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地摊经济的发展历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低碳城市理念;低碳经济;在我国实行低碳经济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1
一、关于低碳城市
1.什么是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生活中由低碳经济发展的生活理念,通过生产,消费,排放等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方面进行转化,将人们的生活转化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三低”型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城市理念的内涵是在促进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将城市建设模式的碳排放控制在低量环保的区间内,推动城市居民形成健康的节能的生活方式。现今的低碳城市理念由政府的一致规划与调动,加强建设低碳产品与技术,促进能源的节约使用,废物的循环利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城市的节能减排优化作出改革,最终实现城市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达到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目标。
2.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分布。在低碳城市发展中正确的低碳空间分布的作用至关重要,在低碳城市规划中包括低碳交通,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以及低碳建筑。我国提出的低碳城市布局主要表现在大力发展土地的充分利用,将过去侧重于产业与工业的城市规划布局逐渐转变为重视生活型的人文低碳城市,提高城市的生态比重,将城市的自然生态资源适度配置,减少交通与工业的布局比重,体现低碳城市的规划人文性。
3.低碳城市的不同变化。一是交通的变化,在城市发展中交通工具也在不断地增加,交通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工具中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对城市环境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低碳型交通是指在保证交通的便利性的同时,通过使用清洁能源以及新型交通工具,减小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达到低排放的要求。二是建筑楼房的变化,建筑物是城市的主体,建筑物的低碳化是低碳城市的重点之一,在新型低碳城市建筑中使用了新兴的节能建筑材料,较之于传统的建筑设施低碳建筑的优点是能有效分担取暖与制冷的部分功能,而且在低碳建筑中可以有效地做到水循环利用。三是产业的低碳化,城市的经济支柱就是产业,是衡量我国经济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城市中产业多以工业为主,碳排放量大,对环境的污染过重而且能源需求巨大,相对于工业,服务业的污染小且对能源的需求较小,所以我国发展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产业创新。
二、低碳经济在我国
1.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可开发项目相当多。我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能源消耗大国之一,能源储存供给量逐渐与能源需求量不符,我国对新兴能源的开发从未间断过。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民对低碳经济的认识逐渐加深,我国的新能源利用逐渐有了成果,电动车替代耗油车就是低碳经济成果之一,电动车通过电力驱动,相对于过去的烧油车,使用起来更清洁对环境的污染更小,现在在人民群众中已经有了相当的地位。尽管如此,我国的低碳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各行各业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够深入,低碳技术仍旧停留在初级阶段。我国低碳经济的企业相对过少,市场占有率不够,低碳经济对于我国来说不仅仅是保护环境那么简单,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都将由低碳经济所主导。
2.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当下全球关注的主流焦点已经转移到了气候与环境上,环保与改善气候越来越走进了国家的执政策略中,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革,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之一,我国在低碳经济技术发展中加大投入,发展新技术,有利于我国在未来国际市场上保有一定的竞争力。同时对我国现有的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结构能够进行调整,进行产业优化改革,为我国的产业转变奠定基础。
三、低碳城市理念下的低碳经济发展
1.可持续发展型社会是我国的内在要求。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牺牲自然资源,牺牲能源来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但是事实表明,这样的经济发展不是长久之计。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理念,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走向科学发展的一条可行性道路,现如今的城市规划发展也在走向这样的趋势,清洁能源,低碳建筑,低碳消费,这都体现着我国低碳城市经济的成果,达到低碳成果为人民共享的目的。
2.在人民群众中提倡低碳生活。在人民生活中充分加入低碳理念,可以正确的引导民众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政府对低碳产业的补贴与资助的力度也应该加大,让低碳理念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里,支持低碳产业进行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与研发,对低碳产品的生产应当大力支持,让城市居民的生活处处充满低碳。对城市居民的能源使用理念也应该进行影响,支持使用环保袋,节约能源的使用量,减少生活废物的排放和污染,让低碳生活走进城市生活,走进群众心中。
四、结束语
当下全球的发展主流模式是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有着良性的推动作用。现如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内,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快推进,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将逐渐摸索出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转变发展观念,优化产业结构及能源结构。在国家政策法规的监督以及全社会的参与下,低碳经济对大力发展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型社会有着推动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社会,全面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洪波.低碳城市规划:目标选择与关键领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1(108).
[2]刘嘉迅,杨运宇.低碳城市的发展策略研究[J].绿色科技2011(10):164-166.
