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试验站 绩效管理 量化考核 思路 对策
绩效考核是针对单位中每个职工所承担的工作,应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职工行为的实际效果及其对企业的贡献或价值进行考核评价,是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内容。由于绩效管理能将个体的绩效与单位整体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将单位的战略体系落实到每个人头上,因而绩效管理成为众多管理者解决管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绩效考核在试验站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试验站现有职工35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4人和初级职称17名。由于目前试验站处于发展的蓄力期,单位发展滞后、收人低,用人机制和考核激励乏力,种种现象致使部分职工工作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工作标准不高,工作主动性不够,单位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当前新疆农科院党委和奇台县的关注和重视,奇台试验站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在这种情况下,以自治区事业单位第二次岗位聘用工作为契机,试验站将引入绩效管理量化考核,拟建立以目标管理为核心,以按月“计件”考核为手段,使单位战略目标、年度业绩指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科室和每位职工,建立符合试验站发展需要的绩效管理量化考评体系。通过管理推动,快速提升试验站的综合实力,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技术支撑。
二、试验站绩效管理现状
试验站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主要工作仍是贯彻落实国家规定的职工工资、福利、人员调动、分配、退休等政策。在收入分配方面主要以职称和职务为依据,工资由自治区财政统一拨付。
试验站领导班子和职工年终考核都采用述职的方式进行。由新疆农科院组织人事处统一组织,进行书面述职,通过民主投票确定考核档次,对考核优秀人员给予一次性奖励。
考核的具体步骤和内容是:每年11月-12月,新疆农科院组织人事处和财经处发文确定考核的时间、考核小组的成员组成、考核的内容、评优的名额和要求。试验站则采取参考研究所考核内容从科研、开发、人才、条件建设、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等五个方面评分。根据评估的结果,选出文明标兵单位进行奖励。
个人的考核要求普通员工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述职,领导干部除上述四个方面,另增加述廉内容。表1是2012年新疆农科院对试验场站考核评分表。
表1 新疆农科院试验场站班子2012年度考核评分表
考核内容 单项得分 考核得分 数据审核部门
科研工作
(40分) 争取项目情况 12 院科管处
成果获奖、审(认)定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专利权情况(授权资质) 18
学术活动情况 3
科技成果推广、科技服务情况(分析测试) 7
科技开发
(12分) 科技开发经营创收情况 12 院开发办
人才工作
(15分) 人才培养引进情况 15 院组织人事处
条件建设
(13分) 科研工作条件建设 10 院财经处
职工收入情况 3
党建精神文明建设
(20分)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6 院级组织人事处
班子自身建设情况 5
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4
党风廉政建设情况 5 院纪检监察室
以上绩效管理现状表明奇台试验站的绩效管理受到外部政策环境制约,支撑绩效管理的制度体系也未建立,绩效管理仅停留在绩效考核的层面,考核方式单一,考核结果也未得到有效的运用。
三、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绩效管理的保障体系不健全
(1)内部制度不健全,外部政策不支持
在内部制度建设方面,目前奇台试验站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相对滞后,使绩效管理缺乏依据。绩效管理需要在人员聘任、薪酬激励、培训开发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支撑,绩效管理工作自身也需要建立目标管理、工作分析、考核评估、沟通反馈等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以上制度在奇台试验站大多没有建立,已有的制度也存在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同时,试验站绩效管理也受到财经政策影响。一是财政工资拨付办法的制约。奇台试验站的工资是按人头由财政全额拨付,只要人员在册,就有工资保障,试验站没有权利对工资发放办法进行调整。由于历史原因,某些人员无事可干,或者未到退休年龄打了退休报告就不上班,依然旱涝保收,一分不少,而有些单位的职工天天辛苦劳作,收入却一分不多。这是一种典型的大锅饭体制,看似公平,实际是大大的不公平,极大地消弱了人员的积极性。二是津补贴制度的制约。从2010年,自治区财政供养单位的津补贴发放人均不得超过2.3万元,少的补,多的扣。这种工资津贴的发放办法制约了薪酬激励办法的运作空间。
(2)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不清晰
实施绩效管理都是要在组织中建立清晰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是战略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组织中的每个业务单元都应该清楚自己在组织中的角色是什么,自已在单位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能够为单位目标做怎样的贡献。
奇台试验站的组织结构多年来承袭旧的框架模式,已经不太适应现在的管理。这一点从领导班子分工上也可看出,比如党支部书记主管党建、农户管理等工作,副站长分管生产、经营等工作。事实上,这种粗线条的分工直接造成管理上的粗放或重叠,也使得职工难以对业务流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根据掌握的情况来看,奇台试验站没有对自身的业务流程进行过梳理设计。
(3)管理者和职工欠缺绩效管理知识
由于奇台试验站重点工作放在科研、生产、经营上,不少管理者和职工已习惯于旧有的管理模式,不愿接受新的理念,在现在的管理体系下,明哲保身的观念根深蒂固,任何尝试方法都会带来风险,这种风险是他们不愿承受的。由于缺乏了解和动力,奇台站绩效管理就只能维持原状,所有人都感到在效率方面存在问题,却不愿也不知道如何系统、科学地解决问题。
2.绩效管理的基础工作不扎实
(1)绩效管理与组织战略相脱节
绩效管理是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工具,与战略相联系是绩效管理的本质特征。目前奇台试验站各个部门及每个职位的绩效目标是根据各自的工作内容和具体的情况制定的,而不是从组织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得来的,员工及部门的行为与组织战略目标的要求不相一致,出现了绩效管理与组织战略相脱离的现象。
(2)工作分析不够
工作分析是对一项具体工作的本质内容和有关因素进行系统、全面地研究和描述的过程。通过工作分析可以确定工作的本质内容和对工作承担者行为和条件的要求,其结果通过工作说明书和工作规范两种书面文件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奇台试验站,由于没有进行科学的工作分析,职工普遍感到职责不清,预期不明,不少职工的岗位职责甚至是一样的。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管理者对工作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工作分析不到位,造成职工没有得到一个准确的工作岗位职责定位,使工作缺乏长期考虑。
3.绩效管理的流程不完整
根据前述,标准的绩效管理系统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评、绩效面谈和反馈、考评结果的应用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在奇台试验站仅着重实施了绩效考评工作,没有系统地制定绩效计划并进行绩效实施,使绩效考评工作流于形式。因为新疆农科院的绩效管理主要是绩效考评,为此在讨论绩效管理流程有关问题的时候,重点分析绩效考评方面的内容。
(1)绩效考评方式不合理
通过调研和访谈,对考评结果满意的人仅占调查对象的36%,表明奇台站多数人不认同目前的绩效考评方式和结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考核标准单一。没有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性质、特点、职责权限大小制定严格的定量或定性的考评标准,而是每年年底职工在内部范围宣读工作总结,大家测评。二是考评方法不合理,人为因素、人情关系太重,往往是老好人票数较高,一些埋头苦干,没时间与周围同事搞关系的人票数低,这样的考评不仅没有起到奖勤罚懒的目的,反而影响了一些不会搞关系、实干职工的积极性。
图1 对“考评结果的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2)评估的结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通常来说,职位的价值决定了薪酬中比较稳定的部分,绩效则决定了薪酬中一些变化的部分,如绩效工资、奖金等。职工渴望得到尊重与自我实现,但物质待遇对他们来说仍是一项重要的考虑因素。奇台站执行分配制度基本上执行的是我国现行的以工龄、职称、行政职别为基准划分工资档次的工资分配制度,这种制度忽视了个人岗位实际贡献大小,是静态、单一的分配方式,难以体现干好干坏、能力高低的区别,挫伤了能力较强的职工的积极性。
四、提高绩效考核效果的对策
1.完善绩效管理的保障体系
(1)加强制度建设,寻求政策支持
面对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奇台试验站必须重新审视内部管理机制,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下决心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和机制中的不利因素,提高单位的绩效水平。在人事制度方面实施全员骋用,按岗定酬;在政策方面,争取新疆农科院试验场站试点工作,享受经费和人才方面的倾斜;在经费方面实行经费包干,为搞活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与绩效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扫清政策障碍。
(2)进行持续有效的沟通
良好的绩效沟通能够及时排除障碍,最大限度地提高绩效。试验站的管理者要与被管理者从绩效目标的设定开始,进行不断的沟通,降低绩效管理体系效用的发挥。管理者要在决策过程中应积极吸收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征得他们的理解,建立上下畅通的言路,关注他们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就能很容易地、及时地解决与他们利益有关的一些问题,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3)使管理层成为绩效管理的精神支柱和行动表率
绩效管理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决策者的支持推动,关于这一点在理论探讨中已经提及。奇台试验站的管理层需要充分认识绩效管理对实现单位战略目标的重要性,加深对绩效管理相关知识理论的学习,给予绩效管理持续不断的支持和推动,在绩效管理的运作过程中,成为绩效管理自始至终的精神支柱和身体力行的行动表率。
(4)加强绩效管理知识的培训
在正式实施绩效管理之前,必须就绩效管理的目的、意义、作用和方法等问题对管理者和职工进行认真培训。使职工明白绩效管理对他们的好处,他们才乐意接受,才会配合做好绩效工作,做好绩效沟通。管理者明白对自己的好处,他们才愿意接受、参与和推动。因此在正式实施绩效这个工作在某种意义上重要性要超过方案设计本身。
2.通过工作分析获得准确的职位描述信息
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是获取职位信息的手段。借助近期开展事业单位第二次岗位聘用工作,认真整理、分析和描述各个职位的职位说明书。职位说明书基本上可以包括两大部分:职位描述和对任职者的要求。
3.构建完整的绩效管理流程
绩效管理的流程包括计划、实施、管理和反馈等。在绩效计划制定的过程中要重点强调沟通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双向沟通,得到充分认可的计划才能在实施中发挥效率,避免在评估时的抵触情绪。绩效实施和管理是奇台试验站在绩效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在以往的工作中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今后试验站要设立绩效管理工作机构,采用按月“计件”式,及时记录和反馈信息,保证绩效管理在管理者的控制范围之内;绩效反馈面谈是绩效管理的重要一环,是提升绩效的重要手段。开展反馈沟通,要对照绩效考评表、岗位说明书和工作计划,就每项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沟通。
4.加强对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
科学合理地运用考核结果是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绩效改进,二是用于人力资源的报酬分配、人员招聘、职位调整、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分配激励
思路是:实行工资总额包干,扩大收入分配自;按岗定酬、按绩取酬,坚持按劳分配,实行资金、技术和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拉大岗位、绩效工资收入差距。岗位工资与岗位聘任制度紧密挂钩,根据岗位性质及职责设立相应的津贴标准;绩效工资与工作业绩和完成任务后的绩效考评挂钩。
(2)员工培训
建立与绩效考评有机结合的岗位培训制度,通过绩效考评的结果找出员工工作中的不足或者是需要提高的地方,有计划地协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增长知识和技能。
(3)用于个人发展计划的制定
将绩效结果反馈给个人,使职工改进工作有了依据和目标。在组织目标的指导下,职工可以据此制定个人的发展计划,这有助于职工实现个人职业目标,也有助于职工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4)关怀与感情激励
在工作中管理者须有容才之量、爱才之德,要主动地、经常性地与被管理者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职称评聘、进修深造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对身边的优秀职工要选树为典型,给予大力表彰,积极宣传,组织职工向他们学习,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
总之,试验场站绩效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环节繁琐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出现不同的问题在所难免。只有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完善好其制度,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在提高单位核心竞争的巨大作用,才能实现职工与单位双赢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江玉芬.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思路和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20)
[2]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
[3]吕志强.试论企业管理的激励机制[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综述
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正逐步受到国家、社会和高校的重视,并得以蓬勃发展。笔者以“高校公共艺术”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检索434条,其中1999年到2006年期间,高校公共艺术文献共有44篇。2006年教育部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全国高校掀起一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公共艺术教育。2012年数量达到顶峰,共96篇。关于公共艺术教育发表的论文的期刊来源,笔者搜集核心期刊和cssci共35篇,说明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质量有待提高。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内涵研究
硕士生们分别从概念的组成或意义的角度研究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孙媛认为公共艺术教育是将集娱乐、欣赏、基本知识于一体的一种以艺术形式展现的综合教育[1]。徐亚娟(2010)认为公共艺术教育属于“特称判断”的名称[2]。丁倩倩认为可以理解为从公共艺术+教育或(公共+艺术)+教育,教育是名称的核心词[3]。笔者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以大众性、公开性、平等性、和创新性为特征,以提升其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艺术素养为目的,普及艺术知识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艺术教育。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研究
爱因斯坦曾说:“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艺术和科学在某种程度上相通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综合能力强和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公民,也正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王长喜、陈磊(2007)从教育本质、教育目标和教育实践三个层面阐明高校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4]。陈晓艳(2010)认为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在理念上已有所契合。此外,如何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设置多样化的艺术课程、建设艺术团体和引导艺术的多元文化体悟等实践环节也须和通识教育达成共识[5]。韩继华(2011)从探讨加强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出发,提出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和运用艺术教育载体三方面关于探索艺术教育的改革措施[6]。
三、高校行业类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主要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群体,具有大众性和普及性,属于公共性的高等教育范畴。对于不同类型的非艺术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而言,须结合学校和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开展特色教育。贺春华(2003)建议理工科和综合类高校的艺术教育应构建由艺术教育中心负责和管理艺术教育的管理模式,并设置学校的艺术系科,可以遴选甄别出艺术特长生,优化师资队伍和编写艺术教育门类的特色专业教材[7]。陆挺等(2010)通过对清华大学侧重于“由技入道”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和东南大学侧重于“由理入道”的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两种实践模式的分析和比较,依据美国“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实践的理想模式,即“课程体系―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实践活动”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8]。李亮等(2012)认为农林院校学生缺乏艺术素养是由他们的成长环境、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自身心理特征、校园环境及先天艺术素养等五方面造成的[9]。
四、公共艺术学科实践的案例研究
学者们通过某一公共艺术学科的课程实践作为研究案例,针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思考。崔中梅等(2010)通过对声乐鉴赏课的实践案例的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声乐鉴赏课须加强领导重视程度、正确定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提升教师素养[10]。黄武(2012)针对美术欣赏课的实践案例,认为美术欣赏课须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等问题,同时也对教材的编写和配套,教学质量的评价提出要求[11]。张梅(2008)对6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开课情况、公共音乐课的课程设置情况和大学生对音乐选修课程的偏好及期望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学生为本,设置一些符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科学、合理的音乐类课程,建立教学与评价制度,并将公共音乐课纳入学生的学分管理的改革构想[12]。
五、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研究
