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学校的管理机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和谐校园;学校危机管理;机制构建
1学校危机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学校危机管理是现代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危机管理就是指那些发生于校内外的灾难性事件而引发的突发性的危害师生生命安全和健康,破坏学校正常工作秩序的事件的管理。这些危机事件的产生根源可能是自然因素,也可能是人为因素。前者如地震、泥石流、洪涝灾害、传染病等,后者如校园暴力事件、食物中毒、学生跳楼、对学生的性骚扰或侵害,绑架,不安全建筑和设施的伤害等等。学校危机管理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由于学校危机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突发性,所以需要学校管理者当机立断,对于危机事件的反应必须快速。(2)学校危机事件危及管理者或者学校的根本利益和核心价值,事态的发展和管理的后果很难预料,这就给学校的管理者带来巨大的压力,容易造成失误,从而使学校危机事件的影响很容易进一步扩大。(3)校园突发事件的管理还有明显的不可逆性。学校危机一旦发生,要求管理者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重大的决策和反应。因此一旦做出决策就要迅速地布置下去,而且没有太多时间去验证其正确与否,因此说它是不可逆的。
2学校危机管理机制构建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
2.1稳定学校发展
学校危机带来的危害会严重阻碍学校的发展,而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可以把这些危害降到最低,经过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处理,一个学校能迅速地从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来并且快速的回到学校的正常生活中,一方面对学校起到稳定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2.2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学校危机事件的危害多种多样,如果处理不及时,危机就容易扩散出去,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一方面是为了处理危机事件带来的危害,而另一方面正是为了寻找危机发生的源头,争取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危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3促进法律体系的完善
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要求国家对校园安全高度重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供专门的法律保障,从而促进和完善专门的法律体系。
3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缺失的原因
3.1缺乏有效的危机管理预警机制
在现实中,虽然各学校都有自己的一套危机预警机制,但往往因其科学性不高,以致校园管理者在面对危机爆发时,往往手足无措。面对迎面而来的学校危机,管理者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处理,这就大大降低了危机管理水平,造成更大的危害,这也是近年来学校危机事件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原因。
3.2学校危机管理中危机教育机制的缺失
由于教师学生对学校危机管理机制构建认识的不足甚至对学校危机的轻视,以致在面对危机时显得惊慌失措,从而导致危机进一步扩大。
3.3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
对于学校危机管理,至今没有专门的法律进行规定和保障。面对学校危机事件时我们只能从《宪法》《教育法》《刑法》等一般法律中找到一些通用的规定用来应对学校危机,这就有可能导致危机管理机制构建的随意性。
3.4学校危机管理机制中恢复评价机制的缺陷
一些校园管理者认为学校危机中快速应对及时处理才是最重要的,往往忽略了危机过后的心理恢复等善后工作。学校危机的发生不仅会对学生校园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损失,而且更会对危机中受害者的心灵带来很大的创伤。我国现有的学校危机管理机制构建往往会忽视这一方面。比如在我国很多学校虽然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是很多时候都是摆设,一些心理教师是由其他老师兼任的。很多人在危机过后没有重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是刻意回避自己心理问题,也会影响学校恢复评价机制的构建。
4完善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对策
4.1完善学校危机预警机制
一套好的危机预警机制有利于学校快速有效的收集危机信息,加快应对的速度,减少应对危机的成本,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要完善学校危机预警机制,首先需要建立危机预警小组。其次,树立学校管理者和学生的危机意识。管理者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着一颗警觉的心,坚持以人为本,把师生安全放在第一位。
4.2建立和完善学校危机应对机制
建立一套良好的危机应对机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1)提升管理者能力。管理者应该首先熟悉专业知识,其次管理者应该通过模拟演练,不断锻炼自己的应对能力。(2)提高组织反应速度。危机应对的首要原则就是“迅速反应,有效应对”,在危机发生的瞬间,要第一时间掌握危机的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危机发生地点,缩短危机发生与采取措施的时间差。(3)合理分工。避免组织结构臃肿和功能重叠,避免出现相互扯皮,相互推诿的情况。(4)建立有效快速的信息渠道。我们在建立危机应对机制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信息的作用。不仅要保证在平时信息的快速流通共享,更要保证危机发生时,信息能够迅速传递。
4.3完善法律体系
有了相应的法律体系保障,才能调动校园管理者对机制构建的积极性,一旦有任何学校危机发生,管理者可以更好地进行应对和善后处理,真正可以做到有法可依。
4.4健全学校危机恢复机制
学校危机恢复机制的构建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善后处理机制。危机过后的首要问题就是对受害者进行安抚,但对受害者的安抚不能仅限于在身体财产,还要重视受害者的心理恢复。第二、恢复重建机制。管理者应该根据现实情况一步步取消在危机发生时采取的一系列应急措施,并且通过掌握的信息对危机中造成损害的各种资源进行恢复,让学校回归正常的生活。第三、形象重塑机制。不论是什么类型的危机,都会给学校的声誉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危机过后应该迅速作出应对,首先对造成的损害,学校要尽量弥补。其次校方应该在危机过后吸取教训,改变策略并且通过各方面的媒体发出声明,充分表明自己的诚意,重塑自己的形象。
参考文献:
[1]刘巍巍.学校危机管理的内涵、基本原则及应对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校学报,2010(09):141.
一、学校的组织管理要团结教师,做好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学校管理机构要以教师为管帮带的核心,让教师发挥教育的自动净化功能,从而构建一个整体科学而有可运行机制的管理体制。教师教育的主旋律是以奉献为前提,而奉献的基础则应建立在施与者纯粹无私、理智和有深度的关怀之上。教师作为学校管理机构的重要成员,其工作的复杂性与突发性会对其临场应变能力有着较大的考验和责问。只有建立了系统的组织体系,教师教育的尺度把握和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原则坚守才能有更规范的依据,才能让他们在处理具体事务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二、学校管理机制中要有多元标准的评价观,为学校管理提供确实可行的评价体系。
学校管理,要建立适度的教师考核等硬性指标与教师自觉创新的软性体系,从而让他们在学校的动态管理过程中发挥其优异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校管理科学、规范发展。
学生的个性是多样的,各有特色。新课程改革中,衡量人才的价值观已经发生深刻而有实质意义的转变。以往单一的成绩论评价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社会人才需求标准的转型,我们的人才观也会越来越走向理性和成熟。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扬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标准的价值体系更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教师要应时而动,应需而变,要有新型人才观、价值观,从学生的整个人生角度来为其阶段性规划做指导,而不应去做短视而以趋利为目的的关爱、帮助。应该说,爱心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的温暖,让他们在成长中有被需要的感觉,从而自觉地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并能努力为之奋斗。多元价值观,不仅要求教育者有宽容、开放的心态,更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性人才观。它需要每个从业者秉承认真负责、长远高效的精神品质,对自己所从事的育人事业提供最大限度的热情与情感支撑。
三、学校管理机制的建设中,要倡导教师奉献理智而有深度的爱。
教师要有敬业、爱人的良好心态,要具备宽容而有智性内涵的师长风范。但是,爱心的奉献并不是无所不包的,而应受制于对学生成长的长远发展和现实需求。真正的教育者应在原则坚守的基础上理智地奉献自己的爱心,不能因一时之苟且而姑息学生不可容忍的错误。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对待学习生活和其他问题上,必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教师的职责就是及时地发现并恰当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向好的方向成长发展。所以,一个成功的育人者,必须有长远的育人目标,要有敏锐的观察和预知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做出正确而负责任的人生规划。国外曾经流传着一种教育理论――猴子摘苹果:每个猴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及其它状况确定自己能够到采摘的苹果高度。这样,无论什么样的猴子,都可以吃到苹果。从这种理论出发,教师应该在平日与学生的接触中,察其言,观其行,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提供最有价值的参考。
四、学校管理机制的方法传导
1.沟通是教育实施的桥梁。
每个人都渴望与别人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话不谈不明,人不交不知。沟通是人际交往能否得以确立并有所发展的前提。而缺少沟通时,简单的事情容易变得复杂。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往往可以化解一些隐含的矛盾,使恶性问题被解决在萌芽状态。经验表明,拥有爱心的教育者比家长更容易做到与学生的深刻沟通;而沟通也恰恰是施教者传递爱心的最好方式。
2.民主:有效沟通的保障。
学生是有思想深度的思考者,他们都有着浓烈的主观情绪。教师对于敏感的学生要做到处事公正,不偏不倚,要确立自己“执法者”的“清廉”形象。学生的信任是源于对自我公正的合理诉求,是要在合理的范围与规则内释放被压抑的自我情绪。班级的民主氛围是由平日的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规则制定中逐渐创设出来的,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学生自主的权利,让每个人都有受重视而不是受冷落、受关爱而不是受压制、受认可而不是受排挤的自我承认感。一旦这种意识被确定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自然会走向和谐,走向更高层次的精神交往和沟通。
3.学会“冷处理”。
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具有爱心的教育者在处理时不能不慎重。当矛盾的双方剑拔弩张、不可开交时,教师作为调节人要学会“冷处理”。研究表明,情绪激动时的人最容易走向偏激,进而做出常态下不可能做出的事情。只有在矛盾双方转到平常状态时,教师的工作才可能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冷处理”的原则是要学会换位思考,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解学生所困,从而成功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关键词:学科建设;三级管理;目标管理;学科带头人负责制
学科是一定领域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相对稳定的知识组合,学科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学科建设是高校各项建设的核心,学科建设涉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团队建设、物质条件建设等内容。学科建设必须持之以恒、科学管理、常抓不懈。
一、高校学科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科建设管理就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合理调配和使用有限的学科建设资源,提高学科建设的效率和效益,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学科建设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科建设各构成要素各自所具有的功能,经过管理活动的协调,在学科建设目标下统一起来,产生更大的综合效能。\+①
学科建设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的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在不断的规范,但也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一)管理机构的职责不够明确,缺乏有效的学科建设管理机制
