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G7l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38(2011)05-0037-03
学风是学习者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和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包含着一所学校的文化传统、行为风尚和办学理念等,是一种无形的精神风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和管理者的行为。学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仅指求知者的学习态度和治学精神,广义的还包括教风与教管等,是学校全体成员在各种教学与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并能被人们所接受的一种群体氛围。本文通过分析学风现状,探讨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新思路。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意义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增加,高职院校得以迅速发展,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转型期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存在诸多问题,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以培养“打工族”为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学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严重的挑战。而一所高职院校的学风状况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目标的实现,是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学风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学风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其学风必然是良好的。良好的学风是在制度文化约束下,经过师生长期努力形成的。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广大师生治学态度及学习精神。良好的学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能激励学生自觉地学习,能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目标,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具有感知和影响作用。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教学管理水平较低,教师素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为人处事、教学态度、敬业精神等,这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另外,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也需要改进,以适应高职生成才规律。加之高职生进校时的成绩差异较大,学校录取时的分数相差较大,故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与中学所学存在着脱节情况,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加强学风建设必须重视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学风建设是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由于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条件满足不了学生增长的需要,高职教育出现质量下滑。为了进一步规范高职办学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2004年起,国家开始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2007年国家提出创建100所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各省也相继推出省示范性高职,2010年国家教委又创建200所国家骨干高职。加之400所省级示范高职,700所高职进入创建行列,在l219所高职中,仍有500余所面临生存危机,而从全国情况来看,近年来全国大部分高职存在着生源不足的情况,况且应届高中毕业生逐年减少。实际上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生存危机。因此高职院校已从规模型发展阶段进入内涵建设发展阶段,走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我们应认识到学风问题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它是学校的生命力所在,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着学校的前途和命运,同时学风状况是衡量内涵建设的重要指标。
(三)加强学风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
高职教育属大众化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技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但受市场经济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高职学风出现了严重的滑坡,教师的责任心也有所减弱,学生在校学习缺乏远大理想和明确目标,学习目的含有较强的功利性,没有忍耐力和意志力。在学习行为上,轻视知识积累和学习过程,转而重视成绩的结果,这样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进而影响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即使办学环境再好的学校,也会因学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目标不高,动力不足
据调查,大部分高职学生到校后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的情况,不知道所学专业对以后就业的影响,选择专业时只知道热门专业。如近几年某高职的汽车工程系,招生人数达学院整个招生数的40%,而学院的一些长效专业则存在吃不饱的情况,学生选择专业时对市场情况不了解,一些就业形势好的专业却门庭冷落。大部分学生上高职只想有个好出路找个好工作,不把上大学与以后人生发展联系起来,不把上大学与自己的成长联系起来,没有远大目标。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就业前景不清,对职业目标不了解,大多数学生只追求考试过关,致使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
(二)急功近利,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与人生价值、精神世界的关系,过分强调知识与工作关系
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学生学习追求急功近利,只想学习专业知识,对于学校所开的基础课、公共课不感兴趣。据有关调查显示,有29%的学生选择旷课做其他事情,9%的学生旷课5节以上,12%的学生旷课5-10节,10%的学生旷课10节以上。学生对组织开展的活动不感兴趣,不参加社团活动,错误地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能适应行业工作。认为公共基础课和学校的一切活动与以后工作无关系,没有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不知道知识是智慧的基础,公共基础课是学好专业课的基础。把知识体系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分开。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没有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其专业知识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专业知识不仅学不好,而且不牢固,难以发展。这种急功近利的认识是把自己当作机器人一样,元发展前途。急功近利认识的另一种偏见就是知识不能当饭吃,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只追求当前利益和生存。对于一个大学学习者来说,这种思想必然导致学习元兴趣,荒废学业、虚度大学年华。
(三)教学与学生管理不规范,教学管理制度不严格
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制定了相关的教学与学生管理制度,但却存在落实不力的情况,学生缺课情况十分严重,某一时期甚至达到30%,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情况普遍,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的积极性。高职的学习纪律总体情况是,一年级比二年级好,二年级比三年级好,大部分学生刚入校时还怀有理想与抱负,但受高年级学生的影响,其学习态度、学习纪律逐渐放松,这种情况在高职普遍存在。有的学生三年未进过图书馆借书,不参加学生的社团组织,不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活动。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学校管理不规范,管理制度不落实,一些教学或管理人员敬业精神不强,教学质量欠佳。学校的引导措施不力,学风建设薄弱是学校最棘手
