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1: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人工智能与小学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职业学校 语文育人 功能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不仅担负起“树人”的责任,更要充分发挥语文在育人方面分功能,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我国的语言文字,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交际性。同时,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老师,我们还更应该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学生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创业教育和法律教育,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敬业爱岗的职业意识,提高求索创新和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个人能力素质。
中职生大多是带着中考失败的阴影。或者中途辍学的经历来到学校,其语文素养相对较差,大多数学生认为来到职业学校就是为了学一技之长,而忽视对基础性学科的学习。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就要不断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正所谓:“语文就是生活,就是一个人,就是塑造一个人的灵魂。”语文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心灵的陶冶、历练。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需要用心的教学,让教师、学生的心灵相互撞击、共鸣,让语文教学不仅教书,更要育人,特别是对于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更要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下面就结合语文教学内容,语文生活实践,语文精神及语文的思想认识探讨中职语文的育人功能。
一、中职语文教学内容应展现人文精神
教师在语文教学是应注意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在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使其个性和人格完善健康地发展。就语文的课本内容分析,学生可以从语文课本中领略朱自清的父子情深,冰心的小橘灯的通明彻亮,可以让学生认识为国尽忠为义捐躯的屈原、文天祥;可以让学生感受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刘和珍的磅礴气势。这些与教材有关的古今中外的形象,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这种生命的脉动和汩汩血流的跃动,感受到这种生命价值的提示。这种极有意义的文学作品教学,体现了文学教育的美学功能,培养了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对人世间活生生的事物的人文关怀。阅读《登高》、《将进酒》等作品,可以让学生感悟美好的未来靠自己去奋斗。
二、注重语文实践,发展能力,开拓智力,革新课堂。
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突破语文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从教学过程的教师单纯知识传输,发展到师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构建起立体交叉的信息传递方式,呈现教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的信息系统中心。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民主、平等、独立的教学氛围,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与潜能,扶植那些萌发出的特殊才能的幼芽,使学生的个性、智力得到健康发展。
我运用启发式谈话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到亲切、热烈。改变那种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怎么讲,学生就乖乖听;教师黑板怎么写,学生笔记就照抄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旧传统教学模式。还运用对比、质疑、讨论的方法引导师生共同对课文进行探究,这样上的课让学生越来越喜欢,他们都乐意上我的语文课,感到课上得有滋有味,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上导读课时自己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激发学生的灵感,唤起学生内心的美感反应,领会作品的意境,激发学生积极朗读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布鲁纳又提出“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顺着思维发展的程序,进一步的教学要求,“使学生有新发现的感觉”,并且“把我们必须要说的东西转化成为适应学生的思想形式”。
三、文道统一,注重育人。
关键词: 学分制 高校德育工作 隐性教育 育人功能
自20世纪末以来,学分制模式在我国高校广泛推行,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深刻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了优化,因材施教的理念得到了较好的实施。但与此同时,班集体概念的弱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重心下移,给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1]。高校学生德育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使原有的德育工作理念、内容、方式、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在学校德育中,隐性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自主、和谐的德育教育方式,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等教育环境下,隐性教育更具显性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2]。学分制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实效性,不断重视多渠道的隐性教育,切实进行改革。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把握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发展的趋向和特点,对传统的德育教育进行反思,对隐性教育的载体及育人功能作进一步的探究。
一、学分制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实施学分制是高校教育体制的一场深刻革命,要卓有成效地开展高校德育工作,就必须正视学分制给高校德育工作可能或已经带来的种种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有:(1)对传统德育“高度权威化”和“社会中心观”的挑战。学分制肯定学生的自我价值,允许多种价值观共存,这将对传统价值观教育形成挑战;(2)对传统德育视野的挑战。学分制使学生的道德视野更加广阔,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以全球伦理价值观念认识学分制下的大学德育;(3)对传统德育管理观的挑战。学分制下学生不再仅仅是教育和管理的对象,也是服务的对象;(4)对传统德育方式和机制的挑战。学分制的实施使以班级为基础,借助班级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模式面临挑战,在德育途径上必须改革班主任和辅导员设置制度,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5)对德育师资素质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如果德育教师不能及时对德育内容、方法等进行改革,高校德育就有可能被大学生疏远甚至抛弃[3]。
二、隐性教育的特征
隐性教育是相对显性教育而言的,是指在思想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以比较隐蔽的形式教育[4]。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育的内容具有渗透性。隐性教育讲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教育效果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因而能做到入耳、入眼、入脑,真正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5];(2)教育过程具有隐蔽性。隐性教育要依附于、渗透到、潜藏在其他物体或活动之中,不能单独存在;(3)教育的手段具有间接性。隐性教育往往是对被教育者进行细致入微的“溶情”工作,通过“旁敲侧击”间接达到教育的目的;(4)教育的维度具有超时空性。隐性教育可以超越时空局限,实现多维度的科学结合,使教育者随时随地地开展教育活动[6];(5)教育的效果具有长效性。由于隐性教育目标和过程的隐蔽性,教育手段的非强制性,使得隐性教育只能是以诱导、感染、熏陶等方式产生影响,这就难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经历长期的教育过程[7];(6)育人的氛围具有和谐性。由于隐性教育没有强制性,可以使师生双方心理过程比较顺畅,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潜意识的反感,有利于营造比较和谐的氛围。
三、学分制下高校隐性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
1.教师人格的示范育人功能。高尚的人格是教师“育人”必备的本领和才能,是为人师表必需的修养和精神,更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产生教育效应的源泉所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外,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人格和道德水准对学生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身上所体现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分量。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以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较强的教学能力、崇高的人格魅力带动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教师的人格魅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现出来的,需要教师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提高,让学生感受得到。所以,广大教育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培养人格魅力,用真挚的情感和学生交流,从而感化和教育他们[8]。但是,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一定的判断能力,对榜样的要求更高,高校教师不一定都能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典范榜样,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师德建设中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榜样力量。
2.校园文化的熏陶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本身蕴涵丰富的政治思想教育内容,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为此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无意识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高校还应发扬学校自身的优良传统,设计良好的心理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榜样,激励先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舆论和校风。高校还要制定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抓好其具体实施[9]。同时还要针对大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广泛开展文化活动,通过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这一隐性教育的载体影响他们[10]。只要善加引导,精心指导,就能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浓郁的氛围中受到熏陶,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人生品位,自觉追求真善美,从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新一代大学生。
