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摊经济的发展历程范文

地摊经济的发展历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摊经济的发展历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摊经济的发展历程

篇1

关键词:低碳城市理念;低碳经济;在我国实行低碳经济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1

一、关于低碳城市

1.什么是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生活中由低碳经济发展的生活理念,通过生产,消费,排放等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方面进行转化,将人们的生活转化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三低”型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城市理念的内涵是在促进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将城市建设模式的碳排放控制在低量环保的区间内,推动城市居民形成健康的节能的生活方式。现今的低碳城市理念由政府的一致规划与调动,加强建设低碳产品与技术,促进能源的节约使用,废物的循环利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城市的节能减排优化作出改革,最终实现城市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达到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目标。

2.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分布。在低碳城市发展中正确的低碳空间分布的作用至关重要,在低碳城市规划中包括低碳交通,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以及低碳建筑。我国提出的低碳城市布局主要表现在大力发展土地的充分利用,将过去侧重于产业与工业的城市规划布局逐渐转变为重视生活型的人文低碳城市,提高城市的生态比重,将城市的自然生态资源适度配置,减少交通与工业的布局比重,体现低碳城市的规划人文性。

3.低碳城市的不同变化。一是交通的变化,在城市发展中交通工具也在不断地增加,交通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工具中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对城市环境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低碳型交通是指在保证交通的便利性的同时,通过使用清洁能源以及新型交通工具,减小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达到低排放的要求。二是建筑楼房的变化,建筑物是城市的主体,建筑物的低碳化是低碳城市的重点之一,在新型低碳城市建筑中使用了新兴的节能建筑材料,较之于传统的建筑设施低碳建筑的优点是能有效分担取暖与制冷的部分功能,而且在低碳建筑中可以有效地做到水循环利用。三是产业的低碳化,城市的经济支柱就是产业,是衡量我国经济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城市中产业多以工业为主,碳排放量大,对环境的污染过重而且能源需求巨大,相对于工业,服务业的污染小且对能源的需求较小,所以我国发展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产业创新。

二、低碳经济在我国

1.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可开发项目相当多。我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能源消耗大国之一,能源储存供给量逐渐与能源需求量不符,我国对新兴能源的开发从未间断过。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民对低碳经济的认识逐渐加深,我国的新能源利用逐渐有了成果,电动车替代耗油车就是低碳经济成果之一,电动车通过电力驱动,相对于过去的烧油车,使用起来更清洁对环境的污染更小,现在在人民群众中已经有了相当的地位。尽管如此,我国的低碳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各行各业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够深入,低碳技术仍旧停留在初级阶段。我国低碳经济的企业相对过少,市场占有率不够,低碳经济对于我国来说不仅仅是保护环境那么简单,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都将由低碳经济所主导。

2.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当下全球关注的主流焦点已经转移到了气候与环境上,环保与改善气候越来越走进了国家的执政策略中,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革,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之一,我国在低碳经济技术发展中加大投入,发展新技术,有利于我国在未来国际市场上保有一定的竞争力。同时对我国现有的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结构能够进行调整,进行产业优化改革,为我国的产业转变奠定基础。

三、低碳城市理念下的低碳经济发展

1.可持续发展型社会是我国的内在要求。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牺牲自然资源,牺牲能源来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但是事实表明,这样的经济发展不是长久之计。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理念,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走向科学发展的一条可行性道路,现如今的城市规划发展也在走向这样的趋势,清洁能源,低碳建筑,低碳消费,这都体现着我国低碳城市经济的成果,达到低碳成果为人民共享的目的。

2.在人民群众中提倡低碳生活。在人民生活中充分加入低碳理念,可以正确的引导民众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政府对低碳产业的补贴与资助的力度也应该加大,让低碳理念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里,支持低碳产业进行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与研发,对低碳产品的生产应当大力支持,让城市居民的生活处处充满低碳。对城市居民的能源使用理念也应该进行影响,支持使用环保袋,节约能源的使用量,减少生活废物的排放和污染,让低碳生活走进城市生活,走进群众心中。

四、结束语

当下全球的发展主流模式是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有着良性的推动作用。现如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内,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快推进,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将逐渐摸索出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转变发展观念,优化产业结构及能源结构。在国家政策法规的监督以及全社会的参与下,低碳经济对大力发展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型社会有着推动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社会,全面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洪波.低碳城市规划:目标选择与关键领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1(108).

[2]刘嘉迅,杨运宇.低碳城市的发展策略研究[J].绿色科技2011(10):164-166.

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 低碳经济 农业城市

农业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机制

中国过去30多年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但也伴随着贫富差距的急剧上升和环境恶化。据环保部和中国工程院(2011)估测,中国有超过3亿人使用的水受到污染,1/3的水未达到政府规定的安全标准,约有1/5的农田受到重金属污染。中国环境规划院(2010)连续7年的环境经济核算结果表明,中国污染治理和生态破坏压力日益增大,7年间的环境退化成本从2004年的5118.2亿元提高到15389.5亿元,增长2倍,占GDP的比例从2004年的3.05%增至2010年的3.5%。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能源浪费导致严峻的社会问题:少数人的先富牺牲了多数人的环境,少数地区的先富牺牲了其他地区的环境,GDP的增长牺牲了后代的蓝天碧水。因此,作为发展后起之秀的农业城市不能再重蹈旧辙,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经济发展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与生产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恶化的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型农业城市。

生态文明是依赖人类自身智力和信息资源,在生态自然平衡基础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球化协调发展的文明。生态文明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政治、文化“三领域”框架中加上“生态环境”,建立“四领域”的总体框架。生态文明的发展就是通过使经济活动基于人类的基本需要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方式来保持自然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生态文明发展否定传统的“重增长、轻发展、高消耗、高污染”的资源消耗观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观。生态文明发展的内容要求人口、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的“低效率、低产值”模式转型为“高效率、高产值”的模式。因此,对于农业城市来讲,只有遵循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才能建成人口、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生态文明城市。

农业城市一般都属于限开发区域,部分农业城市还担负着保护水源区、保护区等生态环境的重要职责,这决定了农业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方式必然是低碳型、不污染环境的,农业城市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既要担负生态资源的承载力,又要保护好生态资源的质量。因此,建设绿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农业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和必然要求。在生态经济理念下农业城市要建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必须倡导建设绿色环境,削减碳排放,减少对生态资源的污染,保护好本地及周边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理念下农业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是低碳经济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消费模式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协调发展,它是通过低碳化进程得以实现。低碳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比重不断下降,二是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来看,通过技术进步、能源结构化和采取节能措施,在碳生产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可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因此,低碳化进程也就是农业城市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生态文明理念下农业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

调整农业城市经济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模式。首先,合理布局农业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设置。农业城市普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相对较大等方面问题。农业城市的主体功能定位是粮食主产区,担负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任务,这要求农业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证农业生态经济健康、环保。我国大部分农业城市都位于中、西部地区,相对于沿海地区来讲,农业城市一般环境承载力有限,特别是水资源有限,使得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低碳经济之间存在着矛盾。农业城市需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协调经济发展与低碳约束之间的矛盾以实现生态理念下的经济增长,就必须科学设置产业结构。科学设置各门类产业结构从理论上讲既可以实现农业城市经济产值的最大化又可以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

其次,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布局工业发展增量。农业城市普遍水资源总量充足且水质良好,植被状况良好,大部分是适合养生的城市,因此需要维护好绿水青山环境。但另一方面,很多农业城市面临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困境。因此,农业城市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绿色安全生态体系。一方面要稳步地发展工业经济,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水资源及其他各种资源环境的生态循环性,打造与“低碳”相关的战略品牌,同时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环境基础。此外,各农业城市应依据各自发展特点研究本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探究现行工业体系的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将环境承载作为经济发展的潜力,并以此作为约束,在现有工业体系的基础上,以其对环境的污染排放作为存量,以最大还可容纳的排放量为余量,合理布局工业发展增量。

最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配进农业经济发展。发展农业产业,一方面是农业城市响应和支持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职责所在,另一方面也是农业城市发展的优势所在,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各种农业作物的经济价值不同,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相同,发展农业经济则要求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还需要调整现行的农业作物种植结构。由于农业作物对资源的使用不同,污染物的排放量也不相同,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兼顾发展农业经济与维护生态文明的双重任务。

为确保农业城市的发展战略地位,农业城市一方面要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生态环境,需要在盘活现有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存量的基础,通过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目的,以降低水资源消耗,减少TN、TP、COD等污染物排放为条件,实现农作物的调整,建立各种农业生产作物的规模发展指标,以此指导农业发展,实现农民收入增加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以秸秆回收利用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农业城市。首先,加强秸秆回收体系建设。以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企业为龙头,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县、乡镇政府监管,建设若干秸秆收贮中心,形成“一点对多源”的多级秸秆收集贮存体系,具体做法是以农业城市城区为中心,在全区各县区建立回收贮存中心,在各乡镇建立回收站,形成网络回收系统。并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济人为纽带,一头连接千家万户,一头连接秸秆利用企业,形成“多点对多源”的运输利用模式。鼓励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建设秸秆存储设施,积极推进农作物联合收获、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秸秆回收利用的重点是创新回收物流系统,建立以企业回收和社会参与的运输体系,要将社会资源引入秸秆的运输系统中,将农业城市及附近各县市的物流公司和社会车辆整合起来,鼓励他们参与秸秆的运输业务。

其次,加强秸秆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在加强秸秆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方面主要有五种渠道:一是秸秆饲料化。推广秸秆“过腹还田”,结合建设畜产品生产基地,鼓励养殖场(户)和饲料生产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建设秸秆育贮、氨化设施,形成“种植业—秸秆—养殖—粪—还田”,“种植业—秸秆—养殖—沼气/沼渣/沼液—生物质能/还田”等循环模式,实现农业和农村设施、物流的生态循环;二是秸秆肥料化。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提高秸秆收获还田。改善秸秆留茬还田的机械化水平,积极探索发展秸秆反应堆技术,推广过池(沼气池)还田、醇肥还田等技术,实现秸秆的深度肥料化利用;三是秸秆能源化。在秸秆资源丰富地方发展纤维乙醇,实行乙醇、沼气、发电、复合肥联产。在新型农村社区开展试点,优先建设一批秸秆沼气工程和沼气集中供气试点;四是秸秆原料化。积极发展秸秆生产板材、木糖醇和活性炭,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以秸秆为原料的非木纸浆,引导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生产包装材料、餐具和编织品;五是秸秆基料化。依托当地或借鉴外地的食用菌生产先进技术,筛选适宜不同作物秸秆种植的高产、优质菌株,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食用菌产业,形成“种植业—秸秆—食用菌—菌渣—生物质还田”等循环模式。

优化能源结构,构建现代农业城市能源产业体系。在加快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方面,农业城市应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完善能源输送网络,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供应体系。积极发展热电联产,支持在产业集聚区、旅游集中服务区、大型商业区等区域建设集冷热电一体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积极发展风电、水电和光伏发电。加快推进主干电网建设,完善地区性主干网架和城市电网,积极实施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建设各级电压匹配,运行安全可靠灵活的智能化电网。大力发展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乙醇、生物柴油、沼气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产业。

