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范文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

篇1

一、小学语文教育

首先,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教育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交际能力,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听与说的取向发生了重大的转移。并且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语感的培养和言语的积累,对于所要背诵的篇数和古诗词的篇目以及课外阅读的数量都有了一定量的要求。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课外活动被实践活动所代替,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言语能力的培养。小学时期的学生更注重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字词诗句的积累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以后的语文以及其它科目的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随着2001年新课标的颁布,小学语文教育更加关注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培养,以此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小学语文教育的课程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使得语文素养能够深入到每一位学生当中。通过语文课程中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正确的理解和学习应用祖国的语文,培养创新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等,培育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品德,逐渐培养和建立健全良好的个性和人格,来促进学生德、志、体、美、劳全面发展。

最后,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应是开放的富有活力的。对于课本中的相关内容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中和书本上,还应扩展到课外,让语文的学习更加立体和开放,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大多数教师出于一些原因而不敢放开学生,加大了对于学生的课堂控制,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发问,突出学生的学习主权,教师的观念也应进行相应的转变,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引导学生正确学习。

二、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与安排

首先,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打破课堂与学科以及学校的限制,与实际的生活相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当中体会和学习语文,增强语文素养。教师也因此不再只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还有引导学生实践语文,体会语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不仅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学生进行互相协作,提高口语和交际能力。课程的内容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而不断地发展,在进行课程的设计时,不仅要结合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还要考虑到学生自身和未来的发展状况。

其次,教材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师范性以及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对于教学理论、教学知识和教学方法进行全新的阐释,体现教育的新观点;教师应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并且在其深度以及广度上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简明扼要,有深入浅,使得学生能够快速的记忆和理解,将经验融入到教材当中,提高教材的实用性。

最后,小学语文课程在内容于安排当中,应加强实践类的教学,以教师为榜样进行示范,学生进行模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进行及时的点评和探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的观摩,让学生融入语文学习的真实氛围当中,提高积极性。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时,应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多方式多方面的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进行知识的传授时,教材内容应与语文教学当中所需要的知识相连接,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课程内容。

三、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语文课程设计

首先,高师院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语文课程安排分为两类,一是通识教育,一是针对中文类学生的课程。针对中文类学生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中有基础课程和应用类课程。基础课程有中国文学、基础写作、汉语、儿童文学等,此类课程能够提高师范生的口语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于文字的解析和理解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教育事业打下基础。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感知能够让师范生更好的理解人类所生存的世界,体驗情感世界,开阔眼界,丰富精神世界,提高师范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审美能力。学生在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就需要进行实践,将所学所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相关的文体工作或者是教学研究打下基础。

其次,在应用类课程中有教师口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书写以及班级管理等。小学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心理非常了解,能够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班级和学习环境,因此教师不仅需要良好的组织能力,还需要具备引导者的能力。此外教师口语以及书写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作用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最后,高师院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还包括小学语文教育类课程、教育实践课程、选修类课程。成为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知识和技能两手的准备,抓住学生的心理及时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提高教学效率。在实践课中,让学生体验真正的教学过程,加深对教师岗位的认识,为未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措施;师资素质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尤其是对小学语文老师的师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师范类院校对于小学语文老师在专业课程上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水平较低的现状,要求高校要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多方面、有针对地培养新一代的小学语文老师。具体措施如下: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课程改革的进行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主要体现于建立专业课程评价系统和导师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具体要求是在实际教育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主观思想与客观行为的统一,促进师范生的多方面发展,从而满足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要努力提高师范生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专业素质,坚持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客体,对学生实施最专业化的教育,尽可能地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水准。

1.建立健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网络系统

要积极鼓励广大师生经常性地参与到这一评价系统中去,及时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可以成立相关课程的专家组,不定期地到课堂上听课,并结合听课的情况,综合汇总,认真分析研究,进一步鉴定评级系统的实际效果,这种做法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的效果,确定好老师与好课程的标准。

2.建立导师制度,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导师制度是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倡导老师的自由发挥,以名师的身份进行教育。学术界有句话叫“学术是生命”,这一口号在具体的实践中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必须加以落实,要求学校积极鼓励和激励高学历、高素质、高职称的教师带头搞学术研究,老师只有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才能带领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必要的探究性的学习。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会激发学生的潜能,老师的思维方式、角度及个人思想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主动地去效仿。

二、构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核心课程体系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让学生打基础,必须要实事求是,抓好两大方面:(1)汉语言课程、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从教技能的训练课程,增加小学语文老师的知识储备,掌握基本的从教技能;(2)文学课程,这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必须承担的内容之一,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思想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完善和提高,拓宽精神世界,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增强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导向,增设研究性课程

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很多假探究性的教学模式,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改革的初衷,必须加强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导向,弘扬真正的学术研究精神,增设研究性课程。

1.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倡导科学研究的精神

在语言课程中,可以穿行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比较性学习,引出趣味性的言语以及具体句子中的语法和句式,并研究这些方面对语言发音的影响。在技能课程教学中多增设一些具体案例的研讨。这些内容的增设能够起到很大的好处,(1)有利于改变师范生的思想,促进其在具体的教学中从教学效果需要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2)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养成会思考、勤思考、多思考的好习惯,提高他们对专业课程研究的兴趣和动力,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

2.增设具有研究性的课程

可以适当增设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课程,这一课程以语文教学理论为基础,并进一步加深了这一理论,具有加强独立性的作用,是一门技术性的课程。其教学的过程老师应该设置真正的、具有研究意义的问题,形成正确的研究意识,提出的问题或者设置研究课题具有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功能,最终的效果是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与能力、独立思考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有利于将老师、教学资料、学生紧紧结合在一起。

因此,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正视小学语文老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着力建设一支专业素质强、教学技术精、教育理念先进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吴舜华.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基础教育研究,2010(04).

篇3

>> 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养教育 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养教育研究 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中大学语文教育的运用 试论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试论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基于职业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的“双轨式”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研究 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培养人文素养中大学语文教育的功能性分析 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探析 浅析高职《大学语文》中生命意识与人文关怀教育渗透 浅谈大学语文与人文精神教育 浅议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养 论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作用 论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育 人文素质的培育与高职大学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中培育人文精神的路径综述 利用《大学语文》教学,培育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 大学语文教学培育高职生职业素养的思考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人文素养的培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徐水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一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4,(23).

[5]霍松林.我的学习经历和体会[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3).

[6]马克思.剩余价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21.

