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人际沟通的困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聪明勤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很多单位在招聘时都会提出其他的要求,特别强调应聘者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现实意义上的沟通指的是个人、组织、社会之间的信息传递、接收、分享和双向交流的构成。[1]人际沟通能力就是在某个团体或者某种情境下与他人进行信息传递、接收和分享的能力,是与他人能否和谐相处的表现。每一个人不仅是独特的个体,更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体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中都要与周围的人接触沟通。良好的人际沟通不仅有利于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和增强群体的凝聚力,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而失败的人际沟通会导致人际冲突,这不仅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而且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从这个层面上讲人际沟通是十分重要的。现阶段对人际沟通困扰的研究主要针对大学生、小学生,而忽视了高职大学生,特别是高职护理专业女生。如张翔,樊富珉在《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文中指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上升的阶段,他们的人际关系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人际关系状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相关。[2]杨荣在《对大学生宿舍人际沟通团体训练干预的研究》一文中提出用团体干预的方法团体训练的干预能较有效改善大学生中面临人际关系困扰者的处境,同时对正常者也有增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且大学生对团体训练各个环节及总体功能的评价均为积极满意。[3]陈文彬在《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及其归因心理分析》一文对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进行了分类和原因分析。[4]
那么,高职护理专业女生的人际沟通困扰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笔者采取随机调查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我院护理系女生为被试,分别选取初中起点和高中起点的女生各100名。这200名被试从不同班级随机抽取。
(二)研究工具
1.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5]
此量表是我国学者郑日昌(1999)编制的,共有28个问题,总分28分,主要测被试在人际沟通与交往中是否受困扰,困扰的程度有多高,分为四个等级:无/较少困扰(0―8分)、有一定程度的困扰(9―14分)、有较严重困扰(15―20分)、有严重困扰(20―28分),经检验其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86,分半信度为0.78,同时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结构。
2.对自我的评价及对成长过程中父母教育方式的自我陈述。
三、结果与结论
本研究获得有效量表189份,有效率为94.5%。结果如表1所示,未检出有严重困扰的学生,但有9名被试有较严重困扰,占4.76%。得分最高的五项见表2。
通过对上述表1和表2的分析,结合被试的自我评价及父母教育方式的自我评述,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我院大多数高职护理专业女生人际沟通无困扰或较少困扰,少数高职护理专业女生人际沟通存在较严重困扰。
2.有较严重困扰被试的自我评价低,在自我陈述成长过程中父母教育方式严厉。如有被试评价“我觉得自己不怎么漂亮,我觉得在宿舍大家都不愿意和我交流”,“我觉得有的女生比我能干,她们家庭条件也好”,“父母不听取的意见”,“父母对我很严格,不允许我和异往”。
3.对自己的仪表(容貌)缺乏信心,自己的烦恼无人可倾诉,是最困扰高职护理女生的人际问题。
四、培养人际沟通能力的建议
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女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护理专业是以医学知识为基础的专业,又与社会人文学科密切相关,是直接与人打交道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护理人员不仅不可避免地要与病人及其家属交往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行沟通,还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护理人员、医疗技术人员和医院各级管理人员交往和沟通。如果是社区护理人员,还要面对与各种社区机构和社区工作的其它联系人。从这个层面讲,研究护理专业的学生的人际沟通现状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高职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在生理与心理方面都不及普通高校学生成熟。高职生正处于生理成熟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和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发展的时期,这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时期。但是由于他们大多年龄尚小,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时常表现出自卑、情绪不稳定、容易焦虑、意志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他们的人际沟通与交往。再加上大多数在校的高职生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生长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困扰,特别是自我意识方面,表现出自我体验过强而自我调节能力很差,表现在人际沟通与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关注自我而忽视沟通对象,这也会影响人际沟通的成败。
最后,由于社会期待的女性特征为优雅、矜持和含蓄,因此女生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胆小、被动,不敢主动沟通与交往。另外,也有女生愿意主动与人沟通和交往,却由于不了解交往和沟通的技巧,因而不善沟通甚至不会沟通。
笔者建议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女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从心理因素和沟通艺术两方面入手。
人际沟通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方面。认知上的差异可能造成沟通双方失调,情绪的差异对信息传递的影响很大,个性方面的差异是沟通中最主要的障碍[6]。对自己的仪表(容貌)缺乏信心会导致认自我认知的降低。统计结果也显示觉得自己不漂亮,觉得在宿舍大家都不愿意与之交流的被试确实存在沟通困扰。而笔者的深入调查却显示自我评价低只是被试的认知差异,改变错误的认知可以帮助她们重新获得人际沟通的信心。而情绪不佳和个性不和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就要从控制情绪和端正态度等方面解决。
沟通既需要科学性,又需要艺术性。除了解决心理因素提高沟通能力之外,也需要培养科学的沟通艺术。沟通艺术主要体现在谈话的艺术上,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谈话的艺术可以从言语和非言语两个方面去培养。从言语的角度来说要培养学生诚恳、准确且通俗的语言,从非言语的角度来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习惯,如说话时目光要正视对方,语音语调要恰当,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等。
总之,我们要从心理因素着手改变学生错误的沟通认知和自我认知,提高沟通的信心,端正沟通的态度,从艺术因素着手灌输正确有效的沟通方法,充分满足高职护理女生的沟通需要,不断提高高职护理女生的人际沟通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斌.人际沟通[M].2006,16.
[2]张翔,樊富珉.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1):364-367.
[3]杨荣.对大学生宿舍人际沟通团体训练干预的研究[J].池州师专学报2007,21,05.
[4]陈文彬.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及其归因心理分析[J].心理天地,2005,5:64-67.
[5]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1.
要开展和做好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先了解当前农村中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需求现状。为了解陕西省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状况,于2011年5月在陕西省泾阳县三所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 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燕王中学、北赵中学、姚家巷中学三所农村中学,各年级分别随即抽取一个班。
2.调查工具
共发放问卷300份,得到有效问卷281份,其中初一学生108份,初二学生107份,初三学生65份;男生134份,女生147份。
调查问卷包括:(1)个人基本资料,包括学校、性别、年级、家庭月收入、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父母是否离异等。(2)心理咨询需求调查问卷。采用张琴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调查问卷》[1]。该问卷共包含34个条目,每个项目的答案从1“极不需要”到5“非常需要”分为5级。该问卷包括学习发展咨询需求、人际沟通咨询需求、行为困扰咨询需求、价值观咨询需求、情感情绪咨询需求5个维度。信、效度满足心理测量学的标准,可以应用于中学生群体。
3.统计处理
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二、 结果与分析
1.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总体状况分析
从整体上看,初中生整体心理咨询需求在中等偏上水平。在各个因子中,对学习发展心理咨询需求水平最高,其次是人际沟通,然后是价值观、情绪情感方面的需求,得分最低的是行为困扰。
将各个年级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总体平均值进行比较,从图1的结果来看,初三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水平最高,其次是初一,心理咨询需求水平最低的是初二年级。总之,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水平发展变化的趋势是波浪曲线变化,呈现类似于英文字母“V”的图形。
2.农村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水平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1)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及各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
对男、女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进行t检验,发现在心理咨询需求的各个维度中,性别差异有不同的影响。在行为困扰、情绪情感咨询需求上男女存在显著差异,男生需求水平明显高于女生,而在学习发展、人际沟通、价值观咨询需求上男女生不存在明显差异。
(2)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各因子在年级上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年级的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水平最高的是学习发展咨询。从需求各因子水平的高低来看,对人际沟通咨询需求水平最高的是初一年级。初三年级对学习发展、行为困扰、价值观和情感情绪咨询需求水平在三个年级中均为最高,且在学习发展和价值观咨询需求方面显著高于初二年级。
(3)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各因子在家庭收入上的差异
将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下视为低收入家庭,而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视为高收入家庭。在281人有效被试中,112人为低收入家庭,35人为高收入家庭,其余134人不知道自己的家庭月收入情况,对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初中生进行t检验,发现除价值观咨询需求高收入家庭高于低收入家庭外,在学习发展、人际沟通、行为困扰及情绪情感咨询需求方面,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得分均高于来自高收入家庭学生得分,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4)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各因子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
将受教育程度在中学及其以下视为受教育程度低,而受教育程度在大学及其以上视为受教育程度高。281名有效被试中,有41名学生不知道父亲的受教育程度,44名学生不知道母亲受教育程度,217名学生父亲为低学历,220名学生母亲为低学历,23名学生父亲为高学历,17名学生母亲为高学历。分别对父母教育程度不同的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进行t检验,发现除价值观咨询需求父母低学历高于父母高学历家庭外,在学习发展、人际沟通、行为困扰及情绪情感咨询需求方面,父母低学历的学生得分均高于父母高学历学生得分,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5)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及各因子在父母婚姻状况上的差异
281名有效被试中,有9名学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婚姻状况,18名学生来自父母离异的家庭,254名学生来自父母未离异家庭。对父母离异和父母未离异初中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进行t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来自父母未离异家庭的学生在学习发展、人际沟通、价值观、情感情绪咨询需求上均高于离异家庭学生,而离异家庭学生在行为困扰咨询需求方面的得分高于未离异家庭学生。
三、 讨论
1.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整体状况
从整体上看,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在中等偏上水平。具体而言,初三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水平最高,其次是初一年级,心理咨询需求水平最低的是初二年级。总之,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水平发展变化呈现出类似于英文字母“V”形图形。
从内容上看,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最高的是学习发展咨询,这说明学习和发展问题是农村初中学生最关注的,也是农村各个年级初中生最主要的心理咨询需求内容。学习是初中学生的首要任务,学习成绩是家长和学校最为看重的,也是农村学生改变命运的一条捷径。因此他们对如何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适应学习环境、自我激励、自我潜能开发、改掉粗心、自我管理、人格完善、素质提升、生涯规划等问题非常关心,这方面的咨询需求水平也较高。
从咨询需求水平高低来看,对人际沟通咨询需求水平最高的是初一年级。初三年级对学习发展、行为困扰、价值观和情感情绪咨询需求水平在三个年级中均为最高,且在学习发展和价值观咨询需求方面显著高于初二年级。由于初一年级学生刚刚由小学升入中学,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适应和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如何和新同学、新老师和谐相处,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是他们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而初三学生,年龄大约14、15岁左右,升高中的压力、青春期的萌动、迫切想要脱离成人束缚的渴望,使他们身心经历巨大变化,所以他们对学习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及价值观问题特别关注。
