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智能时代的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人工智能影视教育课堂在场价值观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社会媒介化发展的特殊产物,不仅能够建构起智能媒介化的信息社会,更能深入到传媒研究领域,引导影视传媒研究朝着“互联网+教育”的方向发展。当前影视传媒教育正面临重要的转型阶段,如何通过媒介信息技术调整现有的理论学习模式和教学培养目标,已经成为影视教育进行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基于人工智能为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影视教育正致力于从“刀切教育”迈向“精准教育”,从“课堂缺席”转为“课堂在场”,从人才培养模式到教育信息平台搭建,都在不断强化智能教育培养,力求为影视传媒教育的智能化改革和实践提供决策依据。
一、影视教育智能化发展的应用价值
智能化影视传媒研究是教育信息化极为重要的应用场景,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拓宽了影视传媒教育的研究方向,同时也在技术手段、渠道搭建、傳媒伦理等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消除数据鸿沟,发挥智能传媒教育技术赋能和知识平权的双重功能。影视传媒研究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性教学,以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为教育目标。教育学者是影视文化传播的驱动者,因个体间存在传播技能、信息储备和交往行为方面的差异,造成影视传媒教育具有严重的知识鸿沟。在影视研究学者步入算法教育的重要阶段,智能教育平台可通过读取人的反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调整每一位受教育者的天赋类型。与此同时,教育学者能够充分利用算法技术和人工智能手段,获取定制化的影视资源和学习条件,以技术逻辑引导学习流程,用分析框架提高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强化教与学的变革场景,激活文化创作的想象力和逻辑性思维,使科技创新在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实践的引导作用下,从一般的理论教学形成智能媒介化的信息教学模式,从单向传授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学习教育模式。
2.拓宽学习渠道,推动教育形态从理论课堂到智能媒体教育课堂的变革。人工智能技术与影视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正引发起一场新的教学革命。从教育手段和学习途径上来看,原有的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需求,大数据催生出的智能化影视教育,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间搭建起新的算法课堂,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简化理论教学的概念,又通过具有超强运算能力和通讯能力的技术手段协助实践操作。例如,人工智能照相机作为辅助型的教学工具,被运用于智慧课堂的摄影实践教学中,借助云端技术和物联网连接远程数据中心,可以帮助不懂摄影技术的学习新手尽快了解电影拍摄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技能,推动教学场景从应用性教学到智慧型课堂的氛围建构。人工智能与影视教学的跨界融合,成为智能传媒教育进行颠覆式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教育形态正逐渐从智慧课堂过渡到智慧校园,从传统的理论范式过渡到智慧媒体的应用型范式,帮助构建起新的学科话语体系。
3.重视传媒伦理,推动智能化影视传媒教育价值观和技术性的生成。人工智能是以追求效益为初心的理性工具,在技能研发阶段尚未对伦理规范提出强制要求,技术伦理向来是人工智能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影视传媒教育则是以培养学生的伦理观和价值观为出发点,重视以道德审美为核心的理性意识。智能化传媒教育将信息技术和影视教学进行结合,使得理性工具得以同理性意识深度融合,人文关怀建立在技术作用之上,这既是培养受教育者核心价值观的时代需要,亦是强化人工智能技术伦理的有效途径。人工智能时代,强调智能化影视传媒教育技术性和价值观的生成,与其说是建立在影视教育应用场景上的技术伦理规范,不如说是借信息技术完成对传媒伦理和受教育者价值观的理性建构,让人工智能发展紧密联系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问题,加深技术手段和教育学习的彼此作用,从而获得传媒教学在伦理层面的共识。随着传媒影响力的逐步扩大,以内容为载体的影视教学活动意味着要担负起更重要的教学责任,学科研究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必须以注重传媒伦理和技术伦理为教学基础,重新建构现有的伦理道德观念,为人工智能技术注入价值观的活的灵魂。
二、影视教育智能化发展的风险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赋予影视传媒教育极大的应用价值,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潜在的风险问题。
1.灌输式教育仍占据主流,智能化影视教学陷入价值认知困境。在人工智能技术出现以前,理论+实践的教学策略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形态存在于传统影视教学工作中,受教育者根据统一的培养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方式,包括影视创作及影视理论等相关课程都按照相同的培养模式进行。由于教育主体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过往只能够通灌输式对学生进行强制教育,智能化影视教学则是处于小范围内的实践和创新。对影视教育而言,理论与实践是学习的内容,继承与创新才是研究的实质。明确人工智能教育的价值认知,从灌输教育逐步迈向定制化教育,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应当是影视教育智能化转型发展的着力点。
2.智能教育应用场景缺乏思考,其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挖掘。当前,智慧课堂、智慧校园的出现奠定了智能传媒教育的基本雏形,依靠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支撑的智能传媒教育,在平台搭建层面已出现显著性成果,但对应用场景的深度和广度挖掘还存在明显问题。影视教育智能化应当以追求个性化和定制化教育为目标,崇尚的是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不应当将人工智能技术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课堂,除了要从“线下”走向“线上”,还需要考虑到以人机交互为主要形态的教学应用场景,挖掘人工智能教育更多的应用情境和展现方式,从而对影视课堂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价值提供合理的在场性证明。
3.专业壁垒依然存在,智能化教学成果马太效应极为明显。智能教育世界要求培养更加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但人工智能的马太效应逐渐渗透到影视传媒教育工作中,也会导致教学成果受到出现严重的失衡现象,难以满足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作为艺术研究的影视教学活动,其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同样重要。尤其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要想推进受教育者从“影视学者”逐渐过渡到“影视作者”,人工智能不仅需要满足师生的定制化教学任务,还应当破除专业和行业的壁垒,对其相关联的学科和传媒领域进行合作,才能够改变当前智能化影视教育在教学模式上面临的不足,不断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三、影视教育智能化发展的转型实践
面对智能传媒教育的风险与挑战,影视专业更应当立足于自身的教育发展特色,从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场景建设、教育资源整合等方面,推进影视教育智能化发展的转型实践。
1.从“灌输教育”走向“精准教育”,创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智能传媒教育范式的自主性建构,应当立足于对传统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颠覆。基于当前影视传媒智能化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层面的不足,其转型实践需要从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出发,在师生、家长和社会的通力合作下,创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碎片化学习完成系统化的学习过程,逐渐从“灌输式教育”走向“精准化教育”。例如,人工智能时代对影视学生的培养更趋向于“以个人为导向的系统化学习”,通过前期对受教育者的大数据整理,对每一位同学的逻辑性、想象力、创造性和沟通能力等进行分析,从影视理论和影视创作两大方向出发对受教育者形成定制化的学生画像,并提供针对性的智慧作业,帮助教师采集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实现规范化的信息管理。可以预见的是,智能传媒时代,“互联网+教育”学习模式的生成,在推动知识平权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价值,成为影视教育智能化追求的重要转型路径。
2.从“课堂缺席”走向“课堂在场”,打造新的传媒教育平台。人工智能不仅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样也应当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应用场景。过去的影视研究多局限于单一的课堂场景,采用课上理论和课下实践的方式进行授课,完成影视教学的闭环。人工智能时代,影视传媒教育应当调整原有的受教育模式,通过搭建合理的人工智能应用平台,可以巧妙地将课堂场景与智能技术结合起来,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多样性的教学应用场景,从而实现成长课堂的“在场共生”。例如,人工智能可以带动影视制作的推陈出新,通过搭建智慧超媒体系统,将电影屏幕从影院搬到校园,自动生成无穷界面。与此同时,影视传媒的智能化还可以帮助教师自动生成电影梗概,将理论性教学转变为可视化形象,使电影理论同定制化的影像人物之间建立匹配关联,让教育场景从线下逐步延伸到线上,为影视研究提供重要的云服务。
3.从“媒教分离”走向“共建合作”,实现产研学的自主对接。影视教育智能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寻求理论与实践的融和,帮助构建起传媒教育和传媒业界的良性生态关系。传媒教育智能化也可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通过优化教育资源,带动影视内容的高质量生产、影视人才的高质量创作。因此,从“媒教分离”走向“共建合作”,引导产研学的自主对接也成为了影视教育智能化转型实践的有效探索。未来的影视传媒发展,能够抓取海量资源建构独立的影像景观模型,为机器人参加艺考创造可能性,并且也可以紧抓电影内容的智能化生产,从前期的电影脚本自动化写作到后期的虚拟演员个性化定制,系统均可以对剧本创作、电影拍摄等课程进行精准化评估,从中筛选出符合影视公司要求的作品,进入后续的市场化操作。
面对这种状况,一方面,高校工作者需要正视时代带来的新的机遇,把握其优势和有利方面,将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入教学和思想教育,促进教学和思想教育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高校工作者必须提高警惕,引导学生规避网络不良影响,摆脱网络控制和干扰,这点尤为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视频音响播放器等多媒体技术不断革新,这些技术给传统的教学手段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会,也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采用板书和讲授的方式,其优点是可以详细说明,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但是其缺点也显而易见。二维平面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学习不够生动有趣,不容易吸引学生兴趣,依靠板书手写,效率低下,传递知识量少,讲述知识的时间较少。智能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契机。
(1)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从而避免板书书写占用大量时间,老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讲述知识,同时也可以增加前沿知识,拓宽知识范围。
(2)课件中可以使用视频、声音、图片,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3)网络的发展可以拓宽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学不再拘泥于学校的范畴,我们可以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远距离授课。学生也可以从网上学习先进学校的公开课程,享受高水平的教学,学习先进知识。
2加强大学生思想引导,帮助大学生远离网络毒瘤
网络信息庞杂纷乱,良莠不齐,应教育大学生了解网络的危害,抵御沉迷网络的风险,抵挡不良信息的影响,让网络真正成为为学习服务的工具,为此,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开展网络知识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讲述沉迷网络的危害和惨痛后果,让大学生尽早了解网络的风险,能够引起重视,反观自身,进行思考和克制;论述大学的重要职责和使命,让大家理解大学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把精力更多地投放到学习、钻研、科研活动中。(2)鼓励大家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创造更多的机会加强大家的沟通交流,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珍贵的友谊,同时也可以在学生中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树立榜样的作用,对大家抵御网络侵害具有积极的作用。
(3)利用先进的网络工具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使用qq、微信、微博等多种形式与大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可以及时地多方位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4)从学校网络上进行监管和监督,禁止不良网站进入校园网。进行信息的筛选,隔离一些明显不当的网址,从源头处组织不良信息的侵入。
3结语
[关键词]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师;学生
