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房屋安全风险评估范文

房屋安全风险评估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房屋安全风险评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房屋安全风险评估

篇1

关键词:无线 网络 安全 评估

中图分类号:TN91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4-0000-0

对于网络安全而言,其中包括多个层面的内容与衡量,并且构成一个立体的系统,因此对于网络安全的衡量,必然也应当实现体系化,唯有如此才能有的放矢地面向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展开加强工作。

1 网络安全评估技术的发展

纵观网络安全评估技术体系多年的发展,可以发现有如下几个主要的趋势不容忽视。

首先实现了从手工评估向自动评估的转变。最初的网络安全信息搜索工作,在网络出现的前期,还主要依赖手工完成。1993年出现了第一个扫描程序SATAN,大大提升了搜寻恶意入侵的时间周期。在网络发展初期,网络安全防范能力以及安全评估水平都相对有限的环境下,只能面向局部展开安全评估工作。所谓单机评估,即面向本地系统的安全扫描,重点针对系统的一些配置文件、日志文件和用户口令等信息;而分布式评估则更多从入侵检测的角度出发展开工作,同时运行于多个主机环境,主要面向主机的开放端口、开放服务展开工作。

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之下,网络安全评估方法也逐步成熟。常见的网络安全评估方法可以分为三类,即基于量化的网络安全评估方法、基于规则的网络安全评估方法以及基于模型的网络安全评估方法。在基于量化的网络安全评估方法体系中,贝叶斯安全评估法是相对较为常见的方法,其根本原理是利用贝叶斯网络条件独立和因果推理的特点来实现对于网络安全评估指标等相关方面展开贝叶斯网建模,进一步通过大量样本,减少先验主观偏见,形成对于网络安全等级的量化评估。而后者则在目前发展成为一种应用基于插件的网络扫描工具。最后,基于模型的网络安全评估方法体系之下,主要包括基于目标的脆弱性检测,以及基于状态转移图和攻击图的监测三种。其中基于目标脆弱性检测在发现Unix主机脆弱性方面表现良好,而状态转移图则是将网络环境中的每一次攻击都视为一系列状态转移,依据既往供给案例来实现对于目标网络的匹配,从而实现对网络安全的评估工作。基于攻击图的安全评估,则是利用网络环境中的脆弱点对攻击状况展开模型的建立,最终形成一个评估网络整体环境安全水平的综合参数。

2 无线网络的安全评估工作浅析

虽然面向网络的安全评估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并且不同方法也各自形成体系,但是通信领域中,相关技术的进步,仍然从各个方面成为推动安全风险评估进步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当前移动通信迅速发展的环境中更是如此。

无线通信环境本身固有的工作特征,以及对应于无线工作体系上的标准不完备等问题,都从一定层面上加剧了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问题。面对非授权接入和非法使用等攻击手段的时候,如何切实了解到网络整体环境的安全水平,获取到更多无线网络环境中的安全薄弱环节,必然成为当前无线网络安全关注的重点。

总体来看,无线局域网面对的安全风险包括恶意入侵、非法AP、未经授权使用服务、地址欺骗和会话拦截、流量分析与流量侦听、高级入侵六个方面,因此既有的安全评估工作体系,也必然需要面向无线环境给出具有更强可行性的安全评估方案。随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诸多边缘学科随之兴起,面向无线网络的安全评估方法也日益兴盛,而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灰色模糊安全评估模型呈现出一定的生命力。

以此种方法作为出发点,无线网络安全评估主要包括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综合评估模型建立和仿真实验三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本文仅从思想的角度对于模型建立的相关框架展开讨论。

从当前无线网络的安全属性角度考虑,相关指标体系可以从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靠性以及攻击状态几个角度展开重点分析。

其中机密性,即指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不会被非授权用户所获取到的特征,具体而言,可以从获取到的数据的信息总量、身份诈骗的先验成功率以及相关特征,以及数据传输受到攻击以及发现攻击整个工作过程的实时性特征几个方面,考虑建立起对应的能够实现网络安全评估的数据指标。而完整性,则是关注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遭受来自于未授权用户的篡改以及删除等操作,确保数据完整送达到目的端。对于完整性方面的考察重点,应当聚集与篡改数据的信息总量以及数据信息丢弃比例两个方面,综合总体传输信息量和丢失以及破坏状态,来对网络安全体系中的完整性状态作出综合的评估。

可靠性,是指网络环境中传输的信息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预定的条件下完成相应的功能的反映。对应在当前网络信息环境中,对于可靠性的测度包括抗毁性、生存性以及有效性三种,其中抗毁性即信息系统在遭受外界侵害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可靠性;生存性和有效性则重点反映网络在遭受某些侵袭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提供相应服务的能力,是网络强壮型的一种体现,但生存性更多注重遭受到内因或者意外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能力,有效性更多关注外因影响。可用性则是只网络服务以及整个相关系统的诸多功能,对用户有效,确保授权用户可以在允许的时间内获取到对应的服务。最后攻击状态因素,即包括攻击消耗时间、攻击成本以及网络攻击目标的等级在内的整个体系。

3 结语

网络安全评估工作,对于帮助实现更为完善和健康的无线系统有着积极意义。只有建立起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安全评估体系,才能有效发现整个网络环境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才能切实推动网络自身的成熟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涛,单洪.无线局域网安全量化评估方法与系统设计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8,28(2).

[2]陆余良,夏阳.层次分析法在主机网络安全量化融合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9,9(22).

篇2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与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拆迁(以下简称房屋征收与拆迁),在项目实施前,都必须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第三条市、县(市、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西区、-风景名胜区的维稳办对各自区域内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

县(市、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西区、风景名胜区的房屋征收与拆迁管理部门(职能单位)具体负责各自区域内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仪征市房屋征收与拆迁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化学工业园区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参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西区、-风景名胜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第四条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是:

(一)合法性评估。主要评估实施项目是否符合房屋征收与拆迁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二)合理性评估。主要评估补偿安置方案是否兼顾到各方面群体的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是否能为多数被征收拆迁人认可。

(三)可行性评估。主要评估项目实施的时机是否成熟,补偿安置资金和安置房源是否已经落实到位。

(四)安全性评估。主要评估项目实施后是否会引发重大社会矛盾等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这些隐患能否得到有效消除。

第五条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程序:

(一)制定评估方案。评估前,由房屋征收与拆迁管理部门(职能单位)、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部门和实施单位、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项目的拆迁人等组成项目风险评估工作小组,根据评估的要求和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的特点,制定评估方案,明确评估具体内容、方法步骤和时间要求,保证工作有效开展。

(二)广泛听取意见。评估工作启动后,房屋征收与拆迁管理部门将征收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在项目所在地进行公示,让被征收拆迁人充分了解。采取召开座谈会、重点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广泛听取各有关部门、房屋征收拆迁有关单位和被征收拆迁人的意见、建议。实施项目应当履行听证的,需组织由被征收拆迁人和公众代表参加的听证会,评估工作小组综合各方面因素形成项目风险评估初步报告。

(三)分析研判预测风险。由房屋征收与拆迁管理部门(职能单位)牵头,组织维稳、、综治、监察、发改、规划、国土等部门,成立属地房屋征收与拆迁风险评估报告研判小组,对提供的项目风险评估初步报告进行分析研判,对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作出评估预测和分析研究,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应急预案。

(四)作出评估报告。根据房屋征收与拆迁风险评估报告研判小组的分析研判结论,房屋征收与拆迁管理部门形成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第六条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项目名称、征收与拆迁的目的和范围、拟实施时间和期限、项目范围内住户和单位状况及房屋和土地使用权状况,发改、国土、规划等部门对项目符合各项规定的认可材料或批准文件等。

(二)补偿安置方案公示和征求群众意见情况。包括补偿安置方案在项目现场公示后群众的反映;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建议;依法应当履行听证程序项目的听证情况;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进行修改的情况。

(三)对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的评估预测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

1、补偿标准、安置房地点、腾仓过渡期限等补偿安置方案是否合法合规。

2、补偿安置资金和安置房源是否已经落实。

3、因搬迁给特困企业和住房困难家庭带来的生产、生活困难问题是否得到妥善处置。

4、房屋拆除施工安全是否考虑周到。

5、有可能引发不稳定的其它因素及其化解措施和预案是否制定。

(四)明确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风险防范和维稳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

(五)对项目做出可以实施、暂缓实施或不予实施的评估结论。

第七条项目属地的维稳办要全程跟踪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过程,对评估报告进行认真审核,并作出明确的备案意见。

第八条对已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的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项目属地的维稳办应会同房屋征收与拆迁管理、、乡镇(街道)等责任部门和单位全程跟踪,及时发现和化解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将不稳定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

第九条各有关部门、单位应积极主动落实房屋征收与拆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各项要求,年终将该项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考核内容。具体考核按《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考核办法(暂行)》(办发〔〕69号)执行。

篇3

一、领导重视,狠抓落实

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辖区安全态势,监管工作常抓不松懈。按照市、区相关工作要求,街道成立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联络沟通、情况汇总、督查考核等工作。同时,街道定期召开小结会议,汇总本辖区专项工作开展情况,研判分析存在的问题,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确保专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街道在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和危险边坡、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消防安全、违法建筑安全、特种设备及食品(药品)安全、粉尘涉爆、涉氨制冷等企业和有限空间作业场所、燃气安全、在建工地和既有房屋安全以及提升应急救援队伍专业技能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的基础上,继续在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建筑施工和既有房屋、消防安全等容易引起群死群伤、危害程度大、影响面广的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分级分类治理存量风险。

三、开展安全风险评估,构建风险分级管控机制

为做好辖区安全生产工作,街道于年初开始酝酿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着手摸排、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协调专业评估机构,在与第三方安全评估机构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街道安全形势,编撰了《街道安全风险评估方案》。综合、客观地分析辖区面临的安全风险,剖析存在的薄弱环节, 辨识安全风险根源。

此次风险评估范围主要涵盖辖区的珠宝加工行业、危险边坡、人员密集场所、居家、消防等领域。项目完成后,将形成安全风险评估报告。靶向工作规划、提炼治理重点,为下一步安全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篇4

【关键词】既有公共建筑;评估时点;安全性风险

任何一个建筑都要经历前期建设和使用维护两个阶段,其中使用维护阶段跨越时间较长,也最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公共建筑来说,使用阶段跨度时间更长,出现问题后对社会影响更大,理应是安全性风险的重点评估时段。但是目前我国针对既有公共建筑的风险评估没有详细完整的规定,只是针对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事件约定了评估的机构和内容。此外虽然有规定要对危房进行鉴定,但却要先由房屋所有权人或使用人提出申请之后方能进行鉴定,并没有涉及房屋强制性定期检测的问题1。相关部门无法律依据来对既有公共建筑整体进行强制性的周期安全评估,也无法强制要求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公共建筑进行整修。所以,针对既有公共建筑研究其安全风险评估问题势在必行。本文从三个方面详细研究了我国既有公共建筑安全风险评估的评估时点设置问题。

