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行政决策的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土地整理;决策;二元关系;偏好;格序;属性约简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10-0086-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0.015
土地整理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综合行政、经济、工程技术等手段,对耕地、道路、林网、居民点、水利设施等进行整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覆被,以实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进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优化土地景观格局等目的。土地整理的投资主体为各级政府,收益群体为项目区全体农民,既有明显的公益性和公共性特色,它的投资重点集中在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追求土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外部性效益远远高于直接经济效益,并且该种效益的体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隐蔽性。
土地整理的立项决策是土地整理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明确土地开发整理责权、合理使用工程投资、保证工程质量和项目工期的有效方法,因此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土地整理立项决策的重要保障和重要途径。规划中的土地整理项目承担着项目区土地功能分区、空间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类型和数量结构的功能,必须达到经济合理、社会可行、生态平衡的多重目的,受到多方面复杂因素影响与制约。针对土地整理领域中评价决策问题,当前较为普遍的理论方法是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特尔菲法、可拓工程方法等,如王瑷玲等”[1]借鉴多目标多层次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理论,构建包括技术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景观生态环境效益指标的土地整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互校正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根据评价指标对项目成功度的效应建立模糊分布函数,获得评价结果;薛继斌等[2]通过分析我国土地整理事业的基本特点,认为可拓工程方法凭借其思维模式和物元变换方法,在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策略集生成方面占有一定优势,提出针对土地整理目标和条件间及主、客观条件间的矛盾,利用物元的可拓性,通过物元变换化矛盾问题为相容问题,开拓出符合要求的规划设计方案集;李岩等[3]从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方面人手,构建了由八个经济效益指标、六个社会效益指标和八个生态效益指标组成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以指数和法计算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价得分,从而确定评价标准。本文将着眼于不完备决策信息的处理,从决策空间的二元关系入手,分析决策对象的格序结构关系,运用属性约简和优势关系理论辨别决策规则的合理性,深入探讨土地整理立项决策过程。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了构建的理论模型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1 立项决策中的格序关系
土地整理立项决策是一个逐步寻优的过程,决策者根据主观偏好和知识经验,不断构建基于主观认识的决策规则和决策空间,选择令自己更加满意的对象。但是,在某些复杂决策环境中,决策目标或者对象属性之间存在客观冲突,决策者无法直接做出偏好比较和优劣排序时,可以引入“格序”这一理论工具。
“序”是自然界与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一种基本属性,它表现为对象间的相对优劣。在复杂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就是要在诸多干扰因素下赋予决策对象一个序关系的属性。“格”是一种特殊的有序结构,它在处理决策问题中的不确定性偏好关系、选择决策空间中的满意对象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与广泛的应用。格序决策理论的建立,开创了决策科学发展的新方向,能够更加客观地定性或定量地描述不确定决策问题。
设Q是土地整理立项决策集合,称R为Q上的一个二元关系[4],如果满足RQ×Q。决策者对评价对象(土地整理项目)的相对偏爱程度称为偏好序或偏好关系,可以表示为目标决策空间上的一种二元关系[4]。如二元关系“f ”表示“严格优于”关系。存在立项决策集合Q,偏好关系“f ”是Q上的一个二元关系,它满足:①对任意的立项决策对象a∈Q,不存在afa(非自反性);②对任意的立项决策对象a,b∈Q,如果afb,那么不存在bfa(非对称性);③对任意的立项决策对象a,b,c∈Q,如果afb且bfc,那么afc(传递性);④对任意的立项决策对象a,b,c∈Q,如果不存在afb以及bfc,那么也不存在有afc(逆传递性)。
在偏好集(Q,f)中,SQ,x∈Q,如果对任意的s∈S有xfs,则称x是S的一个上界;对偶地,如果对任意的s∈S有sfx,则称x是S的一个下界。记S的所有上界的集合SU={x∈Q|对任意的s∈S,xfs};S的所有下界的集合SL={x∈Q|对任意的s∈S,sfx}。如果SU有最小元x,则称x是集合S的上确界,表示为supS=∨s∈Ss;如果SL有最大元y,则称y是集合S的下确界,表示为infS=∧s∈Ss。
定义1[5] 设(Q,f)是一个偏好集,如果对任意的立项决策对象x,y∈Q,都存在x,y的上确界和下确界,则称土地整理立项决策集合Q关于二元关系“f ”构成一个格,并称“f ”是Q上的一个格序。
赵微等:土地整理立项决策的属性约简方法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10期格序是区别于全序的一种重要的序关系结构。所谓全序是指偏好关系满足连通性假设,即保证对于Q的每一对元素是可比的,使得对所有元素排序成为可能。然而,由于决策人对土地整理立项决策环境认知的局限以及决策对象属性信息集的不完备性,或者决策人自身判断能力的限制等原因,对一般的二元关系,连通性的假设并不一定总能成立。因此,较之全序,格序是一种更真实地反映决策者实际偏好、不依赖于连通性又能满足某些公理的序结构。因此,基于格序偏好结构的土地整理立项决策分析与推理更加科学和合理。
