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建筑物平面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分区防排水技术;上漏点;平流层;下漏点
中图分类号: S276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屋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空间维合、防水和保温三个方面。其中,空间维合是建筑屋面最原始的功能,只要完成了屋面结构,就能实现空间维合。保温功能则是对建筑屋面较高的要求。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对建筑屋面保温效果的评价手段,也没有对建筑屋面保温失效的处罚规定。因此,屋面保温失效的纠纷很少发生。防水是建筑屋面的基本功能,也是住户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屋面传统做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设计对策。
一、建筑平屋面防水的传统做法
我国建筑平屋面防水的传统做法是把建筑屋面防水划分为一至四级,其中一级等级最高,四级等级最低。一级防水等级的屋面需要设置三层防水层,设计耐久年限25年。四级防水等级的屋面只设计一层防水层,设计耐久年限5年。一般建筑主体的设计耐久年限为50年。可见,建筑屋面防水维修不可避免,在建筑寿命期内,屋面理论维修次数少的需要1次,多的需要9次。建筑屋面的传统做法是建筑屋顶结构面有多大,防水保温层就跟着铺多大,不碰到女儿墙不休止。
建筑屋面传统构造做法如下:
保护层或上人屋面面层(保护层通常兼做刚性防水层)、防水层、找平层、加强层(若下面保温层为较软材料时,加设40厚细石混凝土加强层,可与找平层兼用)、保温层、找坡层(找平层)、结构基层。
二、传统做法存在的主要现象
从建筑平屋面传统做法我们发现存在如下现象:
(1)为了防止屋面渗漏,我们理想的认为多做几层防水层或者采用较厚的防水材料就可靠了。但实际上,对于设置了保护层的屋面,水主要通过各种竖向管道周边、雨水口四周等接头密集的部位渗入。只要这些关键部位不渗水,其他无接头无破损的区域也不可能漏水。所以,接头施工细致是保证防水效果的关键。
(2)防水层下设置了多孔轻质材料组成的保温层,该层具有较强的蓄水与过水能力(简称平流层)。
(3)如果某种原因导致防水层出现漏水点(简称上漏点),水就会进入平流层并在其中蓄积。上漏点的位置具有随机性和隐蔽性,不便查找。但它又是导致屋面漏水的根源所在,只有修补好上漏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屋面漏水问题。
(4)蓄积在平流层中的水可能做水平流动,水流向哪里取决于平流层底面标高和水量大小。一般情况下,水会流向底标高相对较低的区域,并不断累积。该区域的位置具有相对固定性,取决于施工阶段找平情况。
(5)长期停留蓄积在某个区域的水会慢慢透过钢筋混凝土结构板到达板底,并在顶层户顶棚上出现污渍(简称下漏点)。下漏点是屋面渗漏的外在表现,是我们容易发现但又不愿意看到的地方。
(6)上漏点是屋面渗漏的根源,却具有位置的随机性和排查的隐蔽性。下漏点是屋面渗漏的外在表现,却有位置的相对固定性。上下漏点位置多数情况下不一致,有时还相差甚远,这给防水维修查找问题带来巨大困难。
(7)平流层是屋面保温的主要建筑做法,我们又不能取消它。
三、设计技术及解决对策
分区防排水屋面应做到每个分区排水系统独立,每个分区至少有一个边为屋面女儿墙。各分区之间用分区隔墙分开,分区隔墙应具有可靠的自防水能力。分区隔墙与女儿墙相接的一端1米长范围内须与女儿墙同高,并采用实心砌体墙。分区隔墙可以使用钢筋混凝土墙,内设双向双层钢筋,墙厚不小于200mm,并用防水混凝土现浇。分区隔墙顶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压顶或镀锌铁皮,两侧悬挑长度不小于100mm,双面防水卷材上卷到泛水槽内并严密收口。每个防排水分区至少设计两个落水口。分区隔墙应具有足够的高度,以保证其两侧泛水槽的净高满足规范要求。分区隔墙应保证各分区之间完全分开,不应出现局部贯通的情况。
平屋面传统做法中存在不受限制的巨大平流层是导致上下漏点不一致,屋面维修影响范围大的主要原因。若用阻水能力较强的建筑构件将平流层按照顶层房屋权属范围划分成若干个分区,就能将一次维修的范围缩小到一个分区,方便及时维修。
对居住建筑,按顶层户每户一个防排水分区。而对公共建筑,可每300平方米左右设置一个防排水分区。屋面分区防排水技术能做到按分区维修,具备施工影响范围小,一次投入少,一次排放废料低等优点,具有良好的综合效益。若物业管理能将屋面维修基金按顶层户建筑面积比例分配到各户,也能做到维修基金的包干使用,避免邻里纠纷。可大大提高防水维修效率,达到高效便捷、低耗环保的效果。
四、工程案例介绍
本技术已应用于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千家居住宅小区、十堰市家兴源房地产开发公司福泽青城保障房小区、十堰市宝能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市井老街商住一体楼等工程项目中。
参考文献: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52―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浅谈建筑结构平屋面防水,李明亮,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39期
[3]地铁隧道全包式分区防水施工技术,朱新勇,山西建筑,第34卷第五期 2008年2月
[4]平屋面防水设计与施工,朱莉宏、杜秀广,建筑节能,2005年第5期
关键词:屋面防水;施工质量;防水材料;排水系统
中图分类号: TV523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屋面属于建筑的围护结构,为建筑遮风挡雨,其所处的环境恶劣,屋面防水层直接受到冰雪、大风、暴雨、烈日等的侵袭。因此,必须不断提高屋面防水质量,以免整体建筑质量下降。
一、屋面防水的重要性
建筑物的屋面防水设计是建筑防水设计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一旦建筑物出现屋面漏水将造成难以想象的巨大影响。在我国大部分的建筑物外墙上会有渗水的现象发生这会直接的影响建筑的质量,更严重的是有的建筑物的承重墙也受到腐蚀导致建筑物的倒塌,给居民带来了生活的不便和财产的损失。而我国居民楼的卫生间和夹层间更是漏水的常有场所,严重的影响了居民的居住质量和生活质量,因此,施工单位应该强化屋面防水的建设。
二、屋面防水的分类
为了防止建筑物的渗水,常常对建筑物的材料和构造进行一定的处理对屋面、墙面夹层、墙面等进行一定的加工。在国内按照处理方式的不同将屋面防水分为构造防水和材料防水两个种类 。构造防水是指通过一定的构造调整,阻断水在建筑中的渗漏,例如施工单位常采用的止水和空腔构造就是采取构造调整肪治建筑物的渗水; 材料防水是指在建筑中采取专门的材料来增加建筑物防水的能力。例如卷材、混凝土和涂膜在建筑物中的使用就可以达到一定的防水的效果。
三、屋面防水建筑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单位不重视防水设计
设计单位要做好屋面防水层的设计以及防水层的选材工作,就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合理选择防水材料。但由于不少设计人员对市场上的防水材料了解不深,而且不具备较强的防水设计意识,因此,在设计屋面防水层时经常随意套用施工图集。
(二)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
在屋面建设过程中,屋面的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会影响到屋面的防水性能,甚至排水坡度不合理都会对防水建筑施工造成巨大影响。不合理的屋面排水系统不利于排水,造成大量雨水、废水在屋面上淤积,长此下去会腐蚀屋面建筑材料,从而降低屋面的防水性能,这对于加强屋面防水建筑施工技术是极为不利的。只有做好屋面排水系统设计,保证屋面积水的及时、顺利排出,才能进行合理的屋面防水施工,保证建筑质量,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三)防水材料性能不符合要求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材料质量对工程质量的影响非常大。在屋面防水方面,防水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屋面防水性能的高低,而我国的防水材料种类多、型号不一,材料质量参差不齐。如果选择高分子合成防水材料,而选择的黏接剂不匹配,就可能导致屋面渗漏问题。防水材料性能不符合相关要求,可能引起建筑屋面防水层的开裂、老化,进而导致渗水问题。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上可供选用的屋面防水材料性能较低,这些材料在低温环境下容易脆裂,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出现融化现象,防水能力低,且使用寿命短。不少建筑工程因防水材料性能不佳导致工程刚竣工不久就出现渗水情况,这对于提高建筑工程质量非常不利。
(四)施工质量不高
相对于其他施工技术来说,我国的建筑防水施工技术还较为落后,各方面配套的技术和质量保证体系还不健全。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技术操作规范和质量保证体系,再加上施工单位没有对屋面防水建筑施工技术予以足够的重视,导致防水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不利于屋面防水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要想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加强防水施工技术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四、改进措施
(一)选择正确的防水材料
在防水材料的选择上,要想避免建筑屋面结构出现渗漏现象,就应该选择性能好的防水材料。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防水施工技术工艺、新材料被研发出来,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先进防水材料。这些防水材料的性能符合我国相关质量标准,对提高建筑工程质量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选用高聚物改性的涂料、沥青卷材、高分子合成卷材、刚性防水材料等,可以保证工程质量,减少建筑屋面的渗水情况。同时,优质的防水材料具有较好的抗腐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抗腐蚀性能,实现对建筑的良好保护,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保证建筑使用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二)设计合理的屋面排水系统
合理的屋面排水系统能及时将屋面的积水排出去,减轻积水对屋面的腐蚀作用。因此,在设计阶段必须重视屋面排水系统的设计,这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设计出合理的屋面排水系统,才能及时排出屋面积水,才能增强屋面的防水性能,达到延长建筑使用寿命的目的。同时,提高设计人员的素质也很关键。设计单位必须重视对设计人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等的培养,使其熟练掌握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技术标准,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做好屋面防水系统的设计,根据屋面结构特征、当地气象特征等设计屋面排水系统,配备详细的施工图纸。此外,还应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建筑防水知识,学会运用先进的屋面排水知识提高屋面排水系统的设计质量。
(三)建立防水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施工质量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它直接决定了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在屋面防水建筑施工技术上,许多单位还没有建立起统一、规范的防水施工质量保证体系,不利于防水施工质量的提升。因此,各单位应高度重视屋面防水施工,并根据施工特点、公司情况等制订科学、合理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屋面防水施工质量监管,实行严格的施工技术标准,保证施工质量,预防漏水、渗水等关乎建筑质量的问题。
提高屋面防水施工质量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起:①做好施工前的技术准备工作,掌握施工图中的细部构造和相关技术要求,有计划地开展屋面防水施工,不得随意混乱施工工序。②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严禁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或非防水专业队伍进行屋面防水工程的施工,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质量自检、自查、自纠,做好质量检查记录。监理单位应验收每一道工序的质量,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始下一道工序的施工。③掌握施工质量要点。水基层要抹平、压光,不能出现凹凸不平、松动等缺陷;排水系统的排水口和地漏应低于整个防水层,且在阴角部位做小圆角;稳固所有管道、地漏、排水口,并保证接缝的严密,不得出现松动现象。在防水涂料刷抹中,按照设计要求分层施工,在第一层底涂完全固化后用无纺布加强粘贴,接着刷第二层。在整个刷涂过程中,保证刷涂的均匀、平直,无气泡、翘边、破损等现象,不能过薄也不能过厚,而每一次的刷涂方向应与上一次垂直。在刷涂最后一遍前,在伸缩缝、落水口、透气管、排气道等位置铺设无纺布增强材料,进行密封防水处理。
(四)重视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
在房屋投入使用后,施工单位和物业也不能放松屋面防水的维护管理,应定期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对屋面防水结构进行维护管理,清除屋面上的垃圾、积水等,并检查屋面防水结构的性能,及早发现质量隐患。在检查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应尽快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在屋面防水层钻孔、打眼时,应熟悉施工规范,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小对屋面防水层的影响。在冬季即将来临时要进行专门的屋面清理;在积雪天气里,及时清除屋面的积雪,以免屋面冰雪在融化时破坏防水层。良好的后期维护管理有助于提高屋面防水性能,保证建筑使用的安全,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结束语
总之,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相关单位要正确认识屋面防水结构的重要性,从设计、选材、施工质量、后期维护管理等方面加强屋面防水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及时发现屋面防水施工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学会运用先进的防水材料和施工技术,逐步提高屋面防水施工质量,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给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建筑,确保人们使用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蔡永虎,李彦考. 浅谈建筑结构的屋面防水[J]. 四川建材,2013,06:207-211.