的问题之一。
(四)学生工作体系不健全。辅导员队伍薄弱
各校有学生工作处、团委,负责学生和共青团工作,教学系部有党总支和辅导员,负责学生工作和学生思想工作,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看起来管理体制健全,但由于学生工作需要认真负责的辅导员队伍,而高职院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够重视,辅导员评职称不知归哪个系列,发展出路不畅,因而导致大多数辅导员由专职变为兼职,少数专职辅导员积极性受到影响。加之辅导员工作元相应的奖惩措施,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况,致使辅导员队伍薄弱,思想工作力度不足,直接影响学风建设。
三、强化学风建设的措施与对策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除学生自身因素外,还有教师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和家庭因素等,但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和学校因素则是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强化学风建设,要从主要因素入手,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措施,优化育人环境,师生齐抓,上下共管,以引导为主,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与健康发展。
(一)以优化学习环境为先导,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引导学风建设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绕人类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是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外在事物。环境育人是指人们所处的周围事物对人的影响教育作用。正如欧文所说的:“人是环境的产物”,杜威也曾以“一个在音乐家庭的儿童,他在音乐上的能力不可避免地将激发出来,比在另一个环境中可被激发的其他冲动所受的刺激,相对来说要格外多些”,事例说明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校园建设的文化内涵,注重环境育人的作用。做好环境文化与育人工程的完善结合,以优美的环境文化感染、熏陶、激励和引导学生勤奋学习,拼搏进取,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知识和技能方面。一是图书馆作为全院知识集散地和信息喷发地,信息资源建设与内部环境布置应作为环境育人的重要阵地,应受到学院的特别关注;二是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注重文化内涵建设,给校园环境中注入浓厚的文化因素,激励学生奋发学习,从而引导学风建设。
(二)以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为关键,促进学风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在学风建设中居主导地位。教师素质包括师德与师风。教书育人,首先是育人,从师德来看,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教师的言行,都必须成为学生的楷模;从师风来看,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及研究能力、研究成果,都能引导学生刻苦学习。教师要有精湛的教学水平,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听课率和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要有以育人为本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在课堂纪律、批改作业、阅卷等方面,都能得以体现。高职院校要采取相应措施,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鼓励教师申请研究项目、举办专题和撰写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传授,传授自己的研究成果。尽量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以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深化课程改革,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分层次教育,因材施教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育作为一种服务的理念已被国际社会接受和推广,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确立教育是服务的理念,就会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就要主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能鼓励学生减轻心理压力,设法改变他们厌学心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信力;确立服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就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次教学,促使学生完成学业,促使学风健康发展。
(四)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规范管理与激励措施相结合,是优良学风的基础与保障
规范制度、科学管理是学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学校优良学风形成的基础,但仅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而无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措施作保障,就会形成有章不循,使制度形同虚设。因此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一是对管理者的约束与激励;二是建立学风建设考评体系,对各教学系(部)进行考核评比,奖励学风建设优秀的系(部)鞭策学风建设较差的系(部),并在校内公布考评结果,以此促进学生管理部门和各系重视以加强学风建设;三是对学生的约束与激励。如评选并奖励优秀辅导员或优秀班级与学生,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高职院校应修订学生奖学金条例和评优条例,建立起适合本校特色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五)加强学生工作领导,健全学生工作管理机制
学生工作是全院工作的中心,学生问题是学校最敏感的问题。应该说学生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由此可见学生工作在学院中的重要性。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工作的领导,健全学生工作的管理机制。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机制来看,上有管理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下有学生工作处,各系有以党总支负责,各辅导员具体负责的学生工作机构和人员,但在抓学生工作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一是对学生工作认识不到位;二是服务理念不正确,认为自己是管理工作,而不是服务学生的工作,这样工作起来就元亲和力;三是辅导员素质偏低、责任心不够。对此学院要加大学生工作力度,强化对学生工作的领导,重点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辅导员队伍的考核考评体系,组织开展辅导员工作经验交流,激励辅导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只有从最基层的辅导员队伍抓起,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鼓励学生奋发学习,积累知识,才能在全院掀起读书学习的热潮,良好的学风就会慢慢形成。
学风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院师生共同努力,需要科学的制度约束和相应的激励措施,也需要完善的服务设施,更需要教师的风范和全方位的引导。总之,学风建设是永恒的主题,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这个灵魂的建设需要所有的人共同努力。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而无形的精神力量,时时刻刻都在对学生产生着强烈的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杜安平.张晶.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与应对策略[J].辽宁高职学报.2008(11):98-100.
