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篇1

一、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影响的特殊性

(一)家庭环境影响的“先入性”。家庭是人最早接触的社会,是影响人的第一环境。家庭自觉和不自觉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先入为主的基础。这种“先入为主”往往能够在思想上形成一定的意识倾向。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符合已形成的定势,一般会被接受,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与已形成的意识倾向相悖,就可能被拒绝。先入者反复强化,就会形成牢固的观念,甚至信念以及习惯。家庭习惯这种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一出生就开始的“先入性”影响,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打下了第一步基础,这个基础打得好,就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反之,就会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二)家庭环境影响的“长期性”。家庭是人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学校、老师可以调换,而且一定会调换,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终生不变。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进入社会后,仍摆脱不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即使子女成家以后,仍受生养自己的“老家”的影响。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无法逃脱家庭环境的影响。虽然时代在飞速发展,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因素在不断增多,但终究无法取代家庭的坐标。

(三)家庭环境影响的“情感性”。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最经常的一种思想教育。这种特殊的感情具有其他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所无法达到的感情优势。此外,情感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中发挥着巨大的动力功能和感化功能,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行为起着发动作用和感化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能积极利用家庭环境这种特殊感情的影响力,积极主动开展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家庭环境影响的“潜移默化性”。在社会情境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直接地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的。观察者只是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直接受到强化,也能形成类似的学习。未成年人在家庭的生活中,家长所表达出来的价值观、家庭观、邻里观、消费观以及相应的情感表达,未成年人会视为行为的规范,加以模仿、认同,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态度、人格与行为习惯。由于这种潜移默化性,未成年人早期的政治、思想、道德社会化与家庭的环境密切相关。

(五)家庭环境影响的“差异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计划性、统一性与规范性的特点,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却不具备学校教育的特点,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政治态度、宗教信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未成年人的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准。未成年人早年所接受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对他成年之后的政治道德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六)家庭环境影响的“灵活性”。和学校相比,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有较大的灵活性。家庭中,教育孩子一般很少有固定的教育时间,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方式是“遇物则诲”或“遇事则诲”。可以说,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就看教育者能否善于把握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方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七)家庭环境影响的“深刻性”。家庭成员之间朝夕相处,他们之间的交往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一切思想、心理活动都会自然、真实,不加掩饰。由于这种直接、经常和亲密的接触,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了解是较为细致和深刻的。只要善于捕捉细微的变化就能对家庭成员的思想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判断,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及时发现思想问题,因势利导做好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家庭成员的各种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八)家庭环境影响的“广泛性”。家庭环境对社会大环境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一方面社会大环境由无数个家庭小环境组成,而家庭小环境必然会影响周围社会大环境;另一方面家庭成员既属于家庭,又属于社会。如果每个家庭都重视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而且每个家庭将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对于解决当前存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覆盖不到位的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培育家庭微观环境,促进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一)重视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在实践中要积极主动地关注、研究家庭环境的新变化、新动向、新特点,以及可能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思想产生的影响。要重视家庭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

(二)加强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指导。要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指导。加强对家庭环境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把握家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思想政治工作。要及时发现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好典型,并通过各种方法予以表彰和推广,增强家庭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篇2

关键词: 家庭 微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正确的思想传递活动的外部因素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其影响范围可分成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部分,其中微观环境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作用最直接、最具体。要重视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尤其是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一、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价值观念的影响不是靠强制手段,而主要是靠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及渗透来实现的[1]。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以下三个要素。

(一)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指家族的组成人员,即有姻缘、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家庭成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和接受者,是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

首先,父母在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教育者,也是终身教育者;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思想政治品德会产生巨大影响。马卡连柯说:“家庭是重要的地方,在家里,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突出强调了父母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子女在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起主动作用。子女自出生起最直接、最天然的导师就是父母,子女的举手投足无不反映着父母的教育结果。

(二)家长的教育理念。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是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直接构成要素。柏拉图认为,教育理念是对教育事物的一种判断和看法。它是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确信无疑的判断和看法,具有坚定性,并且对其他的认识和看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许多工农家庭、中产家庭和商品经济大潮中暴富的家长中,低文化层次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认识问题缺乏全面长远观点,从眼前既得利益出发,思想境界不高,常常把自己的品质、道德、人生观通过各种渠道,有意无意地灌输给子女;这样子女的智力、品质、道德、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局限[2]。由此可见,不同家长的教育理念是不同的,教育理念的正确树立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成长成才。

(三)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会影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一般说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包括父母自身素质、从事职业及家庭经济条件三部分。

首先,家长自身的思想觉悟、认识水平、处世态度、处事方法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其次,要看父母从事的职业。从事脑力劳动的父母,其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对民主独立,而经商或从事体力劳动的父母则倾向于对孩子进行“我说你听、我讲你做”的硬式教育。再次,家庭经济条件对子女的文化素质、阅历及气质的养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二、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

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对于学校及社会教育环境来说具有自身特有的属性。

(一)方式的灵活性。

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目标有计划分层次的教育程序相比,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不仅体现在教育的时间和地点的无限制性,而且体现在教育的方式及方法的可选择性。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可谓是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父母与子女长期生活在一起,对子女则是“遇事则诲”;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并不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或说教或训斥。父母要学会把握好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以达到教育目的。

(二)教育的情感性。

“养不教,父之过”。家庭对子女不仅要抚养而且要教育。子女自孩童起就在父母的教导下培养自理自立能力,且在接受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父母产生强烈的情感归属心理,在经济上、情感上都对父母存在着依赖性,而这种依赖性在学校或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体现不到的。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情感性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较容易被接受。同时,情感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中发挥着巨大的动力功能和感化功能,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行为起着发动作用和感化作用[3]。这一点使它从根本上保证了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促进教育效果的增强。

(三)发展的动态性。

世界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有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从纵向上来看,一个固定家庭在经历家庭经济条件、家长的自身素质及文化修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断改变后,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会不断发生改变。从横向上来看,家庭成员间日渐相互影响、家庭成员与外界社会的接触面逐渐扩大,就会使得优秀的思想不断注入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从而使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断变化。总之,这些活跃因素的不断变化会最终使得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呈现出发展的动态性。

(四)作用的持久性。

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持久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思想传递的持久性。家庭成员间的朝夕相处使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渗入到个人思想体系中,子女在成人后会把自身受到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同学校教育相交融并教导后代。另一方面是教育者角色的持久性。学校及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会随着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状况而不停地更换,在家庭微观教育环境中,即使是子女长大成人也需要向父母咨询并听从父母的教诲。

三、加强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对措

要增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必须加强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对措如下:

(一)从根源上减少问题家庭、问题少年的数量。

问题家庭是指家庭各种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协调因素,导致家庭幸福感下降的家庭环境状况。它主要表现为:一是家庭不完整,父母离异或一方早逝;二是家庭不和谐,父母关系紧张;三是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与子女沟通较差。这些家庭的子女偏向于孤僻、冷漠、仇视等非正常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充当教育者角色的父母首先要妥当处理好家庭的各种关系,使矛盾最小化,最低程度上减轻对子女的影响。其次,要认识到与子女沟通的重要性,并言传身教地教导子女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所应遵循的规范。

(二)多渠道、多形式地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类性格的工厂”,要多渠道、多形式地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首先,向学校教育取经,获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其次,组织模范家庭,开展教子经验交流会,父母从中汲取经验,不断改善教育观念。最后,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断向居民传递子女教育重要性的信息,并督促家长做好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彭庆红.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J].探索,2000.1:56-59.

