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范文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学风;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7l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38(2011)05-0037-03

学风是学习者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和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包含着一所学校的文化传统、行为风尚和办学理念等,是一种无形的精神风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和管理者的行为。学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仅指求知者的学习态度和治学精神,广义的还包括教风与教管等,是学校全体成员在各种教学与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并能被人们所接受的一种群体氛围。本文通过分析学风现状,探讨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新思路。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意义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增加,高职院校得以迅速发展,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转型期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存在诸多问题,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以培养“打工族”为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学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严重的挑战。而一所高职院校的学风状况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目标的实现,是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学风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学风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其学风必然是良好的。良好的学风是在制度文化约束下,经过师生长期努力形成的。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广大师生治学态度及学习精神。良好的学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能激励学生自觉地学习,能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目标,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具有感知和影响作用。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教学管理水平较低,教师素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为人处事、教学态度、敬业精神等,这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另外,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也需要改进,以适应高职生成才规律。加之高职生进校时的成绩差异较大,学校录取时的分数相差较大,故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与中学所学存在着脱节情况,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加强学风建设必须重视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学风建设是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由于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条件满足不了学生增长的需要,高职教育出现质量下滑。为了进一步规范高职办学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2004年起,国家开始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2007年国家提出创建100所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各省也相继推出省示范性高职,2010年国家教委又创建200所国家骨干高职。加之400所省级示范高职,700所高职进入创建行列,在l219所高职中,仍有500余所面临生存危机,而从全国情况来看,近年来全国大部分高职存在着生源不足的情况,况且应届高中毕业生逐年减少。实际上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生存危机。因此高职院校已从规模型发展阶段进入内涵建设发展阶段,走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我们应认识到学风问题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它是学校的生命力所在,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着学校的前途和命运,同时学风状况是衡量内涵建设的重要指标。

(三)加强学风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

高职教育属大众化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技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但受市场经济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高职学风出现了严重的滑坡,教师的责任心也有所减弱,学生在校学习缺乏远大理想和明确目标,学习目的含有较强的功利性,没有忍耐力和意志力。在学习行为上,轻视知识积累和学习过程,转而重视成绩的结果,这样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进而影响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即使办学环境再好的学校,也会因学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目标不高,动力不足

据调查,大部分高职学生到校后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的情况,不知道所学专业对以后就业的影响,选择专业时只知道热门专业。如近几年某高职的汽车工程系,招生人数达学院整个招生数的40%,而学院的一些长效专业则存在吃不饱的情况,学生选择专业时对市场情况不了解,一些就业形势好的专业却门庭冷落。大部分学生上高职只想有个好出路找个好工作,不把上大学与以后人生发展联系起来,不把上大学与自己的成长联系起来,没有远大目标。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就业前景不清,对职业目标不了解,大多数学生只追求考试过关,致使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

(二)急功近利,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与人生价值、精神世界的关系,过分强调知识与工作关系

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学生学习追求急功近利,只想学习专业知识,对于学校所开的基础课、公共课不感兴趣。据有关调查显示,有29%的学生选择旷课做其他事情,9%的学生旷课5节以上,12%的学生旷课5-10节,10%的学生旷课10节以上。学生对组织开展的活动不感兴趣,不参加社团活动,错误地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能适应行业工作。认为公共基础课和学校的一切活动与以后工作无关系,没有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不知道知识是智慧的基础,公共基础课是学好专业课的基础。把知识体系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分开。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没有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其专业知识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专业知识不仅学不好,而且不牢固,难以发展。这种急功近利的认识是把自己当作机器人一样,元发展前途。急功近利认识的另一种偏见就是知识不能当饭吃,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只追求当前利益和生存。对于一个大学学习者来说,这种思想必然导致学习元兴趣,荒废学业、虚度大学年华。

(三)教学与学生管理不规范,教学管理制度不严格

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制定了相关的教学与学生管理制度,但却存在落实不力的情况,学生缺课情况十分严重,某一时期甚至达到30%,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情况普遍,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的积极性。高职的学习纪律总体情况是,一年级比二年级好,二年级比三年级好,大部分学生刚入校时还怀有理想与抱负,但受高年级学生的影响,其学习态度、学习纪律逐渐放松,这种情况在高职普遍存在。有的学生三年未进过图书馆借书,不参加学生的社团组织,不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活动。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学校管理不规范,管理制度不落实,一些教学或管理人员敬业精神不强,教学质量欠佳。学校的引导措施不力,学风建设薄弱是学校最棘手

的问题之一。

(四)学生工作体系不健全。辅导员队伍薄弱

各校有学生工作处、团委,负责学生和共青团工作,教学系部有党总支和辅导员,负责学生工作和学生思想工作,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看起来管理体制健全,但由于学生工作需要认真负责的辅导员队伍,而高职院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够重视,辅导员评职称不知归哪个系列,发展出路不畅,因而导致大多数辅导员由专职变为兼职,少数专职辅导员积极性受到影响。加之辅导员工作元相应的奖惩措施,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况,致使辅导员队伍薄弱,思想工作力度不足,直接影响学风建设。

三、强化学风建设的措施与对策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除学生自身因素外,还有教师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和家庭因素等,但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和学校因素则是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强化学风建设,要从主要因素入手,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措施,优化育人环境,师生齐抓,上下共管,以引导为主,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与健康发展。

(一)以优化学习环境为先导,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引导学风建设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绕人类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是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外在事物。环境育人是指人们所处的周围事物对人的影响教育作用。正如欧文所说的:“人是环境的产物”,杜威也曾以“一个在音乐家庭的儿童,他在音乐上的能力不可避免地将激发出来,比在另一个环境中可被激发的其他冲动所受的刺激,相对来说要格外多些”,事例说明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校园建设的文化内涵,注重环境育人的作用。做好环境文化与育人工程的完善结合,以优美的环境文化感染、熏陶、激励和引导学生勤奋学习,拼搏进取,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知识和技能方面。一是图书馆作为全院知识集散地和信息喷发地,信息资源建设与内部环境布置应作为环境育人的重要阵地,应受到学院的特别关注;二是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注重文化内涵建设,给校园环境中注入浓厚的文化因素,激励学生奋发学习,从而引导学风建设。

(二)以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为关键,促进学风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在学风建设中居主导地位。教师素质包括师德与师风。教书育人,首先是育人,从师德来看,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教师的言行,都必须成为学生的楷模;从师风来看,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及研究能力、研究成果,都能引导学生刻苦学习。教师要有精湛的教学水平,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听课率和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要有以育人为本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在课堂纪律、批改作业、阅卷等方面,都能得以体现。高职院校要采取相应措施,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鼓励教师申请研究项目、举办专题和撰写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传授,传授自己的研究成果。尽量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以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深化课程改革,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分层次教育,因材施教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育作为一种服务的理念已被国际社会接受和推广,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确立教育是服务的理念,就会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就要主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能鼓励学生减轻心理压力,设法改变他们厌学心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信力;确立服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就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次教学,促使学生完成学业,促使学风健康发展。

(四)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规范管理与激励措施相结合,是优良学风的基础与保障

规范制度、科学管理是学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学校优良学风形成的基础,但仅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而无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措施作保障,就会形成有章不循,使制度形同虚设。因此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一是对管理者的约束与激励;二是建立学风建设考评体系,对各教学系(部)进行考核评比,奖励学风建设优秀的系(部)鞭策学风建设较差的系(部),并在校内公布考评结果,以此促进学生管理部门和各系重视以加强学风建设;三是对学生的约束与激励。如评选并奖励优秀辅导员或优秀班级与学生,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高职院校应修订学生奖学金条例和评优条例,建立起适合本校特色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五)加强学生工作领导,健全学生工作管理机制

学生工作是全院工作的中心,学生问题是学校最敏感的问题。应该说学生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由此可见学生工作在学院中的重要性。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工作的领导,健全学生工作的管理机制。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机制来看,上有管理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下有学生工作处,各系有以党总支负责,各辅导员具体负责的学生工作机构和人员,但在抓学生工作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一是对学生工作认识不到位;二是服务理念不正确,认为自己是管理工作,而不是服务学生的工作,这样工作起来就元亲和力;三是辅导员素质偏低、责任心不够。对此学院要加大学生工作力度,强化对学生工作的领导,重点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辅导员队伍的考核考评体系,组织开展辅导员工作经验交流,激励辅导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只有从最基层的辅导员队伍抓起,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鼓励学生奋发学习,积累知识,才能在全院掀起读书学习的热潮,良好的学风就会慢慢形成。

学风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院师生共同努力,需要科学的制度约束和相应的激励措施,也需要完善的服务设施,更需要教师的风范和全方位的引导。总之,学风建设是永恒的主题,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这个灵魂的建设需要所有的人共同努力。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而无形的精神力量,时时刻刻都在对学生产生着强烈的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杜安平.张晶.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与应对策略[J].辽宁高职学报.2008(11):98-100.

篇2

Abstract: The style of study reflects a university's level and characteristic of education,it's the most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of a university.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tyle of study nowadays,expound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yle of study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and states the steps and methods to strengthen the style of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udent work.

关键词: 学风;问题;措施

Key words: the style of study;problem;method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314-03

――――――――――――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本科生导师制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岩(1979-),女,黑龙江拜泉人,硕士,讲师,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学院,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0 引言

学风简单的说就是学习的风气,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和建设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更是养成和习惯。主观上受个人素质高低影响,客观上受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学校教育、历史文化等因素所左右。它所体现的是个体的综合素质,更是学校整体建设情况。学校、学院、学生,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以各学院的学风,虽然在一个学校内,表面上差不多少,但深入体会,是不尽相同的,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学生只要一进入学院,就不知不觉被这种习惯所影响,更影响到学生的一生。所以学院的学风至关重要,他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向上可以影响到整个学校,向下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但就当下的学风来看,有些新的问题却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结合工作实际,简单分析如下:

1 高校学风建设中遇到问题及原因

伴随着世界风云变幻的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追求,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再加上在校的大学生基本是90后的,这群孩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从而给学风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1.1 经济条件成为了决定学风的“杠杆” 在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钱的人越来越多,金钱至上的思想逐渐根深蒂固,这就从不同程度上对学风产生了影响。一是有钱人家里出来的学生,他们大多是为满足父母的愿望,不是从提高自身而来,在不愁吃,不愁穿,有钱大把花的前提下,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的想法基本不存在。二是人人都想赚钱,但受个别影响,赚大钱的人并不是学历很高的人,比如当今的煤老板,手里都有很多钱,别说是学历,有的甚至是混子出身,这些不同程度上导致学习不实惠的错觉。三是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这些人在学习上始终是最认真的一族,但受个别条件好的影响,学习氛围不同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在上述三种原因下,学生出现了学习思想不端正,劲头不足,钻劲不够的现象。

1.2 教育体制促成了懒惰的学风“温床” 从古到今,我国教育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逐渐改进,但与快速发展的现实还有差距。幼儿、小学、中学、高中期间的教育模式是灌输式,重分数轻能力,学的很多,很杂,但效果并不好,最终还是为了得到一个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期间大多学生对学习没有了兴趣,更多的是逆反,简直是拔苗助长。而一入大学校门,所有人都自认为有了“保险”,学习兴趣本来就被消磨差不多的情况下,必然要大松一口气,这口气一旦放松就再也难集中起来,可以说当想捡起来时已经快毕业了。另一方面就是受60分万岁的影响,没有特殊情况下都能安全毕业。这些从不同程度上导致,学习不认真,对所学专业没兴趣,深入研究不够的现象。平时不努力,经常搞临阵磨钱,不快也光这一套。

1.3 学历与能力混淆促使了学风“慢热” 这一点要从每年的就业说起,每个公司企业在聘任人时,首先注重的是学历,这就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唯一的目的,得到学历学位即可,一分为二的看,一方面却是能够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但从相反面看,又不同程度影响了积极性的深化,只认学历不提高能力。经常导致到了一个单位不长时间就跳槽,跳了几次一事无成,反馈到学校在校生身上呢,经常是学习没有用,专业根本没用等等不负责任的说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能力不够,综合素质欠缺,学风不是学习好了就行了,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习惯,同时是教会我们怎么思考,怎么去尽快适应。学风影响士气,士气影响战斗力,战斗力就是能力。这些认识上的局限和不切合实际的听说导致学风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戛然而止。

