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摊经济建议范文

地摊经济建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摊经济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摊经济建议

篇1

制定规划,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碳生产率。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我国需要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一是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留下长久不利影响。二是调整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度。四是将低碳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原则考虑和当前安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三、发展壮大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减量化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这是由我国发展阶段和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决定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切实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农林剩余物可综合利用作为饲料、肥料、菌类基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料,减轻焚烧对城市和机场周边的环境污染;加快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既增加农村能源供应,又改善农民的卫生状况,保障食品安全。

四、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

尽管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依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完成工业化,但面对气候变暖的现实,各国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投资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我国也应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利用成本,切实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难题;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第四代核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中的比例,使之成为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

五、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

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我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CO2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六、厉行节约,鼓励消费的同时反对浪费

鼓励选择高效利用能源和交通资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鼓励使用自行车、城铁(轻轨、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发挥信息化优势,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减少不必要出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在提高生产中资源能源效率的同时,大张旗鼓地反对消费中的浪费,做到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我国在公款消费和餐桌上的浪费问题突出,有人还以饭菜丰盛乃至过剩为有面子,以过度劝酒为热情好客。因此,一是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加大公务接待活动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刹住公款吃喝风。二是加强粮食和原材料采购、储存和加工管理,减少和防止腐烂变质造成浪费。三是鼓励发展快餐业,推进以中央厨房为主的集中生产、统一配送,建立健全餐饮服务标准等行规行约,鼓励剩菜打包,减少浪费。

七、用低碳理念规划和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选择典型地区、城市和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借鉴国际经验,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引导地方和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综合考虑经济、能源、碳排放等因素,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为我国塑造一个可持续的低碳未来。

八、制定相关政策,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过程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气候变化的应对水平。应对气候变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近期将提高能源效率放在优先地位;进一步实施计划生育、节能减排、植树造林、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政策;中远期(如2030年、2050年)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特别是价格、排放权交易、自愿协议、能源服务公司等经济手段,形成长效机制。

九、加强国际合作,研发形成低碳技术体系

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我国既要秉承一贯的原则立场,又要用好国际社会已达成的公约和文件精神,对可持续发展、共同但有差别责任原则等要坚持且不能让步,姿态要积极但不能冒进,行动要主动而不能盲从,策略要灵活又与时俱进。我国应当主张,发达国家必须强制减排,发展中国家自愿减排的成本必须由历史上过度排放的工业化国家承担,以树立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推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温室气体的减排资金和技术。通过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新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的国际标准、标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篇2

关键词:建筑;低碳化;内涵;路径;建议

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人类创造大量的财富,但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特别是近几年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低碳经济由于其具有绿色、环保和可持续性的优势,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重视。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低碳经济的发展措施,但建筑业低碳化还鲜有人提起。实际上我国每年的建筑碳排放量占社会总碳的排放量的比重很大,大约在25%以上,仅次于工业排碳,因此,研究建筑低碳化的发展路径是很有必要的。

1 低碳建筑的内涵

根据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包括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以及低碳工业三大部分。低碳建筑并不是一个全新理念范畴,在我国建筑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低碳建筑在潜移默化的存在着,只是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定义它。现在我国陕北存在的窑洞、福建园楼等,都包含着融于自然、亲近自然的建筑理念,这些建筑简约、宜居,具有低碳环保的物理属性。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低碳建筑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低碳经济的发展的大潮中,低碳建筑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客观上使低碳经济和低碳建筑联系更加紧密,因此,新时代的低碳建筑必将包含低碳经济相关内容,否则,低碳建筑的内涵就是不完整、不精准的。

国内建筑学家对低碳建筑的内涵做了很多研究,但是说法不一,大体上存在着三种论述:第一种是邢立轩、代月于2006年提出的建筑体系论,他们指出低碳建筑包含一系列的体系指标,主要体现在能效要高、排放要少、污染要少同时能耗也要少等,具体特征为宜居、舒适、通风、节能等[1]。第二种是最早由赵黛青等人于2010年提出的低碳策略论,他们指出人们在进行建筑的过程中,在保证人类光照、通风、温度等基本需求以及一些特殊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低耗材、低排放和低污染,节约资源,通过技术的上的协调与整合,达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优化,实现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第三种是由李启明、欧晓星在2010年提出的建筑模式理论,该理论认为低碳建筑是一种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尽量较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的建筑模式,需要做到污染低、能耗少以及少排放。第四种是目前争议最多的理论,叫做建筑低排放理论。龙惟定在2010年指出建筑低排放分为两种解释,一种是狭义层面的解释,也是目前认同度较高的一种解释:在建筑使用中所排放的碳量要低标准,另一种是在广义层面的解释:建筑物在这整个寿命周期所排放的碳量要尽可能低。曹小琳在2010年指出低碳建筑要在建筑设计、使用能源、建筑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全方位进行低碳处理。蔡筱霜与许多建筑学家对低碳建筑的着眼点不同,其在2011年指出应该更加重视低碳建筑的输出,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低,而不是建筑输入的耗能要低。

通过分析以上几种观点,我们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发现建筑学家对低碳建筑有一个共性的认识:从广义的角度上看:大多数建筑学家对低碳建筑定义的出发点都是以建筑物从设计到使用过程中进行理解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把握低碳建筑内涵的核心要点是碳的低排放量,两个基本内容是能源要低能耗和高效率,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在狭义上,低碳建筑就是建筑在使用运行过程中温室气体低排放的建筑,大量的研究效果证明,建筑物的运行碳排放量是建筑物从设计到使用过程中碳减排最关键、最重要的部分,因此,研究狭义的低碳建筑,并探索低碳建筑发展的路径,对低碳建筑的进一步应用与推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建筑低碳化发展路径

2.1 优化产能结构

造成我国煤炭消耗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较高,建筑能源供给种类单一的主要因素除了与我国资源禀赋有关外,低碳处理技术发展滞后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国的低碳技术起步相对于国外较晚,发展还不够成熟,这大大阻碍了低碳技术在人们实际生产生活的应用,从而使建筑业只能被动的依附于我国的资源禀赋,这不但造成了能源的大量浪费,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破坏,因此只有发展低碳技术才能优化产能结构,促进建筑业低碳化的发展。促进低碳技术的发展可以从两方面对我国的建筑能源供给结构进行优化:首先,可以开发清洁能源,如风能、水能、可燃冰、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充实我国的能源结构,实现建筑业的低碳化;其次,可以改变煤的物理属性,如煤化气、石油的液态化等,使这些化石能源得到清洁,实现高碳消耗到低碳消耗的转变。

2.2 降低电力碳的排放量

2.2.1 促进技术进步,降低电力碳排放量

我国目前有火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水力发电以及核电等发电形式,在这其中,火力发电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也是碳排放量最高的一种发电形式,其他的发电形式碳排放量几乎为零,因此,因此推动技术进步降低电力排放量主要就是针对火力发电来讲的。我们可以通过技术的革新,使得火力发电消耗的煤炭等能够得到高利用率,更加清洁化高效化,降低单位电力消耗煤量,并且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而达到电力发电碳总体的排放量的降低。通过与国外对比,我国的火力发电单位电力的煤炭消耗量总体水平相对较高,降低单位电力的煤炭消耗的相关技术手段的研究工作发展较慢,潜力巨大。

2.2.2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降低电力碳排放量

火力发电大量消耗煤炭资源,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火力发电所占能源结构比重越高,电力碳的排放量也越大。相反,在总发电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火力发电所占结构较低,其他清洁能源发电的比重就会提高,就可以通过稀释效应,降低电力碳排放。目前,我国的发电形式主要以火力发电为主,其他能源发电所占我国能源发电结构的相对较低,能源结构亟待改善。只有通过调整我国能源发电结构,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才能有效降低碳排放量。

2.3 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强度

2.3.1 调整能源市场的价格政策,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强度

运用市场机制,通过调整能源价格是降低能源消耗强度的有效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第一,提高能源价格,使能源消费企业选择其他成本相对较低的可替代能源,达到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对建筑应用该策略原理是:提高能源价格后,就会产生资本的替代效应。具体的对于正在新建的建筑而言,当能源价格的上升时,就会促使建筑商改变消费策略,加大对建筑本身保暖材料的投入;对于已经完成的建筑,建筑开发商会对已有的建筑进行保暖工程升级改造,达到保证建筑舒适度的同时控制建筑成本。因此,无论是在建建筑还是已建完的建筑,通过调高能源的价格形成资本替代效应可以促进建筑的低能源消耗,但前提是要保证经济的健康运行。第二,将能源分为高碳能源和低碳能源两类,运用宏观调控价格机制,调整能源价格,实现能源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清洁化的目标,通过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的进一步合理化,使得能源的耗用转向节约、高效方向的进行,使得能源消耗量减少。第三,逐渐提高建筑的供热价格,减少供热的二次补贴,实行阶梯型价格机制,对减少公共建筑以及北方城市能源的消耗强度有着积极的作用。第四,建立刺激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制度,在符合市场供需关系的前提下,使得市场主体会转向低碳能源的技术开发,促进低碳技术的发展,降低能源消耗强度。

2.3.2 培育低碳意识,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强度

低碳节能环保的意识,实际上是人的一种精神,更是一种社会文化,通过这种意识、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活动,进而影响建筑的能源消耗强度。具体的有两个方面:第一,意识上的规范约束。低碳节能环保意识可以使人们进行自我约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选择低碳环保的方式去生活,去做事。第二,行为导向。低碳节能环保意识可以使经济行为中的主体进行经济行为时做出低碳的偏好选择,起到一种自觉的引导作用。

3 对我国低碳建筑未来发展的建议

3.1 培养公民的低碳意识

从上文可知培养公民的低碳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其是实现低碳建筑的重要步骤,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公民低碳意识的培养力度,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加强政府引导作用。政府机关是国家的管理者,因此在社会活动以及相关经济活动中有强大的示范性作用,在培养公民的低碳意识上需要发挥示范性作用。政府机关应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要建立起公共建筑节能评比制度,各级政府部门要争做公共建筑节能的标兵,同时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形成一种浓厚的节能减排的社会氛围,要让广大民众了解低碳的意义,并进一步付诸于行动。第二,要广泛发挥社会组织力量。社会组织力量是是对政府的一种有效的补充,互补优势强,政府部门要支持社会力量加入到建筑低碳的行动中来。第三,要重视宣传工作,在宣传上深下功夫。要把培育公民的低碳意识当作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来抓,要发挥广大媒体的宣传功能,要联合教育、行政、媒体、企业等各界力量,将低碳的生活方式以各种形式宣传出去,同时创新宣传方式,让低碳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3.2 建立有利于低碳技术进步的财税政策