Abstract: The style of study reflects a university's level and characteristic of education,it's the most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of a university.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tyle of study nowadays,expound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yle of study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and states the steps and methods to strengthen the style of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udent work.
关键词: 学风;问题;措施
Key words: the style of study;problem;method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314-03
――――――――――――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本科生导师制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岩(1979-),女,黑龙江拜泉人,硕士,讲师,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学院,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0 引言
学风简单的说就是学习的风气,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和建设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更是养成和习惯。主观上受个人素质高低影响,客观上受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学校教育、历史文化等因素所左右。它所体现的是个体的综合素质,更是学校整体建设情况。学校、学院、学生,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以各学院的学风,虽然在一个学校内,表面上差不多少,但深入体会,是不尽相同的,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学生只要一进入学院,就不知不觉被这种习惯所影响,更影响到学生的一生。所以学院的学风至关重要,他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向上可以影响到整个学校,向下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但就当下的学风来看,有些新的问题却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结合工作实际,简单分析如下:
1 高校学风建设中遇到问题及原因
伴随着世界风云变幻的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追求,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再加上在校的大学生基本是90后的,这群孩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从而给学风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1.1 经济条件成为了决定学风的“杠杆” 在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钱的人越来越多,金钱至上的思想逐渐根深蒂固,这就从不同程度上对学风产生了影响。一是有钱人家里出来的学生,他们大多是为满足父母的愿望,不是从提高自身而来,在不愁吃,不愁穿,有钱大把花的前提下,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的想法基本不存在。二是人人都想赚钱,但受个别影响,赚大钱的人并不是学历很高的人,比如当今的煤老板,手里都有很多钱,别说是学历,有的甚至是混子出身,这些不同程度上导致学习不实惠的错觉。三是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这些人在学习上始终是最认真的一族,但受个别条件好的影响,学习氛围不同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在上述三种原因下,学生出现了学习思想不端正,劲头不足,钻劲不够的现象。
1.2 教育体制促成了懒惰的学风“温床” 从古到今,我国教育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逐渐改进,但与快速发展的现实还有差距。幼儿、小学、中学、高中期间的教育模式是灌输式,重分数轻能力,学的很多,很杂,但效果并不好,最终还是为了得到一个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期间大多学生对学习没有了兴趣,更多的是逆反,简直是拔苗助长。而一入大学校门,所有人都自认为有了“保险”,学习兴趣本来就被消磨差不多的情况下,必然要大松一口气,这口气一旦放松就再也难集中起来,可以说当想捡起来时已经快毕业了。另一方面就是受60分万岁的影响,没有特殊情况下都能安全毕业。这些从不同程度上导致,学习不认真,对所学专业没兴趣,深入研究不够的现象。平时不努力,经常搞临阵磨钱,不快也光这一套。
1.3 学历与能力混淆促使了学风“慢热” 这一点要从每年的就业说起,每个公司企业在聘任人时,首先注重的是学历,这就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唯一的目的,得到学历学位即可,一分为二的看,一方面却是能够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但从相反面看,又不同程度影响了积极性的深化,只认学历不提高能力。经常导致到了一个单位不长时间就跳槽,跳了几次一事无成,反馈到学校在校生身上呢,经常是学习没有用,专业根本没用等等不负责任的说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能力不够,综合素质欠缺,学风不是学习好了就行了,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习惯,同时是教会我们怎么思考,怎么去尽快适应。学风影响士气,士气影响战斗力,战斗力就是能力。这些认识上的局限和不切合实际的听说导致学风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戛然而止。
1.4 现代生活方式的诱惑使学风“打折” 多样性、复杂性、诱惑性极强的现代生活方式,对当今的学风影响很大,有的甚至达到了丧志的程度。大学的学习课程靠的是自学,自学就是自己利用时间学,但部分学生却把自由的时间用在聚会,谈恋爱等生活方式上,没有时间学习不可能深入,进而学风大打“折扣”。虽然学校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条件,但又有多少人把这些好的制度和条件利用于学习。看看休息日就知道了,大多是三人一伙,两人一对潇洒人生,更有甚至经常给管理造成麻烦,影响校风。
1.5 教学与实际的脱轨导致学风“低迷” 对与学风的好与坏,与教学的方式方法息息相关,为什么有的老师上课,学生就愿意听,兴趣浓,但有些老师学生却经常不爱听,睡觉,玩手机。原因就是方式方法问题,也有责任心的问题。高校老师引导很关键,应该更注重在思想上和调动积极性上下功夫,但有的却上完课完事大吉,学的怎么样与我无关的现象,完全使用的是“锯箭法”,上课是我的工作,积极性是管理人员的事,与讲课老师无关,这必然影响学风,降低学习氛围,影响积极性。另一方面就是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注重书本,没有专业实际,对自己讲完的课,到社会上到底有多大的用处,自己也说不上来,没有实例,不想学生所想,不思学生所思,降低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向往和期待。
2 大学学风建设的举措
学风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是高校办学和高校管理工作的永恒主题,它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和营造。比如要科学设置高校的专业课程、强化教师的示范作用、发挥考试的趋势作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等,具体有以下几点意见。
