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市场风险管理框架范文

市场风险管理框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市场风险管理框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市场风险管理框架

篇1

关键词:市场风险:监管框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1-0064-04

一、导言

在次贷危机中,银行交易账户资产大幅缩水,流动性不足,给许多银行带来重大损失甚至造成银行倒闭。银行倒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当时的市场风险管理框架没有捕捉到重要市场风险。为了改进市场风险管理,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了3个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重要修订,分别是1996年与2005年的《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修订》(Amendment to the capi-tal accord to imcorporate market risks)和2009年的《新巴塞尔协议市场框架修订》(Revisions to theBasel II market risk丘amework)。这些修订进一步完善了市场风险监管框架。在次贷危机中,我国商业银行也遭受了损失,2008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为境外投资累计提取拨备91.09亿美元。随着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和综合经营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将越来越多地涉足有价证券、外汇、黄金及其衍生产品交易。因此,加强市场风险管理和监管十分紧迫。但商业银行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学习管理理念和技术。为此,本文将认真梳理巴塞尔委员会关于市场风险管理框架的演进过程。

二、第一阶段:将市场风险纳入资本监管框架

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仅对信用风险提出资本要求,没有涵盖市场风险。但是,随着利率和资本管制的放松、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银行交易活动(特别是衍生品交易)增加,银行越来越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特别是在欧洲货币危机中,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增加了银行市场交易风险,促使巴塞尔委员会改进银行资本监管框架覆盖市场风险。于是,1993年4月,巴塞尔委员会了《市场风险监管措施》(the supervisorytreatment of market risks),定义了市场风险和三级资本,提出了债券、股权和外汇风险资本计提标准法。

《市场风险监管措施》将市场风险定义为由于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和股价)波动引起的表内和表外头寸损失的风险,把交易账户债券、股权风险和所有外汇风险纳入资本监管框架。

市场风险头寸价值波动大,比信用风险资本灵活的资本来源更适于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监管措施》修订了监管资本定义,提出三级资本的概念,各国监管当局可以允许用次级债在一定限额内作为三级资本,补充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

为了避免使用三级资本降低整体监管资本质量,《市场风险监管措施》规定了三级资本的限制条件:只允许三级资本用来抵补交易账户债券和股权头寸的市场风险,外汇风险和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需要1988年协议中定义的资本来满足:三级资本最高限制在分配到交易账户风险一级资本的250%,也就是交易账户风险的28.5%需要一级资本来抵补;在二级资本不超过一级资本,长期次级债不超过一级资本的50%的条件下,三级资本才可以替代二级资本:二级资本与三级资本的和不超过一级资本。

债券和股权资本要求采用搭积木法(buildingblock approach)分别计算特定风险(specific risk)和一般市场风险(general market risk)。特定风险是指主要由于证券发行者相关因素引起的证券(或其衍生品)负面波动形成损失的风险。在某种意义上讲,特定风险同信用风险相似。一般市场风险是指与特定证券无关的市场负面波动引起损失的风险。

根据债券发行人和期限规定不同的风险权重计算债券特定风险资本要求,除非债券完全相同,否则不允许抵扣。一般风险资本要求计算式,将债券和衍生工具分为13个期限,确定各个期限的风险权重,允许每个期限内和不同期限之间的抵扣,但考虑到基差风险,用非抵扣因子进行调节,非抵扣风险和抵扣后净额构成一般风险资本要求。

外汇风险用两步法计算。第一步计算每种币别的暴露,第二步计算不同币别多头空头组合风险。各国监管当局可以选择用简单法(the shorthand method)和模拟法计算组合风险。在简单法下,每一货币和贵金属的净敞口头寸名义金额按即期汇率转换成报告货币,净敞口头寸乘以8%得到外汇风险资本要求。净敝口头寸等于外币空头头寸之和或多头头寸之和中二者高的和每种贵金属净头寸绝对值的和。在模拟法下,通过历史模拟计算外汇头寸的损失。巴塞尔委员会建议观察期5年,持有期10天,置信水平95%,计算出VaR,加上简单法计算的敞口头寸的3%。

许多银行反映,《市场风险监管措施》不认可更精确的风险计量模型,不能有效鼓励银行改进风险管理系统,并且开发风险管理模型的银行要用两种方法计算,重复工作,增加成本。委员会决定对内部模型进行调研,1994年下半年开始初步测试。通过测试,委员会决定使用内部模型计算市场风险。1995年4月,了《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计划补充》和《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对市场风险监管进行修订,进一步征求意见。

《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计划补充》将1993年提议的计算方法称作标准法,增加了商品风险,将期权单列,考虑到久期法计算债券一般风险,比期限法精确,将垂直非抵扣降为期限法的一半。最重要的变化是引入了内部模型法。提出内部模型法的一般标准、定性标准、应考虑的风险因素和定量标准等。要求VaR必须每日计算,使用99%的单尾置信区间,最低持有期限为10个交易日,最短观察期为1年,至少每3个月更新一次数据。银行模型必须准确地捕捉各类风险和与期权相关的特定风险。每日的最低资本要求是下面两者中较大值:(1)前一交易日的VaR值:(2)过去60个交易日计量VaR值的平均值乘以乘数因子。

乘数因子由各监管当局根据对银行风险管理系统质量评估情况自行设定,其绝对值最小为3。监管当局根据既往模型的事后检验结果给这个因子一个附加因子,引入内在的正向激励机制以维持预测模型的质量。如果事后检验结果令人满意,附加因子可以为0。要求用模型的银行应使用独立的资本要求涵盖未包括在模型内的债券和股票的特定风险。由于担心模型法低估特定风险,要求使用模型法计算特定风险资本不能低于标准法的一半。

经过对1995年提议再次征求意见,征得10国集团中央银行同意后,1996年1月,委员会正式颁布

了《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修订》和《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事后检验监管框架》,将市场风险正式纳入资本监管框架,要求10国监管当局应最迟在1997年底执行市场风险的资本标准。

三、第二阶段:关注特定风险

1997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了《资本协议市场风险修订的修正》,允许满足要求的银行基于模型计提特定风险资本,取消了内部模型计算的特定风险资本要求不低于标准法50%的条款,但达不到要求的银行仍必须用标准法计提特定风险资本。

委员会认为模型不能捕捉到事件风险和违约风险。计量和验证这些风险的方法有很大不同,并且建模仍在快速演化中,还不能设立统一的指引。在银行解释其使用的方法能捕捉事件和违约风险之前,特定风险模型的乘数因子是4。如果满足委员会和监管当局的要求,乘数因子为3.然而,如果未来的事后检测证明模型存在严重缺陷,乘数因子仍为4。

风险价值模型不能完全捕捉交易账户风险,如厚尾、相关性和波动率变化、日内交易风险、特定风险等。随着更多信用风险相关的产品(如CDS,CDO)和其它结构产品进入交易账户,这些产品风险结构复杂,并且流动性不足,风险价值模型更难捕捉这些风险。监管套利和公允价值计价使交易账户风险暴露进一步增加。最高4×VaR的要求阻碍银行改进特定风险模型,因为模型改进反而会增加特定风险资本要求。另外,特定风险模型缺乏统一的标准,各国监管当局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证券协会组织于2005年6月了《新资本协议在交易业务中的应用和双重违约影响的处理》,以改进交易账户体制,特别是特定风险处理。

修订标准法特定风险计提,提出对于未评级债券、非合格发行者(包括证券化暴露)、信用衍生品对冲头寸的特定风险资本要求。取消模型法特定风险资本要求乘数因子为4的要求。提高特定风险模型的标准,要求特定风险模型必须捕捉价格风险的所有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能够反映市场变化和资产组合组成变化。模型必须解释资产组合历史上价格变化,捕捉集中度风险,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保持稳健,反映与单个产品相关的基本风险,捕捉事件风险,通过事后检验。应通过压力测试确保特定风险模型考虑VaR模型没有捕捉到事件风险的影响。银行模型必须保守地估计缺乏流动性的头寸和价格不完全透明的头寸。此外,模型必须达到最低数据标准要求,替代参数仅在现有数据不充分或不能反映头寸或资产组合的真实波动率时使用,并且应审慎使用。要求银行捕获新增违约风险,但是没提出专门的方法,可以是内部模型的一部分,或者是通过单独计算额外要求资本(sur―charge)。当银行通过额外资本捕捉新增风险,应该能证明这种额外资本达到监管要求,但这种额外资本不受乘数因子或监管事后检验约束。要求银行不管使用什么方法计算新增违约风险,须满足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标准,并适当调整以反映流动性、集中度、对冲和期权的影响,内部模型不能捕捉新增违约风险的银行,使用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计算额外资本。

2005年11月,巴塞尔委员会将上述两个文件内容汇总,对1996年的市场风险资本协议修改进行了修订,了《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修订》,并编入2006年Basel II综合版中。

四、第三阶段:新增风险和证券化产品的处理

2005年提出新增违约风险资本监管要求后,巴塞尔委员会为了鼓励更多的银行开发内部模型计算新增风险资本要求,2007年1月《交易账户新增违约风险资本计算指引讨论稿》,对银行如何达到新增违约风险模型要求和监管当局如何评估模型进行指导。在次贷危机中,金融机构损失主要来自证券化产品信用评级下降、信用价差扩大和流动性不足。因此,仅仅捕捉新增违约风险是不够的。2008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交易账户新增风险资本计算指引》和《Basel Ⅱ市场风险框架修订》征求意见,将新增违约风险扩展为新增风险,包括违约风险和迁徙风险。2009年1月再次征求意见,并于2009年7月《Basel Ⅱ市场风险框架修订》和《交易账户新增风险资本计算指引》最终稿。新的市场风险框架主要变化在补充压力VaR(stressed value-at-risk)、新增风险模型要求和证券化产品的处理上。

次贷危机中,许多银行交易账户损失远高于计提的资本,也就是说计提的资本不能抵补风险。于是,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银行计算压力状态下的风险价值,降低市场风险最低资本要求的顺周期性。压力VaR是根据连续12个月重大金融亏损历史数据10天持有期、99%置信水平单尾风险价值。这一年的压力期应经监管当局批准和定期检查。补充压力VaR后,银行必须达到的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前一日VaR与前60个营业日日均VaR均值×乘数因子中的较大值+最新可得的压力VaR值与前60个营业日压力VaR均值×乘数因子中的较大值。

新增风险包括非证券化产品的违约风险和信用迁移风险。新增风险主要是为了弥补风险价值(VaR,99%,10天)模型存在的缺陷。新增风险资本要求代表了对资本计划期为一年、置信区间为99.9%的非证券化信用产品的违约和信用迁移风险,并同时考虑个别头寸和组合头寸持有期,最低持有期为三个月。新增风险的资本要求为前12周平均新增风险和最新新增风险的较大者。巴塞尔委员会认为目前的技术不能充分捕捉证券化头寸风险,在技术达到满意之前。证券化头寸(关联交易组合除外)仍用标准法计提资本,不允许将证券化头寸纳入新增风险模型。

证券化产品同传统债券不同,价格同基础债务人违约呈非线性关系,模型难以捕捉到其特定风险。为此,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除了关联交易组合外,证券化产品即使包括在VaR模型中,也必须用标准法计提资本。对于评级的证券化头寸,分别规定了实施标准法和模型法银行不同外部信用评级证券化暴露和再证券化暴露的特定风险权重计算资本要求:对未评级证券化头寸,分别规定了实施内部评级法和标准法银行计提资本的方法:还规定n次违约互换的特定风险资本计提办法。

关联交易组合被定义满足下面条件的证券化暴露和n次违约信用衍生品的组合:一次证券化暴露和按比例分层的证券化暴露的n次违约信用衍生品;单名参考实体。在标准法下,关联交易组合特定风险资本等于是多头和空头特定风险资本计提净值中数额较大者,其一般风险可以抵扣。在模型法下,经监管当局许可,银行可以将关联交易组包含在其模型中,不仅仅要充分捕捉新增风险,而是所有价格风险、即综合风险。综合风险包括双重违约风险、信用价差风险、基差风险、隐含相关性波动、回收率波动和对冲的收益、风险和成本。用模型计算关联交易组合综合风险的银行应每周进行一次压力测试,监管当局可以对综合风险计量有缺陷的银行增加补充资本要求。综合风

险资本要求是前12周综合风险平均值和最近综合风险的较大者。

五、结论

通过分析市场风险资本监管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出其发展的特征:市场风险头寸不断细分,市场风险的认识逐渐清晰,风险计量技术显著提高。

1993年《市场风险监管措施》将市场风险界定为交易账户债券、股权风险和所有外汇风险,1996年将商品风险也纳入在内,并在标准法中把期权头寸单列计算。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把证券化产品与非证券化产品区分开来,在证券化产品中又将关联交易组合作为例外处理。开始仅将利率风险和股权风险分为特定风险和一般风险。2005年,认识到在VaR外存在新增违约风险。次贷危机显示出信用评级下降也带来巨大市场风险,将新增违约风险扩展为新增风险,包括新增违约风险和迁徙风险。证券化产品风险结构复杂,对于相对简单的关联交易组合,计算综合风险,对于更复杂的其他证券化产品,由于受模型捕捉风险能力限制,则选择标准法计算特定风险。

随着风险认识和计量技术的提高,巴塞尔委员会对市场风险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1993年《市场风险监管措施》主要是标准法,提出外汇风险模拟法。1996年对内部模型法提出具体要求,只有符合条件的银行才允许使用模型法,但仍对模型法计量特定风险存在顾虑,要求其不低于标准法的50%。随着计量技术的提高,放弃了这种限制,提出特定风险模型的具体要求,并要求捕捉新增违约风险。最新的市场风险监管框架提出新增风险模型和综合风险计量的要求,引入了压力情况下的VaR以应对危机情况下的市场风险激增。

篇2

关键词:资金;集中营运;市场风险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4-0045-04 中图分类号:F830.45 文献标识码:A

