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音乐微课教学范文

小学音乐微课教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2: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音乐微课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音乐微课教学

篇1

关键词:小学音乐;微课;教学模式

课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视频为载体,使学生能够跟随着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以及教学针对性较强等特点。微课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转变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对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价值

小学音乐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小学生通常比较喜欢玩游戏,喜欢生动、有趣的事物。微课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生动的视频内容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知识紧密结合,在充分激发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学习《采蘑菇的小姑娘》这一项内容中,教师如果仅仅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不但浪费时间,小学生的理解效果也会不理想。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教学资源,通过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视频内容,使小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进入小学音乐学习活动中。

(二)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

微课教学方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基于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实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翻转,更加关注小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这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

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灵活采用微课教学视频,能够使学生在感悟节奏的过程中,找到节奏练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微课中强烈的音乐感,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以《让我们荡起双桨》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微视频,组织学生在视频中感受节奏,将音乐节奏与画面相结合,使学生在欣赏之余体会音乐的美好。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策略

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游戏教学,构建趣味课堂;辅助歌唱教学,营造动态环境以及优化节奏教学,提升学习质量等方式,将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与微课教学模式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引入游戏教学,构建趣味课堂

小学生喜欢玩,如果将音乐课堂打造成一个游戏的乐园,必将会激发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中,增添课堂教学中的趣味元素。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游戏与音乐教学活动相融合,构建趣味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以《跳圆舞曲的小猫》为例,教学的重点在于指导小学生掌握圆舞曲的特点,感受圆舞曲中丰富多样的音乐情感。教师可以将微课引入其中,借助微课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富含针对性特点的效果,指导小学生进行音乐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话语,做好课堂教学引导作用。

(二)辅助歌唱教学,创造动态环境

歌唱是小学生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巧妙借助微课,优化各项教学资源,辅助小学音乐歌唱教学活动,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动态学习环境,提升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学唱《小动物唱歌》这一项内容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开场白,吸引每一位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教师可以模仿一些小动物的声音,如“瞄~瞄~”“汪~汪~”“咩~咩~”等等,组织小学生根据教师的声音猜测动物。小学生猜测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小朋友们,你们猜这些小动物是怎样歌唱的呢?”等问题,构建互动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氛围,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变成小学生欢乐的海洋,增添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乐趣。其后教师可以通过“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回顾你们最喜爱的动物的歌唱,等会儿大屏幕上将会出现许许多多非常可爱的动物,它们不仅会跳舞,而且还会唱出动人的歌曲,我们一起学一学好不好?”等话语,播放微视频内容,鲜明的动画能够吸引小学生的眼球,也能够使小学生跟随着视频进行动作、音效的模仿。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通过慢放等方式迎合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优化节奏教学,提升学习质量

小学生音乐节奏的把握能力将直接影响小学生音乐知识的深入学习,微课教学方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音乐节奏学习能力,通过视频指导小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节奏知识,注重对小学生节奏知识重点与难点的指导,借助直观的视频模式,降低节奏训练的难度,为小学生带来全新的音乐学习体验。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学习《幸福拍手歌》这一项内容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内容,指导学生摆动手脚,示范歌曲中的动作,如拍拍手、跺跺脚等,在动作演示的同时,聆听微视频中的歌唱效果,引导学生自主领会其中的特点。微视频教学的方式能够全方位展示动物的动作,使小学生跟随着视频摆动的过程形成一定的节奏感。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训练中的问题,实施专项训练活动,对各项内容进行逐一击破,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缩短节奏训练的时间,也能够使小学生感受到节奏训练的乐趣。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微课视频教学;小学音乐课堂;学习氛围;学习效果

微课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情境,凭借其独有的特点,丰富了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对于音乐更加有兴趣。文中就微课点亮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效率,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因而,文章针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微课资源的利用状况展开分析,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利用微课视频教学,构建趣味音乐课堂

由于小学生都比较喜欢玩游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游戏的乐园,这样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同时由于对游戏的兴趣,而更加认真学习,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采蘑菇的小姑娘》时,就可以利用游戏进行教学。但是游戏的规则和技巧需要教师细心讲解,但是由于学生理解能力不强,所以如果依靠口述会很浪费时间。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微课进行教学,在网上查找一些教师在教授《采蘑菇的小姑娘》时开展的游戏视频,然后让学生观看,了解游戏的规则,并且体会其中的乐趣。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游戏,并根据情况进行适当改动,让游戏在学习音乐中进行,在游戏中学习这首音乐,以欢快的心情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

由于许多学校的音乐教学设备不足,演奏出来的音乐也就会缺少乐感。所以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就显得缺少意境,也就没有学习音乐的氛围,这会严重影响音乐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摇篮曲》这篇音乐课文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因为没有小提琴,就会用别的乐器代替,虽然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但是缺少了音乐意境。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入微课,在课上播放一些用小提琴演奏《摇篮曲》的视频,让学生体会一下意境,同时也可以播放一些背景音乐,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逐渐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感悟音乐的魅力,从而喜爱上音乐这门学科。

三、掌握节奏,优化学习效果

在音乐中,最重要的就是节奏,缺少节奏的音乐就不能称之为音乐。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应该让学生能得到持续的节奏训练,熟练掌握这个重要的环节。但是在课堂仅仅进行节奏的训练是不可能的,同时每个学生在节奏掌握中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就给教师训练学生的节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此,在节奏中引入微课教学,在视频中让学生去感悟节奏,找到节奏练习的重点和难点,让微课中强烈的音乐感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保证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音乐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微课中的视频,让学生在视频中找节奏,在视频中慢慢解决难点。同时,视频中会有荡起双桨的画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其中的乐感,在充分欣赏之后,学生就会更加容易掌握音乐的节奏。

四、微课充实高效,弥补不足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影响教学的具体实施。例如,有的教师教学水平有限,所以很难让学生准确掌握音乐知识,这样就会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音乐学习就受到影响,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因为小学音乐教材上内容有限,所以学生所能够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这样就会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产生阻碍。通过引入微课,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在网上可以找到许多非常优秀的教师甚至专家的教学视频,能够有效地弥补教师水平有限的缺陷。同时,网上适合小学生学习的音乐也有很多,可以当作拓展来让学生去倾听和欣赏,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微课的应用使小学音乐教学的效率得到了稳定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由于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差,所以在音乐学习过程的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引入微课,利用其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动形象的优势,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了音乐知识,并且有效提升了音乐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永华.浅谈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四卷[C],2013.

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微课;整合路径

音乐是美育的载体,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想象,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育学生的音乐素养。小学音乐教学以基础性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为核心,主要目标在于培育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用音乐抒感、表达情绪的方法,并体会音乐的价值与魅力。微课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大趋势,但就目前的融合实践来看,依然存在教师对微课认知有误,微课与音乐教学内容整合程度不足,微课切入时机不正确等问题,导致微课应用的实效性偏低。为此,小学音乐教师需要立足教材,把握好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微课的特点及功能,探寻其与音乐教学的契合点,充分发挥微课优势,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夯实学生的基础音乐知识与技能。

一、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的整合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推进,小学音、体、美三门学科的教学地位都得到了明显提升,这也对三门学科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工作者要优化教学形式,进一步提高音乐教育的有效性。近年来,伴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小学音乐教学可运用的教学媒介、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及教学软件愈加丰富,小学音乐教师也在积极思考并探索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路径。在长期的实践与不断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微课作为时长短、内容精练、知识集中的视频教学资源,可以显著扩大音乐课堂知识容量,激活课堂氛围并调动学生表达与演绎音乐的内在动力。在此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对微课应用的重要性、迫切性的认知程度明显提升,并积累了一定的微课应用经验,甚至,部分教师能够设计制作包含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在内的微课辅助音乐教学。但就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的整合效果来看,现状不容乐观[1]。首先,部分教师设计与选用的微课时间较长,内容过于复杂,导致学生在观看微课时不知道将注意力集中在哪些内容上,影响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深入学习,并弱化微课的应用价值;其次,部分教师通常将微课应用于课堂导入阶段,尝试通过直观、形象的微课视频吸引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入效果,但学生并未在微课中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微课成为除黑板、教材之外的知识呈现载体,未能发挥其总结、引导、启发的功能;最后,教师所采用的微课资源较少,且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微课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整合尚处于初级阶段,距离真正融入每一教学环节尚有很多工作要做,还需要不断创新与探索。

