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范文

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1: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

篇1

论文摘要 针对化隆县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措施,以期为化隆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化隆县作为海东地区农业大县,只有突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形式,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现代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1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依靠优势提高竞争力。一要制定规划,明确相关政策,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农业。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形成我县优质小麦、油菜、马铃薯、苹果等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流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二要加快发展畜牧业。重点推进沿黄及交通干线为纵轴的绿色肉牛肉羊奶业产业带、依托草场资源为主的牦牛和绒山羊产业带、退耕还林(草)区牛羊育肥产业带、卡力岗三乡土种鸡养殖带等优势区域开发,加快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继续推行围栏放牧、轮牧休牧等生产方式,搞好饲草料地建设,加快牲畜品种改良,进一步减轻草场过牧的压力。充分发挥作物秸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三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大对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

2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2.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思路,逐步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农业常规技术升级战略,将育种、施肥、节水、植保、养殖、防疫、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全面升级到优质高效和低投入、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来。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用于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大面积应用提供成熟的综合配套技术。

2.2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加快构建国家推广机构和其它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般性技术推广工作和经营项目,要通过兴办科技示范场、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实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方式,逐步走向市场。同时,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2.3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科研机构院所县农业、畜牧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在我县建立自己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场或科技园区,使其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农技示范推广的有效载体,着力提高其技术含量,发挥其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集聚与辐射作用,形成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一是要加大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如调整公路建设投资结构,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统筹考虑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标准、质量管理和养护等问题。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二是加强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体系建设。搞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建设。三是搞好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同时,还要注重发挥期货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经纪人、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增强交易功能。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和生产资料供(下转第332页)

应等方面的作用。鼓励邮政系统开展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连锁配送业务。

4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

篇2

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对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基本形势可以概括为五个关键时期。

一是农村经济结构正处于重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农业比重越小,表明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实力越强。农业功能也发生明显变化,由原来的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转为既要兼顾生产,又要兼顾生态;既要满足数量,又要保证质量;既要抓好生产,更要提高竞争力,农业的多功能性日益突出。同时,农业比重降低,但农业所承载的劳力比重仍居高不下,高达48%,农业承受的压力更大。

二是农业产业正处于优化提升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必先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但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保障水平低,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在短期内难以替代,农民的兼业现象不会有根本转变,土地流转速度也不能加快推进。这种兼业化的小规模生产与农业产业升级所要求的规模化、专业化形成矛盾。

三是农村社会结构正处于加速变动的关键时期。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既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矛盾的凸现期。从农村来看,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人口向城镇加速聚集,务农劳动力呈现低文化、老龄化、女性化特点。这种现象将会持续较长时间,它有利于农民增收,扩大内需。但务农劳动力素质下降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发生矛盾。

四是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正处于加速提升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社保网络、人居环境、社会事业的发展,城市文明正向农村延伸普及,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已成为基本趋势。但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农村生产要素严重弱化。凡是农业发展的重镇,都是财政穷镇。农民信贷渠道单一,筹资困难,又通过到城市就医、就业、买房、上学,使得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向城市,失血严重,造血功能严重不足。

五是农村社会矛盾正处于进一步凸显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入推进,农村长期积累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在某些地区、某些时段将会集中爆发,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潜在问题日益显性化。如土地承包纠纷、征地拆迁补偿等,引发大量矛盾和问题。

二、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措施

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是农业工作的主题,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全面提升,是对传统农业质的跨越。从淄博情况看,今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措施是:

1.突出重点,积极构筑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框架。发展现代农业是包括农业产业、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市场和现代农业主体等六个方面。这六项内容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但六个体系不能齐头并进,应分出轻重缓急,突出重点。

2.集中力量,突破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四大瓶颈。一是着力解决基地小而散的问题,在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优势农产品基地上突破。发挥现有产业特色优势,在克服“小”和“散”上做文章,在发展规模、标准化上下功夫,把优势产业、有竞争力的产业做大做强。二是着力解决生产和市场脱节问题,在发展有带动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实现突破。依托林果、蔬菜、中药材和园艺苗木等优势产业,对现有龙头企业实行政策扶持,引导工商企业转型发展,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集中扶植一批有规模、有带动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三是着力解决服务缺位的问题,在建立农业订单服务体系上实现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改革第一个是家庭联产承包,解决土地使用权问题;第二个是产业化,解决产销对接问题;第三个突破点很可能是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应当用市场化的办法搞好农户“订单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技术服务需求和供给渠道不畅通的问题。四是着力解决农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在发展品牌农业上实现突破。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从技术、规模抓起,按照有机和绿色农产品标准,通过农民培训工程,普及到每个农民,逐步形成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农业支柱产业。

篇3

【关键词】中卫市;现代农业;现状;问题;发展措施;建议

1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卫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支农惠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积极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全市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人口88.83万人,耕地面积225707hm2,农作物播种面积304000hm2,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稳步推进。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43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59亿元,同比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81.1元,同比增长13.3%。

2 采取的主要措施

2.1 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坚持生态、节水、高效的原则,立足区位优势、围绕市场需求,引导农民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建设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特色农业结构体系。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扩大节水作物面积,进一步优化了全市农作物种植结构,粮食作物夏秋比由2005年的42∶58调整为现在的14∶86,节水种植、地膜覆盖种植、有机肥施用面积分别达到65333hm2、74933hm2和84000hm2,分别占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1.5%、24.7%和27.6%,呈现出粮经并重、粮食作物与高效经济作物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开展了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和效益倍增计划,加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产品品牌保护工程建设,特色产业的区域优势和品牌品质优势逐步提升。目前,全市粮食、枸杞、硒砂瓜、设施蔬菜、马铃薯、外销蔬菜及农作物制种面积分别达到173333hm2、21333hm2、61960hm2、17933hm2、67667hm2、1927hm2和1553hm2;建成千亩以上的设施农业示范基地39个,涉及全市37个乡镇、165个行政村、3.77万户农民;创建全国绿色枸杞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933hm2,有机枸杞出口原料生产基地2000hm2,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基地13333hm2,沙漠有机蔬菜产品示范基地133hm2,马铃薯原种繁育生产基地80hm2,一级种薯生产基地667hm2。着力推进禽蛋、生猪、清真牛羊肉、适水产业协调发展,鸡、猪、肉牛、肉羊饲养量和奶牛存栏分别达到557万只、91.8万头、24.4万头、196万只和3.7万头,建成各类养殖专业示范村88个、养殖小区308个,其中千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园区达到8个,规模以上养殖户达到3340个以上,规模场户在畜禽养殖业中所占比重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重大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农田改造和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建设,全面实施世行贷款工程,农田排水沟综合治理工程、沙坡头南北干渠节水改造工程和南山台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截至2012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2933hm2,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2800hm2。大力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砌护各级渠道254.3km,整修干支斗沟4796.6km,改良中低产田3933hm2,改善灌溉面积35200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200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8.3km2。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极大地提高了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40.4万千瓦,机耕面积达到100533hm2,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67.4%。

