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效思维方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效率的课堂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打造的,最重要的是老师的讲解质量和学生们的理解程度,这才是一堂高效课堂最重要的因素。老师在课堂上自己讲得投入了,津津有味,学生们还是很消极地坐在下面,更是与高效课堂无关了。所以说,在一个标准的高效课堂上,老师和同学的相互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要遵循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高效的课堂氛围。以下是针对如何才能打造出初中数学的高效率课堂所做出的讨论。
一、在高效课堂中应首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真正的高效课堂,老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高尚的教育素养。所以,以下几点是老师需要努力的地方:1.增强自身的教育水平初中数学不像其他的学科那么栩栩如生,这就要看一个老师怎样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引导学生喜欢上数学这个学科。一名专业基础特别扎实并且会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喜欢数学,同时还能让同学们在数学中自我探索,不仅能将课堂上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能提升对数学知识的喜爱。教师在传授给学生们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传授相关的技能,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并在生活中总结出规律。2.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仅仅有一个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不够的,老师的自身素养也是特别重要的,这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是不可缺少的东西。在高效课堂中,老师的自身素养有时会重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在学生们的心里,老师是示范者,课堂上能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懂得更多,学到更多更好的东西,而不是让学生们变成一个复制的机器,这样才可以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让学生们学得更灵活,不被动。
二、高效课堂中的提问是评价老师的一个亮点
1.学生在课堂的回答成了课堂必要高效教学少不了的是在课上老师对于同学们的提问,一个问题的提问需要老师把握一定的技巧,一个问题就可以体现出一位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的道德素养。高效课堂上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可以再一次地强调出本堂课的重点知识点,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这是高效课堂非常重要的一点。科学合理地提问学生,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问题的及时性、层次性和适量性。问题出给学生之后,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老师也要紧跟着回答的问题进行讲解。比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一部分时,老师给出了三个问题: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样的特点和意义?怎么样的四边形才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着什么样的特征?这些问题就体现出了层次性,学生在回答时,可以将自己思考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由来一步一步地表述出来,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知识点。又如,在讲到“勾股定理”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之前学到的类似的知识,也就是“三角形的特殊性”试着证明。老师在引导学生想到之前学的类似的知识点之后,就可以对学生们进行提问:如果将勾股定理运用到其他类型的三角形中,那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学生们在老师的提问下,会很快认识到勾股定理及其运用方式。这样的提问会更突显出老师的教育水平,也会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到知识,会显示出问题的层次性和递进性。2.高效课堂注重的是学生的心理活动高效课堂的准备是在课堂中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根据教学的状态灵活改变讲课的方式,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潜力,不断挖掘学生们的潜力,使得学生们学得更快更好,需要在课堂前设置好课堂的兴趣调动点。既然是课堂的主持人,老师就要担负起平等的责任,不断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让学生们时刻保持着一个积极的心态,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不断地有一种求知的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积极的心态,高效课堂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思考起来。比如:数学中“实数”这一章节,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个问题:“两个无理数的和是否一定是无理数?”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思考,并且让学生们自己确定了答案之后再站起来,绝大部分的学生的回答都一样,而且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答案,如与-、π与-π等,就在老师准备讲下一个问题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学生在举手,老师当场就愣住了,心里想着要不要叫这位同学起来回答,上课的时间是很宝贵的,会不会耽误大家的时间?老师做完了心理斗争之后还是让这位同学起来说了自己的答案:如果以a=1.414141414…b=1.323232323…,a与b都是无理数,但a+b=2.737373737…却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这位同学说的跟其他同学的完全不一样,证明了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一个问题。以上案例中,就是因为老师给了同学们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充足的发言机会,这才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想发,有了更多的方案,并且是一种很独立的想法,这才是高效课堂想要的结果。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这两句话启示老师们在平时的课堂教育中,一定要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们进行思考。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产生兴趣,这才是我们想要的高效课堂。需要不断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积极性和好奇心。学习相关知识发现自身的不足,老师们需要不断提高自我,提高课堂效率,老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跟同学们相处融洽,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这样。高效课堂不仅仅需要老师的随机应变,不断关注学生们的潜力,更要对学生们进行学习上的引导,培养学科的兴趣,要用心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取得学生们的喜爱。同时,对于同学们的心理要时刻关注,了解学生学习效率最佳的时间段,心灵上的感知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这才是标准的高效课堂。
三、高效课堂讲究的是教学方式
初中数学中,老师怎样才可以讲得栩栩如生,让学生们更感兴趣,这成了对老师的一个重要考验,如何在枯燥无味的课堂中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学得更快,可以有一个更高效的学习场所,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既然这样,老师就要创新课上教育方式,不同的方式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课堂的效率。例如:老师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的时候,老师可以把新旧知识结合到一块,在两者之间寻找关系。可以重点提醒学生们,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或者式子的时候,除了不等号的开口方向之外,其他都和一元一次方程是同样的解法。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们可以更快地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高效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是多媒体教学
社会科技的逐渐发展,相比以往的教学方式也有所改变,初中的数学得到了新的帮助,多媒体的教育方式在学校和社会得到了认可并且得到了推广,也体现出了现代教育的科学发展。老师要善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构建高效课堂。比如:在“圆形的认识初步”这一章的内容中,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同学们更深刻地认识圆形,在初步认识的时候就可以保证对于本章学习的兴趣。在这一章中,需要认识到四个思想内容:分类讨论、方程思想、圆形变换和化归思想。这四个内容可能会让学生们感到很陌生,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多媒体教学,把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等更形象、更立体地表现出来。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需要老师根据学生们的思维进行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复杂,老师也要提出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方案进行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质,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水平,这也是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一种课堂理念。
【参考文献】
[1]黄中明.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6,34(89):55-55.
[2]潘春红.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策略探究[J].…读书文摘:中,…2016,56(9):12-12.
关键词:六顶思考帽; 课堂节点; 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34-002
课堂教学,特别是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永恒话题。我们不妨回忆任意一次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每一次的教学,都是所有学生和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思维过程的集合。那么课堂效率的提高,笔者认为可以从个人思维模式的角度来思考如何提高每一个教学节点的效率,从而提高整堂课的课堂效率。
六顶思考帽是公认的描述思维模式的工具。六顶思考帽是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博士开发的一种思维模式,一个全面思考的问题模型。他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避免将时间浪费在互相争执上。强调的是“能够成为什么”,而非“本身什么”,是寻找一条向前发展的路,而不是争论谁对谁错。运用博诺的六顶思考的帽子,将会使混乱的思考变得清晰,使团体中无意义的争论变得集思广益的创造,使每个人变得富有创造性。
六顶思考的帽子指的是六种基本的思维功能,这六种功能可用六顶颜色的帽子来做比喻。白帽子:白色是中立而客观的,代表事实和资讯,处理信息的功能,白帽子是中性的事实与数据帽。红帽子:红帽子是情感的色彩,代表感觉、直觉和预感,红帽子是个形成观点和感觉的情感帽。黄帽子:黄色是顶乐观的帽子,代表与逻辑相符合的正面的观点,黄帽子是识别事物的积极因素的功能的乐观帽子。黑帽子:黑色是阴沉的颜色,意味着警示与批判,黑帽子是发现事物消极因素的谨慎帽。绿帽子:绿色是春天的色彩,是创意的颜色,绿帽子是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的创造力之帽。蓝帽子:蓝色是天空的颜色,笼罩四野,控制着事物的整个过程,蓝帽子是指挥其他帽子,管理整个思维进程的指挥帽。
六顶帽子的主要功能在于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个思维框架,在这个思维下按照特定的程序进行思考,从而极大的提高互动的效能,有助于学生快速形成统一的认识。
那么如何运用六顶思考帽来提高每一个教学节点的课堂效率呢?
一、蓝帽子思维主导的高效课堂
在课堂的进行中,扮演蓝帽思维的角色,一般是老师或指定的某个学生,引导整堂课按照既定的顺序进行,组织教学与讨论。
蓝色帽子意味着对思考过程的回顾和总结。它控制着思考过程。蓝色帽子就像是乐队的指挥一样。戴上其他五顶帽子,我们都是对事物本身进行思考,但是戴上蓝色帽子,我们则是对思考进行思考。
蓝色帽子包含以下几点:1.我们现在到了哪里?2.下一步是什么?3.思考的程序;4.总结;5.观察和评论。
戴上蓝色帽子的人会从思考过程中退出来,以便监督和观察整个思考过程。我们现在到了哪里?我们现在进行到什么地方?
问题焦点是什么?我们还要做什么?这些问题旨在明确我们此时此刻的思考是在做什么?我们是在漫无目的地闲逛呢,还是正在努力做什么呢?
