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得分小技巧范文

语文得分小技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语文得分小技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语文得分小技巧

篇1

一、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启发式的提问,是新课改后应用最为普遍的提问方式,但其提问的行为并不完全正确。问题设置的不合理,问题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缺少个人发展的空间,师生之间的提问互动性不足,都影响了课堂提问作用的发挥。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几点分析。

1.问题设置不合理,缺少扩展空间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以提问为起点的。新课改指出,教师提问越科学,学生的发展空间就越大。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往往与小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有所差距。有些问题过偏,有些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讲又太复杂,不能够全面回答。虽然教师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很充实,但学生在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之后,学习积极性会下降,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因此,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回答问题获得能力上的提升,才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目的。

2.课堂提问的方式过于死板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一些教师的提问方式过于死板,灵活性不高。这部分教师往往会利用教案中的固定模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而不会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灵活地更改,大大影响了课堂提问的创新性。还有一些教师总是跟随别人的教学脚步,提出一些老、旧的问题,这不利于小学生思维的扩展。例如,“作者的思维情感以及中心思想”这样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没有任何新意的,很难调动小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像“对不对”或者“是不是”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中出现,虽然能够得到学生的反应,但这种反应是不经过大脑的,此类问题的提出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3.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不足

课堂提问的过程,应当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具有疑问,才能促进提问行为的产生。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学习不足之处下手,进行课堂提问。但是,一些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顾自己的讲解,不顾学生的反应,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发挥不了任何作用,还会激起学生的厌烦感。没有互动的、干巴巴的提问,会让教学氛围没有生气,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情绪。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对策

面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更多地以新课标的要求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来进行反思,开拓创新性的课堂提问方法。下面,笔者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启发性的课堂提问

对于小学生来讲,提问是思维运动的起点。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进行提问,先要进行认真的推敲,看问题是否可以真正地激发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否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启发式的课堂提问,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与积极思考,是学生思维得以扩展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提问,会让学生具有与文本互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习得一种学习方法。比如,在教学《称象》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称象的方法有哪些呢?课文中用到了什么样的方法?”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做思维运动。学生需要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开发,想一些称象的具体步骤,之后,要与课本文章进行互动,发现课本中所讲的称象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了想法,就要敢于站起来表达,促进学生体会思考与回答问题的乐趣。启发式课堂提问的应用,有利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开放化发展。

2.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提问时,教师要考虑到自己提问行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提问前,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设计,考虑问题的启发性、变通性以及挑战性,挑选最具有教学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要利用课堂提问对学生的思考方向进行引导,加大学生的思维运动范围,让学生的思考层次更上一层楼。那些不经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不要提,学生无从下手的问题不要提,科学地进行提问,问题要紧扣学生的能力和思考范围。

3.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自己的提问行为,对于学生是否认真思考,回答内容是否有效并不是很在意。教师习惯于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提问,根本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要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性,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留出时间进行思考,有利于其答案的周全性提升,也会让学生扩展自己的思考空间,自主提出问题。

4.讲究课堂提问的态度

教师提问的态度,会对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情绪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神态要安详且自然,从而给予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教师不得用问题故意为难学生,而是本着服务于学生学习的态度去提问。教师更要正确评价学生的思考行为与回答行为,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的自尊心在学习过程中被尊重。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生乐于提问,乐于回答问题,融入课堂活动中去。在教学《一夜工作》这篇课文时,学生在朗读“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自主加了一个“啊!”那么此时,教师并不能对学生说“:读课文时不能出错误,不能自己添加或者删减字。”其实这是一个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好时机,教师应该启发学生“:为什么你会加了一个啊字?”学生便会回答:“因为有崇敬之情。”这样一来,教师不但尊重了学生的想法,更引导了学生去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促进了课堂的教学效率的提高。

篇2

这一点,所有的同学们一定要掌握明白了。任何形式的作文考试,阅卷老师打分时,第一眼,看的是字迹。因此,写作文必须要把字写好。记住,考作文考的是内容,而不是书法,切忌字迹潦草。

二、考试作文五六段,干净整洁看卷面

考试作文中,要注意及时分段,三四个段落显得少了,八九个段落,显得琐碎了些。除非有特殊情况,段落以五六个段落为好。此外,卷面一定要整洁,不要涂改得乱七八糟。我的看法是,考试作文每段别超过5行,顶多是5行半。切忌一段都八九行,写成“大肚子作文”。一旦给阅卷老师视觉上的疲劳,影响他的心理,分数就受影响。如果有必要,死拉硬拽也要注意分段。

三、开头结尾要简练,首尾两行半

除了切忌大肚子作文外,“大头作文”也要不得。建议考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开头结尾占两行半的卷面。顶多也不能超过三行半。想想看,一个开头就占太多的空间,阅卷老师的视觉又会有瞬间的疲劳,也会影响阅卷老师的情绪。

四、动笔之前要拟题,漂亮标题如美女

考试作文中,一般都是由考生自己来拟定题目,题目不宜太长和太短。怎么拟题呢?对于成绩一般的考生,应该采取特别措施了。拟题的办法有2个,一是你去百度上搜索一下作文拟题目,可以找到作文老师讲述的类似技巧。二是考生家长或考生,赶紧去翻阅最近一年的读者和青年文摘的合订本,根据题材,选择几十个比较精彩的标题,背下来,考试的时候可能比葫芦画瓢地就能采用到。

五、作文首尾要打眼,丰富多彩出靓点

考试作文的开头方法很多:六要素开头法、题记开头法、悬念开头法、引名句开头法、排比句开头法、拟人式开头法、设问式开头法、对偶式开头法、博喻加对仗开头法,合用修辞开头法、巧述典故开头法,解题式开头法、名人问答开头法、诗文引用开头法。希望考生们准备好一些关于道德、学习、礼仪、爱国、美德等方面的典故、名人名言,到时候就用得上。至少,你看到作文的时候,脑子里会闪现出上述前七八个开头方法。