虽然许多高校在学科建设管理中实行了学校――二级学院的二级管理机制,但实际管理中这些管理机构的职能未能全面履行,例如,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学科建设领导机构,负责领导和指导学科建设,但学校的学科建设领导机构侧重于学科建设中的领导与协调职能,对学科建设的咨询、指导功能略显不足,缺乏对学科发展最新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迅速反应机制;二级学院具体负责学科建设任务,但是二级学院在对人、财、物的支配上,权力非常有限,因此一些职能也难以发挥。
(二)没有强化效益管理,缺乏有效的学科建设效益评估机制
效益是一切管理活动竭力追求的目标,一切管理工作都力图以最小的投入和消耗,获取最大的效益,学科建设管理也不例外。学科建设追求的效益是:以最少的投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创造出更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升学科水平和学校综合实力等。因此学科建设需要讲究效益,必须处理好“资源投入”与“成果产出”的关系。目前,许多高校非常注重学科建设的投入,将学校有限的人、财、物资源重点支持学科建设,但是却缺乏有效的学科建设效益评估机制,对学科建设投入与学科建设效益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评估。在学科建设中,还存在 “铺张浪费”、“经费和资源闲置”以及投入大量的经费和资源,但产出的成果却质量不高,学科水平没有明显提升等现象。
(三)没有突出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发展的引领者,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许多高校并没有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具体负责和实施学科建设工作的任务是落在二级学院领导中,常常会出现二级学院领导并不是本学科的成员却要领导本学科建设的尴尬;有的高校虽然遴选了学科带头人,但是并没有明确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学科带头人形同虚设,没有很好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引领和组织作用。
二、学科建设三级管理机制的思考
对学科建设的管理必须要有层级性,学科建设三级管理机制,是指学科建设实行学校―二级学院―学科带头人的三级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
(一)三级管理机制中各管理层级的职责
1、校级管理
学校层级对学科建设的管理,强化的是“领导”、“指导”和“监控”的职能。学校建立以主要校领导、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负责人、学科建设专家等组成的校级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校级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制订学校的学科建设管理规章制度;结合学校的发展战略,制定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综合调配学科建设的资源;对学科建设进行监控,包括检查、督促、评估和验收;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学科建设工作;学科建设重大事宜的决策等。
2、二级学院管理
二级学院对学科建设的管理,强化的是“领导”、“管理”和“服务”本单位学科建设工作的职能。二级学院通常建立以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制定本单位学科建设规划与年度建设计划;做好本单位学科建设的服务于与管理工作;协调学科与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学科建设工作等。
3、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是各学科建设任务的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学科的建设工作,主要职责是: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负责组织编制、修订和实施本学科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组织凝练学科方向;组织开展学位点申报、项目申报、科学研究;组织对外学术交流;调配学科团队人员和协助学校开展学科人才引进及培养工作;负责学科经费、设备的使用;负责学科建设其它日常事务的安排等。
(二)目标管理
学科建设目标管理,就是根据学科建设目标来安排和指导学科建设工作,通过学科建设目标来调控部门及个人的行为。实行学科建设目标管理的目的是,发挥目标的指引和激励作用,调动学科建设部门和人员的能动性。
1、重视学科建设目标的设定
学科建设目标的合理性:学科建设目标必须服从于学校的发展目标,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学科建设目标还应从学科的实际出发,分析学科现有的基础与预期目标的距离,设定的目标应该远大,既据有指引性,又切合实际能够实现。
学科建设目标的层次性:应分层次设定学科建设目标,按层级分,可分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总体发展目标、二级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目标(职能部门的学科建设目标)、具体学科的学科建设发展目标;按学科的发展顺序,可分为重点学科建设目标、特色学科建设目标、一般学科建设目标;按照学位授权不同,可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目标、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目标;按照实现目标的期限不同,可分为学科建设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长远目标。
学科建设目标的明确性:首先是发展方向明确,明确要建设什么样的学科、建成什么样水平的学科;其次是量度明确,经过建设后,学科的科研成果、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条件建设等应达到的程度或数量;最后是时间明确,明确实现学科建设目标的时间或期限。
2、重视学科建设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
目标管理是重视成果的一种管理方式,重视每个部门及个人对实现目标所做的贡献,有利于克服“大锅饭”的管理作风。因此要将学科建设目标分解细化为各部门、各学科、各学科带头人及学科团队成员的目标,并对目标实现的结果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相应的奖惩。
(三)学科带头人负责制
1、充分认识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科梯队应当是一个金字塔形状,最上面的是学科建设的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以其远见为学科建设与发展制定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前进道路与发展重点,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学科建设。\+②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发展的引领者:一是引领学科发展,学科带头人是该学科的翘楚,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带领、指导和组织学科团队开展学科建设;二是引领学科团队发展,学科带头人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造诣能够使其成为学科团队成员所敬佩的人,成为学科团队成员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组织者: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负责组织编制、修订和实施本学科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组织凝练学科方向;组织开展学位点申报、项目申报、科学研究;组织对外学术交流;调配学科团队人员和协助学校开展学科人才引进及培养工作;负责学科经费、设备的使用;负责学科建设其它日常事务的安排等。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资源的聚集者:优秀学科带头人的人格魅力、学术造诣和学术声望能够吸引一些优秀人才聚集到身边,成为学科团队成员;优秀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声望、卓越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可以争取到政府、企业和社会等更多的外部资源用于学科建设;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在重大项目、课题的申报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可以带领学科团队组织申报纵、横向课题,重大项目等,争取到更多的科研经费。
2、学科带头人的激励机制
(1)学科带头人实行岗位制,进行动态管理
“学科带头人”既是一种尊称,又是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岗位”,有着明确的岗位职责。学科带头人不能搞终身制,要强化学科带头人的岗位意识,建立遴选-考核-奖励或退出有机结合的动态管理机制,实行周期聘任制度。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更能增强学科带头人的危机感、责任感,调动起学科带头人的工作积极性。
(2)学科带头人的激励措施
精神激励方面,要关心学科带头人的发展,委以重任和给予较大的自,及时肯定其工作成绩和解决其遇到的问题及困难,充分听取他们对学科建设、学校发展上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科带头人感受到受重视、重用、获信任、得支持,增强其搞好学科建设的内在持久的工作热情。物质激励方面,“学科带头人”是一个岗位,必须给予学科带头人岗位津贴,对一些拔尖人才的学科带头人,要制定安居乐业的优惠政策,如提供科研启动或配套经费,配备办公用房、工作助手,协助组建研究小组,安排好家属子女等等,解决学科带头人的后顾之忧,让其安心工作。
三、学科建设管理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在学科建设中应强化“责任意识”
责任是一种义务,是一种使命,是做好工作的内在动力。学科建设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态度。在学科建设中还存在着急功近利,缺乏长远规划;学科建设经费使用不当、使用效益不高或铺张浪费;学科建设成效不明显、建设成果质量低等现象,都是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
在学科建设中,必须增强责任意识:
首先,要高度认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一项根本性的建设,学科建设水平是一所高校地位的主要标志,是决定高校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高校发展特点及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开展学科建设意义重大,且责任重大。
其次,要细化职责,明确责任。要细化每一级学科建设部门和参与学科建设人员的工作职责,使部门和个人都明确自己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确保学科建设的每一项工作都有人干有人负责,把工作落到实处。
最后,要完善责任监督机制和奖罚机制。对工作认真负责,较好完成学科建设目标的部门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负责,未能完成学科建设目标的部门和个人要予以追究责任。只有把履责和问责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良性的责任导向,增强工作的责任心。
(二)在学科建设中要注重效益管理
在学科建设中应重视“效益管理”, 将务实高效的精神渗透到学科建设中,崇尚一种尚俭去奢、务实高效的精神,提高学科建设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益。
在学科建设中,要进行成本控制,学科建设产出的成果(标志性成果)和成果的质量,如科研获奖、的数量和级别、专利数、获得的重大项目、人才队伍建设成效等,必须要与学科建设的投入成正比;对于学科建设的重大投入,必须科学决策,做好建设项目的立项论证和设计方案优化工作,既要认真考虑项目投资成本和效益,又要充分考虑项目建成后的运行成本,避免失误,减少浪费;学校要把学科建设效益作为学科建设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经费使用不当或造成严重浪费,学科建设成效不明显,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科,学校可以终止经费资助,收回经费余额,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不能把学位点申报当作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
有的还未获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把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作为本学科非常重要的建设目标,甚至是终极目标,如果学位授权点申报成功,那么该学科似乎也就完成了建设任务,便停止了建设或放慢了建设。
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在学科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获得学位授权点是一些学科的重要目标,但绝不能是终极目标,学科要提高水平,依靠的是持续不断的建设。获得学位授权点后,学科层次得到了提升,下一步的建设目标应该是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不断整合学科资源,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经过进一步的建设,使学科优势更加明显,特色更加鲜明。
[注释]
①谢桂华.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P168.
②谢桂华.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P135.
[参考文献]
[1]谢桂华.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P168-P204.
[2]魏燕.高校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4).
