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风险;赊销;保障措施
为了更好的发挥机械行业赊销风险管理模型的作用,必须有一定的保障体系做后盾,赊销风险管理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组织保证、人员保证和管理信息化,这三个方面紧密联系,互为补充,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从而有效地保证赊销风险管理体系的落实。
一、机械行业赊销风险管理的组织保证
1.赊销组织管理机构
机械行业为了保证赊销风险管理对策的实施,必须设置独立的赊销风险管理部门,赊销风险管理部对公司总经理负责,与公司财务部门、销售部门沟通与协调,对公司的赊销风险直接负责,赊销风险管理部设市场销售组、客户管理组、逾期应收账款追收组,公司财务销售核算组要对赊销的全过程实施监督和控制。
2.赊销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
企业赊销风险管理部门应具备两大基本功能:即:客户风险管理制订企业赊销政策,应收账款的催收,同时还有一些辅助管理职能。
3.赊销风险管理工作的考评
赊销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受企业内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法律顾问的制约和监督,对赊销风险管理部门的考评包括:销售增长率、公司逾期账款降低率、公司坏账降低率、内部协调、客户服务等。
二、机械行业赊销风险管理的人员保证
赊销风险管理人员是赊销风险管理对策能不能顺利实施的核心和关键,如何设置赊销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如何对赊销风险管理人员进行选聘、培训、考核是对赊销风险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的重点。
1.赊销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和选聘
赊销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要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设置,根据机械行业实际情况,在赊销风险管理部设经理一名,客户管理员五名,信用分析人员一名,追账人员五名。赊销风险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关系着赊销风险管理目标的实施,把好入口关,对赊销风险管理岗位的人员实行竞争上岗的办法进行选聘。
2、.赊销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
在赊销风险管理中,要按照岗位配置相应的管理人员,真正地把那些具备相应能力和素质要求的人员选配到赊销风险管理岗位。同时,还应该注重对赊销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可以进行全面培训和重点培训。
3. 赊销风险管理人员考核
对赊销风险管理人员考核实行目标责任制,首先按照每个岗位的职责和赊销风险管理部门的目标分解,保证个人目标与部门目标的一致性。其次,根据工作进展情况组织进行月度和年度考评,考核内容包括目标责任、基础管理、过失追究等三个大的方面。
三、机械行业赊销风险管理的物质保证――管理信息化
赊销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大量工作是处理和传递信息。对于赊销信息量大的企业来说,这部分工作十分繁重,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赊销风险管理同样急需信息技术的支持。
1.赊销风险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一方面公司要建立适合自身的管理特点和管理方法的模型、制度等信息系统来保证管理策略和措施的顺畅实施;另一方面,企业还应该多渠道的应用社会中介机构、银行等能够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
2.赊销风险管理信息化
机械行业中代表公司实施比较系统科学的赊销风险系统需近两年时间,其相关管理模型和制度都在不断完善之中,因此信息化建设也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地充实、完善。
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主要包括客户类、业务类、财务类。建立信息管理数据库,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客户信用自动评估、额度控制、发货控制、应收账款的预警跟踪、客户协调、灵活的管理报告、货款回收进度报告、客户信用状况报告、争议货款报告。
四、结论
为了保证赊销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各项对策的正常实施,企业应该建立健全赊销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加强赊销风险管理人员的管理编制,实施赊销风险的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谢旭.全程信用管理模式--企业怎样建立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J].新材料产业,2002.04
[2]徐金寿.水利机械产品市场快速响应能力的研究[J].机械 2004年第31卷第8期
[3]稻香.中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M].青岛出版社,2007.04第1版P84
[4]陈元燮.建立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几个理论问题[J].财务问题研究,2000.08
[5]汪应洛.系统工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3版
关键词:保险资金 投资风险管理 问题 对策建议
保险行业国际发展经验和国内发展趋势表明,保险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承保业务范围和责任不断扩大。为争夺保险业务,保险公司不断降低承保成本,致使承保业务的盈利水平偏低,甚至出现亏损情况。因此,保险公司只能依靠获取的投资收益来弥补公司内资金的空缺,其中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收入水平都依靠保险资金的运用的额外利益来维持。保险投资收益已成为保险行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保险行业也成为了在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我国保险资金投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保险投资渠道比较单一
新保险法的出台,很大程度上为保险资金投资开拓了多种方式,但是对于投资渠道的丰富性,仍有缺失。我国保险行业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使得投资和投资方式在短期之内没有得到改善。各大保险行业为了确保自己和客户的利益不受侵害,通常都采用比较保守的投资渠道,比如投资比例份额巨大等方式。
保险公司是具备充足的资金条件进行投资的,其还能做到企业利润最大化。虽然近几年各大保险公司都倾向于基金和债券的投资,并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主要的还是进行银行存款,将资金存放到银行中的投资渠道过单一,有时也进行适当的国债投资,当利率稳定时,收益可观;不稳时,损失惨重。
(二)投资收益率不稳定
近二十年来,我国保险投资行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无论是资金、保费收入都日趋上升,还是企业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保险的投资收益率却呈现出不稳定,甚至有下降的趋势,这局势影响着保险行业的投资效益,决定了投资质量。收益是衡量一个投资行业投资水平的高低的重要条件,保险投资收益率低是我国保险投资行业的显著问题。
(三)抗风险的能力弱
首先,保险资金运用的投资大部分集中在银行存款和国债两种投资方式,一当银行利率发生变动时,保险公司受益也会随之发生波动现象。如2007至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保险投资收益率就发生了较大的波动,抗风险能力较弱,使得保险投资金的安全性较差;由于市场对于衍生品的需要以及运用较少,导致保险投资存在较大的风险性,从而限制了保险行业的发展。
(四)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和《保险法》等多部法律,此外还包括保监会颁发的一些管理规定和方法,主要针对保险资金管理所制定的,起都是保险资金运用的重要保障。但是,从法律上讲,现今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条例,层次过低,法律效应不够,不利于保险行业资金的监管。
二、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丰富保险投资渠道
为了解决保险行业投资渠道过于单一的问题,其应拓展市场投资渠道,使我国保险行业朝着多元化渠道的方向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应完善债券股票、基金和债券投资政策,从而改变传统的投资结构。不断的改善债券投资结构,逐渐开展股权投资和不动产投资和股权投资等金融活动,丰富保险行业的投资渠道。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发挥出保险行业的资本融通功能,而且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优化保险业自身的产业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向中小企业贷款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投资方式。人寿保险的周期比长,保险公司因此具有充足的可调配资金,然而存在一些中小企业由于信誉不高,只能通过银行进行小额贷款,但这些资金却不够维持公司的正常运作;这时,保险公司便可在保证安全性和收益率的前提下,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不仅能有效提高保险公司收益率,同时也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也是拓展保险行业渠道的新方法。
(二)合理利用金融衍生品来规避投资风险
为了降低外债投资的风险,一般采使用货币远期合同套期保值。外债投资过程中,合理的使用衍生品,可以躲避一些风险。但是,只有确保了保险资金的安全,才能利用衍生品促进保险行业的发展。正是由于衍生品是对我国传统保险投资的补充,因此,受到国际市场的关注。这几年来,保险市场非传统风险转移方式发展迅速,保险风险证券化,依托于证券,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成为保险业新的风险管理工具。
(三)借鉴西方先进投资经验开拓创新
欧美国家的投资方式不同于中国,其一般采用投资基金的管理方式,有的按照种类,有的侧按照抗风险能力,进行分类投资管理,便于进行保险资金风险评估。这样一来,不仅符合客户的要求,也方便了监管部门的控制要求,避免了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目前,受到我国法律的约束,保险行业不能采用这种投资方式,但是,这些经验都是我国保险行业可以借鉴和学习的。
(四)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法律体系
我国保险行业的法律以《保险法》为核心,其中还有一些针对不同领域所制定的行政法规辅助《保险法》的实施,但该体系仍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首先,为了适应经济市场的发展,我国应提高立法的效率、拓展市场投资渠道、保障保险资金投资中有相关的法律确保保险行业的权益;其次,强化保险资金投资中风险控制方面的立法建设,不仅要明确保险投资的风险范围,还要注重资金投资的收益,以发展和收益促进资金的安全性;最后,完善保险行业的相关法律除保险法外,还应要完善证券法、信托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形成金融市场、保险市场、货币市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完整的法律体系,构筑我国保保险资金投资及风险控制的法律防线。
三、结束语
近几年来,我国保险行业呈现出一个快速飞跃的局面,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保险行业作为投资行业中的“老大”,在投资数量和质量上取得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目前我国法律上存在些许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保险行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应不断完善本国法律法规,使保险行业得以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硕,徐玉德,罗欢.我国保险资金投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4
随着我国保险行业的日趋成熟,截止至2014年底,我国保险系统机构数增至180个,保险公司保费上升至20234亿元,保险系统职工人数上升至90.43万人,同比增长8.78%,保险业的竞争日趋激烈[1]。因此,许多保险公司不断扩大承保范围和承保责任,承保成本不断提高,盈利水平不断降低,保险资金投资收益日益成为保险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是保险行业不断长久发展的重要支柱。
一、保险资金投资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保险行业投资逐渐呈现出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投资结构逐步多样化等特征。
1.保险投资规模逐步扩大
根据表1可知,2008-2014来,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不断增长,从2008年的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0552.83亿元增至2014年的93314.42亿元,增长305.42%。截止至2014年低,保险行业资产总额已突破10万亿元。
2.投资结构逐步多样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保险资金投资结构也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截止至2014年底,我国保险资金投资金额为93314.42亿元,其中投资国债为5009.88亿元,占比5.37%;投资银行存款为25310.73亿元,占比27.12%;投资金融债券为15067.12亿元,占比16.15%;投资企业债券为15465.13亿元,占比16.57%;其余投资还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等,投资结构呈现多样化的特征[2]。
二、保险资金投资的风险
目前保险资金投资的风险大体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3]。
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是指由于政府宏观政策或保险行业内政策的变动,导致对保险投资收益率改变的投资风险。比如,国家通过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的调节,税率、汇率、税收、股票等价格发生波动,从而导致保险投资的金融产品出现收益亏损的改变。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市场产品价格、供需情况、汇率、利率等条件的变动,,导致对保险投资收益率改变的投资风险。虽然我国保险行业投资结构逐步趋于多样化,但是大部分投资仍然面向基础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的收益率直接受到市场利率的影响,直接影响保险资金的收益与安全。
3.信用风险
信用?L险,亦被称为违约风险,主要是指投资的金融产品的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偿还债务,从而发生违约的风险。信用风险不但会使保险公司无法收益,而且会面临巨大经济损失的风险。因此,保险公司因综合评价企业债券和基金的各方面能力,在全面权衡的基础上进行投资。
三、保险资金投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监管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保险行业资金投资的监管法律主要包括《保险法》、《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还包括一些保监会颁布的管理规定和办法。但是现行的监管体系中一些规章的层次较低,发挥的影响力有限,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此外,现在尚未出现针对保险资金投资监管体系的立法,不利于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
2.风险投资管理人才稀缺
保险资金的投资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和重要的工作,对于从事专业化风险投资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既要求管理人员要有专业的保险、财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又要求管理人员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交流协作、管理才能等。而目前在我国保险行业从事一线风险投资的人员远远达不到此类要求,专业人才队伍比较弱小,没有形成较好的人才储备和培训体系。
四、进一步加强保险资金投资风险管理的建议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管体系
