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本科院校职业教育范文

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本科院校职业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本科院校职业教育

篇1

关键词 一般本科院校 应用技术大学 转型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驻马店共识》是落实国务院“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探索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和特色应用技术性大学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地方一般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1.1高等教育的时展要求

高等教育早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核心动力源。尽管奥尔托加・加塞特认为“大学的教育包含三项职能:文化的传授、专业的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但欧美高等教育体系中并不是所有大学均将这些使命交由不同层次的大学分别承担。高等教育要注重“科学研究(知识的创造)与新科学家(高精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也不能忽略“专业的教学”,培养大量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基础领域和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加大职业技术教育高校建设发展力度。

1.2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生存发展要求

调查显示近年来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出现困境常态化,其中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就业率垫底。分析内在原因,除受经济发展形势影响外,供求失衡是重要原因之一。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推行以来,毕业生人数突飞猛涨,201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70万人,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并出现专业结构失衡。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普遍存在脱节现象,即没有真正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观念。“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理念造成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欠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高校必须吸纳先进教育理念,改变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展潮流中获得生机。

1.3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有强大的职业教育。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现代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劳动力支持,对技术应用性人才需求规模不断扩大、需求层次不断提高。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1.4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技术要求

职业技术教育历来就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从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师傅带徒弟的手把手式的技术传授,到18世纪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直至近代工业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的生产力对生产者的智力素质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也就意味着对于工种的要求会越来越细也越来越高,这就对我们的职业技术及职业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一般本科院校面对这一新的职业技术要求,必须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上。

2地方一般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2.1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学生职业发展培养方向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必须根据人才市场需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强调一专多能;调整课程结构和体系,强调职业导向性、技能主导性和内容适用性,使专业教学内容与行业或职业所要求的学识、技术与能力相一致;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强调个性培养,在注重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突出专业技能培养。

2.2创新培养模式,调整学生素质技能培养方向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必须本着“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增技能”的原则,重构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重视文化素质类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学科基础课程,夯实学生的理论功底;强化专业课程,增设职业技能课,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压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扩大学生选课的自与自由度;适当减少理论课时数,突出并强化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等环节,注重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与职业技能培养。

2.3加强校企合作,打造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一方面要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要强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实践活动能使学生较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加以运用,从中训练和提高基本技能,并强化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对于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必须要有规范性、组织性和指导性,不能流于形式。

2.4拓展视野,确立长远建设发展目标

(1)各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应当立足长远规划发展,避免只看到短期利益而看不到长远利益,使高等职业教育流于短期行为,从而损害其健康发展。(2)应着力培养既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并定期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使教师能更好地将书本知识同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学生也才能更好地对口实践岗位。

参考文献

[1] 高松.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及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

篇2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

职业农民

石泉县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调查摸底工作 陕西省石泉县农业局将9名农业系统业务骨干确定为石泉县农民教育培训教师。随后将出台教师聘用、教师培训、教师考核、教师管理等制度,确保遴选的教师做得了课件、上得了讲台、下得了田间、做得好示范。

第十二“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组在山西开展调查 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河北农业大学组成的调查组到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进村入户开展为期1个月的新型职业农民专题调查工作。调查组根据调查情况,及时与县农委相关同志举行座谈会,专门研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试点的具体工作,指导该县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进程。

新疆43名农民获首批新型职业农民中专毕业证书 在日前举行的新疆首批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大会上,43名沙湾县农民获得新型职业农民中专毕业证书。新型农民职业中专班开设园艺技术和畜牧兽医两个专业,采用半脱产学习模式。3年来,这43名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自己扩大生产、增产增收,还带动身边农民建立了33个合作社,种植蔬菜1.1万亩、红薯6000亩。

西安市开展首批中级职业农民认定考试考核 考核认定工作分果业类、畜禽养殖类、瓜菜综合类三个专业,考核分笔试和面试两种形式,其中笔试成绩占30%,面试成绩占70%。来自全市八个涉农区县的70名职业农民参与此次认定考核。

浦东新区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论坛 论坛围绕农业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渠道建设、生鲜电商等主题展开。与会人员以独特的视角,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并就自身合作社或企业遇到的难题寻求解决方案。

江苏加大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数量培育职业农民 江苏计划增加社区教育中心、村民学校的数量,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采取苏南、苏北高校对接的方式以提高苏北高校办学水平,目前首批参与合作计划的12所学校已经签订了合作协议。

沙湾县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签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合作协议 合作的内容包括建立健全培育农业管理型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发展规划、制定开展先进农牧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休闲农业与创意农业、合作社管理、家庭农场管理以及外向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规划等。

扶持政策

宜都市农广校喜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 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项目计划,是农业部改善基层职业农民的培训手段,帮助基层农技推广与服务,把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送到田间地头的一项举措。农业科技直通车完全能够满足宜都农广校开展田间服务和农民培训所需的条件,使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如虎添翼,真正做到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为农民送教上门。

岱岳区农广校喜迎科技直通车 近日,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农广校将一辆印有农业部“农业科技直通车”标志的汽车开进了农业局院内,标志着农广校有了自己的田间流动课堂车。随着培育职业农民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区农广校将发挥职能优势,深入田间地头,扩大培训规模,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职教视野

河北省2万名农村劳动力将享受到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今年,河北省2万名农村劳动力将享受到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并将获得转移就业帮助。培训对象为准备转移到当地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河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或在当地县域内企业初次就业半年以内的农村劳动力。

广西将下放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审批权 市属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由市教育局负责审批,并报自治区教育厅备案,区直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经办学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自治区教育厅备案;各市教育局下达所辖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年度招生计划,区直中职校学前专业年度招生计划由办学主管部门审核。

重庆成立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等6所重庆市属高校成立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联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应用技术大学研究,推进联盟成员间合作,提出应用技术大学建设、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等。

上海首推中职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 9月起,上海将首推中职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在3所中职校和2所本科院校试点,首批计划招生120人,“中职+本科”学习年限为7年。

全国投入逾360亿元改善农村教学装备 从教育部获悉,自2010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以来,中央财政对中西部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村薄弱学校已投入教学设备类项目专项资金219.27亿元,其中96%已完成招标采购,地方配套达145.23亿元。这一专项资金惠及16.52万所中西部地区农村薄弱学校,其中,11.91万所学校添置了教学实验仪器设备,7.59万所学校添置了图书,7.59万所学校添置了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

篇3

关键词 一般本科院校 职业教育 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驻马店共识》开启了“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决议实践第一步,由此探索地方一般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发展定位有着重要意义。

1地方一般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1.1传统教育观念制约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

当前本科教育比较重视课程学科标准和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注重人才培养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强调培养对象的理论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和继续深造能力,却忽视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造成学科体系组合的理论在社会生产实践运用中缺乏应用性和职业性。

1.2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制约高技能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将职业教育理念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引入教育教学中,基础理论教学比例过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足。部分学校实践实训课程开设不够理想,加上教师教学的惯性思维,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缺乏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学生无法体会和感受到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价值。

1.3校企合作不足制约高技能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学校不能闭门造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合作长久、内容务实、互利互惠、多方共赢合作企业。由于固有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大部分校企合作还停留在资源双向流动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规范互补的长效机制,学生到企业实习流于形式,在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课程改革建设等方面合作不足,没有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

1.4僵化的教师考核机制制约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当前高校注重对教师理论教学考核轻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科研方面重视纵向科研课题研究的考核轻视横向科研课题研究的考核,同时未给予实践实验教师足够的重视,在津贴待遇方面差别对待,打击了教师提高实践技能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不利于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更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从而制约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5资源不足制约地方高校的发展空间

多年来地方高校办学经费短缺,欠账较多,从学校自身生存与发展出发,必须广开财源,平衡收支,转型职业教育恰好满足其自身拓展办学空间的要求。但许多学校只看到这一短期利益而看不到长远利益,使高等职业教育流于短期行为,缺乏长远考虑而损害其健康发展。

2地方一般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发展的定位与特色建设

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主要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找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科学确立发展定位。

2.1行业定位

当前经济发展中行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行业从业人员层次水平不均衡,提升行业发展水平需要大量行业专业人才。从专科学校升级的一般本科院校合并了专业性较强的国家级中专的一般本科院校,行业底蕴有相当基础,可立足自身行业特色优势,明确行业定位方向发展,通过加大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力度,针对行业发展方向需求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目标,走出行业特色发展之路。

2.2产业定位

产业升级调整是深化经济改革的必然要求。产业发展滞后因素的关键支点在于一些产业从业人员的转型与产业的转型节奏失衡。我国的农业产业发展相对较早,但与发达国家比较又相对落后;第二产业有一定基础,但出现结构失衡、技术支撑尤其是专业技工支撑缺乏;第三产业发展从时代上看不算太滞后,但产业规划、产业发展技术标准不成熟。农业和工业两大基础产业的专业人员升级换代太快,服务业的技术标准亟待完善,而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又严重滞后,带来大量专业技工、技师缺口。一些地方本院校产业归属痕迹浓厚,加上合并了一些职工大学,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完全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立足不同产业,培养服务特定产业的专门人才,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2.3区域定位

因为发展历程中客观存在的区位发展规划因素,造成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在产业升级、行业发展规划中出现区域性人才需求的差异性。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可以利用区位优势,结合学科优势,根据区域发展的产业规划和行业规划打造城市学院,建设特定区域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职业技术大学。如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定位为“城市高职”;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将定位改为“立足下沙(开发区)、服务杭州市”,从而密切与城市的关系,凸显自身特色和优势,社会需求和社会声誉也日益显现;河南省黄淮学院与驻马店市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走出了一条“区域定位特色发展之路”;纽约城市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也是类似极好的榜样。

2.4层级定位

传统声誉观使得一些高等院校盲目上规模、上等级,而忽略发展的独特性优势。地方一般本科院校要成功转型职业技术大学,必须做好自身的层级定位,尤其人才培养层次的层级定位。要从表面上培养人才的层级(学历等)转向社会应用中人才声誉度的层级,关注人才培养的不同社会需求。明确定位之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课程设置等等,在不同层级(技工、技术人员、技师)上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2.5特色定位

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专家评估报告显示,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很清楚地要坚持特色办学,但实际上却“不到位、不统一、不落实”。台湾中正大学地处乡村,但该校吴志扬校长说:“做唯一,就是做第一”,走出了特色发展道路。“有特色”也正是现代大学制度的精髓所在,如果每一所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如都能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经济特点、社会需求以及历史传统等从通识型的地方高校向专业技术型的高校转型,那么现代大学制度的多样性就会得到体现,转型职业技术大学的高等教育改革才会凸显成效。

参考文献

[1] 田立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微观思考――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谈起[J].新西部:理论版,2014.