【关键词】生态文明 低碳经济 农业城市
农业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机制
中国过去30多年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但也伴随着贫富差距的急剧上升和环境恶化。据环保部和中国工程院(2011)估测,中国有超过3亿人使用的水受到污染,1/3的水未达到政府规定的安全标准,约有1/5的农田受到重金属污染。中国环境规划院(2010)连续7年的环境经济核算结果表明,中国污染治理和生态破坏压力日益增大,7年间的环境退化成本从2004年的5118.2亿元提高到15389.5亿元,增长2倍,占GDP的比例从2004年的3.05%增至2010年的3.5%。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能源浪费导致严峻的社会问题:少数人的先富牺牲了多数人的环境,少数地区的先富牺牲了其他地区的环境,GDP的增长牺牲了后代的蓝天碧水。因此,作为发展后起之秀的农业城市不能再重蹈旧辙,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经济发展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与生产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恶化的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型农业城市。
生态文明是依赖人类自身智力和信息资源,在生态自然平衡基础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球化协调发展的文明。生态文明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政治、文化“三领域”框架中加上“生态环境”,建立“四领域”的总体框架。生态文明的发展就是通过使经济活动基于人类的基本需要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方式来保持自然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生态文明发展否定传统的“重增长、轻发展、高消耗、高污染”的资源消耗观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观。生态文明发展的内容要求人口、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的“低效率、低产值”模式转型为“高效率、高产值”的模式。因此,对于农业城市来讲,只有遵循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才能建成人口、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生态文明城市。
农业城市一般都属于限开发区域,部分农业城市还担负着保护水源区、保护区等生态环境的重要职责,这决定了农业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方式必然是低碳型、不污染环境的,农业城市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既要担负生态资源的承载力,又要保护好生态资源的质量。因此,建设绿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农业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和必然要求。在生态经济理念下农业城市要建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必须倡导建设绿色环境,削减碳排放,减少对生态资源的污染,保护好本地及周边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理念下农业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是低碳经济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消费模式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协调发展,它是通过低碳化进程得以实现。低碳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比重不断下降,二是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来看,通过技术进步、能源结构化和采取节能措施,在碳生产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可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因此,低碳化进程也就是农业城市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生态文明理念下农业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
调整农业城市经济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模式。首先,合理布局农业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设置。农业城市普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相对较大等方面问题。农业城市的主体功能定位是粮食主产区,担负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任务,这要求农业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证农业生态经济健康、环保。我国大部分农业城市都位于中、西部地区,相对于沿海地区来讲,农业城市一般环境承载力有限,特别是水资源有限,使得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低碳经济之间存在着矛盾。农业城市需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协调经济发展与低碳约束之间的矛盾以实现生态理念下的经济增长,就必须科学设置产业结构。科学设置各门类产业结构从理论上讲既可以实现农业城市经济产值的最大化又可以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