恰当的财税政策可以为科学技术注入强有力的动力,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使能源的利用率更加高效,使单位电量的耗能降低,实现建筑低碳化;二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使人们减少能源的消耗的同时获得与能源高消耗前同样的效益;三是通过技术进步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并促进清洁能源的进一步推广和使用,比如地热资源、风能、水能、太阳能等,使得能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进而实现建筑的低碳化。因此,科学技术进步是全面实现低碳建筑的关键之所在。但是目前低碳技术的推进工作并不乐观,主要原因在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政府应该利用其“有形的手”进行管理和统筹,进一步推动低碳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政府的财税政策要通过政府扶持、金融杠杆、银行利息优惠等政策为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保驾护航,同时要重点鼓励低碳建筑所需的建材领域的研发和应用,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推广清洁能源的应用

3.3 推动能源价格改革进程

改革建筑能源的价格体制可以促进能源的低碳化,具体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增加对低碳建筑的政府性补贴,扩大低碳建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而调动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实现建筑的低碳化、清洁化。另一方面, 实施能源的价格管制,增加碳含量相对较高的能源消费成本,进而使得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而且要针对地方的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比如我国的北方在冬季取暖的主要方式就是火力供暖,但普遍存在着能源耗用量大、使用效率不高等特点,针对这种情况下要建立相应的能源价格策略,对原有的价格政策进行改革,比如由按面积收取供热费过渡到按供热量收取费用,由单一的计费标准实现阶梯制计费标准。要大幅度提高价格梯度性收费,增加能源存在浪费、使用率不高的企事业单位的成本。

3.4 改革市场运行机制

通过改革市场运行机制,可以进一步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具体采用以下三种措施:

3.4.1 首先建立融资平台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任何一项技术的创新、研发以及推广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没有资金的支持,低碳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就无从谈起,因此要创新融资方式,加大融资平台的建设。可以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建立低碳基金,为低碳技术的研发、居民建筑和社会公共建筑的低碳化的改造提供支持。

3.4.2 引进先进的清洁能源发展机制

清洁能源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进行温室气体减排机制,主要参与方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通过该机制的引入,一方面可以引入发到国家低碳的先进技术,促进我国低碳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发达国家减低国内低碳减排目标实现的成本。所以,该机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双赢的。但目前虽然我国节能减排的潜力还很大,也应该加大清洁能源发展机制的应用和推广,但目前应用该项机制的案例少之又少。

3.4.3 引入EMC模式

该模式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服务管理模式,是实现建筑低碳化的重要措施。节能技术先进的服务公司通过与能源消费企业签订节能合同来达到节能目标。该模式可以给能源消费企业带来很多实实在在的效益,如能耗企业不需要资金的投入就可以使本公司的设备进行改造升级;EMC为企业承担技术改造过程中的经济风险和技术风险。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宜居”重庆;构建;路径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就有“天人合一”的概念,考察其概念的历史逻辑,发现:它本质上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建立了一种朴素的内在规定性。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从经济基础的角度来看,正是对我国现在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不断拓展,所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的否定。其中包括:人与自然进行能量交换时,所形成的非理性行为;人与人之间在一定生产关系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异化特征。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导向,便是从整体上试图纠正上述两个方面的偏差。

重庆作为我国最大的直辖市,受到自然条件与历史沿革等因素的影响,在上述两方面中,或多或少的均有表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重庆作为山城,客观的地理环境,促使人们需要花费更大的努力与自然进行能量交换。而在资源稀缺的现状下,在重庆城市化与工业化不断推进的现实中,若无法合理把握二者之间的度,将无法实现重庆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逐渐从以血亲关系为纽带,走向了以“市民”的形态为主体、以市场交换为形式的存在方式。这种不断演化中的存在方式,此时,已经从另一面表现出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特征。由此可见,现阶段在构建和谐重庆的实践中,首先需要进行的工作则是构建起“宜居”重庆。或者说,“宜居”重庆的构建符合和谐重庆内在的要求之一。

考察“宜居”重庆又能发现,其在具体的构建中体现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正如上文所阐述的那样,关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合理构建。然而,就“宜居”重庆的构建而言,仍然存在着自身在实践中的逻辑起点。即,应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之中,从而实现上述构建的可能。因此,这里提出,构建“宜居”重庆的路径,应建立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来完成。

综上所述,构建“宜居”重庆在实践中,符合和谐重庆的内在要求;和谐重庆的构建,又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从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来实践“宜居”重庆的形成,则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二、“宜居”重庆的内涵与要求

在具体构建“宜居”重庆时,应充分把握其内涵与要求。二者作为“宜居”重庆的内在规定性,体现为在具体构建过程中本身的规律性。

(一)“宜居”重庆的内涵

所谓“宜居”可以被理解为:适合居住,或是对居住的各个方面感到满意。然而,对居住感到满意则体现为居民的一种主观体验。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可知:居民的主观体验,便是对现实存在的一种观念上的反映。因此,在考察“宜居”重庆的内涵时,应植根于当地居民所处的现实物质生产与生活中。

1.现实的物质生产。可以进一步被具体化为:就业与工资收入水平。重庆在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中,一直走在西部省市的前列。在不断深化城乡统筹试点的基础上,重庆市在劳动力就业与工资收入分配上获得了长足进展。这些一并构成了“宜居”重庆的物质基础。然而,在城市化与工业化不断拓展的今天,重庆与其他省市一样都共同面临着,由于资源的不断耗费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生态问题。如,空气质量下降、酸雨的形成、城市交通环境的恶化等等。这些也作为客观物质存在,在居民的观念中得到反映;从而,在他们的主观体验下,就弱化了对重庆“宜居”的认可。因此,现实的物质生产,应建立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之下。

2.现实的物质生活。马克思在论述物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明确指出:生产是主体,而消费又作为生产的规定性而存在。由此可知:居民在日常生活消费方面所形成的主观体验,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城市居住环境的态度。目前,由于受到商品房价格虚高,以及生活日用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使得重庆市的居民生活成本不断上升。这样,就在居民的观念中、在居民的主观体验中,弱化了重庆作为宜居城市的地位。

  (二)“宜居”重庆的要求

    正如上文所述,“宜居”可以被理解为:适合居住,或是对居住的各个方面感到满意。居民的这种体验,是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物质存在的一种主观反映。因此,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第一位的;同样可以获知:“宜居”重庆的内在要求,也只有从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上寻找根据。

    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具体的物质生产领域体现为:生产资料的节约、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通过集约型的生产模式来进行生产。在具体的物质生活领域则体现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能源的节约,以及养成绿色消费的习惯。因此,“宜居”重庆的内在要求,其根源就在于:对上述物质生产与生活要求的实现。只有这样,作用于居民主观体验上的感受才能与重庆的“宜居”内涵吻合。

三、低碳经济与“宜居”重庆的内在机制分析

上文已经阐述了,“宜居”重庆的内涵与要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阈下,考察了二者所建立的物质基础。同样,在对低碳经济与“宜居”重庆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时,也应在该逻辑起点上进行考察。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指出:由于资本的驱利性本质,使得资本的人格化替身—资本家,在组织生产时通过无节制的滥用自然资源,来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动力下,资本家不断改进生产设备,试图在竞争中,使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工厂生产设备的不断改进,造成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使得大量工人被机器所排斥;工人的大量失业,使得商品消费的绝对量受到极大限制,无法完全吸纳由于资本驱利性而无限增长的产品生产量。最终,自然资源在大量耗费的同时;包括:工人生产、生活质量的不断降低,以及市场商品被大量浪费的现实,便一并发生了。舍像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与历史性,关乎上述商品的“生产一般”而言 ,仍然对我国具有警示作用。

因此,采取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规避上述风险,自然就成为“宜居”重庆的内在要求。

(一)低碳经济能改善人的物质生产

基于马克思经济学传统,来考察低碳经济可知:建立在集约化生产方式上的现代工业,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由于技术的提升而被节约;同时,也应技术的提升而被替代。这样一来,自然资源的代际传承才成为可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引入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这样,就实现了企业内部的有组织性与企业外部之间的和谐性相统一,有效避免了由于资本的驱利性而对自然资源的滥用。社会总劳动时间根据市场需要,合理的分配到不同的劳动部门。这样,就能克服因产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所带来了“马克思就业陷阱”。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的开展:首先,满足了重庆成为“宜居”城市,在自然资源代际传承上的内在规定性,从而,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后,又在社会总劳动时间的合理配置下,实现了就业环境的优化。

  (二)低碳经济能优化人的物质生活

同样,基于马克思经济学传统,可知: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却是生产的内在规定。上文,论述了低碳经济对于物质生产领域的要求;同时,该要求自然就决定着现实的物质消费。当然,物质消费对低碳的要求,又推动着生产的绿色演进。伴随着清洁能源的使用,以及绿色生活理念的推广。现实的生活状态,必然从观念上引起人们在内心世界的愉悦;内心世界的愉悦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有能通过群体间的互动,逐渐演化为总体的精神面貌。

综上所述,在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又规定生产的内部矛盾作用下,重庆成为“宜居”城市,就从人们的精神面貌上,得到了内在规定。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具体构建途径探讨

根据上述逻辑,就“宜居”重庆的构建而言,应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之中。并且,本文也已从:人的物质生产与人的物质生活,这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因此,关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具体构建途径探讨,也就从上述两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集约化的生产模式

集约化生产模式,可以通过产业的集聚以及生产技术的改进而实现。根据《资本论》第一卷所论述的:将产品生产流程中的不同部分进行划分,将其集中在一定的工作范围进行分工、协作。此时,由于集中使用统一的生产资料,而促进了生产资料的节约。生产技术得到改进,可以实现在生产过程中对于原材料加工过程中的节约。

因此,重庆在建构“宜居”城市时,就需要通过产业政策在关联产业间,形成有效的分工与协作。同时,在产业布局方面,也应充分考虑产业集聚的内在需要。重庆市拥有诸如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在内的众多知名院校。由此,可以充分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促进产业部门在生产技术方面的改进与优化。最终,实现生产资料的节约。

  (二)积极的就业引导

随着重庆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必然造成产业资本有机构成的逐步提高。一方面,通过单位劳动力推动更多的机器设备,而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得“马克思就业陷阱”逐渐显现。因此,重庆市有关部门应通过“城乡统筹”试点的契机,大力拓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形成,即,服务业。由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可知:失业所造成消费能力的限制,将极大的影响重庆市居民在观念上对“宜居”的体验;并且,消费的限制又作为生产的内在规定性,制约着重庆市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决定着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并从观念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重庆市在推动集约化生产模式,以及积极的就业引导的结果,也将极大的推进居民在生活质量提升上的努力。然而,只是依赖上述自然的逻辑过程,时间将会漫长。因此,重庆市政府应合理运用公权利,在引导居民形成低碳生活的方式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小结

在对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宜居”重庆的路径进行探讨,首先应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从现实的经济环境寻找问题探讨的逻辑起点。通过对物质层面逻辑起点的深入分析,才能在观念上形成重庆市居民“宜居”的主观体验。

本文抽象出:物质生产与物质生活,这两个要素来展开论述。基于马克思经济学传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决定商品的消费;同时,商品消费作为商品生产的内在规定性,而影响生产。在商品生产方面,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提出了:集约化生产模式的构建,以及积极的就业引导的开展。通过这一系列在生产领域的优化,最终就促进了重庆市居民对实现低碳生活的要求。并且,通过重庆市政府,在公权利上对实现上述生活的合理引导,最终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最后,在物质生产与生活领域的和谐发展,便在客观上形成了“宜居”重庆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在居民观念上的反映,自然也就形成了“宜居”重庆的主观体验。

参考文献:

[1]赵奕凌.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物流绿色演进的路径思考[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2]张凯兰.积累和培育社会资本:宜居城市建设新视角[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2).