众所周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虽然是学生,但其先决条件和根本保证则是教师。俗语说“没有金钢钻,难揽瓷器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和业务能力上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没有高质量、优秀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质量、优秀的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与推进素质教育就只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治标不治本。
一、强化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
素质教育虽已飞速发展、深入人心,但并不是说,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真正全面、深刻地领会它的含义。素质教育不同于“精英教育”,而是普及教育、大众教育,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淘汰学生。它承认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但不搞“一刀切”,而是因材施教,普遍培养,区别对待。“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必个个升学深造,但求个个发展成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弘扬人的个性和主体性;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健全的个性与精神力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社会等各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自我管理的主人。
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升学,升学率是衡量一所学校优劣、一个老师好坏和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结果却是培养出了一批批“高分低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懂做人做事的所谓“人才”。而素质教育则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生理素质、文化素质、学习素质、品德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整体和谐、健康地发展,为全体学生创造宽松、自由、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就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求知、求识,学会办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合作,以学生真正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育成功的标志。
素质教育不是分段式、一次性教育,而是终身学习、终生提高、发展式教育。在当今社会性、全民性、世界性学习中,只有具备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终生的可持续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现在的发展,也重视将来的发展,学校不再是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知识、经验和科学技术时时更新、日日更新,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发展、与时俱进的观念。
二、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提高
现代教育、教学观念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强调以育人为本,以坚持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师要牢固树立“三个一切”的思想,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教师应无条件地为全体学生服务,学生有权力选择学什么,怎样学。素质教育的重点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学习、学习什么和如何做人。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从家庭、从学校走向社会、甚至走向国际。让他们在社会、国际的大舞台上展示自己、发挥自己,去实现自身价值。教育方式中应从单纯地传授知识供学生猎取猎物到“教给方法(给猎枪)培养能力(教做猎枪)猎取猎物”这一根本点的转变。
三、加快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进程
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任职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所谓学历,即指教师有专门的学习经历,通过学习获得丰富的知识、学问。学历虽然不等于能力,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学历和能力之间也呈一定的正比。因此,教师教育、教学中还要注重自身学历的提升。教师不仅需要知道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而且教师也要积极搞课程开发、教材建设、课堂生动教学、试验课建设、自然科学研究和实训基地建设等科研、生产活动,不断提高科研与实践能力。
追求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要树立远大的、符合实际的、崇高的专业理想和目标,为之穷毕生精力不懈追求。教师不仅是某一领域、某一课程的专家,而且要努力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做教育专家。
四、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
入世后,世界经济一体化推动了各国间的人力、资金、商品、服务、知识、教育、技术和信息等实现跨国界的交流与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发展,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内容更丰富,方式更多,层次更高,范围更广。自我封闭式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已不能适应当今世界性人才的要求。教育国际化趋势必将导致和加快我国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办学形式多样化。教育的全体化、普及化,提高全国人民素质是我国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教育的国际化将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人的个性发展、主体发展,一改“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模式化教育,注重办学特色和学生特色的培养。教育的国际化要求由原来的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传承知识和技能为主走向创新思想、创新科技、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造型”人才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教育不再是阶段化教育,学习不再是阶段式学习,只有具有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适应世界发展的需要。因此,树立终身教育理念、终身学习观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关键词 临床带教教师 道德示范
临床职业道德素养是各种道德标准衡量下突显在临床工作者身上的内在品性和行为准则,是医德的主要体现。临床带教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更是在医学生临床实践和医德养成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或缺的感化作用。临床带教教师兼有医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其职业道德素养也融合了医生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双重要求。临床教师作为临床实习教学计划的第一执行者,不仅要博学笃行,更需要有壶济世之心,对实习医生职业道德的示范作用是深远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出于对医学生临床实践过程中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和培养,临床带教教师更有必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规范。。
一、临床带教教师职业道德示范何以可能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示范就是在身体力行中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具现到一言一行,从而为他人所借鉴模仿。示范教育也被称为典型教育,是一种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道德示范作为示范教育的形式之一,是一个通过蕴含一定的道德价值的人或事,对人们进行道德观影响的过程。道德示范可以把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具体化、人格化,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从而增强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交织让刚下临床的医生难以实现医学知识和医疗实践的完美结合,而参杂的各种非客观因素使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微妙。此时,良好的道德示范是临床实习生的牵引动力和指向路标。
一个完整的道德示范过程,包括示范主体、示范客体、示范载体和示范情境等基本要素。在临床带教教师道德示范的过程中,带教教师是示范主体,实习医生是示范客体,医疗实践是示范载体,临床实习环境则是示范情景。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学校走向医院和社会的过渡阶段,是从学生到医生角色转换的重要阶段。在这期间与他们接触最多且对他们的思想转变影响较大的莫过于学生的临床带教教师。临床带教教师是实习医生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其思想素质、道德修养、职业态度和专业价值观都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实习医生的思维方式、职业心理、业务素质和行为规范,这是教科书和奖惩方式都难以取得的教育力量。古代的张仲景、孙思邈,近现代的林巧稚、裘法祖,以及离开我们不久的吴阶平、华益慰,千百年来的医德就是在这些大师的言传身教中传承、积淀、升华。称职的带教教师不应该只是传授给学生临床专业技能,还应该以身作则,感染和唤起学生全身心服务患者、立志为医学献身的崇高理念。需要强调的是,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带教教师应时刻注意把人本主义与仁心仁爱的道德情操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做到言传身教。
二、临床带教教师职业道德示范何以必要
从医学伦理教育研究现状来看,医学界对医生职业道德与医德教育有较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多是从医学专业教学角度探讨带教活动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带教质量评价等,而对于带教教师的职业道德示范却较少涉及。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屡见不鲜,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就很有可能遇到类似涉及到医学伦理的问题,这一复杂的医疗现状更加反映出进行临床带教教师职业道德示范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医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职业道德教育多是通过医学伦理课课堂讲授的方式获得,这种脱离了临床实践的“灌输式”教学,虽然有利于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却忽视了对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培养,极易导致医学生“知”与“行”的分离。一方面,医学生以实习医生的身份进入临床工作后,便时常需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并且要处理各种临床突发事件。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并不能充分指导学生应对各种临件,因此临床带教教师应在这个过程中的带教显得极其重要。另一方面,实习医生初到临床,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未最终成型,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临床带教教师规范的操作行为及正确的道德引导是医学生从课堂学生身份演变为临床医生身份的启蒙,其一言一行对实习医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有利于规范临床带教教师的职业行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之人,必须是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师者,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临床带教教师对其双重身份的角色扮演以及可能存在的道德冲突,对其职业行为的规范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历代名医在传播自己高超医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培养了一批医德过硬的接班人。临床教师只有具备审慎的专业思想、认真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医德医风、较强的教学能力、人文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规范的技术操作,才能以良好楷模形象影响医学生今后一生的言行。协和、华西、湘雅、同济的人才辈出、百年声誉,就是对这种综合医术和医德传承的言传身教的好例子。
(二)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社会上对人才的评价为:“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这充分说明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医学是与生命紧密相连的学科,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的同时,对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有着更严格的要求。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阶段,也是医德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要重视该阶段临床带教教师对医学生的道德示范作用,加强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外在的道德理论转化为医学生的内在品质,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有利于促进医疗水平和医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医学从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复合模式的转变,使得病人的心理、情感、社会关系等因素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和受重视。已经被发现50余年的安慰剂效应更体现了病人的主观认识,特别是对医生的信任在对抗疾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医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不仅体现在对疾病诊疗的认识和把握上,也体现于医疗过程中良好的仪态、规范的操作、严谨的言行。临床带教教师在诊疗过程中规范精心的示范,既是对学生既有知识的深化,也是为日后进一步发展医学技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