【摘要】激励机制是指运用特殊的管理方法,使员工对任务的承诺实现最大化。激励机制包括很多方面、很多内容,如工作激励、精神激励、学习激励、荣誉激励等。建立合理恰当的学校激励机制有利于培养优质高素质的教师,也有利于教师的全面发展,从而保证教学的高质量,保证教育的成功。
【关键词】激励机制;小学学校管理;作用;奖励机制
一名优秀的学校管理者能够运用适当的手段来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激励手段正是学校管理者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激励手段能够成功地激发各个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自信心,让他们更加阳光,从而有利于达到优化学校管理的目的。管理者要充分了解教师的心理思维,然后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以及心理思维选取不同的激励手段。只有选取合理恰当的激励手段才能够更好地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激励机制在小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激励机制在小学管理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有以下几点重要的作用。
(一)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学校管理者运用不同的激励方式,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的素质在学习实践中得到不断提高。激励机制能够很好地起到调节教师行为的作用,能够让教师在教学模式的钻研中由被动过渡到主动;同时,能够让教师的教学态度由严厉转变为温和热情。此外,激励机制还能够锻炼教师的能力,促使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对教师实行荣誉激励,教师就会为争得荣誉而不断地提高自己,从多方面进行优化,如教学方式、教学态度、教学技能等。教师会随时反思自己,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探索,并且不断地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以便达到自己的目标。例如,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析,根据教师的工作质量给予不同的奖励,那么教师就会重视每一次备课,重视每一次课堂内容的准备,为了取得更好的工作成绩,教师就会越来越努力。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激励机制促进了教师渴望进步的心态的形成,也为教师的合理竞争提供了一个更大更宽阔的平台。
(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进步
在小学教育中,很多教师都觉得工作轻松,上课毫不费力,只发挥三分之一左右的能力就足以保住自己的职位,因此也就丧失了督促自己进步的动力。而在激励机制下,教师很有可能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将自己的工作能力发挥到极致。因此,激励机制的存在大大拉开了教师之间的差距。从这个现象看来,一个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都直接地和这个学校激励机制水平的高低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缺乏动力的环境下很难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也很难主动地去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而有着健全的激励机制的学校就不同了,教师时时刻刻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在教学过程中热情饱满,充满力量,充满斗志,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增强校园的凝聚力
在小学学校管理中,教师既是学校的管理对象,又是学校的依靠对象。校长要想将学校办得越来越好,就要完善学校的管理机制,活跃学校的思想氛围,必须让教师能够全面地发挥自身的能力。为此,校长要对教师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不能认为教师只是学校的员工,不能只认为教师和学校是被雇佣与雇佣的关系,更不能以教师的职位为筹码对教师进行打压。教师也是学校管理的一员,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学校的高效管理。学校管理者要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了解教师的心理活动,和教师协商制定恰当的激励机制,确定激励机制所针对的对象,让教师充分地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加强对教师的感情激励,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团结一致,更有利于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
(四)促进教师之间的团结
恰当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促进教师之间的团结互助。在当今的学校大环境下,教师会发现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以往单打独斗的做法在当今时代已经不再适用,只有团结一致,相互探讨,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激励机制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团结,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拉近教师之间的距离,改善教师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五)激励学生的进步
激励机制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学校制定明确的奖励机制,能促进各个班级以及个人的不断进步。根据学校的管理制度,班主任可以制定班级的总体目标与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然后鼓动学生一起努力。在班里目标的规定中,要划分好每个人的职责,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班级中应该尽到的责任,应该为班级的目标共同努力,从而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同时,班主任应该鼓励学生制定符合自己的目标。例如,为了赢得“进步最大奖”,学生不断地学习,认真背课文,仔细记文字,认真钻研每一道题,长此以往,就会有很大的进步。每个学生都进步一点点,班级就会有跨越性的进步。所以说,激励机制有利于班级的管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更加有利于班级更好地发展。
二、坚持公平公正的奖励机制
发挥激励机制积极作用的前提是要保持公平公正,尤其是奖励激励一定要在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下开展。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毫无疑虑地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竞争中去,才能够百分之百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因此,小学学校的管理者必须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奖励激励顺利地开展下去。需要注意的是,公平公正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存在的。因为每个人的个人能力是有差距的,这里所说的公平公正是相对于每个人的个人能力而言的。
小学学校管理者要建立健全针对所有教职工工作情况以及工作能力的考核系统,根据考核结果对每位教职工进行不同的奖励,让每一位教职工都能够明白自己所付出的每一分辛苦以及流的每一滴汗水都是有回报的,都是有所收获的。最重要的是,每位教职工都能因此而感受到所在学校对自己的关怀,都能够感受到学校领导者对自己劳动的尊重以及肯定,从而充满激情,将最饱满的精神面貌带入到工作中去。
三、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共存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互不相同的两个方面,因此无法分清这两者的主次程度,在学校管理中,对于这两者存在的争议也情有可原。有的教师认为当前学校关于物质方面的激励不够好,适时恰当地发放物质奖励更加具有实用性和现实意义;有的人认为情感方面的投资与重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更加重要,尤其是从事教师这样一个职业,需要有高尚的品质,需要胸襟宽广。因此,精神激励在小学学校的管理中十分重要,应该在激励机制中占据最主要的地位。
上述两种说法都有些片面,都只强调了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在小学学校管理中,一定要真正做到兼顾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将两者同等对待,不分主次、综合全面地运用这两种激励手段。学校的管理者可能更常用的激励方式是物质激励,物质激励实施起来相对简单容易,不需要太多烦琐的规划。但是在重视物质激励的时候,也要认清精神激励的重要所在,因为精神激励能够让教师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让教师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
激励机制是学校管理者激发教师努力奋斗的最重要方式之一。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看起来毫无联系,其实仔细探索会发现两者之间有着一些很重要的关系。物质是实施精神激励时的必要载体,而精神是物质激励中所需要贯彻的主要内容。总之,学校管理者应该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强教师的上进心,有效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师的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实施激励机制的注意事项
(一)激励时机的准确把握
简单地讲,激励时机就是指人在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中,为达到最好效果而选取激励机制的恰当时机。激励时机一共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前期激励、中期激励以及后期激励。小学学校的管理中最常用的是前期激励。前期激励的采用能够促使教师树立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使得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制定m合不同老师的激励行为
在小学中,每个教师的性格特点因为年龄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心理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小学的管理中针对教师的激励制度应该有所不同,要做到因人而异,即针对教师需求的多样性,确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例如,年长的教师更注重安全的保障,更看中学校对自己的肯定,那么学校就应该以此为突破,给予其荣誉、情感等方面的激励;对于年轻教师,更多地采取一些有关理想、目标的激励,鼓励他们的发展,增强他们奋斗的决心。
在小学学校的日常管理当中,学校的管理者要能够灵活恰当地运用适当的制度以及手段来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通过制定恰当合理的激励机制来全面提升教师的素质,因为每个学校的长远发展都和教师的素质有着紧密的联系。学校管理者一定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改善校风,促进学校的良好发展,确保小学教育的圆满成功。
【参考文献】
[1]任力.小学学校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5(04):91.
关键词:学校;安全长效机制;应急管理
一、当前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安全管理理念滞后
多数学校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虽然在校门口设置了门卫,在校内也有巡逻人员,但是这些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工作期间经常无故缺勤,校外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随意进出学校,而不需要进行登记,这为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宿舍管理人员在检查时过于敷衍,流于形式,很难发现宿舍中的危险物品,学生也普遍缺乏危机意识,这无形中增加了意外事故的发生概率。
2、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
虽然教育部门强制要求每所学校都要制定应急预案,在发生突发性事件时作为执行准则,但是学校制定的应急预案可行性较低,大多是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草草拟定的,不仅不具有实践价值,反而会产生误导作用。应急预案是学校安全管理的重要一环,学校应给予高度重视,如果学校始终抱有侥幸心理,那么在发生意外事故时就会手足无措,发生更大的损失。
3、安全管理模式较为落后
如今很多学校的安全管理模式过于被动,不具备预见性和主动性,学校只是在发生事故时才改进现有的管理模式,而没有提前做好安全教育工作,也没有按照要求进行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演练,导致教职人员和学生都将安全抛诸脑后,在突发意外事件时缺乏应变的能力和自救的手段,往往随波逐流,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巨大的危险。
二、加强校园安全长效机制建设的对策
1、明确安全管理责任主体,建立安全责任机制
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健全,切实加强对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级领导为副组长,学校中层为成员的学校安全领导小组。校园安全工作实行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的安全稳定管理系统,层层落实责任签定好责任状,最大限度的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管理的力度。
2、抓源头管理,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机制
从校园安全源头抓起,健全校园安全应急体系。建立健全安全应急响应工作机制,完善治安、火灾、食物中毒、拥挤踩踏、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特别是外来侵犯等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狠抓校园安全隐患自查与整改,坚持学校安全巡查督查制度,着重督查危险源监控、楼道管理、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
3、加强门卫安全管理,建立值班巡逻机制
严格落实校门查证、会客登记、携物出校门查验登记、值班记录及交接班签字等规定,要求学校上课时间一律实行封闭式管理,把好校门出入关;针对校园安全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安保、校园巡逻以及学校周边巡逻进行明确的分工与要求。同时,学校要与公安部门建立警校共育机制,加强校园在建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使学校周边治安保持良好的秩序。
4、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建立协同工作机制
深入开展协同工作,进一步落实协同工作责任,不断完善协同组织网络,逐步健全协同工作机制。加强与辖区公安、村、组等有关部门联系,重点对校园内有精神疾病、心理障碍、心态失调、家庭矛盾突出、生活特别困难等方面的教职工和学生及学生家长逐一排查,采取有效监控措施,加强教育管理,严密管控“高危人员”,努力化解影响社会、学校稳定的突出矛盾或纠纷。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搞好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利用“安全教育日”、“消防宣传日”、“法制宣传日”等主题活动,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聘请法制副校长和治安联络员,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和预防在校生违法犯罪教育。学校还应制定完备的应急预案,每季度至少组织两次防火、防震演练,并根据具体问题及时修订应急预案。
6、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建立校园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坚持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依靠公安、城管、文化、工商、卫生等部门和单位,对校园周边存在的不法摊点、非法网吧、录像厅、歌舞厅、电子游戏室等进行综合整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同时学校应持续深入地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改善学校育人环境和校园周边治安状况,实现全年无安全事故的平安校园。
三、校园应急管理模式的新探索
1、树立科学应急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领导者做好应急管理的第一原则,只有时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才能将学校的应急管理当作一个长期探索的课题,才能将危机处置当作一项关乎学校发展的重大责任,才能将应急救援当作关系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本职工作。因此学校的领导层必须加强对应急管理和危机意识的宣传工作,并应将宣传落到实处;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还要尊重师生的知情权和主观能动性,第一时间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有效的解决各种突发事件,保证师生在全面获知真实情况的基础上配合应急管理工作。