篇4

关键词:小学教育儿童文学素养本科生

一、儿童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儿童文学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对儿童的精神生命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儿童文学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和主题有助于培养儿童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帮助儿童建构道德体系;文学是爱的文学,它能够帮助儿童认识爱、理解爱、拥有爱;儿童文学是真的文学,它能教导儿童崇尚真实、追求真理;儿童文学是美的文学,它能充分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引导儿童创造美好;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它带给儿童积极乐观的人生基调和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因此,拥有了儿童文学的童年,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便有了健康而斑斓的色彩。儿童文学为小学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首先,儿童文学作品普遍进入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懂教材、上好课,还要引导儿童广泛阅读和理解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其次,儿童文学为小学教育的其他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源,如校园文学建设、社团活动等都需要以儿童文学作品作为依托开展。小学教育本科生作为未来的小学教育师资,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实现,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实现。

二、儿童文学素养的内涵

培养小学教育本科生的儿童文学素养,首先要明确儿童文学的素养,这是确定培养策略的前提和基础。儿童文学素养是指在儿童文学的知识、理论、思想、表达等方面具备的基础素质。第一,具有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儿童文学对儿童的重要意义,了解儿童文学与小学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的联系,树立他们对儿童文学的正确看法和态度。第二,具备系统的儿童文学基础知识。儿童文学是一门完整系统的学科,本科生能够掌握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对学生将来从事小学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是否具有系统的儿童文学基础知识,决定了教师能否从儿童的角度、儿童文学的角度考虑小学教育。第三,能够进行丰富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儿童的阅读能力是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教育阶段,儿童的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要恰当、有效地指导小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小学教师要具有丰富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同时具有儿童文学的赏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第四,具有较强的儿童文学表现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小学教育本科生要具有较强的儿童文学表现能力,如经典作品的诵读能力、讲述能力、表演能力等。只有教师具有这样的表现能力,才能把作品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给儿童,同时感染到他们。小学教育本科生要对小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进行指导,包括推荐合适、丰富的儿童文学读物、指导儿童文学的阅读活动、帮助小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制订并有效推进儿童文学的阅读计划、推动家庭的图书阅读活动。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专业成长

优秀教师是优质教育的精髓,优秀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是教育系统内最重要的优质教育资源。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是影响和制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时展和教育改革呼唤能够胜任教师职位的优秀教师大量诞生和快速成长。

一、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概述

1.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概念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特指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扩充的过程,是其教育教学素质不断提高和成熟的过程,是语文教师作为个体专业发展的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和创造的循环过程。

2.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专业成长必备条件

(1)以学科专业知识强骨干。学者们普遍认为,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她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复杂的专业知识结构。一般而言,可以将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从本体性知识(语文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语文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三方面来把握。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做到:在阅读中学习,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在写作中沉淀,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在进修中提升,进修可以学习教育研究理论,提升教育科研能力,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实现自身专业的成长。

(2)以课堂教学艺术展双翼。课堂是教师展翅翱翔的天空,教学艺术就是教师的双翼。教师的人生重心在课堂,教师的天地在孩子中间,他们的才情、智慧和理想,都集中地显现在三尺讲台之上。优秀教师强调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与剖析,强调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与互动,注重课程资源的积累与整合,力求给学生一种终极关怀,“既给学生打好终身学习的底子,又要打好精神发展的底子”。

(3)以教育教学思想塑灵魂。如果没有独立的思想、自由的人格,谈教学的个性是没有意义的。优秀教师在教学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视角。他们努力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和课堂教学,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力求将理论和实践、阅读与思考拓展结合起来,勇于用自己的话语发言,勇于上公开课,展现出一个不断进取、乐于向上的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的独特风貌。勇于探索改革、勤奋钻研的思想之花,是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灵魂所在。

(4)以专业研究生活凝心血。每个教师都可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重要的是需要教师付出行动,用行动来坚守自己的教育事业,行动是思想的母亲。优秀教师的专业研究生活可以说是“且行且思,且思且行”。教师仅有专业追求是不够的,还要在行动上拥有专业探索精神。

二、小学语文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

1.以专业知识作养分

目前人们已普遍地认识到,优秀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复杂的知识结构。杜威说:“一个人要成为合格的教师,第一条件就是需要对教材具有理智的准备,应当有超量的丰富的知识。他的知识必需比教科书上的原理或比任何固定的教学计划更为广博。”

(1)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语文学科知识也称语文的“本体性知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胜任语文教学工作所必须具有的语文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即对自己所教语文学科的内容要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它决定了语文教师应该“教什么”或“用什么去教”。

(2)语文教育理论知识。语文教育理论知识是语文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就是“如何教语文的知识”,是教师将语文学科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学生可接受、可理解和可掌握知识的工具与桥梁。一般包括一般教育理论知识和语文教育理论知识。

(3)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包括可言传的、可意识到的但无法言传的和无意识的显性与隐性知识。语文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语文教师工作的专业性、个体性、创造性和发散性等特点,都需要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支持。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把自己的学科知识转化为与学生原有知识相联系的教学实践性知识。

2.把课堂教学当土壤

实践是成长的土壤,教师的成长需要和动力在教学实践中萌芽生成。教师不可能脱离课堂成长,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求真知、谋发展,才能借助知识和技能之间的转换实现专业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1)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的语文能力是指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规范的言语实践中形成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能力包括语文教师的鉴赏能力和语文教师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语文能力的强弱与教师语文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

(2)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传统的“三字一说”(钢笔、粉笔、毛笔和普通话)能力,还必须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的能力。

(3)课堂教学机智或教育智慧。新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需要掌握学科专业和教育理论等各种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获得丰富的个人实践知识和智慧。与教师实践知识融合在一起,并使教师灵活地解决复杂情境中问题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实践智慧。从事教学工作所必备的实践知识和智慧,需要新教师在资深教师指导、协助下,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来获得。

3.视反思研究为路径

反思是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提高教育能力、生成教育智慧、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自身的行为研究,钻研教学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断提高现有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出相应的变化。教师教育部门也把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到了一个新的突出高度。

(1)语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提高教育期望,激发反思动力,养成反思的习惯;其次,教师要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了解学生的发展,对教材和学生展开反思;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竞赛。最后,每一次的反思并非是简单回顾和一般分析,而是教师以新的层次、新的角度对自己的观念进行修改、替换和完善。

(2)语文教师反思研究的几种途径。选定客观参照人物,进行自我反思,可以是青年教师心目中的榜样,比如某教育专家或特级教师等等。撰写课后记或教育随笔,评价教学效果,对丰富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会有很大帮助。利用多媒体、录音或录像等,直观进行反思。搜集同行或学生等关键人员的评价信息。

三、结论

总之,从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既有教师自身的努力,也有适宜其成长的土壤;既有教师自身的个性化特质,也有其发展的共性规律。如何从教育实际出发,为地方、学校打造更多的“名师”,现在仍是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需要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叶继琴.以教学反思来促成语文教师专业成长[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9).

