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企业资金的来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投资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正负效应分析
(一)正效应分析
一是分散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企业融资的多元化发展,减少了银行的承贷压力,降低了信贷资金高度集中的风险,从而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
二是提高了资金的配置效率。一是新的融资方式的资金使用效率较高。比如在资金紧张时,民间票据贴现使资金流转加快,减少了企业资金占用。二是不同的融资工具之间可以功能互补,有利于优化社会资金的配置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如民间融资、票据融资、区域外融资等方式具有信息灵、速度快、手续简便的优势,弥补了当地金融机构灵活性不足的缺憾。三是缓解了企业融资紧张的状况。企业通过多种渠道、不同方式的融资解决了企业过度依赖银行的状况,切实缓解了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实际情况。既能达到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的目的,又能达到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要求,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四是改善了金融生态环境。相对于银行贷款,其他方式的融资更注重企业的长远信用度,对企业的信用有更高的要求,使缺乏诚信的企业很难在市场上获得融资,促使企业按市场规则办事,增强诚信意识,从而改善全社会的信用和投资环境。
(二)负效应分析
其一对宏观政策传导的可控性差。一是金融调控对部分融资方式缺乏有效调控手段。如招商引资和民间借贷比较隐蔽,属于宏观调控的盲点;二是由于民间融资、招商引资的逐利性较强,相当一部分投向了国家宏观调控限制的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宏观调控的力度,成为受控行业投资反弹的重要原因。其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预测性差。一是企业通过民间融资、区外融资和“集资”得到的资金,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隐蔽性,银行难以了解企业真实的资金来源运用情况,增加了银行对企业监督的难度,使银行难以真正掌握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 ;二是由于集资、企业相互拖欠和民间融资等融资方式缺乏完善的管理规范,容易形成乱集资、三角债和高利贷等问题,这样会直接或间接地形成社会性金融风险,进而影响区域金融稳定,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政策建议
(一)鼓励企业发展内源性融资
(二)改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政府部门要通过完善法规、健全中介组织、规范交易规则,加强规范和管理,发挥各种融资渠道特有的优势,建立起结构更为合理有效的投融资体系,减轻银行的承贷压力。二是要尝试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扶持、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使之机构式存在、合规化经营、公平性竞争。同时,扩大票据融资市场规模,大力支持中小企业进行票据融资;三是建立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三)建立健全监测制度,加强宏观调控职能
一是人民银行通过全国统一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中央银行大额支付结算系统,及时监测融资的行业、企业变化及其流量、流向、利率、期限等内容,监测关联企业的区内外的贷款情况。二是在完善各类监测制度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的集资和社会上融资建立申报登记制度,由金融管理部门进行统计,加强对社会资金流向、流量等信息的分析研究,及时有效地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宏观调控与引导职能。
一、江苏省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现状
(一)基于地域视角 具体如下:
(1)总体情况。在接受调查的204家江苏省中小企业中,有137家企业认为目前资金状况一般,占全部调查对象的67.16%;有34家企业认为目前资金宽裕,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6.18%;有33家企业认为目前资金紧张,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6.67%。总的来说,有超过八成的中小企业目前的资金状况处于和好于一般状态,说明江苏各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总体呈现良好健康态势。
(2)苏南。在接受调查的98家苏南中小企业中,有64家企业目前资金状况一般,占苏南地区全部调查对象的65.30%,此外各有17家企业资金处于紧张和宽裕的状态,均占苏南地区全部调查对象的17.35%。可见,苏南大部分中小企业资金状况良好,能够跟得上企业和市场的发展脚步。
(3)苏中。接受问卷调查的苏中地区中小企业共有50家,有33家中小企业目前资金状况处在一般状态,占苏中地区全部调查对象的66%;有12家中小企业表示资金宽裕,占苏中地区全部调查对象的24%;还有5家企业目前资金状况紧张,占苏中地区全部调查对象的10%。苏中地区的中小企业大部分资金状况呈现一般状态,比率甚至稍稍超过了苏南地区,资金富裕的企业比率也超过了苏南,此外,呈现资金紧张的企业,从统计数据上来看也低于苏南,总体上资金状况优于苏南地区的中小企业。
(4)苏北。在接受问卷调查的56家苏北地区中小企业中,有40家中小企业目前资金状况一般,占苏北地区全部调查对象的71.43%;有12家企业呈现出紧张的状态,占苏北地区全部调查对象的21.43%;而仅有4家企业表示资金宽裕,占苏北地区全部调查对象的7.14%。不难看出,苏北各中小企业的资金状况总体上同样呈现出一般的状态,但是,与苏南、苏中的中小企业相比,资金紧张的企业数目明显偏多,并且,企业数量也有相当大的差距。苏北地区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情况是三个地区中最为严重的。
(二)基于行业视角 具体有:
(1)总体情况。在接受调查的中小企业中,高科技企业61家,占据了全部企业的30%;轻工业和商业各有54家,均占据全部企业的27%;而其他行业也有33家,占据全部企业的16%。这样的比率显示出,中小企业分布特性在几个主要的行业中较为均衡。
(2)轻工业。在轻工业类中小企业中,最为偏好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依次是自筹资金、民间借贷和内部集资。在将企业初创期和目前的资金来源进行比较后,银行贷款的选择倾向略微下降,选择的企业数目由成立时的49家降到了46家;自筹资金这一资金来源占据了企业融资偏好的第二位,并且有更多的企业通过这一方式进行了融资,选择这一资金来源的企业数目由原来的39家上升到了41家,青睐趋势显而易见;民间借贷对于轻工业中小企业而言是资金来源的第三位选择,但从统计数据来看,企业成立时和目前的倾向相比并没有发生变化,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此外,内部集资也是企业资金来源的一大选择,但在轻工业领域,这一资金来源选择倾向从原来的21家下降到了18家,略有下降;虽然财政投入、股权融资和其他方式也是不错的资金来源,但是在轻工业行业,选择的企业数量较少。
(3)高科技产业。在高科技产业类中小企业中,最为偏好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其次是自筹资金、内部集资和股权融资。在列出的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是最受高科技企业欢迎的资金来源,并且有48家企业目前的资金来源中有银行贷款这一项,企业数量比成立时多出了2家。位于第二位的自筹资金选项,选择其作为资金来源的企业数目也有所上升,由原来的32家上升到了35家,虽然上升程度不是很大,但也足以显现出高科技产业对该融资来源的重视。此外,高科技企业对内部集资、财政投入、股权融资和民间借贷的偏好程度相当,选择这四类资金来源的企业也是呈现出了上升趋势,和企业成立时相比,分别有了1、1、3、6家企业数目的上升。而其他方式几乎没有企业去选择。