在思考的过程中,还应随时运用“蓝色思考帽”,对思考的顺序进行调整和控制,甚至有时还要刹车。因为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会进入死胡同。所以,在整个思考过程中,应随时调换思考帽,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讨论。
在思考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参与思考的成员都可以戴上蓝色帽子并要求做出总结。“我们现在进行到哪里了?我们走得有多远?我们能总结一下吗?”这个总结可能给大家带来一种成就感,也可能会显示出到目前为止大家的思考仍毫无成果。总结还有助于澄清各个不同的看法。
案列说明:探究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后溶液中有哪些物质的教学片断。
【引入】展示石灰石跟稀盐酸混合反应后的残留液,学生板演反应的方程式(回答反应类型)。提问:反应结束了吗?你有没有想过残液的酸碱性怎样?酸碱度又如何?
【生】(投影)用蓝色石蕊试纸试验残液的酸碱性(结果试纸变红,呈酸性);用pH试纸测试酸碱度(结果pH约为2,说明强酸性)。
【讨论】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出主要有:(1)用NaOH溶液(2)用Na2CO3溶液(教师投影相应反应的方程式)。
通过蓝帽子为主导的思维,一步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模式来学习讨论,从而解决老师预设的各种问题,达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的。
二、相互理解的平行思维模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所折射的思维方式都可以归纳为六种思维方式中的一种。六顶帽子的思维方式为平行思维方式,可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率。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间对话更好。”
案列说明:一、探究钢铁生锈的条件
[问题发现]你知道吗?全世界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于年产量的十分之一,因此,防止金属腐蚀已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中的重大问题。
[提出假设](1)常温下,铁与_____发生反应生锈;
(2)常温下,铁与_____发生反应生锈;
(3)常温下,铁与_____、_____等物质发生反应生锈。
[实验设计]提前一星期设计准备铁的锈蚀条件的“活动与探究”。
[活动探究]取5枚洁净无锈的铁钉,分别放入5支试管中进行下面实验:
1.在试管1中加入稀硫酸或醋酸溶液,浸没铁钉后,倒去溶液。
2.在试管2中加入少量食盐溶液,使铁钉一半浸没在溶液里。
3.在试管3中把铁钉放在一团湿棉球上。
4.在试管4中注满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塞紧橡皮塞。
5.在试管5中加入少量干燥剂(生石灰),再放一团干棉球,把铁钉放在干棉球上,塞紧橡皮塞。
[讨论总结]通过探究发现,使铁制品发生锈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归纳小结]:
1.导致铁制品锈蚀的因素是:_____和_____等物质相互作用;
2.加速铁制品锈蚀的因素是:_____或者_____。
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不同思维的碰撞,以及师生间的交流对话,从而得出钢铁生锈的条件。
三、几种不同思维方式的重复和交替运用
学生的发言可以是白帽、红帽、黑帽、黄帽和绿帽思维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所有人都在同一个相互理解的平行思维方式中,共同思考一个问题,这种思维方式能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率。一堂课的进行,是所有诸多学生的发言讨论组成的。同学们在发言时,可以多次重复或交替运用六种思维方式来讨论同一问题,在讨论和思考问题时,没有特定的使用顺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例如我们在对某个事件或问题作评价时,可能会运用到的思维方式顺序为:黄帽――黑帽――蓝帽,即“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综合评价是什么”。
从思维工具――六顶帽子出发,研究的是如何提高整堂课的效率,提高单个教学节点的效率,从而对整堂课教学效率的提升,发挥了很大的基石作用。一堂课要发挥整体效率,那么,首先组成整节课的每个教学节点应该是符合整个教学的节拍的,是有效率的。六顶思考帽正是从提高单个教学节点的效率入手,来研究整堂课的效率提升。
在实践中,其实有很多人已经在运用六顶思考帽,只不过他们没有意识到或还没有及时总结出来罢了。同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滥用蓝色帽子,如果每隔几分钟就做一个蓝色帽子评论,很容易会打乱整堂课的教学秩序,所以,在使用蓝帽子时,要把握一个时机,这样才会使一节课既有很多闪光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注重对语文知识的传授,着重于对字词的讲解、课文的赏析,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标“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拓展延伸,提高思维的敏锐力
思维的敏锐力指的是学生善于察觉到事物的不同点,即发现生活中不寻常部分的能力,在学习中也可以指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师要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学生只有提高了思维的敏锐力,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学《赵州桥》时,很多学生都难以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这给学生理解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时,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介绍赵州桥的建造特点,并展示其他的桥,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出赵州桥独有的特点。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终于认识到了赵州桥的坚固与美观,体会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并提高他们思维的敏锐力。
二、精心设计,提高思维的流畅力
思维的流畅力主要指的是学生脑中产生概念的多少,即通过一个词语能联想出几个与之相近的单词,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还有利于学生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教师要精心设计训练,为学生创造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充分活跃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鼓励学生讲出更多《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学生讲述“火烧赤壁”“空城计”“三顾茅庐”等三国故事与大家分享,参与热情度很高,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见识,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与意义,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并且,教师为学生设计展示自我的平台,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其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出潜力,进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多维思考,提高思维的变通力
我们都知道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而思维的变通力主要指的就是学生思维的转换能力,即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思考,让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进而逐渐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能力。
大部分学生都误认为语文学习仅仅是一个读书识字的过程,不像数学那样复杂,需要一直动脑思考。其实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脑力活动的过程,不管是什么科目,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用心用脑去学习。我在教学《“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的做法与母亲的做法到底谁对谁错?”学生有着不同的观点,经过激烈的讨论与思考,学生得出结论:这两种做法无所谓谁对谁错,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对文章的主旨领悟得更加深刻,也培养了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变通能力。
四、,提高思维的独创力
和而不同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的原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会为学生灌输他们认为是正确的思想,这不仅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还会打击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学生已经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基本教学宗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例如,《找骆驼》这篇课文,很多学生都会得出老人观察仔细,应该向老人学习的结论,但是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角度,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提出更多的观点,像,商人不问缘由就随便冤枉老人,这种做法是没有道理的,我们要做一个讲道理的人等。通过不同思路的分析,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在同一件事情上他们就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遵循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不断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使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能力,为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国防教育;四位一体模式
引言
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中国得以长盛不衰的基础所在,培育并增强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主义情感是我国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有力保障,在高校中进行爱国主义的深化教育也由于大学生身份的特殊性而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意在通过对地方高校国防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梳理,分析存在的普遍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与学生工作实践提出“四位一体”国防教育模式,对其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国防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理论授课形式单一。地方高校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固定,学生接受程度较低,内容较为枯燥,且课堂互动不显著,学习效果不佳。同时,军事理论课程往往集中于大一阶段,忽视了国防教育的全线灌输,学生以应付考试的状态来应对所接收到的理论知识。
理论教师资源匮乏。地方高校军事理论专职教师往往在数量上偏少,不能充分满足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授课要求,任务较重。现代国防教育需要一批综合素质较高、掌握现代军事理论的同时又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的专职教师,而虽经过多年发展,军事理论师资队伍已越来越发展成熟,但从总体上看,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依然不能满足现有的要求。
重视程度略显欠缺。虽然在地方高校中进行国防教育很早就已在法律上得以确立,但在实际运作中,国防教育和军事理论课程的重要意义依然未被大学生甚至是高校所完全认可。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资源投入、师资建设等方面并未体现出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国防教育内容与形式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未达到同步开展,国防教育的内涵被形式化和简单化。
接收程度参差不齐。针对地方高校大学生所开展的以军事理论授课为基础的国防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所传输的内容和理论并未被大学生群体所吸收并掌握,军事知识无法有效传递的同时,国防意识的建设程度也值得商榷。
二、大学生国防教育“四位一体”模式探讨
针对大学生国防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结合国防教育的优秀理念和国内外理论研究,现提出大学生国防教育“四位一体”模式。
(一)课堂教学改革
推行小班授课。目前多档胤礁咝>事理论授课依然采取大班教学模式,上课人数多,针对这一问题,根据授课专题设计,分散人群,进行小班管理,最大程度提高授课质量与听课效率。同时,小班授课也利于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降低了管理难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激发主动行为。军事理论授课通常局限于“我讲你听”的单向授课模式,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不强,无法全神贯注并融人其中。结合课程特点设置“模拟联合国”、“模拟国际法庭”“军事直播间”等学生主导项目,将这些项目纳入课程考核体系,鼓励学生主动关注国防动态并查阅相关资料,并以此种方式认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二)第二课堂助推
开办国防前沿论坛。举办军事大讲堂,有别于专业授课,采取论坛讨论的形式,邀请校内外专业军事理论教师或专家,进行国防动态与周边形势的专题研讨。后期可以学生为主体召开主题论坛,以学生带动学生,以话题带动氛围,以讨论增长知识。增强国防知识的科普环节和重要国防知识的渗透环节。
增加实践环节。充分利用现有历史遗迹、名人典故、国防建设实体等载体,增强学生切身体会军事历史的演变以及国防建设在身边的概念。以切合实际的方式将学生带出课堂,走向国防实践,提升国防责任感,增强国防观念。
(三)媒体搭建平台
高校宣传平台是国家与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指引与导向的主要阵地,在引导大学生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包括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园纸媒、校园新媒体等。高校宣传平台是学习国防知识了解军事动态的有力平台,通过版块设置及频繁普及,能够有效的提升国防知识在高校中的认知程度。这种知识的输入有别于课程授课,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更容易吸引学生自发学习,同时,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宣传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如对这些特点加以有效利用,将会成为国防教育的一大利器。
(四)学生社团造势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课余活动组织,制度完善,活动新颖,符合需求的优秀学生社团具有极其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力。高校学生中不乏军事爱好者,充分利用学生群体中的这些积极群体,成立航模协会、军事爱好者协会等专业学生社团,配备专业老师进行社团活动的指导和国防知识的充实,重点培育一批军事爱好者中的骨干力量,依托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军事国防活动,在校园中塑造国防文化氛围,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借助学生社团的号召力在高校形成国防知识潜移默化,国防活动蔚然成风的良好局面,以新颖特别的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添国防教育的靓丽一笔。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模式 高校英语 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80-01
反思性教学指的是在反思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出的一套科学有效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表明,教与学是一个需要不断反思与调整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自己制定的教学计划、内容进行反思。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地反思如何修改教学计划以便满足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与需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必须要不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效果。在进行反思性教学时候,教师既要研究又必须要执行。想要更好地进行高效英语教学,教师就必须要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内容。
