴奏能力的培被忽视;实际钢琴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也未能符合调动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要求,更不用说教学的知识性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的音乐才能了。具体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与其他专业课相隔离,教学内容“单一”①,不利于综合音乐素质的提高。

现象一。钢琴课程的技能性特点不容置疑,如在音阶琶音练习中,学生照谱弹奏可获得技巧提升。但学生往往只知音阶中“级数名称”,而不知“功能名称”。构成主和弦、属七和弦、减七和弦的和弦音在调式和声中的准确含义,属七和弦与大小七和弦之间的联系以及其“称谓”所反映的实际意义等缺乏相应的了解和巩固,仅满足于技术上的弹奏。

现象二。众所周知,初学者,或者说程度较浅者,应该尽早学习钢琴即兴伴奏等。钢琴课接触到的作品很多是常用的伴奏手法,技术上并不困难,然而学生却不能出色地完成即兴伴奏。这与学生对所弹作品在和声以及伴奏织体的性质缺乏了解有关。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在钢琴课教学中融入乐理、和声、钢琴即兴伴奏等课程是很有必要的,而目前的教学忽视了这方面的训练。

(二)与其他学科相隔离。虽然学科之间被所谓的“专业”分割,但作为中小学教师,常遇到少年儿童提出的各种问题,不能因自身“专业”局限而无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比如,就很少有教师和学生对钢琴教学中所涉及的数学问题做明确阐述,以下例来说明。

在车尔尼作品849号的第五条练习中,左右手节奏最易出错。

谱例1:

A B C D E F G H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从上一小节音的先后关系上看,在左手均匀弹奏的基础上,右手的第2、第4、第6、第8个音分别在左手的第三第四音之间、第六第七音之间、第九第十音之间、第十二与下一小节第一音之间弹奏。但要准确认识时值数字关系必须是:右手每两组音群分割成八个点,按顺序表示为A、B、C、D、E、F、G、H,相邻两个点之间长度相等;左手分割成十二个点,按顺序表示为小写的字母a、b 、c、d、e、f、g、h、i、j、k、l(谱例1)。左右手相邻两个点之间长度相等。把左右手的点合并成一条线,Aa、Cd、Eg、Gj4个点是重叠的,其他点是轮流交错的。如果在左手均匀弹奏时,右手的B音并非处在左手c和d之间,也并非在中点。把左手中一组音群的时值设定为1,那么BC等于1/4,cd等于1/3,通过计算cB等于cd减去BC,即1/3减去1/4等于1/12。

在钢琴弹奏和教学中,这样的数学思考,并非单纯为了弹准节奏,更重要的是能够在音乐中培养数学理性思维。

(三)个性化特性被“灌输式”教学所抹杀。在乐谱的识别中,对音高节奏把握,总是直截了当指明哪里错了,而不以提示性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是否有错误;不广泛涉及各类钢琴作品,而是为了考试,一学期专攻几首乐曲,为了赶进度对教材中的曲目跳跃式地进行选择;艺术表现仅依靠教师的讲解,不能引导学生独立感受并进行艺术处理,这种“灌输式”教学使得学生失去了自己学习的机会和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就无从谈起了。

(四)钢琴教学师资知识结构的单一,加剧了学科之间及专业课之间的分割。各高校在引进钢琴师资并进行考核时,一看学历,二看学习背景,三看演奏水平,很少进行包括音乐基础理论、和声学、作品分析、音乐美学等内容在内的综合音乐素质考核。

二、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钢琴教学新理念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钢琴教学新理念。

(一)以培养理性思维为目的的新理念

思维方式是思维的具体特征,理论上说思维有着无数的特征,但为了认识和把握,将思维分为感性思维、理性思维两种。②在钢琴教学中,应该思考如何把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把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有机结合,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篇6

关键词:乐理教学;音乐文化;传承

引.言:如果把音乐文化比喻成一个结构精密、内容丰富的乐器,而乐理教学内容所涵盖的大量专业用语、定义及规范就好比在这个乐器上各自发挥自身功能的部件,延伸到各个方面。以下透过几类对立统一的音乐元素探讨一下“乐理教学与音乐文化传承”的关联。

一、和声音程的“和谐度”同多声音乐的关联

欧洲处在共性写作时期时的多声音乐大致分为两种,一种称为主调,是以和声的方法通过骨干旋律进行的多声写作的音乐方式;一种称为复调,是以两种或多种旋律方式经过对比、模仿的方式进行交错式的音乐形式。