2 属性约简及立项决策模型
属性约简是粗糙集理论的一种方法和应用,它通过优势关系的判定代替格序结构中不可比二元关系进行科学决策。定义如下:
3 实例分析
文献[8]按照全面性、可比性、代表性、有效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原则,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决策评价指标分为若干一级指标(综合指标)和相应二级指标,并对全国土地整理规划片区中的东南沿海区、黄土高原区中抽取不同类型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运用可拓评价方法对其进行立项决策评价。本文针对上述实例,从格序决策理论出发,进行基于属性约简方法的立项决策模型分析。具体评价决策方法为从“市场与社会需求程度”、“技术可行性”、“建设规模合理性”、“项目效益”等四类一级指标出发,对各个项目的分类指标进行评价。评价时重点考察一级指标下涵盖的二级指标,如“市场与社会需求程度”强调耕地指标占用率、人均耕地、公众支持率等;“技术可行性”强调新增耕地率、田块平整度、耕地质量、灌溉排水标准、灌溉水利用系数、路网密度、防护林配套等;“建设规模合理性”强调建设规模面积、项目投资、亩均投资等;“项目效益”强调投资回收期、农业生产能力增加率、防护面积增加率、水土流失面积控制率等。文献[8]从东南沿海区(q1、q2、q3)和黄土高原区(q4、q5、q6)分别选出典型项目,其中q1、q3、q6为平原区项目,q2、q4、q5为丘陵区项目,根据其对应区域的评分标准,经过专家对各评价对象的二级指标进行打分,然后乘以该二级指标对于其所属一级指标的权重后加权得出各类一级指标的评价值为[8](见表1):
表中q1-q6为评价对象集合:东南沿海区及黄土高原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C1-C4为一级评价指标:“市场与社会需求程度”、“技术可行性”、“建设规模合理性”、“项目效益”。指标值的高低反映了决策专家的主观偏好(越大越优型)。现利用二元关系理论分析评价对象。考虑各对象的属性指标,有q5 f qi∈{q1,q2,q3,q4,q6},q2 f q3,而其他元素之间都是不可比的,无法满足理想状况下的连通性假设。但是任意两个元素都存在上确界和下确界(或拟下确界),因此可采用格序结构描述该评价对象集合,见Hasse图1-图6:
4 结 语
土地整理项目是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进行的综合整治[9]。为保证项目的合理性,本文利用格序决策理论和属性约简方法对土地整理项目的“市场与社会需求程度”、“技术可行性”、“建设规模合理性”、“项目效益”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针对格序结构中无法直接给出优势关系的不足,构建了属性约简模型,探讨了约简规则提取的原则和步骤,实现了评价对象由复杂格序结构向单一链状结构转变的目的,科学地完成了土地整理项目立项决策的过程。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瑷玲,赵庚星,李占军. 土地整理效益项目后综合评价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4):58-61.[Wang Ailing, Zhao Gengxing, Li Zhanjun. Integrated Evaluation Method for Project Post-Evaluat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Benefits[J]. Transaction of the CSAE, 2006,22(4):58-61.]
[2]薛继斌,吴次芳,叶艳妹,等. 基于可拓工程方法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探讨[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5,31(6):816-819. [Xue Jibin, Wu Cifang, Ye Yanmei, et al. Research o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and Consolidation Based on Extension Engineering Method[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gric & Life Sci, 2005,31(6):816-819.]
[3]李岩,赵庚星,王瑷玲,等.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0):98-101.[Li Yan, Zhao Gengxing, Wang Ailing, et a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Land Consolidation Benefits and Its Application[J]. Transaction of the CSAE, 2006,22(10):98-101.]
[4]胡长流,宋振明. 格论基础[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Hu Changliu, Song Zhenming. Introduction for Lattice Theory[M]. Kaifeng: Henan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1990.]
[5]郭耀煌,刘家诚,刘常青,等. 格序决策[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Guo yaohuang, Liu Jiacheng, Liu Changqing, et al. Decision-Making of Lattice Theory[M]. Shanghai: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3.]
[6]戴毓,周德群. 决策分析中属性约简的择优算法[J]. 系统工程,2007,25(8):89-93.[Dai Yu, Zhou Dequn. An Algorithm to Choose the Reduction of Attributes in Decision Analysis[J]. Systems Engineering, 2007,25(8):89-93.]
[7]戴毓,周德群.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格序选择方法[J]. 中国管理科学,2007,15(6):105-110.[Dai Yu, Zhou Dequn. A method of Lattice-Order Selection Based on Rough Sets Theory[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07,15(6):105-110.]