二、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的整合意义

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以知识灌输、教师范唱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加之音乐教学内容一成不变,课堂氛围压抑僵化,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应付、抵触、厌倦等不良心理,长此以往,便会降低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导致小学音乐教学逐渐边缘化。而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的有机整合,契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与兴趣特征。其一,微课可以将抽象笼统的乐理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鲜明立体的情境、案例、故事等,有效突破音乐教学重难点,降低学生学习音乐的难度,培育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的支撑下更加灵活自由地以音乐表达情感[2];其二,有助于丰富音乐教学资源。传统音乐教学以教材为核心,知识面狭窄,而基于微课的小学音乐教学可以将不同地区的民俗民风、特色文化、歌舞视频等引入到课堂,使学生理解音乐的本质,感受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的特色,这有利于培育学生的音乐文化观念,使其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以包容、接纳、取长补短的心态看待多元音乐文化;其三,可深化学生音乐情感体验。奥尔夫倡导“诉诸感性,回归本源”的音乐教育,鼓励教师采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诠释与表现音乐。微课能直观呈现音乐内容、音乐形象,以形象化方式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使其体会到音乐中自然流露的情感。

三、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的整合路径

基于对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整合现状及意义的分析,建议小学音乐教师采用以下策略将微课融入音乐教学。

(一)微课乐理教学,化抽象为形象

小学音乐乐理知识如人声、民歌类型、民族器乐类型、著名音乐作品、音符、各类记号、读谱识谱、基本节奏型等虽然基础性较强,但对于思维活跃、天性好动的小学生而言,乐理知识枯燥乏味、抽象难懂,沿用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很可能会诱发学生的畏难心理,弱化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并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若教师将乐理知识教学与微课结合为有机整体,化抽象的乐理知识为形象的图片、视频等,可以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活动的参与度。以音符知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播放“音符儿歌”微课视频,学生一边观看一边跟随视频内的音乐律动身体,自然而然地参与到音乐表现中并初步感知音乐世界中绚丽多彩的音符。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课堂,借助微课呈现音符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音符的外形特点,并思考这些音符的形状“像什么”,如全音符像圆圆的鸡蛋,二分音符像空空的脑袋,四分音符像弯弯的勺子等。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将音符与实物建立关联,利用微课呈现音符知识顺口溜,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音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微课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音符知识,还能学会联想的音乐学习方法。

(二)微课歌唱教学,化静态为动态

在传统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作品聆听—教师范唱—学生跟唱—学生尝试独立歌唱的教学流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指出,表达情感与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而以音乐、舞蹈、歌唱等抒感则是人类固有的能力。上述歌唱教学流程违背了学生的天性,将学生局限在课桌之前,制约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的发展。为此,小学音乐教师需积极推进微课与歌唱教学的整合,以微课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体验、创造、感受的机会,从而化静态的歌唱教学活动为动态的音乐自主表现活动[3]。以《丰收之歌》歌唱教学与微课整合为例,这首充满丰收喜悦的丹麦民歌节奏欢快、旋律优美,体现出丹麦人民勤劳踏实、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描绘了丰收时节人们欢声笑语的场面。为使学生直观感受音乐内容,教师可以播放庆祝丰收的微课视频,为学生打造视听一体化的审美空间。接下来,播放歌曲微课音频,请学生闭上双眼,回忆自己刚才看到的视频或亲历过的丰收场面,感受歌曲旋律的自然流淌、节奏的疏密及强弱的变化,律动身体并拍手配合音乐。在微课的带领下,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配合着律动与打拍子把握歌曲的节奏特点。播放结束后,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应当带有何种情感演唱歌曲,并请学生尝试演唱,其余学生点评并补充。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微课帮助学生完成了歌唱技巧、情感的自主建构,相对于传统歌唱教学而言更为生动活泼。

(三)微课乐器教学,化笼统为具体

由于部分小学音乐方面的基础设施较差、教学资源不足,目前,小学乐器教学情况不容乐观,教师往往对乐器的形制、音色、演奏方法等一语带过,这不利于发展学生音乐特长,培育学生音乐兴趣爱好,并且,难以满足学生学习乐器的多元化需求。为此,建议教师将乐器教学与微课结合为有机整体,将笼统的乐器知识转化为具体直观的演示。以《新疆之春》为例,此部分教学内容涉及新疆手鼓知识,为体现新疆手鼓鲜明的地域特色及其在新疆音乐伴奏中的地位,教师可以设计并呈现新疆手鼓微课,以时长在5分钟以内的视频展现手鼓的形制,展示手鼓演奏时的手型、持柄姿势、拍击的位置,请学生体会与感受敲击鼓面不同部位发出声音的音色特点,体验手鼓演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展示结束后,教师请学生结合《新疆之春》的音乐风格、旋律等尝试自主演奏手鼓并进行配乐,不断调整拍击的位置使其音色逐渐向整体风格靠拢。微课与乐器演奏教学的结合可以为学生创造丰富的乐器演奏实践机会,深化学生对民族器乐的情感,并提高学生即兴音乐创造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四)微课节奏训练,化枯燥为有趣

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难点之一,部分学生的音乐基础较为薄弱,在节奏把握上困难较大,这会影响学生的歌唱与乐器学习成效。为此,建议教师将微课融入节奏训练,一方面增强节奏训练的趣味性,使学生感受到节奏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降低学生学习节奏的难度,帮助其掌握感知节奏的方法[4]。比如,在讲解《小鸟,小鸟》歌曲节奏时,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展示小鸟欢快跳跃的节奏:xx|x0xxx0xx|x0xxx0|,小鸟自由飞翔的节奏xx|xxxxxx|x.xx|x.|,引导学生跟随微课中的小鸟做动作,感受跳跃或者自然流畅的节奏。在学生演唱歌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示休止符的停顿、附点的时值等,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节奏,自然而然地把握歌曲的节奏特点。再如,讲解基本节奏型时,教师可以应用游戏型微课,如引入“擦窗”节奏游戏,教师运用柯达伊教学法做出节奏指令,如“tiritiri”等,学生在教师指令的引导下有节奏地做出上下左右擦窗的动作,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全身心参与到节奏学习及训练中,感受音乐魅力,并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五)微课游戏教学,提高课堂参与度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设计和导入环节十分重要,它关乎着一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在进行正式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让微课短小精悍且同时具备视听效果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使教学活动更好开展。例如,微课游戏教学就是很好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利用微课制作一些视频,设置合适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参与感。比如,在教学经典儿童歌曲《火车开啦》时,教师可以先用微课制作好一段火车开动的视频,然后把游戏规则详细展示给学生,学生们按照制定好的游戏规则站成一个数列,然后,后面同学的手搭到前面同学的肩膀上,接着,教师就可以大声告诉学生:“火车开啦!”学生们则要问“往哪开?”教师可以随即说一个地名:“北京”,然后,指引做火车头的同学往北京的方向移动。依此类推,每一个同学都要说一个地名。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制作的微课可以播放《火车开啦》作背景音乐,进而烘托课堂氛围,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六)活用微课,增加教学内容

有时,学生们在学习歌曲时,对待一个发音点,往往难以准确地把握发音的节奏和曲调,这个时候,如果用传统的方式,教师只能反复讲解,这一方法不仅费时费力,教学效果还很一般,但是,有了微课就不一样了,微课除了暂停、播放、前进、倒退外,还具备快放、慢放的功能,对于教学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进行倒放和慢放,让学生更加准确地发现教学难点中的节奏规律和发声规律,这十分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除了这个功能外,微课还可以进行舞蹈剧的教学。舞蹈剧是音乐教学中的难点,很多专业的动作,不经过专业的训练学生很难熟练掌握。但是,如果要练习,学生们又缺乏充足的时间。这时,教师就可以先自己录制好一段跳舞的视频,然后对动作要领进行讲解,再融合视频制作成微课,然后发给学生家长,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在练习中遇到不是很通顺的地方时,学生就可以拿出老师制作的视频来观摩和学习,这十分有利于学生们学习更多音乐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加授课内容,还能让学生们感受音乐教学的美学特点。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小学音乐教师逐步认识到微课与音乐教学整合的重要价值,但是,目前的微课与小学音乐教学融合过程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微课时间长且内容复杂,切入时机不正确,微课资源较少等。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的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音乐教学资源并深化学生情感体验,为此,小学音乐教师要积极探索微课与乐理知识教学、歌唱教学、乐器教学、节奏训练的契合点,发挥微课直观简洁、生动形象的优势,活跃课堂氛围,提升音乐教学质效,培育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莉.微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文理导航(下旬),2021,(10):11-12.