学者们主要从宏观角度分析和探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规范建设内容。刘玲(2007)提出从合理定位课程性质、明确课程目标、丰富课程设置与加强师资力量等方面加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13]。张振华(2005)以复旦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实践性研究为例,探索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复旦大学加强了对艺术课程的定性分析和管理,从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出发,将公共艺术课程分三大类,分别是审美鉴赏类、艺术理论类、技能实践类。针对三类课程的特色,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师队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教学效果[14]。呼宇(2010)通过对甘肃省部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问卷调查,针对问题,提出拓宽课程领域,开发特色艺术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公共艺术课程咨询指导等对策[15]。
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不仅需要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也需要配套的教材、优秀的师资队伍和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陆沁凝(2013)通过与校公共课程的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与计算机的比较,针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专业性、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框架[16]。关于公共艺术教育的教材编写,要注意处理好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同时融入体现民族精神和地方风格的教材内容[17]。为了让更多大学生享受优质的公共艺术教育,大学生艺术教育教学模式需要改革和创新,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方式构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视频网络课程教学模式。
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研究
学者们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自身存在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门管理机构、教学经费不足等宏观问题,课程体系与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基础薄弱、参与度不高等微观问题。朱英萍(2010)认为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和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精神实质认识不到位、艺术教育的组织管理与保障不到位、艺术类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自身素质欠缺等问题[18]。葛春先(2013)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机构不健全、缺乏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不高、教学经费不足及教学设备缺乏等问题[19]。杨孜孜等(2011)通过对浙江省11所高校公共艺术的开展情况进行问卷和实地调研,研究发现公共艺术教育存在学生参与度小、课程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层次不齐等问题[20]。
硕士生群体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探讨。制约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艺术教育的传统观念和社会历史等客观因素造成的。90年代初,国家、社会和高校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逐步得到发展,但因其自身内涵不够丰富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艺术教育的部分教师因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艺术功底不深,理论匮乏,影响整体教学团队整体质量。学校领导节约教育成本,没有独立设置艺术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不利于艺术教育顺利开展。此外,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缺乏用心的去关注和研究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造成课程体系不合理、教材不配套,使得学生们不能真正领略到艺术教育的美。
七、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研究
多数学者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探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策。学者们从艺术教育的内涵建设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余德华等(2008)建议建立高效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机制,树立科学理念,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形成第一、二、三课堂紧密结合的艺术教育培养模式,建立适合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特点的评价机制[21]。郑继兵等(2005)从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改革的角度,建议构建网络教育平台,拓宽艺术课程教学覆盖面;开发和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增强艺术类课程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信息素养[22]。于立军等(2006)以天津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探索为例,针对理工科院校不同专业和学生特点,指出工科学校的艺术教育须和工程技术科学和人文社科相结合,合理设置艺术选修课的门类和学分、开辟建立艺术必选课的试验田和开设艺术实践课[23]。吉钰梅(2012)通过对江苏省5所高校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文化素养调查,提出要深化对艺术教育本质和价值的认识、建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抓好艺术教育的源头基础、进一步加大对大学艺术素质课程的补课力度和优化高校艺术通识类课程设置等对策建议[24]。
八、建议与对策
现已有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大家更清晰的认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为正在发展的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然而,关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视角上,在分析原因时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撑或基于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经济学等单一学科进行分析,较少运用多学科交叉视角进行探究。(2)研究内容上,高校艺术教育自身内涵建设研究居多,公共艺术教育关于“人”和“文化”的层面的研究不够丰富和深入。
目前,公共艺术教育主要以欣赏课、鉴赏课为主,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大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需求。一方面,为了激发大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参与度,必须加强艺术教育的实践教学改革。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的实践锻炼,不仅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也能对文化传承起一定促进作用。正如李政道所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25]”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背后的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缺乏关注和了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仅要提高大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更须提高大学生文化内涵和素养,使其参与艺术教育,关注艺术背后的时代思想。因此,如何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及成长规律与时代思想和文化内涵结合,进一步提高公共艺术的有效教育,应成为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和趋势。在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居多,缺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研究者运用SPSS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进行数据分析,缺少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此外,在样本的选取上,基本是对某省几个学校进行问卷调查,跨省采取样本的较少,若能拓宽样本的范围,数据则更具有代表性,分析问题会更全面、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孙媛,我国理工科太学公共艺术教育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2]徐亚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3]丁倩倩,前提与基础:公共艺术教育的公共性思考[D],杭州:浙江大学,2011.
[4]王长喜,陈磊,论素质教育中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842-845.
[5]陈晓艳,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J],江苏高教,2010(4):70-71.
[6]韩继华,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文化素质中作用的探索[J],中国青年研究,2011:107-109.
[7]贺春华,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音乐,2003(2):106-110.
[8]陆挺,陈峰,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模式的比较及启示―――以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例[J],艺术百家,2010(3):44-47.
[9]李亮,张琪,郑颖,农林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2(6):94-95,8.
[10]崔中梅,陈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声乐鉴赏课的教学实践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23):154-155.
[11]黄武,加强教学研究,提升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效果―以高校美术欣赏课程为例[J],艺术百家,2012(8):430-432.
[12]张梅,新疆六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教学研究,2008(6):525-528.
[13]刘玲,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建设研讨[J],艺术百家,2007(2):194-195.
[14]张振华,规范艺术课程构架科学体系―――复旦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实践性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7):24-25.
[15]呼宇,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探析―以甘肃省部分高校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6]陆沁凝,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音乐创作,2013(7):188-189.
[17]董红普,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材开发与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9(30):104-105.
[18]朱英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深层次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4):62-63.
[19]葛春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4):14-15.
[20]杨孜孜,,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浙江省11所高校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9):203-205.[21]余德华,王淑莲,提高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有效机制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8(9):61-63.
[22]郑继兵,杨增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33-34.
[23]于立军,梁春早,任宝平,史庆伟,理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1):79-80.
参考文献
[1]韩露,刘玉芝.当前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0,(02).
[2]翟杰,姜文华.把握好新时期党建工作的特性及要求[J].理论学习,2002,(08).
[3]王淑英.对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J].吉林财税,1995,(12).
[4]刘胜清.开创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的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05,(01).
[5]王庆先.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证[J].理论学习,2007,(07).
[6]建设党建新体系全面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01).
[7]向继桂.创新党建工作理念加强基层组织建设[J].恩施州党校学报,2006,(01).
[8]邬海峰.建立健全高校机关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04).
[9]巨世卓.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S1).
参考文献
[1]王国华.不断开拓创新党建工作之路[J].政策,2001,(07)
[2]肖璋,秋实.党建工作也要打假[J].先锋队,2006,(01)
[3]贺敬纯.论切实抓好党建工作[J].理论观察,1992,(04)
[4]王昌国.加强基层建设和谐发展的本领修炼[J].政工学刊,2005,(08)
[5]董汉忠.围绕经济建设做好党建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宣传,1995,(03)
[6]田文平.知识经济与党建工作的思考[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1999,(01)
[7]翟杰,姜文华.把握好新时期党建工作的特性及要求[J].理论学习,2002,(08)
[8]马秀华.加强基层建设应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0,(05)
[9]王淑英.对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J].吉林财税,1995,(12)
[10]曾通明.注意克服基层建设中的“行为短期化”倾向[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88,(06)
参考文献
[1]施芸.1997年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要着重做好的工作[J].施工技术,1997,(03)
[2]组织多种形式的班组竞赛活动[J].企业管理,1986,(09)
[3]时新芝.共著“双丰”文明新华章[J].兵团工运,2006,(05)
[4]吴国民.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建设工作[J].中国冶金教育,2005,(02)
[5]程良波.重庆、湖北两省、市联合召开鄂、渝线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J].中国地名,2008,(12)
关键词:家校共育家校合作教育合力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3-0201-02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育也随之不断变革。当今时代要求培养的新时代人才不仅仅是掌握一定知识的人才,更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小学阶段作为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期,是学生的心理、人格、品德等方面的重要奠基阶段。教育是一个复杂且持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需要多方教育力量共同发挥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主导教育力量,应该就学生的教育实际达成教育共识,采取多种教育手段,以促进学生自由、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家校双方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是十分重要的。
一、家校共育的概念界定
(一)家校共育的基本内容
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定位是不一样的,因此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各有不同。家庭教育的内容复杂,广泛且细致,家庭教育的关注点是“育人”。而学校教育的教育内容是由国家制定的、系统的、连贯的、有内在科学依据的学科知识体系,主要指文化课方面的学习,其次是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我们对学校教育的关注点主要是“教书”。强调家校共育的原因在于单方面的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都具有自身的片面性,家校共育的基本内容可以认为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补充,即要求家校双方相互合作,既实现孩子学科知识学习的需要,又满足思想品德提升的需要。
(二)家校共育的优势
1.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虽然家校双方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不尽相同,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孩子培养成才。基于这一点,学校和家庭双方都应该努力把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期盼汇成一股力量,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2.教育内容的互补性,构成家校共育整体
21世纪要求的教育,是能够促进人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的教育,以培养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健全的人。然而家庭及学校教育的教育内容各有侧重,也都涵盖涉及不到的教育层面,单靠某一方面的教育力量并不能满足这一教育要求,这就要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坚持相互补充原则,在充分联系和交流的基础上,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塑造一个教育共同体。
3.教育教学的及时性,达成家校共育协作
家庭教育不是系统、整块进行的,它是渗透在家庭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的。教育教学的及时性可以认为是家长在家庭生活过程中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而不是想当然的说教。及时性教育是建立在家长对孩子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及时性表现在不同方面,因此,要坚持及时施教原则,实现家校协作。
二、家校共育的现有问题及原因
(一)家校共育观念难成共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空前提高。学校在充分发挥教育作用的同时,也力求取得家庭的配合,双方形成教育合力。家长的教育意愿是认真且强烈的,对于学校的相关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大多是支持且配合的。但有时家校双方由于各自立场不同,对教育的认识就会产生分歧。
1.从学校层面讲