一、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市场风险管理框架及最新发展

(一)西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

市场风险的管理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组织架构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之后要制定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使风险管理有据可依,接着要确定本行市场风险管理要使用的方法和工具,另外限额政策、监控手段和控制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1、组织架构。一个恰当的组织架构应该能够清晰地定义银行中各个相关部门角色与职责,并有相应的权力制衡机制。为此,市场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应独立于业务部门,与前、后台的职责明晰。除此,银行所有员工也都应掌握全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及其个人在实现对风险有效管理中的职责。

2、政策及程序。一套完整的政策及程序有助于管理层自上而下地传达银行的业务目标及风险偏好,在提供指导的同时,加强对风险的整体控制。在制定政策及程序时,要特别注意风险管理理念对银行业务战略反应、支持以及加强作用。

3、方法论及工具。市场风险管理对方法和工具的要求就是识别和计量风险,以确保高级管理人员对整体风险情况的了解。目前主要有市场风险资本的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两种。

4、风险限额。一个恰当的风险限额结构有助于高级管理层监控银行的风险敞口。高级管理层应该根据银行的风险容忍度与风险偏好来定义控制需要,从而设定风险限额。对风险限额利用程度的监控必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5、报告及监控。一套强大的风险报告必须能按照需要及时地将各种信息提供给银行内部管理人员,以及外部的投资者、分析师以及监管机构。作为一种监控机制,风险报告的内容必须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其编制工作必须是定期的、及时的。

6、控制机制。成文的程序旨在确保所报告中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有效的控制则能够减少银行的操作风险。信息系统在对风险限额及操作程序的监控上往往非常必要。西方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一般都有由普通数据库生成的风险数据库,并由系统固化的数据模型进行计算,同时使用风险管理工具进行监控和管理。而管理层可随时对其关心的风险情况进行特殊查询。

(二)西方商业银行常用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计量及管理手段

对利率风险计量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利率敏感性分析(如:缺口分析、久期分析等)、情景分析等,而比较常见的风险管理工具主要有: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期权等。汇率风险的基本计量方法主要是,先计算净外汇风险敞口,将其折算成本币,再结合汇率的预期变动趋势对其进行计算。而汇率风险管理工具主要有:远期外汇交易、掉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外汇期权、货币互换和外汇互换期权等。

比较常用的市场风险计量指标主要有名义风险额、基点价值、单一产品的风险价值(VAR)和资产组合的风险价值(VAR)等。名义风险额是指金融工具名义本金的敞口;基点价值是指利率变动1个基点对金融工具价值产生的影响;风险价值是指在一定的持有期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要素发生变化时可能对某项资金头寸、资产组合或机构造成的潜在最大损失。

巴塞尔委员会对Var值的定量计算有着较为具体的要求。计算频率是每天计算,置信区间的规定是99%,观察期是10天,波动率和相关性需使用至少1年的历史数据。另外,对Vat值的计算应进行事后检验,将银行每日计算的VaR值和对应的每日实际交易净损益进行校对,事后检验必须每季度进行一次,发现例外情况应及时调整。

(三)国际上市场风险控制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快速增长,各国加大了对市场风险管理研究的投入,市场风险控制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有效的风险控制已经从收益和成本管理主导阶段、风险控制主导阶段发展到全面风险与价值管理阶段。最新的市场风险控制技术包括:在价值最大化的共同目标下,综合地提高收益率与控制风险;采用具有前瞻性的管理工具(例如:情景分析、压力测试);综合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风险计划;根据资本和收入的波动性来决定风险偏好等。

当然也应看到,国际上一些先进的金融机构在市场风险管理上也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此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致了一连串的市场连锁反应,使大批国际上的先进金融机构都卷入其中,遭受了巨额损失。这种损失虽然主要是最初的放贷机构审贷不严、盲目放贷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所造成的,但是这些大的金融机构购入放贷机构的资产抵押债券后,盯市不足以致无法及时止损,也是造成如此巨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这说明即使是国际先进的金融机构对盯市这种市场风险控制手段也没有足够的重视。

二、中资商业银行资金集中营运的市场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中资商业银行的资金交易业务种类大同小异,包括一些新业务,如即期、远期、掉期等业务,各中资银行均有涉及。各中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水平整体差别不大,大部分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其风险管控能力,尤其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的管控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一)中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

中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侧重宏观层面的风险控制,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侧重于操作层面的审批,一般市场风险的日常管理归口计划财务部。风险管理部门定期听取银行账户以及交易账户市场风险管理情况汇报,对全行市场风险管理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确定全行市场风险基本风险偏好和基本政策。资金交易部(资金营运中心)根据总行授权,经营运作总行集中的各项资金,并配合管理全行流动性管理需要,满足有关部门提出的支付需求。

1、资金集中营运的市场风险管理程序及决策机制。经总行授权后,中资商业银行的总行资金交易部门在具体的投资决策中一般实行两级投资决策体系。第一级是季度阶段性战略投资决策机制,资金交易部门按季拟定投资运作策略方案,对核心资产的规模、收益率、风险指标等提出具体的操作指标。该方案提交总行计划财务部和风险管理部审核、经总行有权审批人批准后下达执行。第二级是日常性投资决策机制,即在总行批准的阶段性投资方案框架内,资金交易部门根据市场的实际状况,按照总行授权,自主确定每月、每周的操作方案。

中后台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一般实行嵌入式风险管理,实时监督总行资金交易部门的市场运作,并定期做出书面风险评价报告。对重大风险事件,风险管理有权暂停资金交易部门相关交易,提请总行风险管理部、计划财务部审议或直接向有关管理层请示决策。同时,为保证资金交易的内部控制需要,总行会计结算部作为资金交易部门的会计后台,保持资金业务会计核算、清算、结算的独立性。

2、资金交易部门市场风险管理的限额政策。总行在每年确定的年度授权方案中制定一些比较大的指标限额,而交易部门每季度的阶段性投资方案中也会制定一些针对具体业务的限额。授信的限额中公司客户的授信限额由总行风险管理部负责制定,并经授信审批部审批后执行;同业客户的授信限额由同业部审批,因为资金交易部门同业客户交易量较大,所以专门给交易部门划出了一部分专用额度。为此,限额管理是分若干层次,权限不一的。

在具体的限额控制上,人民币业务主要在债券业务系统、本外币交易系统提供的基本交易信息和市场分析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资金业务市场价值计算规则;外币业务主要在路透和彭博等专业性系统所提供的信息资讯、定价和风险管理的平台上,通过其内嵌的现代金融工程数理统计模型,进行包含久期、浮动损益、止损比例、可接受损失限额等的风险量化管理。

目前资金交易部门具体采取的限额管理手段主要有敞口限额管理、止损点管理(单笔交易止损点指标)和可接受损失限额管理(分交易类别)。关于风险量值(VAR)管理,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正处于内部研究探讨阶段,研究结果仍在不断检验、修正中,尚未用于日常的风险控制。

3、资金交易部门市场风险报告制度。资金业务的风险报告,采取日常报告与定期报告、内部报告与外部报告相结合的办法,对资金业务的各项风险指标的执行情况以及潜在风险程度的变化态势进行分析总结,提交风险管理部和计划财务部,作为风险和业绩评估、风险动态控制的主要参考。

(1)日常报告。每日营业终了,风险和交易前台分别就资金业务情况和风险指标执行情况向风险管理部和计划财务部提交报告(报表),报告内容包括:信用额度占用、自营交易明细、各项产品的风险点、止损情况、整体资产组合的市值估算、资金产品组合的风险指标、代客交易明细等。

(2)定期报告。资金交易部门在每季季初向风险管理部和计划财务部提交季度资金业务策略报告,经审批后执行。内容包括:上季资金业务情况、损益情况和各项风险指标的执行情况,本季市场分析和相应的资金业务策略等。月末还要就本月对季度策略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月度资金运作计划,经各具体资金运作部门集体决策后落实。

与此同时,风险每月根据其独立的风险评估和市场判断,就全行资金业务的风险指标、尤其是市场风险指标方面的执行情况及调整意见提出报告,报总行风险管理部审定后下达执行。

(3)特别报告。在出现特定风险事件时,风险和交易前台应及时报告风险管理部和计划财务部,并报行领导审批,通过取消交易、对冲交易、强制止损、暂行交易资格等方式控制资金业务风险。风险和交易部门应分别就特定风险事件的处理过程、对该事件中问责制的执行意见、今后的防范措施提出专项报告,报送总行有关部门。

由于市场出现重大变化或由于总行政策出现较大调整而导致原有交易策略无法执行时,交易部门应立即出具策略调整报告,经总行有关部门审批后执行。

(4)外部报告。通过聘请外部专业机构,就资金业务的风险评估、风险指标的设定、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等方面提出分析报告,作为资金业务的决策参考。

4、市场风险的管理信息系统。近些年,各中资商业银行花费巨额投人建立数据大集中,打造新型综合业务系统,其中也包括有关市场风险的管理信息系统,前台交易的数据经专门的系统录入员录入后,直接自动传递到后台进行相应的处理,可快速反应额度占用和市场风险头寸情况。

除此,各银行风险管理政策还包括一套较为完善的后评价机制,主要由风险代表总行定期对市场状况及交易部门的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对交易部门的内部审计也有着形式和内容上的要求,交易部门对员工的培训主要是直接参加具体项目或由老员工以传帮带的方式进行。

(二)对不同类型市场风险的计量及管理手段

一套相对完整的市场风险管理框架就基本上保证了市场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而让其完全发挥效用的则是对各种类型市场风险的科学的计量和管理手段。目前,中资商业银行资金交易部门对整体市场风险的分析和计量仍处于研究探讨阶段,研究成果主要是对单因素(如CPI、利率、信贷规模等)的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多因素的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及Var值计算还无法实现。多因素分析的模型也建立过,但由于模型有效性的确认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还未能在实战中应用,只能作为实战的参考。而在产品定价方面,主要应用中债曲线,内部的收益率曲线作为参考;对于信用产品进行信用分析时会参照其他机构(如中金公司)的信用报告,按不同档的信用利差进行定价。

三、对比国际经验,中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不足之处

(一)资金交易业务的管理模式为彻底摆脱传统业务框架,决策审批的时效性有待加强

对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风险控制有赖于快速有效决策审批机制和信息传递渠道。中资银行的资金交易风险管理链条比原来大为缩减,但由于仍如前所述涉及部门众多,决策审批时效性不足。例如对于短期融资券(发行期一般只有5天)的授信管理在操作上无法纳入企业统一授信管理。

(二)定价模型还不够全面,产品定价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强化

没有具体的定价模型,就不可能准确地计算出衍生产品价格对各种市场因素变化的敏感性,从而无法进行有效的风险对冲。目前中资银行资金交易部门利用中债曲线和内部收益率曲线,已经对一些比较常用的金融衍生产品做了定价模型,但是对较为复杂的产品,尤其是复杂的外币衍生产品,仍需要通过外资机构提供报价。

(三)目前还无法做到实时的、准确的计量风险敞口;全面的风险与价值管理手段仍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中资商业银行资金交易部门对债券久期、基点价值等指标的计算和对汇率敞口的控制等,无法做到实时的、准确的计量风险敞口。特别是,由于受人力资源和系统的限制,目前中、后台无法实现逐日盯市,在中后台不进行盯市核算时,只能依赖于前台,使风险控制效果大大降低。此外,由于风险量值(VAR)管理,压力测试和场景分析正处于内部研究探讨阶段,尚无法通过专业化的系统平台,对全行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产品组合的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价格波动性风险等进行统一的风险计量。

(四)市场风险信息系统的功能制约了其市场风险的管理水平

目前中资银行资金交易部门的系统模式存在着

业务处理效率较低、数据需要多次转换、部分环节需要繁琐手工操作等问题,特别是,无法实现信用额度占用的实时计算,暂未实现市场风险指标的连续计算和,存在前、中、后台信息传递不及时等问题。短期内很难达到外资银行市场风险信息系统那样强大的数据库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市场风险管理的各项基础性工作仍有待深入

目前,在资金业务的外币市场上中资银行有着后发劣势,而人民币市场上,在交易数据的积累、风险管理模型的应用等方面的劣势比较明显。外资银行依据其本身的强大资金实力、研究实力和外币市场上多年的经验,明显有着强大的后发实力。近期外资银行法人化后全面进入人民币业务以来,他们在人民币交易市场上的活跃表现也证明了这点。

四、主要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执行和落实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力度,进一步强化市场风险意识

中资银行及其资金交易部门应切实落实《指引》中对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控;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市场风险资本五个方面的要求。

(二)加速市场风险管理模型的研究,并在实践中对其进行检验

巴塞尔委员会鼓励金融机构建立适应自身资产结构、产品结构和交易头寸的内部风险模型,中资银行应针对历史数据及市场数据不足和内部模型专业性很强的特点,加大对模型研发的投入力度。

(三)进一步理顺资金交易部门与总行管理部门架构,改善传导机制,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政策传导效室

中资银行应进一步理顺传导机制,使上传、下达都更为通畅,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政策的传导效率和执行效率。

(四)构建合理的基准收益率曲线,增强定价能力,以提高整体竞争力

国外衍生产品的定价模型经过了几十年的摸索和实践已经趋于成熟,中资银行应借鉴其经验,改变目前无公认的人民币市场收益率曲线的状况,尽快构建一个基准收益率曲线,加大对人民币产品定价的研究和投入力度,将自行设计的收益率曲线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检验和调整,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定价能力。

(五)重视盯市核算、积累数据并进一步完善数据模型,为实现全面的风险与价值管理做好准备

中资银行不仅要加强盯市核算这一工作,还要在日常交易数据和风险数据的收集、积累上增加投入力度,并结合人民币市场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数据模型,为实现全面的风险与价值管理做好准备。

(六)努力培养和引进人才,提高市场风险管理人员的水平,充分发挥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中资银行应加快引进具有金融、数学和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加快风险管理模型研发能力和市场风险控制能力。

(七)加大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力度,使系统在市场风险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资银行应进一步积累数据和管理经验,将积累的经验用于新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使新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就能够实现现有系统缺乏而风险管理急需的、比较全面的风险管理功能。提高市场风险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篇3

