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人际沟通的困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聪明勤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很多单位在招聘时都会提出其他的要求,特别强调应聘者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现实意义上的沟通指的是个人、组织、社会之间的信息传递、接收、分享和双向交流的构成。[1]人际沟通能力就是在某个团体或者某种情境下与他人进行信息传递、接收和分享的能力,是与他人能否和谐相处的表现。每一个人不仅是独特的个体,更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体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中都要与周围的人接触沟通。良好的人际沟通不仅有利于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和增强群体的凝聚力,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而失败的人际沟通会导致人际冲突,这不仅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而且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从这个层面上讲人际沟通是十分重要的。现阶段对人际沟通困扰的研究主要针对大学生、小学生,而忽视了高职大学生,特别是高职护理专业女生。如张翔,樊富珉在《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文中指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上升的阶段,他们的人际关系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人际关系状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相关。[2]杨荣在《对大学生宿舍人际沟通团体训练干预的研究》一文中提出用团体干预的方法团体训练的干预能较有效改善大学生中面临人际关系困扰者的处境,同时对正常者也有增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且大学生对团体训练各个环节及总体功能的评价均为积极满意。[3]陈文彬在《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及其归因心理分析》一文对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进行了分类和原因分析。[4]
那么,高职护理专业女生的人际沟通困扰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笔者采取随机调查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我院护理系女生为被试,分别选取初中起点和高中起点的女生各100名。这200名被试从不同班级随机抽取。
(二)研究工具
1.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5]
此量表是我国学者郑日昌(1999)编制的,共有28个问题,总分28分,主要测被试在人际沟通与交往中是否受困扰,困扰的程度有多高,分为四个等级:无/较少困扰(0―8分)、有一定程度的困扰(9―14分)、有较严重困扰(15―20分)、有严重困扰(20―28分),经检验其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86,分半信度为0.78,同时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结构。
2.对自我的评价及对成长过程中父母教育方式的自我陈述。
三、结果与结论
本研究获得有效量表189份,有效率为94.5%。结果如表1所示,未检出有严重困扰的学生,但有9名被试有较严重困扰,占4.76%。得分最高的五项见表2。
通过对上述表1和表2的分析,结合被试的自我评价及父母教育方式的自我评述,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我院大多数高职护理专业女生人际沟通无困扰或较少困扰,少数高职护理专业女生人际沟通存在较严重困扰。
2.有较严重困扰被试的自我评价低,在自我陈述成长过程中父母教育方式严厉。如有被试评价“我觉得自己不怎么漂亮,我觉得在宿舍大家都不愿意和我交流”,“我觉得有的女生比我能干,她们家庭条件也好”,“父母不听取的意见”,“父母对我很严格,不允许我和异往”。
3.对自己的仪表(容貌)缺乏信心,自己的烦恼无人可倾诉,是最困扰高职护理女生的人际问题。
四、培养人际沟通能力的建议
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女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护理专业是以医学知识为基础的专业,又与社会人文学科密切相关,是直接与人打交道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护理人员不仅不可避免地要与病人及其家属交往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行沟通,还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护理人员、医疗技术人员和医院各级管理人员交往和沟通。如果是社区护理人员,还要面对与各种社区机构和社区工作的其它联系人。从这个层面讲,研究护理专业的学生的人际沟通现状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高职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在生理与心理方面都不及普通高校学生成熟。高职生正处于生理成熟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和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发展的时期,这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时期。但是由于他们大多年龄尚小,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时常表现出自卑、情绪不稳定、容易焦虑、意志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他们的人际沟通与交往。再加上大多数在校的高职生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生长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困扰,特别是自我意识方面,表现出自我体验过强而自我调节能力很差,表现在人际沟通与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关注自我而忽视沟通对象,这也会影响人际沟通的成败。
最后,由于社会期待的女性特征为优雅、矜持和含蓄,因此女生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胆小、被动,不敢主动沟通与交往。另外,也有女生愿意主动与人沟通和交往,却由于不了解交往和沟通的技巧,因而不善沟通甚至不会沟通。
笔者建议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女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从心理因素和沟通艺术两方面入手。
人际沟通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方面。认知上的差异可能造成沟通双方失调,情绪的差异对信息传递的影响很大,个性方面的差异是沟通中最主要的障碍[6]。对自己的仪表(容貌)缺乏信心会导致认自我认知的降低。统计结果也显示觉得自己不漂亮,觉得在宿舍大家都不愿意与之交流的被试确实存在沟通困扰。而笔者的深入调查却显示自我评价低只是被试的认知差异,改变错误的认知可以帮助她们重新获得人际沟通的信心。而情绪不佳和个性不和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就要从控制情绪和端正态度等方面解决。
沟通既需要科学性,又需要艺术性。除了解决心理因素提高沟通能力之外,也需要培养科学的沟通艺术。沟通艺术主要体现在谈话的艺术上,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谈话的艺术可以从言语和非言语两个方面去培养。从言语的角度来说要培养学生诚恳、准确且通俗的语言,从非言语的角度来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习惯,如说话时目光要正视对方,语音语调要恰当,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等。
总之,我们要从心理因素着手改变学生错误的沟通认知和自我认知,提高沟通的信心,端正沟通的态度,从艺术因素着手灌输正确有效的沟通方法,充分满足高职护理女生的沟通需要,不断提高高职护理女生的人际沟通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斌.人际沟通[M].2006,16.