(4)商业。在从事商业类的中小企业中,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内部集资是企业最主要的三大资金来源。但是和轻工业以及新科技产业类的企业相比,银行贷款这一资金来源并没有显示出遥遥领先的姿态,自筹资金的比重和银行贷款呈现出并驾齐驱的态势。但分析显示,三大资金来源受青睐的程度与企业成立时相比都有了些许下降,自筹资金从原来的36下降到了33,银行贷款从38下降到了37,而内部集资更是从22下降到了18;此外,民间借贷、财政投入、股权融资和其他方式这四项资金来源虽说不是商业类的资金来源巨头,但从趋势上来看,这四项资金已经受到了商业类中小企业的重视,与成立时相比,选择民间借贷、财政投入的分别多出了2家企业,而股权投资也多出了一家企业,这细微的变化显示已经有更多的企业对这四项资金来源表示了青睐。
(5)其他。在除去上述三大行业的剩余中小企业中,自筹资金、银行存款和内部集资是比较重要的三大资金来源,拥有自筹资金和银行存款这两项资金来源的企业数量从成立时的21都上升到了26,而内部集资从14上升到了17。位列第四位的财政投入也有了数量的上升。民间借贷、股权融资和其他方式是企业采用的比较少的三种资金来源,但其中股权融资和其他方式是上升的,民间借贷是减少的。(详细数据如图1、表1所示)
图1 其他企业现有资金来源与成立之初的比较
在接受调查的204家企业中,轻工业、高科技产业、商业和其他产业这四类中小企业最为偏好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分别有49家、52家、39家和29家中小企业把银行贷款视为企业最喜好的资金来源。其次,各行业分别有22家、31家、19家和16家中小企业把自筹资金这一资金来源视为第二偏好。
(三)发展阶段分析 具体如下:
(1)总体情况。在接受调查的204家中小企业中,处于创业期的企业资金57.14%处于一般状况,36.73%处于紧张状态,而只有6.12%的资金略显宽裕;而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中,83.65%资金状况一般,另外资金紧张和宽裕的比例分别为9.62%和6.73%;对于成熟期的中小企业,有43.14%的资金处于一般状态,45.10%为宽裕,11.76%为紧张状态。很明显,在创业期和成长期的企业状态下,资金大部分处于一般的情况,相对于成长期和成熟期来看,创业期资金的紧张程度最为严重。成熟期的资金的宽裕程度最高,发展的也最健康。由此,从创业期到成长期再到成熟期,中小企业的资金状况在一步步地健康发展。
(2)创业期。在创业期的中小企业(如图2),最为偏好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与自筹资金,其次是内部集资、民间贷款、财政收入和股权融资。在企业成立之初,绝大部分企业选择了银行贷款作为其筹集资金的最佳选择(40家),可是就目前来看,它的选择度下降了2家(38家),从而被自筹资金(成立时与目前均为38家)这一筹资方式超过。民间借贷、内部集资、财政收入这三种方式,从成立之初到目前均有所上升,分别为9家到17家、14家到15家以及4家到8家。而股权投资和其他方式与自筹资金的局势相同,均保持稳定,分别为7家和1家。不难看出,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不管是在创立初期还是目前,都更为偏向于选择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为其融资的最佳途径,民间借贷、内部筹资以及财政投入与股权融资的选择性也在不断增加。
图2 创业期中小企业现有资金来源与成立之初的比较
(3)成长期。在成长期的中小企业中,最为偏好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其次是自筹资金、内部集资和民间借贷。从图3不难看出,在将企业初创期和目前的资金来源进行比较后,各类主流倾向均为上升或保持稳定的趋势,除了内部筹资有轻微的下降。作为资金来源的首要选择,银行贷款的选择具有遥遥领先的地位,具有85到87家的选择,而最为第二选择性的自筹资金,从企业的成立之初目前,它的选择有了突破性的飞跃,由原来的63家到现在的72家。对于民间借贷从28家到29家这一点轻微的上升空间来看,财政收入与股权融资,虽然在总量上难以与民间借贷相抗衡,但其上升程度分别为19家到33家与16家到20家的4家变化,远远高于民间借贷。而其他方式的选择则保持稳定的2家。
(4)成熟期。在处于成熟期的中小企业中(如图3),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内部集资是企业最主要的三大资金来源。和成长期相似,银行贷款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优势,从创业之初到目前处于29家到33家的高选择。紧随其后的自筹资金从成立到目前有略微的下降,从原来的26家到25家的选择。内部筹资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保持着20家的选择。对于民间借贷以及财政投入,选择性均有略微的下降,分别从创业时期的9家和10家,下降到目前的7家和9家。股权融资是这段时期必须要提的资金来源方式,它的上升速度最快,从创业时期的10家,到了目前的17家,看来选择股权融资作为资金来源方式会在未来成为更多中小企业的选择。
在接受调查的204家企业中,有处于创业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3类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他们最为偏好的资金来源都是银行贷款,分别有38家、91家和41家表现出了这样的偏好。但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对银行贷款的偏好是最为强烈的。有17家创业期企业和49家成长期企业把自筹资金看做第二偏好的资金来源,而成熟期的中小企业则偏向于把内部筹资作为企业的第二大资金来源。
二、江苏省中小企业资金来源困难原因
(一)江苏省不同地域中小企业认为资金来源困难的原因 对位于苏南的各中小企业而言,企业自身缺陷和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还不足以满足企业需要是导致融资失败的主要原因,虽然次要原因还有很多,但银行的偏见还是以38.78%的比率被重点提了出来。对于苏中的各中小企业而言,银行贷款程序繁琐苛刻是导致企业融资失败的突出因素,比率竟占62%,此外这类企业同样面临企业自身缺陷和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不足导致融资失败带来的影响。和苏南地区的中小企业一样,苏北的企业同样因为企业自身缺陷和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不足这两大主要原因而导致融资失败,然而,有73.21%的企业认为融资失败的原因是由于企业自身存在缺陷,可见苏北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还有待提高。(数据详见表3)
(二)江苏省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认为资金来源困难的原因
三类企业在面对融资失败原因这一问题时,观点都偏向于企业自身问题和金融机构本来就能力有限的选项上。但高科技企业有37.7%的比例认为银行存在歧视中小企业的现象并且信用机构存在操作审批上的苛刻繁琐。轻工业和商业则分别有32.73%和35.19%这样稍大的比率认为银行贷款程序的繁琐苛刻应该为企业融资失败负责,或多或少应该采取行动配合中小企业融资的顺利进行。(数据详见表4)
(三)江苏省各发展阶段中小企业认为资金来源困难的原因
在对企业资金来源困难的原因调查中,绝大部分企业认为在于企业自身缺陷、金融机构本身能提供资金就不足与银行贷款程序的繁琐苛刻为主。但是对于成长期企业,银行的偏见在此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比值达到37.5%。创业期和成熟期的企业中也分别有28.57%和29.41%的比率认为是银行对中小企业有偏见而导致了融资失败的发生。由此可见,银行的偏见与歧视也是企业不能成功达到融资目的的原因之一。同时还可以发现三类企业对信用担保,民间高利,行业不景气没有报以过多的怨言。(数据详见表5)
在所有接受调查的江苏中小企业中,有26%的企业认为融资失败是企业自身存在一些缺陷,20%的企业认为是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不能满足企业需要导致的失败,此外,认为银行对中小企业有偏见和银行贷款程序繁琐苛刻导致融资失败的比率各占15%。认为另外三个原因导致融资失败的比率分别为9%、9%和6%。
