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1: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当前经济环境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从目前情况看,次贷危机已使世界经济连续5年强劲增长的势头大大减弱,增速放缓在所难免,但世界经济整体向上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逆转,仍处于温和增长的区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增长3.7%。综合分析,世界经济之所以尚未陷入严重衰退,主要得益于两大因素:
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有助于缓解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去年以来,为避免次贷危机对经济增长造成严重影响,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恢复市场信心。货币政策方面,主要的做法是降低利率和向金融机构注资。以美国为例,美联储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已连续7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由去年8月的5.25%降至2.0%,贴现率由6.25%降至2.25%;今年以来,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直接向商业银行提供了约3500亿美元资金,通过贷款拍卖方式提供了3000多亿美元资金,还通过招标拍卖国债方式提供了1500多亿美元资金。欧洲央行除直接向货币市场融资外,还采取短期回购协议、再贷款招标等操作,累计向金融机构融出资金超过5000亿欧元;日本央行多次向金融系统注资,金额超过4万亿日元;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等国央行也纷纷向市场提供资金。财政政策方面,主要通过财税减免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仅在今年2月份,美国通过一项以减税为核心的、总额1680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法案,包括减免个人所得税约1200亿美元和对企业提供约500亿美元的税收刺激措施;加拿大政府推出中小型企业研发减税计划,并延长制造业新设备和矿产开采的税收优惠期限,同时将铁路设备的折旧率从15%升至30%;德国政府实施企业税改革,将资本公司税率由原来的38%以上降低到30%以下。此外,还对次贷个人提供了危机援助。美财政部协调花旗、美国银行、摩根大通等主要次级贷款业务经营机构成立“希望联盟”,将2005年初至2007年7月30日发放的浮动利率抵押贷款的利率冻结五年,缓解次级抵押贷款者的还贷压力,并帮助次级贷款者精简再贷款程序,减轻他们的财务困难。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次贷危机的无序蔓延,对缓解金融市场信用紧缩起到了较好的缓冲作用,避免了世界经济“硬着陆”甚至陷入严重衰退的后果。
从今年以来发达经济体情况看,虽然次贷困扰仍未消除,增长前景尚不明朗,但总体表现好于年初的悲观预期。一季度,美国个人消费开支、商品和服务出口以及企业库存投资均保持增长,带动美国经济增长1%,比2007年第四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通胀仍在温和可控的范围内,头4个月消费价格按年率计算上涨3%,涨幅低于去年全年4.1%的水平。日本经济连续3个季度保持正增长,一季度民间设备投资和住宅投资分别增长0.2%和4.6%,个人消费增长0.8%,实际GDP按年率计算增长4%。欧元区经济在投资和出口带动下增长有所加快,一季度投资比去年第四季度增长1.6%,出口增长1.9%,经济同比增长2.2%,比去年第四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经合组织(OECD)预计,该组织成员国今年经济增长率为1.8%,美国经济增速为1.2%,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速均为1.7%。
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有助于增强世界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弹性。今年以来,各主要新兴经济体增长仍然强劲,对世界经济依然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一季度,巴西经济同比增长5.8%,印度经济同比增长8.8%;前4个月,俄罗斯内外需都很旺盛,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3%,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8%,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9%,带动经济增长8.3%。世界银行近日的《2008年全球金融发展报告》认为,新兴国家在金融风波和食品能源价格高涨面前颇具韧性,特别是国际资本对新兴市场的投资仍然活跃,使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更趋平衡。IMF认为,金砖四国和石油出口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预计今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6.7%,亚洲发展中国家增长8.2%,远高于本世纪前五年的平均增速;俄罗斯、印度、巴西分别增长6.8%、7.9%和4.8%。
二、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强
当前,世界经济在保持增长的同时,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不利因素的制约,不确定性风险增强,下行压力明显增大,特别是三大问题比较突出。
(一)全球通胀压力日益加大
从地区看,发达国家通胀水平普遍升高。美国虽然目前通胀相对温和,但仍远高于美联储1―2%理想目标的上限,美联储预计今年通胀率将达3.1―3.4%;5月份,欧元区通货膨胀率升至3.7%,达到历史记录高点,其中德国商品批发价格同比上涨8.1%,达到1982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日本企业物价指数为108.7,同比上涨4.7%,达到1981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韩国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达11.6%,是1998年10月以来的最大涨幅。新兴国家通胀问题更加突出。5月份,俄罗斯通胀率达7.7%,印度通胀率达8%,越南通胀率高达25.2%,印尼、菲律宾通胀率同比分别达10.38%和9.6%的历史高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世界消费者价格涨幅为4.8%,比上年升高0.8个百分点;发达国家涨幅为2.6%,比上年升高0.4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涨幅为7.4%,比上年升高1.1个百分点。
从结构看,主要是两类商品价格飚升。一类是原油等基础原材料。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攀升,已由年初时的每桶90美元左右涨至目前的130美元以上。5月份纽约WTI原油现货、期货价格分别比上月上涨11.8%和12.08%,伦敦布伦特原油现货、期货价格分别比上月上涨12.6%和14.2%。与此同时,国际铁矿石价格也持续上涨。2003―2007年,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涨幅累计达到188%;近日宝钢集团与澳大利亚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商力拓公司达成协议,2008年度粉矿、块矿基准价格分别在2007年基础上上涨79.88%和96.5%。一类是粮食。受供需关系趋紧影响,2006年9月以来国际市场粮价一直高位运行。今年一季度,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大米价格比去年同期分别上升120.9%、29.0%、80.8%、42.8%。5月份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期货价格同比涨幅均在60%以上,特别是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出现暴涨,5月份已达每吨940美元,同比涨幅超过190%。一些主要产粮国为了保证国内供应和价格稳定,纷纷采取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进一步加剧国际市场粮食供需矛盾,抬高了国际粮价。
(二)世界经济衰退阴影难消
作为引发本轮全球经济增长减速“导火索”的次贷危机,对美国以及世界经济的拖累效应还在发展。
一是美国经济依然萧条。虽然美国经济避免了严重衰退,但多项指标表明,美国经济仍未渡过“危险期”。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5月份新屋开工率下降至年率97.5万套,是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消费增长乏力,4月份零售额环比下降0.2%,消费者信心指数由上月的65.9跌至62.3,为1992年10月以来的最低点;工业生产出现下滑,5月份同比下降0.2%,产能利用率降至2005年9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投资连续下降,一季度企业用于软件和设备的投资下降了0.9%,其中住宅性投资下降25.5%,为连续第9个季度下降;就业状况不容乐观,5月份失业率由上个月的5%上升至5.5%,为2004年10月以来的最高点。美联储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仅为0.3―1.2%,失业率将达到5.5―5.7%。有专家认为,美国本轮经济周期可能到了“拐点”,在经济调整压力和次贷危机冲击的叠加影响下,当前美国经济形势比2001年时更为严峻,此次美经济一旦滑向衰退,程度可能更深、持续时间更长。
二是其他主要经济体消费、就业等方面的隐忧增加。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消费品市场,其经济调整或者说衰退,使其他经济体不同程度地受到“传染”。欧元区消费连续下滑,4月份商品零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2.9%,连续三个月下降。日本就业市场恶化,4月份完全失业率比上月增加0.2个百分点,达到4%,就业总人数同比减少15万,连续三个月下降;工业产值连续下降,小型企业信心指数降至6年来最低水平。日本内阁府认为,日本经济处于“增长停滞”状态,战后最长的一段经济扩张期可能即将结束。韩国国内消费和投资疲软,一季度私人消费开支仅增长0.4%,基础设施投资和建筑投资分别下降0.4%和1.4%,经济增长大幅放缓至0.8%,明显低于上季度1.6%的增幅。
三是国际贸易出现下滑。特别是对依赖贸易的亚洲国家影响尤为明显。有关资料显示,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对美出口量均比去年同期下降;日本出口扩张出现放缓迹象,对美贸易顺差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连续减少;占韩国GDP约40%的出口首次出现下滑,一季度环比下降1.8%,其中机械和电子产品出口尤为疲弱。IMF预计,世界贸易增长率将由去年的6.8%下降到今年的5.6%。总之,诸多不利因素使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明显减弱。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4月初,IMF已连续三次下调了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预测值由去年年中的5.2%下调至目前的3.7%,比去年世界经济增长率降低了1.2个百分点,为5年来的最低增速。
(三)国际金融市场形势依然严峻
一方面,次贷危机隐患尚未完全消除。6月9日,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宣布二季度亏损将达28亿美元,这是雷曼公司上市后的首次亏损,受此影响,美金融类股大幅下跌,其中雷曼兄弟下跌8.7%,摩根大通下跌6.4%。高盛公司预计,美国银行、券商、对冲基金和政府企业的次贷相关损失额将达4600亿美元。目前,各国银行业普遍提高放贷标准,减少信贷规模,金融市场信用紧缩更加严重。美联储公布的4月份“高级贷款专员民意调查”(SLOOS)结果显示,美国家庭和企业的信贷环境急剧紧缩,55%的银行收紧了对大型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标准,52%的银行进一步收紧了小型商业贷款标准,约30%的银行收紧了信用卡贷款的借贷标准,并将继续收紧其他类型消费者贷款的发放标准。
另一方面,金融调控面临严峻考验。目前,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呈现反向调控局面,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防止次贷危机拖累经济陷入衰退,纷纷进入降息通道,而新兴国家为防范日趋严峻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风险仍倾向加息,其结果导致新兴市场国家货币与美元的利差不断拉大,致使大量国际游资涌入新兴市场,进一步加大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升值压力和通胀风险。据估计,2007年流入新兴市场的资金近8000亿美元,大大高于2006年的560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随着美元快速贬值,新兴经济体和产油国财富急剧缩水,大量财富基金不得不投入国际金融市场寻求出路,成为冲击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新的不稳定因素。近期,一些周边国家经济面临困境,特别是越南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物价飞涨、股市暴跌、国际收支状况恶化,金融市场出现异常波动,也需要密切关注。
三、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对策建议
(一)采取综合手段应对通货膨胀压力
目前,国内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国际市场能源、粮食价格上涨又加剧了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通货膨胀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从影响我国通胀压力的因素来看,既有国际市场投机活跃、初级产品持续大幅上涨的外部因素,也有国内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价格和环保成本不断上升的因素;既有短期内市场局部供给出现短缺引起的结构性涨价因素,也有长期流动性过剩造成的需求膨胀因素。因此,在继续实施从紧货币政策调控总需求的同时,应当针对成本上升、供给紧缺、输入型通胀等其他因素,因症施策,综合治理。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保证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健全大宗农产品、初级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动监测预警制度,做好市场供应和价格应急预案;改进和完善储备调节和进出口调节方式,适当增加国内紧缺重要消费品进口;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依法打击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努力化解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速出现明显回落,贸易顺差大幅减少,表明世界经济减速开始影响我国外需。对此,要坚持一方面扩大内需,防范出现过大的需求缺口。既要继续合理调控投资规模,也要把握时机,着眼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提高需求动力的质量,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通过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增加对城镇和农村中低收入家庭补贴等措施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防止出口下滑过大。在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积极引导各类出口企业提高非价格竞争力,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出口拳头产品,不断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中小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帮助其缓解各种压力;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国内外可能出现的各种经济形势变化以及外贸出口可能面临的困难,及时采取措施。同时,要注意避免矫枉过正,防范出现“奖进罚出”的倾向;避免顺差缩减过猛,防范外需急剧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冲击。
