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资金的来源范文

企业资金的来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资金的来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资金的来源

篇1

一、投资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正负效应分析

(一)正效应分析

一是分散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企业融资的多元化发展,减少了银行的承贷压力,降低了信贷资金高度集中的风险,从而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

二是提高了资金的配置效率。一是新的融资方式的资金使用效率较高。比如在资金紧张时,民间票据贴现使资金流转加快,减少了企业资金占用。二是不同的融资工具之间可以功能互补,有利于优化社会资金的配置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如民间融资、票据融资、区域外融资等方式具有信息灵、速度快、手续简便的优势,弥补了当地金融机构灵活性不足的缺憾。三是缓解了企业融资紧张的状况。企业通过多种渠道、不同方式的融资解决了企业过度依赖银行的状况,切实缓解了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实际情况。既能达到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的目的,又能达到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要求,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四是改善了金融生态环境。相对于银行贷款,其他方式的融资更注重企业的长远信用度,对企业的信用有更高的要求,使缺乏诚信的企业很难在市场上获得融资,促使企业按市场规则办事,增强诚信意识,从而改善全社会的信用和投资环境。

(二)负效应分析

其一对宏观政策传导的可控性差。一是金融调控对部分融资方式缺乏有效调控手段。如招商引资和民间借贷比较隐蔽,属于宏观调控的盲点;二是由于民间融资、招商引资的逐利性较强,相当一部分投向了国家宏观调控限制的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宏观调控的力度,成为受控行业投资反弹的重要原因。其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预测性差。一是企业通过民间融资、区外融资和“集资”得到的资金,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隐蔽性,银行难以了解企业真实的资金来源运用情况,增加了银行对企业监督的难度,使银行难以真正掌握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 ;二是由于集资、企业相互拖欠和民间融资等融资方式缺乏完善的管理规范,容易形成乱集资、三角债和高利贷等问题,这样会直接或间接地形成社会性金融风险,进而影响区域金融稳定,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政策建议

(一)鼓励企业发展内源性融资

(二)改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政府部门要通过完善法规、健全中介组织、规范交易规则,加强规范和管理,发挥各种融资渠道特有的优势,建立起结构更为合理有效的投融资体系,减轻银行的承贷压力。二是要尝试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扶持、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使之机构式存在、合规化经营、公平性竞争。同时,扩大票据融资市场规模,大力支持中小企业进行票据融资;三是建立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三)建立健全监测制度,加强宏观调控职能

一是人民银行通过全国统一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中央银行大额支付结算系统,及时监测融资的行业、企业变化及其流量、流向、利率、期限等内容,监测关联企业的区内外的贷款情况。二是在完善各类监测制度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的集资和社会上融资建立申报登记制度,由金融管理部门进行统计,加强对社会资金流向、流量等信息的分析研究,及时有效地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宏观调控与引导职能。

篇2

一、江苏省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现状

(一)基于地域视角 具体如下:

(1)总体情况。在接受调查的204家江苏省中小企业中,有137家企业认为目前资金状况一般,占全部调查对象的67.16%;有34家企业认为目前资金宽裕,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6.18%;有33家企业认为目前资金紧张,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6.67%。总的来说,有超过八成的中小企业目前的资金状况处于和好于一般状态,说明江苏各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总体呈现良好健康态势。

(2)苏南。在接受调查的98家苏南中小企业中,有64家企业目前资金状况一般,占苏南地区全部调查对象的65.30%,此外各有17家企业资金处于紧张和宽裕的状态,均占苏南地区全部调查对象的17.35%。可见,苏南大部分中小企业资金状况良好,能够跟得上企业和市场的发展脚步。

(3)苏中。接受问卷调查的苏中地区中小企业共有50家,有33家中小企业目前资金状况处在一般状态,占苏中地区全部调查对象的66%;有12家中小企业表示资金宽裕,占苏中地区全部调查对象的24%;还有5家企业目前资金状况紧张,占苏中地区全部调查对象的10%。苏中地区的中小企业大部分资金状况呈现一般状态,比率甚至稍稍超过了苏南地区,资金富裕的企业比率也超过了苏南,此外,呈现资金紧张的企业,从统计数据上来看也低于苏南,总体上资金状况优于苏南地区的中小企业。

(4)苏北。在接受问卷调查的56家苏北地区中小企业中,有40家中小企业目前资金状况一般,占苏北地区全部调查对象的71.43%;有12家企业呈现出紧张的状态,占苏北地区全部调查对象的21.43%;而仅有4家企业表示资金宽裕,占苏北地区全部调查对象的7.14%。不难看出,苏北各中小企业的资金状况总体上同样呈现出一般的状态,但是,与苏南、苏中的中小企业相比,资金紧张的企业数目明显偏多,并且,企业数量也有相当大的差距。苏北地区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情况是三个地区中最为严重的。

(二)基于行业视角 具体有:

(1)总体情况。在接受调查的中小企业中,高科技企业61家,占据了全部企业的30%;轻工业和商业各有54家,均占据全部企业的27%;而其他行业也有33家,占据全部企业的16%。这样的比率显示出,中小企业分布特性在几个主要的行业中较为均衡。

(2)轻工业。在轻工业类中小企业中,最为偏好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依次是自筹资金、民间借贷和内部集资。在将企业初创期和目前的资金来源进行比较后,银行贷款的选择倾向略微下降,选择的企业数目由成立时的49家降到了46家;自筹资金这一资金来源占据了企业融资偏好的第二位,并且有更多的企业通过这一方式进行了融资,选择这一资金来源的企业数目由原来的39家上升到了41家,青睐趋势显而易见;民间借贷对于轻工业中小企业而言是资金来源的第三位选择,但从统计数据来看,企业成立时和目前的倾向相比并没有发生变化,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此外,内部集资也是企业资金来源的一大选择,但在轻工业领域,这一资金来源选择倾向从原来的21家下降到了18家,略有下降;虽然财政投入、股权融资和其他方式也是不错的资金来源,但是在轻工业行业,选择的企业数量较少。

(3)高科技产业。在高科技产业类中小企业中,最为偏好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其次是自筹资金、内部集资和股权融资。在列出的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是最受高科技企业欢迎的资金来源,并且有48家企业目前的资金来源中有银行贷款这一项,企业数量比成立时多出了2家。位于第二位的自筹资金选项,选择其作为资金来源的企业数目也有所上升,由原来的32家上升到了35家,虽然上升程度不是很大,但也足以显现出高科技产业对该融资来源的重视。此外,高科技企业对内部集资、财政投入、股权融资和民间借贷的偏好程度相当,选择这四类资金来源的企业也是呈现出了上升趋势,和企业成立时相比,分别有了1、1、3、6家企业数目的上升。而其他方式几乎没有企业去选择。

(4)商业。在从事商业类的中小企业中,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内部集资是企业最主要的三大资金来源。但是和轻工业以及新科技产业类的企业相比,银行贷款这一资金来源并没有显示出遥遥领先的姿态,自筹资金的比重和银行贷款呈现出并驾齐驱的态势。但分析显示,三大资金来源受青睐的程度与企业成立时相比都有了些许下降,自筹资金从原来的36下降到了33,银行贷款从38下降到了37,而内部集资更是从22下降到了18;此外,民间借贷、财政投入、股权融资和其他方式这四项资金来源虽说不是商业类的资金来源巨头,但从趋势上来看,这四项资金已经受到了商业类中小企业的重视,与成立时相比,选择民间借贷、财政投入的分别多出了2家企业,而股权投资也多出了一家企业,这细微的变化显示已经有更多的企业对这四项资金来源表示了青睐。

(5)其他。在除去上述三大行业的剩余中小企业中,自筹资金、银行存款和内部集资是比较重要的三大资金来源,拥有自筹资金和银行存款这两项资金来源的企业数量从成立时的21都上升到了26,而内部集资从14上升到了17。位列第四位的财政投入也有了数量的上升。民间借贷、股权融资和其他方式是企业采用的比较少的三种资金来源,但其中股权融资和其他方式是上升的,民间借贷是减少的。(详细数据如图1、表1所示)

图1 其他企业现有资金来源与成立之初的比较

在接受调查的204家企业中,轻工业、高科技产业、商业和其他产业这四类中小企业最为偏好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分别有49家、52家、39家和29家中小企业把银行贷款视为企业最喜好的资金来源。其次,各行业分别有22家、31家、19家和16家中小企业把自筹资金这一资金来源视为第二偏好。

(三)发展阶段分析 具体如下:

(1)总体情况。在接受调查的204家中小企业中,处于创业期的企业资金57.14%处于一般状况,36.73%处于紧张状态,而只有6.12%的资金略显宽裕;而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中,83.65%资金状况一般,另外资金紧张和宽裕的比例分别为9.62%和6.73%;对于成熟期的中小企业,有43.14%的资金处于一般状态,45.10%为宽裕,11.76%为紧张状态。很明显,在创业期和成长期的企业状态下,资金大部分处于一般的情况,相对于成长期和成熟期来看,创业期资金的紧张程度最为严重。成熟期的资金的宽裕程度最高,发展的也最健康。由此,从创业期到成长期再到成熟期,中小企业的资金状况在一步步地健康发展。

(2)创业期。在创业期的中小企业(如图2),最为偏好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与自筹资金,其次是内部集资、民间贷款、财政收入和股权融资。在企业成立之初,绝大部分企业选择了银行贷款作为其筹集资金的最佳选择(40家),可是就目前来看,它的选择度下降了2家(38家),从而被自筹资金(成立时与目前均为38家)这一筹资方式超过。民间借贷、内部集资、财政收入这三种方式,从成立之初到目前均有所上升,分别为9家到17家、14家到15家以及4家到8家。而股权投资和其他方式与自筹资金的局势相同,均保持稳定,分别为7家和1家。不难看出,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不管是在创立初期还是目前,都更为偏向于选择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为其融资的最佳途径,民间借贷、内部筹资以及财政投入与股权融资的选择性也在不断增加。

图2 创业期中小企业现有资金来源与成立之初的比较

(3)成长期。在成长期的中小企业中,最为偏好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其次是自筹资金、内部集资和民间借贷。从图3不难看出,在将企业初创期和目前的资金来源进行比较后,各类主流倾向均为上升或保持稳定的趋势,除了内部筹资有轻微的下降。作为资金来源的首要选择,银行贷款的选择具有遥遥领先的地位,具有85到87家的选择,而最为第二选择性的自筹资金,从企业的成立之初目前,它的选择有了突破性的飞跃,由原来的63家到现在的72家。对于民间借贷从28家到29家这一点轻微的上升空间来看,财政收入与股权融资,虽然在总量上难以与民间借贷相抗衡,但其上升程度分别为19家到33家与16家到20家的4家变化,远远高于民间借贷。而其他方式的选择则保持稳定的2家。

(4)成熟期。在处于成熟期的中小企业中(如图3),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内部集资是企业最主要的三大资金来源。和成长期相似,银行贷款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优势,从创业之初到目前处于29家到33家的高选择。紧随其后的自筹资金从成立到目前有略微的下降,从原来的26家到25家的选择。内部筹资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保持着20家的选择。对于民间借贷以及财政投入,选择性均有略微的下降,分别从创业时期的9家和10家,下降到目前的7家和9家。股权融资是这段时期必须要提的资金来源方式,它的上升速度最快,从创业时期的10家,到了目前的17家,看来选择股权融资作为资金来源方式会在未来成为更多中小企业的选择。