[2]张翔,樊富珉.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1):364-367.
[3]杨荣.对大学生宿舍人际沟通团体训练干预的研究[J].池州师专学报2007,21,05.
[4]陈文彬.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及其归因心理分析[J].心理天地,2005,5:64-67.
[5]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1.
要开展和做好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先了解当前农村中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需求现状。为了解陕西省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状况,于2011年5月在陕西省泾阳县三所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 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燕王中学、北赵中学、姚家巷中学三所农村中学,各年级分别随即抽取一个班。
2.调查工具
共发放问卷300份,得到有效问卷281份,其中初一学生108份,初二学生107份,初三学生65份;男生134份,女生147份。
调查问卷包括:(1)个人基本资料,包括学校、性别、年级、家庭月收入、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父母是否离异等。(2)心理咨询需求调查问卷。采用张琴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调查问卷》[1]。该问卷共包含34个条目,每个项目的答案从1“极不需要”到5“非常需要”分为5级。该问卷包括学习发展咨询需求、人际沟通咨询需求、行为困扰咨询需求、价值观咨询需求、情感情绪咨询需求5个维度。信、效度满足心理测量学的标准,可以应用于中学生群体。
3.统计处理
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二、 结果与分析
1.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总体状况分析
从整体上看,初中生整体心理咨询需求在中等偏上水平。在各个因子中,对学习发展心理咨询需求水平最高,其次是人际沟通,然后是价值观、情绪情感方面的需求,得分最低的是行为困扰。
将各个年级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总体平均值进行比较,从图1的结果来看,初三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水平最高,其次是初一,心理咨询需求水平最低的是初二年级。总之,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水平发展变化的趋势是波浪曲线变化,呈现类似于英文字母“V”的图形。
2.农村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水平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1)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及各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
对男、女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进行t检验,发现在心理咨询需求的各个维度中,性别差异有不同的影响。在行为困扰、情绪情感咨询需求上男女存在显著差异,男生需求水平明显高于女生,而在学习发展、人际沟通、价值观咨询需求上男女生不存在明显差异。
(2)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各因子在年级上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年级的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水平最高的是学习发展咨询。从需求各因子水平的高低来看,对人际沟通咨询需求水平最高的是初一年级。初三年级对学习发展、行为困扰、价值观和情感情绪咨询需求水平在三个年级中均为最高,且在学习发展和价值观咨询需求方面显著高于初二年级。
(3)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各因子在家庭收入上的差异
将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下视为低收入家庭,而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视为高收入家庭。在281人有效被试中,112人为低收入家庭,35人为高收入家庭,其余134人不知道自己的家庭月收入情况,对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初中生进行t检验,发现除价值观咨询需求高收入家庭高于低收入家庭外,在学习发展、人际沟通、行为困扰及情绪情感咨询需求方面,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得分均高于来自高收入家庭学生得分,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4)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各因子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
将受教育程度在中学及其以下视为受教育程度低,而受教育程度在大学及其以上视为受教育程度高。281名有效被试中,有41名学生不知道父亲的受教育程度,44名学生不知道母亲受教育程度,217名学生父亲为低学历,220名学生母亲为低学历,23名学生父亲为高学历,17名学生母亲为高学历。分别对父母教育程度不同的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进行t检验,发现除价值观咨询需求父母低学历高于父母高学历家庭外,在学习发展、人际沟通、行为困扰及情绪情感咨询需求方面,父母低学历的学生得分均高于父母高学历学生得分,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5)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及各因子在父母婚姻状况上的差异
281名有效被试中,有9名学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婚姻状况,18名学生来自父母离异的家庭,254名学生来自父母未离异家庭。对父母离异和父母未离异初中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进行t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来自父母未离异家庭的学生在学习发展、人际沟通、价值观、情感情绪咨询需求上均高于离异家庭学生,而离异家庭学生在行为困扰咨询需求方面的得分高于未离异家庭学生。