不管是主调还是复调,和声音程都是它的纵向综合的重要元素。教学中把音程讲解为“两个音级处于音高上的相互联系”,和声音程是指“两个音共同结合共响”。根据两音是不是融合,把和声音程归类为和谐音程及不和谐音程;和谐音程再通过两音的配合程度,划分成极完全和谐音程、完全和谐音程、不完全和谐音程三种类型;不和谐音程根据两音的不配合程度,划分成柔和的不和谐音程、尖锐的不和谐音程以及调性游弋的不和谐音程三种类型。这样的划分在音乐里是怎样表现的呢?这主要关乎多声体裁里的音响结构。用四声部和声进行里的“平行八、五度”现象举例说明,纵向排列里的四个声部任何两声部的结合可以组成六对关系,某个和弦在进行纵向排列里的任何一对声部组合成纯八度音程进入到另一和弦相同一组声部的纯八度音程,称之为平行八度。在用“和谐且饱满”音响作为审美原则的“共性”音乐当中,纯八度及纯五度这样被称作极完全和谐或完全和谐的音程,展现出来的由于高度融合导致音响不够充分的现象,这便是传统和声同对位写作中为何要有条件运用纯八度和纯五度的原因所在。另外,一旦带有某个艺术目的地运用完全和谐音程的平行进行,就是作曲家下意识里的音响构造。通过一音一拍的四声部柱式和声的序进里,下方的声部不断运用纯五度平行音程,音乐在某层意思上讲是一个三声部的序曲。可是这又有何不好呢?这恰恰可以证明成型于某一种特殊时期里的某类音乐写作“成规”,都不会像“自然定理”似地具备永恒的客观性和稳定性,它会同作曲家特有的审美观念及特殊的音响创意进行着不同的变异及组合。也可以称之为,使用或不使用某类材料或技术,要靠作曲者对于音响造型的追求而论,一切定律都不是静止和独立的。从这层意义上讲,透过乐理课程出现的各种“部件”,比如说,传统多声写作里的对大小三、六度这中充分和谐音程的持续运用,或这说针对不和谐音响向和谐音响的处理,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掌握其丰富的外在表现,还应当更加注意怎样让学生悟到这些外显因素通过音乐文化里的实际表现功能。

二、“泛音”现象同和弦组建

在18世纪初期,法国的音乐声学家索弗尔创建了overtone原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泛音原理。一条琴弦在进行发声时,除了琴弦全长通过震动发音之外,并行的处在其二等分处、三等分处、四等分处等部位出现更多的比基音高且微弱的音。乐理课上讲解这类知识时,可以把处在最下端的低音叫做基音,把音体不同等分处通过震动所发出的比基音高且微弱的音称之为泛音,基音和泛音共同结合成“复合音”。为了有利于讲解,将融合在“复合音”里的基音及泛音用“分音”进行统称。

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都会用四部合唱方式的纵向和弦排列和横向和弦连接进行最初的和声练习,可是不论什么样结构的和弦,它的和弦排列在纵向空间里更多的灰呈现出“下疏上密”的形式。在这个“下疏上密”的方式里,和弦排列还有密集排列的形式——上三声部每个连续的一对声部的音高融合在四度音程里面,多声音响更加融合、厚实;开放排列的形式——上三声部每个连续的一对声部的音高融合在五度音程之外,多声结合的不同声部更加独立、线条走向更加明朗。

从某个层面上讲,泛音的现象包含了自然的客观因素,可是这个自然因素同人的听觉意识在某层意义上又会有机地联合在一起,所以我们有条件说,音乐文化里的素材是通过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相结合的。从这个层面,教师可以获取到的启迪是,乐理课程通过某一理念,或者在进行音乐创作时对于某类风格音乐的技术要点学习,不是独立的或人为想象的,而是同自然的属性、人的心理体会以及综合原因共同影响下的审美方向,都是具有相互关联的。

三、八度与十二平均律

什么是“律”?“律”就是通常讲到的律学,是通过数理的方向进行研制的各类定义的载体和方式的学科,也就是乐音体系里的各种音的绝对正确的高度和其相互联系,也可称之为把一个八度划分成的部分。

通过讲解一个八度划分成十二个半音的方式,证明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不一样的生律方式可以在一个纯八度的结构里获取不一样的十二音划分。并且,把一个八度等比律划分成十二个分组,可以获取十二个距离等同的音(半音),称作十二平均律。并且,还有用创建纯五度旋律音程获取十二个音高的方法,叫做五度相生律,和创建大三和弦获取十二个音高的形式,称作纯律。值得关注的是,在三个律制里,仅仅是十二平均律里的十二个半音距离是相同的;而其他两种律里的十二个半音距离确实不相同的,属于十二不平均律。而这里面的五度相生律获取的半音比平均值要小很多,可是纯律获取的半音要比平均值大很多。

结束语:纵观全球范围内的音乐进展,不论是复调名师巴赫还是瓦格纳用自身乐剧的创新把古典调性和声的展现潜力完全表现出来,用共性写作作为重要方式的普及和探索,比如和弦、音程、转调、离调等相关的音乐的题材和创作方法的使用及创新,它的律制的根据是十二平均律,一直到20世纪,出现了让人目不暇接的不同类型的多调性、泛调性甚至无调性,这里面多数没有让这个潜在的音乐形式存在的基础出现任何的改变。(作者单位:1.商丘职业技术学院;2.商丘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林媛媛.同构与交融、嬗变与发展——试论闽南音乐、台湾客家音乐文化的异同[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1).

