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学校的管理机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和谐校园;学校危机管理;机制构建
1学校危机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学校危机管理是现代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危机管理就是指那些发生于校内外的灾难性事件而引发的突发性的危害师生生命安全和健康,破坏学校正常工作秩序的事件的管理。这些危机事件的产生根源可能是自然因素,也可能是人为因素。前者如地震、泥石流、洪涝灾害、传染病等,后者如校园暴力事件、食物中毒、学生跳楼、对学生的性骚扰或侵害,绑架,不安全建筑和设施的伤害等等。学校危机管理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由于学校危机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突发性,所以需要学校管理者当机立断,对于危机事件的反应必须快速。(2)学校危机事件危及管理者或者学校的根本利益和核心价值,事态的发展和管理的后果很难预料,这就给学校的管理者带来巨大的压力,容易造成失误,从而使学校危机事件的影响很容易进一步扩大。(3)校园突发事件的管理还有明显的不可逆性。学校危机一旦发生,要求管理者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重大的决策和反应。因此一旦做出决策就要迅速地布置下去,而且没有太多时间去验证其正确与否,因此说它是不可逆的。
2学校危机管理机制构建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
2.1稳定学校发展
学校危机带来的危害会严重阻碍学校的发展,而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可以把这些危害降到最低,经过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处理,一个学校能迅速地从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来并且快速的回到学校的正常生活中,一方面对学校起到稳定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2.2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学校危机事件的危害多种多样,如果处理不及时,危机就容易扩散出去,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一方面是为了处理危机事件带来的危害,而另一方面正是为了寻找危机发生的源头,争取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危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3促进法律体系的完善
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要求国家对校园安全高度重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供专门的法律保障,从而促进和完善专门的法律体系。
3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缺失的原因
3.1缺乏有效的危机管理预警机制
在现实中,虽然各学校都有自己的一套危机预警机制,但往往因其科学性不高,以致校园管理者在面对危机爆发时,往往手足无措。面对迎面而来的学校危机,管理者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处理,这就大大降低了危机管理水平,造成更大的危害,这也是近年来学校危机事件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原因。
3.2学校危机管理中危机教育机制的缺失
由于教师学生对学校危机管理机制构建认识的不足甚至对学校危机的轻视,以致在面对危机时显得惊慌失措,从而导致危机进一步扩大。
3.3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
对于学校危机管理,至今没有专门的法律进行规定和保障。面对学校危机事件时我们只能从《宪法》《教育法》《刑法》等一般法律中找到一些通用的规定用来应对学校危机,这就有可能导致危机管理机制构建的随意性。
3.4学校危机管理机制中恢复评价机制的缺陷
一些校园管理者认为学校危机中快速应对及时处理才是最重要的,往往忽略了危机过后的心理恢复等善后工作。学校危机的发生不仅会对学生校园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损失,而且更会对危机中受害者的心灵带来很大的创伤。我国现有的学校危机管理机制构建往往会忽视这一方面。比如在我国很多学校虽然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是很多时候都是摆设,一些心理教师是由其他老师兼任的。很多人在危机过后没有重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是刻意回避自己心理问题,也会影响学校恢复评价机制的构建。
4完善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对策
4.1完善学校危机预警机制
一套好的危机预警机制有利于学校快速有效的收集危机信息,加快应对的速度,减少应对危机的成本,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要完善学校危机预警机制,首先需要建立危机预警小组。其次,树立学校管理者和学生的危机意识。管理者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着一颗警觉的心,坚持以人为本,把师生安全放在第一位。
4.2建立和完善学校危机应对机制
