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口诀记忆法范文

初中历史口诀记忆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历史口诀记忆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历史口诀记忆法

篇1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学法指导 教学衔接

目前高中课程改革在我省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各个学科在课程体系、课程编排、课程深广度、教法学法等方面的变化可谓很大,而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历史教师,我越来越感觉到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从初中到高中急剧下降。要解决这个问题,从高中学生的角度来讲,必须做好历史知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升级”,从而找到一把适合自己的打开高中历史学门的钥匙。

一、与时俱进,把握高中历史教材相对于初中历史教材的不同。

1.史实内容上。拿到高中历史教材,你会发现有很多的老面孔,但是对于这些老面孔的学习角度、把握程度显然是和初中不一样的,要求更高。如果说初中历史多为“知其然”的话,那么高中历史则更加注重“知其所以然”。由于高中生年龄大一些,思维更加成熟,历史的线索及其规律性还有不同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高中历史学习中更加注重的。

2.知识结构上。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它是在初中历史学得很好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专题研究,时空跨度大,更注重思维的连贯性和跳跃性,站得高,潜得深。

3.能力要求上。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比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高中历史科考试的能力要求可以初分为历史事实、史学方法、史料解析、历史解释和文字表述。这五类不是各自独立,而是有相当多重叠的地方,每一类中还可以再分出若干小类。五类目标包含各种能力,如:记忆、分析、推证、想象、表达等,不是某类目标只测某种能力,而是一类目标往往可以测试多种能力。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习的能力,等等。

二、自我升级,找到了打开高中历史学门的钥匙。

1.观念转变,抛弃“副科”之说。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3+学业水平测试(必修+选修)”模式下,历史学科是选文科必选的科目,选理科,也要通过高二下学期时的学业水平测试,所以,学好每一门功课是高中生义不容辞的任务。虽然选修历史最终是考等级,但是江苏50万考生中要考到2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B,1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B+,10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A,2.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A+,与报考本科院校直接挂钩。所以观念要转变,不是初中的所谓副科之说,只有战略上重视,才能打好每一场战役。

2.高屋建瓴,记住编年史体系。因为高中历史是专题史,所以头脑中要先有一整套编年史体系,否则学起来会云里雾里,摸不着方向。最好先好好看看初中历史教材。如果连中国朝代更替顺序都搞不清楚,就学不好中国历史;如果搞不清楚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的大概脉络,就无法记住相关史实,更无从做必要的横向纵向联系,更是无法做对题目。所以,记住编年史体系,是学好高中历史的前提。可以编成歌谣记忆,如:“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还有香港版本的:“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当然,还要记住基本的时间顺序,做试题时要用到。

3.重视基础,强化知识点记忆。历史作为文科,多背是应该的,必须把课本前的目录、单元结构、课文结构、基础知识都背下来。要不断与遗忘作斗争,就必须强化记忆。万丈高楼平地起,忽视基础就像空中楼阁一样是华而不实的,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质的飞跃。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只要持之以恒,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就终会劳有所获。

4.讲究方法,做到事半功倍。一是先理解后记忆。强化记忆固然是需要的,但不理解就死记硬背有很多弊端,费力大,收效小,记不准,易混淆,记不牢,容易忘。二是尝试多种方法,如:特征记忆法、重复记忆法、回忆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归类记忆法、重点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重复是记忆之母。三是广泛阅读。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等。所以要多看书,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为历史服务,当然学好历史也可以为学好其他学科作好铺垫。

5.学会解题,提高解题能力。高考都是以考试的形式来考查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必须在多看书、多记忆、多思考、多联系的基础上动手练习,强化记忆,提高解题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做题,适当做一些典型习题,积累经验,提高解题能力。同时还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历史试题的主要题型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要重视每一次考试,做到错过不能再错,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艳芬.现代历史教育呼唤新的理论成果――历史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观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7):4-7.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5.

