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创业板风险评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 要:创业板自上市以来,由于自身技术水平不成熟、自有资产小等原因,信用风险的问题一直存在。本文选取了创业板上市的100家企业为样本,通过运用其股票市场的数据和财务报表中的债务数据,利用KMV模型信用评估方法,考虑创业板企业的实际市场情况,对参数进行了修改,并且结合相应编程计算其违约距离DD。实证研究结果表明,KMV模型对我国创业板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创业板企业进行风险预测和防范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KMV模型;违约点;创业板企业;信用风险
1.文献综述
信用风险作为金融市场上最古老的风险之一,一直也是学术研究中的重点。现代信用风险评估模型以新的财务技术以及现代财务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主要包括Credit Metrics, Credit Portfolio View, Credit risk+ 和 KMV 模型。KMV模型是由美国KMV公司基于Merton期权定价理论,用预期违约频率来计量公司违约概率,主要是利用预期违约率EDF(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y)的值来衡量企业市场价值降到违约出发点水平之下的概率,其中EDF可以通过分析企业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而得到。Kealhofer和Kurbat[1]认为KMV模型能够有效的运用财务指标变量和信用评级方法进行风险预测。Peter Crosbie和Jeffrey R Bohn[2]用KMV模型研究金融类公司,研究结果表明KMV模型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随着KMV模型在我国市场的运用逐渐普遍,我国学者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刘博[3]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在KMV模型中引入资产连续回报率这个模型最适合中国国情,灵敏度和预测能力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马若微[4]以 2004 年底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财务和交易数据对115 家 ST 公司进行信用风险度量,研究结果表明 KMV 模型可以有效预警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和潜在信用风险,并且该模型的有效性要强于其他同类型模型。张玲、杨贞柿、陈收[5]通过数据分析认为 KMV 模型对于上市公司个体和上市公司整体的信用风险变化情况都有较好的预警作用。谢邦昌[6]选取公共事业和房地产开放两个行业的各 10 家深交所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KMV 模型仍可以有效进行跨行业的信用风险度量。
2.KMV模型理论概述
KMV模型属于期权定价模型,运用其作为信用风险评估,需要测算借款人或者企业的资产市场价值及其波动率,进而计算其违约距离与违约概率。
E=VN(d1)-De-rTN(d2)
其中,D——负债的账面价值(执行价格、额定价格);
V——借款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
T——到期时间,时间范围;
N——正态分布累积函数,它根据d1和d2计算得出。
d1=lnVD+r+12σ2ATσAT
而
d2=d1-σAT
对上述公式两边同时求导,求出其期望值,得出以下公式:
σE=N(d1)VσAE
其中,一般应采用迭代技术计算σE,本文均借助Matlab软件,对创业板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
而违约距离的公司为DD=E(V)-DPTE(V)·σA(V0为借款企业当前的市场价值;DPTT为指定期限(一般为一年)内的违约点;μ为资产的预期净回报率)。
3.基于KMV模型的我国创业板企业信用风险实证研究
目前,我国创业板大多均为中小型企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和较大的资金需求,银行贷款则是其进行融资的主要途径。并且,由于创业板企业普遍成立时间较短,存在着企业财务数据不完整以及管理层素质不一致等问题,因此,对创业板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对提高银行贷款效率,解决企业的融资需求,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了创业板中的100家企业为样本,通过其贷款信用记录、是否存在大额担保等信息,将100家企业分为不存在信用风险和存在信用风险两组样本,每个样本组各100家企业。
而对于违约点的选择,KMV公司根据对大量违约事件的实证分析,发现违约发生最为频繁的临界点处于公司的流动负债加百分之五十的长期负债。
即违约点值=流动负债 + m*长期负债,m=0.5。
但是随着KMV模型在我国市场中运用的不断深入,发现该比例并不适合我国市场。因此本文分别讨论m=1,m=0.75,m=0.5,m=0.25这4种情况下样本的违约距离,从而判断模型评估的准确性。研究表明,当m=0.25时,KMV模型的准确率最高。并且,由于方差可以用来判断数据的波动情况,对于违约距离来说,方差越大意味着敏感性越高,对准确的预测信用风险则更加有利。从这个角度来说,m=0.25时,违约距离的方差最大,因此本文选取m=0.25 来设置文章的违约点。
通过进行相应的参数调整,KMV模型对样本的信用风险评估的准确率达到了81%,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因此,实证研究表明KMV模型对于我国创业板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具有预测性和科学性。
指导老师:刘澄
参考文献
[1] Kealhofer, Stephen, Matthew Kurbat. The Default Prediction Power of the Merton Approach[M]. KMV Corporation, 2001.
[2] Peter Crosbie ,JefTrey R Bohn, Modeling Default Risk, White Paper, Moody's, KMV,December 18,2003
[3] 刘博. 基于KMV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进行度量的实证分析.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3(10):844~847
[4] 马若微.KMV 模型运用于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的实证检验[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6(9):594-601.
2009年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开启为国内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融资渠道和成长平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研技术创新,且初步形成了一种新型资本市场服务机制。但由于创业板企业自身特点使得其在经营管理、技术、投资等方面承受着巨大风险。同时由于缺少严格的监管和健全的退市制度,创业板高增长、高科技、高附加值“三高”现象、炒壳投机等行为极为严重。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健全创业板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2012年4月20日,深交所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12年修订),明确了创业板退市的相关规定,使得创业板企业面临的退市风险凸显。2012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后,因遭受重大亏损和受到重大谴责,14家创业板企业或将面临退市警告。至此,创业板企业在退市风险下的风险管理问题再次引发人们热议。因此,有必要对创业板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方法路径进行分析,从而有效防范和降低风险。我国创业板企业不仅面临着严峻的生存环境和风险状况,同时其本身对风险管理认识不够、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在风险识别、风险应对等多方面均缺乏有效的管理活动。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密不可分,创业板企业可以通过实现二者有效融合来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并且能够在内部控制五要素的指导下,从具体操作层面有效防范各种风险。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厘清
在企业的众多制度建设中,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联系最为紧密。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内部控制一个很重要目的就是纠偏,而“偏”就是风险。虽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对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具体关系的认识理论界和实务界却有不同,主要观点主要有:
第一种观点是认为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美国COSO委员会在2004年的概念全新的coso报告,即《企业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ERM),认为风险管理包含八个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环境、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显然,其认为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是实现风险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英国1999年的Turnball报告,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认为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是更广泛意义的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风险管理体系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学者杨雄胜(2005)也认为,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而风险管理则包含内部控制。
第二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美国coso委员会1992年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采用的就是这种观点,它认为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之一。另外加拿大coco报告也认同风险评估或风险管理是控制的关键要素,coco报告在阐述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关系时指出,当企业在管理风险时,也正是在实施控制。
第三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相同的概念,二者的分离仅是人为的一种分离,在现实的商业活动中,它们其实是一体化的(Blackbum,1999)。2003年Spira等分析了内部控制向风险管理的转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内部控制就是风险管理。Leitch(2006)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待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得出从理论上讲,内部控制系统与风险管理系统没有差异,随着环境的变化,二者的外延更加宽泛,正在变为同一事物。
通过对以上观点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人们对风险管理及其涵盖的范围定义的不同,造成了目前的争议局面。全面风险管理不同于内部控制过程中所讲的风险评估,宏观意义上的风险管理体系不同于狭义的风险管理与评估。因此本文认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是一种双重包含的关系,即:广义的风险管理体系包含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又包含狭义的风险管理。由于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风险管理则又是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延续(朱荣恩,2010),所以实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发展无疑是可行的,并且是大势所趋。
三、退市风险下创业板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2012年修订的上市规则中丰富了退市的标准体系,更加严厉、明确表示不支持创业板公司借壳重新上市,创业板上市公司在净资产为负、股价低于面值、被连续谴责等多种情况下,都将触发直接退市,另外还提出要强化退市信息披露。通过退市新旧制度的对比(见表1),能够清晰了解创业板企业目前面临的退市风险。
制度的变化使得我国创业板市场遭受了极大的冲击。据统计全新上市规则一经,截至2012年4月创业板上市的308家公司中,288家股价下跌,占比高达93.5%,其中有33家跌停,股价上涨的仅有5家。而时至2013年,创业板企业“万福生科”或将成为该规则下的首个退市公司。可见,在全球经济没有完全复苏的情况下,创业板企业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宏观环境和风险状况。
通过对创业板上市公司风险管理情况研究发现,这类公司虽然深知面临着各种重大风险,但是风险管理水平明显不足。总体来看,创业板上市企业风险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风险管理认识不足,仅仅将风险管理视为一项增加负担的工作,而并未意识到风险管理对于企业整体管理的导向作用;第二,风险管理往往处于一种诸侯割据的状态,没有形成统筹划一的风险管理模式。例如,风险经理管理的是纯粹风险,资本运作经理管理的是财务风险,销售经理则负责承担市场风险。这种各自为政、缺乏合作的风险管理方式不是企业实际期望的,不利于企业整体利益的实现,也无法实现企业整体风险的降低;第三,没有形成一种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理念,企业内部认为关注风险、防范风险仅是公司管理层的工作。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实现在无风险的环境中运作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使企业在存在风险的环境中仍能游刃有余、稳健运行。鉴于创业板企业所面临的严峻的内外部环境,有必要对其加强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研究。
四、创业板企业实现有效风险管理的路径
在退市风险下,企业应该寻找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互融合的方式和路径,利用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抵御风险的能力。本文以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为指导,从五个方面具体阐述实现二者融合的方法路径,最大限度的控制和减少企业面临的风险。如图1所示:
第一,构建风险管理企业控制环境。首先,强化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意识。创业板上市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学习相关制度规则,使所有员工都能认识到当前形势下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并将风险管理理念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构建和传达。企业应当加强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提升员工识别风险因素的能力,在企业内部形成协调的、全面的、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模式。其次,要设置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组织体系。企业的内部控制组织结构设计应当能够充分满足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对于创业板企业,可以在董事会下设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且该委员会要独立于企业的其它部门,保持独立性和权威性,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抽调专人负责企业的经营风险、投资风险和筹资风险。
第二,全面识别与量化风险。创业板企业基本都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小高科技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因此企业要充分收集来自市场、金融、技术等各方面的信息,并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同时严密监测企业产品、财务等的发展动向,结合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经济效益、员工能力等,评估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的大小并监控关键风险。
普拉卡什A.希马皮曾提出了企业风险绘图技术,该技术能使企业对自己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编目和量化。该绘图技术从权衡、分类、确认、评估、分析五个过程对企业风险实行全面控制。在当前严峻的外部宏观环境下,创业板企业可以借鉴使用以在退市风险下全面识别和量化风险。
第三,实行源头控制与全程控制。企业在风险控制上要实行源头控制、全程控制,而不是结果控制。首先,将识别出的风险进行由大到小、由重到次的排序,确定关键控制环节和关键风险控制点。针对重大风险,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对不同风险采用不同的源头控制预案,并将预案提交风险管理会审核通过后实施。
具体而言,对于经营风险,创业板企业要对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予以高度关注。同时关注市场风险,对新老产品的市场反应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便及时对产品和技术进行改进;对于投资风险,企业要充分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投资监管;对于筹资风险,企业应评估各种筹资方式的收益和风险,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降低资本使用成本。
第四,建立通畅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之间需要一条通常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创业板企业应该建立相应规章制度,保证风险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企业只有及时掌握了充分准确的市场信息,才能有效估计潜在风险,采取针对性处理策略,取得应对风险的主动权。
第五,重视风险管理活动监督。监督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一种手段,各个组织都需要拥有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能适时评估其内部控制系统及风险状况的监督机制。创业板上市公司在风险管理的监督上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企业高层必须建立正确的监督基调,表达整个组织对监督人、监督作用的期望以及对风险和内部控制的重视。其次,对于所选择的监督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即有适当的技术、知识以及对控制风险的专业理解。最后,企业要加强监督结果的交流。对已发现的控制弱点要报告给负责控制运行的人,并至少向高一级风险管理人员报告,从而使得相关人员能够及时对问题的严重性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会计研究》2005年第7期 。
[2]朱荣恩等:《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用效果的问卷调查》,《会计研究》2004年第10期。
并购整合不力会让企业付出惨重的代价。这样的例子我们见得不少,如国外的惠普并购康柏公司失败的并购整合,导致该公司每况愈下。究其本源,人们往往狭隘地将重点放在围绕并购后,以现有财务风险报告体系改进财务报告和公司治理上,而并没有树立一个更具全局眼光的风险观,从而平衡风险与整合、财务和非财务要素之间的关系,未能在以实现并购目的为主线的整合过程中去抹平财务风险。
创业板公司刚上市不久,手中握有充裕的资金,关注并探索提出针对创业板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并购整合方法成为企业CFO的一大现实挑战。
创业板公司并购目的就是
后续整合的主线
并购行为是加快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的首选渠道。一方面,并购是在创业板公司内生增长基础上的外延扩张。创业板公司上市之前对外投资规模小,基本依靠内部积累滚动式成长。在经历了一段内生增长后,达到了阶段性增长瓶颈。此时,创业板公司在产业链建设、市场渠道、产品角度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扩张需求。另一方面,上市后这些公司手中握有大量资金特别是超募资金,使得这些公司发挥金融资源优势进行并购扩张成为可能。深交所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117家创业板公司首发上市募集资金905.47亿元,其中超募资金617.55亿元,平均筹资净额7.74亿元;2011年128家创业板公司首发上市募集资金730.67亿元,其中超募资金418.5亿元,平均筹资净额5.71亿元。因此,通过并购来实现规模扩张与产业链整合成为创业板一大热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12年6月底,创业板发生大小并购交易共计125笔,并购总额43.8亿元,平均单笔并购金额超过3500万元,78%的交易为收购股权。
