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在观察法中,主要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疾病或健康现象进行描述,揭示疾病或健康现象的三间分布情况,这种方法体现了哲学认识事物的最初过程。在具体的描述流行病学中,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如实地展现出来,即疾病的三间分布。通过仔细分析疾病的三间分布特征,分析疾病现象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并找出导致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病因假设,为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病因线索。从哲学的角度看,首先观察疾病的流行病学分布现象,是利用调查或已有资料这一实践过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仔细分析现象,在此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的“流行病学现象”并不是偶然的,是由一些本质因素导致该现象的产生,而这个本质因素恰恰就是流行病学工作者苦苦寻找的病因线索。分析流行病学,就是对描述流行病学提出的病因假设进行检验。其具体方法也体现出哲学思维,如设立对照组,采用对比的方法透过现象观察是否存在本质差异,寻找导致差异的原因,这是对描述性研究提出的假设采用检验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的过程。对流行病学分布现象的描述、观察、分析、对比的过程体现了哲学思维: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二、流行病学病因假设的提出与哲学思维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研究疾病发生或流行的状况,对收集到的资料归纳、分析、推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病因假设。正确的病因假设应该能合理地解释发生的疾病现象,同时还能够对疾病的未来趋势做出预测,并能指导人们有意识地去验证。病因假设的提出主要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觉思维;另一种是采用富有哲学思维的逻辑方法,主要有归纳法、求同法、求异法、排除法和类比法。病因假设的提出是病因研究中极其重要的一步,这一步与哲学思维的有机结合,可以帮助流行病学工作者在错综复杂的线索中准确地寻找病因假设。在实际的研究中,如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因研究中就渗透着哲学思维,体现出哲学思维与流行病学的有机融合。
三、假设证明与哲学思维
判断假设是否正确需要进行验证,一般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假设及其推论进行分析,判断其内容是否科学,逻辑是否严谨,结构是否完整,这是理论检验;二是在实际工作中进行验证,即实践检验。形成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哲学思考和逻辑推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地去修正假设,甚至原来的假设,建立并继续验证新的假设,直至其符合客观事实。流行病学研究对于病因假设的证明要灵活运用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否定中探求真理,直至对事物形成科学的理解和认识。对于一个原因未明的疾病,可从多个角度提出假设,但是真正的病因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则需要验证。所以在提出假设及验证的假设的过程中,要经过提出假设,检验,否定;再提出假设,再检验,再否定……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至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这个过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这种哲学思维的充分体现。
四、论证研究结果真实性与哲学思维
在流行病学的抽样研究中,样本的研究结论是否符合目标人群,即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是否是真实的,与客观实际情况符合程度如何,研究结果是否存在误差,这是流行病学工作者应该关心的问题。研究结果与客观实际不符,就称为误差。在医学研究中,误差分两类:一类是抽样误差;另一类是偏倚。前者是由随机因素引起的,是不可避免的,但误差大小可以精确计算,而且可以采用增大样本含量的方法来降低误差。而偏倚是由固定因素造成的,具有方向性,是在流行病学研究整个过程中包括设计阶段、资料收集阶段、数据分析阶段均可能出现的误差,它的存在影响着流行病学研究的质量,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流行病学工作者必须采用一些质量控制方法加以控制。所以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是否真实,必须加以检验。在原因不明疾病病因的论证上,流行病学采用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它包括演绎法和Mill准则,主要有以下病因论证标准:(1)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强度。关联强度越大,该因素成为某疾病病因的可能性越大,采用RR或OR值的大小来反映。(2)因素与疾病联系的普遍性。即不管什么人、不管在什么时间、在什么人群做出的研究,结果均应一致。(3)时间顺序。就是前因后果的时向关系。(4)因素与疾病分布一致。即因素的地理分布应与疾病的地理分布一致。(5)因子的去除带来了发病率的下降。反证这个因素与疾病可能存在因果关系。(6)剂量反映关系。如暴露某因素的剂量越大引起该病的危险性越大。(7)特异性。如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是一对一的特异。(8)关联的合理性。主要指符合医学及生物学知识和原理。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几条标准充分体现出哲学思维,说明哲学思维已融入了原因不明疾病病因推断的整个过程之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着人们对病因认识的不断深入,判断病因的难度越来越大,这给流行病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流行病学病因研究就是因果的判定,而因果关系的判断原本就是一门深奥的思维科学,所以有人把流行病学说成是医学中的哲学,实际上就是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充分运用哲学思维来解决医学复杂问题。
五、流行病学研究数据分析的哲学思维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9-0039-02
前言
现场流行病学的概念是:“要解决的问题出乎预料必须立即对该问题做出反应,流行病学工作者必须亲赴现场解决问题,由于必须及时地采取控制措施,故调查深度可能受限”情况下的流行病学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是方法学科,有些学习流行病学很好的博士、硕士,由于缺乏现场经验,面对实际发生的问题而手足无措,他们不善于征取得到当地人员的配合,不知道如何与群众、决策者沟通,这足以说明仅仅掌握流行病学方法,是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的。