2.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性别差异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内容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想要寻求心理咨询的主要问题是学习发展咨询,而男生想要咨询的问题除了学习发展外,还有行为困扰和情绪情感。可能是由于在农村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求学机会来之不易,很多女生把上学看作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机会,因此格外珍惜,在学习方面一般较男生积极主动、刻苦勤奋,因而在学习发展咨询需求上显著高于男生。而此年龄阶段的男生自控能力比女生差,易迷恋网络游戏,情绪、行为易冲动,所以对行为困扰、情感情绪咨询的需求水平高于女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女中学生因人们的偏见而对自己的学习要求更加苛刻[2]。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进入初中后女生的学习会不如男生,这种观念导致女生们在潜意识里的自我期望值降低,但青少年的好胜心理又迫使她们和男生一争高下,所以女生对自己的学习更为关注[3]。
3.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家庭背景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在学习发展、人际沟通、行为困扰及情绪情感咨询需求方面,低收入家庭学生得分高于高收入家庭学生,父母低学历的学生得分高于父母高学历学生得分。价值观方面的咨询需求,高收入家庭学生高于低收入家庭学生,父母高学历学生高于父母低学历学生。可能由于在农村父母高学历家庭学生的父母大部分是学校教师,高收入家庭学生也大多来自于父母为村干部、教师或者有除土地之外其它收入的家庭,相比较于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家庭学生,他们了解和接触到更多社会拜金主义风气、社会贪污、腐败问题、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攀比等社会影响及成就感、责任感等价值观问题,对这方面的困惑也较多,因而特别关注这方面的问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和高收入家庭和父母高学历学生人数较少有关。
研究结果也表明,来自父母未离异家庭的学生在学习发展、人际沟通、价值观、情感情绪咨询需求上均高于离异家庭学生,而离异家庭学生在行为困扰咨询需求方面的得分高于未离异家庭学生。这表明,父母离婚会给中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也更容易产生行为方面的问题:冲动、自杀、迷恋网络游戏等,但差异未见显著,可能与离异家庭学生人数较少有关。
相比较于城市中学来说,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环境设施、师资水平、开展状况等都低于城市中学,但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是存在的,因此,相关部门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大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满足不同群体心理咨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琴.重庆市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实习护生; 人际沟通能力; 影响因素;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换意见、观点、情况或感情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来完成的。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人际交流减少,大多依赖于虚拟化的沟通手段,使得面对面的人际沟通机会越发减少。然而,护理工作是离不开人际间的交往与沟通的,有效的沟通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核心和关键[1],护士在工作中是与患者和家属、医生接触最多的人,处于人际交往的关键地位。而实习护生是护士队伍的后备军,鉴于专业技术尚不熟练,加之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汇总了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分析了沟通能力的影响因素,对提高沟通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展望了发展方向。
1 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
1.1 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2]
刘迎春等[3]用Spitzberg等设计,王泳贵翻译、修改的人际沟通能力问卷对240名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调查显示:护生的沟通动机平均得分为(2.20±0.36)分、沟通满意度平均得分为(2.27±0.26)分,均低于平均值3分。此外,实习护生的沟通积极性不高,调查发现有时患者因为治疗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而迁怒护生,会对护生有言语甚至是人身的攻击,使得护生有一种挫败感,从而无法调动工作热情[4]。同时,学生对沟通重视程度不够,沟通意识不强[5]。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越来越少,也是导致实习护生沟通能力降低的重要原因。
1.2 女生沟通能力较男生略强[6]
通常认为女生的语言驾驭能力优于男生,这与女生比男生情感丰富,更擅长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关。与此同时,女生对于非语言信息的识别和利用也能很好把控,对于患者的语音、语调、动作、眼神等传递的信息能够很好的领会,从而能更好的理解患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男生较为独立,而女生的社会朝向性较强,因此女生在沟通态度和服务意识上要优于男生。总之,女生的性格特征使其在沟通上更加顺畅,故而在沟通中得到的评价也更高[7],带教老师要根据这一特点,更多的鼓励男生抓住一切机会与患者交流。
1.3 城市生源的护生比农村生源的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略强
城市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高于农村学生的父母,学生的教育资源、自信心及承受挫折的能力也相对较强[8]。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医学生沟通能力的重要因素,应优先解决医学生的家庭氛围与家庭经济状况问题。研究表明医学生的家庭氛围越融洽,家庭经济状况越好,沟通能力就越好[9]。带教老师应重点关注经济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从容的面对患者及家属。
1.4 独生子女的沟通能力略低于非独生子女
近些年来护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他们在长辈的呵护和照顾中长大,很少有主动照顾他人的意愿,也缺乏主动沟通的意识。独生子女的家庭成员较少,缺少与兄弟姐妹的交往,引起沟通受限[10]。他们在集体生活中“被迫”地与同龄伙伴和同学进行交往,其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表现能力均低于非独生子女。
2 导致沟通能力不足的影响因素
2.1 护生方面
(1)缺乏人际沟通的经验[11]。实习护生是从学生到护士的过渡时期,社会经验尚不丰富,人际间的沟通和交往也很局限,这使得护生对患者存在恐惧心理,不能很好的进行沟通。(2)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临床经验有待丰富。护生对于患者各种各样的临床问题常常不能准确地回答,逐步失去了患者的信任,沟通也常难以进行。加之操作技术还不是很熟练,难免会有失败的情况发生。一些患者不愿让实习护生为他们做操作,就是担心操作失败,会给自身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和经济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沟通的难度。(3)缺乏人际沟通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沟通结构的设计、非语言沟通技巧的应用、体态语言的使用等都会影响沟通的效果。而护生实习期偏重于完成实习任务,对于沟通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4)护生自身性格特点。个别护生自我意识强烈漠视他人感受[12],导致临床上沟通困难。还有的护生存在缺乏自信、胆怯、恐惧等心理特征都可能影响护患沟通。而外向型性格的护生在与患者沟通中占优势,这些护生大多拥有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学习方面积极向上,人际关系方面擅于与人交谈,乐于与人合作。在实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通常也不会退缩,而是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沟通,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13]。
2.2患者方面
(1)对医疗服务期望过高[14]。患者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于实习护生更加不信任、不配合。(2)疾病的困扰。患者遭受疾病的折磨,身心非常痛苦,此时自我控制能力降低,情绪稳定性也较差,常处于应激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正常沟通的进行[16]。(3)医疗认知局限。患者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对于医疗知识的了解程度差别也很大,多数患者缺乏医学背景知识,增加了沟通的难度[17]。
2.3 医院方面
(1)带教老师人数不足。护士人数本身就存在不足,床护比普遍低于正常水平。临床带教老师通常不能专职带教,自身都有护理岗位需要兼职作带教。使得带教老师工作非常繁忙,忙于各种治疗、护理工作,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带教。大部分老师只重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的带教,而忽略沟通技巧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使护生与患者沟通能力欠缺。临床上也有带教老师事先未告知或未取得患者的同意而让护生进行操作练习引起纠纷的发生[18]。(2)环境的改变。护生由集中的课堂学习转变成分散的临床实习,身边的人员构成由单一的老师、同学转变成不同年龄、身份、职业、社会地位形形的人都要面对。此阶段的护生认识观、价值观尚未成熟,专业情感和行为倾向较为复杂多变,容易受环境影响出现认知差异[19]。
3 提升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方向
3.1 学校层面
(1)构建沟通教育机制,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培养[20]。我国自1997年在高校护理专业中开设人际沟通课程以来,护生的人际沟通水平已经有所改观[21]。但大多数学校只作为选修课或考查课,护生进入临床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临床护理工作,对于人际沟通培训欠缺,因此实习护生和临床护士的沟通能力仍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医疗需求。因此,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与医院的教育者共同努力[22]。学校应该重视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开设沟通课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运用情景模拟、体验式教学等方式进行沟通训练。(2)建立团体心理辅导。搭建有效沟通渠道,拓展多元化的沟通途径是完善科学的教学技术与手段[23]。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多加引导,使他们更好的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丰富在校生活,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增强信任,建立和谐的关系。坚持沟通能力培养与思想品德教育并重,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来锻炼和提高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开展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2 医院层面
(1)作为实习主体单位,医院的带教老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鼓励学生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关系。有研究显示实习护生人际关系越好,其沟通能力越强[24]。医院还应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环境、举办人文知识讲座等,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医患关系价值观念,为未来与患者进行良好医患沟通打下基础[25]。带教老师应让她们尽快熟悉病房环境、科室的规章制度、护理操作,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尽快进入护士角色。平时工作中带教老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都是沟通的信号,对护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采取自主教学的模式开展临床带教,如PBL、情景教学等教学手段都有助于沟通能力的提高。有研究显示PBL教学法可以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具体表现在信息收集、信息给予、理解患者这三方面[26]。临床上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理论上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实训中强化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27]。
3.3 护生个人层面
(1)实习护生要自觉认识到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努力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只有自尊自强的心理才能有勇气以平等心态与他人交往[28]。沟通时要以真诚和包容的态度待人,善于倾听他人的诉说,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拉近与患者的距离。(2)认真学习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进入实习阶段,在与患者交流前应阅读病历,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前应熟练掌握操作流程,经多次模拟操作训练合格后再为患者进行操作。(3)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对待患者要热情,站在患者的立场考虑问题,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等因素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患者住院期间,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都比较脆弱,对护士的许多语言和行为比较敏感,这就要求护生要更加注意与患者交流的方式。在心理上完成“学生”到“护士”角色的转变,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病种、不同患者有意识地训练他们如何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护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39]。
4 小结
目前,实习护生的沟通水平尚不是很高,护生应该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从自身出发加强沟通训练,提高沟通能力,提高服务满意度。另外,学校与医院也应提高对沟通的认识,开启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全方位培养医学人才,塑造护生积极的职业心态,为更好的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宪敏,屈秀艳.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3,21(3):233-234.
