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生德育方法范文

小学生德育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生德育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生德育方法

篇1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实施方法

当代小学生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进取心,思路开阔,敢想敢做,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人生价值、道德取向上出现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新特点。由于独生子女的因素,他们很多希望拥有一切,但却不懂为他人作奉献或牺牲;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理解,但却不懂得体谅别人;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在想法上他们接受灌输转向独立思考,平等探讨;在集体生活中由被动追随到主动参与;在审美需求上,从他择转向自择;在家庭生活中不再把父母教导奉为行为指南,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做。他们思想言语的独立与行动有较大的反差,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不一致,顺利时的独立性与挫折时的软弱性、依赖性很明显。生活条件的优越导致意志力的脆弱,心理发展不成熟。如何要做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呢?

一、学校德育管理机制要健全

学校德育机构应包括校领导、团委、教务科、学生科、班级等,既要有德育决策的指挥层,又要有德育工作的具体执行层。在学校德育工作组织中每一个组织成员要认识到自己所进行的工作对每个学生、整个学校实现社会主义培养目标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当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中,要统一目标、统一安排、分层管理、相互协调,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主体能动性。

二、学校德育工作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仅靠说教是不能深入到学生们的心中的。别看是小学生,但他们的思想认识也逐渐的地变得复杂起来。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势必会放纵学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国旗下讲话)、班会、黑板报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

三、学校德育工作要从低年级的学生抓起

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着手。让学生懂得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这种集体荣誉感要贯穿于德育活动始终,可以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可以通过少先队对学生进行德育。低年级的学生能成为少先队员应该是件骄傲的事情,我们正好可以通过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德育。也可以开展一些学生真正有意义又可实行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能把德育转化为自身的东西。

四、学校德育工作要营造好的校园氛围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德育。一个环境优美、卫生整洁的校园,不仅能给人美的享受,而且能陶冶人的情操。改善校园环境,使原先脏、乱、差的校园环境,变成美丽干净的校园。这样能使得教师更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生更爱学校,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学校领导关心职工,廉洁勤政,开拓进取,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好。所有这些,都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实践证明,良好的环境能诱发人美好的愿望。

五、学校德育工作要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面对现在竞争日益剧烈的社会,要提高人才素质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应重视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按李岚清同志提出的“六个学会”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即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德育工作者应把重心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重视教师培训,通过教育学习,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篇2

1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保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必须把德育教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2走进学生,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人为本,要把关怀作为德育的内在要求,去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得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的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对父母养育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3教师——从我做起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此自老师眼睛监督同学行为的同时,还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自己,老师们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记得刚当班主任的时候,我们班级的晨读纪律一直不好,教室里总是不安静,干什么的都有,我便试着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把早晨的宝贵时间利用好,可是虽然纪律好。学习效率却不高。这个问题困扰我很长时间,一天,我在办公桌前学习业务,突然眼前一亮,我可以把我的讲桌变成我的学习桌,从此开始,讲台上多了我的笔记,我的学习,不出两天,同学们也拿出书来学习了,渐渐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不管我在不在教室,他们都会“自习”了。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身教胜于言传。看着孩子们的小脸,心里真的是幸福!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一定要融入学生的生活,时而把自己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4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的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篇3

1.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结合 活动,在师生中展开了"老师学","我也学"的活动。以"学习年"活动为东风,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2.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2.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篇4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问题;对策

一、现阶段小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以及学习正确分辨是非的重要阶段,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的小学德育工作的进行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当今形势下,只有正确地认识这些问题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解决。下面本文就对现阶段小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老师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我国小学教育的总体上看,素质教育是我国小学教育中的主体,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各学科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地提升。因为家长以及老师都追求学生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断地加重,在这种情况下,就给德育工作的进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德育的方法过于简单、陈旧

德育工作进行的重点应该是“教”,而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老师则更加注重“管”。在学生有违反班级以及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的时候,老师往往会进行空洞的说教管理,用小错大惩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管理,体现德育的严格以及威严性,其实这是错误的,是一种陈旧的认识,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需要。而且,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方法也过于简单,只是对书本上的一些有关知识的解读,缺少针对性的教育,无法达到德育工作进行的目的以及取得相应的效果。

3.进行德育工作的老师素质不高

在我国,大多数小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进行德育工作的老师素质普遍不高,无法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大多数老师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会采取用班级一些经常犯错误的学生举例进行教育,这就是一种缺乏素质的体现,小学生处于一种心灵脆弱的阶段,这种教育方法的实施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二、对小学生德育工作采取的措施

在上文中已经对当今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和分析。如果想要更好地进行德育工作,使小学生成为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就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下面就针对上述问题,对小学生德育工作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

1.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

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很好地平衡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比重,把教学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到德育中,以便德育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2.创新德育的方法

在新形势下,如果还按照老的方法以及思路进行德育工作,很难取得想要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所以,面对新的形势,小学德育必须改变教育的观念,拓宽教育的思路,更新教育的方法,不断深入地研究、探索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规律。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针对学生的情况以及所需要的知识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把小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素质的人才。可以采用校报的方法,把本学校以及其他学校中一些比较好的事迹进行刊登,让学生进行阅读学习,进而进行德育。

3.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对进行德育工作的老师要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有比较高的素质,有足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出现体罚以及打骂的现象,要严格把好教师质量的这一关,也要提高教育人员的管理水平,要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序而且有效地发展,制定可行的教育方案,合理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班主任就是在进行德育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人员,所以要选取学校中比较有素质和资历的老师来担任班主任,避免一些教育过程中不好现象的发生。作为班主任也要对德育制定出计划,详细的规划出要在哪些方面、什么时间进行教育工作的实施,进而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

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清晰地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所以德育的工作需要全体老师努力,加强学校对小学生德育的力度,保证德育工作的进行。搞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搞好德育,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学校一定会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让祖国的花朵越开越茂盛!