2.1 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只有解决了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才能使他们认真地学,勤奋地学,孜孜不倦地学,从而最终形成优良的学风。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大学生活,以“终点”导航自己的“开始”,解决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为谁而学习”等问题。帮助大学生提高学习认知,增强学习情感,求学、知学、乐学,端正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帮助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要求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真实的成绩。建议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中,所有教师都要善于做思想工作,懂得心理学,坚持做到上课之前常讲,常唠叨,使思想工作成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矩阵模式。具体做到:大一新生,注重“养成和适应教育”。通过早操、晚自习等措施,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和恒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开展各类学习经验交流会,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通过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提高其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大二、大三学生,可以注重“素质拓展教育”,通过引导其参加各类活动和科技文化竞赛等,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潜力,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持续性。大四学生应注重考研和就业形势教育,树立学生的危机意识,增强其学习和考研的动力。同时,注重择业观和就业技巧的教育,令其准确定位,顺利就业
2.2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学生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优良的学风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有力的机制来保障,学校要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弘扬正气,抓好领导干部和机关部门的管理作风。校园并非世外桃源,有正气也有邪气。正气需要弘扬,邪气需要打压,应形成一种讲效率、讲责任、讲服务、讲质量、讲民主的管理作风,切实解决师生在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学风建设起着导向保障作用。其次,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学校制度是学校精神的重要体现,制度本身具有自动和自控双重内容,它为共同活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契约式的规范,有引导行为、鼓舞士气与提高管理质量的重要作用。无论是优良学风的形成还是保持,都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予以保证,从而使之成为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晚自习、对学生上课、就寝的监管,建立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分会和班级干部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周要对旷课、夜不归寝、迟到、扰乱课堂和就寝秩序者及时通报及时处理。加强对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的督促和管理。每位辅导员每月与受学籍处理和降级边缘、警告边缘学生谈话,督促他们努力学习。学籍处理后对降级学生宿舍及时调整和清理,以免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对于有不及格科目的学生干部坚决撤换,避免负面影响。增加学生间的学习经验交流活动,建立学习论坛,为学生搭建学习方法交流平台;开展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讲座。更多地组织开展专业性的科技讲座,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第三,建立学风建设部门联动协调管理机制,形成分工协作、多管齐下、全员参与、共同推进的局面。在所有职能部门中,教务处和学生处是学风建设的核心部门,宣传部、科研处、团委、人事处、图书馆、后勤、保卫处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参与,推进学风建设。第四,强化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营造良好的考风。考试是学风建设的标尺和杠杆,考风不正,学风必不正。学校应制定完善的考试管理制度,包括从监考人员职责到考试座位安排,再到作弊学生处理等,以达到职责分明,从根本上扭转不良的考风,促进学风建设。第四,建立沟通、协调、交流机制。各种老师之间和老师与骨干之间要常沟通,常联系,常交流,常讨论,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辅导员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通过各种方式定期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尤其个别学习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更要及时、准确地向家长通报情况,交换意见,形成家校共同的合力。
2.3 健全激励机制,强化学习积极性 一是加强学风建设,学生是主体。针对学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学生评价激励机制。从学校、学院、学生层面入手,先后出台和完善一系列有关规定,把学风建设渗透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之中,实现学风建设工作的常规化和全覆盖。树立榜样典型,在班级和寝室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勤奋刻苦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举办人文素质报告、科技知识讲座、就业指导、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及学习经验交流等活动,结合专业特点,组建科技社团,倡导科技创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坚韧不拔的学习意识,营造学习、文化和育人环境,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积极倡导科技创新,结合专业举办科技活动、创业计划大赛等,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和学校的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应树立学生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学习意识,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保障优良学风的形成。三是加强典型培养,激发各类典型辐射作用。注重发挥学习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实行“带动工程”,一帮一地扶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开展“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团”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同学的“明星”效应,变说服教育为示范教育,变课堂教育为潜移默化教育,以先进的事迹鼓舞人,以优秀的典型引导人,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把从我校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请回来,对广大学生进行现身讲教,提高大家自信心。同时,也可以提前选配一部分人下单位进行实习,提高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排除想象与现实残酷的恐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优良学风需要长时间的精心培育,需要各种机制良性互动,形成“时时关心学风、处处思考学风、事事围绕学风、人人参与学风”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学风建设才能长期健康稳定地取得成效,才能带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高等教育研究,2006(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师培训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围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常规工作做起,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确定校本研修主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二、研修目标