篇4

关键词:低碳;低碳经济;意义;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ment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a low carbon economy, and introduced in a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l of its realization.

Keywords: low carbon; A low carbon economy; Mean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F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实施节能减排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1. 1 节约能源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节约能源,减少碳基能源消耗,对实现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1. 2 污染减排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协同效应

污染减排措施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有不容忽视的协同效应,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监管减排等一系列措施,对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体上有显著的协同效应。一方面控制局域污染物排放( 如 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及生态建设过程中减少或者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另一方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中同时可减少其他局域污染物排放。

1.3节能减排事关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情况已经严重威胁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制约着经济发展、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并且呈上升趋势。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的劣五类水质占将近全国三分之一的水体,重点流域频繁发生水污染事故,40%以上断面的水质没有达到规划要求,一些处在其流经河段的城市也避免不了受到污染;大气污染问题是我国

近年来又一严重危害人们衣食住行的问题,我国大气污染已和发达国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的程度相当。在2005年监测的523个城市中,空气质量低于二级标准的达1/3以上,居住在空气污染严重环境中人口达城市人口的1/5。我国的经济发展处在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历史阶段,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据有关部门证实,如果以世界人均水平为单位计算,我国除煤炭资源占58.6%之外,其他重要矿产资源均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耕地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2%,水资源为28%,天然气、石油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05%、7.69%。因此,只有节约资源才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1.4国际上对我国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节约资源的压力逐渐增加。

我国对国外资源需求的增长推动了世界资源需求的上升。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我国原油需求量日均约为665万桶,占全球日均需求量的近8%。2005年上半年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石油需求增量约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量的80%,这其中近50%靠进口满足。另据统计,2002年至2005年间,我国对锡和镍的需求增长量占世界消费增长量的大部分。我国需求增长量已经成为影响初级金属产品和全球石油市场供求的重要因素,并成为一些投机集团哄抬资源价格的幌子,受到一些初级产品进口国的指责和一些国家的担心。但我国对全球初级产品和石油的需求,有相当一部分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高污染、高能耗生产环节的结果,其中相当部分产品并不在我国消费,而是出口到全球市场。我国是全球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大国,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均占近全球排放量的14%,对全球大气污染的影响很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发展以及世界未来格局的重要因素,未来我国在这方面的国际压力将不断增加。

2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

就我国来说,煤炭是主要的能源,我们在发展低碳经济时采用的技术和工艺与西方国家是不同的,实现的途径也不同。

2.1 降低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的比例

由传统的以煤炭为主向现代化以天然气和石油等清洁能源为主转变的能源消费模式是社会的必然趋势。煤炭的耗能要比石油和天然气高很多,降低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的分量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虽然国际油价的波动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造成一定风险,但综合比较各种方式之后,这种措施仍是首选。

煤炭是我国的能源中最主要的能源,因此,加大力度实施煤炭净化技术以改善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一个长期的基本的任务。

2.2 充分发挥碳汇潜力

发展低碳经济最好的途径是采取林业的措施和土地利用的调整充分发挥碳汇潜力。过去的50年间,我国投入大量人力和物资用于造林,但至今森林覆盖率仅提高了4.2%,这项通过改进森林管理、提高森林的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扩大造林的面积来增加森林碳汇能力的措施被证明不实用,并且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花费。因此,必须研究、探讨新的措施发挥森林碳汇潜力以达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

2.3 参与国际减排活动,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碳排放的技术和进行一定的资金援助是发达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进行节能减排,还有利于完成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我国以实际行动为低碳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参与国家能源技术市场,采取各种方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国“十”中提出截至2010年底单位GDP能耗要降低1/5,这相当于减少了近12亿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因此,在保证人民生活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消费领域节能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也有巨大潜力。

2.4 完善政策体系

“低碳经济”提出以来,我国政府积极响应,先后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但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欠缺。要推进低碳经济转型,我国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节约资源法、清洁生产法等的实施; 制订和实施鼓励低碳经济的财政、税收和融资等经济优惠政策,制订和完善碳交易和碳审计制度,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推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加强政府机构节能和绿色采购,制订低碳产品优先采购政策,改造节能建筑; 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及依照国际通用的 “碳源 - 碳汇”平衡规则,对国内生态保护区实施补偿;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掌握话语权,发挥积极作用; 建立相应的统计、监测和考核制度,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统计和管理体系,让低碳经济转型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双赢之策。

2.5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建设。按照“再利用、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一方面严格环境准入,实行清洁生产,强化污染预防并实施全过程管理; 另一方面合理布局,使产业之间耦合共生,延长产业链,形成循环效应。以少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消耗获得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而使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2.6倡导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转型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人们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低碳经济还是个新事物,要广泛利用各种媒介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倡导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等理念,通过健全和发展各种环保组织,指导企业和公众使用低碳能源。通过政府引导、社会组织推进、全民参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整体合力,最大程度减少碳排放。

2.7 加快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可分为两个类型,第一类是减碳技术,比如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第二类是无碳技术,如核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攻克和突破低碳产业发展中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我国应积极引进先进的减碳、无碳技术,加快创新和推广速度; 探索国际企业间、学术界间及其他组织间合作伙伴,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

3 结论

在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受到能源和环境制约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成为应对气候变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途径。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一项全民工程,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工艺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而且还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和监督。因此,加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奚建武,徐丙奎. 节约型城市 [M]. 北京: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 李国志.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政策建议 [J]. 亚太经济,2010,( 4) .

[3] 李丽平,周国梅. 切莫忽视污染减排的协同效应 [J]. 环境保护,2009,( 24) .

篇5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城市核心功能区的发展定位,把加快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节能减排等工作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突出抓好产业、能源、建筑、消费等领域的低碳发展,扎实有效推进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工作,全面提高区域低碳城区建设水平。

二、工作目标

围绕城市核心区的功能定位,着眼于推动全社会低碳化发展,重点以产业、能源、生态、建筑、消费等领域低碳化,综合性、系统性推进区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工作,通过连续3年(2011-2013年)的努力,到2013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7%,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2010年基础上削减12%,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林木覆盖率达36.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把真正建设成为资源消耗小、生态环境靓、经济效益好、生活质量优、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全市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

三、重点工作

(一)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1、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创新型经济发展,围绕工业设计、软件服务外包、影视文化传媒、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中区域优势资源全力招引和集中扶持,加快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着力引进高端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引导扶持现有企业以技术改造、对外扩张、非核心环节外包等途径,提高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依托我区的山水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强项目策划招商、整合集聚要素配套,大力发展商贸、餐饮、旅游、金融、会展等现代生活和生产服务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生物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牵头部门:区发改局;配合部门:区经信局、科技局、农林局、商务局、文体局)

2、淘汰落后产能及设备。加强对5000吨标煤以上重点用能企业和1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管理。至2013年,关停并转黑色冶炼及压延加工企业54家,淘汰落后用能设备50台(套)/年,累计淘汰燃煤工业窑炉30台,每年对10家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牵头部门:区经信局)

3、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制定循环经济的行业和社会标准,大力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和社会循环消费,建成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试点园区。(牵头部门:区经信局;配合部门:区环保局)

4、完善项目能评机制。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不断完善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机制,有效推动区域开展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严控高能耗、高排放项目投资上马。(牵头部门:区发改局、经信局;配合部门:区环保局)

(二)构建低碳能源体系

1、推进清洁能源区建设。着力推进清洁能源区建设,严格落实市热力规划中加快推进供热管网建设的有关要求,扩大集中供热覆盖面,确保2012年完成关停供热管网和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小锅炉。(牵头部门:区经信局)

2、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对新建12层及以下住宅(含拆迁安置房)和新建、改建、扩建的宾馆、酒店、商住楼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要设计安装太阳能系统。鼓励现有居住建筑以及宾馆、酒店、商住楼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在节能改造时,设计、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牵头部门:区建设局;配合部门:区发改局、规划分局)

3、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加大光伏发电在建筑、城市照明等领域的应用,通过实施太阳能屋顶工程、地面工程、照明工程等,积极拓宽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各个领域的使用范围,加快绿色照明的应用。(牵头部门:区发改局;配合部门:区建设局、农林局、城管局、规划分局)

4、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使用范围,推动生物质能发展,重点发展生物质能发电、沼气工程,加大天然气的利用,通过提气限煤,促进能源结构的有效调整。(牵头部门:区发改局;配合部门:区经信局、农林局)

(三)构建低碳建筑体系

1、新建低碳节能建筑。着力完善相关政策规范,鼓励在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和在建建筑中,使用区域供冷或水冷式空调系统、建筑外墙保温隔热等节能技术,有效减少玻璃幕墙的使用,积极推广环保型建材,提倡适度装修。(牵头部门:区建设局;配合部门:规划分局)

2、改造既有高能耗建筑。开展既有建筑状况调查、能耗统计,制定节能改造计划,明确节能改造目标、范围和要求,分步骤分类实施改造,实施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提高建筑工程的节能改造效果。(牵头部门:区建设局、住保房管局)