其次,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布局工业发展增量。农业城市普遍水资源总量充足且水质良好,植被状况良好,大部分是适合养生的城市,因此需要维护好绿水青山环境。但另一方面,很多农业城市面临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困境。因此,农业城市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绿色安全生态体系。一方面要稳步地发展工业经济,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水资源及其他各种资源环境的生态循环性,打造与“低碳”相关的战略品牌,同时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环境基础。此外,各农业城市应依据各自发展特点研究本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探究现行工业体系的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将环境承载作为经济发展的潜力,并以此作为约束,在现有工业体系的基础上,以其对环境的污染排放作为存量,以最大还可容纳的排放量为余量,合理布局工业发展增量。
最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配进农业经济发展。发展农业产业,一方面是农业城市响应和支持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职责所在,另一方面也是农业城市发展的优势所在,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各种农业作物的经济价值不同,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相同,发展农业经济则要求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还需要调整现行的农业作物种植结构。由于农业作物对资源的使用不同,污染物的排放量也不相同,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兼顾发展农业经济与维护生态文明的双重任务。
为确保农业城市的发展战略地位,农业城市一方面要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生态环境,需要在盘活现有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存量的基础,通过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目的,以降低水资源消耗,减少TN、TP、COD等污染物排放为条件,实现农作物的调整,建立各种农业生产作物的规模发展指标,以此指导农业发展,实现农民收入增加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以秸秆回收利用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农业城市。首先,加强秸秆回收体系建设。以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企业为龙头,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县、乡镇政府监管,建设若干秸秆收贮中心,形成“一点对多源”的多级秸秆收集贮存体系,具体做法是以农业城市城区为中心,在全区各县区建立回收贮存中心,在各乡镇建立回收站,形成网络回收系统。并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济人为纽带,一头连接千家万户,一头连接秸秆利用企业,形成“多点对多源”的运输利用模式。鼓励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建设秸秆存储设施,积极推进农作物联合收获、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秸秆回收利用的重点是创新回收物流系统,建立以企业回收和社会参与的运输体系,要将社会资源引入秸秆的运输系统中,将农业城市及附近各县市的物流公司和社会车辆整合起来,鼓励他们参与秸秆的运输业务。
其次,加强秸秆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在加强秸秆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方面主要有五种渠道:一是秸秆饲料化。推广秸秆“过腹还田”,结合建设畜产品生产基地,鼓励养殖场(户)和饲料生产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建设秸秆育贮、氨化设施,形成“种植业—秸秆—养殖—粪—还田”,“种植业—秸秆—养殖—沼气/沼渣/沼液—生物质能/还田”等循环模式,实现农业和农村设施、物流的生态循环;二是秸秆肥料化。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提高秸秆收获还田。改善秸秆留茬还田的机械化水平,积极探索发展秸秆反应堆技术,推广过池(沼气池)还田、醇肥还田等技术,实现秸秆的深度肥料化利用;三是秸秆能源化。在秸秆资源丰富地方发展纤维乙醇,实行乙醇、沼气、发电、复合肥联产。在新型农村社区开展试点,优先建设一批秸秆沼气工程和沼气集中供气试点;四是秸秆原料化。积极发展秸秆生产板材、木糖醇和活性炭,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以秸秆为原料的非木纸浆,引导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生产包装材料、餐具和编织品;五是秸秆基料化。依托当地或借鉴外地的食用菌生产先进技术,筛选适宜不同作物秸秆种植的高产、优质菌株,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食用菌产业,形成“种植业—秸秆—食用菌—菌渣—生物质还田”等循环模式。
优化能源结构,构建现代农业城市能源产业体系。在加快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方面,农业城市应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完善能源输送网络,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供应体系。积极发展热电联产,支持在产业集聚区、旅游集中服务区、大型商业区等区域建设集冷热电一体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积极发展风电、水电和光伏发电。加快推进主干电网建设,完善地区性主干网架和城市电网,积极实施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建设各级电压匹配,运行安全可靠灵活的智能化电网。大力发展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乙醇、生物柴油、沼气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产业。