三、 讨论
1.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整体状况
从整体上看,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在中等偏上水平。具体而言,初三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水平最高,其次是初一年级,心理咨询需求水平最低的是初二年级。总之,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水平发展变化呈现出类似于英文字母“V”形图形。
从内容上看,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最高的是学习发展咨询,这说明学习和发展问题是农村初中学生最关注的,也是农村各个年级初中生最主要的心理咨询需求内容。学习是初中学生的首要任务,学习成绩是家长和学校最为看重的,也是农村学生改变命运的一条捷径。因此他们对如何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适应学习环境、自我激励、自我潜能开发、改掉粗心、自我管理、人格完善、素质提升、生涯规划等问题非常关心,这方面的咨询需求水平也较高。
从咨询需求水平高低来看,对人际沟通咨询需求水平最高的是初一年级。初三年级对学习发展、行为困扰、价值观和情感情绪咨询需求水平在三个年级中均为最高,且在学习发展和价值观咨询需求方面显著高于初二年级。由于初一年级学生刚刚由小学升入中学,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适应和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如何和新同学、新老师和谐相处,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是他们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而初三学生,年龄大约14、15岁左右,升高中的压力、青春期的萌动、迫切想要脱离成人束缚的渴望,使他们身心经历巨大变化,所以他们对学习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及价值观问题特别关注。
2.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性别差异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内容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想要寻求心理咨询的主要问题是学习发展咨询,而男生想要咨询的问题除了学习发展外,还有行为困扰和情绪情感。可能是由于在农村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求学机会来之不易,很多女生把上学看作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机会,因此格外珍惜,在学习方面一般较男生积极主动、刻苦勤奋,因而在学习发展咨询需求上显著高于男生。而此年龄阶段的男生自控能力比女生差,易迷恋网络游戏,情绪、行为易冲动,所以对行为困扰、情感情绪咨询的需求水平高于女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女中学生因人们的偏见而对自己的学习要求更加苛刻[2]。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进入初中后女生的学习会不如男生,这种观念导致女生们在潜意识里的自我期望值降低,但青少年的好胜心理又迫使她们和男生一争高下,所以女生对自己的学习更为关注[3]。
3.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家庭背景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在学习发展、人际沟通、行为困扰及情绪情感咨询需求方面,低收入家庭学生得分高于高收入家庭学生,父母低学历的学生得分高于父母高学历学生得分。价值观方面的咨询需求,高收入家庭学生高于低收入家庭学生,父母高学历学生高于父母低学历学生。可能由于在农村父母高学历家庭学生的父母大部分是学校教师,高收入家庭学生也大多来自于父母为村干部、教师或者有除土地之外其它收入的家庭,相比较于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家庭学生,他们了解和接触到更多社会拜金主义风气、社会贪污、腐败问题、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攀比等社会影响及成就感、责任感等价值观问题,对这方面的困惑也较多,因而特别关注这方面的问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和高收入家庭和父母高学历学生人数较少有关。
研究结果也表明,来自父母未离异家庭的学生在学习发展、人际沟通、价值观、情感情绪咨询需求上均高于离异家庭学生,而离异家庭学生在行为困扰咨询需求方面的得分高于未离异家庭学生。这表明,父母离婚会给中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也更容易产生行为方面的问题:冲动、自杀、迷恋网络游戏等,但差异未见显著,可能与离异家庭学生人数较少有关。
相比较于城市中学来说,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环境设施、师资水平、开展状况等都低于城市中学,但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是存在的,因此,相关部门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大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满足不同群体心理咨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琴.重庆市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实习护生; 人际沟通能力; 影响因素;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换意见、观点、情况或感情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来完成的。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人际交流减少,大多依赖于虚拟化的沟通手段,使得面对面的人际沟通机会越发减少。然而,护理工作是离不开人际间的交往与沟通的,有效的沟通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核心和关键[1],护士在工作中是与患者和家属、医生接触最多的人,处于人际交往的关键地位。而实习护生是护士队伍的后备军,鉴于专业技术尚不熟练,加之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汇总了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分析了沟通能力的影响因素,对提高沟通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展望了发展方向。