1 反思性教学极其特点
1.1 反思性教学具有目的性
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目的最终都是为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研究表明,反思性教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教学理论,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越能够反思,在某种程度上就越是好教师,针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人们对教育模式改革的需求也就越强烈,这也激励了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
1.2 反思性教学具有系统性
反思性教学是一个要求教师参与“教”与“学”的系统模式。教师想要更好地进行反思性教学,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体系,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能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实行反思性教学模式的教师不仅仅以教学结果来评价教学成绩,而是将其内在关联因素进行深度剖析,带着问题进行教学,这种时常探究问题形式教学方法能够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1.3 反思性教学具有创新性
反思性教学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形式,反思性教学是一种创新性教学活动。反思性教学是一种可以重复实验研究的教学形式。反思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是基于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一种办法,希望能够通过创新更好的完成教学。更好地诠释处于教学决策、技术层面的教学主题、目的方面的问题。教师在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时候,能够不断获得思考问题的机会,然后创造条件解决问题。
2 反思性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1 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反思性教学表现就是在教学中以及教学后的一种反思。教学中的反思说的是教师在授课时凭借自身的直觉、经验作出的一种教学决定;教学后反思说的是教师在课后进行的一种回顾。教师想要更好的进行教学反思,一个最有效办法就是记载教学日志,日志的内容可以是日常教学内容的回顾,也就是教学任务、内容、重难点问题等等,以及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的情况。另外还可以对教学计划、活动进行计划,课后对当堂课程的教学情况可以进行反思,分析学生在这节课程学习中学习积极性是否被调动,然后进行经验总结,为下一次教学计划实施提供更为权威客观的依据。所以,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记载教学日志的习惯。
2.2 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明确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还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教学模式。并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必须要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实施教学计划。教师必须要时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学生思维方式,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仅仅是“教”与“学”单项关系,应该建立良好的互助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3 反思性教学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启示
3.1 教师的知识必须具有引领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帮助学生更好进行学习,就必须要不断完善自身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反思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是否符合这种理念。另外,除了专业素养之外,教师的综合素养等等也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学生的特点等等,改变教学计划,真正发挥引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满足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2 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合理
为了能够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并将其实施,教师就必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活动的反思。例如:学生的角度、教与学关系的角度等等。这个反思的过程有利于教师不断优化教学形式,使课堂教学能够达到既定的效果。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反思可以在学生中或是学生与教师中设计、实践更好地教学活动;从教与学关系的角度进行反思活动可以帮助教师不断优化教学形式,突破原有的教学形式,使教师建立完善更好地教育方法,行之有效地解决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总而言之,在进行高校英语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3 课堂教学的方法必须要多样化
为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就必须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研究表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自己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认真进行反思,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调整教学方式,以便更好的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就高校英语教学来说,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以及课程要求标准等等制定相应地学习计划。并且,必须要尽可能多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课后辅导形式多样。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课本知识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等传播介质获得更多的教学方面的资源。教师也可以抽出时间多去听一听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向他们学习借鉴,不断累积相应的教学经验,以求提高教学质量。
4 结语
总之,反思性教学模式是现阶段最有效教学改革形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思维外显能力 提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90-01
1 算术法,分层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
第一层,会算法:会算法即要让学生们学会基本的计算方法,这里,基本的计算方法不单单是指九九乘法表和各种简单的公式,还要让学生探索其他精妙的计算方法,例如在让学生计算10*10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总结出先计算1*1,然后将被乘数和乘数从个位开始的所有0添加到1的后面,即可得到结果。通过算法讲述和简便算法的总结,教师就可以通可以进一步拓展,尝试让学生解决100*10,100*100,100*1000...等式子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步骤,并能以简短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思维的外显能力。
第二层,明算理:明算理即要让学生明白计算的原理。当然,小学数学基本上都是比较简单的,其计算原理归根结底还是基本的九九乘法表,因此,教师要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外显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练好基本功,将九九乘法表烂熟于心,当学生熟记了九九乘法表之后,第二步就是验证九九乘法表的正确性,也就是让学生求证,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以各种方法验证其正确性,最后将验证方法汇总整理到笔记本上,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不断的验证不同公式的正确性,就可以反复的让他们调用自己的思维外显能力,达到熟练掌握思维外显能力的层次。
第三层,加难度:小学生在会算法中感受到思维外显能力,进而又在明算理中熟练掌握思维外显能力,之后,就需要让学生不断练习,将算法和算理结合在一起,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算术题。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挑战自我极限,不断的激发自身潜能,就会在反复的演算中发现解题规律,总结解题思路,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学生对于思维外显能力的掌握会越来越熟练,直至达到习惯成自然的水平,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会习惯性的将思维外显能力运用到解题过程中。
总之,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算术题,是分层次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2 思维导图法,分步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
第一步,利用思维导图优化知识结构,并通过记笔记的形式,不断提高其思维外显能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需要关注的地方,思维外显能力作为其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作用很大。因此,教师要充分的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有意识的利用思维导图不断的引导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并以课堂笔记的形式让他们记录下自己的学习思路,长此以往,小学生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其思维外显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第二步,应用思维导图构建错题集,使其对思维外显能力的掌握由熟练过渡到习惯:古语云“温故而知新”,新时代下,思维导图在“温故”过程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使学生的复习效果更加明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属于自己的错题集,这样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学生整理e题的时间,还能将错题集以最精炼,最好记的形式落实到纸上,此过程就如同记笔记一样,可以将小学生的思路一遍一遍的具象化,让小学生在不断重复中熟练的掌握思维外显能力。
第三步,利用思维导图突出学习重难点,使其对思维外显能力的掌握由习惯过渡到自然:教学重难点的特点往往是难以理解的或是难以记忆的,此时,如果小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突出重难点,不仅可以深化其对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更会在理解和记忆的曲折过程中不断的产生新的思维方式,就能不断的利用思维外显能力将思维具象化,最终,小学生不仅掌握了重难点,更能进一步深化其思维外显能力,由习惯而成自然,真正的将思维外显能力融合到自己的数学学习中。
通过利用各种形式的思维导图解决实际问题,可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思维的具象化效果,配合随堂笔记,可以在短时间建立起学生的具象化思维,极大的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外显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合理的利用的各种方法,就一定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具象化思维,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中心,自己则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主动的引导他们的具象化思维,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为他们抽象性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所承担的教学责任和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大,广大教学教师应发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伟大精神,积极寻求各种有效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特征;优化
DOI:10.15938/ki.iper.2016.03.022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3-0097-04
不仅“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是“历史的产物”[1],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会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质。网络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人类一般思维方式在网络时代的独特表达。高校辅导员身处网络社会,在运用网络技术开展学生事务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也会受到网络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优化高校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对于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提升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一、高校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及其特征
高校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是相对于传统思维方式而言的。传统思维方式是辅导员在现实校园学生事务管理中所形成的具有现实性、收敛性、封闭性等典型特征的一种思维方式。网络思维方式不同于传统思维方式,它是辅导员作为思维主体在网络技术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接受、理解、反映、加工思维对象的思维结构模式。思维主体、思维对象、思维方法是构成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思维主体是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及稳定思维结构的人,思维对象是能被思维主体识别的客观事物,思维方法是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进行加工制作的手段或办法。与传统思维方式相比,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体现出了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虚拟性
传统思维方式植根于现实性,是指向现实社会的思维方式。而网络思维方式却是一种虚拟性的思维方式,它可以把思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的现实性与人脑中的非现实的可能性(甚至不可能的可能性)都融会入一个共同的虚拟时空中,[2]并对这些事物进行各种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组合,演绎着人类思维如何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在网络时代的学生事务管理中,这种虚拟性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辅导员再现许多学生事务管理中没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加准确、细致地分析各种情况和问题,从而提高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预见性。
2.发散性