在接受调查的204家企业中,有处于创业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3类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他们最为偏好的资金来源都是银行贷款,分别有38家、91家和41家表现出了这样的偏好。但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对银行贷款的偏好是最为强烈的。有17家创业期企业和49家成长期企业把自筹资金看做第二偏好的资金来源,而成熟期的中小企业则偏向于把内部筹资作为企业的第二大资金来源。

二、江苏省中小企业资金来源困难原因

(一)江苏省不同地域中小企业认为资金来源困难的原因 对位于苏南的各中小企业而言,企业自身缺陷和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还不足以满足企业需要是导致融资失败的主要原因,虽然次要原因还有很多,但银行的偏见还是以38.78%的比率被重点提了出来。对于苏中的各中小企业而言,银行贷款程序繁琐苛刻是导致企业融资失败的突出因素,比率竟占62%,此外这类企业同样面临企业自身缺陷和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不足导致融资失败带来的影响。和苏南地区的中小企业一样,苏北的企业同样因为企业自身缺陷和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不足这两大主要原因而导致融资失败,然而,有73.21%的企业认为融资失败的原因是由于企业自身存在缺陷,可见苏北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还有待提高。(数据详见表3)

(二)江苏省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认为资金来源困难的原因

三类企业在面对融资失败原因这一问题时,观点都偏向于企业自身问题和金融机构本来就能力有限的选项上。但高科技企业有37.7%的比例认为银行存在歧视中小企业的现象并且信用机构存在操作审批上的苛刻繁琐。轻工业和商业则分别有32.73%和35.19%这样稍大的比率认为银行贷款程序的繁琐苛刻应该为企业融资失败负责,或多或少应该采取行动配合中小企业融资的顺利进行。(数据详见表4)

(三)江苏省各发展阶段中小企业认为资金来源困难的原因

在对企业资金来源困难的原因调查中,绝大部分企业认为在于企业自身缺陷、金融机构本身能提供资金就不足与银行贷款程序的繁琐苛刻为主。但是对于成长期企业,银行的偏见在此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比值达到37.5%。创业期和成熟期的企业中也分别有28.57%和29.41%的比率认为是银行对中小企业有偏见而导致了融资失败的发生。由此可见,银行的偏见与歧视也是企业不能成功达到融资目的的原因之一。同时还可以发现三类企业对信用担保,民间高利,行业不景气没有报以过多的怨言。(数据详见表5)

在所有接受调查的江苏中小企业中,有26%的企业认为融资失败是企业自身存在一些缺陷,20%的企业认为是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不能满足企业需要导致的失败,此外,认为银行对中小企业有偏见和银行贷款程序繁琐苛刻导致融资失败的比率各占15%。认为另外三个原因导致融资失败的比率分别为9%、9%和6%。

(四)江苏省中小企业资金来源困难深层次原因 从上述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资金来源困难主要来源于企业发展所表现的自身问题、银行的偏见以及融资贷款程序所折射的政府相关管理问题,即归结为内部和外部两方面。

(1)江苏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部原因。具体有:一是中小企业在发展战略和内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一些中小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未能准确的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盲目追求扩大生产规模,寻求快速发展,使得中小企业无法相对稳健的发展,从而引发高歇业率和倒闭率。二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旺盛。由于不少中小企业准备快速扩张生产经营规模,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以及中小企业的人工,流动资金和原材料等多种生产经营成本的上涨等,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大幅度上涨,由此相应地增加了对外源融资特别是银行贷款的需求。

(2)江苏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银行信贷体系不完善。信贷审批手续繁杂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问题。一笔贷款从申请到最后批复手续繁琐,所需时间过长,难以及时满足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容易贻误企业发展壮大的最佳时机。此外,银行在信贷这一块长久以来便对中小企业存有偏见。二是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不够。我国政府在目前的资本市场上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政府在引导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上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一方面,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专门为其提供服务的配套措施。不仅如此,现行金融体系还对中小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的活动作了过分严格的控制,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三、江苏中小企业资金来源困难破解对策

(一)中小企业方面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一些改变、变革、内部规范化来提升企业的综合能力,从而吸引外部机构资金的进入,特别是江苏中小企业目前依赖较重的银行,尽力满足其融资条件。一是制定可行的企业发展战略、愿景,让银行等金融机构清楚企业的发展目标、路径以及可行的盈利模式,使其对企业长期良性成长充满信心。二是企业规范化建设以及再造,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心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小企业管理的规范化亟待提高,财务信息混乱、数据不真实,因此加强中小企业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特别是财务、内部风险控制以及日常管理制度的执行性等方面。三是塑造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人是非常重要的发展要素,打造一个和谐、团结、凝聚力强的企业文化易于激发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战斗力,从而转化为企业长久的发展潜力和动力。四是改变传统观念,在可能的前提下积极尝试除银行等常规金融机构外的资金来源,如进行股权的改造来引入战略投资者或其它产业投资基金等。

(二)金融机构方面 商业银行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变观念,合理配置金融资本,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新的贷款增长点和利润来源渠道。利用利率的杠杆作用,对市场的金融贷款进行市场调节。要在商业银行内部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规范贷款管理,专门负责中小企业贷款审批、发放与管理。降低贷款手续的繁琐程度,方便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需要开发更多的金融服务项目,提高为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效率和提供相关的信息咨询服务。

(三)政府方面 具体有:

(1)加强适应中小企业资金来源需要的法律法规建设。政府要在已有的政策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建设。政府部门主要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援助等方式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就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各中小企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来看,政府的政策性扶持也必须按地域实施。对于在调查问卷中对政府扶持显示出强烈欲望的苏北地区,政府应当下放制定地方税收优惠的权利,让地方政府根据当地中小企业的意愿和现状,制定出一套适合和方便他们更好地融资的政策。与此同时,政府应该以对待苏南地区的态度,对苏北地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援助,有理有据地切实帮助有需要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实现做大做强的愿望。当然,除了特别照顾苏北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外,政府部门也不能放松执行机构对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在苏南、苏中地区的执行情况,切忌把法律法规只当门面,不去实践。

(2)建立以政府为指导的融资担保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构建配套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是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政策支持。央行应制定一套适合中小企业特色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目的是为了对中小企业的真实信用级别做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对于那些没有很多固定资产来担保融资,谋求金融机构信任,但有良好发展空间和势头的中小企业,政府应当提供信贷担保,协助中小企业向参与计划的贷款机构取得贷款,信贷担保金额可视企业情况而定。各级财政部门应该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建立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基金,设立再担保基金制度,帮助担保机构分散风险。有关部门可重点扶持一些经营管理较好、风险管控水平较高、有一定影响力的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建立“扶优限劣”的良性发展机制,促进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3)谨慎制定货币政策。国家的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有着直接的影响。从全国大范围来看,中西部差距大,统一调息不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从江苏来看,南北经济同样也存在差异,只有针对不同地区做出不同的调息决策,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上遇到的麻烦。政府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状况,出台的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此外还要对政策的后续实施过程进行跟踪监测和分析,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适时适度的预调和微调,降低货币政策与调控目标偏离的可能性,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

(4)完善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鼓励中小企业参与直接融资。拓宽直接融资方式无疑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途径,而通过中小板和创业板这种融资方式无疑是直接融资中的重点。因此,中国证监会应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尽快按现实需要建立交易成本较低、准入标准较松的二板市场或地方柜台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直接融资的场所。

(5)引入民资机构。为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的来源问题,政府应该鼓励一定数量的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并设立银行提供融资服务,特别是对于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民营金融机构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支持,中小企业多为民营企业,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机构有利于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同时民营性质的金融机构对民营中小企业更为熟悉,对风险的控制能力会更好。另外,民营资本的进入会进一步促进目前的国有金融机构改进、创新服务和管理能力,从而更好的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

(6)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从事科技创新领域,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已为世界各国所公认,在国内其专利技术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护,这就为技术转化为资本制造了障碍。因此,政府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应降低相关的知识保护成本,主动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保驾护航,促进高科技类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像江苏这样发达的沿海省份,可以建立更多的产业投资基金,鼓励科技的市场化转化,提升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Abstract: May 22, 2008,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 the Audit Commission,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China Insurance Regulatory Commission jointly issued the "Basic Norms of Internal Control", in which an important element is the "risk assessment" and " using appropriate control measures to control risk within the tolerance level ". To analyze the corporate finance funds flow is to analyze the ways to obtain funds for companies, in turn how to apply those funds, then to analyze the funding sources and the correspondence of funds application, inspect whether the companies have financial risk, operational risk and debt risk. To achieve this goal,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examples.

关键词:融资资金流动分析;资金应用;资金来源;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偿债风险

Key words: financing cash flow analysis;capital applications;funding sources;financial risk;operational risks;debt risk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043-02

0引言

企业融资资金流动分析是分析企业从那些途径取得资金,又将这些资金应用到那些方面,从而分析资金来源和资金应用的对应性。分析的目的是考察企业有没有财务风险,有没有经营风险,有没有偿债风险。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门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行风险评估”,并“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第28条)。对融资资金进行流动分析,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1融资资金流动分析的基本原理

融资资金流动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对融资资金运行情况进行定点归类,确认资金的属性――是资金运(应)用,还是资金来源,再据此分析资金运(应)用和资金来源的合理性。例如,某投资者创办甲科技公司投入资本金100万元存入银行。当期,该公司支付70万元购买一批科技产品,并全部售出,收款86万存入银行。由于该科技公司新办,一切税费免交,未发生其他费用。期末,该公司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如下(见表1、表2)。

根据表1、表2进行资金流动分析如下:

①公司他创立时:

资金的应用

银行存款余额100万元

资金的来源

实收资本余额100万元

②营业一期后:

资金的应用

增加银行存款16万元

资金的来源

增加未分配利润 16万元

从以上分析可见,企业融资资金流动分析主要是比较资产、权益项目的期初、期末差额。对于资产类项目来说,期末余额大于期初余额,是企业增加资金的应用;期末余额小于期初余额,是企业增加资金的来源。对于权益类项目来说,期末余额大于期初余额,是企业增加资金的来源;期末余额小于期初余额,是企业增加资金的应用。

2融资资金流动分析的应用实例

例1:夏宇工厂2009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年初、年末差额计算如表3、表4。根据表3、表4进行资金流动分析如表5。

2.1 对资金来源进行分析,考察企业是否存在财务风险从表5中可见,夏宇工厂本期“资金来源”1631151元,其中,主要产生于流动资金项目和盈利的增加:

①企业盈利使“未分配利润”增加444885元,占全部资金来源的27.3%(444885÷1631151×100%);

②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增加资金来源332000元,占全部资金来源的20.4%(332000÷1631151×100%);

③收回应收账款增加资金来源295590元,占全部资金来源的18.1%(295590÷1631151×100%);

④购货签发应付票据增加资金来源175500元,占全部资金来源的10.8%(175500÷1631151×100%)。

以上四项内容共增加资金来源1247975元,占全部资金来源的76.5%(1247975÷1631151×100%)。其中,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未分配利润”的增加,它表明该企业主要依靠增加盈利来扩大资金来源。如果企业主要靠增加贷款来增加资金来源,就有可能产生财务风险。

2.2 对资金应用进行分析,考察企业是否存在经营风险从表5中可见,夏宇工厂本期“资金应用”1631151元,其中,主要用于流动资金项目的增加:

①货币资金增加433945元,占全部资金应用的26.6%(433945÷1631151×100%);

②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减少339641元,相当于动用偿债的流动资产增加了20.8%(339641÷1631151×100%);

③企业购买的存货增加,多占用资金255888元,占全部资金应用的15.7%(255888÷1631151×100%);

④应付账款减少195900元,相当于动用偿债的流动资产增加了12.0%(195800÷1631151×100%)。

以上四项内容共使资金应用增加1225374元,占全部资金应用的75.1%(1225374÷1631151×100%)。其中,最主要的资金应用是“货币资金”的增加,它表明该企业主要依靠回流货币增加了资金应用。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如果应收账款过渡增加,存货中的库存商品超常规增加,这些都有可能产生经营风险,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

2.3 对资金来源和资金应用进行分析,考察企业是否存在偿债风险分析偿债风险的重点是对非流动资产增加的对应性进行分析。夏宇工厂本期“非流动资产”共增加了199524元,包括:

①“持有至到期投资”增加了107970元,占全部资金应用的6.6%;

②“固定资产”增加77263元,占全部资金应用的4.7%;

③“工程物资”增加14291元,占全部资金应用的0.9%。

夏宇工厂“非流动资产”增加的来源是什么呢?从以上表5可见,主要依靠“长期融资”解决,即主要依靠投资者资金积累和长期负债解决:

①夏宇工厂本期“长期借款”增加66000元,“应付债券”增加7838元,共计73838元,占“非流动资产”增加额的37%;

②夏宇工厂本期“盈余公积”增加106180元,占“非流动资产”增加额的53%。

可见,夏宇工厂本期增加“非流动资产”的途径是正常的,且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扩展企业规模。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企业增加“非流动资产”依靠短期融资,这存在着极大的偿债风险,一旦短期债权人到期逼债,企业会产生债务危机,有可能走上破产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石进编译.财务分析技巧[M].香港:香港财经管理研究社,1986,(7):1.