[2]赵红梅.蒙古族长调专业对民族院校音乐改革的启示[D].中央民族大学.2009.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意义;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的练习中出现一些不应该有的错误,当我们给学生分析此类错题时,尤其是提到某一关键条件时,学生会大呼一声:“这题我本来会的,只因为没看清条件”。“没看清条件”,归根结底是数学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缺失的表现。

一、数学阅读在教学中的现状。

谈到阅读,我们马上会想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知道阅读在语文、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却不知道阅读在数学学习中同样也很重要。

平时,我们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算式演算步骤的规范性及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很多时候,唯恐学生不懂,老师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分析题意,学生独立阅读、分析理解题意的机会少之又少。一节课下来,往往课本都不翻,或者只是将它作为练习题的载体,阅读教材谈不上,更不要说进行数学阅读方面的指导和训练了。

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对数学信息的敏感性差,在文字语言与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思维转换上迟缓,进而对数学知识难以理解和接受。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不少学生,别人帮助读题时能顺利解题,自己单独解题时会觉得无从下手。

二、培养数学阅读习惯,提升数学阅读能力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

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来理解、获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

新课标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要使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我们最终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让学生“会学”,首先要让学生会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出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为学生未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1.增强数学阅读意识。

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数学阅读的积极意义,形成正确的观念。其次,我们可以借助学生因未能认真读题而产生的学习错误,让他们认识到认真阅读、有效阅读的重要性,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阅读的思想,增强数学阅读的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才有可能。

2.用好数学阅读材料。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的教材编写专家们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课堂上,我们要留些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整、仔细地阅读一遍,同时将一些关键的字、词、句用笔圈画出来,回想老师是怎么讲解这些内容的,要注意哪些问题。在学生阅读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及时对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指导。有时,我们还可以有意设置一些易混易错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待暴露出各种问题后再让他们阅读有关内容,进行讨论评判,这样可使学生对课本中的数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此外,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小学生数学报》、《数学课外补充读本》等数学课外读物,拓宽数学视野,激发阅读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3.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保证。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从听开始的,要教育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要让学生学会边听边记,学抓重点。只有通过听,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

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是要会读。读准标题、读懂例题,这是数学阅读的出发点也是关键点。要训练学生完整读题,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会用简洁的语句表述题意。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边读边动笔的习惯,将重点知识、关键词句及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以便讨论交流。这样的阅读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消化与吸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数学阅读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数学信息是通过文字、符号及图形等多种形式来传递的,要引导学生学会有序、全面而有重点的收集信息,培养他们综合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所表达的信息,将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思维的能力。

会想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核心。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动脑筋去想问题。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阅读前可以布置学生思考:是怎样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三角形的底和高与转化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面积又有什么关系?等等。经常这样训练,学生就会形成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习惯,习惯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影响数学教学成效的因素有很多,但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想学好数学是不可能的。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好的阅读材料,多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葳.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4

[2]钟有平.浅议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

篇8

论文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根据调查研究和借鉴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提出为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要求,工科青年教师需在实践教学能力、双语教学能力和工程教育研究能力等方面不断改善与提高。

国家教育部于2009年决定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是为顺应国际发展趋势;适应国家工业、企业需求;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养各类型工程师的重要决策。江苏大学作为以工为主的省属重点大学,是该计划的首批申请并获准实施的院校之一。其初步实施方案中论及了师资的建设工作,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以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师资的要求。因此,对工科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也是该计划研究中的应有之义。

无独有偶,笔者在参与本课题研究前,还有幸参与了由原江南大学党委书记张大良教授主持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提高措施研究”课题。该课题由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南通大学3校合作,对全国30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进行调研。笔者所在课题组对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北经贸大学、集美大学、陕西理工学院、兰州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北大学、江苏大学等10所工科或以工为主的高校青年教师共发放问卷1 200份,共筛选出从事工程教育的教师答卷464份,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此来了解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

基于以上两课题的相关性,笔者旨在借助后一课题的问卷统计分析,来探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中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问题。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是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中的重要内容。该计划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企业一方面抱怨工科大学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弱化、不适应企业要求等问题;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不愿意参与工程师培养。而由于国情、教育发展历程的不同,各国的工程教育都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同时,由于适应环境的不同,别国的教育模式也不能完全为我国所用。因此,本计划旨在与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相比较,不断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独具中国模式的工程教育之路。

从以上内容可见,要培养出我国的卓越工程师,对青年教师而言,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其首当其冲必不可少的能力。工程的实践性首先要求工科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进行实践操作。而工科作为一门创造新事物的学科,创新能力又是新世纪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同时,由于国情及相关环境的不同,新世纪的工程师就必须要敢于摆脱陈旧思想和模式的束缚与阻碍,要在本国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先进理念与模式,开拓创新,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程教育之路。

二、类似计划的经验借鉴一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

德国国际汽车制造商,大陆公司(Continental AG)早在多年前设立了一个以促进全球工程教育和培养年轻工程师为宗旨的研究项目: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并成立了“八校项目联盟”。该联盟由6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8所大学学者组成,研究内容包括对全球工程教育的评价、工程教育的需求和挑战,明确培养未来工程师的关键因素。这8所大学分别是:瑞士苏黎世理工学院,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中国清华大学,巴西圣堡罗大学,日本东京大学。

1.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成果

2006年11月8日一10日,德国大陆公司在法兰克福举行了“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GlobalEngineering Excellence ,GEE),研究成果仪式。经过一年多的共同研究,该联盟提出了三个观点,总结归纳如下:(1)工程师将在应对可持续发展、国际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中扮演重要角色。(2)工程实践正在全球化,工程师需要在国际范围内开展广泛合作。高等学校的工科培养计划也未具体落实,学生未能在全球范围得到实践锻炼。工程教育还没有在世界范围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合格的工程师。(3)要培养全球化的工程师,需要政府、工业界、学术界以及与工程相关的组织共同合作,尤其是工业界在全球范围内为工科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工程教育研究的全球化也迫在眉睫。