(三)积极防范输入性金融风险
美联储大幅降息后,人民币利率已超过美元利率,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国际热钱涌入。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特别是严密监控国际资本进出渠道,加强对资金尤其是短期资金跨境流动的监管,对敏感领域和行业更要严防死守。要密切关注周边国家经济形势变化,着力预防金融风险向我扩散蔓延。同时,积极审慎推进金融市场建设,正确把握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金融杠杆的作用。当前我国不仅面临房价上涨过快问题,还有违规放贷、市场不健全等潜在金融风险,与美次贷问题的缘起有相似之处,且我国尚无与房贷相关的金融产品,房贷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一旦问题爆发,缺乏分散风险的市场机制。为此,我们既要稳妥地推动房地产业资产证券化进程,降低银行房贷风险的压力,也要先行设计风险防范机制,避免房贷金融衍生品成为风险扩散的途径。
(四)加强国际间宏观调控合作
(一)次债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居高不下。已经爆发了一年多来的次债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远未结束: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银行业倒闭危机频现、金融机构资产大幅缩水、股市持续低迷,高度的信用风险出现在各国金融系统。为此,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政府纷纷出手大力干预金融市场:美国政府接管“两房”,英国、日本等国纷纷巨额注资金融系统,力争挽救脆弱的金融系统,降低系统性风险。随着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的破产,再次引发全球股市、期货市场的全面下跌,进一步加剧了美国次债危机对于全球金融系统的冲击,增加了次债影响和金融市场调整的时间、程度的不确定性。
(二)原油、粮食价格震荡回落,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走低,暂时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但未来走势不明朗。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在突破每桶145美元后,受沙特增产、世界经济疲软对石油需求减少、美元汇率较稳定的影响,油价一路走低,于10月16日盘中跌破70美元大关。受全球小麦产量预计增加、中国和印度大豆产量创下新高、泰国和越南大米丰收等利好因素的影响,国际粮食价格出现回落。短期看来,受全球经济放缓和供给增加的影响,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出现回调,输入型通胀压力暂时减缓,但初级产品价格未来走势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虽然增长减缓,但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仍存在较强劲的需求;如果价格持续下跌,原油供给可能出现下降;而飓风等自然灾害以及大国利益权衡等政治因素也为油价走势增加了变数。
(三)世界经济下行态势明显。发达经济体增长集体放缓,部分国家或地区面临衰退风险:2008年二季度日本实际GDP环比下降0.6%,同比下降2.4%,9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创出历史新低。欧盟主要成员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地区GDP环比都出现下降,二季度欧元区最大经济体德国GDP萎缩0.5%,法国GDP环比下降0.3%,意大利GDP初值环比下降0.3%;欧盟和欧元区“经济信心指数”双双大幅下降,通胀率创出16年来新高,英国GFK、法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均创出历史新低。美国8月份失业率达6.1%,创4年来新高。新兴经济体“硬着陆”风险加大:越南几乎陷入经济危机;印度卢比、泰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兑美元贬值;泰国政局变动更加剧了经济下滑;二季度俄罗斯GDP增幅7.5%,低于经济学家预计和一季度增长,对2008年通胀预期也由此前的10.5%上调至11.8%。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出口下降、通胀率高、金融风险加剧等问题。
2008年10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世界经济展望》预测值概览中,将其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下调至3.9%。
二、国内经济持续调整,改革、调控双管齐下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进入下半年,国内经济增长持续回落,随着CPI的回落,预期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将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适时微调,将会适时理顺价格形成机制,推出“减税让民”等措施,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一)三大需求集体调整,国内经济增长将持续回落。工业和房地产业的不景气带来了投资的下滑,随着物价涨幅的回落,名义投资增速也将会向实际投资量增长回归;股市和楼市的持续低迷、居民收入增速的放缓、物价涨幅回落将影响下半年消费的稳定增长;虽然国家已出台促进出口的相关政策,人民币升值速度放缓,但外需的疲软、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压等因素导致出口增长短时间内难以恢复,三大需求同时面临调整,国内经济将持续回落。
(二)宏观调控初见成效,体制改革时机显现。今年以来,国家实施的“一保一控”政策初见成效,CPI实现稳步回落。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央行于9月15日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紧接着又于10月8日再将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下调了0.27个百分点,并下调了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开始向市场注入资金,这些调整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并增强宏观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在输入型通胀压力的减小、CPI呈现稳步回调以及PPI和CPI倒挂严重挤压企业利润的情况下,预期国家将会加快资源价格改革步伐,适当放松政府对价格的干预和管制,理顺价格形成机制。在经济下行周期,为缓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存压力,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刺激经济保持稳步增长,预期国家将实施灵活的财政政策,加快增值税改革、提高个税起征点等政策的出台。同时,为了防止经济过快下滑,地方政府纷纷出手,通过上大项目、加快生产自救等方式扩大投资,甚至以行政方式干预经济运行,这些措施的推出有利于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三、京津一体化,加速京津冀地区发展
随着京津城际高速列车的开通运行,京津“半小时交通圈”成功建成,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大城市作为双核的都市圈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京津两地联手,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共享、配置,双核的极化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省市的辐射作用,加速了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今年,在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重要经济增长区生产放缓、企业生存困难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纷纷倒闭的背景下,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京津冀经济圈的稳定发展就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充分发挥独有的政治、信息、科技和人才优势;借助国家给与天津滨海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改革试点的机会,抓住奥运会给北京带来的全球化契机;加快经济圈内的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京津冀经济圈势必将成为今年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后奥运时代,北京将面临新起点
【关键词】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对经济发展更加重视,对经济进行大力发展时,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遭到破坏,城市废水、城市废水等大量的被排放,这些排放不能被及时的进行控制,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相关部门一定要提高警惕对其高度重视,与此同时还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治理,因此对当前城市的环境进行检测必须要提上日程。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也必须要引起重视。
1.当前城市环境监测和治理存在哪些不足
1.1检测结果的不全面性
由于以前经济模式导致的,注重经济的发展忽略对环境的保护,因此才导致环境不断的恶化,由于环境监测工作才刚刚起步,环境监测制度很不完善,在对城市环境的检测中很多都不能达到标准,不仅如此在对人力、物力、基金和设备很多方面并没有达到标准要求,对范围较大的环境监测把握不准,虽然指导差别,但是却没有相对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理,导致环境监测工作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1.2当前城市环境监测和治理水平不高
城市化进程加快,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性质繁多,但是以我国目前环境监测的水平来看,对这些污染物不能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在进行处理时采取的方法单一,对不同类别的污染物采取的处理方法却很单一,更为严重的是在对一些特殊的污染物进行处理时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针对这些情况我国必须发展前言技术,对新型的污染物采取及时措施进行及时的清理,另外环境监测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对大范围的环境监测上不能很好的把握。
1.3对环境发生紧急的情况不能及时做出反应
环境监测工作中,突发性状况是经常发生的,但是对于环境发生的紧急情况不能采取及时的措施进行预防,我们对环境的监测工作还不能很好的做到位,而且对环境进行监测和分析成本较高,再加上我国检测设备不齐全,这样的情况导致应急设备不能及时的进行工作。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1.4产业化规范化体系不完善
地方政府关于产业化的方向性正确规定的不明确,很多省份至今都没有制定相应的文件进行规划,在对城市污染物进行处理、市场化方向的第一步工作并没有做到。各地对产业化的推进工作并没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并且更为严重的就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盲目从众的混乱现象。在其次在对行业经营权上缺乏特许经营条例,在中国只有一些一线城市出台了对经营权特许的条例。但是,对经营权特许条例的具体规范性条例却没有。这样会导致更多不利的因素发生,这些情况的发生大大加大了政府的经济负担,长此以往会大大增加交易的成本。
2.如何对当前城市监测进行治理
我国在环境监测及其治理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为了环境监测采取更有效地措施,完善监测工作,必须从法律的角度对产业化和市场化方向进行明确的规定。那么如何使得环境监测工作更加完善,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2.1对环境监测的标准和治理指标进行规划
环境监测相关的检测人员在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认识方面,要加大认识力度,利用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来对环境问题进行预警,在环境污染发生的初期,就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治理,将其扼杀在摇篮中。同时对一些环境监测优秀的国家进行借鉴,对城市相关的环境指标进行研究,并且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同时加大对我国城市环境监测相关设备的投资力度,对有待完善的技术参考标准做出进一步的改进。
2.2用科学的方法对环境监测因子进行设定
在对科学合理的监测因子上进行科学的设置,将污染物的浓度作为城市进行检测的重点对象,一定将危害性较大的且易对环境造成危害的物质作为城市重点进行检测的标准,对这些污染物一定要重点监测,并且还要做到对环境的检测的标准做出详细的规定。科学的手段必定会对环境的检测标准做出详细的规定,那些污染物含量增加会导致环境出现问题,以及这些污染物的出现要采取什么样的治理方式,这都是科学监测所应该具有的。
2.3以科学的方式代替传统监测形式
传统的检测形式较为规定,并且灵活性和连续性较差。这样严重导致了监测数据发生异常,因要想对这些弊端进行改善,科学的方法最为关键,用科学灵活和连续性的现代化手段对环境进行监测,以保证监测人员对数据进行很好的掌控,并且对发展的趋势做出良好的掌控。针对对人身体有害的污染物上对其特征更好的进行掌握,科学的方式就是,在对每个细节的把握上都要做到合理有效,城市环境监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作,其发展必定会遵循某一规律,只有科学的方式,才能对其很好的掌握,因此在对很多方面的研究上,一定要及时安排合适的人选,减少监测失误。
2.4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城市环境监测的有关人员在对数据进行筛选上,一定要对数据的有效性进行很好的掌握。用认真的态度对数据进行筛选,将有效的数据筛选出来。并且对可靠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确保数据,在获得的背景上是相互联系且相互稳定的。将可见性数据作为重要的依据,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推动城市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促进环境监测工作不断提高。
3.结束语
城镇化是现代化经济必然的产物,城镇化既给经济带来了很多机遇,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造成了城市污染物、城市废水、城市废弃物增多。因此对城市环境质量进行检测的工作,必须提上日程。在对城市环境进行检测的工作上,一定要遵循科学发展观,使得环境监测工作持续发展。从真正为城市居民谋福利出发和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的角度出发,采取积极有效的相应措施,为促进国家和谐做贡献。 [科]
【参考文献】
[1]李天明,赵华锋.浅析当前城市环境监测及其治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3:148.