篇4

关键词:房地产融资渠道;现状;房地产企业;房地产金融市场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3-0036-04

近几年,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面临资金链紧张、资金严重不足、融资困难、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房地产企业传统的融资渠道主要还是通过银行贷款来筹集资金,这种单一的融资渠道必然会危及到房地产企业的良性发展。房地产开发资金一旦受阻或面临资金困难局面,将会累及相关产业,进而可能阻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1]这一问题的化解迫切需要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金融风险控制和宏观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一、房地产业融资现状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目前已在世界经济大国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房地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了很大比重,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业的开发资金需求量庞大,这使得融资对房地产而言相当重要,可以说,房地产融资是房地产项目成功的基础,那么,房地产开发所需的庞大资金从哪里来?表1反映了我国房地产企业近几年通过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等四个方面筹集资金的一般情况。

(一)国内贷款

由表1可以看出,2009年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总额为57799.04亿元,到2010年,资金来源总额

为72944.04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26.20%,2011年资金来源总额为85688.73亿元,该值增长速度放缓,仅比2010年增长了17.47%。国内贷款总额在2009年为11364.51亿元,2010年国内贷款总额为12563.70亿元,2010年国内贷款总额比2009年增长了10.55%,2011年国内贷款总额为13056.80亿元,其比2010年只增长了3.92%,可见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依据表中数据计算可知,2011年国内贷款占了资金来源总额的15%,2010年国内贷款占了资金来源总额的17%,2011年的国内贷款比例低于2010年。可见,国内贷款这一融资渠道在我国有所放缓。

(二)利用外资

依据表1中数据可知,2009年利用外资总额为479.39亿元,2010年增加为790.68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64.93%;但2011年利用外资总额为785.15亿元,该值比2010年下降了0.71%,利用外资增长速度放缓。依据表中数据计算可知,2011年利用外资占了资金来源总额的1%,2010年利用外资占了资金来源总额的1.2%,2009年利用外资占资金来源总额的1%,2011年的利用外资比例略低于2010年,2010年利用外资比例与2009年相当。可见,利用外资这一融资渠道在我国近几年来保持着比较平稳的水平。

(三)自筹资金

2009年房地产企业通过自筹方式获得资金总额为17949.12亿元,2010年自筹资金总额为26637.21亿元,2011年自筹资金总额为35004.57亿元。2010年自筹资金总额比2009年增长了48.40%;2011年该值比2010年增长了31.41%,自筹资金环比增长速度放缓。依据表中数据计算可知,2011年自筹资金占了资金来源总额的41%,2010年利用外资占了资金来源总额的37%,2009年该值占资金来源总额的31%,连续3年自筹资金占资金来源总额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但不会上升太快。可见,自筹资金处于相对稳定的增长状态。

(四)其他资金来源

2009年其他资金来源总额为28006.01亿元,2010年其他资金来源总额为32952.45亿元,2011年其他资金来源总额为36842.22亿元。2010年其他资金来源总额比2009年增长了17.66%,2011年该值比2010年增长了11.80%,其他资金来源环比增长速度明显处于缓慢趋势。依据表中数据计算可知,2011年其他资金来源占了资金来源总额的43%,2010年其他资金来源占了资金来源总额的45%,2009年该值占资金来源总额的48%,自筹资金占资金来源总额的比例在不断下降,但不会下降太快。可见,其他资金来源处于相对稳定的下降状态。

二、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绝大数房地产企业的开发条件不完整,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这些房地产企业的自有资金一般占总投资的19%,甚至更少。若开发商的自有资金严重不足,将会导致贷款难度加大,从而使项目停滞。[2]

自有资金受企业自身盈利影响很大,自有资金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与之成正比。房地产投资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所以投资者很少会对房地产业投入很大的资本,导致了自有资金难筹集。自有资金筹集不了,对房地产企业而言就会受到很多阻碍,一些很有投资潜力并且有很大把握成功的项目,但因为自有资金不足,贷款困难,而胎死腹中。换言之,开发商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空有一身技能却不能施展。

因此,必须想出能解决自有资金问题的办法,比如使投资者相信该项目能成功、盈利能力强、值得投资、这需要企业具备很专业的技术人员,很有经验的销售人员和策划员,人力方面要求要高,并且能遇到好的项目并进行成功的策划,这样才能吸引别人来投资该项目,从而筹集到更多的自有资金。

(二)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由表1可知2011年国内贷款的增长速度为17.47%,远低于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的增速,在2011年占资金来源总额的比例才15%,相比2010年的17%更低,可见银行贷款的增长速度在逐年下降。但在事实上,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的资金,其中银行贷款的比例明显高于统计数据,这是因为土地出让金使用的是自有资金,从而忽略了开发商前期欠款,而这些欠款是准备项目实施后通过银行贷款取得[3];一般建筑施工企业垫支,只有一小部分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占了较大的比重。在整个项目的运作中,资金链基本上80%的买家预付费和建筑的发展资金都来自银行贷款,还包括开发商22%-30%的开发贷款,银行贷款占资金总额的比率达到60%以上。[4]

资产负债率在大量的小型和中型的房地产企业中占80%以上,而低于65%的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更安全,所以大多数房地产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薄弱,一旦融资渠道受阻,资金链紧张或断裂将会导致风险爆发。

(三)房地产企业股权及债券融资难度大

房地产企业股权债券融资作为房地产开发商直接融资手段是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房地产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相比有很高的安全性,其资金回收速度快、流动性强,所以国外大多数企业都更偏向于债券融资,债券融资的金额能够超过4到11倍量的股权融资。[5]但在中国的房地产债券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债券融资总额远远低于股权融资的金额。目前,中国的真正的房地产债券发行的规模是非常小的,债券市场是不完善的,债券发行程序不标准,债券评级的准确性、可信性有问题,这影响了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的资金比例大小。[6]

(四)房地产融资渠道受国家政策影响大

开发商获取资金的渠道是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中的银行贷款融资、债券融资、房地产信托融资以及利用外资。[7]政府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不断地出台一系列的调控政策,使这些融资渠道纷纷受阻。2010年出台的《国十条》和《新国十一条》以及2013年刚出台的《国五条》导致银行信贷收紧,房地产交易数量显著降低,严重阻碍了房地产企业资金的快速回笼,增加了资金的运行成本。这也说明国家政策对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具有很大的敏感性,同时说明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太过单一,缺乏灵活性。

(五)房地产金融创新工具有限

和发达国家对比,中国的房地产金融创新工具基本都是一些传统的工具如银行贷款、自有资金、预收款,这显示出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工具薄弱。[8]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房地产业的防范风险能力及金融服务水平,使中国的房地产金融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它的创新是必要的。根据中国的国家条件和房地产业务的运作,要快速高效地发展真正的房地产金融创新工具;不断完善房地产相关法律制度,施行更加宽松的融资政策,从发达国家的融资渠道中挑选适合我国发展的融资渠道,并总结研究出中国的房地产金融创新工具,发明出品种多样化有针对性的的融资渠道,为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三、完善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市场体系,首先要建立一个不同的市场功能以围绕房地产企业融资的金融体系。同时,要建立健全市场体系来提高房地产企业的金融资产流动性。房地产企业建立资产流通的市场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流动性决定着房地产企业资金的变现能力和流通能力。建立流通的市场体系需要现代金融工具去实现,资产证券化和共同基金以及资产指数化等工具可以使房地产金融资产在二级市场上更容易交易和流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可以大大分散,不再集中于信贷机构。同样地,也需要建立更加专业化的市场体系来完善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体系。专业化的市场体系有房地产资金管理协会、房地产贷款专业机构和房地产风险管理机构等。[9]

(二)国家适当放宽房地产融资渠道政策

事实上,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非常少,银行贷款是首要之选,很多企业对其他类型的融资渠道缺乏认识,导致很多融资渠道难以发展。由于近几年来的房价也只高不低,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调控房价,国家通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进行控制房价或是提高私人购房的首付款比例来限制房地产交易的数量,从而导致房地产企业回笼资金速度减慢。由此可以看出,国家调控房价主要是使房地产融资渠道变窄,限制通过银行贷款方式进行资金融通。这些无不表明融资渠道范围很窄,需要各房地产企业去发展更多新的融资渠道,政府也需要多鼓励房地产企业拓宽融资渠道。[10]

政府采取的抑制房价手段只能在短期生效,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应该采取适当宽松的房地产融资渠道政策,支持多种融资渠道的发展,支持房地产企业大力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用以满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而对于商品房,其价格应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政府不应过多参与其中,否则会对房地产业的有效发展和完善造成很大的阻碍。

(三)进行融资渠道组合,发展多元化融资渠道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货币政策,使得企业难以从银行贷款获取资金,导致房地产企业资金紧张,因此开发新的融资渠道是大势所趋。现有很多融资渠道可以选择,比如股权及债券融资,房地产信托,抵押贷款证券形式。可以单独发展这些渠道,也可以进行渠道的有效组合去筹集资金。各种融资渠道的结合不但可以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缓解资金压力,而且可以降低资金成本和融资风险。

当前,发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已成为房地产企业的研究重点,已有很多房地产企业开始试行多元化融资渠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很多大型房地产公司在融资渠道方面都不会仅限于单一的融资渠道,其内部母子公司之间可以资金融通,集团内部可以建立专门的用于资金融资的财务机构,也可以并购一些即将破产或是需要重大整改的公司用以调整资本结构。资本结构和资本成本会影响公司的发展,房地产企业在资本结构和成本上所做的调整能为以后的融资产生很大影响,譬如,催生多种融资渠道,提高企业整体经营能力,等等。当然,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必须遵循符合公司制度要求的发展方向,全面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分析其优缺点,从而最终选定最优的融资渠道或融资渠道组合。

参考文献:

[1]冯彦.当前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困境及融资方式选择[J].金融经济,2011(22):68-69.

[2]刘旦.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模式研究[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1(7):18-20.

[3]黄雅婷.融资:信托基金“急行军”[J].房地产导刊,2011(7):58-61.