风能领域概述
和其他类型的新能源相比,风能的独特优势使其在新能源开发利用中备受青睐。
其一,储量大、分布广。我国探明风能理论储量为32.26×109kW,而可开发利用的为2.53×109kW,近海可利用风能7.5×109kW。我国东南沿海和内蒙、新疆、甘肃等东北、西北地区是最大风能资源区。
其二,可利用性强,成本相对低。目前风电场造价成本约为8500~9000元/千瓦・时,机组(设备)占70%左右,基础设施占25%,其他占5%。风电场运行维护成本费用很低(约占风电机组成本的3%~5%),建设周期短(半年左右)。一旦建成,风电场就是一源源不断的出钱机器。
风力发电的技术核心
风力发电系统作为风能发电领域的核心环节,技术进步也是日新月异。目前主要有恒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系统和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系统两大类。
恒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一般使用同步电机或者鼠笼式异步电机,通过定桨距失速控制的风轮机使发电机的转速保持在恒定的数值,从而保证发电机端输出电压的频率和幅值恒定,其运行范围比较窄,只能在一定风速下捕获风能,发电效率较低。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一般采用永磁同步电机或者双馈电机作为发电机,通过变桨距控制风轮,使整个系统在很大的速度范围内按照最高的效率运行,这是目前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方向。对于风机来说,其调速范围一般在同步速的50%~150%之间,如果采用普通鼠笼异步电机系统或者永磁同步电机系统,变频器的容量要求与所拖动的发电机容量相当,非常不经济。双馈异步风力发电系统定子和电网直接相连接,转子和功率变换器相连接,通过变换器的功率仅仅是转差功率,这是各种传动系统中效率比较高的,该结构适合于调速范围不宽的风力发电系统,尤其是大中容量的风力发电系统。
采用绕线异步电机作为发电机并对其转子电流进行控制,是变速恒频异步风力发电系统的主要实现形式之一。主要的拓扑结构包括交流励磁控制、转子斩波调阻以及由上述两种拓扑结构结合发展而来的混合结构。
1 交流励磁结构
交流励磁控制通过变频装置向转子提供三相滑差频率的电流进行励磁,这种方式的变频装置通常使用交交变频器,矩阵变换器或交直交变频器。
2 斩波调阻结构
这种结构的基本思想是采用一个可控电力电子开关,以固定载波频率的PWM方法控制绕线电机转子回路中附加电阻接入时间的长短,从而调节转子电流的幅值,控制滑差约在10%的范围之内。该结构依靠外部控制器给出的电流基准值和电流的测量值计算出转子回路的电阻值,通过电力电子器件的导通和关断来调整转子回路的电阻值。这种电力电子装置的结构相对简单,但是其定子侧功率因数比较低,且只能在发电机的同步转速以上运行,是一种受限制的变速恒频系统。
3 混合结构
为了降低变流器的成本并且能够实现风力发电系统的宽转速范围运行,有人提出一种基于双馈电机斩波调阻与交流励磁控制策略多功能变流器拓扑结构,将整流器、斩波器和逆变器结合在一起,该结构的巧妙之处在于斩波器和逆变器共用了一组可控的电力电子开关,但是由于引入了四个接触器型的受控开关,导致该结构的主回路结构复杂,很难实现同步速切换过程的过渡,而且在高于同步速运行情况下难以改善发电机的功率因数。
综上所述无论采用哪种结构,在研发过程,对变频系统的效率和性能进行准确的评价和测试都至关重要;同样风电场的整体监控也需要精确的测试。
风力发电的测试要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风力发电从电机研发到风电场监控需要成套的高性能测试仪器来实现精确调制和严密监控。
1 利用功率计对变频系统的性能作精确的评价
风力发电系统变频系统的调制频率带宽高,调制方式复杂,调制的对象也非正弦波形,波形畸变严重,且包含大量的变频成分,要求测量仪表具有宽频带功率测量和谐波分析功能。为此需要选用性能稳定且精度高的功率计作好辅助工作。下文以横河电机的WT3000功率计为例,简要谈谈风电行业的测试。wT3000可以进行IEC61000―4―7最新版谐波分析、IE C61000-4-7最新版的谐波测量及电压波动/闪变测量,带宽0.1Hz~1MHz,采样率200kSa/s,ADC为16位,功率精度为0.02%,配有4个输入模块,8.4英寸LCD显示,以及USB和Ethernet接口。
变频后波形的失真
波形失真与谐波的关系,如图1所
失真波形的测量需要足够带宽,失真波形包含高频率成分,测量仪器的带宽如果没有延伸到高频段就容易产生误差。如图2所示。
使用WT3000功率计可同时进行变频系统功率测量和谐波分析,方案如图3所示。
变频系统的谐波测量方法(如图4所示)
使用FFT运算功能将波形由时域转换成频域,测量各频率成分提取叠加信号频率的方法如下。
傅里叶级数:所有周期函数均可用三角函数的和来表述。
傅里叶积分:将周期设为无穷大,使其能适用于所有函数。
傅里叶变换:对波形的时间函数x(t)进行傅里叶积分运算后,即可得出频率函数x(f)。
2 利用示波器对变频电路里波形信号作详细分析
PWM调制后,通过功率计可以获得其电特性指标,为研发和检测部门提供准确的参考。如果想要进一步对调制后的波形信号作详细的分析,则需要运用具备cycle Statistics~Jj能的示波器(下文以横河D LM2000系列示波器)来实现。DLM2000的Cycle Statistics功能,在频率固定/Duty比变化时,或在Duty比固定/频率变化时,均可有效地对周期性变化的参数进行分析,方案如图5所示。
关键词: 三维人脸;特征区域检测;特征提取;Itti视觉注意模型;计算机视觉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3-0621-06
人脸在日常的情感表达与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语言和复杂情感的表情载体。人类自身对人脸非常熟悉和敏感,人类视觉系统(Human Visual System, HVS)具备分辨复杂环境下人脸的能力,仅通过少量图片信息就能准确快速地在大脑中重建人脸的三维形状,进而实现身份辨识。然而这种对人来说与生俱来的分析合成能力对计算机而言却显得尤为困难。如何更好地借鉴人类的认知机理和相关的计算机科学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建立新的人脸认知计算模型和方法,实现从图像、视频中准确、高效地重建三维人脸是当前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借助计算机系统强大的计算能力,并结合在认知科学、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使计算机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对人脸的感知能力,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涉及人脸检测、人脸识别、特征提取、三维重建等,研究方法和手段也逐渐丰富和成熟。