3.校园环境的美化育人功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隐性教育的最大载体是校园环境,大学生学习生活主要在校园内,校园环境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行为学家罗杰・巴克说:“环境对激发和形成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影响。”[8]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独特的作用,幽雅的环境对人会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可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道德水平,调节和规范自我行为,形成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校园环境承载了学校成员的智慧、力量和精神。校园环境应典雅优美,舒适怡人,建筑布局合理。校园应清洁明快,在这优美的环境里每个人将获得美的感受,从而激发人欣赏美、创造美的欲望,起到陶冶情操、启迪思想、规范行为、催人奋进的作用[10]。
4.校园网络的隐性育人功能。互联网的发展为隐性教育提供了绝好的载体,这一载体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拓宽和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渠道,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针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和定型的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及时加以引导和帮助,将大大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校园网络也更多地承载隐性育人的功能,实施这种育人功能,就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技术监控手段,完善网络法规;要保证网上有党团组织的声音,精心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文化活动,实现网上互动、师生对话、同学交流等多位一体的交流活动,保证信息畅通,使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校园网要方便、快捷,网上内容要及时更新,网页设计要优美,板块多样,内容要丰富多彩,健康活泼,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服务性于一体。这样就会吸引大学生更多地上校园网,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使网络的隐性教育载体功能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工作者应本着“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的原则,长远规划,统一部署,立足建设,稳步推进,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优势,不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力度,主动占领网络阵地[9]。
参考文献:
[1]彭辉.学年学分制模式下的高校学生工作初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22-24.
[2]浅谈学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http:///e21web/content.php?id=11066.
[3]学分制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http://.cn/quanguogaoxiao/show2.jsp?informationid=201105091035298283.
[4]费丽敏.高校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途径[J].科技资讯,2010,(4):195.
[5]周俊,董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隐形教育及载体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2,4(6):89-91.
[6]唐志龙.隐形教育:入世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的探索[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28(105):74-77.
[7]吕敏.隐形教育及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职业时空,2009,(8):167-168.
[8]蔡芳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形载体探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6(4):33-34.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职;技能培训
一、人工智能概述
人工智能(Anificail Intelligence)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与自动化处理的技术,让计算机能够模拟与扩展某些人类特定智能的学科,最近几年来发展非常迅猛,在智能接口,数据挖掘,主体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智能接口技术是研究如何实现人类与机器的便利沟通,现在已经实现了文字,语音,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实用化的功能。数据挖掘则是如何从大量不完备的数据中自动生成可应用的知识的技术,在大数据时代里将会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主体系统则是指的让计算机具备愿望,能力,选择等心智状态的实体,实现计算机的自主性。从当前的应用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的5~10年内,人工智能将会应用在教育,医疗,管理,生产等绝大多数的社会领域中,将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在本文中,作者将以高职技能教育为切面,分析人工智能在该领域内应用的前景,并提出建立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高等职业技术辅助教学系统的思路,方便进行人工智能应用的相关人士研究与借鉴。
二、人工智能在高职教育教学领域的典型应用及其不足
将人工智能应用到教育方面是很久以来的教育现代化的热点,从最近几年来的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来看,主要有三种应用的层面:一是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它是将人工智能的技术引入至CAI系统中来,实现更加智能化的教学支持,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二是智能,即让某些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的内容,由人工智能来取代教师进行授课,即时答疑,提高教学的效率;三是智能数据库,对于课程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数据库,应用人工智能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提高数据库的访问速度与交互功能,便于快速搜索与整理数据。但是对于高等职业技能教学来说,上述的三大应用领域还有些不够契合,主要体现在如下的方面:
(1)对于学习者的活动流程的监控与记录能力不够。传统的CAI系统,侧重于对理论思维知识的辅助教学,而对于学习者的身体活动的记录能力不佳,这样无法即时准确地保存技能学习过程中与身体活动相关的数据。众所周知,技能的教学是与学习者身体的活动相关联的,行动数据的获取量不足就会导致无法对学习者的技能及其效果进行评估与纠偏。
(2)与使用者的交互功能不佳。传统的人工智能交互是文本与图像,虽然简单直观但形式单一,还无法通过生动的语音和动作与使用者进行交互。这样在教学辅助方面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3)智能水平有待于提升。现代的人工智能辅助系统,虽然已经能够实现教学数据的排序、统计、汇总等简单的操作,但是离真正智能化的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系统无法根据学生操作的具体情况做出个性化的情况统计分析,提出个性化的建议。在即时交互方面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高职技能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思路
针对上述教学人工智能应用的不足,结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情况,特地提出一套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的设计思路:
(1)使用高级的智能接口技术实现行动数据的采集。
智能接口是为建立和谐的人机交互环境,使得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自然和方便。学习者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无法像传统的人机交互方式一样将数据录入至计算机中,而是需要智能系统通过摄像头,运动传感器等等高级的智能接口技术来感知学习者的活动,对活动进行分析与统计,并转化为大数据存放至海量数据库中。至于具体采用哪种智能接口技术,需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而定。
(2)应用专家系统对于学习者在技能操作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专家系统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最有实效的一个领域,它是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让计算机能够实现特定领域内的大量知识与经验的系统。利用它来对技能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从中提炼出具有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发现学生与老师都没有发觉到的某些特殊的学习状态,能够为进一步的学习反馈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可以使得学习的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
(3)使用智能检索与生成技术对于分析结果进行输出与展示。通过使用人工智能的检索系统,可以快速地对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可以利用网络的环境,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将结果展现在学习者或教师面前,方便掌握学习的过程。
四、辅助教学系统的应用展望
通过应用了上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教学系统,将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产生非常强大与积极的影响。首先,该系统可以将教师从重复机械的日常教学环境中解放出来,不再通过传统的测验,考试,交流等方式获知学生的学习状态,由系统监控学习者在技能培训过程中的一举一动,自动进行学习效果的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积极地反馈给教师,从而使得教学更具备了明确的方向。其次,该系统也会增加技能教学的趣味性,将培训的活动转化为类似于电子竞技的效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可以观察到自己的学习状态,以及与其他同学的差异,更能够培养自学的能力。第三,该系统可以与现有的高职院校校园网实现无缝的对接,将全院校的数据进行统一的智能加工与挖掘,可以更加方便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也可以方便地扩展成为完备的高校智能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邱月,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7(08).