目前《保险法》是我国保险行业法律法规的核心,辅以一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为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管体系,我们需从以下方面着手:一、加强对保险资金投资立法建设,保证保险资金投资有法可依,减少投资过程中的风险;二、加强相关配套法规细则建设,确保保险投资过程法制化、规范化,积极引导保险投资合理正当的收益;三、加强保险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证券投资法、信托法等立法进程,形成“金融-货币-保险”立体化的监管体系,确保我国保险行业健康有序[5]。
关键词:社会平安建设保险公司风险管理需求分析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保险业发展的阐述,对我国保险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目前经济发展全球化、市场化的大趋势,用竞争促发展,用改革求生存,创造更大的生存与发展机遇,也使得社会的各方面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民众出于投资与增值的考虑,以及面临着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活的压力必将产生风险管理,获得一定的保险服务的需求,现对此课题进行探究。
二、 当前湖南社会平安建设的现状及风险管理服务需求分析
在我国社会平安建设大背景的影响下,全国各地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地方社会平安建设,争创“两型社会”。民众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其自身的人生财产安全也有了新的需求。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湖南社会平安建设的现状进行介绍与分析:
1、从湖南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均可支配18844元,比上年增长13.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567,增长16.8%;
第二,民生投入力度加大。全省为民办实事共投入各类资金543.18亿元。改造县乡公路3290公里。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185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70元,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标准达1556元;
第三,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全省城镇新增就业71.6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援助,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82.67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306.25万人,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的县市区达115个,统筹地区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平均补偿率73.2%。
2、从政府的管理与服务的角度进行分析
社会平安建设是新形势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新举措,政府加大补贴商业保险和强制商业保险,从重点工程、进出口贸易、工业、农业、服务业、巨灾到社会医疗养老、低保等,使社会受保的范围逐步拓宽,保险深度逐渐加大。良好的政策支持对于保险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推进了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服务的完善与推进。
3、从保险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目前我省保险行业再次迎来新一轮扩容潮。作为现代金融的主要支柱、市场经济前提下风险治理的主要手段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保险在全球经济金融中阐扬的作用和意义不断凸起和强化。
近年来,湖南保险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们对保险功能与作用的认识,从初期注重经济补偿和保障“单一功能论”到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复合功能论”,有了较大的提升,也就是说风险管理服务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4、从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服务工作与社会平安建设关系角度分析
第一,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服务与湖南社会平安建设间的关系。当前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是伴随着民众对自身安全风险管理所产生的,目的在于保值与增值以及保障人生财产的安全,而这种需求正顺应了社会平安建设的大趋势。
第二,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服务与其自身发展间的关系。当前各大保险公司力求改革创新,实现风险管理服务的专业化与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与其本身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创新风险管理服务是在市场经济中取得突破性发展一个新方向。
第三,保险公司如何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服务工作,积极参与湖南社会平安建设。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保险行业在实现自身经营发展的同时更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也体现了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最高层次是实现社会效益,加强风险管理服务对社会平安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 充分认识在湘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对社会平安建设重要作用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进一步大力发展保险业,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湘保险行业的壮大,来源于该行业的专业技术与服务水平的提高,更来源于民众的需求。
1、风险管理服务具有经济补偿能力
保险业的发展可以增强社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大大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社会运行效率。
第一,当前,湖南社会保险公司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使得整个保险行业的实力得到了壮大,同时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是比较激烈的;
第二,民众选择的范围广了,抵抗风险的能力也增强了。如果我们充分的运用保险这种市场化的风险损失财务转移机制,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有助于预防大量事故的产生,减少灾害事故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生产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这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需要。
2、风险管理服务承担部分社会管理功能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缓解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在湘保险公司开创了促进平安建设的新思想,加大了社会服务功能发挥的力度。其中商业保险联手社区医院,参与新农合、城镇基本医疗和健康险。根据发展农业强省、保障服务民生促进社会平安建设的需要,加大农业保险的参与范围,做好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扶持。
3、风险管理服务在 “三农”问题中大有作为
保险业风险管理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湖南是农业大省,也是较容易受自然灾害袭击的地区,为帮助广大农民化解自然灾害风险、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商业保险公司介入农业保险业务,对于改变湖南省救灾模式、放大救灾资金、加强风险管理,有着积极意义。
4、商业保险是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
社会保障体系所包含的范围、广度和深度是比较广阔和深入的,但这更需要商业保险公司的介入,需要风险管理服务的推广,同时,商业保险就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保险业风险管理服务承担着社会“稳定器”的职责,有利于稳定民众对不确定的未来预期,减轻精神焦虑,增加即期消费,把潜在的消费需求变成实际支出,推动整个经济的长期发展。
5、风险管理服务的发展有利于完善现代金融体系
社会平安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社会公共环境的安全;第二,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保险业风险管理服务可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金融行业的均衡协调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此外,这主要体现在金融安全,规避金融次贷风险,就国外之前所面临的金融问题所引起的一系列次贷危机,我们不能忽视金融风险的危害,只有良好的风险管理作为保障,才能更好地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 新时期,湖南社会平安建设对风险管理服务的需求
社会平安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是维护广大群众根本利益、为人民所期盼的民心工程。社会平安建设对风险管理服务到底有着怎样的需求,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风险管理服务在现代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社会的和谐、平安对风险管理服务工作有大量的、迫切的需求。生产中的安全事故居高不下、社会治安形势的严峻及自然灾害的频繁,这些对我省的社会平安与和谐构成了致命的威胁,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依据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幅度这一衡量标准,造成了企业及个体经营者认为“GDP的增长能以牺牲人命为代价”的错误思想;
第二,相对于其他社会管理功能(如社会信用管理)而言,风险管理服务短期内取得较好成效的条件更为成熟。社会信用管理主要产品是:风险报告、普通企业资信报告、消费者风险评级、工业规范、国家风险分析报告等,其功能远远没有保险行业风险管理服务全面、专业,民众购买偏好必将朝向风险管理服务;
第三,风险管理服务既能有效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又能对改变保险公司的外部形象产生深远影响。整个社会以及在湘民众对风险管理服务需求及偏好在于保险公司自身风险管理服务的实力及专业化水平,以及其公司品牌形象的塑造,一方面保险公司通过做大做强风险管理服务,另一方面也将感染民众对其的偏好,最终推动公司的发展,以致实现整个社会平安建设。
2、加强风险管理服务是当前保险公司必然的战略选择
第一,风险管理服务工作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保监会2011年9月正式《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国保险保费收入争取达到3万亿元,保险深度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2100元/人,保险业总资产争取达到10万亿元。保险公司发展前途光明,仍将得到民众在风险管理服务方面的亲睐,同时整个社会的平安建设也将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第二,创新改革,发挥风险管理服务的特性成为趋势。当前,我省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需求。做大保险业,必须在做大规模、拓展覆盖面、提高服务程度、强化功能和作用,增强全社会保险意识五大环节。而创新点就在于风险服务管理服务,社会平安建设的需求也在此处。就我省而言伴随着私家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建筑施工的面积逐步扩大,交通安全、建筑施工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其社会平安面临着挑战。
3、加大风险管理服务的宣传,满足民众趋利避害的需求
第一,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服的范围、重点取决于我省的社会需求,就目前而言主要存在交通(公交、地铁建设等),但总体上应是帮助民众分析风险、对付风险及处理与风险相关事宜,其中,风险不能局限于纯粹风险,服务对象也不必局限于保户;
第二,“现代保险的功能”理论落实。中国原保监会主席吴定富一再提起“现代保险功能”的讨论,其中“现代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是讨论的重中之重。而在国际上,随着风险管理研究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有关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服务工作的理论与实务也发展迅猛,如,日本富士火灾海上保险公司在此方面就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国外先进的经验值得学习,也有待中国化,对中资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服务水平的跨越式提升与中国社会的平安、和谐意义重大。
4、社会平安建设对风险管理服务的需求有着理论和实践基础
“实践出真知”,根据湖南社会平安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社会平安建设对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需求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第一,规范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服务有利于丰富平安、和谐社会建设,又能发展和深化现代保险功能,特别是现代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还能为保险竞争中的差异化经营理论添砖加瓦。
第二,在实践上,风险管理服务既能为湖南社会的平安建设、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出谋划策,又能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服务工作提供指导,还有助于改善保险公司当前的经营业绩及长远的经营环境。
5、在湘保险公司应自觉投入湖南平安建设
在湘保险公司需要积极工作,大胆开拓创新,应用创新发展观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狠抓风险管理工作,提高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湖南平安建设,达到双赢的目的。首先,规范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服务范围,重点取决于湖南省的社会需求,真正为促进社会平安建设提高良好的风险管理服务。其次,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服务工作需要必要的组织保证,但其形式可以多样化,也可以专业化经营。专业化的服务才能获得民众的长期需求与购买欲望。
五、 结束语
湖南社会平安建设的发展既有机遇,也将面临挑战,如何加强社会平安建设,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与发展实为重要。在湘保险公司只有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服务工作,积极参与湖南社会平安建设,才能实现发展自己和构建平安、和谐湖南这一双赢目标。新时期,我省保险公司仍将面临新的挑战还需要保监会、保险行业专家学者给与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周延礼.维护保险产业促进经济金融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0,(02)
[2]刘春燕.增强保险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3]王柯敬,尹婵娟.关于我国保险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几点认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0).
