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当前医药行业发展形势范文

当前医药行业发展形势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12

当前医药行业发展形势

篇1

未来医药商业公司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可以通过我们对医药商业公司的类别进行分类解析。目前按照医药商业公司的终端销售特点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配送型医药商业;二是终端销售推广型医药商业;三是配送加终端推广型医药商业。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配送型医药商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配送型医药商业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医院渠道配送为主的医药商业公司,它是医院药品招标中标药品的指定配送商业,销售渠道以医院配送为主。目前它主要区域市场中的主流商业公司,例如,浙江英特药业、西安双鹤医药公司等。第二是以零售药店及第三终端渠道配送为主的医药商业公司,它是依托其完善的药品配送、物流、仓储等物流体系和区域广覆盖的配送能力占领着区域市场药品的零售市场。它的生存和发展更加市场化。例如:全国各地的九州通医药商业。第三是医院和零售市场、第三终端市场兼有的配送型医药商业,目前这类型的医药商业公司均是区域市场强势的主流医药商业公司,例如北京医药股份、广州医药股份、重庆医药股份、华东医药股份等,以重庆医药股份为例,其下属多家专业化分类的医药商业公司,有以零售、批发、第三终端市场配送为主的重庆和平物流公司,有以药品医院配送销售为主的药品科、医贸中心等分公司,有专业进行OTC市场销售的和平连锁保健品分公司。

其次,从未来配送型医药商业公司的发展趋势来看,整体规模化发展和精细化终端细分的配送体系的建立是这类医药商业公司的发展趋势,其核心还是牢牢抓住终端市场的配送权,对于医院市场中标药品的配送权的获取是其进入该市场的门槛,而手段就是其规模化的市场效应,只有规模的扩大,才能吸引更多的上游商业,以品种、品规齐全,价格合理为优势前提,建立和完善优良服务配送体系为基础,不断强化医药商业公司自身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市场覆盖配送能力,提升企业整体销售规模和逐步强化企业区域市场的垄断地位,增强企业盈利水平。因此,未来配送型医药商业公司是目前区域市场中已经初步形成配送强势地位的医药商业的发展趋势,发展关键点是进一步扩大企业配送规模,逐步巩固区域市场强势配送服务能力直至垄断地位,紧紧吸引上游供应厂商的品种、价格等支持和其他营销活动的扶持,并充分利用企业资金实力和规模效应,不断兼并和并购配送盲点地区强势的中小型医药商业公司,形成上游资源和市场资源的共享,增加医药商业公司整体市场规模效应,这是区域市场大型医药商业的发展趋势。

篇2

关键词: 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专业方向;课程设置

H319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也经历了大发展,包括我校在内的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等也纷纷开设了英语专业。据笔者统计,目前全国23所本科中医药院校当中有11所开设有英语专业,占到了总数的近一半。而到截至2014年12月,全国范围内开设英语专业的本科院校多大1000多所,在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接近60万人。[1] 与此同时,根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0 -2014)显示,英语专业连续五年被列入本科专业就业红牌榜单。[2] 我们看到一方面是英语专业在各层级高校的泛滥开设,另一方面则是英语专业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

近年来,各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注也愈发明显。国家鼓励教育机构、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密切地合作,以确保学生成为具备出色工作能力的毕业生,并能发展一个终生职业。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在新形势下,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的办学究竟要何去何从?其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机制应如何相机调整?值得研究。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办学面临的新形势及办学现状

1.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办学面临的新形势

近两三年来,与英语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相关的有关政策及规范性、指导性文件纷纷出台,与此同时,相关的整体社会形势及经济走向也呈现出几个重大变化:第一、教育部于2015年正式C布了《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英语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基本要求,对各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调整完善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第二、国家软实力有了巨大的飞跃,中国文

化和中医药事业强势兴起,两者都成为国家经济和文化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同时也进一步规范了教育职业的准入制度。统一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对所有有志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各专业毕业生开放。教育培训业已成为新一轮投资热点,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的进入。所有这些变化无疑都给包括中医药院校在内的各高校英语专业的办学和学生就业带来了诸多挑战,当然,也带来了机遇。

2.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办学的现状: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的解读

如前述,目前全国23所本科中医药院校当中有11所开设有英语专业,占到了总数的近一半。其中极个别的英语专业为传统型英语专业,其课程设置与一般性综合院校举办的英语专业区别不大。但绝大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英语专业与其他一般性院校举办的英语专业相比还是有其一定的特色,即或多或少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医药类基础性课程和医药专业英语类课程,同时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商务类课程。湖北中医药大学走得更远,该校今年甚至新上了商务英语专业。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大多类似,即“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又能掌握一定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和商务技能的复合型高级专业应用型人才。”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我校英语专业创办于2004年,至今已有12年历史。设立之初,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并不十分明确。经过数年的发展才逐步确定我校英语专业(国际医药贸易方向)是英语、中医药、国际贸易交叉学科专业,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目的,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宽的医药贸易知识和其他科学文化知识,从事中医药对外贸易、中医临床医疗对外交流、中医药英语翻译、中医药英语研究、中医药英语教学、中医药英语传媒的合格毕业生。[5] 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模块: 1)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模块。2)中医药知识模块。学生学习必要的中医药知识,用以优化知识结构,与其他类型院校的相同专业形成差异性优势。3)国际贸易、商务知识模块。[3] 应该说这样的判断是符合当时的办学实际的。事实上其他开设有英语专业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基本走的是这个路子。

而又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我校英语专业从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反馈意见中陆续搜集了大量信息,将原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不小,又颇有些难度的中医药类课程大幅削减至仅仅两门,同时增加了两门商务类课程,然而商务类型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这样调整之后,国际医药贸易方向的专业方向特色其实被大大削弱了,变得有些模糊;与其他类型高校英语专业的同质化倾向加大,而与真正意义上的商务英语专业又还相去甚远。在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大环境中,中医药文化及产业并不像今天这样势头强劲,因此这样的调整也是经过左右权衡的。但是现在,随着传统中国文化和中医药的价值被不断发掘和认可,我们办学所依据的情况与当年有了很大的不同。应该对我校英语专业现行的课程设置进行新的思索。而近些年来,尤其是近一两年来,我专业毕业生并没有像以往一样绝大多数选择去沿海地区从事外贸、商务类型的工作,而是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小学校、各大小培训机构,甚至幼儿园从事英语教育、培训等相关工作。而整个课程体系中与教育相关的课程,仅“教学法”一门而已。这种情况也说明,我们目前的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有可能已经或多或少与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需要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脱节。

三、新形势下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在新形势下,各高等中医药类院校的英语专业应依托本校优势专业资源,针对各校英语专业生源特征,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英语应用型人才。以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为例,从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方面来说,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1.深入讨论和研究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性文件,把握改革方向。

吃透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及《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办学实际,厘清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和改革的思路。关键要从上述规范性文件中找准英语专业办学的指导性原则,在政策允许的框架内灵活地进行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调整,避免盲目和随意。

2.以社会需求为切入点。

暂且按目前毕业生就业两大方向,即国际贸易方向及教育培训方向,向相关用人单位发出调查问卷,邀请重点用人单位参加座谈会,分别了解其对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具体要求。观察我们当前教学安排、课程设置等方面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差异,为我专业方向及课程设置的调整和完善提供现实依据。尤其可与中医药制造和出口业务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深度的合作,探讨进行高等中医药院校实用型英语人才“订单式”培养的可行性,摸准用人单位的脉搏,了解其人才需求,对症下药。

3.资源整合。

打破目前我校英语专业办学中存在的资源间的条块分割现状,将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医学英语三大块的教学、教师资源进行统筹安排。面对可能的课程设置的调整、升级,鼓励全体教师树立大局观,并具备自身职业生涯长远规划的眼光和动力。同时,与相关院系、相关专业进行跨院系跨专业深度合作,实现校内资源的有力整合。如与管理和信息工程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更多的互动,深入探讨双方课程体系中师资互补和课程共享的空间和角度。与国际教育学院探讨合作的可能,如英语专业学生在我校海外“中医孔子学院”中可能担当的角色。将来专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甚至还可考虑依托我校“中医药文化建设基地”以及医古文、现代汉语等专业教研室的师资和资源,设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方向。目前,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英语专业方向之一就是“中医药国际传播”,也是所有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唯一开设有此专业方向的。我们并不一定要走他人一样的路子,但我们的视野不妨再开阔些。无论如何,资源整合是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Y语

现行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办学的到了“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向内看,英语专业的方向及定位、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人才质量评价体系都或多或少都还不完全适应当前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向外看,与其他类型的高校所举办的英语专业相比,高等中医药院校举办的英语专业优势尚不明显,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还不足。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难度不小。但为专业发展和学生前途计,我们必须正视问题,并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决心。根据十报告和近期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目前直接需要外语教育支撑的国家战略任务主要有包括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提高国际话语权,传播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提高货物进出日贸易竞争优势等十大任务。再加上培养英语教师这一大任务,就构成了目前直接需要外语教育支撑的国家顶层需求的框架。[4] 从时局和趋势来看,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的办学和人才培养还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仲伟合.《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J].外语界,2015(3):2-8

[2]邓炼.对高等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探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6)

[3]毛英.以中医药学科为依托的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J].海外英语.2015(2):24-25

篇3

【关键词】就业形势 就业现状 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整体概念,它指的是在我国教育视野下所有接受高等教育学生的就业,这其中涵盖了高等学校的各个学科和专业的学生。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属于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范畴。了解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是探索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前提。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根据我国教育部近年的人数统计,从2008年起,我国每年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以每年接近10%的增幅逐年增加。从2008年的559万人到2011年的660万人,虽然实现了我国的“大众化教育”,但人数的增加,就业岗位的限制,使众多的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困境。同时,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参差不齐,很多高校为招揽生源,盲目开设相关专业,而社会的发展和各行业领域对人才需求的差异,导致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与其他各专业之间的供求不平衡。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就业与“被就业”的双向选择。大学生有权利自由选择就业单位,而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也有诸多门槛。社会的发展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越来越高,但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往往把大学毕业生的毕业学校作为第一道门槛,以学校的名气来决定人才的能力素质高低。不难发现,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信息中指定只招聘毕业于“211”“985”等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把其余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拒之门外。同时,性别歧视也给众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极大的压力。特别是女性毕业生,在面对众多大型企业的招聘性别限制时,倍感就业压力巨大。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出现了错误的认识。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将就业地点选在了东部地区以及一些沿海发达城市,造成发达城市就业形势严峻而中西部地区人才缺乏的局面。同时,当前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时越来越理性,面对就业前景,大部分毕业生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就业期望与现实就业间矛盾有所缓和,毕业生起薪普遍较低。但仍有一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持消极态度,对就业的定义认识不足,很少有毕业生能正确区分就业与创业之间的关系,自主创业意愿较低,将就业等同“稳定+高工资”,缺少冒险意识,从而导致了就业形势的加剧。

二、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建设的需求,综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给众多高等院校培养人才方面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中医药院校大学毕业生虽然在专业上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但这也只是针对中医药行业而言,当中医药行业就业机会逐渐饱和时,其给中医药院校大学毕业生带来的就业压力就更为严峻了。

(一)“综合型人才”的大环境就业使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陷入困局

当前,社会就业越来越强调“综合能力”,这给中医药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带来极大的压力。中医药院校的大学毕业生专业性相对较强,其就业机会主要来自于各大中医药企事业单位。但随着该行业就业机会的不断饱和,对于部分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就业机会的寻找将会越来越难。然而,几年的艰苦学习,专业知识的积累,要使中医药院校的大学毕业生轻易放弃所学医药知识从事其他工作,相对较难,且思想包袱较大。当专业与所从事的行业不相关时,中医药院校的大学毕业生感悟更多的是心有不甘。同时,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其他综合能力如社交、管理、组织协调等的培养,导致其在寻求其他就业机会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相对“死板”,与“视野狭小”并存

中医药院校的专业特殊性决定了其毕业生就业行业的相对固定性。在寻找就业机会时,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观念相对“死板”,认为从事医务行业工资待遇较好,稳定且风险小,铁饭碗思想严重。大部分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毕业时一门心思往医药行业单位钻,而忽视其他更多好的就业机会,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医药行业求职的竞争力。就业视野的狭小,导致很多大学生实习时选择去医院,临床等,对其他行业甚至与其专业相关的行业考虑较少,如医药销售行业、医疗保健行业等。

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属于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范畴。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整体形势也直接影响到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高校毕业生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医药院校面临的问题。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取向多样化,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意识强, 能够立志报国、服务社会,追求高层次的工作、学习、生活目标。但中医药院校专业的特殊性使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又具有不同的一面:专业技术性强、就业渠道窄、思想观念传统。同时,社会对医学的认同主流偏向西医,中医学并未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接受。这些因素导致了中医药毕业生的思想压力增大,在择业时不能正确、乐观地面对现实。综上所述,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篇4