【关键词】公路勘察设计;环境保护问题;分析研究
1、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交通行业,环保作为公路勘察设计的一部分,要求公路勘测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把环保纳入设计的规划,坚持公路设计以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追求来创新设计,坚持最大限度减少公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实现公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遵循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新设计理念,本文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探讨如何搞好公路的勘察设计工作。
2、常见问题分析
2.1 污染问题
2.1.1 水资源污染
道路勘察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保住生态环境的问题,而道路建设中对自然环境危害最为直接的是水资源问题。目前我国在道路线路设计过程中,要求遵循以下几点:第一,路线选择不应影响居民饮水资源,例如远离引用地下水、河流、渠道、水库的,避让距离应大于100m;第二,对社会生活、工作、建设等直接相关的水资源聚集区域,应合理避让,例如农牧业用水及水资源聚集区域,应合理避让;第三,道路路线设计中,应优化设计,最大程度的保佑水流、水源等自然水源的原貌,例如尽量不改变水量方向、断面,尽可能不改变水道等。
2.1.2 大气污染
道路勘察设计中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中还有一项重点,即空气资源。道路本身对空气并没有过多影响,但在建设和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扬灰、粉尘等问题,会对施工地点附近造成短期、持续的空气污染问题。在实际的施工设计中,应尽可能的进行规避,主要可以参照以下几点来进行:第一,缩短运输流程,将可以现场存放并宅该的粉灰类施工材料及早运至现场,并进行保护,减少运输次数,进而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散落影响;第二,对于易散落的材料,应尽可能的存放在仓储点,在使用时临时运输,这样可以降低储存过程中施工材料扬起、散落后对空气造成的影响;对于无法避免的散落等问题,应在易发地点、易发时间、易发天气下进行额外处理,例如进行洒水、遮盖等,有效控制扬尘现象。
2.1.3 噪声污染
施工阶段的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如:装载机、压路机、推土机、混凝土搅拌机等。为了减少噪声污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施工场地距学校、医院等声环境敏感点的距离应大于2∞米;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加大机动车减噪技术的研究,采用高效消声器或其它降低机动车噪声技术,减少机动车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污染。
2.2 生态平衡
破坏生态环境及自然平衡的公路建设会使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生物种群便向偏僻地方或其他地区迁移,使动物的活动区域缩小、领地被重新划分,可造成种群变小,种群间交流减少。如使野兔及一些鸟类远离公路至少达500m;一些蝴蝶和两栖动物也难以越过宽阔的公路;夜间车辆灯光增多,使许多喜光的昆虫在路侧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等,从而影响生态平衡。 比如: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夹峙在太行山和黄河之间的黄土高原之上,地势高差悬殊明显,自然景观垂直变化突出。境内地形复杂多样,以山地和丘陵为主,黄土广泛分布,地面侵蚀切割强烈,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境内植被覆盖率较低,整体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道路施工直接开挖大量原土,在施工过程中也可能造成植被的改变或损毁,容易导致施工区域附近水土流失,甚至形成潜在的泥石流、滑坡等危险。因此,在设计中要考虑环境耐受力问题,考虑到施工方案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的额外影响,考虑如果降低影响,在做到方案最优化的同时,提供环境条件弥补的具体方案。勘察设计人员一定要经过全面的研究与分析,慎重选择公路使用中更便于生态环境再生与恢复的最优化线路。
2.3 路线选择问题
道路建设理论中提出了道路动态系统的理念,这一系统理念中提出了单调环境对驾驶疲劳的影响,指出过于单一的道路环境容易导致驾驶员视觉疲劳,再次过程中环境 的影响非常明显。因此道路设计中应尽可能的调整路线两侧景观,并保证特定距离内设置变速、减速、转弯、视野冲撞等条件,降低驾驶疲劳缠身的几率。驾驶疲劳是不良驾驶行为的常见形式之一,也是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最重要成因之一,路线设计中可以考虑设计多类环境变化,一方面降低行车危险,另一方案也能更好的调节环境资源的应用,协调环境影响和环境利用的关系。
对策以及建议
(1)所有施工项目都存在一项明显弊端,即工程废料垃圾。目前常见的工程垃圾处理方案多为就地填埋或他处填埋。在就地填埋方案中,容易出现垃圾填埋地点距离地下水或饮用水资源过近,导致水源污染的问题。建议施工设计中,做好垃圾处理方案设计,如果采用就地填埋,应尽早了解施工现场环境,施工区内要做好各项排水设施,使污水统一集中到集水井,以免造成水质污染。如果采用他处填埋或处理,垃圾在施工现场堆放时,应尽量设计临时垃圾场,避免垃圾散落等问题,降低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并在施工结束后,即使拆除垃圾场,还原自然状态。
(2)防噪音技术措施主要有防噪声屏障,在国外,防噪声屏障是多种多样的,成本差异也相当大。采用的材料有金属、轻型复合材料、混凝土或多种材料组合在一起,五花八门。有一种“绿色”声屏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其做法是:是用混凝土预制的大量花盆砌成墙体,底宽顶窄,花盆内填土并种植灌木形成“绿色”防噪声墙。在地质、地形条件适合的条件下,还有在道路两侧设置路堤来减少噪声的做法。
(3)公路沿线的山岭、坡地、河流、自然风景区及名胜古迹组构了美丽的风景,千变万化的植被体现出一种自然美。公路作为一种构筑物,既要满足车辆通行的基本要求,又要达到自然景观与再造景观的和谐统一,因此在路线设计中要有“势”的理念。线形走向要与山川、河流、大地的势相吻合,不能强拉直线、硬切山梁、横跨山谷,尽量避免长直线;要顺势而为,线形连贯,圆滑平顺,自然流畅,给人以良好视觉效果。
(4)公路勘察设计过程中,在工程造价允许的情况下,设计人员在设计方案中一定要积极增加现代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应用,已实现使公路沿线生态环境尽量恢复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目标。现代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是一项融合了生物学、自然科学、环境保护学等多学科理论的全新理念,在现代公路勘察设计中必须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庞向丽.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及措施[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6(3)
[2]邓松.论述公路路线设计及应注意的环境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2010(2)
[3]昶慧芹.公路环境问题浅见[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09(10)
中图分类号:D92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8-0169-02
1 我国入世以来,绿色贸易壁垒对农、畜、水等产品的出口的影响
(1) 农产品出口受阻的品种多。受阻的农产品从蜂蜜到冻鸡,进而延伸到整个畜产品和水产品。2002年1-5月,欧盟全面禁止进口中国的动物源性食品和水产品。
(2) 对中国农畜等产品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世贸组织成员从发达成员(欧盟、美国、日本)扩展到部分发展中成员(韩国、新加坡)。
(3) 中国成为美国绿色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国家。2002年1-3月,美国药品管理局扣留的进口产品共达12025批次,其中,中国为1140批次,占同期被扣产品总批量的9.48%,居受阻国家和地区的首位。
(4) 对中国进口农、畜产品的检验项目增多,检验加强。如欧盟对中国茶叶的检验项目已从过去的6种农药残留的检验增加到62种。日本厚生省2002年4月25日宣布,从中国进口的蔬菜中存在严重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决定对18种蔬菜进行抽检。
(5) 绿色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我国发达地区省市的出口。2002年1-3月,我国沿海地区被美国药物管理局扣留的产品累计896批次,占我国被扣产品总量的78.6%,其中,广东省为240批次,占21.05%,居第一位;福建为201批次,占17.63%。2002年1-4月,经深圳口岸出口的冻鸡出口数量和贸易额均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0%。2001年,我国约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
2 绿色贸易壁垒措施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一方面绿色贸易壁垒本身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不断调整和补充,出现了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绿色贸易措施,涉及包括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动植物安全等多个领域;另一方面,绿色贸易壁垒所管辖的对象范围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它不仅对产品 (消费)本身提出绿色环保要求,还对产品的设计开发、原料投入、生产方式、包装材料、运输、销售、售后服务、甚至工厂的厂房、后勤设施、操作人员医疗卫生条件等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提出了绿色环保的要求,如美国实施的HACCP计划,其目的是更方便、更有效地实施其绿色贸易壁垒措施。更为严重的是,目前的绿色贸易壁垒不仅表现为环境技术规定、标准,而且这些规定的执行过程也逐渐成为中国商品进入外国市场的严重障碍,执行过程中的一些争议往往导致旷日持久的调查和取证,导致成本大大增加并延误了良好的商机。例如中国出口到韩国的活鱼,就遭到长达45天的批批检验待遇,致使大量的活鱼死在码头,几乎无法再出口。
3 对我国产品实施绿色壁垒的国家越来越多
通常,一个或几个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绿色壁垒,往往会引起其它一些国家对中国也实施绿色壁垒。目前,我国成为了受到美国绿色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国家;欧盟设置的绿色壁垒也给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了巨大损失;日本等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达中国家也对我国地许多农产品实施了绿色贸易壁垒。
我国遭遇的国外主要绿色贸易壁垒指标见表1。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我国遭遇的绿色壁垒是范围在不断扩大,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多。究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1)双低――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检验产品的技术标准低。
我国科技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由此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据专家估计,我国产品质量实际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10-20年。仅就德国为例,目前应用的工业标准约有15800种,大多数等同于国际标准;而我国技术标准约有70% -80%低于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而且我国标准体系混乱,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专业标准及企业标准,名目多而水平低下难与国际水平接轨。
这在农产品、食品、纺织品等行业更为突出。联合国食物与农业组织迄今已公布了有关农业在食品中的最大限制标准共2500项。而我国直到2001年,农业部才出台了无公害农产品的行业标准,其中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中仅涉及62种化学污染物。
(2)双盲――我国企业绿色观念淡薄,而且对国外的技术法规,标准缺乏了解。
据有关部门统计1996年到2003年6月,我国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的纺织服装企业仅有38家。 另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使用绿色食品商标的产品只有3000多个,年产量仅2000多万吨。可见,我国许多企业绿色观念淡薄,未能意识到绿色壁垒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而且,许多企业对国际通用的国际标准和技术管理措施也知之甚少,对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手段和技术限制缺乏了解,再加上技术贸易壁垒本身的不透明性,使我国的出口贸易面临很大的困难。
(3)竞争和分工――产业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影响。
出于产业竞争的需要,有的发达国家采取了明显的歧视性措施。例如,日本为限制我国稻米进口,将检测指标由23项增加到121项,其中许多农药是我国从来不使用的,也要进行农残检测。再如,为限制我国菠菜进口,2002年日本公布菠菜中农药毒死蜱残留限量为0.01mg/kg,既远远严于日本蔬菜中其他有机磷农药的残留限量(大约相差10倍以上),又大大超出美国,欧盟及国际组织标准(约为0.05mg/kg)。而且,发达国家往往将污染较多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还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倾倒工业废弃物的垃圾场。据统计,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35%危害生态环境,日本2/3的海外投资是污染产业。而且,这种行为也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治理成本 形成了不合理的国际环境保护格局。一些发达国家不但推卸责任,反而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绿色壁垒,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总之,中国现阶段所面临的环境管制和绿色壁垒的形势是严峻的,政府和企业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保证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户艳辉.直面绿色贸易壁垒[J].求实,2006,(2):145-147.