关键词:市场风险 VaR模型 压力测试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心已向市场业务转移,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市场风险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在新巴塞尔协议别增加了市场风险的说明,并需求量化和管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方法。

目前较多使用VaR(Value at Risk)技术,通过分别计算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权风险和商品风险等不同类型的组合风险,来衡量市场风险。在1995年后,巴塞尔委员会允许银行运用自己的风险度量模型确定风险资本的费用,激励更多商业银行开发自己的风险管理系统。VaR是一个统计估计值,但它用以简单的数字直观地反应当前所面临的一般风险(市场处于常态时),当然,这个数字很可能不是最后的损失额,甚至相差很远,但它能给出风险水平的一个有效说明。这个标准,已经得到许多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监管机构的认可,许多大型金融机构已经采用这一方法作为风险管理的一种手段。

VaR方法及其拓展

发达经济体将VaR和事后检验方法相结合,评估市场风险计量模型的准确性,并加以改进,作为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Leibowitz和Kogelman(1991),Lexander和 Baptista(2000)研究了如何用均值—VaR偏好有效地替代均值—方差偏好的投资组合。Jackson、Maude和Perraudin(1998)利用一家大型银行所持有的固定收入证券、外汇和股票对两种不同的VaR模型(参数VaR模型和模拟VaR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由于金融产品收益存在明显的非正态分布,不依赖于资产收益正态分布的假设的模拟VaR模型能够比较精确反映收益分布的长尾概率。Gourieroux 和Monfort(2001)利用参数预期效用函数研究了VaR约束下的有效投资组合问题。Frey、McNeil(2002)对内部评级法中VaR方法提出了质疑,他们提出VaR方法在衡量资产组合层面的风险时不具备次级加总性,即单个资产的VaR加总很可能超过资产组合的VaR,在由此来确定银行监管资本时,并不能反映银行面临的真实风险。Giot和Laurent(2004)将真实波动和ARCH模型相结合,构建VaR每日风险监督模型。Ben-Haim(2005)在不确定性信息缺口条件下研究VaR模型,Janabi(2008)将流动性风险参数加入到VaR中。

早期我国学者主要从制度规范的角度研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较为宏观,对商业银行日常风险管理的实用性不强。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体系股份化改革基本完成,学者们对市场风险管理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体系,沿着已有的理论发展方向进行比较性研究。韩其恒等(2002)对均值—方差模型和均值—VaR进行了系统地比较分析,阐述了两者在投资组合分析中的联系和区别。姚京等(2004)仿照Pyle和Turnovsky的研究框架,对均值—方差模型和均值—VaR模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刘晓星(2008)比较分析了VaR模型的系列改进,CvaR(Conditional VaR)、ES(Expected Shortfall)和Esn,并分析了加入流动性调整后的风险价值测度模型La-VaR、La-ES的现状和局限性。

VaR运用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VaR是当前国际主流的市场风险计量工具,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与西方成熟金融市场存在着很多差异,我国商业银行运用VaR计量金融市场风险时面临许多约束条件,例如在已有的关于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计量的模型中,没有考虑我国特殊经济结构的模型,而我国二元市场的经济结构特征对金融业特别是银行的市场风险存在显著影响,因此,笔者认为:

首先,应该扩展CVaR模型,加入表现中国经济结构特征的参数,引入交易成本、信息的不完全性和预期因素,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计量模型。

其次,考察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风险管理目标以及不同市场金融产品间的动态相关性,构建流动性调整的VaR计量模型,运用几何布朗运动的跳跃扩展模拟风险资产价格的运动,建立反映风险资产价格运动一般状态的最优变动策略模型。

再次,研究如何利用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对冲风险暴露,提升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承担水平,设计满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目标的新型金融产品。对单一风险来源的金融产品开展风险计量工作的基础上,对同时受多种风险因素影响的金融产品和多种资产构成的组合及二级金融衍生产品开展风险计量工作。

最后,笔者认为应该承认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不是独立性的,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必须系统性测量和考察商业银行风险间的相互影响,构建商业银行统一的风险管理评价体系。

VaR与压力测试的协调运行

VaR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其局限性,衡量风险值的模式有可能有相当程度的差异,如果这模式本身产生一些重大结构的变化,完全依赖风险值的估算就会有问题。另外,风险值模型为了计算方便,通常假设市场上各风险因子的变化呈现常态分配,在正常情况下,该假设是成立的,此时利用VaR模型是可以度量市场的风险值的。但当市场上出现危机事件时,例如:市场价格大幅下降,利率迅速上升,风险因子间的相关性也会因此变得难以预测。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1998年俄罗斯政府违约事件、美国911事件、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等对金融市场都造成了很大影响,在这些情况下VaR模型就不会起作用了。

VaR的这些缺陷需要压力测试来弥补。2008年初,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对商业银行如何开展压力测试制定了指导性意见。通过定义要进行分析的机构和资产组合;识别风险因子;设计压力测试情景;通过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建立压力测试模型,计算压力情景下承压要素的定量化结果。以上述模型的定量结果和定性分析为基础,判定承压体系中的弱点环节,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政策响应和反馈。通过正式报告路线上报给金融机构的高层呈阅后,最终成为在整个金融机构或在部分分支机构执行的应对政策。因此,通过VaR与压力测试的协调运行,能较为充分地确定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并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合理监控和管理。

参考文献:

1.沈沛龙,任若恩.新的资本充足率框架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金融研究,2001(2)

篇4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定义,“金融衍生产品是一种合约,该合约的价值取决于一项或多项背景资产或指数的价值”。由此可见,金融衍生产品是从基础性金融工具派生出来的新的工具,其中多种工具的交互组合形成现在极为丰富的金融衍生产品种类。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满足市场规避风险和保值需求。金融衍生产品的最大功用是满足人们规避风险和保值需求,为投资者提供对冲或套期保值的工具。二、为金融机构带来了拓展业务的机会。在《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率要求限制了银行扩展传统业务的空间后,金融衍生产品为金融机构带来了拓展业务的机会和增加收益的新渠道。金融机构可以向客户提供风险管理的建议和适合他们特殊需求的工具,获取咨询费和高杠杆自营交易的可观利润:也可以通过金融衍生产品调整自身不搭配的资产负债结构,使金融机构在风险加剧的环境中能突破自身资源限制,从事更多业务。三、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和运用,增强了市场之间的联系,便利各种套利行为,有利干消除某些市场或金融工具的不正确定价,完善市场,加剧市场竞争,削弱市场间隔阂。剧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迫使金融机构不断创新,设计新的金融产品,开辟新市场,争夺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使各主要交易中心延长交易时间,加强各个市 场的联系,形成全球市场一体化,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营业,大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四、降低筹资成本,促进资本形成,加快经济发展金融衍生 产品可以便利企业和金融机构获得比较便宜的资金,降低资金成本。由于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 上筹资成为资金来源新渠道。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可以降低筹资成本,获得便宣资金。

金融衍生产品在对金融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可能给金融机构造成巨额的交易损失;其次,金融衍生交易可能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再次,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对金融机构监管有一定的不利影响。金融衍生产品对金融业的负面影响均是由于产品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产生其自身的风险。

基于此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必然要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同时更应注重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风险管理。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管理应建立在风险识别与风险度量的基础之上。1994年7月26日,国际证券事务委员会及巴塞尔委员会对衍生产品涉及的风险作了权威性论述,认为衍生产品涉及六个种类的风险: (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即因市场价格变动造成亏损的可能性。市场风险反映了衍生产品的价值随时间发生变化。(2)信用风险。也称履约风险,即交易对手无法履行合约的风险。信用风险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方违约可能性的大小;二是违约引起的损失的多寡。信用风险是场外交易的主要风险。(3)流动性风险。指衍生产品合约持有者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出货或平仓机会所造成的风险。流动牲风险大小取决于合约标准化程度、市场交易规模和市场环境变化。与场内衍生产品交易相比,场外交易更具有流动性风险。(4)操作性风险。即因人为错误,交易系统或清算系统故障而造成损失的风险(5)结算风险。又称交割风险,即对手无法按时付款或交货所造成的风险。(6)法律风险。指因合约无法履行或草拟条文本身的不足引起损失的风险。而风险度量则主要是针对金融市场风险而言,通过目前先进的风险测量方法,对银行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并据以作出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案。

篇5

现代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其它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对这些风险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以下三大基本因素实现的:(1)董事会确定总体的风险管理原则和基本的控制战略;(2)确定风险管理的组织构架和体系;(3)指定风险管理的一整套政策和程序;(4)运用风险管理的技术监测工具。因为风险管理技术的专门性,我们将不在此进行讨论。

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现代金融机构控制风险的基本措施是:分散化、交易限额、信贷限额,即通过对其产品、交易伙伴、业务活动领域的分散化降低风险;通过为每种产品、每一交易单位设置交易限额,为每一交易伙伴制定信贷限额以规避各种风险。金融机构根据各项业务的获利能力、市场机会、公司的长期战略定期调整各业务、各部门间的资本配置,力图使获取给定收益的风险最小化。

一董事会对总体风险管理理念和基本风险管战略的确定

总体上说,董事会对金融机构承受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和义务,因此应负起监控职能。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应由董事会审批,为保证战略和政策得到遵守并保持适应性,决策机构应通过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实施和评估。

(一)风险管理基本原则的确定

一般来说,金融机构的董事会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并要求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积极予以落实。

我们可以简要地比较美林和摩根等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1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在美林公司,尽管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一变再变,但以下述6个原则为基础的基本理念却几乎没变。这主要包括:任何风险规避方案中,最重要的工具是经验、判断和不断的沟通;必须不断地在整个公司内部强化纪律和风险意识;管理人员必须以清晰和简洁的语句告诫下属:在资本运营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风险管理必须考虑非预期的事件,探索潜在的问题,检测不足之处,协助识别可能的损失;风险管理策略必须具备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必须是减少难以承受的损失的可能性。这样的损失通常源自无法预计的事件,大部分的统计和模型式的风险管理方法无法预计。

在过去几年,用数学模型来测量市场风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众多风险管理的要点,风险管理几乎成了风险测量的同义词。美林公司认为,数学风险模型的使用只能增加可靠性,但不能提供保证,因此,对这些数学模型的依赖是有限的。

事实上,由于数学风险模型不能精确地量化重大的金融事件,所以,美林公司只将其作为其他风险管理工作的补充。

总的来讲,美林公司认为,一个产品的主要风险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管理的方式。违反纪律或在监管上的失误可导致损失,而不论产品为何或使用何种数学模型。

2摩根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摩根斯坦利则认为,风险是金融机构业务固有特性,与金融机构相伴而生。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会涉及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恰当而有效地识别、评价、检测和控制每一种风险,对其经营业绩和长期发展关系重大。公司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是一个与有关的专业产品和市场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并作出评价的独立监管过程。

应当说,这些基本的风险管理原则既是其长期进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的总结,也是其实施风险管理的基本知指导原则,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董事会制定风险管理及控制战略的第一步是,根据预定的风险管理原则,并根据风险对资本比例情况,对公司业务活动及其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要规定每一种主要业务或产品的风险数量限额,批准业务的具体范围,并应有充足的资本加以支持。此后,应对业务和风险不断进行常规检查,并根据业务和市场的变化对战略进行定期重新评估,并将结论应直接报告决策层。

在识别风险和确定了抵御风险的总体战略后,公司就可以制定用于日常和长期业务操作的详细而具体的指引。为此,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中应包括,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中的权力及遵守风险政策的责任,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和外部审计等。如果公司较大较复杂,则需要建立集中、自主的风险管理部门。就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而言,最重要的是配备适当的专业人员、并独立于产生风险的部门。

因为控制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运用它的人,因此,有效控制的前提是机构内所有员工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在确定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的权力和责任时,一个重要的因素应是将风险的衡量、监督和控制与产生风险的交易部门分开。高级管理层应保证职责适当分开,员工的责任不应互相冲突。

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架构的比较

(一)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本架构

现代金融机构因其业务的偏重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其基本构架都大同小异。一般来说,金融机构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集中统一管理和控制公司的总体风险及其结构。"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其成员包括:执行总裁、全球股票部主任、全球固定收入证券部主任、各地区高级经理、财务总监、信贷部主任、全球风险经理以及一些熟悉、精通风险管理的专家等,下面直属不同形式的风险管理部门来实施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战略和要求。

同时,金融机构应具备风险管理及控制的报告和评估程序,包括检查现行政策和程序执行报告和发现例外情况的制度。一般来说,风险暴露以及盈亏情况应每日向负责监控风险的管理层报告,后者应简要向负责公司日常业务的高级管理层汇报。另外,金融机构要对风险战略、政策和程序的评估应该定期开展,评估应考虑到现行政策的结果、业务以及市场的变化。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的方法、模型和假设的变更应由决策层审核。政策和程序应要求风险管理及控制部门参与对新产品和业务的考察。

"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计或修正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签发风险管理准则;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审批限额豁免;评估并监控各种风险暴露,使总体风险水平、结构与公司总体方针相一致;在必要时调整公司的总体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它每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讨论主要市场的风险暴露、信贷暴露与其它各种头寸,研究潜在的新交易、新头寸以及风险豁免等问题。

"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不同形式的、分离或者整合的风险管理部门(如分别设立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等,或者整合为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部),他们均独立于公司的其它业务部门。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风险结构(包括各地区、各部门、各产品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各业务伙伴的暴露额度;审计部通过定期检查公司有关业务和经营状况,评估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采用多层制,除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外,其它如融资部、财务部、信息技术部以及各业务部的部门风险经理均参与风险的确认、评估和控制,并接受风险管理部的监督和评估、考核。这些部门的经理及代表每隔一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以求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正确评估风险、调险管理政策。

以下是对美林等几家公司的比较。

(一)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架构

为了在基层交易部门强化风险管理机制,美林公司制定了公司风险控制策略和操作规程,要求相关的区域机构和单位在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时予以遵循。

