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干预策略范文

健康干预策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干预策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健康干预策略

篇1

为了解中学教师健康状态,我单位每年对全县中学教职工进行分期分批健康体检,今年对在我单位体检的471名教师体检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从中找出规律性,提出针对性防治对策,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提高教职工整体健康水平。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中学教师471名,年龄32~59岁(分成三个年龄组:32-39、40-49、50-59),女性158名,男性313名,男:女之比1.98:1。

1.2方法

请省级医院专家参加体检,对上述受检者询问病史及专科检查,包括:内科、外科、耳鼻喉科、眼科,测量:身高、体重、视力、血压、脉搏,结合临床辅助检查作出诊断,部分受检者还需经上级医院加作相应检查以确诊。

辅助检查血液生化检查(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乙肝五项、甲胎蛋白)、血尿常规、腹部B超(肝、胆、脾、胰、双肾)、心电图、胸部X片。

1.3诊断标准

按照全国疾病调查统一诊断标准进行疾病分类。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常见疾病检出率情况

471名受检者中检出病症44种,异常发现者408人,占受检人数86.62%。有二项及以上异常者362人,占检出异常人数88.73%。前10位异常发现顺位是:高脂血症(54.78%)、牙结石(21.66%)、脂肪肝(20.59%)、高血压(12.53%)、肾结石(10.4%)、肝功能异常(10.19%)、糖尿病(8.70%)、胆囊结石(8.07%)、慢性支气管炎(6.5%)、下肢静脉曲张(3.1%)。检出脂肪肝及高脂血症最小年龄34岁,高脂血症各年龄组发病没有显著性但男女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2),即男性高于女性;脂肪肝各年龄组男女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7);肝功能异常最小年龄32岁,男女差异不明显(P=0.483);慢性支气管炎检出率阳性者全部在40岁以上并随年龄增加阳性率递增,各年龄组发病有明显差异(P<0.05);高血压、胆囊结石各年龄组发病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次检出率较高的有:肝囊肿、肾囊肿、痔疮、心电图改变、胆囊息肉、肝内胆管结石、过敏性鼻炎等。

3讨论

3.1本组资料显示,高脂血症、牙结石、脂肪肝、高血压、肾结石、糖尿病、胆囊结石、慢性支气管炎检出率较高,这些病症中大多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而且除主要随着年龄而出现生理变化外主要以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生活方式性疾病为主,且呈年轻化趋势三个年龄组高脂血症检出无明显差异,但男女差异有显著性,应该与受检者工作分工不同和生活习惯有关,常态下男性工作应酬多于女性,并且吸烟、饮酒绝大部分是男性,加上饮食方面因应酬难以节制关系密切;高血压、胆囊结石各年龄组发病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男、女患病率差别不大,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血压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高血压在老年人较为常见[4]。胆囊结石也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也升高,且其发生发展与环境因素也不无关系。

3.2根据体检结果,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3.2.1本组受检者均为脑力劳动者,其中一线教师约占70%;行政干部约占30%,且有部分承担行政、专业双肩挑重任,因忙于科研、教学、工作应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精神长期高度紧张、身心俱疲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3.2.2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受检者在工作中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多,饮食难以控制,高脂肪、高热量、高盐、高糖饮食多,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用少,营养过剩,加上活动少而致超重、肥胖,造成过多的脂肪沉积在血管壁上,肝内脂肪含量也大量增加,从而导致血脂升高、脂肪肝等。另外,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处理糖的能力下降,因此高能量食物加速糖耐量降低,加重胰岛素功能负荷,促使胰腺衰老,最终发生糖尿病[1]。

3.2.3不良嗜好、行为的影响本组受检者中吸烟和饮酒者较多,大量饮酒也是导致脂肪肝发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乙醇的代谢使得正常的肝脏氧化还原失调,使脂肪酸的氧化减少,合成增多,促进了甘油三脂的形成,并堆积在肝细胞内形成脂肪肝[2]。本次体检发现每个年龄组都存在牙结石,无组间差异(P=0.136),应与刷牙方式不当密切相关。

3.2.4部分干部缺乏必要的保健常识,对自身健康不够重视,忙于工作、应酬而疏于保健,小病不管大病拖,延误治疗时机[3]。上述有些病症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机体的老化,人体各器官的功能逐渐减退,更进一步促使了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分析、探讨这些常见病症的原因和防治策略,从而最大限度降低这些病症的患病率,促进群体健康,维护学校人文环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干预策略

3.3.1健康教育利用校园网、广播等开展多形式健教,定期请医学专家进校园进行专题讲座,解读干部职工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机制、危害性等相关知识及科学防治策略,帮助教职工掌握健康知识、督促其主动建立健康行为。

3.3.2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干预

合理膳食:改变不良饮食习惯,讲究平衡膳食,少吃高脂、高热量、高盐、辛辣食物,进食适量蛋白、丰富维生素、多纤维素食物,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和忍饥挨饿,科学生活,健康长寿;适量运动:运动是人类通往健康道路上为自己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强度应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增强体质、控制体重;调整应酬方式,改变吃喝交际,倡导健康应酬,生活与工作规律化、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平衡心态:情绪稳定,善于自我调控,保持心情愉快。

3.3.3建立教职工健康体检长效保障机制,完善学校教职工动态健康档案,建立良好的个人与医疗专家的信息互动;?24小时提供教职工常见病、多发病相关知识专业咨询,方便教职工急诊及时就医;建立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确保教职工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卢宜芳.573名人员健康体检的结果分析及健康干预.当代护士.2008(7):91.

[2] 刘家全,牛玲,郝希春等.淮南市保健干部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5,8(6):494.

篇2

【关键词】社区工作人员;儿童心理健康;干预策略

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势必也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自身会面临一些困境,长期缺少亲子间的交流沟通,缺乏父母言传身教的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会面临情感缺失、学习动力不足等困境,加上农村教育的滞后,监护人的力不从心等因素,使得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或多或少存在心理疾病、行为偏差等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引起了社会各学科的关注与研究,各地政府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努力改变留守儿童现状。现笔者从社区工作人员的角度探究干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策略。

一、社区工作人员应扮演提供者的服务角色

社区工作人员提供服务过程中,要鼓励受助者自强自立,克服困难,不仅要体现社区工作的“助人自助”的理念,还要坚持个别化的原则,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外出情况不同,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程度各异,因此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低年级的留守儿童处于由家庭生活为主向由学校生活为主的过渡阶段,对学校的封闭式管理和寄宿制会存在不适应状态,其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对父母的依恋与学校对其独立自主能力要求的矛盾。高年级的留守儿童可能就会存在人际关系问题和学习问题等等。因此,社区工作人员要针对不同问题开展不同的活动,如个案和小组活动等,但是不管是什么题,社区工作人员要支持他们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尝试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做他们的朋友。

二、为留守儿童设立亲情热线

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在语言上的情感联系少,是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社区工作人员应宣传设立亲情热线,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缩短亲子的空间距离。可以利用春节或其他合适的时机,向留守儿童的家长们发出倡议:孩子是家庭和祖国的未来,教育孩子不能等。如果因为教育孩子而耽误了挣钱,只是一时的损失;但如果因为挣钱而耽误了对孩子的教育,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和整个家庭的幸福。亲情依恋是不可替代的,应建立亲情热线,在基本固定的时间,父母亲主动打电话(或视频连线)给孩子,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分享孩

子学习进步的喜悦,认真倾听孩子的问题,让孩子时时能感受到父母亲的关心和疼爱,让亲情在热线中延续和保温。家长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也要建立经常性的电话联系。热线要保持畅通状态,以保证孩子和监护人紧急情况下能及时联系。社区居委会不定期进行抽查,以督促保持热线的常态使用。

具体实施方案:可以先通过短信或微信发出倡议信息,或在公告栏张贴,也可挨家挨户送达纸质倡议书,然后集中到社区居委会召开会议,并要求家长签字认可,每学期或年终总结反馈一次。留守儿童家长对这一举措一定会大力支持的,但是需要社区工作人员的的大力宣传与耐心解释,让家长们明白这样操作的意义与价值。

三、培育爱心妈妈

对于儿童成长最重要的是母爱,许多研究人员呼吁,如果孩子的父母亲必须有一人出去打工,那么最好是母亲留在家里,但调查表明母亲在家里的情况大约只占50%。把社区建设成为留守儿童的大家庭,培育爱心妈妈使其成为留守儿童们共同的母亲,让留守儿童们在母爱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途径。社区可以向全体居民发出如下倡议:社区建设靠爱心凝聚,留守儿童需要爱心妈妈;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爱像阳光,越分享越多;做一个爱分享的快乐者。凡有善心、有教育能力、有时间、已生育的中年女性,皆可毛遂自荐,申请成为爱心妈妈(社区工作人员也可申请)。爱心妈妈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对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进行及时的说服教育,或用自己的方式感化孩子;做好相应的工作记录,不断摸索和总结工作经验;与孩子的家长和班主任进行必要的联系。每教育好一个留守儿童,爱心妈妈自己就多了一个有出息的孩子,这是对爱心妈妈的感恩回报。

具体实施方案:由社区居委会张贴倡议书,或者直接向符合条件的妇女发送短信或微信;对报名者进行筛选并由社区组织必要的培训;如没有报名者,可推荐、鼓励符合条件者参加;收集成功案例,积极向社会宣传;春节期间,开展爱心妈妈与家长们的交流活动;以年度为单位授子“爱心妈妈”荣誉证书。

四、建设同欣俱乐部

建设同欣(谐音童心)俱乐部正是顺应了孩子们的成长要求,社区可以规划建设具有以下内容的俱乐部:播放室(选播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传统文化故事片等)、游戏室(孩子们可以自己组织相互熟悉的游戏,也可开展适当的体育活动,社区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和安全)、表演室(孩子们可以有序地唱歌、跳舞、讲故事,由社区土作人员点赞)、倾诉室(在室内摆放两张空椅子,让孩子坐在一张椅子上,想象着坐在对面椅子上的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大声说出思念之情)、发泄室(在室内设置沙包、“大树”,让那些年龄稍大且心中有怨恨的孩子们既可以拳打脚踢沙包,也可以拥抱“大树”,还可以大声哭喊,以释放积压在心中的负能量)、梦想屋(让孩子们静心坐下来,好好想一想,一个学期后,一年后自己的身高、体重和学习成绩会是怎样的,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专门设置的梦想记录册上,以后隔一段时间就来看看,当然也可以修改)、正能量传播室(召集那些乐观向上、品德端正、成绩良好的留守儿童,给其他儿童现身说法,传播正能量)。

五、结束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社区工作者如能接受根据上述建议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进行干预,定能获得良效!

