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建设调研范文

企业信息化建设调研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信息化建设调研,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信息化建设调研

篇1

随着同质竞争和技术替代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运营模式下的电信企业盈利能力减弱,增长乏力,固定电话发展一路下滑。因此,如何顺应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要求,破解固网业务经营的难题,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是每个固网运营商必须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公司的要求,××分公司积极应对挑战,全方位实行转型,保持业务收入持续增长。首先业务转型。以“我的e家”、“商务领航”品牌统领,在传统电话、小灵通、宽带的基础上,加入itv、ict、号码百事通、增值业务等新元素,提供丰富的综合信息服务。第二,网络转型。全面实施“光进铜退”、“光纤扫楼”工程,实现光纤到楼宇到村组,村村通宽带,为××市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先进可靠的网络基础。第三,组织架构转型。以客户为中心,积极开展渠道建设,建成政企客户、家庭客户、个人客户等三个营销渠道,成立ict、号百、vip保障中心,重新理顺工作流程,企业的管理模式与转型相适应,保障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分公司在转型发展中稳中求进,在苏北、苏中地区一直保持领先位置,行业组网项目建设在扬州全区率先并走在全省前列,名列全省县级(市)前十位。

在新一轮的电信业重组改革中,中国电信成功收购cdma网络,推出中国电信移动业务的天翼品牌,标志着我们进入全业务经营的时代。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打造全新移动通信业务的同时,将移动业务充分融入到“我的e家”、“商务领航”品牌以及互联网业务中,开展全业务融合经营,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服务,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二、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强势推进信息化建设。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加快推进信息化将是今后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这对××电信分公司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进下,××分公司深入执行相关要求和部署,加大投入力度,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强势推进信息化建设。

1、立足实际,准点切入,增强信息化承载平台建设。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秉承政府主导,政策激励,整合资源、合力推进的原则,我们把着力点放在了开发推广信息化应用上,以应用增强各行业的竞争力,助力电子政务建设,服务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专门针对行业应用推出了相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内容涉及政府、教育、交通、金融、房地产、物流、旅游等多个行业。使用的技术从单一的信息、话音类到复杂的视频、数据等多媒体融合产品。其中力推的“商务领航”品牌将众多it软、硬件产品、电信的基础通信业务和增值业务相融合,为商业客户搭建了一个专业的、安全可靠的、高效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目前,××电信已经成功地为我市20多个行业提供了针对性强的信息化解决方案。20*年7月实现了××市“电子政务”和“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在309个行政村的全覆盖,为打造阳光政府奠定网络基础,满足了政务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年垫资投入500多万元,将社会面监控系统延伸至全市13个乡镇,共建监控探头数量达到283个,城区还将新建136个网点,近期实施52个,整个系统技术先进、功能齐全,并与上级公安机关实现联网,为科技强警,打造平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教育系统,××电信分公司与全市10所中小学校联系,通过“家校通”创建校园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有效提升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的信息化水平,目前,×ד家校通”用户已到达9800户。在卫生系统,实现全市城乡卫生系统组网、医保联网,加强了卫生系统监管。与此同时,我们与工商局联合,创新开发“放心通”项目,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得到了省、市工商部门的认可。

2、整合资源,多方共建,全力推进信息化融合进程。

坚持政府主导,动员、统筹、整合社会力量,根据信息化发展规划,按照整合资源、多方共建、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合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5月19日,××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13个乡镇分管负责人,30多名企业家代表在××市沿江经济开发区召开“信息化助推××工业经济发展”专题讲座暨全市信息化工作推进会议。会议现场,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吴冬生与中国电信××分公司签订《××开发区信息化推进战略合作协议》,协议内容涉及开发区基础设施及民生环境等方面,力求通过信息化发展加快沿江综合招商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开发区企业提供“一揽子”、“一站式”的综合信息服务解决方案和专业化的技术服务支撑,汇聚区镇中小企业,形成区镇工业经济网络平台。与此同时,市信息办、科技局与××电信紧密联合,顺利开通“××商网”,成为××市继广播、电视、报纸之后的“第四媒体”。这些都标志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正在进入新的阶段。

3、宣传普及、应用推广,促进群众信息化素质提升。

在宣传普及方面,××分公司联合相关政府部门,组织了相应的技能培训,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普及活动。由××市电信分公司、市新农办、文化旅游局、团市委、体育局等五家单位联合,成功举办了首届农民互联网技能大赛,为农民互联网技能竞相持续展示提供了平台,有效提升了群众信息化素质。

在应用推广方面,通过信息化示范村、镇的建设,示范户的选择培育,通过正向引导和全方位的服务,带动周边村、镇、农户调整农业结构,加快推进信息化在农村市场的应用,服务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已建成信息化示范镇10个,信息化示范村55个,实现了村村通宽带,建成13个乡镇网站,68个村级网页,乡情网渗透率达到40.69%,oa办公开通率、平安乡镇覆盖率均达到100%。下一步还要加大建设力度,力争提前实现信息化先进市的创建目标。

三、以人为本,提升质态,追求企业价值与客户价值共同成长。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组织学习,开展活动,结合企业转型,拟定20条思考题下发,使每一位员工都参与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来,并通过学习交流提升自身素质,在全公司上下形成了顺应社会经济调整要求,以信息化破解固网发展难题的共识。与此同时,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抓手,开展多方面的培训,并广泛开展“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企业转型”为主题的争创活动,鼓励员工立足本岗位,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磨练、不断创新,以先进的企业文化来提高员工素质,挖掘员工潜能,激发员工活力,提升企业质态。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9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已经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拥有全国发明专利总数的65%,占据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75%的城镇就业机会,是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1]。2013年,工信部将以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为重点,积极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在创新、管理、市场、信息、融资等方面帮助中小企业发展[2]。

为加快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带动济宁地区的经济发展,2013年,课题组联合济宁市科技局、任城区中小企业局、微山县中小企业办公室在济宁市十二县市区200多家中小企业发放了调研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6份。调研问卷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需求等内容进行了调研分析,并针对其发展困难给出策略方法,希望能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1 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调研数据显示,最近几年,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中小企业的发展稳步提升,但整体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研发资金短缺、缺乏创新意识、高技术人才匮乏、短期行为较为突出、社会服务系统偏少、市场信息闭塞等等,这些问题均制约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1)制约当前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

针对制约当前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8个主要因素对企业的影响程度进行调研后,对数据进行了汇总,并统计出选择各因素影响程度的企业数量占总调研企业数量的百分比,如表1所示。

表1数据显示缺乏创新资金是各企业的最大问题,其次缺乏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缺乏与外界技术合作的渠道也困扰着相当多的企业,还有一些企业感觉技术创新决策的难度和风险太大。

(2)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服务需求

调研各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时所需要的服务后,对数据进行了汇总,如表2所示。

表2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对以上服务需求明显,特别是研究报告、政策咨询、科技成果评价与技术评估。

1.2 济宁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下面为对中小企业当前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管理、销售、创新的现状,以及应用信息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的调研情况。

(1)信息化应用和建设情况

此项调研首先围绕一系列问题展开,如企业是否有网站?企业是否在使用自动化生产系统?企业是否有完善的进-销-存管理系统等?然后用统计分析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最后把调研结果用折线图的形式直观的显示出来。图1所示为部分调研结果。

图1 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

从图1可以看出济宁市中小企业拥有自己网站的仅占20%多,正在使用自动化生产系统的也仅占40%,而有进销存管理系统的企业数量也不足50%。从以上数据可知济宁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程序不仅远低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也低于上海、天津、青岛、无锡等国内经济较发达地区。

(2)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调研数据显示,有59.5%的企业认为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时缺乏技术和维护人员,也就是信息化人才,50%的企业认为资金短缺,48.9%的企业感觉缺乏产学研合作渠道。如图2所示。另外还有部分企业对信息化作用认识不足,认为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大,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时没有把实际的企业数据整合起来,未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及决策起到应有的巨大支撑作用。

图2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3)信息化需求

调查发现,随着信息化知识的推广与普及,济宁市中小企业已经认识到应用信息化的重要性,如节约成本、提高生产率、高效管理等,所以各企业积极增加资金投入,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调查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63%的企业急需人才培训服务,34%的企业需要网站建设与维护服务,38%的企业需要软件运营服务,42%的企业希望能通过当地高校和科研部门获得“物美价廉”的信息化服务。如图3所示。