关键词:机器人教育 现状 问题 思考
一、机器人教育现状分析
在我国,机器人教育作为教学内容进入中小学还处于起步阶段,方兴未艾。2001年,在北京召开了“关注中国未来的竞争力——儿童数字化启蒙”研讨会,会议认为,将数字信息技术介入到传统的幼教方式中去,利用有效的手段与工具对儿童进行数字化启蒙,关系到儿童未来的成长和中国未来的竞争力。2004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中小学程序设计与机器人教学研讨会。在各种研讨会兴起的时候,机器人教育也逐渐引起重视。2000年,北京景山学校将机器人教育以科研课题的方式纳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中小学智能机器人课程教学。但是研究性课程的课时比较少,学生一切从零开始学习,要想真正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很困难的。因此,作为研究性课程的机器人教育整体效果不十分理想。我国教育部于2003年4月正式颁布《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验)》,首次在“信息技术”科目中设立“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和新增加的通用技术课程中设立了“简易机器人制作”选修模块,从而迈出了我国高中阶段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第一步,这也意味着我国的人工智能教育在大众化、普及化层面上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然而把智能机器人作为信息技术课、通用技术课列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对全体学生进行机器人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还处于编写教材、设置课程的起步阶段。学者张剑平指出,国内多数的学校主要还是以课外活动、各种兴趣班、培训班的形式开展机器人教学。通常的做法是由学校购买若干套机器人器材,由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或综合实践课程教师进行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机器人组装、编程的实践活动,然后参加一些相关的机器人竞赛。以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郭善渡老师、北京景山学校沙有威老师等为代表的大批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围绕机器人竞赛、机器人与技术教育,机器人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等问题展开了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往往比较零散,重复,缺乏科学系统的课程建设研究。
二、对当前中小学开展机器人教学优点
近年来我国的机器人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教育机器人逐步成为中小学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良好载体。教育机器人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可以帮助科学、数学、力学等等学科的教学,在国内已经有学者提出机器人与理科教学整合的想法。机器人教育引入校园,对学生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获益。
其一,丰富学科生活,培养动手能力。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青少年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及科学模具的能力日益降低,创造发明的意念也渐呈弱化趋势。所有令他们爱不释手的玩具均是玩具商生产出来的,亦即是需用钱买来的。长此以往,将使未来中国少年儿童的求生能力、自我创造能力不断减低、变弱,这对于一个民族的科学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自我组装、制造机器人不但会提升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同时也会从小培养学生养成凡事自己动手的良好生活习惯。
其二,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团队精神。机器人制作涉及相关领域多种门类的专门知识,青少年必须广泛涉猎,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机器人的制作过程,正是锻炼意志、培养坚韧品质的过程。机器人制作一般都以二人、三人或一个团队的形式进行,群策群力、共同作业,就像体育比赛中的接力赛一样,缺一不可,整体的实力远超出个人的能力的发挥。
其三,激发创新精神,培养科学兴趣。人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开发青少年智力的问题。参与机器人制作,能使学生自小就对科学产生兴趣,获得科普知识,同时也将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推进机器人教育的思考
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机器人应该和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 结合。例如,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可以将研究机器人与“综合实践活 动”有机结合;在高中阶段,可以将教育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初步” “算法与程序设计” “简易机器人制作” “电子控制技术”等技术类课 程进行结合,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校本课程。 事实上, 教育机器人所体现的知识的综合性使它不仅能成为信息技术 教育的载体,也可以成为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载体。在高等 学校中开展智能机器人学科教学,进行多层次的机器人教育,既可以普及机器人知识,加强机器人专业建设, 也可提高机器人的应用水平。应当在 教师教育相关的专业,例如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 中开设与人工智能、机器人教育相关的课程。各种形式的机器人竞赛 是全球范围内教育机器人应用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这些机器人竞赛 大都集中在诸如灭火、迷宫、足球等等竞技类项目上。要注重通过此 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协作能力和技能,为此需要关注竞赛项的 创新性。例如,竞赛项目的设计可以更加关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结合点。
总之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机器人的出现为创新素质教育提供 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信息技术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向机器人教育重心转移目。开展机器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科学的钻研精神,对机器人教育的教学 体系进行研究,使机器人教学完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剑平,.机器人教育:现状、问题与推进策略【I】 .中国电化教育.2006.(12)
关键词:人工智能,基础教育,专业发展
一、前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人际互动模式以及学习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我国教育部门不断重视AI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融合,以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AI视域下,教师的工作环境将会越来越智慧化,智能阅卷、智能授课和智能评估逐渐成为可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特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指导。同时,学生在课堂上也可以更熟练的使用平板电脑而不是手抄本进行交流。目前,AI技术已经成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不断推动着教育模式的变革、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教育体系的重构,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入了创新发展的2.0时代[1]。虽然我国AI教育发展水平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尚未在在中小学教育中普及应用,但是我国教育部门已经制定和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推动基础教育和AI的不断融合和发展,可以预见,AI技术必将为基础教育发展赋予越来越强大的智慧支撑,推动基础教育现代化。
二、AI教育时代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挑战
面对以AI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如何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从适应到引领转变,实现自身的突破性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AI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但是在教师层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使AI技术与基础教育在融合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挑战。1.与AI教育相配套的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AI教育作为一个高度依赖技术的跨学科领域,AI应用程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扮演教师的角色,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分析他们的学习表现,并根据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即时帮助。此外,了解AI技术的能力和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合适的AI应用程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动机或参与度。新技术影响了教育体制和教学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使用新技术时要关注教育主体、尊重教育主体,而不能秉持以往旧的认识。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仍存在盲目学习的典型问题,教师未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而进行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的现象,而不是被个性化对待。