建立一套良好的危机应对机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1)提升管理者能力。管理者应该首先熟悉专业知识,其次管理者应该通过模拟演练,不断锻炼自己的应对能力。(2)提高组织反应速度。危机应对的首要原则就是“迅速反应,有效应对”,在危机发生的瞬间,要第一时间掌握危机的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危机发生地点,缩短危机发生与采取措施的时间差。(3)合理分工。避免组织结构臃肿和功能重叠,避免出现相互扯皮,相互推诿的情况。(4)建立有效快速的信息渠道。我们在建立危机应对机制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信息的作用。不仅要保证在平时信息的快速流通共享,更要保证危机发生时,信息能够迅速传递。
4.3完善法律体系
有了相应的法律体系保障,才能调动校园管理者对机制构建的积极性,一旦有任何学校危机发生,管理者可以更好地进行应对和善后处理,真正可以做到有法可依。
4.4健全学校危机恢复机制
学校危机恢复机制的构建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善后处理机制。危机过后的首要问题就是对受害者进行安抚,但对受害者的安抚不能仅限于在身体财产,还要重视受害者的心理恢复。第二、恢复重建机制。管理者应该根据现实情况一步步取消在危机发生时采取的一系列应急措施,并且通过掌握的信息对危机中造成损害的各种资源进行恢复,让学校回归正常的生活。第三、形象重塑机制。不论是什么类型的危机,都会给学校的声誉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危机过后应该迅速作出应对,首先对造成的损害,学校要尽量弥补。其次校方应该在危机过后吸取教训,改变策略并且通过各方面的媒体发出声明,充分表明自己的诚意,重塑自己的形象。
参考文献:
[1]刘巍巍.学校危机管理的内涵、基本原则及应对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校学报,2010(09):141.
一、学校的组织管理要团结教师,做好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学校管理机构要以教师为管帮带的核心,让教师发挥教育的自动净化功能,从而构建一个整体科学而有可运行机制的管理体制。教师教育的主旋律是以奉献为前提,而奉献的基础则应建立在施与者纯粹无私、理智和有深度的关怀之上。教师作为学校管理机构的重要成员,其工作的复杂性与突发性会对其临场应变能力有着较大的考验和责问。只有建立了系统的组织体系,教师教育的尺度把握和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原则坚守才能有更规范的依据,才能让他们在处理具体事务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二、学校管理机制中要有多元标准的评价观,为学校管理提供确实可行的评价体系。
学校管理,要建立适度的教师考核等硬性指标与教师自觉创新的软性体系,从而让他们在学校的动态管理过程中发挥其优异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校管理科学、规范发展。
学生的个性是多样的,各有特色。新课程改革中,衡量人才的价值观已经发生深刻而有实质意义的转变。以往单一的成绩论评价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社会人才需求标准的转型,我们的人才观也会越来越走向理性和成熟。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扬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标准的价值体系更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教师要应时而动,应需而变,要有新型人才观、价值观,从学生的整个人生角度来为其阶段性规划做指导,而不应去做短视而以趋利为目的的关爱、帮助。应该说,爱心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的温暖,让他们在成长中有被需要的感觉,从而自觉地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并能努力为之奋斗。多元价值观,不仅要求教育者有宽容、开放的心态,更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性人才观。它需要每个从业者秉承认真负责、长远高效的精神品质,对自己所从事的育人事业提供最大限度的热情与情感支撑。
三、学校管理机制的建设中,要倡导教师奉献理智而有深度的爱。
教师要有敬业、爱人的良好心态,要具备宽容而有智性内涵的师长风范。但是,爱心的奉献并不是无所不包的,而应受制于对学生成长的长远发展和现实需求。真正的教育者应在原则坚守的基础上理智地奉献自己的爱心,不能因一时之苟且而姑息学生不可容忍的错误。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对待学习生活和其他问题上,必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教师的职责就是及时地发现并恰当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向好的方向成长发展。所以,一个成功的育人者,必须有长远的育人目标,要有敏锐的观察和预知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做出正确而负责任的人生规划。国外曾经流传着一种教育理论――猴子摘苹果:每个猴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及其它状况确定自己能够到采摘的苹果高度。这样,无论什么样的猴子,都可以吃到苹果。从这种理论出发,教师应该在平日与学生的接触中,察其言,观其行,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提供最有价值的参考。
四、学校管理机制的方法传导
1.沟通是教育实施的桥梁。
每个人都渴望与别人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话不谈不明,人不交不知。沟通是人际交往能否得以确立并有所发展的前提。而缺少沟通时,简单的事情容易变得复杂。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往往可以化解一些隐含的矛盾,使恶性问题被解决在萌芽状态。经验表明,拥有爱心的教育者比家长更容易做到与学生的深刻沟通;而沟通也恰恰是施教者传递爱心的最好方式。