图3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服务

2 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下面根据调研数据,对济宁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需找束缚其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原因。

2.1 高层领导对企业信息化需求认识不足

调查发现,在相当比例的中小企业中,IT部门仅是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者”,信息化决策基本都由企业高层领导制定。但企业高层领导往往缺乏专业信息化主管思维,不能全面考虑各部门的信息化需求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需求。《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与现状白皮书》调查显示,“企业对信息化作用认识不足”这一因素以59.4%的比重占据首位。这也表明了中小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需求认识不足、信息化投入不多、信息化积极性不高,是导致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普及率低,信息化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2.2 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才缺乏

2011年6月―2012年6月底,本课题组在济宁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济宁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份数350份。调查问卷专门针对学生毕业时期的去向、职业的取向、是否愿意去中小企业就业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只有16%的学生愿意去中小企业就业。事实表明即使这16%的毕业生在中小企业就业了,也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这是因为大多数中小企业所需要的是信息化复合人才,包括:网络知识和实战能力的复合;专业知识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复合;企业管理能力和商务运作能力的复合等等。

2.3 信息化建设资金匮乏

目前,济宁市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依赖银行贷款,企业贷款等,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再加上原材料上涨、用工成本增加、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受资金影响不得不减少生产,降低损失。所以济宁市中小企业能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不多,或者说少之又少,这也是很多中小企业寻找免费软件的原因。

3 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促进济宁市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那么济宁市中小企业应该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呢?课题组提出以下几个策略。

3.1 提高中小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中小企业的老板,所以要使信息化建设在中小企业中普及开来,就必须使中小企业高层领导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让他们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举办“信息化新型老板”专题活动

早在2008年,济宁市为了增强中小企业家的自身素质,提高其管理水平,举办了全市“千人创业小老板”提高培训班,市县两级免费培训企业管理人员1000余人,为中小企业跳出家族式管理的圈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在号召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邀请专家学者举办 “信息化新型老板”专题培训活动,使中小企业老板尽快转变对信息化的认识。

(2)树立信息化榜样企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政府可以在每个行业中寻找1-2个经营状况良好,信息化意识较强、信息化建设较好的中小企业,大力扶持,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针对企业发展需求和突出困难,促进供需对接,提高信息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其他中小企业树立榜样。宣传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和信息化服务的典型案例,推广成功经验,引导信息化意识薄弱的中小企业参观学习,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力量,让他们知道可以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提高行业竞争能力,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强化人才支撑,实施引才引智工程

调研数据表明济宁市中小企业急需信息化人才,要解决这个问题,课题组提出“强化人才支撑,实施引才引智工程”的策略,具体实施可通过以下两个办法进行。

(1)在政府、各级职能部门网站上举办中小企业网上招聘活动,大力引进人才。改善管理措施、增加激励措施留住人才。

(2)基于三螺旋理论[3],大学、政府和企业三方相互协调,就人才需求定向培养、技术合作支持等有关事项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稳固产学研交流合作渠道,促进高校、科研单位研发成果产业化,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升级,为中小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服务。

3.3 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助推企业跨越式发展

云计算[4-5]、虚拟化、移动互联网、大数据、SaaS[6-7]等新型技术以其独特的业务和技术特点可以满足中小企业的多种需求,促进其跨越式发展。这些新型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大大降低中小企业的营销成本,还能极大地开拓市场。特别是SaaS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对于破解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难题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 总结

随着经济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济宁市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各种难题:资金匮乏、生产效率低下、高技术人才稀少、商业信息获取不及时、管理力不从心、经营决策缺乏创新等等。课题组对这些难题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课题组希望提出的这些策略和方法能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进而带动济宁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缓解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张晓明,徐子睿.为中小微企业成长破题[N].文汇报,2013-04-28.

[2]新训.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中小企业转型[N].中华工商时报,2013-05-16.

[3]马永斌,王孙禺.大学、政府和企业三重螺旋模型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29-34.

[4]李乔,郑啸.云计算研究现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11,38(4):32-37.

[5]黄剑文.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教育配需系统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12,12(24):32-35.

[6]魏玲,李长云.基于SaaS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9,11(3):74-76.

篇3

关键词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对策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尤其在促进制造企业发展方面,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1-4]。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促进和提升了制造业技术水平,给制造业技术带来巨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为制造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制造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企业利用网络、计算机、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制造企业经济效益和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为分析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2010年7月对以皖南机床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多家制造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分析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对提高制造企业信息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1硬件方面有一定提高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调查资料显示:几乎所有制造企业都配备了电脑,其中拥有10台以上电脑的制造企业占47.9%,甚至有6.2%的制造企业已经拥有100台以上的规模;网络平台建设方面,被调查制造企业中,82.7%的企业拥有局域网,其中50.6%的企业局域网已覆盖了全单位的所有部门;71.9%的制造企业配备有专用的服务器,而且有21.5%的制造企业拥有3台以上的服务器,26.2%的企业拥有5台以上网络设备;34.8%的中小企业计算机联网率超过90%,42.5%的企业内部计算机联网率低于70%。

1.2投资额逐年上涨

根据《e制造》的调查,2009年我国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良好,信息化建设共投资521亿元。根据调查数据测算,在制造企业快速增长的信息化投入的推动下,未来几年内,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预计2010年全年的信息化建设投资为653.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可达21.4%。

1.3加强内部员工的信息素质,注重信息化人员培养

在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许多企业已意识到员工信息素质的重要性。因此,部分资源充沛的大型制造企业利用高等院校和社会资源建立“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进行切实有效的企业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和企业管理人员的企业信息系统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使企业信息化具体组织实施的团队具有全新的信息化理念和新型的知识结构。同时,部分企业还与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与开发,利用其技术优势开发和市中小型企业自身特点和需求的信息产品,甚至与相关大学签订用人合同,制造企业负责资金投入和提供特别奖学金,大学负责对制造企业的信息人才培养,以此吸引和培养信息人才。

2存在的问题

2.1系统应用程度不高,管理不完善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制造企业中全部实现CAD、OA、MIS系统的企业不足10%,目前已实现ERP系统的企业仅占2.9%。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上实施了ERP和CRM方案的企业只有10%左右,实施了SCM方案的制造企业仅占6%左右,绝大多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仅仅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劳动人事管理初级阶段,远远不能适应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导致信息化建设系统应用程度不高。同时,重硬轻软、重建轻管、重购买轻服务现象普遍存在于许多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导致资源浪费;造成耗费巨资构建的系统成为没有信息运行的“裸网”;引起企业信息化建设效率低下。

2.2资金投入较低,产出不明显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投入增长较快,但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据有关部门统计,70%的企业用于信息技术及其设备的投资总额,仅占总资产的0.3%左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8%~10%的水平。相比之下,信息化产出更是低下,投资上千万的MRPII/ERP软件实施成功率一般只有10%~20%。部分制造业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却没能收到预期效果,不仅造成企业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打消了其信息化动力,制造企业因此深受困扰,甚至在制造企业内部出现了“不上ERP是等死,上ERP是找死”的悲观论调。

2.3人员缺乏,素质低

由于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专业的信息化人才严重匮乏,导致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及管理过程中缺乏专业人员参与、指导,信息化系统运行效率低下。调查显示,制造企业内部信息技术人员仅占企业员工总数的0.72%,其中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骨干人才更加稀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同时,制造企业高层管理者信息化意识薄弱,影响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发展对策

3.1实现专业化咨询,提高信息化建设系统应用程度

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是健康、有序地推进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对于多数制造企业而言,由于缺乏专业化人才,导致信息化硬件设施齐备,运行管理体制不良。因此,必须管理和规范企业与软件供应商之间的商业行为,使企业获得良好的咨询服务。前期可由政府组织相关咨询机构向制造企业提供免费服务,保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充分应用,一旦咨询服务业走上正规,则应根据市场运行机制进行商业化运作。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定要有完善的监理服务做支撑,确保供需双方良好的合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的切实应用。

3.2增加资金投入,合理使用有限资金

实现制造企业信息化,必须以制造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方式筹措和用好信息化建设资金。首先,要根据投资效益、市场需求和投资性质,采用不同的筹资方式。对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以市场筹资、银行间接融资、引进外资、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大制造企业信息化资金的投入,重点建设制造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支持,在税收、信贷、市场等政策方面给予大力的扶持;对重大公益型、中长远工程给予政策导向性投入。在资金筹措上,一定要走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路子,放开搞活,开展资本经营,努力争取资金良好循环。其次,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资金,即企业信息化优先考虑有较大把握实施成功,能取得明显实施效果的信息化应用项目。对刚刚开始信息化实施进程的制造企业来说,突破口选择是否恰当,对企业信息化整体方案能否有效实施,以及员工对信息化能否支持和接受都有重要的影响。

3.3加强信息化人员培养,提高管理者信息意识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化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者的信息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培养信息化人员,提高管理者信息化意识十分有必要。首先,加强企业信息化人员素质培养的过程就是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提高的过程。由于信息设施靠人操作,信息的组织、管理靠人进行,系统建设、维护、升级、改造都要靠企业自己的人员去干,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及以后的运营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下大功夫培养和造就一支力量雄厚、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应用知识的、有战斗力的信息化人员队伍,彻底改变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低、专业技术力量匮乏的状况。其次,目前导致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作用认识不足。因此,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多层次的信息化知识宣传、培训和推广,特别是要加大对落后地区制造企业或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知识培训力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强化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

4参考文献

[1] 付睿臣,毕克新.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建设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9(9):378-379,387.

