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建议范文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建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建议

篇1

关键词: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教学体系

一、政治教学课程缺乏核心素养的现状

1.政治教学课程内容中缺少核心素养的内容

现阶段,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对我国的政治结构以及政治体系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没有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评价,学生不能利用理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政治问题。

2.政治课程标准中缺少核心素养的内容

我国高中政治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学习基本的概念、理论、方法以及政治最基本的原理与其发展规律。这样的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只是要求学生了解整个政治体系,并没有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去教导学生,所以,高中的政治教学仍然处于应试教育的状态之中。

3.政治课程标准中缺少关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议

我国高中政治标准中只针对政治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给出了相关建议,缺乏提高学生政治能力的建议。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应该针对核心素养提出建议,并要给出关于高中政治课程资源使用的建议,要求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时要以学生素养为教学核心,科学合理地使用政治教材。

二、形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理念

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给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核心素养理念要求学校要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政治素养为改革方向。所谓政治素养,实际上就是指政治立场、政治品质、政治思想以及政治水平方面的内在修养。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站在政治的高度上去看周围的事物,并运用政治理论去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政治课程教学能够体现核心素养的价值,能够使学生具备终身发展的重要素养。一个人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具备各种素质涵养来应对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应该具备政治思想、知识、理论、能力等。

三、政治学科教学体系构建的途径

1.政治学科教学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课程目标方向,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明确学生终身学习的发展方向,形成课程目标以核心素养为理念的体系。

其次,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也要从原来追求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转变为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形成不同层次的核心素养体系,将政治学科的教学课程内容分阶段、分层次,有明确的知识重点,以递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最后,要有明确的教学建议,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形成政治学科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对核心素养进行创新,充分发挥核心素养的积极作用。

2.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提高核心素养

在实际的政治课程教学中,要以教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为前提。培养学生基本的政治能力、政治态度、政治评价等。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到政治事实或者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与政治相关的现象等,学生对政治现象的关注可以促使自己进行实践,进而培养自己的政治观念、思想、能力等。

3.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一,教师要认识到培养核心素养是政治教学的根本,教师要将专业知识与自己所承担的责任相结合,树立培养核心素养的教育观念,通过对政治教材的详细分析,将核心素养观念融入政治教学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政治知识,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能力,使学生成为具备良好政治品质的人才。

第二,教师要与时俱进,了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新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时刻关注国际发展、现实生活与政治的联系,用自己正确的政治视角和政治思想去影响学生,实现教师专业提高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四大模块中的“问题解决”元素

在课程目标模块中,从《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在“问题解决”上要达到的总目标可以发现:《课程俗肌氛攵浴拔侍饨饩觥钡哪勘晟柚闷向于“发现、提出问题”“应用、实践”“合作”及反思。围绕着问题解决总体目标,《课程标准》纵向上分别列出各学段学生经过学习后应达到的问题解决方面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内容是相互联系且随着三个学段上升而螺旋上升的。例如:针对“发现问题”,第一学段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背景是“从日常生活中”,问题难度是“简单”;第二学段发现问题的前提变成“(自己)尝试”,背景和问题难度依然分别是“从日常生活中”与“简单”;到了第三学段,发现问题的前提是“(自己)初步学会”,背景变成更复杂的“具体的情境”,难度也增加成“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额外还提出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要求。

在内容标准模块中,《课程标准》从横向上把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及“综合与实践”四大板块。观察具体的内容设置可以发现:“问题解决”元素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板块中,主要表现为运用该板块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比如“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而只有在“综合与实践”中,才有一套完整的从“经历实践”到“发现、提出问题”,再到“提出设计思路”“制订简单方案”“分析解决问题”,最后“评价反思”的问题解决流程。

在实施建议模块中,《课程标准》给出了课程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其中,在“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的教学建议中,《课程标准》强调“综合与实践”模块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学习,区别于其他模块对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也区别于教师的直接讲授,而是创造情景,让教师通过问题驱动学生全程参与和实践。在这段描述中,可以明显看出“问题解决”的元素。对评价建议环节,《课程标准》给出了问题解决的评价参考建议:“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特别要重视在平时教学和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评价”,并以第二学段某问题为例,给教师评价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供示范。

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启示

尽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问题解决”提出一系列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建议及评价建议,但是当老师希望通过《课程标准》的指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容易会出现一种疑惑:“问题解决”重视的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成功解决数学问题),还是问题解决的方法、过程及体会呢?从以上文本分析可以看出,《课程标准》针对“问题解决”元素的描述基本上偏向于问题解决的结果,这容易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把“问题解决”当成“知识技能”来教,把“问题解决”的考核与“知识技能”的考核相混淆,即只要学生能够利用所学解决具体问题,就当作学生拥有了问题解决能力。这偏离了《课程标准》设立“问题解决”目标的初衷,也与当前出台的中国核心素养框架有所偏离。

相比于《课程标准》对“问题解决”偏向“结果导向”的描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更偏向于“过程导向”,这都体现在后者对“问题解决”的重点表现描述上:“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而且,从《课程标准》设立的“问题解决”的总体目标可以发现,尽管提到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订方案”,但是却没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所提到的“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从中可以看到一些泰勒模式的影子,重视“情感态度”的阐述和培养,注重结果导向而缺少对过程体会的重视。

由此可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出台,可以指导和改善原有《课程标准》的不足。通过核心素养强调的“过程导向”,可以引导和修正《课程标准》对“问题解决”目标、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中偏向“结果导向”的不足;同时,也需要增加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方面的描述与建议。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从数学学科中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祖希.我国数学核心素养研究进展――从数学素养到数学核心词再到数学核心素养[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7):35-4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程标准 解读