1 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
1.1 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2]
刘迎春等[3]用Spitzberg等设计,王泳贵翻译、修改的人际沟通能力问卷对240名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调查显示:护生的沟通动机平均得分为(2.20±0.36)分、沟通满意度平均得分为(2.27±0.26)分,均低于平均值3分。此外,实习护生的沟通积极性不高,调查发现有时患者因为治疗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而迁怒护生,会对护生有言语甚至是人身的攻击,使得护生有一种挫败感,从而无法调动工作热情[4]。同时,学生对沟通重视程度不够,沟通意识不强[5]。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越来越少,也是导致实习护生沟通能力降低的重要原因。
1.2 女生沟通能力较男生略强[6]
通常认为女生的语言驾驭能力优于男生,这与女生比男生情感丰富,更擅长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关。与此同时,女生对于非语言信息的识别和利用也能很好把控,对于患者的语音、语调、动作、眼神等传递的信息能够很好的领会,从而能更好的理解患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男生较为独立,而女生的社会朝向性较强,因此女生在沟通态度和服务意识上要优于男生。总之,女生的性格特征使其在沟通上更加顺畅,故而在沟通中得到的评价也更高[7],带教老师要根据这一特点,更多的鼓励男生抓住一切机会与患者交流。
1.3 城市生源的护生比农村生源的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略强
城市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高于农村学生的父母,学生的教育资源、自信心及承受挫折的能力也相对较强[8]。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医学生沟通能力的重要因素,应优先解决医学生的家庭氛围与家庭经济状况问题。研究表明医学生的家庭氛围越融洽,家庭经济状况越好,沟通能力就越好[9]。带教老师应重点关注经济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从容的面对患者及家属。
1.4 独生子女的沟通能力略低于非独生子女
近些年来护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他们在长辈的呵护和照顾中长大,很少有主动照顾他人的意愿,也缺乏主动沟通的意识。独生子女的家庭成员较少,缺少与兄弟姐妹的交往,引起沟通受限[10]。他们在集体生活中“被迫”地与同龄伙伴和同学进行交往,其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表现能力均低于非独生子女。
2 导致沟通能力不足的影响因素
2.1 护生方面
(1)缺乏人际沟通的经验[11]。实习护生是从学生到护士的过渡时期,社会经验尚不丰富,人际间的沟通和交往也很局限,这使得护生对患者存在恐惧心理,不能很好的进行沟通。(2)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临床经验有待丰富。护生对于患者各种各样的临床问题常常不能准确地回答,逐步失去了患者的信任,沟通也常难以进行。加之操作技术还不是很熟练,难免会有失败的情况发生。一些患者不愿让实习护生为他们做操作,就是担心操作失败,会给自身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和经济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沟通的难度。(3)缺乏人际沟通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沟通结构的设计、非语言沟通技巧的应用、体态语言的使用等都会影响沟通的效果。而护生实习期偏重于完成实习任务,对于沟通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4)护生自身性格特点。个别护生自我意识强烈漠视他人感受[12],导致临床上沟通困难。还有的护生存在缺乏自信、胆怯、恐惧等心理特征都可能影响护患沟通。而外向型性格的护生在与患者沟通中占优势,这些护生大多拥有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学习方面积极向上,人际关系方面擅于与人交谈,乐于与人合作。在实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通常也不会退缩,而是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沟通,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13]。
2.2患者方面
(1)对医疗服务期望过高[14]。患者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于实习护生更加不信任、不配合。(2)疾病的困扰。患者遭受疾病的折磨,身心非常痛苦,此时自我控制能力降低,情绪稳定性也较差,常处于应激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正常沟通的进行[16]。(3)医疗认知局限。患者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对于医疗知识的了解程度差别也很大,多数患者缺乏医学背景知识,增加了沟通的难度[17]。
2.3 医院方面
(1)带教老师人数不足。护士人数本身就存在不足,床护比普遍低于正常水平。临床带教老师通常不能专职带教,自身都有护理岗位需要兼职作带教。使得带教老师工作非常繁忙,忙于各种治疗、护理工作,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带教。大部分老师只重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的带教,而忽略沟通技巧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使护生与患者沟通能力欠缺。临床上也有带教老师事先未告知或未取得患者的同意而让护生进行操作练习引起纠纷的发生[18]。(2)环境的改变。护生由集中的课堂学习转变成分散的临床实习,身边的人员构成由单一的老师、同学转变成不同年龄、身份、职业、社会地位形形的人都要面对。此阶段的护生认识观、价值观尚未成熟,专业情感和行为倾向较为复杂多变,容易受环境影响出现认知差异[19]。
3 提升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方向
3.1 学校层面