结尾也很重要。一般来说,结尾是总结全文。如果是记叙文,要注意抒情。如果是议论文,则要注意归纳。无论如何,要扣准标题。怎么扣呢?如果你实在拿不准,就在结尾段的第一句,把题目说一下,然后归纳全文观点就是了。

六、动笔之前不要慌,想了题目列提纲

上面说了好几种技巧,其实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列提纲很关键。譬如,写记叙文要设计好开头结尾,同时要把你叙述的事情分成几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一段,中间如果能设置好一个过渡句或过渡段更好。列提纲的时候,一定要把开头结尾写详细写,中间各段,穿插哪些精彩的话语或名言俗语、诗词典故,要写准。一个合格的学生,列提纲,大约5分钟到8分钟。时间要掌握好,如果时间紧张,提纲就要简练些。

七、想好主题和文体,非驴非马不可取

写作文,要么是记叙文,要么是议论文。一般来说,多是“总—分—总”结构。记叙文的结尾要注意抒情和总结哲理,议论文是“1—3—1”或者“1—4—1”结构,中间的3或4,是分层解题。当然也可以灵活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但是注意,千万别议论文说了那么多事例却不归纳主题,千万记叙文忘记说事却议论过多。因此,写考试作文,事先要想好了,我写的是什么文体,就按相应文体的写法来写。

八、适当克隆和“抄袭”,考前备料攒信息

考试前,建议考生翻阅大量的范文,积累一些考试作文的结构。如果写记叙文,翻阅《读者》和《青年文摘》,其中的一些散文,结构是很好的,可以把写作的梗概和套路归纳出来。到考试的时候,你采用别人的“筐”,把自己的东西向里面装就可以了。关于感情、爱国、人生之类的优美语言,可以分别背个三五句,到时候直接抄上去就行了,这不算抄袭。关于国家大事,时事政治和要闻什么的,也要注意搜集一下。譬如,去年有奥运,今年是建国60周年,还有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等,都可以做考试作文的题材。

此外也有一些不太规范的方法,譬如别家的感人事迹,可以搬到自己家。这在考试的时候要灵活慎重运用。

篇3

[关键词]侨乡;炫耀性消费;消费文化

在当今这个相互依存度日益上升的世界,国际移民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存在差异的国家之间具有重要意义的联系纽带。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具有巨大的潜在流动人口资源,承担着国际移民浪潮中移出国与接纳国的重要角色;与源源不断的跨国迁移相伴而生的是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的侨乡。何为“侨乡”,学术界均认为这是当代中国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刘朝晖,2002;李明欢,2005),用以标识那些曾出现过较大规模出国移民潮的乡村。

一、概念引入与界定

国内外有关侨乡研究的文章几乎都提及移民在异国他乡立足甚至有所建树后,总会在返乡时以有意无意的炫耀性消费向家乡人展示其“成功”,以提高自己在家乡的社会地位。在对温州地区主要侨乡的实地考察以及自身在温州移民主要移居国荷兰的经验的基础上,李明欢(1999)较早之前就从相对失落、炫耀性消费等学理性层面,对温州移民现象与潜在移民群体的心理进行研究,以考察侨乡社会的“文化小传统”如何对移民潮推波助澜。她认为,侨乡潜在移民群体的“相对失落感”与侨乡人习惯性地将身在异域的奋斗者作为比较群体有关,并因为后者的“炫耀性消费”而使“失落感”更强烈。而王春光(2002)则将“炫耀性消费”与“相对失落感”嵌入到移民网络之中进行探讨,并从行动选择层面来解释温州侨乡现象,认为温州侨乡之所以持续存在,是因为社会网络对行动路径的影响造成的,而炫耀性消费和相对失落感仅仅是表象。

以上两位学者在研究中对于侨乡“炫耀性消费”的阐述无疑为笔者进一步探讨迁移大潮下当代闽浙侨乡之消费现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也直接触发了笔者试图以“炫耀性消费”为切入点,研究包括消费结构、习俗和风尚在内的侨乡文化对于消费的多重影响,以及具有闽浙地方特色的侨乡消费文化的形成过程,最终回到对“炫耀性消费”之利弊的理性思考,以期为构建侨乡的和谐理性消费提供某些参考。

在正式进入主题前,有必要对本文的核心概念“炫耀性消费”的理论渊源进行简要介绍。

“炫耀性消费”是美国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首次提出的,意即人们通过带有浪费特征的消费来表明自己的阶级身份并获得荣誉;同时,西方消费文化理论在探讨文化与消费的关系时,也将之看作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那么,本文以侨乡文化来解读消费现象、进而探讨消费文化的尝试也是有章可循的。

二、解读“炫耀性消费”

在消费文化研究中,仅仅把消费作为某一时期各消费链融合作用的结果是不够的,消费研究必须同社会和文化史研究结合起来,与许多具体的研究相互借鉴。因此,抓住“侨乡”作为一个特殊概念所体现出的特有文化特征,能够为我们更清楚地透视某些侨乡行为提供有力的文化解释。可以说,当我们将侨乡特殊情境下的消费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时,侨乡文化的边缘性、草根性、跨界性等特征对于探析依赖侨汇的消费型社会风气、展现侨乡消费文化具有深层意义。