在加强农村能源系统的建设方面,由于农业城市一般人口比率较大,能源消费量较大,因此,在改善整体生态环境方面,可将农村作为能源系统改造的试点,建立以实施沼气工程为核心,通过构建区域、村庄、农户三个层次的循环系统,提高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水平。具体模式如下:第一,区域大循环模式。依托畜禽养殖集中区和大型养殖基地建设大型沼气工程,构建“养殖业—畜禽粪便—沼气发电/生活、生产用能”、“养殖业—畜禽粪便—沼渣/沼液—种植业”等循环链条,形成区域范围内的养殖、农户、企业、种植相结合的大循环格局;第二,村庄中循环模式。以养殖业发达村庄和新型农村社区为主题,对畜禽粪便进行集中处理,建设中型沼气工程,沼气经管道供应农户,沼渣、沼液还田,形成养殖集中地区村庄和农村社区的中循环模式;第三,农户小循环模式。以养殖农户为主体,因地制宜推广农户自建小沼气池,形成沼气供应农户,沼渣、沼液还田的农户小循环模式。
发展环保事业,建设农业城市的生态文明。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方面,农业城市应尽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鼓励各类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建设。改造回收站点,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的专业分拣中心,逐步建设一批分拣技术先进、环保处理设施完备、劳动保护措施健全的废旧商品回收分拣集聚区,加强重点再生资源回收,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做好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废纸等传统再生资源的回收,提高回收率。创新回收方式,强化监督管理,推进废电器电子产品、报废企业、废旧轮胎、包装物、废旧纺织品等物品的回收,推动废铅酸电池、废镉镍电池、废弃含汞荧光灯、废温度计、废弃农药包装物等有害废物的回收。
在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方面,农业城市应围绕生产及生活领域产生的报废机动车、废旧机电、废电子电器、废旧金属、废塑料等可再生资源,开展产品再制造和资源再生利用,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循环利用。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鼓励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集聚发展,加快培育再生资源龙头企业。推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推动装备升级。支持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延长产业链,加快形成覆盖分拣、拆解、加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着力加强深度加工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再生资源清洁安全利用,确保生产环节清洁安全和再生利用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调整
加强农业城市对低碳经济的政策支持。农业城市应充分发挥农业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以保护水源区、保护区等具有当地特色的项目为契机,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资金支持本地低碳经济重点项目的发展,优先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项目,对低碳经济重点项目帮助协调金融机构给予信贷支持。增加地方财政对低碳经济建设的投入,将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中列入重点项目并为高效循环经济成果转化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农业城市发展低碳经济投融资涉及面广、期限长、资金需求量大,单一的投资机制不能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金的参与,努力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在加大低碳经济的财政投资方面,农业城市应依据地区特点,突出重点,采用灵活的资金使用方式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同时,创新财政贴息贷款模式,鼓励银行支持低碳经济项目和碳排放权交易发展。在建立地方绿色税收制度方面,部分农业城市应尝试适时开征碳税、环境税,鼓励农业运作过程中增加节能减排投资。在建立地方政府低碳经济发展资金方面,农业城市应着重考虑优先支持低碳环保项目发展和环境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
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属于排污权交易,它是将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具体的实践做法是由政府机构评估出一定区域内满足环境容量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并将其分成若干排放份额,每个份额为一份排放权。政府在排污权一级市场上,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将排污权有偿出让给排污者,排污者购买到排污权后,可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排污权买卖,可以尝试在一些地区建立包括碳排放在内的统一排放权市场,通过引入竞价机制充分发现价格,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同时,农业城市应促进碳排放交易中介的组织建设,增加买卖双方信息的对称性,提供专业的中介服务。
建立协同的农业城市低碳经济创新机制。低碳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是低碳技术研究和低碳管理机制的结合与创新。农业城市低碳经济模式的建立需要协同社会资源与力量,积极吸收高校、科研院校开展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先进适用技术。开展工业生态化理论、产业生态学研究、产业循环规律等研究,促进科研开发及成果转化。此外,农业城市还应建立和发展社会群团、中介组织,鼓励支持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会、学会和产业协会及咨询服务等社会组织,鼓励社会群团组织和中介机构参与循环经济政策研究、法制规定和技术推广与咨询服务,组织社区公众和志愿者参与,以便最广泛地推动生态理念下低碳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事件营销;整合营销;实施策略