[2]杜威著.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阂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篇6

近年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强调建设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小学语文教师作为重要主体,其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研究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促进其专业发展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内在结构不断提升的过程,即教师作为专业人员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过程,逐渐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我国学者在分析了国外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各种界定后指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等内容。教师专业发展有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专业发展的情景性、专业发展的多样性、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二、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1.专业情意状况不佳:小学语文的教学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体会和感悟。小学语文的内容的内隐性,预设与生成的特性给小学语文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有些老师逐渐降低对教学工作的热情,甚至开始怀疑自己选择这工作的初衷,产生职业倦怠。更有许多老教师面临着退休,他们对教学工作的冷漠态度,正所谓“纵使墙外芳香扑鼻,无奈我等无意闻花”,专业素养上不要求超越自我,专业情意急剧下降,直接影响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2.专业知识欠缺: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知识包括一般方法论知识、一般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然而小学语文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主要面临对学生发展知识掌握不全和对通识性知识掌握不全困境。

3.专业能力薄弱: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机智欠缺、小学语文教师的反思能力较差、小学语文教师的缺乏与家长沟通合作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的科研能力较低等。

三、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原因分析

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师作为小学语文教育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组织者、引导者这样重要的角色出发,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提上日程,但是在这方面却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因此,找出阻碍其发展的原因对我国未来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淡薄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浅薄,一般由小学语文教师的态度和年龄限制、小学语文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有失偏颇、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自主权较小三个因素导致。

(二)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基础和资源薄弱

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途径一般要经历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例外。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相比其他学科,其专业发展要求更高。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有其特殊性,即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德育功能,很多教师在职前阶段和职后阶段却面临很多困难,很多师范生不能掌握扎实的小学语文学科知识,不能具备广博的小学教师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职后生涯过程中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理论学习不足、实践学习缺乏指导和职后专业发展路径单一等原因造成的。

(三)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机制不健全主要是体现在编制制度的阻碍、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和资金保障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由于编制缺少的原因而一直禄而不官。教师待遇低,编制无保障,缺乏国家政策支持,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陷入困境。很多学校仍然存在评价制度不健全的现象,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长期以来对于财政投入不足,造成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低。培训经费和资源的短缺,更使校本培训的开展雪上加霜。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师养成自主发展的良好习惯和专业发展。

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基于以上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知,有效地解决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如:政府部门、社会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方面以及教师自身方面等。

(一)强化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

强化小学语文教师树立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主要从学习专业理论、形成专业自我和树立专业理想等方面着手。“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人生事业的规划,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此外应树立专业理想,热爱语文和学生,拥有积极的工作态度,有利于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另外学校还应该营造合作交流氛围,构建教师共同体,激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二)丰富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自主学习与自我培训,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小学语文教师自身要不断寻求新的学习发展机会来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应提供多元的发展途径,开展校本培训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平台。另外,教育行政部门应提供多样发展路径,定期开展交流学习活动,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其科研精神。

(三)优化职前教育对准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师的职前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职前教师教育应加强准教师职业理想与信念的培养,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树立远大的专业理想和专业情操,热爱小学语文教育事业。此外还应加强准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实践技能:学校应开设具有师范教育特点的专业课程方面的知识;注重语文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学习;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注重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加强实践的指导。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034-03

作者简介:杨美芳,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明确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并予以关注是较近时期的事,时间尚短,但是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决策者和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可谓众说纷纭。究竟通过哪些途径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专业化教师呢?笔者认为,可用这样的公式表述: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信念+勤奋+实践+反思。

一、信念――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

“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一般教师的信念体系,“可能是从自己教学实践经验中逐渐累积形成的或由外界直接接受而来的教育观念,也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富于理想色彩的教育理念。它们之间只是赖以建立的基础差异,可以看作是教师信念的两个层次。由经验式、无意识的朦胧教育信念向以知识、系统理论为基础的教育信念不断演进,以至有意识地构建清晰的、理想的教育理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随时予以更新,是教师逐渐走向专业成熟的一个重要维度。”教育信念在教师专业结构中位于较高层次,它统摄着教师专业结构的其他方面。因此,教师教育信念系统的改变是一种较深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教育信念不仅影响其教学、教育行为,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影响。

窦桂梅老师说:“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我以为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这应该就是窦老师的教育信念的具体表述。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教育信念,她才有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她才有勇气不断追求,她才有实力不断攀高,她才能从一个教务处的辅助人员成长为一位受人尊重、让人羡慕的著名特级教师。

二、勤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

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是有影响的,往往能够弥补智力上的某些弱点。的确,一勤生百巧,勤奋出智慧。勤奋的人可以使多种信息反复地、经常地刺激脑细胞,并且把信息贮存起来,准备随时使用。勤奋学习有助于大脑的灵活性,使人变得聪明。

可以这样说:勤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小学语文教师要勤于学习,要像海绵吸水一样,善于吸收各种知识,向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学习。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又要学习非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他人的经验。――这需要勤奋。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思考,思考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关的问题,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吸取教训。――这需要勤奋。小学语文教师要敢于实践,要开拓创新,不断进取。――这需要勤奋。

顺着小学语文界著名特级教师的足迹走一走,看一看,斯霞、霍懋真、于永正、支玉恒、窦桂梅、王崧舟……哪一个脚印里没有“勤奋”?支玉恒老师本来是体育教师,年近四十才改教语文。为了写好字,他备课、批改作业、写总结报告、甚至给学生写评语,都用毛笔小楷,一丝不苟地练习。他学历不高,可是知识渊博,在课堂上表现出很强的文学底蕴。他对教材深层内涵的把握,对文章情感的深刻体会,都有独到之处,而且上课时旁征博引,举一反三,妙趣横生。大段大段的课文可以随口背诵出来,讲座时从来不用讲稿,最多带一份极其简单的提纲。但是讲起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甚至出口成章。这些知识、能力从哪里来?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勤奋。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支老师之所以取得这些意想不到的成果,其原因,除去他具有一定的天赋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对语文教学所特有的浓厚兴趣和忘我的勤奋。”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没有优秀的专业化教师。