一、建筑物平面布置的规定:
民用建筑中对建筑物平面布置的要求为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平面布置灵活。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中提到建筑物平面设计时,平面布置应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功能、工艺要求;合理布局;平面布置的柱网、开间、进深等定位轴线尺寸,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GBJ 2等有关标准的规定;根据使用功能;应使大多数房间或重要房间布置在有良好日照、采光、通风和景观的部位;对有私密性要求的房间;应防止视线干扰;平面布置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地震区的建筑,平面布置宜规整,不宜错层。
二、不规则建筑的定义和各种形式:
不规则建筑包括:平面不规则、竖向不规则和平面竖向均不规则等三种形式。其中,平面不规则可以从建筑平面上可以分析出来,而竖向不规则只能从结构计算中得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提到平面不规则主要类型包括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和楼板局部不连续;竖向不规则主要类型包括侧向刚度不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和楼层承载力突变。其中,扭转不规则为在规定水平力作用下楼层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凹凸不规则为平面凹进的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楼板局部不连续为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侧向刚度不规则为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或出屋面小建筑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为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楼层承载力突变为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三、使用者对建筑物使用的要求:
一般建筑物的使用者对建筑要求:建筑平面布置合理,视野开阔无遮挡,通风采光好,有大阳台或大露台,房间私密性好,公共空间占用面积小,可变空间面积大(方便改造),布置灵活,外立面造型独特,用色协调,有凹凸感,进退得益,高低错落,形式丰富。
四、开发商对建筑设计的要求:
一般开发商为了实现楼盘的商业价值,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建筑平面的要求更为严格。
五、建筑实例:
我曾设计过一个工程,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力帆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项目倒班宿舍就是一个极端异型的建筑,建筑形态如图示: 建筑层数为地上六层,地下一层,层高为负一层4.5米,一层5.1米,二~六层3.6米,在计算过程中由于周期比、位移比等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要求,就整体建的一个模型,但是在送审图公司审查时,审图的老师提出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3.4.3条规定该建筑为平面不规则项目,且竖向不规则,必须建弹性模进行整体计算,通过PKPM的反复计算,周期比由之前的0.795减少到0.667,扭转增大,位移比到达1.5,底层为薄弱层,对抗震很不利,还做了很多构造加强措施,才通过审图。最后,通过经济指标比对,配筋率增加了35%。
关键词:房建;结构设计;体系选型;抗震设计
引 言
随着城市化规模的日益扩大,房建项目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尤其是高层建筑物。但是目前国内的建筑设计存在的种种弊病,严重阻碍着其发展步伐。建筑设计师过分关注建筑物的美观性,对建筑结构问题理解不够深入,导致一部分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及抗震设计作为建筑设计中的两大要素,应引起设计人员的高度关注。
1 房建设计概况
1.1 房建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应考虑的因素
1.1.1 综合考虑周围环境
建筑物的周围环境对其结构和选型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应该根据现有的已经掌握的相关的建筑物周边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特点,对其基本的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估。此外,还要根据建筑物的急促结构的位置所处的环境即相关的地质条件和地貌特点对其将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然后在对建筑物内部的结构布置进行确定,因为周围环境影响着总体的建筑选型,而建筑选型又间接的决定了建筑物内部的结构的布置情况,所以要在建筑结构的形式确定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周边环境的优势,将其设计同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1.1.2 结构设计满足建筑功能要求
不同的建筑物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其功用的不同,也应该对建筑设计和选型进行调整,即根据不同的建筑使用需要对不同的建筑结构进行区别布置,可以有效的实现对建筑结构的资源的充分利用。目前,我国的建筑的功能逐渐的趋于多样化,用户对于建筑工程的使用功能的多样化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所以为了更好的实现对功能的划分,应该注重对建筑内部的空间的合理规划。在建筑选型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建筑功能的要求和需要,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还能够实现对建筑结构的费用的节约。
1.1.3 充分考虑结构材料的特性和功能
建筑物的结构材料也是影响其结构选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即在建筑结构的选型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不同材料的使用特性,对材料的使用功能和特点进行分析,以更好的实现对材料的使用,并且应该在结构的选型和结构的布置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建筑结构的优势和特点,实现更好的建筑结构调整。现代建筑的基本结构材料主要是钢铁,但是随着建筑的不断发展,钢铁的成分和性质的变化也为建筑的结构调整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
1.2 房建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建筑抗震技术有一定程度的改进。但是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行业发展速度缓慢,还不能妥善处理建筑设计和抗震设计之间的关系;虽然我国引用了西方发达国家抗震设计的先进理念,但是在实际设计施工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建筑自身的实际情况,抗震设计理论技术的存在以下问题:①未能充分考虑实际的设计施工情况。在实际的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抗震设计从固有参数出发,未能充分考虑实际情况,设计按照“计算设计”这一思路来完成,对于一定抗震和力学参数统一规范。例如在我国建筑抗震设计中,将地震降级系数固定为2.81,把小级别的地震固定了统计学意义。许多小级别地震被用于构造设计中,构造截面的实际承载力设计以及变形检测计算未能结合实际情况。②没有合理规范的设计理论作指导,实际经验不足。仅我国目前的形式而言,我国研究地质地震的投入力度不够,对地震的认识不够全面,对地展成因和预测的研究力度不足,防御地震的规范不够合理、科学。建筑地震设计没有合理规范的设计理念作指导,缺乏科学依据,使得建筑设计未能满足抗震目标。
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体系选型的要求和特点
2.1 竖向承重结构的选型
竖向承重结构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建筑的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对于材料的强度和刚度的要求比较高,即为了更好的实现结构功能的发挥,要严格的控制竖向结构中的承重能力。这种结构形式主要应用于建筑层数比较少和抗烈能力低的建筑设计中,由于该种建筑形式的承重点都处于较低的位置,所以在采用这种结构选型的过程中,不适合应用于高层建筑中。
2.2 水平承重结构的选型
所谓水平承重结构,就是在建筑的应用过程中,重力的承载主要是由相关的水平结构来实现的,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平板体系、无梁楼盖、密肋楼盖和肋形楼盖几种,这些结构的最大的应用优势就是可以实现对楼层层数的增加。
2.3 下部结构的选型
对建筑物而言,尤其是高层建筑物,其基础是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上部结构传来的巨大荷载传递给地基。高层建筑基础形式选择的好坏,不但关系到结构的安全,而且对房屋的造价、施工工期等有重大的影响。高层建筑基础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①柱下独立基础:适用于层数不多、土质较好的框架结构。当地基为岩石时,可采用地锚将基础锚固在岩石上,锚入长度≥40d。②交叉梁基础:即双向为条形基础。适用:层数不多、土质一般的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结构。③片筏基础:适用于层数不多土质较弱或层数较多土质较好时用。当基岩埋置深度很深,水下水位又很高,但是在距地表浅处有一定承载力和一定厚度的持力层时,选用片筏基础比选用桩基础可以节省投资和缩短工期。但片筏基础的刚度较弱,应注意对基础不均匀沉降、变形和裂缝进行验算。当地下水位很高时,还要进行抗浮验算。
3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分析
3.1 建筑构件和连接节点的处理
建筑立面和建筑室内空间布置出现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使得建筑设计中采用的建筑构件种类、样式不断增多。立面利用外贴大理石、瓷砖等,室内装饰采用吊顶、人工艺术造影、悬挂的装饰图画等。在实际施工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材料、构造的抗震能力以及和建筑物结构的连接问题。外贴的大理石、瓷砖必须要保证其和建筑物主体结构锚拉的牢固性,保证在地震时不会坠落;保障悬吊的灯具、悬挑的人工艺术造景和建筑主体的连接点的强度,防止地震时坠落砸伤人。
3.2 满足设计限值要求
在实际设计及施工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建筑设计抗震规范》中相关抗震要求限值的规定,在8度的防烈度情况下,粘土砖多层建筑物的高度不能大于18m,建筑层数不能大于6层等,超过相关规定时,会影响建筑抗震能力。此外对于建筑局部的墙体尺度要控制在最小限值,保证墙体截面的抗地震程度能满足抗震要求,从而避免墙体出现开裂或是倒塌等破坏问题。
3.3 顶部建筑抗震设计要点
顶部建筑不能过高过重。过高、过重的顶部建筑会增大变形,增加自身地震能力,相对削弱下部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要保证建筑重心和下部建筑重心的一致。顶部建筑较高,顶部建筑抗震稳定性能良好,变形会变小,从而不会出现扭转地震的情况。所以在实际的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要选择强度高、刚度均匀、轻质的结构材料,保证不会阻碍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3.4 房建的体型设计要点