这些策略和操作规程的实施涉及许多部门,包括全球风险管理部、公司信贷部和其他的控制部门(比如财务、审计、经营以及法律和协调部门)。为了协调上述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公司还成立了由风险管理部、公司信贷部和控制部门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风险控制和储备委员会,该委员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风险控制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对所有的机构交易活动进行总的风险监督。风险控制委员会独立于美林的交易部门,定期向公司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和财务委员会汇报风险管理的状况。

储备委员会监测与资产和负债有关的价值和风险。美林公司针对那些可能导致现存资产价值损失或带来新的负债的事件,确定在目前形势下使公司资产和负债保持平衡的储备水平。储备委员会通常由主要的财务官员任主席,主要负责考察和批准整个公司的储备水平和储备方法的变化。储备委员会每月开会一次,考察当时的市场状况,并对某些问题采取行动。美林公司在决定储备水平时会考虑管理层在下述方面的意见(Ⅰ)风险和暴露的识别;(Ⅱ)风险管理原则;(Ⅲ)时效、集中度和流动性。

(二)摩根斯坦利的风险管理架构

摩根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通过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规程予以保障,以便在对各种各样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过程中,提供管理和业务方面的支持。随着对不断变化的和复杂化的全球金融服务业务认识的提高,公司不断地检讨风险管理策略和操作规程,以使其不断完善。

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公司大部分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制定整个公司风险管理的策略及考察与这些策略相关的公司业绩。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几个专门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帮助其实施对公司风险活动的检测和考察。除此之外,这些风险管理委员会还考察与公司的市场和信用风险状况、总的销售策略、消费贷款定价、储备充足度和合法实施能力以及经营和系统风险有关的总体框架、层次和检测规程。会计主任、司库、法律、协调和政府事务部门及市场风险部门,都独立于公司业务部门,协助高级管理人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公司风险状况进行检测和控制。另外,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向高级管理人员汇报,并通过对业务运营领域的考察,对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进行评价。公司经常在每一个管理和业务领域,聘用具有适当经验的专家,以有效地实施公司的风险管理监测系统和操作规程。

三对主要类型的风险的管理战略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主要涉及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的管理,同时针对不同的风险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战略。

(一)主要的风险类型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波动而使得投资者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的风险,包括价格或利率、汇率因经济原因而产生的不利波动。除股票、利率、汇率和商品价格的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外,市场风险还包括融券成本风险、股息风险和关联风险。

美国奥兰治县(ORANGECOUNTRY)的破产突出说明了市场风险的危害。该县司库将"奥兰治县投资组合"大量投资于所谓"结构性债券"和"逆浮动利率产品"等衍生性证券,在利率上升时,衍生产品的收益和这些证券的市场价值随之下降,从而导致奥兰治县投资组合出现17亿美元的亏损。GIBSON公司由于预计利率下降,购买了大量利率衍生产品而面临类似的市场风险。当利率上浮时,该公司因此损失了2000万美元。同样,宝洁公司(Procter&Gamble)参与了与德国和美国利率相连的利率衍生工具交易,当两国的利率上升高于合约规定的跨栏利率时(要求宝洁公司按高于商业票据利率1412基点的利率支付),这些杠杆式衍生工具成为公司承重的负担。在冲抵这些合约后,该公司亏损1.57亿美元。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合同的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包括贷款、掉期、期权及在结算过程中的交易对手违约带来损失的风险。金融机构签定贷款协议、场外交易合同和授信时,将面临信用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控制以及要求对手保持足够的抵押品、支付保证金和在合同中规定净额结算条款等程序,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信用风险。

近来,信用风险问题在许多美国银行中开始突出起来,根据1998年1月的报告,其季度财务状况已因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危机而受影响。例如,由于亚洲金融风暴,JP摩根(JPMORGEN)将其约6亿美元的贷款划为不良贷款,该行97年第四季度的每股盈利为1.33美元,比上年的2.04美元下降35%,低于市场预期的每股收益1.57美元。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交易或管理系统操作不当引致损失的风险,包括因公司内部失控而产生的风险。公司内部失控的表现包括,超过风险限额而未经察觉、越权交易、交易或后台部门的欺诈(包括帐簿和交易记录不完整,缺乏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职员的不熟练以及不稳定并易于进入的电脑系统等。

1995年2月巴林银行的倒闭突出说明了操作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英国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一名职员越权、隐瞒的衍生工具交易带来的巨额亏损,而管理层对此却无丝毫察觉。该交易员同时兼任不受监督的期货交易、结算负责人的双重角色。巴林银行未能对该交易员的业务进行独立监督,以及未将前台和后台职能分离等,正是这些操作风险导致了巨大损失并最终毁灭了巴林银行。

类似的管理不善导致日本大和银行在债券市场上遭受了更大损失。1995年人们发现,大和银行的一名债券交易员因能接触公司会计帐簿而隐瞒了约1亿美元的亏损。与巴林银行一样,大和的这名交易员同时负责交易和会计。这两家银行都均违背了风险管理的一条基本准则,即将交易职能和支持性职能分开。

操作风险的另一案例是Kidder,Peabody公司的虚假利润案。1994年春,KIDDER确认,该公司一名交易员买卖政府债券获得的约3.5亿美元"利润"源于对公司交易和会计系统的操纵,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一事件迫使Kidder公司将资产售予竞争对手并最终清盘。

操作风险可以通过正确的管理程序得到控制,如:完整的帐簿和交易记录,基本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风险管理,强有力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交易和收益产生部门〕,清晰的人事限制和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如果管理层监控得当,并采取分离后台和交易职能的基本风险控制措施,巴林和大和银行的损失也许不会发生,至少损失可以大大减少。这些财务失败说明了维持适当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

(二)对市场风险的管理策略

金融机构维持合适的头寸,利用利率敏感性金融工具进行交易,都要面对利率风险(比如:利率水平或波动率的变化、抵押贷款预付期长短和公司债券和新兴市场资信差异都可带来风险);在外汇和外汇期权市场做市商或维持一定外汇头寸,要面对外汇风险,等等。在整个风险管理框架中,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风险管理委员会下属的一个执行部门,全面负责整个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及控制并直接向执行总裁报告工作。该部在重点业务地区设有多个国际办公室,这些办公室均实行矩阵负责制。它们除了向全球风险经理报告工作外,还要向当地上一级非交易管理部门报告工作。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撰写和报送风险报告,制定和实施全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大纲。风险管理大纲向各业务单位、交易柜台经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的风险限额,并以此为参照对执行状况进行评估、监督和管理;同时报告风险限制例外的特殊豁免,确认和公布管理当局的有关监管规定。这一风险管理大纲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定期对各业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整个风险评估的过程是在全球风险经理领导下由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各业务单位的高级交易员和风险经理共同合作完成的。由于其他高级交易员的参与,风险评估本身为公司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提供了指引方向。

为了正确评估各种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部门需要确认和计量各种市场风险暴露。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测量是从确认相关市场风险因素开始的,这些风险因素随不同地区、不同市场而异。例如,在固定收入证券市场,风险因素包括利率、收益曲线斜率、信贷差和利率波动;在股票市场,风险因素则包括股票指数暴露、股价波动和股票指数差;在外汇市场,风险因素主要是汇率和汇率波动;对于商品市场,风险因素则包括价格水平、价格差和价格波动。金融机构既需要确认某一具体交易的风险因素,也要确定其作为一个整体的有关风险因素。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不仅负责对各种市场风险暴露进行计量和评估,而且要负责制定风险确认、评估的标准和方法并报全球风险经理审批。确认和计量风险的方法有:VAR分析法、应力分析法、场景分析法。

根据所确认和计量的风险暴露,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分别为其制定风险限额,该风险限额随交易水平变化而变化。同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合作为各业务单位制定适量的限额。通过与高级风险经理协商交流,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力求使这些限额与公司总体风险管理目标一致。

1美林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美林公司市场风险管理过程包含了下述三个要素:(i)沟通;(ii)控制和指导;(iii)风险技术。

风险管理按地理区域和产品线组织,以确保某一特定的区域或某一产品交易范围内的风险管理人员能进行经常和直接的沟通。同时,风险管理部门应与高级的交易经理进行定期和正式的风险研讨。

为了弥补基层交易部门风险规避技术的不足,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制定了一些规范和准则,包括交易限额,超过限额必须提前得到批准。另外,作为新的金融产品检测过程的一部分,新的金融产品交易要由风险管理部门和来自其他控制单位的代表批准。某些业务,比如高收益证券和新兴市场的证券承销、不动产融资、临时贷款等,在向客户作出承诺前,需要事先得到风险管理和其他控制部门的批准。风险管理部门有权要求减少某一特定的柜台交易风险暴露头寸或取消计划的交易。

风险管理使用几种风险技术工具,包括风险数据库、交易限额监视系统、交易系统通道和敏感性模拟系统。风险数据库每日按产品、资信度和国别等提供库存证券风险暴露头寸的合计数和总数。交易限额检测系统使风险管理部门能及时检查交易行为是否符合已建立的交易限额。交易系统通道允许风险管理部门去检测交易头寸,并进行计算机分析。

敏感性模拟系统用来估算市场波动不大和剧烈波动两种情形下的损益。每一次测算时仅考虑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比如利率、汇率、证券和商品价格、信贷利差等,同时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以此为基础,风险管理部门可以检测到整个公司的市场风险,并根据需要调整投资组合。

2摩根斯坦利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公司利用各种各样的风险规避方法来管理它的头寸,包括风险暴露头寸分散化、对有关证券和金融工具头寸的买卖、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包括互换、期货、期权和远期交易)的运用。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按交易部门和产品单位来管理与整个公司交易活动有关的市场风险。公司按如下方式管理和检测其市场风险:建立一个交易组合,使其足以将市场风险因素分散;整个公司和每一个交易部门均有交易指南和限额,并按交易区域分配到该区域交易部门和交易柜台;交易部门风险经理、柜台风险经理和市场风险部门都检测市场风险相对于限额的大小,并将主要的市场和头寸变化报告给高级管理人员。

市场风险部门使用Value-at-Risk和其他定量和定性测量和分析工具,根据市场风险规律,独立地检查公司的交易组合。公司使用利率敏感性、波动率和时间滞后测量等工具,来估测市场风险,评估头寸对市场形势变化的敏感性。交易部门风险经理、柜台风险经理和市场风险部门定期地使用敏感性模拟系统,检测某一市场因素变化对现存的产品组合值的影响。

(三)信用风险的管理策略

信用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整体风险管理构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由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向全球风险经理负责,全球风险经理再依次向执行总裁报告。信用风险管理部门通过专业化的评估、限额审批、监督等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信贷调节和管理。在考察信用风险时,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要对风险和收益间的关系进行平衡,对实际和潜在的信贷暴露进行预测。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对信用风险进行优化管理,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建立有各种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和控制程序,这些政策和程序包括:

(1)对最主要的潜在信贷暴露建立内部指引,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总经理监督。

(2)实行初始信贷审批制,不合规定的交易要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指定成员审批才能执行。

(3)实行信贷限额制,每天对各种交易进行监控以免超过限额。

(4)针对抵押、交叉违约、抵消权、担保、突发事件风险合约等订立特定的协议条款。

(5)为融资活动和担保合约承诺建立抵押标准。

(6)对潜在暴露(尤其是衍生品交易的)进行定期分析。

(7)对各种信贷组合进行场景分析以评估市场变量的灵敏性。

(8)通过经济、政治发展的有关分析对风险进行定期评估。

(9)和全球风险经理一起对储存时间较长、规模庞大的库存头寸进行专门评估和监督。

美林公司通过制定策略和操作规程以避免信用风险损失,包括确立和检测信用风险暴露限额及与某一订约方或客户交易额限额、在信用危机中取得收缴和保留抵押品或终止交易以及对订约另一方和客户不断地进行信用评价的权利。业务部门有责任与公司制定的策略和操作规程保持一致,并受到公司信贷部门的监督。公司信贷部门实行集中分区管理。信贷负责人分析和确定订约另一方或客户的资信状况,按订约方或客户设立初始或当前的信贷限额,提议信用储备,管理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和参与新的金融产品的检测过程。

许多类型交易包括衍生品和辛迪加贷款要提前报请公司信贷部门批准。公司信贷部门所能审批的交易数量是有限的,限额视该项交易的风险程度和相关客户的资信度确定,超过此限额,须上报公司信贷委员会批准。版权所有

借助信用系统手工和自动记录的信息,公司信贷部门能检测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在订约另一方/客户、产品和国别的集中度。这一系统能按订约另一方或客户累计信用风险暴露头寸,维持整个订约方/客户和某一产品的风险暴露限额,并按订约另一方或客户识别限额检测数据。整个公司库存头寸和已执行交易的详细信息,包括现在和潜在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信息会不断地更新,并不断地与限额相比较。如果需要,可增加抵押贷款数额,以减少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并记录在信用系统中。

公司信贷部门与业务部门一起设计和完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并且分析复杂的衍生品交易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公司信贷部门还检测与公司零售客户业务有关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包括抵押品和住宅证券化额度、客户保证金帐户资金数额等。

集中度风险可以视为信用风险中的一个重要类型。集中度风险,即金融机构业务对单一收入、产品和市场的依赖风险。美林公司定期检测集中度风险,并通过实施其分散化的经营战略和计划来减少此风险。最近,美林公司已将其全球的收入来源分散化,从而减少了公司收入对单一金融产品、客户群或市场的依赖。

雷曼兄弟公司通过产品、客户分散化和交易活动在地区分布的分散化,以图实现减少风险的目标。为此,公司合理地分配每类业务资金的使用额,为每类产品和交易者制定交易限额,并对上述额度做地域上的合理分配。公司根据每一类业务的风险特性,寻求相应的回报。根据与公司指南相一致的收益获得能力、市场机会和公司的长期战略,公司定期地重新分配每一业务的资金用量。

(四)操作风险的管理策略

作为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直接面临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暴露,它们均产生于正常的活动过程中。除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外,金融机构还将面临非直接的与营运、事务、后勤有关的风险,这些风险可归于操作风险。