2.AI师资力量薄弱AI教育属于多学科交叉领域,教师一方面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和信息技术等各学科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和运用。目前虽然学生的学习意愿强烈,但是从当前AI的师资来看,具有AI学识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完整而系统讲授AI课程的能力和知识,部分教师简单地将AI教育视作机器人教育﹑编程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个别中小学的AI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来兼任,此外,AI教师编制不足、师资质量不均衡也是突出的问题。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改善AI教学质量的关键。3.教师培训缺乏针对性目前教师已了解到AI在教学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并认可AI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但大部分教师都是停留在简单的意识层面,在教学实践中并未真正去落实。虽然存在以上问题,但是大部分AI教育教师没有接受专业培训,在讲授AI知识时,缺乏深入性,只能浮于表面,有违学科初衷。4.实施路径单一AI教育作为新兴学科,是基于时代最新技术的教育,要求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掌握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更要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但是目前中小学AI教育实施路径比较单一,在课程设计上,教师主要停留在传统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层面,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实践中难以系统而深入掌握AI的技术、方法和基本理念。在教授形式上,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对AI知识进行讲解,而学生实践和体验的机会相对较少。
三、AI视域下中小学教师发展路径
中小学教师如何更好适应AI时代,更好的构建AI教育生态体系,以促进AI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主要有以下路径:1.培养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人们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面对AI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小学教师应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意识素养。在信息技术素养方面,中小学教师应呈现趣味性强的教学课件、流畅的运用多媒体、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激发学生各科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中小学教师要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性。信息意识素养是信息素养中的观念性成分,是教师对信息的态度、认识层面的关键要素,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意识层面,要积极接受新兴技术带来的学习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决定性意义转变的前提是更新观念。2.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恪守职业道德:传道、授业、解惑是中小学教师的主要职责。随着AI与教育的融合,智能平板等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讲授知识、解疑答难和阅卷评分,AI在得到科学利用的前提下,可以成为师生的强大助手,从而大幅提升教与学的效率。教师应积极面对AI技术给教育带来的便利,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如今AI技术迅速进入中小学生的课堂教学,深刻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模式和师生互动模式,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将AI技术有效整合到课堂,另一方面也要正视AI的使用边界,AI技术快速发展有可能带来伦理风险。在中小学阶段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些学生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编程知识去充当黑客,或者产生网络成瘾行为,以上学生的偏差行为已经触及价值观的层面,对自身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面对AI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要有效的应对信息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深入研究思考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和社会信用水平。3.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传统单一教学模式:随着AI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智能化推送等教育产品层出不穷,如果不能科学利用这些技术产品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生态环境,技术将无法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AI视域下,教师要接受并适应智能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变化,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师角色,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及学习中遇到的学习障碍,利用多样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将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化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灌输式”“注入式”等单一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AI技术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树立教学、体验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观,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中小学AI教育在实施路径方面应该多元化,实现认知、实践和体验的有机结合。此外,教师要看到学生的不同进度和情感需求,借助于AI技术,根据学生的发展节奏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一位学生成长提供学伴式帮助。注重培养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能力:AI视域下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融合,网络在线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要更新自身旧的知识框架,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体系。针对目前存在的教师培训缺乏针对性的现状,教师可以加强线上自主学习,学习教学中常用的AI技术和程序。首先,线上学习过程中,面对网络和AI应用提供的多种类别的学习内容,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科和所任学段的学生发展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以便信息技术可以更充分地服务于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其次,教师在注重线上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线下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课前、课后的学习讨论小组,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
四、结语
AI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基础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较大的冲击与挑战,AI视域下,中小学教师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机遇和挑战,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努力培养自身信息素养,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人与机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主导地位,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浪潮中实现跨越式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如何迎接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挑战,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上海基础教育共同关心的热点。 如何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内涵,如何构建信息化的基本形态,尤其在“校校通”初现端倪、“人机比”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如何开展,确实需要人们作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一、信息化校园的构建
站在贯彻素质教育、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高度,结合上海教育的实际和特点,今天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最重要任务是构建适应信息社会、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模式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就操作性而言,上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有三个立足点:其一,以应用为主线的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包括信息科技课程的开设和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应用;其二,以体现教育信息化思想和要求的信息化校园的构建;其三,以网络共享思维为特点的管理模式创新。