[4]李玉英,陶四海,赵力.风险管理下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13)
[5]胡永正.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安全文化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2008,(05)
关键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效用评估
对于保险企业来说,客户信息等同于“货币”。对于投保人而言,买保险本身就是为了规避风险,而如果因为保险公司信息不安全,造成投保人风险的扩大,势必会影响投保人的投保意愿,同时也将影响到保险公司的信誉和可靠度,这必将极大地制约保险公司的发展。因而研究保险行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现状分析
目前保险行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员设备资金等投入不足
全行业特别是各保险公司的高层人员对新时期的保险信息安全的认识不充分,重视程度不高,很多保险公司缺乏完善的信息安全规划,对信息安全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安全防护措施和应急灾难备份和恢复设施严重滞后于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同时,人员投入不足,技术储备和信息安全事件研判能力十分有限。保险业信息安全的抗攻击、防渗透能力较弱,很难抵御有组织,有预谋的技术攻击。
(二)缺乏完善的系统机制
俗话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但目前很多管理者只重视风险控制的技术问题。通过最近几年安全事件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企业大都采用“灭火式”的处理方式,只是就事论事的解决出现的风险事件,而没有从流程、技术、人员三个层次进行信息安全管理的协调重视,没有制定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有效的应急措施。
(三)监管制度不完善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行业监管的基本指引。2007年底,保险行业信息系统定级工作基本完成,等级保护工作在保险行业持续展开。但是等级保护本身仍旧存在很多问题。
(1)等级保护没有关注企业能力差别。大多数保险机构都被定在第一二级,没有很好的区分强弱企业。
(2)等级保护的评估数据存在盲信息。比如,相关人员通过问卷调查来采集评估数据,被访谈人员在填写调查问卷时会出现“报喜不报忧”的情况,这就在评估数据中引入了“盲信息”。另外,由于评估专家自身经验、情绪、心情等因素的影响,等级划分和量化评估得分结果容易失去客观性,造成评估过程出现盲信息。
二、改进措施和意见
针对于保险行业信息安全现状的不足之处,可以从四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①加强管理者信息安全教育,提高管理者风险管理意识,明晰信息安全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②完善专家信息库和知识库,培养有风险管理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建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系统。③加强保险行业间、保险业与IT行业跨行业合作,共同建立安全保障策略,④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信息安全监管,从根源上杜绝信息安全漏洞的产生。本文主要就以下两点做出详细说明。
(一)建立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应该是一个具有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的反馈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风险评估、风险控制、运行监控、应急恢复。
1.风险评估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是进行合适恰当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资产评估。明确信息资产评估范围,并对资产进行分类,定量资产价值评估。利用CIA公式进行计算:
,(α+β+γ=1)
其中,S表示资产安全价值,C表示保密性赋值,I表示完整性赋值,A表示可用性赋值。αβγ分别为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权重。
(2)威胁和脆弱性评估。列出详细的威胁因素和可能被利用的薄弱环节,以及二者可以导致的威胁、威胁会影响的资产或资产群、造成对资产和业务的损害以及对威胁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的判定。
(3)识别现有措施。检查现有措施是否适用,是否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应该评估现有措施是否能够满足资产、威胁和脆弱性评估出的风险需求,以避免重复实施控制措施。
(4)利用VaR模型估计风险损失值。选择ClaytonCopula函数来描述威胁性与脆弱性变量之间的关系
,其中
参数 可通过Kendall秩相关系数得到:
假设A表示信息资产价值;x表示信息资产脆弱损失率;y表示信息资产威胁损失率。依据VaR理论和Copula模型,设定信息系统风险评价模型为:
其中, 分别代表脆弱性、威胁性的权重, 是置信水平 下的风险损失值。
2.风险策略和安全措施
根据风险评估阶段中得到的资产风险评价结果,确定风险管理策略是采用自留、规避、转移还是接受风险,并对不可接受的风险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制定合乎公司目前发展状况的风险控制政策,确定详细的风险控制计划,完善风险控制审批制度,切实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3.运行监控
此阶段主要关注的问题有:①建立覆盖全公司的运行监控系统,全面收集来自网络、系统、应用等的访问管理信息处理等安全日志。②建立风险事件知识库和专家信息知识库,对各种风险事件信息进行集中分析,加强信息安全高素质人员的培养和储备,最终提高全公司信息安全监控服务的水平。
4.应急恢复
此阶段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建立应急响应机制,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制定应急预案及应急计划,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制定信息安全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和措施,保证应急恢复措施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根据信息资产的分类和重要程度,制定不同的灾难备份恢复目标。
(二)量化确定专家评估效用
如上文所述,等级保护制度中专家评估阶段存在很多的主观因素,造成专家评估中存在许多盲信息,专家评估的效用也不明确。关于量化专家评分中的盲信息,可以由盲信息本身的可信度来衡量,这里不再赘述。本文主要研究专家评估效度的量化确定。
专家评估效度的量化确定,可以根据专家评分向量的相似度和差异性比较得到。一般来说,相似度越高,差异性越小,表明评估效度越高。具体方法如下:
1.相似度的确定
把n位专家给出的评分转换为n个行向量: , ,…, , ,…,λn;i,j=1,2,…,n。定义专家评价的相似度为:
其中
; ;
表示专家I与专家j评判向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 越大,则两个专家评判结果相似度越高,反之越低。
2.差异度的确定
专家评判差异度可以用专家评分向量的Euclidean距离确定。
定义专家间评判的差异度为
其中 表示两个评分向量间的欧式距离。
第i位专家与其他专家评判的总差异为:
将差异度进行归一化表示:
可用来反映第i位专家的评判与其他专家评判的差异度, 越大,差异度越大, 的可信度越低。
根据相似度与差异度的比较来量化处理等级评定中专家评判的效用,可降低专家主观评估带来的误差,为后续风险管理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符伟.基于模糊影响图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11.11
【关键词】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保险理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险行业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财产保险公司主要以经营财产保险为主要业务,市场竞争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当前很多财产保险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比较弱,在经营过程中,忽略了风险管理和控制。如果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那么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财产保险公司要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一、我国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
当前,我国保险行业起步时间比较晚,所以保险行业各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根据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和自身行业特性。财产保险公司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1.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是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是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特别是地震、台风、火灾、天灾等人力无法抗拒的因素,对已经营财产保险公司来说威胁巨大。比如2016年5月18日,云南大理云龙县发生地震后,诚泰财产保险公司一次性赔付2800万元。又比如2011年日本地震引发的大海啸,财产保险公司支付的保险金总额超过1兆2346亿日元,创下财产保险理赔之最。随着全球极端气候的加剧,灾害事故频繁,该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带来极大的影响。一般来说,风调雨顺的年成,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相对比较好。
2.人力资源风险
人力资源风险是保险公司面临经营管理风险之一,人力资源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企业经营过程中,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缺乏风险分析能力和控制能力,无法辨识存在的风险,所以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风险。第二,保险公司缺乏风险管理制度,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公司往往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所以没有引进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所以导致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无章可循,也无法对业务人员进行有效地管理。第三,业务员不按照操作流程工作,这是保险公司最常见的问题。一些基层的业务人员,为了做好业绩,往往不按照公司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导致保单本身就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从而无法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
二、提高财产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策略
1.建立现代企业保险公司管理制度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改革的深水区,社会各个领域正在进行改革,体制改革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要素,企业也是如此。财产保险公司必须建立一套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资本利用率和安全性。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制定企业发展目标和风险管理制度。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将预防放在首位,建立风险防范制度。比如引进一些优秀的企业风险管理人才,对保险公司存在的风险情况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和应对措施。
2.精细化管理,控制财产保险公司的风险
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风险。采取精细化管理方式,确保财产保险公司稳定发展,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精细化管理也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一种方式,在风险控制方面具体步骤如下:第一,实施动态化管理,对财产保险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研究,发现其存在的规律和特性,并调整险种,将少数无法获利的险种退出保险交易市场。对出现赔付率比较高的险种要仔细研究,找出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手段预防,降低赔付比率,从而获取利润。第二,对赔付业务进行有效的控制,也就是核保。在保证双方利益的同时,减少诈赔事件的发生。
3.提高财产保险公司全体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
想要提高保险公司风险防范意识,首先要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在日常的工作中,始终将风险防范意识贯彻到各个工作环节,业务人员按照工作流程办理业务、降低操作风险。保险公司定期开展相关风险控制的培训课程,向员工介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防范策略,提高工作人员防范意识和管理风险的能力。或者结合企业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其成功或者失败的主要原因,提高工作人员风险管理防范意识。
三、结语
财产保险公司风险虽然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因素。所以财产保险公司想要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那么就必须从企业内部入手,建立财产保险公司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创新风险管理机制,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促进财产保险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西媚.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完善[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8):51-53.