(四)江苏省中小企业资金来源困难深层次原因 从上述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资金来源困难主要来源于企业发展所表现的自身问题、银行的偏见以及融资贷款程序所折射的政府相关管理问题,即归结为内部和外部两方面。
(1)江苏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部原因。具体有:一是中小企业在发展战略和内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一些中小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未能准确的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盲目追求扩大生产规模,寻求快速发展,使得中小企业无法相对稳健的发展,从而引发高歇业率和倒闭率。二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旺盛。由于不少中小企业准备快速扩张生产经营规模,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以及中小企业的人工,流动资金和原材料等多种生产经营成本的上涨等,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大幅度上涨,由此相应地增加了对外源融资特别是银行贷款的需求。
(2)江苏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银行信贷体系不完善。信贷审批手续繁杂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问题。一笔贷款从申请到最后批复手续繁琐,所需时间过长,难以及时满足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容易贻误企业发展壮大的最佳时机。此外,银行在信贷这一块长久以来便对中小企业存有偏见。二是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不够。我国政府在目前的资本市场上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政府在引导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上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一方面,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专门为其提供服务的配套措施。不仅如此,现行金融体系还对中小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的活动作了过分严格的控制,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三、江苏中小企业资金来源困难破解对策
(一)中小企业方面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一些改变、变革、内部规范化来提升企业的综合能力,从而吸引外部机构资金的进入,特别是江苏中小企业目前依赖较重的银行,尽力满足其融资条件。一是制定可行的企业发展战略、愿景,让银行等金融机构清楚企业的发展目标、路径以及可行的盈利模式,使其对企业长期良性成长充满信心。二是企业规范化建设以及再造,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心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小企业管理的规范化亟待提高,财务信息混乱、数据不真实,因此加强中小企业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特别是财务、内部风险控制以及日常管理制度的执行性等方面。三是塑造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人是非常重要的发展要素,打造一个和谐、团结、凝聚力强的企业文化易于激发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战斗力,从而转化为企业长久的发展潜力和动力。四是改变传统观念,在可能的前提下积极尝试除银行等常规金融机构外的资金来源,如进行股权的改造来引入战略投资者或其它产业投资基金等。
(二)金融机构方面 商业银行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变观念,合理配置金融资本,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新的贷款增长点和利润来源渠道。利用利率的杠杆作用,对市场的金融贷款进行市场调节。要在商业银行内部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规范贷款管理,专门负责中小企业贷款审批、发放与管理。降低贷款手续的繁琐程度,方便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需要开发更多的金融服务项目,提高为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效率和提供相关的信息咨询服务。
(三)政府方面 具体有:
(1)加强适应中小企业资金来源需要的法律法规建设。政府要在已有的政策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建设。政府部门主要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援助等方式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就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各中小企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来看,政府的政策性扶持也必须按地域实施。对于在调查问卷中对政府扶持显示出强烈欲望的苏北地区,政府应当下放制定地方税收优惠的权利,让地方政府根据当地中小企业的意愿和现状,制定出一套适合和方便他们更好地融资的政策。与此同时,政府应该以对待苏南地区的态度,对苏北地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援助,有理有据地切实帮助有需要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实现做大做强的愿望。当然,除了特别照顾苏北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外,政府部门也不能放松执行机构对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在苏南、苏中地区的执行情况,切忌把法律法规只当门面,不去实践。
(2)建立以政府为指导的融资担保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构建配套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是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政策支持。央行应制定一套适合中小企业特色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目的是为了对中小企业的真实信用级别做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对于那些没有很多固定资产来担保融资,谋求金融机构信任,但有良好发展空间和势头的中小企业,政府应当提供信贷担保,协助中小企业向参与计划的贷款机构取得贷款,信贷担保金额可视企业情况而定。各级财政部门应该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建立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基金,设立再担保基金制度,帮助担保机构分散风险。有关部门可重点扶持一些经营管理较好、风险管控水平较高、有一定影响力的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建立“扶优限劣”的良性发展机制,促进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3)谨慎制定货币政策。国家的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有着直接的影响。从全国大范围来看,中西部差距大,统一调息不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从江苏来看,南北经济同样也存在差异,只有针对不同地区做出不同的调息决策,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上遇到的麻烦。政府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状况,出台的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此外还要对政策的后续实施过程进行跟踪监测和分析,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适时适度的预调和微调,降低货币政策与调控目标偏离的可能性,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