所谓信息化校园,就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平台。它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支撑,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为手段,以培养善于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学生为主要目标,以校园成为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的创新与传播中枢为主要社会效应。
网络化是指将学校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学服务、研究开发等各类系统通过校园网连接起来,从而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并借助于互联网,使校园的教育教学资源与社会信息资源实现高度整合,形成完全开放、超越时空,集知识中枢、管理服务、学习科研于一体的校园平台。
数字化是指将文本、书本、图片、录音、录像等物理信息,通过计算机、扫描仪、声卡、视卡等设备以一定数字格式录入并存储。实现数字化形式,不仅可降低信息的制作成本和存储费用,还可以大大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途径,使信息资源成为包括全体师生员工在内的整个社会学习共同体的共有知识财富。
智能化是指将包括多媒体、超媒体、人工智能以及知识库在内的信息技术,应用于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及各环节。并借助于计算机网络,使信息化校园的信息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创造出一个智能化的管理决策系统和智能化的教学环境。
校园网是信息化校园的基本构架,其重点是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校园网的构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利用校园网,校园各群体之间可以方便、快捷地相互交流。
(2)利用校园网,学校的各方面信息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大大促进学校的科学管理,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学校领导可以全面及时地了解全校的各方面信息;各部门可以便捷交流,更协调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利用互联网发掘社会智能潜力,形成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互补与整合。
(3)利用校园网,能更好地利用学校的多种教学设备,实现软硬件共享。一方面可以减少学校在硬件上的开支,更好地发挥各种教学设备的效益;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图书资料信息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例如各种电子图书可以直接在网上浏览,随意下载,不用归还。
数字化信息是信息化校园的“物质基础”,其重点是校园中的每个个体都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这是教学、科研活动的基本前提。数字化信息载体存储量大、体积小,通过网络的传递,师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数量、图书馆的限制,随时随地存取、检索、查询,利用网络上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例如教师信息、学生电子档案、新闻公告、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应用软件等,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借助于信息通道与相关设备,并通过结构化连接,使数字信息拥有者与利用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每个人都可拥有双重身份,既是信息创造者,又是信息利用者;既是教师、导师,也可以是学生、同学。数字化使各种知识、信息在同一平台上的交流与沟通变为了可能。
智能化技术是信息化校园中的“智慧”,其重点是“专家系统”模式(高度自动性、便利性)与智能性的应用。随着信息化校园的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学双方将在行为上发生很大的变化。就学生而言,可以从被动接收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与高度互动、个性化的智能学习环境相适应,探索以自我指导为导向,以个性化学习为中心的新的学习模式。而教师的主要任务也随着转化为借助智能化手段,个别化、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独立主动地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最优化之学习目标。
诚然,网络化是信息化校园存在的基础,数字化依附于网络化而存在,智能化则是信息化校园“智慧”的体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构成了信息化校园的基本形态。当然,信息化校园不仅要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信息技术只有和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才可以称得上现代教育技术。也就是说,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介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校园应具备以下六个基本要素:(1)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2)数字化信息资源,(3)与互联网相连的校园网络,(4)信息智能化应用,(5)信息化人才和信息技术,(6)信息化政策与标准。
教育信息化就其内涵而言,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发掘社会智能潜能,在学校乃至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上促进教育的优质发展。然而,之所以要建设中小学信息化校园,从学校的发展轨迹维度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基本阵地,中小学校园具有不可替代性。按高科技应用需要高情感平衡的理性思考,中小学校将在校园文化和形态上实现新的发展,甚至还要承载更多的功能与任务。因此,在中小学构建信息化校园是目前一个最优的选择,它是让校园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最可行、最经济的方式;它因信息更为畅通流动,而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信息资源,开拓校园发展的更广阔空间。而另一方面,即使远程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将最终逐步取代学校校园,但在较长时期内,信息化校园实际上却是推动这一体系发展的核心动力与依托。
二、信息化校园管理对策与常见教学模式
中小学信息化校园建设是一个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从管理维护到功能开发,都是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经费投入。因此,如何保证信息化校园高水准运作,成为教育行政部门与校长共同关心的话题。保证平台运作效率可能取决于以下三个水准:(1)学校可供利用的知识、信息的开发和积累达到一定的水准。(2)学校可供利用的知识、信息处理的硬件确保于一定的水准。(3)可供利用的人的智力,无论个体还是团队均达到一定的水准。
这三个水准无论哪个呈弱态造成不平衡,将直接影响平台的运转效率,这也正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信息平台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目前反映出的诸多问题看,最突出的是校园网上可供利用的信息资源严重匮乏,数字化资源匮乏已经成为信息化校园发展的主要瓶颈。究其原因有三:
1.学校可供利用的知识、信息的开发与积累处于无序状态,开发只限于个别人(掌握初步技术,仅此而已),由于信息平台不能提供分类数据库,信息积累十分有限,同时由于标准不统一,所开发的信息仅仅为开发者个体使用,而不能为大家所共享。
2.经费投入不足,造成外界开发的大量数字化信息不能及时充实到位,内部信息开发因政策倾斜不够,不能及时成为校内共享资源。
3.信息平台上充实了大量包装性信息(大部分是为了宣传所做的一次性开发),实用信息相对封闭,信息的开发基本是为教师的教服务的传播媒体,便于学生学的可供选择信息媒体几乎很少出现。
【关键词】教育技术物理教学创新
当前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事实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课堂教学,不论是概念课、规律课还是实验课,都能够增强物理教学的直观性、可视性,增大课堂容量,节约时间,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实现物理教学的最优化。
1.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变教学中抽象化、动态化为直观化、可视化和具体化,使物理由“难学”变成“好学”。
1.1变实际问题“课堂化”、变抽象问题“具体化”。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来源于生活实践,学习物理离不开理论联系实际。多数学生感到物理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教材理论性因素偏多,学生在学习中联系实际的机会少,抽象化的理论知识与形象化的实际问题难于“对号入座”。在教学中,只有将抽象内容具体化,理论问题实际化,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物理知识和规律。
1.2变动态过程“可视化”、变空间想象“直观化”。在物理教学中,经常牵涉到一些动态过程,而某些动态情景又难于在教室里形象展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想象力又受年龄和知识结构水平限制,难于理解动态过程。利用现代多媒体动态技术展示动态过程,可让学生感受“实际”动态情景,弄清复杂物理过程。