传统的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收敛性特征,这种思维方式习惯于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细节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逐步引导到一个条理化的逻辑序列中去,从而得出一个合乎规范的结论,其过程缺少创新性。而网络是建立在拓扑结构基础上的,其发散性的传播方式也在辅导员的思维方式上打上了烙印。它使得辅导员在处理网络时代的学生事务时,不再固守过去那种收敛性的思维方式,而是灵活采用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时会沿着多个不同的方向向外扩展,从而产生多种可能性的解决方案。
3.共享性
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由于技术、利益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共享性思维较为欠缺,信息资源往往处于零散、割裂的状态。而网络世界的信息资源,是人类智慧的共同创造物,产权分配显然不是理性选择,共享才是最佳途径。具体到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来说,一些辅导员通过博客、QQ群、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突破学校和地域的限制,相互交流工作经验,主动上传对开展学生事务管理有帮助的各类资料,及时回答辅导员同行以及学生的网络提问,为他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这些都是思维方式共享性的生动体现。
4.超越性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程度就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3]这个论断表明了人的实践方式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网络时代的学生事务管理实践超越了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物质时空的限制,使得辅导员的思维方式具备了超越性的特征。一些辅导员敢于在思维方式上打破原有定势和偏见,对学生事务管理进行重新思考,提出了许多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举措,有力地促进了网络时代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优化高校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的基本要求
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并定型化,就在其思想观念中表现为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观念体系和思维逻辑系统等,成为辅导员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内在机制的重要内容,规范着辅导员的各类行为。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环境的变化,需要进一步优化辅导员的网络思维方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有辩证思维意识,掌握辩证思维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要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问题。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世界已经连接为一个“地球村”,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愈加紧密,如果辅导员还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去处理学生事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定会举步为艰。因此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需求,学会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去认识学生事务管理问题。首先,要科学认识思想教育、班级管理、勤工助学、就业指导等诸多常规学生事务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深刻了解学生事务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管理策略。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事务管理。学生事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辅导员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项工作,始终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同步前进,提高自身学生事务管理水平。再次,要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分析学生事务管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既要看到积极的影响,也要看到消极的影响;既要看到存在的机遇,也要看到蕴含的挑战。
2.要有系统思维意识,掌握系统思维方法
网络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校园中学院之间、专业之间、班级之间的隔阂,把整个校园连接为一个“网络共同体”。工作在网络环境中的辅导员,必须要掌握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要求辅导员在处理学生事务管理问题时要树立起从整体出发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把整体看成是由部分构成的但在性质和功能上却又具备了全新特征的复合体,即整体不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应大于部分之和。系统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方式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变。系统论创始人冯・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曾经指出,现代技术和社会已变得十分复杂,传统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我们被迫在一切知识领域中运用‘整体’或‘系统’概念来处理复杂性问题。这就意味着科学思维基本方向的转变”。[4]系统的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将会使得辅导员在处理各类复杂的学生事务管理问题时能够保持大局意识,着眼长远。工作时能够区分层次,既有总体目标,也有具体的任务分解。系统的思维方式还将会使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更加注意团队合作,更加注意协调校内各种管理资源,更加注意协同创新,实现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3.要有精准思维意识,掌握精准思维方法
精准思维是一种务实性的思维方式,它强调精细和准确,要求辅导员能够在具体的细节问题上解决问题,反对大而化之地开展工作。一向重视精准化做事方法,他指出:“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5]这为辅导员开展网络时代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即日常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要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更加关注细节,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对学生进行辅导前,辅导员应牢固树立精准思维意识,把精准作为工作理念,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知道学生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关心什么,[6]在此基础上拟定精细化的辅导方案。开展工作时应注意运用精准的思维方法,遇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每一个细节处坚持标准、严格程序。要重视“思想咨商”技术的运用,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帮助学生消解思想症结、去除精神痛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7]
三、优化高校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的五个策略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思维方式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将会越发凸显,成为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思维方式。为了进一步优化高校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当前要逐步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1.由封闭型思维方式转向开放型思维方式
过去由于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局限,辅导员的开放意识不浓,思维方式封闭性较强。开展学生事物管理工作时往往把自己局限于本院、本校的范围,较少考虑到校外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变化。网络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社会的时空界限,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这种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下,人们必须要树立起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开放型的思维方式,如此才能不断吸收和消化外界信息,产生新的想法和观点,以求生存和发展。辅导员从封闭型思维方式转向开放型思维方式,关键是要打破封闭的思维定势,增加思维的广阔性。开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时不仅要看看本班级、本专业、本学院,还要看看其他的班级、专业和学院;不仅要看看本校的学生事务管理,还要看看国内其它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不仅要看到国内,还要看到国外。不仅要看到过去和现在,还要展望未来。从各种对比分析中寻找差距,不断在思想上推陈出新。此外,还要注意把思维中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起来,改变一切从书本经典理论出发,单纯进行演绎的方法,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陈旧的框架内。要敢于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新理论、新方法,不断丰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由静态型思维方式转向动态型思维方式
静态型思维方式习惯于用静止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容易使人思想僵化,不思进取,在实际工作中不唯上就唯书,往往导致因循守旧。动态型思维方式的出发点是变化。它要求在思维过程中,对思维进行动态的调节和控制,因为,一切事物及其内部要素都处在运动之中,因而思维的目标、方向和程序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它必须紧跟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作出自己相应的反应。动态思维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根据思维的目标一边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一边能动地调整思维方法,实现理想的思维结果。在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只有敢于突破旧的思维定势,以动态型思维方式开分析和处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才有可能取得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成效。因此,在网络技术发展和学生事务管事实践的需求下,辅导员思维方式实现由静态型向动态型的转变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3.由趋同型思维方式转向求异型思维方式
趋同型思维方式是思维方式趋向一致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的缺陷在于人云亦云,缺少独创性的见解,不利于辅导员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求异型思维方式是与趋同型思维方式相对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认识活动过程中关注事物间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现象和本质的不一致性。要求辅导员能够在相似的学生事务管理中寻找不同点,敢于提出新问题,新见解,不断探寻学生事务管理的客观规律。如果辅导员对网络技术不熟练,没有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前瞻意识,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只是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步步趋同,就不能搞好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更谈不上开拓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新局面了。因此,辅导员在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求异型思维方式。当面对学生事务管理中的疑难问题时,要善于运用求异型思维方式,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开拓思维空间,并特别注重从反向进行非常规思考,通过分析、比较、推理,从事物存在的不同方面提出新的问题,指出新的可能性,或者从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提出多钟解决方案,从而更加深入地把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规律。
4.由单向型思维方式转向多向型思维方式
单向型思维方式只有一个思维指向,一个思维视角和一个评价体系,从而只形成一种思维结果,这种思维方式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的表现就是单一化、一刀切,辅导员对不同性别、性格、家庭出身的学生只会从一个角度、一种方法去进行观察和分析,因而难以真正地了解学生,难以有效地开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辅导员所处的网络环境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每天都有许多新问题、新事物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必须要摆脱单向型思维方式的影响,树立起多向型思维方式,从不同方向、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寻求事物之间的多因果联系,以完整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总之,单向型思维方式使人因循守旧,而多向型思维方式反对处理问题上的一刀切,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用多种方法去认识事物,用多种标准去评价事物,用多种手段去处理问题,因而能激发辅导员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5.由保守型思维方式转向创新型思维方式
保守型思维方式是一种只有继承、模仿没有创新的思维方式,习惯于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喜欢用旧概念去揭示变化世界的新现象,不敢尝试,不敢冒险,所以常常会葬送大好的创造机会。创新型思维方式是与保守型思维方式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以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为基础,对事物进行大胆的分析、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创新是人类的本性,同时也是推动网络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美国学者迈克尔・海姆(Michael Heim)曾从客观角度进行了评价,网络虚拟世界“应当激发想象力,而不是去重复世界。但反思应该是哲学式的,而非重复式的。”[8]另一位美国学者迈克尔・沙利文・特雷纳(Michael Sullivan-Trainor)则从主观角度进行了评价,在虚拟世界, “我们所需要去从事的是集中力量按我们的要求塑造现实。”[9]网络虚拟空间中的现实实际上是思维物化的结果。在高校日常学生事务管理中,网络的发展使得高校校园变成“电子社区”,学生在多方面的横向交往中,“关系”日益增多,问题也相应增多。辅导员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运用创新性思维才能完成。因此,辅导员要在日常学生事务管理中努力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逐步实现由保守型思维方式向创新型思维方式转变。
总之,一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必须要与那个时代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网络思维方式的形成是与网络时代的到来密切相关的。网络时代的每一次重大技术突破,在给社会历史带来进步的同时,必然也会对人类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高校辅导员应当深入地探讨这种影响,不断地优化自身的网络思维方式,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变化,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329.