(一)炫耀性消费的经济层面解读

闽浙在地理上远离国家政治中心,处于边缘的社会经济地位,长期以来,政治上的边缘性与经济上的落后性,使得侨乡人在潜意识中有着“去边缘性”,期盼能以某种方式为华夏正统所接纳认可的想法,但凡可能,还想脱颖而出,引领潮流。于是,千百万普通跨国迁移者将冒险跨海行动作为他们特有的一种投资与回报的经济行为。作为侨乡最重要的经济来源的大量侨资侨汇,不仅解决了留守眷属的基本生活消费,而且为家乡的修桥修路建学校等公益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然而伴随着物质财富的迅速膨胀,因为主要劳动力的缺失而形成依赖侨汇的消费型社会风气也在侨乡中逐渐蔓延,更有甚者,通过带有浪费特征的消费来显现自己所拥有的财富。

在侨乡,人们的社会地位是在其活动的社会范围内形成的,人们追求的也是在这个范围中的地位和声望。那些早年出国的人,一旦回到家乡,就通过一定的消费、开支和其他做法,来显示自己今非昔比的变化,来彰显其社会地位的提高。出国前在家乡没有什么地位的人,一旦回到故里,就千方百计来提高其社会地位。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因找不到投资渠道,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将多余的钱用来“斗富比阔”。笔者在马尾亭江镇调查时,见到的最多是矗立于村庄主干道两旁的空置小洋房,据当地人介绍,这些小洋房的主人都是归国华侨或仍在国外打工的人,洋房盖得越高越阔气,越能显现这家人的经济实力。可以说,一掷千金的派头,空置的楼房,奢华的墓园,已在侨乡移民有意无意的炫耀性消费中成为他们“去边缘性”、向世人展示自己“成功”、弄潮于主流文化之中的标志。

(二)炫耀性消费的文化层面解读

从经济层面对侨乡炫耀性消费的原发动机进行探讨后,我们不禁要问:具有侨乡特色的炫耀性消费是以怎样的消费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呢?当今社会,消费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符号和象征性消费的文化行为,而侨乡特色的消费文化则是通过具有侨乡人文景观的特定符号得以体现。下文将围绕侨乡文化的草根性与跨界性之特征,对侨乡炫耀性消费方式与结构进行文化层面的解读。

1.草根性:世俗文化之体现

自古以来,闽浙侨乡的跨海谋生者均以社会底层民众为主,因而在与生俱来的潜移默化中融入其人生信仰与追求的是他们在艰难谋生中形成的粗杂浅显的世俗文化。对神灵之信仰、对祖先之崇拜即是闽浙侨乡之世俗文化的典型例证,围绕这二者所展开的民俗仪式的消费便是这种草根性的极致体现。

移民返乡的一种消费是修坟。坟墓作为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之一,一方面体现追终慎远,事死如事生的孝道精神,另一方面作为死者的归宿之处,一向受到人们的重视。温州文成、瑞安有不少华侨斥资几十万修建墓园,在谈起自己家乡的祖坟时,他们的语气中总是带有几分自豪。在福州的一些农村,不少人大修坟墓,坟前有房子有雕像有神道,还砌上豪华钢砖。笔者对亭江镇一位年近七十的老华侨进行访谈时,参观了置于他家后花园的一尊龙头龟身麒麟足的墓前石雕。据他介绍,这尊石雕的创意源自他本人,而后请来匠工雕刻完成,兴修墓园和雕刻神兽石雕的费用自然不菲。

与修豪华坟墓相配套的是:办豪华葬礼,请西洋乐队、传统乐队、流行歌手,请人做道场,然后大摆“豆腐席”。虽闽浙两地的丧葬礼仪不至有格式化的繁文缛节,但经年积淀,同时也承载了悼念祝福、报恩孝亲、尊祖敬宗、和睦乡邻等文化理念和封建迷信、贪恋奢侈、愚昧虚荣等传统文化意向。笔者在侨乡调查时,就遇到形形的丧葬仪式。有穿梭于村庄干道的长长的“游街”队伍,由几十上百人组成,大都身穿犹如戏子般的服装或是鼓号队的制服,敲锣打鼓吹号撒纸钱;也有在村庄空地上搭建道场做法事,祈祷亡者灵魂不散,使生者与亡者精神永不分离。抱怨葬礼铺张浪费的侨乡人不在少数,但他们也承认身在其中总会不自觉地对比各家用于葬礼的费用,就连摆了多少桌酒席,给参加葬礼的人多少“辛苦费”也会成为乡亲们讨论的话题。笔者就此向当地的民营企业家询问时,他摊摊手,表示“近两年,送葬奢华之风厉害,基本上每家都要花费20~30万元,不仅要请客、吃饭、送钱,还要办很多仪式,吹吹打打,铺张浪费。但谁也没有办法,办得不够风光,会被人视为不孝”。可以说,交织在侨乡人精神信仰中的,是直接的物质世界,是世俗的实际利益。当这种精神信仰有财富作为有力后盾时,是否有能力消费与夸富是在社会上有没有“面子”的重要指标,炫耀性的消费因子也延伸到世俗文化的领域。

2.跨界性:对家的建构与认同

在中国,侨乡是在乡村人口的跨境互动中步步形成并走向发展的,因此侨乡文化的跨界性还引入侨乡人在跨界空间营建自己的家庭、维系自己的家族以及对“家”的认同的含义。频繁的跨界互动直接影响着侨乡人本应恒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在本土一方,因男性缺失而导致的非正常家庭结构比比皆是。但传统的“家”的概念并未从他们心中磨灭,当他们赚得第一桶金后,回乡做的头一件事就是盖屋起楼,为家中年迈的双亲和软弱的妻儿搭建坚实的家园,以弥补因常年往返两地而带来的遗憾,更是在建构他们对心中的“家”的认同。