1.3变微观问题“宏观化”、变宏观问题“微观化”。物理教学中涉及到一些微观及宏观问题难于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借用多媒体技术能将微观现象“放大”处理、宏观现象“缩小”处理。计算机技术模拟微观粒子能把它们运动的动态过程宏观展示。在传统教学中有关天体运动情景只能依靠学生想象,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把月球绕地球运转、地球绕太阳运转、卫星发射与运动等宏观天体运动进行模拟微小化处理“搬进”教室。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高度交互性,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意识,体尝成功喜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由来已久,但多以语言、动作、图片和简单的实物来烘托气氛,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学习内容。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提供文本、图形图象、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甚至是人工智能。充分的交互性能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实验探索或检验”这样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即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技术,创设有关学习情境,展示问题,激发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景,让学生“亲历”科学创新过程,感悟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物理学不仅应教给学生一些广泛应用的原理,更重要的是传播科学思想,教给学生探索的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物理学家科学探究的经历,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感悟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比如在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过程时,通过课件向学生再现牛顿非凡想象力的几个情景:牛顿坐在树下,发现苹果落地,思考“为什么熟透的苹果会向地面落下,而不向上运动?”肯定存在有某种力促使苹果落地的作用;如果苹果树长得足够高,长到月球那样高,熟透的苹果仍然要落向地面。“为什么月球不会落地(给学生一个悬念)?”在地面上任何平抛运动的物体终要落地(速度越大,射程越远),月球不管以多大的速度运动也终要落地(如果地球表面是个大平面,课件动态展示落地情形);若地球变成圆球状呢(提出假设问题)?再现月球要落地的动态情景(速度越大,射程越远,以至于落不了地)。学生经历上述思维冲突后,探究意识受到撞击激发,深刻体会牛顿卫星原理图,惊叹牛顿非凡想象力的同时坚信地球是个球状体。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进教学效果。网络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例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教育资源库物理学科、资源中心物理学科等可谓是一间完整的中小学数字资源库,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下载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来。在我平时的教学中,许多课程采用了PowerPoint组合课件素材的方法制作了可供老师直接使用的课件。
5.对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制作与应用的几点思考。
5.1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物理实验。多媒体课件以其强大的组合功能,通过形、声、色、光的传播再现“现实情景”,已经或正在成为一种高效有力的教学辅助手段,对于优化课堂教学,强化教学效果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科学,在教学中若利用课件代替真实实验,不管课件做得如何逼真、如何真实再现物理过程和现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毕竟是“做出来”的现象,缺乏真实感,将对科学产生信任危机,违背科学教育的本质初衷。因此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中,不能简单用它来代替实验,只能作为实验过程的再现概括、补充和模拟。只有那些抽象的实验或实验条件难于达到的或实验现象难于观察的物理实验才借用课件模拟展示代替。
何 刚
【内容提要】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步步深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领域的运用势在必行!素质教育呼唤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技术将迅速地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促使教学过程的重大改革。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方便,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妨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喧宾夺主,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等不足;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三大原则:第一、要因课制宜,不求大求全;第二、要符合语文教学规律,不要片面追求直观;第三、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要忽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也遇到了许多障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只有采用端正评估方向;解放思想,创新教育体制和模式等方法予以解决,方能使之更好的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关键词】语文,多媒体教学探索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步步深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领域的运用势在必行!
一、多媒体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必然性
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未来的技术是信息技术。显然,未来的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教育技术 。
素质教育呼唤多媒体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促进全体少年儿童的全面主动发展,其在个人能力开发上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素质教育特别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创造意识、创造精神的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精神的最初源泉。然而,以上诸方面正是"应试教育"最容易忽略甚至挫伤的。对此,只有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才能予以满足。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多媒体教育网络的建立,将使教学形式发生巨大变化。
第一,多媒体教育网络的建立,使教育模式开始发生变化。新的信息技术正从根本上悄悄地改变教育的原始模式(即教育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转移)。由于多媒体教育网络的开通,将逐渐消灭校园的明显界限。教育将面向整个社会,教育机构向受教育者提供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及各种类型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对于学习者来说,所有的信息都是开放的,自己可以主动安排学习的环境,有目的、有选择地随时随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第二,多媒体教育网络的建立,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完善。由于计算机存储信息量大、运算速度快、存取方便、使用灵活,教学内容可以提前预制成课件,使教育资源优化有了保障。
第三,多媒体教育网络的建立,使教学方式真正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但多媒体教育网络,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相互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完全按照个人需求进行。教学的内容、时间及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个人意愿选择,是一种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自主学习的现代教学方式。
第四,多媒体教育网络的建立,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同时利用视、听觉,能明显地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由于多媒体教育网络同时提供了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和窗互操作,使学习者通过各种灵活方便的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学习,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
"全面的教育技术观"将在各个领域获得充分发展 考察目前直到下个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形势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可以发现目前技术上的每一点进步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直接,也越来越深刻。未来的教育技术将在以下几个领域中充分展开:
(1)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不仅有书本教材、音像教材,还有多媒体教材。而对于多媒体教材,要求它首先满足教学性要求,即选题是否恰当、满足教学需要;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深入浅出、易于接收;注意启发、促进思维、培养能力;作业适量、问题典型,善于引导。其次满足科学性要求,即内容正确、符合逻辑、层次清楚;模拟仿真合情合理、准确真实;场景设置、素材选取、操作示范符合有关规定。三是满足技术性要求,即图像、声音、文字设计合理;画面清晰、色彩真实、文字醒目;声音清楚、音量适当、声像同步。四是具有较好的交互性,即交互设计、页面跳转以及人机应答合理方便。五是满足艺术性要求,即创意新颖、构思巧妙、节奏合理;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利用的理论与实践;在多媒体网络教学情况下,学生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控制学习进程,因此,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网络的使用、基于计算机的阅读和写作方法,自觉地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的问题,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主动地去解决。
(3)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在以往的教学中,多采用总结性评价,例如期末考试、年终评定等。在网络教学中,多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减少了以往评价过程中的人为因素而是利用网络实时评论系统、网络考试系统、网络答疑系统、多媒体网络考试系统等对学生进行实时、综合的客观的评价。
计算机的技术将迅速地进入教育教学领域 考察技术革命的形势,其中以下几点容忽视,它们将影响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1)信息高速公路,这个名称来自美国,它是由电线和电缆、计算机工具、应用软件、操作系统、信息网络、互动电视、自建录像等组成,它是集有线、无线和卫星通讯方式于一体的数字化立体交互网络。它实现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传输等重大变革;实现了六无革命,即无纸邮政、无纸贸易、无纸货币、无纸会议、无纸报刊、无纸书籍。它可以通过数字压缩技术把声音、图像、文字等保存在电脑资料库中,随时提供人们使用。