2.3 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按照“扶龙头、带基地、拓市场、创品牌”的思路,壮大龙头企业,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优质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进程,推进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积极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补助、贴息、贷款、税收等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宁夏红、夏华、恒兴果汁等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着重培育壮大以枸杞干红、葡萄酒为主的酿酒业,以玉米淀粉、小麦面粉、马铃薯颗粒全粉为主的粮食加工业,以马铃薯、蔬菜、花卉、玉米种为主的制种业,以清真牛羊肉为特色的草畜产业,以设施瓜菜和压砂地生产为主的优质瓜菜产业,以枸杞、苹果、香水梨、红枣为主的林果业等6大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完善企业、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加快推进特色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使区域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到目前为止,我市先后培育出了“香山硒砂瓜”、“沙坡头”蔬菜、“中宁枸杞”、“穆和春”清真牛羊肉等农副产品知名品牌,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689家。

2.4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抓好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加强农产品产加销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品质品牌保护基地建设,引导农民按照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实现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批量上市。加快农产品品牌的培育、申报和认定,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使我市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形成群体优势。依法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和知名品牌。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目前,全市85%以上的耕地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认证有机食品11个、绿色食品57个、无公害农产品22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9个。

2.5 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

全市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28家,带动农民40万人,开展基地面积124000hm2,并呈现出由小到大、由以经营为主向产供销一体化、由单领域向多领域、由松散型向紧密型、由本区域向跨区域发展的良好趋势。已发展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387个,年流通额达到23.8亿元,建成农副产品大型批发市场2个、专业批发市场4个、集贸市场63个。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全市各类农作物订单面积规模达到27333hm2,占到播种面积的8.9%,涉及农作物制种、设施拱棚瓜菜、外销蔬菜、硒砂瓜、枸杞、马铃薯、小茴香等十多个品种。

2.6 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紧紧围绕科技兴农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力度,增加农业科技和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比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保护和疫病防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农产品质量监测、良种繁育及农村沼气服务等体系建设,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入生产第一线,坚持走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农民。“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全面推进,健全了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相继开通了“农业信息网”、“农业110”、“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灵活多样的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地满足了农民群众的信息技术需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建设了沙漠有机果蔬、舟塔有机枸杞、西安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夏华清真牛羊肉和正通生态环保养殖等20个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012年,全市粮食、畜禽、水产良种化概率分别达到95%、86%、94%,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7.4%,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8.6%。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分散、规模小

我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在结构布局上呈现出“一县多业”的状况,产业集中度不高,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品质优势不明显。

3.2 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业链条不长,农户生产与市场联结不够紧密。

3.3 农业大项目的储备和投资后劲不足

从我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运行情况看,投资增长趋势比较稳定,基本建设投资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对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整体带动作用,但项目引领效果还不够理想,投资后劲不足。

3.4 农业科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民素质偏低,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普及较慢

随着“三带三区一地”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和特色优势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的加深,我市以节水增收和科技装备生产为主的产业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但在这类农业技术的指导和技术服务上相对滞后,一些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仍存在示范范围小和推广速度慢的现象。

4 下步工作建议

4.1 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进一步审视我市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按照自治区产业发展导向和“三带三区一地”发展规划,在发展重点、工作重心上进行战略性调整。在产业发展上,南部山区稳步发展马铃薯产业,重点发展清真牛羊肉产业和牧草产业,形成清真肉食品功能板块;在卫宁灌区稳定发展粮食产业和园艺产业,加快发展生猪产业和奶产业,形成生态农业板块;在中部干旱地带重点发展硒砂瓜产业及其后续产业,形成优质高钙瓜果板块,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条件。在工作重心上,由注重规模向注重提质增效方向转变,由重视规模效应向注重品牌效益转变,认真研究区内外市场和港澳、中亚、俄罗斯市场,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品种、调整茬口,以市场需求指导生产,使所产出的产品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为农民带来较高的效益。

4.2 以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在认真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百万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服务农民的同时,重点研究并实践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在设施瓜菜产业方面,突出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建设,加大设施改造力度,优化种植品种,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合理调剂上市时间,推广利用增施有机肥、深翻改土和施用麦苇、生物秸秆反应堆等提质增效技术,扶持和整合本地蔬菜流通合作社及育苗中心,推进订单生产,建立形成“育苗中心+农户+流通合作社+市场”的产销机制;在硒砂瓜产业中,突出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区建设,严格落实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切实引导瓜农错茬、有序、标准化种植,实现硒砂瓜品牌效益和品质效益的双提升;对于马铃薯产业,突出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加快脱毒种薯繁育进程,大力推广旱作节水覆膜保墒和高垄管灌马铃薯种植技术,扩大马铃薯种薯示范基地规模;在清真牛羊肉产业上,突出改造提升养殖专业示范村,以万头肉牛、万头奶牛示范基地为重点,全面推广牛羊矿物质舔砖、复合酶、预混合饲料、“三贮一化”、高档肉牛生产、全混合日粮和奶牛DHR测定等高效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水平,降低饲养成本,增加养殖效益;对于奶产业,突出提高综合生产性能和效益,健全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在建设中宁天宁、澳亚集团和宁夏康绿特公司3个万头奶牛基地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奶牛繁育基地。

4.3 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农业机械化推广。落实购置补贴资金,积极创建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园区,把粮食高产示范园、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园区、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区和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建设与生产全程机械化结合起来,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的综合效益。二是加强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今年秋冬及明春计划投资8.36亿元实施52项重点水利工程,重点治理29个片区。砌护防渗各级渠道10336条,共计3942km;清挖沟道6412条,共计3221km,清淤渠道16096条,共计7910km;整修道路5009条,共计2534建设;新增灌溉面积3040hm2,改善灌溉面积35020hm2,新增旱作基本农田2893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660hm2,建设高标准农田7926hm2,为农业增产增收夯实发展基础。三是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以南部南华山百万亩水源涵养林、中部百万亩经果林、北部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防护林 “三个百万亩”工程为重点,加快建立完善的农业生态体系,加快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步伐和沙坡头区香山、兴仁地区老化压砂地后续产业发展。在蒿川移民迁出区种植柠条1333hm2,栽植枸杞133hm2。同时,对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的荒山荒沟,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通过自然修复恢复林草植被,为我市农业发展建立一道绿色的生态防护屏障。

4.4 以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生态型农业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租赁土地、合作经营等形式,把主导产业做大。一是内联外引,多措并举,每年培育市级龙头企业3家以上,重点引进或培育奶牛、清真牛羊肉、蔬菜、枸杞、马铃薯生产加工企业及有机肥加工项目等,加快建设澳门德祥洋行6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80万吨复合有机肥生产项目,提高产业关联度,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营造从畜禽粪便和沼液的收集、加工、运输到生物质有机肥的生产、销售再到农作物利用的“有机”产业链,形成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二是鼓励和支持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生产原料,完善产业链条,努力形成每一个特色产业都有1~2个龙头带动的发展格局,实现特色产业“产群集中、技术集成、集约高效、产销一体”4个突破。

篇4

现代烟草农业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生产方式,通过实施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和信息化管理,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先进的产业发展形态。近年来,十堰现代烟草农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重要支撑。当前,全市现代烟草农业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全面总结现有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成功做法,乘势而上,做优做强,走出一条符合十堰实际的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之路,是亟需研究和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