中图分类号:Q-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171-01

《2017年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全书6大部分。各部分分别为: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评价和实施建议。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部分就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展开了精辟的论述和说明。生物学能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更要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学习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时,应让学生学习孟德尔身上坚韧的性格、善于观察事物以及从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到研究多对性状的科学方法。以“学科素养为核心”“课程内容少而精”“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为基本理念,相比以前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该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操作能力。现在大多数学校的生物实验室设备无法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要求学校生物实验室设备的提高,评价的观念也需发生改变,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生物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以生物学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相比之前课程标准中“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新课标中目标更加明确,通过学习生物课程使学生在多方面提升自己,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责任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为终身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课程结构

设计依据包括: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生物必修与选修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构建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多元需求,设计具有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基于科学教育成果和生物学教改经验,设计操作性强的课程。高中生物学课程分为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分子与细胞》和《遗传与进化》两个模块;选修Ⅰ部分有《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和《生物技术与工程》三个模块;选修Ⅱ部分涉及现实生活应用、职业规划前瞻及学业发展基础三个方向的多个拓展及校本课程模块。必修学分为4学分,每个必修模块为2学分,每个学分需18学时,共72学时,建议在高一学习。每个选修Ⅰ模块为2学分,每个选修Ⅱ模块为1-2学分,同时开设多个选修模块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

四、课程内容

必修由原来的3个模块减为2个模块,包括《分子与细胞》和《遗传与进化》,将原来的《稳态与调节》变为选修内容,选修内容增加,选修Ⅱ部分更多的是与生活相联系,与学生今后的生活以及工作关系更为密切,对校本课程更加重视,给予很大的自,学校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及学校特色开发课程。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中学生的选择机会增加,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方向学习,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提供更多的机遇,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发展。

五、学业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是依据生物学核心素养及必修课程和选修Ⅰ课程学习后所表现出的核心素养水平。新的课程标准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这改变了课程标准在高中生物学教师心中的地位,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工作有了具体的要求,如果不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教师将难以把握重点学习内容,难以进行有效教学。同样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具体,便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会变得积极。

六、实施建议

实施建议部分,分别在教学与评价、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教材编写、地方和学校实施课程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重要建议。相比之前的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价、教科书编写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四个方面提出的实施建议,在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上给出了明确建议,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核,主要围绕其四个维度进行考核,同时对地方与校本课程更加重视。

《2017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目标具体明确。教师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目的依据性更强,选修内容增加,更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随着科技高速发展,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都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思想。

参考文献:

篇4

教师结合课程标准,通览自己所教年级的教材,在本年级科学学习结束后,学生需要养成一定的科学素养。基于这一思考,结合本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方面确定本册教材的核心素养目标。关于单元核心素养目标的确定,我们需要注意一点,不是把每课的目标简单地合并到一块,而应该考虑目标之间的关系。把本册教材核心素养目标作为总目标,结合单元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将本册核心素养目标进行分解,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用更加具体的行为动词,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维度进行统筹设计。关于行为动词的使用,课程标准中是这样定义的:设计科学探究能力的具体目标,主要用“会”、“能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体验”、“意识”;涉及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主要用“知道”、“认识”“、理解”。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要求,是学生在六年级结束后应该达到的目标。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以单元核心素养目标为指导,根据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对各课目标进行分解,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思考。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课程标准中没有对应要求的,要对课程标准进行分解,用合适的行为动词确定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对目标进行创造性思考。根据确定的课时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以及单元教学内容和学生前概念,对单元教学活动进行统筹设计。分析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是分析一个单元中,哪些课需要拓展到课外,哪些课之间可以打通,哪些课需要调整、压缩。比如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解剖油菜花或白菜花,认识花的结构,了解与果实和种子形成有关的结构,同时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植物的情感,教师可以把与之相关的内容打通,如果课时不够,可以适当延长课时。

二、分课时教学活动设计建议和实施建议

活动设计建议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思考什么问题、课堂上容易出现什么问题、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实施建议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处理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比如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第2课《食物中的营养》,是在第1课学生调查、统计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并通过分类了解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对食物中所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探究。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在获取丰富食物的同时,也就获得了丰富的营养,同时为学生学习下一节内容“合理搭配膳食,获取均衡营养”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加强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理解食物中营养成分及其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可以采用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上小组整合的方式,解决本课难点。这种强化,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营养成分的相关知识。

(2)关注实验材料的结构性在“用实验的方法检测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实验环节中,要选择多种有代表性的,如油饼、土豆、花生等9种食材,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既辨别这些食物中是否含脂肪,又辨别食物中是否含淀粉。通过实验,使学生意识到某种食物中含有与不含有某种营养成分同样重要,加强实验材料的探究性。(3)联系单元内容,承上启下第1课的记录单是本节课的引子,本节课最后的问题“怎样吃、吃多少才能保证获取均衡营养?”是第3课研究的主要问题。学生初步交流,并在课下继续完成探究任务,为下节课教学活动做好准备。这一设计,关注本课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作用,引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整体性、延续性。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小学数学教师

“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数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有重大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因此,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深化课改的重要工作。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进行分析,根据国际上先进的课程特点,对确立教师课程体系提出了建议。

一、我国小学数学教师课程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对数学的法则、方法、程序进行正确的解释。纵观我国各师范学院的小学专业课程发现,普遍对小学数学课程的设置缺乏标准,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或是使用高等数学的课程安排,让学生学习难度高但和小学数学教育关联弱的《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课程;或是开设综合大学开设的着重于工科或经济的数学课程。据调查两所省属大学对师范生开设的数学类教育课程发现,这两所学校开设的课程差别非常大。由此可以得出,数学教育的课程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依据,使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在选择时产生凭经验、图方便的随意现象,导致本科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小学数学教育素养无法满足小学数学教育的需要。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实践类课程教学不完善。关于“如何教”的教学实践是一名小学教师必备的能力,不仅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更能体现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实习等教育实践类课程是教师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能够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其教育信念。但从实际上来看,许多高校对此的重视还不够,对实践课程的安排不合理,实践过程中缺乏指导。甚至有部分学校采用分散的实习方法,让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导致部分学生敷衍实习。缺少小学数学课堂的体验经历,必定会影响对教育理论的实践反思。