参考文献:

[1]殷延芳.守护美好心灵:论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方法和途径[J].文教资料,2011.

篇5

一、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含义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来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味生活,进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探索生活的欲望。同时,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力量后,能够真正地陶冶情操,享受生活。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教育学生最真实的教科书。对于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来说,生活化教学就是将课堂带入到生活之中,用生活中的人和事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用生活化教学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生硬的理论知识转变为丰富的生活经验,进而提高自身修养,增强个人能力。

二、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在现如今的小学品德教师中,多数教师对生活化教学还只是停留在理解的阶段,而并没有将此付诸于实际,显然对生活化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而“生活化例题较少”是小学品德教师普遍认为不能实施生活化教学困难的所在,由此,也反映出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不足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导致了生活化教学并没有完全走入课堂。多数品德教师在教授课程时,更多的是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学习。这种方式无可厚非,组织学生讨论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但学生并不能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更不能联系生活实际,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是相比于生活化教学所不能实现的。

三、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没有落实的原因

由于生活化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地解释生硬的课本知识,所以,生活化教学是当下很多学科的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这种十分可取的教学方法却没有明显的体现,这其中也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

(一)家长与学校不够重视

品德与生活在小学课程中属于科任课,只是进行知识积累的课程,并不作为期末考试课,即便设置科目考试,所得成绩也不会计入最终总成绩。如此,学生对此科的认真程度就会明显不足。而家长和学校的态度也与学生基本相似,家长大多对思想品德这类课程没有多加重视,学校对科任课的教学要求也不高,因此,直接导致了生活化教学没有完全落实到实际课堂中。

(二)授课教师观念老旧

一些年轻的品德教师还是非常支持这种生活化教学的,但一些小学为了节约资源,提倡教师“一专多能”,导致一些品德教师在主讲其它学科的同时,再教思想生活课;还有一些品德教师是退休返聘的老教师,他们年龄偏大,教学观念上保守老旧,认为品德生活这种严肃的课程就应该用最正规、传统的直接讲授式进行教学,而生活化教学的方式,他们并不很认同。

四.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对策

通过上述一系列小学品德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可以看出,学校和家长对思想品德这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品德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方法理解不够深入,利用频率不高,使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生活课程中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根据这种现状,提出一些改善现状的对策是很有必要的。

(一)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际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教授了理论知识之后,一方面,教师应考查学生是否理解知识的含义,另一方面,教师应密切观察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的知识后,能否将理论带入实际生活当中,要考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在密切关注学生情况之后,应对学生的学习及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定,成绩优秀的学生,应予相应的奖励以鼓励,由此,激发学生对品德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实践性,进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达到小学生提高自我修养能力的目的。案例:在包头市文学道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堂中,教师在讲《助人为乐》一课之后,给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件帮助他人的事情,然后用记日记的形式将事情的经过记录下来。在第二次的品德课时,学生们对自己的助人成果进行了汇报,有的学生帮助盲人过马路,有的学生帮助同学捡起滚落的铅笔,有的学生帮助父母做家务等等。学生在进行生活实践的同时,也将助人为乐的美德常记于心,同时,学生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助人成果,也学习了他人的优良品质,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课堂形式多样化

篇6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教育;必要性;校园文化;课堂教学;家校协同

感恩教学无处不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家校协同、社会实践活动,处处都可以找到可以进行感恩教育的影子,感恩教育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仅仅靠书本知识和几节思想品德课是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因此,教师应该把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真正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一、课堂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各学科,挖掘教材里蕴含的感恩思想,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内容回顾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感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把感恩教育作为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文明人的重要热堇醋ィ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学校潜在教育资源,充实感恩教育的活动内涵,让感恩教育进教案、进课程、进课堂,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深化学生对“什么是感恩”、“如何感恩”的理解。其次,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从中理解感恩的真正含义。中队会是德育形式之一。为了从感性上增强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号召全校各中队,组织开展“寻找身边的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难忘同学情”、“与自然和谐共处”等践行感恩教育的主题中队会。中队会上,激发小学生讲己身边的感人事例,针对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见所闻所感,感恩父母,感恩同学和老师,感恩社会和自然,把感恩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二、校园文化中的感恩教育

通过走廊文化,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动手动脑,制作各种贺卡,通过征文、诗歌等形式表达出学生们节日的喜悦。让无声的墙壁顿显生机,展示魅力,与同学们共同成长。走廊文化直观醒目、形式丰富多样、色彩浓厚,极具感染力和教育意义。通过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感恩教育的魅力以及由于感恩带来的快乐。每次活动结束时,学校都及时与家长、老师沟通,正确地评价每一名学生的点滴进步,将这点滴进步汇集成册,装订存档,学生记录自己成长中的每一滴进步取得的成绩。这点滴进步足以使学生成为继续前进的动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督促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良好品行和健全人格的基础,感恩日记是最好的方法。督促自己每周做2至3件好事,把具体的时间地点详细记录在感恩日记中,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记录下来,每一周在感恩日记上留下父母的评价或老师的评价,久而久之,看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鼓励,学生们会继续努力,乐此不疲。因此,坚持记感恩日记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鞭策自己的一种方法。在班级可以设立各种具有竞争意识的活动项目,参照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的要求,每月一大评。每周一小评,并将评选结果上报学校,学校统一颁奖并向家长发放喜报,同时回收喜报和家长评价,真正达到家校合作的教育目的。各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争做文明人的积极性。大力加强校园红领巾记者站、红领巾广播站、德育报编辑部的组织建设。利用午播时间,播送喜闻乐见的小节目,注意捕捉校园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并及时报道、表扬。在班级中,要经常开展道德行为储蓄活动,由学生自己组成道德行为储蓄评价小组,由道德评价小组来评价每一个人的日常表现,督促学生争做文明人。