(2)全球个人通讯系统。随着社会通讯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与
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我们不再需用往常古老的方式与人联系,而只是需用电话、手机、传真等现代通讯工具便能很方便的实现人与人之间、异地间的通讯联络,从而缩短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时间,提高了我们利用信息的能力。
(3)电子出版物。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借助计算机来阅读、查询信息,电子读物电子出版物正是迎合了这样的需求。它具有存储容量大、保存时间长、检索方便、体积小便于收藏保存等优点。
(4)电视会议系统;视频会议能使人们更有效的交流,因为可视化的交流是最自然的交流方式。因此看比说更能加深人的理解与记忆,特别是当话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形象的观点的时 候。
(5)认知科学、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人工智能主要研究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机器智能。
(7)激光技术。激光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广泛的应用,已经涉及到科学研究、工业、军事、医学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随着它进一步发展,将不断推动储存技术的进步和完善,从而提高了我们对资料的储存能力。我们对更多资料的储存不再象以前需要保存成千上万的纸制书籍,而只是需要一张体积小小的软盘或光盘,这样既节省了空间又便于查询。
二、语文多媒体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课堂上合理利用多媒体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因而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青睐。然而,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先进不等于教学思想的先进,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它无法也不可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三要三不要"原则:
第一、要因课制宜,不求大求全。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有其明显的优点,但它毕竟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因而教师切忌为了表现自己驾驭多媒体的能力而不问教学内容,每堂课非到多媒体教室授课不可,甚至有时候明明用现成的挂图、投影片、录音带等就可以解决的,也要自制课件授课。这样顾此失彼只注重教学手段的运用而忽略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第二、要符合语文教学规律,不要片面追求直观。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是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能追求动态效果、直观性、演示性等。
第三、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要忽视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更是教师无法代劳的。叶圣陶强调"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教师的真正的思维素养,就在于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就能找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形式,使他能够看见学生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多媒体教学也是如此,只有把教师的思路、学生的思路和课文中作者的思路融为一体,才能获得教学的成功。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与不足
由于多媒体教学技术集声音、视频、动画、文本于一身,能激发学生的极大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处:
第一、形象直观,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由"被动"变成"主动",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传统的教法将学生看成被动的知识灌输对象,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工具向学员面对面地传授知识,通常只能是听其形而不能观其形,一些很简单的事物描述得很复杂也不能使学员明白。而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音频、视频设备来向学员授课,它以"图文并茂"的特点,为学员创建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景,极大的促进和改善学员的理解能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习情感,形成学习动机。
第二、多媒体教学可创设教学情景。
语文教材选取了不少生动形象、情景交融的作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具体、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启迪他们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作品。
第三、多媒体教学可启迪创新思维。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四、多媒体教学是优化教学手段的需要。多媒体教学借助其本身的优势创造了适合学习者认知活动的学习环境,计算机的交互式功能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学习过程进行及时的干预,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放。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学习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仅靠听觉,三小时后能保持70%,三天后就只能保持10%;若仅靠视觉,三小时后能保持72%,三天后仅能保持20%;如果综合依靠听觉和视觉,三小时后可保持85%,即使三天后仍可保持65%的信息量。
在我们充分肯定一种新生事物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它也给我们带来了美中不足。
第一、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自主性。教师对每篇课文都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和侧重点,有着对个别学生特点的具体认识和因材施教的设想。而多媒体在这方面往往是提供现成的答案,学生缺乏由教师引导的,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而语文学科中有些问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根本没有现成的答案。多媒体技术虽然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给予了学生学习上更大的自由度,然而这种模式,由于过渡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忽视了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教学就容易使教师失去了主导性,学生失去了主体性。
第二、妨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传统教学中教师能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不仅是对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对他们的人格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媒体课件事先的既定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实际课堂中所需要的教师双边活动所带来的即时性、交流性,使师生间缺乏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第三、喧宾夺主,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只有与教学相结合,才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现在有些课件不是从教学内容出发,而是从所选画面有无观赏性出发,致使课件美观有余,实效不足,收不到想要的效果。试想45分钟的一堂课,一会儿是真实逼人的三维动画,一会儿又是动听的音乐,一会儿又是语言优美的课文,一会儿又是激烈的讨论,学生的感官是被调动起来了,但同时也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淡化了他们理解文章的思想深度,当然也就掌握不到学习的重点和目的。
第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造成学生思维能力的不足。多媒体课件多为教师制作,学生只能是一个观众,他所接受的是老师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根本不是学生自己的发散思维。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根本不是某个多媒体手段所能分析出来的,而是每个读者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所以多媒体课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而会影响到学生正常的逻辑思维的形成,阻碍思维的发展。
第五、扼杀了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功能。掌握好听、说、读、写是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要求,其中言语性是言语及其听说读写的机能反应决定的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理解课文、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而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本于一身,虽然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兴趣。但是一节课仅45分钟,如果在课堂上大做视听的文章,想必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和交流时间越来越少,这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越来越差,这与我们语文学科历来提倡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更不符合现代社会需要培养交际公关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四、 多媒体运用于语文教学的障碍及其原因分析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在各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优化了教育与教学过 程,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成为教育改革的一种发展趋势。然而,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无情的现实"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一天"的"历史悲剧"依旧上演得如火如荼。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仍然难在中小学课堂上争得应有的一席之地。其原因是存在着种种障碍,阻碍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深入中小学课堂。