在加强农村能源系统的建设方面,由于农业城市一般人口比率较大,能源消费量较大,因此,在改善整体生态环境方面,可将农村作为能源系统改造的试点,建立以实施沼气工程为核心,通过构建区域、村庄、农户三个层次的循环系统,提高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水平。具体模式如下:第一,区域大循环模式。依托畜禽养殖集中区和大型养殖基地建设大型沼气工程,构建“养殖业—畜禽粪便—沼气发电/生活、生产用能”、“养殖业—畜禽粪便—沼渣/沼液—种植业”等循环链条,形成区域范围内的养殖、农户、企业、种植相结合的大循环格局;第二,村庄中循环模式。以养殖业发达村庄和新型农村社区为主题,对畜禽粪便进行集中处理,建设中型沼气工程,沼气经管道供应农户,沼渣、沼液还田,形成养殖集中地区村庄和农村社区的中循环模式;第三,农户小循环模式。以养殖农户为主体,因地制宜推广农户自建小沼气池,形成沼气供应农户,沼渣、沼液还田的农户小循环模式。

发展环保事业,建设农业城市的生态文明。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方面,农业城市应尽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鼓励各类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建设。改造回收站点,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的专业分拣中心,逐步建设一批分拣技术先进、环保处理设施完备、劳动保护措施健全的废旧商品回收分拣集聚区,加强重点再生资源回收,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做好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废纸等传统再生资源的回收,提高回收率。创新回收方式,强化监督管理,推进废电器电子产品、报废企业、废旧轮胎、包装物、废旧纺织品等物品的回收,推动废铅酸电池、废镉镍电池、废弃含汞荧光灯、废温度计、废弃农药包装物等有害废物的回收。

在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方面,农业城市应围绕生产及生活领域产生的报废机动车、废旧机电、废电子电器、废旧金属、废塑料等可再生资源,开展产品再制造和资源再生利用,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循环利用。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鼓励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集聚发展,加快培育再生资源龙头企业。推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推动装备升级。支持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延长产业链,加快形成覆盖分拣、拆解、加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着力加强深度加工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再生资源清洁安全利用,确保生产环节清洁安全和再生利用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调整

加强农业城市对低碳经济的政策支持。农业城市应充分发挥农业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以保护水源区、保护区等具有当地特色的项目为契机,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资金支持本地低碳经济重点项目的发展,优先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项目,对低碳经济重点项目帮助协调金融机构给予信贷支持。增加地方财政对低碳经济建设的投入,将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中列入重点项目并为高效循环经济成果转化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农业城市发展低碳经济投融资涉及面广、期限长、资金需求量大,单一的投资机制不能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金的参与,努力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在加大低碳经济的财政投资方面,农业城市应依据地区特点,突出重点,采用灵活的资金使用方式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同时,创新财政贴息贷款模式,鼓励银行支持低碳经济项目和碳排放权交易发展。在建立地方绿色税收制度方面,部分农业城市应尝试适时开征碳税、环境税,鼓励农业运作过程中增加节能减排投资。在建立地方政府低碳经济发展资金方面,农业城市应着重考虑优先支持低碳环保项目发展和环境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

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属于排污权交易,它是将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具体的实践做法是由政府机构评估出一定区域内满足环境容量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并将其分成若干排放份额,每个份额为一份排放权。政府在排污权一级市场上,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将排污权有偿出让给排污者,排污者购买到排污权后,可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排污权买卖,可以尝试在一些地区建立包括碳排放在内的统一排放权市场,通过引入竞价机制充分发现价格,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同时,农业城市应促进碳排放交易中介的组织建设,增加买卖双方信息的对称性,提供专业的中介服务。

建立协同的农业城市低碳经济创新机制。低碳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是低碳技术研究和低碳管理机制的结合与创新。农业城市低碳经济模式的建立需要协同社会资源与力量,积极吸收高校、科研院校开展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先进适用技术。开展工业生态化理论、产业生态学研究、产业循环规律等研究,促进科研开发及成果转化。此外,农业城市还应建立和发展社会群团、中介组织,鼓励支持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会、学会和产业协会及咨询服务等社会组织,鼓励社会群团组织和中介机构参与循环经济政策研究、法制规定和技术推广与咨询服务,组织社区公众和志愿者参与,以便最广泛地推动生态理念下低碳经济的发展。

篇3

关键词:事件营销;整合营销;实施策略

我国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供求关系的转变和加入WTO后所面临的全球经济的挑战,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市场竞争变得异常的激烈。而在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事件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手段,经多次成功演绎,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事件营销。

一 事件营销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1)事件营销的概念

事件营销,又称活动营销,英文名Event Marketing,是指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一些具有名人效应、新闻价值以及社会影响的事件或人物,吸引消费者、社会团体和媒体的兴趣与关注,以提高企业或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的手段和方式。

(2)事件营销的发展历程

事件营销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适应爆炸式增长的各类政治经济活动、体育赛事等需要而产生的一项营销活动。我国最早的关于事件营销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上个世纪初,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各种营销手段的发展、消者费需求的多元化以及网络的迅速崛起,事件营销的发展也经历了萌芽、起步、快速发展和完善四个阶段。从最开始的无意识的宣传行为到借助大型事件推广品牌,再到主动挖掘事件、策划事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

二 服装企业事件营销的应用现状和问题分析

(1)事件营销在服装企业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随着大量服装网商的加入,服装品牌的营销战役不断升级,常规的营销工具,如广告、打折、满就减等高投入低产出的营销方式难以保持持续的竞争力。菲利普・科特勒说:“我越来越倾向于公共宣传(Publicity)和事件营销(Event Marketing),而不是把大笔的费用投入在广告的传播上。”事件营销以其整合性、依托性、参与性、时效性等优势在这场竞争中取得了决战性的胜利。

耐克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的退赛使全世界为之震惊,同时也使其代言品牌厂商措手不及。耐克认准该事件的热点效应,合理揣测大众的心理动态,第一时间发表态度:“刘翔一直是中国最杰出的田径运动员。耐克为能与刘翔紧密合作而感到自豪。在此时,我们理解他的感受,并期待他伤愈复出。”在广告投放上,耐克也及时更换了平面广告,在各大平面及网络媒体投放新版刘翔广告。根据某网络社区的数据显示,刘翔退赛后,网友对耐克的关注度明显上升,而且给予耐克品牌“支持”、“赢了”、“感动”等正面评价。本来刘翔退赛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耐克品牌遭受损失,但是事件发生后,耐克准确作出判断,以此为契机来做为营销的突破口。耐克品牌表白的态度和第一时间更换的广告,与公众对刘翔退赛的惋惜、理解和支持不谋而合,顺应民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服装企业事件营销存在的问题

1)事件与企业形象和产品互不融合。企业一味地追求热点事件,不考虑事件和产品的相关性,而是生搬硬套,导致产品形象混乱、目标市场模糊,使事件营销效果不明显,甚至出现反作用。2)事件营销没有整合电视、网络等传媒资源,闭门造车。有些企业以为只要有热点事件就可以了,没有借助媒体对事件营销活动进行宣传,自己忙得热火朝天,但参与互动的人却很少,活动覆盖面窄,没有真正起到营销的作用。3)追求短期效益,缺乏长期规划。一些企业只看到事件营销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知名度和销售,却忽视了其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的作用,没有将其纳入企业整体战略规划。比如企业邀请明星代言,但是在线下却没有进行很好的品牌规划,反而像买地摊货一样,导购员在专卖店门口边卖力吆喝边挥舞着衣服大甩卖。4)缺乏对事件成果和风险的预见性。即使是有争议的事件,换个角度也能成为有效的事件营销活动,企业缺乏这样的认识,使事件从眼皮底下溜走,成为竞争企业的营销利器。而企业缺乏对事件营销风险的预见,不能够在出现营销反作用的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或反败为胜。

三 事件营销的实施策略

好的事件营销能够凸显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品牌理念,让消费者体会到企业塑造的精神面貌和力量。在进行事件营销的过程中,企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事件的选择

企业要对自己的目标消费者有深入的认识,了解他们关注的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借助和策划事件。这样在事件营销时就能将事件同企业的文化和理念,以及消费者的心理诉求三者关联起来,在营销过程中准确地把企业信息传达给目标消费者,使之对企业的文化、品牌理念、产品和服务产生认同甚至共鸣,提升品牌形象,并最终形成忠诚。

(2)事件营销要整合企业内外各方面资源

包括企业营销人员、客户、新闻媒体、政府部门、以及事件相关人群等。与此同时,企业还应积极借助广告、促销、公共关系等渠道向消费者传达一致的企业信息,做到多渠道营销。

(3)过程信息反馈和风险预测

事件营销的风险来源于事件本身和营销过程中的诸多不可控因素,因此从事件营销活动开始到结束企业都应该保持监控,并根据反馈的营销效果迅速调整营销战略,将风险降到最低。

(4)将事件营销纳入企业整体规划

事件营销不是炒作,不是为了取得一时的爆炸性传播效果或暂时的销售增长,因此企业要把每一次事件营销活动都当成一种长期的战略行为。

综上所述,服装企业应将事件营销纳入企业整体品牌营销规划,最终实现事件营销在塑造和维护品牌,乃至最终实现品牌忠诚的有效贡献。

参考文献

[1]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韩)申光龙.整合营销传播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

[3] 陈颖.试论事件营销在中国企业营销战略战术上的应用[J].博锐管理在线,2005.

[4] 王进明.企业事件营销研究[D].硕士论文,南京理工大学,2008.

篇4

关键词:粉丝经济;明星效应;消费;互联网

1什么是粉丝经济

“粉丝”指的是追逐明星、崇拜某个明星的群体,主要是年轻人。在今天的时代,它的定义已经发生改变,成了时尚的代名词。粉丝是现如今的代表性社会群体,是电子商务营销中获得关注度最高的群体之一。“果粉”对于苹果手机的热情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每次新一代手机时,“果粉”一定会购买,这种消费行为被称为“集邮”,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内心和情感的满足。这些技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就具有精确的目标定位,每款新产品都是应当前消费者的需求而研发制作的。

1.1“粉丝经济”的定义

“粉丝经济”是一种商业运作行为,一般来说,“粉丝经济”首先需要大量的粉丝,“粉丝”对代言人或品牌的信任才能实现商业价值。这种商业模式的内核是“信托”。这种“信任”是生成的,它还将的权利转移给另一个人,以使(也称为复合或转移)受益。所谓的粉丝,是将主权思想转移到相信或崇拜的人(如偶像)的主体。现如今,不仅名人艺术家有粉丝,某些品牌通过营销手段和品牌包装同样可以积累大量粉丝。对于这些粉丝来说,对品牌的信任超过一切。量度这种信任关系的公式可以表示为:收益(R)=(相关性+及时性+空间性)×置信系数其中,相关性是内容与粉丝喜好的相关程度,及时性是粉丝之间交流的频率和方便程度,空间性为粉丝与偶像之间的空间距离,而置信系数则为粉丝与偶像之间关系强度的加权因子变换。在网络经济中,存在这样的良性循环,由于回报递增原理:随着网络用户数量的增加,网络的价值迅速扩大,这种扩大可以使得潜在用户数量增加,这种良性循环为“粉丝经济”营造了更大的舞台和空间。

1.2“粉丝经济”的用户粘性

粘性是用户忠诚度的重要指标,粘性包括用户对品牌,忠诚度和使用的依赖。在“粉丝经济”情景下,粘度的提高主要需解决以下问题:怎样才能增加回头客数量?如何将回头客转变为忠实客户?据统计,维护电子商务公司老客户的成本,仅为吸引新客户总成本的10%。

