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法治与文化的关系范文

法治与文化的关系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法治与文化的关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法治与文化的关系

篇1

关键词:传统法治文化;作用分析;法治建设

本世纪初的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法治现代化革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新世纪我国的治国方略和目标。

1传统法律文化包含很多优秀成分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兼治”的社会综合治理模式;成文法、判例法共存及制定法与民间法并列的“混合法”模式;“无讼”价值观下节约成本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守法观念;司法中“亲亲相容隐”的人伦主义;“慎刑恤狱”的司法人道主义;“实质正义”的司法价值取向;法律的“集体主义本位”;“为政在人”的人治观;“亲民”的政治道德观;法律语言的简洁;司法人员的人文素养;古代行政立法、监察制度及廉政建设及历史上“变法”的经验等等,这些都包含着符合现代法治的成分,经过改造,完全可以为当前的法治建设服务。

2中国法治建设离不开传统法律文化

2.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先进的成分,例如前述的“礼法兼治”的社会综合治理模式,将法律建立在民族的伦理道德之上,通过礼法互动来保证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实现法律的妥当性价值,更好地稳定社会秩序。传统法律文化中这样的内容还有很多,它们都是我们当前法治现代化建设的现成的本土资源,西方学者庞德曾说过,中国在寻求“现代的”法律制度时不必放弃自己的遗产。西方学者能有如此真知灼见,对于这些优秀的遗产,我们更没有理由不继承。

2.2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不能割裂历史传统。文化建设不是一项空中楼阁的事业,文化自身有历史延续性的特点,任何一国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今天的一切与历史传统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的发展决不能割裂历史,不能完全摆脱传统。

2.3移植的法律必须经过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任何外来文化进入一个国家之后都必须经过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才能被消化、吸收,从历史上看,中国对印度佛教的改造,日本、韩国对从中国传入的儒家文化、佛教、道教的改造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种改造是对外来文化进行过滤、吸收和选择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一种文化是不可能轻易地移植到另外一种文明里的。

对于所谓的“本土化”,按照学者的解释,一方面是指“按照本民族的特质而发展”,还指“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以及风俗习惯等密切相结合。”其主要原因是只有经过“本土化”的过程,才能使民众对移植的法律产生亲和力,便于民众接纳,减少推行的阻力。

3法治建设中要利用好传统法律文化

3.1仔细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内容庞杂、良莠不齐,其中包含着许多优秀成分的同时还包含着更多的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已被时代抛弃的糟粕,因此,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时,必须仔细地鉴别。对于其中的专制主义、法律工具主义、泛刑事主义等明显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内容应毫不犹豫地予以抛弃,对于其中含有的优秀成分,亦必须仔细鉴别,巧妙合理地予以运用。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方面,我们曾有过许多失误,将精华当作糟粕予以抛弃及将糟粕当作精华而奉行的错误都曾犯过。前者如近代第一代法律家在对待传统“混合法”的态度方面,“混合法”本来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遗产,但是近代第一批法律家在西方“三权分立”思想影响下,却认为法官“援引比附”(即适用和创造判例)是司法干预立法事务,有悖原则,故对“判例法”采取否定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法律制度向大陆成文法系一边倒的形势。后者如从建国至今,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法律工具主义”仍被许多人所奉行,将法律视为无产阶级“刀把子”的观念仍大有市场,针对社会治安的状况,隔一段时间就在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推行的“严打”竟成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种常规的手段。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人民群众现代法治意识与观念的培养。所有以上这些失误,都反映了我们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方面认识的浮浅与幼稚。在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方面,还应对传统法律文化中一些契合现代西方法律发展趋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西方法律的弊端而被一些西方学者推崇的内容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审慎的态度。因为中国的情况不同于西方,中国与西方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情况,在西方要避免的一些东西有时反而是我们必须学习的对象。

篇2

(一)组织发展

组织发展一直是西方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20世纪50年代末,西方企业组织领域中就开始了组织发展的零星研究,以Lewink为代表的实验室训练方法和其后的调查反馈的研究方法是现代组织发展研究的来源。80年代以来,各种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外在环境的变幻莫测给组织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学者对其研究重点也各有侧重。而通过总结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我们发现组织发展关注点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从早期的组织变革到组织模式,到中间时段的组织效率和员工生产率研究,再到近来的领导力和人力资源发展,一直如此。而当下的组织发展具有以下特征:组织发展是基于人员发展、团队发展层次上的延展;组织发展的路径或模式多样化;组织发展的设计依赖中层设计的联系来贯通上层的组织愿景或目标和底层的组织。