我国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供求关系的转变和加入WTO后所面临的全球经济的挑战,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市场竞争变得异常的激烈。而在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事件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手段,经多次成功演绎,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事件营销。
一 事件营销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1)事件营销的概念
事件营销,又称活动营销,英文名Event Marketing,是指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一些具有名人效应、新闻价值以及社会影响的事件或人物,吸引消费者、社会团体和媒体的兴趣与关注,以提高企业或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的手段和方式。
(2)事件营销的发展历程
事件营销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适应爆炸式增长的各类政治经济活动、体育赛事等需要而产生的一项营销活动。我国最早的关于事件营销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上个世纪初,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各种营销手段的发展、消者费需求的多元化以及网络的迅速崛起,事件营销的发展也经历了萌芽、起步、快速发展和完善四个阶段。从最开始的无意识的宣传行为到借助大型事件推广品牌,再到主动挖掘事件、策划事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
二 服装企业事件营销的应用现状和问题分析
(1)事件营销在服装企业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随着大量服装网商的加入,服装品牌的营销战役不断升级,常规的营销工具,如广告、打折、满就减等高投入低产出的营销方式难以保持持续的竞争力。菲利普・科特勒说:“我越来越倾向于公共宣传(Publicity)和事件营销(Event Marketing),而不是把大笔的费用投入在广告的传播上。”事件营销以其整合性、依托性、参与性、时效性等优势在这场竞争中取得了决战性的胜利。
耐克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的退赛使全世界为之震惊,同时也使其代言品牌厂商措手不及。耐克认准该事件的热点效应,合理揣测大众的心理动态,第一时间发表态度:“刘翔一直是中国最杰出的田径运动员。耐克为能与刘翔紧密合作而感到自豪。在此时,我们理解他的感受,并期待他伤愈复出。”在广告投放上,耐克也及时更换了平面广告,在各大平面及网络媒体投放新版刘翔广告。根据某网络社区的数据显示,刘翔退赛后,网友对耐克的关注度明显上升,而且给予耐克品牌“支持”、“赢了”、“感动”等正面评价。本来刘翔退赛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耐克品牌遭受损失,但是事件发生后,耐克准确作出判断,以此为契机来做为营销的突破口。耐克品牌表白的态度和第一时间更换的广告,与公众对刘翔退赛的惋惜、理解和支持不谋而合,顺应民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服装企业事件营销存在的问题
1)事件与企业形象和产品互不融合。企业一味地追求热点事件,不考虑事件和产品的相关性,而是生搬硬套,导致产品形象混乱、目标市场模糊,使事件营销效果不明显,甚至出现反作用。2)事件营销没有整合电视、网络等传媒资源,闭门造车。有些企业以为只要有热点事件就可以了,没有借助媒体对事件营销活动进行宣传,自己忙得热火朝天,但参与互动的人却很少,活动覆盖面窄,没有真正起到营销的作用。3)追求短期效益,缺乏长期规划。一些企业只看到事件营销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知名度和销售,却忽视了其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的作用,没有将其纳入企业整体战略规划。比如企业邀请明星代言,但是在线下却没有进行很好的品牌规划,反而像买地摊货一样,导购员在专卖店门口边卖力吆喝边挥舞着衣服大甩卖。4)缺乏对事件成果和风险的预见性。即使是有争议的事件,换个角度也能成为有效的事件营销活动,企业缺乏这样的认识,使事件从眼皮底下溜走,成为竞争企业的营销利器。而企业缺乏对事件营销风险的预见,不能够在出现营销反作用的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或反败为胜。
三 事件营销的实施策略
好的事件营销能够凸显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品牌理念,让消费者体会到企业塑造的精神面貌和力量。在进行事件营销的过程中,企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事件的选择
企业要对自己的目标消费者有深入的认识,了解他们关注的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借助和策划事件。这样在事件营销时就能将事件同企业的文化和理念,以及消费者的心理诉求三者关联起来,在营销过程中准确地把企业信息传达给目标消费者,使之对企业的文化、品牌理念、产品和服务产生认同甚至共鸣,提升品牌形象,并最终形成忠诚。
(2)事件营销要整合企业内外各方面资源
包括企业营销人员、客户、新闻媒体、政府部门、以及事件相关人群等。与此同时,企业还应积极借助广告、促销、公共关系等渠道向消费者传达一致的企业信息,做到多渠道营销。
(3)过程信息反馈和风险预测
事件营销的风险来源于事件本身和营销过程中的诸多不可控因素,因此从事件营销活动开始到结束企业都应该保持监控,并根据反馈的营销效果迅速调整营销战略,将风险降到最低。
(4)将事件营销纳入企业整体规划
事件营销不是炒作,不是为了取得一时的爆炸性传播效果或暂时的销售增长,因此企业要把每一次事件营销活动都当成一种长期的战略行为。
综上所述,服装企业应将事件营销纳入企业整体品牌营销规划,最终实现事件营销在塑造和维护品牌,乃至最终实现品牌忠诚的有效贡献。
参考文献
[1]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韩)申光龙.整合营销传播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
[3] 陈颖.试论事件营销在中国企业营销战略战术上的应用[J].博锐管理在线,2005.
[4] 王进明.企业事件营销研究[D].硕士论文,南京理工大学,2008.
