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建筑设计标准范文

建筑设计标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建筑设计标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建筑设计标准

篇1

1、商业建筑设计中建筑材料的节约与应用

商业建筑不同于民用建筑,商家更注重建筑的地标性,建筑的外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样会应用大量的材料对建筑的外立面进行装饰,从而使得材料没有很好地得到应用,导致材料的浪费。对此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要把绿色建筑技术用到商业建筑中去。尽量减少和避免无用装饰结构的设计,或是以最少的材料达到最好的效果。目前,商业建筑材料的节约主要通过采用绿色环保技术达到,降低装饰构件的能量消耗,采用可以再次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从而提高节能效果。在建筑结构体系选择方面要着重参考资源需求量小、对环境影响小的建筑体系,在建筑强度件设计时,要选用强度较高的混凝土及钢材等,减少建筑材料占用空间量,从而节约建筑用地。

2、商业建筑设计中节约土地设计标准的应用

在进行商业建筑设计时,要注意商业建筑的用地情况及室外环境情况。商业建筑通常处城市之中,在本已十分紧张的城市土地上建造商业建筑,就要最大的发挥出建筑所用土地的所有空间,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进行综合性利用。并对相关的建筑设计尽量采用自然通风、自然光照等设计方案,同时还要注意对相关噪音的处理,尽可能的结合道路沿线景观设置绿化带,减少噪音污染。此外,在进行具体的商业建筑设计时,还要对预先制定出一定的绿色施工方案,对可能由于施工而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进行及时的预防及整治。

3、节约能源的绿色设计理念的应用

商业建筑的绿色环保理念还体现在建筑窗体及墙体的设计之中,在设计中要注重窗墙比及朝向问题,在建筑保湿方面可采用先进的墙体保证技术,室同温度调节可采用节能空调系统进行调节。此外,可以利用市政热网蒸汽凝结水的余热为建筑提供所需的生活热水以及其他的节能设备。在商业建筑中,可以通过自然通风的模拟优化建筑幕墙来开启位置对于水资源的节约问题,也要采用绿色的建筑技术,节水器也可以利用到商业建筑中。

二、商业建筑设计中要注意的绿色建筑准则

1、对商业建筑中室内的环境质量的监控

除了了商业建筑中注意采用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也要注意对商业建筑中室内的环境质量的监控。室内的设计要结合建筑立面来设计遮阳反光板,分区照明并控制优化的采光设计。同时分析室内各功能区的噪声源情况,分别安排合理的噪声功能区,进行优化的隔声设计。在商业建筑的室内做到视野优化设计,并且在人员密集的区域中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以保证健康而舒适的室内环境。

2、把握绿色建筑准则,对商业建筑中运营进行有效管理

商业的运营管理的灵活性很强,商业要实施高水平和高质量的管理,尤其注意商业建筑中的垃圾分类回收以及处理方法。在商业的建筑中注意设备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并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此外,还要提供高水平的物业管理,对商业综合体以及商务的办公楼中的空调通风系统以及其他动力用能系统设置合理的监测系统。

三、总结

篇2

建筑设计标准合同范文一发包人:

设计人:

发包人委托设计人承担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 本合同依据下列文件签订: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市场管理规定》。

1.2国家及地方有关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法规和规章。 1.3建设工程批准文件。

第二条 本合同设计项目的内容:名称、规模、阶段、投资及设计费等见下表。

第三条 发包人应向设计人提交的有关资料及文件

第四条 设计人应向发包人交付的设计资料及文件:

第五条 本合同设计收费估算为 万元人民币。设计费支付进度详见下表。

说明:

1.提交各阶段设计文件的同时支付各阶段设计费。

2.在提交最后一部分施工图的同时结清全部设计费, 不留尾款。

3.实际设计费按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设计概算)核 定,多退少补。实际设计费与估算设计费出现差额时, 双方另行签订补充协议。

4.本合同履行后,定金抵作设计费。 第六条 双方责任

6.1发包人责任:

6.1.1发包人按本合同第三条规定的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设计人提交基础资料及文件,并对其完整性、正确性及时限负责。发包人不得要求设计人违反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设计。

发包人提交上述资料及文件超过规定期限 15天以内,设计人按本合同第四条规定交付设计文件时间顺延;超过规定期限15天以上时,设计人员有权重新确定提交设计文件的时间。

6.1.2发包人变更委托设计项目、规模、条件或因提交的资料错误,或所提交资料作较大修改,以致造成设计人设计需返工时,双方除需另行协商签订补充协议(或另订合同)、重新明确有关条款外,发包人应按设计人所耗工作量向设计人增付设计费。在未签订合同前发包人已同意,设计人为发包人所做的各项设计工作,应按收费标准,相应支付设计费。

6.1.3发包人要求设计人比合同规定时间提前交付设计文件时,如果设计人能够做到,发包人应根据设计人提前投入的工作量,向设计人支付赶工费。

6.1.4发包人应为派赴现场处理有关设计问题的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及交通等方便条件。

6.l.5发包人应保护设计人的投标书、设计方案、文件、资料图纸、数据、计算软件和专利技术。未经设计人同意,发包人对设计人交付的设计资料及文件不得擅自修改、复制或向第三人转让或用于本合同外的项目,如发生以上情况,发包人应负法律责任,设计人有权向发包人提出索赔。

6.2设计人责任:

6.2.1设计人应按国家规定技术规范、标准、规程及发包人提出的设计要求,进行工程设计,按合同规定的进度要求提交质量合格的设计资料,并对其负责。

6.2.2设计人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是:

6.2.3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

6.2.4设计人按本合同第二条和第四条规定的内容、进度及份数向发包人交付资料及文件。

6.2.5设计人交付设计资料及文件后,按规定参加有关的设计审查,并根据审查结论负责对不超出原定范围的内容做必要调整补充。设计人按合同规定时限交付设计资料及文件,本年内项目开始施工,负责向发包人及施工单位进行设计交底、处理有关设计问题和参加竣工验收。在一年内项目尚未开始施工,设计人仍负责上述工作,但应按所需工作量向发包人适当收取咨询服务费,收费额由双方商定。

6.2.6设计人应保护发包人的知识产权,不得向第三人泄露、转让发包人提交的产品图纸等技术经济资料。如发生以上情况并给发包人造成经济损失,发包人有权向设计人索赔。

第七条 违约责任:

7.1在合同履行期间,发包人要求终止或解除合同,设计人未开始设计工作的,不退还发包人已付的定金;已开始设计工作的,发包人应根据设计人已进行的实际工作量,不足一半时,按该阶段设计费的一半支付;超过一半时,按该阶段设计费的全部支付。

7.2发包人应按本合同第五条规定的金额和时间向设计人支付设计费,每逾期支付一天,应承担支付金额千分之二的逾期违约金。逾期超过30天以上时,设计人有权暂停履行下阶段工作,并书面通知发包人。发包人的上级或设计审批部门对设计文件不审批或本合同项目停缓建,发包人均按7.1条规定支付设计费。

7.3设计人对设计资料及文件出现的遗漏或错误负责修改或补充。由于设计人员错误造成工程质量事故损失,设计人除负责采取补救措施外,应免收直接受损失部分的设计费。损失严重的根据损失的程度和设计人责任大小向发包人支付赔偿金,赔偿金由双方商定为实际损失的 %。

7.4由于设计人自身原因,延误了按本合同第四条规定的设计资料及设计文件的交付时间,每延误一天,应减收该项目应收设计费的千分之二。

7.5合同生效后,设计人要求终止或解除合同,设计人应双倍返还定金。 第八条 其他

8.1发包人要求设计人派专人留驻施工现场进行配合与解决有关问题时,双方应另行签订补充协议或技术咨询服务合同。

8.2设计人为本合同项目所采用的国家或地方标准图,由发包人自费向有关出版部门购买。本合同第四条规定设计人交付的设计资料及文件份数超过《工程设计收费标准》规定的份数,设计人另收工本费。 8.3本工程设计资料及文件中,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应当注明其规格、型号、性能等技术指标,设计人不得指定生产厂、供应商。发包人需要设计人的设计人员配合加工定货时,所需要费用由发包人承担。 8.4发包人委托设计人配合引进项目的设计任务,从询价、对外谈判、国内外技术考察直至建成投产的各个阶段,应吸收承担有关设计任务的设计人员参加。出国费用,除制装费外,其他费用由发包人支付。 8.5发包人委托设计人承担本合同内容以外的工作服 务,另行支付费用。

8.6由于不可抗力因素致使合同无法履行时,双方应及时协商解决。 8.7本合同发生争议,双方当事人应及时协商解决。也可由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调解,调解不成时,双方当事人同意由 仲裁委员会仲裁。双方当事人未在合同中约定仲裁机构,当事人又未达成仲裁书面协议的,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8.8本合同一式份,发包人份,设计人 份。

8.9本合同经双方签章并在发包人向设计人支付定金后生效。 8.10本合同生效后,按规定到项目所在地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审查部门备案;双方认为必要时,到项目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签证。双方履行完合同规定的义务后,本合同即行终止。

8.11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可签订补充协议,有关协议及双方认可的来往电报、传真、会议纪要等,均为本合同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8.12其它约定事项:

发包人名称: 设计人名称:

年月日:

建筑设计标准合同范文二发 包 人: 设 计 人:

发包人委托设计人承担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 本合同依据下列文件签订: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筑工程设计市场管理规定》。

1.2 国家及地方有关建筑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法规和规章。 1.3 建设工程批准文件。

第二条 本合同设计项目的内容:名称、规模、阶段等、投资及设计费见下表。

第三条 发包人应向设计人提交的有关的资料及文件。

第四条 设计人应向发包人交付的设计资料及文件:

第五条 注:1. 按照付费次序支付各阶段设计费。

2. 最终设计费按施工图面积核定,在第四次付费时一并结算,多退少补。

3. 本合同履行后,定金抵作设计费。

第六条 双方责任

6.1 发包人责任:

6.1.1 发包人按本合同第三条规定的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设计人提交资料及文件,并对其完整性、正确性及时限负责,发包人不得要求设计人违反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设计。

发包人提交上述资料及文件超过期限15天以内,设计人按合同第四条规定交付设计文件时间顺延;超过规定期限15天以上时,设计人员有权重新确定提交设计文件的时间。

6.1.2 发包人变更委托设计项目、规模、条件或因提交的资料错误,或所提交资料作较大修改,以致造成设计人员设计需返工时,双方除需另行协商签订补充协议(或另订合同)、重新明确有关条款外,发包人应按设计人所耗工作量向设计人增付设计费。 在未签合同前发包人已同意,设计人为发包人所做的各项设计工作,应按收费 标准,相应支付设计费。

6.1.3 发包人要求设计人比合同规定时间提前交付设计资料及文件时,如果设计人能够做到,发包人应根据设计人提前投入的工作量,向设计人支付赶工费。

6.1.4 发包人应为派赴现场处理有关设计问题的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及交通等方便条件。

6.1.5 发包人应保护设计人的投标书、设计方案、文件、资料图纸、数据、计算软件和专利技术。未经设计人同意,发包人对设计人交付的设计资料及文件不得擅自修改、复制或向第三人转让或用于本合同外的项目,如发生以上情况,发包人应负法律责任,设计人有权向发包人提出索赔。 6.2 设计人责任:

6.2.1 设计人应按国家技术规范、标准、规程及发包人提出的设计要求,进行工程设计,按合同规定的进度要求提交质量合格的设计资料,并对其负责。 6.2.2 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

6.2.3 设计人按合同第二条和第四条规定的内容、进度及份数向发包人交付资料及文件。

6.2.4 设计人交付设计资料及文件后,按规定参加有关的设计审查,并根据审查结论负责对不超出原定范围的内容做必要调整补充。设计人按合同规定时限交付设计资料及文件,本年内项目开始施工,负责向发包人及施工单位进行设计交底、处理有关设计问题和参加竣工验收。在一年内项目未开始施工,设计人仍负责上述工作,但应按所需工作量向发包人适当收取咨询服务费,收费额由双方商定。

6.2.5 设计人应保护发包人的知识产权,不得向第三人泄露、转让发包人提交的产品图纸等技术经济资料。如发生以上情况并给发包人造成经济损失,发包人有权向设计人索赔。

第七条 违约责任

7.1 在合同履行期间,发包人要求终止或解除合同,设计人未开始设计工作的,不退还发包人已付的定金;已开始设计工作的,发包人应根据设计人已进行的实际工作量,不足一半时,按该阶段设计费的一半支付;超过一半时,按该阶段设计费的全部支付。 7.2 发包人应按本合同第五条规定的金额和时间向设计人支付设计费,每逾期支付一天,应承担支付金额千分之二的逾期违约金。逾期超过30天以上时,设计人有权暂停履行下阶段工作,并书面通知发包人。发包人的上级或设计审批部门对设计文件不审批或本合同项目停缓建,发包人均按7.1规定支付设计费。

7.3 设计人对设计资料及文件出现的遗漏或错误负责修改或补充。由于设计人员错误造成工程质量事故损失,设计人除负责采取补救措施外,应免收直接损失部分的设计费。损失严重的根据损失的程度和设计人责任大小向发包人支付赔偿金,赔偿金由双方商定为实际损失的%。

7.4 由于设计人自身原因,延误了按本合同第四规定的设计资料及设计文件的交付时间,每延误一天,应减收该项目应收设计费的千分之二。

7.5 合同生效后,设计人要求终止或解除合同,设计人应双倍返还定金。

第八条 其他

8.1 发包人要求设计人派专人留驻施工现场进行配合与解决有关问题时,双方应另行签订补充协议或技术咨询服务合同。

8.2 设计人为本合同项目所采用的国家或地方标准图,由发包人自费向有关出版部门购买。本合同第四条规定设计人交付的设计资料及文件份数超过合同规定的份数,设计人

8.3 本工程设计资料及文件中,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应当注明其规格、型号、性能等技术指标,设计人不得指定生产厂、供应商。发包人需要设计人的设计人员配合加工定货时,所产生的费用由发包人承担。

