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1: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区域经济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东北振兴;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协调发展
在改革开放早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使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该地区的加速发展确实带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也因为政策性倾斜等方面原因加剧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中国南方经济板块和北方经济板块的不平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国家首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为的是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发展;其次为了振兴北方经济,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必须立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板块。要想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东北亚中国地区,使之形成统一的协同体。东北亚中国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辽宁地区和其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和济南的带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良好,而另外两个板块却发展缓慢。即东北地区的振兴事关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两个板块,环渤海辽宁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大连,而另一地区的核心城市则是沈阳。这两个板块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文化历史传统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或者说大连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大连和沈阳的组合模式及协同发展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各板块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格局,还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东北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对一个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评价该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从而能够找到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构成是复杂的,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决定城市的价值收益。根据这一思路,倪鹏飞教授编制并出版了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表1即根据该书资料编制而成。
从表1可以看出,大连市无论是在综合竞争力排名还是各单项指标排名上都遥遥领先于东北地区其他城市。由此,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定大连市就是东北地区的唯一经济增长极。
但是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大连的这种数据优势并没有真正转化成实际上的优势。表2中的数据是根据2006《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中的资料编制而成,这些数据能更加清楚地说明东北地区城市竞争力状况。从影响一个城市凝聚力和辐射力的极为重要的GDP指标来看,大连和东北地区其他城市尤其是和沈阳市来比,其领先优势并不明显,也可以说两者处于均势状态。因此大连市的纯经济实力还不足以影响沈阳市在博弈过程中主动配合大连市的经济发展步伐,这就大大影响了大连市在东北地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
综上所述,在东北区域经济板块中,大连和沈阳中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带动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大连市的优势在于其本身的区位优势上,这使它具有很大的涉外影响力,因此没有大连的开放,辽宁经济的振兴只能是封闭式的。而沈阳的优势在于其雄厚的基础设施和其工业经济实力,没有沈阳的积极参与,辽宁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落到实处。
综合考察东北地区的空间结构,要想推动本地区的协调发展,必须采取沈阳-大连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
三、沈阳-大连城市产业分工选择
根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律,既然在辽宁地区存在大连和沈阳两个核心城市,那么在这两个城市之间进行合理地专业分工,实现协同发展就成了当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经过研究发现,现阶段大连市大力发展软件外包业的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首先,大连市的地理位置条件的优越性可以让软件外包公司拥有更多的接触新信息技术的机会。在国际软件市场上,日本是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软件产业及服务需求国。同时日资企业进入大连市又比较早,投资范围也很广泛。这些都是大连市特有的优势,能够为企业更紧密的接触国际市场提供各种机会。
其次,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大连市形成了一些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公司。随着对日外包业务的不断壮大,大连市已经有26家企业通过了CMM认证,拿到了从事离岸外包业务的国际通行证。与此同时,大连市软件企业也开始跨出国门,到美国寻找商机。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大连华信、海辉、中联电脑等多家明星企业还自发结成“IT外包联盟”,开始建立了从美国到大连的外包信息渠道。
再次,大连市拥有一支潜在的适应能力强的劳动群体。大连市不仅拥有软件从业人员4万多人,而且还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体制的外语语言培训体系,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外语语言应用培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所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软件从业人员的适应能力,为大连软件外包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对于沈阳市来说,该城市的工业基础雄厚,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288.6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8位。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沈阳市应该改变以往的“工业兴,沈阳兴”的旧观念,进而认为沈阳市的落后主要源于其深厚的工业文化情结,因此他们比较倾向改变原来地“重工轻商”的发展思路,而代之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笔者经过研究认为沈阳市经济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不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选择问题而是工业企业的整合问题。
随着沈阳市工业布局规划的总体推进,通过工业区的重新整合来实现沈阳工业振兴的时机已经成熟。近几年沈阳的工业布局呈现出由中心集中型向周围集中型过渡的发展趋势。根据工业结构升级和郊区乡镇工业集约化的需求,沈阳市通过整合郊区原有工业用地,规划建设了功能明确的地域组团——重化工业向西部迁移,汽车产业在北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向南部集中,现代农业加工业向北部扩展,从而初步形成了“东汽、西重、南高、北农”的工业区域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有效推动了产业结构在空间上的整合,实现了产业结构系统整体能力的增强。
四、关于筹建“大连软件特区”和“沈阳工业特区”的建议
经济特区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在该区域范围内国家政府会给予其管理部门一定的政策制定权,进而使本地区在竞争中拥有更多优惠条件,以实现既定目的。按照功能的不同,经济特区可以划分为以下不同的类型:贸易型经济特区、工业型经济特区、科技型经济特区、金融型经济特区和综合性经济特区等。
在大连和沈阳设立专业经济特区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首先,在东北区域经济板块中要想真正实现大连和沈阳之间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实行专业分工,而政府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从这方面来说,在大连和沈阳分别设立经济特区是协调东辽宁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其次,鉴于大连软件外包业务发展的现状和沈阳市整合工业区的实际现实,大连和沈阳已经具备了分别设立“大连软件特区”和“沈阳工业特区”的所有条件。
参考文献:
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武步跃.强力打造中国的“班加罗尔”[J].大连发展研究,2007(5).