关键词:城市环境 卫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所谓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就是行政主管部门,在上级领导的指挥下,按照自然的发展规律、客观的经济规律以及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基本要求,构建专业的管理队伍或者引导社会群众的力量,依照相关规定对城市内部的垃圾进行清理、收集、运输、处理、综合利用等活动。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市民对城市的要求也越加严格,对城市卫生方面更是加以关注,所以在此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的问题也越加醒目。
1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不健全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制一般来说可以看成是环卫管理组织的相关职责和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的总和。在城市卫生的管理过程中,只有健全的体制才能够引导其进行相应的管理工作,可以说管理体制是城市卫生管理能够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我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制的形成背景是落后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发展,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制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在此则出现了环境卫生管理体制上下不一的不良现象。我国相应的提出了此类文献对其进行约束,比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其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国务院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的城市市容以及城市环境卫生进行管理,而相应的下一级的省、自治区对城市市容以及环境卫生的管理部门是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从上述文献的内容可知,市级与县级对城市卫生管理的部门却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这样就给体制的不健全埋下了隐患,比如湖南省对城市卫生管理的态度是“建管分离”,各市的城市卫生管理部门则换成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而在其他省市,城市卫生管理部门有的是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有的却是市容行政管理局,甚至有的是城市管理局,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县级就更是五花八门,行政管理结构不一,则城市卫生管理体制就更不能够统一,在此就造成了城市卫生管理的阻碍。
1.2环境卫生管理资金、设施不到位
城市环境卫生要想达到有效的管理,则环卫的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生活垃圾处理厂、建筑垃圾消纳场、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环卫专用车辆、环卫停车场、果皮箱等,而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面积不断的扩增,环卫设施则会相应的不断增加,而资金的缺乏、用地的紧张以及各个职能部门配合的不合理都会给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带来阻碍。
(1)管理资金不到位。针对于城市的环境卫生这一方面来看,没有资金的注入与使用是万万不能的,,从原始的计划经济时期就明确规定城市卫生管理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大批的国有企业不断的破产、改型转制,原有单位负责的环境卫生工作则大量的流向政府和社会,长此以来政府部门负担就会越来越重,就会出现经费紧张的状况,导致环境卫生管理的资金不到位,这样就严重的影响着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2)环卫用地有困难。在以往的城市规划中,没有对环境卫生方面做出良好的规划,所以城市布局则缺乏合理性,没有考虑到环境卫生的措施用地,并且以往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设施数量不够,所以对环境卫生措施的用地更是没有做到明确规划,而对于城市新区来说,城市规划是依靠于城市建设来说的,如果影响到城市建设则就会相应的取消环卫设施规划,这样就导致了在旧城区无地进行环卫设施建设,在新城区无心进行环卫设施建设。
(3)各个职能部门配合不合理。城市环境卫生保护措施的建设是离不开各个职能部门相互搭配的,比如对于一座垃圾消纳场来说,他的建设需要发政委部门、规划建设部门、国土单位、环保部门、林业单位、财政部门、城管部门等办事处共同参与,如果这些部门不能够进行良好的合作、良好的配合,就不能够进行协调统一的工作,就会使垃圾消纳场的建设工期不断的增长,所以说各个职能部门的配合是至关重要的。
1.3垃圾处理水平不达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城市化建设不断健全,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却是与日俱增。所谓固体废弃物也就是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但是现在这些垃圾的处理水平,我国还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就生活垃圾来说,当今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速度跟不上生活垃圾的增长速度,并且处理水平也达不到处理要求,例如湖南省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垃圾达到无害化处理的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而其中大多数垃圾都是采用填埋处理的,处理水平达不到无害处理的水平,这样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污染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间接的影响着市民的身体健康等。
2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不当的原因分析
笔者根据以往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过分析探讨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1)对城市卫生重视度不够。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要想真正的落实,则必须法制化、市场化和明确社会管理的思想和观念,而各地的政府的工作重心都是针对于城市建设的大项目和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对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不够重视,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更别说法制化与市场化了。
(2)管理体制不健全。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精细的工作,涉及面比较广泛,比如要涉及到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国土部门、城管部门、街道管理部门和社会教育部门等各个方面,在此则需要各个部门能够和谐统一的进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而当今大多数城市都是仅凭环卫部门在进行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这样是顾头不顾尾的。
(3)管理机制不健全。在日常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管理机制不健全,比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监督机制等机制都没有对环境卫生管理进行明确的规定,这样就会使得环境卫生管理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管理问难以解决。
(4)法治观念淡薄。当前社会,我国对城市环境卫生方面的法律规定还不健全,这样一方面会导致在管理工作中无法可依,使得管理部门无法进行严谨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人民群众就没有明确的法律意识,无法做到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卫生保护,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无法做到城市卫生的合理管理。
参考文献
一、经济环境与会计的相互关系
一般的,经济发展与会计发展是相互作用的,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总是服务于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之下的经济主体。通过会计核算反应和监督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力,为经济主体实现其目标服务,而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总是受一定的经济环境和制约,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约束下进行的经济行为。因为会计也只有适应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为其所处的经济环境服务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研究会计与社会经济环境关系问题的意义现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已经表明,对一门科学中许多重大问题的研究和解释都是以环境分析为前提,或者说是从环境分析中得出的。会计作为一门以社会科学为主并兼具自然科学某些特征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的学科,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既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又会对它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起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会计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问题是会计理论研究永恒的课题之一。只有以环境分析为起点,才可能对会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作出恰当的解释,使会计科学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发挥其职能作用,进而促进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进步。
二、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1.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职能的影响。会计职能是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来看,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参与经济的预测和决策等新功能便顺应而生,并将成为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更直接更有效的职能。
2.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运行的基本导向和最终归属。会计目标活动于社会经济环境这个多维空间中,它必定要和该时期的总体经济环境相适应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环境是不同的;离开经济环境来确定会计目标是不切实际的。
3.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对象的影响。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特定主体再生产过程中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该类经济活动发生变化,会计对其反馈也会相应变化。
4.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会计计量是指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计量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主要解决在记录时和在会计报表中如何对会计要素进行数量描述的不足。计量属性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在会计计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选择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会计信息披露就会产生不同影响,从而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格局。因此,会计计量属性对于会计准确核算和信息提供显得至为关键。
5.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程序和策略的影响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利益相关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的同时,对会计提供信息的能力也产生了影响。即面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和日益复杂的经济关系,加工会计信息的工作程序和技术策略也要作相应变化。
三、会计对新形势下社会经济环境应采取的对策
1.会计应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机构设置重叠,人才匮乏,实力薄弱,而国外会计公司拥有雄厚资金、先进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并且分支机构遍布全球,我们很难与其相抗衡。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起服务功能强大、内部严格、执业质量高、布局合理的事务所服务网络,组建由若干事务所联合起来组成的大规模、高水平的事务所集团。集团所应该以一个事务所作为核心,可以由核心层、紧密层、扩散层等不同层次的事务所组成。要吸收专业人员,增加业务种类,扩大业务范围,开拓新型业务,发挥规模优势和各自特长,形成专业化程度高,分工细密的集团型会计师事务所。实现多样化经营战略,可以预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会计服务市场会有巨大潜力,由单一服务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现代会计应以适应这一发展模式。
2.会计应适应国际化进程加入WTO几年来,随着国际化贸易频繁往来,针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会计应当学习与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内容,根据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修订已颁布的具体准则,制定适合我国会计业发展和会计国际化要求的会计准则,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基本上保持一致。会计信息的披露应当符合国际会计惯例,为国内外信息使用者进行经营管理与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为利益各方进行经营决策的提供相关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我国会计法规与国际惯例接轨,把中国国情和国际惯例结合起来,走会计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道路。
一、经济环境与会计的相互关系
一般的,经济发展与会计发展是相互作用的,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总是服务于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之下的经济主体。通过会计核算反应和监督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力,为经济主体实现其目标服务,而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总是受一定的经济环境和制约,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约束下进行的经济行为。因为会计也只有适应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为其所处的经济环境服务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研究会计与社会经济环境关系问题的意义现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已经表明,对一门科学中许多重大问题的研究和解释都是以环境分析为前提,或者说是从环境分析中得出的。会计作为一门以社会科学为主并兼具自然科学某些特征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的学科,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既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又会对它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起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会计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问题是会计理论研究永恒的课题之一。只有以环境分析为起点,才可能对会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作出恰当的解释,使会计科学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发挥其职能作用,进而促进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进步。