借用一位医疗界前辈的话:作为一名医生,在对待病人时,你的每一句话,包括你的仪态、举止都应该传递出你的专业与诚意,让病人对你产生信任感。医院的服务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因此如何尊重、理解、关怀患者,如何为患者提供最温馨的“人性化服务”,已成为各医院除医疗技术和设备以外最主要的竞争策略。在医疗诊治和临床实习教学中,首先要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自觉保护患者隐私权不受侵害,才能得到患者的理解和支持,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临床带教教师职业道德示范何以实行
在大力倡导精神文明的今天,社会对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也是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职业道德在医学界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重要话题,从张仲景在《伤寒论》开篇便有“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及“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之叹,到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以较大篇幅阐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之见解,而古代西方医学界则有著名的希博克拉底誓言。现代则有一生未婚,却是5万多个孩子“母亲”的林巧稚大夫,曾经家喻户晓的为抢救危重产妇以身殉职的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03年“非典”爆发时,叶欣、邓练贤、陈洪光、范信德等烈士更是用生命诠释了救死扶伤的精神。这些都体现了自古以来医生职业道德示范都是可以实现并且产生巨大影响的。
(一)临床带教教师的职业道德示范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
1974年Rauen首次提出,临床带教教师的个人角色,强调教师的个性特征、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工作理念和态度等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但近年来,受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和所有制形式多元化的影响,部分临床带教教师的价值评价标准呈现一定弹性,是非观念模糊,导致临床教学不够认真,临床带教不够规范,教学水平出现滑坡倾向,并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医疗、重科研、重效益、轻教学的倾向,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教学效果。对于这些情况,医院负责教学的部门应给予重视,对全体带教人员进行仁德仁爱,以人为本等道德观的深入学习与交流。对带教人员按标准进行评定与考核,奖励优秀带教人员,调动积极性,确保临床带教者的素质。一切医疗活动都离不开职业道德的约束以及构筑在医德基础上的医患互信的支持,因此,良好的医德医风不仅是对于医生医疗活动以及个人品行的约束,更是科室、医院乃至整个医学界传承有序、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比如一代代协和人在对协和自1917年建院传承至今的“严谨、求精、勤奋、奉献”这一协和精神的践行中,缔造了“东方的霍普金斯”的传奇,也凝聚了无数患者“协和都没办法,我死也甘心了”的朴素信任。
医学生初到临床实习必然有很多困惑,在世界观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不良环境的影响,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临床带教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对实习生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需相应的文化积淀、理念熏陶和经验积累,因此临床带教教师要有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精神,才能正确引导刚迈进临床的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修养和医者素质。带教教师严肃认真的举止,一丝不苟的要求,精湛的技艺,渊博的学识都是对于医生的最好诠释和注解,在这种熏陶之下形成的医德更是医生对抗不良诱惑的有力武器。
(二)临床带教教师的职业道德示范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
临床教师是医学生接触专业实践的启蒙者,担负着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医德医风的双重任务,其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对于医学生专业态度形成、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但目前不少医院还存在进修医生或低年资住院医师带教的现象,个别带教教师水平偏低,带教意识不强,临床教学经验不足,操作不够规范;也有的带教教师不熟悉本学科带教任务和教学计划,致使教学工作显得盲目和随意。通过临床实习中期考核中反映的问题主要有: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少、实习学员进入角色较慢、学习方法不灵活等。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临床教师的教学行为在保证教学效果、实现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方面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还要了解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开展临床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医院应该严格选拔临床带教教师,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并定期组织学生对带教教师进行评价,保证教学效果。带教中的医疗实践应该让观摩学习的临床实习医生得到良好的学习机会。带教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除此之外,还要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与教师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教学活动的主体,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探讨临床带教模式和实习方法,主动关心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不仅要是学生的“良师”,也要是学生的“益友”,让学生在严肃又不失活泼的带教情景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三)将重塑医德、整顿医风与强化管理、提高效率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医学生成长环境。
高尚的医德可以促进医风的形成,良好的医风也促进对医德的落实。医德医风的树立,可以明确权责,凝聚斗志。一方面促进个人能力的发挥,利于医生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先进理念的有效应用,减少内耗。人尽其责、物尽其用的高效组织,也利于医生的成长,知识的进步,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从医学生踏入临床的第一天起,就将其融入这种环境中,潜移默化之下,将对医学界的发展产生有效的推动。
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转变是每个从医者必经的过程,医学生带着不成熟的课堂理论和不完善的社会理念,进入“沙场”正式面对各种“实战”,不仅要沉着处理各种临床突发事件,还会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带教教师实际操作行为与课堂理论不一致的情况。学生在这个阶段的迷茫心态可想而知。对靶练习的熟练对于灵活应对临床各种事件是远远不足的,熟记于心的道德理论对于正确识别混乱的临床是非更是杯水车薪。所以,带教教师真正铭记道德品性及临床修养,并对带教对象正确的引导才是实习医生所需要的。也只有从实习阶段开始培养正确的道德修养,才能为漫长的行医道理铺垫一块块向上的坚石,形成良性车轮循环,为下一代新人起到更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文翠菊,庞冬,路潜.专科护生对临床带教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0,(10):67-70.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 助学服务 提高质量
现代远程教育是运用互联网和通讯技术进行的所有非面对面的教育活动。边疆地区由于通讯、交通、教育、经济的滞后,人才稀缺,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教育基础十分薄弱。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因其办学的灵活性和质量保证系统,有利于广大山区、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是多快好省出人才,提升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效模式,但是要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往往困难特别大。这就要求远程教育工作者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挖掘潜力,确保教学质量。
一、正视远程教育的困难,才能增强助学服务的意识
远程开放教育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特点是“宽进严出、不组班教学、教考分离” ,可以不受时间、地点、方式的限制,选择学习内容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这是远程教育的优势所在,但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所碰到的问题和困难是不能回避的,只有面对现实、正视困难,增强服务意识,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远程开放教育健康发展。清华大学学者在《远程教育的现状和改进》一文中明确指出:远程教育存在的主要困难:一是教师学生不能直接相互交流;二是难以获得充足支持服务,如:计算机的应用和维修、网络学习策略和技术支持等。笔者通过对楚雄彝族自治州电大系统教师和学生的调查显示:(1)未提供足够助学服务的学校占学校总数的18.6%,服务不到位的占19.57%;(2)平时无条件使用计算机的学生占71.4%;(3)辅导教师水平不高,教材理想、供应不及时等。这些都表明学生迫切需要助学服务的心态。教育是一种服务性事业,实质上就是学习者进行人才资本自我投资的一种教育消费,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则是从事服务的另一方,学校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取相应措施,建立完善有效的助学服务体系,急学生所急,帮学生所需,真心实意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助学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远程教育的成败。
二、根据远程教育特点确定助学内容,才能创造出服务的有效方法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学校由教育管理转变为助学服务,教师由管“教”转变为管“学”。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是高质量低费用的教育,是以更加系统的方法开发课程和发送学习内容的,应结合实际采取混合学习技术,即:把因特网和其他媒体混合起来,包括印刷媒体。远程教育不仅不能满足信息的提供,甚至不能满足于好课程的提供,而需要研究如何提供各种教育的支持服务。助学内容主要有:(1)教学信息的提供和获取,如:学科的面授学习要点、复习考试范围及学科重点方面的书面或非文本等辅导资料;(2)教学设施的装备与使用;(3)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有效供应;(4)酌情组建学习小组,指导督促学习小组开展活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逐步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互助关系,让学习小组成为师生保持联系、互相促进的桥梁。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社会构建理论,说明学习和记忆过程是在原有基础上建构的过程,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并不意味着只是自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师生、同学间的互动中实现的,互动与合作成为有效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教师为学生搭建的“脚手架”和评价的“最近发展区”都必须针对学生个体情况来设置,有效的学习需要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出发,包括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和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包括面对面的讨论和表达,也包括师生一起共同进行的真实的社会实践,因为教育目的应含:知识和概念的获得、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情绪能力的培养。助学服务得好,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乃至创造性,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降低辍学率。
三、强化助学服务职能,才能确保教育质量
针对我州电大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保证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怎样强化远程教育的助学服务职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应想方设法支持教师培训和对教师进行在线的互动式支持服务。建立不同形式、层次和对象之间的交流和共享平台,扩大培训者和学习者平等分享信息和共同建设资源的机会。