建筑物体型设计也是房建设计的重要环节,建筑物的体型设计主要包括建筑物的平面形状、立体空间布置的设计。在实际的建筑物体型设计过程中,要尽量保证建筑物平面和空间形状的简单、整洁、规则,利用矩形、方形、圆形的平面形状可以有效地抗震:尽量利用外凸、内凹的体型:尽可能地避免建筑物侧翼的不对称或过长;体型结构布局方面要保证建筑物构造的刚度能均衡分布,防止由于体型的不对称造成构造质量和刚度的不对称,从而导致建筑物在抗震过程中出现扭转情况。
3.5 房建的平面设计要点
建筑的平面设计作为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体现着建筑物的用途和使用要求,也关系着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因此建筑平面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结构质量和刚度的均匀分布;针对剪力墙的设计要尽可能地和构架抗震目标相结合;对较大刚度的电梯、楼层要采用居中布置的设计方式,防止重心偏离出现的扭转地震反应。建筑物平面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结构抗侧力构架的合理设计问题,保证建筑物的用途和抗震要求相结合,发挥建筑设计在抗震设计过程中的基本作用。
3.6 房建的竖向设计要点
建筑物的竖向设计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沿高度建筑构造刚度和质量的设计中。在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的设计施工过程中,单层建筑和多层建筑都存在竖向布置的设计问题。在实际设计施工过程中,要尽量保证建筑沿竖向的刚度和质量分布均衡,高度关注剪力墙的设计均匀问题,保证剪力墙可以沿着竖直方向贯穿到建筑物的底部中,从而防止建筑楼层的刚度过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物建设中,要把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和抗震设计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在抗震上的基础作用。充分考虑建筑设计要求,保证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的均衡分布,从而防止扭转地震效应的出现,保证建筑设计在建筑抗地震设计中能发挥有效作用,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性能。
参考文献
[1]王海翠.我国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初探[J].科技传播,2011(10):87.
[2]康珍珍.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分析及结构选型模糊决策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102~108.
当今我国建筑设计行业越来越重视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性,与建筑结构设计相关的建筑稳定性、安全性、艺术性和可行性都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同类别的建筑物对于建筑结构设计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差异化和多样化的建筑结构设计才能满足社会日益发展而产生的建筑需求。建筑设计当中的概念设计和结构措施是关乎建筑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文章将在以下篇幅予以阐述讨论。
1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内容及重要性
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师思路的起点。概念设计不是凭空落成的,需要考察实地情况,包括气候环境、地质情况、自然风貌等,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和理性认知,拟定关于一个建筑物的初步想法;这个想法不同于精确的测量计算,除了灵感和理性认知还要基于工程师丰富的实地工程经验。概念设计当中的建筑物是宏观的,与精确数据有一定偏差,但误差不高。优秀概念设计的重要性在于优秀工程师的概念设计往往有着较为可靠的经济预估,因此,也有较高的可行性,同时可以避免复杂的运算劳动。
2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应用
2.1地基基础中概念设计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流程当中,用到的算法往往是将上部建筑、基础、地基分别视作独立的单位,测量和设计都独立进行,但并不意味着,某一单元出现的问题不会影响到其他的结构单元,经过实践检验,这种流程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地基基础往往对上层建筑造成很大影响,若地基产生沉降现象,则地面建筑大多会开裂、错位、甚至崩塌;同时,地面结构如果建筑层数不符合规范超过地基、基础承重,则也会给地基带来变形的危险。因此在地基、基础的概念设计当中要更多地考虑到将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结合在一起分析,这样才能减少地基变形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三者结合考虑之后,遵循力学原理,进行分析处理,设计出来一个承重完美、传力正常的建筑模型,实现实用、美学、力学等多角度的成功。
2.2结构布置中概念设计
考虑到地基承重、地质情况和实用性等多方面因素,建筑物的结构布置在平面范围内应尽量简约、对称且有规律可循。第一,建筑设计的对称性可以保证平面范围内力的均衡,可以较为准确地预估压力对于地基、基础的影响,对于有特殊需要不能够对称设计的建筑物,则要根据压力情况和具体实际设计沉降缝,来增强建筑物的抗性。第二,设计的简约。主要方便工程师修改方案,并在考察实际之后进行修改,同时简约的建筑物平面设计图纸也方便其他设计人员及施工人员了解工程师的设计概念,避免理解因为过多的杂乱线条而产生偏差。第三,有规律可循。主要体现在纵向控制范围内,建筑物平面图纸内容的规律,要保证建筑物在传力和承压方面都合乎行业规范,没有某一层突然承压降低等现象。对称和规律性在建筑物抗震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更广范围内避免小型地震的情况下,建筑物倾斜、坍塌的情况。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建筑物布局结构的控制关键也是不同的,例如高层建筑在设计上要避免出现应力集中设计困难,因为高层是由缝合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来起控制作用的,纵向的建筑设计应满足基础的设计需要,遵循上述的几条原则,同时尽量不要出现“头重脚轻”的较高层数有承重柱子和承重墙的设计,而到较低层数和大厅往往没有了成长柱子和承重墙,一律以承重梁来“满足”需求,这是存在巨大安全隐患的。只有结构合理了,建筑物才能够有效对抗水平荷载,保证建筑的安全性。
2.3结构体系中概念设计
工程师在确定结构体系中的概念设计时,主要是明确建筑物的功能定位。例如建筑物如果处在地壳运动平缓的沿海边,其主要面对的水平荷载的威胁是大风天气,极端气候条件下甚至可能发生台风等恶劣天气。我国的建筑往往有着两重防线,来面对极端天气情况,第一重防线是工程师设计出来的能够抵御强风、地震的一种刚性体系,这种体系是工程师根据建筑物的最终用途来明确建筑结构的体系,并通过清晰明了的分析设计出来的,通过稳定的柱身来实现。第二重防线是通过梁的塑性铰的扭曲度来衡量的,目前来说,只有梁塑性铰出现后,带动结构整体扭曲,建筑结构才会崩塌,这是有一定时间段的,可以为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宝贵的时间。这样的稳定结构除了能够抵御强风侵袭,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地震带来的危害:地震强度小对建筑物影响不大,中等地震强度建筑物有一定程度受损,修补后不影响正常使用,较大强度地震(7、8级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受损不能使用,但不会发生坍塌,不会给周围环境带来二次伤害。但仅仅两道防线是不够的,工程师应当更多地在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考虑建筑结构体系的升级,建立多重防线,对抗强风和较强等级地震,即利用多道防线,形成具有延长性的超静定结构,减小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
2.4楼屋盖中概念设计
根据作者的多年经验,多层建筑的楼屋盖往往是结构设计当中容易忽视的设计区域,原因在于多层建筑的楼屋盖结构设计中,往往仅考虑所可能出现的结构荷载,根据强度和变形的要求,做好结构设计即可,但实际上,多层建筑、高层建筑的楼屋盖在抗震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出于抗震考虑,目前多应用现浇梁楼盖,这种方式可以增强楼屋盖的刚性,但同时会增加大梁的承载力,为了降低大梁负重,达到结构稳定的要求,不同类型的楼屋盖在设计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有凹有凸的平面楼屋盖,在结构设计时要注意保证楼屋盖的刚度,主要方法是加强拉梁和窄板处构件。侧向刚度较小的体系。这种体系对于板的刚度数值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数值不吻合,则不能验算出来在地震发生时建筑发生的具体变形。楼屋盖中部开洞。这种形式在多层、高层建筑当中很常见,要保证开洞的楼屋盖的稳定性,应加强洞周围的构件强度,并注重最小楼板宽度的数值,满足这一要求。
2.5非结构构件中概念设计
非结构构件也是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非结构构件是指建筑物外部附加的一些构件,例如围墙、钢化玻璃蓬、女儿墙等,这些构件在地震来临时往往首先会被摧毁,这就需要工程师考虑这些构件和建筑主体的相对关系及连接的稳定性,以免在地震中这些构件对周围人的人身安全造成较大威胁。
3结束语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抗震,作用
前言:一个优良的抗震设计,必须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对建筑的整体结构要充分考虑。设计人员要综合考虑,才能使建筑的功能设计与抗震能力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1、我国目前抗震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合理规范的设计理论,实际工程经验不足
就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在对地质地震等方面的研究力度明显不够,尤其是建筑物抗震方面的研究。由于我国科技水平的限制,对地震的成因和预测还不能够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因此对防御地震方面的防范也缺乏科学合理核心思想,这就导致了我国建筑地震设计没有一个规范的设计理念作为科学依据,因此建筑设计也很难满足抗震目标。
1.2在设计中未能充分考虑实际施工情况
在很多项目组进行施工时,都只是根据数据以及固有的一些参数进行施工,大多数的施工都是通过计算设计来完成,未能充分的对实际情况进行考虑。例如在我国建筑抗震的设计中,对地震降级系数固定为2.81,而一些小级别的地震固定了统计学意义。这就导致一些小级别的地震被用于构造的设计当中,但是实际情况是构造截面的实际承载能力以及检测计算不能够与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
2、建筑设计针对抗震设计中主要的设计要点
2.1建筑体型设计问题
通常情况下,建筑体型包括建筑体的平面形状以及立体空间形状。在对建筑进行体型设计时,应该在平面和空间体型简洁规则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设计一些矩形、圆形或者方形等结构元素。通过实验表明,这些形状体型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承受地震或者其他外力带来的影响。其次,应特别注意一些外凸或者内凹的体型,避免不对称结构的设计,只有在整个体型结构中使整体质量和刚度均匀的分布,才能避免建筑体因受到外力而产生扭曲反应。但是在一些追求美感的建筑物中,复杂的结构体型无法避免,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追求艺术感的同时,更多的去考虑抗震能力,使两者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2.2建筑平面的布置与设计