1.4 现代生活方式的诱惑使学风“打折” 多样性、复杂性、诱惑性极强的现代生活方式,对当今的学风影响很大,有的甚至达到了丧志的程度。大学的学习课程靠的是自学,自学就是自己利用时间学,但部分学生却把自由的时间用在聚会,谈恋爱等生活方式上,没有时间学习不可能深入,进而学风大打“折扣”。虽然学校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条件,但又有多少人把这些好的制度和条件利用于学习。看看休息日就知道了,大多是三人一伙,两人一对潇洒人生,更有甚至经常给管理造成麻烦,影响校风。

1.5 教学与实际的脱轨导致学风“低迷” 对与学风的好与坏,与教学的方式方法息息相关,为什么有的老师上课,学生就愿意听,兴趣浓,但有些老师学生却经常不爱听,睡觉,玩手机。原因就是方式方法问题,也有责任心的问题。高校老师引导很关键,应该更注重在思想上和调动积极性上下功夫,但有的却上完课完事大吉,学的怎么样与我无关的现象,完全使用的是“锯箭法”,上课是我的工作,积极性是管理人员的事,与讲课老师无关,这必然影响学风,降低学习氛围,影响积极性。另一方面就是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注重书本,没有专业实际,对自己讲完的课,到社会上到底有多大的用处,自己也说不上来,没有实例,不想学生所想,不思学生所思,降低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向往和期待。

2 大学学风建设的举措

学风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是高校办学和高校管理工作的永恒主题,它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和营造。比如要科学设置高校的专业课程、强化教师的示范作用、发挥考试的趋势作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等,具体有以下几点意见。

2.1 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只有解决了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才能使他们认真地学,勤奋地学,孜孜不倦地学,从而最终形成优良的学风。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大学生活,以“终点”导航自己的“开始”,解决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为谁而学习”等问题。帮助大学生提高学习认知,增强学习情感,求学、知学、乐学,端正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帮助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要求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真实的成绩。建议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中,所有教师都要善于做思想工作,懂得心理学,坚持做到上课之前常讲,常唠叨,使思想工作成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矩阵模式。具体做到:大一新生,注重“养成和适应教育”。通过早操、晚自习等措施,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和恒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开展各类学习经验交流会,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通过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提高其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大二、大三学生,可以注重“素质拓展教育”,通过引导其参加各类活动和科技文化竞赛等,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潜力,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持续性。大四学生应注重考研和就业形势教育,树立学生的危机意识,增强其学习和考研的动力。同时,注重择业观和就业技巧的教育,令其准确定位,顺利就业

2.2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学生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优良的学风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有力的机制来保障,学校要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弘扬正气,抓好领导干部和机关部门的管理作风。校园并非世外桃源,有正气也有邪气。正气需要弘扬,邪气需要打压,应形成一种讲效率、讲责任、讲服务、讲质量、讲民主的管理作风,切实解决师生在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学风建设起着导向保障作用。其次,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学校制度是学校精神的重要体现,制度本身具有自动和自控双重内容,它为共同活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契约式的规范,有引导行为、鼓舞士气与提高管理质量的重要作用。无论是优良学风的形成还是保持,都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予以保证,从而使之成为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晚自习、对学生上课、就寝的监管,建立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分会和班级干部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周要对旷课、夜不归寝、迟到、扰乱课堂和就寝秩序者及时通报及时处理。加强对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的督促和管理。每位辅导员每月与受学籍处理和降级边缘、警告边缘学生谈话,督促他们努力学习。学籍处理后对降级学生宿舍及时调整和清理,以免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对于有不及格科目的学生干部坚决撤换,避免负面影响。增加学生间的学习经验交流活动,建立学习论坛,为学生搭建学习方法交流平台;开展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讲座。更多地组织开展专业性的科技讲座,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第三,建立学风建设部门联动协调管理机制,形成分工协作、多管齐下、全员参与、共同推进的局面。在所有职能部门中,教务处和学生处是学风建设的核心部门,宣传部、科研处、团委、人事处、图书馆、后勤、保卫处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参与,推进学风建设。第四,强化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营造良好的考风。考试是学风建设的标尺和杠杆,考风不正,学风必不正。学校应制定完善的考试管理制度,包括从监考人员职责到考试座位安排,再到作弊学生处理等,以达到职责分明,从根本上扭转不良的考风,促进学风建设。第四,建立沟通、协调、交流机制。各种老师之间和老师与骨干之间要常沟通,常联系,常交流,常讨论,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辅导员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通过各种方式定期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尤其个别学习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更要及时、准确地向家长通报情况,交换意见,形成家校共同的合力。

2.3 健全激励机制,强化学习积极性 一是加强学风建设,学生是主体。针对学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学生评价激励机制。从学校、学院、学生层面入手,先后出台和完善一系列有关规定,把学风建设渗透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之中,实现学风建设工作的常规化和全覆盖。树立榜样典型,在班级和寝室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勤奋刻苦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举办人文素质报告、科技知识讲座、就业指导、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及学习经验交流等活动,结合专业特点,组建科技社团,倡导科技创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坚韧不拔的学习意识,营造学习、文化和育人环境,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积极倡导科技创新,结合专业举办科技活动、创业计划大赛等,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和学校的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应树立学生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学习意识,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保障优良学风的形成。三是加强典型培养,激发各类典型辐射作用。注重发挥学习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实行“带动工程”,一帮一地扶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开展“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团”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同学的“明星”效应,变说服教育为示范教育,变课堂教育为潜移默化教育,以先进的事迹鼓舞人,以优秀的典型引导人,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把从我校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请回来,对广大学生进行现身讲教,提高大家自信心。同时,也可以提前选配一部分人下单位进行实习,提高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排除想象与现实残酷的恐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优良学风需要长时间的精心培育,需要各种机制良性互动,形成“时时关心学风、处处思考学风、事事围绕学风、人人参与学风”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学风建设才能长期健康稳定地取得成效,才能带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高等教育研究,2006(3).

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师培训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围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常规工作做起,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确定校本研修主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二、研修目标 

(一)通过研修学习,使教师形成自觉研修的习惯和能力,树立规范、自觉的课改意识及质量意识,使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二)通过学科教研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教科研活动的实效性,使教师专业水平、科研水平全方位提高。

(三)以研导修。在研究中进修,在研究中提高教师素质,确保进修的专业方向性、问题针对性和工作适用性。以修促研,健全研究队伍,提高教育科研的质量,增强教育科研的导向功能。在研修中工作,在工作中研修。

三、研修重点

(一)师德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教师的师德培训,培养一支受学生喜欢、家长放心、品德高尚的师资队伍。

(二)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培训。

(三)结合学校实际,与时俱进地进行新教育理念的培训,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四)教科研基本知识、方法培训。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

(六)学生心理辅导培训。

三、研修形式

(一)自主研修:听随堂课(一学年不少于30节)、学习课程标准、撰写心得体会、撰写经验文章、多媒体课件制作等。

(二)专题讲座:推广王堂小学教师论坛,各片区学校推荐教师施行移位讲座。讲座内容为教学实践经验、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教育科研基本知识及基本方法、综合实践课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方法等。

(三)合作研修:示范观摩、听课评课、校际交流等。结合上级部门相关培训活动做好二级培训,开展示范课、展评课、优质课、专题讲座活动。

(四)技能竞赛:结合全镇实际,开展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三笔字等技能大赛。

(五)专业研修:实践反思、技能训练、论文撰写等。

四、研修内容 

(一)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类:学科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与成果;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组织策略;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等。

(二)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类:教育法规与政策;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理想与专业发展规划;教师心理调适与情绪调控;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评价;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等。

(三)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类:学校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学校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校本研修规划与方案等。

(四)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类: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班主任工作与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的组织与班务管理;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学生思想工作及心理辅导;团队活动组织与管理等。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领导组织,具体指导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进一步明确校本研修工作的岗位职责。

制定科学可行的校本研修规划、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要将校本研修与学校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和年度研修计划。

(三)健全研修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支持力度。

健全校本研修的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加大对校本研修的经费投入,确保校本研修的经费投入,积极为全面推进校本研修工作创造条件。

(四)不断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充分发挥指导、评估、考核、表彰的激励作用。将校本研修的过程和绩效纳入全校领导与教师的工作考核、评比、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并采取各种方式合理地实施奖励。

(五)认真做好校本研修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

篇4

关键词 “90后”;学风建设;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078-03

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学风建设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最终体现在学校招生、就业等一系列指标方面。如今,“90后”已是大学里的主角,是高校的主力军,抓好“90后”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对提升大学生整体素养,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因此,要在分析研究“90后”大学生特点基础上,积极探索出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新思路,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1 “90后”学生特点及学风现状

随着成长环境的变化,“90后”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普遍比较强,自信、追求个性、不再盲从是他们的标签,但也会空虚、迷茫,对学习态度更加务实,更多地考虑未来职业规划等问题。正是因为这些特点,目前高校学风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新入学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适应问题 一方面,高校学习与中学学习在课堂教学方式、考试方法、教学场所与教学时间安排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一些新生会无所适从,不能将学习、活动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另一方面,由于刚进入高校,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老师、家长的督促,部分新生缺乏学习动力与意志,会空虚、迷茫,致使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少数学生甚至整天沉迷于网络,不思学业。

对所学专业认识不够,缺乏对专业的热情 “90后”学生易受社会因素影响,过于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一些学生在未能考上自己理想的专业情况下,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专业,片面认为所学专业就业前景不乐观,就自暴自弃、放纵自我,最终导致学业荒废。

学习态度不端正、纪律松弛 “90后”部分学生缺乏刻苦钻研、严于律己的精神,缺乏追求真理、勇于拼搏的精神,缺乏严谨踏实、勤奋努力的意志,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待在宿舍里打游戏玩通宵,学业寄希望于考前突击、弄虚作假,无视考场纪律。

集体观念薄弱,心理素质较差 “90后”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自律性较差,容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处理学业、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容易出现偏激和冲动,遇到挫折时心理素质差,缺少自我调节的能力。

2 “90后”学风问题的成因分析

“90后”学生的学风建设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影响学风建设的往往是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社会家庭因素

1)社会因素。学校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的职能本身可以对社会起引领和辐射作用。但另一方面,社会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同样对高校的教师和学生起着影响和渗透作用,特别是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不稳定阶段,容易受不良风气的误导。随着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的多元化,特别是对经济利益追求最大化等多种因素作用下,“读书无用论”“一切向前看”成了社会上少数人的最高价值追求。在社会不良风气作用下,学风建设面临着社会不良价值的不断冲击,部分学生思想也发生动摇,不再安于学业,而是忙于挣钱。

2)就业形势的冲击。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90后”的学生学习变得更加务实。一些学生为了更好地就业或读研,或入学就开始备战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及各类等级、资格证考试,或整日忙于社团社交活动,对学校开设的基础课程却不重视,能逃则逃,学习具有较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不利于全面发展,也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学风建设。

3)家庭因素。“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目前家庭教育普遍缺乏对“90后”的自理、自立与自制能力的培养,在步入大学前,他们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主要依靠家长、老师。但在进入大学后一切都变了,需要他们自我管理、自我安排、自我设计。面对变化,一些学生感到手足无措,茫然无知,产生巨大心理落差。

学校因素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形见绌,教室图书馆自习需抢座位,实验仪器难以保证每个学生亲自操作等,这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学校的管理制度没有与时俱进,一些制度特别是教学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1)课程体系设置落后,与时代相脱节。课程内容陈旧老化,更新速度慢,不能很好地处理经典内容与现代内容、现代科技成果以及学科前沿的关系,甚至使用的一些教材还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物,很少涉及科技发展前沿的东西,许多新理论、新观点不能及时编入教材,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索然无味。

2)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单一。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还是“灌输”为主,“启发”为辅,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没有交流,培养不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落后根源在于考核方式的单一,目前仍采用的“试卷考试”单一考核模式,激励不出教师探索多样化教学方式的激情与动力。一潭死水的教学方法也激发不出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只会感到学习枯燥无趣,从而厌学逃课。

3)教师中存在的消极因素。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是影响学风建设的关键因素。由于种种原因,部分高校教师存在师德失范现象,有些教师责任心不强,自身要求不严,备课不认真,不和学生交流,授课内容陈旧、方式落后等。教师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仅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产生不利影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学风建设也是极为不利的。

“90后”学生自身因素

1)学习动力不足,自控力差。“90后”大学生是个性张扬的一代,敢于表达,勇于表现,但有时也会心浮气躁,自控意识不强,做事容易虎头蛇尾。高校学习环境往往比较宽松,一些学生对高校学习环境熟悉后,就放松了自我要求,自律意识差,最后沉迷于谈情说爱或者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