1.3粉丝经济的运作实质

粉丝经济是C2B经济的一种,即按需供应或出售商品。在商品正式上市之前接受用户预订,将用户的需求汇总分析后,再对产品进行具体设计。而这需要拥有大量忠实用户,才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市场需求,以便更准确地进行商品生产,避免传统模式下盲目生产造成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效率。在“粉丝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初期的网络购物,是单纯的C2C模式,消费者之间互相转卖商品,与传统的地摊二手市场无异。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家对顾客的B2C模式逐渐成为新宠;商家对商家的B2B模式也渐渐得到发展。参与网上购物的商家很快成为主要的营销力量,创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规模效应。“粉丝经济”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二点:首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大幅增加,其次,用户与明星互动的成本大大下降。两者的相互作用,导致品牌商倾向于通过引导用户(尤其是粉丝用户)来进行品牌营销。在移动时代,“社群管理+粉丝社区+O2O”的三段论,逐渐变成了一种实用的模式探索。

2粉丝经济与明星效应及互联网的互动关系

2.1明星效应和粉丝经济间的作用关系

明星效应在我们当前的商业世界中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与产品的早期直接宣传相比,在社会中选择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发言人进行宣传,一般比直接宣传更有效。然而,与此相比,许多国内品牌并不专注于培育自己的品牌价值,他们希望通过巨大的广告投入和明星代言来拉动销售。但是明星往往不会只给一个品牌代言,因此虽然用户十分信任明星代言人,但是选择过多就会变成别无选择,并且对品牌的宣传没有重大影响。

2.2粉丝经济与互联网

互联网作为一种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已经成为个人与企业之间交流的平台,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网络营销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粉丝经济方面,互联网主要有以下三个优点。2.2.1影响范围广泛因为互联网的广泛覆盖,公司可以利用网络向潜在消费者传递产品信息,吸引他们的眼球,为用户群的发展提供前提,这是粉丝经济的第一步。2.2.2交互性传统媒体的信息只能单向传递,公司没有办法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而交互式信息传输方法,能够使企业能够通过消费者的评估和反馈,进一步拉近与用户的距离。粉丝经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允许消费者积极加入产品的设计和生产,通过与用户的互动将用户转化为粉丝。2.2.3具有针对性通过网站大数据,许多公司可以在后台量化粉丝群的特征,例如性别、年龄、收入等。这些数据可以使得公司更加准确地对市场和潜在消费者进行分析,并根据目标客户的特点制定公司的销售策略。粉丝经济中公司专注于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粉丝的各种需求。

3关于这种商业运作模式下的思考

3.1存在的问题

根据社交信任关系的公式我们事实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无KOL,不粉丝;无交易,不经济;无重度参与,不粘性。因此我们需要平台,平台首先应该是一个全自动或者半自动的经纪商(broker),而不应该是参与交易的对手方(dealer)。只有在经纪商业务足够强大和成熟的基础上,才可以向做市商发展;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有足够多的掌握在自己手上的C端用户。这在非粉丝经济领域,就是传统的流量玩法,而粉丝经济则是通过KOL开辟了另外一个架空的C端聚集方式脱离粉丝经济三要素和平台模式,想要获得持续性的成功很难。其中三要素中最难转化为现实的便是有KOL/内容/用户自下而上的强互动性和晋升选拔KPI机制。不过这一点在最近的综艺节目上都已经得到了各方的不同思考。如:粉丝票选冠军。但是在偶像与粉丝经济的长远经济效益品牌效应的转化方式上,却存在着诸多的困境。因此,国内公司需要合理利用明星效应进行商业活动,同时增加自有品牌的知名度。

3.2可行的建议

“粉丝经济”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信任。传统企业进入网络营销后应保持产品质量,在此基础上尽量满足粉丝的个性化需求,与粉丝建立信任,毕竟让人信任、放心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立足。除此之外,传统的企业转型需要正确运用社交网络进行营销。当我们运应微博和微信的公众号时,我们需要洞察并满足粉丝的需求,并始终与粉丝保持联系。同时,我们可以组织活动来加强与粉丝的关系。在早期阶段,传统公司可以通过考虑与知名和经验丰富的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并将实体店整合到互联网平台,实现两者共同发展(O2O模式)。这将优化粉丝体验,给粉丝提供方便,也是将潜在用户转变为粉丝的较佳方式。另外,“以粉增粉”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利用现有粉丝的社交渠道,如微信朋友圈、微博等,通过这些互联网平台,让已有粉丝通过自己的品牌体验吸引更多用户,满足客户需求。在运营中,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消费者互动,收集用户体验和产品相关需求,改进产品,优化服务,改进产业链和价值链。未来,电子商务将专注于扩大粉丝规模、优化粉丝体验。因为“粉丝经济”实质上是一种“魅力经济”或“影子文化经济”,消费者对品牌的感受决定了他们是否成为该品牌的粉丝,对品牌、产品或服务的情感依赖是“粉丝经济”的关键。最后是引爆兴奋点、社交点和分享点。发展“粉丝经济”,必须适时适度地引爆这三个关键点。第一,兴奋点。简单来说,就是拥有一个好产品。一个好的产品,不用刻意推广。然后依托粉丝的拥趸与反馈,努力把这一产品做到极致。第二,社交点。“粉丝经济”对引导消费者的话语权和社会话题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自拍是一种自我欣赏,同事也是社交方式,分享每日穿搭,同样也具有社交属性。“粉丝经济”的进步在于发现和放大相关商品或服务的社会基因。第三,分享点。要达成普及性,必需经由群众的分享。美国口碑营销协会的调查显示,口口相传是“最诚实的营销行为”。这是基于人们与朋友,同事和同事分享经验的愿望。产品的兴奋点和社会属性是“粉丝经济”的内在动力。

篇5

关键词:早期会展活动,历史价值,商品经济

 

追溯人类文明,我们可以发现,会展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是伴随着人类物质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而产生发展的。封建社会的农耕文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的约束下,以商品交换的会展活动形式发展非常缓慢。但是,任何先进的文明形式都会逐渐占据其应有的历史地位,正如原始社会早期简单的物物交换,逐渐被社会大分工产生的集市所取代一样,这种传统形式的会展形式,促进了商品数量的丰富和货币经济的产生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社会分工引发的会展萌芽

原始社会的诸多因素,如资源分布的不均匀、人口或是部落的差异、生产技术的低下都导致交换的必然产生,人们需要获取自身无法得到的生活物资,开始寻找可行性的方法。论文参考网。于是,部落的边界上,简单的物物交换的弊端制约了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因为这种边界上的临时的、非固定的交换给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交换带来了很多麻烦,于是集市应运而生了。

尽管早期的集市相当于现在我们见到的小地摊,而且商品种类十分有限,但是这种简单集市的出现,已经证明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道扬镳。当人们学会了青铜器的铸造时,青铜工具(主要是农具、狩猎工具和手工业中的简单工具)被大量生产并搬到集市上进行交换,会展的雏形产生了,因为有的青铜器并不是用来交换的,而是作为纯粹的陈列品摆放出来给人们看,这相当于我们现在会展上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展览或是试用阶段,并不用来进行订单的签订和生意的成交。

二、集市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出现

集市,作为展会的早期雏形,最早出现于两千多年前,但是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高度发达时期,后来流行的庙会和墟场也是这种交换形式的不同形态。论文参考网。直到现在,我国的许多农村还流行着赶集的传统,即使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集市仍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生存空间。

古代的城池中,集市一般被称为“市”,而农村则称之为“草市”。南宋陆游的诗句“草市寒沽酒”,苏轼的诗句“春江围草市”形象地描绘了作为交换市场的“市”的繁荣景象。值得一提的是,市的发展促进了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又因为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将自身的地位提到一个更加醒目的位置。宋朝的时候,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民间市的控制,市的规模越来越大,最后在城市的繁华地段形成了商业区,商业区中从事零售和批发的店铺也逐渐有了固定的场所,但是流动的摊贩仍然大量存在,使得市的概念进一步丰满。

说到“市”不得不说道集,商周时期就出现的“集”,在唐朝后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相对于市,集的主要构成人群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不是纯粹意义的商人,他们既是商品的生产者,又是商品的流通者,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集更接近于现代意义上的会展。

再说庙会。庙会与集和市的区别在于它是定期举行的,城乡都有,流行于唐朝,盛行于明清的庙会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基础。这种形式的商品集会因宗教而生,当初宗教的节日吸引了贩卖香火和供品的商贩来到庙会场所,后来这种形式的集会被扩大化,逐渐形成百货云集的大市场。庙会的商品种类更加丰富,规模更大,它以宗教和寺庙为依托,也促进了宗教文化的发展,因为庙会产生的年代是宗教盛行的时期,它将城乡的许多民众吸引过来,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对于“集”、“市”、“庙会”,后来人们组织的展览活动也曾经出现在我国历史上。比如说:隋炀帝曾举办西域各国的“万国博览会”,唐代陕郡太守韦坚广集各地特产供皇帝观看,元代人们纪念黄道婆而汇集其生前用过的各种纺织器械,这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博物馆。

三、近代中国开放眼界参加世界博览会所收获的成就

2010年是我国骄傲的一年,上海世博会让世界再一次聚焦中国。然而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末期,人们对世界博览会的渴望则是被动的,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我们的国门,国人被迫睁开眼睛看世界,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这都是因为我国技不如人,必须向西方学习,而世博会成为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最好窗口。从1840年到1926年,我们国家分别以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的身份参加过多次世博会,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在世界博览会上多次夺魁,而铜器、漆器、银器等也非常受欢迎。1878年和1900年,清政府代表着中国参加了两次巴黎世博会,将万里长城、孔庙、北京城等中国著名的建筑展现给了世界。1915年,这是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我国共获得1218个奖项,特别是国酒茅台和张裕酒厂的可雅白兰地为中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世界开始慢慢注意中国这个神秘古老的国度。

四、会展活动作为一种文化所体现的历史价值

2005年7月10日,在郑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中第一次提出了“会展文化”这一概念。人们开始深入思考会展这个命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讨论,纵观我国早期会展的发展历史,我们一直将其置于经济的范畴内进行思考,新的概念赋予了会展活动新的生命力和内涵。

我国早期的会展活动,不断受到政治和经济文化的各种变迁带来的深刻影响,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意义,它是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体。我们今天常说的世界博览会,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贸易盛会,不仅仅是商品的集合展览地,而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深深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

总结我国早期会展活动的历史价值我们可以归纳为几点:

早期的会展活动是具有物质实体的事物,它构成了创造文化的基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通过会展来认知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程度,它深刻的反映了每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并给文化的传承赋予了可延续的物质实体,引导人们的精神生产活动。

人们通过早期的会展活动,逐渐形成具有民风民俗的各种会展文化形式。无论是集市还是庙会,它们无一不深刻揭示着经济与人文精神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们在早期会展活动这样的平台上展示民风民俗,并彰显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这给现代会展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早期会展还深刻影响了人们构建各种规范和制度的方法和准则。论文参考网。无论是大型的庙会还是近代的展会,每一个会展都需要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每一个进入到会展体系中的个体,都必须遵循相同的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同时,每一个会展中都凝结着合作和互惠互赢的精神财富。

结论

会展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它涵盖着物质、精神和制度等多种文化内容,并影响着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准则、竞争意识,良好的会展文化环境,是会展活动生命力延伸的条件,在当今我国倡导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早期会展活动将被挖掘出更深刻的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泽炎.会展文化概念辨析[J].中国会展,2005

[2]赵春霞.会展概论[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马勇 冯玮.会展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篇6

但是,成功只能代表昨天。当人类进入一个新的百年,当中国加入WTO之际,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在外资品牌大举入境的时候,我们的热水器企业无论销售收入还是市场占有率都在节节败退。我们该怎么办?企业的出路在哪里?这些都是摊在每一个企业决策者面前的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里,笔者以曾经身处其中的经历和目前旁观者的视角对这个行业的稳健发展进言。 在“做工厂”还是“做品牌”中选择

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国外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未来3-5年将是家电业品牌大淘汰、产业集中度大加强的时候,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热水器行业也一样不会例外!