[2]杨彩玲,李娟,师文杰,等.高校学生沟通能力研究[J].企业导报,2016(2):158-160.
[3]刘迎春,刘迎利,许振丹.临床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3):306-308.
[4]谢小玲.护理实习生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8):3295-3296.
[5]保颖怡.实习护生沟通能力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5,20(17):60-61.
[6]秦玉婷,陈丽英.关于临床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5):737-740.
[7]刘丽萍.医学实习生临床沟通能力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6.
[8]王智,何静,欧薇,等.大学新生心理韧性与其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3):56-58.
[9] 唐梦琦,尹文强,马牧野,等.医学生沟通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0):2464-2468.
[10]刘云.高职实习护生情绪智力、心理弹性与临床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11]管园园,王锦帆.低年级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2(社会科学版),12(2):141-143.
[12]罗丙军.提高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19):118-120.
[13]王伟,尹文强.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评价量表的编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2):2709-2712.
[14]马辉.基于医院管理的医患沟通策略改进研究[J].中国市场,2018(23):98-100.
[15]王伟,尹文强.医学生沟通能力评价及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3):432-435.
[16]昌子艳,刘红,戴莉.急诊科护患沟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0):86-88.
[17]吴薇,王勇,倪杰,等.医患关系影响因素比较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9):676-678.
[18] 张小蝶,韦海霞.护理临床教学中护患纠纷产生原因及防范对策[J].心理医生,2017,23(23):238-239.
[19]吴茵,李惠玲.《护理人文修养》课程中培养护生职业情感的实践与探究[J].护理研究,2013,27(27):3063-3064.
[20] 罗丙军.提高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19):118-120.
[21] 代春英.如何培养中职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J].心理医生,2015(1):72-73.
[22] 刘迎春,刘迎利,许振丹.临床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3):306-308.
[23]刘雪峰.美国高校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4(19):34-38.
[24]丁欢,焦文娟.本科实习护生沟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3):36-37.
[25]唐梦琦,尹文强,马牧野,等.医学生沟通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0):2464-2468.
[26]陈艳佳,林春水,黄铮.PBL教学法在临床实习中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3):422-424.
[27]吴学华,林琳,唐文蝶,等.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改革现状与思考[J].中华护理教育,2017,23(3):36-37.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人际关系 大学新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231-01
每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并通过交往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在大学新生中,人际交往却成为有些人的困惑和难题,如缺少知心朋友、与个别同学难以交往、与其他同学交往平淡、感到交往有困难、社交恐惧、抵制交往等。团体心理辅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良好的交往环境,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他人,了解和学习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体验人际交往的感受,发展出较为完善的人际交往技能,解决自身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效建立起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本文基于提高大学新生人际关系设计了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并通过实施证明了该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有效性,可以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一、制定符合大学新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一)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需要考虑青年学生、高中到大学、刚刚入学这几个关键词语,活动选取要由浅到深、由动态到静态、由趣味性到认知性,并且要注意活动节奏的设计,避免过于活跃或严肃。
(二)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设计的具体案例
以大连海洋大学理学院2013级11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男生80人,女生30人。该学院年级学生所学专业为数学、物理等理论性较强的理科专业,调剂学生较多,多数学生对专业缺乏认同感,很多学生性格弱势不善于表达,喜欢拿着手机自娱自乐,大学目标规划缺失以及自我管理能力不强。针对以上特点,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从中随机抽取55人为实验组,男生42人,女生13人,对实验组的55人进行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共分四个阶段8次辅导,每周1次,每次90分钟,并且不参加类似其他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剩余的55人作为控制组,男生38人,女生17人,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也不进行类似的团体心理辅导。两组学生在年龄、民族、学习成绩、成长环境等构成方面没有任何差异。
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我们所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共分为四个阶段,主要培养大学新生掌握多层次的人际交往策略,较好的去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注重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并建立起信任合作的人际关系。
第一阶段:人际熟悉,共4个活动:人体器官交朋友、谁更受欢迎、知彼知己、征兵总动员。
第二阶段:人际沟通,共5个活动:交流面对面、怪物史瑞克、趣味报数、拯救海神号、此处有声胜无声。
第三阶段:人际信任,共3个活动:食指超能力、森林向导、冰面强渡。
第四阶段:人际合作,共4个活动:撒网捕鱼、紧急支援前线、小鸡快快跑、建设罗马城。
二、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过程及结果分析
首先,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团体中全部学生进行前测和后测。量表包括四个方面的维度:交谈困扰程度、交际与交友方面困扰程度、待人接物困扰程度和与异性朋友交往困扰程度。对110名大学新生发放量表,进行人际关系的前测工作,统计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人际关系。
其次,对实验组的55名大学新生进行为期八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
再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结束后,再次对这110名大学新生进行人际关系的后测。
最后,将活动前和活动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数据可以看出,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各维度均值上均相差不大,说明两组数据在同一水平线上,符合要求。实验组在经过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后,在交谈困扰程度、交际与交友方面困扰程度、待人接物困扰程度、与异性朋友交往困扰程度均显现出了显著性差异,其中在与异性朋友交往困扰程度方面达到了极为显著差异。控制组的前后测之间除了交际与交友方面困扰程度较之前有显著性差异之外,在其他维度上均没有显现出显著性差异,只是均值较辅导前有所下降。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大学新生在8周的学习生活中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的改善帮助很大,在大学新生人际关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9).