[内容提要]京津两市是我国北方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这里既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北方的经济中心,交通运输发达,工业及科技实力突出,对外开放程度高,有着巨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但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全国新一轮区域合作掀起、国家编制“十一五”规划将区域规划放在突出重要位置等宏观背景下,加强京津冀区域经济融合,发挥比较优势,加快经济一体化步伐,将这一地区发展成为新世纪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地区之一,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珠三角和长三角发展的启示,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机遇和发展思路,提出抓住“十一五”规划发展良机,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以“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为区域经济融合的重要举措。
一、中国三大经济圈
(一)基本情况。
京津冀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并列为中国三大经济圈。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分别成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近年来,这三大经济圈开始了一轮全新的合纵连横,文秘站 以建立超级都市圈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毗邻港澳,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九个城市组成,土地面积5.4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3千万。20__年该区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9561.03亿元和773.9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9.1和9.1。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区包括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即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即浙东地区),共计15个沿江城市。总面积为10.02万平方公里,人口7571万人。20__年长三角以仅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5.9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8.3的国内生产总值、16.1的地方财政收入。
京津冀经济圈(亦称“京三角”)指的是以京、津为核心,辅以周边河北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等城市。20__年该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8994.96亿元和835.2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8.6和9.8。
(二)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崛起的启示。
启示之一:区域合作势在必行。其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使得单靠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已经很难形成综合的竞争优势。中国加入WTO后,要求区域一体化步伐紧跟全球化进程。其二,面对全球制造中心东移的大好机会,如果不注重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为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创造一个好的软环境,必将处于劣势地位。
启示之二:区域经济龙头的辐射带动作用功不可没。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腾飞主要得益于香港的辐射,香港是自由港,也是世界经济中心之一,具有相当高的开放度和自由度,港粤两地一为“前店“,一为“后厂“,功能互补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香港80以上的制造业转移到珠江三角洲,香港对珠三角的影响力无法替代。从长三角来看,随着浦东开发,上海发展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确定,瞄准四大中心,整体经济抬升,对江浙起到明显拉动作用,江浙与上海互动发展,提出主动接轨,共同打造上海,使长三角重振雄风。
启示之三:用足用好政策机遇助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珠三角在改革开放之初,抓住国家在深圳、珠海设立经济特区的契机,开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之先河,实现了历史性的腾飞。20世纪90年代,国家决定对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上海借助国家的特殊优惠政策,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进而带动长三角重新确立龙头地位。
启示之四:市场经济发展是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力,产业链拉动区域经济联动,形成经济圈。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仍带有较浓的行政区划经济色彩,主观想把一个区域划分成什么经济区是比较难的。当一个区域内的市场经济发育日渐充分,相互间逐渐具有了合作的内在动力。近年来,珠三角和长三角政策方面的优惠已不很明显,但多年来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逐渐超越了政策的作用,尤其是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广东经济总量仍居全国第一,其综合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东南亚除印尼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珠三角和长三角市场化水平在全国位居前列,形成较好产业配套。珠三角主要分布于珠江东西两岸的IT制造业和家电制造基地,形成了较好的上、中、下游产业配套链,如深圳、东莞、惠州到广州的IT制造业走廊,以及日趋成熟的产供销网络。从长三角来看,上海是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等企业控制中心所在地,而周边城市群则发展生产、制造等下游环节。