作者简介:云姝(1981-),女(汉族),湖南衡阳,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小学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生接触密切人群 心理健康 教育干预 策略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部门都开始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新任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接触人群的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什么样的师傅,教出什么样的徒弟;家长性格暴躁,孩子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班风不好,学生往往也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为此,我们认为,要想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通过适当的措施对小学生接触密切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环境育人,小学生接触的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阻碍也就减少了。

一、以学习为入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组织学习。是知识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教师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首先要教师认真学习,调整心态。只有教师本身心理健康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工作中,我们采取理论学习、问题讨论、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丰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进一步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打下思想认识和理论基础。

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就有了保障。我们把课堂作为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主渠道。学校各个班级每周都安排有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解和行为干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心理、明确自我人生价值观,学习心理问题的应对技巧,自觉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为了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还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深入浅出地讲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传授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我们的心理咨询师也为家长开通了热心电话,随时为他们释疑解惑。

二、以宣传为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1.利用黑板报、广播站和宣传橱窗

学校宣传橱窗开辟每月一期的心理宣传专刊。学校广播站专门开辟了“知心话题”栏目,及时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解决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各班的黑板报要求认真收集资料,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关栏目,如开学初,设计“展示自我,认识朋友”;考试前,设计“考前心理调节”等栏目。这些做法,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专刊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健康知识的园地。

2.为家长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单

为了使广大的学生家长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家庭和睦、子女教育、邻里和谐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综合心理素质,我们经常向学生家长发放心理健康宣传单。宣传单就如何克服不健康心理,如何塑造心理环境,如何缓解情绪紧张等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活动中,许多家长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使自己进一步认识到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向我们保证今后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同时也要让孩子健康的度过每一天。

三、以活动为载体,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1.“社团活动”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社团活动”,是我们众兴镇中心小学的办学特色。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社团中的一员,让他们的兴趣爱好在社团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张扬。丰富的社团活动提高了他们的审美修养,使人身心愉悦、积极向上。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在各种活动中,调整自我融入集体,消除自闭,懂得交往与合作,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2.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书可益智,书可怡情。”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研究中,我们通过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引导学生在经典名著和文学作品中接受熏陶,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3.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一辈子。”我校坚持每天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活动内容以体育项目为主,活动采取班主任负责、值日领导监督的方式进行。充分利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间,让学生积极参加不同的体育户外活动,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放飞心情,缓解学习压力。

4.主题班队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各班级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课,每月进行一到二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班主任老师根据学期计划及学生的特点,积极有效的开展活动,进行团体辅导,在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先后进行了“成长中的我”“培养良好的心理”“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如何交往”“面向社会”“抵抗诱惑”“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如何自我表现调整”“如何面对考试”“解除考试心理压力和焦虑”等主题班会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四、以沟通为方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1.生生沟通

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家长与老师都处于强势,学生即使有怨气,也是敢怒不敢言。心理健康问题的爆发,绝大部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学生往往就动起粗来,同学之间缺乏必要心理交流。为此,我们通过各种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通过班队活动、心理健康课等平台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

2.亲子沟通

家庭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最亲爱的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教育观念、教养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心理上有了逆反的心理。如果这个时期家长行为粗暴、方法简单,学生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积极倡导家长与孩子要平等交流,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

3.师生沟通

篇4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策略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近年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相比中学生来说,高职学生存在更多的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因此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本文对400名学生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进行调查。

二、资料与方法

1.基础资料

从长江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14级信息服务工程学院学生中选取400名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依据计算机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学生200名,参照组实施基础干预和健康教育,实验组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组学生中男生112名,女生88名,最大年龄25岁,最小年龄20岁;参照组学生中男生109名,女生91名,最大年龄26岁,最小年龄21岁。

2.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而实验组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措施为:①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高职院校管理层应该完善机构团队合作机制,形成信息化小组,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基础上,明确划分成员责任和义务,全面落实心理健康教育。②优化网络环境。高职院校优化网络环境的内容主要包括促进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高度配合高职院校的工作以及加大经费支出,改善网络环境,监控学生网络行为等方面[1]。③完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网络环境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健康、可持续地开展网络心理教育,重点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效约束学生的自身行为。例如,明确奖惩条例,完善网络纪律,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2]。

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强迫、人际关系、躯体化、抑郁、求助、解决问题等指标,利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学生进行统计和调查,利用分级方法统计学生各项心理情况,了解学生面对问题时的不同方式以及行为差异。

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均应用SPSS19.0软件统计我校400名学生的所有资料,两组学生患者SLC-90对比和应对方式指标结果等比较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P

三、 结果

对比两组学生各项指标发现,实验组人际关系、躯体化评分没有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实验组强迫、抑郁等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实验组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和求助评分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值都小于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下所开展的高职院校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缓解学生抑郁情绪等,具有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职教育;教学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当代高职学生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现出更加丰富的思想观念,心理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如何与时俱进调整实施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基于新时期高职学生心理发展新环境的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不断走向融合,高校已经不再是与实现社会相隔离的象牙塔,信息技术发达和高校办学面向社会的进程使社会的各种信息直接进入高校,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不断得到推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即可大比例参加顶岗实习,直接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直接参与社会生活,他们需要处理的社会关系,需要认识的各种问题与以往的学生相比大大增加,他们直接发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利益主体多元化,思想认识复杂化,市场经济规则大量渗透到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是校园生活,他们在确定人生目标的问题上,还是在学习方式、就业观念、生活方式等的问题上,存在着很多困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职学生思想成长还带来一些新变化,即当代高职学生的主体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更加重视自身的利益,追求平等和公正,具有较强的自主自立和自由意识,发展意识也大为增强。这促使他们其越来越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努力维护自己平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益,更加关心自己的素质提高和发展前景。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让网络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并且这一平台有自由、开放、交互性强的特性,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为高职学生拓展了学习空间,开阔了视野。开放的网络也给思想心理未成熟的高职学生带来了不健康的思想价值和文化观念,对高职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网络的个体性、隐匿性、虚拟性特性,给高职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和虚拟相矛盾的不同世界。这些矛盾和问题使高职学生在学习和身心健康上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社会环境是学生思想发展和心理变化的基本促成因素,与时俱进了解这些环境变化,实事求是地去寻找高职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生活根源,是教育者客观认识学生心理素质上存在的不足,耐心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指导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基本策略。

二、立足社会化,服务城市化的策略

高职学生正处于个体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高职学生的社会化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也就是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对心理健康已有一定的认识,他们能够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对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可以形成明确而积极预期,因此欢迎心理健康教育。如此,已有的认识基地就成为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修养的正能量。与此同时,已有的认识基础使高职学生能大体明白自身需求,排斥不贴近其实际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教育者深入实际,在把握学生社会化客观规律的同时,充分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化需求,了解学生实际存在的心理困难和思想问题,进而把社会化需求与实际生活需要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引导,为取得预期教育效果创造条件。

高职学生社会化有一个基本特征,即高职学生的社会化与他们适应城市化生活的需求有密切的关联性。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为规模生产服务的,规模生产是城市化、工业化的基本特征。从实践上看,高职学生毕业后参与社会生产和服务,主要生活在城市,需要适应的是城市化的生活,但是高职学生主要来源于农村,总体上说,高职学生的社会化某种意义上就是他们自身的城市化。当前,高职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如学习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心理困惑,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的心理困境,人际交往上出现的心理障碍,社会价值体系、评价与就业等因素造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等,大多与他们对城市化生活的不适应相关。适应城市化的生活已经成为高职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从更高层面上看,城市化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高职教育既要落实为我国社会城市化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任务,也是国家实现城市化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阵地。总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的是服务学生的社会化,而当前高职学生社会化的一个基本载体和内容就是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系统的生活变化过程,这其中有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也包含着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和与此相对应的心理环境及其要求的变化,对学生原有的生活来说,新的城市生活伴随着一个新的生活生态系统需要适应,这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回应,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帮助学生适应城市化的生活作为基本目标和策略,也只有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才是学生所需要的,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并取得实际效果。

基于服务城市化的策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教学目标体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在目标体系中强调适应城市生活的心理素质与能力,课程标准和内容上要贴近城市生活的实际,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重视行为能力的锻炼,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此外,服务城市化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这是教学实施过程中还不够重视或容易忽视的方面。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是他们适应工作需要所必须的。职业心理素质以普通心理素质为基础,也需要相对专门化的心理教育,但是在专门开设职业心理课程不现实的情况下,在普通心理健康教育中适当兼顾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既是需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坚持以培养实际行动能力为本的策略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作用是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通过学习和实践而形成,是一个人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人们常常只把心理素质看成是一个人的内在心理品质,而较少与行动能力联系起来。实际上,心理素质最终要通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来体现和评价,心理素质表现在外的行动能力,才使心理素质具备现实意义。即使人们常常认为是纯内在的心理活动,也会通过语言文字、表情动作、身体状态等体现出实际意义。一个学生,他即使在人际交往的重要程度上认识有多高,如果无法在与人交往时实际体现出一定的具体意愿和行动,还不能认为他在人际心理素质方面有多好,相反,这说明其人际交往的心理素质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因此,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在提升高职学生心理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确保高职学生在行动能力上体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应该成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实施策略。

坚持以培养实际行动能力为本的策略,必须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主体作用。良好心理心理素质的体现出来的行动力,包括策划战略意图的主动性,对自身行动的良好自制力,同时能够去突破自己,实现自己想做而不敢去做的,或者是自己认为自己能力不足的事,这些行动力都必须由具体的个体发挥出来,其形成也都需要一个不断的努力与锻炼的过程。这一努力和锻炼的过程就是教育者组织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主体能动性的过程。为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自觉重视学生行为训练的作用,在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上作好安排的同时,有意引导学生重视行动能力的提高,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行为训练,积极自主开展行为训练活动,参加实际生活锻炼,从中获得体验,积累经验,掌握技巧,提高心理认知与行动能力上的协调性。