(一)通过研修学习,使教师形成自觉研修的习惯和能力,树立规范、自觉的课改意识及质量意识,使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二)通过学科教研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教科研活动的实效性,使教师专业水平、科研水平全方位提高。
(三)以研导修。在研究中进修,在研究中提高教师素质,确保进修的专业方向性、问题针对性和工作适用性。以修促研,健全研究队伍,提高教育科研的质量,增强教育科研的导向功能。在研修中工作,在工作中研修。
三、研修重点
(一)师德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教师的师德培训,培养一支受学生喜欢、家长放心、品德高尚的师资队伍。
(二)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培训。
(三)结合学校实际,与时俱进地进行新教育理念的培训,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四)教科研基本知识、方法培训。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
(六)学生心理辅导培训。
三、研修形式
(一)自主研修:听随堂课(一学年不少于30节)、学习课程标准、撰写心得体会、撰写经验文章、多媒体课件制作等。
(二)专题讲座:推广王堂小学教师论坛,各片区学校推荐教师施行移位讲座。讲座内容为教学实践经验、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教育科研基本知识及基本方法、综合实践课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方法等。
(三)合作研修:示范观摩、听课评课、校际交流等。结合上级部门相关培训活动做好二级培训,开展示范课、展评课、优质课、专题讲座活动。
(四)技能竞赛:结合全镇实际,开展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三笔字等技能大赛。
(五)专业研修:实践反思、技能训练、论文撰写等。
四、研修内容
(一)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类:学科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与成果;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组织策略;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等。
(二)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类:教育法规与政策;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理想与专业发展规划;教师心理调适与情绪调控;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评价;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等。
(三)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类:学校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学校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校本研修规划与方案等。
(四)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类: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班主任工作与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的组织与班务管理;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学生思想工作及心理辅导;团队活动组织与管理等。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领导组织,具体指导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进一步明确校本研修工作的岗位职责。
制定科学可行的校本研修规划、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要将校本研修与学校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和年度研修计划。
(三)健全研修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支持力度。
健全校本研修的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加大对校本研修的经费投入,确保校本研修的经费投入,积极为全面推进校本研修工作创造条件。
(四)不断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充分发挥指导、评估、考核、表彰的激励作用。将校本研修的过程和绩效纳入全校领导与教师的工作考核、评比、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并采取各种方式合理地实施奖励。
(五)认真做好校本研修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
关键词 “90后”;学风建设;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078-03
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学风建设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最终体现在学校招生、就业等一系列指标方面。如今,“90后”已是大学里的主角,是高校的主力军,抓好“90后”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对提升大学生整体素养,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因此,要在分析研究“90后”大学生特点基础上,积极探索出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新思路,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1 “90后”学生特点及学风现状
随着成长环境的变化,“90后”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普遍比较强,自信、追求个性、不再盲从是他们的标签,但也会空虚、迷茫,对学习态度更加务实,更多地考虑未来职业规划等问题。正是因为这些特点,目前高校学风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新入学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适应问题 一方面,高校学习与中学学习在课堂教学方式、考试方法、教学场所与教学时间安排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一些新生会无所适从,不能将学习、活动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另一方面,由于刚进入高校,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老师、家长的督促,部分新生缺乏学习动力与意志,会空虚、迷茫,致使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少数学生甚至整天沉迷于网络,不思学业。
对所学专业认识不够,缺乏对专业的热情 “90后”学生易受社会因素影响,过于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一些学生在未能考上自己理想的专业情况下,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专业,片面认为所学专业就业前景不乐观,就自暴自弃、放纵自我,最终导致学业荒废。
学习态度不端正、纪律松弛 “90后”部分学生缺乏刻苦钻研、严于律己的精神,缺乏追求真理、勇于拼搏的精神,缺乏严谨踏实、勤奋努力的意志,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待在宿舍里打游戏玩通宵,学业寄希望于考前突击、弄虚作假,无视考场纪律。
集体观念薄弱,心理素质较差 “90后”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自律性较差,容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处理学业、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容易出现偏激和冲动,遇到挫折时心理素质差,缺少自我调节的能力。
2 “90后”学风问题的成因分析