平面的布置与设计在建筑物的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直接表现出建筑的使用功能。在建筑设计当中,平面的设计是占首要地位。而我们在设计上也应尽可能的做到结构和质量的刚度分布均匀,结构上也应该协调对称。同时防止发生扭曲效应,对较大刚度的电梯、楼层等设计要采用居中设计的布置理念。
2.3建筑竖向的布置与设计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被广泛建设。而很多工程在提高物沿楼层高度的同时,往往会轻视其抗震能力。无论在工业还是民用的建筑中,目前都存在这类问题。想要做好建筑竖向的结构设计,首先就应该尽可能的使建筑物沿竖向的刚度分布比较均衡。特别是剪力墙的布置,一定要与建筑底部可以达到均匀平衡的效果。
3、建筑设计中必须高度引起关注的抗震问题
3.1连接点和建筑构件的设计
随着人们对建筑体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设计中所采用的建筑构件种类和样式也在不断增多,例如大理石和瓷砖等材料被广泛的利用,以及一些室内装饰吊顶、悬挂物、人工艺术品等。而在施工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这些材料与建筑物结构的连接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体的抗震水平。比如墙面外贴的大理石或瓷砖必须要保证其与建筑物主体结构的连接锚拉的牢固性,确保发生地震时不会坠落;对悬吊的灯具以及其他人工艺术材料,也要保证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轻度,避免因地震时掉落对人身安全造成危害。
3.2建筑设计需要达到的设计限值
在实际的工程操作以及设计时,一定要严格遵循我国相关部门的标准规范要求,例如在8度的防烈度情况下,粘土砖多层建筑物的高度不能够高于18m,建筑层数不能大于6层等。一旦超过相关的规定,就会严重影响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3.3顶部建筑抗震设计
对建筑体的设计,一定要注意,其顶部建筑不宜过高或者过重,这样都会增大顶部建筑发生变形的可能。过高或过重的顶部建筑会削弱下部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因此在设计时就必须保证建筑重心和下部的建筑重心相一致。此外顶部结构的设计也适当的选用强度高、刚性均匀轻质的结构材料。
4、建筑设计中重点的抗震设计
4.1建筑物顶部的抗震设计
如今的建筑行业,普遍对顶部过高、过重的问题有所避免。因为顶部产生的压力会导致建筑墙面也形成相应的较大压力,这会使建筑物的抗震性和牢固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务必要保证建筑物整体有一个合理的重心,与此同时还要花心思用于材料选择,选取的顶部材料要尽量是重量轻、刚度较均匀的,这样建筑结构才能将抗震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4.2建筑设计中关于设计限制的问题
通常都是在建筑前期确定建筑物的抗震级别,并且这是以建筑物的实际使用情况为依据,所以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要使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所保障,以免有墙体裂缝或坍塌的现象出现。
5、建筑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的抗震设计
5.1形状设计
建筑物的形状设计也就是针对建筑进行的“体型”设计,具体包括了各部分施工技术、建筑物平面布局和立体空间等的设计。在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时代,很多方面都有所创新就建筑物思维整体外观而言亦是如此。由此有诸多样式的建筑外形出现,所以,在形状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不同外形的不同特点予以充分考虑,不同的建筑外形,也会有不同的建筑特色和实际需求,施工单位应该加以充分考虑。通常情况下,凸凹形状的建筑体型,通常可以使建筑物的抗震性得到大大提升,然而在实际的建筑建设过程中,原有的常规形状的建筑物已无法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需求,所以,建筑物整体抗震性的提高,首先需要对建筑的形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5.2建筑物的平面设计
在建筑物施工,平面设计是重要的环节,对建筑物日后的使用将起到决定作用。例如,分别作商务和居住用途的建筑物,它们在平面设计上必然存在很大差别,为了使使用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就一定要按照用途,来对平面构造进行科学设计;另外,为了将抗震元素融入到平面设计之中,不仅要对施工材料的坚固性加以重点考虑,还需要对构架安装的合理性、内部各因素的协调性加以综合考量。要想完美地实现平面设计和抗震设计的结合,就对设计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要工作经验丰富,要需要深入地研究审美观念和抗震技术,前提还得不对内部美观产生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再确保抗震性能的最大化。
5.3空间设计
对建筑物进行空间设计,是在三维空间内进行的关于建筑物的竖向设计方案。因为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和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压力,所以出现的建筑物楼层愈发高。为了使土地占有面积尽量减少,在现代社会中愈发流行高层建筑,如此就对建筑物的空间设计有了更严格的要求。通常说来,建筑物层数越低,稳定性就越高,受到地震的损害也就会越小;反之稳定性越差,受到地震的伤害也就越大。所以,融合建筑物的空间设计和抗震设计在一起,这样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才能得到保证。
6.结束语:
建筑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与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密切相关,对建筑抗震起到一个基础作用。而一个优良的抗震设计,必须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对建筑的整体结构要充分考虑。设计人员要综合考虑,才能使建筑的功能设计与抗震能力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厂房设计;高程控制;建筑层高
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044-02
城乡规划建设局规定,一般情况下,建筑标准层层高住宅建筑(包括公寓、排屋、别墅等)不宜大于3.3米,办公建筑(含写字楼)不宜大于4.5米,商业建筑(含酒店和临街商铺)不宜大于5.0米。若超过规定标准,不论层内有无隔层,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1.5倍-2倍计算建筑面积并计算容积率。同时,他们还对建筑地下空间、架空层、小区配套设施、建筑物阳台(含景观阳台)、入户花园、凸窗、结构转换层、屋顶层建筑等计算不计算容积率,计算不计算建筑面积,按投影全面积计算建筑面积还是按水平投影全面积的1/2计算建筑面积等各种情况作了详细的规定,便于在实际中操作实施。
1单层厂房的特点
1)从建筑上讲,要求构成较大的空间。单层厂房是冶金、机械等车间的主要型式之一。为了满足在车间中放置尺寸大、较重型的设备生产重型产品,要求单层厂房适应不同类型生产的需要,构成较大的空间。
2)从结构上讲,要求单层厂房的结构构件要有足够的承载能力。由于产品较重且外形尺寸较大。因此作用在单层厂房结构上的荷载、厂房的跨度和高度都往往比较大,并且常受到来自吊车、动力机械设备的荷载的作用,要求单层厂房的结构构件要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单层厂房具有以下结构特点:①跨度大,高度大,承受的荷载大,因而构件的内力大,截面尺寸大,用料多;②荷载形式多样,并且常承受动力荷载和移动荷载(如吊车荷载、动力设备荷载等);③柱是承受屋面荷载、墙体荷载、吊车荷载以及地震作用的主要构件;④基础受力大,对地质勘察的要求较高。
3)为了便于定型设计。单层厂房常采用构配件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生产工厂化和便于机械化施工的建造方式。
2单层厂房的分类
1)排架结构型式是指钢筋混凝土排架由屋面梁(或屋架)、柱和基础组合,排架柱上部与屋架铰接,排架柱下部与基础刚接的结构型式。排架结构是目前单层厂房的基本结构形式。其跨度可超过30m,高度达20-30m或更高,吊车吨位可达150吨以上。根据生产工艺和使用要求,排架结构可设计成单跨结构和多跨结构。多跨结构可以采用等高、不等高和锯齿形等多种形式。排架结构具有构造简单、施工方便的特点。
2)刚架结构型式的特点是梁柱合一,刚接成一个构件,柱下部与基础铰接,顶节点可为铰接或刚接。目前常用的刚架结构是装配式门式刚架。顶节点为铰接时,称为三铰门式刚架,顶节点为刚接时称为二铰门式刚架。门式刚架可以做成单跨或多跨结构,其顶部一般为人字形,也可做成弧形。刚架结构具有构件种类少,制作较简单,结构轻巧,室内有较大空间的优点,但由于横梁在荷载作用下会产生水平推力,产生跨变,在梁柱节点处易产生早期裂缝。所以门式刚架一般适用于吊车起重量不超过10吨,跨度不超过16-34m的金工,机修,装配等车间或仓库。
3厂房的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部分,要在考虑施工过程的合理组织和施工条件的基础上,决定工程的立体平面设计和结构方案的工艺要求。在建筑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有:
3.1平面形状
一般地说,建筑物平面形状越简单,它的单位面积造价就越低。因为不规则的建筑物将导致室外工程、排水工程、砌砖工程及屋面工程等复杂化,从而增加工程费用。一般情况下,建筑物周长与建筑面积比K周(即单位建筑面积所占外墙长度)越低,设计越经济。K周按圆形、正方形、矩形、T形、L形的次序依次增大。
3.2流通空间
建筑物的经济平面布置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满足建筑物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将流通空间减少到最小。
3.3层高
在建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建筑层高增加会引起各项费用的增加。据有关资料分析,住宅层高每降低10cm,可降低造价1.2%-1.5%。单层厂房层高每增加1m,单位面积造价增加1.8%-3.6%,年度采暖费用增加约3%;多层厂房的层高每增加0.6m,单位面积造价提高8.3%左右。由此可见,随着层高的增加,单位建筑面积造价也在不断增加。
3.4建筑物层数
建筑工程总造价是随着建筑物的层数增加而提高的。建筑物层数对造价的影响,因建筑类型、形式和结构不同而不同。如果增加一个楼层不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单位建筑面积的造价可能会降低。多层住宅具有降低工程造价和使用费用以及节约用地等优点。随着住宅层数的增加,单方造价系数在逐渐降低,即层数越多越经济。工业厂房层数的选择就应该重点考虑生产性质和生产工艺的要求。确定多层厂房的经济层数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厂房展开面积的大小。展开面积越大,层数越可提高;二是厂房宽度和长度。宽度和长度越大;则经济层数越能增高,造价也随之相应降低。
3.5柱网布置
柱网布置是确定柱子的行距(跨度)和间距(每行柱子中相邻两个柱子间的距离)的依据。柱网布置是否合理,对工程造价和厂房面积的利用效率都有较大的影响。对于单跨厂房,当柱间距不变时,跨度越大单位面积造价越低。对于多跨厂房,当跨度不变时,中跨数量越多越经济。
3.6建筑物的体积与面积
随着建筑物体积和面积的增加,工程总造价会提高。对于工业建筑,在不影响生产能力的条件下,厂房、设备布置力求紧凑合理;要采用先进工艺和高效能的设备,节省厂房面积;要采用大跨度、大柱距的大厂房平面设计形式,提高平面利用系数。对于民用建筑,尽量减少结构面积比例,增加有效面积。住宅结构面积与建筑面积之比称为结构面积系数。这个系数越小,设计越经济。
3.7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是指建筑工程中由基础、梁、板、柱、墙、屋架等构件所组成的起骨架作用的、能承受直接和间接“荷载”的体系。建筑结构按所用材料可分为: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等。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选择是否合理,不仅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使用寿命、耐火抗震性能,而且对施工费用、工程造价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建筑材料,一般占直接费的70%,降低材料费用,不仅可以降低直接费,而且也会导致间接费的降低。