关键词:粉丝经济;明星效应;消费;互联网
1什么是粉丝经济
“粉丝”指的是追逐明星、崇拜某个明星的群体,主要是年轻人。在今天的时代,它的定义已经发生改变,成了时尚的代名词。粉丝是现如今的代表性社会群体,是电子商务营销中获得关注度最高的群体之一。“果粉”对于苹果手机的热情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每次新一代手机时,“果粉”一定会购买,这种消费行为被称为“集邮”,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内心和情感的满足。这些技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就具有精确的目标定位,每款新产品都是应当前消费者的需求而研发制作的。
1.1“粉丝经济”的定义
“粉丝经济”是一种商业运作行为,一般来说,“粉丝经济”首先需要大量的粉丝,“粉丝”对代言人或品牌的信任才能实现商业价值。这种商业模式的内核是“信托”。这种“信任”是生成的,它还将的权利转移给另一个人,以使(也称为复合或转移)受益。所谓的粉丝,是将主权思想转移到相信或崇拜的人(如偶像)的主体。现如今,不仅名人艺术家有粉丝,某些品牌通过营销手段和品牌包装同样可以积累大量粉丝。对于这些粉丝来说,对品牌的信任超过一切。量度这种信任关系的公式可以表示为:收益(R)=(相关性+及时性+空间性)×置信系数其中,相关性是内容与粉丝喜好的相关程度,及时性是粉丝之间交流的频率和方便程度,空间性为粉丝与偶像之间的空间距离,而置信系数则为粉丝与偶像之间关系强度的加权因子变换。在网络经济中,存在这样的良性循环,由于回报递增原理:随着网络用户数量的增加,网络的价值迅速扩大,这种扩大可以使得潜在用户数量增加,这种良性循环为“粉丝经济”营造了更大的舞台和空间。
1.2“粉丝经济”的用户粘性
粘性是用户忠诚度的重要指标,粘性包括用户对品牌,忠诚度和使用的依赖。在“粉丝经济”情景下,粘度的提高主要需解决以下问题:怎样才能增加回头客数量?如何将回头客转变为忠实客户?据统计,维护电子商务公司老客户的成本,仅为吸引新客户总成本的10%。
1.3粉丝经济的运作实质
粉丝经济是C2B经济的一种,即按需供应或出售商品。在商品正式上市之前接受用户预订,将用户的需求汇总分析后,再对产品进行具体设计。而这需要拥有大量忠实用户,才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市场需求,以便更准确地进行商品生产,避免传统模式下盲目生产造成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效率。在“粉丝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初期的网络购物,是单纯的C2C模式,消费者之间互相转卖商品,与传统的地摊二手市场无异。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家对顾客的B2C模式逐渐成为新宠;商家对商家的B2B模式也渐渐得到发展。参与网上购物的商家很快成为主要的营销力量,创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规模效应。“粉丝经济”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二点:首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大幅增加,其次,用户与明星互动的成本大大下降。两者的相互作用,导致品牌商倾向于通过引导用户(尤其是粉丝用户)来进行品牌营销。在移动时代,“社群管理+粉丝社区+O2O”的三段论,逐渐变成了一种实用的模式探索。
2粉丝经济与明星效应及互联网的互动关系
2.1明星效应和粉丝经济间的作用关系
明星效应在我们当前的商业世界中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与产品的早期直接宣传相比,在社会中选择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发言人进行宣传,一般比直接宣传更有效。然而,与此相比,许多国内品牌并不专注于培育自己的品牌价值,他们希望通过巨大的广告投入和明星代言来拉动销售。但是明星往往不会只给一个品牌代言,因此虽然用户十分信任明星代言人,但是选择过多就会变成别无选择,并且对品牌的宣传没有重大影响。
2.2粉丝经济与互联网
互联网作为一种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已经成为个人与企业之间交流的平台,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网络营销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粉丝经济方面,互联网主要有以下三个优点。2.2.1影响范围广泛因为互联网的广泛覆盖,公司可以利用网络向潜在消费者传递产品信息,吸引他们的眼球,为用户群的发展提供前提,这是粉丝经济的第一步。2.2.2交互性传统媒体的信息只能单向传递,公司没有办法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而交互式信息传输方法,能够使企业能够通过消费者的评估和反馈,进一步拉近与用户的距离。粉丝经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允许消费者积极加入产品的设计和生产,通过与用户的互动将用户转化为粉丝。2.2.3具有针对性通过网站大数据,许多公司可以在后台量化粉丝群的特征,例如性别、年龄、收入等。这些数据可以使得公司更加准确地对市场和潜在消费者进行分析,并根据目标客户的特点制定公司的销售策略。粉丝经济中公司专注于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粉丝的各种需求。
3关于这种商业运作模式下的思考
3.1存在的问题
根据社交信任关系的公式我们事实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无KOL,不粉丝;无交易,不经济;无重度参与,不粘性。因此我们需要平台,平台首先应该是一个全自动或者半自动的经纪商(broker),而不应该是参与交易的对手方(dealer)。只有在经纪商业务足够强大和成熟的基础上,才可以向做市商发展;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有足够多的掌握在自己手上的C端用户。这在非粉丝经济领域,就是传统的流量玩法,而粉丝经济则是通过KOL开辟了另外一个架空的C端聚集方式脱离粉丝经济三要素和平台模式,想要获得持续性的成功很难。其中三要素中最难转化为现实的便是有KOL/内容/用户自下而上的强互动性和晋升选拔KPI机制。不过这一点在最近的综艺节目上都已经得到了各方的不同思考。如:粉丝票选冠军。但是在偶像与粉丝经济的长远经济效益品牌效应的转化方式上,却存在着诸多的困境。因此,国内公司需要合理利用明星效应进行商业活动,同时增加自有品牌的知名度。
