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篇1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方法应该是因地制宜,不搞遍地开花、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确实以部分区域或中心镇为重点,着力做好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和综合配套三方面工作,同时辅之以农民身份的转变。为此,就加快我区城乡一体化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

规划是区域发展的龙头和总纲,是引领区域未来发展的蓝图。城乡一体化最大的工作就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规划,提高规划水平,强调在土地招拍挂等工作中均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基本原则,通过规划去确定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工作部署。当前阶段,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经济区”战略部署,市委提出的“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区委提出“北跃在呼兰”的战略目标,结合我区实际,坚持科学谋划我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已经十分必要。

一是城乡一体,形成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包括城乡发展人口规划、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将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新老城区和小城镇规划等各项规划有机衔接、协调统一起来,在编制工作中加以落实。

二是着重做好生产力布局和区划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在城乡规划中全面贯彻“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和要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科学合理地规划老城区、新城区、重点镇、农村新型社区的人口规模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对产业、人口的集聚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克服过去城乡规划建设上存在的误区,努力做到各项规划相互衔接。

三是规划一定要长远合理,并且具有法律约束力。严格依法执行规划并加强监督,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规划一经制定后就纳入法制管理,各项工作严格按规划推进;改革和调整不利于规划管理的种种体制障碍,形成有利于规划管理的机制和办法;加强规划监察,坚决纠正和查处各类违法建设的行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彻底改变了过去城乡粗放型发展和建了拆、拆了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和保障

产业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支撑。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注重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发展平台,形成强大产业支撑,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布局。

一是要按照规划来推动产业发展,避免盲目性。

二是要高度重视并且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的就业和生活安置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三是要注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提高劳动效率。

四是要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尤其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必须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和农村扶贫开发“三大重点工程”,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苗木花卉、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主导产业逐步延伸为产业链,带动经济发展,通过卓有成效的手段,引导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逐步提高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

三、以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工作重点

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就是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建立城乡平等的经济社会新体制。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从我区的实践出发,当前要做好以下五点:

一是要改革户籍制度。二元结构的体制政策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根本,这些障碍不消除,城乡一体化就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以城乡客运管理模式、就业管理体制、户籍管理体制、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卫生管理体制等为切入点,取消城乡户籍差别,鼓励农民进城。公安、社保、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应为农民进城就业、居住、子女就学等提供无差别待遇。逐步破除二元分割体制的坚冰,使城乡一体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篇2

【关键词】运维管理;城乡配网;一体化建设

1 2013年工作基本情况

1.1 配网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结合春、秋季集中检修及“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对所有配电线路和设备进行逐项检修消缺,共检修线路108条,清理树障7000余棵,实施宣传、监督检查210余次。组织开展配变负荷测量,及时发现处理配网重载、过载问题,全年配网故障停电同比降低22.9%。深入开展配电网专业诊断分析,全面梳理设备现状及存在问题,为下一步配网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升提供可靠依据。认真落实迎峰度夏(冬)和有序用电方案,做好电网运行监控和负荷预测,加强重点区域设备巡检。开展迎峰度冬应急工程项目建设,确保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全市电力有序可靠供应。

1.2 直供配网及农网改造升级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2013年直供配网、农网改造升级、县公司自筹配网工程全部按期投产。直供区全年新建、改造配电线路74条、140公里,完成资金8904万元。河口区公司在全省率先完成农网改造升级建设任务,全市提前一个半月完成年度建设目标,进度全省领先。新建及改造中低压配电线路228条、870公里,新增及更换变压器92台、16兆伏安。城区基本解决供电“卡脖子”问题,农村低压供电超半径现象得到有效改善,“低电压”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圆满完成悦来新城二期、秀水家园等4项小区配套工程以及沂州路步行街改造等20余项政府重点建设工程,为东营城市建设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1.3 智能配网建设成效逐步显现

全面完成配电自动化建设任务,直供区累计完成配电自动化线路建设126条,实现自动化线路全覆盖。利津县公司完成县城中心区配电自动化工程建设,其余县区公司建设方案通过省公司审查。结合省公司运监平台建设要求,对公司配电自动化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系统等进行规范整改,累计完成各类数据、设备消缺1100条次。配电自动化主站在线率实现100%,终端在线率96.25%。全年馈线自动化累计正确动作80次,减少停电7150时户,减少电量损失约174万千瓦时,大大提高了配网抢修效率和供电服务质量。2014年1月5日,公司城市配电自动化工程顺利通过国家电网公司验收。

2 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2.1 配网发展不均衡,农村配网欠账较多

主要是农村配网电源布点有限,网架布局不合理,单辐射线路占比依然较高,10千伏线路联络率仅37%,N-1通过率仅24%,仍有30余条线路存在“卡脖子”问题,146条10千伏线路供电半径超标,33台配变重载甚至过载运行。未改造的台区低压导线截面细、供电半径长,用电高峰时末端客户电压偏低。

2.2 客户对配网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客户对供电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司供电可靠性和服务能力仍需进一步强化提升。

2.3 配电专业化管理需进一步加强

“五大”体系机构调整已经完成,但体系运转尚有待于进一步磨合提效,对县区公司的专业垂直管理仍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配电工程管理须继续加强,部分单位存在配网工程建设职责不够清晰、施工组织和安全管控难度大等问题。

3 2014年思路目标和重点措施

2014年,将始终坚持“不停电就是最好的服务”理念,以配网标准化建设和“三集五大”体系全面建设为契机,努力实现农村配网建设、智能配网应用“双突破”,着力解决配网供电“卡脖子”和低电压问题,全面提升城乡配网一体化管理水平,加快建成现代配电网。

3.1 加快推进城农网工程建设,实现城乡配网一体发展

统筹利用配网基建、农网改造升级、大修技改等资金,加强电源布点和结构优化,加快变电站配出线路建设及改造,提升线路转带负荷及供电能力。加快台区新增布点、变压器更(轮)换增容,年内将全市农村低压户均供电容量提高至1千伏安以上。重点解决农村10千伏线路“卡脖子”、联络率低、配变过载、末端电压低等问题,用两到三年时间完成6千伏线路升压改造,持续改善农村配网设备健康状况,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市配网一体化发展。

3.2 加快配电自动化建设,不断提高实用化水平

上半年完成东营区、河口区、广饶县、垦利县中心区配电自动化建设,实现县城中心区配电自动化全覆盖。组织开展智能配网建设“回头看”,持续梳理和完善网架结构。加强配电自动化系统调度和运维管理,完善配电自动化运维制度规范和考核指标体系,加强系统实用化应用,遥控使用率达到100%、馈线自动化正确率超过92%。加大智能配网技能培训、技术交流力度,不断提高配电自动化实用化水平。

3.3 加强设备运维管理,提升配网管理水平

加大配网设备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开展配电网深化诊断分析,从降低客户故障、减少设备故障等方面入手,查找、分析配网存在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加快整改措施落实。大力开展配网带电作业,完善市县公司带电作业装备及工器具配置,全面提升配网带电作业水平。深化PMS系统、电网GIS系统应用,实现业务流程信息化、标准化。继续深化配网应急抢修指挥平台应用,完善抢修制度规范和作业流程,不断提高配网抢修效率。