加快十堰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必须结合全市实际,抢抓发展机遇,明晰发展思路。我们认为,下一步我市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烟叶生产为主导,以烟田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提高烟叶质量为核心,以增加烟农收入为目标,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积极探索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的有效途径,完善政策措施,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全市烟叶的市场竞争力,到2012年,烟叶产量达到50万担,把“金神农”品牌打造成“全国叫得响、国际一流”的知名烟叶品牌,把烟叶产业发展成为全市农业产业化的优势产业,率先实现烟草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1.完善发展模式,进一步强化烟农专业合作社服务体系。合作社模式是提高烟叶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有效形式,符合十堰山区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实际。下一步,要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原则,继续完善烟农合作组织运行管理的新机制,落实专项扶持资金,促进其做大做强。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继续鼓励引导、扶持发展专业化服务,实行“两统一分”:把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统一起来,实行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把烟叶生产过程统一起来,对种植农户实行统一种植规划、统一机耕、统一供苗、统一技术措施、统一植保、统一工厂化烘烤;烟农能自理的环节分户操作,充分发挥烟农自有劳力,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要根据烟区实际,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辅助产业,壮大合作社实力,促进烟农共同富裕。

2.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配套设施建设是加快推进现代烟草农业的首要任务。我市80%以上的烟叶种植在山区和半山区,基础设施薄弱,最需要加强。要按照“科学规划、系统设计、因地制宜、网络布局”要求,将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与中低产农田改造、高稳产农田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好基本烟田及烟水、烤房、机耕路、防雹网络、育苗工厂等配套基础设施,确保烟区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其中,烟水工程要根据水源条件,因地制宜设计,整村连片推进;机耕路建设要与沟渠相配套,与连片规模种植相结合,合理布局,经济适用,确保质量;烤房建设要坚持密集烤房方向,按照集群建设、统一烘烤、合作经营的要求,合理安排集群规模,联体建设。同时,要强化基础设施管护使用,积极探讨育苗设施、群体烤房和大型烟水配套工程的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公司化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基础设施对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

3.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提升现代烟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新工作机制是实现现代烟草农业跨越发展的关键。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一套适合十堰山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工作机制,增强烟叶生产的活力。一要以加快土地流转为基础,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积极探索引导土地流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发展烟叶规模化种植的唯一出路。要按照“政府牵头、村委会参与、农民自愿”的原则,实行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办法,采取农经部门指导定价、村委会协调组织的形式将非烟区烟叶生产适宜区田块全部流转给大户发展烟叶产业,建立土地流转的政府协调机制,形成以粮为参照,参考当年粮价确定土地租赁价格的弹性价格机制,有效解决土地长期流转中一次定价可能引发租赁纠纷的问题,实行土地租赁价格与物价同步变化,维护农民的利益,保障土地租赁的稳定性。二要以强化合同生产为保障,严格计划种植。烟草经济是典型的计划经济,受到国家计划的严格控制。要严把烟叶生产计划落实和合同签订关,以合同制为主线保证生产计划落实到烟田、落实到农户。烟草部门与烟农的正式合同签订在大田移栽前必须全面完成,并严格按照“以株定亩”向烟农提供烟苗,彻底杜绝超种现象,保证国家“控制总量、稳定规模、防止过热”生产指导方针在移栽环节中得到全面落实。三要以健全自然灾害救助体系为着力点,提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采取“政府引导、烟草补贴、烟农入保、保险、气象保障、滚动使用”的方式和“勘察灾情、核实面积、张榜公布、兑现补偿”的流程,健全完善全市烟叶种植风险防范互助机制,解除烟农后顾之忧。四要以提高烟农收入为目标,提高烟水配套设施综合利用效率。要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配套相关政策,把现代烟草农业基础设施交给市场,实行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在育苗棚空闲季节种植大棚蔬菜、西瓜,烤房烘烤香菇或山野菜等,尽量发挥烟田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达到“以水养水、以机养机、以路养路、以棚养棚”的效果。

篇5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措施;问题;建议

1 基本情况

近年来,沙坡头区始终围绕“建基地、培龙头、兴科技、拓市场、创品牌、增效益”的发展思路,牢牢把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育发展优质粮食、苹果、硒砂瓜、设施蔬菜、清真牛羊肉等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2013年,沙坡头区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2 780hm2,硒砂瓜种植面积达33 347hm2,经果林种植规模达到10 000hm2,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460hm2,鸡、猪、肉牛、肉羊饲养量和奶牛存栏分别达到321.64万只、30.05万头、3.9万头、33.98万只和1.16万头。

2 主要措施

2.1 优化产业结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充分发挥沙坡头区自然资源优势和传统种植优势,按照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以硒砂瓜、设施蔬菜、苹果和养殖业为主的环香山地区硒砂瓜产业带、引黄灌区设施蔬菜产业带、南山台扬黄区经果林产业带、南北部养殖业产业带和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四带一区”农业产业格局。今年,我们认真组织实施了粮食创高产计划,创建粮食高产万亩示范片区4个、千亩展示区9个、百亩核心攻关点12个,落实总面积5193hm2。

2.1.1 设施蔬菜产业

沙坡头区设施农业以日光温室、小拱棚蔬菜和供港外销蔬菜为主,涉及9镇、62个行政村和2.4万户农户,建设形成以镇罗、柔远、东园、腾格里沙漠为重点的7460hm2的设施蔬菜产业带,种植日光温室蔬菜5467hm2、小拱棚瓜菜960hm2、大拱棚207hm2、供港蔬菜827hm2。同时,围绕提质增效和稳定设施农业面积,大力实施设施农业效益倍增计划,建设提质增效示范点10个,累计改造旧棚8135座,建设阳畦地拱棚1071座,沙坡头区设施蔬菜的95%以上外销。

2.1.2 硒砂瓜产业

今年,硒砂瓜种植面积达到33 347hm2,其中落实增施有机肥14 967hm2,条覆膜种植20 400hm2。通过加大奖补力度、建立香山“硒砂瓜”品牌生产销售企业信息平台等经济调控和行政干预管理手段,全面推行“三统一”控水、“四推行”控肥和一瓜一标、一年一印等品质品牌保护措施,建成香山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区14 467hm2,核心区平均单产1238kg,667平均产值较非核心区增加117元左右,实现了产销两旺,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2.1.3 清真牛羊肉产业

以夏华、正通公司和佳昊养殖合作社为龙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以生态移民区为重点的清真牛羊肉产业带,培育专业合作社6家,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13个、规模肉牛养殖场3个、肉羊养殖场(小区)2个,种植优质饲草68 000hm2,扶持发展夏华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级优质农产品龙头企业。

2.1.4 奶产业

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和发展,沙坡头区的奶牛养殖总量有了大幅增长,基本构筑起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初级形态。截至目前,已建养殖园区(场)12个、机械化挤奶台15个,新扶持建成沐沙奶牛标准化示范场1个,存栏奶牛2300头。当地已与黄河乳业、夏进乳业、伊利乳业和娃哈哈等乳品加工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牛奶收购价在4.2元/kg左右,社会效益良好,市场潜力较大。