2.民主:有效沟通的保障。
学生是有思想深度的思考者,他们都有着浓烈的主观情绪。教师对于敏感的学生要做到处事公正,不偏不倚,要确立自己“执法者”的“清廉”形象。学生的信任是源于对自我公正的合理诉求,是要在合理的范围与规则内释放被压抑的自我情绪。班级的民主氛围是由平日的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规则制定中逐渐创设出来的,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学生自主的权利,让每个人都有受重视而不是受冷落、受关爱而不是受压制、受认可而不是受排挤的自我承认感。一旦这种意识被确定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自然会走向和谐,走向更高层次的精神交往和沟通。
3.学会“冷处理”。
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具有爱心的教育者在处理时不能不慎重。当矛盾的双方剑拔弩张、不可开交时,教师作为调节人要学会“冷处理”。研究表明,情绪激动时的人最容易走向偏激,进而做出常态下不可能做出的事情。只有在矛盾双方转到平常状态时,教师的工作才可能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冷处理”的原则是要学会换位思考,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解学生所困,从而成功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关键词:学科建设;三级管理;目标管理;学科带头人负责制
学科是一定领域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相对稳定的知识组合,学科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学科建设是高校各项建设的核心,学科建设涉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团队建设、物质条件建设等内容。学科建设必须持之以恒、科学管理、常抓不懈。
一、高校学科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科建设管理就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合理调配和使用有限的学科建设资源,提高学科建设的效率和效益,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学科建设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科建设各构成要素各自所具有的功能,经过管理活动的协调,在学科建设目标下统一起来,产生更大的综合效能。\+①
学科建设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的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在不断的规范,但也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一)管理机构的职责不够明确,缺乏有效的学科建设管理机制
虽然许多高校在学科建设管理中实行了学校――二级学院的二级管理机制,但实际管理中这些管理机构的职能未能全面履行,例如,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学科建设领导机构,负责领导和指导学科建设,但学校的学科建设领导机构侧重于学科建设中的领导与协调职能,对学科建设的咨询、指导功能略显不足,缺乏对学科发展最新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迅速反应机制;二级学院具体负责学科建设任务,但是二级学院在对人、财、物的支配上,权力非常有限,因此一些职能也难以发挥。
(二)没有强化效益管理,缺乏有效的学科建设效益评估机制
效益是一切管理活动竭力追求的目标,一切管理工作都力图以最小的投入和消耗,获取最大的效益,学科建设管理也不例外。学科建设追求的效益是:以最少的投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创造出更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升学科水平和学校综合实力等。因此学科建设需要讲究效益,必须处理好“资源投入”与“成果产出”的关系。目前,许多高校非常注重学科建设的投入,将学校有限的人、财、物资源重点支持学科建设,但是却缺乏有效的学科建设效益评估机制,对学科建设投入与学科建设效益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评估。在学科建设中,还存在 “铺张浪费”、“经费和资源闲置”以及投入大量的经费和资源,但产出的成果却质量不高,学科水平没有明显提升等现象。
(三)没有突出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发展的引领者,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许多高校并没有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具体负责和实施学科建设工作的任务是落在二级学院领导中,常常会出现二级学院领导并不是本学科的成员却要领导本学科建设的尴尬;有的高校虽然遴选了学科带头人,但是并没有明确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学科带头人形同虚设,没有很好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引领和组织作用。
二、学科建设三级管理机制的思考
对学科建设的管理必须要有层级性,学科建设三级管理机制,是指学科建设实行学校―二级学院―学科带头人的三级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
(一)三级管理机制中各管理层级的职责
1、校级管理