并购目的是创业板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后整合的主线见表1。表1中选取了11家较具代表性的创业板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行为(购买、出售的资产总额占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合并财务会计报告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达到50%以上,且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的项目)进行分析。由表1可见,创业板的并购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来考虑,一般是从产业链的建设,或者是从市场渠道、产品角度来并购,都是为了壮大公司规模或客户范围及盈利水平等。必须重视的是,从国内外成功并购历史经验来看,只有那些能够按照经济节奏与企业需要进行后续整合的创业板公司才能够真正从并购过程实现做大做强。
创业板公司并购风险可控是后续整合的前提
充分认识创业板公司并购风险是进行后续整合的第一环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创业板公司的并购行为还没有引发直接的不良后果。但对于某些项目的高溢价收购、潜在关联人渔利、收购主业无关资产等问题,形成对经营者和投资者等相关决策的影响日益显现。而一些公司在购并以后整合发生失败,其原因往往不在于购并事件本身,而在于忽略了对购并以后的公司进行合理的风险控制评估,即风险可控是后续整合成功的前提。
创业板公司并购风险主要存在于目标公司与收购公司之间存在的相排斥、不对称的环节与领域。后续整合应查找并购以前目标公司与收购公司之间存在的不融合现象、不对称的环节,针对一些突出问题、尖锐问题进行合理整合。表1所示,创业板公司并购风险主要有标的资产的估值风险(评估增值率)、新增业务风险、收购整合风险、关键人员流失风险、商誉减值风险、标的公司的经营风险和其他风险。上述风险类型基本涵盖了目标公司与收购公司之间存在的相排斥、不对称的环节与领域。同时,表1中11家创业板公司无论采取超募资金直接收购或是增发股票收购方式,实际上都充分利用了市场给予上市公司高估值的优势,而创业板估值必然走向理性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准确判断风险,而匆忙进行后续整合有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因此,在后续整合中必须要对上述相排斥、不对称的具体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现状与趋势、财务与非财务、风险与战略等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必须制定出具体针对性的评估和管理风险的方法,作为后续推进整合的基本工具及参考指标以实现风险可控。例如,用商誉值及占资产总额比来衡量与监测商誉减值风险,用整合收购企业与被收购企业在主营业务方面的交叉程度来衡量与监测整合效果,用与被收购企业关键人员之间是否签有补充协议及其执行情况来衡量与监测关键人员流失风险等。又如,针对具体并购类型进行综合监测。以爱尔眼科连锁收购为例,将各个收购网点项目整合运营情况来监测整个企业连锁并购行为的实际效果等。表2分别从募投资金和超募资金两个来源进行并购项目的风险动态监测表明,爱尔眼科33个投资或并购项目整体盈利情况改善呈趋好态势的特征。
全面并购整合管理
成功的并购整合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管理的思路与方法。国内外企业并购整合失败案例告诉我们,人们往往狭隘地将重点放在围绕现有财务风险报告体系改进财务报告和公司治理上,而并没有树立一个更具全局眼光的并购整合观,从而平衡风险与机遇、财务和非财务要素。所谓全面并购整合管理,是指应用于企业各层面的整合管理工具,主要是针对各层面的并购整合开发出一套评估、定位及管理的理论框架,以在宏观层面上管理财务和非财务并购整合。进一步来说,其功能在于确认可能影响企业并购整合的潜在事件、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并为公司实现并购目标提供合理保障;从本质上说,它体现了对并购整合与风险平衡的一种全局观念,考虑的是并购对整个企业、而非局部的潜在冲击。
全面并购整合管理主要有如下三个要点:
1通过绘制风险树进行并购整合风险评估
绘制风险树可以为企业制定整合策略提供一个参考依据。风险树可以帮助利益相关人评估每种风险对整合进程成败可能造成的影响。因此,所有并购风险都可以用统一的标尺进行衡量。另外,风险树考虑到了对整合成功有利或不利的所有事件,因而可以帮助重建风险和整合之间的平衡,有助于全面的整合管理。
2持续强化中层管理的并购整合
国内外并购整合失败经验表明,整合管理在中层环节上经常存在相当大的脱节。在分析了一些具体行业当前的并购管理实践后,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风险与整合被割裂开来看待了:每个产品或新业务都被单独进行分析,很少有对风险与整合的全面评估;即使有,也仅仅限于微观层面。在微观层面上,不同的行业和职能部门确实也开发了许多具体的风险度量工具,但是,它们不能帮助行业或部门间相互交流风险影响,也不能与微观层面的风险与整合评估相整合。
3持续强化整合与企业战略的联系
1、先对创业板股票进行一定的了解与自我风险评估;
2、通过证券开户机构或登录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网站对本人证券账户的首次股票交易日期进行参考性查询(交易时间至少满2年);
3、到证券公司营业场所现场提出开通创业板市场交易的申请;
4、证券公司对投资者进行综合评测;
5、评测通过即可开通创业板股票;
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传播要素
根据信息传播原理,信息的传播过程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完成传播活动。内控自评报告的传播也存在这四个要素。
(一)传播者 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于2010年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以下简称《评价指引》),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利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因此,内控自评报告应该由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利机构做出。
(二)传播内容 《评价指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至少应当披露的内容,包括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报告真实性的声明等八个项目。同时《评价指引》第二十一条规定了报告应当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要素进行设计。因此,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应包括上述所有内容。
(三)传播媒介 证监会指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报纸有《证券时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等,指定信息披露网站有巨潮资讯网等。上市公司都能按照规定选择适当的传播媒介披露内控自我评价报告。
(四)受传者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是公开的,内控自评报告也不例外。所以,内控自评报告的受传者为社会公众。另一方面,传播媒介决定了公众可以以低成本获得公司对外披露的内控自评报告,这使所有需要公司内控自评报告的人都能成为受传者。
通过上述对内控自评报告传播的分析,可以看出内控信息是否顺利地从传播者传达到受传者的关键要素是传播者和传播内容。是否由适当的传播者制作内控自评报告关系到其可信度,由公司管理层做出的内控自评报告就如同球员兼裁判给出的得分一样不能令人信服。而传播内容则会影响内控自评报告传递信息的可利用度,泛泛而谈、没有任何本公司特有内容的报告对于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而言都没有太多价值。
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现状分析
制造业是上市公司中数量最多、最有代表性的行业,笔者选择我国A股制造业进行分析并从巨潮资讯网下载内控自评报告和其他相关信息。在2012年1月1日之前上市的1430家公司中,有1112家对外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282家未披露,另外36家是已经退市的公司。从1430家公司中随机抽取200家,有158家对外披露了内控自评报告,35家未披露(全部来自沪市主板,其中32家单独披露了《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方案》说明公司的内部控制还在建设中,1家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其内控仍在建设中,2家未查到未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原因),7家已退市。针对上述对外披露了内控自评报告的158家公司,笔者首先分析内控自评报告的披露者和内容,其中内容分为《评价指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八个项目和内部控制五要素两方面;然后将样本按照上市板块进行分类,分为深市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沪市主板四组,进行横向比较分析。
(一)内控自评报告的披露者 内控自评报告的署名即是报告的披露者,需要对报告的真实性承担责任。通过对158份自评报告的署名进行统计(见表1),可知,审计部由于只是审计委员会下属的一个部门,级别较低,不能代表整个董事会对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的认可;而署名为公司名称则没有指明由公司哪个机构出具内控自我评价报告;报告也不可能由董事长一个人负责。因此,署名为公司董事会、董事长签名和公司董事会以及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这三类署名符合《评价指引》的要求,占73.42%;而署名为审计部、董事长签名和公司名称、公司名称以及无署名这四类是不符合要求的,占26.58%。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上市公司都已明确由公司内哪个机构负责内部控制的评价工作并出具内控自我评价报告,而这对于报告的可信度是至关重要的。
(二)《评价指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八个项目 《评价指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内控自评报告中至少应当披露的八个项目分别为: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报告真实性的声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认定情况;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情况及重大缺陷拟采取的整改措施;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通过对158家上市公司内控自评报告的内容进行统计,董事会声明、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范围、程序和方法以及有效性的结论比较明确,有披露的公司都会以单独列示的方式说明;而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认定情况和整改情况则并非有所披露的公司都是单独列示的。在统计过程中,对有所提及后三项的都算作有披露,而不是仅针对单独列示才算披露。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在内控自评报告中,多数公司都披露了评价工作总体情况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而评价的依据、范围、程序和方法则较少有公司披露。因此,作为公司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要想仅凭内控自评报告全面地了解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如何开展是有难度的。另一方面,更加细化的数据同样值得关注。在上述87家提及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认定情况的公司中,仅有40家说明了具体的内控缺陷;107家提及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情况及重大缺陷拟采取的整改措施的公司中,仅36家说明了当年的整改情况,还有94家写的是未来拟采取的整改措施。这说明愿意公开披露自身内控缺陷和为完善内控而采取的措施的公司仍是少数。
(三)内部控制五要素 内部控制五要素能全面地概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情况和执行情况,是内控自我评价具体化的对象。笔者对五要素的披露进行统计,统计的标准也是有所提及即算作进行了披露,而不是是否单独列示五要素的情况。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超过60%的公司对内部控制五要素都有所提及。但相对而言,提及控制活动的公司较多,达到了91.14%,而提及风险评估和信息与沟通的公司较少。公司对于不同要素的理解程度和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大部分公司会重点说明控制活动。同时,控制活动的内容较为统一,通常包括关联交易、对外担保、重大投资、信息披露等重大事项的内部控制和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预算控制等日常行为的内部控制。对于控制环境,不同的公司披露的详细程度不同。超过90%的公司提及了治理结构与内控制度,同时有89.87%的公司提到了内部审计部。但是能清楚地说明内控工作在不同的组织机构之间如何分工的较少:仅有59.49%的公司提及了内审部的独立性,说明内审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能详细说明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的则更少,约为42.41%。然而,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三个要素往往只是点到为止,不够具体和详细。这三个要素的内容也较为散乱。在风险评估中,既有公司说明如何进行风险评估,如采用定期评估还是不定期评估,由哪个机构执行风险评估等,也有公司直接在此部分列出了公司面临的风险,如产品风险、市场风险等。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两个要素也存在类似现象。散乱的内容降低了不同公司的内控自评报告之间的可比性,降低了报告的利用价值。
(四)按上市板块进行分类的横向比较 将158家公司分为深市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沪市主板四组进行上述三项统计,结果如表4、表5、表6所示。
从总体上看,表4、表5和表6并没有反映出在内控自评报告中披露的内容因上市板块的不同有明显区别:从《评价指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八个项目的披露上看,深市主板和沪市主板略好于中小板和创业板;但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披露上看,中小板和创业板又略好于深市主板和沪市主板。具体而言,分上市板块进行分析可发现以下几个问题:(1)沪市主板的公司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自愿性较差。被随机抽样抽中但没有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35家上市公司全部来自沪市主板,这能看出沪市主板披露报告的自愿性较差。而统计数据显示沪市主板中的公司在披露内控自评报告时多会写明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报告真实性的声明。这可以作为解释其自愿性较差的一个原因,即沪市主板公司的董事会更深刻地认识到披露了报告就应该为其真实性作保证,为了自身承担更少的责任,那么在没有强制规定需要披露之时还是不披露为好。同时,在沪市主板公司的报告署名上,符合规定的比例也较另三个板块低,这也可能是上市公司董事会为减轻自身责任而采取的手段之一。(2)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公司在内控评价工作不合规范的可能性较主板更大。较少披露内控评价工作的依据、范围、程序和方法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从表5可以看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中披露这三个项目的比例明显低于主板。因此,外部信息需求者无从知晓中小板和创业板中的公司如何评价内部控制的可能性更大,更无法保证公司的内控评价全面、合理、有序地开展。(3)深市主板的公司对除控制活动以外的四个要素重视程度不够。从表6可以看出,深市主板对内部控制活动披露的比例高于90%,但对于其他四个要素的披露均低于50%,差距较大。但这种情况没有出现在其他三个板块中:披露控制活动的比例最高,但与其他要素的差距不是很大;没有任何一个要素的披露比例低于50%。通过横向比较可以看出深市主板公司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四个要素的披露不足,反映出在实际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中对四个要素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建议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重视内控自评报告披露 无论是内控自评报告的披露自愿性较差还是报告不符合规范的要求,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上市公司还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重要性。我国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发展多是在强制性规范的作用下形成的,而不是企业自发形成的。虽然目前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献很多,但在实践中,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合理和执行有效而使公司有良好发展的案例和反面案例并没有深入人心。部分公司对待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的态度消极,将其看作是不得不提交的报告而不是落实内控自我评价之后形成的结果。只有通过案例教育等手段,让公司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内控的重要性,才能将公司对待内控自我评价的态度由消极转为积极,让自评报告从强制性披露转为监管下的自愿性披露。内控自评报告是一份反映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执行情况的报告。如果公司对内部控制知识有深刻的理解,那么无论是自评报告的署名还是是否应该披露某些内容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但不同公司内控自评报告的质量参差不齐,可见部分公司并没有掌握内控知识并认真执行相关规范,以至于撰写报告时无话可说或是只能“借鉴”其他公司的报告。
(二)加强政府监管 政府除了制定相关规范外,还要鼓励公司详细披露自身的内控及其评价情况:对内控及其评价工作做得到位的公司予以奖励,同时对应付了事的公司进行处罚。然而在现有的规定中,仍存在不合理之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办法(2011年修订)》第十八条规定:公司披露的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显示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其信息披露工作考核结果评为C。笔者认为作为监管机构的深交所不应把内控自评报告中是否披露重大缺陷作为考核标准。这样的规定只会让公司消极对待发现的重大缺陷,而不是披露它并完善自身内部控制,同时可能导致公司为了获得较好的信息披露工作考核评级而隐瞒已发现的内控重大缺陷。深交所应该将信息披露是否符合公司实际情况作为考核标准,如已发现重大缺陷却将其描述为一般缺陷的公司考评结果为C。
(三)规范内控自评报告内容 目前,上市公司较少有能将《评价指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八个项目和第二十一条规定的五要素同时清楚地披露在一份报告中的,更不用说在不同公司之间进行对比了。因此,统一内控自评报告的内容框架意义重大。笔者认为,《评价指引》第二十二条是针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而第二十一条是针对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的,是内控自评工作的对象,可以单独作为一个项目融入到自评报告中。因此,内控自评报告可以由以下九个部分组成:(1)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报告真实性的声明:包括董事会对内控自评报告承担的责任等;(2)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包括内控评价工作执行的时间、评价针对的期间、执行者、是否聘请中介机构等;(3)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包括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4)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5)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6)内部控制基本情况:包括内控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其中内控环境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等;控制活动包括重大事项的控制和日常事项的控制。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应说明公司如何保证面临的风险均被识别、内外部信息及时、准确地被传递到适当的人员和内控缺陷均及时被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整改措施;(7)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认定情况:包括公司内控缺陷认定标准和认定结果;(8)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情况及重大缺陷拟采取的整改措施:包括在评价期间已采取的措施和未来准备采取的措施;(9)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包括董事会对内控有效性的认定;如未单独披露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对内控有效性的意见,也应在此部分一同披露。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118-02
一、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风险动因分析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自身特点带来的审计风险
