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范文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篇1

关键词:物流行业;信息化;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16

1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全球性的交际交流更加深入和广泛,在这个大环境下,商品物流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平台,商品物流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由于商品发展种类越来越多,在质量、规格、客户需求等方面都对物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国外物流行业进入国内市场对国内物流行业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竞争影响。

2 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2.1 信息化水平低、差异大

信息化水平是反映当前物流行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物流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信息化的重要价值,国内物流行业对信息化发展已经提高了重视,但是由于资金、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国内物流信息化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存在物流行业间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差异大的情况。许多物流行业虽然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是在功能应用、统一标准等方面水平较低,制约着物流行业的发展。

2.2 商品信息识别技术普及率低

商品信息识别是提高商品信息交流以及促进商品运转的重要技术,目前商品识别技术主要以条码和射频技术为主,虽然这在我国商品识别中应用比较早,但是并没有广泛普及,多数商品在储存、运输等环节都没有很好的应用单元条码技术,这直接导致物流行业信息化应用的效能低下。此外,由于商品信息识别没有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导致物流企业间、企业与消费者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交流障碍,影响商品信息的有效交流,难以形成共享平台。

2.3 物流信息交换技术水平低

为了提高全球物流效率,提高信息交换成为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但是当前我国行业信息交换技术应用总体水平不高,许多物流企业并没有能力开发数据交换技术,无法与国际互联网互通互用,影响了物流行业全球化发展。此外,物流企业的网络信息应用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多数物流企业只是利用互联网开展简单的商品信息采集与交换,无法形成局域性或者大互联网环境下的物流信息交换,影响物流业务深度拓展。

3 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物流行业全球化发展离不开网络技术、电子技术,也离不开信息的共享与交流,给予这种发展以来要素,笔者认为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3.1 物流行业信息网络化、自动化

物流行业的全球化发展突出表现为商品能够在全球国家快速的流动与销售,而物流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订单业务,就需要快速获得信息、快速形成物流,这其中物流信息网络化平台就发挥了重要作用,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发现、交流物流信息,并通过互联网接洽订单,促进物流业务开展。因此,物流企业将来的发展将会在条码和射频技术应用方面有所提升。

3.2 物流行业信息标准化、集成化

由于物流行业环节较多,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如果衔接不通畅,就容易造成物流滞后,影响物流行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建立物流信息标准,能够有效保障商品在运输、装卸、储藏、保障、流通等各个环节信息无缝对接,物流企业间也能够快速识别商品的全套物流信息,便于提高物流识别效率,有效促进商品全球化;另一方面,物流信息集成化重点在于整合物流企业各个环节的信息,由于物流企业从接订单到送达订单,中间经历诸多环节,业务处理流程中的各类信息需要在统一的平台上集成化运作,这样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物流信息使用效能的提升,为物流企业综合竞争力提高具有重要帮助。

3.3 物流行业信息全球化

物流行业发展的趋势将更加注重全球化,物流行业全球化发展离不开信息的全球化,承接物流业务需要面对全球的消费者,需要获取消费需求信息,跟进物流服务,拓展全球物流信息品牌,以保障物流行业能够不断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此外,物流信息全全球化更容易了解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能够从中及时掌握物流行业的各类风险、商机,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实现物流行业的安全发展。

4 结语

物流行业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物流行业的全球化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是一种趋势,也是物流行业发展的机遇,物流行业应该对信息化提高重视,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重点倾斜,突破自身障碍,形成信息化系统运作,为企业全球化发展夯实信息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内部资源相对丰富

企业信息化既受到企业内部资源的限制,同时也受到企业外部基础设施的制约。从目前情况看,企业内部资源相对来讲已不再是信息化的瓶颈,而外部基础设施却明显不足。

从硬件资源看,CCID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企业中台式机、打印机的拥有率几乎为100%,服务器的拥有率也超过了50%。大型企业中有近4成的企业电脑拥有量在100台以上,并且预购率仍然很高,这说明台式机已从耐用品逐渐演变为易耗品(见图1)。

在企业硬件资源中,联想的台式机和服务器、Epson的打印机、梅兰日兰的UPS、3Com的交换器、Cisco的路由器有很高的渗透率(见图2)。

在网络建设方面,目前已有近一半的企业拥有局域网,对于暂时没有局域网的企业,表示未来三年内会建立自己局域网的逾4成。在外部网建设方面,贸易企业的外部网拥有率较高(35.1%),其次是石油、电子企业,上述三行业的外部网建设好于其他行业。在所调查的企业中,33.8%的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和独立域名。(见图3)

从软件资源看,目前,企业所拥有的软件资源主要集中在操作系统、系统维护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和财务软件等基础软件上。(见表1)

表1:企业软件资源拥有情况软件操作系统杀毒软件网管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生产及管理自动化软件拥有率%98.990.822.489.715.6欲购率%27.812.610.017.69.1软件进销存软件财务软件erp软件crm软件scm软件中间件拥有率%27.585.510.711.48.14.5欲购率%7.817.210.09.53.52.5

在软件资源中,微软的操作系统、Office、中间件,用友的ERP、CRM、财务管理软件,HP的网管软件的渗透率较高(见图4)。

但是,目前我国Internet国际端口少、带宽不够,已经影响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我国Internet国际端口只有5个,带宽仅为351M,已适应不了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需要。

信息水平不太平衡

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之一就是建设企业核心的业务管理和应用系统。CCID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企业只有10%左右实施了ERP和CRM方案,6%左右实施了SCM方案,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以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的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很少。(见图5)

与此同时,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极不平衡。首先是地区差异明显。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观念先进,对外交流畅通,企业信息化进程较快,基础设施建设、参与电子商务的程度以及企业的认知度等方面都明显好于其他地区,其中:南京、沈阳、上海、深圳、重庆、武汉等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较好。其次是行业差异明显。这种局面的形成与行业特点、目前及入世后将会面临激烈的竞争有关。第三是大中小企业差异明显。

总体而言,企业拥有电脑数量的多少、网络建设情况、企业信息技术人员的平均拥有量、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与未来参与的可能性等方面都和企业的规模成正比,大型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

电子商务刚刚起步

CCID调查显示,汽车行业、电子行业、贸易行业信息化建设水平遥遥领先,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分别为35.1%、32.3%和29.7%。未来一年内,25.0%的食品企业表示将考虑参与电子商务,而45.0%的建材企业表示较长时间内都将维持现状,不会考虑电子商务。(参见图6)

目前,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仅仅为22.3%,并且未来参与电子商务的积极性明显不高,企业未来1年参与电子商务的可能性仅为13.7%。在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中,网上查询、网上信息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分别达到72.9%和71.4%,但是在供应链集成、网上支付、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应用还不普遍。其中,网站有在线支付功能的不到1/3,利用互联网进行过集团采购的只有1/7。

目前我国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足,信息系统在企业定位不明确,不少企业将之视为可有可无或仅仅是显示自己实力的东西,不清楚信息化对自己的企业意义何在,有些企业认为只要使用计算机,使用网络就可带来高效率,不考虑管理、业务和技术的配套发展,只是生搬硬套把业务搬上计算机系统。

CCID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产品宣传、知名度提高等较低的层面上,缺乏对电子商务的深刻认识。因此,更新观念,明确认识迫在眉睫。(见图7)

事实上,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买设备、建网络,信息化建设是由硬件建设和应用工程两部分组成的。硬件建设是基础,应用才是根本目的。借助于企业信息化,企业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结构,信息流得以顺畅地在企业内部流动;通过整合市场供应链的各类信息,可以提高企业的采购、生产、库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的流水化作业能力,能够通过信息共享获得大量的新技术研发信息,及时确定自己的产品技术创新方向,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

中国电子商务的顺利发展离不开物流基础的进步和完善,但是,我们知道,物流产业是工业化高级阶段的产物,然而,我国的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物流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这大大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在积极倡导“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物流产业,加速企业信息化进程。

市场环境亟待培育

篇3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现状;不足;发展趋势

0引言

医院的职能和影响力正在随着社会的变化逐渐增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自上世纪末开始逐渐的推行,大致经过了局域网、信息系统和远程医疗等阶段,随着当前公共卫生事件的增多以及社会对健康和卫生的重视,使得医院信息化开始快速发展,医院的管理效率不断提高,医院对医疗信息的利用率也在提高,因此信息化开始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推动了我国医疗力量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对医院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意义重大。