3.4 加强需求侧设备治理,减少客户设备对电网的影响

按照省、市政府职能部门关于客户接入、管理的有关标准规范要求,指导、监督客户做好新接入设备的配置和选型,严把验收送电关,确保设备“零缺陷”接入电网。督促客户做好设备运维、更新改造工作,提高客户设备健康水平。督促客户做好负荷调配以及无功补偿装置运维工作,对于冲击性负荷采取加装就地无功补偿、软启动装置等措施,提高客户电压质量、功率因数和三相负载平衡度。

篇3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建设;后勤管理

2006年8月,原属双桥区双路镇中心小学的一个农村学校――四方小学,在区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在区教育局、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的主持下,正式划到我校(双桥区双路小学)一个城市学校进行管理,成为我校的一个分部。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在党政领导的英明决策和统一指挥下,双路小学总务后勤为加快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也做出了艰苦的努力。

一、加快四方分部的基建建设

2006年8月四方分部移交过来后,只有一幢教学楼,第二幢教学楼还在修建当中,除此以外没有任何一项基础配套设施,活动场地坑坑洼洼,教学楼周围都是农田。为了加快我校四方分部的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我校于2006年9月正式成立了学校基建小组,全面铺开了四方分部食堂、围墙、堡坎、校门、运动场等附属工程的建设。

二、加大四方设施设备的投入

2006年下半年四方移交到我校后,作为总务后勤,主动深入到四方学校,关心其困难,了解其需要,开学前为其配备好所需的学生课本、作业本、教师办公用品及班级用品。

2007年全面启动四方基建工程,基建拨款457 740元,同时加大了对四方图书、电教、实验、音乐、体育等设备的投入。

2008年继续推进并完成四方基建工程,基建拨款1 567 464元,同时增添了卫星天线、高频头、电卫星接收器、防雷设施、激光打印机、UPS电源、办公软件等远程设备。

三、进一步完善贫困生救助体系

切实落实了四方“两免一补”“一免一补”“农村女童”“边远午餐补助”和贫困生救助工作,把党和政府的关怀落实到受资助的学生身上,确保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子女不会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四、积极落实四方教师待遇

2008年我校按照上级规范的津贴发放的相关要求制定了双路小学2008年津贴计发办法,办法包括教学质量考核津贴、全员德育考核津贴、教研工作津贴、管理津贴、超课时津贴、通信费津贴、交通费津贴及其他福利等内容。

五、完善各项制度的建设

制度化的建设是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条件。四方小学在未划入我校之前只是双路镇小学的一个村小,没有建立自己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融入我校后,为了加快四方小学的发展,与本部接轨,尽快适应我校的制度化管理,作为总务后勤,先后在四方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六、落实经费保障机制

篇4

一、统筹城乡“供水网”建设,提高城乡供水质量

为了优化城乡供水资源,改善城乡饮水条件,确定2010年全面实现全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全区城乡供水由区一级政府统一编制规划,统一投资建设,统一管理经营。已经开展和即将开展的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一规划。全面开展了城乡水资源保护、利用、开发专项规划和全区城乡一体供水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完成了全区城乡供水资源和供水设施共亨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实施统一建设。为了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成立了归区水利局管理的“宁海区水资源保护开发投资公司”和归建设局管理的“宁海区供排水建设投资公司”,分别承担投资建设管理城乡供水资源和城乡供水设施建设管理。已经完成城关第二水厂万吨扩容工程,使城区日供水能力达17万吨;已实施建设临港水厂、宁东水厂和长街水厂等三个区域性上规模的新水厂。计划今年还将启动建设宁海北部重镇区域性上规模的新水厂。其他区域性的新水厂在2010年前完成建设。

三是实施统一管理。为了加强全区城乡供水统一管理,以供排水投资公司为龙头,把各个区域性水厂作为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管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同时,及时做好原乡镇水厂的产权合并和供水并网工作,最后逐步建立“宁海区水业集团公司”,实施全区城乡水务工作一体化,实现城乡水业给、供、排一条龙建设管理机制,即合并现有建设局、水利局两个水业公司为一个建设管理主体。

二、统筹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提高城乡排水质量

为加快我区的生态建设步伐,优化我区环境保护工作,确定2020年全面实现全区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建设,实施城乡污水处理由区一级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投资建设,统一经营管理。为了实现这一工作目标,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一规划。从2003年开始着手规划建设城北污水处理厂,去年又继续进行了全区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规划,完成了全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共亨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实施统一建设。城北3万吨规模污水处理厂去年已建成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城区污水排放标准,优化了城区环境保护。计划2010年前建好城南、临港、宁东等三个区域性规模污水处理厂,2015年前建成西店、岔路、长街等三个中心镇污水处理厂;2020年前全面实现全区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达标覆盖。

三是实施统一管理。以供排水建设投资公司为龙头,把各个区域性的污水处理厂作为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管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一条龙管理。以后逐步实现招商引资,嫁接外资,转换建设投资和经营管理体制。

三、统筹城乡“垃圾处理网”建设,提高城乡环境质量

为了进一步搞好全区城乡垃圾处置工作,净化城乡环境,建立了村负责集中收集、镇乡负责垃圾集中清运、区负责垃圾集中填埋处理的三级联动建设管理机制,有效地解决全区城乡垃圾统筹处置问题。实施区、镇、村三级联动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和工作运行机制,既可降低建设管理成本,又可提高建设管理效能。

按照这个统筹运行要求,去年已全面落实好镇、村环卫管理组织和人员,配好镇乡垃圾清运专用车,启动城乡垃圾统筹集中处置工作。同时,要求在2007年前建设好各镇乡垃圾中转站,扩容建设二期垃圾集中填埋场建设,不断完善垃圾中转和集中填埋设施,不断提高垃圾中转能力和集中填埋能力。

四、统筹城乡“管线网”建设,提高城乡建设秩序

城乡地下管线建设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管理,完善设施功能,杜绝多部门交叉重复挖掘建设,规范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秩序,不断提高城乡地下资源共享度,主要实施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筹建设。从2002年开始,我们就组建了“宁海区地下管线代建公司”,统筹代建城乡地下通讯、电视等管线设施,并出台《宁海区城乡地下管线统筹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做到与城乡道路设施同步规划、设计和建设。为进一步理顺统筹城乡地下管线建设关系,今年要搞好从统筹代建公司转变为直接统筹投资建设的经营公司,全面实施城乡地下管线统筹建设管理新机制,为城乡地下管线使用单位提供统一建设和维护服务。

二是实施统筹档案。为了准确把握现有城市地下设施的建设现状,决定今年全面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现状普查工作,摸清现有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现状,建立城乡地下设施档案库,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信息资料计算机动态管理。

三是实施统筹规划。今年启动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的长远统筹规划,严格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工程建设档案备案管理制度,使城乡地下设施建设做到统筹、长效、有序建设。