第一、评估偏向是根本障碍。长期以来,由于评估体系不科学、评估标准偏向,造成了升学、就业、晋升中简单地以名次论优劣的不良现象。这种机械的评估模式,将一个本来十分复杂的教育评估体系扭曲为以"分"为导向,以"考"为法宝,以"率"为标准,从而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逆流一浪高过一浪。致使一些人对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中小学课也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把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当作"软任务"。
第二、师资状况堪忧是主要障碍。众所周知,我们的师资状况不容乐观,尤以中小学的计算机师资状况为甚。主要表现在:①计算机在中小学教师中的普及率低;②能够在学科教学中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学科教师少。据调查,目前我国中小学中从事计算机教学的人员已不少,其中计算机专职教师在计算机教学的人员中所占比例高达67.8%,而兼职教师的比例仅为32.2%;但能够在学科教学中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学科教师的比例却很低。③在学科教师中未获得计算机知识的占60%以上。④学科教师获得计算机知识的渠道不畅、途径有限。
第三、经费方面存在问题是客观障碍。用于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经费存在许多问题。①经费不足,导致计算机的数量不足,档次不够,软件配备不足。②用于计算机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当。据调查,中小学在分配使用用于计算机方面资金的过程中,存在一种值得引起注意的倾向:软件资金的投入远远低于硬件资金的投入,而培训资金的投入又远远低于软件的投入。
第四、软件资源方面存在问题是直接障碍。软件是硬件发挥作用的根本保障。硬件使用质量和利用率的高低与软件有着直接和必然的联系。没有有效适用的软件,再好的硬件也无异于一堆废铜烂铁。就目前我国面向中小学的教育软件而言,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由于软件开发人员缺乏,软件数量太少,部分进口软件又不适合我国国情,造成了有"车"无" 货",软件资源极其匮乏的可悲局面,同时也极大地浪费了硬件资源。二是软件质量方面的问题严重:①可操作性差。不少软件不适合中小学的学习特点,程序运行易出故障,趣味性差,使得软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②许多软件的内容尚显单薄,与学生应具备的学习视野还有很大的差距。③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④不切合教学实际,不成体系,与现行教材不配套。⑤软件时常无配套使用手册。这是一些软件难以被计算机教师和学科教师了解和使用的重要原因。
第五、思想认识误区及体制落后是社会障碍。据调查,目前中小学教师中,计算机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性有较深刻的认识。他们对进一步接受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培训的态度也是非常积极的,而学科教师对此却是消极,认为目前无必要将CAI 等手段列入学科教学中。此外,思想上还存在其它一些顾虑,诸如使用计算机会影响视力,可能削弱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或与他人合作;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道德观产生消极的影响等等。由于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行动中也表现得不够积极。
另外,我国现有的以各级各类学校的正规教育体制为主,电大和函授形式的成人教育体制与继续教育体制为辅的这种教育体制,与未来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教育网络中的教育体制和模式是不同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与一般CAI 课件本身的特点(个别化教学、学生自定学习步调、交互性)是不适应的。这就造成了现有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大面积运用与推广的阻碍。
五、排除语文多媒体教学障碍的对策
第一、以素质教育的实施为突破口,端正评估方向。首先,坚决执行教育法规,贯彻教育方针,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其次,改革高考制度。在"3+X"的高考改革办法中,在"X "上多做文章,比如在"X"中设置计算机应用或操作能力的内容。再次,完善用人制度。在级别晋升 、职称评定中也要加强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测试。最后,彻底废除在升学和用人过程中"一锤子定音, 一卷定终身"的落后做法,打破将"分"作为唯一标准的僵化局面,综合考查素质。
第二、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师范院校文理各科中开设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提高师范生的计算机水平,为他们日后走上教师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培养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观,为适应未来信息社会中教师的新角色做好准备。其次、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鼓励学科教师努力自学计算机有关知识。最后、加强学科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
第三、增加教育资金投入,合理使用专用经费,改善现代化教学设备。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和加大对教育的直接投资,切实有效的缓解当前教育经费紧缺的局面。其次、合理投资。从计算机教育的长远有效发展来看,协调投入在硬件、软件及人员培训几方面的资金比例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提高资金和设备的利用率。最后、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共享,可缓减经费紧张。
第四、软件开发要向规范化、科学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做到广博、操作方便、适应时代的要求;力求考虑到社会需求、学科的内在规律、学生的身心健康;立足教材,又不失特色;面向全体,又不乏灵活性。为此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学软件的设计研究和设计力量,从根本上解决软件数量太少的问题。其次,软件开发人员要与学科教师结合。导致软件质量差、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多数不懂计算机、不编软件,而软件编写人员大多又远离教学一线,不了解实际教学情况。所以,软件开发人员要与学科教师结合。尤其是大型软件的开发,既要满足学科教师在解决教学难点和重点时的迫切需要,又要充分发挥软件开发和研究人员的特长和优势;既要尊重软件开发和研究人员的设计思路,又要与学科教师的教学思路相吻合。做到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机的统一。再次,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鼓励学科教师自己动手开发一些小软件。
第五、解放思想,创新教育体制和模式。我们正在经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阶段),正面临教育大变革的前夜。如果我们能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站在信息化社会的高度,运用全新观念、全新视野对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中小学课堂这一新事物加以审视,抓住机遇,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在中小学课堂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与试验,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使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大放异彩。反之,如果我们不抓住当前全人类正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继续保持原来教育领域的传统体制与模式,不革旧除弊、不励精图治,我们将会坐失良机。等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都已完成信息化社会中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时,我们将仍处于原来的落后状态。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落后的民族是愚昧无知的民族!教育落后的国家是孱弱挨打的国家!教育落后的社会是不文明的野蛮社会!而教育进步的起点在于观念更新和体制的创新。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尺度,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吸其精华弃其糟粕,便能让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它的光和热,从而有效的改善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使之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收到事半功倍的可喜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昭乐:关于中国信息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信息世界》1994年第1期。
(2)金 建:论当代世界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及其新特点, 《信息科学》1994年第2期。
(3)Internet世界,第1卷1、2期。
(4)《世界科普画廊》1992年第12期。
(5)何云坤.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与高校教学改革的原则对策新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3)
(6)郭琴.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00,(6)
(7)陈时见,刘继平.多媒体与网络背景现代教学J.教育研究,2001,(10)
(8)张倩苇、桑新民.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中国远程教育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