启示之五:产业结构升级是区域经济中心发挥龙头作用的关键。在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曾唱主角。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增长率为9左右,而珠江三角洲年均增长率达到13~14,一直发挥着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近年来,外国直接投资(FDI)投入的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向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产业,与以廉价劳动力为特征的珠江三角洲型经济发展模式相比,扩大内需、致力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长江三角洲型经济发展模式已表现出明显优势,中心城市向现代服务业、金融、航运和科技研发中心方向升级,腹地向生产基地方向发展,长江三角洲型经济发展模式谋求通过技术和资本集约型产业全方位地生产从消费品到高科技产品的多种产品,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形成“簇群”现象,产业集中度高,专业化特征显著,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启示之六: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提速。从世界范围看,全球经济一体话步伐不断加快,而且全球区域经济的发展,自发的互补发展模式最终都转向制度性的整合发展。中国加入WTO,迫使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速。从国内看,长江三角洲从去年以来显现出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强劲趋势,正在着手进行深层次合作。“长三角“地区初步形成了区域内进行沟通和共同发展的机制,从
交通、市场、信息、金融、人才等方面开展全面的合作,以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国际竞争力。随着珠三角各城市的急速膨胀扩张,需要区域整合,最近粤港联席会议,推出大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合作,提出通过10年到20年的时间,把大珠江三角洲建设成为世界上最繁荣和最具获利能力的中心基地之一。最近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在从行政区划为界的区域竞争向以产业互动为基础的经济区域竞争转变。
二、京津冀经济合作现状
北京和天津是渤海湾区域的两大直辖市,相距137公里,呈现特有的“双子星座“态势。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主要包括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等7个城市,20世纪90年代,环京津地区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近60,是河北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区域。
1、北京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市场,天津是北方最大的工业基地。
北京是一座传统的消费型城市,20__年末户籍人口1136.3万人,暂住人口将近360万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64元,全年社会零售总额1744.8亿元,相当于天津的1.9倍。天津是北方重要的工商业城市,20__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717.72亿元,比北京多344.22亿元,在全部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天津涉及到的有35个,产业配套能力强,工业是全市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2、北京“总店”、天津“后厂”成为大企业集团的最成功的运营模式。
北京具有良好的亚太区域性商务中心职能,又是中国教育、科技最发达和人才最集中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北京设立总部和企业研发中心,将天津作为生产基地。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00多家以总公司名义在中国开办各级办事处、代表处、中国总公司,其中一半以上设在北京,摩托罗拉、三星集团等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将总部和研发中心设在北京,将其在华最大的生产基地设在天津。
3、天津港成为北京和河北货物进出的重要通道。
天津港是我国北方最大港口,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保持着贸易往来,天津港历史上就是北京的外港和河北的重要出海口,北京出口总值的三成、河北出口总值的六成经由天津港。
4、京津教育、科技实力拥有难以比拟的优势。
环渤海地区教育资源密集,共有300多所大学,相当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总和,其中北京是全国最大的教育中心、科学技术研究基地,科研院所360个,居全国第一,普通高等院校62所,著名高校密集,全市每年获国家奖励的成果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天津有37所大专院校,具有发展教育产业的独特优势。北京科技经费投入居全国之首,20__年北京科技活动经费支出393.2亿元,相当于天津的6倍、河北的6.4倍,占全国科技活动经费总支出的14.7,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19.5亿元,相当于天津的7倍、河北的6.5倍,占全国的17。创业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20__年末北京拥有孵化器53家,居全国之首,20__年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中一半辐射到北京之外的全国各地。
5、京津冀区域合作还没有达到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紧密程度。
京津冀合作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在一些领域的合作取得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略显松散,还不够紧密。
一是促进流动、加强融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完全属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不同,长江三角洲15城市分属3个省市,但三地高层互访频繁,已在交通、旅游等领域展开合作,浙沪苏交通主管部门在各自的公路网规划和城际公路接口方面拿出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为最终实现省际公路接口的无缝衔接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个现代化的长三角“三小时高速网络都市圈”已雏形初现。与之相比,京津冀之间的融合还没有进入实质性阶段,劳动力、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还没有很好地流动起来。