(1)构建沟通教育机制,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培养[20]。我国自1997年在高校护理专业中开设人际沟通课程以来,护生的人际沟通水平已经有所改观[21]。但大多数学校只作为选修课或考查课,护生进入临床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临床护理工作,对于人际沟通培训欠缺,因此实习护生和临床护士的沟通能力仍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医疗需求。因此,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与医院的教育者共同努力[22]。学校应该重视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开设沟通课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运用情景模拟、体验式教学等方式进行沟通训练。(2)建立团体心理辅导。搭建有效沟通渠道,拓展多元化的沟通途径是完善科学的教学技术与手段[23]。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多加引导,使他们更好的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丰富在校生活,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增强信任,建立和谐的关系。坚持沟通能力培养与思想品德教育并重,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来锻炼和提高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开展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2 医院层面
(1)作为实习主体单位,医院的带教老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鼓励学生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关系。有研究显示实习护生人际关系越好,其沟通能力越强[24]。医院还应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环境、举办人文知识讲座等,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医患关系价值观念,为未来与患者进行良好医患沟通打下基础[25]。带教老师应让她们尽快熟悉病房环境、科室的规章制度、护理操作,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尽快进入护士角色。平时工作中带教老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都是沟通的信号,对护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采取自主教学的模式开展临床带教,如PBL、情景教学等教学手段都有助于沟通能力的提高。有研究显示PBL教学法可以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具体表现在信息收集、信息给予、理解患者这三方面[26]。临床上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理论上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实训中强化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27]。
3.3 护生个人层面
(1)实习护生要自觉认识到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努力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只有自尊自强的心理才能有勇气以平等心态与他人交往[28]。沟通时要以真诚和包容的态度待人,善于倾听他人的诉说,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拉近与患者的距离。(2)认真学习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进入实习阶段,在与患者交流前应阅读病历,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前应熟练掌握操作流程,经多次模拟操作训练合格后再为患者进行操作。(3)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对待患者要热情,站在患者的立场考虑问题,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等因素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患者住院期间,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都比较脆弱,对护士的许多语言和行为比较敏感,这就要求护生要更加注意与患者交流的方式。在心理上完成“学生”到“护士”角色的转变,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病种、不同患者有意识地训练他们如何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护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39]。
4 小结
目前,实习护生的沟通水平尚不是很高,护生应该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从自身出发加强沟通训练,提高沟通能力,提高服务满意度。另外,学校与医院也应提高对沟通的认识,开启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全方位培养医学人才,塑造护生积极的职业心态,为更好的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宪敏,屈秀艳.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3,21(3):233-234.
[2]杨彩玲,李娟,师文杰,等.高校学生沟通能力研究[J].企业导报,2016(2):158-160.
[3]刘迎春,刘迎利,许振丹.临床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3):306-308.
[4]谢小玲.护理实习生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8):3295-3296.
[5]保颖怡.实习护生沟通能力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5,20(17):60-61.
[6]秦玉婷,陈丽英.关于临床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5):737-740.
[7]刘丽萍.医学实习生临床沟通能力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6.