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具有投资金额巨大,建设周期长,参与方关系错综复杂等特点,因此一旦有风险事故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程度及影响范围将无法预估。因此为了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采用科学的风险管理措施是十分重要的。而风险管理措施中,最普遍的方法是将风险转嫁,工程保险是转嫁风险的最重要途径。我国工程保险发展滞后,缺乏专业的人才和中介机构,推进工程保险制度还需社会、保险公司和保险从业人员共同努力。
【关键词】
工程保险;工程保险发展;工程保险制度;工程保险作用;工程保险现状及原因分析
工程保险的概念是由19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的,截至目前,虽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加入WTO之后,基础设施建设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外的承包商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国内承包商也在国家“走出去”的号召之下不断加强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工程的发展推进了工程保险的发展,也使得企业对工程保险的要求不断提高,工程保险业国际接轨的呼声日益强烈。
1 工程保险的意义
1.1 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19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项目和资金都是国家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也都是政府或政府相关企业,即便有损失发生,最终也都是有国家负担,企业不承担任何损失。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建立,企业逐渐开始正视损失发生后对自身利益、正常经营的影响,同时逐渐意识到工程保险对于企业的意义。
1.2 实现与国际的接轨
按照国际承包工程的惯例,工程保险通常是被强制要求购买的,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几乎100%投保。而在我国,由于投保意思低下,国内项目的投保率非常低,实际上不足35%,损失多数情况下有企业自行承担或用其他商业方式解决。较低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既无法达到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也无法通过国际业主的资质审核要求,大大降低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1.3 增强企业竞争力
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保险公司根据“大数法则”的原则,通过计算大量同质风险发生次数及损失程度承担风险,再通过再保的方式在不同的承保人之间分散风险,将对于企业而言的巨额风险在世界范围内分散,为企业的安全经营提供保障,增强了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同时,企业只要缴纳保费,就可在遭受意外后得到经济补偿。面对融资额巨大的海外工程,企业可以通过投保工程保险转移风险,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不仅能够增强企业自信心,而且能够协助企业获得国际财团的贷款,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 我国工程保险现状分析
虽然工程保险在社会经济运行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我国工程项目的投保率仍然严重不足,工程保险的推行也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主要原因有:
2.1 侥幸心理严重
由于风险具有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也就使得大多数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若不发生风险事故,节省的保费则可以作为企业的利润。
2.2 缺少相关法律规范
截至目前,我国还未有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相关的强制性法律法规出台,仅仅在《建筑法》中强调了“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其他方面,无论是工程建设,工程质量,第三者责任还是承包商的职业责任,都未有相关法律给予明确规范。相比较之下,在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必须投保建筑安装工程一切险及相关的第三者责任险已是法律要求强制执行的且是行业内的操作惯例。
2.3 保险行业发展落后
我国保险行业恢复时间较晚,虽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且恢复初期,一直属于垄断经营,技术水平落后,人员素质也有限,后经过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入竞争机制之后,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人落后于发达国家。保险行业缺少既了解工程相关专业知识,又熟悉保险行业操作规范的专业人才,也缺少既了解保险市场情况,又了解承包商需求和行业特点的保险中介机构,保险行业与建筑行业信息不对称严重,无法为建筑行业提供满意的风险管理服务。
3 如何促进工程保险的发展
3.1 加强宣传,提高意识
通过行业协会,培训机构,甚至经纪公司组织相关讲座或专业知识培训,使广大建筑行业人员认识到工程保险的重要性,认识到工程保险制度的社会性和补偿作用,认识到保险通常作为风险转移的工具的普遍性,提高承包商的风险意识对保险的认识,从而提高其投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 加强保险行业建设
工程保险技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要求人员既要了解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了解保险知识。现阶段,此类人员较为匮乏。各个保险公司应该加强工程保险技术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储备,同时在行业中积极引进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以推进工程保险的建设。
同时,作为代表客户利益的经纪人,应站在客户的角度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提供咨询服务,设计方案,招投标,办理投保手续并协助后续索赔。没有设立保险岗位的企业,可以聘请口碑较好的经纪公司为自己提供专业的保险咨询服务。
3.3 加强产品开发
目前,适用于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险种只有建工/安工一切险和第三者责任险,投保人的可选择范围窄,影响了投保人的积极性。因整个施工过程通常是由不同的分包商承保,分包商承包不同的施工阶段,其面临的风险不同。若能为不同的施工阶段提供相应的险种,并且用不同的费率科学承保,必将提高承包商们投保的积极性。
3.4 完善工程保险制度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推进工程保险制度的建设,将工程保险制度写入《保险法》和《建筑法》,为工程保险的推进提供法律保障,建立起符合中国特点,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工程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 《工程保险理论与实务》主编:龙卫洋龙玉国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2] 《工程保险》主编:王和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关键词:合规经营,保险公司,风险防范
Abstract: since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insurance industry is developing high speed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insurance company compliance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relatively backward, not only increase the enterprise compliance risk, also become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bottleneck". So in order to make the insurance industry better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pany operation compliance mechanism, improve enterprise compliance awareness, the enhancement enterprise's ability to adapt to supervision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Key words: the compliance management, the insurance company, risk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合规”是指企业与其员工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自律规则、监管规定和公司内部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并对不合规行为进行防范,避免引发法律责任、财务损失、声誉损失或是行政处罚。合规经营已成为当前国际金融保险行业所遵循的普遍准则,与独特风险管理技术,受到业界的一直认可。而我国尚未认识到合规经营的重要性,对该方面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我国保险公司大多存在一定的合规风险问题。而保险行业是一个时刻与风险相伴的行业,树立企业“规矩”十分必要。建立合规经营机制是保险机构坚持可持续健康发展道路的前提,是对保险公司风险防范机制强化的关键之一。
1我国保险公司目前合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保险行业近年来的发展较为迅速,合规经营问题也越加突出,因此,行业中众多资深保险公司频频引入国际金融保险业成功经验,纷纷设立公司合规部门,保险公司对合规经营机制的建设越发重视。2007年我国保监会制订了《保险公司合规管理指引》,以此作为各保险公司合规经营机制建设的指导。即使较多的中国保险公司作出了合规管理机制建设的各种有益尝试,却仍未避免合规经营中问题的产生:
1.1 其问题具体表现为:首先,保险公司中各种违规事件屡见不鲜,合规风险始终居高不下。特别是近年来,保险行政处罚、保险投诉和保险诉讼案件持续上涨,保险公司合规经营机制建设迫在眉睫。例如:在2002年到2004年期间,因违法违规而被处罚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就高达1166家,有346名公司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理。而第二年也就是2005年,受处罚的保险机构相对增加了30.89%;受处罚的高管人员相对增加了25.93%;罚没金额相比增加了144.56%;被吊销行业许可证和资格证的人员是有增无减。此后,各保监局又于2007年对813家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和保险中介机构的830家实施了行政处罚,其比例相对增长了93.47%。并责令保险公司撤换了102名高管人员,共罚没3055.35万元,公司吊销许可证12项,56项新业务被责令停止,对246家机构、360人予以警告处理。仅2008年上半年接到的保险投诉就达5448件,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24.7%。以上这些受处罚和保险投诉案件均是由不规范操作和违规经营引起的,保险公司中合规经营问题越发突出。
1.2 最后,我国仍处于合规管理制度建设的初级阶段,尚未建立明确的职能划分。保险公司上下均以保费为先,并经常以业务为主线设置公司内部组织机构,这是造成保险公司合规制度建设与业务发展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少数公司甚至错误的将合规建设与公司效益的提高对立起来。部分保险公司已有合规管理职能多分散于各个职能部门,尚未形成体系,公司的合规建设缺乏协调与合力。公司合规管理资源匮乏,公司内从事合规风险的管理人员的数量、素质远不能支持体系、合规风险管理实际建设运转需要。
2保险公司构建合规经营机制的重要性
建设保险公司的合规经营机制,可有效改善企业合规管理合规管理滞后和合规意识薄弱的重要意义。
一是,保险公司的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合规经营机制的建设。保险公司合规经营机制较为滞后,各种违法违规现象频频发生,它不仅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而且也有损保险行业形象,造成保险行业公信力低,这显然阻碍了保险公司长远发展。为此,企业有必要加强合规经营机制方面的建设,化解防范公司经营风险,为保险行业树立良好新形象,推动保险公司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可将保险监管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开展相关政策宣传,实行监督检查,并逐渐提高监管的标准、内容以及要求。落实监管政策,为公司合规经营机制建设提供相关建议。
三是,促进员工合规意识的培养。依法构建合规经营机制,并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教育,使员工了解监管规定和内控要求,增强员工合规自觉性,使其自觉承担公司的合规责任,尽量减少过失违规与主动违规发生概率,为公司培养合格从业人员队伍。
四是,促进公司高层的管理人员开展监督工作。实施公司从上之下的合规机制建设。由公司合规部门将违规事项上报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及董事会。其不具有直接否决权,避免出现相应管理责任逃避的现象。
3保险公司构建公司合规经营机制措施
保险公司合规经营机制的建立以其实施风险管理为基础及载体。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构建保险公司的合规经营机制:
3.1设置公司独立合规部门
公司合规部门是公司进行合规管理职能部门,也可将其称做法律合规部以及内控合规部等,它是重要的合规经营机制组成部分。该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并实施公司合规制度、进行检查监督,防范公司经营风险、加强公司监管部门与内部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等。由于其特殊的职能、职责,保证合规部门作用的有效发挥,公司已经将合规部门与审计部门、业务部门以及财务等部门分离出来,确保其工作的独立性。
3.2加强保险公司合规人才队伍建设
提拔职业道德高尚,拥有较高技术认定能力和实践工作经验、个人素质较高、具有直言不讳的勇气的人员为合规人员,能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提出及时的应对方案。
3.3建立健全合规体系,培养公司合规文化
利用公司现有的学识较高的讲师队伍,从外部聘请监管专家、法律专家对企业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增强公司内部人员的合规意识,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贯彻实施。形成企业健全额合规教育培训体系。并将合规制度转化为公司全员自觉,充分发挥其作用,进行企业合规文化培育。
结束语:
合规经营是降低保险行业风险,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的规范,它有利于保险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是我国保险公司长期发展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刘迪:《保险企业的人文建设》,经济视角,2005,10。
(一)关于保险行业风险的测度方法
保险行业风险是风险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保险行业风险测度方法的演变与一般风险测度理论相一致。长期以来,国内外的学者一直致力于风险测度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52年h.markowitz在portfolio selection一文中假定投资风险可被视为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认为这种不确定性可用统计学中的方差或标准差来度量。但是由于方差度量风险的方法存在种种缺陷,理论界继续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试图用风险基准或参照水平代替方差方法中的均值,以着重考察收益分布的左边,即损失左边在风险构成中的作用,这就是著名的downside-risk方法。在此之后,人们发现证券(或投资)组合的收益变化是一个随机变量,而随机变量的特性应该通过随机变量确切描述,不能仅用方差或downside-risk方法,因此就有了一种新型的风险测量方法——var(value at risk)方法。所谓var是指在一定的概率水平下,在正常市场条件下,证券组合在未来特定时间内的最大期望损失。由于这种方法将各种金融工具、资产组合以及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具体化为一个可以与其他经营目标相互比较的数字,既方便了管理人员将这一数字与其他指标比较以判断市场风险,也为监管机构提供了监管的指标,因此该方法广受社会各界的欢迎。
(二)关于保险风险的分类
由于分类的依据不同,保险风险的分类也各不相同。徐文虎等根据保险经营对象的风险性质将保险风险分为纯风险和投机风险;王国良认为保险业面临的风险包括:保险机制本身的风险、经营不规范风险、经营道德风险、电子化风险以及政策性风险;魏巧琴以来源为标准将保险风险分为环境性风险、经营性风险和人为风险等。
(三)关于保险风险监管
传统的保险风险监管缺乏健全的理论体系,米什金只提到银行监管但没有形成理论;博尔奇主张“如果保险公司能够着眼于自身的长远发展则政府就没有必要进行监管”;stigler在经济管制理论中提出经济管制理论的核心任务:解释谁从管制中收益、受损,管制的形式以及管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于是,据此曾有人提出保险监管的核心理论应当是:解释谁从保险监管中收益、受损,保险监管的形式以及保险监管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在实践中,保险监管长期以来在借鉴经济学和管理学监管理论的基础上,不断重复着“监管—放松监管—加强监管—再放松监管”的探索过程。
(四)关于保险行业风险的预防——保险风险证券化
王铮认为,保险证券化就是保险风险证券化,是指保险市场上风险的再分割和出售过程。由于保险风险证券化过程中被证券化的是风险,对应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部分,因此实质上是负债的证券化;himick证明了pcs巨灾期权是零贝塔资产,并解释了为什么投资者应该投入一定量的巨灾风险产品来优化他们的投资组合;samuel.cox,joseph r.fairchild & hal w.pedersen利用markowitz期望—方差模型,研究表明巨灾风险证券化产品对投资组合具有优化作用,能使投资有效边界上移。
二、中国保险业面临的行业风险分析
保险业的行业风险是对保险业存在的风险状态的一种描述,是指由保险业内外部条件共同作用所导致,对整个保险业带来负面影响的不确定性,这种负面影响可以是潜在的或现实的,而且这种影响具有随机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基于此定义,以导致保险行业风险因素的来源为标准,将保险行业风险分为内部因素引致的行业风险(以下简称内部行业风险)和外部因素引致的行业风险(以下简称外部行业风险)。所谓内部因素是指来自于保险行业自身的因素,包括产业结构因素、体制变动因素和历史因素等。外部因素则是源于保险行业外部,由保险行业的宏观环境造成的因素,包括市场因素、监管因素和其他因素等。
(一)内部行业风险分析
1.结构风险
我国保险业结构性问题的现状以及保险业高度开放后结构性问题的发展趋向,将直接影响我国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结构风险在我国保险业中突出表现为:城乡保险市场结构不合理、保险产品结构不合理、地区保险发展结构不平衡、保险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另外,由于我国保险市场开放较晚,形成几家大型保险公司垄断保险市场大部分份额的局面。这种结构有一定脆弱性:即使没有外部竞争冲击,也存在着系统经营风险,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创新能力不强,服务意识较差,综合竞争力不断下降等问题。因此,我国保险业结构调整的任务非常重大。
2.体制及体制变动带来的风险
在我国,国有保险公司占保险市场份额的60%以上。然而其存在所有权缺位,产权制度不明晰,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离,用人分配机制不灵活,激励和约束不健全等问题,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国有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近些年,尽管国有保险公司改革的呼声很高,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有保险公司的改革难度和改革风险。由于所占份额极大,对国有保险公司的改革稍有不慎就可能转变成整个行业的风险。
3.行业周期性特征引致的风险
保险业周期特征的逐步显现使得存量风险凸显。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之日起,我国保险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即使经济相对紧缩的2000年-2003年,保费收入的平均增速也接近30%(同期gdp增长率为7%左右)。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保险市场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保险行业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2004年保费收入增长率降至11%,这使得在粗放型经营方式下积累的风险将被释放,也意味着保险公司如果不改善其现有的风险管理体系,正确有效地识别和管理自身面临的风险,就无法在不增大风险暴露的基础上保持高速增长。
(二)外部行业风险分析
1.市场风险
(1)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因利率变动对资产、负债价值造成负面影响而带来的风险。当利率上升时,资产、负债的价值都会下降,此时利率风险指的是资产价值下降超过负债价值下降的风险。与此同时,当利率上升时,将发生行业间的替代效应,公众的资金转向银行储蓄或证券投资,这样保险公司的业务量将萎缩,可供运用的保险资金减少,财务稳定性受到影响。甚至更多的保单所有人开始退保或进行保单贷款,使得保险公司可能不得不折价销售部分资产,增加风险程度;当利率下降时,此时的利率风险是指负债价值上升超过资产价值上升的风险。此时,更多的保单所有人会通过各种保单赋予的选择权增加对保单的资金投入,使得保险公司不得不购入更多的资产,而这时资产价格通常较高。
(2)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非本币进行的投资业务在兑换成本币时所面临的风险。由于我国保险业承保范围的国际化,致使保险业面临的汇率风险越来越大。因此,外币的币值波动很容易给保险业带来整体的风险。
(3)竞争风险。第一,国际金融、保险创新使得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被打破。金融、保险机构之间的业务相互交叉、高度融合、产品替代率远大于从前,竞争异常激烈。这种竞争虽然有助于提高保险效率,但在另一方面削弱了单个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从而降低了整个保险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二,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各保险公司不断针对潜在保险需求推出新产品,以提高竞争力。保险创新产品的风险控制需要先进的精算技术和丰富的历史数据,然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在开发新产品时,往往倾向于套用外国的产品模式,缺乏对本国市场风险的分析以及历史数据的搜集。这样的产品,在销售以后将形成未来理赔的不确定性。
(4)融资风险。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步履维艰,尤其是在股票市场上积累了大量的系统性风险。这种风险很可能以上市保险公司为媒介传染至保险行业,从而造成保险行业的系统性支付风险。这样的教训在日本人寿保险公司中屡屡发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5)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对索赔发生率和索赔规模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保单的赔偿以重置成本为基础计算时更是如此。可分为全局性通货膨胀和局部的通货膨胀。前者将会影响修理成本、医疗成本等;而后者会影响局部地区的保险成本,如1998年洪水泛滥导致受灾地区的某些物资价格上涨。因此,无论是全局性通货膨胀还是局部通货膨胀都将导致公司经营的损失,其中全局性通货膨胀对整个保险行业的影响最大。
(6)偿付风险。由于我国保险业资本金先天不足,再加上保险资金运作一直受到限制,使得整个保险业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一直处在一个下降的通道之中。尽管我国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处在刚刚起步时期,大规模“给付”时期还没有到来,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尚未严重到发生危机的地步,但根据国外经验,对偿付风险保持高度警觉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7)投资风险。虽然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在2004年获得明显拓宽,诸如可投资银行次级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允许外汇资金境外运用及直接投资股票市场等。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保险资产运用仍然面临资产负债不匹配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威胁。保险公司的资产大量集中于银行存款和债券,随着央行加息带来的市场利率上扬预期,保险行业的市场风险在逐渐增大。而由于金融行业之间的风险传递,导致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
2.监管风险
(1)保险行业缺少退出机制。我国保险行业缺乏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国家财政总是在危机关头承担“最后买单者”的角色,最后往往使保险行业风险转化为国家风险。由于所有权缺位,这种机制在某种程度助长了保险机构的道德风险,从长期来看,给整个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监管环境变化导致的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的日渐开放和金融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保险监管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我国传统的保险监管体系建立在分业经营基础之上,缺乏必要的混业监管经验。伴随着金融控股公司不断涌现,混业经营渐行渐近,使得改革现有监管体制,加强混业监管提上日程;另一方面,按照国际有关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准则,所有的国际性保险公司都应受到母国有关监督机构和东道国监督机构的双重监管,保险业最终管辖权的划分成为又一难题。如果考虑到出现跨国保险公司的兼并收购行为,其中还存在一个法律适用权问题。因此,在我国建立金融开放条件下的国际保险合作和协调机制就显得格外重要。
3.自然灾害风险
自然灾害风险是指因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而造成保险行业赔款增加、收益下降风险。我国是自然灾害高发的国家,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是地震、洪水和台风造成的巨灾损失,使保险行业支付比正常赔付高得多的保险金。比如,1991年的特大洪灾,仅人保公司就赔款23亿元,1998年的特大洪灾,使我国保险行业共支付水灾赔款30多亿元。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整个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中国保险行业系统风险规避和化解的路径选择
(一)健全保险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
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第一,在保险产品研发中,要有一套标准化流程,确保产品质量,控制研发风险。第二,要强化费率管理,在费率厘定过程中,通过提高精算水平、完善数据库等确保费率厘定的精准性,同时,根据公司的组织架构对费率进行层级管理,避免下级机构随意调整费率。第三,完善风险核保机制,核保标准的设立要考虑不同产品的特征,也要考虑险种受众和地域特点,针对不同的险种建立不同的核保标准,要充分借鉴国外同类险种的核保标准,根据不同的机构层级和核保人等级明确划分核保权限。第四,规范保险理赔程序,完善理赔系统和理赔人员配置,建立专家咨询网络,在重大复杂赔案中以科学的方式评估确定损失。第五,加强人管理,包括改革佣金制度,完善考核指标,加强职业培训。第六,建立企业内控机制预警指标体系,包括偿付能力指标、赢利能力指标、资产质量指标、产品线指标和经营稳健指标等。第七,完善企业内部稽查制度。第八,完善计算机内部管理系统,保证各环节的信息交流顺畅。
2.从风险转移的角度出发进行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保险企业要树立通过再保险进行风险转移的理念,充分利用境内外再保险市场化解风险。
3.保险企业要实行财务型的风险管理策略,包括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建立特殊准备金、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等措施。
(二)建立健全行业风险监管机制
1.进一步加强保险监管工作,提高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能力。通过完善保险监管的法律法规、加强保险监管机构建设、强化监管队伍建设、设立保险信用评级机构等方式提高对保险行业的监管能力。
2.加强行业自律组织建设,推动行业内部的协调、合作,加强各项建设的协同推进,以提高行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3.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行业风险的控制。比如,可以通过审计、会计等部门参与对保险经营的检查和监督,及时发现风险、控制风险、化解风险。要把对保险企业经营的定期审计作为防范和化解行业经营风险的一项重要措施,并使之制度化、程序化。
(三)发挥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与金融协调职能