教師对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持消极态度。一方面,教师认为大多数学校教学工作并不需要家长参与,家长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并不了解,给家长普及相关信息既费时又耗力,无疑是给自己的工作增加负担。另一方面,教师认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纯属是添乱,他们只会指责教师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而不能促成相关问题的解决。
2.从家长层面讲
基于客观原因,绝大多数家长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学校教育达成实际配合,对待教育的态度也不十分端正。部分家长在潜意识里对家校教育进行了明确分工,他们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是教师的事,作为家长,所要承担的责任就是保障好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提供好的条件让孩子去接受学校的教育,让教师把孩子培养成才。这种观点既狭隘又不负责任,严重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1]。缺了哪一方面的支持,教育都难以完整。
(二)家庭学校间缺乏有效沟通
家庭学校间缺乏有效沟通,一方面是因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与学校的沟通缺乏主动性,绝大多数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很少与学校教师就孩子的生活与学习问题进行及时沟通。这种被动态度导致教师对学生在家的生活表现及学生的性格、兴趣、心理发展状况了解不足。而家长除了成绩单上反馈的单一信息,对孩子在学校的其他表现一无所知。很容易出现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科教育不能同步发展的情况,出现“真空教育”。
另一个方面是因为家校双方沟通方式单一化。传统家校沟通方式可以做到将全班家长集中起来,统一通知,传达信息,高效地实现教师对家长沟通联系的单向需要,但是却很少能接收到家长的反馈。此外,这些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对于家长来说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使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有所革新,不能实现家校教育的信息互补。
(三)家校共育内容不够全面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及家长的教育内容普遍偏重于学生的文化课教育,而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这导致家长与教师的交流内容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对学生身心健康及其他方面的关心相对较少[2]。可是学习成绩并不能作为评判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的缺失或许不是真正的缺失,性格和心理上的缺失才是真正的缺失。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不能把学习成绩当作唯一的教育指标,而是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心理倾向、行为表现、品德发展、实践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发展。“教育”,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育”,即教给他们生活的技能,让他们学会做人。这样,学生长大成人,走向社会,才能够有生活的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能坚持做人的本分。
三、家校共育的基本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平等的家校共育合作观念
家校合作,除了共同的目标、正确的角色定位,还要有积极的合作态度和意愿,合作关系才能顺利建立。首先,学校要充分重视家校共育的积极意义,将家校合作看作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职业技能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3]。教师与家长身份虽有不同,但二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应该自居高位,当出现教育问题时,对家长颐指气使。本质上,教师与家庭是一个权责共担体,好与坏都不能归为某一方。教师与家长双方都应该尝试着将心比心地去思考问题,理解对方的处境,配合对方的教育活动。
其次,家长也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理性地分析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长处与不足,充分尊重教师,理解信任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相关教育活动,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在双方的教育理念出现分歧时,家校双方都应该保持一个理性的态度,平等地协商。
(二)建立有效的家校共育沟通方式
1.在真诚、尊重基础上形成良好沟通态度
首先,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出发,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抱着真诚的态度,坦诚地与对方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不论对于更好了解学生还是有效解决问题都十分有帮助。
其次,沟通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教师及家长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立场、思维方式,善于从对方的观点中汲取营养,也要接纳对方的不足,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建立多样化的家校沟通形式
一方面要创新家校沟通形式,如改革传统家长会的内容及合作形式。以往的家长会过于形式化,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说,家长在台下默默地听。教师会指出学生的问题及不足,却很少真正和家长沟通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座谈会的形式组织召开家长会,家长、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交流沟通,更利于激发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且交流氛围轻松,交谈内容宽泛,有利于实现家校和谐互动。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家校沟通形式的多样化。丰富的家校合作形式有利于即时共享共育内容,促进高效的共育沟通。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新媒体资源,构建多样化的家校共育网络平台。如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微信与以往的社会交往媒介不同,具有信息传递的实时性、信息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信息多维传递的灵活性、信息传播社区化的优势[4]。如果充分利用微信,那么对于家校双方教育信息的互通、教育合力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
(三)促进家校共育内容的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教育对象都是学生主体,教育目标都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由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教育,因此在学生的教育工作、教育内容上,双方都应该有所分工。改变以一方为主、一方为辅的状况,形成双向互动、共同负责的局面[5]。
一个健康、合格、优秀的人势必是全面发展的人。教师和家长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注意激发学生在不同知识领域的兴趣与求知欲,促进学生在除文化课学习之外的其他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家长应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同时也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从细枝末节处抓起,从日常小事抓起,从自己的行为习惯抓起,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示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结语
家校共育问题将是一段时间内我们需要认真关注的问题。实现家校共育要从学生出发、从学校出发、从家庭出发,将三股教育力量凝聚到一起,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网,使学生不论在小环境还是大社会里都是一个大写的人。
参考文献:
[1]岳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6(3):50-53.
[2]徐玲娇.小学家校合作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以扬州市XX小学为例[D].扬州:扬州大学,2018.
[3]姚兰.舟水共促舵手强,砥砺任翱翔:浅谈促进家校合作的方法与具体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8(11):3.
[4]段兰兰.基于微信的小学家校共育实践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8.
关键词:小学教育;家校合作;现状;策略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大场所,当学生在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家庭中也得到了良好的熏陶时,才能够确保学生获得健康的成长。但从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状态来看,较多学生和家庭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情况,很难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因此,对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问题进行研究十分的重要,能为学生的健康学习与成长提供有利的基础。
一、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现状分析
1、合作能力不足,效果不佳。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还处于初步实践阶段,并没有足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因而存在着家校合作能力不足的情况,很难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影响,且家校合作仅停留在学校的单方面灌输中,学校总是以自己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指定家长辅助孩子执行相关计划,家长只能被动的接受学校的安排并进行一定的配合,这样被动式的合作形式很难发挥家校合作的积极作用。这是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家校合作中存在最明显的问题,也是家校合作效果不显著的关键因素。2、合作范围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现状来看,仅停留于对学生成绩方面的合作中,对于学生心理素质、品质素质、成长教育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都存在着严重不足的情况。为了确保学生拿到高成绩,学校和家长将全部的合作时间都放到了学生成绩的提升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机械的学习,不具备为人处世、与人相处的能力、素养、品质等,这对于孩子而言会构成心灵上的致命伤害。3、合作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家长指导教育。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家校合作中,严重存在缺乏实际经验的情况,因而合作方式仅停留在单一的层面中,使得家长引导教育的作用并未发挥出来。目前合作方式一般停留在“家长会、家长联系薄”方式中,借助的都是国外的家校合作经验,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并不相符,这样一味模仿不去分析我国的教育实情,很难取得良好的家校合作效果,这也是导致我国小学教育家校合作问题重重的原因之一。同时就目前实施的家长会及家长联系薄等单一方式而言,也不具备科学的规则与制度,成员间并没有相互沟通的意识及习惯,学校和家长之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出现也不会去积极联系,使得现有的机构并不能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二、小学教育中增强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分析
1、增强共育意识,明确家校责任。为了确保家校合作的实效性,必须要让学校和家长都具有充分的共育意识,让双方都明确自己对学生成长及教育中需要担负哪些责任,这样双方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互动与配合,毕竟学校和家长有共同教育目标,那就是让每个学生都真正的成才。因此,要让家长和学校都明确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这样在双方意识的引导下才能够确保家校合作的顺利推进。而想要达到点,需要学校及老师改变自己高高在上的态度,要充分的尊重家长,明白家长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确保教育的统一性。同时,老师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从生活、学校两个角度着手来开展教育;而对于家长方面,则需要意识到自己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影响,要善用积极的言传身教来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2、合理利用多方力量,提高家校合作能力与效率。家校合作并不是只需要家长进行学习,还需要学校方面的积极配合与参与,确保家校合作方式的科学性。因此,学校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来帮助家长完成对孩子的教育,比如:家长讲座,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帮助家长搜集不同阶段孩子容易出现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确保学生的快乐成长。同时,教育机构应该积极对家长进行指导与资金支持,使家长对孩子的指导更具针对性。此外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家长热线,一来能更好的支持家长的教育,二来能对教育知识进行更好的宣传,让家长更透彻的了解孩子的心理,引导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相信通过这样良性的循环之后,家校合作的教育作用会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3、加强对多元化联系渠道的运用。针对目前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随意性强的弊端,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模式来增强家校的沟通,分析学生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家校可以互换学生在家中及学校中具体表现的记录,有利于家校更具针对性的纠正学生生活及学习中处在的问题。同时,现代社会中各种网络交流手段非常频繁,家校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方式来对某些问题进行及时讨论,及时制定合理的教育方式,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理论知识、实践经验都比较匮乏,需要从增强共育意识,明确家校责任,合理利用多方力量,提高家校合作能力与效率,加强对多元化联系渠道的运用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家校合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作者:陈林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桥头学区
参考文献:
大家好!
忙忙碌碌又一年,转眼间,07―08学年的第一学期就要结束了,在这半年中,我努力践行着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实事,体验着苦与乐。
有人说,春风得意马蹄急,老牛拉车路艰辛。我是后者,尽管我没有牛的风格伟大,然而我却是肩挑重担,充满激情,默默前行,追求着“真诚为校”的信念,在艰辛与执著中一路走来……
半年来,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下,教务各项工作基本顺利完成。“细微之处见真情”通过半年来的工作实践,我深有体会。此时我最想说的还是真心诚意地感谢各位教师对我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也感谢班子成员的协作与指导,下面我对半年来的工作做具体的总结。
一、政治思想上,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
从担任学校的中层干部到校级领导,这中间虽有一个角色的转换,但我始终牢记一条,那就是各项工作要以身作则,既要做指挥员,同时又要做“士兵”。我深知肩头责任重大,而自己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个人的思维是有局限性的。因此,这半年来,我以苦为乐,踏踏实实地落实学校的各项工作。为更好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我在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半年来累计记学习笔记2万余字。并积极利用学到的政治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在“做”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其他同志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学到了有价值的工作经验,也吸取了工作中出现失误的教训。半年中,我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经常早出晚归,重大活动以身作则。通过努力,我的工作也获得了大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学校是一个大家庭,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之一,我恪守着这样几条信念:
一要真诚。真诚地对待每一项工作,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教师,真诚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让我们的工作充满情趣。
二要正直。坦坦荡荡地面对各种问题,客观地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公正地处理和解决问题。让校园处处充满着和谐。
三要务实。扎扎实实地深入基层,实实在在地做一些工作,真真切切地干出一点成绩。让校园处处洋溢着团结、奋进的气氛。
做一个有理想的领导,做一个有责任感的领导,做一个对得起自己良心、对得起自己“俸禄”的领导,一直是我的追求。也许明天我就不再是什么领导,但理想、责任、良心依然是我今后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二、管理工作上,坚持求真务实的思想,竭尽全力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工作中面光量大事杂,我与大家一起冲锋陷阵,背负重任努力前行,用微薄之力推动学校发展。
1、以常规为基础,狠抓落实。
常规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基础,为了抓好这个基础,本学期我带领教务一班人,将常规工作的落实当作重中之重,坚持周周抽查,及时反馈工作中的问题,查缺补漏,常抓不懈。在我们的努力下,本学期科教局的两次常规大检查中,我们的工作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2、以课堂为重点,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为能使青年教师上好常规课,本学期我校以“有效课堂研究”为主题,利用“三级研讨”的形式,组织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单元上一次研讨课,并有目标、有步骤、有结论,半年来共上研讨课200余节。以教研组为单位上好一节“同题异构”课,领导班子每周分头参与听课。课后并及时参与评课研讨,最后达成共识。半年来共上“同题异构”课6节。英语是我校的薄弱学科,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本学期教务处一班人狠抓了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专门组织英语教师召开“如何有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专题研讨会,并邀请三门峡昂立学校的英语教师为我校师生做报告,并和我们的老师一起探讨教法。在全体领导、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3、以质量绩效为落脚点,确保学校办学生命线。
教学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命,为此,本学期我校除各科教师做好堂清、日清工作外,教务组织了月清考试,每考一次,要求同科目教师认真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并及时做好反思、小结,以利再战,通过月考,夯实了各科的学习基础,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4、以课题实验为延伸点,重内涵发展。