[4]邓志勇.论宏观紧缩下房地产企业资金风险防范[J].经济论坛,2009(10):106-107.

[5]潘国瑾.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现状与渠道分析[J].山西建筑,2010(4):243-244.

[6]王春华.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的突破与创新[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2(2):14-16.

[7]张亚辉.房地产信贷收紧下的地产企业融资探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10):49-50.

[8]刘海丽,周明.中美房地产企业融资问题比较分析[J].现代商业,2009(4):178-179.

篇5

一、引言

风险投资供给问题也就是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问题,作为风险投资供需两端中的一端,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风险投资的规模和发展。一般而言,风险投资的资金供给主体由政府、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大公司、富裕的家庭和个人、金融机构以及外国风险投资等构成。根据各国风险投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政府监管机制等的不同,不同国家的风险投资资金供给主体结构也是不同的,其中最重要的不同在于政府在资金来源中所占的地位的差异。对于风险投资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与地区,养老基金、大公司、金融机构等民间主体是风险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而政府只是在中小企业的种子期以及对于外部效应比较高的风险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其中以美国最为典型。相反,对于处于风险投资发展初期的国家和地区,政府资金在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中所占的比重就比较大,我国就属于这种类型。

风险投资的资金供给结构是随着风险投资制度自身的演进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在风险投资早期阶段,由于风险投资很不成熟,风险很大,容量很小,因此一般只是富有的个人或家庭投资; 随着风险投资的发展,容量不断增大,风险也有所下降,一些大型企业也参与到风险投资中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风险投资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捐赠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风险投资资金的主要提供者。

本文对美国、欧洲、亚洲(中国大陆以外)以及中国大陆的风险投资资金供给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行总结, 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我国风险投资资金供给状况的启示和建议。

二、美国风险投资供给状况分析

美国是现代风险投资的发源地, 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风险投资业的规模和效率一直走在全球风险投资业的前列。 美国又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坚定执行者, 因此其风险投资业资金供给状况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由表1可见,在1978年美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结构中, 个人和家庭还以0.70亿美元占据了首位,保险公司也以0.35亿美元处于次席,养老基金只占第四位。但到1979年,养老基金就一跃占据了风险投资资金供给的首位,其后除了1981年与个人与家庭的资金供给平分秋色之外,养老基金一直一枝独秀,牢牢占据了美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首位。从比例上来说,1978年养老基金为风险投资提供的资金只占总资金的15%,其后逐渐增加,1986年达到了50%左右,并一直维持在30%~50%之间。从历年的总体情况来看,保险公司与捐赠基金分别占据了美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第二位和第三位。

三、欧洲风险投资供给状况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在欧洲风险投资资金来源部门分布中,养老基金也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与银行一起排在了历年资金来源的前两位。 但与美国不同的是, 养老基金投资风险投资的比例并不占绝对优势,不仅常常将首位让给商业银行,而且与其他来源的资金比例相差也不大。在美国,政府部门投入风险投资的资金比例非常小, 以至于在表1中都没有反映出来。 而欧洲政府部门对风险投资的投入所占比例虽然只有5%~10%,但是总体来说,却要高于法人企业、 股票市场以及个人对风险投资的投入比例,略低于投资基金和保险公司。与美国相比,欧洲风险投资来源分布的另一个不同是个人投入所占比例要小得多, 在各来源渠道中只排名在倒数第四左右。总之,与美国相比,欧洲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分布中,政府和银行所占的比重相对重要一些,而个人、企业和证券市场的作用却相对小一些。 这与美国更崇尚自由市场而欧洲政府和银行的影响更大有很大关系。

表3给出了英国、 德国和法国等三个风险投资业比较发达的欧洲国家的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分布情况。 英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渠道, 而来自国外的资金数量显然要大于来自国内的资金数量,尤其是2007年来自英国国内和国外资金的比例竟然达到25∶75, 这与英国的金融业发达并且开放程度较高不无关系。 英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也是以养老基金占据的份额最大(尤其是来自国外的资金),与美国相似,这或许是因为英国在经济制度和金融政策与美国最为接近有关。排在第二、第三位的为投资基金和银行, 而政府部门投入风险投资业的资金份额比较小, 尤其是来自英国国内的政府部门的资金。 这一点也与英国的市场自由化在欧洲处于较高水平有关。

在德国,2003年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排名中占据前三名的是银行、 政府部门和保险公司,2006年前三名排名是投资基金、 个人和银行,2007年前三名排名是保险公司、投资基金和银行,而2009年稍作调整,为银行、投资基金和个人。由此可见,德国的银行、基金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是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政府部门和个人也提供了一定比例的资金。但与英美不同的是,养老基金在德国风险投资业资金供应系统中所占的比重很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德国奉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的结果。

法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分布与德国较为相似,但也有一定差异。法国1999~2001年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排名前三名的是银行、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2006年是保险公司、银行和个人,2007年是保险公司、个人和投资基金,到2010年上半年则是个人、投资基金和政府部门。由此可见,法国的保险公司、银行和个人为风险投资资金供给的贡献较大,其他如养老基金和投资基金也提供了一定比例的资金,而政府部门、机构投资者提供的资金则相对较少。与德国不同的是,法国风险投资资金供给的渠道中,个人的作用要大一些, 而政府部门的作用却要更小一些。

四、亚洲风险投资供给状况分析

由于经济基础、经济制度以及文化的不同,亚洲风险投资的来源分布也表现出与欧洲风险投资来源分布的差异。在表4中,亚洲风险投资有37%来自法人企业,高出排名第二的银行和保险公司近一倍,超过10%的还有养老基金,而在欧洲风险投资来源中占据较大比例的政府部门和个人在亚洲创业资本来源中都不超过10%,来源于个人的资金比例更是只有3%, 远远低于其他风险投资来源渠道。

表4还给出了日本、 印度和中国台湾等三个主要的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风险投资来源分布情况。法人企业无一例外地在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风险投资来源中占据了榜首或接近榜首的位置。 而法人企业之外的风险投资来源渠道所占的比例次序, 对于这三个国家和地区就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在日本,2007年风险投资来源比例最高的是银行,占据了41%的比例,银行和法人企业所提供的风险资本合计比例超过了70%,如果再加上保险公司,则合计比例达到了90%,也就是说其他来源的风险投资只占了10%的比重。由此可见,日本的风险投资主要来自于金融机构和法人企业,这与日本所奉行的银行控股和企业交叉持股的经济金融制度是一致的。

在印度,2009年风险投资来源比例最高的是投资机构,占据了47.4%的比例,接近一半,远远高于其他来源的风险投资资金。占据第二位的是银行,也只有11.7%的比例。法人企业和政府部门分别只有7.2%和6.6%。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个人的数据都很低,以至没有单独列出,包括在其他类之中。

在中国台湾,法人企业也同样占据了风险投资来源的榜首位置,从2005~2009年都占据了40%左右的比例。接下来是投资机构(在16%以上)和个人(在10%左右), 而保险公司和银行均不超过10%,政府部门更是以不到5%的比例处于最后一位。养老基金则基本上是无所作为。如果把保险公司、银行、投资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和证券公司合在一起考虑,则金融机构的投入占据了中国台湾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40%~50%,与法人企业并驾齐驱。个人也为风险投资的供给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政府部门和养老基金则作用明显偏小。

从总体来看,在亚洲国家中,法人企业和金融机构成为风险投资来源的主要渠道,而养老基金、个人和政府部门对风险投资资金供给的贡献则显然要低于欧美。

表5给出了澳大利亚2002年和2006~2008年的风险资本来源部门的分布情况。 由于2002年与2006~2008年数据的统计口径不同, 所以有一些出入。在2002年,养老基金投入风险投资的资金占了36.4%的比例, 远远高于其他来源的资金。而在2006~2008年, 养老基金为风险投资提供的资金均只在3%~4%之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2002年养老基金为风险投资所提供的大比例资金是一种特殊情况,不具有可持续性。2002年其他比较重要的风险投资来源有法人非养老基金、 银行等。 在2006~2008年,除海外不可分类资金和国内不可分类资金之外, 风险投资来源的主要渠道包括家庭/个人、媒介基金、法人非养老基金等,而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捐赠基金等来源都相对较少。在不可分类资金中,海外不可分类资金所占比例超过20%,是国内不可分类资金的两倍, 这说明在澳大利亚来自海外的风险投资资金占了比较高的比例。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澳大利亚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与欧美、亚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有着一定的差异, 有着自己的特色,即家庭/个人、媒介基金、法人非养老基金等渠道提供的资金比较多, 而在欧美风险投资来源中比重较高的养老基金, 以及在亚洲国家和地区风险投资来源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等, 在澳大利亚风险投资来源中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我国内地风险投资供给状况分析

我国内地风险投资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时间里,发展一直很缓慢,而且存在很多问题。直到本世纪初,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风险投资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风险资本供给方面也可以看出这种变化。

我国内地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从大类来说可以分为本土和外资两种,见表6。近年来,来自海外的资金有较为明显的增长然后衰减的趋势,2003年只占5.0%(不排除与统计样本存在偏差有关),2005年占33.9%,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51.8%和49.3%, 已达到一半左右的份额, 但2009年和2010年大幅下降,占比分别为29.40%和22.52%。在外资的风险投资资金中,来自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国外的风险投资机构为中国大陆提供的风险投资资金所占比重并不大。这说明国外逐利的机构投资者虽然很看好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但更为内行的外资风险投资机构对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却相对谨慎得多。

2003年以来,我国风险投资资金中来自本土的金额也在不断上涨,在2008年之前,由于来自外资的金额上升速度更快,所以本土资金所占的比重却在下降。但到2009年和2010年,来自本土的风险投资资金得到飞速增长,已经从不到50%的比重迅速上升到占据70%以上的比例。来自本土的风险投资资金的具体来源渠道有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个人和事业单位等。 其中事业单位在2003年和2005年的调查中有数据, 而且其金额和比例都很小,在2006~2010年的调查中,这一项没有数据,说明其在总的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中所占比重已经非常微小了。在我国风险投资本土的几个主要来源渠道中,企业始终占据了最高的位置,其次是政府,虽然在总的风险投资来源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 但这两个来源始终占据了前两位,即使在2010年两者合计依然占据了接近一半的份额。本土的个人和金融机构在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构成中的比重相对较小,2008年以前始终未能超过10%的比例,来自金融机构的资金在2008年以后才上升到略高于10%。 个人投入风险投资的兴趣不高可能与我国个人富裕程度逊于国外以及我国风险投资风险较高、 退出渠道不畅等因素有关, 而金融机构投入风险投资的兴趣不高应该与我国近年证券市场、 房地产等其他投资领域收益率高于风险投资业有关。

六、结语

篇6

关键词:负债结构;资金成本;负债规模;运行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015-02

负债本身的含义是出于投资对资金的需求,以解决本身资金不足而采取的一种经营方式,但在这一经营中由于举债程度不同又诱发了因举债而产生的一种效应——负债效应,由于这一效应的产生使企业经营者在独立经营中谋划了具有生命力的一种经营策略,而不再是负债形成使企业资产增加的同时而相应获得对企业形成的一种债益这一狭义概念,因而深刻揭示了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所考虑的投资收益与资金成本的关系。下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就负债效应的具体应用进行阐述。