但是,原本出于对“家”的建构与认同的消费行为,在侨乡氛围下又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家”的实体重塑俨然成为一个巨大的“符号载体”,同时还承担着光耀门楣、彰显成功的任务。李明欢(1999)曾问一位在荷兰餐馆打工且全家都在国外的温州人,为何将多年辛苦的积蓄买了两幢楼空置于家中。他是这样说的:“别人都买,我们不买,好像我们没本事。有两座楼在家乡,母亲脸上有光。”在闽浙侨乡中,只要与“侨”沾亲带故的家庭都会大兴土木,甚至倾尽家人在异域辛苦打拼积攒下来的血汗钱,只为在洋房矗立的侨乡中、那个联系着生命之根的群体中求得一席之地。殊不知,这些风光无比的洋房由于主人常年在国外奋斗,并未能及时发挥“家”的实际效用,处于空置状态的居多。换句话说,侨乡人正是通过以“家”为载体的炫耀性消费,来体现自己的身份或社会经济地位。

(三)炫耀性消费的社会层面解读

在消费文化史的研究中,研究个人消费如何受到群体的影响,往往把消费行为看作是一种共有行为,一种同时为某个群体所共同表现出来的文化。实际上,在侨乡社会中也存在着这样一个社会群体,他们离乡背井,投身海外劳动力市场,返乡后为了得到家乡人的认可,采取超越于一般人需求水平之上的消费策略来引起社会的注目、羡慕,甚至嫉妒,进而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

米勒认为消费性物品可以作为那些期待别人的生活方式的人们的一种所谓的“文化人门之物”。因此,当衣锦还乡的移民群体被家乡人定位为一个“富裕”的群体,他们的消费方式和价值标准为潜在移民群体提供了特有的示范效应,不断刺激这些潜在移民抓住自己人生中的“特殊机遇”将移民愿望转化为移民行动。当潜在移民群体通过“出国—打工—返乡”这个也许耗时数年的艰辛历程完成了向移民群体的转化时,新一轮的“效仿式消费”以金钱力量为后盾在侨乡继续呈现。

篇4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的兴趣“提”起来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拼音字母是一种抽象的符号,这就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们传统的拼音教学,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在教学声母与韵母拼读时,老师可设计“小猴推字母”的动画,设计中注意推声母的速度要快,推韵母的速度要慢,然后揭示“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的拼读规则。学生将动画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通过练习、内化形成熟练的技能。此课件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让课堂“活”起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写字教学中,教师如果一味机械重复地说或示范,学生定会感到沉闷、无趣,而巧用多媒体,效果就会迥然不同。教学生写“苦、笔、点”三字时,可先在大屏幕上显示,让学生观察其结构和组成。其次,演示逐笔变色。顿时,字的笔画、笔顺,学生一目了然。最后,配一些轻柔的古典音乐,学生的写字不只是训练,更是一种乐趣和享受。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的想象力“飞”起来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创造的热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仅有看图学文,还有配有插图的课文。根据这些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感知的事物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通过色彩、画面、音响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或让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让学生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让学生谈谈自己进入插图的感受……总之,就是利用多媒体那鲜活的画面,尽力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训练学生的想象,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还要引导学生善于进行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词(言语、文字)或图样(图表、图解符号、模型)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总存在着一些难以接触或者不可能接触的事物,学生认识这些事物往往感受到困难,对于这些事物相关的知识领悟起来比较吃力。这些认识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境提示或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教学中教师除设置富有结构性的问题外,还可利用多多媒体辅助教学,它们或许只是模拟情境,但能变虚为实,变无形为有形,变较抽象、较复杂、较难理解的内容为直观、浅显、动态式的内容,给学生展示“想象的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利用教材,又要注意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形象化的加工,形成正确的表象,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思维。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的视野“大”起来

篇5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preventive maintenance concept is widely recognized in engineering, some new technologies, new materials and new processes have shown a clear superiority, and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technology problems of heat reflective coatings applied in reducing the temperature of bridge concrete, hop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is kind of functional material.

【关键词】热反射型涂料;桥梁混凝土;温度效应

【Keywords】heat reflective coating; concrete bridge ; temperature effect

【中图分类号】U445.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162-02

1 引言

混凝土材料自身具有岫栊裕当混凝土内部温度较高,外部温度较低时,受内外温差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将会产生较大的表面应力,严重时会产生表面裂缝[1]。如美国ChamPigny箱梁桥的支座反力由于受一天内的温差变化影响,其变化达到了26%,顶板拉应力也是达到了2.7MPa[2]。德国Jagst厚腹板箱梁桥在运营第五年发生了严重的裂缝,经过估算,其因温度作用产生的拉应力约为2.6Mpa[3]。在温度荷载及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混凝土桥梁结构耐久性降低,最终导致混凝土桥梁养护维修次数增加,甚至缩短其使用年限,这无疑会造成经济损失,并影响社会效益。随着预防性养护理念在工程界得到了广泛认同,如何在养护工作中通过主动降低既有混凝土桥梁结构的温度效应,为其结构安全与防护提供进一步保障,成为值得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热反射型涂料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性材料,主要对400nm~2500nm范围内的太阳红外线和紫外线进行高反射,从而减少太阳的热量在受照物体表面的累计升温,同时又可自主进行热量辐射散热降温,将物体表面的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去,从而达到降低物体温度的效果。其在石油化工、军事装备及建筑工程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主要结合云南交通技师学院所承担的关于热反射型涂料在桥梁混凝土中应用技术方面的科研课题,对该类材料在实际养护工作应用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为该类材料在云南地区的应用提供相关参考。

2 热反射型涂料技术的特点及应用优势

根据传热学基本原理,热量的传递主要分为热辐射、热传导以及对流换热。从理论上说,降低热辐射的吸收、减少热传导吸收以及增大换热都对降温起到积极作用,因此,理想的反射隔热涂层应具有高反射率、低导热系数和高发射率的特点。将热反射型涂料用于混凝土桥梁降温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①具有明显的降温隔热能力,可减小太阳辐射和温度骤降对桥梁温度应力的影响;