(二)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一直是组织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为组织的复杂现象提供了一种解释手段,同时也成为一条新的激励和控制员工的途径。组织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Pettigrew(1979)在“组织文化研究”一文中提出的,但是直到1982年才引起了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形成的,并被组织大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它能引导员工始终不渝地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促进员工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的形成,从而使员工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对企业强烈的向心力。[]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组织的内部经营管理都有影响,同时,组织文化也影响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总之,组织文化对组织发展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二、NLP(神经语言程序学)与“组织NLP”的内涵

NLP是神经语言程序学的简称,首创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美国语言学家约翰·格林德和身兼数学家、心理治疗师和电脑专家的理查德·德勒集各家所长,用他们的学识和独特的创造力,记录总结了不同领域的卓越人才的成功模式,历经三年多的实验与训练,形成了一套神经语言程序学(Neuro-LinguisticProgramming)框架,语言怎样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动。我们可以使用语言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用语言来影响和激励他人。《NLP管理法》一书中指出:组织是由人们所创造的,无论在任何组织中,人都是组织的最重要的资源,是组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因此当下我们所需要的管理方式,是一种能够兼顾企业管理目标和结构,以及协调执行工作的各种类型的人际关系技巧的管理方法。人通过NLP认识自我沟通和他人沟通,并传达影响力,我们的组织同样可以通过“组织NLP”进行内化沟通,使得组织发展与组织文化相辅相成,共性发展,也使得组织文化对组织发展的隐性作用得以充分认知。NLP的12条经典语录是现在心理学、社会学经常应用的,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不同性质的语言各有特点,沟通人的思维各有侧重,由此归纳出三种语言模式:积极的、灵活的、认可的三种性质的话语。每种性质话语均有特点,积极话语是激励,给予发展能力;灵活话语是变通,给予便捷方法;认可话语是坚持,给予力量支撑。NLP语言总体上是包含力量型、速度型、质量型的语言程序。组织目标是宏图大略,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需要有相应的使命,同时,也需要与之一致性的组织文化给予扶持,而组织文化和组织发展的沟通性和信任性程序可以概括为一个三维模型,分别是:激励—变通—保持。“组织NLP”是保证组织上传下达,人心所向,共同发展进步的隐性机制,激励是组织前进的动力,有力量;变通是组织发展的要求,有速度;保持是组织运动的保证,不是保守,是质量的坚守。无论怎样的组织文化,重视人也好,重视物也好,组织文化相同与否带来的组织发展结果不尽相同,我们试着从中分析出一种隐性作用,来阐明组织文化对组织发展的“潜意识”影响。

三、案例探讨

(一)相同的企业文化下不同的企业命运——索尼和海尔

索尼和海尔两家跨国企业都是技术过硬的研发产品的企业,企业核心文化都是创新,但是海尔企业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好,而索尼企业却走向了下行路。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索尼”是情感型文化企业,它凝聚力强,并给予员工以较大的创新空间,但今天的索尼区别于其创始时期,照猫画虎、左顾右盼使其无法走在时代的前沿。索尼创新是追求速度,追求眼前利益,这样的沟通程序虽然是创新,但是只是一味取快,不计后果。那么对于组织发展来说,这样的片面追求,会导致绩效主义,最终导致利益眼前化,失去大局观,必然最终失利。索尼不仅没有被金钱的激励带动长足进步,反而拖住了后腿,没能保持曾经的辉煌。而海尔的文化也是创新,其创新兼顾速度、力量、质量。海尔通过调研市场,发明了小型的冰箱兼具书桌功能,销量大好,这样的创新,要求考虑全面,对于企业今后发展的促进作用。海尔企业的沟通程序是保证质量与保持品牌,激励个人和企业共同目标,因此海尔能够蒸蒸日上。组织发展中这种“语言程序”使得相同的企业文化导致了不同的企业发展结果,这种隐性的作用是循序渐进的影响组织的。

