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范文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初中孩子的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

篇1

自卑且具有一定攻击性和自虐性。“学困生”班级标签就像魔障一样难以逾越,若班主任不能正视现实、敢于担当,这样的班级也就成了学校麻烦制造基地,学生成长的伤心地。本文结合该班出现的相关案例谈谈对留守孩子出身高中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实施生命教育,对留守孩子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

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它的珍贵不言而喻。老舍曾说过,“父母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家庭是人成长的起点,家长会通过各种方式教会子女甄别安全与危险的方法,教育子女尊重生命、关爱生命。[2]但是,寄养的生活、隔代的教育缺乏深刻而系统的生命教育。

曾某,单亲家庭,父早逝、母外出打工,3岁始一直和爷爷生活在一起。2011年以均衡生身份进入宁都中学学习。初始,表现尚好。第10周起,似乎变了个人。上课做小动作、睡觉、作业不完成等现象层出不穷。究其因,“不想读、想退学”。他体恤年迈爷爷的艰难而想退学的想法与爷爷希望他读书出人头地的愿望相矛盾。为此,他只有借助“外力”把他送回家。鉴于近年来我校曾多次出现学生翻墙外出上网而导致的重大安全事故,学校三令五申严禁学生晚上外出上网。曾某2次翻墙外出上网,给学校逮了个正着,结局也如他所愿。曾某利用制度达到自己目的无可厚非。问题是他对近2米高围墙的“藐视”恰恰体现了他对安全意识的极度缺乏。血淋淋的教训,他置若罔闻,说明了他未受到系统而深刻的家庭生命教育。没有受过生命教育,他就不懂得敬畏生命,也不理解只有健全、健康、安全地生活才能获得生命的尊严,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3]留守孩子出身的高中生家庭生命教育的缺失,对其成长将产生极其不利影响。亡羊补牢,补比不补好。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班主任既是留守学生的学习导师也是留守学生的生活导师。对留守学生的生命教育应该是班主任的担当。

二、整合各方力量,防治自虐行为

润物无声,激发对自身生命的敬畏。自虐行为是青少年对自身生命漠视的通常的外在表征。自残甚至自杀是漠视生命的最严重表征,往往是自虐行为未得到及时防治而继续恶化的结果。防治自虐行为需要依靠社会、家庭和学校各方面的力量。有效预防是治标,进行生命教育,激发起对自身生命的敬畏才是治本之策。

李某(女),离异家庭,从小寄养于亲戚家。敏感、好强、孤傲、脆弱是其性格特征。2012年6月的一课堂,老师正在板书,李某突然吼了一声。唐某(女)马上回骂一句。一男生班干为制止事态大声呵斥了一句。三句话虽简短但火药味十足。同学面面相觑,老师也一头雾水。老师刚提醒同学间应友好,不应把情绪带入课堂,更不应扰乱课堂纪律。李某突然嚎啕大哭冲出教室,摇晃着走向寝室。李某只字不说原因,仅是嚎啕大哭,两只眼睛也哭肿了,尔后手猛敲铁床架并头撞橱柜,说什么“还是死了好”。在房管员的协同下,费了好大功夫才使其慢慢平息下来。委托房管员看好她的同时,自己向教学区走去,调查清楚事情原委。一小时后,突然接到房管员急促电话。方知,李某从楼梯上滚了下来,可能骨头出了问题,一直在哭。见其痛苦状又未能确定是否骨折的情况下,毅然打120求救。妥善安排住院及陪护人员后,及时与其家长取得联系,通报情况并详细询问其以往有否类似情形发生。然后迅速确定处理思路:不深究谁是谁非,借助此事给李某挫折教育并修复其和唐某等人裂痕;尔后夸大李某伤着但一点也不责怪同学的泰然,感化并诱使部分有前嫌同学去看望、陪护李某;最后在李某出院后进行一次班级生命教育主题班会。李某因生气过度脚下无力导致踩空跌倒,幸运的是没有骨折。几天的医院生活接受了一次生动的挫折教育课。唐某、李某等一大批人通过此事前嫌尽释,多了份感恩之心。肉体自虐是看得见的,较易防范。精神自虐行为令人焦头烂额。

张某,离异家庭女孩,内向且逆反心理强。一日,突然递来请假条说要去校外舅舅家住且征得其母亲同意。我以请假须走一定程序为由,争取了7天核实时间。致电其母亲时,其母亲说知晓此事。但问及是否和亲戚住时,她母亲含糊其辞,似有难言之隐。她母亲迫于某原因在不情愿而又不得不迁就她女儿。我就把社会的复杂和女孩子的安全问题不能当儿戏的大道理跟她说了一遍。不是去舅舅家而是去上月刚认识并认的干爹家住。她母亲说他家有一女儿在读大学和她女儿很玩得来。不解的是现在大学开学了,她不可能在家。张某母亲也感觉不是很踏实,但迫于化解女儿对自己积怨的渴望还是违心同意。这简直是精神上的自虐行为。通过谈心得知,张某并没有考虑过安全问题,之所以结识陌生人并相处下去不排除是对母亲多年来冷落自己的报复。

三、强化和谐教育,杜绝轻视他人生命的行为发生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校长徐向东指出:当前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倾向,就是过度竞争和过度物质化,这导致了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化。所谓情感荒漠化,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识或技术等某一个狭窄的领域,而忽略了丰富的情感世界,主要表现为情感冷漠、对人缺乏同情关怀之心、为实现个人目标很少考虑后果。[4]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对学生进行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5]学生能够不老是以自我为中心,而能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尊重他人生命、关爱他人生命。

总之,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非常关键。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健康成长,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关怀生命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生命给人的机会只有一次。以“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为宗旨的生命教育需要靠家庭、社会和学校各方面力量长期进行。但作为留守孩子出身的高中生,在家庭、社会方面的生命教育较为薄弱。高中生又是身体成长、人格定型的关键期,学校,尤其是高中班主任适时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非常有必要。

注释:

[1]宁都县人民政府政务网“投资环境”统计数据.

[2]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

[3]刘先茜.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N].云南师范大学,2007.

[4]现代教育报.教师应挑起学生生命教育的重担[R].2007.01.22

篇2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 家庭教育 问题与对策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优秀的家庭教育能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过去,我们较多地关注了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农村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却令人担忧。本文拟从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

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妨碍了孩子的自主精神的培养和独立生活技能的发展,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不思进取等不良性格特征。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对其行为过多干涉和制止,孩子必须服从父母,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或是变得服从、压抑、退缩,或是变得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放任型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进行批评和引导。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形成自由散漫、自以为是、冷酷等不良性格特征。民主型的家长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与孩子人格平等,关系融洽,对孩子理智施爱,爱严结合。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创设了自由规范的发展空间,孩子往往充满自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创新精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二、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家长存在的问题

(一)学历低

目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学历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0%。他们是经过人才筛选后剩下的。有的学者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正面、积极的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负面、消极的教养方式。而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程度低,无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有效的指导。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深感困惑。由于学历低,家长对读书学习没兴趣,家庭中缺少文化氛围,相当一部分家长闲暇时间自娱自乐,没有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在对农村家长的调查表明,回答“孩子做作业时你家的电视或电脑是开着还是关着?”的问题时,回答“没注意过”的占12.95%,回答“开着,孩子有自己的房间学习”的占35.7%。

(二)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表现在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三个层面。在发展观层面上,一些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只注重结果。脑子里只有分数,认为分数代表着孩子的一切,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单纯用分数衡量孩子的发展。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如果学习不好,其他方面再好也无所谓。过分地看重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发展缺乏全面认识。在亲子观层面上,许多家长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把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养动机往往是养儿防老、光耀门庭;在教养观层面上,一些家长有着“树大自然直”的观点,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变好,还有的家长认为“家长管养,学校管教”。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错误的教育观会影响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三)教育方式失当

许多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盼望着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出人头地,当孩子不听话或发展不尽如人意时,他们就会心灰意冷,不愿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而是动辄大喊大叫,令孩子不知所措。当孩子不听话时,他们就会粗暴地责骂孩子。身教重于言教,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也学会了以粗对粗,顶撞家长和老师。另外,农村初中生家长从事的主要是体力劳动,甚至有些还是重体力劳动,劳作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很难跟孩子和风细雨地交流。当子女不听话或做错事,甚至有时是被误解时,许多家长都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狠狠训斥,严厉惩罚。

(四)教育影响不一致

在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严父慈母在中国的家教中是比较典型的形象。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而管孩子的这一方教育孩子比较随意,带有情绪性,心情愉快时,和孩子交流,反之,对孩子不理不问;也有的家庭,平时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时,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农忙或逢年过节回来,再集中教育孩子。以上诸多情况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三、改善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家长的素质