2.2 畅通营销体系,品牌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

通过多层次、大范围地召开产销对接洽谈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抱团闯市场,着力构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形成了服务本区市场、抢占外省市场、覆盖全国市场的农产品营销网络格局,大大降低了销售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同时,坚持以打造品牌、扩大销售、提升知名度和竞争力为目标,以宣传保护香山“硒砂瓜”“沙坡头”蔬菜、“穆和春”清真牛羊肉等农产品品牌为重点,深入开展创名牌、创名企、创名家的“三创”活动,打造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自治区名牌产品9个,通过品牌创建和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达到了产品优质优价、产业增产增收的目的。

2.3 壮大经营主体,产业链条延向深领域

积极采取“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方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动、市场拉动,在解决农产品难卖、连接市场、活跃流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增加农民收入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沙坡头区农业特色产业链条逐步向更深领域延伸。经营主体涉及蔬菜瓜果种植、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机械服务等多个领域,服务方式也已延伸到技术信息、物资配送、加工、销售、保鲜储运等全程综合服务领域,现代化产业服务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共培育各类农业经营主体3822个,其中龙头企业有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4个、专业大户3327户、家庭农场298个。

2.4 完善基础设施,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再提高

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始终将民生水利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始终把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重点工程项目,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533hm2、新增耕地5040hm2,节水灌溉面积达12 133hm2。今年,在常乐、镇罗、柔远等镇建成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1780hm2,通过土地流转和采用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单种玉米较常规种植节水率、节肥率分别达到58.40%和26.00%,为实现水权转换、支持工业经济发展、调整种植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5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科技服务范围达到全覆盖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组织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农技人员进行调研,以测土配方施肥、作物病虫害防治、日光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以及牛羊肉排酸、种猪生态养殖繁育等特色种养技术为重点,积极推广新技术42项、推广新品种68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4%以上。同时,大力推进“阳光工程”等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步伐,加大对农民种植、养殖、管理技术的针对性培训,建立“领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帮着农民富”的科技特派员创业机制,鼓励技术人员领办、创办各类示范点,并以此为平台开展技术创新、示范引领、科技培训等工作,促进现代农业向效益型方向发展。

3 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基础薄弱

硒砂瓜及设施大棚连年种植,轮作倒茬不够,土壤肥力不足,作物生长环境逐步恶化,致使病虫害频发和产品品质下降,经济效益较低。同时,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发展不平衡,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缺乏资金保障,部分无能力外出打工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比较大,不愿土地流转,因而农业规模化效益体现不足。

3.2 畜牧养殖业发展缓慢

近年来,沙坡头区鸡产业禽流感疫情频发,造成产业整体萎缩。生态移民区群众经济实力差,基础母牛饲养成本高,群众养殖积极性不高,肉牛补栏进度缓慢。

3.3 农业投入不足

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较少,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保障体系建设上,由于资金缺乏,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滞后,影响了农业技术服务活动的开展。此外,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的力度也较小,农户融资困难。

3.4 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业科技水平不高

从事产业技术指导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少且结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技术推广和效益转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3.5 龙头企业发展滞后,产业集中度较低

龙头企业发展资金不足、掌握核心技术较少、市场开拓力不强,部分种养户仍然沿袭传统的小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低,生产经营农户和个别企业小而散、小而乱,相互封闭、各自为政,难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市场优势。

4 下一步工作建议

我们将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发展思路,以大力实施结构调整、扩规提质、科技兴农和名牌带动四大战略为支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现代化进程。

4.1 以创新观念为引领,明确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若干意见》的精神,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围绕建设“三带三区一地”的目标,在壮大特色上下工夫、在发挥优势上找路子,进一步优化引黄灌区优质粮食和设施农业产业带,壮大扬黄灌区经果林产业带,提质环香山地区硒砂瓜产业带,培育南北部养殖业产业带。

4.2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根本,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通过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争取土地整理、农发、农资、小农水等国家和自治区扶持项目,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大力实施13 333hm2高效节水现代农业项目,改善农业生产综合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3 以品牌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对于已注册的农业品牌,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和保护力度,不断增强品牌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建成香山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区20 000hm2,追施沼渣沼液核心保护区1333hm2。同时,对通过加工提高产业附加值的产品,要逐渐完善产品标准化生产档案制度,健全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打造区域性特色品牌。

4.4 以龙头企业培育为抓手,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紧紧围绕“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逐步建立“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共同体,跳出农业抓农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走加工带动型的路子。

篇6

一、 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历程,发展现代农业既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现代化互为条件。一方面,现代农业与现代工业、现代城市一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产业形态;另一方面,现代农业与现代工业、现代城市的发展又存在依存关系。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发挥农业的基础作用,现代农业建设又必须以科技进步和工业体系的完善为前提。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基本具备,发展现代农业有了相应基础。

二、 发挥和拓展农业功能

1. 强化农业的产品供给功能。产品供给是农业的基本功能。农产品供给一般可分为食品特别是粮食供给和原料供给两大功能。粮食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紧紧把握的重点任务。同时,由于产业间广泛存在的前向和后向联系,保持农产品原料的供给能力是支撑相关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发展对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

2. 重视农业的劳动力转出与吸纳功能。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支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而且能间接支持替代劳动力的农业机械工业的发展以及土地的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又能发挥农业本身对劳动力的吸纳功能。

3. 增强农业的增收功能。发展现代农业,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空间。通过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泛开发利用各类农业资源,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特色经济等,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把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实施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也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4. 突出农业的生态环境维护功能。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对农业新的功能要求。这意味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不能以过度占用农业资源以及破坏植被、污染水源、侵蚀土壤等为代价,也意味着必须在环境容许的范围内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突出农业的生态环境维护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 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功能。观光休闲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功能。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可以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带动农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 强化农业区域功能定位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应依照不同区域的要素资源状况,搞好功能定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功能区域的比较优势。

1. 东北粮油生产区域。东北地区人均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农业设施保障具有一定基础,后备农业资源开发也有潜力。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应立足于资源优势,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核心,鼓励发展机械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扩大农业服务业的覆盖范围,促进农业特别是粮油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和集约化,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粮油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区域功能。

2. 东部效益农业生产区域。东部地区应凭借其资本、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克服土地等资源禀赋不足的劣势,在严格控制耕地非农化的基础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将农业区域功能定位于集约化的效益农业生产基地。

3. 中部粮棉生产区域。中部地区农业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比较优势突出。应立足于农产品产出集聚度高的实际,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物质装备、现代物流体系等保障措施,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主要农产品在全国的占有率,强化粮棉生产的区域功能定位。

4. 西部特色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维护区域。西部地区地域广阔,农业生物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发展特色农业。同时,西部地区也是生态脆弱区,生态维护任务很重。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看,西部地区一方面应突出生物多样化特征,积极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发展,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功能;另一方面应突出农业的生态环境维护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力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区域。

四、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努力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各类农业和农民组织在技术传递、信息集合、产业开发、规模经营、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一般有以下几种模式:

1. 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相衔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已形成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和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的新机制。

2. 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也是现阶段农民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3. 现代公司制企业模式。公司制企业以资本作为运营与分配利润的核心,通过自愿入股的形式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新型的农业企业或企业集团,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4. 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模式。现阶段我国农村还存在数量众多、规模不一的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近年来,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等措施,一些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得到了发展,实现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强大,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组织基础。