关键词:护生 能力培养 就业竞争力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护理工作的内容也从过去简单的护理工作转向了多元化的健康服务工作,不管是病人还是医院,都对护理人才有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不但要有极其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求娴熟的工作技能,还要有很高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这就要求各卫校的护理专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从根本上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强化护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的就业水平不断提高,增加就业率。
一、加强护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
今天的护理专业学生就是明天的护理工作者。作为现代社会的护理工作者,除了要牢固的掌握基础性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科学等知识外,更需要掌握的是各种医疗知识、医学临床知识、护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实践技能,这样才能全面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患者提供适宜有效地健康服务[1]。护理专业的专业技能素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护理专业学生毕业以后是否能够胜任护理工作,这是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最为重要的,针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思路,护理专业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进行实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使护生进一步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护理工作的实践操作技能,更好的为患者解决护理问题:
(一)结合临床工作整合实训流程
中职医学教育中临床进展与课本内容脱节的情况一直困扰和影响着临床教学,从而导致护生不能学以致用,这也是影响护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而要求每个临床学科重新进行课程设置,去除临床中已淘汰的陈旧内容,补充临床上已经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尽可能做到教学与临床的同步,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从而制定出能适应临床工作中技能操作的简易实训流程。
(二)运用简易流程,改变护生学习方式
学校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实训场地情景模拟医院,护生运用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简易实训流程进行技能操作,从而使护生的学习更简单更实用,改变了卫校护生以往枯燥的死记硬背、机械操作的学习方法,更突出培养护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2]。
二、加强护生培养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现在对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在任何场合都少不了人际沟通能力,特别是在护理工作当中,人际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专业的学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医院护理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矛盾很多是因为沟通不好造成的。护理工作者的沟通能力也成为各医疗单位对护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要求[3]。因此,沟通能力的提高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护生在专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的培养和提高。
提高在校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我们实施了校内沟通能力的提升和校外沟通能力的实践:
(一)沟通能力的校内提升
一般都是采用培养、锻炼、交流等形式,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表达能力,克服“胆怯心理”,组织演讲等方法,锻炼护理专业学生在多人场合自然发言胆量、得体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新老学生同堂座谈,锻炼与陌生人的接触和沟通能力。
(二)校外沟通能力的实践
大多都采用组织活动的方式和通过在医院实习时加强。组织护理专业学生到不同的敬老院义务活动,让学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与老人进行交流护理。或者组织学生到各社区进行各种医疗护理知识普及等,让学生与陌生人接触并进行沟通。比较有实效性的是学生到医院实习期间,让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对专业知识和各种专业技能的运用有一个提前的了解,更多的是让学生与真正的患者和患者家属接触,在运用专业知识护理患者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况,找到与他们沟通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沟通交流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一举多得。在活动过后再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并总结心得体验,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医改的背景形势下,在提高护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分析护生的就业取向,对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指出各种相应的解决办法,对护生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心理误区进行阐述和指导,提高护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样会才会使护生以正确就业观面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总之,通过护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沟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增强护生的自信心、提高护生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增强护生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在新医改环境下的就业能力已经成为中职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促使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完善,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亚君. 护生人际沟通学习需求调查[J]. 护理研究,2009(19)
[2]刘雪萍,蒋翔,蒙小严. 提高护生沟通能力的探讨[J].全科护理, 2009(01)
[3]吴芳.在校护生临床沟通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J].家庭护士, 2008(04)
[4]刘岩.培养人际沟通能力 增强护生就业竞争力[J]. 护理学报,2009(11)
一、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
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具体来讲,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个人通过社会教化和自我内化而习得社会知识、技能、规范、价值观念和发展个性、完善心理品质,以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传承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二是个人通过能动地释放、外化自己的社会属性、本质力量,积极参与和影响社会生活,创新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因而,人的社会化是个人学习、适应社会和参与、影响社会的统一。
人的社会化和大学生的社会化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因此,社会化的内涵当然也就寓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之中。所谓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以社会影响为主要背景、以高等教育传递为主要媒介,接受社会教化、学习社会文化并“通过大学文化这一特有形式影响和作用社会的过程”;是大学生在社会角色期待的引导下、在逐步成为独立成熟的社会人和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相统一的过程。这一含义体现了大学生实现和外化自身社会属性的特殊性,被赋予了明确的自我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从近期的“复旦投毒案”等多起校园凶杀案的发生,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在心理上以及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加之当下全球化的发展、社会转型矛盾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愈发突出。据《2010-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分别有27%、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或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近九成学生表示心理出现困扰。具体看来,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意识消极
自我意识乃是对自己存在的观察,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自我意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包含的两个主要成分――自尊心与自信心对个人行为发生重大影响。在复旦大学投毒案事件中,犯罪者林某在某种程度上因其农村家庭背景,有一种较为不正常的自尊心和不自信,从而在自我认知上发生偏差。同时,自我意识具有矛盾性、形象性及独特性。就林某来看,其在自我意识上表现为自我矛盾型:内心的矛盾强度大、延续时间长,新的统一的自我久久不能确立,从而难以产生积极的自我,使得自我调节也缺乏稳定性和确定性。同样,自我形象伴随着自我情绪体验,如林某在想象他人关于自己的外貌、行为、性格时就会时而高兴,时而悲伤。
(二)人际关系矛盾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联系,也是情感上的关系。它反应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以及个人幸福,紧张地人际关系不仅为人增添烦恼也不利于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人际沟通是人际关系的前提与条件;人际关系是人际沟通的进一步基础。在这起投毒案中,毫无疑问,林某与黄某的关系是不和谐的。这构成林某实施犯罪行为的一个重要动机。
(三)社会动机不足或者是过度
社会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它是由需要所激发的。社会动机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的较为复杂;一般来说,多数学生渴望通过大学学习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成就动机感强烈,但是有一些同学的社会动机表现的反而过于强烈,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同样也有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庸碌无为,成就动机不足。如此下去,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人才。
(四)社会态度出现偏差
社会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因素所构成的心理结构,使人们对人、事、己的一种喜欢或不喜欢的评价,并在他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态度对行为发生动力与调节作用。当前多元的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影响,极大的冲击的当今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情感,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出现偏差。
三、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
内因决定外因,影响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大学生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社会动机和社会态度不够端正、人际关系不和谐以及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够等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人的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它在大学生社会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教育观念的偏差,其次是在教育方法上的不当。这两个方面导致很多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欠佳,并最终影响到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三)学校原因
大学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学校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并未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比如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未能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投入力度不足。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首先,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社会化造成了障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等这些社会负面影响严重削弱了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其次,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困境给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使在校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度降低,进而使他们对社会化产生距离感和恐惧心理;再次,大众媒介以及新媒体的负面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大众媒介和新媒体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另一方面媒体信誉度、传播品质的下降以及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也不可避免的对大学生社会化造成了冲击。