[2]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网络时代人类存在方式的变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75-276.
[4] [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M].林康义,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2.
[5] 王香平.踏石留印 抓铁有痕――党的十以来党风建设新思路解读[N].中国青年报,2015-06-29(2).
[6] 曲长海.服务理念下高校学生工作转型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3):101.
[7] 王习胜.“思想咨商”及其中国式问题论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13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1979年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以来,各地在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开好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好经验、好做法,对更好地体现人民民主,推进法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看,还存在着一些亟需改进的问题。一是计划性有待进一步增强。有的是全年无计划,或者计划执行差,没按计划办,每到要开常委会会议了,才由办公室收集需要上会的议题,然后汇总经主任会研究,提交常委会审议,这方面较为突出的就是人事任免等,经常是要开会了,有关部门才提交人大常委会;有的地方,人大常委会议题安排随机性较大,常委会的领导同志或专工委提出要听“一府两院”某个部门或某个方面情况汇报,就临时匆忙地决定列入会议议程;有的人大常委会不考虑工作的实际需要,简单提出一届内把政府组成部门都要评议完或者都要听一次专项工作报告,导致排队轮流听取政府部门工作汇报或评议,量大面广,准备不充分,搞形式、走程序等问题。二是审议质量有待提高。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议题时,有时由于准备不足,情况不熟,要么不发言或者发言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有的从党政部门过来的常委会组成人员习惯性地作经验发言,大多讲的是过去怎么做的,现在又如何等等,与议题扣得不紧;有的各界人士兼职的组成人员,对议题提出的意见不多,即使发言,也是表态性的较多;还有一些没有担任过领导职务的组成人员不敢大胆发言,生怕说得不对,生怕说错了,更不敢发表不同意见;个别地方的少数常委会组成人员还有包揽会议发言,甚至还有会议主持人“一锤定音”、大家附议的现象。同时,对审议发言缺乏采纳机制,什么意见采纳,什么意见不采纳,哪些人说的意见采纳,哪些人说的意见不采纳,没有明确程序和规定,并且不少地方决定权在相关工作人员手中,工作人员认为该采纳就采纳,工作人员觉得不该采纳,就不采纳,这样就产生委员的权力没有工作人员大,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的问题。三是跟踪落实有待加强。多数地方对开好会议比较重视,对会议决定的落实还有差距,重形式、轻内容,走程序、轻实效,会完就了的现象时有发生。
如何开好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提高会议质量和实效,应当重点把好“三关”。
首先,是会议准备关。主要是四个准备。一是思想准备。要明确开好人大常委会会议的指导思想。要增强党的意识,强化党的观念,重大事项、重要议题及时向当地党委请示报告,争取地方党委的重视和支持;要增强民主意识,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集思广益;要增强法制意识,坚持依法按程序行使职权,注重会议质量和实效。二是议题准备。议题是会议的中心。每次常委会会议都要抓住一些重大和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并督促解决,这样才能发挥权力机关的作用。选定议题要注意必须是人大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问题,是本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大事项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广大群众普遍关心和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是经过工作努力能够解决的重大问题。确定议题,要根据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通盘考虑,提出议题计划,最好是排到每一次常委会会议。每次常委会会议前(一般是2个月前),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部分调整议题计划,将一些急需的重大议题列入会议议题,切忌临时动议。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在本次常委会例会结束时,将下一次例会建议议题印发给组成人员和“一府两院”,以便早作准备。选定议题要“少而精”,突出重点,不可面面俱到,每次常委会会议最好有一个中心议题,并把这个议题议深议透。三是工作准备。根据常委会会议议题,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有重点地开展视察、调查和检查活动,使组成人员了解和掌握第一手典型材料,在审议议题时提出有数据、有分析、有分量的意见、建议,保证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切实可行。四是服务准备。人大机关要为常委会会议做好服务工作。要及时向委员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包括传达中央和地方有关文件、重要会议精神,提供综合情况、信息、资料,以及组织座谈会、知识讲座等。要尽可能提前将相关报告等材料送常委会组成人员参阅,以便准备审议发言。
其次,是议事决策关。能否充分发扬民主,使组成人员在常委会会议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是提高常委会会议质量的关键。要调动组成人员在常委会会议上充分发表意见的积极性,需要创造一种民主氛围,同时,也要有其他的条件。要为组成人员审议议题提供多方面的参阅材料,以便于组成人员了解全面情况进行审议。要科学安排会议审议时间,确保组成人员有较充裕的时间发表意见和建议。要根据需要,适时安排联组会议,让组成人员之间交流看法,以便统一认识。对审议中涉及的重大问题,或者情况不够清楚,不便决策的,根据委员提议,对“一府两院”开展询问或质询。对常委会会议上有争议的事项或者议题中的个别条文,可以组织讨论或者辩论,也可以对个别条款实行单项表决。要建立审议意见采纳机制,对于组成人员在会议上对有关决议、决定的意见,该吸收的要吸收,不能吸收的要说明理由,切实尊重组成人员的民利。要充分保障组成人员表决权。对于一般性的表决可以采取鼓掌通过或举手表决的方式。但对于重大决定、干部任免等则必须采取无记名投票或按电子表决器的方式进行。对常委会会议审议的地方性法规,除比较单一、内容简单、没有分歧意见的一次通过外,一般都要采取两次例会审议通过,意见较大的,还可采取三次例会审议通过,以便反复征求意见,使法规更加完善。
【关键词】房地产;营销;人才培养策略
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这主要是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对优越生活的追求是分不开的。总体来说,我国房地产业得到了蓬勃地发展,对于某些经营理念欠妥的房地产公司,仍然会出现推出楼盘发生大量积压的现象。笔者认为,这主要是与房地产公司营销人才的素质是分不开的。即当前应该如何加强房地产营销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主要以此为主要线索,提出了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加强房地产营销人才素质的培养。
一、当前时期下高职房地产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房地产营销专业人才非常紧俏,就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与房地产业发展相吻合的高层次以及实践能力较强的房地产营销人才。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却存在着某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教学理论不能很好地与房地产营销实践相吻合。对于房地产营销,它需要学生在掌握本领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能够具有非常强的营销实践方面的沟通能力。然而,据笔者的经验和观察可知,高职院校的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仍旧是过于强调该领域的一些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进行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学生们所获得的仅仅是理论知识,而对实践十分缺乏,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无法得到培养。
2.缺乏在房地产公司进行实习的机会。根据当前我国的职场的发展不难看出,我国职场正在朝着两个极端的方向而发展,即一方面用人单位是求贤若渴,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却存在找工作难的问题。房地产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均对实习机会抱有一定的期望,却事与愿违,学校组织学生的实习机会非常少,这就使得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较差,专业的实际技能亟待加强。
3.团队协作的能力不够强。对于房地产营销而言,对人才的首要要求就是一定要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在房地产实际营销过程中,如果一个人单干是永远也不能完成得很好。但是,这反映在实际生活之中,由于每位学生的个性有较大的差异,而且学生的个性也十分之强,那么这就导致了在工作上很难融入至一个团队之中,从而这就引发了学生个人的团队精神不足。笔者认为,若要能够与现代房地产营销的发展步伐相吻合,那么就要求学生能够对综合性的知识加以学习,尤其是对团队协作精神方面的历练。
二、高职房地产营销人才素质培养的对策及实施
1.职业技能素质。它是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包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并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一般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准);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等。其衡量尺度一般遵从国家制定的相关职业标准。具备这一层次的能力,可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在既定的工作岗位上胜任工作,也使毕业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相应岗位时能顺利就业。这一素质的培养,目前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许多院校正在积极探索改进办法,如:进行校本教材的建设、实施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建立实训基地、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进行名师工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开展教师培训等。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在校园环境里努力营造职业教育氛围也应是培养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2.职场应变素质。对于即将走出校门而进入房地产企业进行工作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外面的工作环境由于与学校的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这就导致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很快地对工作环境进行适应,在实际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主要让其深入房地产公司,了解和总结这些公司的企业文化、营销战略等,而且还要对当地的人文环境进行一定的熟悉和了解。职场应变素质就是指高技能型人才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变化的能力。它包括: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这一素质的培养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技能之后开始。要着重把握三个内容:一是教会学生及时捕捉相关的职场信息,并学会分析、判断它们对职场的影响。如该职业市场的需求与变化趋势、该行业发展的动态,以及其他间接因素对职场的影响(包括房地产发展方向、房地产产品结构的变化、消费观念的变迁等)。二是注意工作环境与工作方式的变化。如房地产营销工作后期,它要求各岗位人员工作时要以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并采用灵活的工作方法。职员要能有效地交流沟通、进行自我管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三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形成跨专业、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结构。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综合性的职业科目,并保证学科知识的前沿化,使学生能及时跟上时代的变化与要求。
3.实际应用素质。在高职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实际教学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实际教学的一个难题。如何培养并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素质,需要做到:要加强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素质,其实最主要就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校的学习毕竟是有限的,要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在校期间就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应社会的需求及时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
4.专业创新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素质,其内涵主要包括: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缺陷,不断找出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的能力,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其创新的各种要求的能力。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使高技能型人才在职业生涯中工作能力得到更大提升,并把握创业的机会,实现由单纯谋职到自身事业获得发展的重大转折。高职院校在实施这一素质的培养时可以以短期专门培训和在教学中贯穿创新能力培养为常规教育形式,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并普及相关知识、技巧为辅助手段。在实施这一教育时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校方要想办法保障教育及有关活动所需的资金、场所和时间。二是要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要对教师进行有关培训,并要求教师带头示范,同时指导学生。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将创新能力的高低列入教师及学生的有关评价指标中。从总体上说,就是要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条件,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发挥环境影响人的作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和实践中不断提高其创新素质。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时期下对于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应该积极地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职场。针对当前时期下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知,应该从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及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以培养。