农村初中生家长的素质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提高孩子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首先应从提高家长的素质开始。农村初中要开办家长学校,在农闲时间成立文化补习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定期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具体辅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家长在学校的指导下,应自觉参加“家长学校”的文化补习和教育专业培训,订购家教报刊,学习教子理论。家长想要让孩子喜欢读书,自己首先要捧起书本来,身教重于言教,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榜样,与孩子一起成长,想方设法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使学习成为每个家庭必要的生活内容,从而构建学习型家庭,这样家长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二)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

家庭教育新理念是农村初中生家长必备的教育素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首先,家长要有正确的发展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的,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因此,家长要使孩子全面发展,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其次,家长要有正确的亲子观,要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应树立“为国教子”而不是“为己教子”的观念,把教育孩子看作是为社会尽义务,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把孩子塑造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再次,家长要有科学的教养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家长要做到教养结合,及时纠正,否则会使孩子形成“恶习”,要认识到树大并非自然直,孩子要成为栋梁之材,家长必须随时关注成长中的问题,合理地教育和引导。另外,家长还要认识到教育孩子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家长的职责,每一位家长要在养育孩子的同时,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并主动与学校配合。

(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效果与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密切相关。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的矛盾,逆反心理强,如果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就容易心理反常,或烦躁不安,粗暴凶狠;或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或不听劝告,与人对立;或公开反抗,桀骜不驯。每一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都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实践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理解、尊重并善于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其合理需要,同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从而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在求知方面,要鼓励孩子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不断探求新知;在品德修养方面,应要求孩子自觉按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慎独的境界。

(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影响学生的因素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者非常重要,单纯地强调任何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是错误的。但在这三者中,农村学校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地去协调这三个方面。首先,指导学生有效地接受社会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增强辨别能力。比如,要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现代社会,想要让孩子关掉网络,像戒毒那样戒网,是不可行的。处在网络时代的老师与家长与其对孩子进行“追堵打压”,不如顺应时代潮流,正视现实,引导孩子健康、文明上网。其次,要积极地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的教育方式。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能让孩子成为“留守少年”,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只顾着挣钱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要尽可能地亲自教育孩子。父母双方还要经常性地讨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教育立场、观点应一致起来。另外,还要做好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工作,不能让他们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使家庭教育影响取得一致,否则孩子无所适从,这样会抵消教育作用,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总之,我们要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影响一致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从而使这三个方面步调一致。

参考文献:

[1]曾天德.当前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及其对策[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0,(5):11-14.

篇3

一、不要溺爱,要关爱

古人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的最好注解,这一现象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尤为突出。过分溺爱的孩子或怕苦,怯懦,经不起挫折;或依赖性强,缺乏独立发展意识;或骄横、霸气;或胸无大志,不思进取。总之,溺爱百害而无一利。不要过分地保护孩子,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孩子犯了错误,一定要及时批评纠正,决不能姑息、纵容和庇护。

二、不要只重智育,要更重能力

近几年,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初中生参加辅导班蔚然成风,特别是城区家长,一到假期或周末,就给孩子报一两个甚至几个辅导班,孩子疲于奔命。家长对发展孩子智力投入的物力和心血可谓是竭尽全力,而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大大忽视,以致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乃至道德水准都出现了下降趋势,以家庭教师代替家庭教育,这是家庭教育的错位。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而孩子的能力培养及德育更不能忽视,对此我认为做到以下三个方面很重要:(1)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创新能力。(2)注意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竞争与协作意识。(3)注意教育孩子懂得尊重他人和感恩社会。

三、不要放任,要关注

放任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不闻不问,不管不顾,放任自流。这一现象主要集中在偏远的农村家庭中,他们的父母大多文化程度较低,思想落后,对孩子的教育仅仅停留在保证穿衣吃饭,其余都是让孩子自生自长,致使孩子不能安全度过青春危险期。作为家长,对于处在青春危险期的孩子,要特别关注。发现异常,就要及时与孩子沟通,沟通时注意倾听孩子的解释,不主观臆断,不简单粗暴,不乱加干涉;要经常与学校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学习状态、个性品格形成过程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协助学校帮助孩子矫正;要正视孩子生理发育现实,正确引导孩子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不简单、随意地给孩子扣上“早恋”的帽子。发现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密切时要耐心说服教育,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幼稚、不成熟,心服口服地纠正自己的过失;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习惯,认真纠正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看电视、听音乐、吃东西等不良习惯,让孩子知道好的学习习惯是通往成功的金钥匙。

四、不要管制,要情制

一些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但是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当,经常采用打骂、训斥、吓唬等简单粗暴的手段来管制,或者把孩子禁锢在家里,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致使孩子胆小怕事、性情孤僻、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的还会性格粗野暴躁,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情制就是提倡父母用慈爱去感化,用心去教育。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指出危害,或拿出指导性意见;当孩子和父母发生争执时,要肯于放下“尊严”,孩子对就服从,孩子不对要耐心说服,要和孩子建立平等、互助的朋友式关系,和孩子一起成长。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不恶语中伤,不用自暴自弃的心态疏远、冷落孩子,而是亲近他、安抚他、鼓励支持他克服学习中的障碍。同时要正视孩子的学习能力,在升学与就业问题上不逼孩子挤独木桥,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另外,要支持孩子与同学交往,一旦孩子跟孩子交了朋友,不要简单地横加干涉,而要耐心指点,让孩子学会共处,这也是生存能力之一。

五、不要托管,要亲管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突出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身在远方的父母不要将孩子托管后就万事大吉,要和学校、监护人、孩子经常保持联系。其实,孩子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的,因此父母不应该用一个“忙”字推脱,要经常来信、来电询问情况,询问时不能一味地训斥或威胁,而应注意沟通方式,进行内心的询问、了解,帮助孩子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父母对孩子最了解,因此父母与监护人及学校之间应加强联系,了解各种信息,交流施教方法,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篇4

[摘 要]:小学到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从儿童到青少年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该与家长积极配合,为孩子们的成长把好这个重要关口。因此,在初一第一次半期考试后开一次家长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得益彰,是初中教育良性循环的开始,也是学生成长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小升初 家长会 家长工作

一、引言

当过初中班主任的老师都知道:初一的第一次半期考试成绩,对学生和家长心理上造成的冲击巨大,远远超出他们自身的想象。如何开好半期考试后的家长会,做好学生和家长在过渡时期心理上的衔接,是初中班主任工作中一个值得重点研究的课题。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可以全部升入初中,无需通过考试的选拔,导致小学考试的评价功能和选拔功能趋于模糊,考试成绩的区分度越来越小。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的语文和数学成绩都在90分以上,毕业考试两科成绩均在80分以下的学生微乎其微。由于小学考试的评价功能和选拔功能的缺失,使得多数家长对刚刚升入初中的孩子盲目乐观。然而,进入初中后,第一次半期考试的结果往往会给许多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冲击。根据作者近20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初中的第一次半期考试,(即使考题再简单)学生语文和数学上90分(也就是150分制的135分)的人数,一个班级往往不到一半。多数学生的成绩集中在100分~110分附近(相当于小学百分制的70分左右),甚至部分学生会出现不及格的现象。家长们原本带着一种很高的期望看着子女跨进初中,满以为在小学阶段成绩不错的孩子经过初中老师调教之后,成绩突飞猛进,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凯歌高奏,捷报频传。可是,半期考试的分数一出来,他们发现孩子的成绩和小学相比较,不升反降,落差巨大。这种落差让很多对教育规律不了解的家长措手不及,甚至是当头一棒。严峻的现实和他们最初的期待一旦发生碰撞,难免就会产生一些困惑和不理解。而一些抗挫能力差的孩子,在这种压力面前,开始对学习产生恐惧或自卑心理,信心全无,成绩从此急剧下滑,一蹶不振。

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如何在问题出现的初始阶段与学生尤其是家长进行良性的沟通,制定出应对策略?如何帮助家长们认清教育规律,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教育形成的合力中激流勇进,这是我们班主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在这个时候,班主任召开一次家长会,针对小孩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给家长作一些点拨,并与部分家长一道制定出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措施,让家长重新看到希望,是很有必要的!