三、家校协同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对物资的要求上总是尽其所能,给予满足,过度的、不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增长孩子的自私与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体谅他人。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使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在学校活动中,可与家长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每一点滴进步,通过学校的亲子互动、家校快递、感恩演讲、感恩征文、感恩画廊、倡议书、发放喜报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促进家校协同开展系列活动,引发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文明。在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中,还要十分注重突出道德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亲身实践,增强自我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升华道德境界,从而使感恩教育的道德要求真正深入学生心灵,走向学生生活。

四、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感恩教育

篇7

关键词 新课程 德育教育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目前小学德育教育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德育教学在学校不受重视

纵观目前各个学校的德育教育,虽然也成立有德育室,也有分管德育这块的领导,但是在具体落实上,多数学校还不够重视,德育课在考试期间多数被其他科目占领,另外,各项活动不能坚持开展,多数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才临时组织,在学校德育工作与教学发生冲突时,一切以教学工作为主,德育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1.2 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

在德育教育上,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比如像爱家乡、爱祖国、保护环境等等方面的教育,学生只是从理论上上记住了我们要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具体为什么要爱,学生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德育教育为学生传送了一些大道理,大道理虽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它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难以把这些大道理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

1.3 德育教育方法不得当

一直以来,我们的道德教育多数只是重视道德理论知识的灌输,不重视对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更缺乏道德实践的锻炼,这种教育“师讲生听”的教育方式只是教育者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教育理论灌输给学生,很少考虑学生真正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学生的品德教育似乎只和考试分数有关,给学生造成一个错觉:自己的品德课成绩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就高,这种传授式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2 小学德育教育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德育教育生活化是目前普遍提倡的一种德育观念,它主要是说德育教育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体验来理解道德要求。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小学德育教育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2.1 生活是道德形成的基础

在生活中德育引导着人们的生活,生活是人类道德形成的基础,离开了生活,学生道德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离不开后天的学习,这种学习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而生活为道德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为学生道德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2.2 生活是道德形成的主要途径

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学生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可以说学生的生活和他的道德品质是联系在一起的,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认为:一个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就接受劳动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就接受科学的教育,同样理论也就是说接受什么的德育就是什么样的德行,生活是道德形成的主要途径,就比如一个人如果整天生活在敌意之中,那么他就充满了斗争;如果一个学生生活中处处能忍耐,那么他就比较有耐心;如果一个学生经常生活中鼓励赞扬之中,那么他就充满了自信。因此,一个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生活。

2.3 生活是德育的目的

陶行知先生还有一个理论就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变化,使我们的生活尽量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样的,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也是为了生活,为了使学生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目前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一些理论上的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严重脱节,也就谈不上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了,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学生实施开放性的德育教育,可以对学生一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的生活才会更好,因此更好的生活也是德育教育的目的。

3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3.1 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生活中进行德育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思想,德育课要以学生生活实践为导向,以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为内容,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新课程理念提倡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德育课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完善生活道德经验的基础上学习道德。在学生德育学习的过程,要注意突出道德生活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出现。因此,在德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场景为依据,精心选择事迹材料和有效依据,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体验,感悟,从而获取正确的道德感受,体验。

3.2 德育主题活动要和社会生活相结合

学校要加强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保证各种德育活动的正常举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俗话说:“生活是道德的沃土”,没有了生活,也就无所谓道德,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我们犯的最主要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只要把我国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的道德事迹记录下来发给每个学生,了解优秀人物的道德事迹就是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却不知这样的道德条条脱离了生活的实际,对于目前的学生来说已经没有了生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自己亲身实践,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因此,我们的德育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要依托于社会生活,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德育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实现德育目标。

3.3 建设一套完备的学校,社会,家庭德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小学生德育教育只有与家庭,社会融于一体,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作为家庭成员,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为人处世的态度方法以及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无时无刻不对孩子产生深刻影响;学校的精神文化环境,教师的言语行动,以及社会上的一些风气,都在不停的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侵蚀。因此,只有建立一套完备的学习社会家庭德育体系,才能使学校家庭社会在共同的德育目标下对学生进行教育,良好的社会宣传可以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只有全体人们的道德品质越高尚,我们的社会发展才越快,因此,构建良好的生态德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德育生活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

篇8

关键词:农村乡镇小学;教学途径;教学方法

《品德与社会(生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德育以及全面发展的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新课改后,对于该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上升,但是农村乡镇小学中却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了转变农村乡镇小学这一教学现状,我们深入探讨了《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的实现途径和方法,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确保小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1、提高对《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重视度

要想大力加强《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相关教学工作,使该课程能够进入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农村乡镇小学需要提高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提高学校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成为学习中的朋友,积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小学生平等自由的交流和沟通。当学生们生活学习中遇到了难处,老师要及时帮助小学生解决相关的问题和困难,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当面对一些困难时,我们不应该只是一味的逃避,要勇敢面对,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小学生多多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问题,亲身体验实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学生有着善良正确的道德观,但在生活中可能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使得小学生内心产生极大地困惑和矛盾。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一味的跟小学生讲道理、说结论,而是要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在具体实践中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道德观和价值观等。只有对《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予以充分重视,才能充分发挥该课程强大的内生动力,从而更好的推动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

2、与农村乡镇小学的实际相结合 突出德育教学特色

2.1、加强爱农村、爱劳动教育

我们要在《品德与社会(生活)》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将爱农村、爱劳动的理念融入到课本知识中。举例来说,在学习《我的劳动感受》这篇文章时,我们采用类比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并让学生针对参与劳动的感受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农村的品德。

2.2、加强农业科技教育

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结合《品德与生活》的课本知识,提高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度。比如在上《春天的种植》这一课时,要在备课时准备好多媒体课件,主要内容是关于农事生产的相关知识,在宏观上对学生进行农技知识的教育,并组织学生围绕“种子发芽”进行课堂大讨论,结合相关事例对学生们的讨论进行归纳和总结,积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科技对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2.3、晓之以理与导之以行相配合进行德育教学