篇3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家庭教育具有普遍性和长久性。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都无例外地收到家庭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影响是普遍的。同时,人一出生就在家庭中生活,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人的一生都伴随着家庭,因而家庭影响又具有长久性。普遍性和长久性的特点要求我们要充分注意家庭环境的影响,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使家庭的影响和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相一致。

(二)家庭教育具有渗透性。

家长的日常言行、家庭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生活习惯等,都会通过家庭成员的耳濡目染渗透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中。这种影响虽然不一定是自觉的,但却如春雨般实实在在地作用于家庭成员。

(三)家庭教育具有亲和性和权威性。

它主要是通过情感的影响和经济的制约来实现的,具有特殊的亲切感和依赖性,并使子女和双亲的联系成为利益一致、休戚与共的依赖关系,在教诲子女方面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和权威性。

二、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

(一)家庭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思想观念的培养

青少年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心理还很不成熟,遇到挫折容易一蹶不振,不知所措。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首先求助的就是父母。因此,家庭教育对于推动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家长要选择正确的方式来推动青少年思想意识的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的培养

人格素质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而且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埃里克森人格把阶段发展论中强调青少年在青春期阶段主要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此时除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作用。

(三)家庭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创新意识的培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世纪,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中华民族更离不开各领域的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要从青少年抓起,家庭教育无疑在青少年时期发挥重要作用。父母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引导孩子个性发展。

三、良好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除了提高家长素质,还要改善教育方法。

(一)提高家长的素质

家长的素质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直接作用,所以家长既要重视子女的学业学习,又要注重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家长要言传身教,积极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要不断学习先进的与社会要求发展一致的教育理念,培育青少年正确的社会观。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明辨是非,给予青少年积极正面的影响。要不断学习法律知识,依法办事,把法制理念深入青少年的思想中去。

(二)家长要注意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家长作为教育者,不要搬出“家长制”,对青少年实行专制教育。家长要允许孩子拥有说话的权利,拥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双方要学会倾听。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要设身处地地多为对方思考,学会理解对方,学会用心的沟通。

(三)身教胜于言教

篇4

关键词:日本;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07-01

一、日本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并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日本文化。在日本文化中,和中国人一样,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对个人的影响,家庭之于个人的终极意义。

1、日本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日本家庭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基础文化和儿童道德的教育,如在家中要“忠孝”、“诚实”等;日本民族和日本社会各机构所接受的基本行为规则的教育;家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教育。日本的妇女为了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往往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2、日本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重视礼仪教育。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礼仪教育。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离家或归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孩子每次出门都要和母亲、父亲说一声“我走了”;每次回家进门都要说一声“我回来了”。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2)重视对孩子的自立教育。日本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后的帮忙、烧饭;让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等。(3)重视孩子抗挫折的教育。日本的小孩走路时摔跤,父母不是主动扶他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起来。大一点的孩子受到挫折,父母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困难。在日本,小学生在冬天都穿短裤,有的孩子腿冻得都发紫了,父母并不“心疼”,而是支持鼓励孩子那样做。

二、我国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1、过高的教育期待

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因此.父母对他们严加管教.甚至剥夺他们最起码的休息、休闲、娱乐的时间。不顾他们的身心发展,给予强大的压力,扼杀了个性和偏好。有些家长还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2、不当的教育内容

(1)重智力,轻德育。家庭教育是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知识教育和遒德启蒙具有关键作用。然而家庭教育只重视智力教育.轻视甚至忽视道德教育,一旦错过道德教育的最好时期,让孩子养威不良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也许就毁掉了他们的一生。(2)重知识,轻能力。家庭教育就是抓孩子的知识学习,让孩子学好学校规定的各门课程,而对于他们的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的培养却不重视,忽视了他们相关能力的培养。(3)重特长,轻全面。一技之长对于孩子走向社会是很重要,家长很重视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家长在这方面的观念出了偏差,忽视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因此家庭教育在注重特长的发展的同时,不要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使孩子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三、日本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规范意识、规范行为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协会认为“规范形成教育”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只有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懂得规矩、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习惯,将来进入社会的每一个孩子才能变成遵守规范的社会人。如果大家都具备了规范意识、养成了规范的行为习惯,那么整个社会将会减少许多矛盾和摩擦,社会将更加和谐、美好。这也是中国家庭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2、自立、自主精神教育

日本家庭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自立、自主的精神。他们的大部分家庭都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中国家长在这方面做得显然不够。许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行,家里的事很少或者根本不让他们插手。这其实是剥夺了孩子成长和锻炼的机会。

3、抗挫折教育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在社会多种利益冲突的夹缝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日本的家庭非常重视抗挫折教育。孩子受点委屈、挫折,家长不会马上去帮助他们,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家长普遍认为:只有让儿童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而不是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才能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

四、结语

家庭教育对于培养新的一代和对于新一代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是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所不可代替的。家庭教育甚至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我们要吸取日本家庭教育的好的经验,避免他们的不足,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我们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让中国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 田熹家.中日两国现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05)

[2] 小林哲也.日本的教育[M].徐锡龄,黄明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57.

篇5

关键词: 家庭 思想政治教育 现实问题分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终生的家庭思想政治教师。父母的教育与影响对孩子一生的社会化过程起奠基作用。谈到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想到学校或社会,往往忽视家庭的作用,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重视并充分发挥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于一个人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政治社会化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是父母一生的责任与使命。它是学校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始化,同时也是其他家庭教育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前提。但是在现代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使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本文主要对目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相关阐释,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能够引起各界的重视,从而改变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最终促进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一、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对子女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中,它并没有引起人们(尤其是家长们)的高度重视,以至于在当代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了诸如内容失衡、方法错位、环境“失职”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失衡。

当今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功利性。作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者——父母,其教育内容与教育观念也出现了明显的重智轻德的倾向。他们过度地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诚然,在信息化时代,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个人光有知识,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行与健康的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很显然也是难以立足于当今社会的。无数杰出人物的成功事例与无数失足人员的惨痛教训,更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德与智的辩证统一关系,更使我们懂得在个人成长成才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智力教育的单一化与片面化而培养出智力超前、道德滞后的“畸形人”,无论对个人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幸福融洽,还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是不利的。

(二)方法错位。

在当今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许多教育方法不仅是不理智的,而且违背了子女的成长规律。比如,专制式的方法。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父母始终把自己摆在权威者的位置上,用命令的口吻、统治者的权威,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在无形之中采用了抹杀孩子的主体性、能动性与选择性、放任式的方法。这类父母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实行“放羊式”的管理与教育,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没有一整套科学的教育方法与内容,无视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溺爱式的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应有的理智与分寸,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一味地纵容迁就。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活动,父母作为家庭思想政治教师,应该运用正确的方法,结合自身的特点,遵循客观规律,真正地做到情感与心灵的对话。

(三)环境“失职”。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在家庭中进行思想熏陶、道德传递、知识教育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它的各个要素都来源于家庭,决定于家庭,又反过来对家庭产生深刻的影响”①。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生活环境和思想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的内容。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把握好对待子女的经济尺度,既要努力为其创造良好的消费条件,又要关心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生存能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②。现今,一些家庭缺失良好的精神环境。如单亲家庭的不断涌现,父母婚姻关系的破裂,隔代的不理智疼爱,父母双方教育内容与方式的不一致等,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由于父母自身的文化素养、思想觉悟、认识水平的有限,对孩子并没有产生一定的教育说服力,而且在思想与行为方面并没有以身作则,没有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教育榜样。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思想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养成。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民主的沟通方式,父母的言传身教,才能优化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二、加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当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而是存在着诸多的现实问题。如何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使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一)更新观念,注重学习。

要解决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更新观念,特别是父母的错误观念。只有观念正确,才能实施正确的教育。要大力开展宣传与教育,使父母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到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充分认识到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平等的地位,肩负着同等重要的使命,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要成才就必须先成人,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是成人的基础性教育。与此同时,学校与社会也要重新定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结成统一战线,而且要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共同致力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注重学习。家长要提高自身素养,学习与借鉴一些成功的中外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与成功经验,并对自身的教育思想与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借助现代传媒工具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丰富教育体系,使自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符合时代特点,符合子女的发展需求与成长规律。

(二)优化内容,创新方法。

在内容方面,要根据子女的发展特点与成长规律,选择合适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孩子的全面均衡与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吸收与借鉴,积极汲取其他国家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中国家庭、中国教育与中国子女的特点与需要,对中国式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符合教育规律的改革。在方法方面,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与时代需求,在适用的原则上创新方法。由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渗透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平等、尊重的亲子互动关系。父母用自身的言行,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地对子女进行教育。思想品德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不是硬性灌输就能形成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具有的特点,恰好符合思想与行为形成的客观规律。比如:充分利用家庭聚餐的时间,进行沟通交流,这种交流不拘泥于刻板的说教形式,又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下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可以借助社会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教育资源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现代传媒工具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巧妙地了解、理解与尊重孩子,等等。

(三)改善环境,言传身教。

从宏观上讲,这里的环境是指社会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所创造的“大环境”;从微观上讲,主要指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小环境”,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婚姻关系、父母自身的素养。一方面,社会应该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家长开展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包括物质上的大力援助(如出版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刊物,创办家长培训机构),以及精神上的支撑(如加强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的社会传播物进行管理,优化社会精神环境等)。另一方面,家庭要为孩子塑造良好的家庭内部环境。家长不仅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保持婚姻完整与家庭和睦,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知行统一,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而且要遵循孩子成长与教育的客观规律,按规律施教。

(四)加强协调,形成合力。

就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主体是父母;但就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家庭、学校、社会是三位一体的,是不可分离的。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单一的过程,也不是任何单一的力量所能独立完成的,它是诸教育通力协作的结果。因此,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主要有内外两方面。一方面,在家庭内部,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对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要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在家庭外部,家庭、学校、社会要保持目标的一致性,保持教育的连贯性,保持教育内容的协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三方教育力量各具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各具缺点。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创造最大合力,是研究的重点与关键。比如,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具有情感性、渗透性的特点,但缺乏理论的科学性与完整性,教育中易出现情绪化,即感情用事。而这些不足正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论的完整性、教育经验的丰富性、管理的严格性等优点。因此家长应与学校教师加强联系,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吸取更多的经验教训。同时,家长可能对一些不良社会影响无所适从。这时候社会各界就应该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大力配合家长开展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家长减少一些来自社会方面的阻力,使得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进行。

注释:

①②贺幸平.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

参考文献:

[1]祁海芹,于杨.现代家庭教育十大弊端诊断[J].辽宁教育研究,2007(9).