1.创业板上市企业经营业务导致的审计风险。创业板企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处于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普遍面临着棘手的技术风险。高科技产品在开发出来后,是否能够投产成功,都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继续研究和开发,现有的技术可能迅速过时而被淘汰,使得企业经营风险和利润波动较大,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创业板企业受到行业影响比较显著,比如,我国的光伏产业严重依赖境外市场,2012年,我国的光伏产品收到国外反倾销调查,使得行业业绩急剧下跌,刚上市两个月的晶盛机电,业绩迅速变脸。使得投资者对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提出疑问。高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较大,受行业限制的影响。无形资产比例过大无疑给注册会计师审计带来很大的审计风险。
2.企业管理层的投机心理导致的审计风险。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相比入市门槛低,监管不严格,甚至相关的制度也不是很完善,导致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良莠不齐。由于证券市场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企业管理层很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粉饰报表,财务造假,甚至和会计师事务所合谋以谋求成功上市。一旦上市成功,他们又着手套现,从证券市场为自己圈钱。因为“深口袋效应”,一旦所有者利益遭受损害,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也会受到法律诉讼,这给会计师事务所也带来巨大的诉讼风险。
(二)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带来的审计风险
1.执业能力不强导致的审计风险。在我国创业板一般IPO审计中,不仅仅会涉及到会计方面的问题,也会涉及到信息产业、农业、建筑业等不同的专业领域的知识。这些已经超出了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如果没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辅助审计的话,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是难以估计的。近年来,证券市场对于公司治理的要求不断完善,注册会计师新增了内部控制审核业务,但是相关的具体审计程序、审计范围等都没有固定的模式。虽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但由于不健全的市场环境,具体的操作性不强,在实务操作中更多依赖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没有足够的职业关注很容易导致审核失败。
2.职业道德丧失造成的审计风险。由于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公司治理结构等不够完善,在IPO前期,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和保荐机构进行上市辅导,很容易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和上市企业形成审计合谋。因为保荐机构的利益来自于创业板企业顺利上市的中介费用,注册会计师的收入来源于相关的的审计费用,只要对申请上市的企业进行包装,使企业顺利上市,他们的利益才能实现。一些动机不良的发起人和上市公司的高管很有可能利用创业板市场较低的发行标准,恶意包装骗取上市资格,进而圈钱套现。
(三)审计环境引发的审计风险
审计环境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创业板是个高风险的市场,不确定因素很多,加上创业板市场本身在我国设立时间不长造成审计环境的复杂化,加大了审计风险。我国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创业板市场的设立限制了一个较低的标准。主板市场上市要求最近三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但创业板仅要求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5 000万元,最近两年增长率不低于30%就可以。主板要求连续三年赢利,总额不低于3 000万元;而创业板只是要求连续二年赢利,总额不低于1 000万元。这种“宽进”的政策,使得一些抗风险能力不强,或者发展不稳定的企业得以上市。也使一些无良企业在上市之后恶意套现,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降低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防范能力
1.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保持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能否提供高质量审计的关键。因此,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则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核心要求。一方面,要做到为创业板上市公司提供审计咨询、会计系统设计、纳税筹划以及IPO前期辅导上市的注册会计师不能隶属于最终为企业提供审计服务的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这样可以充分保证负责审计和被审计的企业没有太多利益的往来,可以大大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独立性。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应该保持足够的职业谨慎性。在创业板审计中,会遇到各个中介机构相互配合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某个中介机构“偷懒”或者“搭便车”的现象。所以,进行审计前,注册会计师应该在合同约定书中明确各方责任,从源头上控制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减少因此而引起的审计失败。
2.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首先,要加强教育的培训,会计师事务所应要求所有从业人员定期参加培训,一方面提高从业者的审计技能;另一方面充分了解市场经济的政策新规。使注册会计师从业者能够及时补充新知识。其次,要严格控制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时间。注册会计师在参与对企业的审计前必须经过足够长的从业时间,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以保证审计的质量。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的合规与否需要依赖注册会计师的经验来进行判断,而这些特殊的能力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注册会计师长时间的积累和总结。
(二)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
1.健全内控制度。创业板企业大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初创期,在IPO之前普遍存在内控缺失,公司治理不完善的现象,所以在IPO前期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上市辅导,如果在此过程中,切实为申请上市企业建立了完善的财务以及内部控制系统。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保证各部门提供充分有效的企业信息,这样能够充分有效地保证创业板企业信息披露的质量,这样可以从源头上获得可靠的审计证据,有效地防范发生审计风险。
2.提高创业板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资金,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对于大多数创业板上市企业而言,上市是为了使企业获得更多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资金,更好更快地发展。创业板中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必须把健全人力资本结构,吸纳和引进全方位人才作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完善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环境的政策监管
摘 要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选择范围十分狭窄,选择融资方式的能力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在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环境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问题则更加突出。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方式 内源融资 外源融资
在经历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我国中小企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扩大化。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不同的融资方式带来的融资效果是不一样的,受规模不大、资金短缺的限制,中小企业有必要对各融资方式进行透彻分析,在最优状况下选择对其自身最适宜的融资方式。
一、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比较
融资方式,是指企业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对资金筹集的方式、途径和渠道。实质上,融资方式是一种资金转移的形式,即资金从盈余部门向亏损部门转化的形式。目前,众多专家和学者对融资方式的研究大都从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方面进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大,传统的内源融资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外源融资逐渐成为企业融资的主流方向。
1.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积累从内部筹集资金的过程。内源融资不利用外部资金,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强,与此同时,内源融资不需要对外支付利息或股利,其融资成本要明显低于其它各种融资方式,因此,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内源融资来解决资金需求问题。只有当资金需求数量远远超过了企业自有资金数量时,企业才会考虑内源融资以外的融资方式。
2.外源融资
外源融资是指企业从外部获取资金并将其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种融资方式。相对内源融资,外源融资具有灵活性、高效性和集中性的特点,能使企业在较短时期内获得大量资金。在当前经济日益复杂化和信用化的进程中,外源融资已经成为企业获取资本的主要渠道。
外源融资最基本的融资方式就是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企业进行债务融资,需要定期向对方支付利息,且到期需要归还,银行贷款、债券、商业票据以及租赁都是债务融资的主要方式;股权融资是指企业以稀释控股权为代价向公众募集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相对于债务融资,股权融资没有到期还本的义务,也不需要支付利息,在企业有充足的盈余和现金时,向股东发放一定的股利。股权融资的具体方式有优先股、普通股。
二、融资风险评估对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影响
不同融资方式的融资风险是不一样的,反过来,风险的大小也会直接影响中小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所以有必要对不同融资方式的融资风险进行分析说明。由于内源融资是企业运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活动,无需承担融资风险。对此,本文仅对外源融资进行风险评估分析。
1.债权性融资的风险评估
企业采用债权性融资方式时,最直接的一个经济后果就是需要定期支付利息和到期还本,这无疑会加重企业的经营负担。一旦企业没有能力支付利息或归还本金,企业将陷入流动性不足的风险,甚至会引发破产的可能。可以说,债权性融资使企业不仅要面临经营风险,同时还要承担起财务风险。随着财务风险的加大,债权人为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失便会要求企业为增加的风险采取一定的保全措施,如提高利息支付、限制债权资金的使用情况等等,这一方面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也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过多的约束,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2.股权性融资的风险评估
若企业采用股权性融资方式时,企业无须承担到期偿还本金的压力,可以无限期使用获取的资金。另外,股权性融资方式免除了企业支付利息的义务,企业不会出现因清偿能力不足而产生融资风险的情况。企业在使用资金时,由于通过股权性融资所获得的资金可以当成企业自有资金,不会受到众多约束,也没有额外的使用成本,这可以使得企业合理安排资金的使用。
相较于债权性融资,股权性融资只需承担经营风险,财务风险较小,因此,综合起来看,企业选择股权融资时所产生的融资风险整体上小于债权性融资。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特征分析
2011年上半年,频频曝出因央行上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导致中小企业停产或者半停产,甚至出现大规模扎堆倒闭的消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可忽视。比如,在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居多的浙江温州,上半年的信贷形势不容乐观。人行温州中心支行的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温州新增贷款投放总额为238.28亿元,相当于2010年同期投放量的66.5%。同时,作为我国中小企业集聚的另一个重要区域珠三角地区,受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人民币升值、企业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攀升以及融资困难等因素的影响,上半年中小企业发展呈现整体盈利下滑的趋势,大量中小企业已经或正在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而外向型中小企业却首当其冲。
另外,根据2007年世界银行下属的一个国际金融公司的调查,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全部资金来源中,有超过50%的资金是来源于内源融资和内部留存收益(资本和留存收益分别占30%和26%),向银行贷款的比例约占20%左右,以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为代表的外部融资不到1%。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中小企业以内源融资为主,限制了融资渠道
“有超过50%的资金是来源于内源融资”和“向银行贷款的比例约占20%左右”,这充分地说明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基本上只有内源融资和银行贷款两种形式,而内源融资又是居于主导地位的。但是,企业内部留存收益的积累是有限的,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大再生产,单纯靠内部融资会极大地制约企业的发展。
2.中小企业间接融资规模偏低
尽管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认识到了中小企业的重要性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强度,但由于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还是不能满足大型商业银行较高的放贷条件(例如企业经营运作状况的硬性指标和用于抵押或担保的资产金额的要求),所以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对中小企业来讲是难以获得的。
除此之外,中小企业对外部变化的承受能力是比较低的,政府对财政政策或是货币政策的微弱调整就会对中小企业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当政府在2007年11月份做出实行信贷紧缩这一较大的政策调整后,特别是近一年时间来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多次上调,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外源融资就变得更加得困难。
3.创业板融资企业参与度不高
从我国2009年11月份推出创业板以来的情况来看,创业板的股票是比较受资金的追捧的,说明中小企业通过这种融资方式可以有效地融入资金,但是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数量太少,整个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4.中小企业外源融资成本较高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一般包括:贷款利息,主要包括基准利息和在此之上的浮动部分,这个波动一般是在20%以上;担保费用,一般来讲,每年的费用是占借款总金额的3%;评估抵押物的登记费用,这部分金额一般占总融资成本额的20%;用于防范风险的保证金利息,绝大多数的金融机构在向中小企业放款的同时,会以提前扣除贷款利息为名扣除一部分的贷款本金,所以中小企业在贷款的行为中实际得到的金额一般只是贷款本金的80%。由此可以看出,较高的融资成本也会降低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积极性。
四、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对策
从上一节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特征的分析来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都倾向于外部融资。但是,面对国家从紧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中小企业在选择外部融资方式时会受到自身因素的限制,使外部融资的可能性和效率大打折扣。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组成部门,中小企业对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所作的贡献与其融资能力并不完全匹配,因此,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扶持力度。
1.提高直接融资的能力
中小企业的基础比较薄弱,难以达到一般企业在股票市场上市的条件,国家应该尽快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体系,适当放宽中小企业上市条件,调整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的发行上市门槛,在评估企业资本时增加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和成长潜力的考察,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成功融资,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发行上市设立“绿色通道”――推出创业板。
除此以外,可转换债券的运用也可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能力。可转换债券更是一种集股票和债券优点于一身的融资工具,国家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来鼓励和支持其发展。
2.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
在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的初期,信用担保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信用担保机构熟悉中小企业的状况并向其提供担保,这就减缓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银行对中小企业还贷困难的担心,从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程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加快信用担保立法,明确担保行业的监管法规和管理制度;规范担保机构以及其担保行为,明确担保行业的行业准入和行业管理办法,使担保机构建立以后按设立的章程运作,使担保资金的使用方向主要用于担保功能;建立多层次担保体系等等。
3.政府对中小企业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
通过出台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来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通过向中小企业实行财政补贴,鼓励中小企业出口和技术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
4.政府直接向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在成立专门管理中小企业的机构的基础上,政府可以成立专门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金融公司,根据中小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来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尤其是在没有建立关系型融资时,便于中小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信贷资金,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总体而言,中小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融资方式,减少融资的盲目性,提高融资效率;政府在制定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不同经济发展区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中小企业的融资特征,以提高融资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卓瑜,祁西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现代经济信息.2010.02.