四、优化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路径探析
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大学生尤其如此,在校时有学业压力、社交压力,临近毕业会有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等,若不能处理好这些压力,大学生就无法成功的进行社会化。因此,我们必须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路径进行探析。
(一)从个人方面来说
1. 大学生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树立积极地自我意识
从复旦投毒案以及近年来多起校园凶杀案来看,犯罪嫌疑人多数都是没有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矛盾型人格体现得较为明显。积极的自我意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影响。我们个体自身要学会确立统一的自我、积极的自我,使自我调节形成稳定性和确定性;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主动形成积极地自我情绪体验和自我态度,加强自我控制,以巩固我们的自我意识。
2. 积极进行人际沟通,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万千宠爱,进入大学的集体生活以后,由于生活方式、个性差异等等,极易引起人际关系矛盾。因此,大学生要学会进行良好的、积极地人际沟通,人际沟通是人际关系的前提与条件;人际关系是人际沟通的进一步基础。拥有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我们大学生进行社会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 树立正确的社会动机和社会态度
当前正处于全球化的信息网络时代,加之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权力意识、功利意识泛滥,因此,许多大学生并未树立正确的社会态度和社会动机,不少大学生也认为权力压倒一切、金钱压倒一切,不以丑为丑。因此,成功的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化必须敦促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社会动机和社会态度。
(二)从外部环境来说
1.发挥家庭教育的支持性作用
家庭是学生进行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尽管大学生走入大学以后,家庭在时间、广度上的影响力相对衰弱,但是家庭环境、父母亲人依然对大学生起着重要的影响,他们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情感支持以及人生指导作用。
2.发挥学校的教化功能,使其成为大学生社会化的主阵地
首先,高校必须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精神鼓舞人、感染人;再次,高校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高校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吸收国外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这方面,美国大学的架构或可学习:内容上,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生活指导,生涯辅导等;实施途径上,有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教育,校园生活的渗透作用、进行社会服务,设立健康图书馆等等。这些远较国内简单的心理咨询室或者几个课时的心理健康课更系统和全面。
关键词:人际关系;有效沟通
1.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可见在人生成功的道路上,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当然,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刘邦,在运筹帷幄方面不如张良;在决胜千里方面比不上萧何;在冲锋陷阵方面逊色于韩信,但是他却可以得天下,究其原因,不外乎他的用人之道,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那些成功人士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个体幸福和痛苦的渊源来自于人际关系的良好或者恶劣。当人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时候即使没有腰缠万贯,也有较高的幸福感,尤其是亲密关系抑或家庭关系。而一旦人际关系紧张的时候,个体的痛苦抑郁烦闷程度会急剧升高,甚至某些个体在长期遭受恶劣的人际关系困扰下,会导致心理崩溃,更有甚者,某些个体通过疾病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压抑过久,患上癌症的几率会升高。
由此可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能力对我们而言重中之重。
2.人际交往的主要技巧
2.1 如何进行言语沟通
言语沟通主要是通过语言和倾听两种方式所组成的沟通形式。其中言语沟通的主要技巧需要掌握“三不”原则。不予批评,不加责备,不去抱怨。另一方面,还要学会有效的倾听,有效倾听需要掌握如下技巧:保持目光接触(目光前七秒注视对方的眼睛,随后在对方五官上下扫视);尽量避免打断倾诉者;必要的时候进行发问或复述,但是不要过多的发表自己的观点;适当的时候,要展现出赞许性的点头示意以及恰如其分的面部表情;当然还要表现出感兴趣,让对方感受到你在认真的倾听。
2.1.1 如何赞扬
赞扬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赞扬的前提是必须真诚;其次,赞扬一定要做到及时的有针对性;最后,赞扬一定要细致入微、具体而不打折扣。
2.1.2 如何否决
有效的不伤害对方的否决要符合以下三个方面的规则。首先,否决必须选择好相应适当的场合,要注意周围的环境,把伤害降到最低;其次,否决对方前要先确定对方的优点,避免对方产生自己一无是处的自卑感;最后,否决对方的时候一定要给对方留个台阶,避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让否决变成贬低和否定。
2.1.3 如何道歉
有效的诚挚的道歉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首先,道歉的时候不推诿,就事论事,用于承担责任;其次,道歉也要把握相应的时机,主要根据对方的情况而灵活应变,前提是让对方舒适的接受;再次,道歉也要灵活的借助于其他事物来传达自己的歉意,比如可以给对方留言或者写一些小纸条,也可以送对方小礼物等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愧疚;最后,道歉也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决心,当对方开始不接受你的道歉时,不要气馁,坚持不懈,对方总有感动的一天。
2.2 如何进行非言语沟通
非言语沟通是人们通过面部表情、眼神、手势以及触摸等形式,借助其他个体的空间距离的载体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沟通的方式。美国传播社会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调+38%声音+55%肢体语言。”
2.2.1 人际交往中最能传神的方式――目光接触
在与人交谈时,倾听的一方应注视对方,来表达关注;而此时倾诉一方不应该再迎接对视对方的目光,但是两人如果是亲密关系的除外。倾诉的一方在讲完话是,再将目光收回注视着倾听一方的眼睛。
2.2.2 个体的穿着也在传递沟通信息
意大利影星索菲亚q罗兰说:“你的衣着往往表明你是哪一类型,它代表你的个性,一个与你会面的人往往自觉地根据你的衣着来判断你的为人。”你的衣服穿着本身是无声的,但是个体经常在一定的情境中以穿某种款式的衣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和要求。
2.2.3 适当的利用声调是顺利进行交往的条件
[关键词] 职业倦怠 员工 心理健康 维护
一、前言
职业倦怠是指一种在工作重压下身心俱疲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往往伴随职业者心理上的不健康状态。一般表现为:角色模糊,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怎样做;在职业发展上,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悲观沮丧,对前途缺乏信心;在人际关系上,常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冷漠孤僻等等。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将体验到一种持续的身心疲惫不堪、悲观失望、失去生命活力的感觉。
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5年中国员工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所有的调查人中有25.04%的被调查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在普通员工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高达33.30%。而另一项调查发现,有12.6%的普通员工受到“职业倦怠”的困扰,而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针对这一情况,许多专家、学者积极呼吁要大力加强员工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尤其对员工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更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二、员工出现“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1.职业与工作压力
在21世纪的今天,由于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任何社会都要大,人们的心理问题也比以往要多得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持续、过重的压力,易使人长期处于紧张、忧虑状态,从而造成员工缺勤、离职、事故率较高以及体力衰竭、精神恍惚、焦虑等心理问题,并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和个人职业的发展。一般而言,员工的工作压力主要表现在:(1)超负荷、超强度、超时间的工作,造成员工身心疲惫,而产生一些的心理压力;(2)员工缺乏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由于员工的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工作环境缺乏安全感、工作时间长、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导致职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缺失;(3)职业的发展前景和岗位不符合员工的个性心理特征,造成员工对职业的不满足感,所形成的职业压力;(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弹性或情感管理理念,人际沟通不畅所形成的职业压力等。
2.社会地位与社会现实的落差
目前,许多企业的员工普遍存在的待遇相对较低、工作繁重、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等,都是造成员工“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与白领、金领阶层相比较,普通员工所从事的事业大部分都是最基础、最底层、低收入的工作,这些工作往往带给员工的是低回报、低待遇、低福利,得不到整个社会的普遍认可,他们往往承受比其他人更大的压力。而且,职业的发展前景与部分员工的职业规划发展现实相矛盾,甚至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出现对工作缺乏热忱、缺少积极性,工作效率较低,最终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
3.个体压力及自我强度不够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程度与内外压力成反比,与自我强度(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成正比。造成员工“职业倦怠”的原因除了外在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员工内在的压力以及员工的自我强度不够。个体的压力主要体现在:(1)家庭压力,比如疾病、离异、失业、经济等方面产生的压力;(2)个体的认知偏差,比如对职业的认同感、对金钱的认识、对人生价值的认可等方面的偏差所产生的压力;(3)人际关系不和谐,比如人际沟通不够,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猜疑等;(4)人格缺陷,比如偏执、强迫、抑郁等方面造成的压力。同时,员工自我强度不够,心理素质欠佳,缺乏对心理健康的有效维护,也是出现“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维护员工心理健康的对策
加强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避免员工受到“职业倦怠”困扰的有效措施,也有利于员工身心健康,而且有益于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和降低管理成本以提高企业的绩效。因此,构建完整的员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尤为重要。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践:
1.优化工作环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减轻或消除员工职业心理压力,提高员工的职业安全感和工作舒适感。同样,加强以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也有助于企业内部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助于营造活泼、乐观、积极、拼搏的工作氛围,形成一种企业特有的凝聚力。因此,企业应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阳光心态,从而提高员工的心理品质和工作绩效;企业应从细节入手,尊重、理解、关心、信任员工,努力打造舒适、温馨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员工营造快乐工作的氛围,员工自然而然就会觉得工作很轻松,很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2.强化应激能力培养,提升员工的心理素质
员工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员工个体的问题,其产生与企业有密切的关系。企业在加强员工对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抵御能力之时,必须做到三个方面:(1)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少员工出现心理问题,是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特别是长期处于面临超越自己能力范围而不能处理的工作所造成的。提高技能水平不仅能使员工提高工作能力,同时也能消除心理问题,提升员工的心理素质,比如举行岗位培训、专题培训、进修计划、案例分析等等;(2)加强实用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企业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作讲座、报告或专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实用心理课程方面的培训,树立员工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正确认识,学会心理疏导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3)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企业与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员工的心理问题,由于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心理咨询工作者,因此企业可以把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日常业务范畴,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员工的心理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来减轻或消除它。