[2]张婧.微课在小学乐理知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教师博览,2021,(24):87-88.

[3]高琴.微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家长,2021,(24):139-140.

篇4

【关键词】小学音乐;精彩课堂;趣味教学

音乐趣味教学法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音乐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展开趣味教学,有助于最大化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发展;有助于活化课堂教学等。那么,音乐教师应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堂教学实际,构建有效、精彩的小学音乐课堂呢?

一、情境渲染,引发学生童趣

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音乐教师必须摒弃传统单调的教唱、灌输乐理知识的模式,而是从导入环节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多年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小学生本来年龄较小,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因此,音乐教师要结合这个特点和教材内容,以情境渲染,引发童趣,激发学习内驱力。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音乐《小朋友的家》这一课时,教师以情境作为渲染,将学生的童趣引发出来。首先,利用多媒体的音频功能播放《米老鼠进行曲》,并随着音乐律动进教师。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家,米老鼠也一样。大家快来猜一猜米老鼠的家在哪呢?看多迪斯尼动画的学生很快高呼“迪斯尼乐园”。“真聪明”。此时,音乐教师利用PPT呈现一组有关迪斯尼乐园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童话世界,激发学生的童趣。学生被迪斯尼乐园的图片吸引住了,各个睁大眼睛观看图片。师趁机引导:同学们,迪斯尼乐园中有那么多的卡通人物,如果没有歌声陪伴,它们也会很孤独哦。大家想不想学习一首歌曲,然后为这些卡通人物歌唱呢?学生齐欢呼“想”。这样一来,学生能以愉快的心情进入课堂学习。因此,音乐教师可以遵循孩子特点,利用一定的手段,引发童趣,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

二、丰富形式,打造趣味课堂

趣味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果仅以单一的模式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也会产生厌倦心理。小学生需要源源不断的新事物的刺激,才能维持住其对某一学科的关注。因此,音乐教师要丰富趣味教学形式,以打造趣味横生的课堂。

(一)故事教学,营造和谐氛围

动听的故事往往能瞬间吸引学生。对于小学生而言,有时单纯的故事内容不足以吸引其参与课堂。因此,音乐教师还要结合故事内容,融入情感,声情并茂的讲述故事,吸引学生,并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音乐《游击队歌》这一课时,教师以故事教学,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首先,音乐教师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述抗日游击队的故事,并以屏幕做背景,呈现游击队的经典图片。在教师的讲述下,学生被一个个游击队勇敢抗日的故事所感动,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其次,播放歌曲《游击队歌》(第一遍播放),让学生体会歌曲中抒发的感情。等歌曲播放完毕后,出示问题:歌曲中游击队员的形象,生活与战斗条件,精神状态都是怎么样的呢?然后,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判断歌曲的节奏、曲调和风格。从以上案例中可知,利用故事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也容易过渡到新歌的学习。

(二)活用教具,构建精彩课堂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具的使用也是较为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活用教具,以构建精彩的音乐课堂呢?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教具,如图片,然后再灵活使用,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音乐《我爱我的家乡》这一课时,在学生学完这一歌曲后,教师布置了一个动手任务: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画笔画出你的家乡。这样一来,音乐教师有效将音乐与绘画联系起来,让教学变得趣味盎然。等学生绘画完毕后,音乐教师点名让学生上台展示作品,然后再让下面的学生用歌曲表达作品(即看到这幅作品,你想用哪一首歌曲表达)。这样的形式让课堂教学变得格外精彩,学生学得开心,课堂是真正的“热闹”。在这个案例中,音乐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画,然后再以作品作为教具,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活泼、精彩。

三、融入角色,巩固课堂教学

让学生融入角色,在角色中将歌曲演绎出来也是趣味教学的一种形式。这样的形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音乐《游击队歌》这一课时,等学生学习完后,让学生融入角色,演唱歌曲。具体要求是:学生一边唱《游击队歌》,一边加上动作,体会歌曲表达的感情,并将歌曲中的情绪、声音、力度最大化表现出来。又如,在学习苏少版小学四年级音乐《彼得与狼》这一交响童话时,教师也运用了角色扮演这一趣味活动,巩固学生的认知。学生同音乐,自主选择角色,如彼得、狼、小鸭、小鸟等,随着音乐的旋律,将童话演绎出来。

篇5

一、微课教学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 一) 有助于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微课可以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步调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有助于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传统的高校音乐教学模式不同,传统的高校音乐教学中,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教学安排下进行统一学习,教学内容无法实现自由选择,教学进度也必须要跟其他学生保持一致。微课形式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等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效果。

( 二) 有助于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

微课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信息技术中包含着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制作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也就是说,学生在微课学习中能够学习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还能够接触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有利于学生从各个角度欣赏音乐作品,获得音乐技巧、音乐鉴赏能力等各方面的更好发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音乐学习有效性的提高。

( 三) 有利于提高高校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微课教学形式与一般传统教学形式不同,微课教学中,教师不需要对学生进行下场教学,只需要学生通过微课进行预习和学习,然后由教师进行从旁指导或者为学生答疑解惑即可。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教学精力和教学时间就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更多的音乐知识,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学习技能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二、微课教学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微课教学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能够挖掘更多的音乐教学资源,并实现教学资源的情境化,以情景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对微课音乐学习的兴趣,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学习古典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情景设置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方面,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加强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和了解,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这样的微课教学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

( 二) 加强对学生的节奏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音乐教学中,掌握音乐的节奏感是非常重要的。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节奏感训练,才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微课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也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音乐节奏训练,让学生提升音乐节奏感。在传统的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的节奏训练方式为反复训练形式。这种训练方法不仅单一、枯燥,而且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经常会导致学生训练的时间不足,效率也较低。微课形式的出现则能够较好的改变这种现象。首先,微课教学的应用能够不断延长学生训练节奏感的时间,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效率。其次,微课教学的应用还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帮助增强节奏训练的形式感和变化感,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视频的过程中,可以选择音乐感较强的节奏训练,提高学生节奏训练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 三) 丰富微课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微课拥有众多的教学资源,包括优秀的音乐作品等。在传统的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的音乐作品内容较少,资源也不够丰富,导致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较为一般。微课教学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则可以实现不同种类、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赏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音乐鉴赏,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此外,对学生来说,微课教学内容的多样化还能够避免教学内容的单一和枯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利用微课进行高校音乐教学学习能够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的音乐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促进学生音乐学习效率的提高,并使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掌握到更多音乐学习技巧,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篇6

(一)音乐审美的思想主张分析

审美的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基本的教学理念,审美教育是通过教学内容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念的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的基本观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现美,这种美包含了人性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以及奋斗的美好等等,把审美的学习贯穿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了审美教育的终身特性。审美情感不仅能丰富学生们的内心情感还能为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文化素养奠定基础,培养学生们的品德与品质。

(二)音乐审美的基本认识

我国课程改革的脚步不断前进,所涉及的教学领域也不断的加深,很多地区的音乐教师对音乐有了新的教学认识。将音乐提升到了美育的教育中来,这是我国课程改革的成果也是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所在。音乐是集合了美的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双重理念,通过对学生美的培养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对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未来世界的美好。音乐教育就是人类美好情感的教育,学生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切身的体验到音乐给自己带来的一种美的享受,每一个学生对音乐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方式,作为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理解,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教师在教育中处于一种引导的地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能够给学生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二、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观念的误区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音乐训练比较重视,这样就忽视了学生在音乐审美方面和音乐情感方面的培养。由于教师水平的不同,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教师本身节奏感不强就会采用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很多教师在基本节奏的展示过程中只是使用专业的术语进行教学,并没有给学生做好示范,这样学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特别是对于刚刚学习音乐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就更加的困难。

(二)学生学习态度比较被动

在音乐的学习中,很多学生由于对音乐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所以缺乏学习兴趣、对音乐的学习比较被动。由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失去,教师的教学对学生没有更多的意义可言,所以对于音乐审美的学习也就没有了体验和感受。只是被动的为了取得成绩而学习音乐。