一、负债结构的确定

由于企业的负债来源是多渠道的,主要包括向银行借款、发行公司债券、融资租赁、利用商业信用、发行短期融资券、应收账款转让等,因此,在企业负债经营时就必须充分考虑负债结构。各种负债来源的资金成本在企业负债来源总额中所占比重是各不相同的,因而资金成本就成为合理确定最佳负债资金结构的依据,亦即企业在筹借负债资金时应尽可能地考虑资金成本率低的负债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准确地确定最佳资金结构几乎是不可能的,诸如企业销售增长情况、企业所有者和管理人员的态度、贷款人和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行业因素、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产结构、所得税税率的高低、利率水平的变动趋势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企业的资金结构,所以财务管理人员要认真考虑影响资金结构的各种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来确定企业的合理资金结构。

1.资金成本是选择负债方式、配置负债结构的重要依据。资金成本是筹集和使用资金所发生的耗费。企业着重于资金成本预测的目的在于以最小的资金成本取得最多的投资收益,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它的本质来源是价值的增加额,从资金使用者来说,它是使用别人的资金而必须付出的花费和代价,从资金提供者的角度讲它则是报酬,一般以相对数即资金成本率表示。各种来源的资金,其资金成本的计算方法各不相同,但其计算的基本形式如下:

资金成本率=资金占用费/筹集资金总额 *(1-筹集费率)*100%

资金成本对企业筹资决策的影响主要有:(1)资金成本是影响企业筹资总额的重要因素。随着筹资数额的增加,资金成本不断变化,当企业筹资数额很大,资金的边际成本超过企业承受能力时,企业便不宜再增加筹资数额。(2)资金成本是企业选择资金来源的基本依据。企业的资金可以从多方面筹集,但究竟选用哪种来源,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资金成本的高低。(3)资金成本是企业选用筹资方式的参考标准。(4)资金成本是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主要参数。不同的资本结构,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风险和成本,从而引起股票价格的变动。在确定最优资本结构时,考虑的因素主要有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这就需要计算一个企业综合的负债资金成本率,通常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

综合负债资金成本率=∑(某项资金成本率*该项资金占负债资金的比重)

2.合理确定企业负债的期限结构。各种负债来源的资金使用期限是不相同的,一般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从这些负债的特点来看,它们之间往往存在着互为利弊的关系。拿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作比较,一般短期借款的资金成本要比长期借款资金成本低。运用长期借款,不仅资金成本较高,而且还缺少短期借款筹资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在企业对自己需求减少时,利用长期借款筹资仍要照常支付利息,而利用短期借款,则至少可按资金减少的比例少支付借款利息。但从风险角度看,借款期限越短,企业不能还本付息的风险越大,借款期限越长,企业不能还本付息的风险越小。因此,举债经营必须对举债来源的结构选择得当,期限结构搭配合理。一般应以中长期债务为主,短期债务为辅,避免还款期过于集中。资金筹措应以需求为依据,举债过多过早,会使资金闲置,增加利息负担,造成资金浪费。举债不足或延迟,则会影响企业经营,使企业失去良好的经营机会。

二、负债规模的确定

在选择负债结构的基础上,企业负债经营必须确定负债规模。在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正常的情况下,通过负债经营可以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可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可以提高企业自有资金的盈利能力。但企业负债经营必须考虑一个适度的问题,这个度就是负债的规模。也就是说,企业在负债经营时要进行充分的计算、分析和预测,合理确定负债的规模,既要避免筹措资金不足,又要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

在企业的资金结构中,自有资金对总资金的比率越大,借入资金越少,就意味着企业来源是稳定的。但借入资金对总资金额的比率并非越小越好。由于财务杠杆的作用,企业负债一方面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也会给投资人带来获利的机会。关于债务资金的财务杠杆作用对自有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期望自有资产收益率=期望投资收益率 +■ *(期望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利息率)

根据此式可以看出,财务杠杆作用不仅会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更重要的是在企业赚取盈利的情况下,可以增加自有资产收益率。这种杠杆作用对企业有两种相反的影响,当企业盈利大幅度增长,增加债务可增加自有资产收益率;当盈利不降,尤其当期望投资收益率小于债务利息率时,增加债务会降低资金的收益率。举债筹资,企业因利息支出而有定期的固定财务负担,这种负担不论经营状况好坏均需按期承受。当经营状况不好时,就有造成亏损的可能,而当债务到期无力偿还时,企业则面临破产的危险。根据这一原理,当企业全部资金利润率大于债务资金成本率时,债务比率越高,自有资产收益率越高,这时可以扩大负债规模。反之,当全部资金利润率小于债务资金成本率时,自有资产收益率因债务比率增加而明显下降,甚至造成自有资金盈利难以支付债务利息的亏本后果,此时应尽量减少借入资金。

用增大负债规模来提高自有资金收益率并不是无限的。这是因为:(1)银行对企业负债有一定的限制。(2)债务资金超过一定限度,财务风险加大。借入资金一旦没有足够资金偿还,再举债就更困难,而且借款利息将随着超期罚息的规定而提高。再者,随着负债率的提高,债权人和投资者希望得到的风险补偿率都要加大,这样必然会使负债成本率上升。可见过高的负债率会造成企业资金成本的全面提高。因此,当企业负债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负效应。

此外企业的负债规模还应考虑以下三点:(1)负债企业的规模必须与企业的偿债能力相结合。具体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有:1)流动比率。即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流动比率可以衡量企业有多少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能变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资产变现能力越大。200%为该比率的标准值,过低于200%,说明企业偿债能力不足。过高于200%,虽然企业的偿债能力较强,但同时也表明营运资金过多,经营存在保守现象。2)速动比率。即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速动比率可以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能立即用于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该比率越高,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但过高的速动比率也表明企业资金运用的效果不高,据传统经验,该比率以100%为好。3)资产负债率。即负债总额与全部资产总额的比率。是评价对长期负债偿还能力的指标,它一方面反映资金的来源结构,另一方面反映企业清算时偿还债务的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差,反之,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强。(2)企业负债的规模应与利率、汇率的高低相结合。利率与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负债总金额,亦即企业举债后连本带利总共要偿还多少,每年或每月要偿还多少。根据企业的承受能力才能准确确定负债规模。(3)企业负债规模还必须与企业的类型、经营风险程度、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管理人员态度、外部环境等相结合。

一般说来,债务性资金以占全部资金来源的40%~60%为宜,但不同时期不同行业又有所差异,不应固定一个模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历史经验,运用科学计算的方法,拟定以上分析指标的适当比率,以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

三、企业负债经营的运行管理

企业负债经营后,必须用负债经营的理论来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这主要体现在负债资金的静动态管理上。

负债资金的静态管理就是如何合理地配置负债资金,使其结构优化,尽可能取得较大的使用效果。也就是要做到负债资金在固定资金与流动资金,生产经营资金与基建、技改资金以及流动资金在储备、生产、成品等资金环节上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负债资金的动态管理就是随时调整和控制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加强资金的分口、分级管理和资金的日调度工作;不断催收货款,加快资金回笼,减少资金尤其是三角债的拖欠,同时在企业内部采用各种手段,加速资金在销各个环节上的循环与周转,尽可能减少资金的占用额,从而提高负债资金的使用效果。

四、企业负债经营的效果考核与评价

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金管理;风险控制

一、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的特点

(一)国有企业资金来源特点。国有企业通常是国家参与投资或控制的企业,因此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除了一般企业的资金来源外,还会获得一部分国家投入资金。一般情况下,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四种:一是企业在刚刚创立的时候国家投入的资金以及企业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累积的资本投入,称为资本金投入;二是企业通过融资平台或金融市场获得的融资,称为内外部融资;三是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通过产品买卖等正常经营手段获得的现金流入;四是国家财政拨款,这也是国有企业特有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用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等与国家利益相关的项目。(二)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优势。国有企业因其自身的国家参与投资、管控特性,在资金管理方面也呈现出自身的优势。首先,国有企业有比一般企业更为丰富的资金来源,因为国有企业除一般商业经营外,会参与建设国家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从而获得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获得的资金额度也会随着项目的大小有所区别,项目越大便能获得越多的国家财政支持。其次,国有企业因为有国家作为支撑,在银行系统评分中也更具有优势,由此在融资等方面也更容易得到银行的支持,相比于其他商业企业额度也会更大。最后,由于国家参与投资与管控,国有企业也会更加重视对资金监管系统的建设与完善,相关资本监管机构也会对其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管,由此,国有企业的资金风险也就相对减小了。

二、国有企业资金管理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经营资金链弹性不足引发的资金风险。1、国有企业经营资金链的主要内容。国有企业从创立到发展成熟会经过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企业会根据每一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制定不同的企业发展战略,不同发展阶段下企业的经营资金来源以及资金链的弹性都会呈现出较大的变化。从初创期走向成熟期的过程中,企业的经营资金来源会由股东集资逐渐转变为企业经营的收益现金流入。而企业的资金花费在初期主要是投入开办企业的费用,而在后期则转变为企业经营运转的成本以及企业想要扩大经营范围引起的再投资部分的费用。2、经营资金链弹性不足引发的资金风险。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生产经营的现金流入都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企业资金能否顺利运转的关键。同时,经营现金流入还是判断企业财务杠杆使用程度的重要标准。判断企业的经营资金链是否具有足够的弹性需要企业综合考虑企业正常的经营资金流入、供应商资金支付、股东资金再投入空间以及企业日常的经费需求等几方面,需要综合权衡企业各个资金需求的时间和空间转化要求。如果未能处理好几者之间的关系或对某一方面的因素没有充分考虑,都会引起企业的资金风险。(二)金融风险预判不足引发的资金风险。随着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资金需求也越来越大。当国有企业发展进入成熟期之后,除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能够得到国家资金支持外,商业项目开展的资金来源大部分只能依赖于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在向金融市场获取融资时,企业需要对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进行预判,主要预判风险包括市场风险、行业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政策风险以及其他风险等。然而,当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刚从发展期转入成熟期,对金融市场的融资手段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贷款和发行企业债券等较为传统的融资手段,这些融资手段相对而言都比较稳妥,并没有对企业金融风险的预判提出过高要求。但已经进入成熟期的国有企业,随着业务发展,资金需求的日益增大,其融资额度也会越来越高,这就对企业融资风险的预判提出了要求,如果预判不足,就可能引发融资周转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的风险。(三)资金周转效率低下和资金成本过高引发的风险。资金成本是指企业在获得和使用资金过程中付出的成本,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资金成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企业在获得资金也就是向金融市场融资过程中支付的费用;另一方面是企业日常经营周转过程中占用的资金,如企业应收账款以及库存积压等。国家有关部门对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和资金成本管理一直有明确要求和规定,在2015年就曾明确提出“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的要求。但纵观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资金成本管理,情况并不乐观。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国有企业在向金融市场进行融资时,需要支付大约7%—25%的成本,甚至还会更高。且企业在不使用商业折扣或使用银行贴现等情况下,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成本会远远高于实际利率。这些都会导致企业的资金取得成本偏高。与此同时,企业的资金占用现象也较突出,由此引发的资金周转效率低下、资金占用成本较高等情况都会引发企业的资金风险。(四)项目投资成本预算难引发的资金风险。国有企业的项目投资成本预算难主要是针对于大型项目而言的,也是由大型项目的特性决定的,大型项目一般具有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对施工技术的要求较高且项目合作方多等特点,这些都对项目投资的资金成本预算提出了挑战。如果资金成本预测不合理,会导致项目成本上升增加投资风险或项目建设后期资金不足而项目难以进行的情况。大型项目的投资成本预算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需要企业综合考虑项目总投资额与投资期、项目回报率、净现金流等因素,同时企业管理层必须充分重视对资金成本的管控,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需确保建设期资金流入与建设进度相匹配,当经营现金流入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时,需确保企业有足够的偿还能力以应对。如果企业未能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而进行大型项目的投资,就可能会引发企业资金管理风险,最终对企业经营和利益造成损伤。