虽然目前生物医学日益发达,生物医学技术已经发展到分子基因水平,但这些仍然代替不了现场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的群体现象,疾病的群体现象体现在现场人群中,因此必须让学生经历规范化的现场人群调查实践,才能认识疾病的群体现象,探索疾病发生和流行的原因,然而,目前流行病学的教学重视理论,而实践教学开展的相对较少。
流行病学是一门方法学科,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应该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实践教学比较注重流行病学各种方法原理的应用,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采用实践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应用理论教学中流行病学方法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兴趣。许多在理论课堂上看起来较简单的流行病学设计思路在实际应用中会有很多问题。因此通过现场调查实践,根据存在问题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应用,还能够锻炼其处理问题的能力。
现场实践教学是流行病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但这一环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相关流行病学课题支撑的情况下,相关部门不愿意配合完成,学生实践现场难以获得。因此为了完成流行病学教学任务,现场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必须加强,学校和代课教师要做好与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及相关部门和社区及相关部门的联系工作,组织开展如个案调查、小规模的现况研究和利用现有资料进行生态学研究等现场实践教学。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特性,被喻为“医学中的哲学”,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流行病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面对新形势下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疾病、防控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流行病学专业人才,是摆在预防医学专业教学面前的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现况调查是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特别适合于慢性病调查,对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资料进行调查,描述资料的三间分布,以分析该人群中疾病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相关因素的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病因线索,也可以调查某特定人群对某医学知识领域的认知水平,以便对该人群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流行病学理论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在流行病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理论与方法的兴趣贯穿于流行病学的课题设计、现场调查、案例讨论、统计分析之中,是每一位流行病学教师需要长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因此通过系统的现场调查研究设计、现场调查实施、实验室检测和数据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流行病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可以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
流行病学现场实践教学步骤与方法
现场实践教学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计划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1.计划阶段
本课题,计划在南疆51团流行病学现场,该团不同连队包括美丽社区、和谐社区、6连、2连18周岁以上的村民(约1000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法、体格测量法调查该地高血压、血脂异常、肝胆良性肿瘤的患病率和知晓率。学生在带教教师的严密组织和指导下开展流行病学的现况调查,包括调查设计、调查准备、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等流行病学调查的全部实践过程。
2.准备阶段
实践教学4个阶段中,准备阶段尤为重要,如果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周全、完美,就能为现场实践教学工作的圆满成功创造条件,打好基础,如果准备工作做得不扎实,有欠缺,就会为现场实践教学工作的成功埋下隐患,因此,本次现场实践教学开始实施之前,我们准备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为保证本次现场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密的教学设计和完善的教学准备是现场教学成败的关键,该过程的主要教学工作包括:①向学生解释说明现场教学的教学目标及其重要性、一般步骤和基本要求,使学生对现场教学的目的、内容、步骤及方法有一个整体了解;②指导学生复习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基本知识,及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肝胆良性腫瘤的患病率和知晓率与防治技术;③练习拟定调查计划,制定调查表,撰写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肝胆良性肿瘤的防治知识宣传册;④强化对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肝胆良性肿瘤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技术训练,统一检查和记录标准,并对学生规范组织纪律和工作作风;⑤将学生分成不同连队的流行病学调查组,分别参与各组的物质准备工作。
3.现场实践
进入现场教学之后,将学生按自然村分成4个大组,每一大组均由流行病学基本信息调查小组、体格检查小组组成,各小组在带教教师指导下按调查设计有条不紊地开展流行病学现场实践工作。流行病学调查组在各村领导协助下,主要负责逐户宣传动员群众,收集流行病学基本人口学资料,采集研究对象血标本并送检。对调查表进行核对、充实之后进行整理,及时计算出不同人群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肝胆良性肿瘤的患病率。最后对流行病学现场场地进行清理,指导学生书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及现场教学体会之后结束现场教学。
4.总结阶段
现场教学结束之后,由流行病学实践教学现场返回学校并由带教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现场教学学习后的体会,总结学生在现场教学中的表现,评价学生所撰写的流行病学调查计划、问卷调查表及调查报告的质量,最后综合评定现场教学目标达成度。
教学效果