二、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1.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职能的影响。会计职能是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来看,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参与经济的预测和决策等新功能便顺应而生,并将成为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更直接更有效的职能。
2.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运行的基本导向和最终归属。会计目标活动于社会经济环境这个多维空间中,它必定要和该时期的总体经济环境相适应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环境是不同的;离开经济环境来确定会计目标是不切实际的。
3.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对象的影响。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特定主体再生产过程中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该类经济活动发生变化,会计对其反馈也会相应变化。
4.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会计计量是指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计量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主要解决在记录时和在会计报表中如何对会计要素进行数量描述的不足。计量属性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在会计计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选择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会计信息披露就会产生不同影响,从而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格局。因此,会计计量属性对于会计准确核算和信息提供显得至为关键。
5.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程序和策略的影响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利益相关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的同时,对会计提供信息的能力也产生了影响。即面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和日益复杂的经济关系,加工会计信息的工作程序和技术策略也要作相应变化。
三、会计对新形势下社会经济环境应采取的对策
1.会计应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机构设置重叠,人才匮乏,实力薄弱,而国外会计公司拥有雄厚资金、先进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并且分支机构遍布全球,我们很难与其相抗衡。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起服务功能强大、内部严格、执业质量高、布局合理的事务所服务网络,组建由若干事务所联合起来组成的大规模、高水平的事务所集团。集团所应该以一个事务所作为核心,可以由核心层、紧密层、扩散层等不同层次的事务所组成。要吸收专业人员,增加业务种类,扩大业务范围,开拓新型业务,发挥规模优势和各自特长,形成专业化程度高,分工细密的集团型会计师事务所。实现多样化经营战略,可以预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会计服务市场会有巨大潜力,由单一服务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现代会计应以适应这一发展模式。
2.会计应适应国际化进程加入WTO几年来,随着国际化贸易频繁往来,针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会计应当学习与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内容,根据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修订已颁布的具体准则,制定适合我国会计业发展和会计国际化要求的会计准则,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基本上保持一致。会计信息的披露应当符合国际会计惯例,为国内外信息使用者进行经营管理与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为利益各方进行经营决策的提供相关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我国会计法规与国际惯例接轨,把中国国情和国际惯例结合起来,走会计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道路。
1.营销理念严重滞后。在长期垄断体制的影响以及桎梏下,通讯企业在营销理念方面严重滞后,已经明显的与通讯行业发展要求相脱节,目前通讯企业在市场营销理念方面的滞后主要凸显在创造营销理念尚未树立。适应需求、满足需求的营销理念目前在通讯行业企业大行其道,通讯企业管理层以及营销人员普遍缺少创造需求的理念,直接导致通讯企业营销活动开展不力。
2.营销人才极度匮乏。随着通讯行业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这给通讯企业营销工作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能力、素质要求,目前通信企业营销方面的人才极度匮乏,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就是长期以来通讯企业的凭借垄断地位生存无忧,对市场营销工作重视不足,市场营销被边缘化,在营销人才的培养以及引进方面投入明显不足,导致企业当前营销人才的缺少。
3.营销环境分析缺位。营销环境分析是市场营销开展的基础,市场营销环境分析为市场营销决策提供基本的资料,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缺位意味着通讯企业市场营销决策是闭门造车,缺失基本的营销决策依据,很容易导致营销策略与环境的脱节,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营销效果。目前通讯企业市场营销之所以问题重重,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缺位,在市场营销中,企业管理层没有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进行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实践证明,任何市场营销活动都处于一定的营销环境之中,如果没有对于营销环境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把握,闭门造车进行营销决策,就很容易导致决策失误。
4.营销手段比较单一。目前通讯企业在营销手段方面存在单一的问题,很多的通讯企业管理者每每提到市场营销就将其等同于做广告、价格战等,不可否认广告与价格等都属于市场营销的重要内容,但是绝对不是全部,如果市场营销局限于做广告、价格战,必然会导致企业营销活动出现效果走低的情况。
二、新时期通讯企业市场营销具体策略
1.树立创造营销理念。在营销理念方面,通讯企业要颠覆既有的陈旧的市场营销,及时学习把握通讯行业营销领域出现的各种新的营销理念,做到营销理念的与时俱进,在这些新的营销理念的指导下更好的开展市场营销工作。通讯企业目前重点是要树立创造营销的理念,“伟大的企业创造需求,优秀的企业满足需求”,这一营销论断逐渐成为市场营销工作者的共识,当前我国通讯行业正在逐步进入典型的买方市场,市场容量日趋饱和。
2.加强营销队伍建设。考虑到企业营销各项具体活动最终都需要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因此是否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营销人才队伍将会直接影响到通讯企业营销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目前通讯企业营销人才极度匮乏这一的问题,通讯企业应加强营销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极大人才引进力度,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的优秀营销人才加盟,另外一方面就是要加强营销人才的培养,构建企业内部的营销人才培养体系,借助于在职培训、脱产培训等方式更新、提升营销人员的知识与技能,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形式,为企业营销活动的开展夯实人才基础,确保营销活动更加有效的开展。
3.加强营销环境分析。营销环境分析是通讯企业做好市场营销析工作的基础,只有对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够更好的制定出来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营销策略。通讯企业要高度重视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工作,设置专门的岗位进行市场营销环境信息的收集,并进行深入的分析,营销环境分析涉及到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环境分析以及企业内部环境分析,宏观环境分析主要涉及到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等四个方面,从行业环境来看,行业环境方面要重点注意竞争对手的情况,根据竞争对手的情况,来进行营销策略的调整。企业内部环境方面,主要分析本企业产品优势、财务状况等内容。市场营销紧紧围绕市场营销环境进行调整优化,确保营销策略与环境之间的匹配。
4.拓展市场营销手段。市场营销手段方面,通讯企业要的积极创新,大胆借用,凡是有益于企业营销效果提升的手段都可以引用。在营销手段拓展中,通讯企业应牢牢把握企业产品体验这核心原则进行营销手段的创新,对于广告营销以及价格营销这两种主导的营销策略进行调整,配合微博营销、网络营销、文化营销、公益营销等手段,整合各种市场营销手段,实现营销合力,带动营销水平提升。
三、小结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功能 环境
资产证券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之后该金融衍生品为许多国家相继采用并予以了发展完善,目前已成为全球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潮流。与美国相比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起步较晚,1992年海南地产投资券项目开始了证券化的尝试,成为我国第一份资产证券化产品;到2005年3月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获准作为试点单位,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这也标志着中国本土证券化的试点正式开始。
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问世以来,学界就对该产品展开广泛的讨论研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Gardener(1991)将资产证券化分解为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广义的资产证券化包括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狭义的资产证券化则仅指二级证券化。
陈昀(2007)通过对我国资产证券化推荐过程的分析,总结了资产证券化在国内和国外的发展状,认为目前在我国只有信贷资产证券化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处理方法出台,对于企业资产证券化还没有;资产证券化的关键在于基础资产的选择,尤其是企业资产证券化,要能够实现真实销售,对基础资产有一定的要求。张韶华(2007)通过对中外资产证券化市场法律地环境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资产证券化应采取统一的立法模式,制定资产证券化的单行法;实践中我国所走的是一条制度和试点并举、交替进行、互为促进的渐进式的立法道路;列举了我国未来单行立法中所应包括的框架内容。何韵(2009)认为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是资产证券化滥用的结果,但资产证券化本身并没有错,错误的是它被不恰当的利用。周茂清(2010)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入分析,结果显示虽然次贷危机给美国和全世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但不能否定资产证券化这项金融创新技术的可行性。我们要认真分析造成美国次贷危机的真实原因,深刻反思其中的教训,并据此提出发展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策略
目前,关于中国资产证券化主要集中在我国资产证券化现状介绍、问题剖析、法律环境对比以及相应政策建议方面,关于我国资产证券化环境的研究比较少,从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两个方面来看当前全国资产证券化发展趋势,以及国内经济走势对于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将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分析研究我国资产证券化未来的发展走势情况。
理论分析
李佳,王晓(2009)将资产证券化的功能划分为风险转移和增大流动性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其中风险转移功能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者通过向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发行证券,并通过一定的风险隔离和破产隔离机制,将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隔离出发行者的资产负债表,由此实现基础资产信用风险的隔离和转移;增大流动是指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者通过把具有未来现金流收入和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进行打包和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证券,并把这些证券销售给投资者,由此实现基础资产现金流的回笼。
纵观中美两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历程,作者认为,资产证券化的两个主要功能在不同的资本市场条件和不同的货币政策条件下发挥的主导性有所差异。为了应对网络泡沫的破灭和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从2001年开始,美联储连续13次将利率由6.5%下调至1%。宽松的信贷条件刺激了民众的投资热情,收入并不稳定的居民也较容易取得房贷。当时的美国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将该类信贷资产证券化,用以规避风险,同时融通资金。
如图1所示,近年来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一度达到历史最高。在我国,资本市场本来就不够完善,企业融资渠道有限,再加上银根缩紧,增加了企业对于资金渠道的渴望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放开资产证券化后,企业必然首先将他视为一种融资渠道,让资产流动起来,获得现金。
比较两个国家的资产证券化功能可以发现:在资本市场发达的情况下,当货币政策处于宽松状态下时,资产证券化功能以风险规避为主导;在资本市场欠发达的情况下,当货币政策处于紧缩状态下时,资产证券化功能以增加流动性为主导,结果如图2所示。由此可以看出来,资产证券化增加流动是对资本市场中银行信贷规模或者渠道的补充;而风险规避功能是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分散与规避。总体来说,资产证券化是对传统金融市场的补充。
环境分析
(一)我国资产证券化国际环境分析
1.国际经济环境分析。目前各国对于资产证券化的质疑主要源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早期用于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将原本属于银行借贷系统内的风险在整个社会内分散后系统化,目前主流观点认为以上情况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出于对金融危机的反思,目前各国对于资产证券化的使用非常谨慎,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未来一定时期内,资产证券化的脚步可能会缓慢一些。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宣布将希腊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以此为代表的欧洲债务危机使得还未从金融危机中苏醒过来的全球经济再次陷入低谷,欧债的负面消息使得以债券证券化为主流产品的西方资产证券化产品再次面临挑战。对于我国而言,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银监会严禁做“捆绑”贷款,严禁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和无收益房屋信托。2009年“中国资产证券化暂时停滞”,成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冬天。
图3中,世界经济三大主体的美国、欧盟和日本在金融危机后产出均出现了显著的负增长,最低值出现在2009年第一季度,离金融危机爆发差不多一年左右,符合经济学中的滞后效应。随后在各国的救市政策下提高到正常水平后,在2010年左右又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开始下滑。经济产出的下滑导致社会对于债券的安全性信任降低,对于货币流动性的需求也下降,在两个因素的作用下,目前国际上对于资产证券化的需求相对处于疲软状态。