5.提供组织化的生产服务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前半期开始,为提高农机使用效率,一些农机专业户通过农机合作社、农机协会等组织化的方式,提供农机跨区作业服务。

五、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既要重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管理和服务。而且,现代农业发展程度越高,要求政府提供的服务范围越广。因此,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政府应切实转变职能,由更多地强调管理向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转变。

2. 实施规划引导。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确定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在发展目标上,应立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具体任务上,应转变增长方式,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区域定位和农业功能拓展的要求,组织实施粮食、畜牧水产、农垦农机等产业性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疫情防控、信息服务等服务性设施工程建设,丰富现代农业建设的内容;在工作措施上,应尊重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法规为引导,用现代的理念、手段和经营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篇7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统筹城乡和工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与物质保障。没有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重要的产业支撑。

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既具有客观必然性,又具备现实条件,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着力抓好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推广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等重点工作。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的内涵,正确认识发展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科学分析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紧紧抓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是把中央的要求和部署落到实处、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从过程看,是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从结果看,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现代要素替代传统要素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就当代而言,现代要素替代传统要素,就是用化肥、农药、农膜、灌溉、良种、农机、电力以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至航空航天技术等要素,替代畜力、人力和半机械手段等要素,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和其他相关领域进行生产和经营方式的改造,改变农业低投入、低产出和自给半自给状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历史趋势,也是一个世界潮流。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也不相同。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而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如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这启示我们,不但大农场、大规模的农业适合发展现代农业,而且家庭小规模农业也适合发展现代农业。我国由于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应该选择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既具有客观必然性,又具备现实条件。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需求,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的现代化,才能突破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生产出量大质优健康的农产品,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保证农民增加收入。现阶段,我国已经具备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条件和能力。一是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2005年,全国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到87.6%,非农业劳动就业份额达到53.1%,城市化水平达到43%。这些结构性指标反映出,我国不但已经到了可以不依赖农业积累来实现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且还可以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形式,支持农业转变增长方式,进行现代农业建设。二是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国家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三是我国已从“双缺口”进入到明显的“双过剩”时期,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人民币存款超过34万亿元,具备了利用金融和资本市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条件。

发展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而要实现生产发展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在现阶段,农业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食品,又要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既要承担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功能,又要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必要的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这是实现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没有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重要的产业支撑。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而农业发展始终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发展现代农业,在农业领域不断引入先进的物质技术要素和现代人力资本,对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进行变革,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问题。我国经济要长期保持又好又快发展,进而实现全国的现代化,仅仅依靠工业和城市的现代化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因此,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统筹城乡和工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与物质保障。只有从宏观上、战略上重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才能把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落到实处。

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由于我国农业发展长期滞后,发展现代农业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不足,资金分散。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严重不足。这既表现在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与此同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分散在10多个部门,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农业投入的使用效率。其次是科技水平落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比如,科技研发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成果储备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落后,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不高;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种田技术,不会操作配方施肥,不懂科学养殖,盲目使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各种添加剂等。第三是农业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许多设施陈旧、老化。比如,农田机电排灌面积比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有机质含量下降,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较差,有“大动脉”而缺“毛细血管”,常常是“有机械没路走,有渠道无水灌,有良种无田用”。第四是农业管理体制不健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比如,从宏观层面来说,如何调集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支持现代农业建设,还缺乏体制保证和有效办法;从微观层面来说,支持农业现代化的经营方式、中介组织发育严重滞后。第五是要素市场特别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发育不足,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土地、金融等要素市场化程度低,劳动力流动市场不完备。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劳动力转移缓慢,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尽快加以解决。

当前需要着力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当前,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加大农业投入,整合财政资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必须坚决执行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三个“继续高于”和一个“主要用于”的投入政策,特别要重视增加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还应充分利用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快、社会资金剩余较多的有利条件,开辟增加农业投入的新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和农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对于资金使用分散问题,应科学合理地加以解决。向农业投资时,各涉农部门应加强沟通和协调,根据统一部署安排资金;资金到达基层后,应组织专门机构进行整合,集中投放到现代农业建设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防止“天女散花”。国家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支持方式,如实行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和先建后补的方法,支持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推广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在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可以设立和不断增加现代农业科研专项,支持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同时,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投入,建立乡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树立科技示范农户,组织培训农民,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根据我国国情,高度重视土地、水以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

篇8

关键词现代农业园区;现状;问题;对策;山东东营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275-01

现代农业园区是有效集聚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是引导传统农业向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标准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转变的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形式,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技术措施[1]。2012年,东营市被整建制列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载体,现就东营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进行探讨,对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1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

按照“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市场运作、产业兴园”的发展思路,东营市整合各类资源,将各级各类支农资金优先支持农业园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山东省位居前列。目前,东营市已建或在建现代农业综合类园区、产业类园区、精品类园区共计174个和家庭农牧场1批,规划建设总面积超过6.67万hm2。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投资10亿元的大地乳业种养加一体化项目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东营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总投资20亿元的泰国正大集团东营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园项目已经开工建设;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1.33万hm2海水养殖已全部开发完成,累计完成投资18亿元。东营市不断加大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力度,重点打造了牛庄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广饶新潍高路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一批“建设规模大、基础设施好、主导产业突出、科技水平先进、管理运行机制规范、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园区[2]。

2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园区基础设施水平较低,生产设施装备水平较低,新品种、新技术储备不足,机械化水平低,与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不相称。二是部分园区规模小而分散,产业化水平不高,科技支撑和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园区功能还比较单一,部分园区是以单项产业园为主,且大部分园区局限于农产品生产功能,缺乏加工、销售、科技培训、休闲旅游和示范带动等功能。四是园区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经营机制,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行政化特征还比较明显,园区发展后劲不足。

3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对策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重点支持发展工厂化作物栽培类、一体化养殖种植类、水产养殖类、畜禽养殖类等设施农业,大力提高现代农业园区综合生产经营能力。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田间道路通畅、农田林网健全的现代化园区。推广耕地深松、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大力改善养殖业生产条件,推进水产、畜禽规模化养殖园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加速培育一大批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养殖园区。配套生态休闲观光设施,建设生态园区,增强现代农业园区吸引力。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现代农业园区率先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大力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设旱涝保收农业园区,在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方面做出示范。

3.2突出科技兴园

优先支持新品种的引进试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适应性驯化和良种繁育,重点支持种子种苗生产基地、水产原良种场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对农药、化肥等农资实行统购统供,对农业病虫害实行统防统治,建立完善生产记录等基地准出制度,主要农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大力发展信息化设施农业,推进精准农业技术、智能农业技术的应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积极发展钢结构大棚、遮阳防虫、喷滴灌等各类农业设施,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力[3]。采取多种方式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专业技术团体进行有效合作,鼓励农业技术、科技成果参资入股,进区创办科研机构、试验基地和研发中心等。

3.3注重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生产要素有效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着力增强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结合当地实际,重点培育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开发优质品牌农产品,筑牢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基础。二是着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培育农业加工型龙头企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深加工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增值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三是着力发展现代营销。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组织,推广现代农业营销模式,积极开展包装、冷藏、储运等业务,引导支持现代农业园区与大型超市、居民社区、团体企业、宾馆饭店等直接对接,建立直供区、专销点,畅通产销渠道,稳定产销关系。积极开展网上营销、网上配送、物流配送等新型营销方式。

(下转第278页)

(上接第275页)

3.4创新体制机制

根据园区规划建设进度和园区管理工作需要,研究建立符合不同类型园区特点和实际的管理体制。注重市场化运作,鼓励引导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投资方式股份化、经营方式市场化、管理方式企业化,自主经营,市场运作,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中最活跃的经济“单元”。

3.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各类支农项目优先向现代农业园区集中,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共同参与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投融资机制,争取实施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拉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依托项目调整园区结构,膨胀园区规模,推动园区发展[4-7]。

4参考文献

[1] 黄修杰,史亮亮,黄丽芸,等.广东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7):247-249.