8.4 发包人委托设计人承担本合同内容之外的工作服务,另行支付费用。 8.5 由于不可抗力因素致使合同无法履行时,双方应及时协商解决。

8.6 本合同发生争议,双方当事人应及时协商解决。也可由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调解,调解不成时,双方当事人同意由 绵阳市 仲裁委员会仲裁。双方当事人未在合同中约定仲裁机构,事后双未达成仲裁书面协议的,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8.7 本合同一式份,发包人份,设计人 份。

8.8 本合同经双方签章后生效。本合同生效后,双方履行完合同规定的义务后,本合同即行终止。

8.9 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可签订补充协议,有关协议及双方认可的来往电报、传真、会议纪要等,均为本合同组成部分,与本合同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8.10除双方签名外,本合同条款原则上不认可手工痕迹,如确需要对合同内容进行手工增减、改动,须双方均在手工痕迹处加盖公章,方能认为手工痕迹有效。

(此下无正文)

发包人名称:(盖章) 设计人名称:(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法定代表人:(签字)

建筑设计标准合同范文三委托方(甲方):

承接方(乙方):

甲方委托乙方承担 ,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 本合同依据下列文件签订: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1.2国家及地方的有关工程勘查设计管理法规和规章。

1.3建设工程批准文件。

第二条 本合同工程设计项目的名称、地点、规模、投资、设计内容及标准:

2.1工程项目的名称:

2.2工程项目的地点:

2.3工程项目的规模:

2.4工程特征及附注说明:

2.5工程项目的投资总额:

2.6工程项目的设计内容及标准:

第三条 甲方向乙方提交的有关资料及文件

第四条 乙方向甲方交付的设计文件

第五条 设计费及支付方法

5.1甲方应支付本合同项目的估算设计费为 元。 5.2 支付方法为:

5.2.1本合同生效后七日内,甲方应向乙方预付估算设计费总额的20%,计 元作为定金(本合同履行后,定金抵作设计费)。 5.2.2 乙方提交初步设计文件后七日内,甲方应即再支付估算设计费总额的30%,计 元。(不含定金)

5.2.3 乙方提交施工图设计文件后七日内,甲方应即再支付估算设计总额的45%,计 元。(不含定金)

5.2.4施工结束后七日内, 甲方应即向乙方结清全部工程设计费。计 元。(不含定金)

5.3 收费说明:

5.3.1 取费计算标准:

第六条 双方责任

6.1 甲方责任

6.1.1 甲方按本合同第三条规定的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乙方提交资料及文件,并对其完整性、正确性及时效负责。 甲方提交上述资料及文件超过规定期限15天以内,乙方按本合同第四条规定交付设计文件时间顺延;超过规定期限15天以上时,乙方有权重新确定提交设计文件的时间。

6.1.2 甲方变更委托设计项目、规模、条件或因提交的资料错误,或对提交资料作较大修改,以致造成乙方设计需返工时,双方除需另行协商签订补充合同、重新明确有关条款外,甲方应按乙方所耗工作量向乙方支付返工费。

6.1.3 在合同履行期间,甲方单方提出解除合同的,乙方未开始设计工作,不退还甲方已付的定金;已开始设计工作的,甲方应根据乙方已进行的实际工作量,不足一半时,按该阶段设计费的一半支付;超过一半时,按该阶段设计费的全部支付。

6.1.4 甲方应按本合同第五条规定的金额和时间向乙方支付设计费用,每逾期支付一天,应承担应支付金额千分之二的逾期违约金。逾期超过30天以上时,乙方有权暂停履行下阶段工作,并书面通知甲方。甲方上级对设计文件不审批或本合同项目停缓建,甲方均应支付应付的设计费。

6.1.5 甲方要求乙方比合同规定时间提前提交设计文件时,甲方应支付赶工费。

6.1.6 甲方应为乙方派往现场的工作人员提供工作生活及交通等方便条件。

6.1.7 甲方应保护乙方的设计版权,未经乙方同意,甲方对乙方交付的设计文件不得复制或向第三方转让或用于本合同外的项目,如发生以上情况,乙方有权索赔。

6.2乙方责任:

6.2.1乙方按本合同第四条规定的内容、时间及份数向甲方交付设计文件。

6.2.2乙方对设计文件出现的遗漏或错误负责修改或补充。对于乙方设计错误造成的工程质量事故损失,乙方除负责采取补救措施外,应免收损失部分的设计费,并根据损失程度向甲方偿付赔偿金,赔偿金最多与免收的设计费金额相等。

6.2.3由于乙方自身原因,延误了按本合同第四条规定的设计文件交付时间,每延误一天,应减收该项目应收设计费的千分之二。

6.2.4合同生效后,乙方单方提出解除合同的,乙方应双倍返还定金,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赔偿甲方损失。

6.2.5乙方交付设计文件后,应参加有关部门设计审查会议及根据审查结论负责不超出原定计划任务书范围内的必要调整补充。

6.2.6乙方不得向第三方扩散、转让甲方提交的产品图纸等技术经济资料。如发生以上情况,甲方有权索赔。

第七条 其他

7.1乙方为本合同项目所采用的国家或地方标准图,由甲方自费向有关出版部门购买。

7.2本合同第四条规定乙方交付的设计文件份数超过《工程设计收费标准》规定的份数,乙方另收工本费。

7.3本工程项目中,建筑材料、设备的加工定货,甲方需要乙方人员配合时,所需费用由甲方承担。

7.4甲方委托乙方配合引进项目的设计任务,从询价、对外谈判、国内外技术考察直至建成投产的各个阶段,应吸收承担有关设计任务的乙方参加。出国费用,除了制装费外,其他费用由甲方支付。 7.5甲方委托乙方承担本合同内容之外的工作服务,另行支付费用。 7.6 由于不可抗拒因素致使合同无法履行时,双方应及时协商解决。 7.7 本建设工程设计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纠纷,委托方与承接方应及时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7.8 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可签订补充协议作为附件,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7.9 其他约定事项 无

7.10本合同一式五份,甲乙双方各执二份。建设管理部门备案一份。

7.11 本合同双方签章后,在30日内报项目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双方认为必要时,到项目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鉴证。双方履行完合同规定的义务后,本合同即行终止。

7.12 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盖章签字后自20 年 月 日生效。

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 二星级 设计目标 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该标准分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个部分,根据一般项、优选项的达标得分情况,细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三个等级。

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为实现绿色建筑二星级的目标,在规划设计阶段,应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五大方面细化绿色建筑目标。

1.节地与室外环境:地下空间的利用,室外风环境,景观中关于乡土植物和乔灌木的选配,室外透水地面的铺设面积及计算。

2.节能与能源利用:围护结构优化,节能设备选型,室内通风模拟分析。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雨水收集利用于景观用水的设计方案及设计图纸,节水喷灌设计,节水率计算。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建筑构件功能说明,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场地废弃物处理。

5.室内环境质量:室内光环境模拟分析,室内声环境模拟分析,建筑热工条件计算。

二、二星级绿色建筑技术措施

(一)透水地面

透水地面拥有15%-25%的孔隙,能够使透水速度达到31-52L/m/h,远远高于最有效的降雨在最优秀的排水配置下的排出速率,实现雨天无路面积水,夏天比常规路面更凉爽的步行体验。另外,地面材料的密度本身较低(15-25%的空隙),降低了热储存的能力,独特的孔隙结构使得较低的地下温度传入地面从而降低整个铺装地面的温度,这些特点使透水铺装系统在吸热和储热功能方面接近于自然植被所覆的地面。因此,透水地面可以有效的补充项目地下水系及缓解区域内的热岛效应。

(二)可再生能源利用

1.太阳能热水系统

太阳能热水系统是将太阳辐射能收集起来,通过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转换成热能,将水从低温度加热到高温度,以满足人们在生活、生产中的热水需求。太阳能热水器按结构形式分为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器和平板式太阳能热水器。

2.地源热泵系统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表或地下浅层地热等低温低位热能资源,并采用热泵原理,通过少量的高位电能输入,实现既能供热又能制冷、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转移的一种技术。根据冬季热负荷情况设计地埋管系统,保证地埋管满足冬季制热高效运行,夏季制冷时地埋管不能满足供冷需求的部分,采用冷却塔进行散热。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节水、节电、省材、省地,保证系统运行安全、高效、节能、环保。

3.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有独立运行和并网运行两种方式。独立运行的光伏发电系统需要有蓄电池作为储能装置,主要用于无电网的边远地区和人口分散地区,整个系统造价很高; 在有公共电网的地区,光伏发电系统与电网连接并网运行,省去蓄电池,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造价,而且具有更高的发电效率和更好的环保性能。

光伏幕墙是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与建筑幕墙的结合,体现了完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具体来说就是将光伏玻璃替代普通的幕墙玻璃来达到发电的目的。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要求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

(三)雨水回收技术

雨水回收是将雨水根据需求进行收集,处理后达到使用标准的技术手段,可用于绿化、景观、洗车、浇洒道路、冲厕等。其中,屋顶 雨水相对干净,杂质、泥沙及其他污染物少,可通过弃流和简单过滤后直接回用,处理工艺简单,维护费用低,但需要增加独立的收集管道;而地面雨水杂质较多,污染物成分复杂,需要经过沉淀精滤等处理后回用,处理工艺复杂,但收集混合雨水可利用原有的雨水排水管道,不增加集水管道投资。

雨水回用专项设计要求:

1.以低质低用,高质高用的用水原则对用水水量和水质进行估算与评价,提出合理用水分配计划、水质和水量保证方案。

2.根据项目实际条件,合理确定雨水积蓄、处理及利用方案。

3.绿化、洗车等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避免误饮误用。

(四)节水绿化

1.合理选择绿化植物选用本土植物

在制定景观绿化方案时,甄选植物种类,不种植耗水量大的树种,尽量减少草坪面积。选用适宜当地本土的、耗水量少的植物品种。

2.选择非传统水源作为绿化用水

绿化及道路浇洒采用处理达标后的雨水,绿化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应明确用水安全保障措施,如管道标识等防止误饮误用措施。

3.合理布置绿化管网,采用节水浇灌措施

按照植物品种选用浇洒方式,采取喷灌、微喷灌或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并配备土壤湿度监测系统实现节水管理。

(五)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

在检测室内空气质量时,CO2 浓度被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如果室内空气中 CO2 浓度太高(大于 1000ppm),就会感到空气“不流通和不新鲜”。工作场所空气质量不好可以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和疾病,在许多情况下,这是由通风不良引起。CO 是由碳(燃料)不完全燃烧所形成的,对人体危害较大。高毒性的 CO 可以通过不良维护的或不正确调节的供暧系统进入室内。测量环境空气中的 CO 浓度,可保护人们不会因无色、无味的一氧化碳而中毒。

为了使室内 CO2 的浓度保持在合理水平,应在要求较高的场所(如五星级酒店)或人口密集场合(如超市、百货商店及餐馆)设置CO2 浓度检测器,与空调的新风系统联动,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此外,地下室大空间设置 CO 浓度检测器,与通风系统联动,保持通风良好。

(六)自然采光技术――光导管

光导管,也叫导光管,导光筒,比较正式的名称有管道式日光照明装置,日光照明系统等,是一种用光导管将室外的自然光引进到室 内的装置。与之配套的还有采光装置,以及漫射装置。用光导管进行自然采光是现代绿色建筑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理念。可以广泛应用于地下空间、走廊、办公室、厂房、车间、场馆等白天需要开灯的地方。

(七)幕墙节能技术措施

在不改变建筑外立面设计方案的前提下,需考虑如何避免光污染。同时,为保证建筑室内环境自然通风效果,应尽可能提高幕墙可开启面积比例。

1.避免幕墙光污染

幕墙建筑的设计与选材合理,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玻璃幕墙光学性能》GB18091 的要求,玻璃幕墙材料的反射比应低于 0.3。

2.幕墙的气密性

透明幕墙的气密性不应低于《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GB/T15225 规定的 3 级。

3.幕墙可开启

幕墙的设计需要设置可开启部分保证室内的自然通风,玻璃开启比例需达到15%以上。

参考文献:

[1]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GB50033,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3]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4]DGJ32/J96-2010,江苏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篇4

【关键词】 全面预算管理;自收自支; 事业单位

利用预算对组织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组织的各种经济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称为全面预算管理。近年来,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对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组织能力,加强财务监控,提高经济效益,都有着积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的一项对美国400家大型公司的调查研究表明,当时几乎所有的大型美国公司都运用了预算这一方法。目前,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已有了较为普遍的应用,而在事业单位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推广。

北京市建筑设计标准化办公室(以下简称北京标办)是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下属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下设项目部、咨询部、发行部、财务部、编制组、办公室及直属企业北京工程建设标准培训中心、北京首建标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审图咨询中心等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承担北京地区建筑设计标准、规范及图集的组织编制工作;组织标准设计经验和情报交流;开展房屋建筑类施工图审查;对北京市注册建筑师、结构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及开展建筑节能等有关科研工作。北京标办成立近30年来,组织编制了数十种北京市地方标准、图集,同时参与组织编制了相当多的华北地区建筑、设备、电气图集,为北京市的建筑设计标准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对北京标办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关键环节以及实施效果进行探讨。

一、北京标办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北京标办成立于1972年,初期阶段主要依赖于国家每年1~2万元的专项拨款来运营。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国家基本建设大规模展开,北京标办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自1988年以来,北京标办基本实现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以图养图,自负盈亏”的运营模式。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北京标办形成了拥有多项经营业务和多个部室机构的经营系统。业务规模的扩大,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笔者将就全面预算管理在北京标办应用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业务市场进一步拓展,需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北京标办所承担的业务是建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业务发展与建筑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标办随着北京建筑市场的发展而发展,业务不断拓展,销售收入逐年攀升,2005年达到销售收入1 300万元的高峰。近两年,由于北京大型公建项目的减少,旧城改造步伐趋缓,北京标办业务量收缩: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700万元,2007年销售收入降至500万元。北京标办作为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应用全面预算管理,明确预算目标,不断拓展业务市场。