二是龙头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与香港和上海作为珠三角和长三角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相比,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经济圈的双核心城市,京津之间的关系摆位还比较模糊,京津对河北的辐射带动作用还很不足。
三是市场化程度不高。20__年北京和天津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6.5和41.9,河北低于40,而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4.8,广东为54.3,整个珠三角非公有制经济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以中小企业为主,京津冀与全国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据有关部门对北京市400多家研发机构的调查,20__年北京市共转让出1400项研发成果,其中大部分转让到京、津、唐以外的地区,北京强大的研发成果没能近距离扩散。
珠三角产业集中度高,专业化特征显著,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而京津区域内的内在产业链联系不够紧密,能够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不多,产业链配套主要是把自己本地区企业消化掉。摩托罗拉除了在京津冀为数不多的几个厂为其生产少量配件外,绝大部分零配件产品来自珠三角和长三角。
四是投资环境有待改善。从实际直接利用外资情况看,20__年长三角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35,珠三角占28,京津经济圈仅占11.5。从利用内资情况看,近年来出现了巨额资金舍近求远的投资现象,20__年上海吸收国内投资总额506.5亿元,其中设立企业注册资本额最多的是北京市,达229.9亿元,占总量的42.1。北京流向天津的资金却并不多,近几年北京与天津市、县(区)、乡(镇)的经济合作金额没有超过60亿元。
五是腹地城市群实力较弱。经过多年的发展,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实力相当,均具有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每隔几十公里,就有一个很工业化的现代城市。从珠三角来看,广州、深圳、佛山3市GDP超过1000亿元,其他城市在400~700亿元之间。从长三角来看,除湖州、舟山两市外,其他13个市的经济总量均在500亿元以上,其中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6市超过1000亿元。从京津经济圈来看,除北京、天津、唐山GDP超过1000亿元,保定800多亿元以外,其他城市多在二、三百亿元左右。京津冀地区是很典型的二元结构,城市之间经济差距很大,总量规模掩盖了总量不平衡,中小城市不发达,没有很好配套条件,核心城市的能量很难
辐射和发散出来,这是京津经济圈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很明显的一个差别。
三、京津冀合作契机与合作构想
从京津经济圈经济发展现状看,核心城市缺乏合理的分工和协作,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以及河北周边各市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没能协同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在于京津,要抓住合作契机,选准联合的切入点,推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1、加强规划,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科学的区域规划是促进区域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同时,国家政策的支持是区域经济崛起的启动点,这在珠三角、长三角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证明。由吴良镛教授倡导的以京津融合为主基调的“大北京“方案,从学术界和专家角度为京津冀区域合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大的框架,提出以北京、天津“双核”为主轴,以唐山、保定为两翼,疏解大城市的功能,调整产业布局,此方案已于20__年10月12日由建设部审定,这是国内第一次大规模区域规划活动,旨在改变京津冀北地区城市发展长期缺乏协调的状况。
我市应在“大北京“方案基础上,继续加大各方面工作力度,争取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争取更为有利的政策支持。
2、新一轮亚太发展,结构调整迎来契机。
京津冀面向东北亚,现阶段韩国、日本正在进行产业调整,目标主要锁定中国,主要是看重中国的大市场,看重中国制造业生产加工能力,这对隔海相望的京津经济圈是一次良机。京津既是东北亚连接中国北方的通道,又因其劳动力素质、产业配套能力、科技研发等优势成为承转辐射的节点。截止20__年,天津韩资企业和日资企业分别为1565家和1385家,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市的6.7和10.1,三星、LG、丰田、松下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相继在津投资建厂。京津冀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互补作用,两市一省之间在技术、产业上存在梯度性以及生产要素方面赋存互补性,京津技术水平、产业结构水平都高于河北,并且正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三地地域相连,三地间的交易成本和生产要素结合成本低廉,要加快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在京津经济圈的流动,促进这一区域接受韩日产业转移并在区域内实现梯度转移。
3、“入世”拓宽开放领域,金融业发展大有可为。
中国加入WTO,为服务业开放带来机遇,金融体制滞后这一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有待改变。天津是中国入世后服务业首批开放的试点城市之一,作为服务业核心产业的金融业已经成为天津重点发展的产业。
天津应谋求建立中国北方区域性的离岸金融市场。在具体操作进程上,可以先在保税区进行离岸业务试点,然后逐步扩大稳步前进,最终形成天津离岸金融市场;在市场模式的选择上,可以先建立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严格分离的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度规模的渗漏。通过此举,可以为京津冀大规模利用外资开辟一条简捷、低成本的新渠道,同时可以增加天津金融机构的国际业务经验,培育一批高素质专业金融人才,以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为把天津建成以离岸金融业务为特色的金融中心奠定基础。此外,还可以给本地区带来税收、就业、房地产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天津金融市场在国际金融界的声誉和地位,从而进一步促进天津的国际交往与发展。
4、奥运经济前途广阔。