三、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知识和方法的教学

(一)不同音乐作品的对比和唤起共鸣的引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列举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形成比较鲜明的反差,这样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比较中体验出不同,帮助学生去更好的理解音乐所蕴含的人文感情和生活之美。音乐不管是旋律还是歌词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就是音乐的一种审美的形式。在我们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教授中,让学生进行歌曲的演唱,学生们就会联想到升国旗奏国歌的场面,引起自己内心对祖国的情感。教师还可以对一些歌曲进行思想感情的表达然后让学生去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音乐的美感,让学生自己去了解这种美的存在。

(二)激发兴趣,产生审美联想

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主要有进行歌咏比赛、分小组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自编创作等等。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来,发挥自己的特长了解自己国家的音乐风格和特点,以此进行审美感受的提升。审美联想是指教师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对音乐中表达出来的美丽画面展开想象,并将这幅画面在自己的头脑中描绘出来,这样才能达到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三)音乐审美教育案例分析

很多老师疑问怎样在音乐作品中进行审美感觉的设计,而在进行湖南湘教版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新课标的理解,设计出合适的课程,例如对音乐课本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音乐曲目进行分析,包括歌曲的创作时间与创作背景等内容,随后我们让学生共同聆听这首歌,感受祖国山河以及祖国处于水深火热时祖国人民的反映,听过以后,让学生进行回答,这首歌对自己的启发,还有这首歌的演奏特点是什么?通过对这首歌的学习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情怀。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和继续演唱的方法反复的体会这首歌所蕴含的审美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直处于教学的引导地位,学生是思考的主体,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找出教师问题的答案,从而才会真正的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四)音乐审美的评价方式

篇7

那么,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其充分融合在音乐教学中呢?通过教学实践和研究,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学音乐要有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是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经过实践证明,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的成长和成功的道路都是由兴趣开始的,兴趣是求知的前提。作为音乐教师应坚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健康的、美好的、积极向上的音乐,陶冶他们的情操。根据音乐特有的功能,以悦耳动听的旋律,神奇变幻的节奏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在教学中抓住学生这一求趣心理,以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快快乐乐的气氛中接受学法指导。例如在课堂上演音乐小故事、音乐节奏及旋律的即兴创作、乐句接龙游戏等有趣的活动,把音乐课堂的知识学习形象化、具体化、趣味化,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在心理上或生理上得到某种程度的愉悦和满足,自然而然地产生愉快兴奋的积极心理,激起他们上好音乐课的热情。

二、教音乐要有情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讲、听、讲,已经远远落后于时展。要变教为导、变讲为研、变学为思,适时更新教学手段,尽可能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幻灯片、录像、电脑等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三年级教材《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一上课,我先播放音乐《草原牧歌》《赛马》片段,让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我通过教学语言、出示草原画面的教学图片、背景音乐等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联想、想象、欣赏感知,刺激其感官,在歌曲的音乐美中得到享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和表现欲望。在欣赏的同时问学生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能联系到草原,因为音乐中的马蹄声特别明显。我借机说:“草原辽阔无边、空气格外新鲜、天格外蓝,草原上的人们更是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大家愿不愿意跟老师一块儿到草原上去做客,也当一回小牧民?”学生顿时情绪高涨、兴奋不已,异口同声地说:“愿意!”“做草原的牧民,你对草原了解多少呢?”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从衣、食、住、行、运动项目等都说了个遍,把我要说的全说了,我只有总结的份了。学生这时的学习兴趣完全被激发了出来,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视听艺术等多种综合教学形式的采用使枯燥的课堂呈现出新的活力。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如果说“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视听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记忆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学习歌曲的过程,就成了我们享受艺术美的过程。

三、动静结合有乐趣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可以为教师们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这一普遍性原则反映了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规律。贯彻这一教学原则,可以更好地建立具体形象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减少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的困难,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天性好动,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感情,也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征,让学生动起来,这种“动”不仅是身体的运动,还有思维的启动。

四、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篇8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 趣味性教学 渗透方法

一、小学音乐课堂中趣味性教学的意义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注重趣味性,不仅可以给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氛围,可以高效的促进小学音乐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加强学生的音乐美感教育,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就意味着使学生具备了更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意味着使学生掌握了一种有效而正确的情感宣泄与表达方式。正确而积极有效的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对歌唱充满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去感知生活的幸福与美好,在强烈的律动中给学生架起想象的翅膀,使学生自由的翱翔在情感的天际,感受到音乐带来的美妙与别致。

(二)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适合学生的音乐教学策略,趣味性的音乐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的心灵获得更好的成长机会,会使学生在更加愉悦的音乐氛围里得到心灵的释放,将生活中的不快在音乐的世界里尽情的宣泄,使学生学会对情感的控制与有效的表达。音乐是与生命有关的艺术形式,以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爱上音乐,可以使学生获得一项受益终身的艺术才能。

(三)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小学新课程标准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理念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其中最主要的理念之一就是使学生通过音乐课来获得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和热爱音乐的途径。在小学阶段以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爱好,有效的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节奏与韵律,使学生在更加愉快的氛围里获得音乐的审美教育,另学生在接受音乐启蒙的同时,能获得更好的艺术修养与音乐表现基础。

二、小学音乐课堂使用趣味性教学的注意事项

小学音乐课堂使用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不仅要为学生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而且要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在趣味性的活动中锻炼能力,从而全面实现新课标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要求。

(一)合理设置游戏促进学生合作

训练听觉是提升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前提,通过开展音乐游戏活动,可以活跃音乐课堂氛围,使学生锻炼音乐感知力。安排音乐游戏活动首先要打破唱歌、听歌的局限,要使游戏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征。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模仿小动物走路的游戏,模式熊猫慢慢的走,模仿小兔子蹦蹦跳跳的走,在这样的游戏模仿中,可以使学生感受二分、四分音符的节奏,从而提升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二)注重在趣味中提升道德情操

礼乐在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被视为重要的教育内容,通过音乐来培养锻炼学生的道德情操在现代社会同样有重要意义。在趣味性的音乐活动中融入道德情感教育因素,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来自音乐的道德感化。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堂任务拓展教学内容,从而引导学生们思考。在《好朋友》这节课中就可以组织玩“手拉手、一起走”的游戏,还可以引导同学们为他人排练送祝福的节目,以此培养社会责任感。

(三)紧密联系生活促进学生感知

趣味性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小学生参与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只有把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起到提高学生参与度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当把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课外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首先,课堂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有关,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要来源于学生生活。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把生活故事改编为音乐剧的形式组织学生演出,以及定期举办演唱会等等有效的形式,使学生获得在校展示音乐才华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展示平台。

三、小学音乐课堂使用趣味性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教学应当从活跃课堂气氛开始,为此教师应当通过有效的情境砑し⒀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可以积极联想与思考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找到参与小学音乐课堂活动的方向,使学生融入音乐课堂。其次,要点燃学生参与的热情,要让学生对音乐活动充满激情与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充分的结合大自然进行教学,带领学生到操场或是庭院开展音乐课,让学生在充分的感知校园美好的生活,引导学生聆听清风、聆听蝉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热爱音乐。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应当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可以把更多形象生动有趣味性的事物直观的展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更丰富的图片,更有震撼力的视听音乐,更加别致新颖的动画,更欢快喜悦的色彩中激发学生的音乐感受,使学生充分的融入到趣味性音乐活动中来。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个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为学生制作不同的多媒体课件,使音乐课堂在图文并茂的基础上更好的引导学生发挥特长,最终达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音乐活动的目的。例如《春天在哪里》歌曲的教学,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营造春天美景,使学生在碧水蓝天中感受春天的气息,从而使学生更好融入课堂。

(三)引导学生发现音乐的美感

小学音乐课是美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与途径。通过趣味性音乐活动来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有重要意义,学生只有在音乐趣味性活动中发现了美感才能真正的爱上音乐。音乐教师要充分的利用音乐教材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在大量的聆听与试唱练习中彰显学生的天性,从而使学生获得美感。例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感悟美好生活,从而使学生在轻盈的节奏中获得更好的审美愉悦体验。

四、结语

兴趣的关键在于培养,使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音乐课堂活动中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爱上音乐,而且于对提高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应当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营造生动和谐的氛围,促进小学生参与小学音乐教学。

参考文献:

[1]彭宪发.探讨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北方音乐,2014,(13).