2.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的特点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国际卓越工程师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于:(1)企业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企业牵头、组织下,各高校结成联盟,强强合作,充分发挥优势互补原则,将优秀高校的优秀师资作用得到最大化发挥。(2)多方参与教育模式。参与工程教育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工程领域。在对各自国家、地区的历史、社会、经济等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模式。

3.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通过与联盟提出的观点的对照,我们可以认识到,我国工程教育在国际化过程中,还存有一定困难,这主要体现在:(1)教材的统一性。若没有与国际基本一致的学科教材,就没有参与国际讨论的基础。(2)外语能力。这包括了基本外语的教学和专业外语的教学工作。基本的外语教学属于公共外语教学的范畴,而专业外语则是工科教师的教学任务。这就对工科教师,尤其是对外语能力相对较好的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3)国外经历。不仅要有国外学习的经验,能够熟悉国外工程教育的体系和模式;还要有国外工作的经验,需要有广泛的国际交际面,能够提供在宽广的全球范围内进行锻炼实践的机会。(4)工程教育研究。青年教师由于科研压力,普遍都较轻视教学,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与精力就比较少。同时,由于缺乏出国进修等机会,对国外的研究就更少。

基于以上四点,也从一个侧面给工科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双语教学能力。青年教师一方面在基础教育时所受的英语学习条件就要优于中、老年教师,有着较好的基本功。同时,在后天学习中,由于时间、精力以及日常琐事的干扰,中、老年教师即便是进行培训也要比青年教师略逊一筹。所以,双语教学能力是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国外留学、工作经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就要对国际有所了解。要能够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改造我国工程教育中陈旧、落后的部分,不断推陈出新,常变常新。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多引进具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的工程人才,为我国工程教育献技献策,优化我国的工程教育模式。而在这一点上,青年教师不言而喻地要占绝对优势。这是高校在招聘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之一。(3)工程教育研究能力。众所周知,青年教师由于各方面压力,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对教学工作尚且马虎应付,更别说是进行教育研究了。因此,这也是对青年教师提出的一个挑战。

三、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针对以上我们论及的工科青年教师应有的几项教学能力,我们从464名工科青年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找到了相应的统计数据。

1.实践能力

这与问卷中“您目前在提高教学能力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是”一题相对应。统计结果如下:18. 8%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在提高教学能力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理论研究功底不够,可能是由于没有师范教育背景所致;有44. 4%的青年教师认为最主要的困难是实践经验少、实际操作能力弱,这是目前工科青年教师在教学上最大的缺陷和困难;有25. 2%的青年教师认为是学校教学氛围不够,可能是由于近年来许多高校在职称评定中一直追求科研硬指标,忽视教学软指标,使得青年教师认为学校在教学方面的氛围不够。

2.双语教学能力

这与问卷中“您能用双语教学吗?”一题相对应。统计结果如下:13. 6%的青年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进行全部双语教学,有37. 0%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能够部分做到双语教学。全部或部分双语教学的青年教师比例达到了一半以上,这表明近年来随着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职务的提高,英语交流能力也不断提升,对课堂教学中引人双语教学有很大推动。另外,有24. 8%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只能会一点双语教学,24. 6%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目前英语交流能力无法达到双语教学。这从另一面表明,目前工科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仍有待提高。

3.工程教育研究能力

这在问卷中涉及四题,相应题目及调查结果分别如下:(l)“您所在系(部、教研室)开展教学法研讨等教学研究活动的情况”,统计结果如下:青年教师所在系(部、教研室)定期开展教学法研讨的占31. 800,不定期开展的占39. 400,偶尔为之的占19.6%,几乎不开展的占9.2%0(2)“您是否经常从事教学研究,撰写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论文”,统计结果如下:经常从事教学研究、撰写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论文的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为10.000,撰写过一些的青年教师占40. 600,不常写的青年教师占33.800,几乎不写的青年教师占15.400。学校应制订相应政策加大对教学研究的投人,激励青年教师从事教学方面的研究,从而提高教学能力。(3)“您主持或参加的教研教改项目已达到哪一层次”统计结果如下:有3. 6%的青年教师主持或参加过国家级项目,12. 8%的青年教师主持或参加过省部级项目,36. 4%的青年教师主持或参加过校级项目,其余46. 4%的青年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教研教改项目。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该加强舆论宣传和政策导向,同时在学校教改立项时可以设立青年教师教改专项等措施进行鼓励。(4)“您认为经常性地参加教学研究对于提高您的教学能力”统计结果如下:87. 6%的青年教师认为经常性地参加教学研究对于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其中,认为帮助很大的占31.300,而认为没有帮助的仅占1.800。这说明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非常认可参加教学研究可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因此管理者应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尽可能创造条件。

四、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建议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可见,目前工科青年教师在上述几方面的教学能力都不容乐观,值得关注与重视。鉴于此,我们对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培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政府力量的支持

多数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其实践经验缺乏是自然的现象。当前,我们在将青年教师放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聘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等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这主要与我们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没有及时建立起相应的机制有关。现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中的重要内容,显然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得到了发挥,通过政府的引导,企业参与到学校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计划中,必将会有一个稳定、有序的空间与环境,一直以来所说的“官、产、学、研”结合才真正落实到实处。而由政府牵头,多方合作的工程教育模式也将成为我国工程教育的一大独特之处。