3.2可行的建议
“粉丝经济”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信任。传统企业进入网络营销后应保持产品质量,在此基础上尽量满足粉丝的个性化需求,与粉丝建立信任,毕竟让人信任、放心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立足。除此之外,传统的企业转型需要正确运用社交网络进行营销。当我们运应微博和微信的公众号时,我们需要洞察并满足粉丝的需求,并始终与粉丝保持联系。同时,我们可以组织活动来加强与粉丝的关系。在早期阶段,传统公司可以通过考虑与知名和经验丰富的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并将实体店整合到互联网平台,实现两者共同发展(O2O模式)。这将优化粉丝体验,给粉丝提供方便,也是将潜在用户转变为粉丝的较佳方式。另外,“以粉增粉”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利用现有粉丝的社交渠道,如微信朋友圈、微博等,通过这些互联网平台,让已有粉丝通过自己的品牌体验吸引更多用户,满足客户需求。在运营中,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消费者互动,收集用户体验和产品相关需求,改进产品,优化服务,改进产业链和价值链。未来,电子商务将专注于扩大粉丝规模、优化粉丝体验。因为“粉丝经济”实质上是一种“魅力经济”或“影子文化经济”,消费者对品牌的感受决定了他们是否成为该品牌的粉丝,对品牌、产品或服务的情感依赖是“粉丝经济”的关键。最后是引爆兴奋点、社交点和分享点。发展“粉丝经济”,必须适时适度地引爆这三个关键点。第一,兴奋点。简单来说,就是拥有一个好产品。一个好的产品,不用刻意推广。然后依托粉丝的拥趸与反馈,努力把这一产品做到极致。第二,社交点。“粉丝经济”对引导消费者的话语权和社会话题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自拍是一种自我欣赏,同事也是社交方式,分享每日穿搭,同样也具有社交属性。“粉丝经济”的进步在于发现和放大相关商品或服务的社会基因。第三,分享点。要达成普及性,必需经由群众的分享。美国口碑营销协会的调查显示,口口相传是“最诚实的营销行为”。这是基于人们与朋友,同事和同事分享经验的愿望。产品的兴奋点和社会属性是“粉丝经济”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早期会展活动,历史价值,商品经济
追溯人类文明,我们可以发现,会展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是伴随着人类物质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而产生发展的。封建社会的农耕文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的约束下,以商品交换的会展活动形式发展非常缓慢。但是,任何先进的文明形式都会逐渐占据其应有的历史地位,正如原始社会早期简单的物物交换,逐渐被社会大分工产生的集市所取代一样,这种传统形式的会展形式,促进了商品数量的丰富和货币经济的产生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社会分工引发的会展萌芽
原始社会的诸多因素,如资源分布的不均匀、人口或是部落的差异、生产技术的低下都导致交换的必然产生,人们需要获取自身无法得到的生活物资,开始寻找可行性的方法。论文参考网。于是,部落的边界上,简单的物物交换的弊端制约了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因为这种边界上的临时的、非固定的交换给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交换带来了很多麻烦,于是集市应运而生了。
尽管早期的集市相当于现在我们见到的小地摊,而且商品种类十分有限,但是这种简单集市的出现,已经证明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道扬镳。当人们学会了青铜器的铸造时,青铜工具(主要是农具、狩猎工具和手工业中的简单工具)被大量生产并搬到集市上进行交换,会展的雏形产生了,因为有的青铜器并不是用来交换的,而是作为纯粹的陈列品摆放出来给人们看,这相当于我们现在会展上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展览或是试用阶段,并不用来进行订单的签订和生意的成交。
二、集市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出现
集市,作为展会的早期雏形,最早出现于两千多年前,但是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高度发达时期,后来流行的庙会和墟场也是这种交换形式的不同形态。论文参考网。直到现在,我国的许多农村还流行着赶集的传统,即使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集市仍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生存空间。
古代的城池中,集市一般被称为“市”,而农村则称之为“草市”。南宋陆游的诗句“草市寒沽酒”,苏轼的诗句“春江围草市”形象地描绘了作为交换市场的“市”的繁荣景象。值得一提的是,市的发展促进了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又因为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将自身的地位提到一个更加醒目的位置。宋朝的时候,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民间市的控制,市的规模越来越大,最后在城市的繁华地段形成了商业区,商业区中从事零售和批发的店铺也逐渐有了固定的场所,但是流动的摊贩仍然大量存在,使得市的概念进一步丰满。
说到“市”不得不说道集,商周时期就出现的“集”,在唐朝后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相对于市,集的主要构成人群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不是纯粹意义的商人,他们既是商品的生产者,又是商品的流通者,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集更接近于现代意义上的会展。