山西省运城市的中医药资源(特别是药材、医疗服务和组织体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2004年以来,国家科技部所属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对山西省运城市的中医药工作进行了持续跟踪调研。2008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课题组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专家对运城市进行了集中调研。通过调研和实地考察,结合运城市卫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需要和国家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笔者提出了将运城市设立为国家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设想,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1 落实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必要建设相应的主体功能区

最近几年,中医药事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成为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战略选择。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未来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战略相适应,“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被列入2008年国务院的主要工作,其具体措施已在国务院文件《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中向社会发布,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措施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考虑到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紧迫性、复杂性和系统性,国务院于2007年成立了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研究和协调中医药工作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鉴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广东、河南、吉林等省也分别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大省的目标。结合在运城地区和其他省份城市所进行的各类调研,专家组认识到:①要全面、切实地推动中医药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仅需要国家有关部委之间的部际联动,同时也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各类行政管理机构之间积极的纵向与横向的协调和配合,才能够真正有利于挖掘、释放中医药的原始创新潜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性作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软

实力。②要解决当前我国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应该从政策、体制、人才、临床、教育、科研、产业、标准、涉外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因素的个别性分析和设计思路转变到综合配套改革、协调发展的整体性分析和总体方案设计方向上来,并且只有坚持从实际状况和工作实践出发,才能真正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才能探索出重点突出、措施得力、群众受益的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经验,使“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

当前,围绕建设国家主体功能区的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在积极推动我国区域综合协调发展试验区的工作;与此同时,结合我国卫生事业综合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卫生部正在逐步开展新一轮的医疗改革。为了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宣部、文化部领导下的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以上部委正在进行的工作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中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有鉴于此,结合当前我国中医药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任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专家组认为,在基本不改变现有政府主管部门职能分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建设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即“国家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形式,在密切结合实际、坚持实践先行的原则统领下,创造性地解决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探索可行路径。目前,运城市设立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基础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建议国家首先在山西省运城市开展建设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的试验,并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向全国推广。

2 运城市具备设立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条件

2.1 运城市正在开展建设中部崛起示范试点城市工作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全市人口约500万,城镇人口占31%,属于传统的农业地区。由于运城市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社会文化具有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特征,目前该市正在按照要求启动综合协调发展试验工作。该市利用当地历史悠久、质量道地的中药材种植和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兽药加工制造业,可以极大地丰富和充实高效生态农业,以技术优势推动普及应用、带动经济优势,使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身利益和自觉要求;而认真贯彻“以舒为先、以疏为重、疏堵并举”的方针,广泛调动各类积极因素,使遍布运城城乡的以特色专科为主的中医药服务资源在运城医疗体系中更加普遍,在疾病治疗和预防方面发挥着有效作用,对于提高运城人民的身体健康乃至文化素质、建设和谐社会都极具现实意义。从更广的视野看,运城市中医药资源优势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充分利用和发挥,对于培育运城市地方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3个产业结构的演进优化,进而实现地区经济总体的可持续性跨越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一试验将使运城在中部崛起方面的示范意义内涵更加丰富,实现自主创新条件下具有典型意义的“运城模式”,带动和促进我国中西部的综合发展,甚至可能开创出新的时代条件下中西部地区反哺东部地区医药卫生事业的新局面。

2.2 运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创造出许多先进和典型经验

运城市辖临猗、万荣、稷山、新绛、闻喜、垣曲、绛县、夏县、平陆、芮城10县,永济、河津两市和盐湖区,共计13个县(市、区),下辖77个镇、56个乡、13个街道办事处、3338个村委会、7873个自然村,较之中西部其他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而言,运城市公立和私立卫生机构众多是一个明显特点,这对保障当地人民身体健康起到了较好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在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中,稷山县太阳村成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一面旗帜,总结出了抓卫生促保健、以保健促生产的先进经验,创立了全国开展农村卫生工作的新模式,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太阳村签发了奖状。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口腔卫生规划管理研究会”在运城召开现场会,推广该市口腔专家牛东平创立的“教学-临床-社区”三位一体口腔疾病防治工作新模式。1997年,山西省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现场会在运城召开。目前,一个集医疗、预防、保健、科技为一体的,国有、集体、个人、公办、私营多种形式并存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已形成规模,广覆城乡,“农民健康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率先为300多万农村居民进行了健康体检并建立了健康档案,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7%,卫生主管部门正在积极探索推进卫生事业综合改革和发展的新措施。

2.3 运城市中医药工作创新性强,独具特色

20世纪70年代,运城市卫生工作者大力开展“四自”(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和推行新医疗法,以头针专家焦顺发、痔瘘专家任全保、骨髓炎专家杨文水等为代表的优秀医学专家脱颖而出。1987年,卫生部在运城召开“全国中医专科医院工作会议”,推广运城小型专科医院建设的经验,运城市曾一度在全省率先落实了“县县有中医院,乡乡有中医科,村村有中医人”。2004年,该市成为山西省农村中医药工作试点市。2008年初,运城市人民政府率先在全国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争取尽快发挥中医药服务在整个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造福运城500万人民。目前,该市根据国家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的文件精神,通过考核颁发“地方粮票”,为民间中医及中医一技之长人员行医提供了准入资格。特别是在运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该市正在积极准备申报国家卫生部系统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试点市”,力求按照中医药的自身发展规律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在服务全市人民群众的基础上,为我国中医药立法探索经验。

2.4 运城市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天然条件

运城市人文荟萃,儒、释、道文化各擅其胜,全市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旅游景点达1600余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根祖文化旅游已经产生广泛影响,运城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10项)已经颁布。运城人自古以来就崇教重学,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人才支撑。由于中医药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运城市的文化基础为中医药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环境。特别是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代,积极借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的成功经验,能够使运城市的生态农业、旅游业、加工制造业、中医药服务业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链,既可以有选择性地承接产业扩散,更能够通过农业和中医药产业的创意结合,在提升终端服务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附加价值,为未来创新型载体空间的开发探索宏观重大产业政策的经验。

3 运城市建设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基本做法

3.1 将大卫生、大文化、大产业的中医药发展战略编入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大卫生”理念要求把卫生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既要看到“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也要看到卫生事业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使卫生事业既成为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大文化”理念要求既看到医疗技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作用,更要看到“人文化成”在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中的基础性作用。“大产业”理念要求既看到经济增长的手段性,更要看到经济发展的目的性,以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衡量、约束和引领经济发展。同时,不仅要看到不同产业内部的运行和绩效,更要看到经济总体的运行和绩效,关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为了有效解决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社会群体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与社会性卫生事业滞后的突出矛盾,不能只靠医疗“小处方”,还要靠社会“大处方”,通过统筹兼顾,提高国家综合治理能力。

运城市中医药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可以被认为是运城市中长期总体发展战略中的一个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它首先是服务于地区的总体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它又可以被单独视为一个总体性发展战略(发展规划)。通过大卫生、大文化与大产业的互动发展,构建以中医药为主体的联结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相关行业包括中药材采集和种植、中药加工制造、中药材与药品流通、中医药保健与医疗服务、中医药人才教育与培养、中医药文化宣传(平面与多媒体)与推广(旅游)等。从运城市中医药事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出发,根据实现总体战略目标的需要,在有关各个行业制定具体的业务战略目标,并进一步从组织结构、制度建设、功能机制组合和协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综合配套的改革和创新(也就是职能战略部分的制定和实施),就构成了运城市中医药大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划。

运城市中医药大产业发展规划,必须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既包括突出中医药的普遍特色和优势,更强调突出运城地方性的特色和优势),充分考虑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把整体配套、协调发展作为目标,以安全的业务运作和成功的品牌建树为标志,使中医药大产业成为运城振兴地区优势传统产业、发展和创新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建设一方和谐社会的支柱性产业。力争产生大区域(如中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成功示范效应。

从第一产业而言,要从种植业的经济效益(现实和潜在)比较入手,结合技术因素方面考虑,发挥比较优势。首先鼓励当地传统优势药材的采集与种植,其次鼓励当地中医医疗服务具备优势的领域(养生和治疗疾病种类)所需药材的采集和种植。提高政府和商业机构在药材采集和种植方面的自身业务能力和对种植农户的扶持能力,全力实行对“品种、产地、机构(生产组织)”的品牌(名牌)优惠政策,从源头保证药材质量;同时,编修地方中药志的工作应尽快纳入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以利早日创建本地道地药材知名品牌,改变当地道地药材被邻近省份“贴牌”流转全国、本地医疗机构反要使用“出口转内销”中药材的利益流失局面,提高种植农户和合作机构的赢利能力。

在第二产业中,以优势产品为基本点而非以所有制属性为基本点,发掘、壮大中药加工制造业中的优势厂家;按照符合当前国家药品管理规则的品种、运城当地普遍应用的历史传统品种和运城当地疗效显著可靠并已被患者广泛认可的典型品种(主体应是制度许可的,如专科医院内的某些制剂)的顺序和结构加以规划和支持。除人体用药外,对已在全国渔业养殖业认可的运城市鱼药制造和服务应予以政策支持,鼓励相关企业进行持续自主创新,尽快向禽类、畜类中药制造和服务业扩展,使之成为运城市加工制造业的特色和亮点,成为现有以高耗材(资源消耗)、高耗能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开展结构优化的生力军。

在第三产业中,中药材与药品流通领域关键的工作首先是要加强政府监管和扶持,确保药材、药品安全。中医养生和疾病治疗服务要继续坚持运城市已经先行一步的改革方向,本着“以舒为先、以疏为重、疏堵并举”的精神,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中医药入手寻找解决公共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和发展地区特色产业结合的路径,其中重要的是要把运城中医药事业的特色从以“最后一站”著称的运城中医专科医院为主转向以培育从“最先一站”(中医药文化普及和养生保健)到“最后一站”的全过程优势(“人生健康路上站站都有中医药”)为目标,设法解决和持续改进中医药服务进“保险门”(公费医疗、大病统筹、新农村合作医疗甚至商业健康保险的报销)的问题,使运城的中医药具有足够的肥沃土壤滋润、成长、壮大;此外,在服务对象方面,可考虑以收入水平的两头人群(贫穷人口和富裕人口)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前者可以在政府基本卫生医疗服务中安排,作为“事业”来进行,而后者应在商业化服务领域开拓、解决,作为“产业”、“商业”来开展;在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域,一方面是中医药人才教育和培养(从事业开始动作,走向事业和产业并重),从培训、进修逐步向正规教育发展,以适应教育管理体制现状的要求,促进运城市文化教育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此外,在中药材采集与种植业、传统中药加工制造业、中医药养生与疾病治疗服务业等各行业发掘和培养一定数量的、有相当质量的、具备典型或特色意义的人物、机构、小地域(小群落)的前提下,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在这个产业内既可以充分发掘、增殖运城地区中医药历史、传统的文化价值,还可以通过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建设知识社会。

3.2 以基础设施和内容服务有机结合率先建设全民健康高速公路

运城市中医药发展规划,应该首先立足于本地区历史传承和现实具备的资源和要素优势,立足于服务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中长期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寻求完善、创新和扩张。完善以确保现有优势得以正常发挥,创新以寻求新生优势的培育与成长,扩张则是以质量为保障的优势外延。

运城市人民政府在“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中首先明确了指导思想,即以保障全市人民健康为宗旨,以开辟“河东特色”的中医药发展道路为旨归,通过建立长效财政投入机制和扶持中医药政策,完善管理体系,健全服务网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大力促进医疗服务与养生服务协调发展,深入基层,面向农村,服务百姓,充分发挥运城市中医药资源、人才、文化、科技和市场优势。在上述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铺设信息高速公路,服务网络要体现快捷和面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升群众主动利用服务资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中医药养殖业,保障食品安全,使群众的基础饮食结构达到绿色有机标准,从根本上杜绝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4 建设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未来长时期坚持实行的改革和发展方针,建立与发挥中医药的主体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更与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发展道路相联系。我们认为,其现实和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通过中医药工作的综合改革和发展,能够从产业层面为发展我国最具优势的主导产业全面铺垫社会基础,通过农业、养殖业、流通、中医药深加工、中医药医疗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优势产业的拉动,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培育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其区域龙头地位,更快地促进中部崛起。

其次,通过中医药的普及应用和发展,特别是通过全民健康高速公路建设,使中医药的健康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在模式创新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动下,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层面开拓新路,在产业发展和全面医疗保障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上的社会福利,突破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点,推进我国卫生事业的综合改革和发展,对我国医疗改革和中医药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第三,通过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够使我国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发展出能够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意志的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根本改变文化贸易的逆差现状,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创造我国保护传统知识产权的典范。通过以上3个层面的综合协调发展,能够让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建立在自身需要的基础上,寻找到自己的主体产业,从整体上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加快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5 建议