本学期,我校全面推进新教育实验的三大核心课程:“晨诵、午读、暮省”。通过晨诵润泽学生的童年,陶冶学生的情操。除了每天早晨的15分钟的晨诵课诵读以外,还利用了每周一升旗仪式上开展师生齐诵。为推进晨诵项目的课题研究,12月份我校组织了一次大型的班级晨诵诗诵读比赛,同学们不仅诵读了新教育晨诵课程的经典诗篇《向着明亮那方》《我是一只小蝴蝶》《没有一艘船能象一本书》《我和小鸟和铃》等,还诵读了《四季》《千屈菜》《最亮的星星》等课本上的诗歌。通过比赛,欣喜地看到晨诵课在我们学校已经生根发芽,孩子们充满感情的诵读充分展示了书香校园的魅力,展示了晨诵课程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
午读:包括低年级的读写绘和中高年级的童书共读。用阅读图画书、讲故事、用图画表达与创造相结合的办法,来让儿童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每周有专门的读写绘实践课,通过半年的实施,一二年级孩子们累计作品人均十余次,想像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好开发。中高段学生坚持开展班级共读,并建立了班级共读专帖14个。一个个生动的共读故事真实地记载了孩子们成长的足迹。
“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性阅读研究,也是我们这学期的重点项目,并建立了师生共写本22本,师生之间没有距离,可以平等的对话,也可以在网上交流,通过共读共写,老师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融洽了,感情也越来越深了,同时也收获着共同生活的幸福。
三、廉洁自律,严明纪律,不做任何违纪事项。
走上领导工作岗位以后,我深深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大家的焦点,只有带好头,才能做好事情。所以,我坚持严以律己,以校为家,事事处处以工作为重,以学校为重,从来不为私事耽误工作,从来不因为自己是领导而搞特殊化。正是由于自己以身作则,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和尊重。
四、本学年教学方面大事回顾。
5月12日我校派出三名教师赴山东临淄参加“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性阅读”研讨会。
5月25日我校成功举办“新教育之光”课题实验成果展。
6月份组织课题组教师编著我校《大梦无边》一书,及督促教师出版个人随笔集20余本。
7月15日张校长带领10名教师赴运城参加第七届新教育实验年会。同时由我组织其余教师在我校通过网络转播收看年会实况。
7月16日我校在第七届年会上被正式命名为“新教育实验学校”。
8月11――15日组织教师暑期培训学习,学习内容包括:师德修养,课标培训,新教育实验通识培训,文化知识考试。
8月15日,安排各科任教师工作。
9月1日我校40余名教师参加科教局举行的教师专业文化考试。
9月25日我校成功举办了“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第二届校园读书节;
10月份先后派出三名任课教师赴太原听课、学习。
10月30日组织英语教师参加了县英语教师技能大赛;
11月8日组织参与全县的期中统考。
11月16日筹备并接受了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验收,受到好评。
11月11日―18日组织4名教师赴太原参加了《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
11月18日组织9名骨干教师赴绛县参加新教育实验培训,
11月24日邀请三门峡昂立学校英语教师到我校进行教学研讨;
12月4日―6日组织全体教师上了三节“同题异构”课;
12月10日迎接县科教局常规大检查;
12月18日组织三名教师参加市级农村课堂教学改革大赛。
12月19日―28日成功地组织了元旦系列活动――晨诵诗诵读比赛、学具制作比赛、英语口语大赛、写字竞赛、计算能力竞赛、阅读能力竞赛。
1月23日―25日组织参与全县的期末统考。
五、存在问题
1、工作中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日常工作按部就班的时候多,主动创新的时候少;对管理工作零碎的思考多,整体的谋划少;工作的时间虽多,但工作的效率低、质量不高,工作实绩显现得少。
2、自身各方面的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平时注重了学习,但学得不深,学得不透。学习的层次不高。尤其是文化素养、科学思想、管理方法、科研能力、学习水平等诸多方面还很欠缺,与其他领导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六、努力方向
1、角色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特别是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进一步齐全教育教学制度,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2、进一步在“落实”上做好文章,强化“质量兴校”意识,不断提高学校竞争力、生命力。
3、不断提高自己改革创新意识,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该怎么做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要逐步完善学校教科研的制度,强化“科研强校”意识。
4、因工作,代课、会议较多,对班内的中下游学生教学还不够落实,明年毕业班在抓好本班数学教学工作上要进一步努力。
最后,我以“六个要”来勉励自己:做人要讲德,做事要尽责,学习要坚持,管理要科学,心胸要宽广,目光要长远。
3、以质量绩效为落脚点,确保学校办学生命线。
教学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命,为此,本学期我校除各科教师做好堂清、日清工作外,教务组织了月清考试,每考一次,要求同科目教师认真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并及时做好反思、小结,以利再战,通过月考,夯实了各科的学习基础,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4、以课题实验为延伸点,重内涵发展。
本学期,我校全面推进新教育实验的三大核心课程:“晨诵、午读、暮省”。通过晨诵润泽学生的童年,陶冶学生的情操。除了每天早晨的15分钟的晨诵课诵读以外,还利用了每周一升旗仪式上开展师生齐诵。为推进晨诵项目的课题研究,12月份我校组织了一次大型的班级晨诵诗诵读比赛,同学们不仅诵读了新教育晨诵课程的经典诗篇《向着明亮那方》《我是一只小蝴蝶》《没有一艘船能象一本书》《我和小鸟和铃》等,还诵读了《四季》《千屈菜》《最亮的星星》等课本上的诗歌。通过比赛,欣喜地看到晨诵课在我们学校已经生根发芽,孩子们充满感情的诵读充分展示了书香校园的魅力,展示了晨诵课程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
午读:包括低年级的读写绘和中高年级的童书共读。用阅读图画书、讲故事、用图画表达与创造相结合的办法,来让儿童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每周有专门的读写绘实践课,通过半年的实施,一二年级孩子们累计作品人均十余次,想像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好开发。中高段学生坚持开展班级共读,并建立了班级共读专帖14个。一个个生动的共读故事真实地记载了孩子们成长的足迹。
“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性阅读研究,也是我们这学期的重点项目,并建立了师生共写本22本,师生之间没有距离,可以平等的对话,也可以在网上交流,通过共读共写,老师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融洽了,感情也越来越深了,同时也收获着共同生活的幸福。
三、廉洁自律,严明纪律,不做任何违纪事项。
走上领导工作岗位以后,我深深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大家的焦点,只有带好头,才能做好事情。所以,我坚持严以律己,以校为家,事事处处以工作为重,以学校为重,从来不为私事耽误工作,从来不因为自己是领导而搞特殊化。正是由于自己以身作则,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和尊重。
四、本学年教学方面大事回顾。
5月12日我校派出三名教师赴山东临淄参加“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性阅读”研讨会。
5月25日我校成功举办“新教育之光”课题实验成果展。
6月份组织课题组教师编著我校《大梦无边》一书,及督促教师出版个人随笔集20余本。
7月15日张校长带领10名教师赴运城参加第七届新教育实验年会。同时由我组织其余教师在我校通过网络转播收看年会实况。
7月16日我校在第七届年会上被正式命名为“新教育实验学校”。
8月11――15日组织教师暑期培训学习,学习内容包括:师德修养,课标培训,新教育实验通识培训,文化知识考试。
8月15日,安排各科任教师工作。
9月1日我校40余名教师参加科教局举行的教师专业文化考试。
9月25日我校成功举办了“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第二届校园读书节;
10月份先后派出三名任课教师赴太原听课、学习。
10月30日组织英语教师参加了县英语教师技能大赛;
经过三个五年的普法教育,我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有了较明显的增强,许多青少年懂得了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国家、集体及自身的合法权益。然而,近年来由于多方原因,我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却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什么在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青少年犯罪却呈大幅上升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思考。这当中,除了深受外部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外,在我们的教育制度本身也存在不少的缺陷。
缺陷之一:重视不够,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
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目前,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虽然有些学校领导自己也认为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但也感到无奈,因为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上还不够。
缺陷之二:形式简单,教育方法缺乏多样化。
近年来,大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但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缺乏直观的教育,使法制教育取不到好的效果。
缺陷之三:标准不一,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
具体表现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课时,有的安排自习课,有的挤占政治课一点时间,有的甚至没有安排法制课。即使是有安排上法制课,在时间安排上也往往视情而定。在教材上,目前尚缺乏成套,统一的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制教育正式教材,因而使小学、高中甚至大学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缺陷之四:质量不高,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仅依靠自学课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有的学校虽然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但因受课程安排和兼职教师时间、精力有限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缺陷之五:职责不清,教育管理缺乏整体化。
学校的法制教育由于没有硬任务、硬指标,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责职和目标,形成法制课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好上坏一个样的状况。同时,在教育管理中由于缺乏合力,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学生放学或放假回家后,主要是靠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许多家长对在校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很少对自己子女进行有效教育,即使进行教育也很有限,特别是对已离开学校而未找到工作的青少年,由于学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只有通过社会环境来约束,因此,造成法制教育脱节、死角现象突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它不仅是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如何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种对策:
对策之一:部门要重视。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对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及其青少年家长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一个具体的意见,把法制教育列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要设立法制教育专门机构,做到有人管、有人具体抓,同时要加大检查督促力度。
对策之二:内容要丰富。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请政法干警讲法制课,开展学生“带‘法’回家”普法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的观念。
对策之三:教学要规范。要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精神和中央两部“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加强中小学法制课程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要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争取在升学考试中加入法律知识的内容。司法、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版权所有
关键词:农村 家校合作 以校为本 实践与思考
一、家校合作的概念界定及意义
家校:即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家庭本身具有教育未成年人的职能和责任,学生成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对象,构成了家庭与学校相关联的客体,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链。
家校合作:顾名思义是“家庭与学校合作”,是一种家庭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的双向循环活动;是现代家校合作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一般有两种形式:即“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从现实意义上讲:家校合作可化解家庭教育低效的难题和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可促进家庭教育创新发展;可改变“5+2≤0”的现象;可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5+2≥7效应)。“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从所处教育机构(学校)和角色(教师)出发,以学校为本位开展家校合作活动,毋庸置疑,也是顺其自然;从运作模型到流程环节直至反馈调控都符合学校管理的目标指向。家校合作活动围绕的中心是学生,学生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服务对象;家校合作的形式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其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家校合作的过程是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家长及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家庭和学校为实现儿童全面发展,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沟通协作,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的一种活动;家校合作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更好的实现社会化。
二、“以校为本”家校合作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家校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现代中小学生的教育很多是学校无法实现的,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与配合。特别是家庭教育,很多行为习惯需要在家养成,家长的责任是至关重大的,家校合作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由于农村家庭居住边远分散,家长外出务工的多,经济条件比较差,交通不便等多种因素,比较适合于“以校为本”的研究与实践。以内官营中学的家校合作实践活动为例,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合作过程中现存的问题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我区农村全面推广“家校合作”教育活动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我校“家校合作”开办比较早,但比较正规的家校合作活动是从2009年开始的,主要是“以校为本”展开活动至今已延续四年,从初步探索实践到实践过程中完善,现已形成良性循环,使本校“家校合作”教育已形成规模,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家长提高认识,形成家校育人目标的统一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是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可见,青少年的教育需要家庭与学校很好合作才能获得成功。中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学习任务的繁重,升学、就业压力的增大,再加上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都对学生形成了挑战,要协助他们很好的应对这一挑战,仅靠学校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认为家校合作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途径。
(1)举办家长学校,有机培训家长,形成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我校举办“家长学校”,一是注重了家长的有机培训。开展各种类型的大小型家长会和家长座谈会,针对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促进家长提高认识,关心教育、参与教育,增强教育子女的信心和能力;挖掘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家长学校的开办,拓宽活动资金的筹措渠道;让家长了解学校情况,例如,开学初的家长会,学校首先给家长介绍学校本学期的收费情况、学校的工作计划、教育教学任务以及教育管理措施等。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主要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考试成绩、在校的各种表现以及发展的潜能,存在的问题,家长在后期还应做些什么?怎么做等。另外,由于农村多数家长外出务工,学校除了定期召开大型家长会外,还选择家长农闲的时候,或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时候,针对重点年级的家长进行分层次培训。
我校设立有容纳3000多人的培训场地和容纳150多人的培训室,有领导和专业教师具体参与负责,并邀请心理学专家、家庭教育专家就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转变及家庭教育理念对教师和家长进行有机培训。使家长在了解政策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激活家庭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教育家长了解中学阶段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变化;了解孩子在这一阶段需要什么?需要怎么样的帮助和引导;明确学校的主要任务;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形成家校联教目标的统一性。通过培训,使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认识上达成了共识,促进了家校之间的相互信任。既避免了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出现的冲突和矛盾,又建立了融洽和谐的伙伴关系,同时,得到了家长及社会的支持和协助。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学校根据目前很多父母过多的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身体强健、文化成绩等;却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心理健康、思想品德等;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不思进取等家庭教育误区,利用“家长学校”每学年举办一次由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主讲的《重视孩子心理健康》、《良好行为习惯从小养成》、《怎样做新世纪父母》、《创建学习型家庭》、《怎样引导孩子的学习》、《要求孩子好好学习,父母必须天天向上》、《独生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隔代孩子的教育应注意的问题》、《与新课程同行,与孩子共成长》等专题讲座,并且进行问卷调查、反馈信息,邀请家长代表发言,相互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制定制度,使家庭教育逐步走向规范