2)缺乏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的精神。“90后”学生虽然渴望成功,但由于缺乏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一些学生遇到问题不愿深入研究,只想着如何投机取巧,钻空子、走捷径,这对高校学风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3 加强“90后”学生学风建设的措施建议

“90后”学生的学风建设是事关高校发展的核心工程,只有结合“90后”大学生特点,积极探索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搞好学风建设,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加强新生入学教育,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大学新生离开父母来到大学校园这个陌生的环境,能否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对他们学习生活影响很大。学生应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校也要尽可能帮助学生加速适应大学生活。

1)新生入学时要开展入学教育课程,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辅导,还要积极开展与学生相关的学籍管理制度教育,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各种规章制度,明确具体管理细则和要求,避免出现犯错时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也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业状况,更好地提升自我,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2)对于因高考发挥失常未能考到理想学校或者专业的学生,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其对专业的接纳、认同、热爱,激发出学习兴趣。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规划才有目标,有目标才有学习的动力。针对“90后”学生受社会尤其是网络上的言论影响大,缺乏人生规划的特点,学校要加强引导,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之建立正确的人生规划。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落实导师制、学长制,营造良好的班风

1)“90”后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比较强,心理承受能力欠缺,需要多沟通、多了解。因此,辅导员一方面要加强与任课教师及家长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要提高专业素质,具备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2)一个班的班风一旦形成,会影响到后面几年的班风,因此,班主任尤其是大一年级的班主任选择尤其重要。建议大一时的班主任以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资深教师为主,充分发挥其教学水平高、生活阅历丰富、科研水平高的优势,用专业的魅力打动学生,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帮助新生入学后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远比年轻教师和辅导员的空头白话实在得多,效果明显得多。

3)将导师制落到实处。高校年级辅导员一人对一个年级几百学生进行管理,难免力不从心,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建议在新生刚入校时让每个专业任课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当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时,可以重新选择导师,学校须尊重学生的意愿。导师每一两周与学生见面,介绍专业研究最新动态,传授研究方法,指导学生读书、学习和科研,在学习、思想、生活上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

4)充分发挥学长助学制功效。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选择高年级学生中一部分学习成绩优秀、能力突出的学生引导和帮助低年级的学生,使低年级新生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

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与改革 科学合理的规章管理制度能在确保学风建设稳步实施的基础上,监督和管理学风建设的各个环节,将学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课堂纪律,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及时收集教学方面的信息;完善学生干部每天考勤、任课教师点名、班主任抽查等措施,对迟到、早退、怠课、旷课的学生及时教育处理;认真抓好早操、晚自习;推进学风建设进学生公寓,将学风状况纳入文明寝舍创建的重要内容,培育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加强考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严格考试制度,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提高考试质量,考试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通过严格有序的管理,形成优良的学风。

加强师德教风,推动学风建设 优良的教风是优良学风形成的前提。教师只有精心教学、潜心科研,才能够以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人格魅力、儒雅的学识风范来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思想境界,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执行学校规章制度,崇尚职业道德,强化责任意识、奉献精神,为人师表;二是要教书育人,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潜心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三是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改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90后”学生具有善于交流、勇于表现的性格,科学健康的文化活动可以为“90后”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为学生之间交流搭建平台。通过组织各种学术讲座、辩论会、晚会,开展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形式,使学生在参与文化活动中得到收获。针对“90后”学生创新意识强的特点,学校可以鼓励和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加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学好文化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婷婷.学风建设的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9-10.

[2]张晓玲.谈理工科院校学风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187-189.

[3]刘志红.高校90后学生特色学风建设新实践[J].科技导刊,2013(5):243-244.

[4]陈蕾蕾.加强“90后”大学生学风建设[J].读与写,

2010(6):81-82.

[5]段卫华.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168-170.

篇5

【关键词】新时期 宿舍文化建设 学风建设 创新

高校宿舍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宿舍为空间,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学生共创和共享的群体文化。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 有其独特的功能。除有价值导向、教育优化、陶冶塑造、约束规范、心理调适等功能外, 需要强调的是它的开发智力、启迪智慧、激励学习的功能。

一、当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许多高校总是把宿舍文化建设仅仅作为宿舍的基础设施与基本环境建设来看待, 认为高校的文化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在宿舍以外的区域进行, 学生宿舍的功能就是提供学生住宿与生活。因此,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没能引起相关管理人员足够的重视, 从而导致在指导思想、工作安排、资金投入等多个方面弱化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工作。

2.重管理、轻教育, 抑制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功能的发挥。长期以来, 许多高校过多强调宿舍管理的控制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 忽视了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他们只把宿舍文化看作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 从而使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层次上, 没有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有些高校甚至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整体校园文化建设割裂开来, 与其他的教育活动割裂开来, 极大地抑制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功能的发挥。

3.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对宿舍文化建设, 尤其对学风建设产生很大的冲击。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 大学生为网络文化所吸引, 上网已成为校园内的一种新时尚和交流方式。网络文化在改变着大学生宿舍学习的生活模式、思想观念以及宿舍中的同学关系。部分学生沉溺于电脑游戏、网络, 与其他人的交流减少, 影响着宿舍内的作息规律和正常秩序, 从而也影响了其他学生的休息和学习。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同学因沉溺于网络而影响了正常课程的学习, 课程考试不及格, 直至退学。

4.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意识不强, 措施不得力, 宿舍文化建设效果不显著。宿舍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靠某一职能部门或某些学生工作组织来进行。它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群策群力、相互协调、相互合作, 但在实践中, 又往往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这直接影响到宿舍文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具体表现在没有统一的、长远的切合实际的宿舍文化建设目标,未能把宿舍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部门之间缺乏和谐的、制度化的协商、沟通机制。在宿舍文化建设中,不少部门常常各自为政、各管一块。

二、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1.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作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重要辐射源,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先进文化,塑造全民族深厚、广阔、灵慧的精神空间,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宿舍文化创新,增强宿舍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之成为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并内化为广大学生的内在精神,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信息时代的呼唤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进入学生宿舍对广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良莠不齐的信息都向大学生打开了大门,因此,高校必须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有针对性地推进宿舍文化建设的创新。

3.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高校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

创新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成为高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首先,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学分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宿舍管理的作用。其次,一些高校进行的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一方面打破了系科、专业的界限,扩大了同一年级学生的交流,扩大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但另一方面却使学生管理的难度增大。第三,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力度的加大,学生宿舍改由社会投资和管理,高校学生入住公寓后,宿舍文化建设尤其显得更加重要。在这种情形下,要通过对宿舍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教育引导,进一步发挥宿舍文化的塑造功能和影响功能,来加强以宿舍为单位的群体自我管理工作,

4.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教育收费制的实施,广大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一流的环境和一流的教育;另一方面,随着独生子女进入高校,独生子女身心的缺陷也随之而来,最主要体现在集体观念淡薄和协作能力较差上,他们非常需要通过宿舍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自身团结和协作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抓好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创新

1.着力推进观念创新,不断增强宿舍文化建设的内驱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能否推进宿舍文化创新,关键在于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是否创新。在推进宿舍文化建设创新的过程中,首先要反思、总结学校传统和现状,借鉴、引入先进文化和理念,形成一种能为学生普遍认同和理解的价值观和组织信念,把学生宿舍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应把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提高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宿舍文化建设质量和发展速度的快慢,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因而必须从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宿舍文化建设。

2.着力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增强宿舍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高校宿舍的制度建设是实施育人功能必不可少的软件环境。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价值观念、理想信仰等出现了多元化、全方位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严格的制度去引导、调控和规范宿舍文化,杜绝不健康的文化行为。同时要对宿舍成员的生活作风、起居习惯、人际关系、生活规律和价值取向等做出必要的约束和要求。宿舍文化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两个原则,即可操作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宿舍文化制度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并应随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中新情况的不断出现,而对制度加以改进,甚至全部更新,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也是宿舍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3.着力推进文化内容创新,不断增强宿舍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作为各种学术思潮的集散地,高校的宿舍文化呈现出复杂状况,以至在校园中出现崇洋媚外、唯书唯上、批判精神缺乏和学术道德腐败等令人堪忧的现象。校园中存在着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高雅与低俗、文明与愚昧等文化的对立与较量。高校必须创新宿舍文化内容,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从而影响宿舍文化的走向,使高校宿舍成为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

4.着力推进文化活动形式创新,增强宿舍文化自身的活力

在网络进入学生宿舍、各种思潮纷繁复杂涌入学生宿舍的新形势下,如果仍然采用常规的手段和方法推进文化活动,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若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着手,则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从精神文化上讲,对于广大学生共同遵循的价值观等等,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来加以表达,并使之尽快深入人心。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在网上开展一些类似“时事热评”的活动,让学生在与同龄人的思想碰撞中主动形成共同的精神支柱;从行为文化上讲,学生的行为规范也要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来表达。在这方面,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建立楼道管理委员会等形式,形成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机制。至于物质文化,更要在宿舍环境布局、美化、绿化、净化和建筑设计等多方面体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另外,针对高校目前对网络文化管理的局限性,也可以开展诸如“学生宿舍网页设计大赛”等活动,建设学生自己的网络文化。创新文化建设活动必须“有形式”,但同时决不能唯形式。一定的形式,是创新文化建设的表现方式,而过分看重形式,则同样可能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从总的原则上讲,宿舍文化建设的创新,还必须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坚持对外开放,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发掘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必须处理好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要支持以观念的创新带动制度、内容的创新,通过不同活动形式的发展,让宿舍文化活动的创新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冯友梅.大学生宿舍文化与学风建设新探.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1,(23).

[2]朱艳美.大学生宿舍文化与学风建设新探.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2).

[3]彭倬平.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创新.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

[4]殷伟敏.高校宿舍文化与学风建设的实践性研究.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

篇6

关键词:师德师风建设;现状;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032-0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培养新时代的人才要有优秀的教师,而具有崇高的师德师风是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师德师风建设是大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高等学校一直积极关注和建设师德师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也提出:高校应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增进教学科研等业务能力,增强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我们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落实到师德师风建设中,提升广大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办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本文简要介绍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以西华大学为例分析了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成因,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育人成效的主要对策。

一、以人为本的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等教育坚持人本理念,就是追求对人本身的关怀。教育事业发展要“以教师为本”,把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同时要“以学生为本”,坚持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二者缺一不可[1]。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师德,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应必备的良好道德水准和素养,包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等内容[2]。师德是教师之魂,是高校立校之本。师风,是教师行业的风尚风气,体现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等方面。优良的师风是体现教师群体素质的重要标志。好的学风来自好的师风,教师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治学方法等都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决定教师素质、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势在必行。