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81-02

随着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政策的提出以及现阶段我国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型职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焦点、热点问题,对提高就业质量、解决“用工荒”与“就业难”

并存问题、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教师是各高等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原动力,肩负着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直接影响着各高等院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建立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湛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我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国务院总理在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要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由此,按照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要求,各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着实现高素质创新性职业人才系统化培养的重要任务,更要转变观念,加快改革,不断提升职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而高校师资队伍的职业素质高低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关键,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素质和水平,因此,新形势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快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管理机制和体制。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的教师管理机制相对落后

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的教师管理制度显得相对滞后。笔者通过调查几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后发现,大多数高校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力度不够,与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显得不相适应,缺乏相应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依然是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与实践课时所占比例均较小,从源头上直接影响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一部分高校在授课报酬上,存在突出实践环节的实验课及实训课课时费减半或明显低于理论课课时费的现象,不利于充分调动教师讲授实践技能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制约了教师实践授课能力的提高;此外,在职称评审、聘用过程中,评聘与考核标准依然沿用原有的评价标准,而对教师实践教学与技能的考核评价重视程度不够。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技能和授课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依然存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能型职业人才,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而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有些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还有些教师与所在专业领域内行业、企业一线工作人员沟通交流的意识淡薄,造成其实践经验与专业技能指导能力较弱,这些会直接影响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三)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相对较弱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教师普遍治学严谨,理论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专业理论教学水平高,能够深入地钻研教材,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是大部分教师与行业、企业接触较少,实践背景匮乏,参与企业实践与培训的机会甚少,缺乏与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高级工程师的交流与合作,导致教师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弱,缺乏应有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素质,实践教学能力和经验普遍不高,不能充分地将专业技能知识传授给学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不利于高层次技术技能型职业人才的培养。

(四)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比例偏少,流动性较强

兼职教师大多来自行业、企业一线,他们是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需求。而笔者通过走访几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后发现,在师资结构中,兼职教师的比例较小,实验课与实训课程大部分仍由校内专任教师承担,使得实践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另外,兼职教师流动性较大,一方面学校对兼职教师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企业一般追求较高的工作效率,一旦本职工作与兼职任教工作在时间上发生冲突,这些兼职教师往往将兼职任教让位于本职工作。

三、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观念创新管理机制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各院校要积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拓宽思路创新模式,不断建立和完善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匹配的教师管理机制。要创新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在教师考核和评价过程中,应当提高对教师实践教学效果和能力考核的比重,并建立相应的奖励激励措施,同时在教师职称评审和聘用方面,也应当增加对教师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标准。此外,要规范优质兼职教师的引进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招聘程序和制度,并加大对兼职教师的监管和考核。

(二)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

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对教师的职业培训,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政策和培训计划。要有针对性地对现有专任教师进行相应的实践能力培训,定期安排教师去企业调研实习,创造条件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并依据培训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增强业务培训的效果和质量。此外,学校要为教师与行业、企业一线技能人才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让教师有更多机会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环节,与一线人员进行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学习与交流,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水平与能力。

(三)充分重视优秀高端人才的引进工作

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师资结构的不合理性,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找准人才培养定位,提高认识,有意识地引进一些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高端人才,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上,一方面,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突破原有思想观念,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有计划、有目标,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招聘原则和方案,确保人才引进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氛围,制定优惠政策,增强优秀人才在学校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升学校高端人才的稳定性。

总之,高校的管理者,尤其是学校领导,一定要从思想上转变传统观念、拓宽思路、创新模式,不断完善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匹配的教师管理机制;同时要高度重视对教师的职业培训和实践能力培训,为教师与行业、企业一线技能人才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最后加大对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职业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常务会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EB/OL].(2014-02-26).http://221.12.38.131/web/articleview.aspx?id=20140226194527672&cata_id=N002.

[2]姚文均.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邵玉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及教育质量保障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0(10):216-217.

[4]古青.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5,5(3):59-63.

[5]张巾帼.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J].职业教育,2013,(2):36-39.

[6]苏根良.民办高校教育人才引进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2-75.

[7]沈嘉.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能力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微探索――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26-27.

[8]唐智彬,石伟平.国际视野下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教师教育研究,2012,(3):15-17.

[9]林伯明.旅游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0):15-17.

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职业英语

一、引言

现今,三本院校中非英语专业学生尤其是理科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低下、学习效果差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大学英语教学的最大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使他们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学以致用,适应国际化的趋势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应用型本科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现状

(一)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状况

1.知难而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对于英语比较感兴趣,希望能够将英语学好,但是,当他们碰到大量的生单词和繁杂的语法时,就觉得要学好英语很困难,表现出知难而退的心理。

2.缺乏兴趣。很多学生对于英语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在他们看来英语成绩的优劣与他们本专业的学习毫无联系,英语学习和英语考试只是一种形式,没有意识到学习英语对于他们今后就业的潜在作用。

3.抵触情绪。另有少数学生对于英语学习表现出一种厌恶的情绪,认为中国人没有必要学习英语。

正是由于学生中存在着种种程度不同的英语学习的不良心理,造成了在英语教学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障碍。

(二)学生英语学习的不良习惯

学习习惯在各种学习中都具有深远的作用,养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就意味着能够取得一个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则会造成学习的失败。不少学生长久以来已经养成了一种不良的英语学习习惯,这些习惯又对于他们的后续学习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的结果。

应用型本科学生在以往的英语学习中往往接受的是一种灌输式学习方法,完全按照教师的上课安排和作业布置来进行学习,没有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因此,在严格的教师指导下可能会产生出较好的学习效果;相反,如果教师不够严格,则学生成绩就会相对较差。在进入高校学习后,由于失去了以往严格的教学管理,完全需要依靠个人自身的学习习惯,则必然造成了更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一)考试方面

大学英语教学依旧没有走出考级的圈子,没有采用其他更加灵活的考核手段。学校老师、学生仍然被四、六级考试所困扰,学生无形中有很大的学习压力。

从一些高级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反馈情况来看,目前的英语等级考试并未给他们的工作带来多少帮助。有很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在工作中接触到有关英语的外文图纸和外文资料都难以看懂,望而生畏。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英语教学中职业针对性较差,英语教学没有很好地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二)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得英语教学在一定条件下获得了发展。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听到真实的英语材料。但是,能够做到每次课都如此目前还不太现实,大量的教学还是通过课堂的讲授来进行,依然延续着过去的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大大制约了英语教学的发展,因为语言教学不同其他学科一样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就能够完成,而是需要一个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因此,需要尽可能创造这样的环境。另外,目前大班化的英语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无法同时兼顾众多的学生,学生也缺乏足够的练习和指导。

(三)师资队伍

1.教师数量的严重不足,导致了每个教师每星期要上十几节以上,缺少足够的准备和调整时间;教师数量的不足也导致了学生上课只能采取大班化的教学模式,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教师本身的职业化经验不够,大部分教师都是直接来自于高校毕业生,仅有少数教师曾在其他企业中工作过。这就导致了教师专业化英语知识的匮乏,难以给学生讲授更多的专业化英语。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职业化内容的对策

通过分析目前三本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急需解决的是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根据不同的专业加入职业化的英语内容。改善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如此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才符合高职英语的实用性特点,使学生能够“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日后进入工作岗位能够学以致用。

(一)重点本科专业科技英语的借鉴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采用专业化英语教学尚处于摸索尝试阶段,而重点本科类院校已较早地开展了专业英语的教学和教材编写工作。此类院校的学生。在完成两年大学英语的学习后,从第五学期开始学习本专业的专业英语。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借鉴他们专业科技英语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内容,选取适合三本应用型学生使用的内容进行改编。

本科专业科技英语是指科技领域内各学科的专业英语,由于理工科专业众多,各个专业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也数量庞大。但纵观目前在国内所使用的专业科技英语的教材,大多数以阅读为主,其他语言技能仅起到补充作用。有统计资料显示,大量的课后练习都主要集中在对于课文内容的回答、句子的翻译以及关于课文内容的选择和判断上,这种形式的题目虽然在英语学习中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在促进学生语言运用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只能基于课文内容进行客观的分析,没有自由的表达和交流等交际活动,课堂形式比较单一,学习效果较差。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大学专业科技英语中浅显、易于操作的内容和题型,尝试编写机械、计算机等专业的英语教材,加入新的练习形式,如对话,听力等内容,让学生逐渐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常用的术语、句型等。

(二)建立“双师型”的英语教师队伍

开设各个专业的职业化英语课,对于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大部分担任英语教学的教师都是英语专业毕业,对于各个专业的英语没有深入的学习。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对教师进行再培养,建立“双师型”的英语教师队伍,形成稳定的专业英语教师团体。

(三)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篇6

一、新升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

新升本科院校为在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大众化教育背景的战略调整下,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至今,通过自身提升、合并将原有专科层次的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的院校。新升本科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3种职能。

(一)目的性突出

新升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明显不同于原有本科院校和专科学校。首先,它是为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而生,因此,一定要承担着培养本科教育的重要责任;其次,由于源于“培养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级人才的专科学校”,新升本科院校教育势必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需要的“已较好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者”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多元化冲突并存

尽管新升本科院校成立的方式有多种,但无论是原有单一专科院校升格,还是多所院校合并而成,首先,均要从办学理念上实现专升本的转变,改变以往简单讲授技能的授课方式,重视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次,在制度供给和遵循方面,重点关注本科教育办学定位和培养模式的贯彻和落实。

(三)职业性明显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就是高校职业性特征突出,特别是新升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更要突出专业设置的职业性。从目前的统计数据表明,绝大多数新升本科院校属于地方性院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线高级职业人才需要而设立的院校。一方面,从新升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的依据看,均要考虑学生就业后职业能力提升和社会需求;另一方面,相对于专科职业教育的层次而言,本科教育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具备适应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的能力,还应当使之在与专业相关的领域具有职业开创能力,即实现职业适应能力向职业创造力转变的人才。

二、新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突出特点的新升本科院校,虽然总体上基本完成了由专科到本科的转变,但经过系统研究和深入调研不难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淡薄,主动发展能力不强