再说庙会。庙会与集和市的区别在于它是定期举行的,城乡都有,流行于唐朝,盛行于明清的庙会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基础。这种形式的商品集会因宗教而生,当初宗教的节日吸引了贩卖香火和供品的商贩来到庙会场所,后来这种形式的集会被扩大化,逐渐形成百货云集的大市场。庙会的商品种类更加丰富,规模更大,它以宗教和寺庙为依托,也促进了宗教文化的发展,因为庙会产生的年代是宗教盛行的时期,它将城乡的许多民众吸引过来,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对于“集”、“市”、“庙会”,后来人们组织的展览活动也曾经出现在我国历史上。比如说:隋炀帝曾举办西域各国的“万国博览会”,唐代陕郡太守韦坚广集各地特产供皇帝观看,元代人们纪念黄道婆而汇集其生前用过的各种纺织器械,这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博物馆。
三、近代中国开放眼界参加世界博览会所收获的成就
2010年是我国骄傲的一年,上海世博会让世界再一次聚焦中国。然而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末期,人们对世界博览会的渴望则是被动的,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我们的国门,国人被迫睁开眼睛看世界,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这都是因为我国技不如人,必须向西方学习,而世博会成为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最好窗口。从1840年到1926年,我们国家分别以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的身份参加过多次世博会,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在世界博览会上多次夺魁,而铜器、漆器、银器等也非常受欢迎。1878年和1900年,清政府代表着中国参加了两次巴黎世博会,将万里长城、孔庙、北京城等中国著名的建筑展现给了世界。1915年,这是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我国共获得1218个奖项,特别是国酒茅台和张裕酒厂的可雅白兰地为中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世界开始慢慢注意中国这个神秘古老的国度。
四、会展活动作为一种文化所体现的历史价值
2005年7月10日,在郑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中第一次提出了“会展文化”这一概念。人们开始深入思考会展这个命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讨论,纵观我国早期会展的发展历史,我们一直将其置于经济的范畴内进行思考,新的概念赋予了会展活动新的生命力和内涵。
我国早期的会展活动,不断受到政治和经济文化的各种变迁带来的深刻影响,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意义,它是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体。我们今天常说的世界博览会,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贸易盛会,不仅仅是商品的集合展览地,而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深深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
总结我国早期会展活动的历史价值我们可以归纳为几点:
早期的会展活动是具有物质实体的事物,它构成了创造文化的基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通过会展来认知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程度,它深刻的反映了每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并给文化的传承赋予了可延续的物质实体,引导人们的精神生产活动。
人们通过早期的会展活动,逐渐形成具有民风民俗的各种会展文化形式。无论是集市还是庙会,它们无一不深刻揭示着经济与人文精神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们在早期会展活动这样的平台上展示民风民俗,并彰显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这给现代会展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早期会展还深刻影响了人们构建各种规范和制度的方法和准则。论文参考网。无论是大型的庙会还是近代的展会,每一个会展都需要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每一个进入到会展体系中的个体,都必须遵循相同的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同时,每一个会展中都凝结着合作和互惠互赢的精神财富。
结论
会展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它涵盖着物质、精神和制度等多种文化内容,并影响着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准则、竞争意识,良好的会展文化环境,是会展活动生命力延伸的条件,在当今我国倡导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早期会展活动将被挖掘出更深刻的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泽炎.会展文化概念辨析[J].中国会展,2005
[2]赵春霞.会展概论[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马勇 冯玮.会展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