②涂层的形成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可减少水及其他腐蚀介质(CO2、Cl-等)对混凝土桥梁结构的侵蚀;

③涂膜性能便于监测,可以及时提高其防护与降温性能;此外,热反射涂料还可以满足实际工程对不同颜色的需求,使涂刷后既美观又兼具隔热功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大大增加。

3 热反射型涂料在混凝土桥梁中的应用技术分析

3.1 基本性能要求

通过对云南混凝土桥梁所处的腐蚀环境(大气、水、氯盐及日照)和腐蚀特点进行分析,可知其属于内陆高原山区,虽然氯盐以及工业污染物(CO2,SO2)等相对少见,但大气降水较为集中、太阳辐射量大、昼夜温差大等较为突出,因此,在此地区选用的热反射型涂料不仅要能对桥梁混凝土材料起到防护作用,自身也应具有抗腐蚀。将降温效果、耐冲刷性以及抗老化等作为评价指标对热反射型涂料进行筛选与研制,此外,也应将混凝土的随从性、粘接性作为重点技术指标进行考察,以保障涂层的耐久性。

3.2 涂装部位的筛选

热反射型涂料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性材料,造价要比其他防水、防腐等涂料的造价高。因此,从工程经济性方面考虑,应结合混凝土桥梁温度差对重点降温部位进行筛选,从而保障效益最大化。

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桥梁所受最大拉应力一般发生在桥面板顶面,最大拉应力发生在距离桥面板0.2m处,即翼缘下方0.1m范围内的拉应力均偏大,是裂缝产生的潜在区域,而沿梁高竖向温差变化相对较小。通过对箱梁截面横向温度应力与竖向温度应力的分析,显示箱梁顶板下侧存在较大的横向温度应力,极易导致顶板沿桥纵向开裂;腹板上部内侧竖向拉应力和纵向拉应力都比较大,处于双向拉应力状态,如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则可能在腹板上部出现斜裂缝。若这些裂纹(尤其是纵向裂缝)首尾相接,就会形成一些长度很长的裂纹,在交变的温度应力作用下,这些长裂纹有可能继续扩张并贯穿墩体,甚至将整个桥墩劈裂成若干柱形体,这样桥墩就有失稳破坏的危险。

结合上述分析,受日照辐射的梁式上部结构的边梁侧面均需涂刷,这样可减少沿梁高竖向温差,如若有条件(涂层不影响行车制动、不引起眩光等),可以考虑在桥面铺装上也进行热反射型涂料的涂装,这将对诸如箱型梁、空心板等形式的梁体结构的顶板上侧和腹板上部的外裂缝控制起到较好作用;可在拱箱顶部和拱上主梁上下表面涂刷降温材料来降低温差。另外,对于下部结构桥墩、盖梁等受到太阳辐射的地方,均有必要采取热反射型涂料进行降温,但具体选择与否,要根据具体日照情况及受力分析后进行确定。

3.3 质量评定

基层的处理、施工环境以及涂刷人员的安排等都会对涂层质量产生影响。涂层的质量关系到后期对混凝土的防护及自身性能的长期发挥,因此有必要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及其评价方法进行讨论,其控制指标主要包括涂膜厚度、降温效果、粘结强度等。涂膜厚度是判断混凝土涂层涂装质量和涂层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结合室内试验,提出了应用超声波检测涂层厚度的方法,其主要用于工程现场无损检测混凝土桥梁结构涂层厚度;降温效果的评定可利用红外热成像仪进行;粘结强度的评定可以采用托拉法进行,并应在施工之前对施工方案进行试验,然后确定施工方案,以保证粘结强度。

4 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预防性养护理念得到广泛的共识,越来越多新材料在工程中得到应用。本文从热反射型涂料技术特点、应用于混凝土桥梁的优势、基本性能要求以及涂刷部位的确定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该类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萍,吴志朋,等.环境温度条件对混凝土坝长期运行的影响[J].水利水电技术,2012,43(9):26-29.

篇6

汤有为(浙江省金华市2006年中考状元)――语文也须打草稿

很多同学都认为,语文考试不同于数理化,无须计算,所以不用打草稿。但是在我看来,很多语文题目是必须打草稿的,因为它要求准确、精练。虽说现在多数简答题已经取消了字数限制,但在做鉴赏题、文言翻译题、现代文阅读简答题、仿写题、语段压缩题时,仍然应该打草稿。有的同学认为这是浪费时间,不起作用,却在答了一段文字后,发现自己已经把空白处填满,却还没有说到点子上,于是又添改补充,把卷面搞得很不美观。既然如此,何不先在草稿上写好、改好,再一气呵成地拿出一语中的、精美简练的答案呢?