1 医院信息化概述

医院信息化特指医院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医院各项业务整合与管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构建医院局域网络和医疗行业之间的网络共享来实现医院内部、各个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以及业务协调,从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院管理效率,当前的远程医疗技术就是基于医院信息化进行了新型医疗手段尝试,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地位的提高,医院在社会上的影响正在迅速扩大,因此医院信息化不可避免的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医院信息化能够降低医院管理成本、提高医院管理效率、消除医患之间沟通的障碍、提高就诊透明度,有利于规范医疗卫生事业的运行,因此有必要从医院财务管理、医患矛盾、医院业务管理、医疗器械管理、药品管理等各个方面入手,全面的分析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2 我国医院信息化现存缺陷

2.1 投入方面

我国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投入在逐渐增加,但是与国际先进医疗水平的国家相比,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占GDP比重并不高,同时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占医疗卫生事业的比例更低,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国家资金投入。

2.2 标准化建设方面

中国HL7委员会正在进行HL7CDA概念宣传与基础培训,以及进行一系列中国HL7CDAImplementation的编写,从有标准到认同标准,最后才能实现互联互通,这是一个过程。而中国电子病历可检测可认证的标准还未出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3 我国医院信息化所处阶段

医院信息化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医院信息系统阶段、临床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局域医疗卫生服务阶段,国际上医疗技术较发达的国家正逐渐由第二阶段向下一阶段过渡,我国大多数医院属于第一阶段在层次标准和观念上都与国外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2.4 我国医院信息化还有其他一些不足之处

此外,我国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暴露了其他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医院信息化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匮乏,缺少专业性人才队伍的建设,导致研究进展慢;比如各医院及医疗行业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许多项目无法顺利的开展;我国网络安全隐患较大,因此医院信息化过程中需要面临严重的网络安全隐患问题。这些问题也都需要得到解决,才能保障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 国外医院信息化的借鉴之处

当前国际医院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和韩国。美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特色在于标准化的推广,美国严格执行医院信息化网络的各项标准,实现了标准化通信和医疗数据的标准化共享,使得医疗用品、医院管理、器械、药品等都能够在全美国医疗系统内部顺畅的流通;英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得益于大量的财政资金支持,英国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医院信息化研究和产业化建设;韩国的医院信息化则主要体现在剔除医院对医疗资源的限制效果,更多的将医生作为医疗系统的主体,通过医生调动医疗资源在系统内的分布,而不是通过医院人为的控制优质医疗资源区域性使用,这样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程度。

4 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4.1 医院信息化为医院的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支持

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能够提取出与决策和管理相关的信息,为决策提供参考用现有的数据信息总结出医院的发展规律,帮助院领导展望医院的发展前景。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更加准确和清晰的数据保障促进医院的全面进步,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管理过渡美国的医院更倾向于通过计算机程序处理分析信息他们认为通过计算机对医学信息数据的处理比人脑更可靠,客观数据的可靠分析能够做出科学的医疗决策和管理决策。

4.2 医院信息化应为医学科研提供支持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和循证医学的发展,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明显,转化医学应运而生,并在国际上迅猛发展,已逐渐从一个医学研究的理念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医学研究模式,转化医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实践的桥,梁转化医学的发展可以使基础医学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使基础研究的成果及时转化为临床应用中,从而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基础科研工作者要求明确所研究疾病的患病率和相关信息了解疾病的致病/保护遗传及环境因素,以便找到治疗或生物标记物以及相应药物的疗效等,因此信息化建设中电子病历应该更加灵活和适于科研数据的导出分析。

4.3 医院集团化对信息标准化的影响

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一直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瓶颈,医院信息标准化是利用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医院信息的产生、识别、获取、检测、转换、输出等信息技术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处理。医院信息标准化主要是指某一医院内部医疗信息编码的统一,比如:药品编码电子病历数据结构等信息的统一,进而应用医院电子信息交换标准(HL7标准)、数字医学图像通信标准(DICOM)、医学术语标准化(SNOMED)等积极构建数字化医院。

5结语

从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来看,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尝试信息化管理后,大多数的医院都开始了医院信息化管理研究,并逐渐的建立了一些医院内部、区域性医疗网络内部的医院信息化管理网络,而这些网络的出现也确实提高了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整理服务质量,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首先是发展不够均衡,各地区之间的医院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其次是各医院信息网络的标准不统一,因此难以在现有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全国医疗网络的搭建。这些都成为阻碍我国医院信息化全面展开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医院信息化管理成果,尽快的实现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标准化、广泛化、均衡化,从而提高全国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和数据共享程度,提高我国医院信息化整体水平,服务我国医疗卫生事业。

参考文献:

[1]董建成.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04):228-230.

[2]刘雄飞,陈金熊.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医院现代管理水平[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09):552-556.

篇4

关键词:护理信息化现状分析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62-02

医院的护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使护理工作的日常的工作模式、内容以及秩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人借助于系统进行工作,系统的运行也是借助于人的操作来完成。医院的信息护理系统的建立对于建设以病人为主,对于临床护理的质量以及科学化的管理水平的提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医院护理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中,最主要的护理信息化主要应用在住院护士工作站、医嘱常规套餐、医院检验医嘱以及条形码的处理上还有就是移动护士站以及护理软件系统的应用这几个方面。

住院护士工作站的主要作用就是协助病房的护士进行病人的一些日常的护理工作,在信息化的应用上主要是应用护理信息化来进行入院和出院登记,收费系统以及医生工作站等多个系统的运作,并将产生的信息反馈到药房、收费站、医生工作站以及检验检查部门的工作等等;医嘱常规套餐指的就是在医院信息化材料的制作过程中将收费标准、临床处置、卫生材料以及医嘱这几个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为保障临床病人的安全以及节省不必要的时间所进行的一种常规的计算机操作程序。使护士的工作更加简便,临床护理工作也变得更加快捷;检验医嘱以及用条形码进行处理的方式的引用使护理服务的速度和质量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主要是由于使用条形码明确了责任,使护理工作的过程也更加简便;移动的护士工作站也就是PDA的应用是医院通过使用无线局域网络连接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再与激光扫描条形码相结合,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对病人进行数据采集的设备,这种设备的引用使护士在病人的病床旁边就能清楚的对病人的身体特征进行采集和并记录,是护士工作站的延伸,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病人信息的准确性;现在一些护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对于一些重症的病人进行护理信息的交流与探讨,使一些重症病人护理的疑难问题得到了解决,规范了对于危重病人的护理的评价体系,使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医院护理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2.1护理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2.1.1护理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现在网络基本上已经达到全国范围内的覆盖,网络信息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对于医院的护理信息的网络系统也要逐步的建立起来,护理人员的工作范围以及病人对护理的需求正在不断地拓宽和加大,所以对于护理人员来说就应该积极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使护理的网络系统得到更好地成熟和完善。

2.1.2护理信息化的专家系统的建立。医学专家系统的建立是现如今HIS最令世人关注的重要的成果之一,医学专家系统就是把特定领域的一些专家知识存储在计算机内,利用这些知识来进行问题的解决。对于之一系统的开发和护理是现在护理信息化需要努力完成的重要任务,要充分利用系统内的专家知识解决临床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使护理工作以及护理学科的发展得到很好地提高与促进,所以说,护理专家系统的开发和使用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2.1.3护理信息化远程护理系统的建立。护理信息化的远程护理系统就是运用远程通讯技术来实现医学信息的传输以及进行治疗和诊断,护理和教学的一门应用类型的学科。它的实现有利于优化护理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在远程护理专家的指导下让完全不懂护理知识的人也可以完成护理工作,实现对于病人在院外的护理工作。

2.2医院护理信息化的建立需要注意的问题。

2.2.1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医院护理系统要想完全的实现护理的信息化就必须把护理工作的全部范围都包括到信息系统的管理范围中去,护理的人员必须是整个系统中最活跃的人群,使护理人员在系统的建立中成为最大的受益人,对于减少工作量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是由于现在医院的条件的限制,护士工作站并没有完全发挥它的功能,有些系统的应用甚至还加大了护士的工作量,所以这就要求在护理信息站的建立上要充分考虑到以人为本的要求,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

2.2.2护理信息化的建立要以标准化的要求为基础:现在护理信息化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对于护理信息的录入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医院都各行其是,造成各医院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时越到很大的阻碍,很多的一些医学资源无法得到共享,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使护理信息化的建设受到了制约。所以说对于护理信息化的录入要建立统一的标准,这是医疗卫生行业发展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一切按照标准来执行,可以大幅度的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和损失的产生。