“90后”学生的学风建设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影响学风建设的往往是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社会家庭因素
1)社会因素。学校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的职能本身可以对社会起引领和辐射作用。但另一方面,社会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同样对高校的教师和学生起着影响和渗透作用,特别是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不稳定阶段,容易受不良风气的误导。随着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的多元化,特别是对经济利益追求最大化等多种因素作用下,“读书无用论”“一切向前看”成了社会上少数人的最高价值追求。在社会不良风气作用下,学风建设面临着社会不良价值的不断冲击,部分学生思想也发生动摇,不再安于学业,而是忙于挣钱。
2)就业形势的冲击。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90后”的学生学习变得更加务实。一些学生为了更好地就业或读研,或入学就开始备战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及各类等级、资格证考试,或整日忙于社团社交活动,对学校开设的基础课程却不重视,能逃则逃,学习具有较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不利于全面发展,也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学风建设。
3)家庭因素。“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目前家庭教育普遍缺乏对“90后”的自理、自立与自制能力的培养,在步入大学前,他们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主要依靠家长、老师。但在进入大学后一切都变了,需要他们自我管理、自我安排、自我设计。面对变化,一些学生感到手足无措,茫然无知,产生巨大心理落差。
学校因素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形见绌,教室图书馆自习需抢座位,实验仪器难以保证每个学生亲自操作等,这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学校的管理制度没有与时俱进,一些制度特别是教学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1)课程体系设置落后,与时代相脱节。课程内容陈旧老化,更新速度慢,不能很好地处理经典内容与现代内容、现代科技成果以及学科前沿的关系,甚至使用的一些教材还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物,很少涉及科技发展前沿的东西,许多新理论、新观点不能及时编入教材,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索然无味。
2)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单一。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还是“灌输”为主,“启发”为辅,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没有交流,培养不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落后根源在于考核方式的单一,目前仍采用的“试卷考试”单一考核模式,激励不出教师探索多样化教学方式的激情与动力。一潭死水的教学方法也激发不出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只会感到学习枯燥无趣,从而厌学逃课。
3)教师中存在的消极因素。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是影响学风建设的关键因素。由于种种原因,部分高校教师存在师德失范现象,有些教师责任心不强,自身要求不严,备课不认真,不和学生交流,授课内容陈旧、方式落后等。教师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仅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产生不利影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学风建设也是极为不利的。
“90后”学生自身因素
1)学习动力不足,自控力差。“90后”大学生是个性张扬的一代,敢于表达,勇于表现,但有时也会心浮气躁,自控意识不强,做事容易虎头蛇尾。高校学习环境往往比较宽松,一些学生对高校学习环境熟悉后,就放松了自我要求,自律意识差,最后沉迷于谈情说爱或者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
2)缺乏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的精神。“90后”学生虽然渴望成功,但由于缺乏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一些学生遇到问题不愿深入研究,只想着如何投机取巧,钻空子、走捷径,这对高校学风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3 加强“90后”学生学风建设的措施建议
“90后”学生的学风建设是事关高校发展的核心工程,只有结合“90后”大学生特点,积极探索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搞好学风建设,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加强新生入学教育,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大学新生离开父母来到大学校园这个陌生的环境,能否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对他们学习生活影响很大。学生应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校也要尽可能帮助学生加速适应大学生活。
1)新生入学时要开展入学教育课程,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辅导,还要积极开展与学生相关的学籍管理制度教育,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各种规章制度,明确具体管理细则和要求,避免出现犯错时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也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业状况,更好地提升自我,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2)对于因高考发挥失常未能考到理想学校或者专业的学生,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其对专业的接纳、认同、热爱,激发出学习兴趣。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规划才有目标,有目标才有学习的动力。针对“90后”学生受社会尤其是网络上的言论影响大,缺乏人生规划的特点,学校要加强引导,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之建立正确的人生规划。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落实导师制、学长制,营造良好的班风
1)“90”后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比较强,心理承受能力欠缺,需要多沟通、多了解。因此,辅导员一方面要加强与任课教师及家长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要提高专业素质,具备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2)一个班的班风一旦形成,会影响到后面几年的班风,因此,班主任尤其是大一年级的班主任选择尤其重要。建议大一时的班主任以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资深教师为主,充分发挥其教学水平高、生活阅历丰富、科研水平高的优势,用专业的魅力打动学生,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帮助新生入学后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远比年轻教师和辅导员的空头白话实在得多,效果明显得多。
3)将导师制落到实处。高校年级辅导员一人对一个年级几百学生进行管理,难免力不从心,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建议在新生刚入校时让每个专业任课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当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时,可以重新选择导师,学校须尊重学生的意愿。导师每一两周与学生见面,介绍专业研究最新动态,传授研究方法,指导学生读书、学习和科研,在学习、思想、生活上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