4厂房设计中各层高程控制测量
4.1水准测量原则
量地面的高程同样要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即先建立高程控制网,再根据高程控制点(即水准点)测定的地面其它点的高程。
4.2实际工程中的高程控制通
在实际工程的地形图中,高程控制一般分为如下三级:
基本高程控制(四等及以上的水准测量);
加密高程控制(五等及三角高程控制测量);
测站点高程控制。
4.3三四等水准测量
4.3.1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
为了减少大气折光的影响,视线离地面的高度不得小于0.3m,在山区亦不得小于0.2m。
4.3.2三四等水准测量具体的内容
1)视距部分:①后视距离D后;②前视距离D前,三等水准
2)同一水准红、黑两中丝读数校核:①后视黑面尺读数:上、中、下丝;②前视黑面尺读数:上、中、下丝;③前视红面尺读数:上、中、下丝;④后视红面尺读数:上、中、下丝。
3)每页计算校核:①视距部分:点视距累差:∑d=∑d前-∑d后;总视距:∑(D后+D前);②高差部分:∑(a黑+a红)-∑(b黑+b红)=∑(h黑+h红)(红、黑尺高差之和)观尺顺序:后前前后。
5厂房层高设计(storey height)
层高指上下两层楼面或楼面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层高:层高是指住宅高度以“层”为单位计量,每一层的高度国家在设计上有要求,这个高度就叫层高。它通常包括下层地板面或楼板面到上层楼板面之间的距离。建筑物各层之间以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计算的垂直距离,屋顶层由该层楼面面层(完成面)至平屋面的结构面层或至坡顶的结构面层与外墙外皮延长线的交点计算的垂直距离。
层高=净高+楼板厚度。
1)在进行结构施工时,一般放结构50线,即从楼层结构面上返50,在混凝土浇筑时,以此来控制楼层标高和混凝土浇筑厚度。但此高度一般有0-5误差不等。原因是:此标高通常做在钢筋上,混凝土浇筑时钢筋被铙动,产生误差。
2)建筑50线一般用以装修工程,以便控制建筑地面,窗台标高。也可采用建筑1000线,省得弯腰去测量,完全由个人喜好而定。建筑50线一般比较精确,由结构50线而产生的误差,也在地面施工时,通过建筑50线来纠正。
3)墙柱50线是指墙柱边界的500毫米线,用来控制墙体,柱子的位置,表示墙体的位置正确。简单明了。50线在各个施工阶段的作用是控制以后的楼板、砌墙、抹灰、装修的标高控制线。比如在钢筋绑扎后打的50线是用来控制浇筑楼板的标高。这个50线就是从楼板标高再加50厘米的地方打一条水平线,一般是画在钢筋上。主体完成后打的50线就是用来控制砌墙、抹灰、装修的标高了,这时就是打在墙上了。
6结语
我国单层厂房一般采用的是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它包括承重构件和围护构件两部分。单层厂房平面设计要考虑到工厂总平面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厂房生产特点及工艺流程对平面设计的影响,以及根据《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J6―86)的规定,经济合理地确定柱网等。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有关“建筑层高控制与建筑面积、容积率计算”方面的规定执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建筑设计;平面体形;节能设计;控制措施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直接导致了全球能源紧张加剧,资源短缺严重,这种现象使人们不得不正视节能理念的应用与推广。到目前为止,节能理念几乎已经渗入到各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并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建筑业作为一个消耗能源较大的行业,若其能够充分实现建筑节能,那将会对缓解能源危机起到重要作用。建筑的平面体形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建筑所要表现出的形状的直接体现,其除了要满足建筑技术设计的要求以外,还要实现一定的文化艺术要求。在今天,设计人员又为其提出了一种新的要求,即节能效应。那么如何利用对建筑平面体形的设计来实现建筑节能呢?以下本文就来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1、建筑平面体形概述
体形系数是目前常用的体形控制指标之一,以比值FO/VO来描述,物理意义是指围合建筑物室内单位体积所需建筑围护结构的面积,从节能建筑原理来讲,是用尽量小的建筑外表面积来围合尽量大的建筑内部单位体积。FO/VO越小则意味着外墙面积越小,也就是能量流失途径越少,越具节能意义。
我国有关规范对FO/VO作了界限,居住建筑或类似建筑以FO/VO=0.3为界限,当FO/VO〈0.3时体形对节能带来帮助,能为今后建筑实施节能目标提供有利条件。至于FO/VO在节能建筑设计中的变化规律和应用、在操作过程中的价值讨论甚少,使建筑师对FO/VO了解不多,重视不够。
2、平面体形节能的设计原则
通常而言,在建筑的平面体形设计中,为了实现节能效应,设计人员往往需要遵循三个基本设计原则,即建筑体形的整体原则、组合原则以及定量原则。其各自不同的设计要求具体如下分析所述:
2.1建筑体形整体原则
所谓整体原则,就是指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尽量避免将建筑平面过分分割或变形,要保证平面体形的整体性特点,而不是凌乱、随机的特点。这是体现节能理念的一种方式,因而在建筑的体形设计中,对于主体建筑来讲,最好选择较为典型的平面体形,比如方形或三角形等,然后再在这些典型的平面图形上做出相应变化,以实现良好的美学效果。但在你建筑的平面设计上,最好不要将其设计成凸凹不平的结构体形,而是以简单整齐统一的完成外墙设计,这样更易完成富有特点的体形设计。
2.2建筑体形组合原则
有效的组合设计对于实现建筑的节能效果也是有着很大意义的。如在对建筑的外墙平面设计中,可以通过对单元之间外墙的相互结合,来减少整体外墙所占面积,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规划。但这种组合设计必须要在符合消防、景观等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有效重叠组合,并且要注意西山墙的设计,要尽量减少夏季西晒而增高建筑室内温度,增大空调负荷,而不利于实现节能效应。
2.3建筑体形定量原则
21世纪的建筑设计应注意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对建筑使用带来的制约和作用,并应十分强调必要的定量控制,以贯彻建筑业的节能和可持续发展。一般而言,高层建筑的FO/VO一般控制0/10-0.15在之间,对于高密度聚居区的建筑开发、环境控制和小气候改善,应将FO/VO 列入建筑设计技术指标,以控制高能耗区域的节能状况,意义甚大。
3、体形形态节能控制
体形形态是指建筑物平面所构成的形状特征。它取决于多项因素:城市景观、功能要求、技术条件、设计灵感等。建筑体形形态控制就是研究平面形状对建筑节能的影响。虽然建筑围护结构材料、构造相同,但是由于平面形状不同,建筑受太阳影响程度和建筑室内外通过外墙表面的热交换情况均有所差异。
通过各种分析,研究体形形态与建筑节能的关系和规律,对千姿百态的平面形状进行优化和对比,使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构思和选择方案过程中,对不同的平面形状有正确的节能评价,使建筑成为节能建筑。
4、基本平面形状的节能效果
若就基本平面形状的各种参数进行分析对比,分析其各自的节能效果,对于提高建筑的平面体形设计节能技术水平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将平面形状与建筑的相关原理结合起来的节能效果分析如下所示:
4.1体形系数分析
从体形系数FO/VO的计算值可以看出,圆形的FO/VO最小,三角形最大,FO/VO与nl和B成反比,即多边形边数越多其FO/VO成递减关系。显而易见,以体形系数来评价,其对节能的意义顺序为:圆、多边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和多边形为推荐平面形状,三角形对节能不利。
4.2辐射得热分析
建筑物所处的室外环境并不是只与温度有关,尚与太阳辐射、风、雨等有关。其中太阳辐射是主要因素,建筑的外立面由于朝向不同其得到(或失去)的太阳能量也不同。以太阳辐射得热而论,正方形比长方形更合理,南侧较长的长方形平面形状的得热将较大,因此建筑师在外墙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应尽量扩大南立面减小北立面。
4.3传热理论分析
从建筑传热理论分析,一个室内空间如果所形成的角越多,那么由于热桥、传热方式变化,其传热就越快。因此,建筑师在选择平面形式时,除了要讨论FO/VO外,尚应充分考虑角系数问题,以尽量少的角系数为好。
4.4体形的风流分析
建筑的不同平面形态将会使室外风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反应,以增加建筑通风为目的的夏季而论,尽量大的迎风口正压区域会使建筑接受更多的风量,可以为改善室内通风条件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增加(或削弱)迎风面的方法
关键词:工程造价 控制 工程项目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投资收益。而企业提高收益的最主要的途径理所当然就是要降低工程成本。而要降低工程成本,控制工程造价则是关键。
1 工程造价在项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造价人员与设计人员不能紧密相结合,缺乏必要的工作协调,造价人员只管拿图纸算量组价,计算工程造价,反过来,又不与设计人员互通造价控制意见。
1.2 政府对设计的审查不全面,缺乏监督机制。
1.3 设计招投标不彻底,设计人员控制造价的积极性就不会很高。
1.4 勘察、设计、施工各主要环节之间互相分割与脱节,在质量、安全、进度和现场管理以及衔接部位缺乏统一调度和协调。
1.5 现行的设计费与工程成本无关,只取决于工程造价的高低或建筑面积的大小,没有考虑造价的合理性和经济效益的因素。
2 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2.1 项目建设规模:项目正常生产营运年份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或者使用效益,项目规模的合理选择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决定着工程造价合理与否,其制约因素有市场因素、技术因素、环境因素。
2.2 建设地区:选择得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拟建项目的命运,影响着工程造价的高低,建设工期的长短,建设质量的好坏,还影响到项目建成后运营状况。
建设地点的选择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技术经济的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正确选择建设地点有利于建设项目顺利进行,有利于项目建成后正常生产运行,有利于建设项目投资水平和造价控制。
2.3 技术方案:不仅影响项目的建设投资水平和造价,也影响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成本,因此必须认真选择和确定。
2.4 设备方案:主要设备的选择应与确定的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和技术方案相适应,应力求经济合理,应符合有关技术标准,要注意进口设备之间以及国内外设备之间的衔接配套问题。
3 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3.1 工业项目:总平面设计,总平面设计中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有占地面积,功能分区和运输方式的选择。占地面积的大小一方面影响征地费用的高低,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管线布置成本及项目建成运营的运输成本。
合理的功能分区既可以使建筑物的各项功能充分发挥,又可以使总平面布置紧凑、安全,避免大挖大填,减少石方量和节约用地,降低工程造价,不同的运输方式其运输效率及成本不同,从降低工程造价的角度来看,应尽可能这样无轨运输,可以减少占地,节约投资。