新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普遍不强,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更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教学上,教师只是满足于知识的单向传递,缺乏对前沿知识的了解、把握与运用,缺少对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兴趣与爱好的了解,缺少对教学的研究,将教学工作视为简单的搬运工作。科研上,教师对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术研究与创新的内在动力,只是满足于科研数量的增加,满足于学校等相关部门规定的科研成果数量的完成。在社会服务方面,由于专业发展意识淡薄,不愿意参加社会服务活动。

(二)片面理解专业发展内涵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丰富而广博,但新升本科院校教师受制于专科教育的传统,将专业发展片面理解为教学上的专业发展;或盲目崇拜科学研究,将专业发展过程等同于不断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或只认识到专业发展中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性,却忽视了社会服务维度。

(三)教师学历和职称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新升本科院校虽然在引进人才、师资培训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在师资队伍建设的数量上基本达到了教育部要求的师生比。但由于习惯于长期的专科办学,师资队伍整体上还存在科研能力偏弱、知识老化、学术视野狭窄、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很大一部分院校师资队伍的学历和职称比例虽然达到了教育部的基本要求,但博士学历和教授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极低。特别是高学历教师所学习的专业与所从事的教学科研相匹配的程度较低,例如,有的教师硕士、博士学习专业与所讲授的课程没什么关联,甚至有的教师其本科、硕士、博士所学专业均不相同。

(四)教师在职培训体制不完善,专业发展途径单一

目前,国内外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主要有教师交流计划、学术休假、参加学术共同体、岗前培训、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听课观摩、教学比赛、校本教研、教学反思等。新升本科院校与历史悠久的高校相比,整体水平低下,缺少有威望的专家、学者、名师,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也不能为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现有的教师在职培训体制并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培训的目的具有功利倾向,只重视培训的参与,而忽视培训的效果,政策上缺乏连续性。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新升本科院校的教师评价主要采用的是一种管理性评价,也就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和指标体系,通过考察教师的教育教学表现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注重的是终结性评价,而非过程性评价,评价的方式比较单一,多以奖惩为主,不仅不能有效引导和激励教师发展,反而会加重教师的负担、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评价主体是校方管理者,教师是评价对象,教师很少真正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评价主体单一,存在着不平等的评价关系。

三、快速提高新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种不断学习、持续更新、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多制约因素,如国家和社会的切实投入、学校的政策支持、教师自我的专业成长等等。新升本科院校及教育行政主管机构基于地方高校的发展环境和特点,探索和建立一套快速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一)制定和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

1.加强新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建设

体制上的完善是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要以制度化的方式赋予新升本科院校教师较大的学术和专业自主权,为教师参与高校决策提供更多的机会,激发教师的职业动力,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2.建立新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标准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首先要具备的就是从事大学教育工作特有的操守、责任和追求;其次高校教师还要具备扎实深入的专业学科知识和良好的学术能力以及教育方面的基本技能。鉴于此,基于高等教育管理的需要和新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建立新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标准非常迫切。通过推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标准以及评估指标体系,带动新升本科院校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学术能力、教育学知识以及教育技能等方面的全面提高,也为处于不同管理条件下的地方高校提供可比较的一致的标准,尤其是为地方高校的管理者和管理机构提供客观的科学的工作原则,以避免行政权力的盲目和滥用。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为新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保障机制,也是快速提高新升本科院校教育质量的保证。

(二)建立校内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教师发展中心”

1.开展教师教学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首先,开展职业培训。“教师发展中心”将组织新入职教师的师德养成和教学技能培训并编写入职导航,通过“师道”工程开展师德、授课技巧、教学组织、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制作和课程网站建设等多种课程,为新入职教师提供系统的职前培训。其次,开展在职培训。“教师发展中心”将为在职教师提供个性化的专项培训。面向中青年教师及不同学科专业、职称等不同类型的教师,举办教学专题培训班、专题研讨会、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学沙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推进教师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最后,“教师发展中心”将选派教师赴国(境)内外高校、研究院(所)、企业研修与社会实践,同时,检查考核教师在校外研修和企业实践的方案和效果。

2.开展教学咨询活动,促进教师成长

组织教学名师、教学骨干开展教学专题研讨和咨询、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组织教学研究和教学发展专项研究和优秀成果推广应用等活动;合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名师资源,就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师进行观摩和交流,在充分发挥有经验老教师优势的基础上,广泛搜寻国内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名师,聘请专家为师生作专题报告。

3.关注教师素质测评,引导教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一方面,开展教师综合素质测评。如通过对教师能力、知识、个性匹配测评,形成教学能力综合适应性评测报告等,分析各项测评报告,针对制约教师教学质量提升的个性因素提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活动。由专业教师开设专题讲座,帮助教师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做出个人职业规划。“教师发展中心”的活动形式将包括职业规划工作室、青年教师研习营、名师工作坊、专家讲坛、文化沙龙、心理导航室等。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资源共享

“教师发展中心”引进和采用现代的教学培训软件,建设教师专业能力实训实验室,组建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兼职实训团队,开发教学设计案例库、教学反思系统、心理测评系统、创造性人才选拔系统、网络互动平台等实训资源库和软件系统,探索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实训模式;实施教师专业能力等级证书制度,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素质教师能力实训提供引领和示范;搭建教学资源平台。建立并维护教学资源网站,提供专家、项目、课程、课件等资源,提供网络教学素材,建立跨学科、跨学校和跨区域的资源共享服务。

(三)教师树立专业理想,快速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1.增强新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

教师专业发展归根结底是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所以,教师个人对专业发展的不懈追求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走出发展误区和困境的内部动因。教师不要因学校在世人眼中的“三流”地位而甘做“三流教师”,要意识到学校和自身肩负着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使命,在专业发展方面要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以消极的眼光看待专业工作的倾向,树立崇高而远大的专业理想,争做专家型教师、学者型良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合理地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教师个人应该基于对高校教师专业性的充分理解和学校情况的判断,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为自己拟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其次,在努力中寻求机会,充分使用各种资源来促进教师个人的自我专业发展。最后,教师最好确定专业发展的短、中、长期目标,以保证专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篇7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就业创业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60-01

将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加以激发,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就是所谓的创业教育[1]。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端正创业态度、对创业能够产生一个挑战的斗志。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某一社会群体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念、政治观念以及思想观念对成员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让其能够符合具有思想品的社会实践标准。在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将二者相互融合,做到互相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 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的应用型本科院校[2]就指不以科研为教学定位的本科型院校。而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就业创业教育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1.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我国的扩招政策实施至今,高等教育也已开始步入了大众化阶段。每年的高校招生人数都在不断的成倍增加。可是与此同时,社会中各个职位也出现了饱和状态,用人单位对于工作人员的招聘也越来越严格,社会所能提供的岗位远远少于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单位的大批量裁员也为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层层阻力。在我国的大学生中,地方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就业更是相对困难,这就需要地方高校换一种新思路,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让学生在做好准备的同时也能为学生找到一个新的切入点,不仅帮助了学生就业,还能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

2.新型社会的构建需要

我国一直致力于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在建设当中就必然少不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就是创新,这才是国家能够长期发展下去的不竭动力。所以,在地方应用型本科的教育中,不能缺少创业教育,这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在高校对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的指导,会让学生逐渐形成创业意识,进而形成一种创新的思维能力。

3.为满足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经济的需要

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对创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已经成了一种必然趋势。不仅如此,全球的经济组织和经济成分不断的出现,更加需要创业者有较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判断力以及开阔的视野。这需要学生在学校就开始学习和培养各种技能,才能保证自身在市场经济中处于不败的境地,成为新社会的接班人。

二、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就业创业教育的措施

在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对创业教育的研究要比重点本科院校起步更晚。但是结合本校自身优势,还是可以逐渐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完美结合的。

1.将校园文化融入到二者结合当中

所谓的校园文化[3],就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沉淀积累的一种文化氛围与精神财富,这种氛围和精神再由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想要将就业创业文化很好的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要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在思想意识上认识到二者的重要性,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引领者,并始终坚持贯彻下去。

2.积极落实创新就业创业教育的培训和指导

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有一部分学生在就业中,一遇到一些困难,下意识想到的退缩。对于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一些丰富的创业培训,比如:团队营销培训、融资培训、SIYB的创业培训以及创业软件的模拟培训。在这些培训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创业具体的知识、流程以及可能遇到的风险预测进行一定的了解。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创业竞赛,利用指定的模拟创业软件,看哪个学生能够将企业很好的运行下去,这样学生就可以体会到很多身临其境的困难以及乐趣。学生只有经常参加这种培训节比赛,才能帮助其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敢于面临困难并挑战困难,这样可以逐渐加强学生们的就业意志力和承受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各个高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已经开始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相融合,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走入社会后能够尽快的适应社会,并找到一条就业的新途径。可是此方法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实践中还是会有很多的问题会出现,这就需要地方高校进一步加强教育的推进,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并进行改革和创新,做到与时俱进。争取早日实现符合学生自身利益的创业教育思想辅导,为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徐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基于辅导员工作的视角[J].现代职业教育, 2015(3):18.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 科普教育 科学素养 高等职业院校 本色

课 题:本文为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计划项目立项课题《校园与社区卫生健康科普宣传活动计划》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0130402;主持人:王傅。

一、实施科普教育的意义

当今社会以信息控制为主导,以科学技术产业兴起为特征,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Jeremy Rifkin,2007)。在这个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已从原来的产品竞争、加工竞争和结构竞争,转向了科学技术的竞争和国民素质的竞争。

科学技术竞争既需要“高精尖”,也离不开广泛的群众基础。自20世纪下半叶起,国民的科学技术素质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的重视。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促进会制定了面向未来70多年,致力于提高全体美国人科学素质的长远计划,即“2061计划”。该计划提出了到2061年美国公民人人具有科学素质的目标。2003年,欧盟实施了“欧洲研究区”和“科学与社会”两大战略计划。其中,“科学与社会”是一项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公民素质、推动科学与社会融洽的长远战略。我国对科普事业同样相当重视,2002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06年,又制定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纲领性文件即《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在该纲要中明确指出,“提升素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科学素质纲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推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普(science &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全称科学技术普及(有学者认为应改成科学传播,吴国盛,2000;刘华杰;2000),国外又称之为大众科学(science popularization),即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道德,以提高全民科学技术素质。 科普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教育活动。在科普的诸多功能中,科普的教育功能是第一位的。它是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活动,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对于公众而言,科普的意义重大,因为非专业人士往往很难将科学研究与大量的常见江湖骗术和伪科学区分开(丹尼尔・ T・威廉厄姆 Daniel T Willingham,2012),需要普及教育。因此,科普教育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国民素质塑造工程,而且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据统计,2010年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3.27%)相当于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社会上仍然存在大量与科技进步和现代文明相悖的现象,比如:迷信气功大师或者神棍道长、日本地震导致中国抢盐事件、活熊取胆事件等等。凡此种种,都可以看出即使到今天,科学并未完全战胜迷信。甚至有人说在中国,迷信从未被击败(钮卫星,2005)。 我国的科普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