篇5

【关键词】医药;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概述

(一)全球价值链概述

所谓价值链,是一系列创造价值过程的总和,即上下游的供销关联企业与企业之间构成的行业间的价值链接,他们彼此之间进行的种种经营活动形成了一种价值供应。而企业内部的各个业务活动单元之间也构成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也是创造企业价值的过程,主要包括:采购、销售、配送以及辅助的不同却相互关联的经济服务活动。一个企业只要在众多的“价值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创造自身的价值,并能够长期的保持,就是其在该特定环节的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医药行业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国际同行的关注,面临大量国外医药企业涌入的挑战,这给本来竞争就十分激烈地国内医药流通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一时间的短兵相接让国内的企业措手不及。近年,随着国内医改政策的实行,作为连接医药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重要纽带,医药商业企业备受业内瞩目。作为药品供应的保障,虽已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国际经济形势下依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二、我国医药商业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分散,难以应对国际市场

目前,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特点就是“商户多、规模小、分散、行业乱”。这也就是说我国的医药商业企业还未出现垄断的情况,行业经营比较分散、不规范,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意味着任何一家企业都有机会成为行业的领头者。我国的医药商业企业与欧美国家相比达数倍之多,而我国巨大的数量背后隐藏的是行业市场占有率低、行业不集中,没有形成规模化效益,导致企业的经营成本高、经济效益却很低。因此,面临国外商家大量涌入,给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带来巨大挑战。这种分散性的市场结构,对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发展及其不利。

(二)受政府政策影响严重,信息化质量差

自从1988年《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推出,我国的医药行业一直在不断地进行完善,直至近几年,我国的医药行业进行新一轮的GSP改革后,医药商业企业的行业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但是有些地方还是存在管理水平低、相关人员素质低、管理不规范、利润低的问题。医药商业企业还面临着各大医院新的招标政策的压力,行业的经营遇到困难,不再像以往,只要通过人情关系就能实现向各大医院销售药品器械,这也给经营管理不规范的小型商贸企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同时我国的医药商业企业的信息化质量差、信息化水平较低,缺乏信息的获取和传播能力,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三)缺乏核心竞争力,大同小异

医药商业企业长期以来的经营模式惯性导致其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看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实则缺乏明显的行业特色,只是产品的传送带,单纯的采购和销售,其并不能在营销或者售后服务等相关环节形成自己独有的特点。我国的医药商业企业急需转型,转变营销观念,突破固有的模式,加大宣传,发掘自身企业及产品的特色。

三、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进行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

在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及我国新医改的推行,医药商企面临着新一轮优化升级,国内的药品商业企业必须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经济,控制供应渠道,加强专业领域的销售,在区域市场范围内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带领全行业的发展,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企业应该明确,在全球价值链环境下,所面临的对手是全球医药行业处在各个环节的厂商,而并非国内企业,必须把战略目标定位于全球价值链下的发展,明确发展策略,提升全球竞争力和话语权,充分发挥在某一专业领域的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赢得更多合作机会。

(二)医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监管和政策指引

宏观的经济环境和我国政府政策的引导,使得医药商业企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医药商企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长远可持续的发展,与政府的监管和政策引导是密不可分的,医药商企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在政府规范化的管理下有序的进行。只有全国各个医药企业都严格按照政府的监管,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整个行业才能实现规范化的健康发展,在全球价值链下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医药商企必须充分研究市场和行业的变化趋势及政府的政策发展方向,做到未雨绸缪,知己知彼,打好医药事业的有准备之战。更好的为我国的医药事业贡献力量,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三)完善信息化建设,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国内传统的医药行业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的环境下,必须勇于接受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加强自身电子商务信息化的建设,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更多、更有效的商业信息,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也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网络进行商品交易,减少传统模式下的营销成本,实现传统市场和电子商务的完美结合,实现医药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再者,“顾客才是上帝”,当前医药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可供人们选择的医药商品琳琅满目,要想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企业就必须设法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例如:时间、精力和金钱等方面的损耗,培养消费者的依赖度和满意度,为客户提供超预期的优质增值服务。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医药商业企业在全球经济形势下已经进入激烈的竞争环境,要想寻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顺应潮流,探求自身潜力,发挥竞争力。同时,伴随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及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我国医药业的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只要积极探寻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掌握地域优势,一定会在医药商业企业未来的发展中把握先机、取得主动权,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价值优势。

作者:范文江 单位:江苏康缘医药商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英锐.医改新政下合资制药企业H&P公司的渠道管理影响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5.

篇6

关键词:制药企业;战略联盟;竞争合作

战略联盟最早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提出的,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织的力量以达到战略目标的一种合作。其目标有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合作途径是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联盟各方仍旧保持经营独立性。战略联盟更能经得起竞争的冲击和环境的变化。本文以通化市制药企业为例,研究发展区域性企业战略联盟的可行性和路径,推动制药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等领域加强合作,提高区域制药产业整体竞争力。

一、制药企业发展战略联盟是大势所趋

1995年,通化市委、市政府根据本地医药资源、产品、人才优势和医药产业的广阔前景,确立并实施了医药工业、医药商贸、医药科研、医药教育、中药材基地“五位一体”的“医药城”发展战略。经过多年努力,医药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该市制药企业从1995年的45户发展到2008年的86户;医药工业总产值也从7.3亿元增加到160.3亿元;2008年医药工业利润达到10.6亿元,比1995年增加9.2倍。该市已形成医药产业集群。2008年,产值超亿元的制药企业达到22户,修正药业产值达到79亿元,位居吉林省制药行业第一位,进入全国同行业前列。通化医药产业集群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全市制药企业可以生产21个剂型4 605个品种,其中自主研发130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3种,国家一、二类新药16种。通化市医药产品以良好的质量和信誉,赢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通化制药企业之间通过劳动力、制药工艺技术、医药市场信息、长白山药材资源等要素的共享和医药行业协会及主管部门的协调机制互为联系,形成以中成药为主要产品、以要素为纽带、以横向联系为主的医药企业群体。但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产业链条较短。通化市的制药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基本是“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企业间的合作有限,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重复建设等低效现象,制药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我国加入wto后,医药市场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国内外一些大的制药企业相互购并、重组,快速扩充企业规模和实力,大打品牌战、广告战,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医药产业资源加速重组、技术快速提升、结构动态优化的背景下,通化市制药企业未来的发展将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迫切需要整合资源,发展企业战略联盟。

近年来,世界生物医药发展呈现市场集中、产品集中趋势,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世界药品市场中,美国、日本、及欧洲三大药品市场的份额超过80%。单个医药企业难以独立应对国际化、规模化的市场竞争。2008年,通化市医药行业产值、利润增幅分别比上年降低4.1和21.5个百分点。面对行业竞争日益严峻的市场态势,医药企业只有联合起来、整合资源,才可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二、制药企业发展战略联盟的路径分析

(一)建立实体医药企业集团

组建实体性的“医药集团”,需要依托有经济实力、有知名度、有知名品牌、在全市医药企业中处于龙头地位的企业,以资产为纽带,进行实质性企业重组,从而在产权多元化和资产运营一体化的基础上,建立紧密型的企业集团。

以医药大户为依托组建医药集团建立战略联盟的优势:一是医药市场发生巨大变化。多数医药企业认识到,想要加入到国际国内市场大循环中,规模实力尤为重要。目前通化的医药企业做强做大的目标一致、愿望一样。二是通化医药企业多为股份制企业,全部为民营企业。企业性质基本一致,不存在体制上的障碍,虽然不能像“哈药集团”和“石药集团”那样进行国有企业的组合,但仍然可以操作。三是依托有实力企业组建集团起步快,风险小。由于依托的企业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相对来说,融资能力强,开发市场快,加盟企业将如鱼得水,迅速发展。

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一是从通化医药企业现状看,组建“医药集团”难以实现强强联合。本市排在前十位的医药企业生产经营形势较好,都不想受制于人,加入集团、进盟的可能性极小。同时,部分小企业想参与重组,但资质不高,信誉一般,短期内难以进盟。二是有的企业家对市场竞争不断加深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有的民营企业家对现代企业制度所知甚少,片面追求绝对控股,尚未认识到相对控股、股权结构优化、利润合理分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样,难免使组建集团进程缓慢,不利于制药企业联盟发展。

(二)建立松散型的制药企业合作组织

如果以通化医药行业协会协调医药企业间的横向联合,各企业间仍是独立经营的实体,以共同遵守集团章程为准则,坚持有组织的协调,有统一的经营战略,可以形成一种长期稳定协作关系的松散型联盟。组建松散型联盟的优势:一是由于松散型联盟的基础是原有企业性质、法人地位、内部设置、营销策略等不变,在共同遵守集团章程前提下的联合,易结合、易操作,多数企业较容易接受。二是在市场营销方面,特别是在同类药品市场价格上,容易达成共识,结成同盟,减少不必要的内耗,能较好地维护市场统一性,维护企业利益。三是凡是愿遵守集团章程的企业,不论大小、强弱都可以自愿加入,资源共享程度高,对部分企业做强做大,可谓是一条捷径。

这种形式存在的问题:一是这种联盟不是经济实体,不具备企业法人资格,无法承担法律责任。二是在既得利益上共享,而在本企业利益与联盟利益发生冲突时,难以自觉地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长此下去无法维持联盟健康发展。三是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或其他严重问题,有可能对整个联盟产生波及效应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从长远看,以上两种形式最有发展潜力的应是以资产为纽带进行实质性企业重组。但从目前企业情况看,短时间内难以建立,只能靠政府的积极引导和较大力度的政策支持,按市场经济规律,逐步建立企业联盟。

三、探索在部分领域率先实现制药企业间的合作

为了催生通化市制药企业战略联盟,具有可行性的办法就是在某些特定领域,明确提出合作的战略目标,促进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战略联盟。为此,可以考虑,通过行业协会组织建立研究与开发联盟、生产制造联盟、市场营销联盟。

(一)研究与开发联盟

开发新产品、提高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量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产品研究与开发要求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而且风险相当大。医药界的新药开发在美国是以亿元计的,而且无法保证成功。联盟有利于集结各种资源,节省研究成本,分摊风险。可供选择的形式有交换技术信息、成立合作研发机构、建立共同标准联盟等。

通化有三分之二的制药企业设有专门的科研和开发部门。有50多户企业与吉林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2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生产科研对接联合,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联合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高新产品的开发。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逐渐提升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企业可收购、控股、参股一些医药科研单位,实现厂院结合,逐步发展成为科研发展中心,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例如,修正药业技术中心是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该技术中心下设的制剂实验室被评为国家二级实验室。修正药业可以与长春中医药大学合资共建符合glp标准的股份制新药研制机构,从事新药开发研究。与修正药业建立联盟的中小企业,可以按照建立联盟的协议和承诺,共享科研成果。

(二)生产联盟

新的时代背景中,生产资源已打破地域的界限,甚至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生产联盟使分散在不同企业中的最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力结合起来,完成产品的制造过程,使产品在范围更广的地域具有竞争力。可供选择的形式有供求伙伴联盟、产品品牌联盟等。

供求伙伴联盟:通化有一批以生产为主的生产基地型企业。这类企业本身没有自主研发能力,但生产上有一定的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或工艺加工优势,可以考虑与外界研发机构合作,购买部分或完成开发的药品,进行生产加工,或者寻找oem合作伙伴,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医药生产基地。修正药业近几年遇到了产品供不应求、生产能力特别是中药提取能力建设滞后的问题,该企业充分利用其他企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与市内的十多家医药企业进行联合生产,为本企业进行中药提取加工,取得了龙头企业与合作企业“多赢”的效果。应积极鼓励这种形式的联盟,解决部分企业gmp改造后产能难以充分释放问题。

品牌联盟:品牌代表着区域生产体系的竞争力。通化有8件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在东北三省地级城市中是比较多的,其中医药保健品类7件,分别是东宝、斯达舒、修正、新开河、万通、茂祥、金妇康。这几个品牌都是企业品牌,没有形成区域品牌。可以通过扩大龙头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参与联盟的所有企业实现产品品牌化。地方政府在宣传“医药城”的过程中,也可以把这些知名品牌纳入其中,形成城市品牌和企业品牌宣传的互动效应,提升通化“医药城”和本地制药企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市场开拓联盟

以联合销售为目标的战略联盟,可以使联盟各方扩大市场销售渠道,资源共享,达到销售的规模效益。尤其是特许经营、连锁加盟等形式的销售联盟在商业领域成为当前最流行的一种商业理念。它有利于企业销售网点低成本延伸和扩张。目前,在国内的每个地级以上城市,都有十几家、甚至几十家通化医药企业的营销网点,但是,这些企业的营销网络多数为单打独斗的传统营销模式。可以通过建立营销联盟,对现有营销网络整合重组,一座城市以一户企业的网点为主,其他联盟企业共享网络资源。这样会大大减少重复建点,降低营销成本。