[2]刘社欣,郑永延.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理论与实践研究[M].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3]庞军朋.当代家庭德育教育应借鉴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王良,郝晓燕.家庭教育特点与家庭德育优势[J].青年探索,2004(5).

[5]刘妍熙,罗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2.

[6]周艳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家庭教育的优化与完善[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9.9.

篇6

1.1有利于构建文明校园。

构建文明校园的过程中,基础文明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都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面,务必做好。现在很多高职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溺爱中长大,缺少生活的磨炼,往往存在自理能力差、不善与人交往的问题,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感恩意识缺失、诚信意识薄弱。

1.2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高职生初入成年,他们在思想上还不成熟,与家庭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关系,一方面想要摆脱家庭的束缚,另一方面又强烈的依赖着家庭。他们抗挫能力低下、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理性、容易冲动,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对自我的驾驭能力不足等。2.3有利于促进学生成才。大学生生活相比压力较大的高中生活来说是轻松的,在这种氛围中,一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表现为无所适从或将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了网络游戏中,导致生活不规律、学习成绩下滑。表现出逃课弃学、欠费欠学分、延期毕业、无证无工作、学校劝退,其结果不堪设想。

2凸显家庭教育的作用

2.1连续性作用。

高职生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因为思想尚未成熟,很容易产生行为的偏差,亟需心理上的指导。家长在子女上大学之前一直陪伴左右,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所以容易察觉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异常表现。只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进行干预,才能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2.2监督性作用。

日常教育管理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工作,家长要紧密配合学校进行教育管理。在学习方面,家长要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对于收到学籍预警的学生,家长务必要及时与学校、学生本人沟通,共同商定帮扶计划;在纪律方面,家长要要求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协助执行外出及假日的请假销假制度,并同时做好安全提醒工作。

2.3示范性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即使是对于高职生来说,这样的作用也没有减弱。目前高职生中,存在和不诚信、感恩意识淡薄现象。家庭作为教育实施的载体,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孩子树立典型,营造诚信感恩的环境。由此可见,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不诚信、不感恩现象,家长有责无旁贷的教育引导责任,要认真对待,坚决制止。

2.4指导性作用。

多数家长将自身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只顾追求孩子学业上的成绩而忽视对孩子思想道德的教育,违背了全面发展的教育主张,对学校的教育效果有削弱作用。因此,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结合行业发展,呼应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为孩子的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并督促付诸实施。

2.5针对性作用。

辅导员的工作量大,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很难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所谓“知子莫如父”,所以家长有责任、有义务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方面的教育工作,向学校及时反映学生的状况,以便于辅导员和教师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与此同时,学校也能够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地反映给家长,使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

3加强家庭教育的融合度

3.1增强家长的合作意愿。

高职生由于涉世尚浅,还不够成熟。只有加强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结合,才能提升高职生的情操。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应该是双方合作教育意愿的增强。如果双方能有这样的认识,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积极主动的伙伴关系,才能促进双方的积极沟通,使双方的教育资源得以整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实现高职生的全面发展。

3.2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

家长的素质高低决定着高职生能否健康成长,家长的良好素养、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对引导高职生积极进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家长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持续学习,用最新的理论观点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家长要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面对大是大非问题,一定要坚持原则。家长要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3建立两者的互动机制。

为了达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和谐统一,我们有必要需求一个两者能够有效互动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去完善两者的互动:(1)建立动态的学生档案,获得有效的与学生家长联系的第一手资料;(2)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解读学校教育管理规定并告知相关联系方式。(3)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学生的在校情况和通报相关紧急事宜;(4)家长代表座谈会是学校与家长建立联系的必要途径。

4.总结

篇7

关键词:家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析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日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一般来说,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微观环境指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宏观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较多地依赖于微观环境。正确认识微观环境因素,尤其是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影响的特殊性

(一)家庭环境影响的“先入性”。家庭是人最早接触的社会,是影响人的第一环境。家庭自觉和不自觉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先入为主的基础。这种“先入为主”往往能够在思想上形成一定的意识倾向。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符合已形成的定势,一般会被接受,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与已形成的意识倾向相悖,就可能被拒绝。先入者反复强化,就会形成牢固的观念,甚至信念以及习惯。家庭习惯这种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一出生就开始的“先入性”影响,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打下了第一步基础,这个基础打得好,就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反之,就会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二)家庭环境影响的“长期性”。家庭是人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学校、老师可以调换,而且一定会调换,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终生不变。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进入社会后,仍摆脱不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即使子女成家以后,仍受生养自己的“老家”的影响。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无法逃脱家庭环境的影响。虽然时代在飞速发展,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因素在不断增多,但终究无法取代家庭的坐标。

(三)家庭环境影响的“情感性”。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最经常的一种思想教育。这种特殊的感情具有其他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所无法达到的感情优势。此外,情感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中发挥着巨大的动力功能和感化功能,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行为起着发动作用和感化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能积极利用家庭环境这种特殊感情的影响力,积极主动开展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家庭环境影响的“潜移默化性”。在社会情境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直接地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的。观察者只是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直接受到强化,也能形成类似的学习。未成年人在家庭的生活中,家长所表达出来的价值观、家庭观、邻里观、消费观以及相应的情感表达,未成年人会视为行为的规范,加以模仿、认同,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态度、人格与行为习惯。由于这种潜移默化性,未成年人早期的政治、思想、道德社会化与家庭的环境密切相关。

(五)家庭环境影响的“差异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计划性、统一性与规范性的特点,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却不具备学校教育的特点,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政治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未成年人的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准。未成年人早年所接受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对他成年之后的政治道德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六)家庭环境影响的“灵活性”。和学校相比,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有较大的灵活性。家庭中,教育孩子一般很少有固定的教育时间,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方式是“遇物则诲”或“遇事则诲”。可以说,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就看教育者能否善于把握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方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七)家庭环境影响的“深刻性”。家庭成员之间朝夕相处,他们之间的交往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一切思想、心理活动都会自然、真实,不加掩饰。由于这种直接、经常和亲密的接触,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了解是较为细致和深刻的。只要善于捕捉细微的变化就能对家庭成员的思想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判断,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及时发现思想问题,因势利导做好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家庭成员的各种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八)家庭环境影响的“广泛性”。家庭环境对社会大环境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一方面社会大环境由无数个家庭小环境组成,而家庭小环境必然会影响周围社会大环境;另一方面家庭成员既属于家庭,又属于社会。如果每个家庭都重视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而且每个家庭将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对于解决当前存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覆盖不到位的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培育家庭微观环境,促进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一)重视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在实践中要积极主动地关注、研究家庭环境的新变化、新动向、新特点,以及可能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思想产生的影响。要重视家庭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

(二)加强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指导。要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指导。加强对家庭环境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把握家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思想政治工作。要及时发现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好典型,并通过各种方法予以表彰和推广,增强家庭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家庭文化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直接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的精神、观念、道德和行为等因素。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家庭文化活动中去,寓教于乐,有利于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与参与。在开展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坚持思想性、教育性、娱乐性相结合的原则,发挥家庭文化活动在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苗淑娟.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5.

[2]任晓晴.试论家庭学校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J].林区教学,2006.4.