篇9

关键词:音乐;趣味;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47-02

小学生是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群体,看到他们就让人打心眼里喜欢,看到他们就看到了快乐。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更是如此。怀着一颗童心,播撒爱的种子,渗透到童年的海洋里,那将永远是一件快乐的事。我的爱我做主,我愿意用爱的趣味性教学,来完成自己的园丁事业。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要求音乐课程要力求体现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以此应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为此小学音乐课必须与时代变化相接轨不断与时俱进,不仅教师要传授知识更强调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审美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不应强迫学生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情。应该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那么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等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与教师形成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关系;因此,我们应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一种自觉的意识。让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音乐课,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享受体验,这样音乐课堂便能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最美好的东西。从而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兴趣是趋使人活动的一种力量,学习兴趣则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新课标下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运用大自然中的五彩缤纷来引导学生想象和表现音乐。注重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教师不会一上来就教一首歌该怎么唱,而是先让学生凝听、感觉,再开始解说,“一首歌会分首次凝听、再次凝听和最后凝听,让学生学会本身去感觉音乐的魅力。”也可以讲故事给学生听,甚至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边边表演边讲,让学生从故事中找到吸引力,从面听进去,就融入了音乐课堂的氛围,借着这股子劲,继续填充,既而完成教学。尽可能的给学生都分配上角色,让学生来表演,让学生参与进来,效果会更好。

在音乐课中创设情境,会使音乐课充满精彩、有趣、生劝、活泼的科学氛围,激起学生参与欲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心理满足以及情感的共鸣,这样可以提高音乐课的效果和质量。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让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力充分表现出来,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多样性。作为教师,读书绝不能仅限于读教材,读教参,读教辅资料,这只是小备课之需。新课改下的教师,更应该树立大备课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可以这样说,教师的阅读量和阅读率决定了课堂上每一句话的分量。当老师怀着一个被奥斯特洛夫斯基、克利斯朵夫等形象激励过;被先秦神话、唐诗宋词、舒婷、海德格尔的诗意浸润过;被叶圣陶、陶行知、魏书生等教育家营养过;被真、善、美洗礼过的心灵走进课堂时,你一定会引经据典、激情满怀,你的课堂也一定会呈现出生机盎然、春色满园的景象。如果我们再能把读书和教育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用读书指导教学,以教学促进读书,那么二者将会相得益彰,我们的学生就会自觉、自主、兴趣盎然的遨游知识海洋。而舞蹈更是一种美的教育,通过读书让学生产生对真、善、美等舞蹈形象的热爱,感染他们的思想、品质、情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美感教育,影响和陶冶人们的性情与品格。

音乐的要素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是节奏,身体的反应是把握节奏最简单的方法。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拍手或是踏步等身体参与形式来把握节奏。通过音乐信息的传递,让学生听到音乐、表现音乐是能动起来,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比如《拍手歌》,就能很好的表现节奏。

每个音乐教学内容都能找到其趣味性的体现,只要教师积极、努力去挖掘音乐教材中的趣味,爱就自然体现出来了,创设良好的音乐趣味环境,愉快的学习,正确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就能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乐趣,表现出美,体验爱的享受和感染,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警告说:“教师是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我们再也不能在教育中为学生戴上各式各样的枷锁,“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给学生一个自我探索、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空间。作为教师,我们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坚持"先成人,再成才"的育人理念,用智慧去启迪智慧,用人格去感化人格。广大教师是新时代教育的主力军,在教学改革中起关键作用,因为只有高素质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师只有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开拓进取,努力创新,才能适应前进中的教育改革要求。

参考文献:

[1]谢剑芬.谈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院,2012,14(3):130-131.

篇10

一、正确解读音乐教材,找准个体旋律音准

音乐课堂并不是一味地热闹或者花哨,而是要关注课堂的音乐性,尤其是在班级合唱中,更应注重音乐的律动感。声音作为一个音乐作品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须以听和唱为主,而学生对乐感的把握也是提升合唱效果的重要手段,其中,又以学生展现出来的律动最为关键。如何来帮助小学学生培养韵律感呢?首先,教师须要求学生认真欣赏优秀音乐作品,促使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倾听各类音乐作品。初期可以以轻声唱法为主,并适当调整音高;其次,小学音乐教师可利用“柯尔文手势”来训练音阶,通过把手放在不同高度表示一个特定的唱名,展示各个音阶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可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以多种多样的游戏加深对音高的理解,进而掌握各音阶间的距离。

以江苏凤凰少儿出版社四年级上册《我的祖国是歌乡》为课例来讲解。教师结合音乐教材,正确把握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四分音符的时值,以领悟整首歌曲所表达的音乐情感。首先,教师让全班学生一起倾听《天呜呜》《阿里山的姑娘》等著名的民族歌曲,要求学生一一说出歌曲名称,进而引出对台湾地区的唱腔及音乐性的认识;其次,教师组织了一场“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课堂活动,旨在让全班学生开动脑筋,回想已听过的其他台湾歌曲,并说出台湾地区的服饰、节日等;最后,教师着重讲解四分音符,譬如3561,并用节奏型举例:2/4××|××|××|××|××|×××,此四分音符的时值为1,让学生以肢体语言(边唱边拍手)表示四分音符的时值,使其在切身体验中获得成就感。

二、建立和声音准,实现音准平衡

首先,和声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根据特定的规律完美结合,使合唱更加动听和谐。而音准作为和声的灵魂,对和声韵律感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从双声部节奏训练开始,逐渐培养小学生的声部感觉,可采用个人体态打击、分声部打击及边打击边朗诵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双声部节奏感。例如,教师可由双声部发声练习为切入点,促使高、低声部融合统一,还可提供一些教师自己编撰的两声部练习曲,帮助学生掌握合唱的秘诀。除此之外,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同等数量的高、低声部为模唱,进一步实现音准的互相平衡,灵活运用“1对1/2对2……”的模唱方法反复练习。简单来说,教师应选择同等数量的高声部学生与低声部学生,按照一定的旋律或音程进行模唱,以实现各音准的平衡。

最后,对于一首全新的两声部合唱曲目,教师须先教会学生演唱两个声部的音准,然后分别演唱各声部中某一部分音准,进而形成合唱,让学生在顺利完成后获得自信,且教师应先平衡低声部的音准,在学生准确掌握高声部与低声部音准后,提升小学学生的音乐造诣。

三、合理运用教学法,体验和声音准

传统音乐教学将所有的调式均以do,re,mi,fa,sol,la,si来读谱,且讲究循序渐进。合唱教学也一样,应始终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杜绝机械式死记硬背的现象及始终无法领悟合唱精髓的问题。换另外一首新歌,学生又无法把握音准,久而久之,诱发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对和声音准的把握。

以《碧野金山》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合唱《小黄鹂鸟》前,先认真欣赏《在那东山顶上》,并切身感受此首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及演唱顺序;教师亲自弹奏全曲,要求学生以“lu”跟着哼唱,强调二拍与四拍的强弱规律,让学生切身感受在高处大声高歌的畅快淋漓。在这一过程中,该教师一句一句示唱,旨在教会学生七拍长音的属性及用法,并通过“大家都唱的特别好,如果在唱长音的时候更加流畅就更好了。”等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的殷切期望;此后,教师再次播放伴奏,旨在让学生跟唱,更加深入地感受歌曲中的深刻涵义,并指导学生学习藏族舞蹈,讲解舞蹈动作的要领,再开展踢踏舞基础动作的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要求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各小组进行分组练习,教师在一旁巡回指导,关注全班学生学习情况。

篇11

关键词: 微格教学 高校音乐 音乐专业技能课

音乐专业技能课包括声乐、钢琴、器乐课程。声乐课、钢琴课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干课和必修课,而器乐课也是学生必备选修课。

近几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给传统的专业技能小课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冲击。声乐、钢琴、器乐课“1对X”教学模式,即一堂课3人,5人不等的教学模式己在多数院校中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缓冲由于师资缺乏而带来的一些问题,然而这种“小课时间缩短化”教学模式却带来一些问题——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一对一”地采取有针对性的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而学生在“一对X”教学模式中不能直观性、及时地发现自己演唱、演奏上的问题,以及该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此,我就如何增强“1对X”专业技能课效果,构建了一套合理的微格教学模型及现代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步骤,提高音乐专业教学质量。