2、常规应急处置原则
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应急管理部门,并指派受过专业学习的人员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统筹协调教学、医疗、安保、后勤等各部门的日常职责,以保证应急响应的速度和动作模式。对于学校领导层和应急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定期的培训,通过法律法规的学习、典型应急处置案例的讨论等方式探索新的应急处理方式,提高领导者的应急管理水平。
3、将应急管理与教学科研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切忌胡乱决策,应始终秉持谨慎的态度,及时向上级汇报情况,并对当前形势进行客观的分析。其次,将应急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教导学生各种灾害的应对方法以及急救手段,使学生树立自救和救人的意识。再次,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制定本校的应急预案,在演练中不断完善预案细则,经常保养和维护安全设施,确保安全设施的正常使用。最后,开展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及时处理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引导学生走出迷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总结
校园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学校应重视安全长效机制的建立,加强对校内的安全管理,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工作,化解来自各个方面的矛盾和纠纷,并加大安全宣传,提高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同时与社会各界协同合作,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最大限度的保障学生的安全。学校还应借鉴国内先进的校园安全管理经验,从实践演练中不断发掘现有应急预案的不足,以提高应急预案的预见性和可行性,从而彻底杜绝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教学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6-0019-05
教学管理机制是指教学管理各要素的运行构成及与此相关的教学管理相关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的总和。教学管理机制与职业教育文化规范、文化引导密切相关,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管理机制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构建中处于一个重要的位置。教学管理一方面要规范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教学活动的开展不断调整变化,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发展的需要。百度百科对教学管理进行了定义: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就其构成内容而言,包含了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包括课程、教学实施及手段)、教学方式方法等基本要素,其中教师和学生是实体要素,在各个要素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教学过程总体而言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从其性质来看,这一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探讨知识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方式既有规范性、共同性的一面,也有创造性和展示个性的一面。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既要有相对统一的规范要求,也要适当地给师生们留下自由发挥、展示个性的空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这一环节上营造一种环境和氛围,并以制度的形式加以保障,使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活动环境有一定的宽松度和自由度。
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合作双方来自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组织,在办学动机、管理理念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建立一套完整而统一的教学管理机制非常必要。王伟廉教授曾对教学管理机制进行过系统研究,他对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这些管理内容应该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机制的构建,也可以考虑从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几方面进行分析和构建。
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机制的基本构成内容。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管理还涉及专业设置,这几个方面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机制构建的核心要素。2005年江苏省教育厅颁布的《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分别从教师、学生、课程设置与管理等方面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规范要求。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张家港三职中”)在教师管理、学生管理、R瞪柚煤涂纬坦芾怼⒔萄е柿抗芾淼确矫娲嬖谝恍┪侍狻1热缢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校外实习生管理方法陈旧、专业和课程设置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管理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评价和管理还缺乏相应的组织和指导监控。因此,构建适应新形势的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教学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一、校企合作教学管理机制构建的探讨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管理机制的构建
中等职业学校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制度和企业实践制度,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对口企业单位实习、挂职锻炼的时间应计算为继续教育学分,并作为专业课程教师晋升职称、评选教学骨干及专业带头人的必要条件。具体机制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完善教师编制管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制定灵活的职业学校教师编制管理标准,逐步建立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管理制度,允许职业学校灵活运用教师编制,自主外聘专、兼职教师。第二,完善专任教师资格制度。对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和实习课程教师的教师资格认定,应增加相关工作经历或企业实践经验与能力方面的要求,对从企业引进的特别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的,可以在某些方面适当放宽条件。第三,完善教师聘用制度。中等职业学校要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对教师实行合同管理,对新教师的引入要实行公开招聘,尤其是技能指导教师,要实行能进能出的制度;对技能水平不太高、在规定时间内未取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可以适当采取高职低聘,对真正有能力、操作技能水平高的教师实行低职高聘。同时,实行专业教师轮训顶岗实习的制度,定期选派教师赴企业学习先进生产技术,保持职业学校教师实践操作水平与时俱进。第四,完善师资流动制度,允许教师校校流动和校企流动,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技能人才,吸引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中等职业学校担任实训指导教师,鼓励教师在企业与学校间有序流动循环。
(二)实习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
顶岗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为加强实习生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确保顶岗实习各项任务的完成,提高实习质量,必须制定相应的实习生管理制度。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强化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中等职业学校要依据行业标准对各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制订实习实训教学标准,确定实习内容、实施办法及考核办法;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聘请企业参与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有关制度的修订,与企业共同制订实习环节的考核和质量监控办法;将企业评价与学校考核相结合,促进学生操作能力、生产组织与管理能力的提高。第二,明确实习指导教师职责。指导教师应由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安排学校指导教师以双重身份参加顶岗实习工作,指导教师既是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老师,又参与企业实践锻炼。实习指导教师的具体职责是:定期向学校反映学生的实习情况,平时与实习单位负责人密切沟通,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指导;要积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工作,定期检查实习进度,反馈实习意见,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学生实习结束后要指导学生撰写实结报告,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和水平;实习教学任务完成后,学校指导教师认真听取实习单位对实习工作的意见,做好实结,形成书面材料。第三,明确顶岗实习生职责。加强对学生企业顶岗实习相关管理规定的学习,要求学生在企业服从分配与管理,自觉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实习单位的考勤要求,考勤与顶岗实习考核挂钩,不擅自离开实习单位。
(三)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调整
我国对中职学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硬性的规定,各学校对此有着较大的自,一套合理的课程体系要参照很多方面,不能随意模仿其他学校。实施课程教学计划时一定要根据企业技术工人的必备素质和上岗要求,设置以技能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素质与能力、先进内容与传统内容相统一,注重把新知识、新技术、新的管理方法以及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自我管理意识、企业文化等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课程体系要能满足中职教育目标,要体现出哪些课程是从业者应该学习的,哪些技能是从事某专业和岗位应该具备的;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要清晰,w系中各部分对学生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形成起到什么作用要能清楚地体现。在准备和调整课程设置之前,应调研市场对相应专业的人才需求度,学生、家长对专业的认可度,以及专业设置所必需的软、硬件配备度。此外,课程设置还需参照相应的职业过程,紧密贴合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和企业需求,做到知识体系和行动体系的统一,根据职业活动的行动体系确定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职业学校应调研专业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情况的吻合度、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与专业要求的适合度、专业建设的资金投入与建设实际情况等。
(四)教学质量管理及监控体系的健全
教学管理的伸缩性较大,要形成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必须依据一套用于规范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应该注重教学过程的动态管理,如教学计划管理、教师教学工作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评价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除了要有场地、资金、设施设备等做保障,还要求实训指导教师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要具备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实践操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实训教师对学生的示范性技能操作指导相当重要,实践性教学比理论性教学难度要大得多,但是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却忽视了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安排、指导和监控。中等职业学校或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可供操作评价的教学质量评价表;学校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应加强对教师实践性教学技能的培训、监控和评价工作,这都是提高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校企合作教学管理机制在张家港三职中的运行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只有瞄准企业对劳动力、对技能管理人才的需求开设相应专业,对课程进行相应调整,才能在生源竞争和就业竞争中获得主动权。通过一年来对教学管理机制的运行实践,张家港三职中在教学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教师管理方面,张家港三职中通过引进企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等方式方法,解决了长期以来“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通过引进企业一线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特长为教学服务,对学校的专业教师掌握和了解企业一线生产技能、学生掌握先进生产技术都有很好的带动作用。2015年以来,学校引进了数十名有知识懂技能的企业专业骨干到校担任长期或短期兼职教师,保证各专业都有相关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到校任教。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学校每年派出2~3名专业课教师随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以提高师生专业技能。兼职教师在教学中,能把企业最先进的技术及工艺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同时,通过企业兼职教师的传帮带,使得学校专业教师逐步接近“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此外,学校逐步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和现场实践,并由企业进行考核;部分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除了到企业挂职锻炼外,还必须到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技能培训考核,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通过加强管理,学校逐渐转变了教师教学观念,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了教学改革力度和步伐,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强技能的生产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从2016年张家港三职中师资队伍结构及比例来看,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33%,学校专业教师技能操作水平不仅有了提高,还与快速进步的企业生产技术保持同步,保证了培养的学生与行业需求不脱节。