三、国有企业资金管理风险的防控建议

(一)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决策相结合。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说到底是涉及面更广、层次更深的财务管理工作,在资金管理风险防控上,财务管理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资金管理工作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因此财务管理工作也要涵盖企业的各个环节。在资金风险防控方面,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让财务管理人员参与其中,具体而言,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参与企业的阶段性战略规划和项目投资决策,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要与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企业年度资金预算、企业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等相结合。另一方面,企业财务人员在参与项目投资决策时,应充分发挥其财务管理职能,对其中应用到的资金数据做好调查和测算以方便管理层参考与决策,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对管理层的决策和资金管理风险控制给出专业建议。(二)建立并完善资金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并完善资金风险预警系统是国有企业防范并应对资金风险的有效手段。科学、合理的资金风险预警系统能够最大化地避免风险的产生,在风险发生时也能够做到及时、积极地应对。企业在建立资金风险预警系统时,要综合考虑企业整体的情况,让企业各个部门和员工都参与其中。具体而言,企业在建设资金风险预警系统时,要充分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考虑企业自身运营资金的流动规律,企业的发展规划和投资规模以及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等,外部环境需考虑金融市场环境、合作伙伴评估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等。在对内外部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后,以以往出现过的企业资金管理风险作为参考,以当前企业资金流转的环节与特点为基础,并根据各个风险点的具体表现形式,对资金管理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并针对不同等级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最终建立起一套集预防与应对于一体的风险预警系统。(三)强化资金管理细节,依托数据管理工具进行管理。据相关数据表明,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货币资金流量的总体额度与流动速度呈现出了阶梯式上升的趋势,这样的发展趋势在给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给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加强了整体的资金管理与建立资金管理风险防控系统之后,企业还需不断强化资金管理的细节,从根本上实现对资金管理的整体提升。同时,在大数据时代企业要充分运用好数据管理工具,企业可以通过数据管理工具对影响企业资金管理的企业资金存量、外部资金成本价格、外汇市场变动情况、债券市场与资本市场等数据进行收集、并利用数据管理工具进行整理、分析,最终将其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据,使其成为企业资金管理和相关决策的依据和参考,最终为企业的资金风险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晋.浅议国有集团企业资金管理运作[J].国际商务财会,2013(06)

篇8

【关键词】大型建筑企业;资金管理;资金筹集

在当前银行贷款普遍收紧的形势下,面对资金紧张的实际情况,资金筹集和分配问题是大型建筑企业必须要解决好重大问题之一。大型建筑企业要在利用好资金专项分析的各种方法,对资金需求量、资金的来源渠道、资金的内部分配做出符合实际的预测和预先安排。以下笔者对大型建筑企业资金管理进行具体阐释。

一、确定资金需求量,控制资金投放

大型建筑企业无论通过什么渠道,采取什么方式筹集资金,都应该先确定资金的需要量。筹集资金尽管要多层次、多渠道地去筹集,要广开财路,但必须要有一定的度,要有一个合理的界限。资金不足,当然会影响大型建筑企业的效果和质量,进而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资金过剩,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益。在确定资金的需要量、测算资金的预算定额时,鉴于大型建筑普遍是订单式生产特点,企业应遵循“量入为出”这一原则,通过既科学合理,又适当简化的方法来测定预算支出定额,从而确定资金的需要量。由于承揽项目比较特殊,项目工程进度,业主付款的及时性等方面均会对资金安排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必须科学合理安排资金的投放和回放,控制资金的投放时间。

二、确定资金投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资金的投向既决定资金需要量的多少,又决定资金的使用效果。大型建筑企业一般业务类型较多,有施工主业,有建筑先导产业设计业,有上下游一体化的设备制造业,也有主业延伸的投资业等。即使是施工主业,也有各种不同建筑行业如铁路、公路桥梁建设,港口航道建设,疏浚业,市政、房建等。各种业务类型的市场发展形式、毛利水平、资金投入量均有很大的差别,且不同业务类型的周期也有差别。因此,对大型建筑企业资金的投向进行重点分析,坚持以“一业为主、延伸经营”的原则来确定企业的经营策略,广开财路,周密研究确定资金投向,在保证主业正常运作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延伸产业,将资金投向与建筑有关的其他各种业务,如 BOT 投资等业务,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而且业务范围的拓宽也可减少企业风险,达到资金流动增值目的,从而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目标。筹资是为了投资,在一般情况下,企业总是先确定有利的投资方向,有了明确的资金用途,然后才选择筹资的渠道和方法,但要防止那种把资金筹集同资金投放割裂开来的做法。

三、选择筹资来源,降低资金成本

大型建筑企业作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无论通过何种渠道,运用何种方式筹资,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即资金成本,包括资金占用费和资金筹集费。资金占用费包括股利、借款利息、债券利息等;资金筹集费包括股票、债券设计印刷费、发行手续费、注册费、借款手续费、担保费、律师费等。不同资金来源的资金成本各不相同,而且资金取得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为此,大型建筑企业要选择最经济方便的资金来源。在实际工作中,每一种筹资方式往往是各有优缺点。有的资金供应比较稳定,有的资金取得比较方便,有的资金必须按时归还,有的资金成本较低,有的筹集巨额资金比较有利,有的取得少量资金有利。因此,必须要综合考虑各种筹集渠道和筹资方式,研究各种资金来源构成,求得筹资方式的最佳组合,以便降低综合资金成本。

四、妥善安排自有资金比例,适度负债经营

负债经营是指企业依靠债务资金开展物业管理经营活动,这是现代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一种经营手段。但如果负债过重,不仅会发生筹资风险,而且会削弱企业自负盈亏能力,甚至由于丧失偿债能力而面临破产。因而,大型建筑企业在实行负债经营时必须适度,这样才能既利用负债经营的有利作用,又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筹资风险。此外,大型建筑企业在实施负债经营策略时,还必须以一定的自有资金为前提,借入款项应该用于经济效益较好、投资报酬率较高的行业项目,以求借入资金成本率低于资金利润率和项目投资收益率,避免债务投资收益不能应付借款本息。

总之,在新形势下大型建筑企业应在树立全局意识、风险意识、成本效益意识和现金流意识等基本原则下,要有针对性地利用好资金集中计划管理、专项分析、内控优化等多种方法,构建适合本企业的资金管理策略体系。

参 考 文 献

[1]安云亮,梁敬华.浅谈境外企业资金管理[J].对外经贸财会.2004(1)

[2]张瑞君,裴化云.商业银行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探析[J].国际金融研究.

2004(10)

篇9

【关键词】企业 财务状况 现金流量表

一、现金流量结构分析

在进行现金流量表分析时,如果不进行深入对比,很难看出其所反映的企业经济状况。下面从三个角度,探析其内在结构,得出对企业现金流量的总体印象。

1.流入结构分析。通过分析经营、投资和筹资三种活动流入的现金占比,了解企业当期现金的流入主要来源是什么,可能是生产经营活动流入,也可能是回收投资处置固定资产流入和筹资活动流入。主要靠生产经营流入属于正常现象;主要靠回收投资处置固定资产流入属于资产回收而非获利;主要靠筹资活动流入,要区分是增资还是借款,如果是借款,且占整个流入很大的比例,说明企业的正常运转主要靠借款来维持。

2.流入流出比分析。经营活动流入流出比越大越好;投资活动流入流出比,扩张期的企业比率较小,衰退期的企业比率较大;筹资活动流入流出比一般与企业办理和归还贷款的企业有关。对于一个健康正在成长的企业来说,经营活动现金应该是正数,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应该是负数,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正负相间。

当然在进行此项分析时,不能机械地得出结论,有时要结合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当时的销售政策和特定的市场环境。比如,企业在特别看好产品市场时,可能加大采购及存货的储备,以增强市场能力,在产品旺季,从表上可能反映出企业当期现金流量为负值,但在经营决策正确时,此种报表数字可能在下一期转为企业的丰厚利润。

3.从收入和支出净额的角度分析企业的资金来源比例。相对于企业的债务资金而言,企业的自有资金是指通过生产经营、投资管理以及利润和股息的收入和分配所形成的现金流量。企业自有资金来源=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吸收权益性投资收到的现金+投资收回的现金–分配股利或利润支付的现金–支付利息付出的现金。借入资金来源可用公式表示为:借入资金来源=发行债卷收到的现金+各种借款收到的现金。

在实务中,我们可以用借入资金来源比率,即借入资金来源/(自有资金来源+借入资金来源)×100%以及自由投资资金来源比率即自有投资资金来源/投资活动现金流出×100%,来反映企业日常运转的现金流量中自有和债务的比率。自有资金来源比率,反映企业当年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中有多少是自有的资金来源。一般来讲,企业当年自有投资资金来源在50%以上,投资者和债权人会认为比较安全。我们在作此类分析时也不能简单的认为自有资金比率越高越好,过低的债务资金比率,可能说明企业在经营方面过于稳健,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有可能使企业失去未来的竞争优势。

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成长性分析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企业财务状况的晴雨表,其成长性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改善具有推动作用,且事关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衡量经营现金流量成长性主要指标:经营现金流量成长率=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基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该指标反映企业经营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和具体的增减变动情况。一般来说,需要对企业进行多期连续的计算比较,比率越大表明其成长性越好,经营现金流量质量越高。该比率与企业的举债能力和偿还债务能力成正比:该比率小于1时,说明企业经营现金流量在逐步萎缩,暗示着企业发展前景堪忧;该比率大于1时,表明企业现金流量呈上升趋势,这显然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成长和经营规模的扩大,预示着企业发展前景良好。

三、相关经营现金流量指标分析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对于正常经营中的企业来说,大多数到期债务需要用现金来偿还,虽然可以用投资或筹资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但从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现金应该是企业现金的根本来源,即真正能用于偿还债务的现金应是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所以,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相关负债项目相比,可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下面用三个相关指标来加以简要说明。

1.现金到期债务比

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入/本期到期债务。

现金到期债务比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是本期到期债务的倍数,它主要是衡量本年度内到期的债务本金及相关的利息支出可由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来偿还的程度。比率大于1,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足以偿还本期到期的债务本息,否则,企业就面临相当大的财务风险。

2.现金流动负债比

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净流入/流动负债。

这一比率反映本期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足以抵付流动负债的倍数。比率一般大于1,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偿还流动债务的能力越强。

3.现金债务总额比

篇10

【关键词】企业集团 财务公司 信贷服务 能力提升

前言

大型企业集团为了自身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企业活力,国务院国资委为了促进企业集团的发展,开展了各项整治活动,在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需要财务公司为其发展提供各类金融服务。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为企业集团的发展提供财务管理类的各项服务,信贷服务能力是财务公司发挥职能的关键,必须对其信贷服务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

一、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集团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财务公司,财务公司是为企业集团提供各项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公司职能与业务范围与银行业务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财务公司受到银监会和中央银行的共同监督和管理,其业务范围包括方方面面,最主要的经营项目是资金的集中管理与信贷业务。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可以看作是企业集团的一个子公司,除了其自身的基本职能之外,还要对企业集团的财务资金运转提供各项服务,降低企业集团成本,提高企业集团运营效益。

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信贷能力的重要性

(一)降低企业集团财务成本

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为企业集团内部的财务资金管理提供巨大的支持,企业集团成员的资金通常都是存放在银行保管,但拥有财务公司之后,就可以全部存放在财务公司之中。财务公司可以根据企业集团内部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资金的有效合理配置,对企业集团内部的资金余缺进行有效调剂[1]。由财务公司对企业集团的资金进行内部管理,可以将应该支付给银行的利息差额收入节省下来,转化成企业集团内部资金,财务公司的信贷业务可以使企业集团的财务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降低。