3结语

医院护理信息化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我国现在护理信息化的建设还处在初级发展的阶段,现在有很多实质性的护理业务还无法充分的运用到信息化的处理方式中去,护理信息化的建设将直接影响到医院实行科学的管理以及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说在新形势下应该加强对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提高解决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护理管理质量的能力,对于今后护理学科更好的进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英.我国护理信息化建设[J].当代护士,2010(5)

篇5

关键词:农牧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基于工业社会要求的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在世界许多国家还没有全面完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字化为核心、网络化为趋势的信息化产业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技术同时不断深入到农牧业生产的各环节中,形成了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农业”,给农牧业这个传统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1]。农牧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深入增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2]。加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农牧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3],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技术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没有农牧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农牧业信息化应当成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一种必然和必须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农牧业信息化是一项亟待探讨而且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5]。

1 农牧业信息化的概念

1. 1 信息化信息化概念包括信息和信息化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3个层面和6大要素。所谓3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三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6大要素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6]。

1. 2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广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7]。贾善刚指出:农村信息化的概念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过程。

梅方权年认为,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应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依靠网络化和数字化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8]。

农业信息化可以从4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概括:一是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三是农业技术操作自动自控化;四是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5, 9]。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以及“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等。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致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等[5, 10]。数字化作为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数字化实施和数字化设计)以及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1, 11]。农业信息化实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与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进程。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实现农业各种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和贮存等方面的技术。

根据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领域的不同,主要分为气象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自动化技术等[4]。数字农业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重要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和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涉农领域(农、林、牧、副、渔)所有对象的数字信息化,具体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以及农民生活的数字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S”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的数字信息化,并付诸实施于农田精耕细作、病虫害防治、林区规划管理、畜禽渔业的生产操作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的网络信息化等方面,集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网络科学等高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领域。

1. 3 畜牧业信息化

畜牧业信息就是对畜禽品种资源的遗传育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制、器械设备、畜产品加工及其经济利用的有关理论和应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畜禽遗传育种信息、饲料营养信息、畜禽经济信息、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专家人才信息等内容。根据畜牧业结构和研究内容,畜牧业信息可以划分为畜牧业自然资源信息、畜牧业生产信息、畜牧业科技信息、畜牧业经济信息、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畜产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饲料营养信息、器械设备信息和单位属性信息等类别[12]。畜牧业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畜牧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工具,实现畜牧业的科学化与智能化过程。畜牧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

畜牧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领域:一是畜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各个方面;二是畜牧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包括与畜牧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畜禽供求、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物资购销和物价变动等;三是畜牧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快捷与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四是畜牧业市场流通信息化,指畜牧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动物产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13]。畜牧业信息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畜牧业信息服务系统化和网络化;畜牧业生产设施装备信息化;畜牧业技术操作机械化和自动化;畜牧业管理决策信息化;畜牧业劳动者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等[14]。

笔者认为,畜牧业信息化是指畜牧业饲养设施的操作自动化及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和畜牧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等,运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3S”技术、通信以及网络技术,实现精细饲喂、科学育种、饲养环境的监控、疫情监测、疾病防治以及产品溯源等。

2 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2. 1 国外发展状况世界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2个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3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农业自动化技术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已广泛应用于工厂化养殖、工厂化蔬菜花卉生产、仓库管理、环境监测与控制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如配合饲料全部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日光温室中温湿度控制、灌溉及采收自动化控制。通过研制和使用农业机器人,代替人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作,如苹果收获、挤奶、喷药、组织培养以及作物育种等方面。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计算机应用逐步推广到农场范围。典型的农业信息化系统有: 1975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了AGNET联机网络,现在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美国国家农业书馆和美国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信息研究系统CRIS可提供美国农业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和学府的研究摘要。

美国计算机在农牧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譬如:畜禽饲养的计算机化,有管理猪生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农业机械化的计算机以及在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计算机在温室环境方面的应用最显其能。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就“人工智能与农业”专门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列出了知识工程在农业中应用的一整套实施项目;日本已建立了一些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系统,如植物工厂的蔬菜生产管理系统(菠菜、番茄、黄瓜、茄子、西红柿和草莓等已进入批量生产)、陆田水田耕作、畜牧生产、家畜卫生系统、农业工程和机械管理系统等。

德国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已广泛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等监测和自动控制各种试验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和强度、风向风速等各项要素,均自动监测和记录;德国还研究出许多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的试验仪器和设备;在农业生产中,装有遥感地理定位系统的大型农业机械可以在室内计算机自动控制下完成各项农田作业[15-16]。

荷兰在畜禽养殖基础设施以及温室种植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荷兰的科研人员在十多年前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奶牛自动饲养管理系统Porcod系统的基础上研发成功母猪自动饲养Velos管理系统[17]。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3S”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精准农业、生物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图书馆技术[15, 18]。

2. 2 国内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始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少数农业研究机构开展了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从此农业信息化逐步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得以发展应用,具体发展阶段[19]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阶段时间主要内容起步阶段1981-1985年科学计算、科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普及发展阶段1986-1995年数据处理(EDP)、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和MIS系统开发提高阶段1996-2000年国家在“攻关”和“863”项目中都分别设置农业信息技术重大专题和课题快速发展阶段2000至今农业信息化技术全面向农业生产实际渗透

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不少成果已得到应用,有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20]。

中国国家科技部从1990年开始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数字农业”渐成气候,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和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等部门继续加大对以“数字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以“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内容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数字农业科技行动”。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的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从而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1]。

2003年,科技部“863计划”在生物与现代领域启动实施了“数字农业技术研究示范”重大专项。这些专项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数字农业产品、开发数字农业技术平台、集成示范应用为目标,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及示范应用体系。在农田信息自动采集、农田植物生长模拟与数字化设计、稻麦品质遥感检测、数字化种植技术平台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1]。“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22]。由农软开发的农牧场管理系统、育种分析系统和目前尚待完善的实验室数据分析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已在部分科研管理部门和现代化农牧场推广使用[15]。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23]。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利用也是从单机到网络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单机应用方面,主要用于生产管理和决策应用[12]。我国畜牧业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资源优势,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24]。

3 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25]。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上。我国的农牧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12]。我国畜牧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畜牧业生产部门及基层畜牧场,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传统畜牧业的束缚,信息技术的普及远远不能同其他行业相比,从事畜牧行业的人员平均素质也远低于其他行业部门,尤其是基层的管理人员及边远的农牧场,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26]。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及完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4 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1)网络化。信息技术发展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的高新技术。

2)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进步很快,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将得到长足的进展。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3)数字化。数字化内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模拟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实现了在计算机网络上的高保真和快速传播,可以制成数字视频和音频信号在网络上传递,实现远程教育等;二是表现在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25]上。

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农业应用服务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通过系统集成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我国数字农业技术框架。在我国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和不同农业生产管理类型地区,对数字农业技术进行集成应用示范,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加速农业生产由传统、粗放、经验型向智能、精准和数字化方向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并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远程化、自动化和虚拟化[1]。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集约化、专业化和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必然[27]。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与准确地传达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和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26];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模式,使农民依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路;加强对畜牧信息化工作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积极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24, 26]。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所衍生的“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均是数字农业的不同侧面,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28]。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应逐步实现农牧业生产的操作的全面自动化以及完全智能化,并最终进入网络化农牧业。

5 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必将大大推动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

作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因此将数字农业确立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符合时展的需要。数字农业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它将极大解放农业生产力,改变农业作业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质的飞跃[1]。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

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化技术和软件技术,使农业生产中极其复杂和多变的生产要素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时空变化大和经验性强的弱点。将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与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与有效的宏观管理[5]。信息自动化技术使现代的养殖业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形成统一标准化饲养的一种优化养殖方式。它有利于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有利于解决人畜混居、相互交叉感染问题;有利于减少与外界接触,减少传染病的预防发生;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畜禽养殖环境和生产性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畜禽的品质;有利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畜禽生产的宏观管理和相互之间的协调,从而促进畜禽业迅速发展,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29]。同时,利用计算机控制实现自动补料、补水和补光等作业,节约劳动力。另外,通过多媒体模拟,可以在最适宜时期扩大生产,在市场行情最佳时销售,从而获得最大利润[30]。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和高效益化;通过计算机对来自于农业生产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和处理,根据处理结果迅速地去控制系统中的某些设备、装置或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检测、记录、统计、监视、报警和自动启停等,实现农业自动化生产和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4, 23]。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加快新品种选育,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止水平,减少损失,增加产出,获得更大的效益,这将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水、土、气等自然资源,减少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29]。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6 结束语

推动农牧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牧业生产的全面自动化及数字化;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利于农牧业生产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降低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不稳定性;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缪小燕,高飞.“数字地球”与“数字农业”[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04, 15(2): 30-33.