1 国外建筑物风险评估时点情况分析

在众多的国外建筑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文献和相关研究资料中,真正涉及风险评估时点的内容并不多,而且由于执法力度、气候、地理因素等方面的不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不大。相关研究中只有新加坡和日本在这方面有较为明确的规定,此外还有德国的行业约定俗成值得参考。

1.1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法制性较强的国家,其《建筑管理法》中就明确规定除临时建筑物和独立和半独立住宅外,建筑物在投入正式使用后,政府仍然要定期进行检查,对住宅项目规定每十年检查一次,对非住宅项目每五年检查一次,以确保其能安全使用。这是国外相关资料中对建筑物使用阶段风险评估时点较为明确的规定。但该规定主要针对的是建筑结构安全,并不包括建筑内部人员活动的安全性,因此该时点设定的并不全面。

1.2 日本

由于日本属于地震频发国家,所以日本在建筑物抗震方面有比较严格的规定2,对一定规模的剧场、影院、超市、医院、学校、体育馆、美术馆和宾馆等公共建筑还要进行定期检查:在建筑竣工后第5年、第10年及之后每10年,对建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该项定期检测时点可作为建筑物使用阶段风险评估时点设置的重要参考依据。此外日本对住宅类建筑还制定了详细的检查年限和修缮周期3:房屋结构三年检查一次(包括基础、地国梁、墙柱、梁板、楼梯等);房屋设备每年一次;外落水设施三年一次。虽说住宅类建筑不能代表全部的建筑物,但该修缮周期还是可以作为建筑物使用阶段安全评估的参考时点。

1.3 德国

虽然德国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有关于建筑物使用阶段风险评估的具体时点规定,但却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行业规定――在建筑物即将到达使用年限时,原设计单位有义务向该建筑物的现有者提供延续使用或更改用途的设计建议及需要进行安全评估的部位。即由设计单位发出提醒及相关建议,由业主进行该项工作。由此可知,在德国,由于其质量较好,建筑物在设计寿命期结束后是可以继续使用的,但其内部的各个部分都将进入到一个质量无法保证的阶段,因此如果想继续使用,则应在设计寿命期结束时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

2 安全事故的统计资料推断

对既有公共建筑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总结和推断,可以得出既有公共建筑风险评估时点的应设时段。

2.1 从使用原因导致事故推断

从目前统计的资料来看,既有公共建筑因使用和维护原因导致的安全质量事故并不在少数,表2-1详细列举了导致安全质量事故的具体原因和所占比例。

表2-1 既有公共建筑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原因类型 事故原因 频率(%)

维护管理不善 未建立清灰制度(减轻屋面荷载) 16.7

未设计和考证便注胶治漏

疏水缝堵塞

下水管堵塞致使水压升高

线路老化

拆除不当

使用不当 随意改变结构用途 23.3

长期无人使用

二次装修不当

天燃气管道泄露

超荷载使用

地下水位变化 过量抽取地下水 6.7

长期不定时的滥灌水

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电梯违章操作 23.3

年久失修 超寿命使用 3.3

渐发型因素 钢筋锈蚀 26.7

水土流失

久雨后贴面砖吸水饱和

无排水沟,水渗透严重

下水管破碎,生活污水浸入素填土地基

大量污水渗入地基土

气候导致冻融交替次数增加

地基长期浸泡

从上述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渐发型因素和使用不当及维护管理不当是造成既有公共建筑安全事故的主因,其中涉及到装饰材料的一般发生在使用2~5年内,因此该时段中应设立一个安全风险评估时点。涉及到管道材料的一般发生在使用2年内,因此在装饰材料设置时点之前还应设置一个安全风险评估时点。涉及到钢筋锈蚀的一般发生在使用8~10年内,一旦钢筋锈蚀就容易出现较大的安全事故,因此在该时段也应设立一个安全风险评估时点。

此外关于超寿命期使用造成的安全事故也有涉及:重庆一使用100多年土木结构的老房子突然倒塌,在倒塌前老屋便已年久失修存在危情。老屋原本是作为图书馆兴建的,其设计寿命大大低于实际使用年限,当其设计寿命期到达后并没有进行任何评估和鉴定便继续使用,最终造成倒塌事故。通过该事故我们可以看出,在到达使用年限时,为了确定能否继续使用该建筑,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全面的评估,以保证安全。

2.2 从事故发生时间推断

既有公共建筑风险评估的评估时点还可以从事故的多发时段来推断。表2-2中列举了安全质量事故的多发时段及其所出现的频率。

表2-2 在使用阶段发生安全事故的事故发生时段分析

事故发生时间 2年以内 2~5年 5~10年 10年以上

频率(%) 因使用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 34.6 23.1 19.2 23.1

从表2-2中可以看出,使用2年内是所有安全事故的多发时段,该时段离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结束期相距太远,故在该时段应设置一个风险评估时点,以保证建筑能安全使用,完成其使用价值;使用2~5年和使用10年以上也是事故频发的时段,因此这两个时段也应分别设置评估时点对建筑进行安全性风险评估;使用5~10年是事故发生频率最低的时段,原本作为评估时点的参考时段价值不大,但因使用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在该时段发生的频率将近20%,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比例,所以该时段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设置一个风险评估时点是比较妥当的做法。

3 使用阶段结构疲劳及损伤研究 建筑物在建成使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各部分结构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疲劳及磨损,一旦这种疲劳和磨损达到一个“临界点”,结构便会产生裂缝、渗漏、剥蚀等问题,给整个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带来隐患,影响继续使用。因此有必要针对结构疲劳和损坏的“临界点”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应该设置安全风险评估的时点,进行定期检测和周期性维修,能够预防病害和破损的发生、发展,保持设备技术良好,安全适用,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3.1 我国建筑物保修期 通过我国目前对建筑物保修期的规定可以看出当前各个部分结构的正常使用年限,从中可以间接得出结构的疲劳及损坏“临界点”。

我国规定,建设工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最低保修期限4: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 5 年;供热与供冷系统,为 2个采暖期、供冷期;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为 2年。其他项目的保修期限由发包方与承包方约定。

3.2 我国既有公共建筑结构耐久性分析 由于混凝土自身耐久性差等原因,许多建筑建成后几年就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等现象,其他部分也常常由于材料的耐久性差而出现问题,因此应对结构的耐久性进行分析,找出耐久性失效的时段。

3.2.1 混凝土耐久性 我国多数既有公共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混凝土的耐久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正常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常耐久性的结构形式,然而,大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提前失效,达不到预定的服役年限。这其中大部分是由于结构的耐久性不足导致的。特别是沿海及近海地区的混凝土结构,由于海洋环境对混凝土的腐蚀,尤其是钢筋的锈蚀而造成结构的早期损坏,丧失了结构的耐久性能。耐久性失效是导致混凝土结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失效的最主要原因。 混凝土耐久性失效多见的是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等。

(1)混凝土碳化5 混凝土的病害主要有裂缝、渗漏、剥蚀三种,其中影响安全和使用的最大病害是裂缝。而混凝土出现裂缝则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碳化导致的,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混凝土结构达到使用寿命的标志一般认为是混凝土碳化到钢筋表面或钢筋锈蚀后构件出现顺筋裂缝。

影响混凝土碳化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混凝土材料本身的因素:混凝土密实度越大,碳化速度越慢;二氧化碳浓度越大碳化速度越快;环境温度越高,碳化速度越快;环境相对湿度在50~70%时,碳化速度最快。这些因素可以从时间中体现出来,基于Fick第一扩散定律的碳化模型认为混凝土的碳化深度D与碳化时间t的关系式为:

D=α*t1/2 (3-1)

式中,a为碳化速度系数;D为混凝土碳化深度(mm);t为测定D的碳化时间(年)。

由现有资料可以看出,建筑物使用10年其结构碳化深度一般是15~20mm,使用20年的为20~23mm,使用30年的大约在25mm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造成碳化深度不同。我国环境正在不断恶化,目前酸雨面积已超过国土的30%,酸雨会导致混凝土碳化加剧(酸雨中含有较多的酸性物质,雨水直接与混凝土中的Ca(OH)2作用,使混凝土碳化速度加快),我国目前关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规定中最薄的仅有15mm(一类环境、C25~C45、板、墙、壳),根据上述资料所表明的碳化深度有必要在使用10年进行一次安全性风险评估。除此之外,由于外在环境的影响,在进行该评估之前也应适当增加一个评估时点。

(2)钢筋锈蚀及混凝土腐蚀6 大量工程实践证明,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锈蚀是影响服役结构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在有水、二氧化碳的环境下,混凝土中埋置钢筋表面的钝化膜被逐渐破坏,钢筋就会发生锈蚀,并且随着锈蚀的加剧,将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开裂,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破坏,钢筋受力截面减少,结构强度降低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从而导致结构耐久性的降低。混凝土中钢筋锈蚀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3-1):

图3-1 混凝土中钢筋腐蚀过程示意图

从图3-1中可以看出,t0> t1> t2> t3。即当混凝土表面出现破坏现象后,很快结构便需要进行全面大修,因此,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顺筋开裂的临界时间点是一个安全评估的关键时点(t0+ t1)。上面已经讨论了碳化时间,在此基础上考虑氯盐污染可以得出t0大大低于碳化时间,又根据现有资料可以看出,t1大约为t0时间的一半,t0+ t1基本可以定在使用10年。

3.2.2 其他材料结构耐久性 其他材料结构主要包括装饰工程和水电管道工程,该结构部分对建筑整体稳定性影响没有混凝土结构大,但因其与既有公共建筑中人员活动安全密切相关,因此,该部分耐久性也是使用阶段安全性风险评估时点需要研究的部分。

对于防水材料来说,其老化期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约为8~15年。虽说很多建筑物防水耐久性最低为10年,但因为目前在防水工程中普遍存在的施工不过关和材料质量不合格等原因,实际上防水材料普遍在5年内便出现老化现象,尤其是中小学的校舍,往往使用不到3年,防水材料就需要重新进行铺设或加盖。对于内墙面、地面装饰来说,由于既有公共建筑中人员流动性较大,使用频率较高,其老化要比防水材料早,如:墙面、顶棚抹灰层脱落多发于使用3年;地面空鼓开裂、大面积起砂多发于2年;门窗翘裂、五金件损坏也多发于2年7。对于外墙面砖尤其是许多大型公共建拥有的玻璃幕墙来说,其发生脱落的时间大约为使用5年。既有公共建筑的管道和供热供冷系统较多、使用也较频繁,故此其结构老化的速度也较快,大约在使用2~3年。

4 结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文中第一节通过对国外资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值得我国借鉴的评估时点为使用5年、使用10年及之后每10年、设计寿命结束;第二节通过两个不同的角度对现有的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评估时点的建议时段为使用2年内、使用2~5年、使用8~10年、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第三节罗列了我国的保修期、相关需要进行质量检测时点的法规,还对结构的耐久性进行了分析,得出结构的疲劳及损伤“临界点”为:2年、5年、10年。

综合上述三方面的考虑,针对我国既有公共建筑安全风险评估时点设置问题,本文通过上述研究给出以下建议。建议设置在:使用2年,使用5年,使用10年及之后的每10年,设计使用期结束后每年。具体见图4-1。 值得注意的是,既有公共建筑在其较长的使用维护期内,发生对建筑物使用安全产生较大影响事件的可能性较大,故还应对这些偶发事件(地震、恐怖袭击、非常规性暴雨、使用功能改变等)进行研究,分析其给建筑物带来的安全性风险,进一步确定既有公共建筑的特殊评估时点。

图4-1 既有公共建筑安全性风险评估时点

参考文献:

[1]《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1989制定,2004年修正,建设部第129号令).