学生在现场实践教学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必然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尤其是对调查对象的宣传,由于有周密的教学计划、充分的准备、严密的组织、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使得学生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都能及时得到解决,顺利完成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保证了教学效果和流行病学调查的质量。同时教师认真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作为一名公共卫生工作者,在工作中想要达到事半功倍之效,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之外,还必须具有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从而强化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进取心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结语
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教学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利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化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专业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适当开设流行病学现场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同时流行病学作为预防医学中的主导学科,在预防医学教学、防病控病以及科学研究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方向过渡,综合培养学生的流行病学思维和工作能力,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关键词:长学制医学生;实例―讨论教学模式;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42-02
长学制高等医学教育是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研究生教育性质的高层次本科生教育,目的是造就出一批具有较强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富有创造精神的新型人才。《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方法学学科,是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在临床医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且作为一门群体科学,在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和医学服务三个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而《流行病学实验课》在理解和掌握流行病学理论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和探索适合于长学制医学生的《流行病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长学制医学生学习《流行病学》课程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流行病学》实验教学是采用对实习资料进行分析和计算的教学方法;而实例―讨论教学模式是讨论法与实例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具体的应用实例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着眼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适合于长学制医学生的《流行病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探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对长学制医学生《流行病学》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一、方法
1.调查对象。在我校03级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2个班的所有同学共68人、在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1个班的所有同学共31人作为调查对象。
2.教学方法。对5年制医学生采用常规的理论课和对实习资料进行分析和计算的教学方法。对7年制医学生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方法[3]:(1)针对每一次相应的理论课内容,由教师选择近年发表的中文或英文医学期刊中涉及到人群研究设计的研究论文作为实例。(2)结合每次实验课实例的研究设计,复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如描述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和筛查和诊断试验的评价等。(3)对实例进行讨论分析:①教师启发、引导和组织学生;②学生分组讨论,对实例的研究设计、具体实施方法、资料分析以及讨论和结论进行讨论和质疑。(4)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和综合。(5)归纳总结出适合于理论课各部分的研究实例,编写适合于长学制医学生的实验教学内容。
3.问卷调查方法。本实验教学课程结束后,对研究对象采用匿名填写问卷进行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对流行病学实验课和本次采用的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的喜欢程度、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的收获大小、本次采用的实例―讨论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建议和意见,以及本学科方法对将来的工作是否有帮助。
二、结果
1.调查应答情况。本研究分别调查5年制和长学制学生68人和31人,5年制和长学制学生应答人数分别为61人和30人,应答率为90%和97%。
2.对《流行病学》实验课和实例―讨论教学模式的喜欢程度。90%的长学制医学生和67.2%的5年制医学生喜欢上流行病学实验课,86.7%的长学制医学生和85.2%的5年制医学生喜欢流行病学实验课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
3.采用实例―讨论教学模式的收获。60%的长学制医学生认为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0%的长学制医学生认为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仅有10%的长学制医学生认为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自身的潜能和创造性”,而5年制医学生的这个比例分别为50.8%、59.0%和11.5%。
4.预计本学科方法对将来工作的帮助。有40%(12/30)的长学制医学生认为本学科方法对将来的工作有帮助,且帮助很大,另有40%(12/30)的长学制医学生认为本学科方法对将来的工作虽有帮助,但帮助一般。而5年制医学生的这个比例分别为50.8%(31/61)和26.2%(16/61),结果见表3。