二、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设置的特点

小学数学教育课程体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将来小学数学的教师素质,也会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影响。欧美发达国家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培养小学教师的重要性,将对教师的教育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核心,甚至早在二战的时候就已将培养小学教师纳入高等教育中。因此,这些国家的小学教师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可以成为我国确立小学教师课程体系的重要参考。在2008年,美国教师委员会做出一次重要报告,报告内容显示,美国的小学数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缺乏统一标准,各教育学院间差异很大,和我国目前的情况很相似。为此,美国收集了全美77所教育院校的教育课程、大纲,进行了两年的认真研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同时提出,和小学数学教育相关的课程,才有助于教师在职前学到需要的知识。纽约城市大学强调基础性与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另外,英国在1982年《学校中的新老师》报告之后,建议大学和中小学进行合作教育,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新加坡等国家也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三、确立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的建议

根据我国在小学数学教育课程上存在的随意性问题,建立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可以组织教研人员、数学家、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等各方力量,以核心素养为框架,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和知识理论,整理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的有关标准,制定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标准,给各师范院校开设小学数学教育课程提供方向和依据。小学数学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一直受到其他高级数学教育课程的影响,对数学学科的知识考虑很多,设置了许多和小学数学关联较小的课程,忽视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建立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时,要注重加强和小学数学课程之间的关联。高等数学等课程反映了现代数学的发展,有利于职前小学数学教师的理解,能够开阔职前教师的视野,有利于开展数学教育工作。因此,要根据课程标准分析数学课程,将高数学科和小学数学有机结合。建立教师的课程体系,培养优秀的数学教师,只通过传授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使职前教师通过实践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将实践课程和教学课程结合,让师范生在学习知识理论之后,进入小学课堂,亲身观察或实践,有助于帮助其掌握教学程序和基本策略。

四、结语

我国小学数学教师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全面推进深化课改工作,就必须要建立好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体系。借鉴国外先进的小学数学课程具备的标准统一、重视基础和实用性、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制定统一的体系标准,注重加强和小学数学课程之间的关联,将实践课程和教学课程结合这几点建议。希望本文的论述对确立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师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带来些许积极影响。

作者:管云霞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米沙子镇沃皮小学

参考文献:

[1]李星云.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基于PISA2012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6(5):72-78.

[2]张莹莹,朱丽,吴晓璐.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9):103-104.

[3]曹培英.从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育人价值看数学基本思想[J].课程.教材.教法,2015(9):40-43+48.

[4]孙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2016(41):73-74.

篇6

一、巧用心理技术,搭建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学科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很多教师却忽略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以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围绕课本教材实施教学活动,按照学科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加深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但由于缺乏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和适应社会中遇到了诸多阻碍。所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培养核心素养,可以巧用心理技术,搭建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依据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每次课堂的开始就是与学生约法三章,设定奖惩制度,让他们自己定一个可实现的目标。上好开学第一课,利用学生的心理认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突出个人修养和价值观念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以“开学第一课”为例,本节内容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一些别样的规章制度,了解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明确这一学期的学习目标,教尝试利用心理技术搭建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首先,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进行详细剖析,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然后,将这些内容以学习单的形式利用电子教室群发给学生,详尽的规章制度和与学生学习能力相符的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疑问和建议等以文件的方式再次发送给教师,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照顾到了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这种师生互动的模式,在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由此可见,初中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入手,巧用心理技术,搭建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通过电子教室功能开展一对一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基本的学习需求。

二、巧用微课制作技术,制作课堂学习素材

近年来,“微课”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潮流,将其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利用微课视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所以,“微课”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倡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出微课的优势,更多地展现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就能够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充分的保障。为此,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巧用微课制作技术,制作课堂学习素材,将课堂的主导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深入探究微课学习素材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

现以“个人档案”教学为例,本课教学重难点是用键盘输入字符、保存文件以及Caps LOCK、Shift等功能键的使用,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键盘的正确指法,同时促使学生通过输入符号,体验如何在电脑上表达自己的思想,交流自己的情感。课堂教学中,教师先熟悉微课制作方法和技巧,提前录制好微课视频,在微课视频中展现出教学重难点,即“操作键盘的正确指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剖析。然后再将微课视频导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微课视频,对教学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再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自然而然可以使学生深刻掌握教学内容,进而达到微课素材教学的重要目的。

由此可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出“微课”的优势,将微课资源合理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对微课视频的学习,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促使学生真正掌握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

三、巧用软件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育教学过程中,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其中,硬件资源指的是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而软件资源则指的是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巧用技术,实现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可以在教学中,利用软件功能,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其是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而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很多知识点是课本教材难以直观呈现出来的,不仅增加了教学难度,也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变得难上加难。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不仅可以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也可以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充分的保障。

所以,巧用技术,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可以适当发挥出软件功能的重要作用,利用软件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真正实现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

四、巧用编程技术,搭建合理教学评价体系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需要实现对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和创新,利用多元化教学评价,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巧用编程技术,实现对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不仅可以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还可以提高评价的效率。

现以“建立学习资料库”为例,课堂教学后,教师利用编程技术,搭建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即在教学评价系统中设定“优秀”、“较好”、“有待改进”等关键词,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教师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正意见和建议。

篇7

关键词:体育课程;学生;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理论界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学界从不同程度、不同规模积极开展研究。然而,什么是核心素养?课堂表现如何?如何培育?等一系列问题,既是理论上需要积极探讨的问题,也是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溯源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在美、英、欧盟等国家的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呈多元融合模式。我们应借鉴这些宝贵经验,有效地将核心素养融入人才培养的课程之中,以增强本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培养是根据人的全面发展,注重“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促M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核心素养更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要求。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需要明晰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因为其对于教材编写、指导教师课程实施和学生能力培育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标准、教学建议、教学资源、学业质量标准等内容。

在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时,需要清楚几个关系: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标准与教学建议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学业质量标准是教学结果导向的标准;教学内容标准是教学过程导向的标准。教学过程标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学结果标准体现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