(二)不同的企业文化下趋同的企业使命——谷歌和IBM

谷歌的自由化组织文化氛围和IBM企业规范化的企业文化是相差迥异的,但是两个公司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在2014福布斯价值品牌排行榜上,谷歌第三,IBM第四,排名世界顶级的两家企业有着不一样的企业文化,却又有着相同的组织发展结果和趋势。IBM的敬业精神是一面旗帜,没有任何企业会像IBM这样给世界产业和人类生活方式带来和将要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这是时代周刊给予的高度评价。而Google内部的组织形态是一种非框架、非结构、非固定的状态,但是也能实现非常的效率,实现高度的稳定,其业绩斐然证明管理的奇迹。IBM的纪律性是与Google的自由化都是其与众不同之处。两家公司的组织是注重效率与质量并重的企业,这样的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力量、速度、质量的追求均不可少。虽然企业文化不尽相同,但“组织NLP”中,我们却能发现共同之处——组织发展与员工发展并重,追求二者平衡下的速度和质量,所以,在两家企业不同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中,员工与管理者能够共同取得发展。一个组织的文化中,既包括共性的特征,也包括个性的特征。对员工有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激励,对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能够反应迅速,适时变通,在激流勇进的市场中有所固守,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组织发展中组织文化适应各式各样的企业组织,即使不同的企业文化也可能发展成一样成功的组织,“组织NLP”这样的程序语言是沟通企业与企业大脑的模式,其中,发挥的隐性作用能潜移默化的推动组织成员在组织文化中与组织发展保持严密一致性。

四、总结

篇3

关键词:新时期;文化传承;挑战

中华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也是我们民族发展的血脉。我们应当以民族文化为精神依托,将我国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但是,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民族文化正在受到猛烈的冲击,中华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认识到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正确面对新时期中华文化发展中遇到的挑战,继续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中遇到的挑战

在现代社会,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他们的文化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很多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已经逐步渗入其他发展中国家。例如,美国在争霸全球思想的引导下,企图将美国文化全球化,使美国文化渗透到世界各国,实施文化霸权主义。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化的世界发展潮流为发达国家文化的拓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发达国家在世界文化潮流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具体说来,西方国家文化渗透的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渗透。例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干涉中国内政,还通过人权问题对我国实施政治渗透。第二,经济渗透。西方发达国家企图通过贸易限制等方式,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他国。例如,西方发达国家会通过经济制裁等方式,将资本主义文化进行渗透和推广,企图破坏一些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崛起与发展。第三,文化渗透。这种渗透方式是一种不太明显的方式,但却是西方国家有意识的行为。西方国家会利用文化产品制作和推广,向其他国家渗透自身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甚至包括一些生活方式和人文理念等,使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形态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播和渗透。长此以往,西方国家会逐步挤占本国文化的地位,甚至将本国文化吞噬。

但是,全球化在给我国文化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我国文化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我国的文化发展之路必须,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家庭教育与中华文化相融合

文化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应当从儿童抓起,家庭是儿童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家长的思想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思想道德观念。因此,家长应当重视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并在家庭教育中渗透中华文化意识,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中华文化氛围。例如,在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应当通过身体力行,让孩子明白尊老爱幼的道理,注意餐桌上的礼节和待客之道等,让孩子感受到浓浓的中华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

2.学校教育与中华文化相融合

学校应当开设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学校应将德育放在重要的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心理,让他们用正确的衡量标准去辨别是是非非,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在中学和大学阶段,也应当开设中华文化的相关课程,让学生继续学习和探寻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形成相应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素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体系。另外,学校应当大力宣传中华文化,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氛围,从而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例如,要通过向教师行礼和举止文明等行为,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民族文化的内涵,并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使他们都能够自觉地行礼,并能够及时制止不文明的举止和行为。当所有的学生都将这些规定视为习惯时,那么学生就会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会让规定变为习惯,能够更加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3.社会教育与中华文化相融合

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也会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重要影响。在社会教育方面,第一,要注重影响良好的网络环境,通过网络德育的方式,形成一种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时代已然来临,网络资源的作用不容忽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必须要充分借助网络资源,拓宽文化传播的范围,使中华文化得到一个创新发展的新机遇。第二,要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活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并大力推广普通话,并防止少数民族文化的流失;第三,要不断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资产的立法保护,并将我国文化与文化相融合,推动我国文化在新时期获得跨越式发展。

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但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为此,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得以继承和发扬,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思想,并不断丰富和发展文化的内容与样式,建设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利用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工会作为农场的群众组织,在农场文化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工会参与农场文化的建设,是由工会组织的性质及其基本职责决定的。云山农场在几十年的发展建设中,形成了“诚信、务实、创新、卓越”的垦区核心价值体系。它是北大荒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精神的高度凝结。它源于北大荒建设的过程之中,同时又激励着北大荒人在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再创新业绩,再现新局面,再造新生活。