(二)利润空间缩小,需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由于一些固定成本费用的支出,销售收入的减少,必然带来净利润的下降。 应对不断缩小的市场规模和利润空间,必须放弃粗放型管理,应用全面预算管理,走精细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提升核心竞争力,需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成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比如,作为标办核心业务之一的建筑施工图审查,审查单位由原来的8家发展为现在的14家,造成业务份额的大幅缩减。北京标办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树立市场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管理水平,应用全面预算管理有效调配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市场竞争的有力参与者。

二、北京标办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

全面预算管理是有机统一的管理体系,各个环节必须严密实施配合,才能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北京标办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市场意识,充分认识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北京标办是企业化管理的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但由于其业务在市场中具有相对的垄断性以及长期以来吃“皇粮”的惯性思维,市场意识较为缺乏。因此,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首先应在标办系统中转变观念,明确北京标办的市场主体地位,树立市场意识,强化竞争意识,切实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在有效调配资源、实现经营目标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构建预算组织系统,明确预算流程体系

预算组织是预算运行的基础环境,预算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完善的预算组织基础上。北京标办的预算管理组织系统应设置为:

1. 预算决策层――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在预算的组织体系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应以单位行政领导班子为主,吸纳各相关业务如人事,财务科、办公室、项目部、主要创收单位主管人员组成。

2. 预算管理职能部门――预算管理办公室。作为预算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预算管理办公室具体承担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与协调,预算管理办公室设在财务部门,由具有预算管理职能的办公室、财务科、人事劳资部门等组成,由主管会计负责处理与预算相关的日常管理事务,直接对预算管理委员会报告工作。

3. 预算的执行组织――各业务部门及法人单位。各业务部门及法人单位作为预算的具体实施实体,设业务单位预算员负责本部门或单位的预算编审和监督。

预算编制应采取上下结合、全员参与的方法。预算流程体系除了应明确各方职责,更应该关注各方的互动,在互动中逐步形成共识。具体流程如图1:

(三)设置科学的预算指标体系,明确预算目标

预算目标能否实现,首先取决于目标设置的科学合理与否。

标办指标体系的确定过程中,应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

1.北京标办整体目标的确定应该充分考虑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市场内外部环境、标办战略目标及竞争实力,不可为了预算而预算,使预算指标偏离业务实际而存在。

2.北京标办预算指标体系应该确保整体目标利益的一致,是可以计量的,并且具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应该是完整而全面的。在预算指标分解的过程中,下级预算指标体系必须保证涵盖了所有影响上级预算指标的因素。

3.各业务系统预算指标应紧密联系各系统实际,区分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等客观地加以确定。北京标办各业务系统市场环境、利润空间都有所不同,在编制预算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区别对待。

(1)建筑设计标准的编制,即每年根据建筑设计新技术、新建材、新产品的需要,配合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制定颁布新的建筑设计标准、规范、技术措施。这部分业务往往收不抵支,除了国家拨款100万元左右,年均不足部分约为200万元左右,均由标办自主业务盈余来补足。因此,在编制预算时,这部分业务应该类同成本中心进行管理,确定合理的成本目标,严格核定各项支出,降本增效。

(2)华北地区建筑设计通用图集的编制出版发行以

及施工图审查等业务,业务市场较为稳定,有一定的盈余。在编制预算目标时,应重点突出利润导向,引导业务系统从收入拓展和成本控制两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利润率。

(3)建筑节能检测、继续教育培训及开展等新兴业务方面,应突出收入的增长,引导业务系统积极扩大市场份额。

此外,在适当阶段,采用弹性预算,以弥补固定预算的不足,适应不同业务量的情况。其基本运作方式是在可预见的业务量范围内,根据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的不同习性,按照一定业务量间隔,分别确定其预算额并汇总列入一个预算表格中。业务量的间隔通常以5%~5%为宜,因为间隔太大将失去弹性预算的优点,间隔太小则会增加不必要的预算编制工作量。

(四)注重全面预算内容体系的系统性

预算内容体系至少应该覆盖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这两部分互相支撑依赖的完整而紧密的系统。以销售预算为起点,各项预算的相互连接关系如图2。

(五)采用零基预算挖掘降低费用的潜力

零基预算指编制预算时,对于所有的均以零为出发点,从根本上研究、分析和判断每项预算支出是否具有支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北京标办所涉及各项业务成本支出相对较低,费用支出相对较高,因此对费用采用零基预算将具有重要意义。

(六)强化执行,严格考核

强化预算执行力度,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是确保预算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硬化预算执行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预算一经下达,必须执行。针对特殊需要调整的项目,必须经申请、审议、批准三个主要环节。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奖罚制度,预算考核要围绕年度预算目标进行,主要考核项目、任务进展情况;预算收入的组织实施情况;预算支出况;预算编制的准确率;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并依此进行奖罚兑现。

三、北京标办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对北京标办来说是一场革命;全面预算的推进将促使北京标办向成熟的市场主体进一步迈进。

通过实施全面预算,北京标办经营决策进一步趋向科学化,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好配置,综合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经营目标进一步明确细化,员工对个人工作目标更加清晰,工作更加积极主动;各业务系统的经济活动进一步协调一致,形成了系统共同努力实现标办系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目标的良好氛围;管理控制工作进一步强化,执行力进一步加强;考核评价工作更加科学,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 史习民.全面预算管理立[M].信会计出版社,2003:1-44.

篇5

论文关键词:建筑给排水,标准体系,应用

建筑给排水设计是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是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的技术依据和准则,正确理解和运用现行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是设计人员能够设计出符合工程建设规定控制的质量标准、系统合理并能达到预期使用功能的产品的关键。

1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应用存在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建筑给排水技术标准有几百种,分为四级两类,四级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两类即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另外还有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用于设计参考的还有建筑给排水设计手册和各种技术措施。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往往对这些标准、手册和技术措施不能明确地界定和在使用上不能准确地把握。审图人员在审图时常常发现设计人员在写设计依据时出现下列问题:1、重要规范漏写;2、把技术措施当作设计依据写;3、写了与本工程无关的规范;4、所列举的不是最新版本的规范。还有对于规范的地位、层次不能很好地理清,导致所写的设计依据层次混乱等问题。另外,对于规范条文理解和应用有误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体设计质量。

2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体系

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体系分为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三个层次。

2.1基础标准

是指在某一专业范围内作为其它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术语、符号、计量单位、图形、模数、基本分类、基本原则等的标准。如给水排水制图标准、给水排水设计基本术语标准等。

2.2通用标准

是指针对某一类标准化对象制订的覆盖面较大的共性标准。它可作为制订专用标准的依据。如通用的安全、卫生与环保要求,通用的质量要求,通用的设计、施工要求与试验方法,以及通用的管理技术等。

2.3专用标准

是指针对某一具体标准化对象或作为通用标准的补充、延伸制订的专项标准。它的覆盖面一般不大。如某种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及质量验收的要求和方法,某个范围的安全、卫生、环保要求,某项试验方法,某类产品的应用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等。

现在将给排水设计中最常用的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及专用标准列举如下:

基础标准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代号

1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GB/T50001-2001

2

给水排水制图标准

GB/T501062001

通用标准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代号

1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06

2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3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9

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5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

GB50045-95

专用标准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代号

1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

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84-2001(2005年版)

3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2005

4

气体灭火设计规范

GB50370-2005

5

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151-92(2000年版)

6

高倍数、中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196-93(2002年版)

7

固定消防炮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338-2003

8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193-93(2010年版)

9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

GB 50364--2005

10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0-2006

11

游泳池给水排水工程技术规程

CJJ122-2008

12

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程

CJJ140-2010

13

住宅建筑规范

GB50368-2005

14

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1999(2003年版)

15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50038-2005

16

篇6

关键词:美标;建筑设计;车站;对比;计算;疏散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一)标准对比的意义

随着近年来我过高速铁路的长足发展,结合大量的科研、实验工作,我国制定了适应不同速度不同技术条件的规范标准,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路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设计标准是我们一切想法、设计理念实现的基石,要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符合相关的国际标准,中美标准的对比与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美国规范的核心理念,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中国规范,并通过借鉴国外规范中的精华,更好的完善我国相关规范法规的建设。

(二)研究方法及目的

国外标准庞大繁多,美国铁路标准是世界上多数国家所采用的现行标准,也是很多国际知名的咨询公司所采用的审核标准,本文主要通过菲律宾北吕宋铁路BOCAUE车站的工程实例,选取了车站建筑设计相关的设计标准和计算进行对比,为建立一个符合国际惯例的铁路客站设计方法提供模板,赢得业主的信任,树立起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采用的计算单均已通过法国SYSTRA咨询公司审核认可。

二、中美铁路建筑计算对比

(一)站房面积的确定

1.中国标准中站房公共区域面积的确定

中国标准中对于铁路站房的面积是根据《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GB 50226―2007中之规定确定相关区域的面积规模:

(1)旅客车站的建筑规模,应分别根据最高聚集人数和高峰小时发送量按表1.0.5-1和表1.0.5-2 确定。

表1.0.5-1客货共线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规模

表1.0.5-2客运专线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规模

(2)中型及以上的旅客车站宜设进站、出站集散厅。客货共线铁路车站应按最高聚集人数确定其使用面积,客运专线铁路车站应按高峰小时发送量确定其使用面积,且均不宜小于1.2m2/人。

2.国外标准中站房公共区域面积的确定

站房公共区面积可根据公式检算得出,下面以Bocaue车站为例进行检算:

Bocaue站为地上二层桥式车站,远期高峰小时行车间隔为3分钟,建筑面积3212 m2。

本站的相关计算全部以车站2032年远期高峰小时客流量表为依据

车站站厅公共区面积计算参照标准为:在高峰小时时间短,3分钟内该站上下行乘客总和不应超出该站站厅公共区的容纳极限,计算公式如下:

M = (Q上行上车, 下行上车 + Q 上行下车, 下行下车)/20×P

where:

Q 上行上车, 下行上车, Q上行下车, 下行下车―高峰小时内的车站内上下车人数的总和

P C 站厅可容纳的乘客密度, 采用P = 0.5 m2/人

M C 车站站厅公共区面积 (m2)

M = [(1036 + 425) + (2314 + 2053)]/20×P

= (1461 + 4367)/20×P

=5828/20×0.5

车站站厅公共区面积最小需要 = 145.7 m2

该站实际站厅面积 =1309 m2

满足要求

(二)进出站匝机数量的确定

1.国内规范中进出站匝机数量的确定

在国内设计标准中无论国铁设计还是地铁设计,匝机数量的确定都不属于建筑专业设计范畴。

2.国外规范中进出站匝机数量的确定

在美国国家防火协会标准(NFPA130)中则明确规定了每台进出站匝机的通过能力,建筑专业根据设计客流量对匝机通过能力进行检算,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Bocaue车站3分钟内上车人数总和为:(1036+2314) /20 = 3350/20=167.5 = 168 人

相应下车人数总和为:(425+2053)/20 =2478/20= 123.9 = 124 人

进站匝机(门式)每分钟通过能力为25人/分钟(NFPA130)

由此得出3分钟通过能力为75人/3分钟

因此,168/75 =2.24=3台进站匝机可满足设计要求

出站匝机(门式)每分钟功过能力为20人/分钟(NFPA130)

由此得出3分钟通过能力为60人/3分钟

因此,124/60 =2.07=3台匝机满足要求

(三)站台宽度的确定

1.国内站台宽度的确定

国内标准中关于站台宽度的确定分为国铁车站和地铁车站两种,其中国铁车站站台宽度的确定不属于建筑专业设计范畴,设计过程中由站场专业提供相关设计数据。

地铁车站相关计算(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确定车站侧站台宽度,车站按晚(或早,取数值较大者)高峰客流量控制,高峰小时客流量为x人次/h,客流量超高峰系数按y(1.1-1.4视实际情况而定),则车站设计客流量为x×y=z人次/h。

2.站台宽度及形式

车站侧站台宽度计算:

b= +ba或b= +M

取其值较大者

岛式站台宽度计算:Bd = 2b+n.z+t

侧式站台宽度计算:Bc = b+z+t

b―侧站台宽度

n―横向柱数

z―柱子宽度

t―每组人行楼梯和自动扶梯的宽度之和

Q上―远期每列车高峰小时单侧上车设计客流量

Q上、下―远期每列车高峰小时单侧上、下车设计客流量

ρ―站台上人流密度(0.33-0.75)

L―站台计算长度

M―站台边缘至屏蔽门立柱内侧的距离,无屏蔽门时则该值取“0”

Ba―站台安全防护宽度(0.4),当采用屏蔽门是以M代替ba

3.国外站台宽度的确定

国外设计标准(NFPA130)中对车站的站台宽度做出了明确规定,建筑专业可根据设计客流量,通过公式计算得出车站设计站台宽度的最小极限值,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W(站台宽度)=(Q×P+t×l)/L+ba+s

Q-客流量(上下车)

P-客流密度 (0.5)

ts-楼梯宽度

ls-楼梯占用站台长度

te-扶梯宽度

le-扶梯占用站台长度

L-站台长度 (Bocaue站为180 米)

ba-安全保护距离 (根据NFPA130规范,应为0.45米)

S-站台外侧空间(根据NFPA130规范,应为0.3米,仅用于侧式边站台)

北站台最小宽度计算如下:

根据NFPA130中规定,车站人流计算中应考虑漏记单列行车间隔的影响,因此计算中的客流量应以两列车计算,本条规定类似于我国地铁设计规范中的超高峰系数影响(计算客流量乘以1.2~1.4的系数)

Q=(1036+425)/20×2=146.1 =147 人

ts=2.4 m

ls= 19.9m

te=1.75 m

le= 6.2 m

W(北站台宽)=(147×0.5+2.4×19.9+ 1.75×6.2 )/180+0.45+0.3=1.48 m

南站台最小宽度计算如下:

Q=(2314+2053)/20×2=436.7 = 437人

ts=2.4 m

ls= 19.9 m

te=1.75m

le= 6.2m

W(南站台)=(437×0.5+2.4×19.9+1.75×6.2)/180+0.45+0.3= 2.64m

NFPA130计算满足了每名乘客0.5 m2的最小需求,但并未对侧站台宽度做出规定,而我国地铁设计规范中则通过公式计算车站台宽度,且规定了车站台的最小宽度,更加保证了乘客的乘车安全,最终整合楼扶梯宽度和结构柱宽度得出站台最终计算宽度,因此我国地铁设计规范在站台宽度计算中,较NFPA130更加合理、安全。

(四)火灾情况下的疏散计算

1.国内火灾情况下的疏散计算

国铁规范中视站台为室外安全区域,不考虑防火分区,未对逃生时间做出任何规定,站房部分则通过防火分区的划分保证乘客安全。

地铁规范中则只针对地铁车站的特点规定了乘客在火灾情况下从站台疏散到站厅的时间应小于6分钟,站厅和站台均需满足防火分区的要求,计算方法如下:

总疏散人数:按站台上的候车人数+一列车乘客+车站内工作人员按20人计。

事故疏散时,除1部扶梯检修,其余均改为上行。

T(疏散时间)= 1(安全反应时间)+(Q1+Q2)/ 0.9[A1(N-1)+A2B] ≤ 6min

Q1--一列车人数=1860(人),Q2=候车人数(人)

A1--扶梯通过能力=9600人/h=160人/min

N--扶梯数量

A2--楼梯通过能力=3700人/h=61.67人/min

B--楼梯宽度

我国目前防火规范执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研究工艺防火措施、控制火源,防止火灾发生,进行必要的分隔、合理设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和构件的耐火极限等,预防和控制火灾的发生及其蔓延,但在相关计算方面则缺少系统的规范的公式和标准,地铁规范中虽针对乘客从站台到站厅的疏散时间给出了计算公式,但公式并未考虑乘客从站厅到室外安全区域的疏散,且计算中并未采用模拟乘客走行计算方法。

2.国外火灾情况下的疏散计算

国外规范未对车站划分防火分区,在火灾情况下将站台和站厅同样视为危险区域(考虑车厢发生火情,威胁站台上乘客的安全),计算中模拟火灾情况下乘客从车站各个点疏散到室外的路径,并将各个路径及所需时间相加。在火灾情况下,站台上全部乘客撤离站台所需时间小于4分钟,且将所有乘客安全疏散到室外所需的全部时间小于6分钟则满足设计要求。

美国防火规范规定的性能标准是建立在火灾试验、计算模型和评估模型之上,试验数据和计算、评估模型地可靠与否是决定性能标准可行与否的关键。对一般情况,规格式标准是首选的方法,面对比较复杂的情况,用规格式标准无法满足安全、经济、合理等要求时,则需要采用性能标准来帮助设计者进行优化设计。规格式标准解决普遍问题,性能标准解决个案问题。

Bocaue车站计算实例如下:

如需计算车站全部乘客疏散时间,需先确定火灾发生时有多少乘客需要疏散

疏散人数计算:

车站疏散人数 = 站台上的上车人数 + 区间人数(即未进站前,车厢内的全部乘客)

此处根据NFPA130的规定,同样需要考虑最不利情况下,漏记单列行车间隔的影响,因此计算中的客流量应以两列车计算

北站台需疏散人数=[1036×2(漏记单列行车间隔)+13648(区间人数)]/20= 786人

南站台需疏散人数=[2314×2(漏记单列行车间隔)+(20940)( 区间人数)]/20=1278.4 = 1279 人

计算所得人数为全部车站疏散人数,由于国外规范规定车站站台上应设有直通室外地面的疏散楼梯,因此,车站站台上全部乘客应分为通过楼扶梯疏散到站厅内的乘客和通过疏散楼梯直达室外的乘客两类

以下计算中各种交通方式(楼、扶梯、匝机等)的通过能力均引自NFPA130中的规定

北站台站厅需疏散人数 = 北站台全部需疏散人数 C Fp(站台疏散时间) × 站台直达室外疏散楼梯疏散能力 =786 C 1.97(随后计算得出) ×133= 523.99=524人

南站台站厅需疏散人数 = 南站台全部需疏散人数 C Fp(站台疏散时间) × 站台直达室外疏散楼梯疏散能力=1279 C3.21(随后计算得出) ×133= 852.07 = 853 人

疏散分析(使用高峰小时3分钟行车间隔进行计算)

北站台(上行)疏散路径模拟

疏散方式 毫米 人/毫米 分钟. 人/分钟

火灾发生――清空站台

楼梯 4800 0.0555 266

扶梯* 0 0.0555 0

站台疏散楼梯2400 0.0555 133

小计疏散能力 399

通过匝机

匝机数量7台(进+出)(能力=每分钟每台50人) 350

特殊通道1200 0.0819 98

小计疏散能力448

通过出入口台阶

台阶 14000 0.0555 777

扶梯 0 0.0555 0

小计疏散能力777

其中*代表火灾情况下有一台扶梯无疏散能力

最远点模拟疏散走行时间 m m/min minutes

从站台到室外安全地带

站台上 T16037.70 1.59

站台到站厅的楼扶梯 T27.65514.60 0.52

到达匝机 T33637.70 0.95

匝机到出入口台阶 T41137.70 0.29

台阶到安全地带 T50.4514.60 0.03

全部走行时间 = T=T1+T2+T3+T43.38

NFPA测试1: 全部乘客撤离站台时间需小于等4分钟

FP (清空站台时间) = 站台需疏散人数 = 786/站台疏散能力=399

FP = 1.97 分钟满足要求

NFPA测试2:全部乘客疏散至室外安全地带时间需小于等于6分钟

如需对测试2进行验算,除上述计算中确定的模拟走行时间外,设计还需考虑乘客在各种交通瓶颈处(如楼扶梯、匝机等)的等候时间,因此模拟计算如下:

Wp (站台楼梯口处的等候时间)

Wp = Fp CT1

1.97-1.59 = 0.38 分钟

Wfb (匝机前等候时间)

Wfb = Ffb- 较大者(Fp 或者 T3)

Ffb = 全部客流通过匝机所需时间

Ffb = 站厅需疏散人数 / 匝机通过能力=524 / 448 = 1.17 分钟

Ffb = 1.17 分钟

Wfb=1.17-1.97= 0 分钟

Wc(出入口处等候时间)

Wc = Fos- 较大者(Fp 或者 Ffb)

Fos =全部客流通过出入口台阶所需时间

Fos =站厅需疏散人数 / 出入口台阶通过能力=524/ 777 = 0.67 分钟

Fos = 0.67 分钟

Wc= 0.67-1.97= 0 分钟

根据上述模拟分析,乘客疏散至室外安全地带所需全部时间应为走行时间和等候时间之和

因此,北站台疏散时间=T+Wfb+Wp+Wc=3.38+0.38+0+0=3.76分钟

满足要求

南站台(下行)疏散路径模拟

疏散方式 毫米 人/毫米 分钟 人/分钟

火灾发生――清空站台

楼梯 4800 0.0555 266

扶梯* 0 0.0555 0

站台疏散楼梯2400 0.0555 133

小计疏散能力399

通过匝机

匝机数量7台(进+出)(能力=每分钟每台50人) 350

特殊通道 1200 0.0819 98

小计疏散能力448

通过出入口台阶

台阶14000 0.0555 777

扶梯0 0.0555 0

小计疏散能力777

其中*代表火灾情况下有一台扶梯无疏散能力

最远点模拟疏散走行时间 m m/minminutes

从站台到室外安全地带

站台上 T1 60 37.70 1.59

站台到站厅的楼扶梯 T2 7.65514.600.52

到达匝机 T3 36 37.70 0.95

匝机到出入口台阶 T4 9.537.70 0.25

台阶到安全地带 T50.4514.60 0.03

全部走行时间 = T=T1+T2+T3+T4 3.34

NFPA测试1: 全部乘客撤离站台时间需小于等4分钟

FP (清空站台时间) =站台需疏散人数=1279/站台疏散能力=399

FP=3.21 分钟 满足规范要求

NFPA测试2:全部乘客疏散至室外安全地带时间需小于等于6分钟

如需对测试2进行验算,除上述计算中确定的模拟走行时间外,设计还需考虑乘客在各种交通瓶颈处(如楼扶梯、匝机等)的等候时间,因此模拟计算如下:

Wp (站台楼梯口处的等候时间)

Wp= FpCT1

3.21-1.59 =1.62 分钟

Wfb (匝机前等候时间)

Wfb= Ffb- 较大者(Fp 或者 T3)

Ffb=全部客流通过匝机所需时间

Ffb = 站厅需疏散人数 / 匝机通过能力=853 / 448 = 1.90分钟

Ffb = 1.90分钟

Wfb=1.90-3.21= 0 分钟

Wc(出入口处等候时间)

Wc=Fos-较大者(Fp 或者 T4)

Fos=全部客流通过出入口台阶所需时间

Fos=站厅需疏散人数/出入口台阶通过能力=853/777=1.10分钟

Fos=1.10分钟

Wc=1.10-3.21=0分钟

根据上述模拟分析,乘客疏散至室外安全地带所需全部时间应为走行时间和等候时间之和

因此,北站台疏散时间=T+Wfb+Wp+Wc=3.21+1.62+0+0 =4.83分钟

满足规范要求。

(五)结论

美国标准体系非常完善,也非常详细,且对数据进行了多次试验论证,同时美国标准编制的趋势是逐步从规格型转向性能型,将目前告诉技术人员如何做的标准内容,改变成为今后告诉技术人员标准的最终要求(使用功能)是什么。而国内本专业标准基本是在参照前苏联,美国,日本等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而制定的,也在众多火灾事件中吸取了经验。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但应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我们的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菲律宾北吕宋铁路一期一段工程BOCAUE站初步设计.马尼拉: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_北吕宋铁路项目部2009.

[2] NFPA 130: STANDARD FOR FIXED GUIDEWAY TRANSIT AND PASSENGER RAIL SYSTEMS .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2010.

篇7

关键词:地铁标准站;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线网标准

2005年9月,南京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运营。10年间,南京地铁已形成网络化运营,线网规模仅此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位列全国第5位。新的建设规划线网批复以后,至2020年总规模达到370.3km。在轨道交通迅猛发展的今天,为了有利于建设较高服务水平的绿色公共交通环境,进而保证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地铁标准化设计日趋重要。文章以南京地铁3、5、10号线为例进行分析,提出方案优化。

1、标准化的设计优化前提条件

1.1设计优化前提条件前提条件:①车辆系统选型:6A;②车站形式:地下两层岛式车站,有效站台宽11m,长140m;③系统形式:通风空调系统的冷冻系统采用分站供冷,通风空调设置大系统、小系统和区间隧道通风、车站隧道通风共4个系统,空调大系统、隧道排风系统采用双端设置,隧道通风系统按双活塞系统设置;④供电系统:牵引降压变电所形式,不考虑能量回馈装置;降压变电所形式;⑤人防标准:设防标准抗力等级按6级人防设防,防化等级丁级,按次要车站设防,车站一端设置区间人防隔断门;⑥过街功能:非付费区考虑满足过街功能;⑦区间接口:车站两端按连接盾构区间考虑,两端均考虑盾构始发条件。1.2车站设计标准化思路车站设计标准化应符合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定位及南京地铁线路的功能定位。车站站台宽度应综合考虑客流、规划等多方面因素,且全线基本统一。公共区布置应形成统一的一套模式,合理计算竖向交通工具及售检票设备的数量,自动售票机、进出闸机、预留安检机、客服中心的布置均应顺应进、出站流线,并应考虑过街功能。

2、3号线、5号线和10号线标准车站公共区分析

3号线、5号线和10号线均为6A编组,公共区标准布置经历了几次变化,如图1~3所示。3号线多穿越城市建成区,站台规模适当放大,公共区设置3扶2楼1电梯通往站台。5、10号线公共区采用3扶1楼1电梯通往站台。

3、标准车站规模控制

3.1站台宽度站台宽度早期线路以10m居多,新线以11m居多,中心城区站点的站台宽度适当放大,采用双柱站台宽度采用12m、12.5m、13m不等。南京轨道交通标准车站站台宽度各线以11m居多,并无统一的标准。受城市化高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车站客流上升很快,现阶段不少车站的公共区已无富余空间,甚至较为拥堵,因此考虑中心城区的站点规模留出一定的余量。研究结论:南京地铁一般单柱车站站台宽度按不小于11m;地下三层岛式车站站台宽度按不小于13m,站台采用双柱;节点换乘车站站台宽度市按不小于14m,通道换乘车站站台宽度不小于13m,站台采用双柱。3.2车站竖向设计地下车站层高在全国范围均较为稳定、成熟,考虑到公共区楼梯每个踏步150mm的模数,标准站层高按站台板装修面至站厅层装修面为5.1m,站厅层装修面至站厅结构顶板不小于4.8m控制。3.3公共区柱跨公共区柱跨需结合楼扶梯布置、结构经济合理性、屏蔽门开门位置等综合考虑,单柱车站柱跨为9m、双柱车站柱跨为9.12m。