三、实践――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

“实践出真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指出:教师的专业发展,无论是职前培养时期,还是在职培训时期,都应当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与学校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与身边的教学、与生动活泼的学生联系在一起。华南师范大学黄甫全教授也指出:实践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和生命。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起点就是教育教学实践。这是每一位教师得以成长的土壤,离开了教育教学实践去探讨教师专业发展,完全是无稽之谈。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这是主阵地,是教师展示才华的用武之地,教师可以利用这块阵地,进行教学改革,进行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方法、技巧等多方面的尝试,以便积累经验;二是课外活动,包括备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外阅读、课外辅导等,这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上公开课是一种绝好的实践机会,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捷径。窦桂梅老师深有体会地说:“课堂教学真是一门艺术,有领导、专家指导的公开课更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快车道。”公开课很折磨人,但就是在这种受折磨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获得常规课上难以学到的很多东西。首先任何一位上公开课的教师都会有压力,哪怕是特级教师,这种压力会促使自己不断地去钻研、读书;其次上公开课能得到很多人的指导,教研组的教师、学校的领导,更高级别的公开课还能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专家的指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益处,是常规课望尘莫及的。因此,上公开课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反思――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所处情境的能力。它强调教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实践,回顾、诊断、监控自己的行为表现,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适应教学需要。教师的反思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指向教师专业行为与活动的反思,其作用是直接促进教师对专业行为的改进,提高教学成效;二是指向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它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对象,引发教师对目前自我专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的思考,促使教师更加清晰自己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究整个教育过程中各个方面(包括目标、内容、组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效果等)存在的问题,并努力设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钟启泉教授说:“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支玉恒老师常对青年教师说:“要多研究,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一点时间,顺手写一写。哪一节课上好了,怎么上的,为什么成功,归纳几条;哪节课没有上好,怎么做的,原因是什么,记下来。”这段朴实的话语里包含着成功的“机密”――教师要勤于反思,善于反思,只有不断反思,才能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窦桂梅老师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

其实,教师的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反思被认为是取得实际效果并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思,不仅能够提高理论水平,而且能够提高实践水平。反思性教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反思的内容可以是成功的一面――经验,也可以是失败的一面――教训。反思的方式很多,如写反思笔记、听课评课、观摩与讨论、调查了解、理论学习,等等。

当然,反思需要勇气,需要恒心,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更大的收获。总之,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并不坦荡,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需要耐得住寂寞。但是,如有坚定的教育信念,有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上拥有反思技能,普通一员也一定能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窦桂梅.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研究[EB/OL]. http:///web/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98,2009-12-28.

篇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落实育人目标的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应该更为关注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现状,重视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使教师可以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指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应具备的理论与素质以及持续性改进与提升的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当前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层面,而是强调多方面因素的融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主要存在四方面的问题。

一、专业知识缺乏,知识结构单一

教育教学理论可以指导小学语文教师更科学的开展教学工作,熟悉掌握教育教学理论是当代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之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比较相信于自身教学经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大多根据自身或他人的经验进行,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关注度不高。国内一项调查显示,仅有三成左右的语文教师仅会在考核、课题研究时阅读小学教育理论的书籍,而经常阅读的教师则少之又少。小学语文课程人文性较强,因此教师还需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但在教学中,部分教师片面的认为,只要有正常的人文知识储备,就可以胜任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另有一些教师由于日常教学工作量大以及自身家庭因素的影响,对人文知识的关注度不够,认为现有的知识可以满足日常教学的需求。当前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有待提高。小学语文课本中不乏一些科普性的文章以及说明文,一些教师在进行这类课本的讲解时会感到比较吃力。这是因为这些文章中涉及到了一些专业性的知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需要向学生拓展一些课外科学知识,而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都是根据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来向学生拓展知识,只有少部分的教师课前会查找相关的资料。可见语文教师自身科学知识储备捉襟见肘,这也折射出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于非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知识结构比较单一。

二、教学基本能力一般,创新力不足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决定教育教学实施结果的某些能力的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基本能力表现较为一般,教学能力仍有待提高。例如在处理运用教材方面,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与课本变化较快,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尽快熟悉教材中的新内容。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课前梳理教材知识点时并不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调整教材中内容,有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需要进行简化或者调整教学顺序,但部分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情况。解读教材时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认知规律去挖掘教材中一些“亮点”,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设计方面,有效的教学设计往往需要进行学情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教学组织形式、内容等。但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分析时没有认真的进行学情分析,没有根据学生以往的课堂表现、考核结果等判断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情况,因而所设计出的教学方案不能够较好的适应课堂教学的需求,不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积累知识、掌握阅读方法,充分说明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研究方面,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选择课题时“问题意识”不强,不能够较好的将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整理成专题,收集课题相关资料的能力不足,难以较好地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为研究的过程,文字表述与写作能力有待提高。除了教学基本能力一般以外,小学语文教师还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在教学中无心钻研业务,照本宣科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在设计教案时,大部分直接照搬其他教案的内容,没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信息素养不高,缺乏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02年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就已经指出要建设一支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小学师资队伍,从而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然面从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在信息意识方面,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都比较肯定信息技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积极作用,对于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效果持肯定态度,这说明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持积极的态度。但也有一些教师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需要自己或者是家长的监督,学生在使用信息软件或网站进行学习时可能会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消极影响。虽然这些教师关注到了这些问题,但在教学中也没有注意此方面的教育与引导,可见教师信息伦理道德意识有待提高。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在全媒体、互联网时代,一些语文教师并不能够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不能够较好的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运用信息技术设计课程、整合资源时,大部分教师不能够较好的筛选网络上的资料,设计的课件较为简单,不能够较好地对已有资源进行整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仅有少部分的教师会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以及设计在线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语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为欠缺。

四、职业倦怠普遍,不善情绪调节

篇9

培利•诺德曼认为:“文学教育的目标就是提供儿童阅读文学的乐趣。”小学教育专业(文)是要培养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为小学生最重要的文学资源,其课程目标和教学环节设计一定要和小学阶段的文学教育目标相对接。小学的文学教育目标是“关注学生情感和价值观要素的培养,关注学生自身的经验世界的成长和丰富,也包括持续的文学阅读的习惯和兴趣的培养”,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完整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应该锻炼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

二、符合小学教育需求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

(一)学:提升专业的理论素养和任何一门专业学科一样,儿童文学首先是一门具有独立学术体系的文学门类,并不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或读者对它的低幼而羸弱,恰恰相反,儿童文学的学科起点很高,理论研究长期处于先导地位,融合着儿童文学兼文学与教育的双重特性。学生在接触本门课程之前,所有关于儿童文学的了解几乎都是童年印象式的、片段式的,很有可能是似是而非的,要想经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对儿童文学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光有遥远而粗浅的阅读体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习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建立与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相联系的新的儿童文学观”。教师要从儿童文学的基本问题出发,讲清楚几个最本质的问题。例如“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儿童文学不同于的美学特质,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儿童文学的不同文体特点,以及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关系等。理论的讲授要佐以生动鲜明的故事来举例(要求教师的阅读量、理论联系作品的能力、讲故事的能力);理论的讲授不宜过深,学界尚无定论地探讨论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观念混淆,可留给他们有进一步研究的兴趣时再做分辨;理论部分安排不宜太过紧凑,可按专题讲授,穿插一些实践课程。