近年来,随着三维图像系统的发展,三维成像设备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逐渐普及,使三维数据获取变得便捷。研究人员已逐渐认识到,相比于二维人脸分析方法,三维人脸能更精确地描述人的脸部特征,提供了人脸曲面的解剖结构信息,在光照、姿态和表情变化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利用人脸的三维信息是克服二维人脸分析的技术瓶颈最有效的方法。同时,随着对人类视觉神经系统、认知心理和认知过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建立人类视觉系统感知信息过程的计算理论和计算模型,并将计算机视觉与人类视觉联系起来,建立可与人类视觉系统水平相当的通用视觉模型,正成为计算机视觉研究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由于传统的对人类视觉注意(Human Visual Attention)的研究主要针对二维图像,该文将视觉注意模型引入到对三维人脸模型的分析,借鉴了Itti视觉注意模型[][][][]的思想,并结合计算机视觉中对三维人脸图像的处理算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模型。该模型能够对三维人脸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快速定位人脸特征分布的候选区域,进而进行特征点提取。
1 相关技术及分析
1.1 三维人脸特征点提取
人脸特征点的选择应根据应用需求而定,在MPEG-4中定义了人脸特征点的国际标准[]:FDP(Facial Definition Parameters)和FAP(Facial Animation Parameters)。其中FDP定义了人脸的形状、纹理等特征,提供人脸特征点、网格、纹理、人脸动画定义表等数据。MPEG-4定义了FDP的84个人脸的特征点,如图1所示。
图1 MPEG-4中定义的FDP特征点
三维人脸特征提取是将三维人脸数据模型转化为特征表示,利用特征来体现原始数据模型的特点。特征点能否准确定位对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如三维人脸检测和识别、三维人脸重建等)的效率、可靠性和鲁棒性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征点定位主要分为三类:1、基于人脸“三庭五等”的几何对称性,从获取人脸的对称平面开始,进而定位其他的特征点;2、基于人脸的几何特征,利用特征点处的深度、曲率和法线等进行特征点定位;3、基于人脸特征点的统计分布,利用人脸的特征点分布区域的共性,定位特征点分布候选区域,再进行特征点提取。
王跃明等人[6]将特征束的思想引入到三维人脸特征点定位,通过手工标定训练集的特征点,计算特征点处的Point Signature,构成特征束,以此判定人脸特征点的平均区域。A.B. Moreno等人[]使用平均曲率和高斯曲率对三维人脸进行分割,得到人脸特征点分布的候选区域,然后通过五官分布特征,去掉非标准区域,得到真正的特征区域。GaileG. Gordon[]将三维人脸深度图转换到圆柱坐标系中,在圆柱坐标参数下计算每一点的高斯曲率和平均曲率。Dorai等人[]提出SI(Shape Index)特征,该特征用来表示每一点的凹凸程度,点p的Shape Index是由其最大和最小曲率计算得到。鼻尖的候选点集由SI值在0.85~1之间的点组成,鼻尖点定位于该区域的质心;内眼角的候选点集由SI值在0~0.27之间的点组成,内眼角定位于该区域的质心:
S. Gupta等人[]将人体测量学原理应用于三维人脸的特征提取。通过手工标定25个测量学上常用的特征点,计算这些特征点之间的测地线距离(ISO-Geodesic Distance),选择其中23组距离比例组合成特征向量,最后用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tive Analysis, LDA)对特征进行分类。人体测量学上的基准点和度量富含更多的三维人脸特征。
2.2 Itti视觉注意模型
视觉注意机制是灵长类动物处理视觉信息的本质特征,人类视网膜对图像是非均匀采样的,这是视觉注意机制的生物基础。同时,由于高层视觉处理只是对初始视觉传感器信息的一个子集进行处理,因此需要对初始得到的视觉信息进行选择。
视觉注意的计算模型用显著图(Saliency Map)来表示视觉区域的显著性。显著图不仅通过其像素值表示原图像对应点在视觉区域的显著性大小,而且通过显著性的空间分布来引导注意区域的选择[1]。显著图最初是由Koch和Ullman[]在1985年提出的,其模型利用颜色、方向特征信息构造出一组特征图。Itti显著图模型(IttiSaliency Map)是Laurent Itti等人于1998年提出的[1],该模型框图如图2所示。他采用bottom-up控制策略的注意模型,在Koch和Ullman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适合自然图像处理的计算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特征提取、显著图生成和注意焦点转移三个模块:首先采用高斯金字塔结构对输入图像进行多尺度表示,去除图像中的冗余信息,得到颜色、亮度和方向的初级视觉特征提取图,然后利用生物的中心-环绕(Center-Surround)计算策略在每种特征图的内部进行竞争,通过在多个空间尺度上提取初级特征,将得到的多种特征、多种尺度的视觉空间的特征显著图通过组合形成一幅最终的显著图来引导注意;最后采用WTA(Winner-Take-All)机制控制注意转移。WTA机制中被检测出来的胜者,即为显著度更高的注意焦点。由于待注意目标在所有参与竞争的目标中总是最显著的,在竞争中总是会获得胜利,所以需要采用抑制返回检测的机制、就近转移的原则和注意区域尺寸的确定来实现焦点的注意和转移。