4、标准车站公共区标准化优化设计

4.1楼扶梯、电梯布置布置原则:本线站台长度140m,明确站台需设置3个竖向交通点通往站厅,且电梯应位于付费区。综合周边城市新建线路的标准车站的竖向交通工具设计标准,建议按照4台扶梯、1部T型楼梯、1部电梯的标准进行楼扶梯设置。南京市轨道交通大部分采用A型车6节编组,车站有效站台长140m。受到站台长度控制,付费区长度有限,采用中间进站两端出站的方案,能够保证足够的蓄客缓冲空间。自动扶梯的上下行方向与进出站客流方向相配合,付费区内避免客流交叉,两端非付费区都有两跨,满足客流集散需求。这样的布局使车站公共区功能分区明确,客流流线顺畅,整个公共区的进出站客流尽量少了交叉,如图4所示。为了使公共区空间开敞,同时又保证实施结构安全可靠,在设计中单柱车站考虑柱网间距9m。站台层为单柱双跨的岛式站台,无障碍电梯结合“T”型梯布置在站中心,T型梯宽度1.8m,站台两个方向均有扶梯,便于站台疏散。侧站台宽度最小处为2.7m,如图5所示。自动扶梯设置:设计中充分考虑现代轨道交通人性化设计的重点,付费区两端各布置有两组上下行自动扶梯,自动扶梯工作点至前方的障碍物大于10m,至前方电梯口大于等于18m,并且配合进站出站流线设置其上下行方向。面积小,易与在楼扶梯前方形成,带来安全隐患。(2)两端进站中间出站:全国多数线路。出闸机前方集散面积大;进闸机前方较为局促。(3)进闸机横向布置:部分早期线路。进闸机与客流进站方向垂直,进站便捷;非付费区连通道狭窄,不利于纵向过街客流,但此种客流较小;进闸机数量较难扩展槽转角较多。4.4客服中心布置客服中心的布置方案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客服中心居中设置一个;客服中心两端各设置一个。南京早期线路:居中设置一个。优点:节约工作人员,集散厅较开阔,咨询、补票人员进站方便;缺点:客服中心远离出入口通道,标识不明显,不利于咨询、临时售票。杭州、南京、广州等多数线路:两端各设置一个。优点:标识性较强,便于咨询,便于补票;缺点:多设置一套设备,需增加工作人员。集散厅视线的开阔性略差。咨询、补票人员进站行走距离长。4.5自动售票机布置自动售票机一般有以下四种形式:横向布置在楼扶梯端部、纵向布置在楼扶梯侧、纵向布置在连通道离壁墙侧、横向布置在公共区两端。优缺点比较如表1所示。本次设计将自动售票机排队客流可能与出入口过站客流交叉,需尽量将自动售票机设在端头中部,且应尽量压缩车站左端设备区面积,与出入口之间形成“凹”形布置,以供购票客流排队。折跑楼梯:公共区中部设置“T”型梯一部,梯段宽1.8m。无障碍电梯:为方便乘客使用,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在车站付费区中部设置无障碍电梯一部,并临近无障碍电梯设置宽通道闸机或疏散门。优点:布置紧凑。两端楼扶梯在站台层前方有3跨,分别照顾一节半车厢的乘客;中部3节车厢的乘客行走距离最短,站台客流流线清晰、便捷。南京的旅游资源资源丰富,T型楼梯布置可以更好地利用T型楼梯产生的站厅对景墙进行文化墙设计,展现南京窗口。4.2设置安检仪在反恐日益重要的今天,轨道交通作为人员密集地段,必须设置安检措施,标准站设计时也考虑设置安检仪,安检仪布置在进站流线上。4.3进站闸机布置进站闸机的布置方式有纵向布置(沿线路中心线)、横向布置(垂直于线路中心线)两种形式,邻近城市及南京各线大多数采用纵向布置形式。仅少数早期线路采用横向布置,而广州1、2号线已经将部分站点横向布置的进闸机改造为纵向布置。布置形式的优缺点比较如下:(1)两端出站中间进站:上海部分线路。有利于高峰时期的进站客流控制;有利于安检;出闸机前方集散4.6车站公共卫生间布置车站公共卫生间一般分设于站厅出入口旁、设于站台两种形式。无障碍卫生间分为设置独立无障碍卫生间、分别设置男女无障碍侧位两种形式。案例:宁波、无锡设于站厅层出入口旁与工作人员卫生间设置在一处。优点:可兼作城市公共卫生设施。防臭条件较好;缺点:需安排专人管理,卫生条件难以保证。站台乘客使用不便。案例:南京位于站台层。优点:乘客使用方便。便于管理;缺点:需妥善处理防臭。4.7出入口通道、口部设置标准一般位于道路下方、站厅位于负一层的地下车站,出入口提升高度均接近9m,部分车站因管线等原因,站厅或出入口通道埋深略深。站厅位于负二层时,出入口提升高度均超过12m。在部分路段由于拆迁等原因,出入口需临时设置在道路红线内,可只设置楼梯。针对上述情况,本线对出入口通道、口部设置提出以下标准:①提升高度超过8m的出入口设置一台上行扶梯,和一部不小于2.4m的楼梯;②提升高度超过12m的出入口至少设置一台上行扶梯一台下行扶梯,和一部不小于1.8m的楼梯;③换乘站、位于城区的大客流站应选择一个大客流方向或主要接驳客流方向的出入口设置双向扶梯和一部不小于2.4m的楼梯;④设置一扶一楼的出入口结构内宽不小于4.5m,设置两扶一楼的出入口结构内宽不小于6.5m;⑤单独设置楼梯时,楼梯不宜小3.0m。4.8地下站公共区标准化推荐地下站公共区标准化推荐结论如下:①站台型式:一般站采用单柱11m宽岛式站台,三层站采用双柱13m站台,换乘站(节点换乘)采用双柱14m站台,换乘站(通道换乘)采用双柱13m站台;②柱跨:单柱车站柱跨统一为9m,双柱车站柱跨统一为9.12m;③竖向交通工具:付费区两端各设置两组上下行扶梯组,中部设置T型楼梯、钢筋混凝土电梯组合;④自动检票机:进闸机纵向布置;⑤客服中心:付费区中部设置一个客服中心;⑥自动售票机:纵向靠设备区墙面布置,自动售票机采用嵌入式方案;⑦公共卫生间:卫生间设置于站台层。设置独立的无障碍卫生间。

5、结束语

对于标准站的设计,重要的是保证车站功能的前提下,控制好车站规模;充分考虑车站公共区的服务标准及客流流线。文章通过分析既有标准站的方案,提出优化标准站的设计方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造价,因此文章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案可为对类似工程有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地铁设计规范[S].GB50157-2013.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3版)[S].GB50016-2014.

[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S].建标104-2008.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GB50016-2014.

[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GB50352-2005.

[6]蔡忠坤.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思考[J].工程技术研究,2017,(1):201+203.

篇8

GB50189-2005的主要内容及核心思想

GB50189-2005的颁布与实施是为了规范全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提高公共建筑能量利用率,从根本上扭转公共建筑能量浪费的局面。GB50189-2005共分5章和3个附录,总计条文93条。其主要内容反映在第4章建筑与建筑热工设计,第5章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节能设计。GB50189-2005用两条途径(两种方法)进行节能设计,一种为规定性方法,如果建筑设计符合GB50189-2005第4章中对窗墙比等参数的规定,同时也符合第5章强制条文的规定,那么,设计者可以方便地按所设计建筑的城市(或靠近城市)查取GB5018-2005中的相关表格,得到护结构节能设计参数值,按此参数设计的建筑即符合节能设计标准规定;另一种为性能化方法,如果建筑设计不能满足第4章中对窗墙比等参数的规定,必须使用权衡判断法通过计算判定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要求,权衡判断法需要对全年采暖和空调能耗计算,以确定该建筑的节能设计参数。规定性方法操作容易、简便;性能化方法则给设计者更多、更灵活的余地。

GB50189-2005给出了节能设计计算参数,如室内采暖设计温度、新风量设计。在加热的情况下,室内温度每降低1度,能耗可降低5%~10%。根据温度与节能的关系可以设置温度,但同时还要考虑室内的功能划分,不同室内,温度规定在不同的范围。

热传系数对建筑耗能影响很大,寒冷地区,护结构热传系数限值要求较高,夏热冬冷地区,主要考虑隔热,综合我国不同地区的情况,本标准认为屋面传热系数定为0.7w/(m2・K),外墙为1.0w/(m2・K)较为合适。

对于建筑在设计时要对平面、朝向、太阳辐射、通风等对能耗的影响进行分析,降低冬季采暖的能耗,尽可能利用太阳能取暖,多获得热能,降低热损失。夏季最大限度地减少热对室内温度的影响,通过自然来降温冷却。建筑的朝向是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防止太阳辐射,要想真正做到通过建筑物朝向获得夏季防热,冬季保温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朝向,尤其是根据本地区或本地址的特性选择朝向,尽可能避免东西朝向。建筑物的体形越复杂、护结构面积越大,传热损失或受热影响就越大,因此,在设计体形时,要多方面考虑其耗能与体形的关系。

近年来,公共建筑的窗墙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窗户越来越大,这是由于人们希望公共建筑更加明亮,建筑整体更加美观,建筑视野更加宽阔,但窗户比墙体传热能力高许多,要想维持室内正常温度,需要采暖设备和空调的工作才能达到。本标准对窗墙比进行了规定,不大于0.7。

有些建筑为了追求视觉效果和保持建筑整体风格,整个建筑设计成全封闭式,或外窗开启率逐渐下降,这种做法不利于室内空气的流通和散热,室内温度、湿度完全靠采暖和空调控制,不利于节能。

GB50189-2005还对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节能设计进行了规范,比如对空调冷负荷进行逐时计算,作为施工时依据,避免装机容量大,投资成本高,能量消耗增加等想象,热水集中采暖系统是比较合适的节能措施。

GB50189-2005中附录A是关于建筑外遮阳系数计算方法;附录B是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计算;附录C是建筑物内的空调冷热水管道绝热厚度表,该表是从节能的解读出发,按经济厚度的原则制定的。

GB50189-2005对档案馆建筑的启示

GB50189-2005于2005年7月实施,其中10项条款为强制性条文,用黑体字注明,必须严格执行。建筑设计时必须要满足各式各样的规范,其中包括建筑设计的规范,节能规范,结构的规范等,是强制性的,这些规范有很多条文和基本内容与建筑可持续发展相关,比如施工图设计阶段,必须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其中很多条款并不是强制性的,只起规定或建议的作用。

而对谓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如我们国家推出了中国绿色标准标识,覆盖了住宅、公共建筑。GB50189-2005的许多条款及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属于强制性是强制性的,因为对于目前整个基本建筑行业的现状来讲,满足基本要求规范前提下,强制要求所有建筑项目都朝这个标准靠,可能有一定的困难,要有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另外,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如住宅,对于风环境、自然采光、通风、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等等都有很明确的指标,国际通行的评价标准也基本如此,都有相当多非常明确的指标。

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00)为强制性标准,见下表。其中对档案馆馆址、面积、建筑设计、用房、建筑防护等作了规定。强制性标准要求在设计和建设时需要满足标准的要求,但从实际情况看,每一项都符合JGJ25-2000很难做到,与其这样,倒不如将此标准中的部分条款定为强制性条款,如防震等级为7级可列为强制性条款,部分内容只作为规定或建议,尤其是如今后加上节能评价参数,可否考虑将其列为非强制性标准或条款。因为各级档案馆建筑基础条件不同,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其节能的目标。

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00)实施已有10年时间,按标准建设的要求,标准实施5年后可以修订。JGJ25-2000部分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建筑的要求。如通风方式,过去主要采用的是自然通风,现在很多档案馆是利用空调系统进行通风,通风的计算方法也不同,通风量的规定不统一无法指导实际操作。另外JGJ25-2000缺失部分内容,对指导目前档案馆建筑设计规划和建设有一定影响。比如建筑节能参数、节能建筑设计计算方法、节能措施如冷暖设备、通风、遮阳节能等都没有涉及。近些年来,档案馆的业务工作也做了部分调整,建筑用房功能需要重新考虑和定位,比如数字化业务是目前档案馆正常工作任务之一,建筑用房需要将其考虑其中。这些内容的调整、补充都需要在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中体现出来。

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00)需要参考GB50189-2005的部分内容,但要考虑其自身的特殊性。比如保存对象的特殊性。档案馆建筑设计时需要考虑节约化、有利于档案保存、无害化、集约化。这些原则服务于可持续档案馆建筑

的最终目标。实现档案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以建筑结构功能的灵活使用、可拓展性与现实可行性为基本准则,实现最大限度的统一;节能降耗,尽量减少营运成本是档案馆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讲究环境效益是档案馆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标准;结构化综合布线是满足图书馆建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国的传统档案馆建筑或藏书楼建筑,比如北京的皇史成、需要关注它的护结构、采光、通风、照明,是否做到防光,是不是自然的对流,建筑方向是不是南北,防潮。现代档案建筑对防光、防潮、采光、地面承重、密闭与通风等有一定的要求,在建筑设计时要考虑这一特点。

档案馆建筑的节能措施

GB50189-2005节能的目标是在保证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与未采取节能措施相比,全年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的总能耗应减少50%。第一个阶段,到2010年,全国新建建筑争取三分之一以上能够达到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标准,同时,全国城镇建筑的总耗能要实现节能50%;第二个阶段,到2020年,要通过进一步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使全社会建筑的总能耗能够达到节能65%的总目标。

节能档案馆的功能是要实现在没有使用任何采暖或制冷设备的前提下,让一年四季的室内气温尽可能地维持或接近档案库房保管的要求范围内,即温度14℃~24℃(±2℃),湿度45%~60%(±5%)。这一基本原理可以运用在每个档案馆,并能指导以尽可能小的功率和能耗设计满足的档案馆建筑的要求。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寒冷地区,冬季时间长,不论是冬季采暖,还是夏季防热,都离不开能源,怎样使冬季室内热量传出的少一些,夏季室外热量传人的少一些?采暖能耗投入非常大。低温对纸质档案、胶片档案、磁性载体、光盘等保存是非常有益的,在冬季,对于夏热冬暖地区的档案馆可以不使用采暖设备,对于夏热冬冷地区的档案馆,尽量低标准地使用采暖设备,只要保证室内温度不在0℃以下即可。对于单独的档案库房,可以整体关闭采暖设备或尽可能降低采暖温度,对于档案库房与办公楼在同一楼的档案馆,可以完全或部分关闭采暖设备。我国北方档案馆冬季遇到的突出问题是档案馆建筑湿度严重偏小,这与使用采暖设备息息相关,采暖时间越长,采暖设置的库内温度越高,湿度会越小,库房内长期湿度低,会导致纸张水分减少,纸张发脆,严重影响纸张寿命。尤其是冬季的长期干燥和夏季的湿度增大这种忽高忽低的变化对纸张档案的长期保存是非常不利的。冬季可以适当降低室内温度,保证一定湿度,不但有利于保存档案,还有利于节能。