我校每学年初,对新生都要进行家庭情况摸底,制定适合本校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制度。如《内官营中学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计划》,《内官营中学家长委员会章程》、《内官营中学家长学校教育指导纲要》、《内官营中学学生管理条例》、《好家长、优秀学员表彰条例》、《家长意见书》、《告家长书》等,让家长明确其指导思想、主要工作及工作目标;并印发有关的章程、制度、规范等,让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意义,使家长学校的举办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3)遵循三大原则,体现家校育人新特色
我校举办家长学校的三大特点:一是“导”而不“框”,给家长指明培养教育的方向,给他们更大的思考、实践、体会的空间;二是抢抓契机,正确引导,促进家长与学生间的和谐交流;三是搭建平台,创立特色,使家长学校工作常抓常新。我校的家长学校工作现已形成了“以公民道德实践为切入点,以重塑自我为起始点,以孩子健全人格为出发点,以孩子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家庭教育氛围,为师生家校“四位一体”的教育搭建了平台,体现了家校合作的新特色。
2.建立健全家委会,形成完整有效的家校联教机构
家长委员会是家校联教形成“三位一体”教育紧密联系的一种较好的形式。我校大型的家长会一般规定为每学期两次,开学初和期中考试后,家长委员会的建立一般在每学年的起始年级开学初的家长大会上产生,毕业年级的家长委员由起始年级的家长补充,形成循环制。构建模式:“学校家长委员会总会年级段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分会”三级机制,班级家长委员会是开展活动的基层单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家长委员会的成员,由家长会分级选举,首先将各级有责任心、素质比较高、名望比较好、有奉献精神、对教育事业热心、有一定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乐于义务承担学校和家长委托的工作的家长选上来,再考虑家长委员会的分布尽量体现农村家庭的分布,便于家长委员会与家长的联系,使家庭与学校间的信息沟通畅达。家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学校教育管理;充当学校的参谋;为家庭教育提供咨询;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结合。其次,给家长委员会自行组织的权利,鼓励定期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学校扩大对家长的开放范围,允许家长委员参与学校的各个方面,使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层次由知情层次向决策层次逐渐提升。另外,利用家长委员对素质比较低,尤其是隔代家长、单亲家长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给予指导,负责把教师传授的科学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传递给每个家长,相应的起到为教师减压的作用。
3.以活动为主体,促进家校合作的有效发展
(1)开展各类家长会,消纳存在的具体问题
家长会是家长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互动的好机会。家长会有校级家长会、年级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和家长座谈会。我校除了校级家长会外,根据班情、学情,不失时机的召开年级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和家长座谈会,如有“会诊式、交流式、咨询式、展览式、辅导式、快餐式”等。例如“会诊式家长会”,班主任归纳好各种不同的“病例”,将不同类型的家长召集在一起,提供给家长思考,分析问题及形成原因,商讨教育失误及改进措施,寻求最佳教育方案。在会上各任课教师以平等的地位,本着双方友好、坦诚的态度,就孩子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存在的具体问题,共司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的家长会在各班最少每学期都要开两次。特别是针对班级部分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唤醒家长的德育意识,尽量让家长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使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同步发展。
(2)开办“学校开放日”,提倡家长参与课堂研究
让家长参与教育就要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不但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我校面向家长举办“教学开放日”有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形式,每周星期三为定期教学开放日,另外根据家长的方便而定,但不论是哪一种形式学校都有专人接待,参观学校的环境,在自己孩子的课上陪孩子一起听课,参加学生的各种活动等。让家长进课堂听课,参与课堂教学研究,既可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又可提高指导孩子学习的水平和能力;既可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又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有效建议。
(3)建立学生基本情况信息库,开展有效家访
我校鼓励教师家访,逐步将家访制度化,并列人家校合作教育专项考核。家访的作用在于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结合。我校教师根据所教年级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都建立了信息库,如学生家庭成员结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及生活水平,学生的社会交往及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及理想愿望等。需要对某个学生进行家访时,首先根据信息库已存的信息和目前的表现制定出详实的家访计划,确定明确的家访目的与内容,再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家访。因为农村家庭居住分散,家访比较耗时,而且有很多家长外出务工,监护人又比较忙,所以选择比较合适的家访时机是家访能否成功的基础。我校坚持做好班主任、任课教师上门家访工作,特别是对家境贫困、学习困难、行为习惯偏差、身体智力有残疾、单亲、离异等特殊学生进行重点家访和帮助,使家访由针对解决学生问题型向针对家庭教育指导型转变,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每个教师平均每学期有效家访次数在五次以上。
(4)开通亲情热线,利用电访优势
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改善与普及,为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我校开展“家校合作”的另外一种形式是建立家校联系卡和开通亲情热线。最直接,最显实效的是亲情热线。由于农村家长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隔代抚养子女问题的突出,家庭教育的空缺,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等,给学校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现代信息的通畅,给各类家长的联系提供了很多的方便,保证了家校合作的有效进行。
三、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我校家校合作还尚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因此,必然会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有少数教师认为家长不懂教育规律,没有能力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家长介入校内事务是在挑毛病,形成对家校合作意义的抵触和狭隘认识。有少数家长与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错位,有些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认为教育孩子应该是学校的事,与家长关系不大。在时间上家校合作活动和学校工作往往发生冲突,合作内容的深度、广度不够,合作方法简单等。对于现存的问题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从教育发展的趋势,合作过程中成功的事例,启迪部分教师和家长的认识偏差;通过实践、认识、重整,再实践、再认识,在实践和认识提高的过程中形成“以校为本”家校合作模式的建构。
关键词: 新升本院校 建设 发展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目前我国一批优秀专科学校陆续升格为本科院校,为这些院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大众化人才的一支重要力量,新升本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升本为这些高校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大的挑战。如何尽快解决新升本院校当前存在的问题,尽快实现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实质性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新升本院校面临的首要任务。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以“升本院校”为题名进行检索,截止到目前,共检索出1002篇关于升本院校建设与发展的论文。通过仔细比较、分析、总结、分类,笔者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综述、评价,以期为我国新升本院校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2.新升本院校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
2.1新升本院校的整体建设与发展研究
升本意味着这些院校具备了从事本科教育的基本条件,不仅提升了办学层次,而且优化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和结构。但是新升本院校在教学水平、教育理念、师资队伍等方面还不成熟,没有真正实现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实质性提升。
吴俊清[1]指出目前我国专升本院校存在编制短缺,人才匮乏;投入不足,经费短缺;管理不畅,体制僵化;结构失衡,梯队缺乏等问题,提出争取政策支持、拓宽渠道、增加投入;科学定位、更新理念;强化管理、创新机制等发展思路。牛薇薇[2]提出专升本院校的发展规划:树立本科意识;建立骨干教师队伍,提升管理水平等。沈世培[3]分析了师范专科学校升本后的办学特色问题,提出了树立特色办学理念、创建特色专业等途径。李玉侠、李洪良[4]指出新建本科院校要在管理体制上寻找突破点,构建全新的领导体制是新建专升本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所在。为升本院校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一条全新的管理体制改革模式。史历、程森成[5]指出新建本科院校要进行科学定位,即服务面向定位、发展目标定位、办学类型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办学特色定位等。魏成富[6]提出升本院校的发展策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狠抓师资,抓教强研;扩大交流,加强合作。从这几方面进行整合,达到互动与互补,才能实现新升本科院校的长远发展。
2.2新升本院校的教学与课程建设研究
教学建设是新升本院校各项工作的龙头,如何抓好教学与课程工作是新升本院校首先面临的问题。
河北金融学院课题组[7]针对新升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该教学监控体系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新升本院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监督与评价。朱秋颖、吴建英[8]提出新升本院校要逐步实行学分制的改革建议。苏世乙[9]指明了新升本院校加强考风建设的方法与对策。傅雁梅[10]提出逐步转变工作重心,增强工作实效的途径。刘英[11]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学科基础薄弱、管理缺乏经验和有效措施等问题,提出制订学科建设规划、有步骤地推进学科建设等解决办法。马少虎、景丽[12]指出新升本院校应结合信息化网络手段,开展网络课程的建设。王国强[13]分析了新升本院校公共选修课中存在的认识不足、资源缺乏、监管不力等问题,提出需要在加强宣传,探索最大限度利用有限资源的政策,加强总体规划与监管等三个方面下工夫。覃宝山、覃勇[14]探索出了民族地区新升本院校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王彦才[15]概括了专升本院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的现状,并提出了改革的思路与策略。
2.3新升本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升本院校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科研水平、具有优良的师德师风及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新升本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袁曦、刘福江[16]分析了专升本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秦小霞[17]提出了升本院校转型后建设学习型高校教师队伍的途径。林晓枝[18]提出加强新升本院校师资队伍质量建设的建议: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灵活而又科学的教师考核和聘任机制;建立教学评价评估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等。龙和武[19]提出教师必须转变自身的角色,具体表现为:强化科研意识,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多渠道、多途径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等。孙静华[20]提出做好新升本院校辅导员工作的途径与方法,比如引导大学生提高自我修养,提高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苏飞[21]提出新升格本科院校的辅导员工作管理模式。
2.4新升本院校学生管理研究
升本后,学校规模扩大了,学生人数也随之增多,但学生管理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彭榕[22]针对升本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改变及特点,提出构建以人为本的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牛耀堂[23]提出树立分层教育思想、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心理辅导、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等解决对策。祁建梅[24]将危机干预的概念应用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解决途径中,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汪晓花[25]分析了问题学生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提出要切实重视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积极引导,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问题学生等。戚哲民[26]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学生层面三个角度分析了专升本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德育保障机制、提高道德素质等对策。
2.5新升本院校科研管理研究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大主要职能。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如何从实际出发,切实有效地提高全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带动学校整体层次的提升,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王德才[27]指出升本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现状,提出从学校的长远与整体利益出发,重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邓家耀[28]提出将激励机制运用到科研管理中,通过构建最恰当的激励机制激励教师发挥潜能。比如营造科研管理的激励氛围、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奖励个人与奖励集体相结合等。林思明、林仁铨[29]提出谋划升本院校学报精品战略的思想。要树立精品意识,走特色办刊之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从而进一步提高升本院校学报的办刊水平。
2.6新升本院校图书馆建设研究
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升本对图书馆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何道利[30]分析了升本后地方院校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如文献资源基础薄弱、人力资源普遍匮乏等,提出了图书馆应搞好馆藏文献建设、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等建设思路。王文娜、陈丽君[31]分析了专升本院校图书馆服务于教学科研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信息资源建设重数量,轻质量等。提出了发展策略:制定合理的馆藏发展政策;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开展重点专业的学科导航服务等。李伟东[32]探讨了学科馆员在知识管理中的主要职责和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等问题。陈建敏[33]论述了专升本院校图书馆必须从领导观念、人才观念、管理观念等方面进行更新及更新观念的方法与途径。梁爱香、陈婧[34]针对目前文献检索课程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抓好教材建设;加强师资培训,成立教研室;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等建设途径。
2.7新升本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精神激励、人格塑造等功能。校园文化的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办学品位。
李晶、刘玉宝[35]分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升本院校校园文化应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建设的具体思路。刘燕燕[36]提出升本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几条建议。周全[37]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原则与实现途径,指出要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引领作用。
3.结语
升本为高校的发展带来了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新升本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将升本高校的研究成果从整体建设与发展、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工作、科研管理、图书馆建设及校园文化建设等七个方面进行综述、评析,总结了其主要观点,着重分析了其解决思路与对策。希望为我国目前新升本院校的建设与发展思路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借鉴,促进新升本高校向着良好、健康的方向发展,实现本科教育的实质性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俊清.专升本院校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的出路[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4):80-82.
[2]牛薇薇.“专升本”院校现状及发展规划研究[J].科技信息,2008(22):10-11.
[3]沈世培.师范专科学校升本后特色办学的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6(5):607-610.
[4]李玉侠,李洪良.采用全新体制,促进专升本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6(3):72-75.
[5]史历,程森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J].湖南社会科学,2009(5):171-173.
[6]魏成富.新升本科院校发展策略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6(10):6-9.
[7]河北金融学院课题组.新升本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3):64-66.
[8]朱秋颖,吴建英.专升本院校实行学分制的几点思考[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6,18(1):59-60.