综上,核心素养即培养和逐步形成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既包含学生的自主发展方面,又包括学生社会参与和文化修养方面的铸造。

二、核心素养在体育课堂中的表现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表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原有的表现,二是教师培育的表现。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的培育并非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一个学期就能完成的,在一节课上学生有可能是有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某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教师对其教育和引导也不能过分求全,而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进行培育。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对其核心素养的培育,也要重视从核心素养视角准确把握其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以便于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和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然而,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环节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素养?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组织教学工作?哪些方面被忽略或留有遗憾?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三、体育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途经

1.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高低,对学生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因地制宜,讲求实效。

学校体育改革在教育学体系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应切实注重体育课程的实效性。首先,整体规划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外活动等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的有效坚持,形成学生良好的运动健身习惯;其次,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2-3项运动技能,确保学生“三自主”选课,实现学生乐学目标,配备专项能力突出的教师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运动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再次,结合地域特点,借鉴“一校一品”的经验发展特色体育项目,借鉴他国文明,创新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3.师生互动,协同发展。

在教育学领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协同发展。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人格、德能展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而学生的学习态度、氛围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激情,学生的反馈是教师改进教学的有效凭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德、能素养,更要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形成积极主动、身心愉悦、团结进取的学习氛围,把“教”和“学”协调统一,以求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创新发展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打破固有的教学思维模式,构建平等、和谐、民主、充满正能量的师生关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保障,是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有效建议

化学作为高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扎实推进,核心素养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重视,高中化学教学逐渐开始重视化学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使学生能够对化学进行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21世纪个人终生发展和适应社会变迁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整合、提升和发展。一门学科的核心素养影响着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而不仅仅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科内容和学科素养之间相互渗透,共同支撑这门学科的发展进步。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高中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总体目标,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清晰认识到核心素养对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它从高层次、高视野、高境界的角度指导教师进行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完美人格的建立,以便适应时展的需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总体而言,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科学探究意识、创新变化观念、模型认知能力、宏观辨识及微观探析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五个方面从社会与个人的角度出发,不仅使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得到提升,对高中生今后的发展也产生深刻影响。

二、培养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化学是一门和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和素材都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对化学的思考。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化学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化学教师进行情境创设时,应当保证所创设的情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及情感知识性特点,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教学情境中,更好地体验情境,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社会责任感。教师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化学教材在生活中的应用,树立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社会问题的观念,最终养成健全人格。2.加强实验探究教学。对于高中化学来讲,实验探究是学生对化学进行分析推理的重要途径,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时,应当以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认知。高中时期化学实验都是对前人理论的论证,把真理以实验的形式再次重现在学生面前,那么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学生的探究意识及推理论证能力。例如,在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对化学的思考,从而总结出催化剂在不同化学反应中反应速率也不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在实验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3.加强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书本知识的传授来获得,而是要利用教学中的各种资源与书本知识进行整合。传统化学教学中,教师太过于重视书本知识对学生的传授,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重点,这种后果导致学生解题思路太狭隘,不能主动寻求另外的解决途径去做题,限制了学生思维逻辑的发展。化学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的化学实践应用,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养成化学核心素养。

总之,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植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释放学生天性。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学科发展的首要位置,不断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根据时代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创造性且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小驹,李跃,沈晓红,等.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5.

[2]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等.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

[3]吴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视角[J].化学教学,2017.

篇9

各学区共有20多名优秀老师参加此次评课活动。我校雷瑾盈、蔡洁、田婷、张玉瑶四位年轻英语教师参与此次评课活动。本次"新秀奖"评比主要聚焦核心素养来进行,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关注学生的思维品格、文化素养、具有爱国意识和国际意识等特色的新时代学生。

一、 建立"教师智囊团",共同互助成长

为了深刻解读此次活动的意义,我们实验小学特组织全体英语教师,根据每个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长处等方面,将22人的英语教师大团队,分成了四个不同的"教师智囊团",此智囊团的建立旨在集思广义,一起来碰撞更精彩的火花。在智囊团中指定一些有经验的老师作为导师,由导师将其智囊团的成员根据每人的特色和特长,进行不同的分工。如,电脑能力较强的可协助参赛教师制作课件、板书能力较强的可以根据参赛教师的课程设计板书、善于设计学生活动的可以为参赛教师提供高效和利于操作的教学活动等等。力求让每一个老师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成长。

二、围绕我校特色"MAP"英语多元生态主题教学模式开展集体备课及评课

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颁布,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带着什么是英语核心素养?为什么要培养这些素养?教师又该如何培养呢?这一系列的思考,通过多年实践总结, 我校的英语学科决定从学生的语言素养、文化素养、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着手构建SHINE(照亮幸福)英语生态校本课堂,致力培养SHINE(阳光)学生S is for Sunny(阳光自信的)and Smart(聪明与时俱进的); H is for Happy and Healthy(身心健康的);I is for Imaginative(富有想像的)and International(国际视野的);N is for National(民族的)and Noble(高尚儒雅的); E is for Earnest (认真热诚的)和Excellent(像我一样真棒的);从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中国心、世界眼、国际范"未来合格的世界公民。

为了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SHINE(照亮幸福)英语生态校本课堂构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构建了富有我校特色的"MAP以生为本的主动发展课堂"英语多元生态主题教学模式,以设计"真实世界"的任务,实施"多元目标英语教育"的MAP主题教学模式。

课前,智囊团成员会聚在一起,由参赛教师先陈述自己的教学想法,并根据上课教师的教学风格,从知识点、语言点、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方面进行讨论,初步构建课程框架和教学思路。

课中,智囊团成员会通过认真听课,从观察每个班级同学的课堂反应情况、课堂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对整堂课的节奏把控、以及是否做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等方面进行观察记录。

课后,智囊团成员都会根据实际课堂情况提出上课中每个环节的不足之处,并对其提出如何改进和解决的方法。在讨论中大家畅所欲言,大家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如果出现争议的地方,我们会寻求更多的意见,最终得出更适合参赛教师的、更好的教学方法。