五、统筹城乡“供气网”建设,提高城乡生活质量版权所有

城乡管道燃气是现代城乡的重要设施,建设城乡管道燃气,对提高城乡品位,净化城乡环境,提高城乡生活质量,发展地方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浙江省天然气利用规划,东海天然气将在2006年前后在宁波北仑三山登陆。为了加快我区城区的管道燃气建设,重点实施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完成了管道燃气建设规划。去年已完成了《宁海区城市燃气建设专项规划》,规划分近、中、远三期建设。近期为2005年前,主要建成200立方米储量液化中心气化站和相应天然气管网,给龙珠大厦、银海嘉园等5个小高层住宅区的3000户住户实施管道燃气供气;中期为2006年前,主要完成17平方公里中心建成区的燃气主干管铺设工作,管道供气用户达1.37万户;远期为2010年前,完成城市规划区内全部管网建设。

篇5

一、我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省小城镇开发建设较晚,布局分散,规模小

我省1000多个小城镇大多数是80年代后才开发建设的,虽然叫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小城镇,其建设规模尤如“大屯子”一般,经济总量不高,人口密度小,产业单一,缺少或没有第二、第三产业,乡镇企业容量很小,很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解决农民进镇务工经商等问题,制约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二)我省小城镇主导产业不明,成为中心镇的不多

各地区小城镇发展速度虽快,但层次偏低,中心镇较少,以哪个镇为中心镇,与其他小城镇有何联系,这些重点都不够明确。同时,在建镇时,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如何立足本地资源,发展哪些产品,谁为主导产业,谁为龙头企业,如何辐射和带动其他小城镇的发展等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

(三)我省小城镇经济基础薄弱,建设缺乏后劲

小城镇的经济来源仍依靠当地的农业收入,由于国家和省都缺少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较多,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导致招商引资数额不高,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小城镇发展缺乏后劲。有的小城镇尚没有经费编制总体规划,处于盲目建设状态。

(四)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较低,法律法规不完善

由于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和缺少必要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村镇脏、乱、散、差和私建滥建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特别是国家村镇房屋管理办法至今没有出台,严重影响了村镇房产的交易、抵押、转让和租赁等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此外,村镇建设规划审批混乱无序,滋长了私建滥建等严重问题。

(五)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影响农民进城

不少小城镇存在着人口规模过小,居住分散、不稳定的问题,也有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已进城务工经商,处于既非“市民”又非“农民”的游离阶层,导致了他们无心回乡从事农业生产,传统的“养地防老”的思想又使得他们不敢放弃原籍耕地,既影响他们进城务工经商积极性,又延缓了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加快我省小城镇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发展,加大扶持投入力度

我省是农业大省,应把发展小城镇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各区县应加强对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及省有关的文件精神,尽早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各级相关部门都应积极协调配合,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共同推进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二)实施大中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建设重点中心镇

由于我省地域辽阔,小城镇规模小,布局分散,人口密度小,城镇集聚和辐射力不大,要尽快加快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仅依靠小城镇自身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中心镇建设,走一条依靠大中城市带动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三)依托产业优势,加快小城镇可持续发展

各乡镇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当地的产业布局、项目发展、环境保护等建设任务,围绕中心城市的支柱产业和发展要求承接配套项目,发展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培育壮大工业、商业、边贸、旅游等主导产业,推动低碳增长、绿色发展。把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小城镇快速、可持续发展。

(四)挖掘资源潜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近几年,我省农垦和森工等涌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产业聚集能力很高。此外,我省少数民族分布广,建设好具有边疆文化特色和少数民族风情的小城镇,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保持政治稳定,具有特殊意义。因此,要加快少数民族等特色小城镇建设,建议对这些地区应在资金、政策等给予重点扶持。

(五)合理布局区域产业优势,科学规划小城镇发展

小城镇建设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确保社会、经济、环境、人口协调发展,应有全面的长远的规划,规划要努力结合本地的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民情产业特点以及城镇功能定位,设计出能突出地方特色的镇容风貌。小城镇建设规划还应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相衔接,同时加强对小城镇规划监管力度,避免违背规划擅自。

(六)完善小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均等化服务体系

篇6

关键词:周村区;城乡一体化;实践启示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省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重大决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区(县)作为连接城乡的结合点,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于一身,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突破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有百年商埠之称的周村区在这方面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近年来,周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谱写了一曲城乡共荣的新篇章。

一、规划先导——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区域相对集中,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5%,具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周村区积极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周村区深刻认识到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导、前提。为此他们坚持城乡规划一张图、发展一盘棋、区域全覆盖,城乡一体、科学构建城镇框架。按照“融合中心、一主两翼、三级联动、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主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社区)”三个层级,将全区统一规划为1个主城区、2个中心镇、22个中心村和29个居民点,构筑紧密衔接、布局优化、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融合中心,是指主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东新、西古、南商、北工“的总体布局,完善设施、提升品位、做大规模、壮大实力,全面融合中心城区,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承载力。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以产业支撑推动建设发展,全面提升城镇综合实力和承载服务功能。

以“两区三村”建设为载体,统筹规划城乡社区建设。把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等相结合,全区统一部署,加强规划引导,全面整体推进。计划3年时间,投资20.36亿元,完成全区2个棚户区、6个老旧工矿居住区、9个城中村和12个城郊村改造任务。目前“两区三村”改造建设全面推进,全区开工建设5个项目,完成拆迁面积7.2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面积9万平方米。预计到2012年年底,全区城镇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5平方米和38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将得到切实改善。周村区已被表彰为“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是先导,是前提。工作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特别是要先构建起适合本地的城镇建设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搞好其他方面的衔接规划,才能增强规划的统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四两拨千斤”——“两区三基地”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架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桥梁

产业聚集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近几年,周村区坚持“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目标,以“传承商埠文化、激活商埠经济、打造幸福周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总的指导思想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突破以往城乡行政界限和政策“垄沟”,勾画出了“两区两带两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以“两区三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这个“四两”,巧拨城乡一体化这个“千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架起了一座金色的桥梁。

“两区三基地”的构思主旨。周村区的“两区三基地”就是为了突破以往城乡分割的行政界限政策“鸿沟”,把过去以镇和办事处为“点”零散布局的相关联产业,统筹规划成片状和带状的产业聚集区,实现资本、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越城乡、高效配置、集约发展。

“两区三基地”的实施。“两区”即西部老城区、东部新城区,唱好“双城戏”,深入推进以周村古商城为核心的西部老城区优化提升,改善周村人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充分发挥孝妇河滨河区域优势,加快推进东部新城区规划扩建。“三基地”即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现代物流基地、王村高档耐材基地,突出抓好309国道市场物流产业带发展,建设大市场、发展大物流、实现大增值;目前,309国道串接起的物流产业带上已崛起了全国最大工业用不锈钢市场,中国家具行业十大商品交易市场、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多功能机床销售维修服务中心、辐射华北地区的中国周村轻纺科技城等一大批市场,年交易额达100多亿元,从业人员近4万人。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高档耐火材料生产基地。两基地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垄断了周村企业的半壁江山,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对外出口耐火材料的主要基地和重要的精密机床制造基地。在“两区三基地”的发展战略实施的同时,周村区还注重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实施“优一壮二活三”方略。进一步调优调精农业、调高调强工业、调大调活服务业,推动产业加速向“集约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加快培植壮大丝绸纺织、机电设备、轻钢结构、精细化工、耐火材料、沙发家具6大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推动周村老工业区实现新的转型发展。着力构建以先进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为基本框架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带动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布局已初步形成。