[2] 尹剑德.湖南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调查报告[J].中国农业信息,2009(12):33-36.

[3] 徐森富,黄冲平,刘伟明.台州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2):413-418.

[4] 曾军丽,程鹏.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1(27):17033-17035.

[5] 伍冠锁.现代农业园区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11(5):580-582.

篇9

[关键词]管理局 现代化农业 基本单位

一、管局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单位的可行性

发展现代化农业需要以一个特定的区域为基本单位进行总体的规划,并进行具体的实施。该区域必须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该区域必须比较靠近农村,能降低现代生产要素的流入和信息搜集的成本;该区域的政府机构比较少,会使政府管理的效率提高。该区域内农业和农村经济所占的比重比较大,会使该区更加重视发展现代农业。

(1)区域性。是指经济活动有些是在管局范围内进行的。管局经济的区域性决定了经济发展在一个较小的区域内进行,辖区内只有管局、农场、管理区三级管理层次,管理层次少,无论是对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监督还是管理效率都比较高。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能够使政府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管局经济处于城乡的结合部,因为更靠近农场,对农场的实际情况比较了解,能够制定符合农村实际的政策,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

(2)综合性。是指管局经济具有类似国民经济大系统综合性特点,其内部既包含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部门,又有计划、财政、税收、教育、文化、卫生等职能部门。管局经济的综合性决定了管局内能够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最基本的要素。在资金来源方面,管局内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融资渠道。

(3)集聚性和扩散性。集聚是向中心的移动过程,是向心流动。集聚的直接结果就是中心城镇的发育、发展、增长得以形成。管局经济的集聚现象是管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由于区位指向和集聚引力的作用,管局经济活动往往趋向于集中在相关资源和要素集中分布的管局所在地,这就增加了这些地区的集聚规模和经济活动的密集度。聚散性、扩散是由极化中心向的移动过程.是离心流动。扩散的直接结果,就是管局经济中的农场经济因涓流效应而得到发展。管局为了促进农场经济整体尤其是管理区经济发展,采取相关政策诱导和鼓励集聚区的经济要素流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非集聚区。扩散性对缩小管局经济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以管局为基本单位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将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以管局为基本单位发展现代农业,要注重发挥政府的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政府创造激励机制使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各种要素流到农场,使现代农业建设成为可能。同时,政府要转换自己的职能,积极推进管局内的市场化建设。培养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和流通体系建设,使市场的作用逐渐取代政府的作用,成为主体。 其建议如下:

1.上级给管理局以更大的发展经济的自

若上级政府能够给管理局以更大的发展经济的自,就增强了管局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统筹计划能力;若上级政府能够将财政结算权、经费划拨权等直接下放到管理局,就增强了管理局的财政,提高了管理局驾驭区域经济的能力,基于此,管理局就可以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对管理局的现代农业建设进行总体的规划;管局就可以依靠其财力创造现代生产要素流向农场的机制,推进现代农业的顺利进行。

2.管理局应提高认识,积极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

管理局应该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对管局经济的发展也是重要的机遇,一定要抓住时机,积极落实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同时也要加大自身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一切条件。

(1)建造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墓础设施

交通、电网、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直接决定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的程度。管理局要在落实中央政策的同时,每年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突出重点,突出先后,逐步推进。

(2)创建现代生产要素流向基层的激励机制

创建现代生产要素流向基层的激励机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仅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需要的时间太长,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所不允许的,必须依靠政府的介入才行。政府每年向农场下派专业性的人才,如懂得农业科技的人才、管理类的人才,会融资的人才等,从财政里面拿出专项资金对这些人才给一定的补贴;政府部门为专业人才在基层的工作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作出成绩的人才给以表彰,并作为今后升迁或评职称的―项重要的指标。通过契约或入股的形式,专业人才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会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通过一定的政策鼓励大中毕业生下基层,为发展现代农业做贡献。

3.完善管局内市场体系建设

市场化对发展现代农业意义重大,可是市场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完善的市场体系。完善管局内的市场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通过政策鼓励、创造环境、降低进入的壁垒等措施培育有活力的微观经济主体,如个体工商户、农业合作组织等,充满活力的微观主体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市场也就会随之产生。

(2)完善和提升农贸市场,农贸市场是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基础。在原有农贸市场规模扩大,质量提高的同时,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形成完善的市场网络。

(3)培育农村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市场,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4.适时进行发展道路的转型

具备了充满活力的微观主体,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就会产生并在发展现代农业中起主导作用,形成区域性的市场,到全国性的大市场。这时政府要逐步退出,走向宏观调控为主。

篇10

关键词:地方财政 现代农业 建议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一、我国财政在促进农业现代化方面的成果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现代农业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08年起,中央财政设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各地发展粮油生产和优势特色、安全高效农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至今,我国农业现代化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表现在:

1.粮食生产能力稳步增强。“十一五”以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2009年达到10616亿斤,比2005年增长9.7%。特别是2007年以来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肉、蛋、奶、水产品、蔬菜产量大幅增长,市场供应充足,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2.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优粮工程等一批重大农业建设工程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财政专项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越来越大,由2005年的48%提高到2010年的51%。

3.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稳定并继续完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逐步发展壮大。2009年,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5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12.4%;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2.4万个,带动1亿以上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4.64万个,实际入社农户2100多万。

4.农业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从2005年的563.8亿美元增至2009年的923.3亿美元,增幅达63.8%,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业“请进来”和“走出去”取得新成效,农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稳步提高。

5.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跨越4000元、5000元大关,2009年达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增长时期之一。

二、目前地方财政支农政策措施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间的差距

1、地方财政支农投入仍然相对偏低,基础产业难以做大做强。以山东省为例,改革以来,地方财政支农资金规模仍较小。

2、地方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偏重农田水利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其它软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虽然各级财政先后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支持只局限在加强农田水利、农村清洁能等方面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市场体系、服务体系、执法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等方面建设支持不够,甚至没有,致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

3、地方财政支农资金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发挥资金统筹效益。多年来,地方财政支农资金分别掌握在发改委、扶贫办、农办、财政、农业、畜牧、水务等多个部门,在缺少切实可行的系统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导致财政支持政策紊乱,资金统筹使用困难,项目内容有相当程度的交叉重复,难以发挥资金统筹效益。

4、地方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力度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脱节。很多市县在这些方面因财政困难等原因几乎没有投入,难以达到用现代物质技术条件装备农业、发展农业的要求。