5.采用实例―讨论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在被调查的长学制医学生中,仅有13人对本次采用的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回答,其中26.7%的长学制医学生认为本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验课课时不足。
三、讨论
本研究针对传统的《流行病学》实验课教学采用对实习资料进行计算和分析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的缺点,首次尝试对长学制医学生的《流行病学》实验课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将实例教学与讨论有机结合,学生可直接参与到流行病学的实验课中,从而加深其对流行病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单纯讲解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相比,实例―讨论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以和每次讲授的理论课有密切关系的研究实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使学生对每种不同的研究实例从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的选取、资料收集方法、统计分析、讨论部分的对比分析等不同内容,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讨论,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2]。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90%的长学制医学生喜欢上流行病学实验课,86.7%的长学制医学生喜欢流行病学实验课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和5年制医学生相比,长学制学生中不喜欢上流行病学实验课以及不喜欢流行病学验课采用实例―讨论教学模式的人数及比例较少,表明绝大部分长学制医学生喜欢上流行病学实验课以及对实验课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本研究结果提示,在以后的《流行病学》实验课中,应逐步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替代传统的对实习资料进行计算和分析的教学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长学制和5年制的医学生均认为,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上《流行病学》实验课,容易理解所学的内容,而且便于记忆,并且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且这种教学模式比较自由、灵活、互动,可以调动学生和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同时对每次的内容采用实例来进行具体评价,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但仅有少部分学生认为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性,这可能与各种不同的人群研究设计在学术论文撰写中均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学生很难突破这一模式有关。
大部分长学制和5年制医学生认为,流行病学这门课程所学到的各种研究设计方法对将来的工作有帮助,尤其是对将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学来说会有很大帮助。长学制学生毕业后,很多人除了从事临床工作,会同时从事科研工作,而开展临床研究离不开《流行病学》课程学到的人群研究设计,而实验课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恰恰可以使学生通过阅读前人发表的学术论文,并参与实例讨论,掌握各种研究设计的要点和方法,以及在开展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样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对《流行病学》理论课的学习和实习课的实例讨论分析,将全面掌握流行病学的各种研究设计,为今后开展临床研究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也有10%的医学生不知道流行病学课程对将来的工作是否有帮助,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医学生在学习《流行病学》课程时,是在未真正接触临床和开展科研工作阶段。实际上,大学现在每年有两批业余科研和暑期科研在招募本科生参与科研,因此,建议对人群研究感兴趣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或暑期,参与到开展人群研究的老师的课题中,尽早接触和了解人群科研设计,把所学到的流行病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科研工作中。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采用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授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时不足,无法在课堂上利用充足的时间来展开实例讨论。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流行病学》课程的总学时数为36学时,其中实验课的学时数仅为4学时。而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方法学课程,如果仅有理论课的讲授,再加上几学时的实习课的计算分析,根本无法满足课程的需要。因此,目前实验课的学时数不足,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流行病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本调查结果也提示,在学校医科各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修订时,应考虑增加《流行病学》课程尤其是实验课的学时数。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实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过的《流行病学》的各种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了如何与同学合作,使医学生在校时就初步具备了将来工作必备的素养、能力和心理素质。
总之,实例―讨论的教学模式在长学制医学生《流行病学》实验课教学中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建华.流行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 职业流行病学发展史