(二)读:大量作品的阅读鉴赏扎实的儿童文学基础首先要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是最直观的原始积累过程,也应对重要作家作品的了解而初步形成文学史印象。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单纯体会情节带来的快乐或感动,继而深思故事背后的深意和真善美的主题,再进一步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从不同层次纵深体会儿童文学,必然带来与童年阅读完全不同的情感和审美体验,也将成为他们日后从事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科研、阅读推广或创作的最大资源库。据调查,目前大学生的童年文学阅读状况并不可观,尤其对20世纪以来中外丰富的儿童创作闻所未闻,这是他们童年的缺失,需要通过大学来补课。鉴于这样的现状,教师应提供具有经典性和代表性的阅读书目,应涵盖各种文体,跨越各年龄层次甚至民族。书目不宜过多。之后要检验阅读成果,分享阅读体验,可以通过课上交流、课下布置读后感、作品鉴赏等方式辅助实现。作品鉴赏是一个人文学功底和文学综合能力的体现,如文学感悟能力、文本细读能力等,刚开始不宜要求过高,毕竟小学教育专业不同于中文专业的训练,建议从读后感写起,写出真情实感、对细节、主题或人物的分析有自我见解即是值得赞赏和鼓励的。

(三)讲:教学设计与模拟课堂

“讲课”能力包括两部分:儿童文学课堂授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正在逐步实现“儿童文学化”,这是一个可喜的发展趋势,现行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80%的内容选自儿童文学作品,可见儿童文学教学是未来语文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的学习训练,则难以胜任,或者说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方式止步不前。因此,大学里的儿童文学课程不能缺少这关键的环节。教师可以分年级分文体选取一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篇目,布置全班同学写教学设计,点评优缺点逐步完善教学设计,然后选拔两名同学进行“同课异构”的模拟课堂教学,再次对比研磨,直到让每个同学都能掌握儿童文学不同文体的授课方法。在提倡全民阅读、尤其注重儿童阅读的今天,我们的毕业生担任小学语文教师后,势必还要担任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等工作,因而务必学会怎么上“课外阅读指导课”,学会根据学生年龄推荐书单(分级阅读),学会设置课前、课中、课后问题,学会引导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体验阅读乐趣,而不是将作为整体的阅读切割成零散的碎片。教师可选取几部经典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在班级中进行实验,教学方法则有别于儿童文学课堂授课。

(四)写:儿童文学创编与研究

儿童文学创编与研究是儿童文学课程最容易忽视和省略的环节,因为难度较大、费时较长、对文学的天赋、素养、理论基础要求较高,现行的大部分儿童文学教材都没有“创编和研究”,大多数教师的实际教学也未实行,大家认为“创编”是作家的事,“研究”是研究生和学者的事,总之不是未来小学教师的事。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从语文教学上来说,创编不止包括创作,还包括对优秀作品的仿写、改写、续写等形式,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和语言文字能力;从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需求上来说,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儿童文学创编能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文体特点,形成不同文体的教学特色,创编能激发他们对孩子的关注和观察,更有利于教师组织指导儿童文学创作大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儿童文学社团、编排儿童剧等多项校园或班级文化活动;从长远来讲,世界各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曾是小学教师的例子不胜枚举,小学教师最熟悉儿童的成长与喜好,他们是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生力军,鼓励他们创作,是对我国未来儿童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有力支持。儿童文学研究亦是如此,学会初步的研究方法,例如童话教学研究、中外对比研究、文学主题研究、文学语言研究等,有研究才有理论水平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为教师之路的长足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支持。

三、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变革的难题与挑战

(一)教材的修订

现行多个版本的《儿童文学》教材显示着国内儿童文学领域的渐趋繁荣和多家争鸣,是业内专家学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果,但是理论、实践、阅读、创编几大环节严重失衡。王泉根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是学科体系完整、极富创见的教材,点出了多个儿童文学本质性的问题,但是没有儿童文学选文和阅读指导、创编的内容,对本科生而言较难;朱自强教授的《儿童文学概论》是创造性的理论专著,也没有涉及选文、阅读指导、创编;方卫平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较为传统,适合本科生的接受水平,有儿童文学选文和简评,代表作家简介,在第二版中又加入了“儿童文学阅读指导与创编”一章,但实践方面还是用力不足;陈晖教授的《儿童的文学世界》是难得的重视实践环节的教材,专门针对小学各年级设置阅读教学设计和阅读教学方案,但缺乏创编环节。如果要培养四种能力,各版本教材须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订。

(二)师资的优化

这里所指的师资是高等师范院校从事儿童文学教学的专职教师。如果要通过儿童文学课程培养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教师自身应首先具备这些能力。然而事实上儿童文学的任课教师极少是专业出身,或者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不够,不能引导学生把握整体框架或本质特征以及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或者儿童文学阅读与关注不够,不能在讲课举例时信手拈来,无法推荐阅读书目和介绍当下动态;或者不熟悉小学语文教材或课堂,对实践环节的儿童文学课程设计经验不足;或者自身没有尝试过儿童文学创作或评论,更加无法指导学生的创作和评论。对儿童文学课程提出更高更全面的目标改革,也意味着本行高校教师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与挑战,他们需要静下心来进入并钻研这门课程,同时也需要进修与提升。

(三)课时的保证

篇10

一、教师成长的三个层次

1.入门:从教师第一天走到讲台上,是没有任何独立的教学方法可言的,不能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不能形成基本的教学规范,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有时候我们听一个年轻老师讲课,虽然他讲得很认真,可是能清楚地感觉出其精力没能用准。这一层次,所有的教育人员都要走过,这是专业成长的第一个瓶颈。

2.提高:伴随教龄与经验的增加,教师的方法渐渐丰富,对于教学规范和学生也有了深入的了解。这种了解与感悟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教参,二是身旁的老教师。这一层次,教法与经验虽多,可是却面临着拘泥形式,不能活用的问题。甚至出现了迷失自我的困境。这种困境,大致在从事语文教育三到五年时发生。

3.升华:教学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则要做到离其形而用其神,达到教学方法的活用。小学语文学科中有不少名师,听其讲课,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模式方法,可是置身于名师的课堂上,会觉得所有的细节都值得咀嚼,很有滋味。这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终层次。

二、入门到提高的方法

1.听课。一是多听身旁教师的课,二是多观摩一些优秀老师的课堂实例。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观摩,把各种授课类型都学习全面,才能按教参及自己的想法上课。