[9]苏世乙.新升本科院校考风问题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0,26(3):113-116.
[10]傅雁梅.改进新升本科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思考[J].龙岩学院学报,2010,28(2):120-123.
[11]刘英.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02(6):43-44.
[12]马少虎,景丽.新升本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实践及对策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4):131-132.
[13]王国强.新升本院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0(7):61.
[14]覃宝山,覃勇.民族地区新升本院校实验教学现状与对策[J].河池学院学报,2009,29(2):25-28.
[15]王彦才.“专升本”院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的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40-41.
[16]袁曦,刘福江.专升本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理性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1):185-186.
[17]秦小霞.关于专升本院校转型后创建学习型教师队伍的思考[J].天中学刊,2004,19(6):114-116转107.
[18]林晓枝.“新升本”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思考[J].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4):113-115.
[19]龙和武.谈院校“升本”后教师角色的转变[J].教育与职业,2006(27):62-63.
[20]孙静华.浅谈新升本院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的途径与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2010(7):16-17.
[21]苏飞.升本院校辅导员工作探讨[J].池州学院学报,2008,22(4):143-145.
[22]彭榕.论新升本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变与应对[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6):39-41.
[23]牛耀堂.新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和对策[J].中州学刊,2009(4):131-133.
[24]祁建梅.升本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初探[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27(3):75-77.
[25]汪晓花.升本院校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J].中国成人教育,2008(7):67-68.
[26]戚哲民.“专升本”院校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科技信息,2007(5):53-54.
[27]王德才.专升本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透视[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104-105.
[28]邓家耀.专升本院校科研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构建[J].武夷学院学报,2009,29(6):90-92.
[29]林思明,林仁铨.“专升本”院校学报精品战略的若干思考[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3,1(2):118-122.
[30]何道利.对新升本院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9):89-90转100.
[31]王文娜,陈丽君.专升本院校图书馆服务于教学科研的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29(1):89-91.
[32]李伟东.论“专升本”院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学科馆员[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3(2):219-221.
[33]陈建敏.观念更新―专升本院校图书馆的关键所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22(5):34-36.
[34]梁爱香,陈婧.关于新升本院校文献检索课程建设的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10,25(3):93-96.
[35]李晶,刘玉宝.新升本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科教导刊,2011(11):185-186.
关键词:亲师教育;家校联动;常态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120
一、问题提出
1. 家校联动的现状
“现在家长太难缠了,自己孩子不管,还对老师要求挺高的”“明明孩子不懂礼,家长不教育孩子,还责怪老师没用心教”
“――老师说
“以前,班主任说什么,家长配合什么,可现在,家长推门进来,直接告诉你,应该怎样做,比你还懂教育的样子”“或者有的家长就撒手说,孩子大了,我们也管不了”
――班主任说
“现在的老师真厉害,动不动就请家长。孩子犯错了,我们家长也跟着受罚被留下,或被训斥一番。无论多忙,都得立马赶到班主任面前。”“我们文化不高,也不知道怎么去教孩子”“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我们都满足他”
――家长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教师、班主任、家长各持己见,各自有理,三者之间缺少联系沟通,互不理解。这是源于我们传统亲师教育,家校联动的局限性:
(1)家校联动内容的片面化。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着力点主要围绕学习成绩,忽视孩子思想、心理健康及个性需求。
(2)家校联动单向化。家校联动过程主要由学校和教师单向通过短信或家长会向家长通报情况,家长被动接受,极少数家长主动和教师讨论孩子情况。
(3)家校联动方式单一化。家校联动方式单一,主要是家长会形式,且任务型较多,缺乏计划性和课程化,随意性大。
(4)家校联动缺少一贯性。家校联动时间上随意,内容上缺少连续性、一贯性,虎头蛇尾,未能合理规划。
2. 家校联动的误区
不少家长认识不到自己是孩子的“教育者”,往往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教师,自己生活上照顾好孩子就行。至于教育,那时学校的事,是教师的事。还有不少家长本身学历较低,家庭教育缺少计划性、目的性,缺少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对孩子放任自流或简单粗暴的打骂。家庭教育又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而是相互补充的重要途径。无论哪一方薄弱,我们的教育效果都会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必须和家长联系、沟通,以便在学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作为班主任,就如何进行有效的家校联动,开展亲师教育,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补的优势,提高家长和教师的合作意识,拓宽学校沟通的渠道,寻找合作方法多元化,优化家校教育合力方面做了许多实践探究,形成切合班级实际的家校合作教育的常态化有效策略。
二、家校联动常态化策略
1. 建立班级家校联系本,适时交流
“同学说――教师说――家长说”的“三说”联系本是亲师沟通的良好渠道。每周及时批阅,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和心理变化,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时沟通解决。联系本除了学生记载作业或提醒事宜外,教师和家长还可以把对学生的关心、期望、鼓励、评价写在联系本上,让家长、教师、学生三方互相了解,及时跟进引导改进。教师利用家长会指导家长写评价语,语气要诚恳,字迹工整,表达内容清楚、简洁,以赏识为主。教师反馈“多报喜,巧报忧”,尤其涉及到孩子隐私或自尊时更要讲究策略。
2. 电访、面访、书访等家访形式,多角度了解孩子生活和学习,多方位与家长沟通
电访,即教师通过电话向家长交流在校情况,交换教育意见。电访较之面访,更具有时效性、便捷性,更能及时了解反馈学生真实情况,以便在第一时间做出合理解决方案。电访还方便跟进学生改进情况,追踪面访效果,与面访互补。电访时应无法判断家长表情,所有感情来源于声音,无论家长声调语气如何,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讲究说话策略,讲究说话的语气、语调。
书访,即通过书面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学校情况或学生情况。主要是问卷调查(围绕班级近期问题,确定主题,制定问卷,了解家长看法,收集家长意见,进而改进问题);喜报、表扬信(及时向家长报告学生在学校德、智、体、美、劳等各级各类活动中的表现,鼓励家长及r表扬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告家长书(发现学生问题,防范与未然,及时告知家长,早发现,早配合,早解决,并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思考改进措施);联系便条、书信(对个别特殊情况的学生,采用单个便条或书信的方式与家长交流)……形式多样,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而定。
书访形式一:家长委员会建议及家长进课堂互动
书访形式二:告家长书、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和家庭教育情况调查
面访,即教师和家长、学生面对面交流的“三方会谈”,可以是教师到学生家(家访),也可家长主动到学校(校访)。学生、家长、老师三方面谈,开诚布公,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能了解孩子真实想法;家长坦诚表达自己的教育期望,让学生了解家长苦心和教育目标;教师和家长交流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寻找适合孩子成长的途径。家长、学生、教师三方共同努力,促学生改进自我,健康成长,也助家长改变不合理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面访内容根据学生情况确定,可以是了解学生家庭成长环境、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家长教育理念等的了解性面访,这个适用在新生入学前或入学后一两个月;也可以是对于班级学困生及行为偏差学生的不失时机的鼓励和警醒的鼓励警示性面访;还可以是孩子生病或遭遇重大事件后安慰性面访,稳定学生情绪,鼓励其乐观面对,给予必要帮助,拉近学校和家长距离,取得家长信任;也可是孩子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与家长矛盾冲突时的协调性面访,开导学生,稳定情绪,劝导家长,增进了解,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
案例一:了解性面访
学情观察:沈××,安静少言,面带忧郁,难得见到笑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眼神游离,各科作业丢三落四,不愿做作业。家校联系册交流中了解到妈妈文化水平不高,忙于生意,交流较少,妈妈脾气急躁,碰面交谈易产生冲突,周末常常一人在家看电视或在妈妈店里帮忙、做作业。入学调查表上只有母亲一栏填写,猜测单身家庭孩子。
家访实情:沈××小学三年级前父母在外地做生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爷爷脾气急,常和奶奶吵架,甚至有时还动粗;父亲好酒,闲时常和朋友喝酒打牌,酒醉时,母亲也遭受暴力。四年级时父母离异,妹妹随爸爸生活,她随母亲在镇上租房生活,学校也从老家小学转到镇上,母亲开始单独打拼。六年级时,母亲生意有起色,买了新房,生活相对稳定,但母亲也更忙,同时继父也进入她们的生活。孩子在情感上对继父有一定的依赖性,继父也是再婚,和母亲组合家庭后,因为性格爱好不同也时有冲突,孩子仍是缺乏安全感。
应对策略:孩子渴望父爱,且对继父有一定依赖性,平时交流较多,继父较喜欢看书,所以肯定继父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并争取让继父能在学习习惯和学习生活管理方面多多关注,妈妈脾气较急躁,要尽量学会控制自己情绪。保持电访,与母亲交流孩子学校和家里情况,适时和孩子交流,疏导孩子内心症结,并提醒孩子母亲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尽可能多陪伴孩子,同时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父母双方表示愿意配合,孩子第二天也留言给我:希望我能成为她的心理老师,不要放弃她,她会努力改进。我真诚回复孩子的请求,在日常校园生活中也格外关注她,鼓励她,用真情渐渐解冻她尘封的内心。她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学习也渐有起色。
案例二:警示性面访
案情叙述:袁××,小学六年,转了三所学校,学习习惯和学习的专注度差,自我监管能力差,学习上丢三落四,教师询问一切问题均能以“我忘了”我不知道”避之。父母教育方式粗暴单一,关注内容单一,学习上考差了,轻则责骂,重则暴打,认为孩子学习差“丢面子”,不愿到校和教师交流。平日里父母疏于对孩子的陪伴和引导,生活上和爷爷奶奶在一起,非常宠溺。孩子脾气急躁,个性好动贪动,思想单纯。初入学时肯学向上,父母把其送入校外培训机构,结识了高年级后进生和校外青年后,喜欢闲逛不做事,甚至参被人利用“跑腿”,传递不良“信息”,学习兴趣急剧下降。早上过早到校,抄袭同学作业。
应对策略:提前约好家长,登门家访,强调“失控式”放B对孩子的危害,让家长明确,关注孩子思想变化胜过关注学习,强调初中同伴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希望家长能更加关注孩子交友情况和心理需求,能把自己该承担的教育责任挑起,而不是简单把孩子推向校外教育机构,以求“眼不见,心不烦”。贴心的理解孩子目前处境,深入孩子内心,用娓娓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道理、故事,同班同学积极转变的实例引导孩子学会和家长相处,学会和家长合作,促进自己健康成长,让孩子体悟到教师和家长的用心良苦。激励孩子不要轻易的放弃自己,再三强调教师们不愿放弃他,希望能帮他积极赶上大家,以此增强孩子自我改正的决心。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根据孩子爱运动的特点,任命其做“体育委员”,培养其责任意识,鼓励其发挥自己特长积极参加空模和海模训练,让其体验成就感,时刻关注课余生活交友结伴,适时引导,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里。总而言之,批评和激励兼而有之,严厉和宽容相生相伴,“软硬兼施”,以柔情感化孩子内心,用规则引导孩子行为。
案例三:慰问性面访
案例叙述:唐××,积极向上,集体荣誉感强,踊跃参加校运动会。运动会跳高比赛时,决赛时身体不适,教师劝其弃权不参加了,可他仍坚持要争取夺冠,在越过竿时,重心不稳,人侧身摔倒,不慎肩胛骨骨折,急送医院,诊断后需休假一个月静养治疗,孩子和家长着急学习进度落下,跟不上。
应对策略:带着大家的签名祝福主动及时登门慰问孩子和家长,取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抚慰家长的伤心,并带上班级同学,及时帮他补上落下的课程,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对他进行指导,并交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方法,定时给家长和孩子电话了解其所需,及时作出妥善安排。家长和孩子心中的顾虑在教师和同学们真诚相待中渐渐消除。返校后,针对其薄弱之处又加以巩固,孩子感受到教师、同学的热情和温暖,很快融入了班级生活。
学生成长过程变化万象,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动向,及时发现隐患,合理采用电访、书访、面访等方式加强家校联系。
3. 校讯通、微信、qq等现代技术助力教育,增进家校联系
(日常学习生活、教育资讯、学生家庭实验交流、学生发表作品共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校讯通”的开通、微信群、qq群的设置为学校和家庭教育提供了互动的平台,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新教育网络。班级建立家长微信群,学生qq群,家长学生交流平台划分,可以避免敏感话题相互影响。它们实时反映学生动态,增加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创造了良好的家、校育人环境,最大限度、最优化地发挥了教育优势。通过这些现代通讯设备,家长可以实时了解学生考勤;学生可以通过亲情电话及时和家长沟通;教师可以将孩子在校健康状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给家长温馨留言,上传科学合理的教育文章或教育心得、心灵疏导,也可给家长节日问候、气温天气变化及出行安全提醒,告知家长假期合理安排作息的方法,拉近家长和学校距离。班级要事,表扬公告,家校共知,在教师的带动下,家长们也开始关注教育,并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或阅读的教育书籍、教育理念,形成“家校共读”联动讨论。
4. 专题性教育沙龙,主题化家长会,共商学生阶段性问题,共解家校教育之困惑
家长会是邀请家长到学校,教师要根据近期班级通识问题进行梳理,通过会议向家长汇报班级近阶段教育教学情况的一种集体工作方式,主要用于解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性问题,对于部分学生的问题,我们可以召开部分家长座谈会。家长会会前要充分准备,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争取“开一会,解一问,长一技”,即解决班级一个共性问题,增长家长一种教育技能。家长会的形式可以是报告式、交流式、展览式、表演式、会诊式等,根据班级学生具体情况及教育任务而定。
(1)“亲子沟通”及家校急救知识学习主题式家长会
案例:
三、搭建家长教育平台常态化策略
1. 依托家长学校,宣传学校办学理念,了解教育资讯和动态,掌握先进教育方法。
定期开设家长学校课程,根据家庭、家长实际,确定交流话题,如孩子良好习惯养成教育、青春期孩子变化特点及对策、如何营造良好家庭读书氛围、怎样和叛逆期孩子沟通、如何正确处理孩子成长与成绩的关系等。邀请社会家庭教育专家开设讲座,或有教育经验的家长现身说法,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作为鲜活的材料,使家长们掌握相应的教育家庭教育知识。
2. 印发或微信共享教育资讯和动态,了解当下教育教学趋势和先进教育理念
学校、班主任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印发相关教育文章或教育资料,如安全自救措施、交通出行文明、学生家长沟通之艺术、优秀教育故事、先进教育思想等,印发班级各种条例制度。借助微信群发教育新闻或教育新鲜资讯,如中高考考试内容变化、八年级分水岭怎么度过、重视孩子能力还是重视孩子成绩、好学生成长经验是什么、中高考状元的成长经验……各路鲜活教育资讯早知道。
3. 利用学校家长开放日,开设亲子课程,增进家校联系了解
诚邀家长到班级体验学生“一日生活”,了解教师上课情况和孩子听课情况;了解班级日常管理及相关制度;欣赏学生作品和学校近期教育教学成果;给予学校建设性意见等。
开设亲子课程,在和谐的亲子活动中增进家长与孩子的了解、交流,营造轻松愉快的亲子交流氛围,消除家长和孩子之间交流障碍和矛盾。
4. 班级家L委员会,协同合作,宣传、监督融为一体
家长委员会及时了解班级学生及家长对班级工作评价,定期与班主任反映,并协同班主任共同研究对策。宣传班级管理相关动态,监督班级管理、收费情况。
四、结语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社会的配合,只有家校合力,教育才能升华;只有家校常联系,教育才有一致性。总之,学校和家庭始终一条心,用真诚架起沟通的桥梁,才能凝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才能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虽然实践研究过程受益不少,但关于亲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开发,亲师教育方式方法仍需在今后教育教学中摸索总结。
参考文献:
[1] 王 ,王 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2005(2).