4)充分发挥学长助学制功效。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选择高年级学生中一部分学习成绩优秀、能力突出的学生引导和帮助低年级的学生,使低年级新生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
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与改革 科学合理的规章管理制度能在确保学风建设稳步实施的基础上,监督和管理学风建设的各个环节,将学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课堂纪律,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及时收集教学方面的信息;完善学生干部每天考勤、任课教师点名、班主任抽查等措施,对迟到、早退、怠课、旷课的学生及时教育处理;认真抓好早操、晚自习;推进学风建设进学生公寓,将学风状况纳入文明寝舍创建的重要内容,培育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加强考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严格考试制度,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提高考试质量,考试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通过严格有序的管理,形成优良的学风。
加强师德教风,推动学风建设 优良的教风是优良学风形成的前提。教师只有精心教学、潜心科研,才能够以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人格魅力、儒雅的学识风范来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思想境界,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执行学校规章制度,崇尚职业道德,强化责任意识、奉献精神,为人师表;二是要教书育人,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潜心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三是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改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90后”学生具有善于交流、勇于表现的性格,科学健康的文化活动可以为“90后”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为学生之间交流搭建平台。通过组织各种学术讲座、辩论会、晚会,开展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形式,使学生在参与文化活动中得到收获。针对“90后”学生创新意识强的特点,学校可以鼓励和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加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学好文化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婷婷.学风建设的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9-10.
[2]张晓玲.谈理工科院校学风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187-189.
[3]刘志红.高校90后学生特色学风建设新实践[J].科技导刊,2013(5):243-244.
[4]陈蕾蕾.加强“90后”大学生学风建设[J].读与写,
2010(6):81-82.
[5]段卫华.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168-170.
【关键词】新时期 宿舍文化建设 学风建设 创新
高校宿舍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宿舍为空间,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学生共创和共享的群体文化。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 有其独特的功能。除有价值导向、教育优化、陶冶塑造、约束规范、心理调适等功能外, 需要强调的是它的开发智力、启迪智慧、激励学习的功能。
一、当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许多高校总是把宿舍文化建设仅仅作为宿舍的基础设施与基本环境建设来看待, 认为高校的文化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在宿舍以外的区域进行, 学生宿舍的功能就是提供学生住宿与生活。因此,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没能引起相关管理人员足够的重视, 从而导致在指导思想、工作安排、资金投入等多个方面弱化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工作。
2.重管理、轻教育, 抑制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功能的发挥。长期以来, 许多高校过多强调宿舍管理的控制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 忽视了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他们只把宿舍文化看作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 从而使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层次上, 没有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有些高校甚至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整体校园文化建设割裂开来, 与其他的教育活动割裂开来, 极大地抑制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功能的发挥。
3.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对宿舍文化建设, 尤其对学风建设产生很大的冲击。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 大学生为网络文化所吸引, 上网已成为校园内的一种新时尚和交流方式。网络文化在改变着大学生宿舍学习的生活模式、思想观念以及宿舍中的同学关系。部分学生沉溺于电脑游戏、网络, 与其他人的交流减少, 影响着宿舍内的作息规律和正常秩序, 从而也影响了其他学生的休息和学习。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同学因沉溺于网络而影响了正常课程的学习, 课程考试不及格, 直至退学。
4.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意识不强, 措施不得力, 宿舍文化建设效果不显著。宿舍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靠某一职能部门或某些学生工作组织来进行。它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群策群力、相互协调、相互合作, 但在实践中, 又往往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这直接影响到宿舍文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具体表现在没有统一的、长远的切合实际的宿舍文化建设目标,未能把宿舍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部门之间缺乏和谐的、制度化的协商、沟通机制。在宿舍文化建设中,不少部门常常各自为政、各管一块。
二、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1.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作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重要辐射源,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先进文化,塑造全民族深厚、广阔、灵慧的精神空间,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宿舍文化创新,增强宿舍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之成为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并内化为广大学生的内在精神,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信息时代的呼唤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进入学生宿舍对广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良莠不齐的信息都向大学生打开了大门,因此,高校必须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有针对性地推进宿舍文化建设的创新。