[2] Xu Zenghu,i Li Yingbo.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 intensive: the Case from China [C] //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Management, 2007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Chengdu, 2007: 1-5.

[3] 付鸿瓒,解鸿博.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J].

现代情报, 2008(6): 76-78.

[4] 佚名.农业信息化技术[EB /OL]. [2009-03-16].

http: // countryside. com. cn/[5] 胡伦赋.农业信息化研究[J].现代情报, 2002, (11): 43-45.

[6] 黄胜海,邹剑敏.对我国畜牧业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探索[J].中国禽业导刊, 2003, 20(14): 9-11.

[7] 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EB /OL]. [2009-03-16].

http: // sd - taishan. gov. cn/sites/yantai/articles/F00000 /1 /1155301. aspx.

[8] 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9] 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N].中国财经报, 2005-12-28 (6) .

[10] 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 J] .现代化农业,2003(11): 23-24.

[11] 熊海灵,杨志敏.试论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 J].农业网络信息, 2004(5): 27-29.

[12] 邹剑敏,黄胜海.对我国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应用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 2007(1): 4-9.

[13] 张晓航.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 J].今日科苑, 2007(16): 30.

[14] 陈新文.为畜牧业插上IT的翅膀[ J].中国畜牧杂志,2003, 39(6): 42-43.

[15] 赵静,王玉平.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研究述评[ J].图书情报知识, 2007(6): 80-85.

[16] 佚名.农业信息化[EB /OL]. [2009-03-16]. http: // wzma. gov. cn/directionary/showarticle. asp? id =121&sort.

[17] 佚名.解放养猪业生产力的新技术-数字化养猪[EB /OL]. [2009-03-19]. http: // agr.i com. cn/doc/2008 /3 /19 /150228. htm.

[18] 吕晓燕,卢向峰,郝建胜.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 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4, 16(11): 121-125.

[19] 刘世洪.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0] 张建立,张建鑫,世昌.数字农业概述[ J].农技服务,2007, 24(9): 116.

[21] 佚名.数字农业和精确农业[J].北京农业, 2006(6): 4.

[22] 吴吉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EB /OL]. [2006-07 -26]. http: // soft6. com /tech/9 /97096. ht-m.l[23] 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EB /OL]. [2006-02-28].

http: // tzag. gov. cn/documents/docdetai.l asp? doc-umentid=137491&sub_menuid=101.

[24] 徐婷婷,付龙.加快畜牧业信息化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7(11): 118.

[25] 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 2003(11): 23-24.

[26] 刘宇,蒋国滨.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3(4): 18.

[27] 赵颖波.让信息化促进现代畜牧业建设[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07(2): 1.

[28] 卢钰,赵庚星.“数字农业\"及其中国的发展策略[ 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3(4): 485-488.

篇6

【关键词】铝行业;发展趋势;战略调整 ;信息化

当前,铝行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质化产品市场竞争态势加剧,行业迎来寒冬,如何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转方式调结构,这对铝行业发展战略尤为重要。在我国特殊的和能源状况下,催生了科技创新的进程。在异型阴极结构电解槽、新型结构导流槽及高效节能型电解槽大范围推广应用之后,又开发出大容量电解槽磁流体优化设计技术,使电解槽的磁场平衡进一步优化。西部地区新建产能中,大量铝行业采用了各类新型变断面阴极钢棒技术,较好地改善铝水平和垂直磁流体比例关系,减少铝液波幅,为极距降低提供空间。同时,提高电流密度,加强保温,在阳极上开沟、打孔等节能降耗试验等取得较好效果。 因此为了提高我国铝行业在国际上的技术水平,信息化势在必行。

一、铝行业在信息化的下的现状

随着铝行业和信息化的结合,我国的铝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主要集中在意一下几个放方面:(1)设计的创新。设计创新是技术创新和设备创新的总称,是铝行业进行加工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铝行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信息化条件下,设计创新以计算机辅助为设计核心,形成了技术与设备互相融合的生产信息平台。通过此信息平台实现设计更加符合国际标准,在生产过程中解放人力和设计的水平和质量,减少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铝行业的竞争力。(2)管理创新。艺管理创新设计流程创新和组织创新。流程创新的内涵是信息化的应用能够使创新人员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参与到设计与工装设计过程中来,并且从结构的性方面,及时准确地对以上设计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进而,提高生产的效率和管理的水平。模拟创新首先虚拟现实材料热加工的过程,运用各种不同的参数用以比较优化设计方案,以保障大件制造的一次性成功,避免浪费。组织的创新,在信息化条件下,创新面临业务流程再造(BPR)的需求,组织结构向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柔性化等方向发展。体来说,数据库、网络、通信技术可以突破劳动分工的束缚,铝行业需要根据这种所处的特定阶段和环境变化,适时对工艺创新组织结构进行调整或重新设计,使其与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

总的来说,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铝行业工艺创新在信息化条件下设计创新、理创新都有各自的特点。铝行业应该转变思想,逐步引导信息化条件下的工艺创新向以下四个方面发展:(1)智能化工艺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改进的工艺技术,能够实现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机到系统、从人工到机器加工的转变,对工艺流程的控制实现质的飞跃,因此智能化的工艺创新必然是发展的趋势(2)绿色工艺创新,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和信息传递机制,了解国内外绿色工艺创新的最新动态,并通过计算机辅助等信息化技术建立节省、避免或消除对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态工艺。

二、铝行业信息化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1.铝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极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国有重点铝加工铝行业和较大地方铝加工铝行业信息化建设普遍优于地方小型铝加工铝行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型铝加工铝行业已实现了生产监测、运输系统监控、工业电视选铝厂集中控制、安全监测监控、电力调度等全面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可在业务部门实时显示生产和经营信息,成为铝行业生产管理不可缺少的根本设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对于一些地方小型铝加工铝行业而言,其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首先是没有更多的资金来上信息化项目,而且由于人员素质较低,即使上了相关的信息系统,工作人员也无法操作使用。

2.铝行业的人员素质相对偏低

对于多数铝加工铝行业而言,在财务管理等几个业务系统实现了电算化以后,铝行业信息化还基本上停留在数据处理和一般事务管理阶段,仅仅是使计算机操作代替了从前传统的手工处理过程,应用系统虽然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但没有对铝行业的管理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应用水平长期徘徊在孤立的业务系统应用阶段,难以取得突破。尤其缺乏高水平的铝行业管理人才和信息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员流失使本来就很缺乏的信息技术人才更加匾乏,本来就很薄弱的信息化工作更难开展,有的甚至停顿或瘫痪了。

3.信息化建设缺乏信息规划

信息是铝行业最重要的之一,开发信息既是铝行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铝行业信息化的归宿。在信息化给铝行业带来变化的同时,有一些弊端逐步展露出来,不同的系统、不同的应用、不同的技术平台,将铝行业陷在信息难以全面流动的“信息孤岛”之中,这是没有对信息很好规划,其应用底层没有一个很好扩展的基于网络的共享数据库的结果。

三、我国铝行业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铝行业“十二五”发展思路的要求,未来的五年中,信息化技术在铝行业信息化建设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1.铝加工安全生产方面的信息化建设

铝加工自动化安全生产监测监控和管理系统与标准体系研究将更加深人,并从三个方面得到提高。首先,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建设,;其次,生产作业系统的监测监控和管理,包括节能减排、产量监控等;最后,就是对各级各类铝行业的安全生产信息的联网,以实现铝行业和地方政府有关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与国家相关部门能够随时查看这些安全依据。

2.铝行业信息化建设与根本信息资源建设同步

铝行业铝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信息根本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且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再造。信息技术本身和基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知识技术对铝行业管理与发展的提升与创新,对铝行业铝行业产生深层次上的优化与升级。在推进铝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铝行业各种信息资源为铝行业服务。在建立计算机网络和开发应用系统的同时,铝行业信息资源的规划、收集、整理和建设必须同步进行。

3.信息化高技术人才的培养

铝行业信息化是一个管理问题,在推进铝行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资源是人,因此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而且需要一大批信息化素质较高的应用层人员。培养铝行业自己的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是铝行业信息化成功的根本。

四、结束语

铝作为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在当前大力倡导绿色生产、低碳节约型能源结构化理念的前提下,的信息化建设将会从本上提高铝铝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运用信息技术,将会大幅度提高铝铝行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做到各种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化建设将会给铝铝行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移动信息化 产业链 现状 发展趋势