(4)完善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鼓励中小企业参与直接融资。拓宽直接融资方式无疑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途径,而通过中小板和创业板这种融资方式无疑是直接融资中的重点。因此,中国证监会应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尽快按现实需要建立交易成本较低、准入标准较松的二板市场或地方柜台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直接融资的场所。
(5)引入民资机构。为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的来源问题,政府应该鼓励一定数量的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并设立银行提供融资服务,特别是对于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民营金融机构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支持,中小企业多为民营企业,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机构有利于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同时民营性质的金融机构对民营中小企业更为熟悉,对风险的控制能力会更好。另外,民营资本的进入会进一步促进目前的国有金融机构改进、创新服务和管理能力,从而更好的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
(6)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从事科技创新领域,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已为世界各国所公认,在国内其专利技术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护,这就为技术转化为资本制造了障碍。因此,政府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应降低相关的知识保护成本,主动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保驾护航,促进高科技类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像江苏这样发达的沿海省份,可以建立更多的产业投资基金,鼓励科技的市场化转化,提升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Abstract: May 22, 2008,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 the Audit Commission,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China Insurance Regulatory Commission jointly issued the "Basic Norms of Internal Control", in which an important element is the "risk assessment" and " using appropriate control measures to control risk within the tolerance level ". To analyze the corporate finance funds flow is to analyze the ways to obtain funds for companies, in turn how to apply those funds, then to analyze the funding sources and the correspondence of funds application, inspect whether the companies have financial risk, operational risk and debt risk. To achieve this goal,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examples.
关键词:融资资金流动分析;资金应用;资金来源;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偿债风险
Key words: financing cash flow analysis;capital applications;funding sources;financial risk;operational risks;debt risk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043-02
0引言
企业融资资金流动分析是分析企业从那些途径取得资金,又将这些资金应用到那些方面,从而分析资金来源和资金应用的对应性。分析的目的是考察企业有没有财务风险,有没有经营风险,有没有偿债风险。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门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行风险评估”,并“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第28条)。对融资资金进行流动分析,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1融资资金流动分析的基本原理
融资资金流动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对融资资金运行情况进行定点归类,确认资金的属性――是资金运(应)用,还是资金来源,再据此分析资金运(应)用和资金来源的合理性。例如,某投资者创办甲科技公司投入资本金100万元存入银行。当期,该公司支付70万元购买一批科技产品,并全部售出,收款86万存入银行。由于该科技公司新办,一切税费免交,未发生其他费用。期末,该公司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如下(见表1、表2)。
根据表1、表2进行资金流动分析如下:
①公司他创立时:
资金的应用
银行存款余额100万元
资金的来源
实收资本余额100万元
②营业一期后:
资金的应用
增加银行存款16万元
资金的来源
增加未分配利润 16万元
从以上分析可见,企业融资资金流动分析主要是比较资产、权益项目的期初、期末差额。对于资产类项目来说,期末余额大于期初余额,是企业增加资金的应用;期末余额小于期初余额,是企业增加资金的来源。对于权益类项目来说,期末余额大于期初余额,是企业增加资金的来源;期末余额小于期初余额,是企业增加资金的应用。
2融资资金流动分析的应用实例
例1:夏宇工厂2009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年初、年末差额计算如表3、表4。根据表3、表4进行资金流动分析如表5。
2.1 对资金来源进行分析,考察企业是否存在财务风险从表5中可见,夏宇工厂本期“资金来源”1631151元,其中,主要产生于流动资金项目和盈利的增加:
①企业盈利使“未分配利润”增加444885元,占全部资金来源的27.3%(444885÷1631151×100%);
②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增加资金来源332000元,占全部资金来源的20.4%(332000÷1631151×100%);
③收回应收账款增加资金来源295590元,占全部资金来源的18.1%(295590÷1631151×100%);
④购货签发应付票据增加资金来源175500元,占全部资金来源的10.8%(175500÷1631151×100%)。
以上四项内容共增加资金来源1247975元,占全部资金来源的76.5%(1247975÷1631151×100%)。其中,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未分配利润”的增加,它表明该企业主要依靠增加盈利来扩大资金来源。如果企业主要靠增加贷款来增加资金来源,就有可能产生财务风险。