篇7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问题;对策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当前临沂已进入城市文明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加速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但是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需要积极地分析应对。

一、临沂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必要而紧迫的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对于“十二五”时期的临沂市而言,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

1.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促进临沂市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临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全市1080多万人,农村人口占526万。这一基本市情决定了没有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就不会有临沂的和谐发展与持久活力。但是,目前临沂市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农业增效难、农民就业难、农民增收难、农民维权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全突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尚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因此,必须用统筹城乡的发展新思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2.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临沂市顺应城市化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发展大都经历了城乡分化、城乡分离、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四个阶段。在城乡分离阶段,城镇化率一般在30%~50%;在城乡融合阶段,城镇化率一般在50%~70%。2012年,临沂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1.3%,已经进入了城乡融合阶段。同时,近年来临沂市的城镇化率持续以年均2-3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可见未来5~10年将是实现城乡融合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跨越的重要时期。顺应发展规律,临沂市应将城乡一体化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3.目前临沂市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基本能力。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2012年,临沂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34美元,非农产业产值比重达到90.3%且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主导地位,这说明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此,应当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

二、近年来临沂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总结

1.做法及成绩。(1)坚持高点定位、科学规划,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早在2003年,临沂市委市政府就邀请了国内规划界的多名知名专家对城乡规划进行了科学的调研规划,开创了临沂加快城镇化发展、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的新局面。2012年,市委市政府又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要事来抓,制定了《临沂市现代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经过科学的规划和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中心城市引领发展、县城支撑发展、驻地镇综合发展、重点镇优先发展、一般乡镇特色发展、新型农村社区聚集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2)加大中心城区与周边对接力度,着力构建“泛城市圈”。近年来,临沂市把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加大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四点对接”力度,构建半小时、一小时“泛城市圈”,各县城与中心城区同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郯城县、费县、沂南县、临沭县已经与中心城区形成了“半小时生活圈”,沂水县、莒南县、苍山县、平邑县、蒙阴县与中心城区形成了“一小时生活圈”。

(3)坚持公共服务政策和投入向农村倾斜,全方位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近年来,临沂市持续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大幅度提升了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在平安临沂建设中,市财政将建设资金的一半以上投到了农村,并在农村探索总结了“治安保险”和“平安互助网”等经验;在养老服务方面,全市建设乡镇敬老院达到180个,集中供养1.9万人,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受到了国务院表彰;在特殊人群服务方面,政府为进城务工人员投资建设的零工市场以“一元公寓”运作模式在全国推广。

(4)实行五线联动,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所谓“五线联动”,即由组织部、农房办、整治办、社区办、文明办一部四办“五线联动”,形成完整的工作链条,全面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中,农房办负责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社区办负责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基层政权建设;整治办负责“三上”工程(气上楼、水治污、环卫保洁市场化)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组织部负责社区基层党建;文明办按照生态文明社区创建的标准,抓考核、评比、达标。近年来,全市共实施集中建设农村住房项目1343个,涉及1537个村庄,建设农村住房36.4万户,改造危房7.5万户,直接投资443.8亿元。

2.问题及不足。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临沂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1)城乡一体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法律支持。一是缺乏必要的土地权益保护制度。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的界定不明确,导致了临沂市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中产权纠纷和摩擦较多,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空间和进程因此受到了限制。二是缺乏对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法制规范。临沂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的改革探索存在着许多法规条文的约束和限制,有些具体做法甚至与物权法、公司法、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冲突,急需国家层面进行支持和确认。

(2)乡镇政府事权的不对等影响了小城镇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客观上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但乡镇政府管理权限小,财政分成比例低,加之上级出台的许多政策都需要乡镇来“埋单”,这种“小马拉大车”式的乡镇政府工作体制和庞大的公共支出负担已经越来越不利于小城镇的良性发展。

(3)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滞后。目前,临沂市农村经济发展中普遍面临着发展资金短缺,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的困难。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临沂市农村的经营网点有所减少,部分县域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上收、授信额度减小,甚至对少数农村金融机构实行了只存不贷的经营模式,导致了农村“贷款难、贷款烦、贷款贵”现象比较突出,从而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三、推进临沂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1.强化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城乡发展规划一盘棋。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前提。因此,推进临沂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强化城乡发展规划一盘棋意识,坚持做到规划先行,着眼于全局、着眼于长远,高起点、高水平地制定实施规划,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

2.加快城镇化步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目前,临沂市县域经济相对薄弱,九县的财政收入总和仅与三区的财政收入基本持平,很多县城及重点乡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因此,推进临沂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一要加快城镇化步伐,逐步构建起中心城区引领发展、县城支撑发展、驻地镇综合发展、重点(中心)镇优先发展、一般乡镇特色发展、新型农村社区聚集发展的城镇新体系。二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重点提升产业支撑力和城镇承载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3.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既不是全部乡村变城市,也不是城市乡村化,更不是城乡一样化。它强调的是充分发挥城市与农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二者在加快发展中互促共进。因此,在推进临沂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加快农村发展的关系,特别是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寻求城乡一体化的持续发展动力。为此,一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市场、信息和相关产业,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进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二要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民更好地接受城市文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

4.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既是城乡发展不均衡的产物,又是城乡二元分割的影响因素。因此,在推进临沂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完善公平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有步骤地推动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一是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提供基本的政策服务,推动城市资本进村,打通农村产业发展与城市龙头产业的产业链,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二是为农民和进城农民工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赋予其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流动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三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达到限制城乡发展差距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加军.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2]马晨.国外城乡统筹发展对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启示[J].国际金融,010年08期

篇8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全域”理念,统筹推进“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城市重拓、产业重融、土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为基本路径,着力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城乡生态发展等六个方面统筹推进一体化,重点抓好事关城乡群众福祉的重大项目、民生工程,积极稳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覆盖,城乡发展空间集约利用,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努力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积累经验。

二、目标要求

围绕“把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力争到2017年,全市农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努力为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城乡空间布局更加优化。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基本建成,新型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城镇化率达到75%。美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中心村布点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资源节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三个集中”集聚度进一步增强,土地规模经营比重超过60%,农民集中居住率达到50%。

城乡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县域新型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县域经济占全市的比重达40%。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基本形成,特色、高效农业面积突破30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增加到350个。村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城乡三次产业交融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减小。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2年基数上实现翻番,力争达到20000元,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

城乡生态环境同步改善。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城区人均绿化面积达到15平方米。新建一批万亩成片林、万亩苗木基地。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村庄环境管理实现常态化,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分类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城乡一体的就业社保机制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医疗、卫生、文体、生态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社会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基本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乐有所倚。