3.2 工作设计:是工程设计的核心,是根据工业企业生产的特点、生产性质和功能来确定。在工艺设计过程中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和设备造型。在工业建筑中,设备及安装工程投资占有很大的比例,设备的造型不仅影响工程造价,而且对生产方法及产品质量也有决定作用。
3.3 建筑设计部分:要在考虑施工过程的合理组织和施工条件的基础上,决定工程的立体平面设计和结构方案的工作要求。在建筑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有平面形状、流通空间、层高、建筑物层数、柱网布置、建筑物的体积与面积和建筑结构。
3.4 住宅建筑设计:住宅建筑设计中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有建筑物平面形状和周长系数、层高和净高、单元组成、户型和住户面积建筑结构等。
4 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措施
4.1 在项目决策阶段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投资控制效率
在项目决策阶段不但要编制项目的投资估算,而且还要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出最佳方案。在初步设计阶段,继续深化设计方案,要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使项目决策阶段选出最佳方案得到落实和贯彻,施工设计编制设计预算,通过设计预算可以了解工程造价分配的合理性。通过对投资估算和设计概算、预算的分析,可以将投资比例比较大的部分作为投资控制的重点,提高投资控制效率。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的正确性是工程造价合理性的前提。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正确,意味着对项目建设作出科学的决断,优先出最佳投资行为方案,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样才能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并且在实施最优投资方案过程中,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4.2 使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工作更加主动,建设项目的投资管理也是全过程管理,项目决策阶段控制工程造价,是设定项目投资的一个期望值。项目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是实现投资期望方案的具体表现:项目施工建设阶段控制工程造价,是实现设计项目投资期望值的具体操作。
4.3 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文件,施工图设计都是由设计人员牵头完成,很容易造成他们在这期间更注重项目规模,技术先进,建设标准高等,而忽视了经济因素。投资决策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依次分为若干工作阶段,不同阶段决策的深度不同,投资估算的精确度也不同,只有提高可行性研究的深度,采用科学的估算方法和可靠的数据资料,合理地计算投资估算。
保证投资估算充足,才能保证其他阶段的造价被控制在合理范围,使投资控制目标能够实现。
而将案例巧妙的引入教学活动中即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主导学生从属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更多的参与、融入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效果。而想要真正达到案例教学预想的效果,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才是重中之重。本文以《房屋建筑学》为例,介绍具体教学案例设计、实施步骤以及教学效果。
《房屋建筑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建筑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由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两大部分组成,该课程是通过对建筑构造理论知识的掌握能使学生具有设计小型建筑方案和建筑施工图的初步能力,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往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授说教式的“填鸭式”教学,课堂多是枯燥、空洞的,学生吸取知识效果不佳,并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
本文针对该课程的特殊性,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建筑工地的实践经验,认为案例教学法适用于该课程的教学,通过实验班的试用发现案例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结合本人对于《房屋建筑学》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对教学案例的设计做以下几点总结。不足之处望指正。
1 《房屋建筑学》教学案例的具体设计
1.1 案例情景设计:例如,假设在兰州城市建设学校生活区东北角空地上建设一综合楼,建设场地是一幅中间高,两侧低,高低差达5m,填土深度达十几米的松填地段,东西方向宽约50m,南北方向长约70m。该综合楼完成功能为一层生活区(包括水泵房、学生食堂、教师食堂,库房及其他生活服务区);二层为活动区(包括乒乓球馆、羽毛球馆、健身馆、篮球馆等);三层为办公区(包括教师办公区、学生社团办公区等);屋顶为不上人屋面。
1.2 案例问题提出:根据场地情况及建筑功能要求,分析场地已有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间的平面关系组织场内各种交通流线、布置道路、出入口等合理确定建筑物平面布置;根据各层功能要求进行平面设计(包括单个房间平面设计及平面组合设计);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规模、环境条件及使用要求,解决建筑物在高度方向的布置问题;从该建筑物使用功能和美观角度做建筑体型及立面设计;根据建筑物功能类型做好抗震、防火等设计。
1.3 案例实施方法:首先要让学生深入施工现场参观、考察做到心中有数,再结合实际问题收集相关资料,规范,强化感性认识;然后结合理论知识与现场实际组织课堂讨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融入该案例。
1.4 案例实施过程:学生通过调研、查阅资料解决以上提出的建筑设计前期难题,并提出初步设计方案。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对所作设计方案进行阐述,说明设计观点,以及设计依据,和大家一起讨论、研究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最终在不断的修改完善后即可上板作图,审定成图。
1.5 案例成果评定:教师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对学生最终的设计图情况进行总结评定,结合“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方针分析、对比、讲解。对学生的成果不足之处加以指正,合理处给予肯定认可,并鼓励学生不断创新,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进行多次反复,不但理论能很好的联系实际还能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1.6 案例教学效果: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实际问题的驱动下,可以到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规范,上网搜索相关资料,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完成初步设计。
2 《房屋建筑学》教学案例的实施步骤
2.1 精选教学案例。精心选编适用于教学的案例这是实施《房屋建筑学》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选择适合他们学习并真实有效的工程实例,进一步删加、润色,形成适于教学的案例。
2.2 展示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可以运用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来展示教学案例,教师对案例做些基本的介绍,并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课堂讲解。学生应人手一份文字资料,便于课下继续探讨。
2.3 讨论与分析案例。案例分析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案例中的内容与房屋构造原理、建筑设计知识联系起来,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使学生真正参与起来,得到解决问题的启发。
2.4 总结和评价案例。教师这个阶段应鼓励学生大胆的讲述自己对该案例的理解与设计想法,并和学生展开讨论。
3 案例教学法在《房屋建筑学》应用的效果
《房屋建筑学》课程较为枯燥,理论、记忆内容较多,案例教学利用案例为学生制造真实情景形象、生动,改变了呆板、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案例教学在《房屋建筑学》上应用有一定的效果,通过案例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质、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有很大的帮助。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面推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绘图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是当前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有益的方向。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目前,人类还没有建立关于地震的科学化预报体系,无法及时有效的预测地震,人们只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发生后造成的危害。随着近年来地震的频发,设计人员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提高自身关于抗震设计的知识储备与专业技能,重视土木工程结构中抗震性能的设计,提高建筑物的质量,为了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一、土木结构设计的现状
(一)土木结构设计的特点。在建筑用地一定的情况下,建筑物层数越多,可以容纳的居越多。土木结构承载着建筑物自身以及其附属物的全部重量,对于楼层较少的土木结构,其承载的只是上述的重量,但是对于楼层较多的土木结构,其除了会承载上述重量之外,还需承载由于风力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平力,这就需要土木结构具有较强的抗侧力。因此,在设计高层土木结构时,首先应考虑抗侧力,其后是水平荷载力。此外,对于高度一定的土木结构,其抗震性能会在风荷载以及地震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差异化。
(二)木结构抗震要求更加苛刻。在土木结构设计之初对其抗震性作出要求时,要顾及到正常使用时的承载能力,还要使土木结构具有优良的抗震能力,这样才可以使土木结构遇小震不坏、大震不倒。对土木结构延性的计算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唯一简单的方式是通过土木结构的构造设计来计算。在高层土木结构的设计中,为了使其结构有良好的延性,对其结构构件的规格、材料及配筋率有着严格的要求。此外,土木工程结构的剪力墙的横截面积往往很大,所以在土木结构的设计中其变形是不可忽略的。
二、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一)建设过程中的场地选择。在进行土木工程设计之前,必须要经过的一个环节便是选择合适的场地。在进行调查时,首先应对整块地域的地形地貌情况进行了解,应适当避开曾经发生了凹陷、断裂的地层,保证建筑工程具有良好的抗震效果。若是不能有效避开,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不良区域进行适当的加固防护。