学校层级对学科建设的管理,强化的是“领导”、“指导”和“监控”的职能。学校建立以主要校领导、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负责人、学科建设专家等组成的校级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校级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制订学校的学科建设管理规章制度;结合学校的发展战略,制定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综合调配学科建设的资源;对学科建设进行监控,包括检查、督促、评估和验收;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学科建设工作;学科建设重大事宜的决策等。
2、二级学院管理
二级学院对学科建设的管理,强化的是“领导”、“管理”和“服务”本单位学科建设工作的职能。二级学院通常建立以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制定本单位学科建设规划与年度建设计划;做好本单位学科建设的服务于与管理工作;协调学科与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学科建设工作等。
3、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是各学科建设任务的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学科的建设工作,主要职责是: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负责组织编制、修订和实施本学科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组织凝练学科方向;组织开展学位点申报、项目申报、科学研究;组织对外学术交流;调配学科团队人员和协助学校开展学科人才引进及培养工作;负责学科经费、设备的使用;负责学科建设其它日常事务的安排等。
(二)目标管理
学科建设目标管理,就是根据学科建设目标来安排和指导学科建设工作,通过学科建设目标来调控部门及个人的行为。实行学科建设目标管理的目的是,发挥目标的指引和激励作用,调动学科建设部门和人员的能动性。
1、重视学科建设目标的设定
学科建设目标的合理性:学科建设目标必须服从于学校的发展目标,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学科建设目标还应从学科的实际出发,分析学科现有的基础与预期目标的距离,设定的目标应该远大,既据有指引性,又切合实际能够实现。
学科建设目标的层次性:应分层次设定学科建设目标,按层级分,可分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总体发展目标、二级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目标(职能部门的学科建设目标)、具体学科的学科建设发展目标;按学科的发展顺序,可分为重点学科建设目标、特色学科建设目标、一般学科建设目标;按照学位授权不同,可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目标、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目标;按照实现目标的期限不同,可分为学科建设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长远目标。
学科建设目标的明确性:首先是发展方向明确,明确要建设什么样的学科、建成什么样水平的学科;其次是量度明确,经过建设后,学科的科研成果、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条件建设等应达到的程度或数量;最后是时间明确,明确实现学科建设目标的时间或期限。
2、重视学科建设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
目标管理是重视成果的一种管理方式,重视每个部门及个人对实现目标所做的贡献,有利于克服“大锅饭”的管理作风。因此要将学科建设目标分解细化为各部门、各学科、各学科带头人及学科团队成员的目标,并对目标实现的结果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相应的奖惩。
(三)学科带头人负责制
1、充分认识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科梯队应当是一个金字塔形状,最上面的是学科建设的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以其远见为学科建设与发展制定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前进道路与发展重点,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学科建设。\+②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发展的引领者:一是引领学科发展,学科带头人是该学科的翘楚,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带领、指导和组织学科团队开展学科建设;二是引领学科团队发展,学科带头人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造诣能够使其成为学科团队成员所敬佩的人,成为学科团队成员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组织者: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负责组织编制、修订和实施本学科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组织凝练学科方向;组织开展学位点申报、项目申报、科学研究;组织对外学术交流;调配学科团队人员和协助学校开展学科人才引进及培养工作;负责学科经费、设备的使用;负责学科建设其它日常事务的安排等。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资源的聚集者:优秀学科带头人的人格魅力、学术造诣和学术声望能够吸引一些优秀人才聚集到身边,成为学科团队成员;优秀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声望、卓越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可以争取到政府、企业和社会等更多的外部资源用于学科建设;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在重大项目、课题的申报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可以带领学科团队组织申报纵、横向课题,重大项目等,争取到更多的科研经费。