一、微格教学的特点

微格教学是建立在教育理论、科学方法和现代视听技术基础上,利用录像反馈—定格分析,有控制地进行微型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法。微格教学具有“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的特点。

二、微格教学在专业技能小课中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确定培训技能。

首先必须明确音乐专业技能有哪些,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微格教学主要是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所以在训练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训练何种音乐技能。

(1)钢琴演奏技能

钢琴演奏技能是指运用已有的关于钢琴和音乐的知识,以及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熟练的演奏技术和技巧,由一系列特定的动作所构成。熟练的演奏,不仅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运动,还需要演奏肌体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合。钢琴演奏技能能充分表现乐曲,完美、流畅地展现乐曲的内涵,塑造艺术形象,刻画典型意境。

(2)声乐演唱技能

声乐演唱必须自然流畅、富有音乐表现力的演唱技能,最好能够演唱一般的中外歌曲。声乐演唱技能包括呼吸技能、咬字吐字技能、音准技能、声区统一技能、情绪表达技能、节奏技能等。

(3)器乐演奏技能

由于每种乐器的构造、演奏特点、呼吸、口腔动作、指法与弓法等的不同,其演奏技能也不同。如弦乐器的运弓技能(分弓、连弓、断弓)、木管乐器的吐音技能(单吐、双吐、三吐、弹吐等)、铜管乐器(除吐音外还有起吹、颤音等)、打击乐器(单击、双击、滚击等),等等。

(4)自弹自唱

自弹自唱技能是指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弹琴与唱歌的协同行为。自弹自唱在课堂教学中很常用,无论是对作品的诠释,还是随时随地地对学生学习予以纠正,都起到重要和及时的作用,同时还会增进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使学生对作品的认知更直接、更贴切。

第二步,提供示范辅导。

在正式训练之前,为了使学生明确培训的目标和要求,老师亲自或者利用多媒体系统编辑一些音乐课件及录像对所要训练的技能进行示范讲解。

如:在训练声乐“呼吸技能”时,首先教师把有关方面的理论和呼吸系统生理结构图通过多媒体图文并茂地显示出来。其次,利用动画的形式将歌唱呼吸运动圈在屏幕上演示,再播放几例错误的和正确的歌唱呼吸演唱实例。最后,老师对歌唱呼吸原理和练习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或者以学生为对象进行呼吸训练。这样,既可让学生迅速正确理解歌唱呼吸原理和呼吸系统的生理结构,又能让他们掌握正确科学的练习和教学方法。

第三步,技能练习。

音乐专业技能具有特殊性,当演唱、演奏者掌握了一种特定的动作方式并通过反复的练习,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行为活动方式,将音乐技能动作过程从“有意识”转化为“自动化”时,就形成了一种演奏、演唱技能。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一般安排6—15个小时的学生自我训练,使学生掌握歌(乐)曲的重点难点,做到动作熟练、准确、连贯、协调等。

第四步,微型训练操作。

组成3、5、8人不等的微型课堂进行教学实践,学生针对一定教学内容实践所学音乐专业技能,并进行全过程的录像。使抽象、不确定、转瞬即逝的音乐直观、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有利于我们反思分析。

学生的回课(即弹奏上节课布置的作业),一般由于学生的进度、特点优势的不同,教师所选题目一般不一样,这就使得“一对X”小组课具有了“一对一”个别课的优势——针对学生不同的嗓音条件、声部、气息、共鸣、演奏程度、艺术表现等方面的问题,讲解示范技术难点,教授如何解决和克服技术困难的具体方法。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给予恰如其分的指导,挖掘其艺术潜力,发挥其个性特点。解决了“一对X小组课”时学生的歌唱技能得不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达不到音乐专业课既定的要求水准的问题。

第五步,评价反馈。

当实践活动完成之后,为了使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要回放学生的教学录像,大家一起观看,以进一步观察、评价,达到培训目标的程度。

如:学习者在声乐技能练习中,大脑与支配歌唱运动器官的肌肉之间存在着往返的双向联系,即存在一种神经冲动过程。从“传达命令”到“执行”再到“反馈”:神经系统的感觉器官起到重要的反馈调节作用,它们不停地把技能运动的结果告知大脑。只有当学习者不停地接收反馈并及时调整,练习才成为“有效练习”而继续下去。反馈有多种形式:外在的视觉反馈、自身的听觉反馈,以及根据自身肌肉运动的感觉做出调整的内在的运动觉反馈等。在技能学习初期,学习者对声音和动作正误的辨别能力不高,依赖教师对歌唱动作进行及时调整,反馈信息来源于外部的指导教师或同学。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说:我在老师那里可以找到正确的感觉,可是自己练习的时候,怎么都不对。因为自己练习时,依靠镜子用视觉监督外部器官的运动,自己对声音的感受力与对动作的辨别力不高,一旦失去老师正确的反馈指导,练习方向模糊,自然就不如课堂上的状态好了。然而微格教学使学生在课后也能看到自己上课时错误的过程和教师、同学的反馈指导,当然课堂上的好状态随时都有,进步自然就快。

第六步,循环再训练。

学生根据分析的结果和建议,加上训练后的体会,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并重新修改教案,进行第二、三次微格训练操作。

总之,在专业技能课教学中运用微格教学使传统师徒学艺的“口传身授”的经验型向有针对性职业训练的科学型转变。既有利于科学地传授专业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又具有教学手段先进,学生参与性强,研讨性教学突出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贯彻“直观教学原则”,真正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微格教学”改进了当今高校音乐专业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则不再以老师讲述为主,而是师生互相表演(老师的示范和学生的训练)、讲述、评论,教师以启发为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各抒己见、评述优劣,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对学生单个或整体的训练与讲解,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和研究、探讨专业课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其创造性,改变了原来那种“老师讲,学生硬搬仿照”的呆板形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钻研学习,这样学生不但练习了专业课的技能技巧、科学方法及作品的表现处理,还学习了专业课的教学法和辅导训练的基本方法。而在学生掌握了专业课中声乐的歌唱方法和钢琴、器乐的弹奏、演奏方法之后,声乐小组课可以结合重唱、组唱、小合唱的训练,培养学生组织排练声乐节目的能力和课外活动辅导训练的能力;钢琴小组课(包括电子琴、手风琴)可以结合四手联弹、重奏、齐奏的训练,培养学生组织排练钢琴演奏节目和辅导训练的能力,以及结合声乐课增设自弹自唱的练习;器乐小组课也一样,通过器乐的重奏、齐奏训练,逐步抓学生的小乐队排练,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组织课外活动打好基础。微格教学在“1对X”音乐专业课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直观地展示了音乐教学,突出了形象思维的自主性、技能教学的实践性、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以及解决了个体操作与集体教学要求的矛盾性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个人音乐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叶巧妍.微格教学在音乐教学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02).

篇12

一、以问题为导引的卓越课堂是立足于培养学生持久学习力的课堂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从一个对世界(学习)充满好奇、疑问、天真,富有创造性的疑问者、探究者演变成一个沉默寡言、失去兴趣、少年老成的失落者与沉默者,除了社会对教育评价的缺失偏颇之外,教师在伴随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急功近利的知识学习考查,为了追求一个静态知识结论或某项技能让孩子被动学习得多,甚至违背学生意愿强加练习量,让孩子感受学习无趣,以至于在被动中禁锢学生的主动与疑问,让他们感受学习索然无味,身心疲惫。我们的课堂至今还存在着单刀直入知识的核心要点的教本课堂,没有让学生充分暴露他对这一知识的已有经验和水平,主观武断地给学生学习状态下结论,唯教师讲授,缺少汽车行驶的发动机预热,调和各部分达到最佳状态,否定学生学习潜力的存在,看不到学生学习的正能量,否定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长持以往,学生的一切学习都是教师帮他思考,促成形成了思维的懒惰,以至于缺失了质疑问难的主动性,因为每一个问题老师已经帮他设计好,最佳答案已经准备好,只需要接受。因此我们的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学生中了解学习的起点和学习的主要内容,开展学生的合作研究,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兴趣满满,充盈持久学习动力和能力。