二、家长会召开前应提前做好的两项准备工作

在家长会召开前,班主任要提前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对学生进行集体心理指导。第二,要与部分家长进行个别交流。对于学生的工作,班主任最好采取全班集体指导的方式来进行。要使学生明白,初中的学习方式和小学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让他们意识到,初中阶段承担着为高中阶段选拔人才的任务。因此,像小学那样只凭一点小聪明就可取得好成绩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到了中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是要有一流的情商,要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果不注重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注定会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中学的竞争才刚刚拉开序幕,学习上的较量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长跑,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只有坚持不懈,才会笑到最后。

当然,班主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还是要做好与部分家长的个别交流。不过,前一项工作做到位了,学生重新树立了信心,一些良性的信息反馈到家长那里,家长的工作就好做多了。与家长的交流最好是班主任主动出击,采取电话联系的方式。沟通的对象主要有两类家长:一类是小学成绩相对较好,家长期望值较高,但本次半期成绩却不理想的学生的家长;第二类就是孩子成绩在班上处于中等偏下的那部分学生的家长。在与家长交流、沟通的时候,只要我们老师带着一颗为学生成长、成材倾情付出的诚挚之心,他们一定会为之感动,交流的气氛自然就会变得亲切而又融洽,曾经产生过的一些怨气自然就会化解。当家长从班主任这里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那种从容的自信,他们会更加积极地配合班主任工作,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力便会形成!在近20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关于家长工作,作者最大的心得是――和家长的交流并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和技巧,最重要的是爱心和真诚!

三、在家长会上应传递的几点重要思想

在家长会上,班主任应给家长传递以下四点思想:

1.正确看待分数。对于这个问题,家长的认识存在两种比较极端的趋向:一种是过于看重分数,一种是对分数不屑一顾。进入初中之后,知识点越来越密集,学习容量越来越大,考试的类型与小学阶段相比也更多更复杂。其实,这正是学科知识逐渐向初三和高中知识体系靠拢的过程。所以,对于那些过分看重分数的学生家长,班主任需要劝导他们:千万不要看到孩子的分数比小学时低,就忧心忡忡,心急如焚,盲目地抱怨孩子学习不认真,或者是老师没教好。要让他们知道,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从教学规律上讲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因为从小学升到初中,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跨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重点中学的学习氛围中,老师考虑更多的不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分数背后的含金量。为了学生后续的发展,我们平常的教学训练决不仅仅锁定于中考,平常考试的难度和灵活度自然也会比中考略高一筹。班主任可以用事实告诉家长:每一年,我们参加中考的大多数学生,各科的成绩都要比平常考试高出10到20分。这也说明,我们平常在教学中对知识的拓展和挖掘是相当到位的。然而,这些优势在初一阶段并不一定显现得出来,但到了初三和高中,学生会更有后劲。同时,班主任还要让那些过于看重分数的家长知道,孩子成绩出现几次波动是正常的,毕竟从各个小学来到重点中学就读的学生数量众多,竞争激烈;加上学生个体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当学生成绩出现滑坡时,我们不妨与孩子一起找原因,进行深入、综合的分析,然后对其进行鼓励教育。因为对于一个自尊心较强、自觉性较好的孩子来说,一句鼓励的话要比十句批评的话管用得多。

当然,为了确保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班主任也要防止部分家长对于分数的认识走到另一个极端:对于孩子的成绩不屑一顾。这样的观念在一些“后进生”的家长中普遍存在。这些家长通常认为,我孩子只要身体健康就行,成绩好坏无所谓。甚至有些家长早就为孩子的将来打下了丰硕的物质基础。面对这样的家长,班主任应该提升家长对于孩子成长和成才的认识,让他们知道学校教育重视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志品质的培养。这种意志品质就是面对困难的韧性,是一种持之以恒、迎难而上的心理品质。如果孩子在学习中形成了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将来他在哪个领域发展,都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广阔天地。

2.要更加注重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进入初中后,学科知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学生的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养成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督促和配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改变人的一生,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因此,在家长会上,班主任可以现身说法,以实际经验为例,向家长们强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在中学阶段的重要性。比如,班上这次半期考试成绩最好的几位同学,小学毕业成绩并不算很高(和班上很多同学都差不多)。但班主任了解到,这几位同学的家长和原来的小学老师一直比较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虽然在小学阶段,由于种种原因,考试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评价功能,导致这些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一进入中学,这种习惯和能力的巨大的优势也就充分发挥出来了。因此,他们学习起来如鱼得水,明显超过了其他同学。同时,班主任要唤起家长的热情和信心,告诉家长,经过一个月的观察和了解,感觉到班上很多孩子思维潜质还不错,有一定发展空间,但部分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和那些优秀同学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成为制约他们学习进步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另外,通过试卷分析也可以发现,孩子进初中以来所学的新知识掌握得并不差,但由于从小没有养成一种严谨认真的习惯,过失性失分比较多,等等。接下来再安慰家长,虽然培养这种习惯和能力的最佳时期是在小学四年级前后,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通过初中阶段的补救,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样可以异军突起,最终进入优生行列!因此,班主任应号召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在孩子最关键的这三年,多倾注一些心血在他们身上;在孩子的习惯养成上多下一些工夫。班主任应让家长们清楚地认识到,只要学校和家长坚持不懈地去付出,孩子的成才将是我们最大的回报!

在充分调动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积极性的同时,班主任也不要忘记告诫家长对孩子的成才要抱有理性的态度,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孩子的成绩不代表一切。只要他的身心能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能得到全面提高,那就是孩子之幸,家庭之幸,民族之幸。随着将来年龄的增长,求知欲的不断增强,他们的孩子完全可能后来者居上,成为出色的专业人才!总之,学校和家长都要树立做人第一、学习第二的教育观。对孩子因材施教,是小草,就让他成为翠绿点缀大地;是大树,就让他成为栋梁撑起天空。

3.科学看待孩子进入初中后的变化,用人文关怀帮助孩子度过青春叛逆期。孩子进入初中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比如,爱顶嘴、易冲动、很难与家长沟通、喜欢与人争论,十分情绪化,等等。这些变化让家长感到措手不及,毫无准备。但从孩子成长规律上看,这些变化都是正常的。可是,很多家长却不明白这一点,他们会把孩子这个时期出现的种种问题归咎到学校和老师身上,因此对学校教育产生不满情绪。所以,在家长会上,班主任有必要跟家长一起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使家长能正确看待进入初中后孩子的变化。班主任应该让家长知道:这些问题都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引起的,也是这个时期孩子思维的独立性、求异性得到较大发展所决定的,是青春期孩子一种心理特征的反映,是人生第二次叛逆的具体表现,是大自然赋予给人的一种成长规律。

然而,“对于孩子的青春期教育,很多家长要么抱着无师自通的态度――那些知识不讲也知道,要么采取鸵鸟政策――长大了自然就懂了,要么采取比较严厉的态度――发现苗头立即制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中心主任闵乐夫认为,凡是轻视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所感所想,都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应该呼吁家长去理解孩子,用一种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和变化。对这个时期的孩子,在教育时要讲方法,态度不要粗暴,语言不要挖苦,要讲究分寸,讲求艺术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给孩子一点自尊、自信以及自我的空间。同时,家长们还应该充分关注孩子的心理及情感变化,多与孩子谈心,帮助孩子疏导心理,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有了良好的心态,学习更加愉快,心理也得到良好的发展。在纠正孩子的主要缺点时,一定要考虑成熟,选择最佳时机和地点,把握好批评的尺度。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害怕“丢面子”,很容易有逆反心理。班主任要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骂出来的。”要学会欣赏孩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能做到用人文关怀去帮助孩子,他们一定能顺利渡过这段叛逆的青春期。

4.一定要注意教育的一致性。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心理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辨别能力还比较弱,他们不能把社会上的是是非非弄清楚,也不能完全理解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这就需要家长经常给孩子一些指示和告诫,给他明确的方向。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注意“口风”一致,不要爸爸这么说,妈妈却那么说,这样孩子就辨不清方向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孩子的教育,家庭要与学校保持一致。否则,对于这些正逐步走向独立,开始拥有反叛意识的孩子,会产生非常消极的后果。

另外,家长还要注意在家中营造良好的求知环境。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说得好:“父母的行为习惯是孩子学习的一本教材”,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周末时,家长可多抽时间呆在家里陪孩子,通过自身读书,看报,营造出一种学习的氛围。这时,应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同时,应尽量避免在家中接待无知粗鲁的人,使孩子能够静下心来,潜心学习。

四、结束语

小学到初中阶段,孩子们在心理上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过度时期。学校和家长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相应地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在这个时候,应该及时架起一座帮助孩子与家长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帮助孩子们战胜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让孩子顺利度过危险期,以良好的思想精神状态和扎实的知识储备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刚升入初中阶段的孩子,处在人生中最关键的十字路口。半期后一次成功的家长会将是一座桥梁。通过它,能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动;能使班主任和家长一起,做好孩子从小学升到初中在学习和心理上的衔接,把他们引向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新成长学习研究机构主编.初中生如何全面完善学习习惯[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3.