3.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高校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
创新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成为高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首先,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学分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宿舍管理的作用。其次,一些高校进行的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一方面打破了系科、专业的界限,扩大了同一年级学生的交流,扩大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但另一方面却使学生管理的难度增大。第三,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力度的加大,学生宿舍改由社会投资和管理,高校学生入住公寓后,宿舍文化建设尤其显得更加重要。在这种情形下,要通过对宿舍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教育引导,进一步发挥宿舍文化的塑造功能和影响功能,来加强以宿舍为单位的群体自我管理工作,
4.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教育收费制的实施,广大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一流的环境和一流的教育;另一方面,随着独生子女进入高校,独生子女身心的缺陷也随之而来,最主要体现在集体观念淡薄和协作能力较差上,他们非常需要通过宿舍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自身团结和协作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抓好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创新
1.着力推进观念创新,不断增强宿舍文化建设的内驱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能否推进宿舍文化创新,关键在于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是否创新。在推进宿舍文化建设创新的过程中,首先要反思、总结学校传统和现状,借鉴、引入先进文化和理念,形成一种能为学生普遍认同和理解的价值观和组织信念,把学生宿舍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应把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提高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宿舍文化建设质量和发展速度的快慢,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因而必须从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宿舍文化建设。
2.着力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增强宿舍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高校宿舍的制度建设是实施育人功能必不可少的软件环境。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价值观念、理想信仰等出现了多元化、全方位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严格的制度去引导、调控和规范宿舍文化,杜绝不健康的文化行为。同时要对宿舍成员的生活作风、起居习惯、人际关系、生活规律和价值取向等做出必要的约束和要求。宿舍文化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两个原则,即可操作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宿舍文化制度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并应随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中新情况的不断出现,而对制度加以改进,甚至全部更新,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也是宿舍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3.着力推进文化内容创新,不断增强宿舍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作为各种学术思潮的集散地,高校的宿舍文化呈现出复杂状况,以至在校园中出现崇洋媚外、唯书唯上、批判精神缺乏和学术道德腐败等令人堪忧的现象。校园中存在着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高雅与低俗、文明与愚昧等文化的对立与较量。高校必须创新宿舍文化内容,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从而影响宿舍文化的走向,使高校宿舍成为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
4.着力推进文化活动形式创新,增强宿舍文化自身的活力
在网络进入学生宿舍、各种思潮纷繁复杂涌入学生宿舍的新形势下,如果仍然采用常规的手段和方法推进文化活动,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若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着手,则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从精神文化上讲,对于广大学生共同遵循的价值观等等,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来加以表达,并使之尽快深入人心。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在网上开展一些类似“时事热评”的活动,让学生在与同龄人的思想碰撞中主动形成共同的精神支柱;从行为文化上讲,学生的行为规范也要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来表达。在这方面,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建立楼道管理委员会等形式,形成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机制。至于物质文化,更要在宿舍环境布局、美化、绿化、净化和建筑设计等多方面体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另外,针对高校目前对网络文化管理的局限性,也可以开展诸如“学生宿舍网页设计大赛”等活动,建设学生自己的网络文化。创新文化建设活动必须“有形式”,但同时决不能唯形式。一定的形式,是创新文化建设的表现方式,而过分看重形式,则同样可能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从总的原则上讲,宿舍文化建设的创新,还必须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坚持对外开放,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发掘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必须处理好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要支持以观念的创新带动制度、内容的创新,通过不同活动形式的发展,让宿舍文化活动的创新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冯友梅.大学生宿舍文化与学风建设新探.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1,(23).
[2]朱艳美.大学生宿舍文化与学风建设新探.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2).
[3]彭倬平.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创新.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
[4]殷伟敏.高校宿舍文化与学风建设的实践性研究.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