职业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与劳动卫生学、职业医学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其确切起源尚无记载,系统的运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职业因素对职业人群的危害是近半世纪才兴起的;国内采用职业流行病学技术开展调查研究在50年代就已开始;70年代后期,才开始比较系统的运用职业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调查研究[1]。近年来,国内外运用职业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的研究逐渐增多。
2 职业流行病学的研究设计类型
横断面研究,即通过对特定时间的职业人群内有关变量与疾病或健康状况关系的描述,掌握职业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提供病因线索[2]。在职业医学历史中,用横断面调查进行过大规模研究,能做出实际价值的科学结论,而且也对职业病的防治管理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横断面研究只能得出病因线索,做出病因推断,但不能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结论。
病例对照研究是从是否患病入手,研究引起疾病的可能暴露因素。病例对照研究是职业流行病学评价和筛选职业性病因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病例对照研究通常局限于一种疾病或状态的研究,难以满足实际工作中对职业因素危害进行全面评价的要求。
队列研究从人群的暴露有无入手,研究该人群发病或死亡率的差别,从而评价暴露引起疾病的情况;队列研究更符合职业流行病学的目的要求,适用于对某职业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价。队列研究中,较多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尽管回顾性队列研究存在一定的偏倚,但仍是目前国内外研究职业危害因素致病作用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3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要求
①明确调查目的,根据调查目的决定研究内容;
②对照人群的选择,职业人群存在健康工人效应,即职业人群本身是经过体检筛选,不患有重大疾病的人群,他们的健康状况要好于一般人群,因此在对照的选择上也应注意这一点;
③确定接触和疾病的含义,接触暴露的剂量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定量标准,对疾病也应有明确的疾病定义;
④表格的设计,要根据调查目的设计调查表,调查表应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4 职业流行病学方法相对其他一般流行病学方法存在的优势
①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人群一般为有组织的人群,有统一的管理,其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较为一致;
②管理规范的工作场所一般都有较为完整可靠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都可以直接利用。另外,进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样本量容易取得,调查人群容易集中,节省人力物力,前瞻性研究的随访相对一般人群容易;
③职业流行病调查可以与职业卫生日常检测工作结合起来,节省时间;
④开展职业流行病学研究主要是在厂矿、机关团体,也可在社区一般人群中把职业作为一项独立变量来分析研究。
5 职业流行病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①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应答者偏倚,工人在得知调查目的后,会放大职业危害对自身的影响。
②无论是取得职业环境检测资质的环境评估公司和职业病防治所,目前对职业场所的检测都是盈利性质的,都会收取一定费用,这就不可避免的在出台检测报告的时候会照顾到被检测企业的利益。
6 职业流行病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多种职业危害因素联合作用。
②新化学物质对职工的损害。
③化学反应的中间产物对机体的影响。
④职业流行病学的研究达到分子水平的仍然较少。
⑤在职业流行病学的研究中,职业人群也不能仅仅被理解为厂矿工人。
总之,在2003年非典之后卫生系统重新改组后,职业病防治所并入到疾控中心改名为职业病防治科之后,职防所“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局面被打破,不再承担监督的职能,只承担出台职业环境检测和评估报告的任务。这样检测机构和监督机构就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对于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职业病防治法的修订,将要求用人单位自己举证质证,这就促使用人单位自己主动检测,主动发现职业危害因素从而改进职业环境,预防职业危害的产生。这些都为职业流行病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出现,劳动用工制度的变化、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引进,职业卫生工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新职业病危害因素大量出现。经济活动越频繁、经济增长越快速,职业病危害的分布就越来越广;传统的职业病危害尚未完全消除, 新的职业病危害又不断产生。这些对于职业流行病学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参 考 文 献
“一主三学”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围绕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全面便捷的导学、助学和促学[3](图1)。“一主三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综合性学习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理论。“一主”是学生自主学习,包括主动自学、小组互学和选择助学三个层次,分别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学”是在自主学习基础上教师的导学、助学好促学支持服务。在“一主三学”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导学”、“助学”和“促学”是教师提供的支持服务,它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而展开,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和教学各个环节。“导学”是基础,它对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引导性;“助学”是关键,学生对助学各项支持服务具有选择性;“促学”是保证,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手段,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只有“一主”和“三学”相互结合,互动交融,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主三学”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目标导学——主动自学——小组互学——选择助学——评价促学五个环节。药物流行病学教学模式在实施“一主三学”过程中,将从临床药学专业定位、药物流行病学自身特点和临床药学专业药物流行病学教学模式三方面细化、深化、活化每一个操作程序。.