三、地方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拓展渠道,增加财源

1.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只有经济稳定增长才有稳定的财源,因此发展地方经济,培植地方财源是加快地方财政收入规模扩张步伐的基础。

2.进一步完善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在明确各级政府事权和支出范围的同时,规范收入的划分,加强地方税体系的建设,构建新型的地方财政收入体系。另外,对于现有地方税的征收要加强管理,防止税收流失。

3.尽快建立地方公债制度,解决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矛盾,并通过立法来对其规范,同时要建立地方财政的偿债机制,如设立偿债基金等来化解债务风险。

(二)围绕现代农业特性,结合县域农业的实际,突出财政支农重点

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突出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投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大力支持农产品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推进农产品品种结构的优化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增强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3.加大农业教育、科研和农民培训支持力度。

(三)针对发展现代农业不同对象和环节,优化地方财政支农政策

财政项目资金作为政府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手段,要根据不同的支持对象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支持方式,才能达到政策效果:

1.加大财政无偿投入,在产业化经营中的纯公益部分,属于公共财政履行职能的范围,财政

应无偿地投入。如农产品基地的基础设施包括水利工程、机耕道路等;

2.创立财政有偿投入,对于产业化经营中属于市场筹资部分,财政可采取有偿投入,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3.各级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利用贴息、补贴、以奖代拨、税收优惠等措施,以较少的资金吸引社会各阶层资金进入农业领域,实现“以小博大”。

(四)强化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的激励机制。

1.建立地方财政支农支出责任追究制度,对在支农工作中弄虚作假、截留支农资金等不遵守法律法规给国家造成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2.建立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奖励机制,激励地方财政支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篇11

关键词现代农业 ;发展现状;省会经济圈;安徽舒城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383-02

舒城县委、县政府早在2008年就提出积极响应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省会经济圈的战略部署,发挥资源区位优势,举县而为,全力推进,力争在六安市率先融入省会经济圈,实现县域经济跨跃式发展。现结合舒城县实际,就现阶段舒城县发展现代农业,快速融入省会经济圈的对策进行探讨如下。

1舒城县农业发展现状

1.1农业产业化进入上规模、上档次快速发展的轨道

近年来,舒城县坚持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有320多家,年产值近40亿元,涉及粮油、茶叶、板栗、畜禽、水产、蔬菜、羽毛、羽绒等种养业和加工业。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2家,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5家,年创汇总额达6000多万美元。

1.2现代农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步伐加快

舒城县现已初步建立各类种植、养殖现代农业小区逾140个,省、市级龙头企业建立现代农业小区33个,总面积3万hm2,产值达13亿元。2011年杭埠产业园被安徽省政府授予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已初具规模;县开发区和七星农产品加工园区是农业部授予的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舒城县还拥有舒丰蔬菜科技示范园(国家级蔬菜标准园)以及2 666.67 hm2的桃溪现代农业示范区和666.67 hm2的柏林现代农业园区。全县已建立3.33万hm2优质稻、1.33万hm2优质油菜、1.33万hm2高效蔬菜(含复种)、0.44万hm2名优茶、2.33万hm2板栗、1.00万hm2油茶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

1.3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壮大

目前,舒城县已发展省级龙头企业17家,市级龙头企业43家。现已形成夏星食品、友勇米业、万佛湖渔业、华强羽绒、舒绿茶叶、景山食品等为龙头的六大系列农产品加工支柱产业。

1.4品牌农业初具规模

舒城县着力打造区域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初步建成特色农业专业乡镇8个,分别是城关镇(羽绒)、晓天镇(花卉)、杭埠镇(粮油)、干汊河镇(羽毛)、舒茶镇(肉鸡)、汤池镇(板栗)、河棚镇(油茶)、张母桥镇(竹编);一村一品专业村33个,从事专业生产农户数2.1万户,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 812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25%。望母寨牌有机板栗、万佛湖牌有机鳙鱼鲢鱼、舒城小兰花茶等名优农产品申报了地理标志登记。

2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国家刺激经济增长的机遇

现阶段,我国在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大型工程、生态环境、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关键项目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安徽省把舒城县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重点区域之一。因此,当地应该抓住有利时机,申报一些重大项目,争取国家和省市资金的支持,把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与发挥民间投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2.2融入省会经济圈的机遇

安徽省政府为加快形成省会经济圈的发展战略,印发了《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8月撤销地级巢湖市,表明安徽省加快了省会经济圈建设的步伐。

2.3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机遇

长三角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速度加快,泛长三角分工与合作框架基本形成,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意见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安徽省将全方位参与泛长三角分工与合作,对舒城县发展也将提供良好的机遇。

3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3.1宏观形势的挑战

一是近年来,雨雪冰冻、洪水、地震等灾害,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二是欧美金融危机长期得不到缓解,我国进出口增速同时下滑。三是企业用工和管理成本增大、环保成本提高、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生产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四是受自身经济周期及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影响,经济增长可能放缓。

3.2区域竞争的挑战

当前,在全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总体形势下,周边各县市纷纷出台各种政策和措施,争夺人才、争夺项目、争夺投资、争夺税源、争取政策等,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4 舒城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4.1形式发展的需要

我国农业不仅要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还要满足工业原料不断加大的需求。据估算,粮食需求每年增长400万~500万t,而资源约束将更加突出。与此同时,农业还承担着农民增收、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任务。面对诸多挑战,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显然难以应对。因此,必须改造传统农业,走现代农业之路。

4.2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近年来,舒城县粮食生产有3个方面的情况值得注意:一是总产增加,但是增幅越来越小;二是单产增加,但增幅不大;三是种粮纯收益不断下降。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不仅要稳定粮食面积,稳定、完善和强化农业的扶持政策,还要从强化科技、完善设施、优化结构、转变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入手,着力发展现代农业,这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

4.3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将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农产品出口在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4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有调研表明,2010年舒城县种植业收入仅相当于农民纯收入的1/4,打工收入占3/4。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使农民通过农业产业本身增加收入,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才能对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4.5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需要

舒城县出台了《舒城县融入省会经济圈工作实施方案》,按照方案要求,“十二五”期间将把舒城县建设成为全省蔬菜十强县,省城合肥的“大菜园”,中远期把舒城县建设成为省会经济圈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5舒城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5.1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稳定建设优质粮基地3.33万hm2,以基地产业的示范优势扩大发展规模;推进“渔业致富”、“畜牧致富”工程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引导和扶持优质粮油、茶叶、油茶、蔬菜、中药村、名优水产、白鹅、生猪、肉鸡等主要农产品生产。

5.2加快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化

抓住国家重视农业科技的大好机遇,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增加农业科技产品的有效供给。以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为切入点,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重点搞好专业大户、新型农场主等核心农户培训,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合格人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1-2]。

5.3创新思路,推进区域农业产业

进一步引导农业区域发展,山区重点发展“两茶一栗”,丘岗、圩畈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养殖业,城镇郊区重点发展高效蔬菜、花卉苗木。积极吸引长三角、合肥市企业来舒城县兴办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立足基地优势,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5.4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抓好舒城县柏林乡占地6 km2的标准化养殖园区建设;以舒丰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在城郊区发展蔬菜种植园区,培育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乡镇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小区。

5.5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实施龙头企业“2268工程”,即到2015年力争打造2个国家级龙头企业,20个省级龙头企业,60个市级龙头企业,80个县级龙头企业,引进培植一批农业加工企业,扶持一批知名品牌企业。实施农业品牌带动工程,整合农业品牌,加大名牌农产品和知名商标的创争力度,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5.6培育油茶等特色林业产业

以油茶资源集中的河棚等6个乡镇为主,辐射带动新造油茶林1.33万hm2;以万佛湖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建立环万佛湖油茶景观带。

5.7加强农业技术合作

积极开展与安农大、安徽省农科院和合工大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快农业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3-4]。

5.8积极开拓合肥市场

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蔬菜、花卉、林果等经济作物;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增加无公害蔬菜、净菜、套菜的比例,提高在合肥市场的竞争力。加强与合肥批发市场的合作,开辟对合肥蔬菜供应的“绿色通道”,建设蔬菜配送中心,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市场占有率。

6参考文献

[1] 王崴.兴安盟现代农业建设基本思路与措施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15-17.