坚持以培养实际行动能力为本的策略,要求教育者善于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行动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在这种程中,教师的主导起关键作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能较好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和诱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认识,增强行动的意愿,积极参与实践锻炼,并在锻炼中养成爱思考、重体验、勤总结、敢行动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模式,既可用于知识传授,也可用于行为训练,不失为一种具备良好基础性、通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彭晓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思[J].西南师 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篇6

关键词: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

人际冲突主要指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接触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双方出现不同的见解和争论,造成双方关系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状态,而且双方都能感觉到的一种现象。这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出现的比较频繁的一种现象,如果大学生的人际冲突处理得不够恰当,不但会将彼此之间的矛盾激化,还会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合理的处理人际关系,不但能提高大学生的合作能力、个人处事能力和选择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尽早让大学生接触社会,还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研究

人际冲突解决策略主要指的是彼此双方在发生意见分歧或者冲突时,为了避免矛盾引起的危害,经过心理方面和行为方面的付出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方式。在研究过的人际冲突解决策略模型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托马斯提出的两维空间五因素模型。托马斯在划分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内容时,根据“合作”与“武断”两个维度分为以下几种:

(1)回避方式(avoiding),在既不符合对方的利益又不满足自己的利益的情况下,尽量不做处理,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2)强迫方式(competing),以考虑自身利益为主,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可以将他人的利益忽视;(3)迁就方式(accommodating),为了实现对方的利益可以牺牲自身的利益;(4)合作方式(collaborating),通过协商,可以达成一致建议来保证双方彼此的利益,使得双方都能达到满意;(5)折中方式(compromising),冲突双方都能有所退让,提出一个都可以满意的中间意见。在众多关于人际冲突和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中,有不少研究者参考和修订了托马斯关于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模式,虽然表面上语言有所变动,但是托马斯模式的本质内涵并没有真正改变。

研究表明,大学生在面对人际冲突问题时,使用最多的策略为合作协商方法,其次就是迁就方式和回避方式,使用最少的就是竞争攻击处理方式。只是大学生在面对不同的情景、个体性格的差异、性别的差异、年龄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所采取的冲突解决策略也不一致。姜美霞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对方式主要以容忍退让或者以理抗争的形式为主,而冲突发生以后,应对方式以沟通或者反思为主,基本上寻求他人帮助的情况很少。这种现象的发生表明,关于大学生人际冲突问题的研究,可以再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比如冲突可以分为冲突发生时和冲突发生后,冲突发生时和冲突发生后的两种情况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也是有区别的,而且大多数调查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大学生个体在发生冲突后的处理方式。冲突发生时的处理方式更多与大学生个体的社会认知能力相关,而冲突发生后的处理策略更多反映大学生个体的社会技能水平。大多数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认同在发生人际冲突时采用合作处理方式效果比较好,竞争攻击处理方式较差,回避忍耐处理方式和迁就处理方式处于中等。

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在面对人际冲突时采用的策略是不同的。采用什么样的解决策略主要由大学生个体的性别、年龄、性格特征、冲突双方关系是否良好、学生生源和家庭子女数等因素的差异来决定。

性别因素是发生冲突行为和影响人际冲突处理策略的重要因素,关于性别因素的研究比较多,不同研究的研究成果也不相同。其中,有不少的研究成果说明人际冲突在性别差异方面表现突出,但是也存在某些特殊情况,说明人际冲突在性别差异方面并不突出。Meurling,Ray和LoBello也认为,在影响人际冲突行为和解决策略方面,性别因素占有了重要的地位。他们在研究中提到,女性与男性在处理问题和认知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在处理冲突的过程中,男性比较倾向于负面竞争策略。这个研究结果是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结果相同的。但是在樊富珉和张翔的研究中,性别因素对于大学生冲突行为和冲突处理策略方面的影响并没有明显的差异。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是因为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在认知水平、个人特质等因素方面的差异而导致处理策略有所不同。

年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选择。Adams.R发现,年龄的差异性对选择冲突处理策略影响较大,年纪大点的学生多会采用口语协调和妥协策略,而年龄较小的学生则较多采用肢体应对策略来解决问题。相关的国内研究提到,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在应对人际冲突问题时采取的对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大一新生以合作处理策略为主,大二学生以迁就处理策略为主,大三和大四的学生相对比较成熟稳重,多以合作处理方式来解决人际冲突矛盾。不过从大一到大四,学生整体上都认为效果最好的就是合作处理方式。

其他影响人际冲突的因素也比较多,比如社会信念、学生生源地、家庭子女数等。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多会选择“容忍退让”的处理策略,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大多会选择“以理抗争”的处理策略。另外,研究者推测,非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与人和平相处,为此,在处理人际冲突问题时更多应用选择协作策略。

二、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研究

在理论研究日渐完善的前提下,研究者们对冲突解决策略中的干预训练越来越关注。L.Stevahn认为,冲突解决策略在能力构成要素方面与团队合作比较类似,比如,互相合作达成共识的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和倾听能力等,如果没有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培养和训练,将会有不少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对大学生进行干预训练之后,大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和冲突解决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不但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让他们踏上社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研究者开展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的方式主要以团体辅导和课程教学渗透为主。

1.课程中渗透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

在课程中渗透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时,由于管理课、经济课、历史课和政治课中有不少冲突案例,这样就不需要教师再耽误时间去准备教学材料和学习材料,而只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强调和分析这些冲突的有效解决策略就可以,这也是课程中渗透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的优势所在。然而,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冲突解决干预训练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1)由于课程课时有限,对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的覆盖面不够大;(2)课程在结束后,不能及时进一步更深入的干预训练,训练程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在课程中渗透冲突解决策略多以理论教学的形式为主,关于校园冲突的现实模拟比较缺乏,实践与理论不能及时有效地结合;(4)由于每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安排上存在差异,所以他们在课程中的冲突解决干预训练也难以达成一致性。

在课程中渗透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的过程中有几点注意事项:(1)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际模拟教学,学生之间必须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支持相互信任,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非常重要;(2)要界定冲突,帮助大学生更清楚地意识到课程内容中哪些情境归属于人际冲突,通过分析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主人公是如何解决这种冲突,避免判断人际冲突问题时出现模棱两可的现象;(3)在教授协商合作的冲突解决策略中,主要分为5个过程:我希望什么-我认为什么-我选择这样解决问题的理由是什么-我的想法和期望时什么-所以我提出来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4)通过干预训练理论教学后,要指导学生进行练习;(5)引导学生在与他人实际相处的过程中应用正确的解决策略,进而处理好人际关系问题。

D.W.Johnson等的研究表明,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的讨论和模拟情景,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掌握建设性的冲突处理方式,就是说,在协商合作的情况下争取双方利益都能实现。同时,在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冲突解决策略的干预训练,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人际关系处理技能和知识,还能在干预训练中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知识学习的效率,对改善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2.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团体辅导

除了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开展渗透式的干预训练,还有一些研究者在开展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中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分析多种团体辅导式干预训练的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1)掌握冲突行为、冲突问题和冲突解决策略的相关知识;(2)掌握协商合作式冲突处理的基本技巧,比如,懂得拒绝别人、“我语言”、同理心等;(3)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期望,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期望,并且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冲突;(4)能够提供最少3个解决冲突矛盾的方式并达成一致意见。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的方法有多种,如案例分析、情景演练、拓展活动、讨论分析、资源共享等。对学生进行干预训练前后的测试可以得出,有效的干预训练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尊严、自信心、冲突解决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辨别是非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1.增加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内容

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课程教材的内容包含了很多关于培养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案例和理论知识,例如大学生自我为中心、心理脆弱、自卑心理、畏惧心理等问题。实际上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质量的重要因素是人际冲突,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可将大学生人际冲突和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等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重点章节,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网络交流、校园活动、情境教学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明白人际冲突的定义、识别和解决对策,并能够准确掌握协商合作解决策略的实施要点,然后引导其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应用。对大学生个体的耐心指导和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对构建和谐校园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2.针对不同特质的学生开发针对性训练方案

在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有不少高校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甚至一些走在教学改革前沿的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中采取团体辅导的方式。关于冲突处理策略的研究表明,影响冲突处理策略选择的因素很多,如学生生源地、性格特征、年龄、性别、家庭子女数等,所以,在组织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之前,需要对参与调查的群体进行个体分析,并针对不同个体的差异设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辅导方案,因材施教。

3.对干预训练的迁移效果进行跟踪

很多研究者认为,在人际冲突处理策略干预训练中,对干预训练结果的迁移属于最大的难题,如何将训练中学到的协商合作的冲突解决方式及时、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研究者普遍关心的重点问题。学校可以对干预训练的迁移结果进行跟踪调查,认真探讨被试能否迁移训练效果的背后原因,通过分析总结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对训练方案进行修改,进而不断完善对大学生冲突处理策略的干预训练方案,提高学生人际冲突解决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涂平晖.人际冲突及其解决方法[J].长江论坛,2004(3):

55-56.

[2]张晨,班兰美,李彩娜.人际关系困扰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

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2).

[3]Thomas,K.W.,Pondy,L.R. Toward an “intent” model of

conflict Manag- ement among principal parties[J].Human

Relations, 1977,l(30).

[4]樊富珉,张翔.人际冲突与冲突管理研究综述[J].中国矿业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5]邓小龙.大学生同学间人际冲突事件及应对方式[D].石家庄:

河北大学,2003.

[6]经素.大学生宿舍中的人际冲突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

大学,2006.

[7]容丽芬.高职学生人际冲突问题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

范大学,2006.

[8]姜美霞.大学生同学间人际冲突及应对[D].长沙:湖南师范大

学,2007.

[9]LoBello. The effect of conflict resolution in training oil Turkish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A usai―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1999,10(3):

32-41.

[10] Black, K.A.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behavior during

conflict resolution tasks with BestFriends[J].Adolescence,

2000,35(139):499-512.

[11]Laursen B.The organization and dynamics of adolescent conflict

with parents and friend[J].Journal of Marriage&Family,2001,63

(1):14-97.