此外,在解答语文试题时要避免答非所问。有的同学由于心中无数,答题时喜欢撒大网。尤其是在答鉴赏题的时候,总是把“中心明确、语言优美、首尾呼应”之类的词一股脑地铺在卷子上,试图“碰”上一点分。殊不知,阅卷老师大多反感这种做法,更何况言多必失,写得太多,反而会把正确的要点淹没了,导致无法得分。

杨皖宁(辽宁省凌源市2003年中考语文单科状元)――找到题干中的有用信息

在语文考试中,很多同学往往困惑于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认真阅读和分析题干中的隐含信息,将会为我们准确、快速地阅读文本并完成语言表达带来很大帮助。

现在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不仅仅要求读懂文本内容,还要求仔细阅读试题的题干。中考语言表达题的题干往往设置得十分巧妙,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例如诗歌鉴赏题中的“怨、愤、哀、喜、思、忆、赠、答、别”等字眼,多为点睛之笔,具有鲜明的暗示作用。如《静夜思》《春夜喜雨》等,观其标题,便不难推知其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容。

李哲鹏(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06年中考语文单科状元)――不但要读得快,还要有质量

考场上的时间是宝贵的,尤其是语文考试,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写作文。现代文阅读题非常耗费时间,不但要把阅读材料吃透,而且还要进行概括、总结,才能回答好后面的问题。

在考场上,对阅读材料要做到整体快速阅读,也就是说,不但要读得快,还要有质量,必须充分把握材料的内容和考点。囫囵吞枣式的快读毫无意义,反而会使你在解答问题时思路不清。

此外,由于语文阅读题的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一般来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考,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快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刘泽(广东省惠州市2003年中考状元)――控制作文字数很重要

中考是选拔性考试,作文有字数的限制,才能较客观地反映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控制作文字数很重要。控制不好字数,作文字数不符合要求,不仅会被直接扣分,还会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大幅度地降低分数。字数过少或过多,作文的内容、中心、结构、语言等势必要受到影响,各项评分都可能会因此而降低,得高分的可能性也就微乎其微了。

要控制好作文的字数,在构思时必须把握住内容的要点,将这些要点加以分析比较,确定好行文详略,对次要的材料略写,对重要的材料详写。接着进一步具体考虑,根据字数要求,全文大体分几段来写,每一段大体安排写多少字等。

中考作文一般要求“不少于600字”,大多数同学往往会因字数太少而达不到要求,下面几个小技巧也许能使你的问题迎刃而解。

1.增加细节描写。这样的处理往往还会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2.增加抒情和议论。多些抒情和议论的句子,还会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得以充分体现。

3.增加所写事件的数量。当写一件事文字数量不够时,可以根据作文要求考虑写两三件事。如果是议论文的话,可以增加论据或从另一个角度深入论述论点。

4.增加对照的内容。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或相反的事物存在,将某些对照的事情添加进来,往往会使内容更充实、中心更突出。

5.多分自然段。

胡淑芳(山西省运城市2005年中考状元)――在作文中设计精彩片段

在写考场作文时,很多同学往往在开头和结尾上力求精彩,却不注重中间部分,这也是考试的一个误区。那么,被喻为“猪肚”的文章主体如何能写得精彩呢?

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方法;学习兴趣

一、引导学生有一定的英语知识积累

英语阅读是由一个个的单词、词组、句子、段落组成的,想要做好英语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有一定的英语词汇积累,有一定的语法知识积累,这是做好英语阅读的前提,也是基础,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完全没有英语基础的人怎么进行英语阅读。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进行基本知识的学习、积累,特别是初中时期,由于学生的学习科目较多,学习任务较重,同时英语科目需要掌握的词汇量也在加大,这在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多总结出一些基本的学习技巧,帮助学生快速地进行学习,比如,一些单词的记忆方法,定期地进行一些相似词汇、词组的对比,让学生及时地予以分辨等等,这些都会在无形之间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进而和谐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引导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

初中时期的学生由于其英语知识的积累程度还没有达到很高的层次,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生字词,这些既是对学生课外知识的一种考验,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另一种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工具书的运用,比如词典、语法书籍等。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没有相应的工具书,连本词典都没有,遇到不认识的词汇只能借同学的词典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阅读的有效进行。笔者就会每学期根据学生的数量去书店订词典,量多便宜,也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工具。另外,笔者也发现,很多学生往往比较懒散,遇到陌生的词汇不去查词典,而是直接问老师或者同学,我对他们进行了教育:只是单单问一下肯定没有自己去查一下有效果,在查字典的同时,你还可以发现这个单词的另外一些意思,还可以进一步学习到词汇的意义,而简单地问一下往往没有什么收获。我还鼓励学生将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记录下来,或者将汉语意思标注出来,方便在以后复习的过程中进行再次的学习,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不断地积累词汇量。另外,笔者有时候也鼓励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遇到生字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者根据词汇的构词方法先去猜,之后再查字典进行确认,这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个单词的印象,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阅读是一项比较枯燥的学习项目,学生往往被文章中大量的生字词打败,对阅读变得麻木,失去兴致,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往往就会很注重对于学生阅读学习兴趣的激发,比如某篇文章,笔者就会引导学生这样去学习:其实初中时期的文章,大多都是简单的故事、对话,以及一些简单的西方的风俗介绍。学习这些东西,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阅读能力,还可以让我们扩大见识,学习到在平常看不到的知识,同时,这些知识学习的多了,对于我们日常的会话、写作也都是有很大帮助的。比如,在阅读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一次改编,或者根据文章的内容自己发表一些评论等等,以此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时候,笔者还会拿出一些全英文的简单故事给学生传阅,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致,让他们增强自信:我也能看懂全英文的书籍啦!

四、不断地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小技巧

篇8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适应;反思;对策

我所在的厦门一中是福建省的首批重点中学,它是厦门市民心向往之的学校之一。不管中考如何改革、总分如何变化,学生得分率都要达到85%以上才能考入我校(含择校生)。应该说,招进来的学生都是各校的优秀生。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满怀着求知的激情和喜悦,欣然而来。高一刚开学的时候,充满信心的教师在高一教室的走廊上走过,看到的是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课堂上,学生此起彼伏地举手回答问题,一下课,老师的身边总会围着一群求知爱问的学生。

可一段时间过去后,不经意间,就会忽然发现那些曾经闪亮的明眸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渐渐暗淡,课堂上慢慢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现象,而课后围绕在身边问问题的却总是那几位固定的学生。两个月的时间,单元考、月考、期中考系列考试过后,教师眉头越皱越紧了:中考都考些什么,这届学生怎么这么差!