3.重视心理辅导,加强人际沟通
要使员工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企业与管理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有条件的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机构(如心理咨询室)和培养企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通过访谈、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员工的心理档案,并定期或不定期对员工进行心理咨询服务;以咨询的方式解决个别员工的心理困惑,及时矫治员工的心理问题,排除其心理障碍,使员工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态来工作。同时,企业必须重视人际沟通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有效的人际沟通是释放和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团队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和管理者要加强对员工日常生活的关心,要尊重、理解、信任员工,培养员工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真正建立起企业和谐的人际关系。
4.加强自我维护,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
自我维护是提高员工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潜在能力开发、加快人格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强和维护员工心理健康的核心环节。因此,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员工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自信心。人的精神力量来自坚定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比金钱、势力更为有用的心理条件,是员工职业发展的可靠资本,能够使员工克服障碍、摆脱心理危机,走向事业的成功。(2)坚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实践已经证明:人的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员工而言,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的作息、平衡膳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等。(3)完善人格。良好的人格品质是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我。同时,员工要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主动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与工作环境。(4)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员工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总之,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企业和管理者容易忽视的问题,但又是较为普遍的问题。企业和管理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不仅仅有助于员工的心理健康,而且也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企业管理者较好地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指导企业的管理工作,必将给企业管理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廷操:浅论员工心理健康保健[J].商场现代化,2006年5月(上旬刊)
[关键词]人际沟通;技巧;倾听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206-02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较以前相比,复杂性、广泛性增大,学生们开始步入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因为交往能力的高低成为青年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然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处理好与人交往的关系。如果我们能了解到沟通方式中的心理学原理及技巧,就有可能较好的度过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阶段,减少因自我交往挫折产生的自我否定焦虑感。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个有关学生运用沟通技巧处理人际交往中的“摩擦”的案例。
亦柔是某高校一年级女生,来自某城市一个中产家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入学近一年的时间里,她感受着缤纷大学生活带给她喜与累的双重感受。在家,有一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小天地,可学校宿舍却是4人间的大家庭,来自五湖四海的姐妹们将共同相处四年。这不,四朵姐妹花共同面对生活学习带给她们的种种考验。问及亦柔宿舍同学的相处之道时,她便滔滔不绝的如此道来:王霖给每个人的见面礼是一个“隔音耳塞”,原来睡上铺的王霖晚上睡觉总是打呼噜,她怕吵着大家,所以提前给大家做了预防工作,另外她也很委屈的讲到,打扰大家她也不乐意,但是这个生理毛病需要大家多体谅。热情活泼的李田有一个习惯,总是喜欢坐在下铺亦柔的床上聊天,套近乎,恰巧,亦柔是个有洁癖的小女孩,平时最讨厌别人坐她的床,在家里连她爸妈都不可以坐她的床,为了不破坏同学间的友谊,也为了照顾到自己的习惯,亦柔悄悄地铺了块卡通造型的大浴巾,解决了困扰她数日的问题。四朵姐妹花把宿舍生活过得热热闹闹的,真可谓是“出门在外靠朋友,大学友情绵又长”。
上述案例中的当事者交流包含了双向性原则、设身处地原则以及真诚的原则,这是有效沟通的三个原则。设身处地,也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与角度来考虑问题是人际交往中有效沟通原则之一。是指在朋友交往过程中,把自己置于对方的位置上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以求得心理上的相同。在与人交往中,应当将对方视为具有自己相同的个人权利和个人尊严的独立个体,力求做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这样在交往中就能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引起情感的共鸣。
一、解读人际沟通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可以说,人际关系是与人类起源同步发生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社会现象。沟通则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过程,也是一切社会赖以形成的基础。
(一)满足社会性的需求
人是群性动物,喜欢群居生活,这是天性。社会学家马斯洛也指出“社会性”是人类五大基本需求之一。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所归属,是家庭中的一分子,与朋友在一起时被接纳,在社会上被人尊重,这样才能让你感到你和他们同类,有类同的语言、生活与文化,如此生活一起,才能分享,才会产生乐趣,才能使生活有意义。
(二)增进自我了解、发展自我概念
每个人的自我了解来自自省,另外的信息来源即是他人。别人就像是镜子一样,当我们和他人互动时,可以从别人的反应或回馈中,发展出清晰、正确的自我画像。因此,人际网络愈广就拥有愈多的镜子,也就有多方面的回馈,让你不必只从少量的回馈中就给自己下对结论,这样对自己比较公平。
(三)甘苦与共、携手互助
“与朋友分离的欢乐是加倍的快乐,有朋友分担的痛苦是减半的痛苦。”当个人的成就、荣耀、快乐被自己的朋友分享,更能感受到喜悦与价值。而当个人有痛苦时,如果有家人或朋友在身边安慰、鼓励或协助,就不会感到孤单、无助,人也比较容易恢复信心,也有勇气从失败、痛苦中再站起来。
(四)促进身心健康
积极心理学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生理与心理健康都有很大帮助。有人说寂寞会致人于死地,优质的人际关系可以创造生命、延年益寿。很多医学研究都发现积极、支持性的人际关系使人长寿,提高肌体免疫力,使人较少患病,也帮助疾病的复原。同样的,寂寞、疏离等会导致心理疾病。令人痛苦的事莫不过没人理会、没人爱、被放弃、疏远等,这些使人感到焦虑、沮丧、挫折、失望、自贬,会造成心理的失落、创伤。所以,积极的、支持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安全、自尊、自信、愉悦,而成为快乐、健康的人。
二、有效沟通的心理策略
(一)听是首要的沟通技巧
“听”具有五个层次。第一层是根本不听,例如妈妈的唠叨;第二层是假装在听,例如做青蛙状;第三层是有选择的听,例如聊天、报告等;第四层是全神贯注地听,又叫聆听,例如音乐会,小道消息等;第五层是最高境界倾听,用心去听,即用同理心去听。
另外,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一个技巧就是移情换位,这是指有效的听者是主动的听者或能移情换位的听懂别人的信息。具体分为表层和深层。表层:听者简单地解析、重述或总结沟通的内容。深层:听者不仅有表层的参与,也能理解对方隐含的或没有说出来的内容。
例如:甲同学与乙同学的交谈。
甲:“我用了整整3个月时间来准备英语四级考试,下苦功夫来复习单词、听力等,历年真题都做了很多遍了,但还是在听力上失分太多,最后的总成绩还是差3分,没能顺利通过考试,哎。”
乙同学:“我知道,你感到很难受,因为你已经非常努力地争取,但还是没有考好。”
心理学老师:“你投入了这么多精力和时间在这件事情上,足以见你对此事的钟声程度,却由于自身基础不够扎实的原因没能成功,一定非常难过,但整个过程中你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并注意加强英语听说能力的协调,接下来的备考一定会顺当很多,如果需要老师的协调那以后我们多加强练习!”
分析:这里乙是表层的移情换位,心理老师则是一种深层的移情换位。因为他听到了甲的言语外之意――由于公司内部协作的问题失去了业务。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的训练我们的听知注意力;听知理解力;听知记忆力;听知辨析力;听知灵敏力。
(二)说――“鸟不会被自己的双脚绊住,人则会被自己的舌头拖累。”
一般而言,“说”可以分为这几种类型。社交谈话:通过语言接触,分摊感觉,是建立社交关系的闲聊。“……怎么样?……”感性谈话:分摊内心感受,卸下心中重担,属宣泄沟通,是人际关系的剂。“担任班长一职,为班级荣誉,你辛苦了……”传递资讯:交流双方的对话像一场乒乓球比赛,你来我往,双向沟通。
另外还要善于利用非语言因素。据调查分析,从交谈中获取信息中,视觉占55%,声音占38%,语言占7%;非语言因素包括:使用您的声音;语音与语调、语速、强调;使用面部与双手;露出开朗、机警的微笑;使用眼睛;声音与视觉协调一致;使用身体;身体姿势、泄露信息、身体距离;让对方开口;鼓励别人谈论观点。提问的技巧:选择性提问、婉转性提问、协商性提问。
(三)看――观察
留心捕捉脸部表情,我们可以试图通过关掉声音,“看”电视的方法来练习。学习洞察眼睛的变化,从瞳孔见好恶;肢体动作可以增添色彩与气氛。
距离代表亲疏。挚友:0.5M以下;一般:0.5~1.2M;商务:1.2~2.4M;公开演讲:3.6M以上。
(四)写
写具备可以永久记录;可以很好地组织复杂的材料,易于理解,可以事后阅读等有利之处。我们需要在写之前想清楚,再下笔;简洁,用字铿锵有力;使用空格、段落、标题、字体、图片等。比如选取一个生动的题目;“必须知道的事实”:选择你希望传达给对方的几条最重要信息;关键词:将“必须知道”的语句浓缩为关键词;解释、强化、推敲;加以强化:回应中心。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总是伴随着种种心理因素,其中有些对人际交往是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如对自我和他人的正确认知,开朗乐观的性格,宽容大度的胸怀等,有些对人际交往是起阻碍作用的,如羞怯、猜疑、孤独心理等。了解阻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产生的原因,并自觉消除这些心理障碍,才能有效地进行人际交往。
【参考文献】
[1]张庆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黄红,高青梅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摘要】:护生在实习中经常会出现护理差错和职业损伤的情况,护理差错的发生既给病人带来痛苦和伤害,也容易产生医疗纠纷,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影响医院名誉;同时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损伤对学生会产生较大心理阴影,引起心理恐慌,所以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护生 护理安全 职业损伤 防护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护生发生护理差错的现象时有发生,也多次出现过护生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损伤的现象。护理差错的发生既给病人带来痛苦和伤害,也容易产生医疗纠纷,甚至可能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影响医院名誉;同时在工作中发生职业伤害对学生会产生较大心理阴影,引起心理恐慌,甚至个别学生因为害怕,中断临床实习。所以做好护生在实习中护理安全教育具有非常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几年来,我校学生的实习情况,有以下几点与大家共享。
1. 发生护理差错的类型:
1)发错口服药2).打错针剂3)药物剂量、浓度错误4)给药途径错误5)沟通技巧运用不当与病人发生口角
2. 发生职业伤害的类型:
1).锐器伤2) 机械性损伤3)接触药物、化学消毒剂导致的皮肤过敏现象 4)意外针扎
针对以上现象,对2009级两个班级的学生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总结如下:
3. 分析:
3.1 责任心不强,不严格遵守查对制度。很多护生因为没有临床经验,对发生差错事故而导致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特别是对“三查七对”制度不能主动地遵守和执行,导致查对不当引起差错事故的发生。据调查表明,有相当部分的护理差错事故是由于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造成的。特别是到了护生实习的中后期,较多的护生已经能够非常熟练地完成一些简单操作,带教老师往往在思想上麻痹、放松,放弃原则放手让学生独立执行一些操作,恰恰在这个阶段就发生了诸如:提前拔出输液、换错液体、给药方式、给药途径错误等护理差错。
3.2 法律意识淡薄 护生不具备执业资格,不具备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护士。护生必须在带教老师的督导下,才能对患者实施护理措施。但有的护生,特别是某些〝胆大又好学〞的护生对此不重视,她们急于实践她们感兴趣的护理操作技术,擅自操作给患者带来伤害,从而引起患者和家属的不满而引发护患纠纷。
3.3 带教老师的管理方式 多年来很多医院均实行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的带教模式,但由于学校扩招后,导致实习生人数剧增,从2009年到2011年,我校实习生人数几乎翻了一番,医院带教能力受到很大挑战,甚至有个别带教老师要承担2-3名护生带教工作,由于工作量大,精力有限,不能很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导致对护生督导、监管不力。