3、加强建筑节能监管。严把设计审查、竣工验收等环节,加强对建筑节能设计的审查,督促建设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建筑节能设计图纸施工,对达不到要求或不符节能标准的工程,责成限期整改甚至不予竣工验收,强化建筑节能管理。(牵头部门:区建设局;配合部门:质监局)

(四)构建低碳生活体系

1、提倡低碳生活理念。以世界停电日、世界无车日、世界节水日等为载体,开展“低碳社会宣传月”、“低碳节能救地球”等宣传实践活动,政府部门率先垂范,积极倡导低碳生活理念,引导居民养成节水、节电、节能、节油的良好习惯。(牵头部门:区发改局;配合部门:区委宣传部、区环保局)

2、降低生产生活能耗。鼓励和引导酒店、企业、家庭使用节能灯、低能耗电器等节水、节电绿色产品,让群众切身享受到节能带给社会和个人的直接利益;推广自然采光、雨水再利用在低碳建筑中的运用,优化城市亮化工程方案,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布局,鼓励厂矿企业提高冷却水循环利用率,引导广大居民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量。(牵头部门:区发改局;配合部门:区建设局、农林局、水利局、商务局、住保房管局、城管局)

3、开展低碳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低碳社区”、“低碳学校”、“低碳园区”、“低碳企业”等系列创建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和深入细致的组织推进,确保创建工作的成效。(牵头部门:区发改局;配合部门:区经信局、教育局、民政局、环保局)

(五)构建低碳生态体系

1、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和碳汇造林。深入开展城乡绿化造林,重点围绕沿湖、沿路、沿河、沿山等区域,加快实施城市道路、公园绿地建设,加大湿地保护和沿山体、沿河道绿化力度,加快沿太湖和入湖河道防护林建设,提高林木覆盖率,碳汇能力显著提高;研究制定“碳排放交易办法”,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试点运行碳排放交易。(牵头部门:区农林局、城管局;配合部门:区环保局)

2、加强土地资源整合和集约利用。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开展基本农田保护“争先达标”活动;实施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优化土地资产,到2013年,工业集中区和经济开发区亩均土地产出显著提高。(牵头部门:国土分局)

3、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开展节水型社会宣传活动,大力推广企业循环用水、中水回用和节水改造技术,大力开展生活和服务节水措施。(牵头部门:区水利局;配合部门:区经信局、环保局)

4、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工程。高水准推进蠡湖生态修复和入湖河流整治示范工程等一批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加快长广溪二期、沿河生态景观林等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区域水系、湿地、绿地、景观建设。(牵头部门:区农林局;配合部门:城开公司)

5、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截污工程,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完善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建设,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推进蓝天工程,加大建设工地扬尘、氨氮化物和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等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力度;推进整治工程,全面落实“路长制”、“河长制”管理责任,深化“两整两创”、违建整治、老新村改造等工作。(牵头部门:区环保局;配合部门:区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农林局、住保房管局、城管局)

四、保障措施

1、建立组织体系。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和基层单位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创建低碳经济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局,具体负责制定低碳的建设方案,协调推动试点示范相关工作。

2、强化目标考核。建立和完善创建低碳经济示范区工作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将低碳发展目标纳入各镇、街道和部门的绩效考核中;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统计报表、定期通报等机制,加强相关工作的推进。

篇6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具有碳汇功能。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储存了大量的碳。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被公认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时又是最经济的吸碳器。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森林的碳汇功能和其他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一样,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气候安全一直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2.森林锐减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

    毁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灾害导致森林遭受破坏后,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联合国《2000年全球生态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从人类文明初期的约76亿hm2减少到38亿hm2,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的大厦,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严重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2000~2005年,全球年均毁林面积为730万hm2。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2004年,源自森林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4%,仅次于能源和工业部门,位列第三。而且,目前全球森林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围绕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国际谈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倡导通过恢复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以推动“减少毁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

    3.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规模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建设农田林网,起到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建设沿海防护林、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抗御海洋灾害,保护沿海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而采用抗旱抗涝作物品种、加固海岸提防、减少森林火灾和病虫灾害、加快优良林木品种选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森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增强,反过来又会提高森林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4.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低碳经济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碳汇功能,在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贮存了巨量的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愈益认识到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林业既是产业建设的载体,也是生态建设的载体。现代林业的发展就是按照林业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规律,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生态中有产业、产业中有生态的双赢目标。通过发展现代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就有了充裕的物质基础条件;林业产业的生态化,又促进林业潜能的循环释放,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强有力的依托和保障。森林是实施新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资源。

    发展林业,增加林业生物质能源供给,对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修复生态系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解决生态问题的国家战略。

    5.林业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

    所谓林业低碳经济,是指在林业经济活动过程中, 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 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林业碳源,从而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森林碳汇功能: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估计,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了2.48 万亿t的CO2,其中1.15 万亿t 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当中。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大量的CO2形成生物量, 从而减缓温室效应。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碳素而成为碳汇,这就是森林的碳汇功能。森林具有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固碳效益的潜力。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减排,森林的碳汇功能是林业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6.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发展的建议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加大科学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继续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通过科研,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加强宣传,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

篇7

本文作者:邓廿庆工作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影响安徽低碳经济发展因素的实证分析

模型选取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模型探讨影响安徽省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它更侧重于解释被观测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和协方差之间的结构,所以因子分析的实质就是利用几个潜在的但不能直接观测的互不相关的变量,去描述许多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或协方差关系,这些随机变量就可以称为因子。为了使得这些因子能很好的替代原始数据,需要对这些因子给出合理的解释。同时为了使用这些因子,还需要对提取结果进行评价。指标构建与数据选取由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涉及到经济、生活、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因此本文选取了15项指标,来构造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工业能源的固定投资(X1)、环保机构人员总数(X2)、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X3)、生活以及其他二氧化硫的排放量(X4)、生活其他烟尘排放量(X5)、科技经费内部支出(X6)、政府财政支出比例(X7)、工业生产总值(X8)、标准煤的消费总量(X9)、能源生产能力增长比(X10)、能源弹性系数(X11)、平均每天原油消费量(X1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X13)、森林覆盖率(X14)、民用汽车用量(X15)①。选取的样本区间为2000-2010年,这些指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及各个年度的《安徽省统计年鉴》。2.3实证分析过程在进行因子实证分析之前,由于各个随机变量的单位有所不同,所以要对各个变量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或者无量纲化处理),并且估计出各个随机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结果显示,相关系数矩阵中的系数绝对值大于0.3,说明可以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如表1。注:①民用汽车用量包括载客汽车、载货汽车、普通载货汽车、三轮汽车、低速汽车、摩托车、拖从我们的实证结果中可以看出,有6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它们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95.35%,说明这6个因子基本上能解释这15个随机变量的方差。第一主因子的4个指标有着较高的载荷系数,方差的贡献率达到24.94%,相对较高的评价指标有: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X3)、生活以及其他二氧化硫的排放量(X4)、生活其他烟尘排放量(X5)、能源弹性系数(X11)。这些指标从不同的方面测度了碳在人们生活中的排放量,与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密切相关。所以我们把第一主因子称之为低碳生活消费量的发展水平因子,用F1表示。第二主因子上的载荷系数相对较高的评价指标有:政府财政支出比例(X7)、能源生产能力增长比(X1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X13)都呈现出较高的正相关,方差的贡献率达到19.33%,反映了低碳发展过程中的污染物治理、财力支持等有关信息,称为低碳的支撑水平因子,记为F2。该因子仅有两个随机变量存在着较高的载荷系数:工业能源的固定投资(X1)、平均每天原油消费量(X12),其载荷系数分别为0.8001和0.6498方差贡献率达17.32%,这一指标主要反映了安徽低碳的投资水平,我们用F3表示。第四主因子也有两个随机变量存在着较高的指标体系,方差的贡献率达14.75%,与工业生产总值(X8)、标准煤的消费总量(X9)呈高度的正相关。反映了安徽省正处于经济工业化的阶段,大量的生产投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资本存量不断的积累,正需要大量的能源资源维持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称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因子,用F4表示。环保机构人员总数(X2)、科技经费内部支出(X6)、森林覆盖率(X14),这三项指标作为第五主因子,有着较高的载荷系数,方差的贡献率为11.04%,基本上反映了安徽省生态建设与发展的情况,称之为低碳生态指标因子,记为F5。最后一个主因子仅仅有一个变量构成,就是民用汽车用量(X15),其方差贡献率为7.97%,载荷系数为0.5637,有着较高的正相关,称为低碳城市建设因子,用F6表示。本文上述分析的6个公共因子比较综合地反映了安徽省低碳经济水平的主要原因,但是单一的经济变量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因此,本文通过以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来说明整体因子的得分情况,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城市低碳水平的评价模型:F=(w1F1+w2F2+w3F3+w4F4+w5F5+w6F6)/(w1+w2+w3+w4+w5+w6)=(0.2494F1+0.1933F2+0.1732F3+0.1475F4+0.1104F5+0.0797F6)/0.9535其中,F表示为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wi为第i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因子得分的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1)从表2中可以看出,影响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工业能源的固定投资(X1)、能源生产能力增长比(X10),其因子综合水平得分分别高达0.7855分和1.4637分,说明了安徽省正处于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和城市化过程中,为了保持本省的经济高速的增长,要弥补生产投资和基础设施等物质资本存量的不足。安徽省工业总产值排在前十位的行业都是重工业,构成了安徽省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比重高达77.6%,同时这些行业也是能源消耗最多的行业,累计能源消耗比例达66.21%。这几年来安徽省不断的加大工业能源的投资,从2000年的资源能源固定投资的54.25亿元一直上升到2010年的320亿元以上,在未来这种投资力度将呈现递增态势。而安徽省的能源产量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安徽省的标准煤从1995年的3218.53万吨上升到2010年的9689.27万吨,增长了有3倍多;2010年电力产量高达1463.31亿kWh。2)森林覆盖率对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同样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因子综合水平得分0.3245分,说明了安徽省发展碳汇林业和农业潜力还是比较大的。据科学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就可以从大气层中吸收0.671亿吨碳,所以要加强本省的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扩大植树造林面积,提高单位面积森林的储蓄量。截至2010年底,安徽省的林业面积达到380.4万公顷、自然保护面积43.6万公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0个,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5%。3)安徽省作为一个汽车制造大省,拥有芜湖奇瑞汽车、江淮汽车、安凯汽车等著名品牌,构成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所以交通运输业也是影响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从表(2)中可以看出,民用汽车拥有量的综合得分为0.6826分,说明了降低民用汽车油料消耗、提升小排量、节能环保的新型的小汽车使用比例,以及鼓励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和使用等等,对提升安徽低碳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例如奇瑞汽车和江淮汽车等汽车制造业率先在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有着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优势。4)从上表的因子综合得分的结果中,我们可看到,安徽省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是比较有限的,它的因子综合得分只有0.48分左右,不会随着居民的收入提高而大幅度的增加,甚至有时候出现小幅度的减少,可能与居民的生活习惯、消费模式、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安徽省居民生活的SO2的排放量近十年来一直出现递减的状态,从2000年的6.6%降至2010年的-6.5%左右,下降的幅度都比较小;烟尘的排放量也出现了小幅度的增加或减少,一直都呈现在±1%之间徘徊。所以降低居民生活的能源强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碳的排放量,但作用很有限,因为可能与安徽省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有关。