[2]罗莎.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比较分析.经营管理者.2010.04.
[3]丁凯.论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改革和创新.财务与金融.2010.02.
[4]王伟.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创新之我见.经济师.2010.02.
【关键词】创业板公司;内部控制;研究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及其建设必要性
根据1994年美国COSO委员会的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体系,是企业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现代管理一种最重要的方式,其根本目的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促进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和完整,提高管理效率。越来越多的公司实践表明,内部控制已经成为衡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性标志,因此,加快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健全,已成为目前我国企业亟需解决的重要任务。具体说来,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按照管理系统要求,积极建立一个自我调整、检查和制约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健全、灵活的内部控制系统。因为,这不仅是企业组织管理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企业生产经营顺利运行的重要前提。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自2009年10月23日上市以来,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在发展,直至目前,已有355家公司在创业板市场成功上市。在创业板公司取得不少瞩目成就的同时,其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诸多弊端也开始显露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者重视不够
创业板上市公司一般以家族企业居多,大部分管理者由于文化水平、职业经验等的限制,大多凭借个人的自我观察来评价整个企业经营成果,对于现代管理技术对企业生产营运活动的重要监督作用往往重视不够。且,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公司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偏差,其内部控制意识往往较为淡薄,有些甚至仅仅停留在表面,很少真正付诸实践。这种管理层方面的不够重视,直接影响了企业其他员工对内部控制的态度,阻碍了企业内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的形成,也进一步导致了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管理混乱现象的产生。
(二)整体风险意识淡薄
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发展现状来看,大多数公司整体的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并未建立完备的风险抵御机制,董事会下设的风险评估委员会也几乎是形同虚设。因此,当公司面临一定的风险时,并不是依靠一套完整的防范体系,而是仅仅寄望于在公司具有一定实话权的家族人员。整个风险防范过程,并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也没有有效的技术支撑,大多仅仅凭借家族实业家们多年的实干经验。于是,这就很可能导致公司管理层的某些投资决策缺乏一定的可行性,极大损害了公司股东的切身利益。
(三)内部审计监督力度不够
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道重要屏障,是内部控制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以对企业整个内部控制过程进行必要的监控,再完备、先进的管理制度也只会是流于形式。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由于公司规模或成本效益等的限制,大多没有单独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者虽有设置,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内审人员,但由于公司整体的内部审计制度尚不健全,内部审计人员并没有充分的发言权、处分权,从而使得不少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且,目前我国创业板公司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公司内具有财务专业背景的员工较为缺乏,不少内部审计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其整体业务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不少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均与其他管理层级机构平行,并没有明显的上下级关系,从而难免影响了其工作成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过于模糊
自“安然事件”之后,美国国会便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披露其内部控制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就成为了投资者们了解公司经营状况的有效途径。但查看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披露报告之后,不难发现,大多数公司关于其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过于笼统,大多是只言片语带过,并没有针对内部控制的具体开展、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叙述。因此,投资者们往往并不能从信息报告中完全了解投资公司生产运营的所有实际状况,也就间接影响了他们投资决策的正确性。
三、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在企业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众多缺陷,不难发现内部控制的弱化既有市场机制等原因,也有控制环境方面的影响,具体来说有:
(一)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局限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尚不够完善,许多法律、法规也有待健全,市场上交易不规范、生产经营混乱等现象此起彼伏。在这种大背景下,若企业如实向外披露其相关内部控制信息,可能会引起投资者的过度揣测和恐慌,从而影响公司的长期经营运作和发展前途。因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等,创业板上市公司不愿过多披露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详情。另外,现在创业板上市公司正处于上市初期,且大多由家族企业过渡而来,其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并不规范,董事会这一关键机构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不少公司在生产经营中,机构职能重叠,常常出现有些事情重复负责,而其他事项则无人管理的现象。这种责权不分的公司治理结构,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被架空,形同虚设。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自身存在的弊端
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上市时间较短,刚刚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发展还不够完善,企业管理者决策和经营管理的主管随意性较大,其对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的认知程度尚不够。且,管理层的认知决定着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因此,若管理层观念有误,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效果也会受到直接影响。此外,目前大多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文化建设并没有对内部控制形成足够的重视。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建立积极、和谐的企业环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还处于发展初期,其组织文化与内部控制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未能充分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全体员工敬业奉献精神的积极作用,因此,无法形成浓郁、向上的公司文化环境,以促进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推行。
四、改善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提高管理者认识力度
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提高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力度十分必要。因为,在现代公司管理中,内部控制的主体主要是经营管理者,只有企业管理者真正重视、带头执行内部控制,才能在整个公司内部形成浓厚的内部控制氛围,从而带动公司所有员工认识、了解、执行内部控制活动。这就要求公司管理者积极强化自身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监督,切实遵守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以推动“上行下效”,促进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高效运行。
(二)强化整体风险意识
风险控制与应对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公司、同一公司在不同时期都可能面临不同的风险,且,创业板公司上市条件较主板市场相对较为宽泛,因此,创业板上市公司必须加强对公司风险的控制,强化管理层和公司其他员工的风险意识。这就要求上市公司立足自身实际,推行公司内部控制文化制度,充分发挥董事会下设委员会的作用,积极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提高公司整体的内部控制水平,促进内部控制(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53页)工作的顺畅开展。
(三)深化内部审计监督力度
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不仅是内部控制实施的有力保障,更是现代公司发展的内在需求,提高公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创业板上市公司应当加快设立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建立健全、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公司内部的职责划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另外,创业板上市公司还应该积极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由传统的查错防弊逐步向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的转变,强调注重事中、事前的内部审计,以提高整个公司的运行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明朗化
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不仅可以使投资者及时、全面掌握公司的真实运营情况,更直接影响着公司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因此,建立一个涵盖公司全部重要活动的信息系统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而言,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准备:首先,创业板上市公司应当严格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积极披露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为广大投资者了解公司实际经营状况提供真实、具体的资料。其次,上市公司可以引导相关内部控制信息在公司内部实现高效传递,使公司所有员工及时、迅速了解公司经营信息,明确各自在整个内部控制系统中的职责和作用。最后,创业板上市公司还应当积极建立横向信息传递机制和外部沟通机制,加强公司与董事会及其下属委员会、客户、股东、供应商和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的交流,促进信息在多个层面的有效沟通。
五、结束语
总之,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实现良性发展的必需帮手,在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企业生产的不同时期、不同环境背景下,内部控制的执行标准可能都会有所改变。目前,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生产规模、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因此,上市公司应当根据自身阶段发展的实况,积极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整与完善,促进内部控制功能的高效发挥,切实提高整个企业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杨洁宇.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吴榕花.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D].集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沙巍.浅析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J].中国经贸,2010(8).
[4]张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25).
[5]魏海英.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D].中国优秀硕士文库,2006.
[6]裴文君.如何改进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J].现代商业,2010(17).
[7]李阿勇.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文库,2008.
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兼有“科技”、“中小”特征,解决其融资难题有助于为目前中小企业群体提供借鉴并作为突破口。探索建立科技金融合作模式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有效途径,为深入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笔者结合实践谈几点看法和认识。
一、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一)融资支持环境缺乏整合协调
“资源分散、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了政府部门、银行、担保机构、民间资本组织等融资环境参与各方都无法独立、完整进行风险评估、业务创新等工作。实践中,“看不透”的共识往往制约了参与者的积极性。
(二)企业信用缺乏市场规范认可
企业发展初期往往比较重视科技转化、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外部竞争实力的提高,比较忽视财务内控、融资信用积累等内部因素的规范,而融资所需的财务、信用等基础恰恰是其缺板。
(三)技术产权市场化程度不够完整
银行融资仍是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主选方案。但企业缺少传统担保条件,拥有的技术产权又难以在市场上变现流通,产权市场化程度制约了企业的担保公信力。
二、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实践和启示
(一)“直通车” 模式的实践
“青岛市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直通车计划”是基于青岛市科技局、青岛银行、青岛市担保中心三方构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也是我市在科技金融合作方面探索建立的一种有效模式。“直通车”将进入“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不同阶段的企业,提前带入银行和担保程序,提供优惠、高效的融资服务,适时完善功能,搭载企业抵达创业板市场,实现“初期科技培育、中期银行帮扶,最终发展为具备直接融资能力”的目标。目前,我市已有两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900多万元的信贷和担保协议。
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方法的应用是该模式的构建的主要特点:
1.统筹发展建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风险高、行业多、所有制结构复杂等特点,传统信贷管理难以把握风险,盲目对接存在风险大、成本高的问题。在统筹重点与一般企业协调发展方面,政府部门作了大量工作:实施“青岛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设立优选条件,每年组织评审验收,实施退出机制,确保了一大批技术领先、市场成熟、业绩优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及时得到扶持。
2.统筹资源建环境。统筹各方资源、协调融资环境尤为重要。通过实践发现:以前政府掌握行政资源、企业掌握产品资源、银行掌握资金资源,但总是很难坐到一起。“直通车”模式构建了一种资源统筹机制,使各方资源共享、专长互补、风险共知,解决了资源分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各方很容易在透明融洽的环境中明确取舍。
3.统筹利益谋发展。统筹各方利益是模式构建的基础。政府提供优惠的政策、银行提供优惠的资金、担保提供优惠的条件,共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搭建了一个优惠、高效的融资平台。这不仅契合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切身利益,也兼顾了各方的局部和整体利益、当前和长远利益。
(二)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启示
1.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优化资金结构,完善服务平台职能。
政府资金可以在保留直接资助、培育企业发展初期的基础上,延长政策链、优化资金结构,兼顾支持企业发展中期的融资需求,发挥资金的乘数效用,通过贴补、发行债券和担保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政府部门应继续完善有效、公信的平台功能,以融资为目标加大支持力度。
2.银行需要进一步优化流程、创新服务,探索新机制。
中小金融机构具有立足地方经济、决策灵活等优势,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供给者,各银行也积极推进建设中小企业专营机构的进程。在匹配机构形式的同时,需要建立独立的操作流程和风险控制体系,针对难题创新服务产品,再造流程机制,切实解决实际困难。
3.创新担保方式,增强企业市场公信力。
担保机构作应提供灵活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企业和银行提供增信和分险等功能服务。可以由借款人提供符合担保规定的企业有效资产、个人财产以及保证担保组合,采取抵押、质押、保证的组合担保方式,尽量满足其贷款需求。积极探索专利权、商标、股权、供应链账款等具备市场公允价值的权利担保业务,争取政府部门在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
4.积极优化扶持模式,与创业板市场建立直通接口。
科技型中小企业最终的融资渠道是创业板市场。幸运的是,目前创业板市场正在酝酿推出,成熟的市场机制不仅促使其成长更加规范,而且会提高其融资效率。因此,设计好融资平台与创业板市场的直通接口至关重要。
关键词:成长型 内部控制 有效性
一、 成长型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控控制存在的问题
创业板又称二板市场,即第二股票交易市场。在我国,主板指的是沪、深股票市场。创业板是指专为暂时无法在主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是对主板市场的重要补充,在资本市场有着重要的位置。最大的特点就是低门槛进入,严要求运作,有助于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机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可以说,创业板是一个门槛低、风险大、监管严格的股票市场,也是一个孵化科技型、成长型企业的摇篮。我国创业板有着“三高六新”的清晰定位,即主要侧重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
自2009 年9 月17 日至2010 年12 月31 日,中国证监会共召开了90 次创业板发审会议,一共否决了39家企业的首发申请,1家企业临时取消。这使得这些中小企业失去了很好的成长平台,对这些申请首发失败的企业进行原因分析见表1
表1:截至2010年12月31日创业板申请被否决企业存在问题情况表
注:导致一个中小企业首发申请失败的原因是多项的。
由上表原因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盈利能力导致的否决有31例,这是企业的性质或说先天性因素决定的,是很难人为短时间改变的。本文主要是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申请首发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这类企业由于行业性质一般不存在盈利能力方面的问题。那么这类企业申请首发失败的原因通过上表统计可以看出主要是源自四个方面的问题,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 而这四个方面正属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范畴。是企业可以人为改变和解决的。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阻碍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障碍主要就是企业内部控制失效。
二、成长型内部控制有效性失效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目前,国家已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但由于该规范的很多内容还比较笼统,且基本上是针对大型企业的,其在指导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中小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比较有限,导致成长型企业在设计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时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盲目性和不适应性。同时,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法律法规对企业,包括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处罚相对较轻,企业违规成本明显偏低。这容易使许多自律性不强的企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偷逃税款、瞒报漏报企业重大事项或对企业情况进行虚假宣传的情况的发生。
(二)内部因素
1、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我国较多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很大部分是由家族企业或合伙企业改建而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规范和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要求,才注册为比较规范的公司。但显而易见,这类企业不仅存在着先天不足的问题,如资金欠缺、抽逃出资;也存在着后天不足,如管理人员水平不高,实务上不规范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董事会及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力集中于法定代表人一身,降低了对高级管理人员监督的有效性,使“内部人控制”现象不断升级。
2、风险意识淡薄严重制约企业风险防范能力提高
成长型企业不仅具有高成长、高收益的特点,同时也具有高风险的特点。然而,许多成长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对前两个特点认识深刻,而对于高风险却认识不足,这是因为,进入成长期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是渡过中子期和创业期的的企业,他们拥有自己的主导产品,并开始逐步取得经营业绩,生存已不再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这一时期,企业是很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种是企业对自身技术、产品和发展前景比较自信,甚至是盲目乐观;一种是许多决策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沿续前两个阶段的发展思路,仍然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作为工作重心,而对产品能否成功市场化、如何稳定并逐步提高到应有位置,自然也不会采取有力的风险防范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
3、内控机制不健全,控制力度不足
企业有较健全的制度,但各自为政的现象突出,配合差。为了确保其指令被贯彻执行,企业管理当局要制定各种措施和程序,一般包括授权和批准、职责划分、设计和运用恰当的凭证、恰当的安全措施、独立的检查和评价等,并予以执行,管理阶层必须确保其辨认并用以处理风险的行动已经有效落实。无论制度多么先进、多么完备,在没有有效控制、考核的情况下,都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而且,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并通过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问题,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很薄弱,管理控制的方法不够先进,内部审计机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4、.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经济和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要求企业财务人员要与时俱进。但目前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由于不重视在职后续培训,,这些人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往往裹足不前。有些企业的财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更有的无证上岗。同时,中小企业财务人员唯上意识浓厚,缺少监督意识、法制观念、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很弱。由于自制力差,常常是唯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在财务工作上造假,致使工作秩序混乱,内部控制职能弱化。
三、提升成长型企业内部控制有效型的措施
(一)以明晰产权关系为切入点,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内部,它对企业规范运作、稳定发展有基础必作用。就国内许多成长型企业而言,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必须首先明晰其复杂的产权关系,基本方法是:在利于企业发展和有效保护各投资方利益的前提下,先将企业资产评估定量化,然后再确定各产权主体并将其人格化。
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将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相制衡关系,作为完善法人治理的核心问题加以妥善解决。特别是要从企业长远利益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学习,统一企业决策管理层的思想,提高其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认识,自觉配合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同时,要通过建立相应制度措施来确保法人治理结构的正常运转和长期有效。主要包括:一是确立董事长、总经理专职专任制度,避免兼任和职责交叉,从根本上杜绝因主要领导事权过于集中而造成重大决策失误;二是根据企业实际,或引进战略投资者,或通过让企业高管和技术骨干持股。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紧迫性,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业务的程序和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在机制上、制度上达到规范行为、控制风险、防范舞弊、纠正差错的效果。切实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各单位应以《会计法》、《审计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企业财务通则》等制度为依据,结合本企业部门或系统的实际,制订出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以规范其财务会计工作。如果由于人员有限不能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定期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账目和报表进行审核,看是否存在错误或舞弊现象。企业领导或企业主也应当亲自或指定专人经常对收支等关键业务进行审核。
(三)加大监督力度
首先,要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政府监督主要是要密切配合财政、审计、税务机关对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社会监督主要是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监督。其次,在加强外部监督力度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内控制度合理实施的内部监督,以促进内部控制的独立评价。企业内部监督工作可通过日常监督活动完成,也可通过个别单独的评估活动实现,其具体形式上表现为内部审计和控制评价,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评价则是企业或聘请中介机构定期或不定期评估企业内控系统实施效率效果。除此以外还可借鉴国外的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四).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加强内部会计控制首先要以人为本,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和自身素质一直是中小企业内控建设的瓶颈所在。在强化内控建设过程中,中小企业
应严格会计人员持证上岗的标准,明确要求被委任会计领导岗位的员工须具备相应的职务任职资格;据《会计法》相关规定,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养和业务技术教育,同时贯彻
执行会计人员任用标准、聘用程序、教育培训等具体的实施方案。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检查考核等基础工作,应规范化、制度化,达到人、财、物合理配置及高效利用的目的。同时,还应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会计在职教育培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开展会计诚信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内部控制在成长型企业发展格局中居于首要地位,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其成败直接影响企业在这一时期主要矛盾的解决。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在这一发展阶段的重大意义,加速推进以技术为重心向以内部控制为重心的战略性转变,不断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风险防范能力,为企业获得更大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卞显敏.对完善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J].财经界,2010, (01) .