《品德与社会(生活)》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向学生讲述各种道理,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行动起来。比如在学习《同情和帮助残疾人》这一课时,可以在课堂中设置一些小节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演,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对待残疾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将优良的品德落实到位。这样一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帮人助人的良好品质。

3、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开展德育教学

农村乡镇小学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言而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探索出了一种明理激情导行模式的教学途径,该模式主要以传统讲解模式为基础不断演化出来,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中较为适用。明理激情导行模式主要以教师作为主导,并通过直观展示、课堂讲解、阅读课本以及行为评价、情感激发等方式进行。学生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学习、理解和掌握,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在利用这种教学模式时,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比如在学习《我送老师一支花》这一课时,老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真实体验,表达自己对教师自己的情感等,再让学生表达自己心中的老师,从而实现学生与老师情感上达到的共鸣,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践行为爱戴和尊敬老师,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4、结语

农村乡镇小学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中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不断进行改进和弥补,使得农村乡镇小学的德育建设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和要求,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韩冬梅.探究―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篇9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57-0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专门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德育性质的课程,它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态度,情感和行为,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目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也被注入了新的生机,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改革的实践情况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增加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好的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 增加互动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互动教学是指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相互结合,使两者之间相互作用,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来活跃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动口能力,以加强学生的主关能动性。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姆曾经说过,学生自身的情感特征与能否成功的学好一门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学习动机较高,兴趣度较大的情况下进行学习,要比那些没有学习动机,兴趣度不大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好的多。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兴趣度,是学好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学习礼貌用语’一课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给每组的每个同学都安排一个角色,来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在一组模拟商城购物的情境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个桌子,上面摆好各种小商品,使同学分别扮演顾客与售货员的角色,随后,让一组的两个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其他组的学生和教师在下面当观众。首先,顾客走到售货员的面前,售货员会说您好,请问我可以帮你做些什么吗?顾客可以回答,我想买一个发卡,您能帮我推荐一个吗?经过短暂的挑选与对话后,当顾客选完发卡的时候,售货员说:很高兴为您服务,欢迎下次再来。顾客接着回答说,谢谢您的帮助,再见。待场景模拟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下面的观众进行互相讨论,看看他们的礼貌用语使用是否得当,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这样一来,进行角色模拟的学生在模拟中学会了礼貌用语,而观看的同学也在讨论中加深了对礼貌用语的印象。

二、采取新型教学方法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数字故事教学法,它将动画、视频、音乐、图片、文字等元素进行整合,将原来的口头故得可视化,使得学生能更直观的感受到动画的内容,更容易被动画的效果所吸引,从而更容易从故事中获取知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来下载一些自己需要的素材,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堂需要,使用多种软件来对数字故事进行编辑,例如powerpoint、premiere、Flash等软件都可以帮助教师很好的完成数字故事的制作。在制作数字动画的时候,教师应该遵循确定主题、编辑文本、收集素材、编辑整合这四项原则,以制作出生动的数字故事。

例如在制作‘当灾难降临的时候’这一课程的数字故事的时候,教师就应该结合‘当灾难降临的时候’这篇课文的内容,确定如‘地震来时不要慌’这样的故事主题。随后即可以编写故事的文本并收集素材,在编辑文本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时间设定为地震来临前到地震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而人物和地点分别是一个三口之家的屋子里面。随后教师可在网上收集像卫生间之类的一些能够有效躲避地震伤害的空间和容易造成伤害的举动之类的素材。随后配上音乐,音乐的选择应该适合场景的发生,例如地震来临之前,可以配上轻松舒缓的音乐,而地震来临的时候,应该立即更换为紧张激烈的音乐音效,最后利用powpoint等办公软件将这些素材和音乐音效整合起来,以达到生动的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吸引。

三、将教学内容生活化

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程目标来看,品德的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最基本的出发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课本上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教学素材的选择要全部来源于生活,使学生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会素材中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与教材内容上发生共鸣,引发学生的体验。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会面临着离开自己生活学习六年的学校,而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当中,许多学生都会对小学的生活环境有着一种不舍之情,这时我们在讲授‘我的成长足迹’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自己在小学六年来的这一段时间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难忘的事情,按照时间的顺序,将一件件事情列举出来,例如从学前班升入一年级时的感受、人生中第一次当值周生的经历、入少先队时的激动之情等等,这些事情都是学生在自己的小学学习阶段所经历过的,自己完全能体会其中的感情,从而使增加了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四、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品德与社会课程又是一门以学生日常生活为研究的课程,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在美国流行这样的一句话,我听了,然后我忘了、我看了,随后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才真正的懂了。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空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校园当中,而是应该使学生走出校园,更多的接触社会,以自身的实践活动来体验这个社会,来认识社会,并且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来了解社会,感恩于社会,最终做到回报社会。

例如在在讲到‘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来到附近的社区,在走进社区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同学提出此次去社区活动的要求,看看社区内有什么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而能变得更好的。在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后,同学们纷纷回到了老师的身边,这时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询问他们在这段时间内都为社区做了些什么事情,有些同学会说:我们扶行动不方便的老爷爷老奶奶上楼,有些同学则会说:我们把社区地上的垃圾捡了起来,扔到了垃圾箱,使地面变干净了,还有些同学会说:我们把运动器械擦干净了,不会弄脏锻炼的人的衣服了。从此可以看出,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改善了社区的环境,而且还学会了相互之间的沟通,学会了对老人的尊重,学会了对环境的保护,真正使学生的品德从实践中得到了提升。

五、结束语

在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应该将最贴近学生平时生活的内容带入到课程当中,让学生产生共鸣,同时采用故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法,使课程的内容能够更加形象和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更容易的去理解与接受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进而有效的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丽.“导学互动”-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几点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36

[2] 郑芝玲.“品德与社会”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变式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9)160-162

[3] 朱红.浅谈品德与社会教育[J].科技世界.2014(21)225

[4] 梁思存.让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多彩课堂[J].科技创新导报.2015(1)104-105