是什么把充满激情的学生打回原形?是什么让充满信心的教师疾首蹙额?是学生素质真的一届不如一届,还是我们的教育教学出了问题?教育者该如何反思?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真谛之一在于求真。什么是教育之真?个人以为教育之真,就是要勇于面对现实,了解学情,分析学情,有的放矢,采用适合学生的、能让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之法。根据新高一学生的年龄、心理和学习的实际状况,教师要积极做好衔接工作,让学生尽快地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具体说来,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理解与尊重是前提

世界是一个等待你慢慢成熟的果园。

许多教师认为,能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学习能力、独立性和综合素质都会比同龄人强,应能快速适应高中学习,所以较少考虑到学生还会有学习、心理等衔接的问题,也并不把它看作是个大问题。高一的学生,正处于16岁的花季,男生大部分已长成小伙子,女生也早已亭亭玉立。但其实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在家里还是个爱撒娇、发小脾气,需要长辈的呵护、鼓励、鞭策和督促的孩子。中考成绩略高几分,并不能说明他们的接受能力或理解能力比其他学生高出多少,而那略胜一筹的成绩,却使得他们像一支起航的小船,只顾勇往直前,忽视大海波诡云谲。对新环境的适应、新同学的竞争、新课程的学习只有信心没有担忧。

赫・斯宾塞这样理解教育:“教育是一项充满快乐而漫长的事业,需要一点耐心和同情心。”教育是无法速成的,作为高一的教师,我们应该首先认识到学生还是孩子,既然是孩子,而且在同龄人中有值得骄傲的成绩,就一定具有一种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一定能胜任高中的学习。因此,我们应该抱着这种信念在他们学习、生活和心理各方面想方设法来耐心地去帮助、鼓励他们,让他们顺利度过成长的另一个“断乳期”,进入独立行走的阶段。

理解学生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种教育的实践行为,要求我们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研究学生的身心现状,从而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同时,教师在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学会不断形成并建构真正的教育智慧和技艺。高中开学伊始,在初期的磨合中,师生之间了解有限,教师切忌操之过急,对学生急于定调,而要多给学生一点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的高中生活沐浴着阳光。在理解和尊重的阳光中,学生才能更快、更好地成人。

理解和尊重是教育的绝对前提。教育理解从根本上是一种人的理解,人性的理解,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的理解。没有对这个阶段学生的深入理解,所谓的教育教学规律、原则、技巧、技术毋庸置疑都呈“悬空”状态,所谓的教育智慧也只能是一种小聪明、小技巧。

二、保护兴趣与热情是根本

初高中衔接的最大成就,是小心翼翼地保护新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当一艘小舟乘风而来时,如果引导它顺风而上,它将对自己充满信心,鼓胀风帆去征服更长远的路程,如果刚出海就遇到满天的乌云,懵懵懂懂间被一个巨浪打得晕头转向,它将会怀疑满天的云彩和自己的能力。大部分高一教师刚从高三下来,常有意无意地把他们当高三学生来要求,高标准、严要求,甚至高起点,出手快,下手狠,相应的课堂容量、作业与考卷的量与难度不同一般。

如何去保护这些优秀的高一新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呢?

首先,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高中教学伊始,应多注意与初中的衔接、与生活的联系,让学习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由实践到理论。让学生听得懂,每天都有收获,由此感受到用心读书的快乐与愉悦,努力学习,学有所得,每天有新的收获,哪怕是点点滴滴,也会对他们一生的精神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多用微笑感染学生、带动学生的热情。践行新课改的理念,多一些互动交流,平等沟通,多一点掌声与鼓励,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要有勇气站起来,让站起来的人都有尊严地坐下。

最重要的是,要注重教学实践的整体性研究和局部性研究。总体上各科初高中教材跨度大,教师要尽快摸清学生各学科的学习基础,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和落实教学要求。在课堂上不以大容量、高难度吓人,慎讲“透”和“全”。刚从高三下到高一的教师,常不经意间要讲透、讲全题目,有一种总复习的架势,恨不得把知识点的重点、难点一股脑地全告诉学生,把多种出题法、多种解法都让学生一一明白,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一口吃不成胖子。这样的课堂充其量只是教师才华的展示,而缺乏对学生主体的关注。在高一学习伊始这个特定的阶段,“透”与“全”有可能导致“杂”与“乱”,不仅有可能成为干扰学习和记忆的因素,甚至还会抑制学习的热情,在不经意中,扼杀学习意愿和兴趣,让学生丧失学好的信心,造成学习的不可持续。

因此,对大部分步入高一的学生来说,老师讲“透”、讲“全”有时是一种灾难,因为它违背了教学规律。讲“透”更多时候是教师的一种主观行为和主观判断,不代表学生理解得透彻,有时候讲得越透,学生越听越乱越糊涂,大而无当,无从下手。归根到底,学生能否理解、掌握和运用,不在于讲透,而在于学透,离开大部分学生主体自觉的学习行为,讲“透”、讲“全”没有很大的意义。

最后,由于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是有区别的,分层教学以及和它所匹配的分层作业,也日益为广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接受。承认学生存在区别,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练习、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循序渐进。在新知识的导入上,要注重由已知引入未知,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从而缓解教学坡度,分解知识难度。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虽然会加重教师个别辅导的工作量,但新高一的教师正处于与学生了解、熟悉、磨合、适应的阶段,更要注重加强个别辅导,多一些时间与学生共处、交流。在课堂外,教师要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信心来询问,要让来询问的学生都能有收获而归。唯有如此,才能鼓励学生有问题常来问,疑问得到及时解答,学习障碍得以逐一扫清,更重要的是,这样还能尽快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认同感。