[4]叶小兵.历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一、编写学习提纲,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历史与社会学科隶属于文科类,阅读教科书学生能获取历史知识,不仅是提高学科成绩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智力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教学之初,首先就应该教会学生阅读教材。由于历史与社会学科内容具有一定的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学生在初次阅读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就需要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重点指导和训练。我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通过编写阅读提纲的方式,为学生导读,将其引导到阅读的正规上来。长时间训练下来,不仅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而且学生还逐渐地学会了自己编写阅读提纲,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由于传统认识的片面,导致多数学生都认为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只需要死记硬背,不需要思考和理解,其实不然,历史与社会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针对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发展他们的智力。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应该注意三个方面:首先,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深到浅进行层次性的递进,实现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转变;其次,问题要把握好难易,循序渐进,既不要太难,导致学生产生无助和自卑的心理,又不能太易,学生不动脑子就可以轻易解答,没有起到问题的实质性作用;最后,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有效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篇3

一、相似联想记忆法

许多历史事件和重大历史史实极为相似,历史学习要抓住相似的核心点,通过纵横联想加以快速归类与记忆,是一种历史记忆的好方法。如七年级下册第十课在讲明清君主集权的加强的措施时,抓住君权加强,比较明清两朝所采取的措施,就能从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思想上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掌握主要史实。还可抓住“思想控制”联想学习秦朝、西汉、明朝和清朝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主要措施。再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时,三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阻碍,还可联想到三国在革命中都颁布了资产阶级重要文献。还有许多历史事件都可用类似的方法记忆。

二、歌谣记忆法(编历史歌谣)

把历史事件编成口诀或顺口溜,是记忆和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编成口诀或顺口溜,印象更深,记忆更牢。如为了让学生记住七雄名称及在地理上的位置,可编顺口溜:“东齐西秦,南楚北燕,赵魏韩在中间。”再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郑和下西洋时,可以编成这样的歌诀来学习记忆:“郑和奉承朱棣令,1405出西洋,与外联系宣国威,刘家港出古里回;此后多年下六次,一共涉达30国,远航红海与非洲,扩大交流开南洋,郑哥相比早半世,书写远航史壮举。”这样学生就容易记住郑和下西洋的派遣者、目的、第一次远航时间、出发地、到达地、返回地;共航行的次数、最远到达地、影响等知识,避免了死记硬背,而且记忆时间会更长久。

三、分组联想记忆法

没有联想比较,就没有深刻的记忆。联想比较记忆法是对历史现象从各种角度各种联系上通过辨别、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行记忆。联想比较可以纵比:通过日本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背景、内容、结果的比较,不仅能很快掌握它们的历史知识,而且可以发现日本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特点。联想比较还可以横比:通过中国封建社会和西欧封建社会形成和结束时间的对比,会很容易记住双方形成和结束的时间,还会发现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早于西欧1000多年,而结束时间却晚200年。通过中国的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对比,不仅便于记住两个变革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发现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失败的原因。联想比较记忆法不仅能使我们巧妙地获取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四、历史图示记忆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教师应该:第一,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抓重点,攻难点,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课后练。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单元练。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第四,综合练。就是某一历史主题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学习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枯燥乏味的知识,我们在学习中可以根据内容来设计图示,从而达到形象直观的学习和掌握知识。例如

篇4

一、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不少人持有“历史无用论”,所以不想浪费时间在这一科目上。殊不知厚重的历史就是我们的根!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高中历史教学除了可以作为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我们的爱国情感和国际主义精神的一个手段之外,还可以提高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高中历史不是初中历史的简单重复,例如它在学习目标方面,除了要求必须识记基本的史实之外,还特别注重理性分析和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夯实基础

1.对于课本文字内容的学习应做到

一是熟读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更好地领悟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影响、意义等等。虽然现在的高考几乎不再有哪一道题目本身或者答案可以直接从课本当中得出的,即使是一道选择题也往往是考查两个以上的知识点,其中又有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但是不管专家怎么出题,它都不能脱离教材本身的内容,它都立足于课本。二是标注重点,加强记忆。看书必动笔,对于课本中的基本知识点、基本结论要做好标记,有所侧重地识记。记忆的方法有很多,如顺序记忆法、隔年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词头记忆法、对比记忆法、归类记忆法等。

2.养成“左图右史”的习惯

历史地图和图表内容可帮助我们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有效地减轻记忆负担。对于这部分教材内容一般这样处理:一是据史读图。即把教材文字相关内容落实到地图上,再现其空间位置,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二是据图说史。即根据历史地图复述材料内容,借此检查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巩固、记忆。三是据图分析。即根据地图或图表设置历史问题。四是以图补文。即利用地图中隐含的知识点,补充教材的正文内容。