[2] 胡元岭,刘华峰.浅谈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9(2):110-112.

篇4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建议

信息是通过数据(即数字、文字、图像和声音等符号)表现的情报、资料、消息、新闻和知识。信息的直接作用是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信息化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通过自动控制、知识积累而实现的生产工具信息化;二是通过对生产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自动化控制而实现社会生产力系统信息化;三是通过信息系统、咨询产业以及其他设施而实现的社会生产信息化。

建筑业信息化必须基于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力源于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

一、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从建筑施工企业的外部环境上分析,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

早在1986年,国务院就正式批复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并作为宏大的系统工程来实行。1995年4月,国家建设部颁发了《全国建设信息系统规划方案》,决定在全国建设系统实施“全建”工程。2006年12月30日经建设部第11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在申请建筑业企业资质时必须同时提交相应的电子文档。2007年10月18日国家建设部了《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其附件二《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信息化考评表》,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明确了定量的考评标准,考评内容涉及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综合项目管理、工程设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档案资料管理五大类共二十项的工作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又增加了财务管理、办公管理二大类共三项的考评内容。这些信息化建设考评内容基本涵盖了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管理的各个领域,是国家行业主管部门首次颁布的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定量考核标准。

这些考核标准的公布和实施,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在申报特级资质前必须要自觉进行信息化建设,这是企业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

其次,从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要求来看,建筑施工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是强身健体的有效途径。

建筑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随着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众多的建筑施工企业也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逐步从劳务性企业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发展,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借鉴了现代管理技术的理念和方法,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但是,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所具有现场生产的特殊性,使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工作因项目点多面广而影响了效率的提高和管理资料的综合运用,导致企业的管理水平难以有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建筑企业做强做大。

建筑施工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把分散在各个业务管理部门和岗位的管理资信汇集到企业的信息系统,开展数据积累、数据分析工作,提高管理资信的利用率。

建筑施工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及时掌握生产一线的施工情况,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建筑施工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节约管理费用的支出,加快资金流转速度,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

二、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信息化意识有待加强。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国家建筑业信息化的基础之一,也是企业管理转型、升级的关键工作,是企业管理的新鲜事物。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作业层的人员对此项工作普遍存在认识不足、意识不强、动力欠缺的现象。

第二,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包括了硬件的投入和软件的开发,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特别是企业在首期建设中,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量,通过机房改造、硬件升级、软件开发和采购等,才能形成企业信息系统和发挥效用。但建筑施工企业是微利行业,产值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均远远低于其他产业,难以筹措大量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和维护。

第三,软件开发能力差。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专业应用软件已开发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其中的财务管理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档案管理软件、预算软件、工程设计软件、绘图软件等较为成熟并得到广泛使用。但项目综合管理软件、信息系统集成软件、数据智能分析软件等综合性应用软件的开发在建筑业行业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有成熟的产品面世,已开发的软件在易用性、兼容性、稳定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缺陷,无法推广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第四,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从事计算机应用和管理的专业属小众业务,人员配备少,开发能力弱。特别是暨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建筑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缺乏,难以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第五,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缺失。

至今为止,对于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只提要求,不提政策扶持,所有的资金投入(包括硬件升级、软件开发和系统维护等)均全部由企业自筹,严重打击了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此外,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在软件开发及标准制定方面尚未有行动,仅靠企业自身难以开发易用性好、兼容度高、运行稳定的信息化软件。

三、对开展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第一,尽快制订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帮扶政策。

国家有关部门要从建筑业现状出发,全面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开展调研,从财政、税收、技改等领域尽快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帮扶政策,从资金上对建筑施工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给予政策优惠和支持,充分调动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从宏观上统筹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的开发和推广工作。

行业主管部门要牵头组织软件开发机构和骨干的建筑施工企业开展信息化应用软件开发的调研,把计算机技术与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需求结合起来,力求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制定并实施中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的标准和规范,作为指导软件开发机构和建筑施工企业开发信息化应用软件的准则。二是开展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的认证工作,提高这些软件的易用性、兼容性、稳定性,指导建筑施工企业能够采购到适用的应用软件,提高资金投入的使用效果。三是编制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并作为市场准入的指导性标准,从政策制度上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各层管理人员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第三,加强人才培训,采用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信息化人才。

信息技术是我国“863”计划中7个高技术领域之一,是未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行业特点,令众多建筑施工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建筑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为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训,要采用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信息化人才。一是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应在管理专业开设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课程,或设立建筑业管理信息化专业,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应对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市场需要。二是各种社会培训机构要开展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吸引在职的建筑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主动参加信息化技术培训,培养信息化复合型人才。三是建筑施工企业在职工继续教育中增加信息化技术课程,作为企业各类人员继续教育和上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全面培训企业的在岗职员。

第四,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领导管理机构。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结合自身的特点,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管理机构,责成专人负责,落实开发、管理等专业人员,加强对辖区内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工作。这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各建筑施工企业要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认真落实主管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各项要求,确定机构和人员。同时要逐步提高信息化工作人员的待遇,吸引和留住信息化工作的专业人才,建设一支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建筑专业知识、安心工作、无私奉献的信息化工作队伍,发挥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巨大作用。

篇5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业务方面;评分细则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37

[中图分类号] F42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061- 03

建筑业作为传统产业,改造与提升的任务十分艰巨。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也是施工企业提高竞争力、整合现有信息资源的有效手段。为更好发挥信息化对建筑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2011年5月10日,住建部印发了《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1],为进一步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指明了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建筑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开展,信息化逐渐渗透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否相匹配如何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建筑企业信息化应按什么标准建设……为了解决我国建筑业缺乏有效的信息化评价标准和体系问题,2011年12月26日住建部《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2],该《标准》于2012年5月1日开始实施。

1 《标准》简介

《标准》共有5章,分别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评价指标与评分及评价规则,《标准》的公布实施结束了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长期缺乏国家标准的历史,为引导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提高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标准》业务方面的评分细则研究

《标准》在第3章规定中规定: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应对企业业务、技术、保障、应用、成效等5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价,并根据企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得分不同,把建筑企业信息化水平分为5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A级、B级、C级、D级和E级),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探讨业务方面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

业务方面评价指标包括经营性业务信息化程度、生产性业务信息化程度和综合性业务信息化程度。在《标准》的第4章第2节《标准》用3个表格规定了这3个评价标准的评价要点及评分范围,如市场经营管理的评价要点包括市场信息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工程项目资信管理、雇主信用管理、竞争对手管理、市场营销绩效管理、统计分析等内容,评价点的评分范围为0~27分。仔细研读《标准》风险,在《标准》中没有明确这些评价要点如何计分,评价专家实际评价时,随意性较大,既可以评27分,也可以评0分。因此,为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可操作性,使评价计分更加规范、更加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论文采用文献分析、专家调研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将所有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进行研究, 评价专家只需根据施工企业申报材料,判断企业是否满足评价要点的要求就可以计算该指标的得分,具体如下。

2.1 经营性业务信息化程度s11的评分细则的研究

经营性业务信息化程度按表1评分,评价指标得分为各评价点得分之和[2]。

2.2 生产性业务信息化程度s12的评分细则研究

生产性业务信息化程度按表2评分,本评价指标得分为各评价点得分之和[2]。

2.3 综合性业务信息化程度s13的评分细则研究

综合性业务信息化程度按表3评分,本评价指标得分为各评价点得分之和[2]。

3 结束语

《标准》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规定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但未明确评价指标的具体评分计算办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专家调研及调查问卷等手段探讨了《标准》的业务方面指标的评分细则,为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微企业;信息化;提高;发展