[8]王智,何静,欧薇,等.大学新生心理韧性与其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3):56-58.
[9] 唐梦琦,尹文强,马牧野,等.医学生沟通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0):2464-2468.
[10]刘云.高职实习护生情绪智力、心理弹性与临床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11]管园园,王锦帆.低年级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2(社会科学版),12(2):141-143.
[12]罗丙军.提高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19):118-120.
[13]王伟,尹文强.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评价量表的编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2):2709-2712.
[14]马辉.基于医院管理的医患沟通策略改进研究[J].中国市场,2018(23):98-100.
[15]王伟,尹文强.医学生沟通能力评价及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3):432-435.
[16]昌子艳,刘红,戴莉.急诊科护患沟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0):86-88.
[17]吴薇,王勇,倪杰,等.医患关系影响因素比较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9):676-678.
[18] 张小蝶,韦海霞.护理临床教学中护患纠纷产生原因及防范对策[J].心理医生,2017,23(23):238-239.
[19]吴茵,李惠玲.《护理人文修养》课程中培养护生职业情感的实践与探究[J].护理研究,2013,27(27):3063-3064.
[20] 罗丙军.提高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19):118-120.
[21] 代春英.如何培养中职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J].心理医生,2015(1):72-73.
[22] 刘迎春,刘迎利,许振丹.临床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3):306-308.
[23]刘雪峰.美国高校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4(19):34-38.
[24]丁欢,焦文娟.本科实习护生沟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3):36-37.
[25]唐梦琦,尹文强,马牧野,等.医学生沟通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0):2464-2468.
[26]陈艳佳,林春水,黄铮.PBL教学法在临床实习中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3):422-424.
[27]吴学华,林琳,唐文蝶,等.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改革现状与思考[J].中华护理教育,2017,23(3):36-37.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人际关系 大学新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231-01
每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并通过交往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在大学新生中,人际交往却成为有些人的困惑和难题,如缺少知心朋友、与个别同学难以交往、与其他同学交往平淡、感到交往有困难、社交恐惧、抵制交往等。团体心理辅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良好的交往环境,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他人,了解和学习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体验人际交往的感受,发展出较为完善的人际交往技能,解决自身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效建立起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本文基于提高大学新生人际关系设计了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并通过实施证明了该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有效性,可以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一、制定符合大学新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一)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需要考虑青年学生、高中到大学、刚刚入学这几个关键词语,活动选取要由浅到深、由动态到静态、由趣味性到认知性,并且要注意活动节奏的设计,避免过于活跃或严肃。
(二)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设计的具体案例
以大连海洋大学理学院2013级11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男生80人,女生30人。该学院年级学生所学专业为数学、物理等理论性较强的理科专业,调剂学生较多,多数学生对专业缺乏认同感,很多学生性格弱势不善于表达,喜欢拿着手机自娱自乐,大学目标规划缺失以及自我管理能力不强。针对以上特点,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从中随机抽取55人为实验组,男生42人,女生13人,对实验组的55人进行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共分四个阶段8次辅导,每周1次,每次90分钟,并且不参加类似其他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剩余的55人作为控制组,男生38人,女生17人,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也不进行类似的团体心理辅导。两组学生在年龄、民族、学习成绩、成长环境等构成方面没有任何差异。
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我们所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共分为四个阶段,主要培养大学新生掌握多层次的人际交往策略,较好的去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注重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并建立起信任合作的人际关系。
第一阶段:人际熟悉,共4个活动:人体器官交朋友、谁更受欢迎、知彼知己、征兵总动员。
第二阶段:人际沟通,共5个活动:交流面对面、怪物史瑞克、趣味报数、拯救海神号、此处有声胜无声。
第三阶段:人际信任,共3个活动:食指超能力、森林向导、冰面强渡。
第四阶段:人际合作,共4个活动:撒网捕鱼、紧急支援前线、小鸡快快跑、建设罗马城。
二、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过程及结果分析
首先,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团体中全部学生进行前测和后测。量表包括四个方面的维度:交谈困扰程度、交际与交友方面困扰程度、待人接物困扰程度和与异性朋友交往困扰程度。对110名大学新生发放量表,进行人际关系的前测工作,统计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人际关系。
其次,对实验组的55名大学新生进行为期八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
再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结束后,再次对这110名大学新生进行人际关系的后测。
最后,将活动前和活动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数据可以看出,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各维度均值上均相差不大,说明两组数据在同一水平线上,符合要求。实验组在经过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后,在交谈困扰程度、交际与交友方面困扰程度、待人接物困扰程度、与异性朋友交往困扰程度均显现出了显著性差异,其中在与异性朋友交往困扰程度方面达到了极为显著差异。控制组的前后测之间除了交际与交友方面困扰程度较之前有显著性差异之外,在其他维度上均没有显现出显著性差异,只是均值较辅导前有所下降。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大学新生在8周的学习生活中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的改善帮助很大,在大学新生人际关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9).