2.2 对资金应用进行分析,考察企业是否存在经营风险从表5中可见,夏宇工厂本期“资金应用”1631151元,其中,主要用于流动资金项目的增加:
①货币资金增加433945元,占全部资金应用的26.6%(433945÷1631151×100%);
②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减少339641元,相当于动用偿债的流动资产增加了20.8%(339641÷1631151×100%);
③企业购买的存货增加,多占用资金255888元,占全部资金应用的15.7%(255888÷1631151×100%);
④应付账款减少195900元,相当于动用偿债的流动资产增加了12.0%(195800÷1631151×100%)。
以上四项内容共使资金应用增加1225374元,占全部资金应用的75.1%(1225374÷1631151×100%)。其中,最主要的资金应用是“货币资金”的增加,它表明该企业主要依靠回流货币增加了资金应用。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如果应收账款过渡增加,存货中的库存商品超常规增加,这些都有可能产生经营风险,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
2.3 对资金来源和资金应用进行分析,考察企业是否存在偿债风险分析偿债风险的重点是对非流动资产增加的对应性进行分析。夏宇工厂本期“非流动资产”共增加了199524元,包括:
①“持有至到期投资”增加了107970元,占全部资金应用的6.6%;
②“固定资产”增加77263元,占全部资金应用的4.7%;
③“工程物资”增加14291元,占全部资金应用的0.9%。
夏宇工厂“非流动资产”增加的来源是什么呢?从以上表5可见,主要依靠“长期融资”解决,即主要依靠投资者资金积累和长期负债解决:
①夏宇工厂本期“长期借款”增加66000元,“应付债券”增加7838元,共计73838元,占“非流动资产”增加额的37%;
②夏宇工厂本期“盈余公积”增加106180元,占“非流动资产”增加额的53%。
可见,夏宇工厂本期增加“非流动资产”的途径是正常的,且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扩展企业规模。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企业增加“非流动资产”依靠短期融资,这存在着极大的偿债风险,一旦短期债权人到期逼债,企业会产生债务危机,有可能走上破产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石进编译.财务分析技巧[M].香港:香港财经管理研究社,1986,(7):1.
关键词:房地产融资渠道;现状;房地产企业;房地产金融市场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3-0036-04
近几年,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面临资金链紧张、资金严重不足、融资困难、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房地产企业传统的融资渠道主要还是通过银行贷款来筹集资金,这种单一的融资渠道必然会危及到房地产企业的良性发展。房地产开发资金一旦受阻或面临资金困难局面,将会累及相关产业,进而可能阻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1]这一问题的化解迫切需要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金融风险控制和宏观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一、房地产业融资现状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目前已在世界经济大国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房地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了很大比重,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业的开发资金需求量庞大,这使得融资对房地产而言相当重要,可以说,房地产融资是房地产项目成功的基础,那么,房地产开发所需的庞大资金从哪里来?表1反映了我国房地产企业近几年通过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等四个方面筹集资金的一般情况。
(一)国内贷款
由表1可以看出,2009年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总额为57799.04亿元,到2010年,资金来源总额
为72944.04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26.20%,2011年资金来源总额为85688.73亿元,该值增长速度放缓,仅比2010年增长了17.47%。国内贷款总额在2009年为11364.51亿元,2010年国内贷款总额为12563.70亿元,2010年国内贷款总额比2009年增长了10.55%,2011年国内贷款总额为13056.80亿元,其比2010年只增长了3.92%,可见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依据表中数据计算可知,2011年国内贷款占了资金来源总额的15%,2010年国内贷款占了资金来源总额的17%,2011年的国内贷款比例低于2010年。可见,国内贷款这一融资渠道在我国有所放缓。
(二)利用外资
依据表1中数据可知,2009年利用外资总额为479.39亿元,2010年增加为790.68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64.93%;但2011年利用外资总额为785.15亿元,该值比2010年下降了0.71%,利用外资增长速度放缓。依据表中数据计算可知,2011年利用外资占了资金来源总额的1%,2010年利用外资占了资金来源总额的1.2%,2009年利用外资占资金来源总额的1%,2011年的利用外资比例略低于2010年,2010年利用外资比例与2009年相当。可见,利用外资这一融资渠道在我国近几年来保持着比较平稳的水平。
(三)自筹资金
2009年房地产企业通过自筹方式获得资金总额为17949.12亿元,2010年自筹资金总额为26637.21亿元,2011年自筹资金总额为35004.57亿元。2010年自筹资金总额比2009年增长了48.40%;2011年该值比2010年增长了31.41%,自筹资金环比增长速度放缓。依据表中数据计算可知,2011年自筹资金占了资金来源总额的41%,2010年利用外资占了资金来源总额的37%,2009年该值占资金来源总额的31%,连续3年自筹资金占资金来源总额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但不会上升太快。可见,自筹资金处于相对稳定的增长状态。
(四)其他资金来源
2009年其他资金来源总额为28006.01亿元,2010年其他资金来源总额为32952.45亿元,2011年其他资金来源总额为36842.22亿元。2010年其他资金来源总额比2009年增长了17.66%,2011年该值比2010年增长了11.80%,其他资金来源环比增长速度明显处于缓慢趋势。依据表中数据计算可知,2011年其他资金来源占了资金来源总额的43%,2010年其他资金来源占了资金来源总额的45%,2009年该值占资金来源总额的48%,自筹资金占资金来源总额的比例在不断下降,但不会下降太快。可见,其他资金来源处于相对稳定的下降状态。
二、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绝大数房地产企业的开发条件不完整,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这些房地产企业的自有资金一般占总投资的19%,甚至更少。若开发商的自有资金严重不足,将会导致贷款难度加大,从而使项目停滞。[2]
自有资金受企业自身盈利影响很大,自有资金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与之成正比。房地产投资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所以投资者很少会对房地产业投入很大的资本,导致了自有资金难筹集。自有资金筹集不了,对房地产企业而言就会受到很多阻碍,一些很有投资潜力并且有很大把握成功的项目,但因为自有资金不足,贷款困难,而胎死腹中。换言之,开发商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空有一身技能却不能施展。