2.临床药学专业的正确定位
临床药学研究重点是药物合理应用,即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但临床工作中常是针对具体问题权衡利弊、寻求最佳平衡点[4]。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将来需针对临床药物应用展开广泛的研究,通过临床药物应用实践,促进合理用药;因此,临床药学是技术性很强的创新性活动。这一部分的“一主三学”以目标导学和评价促学为主,主动自学、小组互学和选择助学为辅。临床药学从临床的角度出发,以患者和药物使用环节为关注对象,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5]。但药物使用受众多因素影响,所以临床药学必须科学严谨的分析鉴别药学与临床医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并将其充分利用。在具体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中,也需要在思路、方法及结果解释上运用药物流行病学对药学与临床医学的经验进行客观严谨地吸取。
3.充分理解药物流行病学的学科特点
流行病学是病因研究的一门工具学科,着眼于医学、药学科学研究的全面设计,在介绍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侧重传达一种思维模式和研究思路。药物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临床药学都是药物流行病学创建的学科基础。临床医学和临床药学的工作从合理用药的角度,将研究对象确定为用药人群时,便自然进入了药物流行病学领域。目前,药物不良事件/不良反应日益受到关注,药物流行病学的作用也逐渐被重视[6]。药物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与传统流行病学的相似,但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药物流行病学需要调查、研究、评估人群中药物使用的源头、分布、利用和效果,其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有其特殊性;药物使用涉及到人的思维方式和选择因素,药物使用后疗效受用药剂量、用药次数、用药依从性、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其结果分析有其复杂性。因此,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把握药物流行病学的学科特点,加强主动自学、小组互学和选择助学操作环节,着重掌握药物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理解药物流行病学在新药临床试验、检测药物不良反应或非预期作用、参与国家基本药物的遴选、调查药物利用情况、参与药物经济学研究、评价生命质量中的具体应用。
4.临床药学专业药物流行病学“一主三学”教学模式的思考
4.1学生能力的培养
临床药学专业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其能否成为合格的临床药师主要取决于是否学会终身学习,在校期间的一次性教育观念已难以适应医药信息量剧增的现实,因此,主动自学、小组互学和选择助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至关重要。临床药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其对专业课程兴趣的提升,因此,药物流行病学的“导学”的作用不可忽视。目标导学的授课内容需要与专业结合,授课案例、习题均应贴近临床具体问题;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药物流行病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这将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授课内容和授课案例的合理安排,学生可以自己重复或揭示临床药学某些专业领域的规律;通过临床药学科研实例的剖析,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药物流行病学在设计实验、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中的重要作用;这些授课内容都是药物流行病学主动自学、小组互学和选择助学过程的灵活运用,加之教师的评价促学,可以进一步促进专业兴趣的提升和能力的培养。
4.2教师能力的提升
药物流行病学作为临床药学专业的基础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综合能力,即提高目标导学和评价促学的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药物流行病学的授课教师需要有扎实的药物流行病学基础及丰富的数据处理经验,并且需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体系,重视开展真实世界研究,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科研水平,同时需要加强对药物流行病学相关领域如医学统计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物评价、科研方法等各个方面的认识,从宏观角度培养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7-10]。
4.3实践教学的实施
药物流行病学的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强化理论课内容,培养和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临床药学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内的流行病学实践多以课后习题课和统计软件上机操作为主,尚未见药物流行病学的实践教学,我们结合流行病学实践,倾向于药物流行病学实践采用统计软件上机操作、网络操作及药物流行病学案例分析的形式开展。“一主三学”教学模式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得以充分地体现。药物流行病学的实践教学、网络操作和案例分析可以通过目标导学,创建药物流行病学案例情景,将药物流行病学理论与临床药学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自觉进入主动自学状态,以小组互学展示相应的学习成果和经验,展开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药物流行病学的SPSS和SAS等统计软件上机操作和案例分析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是必不可少的,但软件分析无法对方法学适应性作出判断,分析方法选择的正确与否依赖于使用者对药物流行病学资料的了解程度和对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此时自由选择助学方式,参考教师支持服务和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解决相应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药物流行病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教学结束环节由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总结评价,巩固强化学习成果,既可以调控“教”与“学”的过程,避免实践教学放任自流、失去控制,也可以激发学生使用新方法的积极性,降低遗忘率,提高其应对临床药学数据的分析能力,有利于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
5.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