人们对夏热冬暖地区,从3月到6月,9月到11月,室外温度不高于28℃的天数占总天数的比例较大,有的可达60%以上,完全可以利用自然室外温度达到控制室内温度的目的,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空调运行的时间,节约能源,同时也不会影响档案馆保存的档案。

档案馆建能源消耗最大的是采暖和制冷空调,其次是照明,前者约占60%~70%,而采暖和空调耗能中,50%以上是被护结构传热而消耗,要做到节能,需要从护结构设计和照明措施等入手。

减少建筑物的外表面积和加强围护结构保温,以减少传热耗热量;提高门窗的气密性,以减少空气渗透耗热量。在减少建筑物总失热量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太阳辐射的热和建筑物内部的热,最终达到节约采暖设备供热量的目的。对于采暖供热系统来说,建筑节能的主要途径:改善采暖供热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以提高锅炉的运行效率;加强管道的保温,以提高室外管道的输送效率。

节能是点点滴滴的行为。新加坡用雨水收集系统灌溉花草节约了大量的淡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新馆装置“雨水采集系统”,―方面回收生活用水,一方面收集雨水,经过处理后,用于卫生间冲洗和园林绿化灌溉等方面,以达到节水的目的;在档案馆建筑的周围种植绿色植物,尤其在建筑物的东西墙方向种植高大的绿树,一方面可以遮挡阳光,另一方面可以明显改变空气质量;沈阳市图书馆在屋顶种植草坪和花草,也起到了屋顶隔热的作用;有的单位将空调热回收,节能约25%;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新馆设计中除广泛使用室外低负荷太阳能供电系统,为路灯、庭院灯、广告灯路牌导向灯提供照明电源外,还安装了大量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利用玻璃窗来收集太阳能,解决图书馆白天的照明问题。湖北省图书馆面积10万平方米,空调耗能是“大户”。为此在设计时考虑了两种空调模式“接力”省电:中央空调冷热系统采用地源热泵,节能40%。到峰谷电价最低值时,再“切换”到冰蓄冷系统空调,可以省电费30%。

按照瑞士的标准。完全依靠技术,节能率达到60%-70%不是梦想。档案馆建筑节能设计除了上面谈到的护结构,照明节能也是一条途径。档案馆照明规定应选择白炽灯,从实际使用情况看,很多档案馆选用日光灯。日光灯照明发光度高,均匀,但释放紫外线。近些年来,节能灯越来越普及,被应用于室内照明。节能灯的最大优点是节省能源,一般可以达到节能80%,而在公共建筑特别是档案馆还为被采用,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之一是人们还未建立节能的意识。

结语

篇9

关键词:低纬沿海;建筑设计;风速标准;防台建议

1引言

但凡建(构)筑物的设计都离不开对大风、地震等灾害的抗御考虑。造成低纬沿海的大风灾害,主要有热带气旋(台风,下同)、龙卷风、强对流、东风波、辐合带,以及冷空气、副热带高压(副高)进退等。风灾被广东省列为“三防”灾害之一[1];相关部门也纷纷提出相应的防御服务措施[2-5];列入了现代建筑规范大全。风力达8级(17.2~20.7m/s)时,产生的相当风压为348~504kg/20m2,风力达12级(32.7~36.9 m/s),相当风压为1258~1602kg/20m2,风力12级以上(>36.9 m/s),相当风压则在1611 kg/20m2以上。所以,低纬沿海台风造成的风毁灾害尤为严重。据粤西1987年-1996年的不完全统计,9年共毁房屋363.9万间,平均每年达40.4万间,最高年达119.8万间。每个12级以上的台风袭击我国沿海时,都会带来几亿,乃至百多亿元的经济损失。据近100多年的资料分析,登陆粤西海南的台风,平均每年3.4个,最高10个[6]。在雷州半岛,台风造成的特大灾害,一般二年一遇,最多一年二遇。因此,了解台风破坏力,有针对地调整建(构)筑物的设计风速标准,对提高沿海地区建(构)筑物的抗风能力,减少灾害损失,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就不同风力对不同类型物体产生的破坏力,以及各种物体在现行设计风速标准下的承载情况,进行了具体计算分析。提出沿海建(构)筑物的设计风速标准,应视具体情况作出相应调整的探讨意见,仅供参考。

2资料与方法

大风风级资料参考热带气旋标准:热带风暴:风力8-9级,相当风速17.2~24.4m/s;强热带风暴:风力10-11级,相当风速24.5~32.6m/s;台风:风力12级或以上,相当风速≥32.7m/s。风速资料均为湛江气象观测站10m高度上的平均风速。热带气旋社会惯称“台风”。各风级的风压、弯矩采用风压W0=KV02、弯矩M=1/2ψrwnwμsμzW0BH2公式计算[J],风压系数采用K=r/2δ公式计算[8](W0:风压力、V0:风速、K:风压系数、M:弯矩、ψ:风荷载组合系数、rw:风荷分项系数、nw:风荷折减系数、μs:风荷体型系数、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B:受风面宽度、H:受风面高度、δ:重力加速度、r:空气密度)。风速随高度变化采用Vn=V1(Zn/Z1)a公式计算(Vn:高度n处风速、V1:下垫面上风速、Zn:高度n处的粗糙度、Z1:下垫面上的粗糙度)。

3风压计算

3.1风压随风力、物体而异

计算结果表明,风力越大风压、弯矩越大,产生的破坏力也就越大;不同建筑物体对风力产生的风压、弯矩力不同。浆砌护坡的风压相对较小,砼护坡的弯矩最大。空架简支渡槽,风力8级时风压是25.2kg/m2,风力加大到17级以上,风压则达220.32 kg/m2以上;在风力相同情况下,砼护坡弯矩比向空支柱弯矩大1倍以上。风压因风力、承载物体不同而异[表1]。

3.2风压系数随海拨高度升高减小

计算表明,风压系数值随海拨高度升高而减小。海拨高度每升1m减少1.11×10-4,风压也相对减小。如湛江市区下垫面最大风压系数是0.0585345,海拨每升高1m,风压系数则减少1.11×10-4。即当海拨高度在26-31m时,风压系数是1/1709,在32-37m时,风压系数是1/1710。如果不考虑风压系数随海拨高度的变化,其计算出的风压设计参数,肯定比实际风压偏大,会造成建筑的浪费。不同的海拨地区,应选用不同的风压系数计算风压。

3.3风压随离地高度增高而增大

气象台站提供的风速是离地10m高处的风速,风速随高度的增加而加大[11],风压也随高度而加大。由于近海和内陆的下垫面粗糙度不同,风速随高度的变化也不同。湛江近海离地20-30m处的风速一般加大9-14%,内陆则加大12-19%;近海离地40-50m处加大18-21%,内陆加大25-29%;50m以上则加大24%或30%以上。即10m处测得的风速50m/s时,到50m高处则可达60m/s以上,风压也相应增加77.68kg/m2或以上。沿海超高型建构筑物设计,必须考虑不同高度上的风力、风压变化。

3.4现行建构筑物负荷情况

根据以往一般的建筑设计风速标准,现行的各种建构筑物其承载极限远低于大台风产生的破坏力。例如:风力14级以上时,其产生的破坏力,比空架渡槽、管道的承载极限超25kg以上;风力12级以上,其产生的破坏力,比向空悬臂杆、柱等的承载极限超28kg以上,比灰缝墙的承载极限超9kg以上(表2)。以往的房屋毁坏,多数是超极限风毁。

4意见建议

4.1修订建筑设计风速标准

根据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现行建筑结构规范大全》(1)第六章,第一节,第6.1.2条,风速和风压的关系:V0=(V02/1600)KN/M2。V0按现行风力9、10级标准偏低,不合沿海台风风力大、灾害多、影响频繁的实际。低纬沿海地区大多数年份台风的破坏风速都超过这些级别。如雷州半岛1951年-1997年的46年中,极大风速在12级(32.7m/s)以上的年份占41%(最大达57m/s,其次50m/s,再次44m/s)。一般12级以上台风,每隔1-3年出现1-2次,机率90%;;14级以上每15-16年出现1-2次,机率100%;17级以上则42年一遇(1954年、1996年)。调查和计算表明,当实际风力超12级,而按10级以下风力标准设计的建(构)筑物,破坏严重;14级以上时,则全部被毁。

4.2建(构)筑物应视拔海度修改设计参数

风压系数(k)随海拨高度升高而减小(湛江每升高1m减小1.11×10-4),不能统一按1/1600或1/1700计算风压值。如果不考虑风压系数随海拨高度的变化,其计算出的风压设计参数,肯定比实际风压偏大,会使建筑成本加大,造成浪费。

4.3设计抗风能力应随建筑物高度而异

风速随高度的增高而加大。在沿海离地40m的风速则比10m处的增加9%;50m处则增加21%以上。如气象部门提供的50m/s风速,到了50m高度处时,则有可能增大到60m/s或以上。所以,沿海超高型建(构)筑物的设计,不能照抄气象部门的记录风速,必须考虑不同高度上的风速、风压变化,否则会造成不可逆转的错误。

建议我国低纬沿海地区(特别多台风灾害地区)的建(构)筑物,其最低设计风速标准应定在12级。而且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高度、不同迎风面、不同使用功能等,具体计算订正风压的变化,这样才能适应低纬沿海抗台风能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广东省水利厅.广东水旱风灾害[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2]余勇.坚定信心,锐志进取,谱写广东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新篇章[J].广东气象,2009,31(1):1-4.

[3]林良勋,冯业荣,黄忠等.广东天气预报技术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60-150.

[4]马鹤年,沈国权,阮水根,等.气象服务学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59.

[5]廖贤达,姚学文,黄学忠.行业气象服务要点探讨[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29(4):86-89.

[6]李剑兵.百多年登陆粤西海南台风的频数分析[J].广东气象,2001(3).

[7]朱瑞兆.风压计算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2-18.

篇10

关键词: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围护结构;外墙保温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一、现阶段我国民用建筑节能发展现状

(一)民用建筑节能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潜力

我国民用建筑不仅耗能高,而且能源利用率低,单位建筑能耗比较高,对资源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所以现阶段大力推进建筑节能非常有必要,民用建筑节能潜力很大。

(二)民用建筑节能设计现状

目前节能设计还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像对待防火设计、防水设计那样主动。从设计文件完成的先后和质量,可以发现不少节能设计是在被催促下完成的,使正确的计算结果不能完全落实到施工图中,建筑节能目标无法实现。

二、我国建筑节能标准的几个问题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开始的,根据先居住建筑后公共建筑,先北方后南方,先城镇后农村的原则,建设部于1986年3月颁发了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86),1986年8月1日试行,节能目标30%。1995年12月建设部批准了“JGJ 26—86”标准的修订稿,即《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95),1996年7月1日施行,节能目标50%。

2001年建设部颁发了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2001),2001年10月1日施行,节能目标50%。2003年建设部颁发了行业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2003年10月1目施行,节能目标50%。2005年4月26日建设部召开了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宣贯会,规定2005年7月1日实施。

为什么首先制定、实施北方地区(当时称为“集中采暖地区”,“三北地区”,目前称为“严寒、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这是因为我国北方寒冷和严寒地区,不管是实施节能设计标准前,还是现在,每年有4至6个月采暖期,采暖是生活不可缺少的措施。如果要说以前和当前的区别,只是采暖期长短和室内环境参数的不同,采暖能耗是必不可少的。采暖耗能在当时(80年代末9O年代初粗略统计)占全国采暖空调总能耗的86%。

其次,寒冷和严寒地区占全国陆地面积约70%,在该地区的建筑约占全国建筑面积的50%。

第三,居住建筑又在城镇建筑中占一半以上。这就是当时确定的先北方后南方,先居住建筑后公共建筑的原则,即首先抓“量大面广”建筑的能耗。

三、我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设计方法

(一)民用建筑节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节能材料的选择

目前民用建筑材料市场上供应的节能材料种类单一,且大多为一次性能源。目前使用的节能材料大多从国外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形成主流产品与技术的不多,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而且产品的价格较高,为普通推广应用节能材料带来难度。另外部分开发商片面的追求降低住宅建筑节能成本,没有综合考虑节能效果、建筑节能的全部费用等因素;或者缺乏对节能新产品的了解,往往造成节能材料选择使用不当,影响住宅建筑的节能效果。

2、节能技术的不足

民用建筑节能在我国还属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还没有一套成熟、通用的体系,有些不成熟的节能技术,往往会造成一些垃圾建筑及建筑垃圾的产生,降低住宅的耐久性,不利于建筑结构的稳定,损坏建筑结构主体,缩短房屋的寿命,例如外墙内保温、外墙自保温、夹芯保温等做法所产生的一些问题正在加剧一些垃圾建筑和建筑垃圾的产生的速度。

3、节能住宅的检测与验收方法不完善

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建筑热工法检测建筑节能是否达标,建筑墙体的传热系数是建筑热工法现场测量中最关键的一项指标。现场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热流密度、室内外气温、保温建筑墙体的室内外表面温度以及热流计的两表面温度。此测试方法以测试单元墙体热工性能代表整栋楼的墙体热工性能,测试时代表性的测点难以确定,难以迅速和全面地确定建筑小区内所有建筑墙体及屋面的传热系数值。