[2] 肖元真,叶松青 发达国家抗震救灾的有效方法及启示[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3] 潘其源 房屋修缮技术[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40条 2000年1月10日.

[5]《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进展》.

[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7] 《土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探讨》.

篇5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县有关维护稳定的指示和工作部署,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逐步建立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稳隐患的有效机制,确保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期间和建成后的社会稳定,为**经济快速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范围及维护稳定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

(一)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范围

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是指全县范围内被国家、省、市、县确定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在建、拟建工程。

(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维护稳定风险评估主要内容

对每个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所在乡镇和负责该工程管理的县级部门要坚持客观、公正、准确、实效的原则,从以下九个方面所涉及内容逐一进行分析预测,对是否可能出现不稳定问题作出评估:

1、资金(含专项资金)的组织和使用。主要测评:(1)资金筹措渠道是否合法可靠;(2)所需资金总额是否能按计划、按时足额到位;(3)资金能否做到专储、专账、专管、专用;

2、农村征地补偿及房屋拆迁安置。主要测评:(1)征地是否报批;(2)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标准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3)征地应安置人员的安置办法是否可行;(4)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标准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5)征地补偿安置、房屋拆迁安置补偿费用是否准备充足;(6)征地拆迁安置实施单位及人员是否明确;(7)征地拆迁安置争议调处单位、调处人员和责任领导是否明确;

3、失地农民就业及生活保障。主要测评:(1)中央、省、县有关失地农民就业及生活保障的政策能否切实的贯彻落实;(2)失地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险能否落实到位;(3)符合“低保”条件的失地农民能否应保尽保;(4)失地农民劳动技能培训方案和帮助、指导其实现再就业的措施能否落到实处;

4、移(农)民搬迁安置及其生产、生活。主要测评:(1)安置资金是否落实到位;(2)过渡期生活费能否按期如数兑现;(3)后期扶持措施能否跟上;(4)安置规划是否已制定、报批;(5)安置点能否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6)被安置群众对安置点的意见等。

5、城县建设房屋拆迁安置。主要测评:(1)拆迁计划是否符合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是否按规定审批;(2)拆迁安置方案是否与城县规划方案相衔接和协调;(3)拆迁安置补偿方案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4)是否切实维护了被拆迁群众的合法利益,群众对拆迁安置方案是否满意;(5)拆迁准备金是否充足并作专项存储,过度方案能否落实;(6)拆迁安置争议调处单位、调处人员和责任领导是否明确;(7)在处理拆迁日常事务中能否严格按程序办理,做到程序不违法;

6、周边社会治安秩序。主要测评:(1)建设期和建成后可能出现哪些较大的社会治安问题;(2)周边社会治安情况分析。

7、生态环境。主要测评:(1)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是否按规定通过上级审批;(2)对地形、地貌有无较大破坏;(3)“三废”(废水、废气、废渣)能否得到妥善的处理;(4)周边群众对该项目环境评估报告的意见等。

8、工程管理。主要测评:在坚持“四制”(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原则、落实“六项管理”(审批或批准管理、设计管理、概预算管理、施工管理、合同管理、劳务管理)中,尤其是工程质量管理、工程安全管理和劳务管理方面,可能出现哪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

9、其他。主要测评:除前8个方面以外,还可能出现哪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步骤

第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摸清实情

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掌握每个工程的基本情况。方法上可采取风险评估工程项目的主管部门、业主收集相关文件资料;请专家、业主、相关党政领导和部分群众代表,召开座谈会,听取收集意见;走访、调查、进行民意测评等方式,为风险评估提供准确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步:缜密分析,认真开展维护稳定风险评估

主要从前述风险评估九个方面,对每个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逐项分析预测,对是否可能出现的不稳定问题作出评估。

第三步:制定维稳工作预案,落实维稳工作措施

针对每个工程经风险评估后存在较大涉稳隐患的,要研究制定预防和处置工作预案。预案应充分体现周密、具体、清晰、可行、高效的原则。主要内容包括:

1、组织领导、职责分工及其联络方式;

2、预防和处置工作的具体措施;

3、奖惩措施;

第四步:编制和报送风险评估报告

根据前一、二、三步的工作结果,编制每个重大工程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内容包括:

1、该工程的基本情况;

2、风险预测评估情况;

3、化解较大涉稳问题的工作方案;

4、预防和处置较大涉稳问题的工作预案;

篇6

现实性与必要性

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维稳思路的重大调整,是维稳工作的重大创新,具有法律、政策和理论依据。

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的形成,是受流行于20世纪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安全进行评估预警思潮的启发。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推出了一系列预警系统侦测经济安全,如美国的“美国商情指数”(哈佛指数)、法国的“景气政策信号制度”、日本的“日本景气警告指数”等,主要原理是甄选部分敏感指标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指标系统针对经济活动中具有代表性、先兆性的若干变量进行测评和辨识,以对经济的活跃程度和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也建立在与之相类似的科学理论、方法及技术手段基础之上,通过事先对重大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程度进行分析预测、研判评估,及时发现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问题,及早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防范化解,为确保重大事项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安全保障,保证社会运行在稳定与秩序的轨道上,从而防止严重危及社会稳定的局面出现。同时,全国一些地方相继探索实践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也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如四川遂宁、我省的定海区、嘉兴秀洲区等。这为我省推行这一机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具有充分的法律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条规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对突发事件建立各种有效的评估机制是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突发事件危险管理的基础。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评估体系,对预防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风险,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主动性、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和有序性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央和省委有关预防处置的文件,都要求立足事先防范、及早化解,推进维稳关口前移,预防和减少的发生。而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牵涉面广、涉及人员多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等重大事项,在实施前组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正属于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的一项子内容,是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是中央和省委有关预防处置文件的应有之意。

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事关民生问题的决策“牵一发而动全身”。决策一旦失误,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会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受到损害,引发危及社会稳定的事件。当前,,尤其是重大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从发生的诱因看,主要有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和企业改制等方面;从爆发的时段看,多发生在重大决策、重要政策的出台实施、重大改革举措的推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开工等时段。近几年,我省因土地征收、城镇拆迁等重大事项引发的比重较大。通过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为各项决策设置一道“刚性门槛”,有利于推动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尽可能减少因决策失误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有利于妥善解决重大事项实施中可能出现的不稳定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以及:有利于重大事项的平稳顺利实施,保障经济发展。

实践与探索

省委领导对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十分重视,省委书记赵洪祝、省委副书记夏宝龙等省领导多次对该机制的建立提出要求。省委维稳办根据省委领导指示要求,积极采取措施。推动该机制的建立健全。

审慎周密制定《办法》。一是认真总结基层实践探索。一方面,广泛学习借鉴兄弟省市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认真总结近年来省内部分市县主动探索实践风险评估工作有效做法,在2008年下半年组织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形成调研文章,提出在全省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的建议。二是积极开展规范化试点工作。经省委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将建立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列为2008年重点工作,作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在舟山市定海区组织开展试点工作,初步形成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程和操作办法。三是反复征求意见修改完善。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培训班和书面征求等形式,广泛听取市、县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六易其稿,反复修改,力求全面、准确、严谨、可操作。并采取先试行、再不断完善的方案出台。2009年初,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文件,出台县级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的指导性政策。

评估工作紧密结合实际。一是评估工作立足县级。县级政府是行政体系中连接宏观与微观的枢纽,是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的具体执行者,许多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制定和实施都集中在县级层面。因此,县级党委、政府在发展经济、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突出抓好县级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就是把维稳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对各类不稳定因素预测在先、防范在前,积极化解、有效控制,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市级重大事项风险评估可参照《办法》组织开展,乡镇(街道)风险评估工作则由县(市、区)规范细化。二是重大事项范围立足“四重”。凡县(市、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的,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牵涉面广、影响深远,易引发不稳定问题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等要事先组织评估,而不仅仅限于工程建设项目。尤其是把党委、政府提出的年度重点工作(如十大实事)作为评估的重点对象。三是责任主体立足部门。重大事项决策的提出部门、政策的起草部门、项目的申报审批部门、改革的牵头部门、工作的实施部门是负责组织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涉及到多部门、职能交叉而难以界定评估直接责任部门的重大事项,由县(市、区)党委、政府指定

评估责任部门。维稳办一般不负责具体评估工作。四是责任追究立足倒查。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列入“平安浙江”考核内容。对应评估而未评估,或在评估工作中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造成评估失实,或防范化解工作不落实、不到位,引发不稳定问题和,给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的,扣除“平安浙江”考核分值,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多措并举加大推动力度。一是抓培训。省委维稳办先后两次组织部分市、县党委副书记、全省维稳办主任进行集中培训,就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如何推进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如何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等授课交流,促进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二是抓指导。省委书记赵洪祝、副书记夏宝龙等领导同志多次在全省维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求各地全面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项目建设、改革措施、政策调整等进行经济效益与社会稳定风险“双评估”,协调好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省委维稳办通过面上指导、点上检查等方式,指导各地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推动各地稳步实施。省委维稳办今年还组织人员对各地风险评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指导工作,发现问题,推进深化。三是抓推广。召开全省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现场会,认真学习全国推动“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工作座谈会精神,观看了舟山市定海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经验电视片,总结推广10个县(市、区)的成功做法。四是抓考核。省委维稳办把健全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作为2010年一项重点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积极与省平安办沟通,将风险评估工作开展情况列入“平安浙江”考核范围,对未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未组织开展3项重大事项评估的、评估工作不规范的等情形予以扣分。

实践成效与突出问题

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我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至2010年底,全省90个县(市、区)已全部制定出台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并已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工作。11个市也都建立了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开展了评估。2010年,全省共评估重大事项2767件,停止或暂缓实施186件,占6.7%。其中,县(市、区)级评估重大事项占了总数的96.7%,市级占了3.3%;由维稳办牵头组织实施的占10.1%,由乡(镇)、责任部门组织实施的占89.9%,取得了初步成效。

工作氛围基本形成。通过建立健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党委政府对维稳工作重要性认识更加统一,进一步强化了“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推进了维稳责任的落实;各职能部门对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抓发展中更加注重稳定工作。明显增强了稳定意识,推进了齐抓共管格局的形成。

工作机制逐步完善。一是评估范围更为拓展。评估范围从最初的工程建设项目,正逐渐拓展到县(市、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的,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牵涉面广、影响深远,易引发不稳定问题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举措等。二是责任主体更为明确。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细化探索评估工作的责任主体,对部门和乡镇(街道)的责任作了区别,对维稳办自身牵头实施评估的条件作了明确。三是评估程序更为完善。各地普遍按照确定事项、调查论证、科学评估等程序开展评估。杭州余杭区委把评估流程确定为评估事项排摸、申报、评估、应对、备案及考核六个环节,设定了走访群众、问卷调查、群众听证、基层座谈、专家论证、部门会诊、综合分析等七个评估步骤。