三、重点工作

(一)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和建设一体化

(二)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

(三)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四)统筹推进要素配置一体化

(五)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

(六)统筹推进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

四、2014年重点任务

(一)城乡规划统筹

(二)产业发展统筹

(三)城乡基础设施统筹

(四)要素配置统筹

(五)城乡社会事业统筹

(六)城乡生态发展统筹

五、保障措施

1、加强改革政策调研。

2、提高合力推进水平。

篇9

一、海西小城镇建设现状

(一)科学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

海西州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制工作,始终牢牢把握城乡统筹发展这一主线,将加快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农村牧区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合理规划,强化政策扶持,着力推进产业发展与村镇建设的良性互动。在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定位。在加快村镇建设的过程中,海西州主要在四个层次上强化规划工作。第一层次是编制了海西州域总体规划。第二层次是修编完善城镇总体规划。第三层次是编制城镇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按照“村庄集聚、环境优美”的思路,海西州到2011年基本完成了全州乡镇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有序推进小城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在实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海西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始终做到认真落实规划,突出各阶段工作重点,分步有序地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

一是城乡一体化路网建设工程。实施过境公路和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完善一级公路。

二是城乡一体化公交工程。城乡公交通达率达170个(总204个),以连村通组道路建设为重点,进一步缩小城乡空间距离。

三是城乡一体化电网工程。我州目前已经实行城乡电网同网同价。广大农村牧区电力网络设施较为完善。

(三)不断拓宽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

一是加大州和县市两级财政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2010—2011年,州级财政每年安排1.8亿元用于城乡道路硬化工程:2010—2011年州和县市两级财政共安排1。28亿元用于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2011年州财政用于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的建设资金达1.23亿元。

二是做好经营城镇的文章。本着经营城镇的思路,海西将收益的大部分土地出让金投入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州政府全额返还乡镇出让土地的净收益,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的道路。海西将强化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小城镇建设投资融资机制,通过存量资产转换、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财政贴息贷款等途径,广泛吸收社会投资,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以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加快水、电、路、气、通信设施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切实加强小城镇的综合管理

建设与管理并重,是海西州始终坚持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原则。在2009年,格尔木市改革了城市管理体制,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负责城市的长效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于2010年在城管办的基础上组建了市行政执法局以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和加大管理力度。同时德令哈市也于2010年组建了城市行政管理局,进一步明确了执法主体和加大了管理力度。

(五)海西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海西小城镇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是整体建设速度较慢。发展不平衡。格尔木和德令哈两市城区周边及国道重点城镇建设较快,西部集镇建设受地理环境、交通等因素限制,建设速度较慢。

二是产业建设慢,支撑不够充分。部分集镇缺乏支柱性产业,城镇就业能力不够,难以发展壮大。

三是配套建设力度不够。公益性投资比较少,公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镇功能缺位。

四是文化特色不够明显。大部分城镇建设趋于雷同,建筑设计和风格没有品牌和特色,没有体现地域、民族、民俗文化特色。

二、推进海西小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及目标

(一)推进海西小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海西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基础立镇、产业强镇、重点示范、突出特色”方针,把小城镇建设作为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和着力点,努力推进小城镇发展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加快发展向又好又快发展转变,使之整体布局更加合理、经济更加繁荣、功能更加完善、特色更加鲜明、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要坚持规划指导、产业支撑、政府主导、重点突破、可持续发展原则,把构建四级城镇体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并强力推进,作大两个区域中心城市,做强县府所在镇,做特区域中心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州城镇化水平达到85%以上。

(二)海西小城镇化建设的目标

“十二五”时期,海西州将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把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目标,放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推进城镇优质公共服务向农牧区覆盖,加快化解城乡二元矛盾,今后应重点从四个方面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接轨,探索和闯出一条具有海西特色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子。

篇10

[关键词]城市化;不同发展阶段;城乡一体化;政策;工具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3-0038-03

城乡一体化的出发点在于城与乡两方面都发展,不是只强调乡村向城市靠拢,更不是城市乡村化,而是城市与乡村互相吸收对方优势方面的一种双向演进过程。它是要把城市和乡村建设成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形成城乡间互动有序的经济运行机制和互惠互利的平等协作关系,其核心是发展问题。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打破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在政策措施、市场信息、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方面的一体化,最终使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融为一体、、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新形势下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乡之间经济、社会等方面相互作用不断增强。但由于受自然、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形成了东、中、西三个不同的经济发展带,且各个地带城市化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从总体上来看,城市发展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西部,东部地区已进入城市化发展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面对我国地区发展差距较大的事实,政府应该针对不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政策工具,以使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更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

一、城市化初级阶段的地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工具选择

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城市人口比重很低,大都不到25%,整个社会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小农经济和大量散居的农村人口。对于城市化水平较低、居民分布零散、规模较小、生活方式较封闭的农村要开展“撤村并点”工作,以建设成为居民规模较大、生活方式现代化的村镇。在城市化初级阶段,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使制度正确”,通过相关制度的设计或改进,为城乡一体化的形成提供激励和约束。统一性制度安排确立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体框架、战略目标和具体的政策实施机制,使得农民和各类组织等经济主体在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有了制度保障和指导。

统一性制度安排――制定时不考虑城乡空间因素,普遍适用的政策的简称。城市化初级阶段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政府应尽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制度性安排,统一性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以下六层含义:

(1)构建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近几年来,各级政府正在尽力改变对农村流动人口的政策,逐步取消各种不利于农民工的限制。这包括政府不断推进户籍制度及配套改革,放开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完善城乡人口一体化管理政策,并通过给予农民工准市民待遇到市民待遇的逐步过渡,最终形成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使其转变为一个单纯的人口登记制度的工具。加快现有户籍制度改革,在身份上给予城乡居民平等地位,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着重大推进作用。

(2)构建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主要是要消除城乡市场分割的局面,让城乡市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将城市市场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市场体系;同时,农村市场应实现多样化,推陈出新,满足城市的需要。…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实现城乡市场一体化,包括: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网络,实现工农互动和城乡互促;深化农村市场改革,培育形成农村市场化主体;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辐射功能,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等。

(3)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就是要确保城乡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权利。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核心是城乡居民享有公平的机会,平等地享受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它的目标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从而使城乡居民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并尊重他们的自由选择权。

(4)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合理而现实的社会保障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广覆盖、低标准、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之间社会保障待遇的差距。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包括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在内的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城落户农民及相关人员的后顾之忧。构建城乡统一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村居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使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5)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土地经营制度。城乡一体化经营制度的核心在于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包括:一是要在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土地使用政策。二是要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建设规划,切实改变城乡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理顺规划体系,通盘考虑和安排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三是要不断完善土地征地制度,要严格执行公益性建设用地国家征用制度,改革征地补偿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四是要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机制,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发展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实现土地的规模经济效益。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土地经营制度,能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有利于农业规模经济的实现,进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6)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建立有效促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共财政体系。一是要不断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探索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实行“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农村偏向型财政分配体制,建立城乡平等的金融制度。三是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统筹城乡发展的投融资渠道,解决农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因此,我们应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协调处理城乡关

系,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二、城市化中级阶段的地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工具选择

中级阶段城市化水平大约为30%一70%,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城市规模日趋扩大,城市数量日益增多。在城市化中级阶段,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继续发挥统一性制度安排对城乡一体化的促进作用,同时政府还应当促进连接城乡空间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扩大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利益受惠范围,促进城乡一体化。