2.建立完善教师辅导制度。每门课开学时要按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数量配备辅导教师。教师应履行职责,向学生提学习建议,让其转变过分依赖面授或教师的观念,自主学习,掌握和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按统一标准及时批改作业;监控、参与网上专题讨论,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到基层教学点开展面授或巡回辅导等。
3.切实加强管理服务。转变观念,认真经营远程教育,视学生为客户,以发展为目的,以过程科学化为机制,以手段现代化为途径,以质量优化为标准来全面实施管理服务,包括服务内容周全、态度热情、信息传递的准确及时和传递渠道的畅通等。在目标实施过程中要使长、短目标相结合,贯穿到电大职能的运作和每个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中,落实到部门、岗位和人员的职责中,并与考核奖惩相挂钩,同时把宏观目标具体化,以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分解成若干层次的目标,逐项实施,逐个完成,最后实现总目标。
4.由于我州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多居山区,条件有限,考前面授强化显得尤为重要。优化的面授辅导教学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对面授辅导教师的管理。第二,加强面授过程管理。第三,要求教师平时就尽可能提供服务,从而保证面授辅导教学质量,达到计划目标要求。第四,面授中,要求辅导教师要浓缩内容,突出重点,精讲强调,反复巩固,让学员取得好成绩。
5.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功在平时的自主学习意识,按专业或住所相对集中的原则,适当加强教学站点和学习小组辅导等互助支持功能,鼓励探索闯新路。必要时聘请当地资深教师每周末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难度较大的课程给予及时辅导,顺利完成阶段学习目标。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而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在教学改革中也要与时俱进。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老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这一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而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已经被积极的运用到现代教学中。而体育教育同样要在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同时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同样要在新的教育思想中做积极的调整,以便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 现代教育思想 体育教师 知识能力结构
一、现代教育理念
(一)现代教育理念综述
现代教育理念是一个“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具体要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理念、创新理念、素质教育理念、个性化理念、开放性理念、多样性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系统性理念等。这些全新的教育理念构成了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内容。
(二)现代教育理念的主体是学生
传统的教学理念都是以老师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老师主导教学的内容,学生作为听课的工具,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学生,使得学生缺乏主体能动性,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新时展的要求。而现代的教育思想则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到学生需要、学生的个性,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主体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为此,它要求教育过程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
二、体育教师的特点
体育教师作为教师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与其他科目相同的特点,但同时由于体育的特殊性,体育教师也有着与其他科目教师明显的区别。
(一)教育性
体育老师作为老师中的一类,主要的目的也是教书育人,同样肩负着传递文化知识的责任,将体育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健康教育知识传递给学生。不仅包含智育的内容,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体育教师重要的教育内容。
(二)教育内容的广泛性
素质教育要求现代教育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播,还要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而体育教师在现代学校工作中,不仅要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有的体育教师作为班主任还要负责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同时,学生的早操、课间操等都需要体育教师的参与。
(三)教学形式的直观性
与其他学科老师不同的是,体育老师除了在室内讲解理论文化知识之外,还要在户外对传授的体育技能、体育动作进行直观的示范,要求语言讲解和动作示范同步进行,是一个言传身教的综合过程。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与高高站在讲台上不同的是,体育老师经常与学生亲密接触,手把手的指导体育动作,一起与学生参加体育游戏和体育比赛等等。
(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体育老师传递的知识不仅包括体育的理论知识,还要包括健康知识,思想道德知识,以及体育专业技能知识等。在教学工作中,不仅需要脑力活动,还需要体力劳动。体育教师主要的上课形式就是在户外操场上的体育技能传授,因此需要体育老师具有很高的理论知识储备和技能知识储备,对体育老师的身体素质也要有很高的要求。
三、体育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往的体育教学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也是以体育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体育知识,而往往忽视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具体要求。另外,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观念中对体育课程都不重视,体育课经常被其他语数外等课程占用,体育课程很多时候都是一个摆设。而现代体育教学理念,不仅要打破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模式,同时要改变对体育课程的偏见。现代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要求,根据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综合考虑进行课程设计。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提高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发挥体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播,同时还要包括体育技能教学,健康知识的传递,思想美德教育等内容,使得“德智体美劳”在体育课中全面展现。体育课程内容不仅仅是传统的体育游戏,还要包括篮排足、体操、田径、羽毛球等专业知识的传播。将体育全面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三)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强调尊重个性,正视个性差异,张扬个性,鼓励个性发展,它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主张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条件。在体育教学中,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实现体育教学从共性化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给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宽松的生长空间。对个别学生在体育中表现出来的特长要积极的鼓励并提供专业的指导,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在体育中的特长得到发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
(一)全面的掌握基础知识
体育教师作为教师中的一类,和其他教师有着共同的特点,在教学基础知识上面,同样要求掌握全面的教育基础知识。不仅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基础学科内容,同时也要具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能力、备课能力、课程组织能力以及学生管理能力等。另外,除了基础知识之外,在思想道德上面,体育教师同样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等等。
(二)过硬的专业知识
体育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要有过硬的专业学科知识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而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体育教师不仅学习体育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技术技能。体育教师不仅要学习篮排足、田径、体操等专门的体育知识,还要学习人体解剖学、保健学、人体力学、运动心理学等等。更重要的是,还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专项技能上要有较高的运动水平,在各个体育项目中要有一技之长,同时对其他的体育项目都要了解熟悉。例如篮球专项的体育教师不仅仅会篮球技术,还要懂得田径技术、体操技术等等,不仅会打,还要会教。
(三)熟练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也开始应用到了学校的教学中。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学校教育中全面铺展开来。而在体育教学中,同样运用到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将理论与实际想结合,利用多媒体更加生动形象的进行体育技能的教学。另外,在进行健康知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将运动解剖学以及人体力学的知识通过多媒体直观的传递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人体结构和运动过程中的各个系统的运行情况。另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体育教师可以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与学生建立起联系,对学生的所思所想能够及时的了解到,从而根据学生的主体性来安排教学,更加体现了体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另外,现代心理学科学在体育教学中也是普遍使用的,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现代体育心理学知识要求体育教师要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的解决学生在心理方面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同时,现代教育心理学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精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具有较强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
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使得体育教学存在着较高的风险,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紧急情况。在最近几年中,体育教学事故屡见不鲜,这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着较高的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保证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不出现安全问题。在出现问题后,要利用科学的知识将学生伤害降到最低,同时在第一时间能够与学校和家长沟通,将紧急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
(五)与时俱进的教育价值观
现代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许多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讲究“棍棒出成绩”,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体罚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成绩。而现代教学中要求严禁利用体罚手段和变相体罚手段对学生进行人身伤害,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价值观,利用更加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措施来管理体育课堂,用更加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来引领体育课堂的教学。
五、总结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中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全面教学理念和个性化的体育教学理念来指导体育教学的过程。在知识能力结构中,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不断的调整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从而积极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环境下的体育教学,不仅能够促进体育教学科学发展,而且也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谭俏丽.现代教育理念对体育教育的优化作用[J].体育与艺术教育.2012(1):6-7.
[2] 汪晓琳.优化地方高校体育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研究[J].自然科学.2011(10):44-45.