小微企业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对于小微企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不断拓展市场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和发展后劲,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在十报告提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思路下,提高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是小微企业突破目前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

一、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现状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改变着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至今,在国民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影响力,使工作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通过互联网解决问题。云计算、电子商务、大数据、移动互联及各种数字化的交互、智能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重构社会中的经济、企业的运作模式,信息化也真正融合进了实体经济。目前国内的企业处在以客户为中心、通过网络媒体将产品研发、生产、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紧密连在一起的信息经济环境中。这其中也包括了众多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据国家数据统计,我国中小微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99.7%,其中,小型微型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97.3%,而其中实现信息化的比例不足10%。

相比大型企业的成熟完善,小微企业的各种资源有限,经营成本偏高,随着需求拉力的减弱,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然而一直以来,作为中国经济生态系统中的“弱势群体”,小微企业面对信息化既感到熟悉而又陌生。实施信息化的小微企业却少之又少,即使有的企业实施了,结果也只是流于表面。由于缺乏信息化的支持,目前大多数小微企业的管理呈现粗放、混乱的状态,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很容易因为大型和中型企业的竞争而倒闭破产,同时也制约了小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据统计,中国的小微企业平均寿命仅2.5年。如何用更低的成本获得更佳的信息化能力,是每个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小微企业管理层的信息化意识普遍比较单薄,相对信息化,他们更关心业务、成本和利润,而且实际上,由于财力和人力所限,小微企业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来做一个整体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具体部署和实施当然也无从做起。

我国一直把推动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信息化作为推动“两化融合”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实施小微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例如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其它部委印发了《关于强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见》;启动了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工程;围绕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缓解融资难等难点问题,开展了精益研发、管理升级、电子商务、融资服务等信息化服务平台试点和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等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小微企业信息化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小微企业因其自身特点,信息化预算投入有限,小微企业迫切需要投入较少同时又能满足其全方位需求的产品。

二、提高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难点

1.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和管理部门引导与支持乏力

首先是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环境不足,虽然存在着不少扶持、支持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但是这些扶持、支持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不够明晰,缺乏可操作性,尤其是财税政策的具体化不够。其次,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不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不能适应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的具体要求。再次,政府内部管理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能顺应现代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难于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出合理的引导和指导。最后,对于小微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管理体制不顺,存在着多头管理的现状,不利于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促进。

2.针对小微企业的外在信息化服务滞后

最近的调查中发现,不少小微企业迫切希望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升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对信息化有了更高的需求,如“支持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有效利用”;“能在不同终端设备(PC、平板、手机、电话等)之间无缝切换”;智能化的IT管理”;“消除信息孤岛”;“可从高灵活性的架构和众多整合选项中显著受益,轻松实现扩展,更加灵活的部署选择,从而全面满足企业各流程、各部门的应用需求”等,或者可以说,达到高效智能的信息化水平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需求所在。但是目前大多数针对小微企业的软件服务商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以我为主”的理念上,不从小微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使自己的产品能与企业生产管理特点相符合,不能满足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多变的情况。而且软件的维护和升级也不到位,小微企业的个性化服务得不到满足。

3.小微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的能力不足

首先是信息化建设的理念跟不上。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小微企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大部分小微企业对于“信息化”还呈现出种种疑虑。他们既担心投入大量资源建设成的IT信息系统其投资回报周期有限且无法适应企业形态的快速变化,又怀疑IT信息系统不能完全满足其独特的、复杂的应用需求。对信息化作用认识不足的本质是信息化观念不强,随之便会导致企业对信息化信心不足、信息化投入不多、信息化积极性不高、信息化成功率低、信息化环境不佳等一系列问题,最终致使小微企业信息化停滞不前。其次是内部管理不利于信息化建设。大型和中型企业的管理体系、部门设置和人员配置都比较完善,拥有较多的大型管理软件支持,因此各个体系的信息化应用更容易实现。而小微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杂”,业务、人员、流程和IT设备都很杂乱,这就导致企业信息化实现起来存在诸多难题。

三、提高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出路

1.政府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动

政府在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也得到了实践的认可。例如北京2012年联合中国联通、百度、用友、金蝶等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商,通过企业健康成长计划、管理升级计划、育林计划,为一大批中小企业提供培训、咨询、应用推广、免费建站、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笔者认为,政府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加强:首先是加强组织引导。在全国范围推动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发挥地方主管部门和信息化服务商的资源优势,多方配合,形成合力;加强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地方发展建设规划;推广信息化应用和服务的经验,引导小微企业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自觉性。其次是加强政策扶持。出台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惠政策,如信贷、税收支持等;政府通过调研,主导开发适合不同小微企业的各类相关软件,降低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再次是加强培训指导。发挥新闻媒体受众面广、传播渠道通畅的优势,组织开展大规模信息化培训、政策宣讲和案例宣传活动;整合各类培训机构,为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免费培训或必要的补贴;整合各类服务机构资源,建立为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的专业队伍和业务服务机构。最后是加强平台服务。建立地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网下服务平台,提供建设专业服务及日常相关专业服务,维护网络运行。营造地方网络诚信平台,让企业通过诚信的通道实现盈利和发展,吸引更多的小微企业自主加入信息化建设,做强诚信绿色信息通道。

2.外在机构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

当前外在机构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主要是成立信息化服务联盟,通过联盟的形式把支持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力量统一起来,通过品牌扶助、管理扶助、融资扶助、信息化扶助等措施提升小微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完善管理工具,打造品牌实力,获得融资支持,从而使更多的小微企业能够顺利提高信息化水平。例如2011年,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服务中心、英特尔公司、中国银联等5家合作伙伴在广东共同发起“助力中小企业成长创新联盟”,旨在通过将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相结合,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使其获得高效的金融及融资服务。联盟成立以来,共有超过100家中小企业在此次创新性的跨行业联盟的合作中受益,累计获得银行授信近5000万元。

3.小微企业自身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能力

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建设步伐需要内外功的结合,内功方面需要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能力。首先是提高小微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意识,特别是管理层要真正认识到信息化对于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把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其次要改革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以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就是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流程再造、管理手段革新和管理团队重组的过程,要求企业必须加快推进改革、改组、改造步伐,加强内部管理,否则,体制、机制、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一成不变,陈旧僵化,即使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信息系统,也只会失败,不会成功。最后要提高小微企业的软硬件建设。其中硬件系统是信息化运作的基础,软件系统是实现信息化的手段;硬件系统为软件系统服务,软件系统则直接为用户服务。小微企业如果准备建立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就需要详细了解企业自身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化产品,并制定配套的硬件系统搭建方案。在选择时切忌贪多求全,或者盲目选择高端产品,而是应以适合企业情况为最大前提。

参考文献:

篇7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园区管委会祝贺**市商务领航企业信息化工程推进会议的召开。

信息技术是当代生产力的代表,是覆盖面最广、渗透性最强、倍增效应最大的技术,是新技术革命的“领头羊”。积极引导和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产业升级、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商务领航”是中国电信面向所有企业客户推出的客户品牌,企业不需要购买软件系统、不需要服务器、也不需要维护费用,仅仅需要按月支付很少的系统租用费,由电信提供专业、高效、长期稳健的各种信息化系统的运营服务、免费、及时、专业的信息化系统升级服务使得企业可以随时享用业界最新的系统。

“园区通”则是**电信依托中国电信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将众多it软、硬件产品与电信的基础通信业务和增值业务相)融合,为园区企业搭建了一个专业的、安全可靠的、高效的电信级网络和服务平台,能够更好地解决园区企业信息化应用需求,有效控制企业管理成本,加速企业信息化进程。

通过此次推进会议,园区企业将轻而易举跻身信息化企业的行列,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信息化,企业可加强内部管理、降低运作成本、加强产品宣传、扩大销路。本人在这里谈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信息化是园区企业发展的又一次新机遇。我们应充分认识园区企业信息化的作用,全力实施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以实施“园区通”工程为重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园区企业生产自动化、管理方式系统化、信息管理网络化、商务运营电子化。

(二)实施园区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需要园区企业的通力配合。园区管理委员会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园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联合各方力量,建立园区企业信息化的公共支撑配套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信息化知识宣传、培训和推广。特别要加大园区企业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力度。