参 考 文 献
[1]王效东.营销人才素质培养的新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10)
[2]何军东.高校营销人才培养模型研究[J].企业导报.2009(10):182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高思维水平;新课改;有效方法
每一个阶段的学生思维特点有所不同,因而教师要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小学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如果教师将关注焦点集中在“教”,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那么学生很难在数学学习中突破自我。对于小学低阶段的学生,思维以形象直观为主;而中高阶段则慢慢过渡到抽象思维,需要教师引导。为此,教师要结合各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有意识地发展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水平。
一、鼓励学生猜想,培养学生思维意识
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数学学习,少不了一定的推理与猜想,通过推理与猜想,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主动猜想,从而在猜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开放的环境,让学生将自己的猜想发表出来。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以猜想的方式发展学生思维,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引出“圆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并未直接引出计算公式,而是抛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师: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圆的面积到底与什么有关系?由此,学生开始主动猜想。有学生猜想“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有学生猜想“圆的面积与直径有关”……学生各自说着自己的猜想。在学生猜想后,教师没有直接判断对与错,而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猜想进行下一步学习,即操作验证,最后在讨论归纳。如此一来,教师真正地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数学学习过程,从而得到提高。可见,给予学生猜想的机会,学生得以参与数学课堂,思维也在不断地转动,这对于学生思维意识、思维水平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二、精设课堂提问,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高速时机。一般而言,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运用课堂提问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而问题引导便是其中有效的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要经过多方考虑,即考虑问题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价值、问题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问题的难度等等。利用问题牵引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思路更加清晰,思维发展得更快。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平行垂直》这一课时,教师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本节课主要是学习平行与垂直的相关知识。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如:什么是平行?平行具有什么特点?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现象,你能够举出实例吗?同理,在引出“垂直”的知识时,教师也可以设计系列问题,由浅入深,带动学生思维发展。在教学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现平行与垂直的图形,增强学生的直观感。问题一般都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但是无效的问题教师尽量不要设计,以免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能够让学生感兴趣,也能够牵引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三、巧设开放活动,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小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因而以“标准”束缚学生的思维往往不可取。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要摒弃传统“封闭”的观念,转变数学教学,慢慢过渡到“开放”,从而真正打造利用学生思维水平提高的学习环境。其中,教师可以结合数学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巧设开放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思维,最大化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轴对称》这一课时,教师遵循开放选择,设计动手活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开放活动的设计是在学生了解了轴对称的相关知识后,如什么是轴对称,轴对称有什么特点等,旨在深化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从而带领学生从理论过渡到实践。教师设计的活动是;请同学们结合轴对称相关知识,自主设计轴对称图形。为了驱动学生创新,教师增设评比环节,设计各类奖项,如最佳创意奖、最具人气奖等。由此,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设计不同图案的轴对称图形。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的不仅要发挥思维,还需要将轴对称知识融合到作品中。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得知,对于开放性的活动,学生非常喜欢,因为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可以得到发挥的机会。
总而言之,思维的发展与提高并非短时间内能够实现。小学生的思维在不同的阶段其发展特点也有所不一样,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也越来越难,因而思维发展也要跟上。作为数学教师,既要注重教学生数学知识,也要注重在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维,从而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得以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保伟.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小学教学参考,2013(32).
关键词:校园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
一、校园新媒体在大学校园中的现状及影响
校园新媒体是一个能够全方位展现高校独有的性格、气质的窗口。不同于过去通过传播方式,校园新媒体能够将抽象的精神和思想通过这种形式具象化更让大学生所接受。例如,青岛理工大学六十周年校庆之际,在微博上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引发了众多学子的参与,实现了网上、网下联动的结合。
二、校园新媒体在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双重性
1.校园新媒体在高校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成熟的校园新媒体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引导、生活交流和娱乐审美的作用。在以往,向学生传达信息或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往往通过开会、作报告等传统的方式实现,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感觉枯燥,也使得思想教育、素质教育以及政治教育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当下校园网、校园BBS、微信、微博以及各种手机终端的灵活使用,以及主题内容和形式上的多变,使得原本感觉枯燥的政治精神思想等具象化,令年轻的大学生们的好奇心理得到满足,又能够很好地与同学们进行互动,从而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2.目前校园新媒体存在的弊端
尚待成熟的校园新媒体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带来新的冲击。微博、人人网、QQ聊天工具、网游以及论坛中往往存在一些不良信息,这样复杂的环境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以及素质教育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由于校园新媒体的互动、开放和自由,很多平台向大学生宣扬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不文明的言论,而世界观、价值观未成熟的青年学生容易受到网上相异思想的冲击和影响。这不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很大困难,更对大学生人格素质培养树立了障碍。
三、如何加强校园新媒体建设
1.将校园新媒体和传统校园媒体相结合
一方面,校园新媒体是现代化的必然产物,是媒体不断发展深入到高校的结果;另一方面,校园新媒体不是作为传统校园媒体的对立物出现的。二者的关系应该基本定位为合作和互补关系,校园新媒体在正确的引导下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只看到新媒体的负面影响,又不能因新媒体给我们带来的便利而否认新媒体带来的冲击。我们必须将新老媒体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发挥新老校园媒体在思想、素质、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2.主动占领尚未成熟的新媒体领地,正确引导大学生
我们要引导学生使用新媒体而不是被学生引导。校园新媒体以其开放性、匿名性和参与性让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和发展,尤其是诸如微博、人人网、贴吧等这些双向互动性非常强的新媒体,更要把握主要方向,抵制不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的言论等影响学生“三观”以及学校稳定,坚持正面灌输和恰当地引导。
校园内可以建立专门的站点或者部门,让专门的富有经验的人员或老师管理自己负责的新媒体,时常监管校园新媒体所涉及的言论和内容,及时清理不恰当的内容以及不文明的言论,积极维护校园新媒体的正能量。
四、结论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15-02
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步伐加快,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直接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因此创业成为缓解或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教育部[1]于2010年5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开始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教育的不足不但会抹杀大学生的个性,还会造成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需求[2]。经过5年多探索和实践,学校已基本建立了“创业环境”、“创业教育”、“创业模拟”、“创业实践”四位一体,以提升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基地”,成立“大学生就业创业讲师团”,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等5项举措,建立了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学校于2012年被评为首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一、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培养创业思维
1.以创业学院为基地,打造创业“硬”环境。2012年学校建立了武汉市高校中首家“创业学院”,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创业学院办公活动用房占地面积13340平方米,项目“孵化”面积15000余平方米,为100多个学生创业团队提供植物园、东区体育场、细胞工程实验中心、商业步行街和校办企业新广厦建筑公司、风华园林公司、纯净水厂等一批实训基地。
2.完善政策支持,构建创新创业文化“软”环境。成立“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咨询、孵化场地、创业策划、开业咨询指导、创业培训、市场开拓等各项服务;启动“百名小老板培育工程”,先后斥资300万元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采取无抵押、无担保、无利息诚信借款方式或风投参股方式,引导、扶持大学生创业;每年评选“创业之星”。
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1.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从2010年开始,学校将创新创业系列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面对大一新生开展普及型创新创业教育,自编《大学生创业教育十二讲》教材并开设相应课程,大二阶段,根据有创业意愿同学的要求,进行创业素质、创业能力的专题创业教育与训练,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往届毕业后创业成功同学返校作专题报告,邀请著名企业家来学校举办创业报告会等,大三、大四阶段,对明显有创业意愿的同学,学校重点实施“百名小老板培训工程”,开展一系列创新创业模拟和创业实践活动,为毕业后创业做多方面的准备。整个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呈现倒“金字塔”模式。
2.打造多层次、复合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教育体系运转的坚实基础,为了让学生在道德修养、专业知识、创业知识上获得全面教育,学校打造了一批多层次、复合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了克服以往创新创业课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弱势,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讲师团”,先后聘请了60多名企业老总、人力资源部经理担任讲师团的老师,不定期来校为大学生作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方面的讲座、培训。