[2]青春期教育.家长应上第一课.中国教育报,2004-11-14.

篇5

一、 农村初中家长、学校、教师对家校合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1)家长缺乏参与意识。许多农村学生的家长忽视自己参与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在他们的观念中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可以了。

(2)学校的教育观念较为封闭。首先,很大一部分农村初中是以升学率作为衡量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教学水平的主要依据。其次,学校往往忽略家校合作的教育意义。学校通常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常抓不懈,对于日常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要求明确,但往往忽视家校联系,家长会也只是走走过场而已,更别提家访了。这明显与学校教育的宗旨相背离。最后,学校缺乏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能力。现在各类专业素养的评比吸引了众多教师的注意力和精力,导致不少教师只潜心追求专业成绩,而忽略了作为教育者本应擅长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这就造成了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更无法给予家长管理孩子的有效指导。而教师正是学校向家庭进行教育指导的第一直接人,这个环节出了问题自然不利于家校合作的发展。

二、 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的方式比较单一,频率不高,缺少互动

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配合还不紧密,沟通形式比较单一,双方合作缺少互动,沟通频率过低。

由于学校与家庭没有形成教育合力,学生在学校获得的道德认知,在家庭与社会生活中就很难去真正践行。例如: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等。在学生的道德认知中,赌博是违法行为,可走出校门,社会上到处都是成群结队的赌博者;甚至回到家里,他的父母可能正与一帮亲朋好友赌得正欢,更有甚者,有的父母还要自己的孩子帮忙,换换“手气”。

三、 农村初中家校合作中对学生关注的范围太狭窄

为了了解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笔者设计问卷,并在相关部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对XX学校的300名学生家长和100名教师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总共发放家长问卷 300 份,回收有效问卷289份,教师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对家长和教师的交流内容调查显示,双方具有一致的合作目的,都是为了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表现。但双方的合作时机不固定,除了学校统一召开的家长会之外,大部分教师只是在学生成绩出现大幅度波动、行为出现异常时才请家长来校,而谈话大多还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可见家长最关心的还是孩子的学习。正是由于家长片面地追求分数,他们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这种重智育而轻德育的观念势必会造成家校合作的不协调。在本次调查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始终是家长和教师的重心,尤其是家长,他们忽略了孩子在青春期渴望尊重、向往自由的心理特点,而这恰恰是初中阶段的孩子最渴望得到的。家长的期望值与孩子的心理期待存在如此大的差异,也就带来了家校合作内容上的偏差。

篇6

1.缺乏父母教育

由于很多留守孩子的父母在他们年龄很小时就在外务工,而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导致他们从小就缺乏父母的教育。一方面是父母离家较远,一年才能见到孩子一两次,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孩子沟通;另一方面则是孩子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难以从文明礼仪方面教育孩子,甚至有的父母有很多坏习惯,如赌博、说脏话等,为孩子树立了较坏的榜样。另外,部分父母教育方式粗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2.缺乏自我认知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都不成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对文明行为标准把握不准,有的学生将粗俗的行为当作“个性”,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并出现说脏话等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

3.学校环境影响

中学升学率的压力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片面地注重文化课程的学习,老师也认为考不出高分的就不是好学生。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学好成绩,其余都是次要的,错误地认为文明礼仪是小事,无碍大局。

4.社会环境影响

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不良风气也对学生的文明行为产生着不利影响。初中学校旁边有很多黑网吧,部分学生到网吧上网,浏览黄色信息,并学习其他的不良嗜好,形成吃喝玩乐的坏习惯。

二、提升农村留守初中生文明礼仪的措施

1.重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因此,提高农村留守初中生的文明礼仪,首先应当重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鼓励他们的父母多与自己的孩子交流沟通,在做人、做事方面树立正确的榜样,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知书达理、文明用语和礼貌待人,班主任要与学生的父母多交流,特别是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教师要给予他们教育支持,教给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避免粗暴的教育方式。

2.班级教学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的魅力和教师的作用,对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如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教授学生认真听讲、举手发言以及尊重教师和同学等。要学会说“你好”“谢谢”等文明词语,不要在教室中大声喧哗,不说脏话不顶撞教师,学会完善自我、尊重他人的文明礼仪行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辨别是非美丑,特别是针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如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行为都是不好的丑陋行为,要认清哥们义气不是真正的友情,教育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3.营造文明礼仪的良好氛围

在初中校园中,要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例如在校园的草地中,可树立小牌子“爱护花草,人人有责”,在校园中树立“文明用语礼貌待人”的指示牌,在告示栏中张贴文明学生的优秀事迹,在校园水龙头旁标注“节约用水”的小牌子,在教室黑板报书写有关文明礼仪的名言警句,使每个学生在校园内随处都能感受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文明礼仪的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耳濡目染,也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4.开展校园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能吸引学生的参与,并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文明行为。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有多种,可以采取主题演讲的方式。如开展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有的学生演讲“友谊团结”,有的学生演讲“尊敬父母”,还有的学生演讲“文明交往”,是一次很好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还可以开展走进敬老院活动,让每个学生感受尊老爱幼的美德,体会到尊重、帮助别人的快乐。另外,可以组织文明礼仪知识竞赛,通过竞赛,在校园内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三、结束语

篇7

关键词:初中生;暴力行为;相应措施

中学生暴力行为,是指中学生违反纪律道德规范或国家法令所实施的各种类型的暴力行为,可分为一般暴力行为和暴力犯罪行为。最近几年,媒体报道中学生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面对这样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禁自问:当今的中学生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如此崇尚暴力?如何恢复我们校园的宁静与和谐?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简单分析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

初中生的暴力倾向是受到了社会暴力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的。在当今的商品社会中,暴力文化越来越冲刺着当下人们的浮躁的心,尤其以初中生为主要群体的青少年更是暴力文化商品的主要消费者,影视、音像制品、电子游戏里暴力情节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初中生来说,暴力文化很有可能一步一步地扭曲了初中生的价值观,因此,可以说暴力文化是校园暴力的催化剂。

缺失和错误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暴力性格的形成。家庭治疗师海灵格说过:“孩子是没有错的,错的只是父母”。当代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可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的家长固执暴躁的性格无形中滋生了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性格倾向;有的家长经常忙于事业,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能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对孩子出现不良思想不能及早发现并加以控制;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直接根源,喜欢用暴力惩罚子女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最易产生攻击行为。家长管教方法过于严厉或家庭气氛紧张等家庭状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养成产生消极影响,如此一来,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通过暴力行为来寻求自己的存在感。

学校道德教育的不到位是校园暴力的主要根源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校园暴力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面镜子。然而很多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老师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在应试教育面前,道德教育只能为升学、分数让路,无形中就被被冷落或忽略掉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暴力倾向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甚至会愈演愈烈,由此校园暴力事件就很难避免了。另外,学校对学生校园暴力行为往往采用不当的处理方式来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如打骂、惩罚、特别是以暴制暴的处理方式都会滋生初中生的暴力倾向。

学生自我辨别能力差,是非观念不清也是导致初中生暴力行为的原因之一。一些初中生分不清善恶丑、黑与白,他们中有的认为同学友谊就是哥儿们义气;有的认为学雷锋、助人为乐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的认为勇敢就是斗殴、干危险的事等等。这些错误的思想意识常会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面对频发的初中生校园暴力事件,社会各界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学校是校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但同时也是防止校园暴力的主要力量。学校有必要设立心理咨询与辅导室,聘请心理专业教师,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疏导,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应制定校园暴力发生的应急预案;设立正规严格的学校安全保卫部门;安装摄像头等。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以身作则。作为一个教师,言行举止是最容易被学生效仿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学法懂法守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真正做到进德修业,为人师表。

作为家长,首先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当孩子做好某件事时,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当孩子做错某件事时,不应采取打骂的错误教育方法,应耐心地教导,尊重孩子的人格,理解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自信地成长,快乐地成长。另外,家长也应该认识到自身学习的重要,要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良好的榜样。

篇8

关键词:城区初中生;孝认知;家庭;学校;政府

1992年三峡工程兴建至今的20年,宜昌在支持重点工程的同时,实现了从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跨越发展。

与宜昌市区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劳务移民的快速膨胀。宜昌城区的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一,城区初中生的家长相当一部分为葛洲坝集团、清江能源公司、稻花香集团、宜化集团等员工,他们工作地点遍布世界各地,常年在外,家长与初中生聚少离多。其二,宜昌快速发展,给宜昌市民及初中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宜昌作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大量的旅游者进出宜昌,作为原住民,宜昌市民的内心也会造成一定的冲击,这些心理会影响着市民的生活,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教育。

初中生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所以在初中阶段开展孝文化的传播,孝认知的教育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是人生最好的阶段。