(三)扎实工作,扎实推进园区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出台“推进全市园区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开展园区企业信息化现状及需求调研,了解园区企业信息化现状,在此基础上,出台推进全省园区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二是抓好园区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确定信息化样板示范企业,组织示范企业应用信息化产品,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三是启动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分层次开展培训,培育一大批园区企业信息化专门人才。

篇8

论文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孤岛;办公自动化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电力工业的发展,一方面有长期以来资金投入分散、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造成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重复建设、存在信息孤岛等原因。随着社会对电力企业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电力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化工程是企业管理优化的一个关键环节,而不再是一个“面子工程”,从而加深了电力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视。由于其独特的行业特性,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不能够简单地生搬硬套,而应该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来搜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电力企业在业务界面的划分、内部机构的变革、公司战略的重定位以及管理职能的调整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从而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而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也导致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战略需要不断调整,而必然会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完整性以及连续性造成破坏,导致系统建设松散和无序,催生了大量信息系统“烂尾楼”。

2.缺乏整体规划的指导

电力企业信息部门与具体业务部门之间沟通和协作较弱,使得建设的信息系统不能够满足具体业务部门的需求,从而使得建设的系统成为了摆设。

3.缺乏整体规划布局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需要电力企业在各个层面上给出合理的规划意见。但是,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由于缺乏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布局,从而使得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最终造成一个个重复建设、低水平、分散的管理信息系统。

4.缺乏整体实施框架

在进行系统建设之前,并没有对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调研,使得系统实现的功能只能够部分满足企业需求,而且各部门之间的系统建设缺乏整体的实施框架,从而导致各部门之间的系统通信困难,在企业内部造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没能达到信息系统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5.重建设、轻管理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大量的基础数据,需要对许多管理工作进行规范,例如财务信息、档案信息、物料信息等资料的管理,都会直接对系统的测试效果产生影响。

6.系统实施的目标不明确

我国电力企业长期运行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从而使得电力企业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电力企业的经营存在投入大,而收益低的现象,使得电力企业在走入市场后,失去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分析

电力企业在我国属于垄断行业,企业对于内部的管理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紧迫感;另外,电力企业与其他生产制造企业不同,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性质;同时电力企业中很大部分资产属于固定资产,导致许多在生产制造企业运行良好的信息化系统,不适用于电力行业。

人员思想难统一。虽然信息化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企业内部管理,但是由于信息化会改变电力企业传统的业务处理方式,从而使得企业的内部权力再次分配,所以并不是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都支持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电力企业的资产较为分散、核心业务的流程难以实现闭环管理。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电力企业都实行分级管理,电厂的管理在兼顾电力生产管理要求的同时,还需要服从电力公司的集约化管理。所以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确保实现电力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内部资产的管控。电力企业这种相对弱化的管理基础,会导致电力企业的管控流程难以实现闭环。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条块化的管理壁垒难以被打破,从而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之间通信困难,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虽然,企业内部针对具体业务的信息系统可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但是“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企业难以有效地利用信息系统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如果不改变电力企业内部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那么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必然会持续存在,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将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出路与构想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上的各个领域和电力企业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视,使得目前国内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在认识水平上,还是应用基础的建立上,都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和进步。但是,由于电力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及人员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本文对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框架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1.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总体架构主要包括信息网络、系统平台以及应用系统:

(1)信息网络是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基础,主要有Internet、网络设备、局域网等组成。利用信息网络来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互联,并且为企业提供VPN以及Internet等远程连接。

(2)系统平台主要包括应用服务器、磁盘阵列柜等硬件设备、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操作系统等软件。其中,将较为重要的数据以及关键性的事务运行在专业的应用服务器上,而一些一般的数据和应用运行在PC机服务器中,操作系统的选择则依据系统对安全可靠性的需求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的需求。关键或者大型的事务处理采用UNIX操作系统,而一般的PC机服务器可以采用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系统。

(3)应用系统是整个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实现具体业务的信息化,主要包括自动办公化、财务管理、企业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决策分析、安全监察管理等具体内容。在应用系统与系统平台之间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将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库进行有效连接,同时采用数据仓库等技术来为企业领导层的决策制订提供信息依据。

(4)保障化系统为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保障,从而减少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风险,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基础作用,使得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加科学和规范。

2.信息网络架构

信息网络架构主要由各种网络及其之间的接口,以及运行在网络之上的操作系统等组成,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支撑电力企业内部生产过程控制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燃料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具体业务功能系统。同时,通过采取有效的隔离手段,来保障系统的安全。

3.应用系统架构

(1)应用系统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门户网站,从而实现对外进行信息和企业形象宣传;内部主页,满足内部管理以及内部信息的需求;办公自动化,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办公效率,降低办公成本;具体业务功能的信息化,包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满足电力生产的滚利需求,从而进行安全生产管理,计划统计管理以及燃料管理的信息化;为领导决策的制订提供帮助,实现电力市场报价分析以及生产实时数据监督的信息化。

(2)应用系统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如下的内容:采用组织开发与应用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标准、分布实施、坚守并蓄;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对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控制,重点对系统建设的质量、成本以及时间进行控制和管理;统一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管理、计划统计管理等应用系统的数据接口规范,从而实现发电厂以及各子公司之间能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从而实现燃煤等燃料的采购以及结算的信息化,并且逐步积累经验,最终实现电力以及各种物资的电子商务化。

4.信息化保障体系

电力企业信息化保障体系包括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以及管理保障体系等具体内容:

(1)安全保障体系。在提升系统全面防护能力的同时,重点保护重要系统和基础网络的安全;并且建立有效的应急处理机制和防护机制,从物理级、网络级、系统级和应用级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来组成一个全面的安全管理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2)标准规范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为了保证系统的建设遵循一个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从而保证系统之间的互联以及数据共享。

篇9

关键词:城市轨道;信息化;经济分析;评价

企业信息化主要指,根据现代企业管理标准,在信息技术设施、资源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对企业工作流程进行优化的重要手段,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依托。就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而言,主要有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两种,更为细化的划分有费用与收入效益、投入效益、产出效益、诱导效益等。通过对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分析和评价,有利于促进城市轨道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城市轨道企业实现信息化建设具有必要性。但是,就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信息建设现状看,仍处于初步建设阶段。首先,系统建设工作不断推进,但系统相对较为独立,缺乏有机联系,导致系统数据共享、交换等环节存在问题。其次,缺乏明确的数据标准规范,且数据格式相对不够统一,直接阻碍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有效协作。再次,数据冗余问题较为严重。例如,同一类数据信息在不同系统中进行重复存储等,不仅占据系统存储空间,而且为企业管理部门人员增添不必要的负担。第四,数据管控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完整的数据链,对城市轨道企业发展有不良影响。最后,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汇总能力较弱,不能实现与信息化的有机融合。

二、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经济分析

1.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费用和收入分析。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产生的费用和收入项目较多。从支出费用看,交通信息化建设费用、信息化设备使用费用、修理费用等;从收入看,运营收入、客票收入是主要收入。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涉及的费用和收入项目较多。在复杂的支出费用中,信息化建设费用所占比例较大,如通信信号信息化、通讯设备信息化、报警系统信息化、地面辅助设备信息化等,总建设费用可用公示表示,即:C1=。其中,C1是总建设费用;CAk和Lk是k段城市轨道的单位造价和建设历程;n1是总路段个数。在收入中,运营收入是指城市轨道企业经营中的全部收入费用;客票收入仅为票价,是城市轨道企业的重要收入项目,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后的良好经济成效的表现。2.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投入效益分析。就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投入效益是社会经济效益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能够充分发挥区域带动性作用,为周边区域部门增加净产值。首先,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需要从电子信息企业购置设备,在中间投入过程中,可增加相关部门净产值;其次,为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必须对城市轨道及其基础设施加强建设,有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可见,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投入效益分析,有助于扩大投入效益的范围,形成连锁反应,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促进作用。3.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产出效益分析。所谓的产出效益是指,城市轨道建成后,随着运输能力的提高,对城市交通压力进行缓解,通过节约土地和运输费用,带动相关部门净产值增长时所做出的贡献。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承担着规范城市轨道交通的重任,加强其产出效益分析具有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节约时间效益、节省劳动力资源效益、降低交通压力效益、改善城市环境效益、节约土地效益等。与此同时,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可带动企业的快速发展。4.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诱导效益分析。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其诱导效益相对较多。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中,对基础设施建设有着较高的要求,并在信息化建设中,可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此,诱导效益得以产生。如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在潜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果布局等方面带来的变化影响,或者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增强其效益等,是诱导效益的重要结果。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依赖程度较高,尤其对信息技术产品有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发挥诱导效益的积极作用。