我们的企业要在国际化分工和挑战中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给自己以准确的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和相对优势。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规模经济和品牌战略成为了相当多家电企业追求的理想目标,很多人老把这两者放到一个战略中考虑,以为知名品牌才能造就规模经济,其实品牌和企业自身的资产规模及资产配置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在目前大多数热水器企业的品牌拉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尽可以在“做工厂”还是“做品牌”中做出自己的准确定位。做品牌和做工厂都是获取利润的方法,在这两者之间,“适合自己的才是更好的”。做工厂(OEM)生产可能不“出名”,但可以有效规避技术研发和风险、品牌推广的费用非常低。微波炉生产企业格兰仕的成功再次告诉我们:大量的OEM使得格兰仕有机会极大地摊低自己品牌产品的固定成本,在此基础上格兰仕品牌才获得了最强有力的物质保证。台湾早期制造业的经验再次验证了这个道理。

就现在情况而言,国内外优势企业要迅速跳跃式发展,并购无疑是一种捷径,而中小企业重点是要生存。对在大多数中小企业品牌拉力不足的情况下,不妨放下架子,积极主动地向优势品牌抛“绣球”。国内外优势家电巨头为数并不多,而中小企业却一箩筐,行动晚了就可能失去“外嫁”的资格。与其这样,不如趁自己尚未“徐娘半老”时,谈个好身价。 多一些务实少一些炒作

我们也看到,在热水器行业的发展历程中,也伴随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除了叫卖、吆喝、宣传、鼓吹自己之外,然后就是讽刺、挖苦、批评、漫骂、打压甚至恶毒攻击对手了。像两万(万家乐和万和)“证书事件之争”、万家乐“商标事件”中万和在其中充当的角色,以及近期两家企业因价格而起的口水战,都可以说是一个缩影。

我们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太过于注重企业的炒作效应,只要有机会,只要能够出声音,即使诋毁对手也不顾。可是,我们的企业又获得了什么呢?盲目的炒作虽然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却没有美誉度,甚至还有负面的作用,有何意义?

其实,企业还有很多具体而又重要的事情等待着我们的企业去做。企业有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吗?在“决胜终端”的年代,你的销售终端陈列得是不是统一、是不是有特色、是不是能够迎合消费者的偏好?在国内外逐步流行的特约经销商制,你实施了吗?要尝试借力发展。你的产品、广告、促销、人员、陈设能够很好协调起来发挥最大的效应吗?现在可是进入了“整合营销”的时代,仅仅依靠单一功能是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胜的。

这里,或许我们应该学习一下阿里斯顿等外资企业的务实之风。外资品牌在国内多以低调、稳健见长,各类纷争从来就不参与,按部就班一心做好自己战略规划、市场推广和企业管理。就是这样不事张扬的企业,却在消费者心目中获得了较高的美誉度,市场的稳步增长就是这种美誉度的最好证明。走进这些外资品牌的销售专柜,你不得不佩服它们的大家风范,产品陈设和POP张贴大方得体,突出特色,即使促销员的解说也只是仅说自己的优势从来不提竞争对手的弱点。可是我们的企业呢?往往把竞争对手的产品批得体无完肤。

“从10米高台仍热水器”、“开膛剖腹解剖热水器”、“当街裸女沐浴”等等,这些所谓的策划除了获得一时的轰动之外,还获得了什么?而我们再来看看阿里斯顿“征询十年老友”活动,大张旗鼓、连续不断地在全国开展数月,这是真正从消费者的角度做市场,踏踏实实地培育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十年以前的老用户它都在关照着,作为消费者我还惧怕什么呢?像这样的企业谁又能够去拒绝呢?作为一家外资企业,它却深谙“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专心做好一件事

作为热水器行业的领军企业海尔的多元化自不必说,即使专业热水器厂家也纷纷多元化发展:万家乐由燃气热水器进军电热水器和太阳能热水器、万和在进入电热水器后紧接着又涉足消毒柜等产品,康泉由电热水器则扩张到太阳能热水器和浴霸行业,等等。

企业发展多元化的关键取决于企业在当时的成长时期和成长环境。如果一个企业在某一领域发展得非常成熟,没有别的企业能够威胁到它的地位时,它完全有可能实施由单个产业向多个产业发展的战略。如果一个企业当时所在的某一个产业已经饱和,其产业扩张的力度已经几乎没有多少弹性,成长环境也随着市场饱和而不甚良好了,那么这时当然企业就要转向多个产业发展战略。反观我们目前这些多元化的企业,很多企业还没有处于成熟期,有些企业甚至还没有过“青春期”,规模和实力都非常微弱,现在开始进行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其结果往往进退维谷。再则,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的特性也一再提醒企业不能够盲目的多元化。就整个家电行业而言,需求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但是,潜力并不能够立即变成实实在在的需求,不少产业在城市市场基本上已经达到饱和,而且供给已经远远大于需求,而农村市场除了彩电行业外又迟迟不能够启动(从9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开发农村市场的口号),致使不少企业深陷囫囵。

多元化的途径有两条:自己建生产线和采用OEM形式。自己建生产线意味着大量的固定投资和大量的技术引进,在目前家电市场状况急转直下的情况下,新产品的上市、新领域的扩展无不伴随着大量市场推广费用和营销费用,而规模经济和盈亏平衡点又是两道难迈的坎,对于目前热水器企业普遍身单力薄甚至连自身固有的领地都难以固守,胜算又有几何?市场不佳,撤兵又非易事。对于一些采用OEM形式进入的新军来说,OEM的厂家如果是知名企业则单个产品的价格自然不菲,留给新“东家”的利润也是寥寥,然而新军们巨额的市场费用又不得不投,其结果是“亏本赚吆喝”。如果选择的是小厂家OEM的产品,小厂家们的取材低劣、做工粗糙,产品质量难以保证,长此以来必然影响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

其实,在固有的领域做精做细一样可以大有可为,而且只有这样,当竞争者的威胁来临的时候,才能够有全身心的精力进行全面反击。已经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皇明,面对太阳能热水器只可能占有整个热水器行业份额10-15%的情况下,依然“心无旁骛”,也许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人才是决胜的关键

21世纪企业竞争的关键将最终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谁拥有越多高素质、懂经营会管理的人力资源,谁就用有在竞争中的获胜把握。

以民营企业为主题的中国热水器行业,人力资源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不少企业还依然依靠原有的那些在计划经济时代打天下的创业元老在支撑着,外人不信任,有家族亲戚连带因素的人整体素质又不高,这是目前不少企业业绩持续下滑的重要原因。笔者曾对几家著名的热水器民营企业做过调查,其人力资源状况让人“触目惊心”。有一家企业具有本科学历的人才寥寥无几,即使重要的科研部门也几近于无。还有一家企业明确规定,要到该企业做销售,必须是当地人,必须有房产证做抵押,学历则不管。

当阿里斯顿、史密斯等外资品牌纷份在国内增资扩股、建立研究院和工业园而大肆招募甚至通过猎头公司“挖”人才时,我们国内的热水器企业却走了与此相反的路子——万和聘请的李洪峰离开了万和,创业元老卢楚隆再次接管销售,职业经理人潘智军等人又纷纷从康泉撤离,华帝五位创始人重新出山,逼走了职业经理人姚吉庆。

篇7

1文化旅游

文化遗产为了融入现代社会,为之发展而服务,就必须全方位大力开展各项商业广告宣传和公关活动,以便让受众了解和接受,同时争取社会资源。

为了弘扬韩国的传统文化遗产,韩国十分重视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互相促进发展,具体实施主要从两方面入手:①地域选择。以民俗村来选定地域,韩国人把民俗村的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在汉城城南有一个古代民俗村。一进民俗村,村口就有韩、中、英、日四种文字的介绍。进入村内,可以看到李朝时期先民们的衣食住行、建筑景观和祭祀活动。宗庙的祭祀典礼和音乐都被看做无形文化财产。②时间和内容的选择。韩国还十分注重以民俗节和祭祀活动来吸引游客。例如江陵端午祭和祭日演出的假面戏年年在当地举办盛大的旅游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百万人次参与和观光,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巨大的文化产业,发展了当地的经济。为了吸引外来游客,那些表演人士每天都要去不同的场地进行传统技艺表演。

同样,意大利的乡村生态旅游、美食文化旅游很发达,尤其是意大利的西西里傀儡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意大利政府积极抢救和保护这一古老剧场木偶艺术。木偶艺人们根据一些古代诗歌、浪漫传奇或流行的歌剧情节,用精雕细刻的木偶和道具进行即席创作,吸引众多国际游客。这里的商店和地摊到处都可以买到制作精美、造型各异的木偶——它已经成为西西里岛的著名纪念品。政府还计划为青年木偶艺人开办培训机构,举办西西里木偶节,在国内外举办展览,兴建木偶戏学校等。

2“文化遗产日”打造国家文化品牌

法国的国家集中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保证了国家管理的权威性。作为文化大国,法国是最早设立“文化遗产日”的国度。这项活动是由法国中央政府主导、各级地方政府执行、社会各方支持的整体工程。活动期间,所有公立博物馆免票,私立博物馆门票减价并给予税收优惠,旨在引导和动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文化遗产保护。20多年来,该活动调动了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热情,群众性的保护活动随之兴起。法国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着巴黎凯旋门、卢浮宫等112处“民族古迹”和4万余处“纪念建筑”,此外,未列入保护行列的全国各地40余万处“地方宝藏”均妥善得到相关部门和民间协会、民间人士的有效保护。一些民间组织积极讨论国家文化遗产政策,向议员提出建议。很多民间组织还颁发奖金鼓励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奖励在此领域作出贡献的人士。文化遗产学校、文化遗产基金会、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纷纷建立。

这种特定节日的设定以及所带动起来的社会各方的反应和行动,对法国的历史文化品牌无疑有着巨大的塑造和宣传效益,显示了法国民众的文化品位,对促进法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拥有6000多万人口的法国,2006年接待了7800万名外国游客,当年的旅游收入达350亿欧元,继续蝉联“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称号。可以看出,文化遗产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文化生态博物馆