尽管我国公民科普素质亟待提高,但高等教育作为科普教育主渠道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从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来看,高等教育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2010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87.5%)、报纸(59.1%)、与人交谈(43.0%)、互联网(26.6%)、广播(24.6%)、一般杂志(12.2%)、图书(11.9%)和科学期刊(10.5%)。与2005年的6.4%相比,公民利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提高了20.2个百分点。可见,在提高公民科技素质的社会大环境中,高等学校明显“缺位”。

高职院校实施的是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它倡导“能力本位”“行动导向”,其课程也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不再是普遍理论的复制而是特定的个人的事情”。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科普教育中,也不能照抄照搬本科教育的方式,必须保持职业教育的本色。

二、高职科普教育应坚持保持职业教育本色的原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7 年推出的“国际教育分类”,将高等教育分为两种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需要高技术要求专门化”,又称为5A教育,与之相应的是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而面向“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 即“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又称为5B教育,与之相应的是基于知识应用的课程。

可见,高度专业化的高深学问的研究和普及工作应该由普通高等教育去完成,职业教育不应该“越俎代庖”,与此同时,“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学问的普及工作则应该由高等职业教育去完成,普通教育不能取而代之。因此,高职院校的科普教育,应该保持自己的本色,其教育原则体现如下。

1.定位在技术推广而非高深学问传播上

科普的内容包括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在这“五科”之中,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条件,扬长避短,选择自己擅长的“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内容。高职院校从事的是职业教育,自己擅长的也是职业教育。因此在科普教育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职业教育定位,也要打出自己的职业教育特色,不能盲目尾随普通高等院校,拾人牙慧。在科普教育中,二者的分工与比较见下表。

表 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科普教育中定位的比较

科普教育内容 普通高等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 侧重于“高精尖”科学技术知识 侧重于职业技术知识、技能和素质

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的研究和教学并重 侧重于运用科学方法解决职业问题

科学思想 科学思想的争鸣和传授并重 侧重于运用科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分析和体会并重 侧重于运用科学精神解决技术问题

科学道德 科学道德的探讨和践行并重 侧重于运用科学道德完善职业操守

总体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将自己的科普教育定位在实际的职业技术或技能的应用普及上,而不是高精尖科学技术的传播上。

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科普教育应立足于如下的实际。

(1)立足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学生到底需要什么知识,应该立足于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需求;二是社会发展要求学生应该掌握多少科普知识和技能;三是学生的实际能力如何,即考虑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以及可接受度等等。

(2)立足于高职院校自身办学实际。自然科学技术的普及,是面向社会的。从幼儿开始,各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构成了广泛的科普对象。社会对于需求的现状是高职院校开展科普服务的风向标,但不能“社会需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因为社会的科普需求是复杂的,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域需求都不同,但是一个学校的技术力量是有限的,其技术特色是需要时间积淀的,而科普工作要想开展得好,高职院校必须做自己最擅长的专项,而不能追求“高大全”。在这里,应该是两者双向“交融”,即“社会需要什么,高职院校最能提供什么”,才是高职院校在科普教育中应该提供的服务。

3.行动导向的原则

行动导向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其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如“项目教学法”“案例研究法”等等。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和行动所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的能力发展,其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和学习过程相统一,倡导通过行动来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从此,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再是判断职业教育教学是否有效、适当的标准。

4.实用且够用的原则

我们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唐・韩愈),以此来说明学无止境的道理。但对于高职教育的受教者来说,让他们追求“无止境的见识”(endless horizon)却不是明智之举,这样会让他们花费很多的时间在他们不擅长的事情上,结果是得不偿失。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应该贯彻实用且够用的原则,不要追求“学无止境”。否则就像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如果学生“殆已”,精力和时间都浪费了,该学习的又没有学到,那才是真正的误人子弟。

5.注重学生身份的双重性的原则

职业教育中的学生身份是双重的。高职院校科普教育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样是双重身份,即学生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传播与被传播者。在校内,对学生开办科普讲座、科技竞赛、科技创作、科技征文等活动,在这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者。为培养学生的科普技能而要求学生参与科普实践,学生通过自我创作科普宜传小册子、举办科普晚会、组织科普游园等活动,将科学精神、科学知识传播到广大群众中去,在这过程中,学生不单单自己增长了才干,而且发挥了科普工作者的作用,充当了教育者的角色。因此,高职院校在科普教育中应该教导学生掌握科普教育的本领,即起到科普教育“示范”的作用。

6.重视交流的原则

知识分子往往有孤往精神。但孤往不等于孤立和单干,否则不利于科技进步。茅以升曾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历来是领先的,如赵州桥结构、圆周率数值等等都比外国早达千年以上。只是到15世纪以后,才比欧洲逐步落后下来。原因虽多,其中之一是缺乏交流与普及,所有的成果,大都是个人单干所取得的”(茅以升,1978)。不过,中国古代手工业者倒是比较重视交流,有交流学习切磋技艺的传统,正如韩愈所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韩愈《师说》)。高职院校在进行科普教育时,同样要发挥这一优良传统,重视高职院校与其他机构的交流,重点的机构有政府科技部门、普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类行业协会、科技场馆、中小学等等。还要重视和一些最需要接收科普教育的群体的交流,如青少年群体、老年人群体、失业群体、妇女群体、复转军人群体、农民工群体等。

三、具体措施

高职院校在贯彻了以上六条原则后,其科普教育将打上职业教育的烙印,更具有实用性和价值性,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职业生涯会有重大影响。至于具体措施,则因各高职院校而异,以下的具体措施可以作为参考。

1.成立科普教育领导小组,让科普教育常态化

高职院校要成立科普教育领导小组,小组最好由一个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但是具体的工作,则希望这位领导发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作风,尽量少干预,注重结果导向,只对结果负责。 在组长被确定之后,组员安排则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员:一是教师代表。选择对科普教育感兴趣的热心教师担任教师代表。二是学生代表。选择对科普教育感兴趣的积极分子担任学生代表。三是校外代表。主要是企业代表。高职院校注重校企合作,与企业开展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合作,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办学特点与共同追求。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科普教育上,同样应该选择科技企业代表加入。

为保证工作效率,小组成员不宜太多或太少。因此,建议科普教育领导小组成员以5~7人为宜。在领导小组成立后,应当建立科普教育各项制度、工作职责、组织原则等。通过这些,力求做到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并依制度办事,使之成为常态。

2.定期举办科普活动,吸引高职院校教师和大学生参与

组织学生开展科普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以期使他们未来能成为有技术素养的劳动力。这样通过举办活动来实施教育,是“行动导向”教育思想的体现,也能锻炼学生对于小型会议会展的组织能力。在活动中,学校应提供相应的场所、经费和奖励,鼓励教师和学生加入到科普创作和实施的队伍中来,多写高质量的科普作品。

3.丰富科普教育载体,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

科普教育的书籍和教材要有实用性和趣味性。同时,要注重立体教材的开发,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网络优势,搞非线性的电子教材、立体教材、超文本结构的教材。由学生设计在教室或校园开设科普教育宣传栏,定期更换内容,宣传科普知识、展示学生科普作品、表扬科普活动先进的人和事等。

参考文献:

[1][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2]周盂璞,松鹰主编.科普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杨文念.科普是一门学问・2003中国科普报告[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

[4]Daniel T Willingham. When Can You Trust the Experts: How to Tell Good Science from Bad in Education[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12.

[5]丹尼尔・T・威廉厄姆,詹浩译.教育中的伪科学[J].环球科学,2012(10).

[6]谢兰凤.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公布[J].中国科技产业,2010(12).

[7]中国科协.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J].科技与生活,2010(23).

[8]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7).

[9]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10]杨思基.关于哲学观的理论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13(3).

[11]周密.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制”与“行动导向”探析[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3(29).

[1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3]张新民.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构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14]李怀康.养成职业能力五个关键步骤的推理及实施[J].2009(18).

[15]何建委.情志和理想:爱因斯坦的科学追求与人文精神[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篇9

关键词:四川省;本科院校;专职“性教育”教师;专业素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性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上越来越突出的性问题,关于性教育的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对性教育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在这种形势下,全国各大中小学出现了专职“性教育”教师。作为承担重要历史使命的大学,必须重视对大学生性教育。而传播性知识的专职“性教师”担负着重任,他们的专业知识素养构成对性教育的质量和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结合当前性教育的现状,谈谈四川省地方本科院校专职“性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构成。

一、四川省地方本科院校性教育的现状

我国传统观念中,认为性是下流和可耻的,对于性普遍采取回避态度。随着西方“性解放”思想的融入,传统的性观念受到冲击,大学生在思想方面的前沿性使他们徘徊于性观念的矛盾冲突中。性教育的落后,使得很多大学生未受过系统、规范的性教育,性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大学生性观念的模糊。大学生性成熟提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性心理成熟滞后于性生理成熟带来的矛盾成为严重的困扰。根据笔者对四川省本科院校“性教育”问题的调查显示,性教育在本科院校中还处于薄弱环节。

首先,对学校性教育没有统一的认识。一部分人认为大学生已经长大成人,对于性知识该懂的都懂了,专门进行性教育会冲击正常教学,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关于性教育的内容很少。其次,对于学生接受性教育的意愿存在疑虑。据调查,某院校曾为全校师生开设“性教育健康”选修课,计划招收50人左右,实际报名人数竟接近200人。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性教育是认可和接受的。再次,一些院校认为性教育是有必要的,但只需要交给学生基本的性生理知识。大学生对于性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性道德的了解还不够,因此性教育应将健康人格和伦理道德教育结合。最后,对性科学知识的理解不够,认为性教育是教给学生信息。