三、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经济评价

1.BP神经网络评价。城市轨道企业涉及的工作内容相对较多,在信息化建设中,系统更为复杂。在长期理论实践中,不难发现,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评价,能够对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依据。BP神经网络是人工神经网络的类型之一,具有非线性、并行性等特点,应用于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经济评价中,具有有利条件。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的经济性评价中,其原理是:将描述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指标视为神经网络输入向量,综合评价目标的结果代表视为输出值,并通过样本数据,达到训练网络的目的,以获取权值、偏差值。待训练结束后,将定性、定量有机结合,有助于企业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实施前后的经济效益做科学合理的评价。在BP神经网络评价中,对评价指标体系做科学合理的分析,有助于从效能视角对企业信息化做全面的评价,达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评价指标选择过程中,应针对企业类型而确定指标,并要求指标具备系统性、时效性、灵敏性、精准性等特点。根据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经济评价而言,其指标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指标,二是间接指标。通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其目的在于:对企业信息化的经济效益情况加以反映,并与信息化之前的经济效益水平做对比,可形成强烈反差,激发城市轨道企业工作者推进信息化进程的热情。2.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经济综合评价。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从经济视角,进行综合评价具有重要性。所谓的经济效益是指,从人、财务、物体、时间等方面对企业信息化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价。在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中,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经济效益指标之间具有差异性,呈现分散状,不易评价。通过综合评价,可规避经济效益指标“分散性”的问题,有利于增强评价效果。另一方面,综合评价中,可对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总水平、各分项指标等加以提出,对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发挥积极作用。在具体的综合评价中,应遵循以下流程:一是明确评价目的;二是建构评价指标体系,从评价目标、城市轨道企业发展实际等方面而选定指标,以加强评价指标的构建;三是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四是开展综合评价,包括确定评价方式、指标权重、综合评价与决策等方面,以深入开展综合评价活动,为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依据。

四、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建设进程仍需历经长时间的发展,以构建复杂的系统工程,满足城市轨道企业发展需求。但是,要加快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有必要坚持统一领导和指挥,并对经济效益分析和评价,为企业信息建设提供重要的依据。在开展评价工作中,相关人员应注重对企业竞争能力、潜力等方面的关注,以实现城市轨道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房霄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输组织协调理论及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2]李道勇.大都市区多中心视角下轨道交通与新城的协调发展[D].天津大学,2014.

[3]邓元慧.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及协调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4]王耀伟.基于信息化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发展路径与政策建议[D].大连交通大学,2010.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07

随着我国企业数量的逐年增加,各个行业领域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如果没有高效准确健康的长远发展体系,将很难在本行业领域稳固发展。计算机信息系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是加强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科学管理系统。

1 企业信息化与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

1.1 企业信息化的涵义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指囊括了对企业的信息运作过程、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以及企业的运转方式与流程、企业的各项业务的变更管理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方式。这三项内容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辅相成,协调配合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又称EIM,是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的简称[1],是世界企业管理领域正在流行的管理模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以网络、计算机等新兴技术为依托,根据企业现状,不断升级与改进的过程。计算机信息系统是利用现代的系统编程方法,根据企业需求与各部分工作流程制定而制定的智能化管理体系。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恰当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如何有效的发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智能化职能。

1.2 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将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有利于企业节约人力成本[2],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以几倍于人工录入数据、计算数据、处理工作流程的速度处理各项复杂的管理过程,极大的节省了公司的人力;其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保障了企业数据存储与计算的准确性。现代企业的管理与运营中需要保存大量的产品订单信息、客户信息、财务数据信息以及各类产品信息等等,光凭传统的人工和纸张办公难以保证信息与数据处理的准确度,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数据库技术与快速的数据处理能力解决了这一问题。此外,计算机信息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处理各项事务的效率。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由后台编程实现各类事务管理功能。包括自动化办公的OA系统[3]、财务与物流管理的ERP系统等都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企业信息化中提高工作效率的典型应用。

2 企业信息化中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困境

2.1 不针对企业实际,盲目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

由于企业区域、经营规模的限制[4],现代企业都有各自的企业文化、产品以及管理模式,即使是同一行业领域的企业也存在着很多差异。而很多企业在选择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时非常盲目,认为别人用或者别人用的多就开始投资建设,尽快应用。结果造成了盲目上线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适应企业的规模或者企业的管理模式,造成很多功能不能用或者一些功能又没有被系统设置的状况。例如,某大型企业购买安装使用OA软件后才发现缺少适合自己企业的会议通知功能,造成了会议组织上的混乱等,诸如此类现象频频出现。这样都阻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2 不及时更新技术,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滞后

网络与计算机的技术是不断被推陈出新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企业得到应用后,由于已应用系统内后台应用技术都是随着新技术的面世而逐渐落后的。而很多企业都没有重视这一环节,认为一个软件可以终身应用,并没有对系统的功能与性能进行定期的检测与维护,没有及时地更新信息技术、进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更新换代。这就造成了企业没有及时应用已经升级后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没有让新技术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力。例如,某机械产品制造企业在研发过程中一直应用未升级版CAD/CAM软件进行产品设计,在产品已经设计超出计划时间完成后才发现有升级版本软件可以帮助设计人员提高很多效率。这都是不及时更新技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造成阻碍的表现。

2.3 不会合理利用信息资源,计算机信息系统没有发挥实效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企业不会合理且的利用信息资源,导致计算机信息系统没有发挥其实效。很多企业只是会利用公开的会议、已有技术文献等渠道获得信息[5],缺少自己的信息获得渠道。例如,有些企业的信息刊物里信息资源的大量拼凑造成了企业自身特色的缺失,这就让计算机信息系统内的信息也非常匮乏,没有企业自身信息资源的利用,系统无法发挥实效。

3 企业信息化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策略

3.1 联系企业实际,合理应用系统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依据企业的发展状况而随时进行调整的动态过程。在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前,企业应该做好调研,包括企业自身的市场状况、财务状况、技术状况以及管理运营模式等等。再由相应的管理人员总结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根据这些需求进行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例如,有些企业的办公软件需要远程服务、有些企业的财务软件需要清单计价表、有些研发企业需要最新的编程软件等等。

3.2 不断更新技术,完善系统功能

计算机技术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企业应该及时注意关于信息管理、数据库、软硬件技术的更新,将这些新技术及时的应用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当中来。及时地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升级后要定期对系统功能与性能进行测试与维护。在新的网络技术出现以后,也要及时更新应用。例如,某项防病毒技术的面世,企业就不能忽略,应该尽快跟踪应用,防止企业内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受到侵犯。

3.3 充分利用资源,发挥系统实效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注重信息资源的积累,充分挖掘资源价值,逐步拓展自己的信息渠道。并且要充分合理的利用、让计算机信息系统内的信息资源得到丰富,以使这些信息资源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4 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配合与支撑。企业要及时发现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实施改进策略,才能让企业信息化建设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1]肖南峰.企业信息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01.

[2]赵捷.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7-88.

[3]熊励.企业信息化融合-基于SCM、ERP、CRM集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2-23.

[4]李洪波.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08):75-77.

[5]陈建斌.IT能力与企业信息化[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60.

篇11

关键词:供水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

中图分类号:TP391.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3-1504-02

Research on Water Supply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XU You-wu1,CHEN Si-hai2

(1.UG Department of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iangsu Yancheng 224003, China2.Information Center of Funing water supply enterprises , Jiangsu Funing, 224400, China)

Abstract: Because of its uniqueness In the field of indust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or water supply enterprises.How to plan for self-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based strategy,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ystems program, and maximize the information to avoid the risk of projects are Each has become an inportant theme for the water supply enterprise.Through many years of the building practice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full investigation of the industry information, we have summarized the status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industry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ystem solutions. And we have put forward our views about its process of institution-building,construction of the personnel echelon,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and the basis of standardized data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rganizations.