1 引言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随着3G技术的普及,移动信息化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移动支付”、“警务通”、“移动政务”等不断创新的移动信息化应用为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价值。由于具备随时随地可移动性、实时性、交互性和可管理性等优点,移动信息化使企业和政府信息化建设模式变得更加灵活便捷,效率也得到大幅提升,移动业务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应用中正实现着历史性的突破。

移动信息化,是指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构成的综合通信平台基础上,通过掌上终端、服务器、个人计算机等多平台的信息交互沟通,实现管理、业务以及服务的移动化、信息化、电子化和网络化,向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适时可得、电子互动的全方位管理与服务。目前政府和企业在电脑上应用的各种信息化软件体系,如办公信息化软件、ERP软件、CRM软件、物流管理软件、进销存软件,以及各行业特定的行业软件(如警务联网系统、统计局统计系统等),都可以被移植到手机终端中使用。实施移动信息化,手机变身为一台移动化的电脑,既能在手机与手机端进行信息化工作联动,也能与原有的电脑端信息化体系保持互联互通。

2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分析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的发展伴随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讲而不断拓展,在1G时代,基于模拟技术,业务受到带宽限制,移动运营商购入设备厂商的网络设备并着手进行基础网络建设,其主要任务是建网与扩容。其所能为用户提供的仅是一些简单的移动信息服务,移动信息化服务及其产业链尚未形成,如图1所示。

在2G时代,数字化技术为移动信息化奠定了基础,但用户的通信消费仍集中于语音通信。虽然语音通信业务量较1G时代有较大增长,在此基础上还出现了新的移动通信业务,即短消息业务,但该时期的产业链结构与1G时期相比变化不大,只是随着短信业务的出现,移动通信产业链的成员中增加了服务提供商(SP),服务提供商面向运营商,负责为短消息业务提供服务。同时,由于2G移动通信网络数据承载能力、设备软硬件水平和其他无线网络接入技术成本的限制,虽然市场已呈现出较强的移动信息化需求,但是移动信息化由于缺乏坚强的技术驱动基础而发展乏力。2G时代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如图2所示。

在3G时代,移动通信和其他无线技术都有了突破性发展,手机软硬件水平空前提高,大量IT和互联网企业加入市场竞争,大量创新技术型企业蓬勃成长,为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在3G时代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移动信息化产业获得了爆发性的成长,大量新技术、新业务和新公司涌现,市场竞争激烈,用户的可选服务种类空前增多。

按照对传统产业链的分析方法,移动通信产业链在3G时代结构复杂(如图3),分析难度增加,移动信息化形成的产业链仍然处于不断探索完善中。但是,移动信息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与技术驱动和市场驱动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政府驱动的影响。在国家信息化的大战略中,政府既是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力量,又是电子政务行业应用的主要用户。在完成国家信息化和实现行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运营商处于产业链移动信息化应用中的主导者地位并成为推动产业链各方整合的重要力量。

3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趋势分析

3.1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1)移动信息化应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移动信息化应用多表现在数据采集、信息确认、信息通知等信息的传递和上,而且大多数是采用短信群发的方式。移动信息化应用尚未与业务系统真正结合,只能被视作传统信息化手段的补充。目前,无论是传统信息化还是移动信息化,其应用都同样受限,基本只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使用,并且使用对象主要是一些政府和大型企业,当前移动信息化面向中小企业核心业务的应用还很少。缺乏和业务相结合的应用,已成为目前移动信息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瓶颈。

(2)信息化技术基础

信息化技术基础薄弱是阻碍移动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网络的稳定性、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是其中两个主要的技术问题。移动应用的费用不菲,也是移动信息化目前难以推进并大范围展开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移动网络传输速度、移动终端屏幕尺寸、缺乏现成的应用方案、系统开发周期长等诸多因素也都会影响到移动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国内电信运营商建立的众多信息系统大量呈分散存在、独立管理的状态,未能有效地连接形成集成系统,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相关主要是以满足各管理职能部门生产、管理需求为目的而规划建设的,因而缺乏统一的规划,常常由分属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维护和管理,在管理方面很难做到同步,从而导致各个系统统计出的数据不一致,为企业的科学决策增加了难度。

(3)商业模式

移动信息化需要创建可行的商业模式,这是移动信息化产业链持续发展的保障。移动信息化可以根据产品、行业、客户细分、系统集成及销售渠道的不同特点、价值链成员所起作用来构建不同的商业模式。运营商应当在形成企业移动数据应用的业界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以激发市场需求。目前,移动信息化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生态环境不完善也导致了产业链上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移动信息化的商业模式应以运营商为核心,以网络为中心,由运营商接触客户了解应用需求,后向整合应用提供商,并纳入网络,计费等移动信息化功能平台。

3.2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趋势分析

未来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集中化

集中化主要指系统功能与建设模式的发展方向,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从移动信息化需要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角度看,信息化应用提供商不可能绕过电信运营商。伴随几大电信运营商集中化改造工作的逐步深入,系统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系统投资和管理维护的费用明显下降。目前,电信运营商三大系统中的管理支撑系统与业务支撑系统已基本实现了省集中化,而网络支撑系统的集中化工作相对复杂一些,包含了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集中,运营商在建设信息化服务系统的过程中应根据信息化应用特点,进一步明晰移动信息化策略。

(2)服务化

移动信息化的目的是提供优良的信息化服务,服务化是系统建设的体系构造,因为电信运营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客户需求的最大化。随着电信运营企业对客户争夺的日趋激烈,IT支撑系统要逐步摆脱过去被动满足指定功能需求的建设理念,更多地从市场角度和客户角度去主动分析客户需求、客户特点,进而建设或完善系统功能。不仅客服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具备服务化的理念,在业务流程再造(BRP)的基础上,也应建立诚信、方便、快捷的客户服务平台,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同时网络支撑系统也应具备这种理念,实现服务功能的前移。通过移动信息化,完成应用整合,实现不同应用对象的个性化服务。

(3)标准化

移动信息化离不开标准化,标准化主导IT支撑系统的技术架构发展方向。信息化时代,市场、客户、业务对IT支撑系统必然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系统数量也将逐年增多。因此,电信运营商应完善面向全业务运营的数据结构规范、系统接口规范或信息集成规范,为实现信息共享夯实基础,也为实现系统的模块化与松耦合提供保障。

4 结束语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市场以及国家信息化战略发展而发展,移动信息化产业链的发展需要从移动信息化应用、信息化技术基础以及商业模式中寻求策略,通过构建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实现移动信息化平台的功能整合,建立 ICT产品架构,形成标准化的移动信息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智勇. 移动信息化的发展模式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 2009(6).

[2]张鸿,万芳芳. 基于网络融合下的电信产业价值链趋势分析[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7).

【作者简介】

李 苑:北京邮电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信息经济与竞争力、电信企业国际化。

曾剑秋: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在通信发展与竞争力、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企业成长与策略、内外经济循环理论等方面研究成果丰硕,出版图书18部,116篇。

5・17电信日中国电信2兆宽带升级4兆

从今年5・17电信日开始,中国电信宽带业务将全面升级现有宽带,中国宽带业务进入4兆时代。广东省内用户可以同样的价格,享受高出一倍的带宽。中国宽带上网将再次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据近日广东电信介绍,该公司将在5・17世界电信日期间全面启动“天翼宽带”计划,推出全新宽带升级网络。

篇8

【关键词】项目管理 信息化 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深入的发展,现代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也在快速提升。计算机辅助工程项目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先进、可行的新方法,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可大大提高信息沟通和数据采集的效率,在把大量纷杂的信息进行有序组织。因此,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热点之一。

一、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

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本质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等在内的科学方法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处理、并辅助决策,以便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目前,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不少相关企业中,已经建立了信息网络,并取得了成功,还将信息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和管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有的企业开发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基于计算机平台对企业进行管理,如利用计算机对企业的招投标、进度、质量、成本进行管理;更多的企业在工作中使用了各类专业软件,例如专业设计软件、招投标报价软件、进度计划管理软件、合同管理软件、材料管理软件等。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数据质量、技术人才培养、外部环境等方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明确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决地实现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二、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缺乏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国外成熟的项目管理软件是建立在国外对项目管理的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之上的。而目前,我国在项目管理方面的数据标准还不统一,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标准体系。各个软件研发企业都是各自为据,采用的数据接口都各不相同,导致每种软件都是不一样的数据信息,不能形成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往往造成市场的混乱,导致监管流程的脱节,不利于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缺乏基于IT治理思想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当前我国很多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处于“上无司令部,下无责任人,也就是责权不明,信息化绩效评价缺失,信息化管理与控制体系缺失”这样一个状态,缺乏统一全局的IT战略规划。由于没有统筹规划,目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一些地方处在混乱无序的状态,形成了很多在权力保护卜的信息孤岛,缺乏共享的、网络化的信息资源。