连接性基础设施――考虑城乡空间因素的政策和规划的简称。这里的连接性基础设施是所有连接城乡地区及提供公共运输和设备等公共商业服务的投资的政策范畴的简称。¨6’主要包括为促进城乡间交易而建设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为加强城乡间信息和观念的交流而改进的信息通信技术设施。也就是说,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和通信等促进商品、服务、人员城乡间流动和观念交流的设施都属于连接性基础设施这一范畴。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电力建设各项基础设施投资与城乡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联系,这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而制定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提供了依据。

(1)城乡间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的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力支撑,因此,一是要不断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物质资本能力,实现村村通公路。二是发展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三是要以便捷高效的路网体系为枢纽,引导城乡之间劳动力合理流动,尤其要使农村与发达的城市保持密切的联系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加速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能有效的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利于增加农民获取现代生活方式和享有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有利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2)城乡间信息通信服务设施。由于电信投资的收益递减,落后的农村地区往往收益更大。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间信息通信服务设施将发挥重要作用。完善的通信服务设施将促进信息交流,能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效益,促进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网络、通信等设施的建设和改进,使其保持与发达城市的密切联系,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助于提高农村经济的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能进一步提高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效率。

中国西部地区的重庆和成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处于城市化中级阶段,针对城市化比例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的特点,重庆和成都均强调普适性制度和连接性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更好地促进城乡一体化,统一性制度安排的重点在于各级政府的相互协调,管理土地的使用和转化等;此外,政府不断完善连接性基础设施建设,大量连接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列人日程,政府把大量资金投人建设城乡交通网络,邮电通信设施等项目。这些政策已经在地方初见成效,重庆地区2008年农村收人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城市居民,成都每年工业部门大约吸纳10万个农民就业,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城市化高级阶段的地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工具选择

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与总人口增长速度相当,城市经济在这段时间内发展平缓。当一个地区处于城市化高级阶段时,政府除采用统一性制度安排和连接性基础设施外,还必须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针对性干预措施是对统一性制度安排和连接性基础设施的补充工具,如果土地和基本服务等方面的制度效率不高,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缺位,针对性干预措施将不会奏效。

针对性干预措施――具有空间针对性、常常主导政策讨论的干预措施的简称。这里干预措施是指为促进落后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而采取的地区针对性干预措施的政策范畴的简称。这包括国家针对特定农村地区的减贫方案或促进落后的农村地区经济投资的激励措施以吸引生产商到该地落户,以加速经济增长和平衡城乡间经济增长的成果。当城市化高级阶段农村地区危及集聚经济的时候就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最佳时机,如果农村地区出现犯罪和脏乱问题,较好的战略是改善邻近地区的条件;如果农村地区的问题是低效率,较好的政策是提高该地的土地利用效率,并辅以给予农村居民补偿措施。针对落后农村地区的干预措施还包括发展特色产业、居住方式统一规划、文化方式统一引导等。

(1)发展特色产业。城乡结合部村庄要特别利用紧靠城市的便利条件,发展都市观光农业、都市工业、新兴第三产业和发展为城市内的有关产业提供配套的服务性产业等,尽早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跨越式发展。特色产业的确立和发展加快了城乡结合部地区城市化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2)居住方式统一规划。在城乡结合部,农民住房面积很大,住房建设分散,样式五花八门,这种杂乱无章的农居点不仅不利于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也严重影响城市景观和品位,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因此,相关部门应在城乡一体化方针下,统一规划农村居民居住方式,把原来的单家独户的居住模式转变为在居民楼内共同生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3)文化方式统一引导。由于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行为方式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等,政府需要引导农村居民有健康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使农民最终能够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方式,使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个人素质和收入水平等逐步与城市文明接近并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从而真正实现以农民的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

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需要制定针对地区的脱贫方案以解决城乡一体化程度不高造成的分割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有9个城市组成,现在是我国最发达的城市集聚地区之一。该地区2006年城市化比例将近75%,部分地区问题突出表现为“城中村”现象,也就是相对的“贫民窟”。这些地方布局混乱,十分拥挤,缺乏基本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而且容易遭受环境的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政府采取针对地区的干预措施处理城中村问题。广东省从2006年6月开始重建城中村,珠海市计划重建26个行政村,其中一个激励方案就是允许行政村及其居民、开发商共享土地增值带来的利益。_8’这些政策初见成效,既改善了“贫民窟”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又没有削弱该地区经济增长的潜力,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建设。

四、城乡一体化政策工具的和谐应用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世界发达国家的城乡关系经历了乡村孕育城市、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即城乡一体化等几个阶段,城乡一体化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相当高的基础上实现的。当前我国城乡之间还存在很多不平等和不公平问题,而且各种社会问题经常交织在一起,因此,我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政府有必要设计一整套公共政策体系来解决城乡之间的问题,并采取一系列政策工具组合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明确的政策措施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城乡一体化战略选择政策工具时,应考虑以下三点要求:一是政策应当首先强调提高全体城乡居民的福利水平,鼓励他们抓住机会。二是从长时间看,政策应当有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三是政策应当削弱而不是加强城乡分割问题带来的限制。

篇11

关键词:中心村;城乡二元结构;产业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础和条件

“十一五”期间,在昌吉州党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个率先”目标、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取得了改革发展稳定的新成就,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国民经济步入加快发展新时期,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经济发展加快提速

预计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2亿元,较2007年增长81.3%,年均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8.2亿元,增长2.5倍。自治州被确定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地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州”“全国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地州”。

2.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

预计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01元,较2007年增加4861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166元,增加413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新农保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

3.城乡一体化试点取得成效

各县市都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城乡一体化试点示范,如奇台县把城郊乡村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大力推进城乡结合部农民新区建设,完成了“新农苑”小区、西北湾新村一二三期、南湖村居民住宅等一批农民新居示范工程,实现农民居住生活社区化。阜康市采取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分步实施的模式,加快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全市新增绿地面积1226公顷,绿地率38.66%,绿化覆盖率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5平方米。

4.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

近几年来,继续拉大中心城市框架,市及三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近百亿元;县城基础设施投入17.8亿元;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4.1亿元;新修和改造道路618公里、18.5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8倍。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化率由2007年的42%提高到46.9%。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1.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不健全

一是规划管理体制不顺。基层规划管理力量薄弱,村镇规划实施监管缺失。部门编制规划协调配合不够。城乡一体化建设在规划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二是各项规划衔接不够。城市建设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衔接不够,村镇规划需进一步完善。

2.产业对城乡一体化的支撑乏力

一是工业体量不大,带动能力不强。县域经济带动力不强,中小企业发展不快,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二是农业产业化推进不快,传统农业比重偏高。农民增收渠道狭窄,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达5659元,差距仍然呈拉大趋势。三是城镇服务业发展不快。

3.城镇化建设推进相对滞后

中心城市和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中心城市产业聚集、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小城镇缺乏活力与特色,在扩大农村消费、吸纳农民就业、集聚农村产业、支撑县域经济、辐射带动周边等方面作用不够明显。资金和土地资源短缺。村镇建设投入不足,规划执行不力,沿公路建房乱占耕地严重,大量的空置房浪费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城中村”“空心村”改造任务艰巨。

4.城乡基础设施差别凸显

长期受二元体制政策影响,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现象依然存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不够。投入不足导致农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简陋。小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对人口的吸纳力低、对生产要素的聚合力弱。