在Itti等人最初的论文中[1],针对无top-down外部命令的情况下,提出了一个特征图归一化算子,以增强显著峰较少的特征图、削弱存在大量显著峰的特征图。在Itti等人后来的工作中[2][3],比较了多种特征组合策略,发现归一化每一特征图至固定动态范围后再相加将在检测复杂景象中的突出目标时表现出较差的检测性能。于是在归一化的基础上,Itti等人给出了一种新的特征组合策略,通过各特征图内的局部非线性竞争增强现显著峰较少的特征图,而削弱存在大量显著峰的特征图。这种特征内竞争模式与电生理学所观察到的非经典抑制相互作用类似。
3 基于Itti视觉注意模型的三维人脸特征检测
3.1 三维人脸数据表示
本文的研究中采用点云(Point Cloud)来表示三维人脸数据。点云数据是指在一个三维坐标系统中的一组三维元组的集合,这些元组通常以(x, y, z)三维坐标的形式表示,一般主要用来代表一个物体的外表面形状。除(x, y, z)代表集合位置信息以外,点云数据还可以附加一个点的RGB颜色通道信息、灰度值、深度等。
假设p=(x,y,z)∈[?]3表示三维人脸点云数据p中的一个三维的点。由于一个三维的点可以表示成一个三维的向量[p],所以可以将三维人脸点云数据表示为:
3.2 三维人脸数据预处理
一个典型的三维人脸点云数据往往包含十几万个顶点,并且获取的数据往往包含噪声和毛刺,所以需要对这些顶点进行预处理操作。该文采用的预处理操作主要有:
1)向下采样(Downsampleing):首先定义一个三维的体素网格(3D Voxel Grid),将这个网格在点云数据中移动,并计算落在网格内的点的质心,以这个质心来表示落在网格中的所有点;
2)重采样(Resampling):采用MLS(Move Least Square)方法对三维人脸点云数据进行规整化。
3)姿态校正(Pose Correction):原始三维人脸的姿态并不一致,所以需要对获得的三维人脸数据进行姿态校正,使其正面与z轴垂直。
4)面部区域裁剪(Face Segmentation):该文采用P.Bagchi等人[]的方法找到鼻尖位置。在得到鼻尖的位置之后,采用P. Nair等人[]提出的方法进行人脸面部区域的裁剪。
3.3 改进的Itti视觉注意模型
为了让Itti视觉注意模型能够处理三维人脸数据,该文对Itti模型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模型如图3所示。
1)从纹理图像数据[T]获取颜色显著图。三维人脸点云数据p中点i在纹理数据中对应的颜色值:
[rgb(i)=f(ui,vi),i=0,1,2,...,n ] (10)
得到点i的颜色后,用该点的灰度值归一化各个颜色通道,然后建立4个宽调谐(Broadly-tuned)的颜色通道RGBY:
若R、G、B、Y为负值则置为0。然后建立这4个颜色通道的高斯金字塔R([σ])、G([σ])、B([σ])和Y([σ])。
2)从位置数据[P]获取深度图[D]。设三维人脸点云数据p的在XY轴的分辨率为M×N,分布区间分别为[xmin,xmax]和[ymin,ymax],则可以计算得到深度图[D]在XY轴的坐标集:
由于二维深度图[D]中xy坐标值与点云p中xy坐标值并不是一一对应,函数g通过计算点云p中隐式xy坐标(implicit x- and y- coordinates)处的z坐标的插值,得到深度图中的深度值。
3)计算空间法向量[N]。三维人脸点云数据p中点i的法向量计算公式:
其中k是选择的点[pj]的邻域的点数,[p]为邻域内点的质心。
4)计算曲率[C]。本位采用Dorai等人[9]提出最大和最小曲率计算方法,并得到点云数据p中点i的SI(Shape Index)特征。加入曲率特征的显著图是为了增强人脸的器官如鼻子、眼睛、嘴巴等的显著性。
4 实验结果
为了检测改进的Itti视觉注意模型对三维人脸特征区域检测的有效性,实验采用的平台为Intel I5 2500K CPU、8G内存、NvidiaGFX460显卡、Ubuntu13.04(x64)操作系统。三维人脸数据集来源于Darren Cosker教授提供的D3DFACS(Dynamic 3D FACS Dataset)[]数据库,该人脸库包含6位女性和4位男性,总共记录了519张不同表情的人脸三维模型。实验首先对数据格式进行.obj到.pcd的格式转换,利用PCL点云库对三维人脸点云数据进行预处理,生成三维人脸点云数据的深度图像、空间法向量以及空间曲率。通过修改Laurent Itti教授开源的神经元计算模型iNVT(iLabNeuromorphic Vision C++ Tookit)[]的源代码,使其能够接收并处理三维数据,生成三维人脸图像的显著图。选择阈值[θ]对特征图进行二值化后,选取面积最大的前4个显著区域,并将其用该区域的最大外接矩形进行表示。
实验分两组进行。第一组将自然状态下的三维人脸作为输入,第二组将有表情变化的三维人脸作为输入。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该文提出的改进的Itti视觉注意模型能够准确检测出有表情和无表情的三维人脸数据中如眼睛、鼻子和嘴巴的分布区域。
5 结论
传统的视觉注意模型主要针对二维图像数据进行研究,该文将传统的视觉注意模型引入到对三维人脸数据的处理,提出了一种基于Itti视觉注意模型的三维人脸特征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结合原始数据中的纹理信息和三维人脸点云数据中的空间位置信息、空间法向量、深度信息和空间曲率,生成三维人脸图像的显著图。最后利用生成的显著图快速定位三维人脸的特征区域分布,从而进行三维人脸特征的提取。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具有特征区域检测效果好、适用性广的特点。下一步的工作将集中在对已经检测出的特征区域进行分析,并结合二维纹理数据,尽可能精确的提取出特征区域中的特征点。
参考文献:
[1] The iLabNeuromorphic Vision C++ Toolkit: http://ilab.usc.edu/toolkit/
[2] D. Cosker, E. Krumhuber, A. Hilton. A FACS Valid 3D Dynamic Action Unit Database with Applications to 3D Dynamic Morphable Facial Modeling [C].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ICCV), 2011.