关键词:护生 能力培养 就业竞争力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护理工作的内容也从过去简单的护理工作转向了多元化的健康服务工作,不管是病人还是医院,都对护理人才有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不但要有极其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求娴熟的工作技能,还要有很高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这就要求各卫校的护理专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从根本上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强化护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的就业水平不断提高,增加就业率。
一、加强护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
今天的护理专业学生就是明天的护理工作者。作为现代社会的护理工作者,除了要牢固的掌握基础性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科学等知识外,更需要掌握的是各种医疗知识、医学临床知识、护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实践技能,这样才能全面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患者提供适宜有效地健康服务[1]。护理专业的专业技能素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护理专业学生毕业以后是否能够胜任护理工作,这是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最为重要的,针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思路,护理专业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进行实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使护生进一步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护理工作的实践操作技能,更好的为患者解决护理问题:
(一)结合临床工作整合实训流程
中职医学教育中临床进展与课本内容脱节的情况一直困扰和影响着临床教学,从而导致护生不能学以致用,这也是影响护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而要求每个临床学科重新进行课程设置,去除临床中已淘汰的陈旧内容,补充临床上已经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尽可能做到教学与临床的同步,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从而制定出能适应临床工作中技能操作的简易实训流程。
(二)运用简易流程,改变护生学习方式
学校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实训场地情景模拟医院,护生运用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简易实训流程进行技能操作,从而使护生的学习更简单更实用,改变了卫校护生以往枯燥的死记硬背、机械操作的学习方法,更突出培养护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2]。
二、加强护生培养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现在对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在任何场合都少不了人际沟通能力,特别是在护理工作当中,人际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专业的学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医院护理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矛盾很多是因为沟通不好造成的。护理工作者的沟通能力也成为各医疗单位对护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要求[3]。因此,沟通能力的提高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护生在专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的培养和提高。
提高在校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我们实施了校内沟通能力的提升和校外沟通能力的实践:
(一)沟通能力的校内提升
一般都是采用培养、锻炼、交流等形式,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表达能力,克服“胆怯心理”,组织演讲等方法,锻炼护理专业学生在多人场合自然发言胆量、得体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新老学生同堂座谈,锻炼与陌生人的接触和沟通能力。
(二)校外沟通能力的实践
大多都采用组织活动的方式和通过在医院实习时加强。组织护理专业学生到不同的敬老院义务活动,让学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与老人进行交流护理。或者组织学生到各社区进行各种医疗护理知识普及等,让学生与陌生人接触并进行沟通。比较有实效性的是学生到医院实习期间,让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对专业知识和各种专业技能的运用有一个提前的了解,更多的是让学生与真正的患者和患者家属接触,在运用专业知识护理患者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况,找到与他们沟通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沟通交流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一举多得。在活动过后再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并总结心得体验,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医改的背景形势下,在提高护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分析护生的就业取向,对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指出各种相应的解决办法,对护生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心理误区进行阐述和指导,提高护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样会才会使护生以正确就业观面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总之,通过护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沟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增强护生的自信心、提高护生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增强护生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在新医改环境下的就业能力已经成为中职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促使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完善,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亚君. 护生人际沟通学习需求调查[J]. 护理研究,2009(19)
[2]刘雪萍,蒋翔,蒙小严. 提高护生沟通能力的探讨[J].全科护理, 2009(01)
[3]吴芳.在校护生临床沟通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J].家庭护士, 2008(04)
[4]刘岩.培养人际沟通能力 增强护生就业竞争力[J]. 护理学报,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