只有明确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责任体系,完善IT应用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地规避信息技术应用风险,这样的IT治理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才是未来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必须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应用实践问题。

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模式的落后。当前国内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在具体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模式主要是自行开发和直接购买两种应用模式。这两种模式需要很长的研发时问,同时不同的单位开发出来的系统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数据标准,而且成本很高,容易导致在不同项目中应用时不能与多方共享数据,不能很好的进行沟通,形成信息孤岛。而国外目前比较流行也比较成熟的模式租用服务,即PM-ASP模式(Project Management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PM-ASP服务供应商提供完全开发好的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通常按租用时问、项目数、用户数、数据占用空间大小收费。需要项目管理信息服务的客户直接租用该项服务就可以解决信息化管理的问题。

三、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基于PLM的项目管理信息化模式。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是指管理产品从需求分析、规划、设计、制造、销售、售后服务到产品报废回收的全生命周期中的信息与过程,它描述和规定了产品生命周期中产品信息的创建、管理、分发和使用的过程与力法,利用一个信息基础框架,来集成和管理相关的技术与应用系统,使用户可以在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协同地开发、制造和管理产品。其特点是:深化集成,将产品生命周期内产品计划、数据、质量管理等利用一个信息框架把信息集成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管理;协同开发,让更多的部门,如市场、销售、采购以及用户等参与到产品的研发和制造过程中来,实现优化运作的过程;信息共享,参与产品生产过程的各部门,都能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上容易的获得产品生产各阶段的信息。

PM-ASP项目管理信息化模式。在PM-ASP模式下,项目参与方无需购买昂贵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而是租用PM-ASP服务供应商所提供的远程应用服务。在租用期间,项目参与方只需提供其业务数据并支付租金,就可以在客户端得到相应的应用服务,而硬件的部署和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实施、管理以及日常维护等工作则全部由PM-ASP服务供应商负责,避免了在初始阶段巨额资金的投人,因而极大的规避了投资风险。而且PM-ASP的用户众多,规模效应的显现,也使得其价格比起传统模式更具竞争力。

PM-ASP在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商业运作,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随着工程领域信息化应用程度的加深,PM-ASP将会在如下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数据安全将会成为首要的考虑因素;使用功能进一步得到加强,更易于使用,并且可以与其他项目管理软件实现数据交换。

四、结论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协调和考虑才能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工程项目管理当中去,从而来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只有充分认识到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存在问题的根源,掌握了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才能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让信息技术真正的为工程项目管理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 R197.3;F2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3-173-03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当今世界进入信息化数字时代,信息化改变了一个单位的管理模式、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医院也进入了信息化数字时代,医院的信息系统要求能够连续、系统、准确地采集、存储、传递、处理相关的信息,为医院管理、临床医疗和服务提供能够安全可靠的技术支持。在医院的经营活动中,利用计算机和医院内部局域网等信息技术传输各种数据,如利用就诊卡进行挂号、看病和交费,避免许多重复项目的录入,并达到患者信息的多方共享;医院利用一卡通,使就诊患者的挂号、划价和收费同时执行,即患者在划价的同时进行收费,费用由计算机自动汇总,医院内部信息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之间能通过集成实现信息的交互与共享,它还能够连续、系统、准确地采集、存储、传递相关的信息,为医院管理、临床医疗和服务提供包括决策支持在内的技术支撑,接诊医生利用就诊卡从内部信息网中可调阅出就诊患者的各种检查记录和结果,使医生能以最全面的信息快速判断出就诊患者需要治疗的最佳方案,使患者缩短了诊疗时间、提高诊断水平,减少患者看病的等候时间,同时也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减少许多重复检查的项目,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也为医院远程会诊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并对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产生良好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简便、快捷,切实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但是同时也使人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逐渐增强,为某些应用程序中的差错提供了重复运行的空间,导致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违规行为[1],如单位内部信息系统的应用程序若有错误或被人为篡改,计算机就会按错弊程序处理所有的业务,错误的后果将会给单位带来灭顶之灾,所以任何单位不能忽视监控职能,应该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工作,构建一个与网络化环境相适应的适时监控机制和方案,重视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对信息系统的审计和监督功能,由内部审计人员及时评价医院内部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实现信息技术的综合性、全面性、多方位控制,使医院在经营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1 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从审计实践应用计算机技术到逐步向审计信息化发展,但是现实审计现状情况是,计算机信息审计从深度和广度都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同时要建好医院的网站,要明确目标受体[2]。

1.1 主观因素是审计人员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层次不齐

大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只会简单的操作计算机,仅会使用简单的办公软件,仅停留在文档编制、数据加工等简单操作,根本达不到完全实现医院信息化审计的水平,内审人员因为计算机操作水平或信息化知识有限,专业胜任能力欠缺,分析、判断能力不强,使得医院内部审计人员不能或不敢去尝试利用计算机进行财会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审计,医院信息化审计属于“摸着石头过河”。随着医院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打造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内部管理平台,是医院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3]。

1.2 客观因素是审计软件和硬件的发展不全面

目前我国医院内部审计中还没有开发专门针对医院信息系统审计信息软件,没有可使用的工具和技术。没有专门的审计软件和程序,内部审计人员想使用也无从下手,一般的应用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利用审计软件或模块计算机辅助技术,但是目前我国审计实践中对医院信息系统审计的诸多工具和技术还没有完全加以应用,还是一个真空地带。

1.3 医院领导不重视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医院领导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医疗业务和经营管理上,对医院内能创收的临床一线和医技科室比较重视,忙于抓医院的业务收入,想尽各种办法吸引更多患者来医院看病就医,即注重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对其他一些辅助科室和后勤、行政科室因为不能为医院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而关注不够,对医务工作者医院都有硬性规定定期到上级医院脱产进修学习新的医疗知识和技术,而在医院各类信息系统建设和使用中,很少考虑到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认为不值得为内部审计部门投资,能保证一般性的监督、检查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投入更多的人、才、物的支持,没有创收就属于消费;单位领导或上级审计部门的内部审计协会也重视来够,没有投入信息性价比建设资金和专门的培训和学习,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

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也是内部审计领域的一场变革,应该引起上级业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关注,可以研究专门的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专用软件,即专用的医院信息系统审计软件,定期组织培训和学习,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通过脱产和自学的形式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系统学习,最好有专门的文件规定在3年或两年中必须有3个月以上的专业脱产学习时间,才能系统地掌握和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内部审计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或是通过参加培训班的形式让内部审计人员到相关院校系统学习都是掌握计算机水平,内部审计人员应努力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以此开展医疗机构内部各项审计业务工作。这样即改变传统审计滞后的局面,又降低了审计风险[4]。只有这样,内部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才能明显提高,才能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和鉴证功能。

2 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各个行业都建立了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审计的重点将是对医院内部网络信息系统的审计,对医院内部信息系统网络的开发和运行效率进行审计,认证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医院的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及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和网络构成的,按照医院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5]。根据卫生部的要求,医院的信息系统必须符合《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系统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的相关要求,并符合卫生部相关的卫生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并按照政府的要求,支持卫生信息的区域共享和交换。

2.1 医院的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HIS系统,可以在医院内部联网的基础上达到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并搭建有中间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为了保护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必须规范医院的信息系统管理,保证合理利用系统资源,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对医院的运营环境和运营方式比较熟悉,可以对内部网络信息系统的合规性、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以及网络生成的各种信息进行验证。医院内部的HIS系统是否实施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否实行系统操作权限分级管理,信息安全采用身份认证、数据库和运行系统实行权限控制,保证数据的使用控制,并且能够保护就诊患者的隐私不泄露,使医院内部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做到规范化管理,保证医院内部业务的连续性。医院定期对运行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每月制订报表,送领导批阅,并反馈给全院各科室传阅[6]。

医院内部信息系统内必须有挂号收费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血库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系统、病案管理系统、办公OA、患者的咨询服务系统等,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能通过集成实现信息的交互与共享[7];信息系统在医院内部是否能够连续、系统、准确地采集、存储、传递相关的信息,能否更好地为医院管理、临床医疗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持,能否及时自动生成各项相关的统计报表,并且能具备与基本医疗保障系统、卫生行政部门等系统的信息交换条件。