所谓生态博物馆就是把文化遗产原状保存和保护在其所属的社区及环境中,它不是一座封闭的建筑场馆,而是动态、开放的展示社区,被称为“无墙的博物馆”。自然、人文、环境、传统、民俗等无形和有形的遗产在其原生地由发明和使用它们的居民自发保护,使人、物、环境处于固有生活关系中。游客也是在这种环境中观看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可移动实物、传统习俗和民间表演等系列的、完整的文化。这种营建“活的文化”的博物馆由于契合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理念,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目前世界上共有300余座生态博物馆。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的“造乡运动”就类似于这种生态博物馆。当时,由于日本经济飞速增长和城市进程加快,城乡落差加大,人口疏密失衡,对日本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极大冲击。有些学者提出:如何让乡村挖掘富有乡土特色的人文资源,营造一个优美、自然、富有人情味的故乡,以吸引都市人群,于是,“造乡运动”应运而生。“造乡运动”强调内发性,即一村一品,各不雷同,例如福岛县大沼郡的三岛町宣布,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只要交纳一定费用,全家都被视为特别町民。他们可以自由出入,让孩子们呼朋引伴在小溪中捕虾,到山上采蘑菇。村里还成立了生活工艺馆,馆内设木工、陶艺、编织、涂装等工房设备。观光客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便可亲手体验器物的制作,并有专人指导,接受咨询。这是一个在城市里的人无法想象也不可能具备的空间。

1995年,中国与挪威两国的博物馆学界提出了在贵州六枝特区梭嘎乡苗族地区创族生态博物馆。这支久居深山只有4000余人的苗族,头饰独特,有繁多的婚丧、祭祀礼仪,有别致的音乐、舞蹈和精美刺绣,是一个活生生的文化遗存。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后沟村的民居、神龛、庙宇、戏台、作坊、油坊、剪纸、刺绣等文化遗产均保持完整,婚礼、葬礼和游戏的整套仪式规矩复杂,饮食品种繁多,在政府投入和保护下,已成为北方农耕桃花源和文化遗产抢救示范基地。这种乡土艺术、农业文化是一方水土的产物,生态博物馆就地取材,化陈旧为神奇,在生活中得以创造、使用和传承。可以看出,生态博物馆非常值得在我国进行探索和推广。

4文化遗产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模式,这是因为公园的历史文化主题内涵的不同,而国内外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中国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多成功案例,深圳华侨城控股公司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主题公园比较典型。经营者就着眼于历史文化,从中寻找主题经营的灵感。可以说该产业的发展历程无一例外都建立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过程上。1989年开业的“锦绣中华”,以微缩景观为表现手法,再现了中国历史和文明的80处名胜古迹,成为中国旅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991年开业的“民俗文化村”,将24个村寨、56种风情集于一身,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1994年建立的“世界之窗”,荟萃世界文明精髓,一直是珠三角旅游的第一品牌。

主题公园是以游客体验为目的,游客体验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既难以量化,又牵涉投入、产出、技术水平、行为习惯、时尚追求等众多因素,因而主题公园是最需要创意的产业形态。对主题公园而言,产业经营模式主要表现为:

(1)娱乐体验结合历史景观。自主创新不仅仅体现在历史文化的选择上,更体现在素材的组织和运用上。“世界之窗”如果没有108个景点和气势恢弘的广场巨幕,就不会有“你给我一天,我给你世界”的展示方式。在对游园设施的组织、运用中渗透着创造者对历史、文化的理解、阐述和演绎,并且注入了一种时尚娱乐元素。脱胎于国外的欢乐谷公园,既有美国的小镇,又有加勒比的港湾,还有香格里拉的生灵,这些差异巨大的文化背景都源于“智慧创造情景”的理念,并借助娱乐设施给予消费者不同文化的娱乐化体验。

篇8

中国首家现代设计博物馆创始人,广泛涉猎书法、绘画、陶艺、不锈钢雕塑、白酒包装艺术等,其艺术作品先后被故宫博物馆、法国人头马博物馆等收藏,其设计的名酒包装艺术作品在中国酒类市场被广泛运用。

时尚与商业融合,工业和传统融合,保留手工的痕迹,保持手工味道,充满人文情怀,亲切而温和。这样的设计理念几乎浸润在许燎源的每一件作品中。

初夏的阳光,明净而温顺。穿过这间黑色系建筑的宽阔玻璃,落到精致隽永的陶瓷器具上,落到仿佛击打乐器场景的实木长背椅上,也落到一个个被解构的不锈钢汉字当中、以及一件件耳熟能详的名酒品牌却并不鲜见的华美包装上……

这里号称中国首家现代设计博物馆,藏品大多由馆主许燎源一个人设计。许燎源这个名字可能许多人并不熟悉,可是在全国的酒类包装业里,他是一个大腕级人物。他做的壶瓶杯盒,完全是一件件雕塑艺术品,有的在商业世界里创造过奇迹,有的作为国礼送给各国首相。许燎源正在一旁的工地上忙碌,营建另两个分别以当代艺术馆和未来生活馆命名的博物馆。

创作之源来自故土

“那时我们在一起喝小酒,穷得打鬼,近乎举债度日的时候,谁也想不到此人今天可以独擎酒业包装设计之大纛。”

这是20年前许燎源的真实写照。当时,他刚从景德镇艺术学院毕业,回到成都,满脑子的艺术梦想,却找不到地方搁,为生存计,他摆过地摊、教过书、卖过杂志……

回忆起那段原汁原味的生活,如抽几口粗粝硬朗的旱烟,呛人,但过瘾。许燎源说,“人本来就处在生活的磨砺之中,艺术创作就是发现其中最有价值的点,然后放大,通过艺术语言进行综合化、符号化的过程。”

1991年,许燎源结束了“游荡”状态,在成都方正街开了间陶艺小店,白天守店,晚上就赶到郊区“搞生产”,和泥、制坯、上釉、烧窑。辛苦且快乐。

许燎源的陶艺物品全是手工烧制,做工精巧,造型新颖,每一件皆可称为上品,然而当时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不够,能够理解并接受原创、手工价值的人并不多,因此陶艺小店并未达到他理想的效果。

“饭都吃不起,咋能买如此贵的东西!”偶遇喜爱但无力承受的顾客,许燎源内心的苦涩无法言说,也有一丝希翼。不久,许燎源尝试做白酒包装,也碰到了同样的瓶颈,当设计无法跟企业家以及普通消费者对接,于设计者是一件痛苦且无力的事,有不甘寂寞者纷纷转入他行。“但凡历代出土文物,无不从设计开始,并表达创造者的生活理想,同时它也自然地完成了记录一个国家发展历程。”许燎源坚信设计者的春天会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到来。他坚信创造者的精神特质,真正打动心灵的美好之物,工业化生产无法完成。

古往今来,无数大师的创作根基,都源自于故土的浸润。

许燎源亦然,他的老家在四川仪陇,这里的书法、剪纸、大木偶戏名扬海内外,其父是仪陇县川剧团的首席道具师。许燎源说,小时,父亲做川剧道具的生意比他现在做设计还火爆。小时,许燎源的玩具都是父亲做的道具,《白蛇传》里许仙的手帕、武戏里的野鸡翎子、绣花鞋底、铜头棒槌……

这些在他看来很好玩的道具里,散发出某种神秘的气息,鬼力十足,仿佛蕴含着巨大的信息场,指引着他朝一个目标确定的方向前行,执著,坚定。尽管后来受到西方现代美术的影响,但朴素、深沉的中国民间艺术之美,一直是许燎源源源不断的艺术根源。

可作文物的美酒之器

许燎源不喜饮酒,但他热爱酒,迷恋酒。是酒,完成了许燎源孜孜以求的设计梦想。

古人酿酒,皆手工而成,历朝历代的饮酒器具更是千姿百态,每一件器皿,无不闪烁出智慧之光芒,陶瓷器具的优劣美丑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经济状况和精神气象。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内的酒类包装,无序而平庸。酒厂厂长们觉得,市场不缺,酒质不赖,干啥要花钱做设计?许燎源用通俗的语言给厂长们“洗脑”,讲酒的精神内核,讲酒的人文情怀,不同的包装设计体现出不同的气质、文化定位与营销策略。许燎源尝试用理念说服厂长们把酒向艺术品靠拢。

2001年,许燎源跟沱牌集团建立关系。许燎源为沱牌酒集团设计了“舍得酒”的整体方案,找到艺术与市场的结合点。这使得一直在低档酒类中徘徊的沱牌集团一下子脱胎换骨,迅速挺进高档白酒阵营。在2002年的西安糖酒春交会上,舍得酒一上市,便成为整个糖酒会的焦点,当年的销售额就突破了亿元大关,创造了一个奇迹……

许燎源的春天终于来临。随后,剑南春、五粮液、茅台、水井坊等所有名酒品牌慕名而来。如同酿酒的工匠,酒的包装亦需精耕细作,缓慢酝酿,为此,许燎源宁愿委婉地推掉一些单子。

“舍得”的包装材质选用黑陶或石炽材料,形成鲜明的黑白对比,黑质而白章,大气典雅,其形态像一个壮汉喝醉酒后的舞台步,但装置情形又予人异常的稳固之感。“老台门”

充满孕育感,状似一位妇人慢慢生育之感,灵感则来源于他乡下经历中对于葫芦的观察与记忆……饮酒成为品质生活的象征,美酒尚未打开,便能领略其异乎寻常的外观,即使酒醉人散,瓶罄而酒毕,还有不少人愿意将酒瓶带回家收藏……

时尚与商业融合,工业和传统工艺融合,保留手工的痕迹,保持手工味道,充满人文情怀,亲切而温和。这样的设计理念几乎浸润在许燎源的每一件作品中。比如在茅台不老酒的包装创作上,许燎源以实木内壁凹槽与瓶身相扣,体块由一铜杆贯通相连,通身流淌出手工质感,亲和但不土气。

在材质的选择上,许燎源崇尚环保简约主义,比如实木,他只会选择在瓶塞等极小板块使用,更多则用纤维板代替。大多选用硬纸作包装材料,因为硬纸是一种废纸再生材料。

“一个职业设计人员应站在人类环抱的角度,实现人生的艺术创作和艺术价值,在平衡、和谐的自然界自由的审美!”许燎源如是说,也如是做。他打算在“纸浆艺术品”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给酒类包装“瘦身”,让其设计感直接在器皿上体现,不再使用外包装。“离大地越近的东西,愈具有母性的亲和感。大巧若拙,大美若朴。”无疑,这是大师才有的情怀。

他经常这样想像:这些东西再过多少年被后人挖出来,会被当作文物放进博物馆。按这样的“新文物观”制作,他的作品不仅是盛酒的器皿,更是能够代表当代社会特征的未来文物。后人可以根据他的酒壶来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状况和审美趣味。

一粒种子一颗心

几年前,接到“酒鬼酒”设计单时,许燎源颇感压力,因为第一代酒鬼酒由著名艺术大师黄永玉先生设计。许燎源专程前往湘西,从地域特点到人文性格,解读当地豪气、匪气与霸气的人文特质。他从中国文化中“鬼”的形象上下功夫,以中国传统中大象无形的哲学思想为基调,一套全新的设计方案出炉。黄永玉先生看了这套设计后,也非常赞赏。

从最初的沱牌,到后来的五粮液、茅台、水井坊、剑南春宋河粮液等品牌,再到酒鬼,许燎源设计有一个重要特质就是民族脉象,他认为“民族文化是构成人类文明遗产的核心价值”。

许燎源始终不忘做设计的初衷:让艺术融入生活。眼看设计的作品越来越多,库房里堆积不下,许燎源遂萌生了创办博物馆的想法。让它成为一个设计师与企业家联姻的平台,让企业家们认识到原创力量带给品牌的高附加值。

博物馆的建成,便能形成“创造者和欣赏者心灵愉悦的互动”,打破生活与艺术的界面,人们可在展馆里真实地感受到美酒进入商业流通之前的设计之旅。

1500万元资金很快投入进去,2007年9月20日,许燎原现代设计博物馆正式开馆,作为中国首家现代设计博物馆,黑色系的建筑也是一件由许燎源全程参与的艺术珍品。博物馆一楼馆藏着许燎源团队设计的所有酒类珍品,“其间内涵像醇酒一样,需要慢韵细品。”其中的不锈钢椅子造型和汉字雕版造型等,采用独家技术薄壁浸润铸造法,蕴藏着许燎原的独特艺术理解。

二楼馆藏家具、日用陶瓷、玻璃、金属制品等物品,陶瓷器具精致隽永,色泽或素雅或华丽,红痣青花,彷如灵动的韵律,从古典诗词中飘出;珍贵实木材质的桌椅书案,皆由纯手工制作,看似别具一格,却都是有着似曾相识的印记,在生活的某个场景中再现过,或舞蹈、或醉酒、或耕作……

许燎源认为,设计会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此时,他的另外两座博物馆正在建设中,建成使用后,这里将成为一个现代设计博物馆聚合地、中国设计人的理想乌托邦。

在这个设计起步的时代,许燎源更像是一个拓荒者,正如他在其自创的高端白酒品牌“无一物”中所阐释的:“一粒种子一颗心,只要浇灌,就会盛开。”平和笃定,坚信未来。

对话

记者:大多数人都认为商品性和艺术性是矛盾的?