在实习生管理方面,张家港三职中在2016年暑期招生工作启动之前,就协同联办企业根据企业的员工配备情况,协商了各招生专业及人数,并让联办企业全程参与学校的招生工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企业经常派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校讲课、作报告,讲解企业的要求和规章制度,宣传企业的文化、成功人士的发展之路。在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前,企业以学校提供的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报告为参考,对每个学生进行面试和考核,真正做到全程跟踪。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能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要求自己,每周向学校派出的企业实习跟班指导教师汇报工作情况,每月回校一次向班主任汇报自己在企业的情况并带回企业对学生的实习评价记载;学校校企合作部门经常与联办企业联系,组织班主任深入企业一线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实习生的管理上,由于管理形式与在校班级存在差异,同一个班级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可能被分到不同的实习车间、班组,每个车间和班组的上班时间不同,这也就导致按照固有模式进行管理出现了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实训教师带领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了一年,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创新管理模式,以班组为管理单位,每班组设负责人(班组长各一名),每车间设总负责人,把所有学生分布的车间以及上下班时间统计清楚,定期召开班组长工作会议,汇总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遇到的问题,每周汇总并上报带队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便于沟通解决。带队教师定期召开车间负责人工作会议,了解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遇到的共性问题并与企业管理人员一起解决问题。这种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企业的信息通过车间学生负责人和班组长及时传达到每一位实习的学生,也使学生把在顶岗实习期间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带队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很好地发挥了学校和企业之间在管理方面的纽带作用。
在课程设置与管理方面,张家港三职中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一是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实际操作能力,以夯实技能为基础满足学生的生存需要。二是课程的设置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考虑到培养人才的周期性,密切关注行业企业对劳动力市场中长期的需求,做好预测工作,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开设课程,确定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公共课等。三是在考虑课程设置时,学校邀请了行业和企业共同参与,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四是课程体系做到目标明确,体现出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的特征。在教学与管理中都遵循“校企结合”的原则,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生的实习指导,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教育。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张家港三职中校企合作部门通过充分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到校,根据周边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遵循服务地方经济的原则,制定了学校专业设置规划,2016年学校共设置8个专业和门类,具体如下页表1。
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学校通过抓好教学工作的教学设计(备课)、教学实施(授课)、教学辅导、教学评价(考试)和批改作业等环节来提升教学管理质量,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了组织、安排、指导和监控;针对具体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评价设计了《专业教师实习训练教学环节教学质量评价表》,通过评价表的应用,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在教学过程监控方面,实训教学的主要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因此教学过程监控的实施我们考虑从这两方面人手。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训项目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实训方法和技能操作演示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学生观摩教师操作演示、掌握技能操作方法、完成实习训练操作科目、完成实训总结报告等。不同实训工种的教学训练内容的教学方法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掌握情况也有所不同。在实际教学过程监控中,我们通过运用实训教学过程监控表(如表2所示),为教学管理提供反馈意见。
[关键词]考勤预警;学业预警;毕业预警
[DOI]10.13939/ki.zgsc.2015.43.115
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部过程的学习质量考核和管理。
1 学籍预警管理的重要性
学生因违反学校《学生学籍与学业成绩管理办法》文件精神中关于累计积欠学分、考勤违规、记过违纪等方面的规定,而造成的休学、退学、延长学制或者无法正常取得学历、学位等学籍不良异动的情况,极大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的运行,影响到了院系的学风建设。
探索学籍预警管理机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学籍预警是指在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针对学生在学籍管理中出现的不良学习情况,及时以书面形式提醒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通过学校、学生与家长三方之间的沟通协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探索学籍预警管理机制改变了传统学籍管理,变“秋后算账”为“过程预防”。通过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采取提醒预警的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推进院系的学风建设,也体现了高校“以学生为本”的育人教育理念。
2 学籍预警的种类及具体实施
在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党委与行政的正确指导下,语言文学系结合具体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近年来积极探索并实践学籍预警管理机制,在全系范围内逐步推行学籍预警管理机制。学籍预警分为考勤预警、学业预警、毕业预警三种类型。
2.1 考勤预警
考勤预警是指对因无故旷课累计节次临近学校处分节次的学生发出的预警通知。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学生学籍与学业成绩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未经请假或请假未准及超假者,以旷课论处,并按下列情况分别处理:①一学期旷课累计达30~40学时者,根据情节轻重及认错态度,分别给予警告、严重警告处分。②一学期旷课累计达41~60学时者,给予记过处分。③一学期旷课累计达61~80学时者,给予留校察看处分。④一学期旷课累计达80学时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语言文学系各班的教学联络员负责记录班级《课堂考勤记载表》,班主任签字后每周定期交给系办秘书汇总。系办秘书抽查各班级考勤情况,核实各教学联络员记载的真实性。每月将考勤记载表中旷课节次进行汇总,确定进入考勤预警学生的名单。
考勤预警,分为考勤谈话预警与发出《考勤处分预警通知单》两个级别。当学生累计旷课学时临近20节时,在全系范围内以《一周教学工作要点》的形式予以公示考勤谈话预警的学生名单,班主任老师、系秘书、系主任分别约谈该生,做好充分的沟通,要求学生端正态度,并提出考勤要求。如果该生无视纪律继续旷课,累计旷课学时临近24节时,再次以《一周教学工作要点》的形式予以公示考勤预警的学生名单,并向该生发放《考勤处分预警告知单》学生联,对学生提出考勤处分预警。考勤处分预警通知单分三联,即学生联、家长联、院系联。其中,学生联在系主任约谈时发给学生本人,家长联由班主任老师寄送学生父母,院系联由秘书存档。对学生发出预警通知单后,如果该生屡教不改,继续旷课者,一旦达到学校的处分节次,将严格报送学校严格按照学籍管理条例进行处理。
语言文学系自全面推行考勤预警以来,主要依托各班级教学联络员的《课堂考勤记载表》,要求任课教师与班主任老师积极支持教学联络员工作,协助抽查课堂考勤记载的真实性。系秘书核查《课堂考勤记载表》,并每月进行情况汇总,做好各班级的旷课学生情况统计并确定考勤预警的学生名单。其中,部分学生在考勤谈话预警后,出勤率有很大进步。但仍有小部分学生继续旷课,无视纪律。在向这一类学生发出《考勤预警通知单》学生联后,学生大部分很受到触动,表示要改过自新。但依旧有个别学生毫无触动,语言文学系将该生旷课的材料报送学校教务处严格进行校纪校规的处理。
2.2 学业预警
学业预警是指对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有可能要延缓学制的学生发出的预警。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学生学籍与学业成绩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给予学籍异动处理。①一学年经学期补考后取得的总学分低于该学年教学计划规定的应修学分1/2者;②各学期累计未获得学分本科生超过30学分,专科生超过20学分者。
语言文学系自推行学籍预警机制以来,在每学期期初清查学生的所获学分与未获学分的统计情况。其中,对于未获学分已临近学籍异动处理一半及以上学分的本专科同学,在全系范围内以《一周教学工作要点》的形式予以公示学业预警的学生名单,班主任老师、系秘书、系主任分别约谈该生,并向该生发出《语言文学系学业预警通知单》。预警通知单共分三联,一联学生存,一联家长存,一联系办存。
系秘书从教务管理系统中导出数据,清查截至目前各班级学生未获学分的情况。统计表格中,详细可以查看每个学生未获得学分的情况。已临近学校学籍异动处理的学分的学生列入学业预警对象。班主任、系秘书、系主任约谈同学,了解未获学分的各门课程的情况,鼓励该生发奋学习,改过自新,并向该生发出《语言文学系学业预警通知单》学生联,对该生提出学业预警。家长联由班主任老师寄送学生父母,院系联由秘书存档。学生在领取预警通知单后,产生一定的学业危机意识,逐步端正学习态度。
2.3 毕业预警
毕业预警是指对因未修满本专业学分,或者未到学位授予条件而无法取得学历、学位的学生发出的预警。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学生学籍与学业成绩管理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 凡在籍学生,德育和体育合格,在规定的期限内,修完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考核合格,取得了本专业要求的各类最低学分,准予毕业,由学校发给毕业证书。本科生符合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学士学位证书。
语言文学系探索从大三本科下学期(大二专科下学期)开始进行毕业资格审查,提前启动毕业预警机制,提高学生对具备毕业资格的认识,加强自我学习的自觉性。对于正常取得学历、学位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毕业预警,并发出《毕业预警通知书》,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在学校、家长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尽量避免出现无法正常毕业的情况。
为了加强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了解毕业生资格的情况,语言文学系制定了《毕业生资格审查摸底统计表》。表格内容涉及学位课平均分、专业课补考门次、公选课学分、终极补考课程、受处分情况、普通话、等级英语等成绩栏。学生如实填写表格,并根据表格内容先进行自查,有发现不足的地方要更加刻苦学习,不断进步,争取毕业时能够顺利获得学历、学位。学生上交的摸底表格,系秘书从教务管理系统中核查该生的学业基本信息是否填写准确。对于毕业或学位授予有困难的学生,班主任老师、系主任有代表性地约谈,动态跟踪关注学业进展情况。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利用课堂教学,重点辅导预警学生的学业。
毕业生资格审查表的数据是动态型,不断进行刷新统计,有新成绩添加的学生可以重新统计。同样,对于取得学历、学位有困难的学生,将发出《毕业预警通知书》一式三联。预警通知单共分三联,一联学生存,一联家长存,一联系办存。
3 学籍预警管理机制的努力方向
3.1 增加学籍预警管理人员队伍
目前,在探索实践阶段,暂时是教学秘书与班主任参与学籍预警的管理。为了加强管理力度,探索逐步将专职辅导员加入学籍预警管理人员队伍。在执行过程中,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密切配合,统一协调。教学秘书负责各类预警信息的分类汇总,辅导员负责通知学生、家长、班主任,并协助班主任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警示教育。
3.2 进一步加强教学联络员队伍建设
语言文学系历来重视教学联络员队伍建设,吸引一批优秀学生干部到教学联络员队伍中。新学期,拟将教学联络员会议改成例会制度,并配有专任教师进行指导。发挥教学联络员反馈的信息直接性、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把教学联络员的队伍作用在学籍预警机制中发挥到最大。
3.3 加强学籍预警学生档案建设
目前,对预警学生的约谈缺少文字的记载,预警通知单寄送给家长后,缺少家长信息的反馈。今后将拟定出《学籍预警谈话记录》与《学籍预警家长联信息反馈表》《学籍预警学生动态跟踪情况》增加预警学生的档案建设。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等学校 教师管理 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5.027
Incentive Mechanism on College Teachers Management
YANG Yang
(Personnel Department,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1)
Abstract In modern university management systems, teacher incentives is the main content, it is in our educational system and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has alway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but it is undeniable, which itself remains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is paper, our teac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have incentives to conduct in-depth study, in a clear sense of its implementation on the basi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centive for some defects exist in the current system, put forward constructive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to improve its effectiveness in university management.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 management; incentive mechanism
1 激励与激励机制的内涵
所谓激励,是为了使人的行为符合组织的需要,在满足人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一定的奖惩制度、创造必要的文化环境,鼓励和诱导组织所希望的行为,与此同时抑制并规范不符合组织需要的行为。而激励机制,则是某一组织为满足激励目的所建立和实施的体制。高校教师管理中,激励机制是主要的和较为有效的管理模式。具体来说,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是学校为鼓励教师,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教学工作效率而采取的管理体系。高校激励机制通过引导教师,使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能够满足教育的规定,最大限度地激发在岗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率。
2 在高校教师管理中实施激励机制的意义
2.1 激励机制丰富了高校管理,提高了管理效能
高校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中包含了多项内容,由多个模块有机组成。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另一主体,对教师的管理是否到位,深刻影响着高校的管理整体水平。激励机制是当前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模块,它大大丰富了高校的管理内容,而激励机制在促进教师成长、激励教师与提高教学效率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就使当前高校的管理效力进一步增强。
2.2 激励机制能够有效激励教师,促进教师成长
激励机制不仅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其最深刻的意义在于激励教师、引导教师,使教师地思想认识、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能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激励机制作为一种规章制度,总能够发挥其规范行为、激励个体的本质作用,使作为社会个体的教师,能够在其制度规范下,既实现自身言行和行为习惯的规范性,也能够在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中有机调节与社会其他个体间的关系。