评估成效初步显现。通过正确运用科学评估手段有效控制社会稳定风险。从源头上预防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政策、决策、改革措施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重大项目的推进更加顺利,一批重大事项被暂缓实施或被停止实施。一些重大事项中的不稳定隐患被及时消除,因重大事项而引发的不稳定问题明显减少,群众对党委政府出台的重大事项更加理解和支持,维稳工作的环境得到改善,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局面的形成。如,舟山定海区教育局准备对定海城区中小学学区重新进行划分。因学区划分牵涉群众子女入学、区域房价等众多问题,很可能会引发不稳定因素。区委维稳办和教育局及时组织专项评估,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进行预测,提出调整建议,提高了学区划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消除了因学区划分可能引发的不稳定问题,使政策调整得以顺利实施。

当然,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为: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同志认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影响经济发展,不利于项目建设;一些同志认为评估束缚工作,不利于放开手脚大干;一些同志认为评估工作是走过场、走形式,可有可无。二是工作开展不平衡。有一些地方重机制建设、轻运行操作,工作进展慢、开展项目较少,甚至有的地方存在敷衍考核的情况;各市虽建立了机制,但评估工作开展不理想,评估项目量少面窄:省级部门还没有建立此项机制,评估工作还未开展,上下协调联动的格局尚未形成。三是评估机制不完善。评估主体“重乡镇轻部门”,由责任部门开展评估的少。评估范围“重项目轻决策”,基本停留在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举措涉及少。评估程序“重评估轻落实”,一些地方在评估工作的后续措施落实上不力。存在“两张皮”情况。评估时机“重事中轻事前”,习惯在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实施评估,在项目立项、审批、开工实施前开展评估的少。

思考与建议

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它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摆上突出位置,切实改变一些地方工作缺乏主动性、敷衍了事的情况,改变重机制建设、轻运行操作的现象。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坚持固强补弱,建立健全机制,精心组织推进,把风险评估过程作为深化群众工作的过程、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第一道工程全面加以推进,在全省上下切实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格局。

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在县级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基础上,各级各部门全面建立制度、完善机制,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未经评估的不得作出决策,努力提高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主要任务是:省级各部门要按照中央要求建立组织、出台制度、健全机制,积极

探索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着力在组织实施上下功夫;各市要进一步健全机制,细化措施,扎实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着力在规范运作、落实要求上下功夫:各县(市、区)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完善细则,着力在拓宽领域、深化提高上下功夫。

进一步拓展评估领域。凡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影响面广、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项目等决策事项,都要组织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风险“双评估”,既看要不要干,又看能不能干。当前,要以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保护、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为重点,特别是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大政策,包括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公用事业价格调整、事业单位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大项目,包括政府投资项目、重大公共设施建设以及其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其他重大事项,包括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大型活动、上级确定的重大决策和项目在本地实施的方案等。

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一是健全工作机制。紧紧围绕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问题,牢牢把握党委政府主导、“谁主管谁负责”以及客观公正等原则,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组织领导体制和灵活、简便、高效的运行机制。各级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牵头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综合协调和督查指导工作。二是明确评估程序。按照确定评估项目、制定评估方案、认真分析预测、形成评估报告、确定实施意见、落实维稳措施等评估程序,做到相互衔接、环环相扣。三是制定实施细则。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完善具体工作意见和相应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评估的范围、内容、责任主体以及基本程序等。省级相关部门要根据中央文件精神,结合本部门决策权限和实际需要,参照《办法》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细则,明确评估事项范围、评估内容、程序方法、结果运用等。

篇7

【关键词】房地产抵押贷款 贷款额度 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防范

房地产抵押贷款面临的风险

房地产抵押权人在房地产抵押中的风险。房地产抵押权人就是债权人,债权人为了使自己财产不受损失,可依法将不履行债务的债务人为该债务提供担保的房地产折价或拍卖,优先受偿变卖所得。抵押权人虽然在房地产抵押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但是存在许多风险。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规范的民间抵押和非金融系统,很多债权人只是保留债务人或担保人的房屋所有权证,不做抵押登记,这给一些债务人制造了重复抵押的机会。《担保法》和《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不进行登记的抵押是无效的。在银行等金融系统中这一现象很少发生,民间抵押应该重视这一现象。防范这一风险发生主要在于抵押权人应依法办事,按照金融政策的规定从事金融活动。①

抵押权人操作风险是引发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的重要因素。银行所贷资金的安全性原则和盈利性原则在开展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中是互相矛盾的。原因如下:出于安全性和保守原则的考虑,银行不应放贷过多以防范风险;从盈利角度出发,银行应扩大贷款范围,放宽贷款条件,这种做法将会提高银行经营风险。现今,抵押权人是这样确定抵押率的:抵押权人根据抵押物的市场价值,综合抵押人的资信信誉、还贷能力、贷款期限和变现能力等各方面因素来确定抵押率。由于抵押权人专业知识不够,对于房地产市场走势预估不准,不能准确定位费用扣除项以及扣除多少,导致信贷工作困难。对估价时点的公开市场价值的折扣比例是贷款安全性的唯一体现。事实上,抵押物的担保能力应体现在其未来的变现能力上而不是当时抵押物的价值。比如,银行一般按市场价格的五到七成确定贷款额,进而办理相关抵押贷款业务,抵押物的担保性质在这种方法中毫无体现。具体而言,采用现有抵押率公式计算贷款额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变现价值往往与市场价值存在较大差距,人们通过高估抵押物评估价值进行抵押,即使评估价值不被抬高,反映的也不是变现价值,而是市场价值;其次在确定抵押率时,未从评估价值中扣除如诉讼费、评估费、资产保全费、产权过户费、处置费等实现抵押权所需发生的费用,这些费用相对抵押物价值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抵押物在市场价值减值方面的风险。郊区的企业将厂房设备和土地抵押掉,抵押物重置价值与市场变现价值相差很大;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导致抵押物市场价值降低;厂房、职工宿舍楼等专用性很强的抵押物的交易市场狭窄,不好变现。

抵押物也有可能面临短期强制处分的风险。《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抵押的房地产拍卖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被拍卖房地产的所有人不是自愿的卖主,是因债务履约期届满未能清偿债务而被迫依法拍卖其拥有的房地产,再加上拍卖价格未经过一段合适的议价期,在拍卖日公开竞投,而买家在竞投之前不了解该房地产的情况,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交易。卖价一般比公平市价低,才能吸引买家竞投,促使拍卖尽快成功。拍卖市场有待进一步成熟,竞投应该激烈,不然拍卖价格低于市场价格的颓势不会好转。②

房屋、土地管理部门的分别设置,导致不规范抵押的发生。一些抵押人先办好土地管理部门的抵押登记手续,随后又将此房产抵押给房产管理部门,还有就是此两次抵押登记不是相同的抵押权人所办,产生了房屋与其占用范围内土地使用权的权利主体不一致的矛盾。债务到期的时候,到底谁先受偿,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除了上述情况外,抵押权人在设定抵押权时也需要了解和掌握抵押人(债务人)的其他情况,越全面越好。比如该房地产在进行抵押的时候受不受法律、法规的约束;该抵押物是不是多次抵押;审核该房屋的原始所有权登记资料,验明抵押物与档案资料记载情况;审查抵押物有无查封、扣压、拆迁等限制登记的情况,一旦发现应及时停止等。③抵押权人在抵押运作过程中必须对抵押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防范意识,将风险降到最低,最大程度地保证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

房地产抵押评估过程中的风险。抵押房地产评估是对房地产作为抵押物的价格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参照当时相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估。评估过程存在许多风险。第一是权属风险,如房产证登记面积、位置以及受益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将引起权属纠纷进而影响抵押物的市场价格。第二是时间价值风险:贷款到期日的实际房地产价值和房地产估值间的差异。第三是违规操作带来的风险,如获得未结算完土地出让金情形下的土地使用权证、工程还没有竣工时的房屋所有权证,房屋抵押时房屋所有权人与土地使用权人不一致等。第四,房产所有人将房屋租出,房租一次付清,由于金融机构不能在租期内实现抵押权,导致金融机构资金回笼方面存在风险。第五,原土地使用者的房产属于土地开发费的一部分。

房地产抵押登记部门和现场勘察贷款额度审批存在的风险。从目前我国的登记制度来看,房地产管理部门作为房地产抵押登记部门,对房屋权属登记和抵押登记进行真实性审查。现在许多抵押权人存在依赖思想,放松了作为抵押权人应该注意和把关的地方,只靠登记机关把关,给登记机关增加了许多压力,同时也增加了登记机关出现风险的机会。查验当事人是否具备抵押登记条件是登记机关对抵押当事人的合法性审查的重点,同时在抵押的主体资格、本人签字、个人印章和身份证名字是否一致、有无共有人、共有人抵押意愿等方面也应该严格审查。

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现场勘察工作,确认房地产档案和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被评估对象的方位、周边环境、建筑结构、装修和设备状况等是现场勘察的主要内容。有些人钻评估人员对评估环境不熟悉的空子,提供虚假的现场资料给评估机构,使评估人员不能正确评估抵押物的价值。这就要求评估人员注意检查土地出让金的发票,核实房产证、土地证是否属实。债权人通过相关部门进行贷后检查,降低贷款风险,比如查看借款人土地实际用途是否发生变更等。

房地产抵押贷款的风险防范

完善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评估体系和保险机制。金融机构要明确责任,保证房地产抵押贷款流程的安全,坚决杜绝抵押物价值的人为操作,加强并动态监管抵押物全过程。制定统一标准规范,明确不宜作抵押物款项,将抵押物细分归类。加强贷后管理,不定时对贷后抵押物进行跟踪检查。同时,实行分期还款制度,降低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

对抵押物进行科学分类以确定合适的抵押率。抵押率是根据不同的抵押物及其变现能力来确定的,谋求抵押率约等于变现率。调整计算抵押率的方式,对于容易确认变现价值的抵押物来说,将变现价值减去处置变现抵押物的相关税、费作为计算抵押率的分母来计算抵押率;对于那些不容易确认变现价值的抵押物,将双方认可的评估价值,减去处置变现抵押物相关税、费作为计算抵押率的分母来计算。④对贷款抵押中的不同抵押物和抵押年限应根据市场行情分别设定不同的抵押率。

完善风险防范制度。在金融机构中树立正确的风险理念,完善贷款业务的相关操作程序,加强和规范抵押贷款风险监控和预警体系的建设。抵押贷款风险存在于房地产贷款的审核、发放和回收各个方面,防范风险,要做到以下几点:一、信贷操作规范化,内控管理严格化。实行跟踪服务,落实调查责任,增加贷后检查强度和次数。确定申报价格的合理性、各信息与实际信息的一致性是银行办理房产抵押贷款手续的前提,加强贷后检查,防范影响贷款归还的不利因素出现,减少贷款损失。二、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操作流程和监督机制,提高房地产按揭贷款管理水平,构建一套有效、适用的执行制度。三、建立违法违规通报机制。⑤对于虚假抵押贷款行为,要及时复查并找出问题所在,建立黑名单并实行信息共享,信贷制裁弄虚作假行为,防范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发生。