由于中考是各地市自己命题的,有些知识点本应在初中完成,但由于中考不考就被忽视了。而高中教师又认为这些内容学生已懂就不再讲授,因而造成知识的断层。四年前,我校组织初高中教师自编一套初高中衔接教材,每年都根据需要重新修订,让录取到我校的学生录取后便能拿到,利用暑假时间自学,多少弥补了学生在初高中衔接上存在的知识上的不足。

马克斯・范梅南曾说:“教育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有‘获得’的惊喜和‘成功’的惊喜,心灵和精神的‘精神’,这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努力的方向所在。”(《儿童的秘密》)好的教学要能在知识、审美、道德三个方面给学生以“惊喜”。高中教学要能提供或指导学生“发现”新的知识、新的解释、新的思维和新的境界,使学生能够超越他的具体存在和现有局限。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关注初高中衔接尤其重要,而小心翼翼地保护新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又是关键之关键。教育者多思考有准备,能让学生继续保持孩子式的兴趣与热情,那他们每一天的学习都将是有趣的、有收获的,他们的精神生活将会是饱满而愉悦的。

三、重建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是长远之计

教书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彭钢老师在讲授《教学现象与教学事件》说:“教学目标不是着眼于学科知识的形成,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学科素养,要指向学生、指向整体、指向长远。要着眼于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形成。”高中教学的内容不同于初中教学,教学的容量和外延较大,知识具有多元化和广泛性,要求学生具备学科素养与学科品质。唯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受用终身。初高中衔接的重点之一,便是重建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

由于高一的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初中校,各校要求、各自习惯不同,已有的习惯是否是好的习惯,能否适应高中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仍需要实践检验。如果在高中一开学,各个学科能明确提出学科要求,并讲清培养这种习惯的好处,花时间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定能助学生学习一臂之力。从我任教的语文科来看,语文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一个人的语言自发行为变成自觉行为,也便是养成学好语文的好习惯。

2011年6月22日,《厦门商报》专题报道了当年福建省唯一一个满分作文获得者――我的学生白杏珏(2008年厦门一中的中考状元)。报道这样写着:“3年前的中考结束,在介绍自己学习方法时,接受记者采访的白杏珏已表达出对语文课的偏爱。‘学习语文,阅读很重要,平时应多看书多积累。’当时她是这样给学弟学妹们介绍经验的。3年后,杏珏仍觉得自己并无什么绝招,‘阅读很重要。此外,读后的思考也很重要。’”自觉阅读,自觉对喜欢的文字做笔记,并在每条摘抄后留下自己的看法,这从语文角度上来看,是一种学科思考,更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对课外大量阅读材料的语言感知和领悟,包括诵读、感受、体味、揣摩、摹习,通过对大量典范、精粹而又鲜活的语言文字的丰富积累和吸收内化,必将使一个人的语文文化素质和语文应用技能得到历练。让阅读变成一个“悦读”的过程,一个学生能受益终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

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对于学习习惯,很多专家提到“专注、积累、运用”,这些应该是各学科学习习惯的共性。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福州一中题词:“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化为践履,左右逢源。”这里的“本然”是否可以理解为各学科的特点与本质。那加强探究各学科个性的学科特点与学习习惯,并有意去强调、落实,由此培养起学生各学科的学习习惯,将有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和学科品质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科之门,缩短初高中衔接的时间。

四、培养受用终生的良好心态

成功是成功之母,失败也是成功之母。能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大部分是各校优秀生,从小被老师赞扬,被同学羡慕,被家长引以为豪,他们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成功是成功之母”。可一入校门,却发现高手云集,各有绝招,自己的考试成绩不再领先了,不再倍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了。很多学生无法接受这个现状,情绪失落,怀疑自己,有的甚至一蹶不振。过去我们常忽略这方面的辅导,总是等问题出现了才来应对。作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我们要能尽早意识到这一点,在新生训练、开学班会上给学生打预防针,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任何一场竞争,胜出者都是少数。我们既要鼓励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去攀登高峰,又要告诉他们成功和失败都是成长所需要的,酸甜苦辣都有营养。对高一新生,特别要强调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失败也是必需的,它将激起新的斗志。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可见可怕的不是失败本身,而是不会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学生过去的成功也是一连串的奋斗换来的,而如今在众多强大的对手面前暂时落后了,要让他们明白这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失败是在提醒我们强中更有强中手,也将激起我们的斗志,时刻鞭策我们不能懈怠,要有屡败屡战的决心与意志,摒弃消极思想,全力以赴,不消磨等待,在吸取教训中改善求进,用毅力克服阻碍,做自己的对手,战胜自己。

第二,摆正心态,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其实,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别,特别是刚迈进同一所中学的学生,但这种很小的差别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别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积极的心态包括诚恳、正直、乐观、勇敢、奋发、友善、自信、自勉等。有的学生是高分轻松入校的,有的是发挥好刚踩线进来的,有的是定向生侥幸进来的,有的是择校缴费进来的。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新的起跑线上,学生摆正心态了没有,重新规划了自己的目标并长久地付出努力了没有。

学生的成功不是指拥有权力、财富等,而是指每一天都做了什么。如果能每天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中去逐渐接近目标,那成功便是每天进步一点点,这样,学生每一天都走在通往成功的大道上。

每天进步一点点,难吗?不难!那坚持,就是胜利!理想的大学殿堂就在不远处等待着。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俯下身躯,贴近学生,了解他们每个阶段的需要,并精心做好各种准备迎接他们,在他们学习生涯的初高中衔接的这个关键阶段多思考,在成长的紧要处扶他们一把,推他们一下,让他们较快较顺利地渡过难关。

教师要用心去理解教育的内涵,用爱来创造教育的美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