另外,保温工程作为一项分项工程,目前仍缺少相应的检测验收标准,国家建筑安装统一验收标准中也未列入相应的内容,施工质量难以得到很好的保证。

(二)民用建筑节能设计的方法

1、围护结构的节能措施

民用建筑节能由维护结构的节能措施和设备节能措施两部分组成。采取节能措施比未采取节能措施总能耗应减少50%。

(1)建筑单体空间设计

在充分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分隔,以改善室内通风、采光、热环境等。如在北方寒冷地区的住宅设计中,可将厨房、餐厅等辅助房间布置在北侧,形成北侧寒冷空气的缓冲区,以保证主要居室的舒适温度。

(2)民用建筑热工设计气候分区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分区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建筑热工设计应与地区气候相适应。

2、建筑单体节能设计措施

(1)体形系数设计要求

体形系数设计应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严寒、寒冷地区的建筑宜采用紧凑的体形,缩小体形系数,从而减少热损失。干热地区建筑的体形宜采用紧凑或有院落、天井的平面,易于封闭,减少通风,减少极端温度时热空气进入。湿热地区建筑的体形宜主面长、进深小,以利于通风与自然采光。

严寒、寒冷地区公共建筑的体形系数应≤0.40。当不能满足规定时,必须按相应的标准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严寒、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的体形系数应≤0.30。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则应进行围护结构的综合判断。严寒、寒冷地区应调整外墙和屋顶等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使建筑物的耗热量指标达到规定的要求。

(2)建筑外门窗节能设计

①控制住宅窗墙比

住宅窗墙比是指住宅窗户洞口面积与住宅立面单元面积的比值,《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部分)》对不同朝向的住宅窗墙比做了严格的规定,指出“北向、东向和西向、南向的窗墙比分别不应超过20%、30%、35%”。

②提高住宅外窗的气密性,减少冷空气渗透

如设置泡沫塑料密封条,使用新型的、密封性能良好的门窗材料。而门窗框与墙间的缝隙可用弹性松软型材料(如毛毡)、弹性密闭型材料(如聚乙烯泡沫材料)、密封膏以及边框设灰口等密封;框与扇的密封可用橡胶、橡塑或泡沫密封条以及高低缝、回风槽等;扇与扇之间的密封可用密封条、高低缝及缝外压条等;扇与玻璃之间的密封可用各种弹性压条等。

③改善住宅门窗的保温性能

户门与阳台门应结合防火、防盗要求,在门的空腹内填充聚苯乙烯板或岩棉板,以增加其绝热性能;窗户最好采用钢塑复合窗和塑料窗,这样可避免金属窗产生的冷桥,可设置双玻璃或三玻璃,并积极采用中空玻璃、镀膜玻璃,有条件的住宅可采用低辐射玻璃;缩短窗扇的缝隙长度,采用大窗扇,减少小窗扇,扩大单块玻璃的面积,减少窗芯,合理地减少可开启的窗扇面积,适当增加固定玻璃及固定窗扇的面积。

(3)建筑外墙节能设计

在其它情况基本不变的条件下,高层建筑节能设计可应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在实施时可多采用轻型保温板材和保温涂料。现在,复合墙体的设计理念和高效建筑绝热材料不断推广。对于部分较为重视建筑视觉的工程,建筑节能设计可应用外墙内保温和外保温相结合的设计形式,在墙体做内保温加固处理后进行外保温处理。相对于外墙内保温来说,外墙外保温效果更佳,不仅可大幅降低取暖成本,还可完全避免热桥。在保温厚度合理情况下,不会轻易出现保温层内部或结构内表面冷凝的现象。由于结构墙体的热存储能力被充分发掘,室内热稳定性得到改善,墙体外保温无论在夏季还是冬季都取得了很好的作用,隔热保温作用效果显著。

(4)建筑屋顶节能设计

屋面节能措施的要点,其一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密度较大、导热系数较高的保温材料,以免屋面重量、厚度过大;其二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吸水率较大的保温材料以防屋面湿作业时因保温层大量吸水而降低保温效果,如选用吸水率较高的保温材料,屋面上应设置排气孔以排除保温层内不易排出的水分。现在,高效保温材料已经开始应用于屋面,一些建筑的屋面保温,采用膨胀珍珠岩保温芯板保温层代替常规的沥青珍珠岩或水泥珍珠岩做法,就克服了常规作法的诸多缺点。这种保温芯板施工方便、价格低廉、不污染环境;芯板为柔性制品,不仅适用于具有平面的屋面,也可用于带有曲面的屋面,其保温工程更可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叶宇凡,吴建英.房屋建筑节能设计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9.19.

篇11

居住空间是人们为满足家庭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创造的人居环境空间。是人们长时间逗留和休息的场所。如今,人们为营造更加舒适和美好的生活环境,在入住前都要进行一系列的装修和装饰。近年来,关于居住空间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引起越来越多的担忧和重视。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对当地居住空间环境质量参数进行采样研究。发现不管是从物理环境方面还是装修装饰材料方面都存在着很多影响人健康的因素。然后就在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相关参数标准。由于官方标准比较完善,居住空间环境治理在国外起步较早。在我国,200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标准化委员会起草了关于室内装饰材料的10项环保标准,该标准从保护人体的健康出发,首次全面规定了室内空气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放射性四类共19个指标的限量值。同年环保部门也对外开展监测服务。对甲醛、苯、二甲苯、氨气、氡、放射性物质、可吸入颗粒物等项目进行监测,每年对外监测500户左右。可是这些措施及效率显然不能够对现实的情况进行改善。在监测研究方面,我国室内环境监测技术设备比较落后,自动化程度较低。大多数监测控制手段都是采用传统的人工现场采样品,然后使用精度不高的实验室仪器进行分析。测得数据的效率太低。人力财力成本也相对较高,不利于居住空间环境控制系统的推广和普及。近年来,雾霾天气成为城市环境问题的新话题,虽然政府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方面投入很大,但是成效并不明显。由于建筑材料的围隔,使得室内空气有别于室外。强调大气污染的控制的同时,也应该将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问题提到足够重要的高度。如果设计师忽视在居住空间设计中的物理环境,以及装修过程中给业主带来更多非健康的后续问题,将会造成比雾霾天气更大的危害。

2界定居住空间设计中健康标准的重要性

完善和健全居住空间健康标准已经迫在眉睫。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破坏也日趋加剧,健康问题将是21世纪的重要命题之一。居住空间中健康标准的构成应以标准化的考核来界定,不仅可以提供一个完整清晰的科学数据参照,还对居住空间组成因子要求的更加完善。

1)人体健康的要求。

健康是每位家庭成员关心的问题,而居住空间中存在对人体有害的因子,更是会激化人与居住空间之间的矛盾,随着矛盾的不断增大,人会自动的远离环境或改造成新的环境。不同人群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有所不同。特殊人群要求会更加严格,例如:患有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肺结核、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这类人群对空气质量比一般人要求会更高。

2)整体(社会)节能减排需求。

居住空间由不同属性的客观物质构成,有些则是不可再生资源。从长远的规划和科学的利用的角度使用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同时也能节约物质资源,减少和避免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随着社会在不断地向前进步,家庭中不利于健康和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最终将会被拆除丢弃,这一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建筑环境垃圾。若从设计开始就将观念与标准植入其中,就无形中节省了社会的物力、财力和资源。

3)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人们的意识观念在不断地向前推动,对居住空间中的客观物体标准也会更加严格,提前做好健康标准界定,不仅在发展方向领先世界,同时也在资源上做到节约。保留那些暂且不开发物质资源为后代的需求留有余地。

3居住空间中健康环保指标的构成

1)空气质量。

空气在所有空间中扩散流动,是人们密切接触的生活要素。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和社会节能减排要求的提出,建筑物密闭程度不断增加,人均占有面积相对较小,加上空调通过降低通风率来维持原供暖和制冷的做法,会导致室内与室外空气的交换量减少,使居住空间内一些污染物的浓度甚至高于室外。居住空间中的空气污染如今也像外环境污染一样,给人们带来许多健康危害。所以居住空间的空气质量是健康标准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2)通风量。

通风量即从外界进入空间的总气流量。居住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建筑的围合空间,需要被输送一定量的新风以改善居住空间空气质量。保障通风量是改善居住空间环境的重要手段。所以,将通风量引入居住空间的健康指标是很恰当的。保证居住空间中所需的通风量不仅可以将室内污浊的空气及时的排出,引进新鲜空气,加强空气流动,而且,在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期间也有一定新鲜空气的交换和补充。营造更加健康良好的高品质居住空间环境,有益于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3)采光量。

采光量即空间所进入的光通量。居住空间的采光可以分为人工照明和自然采光,白天大多来自自然采光。柔和的光线和充足的采光量使人从视觉和心理上切实地感受到居住空间的和谐与温馨。太阳光可以杀死居住空间空气中的微生物,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如今大量的装修设计随意封闭窗户或者减少开窗面积带走了明媚的阳光,居住空间中的采光并不能得到满足。所以居住空间中的采光量是衡量居住空间健康标准的重要组成元素。

4)装修及装饰材料污染控制值。

装修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居住空间内的空气质量。通常有毒有害的装修材料是居住空间空气污染的重要源头。就当前充斥在中国市场的各个品牌的装修材料来说,很多都不能达到环保标准,污染物含量及物理性能等项目超标问题很普遍。目前市场状况并不乐观。要想真正还原健康的居住空间,就必须细化装修材料的控制标准并将其作为重要指标加入健康标准的界定中。这样不仅能在行业中提供有效的依据,并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材料生产上所忽视的问题。

4在设计中具体的实施要求

1)设计观念的转变。

从居住空间的设计上来说,健康标准的界定不仅仅是对材料和施工方面的具体把控,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在设计开始实施阶段就把健康和环保理念作为出发点和目标运用到设计中去。因为节能、低碳、环保设计已经是现代设计发展的主流趋势。

2)自然元素的还原。

居住空间健康标准的界定还应该强调自然元素的还原。将人们所感受到的自然元素要最大程度地得到还原。在居住空间的设计中可以考虑窗户的开启面积,经过不断的采集数据并将这一数据做到科学化、合理化,以保障日照采光及通风换气的基本要求。比如居住空间内的自然采光系数即室内全天光照度与室内距离采光窗中点地面1m高、1m远的采光天然光照度应不小于1%,居住空间的窗地比不应小于1/8等等。

3)装修及装饰材料合理选择及使用。

居住空间在入住前都要进行装修和装饰。而现今大多数人在此方面往往过度装修,只顾追求居住空间的奢华与美观,而很少考虑布局和材料应用的环保性能,致使一些危害人健康的装修材料像隐形杀手一样进入居住空间。不论是像花岗岩这样的自然材质,还是经过加工的合成材料,都有一定的危害性。比如,天然的大理石具有很强的放射性,运用在居住空间的设计中会对人的健康有潜在的威胁。另外,在装修中常常被用到的三夹板、人造板等板材,甲醛是作为粘合剂的重要成分隐藏在板材的夹层中。随着室温的上升,甲醛释放到空气中的浓度就会增加。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对身体的损害都是致命的。设计师应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环保知识。在设计中推广绿色设计。把健康、安全的居住空间环境作为衡量工程质量的重要指标。优先选用有环保标志的绿色环保材料,并进行绿色施工,改革传统落后的施工工艺。

4)施工过程中的检测与考核。

居住空间存在的问题很多是在设计初期和施工前期就可以加以控制的。国外的一些小学在施工和设计中都非常重视过程中的材料考核与检测。在每个环节都有专业的团队制定一系列的环保健康标准来规范和考核。在居住空间中我们也可以适当合理的采纳这样的模式,依照具体完善的健康指标,将这一合理的数据真正的运用到居住空间的健康环境建设中。

5期待行业标准的出现与未来展望

篇1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Yantai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College plan to produce a number of single level standard spur gear reducer, whose transmission power P = 10Kw, active shaft speed of motor drives n = 960rpm, gear ratio i = 4, one-way operation, closed, stable load, and service life is10 years, single shift working system. It required that assembly drawings and part drawings have the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of driving shaft, driven shaft, driving gear, driven gear, and the preparation of driving shaft and driven shaft.