许燎源:实际上不矛盾,文化精神注入,美被带入到商业中,让商品更好地实现它的商业价值,提升附加值。商品外观很美,性价比又很高,就会获得商业的巨大成功。从手机到家具,从功能到形式,谁会拒绝一个美的商品?

记者:那你觉得一件商品的设计能表达你的艺术上的想法吗?

许燎源:我做艺术品,只做一件,我做酒类作品,是以几十万上百万的数量在复制,让美的东西深入到千家万户,把艺术品通过商品的介质传达出去。很多人说,我是把很多雕塑的想法做到设计里,设计产生的商品家家户户都买得起,摆在家里。

篇9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江苏

“工艺美术的历史相当悠久,它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产生,虽然远古时期人们的用品相当粗糙,但为人类生活的方便而设计、制作的各种物品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1)民间工艺美术以民间手工技能为主,民间工艺大师们掌握着技艺和制作秘诀,当他们专注于一件工艺美术作品时,可能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创作的价值体现不仅凝聚了民间艺人的娴熟技艺,还体现在惊人的原创力上。江苏民间工艺美术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特征,拥有大量技艺精湛的工艺美术产品,融入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包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它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反映了长江流域特有的人文、民风、民俗等传统工艺的生产活动。

一、江苏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概况

江苏省位于东部沿海,长江、淮河的下游,其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民风民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和浓烈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风格。在这些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中,有生活器具,也有侧重实用性和使用功能、装饰功能的器物和饰品,可以说,这些带给人极大欣赏性和精神愉悦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需要。“众所周知,工艺美术行业生产不同于一般性的工业生产,它既包括大量艰苦的艺术劳动艺术创作和技巧运用,又需要提高艺术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适应市场。”[2](136)江苏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最初是老百姓为生活所需而创作的实用品,后来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形成了符合民众审美需求的品种繁多、工艺精湛、传承久远的且地域特色鲜明的产业,最终遍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衣食住行到四时方物,蔚为大观。例如宜兴的陶瓷、紫砂工艺摆件、南京的云锦、绒花、剪纸、空竹、绳结、南通的不同风格的扎染、彩印、蓝印花布、手工编织品、织毯、无锡的泥塑、陶塑玩具、扬州的漆器、金属工艺制品、苏州的玉作手工业、刺绣等。伴随江苏地方经济和文化的演变,一些工艺美术品原本作为日用品正逐渐丧失其实用价值,变成以审美、装饰功能为主的工艺品,因而被赋予了新的审美价值,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美术似一个博大精深的海洋,它承载着劳动人民的赞美、热爱生活之情,也蕴涵着对未来希望的生活方式。

二、江苏发展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优势

民间工艺品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江苏历史文化发展演进中扮演着见证人的角色,无论在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或者其他领域,都是无法替代的。根据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的数据统计,目前省级以上中高级职称的工艺美术大师江苏共有89人,其中平均年龄45岁左右,他们一直从事工艺美术创作,正在进行师徒传授的有53人。江苏民间工艺美术匠人积年累月的利用长江流域丰富的天然资源,依靠传统精湛的民间技艺,设计生产出大量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工艺美术产品。这些带有社会历史、民族传统和人类文化气息、蕴含着人们物质文明、精神生活的工艺美术产品,现在已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它将在人们的记忆中永远珍藏。民间工艺美术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需求,这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工业技术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和人类需求、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在实践的生活中,必须把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与其内在的决定性因素——工艺美术与民间工业的发展盛衰密切相连,江苏的传统工艺如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始于宋代,盛行于明代后迅速发展至今,名匠辈出,所遗留下来的产品不仅仍为人们所珍藏,且在当代文化审美语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江苏省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产业还具有显著的地域特性,逐渐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出现,又如在全国影响深远的苏州刺绣、桃花坞大街的木版年画、缂丝织造、御窑金砖制作,南京的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金珀锻制作、南通的蓝印花布印染、扬州的漆器髹饰、无锡惠山的泥塑、连云港的水晶等。其中苏州的刺绣、无锡惠山的泥塑、宜兴的紫砂陶艺、连云港的水晶等工艺产品已具备了产业化、产业集群的规模。近几年来,江苏政府对民间工艺美术产业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致力于多元化、精品化、一体化的系统的民间工艺美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服务。同时,各地政府大力倡导具有民间特色的手工艺品协会和生产园区的成立,便于得到政府资金、政策、信息资源的支持,有利于加强民间手工作坊村的统筹建设,扶持起着龙头作用的民企发展壮大、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工艺美术产品,通过多元化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库的建设,进行多元、整体的布局和开发,逐步推出了品种繁多、地域鲜明,具有无限发展空间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系列产品。例如被文化部命名为刺绣“民间艺术之乡”的镇湖高新区,有近万工艺秀工,其中聚集了300多家民间刺绣工艺产业的民营经营户,他们中200多人获得了专业技术职称,成为一支以刺绣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力军,是“苏绣”产业基地的代表;以民间传统工艺著称的东渚镇,汇集了上万名制作红木器具、玉石雕刻、刺绣的民间艺人,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产体系和地方特色的“手工艺街”。在这些传统的民间工艺地区,大大小小手工作坊式的产业模式,汇聚成了东渚特有的人文景观,形成“前店后坊”的独特风景,包含着浓郁的地方气息,又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生产了许多具有时代气息的民间工艺品,使人身居其中乐而忘返。

三、江苏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化的发展障碍

“工艺美术的发展表明: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通过所获得的技能和智慧,以表达自己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历史。在漫长的工艺美术创作活动中,人类不仅提高了对各种材料的加工技术和把握能力,而且造就了自身的审美观念和创造意识。”[3](100)工艺美术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民间工艺制作在江苏已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既是民族文化艺术瑰宝又是日常生活用品,民间工艺品因人们的物质和审美的需求而产生,多数是民间艺人直接创造的,随着人们风俗习尚、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审美方式要求不断开发、研制、创新更多民间工艺美术品,但是目前产品的市场创新观念模糊,此外,在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下,经济与文化失衡的现象屡次发生,部分生产民间工艺品的民营企业之间大打价格战,有些企业因此急功近利,目标转向生产成本低、做工粗糙的低廉工艺美术品产品充斥旅游景点和地摊,导致大量传统民间工艺品的质量下降,仿制产品、劣质货大量蔓延市场,结果造成产业优势不断下滑。任何时候,市场都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近年来,伴随着江苏旅游业的发展,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市场随之不断的壮大。但从宏观上看还是薄弱,市场竞争目标不明确,创新力不够,导致精益求精的民间工艺品和获得的经济收益不对称。相反质量一般、价格低廉的产品却到处泛滥,从某种意义上许多和旅游纪念品等同,失去了作为工艺品的升值空间及收藏价值,结果既限制了产业市场的开拓,也限制了这一产业化创新发展的进程。“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由诸多自然、社会因素决定的,与经济和科学技术紧密关联的。经济和技术的一体化以及文化的全球化既给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产业化创造了机遇,也给传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带来了难题。许多有久远传承史的工艺美术种类遭遇市场淘汰而面临消亡。”[4](211)目前,江苏一批技艺精湛的民间老艺人寥寥无几,面对传统民间工艺产品市场的萎缩,再考虑传统工艺的创新,绝非易事。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的急剧改变,原有的民间工艺美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缺乏其应有的市场,民间艺人必然就会减少。民间工艺美术没有了传承,也就面临着失传和灭绝的窘境,如南京制作秦淮传统手扎花灯的艺人已所剩无几,从事曲艺、杂耍娱乐活动民间艺人也日渐趋少。同时,今天的年轻人对于一些精湛的民间技艺不感兴趣,原有的手工生产模式也在遭受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严重阻碍了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传承。“民间工艺与民俗活动结合密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的吃、穿、住、用、行、娱乐,样样离不开民间工艺。民间工艺在岁时节日、人生仪礼、祭祀供奉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5](15)目前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自身概念的界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江苏没有出台关于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的既定目标和合理规划方面的文件,对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产品的研发没有系统的布局和规划,缺乏高效率的运作机制、生产园区及产业链接简单。产业链中的资金、人才、技术、融资环境处在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良性循环。