Key words: water supply 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1 城市供水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1) 企业领导对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企业领导片面地理解供水企业的信息化就是上一套收费系统,能实现户头管理、表数录入、开票收费、水量统计;拉一根光纤,能查查新闻、收发邮件。甚至有的领导在信息化软件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只看哪一家软件企业的报价低就使用哪一家的,不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和以及软件功能模块的方案了解。

2) 没有建立长期的信息化建设的体制。企业没有建立必要的信息化组织机构和配备必须的信息技术人员,没有长远的信息化建设目标,想到哪搞到哪。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有时只注重信息系统开发,忽视系统运作过程中的后台维护。

3) 业务系统精细化管理理念不够深入。信息系统开发,只是简单的手工业务替代,没有充分发挥现代化企业管理思想,分析信息化系统数据流程,分解应用系统的业务流程。虽然完成了信息系统的实施,但不能从根本上完善企业的事务处理,提高工作效率。

2 供水企业信息化建设基本原则

2.1 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总体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供水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具体实施。如果基础好、资金实力强的供水企业可以一步到位,但对大多数单位来说,还应按功能模块分步实施,确保实施一个,成功一个。但是无论如何,企业必须要着眼长远,要对自五年甚至十年内的信息化项目,有一个战略性的规划。小的水司,在实施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时,可以以营业管理为切入点,先上《营业收费》子系统,从营业管理的抄收环节着手,逐步做好营业管理的抄表收费、户头管理规范化工作。待《营业收费》子系统运行良好后,再进行《表务管理》和《工程报装》子系统的实施,以便从根本上做好企业的计量管理和工程管理;接着再实施《语音查询》、《SMS短信服务》以及《“三来”接待客服》子系统,全面提高供水企业的客户服务质量,更好地满员客户的需求,并建立以用户为中心,做到供水服务“始于用户需求,终于用户满意”的服务理念。

2.2 坚持“接口透明,方便集成”的原则。

信息化建设不是供水企业的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远的项目,这对供水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是一大严峻考验。能做到“全面整合,无缝集成”,是供水企业也是所有类型企业信息建设的至高境界,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却很难做到。硬件设备有可能是多家厂商提供,软件系统也很少是一家公司开发,出于各自营销策略、市场定位以及经济利益的考虑,相互往往会“留一手”,致使数据接口不是十分透明,在项目实施前的可行性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另外,根据笔者数年的供水企业信息化实施经验,强烈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供水企业可以尝试走信息系统合作开发这一模式。合作开发,一方面可以从资金上为企业节省信息化建设费用;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模式还可以为自身的相关技术人员提供难能可贵的项目开发实践,积累软件开发经验,并能解决软件功能升级维护和二次开发等实际问题,是供水企业值得推广的信息系统开发模式。

3 供水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

1) 建立统一的企业信息机制。企业信息平台建成一个B/S结构的Intranet访问平台,即企业信息门户。完全基于三层结构Web 应用技术,使企业内部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可以通过各自的权限在浏览器上共享、分析、处理和应用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实现生产自动化、运营智能化、管理决策科学化、信息资源化和运作网络化的信息传递机制。

2) 建成规范的数据交换中心。通过对各个业务环节信息数据的实时全面采集和发送,实现企业运营信息的集中存储,形成一个信息共享体。以完善的信息流和信息共享机制带动整个业务流程运作的顺畅,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决策管理系统对各个业务环节的监控和指挥,并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数据挖掘,实现宏观决策和计划指导,同时建立信息中心实施对数据交换中心及整个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维护、升级等相关职能,并进一步健全信息管理机制,形成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体系框架。

3) 开发完善的业务处理平台。供水企业的信息系统是依靠许多个业务处理子系统支撑起来的综合的有机的信息处理平台,这些子系统包括《营业收费系统》、《表务管理系统》、《工程报装系统》、《客户服务管理系统》、《水质管理系统》、《GIS系统》、《SCADA系统》、《行政办公综合系统》等。

4 信息化实践中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4.1 完善体制,加强专业人才梯队建设

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领导是核心,体制是关键,技术是保证。供水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战略性、长期性、整体性的特点。它关系到供水企业的全局发展,涉及到各条块、各部门、多岗位的利益。其自身的特点和客观要求决定要在供水企业推进信息化,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加强统一领导,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发挥综合优势。企业要着眼长远,从宏观上构造信息化建设的合理体制,理顺企业信息化战略决策信息化项目方案制定信息化项目实施的层次关系,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动作机制,逐步建立信息主管(CIO)制度,加强信息中心组织机构建设。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激励措施,引进和培养一批懂管理、精业务、擅技术的复合型信息化人才梯队,创造环境,营造氛围,鼓励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尽快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行家里手。

4.2 广泛调研,优化信息系统方案集成

供水行业素有“天下水司是一家”的说法,尽管各自从供水规模和体制结构上互有不同,但是特殊的行业特点决定了企业管理很大程度上的同一性,借鉴同行供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经验,并加以消化吸收,因地制宜地制定出自己的信息化方案,是供水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必修的一课。在这一点上,尤其是中小型供水企业在实施自己的信息战略时应将其提高到相当的高度。专业人才的缺乏和建设资金的瓶颈,决定了中小水司在实施企业信息化时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仅着眼个别业务子系统项目的先天不足,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忽略了企业长远的整体信息化集成方案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在此背景下中小水司必须学会“广泛调研,人为我用”的策略,制定方案时应多去有方案实施经验的兄弟水司和大型水司参观学习、沟通交流,充分吸收他们成功经验,吸取他们系统集成过程中的教训,能有力地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极大地规避信息化建设风险。

4.3 标准先行,确保系统原始数据规范

信息化系统是建立在规范的企业原始数据体系之上的,没有完整规范的基础数据,信息系统的动作只能是一种摆设,所有的统计报表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根本谈不上对企业决策运营的监督指导作用。数据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就好像人体里的血液一样不断更新和流动,其流动规则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流动过程需要一定的标准来规范。供水企业信息化必须标准先行,这里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方案设计阶段数据属性信息编码标准化,二是信息系统操作过程中录入数据的标准规范。当然,数据系统的规范化不仅要靠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人性化的校验机制来保证,有时也要借助于一些硬件设施来保证。

参考文献:

[1] 建设部.建设事业信息化“十五”计划.建科 [2003]239号.

篇12

关键词:煤矿企业;信息化;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3-0000-02

Discussion on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Coal Enterprises

Su Tongjian

(Information Center of Wanbei Coal-ElectricityGroup Co.,Ltd.,Suzhou234000,China)

Abstract: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 informatization,promoting the informatiz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 Chongzhongzhi is very importan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informatization,our country colliery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process continuously go to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bidirectional propulsion,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unsatisfactory.This article has first analyzed the coal 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striction information causes,and then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oal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Keywords:Coal mining enterprises;Information technology;Status;

Development direction

企业信息化是指依托信息技术,将高科技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信息资源开发效率。它包含了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的外部沟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将信息技术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中,从而改善企业的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方式。信息技术与企业的发展想融合,就会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更新管理理念,加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现代企业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和业务流程控制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加以实现,企业信息化关注企业增值链环节的有效管控,追求关键业务过程的自动化、合理化、科学化,重视业务流程的持续优化,可以有效改善企业内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失真的状况,从而实现全局范围的有效管理和有序运营,改善企业的竞争素质。

一、煤矿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对信息化的内涵理解存在片面性

很多的煤矿企业没有正确认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单纯地把购买硬件设备的多少、有无局域网、是否应用ERP管理软件,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标,一味投资建设面子工程,购买硬件设备,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信息化的本质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物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各个层次的人们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化是以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为基础的,不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和硬件设备只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手段。

(二)脱离企业实际

很多煤矿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中,没有充分结合实际,缺少对企业实际情况的考量。信息化建设没有进行前期调研,不了解自身的技术力量和实际应用要求,盲目地照搬别的同类企业的建设方案。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企业的成长壮大,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也需要不断调整。调整方向要视煤矿企业的规模、管理方式、市场格局的变化而变化。

(三)领导重视不够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重视才能得以顺利实施。企业信息化应用范围极广,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煤矿企业领导的重视,但是重视力度还远远不够。虽然很多煤矿企业领导已认识到企业管理信息化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减员提效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但不同的领导对先进管理思想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企业领导难以下决心全面推进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和有效地领导信息系统的建设。

二、制约我国煤矿企业信息化的原因

首先煤矿企业的工作环境比较特殊,经常是井下作业,安全问题是煤矿企业考虑的首要因素。企业领导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决策时,往往顾虑到生产安全的有力保证。其次,煤矿企业的日常生产过程涉及到大量成套设备,设备的复杂性增加了信息技术的应用难度;另一方面,煤炭企业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僵化制约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每天都在进步。但是目前与新技术配套的管理体制、经营模式、组织框架还不够完善。