在一个飞速发展和愈来愈全球化的环境中,当市场中的交易量、产品数目扩大、复杂程度提高时,发生这种风险的可能性呈上升趋势。这些风险包括:经营/结算风险、技术风险、法律/文件风险、财务控制风险等。它们大多是彼此相关的,所以金融机构监控这些风险的行动、措施也是综合性的。金融机构一般由行政总监负责监察公司的全球性操作和技术风险。行政总监通过优化全球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实施各种长期性的战略措施以加强操作风险的监控。一般的防范措施包括:支持公司业务向多实体化、多货币化、多时区化发展;改善复杂的跨实体交易的控制。促进技术、操作程序的标准化,提高资源的替代性利用;消除多余的地区请求原则;降低技术、操作成本,有效地满足市场和监管变动的需要,使公司总体操作风险控制在最合适的范围。

篇6

1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已成必然

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已从制度安排上着手建立以风险容量控制为中枢的相关风险全面管理框架。如,2002年美国颁布的萨班斯法案要求上市公司全面关注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基于这一要求,2003年7月美国著名的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赞助委员会COSO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基础上,提出一个概念全新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讨论稿,2004年9月正式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简称COSO-ERM),使内部控制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一个指导性的理论框架,COSO-ERM框架为公司董事会提供了有关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以及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要信息,最具权威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在近期颁布了《ISO 31000:2007 风险管理实施指南》。

从国内来看,有关各界已越来越重视风险控制。2004年,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2004年第10号令),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市场风险管理,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检测和适当控制所有交易业务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确保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之上安全、稳健经营,其承担的市场风险水平应当与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相匹配。2007年至2009年,银监会先后制定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规范不断丰富和完善。

近年来,银行业发生的许多案件充分表明,许多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缺失,风险控制意识不强,风险管控手段匮乏。因此,积极借鉴国际先进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技术和经验,深入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努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控制银行风险案件的发生,是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2 全面风险管理的本质与流程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本质为一个旨在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促进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流程化的风险管理过程和管理体系。作为一个管理过程,其主要工作流程就是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和控制风险。作为一个管理系统,其主要构成因素包括管理主体与客体、管理目标和管理手段。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收集风险管理信息,建立问题数据库。就是围绕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处理,其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银行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为风险评估提供依据。因此,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建立问题数据库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贯穿于银行内部所有单位。

(2) 建立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风险等级评估。对所收集的风险管理数据库信息结合各项业务管理及其重要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其目的在于查找和描述风险,评价所识别出的各种风险的影响程度和风险价值,给出风险控制的优先次序等,为正确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3) 依据风险等级评估情况,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对所识别出的各种风险,按照所给出的优先次序,围绕银行目标与战略,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和风险管理有效性标准,选择适当的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和风险控制等风险管理工具,确定风险管理所需要的人力与物力资源的配置原则。这是决定风险控制成本与效率的重要环节。

(4) 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根据所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针对各类风险或各项重大风险制定风险解决方案。制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应该满足合规性要求,同时要注重成本、质量与效率的平衡,坚持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风险控制与运行效率的统一,保护自身商业秘密,防止自身对外包解决方案产生依赖性风险。

(5) 风险管理的循环评价与改进。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对事关银行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风险的识别、分析与控制。因此,风险管理部门应该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重大决策和重要管理与业务流程为重点,对各项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监督,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其有效性进行检验。根据监督和检验结果,对所存在的问题或缺陷加以改进和评价。

3 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风险控制的核心是在全员基础上的系统风险控制理论,主要是通过建立和完善以风险控制为中枢的风险管理框架,运用先进的风险管控方法,提高风险管控的能力,全面加强风险管理。

(1) 提升管理综合素质,增强管理层全面风险控制能力和前瞻性。全面风险管理水平,要求管理层必须拥有专门的风险管理知识、才能和智慧,形成系统的风险管理理念,树立科学的风险应对策略观,以确保履行其风险监控责任,引导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引导或迫使管理层不断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其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推动风险管理系统的合理构建。

(2) 塑造风险管理文化,增强全员风险管理意识和要求。实践经验证明,一流银行的发展靠文化,二流银行的发展靠制度,三流银行的发展靠指标。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管理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将风险管理理念传递给每一个员工,并且内化为员工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

篇7

关键词:集成风险管理;相关性;集成技术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8)01-0049-04

一、引言

198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以单一、局部的风险管理方式为主。199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面临两个现实情境:一个是金融业朝着集团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另一个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这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特征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和复杂化。新巴塞尔协议中明确提出商业银行面临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并指出风险之间存在相关性。风险的多样性和相关性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混业经营是21世纪银行业的发展趋势。银行开始全面经营借贷、证券、保险等业务。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结束了美国金融业近70年分业经营的历史。随着2002年底中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正式挂牌经营,国内也开始出现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混业经营下的银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由于不同金融机构的组合而会产生新的风险类型,单一的风险管理模式无法应对公司所面临的风险,集成风险管理越来越为从业人员所重视。

总体来看,商业银行集成风险管理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难点在于风险的相关性度量和风险集成技术,很多学者都意识到风险之间存在相关,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统一的度量不同风险之间相关的方法,本文结合已有的文献归纳了应用概率统计和影响图的方法来度量不同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并应用Copula和多维极值模型集成风险,在这两者的基础上构建了商业银行集成风险管理基本框架和流程,考虑到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现实背景,同时还对这个框架作了拓展。

二、风险多样性和相关性

文献全面阐述了巴塞尔协议对银行业的风险识别,1988年巴塞尔协议中表述的银行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1996年把市场风险包括了进来,2004年又加入了操作风险。金融全球化既是一个金融活动超越民族国家的过程,也是一个风险发生机制相互联系的过程,风险的多样性和相关性是这个过程的重要特征。

从商业银行经营的过程来看,市场风险会直接影响信用风险,商业银行资产因为市场风险而遭受损失会使得银行的信用受损,严重时会导致挤兑事件,而挤兑事件的发生就会增加银行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的联动效应是很明显的。刘小莉以不同时期国家投机级债务人的指数值为回归变量,以特定国家宏观经济指标为自变量来构造多因素宏观计量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度量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商业周期的不同阶段,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之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很大。谢云山使用票面利率和持有期分别代表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引用中国的数据和美国的数据做了实证,实证表明两者呈负相关性。Xeni K通过对挪威商业银行的数据做实证分析,得出了一个不同风险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其中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的相关系数为0.30,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相关系数为0.13,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4。为了度量不同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以实现对风险的集成和约减,实现经济资本配置的最优化,Embrechts 系统地研究了度量不同风险相关性的方法。基本原理在于设定银行的风险(损失)是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的,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系数来度量风险之间的相关性。

Copula 函数和多维极值模型在集成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Copula函数需要知道每种风险的分布函数,再应用已知的Copula连接函数,求出总风险的分布函数,再找出一定置信度下的分位点,求出总风险VaR的值。而多维极值模型直接对各种风险的尾部建模,允许不知道各种风险的分布函数,可以直接利用多维极值分布函数的分位点来求出VaR的值,但多维极值模型对尾部数据的要求更加严格,阈值的选择也非常关键。Copula函数应用于金融分析已有一段时间,多维极值模型在国内主要应用于水利工程,两个模型应用于集成风险管理的研究工作正在开展。

决策支持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获取材料,明确目标,完善模型,提出可行的方案。具体到商业银行,就是先要从交易数据中获取风险信息,识别风险,度量风险及其相关性,实现风险集成。再把计算机的合成信息传达到部门和总部的风险管理人员,以利于风险管理人员作出最佳决策。

四、集成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

确定了商业银行风险定量分析的模型,再结合商业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就可以构建商业商业银行集成风险管理模型。

在该框架中,商业银行集成风险管理的流程为先收集交易数据,客户关系管理应用系统,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数据和信息的储存和风险的识别,同时寻求出不同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接下来,度量出商业银行面临的三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应用风险集成技术得到商业银行的总风险,进而测算出银行的经济资本并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最后一步,寻求适当的投资组合来对冲银行面临的风险,实现商业银行对风险的最大程度的规避。

对于实施混业经营的商业银行,我们依照集成风险管理的原理,构建了混业经营下的金融控股公司的集成风险管理框架。

在该集成风险管理框架和流程中,风险管理的对象是混业经营下的金融控股公司,此时,我们需要从总体上界定公司能承受的风险和已经面临的风险类型,设定风险管理目标。跟上图不同的是,此时我们不但要度量不同风险之间的相关,我们还需要考虑不同部门,不同公司之间的风险联动关系,上文中提到的影响图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随着风险种类的增加,不同风险之间的权重对于整个风险的集成也非常重要。风险集成之后我们还可以实施风险敏感度分析。

集成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的应用非常广泛,目前,商业银行用来对冲风险的经济资本的测算是先分别计算出各种风险,然后再加总。这种计量方法虽然实现了银行经营的稳健性,但是却增加了银行的资本成本,很多银行风险管理人员都意识到风险之间存在相关性,经济资本可以通过风险缩减下调。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方法,没有实现对风险的集成和经济资本的最优持有。

五、结束语

商业集成风险管理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风险度量,风险相关和风险集成。其中风险相关性研究是难点,虽然本文中列举了度量不同风险之间相关性的方法,但是,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同时,集成风险模型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相关性度量模型还是集成模型,模型的设定错误将会直接影响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计量,实证表明,对模型的随机化处理可以减少模型的设定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集成风险管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易宪容,黄少军.现代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354-362

[2]Basell2―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solution. http: //bim.edu/pdf/Aspeak/Intergrated%20Risk%20Management.pdf

[3]孙蓉,彭雪梅,胡秋明等.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战略研究――基于混业经营的视角[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Dongsae Cho, 1983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A (下转第60页) (上接第52页)Worker’s Compensation Loss Exposure Case Study[J]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50 (2):281-300

[5]Stoll,Scott. 1996 why risk management must be integrated [J] American Banker,161(152),p18

[6]Miller, Kent D.1998 economic exposure and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 (5) :497-515

[7]JoshuaV.Rosenberg. Til Schuermann. A general approach to integrated iskmanagement with skewed,fat-tailed risk[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Mar 2006,79 (3),569-614,46

[8]华小宁 整合进行时?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路线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136

[9]李扬. 金融全球化问题研究[J]. 国际金融研究,2002;(7):8-14.

[10]刘小莉 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的相关性的度量研究[J].世界经济情况,2006;(7):17-20

[11]谢云山 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J].国际金融研究, 2004;(10):52-60

篇8

新协议将对国际间银行的监管和经营方式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以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三大要素为特点的新协议代表了资本监管的发展方向,使监管机构和银行可以更准确地估计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实施新资本协议对中国银行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资本协议蕴含了国际大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代表了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通过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内商业银行对国际金融市场的适应能力,缩小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是商业银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但是,中国银行业同国外先进大银行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比如:缺乏完整的风险管理框架、风险计量水平技术简单、风险精细化管理落后、缺乏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等问题。

那么,中国银行业及监管部门对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应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一、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健全内部资本评估程序,强化银行业稳健运行的微观基础

(1)国内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经营特点,进一步完善风险治理组织框架,明确董事会、高管层、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能。在内部组织结构上采用西方商业银行的“矩阵型”结构。这种矩阵式的组织结构按经营产品的不同,将银行的部门分为两类:一是业务部门,如企业金融部、个人金融部、信托部、基金部;另一类是职能部门,包括财务部、风险管理部、市场营销部和稽核部等。在每个业务部,再设置一些职能类似的部门,如财务、风险管理等部门,并将这些职能部门统一归属于全行的财务部、风险管理部等。在宏观管理层面上有统一的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文化;在微观操作层面上不但要重视对传统的信用风险的管理,而且要全面考虑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因素的管理。风险管理必须逐步应用于信贷决策、资本配置、贷款定价、经营绩效考核等方面,贯穿于业务经营管理的全过程。(2)建立风险评估程序和资本充足状况的评价机制,对各类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监测和报告,确保资本水平与风险状况相适应,确保资本规划与银行经营状况、风险的变化趋势以及银行长期的发展战略一致,并制定维持资本充足水平的战略。实施内部评级法计量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必须使用规范、细致的风险计量工具来评估风险参数,使风险评估更加精确。(3)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银行建立信息披露制度,要求银行既要对风险和资本充足状况的信息进行披露,还要对风险评估和管理过程、资本结构以及风险与资本匹配状况进行披露。要披露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及其他重要风险的管理目标和政策、策略和程序,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和管理职能,风险缓释政策和工具,风险报告或计量系统的范围或性质、风险暴露和评估的定性定量信息等。(4)培养风险管理的专业队伍。国内银行业熟悉业务、计量、计算机技术的交叉性、复合型专业人才非常缺乏,银行应在实施新资本协议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相关的人才团队,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发挥长期作用。

二、提高风险计量技术,保证风险计量的准确性

(1) 国内银行应当尽早建立统一的数据规范和管理制度,确保未来积累的数据直接达到模型开发、优化和验证的要求。(2)积极开发并推广运用新型风险计量工具,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计量准确性。新资本协议提出的测量信用风险的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的内部模型法、操作风险的高级计量法被统称为商业银行的内部计量法。商业银行应先开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计量模型,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包括客户信用评级、债项评级、贷款风险分类方法、组合风险计量、信用风险压力测试、信用风险经济资本配置等。对于市场风险,提出了用标准计量法和内部模型计量法来计量风险。标准计量法是将市场风险按利率风险、股票风险、外汇风险、商品风险和期权的价格风险进行划分,通过对各类风险进行定量分析,然后对各类风险加权汇总;内部模型法是按照银行内部VaR 模型的计量方法,根据借款人的不同类型,分别按照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计量模型和各类风险权重的大小确定市场风险的大小及对资本金的数量要求。(3)采用产品分析、模型验证、压力测试、同业评估等方法,保证监管技术能够适应银行业务日益复杂化的趋势。(4)银行还应向监管当局提交完备的资产分类制度、内部风险计量制度等,从而使新的风险计量方法得到有力的制度保证。(5)加强银行软件和网络系统建设,为风险计量工具运用及市场风险的防范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