[12] GraziaIlo, WiⅡiam G. Perceiving Interpersonal Conflict and

Reacting to It:The Case for Agreeablenes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4).

[13] 陈丽娜,张建新.大学生一般社会信念与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杂志,2004(2):151-153.

[14]Laurie Stevahn. Integrating Conflict Resolution Training Into

the Curriculum[J].Theory into Practice,2004,43(1):50-58.

[15] 王海荣.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对改善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实效

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研究,2010,18(2):194-195.

[16] David. W Johnson.The Impact of Conflict Resolution

Training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1997,137(1).

[17]王延.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活动课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

业,2012(33).

[18]廉欢.基于气质评定的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促进研究[D].

吉林:辽宁师范大学,2012.

[19]邓先丽.大学生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及干预训练研究综述[J].

社会心理科学,2014(9).

[20]经素.大学生宿舍中的人际冲突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

篇7

我国医务人员的吸烟率仍处在极高的水平。1996年,全国吸烟行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医务工作者的吸烟率达60%.[1]。上海市卫生局“卫Ⅶ项目”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上海的吸烟率也同样处于较高水平。成年男性吸烟率达65%,已经成为比较严重威胁人群健康和生命的社会问题。在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中,医务工作者吸烟率的下降将会带动普通人群吸烟率的下降。可见在医院推行控烟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对徐汇区2所社区医院的前期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1.8%的医务人员能经常劝说吸烟的病人戒烟,仅有21.4%的医务人员接受过帮助病人戒烟的培训,78.6%的医务人员没有接受过帮助病人戒烟的培训.[2],从中可以看出在医疗机构中控烟的健康促进干预力度亟待提高。

1研究目的

通过健康促进综合干预策略,把医院开发为以健康为主导的干预规划和组织实施的场所;营造有利于无烟医院建设的软硬环境;提高医务人员控烟知识和技能;树立医务人员新形象,带头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控烟氛围;探索医院控烟工作可持续开展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有效降低医务人员和就医者吸烟率,提高医务人员和就医者的戒烟率。

2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为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华东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者。研究方法为首先对医院职工进行控烟教育,然后通过预检台护士健康宣教、门诊医生戒烟劝导以及控烟门诊的设立,对就诊的病人及家属、朋友实施健康促进综合干预措施,最后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价干预效果。干预时间为2004年5月~2005年8月,共干预471人,收回干预表1 028份。所得资料经逻辑校错和手工校对后,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录入、整理,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从“知、信、行”3方面来评价健康促进综合干预措施在医院控烟工作中的效果。首先是吸烟的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改变情况。在实施干预前,5.4%的门诊病人认为吸烟无害,有11.6%的病人表示对吸烟是否有害健康不清楚(见表1)。而在干预后,100%的门诊病人认为吸烟有害健康,干预前后差异有显著性(χ.2=26.296,P

表1干预前后病人知晓率变化(%)

另外,通过干预,使得病人对一些吸烟相关疾病的认识也得到提高。研究发现,大部分群众知道吸烟与气管炎、肺癌存在密切关系(干预前知晓率高于70%),但是吸烟与胃癌、冠心病以及高血压之间的相关性则不被大部分人熟识(知晓率低于25%)。通过医院健康促进后,使得病人加深了对各种吸烟的相关疾病的认识(知晓率得到普遍提高),见表2。

表2干预前后病人对相关疾病知晓率变化(%)

在态度上,干预对象支持创建无烟医院的比例由干预前的87.6%提高到干预后的94.6%,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 (χ.2=3.866,P

在行为方面,干预也起到很好的作用。首先是门诊病人,常吸烟者的比例从干预前的82.2%降至干预后的63.6%,相应的非吸烟者的比例也由9.3%提高至21.7%,经统计学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1.597,P

表3门诊病人干预前后吸烟情况(%)

5讨论

医院控烟是促进整个社会控烟工作的重要一环,要做好社会控烟工作,医务人员必须以身作则。研究表明,人们普遍存在着遵医心理,如果医务人员能适时、有效地对病人进行有关戒烟的宣教,并以身作则,督促病人偿试戒烟,将会对社会的控烟工作着很大促进作用.[3]。医务人员应抓住病人就诊的时机,正确地引导病人选择戒烟。因此,由于医务人员这一特殊角色,医院控烟在整个社会控烟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以上的观察表明,在医院中推行健康促进综合干预策略,使得干预对象无论是在吸烟相关知识、态度或行为上都有很大改观。通过干预,有效的在医院营造良好的控烟氛围,提高医务人员控烟知识和技能,树立了医务人员新形象,为全社会带了个好头,并有利于无烟医院软硬环境的建设。

无论是从《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03-2005)》、《上海市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长期规划》等政府文件,还是从研究中得出的民众对创建无烟医院的高认同率,都表明创建无烟医院势在必行。创建无烟医院是实现全民控烟的一场深刻革命。为了人民的健康医院开展控烟活动刻不容缓, 医务人员要带头不吸烟, 并利用健康教育来干预和劝阻他人不吸烟, 塑造自己文明健康的形象, 来唤起全民对烟害的口诛笔伐, 自觉戒烟和摆脱香烟的困扰。创建无烟医院需要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参与,特别是应当在卫生部门及医院的领导重视和支持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检查的进行。

另外,为了达到更好的医院控烟效果,除了使用单纯的健康促进干预外,还要加上行政干预。目前我国控烟运动成效不显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领导对吸烟危害的认识不够, 对控烟活动不够重视, 措施不得力。法国的一位专家说过: “没有法律做保证, 任何一种不良习惯都不会自行消失”,许多人尽管认识到吸烟的危害, 一下子却丢不掉这个“恶魔”,这种“行为”与“认识”分离的现象,在控烟问题上尤为突出,这要求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用行政干预的手段来保证控烟活动。

医院控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长抓不懈,才能取得成功。在有关医院控烟和其他健康促进工作实践的报道中,我们常能看到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的例子,但对中、长期效果的跟踪监测却相对较少。而事实上取得了短期效果以后,长期效果是否能取得还是个未知数。在控烟工作中,要取得最后的成功,困难可能更大,因为初期的戒烟者中约有半数会重新吸烟。面对这一状况,我们及时将跟踪监测结果告知医院领导,并同医院控烟领导小组商讨下一步的干预措施,进一步强化医院职工的控烟意识,全面落实医院控烟措施和奖惩制度,并将控烟工作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作为主要干预策略。

控烟效果同干预力度成正比,只要控烟工作持之以恒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深化,控烟是可行的;然而尽管目前试点医院医务人员及病人的知、信、行已有明显改善,但要取得医院控烟的全面胜利,还需不懈地努力。

5参考文献

[1]唐雪红, 杨功焕. 1996年全国吸烟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0.

[2]符英英, 高艾平. 社区医院控烟策略可行性探讨[J]. 上海预防医学, 2004, 16(11): 560-561.

篇8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老年人多发。病变发生和进展主要与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有关,长期的高血压使脑内小动脉扩张,形成微动脉瘤或小动脉管壁的纤维样坏死,当血压急剧升高时引起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并引起相关临床表现。高血压脑出血死亡率达40%,居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率之首,发病年龄50~60岁,年发病率81/10万,患病率112/10万,是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一种常见病[1]。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常伴有失语、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以及积极的生活方式是患者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行为改变教育策略是一种躯体、身心的干预方法,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行为,连接卫生知识与行为改变的桥梁。近年来,学者们相继发现社会心理因素对病变的发生和进展有一定价值,同时有效干预可以改变患者的预后。我们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积极应用行为改变教育策略为主的干预,关注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1年1月~2012年5月入我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且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同时经头颅CT或MRI确诊。排除标准:①意识不清、病情危重的患者;②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③有认知障碍的患者。本组共观察112例,其中男62例,女50例,年龄36~67岁,平均43.4岁,高血压病史3~27年。应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共56例,其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36~65岁,平均40.2岁;对照组共56例,男33例,女23例,年龄38~67岁,平均42.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措施

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及护理,主要是神经系统的常规措施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行为改变教育策略。

1.2.1个别化计划 薛红霞研究指出当人们将智力障碍从个人固有特质转化为一种功能状态时,强调了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进一步引申到与个体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等对个人功能状态所产生的广泛影响[2]。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多存在兴趣丧失、食欲降低、睡眠障碍、反应迟钝、易激惹甚至发展成精神变态及人格分裂、自杀倾向等负性心理。患者入院后即有责任护士负责其整体护理,通过与患者的有效交流沟通,向其介绍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使患者能客观了解该病,鼓励患者表达对其现状的不满,运用行为改变技术帮助患者探测和解决矛盾心理和动机[3],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计划。

1.2.2 切断联系法 脑卒中是一种行为相关性疾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脑卒中发病和复发的主要原因,采取健康行为的人脑卒中风险可降低80%[4]。重建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事实上,不同个体均蕴藏着改变的能力,只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指导即可完成。切断联系法是终止旧有行为模式有效方法之一[5]。因此,要帮助患者回顾平时的不良习惯,如是否存在高盐饮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饮酒、遵医行为差等,设计应对方法,有意识地中断不良行为,控制不良行为的发生,如发放定量盐勺,控制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制定均衡营养的膳食;定期检测体重指数;逐渐减少烟酒的摄入;按时测量血压、服药,并做好记录。逐步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并持之以恒。

1.2.3作业疗法 根据患者的病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制定训练内容,包括患者运动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语言功能训练等,涵盖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基础动作、职业劳动动作及工艺劳动动作,以帮助患者逐渐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需要[6]。为避免对患者造成新的伤害,应掌握训练原则,即训练内容逐步过渡,运动强度适量增加,训练过程坚持不懈[7]。同时配合物理治疗,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及关节活动,遵循强度由小到大、先轻后重、由近及远、先上后下、循序渐进的原则,增进作业效果。语言训练宜由简单的字、词、句开始,多说多练,并注意放慢语速坚持练习。

1.2.4 健康教育 包括患者的饮食、药物、运动、健康行为等方面。向患者讲解饮食治疗的重要性以及高血压脑出血饮食原则和注意事项,嘱患者以清淡、低脂、优质蛋白饮食为主,忌烟酒。向患者介绍规范化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增强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向患者介绍运动疗法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愉快的心理状态,注意劳逸结合。重视患者家属参与疾病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引入家属支持,实施同步健康教育,使患者获得来自家庭强大的精神及经济支持[8]。