安徽省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以上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因子分析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针对不同部门或行业保压并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安徽省要加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减少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在安徽省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积极地探索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增长点。对于关系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部门,则要大力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还要使用先进的污染设备治理污染物的排放量,最大限度做到变废为宝。在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重工业部门里,要强化科学技术主导力作用;对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实行空间梯度转移,特别是对那些经济发展贡献度低的且污染严重的行业,如造纸行业和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则要严格控制或关停并转。对那些污染小的,甚至无污染的、资源能源消耗低的、污染物排放量小的行业,如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太阳能行业、语音产业等都应该鼓励其生产规模,并通过新的技术革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从而增加这类行业在安徽省的经济比重。优化能源结构,鼓励企业改善能源消费状况安徽省现阶段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要优化能源结构,一方面要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充分利用农业大省的资源优势,围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资源,加快促进“种植-养殖-加工-综合利用”的农业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以农业资源为原料的化工、食品、生物等能源循环产业链;另一方面要合理引导特色循环低碳农业的发展;积极推动芜湖、池州和安庆的三个核电项目发展,为安徽省提供清洁的无污染的电力。鼓励企业改善能源消费状况,并对有效实施低碳措施的企业提供财政补贴。一旦实现低碳化,企业竞争力增强,其示范效应会激励同行业其他企业自觉参与,对处于产业价值链上游企业产品的需求也产生符合低碳标准的压力,从而有利于推动上游供应商开发、应用低碳替代品,逐步朝低碳化发展,获得公共财政资助的企业实现低碳化还会带动下游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和生产方式转变。政府需要为企业提供科学的碳排放标准,建立低碳经济的政绩考核体系政府可考虑依据各行业能源消耗量、单位能耗碳排量等数据为依据,推算行业单位GDP碳排量的当量标准,即行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排量当量标准=Σ[行业某类能源消耗量×单位能耗碳排量×该类能源系数]/行业国内生产总值。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中各种能源的清洁程度不同,所以应赋予不同的能源系数(考虑到低碳技术进步的可能,此系数需要动态调整),以此作为对行业运用清洁能源的奖励手段。除此之外,对于单位产值碳排量低于行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排量当量标准的行业内企业,再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示鼓励,也可鼓励企业将其作为碳排放权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获取收益;对于单位产值碳排量低于行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排量当量标准的行业内企业则开征碳税。其次,政府还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生态建设的政绩考核体系,防止一些领导干部急功近利,不顾生态环境的发展,牺牲生态环境的利益,而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短期行为。完善森林资源管理,充分发挥安徽森林碳汇发展的潜力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发展森林碳汇潜力较大。森林碳汇指森林生态系统减少大气层中的CO2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森林资源是全球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来自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测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系统中储存了大约有2.48万亿吨碳,其中森林系统就占到了46.37%。有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森林中的树木每生长1m3,平均就可以吸收1.83吨的CO2,所以说森林资源具有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效。截止2010年底,安徽省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7.53%;森林储量达到18074.85万m3;活木总储蓄量从1995年的10441.14万m3一直上升到2010年的21710.12万m3。安徽省应积极地扩大植树造林面积,改善森林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森林面积的存储量;充分利用安徽省森林碳汇发展潜力。构建低碳经济意识培养机制,加大低碳经济理念宣传力度在日常的经济生产活动中,节能减排仅仅靠企业开发和新能源是稀缺的,所以政府要加强对低碳经济的示范指导,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与媒体联动的宣传方式,积极提倡和鼓励建设低碳经济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大气候变化的教育与宣传力度,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温室气体效应对全球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生存条件的严重威胁,使人们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增强全民低碳经济发展意识,应通过制度化的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杂志、广播等,对广大民众进行节能、绿色消费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树立全民低碳理念,以及低碳生活的态度,促进形成全民绿色消费、绿色环保观。

篇8

低碳经济的提出为各国应对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与经济的冲突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低碳经济简单说就是减少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量,而实现这一点不仅仅需要能源资源的革新,也需要科学技术的革新,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让经济发展更加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低碳经济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国家之内,而是在整个国际社会之间,这势必对国际贸易规则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中国作为国际经济中的一份子,更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并且积极应对国际贸易规则改变的挑战。

关键词:

国际贸易规则;产业结构转型;低碳经济

随着全球变暖的发生以及极端恶劣天气的增加,环境问题以不可忽视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环境与经济曾经被认为是一对矛盾的关系,发展经济就要先暂时忽略环境问题,等经济发达后再对其进行治理;如果把重心放在环境保护之上,那么经济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拖慢经济发展的进程。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意识到环境问题绝不是小问题,不可一再拖延,但是又不能放弃经济发展,人们逐渐明白,环境与经济实际上是有机统一的一个整体。于是“低碳经济”应运而生。现如今,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极端恶劣天气和全球变暖等重大气候问题的重要手段。日益联系紧密的国际社会,湿的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也息息相关,,各国经济政策也将因世界贸易规则的变化而改变,中国在新的国际贸易规则之下,如何进行应对,成为了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及其内涵

低碳经济在当今世界,暂时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目前,低碳经济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量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这个概念不难看出,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在生态保护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此来遏制极端天气,而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就是通过产业转型与能源利用的转型。本文所认为的低碳经济内涵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实现碳排放的由高到低

加大对新能源的利用,同时还要尽量减少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长期被埋藏在地下的煤炭等传统能源有了用武之地,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这些传统能源,逐步走进工厂之中,推动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以及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但正是由于这些传统的矿产能源的大量开采使用,使得原本在碳平衡之中的自然界在更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之后,失去了这种平衡。我们也可以形象的称这种发展经济的方式为“高碳经济”。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正是为了减少碳的排放,让自然重归原本的碳平衡之中而被人们逐渐加以使用的能源,诸如现在许多地区都在使用的风能,利用自然风力进行发电,对环境的污染极小。但是完全让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归于零是不可能的,国家所应该做的是尽可能地降低碳排放量,将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控制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最大程度的降低对于环境的破坏。

2.实现能源的不可再生到可再生

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用之有尽,在这样的化石能源支持下的工业体系,终有一天会面临没有资源可用的困境之中。同时为了对这些资源进行开采利用,地表被破坏,植被被大量砍伐,对环境造成难以忽视的伤害。因此实现低碳环境的关键,就是逐步用可再生能源代替这些化石能源,逐步改变工业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与转型。从以化石能源支持的工业体系转变为可再生能源支持的工业体系,不仅仅是对于环境的保护,也是帮助工业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对于低碳经济而言,建设以低碳能源与低碳技术支持的工业体系是必经之路,而实现对于低碳能源的利用以及低碳技术的利用,都要求产业必须将重心转移到技术的研发之中,在科技研发中投入更大比重的资金与支持,才能够实现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低碳技术的利用,进而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在当今的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中,多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较小,尤其是第二产业中的加工制造业,即资源导向型与劳动力导向型的产业为主,整体产业结构呈现纺锤形,不够合理。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来讲,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就是改变产业结构,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

二、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环境问题作为全球性问题,对于经济的影响也是国际性的影响,低碳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对国际的贸易规则进行一定的冲击,使得国际贸易规则有所改变,但是至今国际贸易规则还未有实际变更,下文将以探究角度,对低碳经济可能对国际贸易规则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分析。

1.影响WTO多边经济贸易的贸易规则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以及全球气候大会上各国的对于气候问题以及低碳经济的观点与争议的提出,不可否认的一点是,WTO对待低碳经济以及气候变化问题态度也越加趋于明确,WTO在其官网上明确提出: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不得不应对的可持续发展领域最大的挑战;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应当完全与国际社会关于经济增长和人类发展的期望相协调;气候变化问题超越国界,不仅需要国家层面也需要国际层面的解决方案。这正表明WTO不仅仅会在国际贸易方面发挥作用,在全球环境问题之中也会进一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多边贸易之下低碳经济对于贸易规则最大的影响恐怕就是有关于贸易壁垒、对于各国相关低碳技术的监管以及出台关于低碳产品的产品标准。减小贸易壁垒才能促进国际经济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而不仅仅是在贸易保护政策之下,固步自封。并且随着新能源的逐步利用以及相关应用技术的发明与使用,更需要制定相关的标准,规范生产使用过程,避免对环境造成更大污染,对资源造成更大的浪费。而且越来越多的低碳产品也会逐渐进入国际市场,对这类新兴产品,如何保证其质量,更是需要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

2.影响区域间及双边贸易的贸易规则

区域间及上双边贸易,由于参与的国家少,易于达成共识,实现合作。由于WTO这样的多边贸易组织难以较快的实现对于环境保护需求的满足,一些较为注重环境保护的国家可能会率先自行构建双边或区域间贸易,促进小范围内的低碳商品的流通,低碳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低碳经济对于区域间及双边贸易的贸易规则还有诸多其它的影响。比如对于国家之间有劳工输出约定的国家,一旦产业转型成功,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劳工的需求将会大大减少,那么对于这个国家之间的约定该何去何从,再比如国家之间的煤炭输出协定,出于满足双方不同的需要而建立的协定,煤炭作为化石能源被逐渐剔出市场,那么对于煤炭进口国来说可能是好事,但是对于一些依靠能源出口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短时间内实现自己国家的产业结构转变呢。

三、中国如何应对因低碳经济而产生的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可谓紧密相连,把握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制定相应的对策,才能使中国经济稳健向前发展。在低碳经济的新态势下,国际贸易规则可能会产生多样的变化,如老话所言“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在国际社会中屹立不倒,中国更应该增强自己的实力,积极应对国际贸易规则变化的挑战。

1.应对多边贸易中贸易规则改变的对策

我国作为一个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发言权也越来越得到重视,而且我国作为碳排放的大国,关乎低碳经济相关的贸易规则,都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我国应积极参与到多边贸易的贸易规则制定之中,积极争取对我国有利的贸易规则,为我国参加遇到国际经济竞争创造良好的国家环境和国家规则支持。

2.应对区域间或双边贸易中贸易规则改变的对策

首先我国要积极关注国际社会中,区域间贸易规则中关乎低碳经济的部分,为我国提供借鉴与经验。同时我国也应该积极向外建立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双边或区域间贸易,制定区域间共同的产品标准以及产业标准,共享技术与资源,进而提升我国的低碳技术水平。以此来提高我国的低碳竞争力,扩大我国低碳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

作者:贾泽鹏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贾林娟.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与中国的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4.