二、四川省地方本科院校“性教育”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美国要求“性教育”教师具备健康的动机和教学的能力两项基本素养;前苏联教育行政部门认为“性教育”教师应富有教育机智、人生经验、创造性的态度、渊博的知识、纯洁的道德,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和喜欢。“性教育”教师的素养是指胜任“性教育”工作所应具有的素质和修养,包括思想道德、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方面。

根据对四川省本科院校“性教育”教师的调查显示,专职“性教育”教师的素养存在着一些问题。⑴一些教师对于性教育的责任认识不够清楚。对于性教育的必要性在广大性教师的观念里已经毋庸置疑,但对于性教育的责任认识不到位。大部分教师倾向于认为性教育的责任在于家庭和社会,而忽略了学校和教师的职责。⑵对学校进行的性教育的主要内容认识模糊。大多数教师对性教育的内容认识仅限于性知识,而未考虑健康人格和伦理道德教育。⑶进行性教育的知识和能力欠缺。调查中,“性教育”教师对于性教育中的健康文明的性观念和性道德的观念模糊,说明了教师知识和能力储备的不足。

三、四川省地方本科院校“性教育”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养

1.思想道德素养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都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思想品质。从事“性教育”的教师应具备的思想素养包括:⑴健康科学的“性”态度。在讲述关于“性”方面师生都比较敏感的词汇和字眼时,教师应自然大方,不应可以回避或隐匿。本科院校的学生已经处于成年期,对于性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应转变观念丢掉思想包袱,给学生讲述性道德知识。并对学生在身心发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正确处理。⑵教师应全面正确地认识性教育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性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但仍然存在很大的误解。认为大学生对性知识已经有了很多了解,可以“无师自通”。作为“性教师”应认识到性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意义。⑶应具有进步的、健康的性观念。人们对性问题和与其相关的情感、幸福等问题的认识及看法就是性观念。作为专职“性教师”,对于性观念应具有科学健康的认识。

性教育教师应具有的道德素养包括:⑴应具有从事性教育的健康的动机。我国传统的性教育问题存在观念性的错误,一方面认为“性”不用学习,另一方面刻意回避,认为公然讲述“性”反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这种观念造成的认为给学生讲述“性”属于动机不纯,造成人们对性教师产生质疑。因此,性教师应具有纯洁的道德观念和健康的动机,获得学生和家长的充分信任。⑵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教师应意识到性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从内心深处关心学生的性健康,对工作充满责任感。⑶遵循性道德规范。面对各种复杂的性问题和性现象,性教师应具有清醒的认识能力。随着传统性道德的改变,性现象和性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婚外性行为、小三等现象频繁出现,“性教师“应努力用性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营造个人幸福的婚姻和家庭,为学生做好榜样。

2.知识素养

性教育科学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性专业性学科。性教育学是性德育、性智育、性体育和性美育的有机统一,包括性解剖学、性生理学、性传播疾病防治学、性伦理学、性法学、性文化学、性美学、性行为学等。性教育学是性德育、性智育、性体育和性美育的有机统一,它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性教育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性科学知识和性教育的理论知识,由于我国的情教育基础薄弱,专业的教师数量少,教材也少,所以性教育的开展举步维艰,大学性教育更是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全面的学习性科学知识,了解国内外性教育的趋势。特别是性心理学性社会学性伦理学性法学方面国外的最新研究进展。

以做到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性教育的科学性。 教师只有广泛的了解性教学题材,从广泛的广博的性文化知识中吸取教育的养料,使性教育活动更生活活泼,丰富多彩。使学生真正接受知识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3.法律素养

性教育教师具有法律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在法律意识方面应具备的素养有:⑴尊重并保护学生的隐私。现代社会人们对隐私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隐私权成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教师应当尊重和保护学生的隐私权。性教师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会接触到学生生活方面的隐私,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不能强迫学生说出个人不不愿透露的信息,对于学生自愿说出的属于个人隐私的内容应注意为学生保密。⑵依法执教。中国传统的性文化史决定了学生对性的了解主要通过电影和网络等媒介获得,缺乏体系性的性教育内容,因此教师应教育学生用教育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教学中应注意教学内容的正确性,自觉用法律手段行使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⑶对学生进行性法律教育。

4.能力素养

作为一门性教育课程的老师,在能力培养上要注意三个方面。⑴观察能力。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能够发现和了解社会上存在的性现象和学生的性问题。⑵分析研究能力,对学生进行问卷测试,发现学生潜在的性问题,分析讲解开导学生。⑶因地制宜的教育。对性教育的课程教学循序渐进,及时调整性教育的方法使教学更具艺术性。除上述三个方面外教师还应该具有三个基本的能力,用科学性的术语来表达各种性信息。将一些性知识和事例用科学性的术语的归纳。让学生了解,掌握术语,从而避免学生有问题而无法表达,有口难开。对待性的轻松自然的教态也是非常重要的,引导学生在轻松的范围学习知识,与学生打成一片,讨论问题,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一个性教育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灵活应变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欣赏。让学生体在课堂没有任何压力,对自己的发现的问题能够随意的提问。

5.心理素养

性教师还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如良好的性格、广泛而稳定的兴趣、坚定的意志、丰富健康的情感等。同时,性教师还应具有很好的接纳自己的生物性别的能力,以及在良好的性心理素质引导下的正确的性社会角色。教师的良好性心理素养,能够正确地引导并培养大学生的性心理素质,保证性教育任务的完成。

四、小结

传播性知识的专职“性教师”在性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他们的专业知识素养构成对性教育的质量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四川省本科院校专职“性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中存在着性教育的责任认识不够清楚、性教育的知识和能力欠缺、对性教育的主要内容认识模糊等问题。因此,应注重本科院校性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建设,加大职前培训的开设力度,确立性教育的学科地位,提高性教育教师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方德静. 对性教育教师应具备法律意识的思考[J]. 中国性科学,2009,18(7).:47-48.

[2]雷湘竹. 大学生性道德现状与教育思考[J]. 高教论坛,2004,5(10):24-31.

[3]赵霞,杨筱柏. 大学生性教育课堂教学实效性探究[J]. 社会科学论坛, 2006(18):139-141.

[4]曹红梅,胡珍. 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J]. 中国性科学,2011,20(2):17-20.

[5]彭涛. 黑龙江省学校性教育的困境分析与推行策略[J]. 中国性科学, 2006,15(4):36-38.

[6]崔以泰. 肩负历史使命,完善中国性教育巨大社会工程[J]. 中国性科学,2006,15(1):5-7.

篇10

关键词 见实习基地 学前教育专业 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18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Practic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in Undergraduate Colleges

DUAN Weihong, NAN Lamei, YUAN Y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anyang, Shaanxi 712000)

Abstract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practice in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importance is analyzed on the practic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 the existing problem is pointed,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s forward.

Key words practice base;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kindergarten

1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实习的重要性分析

1.1 学前教育工作岗位的需求性

据《乐富教育研究院2010-2011年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报告》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大中城市幼儿教师缺口比较严重。然而,对于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院校来说,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应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其毕业后能直接胜任本职工作,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见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学前教育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学前教育的工作对象是学前儿童,好模仿是学前儿童的一大特点,这些使得学前教育工作具有了较强的示范性。如一个男教师写字翘兰花指,小学儿童看后会嘲笑老师娘娘腔,但学前儿童则会模仿老师的写字姿势。可见,学前儿童的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做好有效的职前培训,而有效的职前培训则主要依靠学生的见实习来完成。

2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见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文通过自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实习情况调查问卷,对咸阳师范学院2012级学前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的见实习情况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6份,收回问卷126份,回收率为100%。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暴露出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见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见实习制度不完善

第一,时间上的滞后性。学生每个学年都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都需要在实践中及时加以检验和锻炼,而我校则不是每学年每学期都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安排见实习,而是从第二学年才开始,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这就使得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不能在实践中及时得到验证、锻炼、强化,其它本科院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第二,指导方式上的脱节性。在学生见实习期间,学校与见实习基地的指导基本脱节,学生进入见实习基地后学校一般不做过多干涉,指导学生的责任完全落到了见实习基地头上。由于学校与实习基地没有相关制度确定各自的权责,对于学生在见实习基地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学校也只能是尽力协商但不能保证协商有效。

第三,内容上的不均衡性。学生的见实习任务很多,包括保育工作的实施、教育活动的安排、班级管理、环境创设与布置等方面。但据调查没有一个实习基地能做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70%的见实习幼儿园将指导内容仅局限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忽略了对学生其它方面的指导。不仅如此,还有25%的见实习幼儿园只关注保育工作的指导,而且只是表现为让学生辅助保育员拖地、打饭、洗碗等,并没有进行专业的系统的保育工作指导。

第四,见实习工作的不完整性。幼儿园包括小班、中班、大班。但是据调查,在大学四年的见实习期间有78%的学生没有完全深入地了解小中大各年龄班的工作,由于学校对实习基地没有明确要求,所以导致有些学生每次见实习都去同一个年龄班。

2.2 见习实习基地不合理

第一,见实习基地形式单一。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对见实习基地的选择范围狭隘,仅仅局限于幼儿园。而事实上与学前教育有关的职业机构有很多,如早期教育中心、特殊儿童学校、胎儿学校、托儿所、儿童心理咨询等。

第二,对见实习基地的审查不严。由于很多单位不愿意接受见实习学生,使得学校在选择实习基地时降低了标准。据调查,48%的学生实习后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产生了质疑。

第三,见实习基地的权责不分。统计结果显示78%的实习基地由于不愿或者不了解而没有很好地肩负起指导学生实践的责任。55%以上的学生反映进入幼儿园后协助工作人员劳动的时间多于开展实践教学的时间。

2.3 见实习效果不明显

见实习是锻炼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是就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见实习效果来看很不乐观。

第一,学生态度不端正。大学宽松的管理制度使多数学生变得松散懒惰,缺乏责任心和进取心,而实习单位则不同于学校,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需要遵守,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同学无法适应紧张的工作,继续用得过且过的态度来对待见实习,无法肩负起应有的责任,使见实习变得流于形式。

第二,实践机会缺乏。有些见实习基地怕影响教学效果,不给学生创造实践讲课的机会,只是让学生旁听或者做一些与教学关系不大的杂活,没有真正地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见实习机制改革建议