5.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差距较大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改变,政策体制差异大,土地、户籍、就业、住房、社保等制度制约城乡统筹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相对落后,公共服务不均等。二是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层次差异大,承担方式不同,保障体系不统一。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推进我州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围绕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管理体制等“六个一体化”,立足州情,突出重点,超前谋划,真抓实干,努力缩小与全国的发展差距,在全疆率先步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阶段,进入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一体化建设格局的新时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统筹城乡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引领和调控作用

(1)加快《自治州推进“三个率先”行动计划与发展战略研究》的编制进度,紧紧围绕在全疆率先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抢抓我州作为“自治区城乡规划编制工作试点地州”的机遇,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做好城乡规划修编工作,规划要与《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和《自治区推进新型城镇化行动计划》相衔接,统筹考虑区域、经济、人文等各方面的因素,突出区域特色,增强规划的指导性、操作性和针对性。

(2)加大专项规划编制力度。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劳动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生态建设和保护等专项规划,逐步形成以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为核心、各项规划相互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

(3)做好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应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市场发育,科学合理规划小城镇和农村社区(中心村)。按照“整合自然村、确定中心村、抓好示范村”的思路,抓紧进行调整,尽快与土地利用及产业发展规划衔接。

2.围绕以工促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1)坚持以工业突破为主线,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和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以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突破,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大力提升城市工业带动能力。

(2)加速发展县域工业。按照“优势互补、错位布局、协调联动、突出特色、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城乡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

(3)加快发展城乡中小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入推进“凤还巢”工程实施,降低农民创业门槛,促进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使之成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宝贵资源,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力军。

3.突出以城带乡,构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

(1)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按照“一个中心,东西两翼,三大支点,若干个精品县城”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2)壮大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中小城市和城镇进入门槛不高,就业和定居成本低,农民容易融入,能快速提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

4.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以“三集中(有序推进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为路径,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三集中”,加速农民向工人和居民的转化,提高农村耕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的程度。整合利用新农村建设项目、涉农优惠奖补项目、民生工程项目,向农村示范社区倾斜,以奖代补、以点带面,加快推进我州新农村示范社区建设。积极采取政府规划、农民自建、群众认可、政策优惠、信贷支持的办法,激励农民分阶段到社区建房,积极有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宅基地整理复垦为抓手,下大力推进“中心村”建设和“空心村”改造。

5.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努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一是以民生工程为抓手,从教育、卫生领域先行试点,逐步探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城市新区学校和医院的配套建设,优化教育卫生资源配置,吸引大批农民进城。继续推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农家书屋向农村覆盖。二是改善农村社会保障。理顺关系,提标扩面,在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城乡医保合一等项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州推广。三是搞好农民就业引导服务。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市场,破除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就业门槛限制。整合培训资源,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提升就业水平。

6.切实抓好示范引导,尽快启动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

篇12

我们坚信,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有各界朋友的热情关怀,有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嫩江城乡一体化发展,一定会阔步前进;嫩江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迎来一个春意盎然、百花争艳的美好明天!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按照黑龙江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战略部署,黑河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指导意见,嫩江县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注重解决“三农”问题,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县域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努力打破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实现区域内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和可持续发展,让全县人民群众共享现代文明。

2010年7月,省委、省政府把我县双山镇,确定为与农垦九三管理局合作共建城乡一体化全省试点。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造,先行先试。投资7,3亿元建设28个重点项目。规划与建设同步实施,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同步推进,产业培育与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加快了基础设施、居民新区、产业项目、社会事业“四项建设”,实现了耕地向垦区、产业向园区、农民向社区、劳力向非农“四个转移”,推动了农业现代化、镇域工业化、农村社区化、经营市场化“四化进程”。破解了体制、资金、土地流转、农民进城社会保障“四个难题”,在双山镇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搬迁、大拆迁、大建设的“造城运动”。实现了耕地向农垦转移,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实现了产业向园区转移,推动了镇域工业化;实现了农民向社区转移,推动了农村社区化:实现了劳力向非农转移,加快了经营管理市场化。双山镇城乡一体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全国各地经验和双山镇试点实践告诉我们,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

篇13

虽然这几年市政府加大了投入,我市城乡客运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尤其是农村客运发展十分明显,全市151个行政村,已有131个村通车,但与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还有差距,主要是:缺乏强有力的协调工作机制;场站建设滞后;运力仍显不足;资金难以落实到位;线路调整不够及时;公交化改造进展不快。

为加速全市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铜陵,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一)加强领导,尽快建立城乡客运一体化强力推进机制

成立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对涉及到多个部门才能办理的事项,由领导小组负责统一协调处理;尽快制定出台我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发展各年度目标和落实措施。

(二)合理布局,科学编制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规划

按照“市、区、县”一体化、“路、站、运”一体化原则,统筹规划公路路网与客运站场,尽快构建一个以公路网络为基础、客运站场为节点、客运线路为通道的一体化城乡客运网络体系,使各种城乡客运方式有效衔接,以实现客运资源共享和旅客“零距离”换乘。

(三)加快建设,全面改善城乡客运一体化承载能力

一是加快路网建设。加快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干线公路与农村公路连接线的工程进度,进一步完善“六纵六横”的公路主体框架,在全面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优化改造农村路网,加强农村路网与重点镇的连接,尽量形成闭合线路,构建主城区、城镇30分钟上高速,行政村(不含“飞地”)30分钟至主(副)城区的一体化交通路网。二是加快场站建设。尽快在顺安、县城北等处选择合适位置兴建换乘中心;另增建3-4个农村客运站;同时加快市区至重点集镇,重点集镇与集镇沿线的候车厅和招呼站建设。

(四)积极融资,努力保证城乡客运发展一体化资金足额到位

在财政投入控股的前提下,按照公用事业改革的总体要求,鼓励社会资本以合资、合作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公交投资、建设和经营,利用实施特许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格局;积极探索城市公交公司参与农村客运班线的公司化改造的新路子;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由车籍所在市、县、区政府出资收购班线。

(五)稳步推进,逐渐扩大城乡客运一体化范围

围绕到20__年我市一主两副城区和主要集镇公交运营网络全覆盖的发展目标,稳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加大投入,彻底更新破旧车辆,增加车辆数量,逐渐将我市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提高到与马鞍山、芜湖相当的水平,及时调整线路布局,加快农村客运的公交化改造,争取东部城区早通公交车,农村公交逐渐向钟鸣、东联、胥坝、天门、灰河等5个主要集镇延伸。