2.国际政治环境分析。2010年底突尼斯爆发茉莉花革命,由此引发埃及、阿尔及利亚、约旦、苏丹、阿曼、毛里塔尼亚、摩洛哥、也门、北非和利比亚相继出现动荡,甚至政治动乱。一个国家政治稳定情况决定了该国的经济走向,从而影响到全球经济。我国在利比亚等发生动乱后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的项目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影响到了我国的对外投资情况。另外一个方面,出于对中国经济的压制和对本国经济的保护,美国和欧盟纷纷对华展开反倾销策略,部分商品征收高达400%的反倾销税,直接影响我国商品的出口。以佛山陶瓷为例,2011年9月16日,欧盟对产于中国的瓷砖做出反倾销终裁,执行时间从2011年9月15日0时起至2016年9月14日24时止,惩罚性关税高达69.7%。对从中国进口的瓷砖征收为期五年的正式反倾销税,让我国的陶瓷业雪上加霜。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国内环境分析
1.国内经济环境分析。我们从三个维度来对国内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如图4所示,分别为2005-2011年我国GDP环比增长率,基建完成额增长率和M2增长率。一个国家M2的供应以满足GDP的增长,其中在我国,我们通过前面的理论以及实际情况分析得出,目前我国主要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指标为基础建设或者公共设施,我们就又引入了基建完成情况这个指标,作为GDP指标的进一步阐释。从2008年进入危机以来,多种因素导致我国的GDP增长率有所下滑,到2009年达到最低值。2009年3月开始,我国实施4万亿救市计划,到2010年底有显著效果,并保持到2011年;受救市计划影响,2008年以来,我国的基建情况保持高位状态,到2009年底达到最高峰,2010年回归后,又再2011年开始上扬;同样,在金融危机发生,或作为救市计划的一部分,我国M2增发明显上升,但是到2009年以后,为了保持物价稳定,保持房价合理回归,我国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M2明显下降。这种情况下,GDP开始回升,2012年GDP保持7.5%的增长,在GDP和基建保持相对高位,但是M2偏低的情况下,对于银行借贷业务的互补产品——资产证券化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利好的一个消息。所以说,未来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市场需求量非常可观。
2.国内政治环境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我国一直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一直致力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2005年1 2月1日银监会所制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的实施,正式启动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随后国家也加大对于各项环境的建设。在这种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的国度中,对于金融衍生品来说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在党的十报告中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国内政治体制改革也可能将要迎来一个更加积极的未来。对于已经步入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协调接轨必将带来更多的机会。
结论
文章通过对于我国资产证券化环境的分析,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主体为参考对象和研究对象,分国内外两个层次,政治和经济两个维度分析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环境,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资本市场发达的情况下,当货币政策处于宽松状态下时,资产证券化功能以风险规避为主导;在资本市场欠发达的情况下,当货币政策处于紧缩状态下时,资产证券化功能以增加流动性为主导。第二,受到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和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影响,全球资产证券化面临着信用危机和经济走低的消极作用,我们需要理性面对,认真分析我国所处状态,找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相应引导政策。第三,国内需求和投资开始回暖,但是货币供给仍然处于低位,作为借贷业务补充产品的资产证券化将原来需求上的春天,但是我们需要防微杜渐,加强监管,防止出现向美国金融危机一样的飓风。
参考文献:
1.Kendall, Leon T. & Fishman, Michael J., 1996, A Primer on Securitization [M],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2.陈昀.我国资产证券化推进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M].西南财经大学,2007
3.张绍华.中外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比较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2007
4.何韵.中国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2009
关键词:园林景观市场;营销环境;竞争策略
一、引言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房地产等行业的兴起,园林景观行业处于加快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压力也逐步加大。一方面,当前园林景观行业的市场竞争环境日益复杂,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必须准确定位市场、恰当选择营销策略、完善保障措施。另一方面,景观园林行业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相关,诸多的市场机会蕴藏其中,行业前景也被广泛看好。不过,我国景观园林行业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行业企业的技术水平差异较大,部分企业存在恶性竞争行为。面对复杂的市场挑战,企业如何准确目标市场、选择有效的营销策略以获得快速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鉴于此,本文尝试分析当前园林景观市场的发展环境,对企业的市场选择定位进行思考,并进一步地分析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包括产品、宣传、品牌、价格、渠道、促销及关系七个方面,梳理了相关措施,以期对当前企业参与行业竞争提供方法借鉴。
二、当前园林景观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一)外部市场环境
企业扎根于一定的市场环境,无法脱离外部环境而获得生存和发展。外部市场环境分析能够认清企业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具体包含了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技术等环境。企业只有正确把握环境变化,才可能发现机会、避免各类风险对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1.政治经济环境分析。园林景观行业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策法规、经济基础、经济政策等方面。在市场运行中,政府行为通常是间接的,且主要通过货币及财政政策实行调控,这些都会给园林景观行业带来各种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也是企业市场竞争力变化的重要约束条件。一是法律法规标准。园林景观行业的法律法规标准起步较晚,目前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为园林景观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产业体系的发展和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二是政府投资稳步增长,尤其是市政绿化发展较快,城市景观建设要求越来越高,且随着招商引资和旅游开发力度的加大,景观园林行业发展日益加快,投入也不断增加。目前,国家正逐步加大景观园林绿化的投资,这些都将推动行业发展。三是政策标准越来越高。目前,各类国家和地方政策对城市绿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提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总体来看,当前国家政策到资金对行业内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是十分有利的。而从经济环境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固定投资增长、房地产及园林建设等下游行业的发展前景都将拉动行业发展。而从区域看,二、三线城市也将成为园林景观设计新的增长点。2.社会环境分析。一是城市化。城市化是推动我国景观园林行业发展的主因。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较低,未来将迎来加速发展阶段,面临较大的历史发展机遇。二是公众需求的提升。当前,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对景观和绿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市场需求。三是国家环保投入逐步加大,四是从区域来看,景观园林行业从东部向西部不断蔓延趋势逐步加大,这也是企业需要重视的一个行业发展特点。3.技术环境分析。园林景观行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景观园林行业技术发展较快,在制图方面大量辅助软件相继涌入被使用,设计效率不断提高
(二)内部行业环境分析
近年来,我国园林景观行业发展较快,行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逐步变大,结构和内容不断丰富,不同专业也打破了行业界线,与城市规划、建筑、旅游策划等行业出现了大量交融和交叉。同时,一些新的设计发展理念和经验也被逐步引入,带动了我国行业进步。从整体来看,未来行业发展将面临重要的机遇,尤其是房地产项目园林建设市场迅速扩张。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园林景观行业快速发展,并出现了家庭绿化、休闲旅游景观建设、私人庭院花园的发展趋势。不过,行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行业内的企业普遍处于发展初期,资源以及能力不强,面临的竞争较为激烈,市场集中度较低。二是行业兼并将逐步出现,尤其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行业整合并购面临新的机遇,这也意味着园林景观行业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总体来看,行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市场拓展接单能力,即面向客户的需求开展市场挖掘,二是人才能力,高端项目管理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跨区域经营能力,二三线城市将面临重要的市场机遇,四是设计施工逐渐融合,企业逐步向上游延伸。以上四个方面的能力将成为未来行业竞争的关键。
三、公司目标市场选择与定位
当前行业企业水平不一,未来分化也将日益明显,小企业可能成为大公司供应链的其中一环,而大企业的规模将越来越大、融资能力也将逐步提升,并将持续整合供应链。从业务分类看,主要包括几个细分市场:一是商业景观设计,这类设计更强调体验和享受,即现代商业景观功能对园林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购物环境,也会对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也应该更具超前性。二是水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这类细分领域集中于生态的恢复、重建或改建,以建设生态平衡,达到自我调节的稳定状态。三是社区景观,这类领域属于复合设计领域,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创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四是旅游休闲度假景观,这类领域对于设计、施工水平要求高,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五是道路景观,目前这列景观效果较为单一,不能很好的指导道路景观的设计,未来要将道路景观组织到设计中去。总体来看,园林景观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其中重要的发展趋势是精细化、专业化发展。
四、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首先,产品策略。是指企业在营销前要明确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园林景观行业需要针对不同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设计针对性的营销活动,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客户关系服务。在确定产品策略时,一是要根据巿场变化将目标市场具体化,并结合企业情况,选择确定进入的市场。由于地域差异,客户的要求各不相同,这就要求企业提出的具体要求,调整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例如,企业应依据业主的投资规模、风格偏好等因素制订相应的设计备选方案,充分考虑当地市场特点,以最合理的造价达到最好的效果,,保证消费者利益的实现。二是要适时调整产品营销组合策略,不同地区、不同业主的差异,使得其对于同一种产品有不同的承受能力,企业应该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调整设计方案、压缩经营和管理成本,并及时调整产品组合,适应当地市场特点,同时建立竞争优势。三是改造产品以提升顾客忠诚度,这将有利于顾客重复购买,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客户忠诚度。四是确保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持续提供。在未来竞争中,景观园林行业的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品牌将是企业致胜的法宝。其次,产品宣传策略。一是产品展示,这是商品销售的基础形式,也是企业实力和能力的展示。园林景观行业的产品展示能力更是被客户所了解和接纳的主要方式。目前主要的形式是通过展会扩大产品的曝光率,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展示渠道愈加方便快捷,营销得以跨地区快速展示,提高了营销效率,效果也相对较好。二是融入行业协会。这些机构可以联系市场和企业,并利用其组织优势提供准确信息,帮助开拓市场。目前我国缺少统一有力的园林景观行业协会,因此需要加快发展和培养,以促进行业有序发展。三是拓展互联网销售。可以通过广告,准确定位产品。四是积极运用广告函和宣传册将景观设计案例作为向目标客户推荐的主要方法。五是会展方式,可以通过建立办事处捕捉供求信息,还可以通过公益活动宣传企业形象,促进产品营销。再次,品牌策略。品牌形象是企业赢得顾客忠诚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企业开展各项经营活动,会促进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从景观园林行业看,品牌促销是最佳途径,能够促进双方及时的沟通。企业需要认真分析市场需求情况,为品牌选择适当的市场位置,使得业主能够对企业产生品牌偏好。一是要注重品牌形象塑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赋予品牌更加鲜明的风格特点。二是有效预测市场变化,适时调整营销策略,走在市场变化前面。三是要积极提高顾客满意度,妥善处理意见反馈,适应市场变化节奏,掌握主动应变方法。第四,价格策略。就园林景观行业来看,其提供的产品以方案方式体现,偏向于服务。企业进行产品定价时要考虑成本,还要考虑顾客情况,更需要考虑竞争对手成本、比较和分析竞争对手产品和价格,最终结合各种情况制定合理的产品价格。同时,企业规模不同,产品定价策略不同。但是价格制定要考虑成本,,成本导向策略是比较普遍的策略。大型企业因为具有资金、技术优势,一些时候可以采用需求导向法定价策略。第五,渠道策略。渠道战略是企业开拓市场、实现销售目标的重要内容。对于园林景观企业来看,渠道结构的建设中心应该是终端市场,可以通过市场炒作开展销售工作,同时可以将渠道成员发展成为伙伴关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还可以实行扁平化营销渠道,增强企业控制力,有效地促进销售。第六,促销策略。是指企业通过公共关系、广告等促销方式向客户展示产品信息,达到形象认知、竞争差异、利益展示、信誉维持和说服购买的目的。常用的促销方式有人员推销和非人员推销两种方式。第七,关系策略。即与供应商、客户、分销商、竞争对手等建立关系,发展好这些良好关系。就该行业而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关系,积极获得大型市政园林项目,最终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
五、新时期促进景观园林企业发展的策略
一是积极开拓新市场。要重视老客户口碑传播,深入开展重点集团客户的营销和区域化营销,有效开拓二、三级城市市场建立。要以客户为中心,提高目标市场满足。要积极考虑市场机会潜在机会,主动选择有利的市场策略。二是组建营销中心,提高营销效率。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价值链的竞争,目前的竞争是渠道为王、品牌制胜,景观设计行业要积极培养自己的营销人员,尤其要有专业技术知识,要积极进行品牌拓展,充分了解客户,增强对市场反应速度。三是合理授权,促进团队协作。景观设计行业的竞争力在于订单获取能力,就主要涉及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运作两个方面的实力。另外,还要积极培养高端营销经理,提升企业对于高端项目的把控程度。
作者:赖馨 单位:美国纽约大学专业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韩莉,于金星.当前园林设计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3.