激励机制的效力,就在于它能够作为力量之源,使教师产生和增强工作和进步的需要、动机以及坚定的信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地专业技能、道德素养都得到全面提升,教师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寄托于学校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之中。
3 当前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发展状况及问题
3.1 薪酬设置有待完善
作为物质激励的主要表现形式,高校教师的薪酬是激励机制中的主体。合理的薪酬设置能够有效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但从调查显示,目前高校教师对其收入的满意度并不高,超过一半的被调查教师称对自己的收入不太满意。我国高校教师的薪酬虽然得到了普遍提高,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漏洞而抑制着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我国高校教师的薪酬设置主要采取基本薪酬和绩效薪酬结合的方式,基本薪酬是基于国家规定的职务工资、各种津贴进行分配,而绩效薪酬则是由教师对学校的学术、科研和教学等贡献所决定的。总体来说,高校的激励机制必须将薪酬设置进行进一步的改善, 才能够有效发挥物质激励的积极作用。
3.2 重物质,轻精神
物质激励在激励机制中占据了主要部分,这种模式使得广大教师在工作时往往专注于收入和津贴等物质奖励,却忽视了教师职业道德和传统文化在教师工作中的指导作用,一些教师将薪酬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唯一追求,这就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无法全身心投入,且会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不良影响。
当前教师激励机制中,缺乏对教师职业使命的重视和研究,教师的职业使命感逐渐被削弱,教师缺乏职业使命,就会分散精力,无法全身心积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而相应地,激励机制的效应和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文化是影响人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它从思维方式和认识活动的层面对人的行为方式产生深刻影响。而作为高校教师,其言行更要具有表率性,能够经得起时代和学生的检验,所以我们强调在高校的管理体制中重视文化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为根基来制定一系列制度。而当前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中,传统文化并没有深刻渗透其中,特别是在当今社会,高校教师中间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之风盛行,激励机制也在向着这一方面倾斜,这就大大削弱了教师内在激励的作用,也使得激励机制无法实现长效的运行。
3.3 教师考核评估缺乏合理性
对教师的考核是激励机制实行的前提,虽然我国高校的教师考核体制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缺失,影响着教师激励机制的效应。从考核内容来看,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往往不够全面和立体,对教师的考核仍然从工作态度和结果等几个方面进行,以此确定对教师的评定,这种考核内容稍显单一,不能够全面了解教师。从考核的手段来看,教师评估手段仍有科学化和进步的空间。
4 完善高校激励机制的有效措施
4.1 影响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是影响人行为的基础因素,在教师工作中,也不能够忽视这一影响因素。而基于此,高校管理者在调动教师积极性的过程中,要首先将教师的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将教师的晋升、考核、奖励等政策制定控制于教师生理所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从教师实际出发,不能够一味抬高晋升条件,这会大大挫伤教师的积极性。(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影响教师积极性发挥的最主要因素,人的性格、兴趣等都深刻影响着人的行为模式和活动选择。人们在进行行为选择时,多会向性格和兴趣靠拢,即选择符合自身性格特点和兴趣的工作,并在其中表现出超过其他工作的积极性。这给予高校管理者的启示就在于,在安排教师人事工作时,要对教师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这既保证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能够保证工作效率。(3)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对人的情绪和工作热情都会产生深刻影响。良好的环境,往往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例如和谐的同事关系,能够有效促进团队合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而不良的环境会压抑人的情绪,使教师在工作中产生懈怠的情绪,特别是人际关系紧张的环境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会大受打击。
4.2 激励机制的实施要坚持激励的基本原则
(1)物质利益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物质与精神作为相对应的一组关系,同样相辅相成,二者相结合才能够实现效力的最大化。在教师激励机制的设置与实施中,需要始终坚持这一原则,既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奠定其发展的基础,也要满足教师对于精神财富的追求,使他们在名誉、精神上得到满足,这种精神式的鼓励在教师这一特殊职业中,其激励作用相对来说会更加显著。(2)时效性原则。时效性原则的基本落脚点在于设置合理的奖励时机,从而增强激励效果,否则只会适得其反。首先,要强调奖励的时间性,即及时对合意行为进行奖励以强化。其次,要注意奖励的频率,坚持适度原则,从实际出发,设置适度的奖励频率,从而保证激励的效果。
4.3 优化薪酬设置和分配体系
当前高校的薪酬设置需要不断多样化,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工资和津贴分配制度,但需要在其中加入更多的要素来丰富分配体制,引入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来参与分配,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基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薪酬体系中需要实现对教师绩效考核的全面化与深入化。关注教师显性的科研成果,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隐性教学任务,将两者有机结合以实现全面的考核。同时,薪酬设置的标准应该是具体的,甚至是动态的,因人而异,不能将教师薪资固定化,而是因人、因具体考核业绩而相对浮动,不断优化结构以最大化地激励教师,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4.4 完善考核指标,提升考核体制的科学性
教师考核与薪酬设置、物质激励等是紧密联系的,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才能够有效促进激励效果的提升。首先,要以科学性、公正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作为考核的最根本原则,减少人为因素对考核的影响。其次,考核指标要多元化、科学化,不能再单一地将科研成果作为考核指标,而要将教师教学态度、职业素养、育人效果等引入考核体系,充实丰富考核指标,甚至可以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参与教师考核,例如加大学生在教师评价中的作用,使教师考核评估体系能够更加完善。第三,教师考核也必须公平、公正、公开。客观评价教师业绩,并将考核程序和结果透明化,并加强与被考核对象的沟通,使教师对考核结果能够实时明确,这也提高了考核效率。
4.5 引进人才,适当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我们知道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在高校的具体实施需要以人才贯穿始终,并发挥榜样的力量。高校除了要在校内树立榜样,激励教师之外,同样也需要注重对外来优秀人才的引进,这也是加强校内教师竞争,完善竞争激励机制的前提。用人形式需要多样化,并且将人才流动置于良性的循环之中。将社会性的职业竞争机制引入高校教师管理中,不仅可以改善当前高校教师甘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消极工作态度,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高校广招人才,以外部的人才作为竞争源,增强教师紧迫感,使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
5 结语
由上文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激励机制的本质要求和积极作用。当然,我们必须正视高校当前的管理与激励机制的发展现状,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弥补漏洞,使激励机制的发展能够与当前的需要相适应。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激励机制的自身发展也必须置于创新之中,以此为发展动力,推进新时期高校激励机制的全面发展。
摘 要:本文将激励理论引入到技工学校图书馆的管理中,意在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最大限度的提高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而为师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 ;激励 ;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
中图分类号:C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228-01
引言
ネ际楣葑魑技校学生增长知识,提高个人能力的主要场所,在技校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图书馆的管理也不容忽视,尤其是馆员的管理。将激励理论应用到图书馆的管理中,改变陈旧的管理机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都有助于师生的发展及学生的就业。
1、 激励的基本概念和激励理论
1.1 激励的含义和作用
ヒ话愣言,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将激励这个概念用于技工学校图书馆管理,是指激发馆员的工作动机,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馆员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有效的激励会点燃员工的激情,促使他们的工作动机更加强烈,让他们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为技校的远景目标奉献自己的热情。
1.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ッ拦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需要层次的最高层,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事情的需要。通过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在图书馆管理中,善于运用这一需要的实现,可以使管理工作卓有成效。
1.3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
ッ拦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将影响员工工作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相关的因素)和激励因素(工作本身因素)两个方面。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而激励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从表面上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双因素理论存在很大的差别,但实际上,两者密切相关,只是谈论的侧重点不同,需要层次理论是针对人类的需要和动机,而双因素论则侧重于满足人的需要目标或诱因。激励的手段将上述的激励理论运用到实际的图书馆管理中,就必须根据理论提出相应的激励方法,激励的手段多种多样,但是对于不同性质的学校,激励手段也各不相同。对于技工学校图书馆这一特殊的群体,需要通过以下三种激励手段进行激励
2.1 目标激励 众所周知,人有目标的行为比没有目标的行为更有效率。在技工学校的图书馆管理中,如果让馆员明确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目标,馆员则会下意识的朝着这一目标努力,表现出较高的工作热情,这也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利用员工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馆员的不同需要设置具有吸引力的目标,是激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一个重要方法,在目标的设立时,要使目标明确具体,摸不着头脑的目标不会有激励作用的,同时目标要具有挑战性,目标过高容易让员工失去信心,过低反而起不到激励作用。
2.2 情感激励 学者调查发现,技工学校教师对于情感的需要很高,这是由于技工学校特殊的学生群导致的,技工学校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差,素质高低参次不齐,技工学校教师更加渴望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可,更加需要情感的激励,因此,作为技工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更应该重视情感激励,注重馆员的情感需要,关心馆员的工作、生活、学习情况,听取他们的心声和意见,化解思想上的消极念头;当馆员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帮忙或者鼓动其他的人员提供帮助。领导要多层次、全方位关心职工,让他们感到温暖,形成良好的情感氛围,从而激发馆员更加努力工作。
2.3 奖惩激励 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在管理中,给予馆员一定的预期目标和任务,在完成目标时,不能忽视对馆员的奖励,这种奖励不仅会促使受到奖励的人更加努力,而且也会激励其他的馆员。同样,对于工作落后、出现错误或失误的人员也要给予必要的惩罚。但是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要选择最佳的有效时间,及时的将馆员各自的工作情况给予反馈。
3、激励的原则
ゼだ机制的运行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顺利的实施,实际情况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激励的原则却变化很小,只有坚持了激励原则,才会让激励实施的更加成功。
3.1 公平公正原则 林肯曾经说过“力量来自于公正”。激励的手段再多再好,如果对馆员的业绩和贡献不能恰如其分的认定,奖酬分配不合理,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而且很容易扩大化,影响到整个图书馆的工作士气。图书馆领导一定要有公平的意识,不以主观意志去判断馆员工作的好坏,要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公平公正的激励制度和规范化的评价标准来实施激励。
3.2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需要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都是从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方面来谈的,在具体的激励实施中,同样要从这两方面下手,同时也要兼顾不同馆员的不同需要,避免对所有的人员都实施相同的激励方法。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技工学校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也不例外,他们需要物质满足,但精神需要对于激励他们更为重要。高层次精神需要能够激发出稳定持久的工作热情,可以起到物质激励所无法起到的作用,甚至可以抵消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导致的消极作用。因此,图书馆激励方法应该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二者相互补充,密不可分。
3.3 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 正激励是从激励的角度出发,当馆员的行为符合组织的期望时,通过奖励来强化和促进这种行为,负激励是从抑制的角度出发,当两者不一致时,就需要组织采取必要的措施抑制这种行为,转向与组织目标相吻合的行为。在馆员的激励中,要把正激励和负激励结合起来,合理的使用,根据不同馆员的不同情况可以有侧重点的激励,灵活运用。
结语
ゴ勇硭孤宓男枰层次理论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出发,结合实际的激励方法,遵循一定的激励原则,使技工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激励有条不紊的进行,促使每一位馆员都能保持在最佳的工作状态,为技工学校的师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对于调动其他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生的就业都是就有重大的作用。
おげ慰嘉南祝
[1]陈建荣.试论激励机制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刊,2000(04).
[2]石同生.略论图书馆激励管理的创新[J].图书与情报,2004(02).