二、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及成因

1.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分析发现,现阶段,高校师德师风总体呈现积极、稳定、开拓进取的态势,但仍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其并时时腐蚀着高校教师群体的道德,主要表现在:①敬业精神不强,育人意识淡薄。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目前有部分教师消极应付本职工作,只履行“授业”之职,却淡漠“传道、解惑”之责。在教学实践中,对本职工作不负责,对教学投入的精力不足,备课不认真,只满足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是否爱听、课堂纪律及作业情况等一概不管,师生间感情淡漠,严重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个别教师随意调课、停课,上课迟到、早退等,缺乏应有的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师德风范。②价值观念扭曲,教育信念消失。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正在对高校教育环境造成冲击。当前,部分教师的功利化心态日显突出,对个人既得利益看得过重,将神圣的“教书育人”之职简单的与谋取利益相提并论,而忽略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教育信念正在缺失。③学术道德精神被扭曲。坚持对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的学习是高校终生的教学任务。科学精神是支持科学工作者成功进行科学探索的根基。科学精神首先是热爱,其次是执着和兴趣,再次是乐观、好奇心,最后是创新和不断探索的精神。目前,高校师德建设中普遍存在一个现实的问题,即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缺乏,学术道德观念淡薄,治学态度不严谨,学术功利心态突出,学风教风浮躁。部分高校教师为了职称和待遇,应付教学,将课堂教学与物质报酬挂钩,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衍生出学术造假、舞弊、学术贿赂等现象。这些实质上是学术道德精神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被扭曲的结果。④专业知识水平不够,难为人师。“学高为师”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但部分高校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欠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理论知识“满堂灌”,课堂枯燥单调。课堂知识陈旧,难于适应社会的发展,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缺乏深度和宽度,这是国内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目前高校加强师风师德建设的主要难点。当前,这些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各高校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以加强课堂监督,以西华大学为例,目前广泛实行教学督导制度、校处级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生网上评教制度、专业内互听以及教学竞赛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有监督作用,但实际上这些外在的监督制度和激励机制难以真正的发挥效力,最根本的解决措施还是要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2.目前高校师德师风失范的成因。从目前我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分析,造成师德师风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教师自身因素及社会消极面的影响。由于社会消极面的影响及不正之风的侵蚀,使部分教师价值观念失衡,受不住外界的诱惑,导致师德水平下滑。有的教师自身缺乏良好的素养,未真正意识到教师职业的价值和内涵,主观上又放弃了师德修养的自觉能动性,在为人为师方面不负责任,自甘落后。在学术研究方面,也不注重学术道德修养,过分追求个人名利,有失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准。(2)高校的原因:①德育工作重点错位。尽管高校都积极采取措施以改进和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重业务、轻政治,重师能、轻师德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导致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成效不显著。②激励机制不完善,考核重业绩轻师德。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职称评定和年度综合考核。年度业绩考核有明确的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常与职称晋升和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受到教师的普遍关注。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仍然集中在如师德师风考评、教学质量评估和科研成果与业绩等三方面。科研业绩易于量化,但教学质量、师德师风评价掺杂过多的主观因素,很难有统一、客观的评价标准,往往出现科研最硬,教学次之,师德师风则被忽略的现象。这类重物化成果的考评、轻师德等精神成果考察的管理模式不利于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③缺乏有效的师德建设管理和监督评价机制。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是多数高校采取的主要措施。但由于领导精力投入不足、监督管理力度不大、评价体系不实等原因,使工作多数还停留在书面上,很少落实或取得实际效果,师德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也形同虚设,这些情况直接影响了高校的师德建设。(3)教师待遇不高。伴随住房商品化、医疗制度改革、物价上涨等,很多教师生活压力大、收入低,部分对职业产生消极和倦怠心理。尽管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连年增长教师工资,但与其他行业相比还是偏低,这种现状或多或少影响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留在学校的也大多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第二职业。(4)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整体上不及中老年教师。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教师缺编,一些高校降低要求,只要专业、学历相当,就能引入教师队伍,导致相当比例的青年教师为非师范专业毕业,未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缺乏专门的教育教学素养,包括师德素养。同时,因高校教学科研考核指标越来越苛刻,而教学、科研的业绩所带来的利益也越来越可观,这种利益日益成为青年教师追求的目标,客观上导致青年教师放松了对职业道德的坚守和师风师德的捍卫。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育人成效的主要对策

1.加强入口考评与评价。目前,高校引进人才时,过分关注学历和业务能力等教师基本素质,而对其政治素养、思想表现的考察权重不高。高校引入人才时,应加强入口考评与评价,对政治素养、思想表现差,不能胜任高校教师的候选人员直接淘汰。应把政治思想素质及其表现放在与业务能力同等重要的位置。

2.加强组织领导。要大力加强对师德建设工作的领导与统筹,把师德建设作为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成立由校领导、宣传部、人事处、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师德教育活动的规划、组织和落实工作;各院系成立由党政领导、教师代表组成的师德建设工作小组,结合院系实际落实师德建设工作,把师德建设与日常的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制度落实、内容落实,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3.建立和完善机制,加强保障监督。(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学习培训。高校相关部门应不定期组织和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学习教育。通过座谈、与优秀教师的面对面谈心、树立模范,使教师主动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素养,从而不断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水平。(2)健全师德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广泛创建“教书育人光荣、不讲师德耻辱”的舆论和制度氛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大力宣传其先进事迹,并在职称晋升、学术梯队选拔等方面优先考虑。建议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设立国家、省、校级奖项,对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特殊津贴,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3)完善师德考核评价制度。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聘用制度,把思想道德品质作为重要考察内容,使师德建设由虚变实;要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将考核指标量化,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育人效果,做到师德师风评价的科学、客观性;强化考核结果的使用,将测评结果作为教师考核、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对师德不佳的教师要劝戒、批评,情节严重的应撤销其教师资格,调离教学岗位,使广大教师具备忧患意识,着力优化教师队伍。(4)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力保障。高校应注重增强教师爱岗敬业意识和提高教书育人水平的相关教育,积极完善和明确高校教师岗位职责,让职业道德规范等规章制度扎根于每一位教师心中。以西华大学为例,目前已经建立教学督导员制度、学生教学信息情报员制度,完善了“领导听课周”、教学督导团“随堂听课”等,对教学开展督导,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对,师德师风存在严重问题的教师及时劝诫,并依据《教师法》等规定对严重失德的行为予以严惩。(5)优化校园舆论环境,建立和完善宣传机制。马克思称“舆论为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高校相关部门应经常留心并收集教师舆论和校园舆论,及时掌握教师的思想动向,积极分析诱发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法,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效。正面的舆论环境能激励人们追求美好的理想和事物。应加大对师德师风正面舆论的宣传,形成对负面舆论的压倒优势,从而优化师德师风建设的舆论环境。要大力弘扬师德先进典型,并运用多种形式宣传推广,在树模范、抓典型的过程中,使先进人物感染、引导教师,让师德标兵可敬、可学。

4.坚持以人为本,把加强师德建设与尊师重教相结合,创造关心教师切身利益的生活环境。高校领导要关心教师的成长,鼓励教师的求知欲。党政领导要多渠道、多形式地主动听取教师的意见,关心教职工的利益诉求等,从了解和掌握教师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为教师排忧解难,提高和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要搭建便于教师沟通的平台,创造关心教师切身利益的工作环境。中、青年教师是高校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尤其对于青年教师,他们在事业起步阶段,工作和生活压力都较大,高校应积极关注青年教师面临的困境,为青年教师提供广泛的平台,将为其做实事与师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经费申请等方面做适当倾斜,为青年教师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全力投入到加强自身修养、履行教书育人和科技创新工作中。

5.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建议学校为青年教师选配思想品质好、学术造诣深、作风正派、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中老年教师进行一对一地帮教,开展好业务指导和“传―帮―带”工作,使青年教师从老教师身上学到精湛的师能和高尚的师德,在教学、学术和思想上得以更快提高。在执行过程中要对他们政治上关心、业务上指导、生活上帮助。导师对青年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业务和科研方面提出培养要求,在师德方面也要提出一定的目标,并作为考核的硬指标。这样,相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会有很大程度的改观。

师德师风建设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之一,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全局、长期性的工作,也是高校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要想收到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效,高校教师应从自身着手,加强自身修养,脚踏实地做出行动。同时,高校相关部门也应健全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为师德师风的建设提供平台和环境。有些高校尽管对师德师风建设有一些师德规范、评价奖惩、监督机制等,但往往停留在文字等层面,未很好地实施与完善,未真正建立起师德建设的调控体系。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严把教师入口关、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实行行之有效的对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效,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为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宽亮.高校师德建设中的人本前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25(10):18-129.

[2]陈泳.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点、要求点和核心点[J].长沙大学学报,2010,24(1):131-132.

篇7

[关键词]生态学;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9-0136-02

[作者简介]薛金祥(1975-),男,汉族,哈尔滨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商务英语、语言学。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商务英语学会项目“黑龙江省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生态化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Y002。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教师发展就是以促进教师在专业、学术和人格三方面发展为目的的生态进化过程。教师作为教学生态最具活力因子之一,是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研究影响教师演化发展的生态因素,并提供教师进化的动力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策略和方法。

一、影响教师发展的生态因素

1教学资源条件。

教学资源条件必须是可以利用的并服务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相关条件,比如教室、实验室、教学实验设施、图书资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经费等。这些教学资源条件是教师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组织教学、保证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

2人际关系环境。

学校生态系统中的人际关系环境包括师生关系,教师与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关系,教师和学校的关系。要在这样特定的关系中健康地生活、工作和发展,必须建立相互尊重、理解、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这种环境制约着教师的行为动机,决定着教师的发展水平和学校目标的实现程度。在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必须首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这是教师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3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来源于学校的历史传统,主要包括校风与教风、学术氛围、教育思想观念等,是教师发展的气候因子。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而每一个身在其中的生态主体都受其影响。校园文化影响着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教学质量的高低。良好的校园文化是良好的教风的基础,而良好的教风是良好的学风的保障。在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形成好的教风与学风,使其成为良好的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

4学校期望与要求。

学校的期望和要求是学校对教师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明确预期和要求。然而在现实中,这种期望和要求往往缺乏明确而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衡量标准。例如,对于教师教学,学校一定会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但教学高质量的标准往往并不明确,评价教学质量的体系也往往不够具体。因而在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中,应根据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明确的长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以保证其有效性,从而减少教师发展的盲目性。

5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一个学校生态系统中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和固化,具有指导性和强制力。规章制度的形成和实施首先要有一个规范的环境,这样才能有效规范并指导教师发展的方向和方式。完善的规章制度应包含激励和约束两部分。两者共同控制教师发展的方向和方式,而这种方向和方式也是学校所期望的。因此作为促进教师发展的强制性力量,规章制度对于商务英语这个新兴专业而言尤为重要。

二、教师演化发展的动力

教师演化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教师内在发展需要和外在环境要求,以及内在需要与环境要求相互作用下所引起的竞争。具体而言,教师的演化发展动力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教学能力。教师的职业需要和专业发展需要以教学能力为基础,这是一个教师获得教师身份,被学生尊重的前提。

二是科研能力。一个专业学科和学术发展的动力是教师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这是一个教师获得学者身份,被同行尊重的前提。

三是生命发展的需要。教师是自然和社会人,需要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能够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直到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满足。在教师的不同发展时期,需要的层次和强度会有所不同。

三、教师发展策略

教师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保证这种动态平衡,提供发展动力,必须制定并实施科学发展策略,这也是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成败的关键。

1单项措施与整体规划。

任何一个负生态因子都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性降低。因此,每一个单项措施都不可避免地关系到其他措施的有效性程度。互相矛盾的措施将损害教师发展的有效性,所以任何单项措施都必须以整体规划为指引。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以整体规划为本,来制定具体单项措施。

2学校期望与教师需要。

学校的期望需要通过教师生态主体这一内部力量来发挥作用。学校应提出适当的期望和目标,过高或过低的目标都会对教师发展起到抑制作用。因此学校应充分考虑现实基础,以期望目标发掘教师发展潜力,这样不仅能提供教师发展的动力,也可使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潜力来实现学校期望。在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应将学校期望与教师需要相结合,使教师发展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做到待遇留人、环境留人、事业留人的协调统一。

3整体目标与个性发展。

学校的生态定位是教师个性发展的前提。学校、学院和部门的整体目标与教师的个性发展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整体目标、政策和措施必须要考虑到教师主体,而不是少数人。整体目标应细化为具体实施步骤,为处于不同基础上的教师制定个性化发展目标,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也是检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进化论准则。

4个体发展与群体发展。

竞争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要引入竞争机制,鼓励优秀教师率先发展,实现动态平衡。一方面,学校要保持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例如建立培训制度,使教师获得持续的发展支持。另一方面,要重视竞争类型和平衡控制,防止教师之间的直接冲突,积极消除竞争的负面因素。只有竞争才能让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日益严峻的社会生态环境中生存并发展。

5管理中的约束与激励。

管理是教学工作稳定和质量保证的前提。教学管理系统涵盖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其功能是规范教学内容与程序,提供具体标准和教学行为规则。在此系统中,约束机制是保障,激励机制是催化剂。当前的学校生态系统中,激励越发重要,它应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来实现,并成为教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模式和手段。

6总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

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机制比较输出信息和目标信息,并自我调整偏差以保持稳定状态。此机制也可用来对教师发展进行评价。以评价的目的来分,教师评价可分为总结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结束阶段对教师发展成果给予价值判断,通常以奖惩为评价衡量结果的体现,如表扬或批评,晋升或降职,提高或降低工资等。这种评价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改进发展战略,保证发展目标。发展性评价是在总结性评价的基础上对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评价。这种评价注重教师自主性的评价,尊重教师的多样化发展,注重约束和激励指标的改进,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评价方式。

7教学与科研的平衡。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非常重要,涉及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功能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各个方面。在教学与科研中,教师角色不应是简单的二分法,而应是和谐的统一。在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中,对教学和科研应进行科学规划和实施,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法,以帮助教师发展。例如在教师评价过程中,应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提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奖惩措施。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是教师能否和谐发展的保障,也是提升学校整体实力的推动力。