2.2 检查医院的信息系统是否实施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为了保证医院内部信息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医院还必须具有防灾备份系统,实行网络运行监控,有防止病毒入侵的各种措施;具有冗灾设备、UPS设备、防雷设备、网管系统、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设备,以保证医院内信息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定期对医院内部的信息系统进行查检;检查操作权限是否实行分级管理,信息安全是否采用身份认证、权限控制(包括数据库和运用系统)、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2.3 医院内部的信息系统必须实行信息系统操作权限分级管理

为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和所有信息不外漏,定期检查医院内部的信息系统即医院的信息平台能不能良好运行,医院信息化发展的重点是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是否能为临床提供服务,医院内部是否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集成平台,可以建立多个临床信息的消息集成系统,使电子病历可以共享与集成其他系统产生的患者诊断与治疗信息,为患者信息的横向交流和远程医疗提供支持,满足医院内部临床需要,能够提高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效率。

2.4 加强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

加强对专职技术人员监管管理,定期检查其工作日志、必须有完整的技术档案,并有信息网络运行、设备管理和维护、技术文档管理记录;必须有系统信息变更、配置管理的制度和相关记录;并有完整的日常运行维护记录和值班记录,并且能够及时处置安全隐患,必须有信息系统运行事件(如系统瘫痪)相关的应急预案,各部门各科室都有相应的应急措施。

(1)定期检查医院内部是否备份医院信息系统所有的数据,包括全部患者的费用信息和医疗信息。(2)是否制订医院《数据备份方案》,并按照要求做到逐条认真操作。(3)定期对数据进行完整性检查,并做恢复试验,以确保备份数据的安全可靠,并定期对数据进行整理。(4)是否对服务器每天进行仔细检查,客户端登录和访问数据库是否正常等,如果系统发现异常情况,是否马上进行了处理和检查。(5)医院内部是否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和信息系统管理规范,做到各种口令不外泄。每次对服务器进行操作时,认真做好登计;医院内部的数据备份磁带是否做到异地存放;医院网络管理必须准备两个以上数据库备份,并且存放在两安全的地方。

现代内部审计从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发展;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发展;从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发展;从帐项基础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发展[8]。信息系统审计是建立在审计人员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应用的基础上,由于审计软件的审计自动化程度高,由此对多方获取的无纸化的审计证据的梳理与判断的难度增大了,而审计人员的更需要有较强的判断力[9]。

所以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有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学习和运用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审计知识,系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各种信息系统审计技术手段,创造条件,在加快内部审计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积极应对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不断发展信息系统审计,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核心竟争力[10]。

[参考文献]

[1] 黄作宾.信息系统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121.

[2] 王振东,魏冰玉.医院网站设计思路及前景展望[J].中国医院管理,2007,24(2):63-64.

[3] 宫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架构[J].中国审计,2013(1):55.

[4] 李芳.医疗机构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中国卫生经济,2004,23(8):74.

[5] 钱勇.浅谈医院信息网络安全管理[J].现代医院管理,2009,21(9):11.

[6] 宋建敏,陆涯林.信息服务中心在医院优质服务中的作用[J].医院管理论坛,2012,29(6):25.

[7] 卫生厅.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S].2012:174.

[8] 蔡春,车宣呈,陈孝.现代审计功能拓展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128.

[9] 黄作宾.信息系统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278.

篇10

[关键词]水利自动化;信息化;发展

引言

水利自动化是水利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信息化的基本系统和建设基础之一。所以可以这样说,水利自动化的发展是与水利信息化发展相一致的,它们有协调统一的发展方向,有相辅相成的发展规律。但是对于水利信息化方面的规划工作,要与其他的水利工程规划工作不太一样,水利信息化的重点工作应该放在规划各种水利信息上。2003年,水利信息化的具体规划在我国正式颁布,《规划》指出了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三大问题,而水力资源缺乏就是其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也就是说,尽管我国水利信息比较丰富,但严重缺少采集这些信息的手段和方法,这对水利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起到了很严重的阻碍作用。接下来本文就针对我国当前水利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做了相关介绍,希望在充分认识到现状的不足和发展的方式之后,能起到促进我国水利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作用。

1、水利自动化

1.1水利自动化概念概述

水利自动化系统是作为一种自动监控与测量系统服务于水利管理工作的,系统的主要工作是自动采集并传输、存储各种水利资源信息同时对这些信息进行自动化处理,显而易见,这个系统具有明显提高水利系统对信息的获取速度和精度的优点,进而方便水利系统对相关水利信息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和预报。正如上文所说,水利自动化是水利信息化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水利信息化的基本系统和建设基础之一。一般对于信息化的理解,我们都只是停留在表层,认为信息化的发展代表了我们智能化工具的进步,是新的生产力诞生的代表。但是事实却不仅如此,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是属于行业信息范畴内的,代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这其中的水利自动化则是一个技术体系,在采集水文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水利自动化的大力发展和建设,对我国目前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1.2水利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1.2.1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我国最早的水利自动化技术是应用在采集防汛的信息这一方面,不仅在信息的采集上发挥了独特的优势,更是能够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很好的处理以及传输。这是最早的水文报测系统,后来伴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不断进步,这项技术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包括传输信息的方式,从最开始的短波信道发展到后来的超短波信道再到现在的微波信道和VSAT卫星信道,组网能力越来越强,信道越来越宽,网络可靠性能越来越高。

1.2.2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我国水资源的管理决策主要是指对水资源的评价评估、对水资源的预测预报以及对水资源的决策支持、对水资源的调度、对水资源的信息和对水资源的中长期规划等应用,它的信息资源大部分来源于水文信息、水资源用户信息、水利工程信息、生态环境信息以及社会经济信息等。“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是水利自动化技术应用的非常典型的例子,它对水资源的管理效率有非常大的提高作用,同时对节约水资源做出了重大贡献。

1.2.3水质监测和管理系统

“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也是水利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典型例子之一,这一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各种水土的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需要用到的技术很多都依赖于现代十分发达的科学技术,比如遥感技术等等,现达的科学技术是这一系统建设的根本和基础。目前,“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实现系统的自动化监测与自动化水质评价,包括移动监测某些突发的污染事件。

2、水利信息化

2.1水利信息化的概念概述

水利信息化的定义是在2003年颁布实施的水利信息化《规划》里明确提出的,它是指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各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的开发和广泛的利用,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与传输、贮存和处理服务等等,从而使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与效能全面提升的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除此之外,我国的水利信息化规划里也对水利信息化系统结构做了相关阐述:水利信息化系统的构成包括信息化的环境、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的业务等。信息化的保障环境又由水利信息的标准化、水利信息化得建设和管理、安全系统、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资金的维护与运行以及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等诸多方面组成;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组成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水利信息的采集、水利信息网及水利信息的数据中心等;而水利的信息化业务应用是一种支撑应用。

2.2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2003年颁布实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规划》里面,针对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提出了三个发展阶段的要求,分别是近期发展的目标要求、中期发展的目标要求以及远期发展的目标要求。其中,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近期目标又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方面是全方位构建水利信息的基础设施,这也就是意味着我们需要深度开发,全方位调动起来所有的水利信息资源,基本上完成水利信息化中所需要的信息网和数据中心;第二方面则是加强相关方面的人才培养,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系统进行进一步完善,这样做既保障了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又为水利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规范的方向;第三方面就是着重发展建设水利信息化发展中的重点项目,使之建设基本完成,同时做好其他业务的基本部署工作。这也就是意味着第三方面的任务就是水利信息化系统的基本建成,这样就随即解决了信息资源的不足和信息共享的困难等问题,基本满足了水利信息化建设当中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水利行政管理的效率也从侧面得以提高。从上述的《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里水利的信息化建设近期和中期目标中不难看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工作还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水利信息资源的采集两个方面。所以如果想要完成这一近期目标,对每一个业务做专门的规划是不可少的,需要对各个业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划,也不能忽略已有的系统的建设,这样水利信息化的信息采集初步需求才能被满足。规划里说的中期发展目标是:对水利信息的采集系统进行持续的建设,使之逐步完善,进而满足各个业务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规划里面所说的远期目标是:最终要把水利信息采集系统建成一个内容非常齐全、系统相对完善、时效性比较高,并且和业务应用的需求非常适应的综合系统。

3、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是十分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形势的,也是时展的潮流,这一建设的发展很好的保障了我国水利自动化技术的相关研究。而反过来,水利自动化又是水利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对水利信息资源的凝聚和自动化采集、传输存储都起到了大大的提高作用。但是,作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发展项目,水利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也同样面临着很多十分严峻的挑战,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和研究者必须要在理论和技术的深层次研究方面不断加强力度,使其优势更加明显的表现出来,使其在水利建设方面为国家的经济与技术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艾萍,吴礼福,陈子丹.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核心内容分析[J].水利信息化,2010(02).