中央银行曾经是我国整个金融业的监管机构。随着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的成立,人民银行退出了保险监管领域,但是,其作为保险公司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却并没有消失。针对目前保险业风险特征的变化和保险业与银行业传递渠道的拓宽,在分业监管的体制下,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中央银行也应严密监控保险业的系统性风险。
目前我国已经尝试在中央和各省建立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但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各部门之间存在利益冲突,难以有效消除监管真空和杜绝监管套利现象。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建立更为有效的合作协调机制,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第一,加强立法,为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提供制度框架,对不同监管主体的监管职责作出规定,明确中央银行、银行监管机构、证券监管机构、保险监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第二,加强资本充足率监管。依据巴塞尔协议制定的资本充足性监管指南,对金融控股公司和分行业子公司分别实行资本充足性监管并严格贯彻实行,以确保金融控股公司的偿付能力。第三,金融控股公司内部设立分行业防火墙,同时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交易的监督。
(四)实施功能性金融监管
功能性金融监管是指基于金融体系基本功能而设计的更具连续性和一致性,并能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协调的监管。在这一框架下,监管机构关注的是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所能发挥的功能,而不是金融机构的名称。目前我国的银行和保险监管依然采取根据既定机构的形式和类别进行监管的传统方式,在银行与保险机构联系日趋紧密、业务界限逐渐模糊和金融机构功能一体化的情况下,这一方式显然难以奏效。而根据金融产品所实现的金融功能来确定对应的监管机构,可以解决跨行业金融产品监管权限不明确的难题。面对银行和保险产品的趋同化,功能性金融监管体制是下一步金融监管改革的必然选择。
(五)完善保险市场退出机制
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是通过一系列制度来保障的。包括市场退出的标准、方式、程序和科学的保户保障制度,前者需要通过立法来规范和统一,后者一般通过建立保险保障基金的方式实现。保险市场的退出机制是规范、科学的保险市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适当的退出,就没有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应当在保险公司兼并、破产、清算以及整顿与接管上明确“坚决”的态度。延误退出的时机,将使危机蔓延。
(六)完善现有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是风险监管的必要补充。为了保证投保人的切身利益,对保险行业实施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完全必要的。完善保险行业信息披露是在新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下出现的必然要求,它符合利用市场力量监管保险机构的未来保险监管发展方向。
保险行业信息披露法律规范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信息披露的范围、频率、内容、方式;保险机构决策机关对其信息披露真实性、及时性负责的法律义务;保监会监督检查保险机构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权利与职责等。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及时纠正保险机构的风险,将越来越成为保险监管的有效手段。
(七)建立银保长期合作机制
国际保险业和金融业这些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保险与银行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为此,银保双方要有紧迫感,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长期合作的机制,避免恶性竞争。保险公司与银行应有战略眼光,树立稳健、持续发展的观念。银保双方都应重视对现有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如长期储蓄寿险、退休金规划、养老保险和保险基金管理等都是银保双方在未来很有潜力的合作点。
保险公司和银行在定位清晰、各司其职的基础上,从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风险防范出发,应立足长远,避免短期行为。保险公司要加强银行网点的人员培训工作,提高银行柜台人员保险的积极性。应考虑银行柜台人员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偏差,既要照顾企业的利益,更要照顾银行柜台人员的利益,做到按照经营状况和绩效对银行柜台人员作出适时、客观、公正的奖惩,使其行为目标接近资本所有者的目标,以化解保险业与银行业恶性竞争的行业风险。
(八)保险风险证券化
(一)国内再保险技术与服务落后保险行业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行业,既包括保险专业知识,也包括许多其他方面的专业技术。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再保险市场的建立比较晚,且国内再保险从业人员大多来自国内各保险公司,其经验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就再保险产品方面而言,功能简单,创新意识不足。缺乏提供精算、再保、核保等技术支持服务意识,很少主动承担对保险公司进行业务培训、提供技术支持或者帮助保险公司进行创新等角色,更难成为保险市场承保条件与费率水平的引导者。
(二)再保险经纪人发展缓慢在国际上,大部分再保险人的业务都是通过再保险经纪人来办理的。再保险经纪人是再保险分出公司与接受公司之间的中间人,其角色是是促使前面两者建立再保险业务关系,按照所提供的中介服务收取佣金。由于专业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再保险业务的达成一般需要再保险经纪人的积极参和安排。尤其对于一些高技术含量的项目,由于保险公司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往往需要由再保险经纪人提供技术帮助。
(三)市场监管法制不健全中国在再保险管理法律制度建设方面还十分薄弱。我国再保险行业在进入商业运作之前,主要是依靠政府政策调节。直到《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的颁布实施,才开始了中国再保险市场的法规监管。此后又相继颁布了《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实施指引(征求意见稿)》(2009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15号:再保险业务》(2009年)等规范,但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再保险监管依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机会(Opportunity)
(一)推进再保险产品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原保险经营机构势必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推出新的保险产品,促使保险经营机构改变经营思路,运用新的操作方法来控制累积风险、保持最低偿付能力。另一方面再保险业务也可借此机会占据市场,丰富产品结构。这也要求再保险经营机构通过产品创新以满足原保险行业不断变化的需求。国内各再保险公司应该在充分了解和研究原保险市场的再保险需求和充分考虑我国保险市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发出符合国情的再保险产品。
(二)加快建立巨灾风险的再保险机制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灾害发生的频率相当高,通常都会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当前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主要采用的是一种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地方政府紧密配合、以国家财政救济和社会捐助为主的模式,尚未建立相应的巨灾保险制度。为确保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和保险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维护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加快建设和完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三)加强国内外保险公司间的合作随着全社会对再保险需求的增长,我国再保险市场的供给不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可以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资源,加强保险公司与非保险机构合资成立再保险子公司,鼓励其他的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进入再保险市场,组建再保险公司,鼓励国内现存的各家保险集团出资组建专业再保险子公司。另外,通过有选择地继续引进实力雄厚的外国再保险公司,建立合资再保险公司,向国外大型再保险公司学习先进承保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承保能力。
三、威胁(Threat)
全面开放后,我国再保险行业的承保能力与外资企业差距悬殊。同发达国家的再保险公司相比,我国再保险公司在资产规模、产品开发创新、技术力量、服务质量、信息处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不够强。此外,我国再保险业尚未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这些都削弱了国内再保险公司的竞争力。
四、结语
(龙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黑河九三支行,黑龙江 嫩江 161441)
摘 要:内部控制是实现金融保险企业经营目标的有效途径,其不仅能够提高金融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亦能完善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保障内外部相关人员的权益,保证金融保险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并适应外部的监管,最终实现金融保险企业的发展战略。我国金融保险行业正大力推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在此过程中虽存在着内部控制环境薄弱、风险识别水平有限、内部监督力度不足等问题,但随着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内部控制体系将会成为我国金融保险行业经营管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COSO内部控制框架;金融保险行业;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212-02
收稿日期:2015-03-1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会计学会2015年度会计立项研究课题“金融保险行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庆虹(1980-),女,黑龙江嫩江人,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金融保险行业财务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
一、引言
金融保险行业的经营对象不同于其他企业,所以对风险和损失的管理显得尤其重要,而金融保险企业通过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使各部门工作职责得到清晰的确立,采用合适的措施,合理的防范公司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风险,使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最终得以实现。COSO内部控制新框架涵盖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其构成了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我国金融保险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各不相同,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已是整个金融保险行业、以及监管者所要研究的重要议题。
二、金融保险行业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基础薄弱
目前,我国金融保险行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首先面临的阻碍是,内部环境中存在较多不利于其发展的因素。一是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尚未完善,部门机构形同虚设,董事会的重要职能没能完全发挥出来。二是部分金融保险企业的组织文化没有形成对内部控制的认同意识,对风险的识别意识和现代管理手段的重视程度较低,以新华人寿泰州分公司为例,曾在长达6年多的时间里,挪用诈骗资金上亿元,涉案人员分布在公司的负责人、财务人员、技术部人员和外勤,整个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形同虚设,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影响恶劣。三是公司内对内部控制应作为整体框架的认识不足,部分公司虽在着手内部控制设计,但仅停留在各个管理流程或对其的理解仅局限在会计部门,没有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完整性。
(二)风险识别及评估能力不足
金融保险企业不仅需要面临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等常规性风险,更需对被金融保险人的投保风险进行管理,所以这对金融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保险企业其内部风险主要来自业务层面,包括市场及销售体系的财务风险、投研体系的法律与合规风险以及运营体系的信息技术风险和运营操作风险等,目前仍部分存在金融保险产品违规宣传销售、客户服务工作效率低导致客户投诉未及时处理、产品开发失败或产品运行困难等可能引发损失的风险事件,需予以关注。
(三)内部控制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
内部控制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其涉及的部门较多,对金融保险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持续的监控分析,会产生数量巨大的信息,相关的信息必须以一种能使工作人员行使各自职能的形式和时限被识别、掌握和沟通。甚至是对金融保险企业的投保人、被金融保险人、监管者和股东这样的外界之间也必须有有效的沟通方式。金融保险企业要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重视对其畅通信息平台的搭建,为内部控制的信息传导提供有利条件。