每一次的评课、议课,都可以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惊喜。每一次的评课、议课都有针对性、有时效性的。参赛教师会根据每次评课、议课后智囊团给出的建议进行调整,再进行下一次的试教,在不断的实际教学中发现不足,并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评课、议课过程中,我们的思想不断的进行碰撞,以关注核心素养为重点、结合本校的"MAP"教学模式、同时发现当今我们身边最前沿的新鲜资讯,以最具有创新意识、最富有想象力、最贴近我们的真实生活的教学模式来设计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教学更具有育人价值。

三、活动所获

此次活动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懂得更好的从哪些方面去融入我们的核心素养。同时,年轻教师也初步建立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在我校"生态教学"为主题, "MAP以生为本的主动发展课堂"英语多元生态主题教学模式特色的MAP模式下,进一步构建"课前参与体验性课中探索研究性课后延伸实践性"生态课堂模式和"环境营造+课堂学习"相结合的静动态相结合的"生态教育"教学模式,真正的做到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篇10

关键词:中学英语;区域化教学;学科核心素养;国际化人才

一、国际化人才及教育的国际化

《国际公务员行为标准》明确指出国际化人才要具备正直、专业、尊重多样性三大核心价值,要有有效沟通的能力、团队精神、计划与组织能力、尽职尽责、“客户”导向、创新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技术意识八项核心能力及六项管理能力,即“386”理论。这就要求在外语教学活动设计中要注重学生的核心价值、核心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国际化改革的过程中,外国语学校及外语特色校的战略调整为以“外语办学特色突出”为核心竞争力,提出“重构深度学习的学科课堂”。除了迎接“未来已来”的挑战,和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对课程进行智能、技能方面的改造之外,更要培养“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力”来改善我们学校教育的现状。具体要从学校定位、教育理念、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四方面阐释国际视野背景下的外国语学校建设。树立“中华根基、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一育人目标,且要把这一目标落到实处、植根于学生成长的现实土壤中。

二、核心素养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核心素养的提出,必然催生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方式、方法的改进和提升,同时对英语相关课程的开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总体来说,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理念(梅德明)可以涵盖以下五个方面:1.注重课程的育人价值取向,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加强德育教育;2.注重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求课程设计在构建外语共同基础之上,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3.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着力开展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用能力;4.加强学业质量评价功能,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促进素养有效形成;5.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智慧学习环境,要求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程学习资源。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要着重培养和促进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意识、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能力、鼓励领导力培养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成功的语言沟通能力、自我激励与自我约束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这就要求外语课堂要深刻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重视课堂转化形式,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途径及渠道,体现具有核心素养的国际化人才教育课堂观,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外语教学课堂必须走出应试课堂,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我市开展中的针对性教育、教学实践措施

首先,我市积极研读新课标,并在加强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进行有效探索。河北省2018年起开始新高考改革,而我市又成为河北省新中考改革的试点市,这都成为我们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路径,落实学生培养新要求的沃土。我市自2018年新初一年级和新高一年级开展市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来,都在对学生三年从学业水平、身心健康、思想品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这五方面实施过程性评价,从而完善课程体系。其次,我市积极开展基于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提升的教育、教学实践。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学生对本地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同时,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会学、会说、会交流的个性,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去展现判断、理解、合作等能力。再次,我市积极探索“全学段英语教育”的新方法。立足“学段融合”思想,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实效衔接入手,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1.“教研+互联网”开创网络教研的全国先进。针对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教研能力弱、一次全市“面对面教研”覆盖面较小等问题,市教科所开展网络教研,但不是“互联网+教研”,而是“教研+互联网”,即搞好主题教研活动,借助互联网的手段使更多的一线教师受益。2.学段活动的融合。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融合发展,相互观摩优质课评比,相互参与网络教研、学段教研月等活动,积极促进英语学习不同阶段之间的交流,有效推进“全学段英语教育”教学。3.以赛带练,提升英语教师业务能力。市教科所为积极提升英语教师业务能力,以赛促练,分别组织了我市首届“经典美文永传诵”双语诵读大赛及市英语教师口语素养大赛等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4.积极开拓校外资源,促教师业务提升。市教科所积极组织在我市的外教参与网络教研活动,丰富了英语教师的视野,激发了一线教师要求进步的诉求,也受到广泛的好评。5.以“教研月”为载体,引领和促进一线教研。每年11月是市教科所规定的教研月,每年教研月一个主题,每个主题都贴近一线教学的问题,引导全市教师共同探讨、观摩、思考、尝试、解决、提升。

四、下一阶段开展外语教学具体建议

(一)行政干预下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观建设

结合目前我市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针对为“应试而教育”的方式,即教师教学理念死板、教育维度少、层次浅,重复操练所谓“硬件”知识,机械单一。教育管理及业务指导部门应加强行政干预、拨正方向引领、加强监督、落实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基于国家新课程标准即核心素养的理念及具体要求,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真正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继续深化推行“一课一研”,增强教师培训,进一步要求教师结合本校实际,探讨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课程内容进行实用教学,从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让“学习”真正发生在课堂上,从而进一步提升全市英语科目的教学质量。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

要改善教师以前从“挤时间、加大工作量”来寻求教学质量提升从而追求教育短期利益等问题,就要求我们回归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观,培养更具有人文精神、国际理解意识的国际化人才。同时要求教师也要转变教育观念,从单一注重“应试教育”到关注学生学会学习、抗压、适应和生活的能力。所以,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主动探索核心素养的课堂转化形式,摸索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途径及渠道。

(三)外国语学校及外语特色校课程建设特别是小语种建设

教育国际化改造的过程中外国语学校及外语特色校的战略调整为以“外语办学特色突出”为核心竞争力,提出“重构深度学习的学科课堂”。结合普通高中生源的具体情况,作为多方向、多方面拓展学生升学渠道的方式之一,建议普通高中在市教育局有针对性地业务指导下,结合学校自身的综合情况,开展小语种建设及教学活动。而随着中学外语教育新课标的颁布,中学阶段作为高考外语扩展到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六个语种,中学多语言教学的发展也在逐步从外国语学校、外语特色校向普通中学延伸。具体要从学校定位、教育理念、校园文化、课程建设4方面阐释国际视野背景下的外国语学校建设。树立“中华根基、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一育人目标,并且要把这一目标落到实处,植根于学生成长的现实土壤中。此外,基于国内外英语教育潮流、培养具有国际化人才的要求,我市的教育应该回归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观,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