3.1 完善相关制度,提高见实习的规范性

建立“一体化”的见实习制度,即时间安排的一体化、指导方式的一体化以及见实习内容的一体化。所谓时间安排的一体化是指学生的见实习时间应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每个学年都有,并且根据学生每学年开设的课程制定学生见实习期间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指导方式的一体化是指校内指导和校外指导的一体化。学校应从校内和校外(即见实习基地)分别选出有能力指导实践的教师,并且将学生与指导教师固定下来,即在大学四年中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固定的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和一个校外实践指导教师,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指导;见实习内容的一体化是指为学生安排全面的实习内容,从幼儿园工作来看,应包括各类活动的实践、幼儿园的管理、幼儿保育、环境创设等;从年龄班级来看,应包括小班、中班、大班的见实习。让学生熟悉各年龄段的学前教育工作。

3.2 合理设置课程,提高见实习的有效性

学生在实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反映了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应进一步完善。第一,增强专业理论课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如五大领域的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师应在提供模拟课堂教学机会的基础上带学生去幼儿园见实习,身临其境地感受幼儿园教学情况。第二,加大专业技能课的比重,并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舞蹈、绘画、钢琴等专业技能的学习会比较困难,所以学校应加大有关专业技能课时的比重,并且每个学期都为学生开设相关的课程,保证学生技能的熟练性和连贯性。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幼儿园的需求对专业技能课的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技能课的教师不能像要求专业学钢琴、舞蹈等的学生一样来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如,幼儿园不需要教师具备精湛的琴技,只需要具备最基本的琴技,并且要会边弹边唱边看。第三,设置弥补学生不足的实践课程体系。据调查学生在见实习中反映突出的问题是对课堂的控制与管理、与幼儿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幼儿活动的整体规划。学校应针对这些问题开设相关的实践课程,来弥补学生的不足。

3.3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见实习的针对性

校企合作是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其最初就是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而提出来的。目前用人单位反映多数学生就业之后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锻炼才能上岗。这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主要依赖于学校的见实习工作。为了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用人单位的合格职业人,学校在开展见习工作时必须与见实习基地进行定期的交流合作,共同制定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的见实习方案。当然校企合作还应具有针对性,即针对不同的职业应制定出不同的指导方案。如育婴师有育婴师的见实习指导方案、幼儿教师有幼儿教师的见实习指导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校企合作的功效。

3.4 有效管理监督,提高见实习基地的有序性

学校应改善对见实习基地的管理。首先,学校应与社会职业需求相联系,拓宽见实习基地的选择范围,开发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多类见实习基地。如:幼儿园、早教机构、胎教中心、托儿所、特殊儿童学校、儿童读物出版社……这样既可以降低学校寻找见实习基地的难度,同时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为他们将来就业提供了多种选择。其次,提高对见实习基地的审核标准。见实习基地不仅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场所,同时也承担着为学生提供优秀实践典范的责任。所以学校在选择见实习基地时必须严格审查,看该基地是否具备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是否具有指导学生就业的专业人员,是否具有规范的管理制度等,进而选择出具有指导学生见实习能力的合格基地。第三,加强对见实习基地的监督。学生普遍对实习单位感到不满,主要是因为实习单位几乎不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帮保育员劳动,帮教师做教具。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学校必须加强对见实习基地的监督管理,如:见实习前将基地应完成的任务用书面形式确定下来并发给各基地,还可以与见实习基地签订协议,通过协议来明确见实习基地的责任,并规定违约后应付赔偿金。

参考文献

[1] 林泽炎.大学生实习制度的规范与完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2.

[2] 李海贞.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理论学刊,2006.2.

篇11

最早用到满意度评价的并非教育领域,而是大家熟知的商业服务领域,从上世纪末才开始被运用于教育质量的评价, 并且受到广大学者的青睐。[3]满意度评价中认为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一种教育服务的过程,所以接受服务的学生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教育过程中的优劣,以此提供相关改进及发展的建议。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标为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可能原因及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一 研究概述

本研究参照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的问卷,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了《大学生教育服务质量调查问卷》,问卷共由57个题目构成,包括课程教学、学术支持、非学术支持、学生发展结果等四个维度及评价。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5”表示“非常满意”,“1”表示非常不满意。调查以某地方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为总体,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共回收问卷348份,其中有效问卷342份,有效率98.3%,数据处理与分析均使用SPSS16.0。经T检验表明,除去“对所读专业的课程设置”一题之外,问卷中其余的题项决断值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并可用于统计与分析,经过对问卷的内在一致性检验,α=0.927。

二 学前教育培养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评价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无论在总评价,还是在学术支持、非学术支持、课程教学、学生发展结果等四个维度的满意度均比较满意,仅有11.4%的学生在总体评价中表示“不满意”“很不满意”,这说明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质量得到较多数学生的认可。

在各维度评价上,将四个维度做差异比较,随后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经多重比较检验,任何两个维度之间的差异均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P<0.05)。该结果说明学生对自我发展结果满意度最高,对课程教学、非学术支持次之,学术支持满意度最低。

表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满意度基本情况

将四个维度与学生总体评价作相关性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不难看出,与总评价的相互影响最显著的是学术支持服务。

表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满意度相关性

三 学术交流和专业实践机会不足

进一步对有关学术支持服务的诸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设施情况”“信息资源与服务”等两个方面的满意度较高,尤其是对“多媒体教室”“学习或自由讨论的场所”“学习与教学条件”等几个方面达到“比较满意”的水平,这说明在学术支持服务维度,硬件设施达到了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得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普遍认可。不过,学生对于 “学术交流机会”“专业实践”的满意度很低。

“学术交流机会”维度中,对于“听取学术报告会、讲座等的机会”评价最低。这一问题与学生所在学校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地理位置常常会决定可利用的校外优秀师资和其他资源。同时,该项满意度低也与学生的学习目的有很大关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类似,未来有许多就业的方向和可能,如果只把视野局限于为未来幼儿教师做准备,必然会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许多困惑,比如忽视许多跨专业的学习机会、获取其他学科信息的机会,等等。

“专业实践”维度中,对“专业实习基地”满意度最低,这与学生对专业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不明确有关系。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年来各界都十分关注专业实习,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有时候专业实习更像一个假期,他们还未较好的理解专业实习的意义和目的,对于专业实习的任务和要求则是一知半解,因此有必要使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实习基地及其实习任务。

四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结果有待提高

学生发展结果在学生满意度中获得评价较高,即知识、技能、社会角色、品质、动机和身心状况等六个方面。从学生满意度评价结果看,学生在品质、社会角色、动机等方面的发展比较满意,这与教育类的专业学习不无关系,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活动,因此较多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较严格要求自己,逐步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相较而言,学生对技能和知识的满意度较低,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仍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仍旧强调理论的学习,尤其是书本理论的学习,所以学生掌握了很多“古老”的知识,缺乏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更是难以满足解决实际问题时技能的需要。

此外,在“非学术支持服务”中,学生对学生宿舍及设施的评价最低,而对学业适应咨询与辅导的评价最高,这一结果也符合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即学校投入比较多的注意力在学生的学业发展上,而由于地域的原因,难以满足所有学生对于宿舍等条件的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学管理制度、任课教师、教学内容、课程考核等满意度都较高,唯独对课程设置评价较低,这一问题与前文中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满意度略低原因相同,学生的需求与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一致,即均需要有较强的实用性。

五 对策建议

从利益相关人学生的视角来看,目前地方性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重视。

1 开发资源,增加学术交流机会

培养单位有必要广泛聘请省内外的专家学者为学生讲学,所选择的主题可以是对学前教育相关文件的解读,也可以是介绍从教经验,更可以是成长经历的分享,当然也可以是方法的训练和观念的革新等内容,总之讲座的内容不应只局限于学前教育。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省内外的各种交流活动,开拓眼界。

2 转变思想,拓展实习实践基地

对于专业实践则需要培养单位拓展地方资源,选取质量合格的园所作为实习实训基地,以保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专业实践机会。作为专业实践基地,可以是符合实践要求的幼儿园,也可以是近几年比较受欢迎的早教机构、亲子教育机构,等等,还可以是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其他行业,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更多就业机会与可能。此外,也应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走入社会,甚至也可以为培养单位和实践单位搭建一个交往的平台。[4]

3 改变要求,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对于地方院校的学前教育学生而言,升学的是少部分,绝大部分会在毕业后走入社会,而且学前教育本身也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因此,有必要强调学生知识向技能的转化。因此,培养单位需要改变课程要求,除强调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丰富课程教学的形式,将幼儿园中的实践需要与课程教学的内容相结合,注重形成性评价等。

4 整合资源,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

学前教育专业的各门课程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之间也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培养单位需要整合资源,加强课程之间、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比如,教研室可以组织课程研讨、同课异构等活动,使任课教师深入了解相关课程,实现同类课程之间的联系;教师自己也可以与其他教师交流,借鉴或共享个人经验,使课程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总之,根据本研究中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可知,学术交流机会、实践机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课程设置等均是影响学生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质量的有效因素。因此,基于这些结果,研究者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另外,限于本研究的方法和样本来源的局限性,本文仍需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深入。

参考文献

[1]王迎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55-58.

[2]王晓岚,丁邦平.美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方式、特点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49-54.