(二)促进职能发挥

财务公司针对企业集团的金融服务职能范围很广,在降低企业集团财务成本的同时,还可以对企业集团成员发放具有优惠政策的贷款,有效降低成员的融资成本。企业集团在进行重点项目建设时,财务公司可以在银行的融资工作没有完成之前为企业集团提供贷款的服务。财务公司还可以通过自身的信贷业务进行压价,这样企业集团的成员就会在银行中争取到贷款的有利条件。财务公司还可以对企业集团内部资金进行核算,控制企业资金运转和风险,为企业集团的成员单位提供各类金融咨询服务。所有这些财务公司的职能发挥都与其信贷能力息息相关,信贷服务能力是其职能发挥的关键。[2]

三、财务公司信贷服务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有效资金来源途径

通常财务公司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在财务公司成立时的权益资本规模较小,资金来源主要通过企业集团对其进行内部注资。根据相关规定,财务公司可以吸收企业集团之外的资本投入,而且限额也在不断放宽,就是为了鼓励财务公司吸收外部资金注入,或者将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引入到财务公司的资金成本中[3]。各种规定和政策的鼓励是为了促进财务公司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但是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由于受到企业集团以及财务公司自身情况等因素的影响,资金成本扩张的多元化实现存在很大难度。

(二)缺乏长期稳定资金供应

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是面向整个社会,客户人群广泛,很多客户会选择长期存款业务,所以商业银行的负债资金充足,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但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与其具有很大差异,对于财务公司的吸存范围具有严格的规定,必须是企业集团内部的成员单位。而企业存款多数是在生产流通过程中的闲置资金,使得财务公司的存款基本上是以活期存款为主,定期存款也都是在一年以下,缺乏长期稳定的存款资源。

四、提升财务公司信贷服务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拓宽信贷资金来源

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高低主要通过其资本是否充足来衡量,监管机构对财务公司进行监管时,也将其资本的充足率作为最重要的监管指标[4]。财务公司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增资扩股,拓宽信贷资金的来源,增加财务公司的财务资本,有效提高财务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提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信贷服务能力。

财务公司可以在企业集团内部进行宣传,提高企业集团的管理者对增资重要性的正确认识,了解财务公司的信贷服务能力与外部增资具有重要关联。企业集团对增资的积极主动性不高,主要是由于其通常情况下不需要对注册资本进行增加,只有在新项目的建设时或者新的企业成立时才需要。财务公司要对企业集团内部的管理者进行有力的说服工作,对市场行情以及企业自身情况作出准确的分析,举证具体实例,使集团企业看到增资为企业带来的实惠,对财务公司信贷服务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促使企业集团的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增资决定。

(二)寻求中长期稳定信贷资金来源

财务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转变资金比例结构,发行中长期债券,缓解财务公司内部的信贷资金压力,为财务公司的信贷资金寻求稳定的长期来源,提升其信贷服务能力[5]。监管部门对财务公司发行金融债券的态度也是积极鼓励的,因为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促进国内债券市场的繁荣发展,还能够大大开阔优秀的财务公司的融资途径。财务公司的金融债券与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债券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发放金融债券可以为财务公司提供全新的集资渠道,为企业集团的大型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通常重大项目所需要的贷款金额都很大,贷款期限也比普通项目贷款的时间长,贷款利率波动的风险很大,集团企业经常要为贷款利率的波动问题担心,但是财务公司发放债券可以有效解决这一担心的产生,可以将企业集团重大项目的融资成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控制在低水平之内,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信贷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强大动力。

五、总结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的子公司存在,对企业集团内部的成员单位提供各项金融服务,对企业集团财务成本控制、成功抵御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信贷服务能力受到资金来源等多方面的限制,要针对其限制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信贷服务能力进行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廖家生.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防范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王珊珊.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3]胡志成.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可行性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0(5):36-41.

篇11

关键词: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1企业资产的质量特征

质量较高的企业资产,应该能够满足企业长、短期发展以及偿还债务的需要。从资产的功用来看,不同的资产有不同的功用,因而其质量特征也各不相同:第一,企业的经营性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减去短期投资)是企业短期内最具有活力的资产,也是企业近期经营业绩的主要来源、偿还短期债务的主要保障。第二,企业的对外投资,体现了企业谋求对外扩张或者赚取非主营业务利润的努力。第三,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是企业从事长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装备水平。

2企业资本结构的质量特征

我们认为,关注企业资本结构的质量特征,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资本成本的水平与企业资产报酬率的对比关系:第二,企业资金来源的期限构成与企业资产结构的适应性:第三,企业的财务杠杆状况与企业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杠杆状况与企业未来融资要求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的适应性;第四,企业所有者权益内部构成状况与企业未来发展的适应性等。

2.1企业资本成本的高低与企业资产报酬率的对比关系一般来说,资本成本是指企业取得和使用资本所付出的代价,主要包括筹资过程中的筹资费用和使用过程中的使用费用。其中,筹资费用是指企业获取资金来源(如发行债券、股票以及其他筹资方式)过程中发生的申请、登记、印刷等费用i使用费用则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因使用资金而支付给资金提供者的报酬,如利息、股利等。这样,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除去筹资费用外,企业从债权人处筹集的资金(负债)与从股东处筹集的资金(资本),均存在资本成本的问题。企业的资本成本,应该是指企业的负债成本与股东入资成本的加权平均成本。

2.2企业资金来源的期限构成与企业资产结构的适应性从期限构成的角度来看,企业资金来源中的所有者权益部分,在有限责任公司的条件下,属于永久性资金来源。企业资金来源中的负债部分,则有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之分。按照财务管理理论,企业筹集资金的用途,决定筹集资金的类型:企业增加永久性流动资产或增加长期资产,应当通过长期资金来源《包括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来解决:企业由于季节性、临时性原因造成的流动资产中的波动部分,则应由短期资金来源来解决。

2.3企业的财务杠杆状况与企业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杠杆状况与企业未来融资要求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的适应性。企业的财务杠杆,一般可以表现为三种关系:即负债与资产的对比关系(即资产负债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对比关系、或长期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对比关系。实际上,上述三种关系所表现的实质内容是一致的:即表现在形成企业资产的财务来源中,负债所占有的相对规模。按照一般的财务管理理论,企业财务杠杆比率越高,表明企业资源对负债的依赖程度越高。在企业过高的财务杠杆比率的条件下,企业在财务上将面临着以下压力:一是不能正常偿还到期债务的本金和利息,二是在企业发生亏损的时候,可能会由于所有者权益的比重相对较小而使企业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侵害。三是受此影响,企业从潜在的债权人那里获得新的资金的难度会大大提高。这就是说,企业在未来进行债务融资以满足未来正常经营与发展的难度会因企业较高的杠杆比率而增加。因此,较高财务杠杆比率的企业,其财务风险相对较高。

2.4企业所有者权益内部构成状况与企业未来发展的适应性企业所有者权益内部的构成状况,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指在企业的实收资本结构中,普通股与优先股的构成比例;二是指在企业的普通股份的构成中,控制性股东、重大影响性股东和非重大影响性股东的持股者的构成状况:三是指企业所有者权益各构成项目的比例。

3利润的质量特征

我们认为,利润质量较高的含义是是指:企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利润结构基本合理,利润具有较强的获取现金的能力。因此,考察企业利润的质量特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一定的盈利能力我们所说的“一定的盈利能力”是指,在企业会计政策保持一贯性的条件下,在绝对额上,企业具有大于零的净利润:在获利能力比率上,其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营业利润率等指标在同行业中处于平均水平以上。

3.2利润结构基本合理“利润结构基本合理”有以下几层含义:①企业的利润结构应该与企业的资产结构相匹配。②费用变化是合理的、费用在年度之间没有出现不合理的下降。③利润总额部分的构成合理。

3.3企业的利润具有较强的获取现金的能力“企业的利润具有较强的获取现金的能力”是指企业的主要利润组成部分有足够的获取现金能力,企业对利润有足够的支付能力。这主要包括:①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利润表中“同口径营业利润”保持应当基本一致。②投资收益应该对应一定规模的现金回收。

4现金流量的质量特征

现金流量的质量特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4.1稳定发展阶段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应该对企业的利润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对于那些商品经营活动占有较大比重的企业来说,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是企业短期内最稳定、最主动、最可以寄予希望维持企业经常性资金流转的现金流量。在投资收益所对应的现金流入量波动性较强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可能会主要用于下列用途:①支付利息费用:②支付本年现金股利:③本年度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等摊销性费用;(D补偿本年度已经计提、但应由以后年度支付的应计性费用;⑤如果还有剩余的现金流量,则剩余的净现金流量可以为企业对内扩大再生产、对外进行股权和债权投资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

篇12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融资;财务管理

一、目前房地产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常见的财务管理问题

1、过度依赖商业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单一。

目前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开发资金主要依赖银行贷款,商业银行承担了房地产投资的市场风险和融资信用风险,这是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的整体情况。以2012年1-9月房地产业资金来源为例。2012年1-9月房地产业资金来源总计68231.6亿元,其中:国内贷款11008.1亿元,占16.13%;自筹资金28437.7亿元,占41.67%;其他资金来源28468.9亿元,占41.72%。可见,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其他资金总计占总资金来源的99.52%左右,呈三足鼎立的态势,看起来比较合理。但是经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自筹资金中只有47%左右为自有资金,30%~40%为企业从银行获得的流动资金贷款,其余为各种施工企业垫款或材料商垫款;其他资金来源中,87%以上为个人购房者交付的各种定金及预收款。这样总计起来,有60%~70%资金直接或间接来自银行信贷的支持(部分企业甚至达到70%~80%)。

2、主要依靠债权融资,债权融资比例高,形成高负债经营。

根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等机构6月9日的“2012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TOP10”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末,沪深上市房地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均值为63.43%,内地在香港上市房地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均值为67.43%,在沪深与内地在港上市公司中,2011年末已有15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超过80%,其财务杠杆的应用空间已十分有限,在剔除预收账款后的有效负债率进一步考察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负债状况:2011年,沪深上市房地产公司与内地在港上市房地产公司的有效负债率均值分别为50.38%和53.41%,皆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其实际的债务压力进一步加重。

3、银行严控信贷风险,不同层级企业融资成本差异显著

近年来,银监会多次要求各主要商业银行严格执行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通过总量控制、名单管理、压力测试等多手段严控房地产信贷风险,利用“名单制”管理方式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已经成为银行业的共识,同时目前各大银行对“名单制”内的房地产企业贷款政策也有很大区别,排名前二十的百强房企无论是贷款额度还是贷款利率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如保利地产2011年从建设银行获取的三年期贷款,利率仅为6.717%,在行业内处于较低水平;而荣盛发展2012年从廊坊银行获取的三年期贷款的利率超过12%,融资成本相对较高;中航地产在2012年从上海银行获取的三年期贷款,其利率也接近8%。

4、资金预算不准确,造成资金积压

企业进行融资,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力、项目规模以及工程进度来进行合理的预算来估算出资金的需求量,确定融资额度,但是,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预算并不准确,大部分企业只是估算一个大概数额或者不结合实际需要来融资,不考虑融资成本及资本结构的合理性,从而使融资工作存在盲目现象,往往造成贷款较多而无项目可供开发,企业多承担利息费用或者商品房销售不畅,资金无法回笼,给企业带来到期还款的压力,甚至造成企业的财务困难。