总 结

在我国,房地产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信贷业务之一。如何防控该业务所产生的风险,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利益,也影响着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完善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评估体系和保险机制,完善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制度是防范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的重要措施。同时,相关部门要设立特殊的房地产担保规则,引入住房质量强制保险制度。完善银行内控制度,加强监管部门监管力度,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贷款风险控制机制。只有在房地产抵押登记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密切配合下,才能合理规避房地产抵押贷款中的风险。(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文法学院)

注释

①符启林:《房地产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

②关永宏:“论住房公积金贷款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山西大学学报》,2009年6月。

③刑建:“浅谈商业银行住房贷款的风险防范”,《商情》,2008年6月。

篇8

【关键词】房地产抵押贷款贷款额度风险评估体系风险防范

房地产抵押贷款面临的风险

房地产抵押权人在房地产抵押中的风险。房地产抵押权人就是债权人,债权人为了使自己财产不受损失,可依法将不履行债务的债务人为该债务提供担保的房地产折价或拍卖,优先受偿变卖所得。抵押权人虽然在房地产抵押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但是存在许多风险。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规范的民间抵押和非金融系统,很多债权人只是保留债务人或担保人的房屋所有权证,不做抵押登记,这给一些债务人制造了重复抵押的机会。《担保法》和《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不进行登记的抵押是无效的。在银行等金融系统中这一现象很少发生,民间抵押应该重视这一现象。防范这一风险发生主要在于抵押权人应依法办事,按照金融政策的规定从事金融活动。①

抵押权人操作风险是引发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的重要因素。银行所贷资金的安全性原则和盈利性原则在开展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中是互相矛盾的。原因如下:出于安全性和保守原则的考虑,银行不应放贷过多以防范风险;从盈利角度出发,银行应扩大贷款范围,放宽贷款条件,这种做法将会提高银行经营风险。现今,抵押权人是这样确定抵押率的:抵押权人根据抵押物的市场价值,综合抵押人的资信信誉、还贷能力、贷款期限和变现能力等各方面因素来确定抵押率。由于抵押权人专业知识不够,对于房地产市场走势预估不准,不能准确定位费用扣除项以及扣除多少,导致信贷工作困难。对估价时点的公开市场价值的折扣比例是贷款安全性的唯一体现。事实上,抵押物的担保能力应体现在其未来的变现能力上而不是当时抵押物的价值。比如,银行一般按市场价格的五到七成确定贷款额,进而办理相关抵押贷款业务,抵押物的担保性质在这种方法中毫无体现。具体而言,采用现有抵押率公式计算贷款额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变现价值往往与市场价值存在较大差距,人们通过高估抵押物评估价值进行抵押,即使评估价值不被抬高,反映的也不是变现价值,而是市场价值;其次在确定抵押率时,未从评估价值中扣除如诉讼费、评估费、资产保全费、产权过户费、处置费等实现抵押权所需发生的费用,这些费用相对抵押物价值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抵押物在市场价值减值方面的风险。郊区的企业将厂房设备和土地抵押掉,抵押物重置价值与市场变现价值相差很大;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导致抵押物市场价值降低;厂房、职工宿舍楼等专用性很强的抵押物的交易市场狭窄,不好变现。

抵押物也有可能面临短期强制处分的风险。《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抵押的房地产拍卖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被拍卖房地产的所有人不是自愿的卖主,是因债务履约期届满未能清偿债务而被迫依法拍卖其拥有的房地产,再加上拍卖价格未经过一段合适的议价期,在拍卖日公开竞投,而买家在竞投之前不了解该房地产的情况,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交易。卖价一般比公平市价低,才能吸引买家竞投,促使拍卖尽快成功。拍卖市场有待进一步成熟,竞投应该激烈,不然拍卖价格低于市场价格的颓势不会好转。②

房屋、土地管理部门的分别设置,导致不规范抵押的发生。一些抵押人先办好土地管理部门的抵押登记手续,随后又将此房产抵押给房产管理部门,还有就是此两次抵押登记不是相同的抵押权人所办,产生了房屋与其占用范围内土地使用权的权利主体不一致的矛盾。债务到期的时候,到底谁先受偿,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除了上述情况外,抵押权人在设定抵押权时也需要了解和掌握抵押人(债务人)的其他情况,越全面越好。比如该房地产在进行抵押的时候受不受法律、法规的约束;该抵押物是不是多次抵押;审核该房屋的原始所有权登记资料,验明抵押物与档案资料记载情况;审查抵押物有无查封、扣压、拆迁等限制登记的情况,一旦发现应及时停止等。③抵押权人在抵押运作过程中必须对抵押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防范意识,将风险降到最低,最大程度地保证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

房地产抵押评估过程中的风险。抵押房地产评估是对房地产作为抵押物的价格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参照当时相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估。评估过程存在许多风险。第一是权属风险,如房产证登记面积、位置以及受益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将引起权属纠纷进而影响抵押物的市场价格。第二是时间价值风险:贷款到期日的实际房地产价值和房地产估值间的差异。第三是违规操作带来的风险,如获得未结算完土地出让金情形下的土地使用权证、工程还没有竣工时的房屋所有权证,房屋抵押时房屋所有权人与土地使用权人不一致等。第四,房产所有人将房屋租出,房租一次付清,由于金融机构不能在租期内实现抵押权,导致金融机构资金回笼方面存在风险。第五,原土地使用者的房产属于土地开发费的一部分。

房地产抵押登记部门和现场勘察贷款额度审批存在的风险。从目前我国的登记制度来看,房地产管理部门作为房地产抵押登记部门,对房屋权属登记和抵押登记进行真实性审查。现在许多抵押权人存在依赖思想,放松了作为抵押权人应该注意和把关的地方,只靠登记机关把关,给登记机关增加了许多压力,同时也增加了登记机关出现风险的机会。查验当事人是否具备抵押登记条件是登记机关对抵押当事人的合法性审查的重点,同时在抵押的主体资格、本人签字、个人印章和身份证名字是否一致、有无共有人、共有人抵押意愿等方面也应该严格审查。

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现场勘察工作,确认房地产档案和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被评估对象的方位、周边环境、建筑结构、装修和设备状况等是现场勘察的主要内容。有些人钻评估人员对评估环境不熟悉的空子,提供虚假的现场资料给评估机构,使评估人员不能正确评估抵押物的价值。这就要求评估人员注意检查土地出让金的发票,核实房产证、土地证是否属实。债权人通过相关部门进行贷后检查,降低贷款风险,比如查看借款人土地实际用途是否发生变更等。

房地产抵押贷款的风险防范

完善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评估体系和保险机制。金融机构要明确责任,保证房地产抵押贷款流程的安全,坚决杜绝抵押物价值的人为操作,加强并动态监管抵押物全过程。制定统一标准规范,明确不宜作抵押物款项,将抵押物细分归类。加强贷后管理,不定时对贷后抵押物进行跟踪检查。同时,实行分期还款制度,降低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

对抵押物进行科学分类以确定合适的抵押率。抵押率是根据不同的抵押物及其变现能力来确定的,谋求抵押率约等于变现率。调整计算抵押率的方式,对于容易确认变现价值的抵押物来说,将变现价值减去处置变现抵押物的相关税、费作为计算抵押率的分母来计算抵押率;对于那些不容易确认变现价值的抵押物,将双方认可的评估价值,减去处置变现抵押物相关税、费作为计算抵押率的分母来计算。④对贷款抵押中的不同抵押物和抵押年限应根据市场行情分别设定不同的抵押率。

完善风险防范制度。在金融机构中树立正确的风险理念,完善贷款业务的相关操作程序,加强和规范抵押贷款风险监控和预警体系的建设。抵押贷款风险存在于房地产贷款的审核、发放和回收各个方面,防范风险,要做到以下几点:一、信贷操作规范化,内控管理严格化。实行跟踪服务,落实调查责任,增加贷后检查强度和次数。确定申报价格的合理性、各信息与实际信息的一致性是银行办理房产抵押贷款手续的前提,加强贷后检查,防范影响贷款归还的不利因素出现,减少贷款损失。二、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操作流程和监督机制,提高房地产按揭贷款管理水平,构建一套有效、适用的执行制度。三、建立违法违规通报机制。⑤对于虚假抵押贷款行为,要及时复查并找出问题所在,建立黑名单并实行信息共享,信贷制裁弄虚作假行为,防范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发生。

篇9

建立电子信息记录系统 完善乳品安全追溯体系

推荐单位:上海市质量技监局

上海市质量技监部门督促上海市12家乳制品生产企业全部建立电子信息记录系统。目前,这些乳品企业已全部建立起信息记录和数据查询平台,全面掌握了原材料验收、原材料库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出厂检验、不合格产品管理、产品出厂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实现了乳制品产销链的全追溯。

案例七 选饭店看“笑脸”

保障餐饮食品安全,实行量化分级公示

推荐单位: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国率先建立并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和监督公示管理制度,将监管部门对餐饮单位每次监督检查结果分别以绿色“笑脸”、黄色“平脸”、红色“哭脸”的卡通形象,在上海市各餐饮服务单位门口或醒目处进行标示,显示其食品安全状况的优劣。

2012年,上海市食药监管部门还建立了上海餐饮服务单位的“面容”等级评定数据库,市民可在网上实时查询饭店的食品安全状况。

案例八 跨出“柜台”精细服务

“精细化服务”为外贸食品安全护航

推荐单位: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松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打破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工作常规,主动跨前一步实施“精细化服务”,形成一套较科学的出口食品管理体系。先是缩短了通关速度,节约了物流成本,增强了企业国际竞争力,仅此一项每年为辖区内企业节约成本1 000多万元;二是延长企业产品货架期,产品可以在国外货架上多存放一个月,增加销量;三是提高了企业自检能力,减少检验检疫抽检量,加大检测针对性,综合抽检效率明显提高;四是明显提高了出口产品质量,被国外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也由2009年的4批次降至目前的0批次;五是促进企业质量体系改进,有效提高企业的“第一责任人”意识。截至目前,“精细化服务”已使辖区内51家企业受益,促进食品出口将近20亿元,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1 000多万元。

案例九 “农村厨房”纳入“正规军”

创建农村自办酒席食品安全管理新模式

推荐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食安办、奉贤区食安办、嘉定区食安办 崇明县食安办

农村家庭自办酒席一直是农村食品安全管理的难点和重点之一。近年来,上海市浦东新区、奉贤区、嘉定区、崇明县建立了由乡镇政府牵头,区县食药监管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民委员会共同参与的农村自办酒席食品安全管理网络,以往被视为“野路子”的农村自办酒席场所和从业人员被纳入“正规军”,采取了严格管理。

案例十 “化零为整”群治“综合病”