一、初中生孝认知目前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针对宜昌市八中、葛洲坝六中、金东方初中学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89份,有效问卷982份,问卷主要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初中生对孝的直接观点来判断和发现初中生是否具备孝认知。经过梳理发现,初中生孝认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一部分初中生错误地认为孝敬父母是成人后应该面对的事情。

在982份调查问卷中,23%的学生认为不孝顺父母的原因是学习负担重,社会压力大,没时间孝顺父母;34%的学生从小就被父母惯坏了,不知道怎么孝顺父母;38%的学生现在不孝顺父母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6%的学生主观上就是不想孝顺照顾父母。27%的初中生认为“尽孝”是使家长吃好穿好住好;72%的初中生认为“尽孝”是好好学习,为家长争气,这其中不难看出初中生认为孝敬父母是成人后的事情。

2、一部分初中生无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意识。

在调查中,有26%的学生认为孝顺与人的道德品质无关;在父母不高兴的时候,73%的学生会逗父母开心,25%的初中生选择“不惹他们”,2%的人选择漠不关心;面对好吃的食物,15%的学生会选择自己先吃;学校和家长“学习至上”的教导不绝于耳,没有或很少关于孝道知识的教育。

在与初中生面对面交流中,一部分初中生直接告诉作者,学习是他们的首要而唯一的任务,他们从来不考虑为父母分担家务、关心父母,有的学生与父母大声争吵甚至意欲动手,有的学生夜不归宿而不告知父母。

3、大部分初中生缺乏孝敬父母、尊敬父母相关知识。

在982份调查问卷中,有6%的初中生不记得父母的生日;35%的初中生偶尔会在节日里为父母送上祝福,60%经常会在在特殊的节日里为父母送上祝福,5%的则选择“不会”;39%的初中生偶尔会帮父母做家务,51%的学生经常帮家长做家务,2%的学生在家长的指示之下做家务,2%的学生从来不帮做家务;54%的初中生烦躁父母的唠叨,但是能理解父母的唠叨,7%的学生称习惯了,无所谓,39%的则表示完全能理解;在跟父母意见不一致时候,51%的初中生参考了父母的意见后还是会坚持自己的想法,4%开始听父母的意见最后做的时候按照自己的想法。

二、宜昌初中生孝认知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

1、“分数惟一”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是初中生孝认知缺乏的直接原因。

宜昌城区“小升初”和中考考试俱侧重语文,语数外各科120分值,思想品德考试100分,“小升初”的思想品德考试是开卷,有的学校也不安排这科考试,而中考是统一考试,无论是“小升初”,还是中考,其试卷主要考察时政和公共规则,进行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共道德教育,没有关于孝认知方面的考题。小学和初中的课程安排中,思想品德课一般一周1-3个课时。整体来看,宜昌城区初中生教育中偏重文化课的教育,孝认知的教导在初中生的教育中是片言只字、支离破碎的。

2、新时代的家庭现实状况造成了初中生孝认知的缺乏。

孩子从小依赖成性,只知索取,不知反哺。《孝敬》: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但是在如今的社会中,部分初中生没有孝的意识,就原因具体来说,两方面,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父母长辈溺爱孩子,不放心孩子进入社会,有部分孩子也丧失了独立面对各种压力的能力,社会上存在啃老族的现象,对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和孩子的成长造成了负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在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中,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依赖长辈的习惯,“等、靠、要”是孩子面对父母长辈的心理习惯。他们养成了一种习惯: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只在乎自己的要求。毫无孝敬父母的意识。

3、劳务输出和旅游是宜昌快速发展的主要特色,对于初中生孝认知教育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二者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市民的生活现状和心理状态,继而影响初中生的孝认知教育。

作为劳务输出的宜昌城区,初中生与父母聚少离多,感情疏远。宜昌城区有葛洲坝集团、清江能建等大型水利水电公司,他们员工多在外工作。宜昌旅游从业人员达25万人,他们起早贪黑,也经常在外。他们的儿女跟随爷爷奶奶者多。隔代教育本身存在一定问题,这部分家长的孩子与父母感情较为淡薄,性格捉摸不透,偏重个人感受。使得这部分初中生的孝认知较为薄弱。

三、提高初中生孝认知的途径

初中阶段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初中生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这个阶段是对他们进行孝认知教育的黄金时期。

1、在尊重初中生发展的心理特征基础上开展家庭教育

家长要更加关爱孩子,细心呵护他们的情感变化,支持理解他们,多和他们沟通,尊重他们的意见,使他们喜欢家长、尊敬家长、爱戴家长。这样,孝认知的传授就潜移默化,水到渠成了。

(1)家长创造一个和谐、健康、温暖的家庭氛围,建立一个亲密的亲子关系。

父母关系不和、父母离异,家庭暴力导致严重的亲子冲突等,这些会成为一种压力,使得初中生对家庭充满了忧虑,对父母长辈充满了种种矛盾、甚至害怕的心理。使得孩子充满孤独、压抑、郁闷等,甚至不相信父母,不愿意回家,孝认知的家庭教育就没有基础了。

青春期的孩子有种种困扰,使他们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他们需要亲密的亲子关系。理解和不理解、疏离和亲密、融洽和不融洽的亲子关系,深深地触动和困扰着初中生的心灵和情感。在融洽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导,孝认知的教育容易进行。

(2)家长与学生、家长与学校老师多沟通、多联系。

社会竞争激烈,父母工作压力大,宜昌作为水利水电与旅游城市,一部分父母长年在外,有的出国在外甚至好几年。父母与孩子沟通少,与孩子老师沟通更少,这样不能了解孩子的困惑,不能及时纠正孩子错误的思想,不能帮忙孩子排除成长中的烦恼。

家长定期的抽出时间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精神生活、心理困惑,并给予合理的建议。与学校老师及时沟通,共同探讨,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家长在和孩子以及孩子老师的沟通中,可以及时

发现孩子的错误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找到家长自己的不足,及时做出调整,更科学更合理的培养孩子。在沟通中,家长提出各种要求,并予以解释,孩子会更容易接收。

(3)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想法。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在放学期间,给孩子要足够充足的自我时间,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发展他们自己的健康爱好,让他们身心愉悦。不需要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占用了他们的假期。忽视他们玩耍的天性,他们会觉得父母不体贴他们,不理解他们,让他们本来叛离的心愈加坚定,甚至讨厌父母,这样对孝认知的教育起到反面作用。

(4)以身示范,发挥榜样的力量。

作为家长,给孩子的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再忙也要给自己的长辈定时联系、定时探望、过年过节全家团聚,在物质上要让老人无忧,在精神上也要让老人开心,老人过世的,要带孩子在各种节日去扫墓、拜祭,经常挂念老人的好。宜昌是个旅游城市,隔段时间带老人、小孩一起去周边的景点转一转,细心照顾老人、呵护老人、体贴老人,家长在行、神、情各方面做一个孝子。给孩子的孝认知教育是最有效的。

2、以培养有德馨的初中生为目标的学校教育

根据教育教学与心理发展关系分析,初中阶段是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因此学校教育是孝认知教育的重要渠道,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在对初中的孝认知教育主要坚持一内一外、内外结合、动静相宜的指导方针。内就是课堂上,外就是课外活动,通过课内渗透以告知,课外延伸以强化。为了孝认知的教育系统化、科学化的开展,学校成立初中生孝文化知识推广中心,学校领导、班级班主任、优秀学生代表为该机构的成员。负责各项孝认知的教育事项如期开展,监督各项落实,并开发新的课程或活动更好的进行孝认知的教育,与校外各种机构联系推进孝认知教育的规模化、常态化。

(1)学科安排要与孝文化知识紧密相连。

初中阶段,学校可以通过语文、思想品德、音乐、英语课来传授孝文化知识。多种课程,都可以每周有一个课时以孝为主题,比如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老师就可以结合文章对学生进行孝认知教育。比如音乐课,定期选取一个歌颂父母的、缅怀父母的歌曲。比如英语课,用英语描述对妈妈的爱,掌握孝的英语单词、用法等,通过这种有孝主题的专业课,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传授了孝道。

(2)定期开展孝认知的主题活动。与报社、电视台合作开展一定影响力的孝认知活动。诸如看电影《暖春》、《孝女彩金》、《幸福的泪》、《二十四孝》,孝子孝女评选活动,宣传板设计、制作等。在校内进行孝主题的名家散文、诗文名句、文学典故展览或比赛或讲座,还有诵读比赛、讲故事、表演小品、演讲、记父母生日等方式。

(3)科学设计,营造“孝”的氛围。贴宣传画、孝心墙、雕塑、小路的命名、教学楼的命名等都与“孝”的故事、人物紧密相连,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充满孝心的世界。