二、房地产企业融资问题的主要原因

1、忽视自身实力的增强造成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作为利润丰厚的投资热点,房地产行业前几年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有些房地产企业过于依赖银行贷款进行扩张,忽视自身资金的积累和竞争力的增强,以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2、国家宏观调控的不断加强,造成房地产企业融资困难

为了抑制房地产泡沫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2009年底政府再度加强房价调控力度,2010年新国十条起,调控高压逐步形成,这轮调控号称“史上最严厉”,各地纷纷推出限购政策、加息、限贷和预收款监管同时限制开发商贷款,暂停房地产企业IPO和上市房企再融资及并购重组的审批等,使得房地产企业资金压力巨大。

3、企业融资方式有限,银行贷款一家独大

对房地产企业来讲,企业融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内部盈余资金,但是此种方式过于依赖销售,如果房屋销售不畅,那么企业资金链就会受到影响,而且房屋销售的资金不能满足项目前期支付土地出让金及项目建设期间的工程费用。二是外部融资。外部融资实际上是房地产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目前虽然有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发行股票、合作开发等方式,但是银行贷款一家独大的现状仍旧没有得到改善。

三、加强房地产企业融资管理的主要途径

房地产企业筹集资金要不断拓展融资方式、创新融资渠道,争取资金来源多元化,这样才能降低融资成本避开国家政策调控的限制,目前房地产企业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随着国家政策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强,银行贷款占总资金需求的比例已不断下降,对于广大房地产企业来讲,只有不断寻求新的融资模式才能够不断发展。

完善房地产金融立法,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工具和操作手段,扩大在国际市场的资金筹措面,加速房地产金融的国际化进程。

结合房地产业的实际需要和金融市场的承载能力,大力推进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和房地产信托金融工具的发展,鼓励金融产品创新,降低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融资市场的效率。

目前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不仅企业的融资能力有直接的影响而且提高了融资成本,有些房企因自有资金不足,不得不接受高昂的融资成本,有些甚至得不到贷款,大型房企的资产负债率虽然低于中小型房企,但是与别的行业相比,在融资市场上也失去了竞争力,如果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可以长期保持在20%左右,那么它将获得成本极低的融资机会,所以保持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

房地产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加快资金周转,从根本上降低融资需求;严格按照工程进度支付资金,避免超付现象的发生。

房地产企业要加强预算管理,减少盲目融资的现象。

房地产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和项目预计收益来确定融资规模和可承受的成本并将融资尽量与项目的开发进度进行匹配,既要能满足工程项目的资金需求,又要将融资成本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

目前中国的房地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虽然在进行调控,但是目的并不是限制房地产业的发展,而是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房地产企业应充分利用有利的筹资条件,综合考虑筹资成本、筹资风险、筹资结构、资本市场状况等因素,逐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以促进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一、企业的主要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

1、企业的主要筹资渠道

企业筹资渠道,是指企业筹资的门路,包括筹集资金的来源和方向。我国企业筹集资金主要分为内部筹资渠道和外部筹资渠道两种。

(1)内部筹资渠道

企业筹集的资金来源于企业自身。主要是指企业自留资金,包括企业自由资金、企业应付税利和利息、企业未使用或未分配的专项基金。内部筹资渠道由于不需要承担借款利息成本,故在资金成本上的负担相对较小,风险近乎于零。

(2)外部筹资渠道

企业筹集的资金来源于企业外部。外部筹资渠道的范围较广,主体包括政府、银行、企业、个人等,内容涉及国家财政资金、专业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经融机构资金、其他企业资金、外商资金、民间团体资金、居民个人资金等。外部筹资渠道的资金来源广速度快,可筹集资金金额较大,筹集到的资金弹性较大,是企业筹资渠道的重要来源。但由于资金来源于外部,一方面需对资金的获取和偿付承担较大风险,另一方面又要承担由于借贷而产生的高额成本。

2、企业的主要筹资方式

筹资方式是指企业筹集资金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形式。企业的筹资方式属于企业的主观行为,只要筹资方式合乎国家规定的标准,就可以考虑采用。目前我国主要的筹资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吸收直接投资

即企业直接从投资者处取得其作为资本投入的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按资金来源可分为吸收国家投资、企业法人投资、外商投资、个人投资。吸收直接投资的优点在于操作比较简便,而且投资者往往是企业拥有者,享有企业经营管理权,有利于塑造企业良好的信誉,企业的财务风险也较低。缺点是资本成本较高、企业的控制管理权不集中、筹资范围太小等。

(2)发行股票

即企业在证券发行市场发行股票,从而取得投资者的股本。发行股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的重要手段之一,发行股票的优点包括:一是普通股票的不可偿还性和永久性等特征,致使筹资风险较低,有利于企业长期持续的稳定经营。二是筹资范围较广,可以最大限度地筹集社会资本。三是为获得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的资格,企业会自觉规范自身的资本结构和内部控制。

但发行股票也存在诸多缺点。一是股票投资的风险较高,导致必须设定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才能吸引投资者,故资本成本也较高。二是股票发行需支付相关的发行费用,筹资费用较高。三是股票发行需经历较长的周期和繁杂的审核环节,难以满足企业应急性的筹资需求,及时性较差。四是发行股票可能会分散原有股东的控制权。

(3)发行债券

即企业在证券发行市场发行债券,从而取得向投资者借入资本,属于企业的负债范畴。发行债券的优点包括:一是债券的风险相较股票更低,而且债券利息可以税前支付,减少应交所得税,所以其资本成本也较低。二是债券的发行费用也比股票低。三是发行债券所取得的资本属于企业负债,不会分散股东控制权。

但债券具有偿还性和期限性,筹资财务风险较高,且债券发行有着诸多限制条件,能够筹集的资金金额受限。

(4)银行借款

即企业从银行处借入的资本,属于企业的负债。银行贷款筹资是我国企业的第一大筹资方式,其优点包括:一方面,企业借款筹资只要达到银行的条件即可取得借款,筹资所需时间短,较为迅速。另一方面,借款筹资成本较低,且具较大弹性,可以与银行进行协商。

其缺点主要是银行借款的财务风险较高,需按时还本付息,一旦失去偿付能力,则可能面临高额滞纳金,甚至破产。同时,借款限制条件较多,银行要保障其资金的可收回性,对企业有着严格的信用评级标准,严格限制借款期限、规模等。

(5)商业信用

即企业在往来业务之中,产生的产品赊购和货款预付。商业信用筹资的具体形式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等。商业信用为企业争取了短期的资金使用期,取得较为简易,筹资方便,且无需提供任何抵押担保,主动权掌握在企业手里。但其筹资成本较高,所筹资金使用期限相对较短,一旦企业未能还款,会造成不良影响损害企业的信用,受外界干扰较大。

二、影响我国筹资渠道及筹资万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企业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多种多样,影响我国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选择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即资金要求、企业自身、筹资风险、筹资成本和资本结构。

1、筹资数额

筹资数额即企业需要筹集的资金量。筹资数额应该与企业实际资金的需求量相呼应,根据企业实际的资金需求量来确定恰当的企业筹资数额,筹资数额与企业需求量不一致,过多或过少,都会造成企业的损失。

2、筹资时效

企业筹集资金具有一定时效性的要求。这要求企业在资金急需时能够迅速筹集所需资金;在不需要时能够及时的偿还,而不因资金闲置或拖欠产生额外的费用。

3、使用期限

由于企业发展项目持续时间不同,企业筹得的资金也有其一定的使用期限。资金使用期限较短,则企业需要筹集短期资金;使用期限较长,则企业需要筹集长期资金。

篇14

不言而喻,无论开办什么样的企业,都必须筹备相应的资金,并转化为企业在再生产过程中经常使用的经营资金。企业中的经营资金表现为资金占用与资金来源的对立统一:它一方面要采取一定的形式占用在一定的项目上,同时又有其相应的来源。占用与来源,有了这一方,必须会出现另一方;失去了另一方,这一方也不复存在。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从资金占用方面看,根据它在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两大类。固定资金是指运用在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等劳动资料方面的资金,其实物形态叫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价值是在不断重复的生产过程中逐渐地向产品转移的,它在报废以前,仍然保持其原有的实物形态,比较长期地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流动资金则不同,流动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劳动对象。劳动对象只参加一次生产周转,就改变自己的实物形态,并把全部价值转移于产品。流动资金的另一部分,是用于支付员工的工资和各项生产费用,作为预付价值,它也一次全部参加周转。从任何一个瞬间看,企业的流动资金是同时并存于在生产的各个阶段,具体表现为储备阶段的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的库存储备;生产阶段的在产品、半成品;销售阶段的库存产品、发出商品;结算中的应收款以及处于两次周转间歇的货币等。从资金来源方面看,一部分是国家基金;一部分是从银行取得的贷款;还有一部分是联营单位投入的资金、发行债券筹集的资金以及结算过程中暂时吸收的资金。如实反映并监督资金占用及其来源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工业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资金进入企业以后,随着再生产活动而不断地运动着。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既表现为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也表现为资金的耗费与收回。

资金的循环周转,属于资金形态的变化。首先在供应过程,企业以货币购买劳动对象,形成生产储备,企业的资金随之由货币形态转化为材料储备形态,即形成储备资金,这是资金循环的第一阶段。接着进入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借助于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使劳动对象发生形态或性质上的变化,创造出产品。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将材料投入生产,并用货币支付工资和其他生产费用,企业的资金随之由材料储备形态和货币形态转化为在产品、半成品形态,即形成生产资金;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产发生磨损及其价值转移,企业的资金于是逐渐脱离固定资产形态而转化为在产品、半成品形态。随着生产的继续进行,在产品、半成品最终转化为完工产品,从而脱离生产过程而成为入库待售的产成品。于是企业的资金再由在产品、半成品形态转化为库存的产品形态,即形成产品资金,这是资金循环的第二阶段。最后,进入销售过程。在销售过程中用货币支付销售费用以及为发出销售产品而耗用材料,企业的资金随之由货币形态和材料储备形态转化为发出销售的产品形态。随着产品销售的实现,企业的资金终于由发出销售的产品形态又转化为货币形态,这是资金循环的第三阶段。企业的资金像这样从货币形态开始,顺次经过供、产、销三个连续的阶段,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是资金的循环。资金循环周而复始,不断重复,就是资金的周转,总称为资金的循环周转。

工业生产中的资金耗费,主要表现为生产费用。在生产过程中,“劳动消费它自己的物质要素,即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把它们吞食掉,因而是消费过程。”工业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的消耗,在价值上表现为固定资金的耗费;消耗的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以及支付的工资和各项费用,表现为流动资金的耗费,这些资金耗费的总和,构成产品的生产成本。此外,在销售过程中,为了销售产品,在包装、发运等方面发生的销售费用,表现为追加的资金耗费。在生产、销售过程中耗费的所有这些资金,最后都要通过产品的销售而收回。收回的资金中,不仅包括了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已耗费的物质资料的价值,还包括了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全部价值。因此,所收回的资金除用于补偿生产中的耗费(其中包括支付的工资等)外,其余额就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盈利,应按规定在国家与企业之间进行分配,其中一部分要以税金(或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交国家。由于生产过程同时是再生产过程,这一个生产周期所耗费的资金,通过国家产品的销售而收回,就为进行下一个生产周期创造了物质条件。所以,在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耗费转化为收回,收回又进一步转化为耗费,如此循环往复,使再生产活动得以连续不断地进行。

投入企业的经营资金,也会由于某些原因而退出企业经营过程,脱离企业资金的循环周转。例如,固定资产报废清理等,将引起企业资金占用及其来源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