篇11

近年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界定及运用,国内外研究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我国的一些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核心素养也被不断提及。本文针对国内外的核心素养研究背景进行分析,随后研究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基于语文课标的三维目标,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得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核心素养。以及在核心素养这一因素下,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发展产生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三维目标;中学语文教学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知识竞争时代,人才的发展是各国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才竞争也成为判断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核心素养的研究,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在教育的过程中,须从感性到理性,深入的进行反思,形成正确的三观,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言行,成为国家真正的有用之才。在世界的范围内来看,核心素养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时至今日有着相对完整地体系,西方许多国家,将核心素养的研究当做推动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核心素养作为指引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在我国教育改革、课标制定、考试评价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关的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内核心素养的研究,在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之前,我国的研究者们大多是围绕着国际各个国家或组织的核心素养介绍进行的。

一、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20世纪到21世纪教育改革达到了发展的重要阶段,核心素养作为改革中的重点和中心问题,引起了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视。国际上大致把核心素养分为两种潮流,第一种是以“知识社会”为背景界定“关键能力”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选择”。欧盟借鉴这个定义确定了自己的“关键能力”,并作为本区域内教育政策的方向。第二种是第二种是“21世纪型能力”。美国大刀阔斧的进行必要的“资质”与“能力”的研究,由此产生了培育“21世纪型能力”的教育改革运动,不论是对美国本国还是对国际教育界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两种潮流的影响下,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提出,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可以按照地域划分,对欧盟、北美和大洋洲、亚洲等三个地区核心素养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比较,他认为各国家和地区在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几乎在所有国家与地区都把教育目标培育的“素质•能力”当做重要的研究对象。二是“素质•能力”,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说法,包括通用能力、核心素养、关键能力、21世纪型能力、共同基础、核心力量、通用技能,等等。三是核心素养大体可以分为“基础素养”、“认知技能”、“社会技能”三种构成要素。[1]

二、我国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部讨论

2013年5月16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开始,标志着我国核心素养的正式研究的开始。2014年,教育部发行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国教育学者以及专家,针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借鉴了很多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内部的实践,提出一系列真正符合中国学生发展需要的能力和品格,尤其是对于我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该研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国核心素养的确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正式,标志着这项历时三年经过无数的专家学者修改更正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说明。该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试行稿指出,核心素养是是每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一名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以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

三、课程体系构建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

(一)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关系

各地区实际情况略有不同,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体系,也有所不同。部分研究者认为,国家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互关系大致呈现三种模式: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美国模式,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核心素养的芬兰模式以及通过课程标准内容设置体现核心素养的日本模式。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课程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科课程,核心素养落地的最佳载体必然也只能是课程。但在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中,教师和家长显然更偏向直观的提高分数,而非核心素养。我国台湾地区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的过程中,进行了所谓的“课程转化”,把最上位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台湾核心素养就是在OECD核心素养的概念上结合了台湾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来“国民核心素养”的意象。核心素养被分为自主行动、共同互动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了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内涵。总体看来,各个组织以及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几乎都是在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入了符合本地区学生发展的地域特色,以更好的适应核心素养的推行。在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对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即“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上位问题。另一条则是在各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具体构建研究,即“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的下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具体学科课程的具体关系,也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和归宿

语文是什么,即语文学科属性问题的一直存在争议。在语文单独设科时,叶圣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语文姓语”,吕叔湘、张志公二人也都同意这个观点。语文核心素养是构建现代语文教学体系的起点与归宿。语文是人文学科,而且是母语学科。语文教学中需要“转变观念,注重人文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会运用语文工具,而且要使学生受到语文丰富的人文精神的陶冶,使他们能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培养他们文化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展,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众生不熄地燃烧下去。”[2]在语文学科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应提高教师素养,是教师能够对于学科性质和学科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实践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观

如果课堂教学只是一昧的注重知识技能,那么三维价值目标就会成为空话,课程改革中一再强调的“育人”功能则完全没有实现。在语文课程中,核心素养应该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存在,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在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紧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意识的教学,主要指的就是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传播信息,语文教学则是如何的传播知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很显然,有的教师就是在教教材,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有的教师则是用教材在教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利用教材教给学生“语言表达”、“文学思维”、“民族文化”。这些因素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在核心素养的总框架中,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要纠正以往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重视学生语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深化教育的观念,重视语文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优秀的语文教师终扮演着“文化讲解人”的角色,把理解课文所必须的知识解释给学生,引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使学生自己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判断,这便是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向的语文学科教学。

(三)针对课堂教学预设与现实的脱轨的解决办法

课程要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设,并能有效支撑各项具体目标。许多学校都在思考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但是大多都是应景敷衍或贪多求全,暴露出课程种类单一、组织实施散乱、课程目标与文本不对称等弊病。学校的课程建设应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去组织实施,真正实现目标和路径的统一。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改变填鸭式的教学,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要更多的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语文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提前进行测评,认识到每个班级及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够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由于语文学科的普遍性,在高考的这根指挥棒下,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容易成为一个最容易忽略的学科。但语文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因此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总结及展望

核心素养的研究适应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现实的意义。教育的本质即“育人”,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也一直都提倡对于人的培养,如今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重视,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的国际潮流[J].中国教育报,2016.