[2] 黄小兰,黄桂兰,赵登宏.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举措[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5):10-11.

篇12

【关键词】攀枝花;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对策措施

攀枝花位于川西南、滇西北结合部,金沙江、雅砻江在此交汇,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是古“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万里长江上游第一城。1965年建市,辖三区两县,面积7440平方千米,总人口121.99万,其中城市人口75.19万。2012年1月攀枝花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获得农业部批准,这标志着我市农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笔者通过分析我市农牧业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如何加快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出思路、对策和措施。

1 攀枝花市农牧业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滞后。

(2)农业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3)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不强。

(4)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够健全,科技创新能力不够。一些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被弱化或撤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够健全;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少,科技推广力量薄弱;现代农业中的新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我市的科研机构在一些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突破方面研究不够等。

(5)特色农产品质量不高,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建设方面存在单打独拼、各自为阵的现象。六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 攀枝花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发展思路

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创新发展机制,转变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因地制宜,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突出我市特色农业的发展;以科技为支撑,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提升我市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效应;以效益为目标,推动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的增收。

3 加快攀枝花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3.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大力配合和协作,细化分工,强化责任,进一步创新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机制和体制,组建运转高效、推进有序、管理科学的现代农业推进机构,切实为我市现代农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3.2 制定推动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各种优惠政策,促进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除国家、省上安排的各类项目和资金重点向示范区倾斜外,在金融、土地、税收、产业等政策方面,也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增强我市对外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为加快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3.3 科学编制规划,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在综合考虑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的农业功能区划、流域生态类型、环境承载能力、生产技术条件、优势农产品集中度、产业链内在联系及市场等因素的前提下,突出我市特色水果、早市蔬菜、优质烤烟、茶叶等优势农产品的发展,在示范区建设的规模上,应根据我市的地理环境特点,因地制宜,采取多点布局,点、面结合的方式,科学编制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规划。

3.4 创新发展机制,转变发展思路

进一步统筹协调各方参与主体,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既符合本地区特点又顺应发展规律的现代农业建设模式,在生产模式、经营方式、土地流转、合作社培育、利益联结、社会化服务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要始终坚持以发展方式转变和机制体制创新促进制度完善。推进示范区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民专合组织、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建立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与农民紧密联系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公司+农户”、“专合组织+农户”、“公司+专合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同时,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畅通流转渠道,创新流转模式,积极推进示范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3.5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设施化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因此,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化水平、设施农业和良繁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6 加强科技推广与成果转化,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进一步加强对我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科技创新,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深化“市校”、“市院”合作机制,形成科研、推广、生产“三位一体”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农业发展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各种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力度,通过阳光工程、农民田间学校、新型农民技术培训、科技“三下乡”等措施,大力培养有技术、善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和转化,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示范区的农业,促进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科技对示范区建设的贡献率。

3.7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增强我市农村发展活力,使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加快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加快完善我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机制体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8 强化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积极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特色,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我市农业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一是积极培育、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能力;二是积极鼓励和扶持发展农村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创新发展机制,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利益联结、组织、服务和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民专合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加强市场营销体系的建设,畅通产品销售流通渠道,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四是实施品牌战略,加强我市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人特我专”的品牌意识,在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同时,加大对我市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力度,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品牌。

3.9 学习和借鉴国内先进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在起步阶段,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既不照搬照抄,又不失发展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结合我市农业生产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制定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加快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聂文彦.浅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J].河北农业科技,2006(07)

[2]聂文彦.浅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J].河北农业科技,2006(07)

[3]聂平太.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J].农村发展论丛,2000(Z2)

篇13

在研究中,课题组建立的现代农业评价指标的权重是通过 50 位专家与各地农业部门负责人打分计算获得。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从省市情况看,近几年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较快,北京、上海、天津、江都等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高,而青海、甘肃、云南和贵州等经济落后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也相应较低。

从地域发展情况看,华东地区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要高于其他地区,华北、东北、华中和华南地区次之,西北和西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水平最低,区域之间发展差距非常大。

在总结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研究者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首先,要加强法律保障,提高农业政策支持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都重视通过立法保障农业发展。我国尽管多年来政府以各种形式的文件强调 “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但并未上升到系统的法律制度的高度上来。从农业政策支持水平分排序可以看 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反而比经济落后地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低,对农业的投入比例太低。因此,加强我国的农业立法,使农业政策做到有法可依。

其次,要加大对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和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力度,尤其是中部和西部的投资力度。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区由于资金缺乏,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高,因此,政府和各级部门应该要加大对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投资,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另外,要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再次,要促进粮食等主要农畜产品的稳定发展。加大对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较高的地区农业投入,如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区,推进粮食、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支持粮食、畜产品主产区发展粮食、畜产品生产和促进经济增长,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等资金和项目安排,要向粮食、畜产品主产区倾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给,才能支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北京、上海进一步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在研究中,北京和上海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排名靠后)。

篇14

在研究中,课题组建立的现代农业评价指标的权重是通过50位专家与各地农业部门负责人打分计算获得。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从省市情况看,近几年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较快,北京、上海、天津、江都等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高,而青海、甘肃、云南和贵州等经济落后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也相应较低。

从地域发展情况看,华东地区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要高于其他地区,华北、东北、华中和华南地区次之,西北和西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水平最低,区域之间发展差距非常大。

在总结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研究者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首先,要加强法律保障,提高农业政策支持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都重视通过立法保障农业发展。我国尽管多年来政府以各种形式的文件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但并未上升到系统的法律制度的高度上来。从农业政策支持水平分排序可以看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反而比经济落后地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低,对农业的投入比例太低。因此,加强我国的农业立法,使农业政策做到有法可依。

其次,要加大对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和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力度,尤其是中部和西部的投资力度。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区由于资金缺乏,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高,因此,政府和各级部门应该要加大对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投资,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另外,要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再次,要促进粮食等主要农畜产品的稳定发展。加大对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较高的地区农业投入,如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区,推进粮食、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支持粮食、畜产品主产区发展粮食、畜产品生产和促进经济增长,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等资金和项目安排,要向粮食、畜产品主产区倾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给,才能支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北京、上海进一步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在研究中,北京和上海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排名靠后)。