篇12

【关键词】高职 作业成本法 教育成本 可行性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

多年来高职院校都是把教育经费花掉,将财政的“拨入经费”转化为“经费支出”,没有建立完整的教育成本核算系统。即使近几年,高职院校重视核算教育成本,但也仅仅是领导想知道,不会向社会公布教育成本数据。

1、教育成本核算前提和原则。教育成本核算作为高职院校会计核算的一部分,国家未对教育成本核算作要求,也没有任何上级部门要求报送教育成本数据,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的11项原则。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在不核算教育成本的前提下制定的,就存在着其中的收付实现制等原则并不适合于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

2、 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根据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以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财务预决算都是以年度会计数据为基础来编制的,采用会计年度作为教育成本核算期间。

3、教育成本核算项目。设置教育成本项目,是为了对教育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将教育成本分为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公用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部分,高职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资本性支出。

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对教育成本核算项目的分类各不相同,没有形成科学的统一的标准。

4、教育成本核算范围。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就是费用支出的范围。包括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及资本性支出。高职院校费用支出并非都是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只有为提供教育服务而支出的费用才计入教育成本。

由于各种原因,高职院校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具有争议的、而且是亟待解决的费用需要确认是否计入教育成本。

(1)奖助学金是否计入教育成本。奖助学金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根据其来源确定是否计入教育成本。奖学金分为学院奖学金和外部奖学金,学院奖学金是从收入中拿出部分作为奖学金发放,外部奖学金不占用学院的资金,资金完全来自于学院以外。助学金分为国家助学金和学院助学金,国家助学金来自国家拨款,不占用学院资金。

(2)科研支出是否计入教育成本。高职院校鼓励教职员工搞科研,科研项目的支出,是否单独设立作业中心,发生时直接计入教育成本。

5、教育成本核算方法。教育成本的核算是从近几年才开始,到目前为止没有成型的教育成本核算模式,虽各部门管理人员对本部门人员费用和日常办公费用了如指掌,但对间接费用却不很清楚。受教育体制和办学规模的影响,学院是以经费支出为中心进行核算,教育产品的成本核算采用的是统计调整法,在核算教育总成本时只是根据财务人员的主观意愿将总支出中与教学无关的费用进行剥离,用此数据进行教育成本分析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不能够很好满足各级政府、学生和家长了解教育成本信息的需要,也不能为学院内部成本控制提供信息服务。

二、作业成本法核算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可行性

1、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孟焰的提到的,实施作业成本法的组织机构具有下列特征:间接费用占全部制造成本的比重较高;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程度不满意;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产品品种结构十分复杂;经常调整生产作业,但很少相应调整会计核算系统;企业拥有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生产设备;较好实施了适时生产系统(JIT)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TQC)。

2、高职院校符合作业成本的应用条件。从教育成本核算的特点看,对照实施作业成本法的组织机构特征,在很多方面与作业成本法的特征相吻合。高职院校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其复杂性。而培养学生发生的费用主要与教学、教学管理、后勤等活动有关。教师的人工费用是直接费用,其余发生的费用多属间接费用,且间接费用占全部成本的比重较高,作业成本法的本质就是能对间接费用进行合理分配,使间接费用的分配更科学。高职院校的会计核算系统相对稳定,是按教育部、财政部有关规定,按国家统一要求设置,报表口径与国家上级部门一致。随着对教职员工的培训的深入展开,财务人员素质及会计电算化水平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素质逐渐增加,为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和实践创造了条件。服务型企业是作业成本法最理想的适用者,不论把高职院校看成生产性还是服务性的机构,在利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三、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启示

从就业来看,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是非常受企事业单位g迎的,本文认为,基于作业成本法对高职院校教育成本进行核算研究,可以为学校内涵建设作贡献,是可行的。由于各院系部学生教育成本是不相同的。教学作业单位成本、教学管理作业单位成本、培训作业单位成本,固定资产折旧作业单位成本和科研作业单位成本,上述工科教育成本都远远大于文科教育,原因是工科类开设的专业,投入的设备设施多,金额大,设备设施专用性强,教育资源利用率不是很高;而文科类专业,软硬件投入少,导致工科教育成本高于文科教育成本。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有利于拓宽成本效益分析的思路,沿着“资源成本归集--作业中心成本--专业总成本--专业生均培养成本”进行分析,通过作业成本分析,可以找出教育成本控制的关键点,促进节约型校园的建设。

作业成本法分析教育成本,可以为领导控制学校专业规模提供依据,如在考虑扩大工科类专业规模的同时,适度扩大文科类专业,能很好地平衡学校的教育成本。

参考文献:

篇13

本文为曲靖师范学院青年研究项目《地州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职前实践技能培训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qn008。

摘 要: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师职前培养要突出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特色,以课程改革为落脚点,课程设置与实施要突出实践性知识的积累与建构、体现地方特色,课程伦理建设要关注学生专业态度的培养,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要与中学英语教学实践密切联系,加强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英语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专业态度;专业成长

作者简介:蒋云华,曲靖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20-0082-03

作为教师专业教育的第一阶段,教师职前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Freeman(1989)指出教学过程是教师做出决策的过程,而教师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意识是教师做出决策的基础。英语教师职前培养不仅应该重视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应该注重意识、价值观和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为教师的终身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当前,如何改革中学英语教师职前教育培养模式,以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中心问题。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是专业化教师培养的重要实施载体,课程结构的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语教师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如何从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持续的专业发展的基础,以保证其在以后长期的职业生涯中获得终身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成为教师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的支持,教师教育的各项改革最终也要以课程改革为落脚点。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1](P31)本文从云南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实际出发,重点对影响中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因素(课程设置、专业态度、实践课程、科研体验、课堂教学)进行探析。

一、当前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缺失

1、课程目标的师范性和地方性特色不明显

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的支持,英语教师教育的各项改革最终要以课程改革为落脚点。在英语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一方面是培养作为中学英语教师所必备的各种英语综合知识与技能,例如扎实的语言实践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另一方面,就是通过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为学生终身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英语专业现在的课程设置属于一种“学科本位”的模式,不少院校课程设置仍然在盲目向综合性大学看齐。英语语言学习和其它学科的学习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掌握英语语言的相关知识,并不等于学会了英语。语言学习不仅是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对语言结构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运用。它需要教师具备更多语言知识外的能力来实施教学。成功的语言教学需要教师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社会心理因素、文化认同等多学科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但是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对此认识不足。另外,教育理论和教育学是和语言教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然而它的意义却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

2、课程结构比例失调

没有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去审视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识教育课程、英语学科专业课程以及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的比例失调。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以及教育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过小,不利于形成合理的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能够为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合理的知识基础。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英语教师的知识必须由“扎实的英语专业基础”和“教师教育能力”来共同支撑,这种特点要求中学英语教师既要有精通的英语专业知识,也要通晓教育学科知识。

3、课程体系整体设计缺乏创新

基础教育对英语教师的需求已经从数量上的急需转向高质量、高素质的急需,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还要有扎实的英语专业基础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成为学术型、研究型教学骨干。但是在地方院校,这类教师的供给还比较匮乏。主要原因是英语教师培养课程内容设计在难度和深度上不足,课程结构存在缺陷,综合能力受到削弱,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科研能力的训练也不够。学生学习动力的不足导致学生语言综合能力不高,创新意识欠缺。另外,由于州市本科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入学时英语基础较差,以云南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2004年、2005年、2006年录取分数为例,地方院校之间英语专业新生录取分数没有明显差异,但与云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州市院校录取学生的最高分比云南师范大学录取学生的最低分低。在英语基础知识,听、说能力方面也存在较显著的差异。如果没有科学、系统的体现地方实际的课程设置,没有精雕细刻的训练,就会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欠缺,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强。由于英语专业基础不够宽广与扎实,显得发展后劲不足,在从教素养、知识与技能结构的自我完善、创新能力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英语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4、教师专业态度培养方式需要完善

教师职业具有更为严格的专业道德要求,但是不能否认的现实是,在学生的专业发展道路上,师德却是薄弱的一环,潜伏着很大的危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毕业生大部分要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地区进行教师教育工作,在这些地方,英语教学环境较差、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收入总体水平偏低、学生英语基础相比城市地区薄弱,这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学生更具有敬业精神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但是现在不少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自我评价较低,个人信念不强,自我要求不高,缺乏把教师作为一种终身职业从事的精神,如工作热情、吃苦耐劳品质、奉献和钻研精神。这与现代教育强调的研究型教师要求差距较大,这是地方高校英语教师职前培养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

5、实践性课程重视不够

实践性课程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主要通过在实践中习得、体验、反思和分析等形式进行,是一种教师在“行动中反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以获得“如何教”的专门的实践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为任务的课程,能够为教师个体教育实践性知识的建构创造一种情景性互动的环境;它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中。从比较的角度来看,地州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偏少,师范课程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联系不密切。师范生除了毕业前短暂的教育教学实习外,很少与中小学联系,而且对教育教学实习整个过程也没能够进行有效的、严密科学的安排,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指导、评价体系,难以真正起到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作用。

6、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缺乏系统课程的支撑

英语师范教育的课程计划优先考虑的是英语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等显性目标,学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发展目标往往重视不够,得不到有效的课程支持。教育研究能力必须以必备的能力作保证,现在要特别强调自我反思和批判能力的培养。另外,职前阶段的重点是为学生打下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础,因此,不能够搞拔苗助长式的培养,教育研究能力要根据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内在规律来设计、规划。教师科研素质是中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目标,是教师其它素质形成的基础,是推动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如果学生不去研究,积累和分析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就会产生一种缺点――缺乏热情和因循守旧,教师仅仅凭经验行事,总是在一种机械重复的圈子里循环,就谈不上终身可持续发展。

7、教师职业技能课程缺乏系统性

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学英语教师的摇篮,对师范类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一直没有落到实处。现在的教学法课程常常是重“法”轻“技”,管“懂”不管“会”;重视教育理论的阐述,忽视教育技能的培养。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够对学生进行具体的、逐项的训练,以形成扎扎实实的技能。例如,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对象,当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计算机大多只是单纯学习技术,有的只是为了应付各种计算机考试,与自己的专业知识没有结合起来,比如将来在英语教学中如何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利用互联网能给英语教学带来什么?这些问题他们知道得很少。另外由于扩招,师范院校存在师资、教学设备、课时安排的不足,学生实践、练习不够等问题;教师技能培养的各阶段性目标不很明确,缺乏系统性的课程支撑。

二、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路向

1、课程目标与理念要突出英语师范教育的特色:教师教育是一种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其专业性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的支撑。在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教育科学类课程列入专业课,并视之为英语教师教育专业标志性课程。实践证明: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不仅应该具有系统的英语知识,较熟练的运用英语的技能、扎实的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还应该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对教学问题的反思意识与批判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确立起普通文化课、学科专业课、教育理论课和教育实践课的合理比例。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调查显示,各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比例大体为,学科专业课大约占35%,普通文化课和教育理论课各占25%,教育实践课占15%。[2](P74)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教师专业课程占40%,教师专业性特征明显。地方高师英语教育课程结构的比重应该从实际出发,经过充分科学的实证研究,确定合理的结构比重。这些课程的合理整合,共同构成了专业化英语教师的必备知识,体现出英语教师培养的专业要求。总之,基于英语教学的跨学科特点和社会性特质,我们要强化以教育为基础的、更为全面的综合性英语教师教育,加强学生在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方面的专业修养,通过语言教学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