篇8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家庭教育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益补充,是改进和提升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助推器,他们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教育过程上也是连续的,在作用上更是互补的。

一、高职生家庭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现状

1.家庭教育不能与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轨

据调查,87%的家长在学生的小学及中学阶段,为了能够让孩子考上理想中的高等学校,会主动地与教师及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联系,以期了解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同时,92%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会非常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当孩子进入大学之后,许多家长思想上有所松懈,认为自己的教育任务已经完成了。首先,许多父母认为子女已经是成人了,具备了成人应有的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能够以对自己和家庭负责的态度来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因此认为没有必要继续施加教育。其次,许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学识、修养、生活经验不足以影响子女,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教育能代替家庭教育。再次,由于许多父母忙于生计,无暇施以教育,特别是众多的农村家庭,赚钱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对子女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各种原因,促使两种教育不能有效结合,学生也在中间无所适从,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就被削弱了。

2.学校未把家庭教育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日程

虽然学校很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并没有把家庭教育工作列入日程。据调查,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家庭背景的不足15%,有的辅导员管理学生一年了,还不能准确地叫上每个学生的名字,更不用说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与家庭成员以及亲朋好友的关系,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了。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安排中,一般都没有把家庭教育纳入工作范围,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业绩评估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要求。

3.高职生本人也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许多高职生不主动也不愿意接受父母们的教育指导,这是高职院校家庭教育缺失的又一个原因。许多高职生认为自己在外求学,父母也帮不上什么忙,而且有的父母文化水平有限,说不出什么道理来,于是和父母的联系就少了。其实,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家庭和睦带来的快乐,为他们受挫时提供一个必要的缓冲。对于在外求学的高职生,父母的教育也会为他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4.家庭教育基础不一、参差不齐

有些家庭的综合文化水平和素质都比较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正面的、优良的氛围;有些家长的文化水平比较低,没有受过教育的专门训练,缺乏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修养,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的能力差,许多家长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和一般经验教育孩子,缺乏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不了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难以做到科学育人;有的家庭长辈之间关系紧张或者长辈有严重的过错行为,这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势必会产生消极作用。

二、加强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迫切性

1.实现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构建文明校园的需要

由于目前在校高职生中有许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父母溺爱中长大的,缺少生活的磨炼,怕苦、怕累、怕难,往往存在自理能力差、不善与人交往的问题,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感恩意识缺失、诚信意识薄弱。在构建文明校园的进程中,基础文明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作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面,务必做好。

2.实现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作为刚刚迈人成年的高职生,还处于一个心理断乳期,思想上还很不成熟,他们既想摆脱家庭的束缚获得独立,同时又对家庭存在较强的依赖性。一方面,表现为抗挫能力低下、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理性、容易冲动;另一方面,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差、对自我的驾驭能力不足等。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背景下,高职生心理健康和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务必做实。

3.实现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促进学生成才的需要

上了大学后,由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一些学生往往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表现为无所适从或将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了网络游戏中,导致生活不规律、学习成绩下滑。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逃课弃学,欠费欠学分;第二,延期毕业,无证无工作;第三,学校劝退,毁己毁家庭。

三、家庭教育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发挥家庭教育的连续性作用,为高职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对新时期的高职生来说,在思想上还有许多不够成熟的地方,容易产生行为的偏差,需要有人及时给予心理上的指导,而在现有的辅导员制度下,作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力军的辅导员,一个人需要面对的是300多名学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异常现象。而作为家长,子女上大学之前的陪伴者,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当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有异常表现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进行干预,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2.发挥家庭教育的监督性作用,为高职生全面发展献计献策

日常教育管理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涵盖了学习、生活和工作,诸如上课、考试、请假、纪律、卫生、实习等。各项工作由学校的校纪校规来规范,也需要家长的教育和监督。第一,在学习方面,家长要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对于收到学籍预警的学生,家长务必要及时与学校、学生本人沟通,共同商定帮扶计划。第二,在纪律方面,家长要要求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协助执行外出及假日的请假销假制度,并同时做好安全提醒工作。

3.发挥家庭教育的示范性作用,为高职生素质提升树杆立标

对于每个人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感恩是人之常情。然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在高职生中,不诚信、感恩意识淡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假贫困、知恩不报等。家庭作为教育实施的载体,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孩子树立典型,营造诚信感恩的环境。此外,对于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不诚信、不感恩现象,家长有责无旁贷的教育引导责任,要认真对待,坚决制止,防微杜渐。

4.发挥家庭教育的指导性作用,为高职生就业择业把脉问诊

目前,许多家长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他们主要从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影响学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这与大学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有一定的分歧,教育观念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效果,不利于高职生的健康成长。其表现为大学期间的学习唯一目标就是为了毕业找个工作,导致学生对学业没有理性的规划,对就业也没有科学的认识。因此,家长务必转变观念,结合孩子的实际,根据行业的发展,参照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为孩子的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并督促付诸实施。

5.发挥家庭教育的针对性作用,一对一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前,我国许多高等学校认为,政治教育工作是以辅导员为主进行管理的。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辅导员和管理的学生比是1:150,但在现实中根本达不到要求,有的学校比例甚至达到1:400,这使辅导员不能够关心到所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心到每一个学生的细微心理变化。中国有句俗话:“知子莫如父。”所以家长有责任、有义务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方面的教育工作,向学校及时反映学生的状况,以便于辅导员和教师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与此同时,学校也能够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地反映给家长,使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

四、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建议

学校和家庭之间要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经常交流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和学业情况,听取家长对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实现增强教育效果的目的。

1.增强家长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意愿

在进入大学以前,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一般比较密切,但进入大学后,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就相对会比较缺乏,而这对高职生的思想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事实上,高职生本质上仍是未完全独立的一部分未成年人,尤其是大学新生。学校与家庭教育只有很好结合,才能提升高职生的情操。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不应只是双方教育方法的一致统一,更应该是双方合作教育意愿的增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次要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美国著名教育专家范德格里夫特和格林曾提出,“参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内在的积极态度。这个内在的积极态度,应当是共同服务于高职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积极主动的伙伴关系,才能促进双方的积极沟通,使双方的教育资源得以整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

2.提高高职生家长的素质

高职生家长的自身素质如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良好素养、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对引导高职生积极进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首先,家长要不断充实学习,用最新的理论观点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其次,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再次,对于大是大非问题,要坚持原则,不能颠倒黑白,唯唯诺诺。最后,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注意自己言行对高职生的影响。作为父母,要带头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重视对家长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

父母的文化背景、家庭收入状况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结构关系等,都会影响着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言行。在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教育中,处于不同阶层的家长在行为方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受教育经历,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家长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高职生活;如何与已经是成人的孩子进行沟通;如何帮助孩子规划自己的学业生涯;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问题;如何处理好和家庭成员的关系等。

4.建立学校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互动机制

我们要探索一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思想以及方法上和谐一致的互动机制,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切实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

(1)建立动态的学生档案,获得有效的与学生家长联系的第一手资料

学生一入学,就应该建立家庭与学校的联系档案,了解学生详细的家庭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父母的工作单位、主要的社会关系等情况,为后面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解读学校教育管理规定并告知相关联系方式

在新生家长见面会上,向家长宣讲学校的校规校纪,让家长理解和支持学校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指出家长在高职生教育管理中应当发挥的作用。同时,告知家长相关联系方式,诸如学生工作办公室的电话、辅导员联系方式、学校校院网址、成绩核查路径等。

(3)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学生的在校情况和通报相关紧急事宜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情况,负责教师应主动与家长建立联系。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可分类进行,主要有如下形式:其一,对于学生正常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及综合表现,可以以信函的形式告知家长;其二,对于突发性或者意外事件,以电话的形式在适当的时间告知家长;其三,对于情况较特殊的学生要密切跟踪,除了通过网络、电话、信件等方式与家长联系,有必要时还要深人家庭,以家访的形式实现,以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关注和教育,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4)家长代表座谈会是学校与家长建立联系的必要途径

篇9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

近年来,在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经济资助方面,保障不让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辍学的基本前提下,新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基本上解决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后顾之忧。但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人文关怀没能匹配资助工作,不仅没有体现出资助育人效果,学生思想、心理、行为也容易出现问题,影响资助工作政治责任的发挥。而且,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囿于传统观念,将教育对象当作纯粹的客体,着重致力于理论系统灌输,不重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问题,更没有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具体分析,从而导致资助育人工作无法达到预先目的。因此本选题将从接受心理视角切入研究,欲求有所突破。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心理概念诠释