3、以营造和谐温馨的社会环境为目标的政府引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对父母的孝推广到对他人和社会的感恩和亲爱,以此营造和谐安稳的社会环境。

(1)举办大型的活动“宜昌孝子”“宜昌孝女”评选活动,“孝文化月”等宣传月,每年政府在“三峡旅游节”活动中办一个关于孝主题的活动,树立宜昌推广孝文化的形象。

(2)建立孝道、孝认知的传播平台,比如专门杂志、户外公益广告、编制新时期孝的书籍等。

(3)通过法律法规、舆论引导加大力度惩罚不孝子女。

(4)通过电视媒体宣传引导家长如何和谐共处,为提高初中生孝认知营造良好小环境。

有了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学校教育的系统强化,政府营造孝心的环境,初中生的孝认知教育将获得健康发展,一个有健全孝认知的初中生将茁壮成长。(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宜昌市改革开发三十年年鉴》,

[2]《宜昌辉煌60年》

[3]《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2012修订版,民族出版社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9

就目前而言,国内研究本课题的校本研究不多,或者停留在浅层次、某个学科的小升初教育衔接上,没有从小学教育、家庭教育、学生、初中教育、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对小学升初中教育衔接作综合论述。

一、小学升初中后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问题

1.离开父母后的孤独感。

80%―90%的学生在小学没有在学校住宿,离开父母的呵护,孩子不算成熟的心灵在一段时间内非常孤独、无助,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学生的一块心病。(由于本课题是针对荥阳市本土的学生,所以涉及住校生的问题。荥阳市目前市直初中4所,全寄宿制初中2所,另2所初中有部分住宿生;教育资源整合后,各乡镇只有1―2初中,均为住宿制管理模式。)

2.面对新学校、新集体、新老师的不适应。

小学升入初中后,一个班级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能很快结识新同学、新老师,进而融入新的集体。但是也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由于性格因素不能很快融入班集体。

3.对初中新的管理的不适应。

小学升入初中后,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初中的管理不适应,一小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有了压力,从而影响生活与学习。

4.来自自身的困惑。

(1)学习科目的增多,学习时间的紧张。

(2)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没有形成。

(3)来自朋友义气、网络、游戏、玄幻小说、韩流小说等的诱惑。

(4)过分关注自我的外在形象。

5.其他问题。

如家庭教育的缺陷、个人心理的缺陷等。

(二)原因探究

(1)小学教育的原因;(2)家庭教育的原因;(3)学生自身的原因;(4)初中教育的原因;(5)社会环境的原因。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生在小学生活学习的六年中,由一年级原班教师一直带到六年级的可能性极小,并且据调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由一个班主任带的可能性也极小,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小学生在生活态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没有较好地起步,况且每位教师的素质、敬业程度是不可能一样的。这就给中学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要想真正解决小学升初中后产生的种种问题,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小学升入初中后的家庭教育要跟得上

1.家长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相信孩子。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这是因为:第一,初中阶段孩子的主观意识逐渐增强,已开始产生真正属于自己的判断和批评性否定。第二,进入初中的学生除了在思想上有独立意识外,在生理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鉴于以上的情况,家长要认真与孩子沟通,真正摸清孩子的思想、内心活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2.家长要及时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

使孩子健康成长不是多去几次肯德基、麦当劳,也不是多买几套新衣服,而是关注孩子的心灵和心理问题,让其快乐成长,保证心理健康。

3.家长要严格要求与适时鼓励并举。

进入初中以后,孩子课业负担加重,学习时间延长,再加上有些孩子自身可能存在懒惰心理,所以家长必须在学习上对孩子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4.家长要配合学校教育,教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初一上学期,家长应配合孩子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

(1)学习方法的转变。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科目相对较少,能按时完成作业就可以了,但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增多,考试更为灵活,讲究活学活用,学生必须改变以往写完作业万事大吉的做法,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拓宽知识面,由依赖性学习向主动、独立性学习转变。

(2)生活习惯的转变。中学课程紧,内容多,在学生生活上必须有规律,紧张起来,自觉遵守作息时间,保证作息有规律。

5.家长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是指孩子有自己的房间,有书桌、台灯、书柜和各种工具书,而且包括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心理气氛。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就不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6.家长要多与老师联系,及时把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做到有的放矢。

由于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家长有时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这就需要加强与老师的联系与沟通,如果能够做到家校联合,教师、家长有针对性地、科学地予以引导、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二)教师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弱点

小学生升入初中后,自身可能存有不足和缺点。教师要注意观察,因材施教,耐心施教。在分析原因后给学生以切实的帮助,这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初一教师的工作方法与艺术

1.用慈母般的爱心,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2.如果是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就可以经常走进学生宿舍,对学生嘘寒问暖,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3.定期利用班会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进行班级经验学习交流,提倡优秀生多帮助潜能生,鼓励学生不要丧失信心。

4.在班级内建立生日档案,关注每个学生生日,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

5.学生出现错误,少呵斥多引导,少批评多鼓励,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6.建立家长学校或加强家校联系,对学生进行心理追踪,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帮助学生。

(四)社会环境有利因素的利用

篇10

(一)山区初中学校重智育轻德育

上级向学校要成绩,学校向教师要成绩,教师向学生要成绩。学校的一切工作不得不始终围绕中考这个指挥棒转,且不说在各个学科中渗透思想教育,就连德育教育主阵地的思想品德课教师都成了让学生背记知识点、考高思想品德课成绩、培育高考苗子的机器了。教学状况根本不能与贫困山区的实际相结合,不能因材施教,一切都以中考为中心,德育教育被忽视和冷落。

(二)山区家庭教育方式单一

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上学读书是比较便捷的一个选择,所以,山区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不重视。事实上,孩子的教育已经成了贫困山区家庭生活重要内容,孩子的成绩成了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重点话题,有好多家庭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由专人陪同孩子进城读书。可是,在对孩子的品德培养方面的工夫,家庭给予的重视是少之又少。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更多地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和智能开发,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单一的家庭教育方式,这是致使贫困山区初中生思想道德低下的原因之一。另外,众星捧月式的家庭成员结构和生活氛围,也没有给孩子提供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的机会。繁重的学习负担和课外学习班充斥着他们稚嫩的童年时代和快乐的少年时代,他们成了学习的工具。其结果是,许多孩子高分低能,不能也不会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有,一些家长自身的道德素养不高,没有意识到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这些家长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以为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学习环境就能换来完美的结果。虽然也有一些家长意识到德育的重要,但教育方式不适,粗暴行事,只告诉孩子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却不与孩子沟通,其结果,或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使孩子没有主见,只知顺从。当家长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并欲纠正时,他们已形成的生活习惯、品行性格、思维习惯却很难改变了。这种家庭教育的滞后性、单一性,给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山区社会环境日渐复杂

过去,偏远山区相对闭塞,是世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但是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一些腐朽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二、贫困山区初中生思想道德滑坡现象的对策研究

篇11

关键词: 初中生 厌学 家庭教育 心理成因 对策

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中学时期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中出现的“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就会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造成初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学生自己的原因,等等,不一而足。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这其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家庭教育。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父母不只是孩子生命的创造者,同样也是孩子心灵的塑造者。家庭环境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因此,孩子厌学是对家长某些不恰当行为的一种反应。本文从家庭教育方式入手,分析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现在的初中生的家长大多是在高考制度改革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经历或感悟到知识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所以当自己的孩子刚刚学会学习的时候,就灌输他们“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从他们呀呀学语开始就把他们困于方寸之室,学拼音颂古诗;入学以后,今天补英语,明天攻理化,节假日学钢琴,寒暑假练字;进入初中以后,因为要面临着考取重点高中的压力,孩子们每天都在学、学、学……

一、家庭因素造成初中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

1.家长的期望值与学生实际能力不合而带来的负效应

有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学习天赋条件,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出过高的要求。一些初中生在小学时成绩较好(有些好成绩是父母“看”出来的),父母就理想化地认为中学成绩应该好上加好。而事实上,中学的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分数降低本属正常之事,但家长的过高期望会使孩子心理上的压力大大增加。父母人为地把子女的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那种期望值的时候,就会放弃努力,产生厌学心理,严重的会出现较明显的厌学现象,对学习失去兴趣,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应付家长对自己的要求。

有些父母过低地估计了自己孩子的实力,对他们没有较高的期望,得过且过,不积极鼓励孩子认真准备,刻苦学习。而孩子在清楚地知道父母对他要求不高时,便会顺水推舟,不作更大的努力,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学习主动性,渐渐厌烦学习。