1.3 效果评定方法

对纳入患者均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对上肢反射、屈肌伸肌协调作用、分离运动功能、腕部的活动功能、手部活动功能、协调性活动及速度进行评价。得分范围为0~2分,完全无功能定为0分,部分改善定为1分,能引起反射或改善为2分,上肢活动功能共计33项,总分66分,得分越高,功能越好。应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评分,主要以是否需要、帮助程度的情况分为4个等级,满分共100分,总分60分者认定为生活基本可以自理[9]。应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从总体健康(GH)、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8个维度进行评价,每个维度均为0~100分,得分高者生活质量好[10]。在干预后8周进行调查,调查员为接受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时间30 min。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6.12进行统计分析,应用t检验或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后FMA评分的比较

干预后两组FMA评分进行比较,两组FMA评分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即观察组FMA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后FMA评分的比较(x±s)

2.2 两组干预后BI评分的比较

干预后两组BI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观察组BI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后BI评分的比较(x±s)

2.3 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后在8个维度评分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在生活质量评分8个维度的比较(x±s,n=56)

3讨论

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是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原因,一方面由于长期高血压致使脑内小动脉扩张破裂而出血,另一方面脑内小动脉内膜受损、脂质堆积、平滑肌变性坏死,在压力及血流急剧变化时,一处小动脉出血可引起严重的血管反应,出现周围多处出血融合,形成血肿或出血散在分布[11]。高血压脑出血易发生在基底节区、脑叶、脑干和小脑齿状核等,造成患者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年轻化的趋势,一旦发病,不但会影响生存质量,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行为相关疾病,其发病和复发与不健康的行为密切相关,如吸烟、饮酒、饮食中油脂摄入过多、药物治疗不规律、缺乏锻炼及健康意识等。健康行为是个体为了预防疾病、保持自身健康所采取的行为,包括改变健康危险行为(如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以及无保护性行为等)、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如经常锻炼、定期体检)以及遵医行为[12]。行为改变教育策略是一种躯体、身心干预疗法,目的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使患者身体代谢功能得到改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治疗支出费用,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13]。其实施步骤包括:明确问题、表达感情、设立目标、制订计划、评价结果,目标在于使靶人群自愿地改变行为和环境,并使之产生倾向、促成及强化[14]。行为改变教育策略在实施前,应当针对患者存在的不良方式进行评估,之后根据个性化特点制定计划,也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目标,然后实施,此阶段包括思想行为认知阶段、行为监测阶段和定期指导阶段,最后针对效果进行有效评价。

篇9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干预性研究;评价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0-9817(2007)10-0917-02

伤害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威胁儿童健康及生命的主要问题[1]。 学生伤害事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有关统计表明,我国5 ~14岁人群中城市和农村地区伤害死亡分别占该年龄组死亡总数的46.3%和51.7%[2] 。为了客观评价健康教育干预对伤害预防的效果,笔者进行了为期1 a的干预研究,结果 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05年调查的8所基线小学作为本次干预和调查对象。干预结 束后共发出问卷1 000份,考虑到资料的可比性,剔除不完整问卷,经审核、复查后,有效 调查问卷958份,问卷有效率为95.8%。

1.2 方法 基线调查结束后采用以健康教育课为主、宣传为辅的干预策略, 根据在校小学生的特点,通过实施有利于增加学生伤害知识、提高学生防止伤害技能的学校 健康促进策略,于2006年4-7月对在校小学生开展集体干预活动。干预结束后于2006年12月 随机选取2所小学一~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均有填表说明和注意事项, 由儿童和家长或其抚养人共同完成调查问卷的填写。调查项目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伤害发生 情况和伤害认知情况。

1.3 伤害的判定 有下列3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即作为伤害的统计对象 [3-4]:(1)到医疗单位诊治,诊断为某一种损伤 ;(2)由家长、教师、同学或同 伴对受伤者进行紧急处置和陪护;(3)因伤请假0.5 d以上(包括0.5 d)。

1.4 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合格的调查问卷利用Epi Data进行数据录入,采用 SPSS 11.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1.5 质量控制 (1)预调查:由本中心学校卫生工作人员使用调查问卷进 行预调查,发现问题经讨论修正后正式使用。(2)培训:调查正式实施前,对各学校校医 及保健教师、班主任进行培训并进行模拟调查,以便于他们在调查中更好地回答和解释相关 问题。(3)现场的质量控制由各班主任进行问卷的审核验收,对不合格问卷及时返回重填 。(4)由专门人员不定期访问各个学校,督促各类干预宣传材料的使用和发放。(5)调查 问卷录入时采用即时逻辑审核。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伤害的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后伤害发生人数为508人,伤害发 生总人次为768人次,伤害人数发生率为53.0%,与干预前伤害发生率(62.2%)比较明显 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伤害发生率的高低,常见的伤害种类依次 为跌落伤或坠落伤、碰伤或砸伤、扭伤、昆虫或动物咬伤、刀割伤或锐器伤、交通事故等。 与干预前比较,常见的伤害种类相同,伤害发生率明显下降。见表1。

2.2 干预前后昌平区小学生伤害知识了解情况比较 在玩耍中想到可能会发 生伤害、能正确识别交通标志和知道雷雨天不应该在高楼金属门窗或树下避雨的比例与干预 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伤害知识的了解情况较干预前有所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见表2。

2.3 干预前后伤害危险行为的发生情况 吃饭、喝水时经常与同学打闹、经 常玩刀具、剪刀类东西的发生情况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危险行为的发生情况均 有所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常骑车带人上路、去野外的池塘游泳 、经常与猫狗等小动物玩耍下降的比例较大。见表3。

2.4 儿童伤害相关因素分析 在伤害的影响因素中,母亲的文化程度是其保 护因素(OR=0.47),但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父亲文化程度、家庭类型、父母亲职 业与伤害的发生无显著统计学关系。这可能与本次调查样本量较小,并且调查对象均是经过 干预后的对象有关。

3 讨论

3.1 开展学生伤害干预的必要性 在我国伤害对人民身心健康的危害不仅表 现在常见、多发,死亡率、致残率高,更主要的是危及儿童青少年的生命,造成早死而使潜 在寿命减少,伤害已经成为1~14岁儿童的首位死因[5-6]。因此及时有效地探讨学 生伤害干预的方法势在必行。

3.2 学生伤害集体干预的效果与特色 目前利用健康教育手段进行学生伤害 预防是基本的方法[7]。与成人不同,儿童健康教育方式应该是多样的、易于接受 的[8]。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干预措施实施后学生伤害发生率明显下降(下降了9.2 个百分点),学生关于伤害知识的知晓率也有所提高,学生伤害危险行为的发生率有所下降 ,且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利用学校环境进行学生伤害集体干预的优势与可行性 本次活动的特点 是不脱离学生日常生活的场所,充分利用健康促进策略,尤其强调学校创造有利于控制学生 伤害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通过适合学生的健康教育活动,激发学生自觉预防伤害的积极 性,增强对伤害的认识,使其在自然条件下逐渐养成避免危险行为发生的习惯,进而从根本 上达到控制伤害发生、促进健康的目的。本项目的干预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进行学生伤害集体 干预的可行性。

3.4 利用学校环境进行学生伤害集体干预的启示 干预前和干预后调查结果 显示,健康教育干预措施能够减少伤害结局,降低干预对象的伤害发生率;但是学生伤害的 预防不应仅局限于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应做到医务人员、家长、学校三结合[9], 强化儿童的安全卫生教育,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9-10]。同时,加大社会宣传 力度,提高家长、教师以及全社会的安全卫生知识,普及全民安全卫生教育。

4 参考文献

[1] 叶广俊,主编.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28.

[2] 殷大奎.伤害: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疾病控制杂志,2000,4(1):1-3.

[3] 李安乐,郑琳,马彦,等.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 3,24(6):470.

[4] 李丽萍,黄革.伤害儿童的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疾病控制杂志,1999,3(4) :256-257.

[5] 林汉生,王声氵勇.小学生常见伤害类型及其 原因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5):375-377.

[6] 邱厚兴,蒋邵伦.滕州市小学生家长意外伤害公共卫生知识调查.中华流行病学 杂志,2000,21(1):40.

[7] 卢关平,周春洪,吴霭玲,等.江门市中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华流行 病学杂志,1999,20(3):170-173.

[8] 韦湘.儿童意外伤害现状及预防对策.疾病控制杂志,1999,3(4):67-70.

[9] 成艳珍,陈素云.低年级小学生突发事故有关知识调查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0, 21(2):155.

[10]LARAQUE D,BARLOW B,DURKIN M.Prevention of youth injuries.Natl MedAssoc,1999,91(10):557-571.