篇7

关键词:制药企业;战略联盟;竞争合作

战略联盟最早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提出的,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织的力量以达到战略目标的一种合作。其目标有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合作途径是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联盟各方仍旧保持经营独立性。战略联盟更能经得起竞争的冲击和环境的变化。本文以通化市制药企业为例,研究发展区域性企业战略联盟的可行性和路径,推动制药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等领域加强合作,提高区域制药产业整体竞争力。

一、制药企业发展战略联盟是大势所趋

1995年,通化市委、市政府根据本地医药资源、产品、人才优势和医药产业的广阔前景,确立并实施了医药工业、医药商贸、医药科研、医药教育、中药材基地“五位一体”的“医药城”发展战略。经过多年努力,医药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该市制药企业从1995年的45户发展到2008年的86户;医药工业总产值也从7.3亿元增加到160.3亿元;2008年医药工业利润达到10.6亿元,比1995年增加9.2倍。该市已形成医药产业集群。2008年,产值超亿元的制药企业达到22户,修正药业产值达到79亿元,位居吉林省制药行业第一位,进入全国同行业前列。通化医药产业集群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全市制药企业可以生产21个剂型4 605个品种,其中自主研发130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3种,国家一、二类新药16种。通化市医药产品以良好的质量和信誉,赢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通化制药企业之间通过劳动力、制药工艺技术、医药市场信息、长白山药材资源等要素的共享和医药行业协会及主管部门的协调机制互为联系,形成以中成药为主要产品、以要素为纽带、以横向联系为主的医药企业群体。但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产业链条较短。通化市的制药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基本是“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企业间的合作有限,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重复建设等低效现象,制药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我国加入wto后,医药市场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国内外一些大的制药企业相互购并、重组,快速扩充企业规模和实力,大打品牌战、广告战,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医药产业资源加速重组、技术快速提升、结构动态优化的背景下,通化市制药企业未来的发展将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迫切需要整合资源,发展企业战略联盟。

近年来,世界生物医药发展呈现市场集中、产品集中趋势,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世界药品市场中,美国、日本、及欧洲三大药品市场的份额超过80%。单个医药企业难以独立应对国际化、规模化的市场竞争。2008年,通化市医药行业产值、利润增幅分别比上年降低4.1和21.5个百分点。面对行业竞争日益严峻的市场态势,医药企业只有联合起来、整合资源,才可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二、制药企业发展战略联盟的路径分析

(一)建立实体医药企业集团

组建实体性的“医药集团”,需要依托有经济实力、有知名度、有知名品牌、在全市医药企业中处于龙头地位的企业,以资产为纽带,进行实质性企业重组,从而在产权多元化和资产运营一体化的基础上,建立紧密型的企业集团。

以医药大户为依托组建医药集团建立战略联盟的优势:一是医药市场发生巨大变化。多数医药企业认识到,想要加入到国际国内市场大循环中,规模实力尤为重要。目前通化的医药企业做强做大的目标一致、愿望一样。二是通化医药企业多为股份制企业,全部为民营企业。企业性质基本一致,不存在体制上的障碍,虽然不能像“哈药集团”和“石药集团”那样进行国有企业的组合,但仍然可以操作。三是依托有实力企业组建集团起步快,风险小。由于依托的企业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相对来说,融资能力强,开发市场快,加盟企业将如鱼得水,迅速发展。

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一是从通化医药企业现状看,组建“医药集团”难以实现强强联合。本市排在前十位的医药企业生产经营形势较好,都不想受制于人,加入集团、进入联盟的可能性极小。同时,部分小企业想参与重组,但资质不高,信誉一般,短期内难以进入联盟。二是有的企业家对市场竞争不断加深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有的民营企业家对现代企业制度所知甚少,片面追求绝对控股,尚未认识到相对控股、股权结构优化、利润合理分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样,难免使组建集团进程缓慢,不利于制药企业联盟发展。

(二)建立松散型的制药企业合作组织

如果以通化医药行业协会协调医药企业间的横向联合,各企业间仍是独立经营的实体,以共同遵守集团章程为准则,坚持有组织的协调,有统一的经营战略,可以形成一种长期稳定协作关系的松散型联盟。组建松散型联盟的优势:一是由于松散型联盟的基础是原有企业性质、法人地位、内部设置、营销策略等不变,在共同遵守集团章程前提下的联合,易结合、易操作,多数企业较容易接受。二是在市场营销方面,特别是在同类药品市场价格上,容易达成共识,结成同盟,减少不必要的内耗,能较好地维护市场统一性,维护企业利益。三是凡是愿遵守集团章程的企业,不论大小、强弱都可以自愿加入,资源共享程度高,对部分企业做强做大,可谓是一条捷径。

这种形式存在的问题:一是这种联盟不是经济实体,不具备企业法人资格,无法承担法律责任。二是在既得利益上共享,而在本企业利益与联盟利益发生冲突时,难以自觉地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长此下去无法维持联盟健康发展。三是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或其他严重问题,有可能对整个联盟产生波及效应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从长远看,以上两种形式最有发展潜力的应是以资产为纽带进行实质性企业重组。但从目前企业情况看,短时间内难以建立,只能靠政府的积极引导和较大力度的政策支持,按市场经济规律,逐步建立企业联盟。

三、探索在部分领域率先实现制药企业间的合作

为了催生通化市制药企业战略联盟,具有可行性的办法就是在某些特定领域,明确提出合作的战略目标,促进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战略联盟。为此,可以考虑,通过行业协会组织建立研究与开发联盟、生产制造联盟、市场营销联盟。

(一)研究与开发联盟

开发新产品、提高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量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产品研究与开发要求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而且风险相当大。医药界的新药开发在美国是以亿元计的,而且无法保证成功。联盟有利于集结各种资源,节省研究成本,分摊风险。可供选择的形式有交换技术信息、成立合作研发机构、建立共同标准联盟等。

通化有三分之二的制药企业设有专门的科研和开发部门。有50多户企业与吉林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2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生产科研对接联合,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联合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高新产品的开发。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逐渐提升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企业可收购、控股、参股一些医药科研单位,实现厂院结合,逐步发展成为科研发展中心,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例如,修正药业技术中心是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该技术中心下设的制剂实验室被评为国家二级实验室。修正药业可以与长春中医药大学合资共建符合glp标准的股份制新药研制机构,从事新药开发研究。与修正药业建立联盟的中小企业,可以按照建立联盟的协议和承诺,共享科研成果。

(二)生产联盟

新的时代背景中,生产资源已打破地域的界限,甚至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生产联盟使分散在不同企业中的最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力结合起来,完成产品的制造过程,使产品在范围更广的地域具有竞争力。可供选择的形式有供求伙伴联盟、产品品牌联盟等。

供求伙伴联盟:通化有一批以生产为主的生产基地型企业。这类企业本身没有自主研发能力,但生产上有一定的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或工艺加工优势,可以考虑与外界研发机构合作,购买部分或完成开发的药品,进行生产加工,或者寻找oem合作伙伴,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医药生产基地。修正药业近几年遇到了产品供不应求、生产能力特别是中药提取能力建设滞后的问题,该企业充分利用其他企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与市内的十多家医药企业进行联合生产,为本企业进行中药提取加工,取得了龙头企业与合作企业“多赢”的效果。应积极鼓励这种形式的联盟,解决部分企业gmp改造后产能难以充分释放问题。

品牌联盟:品牌代表着区域生产体系的竞争力。通化有8件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在东北三省地级城市中是比较多的,其中医药保健品类7件,分别是东宝、斯达舒、修正、新开河、万通、茂祥、金妇康。这几个品牌都是企业品牌,没有形成区域品牌。可以通过扩大龙头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参与联盟的所有企业实现产品品牌化。地方政府在宣传“医药城”的过程中,也可以把这些知名品牌纳入其中,形成城市品牌和企业品牌宣传的互动效应,提升通化“医药城”和本地制药企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市场开拓联盟

以联合销售为目标的战略联盟,可以使联盟各方扩大市场销售渠道,资源共享,达到销售的规模效益。尤其是特许经营、连锁加盟等形式的销售联盟在商业领域成为当前最流行的一种商业理念。它有利于企业销售网点低成本延伸和扩张。目前,在国内的每个地级以上城市,都有十几家、甚至几十家通化医药企业的营销网点,但是,这些企业的营销网络多数为单打独斗的传统营销模式。可以通过建立营销联盟,对现有营销网络整合重组,一座城市以一户企业的网点为主,其他联盟企业共享网络资源。这样会大大减少重复建点,降低营销成本。

篇8

关键词:药品;流通;趋势

    2011年5月,国家出台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到,“到2015年,通过鼓励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和充分市场竞争,培育1~2家年销售额过千亿的跨地区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过百亿的区域性大型医药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占全行业年销售总额80%以上。”我国现有药品批发企业1.6万余家,在政府对药品流通行业的规范和整顿下,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一、国内现有主要药品流通模式

    目前我国药品流通最为常见的模式为,药品经生产企业检验合格后,流通到某个行政区域的省会或者核心城市的大型药品流通企业(一级批发企业),这些大型流通企业除了将药品配送到其销售网络覆盖范围内的医疗机构和药店之外,更大部分的药品将分销到该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市、县级的药品批发企业(二级批发企业),再由这些批发企业配送到该行政区域内的市、县级的医疗机构和药店。现有药品流通模式使得全国范围内药品批发企业数量较多,其中处于一级分销地位的企业在其所属的行政区域内凭借其规模、渠道、资金等优势从而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一般而言,这种大型的医药流通企业所占比例较小,绝大部分的药品批发企业均处于二级、三级分销地位,企业规模和销售渠道覆盖范围都较小。跨区域配送和分销的大型流通企业十分缺乏,地方保护主义以及传统的药品分级供应体系,使得各种区域范围内药品流通形成一定的垄断,药品物流配送效率亟待提升。

二、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发展趋势

    1、企业兼并重组加剧,部分中小型企业逐步被淘汰

我国现有药品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物流技术低下,市场集中度低。国家鼓励医药流通企业间的兼并和重组,因此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面临更好的政策利好,以收购、吞并、控股等形式拓展其销售网络覆盖范围。中小型药品批发企业充分发挥其优势,在其现有的药品配送区域内做精、做细、做强,将逐步并入大型批发或零售企业,发挥其现有的基层药品流通网络的作用。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现有数量较多,因此其兼并、重组、淘汰需要一个过程去实现,不能一蹴而就,在此过程中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市场的完全竞争将主导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现有的医药流通流通企业根据自己所处的配送领域,逐步形成商业联盟,通过联盟的形式增强竞争力,希望在此次药品流通业的洗礼中得以立足和发展。

2、创建企业品牌,形成特色经营

     我国部分药品流通企业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主导着药品的销售网络,有着较高的信誉和商誉,但它们并未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创建企业品牌。医药流通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过程中,市场集中度的提升使得药品配送的效率得以提升,同时这些企业在相应的行政区域或者经济区域范围内形成寡头垄断。因此医药流通企业逐步创建企业品牌,以品牌提升顾客忠诚度,促进药品销售。品牌的建设需要企业长期关注和投入,待品牌形成企业的资产权益后,将有助于增加企业的销售,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帮助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品牌经营。医药流通领域企业以创建品牌为特色的经营方式,将成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一,也是有效实现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对品牌建设缺乏正确认识,从而忽视企业的品牌建设,随着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品牌战略将逐步成为企业的发展目标,从而创建医药流通行业的知名品牌。

3、企业发展现代物流,提升服务能力

     当前我国医药流通企业数量较多,管理水平落后,物流技术低下,存在药品采购不及时造成缺货、库存药品不合理使得资金积压、仓储成本居高不下使得销售费用增加、物流配送信息不完全使得配送效率低下等问题。与国外的医药物流相比,我国医药物流技术相当落后,使得我国药品流通的净利润率相当低下。发展现代医药物流,是我国医药流通企业今后必然的选择,通过先进的物流技术,降低库存成本,增加资金周转次数,获得上下游客户的信息,并逐步提升企业服务能力。从而使得医药流通企业的优势不仅体现在价格和质量方面,更体现在企业的物流水平和服务能力方面。

三、结语

     总体而言,医药流通企业现有竞争者之间将面临市场的争夺之战,大型企业兼并和收购部分企业,同时部分中小型企业在竞争中逐步被淘汰。药品生产企业更加重视医药流通企业的销售网络覆盖范围,更倾向于与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合作,实现共赢。药品的销售终端则看重医药流通企业产品的价格、质量、物流水平和服务能力。潜在的市场进入者将借助资金等优势在医药流通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医药流通行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些因素都将有利于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使得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提高,药品的分销和物流能力提升,医药品流通企业在药品的物流配送环节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庾莉萍.我国医药商业现状及未来医改的影响探讨[J] .中国医药技术与市场, 2007,(2) .