2、学科带头人的激励机制
(1)学科带头人实行岗位制,进行动态管理
“学科带头人”既是一种尊称,又是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岗位”,有着明确的岗位职责。学科带头人不能搞终身制,要强化学科带头人的岗位意识,建立遴选-考核-奖励或退出有机结合的动态管理机制,实行周期聘任制度。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更能增强学科带头人的危机感、责任感,调动起学科带头人的工作积极性。
(2)学科带头人的激励措施
精神激励方面,要关心学科带头人的发展,委以重任和给予较大的自,及时肯定其工作成绩和解决其遇到的问题及困难,充分听取他们对学科建设、学校发展上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科带头人感受到受重视、重用、获信任、得支持,增强其搞好学科建设的内在持久的工作热情。物质激励方面,“学科带头人”是一个岗位,必须给予学科带头人岗位津贴,对一些拔尖人才的学科带头人,要制定安居乐业的优惠政策,如提供科研启动或配套经费,配备办公用房、工作助手,协助组建研究小组,安排好家属子女等等,解决学科带头人的后顾之忧,让其安心工作。
三、学科建设管理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在学科建设中应强化“责任意识”
责任是一种义务,是一种使命,是做好工作的内在动力。学科建设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态度。在学科建设中还存在着急功近利,缺乏长远规划;学科建设经费使用不当、使用效益不高或铺张浪费;学科建设成效不明显、建设成果质量低等现象,都是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
在学科建设中,必须增强责任意识:
首先,要高度认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一项根本性的建设,学科建设水平是一所高校地位的主要标志,是决定高校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高校发展特点及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开展学科建设意义重大,且责任重大。
其次,要细化职责,明确责任。要细化每一级学科建设部门和参与学科建设人员的工作职责,使部门和个人都明确自己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确保学科建设的每一项工作都有人干有人负责,把工作落到实处。
最后,要完善责任监督机制和奖罚机制。对工作认真负责,较好完成学科建设目标的部门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负责,未能完成学科建设目标的部门和个人要予以追究责任。只有把履责和问责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良性的责任导向,增强工作的责任心。
(二)在学科建设中要注重效益管理
在学科建设中应重视“效益管理”, 将务实高效的精神渗透到学科建设中,崇尚一种尚俭去奢、务实高效的精神,提高学科建设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益。
在学科建设中,要进行成本控制,学科建设产出的成果(标志性成果)和成果的质量,如科研获奖、的数量和级别、专利数、获得的重大项目、人才队伍建设成效等,必须要与学科建设的投入成正比;对于学科建设的重大投入,必须科学决策,做好建设项目的立项论证和设计方案优化工作,既要认真考虑项目投资成本和效益,又要充分考虑项目建成后的运行成本,避免失误,减少浪费;学校要把学科建设效益作为学科建设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经费使用不当或造成严重浪费,学科建设成效不明显,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科,学校可以终止经费资助,收回经费余额,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不能把学位点申报当作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
有的还未获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把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作为本学科非常重要的建设目标,甚至是终极目标,如果学位授权点申报成功,那么该学科似乎也就完成了建设任务,便停止了建设或放慢了建设。
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在学科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获得学位授权点是一些学科的重要目标,但绝不能是终极目标,学科要提高水平,依靠的是持续不断的建设。获得学位授权点后,学科层次得到了提升,下一步的建设目标应该是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不断整合学科资源,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经过进一步的建设,使学科优势更加明显,特色更加鲜明。
[注释]
①谢桂华.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P168.
②谢桂华.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P135.
[参考文献]
[1]谢桂华.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P168-P204.
[2]魏燕.高校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4).