四、结语

在教育生态中,教师在学校生态群落中处于关键地位,需要赋予其更大的权力空间,使之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力量。教师发展是教师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演化过程,动力来自于教师内在的发展需要和外在的环境压力。在教师演化过程中,必须要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妥善处理好各种生态关系,建立动态平衡的生态环境,这也是决定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岳欣云教师生态文化研究:教师研究的新发展[J]教育探索,2010(11):99-100

[2]吴鼎福, 诸文蔚 教育生态学〔M]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篇8

关键词:高职;专业建设;要素;质量标准

作者简介:陈寿根(1963-),男,江苏苏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院长办公室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项目“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制度研究”(项目编号:B-b/2011/03/001),主持人:陈寿根;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10年度重点项目“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制度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00018),主持人:陈寿根。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2-0056-04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因而,人们十分重视对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的研究。诸如周建松教授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张志英博士的《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理论及其方法研究》,各省(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专业剖析内容、高职院校特色(品牌、精品)专业验收标准,等等,都对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进行了描述。综观现有成果,笔者认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专业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被忽视。所有的研究都将人才规格定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纳入了专业建设要素体系,但在设计质量标准时却忽视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例如:培养一定规格的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依靠课程,因而,课程建设必须从人才规格定位出发,课程必须服从和服务人才规格实现。而大部分的标准却花大量笔墨强调课程要体现工学结合,要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等,却很少强调课程与人才规格之间关系,这就难于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又如:实践基地是为完成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建设的,因而,课程标准应明示课程对实践条件的要求,反之,实践基地建设应自觉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现实中,没有一个质量标准强调课程标准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相互“关照”。

其二,绩效管理强调不够。大多数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没有触及专业建设绩效的深层管理,一些标准提到了专业绩效,主要是强调对绩效数据的观察,而非对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的长效机制要求。其实,绩效是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绩效的持续改进才是专业质量管理的真谛,这正是经典的ISO9000质量管理理论,将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确定为质量管理的“四大支柱”之一,陈玉琨教授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容除了输入、过程和输出质量保障外,还要强调系统效率管理的原因所在。

其三,主体标准、时间标准缺失。一个科学的质量标准应该是表现标准、主体标准和时间标准的适度结合,所谓表现标准是对工作程度的规定,即工作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所谓主体标准是对工作决策、执行和监督主体的规定,即工作由谁来决策、执行和监督;所谓时间标准是对工作时间的规定,即工作应该在什么时间内完成。对于高职专业建设来说,全面而详尽的标准特别重要,因为高职专业建设的主体众多、场地分散、内容繁杂,统一众多建设者、管理者和评估者的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现有的质量标准主要着眼于表现标准设计,没有考虑主体标准和时间标准,这不足以有效保障专业的质量。

如今,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质量标准本身的质量是何等重要,由此看来,深入探讨高职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 专业管理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人员涉及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学生,涉及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场所涉及校内的教室、图书馆、实训中心,涉及校外的实习基地;信息涉及外部的产业升级、技术更新、招生与就业市场变化,涉及内部的学生发展、学生体验、用人单位感受;教育工作涉及软件范畴的思想创新、人才定位、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班风建设,涉及硬件范畴的教学教育队伍、实训实习条件建设。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过程内容十分复杂,集聚各方力量,整合发展资源,规范工作秩序,管理不可或缺。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戴明早就指出:“绝大多数的质量问题是由组织管理不力和生产过程设计不良造成的,质量管理必须从改善组织管理和管理者素质入手。”[1] 为此,要牢牢把握专业管理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

(一)专业发展规划

基于调查资料,深入分析区域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前景、区域内专业的同质状态及生源况状,掌握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基于事实分析专业教学团队、实训实习条件、经费保障、课程资源和专业特色,掌握专业发展的内部基础;厘清专业发展目标,包括专业调整、课程改革、教学与教育改革、队伍建设等“工具性”目标,学生发展、就业质量、学生与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实质性”目标;围绕目标制订充分、可操作的工作措施。

(二)年度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对接发展规划;工作目标、措施、责任和时限明确;重视上年度评审中问题的改进。

(三)年度工作评审

对照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评审,全面剖析专业教育的过程质量,全面剖析专业建设的绩效况态与发展水平;深入分析不良绩效的成因,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专业负责人组织专业发展规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制订和年度工作评审,专业理事会负责规划、计划和评审报告审议。

专业发展规划的运行周期为三年。

二、人才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目标设计

高职院校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人才的工作岗位在一线,人才必须兼备职业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必须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文、心理、身体、创新和创业素质。将高职人才目标具体化,形成人才规格是专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人才规格不明确,专业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无从谈起。为此,专业建设需要厘定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厘定这些岗位的从业者应当具备的能力,为专业教育目标设计提供依据。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依据学生学习基础,依据教育教学规律,确立专业教育目标,明确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发展目标,是专业建设承岗位需求、启教育实践的关键性工作,专业教育目标不仅为专业教育实践活动指引方向,也为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提供标准。人才规格定位和专业教育目标设计的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人才规格定位

深入区域内企业调查研究,基于调查资料分析、厘定学生的初始就业岗位、职业迁移岗位和职业发展岗位,准确描述这些岗位对从业者的态度、知识、技能需求。

(二)专业教育目标设计

依据岗位能力需求,综合考量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全面设计、详尽描述专业教育目标;采取措施使教师和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目标。

专业负责人负责人才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目标设计,专业理事会评审人才规格与教育目标,理事会理事长批准教育目标。

人才规格与教育目标每三年修正一次。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专业技术的升级愈发加快,这对课程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只有建立了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兼顾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课程系统,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保证学生幸福地工作和生活。

这里,要特别强调实践课程、包括实践条件建设。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教育心理学指出,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习得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技能经过一定的练习方能形成,且技能水平与练习时间成正比。因此,没有优质的实践课程、没有优质的实训实践基地,没有学生充分的练习,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

如果课程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教学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好的课程只有通过好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其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课程体系改革

围绕专业教育目标改革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充分发展,保证学生道德、人文、身体、心理、创业和创新素质全面提高;突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训练;安排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二)课程标准改革

正确把握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掌握专业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优化课程(包括实训、实习)目标;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基于学生学习能力,兼顾多元发展的课程内容,并依据知识、技能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序化;行业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充分融入专业课程标准;对课程教学、教材、学习资料、成绩评定、任课教师配备、实践条件建设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

(三)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场地、设备符合课程标准的设计要求,突出“生产性”,力求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实训中心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现代企业物质、行为、制度文化有效融入到中心建设与管理中。

(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数量充分,满足实习课程标准要求;实习企业管理较规范、设备较先进;实习指导教师、管理教师责、权、利明确;实习管理制度严密并有效落实,学生的实习过程、教师的工作过程有效监控。

(五)教学改革

将专业前沿理论和技术融入课堂教学;采用切合学生认知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能力培养、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六)成绩评定改革

选用能充分反映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达到或超过课程目标程度的成绩评定方法。

专业负责人领衔课程体系改革,专业理事会评审课程体系,理事长批准执行;专业负责人指定专门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改革,指定专门教师评审课程标准,批准标准付之实践;教学系主任负责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院教务部门评审建设计划和成效;任课教师设计、实施教学改革,教学督导员评议改革效果;任课教师设计课程成绩评定方案,专业负责人批准评定方案。

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有效期不超过三年。

四、专业团队建设

专业主要由专业团队建设,团队水平决定专业水平,古有“大学之大非谓大楼之为也,乃大师之为也!”,新近颁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突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专业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无须赘述。专业团队建设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团队结构建设

落实专业团队(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建设发展规划、计划,不断优化团队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比例、师生比例。

(二)“专业化” 发展

把握专业团队成员的素质基础与个性特点,围绕师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教育技术和教科研能力等要素,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

(三)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数量充分、品德优良、技能高超的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专业理论、实训、实习课程教学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四)教科研成果

重视教学教育改革、技术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教科研成果稳步增加。

教学系主任负责专业团队建设,学院人事部门批准、评审团队建设规划和成效。

五、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

专业发展、专业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最重要的当是企业与行业、优良班级风气的支持。“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先天存在三个缺陷:学校教学内容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的差距;学校实训设施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设备的差距;学校专业课师资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的差距。这些致命缺陷只有依靠校企合作才能克服”[2]事实上,专业建设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校企合作来完成。

“一个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自己教育自己的巨大力量,集体是最好的老师。”[3]“凭借团体的力量,容易制裁恶习,也容易培养良习。”[4]优良的班风是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源”,全面素质发展的基本环境。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如下:

(一)专业理事会建设

成立专业理事会,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制度,规范推进教学系领导、教师、学生和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共同治理专业工作。

(二)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建立数量充分、具有较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依托平台开展合作活动,教学系切实为企业人才需求、技术改造和员工素质发展提供服务。

(三)合作建设专业

专业发展规划编制、人才规格定位、课程与教材开发、兼职教师配备、专职教师培训、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工作得到企业较为充分的支持。

(四)班风建设

班集体发展目标明确、形成梯度;班级组织核心(班委、团支委、宿长等)坚强,在班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班级管理制度合理并有效落实;班级思想、道德、学风建设措施扎实、成效良好。

(五)班级面貌

班级舆论健康向上,人际关系和谐,学生进取,学风端正,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建设成果显著。

教学系主任、书记负责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学院教务部门、学工部门评审建设计划和成效。

六、绩效管理

绩效是专业存在的前提,一个就业质量低下,不为学生、用人单位认同的专业的存在,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还延误学生、学校,乃至企业的发展。《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要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掌握专业建设的绩效水平,应用“果-因-效”的方法剖析成因,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完善专业建设过程,提升过程质量,推动绩效提高,实现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绩效管理的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学生发展

建立学生发展状态统计、分析制度,定期统计、分析反映学生智能发展的各科平均成绩、及格率,反映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反映学生习惯养成的“学风建设先进集体”、“优秀志愿者服务队”、“文明宿舍”获取率,反映专业建设系统效率的学生毕业率、双证书率、初次就业率、协议就业率,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二)就业质量

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毕业生半年或一年后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资水平,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三)校内学生体验

建立校内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校内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态度、专业知识水平、动手能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教材选用、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考试方式与组织、管教管导等工作的满意度;对班主任工作思路与方法,关心思想、学习、心理、生活困难学生,班集体建设目标设计,班团干部工作,班级思想、道德、学风教育,班级管理,班级舆论,班级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对教室、实训中心场地、设备、环境、管理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四)顶岗实习学生体验

建立顶岗实习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顶岗实习学生对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责任性、专业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实习指导方法、实习计划的设计与执行、指导毕业设计与答辩等工作的满意度;对辅导员实习教育、管理、服务,指导就业等工作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五)毕业学生体验

建立毕业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毕业学生对就业岗位定位、岗位能力设计的认同度;对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与人合作共事、领会新知识与新技术、创新工作等职业工作能力充分性的认同度;对认识自我、正确看待他人弱点、乐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应对特殊情景有分寸等职业心理品质充分性的自我认同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六)用人单位体验

建立用人单位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自学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责任性强、工作认真负责,质量意识强、工作精益求精,成本意识强、不浪费资源,吃苦耐劳,虚心好学,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的满意度;对毕业生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人合作共事能力、领会新知识与新技术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的满意度;对毕业生认识自我、正确看待他人弱点、乐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应对特殊情景有分寸等职业心理品质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专业绩效数据由学院质量管理办公室采集,教学系会同专业教研室分析,并制订改进措施。

绩效数据每年采集、评议、分析一次。

“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将越来越取决于学校教育质量水平,而学校的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专业教学、专业发展水平。”[5]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毫无疑义,抓住了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建好了学校的每一个专业,就是把握了学校发展的命脉。

参考文献:

[1]张彦通.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证研究[M].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11:30.

[2]石伟平,徐国庆.世界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J].职教论坛,2004(01):20.