[2]向渝平.浅议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现代商业,2010, (06) .
[3]王佳.关于加强成长型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J].财会学习,2010, (07) .
[4]丁雪山.申请创业板IPO企业应当关注问题之“商业模式”和“技术水平”[J].财会学习,2010, (09) .
1.1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促进技术创新的产品化
在此时中小企业的规模小,可抵押的资产不足,不能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而企业在此时引入风险投资能为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使技术研发能顺利进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支柱就是技术研发与创新,只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才能保证研发的顺利完成,促使科技创新转化为产品,适应市场的需求,开拓一定的市场份额。由于风险投资的投资特征使其更加青睐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从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使其能顺利的完成新技术向产业化的转化。
1.2完善企业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以民营企业为主,都是企业所有者自己进行管理,缺少专业管理人员进行正规的管理,使得中小企业在管理结构上存在很多问题,财务制度也不健全,很多财务资料没有经过外部专业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验证,这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是一个严重的阻碍。由于风险投资对企业进行投资是为了获得收益,与企业的发展是双赢的关系,所以风险投资对企业进行投资以后,也会为企业带入先进的专业管理技术,帮企业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使企业有序的发展。企业在迅速的膨胀阶段也同样会出现管理水平跟不上膨胀的步伐,会出现管理滞后的问题,使企业的扩张陷入困境,风险投资的先进管理水平能帮助企业解决扩张中的管理问题,使企业顺利进行扩张,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所以风险投资除了为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外,还利用自己管理团队的运作经验及专家顾问团队的技术支持,为被投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从而实现与被投资企业的共同成长。
1.3增加企业业绩,推动企业上市
风险投资对企业进行投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利,但只有被投资企业取得优异的业绩,风险投资才能从中获得收益,而良好的业绩要以健康的管理体系为基础。风险投资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后,便主要帮助企业提高经营业绩,完善产品结构,适应市场的需求,扩大市场份额。所以风险投资对企业进行的投资项目要进行严格的管理,使企业投资有利可图的项目,而放弃那些只占资金不能获利的项目。风险投资从自身利益出发也要提高被投资企业的获利能力,提高公司经营业绩。风险投资帮企业增加业绩后的主要目的则是实现自己的投资增值,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帮助企业上市。被投资企业成功上市后,风险投资会选择合适的时机以股权转让、出售等方式退出企业,从而获得高额投资收益。而成功上市也是被投资企业获得全新的融资渠道,最终帮企业建立更加完善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2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风险投资给科技型中小企业带来了其他融资渠道不能给的诸多好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迅速发展的重要融资来源,但在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结合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以更好的发挥风险投资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2.1资本来源有限,结构单一
风险投资在我国从1985年开始发展,而真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是在1998年之后。在此之前,风险资金的投入仍是沿袭传统政府拨款式的投资机制,只是将财政“拨款”改为“投资”,从严格意义上说,与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还有一定差距。到1999年我国92家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规模达到74亿元人民币,其中政府出资占绝大部分。从中可以看出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结构比较单一,投资金额有限。随着创业板的开通,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需要的资金支持比较大,尽管风险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短缺的问题,但仍不能完全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需求,资金缺口仍然很大,显然,政府背景下的风险投资在资金规模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且投资不能很好的分散,这样既阻碍了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又使得一定数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因不能得到资金的支持而得不到发展。
2.2运作机制欠完善
风险投资在我国发展的较晚,各方面都不成熟,而且这些企业在成立之初都是采用的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没有建立恰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这使得风险投资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没有严格的规范。很多情况下,风险投资所投资的领域严重偏离了风险投资企业的初衷,使投出的资金不能收回,导致投资的失败。再有,风险投资进行投资之前需要对投资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以合理的确定投资目标,然而我国至今尚未建立完善的项目风险评估体系,也没有完整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可依,这严重限制了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此外,我国风险投资领域的投资专业人才缺乏,急需引进优秀的风险资本家,建立顶尖的专业人才队伍。
2.3缺乏退出机制
风险投资进行投资是为了获利,而只能顺利退出企业才能实现投资收益,但当下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不完善,严重限制了风险投资的发展。资本市场不完善是阻碍风险投资退出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的条件苛刻,在主板上市的难度很大,而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条件虽有所下降,但在上市资格、审批程序等方面仍没有什么变化,中小企业上市依然很困难。风险投资的顺利退出也有赖于完善且有效的中介组织机构,但我国全国性的风险投资行业协会、科技项目评估机构及风险投资的保险机构还没有发展起来,一般的中介机构还缺乏为风险投资服务的实际经验,而且一些中介机构服务的运作不规范,服务不到位,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风险投资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4相关法律不健全
由于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比较晚,没有专门的法律对风险投资行业做出规定,而现有的《公司法》没有考虑到风险投资特有的投资特征,缺少风险投资股份流通与转让方面的规定。风险投资进行投资的目的是选择合适的时机退出企业以实现自己的高额投资收益,但《公司法》规定,发起人持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3年内不得转让;同时还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的股票。这极大的抑制了风险投资的退出。
3结束语
一、风险投资的内涵和特点
风险投资是指向主要属于科技型的高成长性创业企业提供股权资本,并为其提供经营管理和咨询服务,以期在被投资企业发展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获取中长期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行为。风险投资不同于一般投资有其自身的特点:
1. 风险投资大都投向高技术领域,风险投资的对象主要是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高技术项目或企业。
2. 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投资。高科技项目的风险不确定性决定了风险投资的高风险,同时,高科技项目成功所带来的巨大回报也决定了其高收益。
3. 风险投资具有很强的参与性。风险投资者在向高技术企业投资的同时,也参与企业项目的经营管理,因而表现出很强的“参与性”。
二、我国风险投资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运作机制不配套。
1.资金来源单一。国外风险投资者大多是机构和个人,社会化程度高,而我国除海外投资机构部分参与外主要是政府,而政府投资政策性强,表现出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性。
2.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在美国,拥有110亿美元资产的风险投资公司较多,其风险资本数额达1000多亿美元,平均每个风险企业可获得3000万美元的风险资本。而我国风险投资规模较小,资本接近或超出1亿的很少,大多数公司资本只有千万,甚至几百万。
3.缺乏高效率的信息交流网络。企业无法迅速了解国内外高新技术最新动态, 技术开发具有较大盲目性和风险性。
4.过分追求资金安全, 失去风险投资意义。一些风险投资公司偏重于支持技术成熟的项目,而支持风险企业孵化、创建的少。
5.风险投资策略评估体系不完善。一是目前对风险投资项目究竟如何评价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项目评价带有浓厚的人为色彩,缺乏严肃性、科学性,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是否有权威部门的技术鉴定书,是否成果项目、火炬计划等,而这些并非风险投资的唯一标准。
6.缺少对所投项目的增值服务。政府作为单一投资主体导致了风险投资公司运作上的无规范化操作,因投入风险企业后缺乏配套服务的积极性,后期跟踪和辅导跟不上,无法与国际上有实力的风险投资机构竞争。
7.缺乏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为了弥补主板的不足,在美国出现了NASDAQ, 在英国有USM,我国香港地区也在1999年开辟了二板市场。这些为风险企业上市创造了机会,使风险投资容易退出,而我国的二板市场还未建立。
8.风险投资人才奇缺。我国科技人才两极分化,有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人才和有大批专利的发明家,有了解国内市场、企业和国内技术的企业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但缺少融管理、市场、技术、金融知识于一身的风险投资管理者和高科技企业创业者。
(二)认识意识偏差
风险投资产生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 而我国缺乏市场操作经验和风险意识, 在引入过程中, 政府管理部门及投资者都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偏差。如政府对风险投资机制建设重视不够,以为建几家风险投资公司,投几个高科技项目就可以实现,却对其关键因素——创造一种有风险承受能力,有创新力和有经济效益的体制环境认识不足。此外,风险投资行业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控股与否并不重要,而我国则在此问题上套用一般性投资的运作规律与经验,一味地强调控股要求,使风险投资在某种程度上导入另一误区。
(三)风险资本供给不足
目前,我国风险投资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在风险投资的早期,尤其是风险投资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时候,政府的表率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随着风险投资的逐步发展, 政府介入一方面会受到资金限制, 另一方面,反而会阻碍风险投资的发展。又由于风险投资主体单一、规模偏小, 我国风险投资公司只能支持一些投资少、风险低、见效快的项目,而无法进行组合投资,难以实现资本快速积聚与集中。
(四)战略定位不科学, 风险意识不强
风险投资业追求高回报,重视短期目标,眼光往往放在过去和现在,而忽视了风险投资的根本特征是投资未来。另外,由于风险投资的对象往往是没有任何业绩记录的新创企业,而且因投资而取得的股权缺乏流通性,必须长期持有,甚至在投资回收前,还要持续不断地融资。因此它属于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活动。为了降低风险,投资前能否正确、有效地进行各项投资方案的评估,以挑选出具获利潜力的投资方案,将成为经营风险投资成败的关键。但目前的风险投资中存在着明显的投机心理,受高收益的诱惑,缺乏理性分析和理性决策,风险意识不强。
(五)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不健全
从理论上讲,风险投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退出:一是公开上市。可通过主板市场独立上市,亦可在将来设立创业板上市,也可以在香港创业板或海外上市, 还可以与其他公司重组以捆绑上市;二是兼并收购。通过出售股权、兼并收购等资本营运、产权交易的手段退出;三是出售给其他风险投资机构;四是被创业投资企业的管理层收购;五是破产清算。由于我国主板市场的上市“门槛”过高, 基本上将中小科技企业拒之于门外,加之我国创业板还未设立,严格地限制了风险投资的滚动式投资。
三、完善我国风险投资的对策
1.完善我国风险投资的“生态环境”, 建立健全有关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1) 尽快制定和完善《风险投资法》《风险投资管理条例》 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我国的风险投资有法律保障;(2) 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扶持力度。
2.建立多层次的风险投资网络,明确政府与民间风险投资的合理分工,实行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并存。
3.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建立二板市场( 创业板市场) 、三板市场( 区域性资本市场)。我国应建立以公开发行上市为主,出售和清算为辅的风险资本退出体系。但我国目前只有沪深两个主板市场,且审批手续复杂,实行额度控制,因此,笔者认为我国风险资本退出可通过香港创业板上市或者借壳上市,不愿意受IPO约束的风险投资家或不具备上市条件的风险企业都可以采用直接出售的方式退出。在此还可以通过股权回购,盘出业务,项目组方式,股转债方式,场外交易,清算与破产方式实现风险资本的有效退出。
4.培养风险投资专业人才。我国应积极创造适宜环境,提供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风险企业家、风险投资家、创新家和金融人才,组建强大的风险投资队伍,使我国风险投资良性发展。
5.完善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机构,为客户提供高水平的财务、法律咨询与投资顾问等策略。包括投资银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财务顾问、法律顾问、技术咨询机构、专业市场调查机构等。我国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目前还不够完善, 尤其是服务于风险资本运作的中介机构尚未起步, 因此我国应建立诸如官办投资信息网络中心, 高新技术企业风险评估机构, 以及进行技术定级的标准和办法等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监督制度, 以确保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春明、王国礼.中国风险投资业规范化发展思路探析.山东经济.2008,(1).