因此,必须想出能解决自有资金问题的办法,比如使投资者相信该项目能成功、盈利能力强、值得投资、这需要企业具备很专业的技术人员,很有经验的销售人员和策划员,人力方面要求要高,并且能遇到好的项目并进行成功的策划,这样才能吸引别人来投资该项目,从而筹集到更多的自有资金。
(二)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由表1可知2011年国内贷款的增长速度为17.47%,远低于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的增速,在2011年占资金来源总额的比例才15%,相比2010年的17%更低,可见银行贷款的增长速度在逐年下降。但在事实上,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的资金,其中银行贷款的比例明显高于统计数据,这是因为土地出让金使用的是自有资金,从而忽略了开发商前期欠款,而这些欠款是准备项目实施后通过银行贷款取得[3];一般建筑施工企业垫支,只有一小部分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占了较大的比重。在整个项目的运作中,资金链基本上80%的买家预付费和建筑的发展资金都来自银行贷款,还包括开发商22%-30%的开发贷款,银行贷款占资金总额的比率达到60%以上。[4]
资产负债率在大量的小型和中型的房地产企业中占80%以上,而低于65%的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更安全,所以大多数房地产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薄弱,一旦融资渠道受阻,资金链紧张或断裂将会导致风险爆发。
(三)房地产企业股权及债券融资难度大
房地产企业股权债券融资作为房地产开发商直接融资手段是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房地产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相比有很高的安全性,其资金回收速度快、流动性强,所以国外大多数企业都更偏向于债券融资,债券融资的金额能够超过4到11倍量的股权融资。[5]但在中国的房地产债券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债券融资总额远远低于股权融资的金额。目前,中国的真正的房地产债券发行的规模是非常小的,债券市场是不完善的,债券发行程序不标准,债券评级的准确性、可信性有问题,这影响了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的资金比例大小。[6]
(四)房地产融资渠道受国家政策影响大
开发商获取资金的渠道是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中的银行贷款融资、债券融资、房地产信托融资以及利用外资。[7]政府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不断地出台一系列的调控政策,使这些融资渠道纷纷受阻。2010年出台的《国十条》和《新国十一条》以及2013年刚出台的《国五条》导致银行信贷收紧,房地产交易数量显著降低,严重阻碍了房地产企业资金的快速回笼,增加了资金的运行成本。这也说明国家政策对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具有很大的敏感性,同时说明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太过单一,缺乏灵活性。
(五)房地产金融创新工具有限
和发达国家对比,中国的房地产金融创新工具基本都是一些传统的工具如银行贷款、自有资金、预收款,这显示出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工具薄弱。[8]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房地产业的防范风险能力及金融服务水平,使中国的房地产金融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它的创新是必要的。根据中国的国家条件和房地产业务的运作,要快速高效地发展真正的房地产金融创新工具;不断完善房地产相关法律制度,施行更加宽松的融资政策,从发达国家的融资渠道中挑选适合我国发展的融资渠道,并总结研究出中国的房地产金融创新工具,发明出品种多样化有针对性的的融资渠道,为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三、完善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市场体系,首先要建立一个不同的市场功能以围绕房地产企业融资的金融体系。同时,要建立健全市场体系来提高房地产企业的金融资产流动性。房地产企业建立资产流通的市场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流动性决定着房地产企业资金的变现能力和流通能力。建立流通的市场体系需要现代金融工具去实现,资产证券化和共同基金以及资产指数化等工具可以使房地产金融资产在二级市场上更容易交易和流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可以大大分散,不再集中于信贷机构。同样地,也需要建立更加专业化的市场体系来完善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体系。专业化的市场体系有房地产资金管理协会、房地产贷款专业机构和房地产风险管理机构等。[9]
(二)国家适当放宽房地产融资渠道政策
事实上,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非常少,银行贷款是首要之选,很多企业对其他类型的融资渠道缺乏认识,导致很多融资渠道难以发展。由于近几年来的房价也只高不低,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调控房价,国家通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进行控制房价或是提高私人购房的首付款比例来限制房地产交易的数量,从而导致房地产企业回笼资金速度减慢。由此可以看出,国家调控房价主要是使房地产融资渠道变窄,限制通过银行贷款方式进行资金融通。这些无不表明融资渠道范围很窄,需要各房地产企业去发展更多新的融资渠道,政府也需要多鼓励房地产企业拓宽融资渠道。[10]
政府采取的抑制房价手段只能在短期生效,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应该采取适当宽松的房地产融资渠道政策,支持多种融资渠道的发展,支持房地产企业大力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用以满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而对于商品房,其价格应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政府不应过多参与其中,否则会对房地产业的有效发展和完善造成很大的阻碍。
(三)进行融资渠道组合,发展多元化融资渠道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货币政策,使得企业难以从银行贷款获取资金,导致房地产企业资金紧张,因此开发新的融资渠道是大势所趋。现有很多融资渠道可以选择,比如股权及债券融资,房地产信托,抵押贷款证券形式。可以单独发展这些渠道,也可以进行渠道的有效组合去筹集资金。各种融资渠道的结合不但可以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缓解资金压力,而且可以降低资金成本和融资风险。
当前,发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已成为房地产企业的研究重点,已有很多房地产企业开始试行多元化融资渠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很多大型房地产公司在融资渠道方面都不会仅限于单一的融资渠道,其内部母子公司之间可以资金融通,集团内部可以建立专门的用于资金融资的财务机构,也可以并购一些即将破产或是需要重大整改的公司用以调整资本结构。资本结构和资本成本会影响公司的发展,房地产企业在资本结构和成本上所做的调整能为以后的融资产生很大影响,譬如,催生多种融资渠道,提高企业整体经营能力,等等。当然,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必须遵循符合公司制度要求的发展方向,全面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分析其优缺点,从而最终选定最优的融资渠道或融资渠道组合。
参考文献:
[1]冯彦.当前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困境及融资方式选择[J].金融经济,2011(22):68-69.