篇9

1.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和吸碳器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具有碳汇功能。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储存了大量的碳。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被公认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时又是最经济的吸碳器。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森林的碳汇功能和其他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一样,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气候安全一直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2.森林锐减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

毁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灾害导致森林遭受破坏后,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联合国《2000年全球生态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从人类文明初期的约76亿hm2减少到38亿hm2,减少了50%,本文由收集整理难以支撑人类文明的大厦,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严重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2000~2005年,全球年均毁林面积为730万hm2。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2004年,源自森林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4%,仅次于能源和工业部门,位列第三。而且,目前全球森林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围绕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国际谈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倡导通过恢复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以推动“减少毁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

3.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规模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建设农田林网,起到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建设沿海防护林、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抗御海洋灾害,保护沿海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而采用抗旱抗涝作物品种、加固海岸提防、减少森林火灾和病虫灾害、加快优良林木品种选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森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增强,反过来又会提高森林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4.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低碳经济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碳汇功能,在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贮存了巨量的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愈益认识到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林业既是产业建设的载体,也是生态建设的载体。现代林业的发展就是按照林业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规律,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生态中有产业、产业中有生态的双赢目标。通过发展现代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就有了充裕的物质基础条件;林业产业的生态化,又促进林业潜能的循环释放,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强有力的依托和保障。森林是实施新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资源。

发展林业,增加林业生物质能源供给,对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修复生态系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解决生态问题的国家战略。

5.林业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

所谓林业低碳经济,是指在林业经济活动过程中, 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 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林业碳源,从而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森林碳汇功能: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估计,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了2.48 万亿t的co2,其中1.15 万亿t 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当中。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大量的co2形成生物量, 从而减缓温室效应。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碳素而成为碳汇,这就是森林的碳汇功能。森林具有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固碳效益的潜力。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减排,森林的碳汇功能是林业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6.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发展的建议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

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加大科学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继续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通过科研,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加强宣传,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

篇1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型转变以及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日益成熟,金融机构在碳金融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推广上做出了很多有益尝试,初步形成了以融资支持为主的碳金融服务体系。

1.碳信贷。

即金融机构通过抵质押物、流程管理或风险分担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为节能减排企业或项目提供信贷支持。以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IFC)能效融资为例,2006年5月,兴业银行与IFC签署“能源效率融资项目(CHUEE)合作协议”,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此后,北京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等陆续与IFC开展能效融资合作。该合作框架下,IFC向银行提供本金损失分担,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银行则以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另据了解,建设银行深圳分行正在计划推出碳配额质押贷款,即控排企业将持有的碳配额质押给银行,银行将其配额的市场价值按一定折扣折算,贷款期限与企业碳交易履约期相匹配。

2.碳顾问。

即CDM财务顾问服务,金融机构依托项目融资渠道和网络优势,为CDM项目业主提供项目开发和交易的可行性分析、项目申请、中介机构关系协调、项目注册、项目执行、CERs买家选择、买卖双方前期谈判、以及协调资金支持等顾问服务,从而帮助国内项目业主改变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如2009年7月,浦发银行成功为陕西两个装机容量合计近7万千瓦的水电项目引进CDM开发和交易专业机构,并为项目业主争取到了具有竞争力的交易价格,为节能减排项目业主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和便利。

3.碳理财。

理财产品的“碳”概念通常通过五个方面实现:一是与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环保概念股票挂钩;二是与排放权交易所的交易合约挂钩;三是与权威机构的环保指数挂钩;四是与节能减排项目收益挂钩;五是产品本身具有绿色环保功能。如深圳发展银行于2007年8月推出国内首款与二氧化碳排放权期货合约挂钩的一年期结构性理财产品。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等陆续了自己的低碳理财产品。光大银行发行了“绿色零碳信用卡”,卡片材质采用可回收材料,且具有碳足迹计算、邀约购碳计划、碳信用档案、环保账单等环保功能。

4.碳基金。

广义的碳基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类是国家层面设立的全国性碳基金,包括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第二类是地方政府牵头或引导设立的绿色产业基金。如广东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南昌开元城市发展基金、西宁国家低碳产业基金等。第三类是民间发起设立的各种以低碳经济、清洁能源等领域为投资目标的创投、PE资本。从基金运作模式的成熟度和国际影响力上看,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简称清洁基金)是我国碳基金的重要代表。该基金以收取CDM项目国家所得收入为主要资金来源。截至2013年末,清洁基金累计安排约7.1亿元资金,用于支持364个赠款项目。自2011年至2013年末,共审核通过110个委托贷款项目,覆盖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安排贷款资金63.36亿元,撬动社会资金345.20亿元5。

5.碳债券。

2014年5月,国内首笔碳债券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该笔碳债券为附加碳收益的中期票据,发行人为中广核风电,发行金额10亿元,发行期限为5年,主承销商为浦发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据公开资料显示,该笔债券利率采用“固定利率+浮动利率”的形式。其中,浮动利率部分与发行人下属5家风电项目公司在债券存续期内实现的碳资产收益正向关联,浮动利率的区间设定为5到20个基点6。碳债券作为一类全新的基础资产类型,是对未来国内碳衍生工具发展的一次大胆尝试。

6.金融机构与碳排放权交易平台相互寻求合作。

近年来,随着国内碳交易市场建设进程加快,尤其是区域碳交易试点启动以来,金融机构与环境能源交易所或排放权交易所的合作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合作程度越来越紧密。以浦发银行为例,该行与7个试点省市交易平台均签订了银企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其中5家交易所的资金结算银行,并为交易所开发机构类会员,有效推动了区域交易市场的构建和交易。碳交易平台也在积极寻求与金融机构的广泛合作,进而为市场参与主体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增强市场活力。以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为例,该所发挥平台中介作用,可为企业客户提供抵押贷款、收益买断、节能项目保理、保证保险、融资租赁、信托计划、订单融资、股权投资、资产证券化等方面的金融服务便利,对于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稳定客户群体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我国碳交易与金融服务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影响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一是上位法缺失

国际成熟碳金融市场均将法律约束作为其快速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欧盟于2000年最早启动了《欧洲气候变化方案》,德国2002年制定了《节省能源法案》,日本、澳大利亚分别于2007年出台了《环境税》、《碳主张与交易实践法》。从国内看,尽管试点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作为交易指导和依据,但并未从国家法律层面予以严格规范和引导,既缺乏统一的碳排放交易操作办法和管理制度,又未对参与主体提供足够的权利保护和义务约束。二是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尚未形成有效的碳金融风险补偿、担保与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市场主体参与碳金融业务更多来源于外部压力而非内在动力。一方面金融机构没有足够动力向低碳项目融资;另一方面,配套机制的缺乏使低碳企业面临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之间的矛盾。

2.碳交易市场割裂影响其流动性与价格发现功能

目前,国内碳交易市场总体上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路径推进,七个试点省市结合地方特点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由于各地在配额确定和分配方式、覆盖行业、违约处罚、配额存储等方面的规定不尽相同,由此形成的交易标的内涵及价格亦存在较大差异,区域市场的整合成本和难度正在逐步加大。如上海、天津、广东将企业分为两类行业,采用历史法与基线法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初始配额,深圳、湖北则采用历史法和碳强度下降目标激励的方式确定配额。广东、北京、深圳、湖北一定程度地引入了有偿拍卖方式,其余试点地区则均为免费发放配额。上海对工业企业一次性发放三年配额,允许存储,不允许预借,湖北的配额为每年发放,当年不交易就要注销清零,天津则介于二者之间,每年发放配额,未注销的配额可结转至下年度继续使用。市场基础规则的差异导致各地区碳配额交易联通困难,影响了市场流动性,也不利于全国统一碳交易价格的形成。截至2014年5月末,试点地区碳交易累计成交量442.47万吨,仅为试点地区配额总量的0.37%,碳配额成交均价最低的仅23.9元/吨(湖北),最高则达到69.62元/吨(深圳),二者相差近3倍7。

3.与金融业结合不足影响市场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从国外的成熟经验来看,除基于碳减排义务和合规要求而进行交易的企业外,还有众多专业金融机构积极介入碳金融市场,对碳交易提供全方位支持。碳信用评级机构提供详细的碳评级服务;碳经纪商提供重要的市场信息,促成供求双方达成交易;专业碳项目开发商提供碳项目咨询、收益评估,项目实施和检测、减排额核证、CERs签发和资金到账等服务。目前,我国参与碳交易市场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碳信用评级等中介服务机构,且与证券、保险、基金、私募投资等金融领域的业务合作尚未真正开展起来。碳排放交易试点近三年来,仅完成1笔碳债券交易,碳基金也以政府牵头设立为主,民间金融机构鲜有参与。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均有待拓宽。

4.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市场竞争力缺乏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尚未建立专门的碳金融部门,缺乏由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组成的碳金融产品开发及业务拓展团队,管理经验、产品研发能力不足,碳金融产品基本集中于金融服务链条的低端,主要是提供绿色信贷、交易结算、低碳项目融资安排等传统融资服务,碳交易的投资增值业务涉及较少,缺乏诸如期货、期权、掉期等碳金融衍生工具。同时,虽然我国参与的CDM项目大都签订了CERs远期合约,但无法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也不能通过看涨或看跌期权规避风险,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也很难广泛参与到排放权交易的整个过程当中,导致市场主体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碳交易市场的交易规则和交易价格主要由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决定。