[2]戴竹秀.浅谈风景园林设计四大创新理念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14.
[3]弋佳.市场细分的四大步骤[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1,01.
[4]清华.探讨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1.
【关键词】 休闲潜水 开发 环境分析
当前,潜水与高尔夫、滑雪已经成为都市不少标榜时尚白领中青年户外活动的新宠,并称为未来三大绿色休闲活动。随着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还那国际旅游岛建设个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休闲体育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一大特色并积极发展海洋旅游等新兴消费业态,海南休闲潜水早已经成为海南体育旅游的热点之一。如何把握机遇对海南休闲潜水业进行开发呢?在综合研究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诸要素以及体育产业市场自身特性的基础上,笔者对影响海南休闲潜水业开发环境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开发建议。
一、影响海南休闲潜水业开发环境因素
1、政策环境分析
以“体育旅游”为代表的参与式休闲旅游产业,为海南省未来数十年的旅游业发展定下了基调。良好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任何体育产业项目的开发,国家政策的支持能给休闲潜水产业给予引导和促进。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已经有2年的时间了,在有关《国务院关于推进还那国际旅游岛建设个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力发展海南潜水、海上运动等项目,丰富热带滨海海洋旅游业等指导意见下,国家已基本形成了对海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支持系统。被视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基本蓝图和行动纲领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中也明确提出发展海南主要产业,其中之一就是海洋经济的发展。另外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协调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出版、会展等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在此大背景下“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落户海南,充分体现了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对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体育产业建设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该博览会融入了极大的海洋色彩,潜水、帆船帆板、游艇、冲浪、沙滩排球等无疑彰显了海南具备开发海洋体育旅游产业――海南休闲潜水业的先决条件和巨大潜力。
2、大型体育赛事营造的环境分析
从2010年开始,海南举办体育大赛的数量直追体育发展水平国内一流的“北上广”:2010年,海南举办了10项大赛,与首都北京持平,低于上海的15项,比广东省还多出一项;2011年,北京举办大型赛事13项,上海11项,广东10项,海南则升到13项。2012年,海南将推出70项文体项目,举办近20项重大体育赛事。在众多海南体育赛事项目中最具影响力的要属“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金椰子高尔夫球赛”、“万宁国际海钓精英邀请赛”等,不难发现这些大赛都充分利用了海南优越的自然条件环境。具有丰富的大赛举办经验的海南省,要打造、策划大型海洋体育赛事,更应充分发挥海南优越的海洋资源环境吸取举办各类大赛的基础经验及国外举办潜水大赛方式,打造由政府组织领导,海南休闲潜水产业联合举办的海南特色的休闲潜水竞赛。
3、经济环境分析
由国际体育旅游委员会的统计显示:体育以及与体育相关的消遣娱乐活动在旅游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已达到25%以上,全球体育旅游的收入占到了世界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如夏威夷已作为现在著名的世界水上体育运动中心,许多世界级大型水上运动比赛大多都在那里举办,每年体育比赛给夏威夷带来2―3亿美元的收入,可见体育旅游给一个地区所带来的经济收入是相当可观的。在2011年海南省两个航空港(海口美兰和三亚凤凰)的年吞吐游客量都突破了1000万人次,海南作为较大的休闲潜水城市之一,其潜水产业对海南经济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如今,三亚已成为全世界年接待游客量最大的地区,其西瑁洲岛潜水基地每年接待游客可达到20万人。截止到2003年,三亚市潜水企业已近10家,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每年来三亚体验潜水的游客和潜水爱好者超过43万人次,产值超过1亿元,拉动相关项目收益在2亿元以上。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共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48份),对来海南旅游并参与海南休闲潜水运动项目的游客工资收入进行了统计分析,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海南参与休闲潜水运动游客的经济收入主要分布在:2000―4000元之间,即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从游客的工资经济收入与以往经济收入比较不难发现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工资收入不断的提高,有了充足的经济能力是导致越来越多游客追求体育、享受体育、参与各项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支持因素。
4、客源市场环境因素分析
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是体育产业经营的最终对象,故应从参与海南休闲潜水获知渠道、吸引游客参与原因以及选择海南潜水区域所考虑的主要因素角度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以便潜水产业更好地制定相关发展战略和应对策略。
(1)了解海南休闲潜水运动信息渠道。在对参与海南休闲潜水游客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同游客了解海南休闲潜水的渠道与了解知道其他运动或知识渠道存在一定的不同,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游客了解海南休闲潜水的渠道是:旅行社导游介绍,其次是同事朋友介绍、家人影响、电视影响,与一般人们获取知识了解信息的渠道有着明显的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海南本身作为旅游岛,中介旅游业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游客的选择、推广某项体育运动起着重要的参考指导作用;其次,对有关海南休闲潜水运动相关知识介绍偏少,宣传方式单一或力度不够。
(2)吸引游客参与休闲潜水运动原因。由图3可知,从参与海南休闲潜水者的内因分析,新鲜刺激、好奇心、海底魅力是吸引旅游者参与海南休闲潜水的主要因素。因此休闲潜水开发者在开发休闲潜水运动过程中要充分抓住吸引旅游者参与休闲潜水运动的主要心理,进一步突出潜水运动特色,让更多游客参与进来。
(3)选择海南潜水区域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海南休闲潜水运动乃至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拓展,形成以海南特色的休闲潜水旅游为目的的旅游者尚少,大多旅游者选择休闲潜水区域时并没有考虑诸如潜水景区质量、名气、该区域潜水价格、空间距离、潜水教练等因素,而是随导游介绍或随带到某一潜水点便参与休闲潜水运动。
二、结论与建议
海南休闲潜水业的开发是由若干要素部分组成的,这些要素部分有着一定的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就要求着我们不仅要立足于现有的潜水市场,还要求政府部门在对海南休闲潜水项目开发、行业管理等方面建立完善、系统的休闲潜水开发政策,为市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体系提供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并依据经济环境分析积极参与扶持潜水相关产业发展,在宏观上起到指引作用,统筹安排,形成不同区域特色潜水相协作发展模式。
海南休闲潜水开发过程中,结合大型体育赛事营造的环境与客源市场环境来开辟多元的投资渠道、宣传渠道,如通过体育博览会来加大社会对海南休闲潜水开发的关注力度,树立海南自由的休闲潜水品牌产业,吸引投资者参与对该项运动技术的投资引入,并创新开发休闲潜水运动模式,举办具有海南特色的休闲潜水运动比赛,吸引更多旅游者参与休闲潜水运动中来。
积极发展潜水教育,海南各大院校要针对性培养掌握滨海体育旅游知识和潜水技能的人才、懂得潜水开发又了解海洋体育的相关知识、懂得海洋体育的人又懂得旅游专业知识等方面人才,开办专业的潜水学校并与国际组织PAID、NAUI、SSI、ADS等进行合作培训,一方面满足国际旅游岛休闲潜水业对相关人才需求的增大,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所面临的压力,减小社会的矛盾,推动休闲潜水业发展,促进海南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为海南经济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海南办大赛“潮”味十足 摸索开展海洋体育旅游[N].宁夏新闻网,2012-01-19.
[2] 苏雄:休闲潜水安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6).