奥运契机正带动京津冀交通、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共同发展。北京将在20__奥运会之前投巨资全力改善北京交通拥堵状况,目前463公里的高速公路将发展到890公里,也为天津、河北与北京的无缝对接提供了先决条件。随着20__年奥运会的临近,北京---这个中国最大的国际旅游中心,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
京津冀三地要为支持奥运、服务奥运、发展奥运经济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在交通体系方面,借鉴京津机场整合经验,三地在港口、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交通等综合交通规划方面做好衔接,形成合理的交通布局。同时,积极推进区域运输一体化,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形成国际投资青睐的“三小时经济圈”。
在旅游合作方面,可以建立“京津冀”旅游联合体,以奥运会为共同品牌,积极开展旅游合作和商务活动。充分发挥北京历史名胜旅游、天津的近现代旅游、滨海旅游、河北的秦皇岛滨海旅游和承德皇家园林旅游特色旅游优势。
5、以实施五大战略举措为载体,积极拓宽经济协作领域。
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三步走”战略,全面实施五大战略,要实现战略目标,其中一条基本途径就是扩大开放,把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引进来。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与协调,激发民营企业与中小城市的经济活力,不断拓宽经济协作领域。天津正在进行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打造全新的服务型经济带,现在北京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于服务业,北京服务业如何参与海河两岸综合开发,应作为京津经济合作重点推进的工作。天津要借助北京国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中关村的技术优势,使天津成为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构建知识型经济带,做大做强优势行业。
机遇与挑战并存。市场主导、政府推动,是当前区域经济合作的必由之路,面对诸多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大发展的契机,三地政府要齐心协力,相互依托,优势互补,共谋合作发展大计,实现共赢。要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宣传力度,以“十一五”规划编制为契机,争取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构筑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总体框架。力争通过合作发展,使京津冀经济圈在未来五年实现腾飞,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的“第三引擎”。
附:环京津部分城市简要情况。
唐山:北依燕山,南临渤海,东与秦皇岛市接壤,西与京、津毗邻,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重工业城市,总面积13472平方公里,总人口702.7万,20__年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102.29亿元。是全国较大城市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对外经济开放地区。唐山资源丰富,是全国焦煤主要产区和三大铁矿区之一。唐山工业历史悠久,基本形成了煤炭、钢铁、电力、建材、机械、化工、陶瓷、纺织、造纸、食品10大支柱产业。
沧州:沧州东临渤海、西界保定、北靠天津、南接山东,土地面积14053平方公里,20__年国民生产总值完成531.33亿元。油气资源丰富,华北和大港的原油产量在我国各油田中分别为第六和第七位,其中在沧州境内的产量分别约为各自年产量的49和59。沧州是全国四大产盐基地之一。黄骅港将成为西煤东运新通道的出海口。
秦皇岛: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临辽宁、西近京津,是华北、东北、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面积7812平方公里,人口270.46万人,20__年国民生产总值完成335.66亿元。工业初步建成了建材、机电、食品、化工、金属压延等支柱产业,旅游经济的支柱地位突出,是中外闻名的旅游避暑胜地,旅游收入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秦皇岛港年货物吞吐量超亿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输出港之一。
廊坊:位于京津两大城市之间,面积6429平方公里,总人口384万人,20__年国民生产总值完成459.98亿元。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处于经济发展得当主导地位,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冶金、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是其优势行业。
承德:北靠辽、蒙,南邻京、津,东和东南与秦皇岛、唐山接壤,西与张家口市接壤。面积39513平方公里,人口358万人,20__年国民生产总值完成200.01亿元。食品饮料、冶金矿山、机械电子、建筑材料、化工医药等五大行业已成
关键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应对策略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由于地理位置,特色产业,地方政策等不尽相同,也导致了各个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经济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当前我国中西部农村还是比较贫困的,同时贫困人口的数量也比较多。不均衡的农村区域经济对于长远的发展是不利的。
1、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产业结构依然以第一产业为主,且规模相对城市较小,从中看出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相对滞后。另外,农村区域的第二第三产业不发达也拖了农村经济的后腿。同时,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还是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均存在内部发展不协调的情况。即在同一乡镇,几个自然村之间,因为过多原因有着显著的经济差距,且产业特征也极不协调。
2、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遭遇的问题及困难
随着我国经济深化改革,农村区域也面临着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可持续型经济等众多挑战。