篇9

一、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提出

我校创办于1960年,1965年开办普高,1981年高中部兼办职高挂牌厦门市文教职业学校,是同安区唯一的集普高、职专、初中为一体的城市完全中学,过去学校重在打造好和谐平安校园环境,但在新的教育形势变化发展下,已不能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多种需求。因而,我校从2010年开始重点全面地进行新一轮“打造温馨校园,提升办学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我们认为,要在打造和谐平安校园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温馨校园,提升办学品位”。只有这样,才能努力提高我校的教育水平,健全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和造就新一代有理想有觉悟的社会主义优秀人才。新一轮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我校由此蓬勃展开,并已取得明显成效。

二、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理论依据

1.有关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现代教育学的理论研究认为人的整体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水平。因而,我们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继续构建、营造一个优美和谐温馨的校内人文环境与自然物质环境,挖掘蕴涵在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德育影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够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2.有关心理学的理论依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前人类社会居住的生活环境制约着学生的心理发展,优良的社会生活环境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建设一个温馨优美净化的校园,营造温馨校园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校教育实效的有效手段和长远任务。

3.有关美学的理论依据。环境美学家有很多论述,柏林特主张,审美欣赏要求欣赏者与欣赏对象完全地结合,他认为,传统美学的研究模式是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疏离的,新的美学模式应当实现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审美与实践的结合。他主张把人类与自然文化环境联系起来,人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是人的环境。关于审美和实践的关系,他主张审美、艺术和日常经验的结合、保持审美经验和日常生活的连续性。卡尔森等认为:对环境的欣赏,与艺术美学的欣赏模式不同,是一种典型的物理上活跃的交互作用,对自然以及所有人为环境的审美欣赏,还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因此,我校结合本校本乡本土自然实际以及当地人文历史特色,着力打造一个让学生喜欢的优美和谐温馨校园环境,使学生感受并欣赏到美,接受来自学校多方面美的环境熏陶,既让学生锻炼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又能由心底自觉地维护美、创造美,从而在美的环境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

三、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实验目标

我校2010年9月成立了课题研究实验的领导小组。我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组员有学校的副校长、处室主任担任。对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实验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我们具体制定了以下课题的研究实验目标:

1.构建温馨校园文化的教育模式。

2.通过改造校内自然物质环境和营造人文文化氛围,创造校园优美、和谐温馨的环境,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全面形成。

3.采取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实验四个方法。(1)观察法:观察和考察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诸多影响。这种方法与谈话法、文献法配合使用。(2)调查法:收集有关事实、数据等材料进行调查验证其效果。(3)活动分析法:通过家访等活动,了解学生家庭现状、学习状况,收集有关学生的思想、作风以及在家的表现等材料。(4)总结法:要从实际出发,重视实践,总结好经验,认真分析,再回到实践,指导实践。

4.继续搞好学校的优良校风、学风、班风建设,继续进行社会、家庭、学校配合,部队、社区、师生共建;努力形成“育人”合力,纠正学生不良的心理与行为,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各项素质不断提高和完善,让和谐温馨充满人性光芒的校园文化永驻校园。

四、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研究实验的具体实施与成果

1.建设一个奋进的温馨校园文化物质建设校园环境。

(1)建一间校史室,作为校园德育基地。收集反映历任学校领导的风采;展示园丁桃李硕果和师生特色、特长;收集展现校友风采等。

(2)点缀校园室外环境。给学校楼房、道路、场地命名,围绕学校的发展向全校师生征集,凡被采纳者将予以奖励。走廊过道的名言画像,适当地更换。彰显学生个性,注意张贴那些贴近学生实际的书画。

(3)改造、完善原有校舍建筑。新建具有现代气息的综合办公楼、艺术馆和职教楼。我校的校园物质文化努力做到了:设计有图纸,规划请专家,建设挤资金。校园布局力求合理,教学楼、综合楼、寝室鳞次栉比,生活区、教学区、运动区“三区”分离,花坛景点装扮点缀,点、线、面和谐统一,名贵花卉树木错落有致,硬化道路如琴弦拨弄其间。优美的校园环境加强了学生热爱学校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的意识。

2.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校园文化精神建设校园环境。

(1)确立学校的新的教育理念。2010年我在全校教职工会议上提出了“创建特色中职教育,培植优质初中品牌”的办学目标,同时提出“以人为本,和谐奋进”的办学指导思想,把维护安全、稳定,创建“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学校近期的奋斗目标。初中教育中提出:“追求卓越,创建一流”的办学理念。形成“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环境和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在德育管理、教学管理、校本教研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精细化要求和改进,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正沿着“追求卓越,创建一流”方向发展。职专教育中提出“特色立校、诚信办学”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为目标,以“艺术教育”、“高职单招”为特色的办学方向。一年来,全校师生经过努力奋斗,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得到大力发扬。

(2)通过各方面的学校制度改革创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制度文化温馨氛围。如我们制订《文明学生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争创文明班集体条例》等规范学生行为,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又如我们还在学校管理上实施了校长负责制,中层干部、任课教师竞聘制,岗位责任制,绩效考评制,还实施教师职称量化评议聘任改革方案。把教师平时的工作表现工作业绩进行量化评估,谁的工作表现工作业绩量化分数高谁就出线聘任。教师职称聘任做到公正、公开、公平,极大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学校现有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1人,市级骨干教师23人,区拔尖人才2人,区学科带头人2人,区十佳教师3人,区教学能手28人,区级“名师”33人。我校的师资水平在市区名列前茅。此外,我校还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学校教师每年家访达2400多人次,这是个了不起的数字,教师通过普遍走访学生家庭,把学校的温暖教师的关爱带到千家万户。融洽了教师与学生家长、学生之间的亲密感情。

(3)我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对教室、寝室等进行美化,张贴名人名言、开设科技园地、心理健康教育等栏目。学生通过这些自我教育活动,培养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明理、学会生活。

(4)成立各种校园文体社团,举办校园系列多采文体活动。如辩论赛、演讲会、征文赛、讨论会、音乐会、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充实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内容。我们尝试通过高品位、高格调的文体活动来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宽容态度。同时能对师生起到放松精神、愉悦心情、获得心理平衡的作用。我校的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凸现了:让学生置身可温暖、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学校是一个温馨家”;让学生体验到每一个墙壁都会说话,每一朵花都会含笑,每一条标语、名人名言都催人奋进,每一名模范师生的先进事迹成为学校的精神财富。活动文化搭平台:开展以庆“五・一”、“十・一”节日,国旗下的讲话,班团会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活动;兴办以音乐、美术、体育、劳技、小制作、小发明等多种形式的艺术节活动;积极组织好教师读书活动,让教师在知识的“充电”、“加油”中丰富自我,坚持好以“做一件对别人有益的事;做一件对自己有益的事;做一次心智锻炼;做一次体育锻炼”的“四个一”的日课活动;保证好以“琅琅的读书声、优美的歌声、欢快的笑声”的每日“三声”活动。由于我校坚持以立足校本,传承与发展的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思路,以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断创新的奋进情怀来经营,彰显出了学校校园文化的人性化特色,师生们受到了精神的洗礼,心灵的浸润。

五、今后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研究实验的努力方向

篇10

关键词: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122-03

2006―2010年,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年均递增率为12%,201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3.6万亿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约为9.6%[1]。尽管如此,我国食品加工业仍然存在科技基础较为薄弱、企业创新发展乏力、企业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与此同时,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由此对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一方面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另一方面却存在食品专业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培养目标单一、人才培养适应性较差、“学”和“研”严重脱节。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以满足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3]。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总和;其内容涵盖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构成要素[2]。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而言,培养模式需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迎合食品加工业需要,构建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总报告(2004―2020年》指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指导方针是“优化机制、协调发展、注重创新、跻身世界[3]。因此,在反思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探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以满足日益发展的食品行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从课程体系与教学工作改革、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3个方面着手,探索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生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工作改革

1.以模块式教学为主,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生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设置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而展开。研究生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国内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多分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实践课等。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课程设置应体现前瞻性、层次性、个性化特色。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因人设课、课程及内容陈旧、理论不强、学科交叉不虻任侍狻C拦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课程设置具有个性化和特色化,课程设置强调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重,课程选择个性化,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目标接受培养,同时重视跨学科课程的学习[4]。国内研究生培养方案重视相对较窄的学科领域,不利于通过多学科交叉而产生的学术创新观点。基于此,课程设置方面,建议开设国际前沿理论、食品法律法规等方面课程;同时,在应有必修课程基础上,适当补充交叉学科课程设置,如电化学工程、表面与胶体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方面课程。这就需要对其他学院开设的课程实行学分互认,这样导师可以根据研究生课题内容进行课程选择,做到有的放矢。

2.教学工作改革。教学工作包括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研究生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切实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充分采用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案例式与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需要丰富课堂内容,开拓学术视野。例如,在《果蔬精深加工技术》课程教学中,果蔬粉加工技术内容包括果汁粉加工的必要性(启发式教学),果汁喷雾干燥黏壁问题产生原因(引导式教学),粉末发粘温度测定方法研究进展(讨论式教学),同时将教师在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给学生(案例式教学)。在“玻璃化转变理论及其在食品加工、贮藏中的应用”这一章中,结合教师近年来的科研成果,通过案例式教学,结合国际研究前沿,将这方面知识点生动、形象地介绍给研究生。

目前,研究生教材尤其是专业课程教材内容陈旧,有相当数量的课程没有教材。学生需要教材来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若缺乏教材或教材质量不高,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就是空话。因此,要重视教材建设。选择系统性强、内容新颖、水平较高的研究生教材。对于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鼓励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例如Food Chemistry,Introduction to Food Science,Fruit and Vegetable Processing Improving Quality,New Topics in Food Engineering等;根据学科研究方向与科研成果积累情况,加强自编教材建设,建议学校设立专项资金,资助研究生教材的出版与发行。积极开展精品课程与重点课程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是研究生培养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各培养单位师资力量和科研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反映在研究生培养上,就是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跟不上学科发展和研究生扩招,仪器设备不足和空间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践教学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首先,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锻炼研究生的学术表达与交流能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我校农工学院每年举行一次学术论坛。其次,学校还不定期举办一些食品、化工、生命、材料等相关专业的国内外学术报告,使研究生接触不同领域的学术思想,有利于学术交叉融合。再次,研究生导师也会不定期带领研究生参加农产品加工年会、水产品加工年会、食品科学国际年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鼓励研究生在大会上做报告,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最后,研究生培养后期,鼓励学生赴研究生培养基地(如山东理工大学与德州乐陵政府共同发起的研究生工作站)开展实践教育。

二、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培养过程是导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互交织的过程。导师质量的高低是决定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高素质导师群体是培养合格研究生的必要条件。大学能否培养高水平的研究人才,归根结底是看它是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导师队伍[5]。

目前,导师方面存在创新意识弱、学术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导师学术水平低,很难期望指导的研究生能出高水平成果。因此,导师应加强自我完善与自我修养,潜心研究与教学。学校或学院应根据近三年科研项目、科研论文等方面的评估(或者有在研项目,或者有SCI/EI等高水平论文以体现导师水平),出台严格的导师遴选、招生资格的审定、研究生指导工作制度等文件。

食品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每位研究生导师不可能熟悉所有领域的知识。因此,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对于高质量研究生培养至关重要。导师团队中要有不同研究背景的老师,才能实现优劣互补,实现团队功能。此外,鼓励知名企业中业务水平高、责任性强的专家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共同承担研究生培养工作。

三、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目前,研究生教育由初期的规模发展向提高质量为主的内涵发展转变。处理好规模与质量关系,建立食品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确保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研究和探索的重点。研究生培养过程包含中期考核、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等主要环节。

1.建立健全培养质量保证措施与制度。制定从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过程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培养各个环节,使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与科学化,这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前提,同时也是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基础[5]。以山东理工大学为例,制定了与研究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制度,如国家奖学金评选,制定了《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实施细则》;助学金评选,制定了《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发放实施办法》。奖学金评选过程中,建议强调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或者导师第一作者,研究生第二作者)的成果,体现研究生的真正学术水平。避免有些研究生通过挂名获得更高排名而实际上工作没做多少的弊端。同时,规范授予学位的影响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要有学术论文在核心期刊以上的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或录用。对于SCI/EI收录的论文,在优秀论文评选中享有优先推荐权。此外,除了学术论文外,其他成果如专利、获奖等能体现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成果也可以规范、量化,替代论文作为授予学位指标。

2.化过程管理。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包括教学过程管理、论文选题与开题管理、中期考核、论文盲审与答辩环节等。目前,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授课不认真、学生不投入等问题,职能部门需要制定相关制度,强化教学过程监管,例如不定期安排督导听课,安排学术专家组(3―5人,从教学、科研成就卓越的教师中筛选)课程教学内容审核等,实行“能者上、庸者下”,杜绝“教师混工作量,学生混学分”等不良现象。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是研究生论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术论文质量。要求论文选题要新颖,避免重复选题(比如原料不同,研究内容、方法都不变)、知识陈旧选题、无实际应用价值选题等。论文开题报告存在流于形式、监管不严等现象,应加强这方面管理,为研究生论文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切实加强论文中期考核工作,对论文工作进度、论文存在问题、拟解决方案等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可进行下一阶段工作。严格把关论文送审与答辩环节,严格执行“双盲”送审制度,论文答辩过程中,实施回避制度等。此外,加强学位论文管理,明确论文外审的专家意见为“2A1B”或“3A”才有资格评选校级/省级优秀论文;硕士学位论文有SCI发表/录用的优先推荐校级/省级优秀论文,优秀论文的评选务必公正,做到“优中选优”、“宁缺毋滥”。最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加强研究生“学风”教育,目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考公务员、考教师资格证、考驾照、校外兼职等与学术研究无关的现象,严重制约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需要校/院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为研究生学术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才。目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数量相对过剩而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紧缺的弊端。食品是一门综合性强,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交叉学科,也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现代食品科学的发展应该与食品技术自主创新的需求相适应。因此,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基于此,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构建现代化的教学体系,组建责任心强和素质高的团队导师队伍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与保障。

参考文献:

[1]候利霞,梁少华,王晓坤,周蕾.食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3):74-75,86.