三、政策建议

1.政府主导,分工协作,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从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出发,制定国家层面的碳金融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章,建立符合我国特点的具体的碳金融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明确碳排放交易制度、碳减排目标责任和考核制度,确保我国碳金融的规范发展。二是加大不同部门间的分工协作,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明确企业未承担减排责任时的处罚标准,探索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另一方面,加大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风险补偿等政策扶持力度,如在企业环保审核中提高对项目的认证标准,对CDM项目给予减税等优惠,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于低碳项目与新能源企业,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碳金融业务,解决低碳项目融资难问题。

2.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平台

一是以京津冀一体化为契机,充分发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支持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和北京环境交易所率先实现互联互通,整合三地碳排放交易资源,打造京津冀跨区域的碳交易平台,为建立全国性统一平台探索经验、奠定基础。二是制定京津冀跨区域的碳排放权交易框架,确定总量控制目标,统一相关交易规则,形成标准化的碳交易标的,并逐步整合已有的两个交易平台。三是国家层面制定碳减排总量控制目标,结合前期试点地区经验,确立碳排放权配额交易制度、减排行业和企业范围、核查制度和方法等方面的统一标准,进而推动形成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四是进一步打通不同交易机制下的平行碳市场,合理设计CDM机制下的CERs、自愿减排机制下的CCER与区域碳交易试点建设中的碳排放配额交易的互联互通,构建以配额交易为主,以CDM和自愿减排机制为辅,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的碳减排格局。此外,借鉴欧盟与其他国家碳交易的衔接经验,通过交易单位互认、协调登记制度、建立兑换补充机制等方式,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碳交易市场的对接。

3.积极培育,加强引导,推动碳交易市场与金融业深度结合

一是拓宽碳金融服务机构范围,培育多层次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加强债券、保险、基金等金融领域碳交易业务的宣传推广,多途径引进和培养相关碳金融人才,建立起由银行业低碳信贷服务体系、保险业低碳市场风险保障机制、机构投资者信托机制等各种机制所构成的综合服务体系,并建立配套的碳金融咨询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以及第三方核证机构。二是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继续支持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低碳经济发展实际制定合理的信贷政策,提高信贷资源在低碳产业上的配置比重及绿色信贷业务质量。在此基础上,加大与各金融业态间的沟通联系,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优化金融生态安全环境,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拓宽碳金融业务领域,积极开展与保险、证券、交易平台的业务合作,进一步探索绿色证券、环境责任险等业务试点。

4.借鉴经验,积极探索,加快发展标准化碳金融衍生产品

篇11

根据《区创建低碳经济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以及区《2013年创建低碳经济示范区目标任务书》要求,结合2013年我街道重点建设、改造和环境整治计划,特制定2013年河埒街道积极做好创建区低碳经济示范区的工作意见,具体工作要求如下:

一、工作目标

一是节能减排目标:关闭辖区所有小型化工生产企业和燃煤工业炉窑,工业产值能耗下降8%,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17.9吨以内。二是清洁能源使用目标:企事业单位加快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社区、学校、园区、医院、公园等公共空间,运用光电互补技术和风力发电技术,新建1处太阳能或风力发电路灯、广告牌、显示屏等工程,并逐步推广扩大清洁能源应用。三是节能建筑目标:辖区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项目建筑节能率达到50%的标准;新建12层及以下住宅(含农民拆迁安置房)和新建、改建、扩建的宾馆、酒店、商住楼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统一设计和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且50%以上的公共建筑应按绿色建筑标准建设。新建框架结构的民用建筑(含框剪、剪力墙、筒体等)无设计及使用粘土实心砖和粘土空心砖。四是推广水资源节能技术改造。选择一家以上企业(迎宾袜业)首先开展水处理节能循环系统,促进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五是环境治理目标: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00亩。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00亩,新增城镇公共绿地2万㎡。做好可回收利用建筑垃圾的收运工作,加强已建成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小区的规范化管理。提高空气质量;六是示范建设目标:到2013年底创建一个社区(惠河社区)并建成示范社区和一家(协明印刷机械厂新厂址)达到低碳示范标准。组织开展碳排放数据库编制工作。

二、主要任务

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节能减排效率;推广清洁能源,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建设绿色建筑,加快节能技术应用;节约资源利用,推广能源循环使用;加强环境治理,打造宜居生态体系;倡导低碳生活,开展示范建设活动。

(一)提高企业节能降耗水平。坚持总量控制、单耗限额的原则,经贸办要对辖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建立企业能源管理综合信息数据库;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有效推动区域开展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

(二)加强节能技术改造。街道经贸办、环保办要以工业锅炉、电机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等为重点,扶持奖励产业节能改造、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关闭辖区小型化工生产企业;开展“三高两低”行业整治和落后用能设备淘汰工作,取缔辖区所有燃煤工业炉窑。

(三)推进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各社区,街道建设办、商务办要对新建12层及以下住宅(含农民拆迁安置房)和新建、改建、扩建的宾馆、酒店、商住楼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统一规划设计和统一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鼓励居住建筑和新建、改建、扩建的宾馆、酒店、商住楼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倡导开展清洁节能、低碳项目改造。

(四)加强新能源的推广利用。经贸办、建设办、社事办和各社区要强化新能源宣传,学校、医院、机关等公共建筑,以及生产厂房、研发大楼、商业楼宇、公共设施、居住楼房等建筑要加强推广利用新能源建设力度。

(五)加强建筑节能管理,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要严把审核、审查、监督验收关,对未取得各建设主管部门建筑节能审查同意或审查不合格的建筑项目,一律不予开工建设。建设办要加强监督,组织开展节能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对施工达不到建筑节能要求的项目,应责成相关单位限期整改,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处理。建设办要对辖区内新建框架结构的民用建筑(含框剪、剪力墙、筒体等)开展专项检查和监督,禁止设计及使用粘土实心砖和粘土空心砖。要对已建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逐步进行节能改造,使建筑节能率达到50%以上。

(六)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各社区以及街道建设办、拆迁办、城管办要严格按照《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办法》规定,规范房屋建筑和建(构)筑物拆除工程程序管理及实施过程中文明施工行为,确保做到“六不开工”,实现所有建设工地现场标准化管理。

(七)推广节水技术的创新改造。经贸办、环保办要推广节能循环用水系统,激励企业节水技术改造。今年,选择一家以上企业率先实施水处理节能循环系统。控制约束企业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促进循环用水技术的推广应用。

(八)规范垃圾分类后续管理,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大水环境综合整治。城管、环保和经贸办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结构减排,加大治理力度,淘汰落后产能,从而削减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要加强和协调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小区的规范化管理,深入宣传、指引等工作,规范行为,节约和控制环境污染;建设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协调做好建筑垃圾收运工作,严厉打击偷倒行为;要继续加强控源截污、河道清淤工程建设,抓好水源保护和排水达标管理,巩固梁溪河水质。

(九)积极开展低碳示范社区、示范学校、示范企业建设。各社区和建设、爱卫、教育办要加强机关、学校、医院、厂区和居民小区的绿地、造林建设,积极开展低碳宣传活动,倡导使用环保型交通工具,及时更换淘汰非节能设施、设备、器具,提倡使用高效照明灯具、太阳能供水和鼓励使用清洁能源;积极创建低碳示范社区、示范社区、示范学校、示范企业活动,组织开展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环保宣传、环保实践等社会公益活动;要鼓励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的低碳生活方式,激励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器具的节能技改,倡导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全力推进社会生活低碳化。

篇12

目前,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目共睹的,且逐渐成为继工业、农业、商业之后新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传统建筑业的发展大多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建筑业在增加GDP的同时。烙上能源消耗量大、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等印记。这种传统的建筑业某种意义上代表一种高碳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急剧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全国建设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目前我国建筑能源已占到全社会终端能耗的27.5%。我国现有城乡建筑面积近500多亿m2左右。都是高能耗建筑。据测算。大气中SO2浓度值采暖期平均为非采暖期的6倍。预计到2020年。建筑面积将达到800~1000m2,如果不采取有力的节能措施。每年建筑耗能将达1.2万亿度电、4.1亿煤、水、油等。接近目前全国建筑能耗的3倍。”可见。我们亟需发展适合人居环境的建筑。而绿色建筑正是遵循这个理念应运而生。据我国2006年6月起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尘的建筑。而低碳理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积雪减少。海平面上升等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气候现象背景下产生的。它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产生。而绿色建筑本质上也遵循了低碳理念因为节约能源从某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这样的背景下。势必将在中国各个城市掀起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也将会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因此在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的衡量就显得意义重大,而低碳经济中的碳排放交易思想为衡量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提供了一个平台。因为碳排放交易能够为CO2的减排价值的衡量提供依据。

2、碳排放交易下CO2的减排价值

碳排放交易是在低碳理念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源于经济学家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其一般做法是:政府机构评估出一定区域内满足低碳要求的CO2最大排放量。并将其分成若干排放份额。每个份额为一份碳排放权。政府在碳排放权一级市场上。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将碳排放权有偿出让给碳排放者。碳排放者购买到碳排放权后。可在二级市场上进行碳排放权出交易。碳排放交易能够使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目标与经济利益达到有机结合。进而更有效地对企业产生激励。它是一种双赢的交易方式。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DM)是目前国际碳交易机制的一种。对于绿色建筑实现的CO2减排价值的计算,可以参考目前CDM项目用于交易的“核证的减排量”(CERs)的参考合同价格。一般情况下当CDM项目参与实现CDM交易时。其CO2减排价值为8~12欧元/L,当然减排价值会随市场环境变化、项目差异、买卖双方谈判能力等而不同。绿色建筑项目都具有一定的环境价值。但是如果能够将CO2的减排价值内在化。从财务评价的角度去考虑的话。把CO2的减排价值通过碳排放交易机制作为绿色建筑项目的收益。能够真正体现绿色建筑在低碳背景下的实际收益情况。因此,该文借鉴碳排放交易的理念。试图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将其中碳排放量的计算和价值计算引入到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评价中。从而使得绿色建筑的一些隐性收益价值化,计算投资效益比,使得建筑节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更为清晰明确。

3、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3.1传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传统的建筑经济效益分析中并未考虑到绿色建筑的碳排放减少的收益。其主要计算思路是把未来的现金收益以一个合适的收益率折现,以考虑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典型的就是对财务挣现值(NPV)的计算。

3.2基于CO2减排价值计算的经济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念,“绿色”的观念是贯穿于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使用以至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的全过程,覆盖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其次,“绿色建筑’注重与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和谐,包括对日光利用、空气流通、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以期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各方面条件俱佳的建筑生活空间。并对周边环境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再次“绿色建筑”强调建筑材料与能源的有限性及其节约。因而在“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至于建筑物建成后使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部存在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当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中引入碳排放交易的时候。