论文关键词:创业,设立,公司,绩效,影响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2206)
余中福1971年9月,男,河南信阳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财务与会计、技术经济及管理
联系电话:010-8079851213381107358
E-mail:yu_zhongfu@163.com
通讯地址:102206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北农路2号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涛1961年10月,男,山西阳泉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陈佳萍1986年1月,女,浙江诸暨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创业板设立对公司绩效影响实证分析
摘要:创业板资本市场的设立和发展对公司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本文以我国A股市场中,创投板块市场中37家公司连续四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应用因子分析法对创司上市前后的绩效进行分析,找出创业板设立对公司绩效影响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创业板市场,绩效,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GEMsetupontheEmpiricalAnalysisofCorporatePerformance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的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前,我国高新技术公司的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例仅为2%。导致这种局面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资金的缺乏,而风险投资正是打破资金瓶颈的有效途径。
2009年10月23日,中国创业板举行开板启动仪式,10月30日,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集中在深交所挂牌,这标志着备受关注酝酿了10年的中国创业板正式上市。截至2009年底共有149家公司的创业板IPO申请已被受理,预计募集资金总量为336.05亿元。那么,创业板的设立到底对公司绩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它能承载广大投资者们的殷切希望吗?
从国外发达国家经验来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风险资本和创业板市场的支持。一方面,创业资本解决了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中出现的投资主体缺位和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创业板市场还可以直接为高新技术公司提供资金支持。此外,创业板市场也有利于促进公司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模式,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机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创业板市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关于创业板的研究很多,但往往集中于创业板的机制与作用的理论研究,而对于创业板设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还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文拟从经验数据的角度来探讨该课题,并预测创业板市场的推出对公司绩效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创业板的理论意义
创业板市场是指证券主板市场之外的证券交易市场。通过各国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的比较可知,创业板一般具有以下作用:
1.创业板市场作为一种创新的资本市场,丰富了资本市场的层次。而且由于它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工具,调节了证券市场供需,因而从总体上提高了证券市场的效率。
2.为中小公司融资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创业板市场的服务对象定位于具有较大发展前景和高成长性的中小公司。这些公司在创业初期由于其规模小,业绩差,风险大,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融资。它们既不符合主板市场的上市要求,也难以从银行那里取得贷款,而创业板市场恰恰看中了这些公司的发展潜力从而为它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上市融资的渠道。
3.创业板市场是一种高效的直接融资机制。在这种体制下,既能保证资金筹集与使用过程具有较高的透明度,避免了间接融资的黑箱操作带来的高风险和低效率,又能推动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调整,有利于公司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降低公司的操作风险和财务风险。
创司大多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但往往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业绩也不突出。由于这类公司往往成为创业板市场上的主力军,因此,本文选取它们来预测分析创业板设立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
三、样本和统计指标的选取
1.样本选取
我们选取沪深两市A股创司上市前两年与上市后两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并对研究样本按以下原则筛选:(1)剔除财务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2)剔除有重大重组导致公司主营业务发生改变的上市公司。共计有效样本数量为148个。所有公司财务数据均来自CCER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
2.统计指标选取
由于很多公司上市时间较早,其时我国会计准则不要求报告现金流量数额,所以含有现金流量数据的样本很少,因而不纳入分析范畴。本文选取了反映公司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状况四个方面的主要财务指标作描述性分析。四类指标如下:
(1)反映公司偿债能力的指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2)反映公司资产运营能力的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
(3)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
(4)反映公司发展能力的指标:营业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
四、公司绩效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通过研究多个指标相关矩阵的内部依赖关系,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公因子,简化观测系统,减少变量维数,用少数变量来解释整个问题。
将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数据导入SPSSV12.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
表1特征值与方差贡献
因子
序号
初始因子对变量的解释
特征值
方差贡献率%
累计贡献率%
1
3.049
25.409
25.409
2
2.328
19.402
44.811
3
1.690
14.085
58.896
4
1.330
11.086
69.982
5
1.006
8.384
78.366
6
.973
8.107
86.472
7
.740
6.168
92.640
8
.447
3.725
96.365
9
.309
2.578
98.944
10
.099
.821
99.765
11
.023
.188
99.952
12
.006
.048
100.000
根据KAISER对因子选取的研究,建议选择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因此选入5个公因子。如第一个因子的方差(特征值)为3.049,占总方差的25.409%,第二个因子的方差为2.328,占数据变异性的19.40%。前五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了78.366%,因此可以用这五个因子来代表原始的十二个变量。
表2各因子载荷矩阵
财务指标
因子
1
2
3
4
5
资产负债率
-.890
-.139
-.063
.013
.074
流动比率
.927
-.167
.061
-.048
.067
速动比率
.932
-.130
.025
-.037
.012
应收账款周转率
-.062
.982
-.038
-.017
-.065
存货周转率
-.058
.982
-.038
-.015
-.064
资产周转率
-.060
-.186
-.157
-.068
.797
资产报酬率
.204
-.090
.831
.060
.173
净资产收益率
-.515
-.152
.740
-.005
.027
销售利润率
.379
.351
.612
-.036
-.359
营业利润增长率
-.044
-.043
-.190
-.023
-.543
净利润增长率
.070
.033
.027
.852
.148
净资产增长率
-.149
-.064
.010
.784
-.191
各因子方差贡献率占五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个公司的综合得分F,即:
结果如表3:
表3各公司因子得分
年度
股票简称
F1
F2
F3
F4
F5
F
1995
盐田港
-0.95053
-0.06905
2.75502
0.04544
-1.33594
0.033381
1996
盐田港
-0.33126
0.08214
1.3008
0.59284
-1.75926
0.042379
1997
盐田港A
1.55241
0.20334
1.17914
0.58433
-0.56851
0.78746
1998
盐田港A
1.64373
0.13016
0.22674
-0.31416
-1.20729
0.432328
1998
常山股份
-0.82607
-0.17403
-1.66652
-0.1307
-0.18154
-0.64837
1999
常山股份
-0.73073
-0.13736
-0.80393
-0.2341
0.53084
-0.39175
2000
常山股份
0.15165
-0.04797
-0.72769
-0.69811
0.80858
-0.10575
2001
常山股份
-0.077
-0.11516
-1.27587
-0.19836
-0.43113
-0.35698
1998
丝绸股份
-0.71866
-0.19275
-1.19727
0.15621
-0.21596
-0.49693
1999
丝绸股份
-0.78567
-0.14974
-0.57994
-0.21124
-0.09483
-0.43608
2000
丝绸股份
0.53369
0.38069
-0.48464
6.12466
1.28497
1.184081
2001
丝绸股份
-0.14566
-0.06589
-0.98538
-0.16448
-0.72361
-0.34133
1991
云南白药
-0.53387
-0.51362
-2.29946
-0.27428
-6.55629
-1.45378
1992
云南白药
-0.50897
0.57469
-0.0344
-0.17174
-0.10594
-0.06456
1994
云白药A
3.96923
-0.25211
0.6818
-0.12689
-0.28341
1.298817
1995
云白药A
1.5655
-0.06706
-0.38922
-0.18385
-0.39409
0.352861
1994
天茂集团
-0.04868
0.89692
2.53913
-0.25765
-1.23323
0.494259
1995
天茂集团
-1.0015
-0.16621
1.9581
-0.20116
-0.38051
-0.0831
1996
湖北中天
0.67566
0.20238
1.35409
2.11605
1.02915
0.922003
1997
湖北中天
-0.37921
-0.09602
1.15867
-0.30628
-0.54609
-0.04023
1995
唐钢股份
-0.60941
-0.10582
-0.85948
-0.28672
-0.25616
-0.44623
1996
唐钢股份
-0.4558
-0.0974
-0.66415
-0.12563
-0.33202
-0.34456
1997
唐钢股份
-0.13984
-0.22766
-0.19907
1.86194
-0.49172
0.073306
1998
唐钢股份
-0.46774
-0.08628
-0.72671
-0.245
-0.66385
-0.40931
1995
燕京啤酒
-2.13303
-0.52044
3.3974
-0.35131
-0.18225
-0.27902
1996
燕京啤酒
-1.08281
-0.32587
1.67865
0.70085
0.35851
0.007446
1997
燕京啤酒
0.0086
-0.02236
1.22158
-0.08494
0.17418
0.22343
1998
燕京啤酒
1.76709
-0.1688
0.31269
0.63981
-0.61662
0.611903
1996
烟台冰轮
-0.52934
-0.09088
-0.89878
-0.16055
-0.57417
-0.43981
1997
烟台冰轮
-0.55097
-0.09674
-0.7125
-0.09201
-0.5914
-0.40694
1998
烟台冰轮
-0.14322
-0.05099
-0.13083
-0.61017
0.39908
-0.1262
1999
烟台冰轮
-0.61056
-0.11692
-0.61357
-0.30601
-0.41966
-0.42538
1997
电广传媒
-0.60309
-0.14127
0.92921
0.09655
-0.73678
-0.12867
1998
电广传媒
2.09084
-0.50949
-0.61023
1.40191
-1.26429
0.505164
1999
电广传媒
0.94081
-0.06945
0.18187
-0.89077
-0.38191
0.153666
2000
电广传媒
1.68142
-0.20521
-0.61818
1.59651
-0.83567
0.519706
1997
紫光股份
-1.02165
-0.39655
1.64771
0.75742
1.10902
0.092512
1998
紫光股份
-1.01285
-0.33667
1.66332
-0.06174
1.30624
0.018214
1999
清华紫光
1.68537
-0.06941
-0.1909
-0.96521
1.71268
0.541649
2000
清华紫光
0.43636
-0.15316
-0.49964
-0.18803
0.11989
-1.2E-05
1997
南天信息
-1.1658
-0.29334
-0.49707
-0.24413
0.43335
-0.52813
1998
南天信息
-1.06851
-0.30571
-0.52171
0.10863
0.27962
-0.47062
1999
南天信息
0.25039
-0.07064
-0.53389
-0.68892
1.25924
0.005
2000
南天信息
0.29701
-0.16206
-1.03311
-0.23609
-0.12145
-0.1759
1997
首钢股份
-1.0446
-0.21851
-0.28227
-0.33589
0.33619
-0.45508
1998
首钢股份
-1.0664
-0.23792
0.47816
-0.34226
0.52472
-0.31101
1999
首钢股份
0.40733
0.06338
-0.07352
7.85101
0.90512
1.342021
2000
首钢股份
-0.19024
-0.21338
-0.5197
-0.21867
-0.56873
-0.2997
1998
长源电力
-1.10574
-0.19747
-0.95914
-0.27194
-0.88369
-0.71281
1999
长源电力
-1.11683
-0.17524
-0.90386
-0.25545
-0.85993
-0.69609
2000
长源电力
-0.61076
-0.13032
-0.54901
0.19976
-0.80321
-0.38664
2001
长源电力
0.18863
-0.26313
-1.44266
-0.27684
-0.90712
-0.39949
1998
华工科技
1.27698
-0.08564
1.02213
-0.15948
-0.31464
0.520327
1999
华工科技
1.00414
-0.02283
1.21812
0.01857
-0.61971
0.475189
2000
华工科技
1.34407
0.08039
0.12777
-0.60094
0.84249
0.483785
2001
华工科技
0.96389
-0.06617
-0.79441
-0.22069
-0.46586
0.072302
1998
诚志股份
-0.21641
-0.11685
-0.12906
0.11861
0.25266
-0.07848
1999
诚志股份
-0.0993
-0.10077
-0.02672
-0.05685
-0.21297
-0.09277
2000
诚志股份
1.83957
-0.08078
-0.51285
-0.52166
0.62126
0.476946
2001
诚志股份
0.44347
-0.03247
-0.98183
-0.15979
-0.70069
-0.13829
1998
隆平高科
-1.50018
-0.34233
3.02424
-0.19418
0.22789
-0.0307
1999
隆平高科
-0.56464
-0.18394
1.19735
0.60328
-0.57049
0.010896
2000
隆平高科
2.87461
-0.13475
-0.63506