(1)监管部门要立足国内银行业实际,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完善对银行业监管的制度标准,为保证我国银行业稳定健康发展,制订维护银行体系长期稳健运行的监管制度。(2)加强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对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进行改进。将监管资本从现行的两级分类修改为三级分类,即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严格执行对核心一级资本的扣除规定。优化风险加权资产计算方法,扩大资本覆盖的风险范围。采用差异化的信用风险权重的计算方法,使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能力;加强对操作风险的防范,提高对操作风险的监管资本要求,对交易性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加强监管。(3)宏观监管与微观监管有机结合。根据我国经济周期和金融市场发展变化趋势,科学设计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标准,体现逆周期宏观监管要求,避免银行业金融机构产生个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4)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监管。对集中度、表外资产、证券化、声誉风险等提出更为严格的监管标准。(5)统一的监管标准和灵活性的监管相结合。为了保证银行业竞争的公平性,统一设定适用于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同时适当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标准,并根据各类机构具体情况设置差异化的过渡期,确保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向新监管标准平稳过渡。

随着大中型商业银行在国内外资本市场的上市,国内外监管当局、市场和投资者越来越关注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表现和管理水平。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将有效提高银行资本监管的风险敏感度和灵活性,推动银行监管技术的进步,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和国内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形象,推动国内银行业持续和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 全面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

一、引言

自2007年夏天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美国金融业陷入新一轮金融风暴。这次金融风暴对中国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这场危机中首当其冲遭遇沉重打击的就是银行业,所以中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需要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保驾护航。

宁波作为全国14个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同时,其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城市群,倚仗一头两翼的区域优势,拥有广阔良好的经济腹地。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为商业银行的孕育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政治环境方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所提供的大量优惠政策也为扶商业银行健康持续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宁波商业银行在有利的外界条件下,如何全面加强风险管理,从而保持快速平稳的可持续发展,值得研究探讨。

二、ERM的渊源及国内风险管理文化的发展

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其核心理念是对整个机构内部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和业务环节的各个种类的风险进行通盘管理。ERM系统要求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种风险,各种风险所涉及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如利率、汇率、股票、期权等,以及承担相应风险责任的各个业务单位,从业务员到机构整体,从基层机构(包括国外分支机构)到总公司(总行),进行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巴塞尔委员会2001年的《新巴塞尔协议》(以下简称《新协议》),新巴塞尔协议更加侧重对各种风险的计量和管理,它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解是,商业银行应当将经营管理中面临的各类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这些风险应当全部纳入管理体系,强调资本是风险管理的底线。它明确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范围,提出以统一标准量化风险,以此实现风险统一管理。另一方面是美国著名的专业机构 COSO公布的《内部控制统一框架》。2003年7月,COSO颁布《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讨论稿,即ERM框架,正式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林谦在其文献中对全面风险管理解释,也赞同最广泛引用的COSO 委员会于2003年7月完成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的定义。唐国储、李选举[2]也认同2001年《新协议》中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而为了达到《新协议》的要求银行必须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三、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体现在面向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等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的方法。

1.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个领域,涉及到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到风险管理部门、业务管理部门、分支机构等各个层面,包括风险战略制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构建和风险管理技术提升、风险管理文化塑造和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内容。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对银行外部环境和客户及交易对手的了解、考察、分析,识别出银行债务人或交易对手违约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银行债权或其他金融工具的价值,并由此引致银行损失的各种因素。从广义上说,信用风险的度量也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它不仅存在于银行的交易活动中,也存在于非交易活动中。风险价值(VaR)概念的引进,对于市场风险计量方法又是一场革命性的风暴。在现代商业银行中风险价值已成为计量是市场风险的主要指标,也是银行采用新的计量方法――内部模型法来计算市场风险资本的主要依据。

(3)操作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关于这个风险类别的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文的定义所指的-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声誉风险和战略风险巴塞尔委员根据普遍的实际做法为商业银行提供三种可供选择的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方法――即基本指标法 、标准法 和高级计量法 。

(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进而无法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对其产生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风险。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相比,形成的原因更加复杂和广泛,通常被视为一种综合性风险。评估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方法有流动性比率或者指标,现金流分析以及其他评估方法例如缺口分析法 、久期分析法 等。

2.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

为改进风险管理流程,需要针对银行不同的风险管理现状,制定不同的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完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创新和学习先进管理方法和工具,强化风险管理绩效考核和评价,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和全面管理文化氛围培养,以全面实现风险管理目标。

(1)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流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步骤:

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风险控制

风险识别:包括感知和分析风险两个方面。前者是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发现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种类和性质,后者是深入理解各种风险内在的风险因素。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制作风险清单。

风险计量:全面风险管理、资本监管和经济资本配置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准确的风险计量结果是建立在卓越的风险模型基础之上的。

风险监测:包含两个层面的具体内容:一是监测各种可量化与不可量化风险因素,并及时提交相关部门;二是报告定性和定量的评估结果。

风险控制:一般采用三级管理模型:基层业务单位、业务领域风险管理委员会、高级管理层,相互合作,共同控制。

(2)风险管理架构

良好的风险管理架构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有好的风险管理环境,这就需要风险管理文化的培养;二是要合理设置风险管理部门,并保证主要职责分工明确;三是明确风险管理流程;四是重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建立完善而先进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虽然商业银行的具体组织不同,但一般都遵循全面风险管理原则、集中管理原则、垂直管理原则、独立性原则、垂直性原则,多采取在董事会确定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指导下和高级管理层领导下的、多道防线为基础的、层次化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由董事会、管理层面和对个委员会和业务部门等部门组成的架构,例如下图建议的组织结构,其中审计层级涵盖了内部审计部门和纪检监部门。

3.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

作为区别于传统风险管理方法的全面风险管理,对于计算风险价值(VaR――Value at Risk)采用的技术方法除了传统的方差-协方差法(德尔塔正态法)、历史模拟法(Historical Simulation)和蒙特卡罗模拟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三种方法之外,还引入的新型以风险为基础的考核盈利指标――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工具――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

传统经济学的观点认为企业经营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依据这种理论,传统的资本回报衡量指标是净资产回报率(ROE)。但是这个观点没考虑风险因素,所以只能停留在不存在风险或者风险相等的理想条件下比较。其实,价值最大化并不等于利润最大化,而应该是利润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的结合和统一。这对于以风险为经营对象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使用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即通常所说的经济资本回报率作为资本回报水平的衡量指标。

RAROC是目前银行界最为有效和先进的风险收益衡量指标。基本原理是:以经济资本为基础对银行收益进行测度。由于经济资本将所有类型的风险用一个数值综合反映, 因此它可以作为收益调整的基础。RAROC其表达式为:

其中R为收入,OE为经营成本,EL为预期损失,CAR为经济资本或风险资本。收入R包括银行的利差收入和中间业务等非利息收入;经营成本是指银行的各种经营管理费用支出。从RAROC的表达式及对它的分析可以看出,RAROC的核心是:将风险带来的未来可预计的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直接对当期盈利进行调整,衡量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大小,并且考虑为可能的最大风险做出资本储备,进而衡量资本的使用效益,使银行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直接挂钩,与银行最终的盈利目标相统一,为银行各个层面的业务决策、发展战略、绩效考核、目标设定等多方面的经营管理提供重要的、统一的标准依据。

此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还体现在新资本协议的内容框架上。整个新资本协议可以归纳为三大支柱:第一支柱,资本充足率,这是对银行全面风险数量状况的监督;第二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既是监督银行的资本金与其风险数量相匹配,更是监督银行的资本金预期风险管理水平相匹配;第三支柱,市场纪律,对银行的公开信息披露提出了一整套强制规定和强烈建议。

(1)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 Ratio),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规定该项指标的目的在于抑制风险资产的过度膨胀,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从目前商业银行情况来看,基本都能满足相关政策规定的最低资本充足率 ,但是从长期来看,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仍是商业银行资本管理重要问题。

(2)银行监管与市场约束

作为第二支柱的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银行的监管是由政府主导、实施的监督管理行为,监管部门通过制定法律、制度和规则,实施监督检查,促进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有效保护存款人利益。

而第三支柱的市场纪律,也就是市场约束机制,要求信息披露作为市场约束的基础发挥作用,然而市场约束机制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得以实现。银行应具备一套经董事会批准的披露政策,政策应涉及银行决定披露内容的方法和对于披露过程的内部控制。另外,银行应有专门的程序评估披露的适当性,包括对有效性和频率的评估。

(4)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

过去,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通常是简单地将风险管理理解为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没有建立有效的机制促进所有部门和员工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同时,还对各类风险进行分割管理,忽略它们之间的协同效应,既不科学,也难以实现统一有效的监控。而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通过经济资本,商业银行既可以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全员参与风险管理,又可以将各种风险有机整合起来,从全局的角度统一度量和控制风险。所以需要通过风险管理文化的培养,来创造好的风险管理环境来推广先进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四、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策略与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加上长期以来的政策性主导的发展模式,使得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与市场的要求脱节,没有形成完整的、合理的风险管理模式和理论。与国外先进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观念、技术、方法、体系和外部环境方面都存在着较大还有较多欠缺。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总体上处于风险控制阶段,离全面风险管理阶段的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

1.行业监管与市场约束

监管当局应要求银行证明他们确定的内部资本目标有充分的依据,并且这些目标符合其整体风险轮廓和当前的经营环境。同时监管当局应定期对银行评估资本充足率的程序、风险头寸、相应的资本充足水平和所持有资本的质量进行检查,并判断银行目前评估资本充足率的内部程序效果如何。

中国银监会成立后,在总结国内外银行业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四条银行监管的具体目标: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保护广大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的利益;

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增进市场信心;通过金融、相关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努力减少金融犯罪,维护金融稳定。

为了规范市场约束,银行应具备一套经董事会批准的披露政策,政策应涉及银行决定披露内容的方法和对于披露过程的内部控制。另外,银行应有专门的程序评估披露的适当性,包括对有效性和频率的评估。银行应判定出哪些披露信息属于重要信息,其可以采用定性的方式结合特殊环境,判断金融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时,是否将某条信息看作重要信息。而对于事关专有或属于保密的信息,银行可以不披露具体的项目,但必须对要求披露的信息进行一般性披露,并解释某些项目未对外披露的事实和原因。

2.商业银行自身建设

(1)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完善“三会一层”公司治理中的风险管理架构,构建“集中管理、矩阵分布”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风险管理职责,逐步推行风险管理派驻制,建立一支专业的风险管理队伍。某商业银行宁波分行的战略建议是成立专职的风险控制委员会,而现状多为非独立部门只有名义上的职能部门设立。

(2)创新和学习先进管理方法和工具:建成国内领先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完成市场风险内部模型的开发和验证工作,达到操作风险标准法的实施要求;同时,建立科学的业务风险计量模型。建立风险管理数据库,搭建全行风险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全面覆盖的资本计量、评估和配置体系。例如某商业银行宁波分行对绩效考核主要是经济资本管理,该绩效考核方法以经济增加值(EVA)以及资本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为核心,体现了先进方法的引入和运用。宁波各商业银行都极力推广内部评级体系,通过预期的状况调节信用评级,主要针对抵押物、业务部调查、核实企业信息真实性(拍照取证、实地考察)以及贷款发放后单位的调查等,核实信用评级,从而降低违约率。

(3)推广全面风险管理观念: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观念的形成,有助于在较为成熟的信用风险管理基础上,综合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进行管理,达到多层次上进行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是全业务、全流程和全员的管理,对该理念必须形成足够的认识,否则难发挥其作用。商业银行宁波分行表示,该行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全行提出风险管理概念,自我国《商业银行法》颁布以后,农行就更加注重风险管理。

(4)培养和吸纳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目前在多数银行中,都存在高素质人才缺失的现象,严重制约着风险管理制度的施行和体系的建设。全面风险管理由于涉及当前较为先进的系统、工具和方法,这对专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不断创新的业务对专业人员的持续学习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保证全面风险管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商业银行宁波分行都表示迫切需要具备专业素质的风管方面人才,拟建立各自专职的风控部门来为本行发展提供稳健保障。

五、结语

基于宁波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只有综合内外部风险监控综合管理,全面提升风险管理理念,综合国际标准加快开发适合宁波市商业环境的风险计量,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才能建立和健全宁波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对于国际先进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来说,宁波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还有很大改进提升空间。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历程是个复杂而又志在必行的过程,只有结合各方面力量最终接轨国际水平。

参考文献:

[1]林谦: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J].金融论坛2009(07):59-65

[2]唐国储、李选举:新巴塞尔协议的风险新理念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金融研究2003(01):46-54

[3]贺东辉: VaR模型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金融2005(06):42-43

[4]于祥彪:迎接商业银行ERM时代[J].现代金融2005(06):39-40

[5]林谦: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J].金融论坛2009(07):59-65

[6]马威,冯丽:基于新资本协议构建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J].商场现代2005(10):119-120

[7]巴塞尔委员会: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三次征求意见稿.2003

[8]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暂行办法》.1994

[9]张鼎:X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探索[D].上海: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08

[10]张悦: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篇10

关键词:新巴塞尔协议最低资本要求风险管理

2004年6月26日,十国集团的央行行长和银行监管当局负责人一致同意公布《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Internationalconvergenceofcapitalmeasurementandstandards:Arevisedframework),即通常所说的新巴塞尔协议(BaselII)。

一、新协议更新的主要内容

与1999年6月框架文件一样,新协议强调了“三个支柱”在现代监管体制中的作用。

支柱一:最低资本要求((minimumcapitalrequirement)。最低资本要求的方案建立在1988年协议内容的基础上,新协议保留了现有的资本定义以及8%的资本与风险权重资产比率的最低要求。新协议改善了风险度量方法,即资本充足率公式分母中的信用风险度量更趋精密,新协议提供了两种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第一种是标准法,第二种是基于内部评级的方法(简称IR$法)。