2.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要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

一方面,要加强青年教师基础英语的培训与提高,提升其英语实际的口头表达与交流能力。另一方面,更要重视相关的专业英语的培训,使其掌握本专业基本的专业术语与概念,能够基本读懂专业内的外文资料,能够从事基本的国际研究,了解国际上本行业的同步发展现状与趋势,将本专业的教学与国际接轨。

3.工程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要立足教学工作为基础

篇9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 教学

语言文字是沟通交流最基本的工具,是一个人的母语,作为母语体系的基础性学科,语文对于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以来语文都是基础教育中极为重要的课程,尤其是小学阶段更是如此,识文断字也成了许多教师和家长衡量语文学习的水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的综合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新课标对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也有了新的内涵界定,即语文教学要在以往基础知识技能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语文教学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完善人格的培养。那么,这一长远目标的落实,体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需要怎么去做?教师在阅读教学的环节中又该如何去把握呢?下面本人就循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流程,结合教材内容来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首先,对学生阅读的引导

学生进行阅读前,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聚焦其注意力很重要,而增强课文内容的针对性导读是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必要前提,对阅读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进行阅读。通常来讲,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课文导读。第一种就是通过课文背景的介绍,为学生做好文章整体基调的铺垫,这个环节也有利于将小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聚焦。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威尔逊出游》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旅游的画面,然后再引导学生想一想、谈一谈旅游时需要哪些东西,进而过渡到课文的学习上。第二种就是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更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比如教授《聪明的使者》的时候,教师可以列出以下几个问题:1.禄东赞遇到了哪些问题,并说出来;2.其他使臣都是怎么做的,禄东赞又是怎么做的,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3.从禄东赞的做法中你能看出禄东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这些提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够带着明确的问题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的指向性。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即速读,它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速读,简而言之就是快速阅读,是从课文中迅速提取所需信息的一种方法,是帮助小学生提高注意力的很好训练方法。默读是速读的最好方法,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语言系统发展不完善,比如不出声便很难进行流畅的阅读,因此这个环节教师尽量不要让学生进行默读,可以用小声读的方式代替默读。速读质量主要依赖于教师在导读阶段给学生呈现的问题,另外教师应该让学生在速读阶段做到眼手共用,阅读过程中碰到不认识的字就用笔画出来,等速读完后进行统一解答。速读在课堂组织上可以通过小组形式开展,比如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学生可以就教师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总之,速读的核心在于一个“快”字,通过快速的阅读帮助学生尽快熟悉课文,学生掌握这种读书方法,对于其理解课文内容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第三,帮助学生细读课文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进而升华自己对文章内容、文中人物的感情是阅读过程的核心部分,很多实质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这一环节的顺利实施。精读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化、细致化,以尽可能多的的师生互动实现对课文的分析,通常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逐句、逐段阅读与理解展开的。比如在学习三年级课文《永不凋谢的玫瑰》时,可以在精读环节实现以下几个目标:给学生解释新词“凋谢、纯洁、斯文、甚至”的意思并进行造句练习;引导同学进行文章语句和内容的理解体会;分析课文中小姑娘为什么要摘花、同学们和老师开始是怎么做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小姑娘的美好心灵理解的就更加深刻了。精读部分操作相对较为灵活,只要围绕教学任务而开展,教师可以在形式上进行多种创新,师生问答、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等方式均可使用。

第四、对学生朗诵方法的指导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离不开多读、大声的读,也就是诵读,诵读可以说是阅读良好的检验与收尾,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迁移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作为语言载体来讲,语文学科诵读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有效的记忆是学生有效使用语文言语工具的重要前提。诵读还有一层重要含义,就是能在强化学生记忆理解的基础上,达到顺利迁移的目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绉,这里的熟读,在很大程度上说的就是诵读。小学生的知识相对较少,需要大量的原始材料积累,才能够开拓其思维空间,进而对相仿的材料进行信息加工,产生新的知识经验。基于这种需要,语文教师应该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诵读过程教师可以通过随机点名、小组比赛、默写等方式进行。鉴于小学生的理解力和整体把握能力不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将诵读任务进行分解、细化,比如一人背诵一段,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感的培养为中心,强调老师和课文对学生的熏染、陶冶、感化,讲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涵泳、体验、感悟。“语感中心论”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多方面激发学生的语感,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实践,走进生活,走进作者。“语感中心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追求学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境界。让学生在我们的带领下真正走进语文的世界,真切地体会语文的情感,从而真正的读懂语文、学会语文,进而灵活运用语文——这也就是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小学阅读课“四点'导学、多元感悟“教学尝试.张贻波.上海教育科研

〔2〕创新小学阅读教学策略,增强小学阅读教学效率.徐光华.中小学教师培训

篇10

小学音乐教学作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初次深入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唱几首歌,分辨几种乐器,更要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音乐,让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和接触音乐,这就需要教师致力于激起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低,但是好奇心强,喜欢模仿,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一些有趣的游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在欢乐中提升,另一方面多种感官的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去,让学生对音乐的认识更加深刻和深入。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将教会学生唱一首歌以及教会学生分辨几种乐器作为教学的目标,教学方式自然也就是简单地教学生一遍一遍地看谱学习。学生所学到的也仅仅是简单地将歌曲唱出来,并没有真正地体会到音乐的韵律,也没有将音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真正地理解。教师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还要帮助和引导学生主动去理解音乐中包含的情感,让学生主动了解节奏中蕴含的道理,只有让学生有了思考音乐的思维能力,才能说实现了有效的音乐教学目标。