四、加快江苏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改革开放后,许多原有的工艺美术国企单位进行了改制,涌现出大量的个体、私营的手工作坊,与此相适应,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出现了具有现代文化管理机制的民间工艺美术企业。目前,江苏一些民间工艺美术已纷纷走出乡镇,积极融入时代文化元素,政府对促进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的技术和文化进行鼓励,不断提升民间工艺美术品的技艺和水平。在工艺美术生产园区和集聚地建立产业研发中心,依靠现代化的科技提高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劳动效率。如南京云锦的生产,南京云锦是江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明末文人吴村梅描写南京云锦“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南京云锦因绚丽多彩,美若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南京云锦的技艺虽然达到了中国古代织锦传统工艺的高峰,但是,由于还是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产量低,其生产水平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进程。”[6](161)因技术繁复、工序杂多,南京云锦的生产、销售正急剧萎缩,现在通过电脑设计云锦纹样及机器织造技术的智能化运用,缩短了制作的进程和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在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中具有个性化的工艺品才能成为艺术品、才具有流传、传承的价值,只有流芳百世的精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我们必须让民间工艺美术与市场有益结合,彰显出民俗的文化特质,找到与当地民俗文化发展创新的最佳契合点,才能使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获得不竭的动力。“不同层次、不同档次的产品,其设计和制作所依据的原则是不同的。这决定了工艺美术品的创造和纯艺术不同,不能只从创造者的自我表现出发,而要考虑市场效果。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外,一件只能看而根本卖不掉的产品,不能算是成功的产品。”[7](8)近年来,江苏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产品中拓展出一些新工艺品类开始风靡国内外市场,如饱含传统元素的“中国结”、仿古器具、藤制的日用品等,均获得了老百姓的认同,它们借助当地民间工艺美术的吉祥文化特质,融入了产业化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收益,这种产业化的生产形式带来的市场效益说明了创新要与时俱进,不断提供给工艺大师们新的思维方法,不能忽略时代的要求。江苏的民间工艺大师们也意识到艺术生产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导致民众审美趣味的改变,不再推崇富丽张扬的工艺品,而是追求质朴、自然的民间工艺品自身的形式美,一般不作过多的修饰。崇尚从大自然中提取色彩、线条、形体和律动,表现出心灵和自然的契合,追求自然质朴的随意性;在材料上以天然材料为主,大都是带有环保意识的自然物质,如纸张、石头等,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优势,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体现出材质自身的肌理、纹饰等,充分保持其自然形态特征,歌颂对生活的情钟,创造了沁人心扉的清新的艺术美。因此,时代审美的需求是第一的,明确民间工艺美术产品的目标,提升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有效地拓展国内外市场是不可缺少的。如江苏地处长江流域,其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民风民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和浓烈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风格,旅游资源丰富。民间工艺美术可以与当地的旅游资源整合,鼓励一些民营企业和民间艺人共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产品,打造鲜明、专业、个性化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市场,具有代表性的手工作坊对外示范开放,建立覆盖全省的富有民俗特色的品牌民间工艺美术品网络系统,促进带有江苏地域性的工艺美术产品产业化的进程。拓展江苏地域性传统手工工艺美术品的普及、促使民众更新观念都来关注、关心江苏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进程,使江苏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家喻户晓,为产业的发展奠定市场和经济的基础。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放眼未来,使民间工艺产业化资源的发展、配置最大化。例如可以借助新媒介传播、宣传的优势,各种广播、电视、网络、杂志、报刊的强力推进,公共场所、地铁站、公交站、民间工艺美术馆及博物馆的宣传、展示,大型的商务、文体活动,不仅仅是民间工艺产品的展示,更多的是其背后赋予的地域特色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建设夫子庙民间艺术大观园、江宁民间艺术交流中心、冶山镇民间艺术活动中心、南通民间艺术馆、南京民间工艺美术馆、玄武湖街道民间工艺创业园等,对宣传江苏民间地域文化,提升工艺美术产品的文化品位,塑造高端的特色品牌形象,拉动整个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循环,以此提高普通百姓对民间传统艺术价值的认同,增强地域文化竞争力。

结论

“传统工艺美术以手工技艺见长,在大工业生产甚至高科技主导的现代社会,面对大众消费环境下的消费者,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在形式、风格、趣味诸方面,已不能适应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要,因而创新成为其必然。”[8](70)江苏民间工艺美术的创新发展研究,是一个复杂且持续的课题,需要几辈人不断地孜孜耕耘。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首先要处理好文化和经济的关系,通过文化产业创新解决江苏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优化城市文化产业结构,强化民间工艺美术用品的设计创新,充分发挥好江苏优越的人才市场、丰富的社会资源及民间传统文化和地域资源等条件优势;要处理好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在充分继承、吸收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增强本省品牌意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江苏创业,使江苏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徐思民.中国工艺美术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2]徐琛.20世纪中国工艺美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徐勤主编.新编中国工艺美术简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4]邱春林.设计与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5]张丽君.中华工艺概述[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10.

[6]王宝林.云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篇10

关键词:张家界;旅游;购物品

Abstract:Zhangjiajietravelindustryboomingdevelopment,butexistthetourshoppingarticlebusinessenterprisescaletobepartialtointhedevelopmentsmall,thehumanresourceismissing,tourtheshoppingarticlelackstheproblems,suchasspecialfeaturesandcreativity...etc..Zhangjiajietravelshoppingarticlemarketprospectisveryvast,thebusinessenterprisewantstostrengthenthecooperation,expandlarge-scale,growtodeveloptheindustrytogatherthecluster?鸦tonoticethefunctionofthevaluegovernmentexertive,establishthewell-knowntourshoppingmarketbrand,enlargementpublicitystrength.

Keywords:Zhangjiajie;tour;shoppingarticle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收入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旅游购物也已成为旅游经济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张家界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旅游业已成为张家界的支柱产业,张家界风景区开发虽然比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起步,但是发展非常迅速,游客量持续大幅度增长,2006年全市共接待旅游人数达到167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79亿元,其旅游业的发展前途广阔,旅游购物市场非常巨大。

一、张家界旅游购物品开发现状

(一)张家界旅游购物品的发展历程

张家界旅游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在20多年的发展中,旅游购物的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盲目的自发开发和销售阶段(1982—1996年)。这个阶段主要是模仿其他旅游区的生产开发方式,销售方式主要以摆地摊和集贸市场销售为主,正规的旅游购物点很少。第二阶段,有组织的自觉开发销售阶段(1997—2001年)。在1997年,张家界旅游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这时,一些外地和本地的投资者开始了对旅游购物品开发和销售的投资,张家界旅游购物品的开发和销售开始进入了一个有组织的自觉开唐治元

(吉首大学旅游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段,这个时期旅游购物品的销售主要以商店零售为主,也有比较集中的购物场所。第三阶段,大整合重组品牌阶段。这个阶段从2001年起开始酝酿,时至今日还在大洗牌大整合重组之中。这个时期的销售方式主要是大型超市土特产专卖以及旅游局定点的大型购物场所(旅游购物一条街),还有以厂家直接销售给旅游者的购物点。

(二)张家界旅游购物品的发展及销售现状

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张家界,旅游购物品的发展和销售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政府的支持下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届旅游商品博览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张家界旅游购物的发展和销售。目前,全市旅游购物品加工企业有156家,其中规模企业33家,年产值9.2亿元,已经形成旅游食品、生物提取及保健品、旅游服饰及工艺品三大产业,有九天食品、军声画院、秀华山馆等一批规模企业。这些商品除了在本地区销售外,还远销到全国各地。张家界市目前已经建成了两条旅游购物商业街(天子街和步行街),多家大型购物超市(梅尼、广和、步步高等),以及一些土特产专卖店,另外还有珠宝店、药材专卖店等,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旅游购物品销售网络。旅游购物品销售的基本环境已经形成。

二、张家界旅游购物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旅游购物品生产企业较多,但规模偏小,收入较低

张家界市旅游购物品生产企业的数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增多,2006年已达156家。其生产的购物品种类较多,土特产、中药材、珠宝、工艺品、书籍出版物、酒等都有涉及。但其年销售收入并不理想。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旅游购物品的销售收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接待游客量的增多,呈递增态势。但旅游销售收入依然偏低,还没有一家生产企业年销售量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具有地方特色的张家界民族工艺厂2005年仅为78万元。

(二)旅游购物品生产企业人力资源短缺

张家界市在旅游业开发之前,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经济落后,人们的素质普遍偏低,其境内的桑植——的故乡,到现在还是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这导致了人力资源储备的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购物品的发展。

1.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欠佳。由于张家界旅游购物品生产企业都是由家庭式生产走过来的,由家庭式生产再到作坊式生产,再由作坊式生产到小型加工厂式的生产,因此生产企业的管理人员大部分素质不是很高,文化水平有限,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不能适时的扩大规模,把企业做大做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打出自己的一块天地。

2.缺乏有开发创新性产品的人才。旅游购物品和一般商品相比,虽有特殊性,但生产的创新也是不可缺少的。旅游者的审美眼光时刻在变,科技也在日新月异。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购物,动机是多样的,有求实用的有求纪念性的也有求新求奇的,旅游购物品没有创新,淘汰很快。旅游购物品要跟上时代,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就得不断创新,丰富旅游购物品的特色,这一切,都得依靠人去做,一个企业缺乏这种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生产出来的产品就难以适应游客的需求。

3.旅游购物品生产企业合作意识不强。张家界的旅游购物品生产企业虽然数量上比较多,有一百多家,但规模都比较小,其实力都不是很强。这种小型加工厂式的生产方式,在合作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往往各自为政,缺乏市场开拓能力,为争夺客源,经常削价竞争,相互内耗,不重视旅游购物品和市场的开发。大部分的企业只愿意做模仿者的角色,不愿意在新产品开发方面下工夫,影响了旅游行业的整体效益。

4.旅游购物品缺乏地方特色与创意。张家界市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居住的有土家族、苗族、白族,有很明显的民族特色。但一些企业在进行旅游购物品的生产时,对这种特色挖掘不够,生产出来的产品缺乏特色。一些企业所推出的特色旅游购物品,往往只在传统的方式上粗加工,没有多大的创新,不能吸引旅客的兴趣。比如,目前民族服饰是张家界旅游购物品开发的重要方面,其对外来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而张家界的一些企业只对民族服饰进行了简单加工,服饰的款式及其材料老套,质量也属于中低档次,降低了其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5.旅游购物品销售收入与旅游总收入的增长不成正比。近几年来,随着张家界的旅游人数迅速攀升,旅游收入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见图3,而旅游购物品的销售收入曲线为波浪式,见图2。

旅游购物的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却不容乐观,其发展态势并没有随着旅游收入的增加而迅猛增长,其增长的比例远远低于旅游总收入的增长比例。和其他地区比较,旅游购物的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40%~60%的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20%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2]。这与其国家级旅游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也不利于旅游城市目标的实现。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可以归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人,一个是市场。由于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旅游购物市场不规范化操作,给游客留下了极不好的印象,甚至对购物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往往将旅游购物与价高质低、强卖强买、导游拿回扣、商品毫无特色等同起来。张家界市作为发展20来年的旅游地,同样也被赋予了这种形象。这样就出现了一方面是旅游区花大力气开发旅游购物品,另一方面旅游者却在购物恐慌症的心理影响下,不愿意为其买单的现象。

三、具体对策

张家界拥有世界一流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物产资源,在发展旅游购物品时,要坚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购物品。应把发展娃娃鱼系列旅游购物品、砂石画、古生物化石工艺品、土特产等民族特色性强的旅游购物品作为今后的重点,做成标志性产品。让中外游客一看到张家界,就联想到这些品牌,一看到这些品牌产品,就联想到张家界。

(一)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扩大企业规模,培育发展产业集群

在现有156家企业中,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企业比较多,如酒厂,其境内的永定区就有3家初具规模的酒厂;慈利有圣帝酒业;桑植有惊梦酒业等。这些厂家2005年销售收入最好的圣帝酒业也只有2713万元,最低的鬼谷神功酒厂才79.7万元。这些企业由于缺少合作,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差。在市场不规范的情况下,还容易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替罪羊。如张家界人喜欢的包谷烧,就有几家生产。针对这种现象,建议进行资源整合,鼓励企业通过合并、并购等方式进行资本重组,实现资源优化组合和规模化经营。要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在产品加工、质量检测、外协加工等方面形成互赢合作的格局,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努力把张家界市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旅游购物品生产基地,提高当地人们的收入。

(二)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积极引导,打造旅游购物品品牌

张家界旅游购物品生产企业规模比较小,实力有限,资金的短缺已严重制约了旅游购物品的发展。张家界市每年举办一次的旅游商品博览会上,每次都有一些有特色、创意的设计,但却无法与旅游者见面,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资金。要解决这个瓶颈,一方面政府应该在政策上给旅游购物品生产企业以帮助和扶持,支持一批有实力有特色的生产企业,让其在市场机制的运作下,壮大规模;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把旅游购物品的开发作为一种可以为旅游资源锦上添花的资源进行同步开发,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产品开发,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和优惠的税收政策,激发公众对旅游购物品开发创新的积极性。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对于好的项目应适当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及税收方面的优惠,增加旅游购物品的开发资金,改变无特色、时代性不强的现状,建立起自己的品牌。