一、农场文化建设在新形势下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当前强工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农场更加自觉地重视农场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在农场文化的建设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塑造了云山的良好形象。但是,我们的农场文化建设上也同样面临着一些问题。

1.农场文化建设力度不大。一说到农场文化,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很虚的东西,不如我们种地、干企业的效益那么明显,这样一来就催生出一种现象:农场文化只在农场生产的空闲时候得到重视,一旦生产繁忙,农场文化建设便被搁置。

2.农场文化建设层次不高。很多单位虽然也很重视单位的文化建设,但是他们的文化建设仅停留在表面层次:如添置一些娱乐设施,开展一些文体活动,美化一下农场环境。有些单位在单位精神提炼上没有深邃的思考和细致的研磨,而是组合拼凑,就成了本单位的精神。不能够起到单位文化应有的作用。

3.农场文化创新程度不够。在当今社会的经济背景下,农场应该是国家大农业的旗帜,小城镇的典范,大工业的楷模,如何体现这种规模和先进性,农场文化在建设上力度小,层次低,自然表现为没有新意,没有找准农场文化在新形势下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没有在农场文化促进农场发展上起到积极的作用,使农场文化还停留在搞搞比赛、抓抓演出的初级建设的模式上。

二、工会在农场文化建设中负有重要责任

工会是农场职工的群众性组织,农场的各项活动离不开农场职工的广泛参与,因此,在农场文化建设中,工会组织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

一方面,工会参与农场文化建设,是由工会组织的性质及其基本职责决定的。农场职工是农场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工会是职工的群众性组织,因此工会组织积极参与农场文化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职工群众,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代表员工的利益,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主力军作用。

另一方面,工会组织参与农场文化建设是履行工会社会职能的具体要求。在工会的社会职能中有很多也是农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如: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对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加强工会自身建设等。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能,既包括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也包括满足职工的文化需求。对职工进行教育提高农场竞争力是农场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工会组织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等活动,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同时,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发动职工,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和要求,探索适合本单位特点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将促进工会自身思想观念、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工会的自身建设。

工会组织在积极参与农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不忘责任,担当好以下几种角色。首先,工会是职工广泛参与农场文化建设的发动者,工会作为群众组织来动员广大员工参与农场文化建设,可以发挥行政领导难以替代的效能,而且工会开展的许多活动,其本身就能够有力地推动优秀农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比如,评选劳模、先进个人,宣传劳模及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发掘并推广职工中的高尚精神,从而为职工在工作中树立榜样,产生激励作用。其次,工会应该成为职工广泛参与农场文化建设的管理者。农场文化建设也是农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职工能广泛地参与农场文化建设就使农场文化建设有了重要的推动力量,但仅有这些也是不够的,优秀农场文化的形成需要有一条正确的发展路线、有效的管理手段。将职工组织起来是第一步,用好职工就是第二步,在这方面,工会是有着巨大优势的。工会是职工的娘家人,是组织者,因此工会要以与职工的亲密关系为基础,在农场文化建设中当好管理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员工沿着正确的、有利的文化方向前进。

工会在农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概括为,导向作用、推动作用、激励作用和维护作用。工会充分发挥这四种作用,才能带领着全体职工建设更优秀的农场文化,实现农场的美好愿景。

三、工会在农场文化建设中的有利条件

工会在农场文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何更好履行职责在于工会能否在农场文化建设中找准定位、充分发挥作用,充分利用工会自身有利条件,抓住机遇,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开创农场文化建设新局面。

1.工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工会是农场职工群众的组织,是职工的“娘家”,最贴近职工群众,最清楚职工的喜怒哀乐,最了解职工的所思所想,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可以把员工凝聚起来。形成职工跟着工会走,工会永远跟党走的工会引领方向。

2.工会具有开展群体文化活动的优势,工会的生命力在于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员工活动,是农场融洽人际关系、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宣扬农场精神、培养职工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农场凝聚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各种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活动,既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展现了农场充满活力和温暖的一面,为农场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3.工会具有宣传优势。工会具有文化宣传阵地,农场开展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广泛的宣传;对于先进人物和集体的事迹,工会可以通过宣传达到教育职工的目的,因为这些先进人物事迹所体现的正是农场精神,是农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场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围绕农场发展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把各种好的东西发扬光大,充分促进优秀农场文化的形成。

4.工会具有组织的优势。工会有十分健全的组织系统,从上到下,隶属关系明确,组织贯通。这样可以从组织上确保农场文化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单位、班组和个人,吸引职工的广泛参与。