关键词: 创新机制 学生管理 管理策略
1.高校学生管理与创新机制
高校是对实施高等的专业性质教育的学校的简称,需要教育行政主管机关的明文批准及记录与注册,它包括全日制国办本科大学与专科大学、各种类型的独立院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等。高校学生管理即以上学校实施的学生管理工作,具体包括学生的学籍管理、对学生的奖励管理与处分管理、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日常生活中的校园秩序和课外活动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事务的相关工作、奖学金与助学金等的评定与发放工作、勤工助学管理等。但在现实工作中,高校的管理工作更倾向于学校内部的领导层对于学生行为的制约与限制,而忽视学生的利益。
创新机制是针对当前存在的管理机制而言的,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的利益放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从而实现高校对于学生的有效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大量人才。
2.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现状
2.1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取得的一定成绩
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指导思想正逐步实现现代化。随着培养目标的发展及社会的强烈呼应,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指导思想逐步实现现代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学生的作用,逐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引进“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等思想,并且学生作为高校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的关键、核心和活跃因素,其地位与作用逐步融入高校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具体工作中也更加突出。第二,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形成相对系统的管理制度。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各项具体工作已经具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并形成相对完善的系统的学生管理制度,各项决策工作及决策模式趋于正规。第三,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引进相对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现代化管理手段层出不穷,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引进相对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例如,多数学校建构了自己的校内网,各学生管理机构设置了QQ群、微博等交流载体,学生可以在大范围内共享资料,随时随地向学生管理机构提出意见,学生管理者可以随时交流信息、传达命令。
2.2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仍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仍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学生对于学生利益代表者——学生会开始产生质疑。学生会成立的初衷及意义是代表学生的利益,为学生服务。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会成员之间往往为职位而钩心斗角,不能真正为学生服务,学生会的政治色彩日益凸显,学生对其产生一定的质疑。第二,学生活动的平台——社团发展较为缓慢。学生社团出现一定的官僚倾向,并且社团的管理体制不健全,这使得社团的发展与壮大存在障碍,社团发展较为缓慢。第三,学生住宿环境——学生公寓管理较为单一。
2.3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仍存在问题的原因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仍存在问题,其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四点:第一,学生会与学生公寓管理主要采用集权模式。一方面,对于重要工作决议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另一方面,对于需要决议的重要工作,决策力量往往呈现不平衡现象,例如,校长和几个常委决定学校的重要问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在一种封闭的“官僚制”管理模式下进行的。第二,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不完善。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在不断变化,但是评价方式仍呈现出相应的革新。另一方面,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处于“重制度执行,轻制度变迁”的状态。第三,学生管理工作忽视校园文化因素。不将校园文化纳入学生管理工作中,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学校的开支成本,但无法使学生对学校形成充分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利于学生管理。第四,教学管理系统仍为单一模式,当前,多数高校采用“校—院—班”、“校—系”或“院—部”模式,有助于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和学生信息的上传下达,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降低管理成本,但这种单一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学生发展的具体需求。
3.高校的创新性管理机制
3.1培养与形成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意识
培养与形成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意识,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必须形成与坚定服务理念,促进“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第二,高校应在短时间内创建“两元制”学生管理系统。第三,学校领导、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工作负责人、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向学生输送新思想,促进学生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3.2确定创新性管理学生的多个原则
创新性管理学生的多个原则具体包括以下五条:第一,仍然要坚持与落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第二,落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体现高校管理的先进性。第三,坚持与落实科学化原则,学校一方面要明确各主体的职责范围与权限,形成相对健全的指挥系统。另一方面各级领导者需要统一指挥,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高校需要切实落实校长负责制、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与先进的管理手段等,促进高校管理的合理化与科学化。第四,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管理的作用,实现学校领导者、相关工作负责人、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的管理与决策,将民主制原则引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第五,坚持与落实教育性原则。使学生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均能接受良好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进一步完善。
3.3改变高校学生管理的行为与方式
改变高校学生管理的行为与方式具体可从以下四点着手,第一,高校从整体上建构“对话式”管理方式,在增进与学生感情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生的基本需求。第二,高校领导者与高校管理者应统一科学管理与价值意义的地位,均给予高度重视,将“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的具体理念落实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第三,创建与形成主题突出的校园文化,实现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的密切结合,并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第四,健全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与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专业制定多种评价指标,包括从专业课程设置、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设定评价指标,以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
参考文献:
[1]崔晓会.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1(05).
[2]杨晓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05).
[3]陈光亮.从管理走向服务——谈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创新[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1).
[4]易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09).
[5]崔秀丽.新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J].文学教育(中),2012(04).
[6]王正.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的战略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6(06).
关键词: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问题;对策
从学校的管理组织机构来看,可以分为学校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咨询机构及监督反馈机构,本文将有侧重地进行探索。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三十年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其对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及效益都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同时也显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此外在中小学管理体制中,安全管理机制及伦理价值问题,近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一、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认知错位
首先,校长负责制本身就存在着一些弊端,因此许多教师对校长负责制的内涵和意义产生了错位和偏差。校长负责制作为一种制度,却没有充分的相关法律依据,因此才有了对校长负责制不同的理解。其次,校长负责制没有充分的配套规范作支撑,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出现无据可依的现象。因此,校长自身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学校管理执行效果的好坏。
2.教师在学校管理中实际参与度低
教师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的参与度不容乐观,集中表现为“不参与”“知情”“参与意见”等程度,不能体现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同时也是学校管理体制中的漏洞。首先,学校领导对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不够重视,忽视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其次,从教师角度而言,大多数教师的参与意识淡薄,认为学校管理是学校领导和管理者的事,与自己无关。同时,教师的教学任务重也是教师难以参与管理的阻碍之一。
3.缺乏完善的安全危机机制
近年来,中小学安全事故屡见不鲜,学生被侵害事件见诸报端,让人痛心,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可见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机制的缺乏。中小学对学校的安保投入不高,导致安全预警迟缓,容易发生意外。通过调查发现,师生的危机意识也较为薄弱,对安全事故的警惕性不高也增加了其危险性。此外,学校的安全教育不到位,对安全事故的宣传和教育缺失,为校园安全埋下了隐患。
4.学校管理功利性突出
在制定学校管理目标中,学校为了完成任务而盲目作出选择,忽视了对学生的长期的培养。一味地重视管理技术上的效率,而忽视了价值、伦理、道德和文化,以“牺牲”学生成长为代价,将“升学率”作为单一的管理目标。这种行为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长远发展。
二、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的对策分析
1.明确校长负责制内涵,建立校长职业化机制
要从思想上改变以往对校长负责制的一些错误看法,认同“校长全面负责,教职工民主管理”的概念。校长负责制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师、家长和社区的参与,只有加快建设校长负责制一系列配套管理措施,才能真正让校长负责制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要认真审核担任校长的资格,并建立有效的校长激励―监督机制,逐渐培养出职业化的校长,促进中小学管理制度的深化改革和发展。
2.提高教职工民主意识
教师是学校管理和监督的重要一环,应该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让教师积极参与到中小学的管理中来,积极引导教师的正确行为。此外,培养教师民主意识与管理能力的形式要丰富化,不能采取单一的灌输方式,而是要更多地进行交流,通过案例分析、课题探讨等多种方式,唤起其民主意识,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和监督能力,为学校民主管理运行创建良好的环境奠定基础。
3.建立有效的安全预警防控机制
从心理上,首先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以预防为中心,防范和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应制定出完善的应急预案,降低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危害。同时要强化安全培训和实践,从新生开始就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普及,开展多种安全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内外资源,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从物质上,要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配备良好的现代化安保系统,加大安保人员数量等。
4.伦理道德制度化
管理不仅是一门技巧也是一门艺术。伦理道德制度化是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产物。伦理道德制度化有助于师生道德的养成及对道德正气的弘扬,有利于学校公正目标的实现,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生存的土壤。学校能从校训、校歌中建设有益的精神文化,从规章制度中建设优秀的制度文化。将情感与制度结合起来,体现学校尊重、平等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心理健康
高校开放性的管理体制决定了学生思想行为的社会化和多样化,而高校学生管理作为科学保障高校教育教学有序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必须紧抓学校制度规章和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以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科学的教育思想深化学生的思想内涵.然而,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先进的思想是以健康的心理为基础,才能有效保障高校学生的思想深度和行为高度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风范[1].所以,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虽然高校都有开设专业的心理教育课程,可是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状况,也需要辅导员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透过学生细微言行和举止的异常,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手段科学疏导和调节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和杜绝心理疾病,对于紧急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的干预治疗,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素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高校辅导员需要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科学引导学生的思想思维,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环节.所以,高校辅导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效把握大学生心理动态变化过程,积极构建良好的心理调节措施,预防和杜绝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到导致的违法犯罪行为,营造出健康的心理环境,才能有效保障大学生知识技能的科学应用.因此,从大学生入学起,辅导员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1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高校学生管理需要做到由内到外的层层深化,若是一味的强调和实施强硬的规章制度,反而会触发学生的抵住心理;相反,柔性的管理方式更能受到学生的青睐,所受到的管理也截然不同,原因在于,柔性管理体制实施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式,体现的是学生心理变化的结果,学生心理活动也是学生言行举止的直接反映,心理健康问题是诱发学生错误行为的重要原因.因此,时刻关注和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也可以组织问题辩论大会,通过学生的活动参与情况以及学生对问题的陈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由于高校开放性的管理体制,以及便捷的网络环境,导致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思维和言行也会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的不断变化的动态形式,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反应的只是近期的一个心理状况,所以,教师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并对学生的健康状况按照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和严重病态心理者三个水平进行分类存档[2].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轻微的心理障碍都是阶段性的、可调节的,没有必要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只要通过正确的调节方式的可以有效改善的.另外,心理健康水平并非有准确的衡量标准,当学生的心理水平处于一个健康与非健康的临界值时,需要教师的密切观察和科学引导,使学生的心理水平向健康方向发展.创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过程,并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行跟踪,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和调节.
2科学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深度剖析行为根源
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而每一个学生都是单一的个体,思维方式和心理活动也各有不同,所以教师需要科学把握影响学生心理活动的主要因素,明确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深度剖析学生的行为根源,才能有效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节和疏导.教师既要具备细致的观察能力,能敏锐地洞察到学生的心理变化,也要科学把握诱发心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学生的言行和举止,深入剖析学生的心理变化,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3],所以,高校辅导员除了具备专业的学生管理技能,还要具备科学的心理学知识,以便灵活准确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效遏制学生心理疾病的迅速蔓延与恶化.近年来,高校暴力、高校违法犯罪事件频发,如典型的清华学子硫酸泼熊事件、复旦学生投毒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思,高校教育不仅要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也需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教育,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关注.家庭、社会和学校是诱发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主要因素,当学生在学习、生活、恋爱和就业等方面遭遇到挫折时,不同环境下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也截然不同.家庭因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当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大学生汇聚一堂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学生之间的心理状态也截然不用.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开始追求享乐,穿名牌衣服、使用名牌手机和电脑等,并在同学之间形成攀比心理;而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会产生嫉妒、自卑等心理,当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郁闷、焦虑等症状,久而久之,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做出违法乱纪行为.社会因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开放化的管理体制使得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渠道更加便捷,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会对大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导致学生心理失衡,再加上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会被现实的物质、金钱所迷惑,进而不断触碰道德和法律底线.学校因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当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遭遇到挫折时,会采取极端的手段来解决问题.有的是由于在相处过程中,细小的个人矛盾不断被激化成大的校园暴力、校园犯罪案件;有的是由于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而产生的病态心理,通过不良手段打击竞争对手,从而造成恶劣的后果;有的是由于在学校恋爱过程中,遭遇到了挫折;有的是在就业问题上因期望过高而遭遇到了挫折等等.针对以上诸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高校教师要细心观察,主动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通过谈心、倾听等方式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给学生寻到科学的压力释放渠道.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加强自身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目标理想,科学实现自身价值;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吸取社会上积极健康的正能量,强化个人道德素养;组织性格孤僻的学生多参加团体活动,加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力.