4、案例分析

在案例中,主要考察公用建筑,也就是民用建筑中的非住宅建筑。其建筑耗能一般分为建筑建材和建设能耗、建筑运行能源消耗两类。从总体来看,在建筑50~70年的生命周期中,建筑材料和建筑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一般只占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的20%左右,其能耗伴生于工业生产过程,其节能主要依靠技术水平的更新和发展;而大部分能源消耗发生在建筑物的运行过程中,建筑运行能耗主要分为采暖能耗和非采暖能耗。建筑物的采暖能耗往往同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有关系,例如北方建筑能耗同夏热冬冷地区的采暖能耗是不同的,城市和农村之间采暖能耗也是不相同的。大量调查研究表明,与采暖能耗不同,公用建筑除采暖外的单位面积能耗随地域的变化不大,而与公用建筑的体量和规模成正比。当单栋面积超过2万m2,并采用中央空调时。其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普通规模的不采用中央空调的公共建筑面积能耗的3~8倍,并且用能的特点与普通规模的公用建筑不尽相同。一旦公共建筑采用“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也就是从整个生命周期里面皆注重节约能源,其带来的能耗减少是值得去研究和深思的。如武汉建筑设计院科技大楼是武汉市第一个有资格获得绿色建筑授牌的区级公共建筑,属于民用建筑中的大型公共建筑范畴,其建筑面积为28763.4m2。该大楼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遵循了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其外墙采用复合保温板,还安装有隔热窗等,而且在这栋智能化大楼里,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光,办公室白天一般可不用开灯,而且还能确保室温恒定。在案例分析中。建材和建设能耗参考平均水平20%,又查阅资料可知,武汉市附近地区公用建筑取暖能耗一般平均为1Qkg标准煤/(每平方*年)。而一般大型写字楼非采暖能耗分布如图1所示。整理所得,在上述绿色建筑项目中影响碳排放减少的因素。据悉,该楼建筑能源消耗比一般写字楼少56%,同样规模的传统办公建筑的能量消耗包括取暖、生活热水空调、照明等,约为121kwh/(m2a),可折合成41.26kg标准煤/(m2a)。数据皆来源于对2009年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报告的分析[8]。

篇13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发展;污染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190-02

1引言

工业社会发展至今,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等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屡见不鲜,其中尤以全球性气候变化表现最为明显,酷热、极寒、飓风、冰川消融、海水上升等诸多看似人力不可抗的极端天气,事实上都和人类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密不可分。尤其在城市区域,工业经济的增长和人们“非低碳”的生活方式已经使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因此,亟需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发展低碳经济的构思

2.1明确环保产业发展重点

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力求经济增长和环保产业能够取得协调发展,这为我国环保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当地环保局应改变以监测为主的被动局面,积极和政府部门联合起来,结合实际情况明确环保工作的重点,以市场为需求对环保产业进行筛选,综合考虑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污染防治等环保基本要求,加大污染防治技术装备和环保服务产业的发展力度,从而有效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不断促进环保产业向高精尖发展,也使得环保工作由被动监测、治理走向积极引导、主动预防的有利地位。比如沿海、新疆地区可以倡导风能产业发展,而内陆阳光充足地区可以大力提倡发展太阳能,以取代煤炭、柴草等污染较重的资源。

2.2规范环境保护产业市场

我国环保产业真正发展实施的时间并不长,因而环保产业市场并不成熟甚至呈现出混乱状态,这已经成为影响环保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尽快推出针对环保产业市场通用的专门规则、技术规范、产业标准、职业资格等详细条文,以逐步推进环保产业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环保部门应以高度的责任心,积极贯彻落实监督管理职能,和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共同查出环保产业市场中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另外,应提高对环境设施建设市场的重视度,将其作为环保产业的重点管理对象,尤其涉及到重点专业技术内容,如噪声振动控制、城镇污水治理等应制定专门的法规,确保环境市场能够规范运行。

2.3提高环境保护部门的管理能力

现阶段,环保理念的逐步普及使得环保部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但环保部门在实际运作中仍然以事后管理为主,事前监测、主动预防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也没有利用其和政府部门、人民群众以及当地企业间的密切关系,来推动环保产业的不断进步。为了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环保部门应和其他部门组织联合起来,共同推行污染治理技术进步的示范工程的建设,加强对环保设施建设的监督力度,也可以充分发动群众对企业进行监督,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还可以利用其在政府部门、人民群众以及当地企业的枢纽地位,成立一个由上述三方代表组成的机构,不仅能够使环保产业信息更好的上传下达,也有利于多方机制的互相监督,减少漏洞的出现;应对环保的关键技术和设备进行规范化制定,并实施重大设备专项攻关计划,以利用引导、组织和协调功能,为计划实施做好人力和物力的准备;技术创新也是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环保部门应该联合企业骨干,利用政策资源走出一条产学研结合之路,积极制定和落实环保产业的创新计划;环保部门具有指导和卸掉地区环境问题的权利,因而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出环境保护的一个中长期规划,确保环保产业能够按照这个规划逐步实施,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我国当前我国情况应将产业结构调整放入到规划中,逐步淘汰出高污染企业。

2.4加大环境的监督力度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重视环境保护,滥用一些污染性较强的设备、材料,不仅危害了本企业员工的健康,也对周边环境或人群造成严重危害。因而环保部门应加大监督力度,遏制这一不正之风。

首先在企业投入运行前,除了对企业产品的污染性进行考察外,还应对生产企业对土地、水、周边人群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考察。其次,在企业生产中,应定期到企业检查,防止出现使用和运行前不同的设备、材料或流程。同时可以安排专门人员给予企业产品技术的相关指导,以促进企业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的提高,以转变企业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引导企业通过提高技术来获得盈利,对于生产中涉及到的土地、水、空气等都应做重点监测。发现异常时应做进一步核实确认,加大惩罚力度。最后,对于检查结果应及时总结,做好横向和纵向比价,及时发现环境出现的细微变化。

3结语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潮流,环保部门应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监督、引导、组织功能,联合相关政府部门、人民群众和企业,共同遏制危害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推动环保产业、环保理念的推广普及,最终实现我国社会的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丽杰,何伟.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策略[J].北方环境,2011(9).

篇14

关键词:低碳理念;绿色建筑;经济效益

1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为传统的项目经济增加值和碳排放减少经济效益之和的现值。具体而言,绿色建筑要采取有无对比法来衡量其采用绿色技术的效益,选择合适的经济评价指标和参数,即用其与没有采用绿色低碳技术的建筑的经济对比量进行分析[1]。可以用市场价值法来衡量经济效益,即用采用低碳理念下绿色技术后的经济效益与没有采用绿色技术之前的经济效益之差额,作为环境价值的计算方法。对于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直接效益也可以用采用绿色技术后,每年节约下来的能源和资源价值之和来计算,例如水电能源和土地面积等,其明细项为:空调开放节约的能源总量乘以空调开放时耗费资源的价格、采暖热能排放量节约的总量乘以采暖节约热能的价格、蓄能节约的能源总量如地热太阳能等乘以蓄能节约采暖价格、照明节约的能源总量乘以照明节约的能源单价、节约用地总量乘以土地单价、节约用水的总量乘以水单价、废污水回用的总量乘以中水水价。这些明细项之和即为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即为给社会其他成员带来的经济、健康上的效益,包括:绿化对小范围空气的净化、氧气的排放、对人体健康有利的环境和空气质量的改善等等。

2传统经济效益和低碳理念经济效益分析

2.1传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传统的建筑经济效益分析中并未考虑到绿色建筑的碳排放减少的收益[3]。其主要计算思路是把未来的现金收益以一个合适的收益率折现,以考虑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典型的就是对财务净现值(NPV)的计算:NPV=ni=1Σ(CIi-COi)(1+ic)-i(1)式中:CI为现金流入量,CO为现金流出量;n为计算期;ic为设定的基准收益率。当NPV≥0时,表明项目的获利能力达到了期望的收益率水平,项目可以接受;当NPV<0,表明项目的获利能力低于期望的收益率水平,项目则不能接受。这种经济效益的计算方式,不能够完全涵盖绿色建筑的真实收益,从而造成了计算出来的实际收益偏低,进而影响到了企业从事相关决策。从某种意义上,也影响到了绿色建筑在市场经济下的推广和普及。因为绿色建筑相对于一般建筑来说,它的成本相对较高,按照传统的经济效益分析,势必会造成绿色建筑相对一般建筑来说,其收益降低,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下,企业自然不愿意从事绿色建筑项目的开发。

2.2基于CO2减排价值计算的经济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念“,绿色”的观念是贯穿于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使用以至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的全过程,覆盖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其次,“绿色建筑”注重与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和谐,包括对日光利用、空气流通、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以期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各方面条件俱佳的建筑生活空间,并对周边环境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再次,“绿色建筑”强调建筑材料与能源的有限性及其节约,因而在“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至于建筑物建成后使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当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中引入碳排放交易的时候,可以构建绿色建筑单位时间内的碳排放减少量及价值的模型如式(2)及式(3)。Qi=mj=1ΣωjQj(2)Ri=PQi(3)式中:Xj表示影响碳排放减少因素的权重;Qj表示对应因素对碳排放减少的贡献值;Qi表示单位时间绿色建筑的碳排放减少量;P为碳排放的交易价格,其中P=P0+ε,ε为一个随机变量,Eε=0,P0为基准交易价格;Ri为碳排放减少的价值。于是改进后的财务净现值(NPV*)的计算如下所示:NPV*=ni=1Σ(CIi-COi+Ri)(1+ic)-i(4)将式(2)~式(4)结合起来有NPV*=ni=1Σ(CIi-COi+Pmj=1ΣωjQj)(1+ic)-i(5)将基于CO2减排价值构建的净现值公式同传统的净现值公式比较后,可以得出基于低碳理念下的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的增值部分,用NPV表示。NPV=ni=1Σ(Pmj=1ΣωjQj)(1+ic)-i从上述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引入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可能性,并借鉴碳排放交易的理念,从企业角度出发,将其中碳排放量的计算和价值计算引入到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评价中。很多实际案例证明这种新的经济效益分析方式能够使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有着一定的增加,并能体现出绿色建筑真正的价值。

3结语

传统的建筑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只有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大力倡导绿色建筑,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才可以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作者:王爱燕 单位:吕梁市建设工程保险与担保管理办公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