[3] P. Nair, A. Cavallaro. 3-D Face Detection, Landmark Localization, and Registration Using a Point Distribution Model [J]. 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2009, 11(4):611-623.
[4] P. Bagchi, D. Bhattacharjee, M. Nasipuri, et al. A Novel Approach for Nose Tip Detection using Smoothing by Weighted Median Filtering Applied to 3D Face Images in Variant Poses [C].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Informatics and Medical Engineering, 2012.
[5] C. Koch, S. Ullman. Shifts in Selective Visual Attention: Towards the Underlying Neural Circuitry [J]. Human Neurobiology, 1985, 4:219-227.
[6] S. Gupta, J.K. Aggarwal, M.K. Markey, et al. 3D Face Recognition Founded on the Structural Diversity of Human Faces [C]. Proceedings of IEEE Computer Society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Minneapolis, 2007:1-7.
[7] C. Darai, A.K. Jain. COSMOS-A representation scheme for 3D free-form object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1997, 19(10):1115-1130.
[8] G.G. Gordon. Face recognition based on depth and curvature features [J]. Proceedings of SPIE Conference on Geometric Method in Computer Vison, 1992:234-247.
[9] A.B. Moreno, A. Sanchez, J.F. Velez, et al. Face Recognition using 3D Local Geometrical Features: PCA vs. SVM [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2005:185-190.
[10] WangYingjie, Chua Chin-Seng, Ho Yeong-Khing. Facial Feature Detection and Face Recognition from 2D and 3D Images [J].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2002, 23(10):1191-1202.
[11] ISO/IEC 14496-1:1999, Coding of Audio-Visual Objects: System Amendment 1[R]. 1999
[12] V. Navalpakkam, L. Itti. Modeling the Influence of Task on Attention [J]. Vision Research, 2005, 45(2): 205-231.
[13] L. Itti, C.Koch. Computational Modeling of Visual Attention [J]. Nature Neuroscience, 2001, 2:194:203.
关键词 行政决策 科学化 民主化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行政决策是政府管理的首要环节和履行各项政府职能的基础,而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则是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着眼点。有关我国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进程已经研究了多年,虽然行政决策制度建设和政策法规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进展,但是与西方国家的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相比,我国仍处于理论框架建构的低速运行,雏形发展阶段。我国行政决策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国情作为立足点,那么,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决策体系是实行行政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的根本保障。
行政决策时行政管理的核心和基础,是政策制定和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如何高效地市县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如何保证政策达到效果最佳和获得良好的执行效果,是各级公共行政组织和行政决策者必然面临的难题,也是行政决策发展的必由之路。
1行政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基本内涵
决策民主化就是指行政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与社会公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参与决策,使人民群众能够通过各种有效的信息渠道充分表达对各种行政决策选择方案的意见和建议达到决策体制符合民愿、决策目标符合民情、决策方式考虑民力、决策过程尊重民意、决策结果顺应民心最终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策行为。具体来说行政决策民主化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
行政决策科学化的基本内容: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或者科学决策是指行政决策在科学的决策理论指导下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进行决策,包括决策体制的科学化、决策程序的科学化、决策方式的科学化。
2我国行政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中存在的问题
2.1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我国宪法的具体规定中,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宪法规定了我国民众享有十分广泛的自由权利,公民参与政治的方式并没有受到严格的控制,但是在法律事实上也并未建立相关的公众参与的系统制度,在宪法中,只是有一些简单的原则性的规定,例如,公民可以在选举中投票,可以发表政治言论。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有些权利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值得质疑,过于宽泛的规定缺乏有效,切实相关保障,例如,宪法只对公民的新闻自由进行是否享有的规定,然而相关的具体内容,行使这一权利方式等关键性问题,都未作出详尽的规定,我国宪法仅仅在原则上规定了公民的言论,出版等自由权,但并未涉及到对自由权的具体保护措施,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宪法一般都或直接或间接的规定新闻自由是保障的,然而在我国宪法中,一些类似的规定远远不够具体,详细,这仍需要通过相关的立法来进行规范。