(四)内部监督机制效果不明显
通过持续的监控行为、独立的评估来实现对内部控制体系在一定时期的运行质量的评价反馈,是整个体系里的重要环节。但我国金融保险行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尚未建立完善,或是岗位设置没有为其设立单独的部门,其独立性和客观性很难得以实现;或是人员配置不到位,导致内部监督工作受到限制;或是其工作范围只局限于验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而与其应承担的工作职能不符。这样一来,金融保险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环节存在缺陷,会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产生消极影响。
三、金融保险行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改进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要完善金融保险行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加强内部控制的环境建设。关注国际上对内部控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发展,加深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系统认识,让公司各级人员对内部控制给予充分的重视,为内部控制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同时,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应避免再局限在某个部门上,金融保险企业的相关人员设计内部控制活动的时候,应该全面梳理公司运行的每个流程,来锁定与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具体执行时,需保证内部控制的每个步骤,从内控设计到分析再到提出意见以及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审计,都严格执行以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性。还需加强金融保险企业的现代管理能力和公司治理结构调整,强化董事会的职能,为内部控制体系营造一个适宜的基础环境。
(二)加强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
强化金融保险企业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是其实现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保险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应贯穿内控目标的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措施。首先,需通过考察、流程分析等手段对风险进行判断、分类和鉴定,在有效识别风险的基础之上,特别注意加强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风险应对系统的构建。其次,需引入科学的风险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动态监控,尽量降低经营风险以及投保风险的损失程度。并对风险的发生,能够提出及时有效的应对策略。
(三)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沟通机制
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沟通机制,能够保障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金融保险企业需提高对日常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活动中产生的信息的重视程度,致力于搭建有效的信息平台,为内外部相关人员提供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同时,还需保证所产生信息的质量,避免虚假的或是不准确的信息误导相关人员的判断和工作效率,通过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和甄别来保证其科学性和正确性。还可扩展公司获取信息的渠道,比如建立受理举报的专门机构及举报人保护制度,以对相关人员产生制约效用,为避免舞弊提供有效途径;或建立及时的信息共享机制,将各部门统一纳入内部控制管理系统,直接在系统内建立内控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为信息的传递提供畅通的上行、下行通道。
(四)强加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主要对内部控制实施流程进行监控,对于金融保险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进一步的完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金融保险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及风险控制能力。内部控制监督机制记录内部控制的信息,发现内部控制的制度缺陷和执行薄弱环节并深入发掘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改进意见。金融保险企业需致力于开发完整功能的内部控制审计信息系统,对机构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记录、检测和反馈,在实践经验中不断改进更适合的模型设定和关键指标来度量业务情况,合理化对非现场审计、风险评估和日常检测结合利用,有效实现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工作。建立专业独立的内部控制审计部门,避免机构内部的其他部门参与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以削弱其独立性和权威性,破坏内部监督的职能运行,完善内部控制监督的专业技术和报告能力,对金融保险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进行持续性的监督评价,以保证自身的健康规范发展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我国银监会、保监会早在2010年就了专门针对金融保险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准则,可见监管部门对金融保险行业开展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视程度。我国金融保险行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还需加深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分析和系统认识,营造合适的内控环境;需强化金融保险企业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以实现持续稳健发展;需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沟通机制,以保障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最后由内部监督对内部控制管理进行持续性的反馈评价。因此,通过全面实施内部控制,来提高金融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以及经营管理水平,促进金融保险企业合规、稳健经营,金融保险行业对内部控制的大力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日前,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抓服务、严监管、防风险、促发展”十二字方针,其中“抓服务”被放在首要位置,充分说明服务是保险行业的生命之源,改善服务是保险行业的重中之重。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十几年间,保险经纪行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保险经纪公司业务水平更是良莠不齐。作为保险行业的一部分,保险经纪公司服务的管理和提高,严重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北京中汇国际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简称“中汇国际”)成立6年来,平均每年以81.16%的速度增长,是完全市场化运作的保险经纪公司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在保险经纪市场影响力方面,创造了钢铁冶金行业第一,船舶建造行业第一,装备制造行业第一,中央企业客户数量第一,航空航天、电子电信、汽车工业、交通建设、医疗卫生、残疾人和老年人保险等行业前列的好成绩。中汇国际抓住保险市场服务缺失的机遇,担当起风险管理的历史责任,推行差异化、深入化、专业化、创新式服务,以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梅花香自苦寒来,中汇国际在2011年荣获由“中国保险经纪十年”活动中评出的“最佳客户服务奖”。
一、专业化服务是企业生存的基础
中汇国际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成立以近七个年头,董事长牟宝喜认为“中汇国际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以风险管理为主线的全面专业化服务’作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去打造,一手抓风险管理,一手抓专业化服务,走出了自己的成功道路”。
中汇国际成立之初领导层就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通过为客户提供专业的高附加值的服务,才能充分展现保险经纪的价值,有价值才有存在的必要。为此,他们致力于建设专业研究型企业,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研究,专业技术水平始终走在行业的前沿。不仅汇集了国家级安全评价师、风险管理方向的博士后等优秀专业人士和高级管理人才,还有强大的专家技术委员会作为后援。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全面的风险意识、雄厚的风险管理与保险技术实力和丰富的操作经验。中汇国际熟悉项目的风险状况和各家公司的条款,能站在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立场上,结合项目的风险分析量体裁衣的设计保险方案,从而维护客户的利益,使保险更“保险”。
为了进一步提高整体索赔服务实力,中汇国际专门成立了保险公估公司——北京正汇保险公估有限公司,凭借大批索赔专家和专业公估公司的技术力量,中汇国际在发生保险事故后,能够及时为客户提供报案、事故现场查勘、准备索赔材料、参与索赔谈判等一系列服务。
2011年某集团因意外事故导致设备损坏,总损失金额高达400多万元。中汇国际的专家得到消息后不顾零下二十度低温多次到现场协助处理保险索赔的相关工作。不厌其烦地敦促公估公司及时出具公估报告,并针对索赔问题展开三方会谈,积极推动案件进展。经过努力,获得378.5万元的赔款,很好地弥补了该集团的损失,充分发挥了保险经纪人的作用。
客户服务能力是经营的基本功, 有了客户,服务能力跟不上,专业化水平上不去,有了客户也会丢掉,因为服务不好而丢掉的客户很难再有机会找回来。为一家客户做好服务就等于是服务下一家客户的开始。目前,中汇国际保险经纪公司已经越来越被企业所接受。牟董说,基于中汇国际的专业化、高品质服务,很多客户对他们给予了高度评价,口碑在客户之间相传。
二、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企业只有高屋建瓴,不断创新,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才能发展壮大。
创新服务是保险经纪公司赢得客户长期稳定信任的制胜法宝。在中汇国际人看来,未来经纪公司之间的竞争必将是差异化服务和创新式服务的竞争。
在统保模式上的差异化创新。同样是大型集团统保业务,但企业情况千差万别,中汇国际所实施的服务方案没有一个是雷同的。中汇国际创造出多种差异化综合统保模式,如“统一条件、差异费率”的北大方正模式、“统一管理、分别服务”的中国南车模式、“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中国西电模式、“统一集中管理,递进服务”的中国航空工业模式,还有提供24小时零距离“融入式”服务的鞍钢模式等等。这些差异化的统保方案看似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但却因为大幅度提高了客户的保险条件并降低了保险成本,充分满足了客户的需求,使客户与中汇国际从认识到熟悉,从信任到信赖、依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从而提升了客户对他们的信任甚或依赖。
在服务方式上的个性化创新。他们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服务。比如与客户一道组建风险管理办公室,实时掌控风险与保险动态信息,提供随叫随到的服务;客户侧重内部协调,中汇国际侧重专业服务,共同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此外,他们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推出一些细微的创新举措,例如主动在客户那儿放置一笔服务“保证金”,或者采取佣金分期付款的方式等,让客户来监督服务,这也是中汇国际自信的体现。
在制度建立上的灵活创新。中汇国际建立了系列的科学服务体系,正在建立一套风险评价系统和风险管理数据库,并探索了“制式化”和“个性化”服务的双轨控制方式;客户经理、项目经理双层服务保证制度;总公司与分公司上下联动的服务机制等,这些举措从制度层面提升了客户服务的标准化、制度化、系统化,具有长效性,使客户体会到中汇国际的管理水平,值得信任。
可以说,中汇国际的服务不仅是基于客户实际情况的创新,更是对我国保险经纪行业客户服务模式的积极探索。
三、差异化服务使企业在竞争中得到提升
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只限于价格竞争、关系竞争和销售手段竞争的低层次竞争,服务竞争的局面远没有形成。如果这种低层次的竞争不改变,保险这块绿洲就会逐渐被沙化。差异化、个性化化服务使中汇国际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竞争中得到提升。
如何能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服务,是衡量经纪公司专业服务水平的重要依据。中汇国际真正把每一个客户都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专题研究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贴心、贴近的服务。比如医疗责任险、安全生产责任险,虽然险种单一,风险标的相差不大,主管部门同是各省市的卫生厅和安监局,但是各地区的需求千差万别,所以中汇国际在保险方案和服务流程设计上就因地制宜。这就要求项目组人员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以满足项目需要,同时又在征服挑战过程中积累项目经验。不仅仅是总公司技术力量强大,中汇国际各地的分公司也同样如此。中汇国际保险经纪江苏分公司为“成蛟龙”号海试任务的保险经纪人,策划并安排了财产保险、潜航员意外伤害项目等相关保险方案并提供保险经纪服务。这是中汇国际在高风险领域的又一次成功崭露。
四、深入化服务让服务落到实处
所谓把服务落到实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好服务的落脚点。真正的落脚点就是做任何服务都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从自身角度去思考。中汇国际人在为客户服务中始终坚守一个理念,即:“没有犹豫,客户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中汇国际成立以来,能够创造服务零投诉、100%客户满意率、99.8%客户续约率,每个月都会收到几封来自不同客户的表扬信,这些情深意切的表扬信是对中汇国际人辛勤付出的最好肯定。