国内学术界对接受问题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展开,最初的研究是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对接受问题极为关注,研究领域集中体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类型、机制、效果和评价这几个方面。为了更好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我们将接受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来体现学生对教育内容表现出积极主动接纳心理。接受心理是一种既定的心理准备,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在面对信息时按照之前的心理预设来判断是否相匹配,选择期间又不断的修正自己不合理的先见,逐渐接受信息并内化为己见,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即从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所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特殊的心理活动,它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一种积极能动的心理意向,它反映了受教育者与教育者间的相互关系,是受教育者在环境的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传达的信息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心理特征

(一)主体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强烈的自我主体性,而且随着入校时间的增加这份主体性表现在不断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都来自社会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是贫苦偏远地区,出身贫寒的他们由于客观条件在进入大学期间并未接触到多元文化,思想传统而保守,大一期间还能保持之前听从老师教导谦逊的学习状态。但当他们经过一段大学生活的体验,特别是在与生源地经济发展状况有天壤之别的经济发达的就学地、在当今科技发达的新媒体时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考能力在急速加强,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高度发展使得他们不再容易选择倾听别人意见,对教师课堂上灌输的理论、意见及要求也不会轻易的接受他们开始以自己的内在需求、兴趣爱好选择思考的角度、行动的出发点。加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态上多有自卑、偏执、孤僻、焦虑、妒忌等心理问题,在巨大的心理落差面前,入学时已经持有的心理定势会急速加剧,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性特征。

(二)选择性

选择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反应,不仅是对认知的深化更是主体在接受过程中的批判继承。思想政治教育更看重的是学生是否能够自觉选择接收教育内容并用其指导自身行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及心理定势去分析、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当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或者内容能够达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预设,能够跟他们期望相匹配时,学生才会自发的向教育内容靠拢产生共鸣,这时学生选择接受并主动将教育内容内化,继续保持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并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实践,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若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或者内容不能够达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预设,无法与期望相匹配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轻则会选择无视教育内容,重则选择抵制或拒绝接受,这种状态下的学生最容易被当前一些腐朽、糟粕的信息文化所侵蚀,树立不正确的价值观,比如现实功利、不懂感恩回报、丧失社会责任感等。最终学生会在上述因素及一些外因影响的合力影响下形成自己最终的理解并作出选择。

(三)差异性

性格、态度、性别、状态的差异决定了人们接收信息后的不同反应,所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性格的差别、态度的不同、性别的不一、状态的波动都会决定他们在对待思想政治教育时必然存在差异。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心理结构,不同的认知构成差异,而生活背景影响心理结构,心理结构又直接关系到认知,认知差异又影响态度形成差异,也就是所谓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本身经历更多艰辛,他们在对外界信息接受时也表现的更为敏感,男女差别加上学科背景差异以及个人发展需求的不同会塑造学生不同的思维习惯、文化修养以及知识水平,自然在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接受心理也会不同。出生背景及成长环境不同使得有些学生在接收教育信息时,之前就勤奋刻苦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的学生会选择接受并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继续按照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自身做出行为选择;有些学生会在之前或偏激、或孤僻、或自卑的态度驱使下选择无视或拒绝接受教育内容继续原来的思维定式,教育的功效会失去作用。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现状分析

大学时期是学生心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样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根据生活环境及成长背景的差异导致他们对待事物的认知差异显著。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甚至偏远贫穷地区,父母多是农民、工人,家庭经济收入较低,出身贫寒的他们比常人有更加迫切的成才需求。他们在校学习、生活中普遍比常人更为努力,奖学金及勤工俭学报酬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尽管如此他们的日常生活开销还是极为节俭,人际交往、技术及学术能力培训、文学艺术欣赏、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及时间投入都极少,经济的拮据限制了他们在自我全面发展上进行高成本投资,这种限制就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认知范畴的狭隘。这种认知范畴的狭隘并不能从后天性经济帮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出“心理困难”。随着国家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在不断完善的新资助体系下,资助力度已经能够充分挽留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安心生活学习,但着不代表学生在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同样会全盘接受教育信息,尽管大部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步入高校后依然能够勤奋刻苦的努力学习,保持着原来极其迫切的成长成才需求,依然能够自立自强很好的接受教育内容,但生活环境差距的落差及多元文化冲击还是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对待教育内容时急功近利,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容易走进观念误区,认为学习的动力仅为日后赚钱,参加活动讲求实惠,追求物质利益,形成错误的消费观、价值观,无视教育内容。这群人认为除了专业课外,在校期间做兼职、打工挣钱要比上思想政治可要实际。而且这群人原来固有的偏激思维会使得他们在接受国家经济资助的时候缺乏感恩回馈意识,认为国家帮扶理所应当,这种认知又会引起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不能树立起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信念。可以概括为价值取向功利化、人生目标现实化。而且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缺乏自信、心理敏感,不具备较强的分辨能力,无法准确、快捷的接受教育内容,目光短浅无法从深层次理解教育内容,更不用谈接受后的内化。

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优化策略

1.教育者应当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为动力,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同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认可学生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特征,建立平等、和谐、坦诚的教育关系,不居高临下,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教育接受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塑造健全主体人格,这样既能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稳定思政教育的稳定性及针对性,更能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此同时教育者还应要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体差异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学习研究能力较弱,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给予充分关注,对有出现思想问题的同学重点引导帮扶,要充分考虑到男女性别、性格、年级、学科背景的不同因材施教,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拓宽思维,在教育过程中不单纯灌输理论知识,根据这一特殊群体在学术研究、文艺鉴赏、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缺失,尽可能综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培养兴趣,提高综合认知水平,树立正确三观认知。这个前提就需要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必须过硬,具备扎实理论功底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魅力提高教育内容的吸引力,虽不强求但至少应当有很强的责任感,通过教育者的真诚、高尚品格去感化学生、打动学生,加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去追求高尚人格、树立远大理想,才能更好的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当培养自我教育意识,提高对思想政治认知能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教育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只有当学生自己能够积极主动的认识自我,正视自己与他人存在的差距、关心自身发展从而才能客观评价自己、完善自己,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被学生主动吸收并内化成自身的价值观,从而在大学时期完成角色转化,制定自己大学四年及毕业后的生涯规划全面发展,这符合所追求的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理论,从学术研究、文艺鉴赏、信息技术应用、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肯定自身优点,正视自身缺点,控制自己、完善自己,加强自我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能力。在当今新媒体急速发展的时代,所有人都被各种信息各种文化思潮包围、影响着,其中一些腐朽、糟粕的文化理念不断冲击、侵蚀着思想意志不坚定的人,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内心,塑造坚定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这就需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动配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导,通过正确的渠道、方法了解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准则,培养自己思辨能力,能够正确判断、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能对国家、学校资助帮扶心怀感恩,并将这份感恩之情付诸在自身成才、回报社会的努力中。此外家庭经济困难还应当通过积极参加学校、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通过活动磨练自立自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学校不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还在引导学生认知政治及社会秩序、培养情感及传授知识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优化学校这个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才能够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校园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影响是最直接的。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校园之外,还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校园内特殊群体建立良好的资助育人文化、感恩文化,通过举办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性资助活动、感恩季系列活动,将综合能力锻炼及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加大资助力度的同时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思想教育及感恩文化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校风、师德、学风,通过这样的形式才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科学、正确价值观的建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通过举办诚信宣讲、励志大讲堂来提高学生诚信意识、责任、自强意识,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利于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便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在资助育人、思政教育过程中加强人文关怀,注重个性化教育,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给予更多关注,用心育人。学校还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师、负责资助的思政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高校思政辅导员,特备是专项负责资助工作的思政辅导员、老师在平日里跟学生相处时间最久,接触最多,也最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在平日的教育过程中,他们即扮演着组织者管理者的角色同时也扮演着朋友的角色,这就使得他们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加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还要建立从学生处、学校资助管理中心、团委到二级学院、思政辅导员,从行政部门到教学部门这样“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体系,这样能起到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从而便于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激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彭丽丽.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鲁东大学,2013.

[2]吴少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接受心理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

[3]方钫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思想教育研究,2010(9).

[4]曾雅丽,吴善添,宋迎秋.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分析与教育引导模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8).