[2] 舒进.浅谈我国医药商业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 .安徽医药,2005,(7).

[3] 杨恺钧.中国医药流通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7,(1).

篇9

7月20日下午,上海医药行业协会假座市科学会堂海洋能厅召开五届八次理事会,有100余家理事单位的理事及特邀会员企业的主要领导120多人出席了会议。陈统辉会长主持会议并在会上作工作报告。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王龙兴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本次会议还邀请上海市物价局商品价格处主管药品价格的贺黎明科长就当前药品价格的管理情况向出席会议的企业领导作了介绍。

陈会长工作报告的内容分三个方面:2007年协会上半年小结和下半年的工作;行业协会的发展形势与年底换届改选工作;当前医药行业的经济形势与企业应对的策略。

陈会长在报告中首先从十个方面(五次重要会议、推进会员企业科技创新、行业统计工作、诚信体系建设、技术工作大会、信息工作、价格工作、协会的对外交流、协会专业委员会的建设、协会自身建设)对协会上半年的工作作了简明扼要的回顾。他提出,协会下半年要抓好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对医药行业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与监控;价格初审工作;关注行业的科技创新推进;推进三个平台(产学研、产供用、学习交流)建设;加强专业委员会交流;行业名优产品评选与市名牌产品推荐;加强三库(信息库、资料库、专家库)建设;集中精力做好换届改选工作。

在谈到换届改选工作时,陈会长指出,当前行业协会的形势有新的发展,最近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36号文),对协会的职能作了九个方面的定位,全国工经联、国资委还成立了行业协会办公室,七个省市专门对行业协会进行了立法,下一步就是要等待全国人大的立法。从总体上看,行业协会的工作是有成绩的,但也存在问题,要通过改革创新来规范和推进行业协会的发展。行业协会的发展是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需要,行业协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陈会长对行业协会的工作方向提出了五点看法:1)行业协会是全行业的协会,是全行业的社团组织,不是某一个大企业的协会;2)行业协会要面向各种经济成分,面向大中小企业,最大限度体现协会的代表性;3)协会常设机构的人员结构要体现老中青相结合的原则,要体现专业化、知识化,提倡敬业爱岗,要热心、热爱协会工作;4)协会工作要不断提升工作质量,不断拓展协会功能,发挥引领导向行业的作用;5)上海医药行业协会一定要按照蒋以任同志的要求,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努力工作,保持排头兵的地位,新形势环境下要有新的成绩。 陈会长指出,2007年下半年协会在做好上述各项重点工作的同时,按照民主办会的原则,年前要做好换届改选工作。

关于当前医药行业的经济形势与企业应对的策略。陈会长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07年上半年全国GDP超过10万亿元,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9.5%(达2万亿元以上),经济效益普遍提高,经济结构在加快调整中。上海工业总产值同比递增16.3%,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6.6%,而全国医药行业的5 730家企业中有32%企业亏损。从上海医药行业协会统计的120家药企看,有33家亏损,与全国的统计(亏损面接近30%)相符。从历史上看,医药行业的毛利率从原来的21%降到现在的8%,从2004年开始成为全国各行业中毛利低的一个。造成目前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药品政策性降价、因市场准入问题造成的同质化恶性竞争、盲目兼并、改组造成的企业亏损、管理混乱、费用上升、领导班子不稳定、新品开发滞后、老品种改进不多、市场削价竞争、药厂太多、竞争无序、以药养医,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困难不少。但归根结底是一个体制、机制问题,医药行业承受了巨大的改革成本。陈会长同时还指出,医药行业虽然面临严峻的形势,但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我们还是应该充满信心,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理由:从世界范围来看,药品的需求年均增长10%以上;国内药品销售30年年均增长17%以上;国内老龄人口不断增加;人民对健康长寿的关心,国家对公共卫生投入的增加等。陈会长希望各会员企业发挥自己的优势,练好内功,延伸上下产业链,加强科技投入,发展自己的优势产品,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与行为。为此,陈会长要求会员企业着重研究四个问题:1)自身的战略定位;2)选择创新的途径与方式;3)调整结构,突出主业,突出优势产品;4)抓好营销,完善体制、机制,发挥企业的内在动力。同时希望关注四项重大政策:1)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我们的产品是否列入;2)全国廉价药品定点生产企业的选择趋向;3)城市社区和农村合作医疗用药趋势,我们也要研究“包围农村”新策略及医疗制度的发展;4)药品招标采购和药品价格的变化。企业的当前矛盾、困难,协会要积极向政府汇报、反映,提出建议,以维护企业权益。

王龙兴局长在发言中首先谈到了当前较为严峻的药品监管形势。由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前期所出的问题及药品流通领域存在的商业贿赂和前期出现的药品质量等问题,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给药品监管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国家对于药品监管工作只能加强,决不会削弱。国务院已发出通知,要在全国范围内对医药系统进行专项整治。

王局长指出,在过去的一个阶段中,经过各种检查,上海的药品质量在全国范围内比较是过得硬的,是有优势的,这是上海的药品生产企业对药监工作的支持。但是,经过各种专项检查,也发现了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在药品注册方面:生产现场检查工艺不完整;原始记录推算操作过程;改动数据频繁。在药品内外包装方面:药品包装标签、说明书必须符合国家24号令的要求。在药品的再注册方面:原料品种未经GMP认证;场地搬迁未办相关手续(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生产的)。最后,王龙兴局长要求在座的企业领导在组织生产的过程中注意六方面的问题:1)重视生产质量管理人员;2)原辅料及纯化水的检验;3)生产工艺必须与国家批准的相一致;4)加强物料辅料管理;5)每一项操作过程必须达到工艺规定的要求;6)委托加工必须符合法定的要求。

贺黎明科长就当前药品价格的管理情况向出席会议的企业领导作了介绍。贺科长的发言分为四个部分:诚信为提;政策为用;合理博弈;寻求共赢。为搞好药品的定价,上海市物价局愿与企业共同努力,做到既公正、合理,又保证企业的应得利益。

篇10

关键词:药品生产企业;知识产权;商标;专利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6-0005-02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和我国新医改方案即将全面实施的宏观背景下,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医药产业调整之机遇,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应立足高端,打造品牌,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便使企业保持健康、稳健、持续的发展。

1 当前经济形势对我国药品生产企业的影响

1.1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带来的严峻挑战

当前药品生产企业进入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新医改方案即将全面实施,此举对药品生产企业的影响逐步显现,国际跨国药品生产企业对此已经做出部署并开始实施,这一运作将直接抢占我国医药市场,挤压我国药品生产企业的市场份额。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应从战略高度认识到当前的严峻现实,客观分析市场变化,积极应对。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医药市场目前价格低廉的低端仿制药品走俏,且发达国家的许多药品专利保护期相继失效,新药开发困难加上资金压力,跨国药企将目光转向新兴市场。为攫取更大利润,跨国药企在我国的经营逐步转为独资方式,通过合法的资本运作手段加快并购我国药企,获取我国有希望的创新研发成果,竞相在我国建立研发中心,加快向我国转移研发机构的步伐,并且销售终端下沉,注重社区和农村医药市场的抢占。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在融资受阻的同时,将增加实力强劲的对手,行业的发展将受到巨大的威胁。我国药品生产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偏小,长期以来以生产价格低廉的仿制药和中成药为主,创新能力差,抗压能力低,潜藏着在激烈竞争中倒闭的风险。

1.2 新医改方案的实施给我国药品生产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面对金融危机中我国政府扩大内需的政策和新医改方案的实施,我国医疗市场扩容明显,药品生产企业有望借机放量,新医改同时还带来药品生产企业需求结构的转变,这将有利于药品生产企业的良性运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使低价普药市场大增,扩大仿制药的使用和市场占有率,让部分合资企业的高价药被相应的国产低价药代替,给高档仿制药替代进口药开辟较大空间,为我国独具特色的中药广泛使用创造绝好的机会,这些政策的实施,在给跨国药企带来利益的同时,将为我国药企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药企应抓住机遇,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2 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发展对策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向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变,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研发创新能力,利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对创新成果进行最有效的保护,并积极取得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成功实现向创新型企业的转变。

2.1 进行资产重组,促进产业集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药品生产企业90%以上为中小型企业,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呈现市场结构高度分散、产业投入产出质量低、没有规模经济效应等弊端,应鼓励资产重组,促进产业集中,以便集中力量对少数有前途的产品进行开发,对目标市场集中力量运作,提高创新能力,使研发投入达到应有的阈值要求,提高产业竞争力。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注重扶持技术先导型企业,形成以产业技术创新的垄断企业为主、以技术先导型中小企业为辅的行业组合。药品生产企业应主动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等部门的交流协作,进行产学研合作,采取灵活的模式与CRO公司分工合作,形成各具特色的研发体系。从全球范围看,合作开发新药模式势在必行,有实力企业应实施国际合作创新研发试点,与国际卫生科研机构合作,积极追踪世界先进药物研发技术,以促进药品生产企业的研发创新,加强资本运作,实施合资合作,适机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和并购。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医改促使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国内药品生产企业竞争加剧,将加速淘汰创新能力不强、整合资源能力差的中小企业。具有研发创新优势的现代领军企业和具有独家产品、资源优势的药品生产企业将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

2.2 实施知识产权策略,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当今世界,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只有实行知识产权策略,加强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运用能力,才能保障研发创新的顺利进行,企业才能保持长久、健康、稳健的发展。

(1)以创新药物为突破口,加强专利申报工作。医药研发可归纳为模仿、模仿创新和全面创新,模仿类创新主要是创新制备工艺,以及集成现有的技术、装备和材料,最终获得具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的制备成本低、产品质量优的产品。模仿创新研发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消化吸收,进行“二次创新”,研发具有特色的新产品,发明比母体新药更具治疗优势的新配方,从而形成专利新药。全面创新是当前新药研发的最高级创新形式,能发现最具市场优势的全新结构的新药或先导化合物。研发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但创新要有基础和条件,从国内情况看,我国药企仍处于“仿创结合、以仿为主”的阶段,仿制药品保证能与被仿品种一致,疗效相同,实际就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果。生产普药企业必须加大创新力度,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在研发“价廉质优”的仿制产品层面要注意申报改进专利、应用专利等小专利。在成为我国制药企业研发新药的有效途径的模仿创新类新药研发中,应申报带有其自身特色的从属专利。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研发方面,应围绕基础性关键专利,应用专利保护与开发并重的策略,新药品种取得新药证书前应及早申请专利,利用专利的独占性和更长的保护期强化保护力度,其次在投产之前抢先申请具有特色的大量小专利,构筑起严密的专利网[1]。

(2)重视医药专利文献信息在研发中的作用。在选定新药研究开发目标时,应注意将重点放在商业上最活跃、可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领域。在选定课题时,要加强信息服务工作,利用国内外专利信息的导向作用,紧跟国外药品生产企业研发动态。在研发工作的各个环节注意运用专利文献,不仅能提高研究开发的起点,而且能节约科研经费和研发时间,此举对药品生产企业创新有重大的意义。

(3)开拓海外市场贯彻“专利先行”原则。应培养海外专利意识,申请国际专利,这是开辟市场、保护自己产品和技术免遭侵权的法律盾牌。在向国外输出产品或投资时,专利先行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惯用战略。我国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中药领域正面临着激烈的挑战,随着国际市场上对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愈加重视,为了让药品生产企业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时,必须首先策划国际专利策略。

(4)树立商标与品牌策略意识。应加强商标的国际注册,提高市场品牌意识,防止产品商标被抢注。药品的商标是疗效、诚信和声誉的象征,代表了企业形象的重要知识产权,在市场经济中,商标往往具有很强的商业经济价值,尤其是中药的商标。对企业扩大知名度,开拓市场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专利产品在推向市场时,必须与品牌战略相结合,才能提高竞争力,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5)重视动植物药材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对植物进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是保护民族经济文化遗产,维护国家名、优、特产品质量与信誉,保持中药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从源头上预防不合格的药材流入市场,而且还可以促进道地药材产品质量的提高,规范生产方式和产品质量,此举对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3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

首先,应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通过立法在现有法律制度下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地调整国内知识产权制度,使之与我国药品生产企业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对我国医药知识产权给予行之有效的保护,使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其次,大力支持企业知识产权的实施。知识产权的实施就是对知识财产权的使用,知识产权的实施包括知识财产权的自行使用和知识财产权的贸易使用[3]。对于有能力实施的专利,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实践,没有力量实施的专利,进行有偿转让或交叉许可,及时取得经济效益。政府从各方面加大有效扶持力度,如扩大政府资金的支持范围,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及时解决企业在经营运行、开拓市场、融资渠道等方面面临的突出困难,为企业扩大生产、开拓市场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还要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最后,加强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知识产权策略制定以后,其实施成为策略成败的关键。策略的实施需要人来贯彻执行,拥有专业性的知识产权人才是我国药企知识产权策略实施的基础工作。目前,我国药品生产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而国内既懂医药知识,又能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专业人才却是凤毛麟角[4]。面对当前的国内外知识产权法制环境,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应当以短平快的方式培养医药类知识产权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全面发展。还要对药品生产企业给予指导,帮助企业成立知识产权部门,关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进展,要为企业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维权,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

3 结语

一旦医药生产企业拥有创新的体制,并客观地制定知识产权策略且实施,再加上拥有政府的扶持和社会的支持,企业就一定会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宏远目标扎扎实实地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 何文威,李野,洪兰.日本药品专利战略浅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药房,2006,17(12):887-889.