2.2决策的程序环节不够严谨,决策缺乏可行性论证
公认的科学决策程序大体分为以下四大步骤即提出问题,确定目标,调查预测,拟订方案,评估选优,确定方案,实施反馈,修正完善。然而,在目前我国的决策实践中一些功能环节往往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忽视特别是决策过程中可行性论证的缺失尤为突出“ 形象决策”、“政绩决策”比比皆是。例如案例中大兴矿难前的专家论证其并未一一下井勘察却做出了安全开采的可行性论证违反了正确的决策程序。这些决策往往只重视政治效应而忽略经济效应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只重视定性分析而忽略定量分析等。
2.3行政决策观念陈旧,决策价值偏离公共性
在传统政治文化和行政文化影响下我国行政决策者或多或少抱有“庶民不议”、“民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思想观念认为政治和决策只是政府的事情由此总爱以“清官”旧居喜欢“为民决策”。在这种思想观念的作用下政府行政决策的制定与执行往往是在较为封闭的系统内进行的,政府启动决策,政府圈定决定,政府实施决策。行政决策信息具有高度的垄断性从上到下往往是红头文件的你来我往,而公众和社会团体常常被排除在行政决策过程之外只有被动地接受既定的事实。在传统行政决策体制下行政决策的公开性、民主性和科学性都显得十分贫乏和不足。封锁信息、暗箱决策等是决策者常有的观念和做法公众缺乏知情权要了解“内部文件”、“内部材料”的所谓“内部情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4行政决策权力过于集中,决策权限划分不清
虽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己经得到不断的发展与推进,但是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职能定位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现代政府应该是一个有限政府这意味着政府,必需要收缩自己的活动范围,将自己的权限限制在市场失灵的领域主要去解决市场做不了或不宜由市场解决的问题。有限政府表明属于社会的权力也该让它回归社会政府应该将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更多地下放给社会,由中介组织、协会、社团等各种社会民间组织进行自我管理。政府职能的严格限制,必然要求政府将原先自己包揽的权力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交还给市场和社会使他们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自主决策的权利。
2.5行政决策组织机构不尽合理咨询机构与执行机构独立性不够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是由中枢系统、信息咨询系统、执行系统与监督系统所构成的完整组织体系同时谋与断、决策与执行以及决策制定、执行与监督等相互分离又是现代行政决策体制发展趋势。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也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行政决策体制,而且也注意到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制约与相互沟通协调。但总体而言,我国行政决策组织结构还不尽合理,存在着决策制定与决策执行的高度统一、信息咨询机构缺乏独立性等问题。
3完善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建议及对策
3.1健全行政决策体制
行政决策体制是指承担行政决策制定任务的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在制定行政决策时所形成的组织体系。健全和完善我国行政决策体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决策中枢系统观念民主化,以保证决策的科学化。强化决策者的民主意识做到民主决策,一方面要体现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决策要代表和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使决策由个人行为变为有民主基础的集体行为。
3.2行政决策者的整体素质
行政决策中枢系统在整个行政决策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对行政决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保证行政决策的科学和优化,对行政决策中枢系统的人员构成有着更为科学的要求。首先,要求提高行政决策中枢系统人员的素质。除了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外,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决策能力素质,培养他们在现代决策理论、方式、方法、技术手段的学习和应用。
3.3不断创新现代化的决策方式完善我国的行政决策程序
在我国的行政决策实践中,一些行政决策的必要环节往往是被我们忽视的科学的、合理的决策程序并未完全确立起来。在我国的行政决策现实中,那些没有经过长期调研及理论探讨没有经过专家的详细论证,没有经过多次的充分讨论而作出来的决策还时有发生少数领导者行政决策程序意识淡漠凭经验甚至是随心所欲“拍板”决策的情况远未绝迹。
3.4现代手段和传统方法有机结合
互联网使决策者可以获得大量决策参考信息,但社会调查仍然是重要的决策手段,社会调查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是了解客观实际的一种基本手段。所以不能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就忽略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和系统分析是同一决策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两种不同的方法,应该综合应用。
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依法行政,这是法治国家普遍遵守的基本原则,也是行政管理的本质要求。行政决策作为行政管理活动的首要环节,决定着行政管理活动的成败,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成为建设法治政府的本质要求。党的十报告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意味着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速度将要“加快”。笔者认为行政决策法治化是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的首要任务,本文就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浅加探讨。
一、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必要性
行政决策是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行政职能,有效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从实际出发,设定目标,制定与选择行动方案,做出决定的活动。行政决策的根本目的是公共利益,而不是决策者自身或其他特定人员和组织的利益,追求社会效益;行政决策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主要是行政领导者);行政决策的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事务等一系列行政活动;行政决策具有权威性,有国家强制力做保障。行政决策自身所独有的特点决定了行政决策必须科学、民主,而行政决策法治化能够保障行政决策科学、民主,实现行政决策公共利益的价值目标,最大限度地促进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满足社会各方的利益需求。