(二)使用特殊的防震材料。使用防震材料对土木工程建筑进行防震处理,指的是主要对土木工程建筑的地基进行抗震处理,降低地震发生时强大的地震能量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害。在传统的方法中,主要是在建筑地基的底部铺设上砂子和黏土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震的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在建筑事业上不断加大投资,有关部门在土木工程建筑防震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就比如在建筑地基处铺上一层沥青,减震的效果相比于砂子或黏土更好。在建筑物的围栏、墙体等材料的选用上,尽可能的选取材质比较轻的材料,降低地震来临时的危害。
(三)合理布置结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布置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设计土木工程结构布置时,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种因素:建筑物平面外形尺寸、建筑物所在区域的地形、荷载分布情况、建筑物抗侧力分析等。这些布置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简单,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却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而导致预期的效果不能得到有效实现,尤其是土木工程的外在设计十分复杂,设计人员难以按照简单化的方案进行施工,只是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控制在允许范围内。而且,我国相关政府部门还应颁布明确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规定,提高设计人员的实践经验,保证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可以得到实现。同时,投资商不能不懂装懂,对设计人员的设计随意指责,让其按照自己的想法更改,应保证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具有实际价值。
(四)建筑平面抗震设计。均匀对称是建筑平面布置设计的核心,同时均匀对称也可以更好地呈现建筑物各种空间功能需求。如果建筑墙体、钢构件不对称,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受力不均匀,导致变形不均匀现象发生,建筑局部墙体乃至建筑物遭到损坏。平面组合设计、单个房间设计是建筑平面设计的核心组成元素。在设计单个房间平面的时候,必须准确确定各个房间的面积、门窗位置等。建筑平面组合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比如,集中式、单元式,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平面组合形式。以单元式为例,在优化利用垂直交通的基础上,使各个使用空间有机融合,这种形式大多用于商住楼、高层办公楼。要尽可能把竖向交通设置在平面内,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刚度、抗扭转能力等。如果竖向中心在平面外,要尽可能少在转角的地方开门开窗,防止出现“转角效应”。以集中式为例,借助大厅,把各个房间相融合,大厅便是其重要的桥梁。这种形式比较适用于商场、展览馆,经常采用大跨度结构、空间网架结构等,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三、Y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在土木工程行业投入精力的增多,其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当前,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及抗震性已经成为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因此,相关研究人员应加强对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性能的设计,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与专业技能,进而促进土木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婧娴.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浅述[J].商品与质量,2016,
(44):331.
太阳能施工技术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这对推进我国环保政策的实施是十分关键的,而同时太阳能作为一类资源也是用之不尽的,并且它还具有不受环境影响、操作方便、安装简单以及可靠程度高等明显的优点,所以这几年来太阳能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很多的领域中,当然在建筑行业中也不例外,其对于促进在建筑施工技术中应用节能理念是很有帮助的。通常情况下,太阳能技术在建筑行业中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常见的有太阳能供暖供热以及太阳能电池等。在楼顶上安装太阳能电池,这样其就能有效的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同时将太阳所释放的热量转化成电能并储存在太阳能电池中,之后再将这部分的电能转化给供电的设备。当然有一个问题就是太阳能电池所储存的电能是十分有限的,一般只够正常的照明用电以及基本的设备运转用电,并且如果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也是可以满足用户正常的保暖需求的。
2建筑物设计过程中节能理念的应用
(1)要想准确的计算出建筑物的外表面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参考标准就是要尽可能的减少建筑物外表面积的体形系数,而非常有效的一个解决对策就是科学的进行平面设计,这样保证建筑物外表面积的最优化。因此,准确的把握建筑物平面的凹凸点就成为了降低其外表面积能耗的关键方法,然而,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对于厨房以及卫生间等部位都要进行相应的开窗设计,这就不得不要凹进平面,也就提高了建筑物的外表面积,另外,晒台以及窗户等的设计工作也会增加其外表面积,采用这些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建筑物的美观性,但同时却加剧了能耗的负担。所以我们应采取科学合理的设计措施,既要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也要降低建筑物的外表面积,从而降低其能耗,如运用矩形平面、矩形组合以及立面造型等;(2)在对建筑物的自身采取节能保温措施的基础上,还应对建筑物内部的构件采取相应的节能保温措施,从而实现建筑物的节能目标。常用的节能保温措施有安装热量开关、热量表以及选用节能型的家用电器和电气设备等,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应使用专业的建筑行业的节能设计软件,确保各项热工指标符合要求,确保建筑物整体上符合节能的要求。
3改善施工工艺,避免材料浪费的情况发生
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行业也应与时俱进的应用先进的技术,进一步的更新施工工艺,同时应将建筑节能和提高作业效率和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材料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在保证了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同时也减少了工程的用料,从而实现了建筑物的节能目标。比如说,在过往建筑工程的施工工作中,连接钢筋通常都采用搭接的形式,其会浪费很多的材料,而在进一步的改善了施工工艺后,我们选择螺纹连接的方式,就可以有效的避免材料浪费问题的发生。
4整体和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
这部分内容指的就是对建筑物周围气候环境的设计工作,主要包括了对气候环境的分析、规划、选址等设计内容。(1)合理的进行选址。选址前应先对当地的地质、水文、天气以及水质等环境因素进行调研和分析,在遵循保持生态平衡的选址原则的基础上,还应尽量的为建筑物的节能创造有利的条件;(2)科学的进行外部环境的设计。为了最大限度的促进建筑物发挥其冬天保暖、夏天防暑的作用,还应科学的设计建筑物的朝向、日照条件以及外部体形等内容。我国不同区域的气候特点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所以设计时应因地制宜,南方的设计重点应为完善建筑物的遮阳技术和通风技术,而北方的设计重点应为尽可能的降低采暖能耗,从而提高其热源效率。举个例子来说,我国的内蒙古地区,经常出现恶劣的风沙天气,所以设计时就应以提高建筑的防御风沙和保暖性能为设计重点,而要想达到节能的目标,建筑物通常都采用锥形的屋顶和圆形的平面;又比如说,我国沿海区域的气候闷热并且潮湿,为了降低其能源消耗,就应以提高其自然通风技术为重点。另外,为了平衡建筑物的环境湿度,可有效的利用建筑物周边的水系,收集雨水,同样还可以通过种植植被等措施来提高其遮风挡沙的性能。
5为满足建筑节能的需求,应大力的应用高效保温墙体
1.1基本流程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中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第一,设计建筑平面。根据专业设备对建筑布置要求设计平面,设备专业性主要由水机"电气与水工等专业体现。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平面布置模式,主要由专业的建筑与水工人员确定。其中,建筑专业人员应注意对应交通和设计总图布置中的位置,保证设计出的建筑物具有安全"实用"便利等特点,同时还应重视建筑防火设计。除此之外,设计人员设计时,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建筑空间,充分发挥建筑各方面功能。第二,设计建筑总平面。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总平面设计主要包括建筑物与其他配套设施总平面布局,建筑物主体主要有大坝"泵站"涵闸"溢洪道等;配套设施主要有生活用房"绿化"活动场地房等。第三,设计建筑造型风格。建筑造型风格设计有豪放"恢弘"温柔秀气以及高科技方面。总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设计不能偏离周围环境特质,要与周围环境相结合,体现建筑韵味。不同设计师设计风格各异,不管是怎样的设计,不能随意想象,必须融合水利水电工程所处位置的环境。
2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所具有的特点
2.1建筑物制约建筑基础
应以水工专业要求为依据,确定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元素,如地理位置"高度"大小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无法有效进行创造。
2.2与地方经济相互促进
水利水电工程与地方经济是相互促进关系,地方经济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不断进步,而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建筑品质与质量要求,从而提高了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基调。如今,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由于加入一系列的创新元素,逐渐走在其他建筑设计前端,而且在时间的推动下,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与新建筑群完整的融合到一起。