【摘要】激励机制是指运用特殊的管理方法,使员工对任务的承诺实现最大化。激励机制包括很多方面、很多内容,如工作激励、精神激励、学习激励、荣誉激励等。建立合理恰当的学校激励机制有利于培养优质高素质的教师,也有利于教师的全面发展,从而保证教学的高质量,保证教育的成功。
【关键词】激励机制;小学学校管理;作用;奖励机制
一名优秀的学校管理者能够运用适当的手段来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激励手段正是学校管理者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激励手段能够成功地激发各个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自信心,让他们更加阳光,从而有利于达到优化学校管理的目的。管理者要充分了解教师的心理思维,然后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以及心理思维选取不同的激励手段。只有选取合理恰当的激励手段才能够更好地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激励机制在小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激励机制在小学管理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有以下几点重要的作用。
(一)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学校管理者运用不同的激励方式,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的素质在学习实践中得到不断提高。激励机制能够很好地起到调节教师行为的作用,能够让教师在教学模式的钻研中由被动过渡到主动;同时,能够让教师的教学态度由严厉转变为温和热情。此外,激励机制还能够锻炼教师的能力,促使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对教师实行荣誉激励,教师就会为争得荣誉而不断地提高自己,从多方面进行优化,如教学方式、教学态度、教学技能等。教师会随时反思自己,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探索,并且不断地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以便达到自己的目标。例如,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析,根据教师的工作质量给予不同的奖励,那么教师就会重视每一次备课,重视每一次课堂内容的准备,为了取得更好的工作成绩,教师就会越来越努力。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激励机制促进了教师渴望进步的心态的形成,也为教师的合理竞争提供了一个更大更宽阔的平台。
(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进步
在小学教育中,很多教师都觉得工作轻松,上课毫不费力,只发挥三分之一左右的能力就足以保住自己的职位,因此也就丧失了督促自己进步的动力。而在激励机制下,教师很有可能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将自己的工作能力发挥到极致。因此,激励机制的存在大大拉开了教师之间的差距。从这个现象看来,一个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都直接地和这个学校激励机制水平的高低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缺乏动力的环境下很难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也很难主动地去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而有着健全的激励机制的学校就不同了,教师时时刻刻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在教学过程中热情饱满,充满力量,充满斗志,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增强校园的凝聚力
在小学学校管理中,教师既是学校的管理对象,又是学校的依靠对象。校长要想将学校办得越来越好,就要完善学校的管理机制,活跃学校的思想氛围,必须让教师能够全面地发挥自身的能力。为此,校长要对教师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不能认为教师只是学校的员工,不能只认为教师和学校是被雇佣与雇佣的关系,更不能以教师的职位为筹码对教师进行打压。教师也是学校管理的一员,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学校的高效管理。学校管理者要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了解教师的心理活动,和教师协商制定恰当的激励机制,确定激励机制所针对的对象,让教师充分地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加强对教师的感情激励,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团结一致,更有利于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
(四)促进教师之间的团结
恰当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促进教师之间的团结互助。在当今的学校大环境下,教师会发现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以往单打独斗的做法在当今时代已经不再适用,只有团结一致,相互探讨,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激励机制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团结,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拉近教师之间的距离,改善教师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五)激励学生的进步
激励机制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学校制定明确的奖励机制,能促进各个班级以及个人的不断进步。根据学校的管理制度,班主任可以制定班级的总体目标与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然后鼓动学生一起努力。在班里目标的规定中,要划分好每个人的职责,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班级中应该尽到的责任,应该为班级的目标共同努力,从而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同时,班主任应该鼓励学生制定符合自己的目标。例如,为了赢得“进步最大奖”,学生不断地学习,认真背课文,仔细记文字,认真钻研每一道题,长此以往,就会有很大的进步。每个学生都进步一点点,班级就会有跨越性的进步。所以说,激励机制有利于班级的管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更加有利于班级更好地发展。
二、坚持公平公正的奖励机制