【关键词】现代教育;户外运动;思想品德;心理素质
1 引言
现代教育为孩子们提供更为优厚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但“升学率”却依然像一条无形的鞭子驱赶着老师和学生在应试教育分数的小道上疲于奔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 思想教育面临新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跟着发生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其消极影响表现为:经济利益挂帅,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集体意识淡化,奉献与索取位置颠倒,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失衡等等。这些给青少年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我国的青少年素质缺少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意志。在他们身上出现任性、自私、暴躁、易怒、孤僻、刁蛮、懒散等诸多不良习气,心理承受能力低。这与我们社会和学校的素质教育是完全相悖的。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报告第一次将个人品德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中,超越了我国一贯只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的传统,把“个人品德素质”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建设工程的新着力点,将“素质教育”引入了新的切入点。
现代教育视野下的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在哪里?我们可以从户外运动中挖掘其特有的“素质教育”功能。
2 户外运动“素质教育”功能的分析
什么是户外运动?户外运动是指在自然场地(非专用场地)开展的体育活动。户外运动项目主要有:野营野炊、登山、攀岩、攀冰、山地(定点)徒步越野、岩壁速降、器械越野、滑雪、溯溪、溪降、搭绳渡河、山涧漂流、自制工具渡河、生存技能、自救互救、救援、荒漠定位与定向、畜力越野、非动力机械越野、信号与联络等。
户外运动是青少年喜爱的体育运动。青少年参加户外运动就是回归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去磨练,在从事户外运动中去经受来自大自然的困难的折磨,最终战胜困难。这种克服困难的环境和途径自然真实,更容易被接受。青少年一般都愿意去“郊游”、“远足”,都喜欢去大自然放飞心情,撒把野!以户外运动作为“素质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能增强身体素质,增长知识,启迪智慧和丰富生活,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能通过生动具体的磨炼过程使参与者的品德素质得到培养,灵魂得到升华,以其浓厚的趣味性激发青少年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性,符合其身心特点的发展和成长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长久性、系统性、操控性和科学性更能够得到保障,可以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
2.1 户外运动与品德教育。
户外运动本身具有丰富的德育因素,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体育的德育功能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集合。通过户外运动可以使人的知、情、意、行得到全面发展。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竞争无处不在,竞争无时不在。但这种竞争是团队的竞争,个人的力量无论多大都不如团队有力,个人英雄主义已无用武之地。户外运动是集体活动项目,不论是野营活动、漂流、溯溪,还是登山攀岩,都必须有组织的进行,而且纪律要求非常严格,整个组织必须很严密。竞争能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培养他们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合作可以增进友谊、团结互助,使大家为集体利益和荣誉而凝聚在一起。在户外运动中,竞争与合作是实现德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应充分利用。
2.2 户外运动与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发展巩固起来的人们对自己祖国的国土、河山、人民、文化、语言、民族历史的深厚情感并形成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是做人的基本资格,也是“素质教育”弘扬的永恒的主题。
现在的青少年,个人没有经历过苦难,更没有对国家民族所经历苦难的切身感受,在日常的思想教育中,往往感到爱国主义教育比较空洞抽象,很难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要补好这一课,就要多学习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敢于经受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立志学好本领,更好地爱国、报国。
户外运动使人们置身于自然环境,运动于山野丛林,让人们感觉到心胸开阔,精神舒畅,体会到一种极为美妙的境界,而身心在其中也得到了陶冶和锻炼。我们通过不畏艰辛地勇敢攀登,到达胜利的顶点时,我们才会真正感受到“山高人为峰”、“一览众山小”的成功的欢欣。投身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沐浴充足的阳光,不仅能使人得到精神的陶冶,更能使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地大物博、山川秀丽、人民勤劳、文化深厚,使我们对祖国的山水树木有了更深的感情,把爱国主义落实到具体的爱国家、爱国土、爱人民的内容上。
2.3 户外运动与集体主义。
关键词:大数据;6V;智能交通;交通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TN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4-0113-02
1 引言
新世纪以来,信息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继“物联网”、“云计算”之后,“大数据”的出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大数据的应用范围涉及通信、金融、交通、医疗、气象等。特别是当前的交通堵塞、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让人们十分困扰,而大数据的适时出现让人们在治理交通问题上看到了曙光。
2 大数据基本情况
2.1 大数据的背景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随着各种信息不断积累,呈现出爆炸式的数据增长模式。据数据统计,目前使用谷歌搜索的人每秒大概达到200万。在Facebook 上,人们每天共享的信息达到40亿,而在Twitter上,每天要处理的推特数量有3.4亿。[3]
2.2 大数据的基本概念
大数据是由大量的数据集合而成,它的容量特别大,以至于我们当前的软件工具很难能够进行捕捉、管理和分析。大数据一般以太字节为单位,我们可以通过对其进行交换、整合和分析等操作,创造出新的r值。
2.3 大数据的来源
(1)来源于人们的活动:人们进行网络活动,对互联网的使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产生的数据;
(2)来自于设备:在科学实验以及对数字设备等的使用过程中所收集到的数据;
(3)来自于电脑: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在其系统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相关数据。
2.4 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之所以能够吸引人的眼球,主要是体现在它的特征。在实际应用中,当我们将大数据与智能交通系统进行相互结合的时候,它呈现出体积大(Volume)、高速度(Velcocity)、多样性(Variety)、共存性(Veracity)、可视化(Visualization)、高价值(Value)的6 V特征[5]。
3 大数据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3.1 智能交通的概念
传统的交通系统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道路拓宽等,它以消耗大量的能源为代价来实现缓解交通的目的。智能交通系统是在当前已经较为完善的交通设施的基础上,对传统的交通系统进行软硬件升级。通过引进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电子传感器等先进技术,对原先的交通系统进行技术层面的配置,使新的系统能够在大范围区域内,实时、高效、精确的对交通发挥管理作用。
3.2 智能交通的具体应用
3.2.1 交通诱导
(1)交通堵塞的成因: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面对大流量车流时,道路承载无法满足需求;2)静态交通规划有待提高,人们出行常常面临停车难、乱停车的现象,从而加剧交通堵塞;3)城市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常出现占道施工的现象,加大了交通拥挤。
(2)交通疏导方案。在智能交通系统中,我们采用交通诱导的方式来疏散拥挤的车流量,主要有以下几个操作:1)通过各个交通路段的电子摄像机及音频采集器收集实时数据,并通过车载全球定位系统和GIS系统定位汽车所处位置及其分布,及时的反馈回系统;2)系统对所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根据汽车行驶的轨迹作出行驶预判、初步设计诱导方案;3)通过电台、交通广播、车载终端将诱导方案传递给车主,从而达到诱导的目的。交通诱导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3)智能交通的优势。1)大数据技术在交通诱导中的应用是对全体的交通数据进行检测,而不是随机的;2)在数据采集上能够落实到个人,比如对IC卡及人们的手机GPS监测;3)对数据的处理从原先的静态转变成动态数据,并作出实时更新,弥补了传统交通的缺陷;4)能够对网络信息、文档、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采集,并判断人们的位置。5)对道路交通监测是实时动态的。
3.2.2 促进交通管理模式升级[7]
(1)搭建跨行政区域限制的系统。我们国家的每个省级交通部门在遵循党的领导下都具有行政区自治的权利。每个行政区的分界地区,对于交通的投入及建设力度明显不足,存在很大的弊端。大数据技术的引入打破了每个行政区之间的地域限制并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每个行政区范围内跨区域解决问题。
(2)充分发挥信息集合的优势和效率。省级交通部门实行行政区自治,各类的交通运输主体又分别在不同的部门掌管,凸显出分散的特点,办事效率无法做到高效。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综合通信息体系,可以使交通管理跨地区、跨部门,在各个领域中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提高行政效率。
(3)提高交通资源配置的能力。资源配置的不足是传统交通管理系统的短板,在人力和物力上造成很大的浪费,使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把大数据技术应用到交通中恰好能够弥补资源分配不均的缺点,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3.2.3 促进交通服务升级
(1)优化公共交通服务。当前常见的交通工具如公共汽车、地铁等只在规定的时间里发车,而人流是动态的,不是呈平均分布。大数据技术可以对人流进行实时监测,在高峰期时候加大车辆的班次,加快客流量的疏散,避免出现交通堵塞。
(2)优化交通的安全。大数据技术能够对事故作出预先判断。例如,人们的车上都安装有GPS导航系统,大数据交通管理系统可以依据车上的GPS对车辆轨迹作出风险判断,若出现非正常驾驶,系统会对车辆作出提醒。同时,在遇到大雾、雨雪等恶劣天气的时候,系统会对行驶的车辆进行提示,避免事故的发生。
4 大数据在应用中仍存在的问题
4.1 大数据的安全与隐私
近几年大数据的发展既有取得成果,但也仍存在问题,特别是安全和隐私问题。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的存在也将变的更加复杂;
(2)当团体或者企业对大数据提出更高要求的时候,对安全的要求也越高;
(3)对于位置而言的隐私数据更加容易暴露;
(4)大数据共享性和动态性及其数据融合带来的挑战。
4.2 大数据的能耗问题
目前,大数据系统的能耗模块主要来自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为了提高能量利用率,我们可以采取相应措施:
(1)在硬件设备方面,采取更加低消耗的产品;
(2)使用可再生的新能源。
4.3 公开交通数据
虽然智能交通系统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但实际上我们对数据的利用率却很低。在交通系统中,每个部门的交通数据主要是提供给系统内部使用,为了数据能够得到利用,交通主管部门应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开交通运输数据[8]。
4.4 提高交通采集的多样性
目前活跃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上的用户非常多,但是每年所增长的数据却十分有限,说明数据的采集仍存在问题,方式比较单一。在交通数据采集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优势,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增加数据采集的方式和途径,同时实现资源的共享,以此增加交通数据。
4.5 提高交通数据的质量
为了增强数据的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各部门之间的数据格式等应该要采用同一套标准来执行,而当遇到部门隐私问题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加以保留;
(2)安排专人对各个部门的数据进行审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3)设置相应的面向公众的反馈机制,征求公众的意见,对不规范的数据进行整改,使数据质量得以提升。
5 结语
在这个信息技术时代,大数据涉及到各个领域,目前,我们对大数据的探索只是在初始阶段,但它所体现的价值已经逐渐显现,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大对大数据的挖掘,让其为我们服务,为国家和社会增添新的经济拉动点。
参考文献
[1]陆化普,孙智源,屈闻聪.大数据及其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综述[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5,15(5):45~46.
[2]方巍,郑玉,徐江.大数据:概念、技术及应用研究综述[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6(5):406~409.
[3]冯登国,张敏,李昊.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J].计算机学报.2014,37(1):246~248.
[4]Mahmondreza Tahmassebpour. The rise of big data on cloud internet of things integration:A Case study in 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2016,5(9):1-3.
[5]美.大数据在公共交通中的应用[J].图书与情报,2012,06(11):22-23.