以城区综合管理“大联动”为平台,加强食品公共安全管理

推荐单位:上海市杨浦区食安办

上海市杨浦区小型食品生产经营场所、流动食品摊贩较多,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单个监管部门难以治理的“综合病”。2012年以来,杨浦区食药监分局将原有的4个食监所分所拆分为6个,每个分所对应管理两个街镇。以街面和小区食品安全为重点,围绕无证餐饮,流动食品摊贩、食品非法生产经营窝点等进行监督管理,共处罚无证餐饮25起,联合执法取缔地下食品加工窝点5起。其中,五角场街道“德笼馆”餐馆因房屋属性问题长期处于无证状态,有关部门利用“大联动”平台积极会商,主动跨前,解决了这一老大难问题,将其纳入监管;新江湾城街道通过巡查及时发现一个地沟油非法加工窝点,公安、城管、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立即予以取缔和惩处。

从源头消除保健食品安全隐患

2012年4月16日~6月7日,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上海市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为期两个月的集中、全覆盖清查行动,从源头抓起,发现和消除保健食品生产领域质量安全隐患。

清查期间共出动监管人员433人次,检查了86户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覆盖率达到100%;对各企业2011年1月1日至今生产的219种保健食品进行了全覆盖检查,覆盖率为52.36%,同时,对出口产品进行全覆盖留样检查,并随机抽取了876批次生产记录进行查阅和现场核实。对23家生产企业进行重点复查,抽查覆盖率为40%。

在这次清查行动中,虽未发现违禁添加等严重违法行为,但也发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未按规定制定实施生产关键环节控制要求、未按规定要求实施原料控制、未按规定记录生产过程、未按企业标准对产品实施检验以及产品标签说明书不符合要求等现象。

各区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存在问题的企业均发出了监督意见书,并对3家生产企业检查中发现的缺陷产品进行召回,对12户生产企业立案处罚。

肉及肉制品成为上海市民举报投诉热点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共接到食品类投(申)诉、举报和咨询共19 800件。其中,投(申)诉4 777件,占24.1%;举报3 423件,占17.3%;咨询11 600件,占58.6%。

举报电话“12331”受理了其中的15 075件,占总量的76.1%,按时答复率达到100%。初步实现了上海市食品投诉举报件的转办、协调、处置、反馈等工作一体化办理机制,方便了市民投诉举报。

在受理的投诉举报中,前三位的食品品种是:肉及肉制品(1 230件),占总数6.2%;保健食品(1 092件),占总数5.5%;乳制品(1 053件),占总数5.3%。

2012年上海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项目已确定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通过对影响食品安全质量的各种化学、生物和物理危害进行评估,定性或定量地描述风险特征,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并对有关情况进行交流。通过全面、系统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可以了解当前食品安全状况,制定有效的措施以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篇10

关键词:新时期;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 A

1. 新时期房地产开发的风险

1.1国内局势变动,政策方向调整

众所周知,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因此,房地产公司要想对房地产予以开发,就要先取得土地的使用权方可进行房地产的开发活动。而我国对土地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所以,房地产企业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首要的风险就是如何取得土地的使用权。其次,国内局势的变化,政策方向的调整。房地产的开发与周边环境,国内经济发展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变化十分的重视,并且针对不同的需要调整房地产开发的政策与管理。

1.2项目分析不合理,经济环境难把握

在房地产开发之前,企业往往会对开发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明确开发的内容以及潜力等。在对项目进行分析时,若房地产企业没有对项目的各方面予以综合考虑,极易使房地产开发工作埋下不必要的隐患。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常见的项目分析不合理包括以下几类情况。其一,对项目资本把握不正确。其二,融资渠道狭窄,难以满足融资需要。其三,无法预见房地产开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造成房地产开发工作中的风险增加。此外,未对经济环境予以有效把握,也是造成房地产开发风险的原因之一。

1.3经营策略有偏差,市场定位不准确

企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首要条件是制定切实企业的经营策略,如果企业的经营策略出现偏差,那么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就不断增加。经营策略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更是极其重要,在房地产开发之前,企业会制定出完备的经营策略以指导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而这些经营策略出现偏差,直接会导致房地产开发工作的失败。同时,房地产开发公司也应明确自身在市场中的定位,从市场定位的角度出发,对房地产企业予以全面完善。

1.4房产质量不达标,安全管理不到位

房地产开发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保障房屋建筑的质量。因此,质量问题是房地产开发公司关注的重点之一。与房屋工程质量有关的包括工程的设计及工程的施工,其中,工程设计不合理、不科学会导致整个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下降。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难以保障,将对其今后投入使用的功能性等产生影响,致使劣质房屋的出现。安全问题是工程施工中的关键问题,在施工中但凡出现安全事故,不仅会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还可能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而安全问题也是房地产开发中所存在的一大风险。

1.5 资金控制不到位,经营管理有缺陷

资金控制问题是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由于房地产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在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一旦资金供应出现断裂的不良现象,就导致整个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停滞。除了资金链供应不到位外,工程施工成本预算不准确,工程施工进度难以高效控制等,均会使得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工作受到负面的影响。同时,鉴于房地产开发工作是一项长久而复杂的工作,因而需要强有力的监督与管理,而当前诸多房地产开发公司由于工作重心设定的不同,造成房地产经营管理上出现缺陷。

2.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的流程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房地产开发商针对开发的不同阶段,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预测风险,对风险进行分析。风险预测,是开发商通过可行性研究,了解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寻找可能导致风险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分析风险,是在风险预测的基础上分析风险可能带来的后果,为减少和预防风险的发生拟定方案。风险识别作为风险管理流程的第一步,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关键。

2.2风险评估

房地产开发的风险评估是在对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分析项目存在的弱点、面临的威胁、可能发生风险的概率、以及风险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程度。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为减少投资失误和风险,需要编制项目投资风险评估报告。在编制报告的过程中,通过搜集丰富的资料和数据,对开发项目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将风险按照高低程度排序,编制风险列表进行专题研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开发企业要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

2.3风险控制

房地产开发的风险控制,是投资主体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自觉控制风险,根据情况变化进行风险管理策略的调整,主动对风险进行控制。风险控制是风险应对计划修正和提高的过程。随着开发项目的展开和深入,管理者要及时发现新出现的风险,关注由于时间变化引起风险发生的新变化,不断调整方案,重新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价,修订应对措施,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达到预期目标。

3.加强房地产风险管理的措施

3.1重视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开发商对拟开发项目通过科学的分析,评价项目的可行性以及风险系数,是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阶段。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开发商要研究宏观经济发展形式,在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等条例的许可范围内,根据当地房地产市场的供求需要,预测开发项目的成本、需求量、售价等,从而确定出计划投资项目的类型、规模、销售渠道。由于未来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可行性研究阶段也是蕴藏风险最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对风险的评估是否客观准确,直接影响到开发项目的成功与否。

3.2选择最佳开发区位

开发项目区位的选择对房地产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最佳开发区位的选择:项目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项目所在地的交通、商贸状况及水电通达情况;项目所处区域未来的发展情况等。另外,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类型不同,其区位价值的决定因素就不同。如住宅项目要考虑交通是否便利,附近是否有学校、超市、医院,治安是否良好等,消费者对地段、位置、朝向等也有要求;写字楼则要求位于城市金融商贸的中心区;商铺要考虑地段的增值潜力、商业氛围等。开发商还要密切关注未来环境变化对开发项目的影响,在项目建成后确保此区域项目的价值不会下降。另外有些区位现在不理想,但城市的发展会使该区项目建成后有较高的增值可能。

3.3推进企业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建设

房地产企业要用科学、严格、规范的标准要求自己,通过加强风险知识的系统培训,强化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现行法规和企业制度的学习,提高从业人员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识别能力,能有效减少职工由于工作的盲目性带来的法律等风险。

3.4建立具有职业化的管理体系

房地产企业应该加强企业的科学化、职业化、法制化管理模式,逐步实现企业资金的统一化、制度化、程序化管理,制定具有企业标准、工作程序和工作流程的标准化流程模式,建立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用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规范企业管理行为。用规范化的管理体系,用标准的工作膜式、工作流程程序、制度规范职业行为,使得每项工作都有据可循,也就减少了不确定性和盲目性带来的风险。

结束语

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大量的风险,对房地产开发工作极易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要结合实际环境,选择合适的位置和物业类型,把握良好的开发时机,制定风险管理流程,并作好风险预算,将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保证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航.论房地产企业经营风险与防范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篇11

【关键词】加油站 雷电灾害 风险评估

1 引言

我国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3000~4000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而由此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则难以统计,产生的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1]。目前,我国尚未制定有关加油站雷击风险评估的国家标准,仅重庆等部分省市出台了雷击风险评估的地方标准,针对加油站、液化石油储配站和煤矿等项目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的《易燃易爆场所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也未出台[2-5]。本文参照IEC和国内最新制定的雷击风险评估标准,利用通用的方法对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某加油站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供大家共同探讨。

2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果里镇侯庄村,湖南路以东,坐东朝西,东西长109.83米,南北宽80米,南侧储油罐,东侧为办公、配电、库房等一排房屋,中间为加油机及金属罩棚,金属罩棚内筋作为引下线,建筑高度8.2米,为二类防雷建筑物,其平面布局见图1。服丈枋括电源线路、通信、监控线路和电话线路。电源线路在距离建筑物15米处采用穿钢管、埋地敷设入户方式;通信线路为光纤接入,监控线路和电话线路为穿钢管埋地敷设方式。防雷设计有雷电防护装置,在电源配电柜内有二级电源SPD保护,有效的等电位连接。如图1所示。

3 雷电活动特征分析

以下雷电资料取自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以项目现场测量的地理位置参数(中心位置:E118°07.888′,N36°53.681′)为参考点,选取其所在区域(5km范围内)地闪活动5年(2006.07~2011.06)的地闪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作为雷电风险评价的基础参数之一。

3.1 年平均地闪密度

图2显示以加油站5 km半径范围内地闪密度分布,加油站所在区域年平均地闪密度约为Ng=4.61次/(km2・a)。

3.2 雷电活动季节变化

对加油站5 km半径范围内5年的雷电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该区域发生地闪1672次(表1)。其中该区域发生负地闪1652次,发生正地闪20次,占总地闪比率分别为98.80%和1.20%。由表1可知地闪电流强度平均值为12.06kA。

图3为以加油站所在区域为中心方圆5km范围内各月闪电次数占全年的百分比,3至5月份雷电活动逐渐增强,6至7月份强度急剧加强,8月份达到全年最强,9、10月份急剧降低,而11月份至次年1月份没有地闪发生。

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和冬季(12、1、2月)闪电次数分别占全年总数的5.14%、91.86%、2.75%和0.24%。可以看出夏季占比最高,为全年雷暴活动的频发期。

3.3 雷电活动日变化

依据图4可得出以加油站所在区域为中心方圆5km范围内闪电活动日变化规律:该区域闪电活动表现为2个高峰期,上午 7~14时为地闪活动高发时段,占比为48.99%;夜间22~03时为地闪活动高峰期,占比为30.21%; 4~6时地闪活动相对较少。