2.从书本中找灵感。年轻的教师应当多读一些实践性强的教学论著,如于永正著《教海漫记》、张庆著《张庆文集》等等,虽然内容很多,可是读起来不乏味,教师应当多从中汲取经验。理论性强的论著当然也很好,但是青年教师很难读得进去,不建议阅读。

3.从外环境中找方法。任何学校,全都有学科带头人。这些带头人的教科研水平决定了学校整体语文教学水平的高低。有这些带头人的指点,也就是通过专业引领与同伴互助,年轻教师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如在一次调研中,听一位青年教师讲《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问:为什么叫做借箭,不叫骗箭?那位教师没想过这个问题,没法回答。在课后交流研讨时,教师们各抒己见,谈了各自的见解,帮助她找到了回答学生这个问题的办法,并且还引出了这篇课文中的其余几个关键问题,使青年教师获益良多。

4.实践与反思的作用。同样一批来到学校的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之后,差距便会逐渐拉开,这与教师自身的实践与反思是有很大关系的。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把握起来并不是特别容易,所以教师在每次教学之后,都要坚持针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反思的习惯。这种反思,是任何一种教科研形式都无法取代的。

三、提高到升华的方法

当所有的教学方法在教师心中都留下固定的印象与程式,这时候要求教师做的就是不拘泥于这种程式,而是能将其活学活用,让所有的教学方法都能和自己的教学习惯有机整合到一起。这一过程,最重要的仍然是反思与自我提升。

小学语文教师容易出现越教视野越窄的困境。即便是学现代文学的教师,在教了几年小学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之后,专业知识也会消耗殆尽,长此以往,知识储备会出现不足的状况。这种状况需要教师不断充实与拓展才能自我克服。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意识很强,可是在方法提升与宏观思想上较弱,这也是职业教师容易出现的误区。其实,小学的语文教师中,一直不乏有思想、重行动的积极探索者,尤其是这些年,一些有个性的教师倡导的诗意语文、情趣语文、深度语文都非常好。广大教师应当多学习、多思考,争取做到兼容并包,为我所用。

在课程改革的初始阶段,一些教师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导致认识与操作上的对传统教法的整体否定,弱化教师功能,课堂教学去语文化。这些都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向升华层次迈进。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要冷静思考,明确哪些是应当变革的,哪些是不能变革的,明确怎么样汲取传统精华才会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变得更为得心应手。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成长

一、涉猎儿童文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是一张纸的两面,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缺乏文学教育的理念和操作,而在阅读教学理论研究中,文学教育也被普遍忽视,可以说,这样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理论都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完整性。

所谓文学教育,就是指在语文教育中,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将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古诗文等文学样式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转化为教育成果的一系列过程和行为,达成文学语言教育、想像力培养、健全人格的养成这三方面的内容和指向。

文学教育的缺失,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教师唯教材是瞻,把课文分析得入肉入骨,而很少关注文学作品本身。小学语文教材中《丑小鸭》《小蝌蚪找妈妈》等课文,教师都有许多经典的教例可以借鉴,有些教师教这类课文也已经轻车熟路,然而,我想问一句:“老师,你读过安徒生的原作《丑小鸭》吗?那可是近6000字的大作。你读过方惠珍、盛璐德的原作《小蝌蚪找妈妈》吗?”

少年儿童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无论是周围环境,还是未知世界,他们都想了解。然而,他们的现实的生活天地却相对比较狭小,能接触到的事物不多,于是书本便成了他们扩大视野、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哈里・波特》、《马小跳系列》、《小神龟》……都成为学生的首选。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儿童文学在人文性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陶冶性情,增进美感,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儿童文学是关于寓言的艺术,儿童文学是传递人类价值的文学。课外阅读最主要的读物当然也是儿童文学。然而,要推荐与介绍儿童文学,教师自己必须去读,去涉猎儿童文学,去关注现当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去读学生喜欢读的作品,知道秦文君、杨红樱、车培晶、北董……捡拾丢失的文学教育,启动学生喜爱的阅读行程。

二、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的性质。在教师日复一日地进行有计划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来自不同方面的问题所带来的焦虑、困惑、压力和冲突,这时,不妨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对自己或别人的成功或失败的教育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其中蕴含的理论,认识取得的经验,吸取教训。这就是反思。

如果说,“教学就是培养一种习惯”是大家尊崇的教育信条,那么它就不仅仅适用于教育对象――学生,教师本身同样受用。教师要养成的是一种研究的习惯,一种反思的习惯,不断思考自己的精彩与失误,这是专业化教师的必备素质。

教师的反思不仅可以针对某一教育事件、教育行为,包括具体的一堂课,也可以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这是一种持续实践过程的反思。比如在进行了儿童诗教学或对联教学一个阶段后,对自己选择的内容、学生的兴趣状况和接受情况、成效的体现及整个教学安排的经验和失误进行一次全面的反思,以促进自己下一阶段尝试和研究的开展。

三、开展叙事研究

叙事,是通过对个体经验的揭示,探讨一种可以穿透个体经验的、归隐在经验背后的深层次的哲理,体现出对人们生活故事的重视和对人类内心体验的关注。教师叙事,其实质是教师生命在实践中的体悟。教师所叙之事是教师生命中真实的经历,是教师生命中独特的经历,是教师生命中有意义的经历。

教师叙事,就是教师“讲故事”,在故事中追溯自己经历过并留下深刻印象的、鲜活的教育事件。通过叙述,使教师在过去的教育活动中所经历的事件得以再现,使那些曾经在教师记忆中被遮蔽的印象得以敞亮,使个体的教育经验得以与他人共享,使教育事件成为教育活动中最有价值的存在。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叙事研究是直面教育事件本身的研究,其旨趣在于走进活生生的普通人(教师、学生与管理者)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关注常人的命运与处境,而不是追求所谓的教育客观规律或验证预先设定的理论假设。这种研究方式与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降低了教育研究的起点,为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开辟了一条坦途。

教育叙事研究所叙之事应具有问题性,这些具有问题性的事件,常常是那些让人从心理上感到振奋、激动、惊诧、感慨的事情,或忧虑、悔恨、彷徨、困惑的事情。教师叙述的,可以是让自己感慨万千、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的事件,可以是百思不得其解,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偶得。

篇12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俗话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此小学教师所承担的责任是重大的。通过不断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提升我国国民素质。在我国教育体制内,小学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从而能够为以后教育体制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不仅具备过硬的文化素养,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爱心以及不断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从而能够做一名符合时展要求的小学语文教师。

1、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

现阶段,大部分的语文教师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他们只是按照教学计划来授课,特别是一些老师缺乏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定位,缺乏教育的针对性,最终不能够较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这就使得小学语文课堂过于死板。在一些大城市中小学语文教师主要是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在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主要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最终不利于促进教育模式的改进,最终使得素质教育很难发展下去。