二、以问题为导引的卓越课堂不仅是双基达成的课堂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的课堂

双基更多的体现为知识是什么,而对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类知识,如何学,学了有何用处,体验怎样的数学活动经历和渗透怎样的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却是思考不够,预设的少。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就知识论知识,让学生感受体会不到数学美,数学的趣味性,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不知道学习这些知识有何用处,将把他要带到哪里去,感受不到数学的广博,更多的体会是数学枯燥,单调乏味。例如在五年级上期西师版小数乘法的计算教学中最直接的检验标准为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小数乘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有的教师教学单刀直入,将从生活引入小数乘法需要淡化和忽视,直接出示小数乘法题开始讲授方法,然后就是练习,在练习中理解方法,忽视算理理解,忽视算理与算法的内在联系,算法以算理为支持和依据,算法是算理的简洁化、操作程序化的外显。忽视让学生思考遇到一个新问题如何让学生联系旧知采取策略的独立思考过程,直接点出方法,讲解方法,确实这种教法和学法比学生思考来得快,学生练习的时间更多,但并没有经过孩子的独立思索与学生思维的碰撞,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表达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只有枯燥的知识,永远也认识不到数学美的一面,有趣的一面,生活中的一面。那么在设计这个教学单元时如何让学生除双基外获得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基本的数学思想呢?首先教师要理清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学生将怎样学?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准备?这部分知识的核心要点是什么?这部分知识有何用途?学生会出现些什么问题?当教师把这些问题思考清楚后,再来定位每一个单元学习素材---例题的目的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的研究,这样的思考就是促进和保证课堂有效性与学本课堂的实施。以此我在教学中开展了以问题为导引方式的合作学习。这里的问题是包含教师预设的问题和学生自身产生的问题。一开课让学生根据学习课题说说自己有什么想法和问题。学生能提出许多问题包含枝末细节的问题,教师对此进行梳理引导为学习的核心问题即为什么要学习小数乘法?学了有何用途?怎么学?怎样算小数乘法?用到哪些旧知识?把握住学生的问题是核心问题从不同角度的不同表现形式,点出本节课重点要研究的问题,就形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更多地来源于学生,教师结合自己的预设问题并加以调整,这种让学生参与提出问题,让学生的学习针对性更强,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情。然后让学生解读例题素材,细化例题的解答思路,扫清例题素材理解的难度,紧接着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围绕提出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并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疑惑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讨论情况。第三个环节让小组有序汇报,其他小组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第四个环节个人问题交流,凡在小组里没有讨论出结果的或还有疑问的可以向全班提出来进行交流讨论。第五个环节学习小结。要求不仅从知识方面小结,而且对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开展情况予以小结。第六个环节运用所学,巩固学习成果。这样的课堂还是让学生围绕枯燥知识的乏味学习吗?还仅仅是为应试的双基课堂吗?

三、以问题为导引的卓越课堂不再是唯双基为基本评价导向,而是以学生学习全过程、多方位为考查评价纬度,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作为评价内容,突出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发展,促进学习力与团队合作意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学习力

篇13

怎样利用组织教学进行课堂教育,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各方面的文化素质教育、促进教育的发展呢?这,还要在于执教者不停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 组织教学 增强 音乐课堂 趣味

在中小学的课程中,音乐课是必须开设的课程。因为音乐课丰富多彩的组织教学可以普遍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是教师所必须探求和思考的问题。正如赞可夫所提出的观点:“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兴趣亦可以说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时就会厌学。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事物和学习强烈的探索欲望,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而努力。教师必须喜爱自己的职业,并努力的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各种组织教学方法,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从而更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在目前的中小学课堂上,仍然存在着一本教材、一本教科书、一本备课笔记,就是一堂课的模式。(当然并不是说这样就不好,而是说教学模式并没有改进)。音乐课堂也有如此“景致”,不同的是可能多了几种教具而已。所以,当前在中学的音乐课堂上,有很多的学生对音乐的课堂反映是比较的消极。呈现出各种场面:有上课说话的、东张西望的;有看其他书、做其他作业的,等等表现。这些,我们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都有所看到,音乐课堂是有时“无声甚有声”、有时“要有声却无声”,这也充分的说明教师没能在课前组织好教学。没有组织好教学,固然不能引起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因此,课堂能不能引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至关重要。能不能增强课堂的趣味,便取决于如何的组织教学。

在中学音乐教学法上归纳了八类:?(1) 以情导入; (2) 以静导入 ; (3)以新导入 ; (4) 以旧知导入; (5) 以疑问导入 ; (6) 以电教导入 ;(7) 以学生演奏练习导入 ; (8) 以笑话、格言、诗歌、趣文异事、作者等导入。虽然,这八类也能够使课堂富有了很多趣味,但实践证明并不够,因为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只是用固定的教学法中的这八类,都用固定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一学期、两学期,长期的下来,再有音乐课堂兴趣的学生,也会感到音乐课堂的乏味,再好的音乐课堂内容,也会失去趣味性。每堂课都是相同的导入法,同样的疑问,类似的格言。偶尔,转为另一种导入法,学生有些兴趣,可还是不能长期的使得学生对课堂保持充分的兴趣。因此,挖掘新的组织教学导入法,是教师增强学生对课堂趣味性学习的“必修课”。

如何增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趣味性呢

在实践的过程中,当教师发现课堂的效果很差时,就应该挖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学习音乐课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下课以后,应反复的思考,接下来的课应该怎样上。例如;如何教唱《我的祖家是歌乡》(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 八年级)和《杵乐》(同上--音乐八年级)的欣赏呢?怎么样的组织教学、怎么样的设置疑问、利用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肢体语言?还有学生对这一课会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有位老师,他就是这样“别开一面”的组织教学,完美的达到了教学目的。当他走上讲台,便用亲切的语气道:“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学生们齐声道:“喜欢!”(试想一下,那位中学生不想出去“玩”呢?)“今天,我就带大家进行一次旅游――一次‘音乐之旅’。”教室里是一片沸腾,全班同学都把目光投向了老师。沸腾后是一片寂静,所有的学生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老师的话上。“那么,我们今天要去的是哪里呢?” 老师说,“先请这次旅游的全程导游――某某某(事先安排班级里的学生充当的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吧,大家请欢迎!”随着掌声,走上一名同学,为大家介绍了台湾的地理、环境、以及文化艺术……这时老师用鼓舞的语气说:“大家说他讲的好不好啊?”“好!”“那么,我们要不要听一首台湾的民歌呢?”“要!”老师随即播放了《高山青》(即《阿里山的姑娘》),听完以后,老师问:“同学们,好听吗?”“很好听!”“既然这么好听,你们想不想也学唱一首这样的歌曲呢?”“想!”“想,我们现在就来学习课本上的这首《我的祖家是歌乡》。(这里不做详细介绍怎样教唱)”唱完以后老师又问:“你们想了解更多的‘高山族’吗?”“想!”老师便说:“有请‘高山族’当地的导游为我们作详细的介绍,掌声有请!”第二位同学介绍了‘高山族’在台湾省的位置、人口、民族文化和其特殊的艺术魅力……这时,老师便在“有机可乘”的情况下夺过 “导游”的话(事先安排)说“既然说到高山族的艺术魅力,那我们就不得不提的是:高山族的舞蹈与音乐的节奏魅力了……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吧!”(利用多媒体播放《杵乐》及视频舞蹈),欣赏完以后,老师说:“ 请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里面有哪些地方和我们以前听到的音乐不一样吗?”有的同学说 “这音乐里面有跳舞的节奏!”老师说“很准确!还有呢?”“还有节拍很有规律,很清晰!”“非常精彩!再想象还有什么?”……“好的,我们请出今天‘音乐之声’(事先由学生充当)的嘉宾为我们说说其魅力特色及他们所用的乐器是什么?”等“导游”说完以后,老师又问“你们想不想也会打这样能跳舞的节奏呢?”学生们都异口同声说道:“想!”老师把节奏型分为四种分别写在黑板上:

1 X 0 X 0 ||

2 X XX | X XX ||

3 0 X | 0 X ||

4 0X XX | X ― ||

然后,一条一条的教会他们用手打,待全部打会以后老师说:“ 他们用的是竹筒做成的乐器,其实,我们的筷子也可以做乐器的,不相信你们就试试,把你们的筷子(事先让学生准备一支筷子)拿出来,当我们今天的乐器!”(让他们注意节奏打轻点)全班又是一片沸腾。“ 不会吧,连筷子都能当乐器,真好!”