篇10

【关键词】 脑卒中  社区护理  一级预防  

        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梗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现均属于出现性脑卒中,脑梗塞属缺血性脑卒中。目前,脑卒中是全世界人口三大死亡疾病之一,成为人类第二大致死原因和首要致残原因。我国现有脑卒中者700万人,每年脑卒中死亡人数达160万人,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脑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但并不能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据国内外研究证明,70%以上的脑卒中是首发事件,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而社区一级预防是基础,最值得关注。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是指通过早期改变人群不良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卒中不发病或推迟发病的目的。

        1 干预主体及对象

        1.1 社区医务人员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主力军  在脑卒中的防控工作中,社区全科医生的作用非常重要。社区医生和辖区内居民关系密切,能及时掌握社区居民的疾病动向,社区医务人员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主力军。据统计,社区一级预防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减少脑卒中患病概率可高达80%。

        1.2 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干预对象  国内外一级预防的干预对象一般筛选35岁或40岁以上人群,重点是老年人群。由于脑卒中发病年轻化趋势,国内一般筛选35岁以上人群作为干预对象。干预对象的确定通常筛选暴露于某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纤颤、肥胖及不良的生活方式(抽烟、酗酒、高盐饮食)等。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发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对于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仅次于高血压,通常我们将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作为重点干预对象。

        2 干预方法

        2.1 一级预防干预策略  一级预防干预的实施关键是在于预防策略和长期有效执行。干预模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筛选高危人群进行特殊干预,另一种是针对全社区人群进行干预。即在全人群中,对于无危险因素暴露的个体,进行一般健康教育;对于“易患个体”,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治疗和控制脑卒中的可控危险因素;对于“高危个体”,在一般预防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干预。通过采用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

        2.2 一级预防干预的主要措施是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区动员和健康教育使人群获得脑卒中预防知识,了解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健康教育的实施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在社区定期举行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居民健康知识宣传小册子、疾病防治知识手册等;设立家庭病床等。

        2.3 向患者或家属讲述有关的医学知识,指出脑卒中的发病时间特点及其机理。在疾病高发季节及时间段注意检测血压、血脂,必要时监测生命体征。出血性脑卒中冬季发病率高,缺血性脑卒中夏季发病率高。冬季,由于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管收缩——小动脉持续痉挛——血压升高。特别是当冷空气侵袭,气温急骤下降,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时最易诱发出血性脑卒中。夏季,天气炎热,气温升高,出汗多,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毛细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则易诱发缺血性脑卒中。0:00~6:00,人们一般处于睡眠状态,迷走神经兴奋,血流缓慢,血细胞易聚集形成血栓,血栓阻塞血管,致血流不畅,易诱发缺血性脑卒中;6:00~12:00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可能与24小时血压峰值为于10:00有关,也可能与这一时间段为一日活动开始,节奏快,变化多,上午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

        2.4 借助医疗手段进行防治:在疾病高发季节或自己感觉有发病先兆时均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最好住院系统治疗1~2 个疗程。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强调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坚持服药,不能擅自停药、换药和改变剂量,早晨用药一定要准确及时,睡前两小时内不宜服降压药。

        2.5 脑卒中一级干预的重点环节是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防治的健康促进活动  脑卒中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高血压、主动或被动吸烟、糖尿病、肥胖等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筛选出并改变单个或多个可控危险因素,是一级预防健康促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血压检出率,做好高血压病管理和治疗,是脑卒中一级预防健康促进的首要环节。社区干预策略的实施,在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和治疗率的提升,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3  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干预内容

        3.1 积极防治相关疾病  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认识到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为脑卒中的可控危险因素,并意识到危险因素长期存在的危害性。提倡改变生活方式:适度的体育锻炼、减轻体重、限制食盐摄入、戒烟、健康饮酒等。如果生活习惯改变3个月后,血压仍超过140/90mmhg或初测血压超过180/100mmhg,应给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并坚持遵医嘱用药。

      3.2 合理饮食  饮食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饮食导致血脂血压危险水平升高,是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显著上升的主要原因,故应控制每日饮食总热量,给予低钠、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尤其要控制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who专家委员会推荐采用预防性食谱防治脑卒中,基本原则为:避免体质量过重;控制糖、脂肪、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盐的摄入量;以素食为主,多食豆类及豆制品;少量多餐,以易于消化和清淡的食物为主,且以早、中餐为主,避免晚餐过饱;适量饮用茶水。尤其有脑卒中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做到合理膳食结构,营养素摄入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饮水适当,防止病从口入,减少诱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3.3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改变生活方式在脑卒中一级预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1)控制体质量。减轻体重能间接通过降低血压、控制高胆固醇血症和控制血糖来降低脑卒中风险。(2)戒烟。要尽量避免吸烟和吸入二手烟。(3)限制饮酒。研究表明大量(每天>40ml)饮酒可增加脑卒中发生风险,倡导限制饮酒量。(4)坚持体育锻炼。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预防脑卒中,主要是因为它能控制已知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步行、慢跑、骑车、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锻炼,对于脑卒中有很好的预防作用。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保持平和心态,节制喜怒哀乐和避免过度劳累、饱餐、用力排便等引发脑卒中的常见诱因。

        据有关研究发现不同性别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构成不同,男性患者中吸烟和酗酒的比例高,女性患者则肥胖和血脂异常的比例高。提示在进行一级预防教育时,对男性要重点强调戒烟限酒,戒除不良嗜好;对女性应重点强调控制饮食和体质量,纠正血脂异常。

        4  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干预效果

        我国开展的社区人群心脑血管病干预研究,在提高社区人群的心脑血管病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促进高血压的检出、管理和控制及减低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水平方面取得明显效果。“中国七城市脑卒中干预实验研究”经过3.5年干预,干预社区脑卒中发病率减少63.9%,病死率减少53.0%。可见,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干预,可降低人群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降低人群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

        5  小结

        随着人们对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在脑卒中一级预防中注重多个危险因素的干预,通过健康教育,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根据不同人群需要,采用不同干预方式,如首诊负责制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重点,并结合患者自我管理模式,更好地控制危险因素,从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王文.中国降压治疗预防脑卒中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3):8-9.

[2]廖洪波.社区开展脑卒中临床预防的策略[j].中国康复,2006,21(2):133.

[3]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15.

[4]李亚珍,李晶.社区预防脑卒中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医药,2008,28(3):178-179.

[5]吴升平,王文志,等.北京城区居民脑卒中综合性干预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5):2204-2205,2213.

篇11

【关键词】 脑卒中 社区护理 一级预防

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梗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现均属于出现性脑卒中,脑梗塞属缺血性脑卒中。目前,脑卒中是全世界人口三大死亡疾病之一,成为人类第二大致死原因和首要致残原因。我国现有脑卒中者700万人,每年脑卒中死亡人数达160万人,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脑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但并不能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据国内外研究证明,70%以上的脑卒中是首发事件,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而社区一级预防是基础,最值得关注。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是指通过早期改变人群不良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卒中不发病或推迟发病的目的。

1 干预主体及对象

1.1 社区医务人员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主力军 在脑卒中的防控工作中,社区全科医生的作用非常重要。社区医生和辖区内居民关系密切,能及时掌握社区居民的疾病动向,社区医务人员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主力军。据统计,社区一级预防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减少脑卒中患病概率可高达80%。

1.2 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干预对象 国内外一级预防的干预对象一般筛选35岁或40岁以上人群,重点是老年人群。由于脑卒中发病年轻化趋势,国内一般筛选35岁以上人群作为干预对象。干预对象的确定通常筛选暴露于某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纤颤、肥胖及不良的生活方式(抽烟、酗酒、高盐饮食)等。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发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对于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仅次于高血压,通常我们将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作为重点干预对象。

2 干预方法

2.1 一级预防干预策略 一级预防干预的实施关键是在于预防策略和长期有效执行。干预模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筛选高危人群进行特殊干预,另一种是针对全社区人群进行干预。即在全人群中,对于无危险因素暴露的个体,进行一般健康教育;对于“易患个体”,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治疗和控制脑卒中的可控危险因素;对于“高危个体”,在一般预防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干预。通过采用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

2.2 一级预防干预的主要措施是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区动员和健康教育使人群获得脑卒中预防知识,了解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健康教育的实施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在社区定期举行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居民健康知识宣传小册子、疾病防治知识手册等;设立家庭病床等。

2.3 向患者或家属讲述有关的医学知识,指出脑卒中的发病时间特点及其机理。在疾病高发季节及时间段注意检测血压、血脂,必要时监测生命体征。出血性脑卒中冬季发病率高,缺血性脑卒中夏季发病率高。冬季,由于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管收缩——小动脉持续痉挛——血压升高。特别是当冷空气侵袭,气温急骤下降,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时最易诱发出血性脑卒中。夏季,天气炎热,气温升高,出汗多,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毛细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则易诱发缺血性脑卒中。0:00~6:00,人们一般处于睡眠状态,迷走神经兴奋,血流缓慢,血细胞易聚集形成血栓,血栓阻塞血管,致血流不畅,易诱发缺血性脑卒中;6:00~12:00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可能与24小时血压峰值为于10:00有关,也可能与这一时间段为一日活动开始,节奏快,变化多,上午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

2.4 借助医疗手段进行防治:在疾病高发季节或自己感觉有发病先兆时均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最好住院系统治疗1~2 个疗程。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强调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坚持服药,不能擅自停药、换药和改变剂量,早晨用药一定要准确及时,睡前两小时内不宜服降压药。

2.5 脑卒中一级干预的重点环节是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防治的健康促进活动 脑卒中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高血压、主动或被动吸烟、糖尿病、肥胖等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筛选出并改变单个或多个可控危险因素,是一级预防健康促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血压检出率,做好高血压病管理和治疗,是脑卒中一级预防健康促进的首要环节。社区干预策略的实施,在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和治疗率的提升,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3 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干预内容

3.1 积极防治相关疾病 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认识到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为脑卒中的可控危险因素,并意识到危险因素长期存在的危害性。提倡改变生活方式:适度的体育锻炼、减轻体重、限制食盐摄入、戒烟、健康饮酒等。如果生活习惯改变3个月后,血压仍超过140/90mmhg或初测血压超过180/100mmhg,应给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并坚持遵医嘱用药。

3.2 合理饮食 饮食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饮食导致血脂血压危险水平升高,是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显著上升的主要原因,故应控制每日饮食总热量,给予低钠、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尤其要控制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WHO专家委员会推荐采用预防性食谱防治脑卒中,基本原则为:避免体质量过重;控制糖、脂肪、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盐的摄入量;以素食为主,多食豆类及豆制品;少量多餐,以易于消化和清淡的食物为主,且以早、中餐为主,避免晚餐过饱;适量饮用茶水。尤其有脑卒中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做到合理膳食结构,营养素摄入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饮水适当,防止病从口入,减少诱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3.3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改变生活方式在脑卒中一级预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1)控制体质量。减轻体重能间接通过降低血压、控制高胆固醇血症和控制血糖来降低脑卒中风险。(2)戒烟。要尽量避免吸烟和吸入二手烟。(3)限制饮酒。研究表明大量(每天>40ML)饮酒可增加脑卒中发生风险,倡导限制饮酒量。(4)坚持体育锻炼。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预防脑卒中,主要是因为它能控制已知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步行、慢跑、骑车、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锻炼,对于脑卒中有很好的预防作用。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保持平和心态,节制喜怒哀乐和避免过度劳累、饱餐、用力排便等引发脑卒中的常见诱因。

据有关研究发现不同性别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构成不同,男性患者中吸烟和酗酒的比例高,女性患者则肥胖和血脂异常的比例高。提示在进行一级预防教育时,对男性要重点强调戒烟限酒,戒除不良嗜好;对女性应重点强调控制饮食和体质量,纠正血脂异常。

4 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干预效果

我国开展的社区人群心脑血管病干预研究,在提高社区人群的心脑血管病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促进高血压的检出、管理和控制及减低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水平方面取得明显效果。“中国七城市脑卒中干预实验研究”经过3.5年干预,干预社区脑卒中发病率减少63.9%,病死率减少53.0%。可见,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干预,可降低人群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降低人群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

5 小结

随着人们对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在脑卒中一级预防中注重多个危险因素的干预,通过健康教育,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根据不同人群需要,采用不同干预方式,如首诊负责制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重点,并结合患者自我管理模式,更好地控制危险因素,从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王文.中国降压治疗预防脑卒中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3):8-9.