2.1农村区域经济整体落后,产业结构调整困难。我国目前农业经济总量相对比较低,而在这些农业经济当中,有比较大的一部分并不是来自于农村,而是来自于一些涉及农业的第二产业。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农村人口的收入高低,并切实影响着农村人口的物质生活。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虽然有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区域,但是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依然分布在农村区域[1]。农村人口的收入低也是直接导致农村区域经济较为落后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农村区域的农业产业有着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同时缺少专业化管理及标准化运营等特点。同时和第二,第三产业的连接不够密切,产业链不够完善,直接导致了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等环节相互脱节。另外,在农村因为受到生产力,成本等条件的限制农业经济比例依然偏低,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依然困难。
2.2资金支持有限,人才资源不足。资金是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金融产业水平依然相当落后,无法满足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农村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大量资金远远得不到满足。我国大多数的金融机构都在城市中,农村的金融机构少之又少,所以农村人口和农业生产企业获得的金融服务相当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息息相关,没有相对应的金融服务支持,必然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脚步。比如,一个农民想要承包水塘,扩大生产经营,但无法贷到足够的钱款,就不能够购买扩大生产所需的材料,设备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想要发展科技就需要各种人才。人才是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农村人才资源稀少,人才质量不高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增长。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面临着教育资源少,质量差,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更是极为缺乏,这极大限制了农村获得高质量人才的途径。同时农村因条件限制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且农村自身还面临着人才向外流失的不利情形,这使得农村地区人才需求愈加捉襟见肘,给农村经济的进步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比如,一些需要专业人才的高新产业因为人才资源的匮乏根本难以在农村发展。
2.3城镇化缓慢,基础设施落后。在城镇化进程中投入的资金不够,直接影响了农村城镇化的速度,也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较为落后。“想要富,先修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交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农村基础建设及道路设施的落后严重影响着物资的运输与流通,同时对于该地区的招商引资更是有着诸多不利,基础建设及道路交通对于投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比如某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农产品无法便捷的运往各地,这会极大地影响产品销售。
3、应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对策
3.1城乡统筹一体化,制定科学发展计划。选取部分城中村或城乡结合部作为试点,尝试以城带动村,以点带动面,加速农村产业升级,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另外要加速农村土地转化,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的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计划。另外,政府还要加大对本地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鼓励有资金的农民创办企业并予以相应的帮助,从而解决农村区域大量过剩劳动力就业问题,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3.2加大金融支持,开发人才资源。金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针对农村区域金融产业较为落后的情况,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建设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且与农村特点相融合的金融体系。国内金融产业应当相应的向农村倾斜;国家应推出对应的金融扶持政策,从而吸引各种金融机构在农村建设服务网点,为农村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足够的资金支持。农村地区还需增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并着重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专业人才。同时要通过给人才建立优秀的工作平台及发展空间,增强农村本身对人才的吸引力。
3.3加速城镇化,加强优化基础设施。政府要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优化完善农村地区的道路交通,在基础设施设计规划方面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制造有利的环境[2]。好的基础设施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带来更多的资金,为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助力。
4、结束语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是一项持续且艰巨的任务,这需要农村地区能够正确认知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困难,不怕挑战,抓住机遇。从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加强对人才资源的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及道路交通建设等等方面入手,排除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问题和困难,为实现农村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杨国梁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关键词:区域经济 发展 分析