[2] 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
[3] 丁 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2004(2).
江苏省吴江市鲈乡实验小学自承担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以来,积极实践、大胆探索。该校通过课题专业技术系列培训、专题研究、主题沙龙、课题整合课、课堂观察、教师博客评比等活动,促使教育博客切实成为教师反思教育教学现象,密切家校联系,进行研究性学习交流,深入探究有效教学方式的重要平台。同时,该校利用教育博客最大程度为学生服务,开展在线学习、专题探究、主题拓展、深度对话等方面实践探索。学校的课题研究对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课题实施2年多来,学校教师先后有18人次获得各级教育博客评比奖项,在省级以上刊物100余篇,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的比例达34%。
本刊特选载5篇学校教科中心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希望引起读者对于教育博客和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教育热点话题的关注。
吴江市鲈乡实验小学是苏州市较早进行教育博客研究的学校之一。经过几年的实践,师生不断地赋予博客新的内涵,挖掘博客新的运用方式。在学校师生眼里博客已经不仅仅是一门网络技术,它所承载的更多是终生学习、合作交流、不断思考、不断提炼、凝结智慧这样的一些精神与理念。自从《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成功申报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以来,学校积极行动,将教育博客建设纳入《学校教师教育科研工作十项基本要求》之中,从行政层面予以积极扶持,师生参与教育博客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了群众性教育博客的良好局面。08年10月20日,学校课题组启动了省级课题阶段性推进教师参与状况调研。本调研采用无记名问卷方式进行,学校的中小学科任教师参加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11份,回收率92.5%,问卷从教师个人教育科研基本情况、对教育博客的认识、教育博客的参与度、参加教育博客的成效等四个方面展开,现把调研的问题和思考整理如下。
一、结果与分析
学校将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定为专题研究课题之后,学校逐步铺开了一系列的研究进程,涉及的研究内容有:教育博客支持下的校本研修活动;基于教育博客的叙事研究;教育博客支持下的家校沟通;基于教育博客的专题研究活动;教育博客支持下的数字化教育管理等。每一步的推进,都经过仔细斟酌和研究。这些活动都是基于学校现有的经验、现状来规划的,我们设想这些与教育博客联系起来进行整合研究,将学校的优质资源沉淀下来。这种安排的思路也非常明显,就是想通过学校博客为教师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教育博客纳入日常教育教学之中,为个人专业成长以及学校平稳、健康、科学发展提供平台。
(一)观念层面:学校绝大多数老师认可这项“新兴”的科研活动
调研后的数据表明:95%的教师在课堂中经常提到教育博客,调研结果显示97%的教师将教育博客与日常教育教学联系,博客已经成为师生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师生沟通交流的良好平台,也成为家长了解学校、学生的良好窗口。教师积极将教育博客与日常教育教学联系,将教育博客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发展服务,利用博客开展在线学习、专题探究、主题拓展、主题阅读、深度对话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认知能力为目的,教育博客成为“教学相长”的良好工具,此外教育博客的良好“师生互动”,由师生以往的单边的交往,变为多边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交往。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以共同学习为媒介的关系,教育博客起到了媒介和推波助澜的作用。学校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发展了,才能谈到教师的专业是否发展了。把博客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相关联,运用博客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让博客真正为学生发展助力,教育博客则更具活力,更具有普遍实用意义。
(二)参与层面:学校老师普遍参加这项能改善科研方式的学术活动
调查显示:87%的教师认为教育博客给自己带来了全新的科研方式,教育博客成为了自己教育生活的一部分,而且还成为了与外界沟通交流的良好平台。82%的教师赞成博客的撰写,表示有时间和能力,都尽力撰写博文。73%的教师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关键还是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教师自身必须意识到自己要成长,要不断完善。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等方式,教育博客正以零距离的亲近,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支持力量
(三)成效层面,学校老师在投入其中时体会到了教育科研所带来的愉悦
调查显示:91%的教师表示,撰写博客可以促使自己常动笔、勤思考,在投入教育博客、体验教育博客写作艰辛的同时体会到了这种电子写作及发表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95%的教师从中逐步意识到拥有教育博客并不断书写博客不等于自己的专业就会得到发展。教育博客受关注的程度、运用方式,以及书写博客的方式、书写者思考的深度、书写的质量都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调研结果表明:97%的教师认为,在教学实际中,教育博客为自己的教学生活带来了绿色新生命,并成为了教育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若是长期有效地利用,确实能为自己的教育生活服务。学校在推进此课题的研究后,信息化氛围非常浓郁,由此带来学校信息化的整体推动,引发数字化校园、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新思考。学校行政给予政策和制度上的最大宽松,经济上舍得花大力气投入设备与资金,学校信息技术部门则从博客技术上给予支持,教科室、教务处根据需求,将课题研究的关注点及研究主题逐渐常态化,引导教师研究一种常态下的博客生存环境,将博客与课程设计、与教师的教学融合,贯穿教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经过学校大力宣传与鼓励,又产生“熔炉效应”――新教师的自然融入,本来对博客、对课题关注度不高的教师参与,使得广大教师对课题研究充满信心。德育处积极向家长宣传,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博客建设,家长对学校博客的认同感和积极参与,使得学生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了非常大提高。
二、思考与对策
通过本次对全校教师摸底式、袒露心迹式的调研,在教师的认识基本到位、行动有所跟进、成效初步显现的情况下,针对调研中出现的诸如如何维持教师的持续、高昂的写作态势、如何进一步进行行政性的助推,如何营造更好的博客写作氛围等问题,课题组提出以下的解决策略:
(一)在校本研究中自我表露心迹
教育博客写作关键是要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我校老师拥有了自己的博客后,便开始阅读和书写,发表了大量的主题日志,在博客中大家不断地阅读、书写,在阅读书写中释放心情,这让老师们感到学习的快乐。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迅捷、广阔的平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在校园网上,为每一个老师开辟一片天地,让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一个窗口,利用这个窗口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每个老师又可以最大化地实现资源共享,最迅捷地了解教育教学信息、最真实地进行课堂实录的展示、最广泛地与各界人士交流。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活动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积极推进我校“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努力构建校本文化,促进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
1. 教师阅读日志的撰写。教师阅读并撰写读后感,我们称之为“教师阅读日志”,我们提倡教师要爱读书,但建议老师们不必读得太杂,最好使自己成为“一本书主义者”。每个老师选择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把这本书作为自己一生的精神同伴,不断研究它,并撰写阅读日志。理解一本书、一个作者之后,再去接触多本书,多个作者。
2. 教师观察日志的撰写。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并撰写观察后感,我们称之为“教师观察日志”。让老师们把平时观察到的,并能引起兴趣或有感触的人或事,写成观察日志。它可以以定性观察为主,通过个体的观察总结个性化的课例或者有一定分析解剖成分的案例。
(二)在个人探索中自主反思学习
教育博客要让老师们乐在其中,要在持续地学习中使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在与教育博客共成长的日子里,老师们深深地感觉到博客对教育的促进意义,对自身专业成长的重大帮助。但在最初阶段,大家也只是摘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较少有经过自己思考的原创日志。随着对博客的认识加深,通过不断浏览一些著名博客日志所受到的启示,老师们也尝试把自己在教育中的思考及时记录下来。这样在博客里有“写――录,思――享,品――学”,老师能在不断地积累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1. 教师行动研究日志的撰写。教师改变自己的做法并撰写做后感,我们称之为“教师行动研究日志”。如果说教师阅读,教师观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转变教师的观念,那么,教师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变教师的教育实践。转变观念固然重要,但转变观念并不是教师们阅读和观察的目的,教师之所以需要有所阅读、有所观察,主要目的为了解决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2.教师自主研究日志的撰写。教师可以自主研究某个教育教学或者教育科研的领域问题。如你对学校特色的思考与实践,你对自己擅长的某个专门或者学科领域的独到的自主的看法。具体可以从关注教材问题、课堂教学问题、学生问题等三个角度入手。如果一个老师一直在思考如何调整、补充他的教材,这个老师就已经是在做研究。教师把教材研究的过程,开发教材的过程讲述出来,就是“教材研究的故事”;老师们把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或某节课的“课例研究”的过程讲出来,就是“校本教学研究的故事”;教师应该研究自己的学生,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要了如指掌。把学生的成长过程讲述出来,就是“学生的故事”。
(三)在专题研究中自由快乐成长
每一个教育博客个体都有自己研究专题和领域,而自己的研究领域只有在交流分享中才能得到快速而有效的成长。由于博客具备“、分享、交流”的功能,它让学习者把自己的学习与周围的群体交流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进行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思想共享、生命历程共享。在教育博客上进行专题研究可以使博客上原本无序列的教育叙事、教学反思上升为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意义上的量的积累。如:十月的《工作札记》、邱雪华老师的《班主任工作》、陆小青老师的《每日一题》等。可以说,经过2年多课题研究实践,专题研究的博客量的积累造就了质的提升。在我们子课题的研究中,着力推动富有专题研究意蕴的“博客圈”的建设,经过努力,已有近50人加入到我们本校的“博客圈”中来。在这个BLOG学习共同体中,我们在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一起感受着学习的快乐。
缺陷之一:重视不够,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
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目前,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虽然有些学校领导自己也认为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但也感到无奈,因为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上还不够。
缺陷之二:形式简单,教育方法缺乏多样化。
近年来,大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但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缺乏直观的教育,使法制教育取不到好的效果。
缺陷之三:标准不一,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
具体表现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课时,有的安排自习课,有的挤占政治课一点时间,有的甚至没有安排法制课。即使是有安排上法制课,在时间安排上也往往视情而定。在教材上,目前尚缺乏成套,统一的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制教育正式教材,因而使小学、高中甚至大学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缺陷之四:质量不高,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仅依靠自学课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有的学校虽然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但因受课程安排和兼职教师时间、精力有限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缺陷之五:职责不清,教育管理缺乏整体化。