三、教会学生欣赏

篇11

【关键字】独立学院,声乐教学,改革,应用型

多年来, 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系的声乐教学形式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专业的专业性,培养的学生成为专业的演员、艺术尖子。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一专多能”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质等综合的能力。笔者通过几年的声乐教学,客观的谈一谈独立学院声乐教学的几点改革想法;

一、增加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一直以来,各大专业院校的声乐教学采用的“一对一”的授课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延用至今必然有它的优势。每个学生的自身嗓音条件不一样,演唱中存在的问题也不一样,而这种授课方式能准确的观察到学生演唱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在提高专业技巧和演唱能力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这种强调个性化的授课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种授课形式相对比较封闭,使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相观摩,学生只是一味的模仿老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丧失发现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参与性、竞争性。笔者认为可以把这种“一对一”的个别课与小组课有机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我院正在实行中,这种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既可以降低教学成本,解决了师资不足,同时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深入研讨发现解决问题。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小组课教学,发现整个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了,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互相观摩了解各自的优缺点,一定程度上体现互补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并且会主动思考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观察老师针对他学生在演唱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长期耳濡目染,学生就能学会因材施教的本领,对于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而言,也是最佳的学习途径。所以这种教学方式最终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艺术实践环节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一专多能”,“应用型”,体现出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职业素质等综合要求。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也是今后学生走向社会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笔者认为合理安排艺术实践教学活动,才能有效达到教学目标。将理论课与艺术实践教学相结合,两者相互补充。声乐教学中,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掌握过程,本身就是实践和应用的过程。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突出舞台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只有把理论知识运用在舞台实践上才会变成能力。实践演出中,学生会暴露出声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回到课堂中,教师从实际出发,既要肯定学生的优点,也要对每位学生演唱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并纠正,为下次的舞台实践做好准备。大量的实践之后,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舞台综合能力。例如:我院每周都会举行实践音乐会,这个音乐会是以班为集体策划一台具有班级特色的音乐会,每位同学必须参与并且集思广益出点子、求创新。整个音乐会,学生们不止局限在演唱歌曲,更多的接触到音乐会的策划,从音乐会主题的定位、节目的选定、排练、准备服装、布置舞台、到节目单的设计,每位学生积极配合、团结协作,既能把理论知识和舞台实践相结合,又增加了学生们的凝聚力,也为他们未来就业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除此之外,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比赛、声乐大赛,参与各类演出,参与社会音乐文化的一些活动,能够与社会接轨。如到镇区、社区、部队、敬老院、监狱等进行慰问演出。通过参加这些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走入社会,看到自己与社会的差距,找准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以便今后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

三、课程设置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把眼光放远,从学生的成长来关注学生,制定适合他们的人才培养计划。要了解时代的需求,当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不能只具备单一的专业能力,而忽略了综合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学校不能只是学习专业知识,要更多的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个与社会接轨的人。声乐学习也不只是局限于发声练习,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铺垫,才能把这条艺术道路走得更长远。所以笔者认为在课程的设置上应添加文学、台词、表演、文秘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开设不但能使学生以后在工作中从容不迫,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在初学唱《红豆词》这首作品。

红豆词 曹雪芹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

瞧不尽镜里花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

恰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常把“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这段歌词的“噎”(ye)读成“yi”。对于作品的时代背景不了解,不清楚词曲的出处、人物特点、更不理解作品到底要表达怎么样的一种思想感情。试想能准确演绎出作曲家作品的意境,人物的刻画。第二个例子:笔者所教的大部分是广东地区的学生,在语言正音上的问题比内地的学生存在更多的问题,而且是普遍性的问题,比如常平舌、卷舌不分。在歌唱中,我们要求字正腔圆,语言规范,才能完美诠释作品。如果咬字不清楚会表达作品不准确,甚至闹出一些笑话。同样是“红豆词”中“恰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这句词,学生因粤语的影响,。由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学生在分析、处理、掌握作品的能力比较欠缺的。能够准确的表达作曲家的作品的风格,是体现出演唱者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的试金石。

总之,独立院校院校声乐教学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全方位考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够找出一条适合独立学院院校声乐教学发展的道路,在改革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困难,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独立学院要立足于社会,要符合社会的需求和具有时代精神,研究新形势、新方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教育和教学的改革探索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合格优秀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晋玮. 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 ,2003,02.