老师看见他们的新鲜劲,有意提出道:“ 既然我们都有‘乐器’了就真正的表演一下,比拼一下哪组做得最优秀?男生和女生哪一方做得最精彩,行吗?”“行!”全班的同学各个都是势气高涨,信心十足,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着自信。等全部结束以后,都大声的说:“老师,哪一组做得最好啊?”“老师我们这一组做得最好!”、“老师男生更精彩!”、“老师女生更精彩!……”在这时,这位老师深知学生的好胜心理。便用到了“和平”的解决方案。老师不能看到自己点燃了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又在即将下课的时候被自己浇灭。老师微笑着看了看每个组的同学说:“你们真是出乎老师的意外啊!每一组做的都是这么优秀,每一方做的都是这么的精彩!没有想到你们的集体精神这么好!配合的这么完美!……”学生听完了老师的评论结果,各个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互相都笑眯眯的看着。这是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哪些乐器是竹子做成的吗?”学生都争先恐后的抢答道:“竹笛、箫、竽、笙、巴乌、还有葫芦丝的吹管(有个同学急忙补充道)。”老师:“很好!你们知道的竹子做成的吹奏乐器还真不少啊!再想一下有没有其它的了呢?”“老师还有快板……”老师夸奖道:“对,你们真聪明!其实,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方面与竹子息息相关,比如竹筒饭,竹子做成的筷子等。在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朴素的创造下,竹子在今天不只是种物质,更是种文化,是我们所要发扬的一种民族文化。同学们,你们说是吧?!” 学生们都大声的说:“老师说的是!”“既然是,就让我们一起跟着录音,再一次拿起你们的‘乐器’,一起敲击出这魅力十足的音乐节奏吧;让我们在这迷人的音乐节奏中为我们的‘音乐之旅’喝彩!为我们的民族而骄傲!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自豪!让我们共同期盼我们的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共同祝愿我们的祖国明天会更好!”? 最后在下课的铃声中,这位音乐老师结束了他的这一堂趣味十足的音乐课。教师感到很欣慰:因为学生感到了学习音乐课的趣味性,同时教师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这也是每一位中小学音乐老师所想要的。通过组织教学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性。

在音乐课堂中,学生们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绕着,整个教学在一种机械似的训练中反复,久而久之,因此学生常常失去了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兴趣。有时可能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课的逆反心理。上面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教学成功之处便在于他改变了教学方法:从过去的“教教材”,到现在是“用教材”。在实际的教学中,其走进课堂就激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把技能性的方法改为审美性的方法,把灌输似的方法改为创造性的方法,把教师为主的方法改为以学生为主的方法。经验认为:一、教师应采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因为每位学生都渴望成功,成功可以给他们带来自信。有了自信才能促进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及时肯定的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信心。俗话说“一句好言三冬暖”,没有人不喜欢被人夸奖的,学生亦是如此。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少不了外界的鼓励,只要学生有点进步老师便给以肯定的话语,学生肯定会信心百倍。教师应时时刻刻的注意鼓励学生,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活动中。二、教师采用优秀的作品去激发学生。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他们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关系,好的音乐作品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所以做为老师应尽可能的提供大量的优秀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比如:提到我国的国粹――京剧时,就可以给学生们听一些我国的各种戏曲(徽剧、越剧、庐剧等等)。让学生领会不同的艺术美感,感染他们创作美。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很多,充分的发挥好多媒体电教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致关重要。中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欣赏都是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教师应通过网络搜集大量的资料,在欣赏过程中,把同一作者的其它经典代表作品、或同一时期的其它优秀作品尽可能多的展现给学生们欣赏。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深化教学的德育及美育功能,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等各方面的情操。所以组织教学的方法是我们至关重要的一面,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更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求他唱”变为“他要唱”、使“要求他听”变为“他想听”、使“要他说”变为“他要说”、使“唱得多”变为“唱得好”、使“学中苦”转变为“学中乐”,真正做到“乐”中有乐的道理。

在教学中要把疑问设计的巧妙,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兴趣。提问要掌握好时机,问题不能过易或过难,既要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思考状态,又需要把知识点蕴寓在提问中。这都是一项奇妙的教学艺术。

所有有趣的事物,对中小学生来说都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的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要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组织形式吸引学生,使其自觉的、主动的参与音乐的审美活动,体会学习的趣味性。

音乐兴趣的文章,讲述的是做游戏似的一种教学方法,把七个音名定为《白雪公主》的人物――七个小矮人。然后找七个同学扮演,这样既形象又深刻。给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影象。完美的达到了教学目的。既然别人能在教学方法上,创造新的理念,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举一反三呢?为什么就不能在教五线谱唱名时,选择七个高矮不等的同学充当C(do)、D(re)、E(mi)、F(fa)、G(sou)、A(la)、B(si) 呢?!老师问谁低谁高,这样岂不是更形象,更有趣味性。再让扮演 C 的同学唱出do的音高、扮演D的同学唱出re 的音高……依次类推,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高音”的理解,更提高了对音乐理论的学习趣味。这样生动性的方法,才能引起所有学生学习音乐课的积极性。也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音乐的形象中来,才能更好的激发他们的潜力及创造力。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

任何一种组织教学都要与教学大纲相符合。通过情感展现情境,达到情趣的教学目的。兴趣并不等同于趣味,但没有了趣味性的课堂也绝不会有对课堂有兴趣性的学生。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便在于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进行组织教学,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性的前提与步骤。

篇14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源于自然情境。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上课让同学们欣赏课件“森林里交响曲”,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自然音响跟着律动、哼唱,感受到自然音乐的美妙。

1.感受画面音乐中的情境

在歌曲教学中,适当给学生设置画面情境,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大雨和小雨》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下雨的情景,然后播放下大雨和下小雨时候的幻灯片。客观认识大雨哗啦啦、小雨淅沥沥的不同美妙之声,伴随着节奏清晰的美妙音乐,学生们看到听到了雨水时大时小不断变换的音乐节奏,仿佛置身其间,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把握和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进入歌曲的意境,曲调掌握十分快。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情境表演中体会意境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与表演密不可分,有声有色的表演,则能明白表现歌曲的内容,帮助学生充分体会歌曲思想。《彼得与狼》是一首以欣赏与表演为主的情境曲目,在教学中,我先给同学们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彼得与狼》的故事,并且找两个同学分别扮成彼得与狼,随着优美的旋律进行表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很快掌握了故事情节并且体会了不同的音乐片段分别代表彼得与狼的不同身份,非常轻松地完成了课堂教学。

3.多渠道创设情境增进互动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师生、生生、小组之间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互动、交流与合作的良好氛围。实现人人参与,相互合作,每个人都能尽情释放,大胆表演,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得到了有价值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师生、生生合作关系,为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奠定了基础。

音乐课堂如何能真正动起来,必须要着力优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意境、品味音乐、寻找情趣、发展想象,真正使音乐教学达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境界。

二、巧用课堂趣味,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督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动力。巧用课堂趣味,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1.创作儿歌,培养识谱兴趣

在识谱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识谱知识,为接下来能够准确地唱好歌曲、理解歌曲打好基础,我编创了形象生动的识谱儿歌,培养他们的识谱兴趣:

Do是1, 1是Do, Do是妈妈的切菜刀;

Re是2, 2是Re, Re是小鸭在水上漂;

Mi是3, 3是Mi, Mi是小耳把歌儿听;

Fa是4, 4是Fa, Fa是红旗随风飘;

Sol是5,5是Sol,Sol是秤钩把货称;

La是6, 6是La, La是妈妈的炒菜勺;

Si是7, 7是Si, Si是镰刀把麦割。

这样的儿歌,学生学起来朗朗上口,易懂易记,使他们对简谱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表现美感,激发唱歌兴趣

歌唱教学是以得到美的享受和情绪感染为目的的艺术教学形式。只有真情实感的教学与歌唱,才能发出优美动听,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歌声。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在《螃蟹歌》的教学中,我在领着学生按节奏读了两遍歌词后,发现学生们虽然会唱了,但是由于对螃蟹并不熟悉,想象不到螃蟹在沙滩上爬行时逍遥自在的情景,唱起来显得十分无趣空洞。于是,我赶忙利用大屏幕演示,将学生带到沙滩上去,引领着学生们和沙滩上的螃蟹一起律动,使得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课堂进入,学生们沉浸在美好的音乐感觉中。

3.自制乐器,提高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