篇11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技术;工作原理;现状;趋势

1.前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大众对供电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伴随着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该技术在社会的不同领域陆续被广泛应用,在科技得以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力自动化技术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电力自动化技术作为电力与电子信息的融合,是一项综合的科学技术,将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互联网技术等诸多学科的相关知识融为一体,其自动化水平能够直接反映电力发展水平高低,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出巨大作用,同时给输电系统带来深远的影响,也是目前及今后能够有效解决电力资源与能源问题的关键所在,是现代电力系统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确保现代电力系统得以安全可靠运行。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根据电力自动化技术工作原理,探讨了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工作原理和现状,并就其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目的为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参考。

2.认识电力自动化技术

2.1内容:(1)馈线自动化:能够有效完成馈电线路的控制、检测、隔离故障、网络重构和故障诊断,主要作用包括:就地控制及远方控制、恢复供电及转载负荷、调压及无功补偿、隔离故障区及监测运行状态。(2)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把变电站的信息传输、继电保护、远动及控制测量等融为一体,从而成为一体多机的共享系统。(3)配电管理系统:指的是利用现代计算机、通信等设备与技术,管理并监视配电网的运行,该系统不仅作为整个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管理、控制及监视中心,也是该系统中的神经中枢,具体包括:用电、管理及负荷管理等。

2.2工作原理:(1)电力自动化主要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也就是把计算机调控系统置于电力系统的中心,以此覆盖周围地区信息,同时周围的电力场及发电站利用这些信息反馈装置,实现远程信息流通,形成一个立体的网络覆盖区域,最终实现电力系统的协调运行及相关信息的流通。(2)中心计算机负责宏观方面的整体调控,其他相关监控设备负责记录异常事故,同时对操作控制自动化设备的运行和异常现象实施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计算机之间信息的流通,最终成为严密的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系统。(3)电力自动化控制是将分层控制作为基础,并通过分配发电站及调度控制室相关职责,实现电力系统的稳定、协调运行,最终达到经济合理、安全稳定和有效控制电力系统的目标。(4)配电通信系统是配电自动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配电网终端节点数量相对较大,在通信方案选择时一般较为困难,所以在选择通信方式时,电力企业应该根据用户的实际状况选择性能相对较高的通行方式。

3.电力自动化技术现状分析

3.1职能电网获得较快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目前发展的情况是依托电子信息技术的计算机作为其重要媒介与载体,全过程实现核心控制,并将最新的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等融入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可以动态分析电力自动化的软件运用。

3.2配电网络得以较快发展;实现配电网络自动化对促进电力自动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技术支撑可以有效地促进区域性配电网络升级,当然,此类技术的日益完善得益于高速发展的高新技术。

3.3配电管理得以科学化:将计算机技术融入配电管理的全过程,结合最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通过电力自动化相关设备进一步对配电网络自动化程度实施全程的监督与控制,其作为电力自动化工作的核心。依据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需求,配电管理更需不断科学完善,并定期采取政策方面或技术层面相关举措来引导并鼓励电力的供给与需求,最终参与电力自动化的管理。

3.4变电系统得以进一步完善:该系统常见于变电站自动化运用过程,借助计算机技术将变电站中的测量、传输及保护等功能融为一体最终实现资源的公用共享,变电系统自动化具体包含数据搜集、继电保护和运行控制等重要环节。

4.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4.1功能分层分布:电力自动化和通信系统密切相关,为了深入贯彻功能下放、分级分层及切实提高事故的响应速度等原则,电力系统自动化系统可分为主站、子站及馈线共三层。三层之间的通信大都采用光纤以太网、光纤环网、电力线载波及无线等方式,其中的电力线载波作为一种非常理想的通信方式,是为了传输高频保护信号及话音信号而设计,是基于线路两端阻波器点对点的通信。

4.2用户对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该系统的保护集中于对馈线的保护,切除馈线故障时并不严格要求必须快速,不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用户对用电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将成为工作重点。

4.3进一步提高电能质量:随着大功率电子开关设备的广泛应用,由此带来的电能质量问题逐渐引起电力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切实提高电能质量的新方法、新技术已成为接下来电力系统中新的研究热点。

4.4主站一体化:随着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大众对供电可靠性要求显得越来越高,不过,由于电力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平台不够统一、功能欠缺,致使各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互联及信息共享,因此,在接下来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改变此不利局面,应该会把各自为政的系统协调成信息共享的一体化系统,也就是将数据采集及监控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组织成平台统一、信息共享且高效灵活的信息系统。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日益进步,电力系统应该随之予以更新,电力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地缩短停电时间,同时还可以缩减系统的运行成本,切实改善供电质量,最终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说电力系统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电力系统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也可以认为安全、可靠而高效的开发电力系统不得不需要电力自动化技术,所以,作为新时期的电力企业工作者,需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利用闲暇时间加强个人理论学习,深入研究相关技术方法,勇于探索,并积极利用外出培训的机会加强同行间的交流,将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与工作实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实现电力企业的安全可靠供电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单位: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

参考文献:

[1] 陈迪,汤文洁.浅析电力自动化的现状及其前景[J].电工技术天地,2012.

[2] 刘绍勇.探讨电力自动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论坛,2012.

[3] 王怀喜.电力自动化发展现状与趋势[J].科技资讯,2009.

篇12

>> 浅谈物流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策略 物流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新疆铁路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 物流信息网络平台构建对物流行业影响分析 物流行业“物联网”信息化应用的业务研究 浅析苏州市物流行业信息化现状及对策 浅谈通信运营商在物流行业信息化领域的发展机遇 2008年中国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展望 新时期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 钢铁企业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 浅议物流信息化建设 新时期铝行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 船舶行业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研究与建设 浅谈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 物流行业SWOT分析 构建物流企业信息化平台 新百电器 信息化物流平台全景解析 物流信息化: 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饶国政,冯志勇,张丽,聂旭飞.基于本体的物流行业知识库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25(9):2734-2737,2740.

[3]田青,白卫东.物流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2010(1):96-98.

[4]曾玉霞.国内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初探[J].学科探索,2007(3):48-49.

[5]赛迪集团.2008年中国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五大趋势[J].信息与电脑,2008(1):37-38.

[6]林软耘,黄晨,顾建王.物流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前景[J].产业经济,2013(2):299.

篇13

>> 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建设探讨 我国数字动漫与信息化水平的典型相关分析 当前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问题探讨 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探析 刍议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 我国农村信息化电子商务的发展研究 我国农村财务信息化问题探析 我国农村信息化现状与改进建议 探讨我国船舶工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我国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探讨与思考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信息化发展阶段与路径 浅析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浅谈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思考 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国农业信息化面临的新机遇与发展建议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与发展措施 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创新发展与整合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4]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R],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

[3]农业部.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

~2015)[DB/OL].[2007-11-29].http:///xztz/t20071129_929804.htm.

[5]李道亮.知微知彰 有的放矢――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特殊性[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3):63.

[6]彭超.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信息化――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查报告[N].人民邮电报,2006-03-17.

[7]杨玲玲.需求品味提升 实用要求更高――我国农民信息需求现状及趋势调查报告[N].人民邮电报,2006-03-17.

篇14

>> 西部“211”高校在“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研究 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的中国财税政策分析 十二五期间民生制度保障 “十二五”期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分析 我国教育装备信息化现状与策略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浅谈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现状 十二五期间,对农广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十二五期间我市石油机械产业的机遇 解析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对策的研究 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热点透析及启示 浅论十二五期间税收管理与纳税服务创新趋势研究 “十二五”期间推进医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杭州市江干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十二五”展望 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十二五期末个人看病承担费用将不超过30% 等 十二五期间中国药品零售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张进宝.从“六要素模型”到“CIPO 模型”:教育信息化研究思路的再审视[J].中国电化教育,2008(10):5-9.

[3]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

2012(5):5-14.

[4]郑旭东,严莉.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新阶段的多维透视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3(2):29-34.

[5]黄荣怀.信息化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12(5):11-17.

[6]钟绍春,王伟.关于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3(2):106-110.

[7]柯清超,陈蕾.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发展: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8):35-39.

[8]陈波.对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学模式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2):8-12.

[9]任改梅,汪晓东,郑艳敏,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开发[J].远程教育杂志,2014(4):3-13.

[10]方兵,杨成,王运武.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构建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6):72-79.

[11]陈琳,李凡,王矗,等.促进深层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69-75.

[12]钱丹.基于私有云的高校云共享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5):29-32.

[13]成江s,解月光.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1(2):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