篇12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爱好是学习音乐基本动力。兴趣是学生主动接触音乐的动力,是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小学生的特点是天生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更喜欢模仿。作为教师,我们不但不害怕学生有这样的特点,相反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要抓住学生这些心理个性,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游戏与活动,把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融入到游戏与活动中。例如,在《闪烁的小星星》一课的教学中,创设了“星星眨眼”的游戏活动,从上课开始到课堂结束,学生始终在兴趣盎然中聆听、律动(用手腕拍一下转动,双手高举转动;在不同部位转动;由上而下转动等等)、歌唱、表现,创造这样的游戏环节,通过游戏活动唤起了学生的音乐情感,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音乐进行交融,实现与音乐的时时互动,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升华。

二、注重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传授和音乐技能的训练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视唱能力、发展音乐听觉和增强音乐记忆能力、培养正确的节奏感,获得有关音乐语言要素和音乐表现手段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享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必须进行基本的乐理知识讲授和比较系统的视唱练耳等基本训练,要从发展学生有意注意、精心观察、用心感受、科学思维、合理想象、正确理解、长久记忆等能力要求发展,使学生有理解地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并达到学以致用。如在《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教学时,通过网络查询,使学生了解到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理解歌词的深刻含义,深刻感悟歌曲的教育意义。学生带着强烈的感知欲望去学习这首歌曲,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了这首歌曲是采用2/4拍,大调式,单二部曲式结构,深刻理解《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乐理。通过视听、试唱深刻感悟到少先队员应肩负的历史重任,感悟到少先队员应有的坚强性格和顽强意志。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

三、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实现快乐学习

音乐课程改革对我们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让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广开教学思路,勇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如何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来提高教学质量,做一个成功的改革者。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氛围活跃,学生兴趣高涨,教师要想尽办法打造快乐课堂,让学生实现快乐学习。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音乐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二是每一个人生来就有的一种本能。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要求我们必须很好地掌握其中的技能、技巧;音乐作为一种本能,那就是不需要经过刻苦学习就能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情绪的一种方式,从这个含义上说,音乐就不一定是具有高超的演唱或演奏的技巧,主要是只要学生具有这种表现的欲望,并且愿意、乐意展现出来。因而,在音乐教学中,要十分强调自然的教学风格。每一堂音乐课下来,如果学生能自然地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不管学生采用哪种方式均可,无论是唱歌、跳舞、话剧表演、绘画展示、朗诵会等形式,只要是学生愿意的就可以教学生放手去做。我觉得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新知,从知识和技能上都得到提高,实现在快乐中成长,也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真正地快乐起来,最终实现教育目标。比如,我在教学歌曲《春天在哪里》时,歌曲学会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有的学生演唱,有的跳舞,还有个别学生写诗朗诵等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快乐中受到了教育。

教学实践证明,快乐教学法是提高音乐教学效率的最有效方法。教师创设的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成了学生自主进取的殿堂,课堂呈现出一片生机,学生成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真正主体。

四、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培养学生个性特长

当今社会是网络时代,很多学生都会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查询和网上冲浪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这一优势,投其所好,把课内外规定学生必须唱得好的歌曲列成目录,发给学生,教学生自己去网上查找,在网上试听,了解歌曲的背景、曲调、歌词大意、歌曲的作者等,通过学生自己查询学习,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个性。学生在搜索过程中,可能查到不同版本的音乐,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课上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表演,以激发他们的表现欲,进而提升能力。

总之,小学音乐教学要体现新课标的要求,要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自由主动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快乐中尽情享受,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新知,在快乐中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学音乐教学天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13

关键词:新课标 阅读教学 阅读实践 情感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仅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还具有独特的学科性质,即工具性、综合性、基础性。所以,语文教学的本质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鉴赏语言、运用和发展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发展个性,培养具有较高语文素质与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阅读教学中力争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力争变“传道者”为“倾听者”,变“灌输者”为“引导者”,放弃说教,认真倾听,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满怀信心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地做了一些教学尝试。

一、关注学生的读、悟、情,充分挖掘课程内涵

语文阅读课,就是要以读为本。形式多样地朗读,不同层次地读。初读感知,细读领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演读、配音读、师范读……只有引导学生多读,才能让学生读出哲理内涵,领悟其思想感情。

小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从而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例如第四段的学习,本段讲的是爸爸遗体归来的情景以及爸爸临死前的呼唤。教师可以首先放一段哀乐(如二胡名曲《江河水》)感染学生,帮他们进入角色,再自由读书,效果较好。学生眼里噙着泪,那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读“爸爸的呼唤的是什么”一句时,教师可以根据那个排比句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朗读,让“和平”之声渐渐喊响,深入生心。

读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一段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战乱录相,引学生载入战乱的惨痛之中,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存在。“硝烟四起,战火绵绵,尸骨累累”的一幕幕使学生从内心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也可以让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战争资料,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并不太平”。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过程本应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动中体现、思索和发现,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语文课上仅仅是教师唱“独台戏”是不行的,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尤其是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差。老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其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体会、抒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

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但不能过多的代替学生,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语文课上要让学生自由放飞思维,不可束缚学生跟着老师转,许多问题学生就能提出来,老师大可不必频繁发问。“读课题再质疑,读全段读懂了什么……”这样的提问有时更能激发学生思维,哪怕是一个词的理解、一个句子的领悟、某种思想上的认识……也是难能可贵的,它反映出学生的自主思维得到发展。

三、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单调、呆板,就容易使人感到乏味,也容易使人疲劳,从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内容的安排、学习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适当调节,使之相互穿插,富于变化,有新意,这样就容易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就会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就会形成习惯,养成习惯,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可以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样学生就会善于抓住学习机会,从中获取信息,体验满足感,产生愉悦心情,从而刺激大脑产生兴奋。

课堂上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改倡导的是合作互助、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强了,诸多疑难便能迎刃而解,这样既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有些问题,学生单枪匹马是无法解决的。如果有了“三个臭皮匠”,也会拥有诸葛亮似的智慧,许多问题在诸生的争执与讨论中得以解决。