3.以“三大抓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实验课程为抓手,支撑动态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学校省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类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动学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以实习实训基地为抓手,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把“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了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校与九州通医药集团共建的实习基地被评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以综合实践教学周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于2004年开始实施综合实践周活动,作为实践教学必修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八年来,学生参与人数达10万余人次,受表彰的同学达5千余人次,学校还专门编写出版了《大学生综合实践教程》,结集出版了《大学生“综合实践周”优秀报告集》。2009年,该课程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4.丰富第二课堂,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学校积极打造学生第二课堂,通过专业、文化、科技、体育类社团及青年志愿者组织,开展学科技能竞赛、科学研究、劳动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已相继建成求索书院、自强书院,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以综合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爱好,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作品创作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近五年,学校学生参加国家和省、市各类学科技能竞赛活动,多次获奖。
三、开展多样化的创业模拟,学生提前感受创业
1.举办“创新杯”科技创业挑战赛。2009年开始举办,迄今已经举办了5届,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践,以科技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
2.大学生创业优质项目推介会。2010年启动,学校组织大学生在讲台上畅谈自己的创业计划,由各大中型企业董事长、经理等组成的“创业讲师团”客座教授们,对创业项目进行了精彩点评,以帮助同学们在创业路上走得更好更稳。
3.“晨光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2010年开始举办,使学生不仅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学到更多的是市场运作的知识和团结合作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
4.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作为校园精品文化活动之一,该项目已经举办了8届,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树立职业生涯设计理念,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激发自我潜能,拓展自身素质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提供创业场所和创业基金,鼓励创业实践
学校斥资300多万成立创业基金,通过校内创业项目的形式,免费为学生提供办公场地及宽带网络、电话等相关设施,学校接待中心山水轩茶吧、图书馆茶座、文化超市等,均是“零成本”提供给学生,供有创业愿望的在校大学生轮流、分批参与创业实践。
五、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效
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良好成效,先后受到CCTV、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数十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如中央电视台――校友宋雄获全国“社区残疾人就业指导服务之星”荣誉称号;中国教育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造就一批“小老板”,等等;多家高校慕名前来我校参观取经。近年来涌现了大批国家、省市级的创业之星。迄今为止,先后有300余名在校学生在校内创业,多名毕业生成功创业,其中身价过千万、纳税达百万以上的毕业生有20多个,如先后获得全国“社区残疾人就业服务之星”、“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百名青年创业榜样”的宋雄,扎根农村,开展立体养殖,带动一方致富的李海兵;成立综合性医药批发企业,带动200余大学生就业的杨亚章等。下一步学校将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在校办企业“长河农业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全方位开放,组建校内综合创业园区;完善风投资金制度,在校生多项目资助、低门槛申请,延长毕业生申请的资助时间和资助力度,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创业教育模式,做到创业教育全覆盖、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
http://202.205.177.9/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236&infoid=1274167718842725.
[2]白伟芳.浅谈高职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6):113-114.
关键词:地方高校:岗位业绩;能力目标;调查与思考
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要求是构建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与考核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问题。近年来,随着地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的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要求考核体系呈现一定的滞后性,在整体上存在现有职称评审与高校教师年度业绩考核脱节的问题,缺乏对高校教师业绩能力考核系统因子的整体设计;局部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业务轻师德及忽略社会服务绩效考核等问题。如何以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为指导,构建地方高校教师业绩和能力目标要求体系,不仅直接关涉高校职称评审工作的可持续性,而且是营造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谐环境的重要因素。本文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要求进行分析阐述。
一、对地方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要求的再认识
1 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考评的内涵解读
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责,高校教师作为履行这三大职能的主力军,其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要求内涵体现为:第一,崇高的师德。师德,即教师的道德、品德。高校教师的师德主要包括:(1)良好的思想道德。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真正做到为人师表。(2)良好的职业道德。应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3)健康的心理素质。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一股是指注意力持久,想象力丰富,有顽强的意志力与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第二,全面的师理。师理,即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造诣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第三,高超的师能。师能,即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高校教师必须掌握丰富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具备熟练的教育教学能力。第四,一定的社会服务绩效。即与学科、行业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实绩,从社会影响的角度体现高校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
2 地方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考评目标定位的理论依据
(1)现代人才观。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明确“人才兴校”、“人才立校”的考评思想。二是尊重人才流动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总是流向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对有可能流动的人才,在考评中要切实作到有利于提高其待遇,发挥其特长来设计考评目标。三是增强公平竞争意识。四是倡导不断创新精神。评价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关键是看他(她)能不能把积累的经验、学到的知识、拿手的技术、掌握的信息,以创新的精神运用到实际当中,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结出创造性的果实。五是坚持实践识人观点。考评高校教师应在工作岗位实践中观察、检验人才的实践活动和业绩,才能达到“准确评价人”的目的。
(2)绩效考核理论。关于绩效的内涵,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基于结果的绩效定义,Bemardln和 Boatty把绩效定义为:在特定范围、特定工作职能、活动或行为上生产出的结果记录。根据这种定义,设计广西高校教师考评目标时,主要注重教师业绩成果的质量和数量考评,具体表现为对教师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质与量的考评。二是以行为为基础的绩效定义,Murphy把绩效定义为:一套与个人所在组织或小组的目标相关的行为。这一定义强调在对个人考评的同时,必须注重教师个人业绩与岗位要求,教师考评目标与学校定位的关系,而不是单纯、孤立地考评个别教师,在考评目标的设计上必须坚持教师个人与岗位、集体组织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教师的劳动呈现时空弹性大、强度高,无限定的劳作时间、无划定的教育区域、教师劳动成果具有后显性等特征,给教师劳动评价尤其是量化评估带来难度。因此,教师的考评应该是全方位的,不应该只看硬指标,更应该重视思想政治表现、人文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等教师综合素质和潜力的定性分析。教师绩效考评必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尊重其专业表现,从发展性评价的角度进行教师绩效考评目标设计。
(3)地方高校定位与评价关系理论。高校办学定位需要依靠广大教师的辛勤耕耘和创造性的劳动才能成为现实,而要使高校教师围绕学校定位的目标发展自己,贡献自己的才智,就必须将学校定位的目标分解或者渗透到高校教师考评目标之中。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办学水平评估区域分类指导的精神,广西高校在学科建设的重点和办学特色建设上,要与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大力适应支柱产业的发展:同时,广西农业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不够发达,更多需要的是中级和初级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规模、层次和规格的定位上,多数高等院校的办学重心尚不能高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就此至少应对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进行分层设计,集中表现在教学工作数量与质量考评要求的差异、科研工作质量与数量的考评差异上。
(4)高校教师专业化理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其主要内涵包括: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自2000年《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颁行以来,我国的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路径与政策支持环境在不断的建构之中,但针对高校教师而言的专业化发展的具体标准仍有待进一步的细化完善与落实。要求高校教师从学科专家的“单一型”向教学专家的“复合型”发展,就成为高校教师专业化考评的重要原则,在这样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中,考评重点更多的应该是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状态。
二、地方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设计
地方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设计,应该根据国家的政策要求和高校发展建设的实际,依据相关理论,在修正以往考核因子的基础上重新拟定,即以原来行之有效的考核因子加上欠缺的因子,形成理想的考核因子与考核目标设计。在广西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现行的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体系主要从专业技术人员的政
治思想、学历、资历、外语、计算机、继续教育、专业技术工作经历、业绩成果、论文著作等十个方面进行考核,己经形成了一个多维的考核框架。基于目前教师考核中仍然存在的难点和盲点,我们对地方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设计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 差异性
适应高校办学层次和发展目定位,针对师德、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绩效考评因子进行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的差异设计,切实引导教师确定与学校发展一致的个人生涯目标。
根据高校办学定位的内涵,分项设计考核目标。(1)社会服务面向的定位与考评。社会服务面向的定位是指高校要找准社会服务的空间范畴。根据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职能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依不同岗位分层设计不同考评目标。(2)发展目标定位。在战略目标定位上,不仅体现学校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还要能反映学校的社会声望和地位。在考评上有科研与教学在数量和质量上不同的层级和档次,比如对教学型高校应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方面。可以让那些在科学研究方面不突出,但在教学和学生工作方面有经验、有办法、效果好的教师在考评中获得较高的业绩评价。(3)办学特色定位与评价。办学特色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也可以表现在某一方面。因此,在考评目标设计上就应与特色所涉及的方面相对应,努力形成一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考评目标。
2 服务性