支柱二:资本充足性的监管约束((supervisoryreviewofcapitaladequacy),此部分是第一次被纳人协议框架。新协议认为,为了促使银行的资本状况与总体风险相匹配,监管当局可以采用现场和非现场稽核等方法审核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监管当局应该考虑银行的风险化解情况、风险管理情况、所在的市场性质、收益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等因素,全面判断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要求,在其资本水平较低时,监管当局要及时对银行进行必要的干预。

支柱三;市场约束伽(arketdiscipline)。市场约束机制是第一次被正式引入,它体现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重大进展,其作用在于进一步强化资本监管和促进银行体系运作中的安全与稳健。新协议规定:①银行必须披露关于资本结构的扼要信息;②对每一风险领域提供定性和定量信息;③银行应披露按协议要求的方法计算的资本率,以及关于其评价资本状况的内部程序的定性信息;④每年至少披露一次,必要时还应增加。

二、新协议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

1.风险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对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仍是新协议的基础。新协议框架保留了旧协议关于资本构成的定义和资本充足率8%的规定,即银行的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构成,相对于加权风险资产的资本充足率应为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应至少为4%)。但与旧协议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不同,新协议以明确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取代传统计算公式中笼统的“风险资产”的概念,其具体公式为:

资本充足率((8%)二总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十操作风险加权资产)x12.5]。

较之旧协议拓宽了监管视野,将市场风险和操新协议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1)资本结构和资本充足率的披露不够完善。(2)市场风险。无披露要求。(3)利率风险的披露仅够巴塞尔要求的“底线”。(4)信用风险披露不足。(5)操作风险。是新协议中新提出的要求,但证监会并未要求上市银行做出披露。

三、新协议框架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通过综合改革提高资本充足率。保持资本充足是巴塞尔协议的基本要求,是防范金融风险的物质基础。从长远看,为了符合新协议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我国银行能还要经历一系列的改革,具体来说主要有:(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及上市融资,拓宽注资渠道。(2)逐步放开对银行业务的限制,推动金融创新及全面成本管理,努力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3)大力提高资产质量,调整信贷结构,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

2.从信用风险管理逐步转向全面风险管理。当前央行在确定最低资本充足率时还应考虑到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所需配置的资本金,同时还要强化信贷风险监控体系,不断提高资产质量,完善经营管理规章制度,防范操作风险,不断开拓盈利空间,积累风险储备,防范市场风险。

篇11

关键词:新巴塞尔协议 最低资本要求 风险管理

2004年6月26日,十国集团的央行行长和银行监管当局负责人一致同意公布《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standards: A revised framework),即通常所说的新巴塞尔协议(Basel II ) 。

一、新协议更新的主要内容

与1999年6月框架文件一样,新协议强调了“三个支柱”在现代监管体制中的作用。

支柱一:最低资本要求((minimum capital requirement)。最低资本要求的方案建立在1988年协议内容的基础上,新协议保留了现有的资本定义以及8%的资本与风险权重资产比率的最低要求。新协议改善了风险度量方法,即资本充足率公式分母中的信用风险度量更趋精密,新协议提供了两种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第一种是标准法,第二种是基于内部评级的方法(简称IR$法)。

支柱二:资本充足性的监管约束((supervisory review of capital adequacy),此部分是第一次被纳人协议框架。新协议认为,为了促使银行的资本状况与总体风险相匹配,监管当局可以采用现场和非现场稽核等方法审核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监管当局应该考虑银行的风险化解情况、风险管理情况、所在的市场性质、收益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等因素,全面判断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要求,在其资本水平较低时,监管当局要及时对银行进行必要的干预。

支柱三;市场约束伽(arket discipline)。市场约束机制是第一次被正式引入,它体现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重大进展,其作用在于进一步强化资本监管和促进银行体系运作中的安全与稳健。新协议规定:①银行必须披露关于资本结构的扼要信息;②对每一风险领域提供定性和定量信息;③银行应披露按协议要求的方法计算的资本率,以及关于其评价资本状况的内部程序的定性信息;④每年至少披露一次,必要时还应增加。

二、新协议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

1.风险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对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仍是新协议的基础。新协议框架保留了旧协议关于资本构成的定义和资本充足率8%的规定,即银行的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构成,相对于加权风险资产的资本充足率应为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应至少为4%)。但与旧协议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不同,新协议以明确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取代传统计算公式中笼统的“风险资产”的概念,其具体公式为:

资本充足率((8%)二总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十操作风险加权资产)x12.5]。

较之旧协议拓宽了监管视野,将市场风险和操新协议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1)资本结构和资本充足率的披露不够完善。(2)市场风险。无披露要求。(3)利率风险的披露仅够巴塞尔要求的“底线”。(4)信用风险披露不足。(5)操作风险。是新协议中新提出的要求,但证监会并未要求上市银行做出披露。

三、新协议框架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通过综合改革提高资本充足率。保持资本充足是巴塞尔协议的基本要求,是防范金融风险的物质基础。从长远看,为了符合新协议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我国银行能还要经历一系列的改革,具体来说主要有:(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及上市融资,拓宽注资渠道。(2)逐步放开对银行业务的限制,推动金融创新及全面成本管理,努力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3)大力提高资产质量,调整信贷结构,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 转贴于

2.从信用风险管理逐步转向全面风险管理。当前央行在确定最低资本充足率时还应考虑到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所需配置的资本金,同时还要强化信贷风险监控体系,不断提高资产质量,完善经营管理规章制度,防范操作风险,不断开拓盈利空间,积累风险储备,防范市场风险。

3强化金融监管。首先要按照新协议要求制定相应的规章,强化对商业银行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及资本金的要求;其次,要对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及信息披露的可信性进行监督,严格监管纪律,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化;第三,要针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的问题制定综合配套政策,使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尽快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最后,要强化监管当局对银行安全性监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自主决定对风险管理不合格银行的处罚,提高监管水平,确保金融安全。

篇12

关键词:集中度风险;大额风险暴露;金融控股集团

一、 金融控股集团信用及市场风险的集中问题

集中度风险的概念源于银行业,以信用和市场风险的集中为核心内容。巴塞尔协议Ⅱ指出,集中度风险是指任何有可能给银行造成巨大亏损,从而危及其正常经营的单一风险暴露或风险暴露集团。2014年,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并表管理与监管指引》中,集中度风险被定义为“在银行集团并表基础上源于同一或同类风险超过银行集团资本净额一定比例直接或间接形成的风险敞口”。从定义来看,集中度风险的范围比较广泛,可以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一系列基础风险构成,又以信用和市场风险的集中作为最核心的内容。本文中“集中度风险”指代信用和市场风险的集中。

集中度风险是综合性、结构性的风险。一是风险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集中度风险在爆发前通常具有良好的收益表现,如资产价格持续上升,从而掩盖了潜在的风险属性,在风险暴露时产生更大的破坏力。二是风险具有交叉性。对于以交易为目的、具有活跃市场的标准化资产,可能由于相似品种发生违约和信用迁移,在短期内引发利率风险,严重时丧失市场流动性,导致交易账户发生巨额损失。三是高杠杆的金融创新工具加剧和加速集中度L险的形成。

集中度风险的防范在巴塞尔体系中处于第二支柱地位。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巴塞尔协会提高对集中度风险的监管要求,巴塞尔Ⅲ在“再证券化风险暴露”(Resecuritization Exposure)的资本要求中,扩展了风险集中的范围,增加不同账户、类似产品、潜在相关的表外风险等因素1。但是,由于资本协议的基础模型以风险的高度分散为假设,尽管有针对衍生品的新增资本计提规则,集中度风险仍不能在第一支柱中得到充分体现,而是作为第二支柱内容,由各国家地区监管部门设定监管措施。因此,集中度风险的监管并未在国际范围内形成标准化框架,各国家地区的监管标准和风险容忍度较为个性化,监管效率和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金融综合经营和金融创新的持续增强,集中度风险的危险性和外部性不断显现。金融控股集团自身具有复杂的组织运营结构,对于集中度风险的防范,更加不能单纯依赖外部监管措施,需要建立与自身组织、业务和管理结构相匹配的集中度风险管理体系。作为探索和实践,本文将以主要篇幅探讨纯粹控股型金控集团的信用和市场风险集中问题,通过系统分析集中度风险的形成机制,从战略和技术层面总结防范措施。

二、 风险集中成因分析

随着我国各类金控集团的迅速发展,集中度风险对经营稳定性的影响日益明显,从形成机制来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不平衡,大量金融资源滞留在低效率的传统经济领域。一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金融资源配置向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制造业等领域倾斜,一定程度上助推产能过剩经济的形成,加剧了金融机构的集中度风险。二是产业结构不平衡,绝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高附加值企业规模和数量都较为缺乏,导致金融机构在客户选择上余地较小,对象更加集中。

第二,我国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风险集中在银行体系。一是金融机构体系以银行为绝对主体,尚未具备差异化、多层次、广覆盖的结构特征,使得金融资源的配置过度依赖商业银行。二是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广度和深度不足,缺少风险对冲机制。三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风险缺少判断依据。这些因素导致经济中的风险持续向银行集中,在缺少风险对冲机制保护的情况下,银行过度依赖政府和国企信用,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产业结构的不平衡。例如,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山西省七大国有煤炭集团的未偿还贷款余额占到全省银行业贷款余额的37%,风险形势极为严峻。

第三,分业监管框架难以匹配综合经营实践,监管套利行为扭曲真实风险。一是集中度风险的监管指标体系针对各类业务单独计量,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逐渐融合的情境下,对真实风险的反映不够充分。二是在分业监管框架下,风险实质相同的业务却有不同的监管门槛,导致以通道业务为代表的监管套利行为大量存在,“财务表外、风险表内”的情况较为普遍,真实的集中度风险被低估。三是对于具有复杂交易结构的创新工具,缺乏具有一致性标准的风险穿透技术,基础资产的风险不透明,降低监管效率。

第四,金控集团组织经营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加大集中度风险的防范难度。一是金控集团的资本结构复杂,通过层层控股的方式,以小资本撬动大资本,具有杠杆放大效应,对集中度风险存在固有的脆弱性。二是金控集团组织结构和治理机制的差异性影响集中度风险的形成机制。事业型金控通常以母公司的业务为核心,子公司处于附属地位,或者直接由母公司业务部门独立形成,子公司决策的独立性低,促进风险集中,但母子公司之间风险管理框架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较高。纯粹型金控的母公司不从事具体经营,子公司处于平等的法人地位,经营的独立性高,业务决策分散,客观上有利于分散风险,但母子公司之间风险管理框架的一致性较低。三是金控集团通过协同效应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会导致客户、产品、投资组合的高度关联。按照安德鲁・坎贝尔等(2000)提出的"搭便车"理论,协同就是公司能够将一个部门创造和积累的资源无成本地应用于其他部门的情形。金控集团负债经营的特性,使其风险特征不同于一般企业集团,在收入扩大、利润增加等正向协同效应背后,往往存在风险隐蔽、集中和交叉等隐患,超过一定界限后,集中度风险提高,经营稳定性降低。

三、 集中度风险的度量技术

1. 度量目标。金控集团信用和市场风险集中的度量以各企业类型风险度量为基础,集团层面关注风险敞口的分布均匀程度,其度量目标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一是识别集团信用和市场风险在行业、区域、产品、单一(集团)交易对手等方面的集中程度,及时向子公司进行预警和提示;二是计算信用和市场风险的集中程度是否符合集团的风险偏好,对一定时期内集团能够承担的损失设定限额;三是考察集团投资组合收益与承担风险的匹配程度,进而调整组合资产结构和风险定价;四是考察风险缓释机制的有效性。

2. 度量方法。

(1)国际银行业集中度风险的度量。国际银行业对集中度风险的度量经历了从非模型方法逐步向模型方法改进的过程,度量精度不断提升,操作方法更加复杂,风险要素更加全面,包括对单一客户集中度和组合集中度的度量。根据颜新秀和王睿(2010)的研究,表1列示了主要的度量方法。其中,模型方法相比非模型方法的重大改进,在于把集中度风险与经济资本相关联,在技术上从基于敞口额度的计量扩展到内部评级法(IRB)的基础模型,建立了通过资本计提防范风险集中的可能性。但是,相比非模型方法,模型方法在可靠性、可操作性、适用范围等方面仍不够成熟,因此仅在风险管理模型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使用,还未在巴塞尔体系内形成标准操作规则。

(2)巴塞尔协议Ⅲ对集中度风险管理框架的完善。巴塞尔协议Ⅲ对集中度风险的管理仍然以非模型方法为主,在信用和市场风险集中度的度量方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重要改进。

第一,增加防范市场风险集中的风险资本计提规则。2009年,巴塞尔委员会《交易账户新增风险资本计算指引》,要求计量资本计划期为一年、在99%的置信区间下,单个或组合交易头寸由于违约和信用迁移所造成的损失,并以此为基础计提新增风险资本。指引还要求银行提供充足的资本应对交易账户资产的发行人集中度和市场集中度。

第二,的《大额风险暴露测度与控制监管框架》,完善关联方、表外业务、风险缓释工具、透视法等技术要求。该框架将大额风险暴露定义为“银行在遭受单一交易对手或关联交易对手非预期违约时所造成的最大损失,是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风险暴露总额”,规定超过银行合格资本10%以上的风险暴露属于大额风险暴露,并设定了普通银行25%、全球系统性重要性银行15%的监管上限。一是对经济依存关联方作出了量化界定,涵w了销售依存、成本依存、担保、同一还款/资金来源等重要的经营关系。该框架提出,银行对某交易对手的风险暴露额超过合格资本的5%时,银行应考察与其具有经济依存关系的关联方风险暴露。二是要求表外信用风险暴露按照与计算风险资产一致的方法进行表内转换;交易对手的风险暴露额度为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暴露额度加总。三是规范合格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价值的扣减规则。四是设置集合投资计划(CIU)等间接投资实体采用透视法(LTA)的标准和途径。