四、关注学生知识的落实,不刻意追求形式的多样化

有的语文课堂花样无数,学生兴致极高,可谓不断,热闹非凡。可问及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却说不清楚,无言以对。听写生字,到处出错;默写词语,东拉西扯;背诵片段,支支吾吾……课堂形式是要求多样,可无论有多少花样儿,最终目的是为了本节课知识的落实,每节课的教学形式必须围绕某个知识点设计,不能只求形式而忽视了本节课知识点的落实。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是关键,阅读课上不能流于形式,浮躁虚实。这样的阅读课也只是外实内虚,中看不务实。只是所谓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五、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极其深广。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单纯传授知识,要极力关注学生精神世界、情感品质、审美情趣和个性人格等多方面的综合语文素养,适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在语文教材中,寓“语言文字”的“人文内涵”是极其丰富的。鲜活生动的形象、精辟入理的道理、丰富高尚的感情……无一不闪烁着我们民族的卓越智慧和优秀的品格。新课标指出,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通过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形象和崇高深远的思想情操,引导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

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突出学以致用

篇14

【关键词】阅读教学 学力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素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学力观的转变,即从应试性学力观向素养性学力观的转变。素养性学力观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知识,技能,情感、动机、态度。如果我们借助“冰山模型”,可以清楚地说明这种学力观的内涵。如果有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只是“冰山一角”,这个“冰山一角”可以比作“知识、技能”。而隐藏于冰山之下的占冰山80%-90%的不可见部分却是支撑浮出部分的基础。这就是“情感、动机、态度”。因此,我们可以说学力由显性部分与隐性部分组成,显性部分是靠隐性部分的支撑才能存在与发展的。从另一个角度讲,决定个体学力的不是显性部分而是隐性部分。学力的价值与生成应主要体现在隐性部分。

一、建构学力的价值取向:阅读教学的自觉

1.学力的生存价值取向。自有人类以来就有学习,人类依靠学习,才能不断进步。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不断创新,而创新源自学力。现代教育的发展依靠教育的创新,而教育的创新体现在学生学力的生成。因此,学力在价值取向上具有生存性。阅读教学更是将学生学力的养成作为自觉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把凝聚在知识中的精神成果由观念形态转换为自身的实践力量,即学力时,才能使知识生成价值。如,我们在学习《我与地坛》时,就应让学生去体味个体生存的艰难,尤其是当我们要想活得有尊严时,我们付出的会很多。如果学生不具备深刻的思考能力、不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感,就不能感悟出作者笔下人生百态。

2.学力的文化价值取向。现代学力观的核心应该是文化价值观的确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学习的文本许多都是负载有一定文化内涵的经典。阅读经典作品就是传承经典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一种语文即是学习一种文化。《论语》《红楼梦》之于中国文化,莎士比亚戏剧、狄更斯小说之于英国文化,托尔斯泰、普希金作品之于俄罗斯文化,巴尔扎克、雨果之于法国文化。通过学习这些经典作品,学生所形成的学力当然具有文化性。同时,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同样存在许多非经典文化作品。学习这些作品同样有利于学力的文化形态的生成。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并存的社会。另外,语文向生活回归,就是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兼顾生活,对于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要能辨别,这体现了学力文化层面的价值取向。

二、探究学力的生成:阅读教学的根本

1.阅读动机与学力生成。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冲破以往传统课堂阅读教学的封闭、僵化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下发展,我们必须诱发学生的内驱力。要想诱发学生的内驱力,笔者认为,首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设计教学,实行“弯腰”教学。笔者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位母亲在逛商场时,小孩因走不动就在后面哭,母亲就不耐烦,后来当她蹲下抱小孩时,她发现小孩所看见的全是成人的臀部和大腿。因此,我们可以设想,小孩怎能不哭呢?其次,教师在选择阅读文本时,要能够体现“高雅”与“通俗”的结合。虽然学习经典,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但是,通俗文化却离学生更近。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引进通俗文化,一方面通过对通俗文化的批判性阅读,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通俗文化相对而言兴趣浓厚,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驱力,从而提升学力。

2.阅读反思与学力生成。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要不断超越教师的教,从而不断展示学习主体的、内在的创造力;阅读教学要通过学生的反思,追求一种理想的学力。当前的阅读教学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后喻型”文化,因此,阅读教学也就是一种验证式的教学。如学习《孔已己》验证了封建科举对读书人的戕害。在阅读中又有多少学生能从孔已己自身的角度来反思他的悲剧人生呢?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在阅读教学中,反思仅限于教师而忽视了学生的反思。同时,反思也不是无边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反对那种一味追求个性化的解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要培养学生的反批判能力。

3.知识教学与学力生成。语文知识主要由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表象知识组成。过去的阅读教学在知识教学上主要集中在陈述性知识上,即说明一个事实、表达一个观点等。其实,阅读教学中知识不应作为一种死的、抽象的规则存在,而是与学生的言语实践、情感体验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知识,而且知识本身是一种内含了文化主体价值判断与文化的言语实践。阅读实际上就是学生在进行文化的呼吸运动:以实践方式获得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表象知识。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就是人在语言的世界里获得学力提升的过程。

总之,学生学力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学生的学力有待今后更持久的探索,因为,学力是教育的一个永恒追求,是民族生存的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