-0.2411
1.25451
0.884653
2001
隆平高科
2.41291
-0.22699
-1.09077
-0.21878
-0.02992
0.495953
1997
ST东北高
-0.43345
7.06889
-0.28248
-0.06825
-0.48606
1.497162
1998
ST东北高
-0.48147
9.53751
-0.28054
-0.12631
0.22794
2.1613
1999
东北高速
1.12581
0.3228
0.65183
-0.8698
-0.76924
0.356759
2000
东北高速
2.10576
0.19081
0.45403
-0.33018
-1.65563
0.58777
1997
武钢股份
-0.37611
-0.16692
-0.19608
0.19054
0.22713
-0.14726
1998
武钢股份
-0.33924
-0.12594
-0.15873
-0.25868
0.02605
-0.20351
1999
武钢股份
0.38944
-0.13586
0.19962
-0.10884
0.68221
0.186101
2000
武钢股份
0.50332
-0.1499
-0.20017
-0.19368
-0.36048
0.024139
1995
特变电工
-0.78321
-0.22173
-0.02518
-0.28643
-0.43358
-0.40027
1996
特变电工
-0.53798
-0.27533
0.0594
2.28843
-0.8355
0.002423
1997
特变电工
-0.03401
0.01
0.45349
-0.83713
0.60234
0.018973
1998
特变电工
-0.20103
-0.16777
-0.61857
0.3766
-0.32359
-0.19924
1995
同方股份
-0.51874
-0.22578
1.48189
0.04444
-0.03058
0.045268
1996
同方股份
-0.98992
-0.2249
1.78315
-0.21306
-0.29588
-0.11795
1997
清华同方
0.79117
0.00951
0.48369
0.15193
1.16174
0.491596
1998
清华同方
-0.31298
-0.13317
-0.18385
-0.05816
-0.07785
-0.18405
1995
弘业股份
-1.03798
-0.16536
-1.08079
-0.25524
2.51915
-0.33834
1996
弘业股份
-1.00782
-0.19328
-0.39513
-0.02058
1.92455
-0.24265
1997
江苏工艺
0.53062
-0.07423
-0.0692
-0.23723
1.13461
0.229057
1998
江苏工艺
0.03205
-0.16316
-0.97593
-0.19683
-0.1801
-0.25252
1997
安彩高科
-1.02227
-0.23228
0.7435
-0.39549
-0.26211
-0.33932
1998
安彩高科
-0.82067
-0.17486
0.86074
-0.01002
-0.21597
-0.1792
1999
安彩高科
0.24051
0.03222
0.43732
1.91234
0.04679
0.440094
2000
安彩高科
0.33377
-0.04713
1.23139
-0.0508
-0.16958
0.292545
1997
ST亚星
-1.17261
-0.22156
-0.13822
-0.2498
0.85931
-0.4033
1998
ST亚星
-1.13751
-0.25101
-0.33773
-0.00721
0.54728
-0.43414
1999
亚星客车
-0.04067
-0.0782
-0.56261
-0.87081
1.01846
-0.1479
2000
亚星客车
-0.14307
-0.14773
-1.15161
-0.22348
-0.17098
-0.33985
1998
凌钢股份
-0.37662
-0.12249
-0.57449
-0.28215
0.53958
-0.23788
1999
凌钢股份
-0.25844
-0.09758
0.05545
-0.22151
0.96327
-0.02627
2000
凌钢股份
0.80016
-0.13841
0.30486
0.08117
0.50316
0.345279
2001
凌钢股份
0.15173
-0.10074
-0.36342
-0.11852
-0.53015
-0.11455
1998
金鹰股份
-1.02485
-0.23157
-0.31609
-0.29667
-0.08524
-0.49752
1999
金鹰股份
-0.96866
-0.22781
-0.11457
-0.19463
0.12771
-0.40494
2000
金鹰股份
0.0298
-0.012
-0.15455
-1.00334
1.13376
-0.04173
2001
金鹰股份
-0.24175
-0.11225
-0.66332
-0.17137
-0.22671
-0.27389
1999
南纺股份
-0.7432
-0.13124
-1.16052
-0.19342
2.94394
-0.19445
2000
南纺股份
-0.68507
-0.13584
-1.18401
-0.26905
2.5949
-0.22901
2001
南纺股份
-0.3785
-0.13118
-1.43191
-0.39959
1.28199
-0.33194
2002
南纺股份
-0.69573
-0.22398
-1.57282
-0.24062
0.19922
-0.57645
1998
浙江阳光
-0.80519
-0.2074
0.02016
-0.29191
-0.4204
-0.39507
1999
浙江阳光
-0.87083
-0.24442
0.47082
-0.23801
-0.46451
-0.34161
2000
浙江阳光
0.88339
0.01104
-0.01968
-0.71543
0.71072
0.260451
2001
浙江阳光
0.74282
-0.12607
-0.46392
-0.11181
-0.23713
0.085067
1997
北京城建
-0.98968
-0.1025
-0.55033
-0.24075
3.32226
-0.1238
1998
北京城建
-0.82066
-0.16979
-1.17105
-0.22776
1.06874
-0.43648
1999
北京城建
-0.76686
-0.46899
-1.04823
2.31569
0.14026
-0.21056
2000
北京城建
-0.82308
-0.24276
-1.38962
-0.37532
0.13566
-0.61532
1999
烟台万华
-0.60819
-0.10577
0.01502
-0.23962
-0.07986
-0.26313
2000
烟台万华
-0.56648
-0.07526
-0.25891
-0.14907
-0.79747
-0.35525
2001
烟台万华
1.89774
-0.09118
1.57372
-0.81079
0.71159
0.837021
2002
烟台万华
0.7183
-0.11124
0.99357
-0.07958
-0.33576
0.336756
1999
天通股份
-0.61935
-0.15136
-1.77809
-0.2507
-0.53463
-0.65053
2000
天通股份
-0.35567
-0.12886
-0.58884
0.13285
-0.89673
-0.3302
2001
天通股份
0.88476
0.09143
0.95544
-0.73697
0.14569
0.392563
2002
天通股份
0.15832
0.05782
-0.2477
-0.19495
-0.88009
-0.10061
2001
联环药业
0.12274
-0.09939
0.34383
-0.01137
-0.43081
0.029288
2002
联环药业
0.53135
-0.10496
0.36955
-0.06907
-0.36934
0.163432
2003
联环药业
2.4896
-0.18991
-1.01731
-0.74281
1.32836
0.614386
2004
联环药业
1.72805
-0.24668
-1.64108
-0.2117
-0.00317
0.173976
2000
泰豪科技
-0.40916
-0.16501
-0.97871
-0.11036
0.05298
-0.35937
2001
泰豪科技
-0.691
-0.18677
-0.68315
-0.10099
0.0718
-0.39968
2002
泰豪科技
-0.07191
-0.04159
-0.90651
-0.84061
0.53056
-0.2587
2003
泰豪科技
-0.37586
-0.11853
-0.92884
-0.12574
-0.4141
-0.38025
1994
东软股份
0.25744
-0.13069
-0.82829
0.48481
-1.06719
-0.14335
1995
东软股份
0.07286
-0.08162
0.22604
-0.19798
-0.62183
-0.05049
1996
东大阿派
1.04569
0.1212
1.96406
-1.06042
0.45746
0.620993
1997
东大阿派
0.47354
-0.11317
1.30041
0.04861
-0.06246
0.359441
1994
综艺股份
-0.07601
-0.03177
1.11751
0.19595
-0.58848
0.133105
1995
综艺股份
-0.24186
0.02121
0.75987
-0.05181
-1.06777
-0.05816
1996
综艺股份
2.42625
0.0779
1.13453
-0.6541
0.77962
1.000751
1997
综艺股份
1.00431
-0.04086
0.72549
-0.02211
-0.02341
0.440279
1995
钱江生化
-0.72196
-0.14569
0.33279
-0.04688
0.47586
-0.16606
1996
钱江生化
-0.49795
-0.15799
0.44046
-0.01608
0.12789
-0.11
1997
钱江生化
0.97676
-0.0063
1.49634
-1.05098
1.08888
0.5519
1998
钱江生化
0.00003
-0.05256
0.26071
-0.0688
-0.30298
-0.00829
1994
杉杉股份
-1.00645
-0.32034
0.84698
0.09311
-0.34279
-0.27691
1995
杉杉股份
-1.42817
-0.34842
1.06352
-0.25743
-0.2166
-0.41777
1996
杉杉股份
-0.38896
-0.14189
0.50575
-0.19376
1.1319
0.023343
1997
杉杉股份
-0.63906
-0.20661
-0.47102
0.2331
-0.13706
-0.3247
1994
中海海盛
-0.61553
-0.10653
0.56511
-0.22633
-0.79
-0.24092
1995
中海海盛
-0.28891
-0.12002
-0.46387
-0.17905
-0.80804
-0.31854
1996
海盛船务
1.46209
-0.03458
0.27965
-1.0346
0.6868
0.44288
1997
中海海盛
0.67432
-0.00817
0.06731
0.15538
-0.57794
0.188863
注:因子F1主要在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上载荷较大,视为偿债能力;因子F2主要是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视为资产运营能力;因子F3在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上载荷较大,视为盈利能力;因子F4、F5主要在营业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上载荷较大,视为成长和扩张能力。
五、上市前后公司绩效实证比较
为了能对上市前后公司的绩效进行比较,本文对其各个因子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4因子比较分析
变量 标记 平均值 调整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中位数 最大值
F1 1 -0.6033 -0.6580 0.6119 -2.1330 -0.6880 2.0908
2 0.571 0.505 0.954 -0.823 0.398 3.969
F2 1 -0.1575 -0.1715 0.1900 -0.5204 -0.1652 0.8969
2 -0.0803 -0.0854 0.1253 -0.4690 -0.0887 0.3807
F3 1 0.135 0.078 1.137 -2.299 -0.074 3.397
2 -0.143 -0.165 0.853 -1.641 -0.224 1.964
F4 1 -0.0340 -0.0964 0.4084 -0.3955 -0.1661 2.2884
2 0.053 -0.163 1.374 -1.060 -0.198 7.851
F5 1 -0.100 -0.119 1.226 -6.556 -0.216 3.322
2 0.1368 0.1261 0.6989 -1.2073 -0.0267 1.7127
F 1 -0.2258 -0.2303 0.3036 -1.4538 -0.2418 0.5203
2 0.1618 0.1383 0.4496 -0.6153 0.0792 1.3420
1代表上市前,2代表上市后
由表4,可以看到:
(1)上市后,通过F的变化情况来看,因子得分平均由-0.6033上升到了0.571附近,表明公司的偿债能力在上市后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是由于上市后,增加了所有者权益比率,使得总资产中负债比率降低。公司的风险主要由股东承担,公司偿债较有保障,债权资本不会有很大风险。
(2)上市后,通过F的变化情况来看,因子得分平均由-0.1575上升到了-0.0803附近,表明公司资产营运能力上升。营运能力主要指公司营运资产的效率与效益。这说明公司在上市以后,由于要接受投资者的监督,履行委托责任,相较上市前有了更多的动力与追求,可能会采取更有效的管理策略,改善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绩效指标,提高公司资产营运能力和管理水平。
(3)上市后,通过F的变化情况来看,因子得分平均由0.135下降到了-0.143附近,表明公司盈利能力下降,上市不一定能改善公司的盈利能力,并非救命稻草。从整体样本公司的情况来看,上市前的因子得分平均为正数,而上市后平均为负数,这可能与公司的盈余管理和大势扩张高投入策略有关。当然仅以利润指标来评价公司的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有失偏颇,如能结合现金流量表所提供的现金流量信息,则会更客观、更全面一些。但是由于样本公司以前年度,现金流量指标的缺失,这里得出的结论可能有所偏差。
(4)上市后,通过F、F的变化情况来看,因子得分平均由负转为正,表明公司增长和扩张能力明显上升。这是因为上市后,股权融资使得资金充沛,资产扩张,从而增强了公司成长和扩张能力。
鉴于创司的情况与创业板上市的主体相似,我们由此可以预测创业板的设立,对公司经营绩效带来的影响,即会带来上市公司在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扩张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促进公司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但由于资本的扩张和公司的盈余管理策略,不一定能给投资者带来预期的收益。
六、结论
经验表明,建立创业板市场,有利于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引导社会资金和资源向中小创业公司和新兴行业流动,对中小公司融资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综观海外各创业板市场,这一功能的发挥程度有高有低。但整体上,海外创业板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集中体现在创业板通过其独特的市场发现与筛选机制,有效促进了科技与资本的结合,培育和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各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创业板设立对公司偿债能力、运营能力、成长能力、扩张能力都有显著提升,但是并不能改善公司的盈利能力。
本文只是初步研究创业板设立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很多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入。其一,用于衡量绩效的指标还比较少,主要来源是财务指标,对于评价业绩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二,由于早年现金流量指标的缺失,因而没有分析创业板设置对现金流量情况的影响,从而对盈利能力的分析可能有偏差。它不能处理金融市场中非正常因素所导致的变动的情形,因此对实证结果也有一定影响。另外,由于最终选入的样本数较少,结论是否能够进一步推广,还有待于更多样本的检验。
参考文献1 Kang J K, et al.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during performance declines in Japan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7,(46) : 29~ 65.
2 Rout ledge J , Gadene D. Financial distress reorganization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J].Accounting and Finance,2000, (15) : 233~ 260.
3 Sudarsanam S, et al. Corporate financial distress and turnaround strategies: an empirical analysis[J]. British Journalof Management, 2001, (12) :183~ 199.
4 Bergstorm C, et al. Restructuring activities and changes in performance following financial distress - a study oftwenty eight firms that failed during the Swedish Financial Crisis of the1990s[R]. SN soccational Paper No88, 2002
5 戴国强,徐龙炳.VAR方法对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借鉴及应用[J].金融研究,2000,7.