篇10

关键词: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协同教育

一、家庭协同学校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家校协同教育是职业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家校协同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家庭的参与能够使学校更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针对性地做出教育决策。家校协同教育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现实需求,是重视家庭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外在w现;家校协同教育是增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能够使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教育合力,进而改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家校协同教育是职业院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是职业院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现实选择,是学生社会化的需求。

二、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庭协同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主要问题

家校协同教育理念出现在职业教育中的时间并不长,实践经验缺乏,导致当前家校协同教育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实施中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家校协同教育不被重视,多数院校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了边缘位置,受关注程度不高;二是家校系统教育的沟通不畅,尤其是传统教育思想的存在使得学校与家庭之间并未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渠道,忽视了与家庭保持沟通的重要性;三是家校协同教育存在教育真空问题,互相配合与沟通不足;四是家校协同教育存在合作层次较低的问题,职业院校缺乏计划性、平等性、互动性、连贯性的沟通协同,家长会是最常用的沟通方式。

2.原因分析

首先,在职业院校中,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被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导致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被忽视;其次,家校协同机制和信息交流沟通平台的“失位”是导致沟通不畅的重要原因,家校协同教育中无法明确各自权利义务关系;再次,在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家庭与学校之间教育目标的非对称性是引发教育真空的现实原因;最后,学校、家庭、学生各方角色认知错位是导致合作层次较低的基本原因。

三、优化家校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1.强化认知,优化载体,搭建多元化沟通平台

国家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要求院校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加强学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因此,学校需充分发挥信息网络资源优势,搭建家校协同教育的多方位交流沟通平台,比如开通网上家长学校、开发家校协同教育APP软件等。在网络资源基础上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路径,促进德育主体之间互动式、自由式的沟通。

2.整体规划,构建家校合作机制

从家校协同教育的本质解读来看,其是一种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模式,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家校协同教育的影响因素来看,对家校双方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定位不明晰,家庭参与教育的意识缺失,学校与家庭在家校协同的主动意识上不强,因此职业院校需要从整体上规划,构建家校协同教育的合作机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在家校协同教育机制构建中的引领作用,学校发挥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以合适的模式引导成立家长委员会,发挥家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提供保证。

3.注重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职业院校必须注重家校协同教育的方法,通过途径、方法的革新来凸显家校系统教育的正能量。结合学校、家庭、学生的实际情况召开家长会,开设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就学生问题与家长进行深入、持续的沟通交流。院校发挥电话、书信等传统家校协同教育方法的优势,建立与家庭的常规沟通模式。此外,开发家校协同教育网上通道,利用网络加大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力度。

4.多方配合,创造良好的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家校协同教育可以突破以往信息不通畅、沟通不及时、交互难进行的时空限制,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有效联通创造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还要创造良好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家校协同教育环境,在优化德育环境的同时实现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陈平(1977- ),男,江西宁都人,防灾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政政治教育、法理学;黄敏(1978- ),女,重庆人,防灾科技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统计学、灾害损失评估。(河北 廊坊 065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课题“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的现状及完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Y2013021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70-02

当前正是全球经济的“破冰”时期,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岗位紧缺,待就业人数激增,这些都成为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拦路虎”。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承受着巨大压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依据这些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创新教育思路,从而使他们能够认清形势,了解自己,增强信心,提升能力,融入社会。

一、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实力的高低成为评判一个人能力价值高低的重要依据。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承受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煎熬。由于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极易产生自卑感,同时也缺乏被认同感。强烈的自卑感迫使他们产生极强的自尊心,有时甚至达到敏感、多疑的地步;缺乏被认同感,使他们缺少安全感,自我防范意识较强,不愿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因饱受精神煎熬,一部分学生出现自暴自弃的心态,甚至做出一些伤害自己及他人的极端行为。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不自信或自尊心过强。不自信与自尊心过强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表现最为突出的心理特点,是自卑心态的两种极端表现。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时缺乏自信,总认为自己不行,不敢积极主动地与用人单位沟通,不能适时地展现自己的能力与魅力,面对机遇时也总是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还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职过程中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并推销自己,但当他人稍有质疑或问到家庭境况等一些敏感问题时,就会表现出过强的自尊心,认为他人是在刁难、羞辱自己,自我保护意识陡增,语气、态度变得不友好。这种自尊不是建立在对自己全面认识的基础上,而是由于自卑心理而虚张声势的一种体现。

2.急躁与忧虑并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学期间一方面承受着经济匮乏带来的物质压力,另一方面背负着改变自身命运乃至家庭命运的精神压力。他们饱尝经济困难带来的各种辛酸苦辣,在毕业踏入社会之际,希望能通过一个工作岗位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以及整个家庭从当前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工作有较大的期望,对于金钱有迫切的追求,这些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急躁与忧虑并存的心理。对于工作、金钱的渴求,使得这些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往往希望应聘一次就能达到预期目的。对于试用期长、初期效益较低的工作单位,即使以后的发展前途更好,他们大多也不会选择。另外,对于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没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担心自己学无所用、用无所值,害怕不能给自己及家庭带来改观,更在意别人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评价。

3.贪图浮华,协作能力较差。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所承受的磨难,仅仅把原因归结为父母的无能、社会的不公。再加上金钱至上等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很容易受到金钱的诱惑,就业时也就不愿从基层一步步做起,更希望在大城市、大企业中任职,从而找到所谓的“成就感”“自信心”。一部分学生在长期的自卑中形成内向、孤僻、冷漠的性格,在进行团队合作时不能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沟通,对他人的评价过于敏感,不能客观地评价家世、样貌、能力优于自己的同学。

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也不乏积极阳光、健康向上、自立自强的先进典型,但相比之下,这一群体中存在的问题更应引起各方的重视。而要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高校充分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切实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同时也使得一部分学生为高额的学费而发愁。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每所高校中均有15%~17%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的特困生。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国家早就制定了一些帮扶措施,如专项生活补贴、各级各类奖学金、助学贷款等;一些社会人士也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专项的助学金。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蓬勃开展,虽然取得不少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可以概述为以下两点:

1.工作内容只抓共性,未能体现出个性。目前,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钱物质帮助,二是思想理论辅导,三是心理疏通咨询。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前两种。金钱物质帮助能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时之需,缓解其焦虑情绪,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使这类学生的内心强大起来。否则,好心的帮扶反而会滋生懒惰、贪婪的心态。在思想理论辅导方面,很多学校并没有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心理疏导咨询是最具有针对性的方式,各高校虽有心理咨询室及相关的辅导人员,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较多,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很难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帮扶方案,从而影响了帮扶效果。

2.工作形式单一,未能形成环环相扣之势。学校、家庭、社会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主要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三管齐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调查发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沟通联系较少,未能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学校虽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现有的工作形式过于单一,仅仅通过课堂教育、校内实践、勤工俭学来实现,而且即便是这几种形式,效果也不好。课堂教育的内容无区别性,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从内心产生共鸣,只当作一项学习任务来对待;课堂教育的形式单一、教条,教师滔滔不绝不但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很多学校都认识到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实践中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学校能提供的实践机会多局限于校内,有限的认知空间使他们无法对社会有更广泛、更深层的了解。另外,由于认知层面的差异,很多经济困难家庭只是培养孩子对于苦难的承受能力,对其心理状态的关注不多或爱莫能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使学校错失了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第一手资料的机会,也错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当前,社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也仅停留在物质帮助上,系统、专业的心理帮扶则比较少,可供学生锻炼及学习的机会也不多。

由此可见,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亟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一方面是面对就业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令人担忧,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微薄、进程缓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与探索,提出提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相关措施。

三、优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1.在加大经济帮扶力度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经济基础的薄弱,因此对这些学生进行物质上的帮扶是必需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加大经济帮扶的力度,一方面范围可以更广一些,另一方面程度可以提高一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帮扶对象的界定一定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不能让一些“关系户”“投机户”浑水摸鱼,损害真正贫困学生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的同时更应顾及他们的尊严,保护他们的隐私,不能把贫困生的认定搞成一场场“诉苦大会”。对于他们应该理解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关爱多一点,让这项工作闪耀人性的光芒。

2.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细化管理。具体来说,就是细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健全心理追踪机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细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首先要特别关注,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区别对待;其次要把握共性,可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照一定的特征归类,采用专题讲座、座谈会、交流会等多样的形式让他们学会倾听与倾诉,找到归属感,同时也便于对他们进行统一指导;最后要突出个性,对于家庭情况较为特殊、心理状态较差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健全心理追踪机制,一是建立心理档案,定期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态;二是形成“院系―年级―辅导员―班级―个人”的责任体系,层层负责,责任到人,实时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变化,积极掌握最新资料,及时发现其潜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这项工作在执行时要注意方式与弹性,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

3.树立典型形象,培养自强精神。物质的丰富只能满足一时的需要,精神的强大才是一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最终保障。因此,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帮扶,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高校可以对本校内涌现出的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典型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利用正面的典型传递正能量,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改变他们对于社会的片面、极端认识,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使他们勇敢地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4.实现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协作。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应形成合力,共同协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整体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首先,学校与家庭之间应及时进行沟通。一方面,学校可以普及一些心理疏导的基础知识,增强家庭对学生的关注;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家访,根据自身条件对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进行帮助。其次,学校要多与社会合作,发动社会力量关注、关爱经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为他们提供一些实践机会,使其能够尽早熟悉社会、融入社会。最后,学校可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使其明确自身的优势、价值的所在,从而明确人生目标,实现人生理想。

总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需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懈思考与努力,为千千万万个贫困学子带来福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华.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3&recid=&filename=2007157761.nh

&dbname=CMFD9908&dbcode=CMFD&pr=&urlid=&yx=&v=Mjc0MzJycEViUEl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NmZidWRtRnlqbFVMck5W

MTI3R2JLOUdkYks=,2007-05-01.