[2] 梁瑞琼,邱鸿钟.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与方法(一)[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133.

篇11

【关键词】 中医药;特色优势;传承;影响因素

中医和西医都是我国医学的组成部分,在维护人民健康、提供医学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近几十年来,此消彼长,中医药在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中领域缩小、作用下降,特色优势逐渐淡化,引起了社会各界普遍的关注。笔者利用情报分析方法,对相关文献加以归纳,重点探讨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传承与发挥的各种因素,供研究与决策参考。

1 背景与现状

关于中医药特色问题,目前业界已初步形成共识。总体上讲,中医药不仅具有医学性质和自然科学属性,而且具有文化和哲学性质及人文社会科学属性,体现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体现东方文化的底蕴和思维,这是中医药作为一门科学所具有的总体特色。从理论上看,中医药作为一门研究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医学,具有独特的生理观、病理观、疾病防治观,注重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来把握生命的规律和疾病的演变。在实践中,体现为个性化的辨证论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关于中医药的优势,业内人士认为主要表现在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创新潜力巨大和发展空间广阔。

长期临床实践证明,中医长于诊治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的综合病变,以及精神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疾患,病毒性疾病以及功能性、原因不明的病证等[1]。据此,有专家将中医药优势病种定义为:西医尚无良好疗效,中医药能够发挥独特效果的治疗领域;西医有确切疗效,但中医药具有独立的临床疗效或中西医结合疗效高于单纯西医药的病种;中医与西医有相同的疗效,但中医药不良反应小,或具有简、便、廉优势,或患者治疗依从性好的病种。

尽管中医药具有明显的特色优势,但近年来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彰显,甚至反而淡化。国务院研究室与科技部等共同完成的《当代中医药发展与管理改革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全国有2 800多所等级中医院,但没有一家是真正传统的中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据统计,2001年全国中医院的药品收入中中药只占40%,西药则占60%。”另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医医院普遍存在“三低”现象,即中医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率低。尤其是住院患者被采用中医药治疗的更少。2004年在全国中医院住院的患者中,所使用的西药费用占整个住院费用的37.4%,中成药费用占6.57%,中草药仅占l.5%;中医院的中医治疗率逐年下降,2003年中医治疗病案仅占全部病案的18%,比2000年的28%下降了10%。与此相关的是,2004年中医院的危、急重症患者就诊率分别为3.56%和24.47%,均比上年下降1个多百分点,全国县级中医院的床位使用率刚刚过半[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省市中医医疗需求与服务调查》数据显示,农民选择愿意看中医的比例比1988年时下降了10个百分点,慢性病患者就诊中医的比例从原来的2/3变成现在的38.34%[3]。

2 问题与分析

2.1 社会历史根源

由于中医学形成之时科学技术水平十分低下,对自然、人体的认识都很模糊,所以在形成过程中更多的是吸取了古代思辨哲学的成果,引入“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等概念,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来笼统地认识人体,以“司外而揣内”的模式来诊断疾病。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科学技术缺乏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封建伦理道德又限制了对人体的微观形态学探索。受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造成了中医学理论本身的欠缺、封闭及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4-6]。作为农耕经济的产物,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朴素唯物论,基本方法是综合,着眼于客体的宏观、动态、联系、功能的考察,相对忽视了事物的微观结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或曰揣测性;而包括医学在内的西方科技则是机器工业的产物,其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论,基本方法是分析,追求客体的微观、静态的物质结构,相对忽视了事物的宏观整体、动态过程及联系、功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中西医两相比较,特征相反,概念、原理、方法无通约性和衔接点,二者均难把对方完整地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因而形成了医学的多元化模式,并各具特色优势,但中医理论对科学技术兼容性较差,较难引入现代科学技术[7]。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中医学抽象的理论,以及“水不涵木”、“心肾不交”、“营卫不和”等诊断术语均难以为现代人所理解,其较慢的疗效、繁琐的服药方法也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不相适应。

2.2 政策因素的影响

中医界经过自身的抗争与党和政府的支持保护,一路坎坷,发展到今天,从汇通中西医、保存国医、改良中医,到废医存药、废止旧医;从中西医结合、创立新医学到中医规范化、中医现代化,不一而足。纵观中医现状,要保持特色、发挥优势,仍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总结、思考。

2.2.1 中医药学在民国始终未得到正常发展

1914年,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等以“吾国医术毫无科学根据”为理由,提出废止中医论;1929年,余云岫对中医学理论的某些偏见和偏激情绪集中体现在“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上[8],最终走上了“废医存药”的道路;1933年,声称“国医言阴阳五行,不重解剖,在科学上实无根据,至国药全无分析,治病效能殊为渺茫”[9],主张“凡属中医不许执业,全国中药店限令歇业”。1936年,虽经中医界的仁人志士不懈的努力,制定了《中医条例》,中医学取得了合法地位,但几无发展。

2.2.2 新中国中医政策的影响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卫生行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仍错误地认为中医有技术而无科学、有经验而无理论,因而采取了种种歧视、排斥中医的做法,基本否定了中医学所具有的特色优势。②以主席1954年6月关于积极加强中医工作的口头指示和同年11月中央文卫党组《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的报告》为导向标志,1954年12月,在总理的具体批示下,中央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成立,继1954年江苏成立中医进修学校之后,1956年又成立了4所中医院校;同时,还开展了整理古医籍、发掘民间医药等一系列工作,使中医真正得到了解放。这一时期,中医把征集民间偏方、验方、单方作为发展研究的重大课题,对针灸的发掘整理成为一大热潮,其特点是追求实用性,强调经验的意义;并开始组织西学中,为中西医结合的开端。1958年10月11日,主席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一直成为中医政策的依据。③20世纪60年代的重点是中西医结合研究。以中西医相辅诊断疾病、中西药结合治疗疾病、用现代药理研究中药、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开展中医的实验定量研究为基本内容,延伸并改进了汇通学派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在医学技术上有所进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是现代中医学研究的第一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变革,在学术思想、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对前一时期偏方收集研究中所表现的偏激化倾向也是一种校正。但由于中西医理论的本质差异,实际还是结而不合,其研究成果也只是具体手段与方法上的进步,中医理论并无实质性的突破。④20世纪70年代兴起“寻根热”,即从中医历史沉淀中挖寻当代自然科学发展所提供的思想、方法和原理。70年代末,沉寂多年的中医论坛开始活跃,鉴于期间中医药事业的损失,面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废待兴的局面,人们特别是老一辈的中医专家对继承中医学遗产心情颇为迫切,特色论应运而生。⑤1980年4月召开的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指导方针。为此,中医学在理论发展艰难的情况下转向临床研究,对大量个案、验案的报道,集中整理老中医验案,大量出版医案类著作等。用经验事实支持部分学者“疗效是关键”的观点,注重应用性又成为中医学研究的主导思想。1982年,在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以此作为中医院的办院方向。这一政策的出台,在中医界引起了不同反响。其后,中医多学科研究经过几年的酝酿,适时地出现在医坛,整个中医学被作为研究对象而置于多学科、多视角、多层次的观察之中,这种研究顺应了当代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逐渐摆脱了寻根式的实证方式,使科学的理性真正切入中医学的体层,产生出大量中医的新学科、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路,预示着中医发展可能发生一次新的突破。新一代中医发出了“中医学研究应面向未来”的宣言,中医现代化的提出,更是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共鸣。然而,多学科研究在阐明部分中医理论中蕴含的现代科学思想后,便步履艰难,难以产生突破性的发展,也未形成指导临床实践的应用理论;中医现代化也只是句口号而已,其内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中医发展形势的需要,1986年,全国中医学会在成都首次召开“全国中医学术发展战略研讨会”,并由此开展了“振兴中医”的大讨论。这次会议坚持中医学理论体系,遵循自身的固有规律,实行自主发展,又一次表明中医学发展之艰难与徘徊。因而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掀起了中医文化热,中医界开始了医学的自我反省,从文化比较、科学哲学、历史学,甚至是方法学、逻辑学、文字学等角度全方位审视中医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并进行了有意义的分析和批判。事实逐步证明,单用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属于自然科学的中医学,也有诸多难题。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市场经济理论,注重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强调社会、经济效益,中成药产品铺天盖地,几乎每一个病证都有对应的中成药,这种貌似从临床实际出发,走实验科学的道路,实际是疏远了中医理论的核心,在许多方面抛弃了中医药特色优势。近年来,各种中医政策不断建立、完善,但就中医发展的基本思路而言,仍然是继承与发展并重,强调必须坚持中医药特色,坚持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这将是相当长时期内不会改变的基本方针。

2.3 文化因素的影响

2.3.1 传统尊经崇古的思想制约

在崇古文化观念的背景下,中医言必“经云”,书必“仲师”,《内经》、《伤寒论》成为中医理论的最高准则,是衡量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处理正确与否的标准,当作永恒不变的真理,不敢有所怀疑,以致中医的经典被历代名家注而又注,疏而又疏,训而又训,只停留在对经典的注释、考据上,盲目抵制西医,甚至拒绝现代科学技术。中医界存在的“厚古薄今”、“唯我独尊”的思潮,长期以来束缚着中医学术的发展,影响了对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准确把握[10]。

2.3.2 民族虚无主义和现代实用主义

“五四”运动以后,传统文化一直在受批判,中医也试图割裂自己和传统文化的渊源与关系,甚至对中医从理论到实践全盘否定。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采用西方唯科学主义的实验研究成了中医发展的指导思想,把盲目改造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11]。

2.3.3 “重道轻艺”观念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上重视“形而上”的研讨,而忽视“形而下”的探求,造成“重道轻艺”的不良倾向[4]。

2.4 教育因素的影响

2.4.1 传承教育的局限

传统中医自古以来,其学术的继承主要靠师传、私塾、自学等方式,使人们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内,加之医家各承爱技,秘而不传,导致一些实践医学得不到继承和发展。中医许多成功的经验往往只属于个人,很难成为医学界共同掌握的技术。

2.4.2 中医教育西化

几十年来,中医院校培养真正的中医不多,中医科研上有成就者很少,名中医更是罕见。根本原因是中医教育西化,传统中医文化与中医技能被轻视、被遗忘、被丢失。进校后外语是硬要求,古汉语训练不严格,导致许多学生基本上看不懂中医古籍著作,多数人没有认真读过、也读不懂《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许多中医药硕士、博士生学习研究的不再是中医药领域,不是在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诊疗水平上加强与提高,而是按照西医培养的要求重仪器、重实验。学校要求硕士做到细胞水平、博士做到分子水平才能毕业。中医教育西化,可能动摇这些研究生的中医药职业观念[12]。

2.4.3 缺乏两种医学体系优势比较和解说

中医药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主要根据系统模型及形象思维、辩证逻辑等方法构建并形成理论体系,其医理深奥、玄秘而较难理解;西医的理论体系则是依据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根据解剖分析、实验研究的成果而构架完成,直观明了,易于接受。这两种体系的课程并存设置而未能进行合理的优势比较和解说,容易造成中医院校的学生对两大医学体系思想方法和观念上的对抗与冲突,出现不同程度的“西化”倾向,对培养中医药人才产生负面影响[13]。

2.5 经济因素的影响

2.5.1 中医医疗项目价格偏低

据对全国102所中医医院现在执行的国家公布的97项中医医疗项目价格的调查,在计算出了成本的54个项目中,有40项处于亏本状态,亏损项目将近3/4。经济杠杆的制约使相当多的中医院不得不放弃中医特色和优势而大量开展收费较高、见效益较快的现代医学检查、治疗和手术,或过度开展特需服务,以补偿中医服务的亏损。目前约有1/3的县级中医院连生存问题都没能解决好,一味要求它们只能发展价格低廉的中医,无论对事业发展还是患者需要,都是不现实的[2]。

2.5.2 农村集体经济解体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50年代以来农业合作化和化发展起来的集体经济纷纷解体,乡村两级基层卫生组织失去了集体经济的依托。原有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体系的解体,村级医疗服务资源的供给大幅度下降,导致植根于农村的中医药服务范围严重萎缩,特色优势得不到应有的体现[14]。