篇10

关键词:智慧;教学方法;小学英语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是很有道理的,作为小学英语老师,要想让自己的课堂高效,就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激发英语学习兴趣,打造高效的小学英语课堂。

一、游戏法

把英语与游戏结合起来了,体现了新课标“玩中学”的教学理念。从生理和心理方面分析,低年级学生天玩, 特别喜爱做游戏。游戏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游戏中,学生更愿意跟着老师开口说英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终克服胆怯心理,上课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在平时上课时,可以经常穿插一些英语小游戏,让每个学生都乐在其中。常见的英语小游戏如下:单词接龙游戏,字母找伙伴游戏等等。小学低年级学生刚接触英语,因此,教师可从一些简单的游戏入手,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如Hide and seek, High and low等等。笔者上课时设计的一个句型小游戏,学生颇感兴趣。如需巩固操练句型Is this…? Yes, it is./No, it isn’t.时,教师可让一蒙住眼睛的小朋友从一组卡片中抽取一张,双手举在头顶,让全班都看见,接着让这一学生用Is this…?猜猜自己手里拿的是什么卡片,如果猜对,则全班说Yes, it is. 若没猜对,则全班说No, It isn’t. 小朋友蒙住眼睛后,会产生异常好奇的想法,他们很想知道自己手里拿的到底是什么,为此,大家都会为了做这一蒙眼人而用心的记住Is this…?的发音。其次,这个游戏中的回答部分都是由全班学生一起配合完成,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不仅对Yes, it is/No, it isn’t.的意思理解到位,且能通过无意识的反复操练,真正做到会说,且应用自如。

二、 歌曲法

低年级学生感官能力特别敏锐,对音乐兴趣浓厚。儿歌清脆悦耳,朗朗上口,老师若将英语句子以歌曲的形式教授给学生,他们很快就能上口,且语音语调都会随着歌曲的节拍而自动调整。笔者对歌曲法感受颇为深刻,在多次发现教授儿歌时,学生兴致高涨,因此,后来笔者经常改变学过的儿歌中的歌词来教授新授单词,学生更能接受。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在开学的时候便承诺会给他们举办一场英语唱歌比赛,学生听后兴奋不已。英语歌的歌词源于课文中的重要句型及重点单词,学生为了能读准歌词,每天上课都会认认真真的听老师讲课,回家后也能自觉的听录音,模仿录音人的语音与语调,久而久之,学生已在兴趣的不断刺激下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会有莫大的帮助。

三、竞争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胜好强的心理,应多设计一些竞赛类活动。笔者班级里每次默写正确率很高,其秘诀就在于合理运用竞争法。笔者v 在教室前贴上一张班级名字列表,若学生默写全对,则老师会帮他加上2分;若学生默写比上次进步了,则老师也会帮他加上1分,以示鼓励,学期末老师将每个人的分数进行统计,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进步奖等。看到别人的分数一天天在增加,天性好胜的小学生不免会产生羡慕之情,他们也想争夺名次,获得奖品。我之所以添加进步奖是专门给后进生准备的。后进生学习比别人落后很多,平时也很少受到老师的表扬,极度自卑可想而知,而我设定的这个进步奖给予他们一丝上进的动力,他们不用为遥不可及的大奖而陷入失落之中,相反,可以退而求次。这样每个学生回家都会不由自主地认真背单词,长此以往,学生记忆单词效果较佳。在平时上课时,老师也会让小组间进行读书竞争,如竞赛前老师会在黑板上画四个大圈,代表四个小组,若小组成员读的整齐响亮且语音语调抑扬顿挫,就奖励那个小组一个笑脸。每个孩子都渴望获得成功的感受,他们荣誉感特强,为此他们都会坐的笔直笔直的,端正的拿着书本,用轻快响亮的歌喉,唱响校园。在竞争气氛中,每个学生精神饱满,你追我赶,兴趣盎然。

四、简笔画法

篇11

关键词 学习欲望 教学效果 本科 教学心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84

0 引言

实质性教学效果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实质性的知识增长和能力提升。如果提升实质性教学效果一直是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笔者只有3年的一线教学经历,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思考、不断改进,发现提升实质性教学效果绝非易事。笔者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以及同行听课、同行交流中发现了一些现象:(1)有些老师授课技术一流,课讲得清晰透彻,作为同行教师去听课,都感觉能学到很多知识,但学生的听课效果却一般;(2)有些老师作业认真布置、认真批改,但考试时出了和作业一样类型的题目,很多学生答题效果仍然不佳;(3)有些老师上课要求很严格,很有气场,课堂纪律很好,但考试成绩仍然没有明显提升;(4)有些老师苦口婆心地反复强调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反复强调考试的严格性,但收效仍然不显著。上述现象引发我的思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到底什么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但却被我们忽视了?经过笔者的思考和调研,得到的答案是:学习欲望。

1 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学习欲望

简单地说,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学到东西。请注意,完成这一目标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因此教学应该被理解为给学生提供的充分且必要的学习条件。教师教得好和学生学得好并不是一回事,因为这里涉及一个极为重要但却往往不被教师重视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欲望问题。心理学指出,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精神的还是肉体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这就是心理动力。心理动力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决定着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有一个真实案例:我有两个学生,大学期间学习一般,钢结构和结构力学考试刚刚及格,大四突然开悟,决定考研,努力复习钢结构和结构力学三个月,有一次来找我答疑,让我大吃一惊,他对这两门课程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已经远远超越了本科课程的课堂要求,基本上达到了考研要求,原来学了一年都差点没及格的课,三个月竟然学得这么好,而且是自学!这个案例充分证明了学习欲望的重要性。