[2]廖洪波.社区开展脑卒中临床预防的策略[J].中国康复,2006,21(2):133.

[3]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15.

[4]李亚珍,李晶.社区预防脑卒中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医药,2008,28(3):178-179.

[5]吴升平,王文志,等.北京城区居民脑卒中综合性干预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5):2204-2205,2213.

篇12

1.1社会营销理念的提出与应用20世纪70年代,Kotler和Zalman首次提出社会营销的理念,他们试图将成功的商业营销策略用于推广对社会和公众有益的观点、态度和行为,并将这种理念称为“社会营销(socialmarket-ing)”。社会营销通过使用市场营销的原理与技术影响目标受众,让他们自愿地接受、拒绝、改变或放弃某种行为,从而促进个人、集体或社会整体利益。社会营销将健康行为、健康服务理念看做“产品”,要想让目标受众接受这些产品,就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围绕他们的需要和想法开展营销策略。社会营销通过行为改变策略、营销组合的运用等,影响受众群体的观念和行为,并通过受众细分等方法,按照不同受众群体对资源的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最需要的群体。近几十年来,社会营销被社会学和心理学工作者成功地运用于一系列社会运动和公共健康活动,如促进母乳喂养,减少高脂肪食品的消费,控制吸烟,减少酒后驾车,预防艾滋病等。这些成功案例说明社会营销是一种改变目标受众行为的有效工具,也促使我们思考社会营销理念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可能性。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也可以看作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一种心理健康服务。这里我们将心理健康工作看作一个大的范畴,其中不仅包括个体和团体心理咨询,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朋辈辅导、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等活动,以及其他可能开展的心理健康促进形式。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服务条件为学生提供最有帮助的服务,是本文关注的重点问题。

1.2社会营销理念和心理健康服务的共通性社会营销与传统的市场营销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营销的价值导向是目标受众的利益,而非营销者的利益。所有社会营销策略都是为了让受众最大限度地接受某种有益的观念或行为。它和心理健康工作的方法和原则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天然的联系为社会营销理念应用于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契机。首先,前者的立足点是目标受众的利益,而后者以学生的利益作为核心价值和工作导向,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获得个人成长,达到心理健康。其次,两者都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心理健康服务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为他们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尊重和满足每个个体独特的需要。同样,社会营销要求服务提供者根据不同受众对象的需要、价值观、能力、兴趣、文化背景等,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这样才能激发受众接受和保持期望行为的兴趣,最终改变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态度和行为。最后,两者都遵循自愿原则。一般而言,学生是否接受心理健康服务、接受何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务完全出于自愿。对于有必要接受咨询但本身不愿求助的学生,不适于采用强制手段(除按照《精神卫生法》需实施非自愿住院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外)。社会营销利用行为改变的原理和技术,通过转变观念,提升动机,最终改变行为,相比于法律、政策等强制手段,是一种更为温和、更为人性化的行为改变方式。社会营销理念与心理健康服务之间的上述共通性,为将其引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奠定了基础。

2社会营销的工作原则

社会营销是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在一个新领域里的运用。在商业领域里所采用的市场营销的原理和技巧,大多都可以运用于社会营销。概括地说,社会营销的工作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行为目标(behavioralgoals):社会营销关注的基本问题是行为改变。为了使营销计划切实有效,营销者要始终关注自己的策略能否影响目标受众,以及怎样影响。对受众知识和态度的改变是通往切实的行为改变的手段之一,因此社会营销可以和教育、宣传工作相结合,以便发挥长期作用,使某种观念、态度深入人心,但社会营销更关注如何将观念、态度转化成行为。为了达到行为改变的目标,营销者可以将最终目标划分成一些易于实现的行为步骤,并根据不同的行为目标发展出相应的营销策略。受众细分(audiencesegmentation):社会营销不提倡“为所有人做所有事”。根据受众细分原则实施目标行动,来达到营销目的,让社会营销者能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受众细分的过程是将庞大的异质性群体划分成同质性相对较强的亚群体,划分依据就是那些会影响他们对营销策略的反应的特质,如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学变量,而更常用的划分标准是受众目前的行为、未来的计划、改变的意愿、产品忠诚度,以及心理统计学特征,如生活方式、价值观、人格特征等。这种将服务对象细分的方式,有利于根据不同亚群体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将资源有效地分配给最需要的群体。竞争分析(competitoranalysis):任何妨碍受众群体产生目标行为的因素都可以看做竞争,具体通常指能满足受众群体需求的其他行为选择或产品。社会营销者必须了解自己的产品面临哪些竞争,使自己的产品具有吸引力,比其他产品更能满足受众的需要。心理健康服务面临的竞争通常是其他解决心理障碍的途径,比如就心理咨询而言,其面临的竞争有求助于亲友、自我心理调节等,每种途径都能满足大学生特定的心理需求,对解决问题也有一定帮助,营销的关键是揭示其他方法不具备的心理咨询的特有优势。虽然在直接提供行为指导方面,心理咨询不如求助亲友,在降低污名和求助风险上,心理咨询不如自我调节,但心理咨询的优势在于让求助者获得人格的成长,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些作用是其他方法难以企及的。营销组合(themarketingmix)的运用:营销组合是指营销策略实施的核心要素,这些要素主要包括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和推广(promotion),因而又被称为4P营销理论。从心理健康服务代价与获益的角度理解4P理论,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提升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的获益(产品策略),降低代价(价格策略),确保服务可以方便的获得(地点策略),并以有说服力的方式向学生呈现以上信息(推广策略)。

3社会营销理念下心理健康工作的具体措施

3.1现状和需求调查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首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心理服务需求进行调查。社会营销者认为,“不要急于向受众强调意识、接受程度和知识,而是应该先搞清楚人们需要什么服务,想从服务中获得什么益处,以及我们面对什么样的障碍[16]。”细致全面的调查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宣传和干预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的状况如何?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状况如何?是什么因素阻碍或促进了学生利用心理健康服务?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帮助我们了解心理服务的潜在需求和资源配置的侧重点,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便于针对学生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干预形式和措施,对第三个问题则能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提供依据。现阶段国内心理健康工作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了解主要是凭主观经验,实证数据大部分来自已经接受咨询的学生,样本缺乏代表性,难以了解学生总体情况。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应尽量使调查对象能够代表某范围内的学生总体。如果大范围的调查难以实施,则可以通过严格控制抽样方法的小范围调查结果推测总体。对心理服务的需求所包括的内容有: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接纳和认可程度;希望从心理健康服务中获得的益处,需要的心理服务方式,如个别咨询,心理健康课程,朋辈心理辅导,团体咨询等。以上调查内容需要结合学生的人口学特征、心理障碍的特点等展开。综合以上各因素,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将工作范围内的学生总体拆分成同质性较高的亚群体,然后针对每个群体的特点进行宣传和干预。

3.2有针对性的宣传有时候,心理服务的潜在使用者并不清楚他们需要什么服务,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帮助,还可能拒绝帮助,这使得心理健康服务的宣传工作至关重要。社会营销理念下的宣传不仅包括告知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存在以及获得途径,更应该告诉学生如何明智地利用有限的服务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基于现状和需求调查结果,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根据亚群体的特点制定宣传策略。例如,就心理咨询服务的宣传而言,有些学生并不了解咨询如何工作,也不知道如何识别心理障碍,这时要重点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如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判别,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工作方式、有何作用等。有些学生对咨询有基本了解,但因为对咨询工作的水平缺乏信任而选择不求助,这时强调咨询的专业性和咨询效果是宣传的重点。有些学生本身已经有较高求助意愿,研究表明,对这样的学生可以通过建构积极的求助网络,强调平等人文的咨询关系,尝试提高他们作为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降低他们对咨询风险的预期,来促进专业求助行为。

3.3层次化的心理健康干预心理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的调查将学生细分为不同的亚群体后,层次化干预即针对这些亚群体的特点,给予不同强度、不同形式的干预。国外一些高校以心理障碍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为划分标准实施分级干预,其工作模式值得借鉴。例如,美国一些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分级制度,将学生的心理障碍划分为不同级别,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日本大学的心理辅导由三级不同的心理援助构成,一级心理援助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援助的特征是预防性的,其目的是促进发展和适应环境;二级心理援助的服务对象是在学习、心理、社会和升学就业等方面出现问题的学生,援助的特征是预防和早期发现;三级援助服务的对象是有特别援助需求的学生,如那些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由于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并非每个学校都要开展相同的活动。鉴于国内高校普遍人手不足、资源有限,可以用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总体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和知识普及解决学生的发展性问题;用团体辅导、朋辈辅导解决一般心理问题;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提供个体心理咨询和治疗。要适时开展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循证研究,提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规范性,克服当前普遍存在的干预实务工作的随意性。循证心理咨询会使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学生获得有关咨询目标、咨询过程、咨询时长等方面更多、更确切的信息,这将促使他们变得更加主动,从而有效增强来访者的自我改变动机,同时降低阻抗发生的概率。循证心理咨询也能帮助初级心理咨询师更清晰咨询目标与干预策略间的关系,即使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咨询师,也能通过循证心理咨询提供跨流派的、更为灵活的专业技术支持。