篇12

【关键词】家庭结构缺损学生 教育 实践

一、家庭结构缺损学生特殊群体的定义及类型

由于国家开放,经济发展,外来文化、思想的渗透导致了越来越多不完整家庭的形成,我们将此类家庭称之为家庭结构缺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大多数有着某些方面的问题,这就给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此,笔者将家庭结构缺损分为3个类型:

1.离异型。离异型是指父母双方离异造成的家庭结构缺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的渗透,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传统婚姻家庭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由传统家庭责任道德观念的缺损所引发的各类婚姻问题也很多:例如重婚、纳妾、“包二奶”等现象的死灰复燃,家庭暴力屡禁不止等。我们将这种“貌合神离”的婚姻也纳入离异型家庭结构缺损。

2.丧偶型。丧偶型是指父母一方因故去世造成的家庭结构缺损。这里我们将其扩展,将父母双方均因故去世的家庭也放在此。

3.冷漠型。冷漠型是指父母一方因工作关系长期无法按时回家或父母双方因工作关系而长期不同时在家的类型。在此类关系中,学生与家长的交流极少,家庭内部关系冷漠。

我们将生活在这三类家庭中的学生定义为家庭结构缺损学生。笔者曾在南京某高校工作,对自己所在院系的学生做了统计,家庭结构缺损学生约占到学生总人数的10%,其中,“离异型”单亲家庭的子女人数要占家庭结构缺损子女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而“丧偶型”和“家庭关系冷漠型”分别均占五分之一左右。多数家庭结构缺损学生都有一定的性格缺陷,而这种性格缺陷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二、家庭结构缺损学生的性格缺陷

1.孤僻淡漠,情感淡薄。这是在不完整家庭长大的学生性格缺陷中表现最突出的一点。他们大多数性格比较内向,沉默寡言,一般给人的印象缺乏热情,对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大多数学生表现出对情感淡薄,对别人缺乏同情心,毫无理由地拒绝他人的要求和帮助,也无视别人的付出。这是由他们的过度防范心理所造成的,他们对身边的人和事极度缺乏安全感,难以敞开自己的心扉。

2.交际困难,戒备心强。部分家庭结构缺损的大学生因为家庭变故而表现出不敢与人交往或在交往中敏感、多疑、戒备心强,从而形成人际关系的对立情绪,听不进别人的劝导,把自己的心灵封闭得非常严实。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他们的交往能力和群体活动能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3.性格矛盾,行为极端。在不完整家庭中长大的学生性格有很多矛盾面。他们内心自卑却表现自尊,渴望情感却拒绝关心,表面顺从实则反叛。他们漠视校规,傲视一切,容易表现出一些极端行为。以笔者曾经所带的一名学生为例,其父母都属于成功人士,每个月给他充足的生活费,然而,父母关系紧张,成天吵架,婚姻处于破裂的边缘。该生表面上对老师有着很强的敌意,这种敌意来自于他对大人的一种厌恶,但在笔者与他的不断沟通、交流中渐渐发现,该生其实内心也很渴望与老师进行交流,但又不愿意表达出这样的想法,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一种对立的态度。在行为上,该生表现也非常极端,与监考老师吵架,旷考,夜不归宿,漠视校纪校规。面对这样的学生,很容易让辅导员产生放弃他们的念头,但正是这样的学生才最需要我们辅导员给以帮助、关爱和教育。

三、家庭结构缺损学生教育工作的实践

高等学校中的家庭结构缺损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人数不多,但对他人和整个班集体,甚至对整个学校的教育效果影响很大。因此,高校辅导员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有针对性地帮助这些学生克服自身性格的缺陷,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表述浅见。

1.及时掌握学生背景资料,建立完善的学生档案库。性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若想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首先要对学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谓因材施教,辅导员必须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才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在招生时或新生入校初期,辅导员就应该尽快了解和掌握家庭结构缺损学生的资料,并且和他们的现任监护人取得联系,熟悉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建立学生档案库。有些家庭结构缺损学生的信息在档案中不能全部反映出来,但在日后的接触中会逐渐暴露出自身的问题,当辅导员了解了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后,也要及时将他们的信息补充进档案库中,重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应将与每位学生的沟通过程记录下来,以形成长期连贯的工作思路。

篇13

关键词:心理特征;成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176-01

一、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特征及表现

1、性格孤僻,逆反心理强。父母离异往往会使孩子产生孤独感,他们不愿意与其他的同学相处,久而久之会造成性格孤僻甚至有粗暴行为。

2、怯懦自卑,自私狭隘。家庭的不完整有时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比不上别人,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进而产生自卑、狭隘的心理。

3、内心空虚,放任对抗。孩子因为家庭的原因感受不到关爱,因此会选择家庭以外的方式来慰藉自己。也不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常常迟到、早退、旷课、打架,扰乱班级秩序等等。

4、情绪失调,厌学严重。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受到了家庭破裂的打击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其外部表现为: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逃避学习;严重的会干扰课堂纪律,缺课、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障碍的成因

1、家庭

(1)懈怠责任。父母双方都认为是对方的责任,结果造成孩子无人看管,甚至误入歧途,另外有一方想承担责任但力不从心,此外还有些家长因为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情况很少关注。

(2)方法不当。一些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存在严重偏差,要么粗暴打骂,要么百依百顺,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势必会造成孩子心理扭曲。

(3)观念错误。许多家长无法面对现实,不能理性看待婚姻与家庭,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感情暗示,将孩子的成长问题归咎于婚姻的失败,不能够给孩子传递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还有些家长一味的抱怨,向孩子灌输敌意情绪。另一些父母因觉得离婚有愧于孩子,所以尽量在其他方面进行补偿,对孩子过分溺爱会使得孩子骄横、任性,缺少应对挫折的能力。

2、学校

在学校中,单亲家庭的孩子会感到缺乏朋友和关爱,产生自卑或自恋心里。他们会转而以其他方式寻求慰藉,在学校中逃学,滥交朋友,寻求精神慰藉和庇护等。而有的教师缺乏责任,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理问题就会更加严重。学校的措施不到位,疏导不及时,会加重孩子消极情绪,造成心理问题。

3、社会

人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中的问题社会组织很难介入进行有效的干预,加之社会对于单亲孩子的成长环境关注不够、干预不力。对于担心孩子的成长,社会能做的事情有限。虽然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原则性规定,但始终未能完全建立起未成年人不良成长环境的良性干预机制。

三、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障碍的防治对策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才能使得单亲家庭孩子健康成长。

1、共同关注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是需要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共同关注与解决,必须彻底摒弃单亲孩子教育是家庭问题这一错误观点。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积极介入、通力合作,为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搭建起一个良好的平台。

2、健全机制

(1)成长风险告诫机制。夫妻离异对孩子心理产生不利影响额重要原因,虽然,我们要尊重公民结婚自由、离婚自由的法律权利,但我们也要高度重视父母离异给孩子身心健康成长造成的伤害。建立单亲孩子成长风险告诫机制,通过人民法院、民政机关在办理离婚的时候,需要明确告知其离婚会对孩子造成的成长风险,并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

(2)建立单亲孩子心理健康疏导机制。一是改善单亲孩子成长的环境,其中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等相关领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空间,尽量防止人为因素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二是加强单亲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能够尽量适应成长环境。

(3)建立单亲孩子成长不利因素干预机制。美国等法制较健全的国家已建立了一套单亲孩子成长不利因素干预机制,在孩子受到不利因素影响时,政府部门有权进行必要的干预,我们也可以借鉴。

3、科学教育

(1)用爱心,抚平单亲孩子心理创伤。在日常生活中生活中,亲友、老师、同学要主动关心帮助,嘘寒问暖,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集体里,享受充满阳光的生活。用爱心,抚平单亲孩子心理创伤,让他们走出心灵的阴影,露出灿烂的笑脸。