[6]杨玲玲,刘法胜,董霞,杨现青.大数据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6,23(6):154~155.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TAFE教育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20-02
一、前言
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对高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赴澳大利亚学习其职业教育体系特点,自学习培训开始,对澳TAFE教育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模式进行比较,总结TAFE教育模式的特点,以期对我国现代职业提供一些启示,以应对现代新型职业教育背景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挑战。
二、澳大利亚TAFE教育模式特点
(一) TAFE教育模式的理念
澳大利亚TAFE学院(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是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开设,开展职业教育的主要渠道。自1972年成立以来,TAFE学院的培养途径为“行业主导、企业专家导向”;办学机制为“政府设计、出资、促进和监管,学校参与市场竞争”;教学方式为“教与训、学与练紧密结合”。TAFE教育模式的理念是在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构建并运行的,承担了澳大利亚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任,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TAFE教育模式的开放性
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具有开放性的教育特点,主要表现在:(1)专业设置的开放性。TAFE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变化需求不断增加、删减和调整专业的设置,并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宽专业面。(2)学生生源的开放性。TAFE学院的生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完成12年的学习之后,选择职业教育继续学业;二是需要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社会在职、非在职人员;三是需要获取职业技术等级证书的普通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等。同时,TAFE毕业生获得毕业证书后,也可以进入普通大学深造,攻读学士学位。(3)教学方式的开放性。TAFE学院根据不同生源的学习需求,开设了全日制、半日制,函授或远距离教育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学校专职学习,也可以边工作边学习。TAFE教育模式的开放性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使全澳洲每年有近1/10的人在TAFE学院接受培训与教育。
(三)TAFE教育模式下的资质证书体系
TAFE教育模式下的资质证书体系简称为AQF(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它为澳大利亚的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搭建起了一个互通的平台,是国家统一的资质认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所有学校的职业教育课程以及岗前培训课程都可以找到认证标准。AQF将资质证书分为证书、文凭和高级文凭3类,共10个等级,每一级证书的取得需具有相关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经过培训并达到专业能力,可以获得相应专业的资格证书。资格证书可以在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领域转换。在澳大利亚,AQF资质认证体系发放的证书在澳大利亚全国具有有效性和通用性。
(四)TAFE教育模式的师资队伍建设
TAFE学院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教育模式的实施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为了适应这种能力本位教育的需要,专职教师必须具有3~5年的实践经验,同时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讲授理论课并指导学生实践,并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的特点,适应不同环境的教学能力,一专多能是对TAFE专职师的基本要求。由于教学的需要,TAFE还向社会招聘具有3年以上专业工作经验,对口专业技术资格,并有较强的生产现场操作能力的兼职教师。强大的专兼职教师团队,保证了TAFE学院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
(五)TAFE教育模式课程考核机制的多样化
在TAFE教育模式下课程考核机制是灵活多样的:(1)考核时间可以在课程进行的任何时间段,由学员提出申请考核。(2)考核形式多样化,可以采用笔试、口试、现场操作、工件制作、分析报告、证明书、第三者评价、面谈、自评、录像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能力进行考核。(3)学员可通过提供直接或间接等证明材料来减免学时或直接进行考核,如在企业的实践工作经历经验,可认定并折算为相应的课程学时,以减少课程学习时间或学习年限。TAFE教育模式课程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种,而且具有绝对的有效性、权威性、充分性、一致性、领先性。TAFE教育模式课程考核机制的多样化,不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而且更能反映出学员的实际能力。
三、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分析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1)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变化。我国高职办学存在着多方办学,多头管理,各自为阵的状态。学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重复,在宏观上缺乏调控,部分专业毕业生过剩,而市场急需的人才又缺少专业来培养。专业设置的灵活度不够,不能很好地与社会需求相对接。(2)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要求存在差距。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起步较晚,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得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同时所学知识陈旧,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存在差距,使得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不足。
(二)高职教育缺乏行业与企业的支持
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力在于能够及时满足社会需求,其驱动力来自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自于行业与企业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来自于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参与、指导和支持。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中,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还处在初级阶段;校企之间的合作,总是校热企冷,缺乏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缺少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支持。
(三)高职教育缺乏开放性
我国高职教育缺乏开放性,主要表现在:(1)招生对象的局限性。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招生模式主要有“3+证书”模式、单考单招模式、三二分段模式、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五年一贯制等。主要生源来自于高中、技术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院等。而面向社会在职及非在职人员的招生模式缺乏。(2)高职教育衔接通道的局限性。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通道不通畅,缺乏证书或学历的互认制度,使得高职教育存在局限性。
四、TAFE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面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借鉴TAFE教育模式的优点,对我国高职教育提供了诸多启示。
(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广
澳大利亚TAFE教育模式中,通过国家资格框架体系将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联合起来。由政府与行业企业联合制定行业标准,学校按照考核标准和能力要求完成教学,使学生掌握从事行业的技能或能力,并颁发从业资格证书。资格证书受到政府、行业企业的一致认可。
而我国虽然在某些行业领域开展了职业资格证书工作,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就业间的接口还存在很多问题。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程度参差不齐。如何借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建立国家资格证书制度的一系列措施,解决目前我国职业资格证书推广遇到的问题,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学历文凭应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轨
我国高职教育的学历证书是由教育部颁发的,而职业技能证书则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来颁发。高职院校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能够获得学历证书。但在就业市场,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文凭相比并没有竞争优势,也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技能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很多职业院校毕业生到企业后,要重新考取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轨的发展趋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建立健全我国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制度的要求。
(三)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强大的师资队伍,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前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非常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在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作为职业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在职业教育领域启动,如何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澳大利亚TAFE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之路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建设经验。
五、结语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整个高职教育缺乏行业企业的指导,高职教育发展开放性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高职教育中的问题,借鉴澳大利亚TAFE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职教育提供了一些启示。面对我国高职教育中的若干问题,建设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我们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提出了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是激发我们在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前行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六部门编制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信息动态[J].教育与职业,2014,(19).
[2]张琦,赵红红,宋连凯,等.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及启示[J].浙江医学教育,2013,12(6).
关键词:能源产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五个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10-02
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当前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结构调整和教育改革的总体背景。国家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离不开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离不开覆盖整个产业链技能型人才的有力支撑。作为国有特大型能源企业—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主办的一所普通高职院校,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雄厚的能源化工企业背景,发挥企业办学优势,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为基础,深入分析和研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对接的现实意义,丰富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内涵,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对接的基本途径,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切实加快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步伐。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能
源产业体系对接的现实意义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现代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撑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一方面,产业升级缺乏大量的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在整个人才培养结构中,技能型人才所占比例较低,在能源产业尤其如此。纵览煤炭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和电力产业等历年来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与整个员工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具有很大的关系。改造和升级现代能源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都迫切需要培养大量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需要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的结构、层次和质量。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技能型中职人才、高端技能型高职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和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强化职业教育质量,才能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专业人才支撑。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现代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作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战略引擎,以新能源为核心带动高新技术发展,是中国乃至国际产业结构升级的重中之重。而现代能源产业体系首先应是先进技术的载体,应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应用能力。以大型煤炭基地和现代化矿井建设为例,需要将新技术与实际的矿井建设和安全生产结合起来,而职业教育以其自身独特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使命,成为新技术转化和现场应用的首选。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院校科研实力,增强其作为技术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现场应用的“中转站”作用,才能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提供坚实的技术服务。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能源类职业院校自身发展提供保障 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由规模为主转向质量为重,迫切需要能源类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突破转型升级瓶颈,走出一条特色强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应依托现代能源产业格局调整、新技术升级改造和应用、产业链延伸和扩展对技术人才的系统需求,完善职业资格证书系统,强化职教科研系统支撑,提升服务产业和企业的能力,发挥现代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终身的功能,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及现代
能源产业体系的内涵和特征
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内涵特征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十二五”规划在强调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所谓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指立足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之上,适应市场需求,依据本国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顺应科技进步新趋势,充分发挥能源产业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与相关产业实现集约、协调、高效发展的有机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内涵、结构和要求决定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内涵、结构和要求。目前,国际上比较典型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有四种,分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普职融合的单轨制教育体系”,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国家统一资格框架下的职业教育体系”,以中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的“完全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我国提出“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由来已久,但直到近两年才赋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的内涵和使命。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体而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和特征:第一,适应需求。就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遵循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实现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第二,有机衔接。就是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第三,多元立交。就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能
源产业体系对接的基本途径
服务现代能源产业发展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要以“五个对接”为基本途径,即按照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服务。要实现“五个对接”,就必须要以临毕业学生的实习管理、已毕业学生的工作调研和专任教师的现场科研为突破口。
首先,通过临毕业学生的企业实习,根据实习期间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程度来检验专业定位与产业、职业岗位的对接程度;根据实习期间学生对岗位工作标准的执行情况来检验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程度;根据实习期间学生对岗位工作过程的熟悉程度和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来检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程度。学生在现场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反映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和执行是否合理,也反映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是否科学、系统和全面。
其次,持续开展已毕业学生的工作情况调研,并根据其初次就业的企业性质、岗位特征来分析本专业培养人才所具有的从业资格情况;根据学生初次就业的企业对其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以及考取该资格证书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通过分析已毕业学生3~5年在企业工作的薪资增幅作为横向指标,来衡量专业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从而实现专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最后,通过专任教师承担或者参与现场科研任务,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将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到教学中来。专任教师的现场科研,不仅更新了教师自身的知识,而且能弥补教师对企业实际生产过程认知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条连接教学、科研和生产应用的通道,在教学中,从“教”的角度为实现“五个对接”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结语
虽然我国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然而推动新能源行业前进的人才供给却显得捉襟见肘。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核心技术的缺失,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高校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在传统能源技能型人才培养上也存在着人才培养通道不畅、人才培养目标分散、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问题。我们认为,相比旧的、落后的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时代要求,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兼顾社会需要、人民需求以及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诉求,是科学的、先进的和可持续的。同时,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能源产业对接的相关研究,是进一步丰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内涵,加快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步伐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杜祥琬.建设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科学发展[N].经济日报,2011-04-06.