[3] 徐伟刚:休闲潜水[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
关键词 电力信息;电力通信;融合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5-0035-02
1 政策环境分析
信息通信产业重组整合是国家电网公司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有效配置信息通信资源的重要实践;信息通信部门的融合发展符合国家“五化并举”、“两化融合”的发展战略。而且,从产业管理机构上看,不管是我国原信息产业部,还是现在的工业与信息化部,信息行业与通信行业都是在统一的机构下管理。因此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的融合从政策环境上分析是完全符合国家宏观政策与国家电网公司发展需求的。
1)SG186工程的全面建设。实施SG186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该工程的深入贯彻实施可以大力推进国家电网公司企业一体化平台的建设,逐步梳理、规范、转变各业务应用系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实现信息化建设工作协调配套、结构合理、科学有序地发展。电力通信网络作为该工程统一平台建设的重要支撑,势必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电力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国家电网公司通信系统发展定位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发挥网络整体效益,满足公司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作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重要保障。在国家电网公司通信系统“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到“十一五”末,通信系统要扩大数据网络的接人范围,实现公司系统直属单位、厂站的接人。各省公司数据通信网络应覆盖至地、市,根据业务需求可覆盖至县级,作为国家电网公司骨干数据通信网的延伸,实现国网公司数据通信网络一体化目标。
2 经济环境分析
经过近几年的磨合,电力通信与信息工作者逐渐认识到,通信必须融人信息化的发展才能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信息服务也必须通过坚强、快速的通信网络才能落地生根。因此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的融合从经济环境上分析,可以说是推动集约化发展,强化精益化管理,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1)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新的经济发展规律是基于网络的协同发展规律。融合的网络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网络使得信息传递与处理的成本大大降低,成为改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手段;
2)减少投资、运营与维护的投人。下一代网络发展的很重要一点就是为了简化网络结构,减少投资成本(OPEX),使所有的业务能够共同承载在单一的网络结构中,推动不同的业务、技术、应用走向统一,进而减少日益增长的运行维护成本 (CAPEX)。
3 文化环境分析
现代通信方式能够使用户在不同地点以多种方式得到所需的各种信息,并通过信息网络以崭新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形成信息社会的生产力。
随着电网系统对于部署新应用以及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强烈需求,越来越多的融合语音、数据、视频等应用将满足以电网员工为中心的统一服务需求和体验要求,并且在终端设备上灵活地应用集成的新型融合网络通信环境。
1)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人民电力为人民,那么电力信息通信就是为广大电力员工服务,随时随地为员工提供令人满意的工作方式。融合的网络系统会对电力员工需求的反应更迅捷,向员工提供丰富的多渠道、个性化的服务,从而增加员工的工作效率;
2)丰富的工作文化方式和各应用的协同性。融合网络与企业应用的整合,将满足全新电子商务的需求与虚拟及移动办公的需求。充分利用网络的话音和数据融合功能实现企业信息通信应用如群件、会议和信息处理等的交互,使员工的工作方式可以更加机动和灵活,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通过无线或有线的方式实现视频群组通信、统一通信、邮件提醒等功能。
4 技术环境分析
在网络技术成熟及大范围应用的前提下,基于Internet的综合业务信息化的内容将更加广泛。引入新技术,推动不同的业务、技术、应用走向统一,成为当前电网发展的新趋势与新任务。信息与通信的融合也同样需要这些关键技术的推动。从技术环境上分析,网络融合包括业务融合、核心网融合、接人网融合、终端融合等几个方面。
1)核心网技术分析。基于信息领域的IP/MPLS (GMPLS)技术建设多业务融合的核心网络已经为电力通信系统所认同,通过建设一个具有高可靠性、高扩展性、高QoS、低延时的精品网络,优化网络资源,提高带宽利用率,并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员工提供高质量保证的业务也已成为共识;
2)接人网技术分析。接人网的技术虽然很多,但仍然被认为是全网宽带化的最后瓶颈。融合的网络可以利用从固网的xDSL, Ethernet到移动的WLAN等条件,为员工提供一个多元化的无缝宽带接入。从长远的观点看,光纤接人网,特别是无源光网络(PON)则更可能是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
3)软交换技术分析。在现有通信系统中,传统的电路交换设备是与信息系统差别较大的,而软交换技术则可以取而代之更好的实现信息与通信的融合。软交换技术作为NGN的关键技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并支持多用户和多业务。利用软交换系统,不同的接入设备可以通过已建立的协议接口统一融合,利用IP技术来建立端到端的通信链路,这样对各通信系统的传输信息集中交换不仅在经济方面避免了设备的浪费,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而且也省掉了经不同介质网络传递信息所经过的复杂转换环节。除了能够更好地支持现有语音与数据业务外,软交换网络还能提供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可以便捷地利用新的网络设施并结合电力系统的需要开展各种电力信息化业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励志生 成才教育 环境问题
党的十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高校受资助群体的成才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只是资助工作的基础,保证所有学生平等接受教育,不被歧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才是资助工作的深层目的和最终诉求。
一、高校励志生的内涵
随着国家资助政策和体系越来越完善,高校贫困生获得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但是,与之相反的是,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却比较淡薄,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贫困生”这一称谓含有的歧视性。因此,本文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想为“贫困生”正名,贫困只是其自然属性,而考上大学的寒门学子本身的励志行为几乎没有被体现。高校励志生,也就是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即“贫困生”的更为人性化和中性化的称呼。
要明确励志生的内涵,必须先了解励志生和贫困生的区别。贫困学生是指接受财物帮助的学生,从专业术语角度看贫困生与励志生的区别在于励志生的涵盖范围大,贫困生的涵盖范围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贫困生包含在励志生中;从人文角度看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励志生更具有人性化与客观性,而贫困生带有歧视性。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励志生是指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缺陷,通过自身的刻苦学习、勤劳俭朴和独立自强,借由社会、学校、家庭等予以物质和精神帮助的学生,是对现有“贫困生”更人性化、更公平、更科学的称呼。
二、高校励志生成才的环境分析
作为外在条件,外部环境对于人才的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特别是高校中的励志生,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外部环境对他们的发展、成才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高校励志生的成才教育环境进行分析,以有效地指导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影响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环境包括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故本文在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宏观社会环境分析
高校励志生成才的实质是人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必须依赖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同步推进。社会发展是前提和保障,当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协调发展时,高校励志生的成才得以顺利推进,而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或失衡都将使高校励志生成才遭遇困境。
1.经济环境对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影响
从宏观上,经济环境对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生产力水平实现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力首先表现为物质水平能否提供满足高校励志生成长的基本要求。励志生给人们的印象一般就是家庭条件困难,在学校基本的衣食问题得不到解决。基本物质资料的匮乏无疑削弱了高校励志生成才的物质基础,并进一步影响他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给那些励志生加大经济困难压力。
2.政治环境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影响
政治环境从宏观上表现为通过社会政治设施、政治制度、政治观念等作用于高校励志生。
3.文化环境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影响
所谓社会文化环境,这里主要侧重于由观念形态的文化构成的影响个体成长的外部因素的总和,它运用特定的价值体系影响高校励志生的价值观念、心理和行为规范,为高校励志生成才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积极的精神“濡化”。而文化环境中的不同价值观的冲突、文化资本传递的不对等等消极因素使高校励志生在成才过程中遭遇“心灵贫困”。这就扩大了其成才教育的范围,从单纯的文化教育到不可或缺的心理辅导。
(二)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中的校园环境分析
校@环境是高校励志生成长的正式场所,它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高校励志生施加影响,同时架起了政府、社会与高校励志生之间的桥梁。如果说社会环境优化旨在为高校励志生成才提供良好的宏观支持体系,学校环境优化则旨在为高校励志生成才提供支持体系,它们共同构成了高校励志生成才的“希望工程”。
1.优化校园资助体系与制度
高校助学体系是高校励志生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政府为主导,整合个人和社会的救助体系,是为高校励志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保证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首先,创新奖学金评定制度。学校应在公平、公开基础之上,把奖学金向高校励志生倾斜。例如从支持和保护高校励志生的角度,设立励志生奖学金项目或励志生资助专项基金,在励志生范围之内进行考核评定,且适当提高奖学金金额。
其次,引导高校励志生把勤工助学与成才、社会支持与社会回报相结合。建立勤工助学的管理机构,对勤工助学实行规范化管理。一是专门建立励志生档案,对励志生的特长、专业、技能、求职意向等相关资料存档备案,为他们推荐合适的岗位;二是对勤工助学的岗位范围、上岗培训、时间需求、审批程序等进行统一管理,既有效保障高校励志生的合法权利,又能使勤工助学工作规范化,在高校励志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形成良好信誉。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对于励志生除了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和经济支持外,还应着重将助困与育人相结合,注重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力量,物质扶贫解一时之困,精神“扶志”才能解一生之困。
首先,在全体学生中实施学风教育,把学生的关注重心从“享受”、“时尚”等不良倾向转移到学业上,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如学科竞赛、学习经验交流、科技创新等,通过学风建设带动班风和校风,由内向外地为高校贫困生成长营造立志成才的学习氛围。
其次,以柔性管理为载体,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励志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组成部分,具有大学生的一般特征,同时特殊的生活体验形成他们的个性特点,更多地比常人看重人性中的自尊。如果忽视高校励志生的这种特殊性,学校、师生的善意帮助将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并保护高校励志生的隐私权,高校励志生的资助方式应采取隐性化的途径,在为高校励志生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之时,减少他们因被贴上“贫困”标签而形成的“被施舍”心理。
3.健全社团组织和心理干预
学校应鼓励高校励志生积极参加社团组织,使他们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绪体验和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可以引导高校励志生成立一些社团组织。在这些社团中,他们因共同的生活体验容易产生共鸣和认同感,从而形成特殊的群体,有利于他们在相互交流和鼓励中释放心理压力,而集体归宿感可以缓解他们自卑、孤独等负性体验。
学校尤其是教育者应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救助,预防他们因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由于高校励志生强烈的敏感和自尊心,首要前提是教育者必须充分体现出真诚和平等,才能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其次,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调适能力,激发他们在逆境中成才的勇气和信心;最后,在教育方式上,报告会、座谈会、榜样教育等方式较为有效,既能减少高校励志生的自卑感,又能激发他们立志成才的信心。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组织专业教师对高校励志生进行心理咨询。
(三)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微观人际关系环境分析
校园人际环境与一般社会人际环境和自然环境相比,自身有着特殊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微观人际环境对励志生成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宿舍人际关系、知识、能力和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
1.高校励志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提升
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对加强校园人际环境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学生的任课教师,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工作作风,对励志生的心理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高校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和文化水平,帮助高校受资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和远大理想,不再局限于自身利益而无视他人的利益。
2.对高校励志生宿舍环境的提升
首先,加强以宿舍美化为手段,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氛围。
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健康有益的思想教育活动、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之中,帮助同学确立正确的政治信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良好的精神L貌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合格人才。树立典型,建立自我激励机制。
3.高校励志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提升
大学生是校园人际环境优化的最终主体和实践者,校园人际环境的优化最终还要靠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努力丰富自身的人际关系,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丰富自身的人际关系是提高人际环境质量、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的重要途径。
社会经济环境一方面为学校物质环境建设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制约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社会政治环境为校园各项制度的形成提供保障和参考;而文化环境对校园主流文化氛围和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场所,除了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作出贡献外,校园内形成的各种思想、文化氛围同时也会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为社会文化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胡凤琴.高校贫困生成才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