[2]程顺昌,冯叙桥.农业院校食品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58-60.

[3]谌素华,王维民,吉宏武.食品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735-12737.

[4]姜燕,张海悦,薛冬桦,孙秀秀,鲍慧娟.美国韦恩州立大学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10):162-165.

[5]张海德,梁丽仪,杨劲松.食品类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10):159-160.

[6]冯镇,陈志红,李晓东,杜鹏.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217-219.

Explore of Innovative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for Food Science Specialty

SHI Qi-long,LI Zhi-he,Zhao Ya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Food Science,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Shandong 255049,China)

篇11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近十年来,某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下降的现象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从教师教学道德研究入手,分析了当前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现状,进而提出完善教师教学道德的对策与建议,即重视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高、加强对教师道德责任感的要求并鼓励践行、注重教师科学和人丈素养的提升。

师德素养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师德呈现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以良好的知识结构完成课程内容的教学,而且要将合乎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很好地渗透其中。为此,重视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的建设,应成为研究高校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教师教学道德研究人手,分析了当前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现状,进而提出完善教师教学道德的对策与建议。

一、教师教学道德

教学道德属于教学伦理范畴的内容。早在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就根据当时教学片面追求科学化、教学中人性的一面被抽去的现象,提出尊重儿童的思想,奏响了教学伦理研究的序曲。20世纪上半叶,美国哲学家杜威明确提出了教学伦理道德问题。1966年英国教育哲学家彼得斯提出教育的两大标准,即传授有价值的东西和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并且具体分析了教育过程的伦理基础:民主、平等、自由、尊重、兴趣等,这些就是教学道德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学道德的概念被正式提了出来。西方一些研究者详细分析了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道德问题,提出教师从事教学必须具备的品质,如对学生的关爱之心、强烈的责任感、善于自我批评的精神、成熟的思想以及探索世界奥妙的热情等等。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教师教学道德的研究,主要观点体现为:第一,教学道德表现为对人的尊重。要在尊重教育对象的基础上施与教育,并且要规范教师的言行。在教学中,要使自己的语言更合乎道德要求,并且要使教学更富有文化内容和教育意义。第二,教学的内容要体现教育价值,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教师要把科学的、有价值的内容讲出来,就必须认真、科学、严肃地对待教学。第三,教学方式要体现民主性,课堂教学要呈现出宽松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要以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相处。第四,教学体现教育者善的品质,教师要关爱学生,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不仅要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还要使教学为受教育者服务,以受教育者获得真正的发展为目的。可见,教师的教学道德涉及教学活动的道德问题、教师教学的行为品质问题,以及师德规范要求等问题。

综上所述,教学道德应该是人的道德品性在教学活动中的投射。教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因而教学道德的价值基础应为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促进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道德的,反之,阻碍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不道德或道德程度不高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学生的发展视为评判教师教学道德的基础。

二、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现状

1.部分教师学养不足,专业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自199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高等学校招生数量的激增使得高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批拥有高学历的毕业生进人高校担任教师。随着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和学院升为大学的进程,学历、职称、科研水平以及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逐渐成为衡量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在这一评价标准的导向下,高校教师面临着科研工作、学历提升、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发展型压力,使其精力不能集中在本职教学上,学校对教师教学绩效的考核也往往被淡化。部分教师学养不足,不认真研究教学内容,不讲究教学方法,上课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课堂教学缺少文化氛围,更缺乏育人意识,对教学工作不负责任,过于随意。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降低了高校教学质量,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和尊严。因此教师缺乏师德的表现,会给高等学校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部分教师教学道德意识淡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教学领域也悄然改变,教师教学道德问题受到关注。目前,部分高校存在诸多教学道德意识淡漠的现象。如:为应付教学检查和考核评估而大做表面文章,不惜弄虚作假;投人大量财力引进人才、重学历轻能力的用人思想,使得一批没有教学实践能力的高学历人士进人教学领域;教学管理松懈,教师私自调课,甚至随意更改教学计划,只以完成教学工作为己任,而没有真正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要求出发组织教学,缺乏应有的责任感。这些现象都对教学工作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学校并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个人的成长及学校的正常运转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完善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的对策与建议

1.重视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学道德的价值中枢。教学道德通过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力。作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是衡量其是否胜任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但教学能力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更重要的还应包括传授专业知识的本领与技能,需要借助教育技术、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予以实现。

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首先来自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学风和严谨治学的精神。其次还要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人研究、体悟以及充分表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要善于思考,突破知识障碍,并有效分清教学的重难点,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具成效性。教学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知识的罗列,而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思考,形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和创新性的知识体系,经过传授,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体悟就是从教学体验中获得经验,深人专业学习,吸收优秀成果,学会借鉴、吸收和发展自我。在此基础上体悟学科的创新,使自己拥有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当然,教师的创新体悟最终还是要经过有效的教学磨炼来实现,因此要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质。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体现的是教师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给学生以文化熏陶,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2加强对教师道德责任感的要求并鼓励践行

道德责任感是教师教学道德的真实体现。具有.道德责任感的教师会尊重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己任、科学而负责地对待教学工作。教师的责任意识同样是通过教学渠道发挥作用的,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影响作用往往体现在教师所持的教学观念方面。教师执著的精神、严谨的学风、生动的教学、热情的态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的教学观念就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持有何种教学观念,都应对学生高度负责。

高校要加强对教师道德责任感的要求,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践行道德规范。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也要采取有利的措施加强管理,引领高校教师将发展重点转向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提升,从而实现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3.注重教师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篇12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青浦区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为核心理念,以提升学校发展品质、稳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抓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有效破解课程教学改革及学校发展进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促使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1、做好"十三五"规划,明确学校发展目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3、注重行为规范训练,落实行规常态建设。

4、完善课程教学管理,提升学校教学水平。

5、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6、改进教辅后勤工作,强化服务保障意识。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做好"十三五"规划,明确学校发展目标。

1、按照青浦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所提出的有关目标、任务以及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围绕小学教育"十三五"期间"提升发展品质,促进高质量的优质均衡"的目标,突出年度工作重点,落实工作推进的相关措施与策略,不断提升学校教育发展品质。

2、学校要按照教育局提出的综合改革的目标要求,全面梳理发展基础,找到最近发展区,推进学校自主发展。

3、要围绕学校发展总体目标,分解阶段目标,明确年度推进重点及相关任务;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要用心谋划发展策略,要在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改进、特色创建、文化打造、管理创新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1.实施精细管理。推行落实"五、四、三、二、一"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即"五个明确":明确岗位职责,明确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流程,明确工作标准;"四个到位":布置到位,执行到位,指导到位,检查到位;"三个及时":及时反馈,及时督促,及时改进;"两个注重":注重分析,注重总结;"一个创新":遇到难题,先转变观念再进行方法创新。

2.切实加强师德建设。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教书育人楷模事迹,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扎实开展"争做四有好老师"等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和谐师生关系;激励教师爱岗敬业,让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学生爱戴、家长欢迎、社会满意的好老师。

3.发挥区级"名优教师"、校级"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提升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整体水平。要围绕促进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创新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以提高学科素养和教育境界为核心,以提升教学能力为重点,分层次分阶段逐级培养,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成熟,提升青年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4.树立优秀群体典型,凝聚教师人心。充分利用教师集中学习时间,大力宣传身边的感人事迹,以点带面,挖掘优秀教师群体的教育品质,并用此精神凝聚人心,传递正能量,引导教职员工用此精神塑造自我,熏陶学生,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和人文生态环境。

(三)注重行为规范训练,落实行规常态建设。

1.要树立"全面德育,全员德育,全程德育"的"三全"观念,积极探索研究学校德育工作新模式,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以扎实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进一步落实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营造学校良好的校风、学风。

2.开展行规养成教育。要以巩固、提高行为规范"三星级"评估为契机,把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完善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坚持把行规养成教育与推进校风校纪建设结合起来,与推进文明班级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促进良好校风、校纪的常态化。

3.多渠道地开展法律、消防、防灾等生命专题教育,整合与之配套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4.加强家委会建设,完善家委会机制,发挥家长资源,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家长了解学校管理,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5.根据学校德育工作总体要求,结合少先队工作特点,开展形式活泼、多样的主题活动。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继续做好鼓号队的训练、队室建设等工作。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咨询室功能,有计划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讲座,心理健康录像,主题班会等;特别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好个别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

7.关注特殊学生教育。树爱心,转观念,积极探索特教与普教一体化的教育形式,推进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特殊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随班就读学生的育人环境,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健康发展;形成有利于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良好的学校育人机制。

(四)完善课程教学管理,提升学校教学水平。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进一步增强执行课程政策的意识,严格执行市教委颁布的课程教学计划,从学校实际出发,规范、合理、科学、创造性地编制好学校课程教学计划,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尤其要重视非考试类学科和实践类课程的开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要科学合理安排好日课表与作息时间表,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要保证学生每天校园体育活动1小时,认真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保证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加强学生放学后看护工作的管理。

2.继续贯彻落实《青浦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改进小学阶段课程教学管理与实践的若干意见》(青教小[2014]4号)文件精神,加强课程教学管理的实践与研究。要形成校本化的教学常规管理机制,管理制度健全,管理程序与运作规范。要直面新挑战,破解课程教学管理中的难题。深入研究备课管理,进一步规范集体备课操作流程,加强备课活动过程性管理,确保集体备课优质高效;加强作业管理的实践与研究,要建立作业设计、协调、检查、分析及评价等管理机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加强教研活动的策划与管理,学校要建立健全教研活动的计划制定、研究主题提炼、活动过程展开、活动结果评价、教研组总结、教研成果推广等方面的管理机制,教研活动要注重问题性、主题性和连续性,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要积极探索适应课改要求,促进教师发展和专业化的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机制,加强教师教学过程管理,通过观察了解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测验等情况进行教学评价,并通过分析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进一步规范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和考试工作。基于绿色指标要求,建构全面客观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系统。不断完善教学、检测、分析与改进的教学循环机制;积极探索技能类学科、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学生学业质量管理机制。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本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为契机,积极探索建立以校为本、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严格执行市教委对小学阶段考试考查的相关要求。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沪教委基〔2013〕59号)的要求,小学生学业评价严格实行等第制。学校组织的各类考试的命题要科学合理,考试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不随意提升考试难度、增加考试次数,要加强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利用评价结果改进教学,使日常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5.进一步加大学校教育开放力度。要加大向社会开放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及公益活动,让学生在社区平台上锻炼成长,并向社会展示教育风采。要充分运用社区教育资源,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提升课程育人功能,培养学生为地区经济、社会服务的情怀。要切实推进家校合作,创新家校合作方式,健全家校合作机制。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课程建设、社团建设等,增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性。要建立向家长开放的长效机制,通过家长会、开放日、家访、问卷调查等,提高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知晓度、参与度和认同度,形成教育合力。

6.积极主动依托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利用"请进来、走出去",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互动共享。

(五)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1.完善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制度,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引导、帮助教师以小课题研究为抓手,探索教育科研的方法和途径,克服畏难情绪,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已经立项的课题要认真做好开题论证等工作,并务求实效。