2.家庭富有带来的负效应

由于家庭的富有,住宅条件、交通、通讯工具等的现代化,外加独生子女自我感觉优越性,等等,不少初中生从小就养成了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因此对学习知识技能的劳心劳力且枯燥单调的生活,自然就有一种畏惧感。

3.家长严重的功利意识带来的负效应

功利意识表现在:一是虚荣心驱使,拼命要求自己的子女争气,事事要比同事、邻居的孩子强,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二是强化子女大人意识,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思想来对待学习,将来考一所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毕业后找一份高薪的工作。事实上,功利思想的强化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子女们往往不买帐,反而会变得麻木不仁,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4.家长过分纵容孩子带来的负效应

有些父母认为迁就孩子,让其自由发展,可以使孩子变得独立而有上进心。但事实恰恰相反,不受限制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没有上进的动力,有的是依赖和懒惰。他们不知如何为自己确立目标,并按照目标所规定的原则去做事,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5.家长不关心孩子带来的负效应

有些父母由于过分埋头于自己的事务,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既不督促又不检查,任其发展,然而当孩子交上了极差的学习成绩单时,他们就大发雷霆,非打即骂,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也有些父母只关心孩子是否取得了好成绩,但对获取好成绩的过程、途径则采取漠然的态度,对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无能为力,只是要求孩子如“填鸭”般地伏案学习再学习,结果使得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6.家庭关系不和带来的负效应

有的初中生还受到严重家庭问题的干扰。家庭问题会使孩子心事重重而无力顾及功课,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使学生情感孤独,缺乏温暖,于是便常常寻求情感补偿;而学习本是件辛苦的事,是很难起到情感补偿作用的,很少有孩子会一心钻到学习中去以忘却家庭的烦扰,大多数孩子会从其他渠道上获得心理满足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从而导致厌学现象的产生。在我所执教的班级中就有好几个这种情况的学生。如小阳,父母感情不和,家庭名存实亡,母亲另住别处,父亲每天深夜才回家,两个大人都不顾孩子的学习和思想教育,于是,小阳每天回家就是看电视、打游戏,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

二、预防初中学生厌学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叶茂盛,开花结果。”尽管社会和学校已经为防治厌学现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子女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面对孩子的厌学,家长们该如何防治呢?

1.正确估计子女的学习能力

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家长首先应冷静分析自己子女的天赋条件,事实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长应努力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特长等,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为孩子规定的目标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使孩子乐于努力达到目标。

2.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

家长应做到言传身教,与孩子共同学习,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据调查分析,有的学生厌学与家长的不爱求知有关,这些家长应转变思想,认真多学点知识,可以学孩子的功课或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些新的理念,提高自己的家教能力和水平。家长是镜子,其一举一动对孩子影响很大。家长首先要持续更新、获取知识和经验,给孩子作出学习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在无形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多会在子女身上有所体现。父母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

3.教育方法要与时俱进

家长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简单、粗暴,动辄棍棒相加,以平等的方式和子女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给予及时的关心、指导。因为这个时期中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逆反心理较强,如果家长采用简单粗暴地处理方式,则不仅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将矛盾激化,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能达到消除孩子厌学心理的目的。

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要善于发现孩子微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孩子有成功的感受,逐步提高学习的自信心。父母的鼓励、理解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要经常与教师沟通,全面关心孩子的健康发展,使孩子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不要求学生做得最好,但要求其能做得更好。要让孩子从苦学、厌学变为喜学、乐学,需要家长循循善诱,耐心指点,要讲究引导方法,这样不良行为才能得以纠正。

4.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为子女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或减少对孩子心灵的创伤。据专家的研究发现,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父母要尽可能多地与子女接触,尽可能多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平时也尽可能主动与学校联系,交流子女学习生活情况,把握子女成长发展脉博。让子女感觉到家的可爱,父母的可效可敬,从而增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依靠学生、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综合治理。家长不要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而应多与孩子交流、沟通,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给他们以更多的信心,这样才是一名优秀的“雕塑家”。

参考文献:

[1]赖志奎主编.现代教育论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6.

[2]缪仁贤.21世纪家庭教育指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3]顾晓鸣.五大现代家庭教育观(理念与现实冲突).

[4]黄荣光.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5]梅明平.如何实现父母与子女的有效沟通.

篇12

案例一:夏A,由于从小跟随父母外出,在外地上学,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阶段,年龄小,没有独立意识。上初中后,独立意识增强,叛逆意识陡升,不爱学习,离校、离家,父母在找人未果的情况下,多次求救于广州警方才将人找回家。于是夏A被父母从广州转回老家,由爷爷奶奶监管降级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开始能做到按时到校,能基本完成作业。但自控力差,上课讲话,影响他人;消费过度,很有人缘;缺乏劳动意识,轮到他打扫卫生时,人早已“逃之夭夭”;到后来,在不告诉爷爷奶奶的情况下他把爷爷奶奶用来买空调的3000元钱自作主张拿出1000元买手机来玩。

案例二:何B,因父母关系出现问题,在原班初一年级时因基础差又无人管理,初一未上完就转到父亲打工的福建学习,后又转回降级学习。因父母关系的问题,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父亲看问题偏执,他认为整个社会对他不公。孩子做的任何事与自己没有关系,都是学校没有教育好。性格内向的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进步,在班上也爱帮助他人,人缘还不错。父亲为了生活不得不外出务工。后来,因其堂弟与同学的争斗他尝到了甜头,尤其是其与成人的争斗得胜。加上父辈的推波助澜,暗地里,他就吆喝几个人对全校学生收取保护费,叛逆达到顶峰。

案例三:王C,原班班长。由于到初中后,多了竞争对手,难免会失去独占鳌头的机会。学生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自愧不如人。于是,面对学生的挫折,教育者虽及时给予应有的心灵抚慰和学习上的指导帮助,但家庭引导出现缺陷,父亲在外地务工,只能利用电话引导;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时不时地到校来做一些过激的事,难免丧失孩子的自尊。本来是学习不错的孩子也产生了叛逆心理,做出叛逆的事。

案例四:夏D,与贪玩的同学走得较近,拒绝父亲的教育。

案例五:李E,由于学生本身基础一般,初中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比在小学有所下降,缺乏自信心。在家里,由外婆照顾生活。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父亲再婚。虽然长辈都爱他,在经济上都能满足其要求,但都缺乏心理的沟通。于是渴求更多友爱,开始早恋。

从以上几个案例看,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点:家庭教育中的第一环节——父母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最亲密的朋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从小学进入初中,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飞跃,孩子的身体发育进入第二个高峰期;他们在心理上出现成人感,独立性也增强;他们开始讨厌老师、父母对他过多的照顾和过细的要求,有时甚至会产生反感。因此,家长既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满足其合理的要求,但又不能不教育。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生理上已接近成人,但心理上远未成熟,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处于人生第二次叛逆的时期。对孩子的教育既应当讲究教育方法,更应讲道理、摆事实,父母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水平,使他们提高了认识又明白了道理,孩子只要从内心信服了,教育效果才是良好的。

二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对策

1.纵容放纵祸害无穷

这几例父母除一位带病的母亲、另一位同学的父亲在家外,其余都不在家。由于父母缺乏对学生的管理,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在到校的途中,不正当的交友,学习或模仿社会生活中不良青少年的行为,染上某些恶习。这也是学校教育很无奈的地方。

2.言传不如身教

父母的修养对于孩子的影响深远,一个好的父母应当具备一定的修养,要培养“爱”的修养,要具备良好的品格修养和文化修养,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有兴趣修养,让兴趣去感染孩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到快乐。孩子有了兴趣,才会接触和了解自己所关心的事物。孩子有了感兴趣的东西,就会全神贯注地观察它,详细地了解它的特性,发挥丰富的想象来逐渐认识它。

3.多表扬、多激励,少冷漠

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既是责任,又是义务。由于生计所迫,自己要务工挣钱来养家糊口,于是,将孩子交给父母来管理,疏于对孩子的教育未能履行教育责任。而隔代教育带来的是孩子所期望的父母对自己的肯定就缺失了。孩子所感受到的似乎更多是一种冷漠。

4.适度的惩戒是必要的

孩子犯了错误,要让他明白是非。有时一个眼神,一个肢体语言,都可给以警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在家里对孩子的错,父母的外出务工或因挣钱的忙碌而缺乏对孩子进行惩戒教育,这无异于增加了孩子对自己犯错误的肯定。

5.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其实,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过高,要让他们快乐学习。家长首先提出的目标应是“跳一跳,能摘到”。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达到目标,孩子就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如果要求过高,目标不易达到,就会望而却步。其次,培养孩子快乐学习,要因人而异,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生长的环境不同,因而孩子的气质就不同:有的文静,有的张扬;有的内秀,有的急躁。在引导他们克服畏难情绪的过程中,要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培养孩子们学会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给他们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成功的快乐中逐渐克服畏难情绪。因此,对孩子的要求,要随着他们能力的增强来逐步提高。