3.4层次化的分工和专业技能训练针对大学生心理障碍性质和特点的层次化干预,需要心理健康工作者具备相应水平的专业技能。心理健康工作涉及的范围和内容比较广泛,为了保证服务的质量和专业性,不同的工作内容之间应该形成层次明确的分工体系。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很多高校,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注重多学科整合,形成了专职心理咨询师、辅导员、专业辅助人员、教师、学生朋辈辅导员、社会工作者相结合的心理辅导网络。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咨询师兼任心理健康课程教师、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兼任心理辅导老师的现象。工作内容的杂糅,使得心理健康工作者很难发展精深的专业技能,因此服务质量也难以保证。为了提高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素质,首先有必要厘清各个岗位主要针对哪个层次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后针对该层次心理健康问题所需的专业技能,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提供不同的培训。例如,专职和兼职的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识别各种心理障碍的能力,心理咨询,包括危机干预的知识和技术;根据服务对象和形式的不同,团体咨询师和个体咨询师,发展性咨询和障碍性咨询的技能培训也各有侧重;心理健康教师主要的工作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心理素质;而对于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本身即存在专业能力薄弱、针对性减弱、角色定位模糊和管理模式限制等弊端,并不适于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因此对辅导员的培训重点可以放在有能力识别心理障碍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并及时转介。

篇1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特殊群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261-02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与之呈正相关的是,随着高校人数的激增,大学生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也在逐年递增。因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导致的休学、退学的人数,在休学、退学大学生中占到了30%左右,而在全体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也高达30%左右[1]。因各种心理危机导致的自杀和伤害他人事件也触目惊心。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建立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预警机制,对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有重要意义[2]。

心理危机干预是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受心理危机所困者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困境与自身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3]。目前关于心理危机的研究更多地注重于思辨分析,实证研究较少。此外,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并非所有的大学生都是心理危机事件的高发群体,相关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个体在遭遇危机事件时出现心理危机的可能性较高[2]。那些经济困难群体、问题家庭群体、心理障碍群体和网络痴迷群体等这些特殊群体他们的健康水平普遍较低,是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研究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特点,并制定出相应的危机干预策略,才是危机干预研究的重点。

本研究通过自编调查问卷的形式先确定大学生殊群体各个类型(特困生群体、问题家庭群体、心理障碍群体、网络痴迷群体)[4]。然后通过SCL-90心理健康量表逐个调查他们的心理状况。这对于整体把握特殊群体的心理特点,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危机干预机制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一)对象

选取某高校4 904名大学生为被试,其中男生3 027名,女生1 694名。

(二)特殊群体筛查问卷和SCL-90心理健康量表

根据特殊群体的定义以及类型,以陈述语句和第一人称的形式自编了包括经济状况、心理问题表现、网络成瘾、特殊家庭等方面50道题目,以二分法(是和否)筛查被试的行为表现,以确定特殊群体各个类型。SCL-90量表有90道题目,采用5级评分,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新生中各类型特殊群体所占比例

在所有参测学生中问题家庭学生占1.25%,心理障碍群体占1%,特困生群体占6.12‰,网络成瘾群体占4.14‰。问题家庭和心理障碍者占比例较大。问题家庭群体指父母离异、再婚、一方亡故或者双亡学生,并且和父母关系一直不好,无法与父母轻松自由交谈的个体。心理障碍群体指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而且认为自杀是可以理解的事情,有严重抑郁症倾向的个体。特困生群体指,家庭成员因患重大疾病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并被认定为贫困生的或者是家庭因突发性变故(或自然灾害)造成了人身及财产重大损失并被认定为贫困生的群体。网络成瘾群体指每天连续上网超过6个小时,而且一有时间就想去上网的群体。

对各个类型群体中男女之间,是否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发现,特殊群体中男生的人数明显多于女生。发现特殊群体中非独生子女所占比例显著多于独生子女。进一步说明男生和非独生子女是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

(二)心理危机高发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调查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焦虑[F(3,130)=2.166,P

四、基于特殊群体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和策略

目前,关于危机干预的策略均是较为笼统的针对全体大学生的,可操作性并不强,所取得的效果也不明显。只有我们掌握了一些心理危机事件高危群体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工作,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发生心理危机事件。

1.重点做好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重视心理危机高发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有重点地做好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重视心理危机高发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做好心理危机预防的关键。这些工作主要有:在新生入校后及时开展心理危机高发群体的筛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预防;经常有组织地开展针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开展特色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训练,有意识地增强这些学生的团结互助意识,教会他们应对各类心理问题的技巧和能力。督促他们经常阅读和心理健康有关的书籍、报刊和杂志。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谈心,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动态,防患于未然。

2.建立针对高危群体的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能够起到预测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作用,科学有效的预警机制能够起到及时发现和识别学生中存在的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及早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突然性和意外性,并能将危机发生的后果降到最低程度的作用。可以在每个宿舍设立宿舍信息员,由他们每周定期汇报关于高危群体的心理变化和异常情况。将宿舍信息员纳入学生干部队伍范畴,以利用他们进行积极有效的工作。

3.建立迅速高效的危机事件处置系统

心理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干预者是否能够提供及时迅速的帮助和干预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危机事件的发展演变结果。每个高校均需建立包括学校管理人员(学生处相关领导,保卫处相关领导)――心理咨询人员和医务人员――学生辅导员――危机者的同伴(守护者)四级危机干预工作体系,在危机事件发生时,首要保证危机个体的人身安全和周围人的安全,其次是依据危机的性质制定帮助、转介或处置方案,最后,对经历和接触危机的当事人以及受危机事件波及的相关人群也要及时地进行妥善的预后处理。

参考文献:

[1]姜永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0).

[2]王听,姜洪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

篇14

一、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护士职业倦怠的发生是个体因素、工作职业特征因素、组织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

1.个体因素。个体因素在职业倦怠中所起的中介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个体对工作的主观感受远大于客观工作条件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其中包括人格特征因素和个体的应对方式。Zellar指出,倔强、低自尊、外控性、神经质、A型性格、感觉型以及采用逃避型应激策略的人表现出较高的工作倦怠。

2.工作职业特征因素。有研究表明,工作负荷、角色冲突和工作的控制感可以作为护士职业倦怠的主要预测因素。护士工作的超负荷、僵化的班次安排、身负多重角色、较多的意外情况和紧急应激状况、低控制及高要求的行业特点等使护士身心疲惫。

3.环境因素。环境指的是具体的自然条件、空间、地域与设施,也包括抽象的精神、氛围和行为取向。护理专业的社会地位低、深造机会渺茫、晋升机会少、医院的管理氛围以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造成护士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

4.组织因素。组织对倦怠有深远和持续的影响,包括组织的奖惩体系、组织支持、组织授权、组织变革等。国外认为管理者越支持护理工作,组织授予护士的权利越大,个体的自主决策性越强,倦怠水平就越低。

二、护士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护士职业倦怠预防优先于干预,咨询优先于治疗。从健康促进的角度出发,护士职业倦怠应对策略有需求评估,确定防治重点,培训教育,发展个人技能,改善环境,营造支持性氛围,加强政策支持,制定促进健康的卫生策略。

1.需求评估,确定重点。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如个性特征、工作环境、组织结构、相关政策制度等,寻找影响护士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确定健康促进重点和干预目标。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训练前评估阶段,使用各种量表对工作倦怠感程度、应对压力的方式进行评估;计划实施阶段,确定培训的目标人群,指定应对工作倦怠感的训练计划;近期评估阶段,对目标人群参加培训前后的效果进行评估;远期评估阶段,对培训后各阶段的长期效果进行评估。以“评估-分析-干预措施-再评估”模式为基础形成一个有机的良性循环。

2.培训教育,发展个人技能。一是增设在校教育。为让护士生工作后能从容面对压力,预防职业倦怠工作要从学生做起。工作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否能引起倦怠,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认知评价。改变认知、情感调适、行为方式矫正可有效干预个体职业倦怠。学校课程适当增加人文科学的内容,如心理、伦理、美学等,在课程中渗透有关职业倦怠应对的内容。着重培养护生健康的人格及正确的工作态度,在学习生活中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寻求积极的应对方式,避免倔强、任性,凡事以理服人。二是良好的在职教育。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医院相继开设了预防职业倦怠的课程培训,通过教育干预提高护士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学习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实践中的成功体验;精神卫生知识的学习,以提升排解不良情绪的能力;压力管理技巧的学习,以利于缓减个体压力;人际沟通技巧的学习,以便于处理好各种矛盾。三是重视护士的职业生涯规划。生涯规划是影响护理人员工作专业化、事业化、留职、离职率及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医院应推进护士自我职业能力发展计划,帮助护士了解自身优势和劣势,建立分级使用制度,通畅升迁渠道,创造更多进修学习的机会,改变护士职业一元化发展的现状。

3.改善环境,营造支持性氛围。一方面,应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护士的职业压力呈负相关。家庭和社会支持对缓解压力的不良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各界应倡导尊重护士、爱护护士的观念;护理人员之间成立支持团体疏导工作压力;建立职业咨询通道,鼓励护士与人力资源经理、心理咨询师、医院管理者和工作伙伴坦诚交流,提高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归属感;呼吁来自家庭的支持。另一方面,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职业倦怠可以说是一种“职业病”,它的发生发展更大程度上是由组织特点决定的。从组织的角度开展对护理工作倦怠感的研究是近年应对策略研究的发展趋势。医院应采取人性化管理,改善工作环境,改进工作制度,合理安排上班人数,增加护理人员编制,避免超负荷工作现象;明确任务分工,阐明角色和责任;对护理队伍适时、适度进行岗位轮换;进行工作任务再设计,丰富工作内容,实施目标管理,减少过程控制,扩大护士的自主性等,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提高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

4.加强政策支持,制定促进健康的卫生策略。健康促进中政策支持是一个重要条件。国内外成功经验已证实,强有力的、有针对性的政策与有关规章制度将有效地促进行为的改变并能有效地维持这种改变。目前护士的职业倦怠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来保护护士的权益,维护护士的身心健康,医院方面也在逐步提高护士的福利待遇,如增加夜班费津贴、特殊岗位津贴等,评功评奖时采取向临床一线倾斜政策,并将护理和医疗的评奖标准分开,采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定家庭支持政策等诸多方面发展护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