(三)作坊式生产企业可以建立产供销游一体化的生产模式

张家界旅游购物品生产企业既需要有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带动其他企业的发展,但作坊式企业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因为,它更能体现商品的个性化,同时也是龙头企业的补充。但由于其规模小,生产能力有限,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按过去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已经不行,应该改变其生产和销售模式,一些生产特色民族旅游购物品的企业(特别是手工艺品制作企业),可以使之成为产、供、销、游一体化的模式,即把这些小作坊式企业作为一个小的旅游点,让游客对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点进行参观游览的同时,实现购物,还可以让游客自己参与到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的制作中来,这样不但能够激发旅游者的参与热情,还能激起旅游者的购买欲望。张家界市的土家风情园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但是没能坚持下去,可以对其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改进的基础上继续发扬。

(四)校企联合,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资源

张家界旅游行业专业人才比较缺乏,这严重影响到旅游购物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从长远来看,依靠引进外来人力资源来改变这种现状,困难太大,可以考虑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的人力资源。张家界市现有两所高等院校,建议企业与高校、研究所联合起来,进行人才的培训和产品的研发。如近几年发展势头颇佳的吉首大学,其美术学院、旅游学院都在张家界市,可以利用其人才优势,成立产品生产研究协会或者研究中心,利用他们的研究成果,指导各旅游购物品生产企业的产品生产,真正做到研产销一体化。吉首大学美术学院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开设一个立足于对旅游购物品装潢或者旅游工艺品开发的专业;旅游学院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可以增设一个旅游购物品开发的专业方向,这样可以缓解人才缺乏的现象。企业出钱、学校出人才进行产品的联合开发,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既能满足张家界乃至湘西地区旅游发展的需要,又能让吉首大学获得一个新的发展机会。

(五)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产品销售

旅游区的旅游购物品要想被旅游者接受,除了拥有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旅游购物市场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首先加强能代表张家界特色的旅游购物品的宣传,着力宣传军声砂石画等工艺品和土特产;二是利用参加各种旅游节、国际旅游商品交易会、旅游黄金周假日宣传促销等活动,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三是在中央、省、市各种新闻媒体及互联网上对张家界市的旅游购物品作广泛宣传。可以想办法让军声砂石画的创始人陈军声走进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中,宣传军声砂石画和民族工艺品,大大提高这些产品的知名度。同时,在省市报刊上推出张家界旅游购物品的众多故事,加大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篇11

下午好!很高兴参加这次现代农业发展高层论坛。首先,我代表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向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关心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我想重点就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发展的思路与重点等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关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风向标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的重要保证。上世纪末,我国农业生产进入产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后,开始大规模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条,由此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快速变化,拉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总量持续增长,201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预计突破10万亿元,比“十五”末增长约1.5倍,年均增幅20%以上,超过“十一五”规划年均12%的预期。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达2500多万人,比“十五”末增加了400万人;吸纳农村劳动力1500万人以上,农民直接增收2800亿元。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由“十五”末的1.1∶1提高到1.6∶1左右,食品工业比重从“十五”末的40%提高到47%,方便、快捷、休闲和营养保健食品发展迅速,很多企业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组织生产,形成了一大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产业加速集聚,初步形成了东北和长江流域水稻加工、黄淮海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东北玉米和大豆加工、长江流域优质油菜籽加工、中原地区牛羊肉加工、西北和环渤海苹果加工、沿海优质水产品加工等产业聚集区。创新步伐加快,以农业部认定的200多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为依托,初步构建起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框架,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专用原料基地日益扩大,按照公司加农户、龙头带基地等多种形式,建设了一大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辐射带动1亿多农户。

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全球经济加速融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和我国经济启稳向好,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总体有利的环境。从有利方面看:一是消费拉动。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往往是食品消费结构加快变化和加工食品需求迅速上升的阶段。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人均GDP已达4000美元,城乡居民对加工食品的消费需求将进入高速增长期,这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二是政策推动。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农惠农政策和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实施了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三是现代农业带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日益紧密,为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新科技驱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发酵工程、酶工程、膜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现代技术与装备和一些新材料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这些新技术为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当前,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全球范围内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呈现了明显的趋势性特征。一是农产品加工跨国企业的全球重组十分活跃,通过独资、合资、并购等方式,实现企业发展规模化、全球化;二是加工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技术装备水平和加工转化精深程度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逐步实现高新化;三是随着全球化石类能源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各国生物能源开发热情高涨,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在能源领域发展的超常化;四是为提高加工效益,实现低碳减排,大力推进资源的高效精深加工和副产物有效开发,发展方式逐步实现可持续化;五是为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建立了科学完整的产品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行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严格的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推行标准化。

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面对国内国际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两大类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第一类问题,从产业内部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起点低、发展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从产业内部看,一是大而不强。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约是农业产值的3~4倍,而我国仅为1.7倍;总体上约80%左右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仍处于20世纪末的世界平均水平。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不健全,部分标准陈旧,有些领域仍无标准。企业管理落后,生产管理不严。二是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呈现“大群体、小规模”特征,规模以下企业数量约占76%,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不足20家,而且各行业内部同质化问题普遍存在,无序竞争现象比较严重。三是产业链不健全。适合加工的专用品种少,加工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产地初加工方法原始,产后损失大、安全隐患突出;市场发育不良,物流设施较差,流通业态落后。四是资源利用不充分。我国每年有7亿吨左右的秸秆、1000万吨的玉米芯、1000万吨的米糠、1000万吨的麦麸和700万吨的蔗渣等植物纤维资源和果皮、果渣、动物骨、血等加工副产物亟待深度开发利用。

第二类问题,从外部发展环境看,首先是生产要素制约的影响日益突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包括信贷、土地、技术、人才、原材料等各方面生产要素制约,融资难、用地难、技术瓶颈、人才不足、专用原料缺乏等问题广泛存在。其次生产成本快速增加,人民币升值、原料、能源和劳动用工价格的持续上涨、通胀预期等因素,企业盈利空间大幅压缩。三是节能减排的压力大,我国农产品加工物耗、能耗、水耗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产业和环保政策门槛将提高,技术改造、升级面临成本大幅上升。四是国际竞争加剧,跨国企业正伺机进入我国粮食、棉花、肉类、饲料加工等行业,挤压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空间;此外,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日趋体系化,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很大制约。

三、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和重点

初步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可以保持年均13%增长速度,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在现在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超过2∶1。

(一)主要原则

1 坚持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相结合。通过大力开展产地初加工,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提高商品化率和入市品级;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加快形成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

2 坚持培育领军企业与扶持中小企业相结合。支持领军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支持金融信贷、信用担保等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引导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

3 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大力培育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着力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逐步实现从技术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转变,增强国际竞争力。

4 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鼓励领军企业和成长型中小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拓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建立境外项目和农产品加工原材料基地,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重点工作

1 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目前,由于农民在农产品产后贮藏、保鲜、干燥等初加工环节方法落后、设施简陋,损失浪费十分严重。据专家测算和实证分析,我国农户储粮平均损失为7%~10%,每年农户储粮造成的粮食损失300亿~450亿斤;产后损耗蔬菜为15%~20%,水果为10%~15%,马铃薯为15%~25%,产后每年损失蔬菜约1亿吨,水果约1200万吨,马铃薯约1400万吨。如果粮食、果蔬每吨按2000元计算,马铃薯按每吨1000元计算,折合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按目前单产水平计算,相当于全国年浪费1.4亿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同时农产品产后腐烂变质,蚊蝇滋生,污染环境,影响产品品质。由于这些初加工环节生产分散、季节性强、投入大,且设备综合利用率低、回报周期长,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以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及农村微小企业为主的农产品初加工格局不会有明显改变。减少产后损失,相当于增加供给;增强农民贮藏能力,可以平衡市场供应,实现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推行科学贮藏、加工,能够有效防止腐烂霉变和细菌污染,提高品质和等级。因此,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可以实现“增加供给、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高质量、促进增收”一举多效的目标。我局组织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筛选了一批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易操作、适合一家一户农民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并进行了成熟度、适用性的反复论证和多地的试验示范,具备了大范围推广应用的条件。争取国家尽快启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采取以奖代补或先建后补的办法,鼓励农民建设先进实用的初加工设施。近期,重点在玉米烘干和储藏环节、马铃薯窖藏环节、苹果预冷保鲜贮藏环节、果蔬烘干环节建设一批产地初加工储藏、烘干、保鲜设施。

2 大力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

主食是指供应人们一日三餐消费,满足人体基本能量和营养摄入需求的主要食品。如馒头、包子、饺子、面条、米粉等。我国经过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长期的农业种植选择,时至今日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分别形成了面制主食和米制主食体系。

纵观我国谷物主食的发展历程,远在农耕文明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摘谷物种子,从那时开始,谷物就成为先民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加工条件的限制,当时谷物都是粒食。从农耕文明开始到精密加工设备和技术出现的这几千年的岁月中,谷物逐步确立了主食的地位。在碾子、石磨等工具出现后,谷物被加工成粒状的大米和粉状的面粉,从而为我国众多食品种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从城市到农村,主食生产已逐步由家庭自制,向社会化供应转变。但是,工业食品占食品消费量的比例不高,我国目前主食的生产方式落后,加工以小作坊为主体,由手工完成,生产设施简陋,食品的安全、卫生无法保障,老百姓喜爱的餐桌主食品,在城市处于地摊位置,常被工商、质检、公安取缔和媒体曝光。这与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享有的盛誉极不相称。

中国政府实施“米袋子”工程,解决了全民主食和温饱问题;推进“菜篮子”工程,解决了城乡居民的副食和营养平衡问题;下一步应该实施“餐桌子”工程,以满足全民健康、食物营养与安全、方便快捷的需要,推进“厨房革命”。大力发展主食工业化,可以节约能源、节约粮食、保障安全、增加花色品种、促进全民健康。因此,要在全社会树立主食工业化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开展相关活动,加强技术研究和装备开发,引导社会主体参与,全面推动工作。

3 大力推进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农产品的总产量都位于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主产品的加工精度不深,导致产品品质不高;副产品被大量废弃,导致资源严重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是致使我国农业效益低下的部分重要原因。农产品中大多含有碳水化合物、淀粉、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花青素、油脂、蛋白质等多种成分,借助于现代技术和装备可生产各种附加值高的产品,实现“吃干榨尽”。

以蛋白为例:我国年产豆粕2826万吨、菜籽粕769万吨、花生粕245万吨、棉籽饼粕400万~500万吨、麦胚300万吨、米糠1000多万吨、玉米黄粉100万吨、碎米2000多万吨。这些农产品加工的副产品蛋白含量丰富,均为非常好的优质蛋白资源,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利用,对于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提取分离、生物处理等精深加工技术,可以将上述蛋白类农产品加工的副产品生产出许多功能显著的健康食品,或者消化率高、有利于家禽健康的生物饲料。

以苹果为例,首先用苹果制成苹果汁,制汁后剩下的皮渣,再采用微生物固态发酵技术,可以生产酒精。剩下的果渣可以用黑曲霉发酵生产柠檬酸。剩下残渣可以提取纤维素,生产粉状苹果纤维素,可作为膳食纤维,是固态保健食品中的重要基料。最终剩下的废物,还可以经厌氧细菌发酵,生产沼气,用作燃料。以上各部分合计,苹果可以利用的部分达到96%以上。

工作措施:加强农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攻关,鼓励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加工产业链,吃干榨尽各种可利用资源。

4 大力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