3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完善应急处理机制
高校学生管理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倡以预防为主,借助与专业的心理知识提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杜预防和绝学生的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但是,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发展为心理危机时,高校要提前预晓,并采取科学的应急处理机制,防止事态的恶化以及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所以,高校要积极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完善应急处理机制.首先,健全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干预的前提是知晓,在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监视过程中,一旦临近严重病态边缘,提前发出危机预警,此时,高校学生管理员就应该提高危机意识,采取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引入专业心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心理调解,必要时借助药物的辅助,改善学生的.其次,实行责任划分制,对有心理问题出现恶化的学生,按照轻重程度分配给专门的教师进行长期性的心理辅导,实行“一对一”的专业疏导,并实时监控和记录心理健康状况变化[4].最后,科学优化学生管理体制,高校要加强辅导者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其在与学生的学生生活中,能凭借其专业的管理技能和坚实的心理健康知识,科学保障学生向德才兼备方向发展.
4构建大学生网络化咨询平台,便捷疏导干预机制
心理咨询是调节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环节.不愿意进行心理咨询也是造成很多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认为承认自己患有心理疾病是一件很伤自尊的事情,所以构建大学生网络化咨询平台可以很好应对这一难题.公开化的、匿名性的网络平台可以使学生在患有心理疾病初期就得到很好的调节和疏导,避免心理疾病的恶化,因为网络化咨询平台能有效保护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弥补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碍于和教师直接面对面的表达所思所想的现象[5].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机制建设中,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化咨询平台的构建,提供更加便捷的心理疏导渠道,及时干预学生的心理变化.同时,网络咨询平台能提供全天在线的心理咨询服务,以便能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防止心理问题的拖延和恶化.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管理需要从内到外的全面配合,在实施以制度规范学生言行举止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使能自觉遵规守纪.从“心”出发,将强硬的学生管理机制充分融入人性化的柔性管理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管理的本质,有效实现学生管理保障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建华,向瑞伦.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2〕杜晓达,吴云志.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3〕吴桂敏.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理性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7(03).
〔4〕谢智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实验探索[J].职业教育,2015(02).
【关键词】农业高校 实践教学基地 管理机制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要求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因此,高校应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教学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科研重要基地,是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场所。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积极研究并探索新形势下的建设模式及运行管理机制,建立有利于21世纪人才培养、功能定位明确、设施先进和机制灵活、管理科学规范的高等农业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显得尤其必要,对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满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职业培训的需要,提高基地建设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江西农业大学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对农业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运行管理机制作一探讨。
一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地方高等农林院校,多年来,学校一直重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经过连续多年投入,形成了农业科技园、园林花卉、动物生产与繁殖、生物工程、食品工程、机械工程等一批类型多样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食品工程基地——南昌三康食品厂,通过了国家QS认证,具备配套生产设备,能够承担教学实习、专业劳动、科研中试和人员培训等任务,并为市场提品,是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农业科技园拥有大面积的生产实验田和省级作物品种改良基地,坚持教学、科研、示范、生产相结合。生物工程基地拥有4000多平方米的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楼和中试楼。中试楼拥有50~1000 L全自动不锈钢发酵罐8套及与其配套的下游工程设备和检测设备,不仅满足了教学实习和科学研究的需要,还能进行中型规模的发酵试验。园林与艺术学院的花卉盆景实训基地设有组培室、花卉繁育室、栽培室和盆景园等。技工实习基地配有数控车床、电火花成型机、线切割机等先进的车、铣、刨、磨、钻、焊设备,能够满足教学实习和岗位培训的需要。江西农业大学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自建设以来,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的提高,以及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影响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要,并存在以下问题:(1)建设指导思想和规划功能定位不明确,对基地主要职能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偏差;(2)投资来源单一,投入不足,设备配套率低,装备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没有形成良性循环;(3)进入基地的教学和科技人员少,安排学生生产劳动和岗位培训较少,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上发挥作用有限;(4)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对外技术服务少,忽视经济效益,基地日常维持经费紧张;(5)缺乏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模式落后,管理水平低。缺乏规范的基地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体系,没有充分发挥基地的作用和调动相关部门的积极性。
二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指导思想和功能定位
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教学实习、专业劳动、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参与相关的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多数实践教学环节是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校外基地建设只有建立在技术合作、优势互补和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长久稳定。当前,校外基地建设由于多方面原因越来越难,企业积极性不高,校外基地多数为临时和短期的,不稳定,实践教学质量也不高。因此,必须提高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认识,明确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实施教学环节的基础设施,依托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使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工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日后的工作岗位。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目的是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载体,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对外培训和技术服务的窗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坚持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并举,达到二者和谐统一,形成良性循环。
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功能定位与类型
地方农业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功能定位是:承担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劳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和相关科学研究、中型试验、岗位培训任务,以及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农科基地还要承担农业科技示范以及青少年素质教育任务,利用学校人才和技术的优势,实现基地设施现代化、品种良种化、栽培规范化、技术先进化、环境园林化,成为展示农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学术水平和科技成果的重要窗口,将农科基地建设成为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学试验、科技示范、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的重要基地。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功能定位要准确,要有所侧重,不能搞大而全或小而全。基地建设要注重近期和中长期规划,强调专业化和设备的配套性与先进性,提高投资效益,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实境专业劳动和岗位培训。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按照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习和实训条件,积极探索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新模式。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根据其功能定位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生产型基地。生产型基地具有独立法人和经营资格,其建设主体多元化和筹资方式多样化,可由学校、企业或校企联合设置,采用市场化运行机制。生产性基地的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一致、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基地具备生产市场产品的条件。同时,基地还可以承担教学实习、科研中试以及技能培训的任务,承担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成为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使基地真正具有生产、教学、科研和培训功能。在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实现基地运行的良性循环。(2)科研中试型基地。以学科的研究基础或优势为基础,建成开放式工程研究中心。主要功能为科学研究、中型试验、技能培训和对外技术服务。学生参与项目科学研究,以基地为依托,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研技能和创新能力。(3)教学实习型基地。主要承担课程教学实习、技能培训和专业劳动,基地具备企业生产的设备、工具、环境,可以模拟生产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的实践教学任务。
三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与运行管理机制的探讨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与管理机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其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实现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引入市场管理机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如何加强基地建设立项和规划论证,明确功能定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如何建立评价考核体系,积极吸纳学生进入基地生产实训,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在完成对学生实训任务的同时,如何主动面向市场、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对外开展技术服务、创造经济效益、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等。
新形势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与运行管理机制。在保证实践教学的前提下,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以保证基地的设施能够长期地维护使用和持续发展。针对当前人才培养的要求、市场经济环境以及地方农业高校办学经费的相对紧张等情况,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与管理机制应根据功能定位的不同而灵活多样。
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提高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水平,是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是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德政工程。办寄宿制学校要把边远的、分散的小学一年级以上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过集体生活,这相对于非寄宿制学校更容易发生安全事件,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大多自理能力较差,自身安全防范能力不足,加上在校学习、生活时间长,这就给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管理,树立安全无小事,安全工作天天从零开始的意识,扎实做好落实安全责任、健全安全制度、强化安全教育,切实提升寄宿制学校的安全工作水平。[1]
二、制定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制度
我校经过深入调研,统一制定了泾川县黑河小学寄宿制学校《宿舍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宿舍管理教师岗位职责》、《寄宿生家校联系制度》、《寄宿生一日常规制度》、《校车接送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从各环节、各时段明确了工作要求,实行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流程,为寄宿制学校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我校还制订了校舍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卫生防疫等各种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严格落实了岗位责任制和启动、运行、监督机制,职责明确,落实到人,把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落到了实处。
三、落实安全责任是做好寄宿制学校安全工作的关键
寄宿制学校,尤其是新入学的低龄儿童,很难适应集体生活,对他们的安全管理难度更大,责任重于泰山。要让家长安心、放心,使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校长、教师就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具有热爱学生、保护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安全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心尽力尽责地做好学校安全工作。首先,要建立安全责任机制。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班主任、职员为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体系,构成安全责任人人负,人人身上有责任的管理机制。其次,要明确安全责任内容。每学年一开学,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责任协约,保证责任书的签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把安全工作责任落到实处。第三,要检查安全责任效果。学校要定期进行安全责任内容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确保责任书的签订不流于形式,责任书的内容落实到点到面到位。[2]
四、建设一支高效的安全管理队伍
“生命不保,谈何教育。”家长将学生交给学校时最大的担心是安全问题,小学寄宿制学校最大的压力也是安全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时时牢记安全,事事做到安全,人人提高安全意识。我校成立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构建起了以教导主任、总务后勤主任、教研组长、值周领导、值周教师、班主任、生活老师为骨干的安全管理队伍,构建起了“教学、生活分管校长――分管领导――教导处――宿舍管理员、班主任、值周教师――寝室学生干部”的五级安全管理网络,并与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签订了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寄宿生在校期间各个环节、各个时段的安全管理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了学生在校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保障体系。我校成立了寄宿生管理领导小组,规范了相关会议制度,定期召集值班教师、住宿生、寝室学生干部、室长交流情况,对宿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我们注意充分发挥学生自治机制的效能,学生参与了学校的全程管理。特别是对寝室干部规定了明确的职责,依据职责开展工作。在校园里,从早操到就寝,从课间操到晚自习,从教室到宿舍,从食堂到厕所,从学校到家里,到处都有学生参与管理的身影。学生自主管理强化了学校管理工作,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五、强化安全教育是做好寄宿制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
寄宿制学校的安全教育是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预防安全事故的前提和基础。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把安全教育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好抓实抓出成效。重点做到四抓:一是抓计划。学校的安全教育要有计划性,每年初学校要根据上级全年安全宣传教育的部署,结合学校寄宿制的实际和季节变化,制定年度安全教育计划,做到周周有活动,天天有教育。二是抓重点。学校要抓住每年的重点时段、重点活动对学生进行主题安全教育。如安全教育日、法制教育日、安全宣传周、宣传月,以及上级部门安排的重点活动。平时要抓重点内容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如个人卫生、饮食卫生、日常生活、课余活动安全知识等。三是抓特色。安全教育要切合学生年龄特点、学识水平,把宣传法律法规与贯彻学校安全制度相结合,把普及安全知识与课堂学科教学相结合,把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与各项活动相结合,创造出特色的教育活动。四是抓平台。安全教育要有载体,有平台,才能把教育内容深入学生心中。学校要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开展安全教育,做到每月不少于两节主题安全教育课,学科注意渗透安全知识内容。在教学区、生活区分别开辟安全教育专栏,定期更新安全教育内容。
六、完善综合治理机制
学校附近环境乱,社会上也游荡着一些闲散人员,这给学校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为了有效地管理学校,我校全部安装了先进的校园监控系统,对校园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安全监控。学校对寄宿学生实行全封闭管理,住校学生必须持班主任的请假条才可以出校园。学校扎实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排查安全隐患,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