关键词:传动装置;圆柱齿轮

Key words: transmission device;cylindrical gear

中图分类号:T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056-01

1拟定传动方案及机构简图

机构简图如图1所示。如何合理布置传动顺序,可按下列原则加以配置:①带传动与齿轮传动同时应用时,应尽可能布置在高速级,使之在传递相同功率时,转速较高,扭矩较小,结构较紧凑。②蜗杆传动应布置在高速级,使其工作齿面有较高的相对滑动速度,以利于形成油膜,提高效率和承载能力,延长寿命,同时也可获得较小的结构尺寸。③圆锥齿轮因精度等级较高的圆锥齿轮制造较困难,应限制其圆周速度。

2确定减速器的类型

减速器的类型很多,选定的类型为一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

3电动机的选择

①选择电动机的类型:根据生产实际性选择Y系列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②电动机功率的计算:根据题目要求选用同步转速为1000/min的电动机。因此,电动机型号为Y180L-6,其额定功率为15kw,满载转速970rpm,基本符合题目所需要求。③计算总传动比及分配各级传动比:传动比的计算:选定电动机后,根据电动机的额定转速n及工作机轴转速nw,计算传动装置的总传动比:i=n/nw。分配各级传动比:传动装置总传动比i是各级传动比的连乘积。

4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

4.1 齿轮的选择及设计计算

4.1.1 选择齿轮材料几精度等级小齿轮选用45钢调质,硬度为220~250HBS;大齿轮选用45钢正火,硬度为170~210HBS。精度等级选8级精度,要求齿面粗糙度Ra≤3.2~3.6μm。

4.1.2 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设计因两齿轮均为钢质齿轮,可用公式求出d1值。确定有关参数与系数:①T1;②载荷系数K,查表取K=1.1;③齿数z和齿宽系数ψd;小齿轮的齿数z1取为25,则大齿轮的齿数z2=100。因单级齿轮传动为对称布置,而齿轮齿面为软齿面,选取ψd=1。④许用接触应力[бH]。

4.1.3 主要尺寸计算:d1=mz1=2.5×25=62.5mm;d2=mz2=2.5×100=250mm;b=ψd・d1=1×62.5=62.5mm。经圆整后取b2=65mm;b1=70mm;a=1/2m(z1+z2)=1/2×2.5×(25+100)mm=156.25mm

4.1.4 按齿根弯曲疲劳强度校核由公式得出бF,бF≤[бF]则校核合格。确定有关系数与参数:①齿形系数YF。查表得YF1=2.65,YF2=2.18。②应力修正系数YS。查表得YS1=1.19,YS2=1.80。

4.1.5 验算齿轮的圆周速度v:v=πd1n1/60×1000=π×62.5×960/60×1000=3.13m/s。由此可知,选8级精度是合格的。

4.2 从动轴的设计计算

4.2.1 选择轴的材料,确定许用应力由题条件知减速器传递的功率属中小功率,对材料无特殊要求,故选用45钢并经调质处理。由表查得强度极限бB=650MPa,再由表得许用弯曲应力[б-1b]=60MPa。

4.2.2 按扭转强度估算轴径根据表得C=118~107。又由公式得:考虑到轴的最小直径处要安装联轴器,会有键槽存在,故将直径加大10%~20%,取为25.74~30.96mm。由设计手册取标准直径d1′=30mm。

4.2.3 设计轴的结构并绘制结构草图由于设计的是单级减速器,可将齿轮布置在箱体内部中央,将轴承对称安装在齿轮两侧,轴的外伸端安装半联轴器。1)确定轴上零件的位置和固定方式。要确定轴的结构形状,必须先确定轴上零件的装配顺序和固定方式。齿轮从轴的右侧装入,齿轮的左侧用轴肩定位,右侧用套桶固定。这样齿轮在轴上的轴向位置完全确定。齿轮的轴向固定采用平键连接。轴承对称安装于齿轮的两侧,其轴向用轴肩固定,轴向采用过盈配合固定。2)确定各轴段的直径。如图2所示,轴段①(外伸端)直径最小,d1′=30mm;考虑到要对安装在轴段①上的联轴器进行定位,轴段②上应有轴肩,同时为能很顺利地在轴段②上安装轴承,轴段②必须满足轴承内径的标准,故取轴段②的直径d2′=35mm;用相同的方法确定轴段③、④的直径d3′=40mm,d4′=50mm;为了便于拆卸左轴承,取d5′=35mm。3)确定各轴段的长度。齿轮轮毂宽度为70mm,为保证齿轮固定可靠,轴段③的长度应略短于齿轮轮毂宽度,取为68mm;为保证齿轮端面与箱体内壁不相碰,齿轮端面与箱体内壁间应留有一定的间距,取该间距为15mm;为保证轴承安装在箱体轴承座孔中(轴承宽度为18mm),并考虑轴承的,取轴承端面距箱体内壁的距离为5mm,所以轴段④的长度取22mm,轴承支点距离l=128mm;根据箱体结构及联轴器距轴承盖要有一定距离的要求,取l′=75mm;查阅有关的联轴器手册取l″=70mm;在轴段①、③上分别加工出键槽,使两键槽处于轴的同一圆柱母线上,键槽的长度比相应的轮毂宽度小约5~10mm,键槽宽度按轴段直径查手册得到,取10mm。4)选择轴的结构细节,如圆角倒角退刀槽等的尺寸。

参考文献:

[1]关阳.机械零件设计指导.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篇13

关键字:建筑节能 标准 

我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由于片面的强调降低基本建设的造价和减轻结构自重,导致一再削弱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水平,采暖和空调能耗大    ,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很差。现我国建筑用能已接近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3。

建筑在我国分为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工业建筑本身能耗不大,所以国家还未对工业建筑作节能方面的要求。民用建筑又分为两大类: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在各专家编写规范之前的社会调查阶段中由电业总局与燃气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就目前

热系数,单位是w/m .k。λ为此公式求值过程中的关键数据,也是每种材料的固有的属性。她的名词解释为:1m厚的物体,两侧空气温度差为1℃,1h通过1m2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w/m.k 。通常把导热系数λ小于0.3 w/m .k并能用于绝热工程的材料,叫做绝热材料。导热系数是绝热材料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热物理指标。例如:普通混凝土λ=1.74w/m .k,钢筋混凝土λ=1.51w/m .k,多孔砖λ=0.58w/m .k,聚乙烯泡沫塑料λ=0.047w/m .k,聚氨酯硬泡沫塑料λ=0.0216w/m .k,(这种材料在全球范围内尤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作为建筑绝热工程中最普遍使用的材料),而铸铁λ=49.9w/m .k。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卡特比勒办公楼的外墙部分设计采用聚异氰脲酸酯(pir),这种更新型的材料λ=0.020w/m .k,属绝热材料。这便是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值的求解过程。

778论文在线  / 下面结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上海地区的各部分围护结的隔热要求构逐一探讨:

1.屋面:k≤0.70w/m2.k

我们的习惯做法一般可以满足这个要求。例如:120厚现浇混凝土楼板+20厚水泥砂浆找平层+泡沫混凝土找坡层最薄30厚+40厚的λ=0.03w/m .k挤塑板(xps)+防水层+20厚水泥砂浆保护层,这样的做法就可以达到k≤0.60w/m2.k。须注意关键的保温层一般应选用40厚挤塑板,若选用聚苯板,厚度应增加至60。

2.外墙:k≤1.0w/m2.k

不作外墙保温的习惯做法是绝对达不到这个新规范要求的。例如:20厚水泥砂浆+240厚多孔砖+20厚水泥砂浆的无外墙外保温的传统构造传热系数k=1.66w/m2.k,即便在前段时间简易的外墙保温做法-保温砂浆,也达不到规范的新要求。经计算得知:在墙体与外墙砂浆之间增加20厚的λ=0.03w/m .k挤塑板,这样的构造使得外墙整体的传热系数k=0.86w/m2.k<1.0w/m2.k。这叫做外墙外保温技术,是业界内公认的一种效果很好的做法。他的优点是技术成熟,产品寿命较长,也可使外墙的主要部分受到保护,大大降低温度应力的起伏,提高结构的耐久性。但他的缺点是在高层建筑中有安全隐患,外墙面砖的做法受到限制。外墙内保温的做法不能很好的解决建筑热桥的问题,同时房间内部使用和改造都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现在工程上已很少用这种做法了。还有一种做法叫做中间保温,做两层墙,中间夹保温材料,这种做法效果好,是建筑保温的发展趋势,国外的工程中这种做法早已普及,在我国的发展受到限制主要是因为一造价高,二构造做法与现行的做法差别太大,影响面广,难以一时普及。

3.外窗部分

篇14

关键词:标准层;建筑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a standard layer, described on a standard layer desig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plane constitute, final to explore layer design of the various types of building standards.Key words: standard layer;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标准层的相关概念

高层建筑中,建筑除了受竖向荷载作用外,还要考虑风力或地震力引起的水平荷载,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标准层设计的自由度。高层建筑的竖向交通系统以电梯为主,楼梯只是一个消防疏散和短距离运输的辅助手段,这点对标准层平面布局的灵活性构成了极大影响。

在建筑水平与垂直系统中,有由大多数相同的楼层重叠起来的空间,这些空间的建筑、结构、设备等性质均相同,称之为标准层。

2 标准层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重复性原则

标准层的竖向积层,向空中发展是含有标准层建筑的固有属性。有效水平重叠与合理垂直贯穿是建筑标准层设计的基本精髓,揭示出高层建筑的实质构成。为此,重复性是标准层设计要遵守的最为基本原则。这种重复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完全重复和部分重复。完全重复是最为常见和最简单的重复原则,即标准层平面的各项要素都完全一致,随着建筑的日新月异,完全机械式的重复所带来的空间单调、形式乏味被人们所重视,而部分重复原则在标准层的设计中表现了更为强大的优势。

2.2 高效性原则

高效、集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针对标准层这样一个容纳丰富社会活动的场所来说,更加具有现实性,提高标准层空间的高效利用率、使用率等关系到整栋建筑的综合效益,充分发挥标准层高效性原则是现在以至将来标准层所必须遵守和充分重视的基本设计原则。

2.3 安全性原则

标准层的安全性原则主要指交通组织、消防疏散的安全性以及结构材料的坚固性。

2.3.1 交通疏散的安全性由于标准层建筑面积一般都较大, 使用功能复杂,各种设备管线繁多,人员密度大,人和各种物品的流动量大,引起火灾的潜在因素颇多。发生火灾时,将被火情围困人员迅速安全地疏散到地面安全地带是防火疏散设计的重要环节。疏散设计的原则是路线简单明了,便于人们在紧急时进行判断,同时提供从室内任何位置向两个方向疏散的可能性。

2.3.2 结构材料的坚固性不同性质的建筑等级都有规定的使用年限,这种划分主要就是从建筑的结构、材料的耐久性来确定的。在合理的结构选型基础上,要保证建筑材料的可靠性,保证标准层的使用寿命。由于我国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多建筑不能完全按照规范的使用年限进行维修和拆除,所以,在标准层的结构选取、材料配比上要放宽限度,尽量为延长建筑的使用周期做出富余,这也是保障标准层安全性的重要一点。

2.4 经济性原则

标准层的经济性长期以来一直是设计者和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标准层形状的经济效益主要从长宽比予以考虑。相对来说,随着建筑层数、规模的增大,办公、商务等需要有较大进深的建筑更适合用点形的塔式;旅馆、住宅、医院等更适合用条形的板式,由于在大规模时进深受限,如果要采取塔式不得不采用内天井,而损失使用效率。在这种情况下,标准层长宽比较小(≤2)的宽板式高层得到了广泛的采用,如果利用得当常能有效地利用塔式和板式的长处,避开短处。

2.5 人本性原则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已经成为当代建筑师创作的基本原则,是以人的基本生活、心理、行为和文化物质为出发点的设计。

2.5.1 人性化建筑的目的就是为人服务,人性化是建筑的生命,在今天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强调人性化设计更有必要。标准层人本性设计就是要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新一代建筑标准层空间布局更为灵活,空间设计的侧重点应向营造宽松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转变。在设计中“中庭空间”“、景观空间”“、交往空间”“、共享空间”的概念不断被采纳,并与功能空间相结合,为标准层人性化设计铺开道路。

2.5.2 可持续性对自然的渴望是人的本性, 注重标准层生态化设计是人本性的重要体现。要保持生态必然要做到节能,两者互为因果关系。可持续性建筑标准层设计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设计中要紧紧把握“注重效益、崇尚自然、尊重科学”三个生态建筑基本点。“注重效益”就是“建造房屋少用资源,使用房屋节约能源”“,崇尚自然”就是通过建筑设计和构造的处理手法,实现建筑标准层平面高效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隔热和遮阳。“尊重科学”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建筑标准层的设计达到生态建筑的要求。

3 标准层的平面构成手法

3.1 组合连接

组合连接简称组接,可分为硬连接和软连接,都是将相同或不同的若干个形状有序连成一体的构成方式。

3.2 复合叠加

复合叠加是将相同或不同的几何平面采用“交集”相叠形成新的平面形式。如方形的叠加、圆形的叠加、方与圆的叠加等。采用这种方法,可在基本几何形体的基础上以复合方式衍生出多样化的建筑体形。

3.3 网格旋转

这种组合方式往往是利用单一的几何形平面单元在平面构成网格上进行圆周式转动,以简单元素做平面进行立体构成的变形处理,可以打破简单形体重复的单调、乏味,获得非同一般的效果。也可将不同的形以几何中心为圆心进行多角度旋转。此种构成方式虽然平面形式简单,但逻辑性很强,对构件尺寸设计及施工的精度要求很高。这些处理都能产生光怪陆离的平面及立体形态。

3.4 边角切割

边角切割是在完整基本几何形上做局部的简单剪切,是标准层构成及建筑造型上最为常用的手法之一,是在简单几何形平面基础上,用直线或曲线为“刀”对其进行切削,构成新的平面形式。

3.5 多向扭曲

扭曲是将基础几何形标准层平面隔层按着某种规律进行不同角度的扭曲变异或在“力”的作用下整体变化,如矩形弯成弧形,扭成 S 形等,这些均可产生奇妙的新型平面空间关系和赋有雕塑感的建筑形象。

3.6 自由成形

自由成形就是适形的平面形式,是依据场地环境条件和造型上的需要,充分利用钢筋混凝土的可塑性,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平面形式。复杂的基地形状,不规则的边缘条件,采用不规则图形设计的方式布置建筑,使建筑的体型与基地相呼应,是建筑师设计的基本手法。这种构成方式虽然不能有明显章法可循,但一定是有机的、整体的、符合形式美物质运动规律的。

4 各类建筑标准层设计

4.1 居住类建筑

以居住为使用主体的建筑标准层平面多以单元(住宅单元、客房单元)形式出现,各单元空间划分方式基本相同,规模大小差别不大,基本表现均质空间效果。建筑外观也呈均匀变化趋势,很少出现大面积体快及材质的对比处理。

4.2 办公类建筑

办公使用空间的变化较为丰富,根据办公类型的不同而不同:或者出现标准的办公单元;或者全部是无具体分隔的开敞大办公空间;或者是大小不同空间的混合配比。平面使用空间的多样布局带来建筑体形的变化多端,所以办公建筑的造型是最为活跃的。尽管体形如此丰富,其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还是有章可循:现代而不失素雅、华贵而尽显端庄,始终本着在统一中寻求变化的形态生成原则。

4.3 综合类建筑

综合楼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建筑形式,其使用功能不唯一,或许以某种为主,或者各自为政。这种建筑标准层的体形特征就要相对复杂一些,如果是以某种使用类型为主的,自然建筑形象偏向于某种建筑类型;若各种使用功能混杂其间,难以明确区分时,其建筑造型也就自由活泼得多,人们关注的已不在于它的具体功能,而是一种审美情趣和建筑风格的表现。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