因此,建议在夏季6、7、8月份密切关注雷雨天气活动,重点关注7~14时以及22~03时的雷电活动,提前做好各项防雷措施。

3.4 土壤电阻率

通过对该加油站现场勘测测定土壤电阻率平均值为6.18Ω・m,表面在测点上随着地极间距的增大土壤电阻率测量值变化不大,土壤分布比较均匀[6]。

一般按式(1)计算[7]:

(1)

式中:为所测土壤电阻率,为季节修正系数,现场勘测土壤为干燥粘土,天气为晴天,温度为32℃,取为1.5,则=1.5×23.24=9.27Ω・m。

4 加油站雷击风险评估

4.1 采用的评估方法

根据《汽车加油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1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等标准中的雷击风险评估方法,雷击风险的计算由式(2)确定:

(2)

式中,是雷击次数,是雷击导致损害概率,是雷击损失。

4.2 雷击风险评估计算

(1)年平均雷击次数。淄博地区的雷暴日数是32d,Ng=0.1×Td=3.2次/(km2・a),而闪电定位资料显示最近五年其Ng=4.61次/(km2・a)。雷击加油站等效接收面积Ad=4.78×103m2,雷击建筑物周围250m范围内的截收面积AM=1.41×105m2。位置因子Cd取0.5,环境因子Ce取0.5,变压器因子Ct取0.2。(见表2)

(2)雷击建筑物造成的损害概率。该加油站直击雷措施到位,取PA=10-2;该加油站为二类防雷建筑物,PB=0.05;电源系统设置了二级SPD,信号系统未设计SPD,不符合规范要求,PC(电源)=10-2,PC(信号)=1;雷击建筑物附近引起内部系统故障PM的概率取决于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措施(LPM),即因子KMS的防雷措施,KMS=1×1×0.0002×(1.5/1.5)=0.0002,所以PM=2×10-4;在服务设施线路入户处电源系统设置了二级SPD,信号系统未设计SPD,不符合规范要求,取Pu(电源)= Pv(电源)=Pw(电源)=Pz(电源)=10-2,Pu(信号)=Pv(信号)=Pw(信号)=Pz(信号)=1。

(3)建筑物雷击风险分量的计算。该加油站工作人员较少,防护措施到位,如发生火灾危险,会产生低程度惊慌。(见表3)

将各参数代入相应公式,表4是雷击建筑物风险分量计算结果。

4.3 雷击风险计算结果分析

加油站内的人员生命损失风险R1=1.29×10-2,大于一般可接受的容许值RT=10-5,未达到防护要求,需要对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加以完善,以降低人身伤亡风险。

加油站内的公众服务损失风险R2=1.52×10-4,小于一般可接受的容许值RT=10-3,达到了防护要求。

加油站内的经济价值损失风险R4=1.52×10-2,大于一般可接受的容许值RT=10-3,未达到防护要求,需要对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加以完善。

4.4 降低风险防护措施

当依据新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要求,将信号系统安装配合的SPD,则:PC信号=PU信号=PV信号=PW信号=PZ信号=10-2。采取以上措施后,建筑物内所考虑的各种损失的相应风险分量见表5。通过计算可以看出:加油站内的人员生命损失风险R1=1.74×10-4,仍大于一般可接受的容许值RT=10-5,未达到防护要求,因此,只靠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仍不够,需通过加强对人员防雷知识的培训,增强工作人员的防雷意识,采取“躲”的方式来降低风险。(见表5)

5 雷电防护措施和建议

(1)在防雷装置施工期间,必须严格按审核批准的设计方案施工,不得随意更改。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等应采取符合标准设计的防直击雷措施。在供配电系统的电源端应安装与设备耐核平相适应的浪涌保护器,所有电子信息系统应采取防雷电电磁脉冲措施(如接地、屏蔽、等电位连接、合理布线及安装浪涌保护器等)。在各强弱电间、控制室、高压变配电室等设局部等电位联结,相应的该处所有金属管道、支架等金属构架,PE线以及预埋件均与局部等电位联结板联结。地网用作电气设备的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防雷接地和防静电接地,以及电信系统接地。埋地油罐的罐体、量油口、阻火器等金属附件进行电气连接并接地;加油机外壳、配电箱外壳及穿线钢管与接地网可靠连接。

(2)加油站静电安全防护措施:加油站投入使用后,注意采取人员防静电措施和设备防静电措施。在站区内工作人员应穿戴防静电工作服、鞋和手套,不得穿用化纤衣物。穿着防静电鞋时,要考虑所穿袜子的导电性,严禁在鞋内外粘贴绝缘垫。在进入站区入口处应设置消除人体静电装置。在灌装汽油前,应做好拖车的接地,并与卸油口做好等电位连接。

(3)建立防雷装置管理与维护制度。采用具有相应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资质的单位实施,工程竣工后应经过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投入使用后,对防雷装置的设计、安装、隐蔽工程图纸资料、年检报告等,应及时归档,妥善保管。建立防雷装置周期性维护和日常性维护制度,维护周期为半年,应在每年的上、下半年各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测;日常性维护应在每次雷击之后进行,尤其是检查SPD是否失效。

(4)建立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人员以及事故处置工作流程,并每年进行一次应急演练。

参考文献:

[1]陈渭民.雷电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

[2]付朝云,李庆南,刘波.加油站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实例[J].中国防雷,2011

[3]赵东,李彩莲,李玉文,等.石化行业雷击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应用[J].陕西气象,2008,

[4]杨再奎,刘崛,杨翼飞.黔东南州液化石油储配站雷电风险评估[J].贵州气象,2012,

[5]景东平,延雪花.浅析煤矿的雷击安全隐患及防雷保护[A].S13第十届防雷减灾论坛雷电灾害与风险评估论文摘编[C],2012.J.

篇12

1.1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概念

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信息安全问题主要来源于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在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人们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对电子信息安全的研究,但从研究结果来看,单独依靠技术手段是难以实现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例如,在当前电脑防护中,防火墙、网络安全控制系统被大范围使用,但电子信息安全现象依然屡见不鲜,对技术人员而言,为获得更好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效果,需要重点考虑防火墙安全策略设计以及其物理保护控制问题,通过适当的程序支持来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作用。总体而言,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支持。

1.2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模型分析

在当前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模型设置中,主要坚持传统PDCA模式如图1所示进行优化,其具体内容为:①P(策划):根据组织业务运足要求与相关法律,确定本次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范围与要求,并通过相应的安全风险评估,确定控制目标与方式,并明确业务持续性计划。②D(实施):在安全管理实施过程中,技术人员根据既定的组织计划对所选目标进行安全控制。③C(检查):根据质量控制目标与法律法规要求,监视、验证安全管理过程与信息系统安全系数,及时总结安全现象并收集其中参数变化信息。④A(行动):根据检查结果,分析安全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并持续改进。

2电子信息安全管理风险评估

2.1风险评估概念及模型

2.1.1风险评估概念

风险评估的核心就是对风险源的分析,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中,风险评估的作用十分明显。以企业为例,企业电子信息安全问题表现是多方面的,并且相互之间的作用、联系各不相同,若不能正确认识各个安全问题对企业电子信息安全问题的影响,将会对企业造成大量损伤。而在进行风险评估后,所有影响企业电子信息安全的要素都将被罗列出来,并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类似企业情况等,判断易诱发电子信息安全问题的要素,确保后续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科学性。

2.1.2风险评估模型

风险评估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其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并能根据相关理论对风险进行评价,常见的原理形式主要表现为:大数定律、惯性原理、统计推断原理等。当前在风险评估模型设计中,已经被研发出很多成熟的模型,包括人们所熟知的基于时间的PDR模型、动态安全APPDER模型等。

2.2风险计算模型

在确定其风险内容后,要对其风险值进行计算。本文结合威胁识别的相关内容,确定其计算模型为:R=f(AWT)式中:R代表风险;A代表资产;W代表脆薄弱点;T代表目标主体所面临的风险现象。

3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分析

3.1技术维

技术维的核心就是进一步强化技术手段的安全保障作用,其所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等。

3.1.1计算机系统安全

(1)硬件安全。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中,硬件安全主要处理设备故障对系统安全造成的影响,建立容错系统是硬件安全的关键。采用双机容错模式,两台计算机上设置相同的系统,分别设置两个服务器处理系统运行,保证在某台计算机出现故障后,另一台计算机能有效承担所有工作。同时,要针对系统重要运行设备设置电源,必要时可以对整个机房建立单独供电室,并以多种线路的方式提供电源。(2)软件安全。系统设置:以C++语言编写设备多串口控制驱动,并通过Java中的JNI技术显示系统调用。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在后台数据库建设中以Oracle技术实现系统构造,并通过传统的数据库建立模型进行构建,该技术的要点为:①在主程序中建设数据库,并实现数据库的链接;②通过SQL语言操作获数据,并根据既定的操作要求进行数据处理;③链接数据库。在经过上述三个环节处理后,即可建立一次连接数据库。但要注意的是,按照上述步骤建立的数据库只能接受低频次的操作要求,一旦频次过高,系统所面临的运行压力增大,最终影响系统运行效果。安全管理:在软件安全管理中,主要通过权限认证进行角色访问控制,以企业为例,对其安全管理内容进行确定。①角色分配:建立用户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具备用户信息增加、删除、修改等功能,并建立用户管理员与一般用户。在系统功能实现中,将功能代码布添加至管理角色权限中,并保存操作数据;创建用户账号,使用户登录系统能浏览器权限内部的内容。②加入身份信息:系统登录过程中先查询相关用户是否存在,若提示用户存在,则按照其权限为其提供信息,并统计员工权限。

3.1.2网络控制措施

(1)安全协议:安全协议对电子信息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目前,TCP/IP协议已经被广泛使用,但协议中依然存在漏洞。其改进措施主要为:修改、补充原有协议或在传输层与网络应用层之间设置安全子层。(2)网间隔离技术:网间隔离技术是一种成熟的网域连接技术,其具体技术内容表现为:①服务器。控制两个网域之间的直接通讯行为,所有防火墙外的计算机主要通过服务器实现访问过程。在此过程中,服务器能控制对方访问级别,根据防火墙要求控制对方访问行为,当对方访问行为超出限制范围时,服务器将会组织。②路由器与过滤器。路由器能通过特定端口控制过滤器数据,通过对其加以路由实现控制;过滤器能选择通过网络层数据包,并以数据包为基础,确定IP目标地址与IP源信息,判断数据包能否通过。

3.1.3信息保护措施

保密技术是常见的信息保护措施,其操作要点主要包括:①通过网络操作系统提供的保密技术进行保密处理;②重视对数据库信息保密。针对可读形式的数据库,需要控制数据库访问权限,必要时可以建立监控系统监督数据库浏览服务情况。针对安全服务器支持访问情况,采取强制控制措施,实现多级授权描述;③通过现代加密技术,实现信息重组,只有信息发送、接受双方才能还原原有信息。