三、提高能力

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渐了解和掌握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掌握学习方法。比如类比迁移,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性。这样不仅有助于解决同类历史问题,而且有助于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例如通过对一些历史事件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后,我们应该可以基本了解到:要初步了解一个历史事件的概貌,必须掌握这个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并据此对这个事件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对历史事件背景的分析,则一般要从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等方面入手,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形势,把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大环境中去考查,从中认清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或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对事件性质的判断,则要从事件主角的阶级属性、事件的任务或目的动机、事件发生的方式、事件的发展前景等方面去思考。掌握了这些基本要求后,我们才有可能去探讨如何更有效地理解掌握这些知识,最终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

掌握一定的历史理论,学会运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常运用到的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第三,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第四,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必将灭亡。以上四大历史理论,不论是在材料题还是在选择题都有可能运用得到。

比较辨析。历史课本中有不少的事件是存在相同点的,比如高一近代史中的和,高二历史中的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等,这些事件如果能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学习、记忆的话,思路更清晰,记忆更深刻。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一是背景要素中的原因、条件、目的;二是内涵要素中的特点、特征;三是后果要素中的性质、作用、影响等。通过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和不同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同点,概括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或认识,以准确、深刻地认识历史事物。

归纳概括。每学完一节课、一章的内容,要及时梳理它的知识结构,做到胸有成竹、了如指掌,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

掌握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这是历史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高考考查的主要能力,特别是近几年的高考,从选择题到材料题,几乎都是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解答材料题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步,阅读材料所提的问题,并审清问了哪几个问题;第二步,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材料及其出处,如文件、书籍、年代、人物等;第三步,找出材料的关键语句或者词组,并用笔做标记;第四步,简明扼要地写出自己或历史的分析结论,且要条理化、序号化、层次化。

四、做好课堂笔记

篇5

“解铃还需系铃人”,历史学科之殇,更是历史人之责任。虽然,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少年,素质教育也推行了多少天,但不少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总是被动地吸取知识信息,形成老师讲、学生听的机械式被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当今社会需求创新人才相悖,与高一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不相适应,很容易招致学生的逆反心理,“烦”就水到渠成,甚至发展为怕、躲避,最终带来的必然是教学效果无从体现。那么,作为历史人,我们如何才能春风化雨,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如何润物无声,依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速度、认知能力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呢?

高一年级是一个初高中衔接的年级,高一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上的转型期,学生的思维逐步从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过程。 在这个思维形成过程中,也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如果这个过程处理不好,学生的思维层次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或是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就很容易出现“分化现象”——一些高分入学 的“佼佼者”,一学年下来以后,文化成绩出现了惊人的退步。因此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敏锐地觉察到这一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机地穿插初中历史的相关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然后再“易将乘勇追穷寇”, 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材料,慢慢教会学生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概括、表述、评价历史的能力。只有这样日复一日,学生的思维才能逐步摆脱形象思维的束缚,渐渐发展到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其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自然而然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高一年级是一个打基础的年级。“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而侧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是高一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但矛盾的是高一历史课程要求的基础知识量大,头绪多,“前秦后汉,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学生一提到历史头就大。这时候的历史教师不仅仅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老本行,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学生如何去解读晦涩的古汉字、如何掌握那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如何从书山题海中总结归纳出解题技巧与规律。然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学习方法也多种多样,串联记忆法、比较分析法、联想记忆法、归纳分析法、口诀记忆法、做题训练法、交流复习法、重复记忆法等等多如牛毛。“把戏人人会玩,各有巧妙不同”。 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针对高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认知规律,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依据自身的经验,帮助学生整理繁杂的历史史实,解决繁琐的记忆任务。要么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要么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或者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把知识串联起来记忆;也可以把相关知识编成顺口溜、儿歌、俗语加以记忆;还可以把类似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比较进行记忆。不过,不论哪一种记忆方法,都要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及时记忆。对于一节课的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设计表格的形式,教会学生归类整理知识的能力。学完一个单元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这一单元的重点知识列大事年表,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