四、工会参与农场文化建设的途径

篇5

关键词:合唱艺术;合唱文化;现状;问题;管理方法

一、合唱艺术在高职校园建设的必要性

1.合唱艺术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合唱本身是对音乐风格和渲染力的展示,通过老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和反复合唱,能够深入地体会歌曲本身的感情,促进学生内心情感的细腻化,实现美的享受。

2.合唱艺术可以提高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心

合唱是一个需要协作,要求整齐划一、服从安排、纪律严明的团体。合唱中的人员要以指挥为中心,在训练和合唱中保持一致,这不仅需要长期训练和默契的培养,更需要队员们的专心致志,同心协力,合力完成,这有利于增强团员们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

二、高职校园合唱文化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社会娱乐文化的发展,鉴于合唱文化对丰富校园生活,调节学校氛围,促进学生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积极的作用,各高职学校开始在校园内开办各种形式的以合唱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方式。但是,在建设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合唱团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一个团体组织中,把队员结合起来是依靠团体本身的内涵和魅力及发展方向,而支持一个团体长期发展并且壮大的举措是合理严格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许多高职院校的合唱团都是挂名在团委组织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和组织者,制度松散,管理不严,没有严格的考勤制度和奖惩制度,凝聚力不强。在初期队员们因为兴趣就积极参加活动训练,慢慢地没有制度约束,大家就会变得随心所欲,放任自流。在后期繁琐的训练本来会使人丧失兴趣,有没有规章制度管理,逐步发展,合唱团的规模越来越小,训练效果越来越差,最后可能会名存实亡。究其根本,便是管理制度不严。

2.队员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管理和指导

合唱团在招新时主要看中学生的热情,就出现了以下几个不齐:队员水平实力不齐,在排练时磨合和矫正工作量大;队员专业,班级不齐,这对后期排练时间的选择,队员的稳定性都是一大困扰;排练与学业冲突,高职的学业学习时间紧张,课余时间少;专业指导和管理缺乏与队员不专业的矛盾。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合唱团的建设和发展,限制了合唱文化的发展和扩大。

三、如何管理合唱团,怎样建设合唱文化

1.明确高职合唱团的定位,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

摈弃弃原有纪律松散、无人管理、无教学计划的原有合唱团定位,转而将它的艺术实践实现向科学化、教学化、严谨化、高效化发展,改变旧模式,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系统的训练和教程,使得学生能够在专业的指导和教学下实现进步。同时,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奖罚分明,将合唱活动转为正规的艺术普及教育和选修课,保证队员的出勤率和稳定性,从根本上促进合唱事业的长期发展。

2.配置专业教师指导,给予专业技术设备支持

指导老师的参与和管理队合唱团歌唱水平的高低有着重要作用。专业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在把握艺术规律,制订发展计划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学校合唱团只有在专业音乐教师团队的带领下,通过长期、反复、规范、系统的练习,才能建设成为具有较高歌唱水平和表演实力的专业团队。而切实通过这样的训练和条件,才能使得学生收获有用的知识和技术,在学习参与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突破,那些枯燥的训练才是有价值的。

3.重视人才培养,加大宣传力度

合唱团的建设需要一批集体意识强、专业知识踏实、音乐特长突出的学生加入,他们是团队的中坚力量和发展基石。因此,我们应重视人才吸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吸收更多人才;重视人才培养,通过专业的训练和指导,提高队员专业素养;避免人才流失,应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核心力。

4.丰富活动内容,创造精品项目

立足合唱团的自主性,积极开展各项文艺活动,开办音乐训练教室、合唱文化知识竞赛、音乐知识课程、跨校文艺汇演、演唱会等,提高团队水平和能力;合唱团以主要观众即大学生为立足点,节目符合大学生审美,代表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形象,贴近大学生,与时俱进,改变创新,打造具有现代大学生形象的合唱活动。

总之,针对合唱艺术,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大力扶持和培养,发挥合唱文化在高职素质教育中的积极意义,实现学生通过对合唱艺术的学习提升自身人文素质修养,陶冶情操,提高自我修养,从而影响周围的同学的审美观,以小及大,最终影响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气氛的良性循环,形成健康积极的学校氛围。随着合唱组织的发展,不断完善制度,解决问题,促进合唱文化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学文.组建管乐团推动职业院校的内涵发展[J].科学咨询,2011.

[2]高晓欧.高雅艺术进校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成功:教育,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