3.4. 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重视每一项护理操作的训练,但对于在护理操作中如何预防职业损伤缺乏足够的认识及重视,教科书上也没有特别强调护理操作训练中职业防护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每一个护理技能训练中,几乎没有涉及到职业防护的内容。从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锐器伤和意外针扎事件在护生中发生的比例是相当惊人的。
3.5. 沟通技巧不熟练 学校大部分中职学生年龄较小(18岁左右),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为农村学生,她们由于受到自身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不会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交流,而有的学生是因为沟通技巧运用不当,特别是当患者出现不满、抱怨等情绪时不能正确处理,所以和患者、家属发生了正面冲突。
4. 建议:
4.1 重视岗前思想教育 护生进入临床生产实习前,学校要加强对护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医德医风教育、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责任意识的教育、礼仪服务、沟通技巧、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劳动纪律等。通过规范的岗前教育,让同学们了解临床实习中教与学的关系,使其懂得护理专业是高风险的职业,让同学们懂得护理工作责任重大,学会应用法律的知识保护护士的正当权益,防范护理差错事故和护患纠纷;同时提供往届护生出现的差错事例,共同分析原因,分享经验和教训,促使同学们引以为戒。
4.2 强化护理技能培训 针对护生在实习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学校要在实习前用3-4周时间进行护理操作强化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医院基本援助护理技术、日常生活护理技术、基本诊疗护理技术。同学们需通过各种操作考核,方能进入临床实习。护理技能培训可以帮助同学们尽快适应角色转化,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4.3 强调职业防护教育 同学们因为对职业防护不重视或者对职业防护的方法不了解,导致职业损伤发生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造成较大心理社会压力压力,所以实习前要增强护生防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重点强调以下几方面:正确的洗手方法、使用锐器时的防护、纠正易导致损伤的危险行为、医疗垃圾的处理、发生职业损伤的紧急处理方法、药物外溅的处置 、腰背损伤的职业防护、心理社会性损伤的职业防护等。护生良好的职业防护意识和和能力,关键在于学校教育、课堂教育。
4.4 重视护生在校期间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日常教学中要让同学们懂得培养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将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教学内容中,实习前,对同学们进行心理干预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训,实习中,带教老师应经常指导护生和各类患者进行人际沟通的实践,并给予具体的评价和指导。
4.5 改进带教模式,加强护生管理,做到严格执行带教制度、做到放手不放眼,并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护生,进行因材施教。
4.6 针对护生在实习中因为工作压力大,容易出现较多心理困扰 建议班主任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了解护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并给予恰当的心理干预,以缓解护生的心理压力。同时建议学校心理辅导室,要考虑到实习生的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
小结:
护理安全是指护理主体的安全和护理对象的安全。一方面,在护理工作中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地干预和控制,可以保证病人身心健康,保障病人生命安全,同时降低护理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加强对护生职业防护的教育,提高护生对职业危害的防范意识,可以有效地避免职业伤害,保护和提高护生的安全。
从2009级实习生的调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的日常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所以建议:学校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护理安全和职业防护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晓松 《 护理学基础》 人民卫生出版社
1 原因分析
1.1 高强度的职业性应激 护理是一项风险大、责任重、要求高的助人专业,是卫生服务行业中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3]。我国也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高强度的职业性应激易导致部分护士的身心失衡或健康失调[1]。调查表明,认为职业导致的紧张和压力过大或较大的占55.9%[2],护理人员作为高压力的群体[4],每天面临各种职业紧张因素,职业紧张已成为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1.2 职业价值观和人际关系 日本学者稻冈氏对护士陷入bs的背景做较深入的分析后认为:造成护士bs的主要因素,是其职业价值观和人际关系[1]。
1.2.1 职业价值观 在医学领域,医生和护士是相互合作关系,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对医生和护士持有等级观念,认为护理是从属于医疗专业的,所以客观上护士的社会地位低于医生[5]。社会公众认同感及价值取向低,加之医护之间经济上的悬殊都是导致护理人员个人成就感低下的原因[6],调查显示:46.8%的护士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低,37.48%的护士认为自己的收入偏低。相对较低的劳动报酬和传统观念都促使护士形成心理压力[7]。
1.2.2 人际关系 近年来,护士之间的横向暴力是医疗保健行业的严重问题,这一现象损害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护理质量,制造了消极和紧张的工作环境。[8]频繁的人际冲突使护士陷入了无尽的压力和痛苦中,这种痛苦要大于来自患者和家属或医生的暴力或欺凌。[9]其次,是护士和患者、家属的关系,部分患者和家属对护士缺乏尊重和信任,在医治过程中遇到治疗效果不佳、提出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等时,往往慑于医生的权力,将矛盾指向护士,对护士肆意谩骂,甚至殴打致伤,护士人身安全缺乏保障,杨多等调查表明:综合医院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一年内发生率为70.6%,[10]护患之间的误解或冲突严重的损害护士的身心健康。
1.3 超负荷工作和疲劳 长期以来,由于护士配备不足,许多医院护士配备仍未达到1978年卫生部制定的标准:病床与护士之比1:0.4。但是,随着病人需求增多,护理服务内容不断增加,病人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士超负荷工作已成为普遍现象,是疲劳的高发群体,97.27的护理人员有被疲劳困扰的经历[11]。
1.4 自身因素 缺乏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如缺乏爱心、责任心、同情心;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差;人际沟通能力差;社会适应性差;身体素质下降等。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当感到紧张和压力时,能主动或较主动寻求心理支持的占37[2]。
2 维护策略
2.1 树立对职业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积极的职业心态
做为护士,要正确认识护理事业的平凡与崇高,相信护理事业的前景是美好的,热爱自己的职业。培养积极的职业心态,例如:职业微笑、对病人的真诚关切,甚至为了病人能够忍辱负重等。具备积极的职业心态,才会自觉地要求自身言谈举止有益于病人身心状态,形成良好的人际魅力,赢得病人的尊重和信赖。[1]从而提高个人成就感,更加热爱护理工作。
2.2 加强人际沟通技能学习,营造良好人际关系
2.2.1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
护士与同事之间相处,首先应加强个人修养,学会尊重、感恩、宽容、赞美、谦虚和相互体谅。善于发现同事的优点并给与积极肯定、经常赞美他人、感谢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和支持,都是赢得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面对工作场所横向暴力,护士间应相互关心并努力去改善同事间的关系,这是克服工作场所横向暴力的重要一步[2]。其次,学会有效地表达和调控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自控应对他人的情绪,保持心平气和、宽容是应对他人生气、辱骂的好方法,既可以避免冲突加剧,又可以避免生气对自己的身心伤害。良好的同事关系,可以让护士身心愉悦,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素质拓展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2
一、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必要性
(1)学业动机偏低。梁迎春和赵爱杰(2008)在对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之后发现,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心理特点也存在其独特性。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好,但学习过程中却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缺少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人际交往困扰。申永东(2015)在对某独立学院294例心理咨询案例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咨询频率最高的为人际关系,比例高达20%,学生主要表现为交往方式不当,交往技巧不足而不善于交往,因个性敏感而交往受阻,自卑,不敢交往。
(3)情绪问题。情绪问题成为影响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的另一问题,引起学生情绪困扰的主要因素为自觉情绪波动较大,难以调节,因一些小事情易引发抑郁、焦虑、恐惧等。
(4)适应问题。适应是心理健康的一项最基本的要求,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由于从高中学习方式到大学学习方式的转换,独立学院学生面临更多的不适应问题。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体系构建
(1)新生环境适应阶段。新生刚刚踏入校门,对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会产生很多的不适应,这个时期就需要对新生开展环境适应方面的入学教育,帮助他们对大学生活有一个总体性的了解。
活动内容:一是开展“参观校园”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由相应学生组织带领新生参观校园教学楼、实验楼、校史馆,了解周边的生活环境,了解学校的校园文化,为新生适应校园生活打下基础。二是开展名字接力活动。通过游戏使新生在短时间内记住小组成员名字,使大家在短时间内相互认识。
(2)团队协作阶段。每个人都隶属于某个团队,大学生也不例外。建设一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班级成员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班级同学的归属感。
活动内容:一是开展“同心协力”活动。本活动要求6~8人一组,两人双臂相互交叉,合力使对方一同站起。以此类推,每组每次增加1人。如果尝试失败,需再来一次,指导成功才可再加1人。通过此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二是开展“信任背摔”活动。本活动旨在增强团队信任和团队协作能力。
(3)人际沟通阶段。走进大学的那一天起,新生就面临着许多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同学、室友、老师、朋友、班级、学校等。人际关系紧张、敏感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本阶段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活动内容:开展 “抢坐红椅子”活动。当大家有了初步了解之后,请每个组员轮流坐在小组中间的红椅子上,其他组员用实事求是的话语赞美他(她)。每个从红椅子上下来的人都会非常兴奋。通过这种活动可以提高大家的自信心,克服不敢交往、不愿交往的毛病。
(4)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合理、实用,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果设计不好也会影响未来就业,因此本阶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科学地规划人生,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在步入社会后会成就自己。
活动内容:开展“职业幻想”活动。本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内心所向往的职业。具体操作如下:想一想五年之后,你住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工作环境怎样,工作闲暇时间做什么,家庭生活情况如何等。对此你有什么感受,你发现你最看重的是什么,现在你要做些什么才可以实现你向往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陈斯祁.关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训练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5):85-88.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中职德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宣传和普及心理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引导中职生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的有效途径。针对中职生心理发展特点和专业特性,结合中职卫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学科教学与其他形式相结合,探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与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现状
近年来,国家各部门越来越重视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越来越成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的需求也日益凸显。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提出各地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之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一般每学期不少于10学时。