煤炭企业内部管理也存在着诸多不合理,部门冗杂,内耗多,整体效益不高。传统管理模式下,不少领导管理思维落后,这些都制约着信息化的发挥。企业改革是改变过去维持的经营常态,员工很可能会出现抵触情绪。很多企业决策者也比较保守,不愿意承担改革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失败。现实生活中不乏企业信息化失败的案例,归根结底,企业没有充分重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没有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在实施过程遇到障碍时,或者在系统上线后的短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就轻易放弃。

三、我国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一)明确意义,提高认识

煤炭,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停留在口号上,信息化不是面子工程,而应该落实到实处。企业信息化建设要针对自身的情况来开展,不同的企业文化和运营情况,应该采取不同的信息化策略。即使是同一个企业的不同部门或者同一个企业的不同时期,信息化建设开展的侧重点也会不同。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务必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最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在充分掌握和理解新技术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与企业体制、技术情况等各个方面相匹配,需要一定的周期。领导者要认识这一现状,不能急于求成。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之初,要有总体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执行。总体规划可以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纲领,避免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走弯路。可以使得企业上下对信息化建设有个总体的初步统一的认识,可以保证后续信息化建设的连贯性。在总体规划中,要制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然后分步实施。总体规划综合考虑的要素见下图

信息化建设要遵照一定的流程,定期按照阶段性的目标,检测信息化的成果,信息化的开展顺序要先从企业生产管理急需和信息流比较稳定环节展开,然后逐步扩大化,以点代面,逐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不断的检验信息化建设的成果的同时,增加人们的信心,同时也为下一步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煤炭企业生产环境恶劣、危险性大,安全性是煤炭企业关注的首要问题。所以,生产安全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是重中之重。务必随时了解到生产过程的各种安全参数,严防事故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信息灵、通信快,方便生产调度,便于领导决策指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矿井现代化管理水平,达到减人提效,增加矿井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做好长远战略规划

在选择软件和硬件、系统建设时,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既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现实需要,也要为今后的升级奠定技术基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选择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可的技术和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化建设中保持技术的连续性和先进性,有利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和保持一定的技术优势,并能降低系统的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彭长.企业信息化问题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3

[2]景兴明.对企业信息化投入产出模型的优化和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3]张鹏.供应链管理与企业信息化[D].苏州大学,2002

篇13

[关键词] 企业; 信息化; 框架; 建设; 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3. 037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3- 0085- 02

1 企业信息化优势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通过对企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到东软集团(大连)有限公司调研时非常形象地讲信息化可以“如虎添翼”。

近几年企业管理的实践使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信息化的主要优势有:(1)有利于管理数据的共享、及时传递和汇总,提高管理决策速度和质量。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经营管理数据通过数据信息交流平台,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地传递到管理者面前,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 (2)能够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集成到信息系统中,改进企业管理方式,减少差错并大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3)通过流程再造,利于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提升组织的竞争力。(4)企业能够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信息平台,可以与顾客进行交流,不仅提升了企业形象与服务水平,还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企业信息化架构

从企业信息化框架模型来看,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应该从一些关键的业务系统做起,例如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资产设备管理、管理报表统计系统。通过关键业务系统的建设,有效提高企业核心业务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合理规划并构建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是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可优先进行企业网站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的建设,一方面,利于实现在企业范围内的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为各业务系统提供一个流程关联、管理数据整合的平台。对于知识管理系统(KMS)或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有选择地进行建设。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统一规划、团结协作、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

3 企业信息化支持

在今天,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命题,更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针对自身实际特点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现今互联网通信技术突飞猛进,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与Internet关系越来越密切。年轻人没有QQ号、邮箱的非常少,单位没有门户网站的也非常少。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必须重视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知识的学习、普及和应用。企业决策层需从战略高度考虑设立信息技术管理机构,加强信息化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基础管理,从而不断地提高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与综合管理能力。

总之,企业信息化建设,依靠企业高层的重视和参与;依靠组织先进的管理理念与财力支持;依靠职能部门切合实际的规划和协作;依靠组织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能力的提高。企业要加速信息化建设进程,必须建立内部支持体系,加强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进行融合,发挥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多种渠道造就一批既精通企业管理又掌握过硬专业知识的综合型高层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有效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4 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

4.1 培训普及并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知识

企业信息化需要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企业员工必须熟悉常用的办公软件,必须掌握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沟通、传递数据的技巧。专业技术人员还应熟悉掌握网络协议、数据库等安全维护知识。每个单位的信息化实践各不相同,所选择的信息化建设策略也不尽相同。事实上,通过培训普及并充分利用现今的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知识,是从实际出发建设简单功能、目标明确、投资小、见效快的信息化系统最为重要的工作。

4.2 选择适合企业项目要求的管理软件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管理软件是以IT技术为支撑,对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以满足业务要求的工具。所谓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选择适合企业项目要求的管理软件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适合企业的管理软件应具有以下特点:① 有先进的管理思想;② 有利于实现业务流程科学化; ③ 容易操作和维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业务数据处理依靠管理软件,数据的准确、完整和及时处理非常重要;管理软件与业务数据和操作人员密切联系,与业务相关的操作人员的充分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通用、灵活、容易操作和维护的管理软件可降低信息化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4.3 科学规划并持续完善改进信息化项目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所以在制订企业信息化规划时,要从实际出发,既要全面系统,又要有所侧重。实施企业信息化又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改进过程。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业务流程,加强培训,积极、持续改进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持久长期的工作。要结合实际注重科学规划并系统地利用存在于信息系统中的知识(信息内容)和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知识与经验(专家技能),改进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和技能素质;要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和知识的充分利用。

篇14

2011年7月14日,一本名为《走向以人为本的信息化――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白皮书》由北京赛迪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对外。这是国内企业运营环境面临日趋复杂而巨变的企业运营环境和前所未有挑战的背景下,由国内机构的首份以“以人为本”为主题的信息化建设指导建议。

此白皮书是经过两个月的“2011信息化建设痛点大调查”之后的成果。过程中,通过面访、电话呼叫、网络调查、EDM等多种方式,对1664位信息主管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到有效样本1352个。经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总结,发现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没有发挥人的决策力、无法利用非结构化数据、信息孤岛等问题成为CIO最为头痛的问题。

企业的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并非今时今日所诞生。来自传媒与企业的众多精英,亦深深体会到其中的“痛点”给企业所带来的重重桎梏。中国计算机报社执行社长、总编辑李树认为,原材料、能源等虽然趋势可知但企业却无法控制,以及市场竞争等不确定度较大的因素等都是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的外部因素。

与此同时,企业也面临着内部的挑战。如市场决策精度的提高、业务全球化后企业的跨地域和跨时区管理、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敏捷运营、市场拓展上的创新、塑造密切的客户关系、提升员工的创造性等。来自企业外部和内部多种不确定的因素动态交织在一起,急剧地提升了企业运营环境的系统复杂性。

内外交困的信息化瓶颈,给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实际上,中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历经廿载有余,但总体而言是伴随着世界企业信息化大潮而启动,更多时候是以跟随者的角色。但经历过20多年的建设,中国企业信息化应用也取得了自身的初步成就:对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优化的实现和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管理效率,最主要的表现之一就是信息化应用也从部门级拓展到企业级。

信息化与企业的逐步接轨,在转化生产力方面具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而意识到人是信息的主宰者和使用者,则无疑是信息化新篇章的开启。在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兼市场战略部总经理孙建东看来,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每个员工的生产效率和协同合作。企业信息化在关注流程优化的同时,一定要赋予组织内部人快速形成决策,并在正确的时间采取正确的行动的能力,进而帮助企业敏锐地捕获到新的发展机遇。

这种简洁所包含的背景,正是过往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充分关注到‘人’的关键作用,继之而来的IT投资回报、企业的创新发展,则无从谈起。

《走向以人为本的信息化――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白皮书》中提到:人和业务是企业的两大核心要素,企业是由人来管理的,企业的业务也是由人来驱动的。以流程为中心的信息化应用,注重流程但却忽视了人在企业活动中的关键作用,而以人为本的信息化建设就是通过强化人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创造性、强化企业价值链上人与人之间的协同,有效应对复杂而剧变的企业环境带来的挑战,并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