2.3工程设计资金投入不足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图纸设计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思想与有关体制的影响,人们往往投入较少资金在该过程中。工程设计质量与资金投入有直接关系,投入资金少会降低工程设计质量,从而导致工程施工时发生各种问题。所以,为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施工顺利高效进行,必须投入足够资金保障建筑图纸设计质量,在提高建筑质量的同时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长远发展。
2.4其他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周围往往有山有水,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应将这些条件融入其中,从而节省工程开销,使工程和自然和谐统一。除此之外,必须对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安全防护进行合理设计,确保建筑安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通常位于水中,为保证建筑物和人们的安全,设计人员应对这些问题的防护进行详细考虑和合理设计。
3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主要注意事项
3.1设计时加强与业主协商交流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和与工程有关的各方面进行沟通,加强与业主协商交流是其中最必要的方面。通常情况下,业主对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外观和装饰有一定要求,虽然不能明确提供详细方案,但业主的建议对设计具有一定帮助。设计人员在与业主沟通时,可以了解其喜欢的建筑外观风格以及结构特点,从而有助于设计人员根据周边环境设计出符合业主要求的方案。业主虽然不是专业的建筑设计人员,但具有一定的审美力,通过共同沟通"参观考察,不断改进设计方案,使设计出的建筑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突出建筑风格,满足业主需求。
3.2不断创新设计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而言,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才能满足人们需求。将创新元素融入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中,不仅体现建筑的创新性,还能完善建筑外观和结构。设计人员采用美学与科学规律,制定建筑设计方案,不断进行实验推敲,并综合业主需求,可以使设计方案融合多种因素,并与艺术有机结合,有利于突出建筑特色,展现建筑个性。
3.3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水利水电工程庞大,投入足够的资金才能满足人们对建筑艺术特色的追求。所以,设计人员应根据工程特征,对建筑内部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同时根据业主经济实力与资金预算,最大限度地设计出满足人们要求的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为降低工程造价,应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适当位置,设计人员可将某些建筑外观装饰,设计为主要部分,进而将资金投入其中,确保建筑局部设计具有特色。例如:某水利水电工程大坝内坡衬护设计中,在外坡护坡上应用花木草皮拼图,此外将六角型混凝土应用到预制块程序上,不仅有效控制了工程造价,还体现了设计的艺术性。
3.4正确看待建筑美观与经济关系
我国建筑主要以(适用"经济"美观)为基本方针,但在实际建筑建设中,美观和经济往往处于对立关系,建筑美观往往代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缺少资金则难以保证建筑的美观性。对于美观与经济这一问题,必须正确看待。水利水电工程通常由国家投资建造,设计人员应以最大限度使用资金为原则,在节省国家资金基础上,采用价廉质优的材料或简易材料,建造出符合设计要求与国家质量标准的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同时还要保证该建筑的耐久性。
4结语
关键词:房屋建筑;测量放线;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测量放线是通过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建立完整的施工控制网络,以确立房屋建设施工的准确数据,其测量的准确度好坏直接影响着房屋建设工程的质量。因此,在对房屋建筑进行施工前,必须要时刻关注测量放线,加强施工准备,认真熟悉图纸设计与施工规范,并保证核对测量放线的各项尺寸,根据施工现场状况来确定坐标高程及控制点,同时还应制定专项的测量放线施工组织方案,如:基础定位控制、平面轴线控制、楼层高层控制等,加强对测量器材的配备,提高测量放线人员的责任心,从而保证房屋建筑测量放线施工可以顺利实施,以达到测量数据可以符合规范施工要求。
1.工程概况
某高层建筑工程共有29层,建筑总高度为112.63m,属于商业高层建筑。其中,地下室有两层,层高为4.1m,地上1-5层为裙房,一层层高为5m,2-5层层高为4.5m,5-7标准层层高为3.5m。建筑平面、立面呈现长方形,建筑结构为现浇砼剪力墙结构类型。施工规范要求轴线测量精度不大于1/10000的轴线位移、竖直小于20mm的垂直度,±0.000绝对高程为182.547m。整个建筑设防为七级抗震等级。
2.房屋建筑测量放线施工技术
2.1整体测量控制
根据施工总平面图提供的放线依据,采用经纬仪及钢尺进行测量放线。在进入现场后,测量员首先要同业主着手实地校核红线桩和水准点,并做好记录。待校核交接完毕,测量员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严谨细心地开展施测的各项工作。将控制网的误差限制在毫米级,保证测距相对中误差控制在1/20000~1/40000之间,测角中误差限制在±5s以内,在测站上的高差误差限制在±3mm以内。在延长直线时采用正倒镜取中法,测水平角时采用测回法观测。
2.2合理布置施工控制网
高层建筑施工控制测量的任务首先是建立施工控制网,一般情况下,在新建的大型建筑场地上,施工控制网一般布置成正方形或矩形的格网。作为测量放样及工程检查验收基准的施工控制网,施测的精度要求是比较高的,在优化网的设计中,一般是以点位中误差来作为衡量布网精度的标准。在布置控制网是应注意以下几点:
2.2.1一层结构不宜留放线孔,以免雨季时雨水倒灌到地下室淹没电梯等设备。
2.2.2放线孔以离轴线 1 米左右为宜,尽量避开剪力墙 、电梯井等钢筋、模板密集的区域,以利于放线工作,各区放线孔最好布在同一直线,以便于相互检核。
2.2.3放线孔宜留在同一个层面 ,以便垂准仪向上传递控制点 ,分区域施工时,放线孔也要分区域布设,以利于施工。
2.3施工测量、放线
结构施工分为两大部分,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结合本工程的特点,结构施工测量基础部分实行外控制法,地下室采用外控制法,主体结构采用内控法。根据整体测量布控图,当施工基础部分时,采用外控手段,利用经纬仪将设在基坑四周的控制点轴线转移至坑内,以控制开挖及坑底部落低部分的平面位置。根据标高控制点,利用水准仪控制垫层标高。当垫层施工完毕后,再根据轴线、标高控制点施放出准确的轴线和标高控制点,给底板施工创造精确的平面尺寸。控制点的保护尤为重要,施工过程中要将外部测量控制点放于围墙上或永久的构筑物
上,并予以保护,内控点用砖与铁盖板加以保护。
2.3.1基础施工测量、放线
根据提供的坐标点,同时利用CAD绘图软件结合基础结构施工图,提前确定本工程轴线控制网和轴线控制点,并计算出各轴线控制点的坐标值,作为基础轴线控制网和控制点投测及基础施工放线测量的依据,高程水准点以业主提供的高程为基点,作为基础标高控制测量依据。
2.3.2基础开挖放线
由于建筑平面控制桩及轴线控制桩距基础外边线较远,在基础开挖时,不易被破坏,故在开挖基础时不需引桩。基础开挖撒线宽度不应超过15cm。根据建筑物平面控制网、设计边坡及地面高程,分别测设出基槽下口及基槽上口,并沿上口桩撒出开挖边线,上口桩位允许误差+50mm、-20mm。基槽下口桩允许误差为+10mm;开挖至接近槽底时,应及时测设坡角与3m×3m的方格网点标高,允许误差为±10mm。此外,垫层上的基础放线应用经纬仪正倒镜法以轴线控制桩为准将各轴线直接投测在垫层上。
2.3.3主体施工测量、放线
当基础施工完毕后,此时基坑底部已经基本稳定,在测量时首先进行基坑轴线、标高控制点的复核,确认控制点无误后,利用激光经纬仪AZ322-A,水准仪DJD-C将标高控制点、轴线施放到地下室底板表面上,并设立建筑物高程控制点和内控轴线控制网络系统。此时建筑物内形成独立系统,而外部标高、轴线控制点转换成为建筑物的变形比较系统,将作为建筑物沉降、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倾斜、外墙装饰墙面控制的检验等基点。外部控制点须经常检验复核,保证系统的精确度。当内控轴线、高程系统完成后,将由底板向上进行整个结构内控轴线施放。内控轴线上移采用高精度激光经纬仪进行内控轴线测设。交汇点垂直向上的楼板均每层留200×200的测量孔,利用激光经纬仪通过辐线交汇点向上垂直投射至上层空洞处的透明靶上,确定上一层楼四角控制轴线交汇点,再利用经纬仪将四点转角交汇复核,即可得到上层楼层的控制轴线平面,利用该平面控制体系即可控制上层楼的施工位置。
2.3.4各楼层水平标高传递
以施工图纸给定的±0.00标高作为水平标高依据,从建筑外引测至建筑内以利向上传递的部位,电梯井、管道井的内墙上作好明显标记作为结构施工向上引测的标高依据,每个楼层标高以此依据作为原始点用经校检后的50m钢尺向上丈量,并作好标记作为本层的水平标高依据。在施工中应引测多个水平点依据绘
制平面图并标明各点的标高,将资料交各栋号施工员,因此应采用闭合法检查多个水平依据点以满足施工测量规范要求。
3.加强沉降观测
由于高层建筑对地基施加了一定的压力,这就必然会引起地基以及周围地层的变形,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正常寿命和安全性,所有高层建筑物均要进行沉降观测。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应根据工程的沉降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而沉降施测方案应根据工程的布局特点、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设三个基点,且与建筑物相距 50m 至 100m 间的范围为宜。基点可利用已有的、稳定性好的埋石点和墙脚水准点,也可以在该区域内基础稳定、修建时间长的建筑物上设置墙脚水准点。
3.1布设沉降观测点
沉降观测点应依据建筑物的形状、结构、地质条件、桩形等因素综合考虑,布设在最能敏感反映建筑物沉降变化的地点。一般布设在建筑物四角、差异沉降量大的位置、地质条件有明显不同的区段以及沉降裂缝的两侧。
3.2埋设沉降观测点
埋设时注意观测点与建筑物的联结要牢靠,使得观测点的变化能真正反映建筑物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建筑物的平面设计图纸绘制沉降观测点布点图,以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工作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要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埋设沉降观测点应在剪力墙±0.000标高以上50cm处开洞,将直径25的钢筋或铆钉,制成弯钩形,平向插入洞内,再以1:2水泥砂浆填实。
3.3沉降观测周期
沉降周期规定:从进入场地开始前三个月每半月观测一次,后三个月每个月观测一次。半年后根据情况,每月观测一次。直至该层建筑结顶为止,或延续半年。依据本工程特点,沉降观测可采取以下方法:建筑物的主要墙角都布设观测点;所有沉降缝、伸缩缝 、高低建筑物接壤处两侧各布设一个观测点;一层的所有观测点高度统一高于室内地坪0.5米;观测采用“五定”原则,即点、仪器、人员、环境、路线固定。
4.结束语
定位测量放线是建筑工程施工的前提,测量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房屋建筑工程建设施工的质量和进度,因此,要想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达到设计规范要求,就必须加强房屋建筑测量放线技术的应用,通过对先进测量仪器的引进与应用,并根据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特点,充分发挥工程实践经验,把握施工中的重难点,可以保证房屋建筑测量放线施工技术达到设计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1]郭春喜 浅谈建筑测量技术的应用与质量控制[J].测绘科学,20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