其次,教师可以对每节课的内容进行微调整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加深对一节课知识的内在联系的理解;在复习方法上,教师可以把重点知识清单化,难点知识习题化,强化对重点、难点知识的剖析,再以问题引路,引导学生对重、难点问题展开思考,拓宽学生的思维层次,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课后的训练中,教师要精选习题,充分利用好经典题,与书本知识联系紧密的热点题。练习的形式可以有课时练习、专项练习和单元练习。习题评讲时做到有的放矢,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讲。坚持做到有讲必练,有练必改,有改必评。进一步加强规范化训练,语言表达、书写格式等多方面、多形式地进行规范。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 培养能力

一、教给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知识的理解、运用,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记忆历史基础知识,教给学生记忆的规律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的内容既不好记忆,又很容易混淆。于是,我教给学生用提取关键字及引义、谐音等方法来概括记忆,效果很好,在此我把学生自己概括的较为成功的一则归纳起来,如下:

南京一箱(香)两千一,广厦福宁上海兑(税与兑谐音)。日本马关辽台岛,增辟通商二工厂。辛丑四五禁拆界。

学生用此口诀很快就能将《》《》《》的内容记住,并且记得牢固、不易混淆。

在复习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这部分内容时,其中的863计划所涉及的八个领域,学生记忆起来总是丢三落四,记不牢固,于是我又提醒学生用提取关键字的方法记忆,每个领域提取一个字,打乱顺序,重新组合记忆。结果,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七嘴八舌总结出一些,摘录如下:自信生新能,激航海;天生能洋材,信光动等等。学生用自己认为关键的字眼牵动相关的历史知识,记忆起来方便,也不会有遗漏了。

还可以教给学生采用数字记忆法记忆历史知识。如:在记忆、、十月革命、的时间,可用数字1、5、7、9。即1911年、1915年、1917年、1919年。

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让他们在学习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提高其记忆历史知识的能力。当然,帮助学生记忆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知识本身蕴涵的规律,让学生灵活的记忆历史知识,从而培养他们记忆能力。

二、提供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反映着一个学生最基本的素质。教师教学中要授之以“渔”,即学习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解疑,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文艺复兴》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很抽象,我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去理解和获取知识。具体做法是:首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同时自主解答以下问题,提示学生注意在课本上勾画。

问题1:文艺复兴何时从哪一国开始?

问题2: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代表人物及各自成就?

问题3:什么是人文主义?什么是文艺复兴?

以上问题学生结合文本能够自主解决,教师只做简单的明确。

之后出示合作探究题,组织小组讨论、探究。

问题1:结合课文内容及插图《意大利的工商业城市——佛罗伦萨》思考,文艺复兴为什么开始于意大利?

问题2:仔细阅读文艺复兴的概念,说一说,文艺复兴传播的是不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为什么?

问题3:你能说出文艺复兴的实质吗?

这三个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及时点拨、引导,问题即可一步步解决,这样通过问题导学的办法,放手发动学生,让他们在讨论中解疑,在合作中历练,很好的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三、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典型剖析,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的方法,以培养其能力。

比如在复习完《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之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19世纪80年代,中国东南沿海有10多个私营企业。1885年——1900年,全国新办私人资本工厂79个,资本总额为1700万元。1901年——1905年,共设工矿企业370家,资本总额为8670万元。1912年——1919年,新建工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约为1亿4千万元。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全国产业工人人数1万人。19世纪80年代,全国产业工人人数4万人。1914年,全国产业工人人数60万人。1919年,全国产业工人人数200万人。

请回答:

1、材料一数据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造成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数据变化对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产生了什么直接影响?

3、材料二数据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与材料一有什么联系?

4、材料二数据的变化所产生的直接历史影响是什么?

此题乍读来,无从下手。我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材料一中表明私营企业由10多个到私人工厂79个,到370家,直到新建企业470多家,我让学生比较数字,学生很容易发现数字在增加,数字增加说明了什么?我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表明的发展。我再引导学生作具体的分析:刚开始有10多个私营企业,说明什么?我帮助学生得出结论:的产生。为什么会有这种历史现象?再引导学生读材料,通过时间变化,结合有关历史知识,分析得出资本主义产生和萌芽的原因:是刺激了中国的产生;以后,允许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中国初步发展;冲击了封建制度,一战中帝国主义无暇东顾,使中国民族工业有了一个短暂发展的机会。随着的发展,哪一个阶级力量在发展壮大?学生很自然会回答出是民族资产阶级。之后他们为救国发动了哪些大事?再让学生讨论概括得出: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和,培养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