篇14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08年7月,包头市出于全盘发展的需要,九原区经历了建区后第三次也是力度最大的一次行政区划调整,其耕地面积缩减,工业支柱型企业被大部分划出,全区三产业基本接近“零起点”。经过一年的调整,应该说我区已经迈出了良好的、成功的第一步。但是九原区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依然严峻而艰巨。从自身看,当前九原区经济总量仍然没有完全恢复,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和具有较强支撑能力的产业体系,正在实施的各类项目结构不尽合理,财政支出压力巨大。特别是二元结构性矛盾日益突显,农村社会管理任务更加艰巨,农民群众冲破体制束缚,追求平等发展的愿望和行动与日俱增,城市建设、项目推进、地区发展受到了较大影响。从外部看,全国及包头市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兄弟旗县区的发展形势逼人。昆区的中央商务区、钢铁产业园区、南部新区发展迅猛,青山区的装备制造园区项目不断落地,高新区的滨河新区建设日新月异,白云、达茂新市整合发展在即。面对新世纪新时期国内发展的蓬勃形势,面对发达国家地区的激烈竞争和挑战,面对内外双重压力,认真审视分析,找准矛盾症结,找出破题方法,找到自身定位,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崭新发展之路是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任务。当前,制约和影响九原区发展稳定的主要症结就是二元结构性矛盾突出、城乡发展不平衡。只有消除二元结构壁垒,调整和改革利益分配格局,走城乡统筹发展之路,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的惠及广大人民特别是农牧民群众,才能够凝聚和形成全区发展的强大合力,突破发展瓶颈。只有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出发,统筹规划全区空间产业布局和社会事业发展格局,才能够避免盲动,有序、高效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更好、更快、更加科学谐调、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机遇和条件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九原区具有良好的机遇和条件。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重庆、成都的城乡统筹改革试点已取得显著成绩,为我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力依据和宝贵经验。二是随着包头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项倾斜三农的惠民举措不断出台,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近期又出台了城乡一体化规划纲要,为九原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三是九原区环抱市区,地缘和基础建设与市区紧密连接,农村工作基础扎实,农村社会保障已有成功实践,农牧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部分群众已进入二、三产业,加之九原区拥有全市最大的工业园区,发展后劲充足,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一体化格局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所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既是九原区的当务之急,也是九原区前进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也有条件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做出示范和表率,更有义务、有责任为全区广大人民群众谋求更加均等、更加幸福的生活,为九原区的长远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根据我区各地不同的发展实际,要坚持分层分步、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靠近城区的要加快改造建设进度;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要主动与城区对接,推进城乡要素对流,全面加快城市化步伐,尽快融为城市;相对远郊的要全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公共服务、社会资源配置,构筑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包头市绿色食品基地。

(一)健全城乡规划体系,积极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坚持“全域九原”的理念,按照规划全覆盖的要求,统筹规划城乡各类要素和资源,加快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全面完善重大专项规划,构建以中心城区、重点集镇和农村集中居住区“三位一体”的城乡空间布局。按照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区的标准,进一步拉伸中心城区空间框架,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增强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

(二)建立互动发展机制,加快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着力优化生产力布局,通过“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牧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通过项目建设,培育基础产业,推动三次产业互动提升,城乡经济交融发展。坚持以集中集约集群发展为指导,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按照建设大园区、培育大产业、形成大集群的发展思路,加快完善园区功能,提高园区配套能力,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园区,构建工业发展框架。2010年,九原工业园区要全面开展生活服务区、行政服务区配套建设,完成核心区域的绿化、亮化工程,强化管理运行服务机制,切实提升园区综合服务品质。坚持工业项目进园区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园区产业定位,积极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不断推进园区规模扩张,构建“集约、集聚、集群发展的新型工业格局。坚持项目带动战略,通过项目扩大总量、加快发展,通过优质项目调整结构、转变方式。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服务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通过小企业聚集打造大产业集群。

坚持以发展现代农牧业为目标,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巩固强化支农惠农政策,扩大预算内财政资金支农比重,认真落实惠农补贴,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积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建设资金,集中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大保护地建设力度,以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积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创新科技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支持科技人员到生产一线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布局,积极规划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充分开发农业生态功能,积极鼓励发展观光休闲、采摘体验等生态休闲产业,推进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以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支持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引进培育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大型农副产品贸易集散市场,以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坚持以壮大现代服务业为核心,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按照“培育大市场,构筑大体系,搞活大流通”的思路,加快制定第三产业发展规划,推进第三产业增量提质。大力发展生产业,围绕工业园区、交通干线、市区大工业,集中发展以仓储集散型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以哈业胡同煤炭市场和神华煤业为重点的煤炭物流基地;以广本、宝马4S店,庞大汽车城为重点的汽车贸易基地;以三道沙河钢材市场、铁路三货场、包西南编组站为重点的生产资料物流基地;以宁鹿石油、蒙华物流为重点的化工产品物流基地。加快发展生活业。围绕新都市区建设,积极规划发展金融、会展、总部经济等新型服务业,推进包商银行总部、金创大厦物流总部及星级酒店项目,构筑中央商务中心;推进体育中心与奥体中心合作,引进发展休闲运动项目,构建体育健康产业中心;推进广电大厦和职教园区建设,构建科教文化传媒中心。围绕农村地区,加快推进哈业胡同综合市场、哈林格尔蔬菜交易市场、驼龙农副产品市场建设,打造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推进黄河湿地风情园区、梅力更、麻池古城建设,发展壮大农村旅游业。

(三)加强基本建设投入,扎实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坚持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配套设施向农村倾斜,不断加强城乡市政设施、交通网络、生态环境建设,建设连接城区、覆盖乡村、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大力加强以新都市区为核心的主城区建设,加快推进四大组团基础配套建设,加速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城中村、城边村改造和主城区重点街区、重点地域的开发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积极加强农村牧区公共基础建设。大力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探索组建农村水务管理服务机构,加快推进以安全饮水为重点的城乡水务一体化。进一步加大乡村道路建设力度,着力开展农村集中居住区内道路建设,协调增设农村公交线路,探索建立农村客运补贴制度,加快推进以农村客运公交化为重点的城乡交通一体化。大力推广科技网、远程教育网进村入户,实现城乡信息网络一体化。加强新能源利用、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开展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小白河应急分洪滞洪区工程年内全面完工,推进城乡生态一体化。

(四)强化社会事业建设,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城乡教育布局调整,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增加农村学生交通、寄宿生活补贴,鼓励选拔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更加重视进城务工子女入学问题,加快发展城乡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民族教育,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力争到2012年,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实现全部中学进主城区、全部小学入镇政府所在地和农村集中居住区,并同步实现12年完全免费义务教育。积极构建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苏木镇卫生院、嘎查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补贴,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均等配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2010年,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区60%的基层卫生院和40%的村卫生室要完成标准化建设。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文化体系。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加快推进以区文化中心、苏木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和文化大院为载体的城乡文化共享工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培育文化产业,弘扬历史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加强文化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支持建立各种群众性文化队伍,引导鼓励各地区发展特色文化节会活动。

(五)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全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三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促进城乡无差别就业。积极加强就业培训,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就业专项基金,逐步开展针对农村牧区劳动力和就业弱势群体的免费培训,逐步加大对长期使用农民工和城市失业人员稳定就业企业的补贴支持。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积极探索城乡社会保障接轨机制。加快推进多层次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健全城乡统一的重大疾病救助制度,推动城乡医疗保障加快并轨。积极推进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探索建立多种参保标准、城乡居民自愿选择的参保机制,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并轨。统一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补偿力度,加强对特困群众的医疗救助、救灾救助、帮困助学,全力保障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

(六)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全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建立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保障农民应有权益、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逐步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划分,消除依附在户籍上的城乡差别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