2.5.3 市场经济的影响

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需要医疗市场强有力的支撑,一但失去了市场,就会威胁到中医药的生存。从现代社会对医疗的需求不难看出,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被认为是特色的东西未必都受到现代人的欢迎,不受欢迎的东西必然市场需求不足,市场需求不足就无优势可言,突出中医特色就会走向盲目,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优势特色。特色一旦成为优势,就具有了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完全可以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发展自己。中医在发展中时常寻求政策保护,说明中医成为优势的东西还不是很多。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必须把握市场经济规律,据原国家经贸委统计,中医行业增长速度已经连续两年低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中药的出口创汇已经连续十年徘徊在5亿元上下,我国的中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仅为5%。这一严峻的现状深刻提示,在发展中医特色的同时,不能忽略市场需求[3]。应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证实和阐明传统中医药优势特色的科学内涵,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中医药传统产业及其产品,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市场份额。

2.6 体制因素的影响

2.6.1 管理体制“高位截瘫”现象普遍

除国家有独立的中医管理机构外,目前全国只有吉林、四川等七八个省份组建了相对独立的中医管理机构,其中四川全省21个地市中有19个地市的卫生管理部门成立了中医局,434个县的卫生局成立了中医股或有专人负责中医工作。而其它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管理体制大多不健全,尤其是基层中医工作基本没有人管,形成中医管理“高位截瘫”的局面。中医药管理体制不顺,机构设置上头重脚轻,在人、财、物方面没有自决权,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中医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5]。

2.6.2 投入不足制约中医药发展

尽管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医事业发展的倾斜政策,但在政策落实中却缺少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有力度的具体规定。有些地方由于政府及有关部门在中医药工作中的职责不明确,中医药政策在贯彻中未能很好落到实处,中医机构建设缺少具体的倾斜措施,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现有的财政扶持力度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差距很大,即使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政府对中医院的财政补助虽逐年略有递增,但建设发展项目仍然面临资金缺乏的问题。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些县级政府由于受地方财力的限制,近几年对中医院已无财政差额拨款,中医院发展受到制约。与综合医院相比,中医医疗机构普遍建院较晚,基础设施条件差,设备落后,人才和技术力量薄弱。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医医疗机构的生存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2.6.3 政策保障措施不落实

由于各项保障措施不落实,价格机制不完善,中医院的中医特色日渐衰退,“西化”现象日渐明显。个性化诊疗及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病的一大特点;中药制剂多为世代相传、疗效显著的经验方和临床确有疗效的协定处方,是中医院个性化诊疗的特色所在。而依据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中药制剂在生产条件、品种审批上都要按新药标准执行。许多中医院特别是县级中医院,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很难达到国家规定的中药制剂室的建设标准,一些中医院已不得不将中药制剂室关掉,从而限制了中药制剂的开发以及中药特色和中医优势的发挥。

2.6.4 中医药依法行政能力亟待提高

中医药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是贯彻中医药条例、规范中医药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但同时也是当前中医药依法行政的薄弱环节。由于执法主体不明确、执法队伍不健全,导致监督执法不利。大量存在的虚假中医医疗广告和非法的中医医疗活动,严重扰乱了中医医疗市场秩序,干扰了人们对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正常认识。

2.7 观念因素的影响

2.7.1 只求保护,不思竞争

多年来社会上形成了这样一种思潮,认为对中医不赶快抢救和不采取特殊的政策支持就要被淘汰出局。过分强调依赖政策这根拐棍,不求自强自立,只能削弱竞争能力,使中医学失去生命力。在与现代疾病斗争中,由于疾病谱不断翻新,老理论、老经验碰到新问题,又畏于西医的强大,屈就西医。一些中医工作者也在一定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依赖思想,或全面撤退或甘唱配角,不敢与之竞争,竞争力逐步退化,特色优势日趋淡化。

2.7.2 拒绝现代科学

中医学在整个发展进程中,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其所依附的文化背景也具有一定封闭性,因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唯我独尊的观念难以轻易消除并形成另一种思潮,对西方医学充满了戒备和挑剔,拒绝循证医学、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数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正在兴起的复杂性科学等研究方法和手段,甚至反对中西医结合,坚持“纯正中医”观点,不利于理论创新,同样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的保持与发展[16]。

3 结语

特色和优势都是在比较中产生的,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主要是指与西医相比较而言的,即人无我有、人有我异,这才能真正称得上特色和优势。中医的特色是相对固定的,优势则是动态的,特色不一定是优势,优势也是有条件的,还往往与劣势并存。应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医的特色与优势,并不是所有的疾病中医药治疗都有特色优势,中医药的优势也并不是贯穿于疾病防治的全过程中,对于有些疾病,中医药只是在病程的某一期或治疗的某一阶段具有优势。因此,应确定目前中医具有优势的疾病并提供客观证据,对中医不具有优势的疾病应认真分析其原因并尽可能地挖掘其潜在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张其成.模型与原型:中西医的本质区别[j].医学与哲学,1999, 20(12):26.

[2] 刘 玲.“中医院西化”面面观[j].医院管理论坛,2005,109(11):36-40.

[3] 皋永利.突出中医特色不能偏离市场需求[n].中国中医药报,2004- 08-02(7).

[4] 张同远.影响中医学现代化的因素浅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169-170.

[5] 张宗明.中医认识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0,21

(11):47.

[6] 万力生.浅析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j].医学与社会,2000,13(4):36-38.

[7] 薛公忱.也谈中医现代化的概念[eb/ol].,2005-12-14.

[13] 吴启锋,温力勤.21世纪中医药发展思路——中医药发展的优势与困惑[j].中医药研究,2000,16(5):2-3.

[14] 张自宽.中国农村合作医疗50年之变迁[eb/ol].cms. /content.asp·id=2924&class_id=5&lclass_id=184(2006- 03-01).

篇12

关键词:新形势;制药企业;药品销售;推广模式

近些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社会各行业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医药行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制药企业积极改革,不断创新药品推广模式,规范企业管理模式。药品的销售推广是市场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制药企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销售模式,不断扩大市场规模。

一、制药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水平逐年提升,但我国是人口大国,市场需求量较大,所以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西方医药市场呈饱和趋势发展,因此,外国企业不断涌进中国。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医疗体制也积极革新,不断完善保障制度。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增加了医药行业的需求。

纵观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普遍存在药品销售观念落后问题。药品的销售和管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要保障药品总局对药品进行统一化管理,并且药店需征得上级同意后才能购买药品,国家统一管理药品流通渠道和销售渠道。

目前我国有超过一万多家公司从事药品分销工作,药品分销的集中度不高,因此,我国政府正加大宣传力度,希望制药企业重视分销集中度问题,适当增加药品分销集中度。

二、新形势下的制药企业药品销售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实施医疗机制改革的时间相对较短,一些制度还没落实到位,部分制药企业仍坚持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也没有认识到药品推广模式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部分制药企业没有结合市场需求,仍将重点放在提升服务水平上,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此外,部分制药企业的营销渠道管理相对混乱,缺乏销售渠道合作意识,这样保守的思想观念不利于制药企业的长远发展。

目前,部分制药企业在没有结合销售终端情况下一味地制造药品,使得先进的医药产品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总的来说,中国绝大多数的制药企业规模还不具备引进大型设备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这降低了隐形药品的产量和质量。与此同时,部分规模较小且生产工艺水平较低的制药企业不能获得认证资格,也不能获得药品的订单,在很大程度上,这也影响了药品的生产。

就企业发展而言,零售终端是产品在市场销售的重要渠道之一。但纵观我国制药企业的发展,零售终端的发展跟不上时展和市场需求,部分中小型制药企业忽略了互联网销售和电话销售的重要性,仍坚守传统的连锁店销售模式。此外,制药企业要把握好生产药品、集中分销和购买药品的关系,考虑到药品总部和个制药企业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如果不能保持畅通的交流与沟通,制药企业的需求就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当制药企业的药品库存不足时,就会影响企业信誉;当制药企业的药品库存过多时,就会影响企业成本。

三、新形势下的制药企业药品销售推广模式的转变

就制药企业而言,药品定价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关乎着医药行业的改革与发展。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不断降低部分进口药的关税,但制药企业进口药的价格并未降低,这对国内医药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部分价格合理、疗效较好的药品,慢慢地抢占国药市场,因此,制药企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定价,争取在市场药品价格战中处于优势。

在一定程度上,适当地开展学术宣传和学术活动,借此机会宣传并推广药品,可以提高药品销售量。因此,制药企业要聘请专业的学术人才和销售人才,定期安排他们参加制药行业的研讨会和医疗技术交流会,充分发挥学术会的作用,积极宣传自家企业的药品。

制药企业在药品推广的过程中,要提前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分析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药品需求,确保消费者信息真实可靠,有针对性地向消费者推销药品,着重介绍药品优势。此外,制药企业在宣传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普及基本的医药知识,让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安定。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市场营销也积极转变营销模式,部分制药企业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线上销售,建立企业营销网站。相比于传统营销模式,数字化营销模式不仅节约了企业成本,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心理,为消费者提供更好地服务。

优秀的营销团队能够为制药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制药企业要聘请优秀人才,组建营销团队,并定期安排医药专家进行授课,不断强化团队人员的专业知识,确保在药品销售的过程中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让消费者安心购买药品。

制药企业进入市场时,首先要确定目标市场,其次要制定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让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都可以发挥其最大价值,最后,定期考察市场需求,及时处理滞后药品,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有发展前景的药品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我国制药企业要与时俱进,为企业某长久发展。因此,制药企业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并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创新药品销售的推广模式和企业经营模式,从而推动我国医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规范医药市场活动,提升制药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生物制药;发展概况;现状;趋势

生物制药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对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生物制药从最初出现到现在的蓬勃发展,已经经历了40余年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生物制药经历了包括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1国际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概况

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自从美国发明了生物技术以后,该技术就迅速被应用到新型药物的研制上,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自1971年世界上第1家生物制药公司诞生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并将此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生物制药产业市场广阔,但是主要集中于美国、日本和欧洲[1-2]。

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发源地,又是首次应用该技术的国家,美国在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方面领先于世界各国。美国目前已有超过1 000家的生物技术企业,约占世界总量的2/3;生物技术市场资本总额超过了400亿美元,每年的科研经费超过了50亿美元;已经成功研发出30多个重要的治疗药物,正式投放市场的生物工程药物也达到了40多个。这些药物广泛应用于癌症、糖尿病、肝炎等疾病的治疗方面,给社会创造了极大的价值。

欧洲在生物制药方面整体落后于美国,但是发展迅猛。英、法、德、俄等国在开发研制和生产生物药品方面成绩斐然,在生物技术的某些领域甚至赶上并超过美国。WWw.133229.Com如俄罗斯科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莫斯科大学生物系、莫斯科妇产科研究所及俄罗斯医学遗传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机构近年来在研究和应用基因治疗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日本在生物制药产业上也发展较快,并将生命科学相关的产业作为21世纪重点扶植培养的产业,从而能够增加同美国和欧盟等的竞争力;同时重点展开生物信息技术及纳米生物技术等的基础研究、疾病相关遗传基因及其产生的蛋白质结构研究等,以“基因新药”为目标来推动日本的生物技术产业。目前,日本已有65%的生物技术公司从事于生物医药研究,部分公司的技术实力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日本之外的其他亚太国家在生物制药产业方面也发展较快,尤其是澳大利亚、中国、印度等国家在政策引导下,不断吸纳世界范围内的投资,在世界范围的市场正不断拓展壮大。

2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晚,经过了将近20年的发展,以基因工程药物为核心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已经颇具规模。目前,全国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超过了200家,主要分布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近10年来,我国开发出了一大批新的特效药物,解决了过去用常规方法不能生产或者生产成本特别昂贵的药品的生产技术问题,这些药品对肿瘤、心脑肺血管、免疫性、内分泌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疑难病症起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副作用明显低于传统药品[3]。

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加大对该产业的发展力度,从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当前,我国已将生物制药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当前一些科技发达或经济发达地区正在不断建立国家级生物制药产业基地,并初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这对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总体而言,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未来充满希望,前景看好,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将呈继续增长态势[4]。

3生物制药业发展趋势

3.1生物制药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能够极大地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制药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不仅需要在基础设施、上下游配套产业等方面的支持,还需要同教育培训、专业服务、技术转移中心等相关服务组合在一起,方能发挥高效作用优势。当前,我国在生物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浪潮推动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上政府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我国生物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的区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对于促进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得生物制药整体产业链得到优化,在生产效率方面得到大幅提升。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以后仍会朝着这一方面快速发展,政府也将会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建设产业集群区,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业、研究开发、服务创新、教育培训和风险投资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创新,为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3.2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

将生物医药技术从科研转向产业化生产是科研的重要目的,只有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使得社会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我国生物医药技术当前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科研方面,并没有有效地转换为生产力,这不仅浪费了很多的资源,也使得我国的生产实践跟不上研发,造成了生产的滞后状况。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要求企业通过委托外包策略,建立技术同盟,形成优势互补,使得自身能够专注于自身专长方面,从而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优势。我国生物制药公司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朝这一趋势发展,通过外包方式进行新药开发,将技术较强的研发内容分包给具备研究实力的小型公司来完成,充分发挥小公司在某些领域的技术优势,共同开发新药,大大提高新药开发效率,使新药研发周期缩短,实现技术与资金互补。

3.3生物制药新兴技术将不断应用于产业发展

生物制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满足医药水平提升的要求。我国通过不断参与国际前沿生物发展课题来提升科研水平,如在人类基因组和功能基因方面参与到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药物相关基因药理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基因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生物制药新兴技术的发展将会不断应用到产业发展当中来,从而促进产业技术水平和社会医疗水平的提升。

4参考文献

[1] 胡显文,马清钧.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生物技术产业,2007(1):16-31.