篇12

【关键词】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解读;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77-03

【作者简介】潘浩,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南京,210012)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部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专业教学。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一个核心要求是:依据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专业课程教育的规律来实施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一、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制订的思路

参照《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指南》,结合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特点,充分吸纳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相关成果与典型案例,在充分调研、总结和建构的基础上,进行该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所选首期开发的四门课程中,“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制作工艺”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服装生产管理”和“服装CAD制板与放码”为专业技能方向课程,都是学习该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能体现该专业的岗位职业特色,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开发的基础性、发展性和科学性。

服装企业实际的生产管理与学校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生产管理教学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已关注与企业的联系,模拟企业生产环境,仍然很难做到无缝对接。根据国际服装生产加工趋势,我国很多服装企业已由简单加工逐步转变为高级成衣加工或自主品牌加工,该专业相关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只有密切联系大型外贸服装企业或品牌开发企业的流程,方能与国际服装发展接轨。可以说,制定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标准是适应现代服装行业发展的需要。

同时,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在围绕工作岗位要求,对接职业标准,突出岗位能力的同时,还注重规范操作、文明生产等职业习惯和安全、环保意识等内容的融入,注重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制定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标准也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框架分析

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框架是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工作方案》确定的,包括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编制说明。

(一)课程性质分析

课程性质是针对相关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功能、特点以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的概括性描述。

比如:“服装结构制图”这门课程的性质是“该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能力”。结合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进程安排表”,从课程性质中我们可确定“服装结构制图”与“素描”“服装制作工艺”“服装材料”课程同时在第一学期开设,让学生一入学就接触和了解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情感和学习热情,并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起指导作用。“服装结构制图”是基础,为后续“服装CAD制板与放码”“服装制板推板技术”“特殊体型纸样修正技术”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它的知识和技能贯穿于专业课程的始终。

(二)课程设计思路分析

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充分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职业技能形成的心理特点,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科学确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1.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服装制板工、裁剪工等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2.以能力为本位

现代服装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受流行趋势影响,服装款式的变化层出不穷。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对接职业标准,本专业课标制作理念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比如:“服装结构制图”课程中突出的是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性要求和基本岗位能力,精选、提炼典型服装款式素材,科学确定课程内容。

3.以探究与实践为主要课程形式

探究是一种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活动。“服装结构制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依照服装企业实际产品种类,设置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教学项目,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有机融入学习任务,根据服装中级制作工职业岗位知识与能力要求设定知识点和技能点,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三)课程目标分析

1.课程目标突出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课程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对话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来确定教的目标,并通过与学生的对话等引导学生形成学的目标。比如:“服装CAD制板与放码”课程目标是从运用服装CAD软件,完成服装制板、放码和排料的基本工作任务所需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上进行设计。同时,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考虑教学内容的项目设置,建立多层次的目标体系,帮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把项目2“西服裙样板制作”的任务2“西服裙放码”这部分内容的目标分为四层:第一层次,掌握服装放码的基本原理;第二层次,学会西服裙各部位档差计算方法;第三层次,熟悉放码界面操作,会使用点放码表工具;第四层次,熟悉CAD放码流程,能独立完成西服裙的放码。

2.课程目标明确培养要求

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达到“会……”“能……”,比如:“服装CAD制板与放码”课程对学生实践素养要求“具有独立运用服装CAD进行常见款式的制板能力,具备分析流行款式、研究板型结构、解决制板技术问题的能力”。

3.课程目标注重职业素养培养

职业素养培养是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本专业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重点考虑了这方面的内容。比如:“服装CAD制板与放码”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服装CAD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成本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分析

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与要求”的编写,首先在项目或模块的编排上,是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全盘考虑项目或模块的设置,尤其是项目或模块总量以及项目或模块之间的结构、衔接关系。其次,在任务的设定上,也充分考虑各任务之间的梯度结构和教学推进关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最后,内容及要求中知识点的产生是以“必须、充分、够用、可测”为原则的,是从认知性、技能性、体验性三个维度来考虑的。

比如:“服装结构制图”课程,其课程内容与要求是根据教学规律及服装企业制板工作岗位的特点,将课程内容分解成六个侧重点各不相同的项目,使服装结构制图教学贯穿于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中。本课程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设,教学时数为170学时。这六个项目涵盖了“服装结构制图”课程的内容,是服装中级制作工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各项目之间相对独立,各有要求,可独立考核,如裤装结构制图,通过此项目的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男、女西裤基本款和变化款的结构制图及裁片配伍;同时,各项目又相互联系呈阶梯递进关系,如在学会衬衫结构制图的基础上学习夹克衫结构制图项目,然后再学习西服结构制图项目,从而掌握各大类上衣的结构制图。

(五)实施建议分析

1.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培养目标,不仅要重视专业能力,还必须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恰当、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比如:在“服装生产管理”课程教学中,针对服装企业管理各类表单和生产技术文件的编制等重难点内容,推行案例教学法,可邀请企业参与教学过程,使用情景教学法,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建立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无论采用何种考核评价方式,都应以育人为目标,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比如:“服装CAD制板与放码”课程教学目标是“学生能运用CAD软件进行服装制板、放码和排料”,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建议关注学生CAD应用中的问题,关注课标中对结构设计的表达程度,注重学生实践中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吸纳教师、学生及企业人员等多主体参与评价。通过这些评价能尽早发现并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课程达到尽可能完善的程度,也为矫正教学提供依据,从而保证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

3.使用、编写合理有效的教材

教材并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作为教师应注重教材的整合,这样在教学设计时才有可能有创新,才能更好地体现企业的新观念、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更加符合技能课程教学特征。比如:在“服装制作工艺”课程教材编写中,应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遵循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思路组织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可以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服装制作工”(四级)的职业资格鉴定要求,使教学内容符合行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

4.突出与企业融合的重要性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也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最大区别。有专家学者将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因此,在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教学、评价、教材选用与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个方面均突出了与企业融合的重要性。

篇13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英语教学教学;内生力

英语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有效的展开英语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仅仅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从而使学生得以更好的理解并且掌握英语知识。