学校的法制教育由于没有硬任务、硬指标,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责职和目标,形成法制课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好上坏一个样的状况。同时,在教育管理中由于缺乏合力,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学生放学或放假回家后,主要是靠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许多家长对在校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很少对自己子女进行有效教育,即使进行教育也很有限,特别是对已离开学校而未找到工作的青少年,由于学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只有通过社会环境来约束,因此,造成法制教育脱节、死角现象突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它不仅是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如何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种对策:
对策之一:部门要重视。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对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及其青少年家长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一个具体的意见,把法制教育列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要设立法制教育专门机构,做到有人管、有人具体抓,同时要加大检查督促力度。
对策之二:内容要丰富。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请政法干警讲法制课,开展学生“带‘法’回家”普法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的观念。
对策之三:教学要规范。要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精神和中央两部“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加强中小学法制课程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要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争取在升学考试中加入法律知识的内容。司法、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
*镇地处*县城东部,与*、*县相邻。全镇总面积243平方公里,人口约3万。共分为立冲、*、水等民族。农民人均年收入约2500元,在*县属于比较贫困的乡镇。
*镇现有初级中学两所,初中生共1003人,全镇小学一至六年级共有学生1219人。
二、我镇教育资源均衡的现状及问题
1、生源分布及班额:我镇共有1219名小学生,其中女生589人。一年级185人,二年级172人,三年级196人,四年级223人,五年级224人,六年级219人。所有学生分别在一所中心校及11所村级完小、1所有一至六年级的教学点,共有77个教学班,全镇平均班额为15.8人。
现在11所村级小学里,仅有龙江、立冲、基田、红赖四所小学学生人数超过100人,近三年级内学生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学校有西河、红花、长沙,龙团、河表,据统计,三年级后学生人数超过100人的仅有龙江、红赖两所村级小学。目前学生最少的红花小学六个年级一共仅有33人。但是,也需要配备8个教师。学生生源收缩较突出的是龙江、红赖、广实、龙团等,每年减少的人数在50人左右。
各校各年级人数具体如下:
*
2、师资力量及教师编比:全镇具备合格学历及有教师资格证的在岗教师共126人,除去中心校行政机构的6名非教学人员、借调到其他学校的、长病在家不上课的等,还有122人。这122人共承担全镇77个教学班的教学任务,教师的班比不到1.6人。有的学校还开设有学前班,教学任务更重。有的学校为了办好学前教育,为九义教育打好基础,但是苦于没有教师上课,只好不开设学前班。这样的状况,非常不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难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3、学校硬件设施:由于学生数减少,班数减少,各校的教室基本够用。教师有办公室,各校还专门设立有一间远程教育资源室,但是,各校的功能室,如体育室、仪器室、图书室、实验室等则配备不全,原因是校舍有限,相关的设备也有限,学校无力购买,上级下拔的也非常有限。另外,学校的运动场地也非常有限,主要是受限于校园的面积,有的学校面积比较大,但是缺少资金进行建设,校内需要配备的体育设施等方面都还没有配齐,制约了体育课的正常教学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另外,学校的教师宿舍也非常有限。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教师宿舍如河表小学、西河小学。现在不少的教师都不是本地的,有的家是外乡镇的,也有的是外村委的,而学校没有足够的条件让教师们住宿,即使有住宿条件也是在边远地区,离集市很远,生活很不方便,教师的工作难以安心。
4、教育经费方面:现在我镇教育经费唯一的来源是上级下拔的杂费,每年每生240元,这些经费下拔的金额的多少是按学生数的多少而定,我镇学校规模小,所得的经费就相当少,加上学校分散,资金也就分散,资金分散后钱就不见钱了。钱少了,也就难以办成大事。现在全镇共有七所学校人数不足100人,如果按100人计算,每年的经费也只有24000元。按照普通学校的开支,请人守校、报刊、差旅三项开支已占一半,余下的钱用来应付日常的开支,已是相当紧张。而有长沙、西河、红花三所小学人数只在50人左右,所得到的经费更是少得可怜。受到教育经费的制约,很多学校本身该做的、想做的事都无法完成,学校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5、校际间存在较大差距。在*镇各小学中,存在着许多的差距。在硬件方面,红花、立冲、广实、西河、基田五所村校至今没有教学楼,教室都还是瓦房,外面下大雨,教室里下小雨,加上年久失修,存在着不少的安全隐患。在教学质量上,中心校与各校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每次期末检测,一分三率都与中心校有较大的差距。
在教学设备方面,村校与中心校也存在着较大差距。中心校按照“普九”要求,配备有电教室、电脑室、图书室、体育室、仪器室等,而各村校是没有这些设施的,即使有一个室,如图书室,其中的藏书量也相当有限。
6、在学校管理方面。由于学校分散,地域较广,中心校对各校的管理也难以均衡,各校间的管理质量也很不一致。现在*镇各小学的校长和教导主任都承担着近20节课时的教学任务,有的还担任班主任,因此很有可能疏于对学校的管理,同时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思考也不足,因此,学校管理存在较大的漏洞,对教学、财经、教师、学生等方面的管理也很不完善,有的学校一学期也未能对教师批改学生作业的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学校对各班、各科教学的具体情况没能做到深入了解。另外,由于教师少,每到上课时各个教师都有教学任务,根本无法抽出时间互相听课,教学氛围不浓,课改意识不强,教学质量低下。*镇在最近十年的时间里,全镇村级小学的平均分一直排在全县各乡镇的下游。教学质量的低下,让*镇的人民享受不到义务教育的公平。
三、实现我镇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1、逐步推进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全镇小学实行寄宿制集中办学是大势所趋,然而,现在我镇的条件还没有成熟。但是,充分利用中心校及两所中学现有的资源,便可以逐步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镇如果在2009年不实行部分学校的寄宿制,许多村小将陷入没有教师上课的尴尬境地。因为目前有六个年级的一所村校的配备也只有8—9名教师,而到2009年将有25位教师达到提前退休年龄,相当于失去了三所村校的教师,如果平均分配各校教师,各校将只能有6—7个教师来上6个班,教师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虽然大规模地办寄宿制学校的条件还没有成熟,但我们可以将部分学校的部分年级的学生撤并到中心校进行寄宿制教学。如付龙、龙团两所学校最偏远,生活相当不便,难以调入教师,便可以将五、六年级撤到中心校;另外,西河、红花、基田、长沙、红赖小学古路教学点等规模较小的学校也将五、六年级撤并到寄宿制学校。以上学校五年级共有63人,加上中心校的19人,共82人,可以开设两个教学班;六年级共有63人,加上中心校的24人,共87人,也可以开设两个教学班。以上共撤掉10个规模较小的教学班,集中以后,部分插入中心校现有的班级,实际上只增加了两个班额较大的教学班。以上学校撤掉了2个班,每所学校可以抽调1名教师共约6人协助寄宿制学校的教学及学生生活的管理,其中部分管理生活的老师可以利用至今未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政府分流人员来担任。
2、同时整合部分村校资源,改造村级薄弱学校。
有的村校学生较多,可以暂时不撤并,如红赖小学、龙江小学;有的两所学校却同属一个村委,这些学校要进行整合。如我镇的西河小学、基田小学,立冲小学、河表小学也可以撤并部分高年级,让学生继续走读。如果有少部分学生走读不方便的,可以通过家长申请,转入到寄宿制学校就读。资源整合以后,学校建设的投入将倾向于今后规模较大的学校,如中心校和红赖小学、龙江小学、立冲小学共四所学校。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调配教师资源。
进行布局调整整合后,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则可以作为专职教师发挥他们的特长,搞好艺术、体育等学科的教学。一线任课教师要从全镇教师中择优录用,对于这些一线教师在教学业绩上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而负责生活的教师则要明确责任,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力量。集中办学后,教师更集中,更利用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可以形成更浓厚的教学氛围,可以形成各科的备课组,教师间有了更多同年级同学科的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
4、推进学校管理制度化建设。
由于办学更集中,管理的人员得到落实,分管的职责更明确,管理工作也会更为规范化和科学化。保留下来的部分村校,可以在管理上寻求统一的模式,由中心校直接监控。管理的办法、措施可以由中心校集中各校领导统一拟定,并在执行的过程中严加要求。中心校直接管理的寄宿制学校,则要有另一套管理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生活更为优化。总之,对学校的管理要形成制度,学校少了,要增加检查和帮扶的力度,使学校的管理过程更为有序,更有效益。
5、统一财经管理,对重点学校进行重点投入。
集中办学后,财经得以集中,这就能够发挥它更大的作用。对重点学校,要加大投入,所有的投入要结合学校发展的愿景,有意向地进行投资。在硬件上、在软件方面、在教学设施、设备、在信息化设备等方面要加大投入,让学校的办学条件更好,更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四、均衡教育资源,办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进行寄宿制学校管理,主要问题是家长、学生对寄宿学习的了解还不够,家长担心学生年龄小生活无法自理,担心学生往返的交通安全等。在硬件方面则是教室、学生宿舍、教师宿舍还没有办法解决。
对于家长的担忧,我们可以通过优质的服务,打消家长的顾虑。可以通过考评考核,将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择优放到教学第一线,而部分教学质量低下的教师则作为学生的生活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对教师的教育,提高学习、服务的质量,让学生学得更好,食宿更为便利,让家长放心。在放月假时,教师将学生送到车站、码头,或要求各村屯的学生家长轮值日派代表来接学生回家,保证学生的安全。为便于处理学生日常的小病痛,我们还可以设立校医,让学生随时能看上病,吃上药,免去家长的后顾之忧。
为使学生在校住得更安心,我们可以在每天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看电视、体育、文艺等方面,把学校办成学生的乐园。
中华民间武术论坛于2004年 11月19至20日在武术之城――广东省佛山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术专家及佛山武术界人士共100多人参加了论坛会。本次论坛会是佛山武术文化节的一个组成部分,专家们从各个方面介绍民间武术的发展以及成为国际上知名品牌的原因,是一个从理论上对民间武术进行科学总结的论坛会。
原国家体委副主任,现中国武术协会顾问、亚洲武术联合会名誉主席徐才亲临大会,并首先作了重要发言,他强调指出:现在武术还没有真正成为世界语言,成为世界语言的只有“功夫”这个词,并且这就是山佛山李小龙带出去的,婴让武术而不是功夫享誉世界,还需所有武术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要积极把武术的理论、思想、哲学介绍出去,不只是让武术走向世界,而且是要让武术征服世界,使之成为世界上非常有影响的名词。
论坛会上,国际摔跤联合会主席、香港振藩截拳道会副会长梁敏韬做了题为《咏春拳走向世界发展战略的研究》的报告,谈到中华武术要走向世界,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而由于规则等各方面的限制,散打和套路要走出去还需要时间,而民间传统咏春拳兼备了体育格斗与实践,非常有优势;武汉体院武术教授、中国武术百杰、武术八段江百龙的《民间武术馆校的发展》,在全面透视了民办武术馆校发展历史、现状、成绩和问题基础上,用社会学的观点,对武术传承历史脉络、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进行分析,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有关政策、法规,提供可供参考的对策;北体大副教授武冬以题为《中国武术功夫运动探微》的报告,立足科学求实的立场,从什么是武术功法运动,武术功法的分类,武术功夫的特点,武术功大的作用和意义,功夫误区与思考、武术功夫举要与解密等六个方而,对中国武术功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以期辨清其历史渊源,刚发其中科学道理,融历史、技术、实践理论于一体,从而破解武术功法的奥秘;上海体院武术教研究主任、博士、副教授刘树军《论武德》,重点论述了对现代教育进程中武术道德教育的反思、传统武德的功能、传统武德的现代价值、武术国际化发展与武术伦理道德的推广。专家们演讲之后,与会人员随即进行了自由讨论,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场面热烈。
本次活动是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佛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佛山鹰谷华育经济实业有限公司和佛山市武术协会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