发挥激励机制积极作用的前提是要保持公平公正,尤其是奖励激励一定要在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下开展。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毫无疑虑地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竞争中去,才能够百分之百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因此,小学学校的管理者必须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奖励激励顺利地开展下去。需要注意的是,公平公正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存在的。因为每个人的个人能力是有差距的,这里所说的公平公正是相对于每个人的个人能力而言的。
小学学校管理者要建立健全针对所有教职工工作情况以及工作能力的考核系统,根据考核结果对每位教职工进行不同的奖励,让每一位教职工都能够明白自己所付出的每一分辛苦以及流的每一滴汗水都是有回报的,都是有所收获的。最重要的是,每位教职工都能因此而感受到所在学校对自己的关怀,都能够感受到学校领导者对自己劳动的尊重以及肯定,从而充满激情,将最饱满的精神面貌带入到工作中去。
三、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共存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互不相同的两个方面,因此无法分清这两者的主次程度,在学校管理中,对于这两者存在的争议也情有可原。有的教师认为当前学校关于物质方面的激励不够好,适时恰当地发放物质奖励更加具有实用性和现实意义;有的人认为情感方面的投资与重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更加重要,尤其是从事教师这样一个职业,需要有高尚的品质,需要胸襟宽广。因此,精神激励在小学学校的管理中十分重要,应该在激励机制中占据最主要的地位。
上述两种说法都有些片面,都只强调了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在小学学校管理中,一定要真正做到兼顾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将两者同等对待,不分主次、综合全面地运用这两种激励手段。学校的管理者可能更常用的激励方式是物质激励,物质激励实施起来相对简单容易,不需要太多烦琐的规划。但是在重视物质激励的时候,也要认清精神激励的重要所在,因为精神激励能够让教师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让教师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
激励机制是学校管理者激发教师努力奋斗的最重要方式之一。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看起来毫无联系,其实仔细探索会发现两者之间有着一些很重要的关系。物质是实施精神激励时的必要载体,而精神是物质激励中所需要贯彻的主要内容。总之,学校管理者应该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强教师的上进心,有效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师的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实施激励机制的注意事项
(一)激励时机的准确把握
简单地讲,激励时机就是指人在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中,为达到最好效果而选取激励机制的恰当时机。激励时机一共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前期激励、中期激励以及后期激励。小学学校的管理中最常用的是前期激励。前期激励的采用能够促使教师树立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使得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制定m合不同老师的激励行为
在小学中,每个教师的性格特点因为年龄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心理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小学的管理中针对教师的激励制度应该有所不同,要做到因人而异,即针对教师需求的多样性,确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例如,年长的教师更注重安全的保障,更看中学校对自己的肯定,那么学校就应该以此为突破,给予其荣誉、情感等方面的激励;对于年轻教师,更多地采取一些有关理想、目标的激励,鼓励他们的发展,增强他们奋斗的决心。
在小学学校的日常管理当中,学校的管理者要能够灵活恰当地运用适当的制度以及手段来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通过制定恰当合理的激励机制来全面提升教师的素质,因为每个学校的长远发展都和教师的素质有着紧密的联系。学校管理者一定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改善校风,促进学校的良好发展,确保小学教育的圆满成功。
【参考文献】
[1]任力.小学学校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5(04):91.
关键词:学校;安全长效机制;应急管理
一、当前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安全管理理念滞后
多数学校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虽然在校门口设置了门卫,在校内也有巡逻人员,但是这些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工作期间经常无故缺勤,校外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随意进出学校,而不需要进行登记,这为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宿舍管理人员在检查时过于敷衍,流于形式,很难发现宿舍中的危险物品,学生也普遍缺乏危机意识,这无形中增加了意外事故的发生概率。
2、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
虽然教育部门强制要求每所学校都要制定应急预案,在发生突发性事件时作为执行准则,但是学校制定的应急预案可行性较低,大多是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草草拟定的,不仅不具有实践价值,反而会产生误导作用。应急预案是学校安全管理的重要一环,学校应给予高度重视,如果学校始终抱有侥幸心理,那么在发生意外事故时就会手足无措,发生更大的损失。
3、安全管理模式较为落后
如今很多学校的安全管理模式过于被动,不具备预见性和主动性,学校只是在发生事故时才改进现有的管理模式,而没有提前做好安全教育工作,也没有按照要求进行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演练,导致教职人员和学生都将安全抛诸脑后,在突发意外事件时缺乏应变的能力和自救的手段,往往随波逐流,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巨大的危险。