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数都是从师范类院校毕业的,他们在经过数年的学习之后,开始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主要表现在知识储备上。然而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由于自身的基础比较薄弱,从而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一些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水平比较低,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措施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文化素养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清楚的教育定位、死板的教育方式、淡薄的汉语文化意识、薄弱的国学功底等,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文化素养:

2.1不断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因此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在简单的传授关系,而是平等的探讨知识关系,最终能够促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共同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这样做有助于改变学生学习的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不仅要成为一名知识顾问,而且也要成为交换意见者,从而能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2.2不断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小学语文教师在学习上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在生活上要成为学生的朋友。虽然这一理念早就被提出,但是却未能落实下来。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可爱,因此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更需要的朋友。小学生需要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从而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多组织一些活动以及多给学生讲一些故事,最终能够让学生从故事中领悟一些做人的道理。在课下,老师要与小学生做一些活动,例如:跳绳、打球等运动,促使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2.3不断增强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知识

在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辅导班,比如:英语辅导班、跳舞辅导班等,但是现在社会上缺少一个大型的以及系统的国学培训机构,从这里可以看出,在社会上我国国民没有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国学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国学知识的储备,从而能够担负起国学的教育重任。

目前,在一些大城市的小学已经开设了国学课程,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课程,从而能够增强小学生的国学知识储备。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国学知识,最终能够教育处更好的学生。通过开设国学课程,不仅让小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让小学生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是非常自豪的。

2.4不断加强教师的阅读以及写作方面的创新教学方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以及写作是必修的课程,因此阅读以及写作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在整个教育学习体系中,小学教育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如果不能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不利于小学生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要注重对阅读以及写作的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功底,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阅读以及写作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认知水平较低,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并且也不能够准确理解其中的内涵,此时语文教师要将阅读的中心思想告诉学生,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我们学习语文的时候,写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要重视写作这一教学,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开设写作这一课堂,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3结语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体制的不断改革,因此学校要不断改变教育模式以及转变旧的教学方式。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开创互动、开放以及自主学习的新方式,从而营造生动以及活泼的教学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与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素质,最终使得自身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 汪志娟.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2]. 程然;胡海舟.汉语文化视野中的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10(16)

篇13

一是制定教师专业知识标准,加快教师专业知识标准化进程。近年来,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制定,对教师专业知识标准进行具体划分。我国现在实行的《教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主要是针对新教师的入职审查,缺乏对职后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制定。因此,必须从制度层面制定相应的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标准,为整体教师专业知识发展问题提供制度保证。

二是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提升创造良好政策环境。资源不足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知识素养,从根本上说,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政策和资源投入力度,提升农村教育整体水平。只有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和教育环境的优化,为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开展继续教学进一步创造良好条件,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教师本人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知识能力水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留得住人才、引得来人才,才能在新人和旧人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与循环,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知识水平。

三是进一步革新理念,积极为教师接受高层次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受教育程度和学历结构看,接受更高层次的继续教育,是提升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我国具有深厚的师范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和教学能力完全能够满足全省教师的培训需要。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广泛寻求与这些相关院校的合作,提高教师的受教育水平,开阔教师的学习视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这一教育模式在我国东北已经有所实践,被称作U-G-S 教师培养模式。东北师范大学已经与20 多个县(市)的100 多所中小学校合作,广泛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目前实施效果良好。

四是进一步创造条件,尽力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供优质资源。语文课程资源的形式是多样的,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与城市教育资源相比,农村教育资源有些落后,特别是对偏远的农村地区,可能因为学校教学资源储备不足,如新课标中指定的课堂教学资源短缺,将会限制教师自我发展,因此学校应该力求在资源储备上尽量满足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需要,并积极运用各种条件,尽快完善图书馆、资料室等硬件建设,保障教师学习的客观资源,使教师学有所依。与此同时,还要为教师进一步创造有利于专业素养提升的软环境。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负担较重,从一些教师的日常工作时间安排看,农村小学教师事物繁琐,工作量很大,特别是语文教师身兼语文、数学两门学科,还要负责班主任管理工作,个别教师反映,有些学校明令规定语文教师必须当班主任,这些超负荷的工作无疑占用了教师更多的学习时间,因此,学校应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减少教师的日常工作,从体力、时间上保障教师轻松、愉悦地学习。

五是深入开展内部教研活动,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学校内部教研活动是农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最方便、最具实效的途径,其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灵活性、经济性等特点。提高教学专业素养,需要农村小学立足本校主客观实情、教师内心需求、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等现实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内部教研活动,激发教师教学研究意识。还可以开展教学大赛、教师演讲、优秀教学设计展示等多种活动展示教师的专业知识,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六是强化教师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在专业素养,提升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论是制度保障,还是学校的努力,都是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外部动力,要真正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关键是要从教师主体层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首先要强化教师学习的主体意识,增强教师在知识的选择、知识的运用等方面的选择权与决定权,确保教师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内部动力。其次要强化教师学习的自觉意识,通过教师评价方式改革等形式,使教师明确认识到在当前的语文教育环境下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必要性,强化教师学习的自觉意识和主动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14

一、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目标的实施现状

全国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儿童文学课程虽然已有十年左右的历程,但各个学校的任课教师使用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大多是参照互联网或自己编撰的,并没有统一的版本。课程目标大多围绕以下几点:使学生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儿童文学不同文体的特点,扩大儿童文学的阅读量,提高儿童文学修养,具备分析和鉴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初步学会撰写儿童文学评论和创编简单的儿童文学作品。概括来说就是:理论、文体知识、阅读、鉴赏、评论、创编。有的教师因为课时有限没有设置“评论、创编”的目标,也有教师设置了“通过课程学习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文学接受特点,有较强课外阅读指导能力和文学活动组织能力”这样较高层次的目标。整体来说,儿童文学的课程目标设置多而杂,也没有目标的先后阶段和权重之分,更没有具体的教学方法指导与每一条目标相对应,这让任课教师拥有极大主动权的同时也产生很大的不确定性。任课教师又极少是专业出身,多由相近专业教师兼任,基本采取以教材为纲的“一言堂”式纯理论授课,没有从课程目标出发去研究教学环节,更是忽视了阅读指导、评论、创编这些实践环节,再加上课时量不足,极易造成授课简单化,让本该生动多彩的课堂变得沉闷乏味,学生也很难真正领略儿童文学的魅力。