但是,目前我国许多中职卫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态度有失偏颇,其课堂教学工作出现了“课程定位不明,教学内容针对性不足;教学团队匮乏,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学管理不当,教学资源开发不足;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形式、教学考核评价欠妥”等问题。
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分析
定位偏颇,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不少职业学校领导认为,职业学校最重要的是技能课,学生只有掌握了过硬技能本领,才能提高就业率。对于直面生命的医护类专业,各中职卫校尤其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各科实验课甚至占用周末时间。在专业课重压下,许多学校并未开设《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学校的部分专业设有《心理学基础》等课程。
部分学校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但在课程定位上也显偏颇,教学内容未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及其专业特点进行优化设置。例如,中职卫校医护类专业学生的生命教育不足,导致部分学生的生命观淡薄,对专业学习过程中有关生理病变或损伤的情景存在恐惧感,对职业的认可度低。
师资匮乏,专业化程度不高 教育部于2014年颁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指出:“加强队伍建设,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是,目前我国各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并未达标。笔者在广西2014年中等卫生学校公共素质教学工作研讨会交流中,发现部分学校并未设置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由其他专业教师兼职,如部分学校由语文、护理概论课程教师兼任。可见,部分中职卫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对于直面生命的医护专业学生的需求,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课题。
单一作战,教学管理统筹性不足 中等职业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为导向。因此,许多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定位有失偏颇,加上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出现了独立作战的现象。心理学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各自备课,甚至同一门课程的各个教师也是单一作战,缺乏交流和分享。许多教师仅使用《心理学基础》等规定教材进行理论讲授,缺乏对相关课程的统筹安排。对于重复或相关性较高的内容则重复讲授或自行裁减,对于课程的重难点意见各异,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等各执己见,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重复或缺失。
目标不明,教学形式脱离目标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别于一般的德育课程,既需讲授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的实际运用。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贮备、专业性质等来确定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进而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学情分析不足,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纯粹理论讲授,或当成纯粹的活动课,教学形式脱离了教学目标。中职卫校的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欠佳,若单纯讲授理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会受到影响。纯粹的活动课则缺乏了理论指导,学生对活动的寓意理解不足,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改进的方法与途径
准确定位,因需设置教学内容 从课程定位而言,心理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帮助学生调整心态,优化心理品质。因此,各中职卫校可全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含主干课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延伸课程《心理学基础》《人际沟通》《职业生涯规划》等。
笔者在中职卫校接待223人次的心理咨询个案中,发现关于人际关系为80人次,占总数的35.87%;情绪困扰为28人次,占总数的12.56%;学习问题为24人次,占总数的10.76%;其余依次为恋爱问题、环境适应、就业求职等。其中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绪困扰、环境适应等问题集中于一年级学生,学习问题、恋爱问题等问题主要为二年级学生。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中职卫校可根据学生需求特点,按学年继续进行规划设计。以三年制中职卫校为例,第一学年,由于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环境适应方面欠佳,主要以普及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自我认识,悦纳自我;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关系的处理等内容为主。第二学年,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自我调节的方法,但面对繁重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即将到来的临床实习存在许多困惑,因此主要以学会学习、人格心理、生命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内容为主。第三学年,学生大都在临床实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临床带教教师结合学生实习进行渗透。
优化师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通过引进新人、校本培训、外出进修等方式进行教师团队建设。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学校可配备必要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因此,对于尚未设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可根据学生人数设置专兼职教师。同时,加强校本培训或对外进修,使已经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非心理专业教师得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
集体备课,统筹管理优化资源 在教学管理上,针对单一作战的形式,教学管理部门可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体备课,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精减,并采用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例如,对于《心理学基础》中关于“医患关系与人际沟通”与《人际沟通》课程中的“人际沟通在护理/医疗工作中的应用”;《人际沟通》中的“应聘求职技巧”“参加面试技巧”;《职业生涯规划》中“职业生涯发展要从所学专业起步”“职业生涯发展要立足本人实际”等内容,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安排,避免重复或简单删减。同时,加强开发校本教材。
关键词:中职生;人际交往;心理困扰;分析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在实习期间、就业岗位和社会工作中,建立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他们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减少他们在一线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中存在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特别是对个人生活与职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然而,纵观中职生的人际交往心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探讨中职生人际交往心理有关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生人际交往心理困扰及表现
处于青少年期的中职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但在交往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心理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自卑心理
多数中职学生进校时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很长时间沉浸在挫败与懊恼的负性情绪之中,觉得自己就是“差生”的代名词,似乎“低人一等”、“矮人三分”,总感到自己存在缺点和不足,在家人和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不愿与人交流。来到新学校后,在言谈举止方面表现出过当的防备心理,对自己正常的人际交往心存疑虑,总是怕这怕那,尤其是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在课堂上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生活中不主动接触他人,极力回避集体生活。
(二)孤独心理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业成绩的不理想,在以学业好坏为标志的学校、社会里,不少中职生的人格尊严得不到认同。社会上很多人都忽视中职生,他们成了世人眼中“不上进”的顽劣,老师眼中“不可教”的孺子,家长眼中“没希望”的一代,亲友眼中“不学好”的典型,是现实社会中“多余人”的代表。在学校,他们经常被老师忽视、排斥、指责,有些老师和同学都不太愿意与他们打交道。进入职业学校后,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连普高都考不上,使自己在亲朋好友面前抬不起头,有时对他们冷脸相向。诸此种种,导致学生封闭自我,乐于独处,即使是集体活动,也是形式上的参与,不流露真实想法,不开放自我,不谈个人观点。
(三)逆反心理
中职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期间就不遵守规则,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不尊重权威,不愿意与他人持共同意见,张扬个性,异常反叛,希望自己与众不同而得到心理上的极大满足。正因如此,有的中职学生就形成了固执己见的性格,仅凭自己主观想法看待事物,听不进他人意见缺少客观的态度,从不自我反省,固执,偏狭,常常认为周围没有合得来的同学,对他人行为和观点认为不可思议。
二、中职生人际交往心理困扰应对措施
鉴于中职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困扰,我们应加大对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视力度,立足现实,集思广益,引导中职生在学习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一)加强中职生人际交往认知指导
认知人际交往首先意味着职校生对人际交往的目的和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人际交往活动中,通过对自己、对他人以及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感知,能了解彼此的态度、看法,并作出正确的评价。学校教育应通过正确的指导,让职校生认识到交往在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交往中必须遵循平等、真诚、宽容、信用和互助等基本准则,让他们认识到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交往程序,人际交往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和必经之路。社会化即个人学习社会知识、生存技能和文化,从而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开始发展自己的过程。如果没有其他个体的合作,个人是无法完成这个过程的。对职校生进行人际交往认知方面指导的具体方法可采用讲解介绍、情境讨论等。
(二)加强中职生人际交往情感体验
每个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有情感体验,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人际交往的方向和程度,是人际交往认知和行为之间的“调控器”。如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第一印象、晕轮效应等现象,会出现偶像崇拜、爱屋及乌等行为。由于情感是以认知为基础,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情感方面的指导训练通常与行为和认知的指导训练结合在一起。人际交往情感体验训练方法主要有:①情境诱导。这种方法是把学生置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中,感知激动人心的情景,理解他人体验,引发新旧情绪的冲突。适当反复,可以促使某些被体验、被认知的待人态度转化为稳定的心理状态。②角色扮演。这种体验式方法是让职校生在给予的情境中,分别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处理问题,了解社会、他人的需求,体验他人的感受,从而学会认识自我,提高自信,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懂得遵守规则,懂得如何化解冲突,懂得与人合作,达到改善交往的态度和行为。
(三)加强中职生人际交往行为指导
交往总是要通过见面与分手、招呼与介绍、提问与应答等具体可感的行为表现出来,这些行为有很高的技艺要求。交往行为技能缺乏的职校生很少能顺利地与他人进行交往。行为主义心理学指出,许多不良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是模仿而来的,是从不适当的社会强化中发展而来的。因此,交往知道必须重视将知识概念转化为熟练的行为。一方面要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另一方面要消除、纠正异常的交往行为。在具体的实践中,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人际沟通技巧的课程、专题讲座、课外读物等向学生系统的介绍提高沟通能力的技巧及交往的礼仪规范等。或者可以通过指导教师直接示范,或选择学生中技能熟练者示范,或向学生呈现影视剧(如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金正昆教授的“礼仪讲座”)中的理想行为、规范行为,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在交往行为的学习上,职校生很喜欢模仿老师,模仿小说、电影、电视中的艺术形象,模仿他们喜欢的明星或伟人。他们可能模仿正面人物,也可能模仿反面形象,对此,指导教师要注意引导职校生对正面形象、规范行为的学习、模仿上。
参考文献:
[1]李春玉.浅谈中职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对策[J].职业教育,2008(2).
[2]朱晋超.对中职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