2、突出实践性课程的地位: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地把他们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很多学生虽然英语语言基础较好,也学了教育学、心理学,还是不会教书,这就是问题所在。对于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必须打好英语基础,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训练,培养扎实的语言运用能力;另外一方面必须在不确定的教学情景下学会变化、适应、融会贯通、批评、创新,把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和英语专业知识变成教学工作所需的临床知识。这种实践性知识并非技术层面的操作技能,而是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需要借助批判与反思而获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个人经验的形成与丰富,多为他们提供机会体验隐含在英语教学中的隐性知识,重视反思意识与批判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经验的积累,借助反思与批判升华实践经验,形成实践知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自身专业的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科学地安排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变集中实习为分散实习,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教育模式。学生只有以这种实践性知识为基础,才能够消除对专家的迷信,找到自己知识的生长点和自我专业发展的空间。

3、关注学生专业态度课程的建设:教师的发展除了功能上的发展外,还包括态度上的发展。专业态度是教师主体对自身职业的理智性的价值判断和情感体验。教师专业态度是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高等师范院校课程的主要使命是在他们身上“发展社会期待于他们的伦理的、智力的、和情感的品质,以使他们能够在他们的学生身上培养同样的品质[2](P236)。学生专业态度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其专业信念的发展过程。专业态度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3](P75)我们要通过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例如校园文化的建构,让学生感受到实际存在的之所以成为教师的东西,对学生迅速适应教学文化及教育改革起重要作用。只有学生树立强烈的专业化的教育理念,视自己为教学过程的促进者、改革者、决策者,才能在整个专业培训生活中,自觉地接受专业训练、研修专业道德,进行教师专业人格的塑造,提高从教素质。实践证明,专业态度的形成与专业身份的建构是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因;高度的敬业精神既是教师健康的心理素质,又是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学生如果没有对自己做人的基本要求,没有基本的道德准则,没有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敬畏感和认真投入,没有搞好教学工作的强烈愿望,就不可能成为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

4、设置科学、合理的教育科研课程:英语教师职前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起点和基础,在现代社会迅速发展和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中,英语教师应当而且必须成为研究者。如何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素质,使他们能够通过系统地自我研究,通过研究别的教师和通过在课堂研究中对有关理论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这已经成为英语教师职前教育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教育理论是一种独特努力的产物,离开学习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不可能理解教育的意义,正如赫思特所言,“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原则的转化,从来就不是一种简单的演绎过程。教育理论对实践的价值,并不在也不可能提供确定性方案,而在于开拓实践者的视野――教育理论作用于教育实践的机制具有内在性、间接性”。[4](P35)如果学生不具备研究的素质,那么他既不能真正习得教育理论,更不会运用理论。教育科研素质不仅是学生实践性知识获得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教育科研素质,学生才能成长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悟性的教育实践主体。学生在创造性的实践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体验到职业的乐趣,感受到职业价值的尊严。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确立全面发展的理念,根据教育科研素质的内在规律来设计规划相关课程,要着力营造批判的、反思的、研究的文化价值取向。例如:实践证明论文写作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因为“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反思和研究的过程”[5](P46)我们要充分利用写作这一反思功能,使学生在思考理论的同时发展实践能力,在反思实践的同时促进反思,提高理论水平,增加学生知识结构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知识比重。

5、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要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切实把基础教育、英语新课程改革作为重要科研课题研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研究性思考,照本宣科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没有一定学术含量的教学,绝不是好的教学。教学与科研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应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难以割舍”[6](P7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能力,需要教师付出很多努力。教师要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把复杂的语法现象讲解清楚,用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一些语言知识点的用法和区别。在重视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注意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需要通过系统的思维训练,学会对信息进行理解、归纳和整理,并做出批判性评价。教师要把不同的课文作为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窗口,用不同的作业形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和归纳能力。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增长;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开展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注意教学内容在教学整体中的作用;要创设一种愉快、和谐、民主、合作的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教学活动空间要突破学校、教室、书本的局限,使教学更具有开放性;要精心设计好学习情景和学习途径,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生成提供方法、机会和条件。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必须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高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和解决问题,持续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改进。

三、结语

英语教师职前培养是英语教师终身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职前培养要以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为落脚点,科学地设置课程,夯实语言基本功,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对英语教学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及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投入。同时要突出英语师范教育的特色,强化实践性课程建设。通过学生自己对英语教育实践的反思和研究,将教育理论转变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智慧,增强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变化的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2007: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 (6)。

[2]刘捷,2002: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曲铁华、冯茁、陈瑞武,2007:教师专业发展与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9)。

[4]舒尔曼,1999:宗旨:促进人类的教学进步――卡耐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主席舒尔曼访谈[J]。《教育发展研究》,(8)。

篇14

关键词:教练技术;新建本科院校;职业生涯规划

一、教练技术的内涵

教练技术源于体育,是运动员夺冠军拿金牌的重要支持。20世纪70年代,一个叫添・高威的美国人发明了一套教人迅速学会打网球的方法――“集中注意力法”,美国AT&T公司发现了这一方法,安排公司管理人员学习,并在管理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一方法,教练技术从此开始兴起[1]。

教练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从心智模式的改善入手不断厘清目标、迁善心态、计划行动,从而获得成果。教练方法是一个科学的行为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目标,采取行动,“知行合一”,不断超越。

教练不是帮被教练者解决具体问题,而是利用教练技术反映被教练者的心态,提供一面镜子,使被教练者洞悉自己的状态和情绪[2]。目前,教练技术已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体系,广泛应用于企业人才管理、个体生涯辅导和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方面。

二、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不同步,毕业生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新建本科院校为了迅速取得社会效益,在专业设置上过于细化,市场适应性不强,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课程建设发展上,与其他院校专业趋同现象比较严重;在教学模式上, 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需求有着较大差距,造成学校办学无特色,专业无特点,学生无特长,毕业生综合能力不高,学校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

2.师资力量薄弱,缺少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

新建本科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相对薄弱,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与岗位要求差距较大,就业指导的范围窄、方法旧、途径少,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就业指导工作适应性较弱。有的学校就业指导的开展仅是从最后一年开始,其方式多为就业指导课、就业动员会以及各类就业指导讲座等。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辅导员来指导,而这些辅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3]。

3.就业观念落后,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准备不足

受精英教育时代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在内的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仍然陈旧, 许多学生的就业观念比较狭窄, 缺乏开阔的视野,缺乏创新创业的精神准备。在不良择业心理影响下,毕业生往往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从而错过机会,造成人为的就业困难[4]。

4.职业规划目标模糊,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当前,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和学校教育体制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了解较少,缺乏规划,没有把个人能力、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地结合,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职业生涯目标模糊在求职过程中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缺乏目标,个人就业意愿与社会需求错位,对求职缺乏针对性的准备,错失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等情况。

5.学校知名度不高,择业心态存在负向心理

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知名度不高,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是专科学校升格或合并重组而成的,即使升本后也仍然缺乏老牌、重点高校所具有的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由于学校的升格和更名,更是缺乏知名度。二是毕业生就业自信心较差,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由于毕业学校层次、知名度等原因,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缺乏就业的主动性等负向心理。

三、教练技术在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

1.教练技术应用于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如前文所述,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将教练技术运用于学生生涯辅导,在解决学生生涯规划模糊、缺乏就业竞争力和克服自卑方面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大学生生涯辅导的主要过程是通过引导大学生自我探索,理清自己的生涯目标,分析评估周围的环境资源和机会,从而做出有效的生涯决策,并制定出具体的生涯规划,将教练技术应用于生涯辅导中,通过老师教练式的引领,能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决策,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答案[5]。

教练技术能够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干预模式,来了解大学生的心智模式,帮助他们了解自己,认识自己面临的生涯任务,并洞察自己目前的状态和问题,调整好心态,并通过不断挖掘其潜能,探索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可能途径,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反馈,不断推动其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中获取信心和力量,从而使心智模式不断改善,发展目标逐步实现[6]。

2.教练技术在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

教练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辅导技术,在国内外已经成熟应用于企业员工的培训与拓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应用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辅导,有助于解决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

结合教练技术应用的方法,将教练技术应用于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具体可以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建立教练关系。教练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教练与被教练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与理解,尤其是相互信任要贯穿整个教练过程。通过寒暄、无加工信息回放、说出目的的表述及邀请参与等方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教练关系并确定学生是否具备被教练的条件,师生双方建立亲密的信任基础。

(2)确定积极目标。教师可以通过“零建议”的提问方式帮助学生厘清自己的目标和达成目标,而不是简单告诉学生适合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因为目标的设定和实现过程是一种激励过程,在与学生对其目标确定的沟通中,通过“倾听”“强有力的问题”等交流方式使学生开阔眼界,突破限制,激发潜能,从而确定基于自身实际的积极的职业生涯目标。在帮助学生确定目标时,要迅速通过提问的方法使学生厘清个人目标,目标的确定必须符合SMART原则(具体的Specific、可度量的Measurable、可望达的Achievable、切合实际的Realistic、有时间规定的Timed);在学生有多个目标难以取舍时,要借助工具(如度量式、漏斗式、生命平衡轮等问题)使学生迅速对目标排序,最终确定生涯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过程都是在发问中让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而非给学生明确答案。

(3)寻找资源和制订行动计划。寻找资源和制订行动计划是教练式教学的实践体验环节,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能量,积极应对,从而有效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教练通过不断地提问,如“还有吗?还有吗……”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观察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成为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思维专家,使其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并找到最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迅速地制订行动计划促进行动。

(4)迅速达成行动。从本质上看,

教练技术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行动方法,达成行动是教练进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没有行动就没有成果。行动可以使被教练者的心态迅速提升,当被教练者找借口,不愿意马上达成行动时,教练可以通过强有力的问题,如“你会采取什么行动?你下一步要达到什么成果?最快是什么时候做到?具体成果是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迅速达成行动。

(5)教练关系终结。教练技术的关键是以学生的观点澄清目标并进行评估,然后对内激发潜能、对外发现更多的可能性,接着建立实际可行的计划,确定被教练者的承诺且马上督促行动,之后对行动进行保持或者调整,最终实现或者最大限度地接近目标。

综上,通过教练技术以上五个环节在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辅导中的应用,可有效帮助学生改变思维模式,使学生在看到更多可能性的同时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设计、评估、调整和实践,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梁立邦,段传敏.企业教练:领导力革命(第二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5―44.

[2]黄荣华,梁立邦.人本教练模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3―124.

[3]隆 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

[4]郝德新.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0):44.

[5]朱 红,闫广芬.基于教练技术的大学生生涯辅导模式建构与应用[J].高校教育管理,2012(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