完完全全地站在客户的角度,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全心全意地为客户着想,为客户做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中汇国际能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有十个制度化的基本标准流程,即:为客户编制风险管理规划并设计保险方案、风险评估、风险咨询、专业培训、保单管理、定期回访、编制服务手册、风险信息交流、评价保险公司服务质量、建立风险管理制度。
本届峰会的主题是“创新无边界”,与会嘉宾就保险业的科技发展趋势、后援中心暨呼叫中心坐席外包服务、新一代财险核心业务、保险商务智能解决方案、智慧商务及移动应用产品进行了探讨。
后援中心暨呼叫中心成新趋势
作为国内最专业的保险呼叫中心外包服务商之一,软通动力公司在行业经验、管理团队等诸多领域保持先进地位,管理团队从业经验平均超过12年,管理经验超过10年。
呼叫中心的核心平台组成包括PBX核心语音平台、CTI路由、录音系统、IVR自动语音组成。目前,由Genesys推出的SIP 整体解决方案在市场上较受欢迎,该方案技术领先,并有较多的大型呼叫中心成功案例;其对多媒体的强大处理能力(语音、IM、视频)和路由功能,为险企提高了业务效率。该系统还可支持最多的第三方SIP设备,便于与其他产品CC互通。
专家指出,未来呼叫中心服务的发展模式,将以客户驱动为理念,提供客制化的外包服务,帮助客户摆脱繁重的管理维护工作,从而专注于核心业务。为企业用户提供平台外包,所有的基础设施外包服务均可与业务流程外包捆绑,以达到最佳效果。有多种招聘渠道和合作关系。并有着具备业内领先的呼叫中心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
新技术推动保险业资金管理
由于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众多,每天资金量流量和存量也非常大,因此保险公司资金管理决定了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发展速度。目前,大多数保险公司原有资金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管理账户,由于各分支机构财务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难以规范分支机构资金的汇划,效率非常低,资金风险很大。在IT系统方面,保险公司现在的资金管理一般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进行管理。由于各行网上银行相对独立各分支机构的账户信息、资金信息被局限在各行的独立数据区间处理,通常需要人工进行数据的汇总,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限制了集团对保险资金运用和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实效性,无法实现各管理系统间的协同管理。未来保险行业资金管理信息化发展方向是:“构建统一的资金管理平台,针对保险行业特点设计风险控制和投资管理、资产配置、资产托管管理等功能系统,加强偿付能力指标体系的应用,推进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整合,努力做到业务、财务、资金的协同,实现资金流、信息流与业务流的有机整合。”
软通动力新一代保险资金管理解决方案结合我国保险行业资金管理特点和保险企业集团化管理、系统协同管理的整体需求和资金管理未来发展的需要,为保险公司提供的一套完整的、具有前瞻性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资金管理系统的标准业务功能主要包括跨行的账户管理、交易结算管理和整体资金流动性管理;同时,可以根据寿险、财险不同特点的保险资金投资配置管理、投资运营风险管理、保险资金托管管理、资金报表管理,支持保险行业的全面资金管理。
通过资金管理平台建设,可以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水平,可以建立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动态监管体系,将资金运用的监管融入资金管理系统中,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提高保险投资的盈利能力,控制投资风险。同时,可以强化保险资金运用的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保险资金存量,扩大保险资金运用规模。?第三,通过系统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责权,对资金运用的各个环节实施严密的审批流程和规范的管理?,全方位强化内控机制和监督机制,防范资金风险。
财险核心业务系统面临的挑战
国内财险核心业务系统发展伴随保险行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保险行业复苏起步时期,业务处理以手工管理为主,到上世纪90年代初,基本没有成型的业务系统支持;第二阶段,保险行业实行产寿分业,到上世纪90年代末,核心系统以满足出单为主,系统小而分散,技术多为两层架构,同时分支公司可独立开发和维护系统;第三阶段,保险行业对外开放,实现集中管理,在2000年――2005年,核心系统逐步实现三层架构,逐渐实现集中管理,两核管理,全险种全流程;第四阶段,保险行业快速发展,保险主体日益增多,竞争加剧,2005年――2010年,核心业务系统处于全面整合阶段,实现了业再财一体化、多渠道支持、内外部多系统的整合;到目前,核心系统已向面向服务、组件化发展为主,未来5年,随着新技术应用,新一代系统在客户体验,支持快速变化,以及引导销售服务创新方面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和发展。
在当前保险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财险核心业务系统还面临着四大方面的挑战:1.价值链支持:对保险价值链上包括行业监管、合作伙伴及直接客户等服务支持还比较被动和不足。2.业务运营:对灵活应对保险公司业务变化,风险管控及精细化管理,快速推出新产品等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3.IT管控:大部分保险公司需求管理机制,质量保证体系还是较欠缺。同时在与供应商合作方面不能做到双赢,导致服务品质得不到保障。4.数据管理方面:保险公司数据的标准化、数据的完整性以及业务数据的价值利用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
业务系统发展面临的这些挑战,需要一段时间来逐渐解决,软通动力新一代财险核心业务系统以“强适应性”为宗旨,充分应用新技术适应和支持业务变化,快速满足业务及监管要求。通过工作流引擎与规则引擎,支持业务灵变化,通过接口统一化、组件配置化、报文模板化,支持动态调整。针对国内的车险平台,通过组件库和模板库支持快速调整,通过建立独立、高扩展性的影像系统,支持业务处理无纸化。完善的组件库和模板库,可以减少系统开发的工作量,缩短系统上线时间,降低维护成本。
保险智慧商务及移动应用受关注
近年来,保险业的销售和服务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摆在保险公司管理层面前最大的难题是:一方面,市场主体增加带来的竞争压力加剧;另一方面,行业的监管却越来越严格。而新兴商业逻辑和传统商业逻辑对渠道和运营带来的挑战同样艰巨,保险公司的新科技应用的推广,造成用户需求不断变化,行业领导者对销售和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则为后来者设置了较高的竞争壁垒,不少险企因为没有可信的数据分析帮助决策,难以实现从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化经营的转变,等等。要想解决这些难题,必须依靠智慧商务模式,而注重多渠道整合的智慧商务模式已成为趋势。
在现有的技术厂商实践中,由IBM推出的智慧商务平台备受关注。该系统通过建立统一的客户视图数据,建立完整、合理的客户数据,定义“以客户为中心”,服务于未来智慧商务平台的扩展需求。其目的,就是为了提供以客户为中心的360度视角的数据视图,从中便可以准确地知道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客户同保险公司之间发生的所有行为,获得客户的个人爱好、理财习惯、不同阶段的需求长期积累的高质量客户数据,对保险公司各方面工作的提升提供有力帮助。
软通动力智慧商务平台的服务对象,是所有智慧商务平台的服务者和使用者,主要分为:个人客户、企业客户、中介机构用户、内部用户、坐席。平台可分为网络平台、呼叫中心和后台管理中心三部分。为实现完整的网上业务,该平台还需要利用一些合作伙伴提供的服务,最主要的服务包括:实现交易完整:需要第三方证书管理机构;提供证书及密钥管理服务实现网上结算:需要第三方支付平台或银行提供网上支付服务;实现短信随动的信息跟踪,需要短信服务;实现呼叫中心标准坐席功能;合作伙伴渠道接入功能等。与之对应的,智慧商务平台还需要完成呼叫中心平台、移动应用系统等进行基础数据、业务数据的交换。
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迅速,保险行业也一样,在客户服务及移动展业方面的应用备受各保险公司的关注。软通动力移动应用产品包括寿险行销支持系统、产险经理人系统、车友服务平台、车险移动查勘系统及移动办公系统,这些系统构建在软通动力移动云服务平台上,使各种应用具有强健的后台支撑。
一体化的融合BI解决方案
长期以来“重业务,轻管理”的思想导致保险行业在BI(商务智能)领域投入严重不足。与会专家介绍,目前有超过1/3的保险公司没有建立BI数据平台,只有简单的基于业务系统的报表系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管理需求需要。业务、财务、再保、投资分析应用割裂,大量的业务分析报表,很少涉及财务,几乎不涉及再保和投资,难以形成统一企业信息视图。商务智能系统、业务系统分离建设,缺乏沟通。一方面业务流程得不到足够的数据智能支持,另一方面商务智能系统的分析结果更多地停留在报告上,商务智能更多地体现为报表,商务智能系统的发展体现为报表越来越多,没有融入企业的运营流程,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以上就会直接导致,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应用不广,对管理支持不够,与业务融合不足,重复的报表与报告,难以真正实现数据的价值。
一、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关系
信息系统对风险管理的作用主要有两类:一是信息系统是风险管理的数据基础。保险公司的经营运用了大数法则,其根本目的是对大量的可保风险进行分散,而信息系统中这些丰富的数据资料正是保险经营所需要的珍贵资源,是保险经营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一套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搜集、整理、分析大量风险和损失的数据资料,从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拓宽可保标的范围,最终促进保险经营水平的提高。二是信息系统是风险管理的执行担保。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保险行业也不例外。科学先进的管理思想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越来越依赖于电子化、规范化的信息技术这一载体,风险管理中所确定的发展方向和作出的决策都融入到了有关理赔、管理、服务等软件产品中,从而形成了一套智能化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这正是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因此,为了提高风险管理业务水平,保险公司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风险管理理念与实际举措相结合,使风险管理在保险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保险信息系统的实现
一个科学合理的保险信息系统应该涉及保险工作的各个方面,囊括产品开发、销售、核保、客户服务、理赔等不同的基础构件。为了全面实现保险软件产品的风险管理功能,可以采用将风险管理控制功能嵌入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利用分散的或同一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将风险控制管理功能作为子模块嵌入原本的基础构件中,更为细致、具体地强化了软件的管理控制功能,使其每一环节和步骤都更为优化,从而更快捷、方便、准确地发挥出自身的功能。这种功能嵌入的方法虽然对软件工程师的技术要求很高,也需要一定的维护管理成本,但是其执行效率较高,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一)产品研发
在产品研发方面,精算系统为产品模型提供支持,具体分析合作项目的风险分散程度和风险依存度,从而准确地构造出一个较为标准化的产品利润模型,保证研发产品的质量。
(二)销售
销售功能不仅包括对外的管理,也包括对内的控制。在对外管理方面,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客户信息,对客户群体进行分类,建立客户之间的关系网,并积极地挖掘潜在客户,以提高业务成交量。具体来说,可以建立一个交叉销售的基本模型,提供电视、报纸、网络等多个方面的销售平台,从而追求更高的经济利润。在对内控制方面,应对销售人员加强管理,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销售员业务水平模型,该模型要涉及销售员的业务量、业务水平等多个方面,并将业务分析结果与销售员的工资薪酬和奖金挂钩,也可以为销售人员建立一个培训的平台,从而培养优秀的销售团队。
(三)核保
核保工作要借助于专家系统的帮助,专家系统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风险预测模型来精准计算风险管理中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如实际费率和基准费率等。
(四)客户服务
如今的客户服务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呼叫式人工服务,客户服务借助互联网来实现客户分流,可以对某些大客户提供优先服务,也可以对某些优质客户提供基本服务以外的增值服务。
(五)理赔
理赔功能主要是分析、受理客户的理赔申请,在理赔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系统中的大数据寻找出欺诈客户,提高理赔的效率和质量。
三、风险数据的有效使用
(一)不同来源数据的整合
异构数据的来源是多渠道的,它们往往分布于不同的数据库平台,有着各自不同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结构形态,因此需要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转化为一致的格式,使其统一化,以便使用者顺利进行访问和利用。
(二)数据的过滤和分类
在海量的数据中,必然会存在一些错误数据或冗余数据,因此在数据收集整理过程中必须对数据进行过滤,消除数据噪声,将不能反映事物特征的数据摒弃,以免影响模型的准确性。若数据容量过大,会使得使用者难以找到有效的信息,从而影响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同时,在数据分类、归并过程中,要针对具体的对象,结合最终的目的,选用有效的数据集合,降低数据分析的维度,从而保证相关数据信息可以客观地反映事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选取合适的分析模式
数据的分析模式有很多种,如分类模式、时间序列模式、关联模式等,而这些模式的具体算法又可分为聚类检测、遗传算法、决策树方法、范例推理等多种。在实际的操作中,每一种模式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例如,决策树方法就不适用于解决数据量大、难度高的问题,最佳的方法应该是神经网络模式和遗传算法的结合。因此分析模式和算法的选用不能盲目,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四)结果的检验和完善
在结果验证过程中,决策者常常会依据模式的应用效果来调整假设问题,通过运用新的技术,重新抽取数据集合以进行反复验证,其得到的结果也并不唯一。因此,任何模式只有经过不断调整和完善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