(2)以诚心,扶助单亲孩子生活。首先,要重点培养单亲家庭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人生当中不可能总是一片坦途,当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处理得不好,很可能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的阻碍,相反,如果处理得好,反倒会成为孩子前进的驱动力。单亲家庭孩子身上的挫折点很多,不仅表现在父母的离异上,在生活、交友等方面也有挫折。因此,教师和家长首先要抓住影响孩子思想转变的重要环节,进行适当的劝导。其次是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以肯定、鼓励、表扬的方式来与孩子进行交流,哪怕是一点点,都能有效地打消人的自卑感,唤起人的进取心。当他们在学习上有独特的见解时,家长和教师则要特别提出表扬,这样能够大大增强单亲家庭孩子的进取心。

篇14

关键词:家庭变异;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73-03

现今社会进入特殊转型期,从而引发的家庭价值观的变化,使传统的家庭模式受到了极大冲击,家庭形态出现了异化现象,派生出种种变异家庭,其中最为普遍的是离异家庭,快速增长的离婚率使我国离婚式单亲家庭比重逐渐上升。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的变故易给学生心理造成阴影,特别是对高校学生。大学是他们即将步入社会的垫脚石,在这个特殊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高校思想教育应该结合社会转型时期的学生特点,不仅仅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素养,更应该注重对其的心理素质教育,特别是对家庭变异的学生,制定对应的心理教育方针,对症转化,适时引导。

一、家庭变故学生的心理特点

经研究发现,变故家庭子女的心理变化发展过程通常经历这样三个阶段:一是情绪低落阶段,二是情绪回升阶段,三是情绪稳定阶段。而遭受家庭变异的学生在这样三个阶段中往往不能主动克服自身的消极心态,控制自身情绪,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容易形成一些不健康心理特征:

1.缺乏自信。单亲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家庭。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家庭的不完整让他们觉得自卑,自尊心下降、行为退缩。特别是在参加活动,比赛或是竞选的过程中,常常因缺乏自信,不敢尝试。另一方面,高校环境类似于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学习能力的竞争,更注重综合实力的竞争。变异家庭的孩子在心理方面的缺陷使他们不能正视这样的竞争,甚至害怕这样的竞争,觉得自己在各方面总是“低人一等”。

2.性格孤僻。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因家庭变故而表现出不敢交往或在交往中敏感、多疑、戒备心强的现象,从而形成人际关系的对立抵触情绪,把自己的心灵封闭得非常严,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内心十分抵触外界对自身的任何评论,从而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他们过于孤僻的交往态度和较差的交往能力造成在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3.性格脆弱。由于家庭的不完整,使他们过于保护自己。对于被拒绝,他们十分敏感,本能的反应是退缩、自尊心下降。他们在人格发展方面表现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表达、有烦恼自我承受,不能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或任性、自私、无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

二、特殊学生不健全心理特征成因分析

变异家庭学生不健全心理形成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社会原因。尽管现今社会离婚现象普遍,但对离婚现象总体还存在一定的偏见。周围人的过分关心的“议论”,甚至是某些部门组织过分曝光的“关注”都会在他们的心灵上造成强烈的反应,他们往往认为父母的离婚是丢脸的,被父母忽视、被遗弃是对自己的一种羞辱。另一方面,社会在对待单亲家庭子女问题的片面夸大也给他们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2.家庭原因。离异父母的认知不统一,往往会使子女产生心理困惑。有的家长将生活中的不满和愤恨转化为一种观念加诸子女身上,这种有意无意的影响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观念,产生怀疑、否定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的家长种种原因而无暇或无心顾及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忽视对孩子的教育,视子女为包袱,百般嫌弃,甚至虐待,这样的大学生往往表现为自卑感强、抑郁、自尊心下降、敌意、怨恨、人际交往困难和退缩等行为。有的单亲家长因为觉得自己离婚对孩子心存愧疚,于是对孩子过度宠爱,认为子女的抚养权争来不易,因此对孩子百般迁就,造成大学生的任性、无责任感、专横和胆大妄为。

3.学校原因。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完善,特别是针对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辅导师资力量的不足,咨询辅导机构不健全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止步不前,未能在高校育人教育中发挥其积极作用。一方面,高校长期以来教育的工具化、功利化倾向,应试教育的普遍认同,以及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轻视和偏见,使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处于缺失状态。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并未做到真正的“育人为先“。高校教育者对犯错误的学生处理简单,动辄批评处分,尤其是对特殊学生更简单归为单亲家庭的影响所至,并不是以教育为主,而是以处罚为先,这使学生羞愧,愤恨,从而导致学生对学校产生冷漠、孤僻、对立、消沉的心理。

4.自身原因。受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的现象;有的学生存在依赖和投机心理、虚荣和懒惰心理,不能正视自身的弱势,不注重将自己的弱势转化为优势;有的学生自我定位高,个性要强,功利思想严重,遇到挫折不分析原因、找对策;有的学生道德观念、纪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适应能力差;有的学生心灵空虚,经常沉溺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中,产生厌学甚至厌世情绪;有的面对各种压力无所适从,压抑、苦闷、悲观、无助情绪潜滋暗长。遭遇家庭变异的特殊学生,无法像正常学生一样享受家庭温暖,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一般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他们更容易遇到。另一方面,他们情感承受能力差,使他们与正常学生相比,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表现较弱,对于其个人而言,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三、家庭变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

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关注人生命的完整性,关注人的生命发展,这是教育的目的,更是教师的使命。离异家庭学生在高校中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的特殊性,他们内心倍感孤独,渴望关注和交流,但在平时生活学习中往往又表现出行为退缩、自卑、敏感、不善交往,容易产生烦恼、困惑,甚至抑郁。高校教育者如果不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会导致他们行为偏差,甚至走极端。

1.建立心理辅导工作站。高校应增强心理辅导队伍的师资力量,建立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辅导工作站。工作站的工作必须从高校学生入学开始就建立对特殊学生的“一对一”帮助计划。首先,辅导老师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班离异家庭学生人数,并熟悉掌握其家庭状况,单亲的原因,根据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定期心理辅导,指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通过开展同质的封闭式的团体咨询活动锻炼他们能与人相处的能力,在团体活动学会交往,发展友谊,协商解决问题,并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在与别人相处中通过别人的评价,逐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2.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感到亲情的欠缺,容易出现人际交往上的自我封闭倾向和自我保护意识的膨胀。因此,高校要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积极开展班级心理互助活动,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同时,高校需完善设立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和活动组织,发挥学生会、团委及下属的学生社团的组织作用,开展各类活动,在专门机构的协调下,避免活动组织的临时性,使活动开展具有一致性、持久性和组织性。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恋爱现象较为普遍,但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在恋爱方面,感情脆弱,容易受伤。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开展恋爱观教育课,增强他们薄弱的恋爱能力,正确对待大学生恋爱,避免因失恋等造成“遗憾”的事。

3.联系家长共同配合。对孩子的教育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因素造成的,所以,教师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必须联合家长共同努力。帮助家长使之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可提出一些建议和基本要求,但不能咄咄逼人,不能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对于家长,第一,家长首先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应对离异之事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解释,并告诉孩子父母不会因为分开而减少对他的爱,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大有好处。第二,让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以利于孩子的成长。应尽可能地营造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和谐环境,不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不是,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第三,多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针对个别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趋于内向和孤僻等特点,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

4.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家庭。在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家庭。单亲家庭的学生可能因为父母离异而厌恨,而自卑,他们对离婚事件持有消极的看法,从而否定自我、否定生活。教育者首先应该要帮助这样的大学生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系统,纠正他们头脑中的非理性观念,肯定自我改变的责任和能力并付诸实践。大学生已是成年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不能只把眼光放眼前。

总之,与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残缺家庭孩子更需要关心和爱护。过分的责备只会损害他们的自尊自信,造成提防、警戒和疏远他人与社会的心理。反之,注意引导他们克服缺点,发现长处,多一些关怀和爱护、赞扬和鼓励,就容易形成愉悦的氛围,使他们得到更多的爱,残缺家庭的孩子也能像普通家庭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凤栋,张慧琴.单亲家庭子女的个性、行为特征与教育[J].华北工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2).

[2]王世军.单亲家庭及其对子女成长的影响[J].学海,2002,(4):84-88.

[3]颜农秋.单亲家庭子女成长环境的辩证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4,(8):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