人的欲望决定了状态,而状态又决定了行动的效果。学生也是人,他的学习欲望决定了学习状态,而学习状态又决定了学习的效果,而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实质性教学效果等价。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其实并不是讲授多少知识,而是首先要想办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但事实上,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并非易事且往往被忽视。一般教师的常规方法是跟学生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清楚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他们明白如果学不好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不可否认,这种传统说教方法也对提高学习欲望有一定作用,但比较有限。作为年青教师,我们往往把重点放在教学技术上,包括尽全力把教学内容吃透,努力提升教学技能(比如表达、搬书、教学思路),认真执行各项教学规定,这样一来,通过几年努力,多数年青教师都能成为符合学校各项要求的合格教师,但是真正的教学效果,每个教师之间的差异却很大。笔者通过听课以及与大量学生的交流,发现了一个重要规律: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多数学生都喜欢他,崇拜他,欣赏他的性格和上课风格,喜欢这门课,喜欢听他的课。上述情感因素往往被忽视但却极为重要,它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提升学生学习欲望,不但要晓之以理,更重要的是动之以情,即要重点从心理学角度和情感因素角度出发去寻找提升学生学习欲望的方法。下面笔者谈一谈提升学生学习欲望的具体方法,供大家参考。

2 提升学生学习欲望的具体方法

2.1 教师要富有激情

相信很多青年老师都参加过新东方的培训,笔者认为新东方教师在提升学生学习欲望方面很有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新东方老师最主要的特点是上课富有激情。笔者曾经听过新东方老师的课,自己在课堂上会被强烈地感染,很兴奋,课堂上其他同学也都很投入,自然也能感染到自己,使自己很难在课堂分心溜号。教师在讲台上,与其说是在讲课,不如说是在表演,老师情绪高,学生情绪才能高,老师很投入,学生才能很投入。这个方面,国内大学教师相对比较欠缺,其原因可能是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的导向问题,这里不做深入评述。大学教师往往很严肃认真,授课内容和思路都没问题,但缺乏热情,无法从情绪上带动学生,导致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涣散,或听老师说话的声音会犯困,影响学习效果。

作为教师,如何让自己上课很有激情呢?对于一些教师来说,做到这方面应该比备课要难,因为这方面与教师本身的性格有关。尽管如此,笔者认为每个教师都有提升的空间。一个有效的提升自我上课激情的方法就是多去观摩一些富有激情的老师的课程,先让自己被感染,然后在自己上课的过程中逐渐地模仿富有激情的老师的上课状态,不断开发自身内心的激情。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激情,只不过受性格限制,被自己压制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逐步释放。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教师,可能需要努力转变一下自己的性格,做一些能激发内心热情的事情,比如多参加一些剧烈的对抗性的运动,或去KTV大声地唱一些动感的歌曲,或者参加一些富有激情的培训班等。总之,只要我们有心让自己的课堂富有激情并积极地付出努力,总会有所改观。

2.2 做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

教师的人格魅力非常重要,如果一个教师能够被学生喜欢、被学生崇拜,那么学生自然喜欢听这位教师的课。笔者在这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下面只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作为教师,至少要在自己所在领域有足够的自信,课堂上要表现得游刃有余。教师有自信,学生才能信任教师,教师说的每一句话学生才能认真听。另外自信也是学生欣赏的性格,是被学生崇拜的必要条件。

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盛气凌人的老师学生不可能喜欢,经常责备甚至羞辱学生的老师必然不被学生喜欢。大学生已是成年人,要以平等的心态与他们相处,要允许和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作为教师,要走近学生。喜欢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老师容易被学生喜欢,拒学生以千里之外的教师,学生也肯定拒他以千里之外。另外,只有走进学生才能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教师,要有一些幽默感。知识渊博同时又不乏幽默感的教师最受学生的欢迎,新东方的教师就是典型的代表。课堂上,有幽默感的教师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可有效地驱除学生的倦意,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作为教师,要真心对学生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有情有义的教师必然受到学生的爱戴。

如果是男教师,尽量让自己帅一些;如果是女教师,尽量让自己漂亮一些。这里所说的“帅”和“漂亮”,并不单单指外表,更重要的内心的状态,是由内而外的气质,是一种修为。“帅”或“漂亮”一些,学生自然会更加喜欢。

2.3 激发学生的斗志

点将不如激将,每个学生都有上进心、好胜心和荣誉感,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来点燃学生内心的斗志。下面谈谈笔者的方法。

同荣同辱法。将课堂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课堂提问或课堂做题时随机叫人,如回答基本正确,则所在学习小组所有同学都加分,如回答错误,则所在学习小组所有同学都减分。每个学生都有集体荣誉感,都想给全组争取分数,而不想因为自己让全组同学受到牵连,这样一来,有效提高了课堂听课的认真程度。

组织知识竞赛。在课程基本结束后,组织一场课程知识竞赛,作为一部分平时成绩。知识竞赛也是以学习小组的为单位进行。竞赛是最能激发学生斗志的方式,竞赛题目的范围通常都为教学重点,难度不大,有利于大众参与。另外,竞赛时还会邀请其他老师和学生观摩,这也更加能使参赛学生兴奋。

2.4 适当的刺激学生

在与学生沟通时,可时常提一提往届的学生。比如某某学长,大学期间成绩优秀,现在工作很好,年薪丰厚;又比如某某往届学生,没拿到学位证,毕业时也没找到工作,现在也没有消息。经常用一些真人真事来刺激学生,也不做什么评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到底应该怎么做。说教往往是空洞的,不会被信服的,而鲜活的事实更能引起学生的反思,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另外课堂上,要大力表扬表现好的学生,并给予加分,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当然适当的批评也是需要的,但务必注意分寸,不能侮辱,要点到为止。

3 结论

提升学习欲望是提升实质性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和必要条件,需要引起大学教师的高度重视。提升学习欲望的方法包括:(1)教师授课要富有激情;(2)做被学生喜欢的教师;(3)激发学生的斗志;(4)适当刺激学生。笔者教学经验并不多,文中必有认识不足的地方,请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周萍.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浅谈大学生学习欲望[J].中国地质教育,2000(3):69-70.