2.创设科研氛围和平台,积极倡导教师将理论学习与日常教学行为相结合,支持教师开展各类课题研究,注重课题研究与个人研究相结合、与教研组主题研究相结合、与教学改进相结合。

3.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心得、课题研究论文等,推荐参与区教育科研成果评选。

(六)改进教辅后勤工作,强化服务保障意识。

1.制定并严格执行学校"三重一大"制度,继续加强学校公用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切实强化对财务收支、基建维修、大宗教育用品采购等方面的科学管理。

2.严格执行市教委规定的收费标准,规范操作程序;规范学校财产的验收、登记、领用、借用和归还,完善各项制度。

3.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认真落实学校安全目标责任制、重大安全事故报告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实防火、防盗等各项技防措施。

4.切实加强校车的安全管理工作。落实校车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司机、随车管理员、值日教师的培训工作;明确安全责任,制定健全交通安全应急预案,定期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和逃生演练。

篇13

关键词:卓越课堂;微格教学;实践教学;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71-02

重庆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有的微格实践教学,虽然几经改革,但在与时俱进方面,特别在卓越课堂下培养高品质的人才方面仍然显得捉襟见肘。这里固然有多种因素,但也说明现有的汉文微格教学实践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需要继续改进,作为毕业生就业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亟待优化与加强。

一、汉文微格实践教学开展现有状态

在重庆文理学院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汉文专业核心课程《中学汉文教学论》开展改革,尤其是把汉文微格实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紧密联系,从2008级至2012级中,已经有755名学生参与了五期改革的微格实践教学训练,在此过程中,已经渐渐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初步形成重视师生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态势。尝试了教改实践过程中的种种探索,包括注重教学过程细节,态势转化从静态动态等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实践证明,效果是比较突出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综合素质多次在各级教学大赛中得到验证并获认可。

由于微格实践教学课堂属于虚拟课堂,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为此对微格教学进行了反馈调研,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对象选取2011级、2012级、2013级三个年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全体学生。2011级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3份,回收率为94.2%;2012级共发放问卷145份,收回问卷137份,回收率为94.5%;2013级共发放问卷145份,收回问卷140份,回收率为96.6%,共统计有效问卷382份,占回收问卷的97.9%,占问卷总数的94.3%。

通过数据结果分析92%的学生认同,在卓越课堂背景下重庆文理学院汉文微格教学改革效果已取得了成效,并且一些做法走到了全国高校的前列,83.1%认为汉文微格教学在理论学习和教育实习间构成一条纽带,但有22.4%的学生对现在微格教学的组员搭配认为不够合理,23.8%面对同学扮演的教学对象无所适从,36.7%的学生在每次微格教学训练后不观看自己和同学的视频并做出修改,15.7%学生认为现行微格教学的评价方法不够完善。由此可见汉文微格教学训练的模式及效果、评价方法有待改进。

二、汉文微格实践教学开展的基本做法

1.规范实训过程,打造共融互促式专业团队。实训前学生认真填写《语文微格报告书》,分小组进行实训。每次微格实践有4位指导教师同时在场,分管不同小组,不同模块内容,让教学经验丰富且掌握了一定的教育科研方法的熟练教师循环指导,既让学生从多个教师的指导中体悟到不同的教学风格以及和谐的人格魅力因素的教育,对其成长有很大影响,较好地完成了教法的融合,又整合教学资源,突出师资优势,加强了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这是在单一课堂上不可能实现的,这种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同时有利于学生注重随时积累研修资料,避免低层次重复,及时反思调整试讲方案与活动,提炼成果。同时每次微格教学中的录像也是不可少的,通过录像可以让同学更好地进行自我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更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升师范生教学能力。作为配套实训课程的汉文微格教学,是构成中学汉文教学论实践内容的核心要素,通过教学实践,能使学生在综合运用教学的基本原理,独立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说课及教学评价等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施教能力。语文微格教学以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学生对知识或理论的应用为主,采用任务驱动、情景体验、教学做合一、案例教学、仿真教学、教学实录等恰当的教学方式,提升师范生教学能力,其效果是与教学观摩、备课、说课、试讲及评课研讨、教学见习等实践环节一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整个教学论课程中汉文微格教学实践以及反思占课程50%的考评。

因为采用微型课堂的形式进行模拟实践教学,所用时间短,学生人数少。训练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理论元素导航,确立互动式教学思路。要求学生完成模块内容时,以卓越课堂为目标,先把理论方案设计好,参悟理论联系教学实际,为汉文微格教学实践服务;要求剖析优秀教学实践案例,寻找教学理论元素,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之后再实际操作,重点突出备课能力、语言表达技能、提问技能、课堂组织技能等综合技能。在微格教学实践现场,把在基础教育可能遇到的现实问题作为主线,帮助学生及时确立改进研究专题,运用教学论理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行动研究,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

在帮助指导学生的同时,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发挥重要作用,加强了问题解决与自身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相结合,所以也有利于教师专业特长发展,创建了师生学习共同体,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教师根据自己感兴趣且有代表性的具体问题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并能较好地结合学生试教例进行系列研究,从而有序地提高专业修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改革实践研究探索过程。

4.整合模块,凸显实施环节特点。教学过程设计中突出四多特点:多观摩、多研讨、多实践、多反思。(1)组织教学观摩。案例剖析引导学生参悟理论,讲评与总结挂钩实践案例,寻找教学理论元素,渗透理论,改进方案积累沉淀内涵,达到素质培养,蓄势待发应用备战。(2)开展教学研讨。通过参与设计过程的研讨,使学生阐明教学理念,在微格教学中体验反思,获取感性知识,最终还原运用到实践教学。(3)优化教学实践。微格教学实践主要是分上下期随内容配套进行,学年优化有八个教学模块。除完成八个教学模块项目外,还组织学生开展对应练习项目,完成汉文专业的专项训练,循序渐进,逐渐成熟。如即兴表达口语训练、作文教学设计、文本解读、课件制作等指导性实践项目。(4)督促教学反思。在实践过程中反思改进,利用好媒体,学习不同风格、流派教师的教学风格,体会感悟汉文教学鲜明的主体性以及教学艺术的多样性及创新性;鼓励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大胆模仿尝试,模拟动态课堂,力求实景练战,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教学实践能力参加岗位竞聘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针对汉文微格实践教学开展存在问题的措施

1.营造动态多变的客观教场。针对实践教学课堂空间不是真空场所的问题,强化和谐的人际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让竞争的学习机制共同融入师生的实践观念中。以基础教育实际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适应基础教育需求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有效地缩短了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基础教育需求的距离。

2.形成并完善过程性评价。针对考评量化结果不细的评价问题,利用《汉文微格报告书》的记录评价,作为学习者改进、提高教学技能的依据,使得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微格教学的评价,有自我分析、小组分析、指导教师分析三结合的定性分析评价,也有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制定的评价量表的定量分析,以量化的结果说明在哪些指标上还存在问题,以及技能整体所达到的程度。定量分析给出具体的量化结果,定性分析找出产生不足的原因,指出努力的方向,被评价者容易接受。因此,两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被培训者改进和提高,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

3.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定期开展“三尺讲台 展我风采”活动,保持参与的积极性。让短暂的微格训练,也能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不仅仅需要自身拥有扎实的知识积累,要能够解决学生可能会突然提出来的问题,还要有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将自己的知识通过讲课这种形式导出来,教给学生。而教学的过程中,生搬硬套的方式也不行,还要有特色,有自己的东西。讲课也要抓住重点、难点,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里面解决掉这些问题,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加强实训的时效性突出动态体验式实践。课堂作为一个共同体,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共同体,它还必须是一个学习型组织的共同体。在实践小组里,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努力目标,找出存在的差距及其核心问题;注意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他人经验成果,广泛拓展学习资源,如在同课赛讲、同课异讲和异课异法中有利于构建富有挑战和竞争的教学机制,确立正常和密切的合作关系,达到较快成长,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学习的团队和学会系统思考,使得课堂充满灵动。

四、结语

重庆文理学院的汉文微格教学改进了以往的师范生培训的模式,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微格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社会与学校、规划与实施、实施与评价、评价与规划之间的本质联系严密而充实。较好体现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当然汉文微格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也必将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渐进性和飞跃式变化发展,我们的探索道路仍旧很长。

参考文献:

篇14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

1.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都越来越大,现代社会对于心理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给心理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要提高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建设水平,要有一个整体的指导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指导思想,并根据指导思想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与计划,才能加快心理学专业建设的步伐。具体来说,应该以师资力量的培养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关键,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专业素质为重点,从整体上提高心理学应用专业的师资水平,还需要彻底的改革与创新现有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总之,就是要加强学生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力开展学术研究,以培养面向社会的、综合素质较高、专业能力较强、实用型的心理学专业人才为主要的指导思想,体现出时代特色与专业特色。

2.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培养目标。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并充分的结合心理学专业的特点来制定的,具体来说,主要是要培养拥有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心理学应用技能的人才,而且所要培养的人才还能够在各种社区服务机构、学校或者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人力资源、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工作。

二、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水平的举措

1.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规划。要培养专业的优秀人才,保证教学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非常重要的,是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水平的前提,也是关键所在。要鼓励在职教师攻读更高学历,大力的引进专业的教师人才,不断地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学位、综合素质、教学科研能力以及专业学术水平等等。

1.1目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目前来说,一部分的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缺乏专业性较强的教师。一些专业课的教师没有得到落实,却发现有的、实力加强的专业教师,阻碍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建设。(2)学校的师资结构不够合理。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教师的职称、年龄、学历方面的结构都不够合理,一部分教师的年龄偏小,学历偏低,没有形成一个结构完善的师资队伍。(3)未形成一个有力的学术梯队。在学术的梯队建设方面,缺乏强有力的在专业以及科研方面能够起带头作用的教师人才,学术队伍的层次不够完善,师资队伍中的学术成果还不够高。

1.2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的相关策略。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改进,在今后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学校要重视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重点发展专业带头人,使其能够成为带动应用心理学专业科研的行家,成为解决心理学专业建设与发展难题的专家,从而进一步的带动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整体的师资水平与知名度。第二,要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深造以及培训的机会,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同时也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定期的选派一批教师进行高层次的培训学习,或者去国外深度的进修,在计划范围内创建一批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以及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整体上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力量。第三,针对较为年轻的心理学专业教师来说,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业务素质以及职业道德,使年轻的教师能够严格的遵守学校制定的各项教学规范制度,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1.3专业教师要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点。无论是任何学校或者任何专业,教学质量都是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基石,对于专业教师来说,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法,构建有效性的课堂,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是最关键的,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使学生学有所获并学有所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都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现代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与综合型的专业人才。具体来说,就是要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点,努力探索出创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还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不断地拓宽专业的知识面。作为教师,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师修养,学习更多新知识,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有效的教学风格。

2.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的建设。

2.1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宗旨。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构建的宗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要实现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操作能力,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二是要使本专业的学生具备扎实的、能够从事专业活动的基本技能。也就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的相关英文、数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撰写论文以及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具备获得本专业职业资格证的必备条件,了解与本专业相同或者相似的工作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三是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毕业后学生能够从事与心理专业相似或者相关的工作。

2.2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分析。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要具有针对性与特色性,首先是要注重将专业基本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重视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其次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成为一个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极强的综合型人才。最后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基地,增强其动手能力。

2.3专业各门课程教材的选用。在选用本专业的课程教材时,需要注意的是,一是要选用全国知名重点大学应用心理学本科现用的教材,二是要选用将三年来出版或者修订的教材,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与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学校还要做相关的调查活动,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意见来进行具体的调整。

2.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的改进。要彻底的改革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将被动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制定多元化的合理的考核制度,从不同的方面综合的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果。要充分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教学有效的运用到心理学教育中,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生动的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利用网络技术创建网络课堂,建立一个学习、交流讨论、信息分享的网络平台,增强信息的互动性与有效性。

3.教学实践环境的规划与建设。

3.1建设多功能的心理实验室。学校应分批的建设多功能的心理实验室,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人力与资金的投入,将心理实验室的建设的规划作为重点项目,并不断的完善心理实验室的基础设施设备,能够满足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需求,具体来说就是能够满足心理素质训练课程、心理咨询辅导等团体活动,能够提供音乐治疗、放松训练、个体咨询等充足的空间,能够满足各项课程的情景模拟活动。

3.2建设心理学专业实习基地。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专业培养的方向定位,尽快的联系并建立更多的较为稳定的实习基地,供学生们进行实践和锻炼。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