[2]刘旦.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模式研究[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1(7):18-20.
[3]黄雅婷.融资:信托基金“急行军”[J].房地产导刊,2011(7):58-61.
[4]邓志勇.论宏观紧缩下房地产企业资金风险防范[J].经济论坛,2009(10):106-107.
[5]潘国瑾.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现状与渠道分析[J].山西建筑,2010(4):243-244.
[6]王春华.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的突破与创新[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2(2):14-16.
[7]张亚辉.房地产信贷收紧下的地产企业融资探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10):49-50.
[8]刘海丽,周明.中美房地产企业融资问题比较分析[J].现代商业,2009(4):178-179.
一、引言
风险投资供给问题也就是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问题,作为风险投资供需两端中的一端,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风险投资的规模和发展。一般而言,风险投资的资金供给主体由政府、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大公司、富裕的家庭和个人、金融机构以及外国风险投资等构成。根据各国风险投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政府监管机制等的不同,不同国家的风险投资资金供给主体结构也是不同的,其中最重要的不同在于政府在资金来源中所占的地位的差异。对于风险投资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与地区,养老基金、大公司、金融机构等民间主体是风险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而政府只是在中小企业的种子期以及对于外部效应比较高的风险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其中以美国最为典型。相反,对于处于风险投资发展初期的国家和地区,政府资金在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中所占的比重就比较大,我国就属于这种类型。
风险投资的资金供给结构是随着风险投资制度自身的演进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在风险投资早期阶段,由于风险投资很不成熟,风险很大,容量很小,因此一般只是富有的个人或家庭投资; 随着风险投资的发展,容量不断增大,风险也有所下降,一些大型企业也参与到风险投资中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风险投资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捐赠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风险投资资金的主要提供者。
本文对美国、欧洲、亚洲(中国大陆以外)以及中国大陆的风险投资资金供给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行总结, 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我国风险投资资金供给状况的启示和建议。
二、美国风险投资供给状况分析
美国是现代风险投资的发源地, 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风险投资业的规模和效率一直走在全球风险投资业的前列。 美国又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坚定执行者, 因此其风险投资业资金供给状况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由表1可见,在1978年美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结构中, 个人和家庭还以0.70亿美元占据了首位,保险公司也以0.35亿美元处于次席,养老基金只占第四位。但到1979年,养老基金就一跃占据了风险投资资金供给的首位,其后除了1981年与个人与家庭的资金供给平分秋色之外,养老基金一直一枝独秀,牢牢占据了美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首位。从比例上来说,1978年养老基金为风险投资提供的资金只占总资金的15%,其后逐渐增加,1986年达到了50%左右,并一直维持在30%~50%之间。从历年的总体情况来看,保险公司与捐赠基金分别占据了美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第二位和第三位。
三、欧洲风险投资供给状况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在欧洲风险投资资金来源部门分布中,养老基金也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与银行一起排在了历年资金来源的前两位。 但与美国不同的是, 养老基金投资风险投资的比例并不占绝对优势,不仅常常将首位让给商业银行,而且与其他来源的资金比例相差也不大。在美国,政府部门投入风险投资的资金比例非常小, 以至于在表1中都没有反映出来。 而欧洲政府部门对风险投资的投入所占比例虽然只有5%~10%,但是总体来说,却要高于法人企业、 股票市场以及个人对风险投资的投入比例,略低于投资基金和保险公司。与美国相比,欧洲风险投资来源分布的另一个不同是个人投入所占比例要小得多, 在各来源渠道中只排名在倒数第四左右。总之,与美国相比,欧洲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分布中,政府和银行所占的比重相对重要一些,而个人、企业和证券市场的作用却相对小一些。 这与美国更崇尚自由市场而欧洲政府和银行的影响更大有很大关系。
表3给出了英国、 德国和法国等三个风险投资业比较发达的欧洲国家的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分布情况。 英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渠道, 而来自国外的资金数量显然要大于来自国内的资金数量,尤其是2007年来自英国国内和国外资金的比例竟然达到25∶75, 这与英国的金融业发达并且开放程度较高不无关系。 英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也是以养老基金占据的份额最大(尤其是来自国外的资金),与美国相似,这或许是因为英国在经济制度和金融政策与美国最为接近有关。排在第二、第三位的为投资基金和银行, 而政府部门投入风险投资业的资金份额比较小, 尤其是来自英国国内的政府部门的资金。 这一点也与英国的市场自由化在欧洲处于较高水平有关。
在德国,2003年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排名中占据前三名的是银行、 政府部门和保险公司,2006年前三名排名是投资基金、 个人和银行,2007年前三名排名是保险公司、投资基金和银行,而2009年稍作调整,为银行、投资基金和个人。由此可见,德国的银行、基金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是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政府部门和个人也提供了一定比例的资金。但与英美不同的是,养老基金在德国风险投资业资金供应系统中所占的比重很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德国奉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的结果。