[2] 王澍,胡欣.授人以渔和授人以“欲”――关于有效学习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14(12):75-77.

[3] 姜增秀.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J].科学之友,2010(8):151.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方法

“时间战”与“汗水战”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尤其对于语文这门基础学科而言,更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随着现代教学的发展,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能也明显的体会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教师深思。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紧跟现代教学发展的步伐,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思考如何更好的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有效进行纪律管理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积极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尤其新课改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教师更是将注意力集中于通过有效教学方法的应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是能够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但是,影响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因素除了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之外,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课堂纪律也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自制力差是小学生的一个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如果不能有效的对课堂纪律进行管理,学生就会出现交头接耳等各种小动作。学生的小动作不仅影响了学生本人有效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而且也影响了其他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生的纪律进行有效管理,那么,将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好的集中于课堂教学,进而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二、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为了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点,而且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进而在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引导下,使学生更加高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就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在小学阶段没有对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引起重视,际上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一方面小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与技巧,对小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对学生以后有效进行语文学科学习也产生了不良影响。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也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三、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为了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人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注重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发现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帮助。一方面,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提升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有很大帮助。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大声作答,整个课堂教学氛围变得十分热闹,教师的教学激情与学生的学习激情都十分高涨,自然课堂教学变得十分高效。

另一方面,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对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语文知识点也有很大帮助。教师如果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就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如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能够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便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去理解知识点。尤其学生在学习知识点的过程中遇到思维障碍,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能够使学生及时消除疑惑,自然学生的学习就变得更加高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科学习,对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引起重视。

四、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出不懈的努力,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保障。随着现代教学的发展,作为肩负着重要教学使命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更多的问题。

1.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师扎实的掌握专业知识,是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根本,当然,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对语文知识点都十分熟悉,但是这并不等于教师就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应该从更加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角度系统、全面、有针对性的去掌握知识点,进而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引导。2.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十分重要,尤其进入新时期,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于课堂教学,进而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

篇13

[摘 要] 朗读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好“语”和“文”之间的关系,还应排除“重文字轻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干扰和影响,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措施

在小学教育当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了解基本的语法和语言的基本性学习,在学习中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文字组织能力,而这其中的朗读教学是训练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方法。

朗读教学训练过程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实践过程,学生可以从这一活动中领悟到语言的形成以及语言运用的生存环境。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对范文的朗读能够接触到丰富的词汇以及优美的语言运用。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随着朗读时间的增多而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积累,会将朗读的内容以及语法的运用消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东西。小学朗读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其学习语文基础性知识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小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传统性的朗读教学训练中,过分注重于朗读形式的教学,而忽视了教师在朗读训练当中的指导性作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传统朗读教学的效率较低。所以,需要教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良与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多种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课堂效率,提高朗读教学训练的实效性。

一、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训练的调查分析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语感,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为了在实际教学当中更为有效地开展语文朗读教学,笔者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方式是以问卷的方式展开,调查对象是本市一所学校的五年级学生,调查总人数为300人。调查统计如下:

首先是对五年级学生对朗读的喜欢程度调查与统计。调查结果为不喜欢朗读的人数3人,占调查人数1%。选择一般的人数为50人,占调查人数16.7%。选择喜欢朗读的人数为128人,占调查人数42.7%。选择非常喜欢朗读的人数为119人,占调查人数39.6%。

其次是对五年级学生自己朗读水平的调查与统计。调查的结果为选择朗读的非常好的有60人,占调查人数20%。选择朗读的还不错的有130人,占调查人数43.4%。选择朗读的一般的有100人,占调查人数33.3%。选择朗读的比较糟糕的有10人,占调查人数3.3%。

第三,五年级学生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朗读训练的调查与统计。调查结果选择自我主动地进行朗读训练的人数为160人,占调查人数53.3%。选择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朗读训练有102人,占调查人数34%。选择在家长的督促下进行朗读训练有12人,占调查人数4%。选择在同伴的帮助或提醒下进行朗读训练的有26人,占调查人数8.7%。

第四,五年级学生在进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主动对词语、句段的积累程度的调查与统计。调查结果:选择能主动地进行积累有89人,占调查人数29.6%;选择有时能主动地进行积累有206人,占调查人数68.7%;选择不能主动地进行积累有5人,占调查人数1.7%。

第五,五年级的学生是否喜欢将朗读训练与其他的形式相结合的调查与统计(例如:读写结合,朗读与表演结合等形式)。调查结果:选择喜欢的有82人,占调查人数27.3%;选择比较喜欢的有110人,占调查人数36.7%;选择一般的有79人,占调查人数26.3%;选择不喜欢的有29人,占调查人数9.7%。

第六,五年级的学生是否喜欢通过教师的朗读指导来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的调查与统计。选择喜欢的有186人,占调查人数62%。选择有点兴趣的96人,占调查人数32%。选择一般的16人,占调查人数5.3%。选择没兴趣2人,占调查人数0.7%。

通过调查统计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五年级学生对于语文朗读训练还是能够接受的,其喜欢与非常喜欢的人数分别占到了调查总人数的42.7%、39.6%,并且学生自己的朗读水平也很高,占到了总人数的96.7%,这一人数基础为更好地开展朗x教学奠定了基础。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朗读训练,并且喜欢尝试多样性的朗读训练。但是在练习朗读的过程中主动积累朗读技能和其他语文知识,还有待于提升。学生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这些问题将是在日后进行语文朗读教学改良与创新的重点。