(3)我国银行业集中度风险的主要度量方法。我国银行业对风险集中度的度量方法以非模型方法为主,主要监控风险敞口比率。受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信用数据不完整、实施成本高昂等因素限制,我国银行业还未能应用复杂的模型化集中度风险度量方法,而是以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风险限额方法为主。为防范风险集中,中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同业、理财、自营等重点业务采用限额管理办法,设定大额风险敞口占资本或组合规模的比率上限,引导商业银行平衡组合风险。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的形势下,长期高速增长累积的信用风险逐渐暴露,行业和区域风险加剧,集中度风险的管理难度不断提升,对风险度量的精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模型化方法的探索和应用是行业趋势所在。

四、 金融控股集团集中度风险的防范机制

集中度风险是战略层面的风险,其防范机制也应上升至金控集团战略高度,从战略、制度、技术和保障层面设计针对性、全覆盖的集中度风险管理体系。

第一,实施有效的战略管理,保持均衡的发展节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分散业务风险。战略管理是金控集团母公司的重要职能,也是降低金控集团风险集聚效应的重要工具。一是母公司通过制定整体战略确定发展的目标、速度和扩张边界,指导子公司做出清晰的业务规划,使整体业务发展保持动态均衡,避免结构性因素导致的风险集中。二是保障外延扩张的方向选择不偏离整体战略方向,综合评估新增投资对投资组合的影响效应,兼顾协同效应和风险分散的需求。三是母公司通过引导资源配置,使资源向风险收益水平高的子公司倾斜,提高组织内部的市场化竞争水平,动态剔除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业务,管理投资组合风险。

第二,建立健全集中度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系,提高集中度风险管理框架的一致性。一是建立规范的业务授权体系和限额管理制度。在金控集团子公司层面,集中度风险管理框架主要由行业监管要求决定,结合授权体系对具体业务设立限额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体系也构成金控集团集中度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二是建立健全风险并表管理制度,加强母公司对子公司风险集中度管理的定期检查和督导,促进集团母子公司之间风险限额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改善信息不对称,提高风险管理框架的一致性。三是规范子公司决策过程中重大事项的控制机制,包括重大事项的范围、决策流程、授权、信息披露机制等。

第三,建立金控集团层面大额风险暴露的统计计量系统,提升集中度风险的量化水平。一是结合组织结构和管理框架,建立覆盖主要表内外金融业务的大额风险暴露统计计量系统,实现对大额交易的事前、实时、动态监控。风险计量是管理的基础,由于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行业的风险特征和偏好、适用的监管规则存在较大差异,各行业的集中度监管指标在交易认定、警戒线设置、风险缓释工具使用、风险扣减规则等方面的一致性较差。在母公司层面,如果仅依据大额风险敞口的统计进行限制,会严重降低金控集团组织效率,也不利于风险对冲等操作的开展。统计范围应涵盖行业、区域、客户、产品等多维度的大额风险敞口,核算集团层面的风险暴露总额。二是提高集中度风险管理的模型化水平,定期开展压力测试,关注的是非正常市场情境下的尾部风险,提高管理精度。三是规范表外业务集中度风险的信息披露制度,改善表内外集中度风险管理框架的一致性。

第四,完善集中度风险管理的保障机制。一是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趋势性风险预警能力。建立中长期趋势的前瞻性预判和预警机制,提高针对行业、区域、产品、市场的信用和市场风险趋势预警能力,避免遭遇局部系统性风险。例如,中信银行进入光伏行业后随即并行开展专项研究,在2011年下半年预判潜在危机,并紧缩信贷投放,从而避免了大规模风险暴露导致的损失。未来几年,在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产业调整加快,金融市场波动加大,预警机制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二是完善金控集团的公司治理机制,贯彻风险理念和风险文化,加大具有先进风险管理经验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为集中度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金玲玲.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的实施――基于金融结构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 Campbell A.,Luchs KS,编著.任通海,龙大伟,译.战略协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 颜新秀,王睿.银行业集中度风险的计量与监管――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2010,(3):23-25.

[4] 孙健翔,巴曙松,朱元倩.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的测度及监管框架[J].金融论坛,2014,(2):65-71.

篇13

信用风险管理系统

MUFG对主要银行分支机构的信贷资产进行监测和定期评估以维持和提升资产质量。银信采用统一的信用评级和资产评价、评估系统以确保及时和恰当的评估所有信用风险。

内部信用评级系统

MUFG运用统一的信用评级系统对信用风险进行评估。信用评级系统分为借款人评级、机构风险评级、结构金融评级和资产证券化评级。原则上讲,同一类客户、面临相同风险应当给予相同的信用评级。

MUFG内部采用统一的国家()风险评级,考虑到相关政治和经济因素,对国家风险评级定期进行评估。

借款人评级和信用工具风险评级

根据借款人未来3~5年的偿还能力不同,将其信用分为15个等级。

信用工具风险评级主要对各种信用工具(如担保、抵押等)的质量进行评估和分类,从而对信用工具的违约损失率进行定量估计。

评级系统的管理和确认

基于事先确定的程序,定期(至少每年一次)对信用评级系统进行质量评估和事后检验,从而对信用评级系统进行确认和管理,必要时对评级系统进行修订。

违约率/违约损失率法下的资本管理

对借款人进行评级时,需要进行定量财务分析、调整不同风险、业务评估,并结合外部指标和信息进行。

在估计各个借款人评级的违约率时,每个借款人的实际违约情况作为内部数据被运用。为了内部风险管理需要,违约率估计时根据借款人评级13~15级对违约的定义进行。但为了计算资本要求,违约的定义参照借款人评级12~15级进行,并据此进行实际经济损失的处理。

当对特定贷款的结构金融评级赋值时,在进行定量财务分析的基础上调整各类风险,然后根据固定的程序实施。

信用风险的定量分析

MUFG不仅对信贷风险头寸和预期损失进行管理,而且运用内部模型对最坏情景下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模拟测试。这些测试旨在为内部管理提供依据,包括贷款定价和经济资本衡量。MUFG运用内部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将违约率、违约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暴露指标应用于借款人评级、工具风险评级、资产池赋值和信贷集中风险评估之中。

根据巴塞尔II框架计算监管资本要求和为内部管理风险进行信用风险计量时,MUFG基于内部评级法(FIRB),采用借款人评级相应的违约率和资产池赋值对应的违约率、违约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暴露等参数。

贷款组合管理

MUFG旨在实现和维持与信贷风险暴露相当的盈利水平,即在产品定价时考虑基于内部信用评级的预期损失。MUFG从信用评级、行业和地区角度对贷款余额和信贷风险暴露进行评估和监测,通过建立大额贷款指引对贷款组合进行管理的集中度风险进行管理。

在管理国家风险方面,MUFG对不同国家确立相应的贷款上限,当一国信用等级发生实质变化时,对贷款上限及时进行调整。

随着全球证券化产品和信用衍生品的发展,MUFG积极寻求运用这些市场化金融产品的先进方法对传统的信贷组合管理技术进行提升。

通过信用风险量化和信贷组合管理,MUFG旨在利用金融市场精确计量信用风险,提高银行信贷组合的风险收益。

市场风险管理系统

MUFG采用统一系统对交易和非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进行管理。银行的银行通过后台、与后台分离独立运行来检查和平衡市场风险。此外,资产负债委员会、资产负债局和风险管理会议每月定期进行,并对市场风险及控制相关的重要事项进行讨论。

银行旗下银行在其控制资本范围内根据市场风险水平配置经济资本,这些机构基于资本配置对市场风险设立数量限制,有些对市场活动承受的最大损失进行限制。

市场风险控制

MUFG旗下银行每天向首席风险官汇报市场风险头寸,首席风险官对银行的市场风险暴露和旗下银行的市场风险头寸和损失进行追踪。各分行的首席风险官对各自的市场风险暴露和市场风险损失和数量限制的实施进行监测。另外,银行对风险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并将分析报告定期提交给执行委员会和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

MUFG各机构业务单元的可交易资产、负债的市场风险主要运用证券、衍生品进行对冲来控制。

交易账户的行动遵照事先制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内部审计人员和独立的审计师定期对风险管理行为控制和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验证。

市场风险衡量模型

由于市场风险的每日波动明显大于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因此MUFG运用每日VAR值对市场风险进行衡量和管理。

对交易账户和非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运用统一的模型来衡量,主要模型是历史模拟模型。运用当前投资组合一定历史时期波动数据估计其盈亏并计算VAR值。VAR模型无法包括统计上罕见的现象,比如肥尾现象――用于解释金融工具的非线性特征。独立审计人员对内部市场模型的有效性进行确认,MUFG和旗下的银行同时使用历史模拟模型计算巴塞尔II的监管资本充足率。MUFG就其内部使用的市场风险模型向金融服务局报告,2007年3月获得批准。

MUFG利用历史模拟模型计算VAR值,整个银行使用统一的市场风险衡量系统。银行旗下银行根据前台及相关部门提供的风险和市场数据来计算VAR值。银行根据旗下银行提供的风险数据计算整体VAR值,同时考虑多元化效应(投资组合)的影响。

从经济资本角度对覆盖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进行衡量(计算VAR值)时,假定持有期为1年,置信度为99%。

认识到非固定期限存款的利率风险,通过对每种产品使用存款数量的趋势数据和存款利率、业务决策的趋势等因素统计分析来决定核心存款量数量。核心存款的计算及其期限匹配方法需要定期评估。

与此同时,基于合同的定期存款与贷款有时在到期前被取消或清偿。为了衡量这些存贷款的利率风险,银行主要根据清偿和取消的历史数据分析计算提前终止率,从而反映提前终止事件发生的概率。

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控制问题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包括不完备的操作程序、系统失灵、自然灾害等。操作风险范围较广,包括业务风险、信息资产风险、声誉风险和无形资产风险。

MUFG董事会对集团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进行审批,该政策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原则是建立和维持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席风险官根据董事会和执行委员会制定的基本原则对操作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管理,这些基本原则还需银行董事会批准,从而形成银行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建立独立于业务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对银行操作风险进行全面管理。

MUFG引进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包括损失数据收集、自我评估控制、操作风险管理,据此实现对操作风险有效的识别、评估、衡量、控制、监测和报告。

MUFG已经引进自我评估机制对潜在问题和相关风险进行识别,从而根据重要性进行自觉地管理。根据自我评估方法,每个部门对业务流程中固有的问题和风险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进行识别,对重要的问题和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改进。据此,自我评估方法可以提升集团自觉管理风险的能力。

篇14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概念

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风险分为八类: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资本充足率也有了新的更进一步的要求,要求把评估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工作与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多少风险就应该有多少资本,风险越大的银行资本就应该越多。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其业务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处理的活动以及金融管理当局为实现金融、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要求,而对商业银行风险实施的外部监管活动的总称。

2银行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商业银行从产生至今,其风险管理经历了资产业务风险管理、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资产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等阶段。其管理范围逐步扩大,管理方法日益科学。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筛二稿),至此,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已经基本完善和统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1)坚持信用风险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2)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及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内、外部评级等。(3)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风险管理权力责任制度模糊,缺少必要激励约束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激励约束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权力责任制度的缺陷.是指目前贷款权力的分布完全根据行政级别而不是根据风险管理能力来划分;而激励约束制度的缺陷则表现在激励不足、约束过度时银行信贷人员会选择消极怠工,而激励过分、约束不足时则会选择铤而走险。

(2)风险衡量方面存在缺陷,风险量化体系有待完善

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主要用于银行授信管理和授信业务运作过程。受内外部因素的制约,我国的信用评级的其他重要作用发挥不够:在信用评级方法上,目前商业银行的做法与巴塞尔银行新框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信用评级的组织和程序方面,存在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尤其是在进行风险量化时,计量分析不足,缺乏量化手段;现有量化指标不能体现出行业和规模之间的差别;指标的调整速度和行业风险的变化不协调,使计算结果失真。

(3)社会经济环境有待加强,外部作用加剧商业银行风险

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力不大,社会各界对信用评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信用中介行业发展滞后,已有信用数据库小、覆盖面窄,无法对市场主题的信用级别做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

4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全球金融危机带来剧烈的市场动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重视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我国银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应努力防范和化解由金融创新所产生的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应改变传统的业务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以收付结算、担保、融资管理、咨询、衍生金融工具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优化负债结构。同时,全球金融危机也警示我们要审慎地进行金融创新,做好风险管理,通过风险管理使资金得到合理地运用,让更多的人得到便利的融资。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金融政策和法律,用市场需求来检验各种创新业务,商业银行应及时建立并调整其金融创新机制,并在

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风险预防体系以及严格的后续监督机制,保证对创新的业务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避免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商业银行应通过完善其内部评级系统,充分揭示交易对手特定债务的信用风险,为此应对影响交易对手未来偿付能力和履约能力的各种因素及变化趋势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以便全面、真实、动态地反映信用风险的程度,并根据不同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性对其进行管理,实行产品多元化策略。

(2)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波动性较为宽裕的条件下,投资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较为乐观,往往会低估风险,但是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商业银行应始终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位,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充分估计风险,实现自身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应做到一下五点:第一,设立合理的资本结构,扩大资本总量;第二,积极推动抵押贷款证券化水平;第三,尽快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第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重视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第五,信用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3)改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

商业银行对风险控制的关键在于提高对市场风险的识别与计量水平,这离不开现金的理论、复杂的软件系统和强大的数据库作支撑。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确保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下稳健经营;商业银行应建立与本行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设计合理的信用级别,区别不同层次的风险;商业银行应指定专门部门负责市场风险管理工作,并应当将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与全行的战略规划、业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等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机结合;通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级方法,合理计量风险:随着世界金融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已不仅仅局限于信用风险,还必须加强对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的监控,以及时针对市场变动调整策略规避风险。

(4)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

我国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涵盖各项业务的全系统的风险管理系统,开发和运用风险量化评估的方法和模型,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持续的监控”。①构造合理的内部控制组织架构;②建立完善信息系统和网络管理;③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5)提高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素质

世界经济环境的新变化需要有一只懂得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运用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加人,才能保证商业银行对国际、国内市场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增强商业银行搜集、识别和处理市场信息的能力,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