[2] 文淑美.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1):92-96.

篇14

[关键词] 浙江;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策

[中图分类号] F124.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a)-0157-04

医药制造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浙江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具有竞争力的医药产业基地之一。在国内外大环境下,增强我省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浙江从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转变,是当前刻不容缓的大课题。本文试图在客观分析我省医药制造业现状和国内外医药产业环境的基础上,梳理我省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关键环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产业转型升级是浙江医药制造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1 浙江医药制造业发展现状

1.1.1 产业整体发展全国领先 近年来,浙江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居全国前三位,产业出货值多年来稳居全国第一。2010年,浙江共有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544家,完成工业总产值769.72亿元,实现利润92.50亿元,产值、利润分别较2000年增长407%和609%。从业人员从2000年的5.9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12.36万人,人员规模增长了1倍多。

1.1.2 化学药品制造特别是原料药制造业优势明显 据浙江省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医药制造业一半以上为化学原药制造,产值和利润分别为313.5亿元和38.33亿元,分别占整个产业的50.9%和57.6%。其次为化学制剂、生物生化药品和中成药产业(含中药饮片加工及中成药制造)。涌现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原料药制造企业和产品。如海正药业的蒽环类抗生素抗肿瘤药、华海药业的卡托普利心血管药、浙江医药的维生素E等五大原料药产品生产规模均为国内最大,占国际市场30%以上的份额,普利类药物产量居全球第一,化学原料药产业优势明显。

1.1.3 技术创新活动日趋活跃 具体表现在:创新投入不断加大。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R&D经费投入为18.29亿元,较2006年的10.07亿元增幅81.63%。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总体逐步提高,至2010年已达2.73%。R&D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从2006年的6.09%增长到7.95%。

科技创新产出显著。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制药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715件,较2006年的223件增长3倍多,年均增幅达33.8%。而据《中国药学年鉴》数据统计,2007~2009年共获新药证书59件,占全国9%。

1.2 浙江医药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1.2.1 产业发展速度趋缓,领先优势逐步减小 近年来,浙江医药制造产业发展趋缓有所放缓。据统计,2006~2010年期间,浙江医药制造业的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占主营业务比重及利润比重等经济指标增长缓慢,在全国比重排名逐步下滑[2]。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江苏、山东等兄弟省份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浙江省医药制造产业规模、利润等指标虽在全国仍居于前列,但领先优势逐步减小。

1.2.2 制药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缺乏龙头骨干企业支撑 虽然目前浙江医药制造业已形成了一批行业骨干企业,但真正能引领和带动行业发展的全国排头兵企业还相对缺乏。2010年,浙江规模以上制药企业平均产值仅为1.41亿元,低于山东和江苏2.26和2.05亿元水平。2009年,浙江大中型医药制造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5.2亿元,仅有2家制药企业年产值超30亿元,还尚未有一家企业进入全国十强。

1.2.3 产业技术水平亟待提升,转型升级要求迫切 由于浙江省制药企业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多数企业研发投入相对不足,研发投入仅占销售额比重普遍在1%~3%。研发投入的不足,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而一些制药企业主打产品长期以来以仿制为主,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涌现,企业间同质化竞争严重。此外,产业结构以技术附加值较低、能耗及环境污染较高的化学中间体和原料药为主,在技术附加值较高的生物生化药品、基因工程药品、新型制剂领域,产业规模及核心竞争力还尚未形成,在高端市场占有份额仍然较低。

1.3 浙江医药制造业发展迎来全球仿制药市场和制药产业转移的大好形势

1.3.1 大量药品失去专利,仿制药大亨分享盛宴 2009~2014年,全球仿制药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将有2350亿美元的专利药失去专利保护,这些药品涉及抗肿瘤、心血管、消化系统、血管及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等各大类用药,销售额占企业药品总体销售收入10%以上,包括立普妥、波立维、舒利迭等重磅炸弹[3]。随着专利到期药品规模加大,FDA接受通用名药申请和审批通过的数量都呈上升趋势,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药品专利到期给仿制药企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仿制药进入快速发展期。

1.3.2 全球仿制药市场蓬勃发展和全球制药产业转移 首先,近年来全球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据IMS2010年的报告预测,2014年,全球医药市场年增速将达到5%~8%左右,市场规模将达到1.1万亿美元。其次,全球制药产业从原料药到研发和制剂全面大规模的转移,而中国和印度是最受欢迎的选择地。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成为全球高增长的“新兴医药市场”之一,预计到2013年,中国的药品年销售收入将增加400多亿美元[4]。浙江医药制造业将迎来大好的发展机遇。

2 浙江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

目前浙江医药制造业依然以化学原料药生产为主,还处于产业发展路径的起步阶段。学习和借鉴印度从“大宗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特色原料药——专利仿制药(不规范市场)——通用名药物(规范市场)——创新药物”[5]的医药制造产业发展路径,未来浙江制药产业升级的方向是进入通用名药产业,思路是“巩固优势、先仿后创、差异发展”。

2.1 发展思路

2.1.1 从传统大宗原料药向发展特色原料药转型 原料药制造在今后一段时间还将是我省大多数医药制造业企业的主攻方向。要继续鼓励省内医药制造企业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提升,推动全省特色原料药制造水平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引导省内制药企业加快国际化认证步伐,积极申请美国DMF、欧洲COS等发达国家的原料药国际认证。逐步培育浙江特色原料药向规范市场的出口优势;此外,认真分析当前即将到期的专利药市场潜在需求,提前引进和部署一批市场需求大、技术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小的特色原料药的研发和产业化。逐步引导全省原料药产业格局由原来的“大、笨、重”向“小、轻、优”的产业格局发展[6]。

2.1.2 从单一的原料药生产向逐步向建立产业链垂直一体化转型 制剂的生产与研发是体现医药制造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浙江医药制造业应在抓好特色原料药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向制剂生产、新药研发等领域拓展,逐步建立从原料药研发、生产、制剂到市场营销的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目前省内如华海药业、海正药业为代表的一批已具备较好技术基础和研发实力的制药企业,已初步实现了从原料药向制剂出口的产品结构提升,成为我省制药企业转型升级的典范。在向国际制剂企业转型的同时,利用自身优势产品致力于国内制剂销售,进一步提升盈利稳定性。

2.1.3 持续研发投入,向基因药物和创新药物进军 重点发展重组药物、新型疫苗、海洋生物医药产品、疾病诊断及防疫用PCR、生物芯片等体外生物检测新产品。集中力量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生化试剂和基因药物,并加快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生物仿制药,不断壮大其市场份额。支持运用基因技术、细胞技术、控制技术进行医药发酵的工业菌种改良和工艺流程优化,提高产出率,减少能耗,降低成本,增加效益。重点突破高密度发酵、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和蛋白质纯化等关键技术。发展大型分离柱的在线检测装置、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专用分离设备、高效分离介质、生物反应器和自控系统及配套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提升下游产业技术水平。发展细胞治疗、个性化治疗的相关技术和产品。

2.1.4 秉承传统优势产品,加快中药现代化 组织实施一批疗效安全可靠、质量可控的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以及传统优势品种的二次开发。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标准及中药特色的质量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提升中药材及中药产品的质量水平。深入推进中药材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建设,重点实施“浙八味”振兴计划。大力发展铁皮石斛、金银花、厚朴等浙产道地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加大药材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力度。大力发展中成药和中药保健产品,加快发展植物提取药物产业。

2.2 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

2.2.1 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 要达到国际通用名药生产商标准,必须提高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由于生产工艺专利到期一般晚于化合物专利,因此向通用名药生产商转型必须要有强大的反工艺技术,保证生产工艺不侵犯专利。同时要加强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改进工艺以生产出质优的产品。浙江医药制造产业通过多年的发展,制剂产品越来越接近国际水准,尤其是在青蒿素、VC、VE等维生素制剂方面已具备一定的质量优势。在原料药方面,具备较强的合成工艺技术和发酵能力。如抗感染类、维生素类等大宗原料药和他汀类等特色原料药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和地位。这些原料药如果转换成制剂,质量应该能得到保证。

2.2.2 制剂出口规范市场认证 包括两方面:一是加强原料药认证,美国的DMF认证,欧盟的COS认证及EDMF认证。二是加强制剂认证。美国是ANDA申请,欧盟是集中审批程序、互认可程序以及成员国程序三类[7]。原料药和制剂通过认证的前提是生产车间通过认证。原料药生产车间通过认证相对比较容易,但制剂生产车间通过认证相对困难,目前同国内通过认证的制剂生产车间屈指可数,浙江目前仅有华海药业的固体制剂生产车间和浙江日升昌的软膏制剂生产车间等少数车间通过了FDA认证。华海药业正在建设符合美国FDA认证的富阳生产基地。制剂生产车间通过规范市场认证将是制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里程碑。

2.2.3 国际合同研发外包基地 研发外包是制药企业参与新药创新链条的重要机遇。目前,我国研发外包市场发展迅速,2010年规模达50亿元左右,并以年均100%的速度增长。浙江医药研发外包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培育了以泰格医药为龙头的一批医药研发外包企业[7]。2011年,泰格医药营业收入达到1.92亿元,累计参与了25个新化学单体和10个新生物制品的临床试验,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可承接国际外包业务的本土医药研发外包企业之一。积极打造国际合同研发外包基地,积累新药研发技术和经验,着力培养新药研发人才,将是后期推动浙江制药业结构调整的一条重要捷径。

2.2.4 销售渠道 原料药生产商面对的客户大多是国际、国内的制药企业,当转型为制剂生产商时,必须面对消费者、医院等,其销售方法和消费习惯与制药企业有很大的不同,必须解决销售渠道这个环节。通过合作和并购当地企业,借助合作方的技术、政府关系、销售网络等各种资源,是当前阶段浙江制药企业拓展销售渠道的最好选择。

3 浙江省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3.1 完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

密切关注国内外行业运行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引导指导医药行业转型发展。积极协调医药产业特有政策措施,抓好医药制剂重点品种的认定和培育工作,完善优化医药储备管理等工作。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对高标准制剂生产线建设、新药及新剂型开发、制剂国际认证、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大技术与学术活动等给予重点资助。研究建立面向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风险投资、创投基金。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建立以资金、资产、技术等参股的法人实体,形成紧密型产学研战略联盟,充分发挥各类研发资源、装备的效能,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3.2 实行重点领域重点突破

积极推进原料药生产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装备。培育和发展一批医药制剂主导产品,对医药制剂提升改造项目优先给予财政支持。通过实施医药制剂产品进口替代战略,加快原料药产业向制剂深加工方向转型发展,争取更多的国内制剂市场份额。积极拓展制剂海外市场,并加强我国新版GMP与国际认证的有效对接,提高省内制剂产品海外注册的效率,促进“制剂出海”。加强对中药和医疗器械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努力形成集聚优势。重点推动创新药物研发、大品种技术改造、技术平台建设、新药孵化基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以及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鼓励支持医药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

3.3 引导制药企业“引进来,走出去”

大力开展制药企业国内外科技合作,引导国内外先进制药技术向浙江转移,推动浙江制药企业与国际接轨。建立医药制造业区域合作机制,充分利用江苏、上海、山东等地的医药人才、信息和技术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鼓励省内制药企业与国内外研发机构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支持有实力的制药企业和研究院所到国外创办研发机构,进行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市场拓展。积极引进国外医药研发机构在浙江建立合作研发机构,培养浙江医药产业人才,提高全省医药产业技术水平[8]。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科技统计年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33-179.

[2] 国家统计局.浙江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2-56.

[3] 陈佳贵,黄群惠,吕铁,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3-56.

[4] 刘国恩.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71-74.

[5] 倪钎,江滨,鄢尤奇,等.当前印度制药产业探析[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7,(2):17-23.

[6] 张俊样,左晓利,武治印,等.对加强我国新药创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2,(10):12-14.

[7] 李明珍.印度医药制造业的发展路径、特点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1,(17):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