3.2管理维

(1)计算机场地安全管理。计算机场地是整个信息系统的核心,要将主机房选址于日常安全管理作为整个工作的核心。在计算机场地选址中,要综合考虑地震、台风等多种自然因素对房屋结构的要求,施工过程应满足国家《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的相关内容。在主机房设备环境控制中,重视防尘、防火处理。(2)信息系统资料管理。信息系统资料管理主要针对系统信息进行控制。这些需要保护的资料可分为两类:软件系统记录资料与系统设备档案。在管理过程中,技术人员根据上述资料的种类与使用范围对其进行整理。(3)紧急恢复管理。紧急恢复管理又被成为灾难恢复,是指灾难发生后迅速采取处理措施,以降低电子安全问题造成的损失。在紧急恢复管理中,应该以明确的保护等级为前提,计划内容主要针对具体应急方案,能清晰明了讲述恢复的方法与步骤。(4)设立信息安全检查表。信息安全检查表的主要功能是针对对象日常工作信息进行安全管理,在该检查表中,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安全通知、信息安全检查工作、信息安全检查表格等。

4结束语

篇13

一、个人住房贷款的含义、特点

(一)个人住房贷款的含义

任一自然人向商业银行提出申请,用于购置一般性自用住房的借贷行为被称为个人住房贷款。为了规避借贷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一般需要申请住房贷款的自然人向所申请的商业银行提供相应的担保。

(二)个人住房贷款的特点

同其他形式的个人贷款不同,对于购置住房所需要申请的贷款一般存在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是由于是购房贷款,因此资金需求相对而言就比较巨大,同时由于数额的巨大而贷款个体的偿还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贷款的还款日期就相对更加长久一些,一般在10~20年左右。其次是由于贷款的申请者是单一自然人,并且贷款的目的和用途职能用于购置自用房屋,因此这也就导致了个人住房贷款的特殊性。然后是对于贷款的偿还方式是以月为偿还周期,进行贷款偿还结算,逐渐的分期偿还方式。最后是对于申请贷款所做的担保措施,一般情况是以本次贷款所购房屋为担保。

二、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防范

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这不单单影响着住房相关的产业链,而且还关乎到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总体的平稳、健康运行,通过将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同历史上所发生经济金融危机的环境相比较,会发现个人住房贷款的坏账率是诱发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做好对于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防范。

(一)严格执行国家的房贷政策

为避免个人住房贷款的坏账率发生时,追讨贷款抵押困难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必须严格遵守、执行国家的房贷政策,从法律制度的层面上规避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最大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的损失。依据我国最新出台的关于房屋贷款的相关政策,并严格执行其中关于具体房屋贷款的相关细节:首次申请个人住房贷款的申请者在购置不小于90平米的住房时,其首次付款比例必须要大于等于30%;而对于申请贷款购买二套住房的申请者按规定,其首次付款的比例必须大于等于50%,且基准利息税率必须要高于1.1倍;而对于申请贷款购买第三套住房的申请者按照规定,其首次付款的比例必须在二套住房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上涨,详细的上涨幅度可以由给予住房贷款的商业银行结合风险评估,进行适当的调整。国家的相应管理部门应当结合市场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的评估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加强商业银行的管理。对于市场上利用房屋进行不合理炒作、和投资性的购房情况要进行政策上的限制,抑制房地产的泡沫扩大化,根据风险评估状况在房价极度不合理,同时房屋的供需不足地区要适时的停止二套以上住房的贷款申请。

(二)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机制

首先要做到对于房贷申请者的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查,对于申请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审查能够最大程度上的避免贷款风险的发生,在对于申请者的贷款资格审查的过程中需以其,稳定的现金收入为主要基础,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从动态的角度对申请者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考虑申请者是否具有稳定的工作、其家庭的具体支出情况、以及预期其孩子的教育成本以及家庭医疗成本等因素,最终做出全面的、真实可靠的信用评估;其次在对于已经完成贷款申请人的信用评估调查之后,对于每一个贷款申请者的信用调查都要再进一步的进行内部的审核工作,在再次审查贷款申请者的信用状况及风险情况时,还要将侧重点放在对于进行本次信用调查的调查者身上,审查其是否尽到了信用调查的相应职责。最后在对于个人住房贷款发放之后要加强追踪、管理,要定期的针对贷款申请人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审查,对于贷款申请者的工作变动导致的资金变动、担保抵押转移、变动等情况要进行跟踪分析,一定要最大程度上确保贷款抵押资产的安全性,依据贷款申请者的还款情况做出适当的信用调整,对于到期未还款的贷款者要加强催收工作,尽量避免贷款损失。

(三)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MBS)

实行“反债务俘获”。与“反债务俘获”相对应的当然是“债务俘获”,所谓的“债务俘获”是经济学中“俘获理论”的所延伸出一项理论观点,“俘获理论”即就是由于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其所针对的对象太过强大,而所制定的政策反而有利于原本要针对的对象,即政策的制定者反被俘获。因此在个人住房贷款中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个人住房贷款的数额比例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个人住房贷款风险也不短加大,因此为了避免商业银行处于“被俘获”的地位,就需要通过运用证券市场等方式将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进行“反债务俘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将申请住房贷款者的抵押住房,作为一种证券化的信贷资产在证券市场上进行销售,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实现银行现金流的充足,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中以短期存款、长期贷款为主的矛盾问题。

(四)建立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预警系统

由于房地产市场与国家的政策、宏观经济因素等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只有通过建立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预警系统才能够,有效的应对贷款风险的发生,以及尽可能降低引发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科学、合理的应急机制,面对一些潜在的威胁能够及时的应对和解决。

篇14

关键词:工程项目;社会风险;社会稳定风险机理

中图分类号:F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08-0019-02

我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新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潜在矛盾日益凸显。近年来,由于大型工程项目的实践,由此引发了暴力维权和上访事件等危害社会稳定的的发生。本文从社会稳定评估的产生和发展,来探讨工程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生成机理。

继汉源事件的之后,四川省遂宁市于次年率先建立重大工程项目稳定风险预测评估机制。继而,深圳,贵州等省市相继把重大事项维护社会稳定风险建设引入维稳工作中。“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2010年国务院文件,要求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实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全覆盖。所以对工程项目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中国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形成受20世纪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安全进行评估预警思想。发达国家推出了一系列预警系统侦测经济安全。根据美国“美国商情指数”,法国的“景气政策信号制度”,日本的“景气警告指数”等。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也建立在类似的科学理论上,通过事先对工程项目将引起对民众的负面影响进行综合研判,发现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及早采取措施,做好防范工作,保证社会运行在稳定的轨道上。

项目的评估能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维护社会的稳定。了解工程项目的风险从源头上预防,消除隐患。根据风险不确定的特性,工程项目也存在大量不确定因子,因此造成了工程项目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生成原理和波及原理,有自身的特点。在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形式上,表现为风险因素,风险承担体,产生风险的环境相关因素作用和传导的作用。根据风险酝酿的过程,相应地划分为潜伏期,显现期,持续期和爆发期,具体表现如图1所示。

1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的多重性

在工程项目中,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多数是由多种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突发性较强。工程项目的新建,就有旧工程拆迁除,而拆迁过程中,必然会有强制行为,相关部门在施工的过程中,为了赶进度,做政绩,施工之前没有对民众做好安抚工作,忽略了民众的利益,而是滥用行政权力,民众的知情权和发言权被剥夺了。若在风险没有发生之前,风险因素处于潜伏期状态。当风险因素未及时排除,而在逐渐积累,这时并没有对风险承担者产生明显的破坏作用,工程仍然继续,施工单位甚至没有察觉。在一定限度内,市场自身的调控能力可以消除或减轻这些风险事件带来的作用。但是,当风险因素达到一定数量之后,突发事件就不可避免的要发生。另一个方面,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是多方面的,一些风险因素可以事先预知,一些风险是我们事先无法获知的。多种风险因素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加强了突发事件的破坏性。

我国现阶段工程项目建设面临的是诸如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因素所导致的各种和暴力抗拒拆事件成为当前中国社会最不稳定因素之一。若对这些因素处理不当的话,并且多种因素交织并发的话,将加剧社会稳定风险。

2工程区民众的易损性

风险因素对风险承担者开始产生多种方面的影响称为显现期。主要是由于风险因素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产生了质的变化。处于爆发期的社会自我调节能力已经弱化了,这就要求相关部门的出面来进行调停。民众的易损性主要是指风险承担着在遇到一些风险事件时,如强拆,移民时所遭受到的损失和伤害程度,风险承担者对突发事件和波及事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受到损害的民众大多属于社会低层的弱势群体,主要表现为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没有确定的保障,缺乏话语权或者当他们的诉求得不到有关方面的重视与妥善解决,迫使他们走向绝路。所以,当他们一遇到社会事件时,以过度情绪为表现形式的过激反应,以持续性的心理恐慌,恐惧,焦虑,烦躁为主要特征,社会的中层阶级多属于高学历的人群,而这一部分的人群,对于信息的判断更为理性,更能冷静的处理危机。若该社会事件波及范围较广,涉及人口较多,这些民众就会团结起来,继而引发一些如哄抢,排斥,攻击等有组织的群体。而这些人群中中不乏一些由于缺少可靠信息造成的不确定感,而引发了一些比直接灾害影响的人群更为严重的恐惧。正是由于这些人群的恐慌撞击在一起,产生了群体无意识的行为,造成了社会的骚乱。

3工程项目的实施环境的脆弱性

工程项目一旦影响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则冲突将迅速扩散,若这一时期持续时间较长,并且没有相关部门予以处理,那么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较大,并且危害性较大。此外,突发事件的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突发事件波及的范围及损失的大小。一方面,风险承担者将工程项目对自身的影响扩散到周边环境,可以起到对突发事件的缓冲和进一步扩散的中间作用。另一方面,风险承担者的扩散也会使突发事件的发生环境发生变化,也有可能孕育新的影响社会民众其他方面的因素,由于叠加效应,放大了突发事件的风险效应。对于一些在民族,宗教聚居地区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事件,国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利用我国民族的多元性,自由的特点,插手,策划,串联,煽动,试图激化对立情绪,进而引发带有政治色彩的民族,宗教的突发性。宗教,民族问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信仰自由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及其敏感的问题。如果能够妥善处理,将有助于全民族的团结,保证社会的稳定运行,若是处理不当,激化了民族地区或者宗教地区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使突发性事件的爆发规模,持续时间,冲突强度的对抗性逐渐加强,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干扰社会治理,造成社会的动荡,损害政府威信。

4结语

社会稳定是一种处于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状态,它即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又是社会发展的目标,需要各个方面相互支撑着,风险因素,风险承担者,风险发生的环境是爆发社会事件的三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所以,相关部门事先应具备配套措施,避免大规模的突发性事件发生,确保民众的安居乐业,社会的稳定运行。社会稳定风险的评估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所以,从根源上揭示引发风险的因素,全面把握工程项目的风险,对社会稳定风险的评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幼鸿.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实践与完 善[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

[2] 刘树枝.加快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J]. 政策望,2011,(5).

[3] 徐亚文,伍德志.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局限性及 其建构[J].政治与法律,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