6 王春峰.小样本数据信用风险评估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1,(4):28-32
7 曹乾.VAR:金融资产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及对我国的适用性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5):31-35
8 菲利浦.乔瑞.风险价值VAR[M].中信出版社,2005.1
【关键词】 风险; 中小企业; 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23-0028-05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创造GDP、维持社会稳定、解决就业、支持创新的重要力量。现阶段中国经济处于发展的新常态,表现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深度调整、政策逐步消化的特点,在宏观发展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如何顺应发展趋势、如何在日趋复杂的风险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且获得长远发展,是我们需要思考并探索的社会问题。其中,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必须在内部控制规范下进行,如果没有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中小企业的生存乃至发展就是空谈。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发展历程
我国的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相关法规可以追溯至二十多年前。具体发展历程见图1。
二十多年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的阶段。《会计法》1985年颁布,经历了1993年、1999年的两次修订,从国家法律的高度对企业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包括职责权限、监督范围、处理规则、内部审计等方面作了规定;2000年12月中国证监会对上市的金融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特殊要求,重点披露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2001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一系列具体规范,重点是内部的会计控制;2006年和2007年开始实施的证券交易所《内控指引》,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信息进入强制性披露阶段;2008年6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2010年4月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颁布说明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2007年12月深交所出台了《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从内控流程、风险评估、内控监督、评价标准等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作了详细规定。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现状
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阶段,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流程、评估、效果等方面也有了相应规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发展不规范、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还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控制意识较差、信息披露不全面等问题,很多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如何建立、完善方面还是感到无所适从,因此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在这样的状况下,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较大较多的各类风险,研究内部控制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一)研究对象概况及代表性说明
自1994年内蒙古第一家上市公司内蒙华电在上交所上市以来,截至目前内蒙古辖区内共有24家上市公司,其中20家在沪、深两市上市,4家在深市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这4家分别为福瑞股份、东宝生物、金河生物、蒙草抗旱,直接融资达22.73亿元,计划进行中小企业私募债备案的公司有5家,预计融资11亿元。
截至2015年6月,国内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已达1 234家,总市值达19.67亿元,而内蒙古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仅有4家,占全国比例极小,差距较大。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内蒙古大约15万家左右的中小企业中,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约有4 127家,增加值占比64.9%,对内蒙古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7.6%(截至2014年6月底数据)。由于地区优势,涌现出一批新能源、新材料和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十分欢迎的选择对象,比如东升庙矿业2013年在深交所中小板借壳上市、银基矿业于2014年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等,这些企业为内蒙古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内蒙古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笔者选择了在深市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四家中小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由于它们具备健康有活力的资产、优良的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良好的发展业绩等优势而走在了众多中小企业的前列,成为了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的榜样,因此,研究这四家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四家上市公司的上市时间在2010―2012年,因此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是2013―2015年。四家公司基本情况见表1。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分析
1.总体情况
本文选取的4家样本公司都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了披露(表2)。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载体
(1)董事会报告
从2013―2015年,董事会报告是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要场地,从董事会报告中可以大体了解到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框架和基本设置。选取的四家样本公司在董事会报告中都会首先介绍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会计政策与原则等,继而对本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方式、内部控制的基本设置以及本公司未来内部控制的设想作进一步介绍。
(2)公司治理结构
内部控制在企业发挥作用的首要条件是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要载体是公司的治理结构,它是否高效、系统、先进,决定了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在2013―2015年研究期间,四家样本公司无一例外地从公司治理结构谈到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有助于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到实施的政策和程序,而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样本公司在财务报告中都介绍了公司治理机制,内容包括治理结构的层次、薪酬计划、股权激励机制等,这样就对外披露了内部控制的实施主体、实施流程、风险评估、收益分配等具体信息。
(3)监事会报告
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在监事会报告的“监事会就有关事项发表独立意见”中专门设置“内部控制制度情况”披露相关意见。在分析的四家样本公司中,监事会对公司的内控制度信息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和指导。
(4)附件、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和审计机构审核报告
通过对四家公司财务报告的研究,四家样本公司都在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中对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作了进一步披露(表3),这也是报告使用者了解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以东宝公司2014年度为例,该公司在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中介绍了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方向以及目标和基本原则,紧接着进一步披露了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以及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在这一部分披露中,详细介绍了公司运营过程中各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货币资金管理制度、采购资料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销售管理制度、筹资与投资管理制度以及关联交易制度等。这部分详细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为大家揭开公司运营的面纱,使大家了解到公司运营这趟列车向前行驶的制度根基所在。同样的,公司在自评报告中对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及下年度的工作计划作出概述。
附件以及审计机构的审核报告对公司的内部控制涉及较少,一方面,源于审计报告大多出具无保留意见,这意味着公司的内部控制比较完善;另一方面,审计机构的审核报告如果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给出意见,就说明这家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可能存在严重问题,才会使得审计机构单独质疑公司的内部控制。
3.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组成要素
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一个完整且全面的系统,作为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要求的一部分,企业应当记录、测试和评估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
(1)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确定了公司的总体态度,是内部控制所有其他组成要素的基础。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以下要素:公司治理结构、组织架构、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对胜任能力的重视、治理层的参与程度、管理层的理念及经营风格、职责和权限的分配等。
从表4可以看出,样本公司对内部控制环境的信息披露还是比较全面的,涉及内容较多,在公司治理结构、组织架构以及职责分配和管理层的理念及经营风格方面都进行了披露,并且都有详细而清晰的阐述。而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对胜任能力的重视、治理层的参与程度这三个方面都没有做到全部披露,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此外,按照基本规范的要求,内部控制环境中应该披露的还有人力资源政策及程序、社会责任等。实际上,内部控制环境并不局限于某几个方面,而是泛指能推动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和推广落实的所有方面,因此,样本公司虽然涉及内容较多,但是应该更加全面、完整地对控制环境进行披露。
(2)风险评估
为了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公司必须制定目标和了解实现目标所面临的风险,这个过程就是风险评估。在这四家样本公司中,关于风险评估这一方面的缺失与漏洞显而易见。在三年的考察期中,没有一家样本公司在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中进行风险评估内容的介绍。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一系列政策和程序,为了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到实施,它涉及整个企业的所有层面,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会计系统控制、授权审批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样本公司都采取了一般性的、常规的控制措施,例如专职部门的设立,采购、生产、销售、核算方面的控制以及绩效控制等。尤其对会计系统的控制,在四家样本公司中,每一家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对会计核算手段、方法以及资金周转、企业经营等方面都进行了会计披露,都注明了核算方法以及资金流向等内部控制流程。事实上,目前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仍在以会计系统控制代替企业内部控制。可以说,会计系统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与核心。但是由于样本公司风险评估的缺失,而控制活动又具有一般普遍性,都是为了满足基本规范要求而设立的,因此使得控制活动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4)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要素是一系列信息确认、获取和交流的系统,它同时渗透在内部控制的其他组成要素中,样本公司都没有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也没有对包括保证信息安全的控制系统、授权交易的程序以及保管记录文件的系统等进行了解和关注,更没有对信息与沟通情况的评估。
(5)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用来评估公司内部控制工作质量以及内部控制有效性持续的过程。它包括持续监督、独立评估或定期监督、缺陷报告。样本公司对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以及有效性都有正面的描述和评价,而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没有涉及,也没有分析缺陷产生的性质和原因,更没有提出整改方案。
4.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
根据我国会计准则以及信息披露的有关政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内部控制实施情况;
(2)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内容、程序、方法等;
(3)内部控制责任主体的声明;
(4)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
(5)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及其认定情况;
(6)内部控制的“三性”,经济性、效果性、规范性。
从表5―表7看,样本公司对内部控制的框架进行了描述,对本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评价都是积极且正面的,极少涉及负面消息的评价;四家样本公司都对内部控制的“三性”进行了评价,但基本没有涉及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且四家样本公司都在财务报告中对下一年度公司内部控制提出了愿景和期许,但是没有一家公司制定下一年度具体的改进完善措施。
通过对四家内蒙古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年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2013―2015年这四家公司全部披露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说明随着我国市场环境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企业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意识不断增强,正在逐步改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状况,但是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对内部控制缺乏正确认识,信息披露自愿性较差;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全面,缺乏实质性内容;对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控制活动披露情况最好,而对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监事会的相关信息以及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缺陷等重要内容的披露却不完善,甚至没有。
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成因剖析
(一)中小企业整体发展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内部控制水平低
内蒙古具有明显的经济资源型特征,多数中小企业都是依托自然资源的优势,70%以上的中小企业还属于分散化经营,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缺乏专业化分工和协作;9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有色金属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煤炭开采等,规模小,产品档次偏低,精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更加缺乏持续创新能力。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没有根据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发展需要,将内部控制的建设和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等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中小企业严重短缺内部控制人才,管理理念落后,风险意识差
目前,内蒙古中小企业主要缺乏三类人才:一是具备丰富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高级管理人才;二是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熟练工、中高级技师;三是国际贸易人才。企业的内部控制涉及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等因素,专业性较强,此类人才的缺乏必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制定与执行。中小企业规模小,尤其在初创时期,体现出明显的家族制管理模式,优点较明显,但是在随后的扩大规模及发展壮大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较多弊端,尤其是缺乏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难以将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和企业发展联系起来,导致企业的发展出现起伏。
(三)缺乏适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小企业规模和产权性质的内部控制模式
我国的内部控制发展较多借鉴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控制框架和模式,且基本上都是适应于上市公司的,而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都不同于西方,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99%的企业又都是中小企业,这样就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内部控制模式,要将我国的国情特点和内部控制结合起来,考虑政府、文化、区域、市场等不同情况,才能制定出适合中小企业发展规模以及产权性质的内部控制模式。
四、基于风险管理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措施解析
通过对内蒙古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我国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及不足,如何推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加强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有效性监督等是今后需要关注和努力的方向。近几年中小企业的发展,包括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等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国家、政府、社会公众都在关心并且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那么,中小企业怎样才能实现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呢?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要建立适合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内部控制模式,避免内部控制的形式化、全能化、空洞化。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适应外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是其他组成要素的基础,应该包含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是内外部环境的集合。在对中小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时,不仅要关注企业的内部环境,比如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否包含有授权和责任的关键领域以及建立适当的报告流程,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与管理者之间的独立性、行为的适当性,人力资源的政策及程序的合理性等,还要更加关注和重视企业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要重视政府和社会文化对企业内控的实际影响,将企业的内部控制嵌入到社会结构之中。只有这样,内部控制的制定与实施才能去掉形式化的外衣,才能与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相适应。
内部控制环境是中小企业能够控制并加以影响的,因此,中小企业应该遵循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则,通过不断优化自己的内部控制环境,致力于提高企业的价值,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外部控制环境是相对较宏观的,各种环境因素和风险因素是不可控的,因此中小企业只能根据自身状况主动适应它,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强化风险评估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发展规模较小,内部控制水平较低,与之而来的就是抗风险能力弱,而它们又时时处在千变万化的风险当中,那么,如何在风险来临时具备抵御风险的能力,避免企业陷于不利境地呢?就是企业必须提高风险评估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所处的风险等级降低。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制定目标和了解实现目标所面临的风险,即设立目标、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只有先将目标确定下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目标确定的风险类别采取具体的措施管理风险。风险识别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包括对内外部环境中风险因素的识别,以及对重大风险的估计和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评估;在风险识别出来之后,根据重要程度确定应对风险的方法,进而实施风险控制。中小企业尤其要提高自身风险评估能力,建立常设的风险评估机构,提高其在企业中的地位,使它真正融入企业的管理之中。
(三)明确内控活动范围
内部控制活动是为了降低风险,有助于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到实施的政策和程序。它体现在整个企业的所有级别和职能部门中,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批准授权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业绩考核控制等。在企业的不同层面普遍执行控制活动,既确保了业务的贯彻执行,也使企业保持了实现目标的正确方向。中小企业在对内部控制活动进行设置时,应该明确“做什么”和“如何做”,将内部控制活动的范围进行细化,将整个企业都纳入内部控制的活动范畴,建立针对所有经营及财务活动的权限和权责分配以及报告关系和授权协议体系,争取做到问题的发现及解决在最快时间实现。
(四)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
在信息时代下,中小企业也在逐步实现经济活动的信息化。相关信息的识别、掌握、沟通能够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率,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中小企业应该构建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与顺畅的信息沟通系统,信息的传递与反馈能够顺利完成,这样整个企业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这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降低风险等级、控制风险因素的重要途径。
(五)构造良好的内部牵制和监督机制
内部控制经历了从内部牵制到监督的过程,它们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内部牵制和监督是管理层采用的一种用来评估公司内部控制工作质量的持续过程。有效的内部控制实施离不开科学的牵制和监督机制,包括在公司日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持续监督、管理层定期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的独立评估或定期监督以及向相关管理人员和董事会上报的内部控制缺陷报告。从中小企业自身角度来说,内部控制应以内部牵制和监督为核心,要将经营、财务领域设计和应用内部牵制和监督机制,尽可能落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同时还要借助外部监控主体的力量进行有效监督。此外,随着我国独立审计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逐步规范,独立审计服务中小企业管理已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 李军训,秦静,李少莉.基于战略目标导向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财会研究,2010(7):59-61.
[2] 李心合.内部控制研究的困惑与思考[J].会计研究,2013(6):54-61.
[3] 赵丽芳,祁祖仪.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经济后果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3(5):100-108.
[4] 王连英,闫龙,蒋鑫.内蒙古中小企业适应新常态转变方式谋发展[J/OL].正北方网http://northnews,2014.
[5] 孙文娟.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效果研究[J].会计之友,2012(29):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