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可知,只有绝对的不平衡,而没有绝对的平衡。各个地区间由于受自然资源、经济政策、地方政府能力、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及经济导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必然在经济发展方面存有一定的差距。不过,在同等发展阶段条件下,中国地区间存在的差距和发展不平衡状况同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要明显高于正常发展状况。目前,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并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特点。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资源供给与占有失衡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国出现了一批包括深圳、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在内的具有地区特色的经济发展区,这些经济发展区在改革开放期间逐渐具有了自己的经济发展特色,而另一方面,虽然我国中西部地区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巨大优势,但在经济发展阶段,只能充当供应能源原材料的角色,将当地的大部分自然资源输送到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仅有极小的一部分资源用于地区自身建设。
(二)利益分配失衡
虽然中西部地区将大量的基础能源和原材料输送到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但是该地区并未分享到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所取得的经济增长成果。
(三)人力资源投入失衡
现代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十分重要,要想提高物质资本的生产效率,必须以提高和积累人力资本为前提,由此可知,人力资源的投入将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发展空间产生直接影响。
(四)区域性产业结构趋同
由于审批制度不完善,判断标准不明确及市场体制不健全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区域性产业结构趋同。而由此带来的严重恶果主要表现为社会大规模、企业小规模进行低水平的重复性建设,使得大量的基础资源被浪费,严重影响了产业高级化的发展步伐,不良竞争也导致经济效益直线下滑,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现象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得到改善。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的应对措施
(一)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
打破地域和部门间的限制,全面贯彻“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原则,大力促进城市和地区之间的“三联动”,即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和市场联动,对区域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实现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跨区域龙头产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产业优势。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整合应以优化政府和改革为中心。对政府的横纵向权力结构进行改革完善,通过法律、组织等方面对地方政府的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和约束,从而有效解决行政区经济所带来的弊端。以联动发展之路带动地区间的共同繁荣。
对区域发展规划进行统筹管理,构建完善的区域利益调整机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应充分发挥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加快现代服务业、出口导向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让使其参与国际竞争及合作的主力军地位得到完美体现。中部地区的第一产业较为发达,它承担着为其它地区输送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重任,同时该地区是全国水陆运输网络的中枢,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全面贯彻“东引西进”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大对传统工业技术的改革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同西部地区的现实状况相结合,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和南水北调等开发策略的实施,使得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取得了长足进步,为该地区的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影响我国区域间合理分工及商品交换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资源产品价格较低,而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较高,二者之间存在不等价交换现象;另一方面是地区间的分割和封锁。基于此种情形,应打破区域间的封锁限制,使各地区间形成一个开放统一的市场体系,而对资源价格体系进行理顺,让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
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寻求“点”的突破,国家在各地区发展的点上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培植主导产业,使之成为真正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极。
三、结语
总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征程中,我们还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但只要我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卓元.中国经济从追求数量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效益[J].商业研究,2010(4):45-47.