6.多加强与老师的沟通

家长(或监护人)与教师的沟通十分必要。既可电话联系,也可指定相邻同学把问题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反馈给老师,加强与老师的沟通,这样才能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在家里,没有人与之交流,好学生难免也会有心理障碍,何况是问题学生呢。

7.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环境

家长觉得孩子很难管,“其实,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沟通问题。关键在于双方能否换位思考,让彼此进入对方的世界。”贾改莲认为,孩子说自己很听话,经常理解和顺着父母的意思,也有对的地方。出现双方认知的偏差,主要是由于角色不一的沟通问题所导致。“家长忙着干事业,忙着应酬,却没有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做游戏。”贾改莲认为,这就是一个是否拥有高质量的“陪伴”问题。其实,除了父亲和孩子的关系不协调外,还有母亲与孩子的矛盾问题。在传统教育里,妈妈负责内部的生活教育问题,而父亲往往“板着脸孔”承担外部大事。小时候,孩子会受到妈妈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感觉与妈妈更亲近。但是,长大后,他们会认为这其实就是“唠叨与啰唆”。而父子的“疏远”问题,主要是父亲的“粗线条”教育所导致。“孩子喜欢父亲不过多过问其生活细节,也反感父亲的直接和粗心。”

8.推荐好书

篇13

关键词:初中生;亲情;亲情教育

一、亲情的含义

亲情是由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形成的情感,它是一个人心理发展过程中首要经历的情感体验,也是维系社会稳定发展的纽带。

二、初中生亟待亲情教育

目前,一些初中生不理解父母,许多人不知父母的生日和生肖,部分学生和父母的感情似乎只维系到金钱上,稍有不满就可以随便对父母大呼小叫,甚至离家出走,家长似乎也成了他们名副其实的“衣食父母”。个别初中生毕业后就在家待着,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成了最年轻的“啃老族”。

缺少亲情感的学生比他人更容易猜疑、冷漠,较难与他人相处。要让学生理解:父母生养了他们,在他们身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付出了代价,因此要学会感恩。如果一个人对父母都不能够感恩的话,又怎么能对他人、社会感恩呢?所以,目睹学生的亲情现状,不容乐观,完善初中生的亲情教育,任重道远。

三、加强初中生的亲情教育

(一)发挥家庭的首要作用

亲情教育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去做。如果家长只知道一味地奉献,而不把自己的辛劳和付出呈现给孩子,教育他们要感恩,尊重父母,孩子也就感受不到家人对他们的关爱,而是把家人对自己的好看作一种理所应当的给予,同时长辈的溺爱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久而久之,孩子也会漠视他人的帮助和关怀,变得自私自利。

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与父母的交往常常变得疏远和冲突。家长要尽可能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更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若发现问题,及时疏导。现在很多孩子都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尤其是农村的初中生,好多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偶尔通过电话短短地聊几句,无非就是学习成绩如何,钱够不够花。在农村中学任教这几年,我发现部分留守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易自卑、任性、难沟通。所以,家长不要在孩子成长的重要过程中,上演角色缺失。金钱换不来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它也远远不如一个孩子健全的人格重要!

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不尊重长辈,可是,他们自己又是否做到了孝敬老人,有一个积极的生活习惯呢?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家长,他自己天天出去搓麻赌博,回家就训斥孩子不好好学习,试想,这样的家长能教育出好孩子吗?家长最好和自己的孩子共同学习,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励孩子学习,也能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父母,更要孝敬自己的长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自己的孩子,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定要为自己的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二)学校应充分重视初中生的亲情教育

1.开展各项学校活动,营造亲情氛围

例如,创办“亲情主题”的板报。用独特的排版、立意明显的内容,展现有关“亲情”的事例或小故事来感染学生。还可以进行“感恩父母”的论文评比活动,或是举办有关亲情的演讲比赛。这些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又可以让他们重视亲情。

2.发挥班级的渗透作用

召开有关亲情的主题班会,还可以评选“孝顺长辈”之星,学习身边孝敬父母的学生,或是展示每个家庭的家风,为家长和学生搭建情感交流的桥梁。组织学生集体观看亲情教育方面的视频及演讲,我曾经给学生播放了邹越的一段有关亲情的演讲,当时大部分学生都感动得泪流满面,之后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明显懂事了。布置家庭作业,如为父母做一顿饭,或为父母洗一次脚等等。

3.各科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亲情教育

社会并不需要只会知识的学习工具,一个优秀的人才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重视亲情的学生才可能对其他的人和事心怀感激。所以,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还应该渗透亲情教育。例如,思想品德课就是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的好途径,如《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课,在讲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可以给学生讲讲二十四孝的故事,分享一些感人的民族故事,既培养学生热爱璀璨的中华文化,又践行孝敬长辈的中华传统美德。

四、社会要重视初中生的亲情引导

篇14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初中是基础素质教育,心理健康状况是学生素质水平的重要表现,心理素质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了解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引起家庭、社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有助于中学贯彻《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生身心发展和未来在社会上的发展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学校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1)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与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引进课堂或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它为所有学生能直接接受基本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证。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所侧重,对初一年级应侧重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的指导;对初二年级应侧重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问题,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对初三年级则应侧重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

(2)进行个别心理咨询

个别心理咨询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帮助学生的活动,比较常用的方式有:①面对面交谈,这是一种辅导者与被辅导者之间的直接性沟通,是一种最为简单但具有互动性的咨询方式。②电话咨询,是咨询与被咨询双方通过电话交流的形式进行的咨询方式。③信函咨询,信函咨询对于初中生的一些不宜公开的心理问题,可以较好较快的解决,是一种较为隐蔽的间接咨询方式。④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学生所实施的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

(3)注意其他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渗透

学习辅导是心理辅导的重要方面,它主要是结合学科教学来进行的学科互动与渗透心理教育方式。将心理学知识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科教育为主载体充分发挥学校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从教育实施的具体过程来看,一切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都要通过学生心理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心理因素无疑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学科教学要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考虑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水平、特点,利用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规使学生能积极接受学科教学的影响,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构建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

学校心理环境,是指学校里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生活、游戏、交往的全部空间。学生学习、活动及生活的氛围,学校的人际关系及风气等,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如精神环境、社会化环境、互动性环境等。创设精神环境应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入手,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师生情感关系;社会化环境的创设应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契机,调节学习的压力,从而改善由于课业负担过重而导致的初中生厌学、恐学等不良的心理状态,构筑喜学、乐学的良好氛围。

2、家庭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后方

(1)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正确教育、引导孩子。随着初中生身体的发育、自立能力的逐步发展和独立意识的逐步增强,他们常采用夸张和偏激的形式来表达反抗和独立的愿望。如与父母发生冲突、抽烟、染发、服装怪异、喜欢扮演成人角色等。

(2)关注孩子的“心理闭锁”。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这样的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心理闭锁”。初中生“心理闭锁”常表现为喜欢上带锁的日记,不愿与家长进行交流等,但他们的内心又渴望“开放自己”,由于感到孤独和寂寞,他们以不断的寻找朋友、迷恋偶像明星或上网找朋友聊天作为寄托。他们反而最不爱向亲人说心理话。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为此,家长不要夸大这种心理特征的消极影响,这样会给孩子们增加压力,要尊重他们的隐私权,给孩子创造自己的空间,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气氛,只有这样,才能从他们心理上解除阴影。

(3)正视“代沟”冲突。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这种心理状态容易导致产生与家长的“代沟”,表现在面对与家长的不同意见,孩子首先觉得是家长不理解自己,而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传统的东西视而不见,家长一提传统就生气。那么,作为家长应运用一些可行的引导策略:①理解和平等对待孩子。②选择最佳的教育时机和方法,进行友好的交流与对话。③家长、教师尝试接受孩子的某一项兴趣爱好,与孩子一起探讨有关问题,与孩子一起进行娱乐活动,请孩子来当老师。④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一件工作,培养家长与孩子的共同语言。

(4)为孩子创建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卢梭在谈到家庭教育的问题时说:“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抵制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剂”。家庭是孩子避风港湾,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坚实后盾。它是以家长的情绪感染为核心,通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家庭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文化素养等反映出来。有良好心理氛围的家庭,一般表现为夫妻关系和谐、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对子女给予真诚和理智的爱,家庭成员之间感情融洽,志趣相投,态度和善,思想活跃,心理相容,反映出互爱的高尚情调和积极向上的气息。

3社会应给予初中生的心健康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