培利?诺德曼认为:“文学教育的目标就是提供儿童阅读文学的乐趣。”[1]小学教育专业(文)是要培养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为小学生最重要的文学资源,其课程目标和教学环节设计一定要和小学阶段的文学教育目标相对接。小学的文学教育目标是“关注学生情感和价值观要素的培养,关注学生自身的经验世界的成长和丰富,也包括持续的文学阅读的习惯和兴趣的培养”[2],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完整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应该锻炼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

二、符合小学教育需求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

(一)学:提升专业的理论素养

和任何一门专业学科一样,儿童文学首先是一门具有独立学术体系的文学门类,并不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或读者对它的低幼而羸弱,恰恰相反,儿童文学的学科起点很高,理论研究长期处于先导地位,融合着儿童文学兼文学与教育的双重特性。学生在接触本门课程之前,所有关于儿童文学的了解几乎都是童年印象式的、片段式的,很有可能是似是而非的,要想经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对儿童文学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光有遥远而粗浅的阅读体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习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建立与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相联系的新的儿童文学观”[3]。

教师要从儿童文学的基本问题出发,讲清楚几个最本质的问题。例如“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儿童文学不同于的美学特质,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儿童文学的不同文体特点,以及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关系等。理论的讲授要佐以生动鲜明的故事来举例(要求教师的阅读量、理论联系作品的能力、讲故事的能力);理论的讲授不宜过深,学界尚无定论地探讨论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观念混淆,可留给他们有进一步研究的兴趣时再做分辨;理论部分安排不宜太过紧凑,可按专题讲授,穿插一些实践课程。

(二)读:大量作品的阅读鉴赏

扎实的儿童文学基础首先要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是最直观的原始积累过程,也应对重要作家作品的了解而初步形成文学史印象。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单纯体会情节带来的快乐或感动,继而深思故事背后的深意和真善美的主题,再进一步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从不同层次纵深体会儿童文学,必然带来与童年阅读完全不同的情感和审美体验,也将成为他们日后从事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科研、阅读推广或创作的最大资源库。据调查,目前大学生的童年文学阅读状况并不可观,尤其对20世纪以来中外丰富的儿童创作闻所未闻,这是他们童年的缺失,需要通过大学来补课。

鉴于这样的现状,教师应提供具有经典性和代表性的阅读书目,应涵盖各种文体,跨越各年龄层次甚至民族。书目不宜过多。之后要检验阅读成果,分享阅读体验,可以通过课上交流、课下布置读后感、作品鉴赏等方式辅助实现。作品鉴赏是一个人文学功底和文学综合能力的体现,如文学感悟能力、文本细读能力等,刚开始不宜要求过高,毕竟小学教育专业不同于中文专业的训练,建议从读后感写起,写出真情实感、对细节、主题或人物的分析有自我见解即是值得赞赏和鼓励的。

(三)讲:教学设计与模拟课堂

“讲课”能力包括两部分:儿童文学课堂授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正在逐步实现“儿童文学化”,这是一个可喜的发展趋势,现行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80%的内容选自儿童文学作品,可见儿童文学教学是未来语文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的学习训练,则难以胜任,或者说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方式止步不前。因此,大学里的儿童文学课程不能缺少这关键的环节。教师可以分年级分文体选取一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篇目,布置全班同学写教学设计,点评优缺点逐步完善教学设计,然后选拔两名同学进行“同课异构”的模拟课堂教学,再次对比研磨,直到让每个同学都能掌握儿童文学不同文体的授课方法。

在提倡全民阅读、尤其注重儿童阅读的今天,我们的毕业生担任小学语文教师后,势必还要担任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等工作,因而务必学会怎么上“课外阅读指导课”,学会根据学生年龄推荐书单(分级阅读),学会设置课前、课中、课后问题,学会引导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体验阅读乐趣,而不是将作为整体的阅读切割成零散的碎片。教师可选取几部经典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在班级中进行实验,教学方法则有别于儿童文学课堂授课。

(四)写:儿童文学创编与研究

儿童文学创编与研究是儿童文学课程最容易忽视和省略的环节,因为难度较大、费时较长、对文学的天赋、素养、理论基础要求较高,现行的大部分儿童文学教材都没有“创编和研究”,大多数教师的实际教学也未实行,大家认为“创编”是作家的事,“研究”是研究生和学者的事,总之不是未来小学教师的事。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从语文教学上来说,创编不止包括创作,还包括对优秀作品的仿写、改写、续写等形式,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和语言文字能力;从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需求上来说,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儿童文学创编能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文体特点,形成不同文体的教学特色,创编能激发他们对孩子的关注和观察,更有利于教师组织指导儿童文学创作大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儿童文学社团、编排儿童剧等多项校园或班级文化活动;从长远来讲,世界各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曾是小学教师的例子不胜枚举,小学教师最熟悉儿童的成长与喜好,他们是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生力军,鼓励他们创作,是对我国未来儿童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有力支持。儿童文学研究亦是如此,学会初步的研究方法,例如童话教学研究、中外对比研究、文学主题研究、文学语言研究等,有研究才有理论水平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为教师之路的长足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支持。

三、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变革的难题与挑战

(一)教材的修订

现行多个版本的《儿童文学》教材显示着国内儿童文学领域的渐趋繁荣和多家争鸣,是业内专家学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果,但是理论、实践、阅读、创编几大环节严重失衡。王泉根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是学科体系完整、极富创见的教材,点出了多个儿童文学本质性的问题,但是没有儿童文学选文和阅读指导、创编的内容,对本科生而言较难;朱自强教授的《儿童文学概论》是创造性的理论专著,也没有涉及选文、阅读指导、创编;方卫平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较为传统,适合本科生的接受水平,有儿童文学选文和简评,代表作家简介,在第二版中又加入了“儿童文学阅读指导与创编”一章,但实践方面还是用力不足;陈晖教授的《儿童的文学世界》是难得的重视实践环节的教材,专门针对小学各年级设置阅读教学设计和阅读教学方案,但缺乏创编环节。如果要培养四种能力,各版本教材须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订。

(二)师资的优化

这里所指的师资是高等师范院校从事儿童文学教学的专职教师。如果要通过儿童文学课程培养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教师自身应首先具备这些能力。然而事实上儿童文学的任课教师极少是专业出身,或者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不够,不能引导学生把握整体框架或本质特征以及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或者儿童文学阅读与关注不够,不能在讲课举例时信手拈来,无法推荐阅读书目和介绍当下动态;或者不熟悉小学语文教材或课堂,对实践环节的儿童文学课程设计经验不足;或者自身没有尝试过儿童文学创作或评论,更加无法指导学生的创作和评论。对儿童文学课程提出更高更全面的目标改革,也意味着本行高校教师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与挑战,他们需要静下心来进入并钻研这门课程,同时也需要进修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