在改革开放早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使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该地区的加速发展确实带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也因为政策性倾斜等方面原因加剧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中国南方经济板块和北方经济板块的不平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国家首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为的是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发展;其次为了振兴北方经济,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必须立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板块。要想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东北亚中国地区,使之形成统一的协同体。东北亚中国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辽宁地区和其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和济南的带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良好,而另外两个板块却发展缓慢。即东北地区的振兴事关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两个板块,环渤海辽宁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大连,而另一地区的核心城市则是沈阳。这两个板块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文化历史传统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或者说大连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大连和沈阳的组合模式及协同发展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各板块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格局,还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东北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对一个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评价该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从而能够找到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构成是复杂的,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决定城市的价值收益。根据这一思路,倪鹏飞教授编制并出版了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表1即根据该书资料编制而成。
从表1可以看出,大连市无论是在综合竞争力排名还是各单项指标排名上都遥遥领先于东北地区其他城市。由此,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定大连市就是东北地区的唯一经济增长极。
但是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大连的这种数据优势并没有真正转化成实际上的优势。表2中的数据是根据2006《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中的资料编制而成,这些数据能更加清楚地说明东北地区城市竞争力状况。从影响一个城市凝聚力和辐射力的极为重要的GDP指标来看,大连和东北地区其他城市尤其是和沈阳市来比,其领先优势并不明显,也可以说两者处于均势状态。因此大连市的纯经济实力还不足以影响沈阳市在博弈过程中主动配合大连市的经济发展步伐,这就大大影响了大连市在东北地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
综上所述,在东北区域经济板块中,大连和沈阳中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带动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大连市的优势在于其本身的区位优势上,这使它具有很大的涉外影响力,因此没有大连的开放,辽宁经济的振兴只能是封闭式的。而沈阳的优势在于其雄厚的基础设施和其工业经济实力,没有沈阳的积极参与,辽宁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落到实处。
综合考察东北地区的空间结构,要想推动本地区的协调发展,必须采取沈阳-大连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
三、沈阳-大连城市产业分工选择
根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律,既然在辽宁地区存在大连和沈阳两个核心城市,那么在这两个城市之间进行合理地专业分工,实现协同发展就成了当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经过研究发现,现阶段大连市大力发展软件外包业的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首先,大连市的地理位置条件的优越性可以让软件外包公司拥有更多的接触新信息技术的机会。在国际软件市场上,日本是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软件产业及服务需求国。同时日资企业进入大连市又比较早,投资范围也
很广泛。这些都是大连市特有的优势,能够为企业更紧密的接触国际市场提供各种机会。
其次,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大连市形成了一些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公司。随着对日外包业务的不断壮大,大连市已经有26家企业通过了CMM认证,拿到了从事离岸外包业务的国际通行证。与此同时,大连市软件企业也开始跨出国门,到美国寻找商机。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大连华信、海辉、中联电脑等多家明星企业还自发结成“IT外包联盟”,开始建立了从美国到大连的外包信息渠道。
再次,大连市拥有一支潜在的适应能力强的劳动群体。大连市不仅拥有软件从业人员4万多人,而且还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体制的外语语言培训体系,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外语语言应用培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所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软件从业人员的适应能力,为大连软件外包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对于沈阳市来说,该城市的工业基础雄厚,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288.6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8位。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沈阳市应该改变以往的“工业兴,沈阳兴”的旧观念,进而认为沈阳市的落后主要源于其深厚的工业文化情结,因此他们比较倾向改变原来地“重工轻商”的发展思路,而代之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笔者经过研究认为沈阳市经济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不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选择问题而是工业企业的整合问题。
随着沈阳市工业布局规划的总体推进,通过工业区的重新整合来实现沈阳工业振兴的时机已经成熟。近几年沈阳的工业布局呈现出由中心集中型向周围集中型过渡的发展趋势。根据工业结构升级和郊区乡镇工业集约化的需求,沈阳市通过整合郊区原有工业用地,规划建设了功能明确的地域组团——重化工业向西部迁移,汽车产业在北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向南部集中,现代农业加工业向北部扩展,从而初步形成了“东汽、西重、南高、北农”的工业区域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有效推动了产业结构在空间上的整合,实现了产业结构系统整体能力的增强。
四、关于筹建“大连软件特区”和“沈阳工业特区”的建议
经济特区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在该区域范围内国家政府会给予其管理部门一定的政策制定权,进而使本地区在竞争中拥有更多优惠条件,以实现既定目的。按照功能的不同,经济特区可以划分为以下不同的类型:贸易型经济特区、工业型经济特区、科技型经济特区、金融型经济特区和综合性经济特区等。
在大连和沈阳设立专业经济特区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首先,在东北区域经济板块中要想真正实现大连和沈阳之间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实行专业分工,而政府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从这方面来说,在大连和沈阳分别设立经济特区是协调东辽宁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其次,鉴于大连软件外包业务发展的现状和沈阳市整合工业区的实际现实,大连和沈阳已经具备了分别设立“大连软件特区”和“沈阳工业特区”的所有条件。
参考文献:
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武步跃.强力打造中国的“班加罗尔”[J].大连发展研究,2007(5).
3、延善玉.沈阳市工业空间重组及其动力机制[J].人文地理,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