[2]陈柳钦.着力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J].决策咨询通讯,2011(4):26-33.
[3]曾鸣,等.建设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发挥电力产业支撑作用[N].中国能源报,2011-02-21.
作者简介:
【关键词】多元智能;素质教育;公共艺术教育
一、“多元智能理论”
1983 年,世界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在《智能架构》(Frame of Mind)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有力地驳斥了“智商决定一切”的观念。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对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93 年,加德纳教授的新著《MI――开启多元智能新世纪》(Multiple Intelligences)又相继问世。该书不仅对其理论进行了更系统地阐述,而且还用了大量的实例说明了该理论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中的意义及具体应用。
这种“多元智能理论”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和教育中依然显示出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它在指导艺术改革与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着重于为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与实践拓宽进行积极的拓展,对教育与创新的观念、思路进行了全新的审视,为推行中国的综合性素质教育,推动中国的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
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智能理论提出了挑战,具体表现为: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人类的认知本领并非是某种单一的智能所能达成的,它需要利用一组能力、才能或心理技能(即智能)。而且,七种智能处于相同的地位,没有主次之分。其中,音乐智能是区别于其它智能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智能,同时也是这七种智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于其他各种智能的确立和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素质教育以及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2007年7月5 日,教育部部长陈志立签发了 13 号令――《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并自 2002 年 9 月 1 日起开始施行。其中总则的第二条明确说明,该规程的适用对象包括普通高等学校。也就是说,普通高等学校所开设的艺术教育课程也应遵守规程中的各项要求。公共艺术教育不仅是提高人们技能、艺术审美能力的一种教育,而且是与其他的学科不可分离的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学科。在这些教学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智力积累与智能发展,会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创意性能量和知识学科间的彼此联想、启迪的能力。在有效的时间、地点,
人们可以运用这种教育教学和智能发展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学习灵活度等方面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提高其智商水平。课堂目标的设计与完成过程中,需要针对“感性”特色进行探索。
因而,中国的公共艺术教育需要根据以上种种弊端,提出对学生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补救”措施,在改革开放与“美育”的推动中使公共艺术教育在中国高校形成了一个。围绕公共艺术教育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更为重要的是,对国民和其它主体学生进行艺术学习和多种不同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为了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也是为了提高学生日后可能专门从艺的职业工作水平,尤其是综合素质,而且还可以使其在工作中充满了创意性与创新性,成为一种综合性人才,使学生在社会工作中能够发挥艺术方面的创造性和由此启迪而来的智能潜力,从而为其更好的在社会工作中发挥创造性提供能量。因此,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艺术公共课程和学校课程体系中都具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不仅是人类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有效探索,而且还在阐明了人类智能的多元性和展示智能的多种方式基础上深入的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人类不同类型的智能之间不仅具有不同的功能而且还形成一种优缺互补态势,这些不同的类型智能之间在某些方面可以以某种语言和数学逻辑的方式启发其它方面的智能发挥和智力形成。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以综合性智力培养为目的的教育,艺术培养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教育的主要评估指标。这些超凡的教育理念和智能、智力的不同见解,为中国当前的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发展模式启迪,它对公共教育的启示在于: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公共艺术教育观念。
正如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所述,唱歌等具体化的技能是承载素养与智能发展的一种媒介,而艺术教育的作用是塑造人、启迪人的智慧。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音乐等艺术能力的培养,其目的不仅仅是学会某一项单纯的技能,而是从更广泛的范畴来发展此方面的能力,而且能够将这种智能与其他智能相结合,并且灵活地运用。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审美教育作为完美人格塑造的重要内容,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历来受到教育家们的重视,对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是实现这种教育的素养之一。教师、学生都需要在此过程中实现升华。
参考文献:
[1] 宋洁.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研究[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6(04)
[2] 吴倩.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分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6(08)
[3] 潘龙瑞.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11)
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古代文学
21世纪是教育创新的世纪。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如何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课程特点,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适应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变奏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之路,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以文学史为纲,以作品为本,强化原典教学提升素质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应加强原典教学的分量,把作品的讲析与导读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发掘其文化内涵,突出当今社会有重要意义的东西,首先,可以利用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格言名句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操、立身、处世、廉正、爱国教育的好材料。如孟子“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身处世态度以及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深切教诲,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和鞭策。其次,古代文学作品中塑造的许多人物形象也是教育学生的好材料,如勤劳、美丽、勇于反抗的秦罗敷;威武不屈、不辱使命的苏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给后人留下了学习的榜样。最后,利用古代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社会需要具有独到的创造力、强烈的竞争力和环境的适应力的人才,而当代不少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心理承受能力,表现浮躁、自满而又脆弱,在尊重他人、文明礼貌、处理个人问题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有待加强和完善。古代文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可以利用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事物的真、善、美,什么是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从而提高他们对事物的审美意识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体现创新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
古代文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形式单一,以填鸭式为主,师生之间沟通、交流不够不利于教学相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方法的获得更为可贵。因此,教学设计的核心就是如何发挥学生的参与性,通过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提高学习能力。从而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受益无穷。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可以借鉴哈佛大学MBA教程案例教学法,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指导学生锻炼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对别人的观点、感情等采取开放宽容的态度,吸收别人的长处。如在讲解李商隐诗歌朦胧美时,就可以以他的颇受争论的《锦瑟》一诗为讨论对象。由教师首先介绍前人关于此诗的十余种主要观点,然后由学生对这些观点进行评价、选择,在思想的交锋碰撞中,最终形成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实行畅所欲言式教学法,让学生充分发挥大脑自由联想的能力,大家交流各自的思想成果。如在讲授古典小说《水浒传》时,教师完全可以抛开陈旧的作者、思想、艺术等讲解模式,而由学生自由发言,谈谈感受。畅所欲言法可以使学生自由展示自我的个性化思考,所以可能涌现出一些真知灼见,使学生彼此促进、交流。这种教学方法比通常的教学方法能使个人更富有创造性和主动性。总之,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发生改变,由简单地传授、灌输知识转化为对学生的指导、启发,由教书向教学转变,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培养其钻研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大力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显示其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古代文学教学信息量大,而应用现代技术手段上课就可以相对增加信息流量,节约有效的教学时间。而且,由于作品距今年代久远,学生对于其中的许多文学文化知识感到陌生,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组合就能较为便利地提供可感知的事实材料,帮助学生建立起与教学内容及教师相关联的共同经验。多媒体课件将声音、影像、动画、图像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图文、声乐并茂的艺术氛围,这在调动学生兴趣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传统古代文学教学中作品的音乐性难以得到准确、生动的再现,无法让学生受到感染,而多媒体的运用就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如在讲《西厢记》时,先让学生看了一段黄梅戏《西厢记》,看完后当学生还在意犹未尽的回味时,将作品的重点以问题的方式交给学生讨论。还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诸如国学网,南京师大网,全唐宋金元词文库及赏析数据库、中国期刊网期刊数据库,中国诗歌网等,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打开一个学习古代文学的新天地,吮吸知识甘泉,摄取成才养料,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4.打破书面考试的单一模式,建立综合考核、全面评价的新机制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以书面考试的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不少学生凭借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以至变成了死读书的机器。所以必须打破过去那种单一的考试模式,重新建立综合考核、全面评价的科学机制。首先,调整试卷内容,缩小识记内容,增大实际分析问题的内容、特别是教材范围以外作品的内容,增加不确定答案的题目比例,从而增大能力、素质考核比例。其次,丰富平时成绩内容、落实实施方法。将学生课外的课程活动项目结果纳入课程平时成绩。如在古典诗文吟诵比赛、古典文学名著读书报告会、学生研究性课题、发表与课程相关的论文或作品鉴赏文章等方面的表现都纳入课程平时成绩;落实课程论文和古代文学名篇背诵等内容。以此加强对学生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应用及创造能力的评价。然后是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以往轻视平时成绩考核,我们调整了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成绩的比例,做到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考核并重。并建立和落实由闭卷考试、课程论文、课堂表现、默写背诵、课外活动项目等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最后,是建立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制度,将学生的考核评价渗透到平时教学过程中。将平时成绩登记表分课堂表现、上课出勤、课程作业、课外活动项目等栏目,基本涵盖了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内容。这样综合考核的结果,既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实际,也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成效,更能促使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水平,增强实践创新能力,从而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一、“现代学徒制”和 “关键能力”概念内涵
1.“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以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的紧密结合为典型特征的新型学徒制度,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它的诞生以德国双元制为重要标志。[1]
2.“关键能力”
德国的社会学家梅腾斯首先提出了“关键能力”的理念,在梅腾斯看来,关键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是一种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关键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英国学者认为,关键技能是一个人的起点,包括交流的能力、数字运用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提高自我学习和增进绩效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六大核心技能。美国学者提出了一个人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五种能力和三种素质。五种能力:合理利用和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理解系统复杂关系的能力;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三种基本素质为:基础知识和技能;思维技能;人格发展。在澳大利亚,关键能力被称为“为工作、为教育、为生活的关键能力”。包括七种能力:收集、分析、整理思想与信息的能力;交流思想和分享信息的能力;筹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与他人或团队合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概念和方法的能力;运用技术手段的能力。[2]