行政决策作为行政决策者的一种思维活动,或多或少带有决策者的主观色彩,把握不当,就会导致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尤其是在首长负责制的行政管理体制中,行政决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官员的意志体现。要避免行政决策权力高度集中所带来的决策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避免有缺陷的技术官僚在行政决策过程中的操纵,避免行政权力被滥用,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行政决策法治化即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保证行政决策程序和内容的合法化、规范化、科学化极为必要。
二、我国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__年国务院出台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目标。《纲要》实施多年,一些地方政府违法决策、滥用决策权和决策失误现象依然存在;现行的行政决策体制还存在缺陷和不足,凭经验决策、盲目决策、仓促决策的现象时有发生。行政决策法治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决策者观念陈旧,决策存在主观性、随意性
在传统政治文化和行政文化影响下,我国行政决策者或多或少抱有“庶民不议”、“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思想观念,认为政治和决策只是政府的事情,喜欢“为民决策”。政府行政决策的制定与执行往往是在较为封闭的系统内进行,而公众和社会团体被排除在行政决策过程之外,只有被动地接受既定的事实。封锁信息、暗箱决策等是决策者常有的观念和做法。
当行政决策者是一个“经济人”时,决策不一定总是以公共利益为首选目标,在特定的境遇下他们也可能会损公肥私,利用公共权力为自己、为部门或地区谋取利益。我国行政决策利益的区域化、部门化倾向饱受诟病。
利益化的“政绩观”驱使行政官员随意决策,独断专行,对法律规定“绕道而行”。决策时视野狭窄,缺乏宏观考虑,忽视长远目标和总体规划,行政决策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缺乏科学性、可行性,造成行政效率低下。在一些经济性行政决策中,许多动辄耗资上亿、上十几亿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即是无制约的行政决策体现。
(二)行政决策体制不完善,信息系统、智囊系统乏力
由于行政决策权的高度集中,决策体制中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咨询机构缺位,导致行政决策在作出之前不能充分地收集信息,决策过程中不能进行充分的论证。行政机关内部的调研机构与具有最后行使决策权的行政首长处于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很难对决策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制约。有些机构虽名为研究所、信息中心,实际功能却蜕化成起草文件和报告的秘书班子。专家智囊和政策研究人员也只能按照领导的意图做“命题文章”,给领导的意见披上“科学”的外衣,由以前的一个人说了算变成一个人替大家说了算。
(三)行政决策行政问责制不完善,对决策的绩效评估不够
行政问责配套制度的缺失:“一是专门监督问责机构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问责不力、问责不到位、问责缺位、问责乏力等问题依然严重;二是人大问责机制的缺位,人大问责缺乏具体的规范和操作程序;三是公民和社会力量参与问责的途径匮乏;四是行政问责法律缺失,虽然自20__年开始我国中央政府和一些地方相继制定了行政问责方面的规章,但我国行政问责制还只是中央政策或地方性的政府规章,(文秘站:)而不是法律;五是绩效评估问责的基本缺失,行政官员对绩效问责存在抵触心理,且我国也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的绩效问责评估体系。”行政问责整体上看是一种针对行政决策结果的政治责任,缺乏对行政决策过程过失或故意违反责任的追究,造成行政决策责任极不明晰,随意决策责任难以追究。
三、行政决策法治化思考
行政决策,既要考虑到思维方式问题,也要考虑到具体方法问题;既要考虑到形式问题,也要考虑到本质问题;既要考虑到强度问题,也要考虑到方向性问题。这些方面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行政决策体系,保证行政决策科学有效,进而提高行政效能。
(一)培养行政决策者法治思维方式,加强决策民主
宪法规定,党和政府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必须用宪法和法律规范自己的领导行为,对违法行为承担责任。领导者加强法治思维成为当务之急,“任职之前先考法,任职之后要讲法”,工作中处处讲法,时时用法,努力做到每一个决策都是一丝不苟地按法定程序进行。
决策者应正确处理“谋”与“断”的关系。谋和断是决策过程两个不同的阶段,谋是断的前提,断是谋的结果。发扬民主贯穿于谋中,即要求请专家谋,善于利用“外脑”,弥补不足,了解民情、反映民意、 集中民智,拓宽决策的思路,使决策更加能够反映民意。决策民主是实现科学有效决策的前提。渐进决策理论的创立者林德布隆姆认为“决策是一种合作的集体努力”它如同“一架梯子”:“行政首脑在上,普通公民在下,其他参与者居中。公民自下而上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偏爱。”尊重民众在政府决策上的发言权,使他们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各种问题,表达各种政治主张和意见,通过合理利用利益博弈来促进决策的合理性。
(二)立法完善行政决策体系,实现科学决策
行政决策法治化的主要标志就是在决策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严格地遵循法律的制约和规范,必须坚持法律保留和法律优先的基本原则,确保各种决策以及决策的各个环节都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进行。
1、完善程序立法,规范政府的决策行为。行政决策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四个阶段:一是发现问题,明确目标;二是科学预测,拟定方案;三是评估优选,择定方案;四是试点检验,完善决策。通过立法对包括行政决策的立项、行政决策的前期调研、行政决策的论证、行政决策的决定和行政决策的评估及修正等内容用法定的步骤、法定的顺序、法定的形式和法定的期限等加以规范。严格按法定程序决策会大大减少决策的随意性,从而减少决策的失误。
2、科学的行政决策体系制度化。行政决策体系包括信息系统、咨询(智囊)系统和决策中枢系统三个子系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在行政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缺一不可。制定法律法规政策,培育引导独立的信息收集整理系统和咨询系统。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和非官方民意调查机构建立发展,客观地收集社会各方面信息,将民众心理、民众意愿、民众需求等指标纳入调查范围。专业的调查与分析可以从技术上保证所获信息的真实性和信息筛选的科学性。完善各类智囊机构和专家系统独立发挥作用的制度,防止智囊专家沦为“御用”工具。
(三)建立健全行政决策评价法,落实决策责任追究制
行政评价又称为政府绩效评价, 是指采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 对政府或者政府的某个具体职能部门所实施的行政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执行情况及其所带来的各种影响等进行客观、系统的考察与评价的制度。对涉及公众利益或者多方利益的行政行为, 通过评价制度评价其可行性以减少或者消除不利影响。有必要通过健全行政评价法, 加强公众对行政评价的监督,保障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