教育属于第三产业范畴,作为“准公共产品”是一种不以单纯赚取利润为目标的服务。因此,树立教师服务观是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需要。而且,社会服务作为考核因子一直以来都是西方高校教师评价的三大目标之一,但却是长期被我们所忽略的评价目标。当前,高校教师业绩与能力考评目标设计中首先必须凸显服务社会的目标,社会服务质量指标首先包括为高校做出的贡献大小;得到社会或企业的认可程度,主要以横向合作的经济收益和产生的社会效益、影响等加以衡量,评定等级。其次是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情况,省级以上学会兼职和扩大学校声誉等指标。再次,包括服务于本院系的师生员工,可以通过同行评价决定考核结果。
3 发展性
即着眼于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设计。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所以在评价目标的设置上,教师专业化必须与教师的专业岗位需要相结合,把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纳入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轨道。根据学科建设设置岗位考评目标:根据岗位发展需要,提出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考评标准,以促成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与业绩考评的良性互动。
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教师专业化的政策,一是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二是引进竞争机制,完善教师聘任制,建市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三是在职“研修制度”的形成与改进。这些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标志着我国教师群体专业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各高校在适应教师个性的专业化评价方面并未迈出新的步子。专业化评价是真正促进高校教师健康成长的评价,根据高校教师的专业特征,可以确定科学的专业化考核目标系统,它涉及师德、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整个考评目标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挥问题,而它所针对的是被考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向,是落实以人为本考评理念的关键所在。这样的考评价值取向是以往的考评设计所没有的,也是现有考评目标的难点乃至盲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各高校不断引进西方经济学的知识,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纷纷开设此类课程,高职院校也紧随其后。但是自1999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以来,传统的经济学教学受到了巨大挑战,许多学生认为《经济学基础》难学且用处不大,教师花费大量精力讲授经济学理论和模型而收效甚微。一方面,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效果急待提高;另一方面,学校与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经济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外,人们认为大学生必须要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和经济思维,经济学是必修课程。基于经济思维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经济学不仅是高职院校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而且很有必要作为通识公选课面向全院学生开设。为了突出经济学思维方式的重要地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把《经济学基础》公选课的课程名字改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并对课程内容做了调整,强调经济思维。教学内容除了源自《西方经济学》等教材外,还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等通俗易懂的经济学读物。
一、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内涵
一般而言,理论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知识总结与升华,同时也是认识世界的思维和方法。经济学不仅是关于资源配置,关于经济运行机制和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且它也是分析人的理性选择行为,解释和理解经济现象,探究经济活动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1]。
资源是有限的,经济学称之为资源的稀缺性,而人们的欲望或者说需求是无限,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需求之间必然是矛盾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经济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也就是资源配置问题。人们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基于此产生了经济学中的两大基本概念:机会成本与理性选择。
(一)机会成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做出最佳选择的学问。选择意味着放弃,意味着付出代价,确定了某一选择,便会产生相应的机会成本。因此,机会成本是指做出一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资源所带来的潜在收益。比如读大学是有机会成本的。上大学所花费的学费、书费仅仅是一部分成本,还有更重要的时间成本,即把读大学的这段时间用于工作可以挣到的工薪。学费加上书费加上工薪就是读大学的机会成本。
(二)理性选择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源的稀缺性问题。资源是稀缺的,而人类的欲望又是无限的,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欲望之间充满矛盾,因此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得不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就产生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或者称之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理性选择问题。当下的理性选择就是在承认人类自私的前提下,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发展经济的外部正效应,积累正能量,避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现象。
当然,除了机会成本与理性选择之外,《经济学》中还有很多重要原理,比如边际递减、贸易原理、“看不见的手”、消费者剩余等等。在讲授这些经济学原理时,通过综合运用假设前提、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等经济学的各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二、高职院校经济学公选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经济学基础》一般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而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经济学通识公选课的院校数量有限。即便是为数不多的开设经济学公选课的院校,教学设计也是沿用《经济学》专业课内容,只是限于课时数,删减压缩了专业课内容,没有改革与创新,更没有突出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综合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目标没有针对性
我国的高职院校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职业学院或技校合并而来,二是普通专科转来的。前者在教学目标上偏技能化和实用性,后者教学要求的理论性和系统化过强,他们都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不相吻合[3]。
高等职业院校《经济学》教学的知识目标要求过高,学生们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大量的经济学概念、原理、规律,并没有真正理解与掌握经济学原理。能力目标欠缺,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不足,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逻辑分析能力也不达标。另外,高职院校对经济思维能力的重视不够,学生不具备经济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编排不科学
教学内容和结构不合理。国家历来重视本科教育,为此集中了大量优秀的人才,组织编写了很多优秀教材。但是,对于高职教材建设却较薄弱,导致教材建设滞后,没有对路教材。
(三)教学与考核方法不科学,理论知识偏多,经济学思维方法训练少
《经济学》本身抽象,不具有技术性和操作性。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照本宣科的向学生讲授各个章节的知识,较少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忽视了对学生经济思维和逻辑能力的训练。学生上课忙于记笔记,习惯于死记硬背知识点,仅限于掌握结论,通过考试,不去探究经济学原理的形成思路,很少主动收集相关的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经济学问题,也不会用相关原理分析经济问题,指导生活。学习状态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经济思维能力。
考核方式不科学。一般只用期末考卷作为评价尺度,不注意考评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况和平时学习成绩[4]。因为课堂表现、作业等不计入考核,学生平日很难做到自觉学习和理解经济理论,也不会运用经济理论来解释日常经济现象,很难形成经济思维习惯。
三、高职院校经济学公选课课程改革的措施与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
为了突出经济学思维方式的重要地位,也为了使课程名称更符合授课内容,即注重经济思维的培养,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把《经济学》公选课的课程名字改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教学目标就是理解经济学基本原理,能够运用所学分析经济现象,培养经济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5]。
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掌握实用的概念和原理,比如机会成本,比较优势等;在能力目标上,要求学生能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日常经济现象。比如航空公司如何根据弹性理论进行市场营销。[3]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包括:理性人假设、机会成本、需求与供给、边际递减规律、比较优势、博弈论等。(2)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这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公选课的重点培养目标。(3)具备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把理论与经济现象和现实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对概念原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具备观察和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3]。
(二)教学内容编排合理
第一,授课内容不仅参考国内外著名经济学类教材,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等,而且充分利用经济学类通俗读物,比如王福重的《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保罗?海恩等编著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聊职院经济思维公选课教师团队充分利用这些著作,整合资源,集体备课,编制校本教材,精心准备教案。另外,学校还从国内著名高校聘请经济学教授给学生举办经济思维讲座,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与经济思维公选课教师团队一起全程听课,课下与教授一起探讨公选课的课程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聊职经济思维公选课教学内容没有深奥的理论或者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从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出发,从分析经济现象、社会问题中学习经济学的道理,告诉学生经济学家是怎样思考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基于高职学生基础薄弱,专业不同,很多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经济学,微观部分的内容相对宏观部分较简单,具体教学内容以微观经济学为主。另外课时数量也有限,目前只开设了16个课时,未来计划增加课时。所以聊职院校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公选课教学内容以微观经济学为主,重点讲解上大学的机会成本、理性人分析、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2]、供给与需求、效用论、比较优势、博弈论等。
第二,注重案例教学,提高学习兴趣。针对高职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经济原理时普遍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讲解原理时,应注意实行案例教学法。比如讲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先提问学生,“人在饥饿时为什么不会一直吃馒头,永不停止?为什么感觉第一个馒头最好吃?提出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并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6]。每节课都可以选用一些案例和学生关心的经济话题,比如春运期间火车票票价问题展开分析、讨论,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运用
首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综合运用“案例法”、“讨论法”等教法,提高教学效果。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强调课下作业。要经常布置一些经济学的热门话题和真实案例。比如美国1990年针对游艇、私人飞机等这类物品通过的新的奢侈品税带来的结果。让学生课下查阅有关资料。既考核了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又锻炼了他们学以致用、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实践,并随时整理,相互讨论交流[3]。
其次,实行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穿插相应的统计资料、图形分析,比如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另外播放相关的视频影像资料。比如讲博弈论时,赏析电影《美丽心灵》,让学生了解“纳什均衡”理论的创立者约翰?纳什的生平,可以大大增强授课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