二、“现代学徒制”在我国
在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提出是在2011年, 由江西省新余市进行了试点。教育部2014年8月《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基础。各地要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扩大试点院校的招生自主权,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制招生与招工方案,扩大招生范围,改革考核方式、内容和录取办法。《意见》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大胆探索实践,着力构建 “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该文件的,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进入了实质推进阶段。2015年教育部公布了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其中试 点地区共17个,试点企业8家,试点高职院校100所,行业试点牵头单位13家,另有27所中职学校参与了现代学徒制的试点。2016年4月,现代学徒制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日前在杭州召开,由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等全国19所高职院校发起的。该中心将搭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三、高等职业教育试行 “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策略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现代学徒制”大胆引入旅游人才的培养,为社会输送具有“关键能力”的高素质旅游人才。具体建议如下;[3]
1.招生即招工——试行“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基础
2012年49岁的“老刘”被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烹饪系录取,圆了他的大学梦,也带给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更多的思考:招生即招工的高考招生录取模式已刻不容缓。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基础。在以往招生经验的基础上,今后要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针对旅游行业的特点,积极探索综合评价招生办法、完善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办法,逐步完善单独招生、春季和夏季高考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招生制度,优先录取那些热爱旅游行业,愿意为旅游事业奋斗的有志青年。此外学院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的统筹协调,以及高职和对口本科的衔接培养。从2014年起,学院与济南大学合作开展“3+2”高职本科教育对口贯通培养试点。除此之外,学院将逐步实施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办法等,这样通过扩大学院的招生自主权,推动学院根据合作企业需求,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制招生与招工方案,扩大招生范围,改革考核方式、内容和录取办法,并将试点院校的相关招生计划纳入学校年度招生计划进行统一管理。[4]
2.校企合作——试行“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平台
校企合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搭建了平台。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始终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的先进理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院坚持“与市场接轨、与国际一流水准接轨”的办学方向,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和国际化办学。当前学院已与洲际、凯宾斯基、喜达屋、香格里拉等国际著名饭店管理品牌,广州白天鹅宾馆、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等一大批五星级饭店,以及深圳世界之窗、上海华侨城欢乐谷等知名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就业合作关系;学院每年有超过15%的学生赴日本、阿联酋、美国、英国、新加坡、澳门、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企业实习研修和就业。此外,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还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共谋发展。2014年11月3日,在山东省政府暨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景区设立莒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莒南南天马岛景区、省政府暨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天佛景区等地设立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合作,莒南县可得到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促进其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两大基地的设立也有利于学生增长见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为教师提供一线教学实践场所,从而推动产学研相结合,提升教学质量。
3.工学结合——试行“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自办学以来,一直在不断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更需要深层次的工学结合,这需要学院、企业和学生以及家长共同努力。对于学院来说,要加强与企业的交流,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与合作企业根据“关键能力”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关键能力”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针对“关键能力”培养,校企应签订合作协议,职业院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弟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积极创新“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带薪实习”、“订单式培养”等协议,致力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实现了学生实习即就业。学院致力于在国际化高端平台上培养学生,为大三学生“量身打造”了最佳的实习工作单位,每年有超过15%的学生赴海外实习就业。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通过师傅手把手的传授,许多在书本上看到的理论在师傅的带领下逐一进行了实践,知识掌握更牢固。[5]
4.多元评价——试行“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评价方式
试行“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多元评价方式。多元评价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标准差异化和评价方式灵活化。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大胆改革外语教学,以英语听说课为试点课程,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改变了以往一考定成绩的考核评价方式,将课堂表现,学习习惯和各种表现等各种因素融入其中。在学院领导的积极倡导下,学院老师积极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评价方式,学院外语系几位老师共同完成论文《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英语听说课多元评价研究》,以上几位老师申报的课题“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研究”已被学院评为院级重点课题。今后,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还应大胆创新考核评价制度,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积极构建第三方评价机制,由行业、企业和中介机构对学徒轮训岗位群进行技能达标考核。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团队意识、接受新事物能力、抗挫能力等方面列入学生的评价内容,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结语
“现代学徒制”自2011年引入中国,对职业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从现代学徒制的基础、平台、模式和多元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然而,现代学徒制相关法律规定的缺乏;学徒真正的双重身份;职业培训和职业学历教育衔接;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利益和学徒的个人利益平衡等问题都阻碍着“现代学徒制”发展,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任重道远。
1 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认识与理解
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之一,表现在海洋运输上,就是要建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船队,运力总规模居世界前列,从航运大国转变为航运强国。要实现上述目标,最重要的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船员队伍,从船员大国转变为船员强国。
上海海事大学船员教育培训实践的基本策略是:深入认识全球及我国航运业宏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理解船员教育培训对国际航运发展的作用,科学把握海事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秉持高质量、全球化、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持续改进学校的船员教育培训工作。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大会(UNCTAD)2011报告的数据表明:2011年全球GDP增长率为3.1%,超过1994—2004的平均值(2.9),仅低于2007年(4.0)和2009年(3.9)。全球经济继续呈现恢复性增长趋势:2010年全球海运货物运输量继续增长,为84.08亿t,为1970年以来的最高值;截至2011年1月,世界油船和散货船船队的总运力为4.75亿t和5.32亿t,比2010年分别增加5.5%和16.5%,而集装箱船则比2010年增加了8.7%,杂货船相对稳定。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并可预测,世界经济及航运必将持续发展,也必将为船员教育培训继续带来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上海海事大学深切理解船员在整个航运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船员专业人才是船舶日常运营和操作的支持和保障、海上安全保障和防污染水平的最终控制者、整个航运产业的基础人才,是国家海事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是锻造国家航运“软实力”、完善航运“软环境”的关键。船员的外派输出,既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改善民生,又能带动国内相关的船员教育培训体系、海事管理服务行业和外派输出服务行业的发展,也是进行国际交流的文化使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船员教育培训对国际航运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对船员在航运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视,在国际海事组织(IMO)2010—2015年发展战略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在IMO确定的九大发展趋势和外部挑战中,一个重要的挑战是,更加重视人为因素对更安全更保安和更环境友好的航运的贡献,继续改进旨在提高海事界人员表现的措施。
作为航运业真正的一线实践者、航运安全各环节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船员的技术资格要求首先由国际公约确定。《STCW公约》是对船员技术素质和值班行为实施有效控制的国际公约。在PSC、FSC以及其他相关审核监督制度的保证下,与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一起,2010年《STCW公约》新修正案的履行必将进一步提高国际海事安全的整体水平,促进世界航海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国际船员服务行业能力的提升。在上述国际海事发展的宏观背景下,2010年以来交通运输部、国家海事局为《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履约所作的努力,必将更好地整合我国各类船员培养、使用和管理资源,促进我国充分的、高质量船员队伍的形成,促进船员行业的持续发展。
其次,船员的技术资格要求由海事科技的发展水平决定。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航海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船舶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智能化、低碳环保化等已经成为21世纪航海科技的主要发展方向。一方面是船舶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不断提高,国际上对航运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船舶配员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新时代的船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航海技能,较高的环保、安全和保安意识,以及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经过长期的教育培训实践,学校充分认识到,高质量的船员教育培训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取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基于上述各种认识和理解,学校认为,培养的高素质船员需要“复合和系统的、专业化的、国际化的、职业化的”航海教育培训体系支持,这也是船员教育培训体系所面临的新挑战。
2 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 探索与实践
2.1 坚持特色办学、高质量办学
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落实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特色与优势,着力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和科研能力;采取超常规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服务创优,继续提高教育保障能力;努力培育大学文化,深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近来,学校还充分利用“085工程”项目建设平台,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及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科学策划、合理设计各层次教育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创新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依据“视教育质量为生命,严谨治学,发扬航运特色,培养一流人才”的质量方针,以培养“完全满足《STCW公约》要求,在航海技术、计算机、英语、船舶管理、人际交流和领导力、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方面具有良好综合技能和素质的,充分职业化,又有行业发展潜力的船员专业人才”为船员教育培训方面的质量目标,以“特色化”“系统化”和“国际化”的船员教育培训为手段,致力于培养高质量的船员人才,服务国内外航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