1英语核心素养

英语核心素养具体是指学生依靠自己的各种实践活动以及课堂学习来得到和英语有关联的一些基础知识,观念,品质,情感以及技能等,具体包括有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素养以及道德情感等,通过培养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来使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内生力得以最大的激发,从而发展学生的特长,爱海,兴趣,个性以及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文化品质,思维品质等核心素养,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化成主动接受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2发展核心素养,唤醒高中英语教学内生力的建议

2.1将学生的思维动力激发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有以下两个方法,其一,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内生力主要是指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身能力得以充分调动,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时不仅仅需要单纯的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以及理解能力,需要给予学生的内心情绪,内心情感等综合能力一定的重视,让学生可以处在一个非常愉悦的心情下展开学习,从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学习能力都得以提升。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将问题解决,教师一定不能急于将答案公布,而是需要对学生进行启发以及引导,让学生主动去思考一步步的向正确答案靠近,从而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通过自己的思考将问题解答出来的喜悦。其二,可以用问题进行引领,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从而提升教学内生力。因为英语是一种语言类学科,很多时候学生并不了解国外的一些文化习俗,更多的时候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英语的学习,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不能使课堂内生力得到唤醒,而是需要教师以问题的方式对英语知识进行引导,和学生一起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也展开探讨,从而使学会说呢过更好的理解英语。例如,在进行英语Celebration的课程学习时,教师可以将Festival作为该节课程的导入,引导学生对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生活方式以及餐桌文化进行学习,同时还需要提问,学生知道哪些关于国外餐桌礼仪的内容,和学生一块去总结,使课堂变得活跃的同时让学生对文化差异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让他们可以更好的掌握英语学习。

2.2用情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在对高中学生进行英语教学时还需要借助对情感素材的利用来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发展,在英语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和自身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可以更好的理解带有情感的英语素材,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情感得以提升。

例如,在英语课程Wedding的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通过这部充满着西方多种元素的英文电影来使学生感受到情感的震撼。同时在观看电影之前,教师需要让学生对电影中的表情,语气以及对话进行研究,同时对一些经典的台词展开已经,同时在看电影的时候培养学生记录的好习惯,等到电影结束后,需要让学生用英语对电影进行点评,同时大家一起谈论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可以被最大化的激发出来,同时让学生自己去对电影总结点评的时候会锻炼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1]。

2.3选择合理的素材对学生探索能力进行激发

英语教材在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需要教师对英语教材展开详细的分析,挖掘出英语教材中的重点教材知识以及内容,对学生展开高效指导,从而实现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进行英语课程Sea的学习时,教师需要将海洋相关的知识进行细化,让学生对海洋世界,海洋保护以及探险家都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这些知识进行整合,是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探索能力被激发,努力去探索汉阳污染的原因,如何对污染改善,增添学生知识广度的同时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丰富[2]。

2.4自学能力

为了可以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使课堂内生力得到唤醒,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并且在每节课上都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目标完成,增加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都得以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教师意识到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高中英语教学内生力得到唤醒,提升高中英语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核心素养理念;高中篮球;课程改革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术界在“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方面的探索越发广泛,其一系列观点的提出为核心素养理念的推广与实施奠定了基础。从本质上讲,核心素养即是指人之成为有用国民的素养,是各阶段、各学科教育必须要珍视的问题之一。未来,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篮球课程改革,势将引领高中体育教育发展新潮流。

一、核心素养理念概述

早在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就启动了“素养的鉴定与遴选”。时至今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世界性课题,已然引起了学术界的普范关注,对其内涵的剖释研究也越发深入。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梳理,世界上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分为四种取向,包括成功生活取向、终身学习取向、个人发展取向以及综合取向,其最终指向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同时,《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不确定性现实生活情景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具体到高中篮球课程教育事项上,核心素养应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系统运动技能、健康体育意识以及正确价值观念等。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篮球课程改革实践

作者基于对核心素养理念的认识和理解,结合高中篮球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高中篮球课程改革实践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提升教师素养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作为教育主导,其综合素质及能力表现直接影响了高校篮球课程教学实效。新时期,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篮球课程改革,对相关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其作为推动此项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加强专业化建设,以适应教育发展需求。对于高中学校而言,应适时、恰当地组织教师培训工作,积极灌输核心素养理念,丰富他们的学识涵养,提高其教学服务能力及综合素养,使之主动承担起全面发展学生的重任,实现培养育人的目标。而对于教师个人而言,需认真学素养理念相关知识,准确定位自身岗位职责,充分利用网络等平台扩展科学视野,全面审视高中篮球课程改革工作,扬长避短,及时发现不足,有针对性地予以改进,以适应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需求。

(二)创新教学方法

知识经济时代,学术思维开放,加之良好的科技支撑环境,为高中篮球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篮球课程改革目标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具w的课程实践中,部分教师依然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过度强调自身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利于其个性成长,同时略显拘谨、死板的课程教学氛围,还影响了学生参与积极性。对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创新思维、发散思维,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参与兴趣和能动性,使之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有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组织开展多样化文化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之余,检验他们各阶段的水平情况,进以作出全面、针对性的指导。

(三)优化评价机制

完善评价机制是高中篮球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亦是转变学生主观思想,引导其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传统教学模式下,篮球在高中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并不大,其目标定位仅局限于强身健体,而在较大的升学压力面前,学生往往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此科目上,继而影响了其核心素养培养。因此,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篮球课程改革,需着重注意完善评价机制建设,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等水平,潜移默化中引导转变他们的价值观念。具体而言,完善的评价机制应就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以及评价主体等进行优化,确保师生全方位参与,尊重他们的主观意愿及建议,保证反馈结果公平性、全面性以及合理性。在此之后,认真分析评价结果,给予表现优异学生奖励的同时,审视篮球课程不足,有针对性地采取改革措施,进以为核心素养理念实施奠定基础。

结语:总而言之,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篮球课程改革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高中篮球课程实践存在差异,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作者希望高中学校严格落实《意见》规定,认真学素养理念,重新定位自身教育目标,结合篮球课程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更多有效改革措施,进而在全面发展学生的位面上创造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丽. 基于培育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课的实践与思考――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例[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