二、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首先,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大胆实现学生自我朗读训练。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课堂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以辅导地位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教学不受学科、学法的限制,所有的有效教学都应该是以学生主体为依托。所以在朗读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学生作为主体进行自我“教学”的训练。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将朗读课程的目的与主旨要求传达下去,然后由学生自主进行朗读分析与实践,教师针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问题与错误进行修改与指导,在课堂后期,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增加学生的参与性,改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朗读教学模式,让朗读的形式多样化。例如,在进行叙事性的朗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文章的情节划分出几个角色,先让学生自己通篇进行朗读,熟悉范文的整体结构,然后再请学生根据文章角色的特点进行朗读训练,以便于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朗读技巧。更重要的是使朗读训练成为一种“游戏化”,根据角色扮演的朗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学生根据人物性格配以相应的语气来朗读,会乐在其中。再如,在进行情感描写类课文教学时,老师可以根据题材,配上一曲美妙的音乐进行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由此,训练的过程变得乐趣横生,同时学生在分析人物性格和说话方式的时候,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方式大大增加了朗读教学的趣味性。

篇14

一、教学中运用英语歌曲的理论依据

(一)运用英语歌曲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1.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学过和掌握的英语知识很少,可以用英语歌“旧曲谱新篇”,把新学的单词、句式套入学生所熟悉的曲调中让学生演唱。这种方式正契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因此他们乐于参与、积极响应,学得愉快。

2.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小学生活泼、好动,让他们枯燥地背诵外语单词,犹如把他们捆绑起来,学生能情绪高涨吗?而采用听、唱英语歌的教学手段,将语言与情境结合,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在获得愉悦的同时,更激活了学习的心理内驱力,使大脑充满生机和活力。

3.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人们获得知识的普遍规律。将英语歌引入教学正符合从感知到理解的认识规律。它把语言知识融合于有趣的歌词中,将知识与趣味、抽象与形象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知识和形象材料;用旋律为学生架起了由感性认识通往理性认识的桥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浓厚的兴趣;在听、唱英语歌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巩固。

(二)运用英语歌符合生理学、心理学和美学原理

1.符合生理学原理。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右脑主管形象思维,是音乐的脑、感情的脑。音乐形象是开启右脑的金钥匙。听、唱英语歌曲可陶冶学生的情绪,刺激大脑,激活右脑神经,引起高度兴奋,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尽兴唱又可激活主管抽象思维和语言的左脑,使其兴奋。这样左右脑交替兴奋,不仅使思维与语言引起共振,使口语通畅、自然,而且可以大大开发大脑的潜力,学生不会感到疲劳,反而感到头脑清晰、思路敏捷。

2.符合心理学原理。听、唱英语歌曲,就为学生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调动起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奋点,使其迸发出潜在的能量,这就为学生轻轻松松接受知识奠定了心理基础。

3.符合美学原理。欣赏英语歌曲,融入优美的旋律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身心受到了陶冶。有时在无意中、在艺术欣赏中学到的东西,反而记得牢、效率高,这正是艺术的魅力,完全符合美学原理。

二、英语歌曲的具体运用

所谓英语歌,就是把所教英语知识或当天所学的英语单词、句子,填入乐曲中。乐曲有新曲,有旧调。用什么样的曲调,视内容而定,灵活机动。各乐曲的旋律应简单易学且为学生所熟悉。教学中在什么情境下运用英语歌,运用什么样的英语歌,这都是有讲究的。

1.导入新课。唱英语歌能巧妙自然地引出新授课内容。把确定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生掌握的单词、句子配入学生熟悉的曲调,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有些新鲜,在轻轻松松中掌握了新知识。例如教句型“who’s the boy girl”,先将其套入《hello who are you》的曲子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演唱中感知,直到熟练。这样在优美的旋律和和谐的氛围中把学生带入英语知识的殿堂。直至授课结束时,学生还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情绪仍然是那么兴奋、激昂,嘴里哼唱不止,体验了学英语的快乐。

2.复习旧课。复习旧知更是学生大唱英语歌曲的好时机。一曲曲优美、熟悉的旋律,把学生带入到以往的日日夜夜,引发了他们美好的回忆,曾经学过的单词、句子如潺潺的溪水汨汨流出。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及“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姿态中可以看出,他们是那样兴奋,那样自如,那样怡然自得,一种成功感、自豪感、快乐感洋溢于学生的眉眼中。在这种情境氛围中,那些先前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

3.调节情绪。每节课上课前或下课前,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精神状态,让学生唱英语歌或用录音机播放英语歌。唱英语歌能将学生课上的动作变成音乐声中有规律的动作。这样,上课前唱能使学生从下课10分钟的活动中迅速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课中唱英语歌能消除学生的厌倦、疲惫心理,提高学习效率;下课前唱能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结束一节课的紧张学习,为转入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精神上的准备。

4.调整注意。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特点。采用听、唱英语歌的教学手段,将语言与音乐情境结合,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们随着歌曲的旋律,耳中听、口中唱、脑中想,各种感官协调并用,既放松肢体,又舒缓脑力,从而精神振奋、兴味盎然,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

三、教学中运用英语歌的实践意义

运用生动循环的韵律,把学生的感情带入到歌曲的特定情境中,学生的感情与歌词的内容产生共鸣,进而获得情感的愉悦。英语歌中蕴涵着巨大的语言潜能和英语实践机会,使学生感知力、记忆力、理解力、想像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提高。实践证实,运用英语歌有如下实践功能。

1.社会性。歌曲有着独特的、直接的情感艺术表现。它能把人们带入到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意境中,使主体与音乐融为一体。学生在听、唱英语歌中所表现出来的亢奋、激动的表情、行为都说明了这一点。在听唱中,个体融入到整体之中,生生、师生之间获得了心灵的交流与融合。

2.实效性。要学要记的英语单词、语句融于歌曲中,生动、活泼,朗朗上口,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享受,这在客观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音乐及歌词激发起的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积极性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有助于学生更加努力学准英语音标、字母和词语的正确发音,积极学习新词、新句和新结构。

3.创造性。英语歌曲能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像;歌词包含的课文内容,能把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的知识世界,促使学生随着旋律放飞想像的翅膀,去拓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4.愉悦性。英语歌通过声波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产生良好的专注情绪,可以焕发精神、激起智能活动,使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心理产生移情共鸣,形成一种愉快的情感,促成较强的学习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