二、加强校园安全长效机制建设的对策
1、明确安全管理责任主体,建立安全责任机制
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健全,切实加强对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级领导为副组长,学校中层为成员的学校安全领导小组。校园安全工作实行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的安全稳定管理系统,层层落实责任签定好责任状,最大限度的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管理的力度。
2、抓源头管理,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机制
从校园安全源头抓起,健全校园安全应急体系。建立健全安全应急响应工作机制,完善治安、火灾、食物中毒、拥挤踩踏、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特别是外来侵犯等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狠抓校园安全隐患自查与整改,坚持学校安全巡查督查制度,着重督查危险源监控、楼道管理、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
3、加强门卫安全管理,建立值班巡逻机制
严格落实校门查证、会客登记、携物出校门查验登记、值班记录及交接班签字等规定,要求学校上课时间一律实行封闭式管理,把好校门出入关;针对校园安全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安保、校园巡逻以及学校周边巡逻进行明确的分工与要求。同时,学校要与公安部门建立警校共育机制,加强校园在建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使学校周边治安保持良好的秩序。
4、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建立协同工作机制
深入开展协同工作,进一步落实协同工作责任,不断完善协同组织网络,逐步健全协同工作机制。加强与辖区公安、村、组等有关部门联系,重点对校园内有精神疾病、心理障碍、心态失调、家庭矛盾突出、生活特别困难等方面的教职工和学生及学生家长逐一排查,采取有效监控措施,加强教育管理,严密管控“高危人员”,努力化解影响社会、学校稳定的突出矛盾或纠纷。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搞好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利用“安全教育日”、“消防宣传日”、“法制宣传日”等主题活动,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聘请法制副校长和治安联络员,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和预防在校生违法犯罪教育。学校还应制定完备的应急预案,每季度至少组织两次防火、防震演练,并根据具体问题及时修订应急预案。
6、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建立校园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坚持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依靠公安、城管、文化、工商、卫生等部门和单位,对校园周边存在的不法摊点、非法网吧、录像厅、歌舞厅、电子游戏室等进行综合整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同时学校应持续深入地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改善学校育人环境和校园周边治安状况,实现全年无安全事故的平安校园。
三、校园应急管理模式的新探索
1、树立科学应急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领导者做好应急管理的第一原则,只有时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才能将学校的应急管理当作一个长期探索的课题,才能将危机处置当作一项关乎学校发展的重大责任,才能将应急救援当作关系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本职工作。因此学校的领导层必须加强对应急管理和危机意识的宣传工作,并应将宣传落到实处;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还要尊重师生的知情权和主观能动性,第一时间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有效的解决各种突发事件,保证师生在全面获知真实情况的基础上配合应急管理工作。
2、常规应急处置原则
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应急管理部门,并指派受过专业学习的人员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统筹协调教学、医疗、安保、后勤等各部门的日常职责,以保证应急响应的速度和动作模式。对于学校领导层和应急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定期的培训,通过法律法规的学习、典型应急处置案例的讨论等方式探索新的应急处理方式,提高领导者的应急管理水平。
3、将应急管理与教学科研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切忌胡乱决策,应始终秉持谨慎的态度,及时向上级汇报情况,并对当前形势进行客观的分析。其次,将应急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教导学生各种灾害的应对方法以及急救手段,使学生树立自救和救人的意识。再次,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制定本校的应急预案,在演练中不断完善预案细则,经常保养和维护安全设施,确保安全设施的正常使用。最后,开展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及时处理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引导学生走出迷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总结
校园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学校应重视安全长效机制的建立,加强对校内的安全管理,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工作,化解来自各个方面的矛盾和纠纷,并加大安全宣传,提高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同时与社会各界协同合作,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最大限度的保障学生的安全。学校还应借鉴国内先进的校园安全管理经验,从实践演练中不断发掘现有应急预案的不足,以提高应急预案的预见性和可行性,从而彻底杜绝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