法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分布与德国较为相似,但也有一定差异。法国1999~2001年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排名前三名的是银行、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2006年是保险公司、银行和个人,2007年是保险公司、个人和投资基金,到2010年上半年则是个人、投资基金和政府部门。由此可见,法国的保险公司、银行和个人为风险投资资金供给的贡献较大,其他如养老基金和投资基金也提供了一定比例的资金,而政府部门、机构投资者提供的资金则相对较少。与德国不同的是,法国风险投资资金供给的渠道中,个人的作用要大一些, 而政府部门的作用却要更小一些。
四、亚洲风险投资供给状况分析
由于经济基础、经济制度以及文化的不同,亚洲风险投资的来源分布也表现出与欧洲风险投资来源分布的差异。在表4中,亚洲风险投资有37%来自法人企业,高出排名第二的银行和保险公司近一倍,超过10%的还有养老基金,而在欧洲风险投资来源中占据较大比例的政府部门和个人在亚洲创业资本来源中都不超过10%,来源于个人的资金比例更是只有3%, 远远低于其他风险投资来源渠道。
表4还给出了日本、 印度和中国台湾等三个主要的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风险投资来源分布情况。法人企业无一例外地在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风险投资来源中占据了榜首或接近榜首的位置。 而法人企业之外的风险投资来源渠道所占的比例次序, 对于这三个国家和地区就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在日本,2007年风险投资来源比例最高的是银行,占据了41%的比例,银行和法人企业所提供的风险资本合计比例超过了70%,如果再加上保险公司,则合计比例达到了90%,也就是说其他来源的风险投资只占了10%的比重。由此可见,日本的风险投资主要来自于金融机构和法人企业,这与日本所奉行的银行控股和企业交叉持股的经济金融制度是一致的。
在印度,2009年风险投资来源比例最高的是投资机构,占据了47.4%的比例,接近一半,远远高于其他来源的风险投资资金。占据第二位的是银行,也只有11.7%的比例。法人企业和政府部门分别只有7.2%和6.6%。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个人的数据都很低,以至没有单独列出,包括在其他类之中。
在中国台湾,法人企业也同样占据了风险投资来源的榜首位置,从2005~2009年都占据了40%左右的比例。接下来是投资机构(在16%以上)和个人(在10%左右), 而保险公司和银行均不超过10%,政府部门更是以不到5%的比例处于最后一位。养老基金则基本上是无所作为。如果把保险公司、银行、投资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和证券公司合在一起考虑,则金融机构的投入占据了中国台湾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40%~50%,与法人企业并驾齐驱。个人也为风险投资的供给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政府部门和养老基金则作用明显偏小。
从总体来看,在亚洲国家中,法人企业和金融机构成为风险投资来源的主要渠道,而养老基金、个人和政府部门对风险投资资金供给的贡献则显然要低于欧美。
表5给出了澳大利亚2002年和2006~2008年的风险资本来源部门的分布情况。 由于2002年与2006~2008年数据的统计口径不同, 所以有一些出入。在2002年,养老基金投入风险投资的资金占了36.4%的比例, 远远高于其他来源的资金。而在2006~2008年, 养老基金为风险投资提供的资金均只在3%~4%之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2002年养老基金为风险投资所提供的大比例资金是一种特殊情况,不具有可持续性。2002年其他比较重要的风险投资来源有法人非养老基金、 银行等。 在2006~2008年,除海外不可分类资金和国内不可分类资金之外, 风险投资来源的主要渠道包括家庭/个人、媒介基金、法人非养老基金等,而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捐赠基金等来源都相对较少。在不可分类资金中,海外不可分类资金所占比例超过20%,是国内不可分类资金的两倍, 这说明在澳大利亚来自海外的风险投资资金占了比较高的比例。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澳大利亚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与欧美、亚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有着一定的差异, 有着自己的特色,即家庭/个人、媒介基金、法人非养老基金等渠道提供的资金比较多, 而在欧美风险投资来源中比重较高的养老基金, 以及在亚洲国家和地区风险投资来源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等, 在澳大利亚风险投资来源中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我国内地风险投资供给状况分析
我国内地风险投资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时间里,发展一直很缓慢,而且存在很多问题。直到本世纪初,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风险投资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风险资本供给方面也可以看出这种变化。
我国内地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从大类来说可以分为本土和外资两种,见表6。近年来,来自海外的资金有较为明显的增长然后衰减的趋势,2003年只占5.0%(不排除与统计样本存在偏差有关),2005年占33.9%,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51.8%和49.3%, 已达到一半左右的份额, 但2009年和2010年大幅下降,占比分别为29.40%和22.52%。在外资的风险投资资金中,来自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国外的风险投资机构为中国大陆提供的风险投资资金所占比重并不大。这说明国外逐利的机构投资者虽然很看好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但更为内行的外资风险投资机构对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却相对谨慎得多。
2003年以来,我国风险投资资金中来自本土的金额也在不断上涨,在2008年之前,由于来自外资的金额上升速度更快,所以本土资金所占的比重却在下降。但到2009年和2010年,来自本土的风险投资资金得到飞速增长,已经从不到50%的比重迅速上升到占据70%以上的比例。来自本土的风险投资资金的具体来源渠道有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个人和事业单位等。 其中事业单位在2003年和2005年的调查中有数据, 而且其金额和比例都很小,在2006~2010年的调查中,这一项没有数据,说明其在总的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中所占比重已经非常微小了。在我国风险投资本土的几个主要来源渠道中,企业始终占据了最高的位置,其次是政府,虽然在总的风险投资来源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 但这两个来源始终占据了前两位,即使在2010年两者合计依然占据了接近一半的份额。本土的个人和金融机构在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构成中的比重相对较小,2008年以前始终未能超过10%的比例,来自金融机构的资金在2008年以后才上升到略高于10%。 个人投入风险投资的兴趣不高可能与我国个人富裕程度逊于国外以及我国风险投资风险较高、 退出渠道不畅等因素有关, 而金融机构投入风险投资的兴趣不高应该与我国近年证券市场、 房地产等其他投资领域收益率高于风险投资业有关。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